text
stringlengths
24
332k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以及空間等概念及其變化的一門學科,屬於形式科學的一種。數學利用抽象化和邏輯推理,從計數、計算、量度、對物體形狀及運動的觀察發展而成。數學家們拓展這些概念,以公式化新的猜想,以及從選定的公理及定義出發,嚴謹地推匯出一些定理。 基礎數學的知識與運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數學基本概念的完善,早在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及古印度歷史上的古代數學文字便可觀見,而在古希臘那裡有更為嚴謹的處理。從那時開始,數學的發展便持續不斷地小幅進展,至 16 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因為新的科學發現和數學革新兩者的互動,致使數學的加速發展,直至今日。數學併成為許多國家及地區的教育中的一部分。 數學在許多領域都有應用,包括科學、工程、醫學、經濟學和金融學等。數學對這些領域的應用通常被稱為應用數學,有時亦會激起新的數學發現,並導致全新學科的發展,例如物理學的實質性發展中建立的某些理論激發數學家對於某些問題的不同角度的思考。數學家也研究純粹數學,就是數學本身的實質性內容,而不以任何實際應用為目標。許多研究雖然以純粹數學開始,但其過程中也發現許多可用之處。 詞源 西方語言中 數學一詞源自於古希臘語的,其有 學習、學問、科學,還有個較狹義且技術性的意思-「數學研究」,即使在其語源內。其形容詞,意思為「和學習有關的」或「用功的」,亦會被用來指「數學的」。其在英語中表面上的複數形式,及在法語中的表面複數形式,可溯至拉丁文的中性複數,由西塞羅譯自希臘文複數,此一希臘語被亞里士多德拿來指「萬物皆數」的概念。 1983 reprint ISBN 9780198611127 漢字表示的「數學」一詞大約產生於中國宋元時期。多指象數之學,但有時也含有今天上的數學意義,例如,秦九韶的《數學九章》(《永樂大典》記,即《數書九章》也被宋代周密所著的《癸辛雜識》記為《數學大略》)、《數學通軌》(明代柯尚遷著)、《數學鑰》(清代杜知耕著)、《數學拾遺》(清代丁取忠撰)。直到 1939 年,經過中國數學名詞審查委員會研究 算學 與 數學 兩詞的使用狀況後,確認以 數學 表示今天意義上的數學含義。 歷史 數學有著久遠的歷史。它被認為起源於人類早期的生產活動:中國古代的六藝之一就有「數」《周禮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東漢的鄭玄在他的《周禮註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鄭司農(鄭眾)所言:「九數:方田、粟米、差分、少廣、商功、均輸、方程、贏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數學一詞在西方有希臘語詞源(mathematikós),意思是 學問的基礎,源於(máthema,科學,知識,學問)。 史前的人類就已嘗試用自然的法則來衡量物質的多少、時間的長短等抽象的數量關係,比如時間單位有日、季節和年等。算術(加減乘除)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古代的石碑及泥版亦證實了當時已有幾何的知識。 更進一步則需要寫作或其他可記錄數字的系統,如符木或於印加帝國內用來儲存資料的奇普。歷史上曾有過許多不同的記數系統。 在最初有歷史記錄的時候,數學內的主要原理是為了做稅務和貿易等相關計算,為瞭解數字間的關係,為了測量土地,以及為了預測天文事件而形成的。這些可以簡單地被概括為數學對數量、結構、空間及時間方面的研究。 到了 16 世紀,算術、初等代數以及三角學等初等數學已大體完備。17 世紀變數概念的產生使人們開始研究變化中的量與量的互相關係和圖形間的互相變換,微積分的概念也在此時形成。隨著數學轉向形式化,為研究數學基礎而產生的集合論和數理邏輯等也開始發展。數學的重心從求解實際問題轉變到對一般形式上的思考。 從古至今,數學便一直不斷地延展,且與科學有豐富的相互作用,兩者的發展都受惠於彼此。在歷史上有著許多數學發現,並且直至今日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據米哈伊爾B塞甫留克(Mikhail B Sevryuk)於 2006 年 1 月的期刊中所說,「存放於數學評論資料庫中論文和書籍的數量自 1940 年(數學評論的創刊年份)現已超過了一百九十萬份,而且每年還增加超過七萬五千份。此一學海的絕大部份為新的數學定理及其證明。」 形成、純數學與應用數學及美學 每當有涉及數量、結構、空間及變化等方面的問題時,通常就需要用到數學去解決問題,而這往往也拓展了數學的研究範疇。一開始,數學的運用可見於貿易、土地測量及之後的天文學。今日,所有的科學都存在著值得數學家研究的問題,且數學本身亦給出了許多的問題。牛頓和萊布尼茲是微積分的發明者,費曼發明瞭費曼路徑積分,這是推理及物理洞察二者的產物,而今日的弦理論亦引申出新的數學。一些數學只和生成它的領域有關,且用來解答此領域的更多問題。但一般被一領域生成的數學在其他許多領域內也十分有用,且可以成為一般的數學概念。即使是「最純的」數學通常亦有實際的用途,此一非比尋常的事實,被 1963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維格納稱為「數學在自然科學中不可想像的有效性」 。 如同大多數的研究領域,科學知識的爆發導致了數學的專業化。主要的分歧為純數學和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內,又被分成兩大領域,並且變成了它們自身的學科 統計學和電腦科學。 許多數學家談論數學的優美,其內在的美學及美。「簡單」和「一般化」即為美的一種。另外亦包括巧妙的證明,如歐幾裡得對存在無限多質數的證明;又或者是加快計算的數值方法,如快速傅立葉變換。高德菲哈羅德哈代在《一個數學家的自白》一書中表明他相信單單是美學上的意義,就已經足夠成為數學研究的正當理由。 符號、語言與精確性 我們現今所使用的大部分數學符號在 16 世紀後才被發明出來的。在此之前,數學以文字的形式書寫出來,這種形式會限制了數學的發展。現今的符號使得數學對於專家而言更容易掌握,但初學者卻常對此望而卻步。它被極度的壓縮:少量的符號包含著大量的訊息。如同音樂符號一般,現今的數學符號有明確的語法,並且有效地對訊息作編碼,這是其他書寫方式難以做到的。符號化和形式化使得數學迅速發展,並幫助各個科學領域建立基礎支撐理論。 數學語言亦對初學者而言感到困難。如 或 和 只 這些字有著比日常用語更精確的意思。亦困惱著初學者的,如 開放 和 域 等字在數學裡有著特別的意思。數學術語亦包括如 同胚 及 可積性 等專有名詞。但使用這些特別符號和專有術語是有其原因的:數學需要比日常用語更多的精確性。數學家將此對語言及邏輯精確性的要求稱為「嚴謹」。但在現實應用中,捨棄一些嚴謹性往往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嚴謹是數學證明中很重要且基本的一部份。數學家希望他們的定理以系統化的推理依著公理被推論下去。這是為了避免依著不可靠的直觀而推出錯誤的「定理」,而這情形在歷史上曾出現過許多的例子。在數學中被期許的嚴謹程度因著時間而不同:希臘人期許著仔細的論證,但在牛頓的時代,所使用的方法則較不嚴謹。牛頓為瞭解決問題所做的定義,到了十九世紀才重新以小心的分析及正式的證明來處理。今日,數學家們則持續地在爭論電腦協助證明的嚴謹度。當大量的計算難以被驗證時,其證明亦很難說是足夠地嚴謹。 公理在傳統的思想中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但這種想法是有問題的。在形式上,公理只是一串符號,其只對可以由公理系統導出的公式之內容有意義。希爾伯特計劃即是想將所有的數學放在堅固的公理基礎上,但依據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每一相容且能蘊涵皮亞諾公理的公理系統必含有一不可決定的公式;因而所有數學的最終公理化是不可能的。儘管如此,數學常常被想像成只是某種公理化的集合論,在此意義下,所有數學敘述或證明都可以寫成集合論的公式。 數學作為科學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稱數學為「科學的皇后」。在拉丁原文,以及其德語中,對應於「科學」的單字的意思皆為知識(領域)。而實際上,science 一詞在英語內本來就是這個意思,且無疑問地數學在此意義下確實是一門「科學」。將科學限定在自然科學則是在此之後的事。若認為科學是隻指物理的世界時,則數學,或至少是純數學,不會是一門科學。愛因斯坦曾如此描述:「數學定律越和現實有關,它們越不確定;若它們越是確定的話,它們和現實越不會有關。」許多哲學家相信數學在經驗上不具可否證性,且因此不是卡爾波普爾所定義的科學。但在 1930 年代時,在數理邏輯上的重大進展顯示數學不能歸併至邏輯內,且波普爾推斷「大部份的數學定律,如物理及生物學一樣,是假設演繹的:純數學因此變得更接近其假設為猜測的自然科學,比它現在看起來更接近。」然而,其他的思想家,如較著名的拉卡託斯,便提供了一個關於數學本身的可否證性版本。 另一觀點則為某些科學領域(如理論物理)是其公理為嘗試著符合現實的數學。而事實上,理論物理學家齊曼(John Ziman)即認為科學是一種公眾知識,因此亦包含著數學。在任何的情況下,數學和物理科學的許多領域都有著很多相同的地方,尤其是從假設所得的邏輯推論之探索。直覺和實驗在數學和科學的猜想建構上皆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實驗數學在數學中的重要性正持續地在增加,且計算和模擬在科學及數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加重,減輕了數學不使用科學方法的缺點。在史蒂芬沃爾夫勒姆 2002 年的著作《一種新科學》中他提出,計算數學應被視為其自身的一科學領域來探索。 數學家對此的態度並不一致。一些研究應用數學的數學家覺得他們是科學家,而那些研究純數學的數學家則時常覺得他們是在一門較接近邏輯的領域內工作,且因此基本上是個哲學家。許多數學家認為稱他們的工作是一種科學,是低估了其美學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其做為七大博雅教育之一的歷史;另外亦有人認為若忽略其與科學之間的關聯,是假裝沒看到數學和其在科學與工程之間的互動影響,進而促進了數學在許多科學上的發展此一事實。這兩種觀點之間的差異在哲學上產生了數學是「被創造」(如藝術)或是「被發現」(如科學)的爭議。大學院系劃分中常見「科學和數學系」,這指出了這兩個領域被看作有緊密聯絡而非一樣。實際上,數學家通常會在大體上與科學家合作,但在細節上卻會分開。此爭議亦是數學哲學眾多議題的其中一個。 數學的各領域 如上所述,數學主要的學科最先產生於商業上計算的需要、瞭解數字間的關係、測量土地及預測天文事件。這四種需要大致地與數量、結構、空間及變化(即算術、代數、幾何及分析)等數學上廣泛的子領域相關連著。除了上述主要的關注之外,亦有用來探索由數學核心至其他領域上之間的連結的子領域:至邏輯、至集合論(基礎)、至不同科學的經驗上的數學(應用數學)、及較近代的至不確定性的嚴格研究。 基礎與哲學 為了闡明數學基礎,數學邏輯和集合論等領域被發展了出來。 數學邏輯專注於將數學置在一堅固的公理架構上,並研究此一架構的結果。就數學邏輯本身而言,其為哥德爾第二不完備定理所屬的領域,而這或許是邏輯學中最廣為流傳的成果:總是存在不能被證明的真命題。 現代邏輯被分成遞迴論、模型論和證明論,且和理論電腦科學有著密切的關連性,千禧年大獎難題中的 PNP 問題就是理論電腦科學中的著名問題。 P Rightarrow Q 數學邏輯 集合論 範疇論 純粹數學 數量 數量的研究起於數,一開始為熟悉的自然數及整數與被描述在算術內的自然數及整數的算術運算。整數更深的性質於數論中有詳細的研究,此一理論包括瞭如費馬最後定理等著名的結果。數論還包括兩個被廣為探討的未解問題:孿生質數猜想及哥德巴赫猜想。 當數系更進一步發展時,整數被視為有理數的子集,而有理數則包含於實數中,連續的量即是以實數來表示的。實數則可以被進一步廣義化成複數。數的進一步廣義化可以持續至包含四元數及八元數。從自然數亦可以推廣到超限數,它形式化了計數至無限的這一概念。另一個研究的領域為大小,這個導致了基數和之後對無限的另外一種概念:阿列夫數,它允許無限集合之間的大小可以做有意義的比較。 1 2 3 2 1 0 1 2 2 frac 23 121 e sqrt 2 3 pi 2 i 23i 2eifrac 4pi3 自然數 整數 有理數 實數 複數 mathbb N mathbb Z mathbb Q mathbb R mathbb C 結構 許多如數及函式的集合等數學物件都有著內含的結構。這些物件的結構性質被探討於群、環、zhcn 域;zhtw 體 等抽象系統中,該些物件事實上也就是這樣的系統。此為代數的領域。在此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廣義化至向量空間的向量,它於線性代數中被研究。向量的研究結合了數學的三個基本領域:數量、結構及空間。向量分析則將其擴充套件至第四個基本的領域內,即變化。 創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法國的布林巴基學派認為:純粹數學,是研究抽象結構的理論。 結構,就是以初始概念和公理出發的演繹系統。 布林巴基學派認為,有三種基本的抽象結構:代數結構(群,環,域),序結構(偏序,全序),拓撲結構(鄰域,極限,連通性,維數)。 數論 群論 圖論 序理論 空間 空間的研究源自於幾何-尤其是歐幾里得幾何。三角學則結合了空間及數,且包含有著名的勾股定理。現今對空間的研究更推廣到了更高維的幾何、非歐幾裡得幾何(其在廣義相對論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及拓撲學。數和空間在解析幾何、微分幾何和代數幾何中都有著很重要的角色。在微分幾何中有著纖維叢及流形上的微積分等概念。在代數幾何中有著如多項式方程的解集等幾何物件的描述,結合了數和空間的概念;亦有著拓撲群的研究,結合了結構與空間。李群被用來研究空間、結構及變化。在其許多分支中,拓撲學可能是二十世紀數學中有著最大進展的領域,並包含有存在已久的龐加萊猜想,以及有爭議的四色定理。龐加萊猜想已在 2006 年確認由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裡佩雷爾曼證明,而四色定理已在 1976 年由凱尼斯阿佩爾和沃夫岡哈肯用電腦證明,而從來沒有由人力來驗證過。 幾何 三角學 微分幾何 拓撲學 碎形 測度論 變化 瞭解及描述變化在自然科學裡是一普遍的議題,而微積分更為研究變化的有利工具。函式誕生於此,作為描述一變化的量的核心概念。對於實數及實變函式的嚴格研究為實分析,而複分析則為複數的等價領域。黎曼猜想 數學最基本的未決問題之一 便是以複分析來描述的。泛函分析注重在函式的(一般為無限維)空間上。泛函分析的眾多應用之一為量子力學。許多的問題很自然地會匯出一個量與其變化率之間的關係,而這在微分方程中被研究。在自然界中的許多現象可以被動力系統所描述;混沌理論則是對系統的既不可預測而又是決定的行為作明確的描述。 微積分 向量分析 微分方程 動力系統 混沌理論 複分析 離散數學 離散數學是指對理論電腦科學最有用處的數學領域之總稱,這包含有可計算理論、計算複雜性理論及資訊理論。可計算理論檢驗電腦的不同理論模型之極限,這包含現知最有力的模型 圖靈機。複雜性理論研究可以由電腦做為較易處理的程度;有些問題即使理論是可以以電腦解出來,但卻因為會花費太多的時間或空間而使得其解答仍然不為實際上可行的,儘管電腦硬體的快速進步。最後,資訊理論專注在可以儲存在特定媒介內的資料總量,且因此有壓縮及熵等概念。 作為一相對較新的領域,離散數學有許多基本的未解問題。其中最有名的為 PNP 問題 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一般相信此問題的解答是否定的。PNP 的民調 顯示 2005 年大眾相信它並不相等。看 section 5 begin matrix 123 132 213 231 312 321 end matrix 組合數學 計算理論 密碼學 圖論 應用數學 應用數學思考將抽象的數學工具運用在解答科學、工商業及其他領域上之現實問題。應用數學中的一重要領域為統計學,它利用機率論為其工具並允許對含有機會成分的現象進行描述、分析與預測。大部份的實驗、調查及觀察研究需要統計對其資料的分析。(許多的統計學家並不認為他們是數學家,而比較覺得是合作團體的一份子。)數值分析研究有什麼計算方法,可以有效地解決那些人力所限而算不出的數學問題;它亦包含了對計算中捨入誤差或其他來源的誤差之研究。 FileGravitation space sourcepng 數學物理 FileBernoullisLawDerivationDiagramsvg 數學流體力學 FileComposite trapezoidal rule illustration smallsvg 數值分析 FileMaximum boxedpng 最佳化 FileTwo red dice 01svg 機率論 FileOldfaithful3png 統計學 FileMarket Data Index NYA on 20050726 202628 UTCpng 計量金融 FileArbitrarygametreesolvedsvg zhtw 賽局理論;zhcn 博弈論 FileFront paretosvg 數理經濟學 FileSignal transduction pathways zhcnsvg 生物數學 FileLinear programming example graph zhpng 作業研究 FileSimple feedback control loop2svg 控制論 數學獎項 數學獎通常和其他科學的獎項分開。數學上最有名的獎為菲爾茲獎,創立於 1936 年,每四年頒獎一次。它通常被認為是數學領域的諾貝爾獎。另一個國際上主要的獎項為阿貝爾獎,創立於 2003 年。兩者都頒獎於特定的工作主題,包括數學新領域的創新或已成熟領域中未解決問題的解答。著名的 23 個問題,稱為希爾伯特的 23 個問題,於 1900 年由德國數學家大衛希爾伯特所提出。這一連串的問題在數學家之間有著極高的名望,且至少有九個問題已經被解答了出來。另一新的七個重要問題,稱為千禧年大獎難題,發表於 2000 年。對其每一個問題的解答都有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而當中只有一個問題(黎曼猜想)和希爾伯特的問題重複。 菲爾茲獎,由國際數學聯盟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頒發的獎項。每四年頒獎一次,頒給有卓越貢獻的年輕數學家,每次最多四人得獎。得獎者須在該年元旦前未滿四十歲,是年輕數學家可以獲得的最大獎項。它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菲爾茲獎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沃爾夫獎,由沃爾夫基金會頒發,該基金會於 1976 年在以色列創立,1978 年開始頒獎。創始人裡卡多沃爾夫是外交家、實業家和慈善家。而沃爾夫數學獎是沃爾夫獎的一個獎項,它和菲爾茲獎被共同譽為數學家的最高榮譽。 阿貝爾獎,由挪威王室向傑出數學家頒發的一種獎項,每年頒發一次。2001 年,為了紀念 2002 年挪威著名數學家尼爾斯亨利克阿貝爾二百週年誕辰,挪威政府宣佈將開始頒發此種獎金。獎金的數額大致同諾貝爾獎相近。設立此獎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2001 年挪威政府撥款 2 億挪威克朗作為啟動資金。擴大數學的影響,吸引年輕人從事數學研究是設立阿貝爾獎的主要目的。 參見 數學哲學 數學遊戲 數學家列表 教育 算經十書 數學競賽 數學題 註釋 參考 參考書目 Benson Donald C The Moment of Proof Mathematical Epiphan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New Ed edition December 14 2000 ISBN 9780195139198 Boyer Carl B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Wiley 2 edition March 6 1991 ISBN 9780471543978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from the Concept of Number to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Courant R and H Robbins What Is Mathematics An Elementary Approach to Ideas and Method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 edition July 18 1996 ISBN 9780195105193 Davis Philip J and Hersh Reuben The Mathematical Experience Mariner Books Reprint edition January 14 1999 ISBN 9780395929681A gentle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Gullberg Jan MathematicsFrom the Birth of Numbers W W Norton Company 1st edition October 1997 ISBN 9780393040029An encyclopedic overview of mathematics presented in clear simple language Hazewinkel Michiel ed Encyclopedia of Mathematic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A translated and expanded version of a Soviet mathematics encyclopedia in ten expensive volumes the most complete and authoritative work available Also in paperback and on CDROM and online Kline Morris 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Paperback edition March 1 1990 ISBN 9780195061352 Pappas Theoni The Joy Of Mathematics Wide World Publishing Revised edition June 1989 ISBN 9780933174658 外部連結 Rusin Dave The Mathematical Atlas(英文版)現代數學漫遊。 Weisstein Eric World of Mathematics ,一個線上的數學百科全書。 數學 ,另一個線上的數學百科全書。 MathForge ,一個包含數學、物理、計算機科學和教育等範疇的新聞網誌。 EpisteMath|數學知識 。 香港科技大學:數學網,一個以數學史為主的網站。 怎樣研習純數學(或統計學) :本科與基礎研究課程參考書目。 數學文化 :主要發表高質量的帶有普及性的文章;主要面向大學生,大學老師和研究生,以及中學老師和學生。 數學學習資源:網際網路上數學學習資源和教學影片。 英漢對照數學用語 英漢對照數學用語 Albany Bureau of Bilingual Education 1988 See profile at Category 形式科學 Category 主要話題條目
哲學是研究普遍的、基本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人生、道德等領域。哲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於哲學有獨特之思考方式,例如批判的方式、通常是系統化的方法,並以理性論證為基礎。從歷史上看,許多單獨的學科,例如物理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或法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都曾被視作哲學的一部分或其分支學科。直至其得到後續發展後,才逐漸被視作現代意義上的獨立學科。 哲學的詞義在現代末期發生了變化,成為了今天常見的、更狹隘的含義。在這個新意義上,該術語主要與形而上學、認識論、倫理學和美學等哲學學科相關。除其他主題外,它涵蓋了對現實、知識和價值觀的理性研究。然而,它不同於其他理性探究學科,例如經驗科學和數學。 詞源 英語詞語源於古希臘語中的,意思為「愛智慧」,有時也譯為「智慧的朋友」,該詞由(philos,愛)的派生詞(philein,去愛)和(sophia,智慧)組合而成。一般認為,古希臘思想家畢達哥拉斯最先在著作中引入 哲學家 和 哲學 這兩個術語。 哲 一詞在中國古代指那些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者,如 孔門十哲、古聖先哲 等,哲 或 哲人 意義類似西方近世所謂 哲學家、思想家。1874 年,日本啟蒙家西周,在《百一新論》中首先用漢語詞「哲學」來翻譯「philosophy」一詞。哲學中的形而上學(英語:metaphysics)的中文名稱取自《易經繫辭上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參見《繫辭上傳》第十二章(朱子周易之章節分目)一語。 哲學的概念 哲學的定義 哲學家們對哲學本身的定義存在分歧。沒有共同的共識,這歸因於哲學本身的性質是一個開放的哲學問題。許多偉大的哲學家,如柏拉圖、黑格爾等,對問題 什麼是哲學? 提出了答案,但這些答案在今天不太可能被廣泛接受。其中一個原因是哲學的本質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因此不應期望得到無爭議的答案 如果哲學家們停止爭論,哲學家的職業就將結束。Graham Priest What is Philosophy Published online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September 2006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philosophyarticleabswhatisphilosophyC6F91CBD86DA5D3E578DE806F130F3A0 英國哲學家羅素對哲學的定義是: 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稱「凡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一個根本的解決:這種學問叫做哲學」。 雖然哲學源自西方的傳統,但許多文明在歷史上都存在著一些相似的論題。東亞和南亞的哲學被稱之為東方哲學,而北非和中東則因為其和歐洲密切的互動,因此常被視為是西方哲學的一部份。 對哲學的主題亦存在許多看法。一些人認為哲學是對問題本身過程的觀察。 後現代主義把哲學定義為創造概念的學術。 哲學所涉及的研究範疇是其它學科的總和,它給出對世界本質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接受者的世界觀。 哲學是研究範疇及其相互關係的一門學問。範疇涉及到一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定義、概念和內容,哲學具有一般方法論的功能。 哲學和其他陳述問題方法的差異是有批判性的、有代入問題的方法以及以理性為答案的辯論。 研究基礎 古希臘哲學家經常提出問題,他們所提出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分別是形而上學、倫理學、認識論 。 現代哲學上出現 不要求精確理由 之哲學理論,例如 虛假認定本質不可知,這種現象將不可知論 世界上終究有人不能理解的存在 的重要程度提高了。 自亞里士多德時代以來,在古典或者現代哲學當中,邏輯通常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其提出的三段論,對西方哲學發展有著深遠影響。 分支 主分支 哲學可以分為很多不同的分支,主要包括形而上學、知識論、倫理學、邏輯學和美學。 邏輯學 形而上學 宇宙論 本體論 認識論 知識論 倫理學 價值論 美學 特殊分支 這些分支是應用在其他學科,或者交叉學科的哲學研究。 後設哲學 宗教哲學 心靈哲學 語言哲學 科學哲學 政治哲學 法律哲學 道德哲學 人生哲學 歷史 很多人類社群思考過哲學問題並且互相學習建立了各種哲學流派。 東方哲學是透過每個地區的歷史時期來組織的。西方哲學一般可以分為三個或更多時期,最重要的是古典哲學、中世紀哲學和近代哲學。 古典哲學 古印度 印度哲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吠陀時代已經開始,至公元前 6 世紀為全盛時期。當時古印度的思想百花齊放,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耆那教創始人笩駄摩那、阿耆多翅舍欽婆羅、波拘陀迦旃延、富蘭那迦葉、數論派等。 中國 中國哲學的主要部分起源東周時期,當時以諸子百家廣為人知,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為代表,還有一些流派例如農家、陰陽家和名家在之後則名聲不顯。在秦朝焚書坑儒後除了法家、儒家、道家外其他流派都不再活躍。在當代,中國哲學仍然在亞洲文化扮演一定作用,但是學理上仍在爭辯中國哲學是否應歸為哲學。 如牟宗三曾對哲學下定義「凡是對人性的活動所及,以理智及觀念加以反省說明的,便是哲學。」牟宗三認為,中國有數千年文化史,確有哲學。只是中國哲學重視主體性,西方重視客體性。因此如果以西方的邏輯和知識論等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沒有這些。但如果以主體性方向對哲學下定義,中國文化就擁有哲學。反之西方對人生的哲學多表現在文學、藝術、音樂等等。就以西方哲學史來說,沒有一章特別談及耶穌。 古希臘 羅馬 古希臘 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的一個時期,時間為公元前 6 世紀 約 585 到公元 6 世紀。它一般被分為三個時期:前蘇格拉底時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古典希臘時期、和後亞里士多德(或希臘化)時期:有時候會把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哲學家們的古典時代晚期加入作為第四個時期。 前蘇格拉底時期 在公元前 6 世紀的希臘,西方哲學就從古代神話和詩歌中脫穎而出,逐步開始對宇宙的組成以及本源的思考而開始了獨立發展。前蘇格拉底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們多關注自然界,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不管他們認識以及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確,但是他們的想法之所以有別於迷信的原因在於,這些哲學家是以理性輔佐證據的方式歸納出自然界的現象。諸如: 米利都學派,其代表有最早的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以及色諾芬尼。皆是一元論者,即世界萬物皆來自一個本源。如泰勒斯的 水,阿那克西曼德的 無限物,阿那克西米尼的 氣,而色諾芬尼發展了阿那克西米尼學說,提出神主宰一切,並主張一神論。 伊利亞學派,其代表有巴門尼德和芝諾。巴門尼德提出一個重要的理論:無不能生有,有不能變無,則一切運動變化都是不存在。愛利亞的芝諾進一步發展了老師的理論,即世界只有 存在,而沒有 不存在,只有 一,而沒有 多,因此,世界是不變的。 赫拉克利特,他強調 變。認為變才是真實的,而永久的不變是不存在的(萬物流變)。他便向外界宣傳自己的理論,世界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焰,火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質。他更加暗示世界中的變存在著秩序和理性。 多元論者,如恩培多克勒提出的 四元素;阿那克薩戈拉的 種子,即粒子論;德謨克利特又指出了 原子,即原子論等。皆認為變是若干物體的不同組合。 公元前 5 世紀中期,普羅泰戈拉和高爾吉亞等所形成的辯士學派將研究的重點由自然轉移到人類本身。認為 人才是萬物之本。他們都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真理。普羅泰戈拉認為是非善惡都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而高爾吉亞卻認為所有的都是同樣的假,這是懷疑論的雛形。 公元前 6 世紀末,以畢達哥拉斯為主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所主張的哲學與前述的觀點既相近又有不同。羅馬古代的歷史上記載畢達哥拉斯第一個稱自己為哲學家,或者說是愛智慧。他認為 一切都是數字。其意思就是說一切事物的實質和結構都是它們所包含的數字關係所決定的。他稱平均、秩序和調和是宇宙的三大基調,並以音樂的調和說明宇宙的調和。他所在的學派將宇宙總結為十種性質相異的組合:有限與無限、奇與偶、少與多、左與右、男與女、靜與動、直與曲、光明與黑暗、善與惡、方與圓。至此之後,數學的本質及其地位,一直都是哲學的主要問題之一,數學不受觀察和實驗造成的不確定性影響,而且是透過純粹的思想加以理解的。 其中關於變與不變的關係的爭論,真實世界與直覺世界的差別,真理與意見的矛盾,導致產生了認識論的問題。 古典希臘時期 在古典希臘時期西方哲學方法的關鍵特質被建立:依靠訴諸理性和論證,透過一種批判性的方法來接受或建立觀點。這包括蘇格拉底被稱為蘇格拉底反詰法或 反駁論證 方法的辯證法,他主要用其來檢驗例如善良和公平正義的關鍵道德概念。這種方法將一個問題分解成一系列的疑問,在對疑問的回答中逐步提取想要找到的答案,其極大影響可以從現在使用的科學方法中看出,在科學方法中假說是第一個階段。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教過人,但之後的柏拉圖深受其影響。而其整個哲學思想來源於兩大理論:其一,永遠不要做壞事;其二,一個內心真正純潔且正義的人絕不會做相反之事。他認為真理有其客觀性,試圖推翻智者們以個人主觀感覺為真理的思想。然後提出德的概念,以作為人生行事的方向。對於道德是什麼的問題,蘇格拉底的回覆為 知識即道德。 對於知識是何物的問題,他回答說知識是透過理性而得的概念。蘇格拉底開創了認識論和倫理學,如此奠定了他的哲學地位。 古典希臘時期的哲學家中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對後世的影響力最大,特別是柏拉圖被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創始人。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評價柏拉圖:歐洲哲學傳統最被普遍公認的特點,就是它包含了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註腳。我的意思不是懷疑學者們系統體系的思想是提取自柏拉圖的著作。我暗示的是那些他們散落的一般思想的財富。 換言之即使數千年後,人們依舊在試著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這也代表著人們依然為這些問題或是這些問題所延伸的更多問題而感到困惑。 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對柏拉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並透過柏拉圖影響了整個西方哲學。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作為最早的古典希臘哲學家批判地引用了其它的一些 智者,當時這些人在希臘被稱為 辯士 並在畢達哥拉斯之前相當普遍。從他們的批判看來,在他們的古典時代一個在更高尚地、純粹地 愛智慧(真的哲學家)與那些更早更普遍的旅行教師 經常也透過自己的技藝來賺錢 之間的分水嶺之後被建立。 希臘化時代 亞里士多德死後,整個哲學界陷入了獨立時期,稱為希臘化哲學時期。因為整個社會和政治陷入混亂。這段時期產生了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以及懷疑主義派、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主義。這些學派的共同特點是倫理化。斯多葛學派主要是順應自然和自制。伊壁鳩魯學派則是把快樂作為生活的本質和善的標準。而新柏拉圖派和新畢達哥拉斯派都是帶有宗教主義的哲學,並逐漸產生融化基督教和希臘哲學於一體的理論,即為後來的基督教哲學。 直到公元 529 年,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尼命令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院。JB 伯裡稱一些餘下的學院成員逃入了薩珊王朝首都泰西封。 古印度 印度哲學是指起源於印度次大陸的哲學思想,包括、佛教哲學、等,這些印度哲學具有一些共同且複雜的起源,都有有關佛法及業的主題,而且都希望達到個人的解放。這些哲學約在西元前一世紀到西元幾世紀的時間成形。 中世紀哲學(516 世紀) 中世紀歐洲 中世紀哲學指的是西歐和中東在中世紀的哲學體系,其時間範圍沒有定論,大致上是從基督化的羅馬帝國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中世紀哲學被部分定義為對古典希臘和希臘化哲學的再發現和進一步發展,另一部分是需要解決神學問題並把亞伯拉罕諸教(伊斯蘭教、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教條同世俗知識一同整合並推廣。 文藝復興人文學者們排斥中世紀時期,把它當作在希臘羅馬的古典時代與古典文化 復興 之間的一個 過渡 的野蠻時期。然而在中世紀這將近一千年中哲學在歐洲仍取得了長足地發展。認為 在強度、複雜度還有成就上,可以確信地說哲學在十三世紀的興盛能與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學的黃金時期媲美。 這個時代討論的問題有信仰和理智的關係,神的存在與統一,神學話題和形而上學,關於知識、宇宙和個人的問題。 中世紀的哲學家包括基督教學者希波的奧古斯丁、波愛修斯、安瑟倫、、皮埃爾阿伯拉爾、羅吉爾培根、聖文德、托馬斯阿奎那、鄧斯司各脫、奧卡姆的威廉和讓布里丹等;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和吉爾松尼德;還有穆斯林哲學家肯迪、法拉比、海什木、伊本西那、安薩裡、伊本巴哲、伊本圖費勒、伊本赫勒敦和伊本魯世德等。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傳統一直到 17 世紀仍在活躍,例如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和等人物。其中托馬斯主義之父阿奎那極大地影響了整個天主教歐洲,他特別強調理性和論證,是最先開始使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和認識論的著作的新譯本的學者之一。他的工作明顯遠離了統治大部分早期經院哲學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奧古斯丁的思想。 文藝復興 從文藝復興開始,人們的思想開始從清淨的僧院走出,來到喧囂的世界。從而發展自然,也發展人類自身。從而形成人文主義和自然哲學兩股既有聯絡又有區別的想法。 文藝復興 是對中世紀到近代之間過渡時期的通稱,那時對古典文獻的重新學習幫助把哲學界的興趣從對邏輯學、形而上學和神學領域的鑽研轉移到包括道德、語言學和神秘主義的更加廣泛的研究。對經典和人文藝術例如歷史學和文學的研究在基督教世界學術界中享有前所未有的興趣,這個趨勢被稱為人文主義,它受到柏拉圖主義、希臘懷疑主義和羅馬斯多葛主義的影響。人文主義者的哲學興趣跟隨彼特拉克轉移到造物主與其美德上,替代了中世紀時對形而上學和邏輯學的興趣。 那時對古典哲學的研究出現了兩種新方式。一方面對亞里士多德的研究因為的影響而產生了變化。阿威羅伊亞里士多德主義者和更正統的天主教亞里士多德主義者譬如艾爾伯圖斯麥格努斯和托馬斯阿奎那之間的分歧最終在文藝復興發展出一種 人文亞里斯多德哲學,譬如伯多祿蓬波納齊和的思想。另一方面,在一些之前不為西歐所熟知的作品的重發現的幫助下,對柏拉圖和新柏拉圖主義的研究作為另一個選擇變得普遍起來。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的柏拉圖主義者包括庫薩的尼古拉,還有之後的馬爾西利奧費奇諾和若望皮科德拉米蘭多拉。 文藝復興也重新產生了對反亞里士多德的把自然看作一個有機的、活生生的整體而不取決於神學的理論的興趣,例如在庫薩的尼古拉、尼古拉哥白尼、焦爾達諾布魯諾、波納蒂特特勒肖還有托馬索康帕內拉的著作中。在自然哲學中這樣的運動與對神秘主義、魔法、赫爾墨斯主義還有占星學等興趣重燃相契合,它們被認為隱藏著收穫知識和掌控自然方法的大門。 這些新的哲學運動伴隨著歐洲宗教和政治的劇變同時出現:宗教改革和封建制的衰落。雖然參與宗教改革的神學家們對哲學沒有直接的興趣,他們打破了神學和知識權威的傳統基礎。同時還伴隨著信仰主義和懷疑主義的復興,體現在伊拉斯謨,蒙泰涅和等思想家身上。同時,民族國家政治上逐步的中央集權的過程得到了世俗政治哲學的響應,如尼可羅馬基亞維利(常被描述為第一個現代政治思想家,或者是現代政治思想形成的關鍵點)、托馬斯莫爾、伊拉斯謨、尤斯圖斯利普修斯、讓博丹和胡果格老秀斯等的著作。 東亞 先秦諸子之後的兩漢經學、魏晉玄學等都是中國哲學的一部份,自唐朝起佛教也開始對哲學產生重要影響;不過中世紀中國哲學最主要的部分是宋明理學的發展。 宋明理學反對漢代後開始影響儒學的道教和佛教中的迷信和神秘的元素,是一股倡導更加理性和世俗化儒學的哲學運動。儘管理學遭到道教和佛教徒的批評,理學仍借鑑了它們兩個的部分術語和概念。然而和佛教和道教把形而上學看作心靈發展、宗教啟示的催化劑並且是不朽的不同,宋明理學把形而上學當作建立一個理性的倫理體系的指導。宋明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韓愈和李翱被視為宋代理學的先驅。宋代理學家周敦頤以道教形而上學理論為框架建立了他的倫理哲學體系,他被看作是宋明理學的創始人。 在東亞的其他地方,日本哲學形成於本土的神道信仰和佛教、儒家以及另一些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學派混合發展。與日本類似,在中巫教的情緒化內容被混合到了從中國傳入的理學當中。 近代哲學(1719 世紀) 主條目:近代哲學 早期近代哲學 西方哲學史上的近代早期一般指 17 世紀和 18 世紀,其中 18 世紀常被稱為啟蒙時代。現代哲學不同於其前身,它和傳統權威例如教會、學院、亞里士多德的關係更加獨立,出現了對知識基礎和形而上學體系建設的新興趣;和擺脫了自然哲學的近代物理學的出現。從 17 世紀開始,近代哲學就以認識論為研究重點。由於經驗論(經驗主義)與唯理論(理性主義)的爭論,使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作為認識論的首要問題突顯出來。 當時其他的哲學焦點包括精神的天性和其與身體的關係,新的自然科學對諸如自由意志和神的傳統上屬於神學的話題的影響,和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世俗基礎 。這種潮流最早被鮮明地體現在弗蘭西斯培根的被稱為用來擴充套件知識的新的、經驗主義的程式,並很快在笛卡兒的機械主義物理學和理性主義的形而上學中建立了具有巨大影響力的形式。培根運用歸納法,第一個提出思維的主體 人 應該主動干涉自然來為人服務。 近現代政治哲學的鼻祖托馬斯霍布斯最早將這套方法論系統地應用在政治哲學上,包括 社會契約 的近代理論。早期近代哲學的學術經典一般包括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洛克、貝克萊、休謨和康德。同時期的其他思想家也對哲學做出了貢獻,例如伽利略、皮埃爾伽桑狄、布萊茲帕斯卡、馬勒伯朗士、艾薩克牛頓、克里斯蒂安沃爾夫、孟德斯鳩、皮埃爾貝爾、托馬斯裡德、讓勒朗達朗貝爾和亞當斯密,而讓 雅克盧梭是反啟蒙運動的開創性人物。早期近代哲學的大致結束通常被確定為伊曼努爾康德的試圖限定形而上學範圍、證明科學知識並用道德和自由來調和兩者的體系。 理性主義者中勒內笛卡兒認為物質世界是由數學關係組成的單一體系,他企圖將物理學轉化為數學。他在其著作中,對整個經院哲學以及在他那個時代流行的教育與哲學體系加以諷刺。其認為 我思故我在 是認識論的無可懷疑之出發點。笛卡爾是割裂精神和物質的二元論者,為了釐清二者關係,他認為在上帝那裡,精神和物質是統一的。其理論被稱為笛卡爾主義 。斯賓諾莎是笛卡爾之後,又一位著名的現實主義者。他的認識論、幾何學和機械觀都來自於笛卡爾。但他不認同笛卡爾的二元論,認為精神和物質不過是唯一實體的兩種屬性 。萊布尼茨作為唯理論者堅定地維護笛卡爾的學說並反駁約翰洛克的理論。與笛卡爾不同的是,他認為萬物的實體是 單子,且互相沒有關係,而是由於 前定和諧 才共存一體,即存在於神之中。前定和諧 調和了笛卡爾之二元論和斯賓諾莎之實體雙重性。 洛克發展了經驗論,他不認同笛卡爾的 天賦觀念,提出白板說,他強調人們從感覺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認為感覺中的個別東西才是第一位的。不過他基本認同笛卡爾的二元論。貝克萊發展了洛克的哲學理論,提出了 存在就是被感知。他認為除了感知的主題和被感知的知覺之外,什麼也沒有。他非常不贊同物質的抽象概念,認為其既無客觀實在,也不能存在於人心。大衛休謨的理論比貝克萊的更進一步,他不僅僅認為物質實體不存在,更認為精神實體不存在。只承認知覺的存在。他還以自己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認為不存在統一性和普遍性的東西,認定多樣性和個別性才是最高原理。 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也包含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在 18 世紀時,法國的拉美特利公開宣佈唯物主義是唯一的,而百科全書的主編德尼狄德羅也懷疑神的存在。 另外伏爾泰,孟德斯鳩和其他百科全書派的學者都有涉及政治和倫理領域。他們都認為機械主義才是最終形式 物質是唯一的且處於一直運動的,精神只是人腦的屬性。因此他們認為無機物與有機物不可逾越,人的思維是人感官的結果。不過他們仍然是相信經驗是一直累積的,在因果性上,他們認為只有必然性才是唯一的,這就成為唯心主義的觀念。 德國古典哲學 從 18 世紀中後期開始,直到 19 世紀初,哲學便進入了近代哲學的總結時期,這就是德國古典哲學時期。有兩條線索標誌著轉折的到來:一、思維與存在的關係更加明確;二、產生了系統辯證法。其代表人物有 I 康德、JG 費希特、FW 謝林、GWF 黑格爾等。 康德 康德給哲學帶來了三個標誌性的創造: 哲學意義的新規定; 哲學方法的新概念; 哲學寫作的新結構。 他受到休謨的諸多影響,併為西方哲學帶來一次革命。他認為哲學的研究核心就是規定理性的任務。 康德同意休謨的理論並認為,存在一些原則,使得心靈對經驗和認識加以組織,而證據皆可以在數學中找到。即是,包含在命題 zhhans 裡;zhhant 裡 的要比包含在原是概念的定義要多得多。他使用稱之為批判哲學的先驗方法,來展現經驗的某些範疇和形式都必然地被預先存在於人們一切言談之中。 憑藉著他的三部 批判性 的著作,為先驗方法作出相應的結構: 現實論,分析理性的有效機能; 辨證論,展示理性的可能失誤; 方法論,列舉實用的各種規則。 他還為道德哲學奠定了新基礎,且他賦予了自由概念的新意義。因為其影響在現代依舊尚存,其理論被人們稱為康德主義。 費希特和謝林 費希特本來承認斯賓諾莎的機械的因果決定論,但後來受到康德的影響,開始認為因果決定論只是表面,其實質為自我不是必然性的奴僕而是獨立自由的主體。就此,他建立了主觀的思維與客觀的存在之統一說。 謝林是從費希特理論出發的,但深受斯賓諾莎和文學上浪漫主義的影響,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即他認為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維,客體和主體,表面相反,實則統一,是同一個 絕對 的不同發展階段,這個 絕對 即是萬事萬物的根源。他認為藝術才是最直觀的理性。 黑格爾 黑格爾及其理論的出現將西方的哲學推上一個新高度,他創立了西方哲學史上最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並系統地闡述了辯證法。他的理論和學說對近現代哲學產生了很深遠的影響,並被稱為黑格爾主義。 從黑格爾的思想體系中發展而成的多種哲學運動。其重點就是以歷史和邏輯為主,歷史方面,它從不同角度理解 凡是合理的就是現實的;邏輯方面,它有發現其中所說的 真理即整體。 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重點是放棄分裂,達到統一。他把以前的時代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理想與現實分裂,自由與必然,個人與社會、無限與有限、統一性與多樣性分裂之時代。 他從康德的 心靈的合理性以及在經驗中的積極作用 的概念出發,但反對康德的 超越經驗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並認為心靈和世界一樣具有相同基礎理性結構。他所認為的普遍性不是脫離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內之普遍,即為具體普遍;他所認為的統一也非脫離矛盾、對立的抽象統一,而是包含它們在內的統一,即為對立統一。上述綜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論:最真實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即是 絕對精神,又是對立的統一。 他認為,為了達到這個 絕對精神,需要經過三個階段,從邏輯、自然到精神,即是從思維到存在,再到兩者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成他的統一論。 就此,社會和歷史的現象,便被賦予一種在哲學史上還是嶄新的顯赫地位。他還將倫理學劃歸到這個領域,從而在倫理學理論和對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線。 現代哲學(1920 世紀) 從 19 世紀中葉開始,西方哲學就進入現代哲學階段。因為在 19 世紀中期,歐洲的工業革命幾近完成。 現代哲學,特別是 19 世紀中後期的哲學流派,有叔本華的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然而此時的哲學與後來的存在主義、現象學等在當代一般歸為「歐陸哲學」,與二十世紀以後著重嚴謹邏輯與語詞分析所發展出的「分析哲學」成為風格迥異的兩大西方哲學典範。 20 世紀的西方哲學上主流有兩條: 一、由弗雷格、羅素創立的,並以維特根斯坦為主的分析哲學。它把哲學問題變成語言分析問題,由此產生了邏輯經驗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以及其他語言分析相關的哲學派系。 二、由胡塞爾創立的現象學發展起來,以海德格爾為主的存在主義。它把哲學問題變成對個人生存狀態的反思,由此產生了解釋學。 現代哲學主要包含以下幾種潮流。 以黑格爾主義為主的潮流 歷程哲學: 19 世紀中期,黑格爾主義在中歐受到歡迎,並在此後也隱約出現在該地區。在英國和美國也具有影響力,不僅啟發了布拉德利、羅伊斯等人的觀念論哲學,還形成了一種哲學氣候。即形式有所修正,但是本質不變。比如懷特海的 歷程哲學。 主流馬克思主義: K 馬克思的著作本身不能說成是一種哲學,更不是一種哲學體系,但他的全部論述是對哲學,特別是對黑格爾體系中的唯心主義進行的激進批判。他認為哲學必須與現實取得聯絡。 哲學只是持續地解釋世界,而與當下關聯的則是改變世界。 但是儘管馬克思本人批判黑格爾的觀念論,但其思想卻深受黑格爾的特別是辨證論的影響。並將其基本本質作了自然主義的改造。這之後,從 19 世紀末期到 20 世紀初期,馬克思的哲學思想才在恩格斯、普列漢諾夫和列寧等人的闡釋和補充下,為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並形成新的世界觀。 另外馬克思主義也指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運動,如由列寧所創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俄國革命以及後來建立的各種共產黨之教義。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其他第三世界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 此外,比上述型別更為複雜的版本有阿爾都塞等人做出詳盡闡述。然而,在盧卡奇和布洛赫等人採用黑格爾學說,而非科學學說對馬克思思想重新詮釋,才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歐洲,後來在英美等地獲得新生。 之後,新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受到弗洛伊德、存在主義、康德、社會科學以及黑格爾等思想的革新,已形成不同的發展方向。如霍克海默、阿多諾。以及與 法蘭克福學派 有聯絡的 批判會理論 等。後來,薩特和不少法國學者的 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以及科拉科夫斯基和等東歐哲學家提出的 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革新的黑格爾主義: 20 世紀開始,黑格爾主義的社會性方面在狄爾泰和一些德國學者重新發展。他們對其在研究人類社會和文化的生活與歷史的進路作出修正。 在美國,詹姆士和杜威對黑格爾主義作出了相似的,在社會性傾向和自然主義特色的詳盡闡述。實用主義運動在英美影響甚大,在此將黑格爾的思想發揚為新的哲學運動。 英國的維特根斯坦也轉變的思路,從之前的實證主義和新康德思想,轉而去研究語言、科學,及科學史、倫理學等。 結構主義: 在法國,因亞歷山大科耶夫的影響,使得黑格爾主義對薩特等人形成衝擊,當他們研究馬克思主義時,這種衝擊更加明顯。則出現與克勞德李維等相關聯的 結構主義。還有福柯和德里達等法國 後結構主義 等思想。 後古典現代哲學 分析哲學: 後古典主義是種哲學觀,從培根,笛卡爾到休謨和康德,這股浪潮獲得科學的傾向,後來又獲得邏輯和語言的,逐漸形成一種基本的分析哲學。 實證主義: 19 世紀上半葉英美,蘇格蘭常識學派 很普及,後來英國摩爾的思想和 20 世紀初美國 新實在論者 都發展了它。孔德的實證主義在法國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在美國得到米爾格拉姆的發展,成為 實驗主義,又形成科學性的實證主義。 新康德主義: 實證主義在德國由陸宰和不倫瑞克等人的發展下,形成 新康德主義,並經由重新發現的休謨主義和黑格爾主義的影響,在英美等地也流行起來。 邏輯實證主義: 一種很注重邏輯的學說,在德摩根、布倫塔諾、邁農和弗雷格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進展。羅素和摩爾發動了分析運動,由此形成分析哲學的雛形。又在維特根斯坦的研究下,將分析哲學進行了重新解釋,變成了語言分析問題,從而產生邏輯實證主義。 語言哲學: 二戰後,分析哲學更加分化,並形成多個不同的派系。但其本質相差無幾,都集中研究 分析 這一概念上來,後來有不少開始研究語言哲學這一分支。 現象學: 而胡塞爾將嚴謹的數學思想賦予哲學,使得笛卡爾主義進一步激進化,在海德格爾的影響下,便產生了現象學運動。 唯物論: 其中費爾巴哈作為德國古典哲學期間的一個唯物主義代表。他將黑格爾哲學稱謂精緻化和理性化的神學體系,他認為人是思維與存在統一的,思維不僅僅是人腦的表現也是人與人思維的表現。 他的唯物論和實證主義以馬赫的學說達到頂點,並在英國流行。 新托馬斯主義: 而從公元 1879 年以來教宗利奧十三世頒發教義宣稱為 永遠的父親 之後。多瑪斯哲學在基督宗教和神學中的哲學教義再度得到肯定。而和雅克馬裡頓發展了該學說並吸收了近代哲學的諸多優點,逐步形成新托馬斯主義。 多種主義的第三潮流 科學哲學: 在實證主義出現後的晚生的現代哲學流派,羅素等提倡的新型哲學,具有科學精神,注重的是可否被證明與是否合乎邏輯,減少提及一些像形而上學和主觀的問題,例如神或本體論終極的美等。 意志主義: 該潮流在費希特和謝林的學說下,又經過康德以及黑格爾的影響,終於由叔本華所注意到其中尚未被探索的領域 人類生命和一切生命基本特性的東西,即是 意志。 而尼采也有所謂的 權力意志 這種學說,一種關於生命與世界的與叔本華類似的詮釋。但,尼采對其進行徹底的改革,有 對所有價值重新作出評價 的論述。將其大膽的心理概括傳統從宗教、藝術到道德、社會,再到科學和認識本身。 實用主義: 因為達爾文發現的進化論,讓斯賓格勒發展為一個哲學表達,而柏格森為其發展提供促進作用。在一戰後,舍勒、普萊斯納和蓋倫等採用上述學說,開創了 哲學人類學。 上列觀點在桑塔亞那、杜威等人和懷特海的影響下,重新對黑格爾主義進行理解。由皮爾士和詹姆士等思想家開創了實用主義運動,對 人類行動、利益和目的作出實際考慮。 存在主義: 而齊克果對人類生命詮釋的過程中比實用主義更激進,他透過 信仰跳躍 來獲得與上帝的關聯。 海德格爾和雅斯培也對齊克果的 主體性 和實用主義進行研究。雅士培強調人類存在不可能被化解到只能以客觀角度加以瞭解的地步。海德格爾更進一步對 存在的意義 作了研究,他主要對人類存在的特性和結構做了奇特的分析。 在薩特和加繆的發展下,使之流行並衍生出 存在主義。薩特發展了海德格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對 塑造人類自己 這個問題存在本質性的不確定。 解釋學: 研究存在主義的哲學家多采用現象學來解釋人類生命和人類條件的問題。而龐蒂使用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對人類存在作研究。 從齊克果以來的這些哲學家多注重以文學風格對哲學進行研究。從此,哲學、語言和文學三者關係更為緊密,如伽達默爾的 詮釋學哲學 和卡西爾的 符號形式的哲學 等,逐步形成解釋學。 重要哲學流派 德國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的各種變體在 18 世紀晚期至 20 世紀早期的哲學界相當流行。康德主張的先驗唯心主義認為人們對事物的理解是有界限的,因為在客觀判斷條件下很多事情是辦不到的。他在 1781 年發行的作品《純粹理性批判》試圖調和 18 世紀兩大主要的哲學派別: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並且建立一個研究形而上學的新基礎。 德國唯心主義最著名的作品是黑格爾於 1807 年出版的《精神現象學》。黑格爾承認自己的理念不是新的,不過他的目標是完成之前的哲學家們的不完整的體系。黑格爾認為哲學的重點是放棄分裂,達到統一。他把以前的時代說成是思維與存在、理想與現實分裂,自由與必然、個人與社會、無限與有限、統一性與多樣性分裂之時代。他從康德的 心靈的合理性以及在經驗中的積極作用 的概念出發,但反對康德的 超越經驗世界和物自身的世界,並認為心靈和世界一樣具有相同基礎理性結構。他所認為的普遍性不是脫離特殊的抽象普遍,而是包含特殊在內之普遍,即為具體普遍;他所認為的統一也非脫離矛盾、對立的抽象統一,而是包含它們在內的統一,即為對立統一。上述綜合在一起即是他的理論:最真實的無所不包的整體即是 絕對精神,又是對立的統一。黑格爾認為需要經過三個階段來達到這個 絕對精神,從邏輯、自然到精神,即是從思維到存在,再到兩者統一的過程,從而完成他的統一論。他還將倫理學劃歸到這個領域,從而在倫理學理論和對思想的理解中提出重要的路線。 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建立的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核心的哲學體系。其認為實踐是檢驗哲學之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哲學應伴隨著社會、科學技術和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其主要思想體系在 19 世紀 70 年代主要由恩格斯創立,20 世紀 20 年代在蘇聯形成完整體系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個體系在後來的社會主義國家推動下得以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宣稱自己的理論體系具有科學性,認為哲學可以成為科學的一部分。同時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哲學還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 另外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也指各種不同的共產主義運動,如由列寧所創立而被斯大林修改的蘇聯馬克思主義,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為俄國革命以及後來建立的各種共產黨之教義。它的旁系包括反斯大林的托洛茨基及其追隨者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等。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產生於 19 世紀 70 年代的現代哲學派別,在 20 世紀的美國成為一種主流思潮。對法律、政治、教育、社會、宗教和藝術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實用主義也試圖在理性主義及經驗主義找出一條中間道路來,是「經驗主義思想方法與人類的比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適當的調和者。」 現象學 現象學是由德國哲學家胡塞爾在 1900 年提出的理論,強調對直接直觀和經驗感知的區分,認為哲學(或至少是現象學)的主要任務是釐清二者之間的關聯,並且在直觀中獲得對本質的認識。現象學是對經驗結構與意識結構的哲學性研究。作為一個哲學運動,現象學於二十世紀早期由埃德蒙德胡塞爾創立,之後被他在德國的哥廷根大學和慕尼黑大學中的一派追隨者發展壯大。在此之後現象學傳播到法國、美國以及其他地區,並遠超出了胡塞爾早期著作的語境。 Zahavi Dan 2003 Husserls Phenomenolog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其他主要哲學家包括海德格、莫里斯梅洛 龐蒂 以及伊曼紐爾列維納斯。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該術語被用在十九世紀晚期到二十世紀的一些哲學家的工作上,儘管他們的學說相差巨大,但他們都相信哲學思考開始於人類主體 而不僅僅是思維主體,而且包括行為、感知、人類個體。存在主義強調個人、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認為人存在的意義是無法經由理性思考而得到答案。在存在主義中,個體的出發點的特徵是被稱為 存在的態度,或一種面對顯然是一個無意義的或荒謬的世界的迷失和混亂的感覺。很多存在主義者還認為傳統的體系和哲學學術無論是內容和風格都過於抽象並遠離人類經驗。 19 世紀哲學家克爾凱郭爾和尼采被看作存在主義的先驅,儘管他們沒有使用這個術語。然而他們的影響延伸出了存在主義思想。克爾凱郭爾著作主要針對的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他認為其忽視或排除了人類的內在主觀生命。相反克爾凱郭爾認為 真理是主觀的,主張對一個現實的人類來說最重要的問題是處理個人與存在內在關係的問題。克爾凱郭爾作為一個基督徒相信宗教信仰的真相是一個主觀問題,而且人應該用熱情去深思這個問題。 理論 利他主義 享樂主義 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理想主義 邏輯實證主義 悲觀主義 樂觀主義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佛教思想 至公(舊教)主義 抗辯(新教)主義 自我主義 理性主義 現實主義 唯美主義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非理性主義 斯多葛主義 存在主義 形而上學 功利主義 分支和交叉學科 解釋學 現象學 科學哲學 數學哲學 物理哲學 化學哲學 生物學哲學 哲學人類學 地理哲學 歷史哲學 經濟哲學 政治哲學 教育哲學 語言哲學 人生哲學 精神哲學 宗教哲學 法律哲學 元倫理學 價值論 生態智慧 環境哲學 人類行為學 相關學科 神學 科學 心理學 相關列表 哲學家列表 腳註 擴充套件閱讀 艾倫布洛克,R B Woodings and John Cumming eds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inkers in series Fontana Original s Hammersmith Eng Fontana Press 1992 cop 1983 xxv 867 p ISBN 9780006369653 艾倫布洛克,and Oliver Stallybrass jt eds The Harper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New York Harper Row 1977 xix 684 p NB First published in England under the title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 ISBN 9780060105785 Julia Didier Dictionnaire de la philosophie Responsible éditorial Emmanuel de Waresquiel secretariat de rédaction Joelle Narjollet Éd rev Paris Larousse 2006 301 1 p xvi p of ill ISBN 9782035833099 Reese W L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Eastern and Western Thought Atlantic Highlands NJ Humanities Press 1980 iv 644 p ISBN 9780391006881 入門 Appiah Kwame Anthony Thinking it Through 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2003 ISBN 9780195134582 Blumenau Ralph Philosophy and Living ISBN 9780907845331 Craig Edward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4216 Curley Edwin A Spinoza Reader Princeton 1994 ISBN 9780691000671 Durant Will Story of Philosophy The Lives and Opinions of the Worlds Greatest Philosophers Pocket 1991 ISBN 9780671739164 HarrisonBarbet Anthony Mastering Philosophy ISBN 9780333693438 Higgins Kathleen M and Solomon Robert C A Short History of Philosophy ISBN 9780195101966 Philosophy Now magazine Russell Bertrand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ISBN 9780195115529 Sinclair Alistair J What is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 2008 ISBN 9781903765944 Sober Elliott(2001) Core Questions in Philosophy A Text with Readings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ISBN 9780131898691 Solomon Robert C Big Questions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ISBN 9780534167080 Warburton Nigel Philosophy The Basics ISBN 9780415146944 Think philosophy for everyone Lively and accessible articles written by philosophers preeminent in their fields for a broad audience Free articles are available online Gerald Rochelle Doing Philosophy 2012 ISBN 9781780460048 專題介紹 Copleston Frederick Philosophy in Russia From Herzen to Lenin and Berdyaev ISBN 9780268015695 Critchley Simon Continental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3592 Hamilton Sue Indian Philosoph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2853745 Harwood Sterling ed Business as Ethical and Business as Usual(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2000) wwwsterlingharwoodcom Imbo Samuel Oluoch 3An Introduction to African Philosophy ISBN 9780847688418 Knight Kelvin Aristotelian Philosophy Ethics and Politics from Aristotle to MacIntyre ISBN 9780745619774 Kupperman Joel J Classic Asian Philosophy A Guide to the Essential Texts ISBN 9780195133356 Leaman Oliver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Islamic Philosophy ISBN 9780745619606 Lee Joe and Powell Jim Eastern Philosophy For Beginners ISBN 9780863162824 Nagel Thomas What Does It All Mea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ISBN 9780195052923 Scruton Roger A Short History of Modern Philosophy ISBN 9780415267632 Smart Ninian World Philosophies ISBN 9780415228527 Tarnas Richard The Passion of the Western Mind Understanding the Ideas That Have Shaped Our World View ISBN 9780345368096 選集 Classics of Philosophy(Vols 1 2 2nd edition)by Louis P Pojman Classics of Philosophy The 20th Century(Vol 3)by Louis P Pojman The English Philosophers from Bacon to Mill by Edwin Arthur European Philosophers from Descartes to Nietzsche by Monroe Beardsley Contemporary Analytic Philosophy Core Readings by James Baillie Existentialism Basic Writings Second Edition by Charles Guignon Derk Pereboom The Phenomenology Reader by Dermot Moran Timothy Mooney Medieval Islamic Philosophical Writings edited by Muhammad Ali Khalidi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Charles A Moore 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by 陳榮捷著 Kim J and Ernest Sosa Ed(1999) Metaphysics An Anthology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 Will(2004)edited by Robert Kane Husserl Edmund and Donn Welton 1999 The Essential Husserl Basic Writings in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212733 Cottingham John Western Philosophy An Anthology 2nd ed Malden MA Blackwell Pub 2008 Print Blackwell Philosophy Anthologies 參考著作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edited by Ted Honderich The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by Robert Audi Th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Edward Craig Luciano Floridi(available online by subscription) or The Concise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dited by Edward Craig an abridgemen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8 vols)edited by Paul Edwards in 1996 a ninth supplemental volume appeared that updated the classic 1967 encyclopedia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Directory of American Philosophers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Routledge History of Philosophy(10 vols)edited by John Marenbon History of Philosophy(9 vols)by Frederick Copleston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5 vols)by W T Jones History of Italian Philosophy(2 vols)by Eugenio Garin Translated from Italian and Edited by Giorgio Pinton Introduction by Leon Pompa Encyclopaedia of Indian Philosophies(8 vols) edited by Karl H Potter et al(first 6 volumes out of print) Indian Philosophy(2 vols)by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5 vols)by Surendranath Dasgupta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2 vols)by Fung Yulan Derk Bodde Instructions for Practical Living and Other NeoConfucian Writings by Wang Yangming 陳榮捷著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Philosophy edited by Antonio S Cua Encyclopedia of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by Ingrid FischerSchreiber FranzKarl Ehrhard Kurt Friedrichs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Asian Philosophy by Brian Carr Indira Mahalingam A Concise Dictionary of Indian Philosophy Sanskrit Terms Defined in English by John A Grimes History of Islamic Philosophy edited by Seyyed Hossein Nasr Oliver Leaman History of Jewish Philosophy edited by Daniel H Frank Oliver Leaman A History of Russian Philosophy From the T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ies by Valerii Aleksandrovich Kuvakin Ayer AJ et al Ed(1994)A Dictionary of Philosophical Quotations Blackwell Reference Oxford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Blackburn S Ed(1996)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uter T Ed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London Penguin Books Runes D Ed(1942) The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The Philosophical Library Inc Angeles PA Ed(1992) The Harper Collins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Bunnin N et al Ed(1996)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Blackwell Companions to Philosoph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Hoffman Eric Ed(1997)Guidebook for Publishing Philosophy Charlottesville Philosophy Documentation Center Popkin RH(1999)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外部連結 倪梁康:〈哲學何為?哲人何為?〉 (2010) 倪梁康:〈哲學的定位:玄思的文學?隨意的史學?〉 (2009) 倪梁康:〈我所理解的「哲學」〉 (2010) 陳嘉映:〈哲學是什麼〉 (2000) 陳嘉映:〈哲學之為窮理與哲學之為對話〉 (2011)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2006) 高宣揚:〈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 (2007) 張汝倫:〈哲學的出路在於智慧〉 (2011) 張汝倫:〈哲學的批判讓我們始終保持反思意識〉 (2014) 張汝倫:〈哲學的 無用 之用 〉。 Category 人文學科 Category 主要話題條目 Philosophy
文學,在狹義上,是一種語言藝術,亦即使用語言文字為手段,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社會生活、表達主觀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藝術。文學不僅強調傳達思想觀念,更強調傳達方式的獨特性,且講究辭章的美感。 文學,在廣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或用文字寫作來傳達思想、表達情感、發揮想像的所有著作,此時又稱文學作品。文學寫作則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中國先秦時期將以文字寫成的作品都統稱為文學,魏晉以後才逐漸將文學作品單獨列出。在現代,則通常將文學分為韻文、散文、劇本、小說四大類別,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這個概念,又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路文學。 英語 literature,它的拉丁詞根是 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 littera:letter 或 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充套件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字(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型別)進行分類。但,英語 literature 有另外的含義:文獻,須視語境而定。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瞭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讓社會有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名稱 西歐 literature 的狹義,其中文或日語的對譯「文學」始於 1908 年顏惠慶主編的《英華大辭典》。《英華大辭典》的 literature 詞條有 4 條釋義,明定了以「文學」對譯第 3 義「除哲理及科學外,凡神靈思想為其資料,離奇變幻為其形式,或實記或杜撰者,皆文學也」。而西歐 literature 的廣義以「文學」對譯,則始於 1866 年派駐香港的德國傳教士羅存德著的英語 粵語 官話三語字典《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羅存德在 literature 詞條給了 2 個義項 7 個解釋「文,文學,文字,字墨;ancient literature,古文,今文」。 文學史 文學的歷史和文明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若將文學定義為用文字記錄的作品,最早的古代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是古埃及文學 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xix 及 Black et al The Literature of Ancient Sumer xix。古埃及文學中主要的文類(讚美詩、祈禱文及故事)幾乎都是以詩的方式寫成的 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不過雖然可以清楚看出有使用詩歌技巧(poetic devices),但詩歌的韻律不明 Forster Ancient Egyptian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viiiix。最早已知的文學作品是公元前 2700 年一篇由蘇美人創作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學。古代的文學中有許多有關世界起源及習俗起源內容,也有一些其中有道德及靈性意涵的神話。鐵器時代的荷馬史詩及以較晚一些的有較多有關作者的資訊,而許多的神話則是用口頭傳播的方式流傳下來。 各種文學都可以視為是文字的紀錄,文學本身可能是寫實或是虛構,但都可以描繪出一些事實,例如主角的動作及言語、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文字後的含義等。這些情節不只是娛樂性的,其中也包括了經濟、心理、科學、宗教、政治、文化及社學的相關資訊。在學習歷史時,研究及分析當時的文學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過去的文學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時,其社會和社會規範的演變,甚至於也可助於瞭解現今的文學,因為其中常常引用古希臘神話、宗教典籍及相關文獻的資料。人們不止可以從各主題相關的文學中看到該主題隨著歷史的演進(例如從經濟史的書或介紹科學及演化的書),甚至連科幻小說中都可看到類似的內容。作者常常在其作品中加入一些歷史的內容,例如拜倫勳爵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中藉由主角 Childe Harold 提到西班牙文及法文,也提到作者的一些想法 Lord Byron 2008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 Lord Byron The Major Works ed McGann JJ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藉由文學人們可以繼續的發現有關歷史的新資訊,這個從各個學科領域都有和文學相關的子領域可以看出 English a degree for the curious 2013 September 16 UWIRE Text p 1 。當人們將資訊用文字的方式紀錄下來,就比較容易從這一代流傳到下一代,留下來的資訊會越來越多。從這些資料,人們可以研究文學、提昇想法、擴充套件知識、也可以開始像醫學或是貿易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而隨著現代人們學習內容的增加及拓展,文學也會有一些不同,成為以後人們研究的基礎。 許多古文明都有其對哲學或是相關觀點的文學,像是古中國、古印度、波斯及希臘羅馬古典時代的作品。許多古代的作品,就算是敘事的形式,都還是有道德或是教誨上的目的,像梵語的《五卷書》或是奧維德的《變形記》,後來戲劇及諷刺作品的受眾也變多,因此也開始有類似性質的文學創作。抒情詩常常是貴族圈的特性產物,特別在東亞,許多歌曲被貴族收集,成為詩歌。 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所取代。到了 20 世紀,象徵主義抬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中文文學史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文學與史學和神話並無明顯的界限,最早的文學是對歷史和神話的記錄。但純粹的文學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例如《詩經》。中國古代的文學主要著重在哲學、史學史、軍事學、農業及韻文。中國發明瞭造紙術及雕版印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 A Hyatt Mayor Prints and Peopl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Princeton 1971 nos 14 ISBN 0691003262。中國的許多哲學思想是起源自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而軍事學書籍(如孫子兵法)也是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中國歷史文學則從尚書、春秋、戰國策、史記等一直延續下來,而且有很詳細的資料記錄。 中國的文學成就最大的是詩歌,從《離騷》到唐代律詩,詩歌一直對中國文壇有著巨大的影響。後來詩、詞、曲、小說等文學形式分別在唐、宋、元、明清達到高峰。民國時期由胡適和陳獨秀推動的新文學運動,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應注重內容的充實、表達及情感,也推動白話文學。民國時期,武俠小說風靡海內外,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通俗小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相關的反思文學及傷痕文學,也有一批白話文詩人進行大量創作,也取代古詩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詩歌作品。後來網路文學興起,成為受歡迎的商業作品。 中華民國在撤退臺灣後,在 50 及 60 年代出現了以四大抗戰小說為代表的戰鬥文藝小說,都是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後來又有反共文學的出現,而 60 年代開始,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也開始流行。70 年代起逐漸開始有對於臺灣社會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以及強調鄉土的鄉土寫實文學,1990 年後也開始了網路文學的興起。 文學類別 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路文學三大類。 按時間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他們的範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等等。 按讀者分為: 按年齡有兒童文學,青少年及青壯年人的文學等。 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可分為典雅文學(雅文學、純文學、嚴肅文學)和大眾文學(型別文學;大眾文學又名:俗文學、通俗文學)。 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導文學 等。 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等。 文學體裁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中國的抒情詩和文言文最早而比較發達。 文學一般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劇本,並稱為四大文學體裁; 詩歌 詩歌,傳統的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透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歌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西方詩歌是一種著重美學及語言節奏性的文學,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等。 賦是半詩半文的中國古代文體。 散文 散文是一種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後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應用文是針對特定需求而有的文體,例如公告、廣告等。 小品文是從作者的觀點來討論某一議題。 文言文,常指非八股文的文體。 駢文是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的文言文文體。 隨筆,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的散文。 筆記 遊記 劇本 劇本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透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劇本可以用於舞臺的表演,也可以閱讀。像元曲、京劇、崑劇都屬於這個部份。西方的戲劇許多都伴隨著音樂和舞蹈,例如歌劇及音樂劇,古希臘戲劇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戲劇,有悲劇、喜劇、悲喜劇等。 小說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透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小說 一詞最早記載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 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後《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 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文學一般會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等,許多的小說也都屬於虛構作品。 極短篇 其它 書信 短文是字數相對較少的文學形式。 書話、詩話、詞話是對於書、詩文或是詞的評論。 回憶錄 八股文是中國宋代到清代之間,科舉考試中使用,強調對仗排偶,有一定結構的文體。 報導文學 史傳文學 文學獎項 有許多的文學獎,頒發給優秀的作家,表揚其文學的成就。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廣,許多文學獎項會依風格、文學型別、語言、國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進作家或是等)再做分類。 諾貝爾文學獎是依諾貝爾在 1895 年的遺囑所成立的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的一項,一般是因為作者的整體作品而獲獎,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國籍的獎項有: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布克國際獎及卡夫卡獎。 其他描述型式 網路文學是一種從網路環境起源的文學形態。 影片及肥皂劇多半都是依文字的劇本衍生而成。 視覺文學、繪本及漫畫書是以圖畫、對話及文字結合的方式來敘事。 遊戲文學是一種另類文學形態,互動式劇情類遊戲藉由圖片、影像來表達文字的劇本。例如:奇妙人生 文學技巧 是文學創作者應用在文學中,製造特別效果的方式。文學技巧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稱或是其他人稱、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或是、或是文類選擇都包括在內。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結構及架構,例如傳統犯罪小說,不過有些作者會特別選擇一些文學技巧來讓讀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學技巧的使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文類,就像塞繆爾理查森寫的早期現代小說《帕梅拉》一様。《帕梅拉》是用許多的信件組成,稱為「書信體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帕梅拉》讓大家再次注意到,一個以往曾出現,但沒有這麼受注意的文類。 文學技巧和文學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點類似軍事戰略和軍事戰術之間的關係。文學手段是在敘述中用的特殊結構,像是隱喻、明喻、省略、敘事及託寓等,甚至單純的諧音都可以作為文學手段。也可以視為是文學手段,例如意識流敘事。 文學批評是指文學批評者對其他人作品的評論和評估,有時也會用來改進及提昇文學作品。也可以對作者帶來類似的作用。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背後會有其理論基礎,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可以評論文學作品的各個部份或是各個層面。 註解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張隆溪:〈文學理論的興衰〉 (2009) 參見 文學獎一覽表 文學作品 文學創作 文學鑑賞 文學流派 文學思潮 左翼文學 文藝工作者 兒童文學 敘事學 文學理論 西方文學理論、東方文學理論 文學作品的評論和研究 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 文學研究 文藝美學 文學藝術 社會主義新時期文學 文學思想史 文學批評 現代文學 比較文學 紅學 金學 文學人物 作家 劇作家 散文家 小說家 詩人 文學批評家 作家列表
歷史指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 歷史學,或簡稱 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 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絡。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歷史等等。通常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是史學研究之物件;一般説來,關於歷史的記述和闡釋,也稱為歷史。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詞源 歷史 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 史 一字來代表。甲骨文中 史 字與 事 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便指出 史 的本意即記事者,是一人執 中 之象。近人金靜庵說:保藏之檔案謂之中,持中之人謂之史。一指書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研究史的學問,稱史學。 歷史 一詞出現較晚,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歷史二字《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雖有餘閒,博覽書、傳、歷史,藉採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寧可認為,史 前加 歷 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 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見寧可,《什麼是歷史-歷史科學理論學科建設探討之二》 ,河北學刊,2004 年 06 月。《南齊書》中也提到這個名詞,是歷代史書之意《南齊書》〈列傳〉〈武十七王〉:「皆兩臣釁結於明時,二主議加於盛世,積代用之為美,歷史不以雲非。」。明代嘉靖年間李廷機與葉向高編輯《歷史大方通鑑》,是中國第一本以歷史二字為名的書,袁了凡為此書寫的〈歷史綱鑑補引〉,解釋歷史是指諸史,也就是歷代史書之意袁了凡〈歷史綱鑑補引〉:「弟兄不合併之一家可為大方家乎。餘是以不揣鄙陋,取諸史而採輯之,以綱標其大義,以目與鑑詳其嶺末。」。 1895 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歷史這個名詞,將它作為歷史事件之意《清史稿》〈列傳〉〈于式枚〉:「臣遍考東西歷史,參校同異。」。1896 年,皮錫瑞《經學歷史》出版,其中的歷史二字,也明確將它定位為歷史事件之意皮錫瑞《經學歷史》:「古來國運有盛衰,經學亦有盛衰;國統有分合,經學亦有分合。歷史具在,可明徵也。」。因此,在 1890 年代前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開始被明確當作歷史事件來使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為翻譯,譯為歷史二字,使其成為對應詞。1870 年代成為流行用語。 1902 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尋常小學課目中,有史學、輿地二項。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1903 年,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清史稿》〈志選舉二學校二〉:「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其於中國不相宜者缺之,科目名稱不可解者改之,過涉繁重者減之。」。在重訂章程後,尋常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之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流行。 在歐美,多數語言的 歷史 一詞源出自(Historia),原義為 調查、探究、知識,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以此為名。 含義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武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張文傑譯,《歷史的觀念》,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年,第 302-303 頁。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係,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鑑也。 周文玖,《歷史 的概念 一個歷史本體論的基本問題》,2006 年 11 月 18 日更新 《大英百科全書》(1880 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 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錢穆說:「知道歷史,便可知道裡面有很多的問題。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歷史沒有不對的,不對的是在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至少我們講人文科學方面的一切,是不該不懂歷史的。」「歷史所以記載人事,故著史必首重紀事,次及傳人。而瞭解歷史最基本的開始,亦在明事變,知人物。於不斷的事變與人物之背後有時代。能知事變、人物與時代,此乃歷史學之初步入門,亦為歷史學之主要骨幹。事有成敗得失,人有賢愚忠奸,時代則有治亂興衰,教歷史者,首貴能於此分析指點,可以使學者長見識,增修養,此乃歷史教育最大之功能。」 黃仁宇說:「盲目的恭維不是可靠的歷史,謾罵尤非歷史。」 呂思勉說:「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鑒。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 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汪朝光(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說:「歷史是對過往發生的一切事物之探尋,凡過往發生之一切無不在歷史研究的範圍中。歷史的時間和空間既無限廣闊,歷史研究的主題亦然,可謂多彩多姿、無所不在,舉凡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思想、社會、人物等等,甚或自然、氣候、環境、疾病等等,都在研究範圍之中。當然,具體到每個歷史研究者的研究而言,總是有所限制,有所強調,有所重點,但又不能太過侷限。」 連浩鋈(原香港大學歷史系名譽副教授)說:「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事情發生後就成為歷史,不會復現。 其實,歷史現象頂多相似,但不會相同,因為每一個在歷史長河中流過的現象都是獨一無二的。歷史不可能重演,我們只能嘗試去理解它的變遷。」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樑,合併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透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侷限於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蹟,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範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 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儘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描述 歷史學家在自己的時代背景下寫作,並考慮當前如何解釋過去的主流思想,有時是為自己的社會提供經驗而寫作。 用貝內德託克羅齊的話來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透過敘述和分析與人類有關的過去事件,透過形成 過去的真實話語 來促進歷史發展。WD 惠特尼,1889 世紀詞典;英語語言百科全書。 第 2842 頁 歷史的現代相關學科致力於這種論述的制度化生產。所有以某種真實形式記憶和儲存的事件均構成歷史記錄。WordNet Search 30 History 歷史論述的任務是找出最有用的資料來源,以便對過去作出準確的說明。因此,歷史學家檔案的構成是透過使某些文字和文件無效使用(透過偽造它們來代表 真實的過去),而限制了更為普遍的檔案。歷史學家的作用之一就是巧妙、客觀地利用過去的大量資料,這些資料通常都是在檔案中找到的。創造敘事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沉默,因為歷史學家會記住或強調過去的不同事件。 歷史研究有時被歸為人文的一部分,有時被歸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這兩個領域之間的橋樑,結合了兩者的方法論。一些個人歷史學家強烈支援其中一種分類。 李特 1986。詞典:歷史概念。參考資料:社會科學與人文,編號 3。韋斯特波特,康涅狄格州:格林伍德出版社。第 416 頁。 在 20 世紀,法國曆史學家 費爾南布羅代爾透過使用經濟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外部學科,使歷史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上,歷史學家以書面形式或透過口述傳統記錄過去的事件,並試圖透過研究書面檔案和口頭陳述來回答歷史問題。從一開始,歷史學家就已經使用了諸如紀念碑,題詞和圖片之類的資料。但寫作是區分歷史和過去的標誌。 考古學是一門特別有助於處理埋藏的遺址和物體的學科,這些遺址和物體一旦出土,將有助於歷史的研究。 但是考古學很少獨立存在。它使用敘事來補充其發現。但是,考古學是由一系列獨立於歷史的方法論和途徑構成的。也就是說,考古學並不是在文字資料中 填補空白。事實上,歷史考古學 是考古學的一個特定分支,經常將其結論與當代文獻資料相比較。例如,,美國曆史的挖掘者和口譯員,已經試圖理解文字檔案與材料記錄之間的矛盾,儘管目前書面檔案中固有 自由 意識形態,但透過研究整個歷史環境,證明了奴隸的擁有和財富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 歷史的組織方式有多種,包括按時間順序,文化,按地區和按主題排列。 這些劃分不是相互排斥的,並且經常存在重要的交叉點。儘管現代趨勢已趨向於專業化,但歷史學家可能會同時關注非常具體和非常普遍的問題。被稱為大歷史的領域抵制這種專業化,並尋找普遍的模式或趨勢。 歷史的研究通常是出於某些實際或理論,但也可能出於簡單的求知慾而進行研究。 歷史和史前 世界歷史是世界各地人類過去經驗的總和,而且這些經驗主要是透過文字的方式儲存下來。相對而言,史前是指一地區已有人類產生,但還沒有出現文字的時代。藉由研究當時的繪畫、素描、雕刻或其他工件,可以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形下得到一些當時的資訊。自從二十世紀起,研究者開始重視史前的研究,以免歷史研究隱性的排除一些特定的文明,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在西方的歷史學家不成比例的專注在西方世界的研究傑克古迪 2007 The Theft of History 來自 Google Books。1961 年時,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認為: 此定義下的歷史,也包括一些當時沒有文字記錄,但對歷史有強烈興趣的民族,像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前的澳大利亞原住民及紐西蘭的毛利人,雖沒有文字記錄,但用口傳歷史的方式將歷史傳給下一代。 歷史學 以歷史為認識物件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 歷史 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範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 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侷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 歷史科學。 歷史編撰學 歷史編撰學具有許多相關的含義。首先,它可以指代歷史的產生方式:歷史方法和實踐發展的故事(例如,從短期傳記敘事轉向長期主題分析)。其次,它可以指所產生的東西:特定的歷史著作(例如,1960 年代的中世紀史學 是指 1960 年代的中世紀曆史著作)。第三,它可以指代產生歷史的原因:歷史哲學。作為對過去描述的元分析,第三個概念可以與前兩個概念相關,因為該分析通常集中在敘述、解釋世界觀和證據的使用或其他歷史學家的陳述方法。專業的歷史學家們還爭論著是否可以將歷史作為一個連貫的敘述或一系列相互競爭的敘述來教授的問題。 恩斯特布萊薩特,西方史學史:古代,中世紀和近代 芝加哥大學出版社,2007 喬治G伊格爾斯,20 世紀的史學:從科學的客觀性到後現代的挑戰 2005 史學方法 歷史基礎方法 歷史學家在現代工作中使用以下問題: 什麼時候 產生了書面或非書面的來源(日期)? 它是在哪裡生產的(本地化)? 它是由誰生產的(作者)? 它是從什麼現有材料中產生的? 它是以什麼原始形式產生的? 其內容的證據價值? 前四個問題被稱為歷史批評,第五個問題被稱為文字批評,外部批評和內部批評都涉及到訊息來源的問題。內部批評中的 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詢問 是指對訊息來源的最後一次確認。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事件時,需要對訊息來源進行仔細的分析和評估,以確保其內容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同時,歷史學家還需要考慮訊息來源的背景和意圖,以便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的真實含義和影響。因此,對訊息來源的評估和分析是歷史學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史學方法是歷史學家進行研究和書寫歷史的技術和指南。其中,第一手資料和其他證據是不可或缺的。 哈利卡那索斯的希羅多德(公元前 484 年 公元前 425 年) 通常被譽為 歷史之父。 然而,與他同代的修昔底德(約前 460 年前 400 年)憑藉他的作品《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成為了首個用完備的歷史方法研究歷史的人。 修昔底德與希羅多德不同,認為歷史是人類的選擇和行動的產物,並著眼於因果關係,而不是認為歷史是神聖干預的結果(儘管希羅多德並不完全致力於這個想法)。在他的歷史方法中,修昔底德強調年代學、名義上中立的觀點、以及人類世界是人類行動的結果。 希臘歷史學家也認為歷史是週期性的。 希波的奧古斯丁在中世紀初期對基督教和西方思想產生了影響。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人們通常透過神聖或宗教觀點來研究歷史。1800 年左右,德國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黑格爾在歷史研究中引入了哲學和更世俗的方法。 在 1377 年的著作《歷史緒論》序言中,阿拉伯歷史學家和早期社會學家伊本赫勒敦指出了歷史學家經常犯下的七個錯誤。在他的這段批評中,他認為過去是陌生的,需要解釋。伊本哈爾敦的獨創性在於聲稱另一個時代的文化差異必須支配對相關歷史材料的評價,區分可能嘗試進行評估的原則。最後,除了理性原則之外,還需要經驗,以便評估過去的文化。伊本哈爾敦經常批評 懶惰的迷信和不加批判地接受歷史資料。結果,他將科學方法引入了歷史研究,並且經常將其稱為他的 新科學。 伊布哈爾頓,弗朗茲羅森塔爾,新澤西州達伍德(1967),《穆加迪姆:歷史概論》,第 2 頁。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他的歷史方法也為觀察國家、傳播、宣傳和系統性偏見在歷史上的作用奠定了基礎 H 莫拉納(2001)。 ,因此他被認為是 史學之父 薩拉赫丁艾哈邁德(1999)。 《穆斯林名字詞典》。出版社 C Hurst&Co。 或 歷史哲學之父。 SW 阿赫塔爾(1997)。《伊斯蘭的知識觀》,塔瓦德:《伊斯蘭思想與文化季刊》12(3)。 在西方,歷史學家在 17 和 18 世紀發展了現代史學方法,尤其是在法國和德國。1851 年,赫伯特斯賓塞總結了這些方法: 斯賓塞所說的 富礦 是指科學的歷史理論。 同時,亨利巴克爾表達了歷史成為科學那一天的夢想: 與巴克爾的夢想相反,對方法影響最大的 19 世紀曆史學家在德國成為利奧波德馮蘭克。 他將歷史限制為 真正發生的事情,從而使該領域遠離科學。對於蘭克,應仔細收集歷史資料,進行客觀檢查並結合嚴格的要求。但是,這些程式 僅僅是科學的前提和前提。科學的核心是尋找被檢查資料的順序和規律性,並制定關於它們的概括或定律。 《歷史的繆斯》,第 147 頁。 在 20 世紀,學術歷史學家較少關注史詩般的民族主義敘事,而這些敘事往往傾向於美化國家或偉人理論,對社會和知識力量進行更為客觀和複雜的分析。 20 世紀曆史方法論的一個主要趨勢是趨向於將歷史更多地視為一種社會科學而不是一種藝術,傳統上就是這樣。 作為社會科學的歷史學的主要倡導者是各種各樣的學者,其中包括費爾南布勞岱爾、埃馬紐埃爾勒魯瓦拉迪裡、漢斯 烏爾裡希韋勒、羅伯特福格爾、呂西安費夫爾、勞倫斯斯通。 作為社會科學的許多歷史倡導者因其跨學科的方法而受到關注。布勞德爾將歷史與地理相結合,布萊克爾將歷史與政治學相結合,福格爾將歷史與經濟學相結合,將同性戀歷史與心理學相結合,將觸發歷史與考古學相結合,而韋勒,布洛赫,菲舍爾,斯通,弗弗爾和勒羅伊拉杜裡則以不同的方式將歷史與社會學融合在一起,將地理,人類學和經濟學也一起融合。然而,這些多學科方法未能產生歷史理論。迄今為止,只有一個歷史理論來自於專業的歷史學家。 馬克斯奧斯特羅夫斯基,《世界秩序的誇張》,蘭納姆:羅曼與利特菲爾德,2006 年。 我們有其他領域的專家撰寫(例如,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 最近,數字史學領域開始研究使用計算機技術對歷史資料提出新問題併產生數字獎學金的方法。 一些反對把歷史當作社會科學的歷史學家,如休特雷弗 羅珀、約翰盧卡奇、唐納德克萊頓、格特魯德希梅爾法布和格哈德裡特,認為歷史學家工作的關鍵是想象的力量,因此主張將歷史理解為一門藝術。與年鑑學派相關的法國曆史學家介紹了定量歷史,使用原始資料來跟蹤典型個體的生活,並且在文化史的建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參見 histoire desmentalités)。知識史學家,例如赫伯特巴特菲爾德,恩斯特諾爾特和喬治摩斯等思想史學家都主張思想在歷史中的重要性。受民權時代的激勵,美國曆史學家關注的是以前被忽視的種族,種族和社會經濟群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時代出現的另一種社會歷史流派是 日常生活史 (Alltagsgeschichte)。Martin Broszat,Ian Kershaw 和 Detlev Peukert 等學者試圖研究 20 世紀德國,特別是納粹德國時期。 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例如埃裡克霍布斯鮑姆、愛德華帕爾默湯普森、、Herbert Aptheker、和克里斯托弗希爾試圖驗證馬克思的理論是從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分析歷史。為了回應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解釋,諸如 FrançoisFuret,Richard Pipes,Roland Mousnier,和羅伯特康奎斯特提供了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解釋。女權主義者歷史學家,例如 Joan Wallach Scott,Natalie Zemon Davis,Sheila Rowbotham,Elizabeth FoxGenovese 和 Lynn Hunt 都認為,研究過去女性的經驗很重要。近年來,後現代主義者質疑歷史的有效性和歷史研究的必要性,因為所有歷史都基於對來源的個人解釋。Richard J Evans 在 1997 年的著作《捍衛歷史》中捍衛了歷史的價值。 後現代主義批評的另一種歷史辯護是澳大利亞歷史學家 Keith Windschuttle 1994 年出版的《歷史的殺戮》。 今天,大多數歷史學家開始在物理或數字平臺上的檔案中進行研究。他們經常提出一個論點,並用他們的研究來支援它。 提出歷史是一個爭論,這創造了進行變革的可能性。諸如 Google 之類的數字資訊公司,引發了有關網路審查在資訊訪問中的作用的爭議。米哈伊爾克羅姆,《從中心到邊緣:當代俄羅斯史學中的馬克思主義命運》,斯托里亞德拉斯托里奧格拉維亞 2012 Issue 62 第 121130 頁 馬克思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認為,社會從根本上是由任何給定時間的 物質條件 決定的 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為了滿足基本的需要,例如吃飯、穿衣、住房,以及維繫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庭。總體而言,馬克思和恩格斯聲稱已經確定了西歐這些物質條件發展的五個連續階段。馬克思並沒有聲稱,他創造了一把通往歷史的萬能鑰匙。歷史唯物主義並不是 命運強加於每個人的,無論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卡爾馬克思 寫給俄羅斯報紙編輯 otetchestvennye zapiskym 的信,1877 年。他解釋說,他的想法是基於對歐洲實際情況的具體研究。 特別請參閱, Marx and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國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史學曾經是蘇聯的正統思想,但自從 1991 年蘇聯的共產主義垮臺以來,米哈伊爾科羅姆說,其已經衰退到了學術領域。米哈伊爾克羅姆(Mikhail M Krom),《從中心到邊緣:當代俄羅斯史學中的馬克思主義命運》,《斯托里亞格拉托里亞傳》(2012 年),第 62 期,第 121130 頁 歷史產生中的潛在缺陷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歷史的產生是有偏見的,因為歷史上的事件和已知事實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解釋。認為,歷史透過沉默本身的實踐與政治聯絡在一起。 關於歷史與政治之間聯絡的第二個共同觀點是,歷史學家經常受政治影響。 的說法,歷史過程植根於檔案中,因此沉默或被遺忘的歷史部分可能是敘事策略中有意組成的部分,它決定了如何記住歷史領域。 歷史遺漏可以多種方式發生,並且可以對歷史記錄產生深遠的影響。資訊也可以有意排除或意外遺漏。歷史學家創造了多個術語來描述省略歷史資訊的行為,包括:沉默,選擇性記憶,和 擦除。 二十世紀的歷史學家將她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涉及婦女及其成就的歷史遺漏上,她解釋了這些遺漏對少數民族的負面影響。環境歷史學家威廉克羅農提出了三種方法來消除偏見並確保真實準確的敘述:敘述不得與已知事實相牴觸,它們必須具有生態意義(特別是針對環境歷史),發表的著作必須經過學術界和其他歷史學家的審查才能確保問責制。 歷史觀 革命史觀 全球史觀 現代化史觀 文明史觀 環境史觀 人文史觀 唯物史觀 史學史 中國是世界上書載歷史的傳承最完備的國家,其對歷史的記錄不僅時間長,而且內容精確詳細。中國歷史自傳說中的黃帝以來已經有 4 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時代(前 841 年)以來歷史記錄精確到年,自魯隱公元年(前 722 年)以來則精確到月日。中國的歷史記錄也被稱為史或史書,分為編年體,紀傳體,紀事本末體等不同體裁。與西方文明中的歷史學不佔據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 經、史、子、集 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儲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弗朗斯瓦魁奈著,談敏譯,《中華帝國的專制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年。 原始社會中人類沒有文字,只能透過諸如結繩記事和口傳等方法作記錄,一些歷史的痕跡透過 傳說 儲存了下來,例如中國上古傳說 黃帝戰蚩尤、女媧補天、大禹治水 等。國家出現後,則開始有掌管祭祀的 巫,他們同時兼任記錄時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書等相關職能,可以說是最早的史官。之後隨著國家職能的不斷演進與發展,出現了職能獨立的史官,專門記錄歷史事件,掌管典籍。在這個時期,中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史書《尚書》,內容是歷代政治檔案彙編,並無特定的歷史記錄體裁。從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 年)起,中國有了按年記載的編年史,從此有了連續不斷的歷史紀錄,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這在世界各國範圍內也是極其罕見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史學家如孔子(編訂《春秋》)和左丘明(著《左傳》)等重視人類社會活動,從而使歷史基本擺脫了神學和宗教的影響。張知寒主編,《歷史學概論第十二章 中國史學史概述》,1984 年 西漢時司馬遷撰寫了《史記》,建立了紀傳體的歷史記錄體裁,《史記》的規模在當時世界範圍內是空前的。之後東漢班固著《漢書》,延續發展了《史記》的體例,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這兩部歷史著作,奠定了中國古典史學的基礎,後來的歷史學家沿用《史記》和《漢書》的體裁,將各個朝代的歷史彙編成書,組成了 二十四史。除斷代史之外,唐宋期間中國還出現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中《資治通鑑》是敘事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體通史,是中國史學史上的奇葩。 西方的歷史學開始於公元前 5 世紀,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在《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一書中記錄了希臘與波斯之間的希波戰爭,歷史從此自神話和文學中脫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學科。希羅多德也因此被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稱為 史學之父。但希羅多德的記錄中真實事件與虛構事件混雜,並不是純粹的歷史。20 多年後古希臘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治學態度嚴謹,歷史記載翔實,才是西方第一部 信史。前 2 世紀,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羅馬史》)中記錄了前 218 年至前 146 年 73 年間羅馬帝國周圍地中海沿岸各國、各民族的歷史,是第一部 世界 通史。郭聖銘主編,《歷史學概論第十三章 歐美史學史概述》,1984 年 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主要考慮人類歷史的最終意義。更進一步的,它考慮人類歷史的可能的目的論的結局。換句話說,它追問人類歷史的過程中是否存在著一個設計,目的,指導原則或是定局。 參見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歷史學家列表 正史:官方或歷史學家編纂的規範的歷史,在中國通常指二十四史,延伸含義為可信的歷史。 野史:正史上沒有紀錄,主要來自民間的街談巷說、遺聞佚事的 歷史,部份帶有傳說性質 學科 歷史學:對歷史的研究和記錄 歷史哲學:對歷史學方法、目的、規律的研究和探討 年代學:確定歷史事件發生時間的學科 文獻學:對資料文獻的管理和檢索等的研究 古文字學:研究古代的文字、手稿的學科 新聞學:報告事件發生,社會現象,政治時局等的學科 社會學:研究現代(當代)人類社會與社會生活的學科 考古學:發掘和調查古代遺物和文獻 心理史學:研究歷史事件背後的心理激勵作用 家譜學:研究家庭及其歷史淵源 未來學:對未來的預測和研究 體裁 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歷史年表:依時間先後排列的歷史資料 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傳記(本紀):個人歷史的記錄 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的歷史記錄體裁 各類歷史 世界歷史 :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歷史的主題列表 亞洲史 歐洲史 非洲史 中國歷史 美洲歷史 臺灣歷史 史前史 古代史 近代史 哲學史 宗教史 史學史 藝術史 電影史 美術史 建築史 廣告史 文化史 文學史 教育史 經濟史 農業史 自然科學史 數學史 醫學史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黃俊傑:《歷史思維、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 黃俊傑 編:《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 Category 人文學科 Category 主要話題條目
計算機科學(,有時縮寫為)是系統性研究資訊與計算的理論基礎以及它們在計算機系統中如何實現與應用的實用技術的學科。 它通常被形容為對那些創造、描述以及轉換資訊的演算法處理的系統研究。計算機科學包含很多分支領域;有些強調特定結果的計算,比如計算機圖形學;而有些是探討計算問題的性質,比如計算複雜性理論;還有一些領域專注於怎樣實現計算,比如程式語言理論是研究描述計算的方法,而程式設計是應用特定的程式語言解決特定的計算問題,人機互動則是專注於怎樣使計算機和計算變得有用、好用,以及隨時隨地為人所用。 有時公眾會誤以為計算機科學就是解決計算機問題的事業(比如資訊科技),或者只是與使用計算機的經驗有關,如玩遊戲、上網或者文字處理。其實計算機科學所關注的,不僅僅是去理解實現類似遊戲、瀏覽器這些軟體的程式的性質,更要透過現有的知識創造新的程式或者改進已有的程式。Common myths and preconceptions about Cambridge Computer Science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儘管計算機科學的名字裡包含計 算機這幾個字,但實際上計算機科學相當數量的領域都不涉及計算機本身的研究。因此,一些新的名字被提議出來。某些重點大學的院系傾向於術語計算科學,以精確強調兩者之間的不同。丹麥科學家彼得諾爾建議使用術語 datalogy,以反映這一事實,即科學學科是圍繞著資料和資料處理,而不一定要涉及計算機。第一個使用這個術語的科學機構是,該學院成立於 1969 年,彼得諾爾便是第一任教授。這個術語主要被用於北歐國家。同時,在計算技術發展初期,《ACM 通訊》建議了一些針對計算領域從業人員的術語:圖靈工程師,,流程圖人,應用元數學家及應用認識論者。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 4p6 三個月後在同樣的期刊上,被提出,第二年又變成了。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 1p4 術語也曾經被提議過。在歐洲大陸,起源於資訊和數學或者自動的名字比起源於計算機或者計算更常見,如(法語),(德語),(斯拉夫語族)。 著名計算機科學家艾茲赫爾戴克斯特拉曾經指出:計算機科學並不只是關於計算機,就像天文學並不只是關於望遠鏡一樣。設計、部署計算機和計算機系統通常被認為是非計算機科學學科的領域。例如,研究計算機硬體被看作是計算機工程的一部分,而對於商業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和部署被稱為資訊科技或者資訊系統。然而,現如今也越來越多地融合了各類計算機相關學科的思想。計算機科學研究也經常與其它學科交叉,比如數學、工程學、認知科學和經濟學等。 計算機科學被認為比其它科學學科與數學的聯絡更加密切,一些觀察者說計算就是一門數學科學。 早期計算機科學受數學研究成果的影響很大,如庫爾特哥德爾、艾倫圖靈、,阿隆佐邱奇等數學家的研究,這兩個領域在某些學科,例如數理邏輯、範疇論、域理論和代數,也不斷有有益的思想交流。 歷史 早期計算機科學建立的基礎得追溯到最近電子計算機的發明。那些計算固定數值任務的機器,比如算盤,自古希臘時期即已存在,而用於加快計算的演算法更是在算盤等古老的計算儀器發明之前就已被廣泛使用。 Wilhelm Schickard 在 1623 年設計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計算器,但沒有完成它的建造。布萊茲帕斯卡在 1642 年設計並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以工作的機械計算器 Pascaline。1673 年,萊布尼茲開始了的建造工作並於 1694 年竣工,他也因為記錄了二進位制系統而被認為是第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和資訊理論家。埃達洛夫萊斯協助查爾斯巴貝奇在維多利亞時代設計了差分機。1900 年左右,打孔機問世。然而以上這些機器都侷限在只能完成單個任務,或者充其量是所有可能任務的子集。 到了 20 世紀 40 年代,隨著更新更強大的計算機器 如 ABC 計算機、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 被髮明,術語 計算機 開始用於指代那些機器而不是它們的祖先。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建立於 1947 計算機的概念變得更加清晰,它不僅僅用於數學運算,總的來說計算機科學的領域也擴充套件到了對於計算的研究。20 世紀 50 年代至 20 世紀 60 年代早期,計算機科學開始被確立為不同種類的學術學科。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科學學位點由普渡大學在 1962 年設立。Computer science pioneer Samuel D Conte dies at 85 July 1 2002 隨著實用計算機的出現,很多計算的應用都以它們自己的方式逐漸轉變成了研究的不同領域。 雖然最初很多人並不相信計算機可能成為科學研究的領域,但是隨後的 50 年裡也逐漸被學術界認可。IBM 公司是那段時期計算機科學革命的參與者之一。在那段探索時期,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的縮寫)釋出的 IBM 704 以及之後的 IBM 709 計算機被廣泛使用。不過,使用 IBM 電腦工作仍然是一件很沮喪的事情。如果你弄錯了一條指令中的一個字母,程式將會崩潰,而你也得從頭再來。20 世紀 50 年代後期,計算機科學學科還在發展階段,這種問題在當時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 隨著時間的推移,計算機科學技術在可用性和有效性上都有顯著提升。現代社會見證了計算機從僅僅由專業人士使用到被廣大使用者接受的重大轉變。最初,計算機非常昂貴,要有效利用它們,某種程度上必須得由專業的計算機操作員來完成。然而,隨著計算機變得普及和低廉,已經幾乎不需要專人的協助,雖然某些時候援助依舊存在。 主要成就 雖然計算機科學被認定為一門正規學科的歷史很短暫,但它對科學和社會做出了許多根本性的貢獻ー事實上,計算機科學與電子學一樣,是資訊時代的奠基科學,也是資訊革命的驅動力,被視為繼工業革命(公元 17501850 年)和新石器革命(公元前 80005000 年)之後人類技術進步的第三次重大飛躍。 這些貢獻包括: 開啟 數字化革命,包括當今的資訊時代和網際網路。 對計算和可計算性的形式定義,證明了存在計算上不可解及難解型問題。 提出程式語言的概念,作為一種使用不同的抽象層次來精確表達處理程序的工具。 在密碼學領域,恩尼格瑪密碼機的破譯被視為盟軍在二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David Kahn The Codebreakers 1967 科學計算讓分析實際中非常複雜的過程和場景成為可能,可以完全藉助軟體來進行一些實驗。同時也實現了對人類思想的深入研究,使得人類基因組計劃繪製人類基因成為可能。 還有探索蛋白質摺疊的分散式計算專案 Foldinghome。 演算法交易透過使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其他大規模的統計和數值方法,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和流通性。 高頻率的演算法交易也會加快波動性。 計算機圖形和電腦成像(CGI)在現代娛樂中無處不在,尤其是在電視、電影、廣告、動畫和影片遊戲中。即便是沒有用到 CGI 技術的電影,通常也是用數碼相機拍攝,或者使用數字影片編輯器剪輯或後期處理過的。 模擬各種過程,包括計算流體動力學、物理、電氣和電子系統和電路,以及同人類居住地聯絡在一起的社會和社會形態(尤其是戰爭遊戲,war games)。現代計算機能夠對這些設計進行最佳化,如飛機設計。尤其在電氣與電子電路設計中,SPICE 軟體對新的物理實現(或修改)設計具有很大幫助。Muhammad H Rashid 2016 SPICE for Power Electronics and Electric Power CRC Press p 6 它包含了針對積體電路的基本設計軟體。 人工智慧變得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變得更加高效和複雜。人工智慧的應用有很多,其中一些可以在家裡看到,比如機器人吸塵器。它也出現在影片遊戲和現代戰場上的無人機、反導彈系統和中。Marko B Popovic 2019 Biomechatronics Elsevier Science p 501 人機互動將新穎的演算法與設計策略相結合,可實現快速的人類績效,低錯誤率,易於學習和高度滿意度。研究人員利用人種學觀察和自動化資料收集來了解使用者需求,然後進行可用性測試來完善設計。關鍵的創新包括、可選擇的網頁連結、觸控式螢幕設計、移動應用程式和虛擬現實。 哲學 提出計算機科學可以分成三個領域:數學、工程學、科學。Amnon H Eden 提議了三種正規化應用於計算機科學的各個領域: 理性主義正規化,將計算機科學看作是數學的分支,在理論計算機科學中很流行,主要利用演繹推理。 技術專家正規化,這類正規化有著很明顯的工程學傾向,尤其是在軟體工程領域。 科學正規化,人工智慧的某些分支可以作為這類正規化的代表(比如說對於人工生命的研究)。 領域 作為一個學科,計算機科學涵蓋了從演算法的理論研究和計算的極限,到如何透過硬體和軟體實現計算系統。 CSAB(以前被叫做 Computing Sciences Accreditation Board),由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ACM)和(IEEECS)的代表組成,確立了計算機科學學科的 4 個主要領域:計算理論,演算法與資料結構,程式設計方法與程式語言,以及計算機組成與架構。CSAB 還確立了其它一些重要領域,如軟體工程,人工智慧,計算機網路與通訊,資料庫系統,平行計算,分散式計算,人機互動,計算機圖形學,作業系統,以及數值和符號計算。 理論電腦科學 廣義的理論計算機科學包括經典的計算理論和其它專注於更抽象、邏輯與數學方面的計算。 資料結構和演算法 O n2 演算法分析 演算法 資料結構 計算幾何 圖論 演算法指定義良好的計算過程,它取一個或一組值作為輸入,經過一系列定義好的計算過程,得到一個或一組輸出。《演算法導論》11[美]Thomas H Cormen Charles E Leiserson Ronald L Rivest Clifford Stein 著,潘金貴、顧鐵成、李成法、葉懋譯,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1 年 7 月第 1 版演算法是計算機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許多其他計算機科學技術的基礎。演算法主要包括資料結構、計算幾何、圖論等。除此之外,演算法還包括許多雜項,如模式匹配、部分數論等。 計算理論 按照 Peter J Denning 的說法,計算機科學的最根本問題是 什麼能夠被有效地自動化? 計算理論的研究就是專注於回答這個根本問題,關於什麼能夠被計算,去實施這些計算又需要用到多少資源。為了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遞迴論檢驗在多種理論計算模型中哪個計算問題是可解的。而計算複雜性理論則被用於回答第二個問題,研究解決一個不同目的的計算問題的時間與空間消耗。 著名的 PNP 問題,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 PNP 是計算理論的一個。 P NP GNITIRWTERCES 自動機理論 遞迴論 計算複雜性理論 密碼學 量子計算論 資訊理論與編碼理論 資訊理論與資訊量化相關,由克勞德夏農建立,用於尋找訊號處理操作的根本極限,比如壓縮資料和可靠的資料儲存與通訊。編碼理論是對編碼以及它們適用的特定應用性質的研究。編碼(code)被用於資料壓縮,密碼學,前向糾錯,近期也被用於網路編碼。研究編碼的目的在於設計更高效、可靠的資料傳輸方法。 程式語言和編譯器 程式語言理論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主要處理程式語言的設計、實現、分析、描述和分類,以及它們的個體特性。它屬於計算機科學學科,既受影響於也影響著數學、軟體工程和語言學。它是公認的計算機科學分支,同時也是活躍的研究領域,研究成果被髮表在眾多學術期刊,計算機科學以及工程出版物。 Gammavdash x text Int 型別論 編譯器設計 程式設計語言 形式化方法 形式化方法是一種特別的基於數學的技術,用於軟體和硬體系統的形式規範、開發以及驗證。在軟體和硬體設計方面,形式化方法的使用動機,如同其它工程學科,是透過適當的數學分析便有助於設計的可靠性和健壯性的期望。但是,使用形式化方法會帶來很高的成本,意味著它們通常只用於高可靠性系統,這種系統中安全或保安(security)是最重要的。對於形式化方法的最佳形容是各種理論計算機科學基礎種類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邏輯演算,形式語言,自動機理論和形式語義學,此外還有型別系統、代數資料型別,以及軟體和硬體規範和驗證中的一些問題。 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體系結構與計算機工程 計算機系統結構,或者數字計算機組織,是一個計算機系統的概念設計和根本運作結構。它主要側重於 CPU 的內部執行和記憶體訪問地址。這個領域經常涉及計算機工程和電子工程學科,選擇和互連硬體元件以創造滿足功能、效能和成本目標的計算機。 數位電路 微架構 多處理機 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是管理電腦硬體與軟體資源的電腦程式,同時也是電腦系統的核心與基石。作業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記憶體、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裝置、操作網路與管理檔案系統等基本事務。作業系統也提供一個讓使用者與各電腦裝置互動的操作介面。 併發、並行與分散式系統 併發性(concurrency)是系統的一種性質,這類系統可以同時執行多個可能互相互動的計算。一些數學模型,如 Petri 網、程序演算和 PRAM 模型,被建立以用於通用併發計算。分散式系統將併發性的思想擴充套件到了多臺由網路連線的計算機。同一分散式系統中的計算機擁有自己的私有記憶體,它們之間經常交換資訊以達到一個共同的目的。 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管理遍及全球的計算機連線成的網路的計算機科學分支。 計算機安全和密碼學 計算機安全是計算機技術的一個分支,其目標包括保護資訊免受未經授權的訪問、中斷和修改,同時為系統的預期使用者保持系統的可訪問性和可用性。密碼學是對於隱藏(加密)和破譯(解密)資訊的實踐與研究。現代密碼學主要跟計算機科學相關,很多加密和解密演算法都是基於它們的計算複雜性。 資料庫 資料庫是為了更容易地組織、儲存和檢索大量資料。資料庫由資料庫管理系統管理,透過資料模型和查詢語言來儲存、建立、維護和搜尋資料。 計算機應用技術 計算機圖形學 計算機圖形學是對於數字視覺內容的研究,涉及影像資料的合成和操作。它跟計算機科學的許多其它領域密切相關,包括計算機視覺、影像處理、計算幾何與視覺化,同時也被大量運用在特效和電子遊戲。 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或者計算科學)是關注構建數學模型和量化分析技術的研究領域,同時透過計算機分析和解決科學問題。在實際使用中,它通常是計算機模擬和計算等形式在各個科學學科問題中的應用。 數值分析 計算物理學 計算化學 生物資訊學 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是指透過計算機對文字、資料、圖形、影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資訊進行綜合處理和管理,使使用者可以透過多種感官與計算機進行即時資訊互動的技術,又稱為計算機多媒體技術。 人工智慧 這個計算機科學分支旨在創造可以解決計算問題,以及像動物和人類一樣思考與交流的人造系統。無論是在理論還是應用上,都要求研究者在多個學科領域具備細緻的、綜合的專長,比如應用數學,邏輯,符號學,電機工程學,精神哲學,神經生理學和社會智力,用於推動智慧研究領域,或者被應用到其它需要計算理解與建模的學科領域,如金融或是物理科學。人工智慧領域開始變得正式源於 Alan Turing 這位人工智慧先驅提出了圖靈試驗,以回答這樣一個終極問題:計算機能夠思考嗎? 機器學習 計算機視覺 影像處理 模式識別 資料探勘 演化計算 知識表示和自動推理 自然語言處理 機器人學 軟體工程 軟體工程是對於設計、實現和修改軟體的研究,以確保軟體的高質量、適中的價格、可維護性,以及能夠快速構建。它是一個系統的軟體設計方法,涉及工程實踐到軟體的應用。 計算機科學和軟體工程的關係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隨後關於什麼是 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又該如何定義的爭論使得情況更加混亂。David Parnas 從其它工程和科學學科之間的關係得到啟示,宣稱計算機科學的主要重點總的來說是研究計算的性質,而軟體工程的主要重點是具體的計算設計,以達到實用的目的,這樣便構成了兩個獨立但又互補的學科。 學術界 會議 SIGIR 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Information Retrieval KDD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AAAI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L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NAACL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其為 ACL 的北美分會 EMNLP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IJC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期刊 作為高等教育的二級專業 主要進行計算和演算法推理的研究。其中包括計算理論、演算法分析、形式化方法、並行理論、資料庫、計算機圖形學以及系統分析等。通常也教授程式設計,但僅僅將它看作是支援計算機科學其它領域的媒介,而不是高階研究的重心。 的計算機科學課程則主要側重於訓練高階程式設計,而不是演算法和計算理論。這些課程著重教授那些對於軟體工業很重要的技能。像這樣的計算機程式設計過程通常被叫做軟體工程。 然而,儘管計算機科學專業日益推動著美國經濟,但是計算機科學教育依然不存在大多數美國 K12 課程中。2010 年 10 月由 ACM 和計算機科學教師協會(CSTA)共同發表了一篇名為 Running on Empty The Failure to Teach K12 Computer Science in the Digital Age 的報告,文中揭示了僅有 14 個州通過了有意義的高中計算機科學教育標準。同時,僅有 9 個州將高中計算機科學課程算作畢業要求的核心學科。配合 Running on Empty 這篇文章,一個新的無黨派宣傳聯盟:Computing in the Core(CinC)被建立,以影響聯邦和政府政策,比如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Act 要求政府撥款以制定計劃完善計算機科學教育及支援計算機科學教師。 在中國,計算機科學 或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是工科(一級門類)下的二級專業。一般可細分為三級專業: 計算機軟體:圍繞著軟體開發、軟體工程、程式語言等 計算機應用:計算機的各種應用演算法、技術。如:模式識別、計算視覺、計算機圖形學等等。 計算機體系結構:關於計算機或計算機資訊系統的 硬體。 工業界 參見 未解決的計算機科學問題 計算機科學家的學術家譜 計算機科學家 計算 計算機科學的歷史 中國計算機科學大事年表 資訊學 學術計算機科學系列表 計算機科學會議列表 計算機科學家列表 計算機科學開放問題列表 計算機科學出版物列表 計算機科學先驅列表 軟體工程主題列表 計算機科學的哲學 計算機領域中的女性 計算機 計算尺 算盤 語言 科學 科學家 算籌 科學會議 計算機遊戲 按揭計算機 計算機程式 CASIO 計算機 計算機工程 桌上型計算機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概述 Within more than 70 chapters every one new or significantly revised one can find any kind of information and references about computer science one can imagine all in all there is absolute nothing about Computer Science that can not be found in the 25 kilogramencyclopaedia with its 110 survey articles Christoph Meinel Zentralblatt MATH this set is the most unique and possibly the most useful to the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ty in support both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 books can be used by anyone wanting simply to gain an understanding of one of these areas or by someone desiring to be in research in a topic or by instructors wishing to find timely information on a subject they are teaching outside their major areas of expertise Rocky Ross SIGACT News Since 1976 this has been the definitive reference work on computer comput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Alphabetically arranged and classified into broad subject areas the entries cover hardware computer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data software the mathematics of computing theory of computation methodologies applications and computing milieu The editors have done a commendable job of blend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information The encyclopedia remains essential for most public and academic library reference collections Joe Accardin Northeastern Illinois Univ Chicago 論文選集 Covering a period from 1966 to 1993 its interest lies not only in the content of each of these papers still timely today but also in their being put together so that ideas expressed at different times complement each other nicely N Bernard Zentralblatt MATH 文章 Peter J Denning Is computer science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April 2005 Peter J Denning Great principles in computing curricula Technic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2004 Research evalu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Informatics Europe report Shorter journal version Bertrand Meyer Christine Choppy Jan van Leeuwen and Jorgen Staunstrup Research evaluation for computer science i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 52 no 4 pp 3134 April 2009 課程與分類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1998 ACM Comput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1998 Joint Task Force of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IS and IEEE Computer Society IEEECS Computing Curricula 2005 The Overview Report September 30 2005 Norman Gibbs Allen Tucker A model curriculum for a liberal art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ume 29 Issue 3 March 1986 外部連結 Scholarly Societies in Computer Science Best Papers Awards in Computer Science since 1996 Photographs of computer scientists by Bertrand Meyer 參考文獻和學術搜尋引擎 CiteSeerx search engine digital library and repository for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papers with a focus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DBLP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y website hosted at Universität Trier in Germany The Coll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Bibliographies Webcast Directory of free university lectures in Computer Science Collec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lectures UCLA Computer Science 1 Freshman Computer Science Seminar Section 1 Berkeley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s
民族,又譯民族集團,是一個以文化為紐帶構成的共同體概念,其內涵與依附於某一國家的國族概念和基於血統的種族概念有些許不同。共同的母語通常被認為是構成一個民族身份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性的核心組成部分。語言作為一個民族形成過程中長期共同生活之產物,是承載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也被認為是決定民族認同感的第一要件。此外,語言並非是構成民族的唯一因素,一些族教群體也被認為是民族,而這些群體通常信仰統一的民族宗教。 詞源 在漢語中,民族一詞具有多重指涉,可以表達種族、國族、族群等近似概念,用法受到政治意識型態的影響,容易相互混淆。不同學科對於民族的定義也有許多歧異。民族一詞在以中文翻譯外語時也十分容易混淆。例如民族主義精確翻譯應為「國族主義」,民族學精確翻譯應為「族群學」等。 中華民族這一概念本身較為偏向國族概念。辛亥革命之前,革命黨人試圖以當時漢族地區為界建立一個漢民族國家來反抗清廷的民族壓迫,此時的中華和漢族的意義等同,為族群概念。而革命黨人提出五族共和後,中華民族轉變為表示全中國內的所有族群,成為國族概念。 民族 一詞可以追溯至南朝梁時期蕭子顯《南齊書高逸傳》:「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以及唐朝李筌《太白陰經》:愚人得之,以傾宗社,滅民族,但其含義為民眾。 近代日本譯者翻譯歐洲著作(主要是德人著作),以民族一詞對應 「國族」 或「族群」,之後傳入中國。這使漢語的「民族」一詞具有多重指涉,「民族」的概念又開始分化,與「種族」、「國族」、「族群」等人們共同體相區別周星 民族學新論 1992 年 第 1 版。在現代日語中,民族一詞專指族群,國族則以國民一詞替代。 馬克思主義意義下的民族 馬克思去世之後,恩格斯在 1884 年所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被視為馬克思主義民族學的第一本經典著作。提到了民族形成的規律。人結合成群;由血緣關係組成原始的家庭型式並形成親屬制度,逐漸排除同胞的性交關係;共祖的血族團體結成氏族,氏族結成部落,進而結成部落聯盟,融合成「人民」;隨著生產力的增加,分工擴大,新的生產關係出現,新階級產生,使得氏族制度漸漸不能負荷而消滅,隨之產生由「新國族」組成的國家。 從氏族到國家,「民族」的用法有兩種;前一種是相應著血緣關係而使用的「」,後一種則是充滿著現代「國族」國家意味的「」。也就是說,恩格斯在提到民族的發展規律時,所指的現代的民族或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民族,應該是相應著現代國家逐漸成形,涉及到以國家意識為核心的人們共同體所構成的「國族」。這個詞必須依附於「國家」形成的論述脈絡,才有它的地位的。 民族、國族既然依附於國家體制的產生,相應於資本主義社會,只是特定歷史發展階段中的一個產物。等到國家體制所服務的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壓迫出現之後,《共產黨宣言》中所謂「統一的民族階級利益」就讓位給了階級利益;在階級對立中,只要能消滅最基本壓迫型式的階級壓迫,其他型式的壓迫(包括民族壓迫)就會隨之解決。等到那個時候,民族、國族將會像國家一樣,失去存在的必要而自然消亡。 1912 年,時任真理報編輯的史達林,為瞭解決第二國際及俄共內部對民族自治、國族自決的爭議,被列寧派到維也納去寫國族問題的小冊子。其成果就是被馬克思主義國族理論引為「民族」定義聖經的《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從現代的國族研究看起來,這個定義相當粗糙。但史達林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以明確的客觀特徵首次為「國族」提出了定義: 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即引史達林定義的這四項國族特徵,為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進行民族識別和民族認定。 200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民族的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血統視為認定公民的民族成份的大前提。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朱浤源,1988,從民族到國家:論 Nation 意義的蛻變 。中山社會科學譯叢 3:1183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1972。北京:人民出版社。(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 編,《斯大林全集》第二卷,1953。北京:人民出版社。(史達林「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 王柯:〈「民族」,一個來自日本的誤會〉 (2003) 參見 種族 國族 族群 部族 民族主義(亦稱國民主義,英文:Nationalism) 民族國家 分裂主義 主權國家 中華民族 中國民族主義 族群列表
電影,特點是運動/移動的畫面,是一種視覺藝術作品,用來模擬透過使用動態影像來傳達思想、故事、感知、感覺、美或氛圍的體驗。這些影像通常伴有聲音,更少有其他感官刺激。 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完成的,至於關於電影中運動的感覺,是因為人們因為視覺上的飛現象(Phi phenomenon),使得對一連串靜態圖片卻會造成移動的錯覺。傳統對電影中運動感知的理解是因為視覺暫留,使得影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大腦感覺到影像是「運動」的。但在 1916 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雨果明斯特伯格(Hugo Münsterberg)的《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雨果明斯特伯格證明瞭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製作本身是藝術也是產業。電影可以由電影攝影機拍攝真實影像再製作而成,也可以利用傳統的動畫技巧繪製圖畫再拍攝圖畫而成,甚至可以利用電腦成像及計算機動畫製作電影,也可以在電影中利用上述所有的技術及其他視覺效果。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二十四格影像作放映標準。 路易斯普林斯於 1888 年 10 月 14 日,使用改進版的單鏡頭攝影機(即 MkII)拍攝了電影《朗德海花園場景》。他在利茲的漢斯萊特區的惠特利工廠以及惠特利位於朗德海的家 奧克伍德農莊展出了他這第一部電影。 電影成為第七藝術的來由是義大利詩人和電影先驅者(Ricciotto Canudo),他在於 1911 年發表的一篇《第六藝術的誕生》(Birth of the 6th art),將電影放在建築、雕塑、繪畫、音樂、詩之後,他後來又加入了早在電影之前就有的舞蹈,因此電影就成為第七藝術。也有一些說法是將早在電影問世前就有的戲劇放在電影之前,以此方法來算,電影就成為第八藝術。 如今,許多電影仍然用能把影像記錄到膠捲上的攝影機來拍攝。膠卷經過沖洗之後,再用放映機來執行膠卷。放映機可以發出光線,透過膠卷,這樣影像就在銀幕上顯示出了。自從有聲電影發明以來,大多數的電影都是有聲電影。最近許多電影都用數碼攝像機來拍攝,放映的時候,可以用數位放映機,也可以把數位影像轉置到傳統的膠片上。這種方法可避免膠片長時間存放的失真。 起源 電影誕生於 1888 年,是路易斯普林斯在 1888 年最早放映的《郎德海花園場景》Guinness Book of Records all editions。但在這之前埃德沃德邁布里奇在 1878 年拍攝的 Sallie Gardner at a Gallop 有時也被視為早期電影的先驅。而後,在 1895 年 12 月 28 日,由盧米埃爾兄弟在法國巴黎卡普幸路 14 號一家名為 大咖啡館 的地下室首次公開放映了他們的短片,這使電影進入公眾的視野。 歷史 初期 1895 年,「火車進站」是盧米埃兄弟製作的黑白無聲的紀錄片。這部紀錄火車駛抵希歐達(la Ciotat)車站的影片,是架在月臺上所拍攝的。全長五十秒的內容,描寫了蒸汽火車牽引著客車,從遠處漸漸地駛進車站。同年,盧米埃兄弟亦映演「離開工廠」,一套真正有演員演出的電影出現,拍攝當時工人下班的景象。 早期 早期電影拍攝描述的是日常生活,包括由路易斯普林斯拍攝的《郎德海花園場景》以及盧米埃爾兄弟拍攝的 Repas de bébé(1895)、Exiting the Factory(1895)、Démolition dun mur(1895)、LArrivée dun train en gare de La Ciotat(1895)、LArroseur Arrosé(1895)等等。 停機再拍的發現者:喬治梅里愛 早期電影經典演員:卓別林、魯道夫瓦倫蒂諾、艾德伍德 草創初期 早期的電影都是「無聲電影」。然而,電影發行商發現,在播放電影時有一個講評人來敘述故事、補上角色間的對話,可以更吸引觀眾。沒過幾年,播放的電影都會在下邊附上字幕,這樣就可以在演員「說話」時,表示出他說的內容。這使得講評人的必要性大打折扣。 默片 事實上,電影院老闆經常替換掉講評人,請樂師在電影放映時伴奏,若電影院有相應樂器的話,通常是鋼琴師或風琴師。伴奏的音樂應該隨時符合電影的情節氣氛。 有聲電影 後來,技術的進步允許製片人創作與電影畫面同步的音軌,使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期。史上第一部有聲故事電影是《爵士歌手》(1927 年),而第一部百分百的有聲電影是《紐約的燈光》。音軌的錄製可以與拍攝電影相分離,但真人電影音軌錄製,許多部分是與拍攝畫面同時進行的。有聲電影發明後,無聲電影和電影院裡的樂師迅速銷聲匿跡。 彩色電影 電影發展中一個重要步驟是彩色電影於 1930 年左右引入市場,而被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彩色電影片是《浮華世界》。在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更是個逐漸轉變的過程中,隨著彩色技術的改良,越來越多的彩色電影,至今可以說已經基本上沒有黑白電影了。除了個別的例外,例如史匹堡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前蘇聯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2011 年的法國電影《大藝術家》以及 2013 年的波蘭電影《依達的抉擇》等。這通常都是出於藝術或戲情的考量,特意拍成黑白電影。 電腦電子計算機特效 在電影製作初期,電影的特別效果鏡頭加以各項技術來配合。一般意義上的特效鏡頭,使用合成遮片,多重曝光,微縮模型,逐格動畫等多種技術實現。到如今,計算機生成影像已大量配合應用在電影製作上。計算機生成的影像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數字化後可合成或者完全替換電影中景物與角色。電影特效業進入計算機時代以後,幾乎百分之百的特效依靠計算機生成,甚至可以整部電影完全只使用計算機生成,只有少數電影,因特殊的美學追求,還保持傳統物理特效的運用。 理論 電影理論的目的是以電影為一個藝術來研究,發展簡明且系統化的概念。以電影為藝術形式的概念起源自的的《The Birth of the Sixth Art》。魯道夫阿恩海姆、貝拉巴拉茲及齊格弗裡德科拉考爾開始的強調電影和現實的不同,因此可以視為是美術。不過安德烈巴贊反對此一理論,認為電影美學的本質是在有能力機械性的複製現實,而不是其和現實不同的的部份,這就產生了現實主義理論(realist theory)。更近期的分析是由雅各拉岡的精神分析及弗迪南德索緒爾的符號學等理論所帶動,因此出現了、、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等。另一方面,受到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影響,來自分析哲學傳統的評論,試著澄清一些理論研究中出現的誤解,因此生了電影詞彙(films vocabulary)的分析,以及其和之間的關連性。 語言 電影有其使用的語言。曾寫了一篇電影理論中的經典文章,標題是《如何 讀 電影》(How to Read a Film),就是提到此一概念。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對我而言,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是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他發明瞭一種『新的語言』,忠於電影的本質」。這種語言的一個例子是一連串來回出現的畫面,其中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左側,另一個畫面是一個演員在畫面的右側,觀眾可以瞭解這種語言,知道這代表這二個人的對話。這描述了另一個電影理論,利用視覺的組合及恰當的剪輯,電影可以讓觀眾有似乎身在現場,觀看主角之間對話的能力。經典好萊塢電影就包括了這種敘事理論,因為在電影經典時期,位於好萊塢的各片廠早已反覆的使用此一手法。另一個電影語言是將鏡頭拍攝一個演員,畫面無聲,然後鏡頭切換到另一個較年輕,長相類似的另一個演員,這代表了演員在回憶以前的情形,電影中敘述一些在較早時間發生的事情。 評論 電影評論(影評)是有關電影的分析以及評估。一般而言電影評論會分為二類:由電影研究者提出的學術電影評論,以及在報紙、雜誌或其他媒體上常見到的雜誌電影評論。 撰寫報紙、雜誌及廣播媒體上影評的電影評論者多半會看許多新上映的電影。一般每部片只會看一次,而且一天只看一部到二部片,才有足夠時間來撰寫電影評論。影評對電影本身有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特定片種的電影更是如此。一般大眾口味的動作片、恐怖片、喜劇片的票房不太會受到電影評論的影響。電影評論的主要內容是劇情概要及對電影的描述,這也是大部份人決定是否要看特定電影的原因。對於一些經典電影(例如劇情片),電影評論的影響相當大,糟糕的電影評論可能會毀掉一部電影,而且造成電影公司的經濟損失。 電影評論是否影響票房表現一事仍是爭議中的議題。有些人認為因為電影營銷如此激烈,資金充足,電影評論者很難影響電影的票房。不過有些重金行銷的電影被影評批評的一文不值,結果票房非常差,也有一些獨立製作或是小成本行銷的電影因為影評的讚譽,因此有意外的成功,因此在一些情形下,影評可能還是會影響票房。也有人注意到影評者的正面評論會讓大眾注意到一些較不為人知的影片。相對的,也有一些電影公司可能因為對電影信心不足,因此不安排對影評者的試映會,避免影評者的評論破壞大家對電影的印象。不過這多半會有反效果,電影評論者相當聰明,此情形下可能會警告大眾這部片不值得一看,而常常電影也的確如影評預期的不好看。 產業 製作 電影製作的方式是依製片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以及呈現內容的裝置而不同。拉洋片只需要在紙捲上有一連串的圖案即可。電影製作最簡單的方式是一個人加一臺電影照相機(其至可以不用電影照相機,像斯坦布拉哈格 1963 年的電影),或是由上千名演員、臨時演員及劇組及許多道具及裝置組成。 幾乎每一部電影都會需要經過概念、計劃、拍片、修改及發行的流程。在典型好萊塢電影的製作週期中,會有以下主要的步驟。 指令碼發展 前期製作 電影製作 後期製作 電影發行 一般一部電影會需要三年的時間,頭一年指令碼發展,第二年是前期製作及電影製作,第三年是後期製作及電影發行。 發行 電影發行是指讓閱聽人可以看到電影的過程。一般會由專門的進行,他們會決定電影的行銷策略、影片將要展出或可供觀賞的式,以及決定時間等。電影除了在電影院供人觀看外,放在隨選視訊上,或是透過廣播聯賣方式作成電視節目。 其他發行的方式包括個人購買或是出租電影的 VHS、DVD 或藍光光碟,是在網際網路上下載。 參見 電影史 電影節 電影獎 電影公司 電影演員 電影導演 電影編劇 電影監製 電影型別 好萊塢 中國電影 香港電影 臺灣電影 華語電影 臺語電影 電影型別 電影技術 長鏡頭 蒙太奇 電影特技 3D 電影 電影分級制度 NG 片段 IMDB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IMPAwards Filmfestivalscom 中國影視資料館 adjaranet adjaranet Category 藝術媒體 Category 媒體形式 Category 法國發明
音樂,廣義而言,就是指任何以聲音組成的藝術。英文 Music 一詞源於古希臘語的 μουσική(mousike),意即繆斯(muse)女神的藝術。而中文的音樂二字,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認為音樂和聲音的區別,在於音樂需要透過人心去想像和創造。 音樂可分為創作、演奏、聆聽三個過程,在不同文化和社會,對於音樂的過程及其重要性都有不同的理解。 音樂的主要元素有音高、節奏和音色。音樂可以分為不同種類,但每種種類的區別常常是含糊和具爭議的,而不同種類的音樂會不同程度地強調或忽略某些音樂元素。至於何謂聲音,或者樂音和噪音的區別,則沒有公認的標準,也因著文化與社會背景而有所不同。許多在當時代具突破性或前衛的音樂被時人批評為「非音樂」,例如貝多芬的大賦格以及早期的爵士樂等等。但近代有不少音樂家不認同傳統的理解,例如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約翰凱吉認為任何聲音和靜默皆是音樂。 音樂可以用樂譜描述,依據樂譜演奏,但也有不少音樂型別如民歌或爵士樂是由演奏者即興創作的。樂譜作為一種符號的語言,只能描述聲音的屬性或指示演奏所需的技巧,卻無法記錄聲音本身。因此在錄音技術出現之前,欣賞音樂必需現場聆聽,或自己親身參與演奏。傳統上欣賞音樂有特定的場所,從古時的宮庭、教堂、廟宇到今天的音樂廳、酒吧等等。十九世紀末,留聲機的發明令聲音可以記錄和複製,改變了欣賞音樂的模式;一般認為錄音、通訊技術和大眾媒體是流行音樂形成的主要因素,從早期的唱片、音樂錄影及無線電,到當今的影音網站或串流平臺,都是人們接觸音樂的管道。 演奏音樂需要透過歌唱或樂器。廣義的樂器包括一切可以發出聲音的工具,在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製作原始的樂器。今天電腦和不少電子音樂產品可以透過 MIDI 製作音樂。 音樂是一種需要學習的技能,而在不少國家的基礎教育中包括有音樂課,而一些音樂學院則提供專業的音樂教育。音樂學是一個歷史的科學的研究音樂的廣闊領域,其中包括音樂理論和音樂史。另外自十九世紀末開始有民族音樂學,研究各地不同的音樂文化。而音樂產業也包含了許多面向:音樂的創造者(作曲家與填詞人),音樂的演奏者(樂團樂手、歌手或指揮),音樂的錄製者(包含音訊工程師),音樂活動的籌備者,以及音樂資源(唱片或樂譜)的販售者。 要素 音樂要素的不同組合組成了每首音樂獨特的性格,使人在聆聽不同音樂時能瞭解其結構及表情,盡可能察覺是哪個民族、地區、時代與型別的音樂。每個國家對於音樂要素的官方定義不盡相同,但大致共有的要素包括: 音高(旋律、和絃) 節奏(速度、節拍、銜接) 音色 不同頻率的聲音在不同時間所發出,形成旋律;不同頻率的聲音在同一時間或在極短時段內發出,形成和絃。拍子的快慢構成速度,規律性的強拍和弱拍形成節拍,音符之間的連貫狀況則謂之銜接。 常用的音高形成音階和調性;若要豐富音樂的織體,可以藉由對位法與和聲法。對位是令多條不同的旋律線同時和諧奏出,和聲則探討多個和絃的連續搭配,這兩種手法某程度是相對的。 音樂的織體主要有三種型別。單音音樂(Monophony)是最簡單的音樂織體,僅有單一旋律線,只包含了旋律和節奏兩項要素。如果有一條居支配地位的主旋律配以不同的和絃,便是主音音樂(Homophony)。若有兩條以上彼此獨立的旋律線交織,則是複音音樂(Polyphony)。 最後,每種樂器和每個人聲都有自己獨特的音色,不同音色的樂器組合賦予音樂獨特的音響效果、情緒,以及象徵意義;安排這些樂器的組合叫做配器。 功能 音樂是一種符號,一種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音樂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其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音樂從聲波上分析它介於噪聲和頻率不變的純音之間,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 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透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得最為突出。 在中國古代就有完善的樂禮制度,古代聖賢的君主會透過樂、禮來歸順百姓身心與言行,達到治理國家作用。儒家講,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人們也能透過音樂與天地及萬物溝通,從而得到智慧的提升與身心的淨化。現在的科學家研究,古典音樂對調理人的身心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莫扎特的音樂,對人的大腦有益處,還可以減少癲癇病患者的發病的機率 ,所以好的音樂對人會起到調理身體,減少疾病發作的功效。 理論 音樂學 音樂他律論 音樂自律論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將音樂解釋為 數 的和諧在時間中的表達。 古代偉大音樂家的創作和民歌的流行基本是憑藉靈感產生的,後來的學者在研究這些能流行多年的音樂,逐漸總結出理論,其後的音樂家就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創作。 音樂理論證明哪些音樂能被大多數人接受,使人感到悅耳。現代並結合物理聲學的研究結果,使理論不斷發展完善。 形式 音樂主要有兩種形式:用人聲唱的聲樂和用樂器奏的器樂,不論是聲樂或器樂都有許多種結合的方式,如獨唱、合唱、對唱,獨奏、協奏,交響樂等。兩者也可以混合,聲樂用樂器伴奏,或在器樂交響樂中混入人聲等等。 聲樂 聲樂是由一個或多個歌手錶演的音樂形式,使用樂器伴奏與否皆可,而人聲是作品的重點。含有人聲但重點不在其上的樂曲一般稱作器樂(如古斯塔夫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中沒有歌詞的女聲合唱)。沒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則通常稱為無伴奏合唱(a cappella,又稱阿卡貝拉)。 對於聲樂而言,相當多聲樂作品(部份或全部)為模仿其他聲音或純粹內容抽象,而運用非語言音節甚或是噪音,然而一般人特別注意歌詞的使用。較短小且含有歌詞的聲樂作品常稱為歌曲。 聲樂也許是最古老的音樂形式,因為它不需要任何樂器,僅僅人聲便可。在各種音樂文化中都存在著某種形式的聲樂。語言和音樂目的雖不同,皆有共同的音樂因子。 人聲又因性別、音域的高低、音質等不同,分成以下幾種聲部: 女高音(soprano) 女中音(Mezzosoprano,又作次女高音) 女低音(altocontralto) 男高音(tenoretenor) 男中音(baritone) 男低音(bassobass) 器樂 器樂是相對於聲樂而言,完全用樂器演奏而不用人聲或人聲處於附屬地位的音樂。演奏的樂器可以包括所有種類的絃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有的器樂曲也應用部分人聲,一般沒有歌詞只是作為效果,但部分作曲家有時也加入一些人聲,例如貝多芬寫作的《第九交響曲》中也加入合唱部分《歡樂頌》,但正確來說交響曲大部分為器樂而做,較少為了聲樂而做。 各地區音樂 西方 西方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於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了貴族的資助和保護,由此而發展出了相對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佔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西方音樂史 古希臘音樂 中世紀時期的音樂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巴洛克音樂 古典主義音樂 浪漫音樂 現代音樂 新世紀音樂 西洋樂器 中國 先秦時代,禮樂制度被賦予維繫社會秩序的功能。在中國傳統思想裡,音樂與人心情感間的關係受到很大的重視,尤其儒家思想認為音樂對人性具有教化啟迪的作用,這在《詩經》大序、《禮記樂記》、《荀子樂論篇》、《史記樂書》等作品中均可瞭解。甚至十三經中的《樂經》對音樂的功能也做了更深入的說明,惜今已失傳。 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繁多,各地的民間音樂素材非常豐富。現代中國吸收了西方音樂的理論來整理古代的文獻和民間音樂,編寫民族樂器的曲目,使中國音樂有了很大的發展。 中國古代音樂家的地位不高,沒有統治階級對音樂的有效保護,所以雖然很早就發明了記譜法,但許多有名的作品沒有能夠流傳下來,大部分流傳下來的作品都是依靠民間藝人口傳心授。但另一方面,古代大量士人官僚本身卻精通音樂,如孔子、周瑜、阮籍、蘇軾等皆是有名的琴人。 中國音樂史 秦、漢以前音樂 漢、唐時期音樂 宋、元時期音樂 明、清時期音樂 中國近代音樂 中國現代音樂 中國民族樂器 中國音樂分類 按型別 戲劇音樂 宗教音樂 宮廷音樂 民間音樂 中國民族器樂 民歌 按地域 廣東音樂 江南絲竹 東北秧歌 西北民歌 定縣音樂 其他地區 音樂是自從人類出現後就伴隨著人類的進化而發展的,因此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形式和樂器,雖然世界各地的音樂理論發育並不平衡,但音樂風格各異,都有自己的發展道路。現代音樂廣泛吸收了世界各地的音樂素材,各地的音樂對世界音樂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貢獻。 日本音樂 朝鮮音樂 非洲音樂 阿拉伯音樂 印度音樂 古巴音樂 拉丁美洲音樂 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的流行音樂 二十世紀中期以後發展起來的流行音樂違背了古典音樂的理論,吸收了世界各地的地方音樂成分,強調了群眾參與,聽眾再也不是靜靜地聆聽音樂的旁聽者,而是熱烈的參與者。音樂迴歸到原始的載歌載舞的形式,更能調動人們的情緒,因此受到年輕人的熱烈歡迎,打破地域、民族、國界的限制,在全世界廣泛流行。 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 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常被稱為 Electronica 或 EDM(Electronic Dance Music)、或是錯誤的泛稱為鐵克諾(Techno) 嬉蹦音樂或嘻哈(HipHop) 新世紀音樂或新紀母音樂(New Age music) 搖滾樂(Rock roll) 爵士樂(Jazz) 媒體和技術 作曲家創作的音樂可以通過幾種媒體傳播;最傳統的是現場體驗,作為觀眾或者演奏者之一。現場音樂也可以透過無線電、電視或者因特網廣播。有些音樂風格注重為表演而發音,有些則注重產生錄音然後用於後期混響合成,它們從不被 直播。現場表演風格的音樂在錄製時也經常採用編輯和分離的功能以產生聽起來比實際演出 更好 的效果。 由於引入了保護演奏者,作曲家,發行商和製作人的法律,譬如美國的 1992 年家庭錄製法案(Home Recording Act),以及英國 1979 年修訂的用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的 Berne 規範,錄音和現場演出也變得更易透過計算機,裝置,和因特網用一種通常稱為音樂隨選(musicondemand)的形式獲得。 在很多文化中,有些音樂的表演和聆聽沒有很大的區別,因為現場每個人都以集體形式透過某種方式涉及到音樂活動中來。在工業化的國家,通過錄制形式,譬如聽音樂錄音或是觀看音樂錄影,成了最為普遍的感受現場演出的形式,這種形式大致開始於 20 世紀中葉。 有時,現場演出採用了預先錄製的聲音。例如,DJ 可以使用唱片來製造刮碟效果,而有些 20 世紀的作品用獨唱或獨奏表演和預製的磁帶音樂同時進行。計算機和或多鍵盤樂器可以用來程式設計產生和播放 MIDI 音樂。聽眾也可以透過卡拉 OK 成為演出者,這種形式為日本人創造,它採用錄影和無聲樂的音軌,這樣演出者就可以將他們自己的聲音加上去。 教育 音樂是初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孩子們藝術素養的有效工具,在世界各地一般從幼兒園音樂教育都已經開始了。古代中國將音樂視為士大夫應具備的六藝才能之一,至於現今中國正規音樂教育持續到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即初中畢業。普通高中一般也開設音樂課。 作為專業音樂人員一般要經過專門的高等音樂教育,不過在目前從事通俗歌曲和流行音樂的專業人員,大部分都沒有經過音樂專門的高等教育,都是依靠本身的才能和自我學習。 參看 樂器 音樂家列表 音樂術語列表 音樂形式列表 音樂型別列表 管絃樂團列表 參考資料 Harwood Dane 1976 Universals in Music A Perspective from Cognitive Psychology Ethnomusicology 20 no 352133 Johnson Julian 2002 Who Needs Classical Music Cultural Choice and Musical Valu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46816 KertzWelzel Alexandra Piano Improvisation Develops Musicianship OrffEcho XXXVII No 1 20041114 KertzWelzel Alexandra The Singing Muse Three Centuries of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y Journal of Historical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XXVI no 1 2004827 KertzWelzel Alexandra Didaktik of Music A German Concept and its Comparison to American Music Pedago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sic Education Practice 22 No 3 2004277286 KertzWelzel Alexandra General Music Education in Germany Today A Look at How Popular Music is Engaging Students General Music Today 18 no 2 Winter 20051416 Lee YuanYuan 1979An Amazing Discovery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16 Lee YuanYuan 1979Followup on An Amazing Discovery in Chinese Music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2 39 Lee YuanYuan 1980The Music of the Zenghou Zhong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3 3 Lee YuanYuan and Sinyan Shen 1999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s Chinese Music Monograph Series Chinese Music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Press Chicago ISBN 1880464039 Molino Jean 1975 Fait musical et sémiologue de la musique Musique en Jeu no 173762 Nattiez JeanJacques 1987 Music and Discourse 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 Musicologie générale et sémiologue 1987 Translated by Carolyn Abbate 1990 ISBN 0691027145 Owen Harold 2000 Music Theory Resource Boo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15392 Shen Sinyan 1987Acoustics of Ancient Chinese Bells Scientific American 256 94 Shen Sinyan 1990The Acoustics of Wind Instruments A Study in Resonator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Guanyue Chinese Music ISSN 01923749 134 71 Woodall Laura and Brenda Ziembroski 2002 Promoting Literacy Through Music The current status and information of music education in Taiwan Heart Music 延伸閱讀
經濟學,為研究商品和服務關係的社會科學,包括其中所有的購買、生產、分配和消費等行為。 普通經濟學側重於研究經濟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實力變化,並在經濟繁榮或衰退時總結出歷史規律,找到最優解。個體經濟學會分析何者才是經濟中對人類有利的要素,如市場機能、財產權、貸款、欠債及其間的互動作用;個體經濟以家庭、公司、買家和賣家為基本單位。總體經濟學則會分析國家範圍的銀行、儲蓄、股票和投資之間的互動作用,以及勞動力、資本、土地資源和通貨膨脹的利用,以便做出對國家有利的公共政策。 經濟學中還包括實證經濟學和規範經濟學,實證經濟學重點描述 是什麼、不是什麼,而規範經濟學提倡 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包括經濟理論與應用經濟學間、理性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間、以及主流經濟學和異端經濟學間的關係。 經濟分析可以應用於整個社會,包括商業、金融、網路安全、醫療保健、工程 和政府。它也適用於犯罪、教育、家庭、女性主義 、法律、哲學、政治、宗教、社會制度、戰爭、科學 Note the page is broken in some browsers but is still readable through the source 和環境。 詞源 英文中的經濟學,即 Economics 一詞源於希臘文的 ,原意是「節約的人,負責管理家庭瑣事的人」的意思;而這個詞是另一個希臘名詞 οικονομικός 轉換寫法而來,意思是 調停兩家人之間紛爭的職業;最後,οικονομικός 一詞又由 οἶκος 和 νόμος 兩個片語成,οἶκος 代表「家」,代表 νόμος「慣習法」。從這個詞彙的詞根的發展就可以看出,西方如何逐步使經濟學概念明確化佐藤雅彥竹中平蔵 『経済ってそういうことだったのか會議』 日本経済新聞社學〈日経ビジネス人文庫〉、2002 年、5 頁。。 定義 由於現代有好幾種不同的經濟學理論,每個理論對經濟學都有不同說法,故而有非常多自相矛盾的定義 Backhouse Roger E and Steven Medema 2008 economics definition of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pp 72022 Abstract _____ 2009 Retrospectives On the Definition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3 1 pp 22133 ,蘇格蘭哲學家和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 1776 年將政治經濟學定義為「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他說: 讓 巴蒂斯特賽伊在 1803 年將經濟學從公共政策裡獨立出來,並定義其為對於財富之生產、分配、和消費的學問 Say JeanBaptiste 1803 A Treatise on Political Economy or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and Consumption of Wealth trans 1834 C C Biddle ed Grigg and Elliot。另一方面,托馬斯卡萊爾則譏諷經濟學為「憂鬱的科學」(Dismal science),不過這一詞最早是由馬爾薩斯在 1798 年提出 Carlyle Thomas 1849 Occasional Discourse on the N egro Question Frasers Magazine republished in Works of Thomas Carlyle 1904 v 29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p 348383 Malthus Thomas 1798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Persky Joseph 1990 Retrospectives A Dismal Romantic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 4 pp 166169 pp 165172。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在 1844 年提出以社會科學定義經濟學的角度: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則在 1890 年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將經濟學分析的領域從單純財富創造擴展出去,並且包含不只是社會上、同時也是個體上的層次: 羅賓斯爵士則在 1932 年提出公認「至今最為通用的經濟學定義」Backhouse Roger E and Steven Medema 2009 Retrospectives On the Definition of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3 1 p 225 pp 22133 : 羅賓斯認為,此定義注重的不是以經濟學「研究某些行為」,而是要以分析的角度去「研究行為是如何被資源有限的條件所改變」Robbins Lionel 1932 An Essay on the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Economic Science p 16 。一些人批評此定義過度廣泛,而且無法將分析範疇侷限在對於市場的研究上。然而,自從 1960 年代起,由於理性選擇理論和其引發的賽局理論不斷將經濟學的研究領域擴張,這個定義已為世所認 Backhouse Roger E and Steven G Medema 2009 Defining Economics The Long Road to Acceptance of the Robbins Definition Economica 76 302 V Economics Spreads Its Wings Pp 805820 Stigler George J 1984 EconomicsThe Imperial Scienc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86 3 pp 301313,但仍有對此定義的批評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3 pp 34352。 經常以經濟學作為分析其他領域學科的經濟學家蓋瑞貝克則認為,理想的經濟學定義應該「綜合對於利益最大化行為、偏好穩定的特質、以及市場均衡。」Becker Gary S 1976 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 Chicago p 5 個體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研究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為,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促成交易並形成市場均衡價格。 微觀經濟學關注人類之決策和行為如何影響物品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物品和服務的供需量。 個體經濟學的目的在於,透過分析形成眾多物品和服務相對價格的市場機制,以及這些有限資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在這裡效率問題並非首要。微觀經濟學並不太重視經濟效率問題,因為那可從規範經濟學獲得答案。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還分析市場失靈,究竟市場哪處無法產生有效率的結果及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描述市場的理論上應當情形。這學科的重要範圍包括:一般均衡理論、資訊不對稱下的市場、博弈論的經濟活動應用和市場系統內的經濟物品彈性問題。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指的不只是一個經濟體裡生產的增加和總體成長,也包括了這些發展對於體制內所帶來的改變,亦即均衡變動及新均衡的達成。經濟發展為個體經濟學的概念,並且與經濟成長有密切關係,經濟成長可以在沒有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達成,但經濟發展永遠會導致經濟成長。 市場 個體經濟學以經濟角度研究個體決策者在市場上的行為和市場形式,含括私人、民間、政府等決策單位,個體經濟學研究這些決策單位如何在市場上互動(假設交易品有稀缺性)。一個市場有可能是在交易產品(例如蘋果、鋁、或手機),或是交易生產要素的服務。個體經濟學認為,市場總體由眾多個體的買家和賣家所組成,便可對財貨的可能價格(亦即供給和需求)做出詳細研究。透過市場上決策者的互動研究,個體經濟學認為市場的供需會隨著時間趨向於均衡。 個體經濟學同時也研究各種市場的結構,完全競爭指的是在一個沒有個別參與者可以透過市場力量單邊設立價格的市場結構,換言之,在完全競爭下各交易者均為價格接受者,他們的買賣行為對於市場的價格不會有影響。不完全競爭指的則是完全競爭不存在的情況,例子包括了壟斷(只有一個賣家販賣某樣產品)、雙頭壟斷(兩個賣家)、寡佔(少數賣家)、壟斷性競爭(有多個賣家販賣異質性產品)、買方壟斷(單一買家)、買方寡佔(少數買家)。有別於完全競爭,在不完全競爭下,市場力量是不平均分配的。也因此,在不完全競爭下的公司有可能成為價格「制定者」,亦即藉由高度的市場佔有率,他們可能可以影響價格的形成。 個體經濟學對於個體市場的研究,是建立於單一市場裡的行為並不影響其他市場之假設上,這種分析又稱為區域性均衡分析(供給和需求),這種做法將經濟行為的總和放在一個市場之上。一般均衡理論則是研究各種市場的行為,研究的領域則包含所有市場,研究的是市場裡的改變、以及趨向均衡的過程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Micro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p 34749 Chicago ISBN 9780852294239 Varian Hal R 1987 micro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6163 London and New York Macmillan and StocktonISBN 9780333372357。 生產、成本和效率 在個體經濟學裡,生產指的是從投入到輸出的過程,這是一種透過投資來創造可以直接使用或用以交易的財貨的過程。生產是一種具有時間性的過程,也因此並不是即時的,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產出某種數量的產品。這個過程中,可以區分的包括了消費產品(食物、理髮等)以及投資產品(機械、建築、道路等)、公共物品(警察、消防局等)或私有物品(電腦、香蕉等)、以及國防生產與民間生產的取捨。 機會成本指的是生產的經濟成本,即選擇不進行某項生產、而其省下的資源可以用來進行的次要理想的生產。由於資本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人只能從許多看起來理想又可行的方案中擇一,這種問題又反映出了稀缺與選擇之間的消長 Buchanan James M 1987 opportunity cost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71821。由於任何經濟行為都有機會成本存在,這使得有限資源必受有效利用,故進行經濟行為的理性準則並非取決於某項行為「好不好」,而是某項行為「是否是最有價值的選擇」。對於機會成本的計算不只限於金錢上或金融上的考量,更含括計算實際成本的因素、其他生產可能的損失、以及休閒等會構成機會利益的因素 The Economist Economics AZ Opportunity Cost Accessed 3 Aug 2010。 生產中使用的投入包括了主要的生產要素,例如勞動、資本(可以長期用於生產的要素例如工廠)、土地(包括自然資源),其他的投入包含了中間產品-亦即那些用於生產最後產品過程中使用的東西(例如生產汽車所需的鋼鐵)。 經濟效率指的是在特定的資源投入和技術下,一個經濟體生產輸出產品的效能。倘使同樣投入下產出提高,經濟學就稱此為效率提升,即「浪費」減少。帕累託效率指的就是當效率被提到「最高」的情形,在那種情況下,任何改變都將導致效率減低。 生產可能性曲線(PPF)是一種用以說明稀缺、成本和效率的方式,在最簡單的例子裡,一個經濟體只生產兩種財貨(比如,槍械對比麵包)。生產可能性曲線以圖表(如右圖所示),顯示出了在既定的投入和技術之下,於兩種財貨生產中取捨所會產生的不同產出。在圓弧上的點代表了可能的產出量,也就是說,若是一種產品生產多少、另一種產品就只能生產多少的情況。 稀缺指的是人們想要達成、但是現有情況和資源下無法達成的生產情況,亦即超出了生產可能性曲線圓弧的地方,例如圖中的 X 點 Montani Guido 1987 scarcit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 254。如果生產某產品的輸出增加,那麼生產另一項產品的輸出必然會減少,於是形成互相排斥的情況。這是因為生產某樣產品所需的投入會佔用到生產另一樣產品的資源,也因此減少了另一樣產品的產出。生產一樣產品所帶來的另一樣產品輸出的減少,也被稱為「實際機會成本」。換句話說,如果右圖的情況下生產 100 單位的大炮,那麼機會成本就是生產 100 單位的黃油。PPF 說明瞭在一個生產曲線上,選擇生產更多的一樣產品會導致另一樣產品的減少。在一個市場經濟下,隨著生產可能性曲線移動的經濟脈象,是因為對產品的需求改變而產生的。 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圓弧代表了某一種生產分配下最有效率的生產狀態,如果我們選擇在圓弧內的生產分配,例如圖中的 A 點,這雖然是可以達成的,但卻會造成生產的低效率(對投入使用的浪費),也就是說,這種分配並沒有達到最有生產力的點上。這種浪費的例子包括瞭如在景氣迴圈中高度的失業率、或者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阻撓生產者充分的利用他們的投入。隨著圓弧點進行的生產狀態並不一定是最有分配效率的(亦即帕累託效率),因為那仍然有可能與消費者的需求不一致。 實用經濟學理對於公共政策的研究大多聚焦於如何增進一個經濟的效率,找出如何調整社會組織以達成最有效的資源生產,被認為是「經濟學的本質」。 專精 專精是一種無論在經濟理論上和觀察上都已經被認定是經濟效率重要來源的現象,不同的個體和國家可能對生產各種產品和服務有不同的機會成本,舉例來說,某國或有比較多的高教育人才、而另一國或有更多森林和煤礦。專精理論指出,在機會成本差異存在時,生產各方可以透過分工來達成比較優勢,而使得生產一定產品的成本相對降低。要注意的是,就算某個國家在所有產品的投入和輸出效率上佔有絕對優勢,它仍然可以透過專精和與他國貿易,來達成更高的輸出總和。因此,即使是最有效率、最發達的國家,仍然可以與最沒效率、最落後的國家一同分工生產。 在觀察上,許多擁有類似科技水準和多元投入要素的高發展國家(例如西歐),仍然彼此保持大量的貿易來往,使得許多經濟學研究專注在經濟規模和聚集,以解釋在分工的狀況下,生產不同產品的國家是如何促成貿易各國的利益 Krugman Paul R 19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0 5 pp 95059 William C Strange 2008 urban agglomeration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專精理論可以套用在個體、農場、工廠、服務業、乃至經濟整體上。在這些生產體系裡,不同團體的專精和互動都可能存在著各自的分工,或者是透過不同資本或土地的投入達成類似的效果 Groenewegen Peter 2008 division of labour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bstract Johnson Paul M 2005Specialization A Glossary of Political Economy Terms Yang Xiaokai and YewKwang Ng 1993 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Description Amsterdam NorthHolland。以專精為例子,一個專精於高科技產品生產的已開發國家,可以與一個專精於較廉價勞動生產的國家進行交易,兩者之間機會成本的差異,會使得他們交易後得到更大的產出量。與他們閉門造車各自生產高科技和廉價勞動產品相比,兩者都可以從中獲利。 投入和產出的市場價格決定了分工的各方要如何分配生產的投入,廉價的投入會被用於較廉價的產出上,單在這個過程中,產出總合就有可能因為設計或附加價值而有所提升 Cameron Rondo 1993 2nd ed A Concis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World From Paleolithic Times to the Present Oxford pp 25 32 27680。這種生產上的分工造就了貿易利得的機會,使得資源的擁有人透過貿易把某種投入換成更為具有價值的產品,也因此而獲利。要衡量在貿易中獲得的利益,則是以衡量一個貿易所帶來的收入水準的增加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ch 2 Trade 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section ch 12 15 Comparative Advantage among Nations sectionGlossary of Terms Gains from trade Findlay Ronald 2008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bstract Kemp Murray C 1987gains from trade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45354。 供給與需求 價格和供給數量為觀察一個市場經濟裡生產產品最直接的切入點 Brody A 1987 prices and quantitie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957,供需理論解釋了價格如何調節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在個體經濟學裡,預設為完全競爭,即沒有其他買家或賣家有足夠市場力量單方設定價格。 在一個市場裡的財貨,「需求」指的是所有買家要以特定價格購買一單位產品時的互動因素,需求通常是以圖表方式形容價格和數量的需求(如右圖所示),需求理論指的是個體消費者如何理性的選擇某種數量的產品,這種情況也被稱為是「有限情況下的利益最大化」(一個人的財富和收入則是決定限制的主因)。利益於此,乃指個體消費者如何在眾多產品之間做取捨,而其取捨結果將令產品排序,並且以此進行購買。 需求定理,指的是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市場裡的需求的數量與價格成反比。也就是說,一個產品的價格越高,越少人會想進行購買(假設其他情況不變)。隨著一個產品的價格下降,消費者會更願意購買它,而不是其他較為昂貴的替代品。另外,因為價格下降而導致的購買力上升連帶使得消費者購買能力提高。其他的因素可能改變需求,舉例來說,收入的增加會使得對於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線向外擴張。在進行這種分析的時候,經濟學家假設其他的因素保持不變。 供給指的是一個產品的價格以及在那個價格下會出現在市場上的產品數量,供給也可以由圖表方式形容價格和數量。在這種模型下生產者(比如公司)被假設是在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也就是說,他們會試著生產和提供市場的產品數量是他們認為會取得最大利潤的。供給通常被表達為價格和供給數量之間的關係(假設其他情況不變),換句話說,一個產品可以被販賣的價格越高,生產者便會越樂意提供這樣產品,如右圖所示。更高的價格使得生產這樣產品可以帶來更高利潤,如同需求曲線,供給曲線是可以移動的,比如生產要素的更動或技術的創新都會導致供給曲線的移動。需求定理指出,若是其他情況不變,價格的提高將會導致供給的提高,而價格的滑落將會導致供給的減少。在這種分析下經濟學家同樣是假設其他的條件維持不變,比如說替代品的價格、生產成本以及其他眾多會影響生產的因素,在分析時都假設是不變的。 市場均衡指的是當供給數量和需求數量達到平衡的時候,如同右圖裡所示兩條線的交叉點。當價格低於均衡時,產品的需求會開始高過供給,這會使得價格開始提高。而當價格超過均衡點時,對產品的供給會開始高過需求,於是使得價格降低。這種模型預估在任何供給和需求的曲線上,價格和供給會在一個可以使產品需求等同產品供給的價格上找到平衡點,同樣的,這個理論預估當供給或需求任何一方產生變動時,新的價格會產生以反映出新的平衡點。 對任何一種消費者產品來說,需求曲線的位置決定了一個產品的邊際效用,它決定了消費者要獲得一個產品所需要付出的代價 Baumol William J 2007 Economic Theory Measurement and ordinal utility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17 p 719。供給曲線上的點則代表了邊際成本,也就是對生產者來說提供一個產品需要付出的成本。在均衡點上的價格是由供給與需求所決定,而在完全競爭的假設下,供給與需求將會等同均衡點上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用。 而在市場的供給面,影響生產的因素則被稱為是生產變數,這些變數在短期內決定了產出的數量。有些投入變數可以被輕易更換,例如電力、原始資源、加班工作等等,其他的變數則比較難更換,例如工廠和機械或是重要的資深員工。在長期來說,所有的投入都可以透過管理加以更改。短期和長期的分別又構成了供給的價格彈性,也就是供給面如何應對供給或需求方的更動而產生新的價格均衡點。 邊際主義描述消費者如何在不同的財富和收入水準限制下達成對他們最有利的位置,而生產者也會在各自生產的限制下(如產品需求、科技、價格等等)試圖最大化他們的利益。對消費者來說,他們利益最大化的位置在於當一個產品的邊際效用相對於其價格達到零的時候,用簡單的方式形容,這時消費者就買到了市場上對他而言「最划算的產品」,而沒有比這個產品更為有價值的選擇存在。相對的,生產者則會比較他們生產一個產品的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亦即最完美競爭者的價格),所產生的差異便是「邊際利潤」,當邊際利潤達到零時,他們就不會再繼續生產某個產品。市場邁向均衡的移動以及均衡點、價格、和供給數量的改變也是在「邊際」上進行,也就是說,他們的互動關係的改變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供給與需求理論的應用包含了伴著生產要素調整的收入分配,包含了勞動與資本在市場上的互動。在一個有競爭性的勞動市場下,在特定勞動價格(亦即工資水平)之下被僱用的勞工數量取決於對於勞動的需求(來自於生產者)以及勞動的供給(有多少人在找工作)。勞動經濟學檢視的是勞工與僱主之間透過這樣市場的互動,以此解釋工資和其他勞動收入、勞工流動性、失業、人力資本的產能、以及其他相關的公共政策的變動與特徵 Freeman RB 1987 labour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7276 Taber Christopher and Bruce A Weinberg 2008 labour economics new perspective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Hicks JR 1963 2nd ed The Theory of Wages London Macmillan。 供給與需求是用來解釋完全競爭下的市場行為,然而,它仍然可以用來比較其他型態的市場。它也可以被用來解釋經濟體各層面的變因,舉例來說,這包含了總體經濟學下研究的國內生產毛額以及物價 Blanchard Olivier 2006 4th ed Macroeconomics ch 7 Putting All Markets Together The ASAD Model PrenticeHall。經濟學家也可以透過供給與需求來說明要在何種特定條件下市場才能有效的分配資源 Jordan JS 1982 The Competitive Allocation Process Is Informationally Efficient Uniquel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8 1 p 118 Abstract。 公司 人們往往不會在市場上直接交易,而是透過公司進行工作和生產。最明顯的公司是企業、合夥、以及信託。依據羅納德科斯的說法,當透過公司生產的成本低於自行生產時,個體便會選擇透過公司生產 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1937。公司綜合了勞動和資本,並且可以達到比個人交易更高的規模經濟(也就是說,當生產一個產品單位的成本隨著生產數量的增加而降低時)。 在完全競爭的研究模型下,生產者眾多,而且對於市場價格都沒有決定性的影響。產業組織研究的則是當某些生產者的確擁有決定性影響時公司之間的競爭行為,它包含了對於市場以及公司之間的互動。常見的對於市場結構的分析除了完全競爭以外,還有壟斷性競爭、以及其他如寡佔、雙頭壟斷等情形 Schmalensee Richard 1987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803808。 管理經濟學是以個體經濟學角度研究公司或其他管理單位進行商業決策的過程,這門研究相當倚賴資料上的統計,比如對於運籌學的研究,以及其他統計方法例如在沒有完整資訊和確定性下的回歸分析。其研究的特色是對於商業決策最佳化的追求,包括瞭如何降低成本、最大化利益等,當然,這是假設在其他情況例如科技和市場需求不變的條件下 NA 2007 managerial economics Hughes Alan 1987 managerial capitalism The New Pal 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29396。 不確定性和賽局理論 不確定性在經濟學上,是指對於未來收入或損失無法預測的本質,無論是否為風險。若是沒有了不確定性,個體的經濟行為就會完全脫離工作和收入的不確定性,金融和資本市場也會淪為單純的市場階段媒介,而通訊產業則會完全消失 Machina Mark J and Michael Rothschild 2008 risk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由於不確定性的型態眾多,在經濟學上有許多方式用來代表不確定性以及經濟決策者對其的應對 Wakker Peter P 2008 uncertaint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 賽局理論為應用數學的分支,研究不同決策者之間的戰略互動,亦屬於不確定性。賽局理論提供了產業組織理論的數學根基,用以架構公司的各種行為,舉例來說,它可以用來研究寡佔(很少賣家)的產業行為,也可以套用在工資談判、討價、契約立定和其他各種決策者數量少到他們會對彼此產生可見影響的情況上。賽局理論是一種行為經濟學非常頻繁使用的方法,它假設了個體們在至少有部分利益衝突的條件下,分別選擇對他們最有利的戰略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ch 11 Uncertainty and Game Theory and end Glossary of Terms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Game theory and RegulationColin F Camerer 2003 Behavioral Game Theory Description and ch 1 link scroll down Princeton。透過這種分析,它可以將個體尋求利益最大化的舉動用來研究例如供給與需求的模型,同時也考慮到資訊的不確定性。這門研究最早追溯至 1944 年約翰馮諾伊曼的理論。賽局理論對於眾多領域都產生影響,包括了核子戰略、倫理學、政治學、甚至是演化生物學 Aumann RJ 2008 game theor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bstract 。 風險厭惡也會在一個發達的經濟裡促使專門管理風險和提供風險資訊的產業,例如保險業市場、期貨交易、金融商品、金融經濟學、或純粹的金融市場便是針對風險而生的產業。這塊領域同時也研究金融市場和公司的資本結構、金融市場的效率和健康性 Bernanke Ben and Mark Gertler 1990 Financial Fragilit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5 1 p p 87114、金融危機、以及政府對此的管制等等 From 2008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Ross Stephen A finance Abstract Burnside Craig Martin Eichenbaum and Sergio Rebelo currency crises models Abstract Kaminsky Graciela Laura currency crises Abstract Calomiris Charles W banking crises Abstract 。 有一些市場組織也會因為不確定性而產生低效率,依據喬治阿克洛夫的「檸檬市場」理論,這種低效率的典型例子之一是二手車市場。由於消費者不確定一臺車是否是有潛在問題,他們往往會壓低了一臺好的二手車的價格低於其實際品質 Akerlof George A 1970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4 3 pp 488500 。資訊不對稱使得賣家即使有這方面的資訊,也沒有動機告知買家。相同的保險業在這方面的問題則是逆向選擇,也就是說那些很容易冒風險的人(也因此最容易出事),往往是那些最傾向於投保的人,也因此導致了道德風險,使得保險反倒促使更冒險的行為。這些問題都可能造成保險成本的上升,也因此驅逐了部分原本可以從此服務獲利的人(不完整市場)。而且,若是試圖解決單一問題,例如強制所有人保險,那麼仍然不能解決、反而會創造出更多道德風險的問題。資訊經濟學便是對於這些問題的研究,這在許多領域如保險、契約法、機制設計、貨幣經濟學、以及健保上 Lippman SS and JJ McCall 2001 Information Economics of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s pp 74807486 Abstract 。可以應用的研究成果包括瞭解決或減少法律和市場上的風險的措施,比如說產品保固、政府規定的部分保險、資本重組或破產法、以及其他對於資訊透露的管理 From 2008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Wilson Charles adverse selection Abstract Kotowitz Y moral hazard TOC Myerson Roger B revelation principle Abstract 。 市場失靈 「市場失靈」包括了許多不同的問題,許多這些問題可能與經濟學既有的假設互相衝突。儘管經濟學家對於市場失靈的定義有所差異,以下的分類經常被提出 Cf Nicholas Barr 2004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 4th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7279 Joseph E Stiglitz 2000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tor 3rd ed Ch4 WW Norton: 資訊不對稱和不完整市場可能會導致經濟的低效率,但這有可能透過市場、法律、或其他政策辦法加以修正。 自然壟斷或者稱為「技術上壟斷」是一種競爭失靈的極端例子。這種問題描述了既然生產一個產品時生產越多單一成本越低,那麼依此推斷每個產品最終應該只有一個生產者才是最有效率的。 公共物品依據市場失靈理論是一般市場是所缺乏供給的,這種失靈的最主要特色是人們可以使用公共物品而不必直接付費。 外部性指的則是市場價格所沒有反映出來的外部社會成本或利益。舉例來說,汙染會造成負面的外部性,而(政府付費的)教育則會創造正面外部性(如更高技術勞工)。政府經常向有製造負面外部性可能的經濟活動課稅或進行禁止,並且向正面外部性的受益者課稅以企圖矯正市場 Laffont JJ 1987 externalitie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 26365。另外,基本的供給與需求理論解釋了均衡的達成,但並沒有解釋達到供需均衡所需要花費的時間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v 27 p 347 Chicago ISBN 9780852294239。 一些人則主張粘性價格證明數量而不是價格決定了供給與需求的短期改變,這也是許多總體經濟學裡對於景氣迴圈的標準研究。研究者通常聚焦於討論粘性價格的成因以及達到長期均衡的過程。有一些經濟學領域專注於對市場失靈的研究,比如公共經濟學便是研究政府以調節市場失靈為名對市場進行的幹預。解決市場失靈的政策方式包括了根據成本收益分析立定的政府管理,或者提供市場誘因以進行改變,比如收取排放稅 Kneese Allen K and Clifford S Russell 1987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15964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18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McGrawHill。 儘管如此,許多經濟學家的研究則提出質疑市場失靈的理論。例如公共選擇學派便提出了與市場失靈相反的例子-政府失靈,認為政治上的經濟幹預和特殊利益才是導致市場失靈的主因 Buchanan James M 2003 Public Choice II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scription and preview 。而奧地利經濟學派則更進一步,主張低效率的壟斷只有在政府主導之下才會形成,並且主張市場的低效率只有透過尋求利潤的企業家精神才能消除,而政府並不能做出正面影響。 公共產業 公共財政是研究政府公家機關如何進行預算和稅收的經濟學領域,研究的包含了稅制的制定(那些人在繳那些稅)、政府開支活動的成本效益分析、金融政策、政府對於經濟效率和收入分配的影響。公共選擇理論便是以個體經濟學角度研究公共產業的學派,分析各自尋求利益最大化的政治個體,例如政客、選民、官僚、和利益團體,以及他們在政治過程中的互動 Musgrave RA 1987 public finance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105560。 大部分的經濟學都是實證為主的,以描述和預測經濟現象為重點,而規範經濟學則研究經濟「應該是什麼」。福利經濟學便是規範經濟學的一種,以個體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收入分配的效率,並且以社會裡個體的經濟行為來衡量社會福利 Feldman Allan M 1987 welfare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p 88995。 總體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將經濟看作是一個整體,並且透過一般均衡理論用「從上而下」的角度檢視經濟的總和與互動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5。這些總和包括了對於一國經濟體的總投入與輸出、失業率、以及通貨膨脹,其他的小總和則包括了消費和投資總和等。總體經濟學也專注於研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上。 自從 1960 年代以來,總體經濟學也被引進一些個體經濟學的劃分方式,例如分析個體的理性、效率市場假說、以及不完全競爭等 Ng YewKwang 1992 Business Confidence and Depression Prevention A Mesoeconomic Perspectiv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2 pp 365371 ,這些發展解決了部份對於這些領域的不一致性質疑 Howitt Peter M 1987 Macroeconomics Relations with Microeconomics。 總體經濟學同時考量影響成長和國家收入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了資本累積、科技進步、以及勞動力的成長等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9。 增長 thumb 顯示世界各國 GDP 實際增長率的圖表。altA world map with countries colored in different shades of orange 發展經濟學研究的是造就經濟成長的因素,亦即一個國家人均生產輸出在長期的提高。同樣這個因素也被用來解釋各國之間存在的人均生產輸出的差異,尤其為何某些國家成長得比其他國家快、而為何某些貧窮國家的成長率比已開發國家高。 許多被廣泛研究的因素包括了投資的比例、人口成長、以及科技變革。這些研究包括了理論上和觀察上的形式(如同新古典主義經濟增長模型)以及增長核算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27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rowth McGrawHill ISBN 9780072872057 Uzawa H 1987 models of growth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8389。 景氣迴圈 對於經濟蕭條的研究促使了總體經濟學的誕生。在 1930 年代的經濟大恐慌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出版了《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建構了凱恩斯主義的主要理論。凱恩斯認為在經濟蕭條時,對於產品的總需求可能有不足的現象,導致高失業率以及可能的產能流失。他於是認為應該增加政府在公共產業的活動,包括了以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以穩定景氣迴圈。也因此,凱恩斯主義的一大結論為,在某些情況下,市場本身並不能將產出和僱傭推到充分就業的程度。約翰希克斯的 ISLM 模型便是解釋凱恩斯理論的經典例子。 隨著時間發展,對於景氣迴圈的認知也逐漸增進並擴張到其他領域,大多是作為對凱恩斯理論的回應。新古典綜合學派便是綜合凱恩斯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認為凱恩斯主義雖然在短期上是正確的,但新古典主義則在中長期更有解釋說服力 Blanchard Olivier Jean 1987 2008 neoclassical synthesi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則從凱恩斯景氣迴圈理論中脫出,認為市場的蕭條是因為不完全資訊所造成的,持這種立場的包括了米爾頓傅利曼對於消費的恆常所得假說以及小羅伯特盧卡斯提出的「理性選擇」理論 Fischer Stanley 2008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Contents 。 相較之下,新興凱恩斯學派則保留了對理性預期的假設,但將景氣迴圈歸咎於市場失靈上。新興凱恩斯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是有「黏性」的,亦即他們不會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動而很快做出調整 Dixon Huw David 2008 new Keynesian macro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也因此,新古典主義學派認為價格和工資會自動調整以達成充分就業,而新興凱恩斯學派則認為充分就業只有在長期上才會自動達成,也因此短期內必須要有政府和中央銀行介入。 另一方面,與凱恩斯學派對立的奧地利經濟學派則認為景氣迴圈是由於政府透過中央銀行釋出過多的借貸資金,因而導致資本借貸的過度容易,從而致使企業家的錯誤投資和資本的錯誤分配,因而形成信用泡沫。他們認為景氣迴圈裡的擴張期是對於資本的濫用期,而緊接而來的衰退期才是經濟復甦的開始。奧地利學派的理論不被凱恩斯學派或新古典主義學派所重視,然而在學界仍然有部分支持者。 失業 一個經濟體裡的失業人數可以由失業率來計算,亦即有多少勞工在積極的尋找工作,退休者、正接受教育者、或因為其他因素而放棄尋找工作者並不包含在失業者裡。失業可以依據幾種型態來分類,古典式失業指的是當工資太高因而導致僱主不願僱用更多勞工時,工資太高的原因可能是最低工資法規、或是工會的活動導致。依據古典式失業說法,摩擦性失業則是當市場有應對的工作存在,但在配對工作的過程中勞工所需要尋找和等待的時間 Dwivedi 443。結構性失業則包含一系列導致失業的原因,比如勞工有的技能與市場需要的技能不同時 Freeman 2008 httpwwwdictionaryofeconomicscomarticleidpde2008_S000311 。當一個經濟體的產業正進行大規模的轉變時,因為許多勞工既有的技能與新興產業不同,許多結構性失業便有可能發生 Dwivedi 444445。無論經濟體所處的情況,某些程度的失業都有可能持續存在,不過凱恩斯學派主張當經濟停止成長時,因為總需求不足所產生的週期性失業就有可能發生,奧肯法則便是對於失業率與經濟成長的觀察 Dwivedi 445446。原始的奧肯法則指出 3 的經濟產出成長便會降低 1 的失業率 Neely Christopher J Okuns Law Output and Unemployment Economic Synopses Number 4 2010 。 通貨膨脹和貨幣政策 在大多數市場經濟下,貨幣是一種用以作為交易媒介的工具。假設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貨幣比起其他形式的交易媒介(例如貝殼、銀條、黃金)要更來的有價值穩定性、可切分性、簡便性、以及更流動的供給。貨幣包含了大眾持有的紙鈔和積蓄、以及銀行和政府具有的備用資金。貨幣就好比是像語言一般的社會媒介,其價值存在於與他人互動的功能上,若是沒有其他交易的物件,那麼再多的錢也等同廢紙。 作為一種交易媒介,貨幣讓交易變得更為容易,它使人們可以更簡單的估價產品和服務,同時也促使儲蓄的產生。與貨幣對比的是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沒有了貨幣,便要以更困難的物質配對交易雙方的需求(比如蘋果交換書本)。由於貨幣的通用性,它使得交易的交易成本得以降低,如此一來生產者便可以輕易將產出換為市場通用的價值,而不需轉換必須進行二次交易的物品 Tobin James 1992 Money Money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and Public Goo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Finance and Money v 2 pp 77071。 對一個經濟體而言,貨幣供給與總生產的面值和物價水準有密切關係,也因此,管理貨幣供給是貨幣政策的重要課題 Friedman Milton 1987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p 1519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ch 2 Money The Lubroicant of Exchange section ch 33 Fig 333。 財政政策 凱恩斯學派認為政府應該透過對於財政政策的操弄來調整總需求,他們主張當總需求低於經濟體存在的生產潛能時,這種沒有使用到的生產能力便形成了產出浪費。依據這種說法,政府透過增加財政支出的方式(透過赤字支出、課稅、或是通貨膨脹)來鼓勵總需求成長,如此一來便運用到沒有被使用的生產潛能。舉例來說,即使在沒有實際需要的情況下,政府也可以僱用失業勞工來興建高速公路,如此一來便會發揮他們的「生產潛能」。而這種支出也有乘數效應,亦即為應付擴張性財政政策而產生的商機構成了多出的經濟活動。 當然,這種理論是根基在沒有考慮到擠出效應的假設上。如果產出浪費並不存在,那經濟體便是以完全的產能在運作,這時如果政府介入增加財政支出,便會擠壓到民間產業的經濟活動,也因此不會產生經濟增長。支援擴張性財政者認為擠出效應只有在沒有產出浪費時才會出現,而反對的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效應是永遠存在的,並且指出李嘉圖等價理論,他們主張政府借貸必然需要以未來的課稅增加來償還,而任何因為政府財政政策所引起的需求增長,都會因為民間為應付未來高稅率的儲蓄而被消除。 國際經濟學 國際經濟學研究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並且研究國際貿易可以帶來的貿易利得,重要的政策研究包括了關稅以及貿易壁壘對於進出口和經濟成長的影響。國際金融學則是整體經濟學裡一門專門研究資本如何在各國之間流動的領域,並且研究匯率。國際貿易的增長、各國分工的增強和密集化是全球化重要的來源 Anderson James E 2008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Abstract Venables A 2001 international trade economic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s pp 78437848 Abstract Obstfeld Maurice 2008 international financ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 發展經濟學則是研究在發展程度相對落後的開發中國家,並且研究產業改變、貧窮、和經濟成長。與其他經濟學領域不同的是,發展經濟學經常結合社會與政治的議題作為考量 Bell Clive 1987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1 pp 81826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51 Chicago。 經濟體系是經濟學裡研究各國經濟體系差異的領域,研究的重點包括了各國在經濟路線、發展策略、產權保護、以及經濟資源分配等指標上的差異。這門領域的研究是以一個「經濟體系」作為最基本的研究單位。 在當代經濟體系裡,經濟組織的兩大不同路線為社會主義體制和資本主義體制,一者是以國家統御經濟、另一者則是以自由市場來進行,而這兩者之間的中間路線為混合經濟。研究經濟體系與政治體制之間的互動,也被稱為政治經濟學,「經濟體系比較」指的則是衡量不同經濟體系之間的經濟行為和成長差異 Heilbroner Robert L and Peter J Boettke 2007 Economic System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17 pp 90815 NA 2007 economic syste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Concise Encyclopedia。 研究方法 當代的經濟學經常使用數學作為研究手段之一,經濟學家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了微積分、線性代數、統計學、賽局理論、以及電腦科學 Debreu Gérard 1987 mathematic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0103。學術界的經濟學家一般都有使用這些工具的基本能力,少數經濟學家則專注在數理經濟學和其他數學的方式。 理論 主流經濟學理論依靠的是先驗的經濟模型,並從中衍生眾多概念。這些經濟論述通常假設在「其他情況保持不變」之下,研究聚焦的變數是如何因應各種條件進行改變。當進行經濟學論述時,經濟學家重視的是尋找可以以最少觀察資訊來實證、最為明確表達、同時可以衍生出其他研究的理論 Friedman Milton 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10。 在個體經濟學下,主要的研究概念為供給與需求、邊際主義、理性選擇理論、機會成本、預算線、效用、以及公司研究 Boland Lawrence A 1987 methodolog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5558 Accessed on 20070317。而總體經濟學早期則聚焦於對於總體變因的模型建構,然而隨著時間發展,這種路線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研究則更注重於以個體基礎出發的總體研究。 個體經濟學的許多概念對總體經濟學的領域都起了重大影響,例如貨幣政策上,貨幣主義主張的貨幣數量論指出對貨幣的供給擴張會因為市場的理性預期而造成通貨膨脹。在發展經濟學中,已開發國家一般被預測會有比較小幅度的經濟成長,因為資本投資的邊際回收會隨著發展程度而開始下降,這種趨勢就在亞洲四小龍的發展上被觀察到。有時候這些經濟假說所主張的只是一種「定向」或「趨勢」,而非絕對的資料改變 Quirk James 1987 qualitative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4 pp 13。 在近幾十年,賽局理論於社會科學領域的急速擴張也對經濟學產生巨大影響,透過例如納什均衡點作為研究經濟個體決策的基準,經濟學家可以在不依靠實際世界資料的情況下對許多領域做出分析和預測 RJ Aumann 2008 game theor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Abstract Martin Shubik 1981 Game Theory Models and Methods in Political Economy in Kenneth Arrow and Michael Intriligator ed Handbook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v 1 pp 285330 Carl Shapiro 1989 The Theory of Business Strategy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 1 pp 125137。標準的賽局理論經濟學論述通常先設計一個與現有經濟問題類似的「賽局」,經濟學家並以賽局裡的單方行為和多方互動來研究他們如何在不同規則下進行利益最大化。 觀察上的研究 經濟理論經常被用觀察上的方法加以驗證,通常是透過計量經濟學來檢視經濟資料 Hashem M Pesaren 1987 econometr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 8。一般實體科學常見的封閉實驗在經濟學上是很難達成而且很少見的 Keuzenkamp Hugo A 2000 Probability econometrics and truth the methodology of econometr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3,也因此,經濟學家通常倚賴觀察既有資料的方式來測試他們的理論,雖然這樣觀察實驗的結果沒有封閉實驗來的準確、也比要容易被質疑。儘管如此,實驗經濟學是一門逐漸在成長的領域,而且對既有模型的觀察也在增加。 統計學的研究方法例如回歸分析也很常見,使用者用此方法來估計規模、經濟重要性、以及統計顯著性,藉此來提出假說、並且控制變因的影響。透過這種作法,一個假說有可能因此獲得支援,儘管其準確性仍然只是機率上的、而不是絕對的,判斷研究的標準則是依靠其可否證性以及證偽結果。由於實驗結果的不確定性,這些觀察研究並不一定要對其研究問題提出決定性的結論,甚至也不一定要提出主要的發現。在實用經濟學領域上,以線性規劃來進行投入 產出模型的研究相當常見,為了研究某種政策對各方面的影響,經濟學家常將大量資料交由電腦統計分析。 專業的同行評審和對於結果的重新生成也能進一步確保觀察實驗不會產生有偏見的、錯誤的、或輕率概化的結果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Methods of inference and Testing theorie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7,儘管經濟學許多研究領域都常被批評是無法重生研究結果的。如同純粹的理論,對於統計實驗的使用也會受到批判分析 Kennedy Peter 2003 A Guide to Econometrics 5th ed 212 The Ten Commandments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pp 39096 excerpts McCloskey Deirdre N and Stephen T Ziliak 1996 The Standard Error of Regression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4 1 pp 97114 Hoover Kevin D and Mark V Siegler 2008 Sound and Fury McCloskey and Significance Testing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15 1 pp 137 2005 prepubication version Reply of McCloskey and Ziliak and rejoinder pp 3968,儘管如此,在過去 40 年間,單純為批評其他研究結果的文章在如美國經濟評論的期刊上一直減少,這被認為是期刊試圖增加其引用數量的一種結果。 實驗經濟學也造就了許多以封閉式對照實驗為方法的研究,直接測試一般被視為真理的一些經濟學理論,這將傳統上經濟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分給縮小了 Bastable CF 1925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economics Palgraves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reprinted i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1987 v 2 p 241 Smith Vernon L 1987 experimental methods in economics ii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24142,例如最後通牒賽局的實驗結果便證實了人們會拒絕接受不平等的分配方式。 在行為經濟學上,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內曼與阿摩司特沃斯基一起因為他們對於展望理論和認知偏差的發現而獲得 2002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神經經濟學上的觀察實驗也證實了類似結果。另外一個例子則是對照傳統的私利偏好假設與一個可以測試自私、利他、與合作傾向的模型 Fehr Ernst and Urs Fischbacher 2003 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m Nature 425 October 23 pp 785791 Sigmund Karl Ernst Fehr and Martin A Nowak 2002The Economics of Fair Play Scientific American 286 1 January pp 8287 。這些研究的進展使得一些人主張經濟學也是「真正的科學」的一部分。 職業 經濟學這一領域的專業化,反映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所課程的成長上,並且被稱為是「經濟學自 1900 年來的重大改變」O Ashenfelter 2001 Economics Overview The Profession of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Behavioral Sciences v 6 p 4159。大多數主要的大學和院校都有一個專精的經濟院所並頒發經濟學的學位,不論是在通識教育、商業或其他專業領域上,經濟學課程往往是必修的課程。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每年會依據其專家評審頒發給對這個領域有重大貢獻的經濟學家。在私人企業,經濟學家通常擔任顧問的角色,尤其是在銀行業和金融業。經濟學家也替眾多政府部門服務,例如國庫、中央銀行、和統計組織。 相關領域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一門,同時也影響了眾多其他領域的學術發展,例如經濟地理學、經濟史、公共選擇理論、家庭經濟學、以及制度經濟學。 法律經濟學是一種以經濟理論角度切入研究法學的方式,包含了以經濟學解釋法律產生的經濟影響、研究法律是否有助或有害於經濟效益、以及預測未來經濟法走向 Friedman David 1987 law and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144 Posner Richard A 1972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Aspen 7th ed 2007 ISBN 9780735563544。羅納德科斯在 1961 年的文章裡就曾主張,對於產權的良好保護可以克服市場的外部性 Coase 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Vol3 No1 1960 This issue was actually published in 1961。 政治經濟學是一門結合經濟學、法學、以及政治學的研究,針對在探討政治制度、政治環境、以及經濟體制(如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之間的互動。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包含了如壟斷和尋租行為以及外部性與政府政策的關係 Groenewegen Peter 2008 political econom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Krueger Anne O 1974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4 3 pp291303。歷史學家有時會使用政治經濟學一詞來描述研究在歷史上有特定利益的個人或團體是如何利用政治手段來取得利益 McCoy Drew R The Elusive Republic Political Ecocomy in Jeffersonian America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1980。 經濟學的社會學分支也透過經濟社會學發展出來,主要是根基在愛米爾涂爾幹、馬克斯韋伯、格奧爾格齊美爾等人的作品上,用以分析經濟發展和經濟現象對於社會傳統的影響。重要的作品包括了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格奧爾格齊美爾的《貨幣哲學》等書。 歷史 對經濟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中國、波斯以及阿拉伯文明。14 世紀之前知名的學者包括了亞里斯多德、考底利耶、湯瑪斯阿奎那、伊本赫勒敦等人。受到亞里斯多德寫作的啟發,阿奎那對其後代 14 至 17 世紀的經院哲學有許多貢獻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reader Steven G Medema Warren J Samuels 2003 Routledge p3 ISBN 9780415205504Schumpeter Joseph A 1954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pp 70137 Oxford,由經院哲學所衍生的薩拉曼卡學派也成為中世紀末第一個有系統性地以自然法研究貨幣、利息以及價值理論等經濟法則的經濟學派。 在文藝復興之後,經濟學的發展開始由重商主義和重農主義兩派所支配,這兩個學派都對歐洲經濟民族主義和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有相當影響。重商主義在 16 至 18 世紀盛行於一些商人和政客之間,主張一國之財富是靠著累積金銀而來的,而沒有天然金礦銀礦的國家則只能靠著出口產品並且限制進口金銀以外貨物來累積財富。重商主義主張進口便宜的原始資源以用來生產出口的貨物,並且以關稅防止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 NA 2007 mercantilism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3。 重農主義則是一群 18 世紀的法國思想家組成,並認為經濟體是一個收入和產出不斷迴圈的圈圈,他們主張只有農業生產才能夠產出超過成本的價值,也因此農業是所有產業的根基。他們反對重商主義對製造業和出口的重視而忽略了農業。重農主義者並且主張淘汰耗費大量成本的稅金收取制度,改以地主的所得稅替代之。比起重商主義,重農主義者更支援自由放任的政策,認為政府不該幹預經濟 NA 2007 physiocrat Blaug Mark 1997 5th ed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pp 2429 8284 Cambridge。 亞當斯密(17231790)被認為是現代經濟學的開端 E K Hunt 2002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A Critical Perspective p3 ISBN 9780765606068,他對於當時的重商主義提出眾多批評,並認為重農主義儘管「並不完美」但仍然是更為接近經濟學真相的框架 The making of modern economics the lives and ideas of the great thinkers Mark Skousen 2001 p36 ISBN 9780765604798。 古典經濟學 亞當斯密在 1776 年出版的《國富論》一書被認為是「造就了經濟學誕生的起始點」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3,這本書將土地、勞動以及資本視為是生產的三大要素以及生產一國財富的來源,而拋棄了重農主義認為只有農業活動才有生產性的理論。 斯密討論了分工可以帶來的經濟好處,包括了勞動產能的上升以及貿易利得,無論是鄉村或是都市、或是不同國家之間都可以藉此獲利 Deardorff Alan V 2006 Glossa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ivision of labor 。他的理論認為分工的程度是由市場的需求所決定,這也成為了後代經濟學家對於公司和產業組織的主要理論來源 Stigler George J 1951 The Division of Labor 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9 3 pp 185193 。亞當斯密提出了被廣泛認為是經濟學裡最重要的命題:亦即在競爭之下,資源的持有人(無論是勞動力、土地、還是資本)會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途徑,於是在均衡之下所有同一資源的持有人都會獲得相同的報酬(排除失業等因素外)Stigler George J 1976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Professor Smi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4 6 p 1202 pp 11991213 Also published as Selected Papers No 50 PDF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hicago。 斯密認為所有個體會利用他們持有的任何資本來增進其自身的利潤和福利而非「社會」的利益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of such Goods as can be Produced at Home para 35 and 89 ,這在後來被稱為是「經濟學上最重要的一段話」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McGrawHill ch 2 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a Modern Economy The Invisible Hand p 30。斯密並且主張個體尋求利潤的動機是生產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他們獲得的利潤就代表了他們所生產出的價值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of such Goods as can be Produced at Home para 35 and 89 。他這樣說道: 因此,由於每個個人都會盡力把他的資本用以支援並管理國內的產業,這些產業的生產於是便能達到最大的價值;每個個人也必然竭力的使社會的年收入盡量擴大。確實,他通常並沒有打算要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促進了這種利益至何種程度。由於寧願支援國內的產業而非國外的產業,他只是盤算著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在於使其生產的價值能夠最大化,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些常見的情況下,經過一雙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他也同時促進了他原先無意達成的目標。並非出自本意並不代表就對社會有害。藉由追求他個人的利益,往往也使他更為有效地促進了這個社會的利益,而超出他原先的意料之外。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多少好事是由那些佯裝增進公共利益而幹預貿易的人所達成的。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of such Goods as can be Produced at Home para 9 亞當斯密提出的看不見的手的概念與他對於經濟發展和經濟成長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IV and Bk I ch 1 para 10 的重視有密切關係,他認為經濟上的增長使得社會大眾可以進行更多更有價值的消費,這在他心目中才是「所有生產的唯一目的」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ch 8 para 49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McGrawHill ch 2 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a Modern Economy The Invisible Hand p 30 Blaug Mark 2008 invisible han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v 4 pp 56466 Abstract 。斯密並且以看不見的手來評論眾多的經濟學領域,包括了政府對於競爭、貿易的限制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I Of Restraints upon the Importation from Foreign Countries,以及銀行和利息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II ch II para 94 and Bk II ch IV para 15 ,並提出他認為是「自由的既定體制」包括了國防、公平的司法制度、一些可以造福全社會的公共工程以及提供教育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V ch I para 18085 and 239 and 240 、道路、水壩等等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V ch I para 64 and Bk IV Of Systems of political Œconomy ch IX para 51 and Bk V ch 1 Of the Expences of the Sovereign or Commonwealth para 71 and 76 and 23940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Analysis of the market pp 34344 _____ 1997 Economic Theory in Retrospect 5th ed in ch 2 sect 19 Adam Smith as an Economist pp 5662 Vaughn Karen I 1987invisible hand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2 pp 99799 Link Skinner Andrew 2008Smith Adam 17231790 Polic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v 7 pp 55961 Abstract Viner Jacob 1927Adam Smith and Laissez Faire sect IV Flaws in the Natural Order pp 21417 and V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5 2 pp 21732 pp 198232。現代的經濟學教科書常把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作為解釋經濟學的最基本概念 Samuelson Paul A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18th ed McGrawHill ch 2Markets and Government in a Modern Economy Not Chaos but Economic Order and following pp 2629 The Invisible Hand pp 3031。 同時期的託馬斯馬爾薩斯則利用報酬遞減來解釋生活水平,他預言人類人口會以幾何方式倍增、但糧食生產卻只會漸進的增加,如此一來有限的土地便會導致暴增的人口勞動力產能報酬遞減,於是便會導致生活水平大幅退步的人口過剩出現 Malthus Thomas 1798 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馬爾薩斯並且質疑市場經濟的調節效能,批評市場本身無法達成完全就業,並且稱經濟體傾向於過度存款而導致消費不足,這一理論後來也被凱恩斯加以利用。 亞當斯密注重在財富的生產上,而大衛李嘉圖則注重在收入的分配。李嘉圖認為地主與資本和勞工之間必然會有衝突存在,他主張隨著人口的成長和生產增加,有限的土地必然會使得租金逐漸上漲,於是減低資本獲得的利潤、以及勞工的工資。李嘉圖是第一個提出了比較優勢的經濟學家,依據此理論,無論一國是否在生產上每個層面都比他國優越或落後,邊際的生產成本差異使得他們都可以從國際貿易過程中獲利 David Ricardo 1817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比較利益到今天一直被經濟學家認為是解釋貿易利得的最基本框架 Ronald Findlay 2008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1st paragraph Abstract 。 到了古典經濟學的末期,一些人開始對其假設提出質疑,比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便提出市場分配收入的問題,他認為市場扮演了兩個主要的角色:資源的分配以及收入的分配。他認為市場在分配資源上可能是最有效的,但不一定可以最好的分配收入,於是產生社會介入的需要 Mill John Stuart 1848 1871 7th ed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馬克思主義 價值理論是古典經濟學重要的一部分,亞當斯密常被認為是提出一個產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其勞動所決定的人,不過,斯密其實在這方面有所保留,比如他說:「所有東西的真正價值,取決於取得這樣東西的難度。」斯密認為除了工資以外的因素也影響了產品的價格 Smith Adam 1776 The Wealth of Nations Bk 1 Ch 5 6。儘管如此,許多古典經濟學家開始以斯密為基礎提出了勞動價值理論,主張勞動是價值的主要或唯一來源。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從古典經濟學裡衍生而出的,卡爾馬克思提出了其理論的基本模型。馬克思在 1867 年出版了《資本論》一書,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主張資本主義的生產模式必然會產生剩餘價值,也就是資本對於勞工的剝削 Roemer JE 1987 Marxian value analysi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383 Mandel Ernest 1987 Marx Karl Heinrich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372 376。依據勞動價值理論,一個產品的價值是由生產過程中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所決定的,而剩餘價值理論則主張勞工的工資只構成了產品價格裡的勞動力價格,即讓勞動力再生產的部分,從此認為有剝削存在。 邊際革命 從 1870 年至 1910 年之間,一系列經濟學家開始對古典經濟學的假設提出挑戰,這一系列的變革後來被稱為是「邊際革命」Screpanti Ernesto and Stefano Zamagni An 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1994。由英格蘭的威廉姆斯坦利傑文斯、奧地利的卡爾門格爾和瑞士的利昂瓦爾拉斯所各自提出,邊際主義否定了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價值是由邊際效用而非勞動所決定的。邊際主義不但解決了古典經濟學所無法解釋的鑽石與水悖論,同時也促生了成為現代新古典經濟學骨架的主觀價值理論。 19 世紀末的邊際革命是經濟學的一大分水嶺。古典經濟學重視的是社會活動間的因果關係,例如財富的生產和分配,以及透過政治經濟學分析不同政體下財富分配結構。隨著邊際效用概念的提出,對於生產和交易的研究得以從社會理論(如馬克思主義)中分離出來,而邁向 純粹觀察現象並提出假說 的研究路徑。這種改變使得經濟學得以脫離受到價值判斷影響的規範經濟學,從以往的社會經濟「應該怎麼樣」的問題,退回到純粹研究現實經濟「是什麼」,進而成為不具鮮明立場性和政治性的學問 Unger Roberto Mangabeira 2007 Free Trade Reimagined The World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Method of Economic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5564。 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發展自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1936 年出版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此書確立了總體經濟學一領域的獨立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7 Chicago。凱恩斯在此書中研究許多在短期(亦即,長期的經濟均衡達到之前)影響總收入和生產的因素,他認為高度的失業可能會因為市場缺乏有效需求而無法自行調整,並且主張為了增加總需求,政府應該透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克服這種情況。在當時經濟大恐慌的環境下,凱恩斯的此一理論對經濟學界產生重大影響 Tarshis L 1987 Keynesian Revolution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750 Samuelson Paul A and William D Nordhaus 2004 Economics p 5 Blaug Mark 2007 The Social Sciences Economics The New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 27 p 346 Chicago。 隨著時間發展,凱恩斯學派出現兩個分支。後凱恩斯學派注重於研究總體經濟學的彈性缺乏以及調整過程,另外他們在個體經濟學上則以實際世界的觀察例子來作為研究基礎,而非透過利益最大化的模型,該學派的主要人物有瓊羅賓遜等人 Harcourt GC1987 PostKeynesian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p 4750。 新興凱恩斯學派同樣也是衍生自原始的凱恩斯主義,此流派同意其他經濟學家利用利益最大化來解釋個體經濟學的模型,但提出了價格和工資黏性的理論,用以更新原始的凱恩斯主義,儘管他們對原始框架的支援已經轉變為強調其持續出現特徵,而不是堅持其存在的本質。 新古典主義 邊際革命促生了主導當代主流經濟學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提出了「經濟學」一詞來形容對於「經濟科學」的研究,用以對照之前的政治經濟學。這種轉變就有如在當時數學模型對於自然科學的影響 Clark Barry 1998 Political Economy A Comparative Approach Praeger。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將供給與需求作為分析市場均衡下價格和供給數量的模型,以此解釋產出以及收入的分配。比起古典經濟學,新古典主義重視的是市場的邊際需求 Campos Antonietta 1987 marginalist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320。到了 20 世紀,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遠離了古典經濟學以基數作為分析個體之間生產關係和社會總和利益的方式 RD Collison Black 1987 2008 utility The New Palgrave 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v 3 p 778。 在個體經濟學方面,新古典主義認為動機和機會成本構成了決策的最重要基準,例子之一是消費者理論分析價格(也就是成本)以及收入是如何影響需求的數量。而在總體經濟學上,與凱恩斯主義綜合的新古典綜合學派成為當今總體經濟學的主流 Hicks JR 1937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Econometrica 5 2 p p 147159 。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經常被稱為是「正統經濟學」,現代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大多是以新古典主義為基礎,雖然在許多方面也有改動或是重視不同的領域,例如計量經濟學、賽局理論、對於市場失靈和不完全競爭的分析等。 芝加哥經濟學派 1970 年代出現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直接挑戰了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假設。依據菲利普斯曲線,凱恩斯主義認為通貨膨脹會使得物價提高,由此帶動產業僱用更多勞工以增大產能,而更高的僱用度則會帶動需求面。然而,在 1970 至 1980 年代同時出現了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這使得原先支配總體經濟學的凱恩斯主義開始備受質疑。 在這種背景下,芝加哥經濟學派和其衍生的貨幣主義開始挑戰凱恩斯主義。依據該學派的米爾頓傅利曼等人的說法,市場經濟在貨幣供給持平(亦即,沒有過多的膨脹或緊縮)的條件下,可以自行調整供需。依據這種理論,政府的角色是透過中央銀行,調控在經濟體中流通的貨幣數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幹預自由市場的活動。芝加哥學派以及後來小羅伯特盧卡斯提出的理性預期理論,大幅度取代了凱恩斯主義在總體經濟學的支配地位。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本伯南克便是支援傅利曼解釋景氣迴圈說法的經濟學家之一。當代的主流經濟學經常被二分為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大學代表的鹹水學派與芝加哥等內地大學代表的淡水學派。 米爾頓傅利曼基本上採納了許多亞當斯密和其他古典經濟學家提出的個體經濟學概念並且將之現代化,比如他在 1970 年曾主張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是要「在自由市場的競爭下,努力利用既有資源進行可以最大化利潤的商業活動」Friedman Milto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 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13 Sep 1970,這一說法與亞當斯密認為市場透過私利可以最好達成社會總利益的看法一致。 其他學派 一些在主流經濟學以外的經濟學派和研究方式也對經濟學領域有重大和持續的影響,比如奧地利經濟學派、洛桑學派、後凱恩斯學派、斯德哥爾摩學派等。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平行發展的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衍生自邊際革命的重要人物卡爾門格爾的理論,而其許多研究框架也與主流經濟學有高度重疊 A Companion to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 2003 Blackwell Publishing ISBN 9780631225737 p 452。 在總體經濟學上有顯著討論而自成一派的還包括瞭如新興古典經濟學派和供給面學派等。除此之外,一些比較不受主流經濟學討論的研究包括了生態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演化經濟學、依附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等。 對經濟學的質疑 一般的批評 19 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曾諷刺的稱經濟學為「憂鬱的科學」。一些經濟學家如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和里昂瓦爾拉斯則認為對經濟學的研究不該與其產出的分配混為一談,他們認為後者所牽涉的「社會經濟學」是屬於政治學的領域 The Origin of Economic Ideas Guy Routh 1989。 在《國富論》一書中,亞當斯密大力抨擊那些他認為是依賴政治權力來影響市場運作的個人或團體,在斯密的年代這些人通常被稱為「派系」,今天則是我們所熟知的利益團體例如政黨、銀行、公司、工會等等。作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經濟學研究應該要獨立於政府政策或其他決策團體的影響之外,然而,政策制定者和政治人物經常以特定經濟學的理論或說詞來正當化他們推動的政治議程,許多時候往往脫離他們公職的負責領域 Sara Ledwith and Antonella Ciancio Special Report Crisis forces dismal science to get real Reuters July 3 2012。經濟學理論在實踐上與政治不可避免的密切關連經常被拿來做為批評的物件,批評者往往將經濟學作為一個學術領域的角色與特定議題或價值觀混為一談。儘管如此,經濟學對於政府經濟政策的形成是理所當然有影響力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政治經濟學的分支。許多學術界的期刊經常探討經濟學者之間對於某種政策的共識或主流立場為何,希望以此增加專業意見在政治決策上的角色。事實上,當今的主流經濟學界與一些普遍存在政治討論的看法往往抱持截然不同的立場,舉例來說,貿易保護主義在大眾輿論和政客之間普遍流傳,然而經濟學家卻一面倒的認為自由貿易才是增進社會整體利益的方式 。依據美國經濟學會的調查,美國經濟學家之間已達成明顯共識的議題包含了支援自由貿易、支援沃爾瑪等大型連鎖店商業自由、反對政府強制僱主提供勞工健保、允許商業化的器官轉移、開放賭場、反對補貼生物燃料等等 Whaples Robert The Policy Views of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Members The Results of a New Survey Econ Journal Watch 6 3 337348 。 其他議題例如中央銀行的獨立執行以及政府在透過中央銀行影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上的做法 Johan Scholvinck Director of the UN Division for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n New York Making the Cas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Policy The Social Development Review,乃至總體經濟學上的眾多政策,也經常是爭議的焦點和對於主流經濟學批評的來源 Bernd Hayo Georgetow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Bonn Do We Really Need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 Critical Re examination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Gabriel Mangano Centre WalrasPareto University of Lausanne BFSH 1 1015 Lausanne Switzerland and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Measuring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A Tale of Subjectivity and of Its Consequenc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8 50 468492 Friedrich Heinemann Does it Pay to Watch Central Bankers Lips 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ECB Wording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tephen G Cecchetti Central Bank Policy Rules Conceptual Issues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IDEAS at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而一些學者例如 Deirdre McCloskey 則提出許多透過資料觀察進行的經濟學實證研究在方法或結果上都有問題,此點批評在經濟學界受到不少重視,不過,也有某些依賴先驗而拋棄實證觀察作為研究方法的經濟學者和學派存在,例如奧地利經濟學派便是一例。 一些人則責怪經濟學家無法準確預言未來的經濟走向或經濟危機的到來,舉例來說,在 2007 年-2013 年環球金融危機便引發許多人批評主流經濟學的教科書與現實脫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 2002 便曾發表他們對一群經濟學家調查他們對未來經濟蕭條的預測結果,提出 97 在 1990 年代受調查的經濟學家沒有成功預測未來一年的經濟緊縮,而即使成功預測的人,也經常低估了緊縮的嚴重性 How Accurate Are Private Sector Forecasts CrossCountry Evidence from Consensus Forecasts of Output Growth by Prakash Loungani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December 2002。 質疑 經濟學長久來持續被質疑是依靠不實際的、無法驗證的、或是過度簡化的假說來做為理論依據,質疑者主張這種簡化過程免除了經濟學家提出結論所要舉出的證據。經常被質疑的假說例如利潤最大化、理性選擇等等 Rappaport Steven 1996 Abstraction and Unrealistic Assumptions in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 3 2 pp 215236 Abstract 1998 Models and Reality in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 6 ch 68Friedman Milton 1953 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 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1415 22 31 Boland Lawrence A 2008 assumptions controversy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Online abstract Accessed May 30 2008。不過,資訊經濟學包含的就是這方面以數學研究和行為經濟學來研究個體在利潤最大化以外的行為。另外一些主流的經濟學家例如凱恩斯也曾觀察到大部分的經濟學領域都是透過概念上的而非資料上的證據來建立,也因此無法像其他自然科學一樣透過資料來驗證。 近年來,批評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女性主義者也開始浮現,促使了女性主義經濟學的誕生 England Paula 1993 The Separative Self Androcentric Bias in Neoclassical Assumptions Beyond Economic Man Feminist Theory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3753。女性主義經濟學批評經濟學一般對於實證和客觀的假設,認為現有的模型和方法只反映出男性社會的偏好。女性主義經濟學經常提出的批評包括經濟學忽視家庭主婦的家事勞動價值、家庭的經濟掌管和收支 Marilyn Waring 1988 If Women Counted San Francisco Harper Row ISBN 9780062509338。 一些從物理學角度出發的科學家則批評經濟學依靠的是 19 世紀的物理學假設,例如便從熱力學裡提出了與能源經濟學有關的熵理論,以區別他認為主流經濟學依據在牛頓物理學上所建構的理論框架。他的理論對於熱力經濟學和生態經濟學有相當的影響 Cleveland C and Ruth M 1997 When where and by how much do biophysical limits constrain the economic process A survey of GeorgescuRoegens contribution to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ical Economics 22 203223 Daly H 1995 On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s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s An Obituary essay Ecological Economics 13 14954 Mayumi K 1995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19061994 an admirable epistemologist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6 115120 Mayumi K and Gowdy J M eds 1999 Bioeconomics and Sustainability Essays in Honor of Nicholas GeorgescuRoegen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Mayumi K 2001 The Origin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Bioeconomics of GeorgescuRoegen London Routledge。 一些人例如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則批評經濟學的理論方式,認為經濟學過度倚賴帕累託的理型論研究模型,並主張經濟學理論錯誤的結果可能會對人類整體造成龐大災害 Cox Adam Blame Nobel for crisis says author of Black Swan Reuters 20100928,他以隨機性和不確定性問題來質疑許多既有的經濟模型。然而如同其他的批評,並非所有經濟學家倚賴的都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模型和假設。而一些經濟學家也正視了塔雷伯提出的問題,例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內曼便對塔雷伯的理論讚譽有嘉。而儘管這些批評的存在,主流的經濟學研究所課程已經發展得越來越趨向於技術化和數學化的研究方式 Sutter Daniel and Rex Pjesky 2007 Where Would Adam Smith Publish Today The Near Absence of Mathfree Research in Top Journals Econ Journal Watch 4 2 pp 230240 Abstract Retrieved 20130404。 參見 經濟 經濟學家、經濟學學士 經濟政策 社會資本 無條件基本收入 政治經濟學、家庭經濟學 行為經濟學、神經經濟學、生態經濟學 資訊經濟學 會計學、審計學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一般資訊 網路上的經濟學期刊 Economics 大英百科有關經濟學的條目 經濟學家資源:美國經濟學會維持的資料庫 機構和組織 世界各地的經濟學系所、部門、和研究中心 OECD Statistics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表的各國經濟資料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聯合國經濟資料資料 World Bank Data 世界銀行經濟資料 學習資源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 經濟學研究發表特別突出的社會科學研究網路 MERLOT Learning Materials Economics 美國的經濟學資源網站 麻省理工「開放式課程」經濟學首頁 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經濟學課程 麻省理工「開放式課程」經濟學首頁 中文版本 Onlin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aterials 英國的經濟學線上學習資料庫 The Library of Economics and Liberty Econlib 經濟學和自由圖書館 Mercatus Center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喬治梅森大學的市場研究中心 經濟學 臺灣 word 延伸閱讀 經濟學家的魔鬼式思考 4THINK McCann Charles Robert Jr 2003 The Elgar Dictionary of Economic Quotations Edward Elgar Preview Pokrovskii Vladimir N 2011 Econodynamics The Theory of Social Production Springer Berlin Fabian Lindner Investment Accounting as an indispensable guide to economic theory Institut für Makroökonomie und Konjunkturforschung
政治學,或稱政治科學等,是一門對政治、治理和權力體系進行科學研究,分析政治活動、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行為以及相關憲法和法律的社會科學。 政治學涉及政治過程、結構和內容以及政治現象等主題的科學教學和研究。 現代政治學大致可分為比較政治學、國際關係學和政治理論三個分支學科。 其他值得注意的子學科是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國別政治和政府、政治經濟學和政治方法論,提及政治社會學、公法和政治領域分析等。政治學與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人文地理學、政治人類學、心理學和性別研究等領域相關,並借鑑了這些領域。 政治學在方法論上是多種多樣的,並且採用了許多源自心理學、社會研究和政治哲學的方法,包括實證主義、解釋主義、理性選擇理論、行為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實在論、歷史制度主義和多元主義。 政治學作為社會科學之一,使用的方法和技術與所尋求的查詢型別相關,包括歷史文獻和官方記錄等一次文獻和學術期刊文章、調查研究、統計分析、 案例研究、實驗研究和模型構建等二次文獻。 政治學者 現代政治學的學術規範要求政治學家對作為研究物件的政治事務保持嚴格的價值中立。不過,由於政治學家自身對政治過程的牽涉、或者自身意識形態和價值立場判斷,現實情況往往變得更為複雜。另一方面,政治學家提出的學說常成為其他評論家理想中的政治框架,例如記者、特殊利益集團、政治家、和選民們對議題分析以及選擇。雖然大多數政治學家一般只從事學術活動,但是一些政治學家也可能成為某些特定政治家的顧問,甚至自身投入政壇擔任公職。政治學家們也常在政府部門裡工作,或替某些政黨工作。他們也有可能參與非政府組織或其他政治運動。受過政治學教育和訓練的人也可能具有商業企業和團體所需要的經驗及價值。智庫、研究組織、以及和民意測驗及公共關係有關的私人企業也可能僱用政治學家。研究美國的政治學家被稱為「美國問題專家」(Americanists),專注於各種資料如選舉、輿論和公共政策(如社會福利的改革)、國外政策、美國國會權力、和最高法院在一些議題上的立場等。 發展歷史 對政治的研究最早開始於古希臘,政治學一詞誕生於社會科學之後。這門學科的前身是倫理學、政治哲學和歷史以及其他圍繞著研究國家特色和功能的學術領域。在幾乎每一個歷史時代和在每一個地方,都有專門研究和學習政治的人士。 古典時期 政治學的前身能追溯至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之前的年代,尤其是在希羅多德、荷馬、赫西俄德、修昔底德和歐里庇得斯等人的著作裡。後來柏拉圖開始分析希臘城邦的政治制度,將他們原本以文學和歷史為方向的研究分析抽取出來,應用至我們目前所稱的哲學上。同樣地,亞裡士多德在柏拉圖的分析上又建立了以歷史經驗為根據的研究,及發展了以比較方式研究政治,也就萌生了日後的比較政治理論,被譽為政治學之父。而柏拉圖的《理想國》和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更被認為是政治學的創始之作。尤其是亞里士多德在相當程度上指出了後來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正確方向。 在羅馬統治時期,隨著斯多葛學派的興起,著名的歷史學家如波里比阿、蒂託李維、普魯塔克也記載了羅馬共和崛起過程,和其他國家的組織及歷史,以及愷撒和西塞羅等政治家,使我們得以更加了解當時羅馬的政治和戰爭。在當時對政治的研究主要是以對歷史的學習、政府治理的手段、和描述政府運作的情況為方向。而西塞羅更是對國家(Res Publica,公眾事物)概念進行了界定,設計出了權力制衡的運作模式,並發展了自然法思想。 中世紀時期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政治研究的舞臺更加擴散。一神教的崛起,尤其是西方文化裡基督教的崛起,在政治和政治行為上產生更多研究空間。 到了中世紀時期,基於當時歐洲奉行政教合一,政治學尚未成為一獨立學科,對於政治問題都傾向由宗教教義來解釋,故此,當時所謂的政治學,乃隸屬於神學。但是,教會和朝廷間對政治的研究仍然相當廣泛。當時的政治研究以希波的奧古斯丁的教父神學和托馬斯阿奎那的經院哲學為代表。 希波的奧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一書綜合了當時基督教的哲學和政治傳統,重新定義了宗教與政治間的領域界線。大多數這個時代的政治議題都圍繞於教會與國家間的立場澄清和互相競爭。而阿奎那將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進行了有機結合,並且論證了信仰、理性、道德和政治界分的可能性。 在中東和後來其他的伊斯蘭地區,歐瑪爾海亞姆所著的《魯拜詩集》以及菲爾多西所著的國王的史詩裡都提供了對政治的分的,而其他亞裡士多德派的伊斯蘭學者如阿維森納也繼續研究亞裡士多德的分析和經驗主義,寫下許多針對亞裡士多德作品的評論。而在古代中國,對政治的研究主要是制定禮樂、兵刑、職官等典章制度,與現代的政治研究存在相當大的差異。 近代 文藝復興是西方政治學研究的重要轉折點。政治學開始擺脫神學的束縛,人們以理性和經驗的眼光來觀察和解釋政治現象。義大利的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樹立了現代政治學的研究重點,針對政治機構和政治參與者做直接的觀察,其著作《君主論》,教導君主其只顧後果不顧過程的政治手段,內容與基督教教義衝突甚大。《君主論》的完成,被視為政治學由基督教中完全分離的一個里程碑。後來在啟蒙時代裡,學術領域的擴張進一步的拓廣政治學的研究範圍,超過了原本只是針對決策基準的研究。 法國政治思想家讓布丹則對主權問題進行了系統地探討。他在《》中認為主權是國家的基本屬性,是至上和不可分割的。並且認為為了避免社會動盪,有必要加強君主的絕對權威。他的政治理論仍未擺脫中世紀的影響,但是他的主權理論促進了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也是理性主義政治學的先驅。 在 18 世紀牛頓的出現,開始建構現代科學理論的時候,政治學也跟隨其他學科一樣開始進行科學化的研究,在牛頓的世界裡,利用實驗方法得出的結果來歸結為知識、相信自然、訴諸數學解釋等等,都對政治學的研究開出了一條新的方向。與此同時出現的一大批思想家、政治家的各種政治思想主張,包括了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分權制衡等學說以及自然法、自然權利、主權、自由、民主、平等、幸福等觀念,成為了其後政治學研究的主導框架。當霍布斯和約翰洛克從不同的假設出發探討政府的起源及其正當性問題時,西方政治學開始進入邏輯理性主義傳統。 現代 19 世紀的思想家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啟蒙運動的思想傳統,包括了歷史主義者黑格爾、孔德和馬克思,以及進化論社會學的斯賓塞、梅因、滕尼斯等。隨著政治研究日益成為一門科學,研究者更加註重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和分析來解釋政治現象。約翰密爾、羅伯特米歇爾斯、馬克斯韋伯等人是其典型代表。 現代政治學的專業化則發端於 20 世紀的美國。政治學在大學裡成為一門正式的學科和系所開始於 1880 年代,以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政治研究院為標誌。將過去的政治研究整合為一門學科的過程不斷進行著,政治學的歷史也替政治學的基準和實證提供了豐富的研究領域,學科裡的每一個部分都有著一些共同的歷史前身。但此時已研究國家公法學、政治制度、歷史為主,以德國的國家科學最為知名。 起初,政治學本包括解釋經濟現象,並未有經濟學的建構,但在現代科學發展底下,經濟學遂由政治經濟學分家出來,經濟學傾向研究人們在市場交易的行為,政治學研究的領域,則更專注於權力分配、國家和制度身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政治學與社會學、經濟學和法學密切相關的一個政治學分支,國際關係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隨著時間推移,國家關係或國際政治的研究方法也已經與政治學有了較大的差別。 行為主義革命與新制度主義 在 1950 年代及 1960 年代,一場強調對個人和群體行為進行系統和嚴格科學研究的行為主義革命席捲了整個學科。專注於研究政治行為,而不是制度或法律文字的解釋,是早期行為主義政治學的特徵。代表成果包括 Robert Alan Dahl、Philip Converse 的研究工作,以及社會學家 Paul Lazarsfeld 和民意學者 Bernard Berelson 的合作。當時,針對個人和團體的科學研究從原本有系統而嚴厲地學科裡逐漸遊離。同時分析領域也朝向更深層和複雜的部分,也使政治學與其他不同的學科的研究關係更加緊密,尤其是社會學、經濟學、歷史、人類學、和統計學。政治行為的研究者也越來越倚賴以科學的方法做學術研究,如量化研究、方法學等,根基在對政治走向的經驗證實和推斷的假設前提上,並歸納針對人類與團體的政治行為解釋。學科越來越注重與現實間的關聯,或以使用新的方法和途徑來研究如何解決政治和社會上的問題。 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初見證了演繹、博弈論形式模型建立技術的使用的興盛,目的是在該學科中生成更具分析性的知識庫。這一時期發生借鑒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研究政治制度(如美國國會)以及政治行為(如投票)的研究熱潮。William H Riker 和他在羅徹斯特大學的同事和學生是這一轉變的主要支持者。 儘管基於上述各種學術研究,該學科取得了相當大的研究進展,但據觀察,系統化理論的進展仍是偏少且不平衡的。Kim Quaile Hill In Search of General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s 74 October 2012 91731 21 世紀 2000 年代,政治學改革運動(英語:Perestroika Movement)被引入,作為對該運動支持者所稱的 政治學數學化 的反動。那些認同該運動的人主張在政治學中採用多種方法論和研究途徑,並主張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性。 一些演化心理學理論認為,人類已經進化出一套高度發達的處理政治的心理機制。然而,這些機制的演變是為了處理以祖先環境為特徵的小團體政治,而不是當今世界更大的政治結構。這被認為可以解釋當前政治的許多重要特徵和系統性認知偏誤。Michael Bang Petersen The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mass politics In 同時,當代政治學家們專注研究社會上對決策權力的轉移和分配,以及政治的制度和其所扮演的角色 包括一般的政府和國際組織、政治行為和公共政策。他們藉由檢驗許多因素來評估治理和特定政策的成功性,包括穩定性、司法、物質財富、以及和平。一些政治學家試圖分析政治來追求進一步的實證科學題材。其他的政治學家則以基準的題材分析政治,以提出特定的政策建議。 研究物件 基於對政治的不同看法,對政治學的研究物件也有不同的見解。 國家科學認為政治本身是一種國家活動,因此政治學是研究國家現象的科學。而以大衛伊斯頓為首的政治學者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是權力(power)與權威性的價值與利益分配,這種觀點對於後來的政府研究以及多元主義的發展都有極大影響 p5 Heywood Andrew Politics Palgrave Foundations 1997。另外一個影響較大的觀點是,認為政治學是研究人類社會的政治關係的科學。也有人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是公共事務。而《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則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是政府與公共政策。 研究方法 傳統上,政治學研究一般分為傳統的政治哲學和現代的政治科學兩大類。 政治哲學 傳統的政治哲學研究政治問題主要從哲學思辨的角度,從形而上的角度探討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準則,民主、正義、自由、平等等價值取向和相應的政體設計是其研究的重點。大多數政治學家一般先透過先驗設定抽象出一個普遍化的人性,然後透過邏輯推演設定出一套符合人類至善生活的最高準則,再根據這個準則設計出相應的政治制度。 現代 制度主義 早期的制度主義者受到傳統政治哲學和歐洲大陸國家學影響,主要關注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問題。認為制度是影響人類行為的基本因素,對政治機構運作的研究主要透過對政治制度中權力分配和人類行為的法律與機構約束地瞭解。主要透過制度研究法和歷史比較法進行研究。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為研究物件,主要研究立法、行政與司法等政治機構,研究的主要資料是憲法、法律、政府檔案、議會日程等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分析特定社會的政治價值,並設計出符合某種目的的政治機構或制度。 制度研究法所欠缺的普遍歸納性,歷史比較法正好能夠彌補。歷史比較法注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制度,對不同制度進行比較,以及對各國制度的歷史變遷進行比較,透過歸納得出普遍化法則。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反對政治哲學研究中的思辯與演繹方法,也反對制度主義的靜態描述和簡單寫實,認為政治學的研究物件應該是實際存在並且可以觀察到的政治行為。行為主義注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常常運用數學模型、模擬實驗、直接探查、實地觀察技術手段進行研究。主要原則包括了精確性、純科學、量化研究和價值去除。其主要理論包括: 政治系統論:採用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方法,不以國家為物件,而以政治系統為研究物件。注重從宏觀角度考察政治過程,尤其是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價值分配問題。主要代表人物有大衛伊斯頓、莫頓卡普蘭。 結構功能主義:發展自政治系統論,研究政治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及其相互關係。代表人物有加布裡埃爾阿爾蒙德。 政治溝通理論:採用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方法,把政治系統的執行過程看作是資訊的變換和控制過程,注重研究政治系統中的決策活動和資訊溝通。主要代表人物有卡爾多伊奇。 政治文化理論:研究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文化因素,包括政治認知、政治感情、政治態度和政治價值等。主要代表人物有悉尼唯巴。 政治發展理論:繼承了制度主義中的歷史比較分析方法,同時結合了行為主義中的新方法,透過兩種方法的綜合運用考察從不發達政治體系向發達政治體系的變遷。 政治計量學:運用數學模型和統計方法對政治現象進行定量研究,嚴格按照科學研究的方式從假設開始,透過資料分析進行實證。 精英理論 政治心理學 理性選擇理論 理性選擇理論也像行為主義一樣,從個體出發來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但並不採取歸納的方法,而是先假定一個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個體,然後在各種情境下計算和演繹按照功利最大化原則行動的個體可能會採取的行動。 理性選擇理論起源自公共選擇理論。包括了詹姆斯布坎南的公共選擇模型,安東尼唐斯的官僚經濟學,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和賴克的政治聯盟理論。其後逐漸發展出聯盟理論、交易理論、博弈理論、投票分析和科層決策等理論形態。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不同的結構影響著政治現象。結構的因素包括地緣因素、經濟力量、社會規範、價值觀等等,環境因素催生、侷限著不同的政治現象,甚至使個體無法作出自主的決定。環境可以隨時間、人們的影響而變更。 在政治學界一直存在著結構主義與理性選擇的論爭,結構主義者認為環境決定了人們一切選擇,理性主義者卻認為人們的決策才是影響環境的因素。這使解釋政治現象無法避免平衡量方面的因素。 新制度主義 1980 年代以來,美國興起了新制度主義學派,重新強調製度主義的研究路徑,注重研究制度的動態運動對政治活動的影響,尤其是制度與行為和觀念的關係。作為對行為主義的反動,新制度主義認為從個體出發從而研究整體的觀念是錯誤的,整體並不是個體的簡單相加。其主要流派有: 理性選擇制度主義:採取了理性選擇理論的方法,但認為其不夠現實,因此認為政治研究的核心是既定製度約束下個人尋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以及制度對個人選擇過程的影響。 :從歷史分析的角度,分析既定社會制度對其歷史發展道路的影響。認為在一定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穩定的制度是推動歷史沿著某條道路前進的重要因素。 社會學制度主義:將特定社會的文化結構也看成是既定的社會制度,認為個體的政治行為不是自身的偏好,而是受到既定社會制度的制約。特定製度的採納不一定是效率問題,更大程度上是體現了既定文化下的合法性問題。合法性與社會適應性是其研究重點。 學科分支 比較政治:以各種方法研究不同的政府形式間的差異。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例,還會包括對於當地區域的研究;也就是對於特定州、省或行政區域的研究。 公共行政:研究公共政策的實行、決策、和結果。試圖解釋政治架構所扮演的角色、官僚政治、和利益集團對公共政策的影響,以及實體的公共世界執行政策的成果。 政治理論:研究政府、意識形態、政權、政治運動以及政治哲學問題。 國際關係:專注於研究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以及跨國的議題如自然環境、人口走私、貿易、社會運動、生產過程的分工和反恐怖主義。 政治經濟學:研究政治與經濟間的複雜關係,政治經濟學家們試著理解經濟架構和理論與政治間的關係。 政治社會學:從社會學視角研究政治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生物政治學:研究生物學上的人與其政治行為的關係。 政治地理學: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政治現象。 政治人類學:文化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為。 政治心理學:研究政治精英、政治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 參見 政治學研究主題列表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呂亞力;政治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88 年 Heywood Andrew Politics 4th edition Houndmills Palgrave 2nd edition 2002 漢娜阿倫特 On Violence 1970 Harvest Book Crick Bernard In Defence of Politic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th edition 1993 年 10 月 25 日 奧託馮俾斯麥 remark 1867 年 8 月 11 日 Dickerson Mark O Flanagan Thomas 1990 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 Politics A Conceptual Approach 3rd edition Gompers Samuel Men of Labor Be Up and Doing editorial American Federationist 1906 年 5 月,第 319 頁 吉曼基爾 Sexual Politics 馬克斯韋伯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New York Bedminster Press 1968 年 馬克斯韋伯 Online ebook of Politics as a Vocation 毛澤東 Lecture 1938 年 5 月;On Protracted War Selected Works 第 2 版,1965 年 研究書目 鄭宇碩、羅金義編:《政治學新論:西方學理與中華經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7)。 王紹光:〈接軌 還是 拿來 政治學本土化的思考〉。 外部連結 新政治學,復旦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 中國政治學網 華中師範大學主辦 中國政治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主辦 Category 政治
法學(jurisprudence、legal theory),法律學、法律科學,是社會科學中的 1 門學科,研究法律此一特定社會現象、其本質與規律。所有的秩序都可以說是種「法律」,如自然規律、倫常、邏輯法則、美學,而法學就是研究法律的法則。雖然許多法學家,如、,認定法學沒有學術性質,然而法學演進至今仍包含有法律哲學、法律史學、法律科學等 3 大部門。此外,又因為研究物件都是社會上的現象,因此法學、政治學、經濟學、財政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社會科學有相當程度的密切關連。法學思想最早淵源於東周時期的法家哲學思想,如管子主張:「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法學 一詞最早見之於南齊孔稚珪《請置律學助教表》尋古之名流,多有法學。不過,其含義不同於近代之 法學。在歐美地區的傳統中,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對法學一詞的定義是:「人事、神事的概念,正義、非正義之學」,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認為法學是人類研究遵從正義而生活的學科。文藝復興時期,法學於大學中備受重視,為當時學術界最具地位的科系之一,與醫學、神學三足鼎立。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先有習俗,然後由倫理分離出道德,最後才有法律,但是相對於習俗、道德,法律具有固定以及強制的特性,也包含人民生活中現實可行的權力,企圖解釋理想世界的應然法則。 字源 法學從古代拉丁語中的 Juris prudentia 演變而來,原意是法律的研究、知識或學問,其中 juris 是 jus 的所有格,意思是法律的;prudentia 是慎重,亦即考慮周到、先見、細心,特別是在實際行事中運用高明判斷之意。在美國語境中,法學通常指稱法律哲學,主要有四大研究面向,首要是尋求分析、解釋、釐清與批判法律本體,第二種在於比較法律以及其他種學問如文學、經濟、宗教、社會科學的內容,第三為解析法律特定主題的歷史、道德或文化背景,最後則是專注於回答「法律為何?」、「法官如何公正判決?」等抽象問題。 在中國從西周開始,就有完整行政制度,而周禮一書,可謂集公法與私法之大成,也是實體法與程式法的總匯,而且學術上百家爭鳴,思想自由發達,從管仲開始,包含商鞅、申不害、尹文、慎到、韓非等人,後人稱之為法家,多因重法而使得其國昌盛。法學一詞,在先秦時被稱為刑名之學,自漢代開始有律學的名稱,到唐代則是中國法學的成熟時期,先後有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及開元律等法典,而《四庫提要》對《唐律疏議》的說明提到:「論者謂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入得古今之平。」可以說是中華傳統中對於法律研究的清楚標準,也就是法古字「灋」在《說文》中的解釋:「刑也。平之如水,故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故從廌從去。」 法的概念 人的行為中都有某種應然的法則,而規範人類意志和行為的倫理法則可以區分為道德、習俗以及法律。前述法律是三者之中唯一具有下列四項特性的法則,外在關心取向、外在判斷方式、外在目的主體以及外在效力來源。也就是說,法律關心行為所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內心的意圖,只要行為符合法律條文就屬於合法行為,而法律領域中有相對權利義務的主體,並且有立法者與仲裁者。德國著名法學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認為,法律具有三大價值:公共利益、法明確性以及正義,然而因為人的不完美這三大價值並不總是和諧共存於每部法律之中。 從道德、習俗、法律、國家、科學、藝術和宗教這些文化內容中,依照不同的學派曾有三大體系來討論法律的目的,造就法治國家、文化國家、以及威權國家等不同型態的法律內容。首先是十八世紀末,康德、席勒、洪博特等人認為自由的倫理人格是最高的價值,而藝術和科學只是人格教養的工具,法律和國家只是它的保護機制,於是法律僅僅具有個人主義倫理的從屬價值,而沒有自身的價值,這就是法治國家中普遍認為法律只是理性目的的技術性規範。在威權國家中,多以為民族國家、權力及其成長是人世間最高的使命,國家賦予所有個人道德的內容,所有文化成果都是為國家服務,如黑格爾、海因裡希馮特雷奇克這些理論家都把國家視為一個整體,人類就是肢體,而肢體是為了整體而存在,法律具有超乎個人的自身價值。最後是文化國家,如斐迪南滕尼斯在《社會與社群》中描述,生命的最高使命不在於個人或集體的人格上,而在創造和遺留下來的成就以及成就的總和,也就是文化,而國家的最高使命也在於保護這些文化工作。 憲法與國家 法律的制訂不僅由有組織的族群或國家的成文法,也可以從沒有組織的社群中凝聚習慣而成,然而國家不僅是法律的主要來源,它同時也是法律的產物:國家的立憲及其在法理上的地位,是從憲法和相關法律演繹得到的。也就是說,國家預設了憲法,而憲法又以國家為前提。事實上,國家與憲法是一體兩面,就像有機物和它的組織很難彼此分離。立憲思想見於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的三權分立說,他主張如果國家不想由法治淪為專制,則國家的三種權力就不能完全落到同一個國家機關手中,也就是人民參與立法、行政必須合法、司法必須獨立。因此立憲國家所奠立的自由,除了人民參與國家事務的積極面外,還有國家保證不能觸犯個人自由的消極面。 警察國家不知道國家權力的界限,他們不僅是要保護人民免於他人的侵犯,還要免於自身無知的危害,因而犧牲人民的自由以保障其福祉。但當立憲國家默默地不再過問某些領域的事務時,便打破這種監護制度,這些領域是 1789 年的《人權宣言》後在憲法或其他法律中明白宣示不可侵犯的權利,如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個人自由、居住和通訊隱私不受侵犯、信仰和文化自由、學術及理論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出版自由、就業自由、遷徙自由等。形式上,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效力優於普通法律,其他一般法律均須根據憲法而制訂,不得與憲法抵觸,否則即失其效力。 經濟法與國家 古典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法的本質是為了確保市民對經濟活動有自由放任的權利,特別堅持所有權自由、契約自由與人格平等之法律基本原理,法律主要內容是要求國家權利給予人民最大的經濟活動自由,並藉由市場自動調節機制,即所謂「看不見的手」,用以形成整體市場合理的經濟秩序,因此國家對經濟活動的介入實際上是採消極的態度。從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立法者不再只將經濟關係視為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公平補償,而主要以經濟共同利益、生產及節約的觀念來規範管理,所以經濟法應運而生,這是傳統上公法與私法之間的第三類法律領域,在中華民國境內以消費者保護法與公平交易法為代表,當國家不再只維護純粹私法上的自由競爭,而是試圖以法律規範掌握社會學意義下的運作法則,轉而以「國家的手」來確保整體市場合理的經濟秩序與實現均衡的經濟迴圈。 犯罪與刑罰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就存在著犯罪,剛開始還沒有法律觀念,對於犯罪行為時常訴諸武力以求自立救助,而形成「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復仇制度,此即刑罰的原始型態。在法治國家以及專制國家中,刑法仍多以權威思想為建構方向,以報復和威嚇主義為思路,使得罪行明確對應於應處之刑罰,同時演扮演著維護法律安定性的角色,以對抗統治者濫用權威。隨著自由主義和國家主義的思想轉變成社會主義的人民國家時,社會保護與教育防範之刑法目的取代了上述傳統,即使是以社會教育保護刑法為訴求的刑事政策,也有司法信賴危機的疑慮。而今日的爭論已不再是何者優先,而是刑事司法中之權利保障以及提高法官的裁量空間,以及在於舊式狹義的法治國家或福利文化國家間的抉擇。 然而,刑罰的問題還涉及刑法本身的根源。刑罰意味著故意對人施惡,任何人想使用刑罰就必須明白自己被託付更高層次的重任。每個犯罪行為都是兩個因素下的產物:個人性格和環境狀況。依據犯罪行為的主要動機可將犯罪行為人分成兩大類:機會犯人以及常習犯人。機會犯人的行為是由外在刺激或誘因所引起的,不具長期犯罪的傾向;常習犯人則想要犯罪,或基於習慣、天性而具有犯罪的本性。對於後者,經驗顯示很多都會辜負教育者的努力並再度犯罪,因此刑罰只能將他們除掉、永久或是長時間隔離,以確保社會安全。對於機會犯人則應表達明確訓斥,用以警告他們。因此,根據犯罪者分成三類,也可將刑罰目的分成三類:刑罰要警告時機犯罪者,要改善能改過的性格犯罪者,以及隔絕無可救藥的性格犯罪者。相對於一般教育,青少年罪犯應該要以教養為主。 法學與其他領域 現代的法學是指研究法律的科學,但是關於法學與科學的關係有不同的看法,這主要涉及價值論的研究是不是科學的問題。近代德國人把人文、社會科學提高到與自然科學對等的地位的,柏林洪堡大學以來的現代大學推動了社會科學的發展。法學被理解為科學與這一背景有關。法學以價值論為主要核心內容,如同丹麥法學家所說:「正義 不能作為法治的量尺,或法律的終極標準,主張某法不正義只不過是一種有害的情緒性字眼。」實質上,法學的核心僅僅是思維上的中心,而不是說法學的本體是價值的,法學最大的特點是要論證實踐中如何體現價值(或者說怎麼證實價值已經實現),這一論證形成了所有的法學部門分支。法學價值是否實現或者怎麼實現的論證,是經驗性的,可驗證的,因而是科學的。在價值推導方面,法律也要公理理論。法學是不是科學,最容易提出疑問的是法理學,法理學是處在價值核心部位,但這也只是某種法理學。法理學的形而上,可以藐視科學,但是法理學的形而下(解答部門法)必須訴諸綜合分析,價值只是要素之一。法學無法具備「客觀可驗證」的這項科學特質,法學研究或法律思考的結論,只能做到「互為主觀」。法學肯定法律對於社會的規範和調整。 除此之外,法學也與政治學有密切關連,法學研究法律為主要內容,而法律往往反映國家政治的措施。政治的型態與體制,常以法律具體表現。政治學以研究國家為主要物件,並認為國家是一個法人,具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與法學上認定自然人和法人有權利義務的概念完全相同。因此,法學與政治學有不可分離、互為表裡的關係。 法學分類 法學如何分類依各學者不同,有以研究範圍廣狹為區別標準,分為一般法學與特別法學兩種,一般法學研究關於法學的全體概念,例如法學緒論、法學通論、法學概要,特別法學研究關於特種法律現象的學問,例如憲法學、民法學、刑法學、行政法學、商法學、國際法學等。也有以研究內容作為區分標準,分為法律哲學、法律史學與法律科學三種,法律哲學是研究法律的原理原則,探求法律的終極理想及其實用價值,各大學之法律科系,多設有法理學一科來探討法律哲學的範疇。法律史學,又稱為法律沿革學,主要研究法律的變遷過程及未來趨勢,現在法律科系多有法學史、法律學史或法制史等類學科,變屬於法律史學範疇。法律科學探討國家現行法律的共同原理原則,以及各種法律的概念、內容及適用範圍,其中又可分門別類研習,如憲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與其他各種法律研究。 理論法學 法理學 法律哲學 法律邏輯學 法律社會學 立法學 法律心理學 法律教育學 法律史學 法制史 法律思想史 法律解釋學 比較法學 外國法學 部門法學 憲法學 行政法學 民事法學 民法學 經濟法學 勞動法學 環境法學 婚姻法學 智慧財產權法學 金融法學 訴訟法學 民事訴訟法學 行政訴訟法學 刑事訴訟法學 軍事審判法學 刑事法學 刑法學 軍刑法學 法醫學 刑罰學 司法鑑定學 刑事偵查學 監獄行刑法學 安全法學 跨國訴訟法學 國際法學 國際公法學 國際民事訴訟法學 涉外法律學 國際私法學 國際經濟法學 國際刑法學 國際環境法學 國際智慧財產權法學 國內法學 訴訟程式法學 邊緣學科 法律資訊學 法律經濟學 科技法學 警察法學 司法科學 刑事鑑識學 法醫學科 臨床法醫學 牙科法醫學 法醫生物學 法醫病理解剖學 法醫毒物學 法醫精神病學 偵查法學 鑑識法學 犯罪學 法律統計學 犯罪偵查學 證據學 刑事證據學 民事證據學 行政證據學 法律系統工程學 交叉學科 網路法學 新聞法學 交叉法學科專題 法律教育 法律教育以傳授法律知識、法學知識體系和培養法律職業為目的的教育制度和途徑。現代法律教育一般分為法學教育和法律職業培訓兩個基本部分。 法學教育 法學教育之目的係在法學範疇上的知識培育,範圍包括各種法學理論及術科。有些人將法學教育分為法學本科教育和法學研究生教育,前者係指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法學士和法律博士),後者則為供法學本科畢業後繼續進修的法學教育,如法學碩士及法學博士。惟有些人則認為法律博士雖為法學方面的第一學歷,但卻是一個研究生學歷,因此認為分類應以基礎法學教育和進階法學教育為名。 法律職業培訓 法律職業培訓分為兩大類: 資格前培訓,即向未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如律師資格、檢察官資格等)的人,為取得法律頁專業資格而提供的教育,其目的是協助其取得資格及提供職業知識教育。例如香港的法律專業證書、英國的法律專業共同試和法律實踐課程等。 資格後培訓,即為已取得法律業專業資格者提供持續進修教育,其目的係為從業者不斷更新其專業知識。例如香港的執業律師便須要按持續專業進修的要求定期進修。 各地法律教育 中國大陸 清朝滅亡後,在民國初年,各式大學紛紛建立起來,當中包括不少法學院。其中,國立的法學院仍以前身為京師大學堂法律學門的北京大學法律系最為著名,而私立的法學院則以東吳大學法學院和朝陽大學朝陽大學法學院最為著名,有「南東吳、北朝陽」之美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的教育界經歷多種變遷,法學院以「五院四系」最為著名,分別為:北京政法學院、西南政法學院、華東政法學院、西北政法學院、中南政法學院、北京大學法律系、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武漢大學法律系、吉林大學法律系。然而,現時「五院」均已成為政法大學,「四系」亦已成為法學院。 由於中國古代學生在仕官的晉身途徑中並不要求對法律的知識,因此中國古時對法律教育並不非常重視。及至清末科舉制度被取消以後,在沈家本主持的法律改革下,投身京師大學堂成為入仕的最理想途徑,加上為法律改革所帶來的機會,京師大學堂法律學門遂成為最多學生爭相入讀的學校之一。及至現在,中國的法學教育機構數量龐大,單就中國而言,至 2008 年 11 月已有 634 所法學院系,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法學學生和法學教師的人數分別增加了 100 倍和 10 倍。法學院系 30 年增百倍 法學畢業生就業率文科最低 (新華網:2009 年 3 月 10 日) 臺灣 目前臺灣較具代表性的法學院: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院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 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院 國立中興大學法政學院 國立高雄大學法學院 東吳大學法學院 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院 東海大學法律學院 世新大學法律學院 僅提供研究所或大學部的法學教育: 國立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國立東華大學法律學系 在臺灣,大學院校法律有關系所畢業者,具參加司法官(法官、檢察官)、律師考試的資格,因此法律學系成為三個類組中較熱門的科系之一,在各大學第一類組的科系裡(包括政治人文藝術設計、商管會計、其他社會科學等相關學科)錄取分數往往是最高的。近年前臺灣曾考慮修法比照國外,將參加司法官(法官、檢察官)考試的應試資格提高到必須具備法律專業研究所畢業才得以報考,若假以實施勢必影響高中升大學法律有關學系錄取的分數,至今仍未更動。 香港 在香港,於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法律學院、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等三所大學均有開辦法律教育。 澳門 在澳門,於澳門大學法學院、澳門科技大學法學院二所大學有開辦法律教育。 美國 美國的法學院提供三種學位的法學教育:法律博士、法學碩士、法學博士。法律博士是美國法學教育的核心,既培養法律實踐者亦培養法律研究者,幾乎美國所有的律師、法官、法學院教授都是 法律 博士畢業。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參見 法學院 法學家 法學士 法學博士 法學期刊列表 外部連結
社會學起源於 19 世紀末期,是一門研究社會的學科。社會學使用各種研究方法進行實證調查和批判分析,以發展及完善一套有關人類社會結構、社會行動或社會關係的知識體系,並會運用這些知識,以尋求或改善社會福利、深入社會與公眾進行對話與溝通、將人類從不平等及壓迫的物質條件下解放出來,等等為目標。 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包括了由微觀社會學層級的機構或人際互動,至宏觀社會學層級的社會系統或結構,社會學的本體有社會中的個人、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問題和社會控制,因此社會學通常跟財政學、經濟學、法律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學科並列於社會科學領域之下。社會學在研究題材上或研究法則上均有相當的廣泛性,其傳統研究物件包括了社會階層、社會階級、社會流動、社會宗教、社會法律、越軌行為等,而採取的模式則包括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由於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都是由社會結構、個體機構的影響下塑造而成,所以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學進一步擴大其研究重點至其他相關科目,例如衛生、醫療、藥理、護理、軍事或民事、刑事制度、網際網路等,甚至是例如科學知識發展在社會活動中的作用一類的課題。另一方面,社會科學方法的範圍也越來越廣泛。在 20 世紀中葉以來多樣化的語言、文化轉變也同時產生了更多更具詮釋性、哲學性的社會研究模式。然而,自 20 世紀末起的科技浪潮,也為社會學帶來了嶄新的數學化計算分析技術,例如個體為本模型和社交網路。 因其興起的歷史背景,社會學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放在現代性社會中的各種生活實態,或是當代社會如何形成演進以至今日的過程,不但注重描述現況,也不忽略社會變遷。社會學的研究物件範圍廣泛,小到幾個人面對面的日常互動,大到全球化的社會趨勢及潮流。家庭、各式各樣的組織、企業工廠等經濟體、城市、市場、政黨、國家、文化、媒體等都是社會學研究的物件,而這些研究物件的共通點是一些具有社會性的社會事實。雖然「社會性」的定義在不同學派之間仍有爭執,但社會事實外在於個人,且對個人的行為跟認知有影響,這一點是大致上為社會學者所共同接受的。 概觀 在 19 世紀初期,孔德認為過去神學及崇尚武力的社會慢慢消失,以理性、科學、工業為主的年代正在抬頭,兩者之間的衝突正是社會動盪的源頭。在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種過渡性的衝突及混亂是無可避免。在舊制度消失前,人們無法體驗新制度,往往需要多次社會轉變才能改組社會邱澤奇,《社會學是什麼》,天地圖書,ISBN 9789882014503。社會學就是針對社會改組的問題(現代性)而發展成為一門社會科學。塗爾幹學派的社會學家不但希望瞭解什麼使得社會團體聚集起來,更希望瞭解社會瓦解的發展過程,從而作出 糾正。糾正的觀念並不暗示社會學家預設一個「正確社會」的模板。塗爾幹本人都不認為有一個終極的、完美的社會可以參考。簡單來說,當一群人互動形成一個穩定的參考架構,執行良久,對他們來說就是「常態」。當社會制度問題積累下來,此一穩定狀態被打破,形成混亂,即上述所謂「瓦解」時,就形成病態。因此塗爾幹認為,社會學家職責在於找出一個社會的「日常常態」,如此才能確定出「病態」的判斷標準。社會學家需要不斷觀察與分析,不是找出模板,宣稱終極事實就結束。 相反地,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學家並不探索對糾正社會的方法。因為他們認為對社會病疾提出的糾正方案,往往是以一個小群體的觀念強加到絕大多數人的身上,這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使問題加重。20 世紀初,如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等人,受到上一代如韋伯與齊美爾學說影響,加之參考馬克思理論,針對現代社會與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悲觀看法,其中尤其看到社會雖然高度分工,卻也產生生活的分裂化。尤其是在藝術文化領域,大量複製技術的出現,造成藝術精神的喪失。法蘭克福第二代哈伯瑪斯繼承上述觀點,並參照美國結構功能主義與符號互動論、歐陸的現象學等,提出溝通行動論,與第一代悲觀觀點不同,認為必須致力建構一個可溝通的社會,才是悲觀現代性的出路。而上述的觀念,類似社會衝突論,知名人士如達倫道夫,也是以馬克思對社會階級分析為主,認為社會有掌握資源的階級,以及受統治的階級,惟不同的是,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握有生產工具,無產階級因無工具而受宰制,需要反抗革命,觀點較屬於政治經濟學,但衝突論者,結合韋伯對階層加入社會地位等角度,認為社會不平等,源自多方面,不只經濟不平等。 今天,社會學家對社會的研究包括了一系列的從宏觀結構到微觀行為的研究,包括對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別,到細如家庭結構個人社會關係模式的研究。社會學系分成更多更細的研究方向,包括像犯罪和離婚,在微觀方面例如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些社會學家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從數量上來描述一個社會總體結構,以此來研究可以預見社會變遷和人們對社會變遷反應的定量模型。這種由拉扎斯費爾德倡導的研究方法,現在是社會學研究中的兩個主要方法論之一。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另外一個主要流派是定性研究,包括歷史社會學、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專題小組討論等收集資料的方法,以及基於紮根理論、內容分析等定性資料的分析及歸納方法。從事定性分析的社會學家相信,這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因為這可以加強理解 離散 性的社會和獨特性的人文。這種方法從不尋求有一致觀點,但卻可以互相欣賞各自所採取的獨特方式並互相借鑑。主流的觀點認為,定量和定性這兩種研究方式是互補的,而不是矛盾的。塗爾幹與韋伯都強調兩者的重要性亦即從主觀(質化)與客觀(量化)交錯研究,到後來的象徵互動派大師布魯默相當強調質化的影響力。 社會學的角度 社會學的角度就是讓我們透過社會學看事物的方法去認識自己及分析社會。其中兩種比較著名的社會學角度就是「社會學的想像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及「破解謎思」Debunking。 「社會學的想像力」由賴特米爾斯所創,其主要意思是指我們可以透過「社會學的想像力」去了解社會。 至於「破解謎思」是彼得柏格的概念。他指出了「社會學的意識中是存在著一種揭穿真相、破解謎思的動機」。這句話指出了社會學家是關注所有的人類活動,但他們關注的層面並不是一般人所關注的事實之表面,而是以一個質疑的心態去思考及破解一件事情的謎思。 歷史 起源 人類對社會變化發展的整體研究源遠流長,社會學的邏輯和理念早在其形成學科基礎之前就已經出現。對社會的分析和研究基本上是源於西方文化、哲學思想的長年累積,並至少在早於柏拉圖時代之前產生。而更加正規的社會統計調查的起源更可以追溯到至少早在 1086 年的 末日審判書。另一方面,在中世紀的伊斯蘭社會也有早期社會學的蹤影,不少研究均指出歷史上第一位社會學家,是一位十四世紀來自北非的阿拉伯學者 伊本赫勒敦,其最著名的著作《歷史緒論》首次介紹了有關社會凝聚力和社會衝突議題的社會科學理論 H Mowlana 2001 Information in the Arab World Cooperation South Journal 1Dr S W Akhtar 1997 The Islamic Concept of Knowledge AlTawhid A Quarterly Journal of Islamic Thought Culture 12 3Amber Haque 2004 Psychology from Islamic Perspective Contributions of Early Muslim Scholars and Challenges to Contemporary Muslim Psychologists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43 4 357377 375。到了十七世紀,以笛卡兒為代表的理性主義者即注意到科學擁有發現真理的能力,而開始嘗試運用科學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 社會學一詞的英語 sociology(或 sociologie),是由拉丁語 socius(同伴)、ology(研究),和希臘語 λόγος(即 lógos,意指字詞、知識)組合而成,這個名稱最早由法國散文家埃馬紐埃爾 約瑟夫西哀士(1748 年 1836 年)在一份當時未公開的手稿中創造 Des Manuscrits de Sieyès 17731799 Volumes I and II published by Christine Fauré Jacques Guilhaumou Jacques Vallier et Françoise Weil Paris Champion 1999 and 2007See also Christine Fauré and Jacques Guilhaumou Sieyès et le nondit de la sociologie du mot à la chose in Revue dhistoire des sciences humaines Numéro 15 novembre 2006 Naissances de la science sociale。至 1838 年,法國科學哲學家奧古斯特孔德(1798 年 1857 年)正式確立了 社會學 一詞。孔德在初期曾使用 社會物理學(social physics)一詞,但後來被別人挪用,其中包括著名的比利時統計學家朗伯阿道夫雅克凱特勒。孔德寄望透過對社會領域整體的科學認識,而令歷史學、心理學和經濟學形成一體化,社會學正式由此而生。 社會轉型的產物 社會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確立於十九世紀中葉,其出現並非歷史的偶然,而是與劇烈的社會變遷引起的社會執行狀態失調有著密切的關係。自十八世紀末開始,先後發生了兩次來自歐洲的大革命,第一次是以 1789 年法國大革命為標誌的政治思想大革命,另一次是從英國開始、一直擴充套件到歐洲和美國的工業革命,這兩件重大事件使西方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轉型。資本主義確立後,一方面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令社會的經濟基礎、思想觀念和政治制度都發生重大變化;另一方面,社會執行也暴露出許多不協調因素,如週期性經濟危機、失業、犯罪等。對於這些問題,傳統方法和原有科學體系無法作出滿意的解釋和回答,於是社會學作為一門不同於其他社會科學的獨立新學科便應運而生。 孔恩德所身處的年代適逢法國大革命之後的持續動盪,他認為社會上的各種弊病和問題可以透過社會學實證主義消除,這是在其著作《實證哲學教程》、《實證主義概論》(A General View of Positivism)中明確提出的一個認識論模式。他相信在人類知識發展 三階段律(Law of three stages)中,在繼神學階段和形而上學階段(或稱玄學階段)之後,實證階段將佔據最終的位置,也是他最重視的部分。孔德認為過去神學主導及崇尚武力的社會會慢慢消失,以理性、科學、工業為主的年代正在抬頭,兩者之間的衝突正是社會動盪的源頭。在社會制度轉變的時期,這種過渡性的衝突及混亂是無可避免的。在舊制度消失前,人們無法體驗新制度,往往需要多次社會轉變才能改組社會。社會學就是針對社會改組問題(現代性)而發展成為一門社會科學,它在社會轉型中產生,以解決社會執行和發展中的不協調因素,以尋求社會良性執行和協調發展的規律為內容,並且將這條主線貫穿於整個社會學發展歷史。 總體而言,1830 年代到 19 世紀末葉普遍被視為西方社會學的創立時期。這一時期的社會學特點是:(一)與哲學關係密切;(二)受實證主義思潮影響極大;(三)創立社會學的目的在於維護協調現存的社會關係。此時期以孔德和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為主要代表。孔德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秩序和社會進步的科學。整個社會和自然界是建立在協調一致的基礎之上,這就是社會秩序;社會變遷中舊的社會秩序被新的社會秩序所取代,成為社會進步。斯賓塞則把社會變遷論運用於社會學研究,他認為社會是一個有機體,社會進化和生物進化遵循著同一條規律,具有人類社會等同有機生物的含義,因此他的理論被稱為社會有機論。1874 年,斯賓塞編寫了歷史上首本以社會學為名的書籍 《社會學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 當時孔德和馬克思雙方均提出在歐洲實現工業化和世俗化之後,發展一種科學上合理的社會制度,但同時馬克思又否定了以孔德為首的社會學實證主義。在孔德提出社會學構想的同時,馬克思在《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已經形成了新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係是以勞動為中介的,他從經濟學上分析了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度下,人的勞動本性異化的表現,提出了勞動的解放將標誌著人性的復歸和社會的人性化,從而使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學批判轉入到在社會學上關於資本主義對人限定的地位的批判。馬克思唯物史觀社會學的產生,使社會學在本質上變成為批判的、革命的科學,與孔德強調秩序、均衡,目的在於維護和改良現存制度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形成鮮明的對立。這也是馬克思本人一直拒絕把自己的社會理論稱為 社會學 的基本原因,直至二十世紀初列寧才明確把馬克思的社會理論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使之為早期社會學的重要支柱之一。二十世紀著名哲學家以賽亞伯林也認為,馬克思可以被視為 真正的現代社會學之父。 形成學術學科 十九世紀末期開始,社會學開始蓬勃發展,歸功於法國社會學家愛米爾涂爾幹出版大量社會學研究專著,為社會學的規範化和科學化奠定堅實基礎,併為確立社會學的學科地位作出重大貢獻。他一生致力推動社會學發展,將源自孔德的實證主義發展成實際社會研究的基礎。1895 年,涂爾幹在法國波爾多大學創立歐洲首個社會學系,並出版影響後世的重要著作《社會學方法的規則》,為社會學確立有別於其他社會科學學科的獨立研究物件,即社會事實。涂爾幹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無形的強制力,塑造人們的意識。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薰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心理學或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解釋。至 1896 年,涂爾幹又創辦《社會學年鑒》(LAnnée Sociologique)期刊,以刊登、傳播他與學生的研究成果。在 1897 年出版的《自殺論》中,他以羅馬天主教教徒和新教教徒人口自殺率的差異為例,引證社會學角度和心理學、哲學角度在分析社會事實上的區別,另外此著作也進一步發展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對涂爾幹來說,社會學可以被形容為: 踏入 20 世紀,社會學的學術地位迅速提高,歐洲各地的大學相繼成立社會學部。英國第一個社會學系在 1904 年創建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這裡也是英國社會學雜誌的創刊地。1907 年起,英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倫納德特里勞尼霍布豪斯開始在倫敦大學擔任社會學講師。1909 年,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和馬克斯韋伯共同成立,隨後,韋伯又在 1919 年於德國慕尼黑大學設立德國首個社會學系,並首次提出了反實證主義社會學的理念。在 1920 年于波蘭創立波蘭首個社會學系。1923 年,法蘭克福大學設立了社會研究院(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 與此同時,美國在社會學方面也有長足的發展。美國社會學家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於 1875 年在耶魯大學開始教授名為 社會學 的課程。1890 年 2 月,法蘭克威爾森布萊克默(Frank Wilson Blackmar)在美國堪薩斯大學設立 社會學元素(Elements of Sociology)課程,並延續至今。1892 年,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 阿爾比昂伍德伯裡斯莫爾(Albion Woodbury Small),在芝加哥大學創立社會學系。社會心理學始創者之一的喬治賀伯特米德,於密歇根大學任教時遇到查理斯霍頓庫利和約翰杜威;米德和杜威兩人在 1894 年轉往芝加哥大學任教,這使得社會心理學、象徵互動論(symbolic interactionism,或稱符號相互作用論)獲得極大的發展。1895 年,阿爾比昂W斯莫爾創辦美國首份社會學學術期刊 美國社會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05 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ASA)成立,併成為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學家學會。深受涂爾幹和馬克斯韋伯思想所影響的美國社會學者塔爾科特帕森斯 Camic Charles 1992 Reputation and Predecessor Selection Parsons and the Institutionalist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57 No 4 Aug 1992 pp 421445,一生致力推動社會學的專業化以及在美國的發展。受地理和歷史因素影響,相比起歐洲的經歷,美國社會學的發展在歷史上較少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這個文化傳統一直延續至今,而美國社會學更著重統計學上的研究方式。 在中國,上海滬江大學於 1913 年創立中國大學第一個社會學系(該系在 1952 年併入華東師範大學),開設包括人類學、理論與應用社會學、社會調查與社會問題以及公民學在內的諸多課程,之後在 1917 年設立的滬東公社則是中國第一個大學社會學實驗基地,被視為中國社會工作服務的前身。 第一次關於社會學的國際合作發生於 1893 年。法國政府國會核數師創刊國際社會學雜誌(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ociologie)並擔當其主編,隨後又成立 國際社會學圖書館(Bibliothèque Sociologique Internationale)、巴黎社會學學會(Société de Sociologie de Paris)、國際社會學研究所(Institut International de Sociologie ),其中國際社會學研究所後來與創立於 1949 年的國際社會學協會合並。 總體而言,社會學形成學術規模的成長期大約處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 30 年代。社會學的發展歷程可以被看作為對例如工業化、城市化、世俗化等現代性問題的積極回應,或是對社會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的理解和反思。在社會學創始初期這段時期期間,社會學領域在歐洲大陸佔據主導地位,並與英國的人類學和統計學遵循著類似的發展軌跡、舉頭並進;但踏入二十世紀以後情況開始逆轉,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活躍在所謂的 盎格魯勢力範圍(Anglosphere),即以英語為主的地區。與此同時,社會學確立自己的研究範圍和方法,獨立的學科體系基本形成,而研究範圍越來越具體化和專門化。很少早期的社會學家會限定於特定、狹隘的研究主題,例如經濟學、法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相關領域也是其關注範圍。自社會學在十八世紀奠基以來,社會學的認識論、方法、研究架構等一直經歷著擴充套件和分歧,形成百家爭鳴的情況。 這一時期形成了以埃米爾涂爾幹為代表的實證主義路線,以馬克斯韋伯為代表的反實證主義路線和以美國芝加哥學派為代表的社會調查的傳統的社會學研究局面。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以社會關係和社會團結為主線展開,堅持社會唯實論和社會整體觀,主張在社會整體層次上進行實證性研究。同時他還對社會反常現象和社會偏離行為產生興趣。韋伯則是傾向於個體主義,即主張對特定的社會行動和社會現象背後的個人動機及隱藏的秘密進行解釋。他試圖驗證任何社會現象背後都有一種無形的、精神的力量在支撐。 當代社會學 當代社會學的發展時期大致從 20 世紀 40 年代至今。這一時期的特點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社會學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其重心從歐洲轉移到美國 理論多元化,學派林立,觀點分歧 分科化,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的滲透加強,分科社會學種類增多 方法科學化,計算機的廣泛運用,大大加快了資料處理速度,使社會學的研究更準確、快速、規範 社會學理論 社會學理論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儘管存在著缺乏完整的理論構架和很多彼此矛盾的方面,但已經成為成熟豐富且脈絡清晰的理論體系,其中很多理論都有著鮮明的實踐指向並在現實生活中發揮了有益的作用。也有很多理論雖然現在還很抽象概要,但也不乏啟發性的地方。依照發展程度和時間順序,社會學理論一般分作古典社會學理論、現代社會學理論和當代社會學理論。 古典社會學理論很大程度上是一些著名社會學家的理論,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社會學理論還缺乏完備的理論流派,單個社會學家的理論就能代表這一流派的特徵。所以,人們在闡述這一階段的理論的時候,多是介紹某幾個社會學家的理論成果。不過這樣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單個社會學家理論成果對整個理論體系的代表在一些情況下過於勉強。所以,透過對其特徵的歸類和總結,將其歸納為以下四個理論框架。這樣一來在對這一時期的理論有較為明晰的認識之後,又能與下一階段的流派分類銜接。但要對各個理論有深入的瞭解,還是要回到這些社會學家身上。 結構功能主義,研究社會結構如何構造,以滿足由一個至高共享的規範體系所限定的各項功能的要求,和社會結構中各部分的功能和影響。社會被看做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被看作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是宗教和文化的遵奉者,沒有社會和道德方面的支援就難以生存。涂爾幹的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論、斯賓塞社會進化論在這個領域的建樹都尤為突出。 衝突論,也稱批判理論,透過對社會物質發展的考察,對照人類社會的演進,探析出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絡,從而得出人和社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具體歷史社會情境中的產物,並被其所在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方面的定位任意擺佈、操縱和扭曲,使他們真實的自我發生畸變,進而產生持續的矛盾衝突體,反過來這樣的衝突又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馬克思的批判結構主義是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 交換理論,建立在個體功利主義的基礎上,透過對個人利益的計算和實現手段的考察來解釋人的行為,社會現象被還原為始終處於理性利益計算之中的個人。霍曼斯的行為主義交換論,布勞的結構交換論和艾默森的社會交換網路分析都對理解這一理論正規化有很大裨益。 建構理論,將人看作是能動的社會建構者,人有資格,也有能力積極主動地創造或建構著社會,而人類的理性始終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他將社會行為的理解置於對個人和主體間的意義和動機的理解。韋伯的理解社會學,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以及隨後一系列學者構建的符號互動論,雖然看上去彼此差異很大,但質性方法論和對能動性的承認將其聯絡到了一起。 經過古典階段的積澱,社會學理論擺脫了對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的依賴,真正走上了特色鮮明的學科發展之路。現代社會學理論在取得重大發展的同時,其中的古典社會學理論影子依然清晰可見,這也說明二者的延續性和承襲性。事實上,現代與古典的階段劃分並非是界限分明的,二者除代表性人物和理論流派之外,都存在不少的交集。社會學理論在古典時期的四個理論框架,在此有不斷的豐富和發展,隨著特徵差異增大,這些流派又不斷分化,形成新的框架體系。 社會學理論當中常常用一些抽象和甚至複雜理論框架來解釋和分析社會樣式和宏觀社會結構。社會學理論總跟經典的學科有一個令人不安的關係,就是大部分的重要社會學家從未擔任大學職務。現今社會理論被認為社會學分支,涉足多個科學區域譬如人類學、經濟、神學、歷史等等。第一種社會理論幾乎跟社會學同時誕生。社會學之父 孔德創立第一社會理論 社會演化理論。在 19 世紀,三大社會理論分別是社會進化論、社會週期論和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它們現在被認為是過時,但是它們卻產生了新理論,像社會積澱論、新進化論、現代化的社會生物學、後工業化的社會理論及多邊理論。跟實驗性的自然科學不同,社會理論家很少使用自然科學方法及其他事證方式來證明論點。反而,他們面對非常大型的社會走勢時候都使用一些假說。可是,這些假說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證明。這正是反對者所批評的重點。對於解構主義者及後現代主義者,他們更質疑所有的研究及方法都是錯誤地承襲下來,很多時候,社會理論被認定為不可證明的。實際上,社會實踐是檢驗社會學說的唯一標準。社會學說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在社會實踐中檢驗,在社會實踐中發展。 西方社會思想源流 古希臘 發生在古希臘社會劇烈的社會轉型,促使當時的思想家們不得不認真思考人以及有人組成的群體的問題,黃金時代的提出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當時的思想家對於奴隸制度的黑暗也甚為憤慨,但苦於沒有更好的制度來替代,對人類命運的發展趨勢也難以把握,於是追述往昔,希望回到奴隸制形成之前的社會,恢復人在社會中的尊嚴。 其中兩位哲人的社會思想尤其能說明問題。柏拉圖眼中的人類社會是有機統一的,國家的各個組成部分組成了國家的功能,也從屬於整體的調配,社會是一個分工的和不平衡的統一體。聖賢(哲學王)則是居於社會最頂端掌控國家機器的最佳人選,因為他有足夠多的經驗和知識,能夠超越具體部分的利益,實現整個社會的最大福祉。在柏拉圖看來,私有財產和家庭這樣分散且獨立的因素應該為社會整體的發展發揮自己的作用。亞里士多德與此相反。在《政治學》中一系列對人類社會和國家的看法雖然還較為混沌,但其中的社會學思想卻是顯而易見的,他就認為社會各個部分的獨立要素在構成社會整體的同時,也能保持各自的獨立性。他指出,社會起源於人的社會本性,即人有集合為群體的本能,但複雜、且異常分化的社會並非由個人組成的,它是建立在一個個群體的基礎上,這樣有相應的功能和財產的共同體最終組成了社會。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p372006 啟蒙思想 啟蒙思想對於西方文明的影響不言而喻,諸多社會科學在一次次的思想解放和突破中誕生,對社會轉型產生的社會問題的關注,很大程度上也助推了整個啟蒙思想的發展。 社會契約論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社會思想,誕生於與教權和王權思想鬥爭中,由此發展出來的一種契約義務和社會關係結構的世界觀,成為社會學起源的直接動因之一。由 天賦人權 為邏輯起點,從而推演出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從自然狀態向社會狀態的不斷演進,人們相互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來保障自己天賦之權,並由此發展對私有財產、自由、平等和享樂權利的認識。同時,眾多思想家中還有很多對於人類社會的洞見都對之後的社會學思想產生重要影響。 孟德斯鳩關於自然地理條件對社會、國民心態影響的論述,及由此發展的歷史演進理論,合同三權分立學說共同構成了他的社會整體論。伏爾泰的自然法權論則是在尋找符合人自然本性的社會立法原則。狄德羅的小康社會思想,讓 雅克盧梭關於社會發展階段的思想,休謨關於權威對社會影響的觀點,亞當斯密研究的關於商業社會中產生社會分化的命題,福格森關於市民社會的研究,聖西門在工業社會方面的研究以及對實證主義的運用等等,都是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對社會思想發展的重要貢獻。 社會學理論具體方向 衝突理論 結構功能主義 馬克思唯物史觀 社會有機體論 社會發展論 社會積澱論 社會互動論 社會認知論 社會控制論 社會研究方法 社會研究主要有 定性研究 和 定量研究 兩大類。會用各種方法蒐集經驗實證,包括問卷、面談、參與者觀察及統計研究。歷史社會學研究屬於定性社會研究方法。同樣的,社會學與人類學學科的交融催生越來越多社會學家運用民族誌的方法對現代社會進行研究。 不同的方法所面對的困難是它們都根據研究員各自採納的理論基礎來解釋及瞭解社會。作為功能主義者,艾彌爾塗爾幹喜歡以社會大規模結構來解釋任何東西。如果他是符號互動者,他便專注人們如何理解別人。馬克思主義者或新馬克思主義者把什麼都化作階級鬥爭。現象學家只是思考大眾對現實如何建立自己的意義。當各方都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常常爭論誰對誰錯,而實際上會把不同方法學結合。 一般觀點將社會學區分為宏觀或微觀兩類,認為分析單位如國家發展,就屬於前者;分析個人精神與家庭等,較屬於後者。這是相當僵化的解決看法。事實上,所謂微觀並非依照研究單位的規模看,微觀較屬於處理社會學基本原型的東西,更觀察在不同單位之間的互動,事實上,在企業之間、乃至於國家之間,也可以視為是一個個個體,研究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微觀方式處理之,諸如用象徵互動論、現象學方法等。 近年來,網際網路成為新的社會學的研究旨趣,如陳德維所言: 它是研究工具。例如網上問卷調查代替紙張問卷。 它成為討論平臺。 它本身是研究課題。網際網路的社會學研究網上社群、虛擬社群。 因為網際網路而產生社會組織上的改變,例如由工業社會轉型到知識社會的大型社會改變。 一般歐美注意到網際網路的問題,較傾向從媒介角度出發,認為它不僅是一個溝通工具而已,更在於改變人們互動的模式,一如 20 世紀以前,貨幣出現連帶影響人們的現代都會生活等;或像古騰堡印刷術在歐洲蓬勃之後,對歐洲知識與教育等面向的改變。 社會學與其他社會科學 社會學家研究時常常分析群體,如社會階級、社會組織、宗教組織、政治組織及商業組織。他們研究社會群體間的互動、跟蹤源頭及發展過程、分析群體活動對各個成員的影響。社會學家關心社會群體的特徵、群體間或成員間的互動影響及社會特徵(例如:性別、年齡、階級、種族)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效果。這些社會研究結果能夠協助教育家、立法者、行政人員、社工等解決社會問題並制定公共政策。大部分的社會學家都有多項專長,例如社會組織、社會分層及社會流動、種族關係、教育、家庭、社會心理學、城市、農村、政治及比較社會學、性別角色及關係、人口地理學、老年學、犯罪心理學及社會學應用。近年來,很多社會學家也開始研究性別、階級和種族相結合而產生的種種社會不平等問題。BoseChristine 2012 Intersectionality and Global Gender Inequality Gender Society 26 16772 今天,社會學研究人類組織、社會群體、社會互動等等都使用大量比較方法。社會學的發展對其它科學帶來額外的需求,這對研究現代工業社會是十分重要。近年,得到了人類學的啟示,加速了對多元文化及多元國民的研究。 另一方面,社會學朝著微社會結構發展,例如:種族、社會階級、性別及家庭。因為有很多罪案發生、家庭問題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壓力,急需要社會學來尋找解決方法。 社會學家透過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來研究社會關係以預測社會變動。他們希望透過質性研究,如面談及小組討論,對社會運作有更深入的理解。有些社會學家正辯論著從中作出平衡填補兩者之間的空隙。例如:定量研究描述大型社會現象,而定性研究描述個人如何理解大型社會現象。在二十世紀早期,社會學家及心理學家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對人類學作出了貢獻。要留意一點的是人類學家都曾對工業社會作出研究。今天社會學及人類學主要分別在於研究不同的理論和方法而不是物件。 社會生物學是綜合社會學及生物學的一門新科學。雖然它很快獲得接受,但仍然有很多爭論的地方因為它嘗試使用進化及生物過程來解釋社會行為及結構。社會生物學家常被社會學家批評過份倚賴基因對行為的影響。社會生物學家卻說在自然之間和哺育存在一個複雜關係。故此社會生物學跟人類學、動物學、進化心理學有密切關係。這仍然是其他科學所不能接受的。一些社會生物學家像 Richard Machalek 要求使用社會學來研究非人類社會。 社會學跟社會心理學有關係,前者關心社會結構,後者關心社會行為。 主要的社會學主題 群體組織方面:家庭-社群 鄉村-集鎮-城市-部落-民族-團體 文化 群體與組織 初級社會群體 家庭 鄰里 兒童遊戲群體 社會組織 科層制 社會制度方面:親屬-婚姻-經濟-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體育 社會過程方面:合作-競爭-戰爭-改革-革命-社會輿論-社會價值觀-社會一體化 社會化 社會角色 規範與越軌 社會變遷 分層與流動 中國社會分層的結構與演變 城市化 現代化 社會問題方面:就業-民族分裂-犯罪-環境汙染-人口-移民-種族歧視-暴力 貧困 社會學學派 歷史社會學派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輪廓 社會統計學派 芝加哥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社會學次領域 社會學史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 社會調查、社會統計學、紮根理論、俗民方法論、民族誌、田野工作、內容分析、歷史研究法 比較社會學 知識社會學 教育社會學 政治社會學 社會運動 福利社會學 社會保障、醫學社會學、犯罪社會學、越軌社會學、家庭社會學 性別社會學 女性主義、父權、酷兒理論、男性研究 經濟社會學 管理社會學、發展研究、工業社會學、消費社會學、環境社會學、都市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 藝術社會學、傳播社會學、體育社會學、音樂社會學 歷史社會學 種族社會學、宗教社會學、國家理論 社會階層 社會流動、社會網路、社會組織 人口學 人口史、人口地理學、人口生態學 科技與社會 資訊社會學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中文書籍 [德]韋伯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ISBN 9787563352050 葉至誠 《社會學是什麼》,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ISBN 9789578187184 [美]喬治瑞澤爾 《當代社會學理論及其古典根源》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ISBN 9787301087985 [美]喬納森特納 《社會學理論的結構》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 年,ISBN 9789575514983 英文書籍 John J Macionis Sociology 10th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4 ISBN 9780131849181 Stephen H Aby Sociology A Guide to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ources 3rd edn Littleton C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2005 ISBN 1563089475 Anthony Giddens Conversations with Anthony Giddens Polity Cambridge 1998 (對古典社會學作很好的介紹) Anthony Giddens Sociology Polity Cambridge Anthony Giddens Human Societies Introduction Reading in Sociology Robert A Nisbet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London 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1967 ISBN 9781560006671 Evan Willis The Sociological Ques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ocial life 3rd edn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813523675 Andrey Artemy Malkov and Daria Khaltourina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acrodynamics Moscow URSS 2006 ISBN 9785484004140 Li Yi 2005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Chinese Social Stratification。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SBN 9780761833314 Samuel William Bloom The Word as Scalpel A History of Medical Soci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雷蒙布東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 Deegan Mary Jo ed Women in Sociology A BioBibliographical Sourcebook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A History of Sociology in Britain Scienc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Barbara Laslett editor editor Feminist Sociology Life Histories of a Movement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97 Levine Donald N Visions of 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ISBN 9780226475479 TN Madan Pathways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society in India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Wiggershaus Rolf The Frankfurt School its history theories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 Polity Press 1994 德文書籍 Bálint Balla Soziologie und Geschichte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Hamburg Reinhold Krämer 1995 Wolfgang Bonß Die Einübung des Tatsachenblicks Zur Struktur und Veränderung empirischer Sozialforschung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2 324 p Hermann Korte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8 überarb Auflage Wiesbaden 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2006 ISBN 9783531147741 Hg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Studien zur kognitiven sozialen und historischen Identität einer Disziplin 4 Bände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81 ISBN 9783518079676 Heinz Maus Geschichte der Soziologie in Werner Ziegenfuß Hg Handbuch der Soziologie Stuttgart Enke 1956 1120 ders Bericht über die Soziologie in Deutschland 19331945 in 11 1959 1 7299 ders Zur Vorgeschichte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in Hg Handbuch der empirischen Sozialforschung Bd I Stuttgart Enke ²1967 1837 Reinhard Müller Marienthal Das Dorf Die Arbeitslosen Die Studie InnsbruckWienBozen StudienVerlag 2008 423 p ISBN 9783706543777 Rolf Wiggershaus Die Frankfurter Schule München dtv 2001 ISBN 9783423301749 Zur Geschichte der Soziographie 1933 in der Die Arbeitslosen von Marienthal Ein soziographischer Versuch über die Wirkungen langandauernder Arbeitslosigkeit m Vorw v 保羅F拉扎斯菲爾德,Leipzig 1933 AllensbachBonn 1960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75 ed suhrkamp 769 113142 und 145148 法文書籍 雷蒙阿隆,Les étapes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Paris Gallimard 1976 La construction de la sociologie Paris PUF 1991 PierreJean Simon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Paris PUF pp 724 1991 CharlesHenry Cuin François Gresle Histoire de la sociologie tome 1 avant 1918 tome 2 depuis 1918 Nouvelle édition Éditions La découverte Collection Repères Gilles Ferréol alii Histoire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Colin Cursus 1994 Jean Étienne Henri Mendras Les grands auteurs en sociologie Paris Hatier 1996 Karl Van Meter dir La sociologie Larousse coll Textes essentiels 1999 Michel Lallement Histoire des idées sociologiques Tome 1 Des origines à Weber Nathan coll Circa 1994 JeanPierre Delas Bruno Milly Histoire des pensées sociologiques Sirey coll Synthèse 1997 JeanPierre Durand Sociologie contemporaine Vigot rééd 1997 Michel Forsé alii Histoire de la pensée sociologique Les grands classiques Armand Colin 1998 波蘭文書籍 Piotr Sztompka Socjologia Znak 2002 ISBN 9788324002184 研究書目 李明堃、黃紹倫 編:《社會學新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2 年) 胡偉:《戰後法國社會學的發展》(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 年) 清水幾太郎 1978 年 『オーギュストコント社會學とは何か』(巖波書店[巖波新書] 1978 年) 富永健一 2008 年 『思想としての社會學』(新曜社,2008 年) 外部連結 臺灣資料來源 臺灣社會學會 臺灣社會學刊 臺灣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中國大陸資料來源 社會學視野網 中國社會學網 社會學人類學中國網 天睿網(原社會學吧網) 社會學部落格網 《中國社會科學》 《社會學研究》 自學課程 社會學入門的免費講義,加拿大特倫特大學 社會學課程入門的免費講義,東卡羅萊納大學 其他資料來源 美國宗教資料檔案 美國社會學協會 國際社會學協會 社會研究的方法 SocioSite 社會科學系訊系統 社會理論及理論學家 社會學的詳盡介紹 Theoryorguk David Gauntlett 社會現象 王滕 參見 社會控制 社會工程 社會工程學 社會控制理論 社會主義 社會發展規律 社會結構 社會學家列表 社會心理學 心理學 情報學 政治學 人才學 國際社會學協會 社會科學 社會人格學 Category 日語借詞
物理學(源自,源自,轉寫:phýsis,直譯:大自然) 是研究物質、能量的本質與性質的自然科學。由於物質與能量是所有科學研究的必須涉及的基本要素,所以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物理學是一種實驗科學,物理學者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各種基於物質與能量的現象來找出其中的模式。這些模式稱為「物理理論」,經得起實驗檢驗的常用物理理論稱為物理定律,直到有一天被證明是有錯誤為止(具可否證性)。物理學是由這些定律精緻地建構而成。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中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化學、生物學、考古學等等科學學術領域的理論都是建構於這些物理定律。 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原本都歸屬於自然哲學的範疇,直到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才漸漸地從自然哲學中分別成長為獨立的學術領域。物理學與其它很多跨領域研究有相當的交集,如量子化學、生物物理學等等。物理學的疆界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物理學裡的創始突破時常可以用來解釋這些跨領域研究的基礎機制,有時還會開啟嶄新的跨領域研究。 透過建立新理論與發展新科技,物理學對於人類文明有極為顯著的貢獻。例如,由於電磁學的快速發展,電燈、電動機、家用電器等新產品紛紛湧現,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由於核子物理學日趨成熟,核能發電已不再是藍圖構想,但其所引致的安全問題也使人們意識到地球環境、生態與人類的嬌弱渺小。 歷史 「物理」一詞在英文裡是「physics」,最先出自於古希臘文「」,原意是「自然」。在中文裡,「物理」最早可在戰國時期佚書《鶡冠子王鈇篇》「願聞其人情物理所以嗇萬物與天地總與神明體正之道」中找到,「物理」在這裡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道理。三國時期,楊泉著有《物理論》,是最早的書名含有「物理」一詞的著作。明末清初科學家方以智受到西方科學影響,撰寫了百科全書式著作《物理小識》,在這裡,「物理」的含義已演化為學術之理,包括自然科學的各門領域與人文學的部分領域。 清朝鴉片戰爭後,西方科學傳入中國,此時的譯者將「physics」翻譯為「格致學」或「格物學」。「格物致知」這詞源自於《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用白話說,「若要增進知識,必須窮究事物之理,唯有窮究事物之理,才可增進知識」。這句話指出,明瞭事物是增進知識的關鍵方法。在物理學裡,時常會利用觀察、模擬、實驗、推論、演繹等方法來獲得知識,鑑於此,將「physics」翻譯為「格致學」或「格物學」有其道理深意。 中國戰國哲學家名家惠施、鄧析和公孫龍,以及墨家,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惠施有十個命題,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辯證的元素。他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大一 是指整個空間大到無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 是指物質最小的單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內部。名家的思想合同異以惠施為代表,認為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萬物 畢異 本為 畢同,並無區別。後期墨家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所構成。 古希臘物理學 從古代以來,人們就嘗試著瞭解大自然的奧妙:為什麼物體會往地面掉落,為什麼不同的物質會具有不同的性質?如此等等。從觀測與分析大自然的現象,早期人們找到其中的樣式,並針對這些樣式提出了各種理論,試圖解釋大自然的奧妙,然而他們所提出的大多數理論都不正確。以現代準則來看,早期的物理理論更像是一些哲學理論:現代的理論都需要經過嚴格的實驗檢驗,而那些早期的理論並沒有經過嚴格證實。像托勒密和亞裡士多德提出的理論中,有些就與日常所能觀察到的事實相悖。 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古學者貢獻出相當正確的理論。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前 624 年-前 546 年)曾經遠渡地中海,在美索不達米亞埃及學習天文學與幾何,還加以推廣延伸,發揚光大。他預測出公元前 585 年發生的日蝕,還能夠估算船隻離岸邊的距離,又從金字塔的陰影計算出其高度。泰勒斯拒絕倚賴玄異或超自然因素來解釋自然現象,他主張,任何事件的發生都有其不變與普適的因果關係。公元前 5 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與學生德謨克利特率先提出原子論,認為所有物質皆是由不會毀壞、不可分割的原子所構成。古希臘的思想家阿基米德在作用力方面推匯出許多正確的定量結論,如對於槓桿原理的解釋。 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物理學 從西元 850 年至 950 年間,大量希臘學術被翻譯成阿拉伯文。穆斯林科學家從希臘人繼承了亞裡士多德物理學。在伊斯蘭黃金時代,他們將這些學術發揚光大,特別強調觀測的動作,發展出一種早期形式的科學方法。 、肯迪、海什木、伊本西那等等科學家在光學與視覺領域給出創新理論。海什木在著名著作《》(Kitab alManazir)裡,堅定地駁斥了古希臘的視覺理論 發射說,並且給出新理論。倚賴蓋倫關於眼睛內部解剖結構的資訊,他說明瞭光線如何進入眼睛,如何被聚焦與投射至眼睛的後部,他認為眼睛就如同「暗室」,光線進入一個小洞後,在暗室形成顛倒影像。很明顯地,在這裡,他所指的是針孔相機或暗箱。他還描述怎樣用暗室來觀測日蝕。 海什木的成就在阿拉伯世界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十二世紀,他的著作被翻譯成拉丁文,書名為《透視》(Perspectiva)。直至十七世紀,這著作在歐洲是光學的標準參考書,強烈影響了後來約翰內斯開普勒、威特羅、羅傑培根等等科學家的研究。 經典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指的是不涉及到量子力學或相對論的物理學,例如,牛頓力學、熱力學、馬克士威電磁學等等。經典物理學的興盛時期開始於十六世紀的第一次科學革命,終止於十九世紀末。尼古拉哥白尼打響了科學革命的第一槍,他於 1543 年提出了描述太陽系統的日心說,這理論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說。在 1609 年與 1619 年期間,約翰內斯克卜勒發表了主導行星運動的定律,他用數學方程準確估算出從天文觀測獲得的行星繞著太陽的公轉資料,從而給予日心說強而有力的理論支援。伽利略伽利萊做實驗研究物體運動,發現落體定律,並且展示出實驗方法對於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他倚賴使用實驗或觀測所獲得的證據,而不是倚靠純粹推理,來證實任何假說的正確性。他強調使用數學來描述物理現象,大自然的語言是數學,假若不懂數學,則無法明白大自然。1687 年,艾薩克牛頓提出的牛頓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經典物理學奠定了穩固的基礎,他和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建立了微積分,給出一種新的高功能數學方法來研析物理問題。他為第一次科學革命畫上了完美的終止符。物理學展現出兩個獨門特徵:使用實驗證據來檢視物理定律、採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物理定律。物理學逐漸發展進步,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現代物理學 二十世紀初期,物理學者發現經典物理學存在著極嚴重的瑕疵:邁克生 莫立實驗的零結果不符合經典物理學的預測,黑體輻射譜不符合熱力學的預測,經典電磁學無法解釋光電效應與原子光譜,放射性物質的物理性質貌似與經典物理學的決定論背道而馳。這些瑕疵給學術界帶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考驗,徹底地動搖了舊理論體系的基石,導致了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理論體系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進而開始了現代物理學的紀元。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對於這些難題給出合理解答。不僅如此,物理學者應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於像原子、分子等等的微觀系統,以及各種凝聚態宏觀系統,從而更為深切地揭示大自然的工作機制,並且促進物質文明蓬勃發展。 核心理論 雖然物理學的研究範圍十分廣泛,物理學者時常會使用到某些物理學的核心理論。這些理論皆已透過很多不同實驗的多次檢驗,並且對於自然現象的預測被認為足夠準確,例如,經典力學的理論能夠準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但必須滿足兩個前提,一是物體尺寸超大於原子、二是物體運動速度超小於光速。當今,這些核心理論仍舊是很熱門的研究領域。例如,二十世紀後半期,即在牛頓(1642 年1727 年)表述經典力學整整三個世紀之後,學者發現與建立了混沌理論,其揭示了力學系統的決定論可預測性是一個錯誤的觀念。 這些核心理論大致包括於經典力學、量子力學、熱力學、統計力學、電磁學、狹義相對論等等基礎物理學領域,是進階研究專門論題的重要工具。 經典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包括那些在二十世紀初已成熟的傳統學術分支領域:經典力學、聲學、光學、熱力學、電磁學等等。 經典力學研究受力物體的運動狀況。牛頓定律是經典力學的基礎定律。經典力學分為靜力學、運動學和動力學。靜力學論述處於靜力平衡的物體所感受到力與力矩。運動學描述物體的運動,完全不考慮力或質量等等影響運動的因素。動力學研究改變物體運動的因素與物體運動如何因此改變。按照表述方式的不同,經典力學又可分為向量力學與分析力學。向量力學著重於論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等向量間的關係,而分析力學則從受力物體運動時的拉格朗日量或哈密頓量來分析物體的運動行為。 聲學是研究聲音的製造、控制、傳播、接收與效應的學術領域。超聲波學,與是聲學所包含的一些重要現代分支領域。超聲波學研究超過人類聽覺能力的高頻率聲波,在醫學診斷與醫學治療方面有很多重要用途。生物聲學研究涉及動物的聲波。電聲波學研究電聲裝置的操控。 光學專注於光的性質與行為的物理學分支領域。光在幾何光學裡被視為光線,能夠以直線移動,直到遇到不同介質時,才會改變方向。反射、折射等現象都可以用幾何光學的理論來解釋。光在物理光學裡被視為光波,能夠用來描述衍射、干涉、偏振等等現象。 熱力學主要研究熱量與機械功彼此之間的轉換。在熱力學裡,通常透過描述物理系統平均性質的宏觀變數,像溫度、內能、熵、壓強等等來解釋自然現象。熱力學研究這些宏觀變數彼此之間的關係(如麥克斯韋關係式)、以及它們的改變對於物理系統的影響。學習熱力學的起跑點是熱力學定律。熱力學不研究物質的微觀性質,這屬於統計力學領域。從統計力學的理論可以推匯出熱力學定律。統計力學應用機率論來研究由大量粒子組成的系統的物理行為。統計力學將單獨原子或分子的微觀性質橋接至大塊物質的宏觀性質,對於這些宏觀性質給出微觀層級的詮釋。在大尺度的實驗中可以測量到這些宏觀性質。 電磁學描述帶電粒子與電場、磁場的互動作用。電磁學的分支有靜電學、靜磁學、電動力學等等。靜電學研究靜止帶電粒子彼此之間的互動作用。靜磁學研究所有涉及常定磁場的現象。電動力學研究所有涉及加速度帶電粒子、電磁輻射、時變電場與時變磁場的現象。經典電磁學的基礎理論是馬克士威方程式與勞侖茲力方程式。光波是電磁波的一種,可由帶電粒子的加速度運動產生。 現代物理學 經典物理學通常用以闡述日常可觀察尺寸的系統現象,而現代物理學通常用以闡述極端或非常大尺寸、非常小尺寸的系統現象。例如,化學元素可以被辨識的最小尺寸是原子物理學或核子物理學探索物質所操作的尺寸。而粒子物理學操作的尺寸則更為微小,它論述的是基本粒子或由基本粒子組成的粒子。由於使用大型粒子加速器來產生基本粒子需要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通常粒子物理學又稱為高能量物理學。對於粒子物理學所研究的物理系統,那些關於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普通常識不再適用,必須加以修改。 現代物理學的兩種核心理論給出關於空間、時間、物質、能量的嶄新繪景。量子力學論述發生於原子層級與亞原子層級各種現象的離散性質,以及在關於這些現象的描述裡的粒子與波動的互補性質。相對論闡述,處於某參考系的觀察者,所觀察到在另外一個以相對速度移動的參考系發生的現象。相對論又可分為狹義相對論與廣義相對論。狹義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於所討論的問題是否涉及重力(彎曲時空),即狹義相對論只涉及那些沒有重力作用或者重力作用可以忽略的問題,而廣義相對論則是研討那些涉及重力的論題。 經典物理學與現代物理學之間的差異 zhhant zhhans 物理學的一大研究目標是在發現,即毫無例外的規律,但似乎每一種物理理論都只適用於某些明確值域。大致而言,經典物理學的定律能夠準確地描述長度超大於原子尺度、速度超小於光速的系統。在這適用範圍以外,實驗結果與理論預測並不相符合。狹義相對論徹底地丟棄了絕對時間與絕對空間的概念,且以四維時空取而代之,因此得以準確地描述速度接近光速的系統,即相對論性系統。量子力學不似經典物理學一般決定性地描述宏觀物體的物理行為,而是統計性地描述微觀系統的物理行為,它成功地透過了當今任何檢試其正確性的精密複雜實驗。 量子場論統一了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是粒子物理學不可或缺的基礎理論。電磁互動作用與弱互動作用也已被合併為電弱互動作用。物理學者期望在不久的未來,電磁互動作用、強互動作用與弱互動作用能夠被收斂在大一統理論的論述內。廣義相對論將時空延伸為動態的彎曲時空,能夠描述大質量系統和宇宙的大尺寸結構。但是,廣義相對論與其它種類的基礎相互作用表述尚未能被統一為單一理論;科學家仍舊在發展幾種可能的量子引力理論。 與其它學術領域之間的關係 物理與數學相輔相成 數學是研讀物理必備的工具之一,這包括幾何、代數、微積分等等。應用這些數學工具,物理學者可以從物理定律推導與演算出很多有意思的結果。例如,1912 年,圖利奧勒維奇維塔獲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探索重力的相對性理論中,遇到一些挫折,他便力勸愛因斯坦學習張量微積分。愛因斯坦採納了勒維奇維塔的建議,勤學張量微積分,並於 1915 年成功創立了廣義相對論。如同大多數英國的理論物理學者,羅傑潘洛斯讀大學時專修數學,因此有深厚的數學造詣,能夠將拓撲學方法引入相對論研究,證明在每一個黑洞的中心存在著一個奇點,這就是在宇宙學裡著名的奇性定理。 數學在物理學裡的主要角色並不是推導與演算的優良工具,它還扮演了一個更關鍵的角色:作為一種抽象語言,擔當精準地表述物理定律之重要責任。實際而言,物理定律必須先用數學語言來表述,然後才能將數學工具的功能發揮至極。伽利略在 1622 年著作《》裡提到,數學是大自然表達其內涵所用的語言,假若棄之不用,則無法瞭解大自然的任何一句話 在我們眼前的宇宙這本鉅著裡,寫滿了精彩無比的哲理。但是,假若我們我們不先學會其語言,不能理解內中的符號,則我們絕對無法懂得這本鉅作的內容。這本鉅作是以數學語言書寫的,其內中符號是三角形、圓形和其它幾何圖樣。沒有這些語言與符號,我們絕對無法懂得其中任何一個字語,我們就好像是徒然漫遊於黑暗迷宮的流浪者。 伽利略(1623) 分析者,引述作者 G Toraldo Di Francia 1976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cal World ISBN 9780521299251 p10。物理學依賴數學來給出準確的公式、準確或近似的解答、定量的結果或預測。理查費曼在著作《》裡也有類似的表示,他認為,不知道數學的人很難真正地理解大自然的美,尤其是最深刻的自然之美 假如你想知道任何有關大自然的事物,或者想鑑賞大自然,就必須瞭解大自然所用的語言。 數學語言在表述物理定律的同時,也表述出內含的數學概念。例如,根據量子力學的數學表述,在量子力學裡,有兩個基礎概念:物理系統的量子態是以希爾伯特空間的單位向量來代表,從觀察物理系統得到的可觀察量是以作用於這些向量的厄米算符來代表。一旦找到了這兩個基礎物理概念的對應數學概念,整個線性代數的理論都可以立刻應用於量子力學。這凸顯出數學的重要性與適應性。 在數學理論裡瀰漫著數學語言,其伴隨的數學概念往往會指出前進的道路,有時甚至會衍生出經驗預測。這並不只是巧合,而恰恰反映出在數學與物理之間無比深奧的關係。例如,1915 年,廣義相對論最初創立之時,尚沒有甚麼牢靠的經驗性觀測基礎,它在當時所能解釋的最著名現象就是牛頓力學無法解釋的水星近日點的反常進動。1919 年天體物理學者亞瑟愛丁頓爵士觀測到了廣義相對論預言的光線在太陽引力場中的偏折(這一實驗直到 1959 年才開始被精確地定量測量),這在當時是對廣義相對論最有力的支援。時至今日,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預測已由實驗測量結果證實。 應用與影響 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不是應用科學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cience 1917 Page 645。物理學也被認為是基礎科學中的基礎科學,因為其它自然科學的分支,像化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的理論都必須遵守物理定律。例如,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結構、化學反應(化學專注於原子尺寸,這是化學與物理的主要界線)。結構的形成是因為粒子與粒子之間彼此相互作用。能量守恆、動量守恆、電荷守恆等,這些物理定律主導了物質性質和化學反應,以往化學家只能使用各種模糊的概念建立的理論也都因量子物理的發展而得到更為正確的瞭解。 應用物理學指的是針對實際用途而進行的物理研究。應用物理學的課程規畫通常會選修一些應用學科的課程,像地質學或電機工程學。應用物理學與工程學不同,應用物理學不會特別地設計某種元件或機器,而是用物理理論或從事物理研究來發展某種新科技或解析某問題。 工程學應用到很多物理理論。例如,在學習建造橋樑與其它建築物的技術之前,必須先學會靜力學的理論。設計世界一流的音樂廳,必須先學會聲學。設計與製造更優良的光學元件必須先精思熟讀光學。經過考慮種種物理因素而設計出來的飛行模擬器、電子遊戲、電影等等,會顯得更加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化學研究物質的性質、組成、結構、以及變化規律。化學研究的物件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物質接觸、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都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準確的說,化學的研究範圍是包括分子、電子、離子、原子、原子團在內的核 電子體系。 隨著量子物理的發展,化學也吸收了量子物理的理論建立了更完備的理論基礎。 物理學使用的一些探本溯源、格物致知的方法也可用於跨學科領域。物理學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很多重要學術領域,例如,經濟物理學應用大量物理學裡的理論與方法來解析經濟學問題,這些問題時常會涉及不確定性或混沌。 學術研究 科學方法 科學方法是一種用來解答問題的系統性程式,透過這種程式,可以發展出對於大自然現象的合理解釋。從觀察自然現象、閱讀書籍或討論中,時常會找到有意義的問題。假若問題過於複雜,則必須剝除其無關緊要部分,找到核心思想,將問題簡化,進而發展出能夠解釋這問題並且被實驗檢試的假說。經過實驗檢試後,或許需要對於假說加以改善或駁回。這嚴格過程可能會重複多次,直到假說的預測能夠符合實驗結果為止,這假說才能被學術界接受成為科學理論。 實驗檢試必須擁有抓出科學理論的瑕疵的能力。卡爾波普爾強調,科學理論必須具有可證偽性。換句話說,必須能夠對於理論預言與實驗結果做比較,假若兩者不一致,則不能承認這科學理論的正確性。然而近期,有些弦理論學者與宇宙學者主張,一個足夠精緻並且能夠對相關問題給出解釋的理論不需要透過實驗檢試,例如,至今為止,弦理論是唯一能夠統一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論,但是它所提出的額外維度概念,是無法做實驗觀測到的。在宇宙學方面,多重宇宙論、前大爆炸理論都涉及到無法觀測到的論述。理論物理學者保羅斯泰恩哈特表示,宇宙暴脹理論不是科學理論,因為所有觀測結果都會與它的預測相符合,換句話說,它不具可證偽性。對於這些理論是否為科學理論這問題,必須更加仔細研究與辯論。 理論與實驗 物理學研究大致分為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理查費曼表明兩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一般是分開進行的,然而它們彼此之間息息相關、缺一不可。實驗結果對於理論發展給出建議,理論預測對於實驗設計給出引領。 過去幾百年來,實驗結果驅使了理論物理的進展,最近幾十年來,物理學的演進方式已大幅度改變,在某些物理學分支領域,理論預測驅使了實驗物理的方向。通常而言,當實驗者發現一個新現象,而已知理論無法解釋這新現象時,或者當根據新理論所作出的預測,可以透過設計精緻實驗來檢驗時,持著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研究態度,物理學往往會有所進展。例如,在大型強子對撞機進行的各項研究完美地展示出理論物理學與實驗物理學的互助互補。由於先前理論物理學者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存在,實驗物理學者才會堅持不斷地做實驗探索其蹤跡,在經過幾十年努力後,終於證實了希格斯玻色子確切存在。當今,理論物理學者正等待更多實踐資料來指示未來的理論研究方向。 實驗物理學者設計與完成實驗來檢試理論的預測與探索新的物理現象。實驗物理學者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消極方式,如同天文觀測者的作法,因為無法操控宇宙星體的物理行為,另一種是積極方式,如同粒子實驗者的作法,操控粒子來展示其行為與性質。 實驗物理學擴充套件了工程學與科技,也被工程學與科技所擴充套件。涉及基礎研究的實驗者,在做實驗時,時常會接觸到像粒子加速器或雷射一類的先進器材;而那些涉及應用研究的實驗者,時常會在工業就職,開發像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電晶體一類的科技。有時候,某些很有意思的區域,雖然理論物理學者尚未探索論證,實驗者也會先行做實驗檢驗測試。 In fact experimenters have a certain individual character They very often do their experiments in a region in which people know the theorist has not made any guesses 理論物理學者試圖發展數學模型,這模型必須能夠合理地解釋其所針對的物理現象,這模型的預測還必須與實驗資料相符合。理論物理學應該可能是影響最大、成本最少的基礎研究領域。理論物理學推進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基本知識,又對於明日科技撒播了珍貴的種子。半導體、太陽能電池、雷射、全球定位系統、發光二極體、核裂變、核磁共振等等對於人類文明有重大貢獻的科技皆是源於理論物理學者給出的突破。 唯象專家努力探索理論與實驗之間錯綜複雜的交集區;他們專注於研究從實驗所觀測到的複雜現象,試圖找到這些複雜現象與物理理論之間的關係。唯象專家計算理論模型的預測,並將這些預測跟實驗資料做比較。 範疇與目標 物理學涵蓋廣泛的自然現象,從微乎其微的基本粒子(像:夸克、微中子、電子)到龐大無比的超星系團都是研究物件。很多千變萬化的現象,都可用更基礎的現象來做合理的描述與解釋。物理學是一門基礎科學,物理學者致力於追根究底,發掘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並試圖尋覓其中任何連結關係。物理學者努力研究所得到的結果大致可歸納為一些明確的基礎定律。其它許多學術領域,像生物學、化學、地質學、工程學等等,所涉及的物質系統都遵守這些基礎定律。但是,這些基礎定律仍不完全。物理學對於自然現象所給出的描述與解釋,只是近似事實,而不是絕對事實。 舉例而言,古希臘人知道像琥珀一類的物質,當與毛皮磨擦時,會出現吸引力,使得這兩種磨擦物互相吸引。這性質後來稱為電性。在十七世紀,學者開始慎密地研查這性質。另外,在亞洲大陸的那一端,古中國人觀測到某些石頭(磁石),會透過某種看不見的作用力互相吸引。見《鬼谷子》反應第二:「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用白話解釋,「察析這人的言詞話語,就好像用磁石吸取鐵針,又好像用舌尖探取炙肉中的骨頭,絕對不能有所差失。」這性質後來稱為磁性。也是在十七世紀,學者開始嚴格地窮究其起因。經過燃膏繼晷、廢寢忘食的努力,物理學者終於明白了這兩種自然現象的基本成因 電與磁。但是,在二十世紀,經過更深入的研究,物理學者發現電與磁是電磁相互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今天,這統一各種各樣相互作用的程式仍舊方興未艾,物理學者認為電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電弱相互作用的兩種不同表現。物理學者的終極目標是找到一個完美的萬有理論,其能夠解釋大自然的一切本質。 研究領域 現代物理研究大致分類為天文物理學、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粒子物理學、凝聚態物理學、應用物理學等等。有些大學的物理系也提供物理教育研究。 自 20 世紀以來,物理學的各個領域越加專業化,大多數物理學者整個職業生涯只專精於一個領域,像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和列夫朗道(19081968)這樣的全才大師現在寥若晨星。 粒子物理學 粒子物理學研究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它們的結構與它們彼此之間的互動作用。另外,粒子物理學者設計與發展進行研究所需要的高能量加速器、探測器與探用分散式處理系統的電腦程式。由於在大自然的一般條件下,許多基本粒子不存在、存在的生命週期極短或無法單獨出現,需待物理學者使用極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碰撞來產生這些基本粒子,因此粒子物理學也被稱為高能物理學。 標準模型可以正確地描述基本粒子之間的互動作用。這模型能夠說明 12 種已知粒子(夸克和輕子),這些粒子彼此之間以強力、弱力、電磁力或引力進行互動作用。這些粒子會互相交換規範玻色子(分別為膠子、光子、W 及 Z 玻色子)。標準模型還預測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 年,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佈,探測到希格斯玻色子。 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 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專注於研究原子、分子與光,以及研究光與物質之間、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闡明物理的基礎定律、瞭解物質是怎樣在原子與分子層次組構而成、明白光與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發展出新技術與新器件,這些是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的中心目標。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發展出的實驗與理論技術,時常會被應用於其它科學領域,例如,化學、天文物理學、生物學、醫藥學等等。對於很多其它科學領域,透過發展關於控制與操縱原子、分子與光的方法,或透過精確測量與分析它們的物理性質,或透過發展出新方法來製成具有某種特定性質的光,原子分子與光物理學扮演著賦能的角色。 原子物理學研究原子的結構與物理性質。原子物理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三種趨勢。第一是研究自然基礎定律,這通常會涉及到高精確度測量。第二是瞭解原子的結構,以及原子與光的相互作用。第三是研究原子與電子之間、原子和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 分子物理學嘗試瞭解分子的結構與物理性質,分子與分子之間怎樣相互作用與進行反應,以及更複雜的物質狀態,例如液體等等。分子物理學是跨立於物理與化學之邊界的一門學問,其常用的重要工具有光譜學、衍射、共振、分子束、質譜學等等。分子物理學的主要研究目標為:分子的形狀與結構、分子的對稱性、分子的內部能量態、分子的光學性質與電磁性質、探測分子的方法、在科技與生物學與醫藥學領域的應用。 光物理學研究光的性質、光與物質之間的互動作用,這包括光的生成與探測、線性與非線性光學過程、光譜學。光物理學的內容與應用光學、光工程學很鄰近。光物理學專注於光的基礎物理研究,應用光學注重於應用相關科技在其它科學領域,而光工程學則注重於光學器件的設計與發展。一些前瞻性研究領域為雷射、雷射光譜學、量子光學與量子相干、、雷射冷卻、雷射捕捉等等。 凝聚態物理學 凝聚態物理學研究物質的宏觀物理性質,例如,從測量物質的密度、磁化強度、電導率、熱導率等等所獲得的資料可以得知它們對於外界影響的反應。在粒子與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已知的互動作用的前提下,凝聚態物理學對於分析與描述多粒子系統給出工作框架。凝聚態物理學專注於多粒子系統,凝聚態指的是由大量粒子組成,並且粒子與粒子之間存在很強的互動作用的系統。常見的凝聚態有固態和液態,由於原子與原子之間因電磁力而形成的化學鍵,才會出現這些物態。比較罕見的凝聚態包括發生於非常低溫系統裡的超流體和玻色 愛因斯坦凝聚態、在某些物質裡的傳導電子展現的超導態、 在某些磁性物質內部因為定域於原子晶格的自旋而出現的鐵磁態和反鐵磁態。 守恆定律與對稱性破缺主導了物質的宏觀性質,這是凝聚態物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由大量粒子組成的孤立系統裡,粒子數、能量、動量、電荷量等等都是守恆量。在足夠高溫度狀況下,這系統具有較高的對稱性,例如在自由空間裡的旋轉對稱性與平移對稱性。假設降低溫度,則會凝聚出新的熱力學穩定態,其具有越來越多的對稱性破缺,因此,對稱性會變得越來越低。 凝聚態物理學起源於十九世紀固體物理學和低溫物理學的發展,當今是物理學的最大分支,與化學、材料科學、奈米科技有相當程度的重疊。 天文物理學 天文物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宇宙星體的性質與結構。這包括恆星、行星、星系、星雲、暗星、黑洞等等。天文學與宇宙學是它的姊妹學術領域,很難將它們做嚴格區分。簡略而言,天文學測量星體的位置、運動、光度等等,例如,某恆星的位置與光譜,天文物理學嘗試瞭解星體的本質,例如,某恆星的內部結構與形成機制,宇宙學企圖解釋宇宙的整體或大尺度結構的本質,例如,大爆炸或宇宙暴脹的機制。 由於天文物理學是一門很廣泛的學問,天文物理學者通常需要用到很多不同的學術理論,例如,經典力學、電磁學、統計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粒子物理學等等,將這些學術理論應用於天文研究,例如,類星體、緻密雙星、大尺度結構、恆星動力學等等,時常可以得到很有意義的答案。 近期研究 雖然物理學是最古老的學術之一,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具突破性的劃時代研究在物理的各個分支領域夜以繼日、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在凝聚態物理學領域裡,某些物質在溫度高於 50 K 仍舊具有超導電性,物理學者不清楚促成這高溫超導現象的機制為何 。很多凝聚體實驗的目標是製成可使用的自旋電子學元件和量子計算機元件。 在粒子物理學領域,支援後標準模型物理學的實驗證據已開始陸續出現。在這些結果之中,比較重要的是微中子具有非零質量的徵象。這實驗結果合理解答了矚目已久的太陽微中子缺失問題,即有些微中子在從太陽傳播到地球的路途中,會轉換為實驗無法偵測的別種類微中子的現象。帶質量微中子的物理研究是很熱門的理論與實驗題目。辨明微中子震盪與反微中子震盪的不同之處也是個重要題目,其可以對於為什麼宇宙裡到處都是物質,而不是反物質這個宇宙學難題給出解答。很多實驗都在尋找惰性中微子的蛛絲馬跡。 高能量大型強子對撞器已開始偵測 14TeV 能量域,精緻的後標準模型超對稱理論所預測的粒子,或是約佔宇宙物質 85 的暗物質,這些都是大型強子對撞器的探索目標。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宣佈,大型強子對撞機已發現希格斯玻色子,但數量有限,無法詳細觀察其性質,未來透過蒐集更多資料,例如希格斯玻色子的各種衰變管道的頻率,預期將能夠發現任何不符合標準模型之物理行為,以及找到任何不同種類的希格斯玻色子。 在理論物理學領域,理論物理學者嘗試將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成為量子引力理論。這研究已延續了大半個世紀,但至今仍未得到滿意的答案。現今幾個比較成功的理論為 M 理論、超弦理論、圈量子引力論。 在天文物理學領域,許多天文和宇宙現象仍舊沒有找到合意的解答,如超高能量宇宙射線、重子不對稱性、星系自轉問題等等。 以下列出一些重要論題: 研究宇宙的初始與命運:嘗試解釋大爆炸、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暴脹、宇宙加速膨脹、暗物質、暗能量等等難題。 研究宇宙的演化機制:宇宙怎樣從大爆炸演化至當今的浩瀚星空?初始的恆星、星系與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它們怎樣影響後來天文星體的形成?各種天文星體是怎樣形成的? 研究鄰近的系外行星:它們是否適合居住、是否已孕育生命?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關於它們的資訊? 雖然,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天文物理等領域有很大的突破與進展,但對於許多涉及複雜系統、混沌、湍流等等日常發生的現象,科學家仍是一知半解。地震、斷裂、生命等等現象只會發生於離平衡很遠的狀況,其所出現的系統稱為。很多關於平衡系統或近平衡系統的物理行為都已被瞭解,但是,物理學者只知道些許主導離逖平衡系統的基本原理。published in book CondensedMatter and Materials Physics the science of the world around us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DC 2007 參見 物理哲學 物理學定律列表 物理學重要著作 物理學家列表 諾貝爾物理學獎 化學與物理學的比較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Emilio Segrè Visual Archives -這檔案館網頁收集了超過 30000 張科學家本人和相關成就的相片。 The Mechanical Universeand Beyond-加州理工學院物理系 52 集影音課程。 怎樣成為傑出的理論物理學者? -199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傑拉德特胡夫特的金石良言。 諾貝爾物理學獎 100 年 -東吳大學物理系網頁。 Category 自然科學分支
天文學是一門研究天體和發生在宇宙中各種現象的自然科學。它使用數學、物理和化學來解釋它們整體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學研究的物件包括行星、衛星、恆星、星雲、星團、星系、流星體、小行星和彗星等等。相關現象包括超新星爆炸、伽瑪射線暴、類星體、耀變體、脈衝星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更通俗地說,天文學研究起源於地球大氣層之外的一切事物。宇宙學是天文學中研究整個宇宙的一個分支。 天文學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學之一。在早期文明有記載的歷史中,有對夜空進行了有條不紊的觀測。這些包括巴比倫、希臘、印度、中國、瑪雅和許多古代的美洲原住民,以及。在過去,天文學包括各種各樣的學科,如天體測量學、天文航海、觀測天文學和曆法的製作。 專業天文學分為觀測和理論兩個分支。觀測天文學的重點是從對天體的觀測中獲取資料,然後利用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理論天文學的方向是發展電腦或分析模型來描述天體和天文現象。這兩個領域相輔相成:理論天文學試圖解釋觀測結果,觀測被用來證實理論的結果。 天文學是為數不多,讓業餘愛好者能積極參與的科學之一。對於瞬變事件的發現和觀測尤其如此。業餘天文學家的參與幫助了許多重要的發現,例如發現新的彗星。 語源 thumb19 世紀時位於厄瓜多基多的基多天文臺,位置在赤道以南 12 處。 漢語中「天文」一詞最早出現於《易傳》。《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指一切現象或形相,「天文」就是指自然現象。 天文學的英文單詞「astronomy」來自希臘語「ἀστρονομία」(羅馬化:astronomia),後者由「ἄστρον」(羅馬化:astron,意為「恆星」)和字尾「νομία」(羅馬化:nomia,意為「之法則」)所組成。 天文學不應與占星術混淆,後者是一種聲稱人類事務與天體位置相關的信仰體系。雖然這兩個領域有著共同的起源,但它們現在完全不同了。 術語「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的使用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是同義詞。根據嚴格的字典定義,「天文學」是指「研究地球大氣層外的物體和物質及其物理和化學性質」,而「天體物理學」是指天文學的一個分支,處理「天體和現象的行為、物理性質和動力學過程」。在某些情況下,如徐遐生的介紹性教科書《物理學宇宙》中所述,「天文學」可用於描述該學科的定性研究,而「天體物理學」則用於描述該科目面向物理學的版本。然而,由於大多數現代天文學的研究都涉及與物理學相關的學科,因此現代天文學實際上可以被稱為天體物理學。有些領域,如天體測量學,純粹是天文學,而不是天體物理學。科學家對這一主題進行研究的各個部門可能會使用「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部分取決於該部門在歷史上是否隸屬於物理部門,而且許多專業的天文學家擁有物理學學位,而不是天文學學位。 該領域領先的科學期刊的一些標題包括《天文期刊》、《天文物理期刊》和《天文與天體物理學報》。 歷史 古代 在早期的歷史時期,天文學只包含觀測和預測肉眼可見天體的運動。在一些地方,早期文化留存了大量的文物,而除了儀式用途外,這些文物可能具有一些天文目的。通常,這些文物還可以用來確定季節,這是瞭解何時種植作物和瞭解一年長度的重要因素。 在望遠鏡等工具發明之前,對恆星的早期研究是用肉眼進行的。隨著文明的發展,最顯著的是在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波斯、印度、中國和中美洲,天文觀測臺被組裝起來,關於宇宙性質的思想開始發展。大多數早期天文學都是繪製恆星和行星的位置圖,這門科學現在被稱為天體測量學。透過這些觀測,形成了關於行星運動的早期想法,並在哲學上探索了太陽、月球和地球在宇宙中的性質。當時,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球和恆星圍繞地球旋轉。這被稱為宇宙的地心模型,或以托勒密之名命名為托勒密體系。 早期,一個特別重要的發展是數學和科學天文學的開始,它始於巴比倫人,他們為後來在許多其它文明中發展起來的傳統天文學奠定了基礎。巴比倫人發現月食以一種被稱為沙羅的週期重複發生。 繼巴比倫人之後,古希臘和希臘化世界在天文學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希臘天文學的特點是從一開始就尋求對天象的合理物理解釋。西元前 3 世紀,薩摩斯的阿里斯塔克斯估計了月球和太陽的大小與距離,他提出了一個地球和行星繞太陽旋轉的太陽系模型,現在稱為日心說模型。西元前 2 世紀,喜帕恰斯發現了歲差,計算了月球的大小和距離,並發明瞭已知最早的天文儀器:星盤。喜帕恰斯還建立了一個包含 1020 顆恆星的綜合目錄,並且北半球的大部分星座源自希臘天文學。安提基西拉機械(約西元前 150西元前 80 年)是早期的類比計算機,旨在計算給定日期的太陽、月球和行星位置。直到 14 世紀,當機械天文鐘出現在歐洲時,類似複雜性的科技人工製品才重新出現。 中世紀 中世紀(直到 13 世紀)的歐洲有許多重要的天文學家。沃林福德的理查(12921336)對天文學和鐘錶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包括發明瞭第一個天文鐘,可以測量測量行星和其他天體之間角度的,以及可用於天文計算,如月球、太陽和行星的經度,並且可以預測日食,被稱為「Albion」的行星定位儀。尼科爾奧雷姆(13201382)和尚布里丹(13001361)首先討論了地球自轉的證據,此外,布里丹還發展了動力理論(現代科學理論慣性的前身),該理論能夠證明行星能夠在沒有天使幹預的情況下運動 Hannam James Gods philosophers how the medieval world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 Icon Books Ltd 2009 180。(14231461)和約翰內斯米勒(14361476)幫助取得了天文學的進步,對幾十年後哥白尼發展日心模型起了重要的作用。 天文學在伊斯蘭世界和世界其它地區蓬勃發展,這導致 9 世紀初穆斯林世界出現了第一個天文臺。在 964 年,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仙女座星系,在波斯穆斯林天文學家阿卜杜勒 拉赫曼蘇菲的《恆星之書》中已經有相關的描述。埃及的阿拉伯天文學家阿里伊本裡德旺和中國天文學家於 1006 年觀測到有記錄以來視星等最亮的恆星事件:超新星 SN 1006。伊朗學者比魯尼觀察到與托勒密相反,太陽的遠地點(地球的遠日點)是移動的,而不是固定的。一些對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著名伊斯蘭(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天文學家包括巴塔尼、薩位元伊本庫拉、阿卜杜勒 拉赫曼蘇菲、比魯尼、、,以及馬拉蓋天文臺和的天文學家。當時的天文學家引入了許多現在用於單顆恆星的。 也有人認為大辛巴威和廷布克圖的廢墟有可能是天文臺。在後古典主義的西非中,天文學家研究了恆星的運動及其與季節的關係,根據複雜的數學計算繪製了天體圖以及其他行星的精確軌道圖。桑海的歷史學家記錄了 1583 年 8 月的流星雨。歐洲人以前認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殖民前的中世紀沒有天文觀測,但現代的發現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Stenger Richard CNN 5 December 2002 Retrieved on 30 December 2011。 在六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從中世紀晚期恢復古代學術到啟蒙運動),羅馬的天主教會對天文學研究的財政和社會支援,可能比所有其他機構都多。教會的動機之一是找到復活節的日期 JL Heilbron The Sun in the Church Cathedrals as Solar Observatories 1999 p 3。 科學革命 在文藝復興期間,尼古拉斯哥白尼提出了太陽系的日心模型。他的工作得到了伽利略和克卜勒的擴充套件,在哥白尼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日心說。克卜勒是第一個設計出正確描述行星繞太陽運動細節系統的人,然而,他並沒有成功地寫下建立起這個理論背後的定律。最終解釋行星運動的是牛頓,他發明瞭天體力學和引力定律。牛頓還開發了反射望遠鏡。 望遠鏡的尺寸和質量的改進導致了進一步的發現。英國天文學家約翰佛蘭斯蒂德編輯的星表收錄了超過 3000 顆恆星 Chambers Robert 1864 Chambers Book of Days;法國天文學家尼古拉 路易德拉卡伊製作了更巨大,收錄了 10000 顆南天恆星的星表。天文學家威廉赫雪爾製作了星雲和星團的詳細目錄,並於 1781 年發現了行星天王星,這是第一顆新發現的行星。 在 1819 世紀,尤拉、克萊羅和達朗貝爾對三體問題的研究,導致能更準確預測月球和行星的運動。這項工作由拉格朗日和拉普拉斯進一步完善,可以根據行星和衛星的擾動來估計它們的質量。 天文學的重大進步伴隨著新技術的引入而來,包括分光鏡和攝影術。約瑟夫夫朗和斐在 181415 年在太陽光譜中發現了大約 600 條光譜線,克希荷夫在 1959 年將其歸因於不同元素的存在。恆星被證明與太陽相似,但具有更廣泛的溫度、質量和大小。 到了 20 世紀,科學家才認識到地球所身處的銀河系是一個獨立的星系,並且在銀河系外還存在別的星系。這些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科學家以此發現宇宙正在膨脹。 直到 20 世紀,地球與恆星集團所在的銀河系,才被證明是宇宙中眾多的星系之一。觀察到的這些星系都在遠離銀河系的退行,導致了宇宙膨脹的發現。理論天文學導致了對黑洞和中子星等天體存在的猜測,而這些天體被用來解釋類星體、脈衝星、耀變體和電波星系等觀測到的現象。物理宇宙學在 20 世紀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在 20 世紀初,大爆炸理論的模型被公式化,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哈伯定律和宇宙元素的豐度都有力地證明瞭這一點。 太空望遠鏡已經能夠屏除大氣層的阻擋,在大氣層之上對電磁波頻譜的各部分進行觀測。在 2016 年 2 月,雷射干涉重力波天文臺(LIGO)專案宣佈,在 2015 年 9 月首次直接探測到源自黑洞碰撞的重力波訊號,展開了以重力波進行天文觀測的時代。 觀測天文學 可見光,乃至整個電磁輻射光譜,是人類對天象的主要觀測途徑。觀測天文學的不同領域可依電磁波譜的區域所分,其中有的波長可從地球表面觀測,稱之大氣視窗,有的則須要在高海拔甚至在地球大氣層以外才能有效觀測。 射電天文學 電波天文學使用波長超出可見光範圍,大於約一毫米的電磁輻射。因為觀測到的無線電波可以被視為波,而不是離散的光子,電波天文學與大多數其它形式的觀測天文學不同。因此,測量無線電波的振幅和相位相對容易,而在較短的波長下則不是那麼容易。 雖然有些無線電波是由天體直接發射的,是熱發射的產物,但觀察到的大部分無線電發射是同步輻射的結果,這是在電子繞磁場執行時產生的。此外,星際氣體產生的許多譜線,特別是 21 釐米處的氫光譜線,可以在無線電波長下觀察到。 在無線電波長下可以觀察到各種各樣的其它物體,包括超新星、星際氣體、脈衝星和活躍星系核。 紅外天文學 紅外天文學建立在對紅外輻射的檢測和分析之上,此類輻射的波長比紅光更長,超出了人類肉眼的可見的光波範圍。紅外光譜可用於研究太冷而無法輻射可見光的天體,例如行星、星周盤以及光線被塵埃阻擋的星雲等。紅外輻射的波長較可見光長,所以可以穿透可見光所無法穿透的塵埃雲,有助於研究分子雲深處的年輕恆星和星系核中心。來自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的觀測在揭示許多銀河系的原恆星及其宿主星團方面特別有效。 因為大氣本身會產生大量的紅外輻射,因此除了接近可見光的紅外波長外,這些輻射會被地球大氣層吸收或被掩蓋。因此,紅外天文臺必須位於地球高處乾燥的地方或太空中。一些分子在紅外線的波段有較強的輻射,這允許研究太空的化學;更具體地說,它可以探測彗星中的水。 可見光天文學 thumb 毛納基火山上的昴星團望遠鏡(左)和凱克天文臺(中),都是在近紅外和可見光波長下執行的天文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紅外望遠鏡設施(右)是一個僅在近紅外波長下執行的望遠鏡。 從歷史上看,光學天文學,也稱為可見光天文學,是天文學最古老的形式。觀測影像最初是手工繪製的。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影像都是用攝影裝置拍攝的。現代的影像是使用數位探測器,特別是使用電荷耦合器件(CCDs)製作的,並記錄在現代介質上。然而,可見光本身從大約 4000Å 延伸到 7000Å(400 nm to 700 nm),同樣的裝置可以用來觀察一些近紫外線和近紅外輻射。 紫外線天文學 紫外線天文學使用的紫外線波長介於 100 至 3200 Å(10 至 320 nm)。這些波長的光會被地球大氣層吸收,因此需要從高層大氣或太空進行觀測。紫外線天文學最適合研究熱藍色恆星(OB 星)的熱輻射和光譜發射線,它們在這個波段非常明亮。在紫外線下常見的其它天體包括其它星系中的藍色恆星,行星狀星雲、超新星遺跡和活動星系核。然而,由於紫外線很容易被星際塵埃吸收,所以取得的資料必須再利用其它方法加以校準。 X 射線天文學 X 射線天文學在 X 射線範圍觀測天體。宇宙中的 X 射線來自於同步輻射、溫度高於 1 千萬開爾文的稀薄氣體發出的熱輻射(見軔致輻射)以及溫度高於 1 千萬開爾文的稠密氣體發出的熱輻射(見黑體輻射)。發出 X 射線的天體有:X 射線聯星、脈衝星、超新星遺跡、橢圓星系、星系群及活動星系核等。由於 X 射線會被地球大氣層吸收,所以 X 射線觀測必須用高空氣球、火箭或 X 射線天文衛星進行。 伽馬射線天文學 伽馬射線天文學所觀測的是電磁波譜中波長最短的輻射。伽馬射線可透過康普頓伽瑪射線天文臺等衛星或來觀測。切倫科夫望遠鏡不直接探測伽馬射線,而是觀測大氣吸收伽馬射線時所產生的可見光閃光。 伽馬射線暴是突然發出伽馬射線的天體,持續時間從幾毫秒到幾千秒不等,大部分伽馬射線源都屬於此類。只有一成的伽馬射線源為持續性射源,這包括脈衝星、中子星及活動星系核等可能為黑洞的天體。 不以電磁輻射觀測的領域 除了電磁輻射以外,還能透過一些別的方法研究天象。 中微子天文學利用遮蔽效果極佳的地下中微子探測器測量中微子的流量。這類設施包括(SAGE)、GALLEX、超級神岡探測器等。絕大數穿過地球的中微子都來自太陽,但也曾經有探測到 24 顆來自 SN 1987A 超新星爆發的中微子。宇宙射線由極高能量粒子(原子核)組成,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會衰變或被吸收,過程中會產生一系列的衍生粒子。現今的天文臺可透過探測此類粒子來研究宇宙射線。未來的中微子探測器能力將會提高,有望探測到宇宙射線衝擊大氣時所發出的粒子。 引力波天文學透過觀測引力波來研究遙遠的大質量天體,是一門新興的天文學領域。雷射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是其中一座正在執行的引力波探測器,它在 2015 年 9 月 14 日探測到歷史上首個引力波訊號,訊號源自雙黑洞。2017 年,LIGO 和室女座干涉儀共同探測到首個來自雙中子星(GW170817)的引力波訊號。 科學家可結合電磁輻射、中微子和引力波等不同方法研究同一個天體,這種做法稱為。 Extract of page 313 天體測量學與天體力學 天文學乃至所有科學中最古老的一個領域,是對各天體位置的測量。在歷史上,準確測量日、月、行星、恆星的位置,有天文航海和制訂曆法等作用。 18 世紀開始,天文學家以精確測定的行星位置作為基礎,發展出完善的引力攝動理論,可以極精確地推算過去和未來的行星位置。這門學科稱為天體力學。今天,科學家對近地天體進行大規模追蹤,目的是預測這些天體何時會近距離略過地球以及評估與地球相撞的風險。 太陽系周邊恆星的視差是宇宙距離尺度的起始點。在用視差測量附近恆星的距離後,可以透過比對,推測遙遠恆星的各種屬性。透過測量恆星的徑向速度和自行,天文學家可以繪出銀河系內恆星的執行軌跡,從而算出銀河系暗物質的分佈。 1990 年代,天文學家開始利用多普勒光譜學觀察太陽系周邊恆星的擺動。這種方法可以用來發現一些較大的系外行星(詳見系外行星偵測法)。 理論天文學 理論天文學家的研究手段包括數學模型及用電腦做數值模擬,即天體物理學。數學模型一般能揭示天文現象背後更深層次的原理,數值模擬則可以演示現實中難以觀察的現象。 具體分支 太陽天文學 太陽離地球約 8 光分,或稱之天文單位,是距離地球最近,也是天文研究最為關注的恆星。太陽是一顆典型的主序矮星,屬於 G2V 類,年齡有 46 億年。雖然太陽不是一顆變星,但太陽粒子數會上下波動,每 11 年為一太陽週期。太陽粒子是太陽表面上溫度較平均低的區域,一般有強烈的磁場活動。 自進入主序至今,太陽的亮度已增加了 40,期間它的亮度有過週期性波動,對地球上的氣候有著極大的影響。例如,蒙德極小期很可能導致了中世紀期間的小冰期。 在結構上,人們一般所能見到的太陽表面稱為光球,光球以外是一層薄薄的色球,色球以外有一層薄薄的過渡層,溫度劇烈上升,直到最外面的超高溫日冕。太陽的中心有著極高的溫度和壓力,足以產生持續的核聚變。包圍著中心的是輻射層,這裡的等離子體以輻射的形式把能量傳遞出來。輻射層以外是對流層,這裡的氣體以對流的形式把能量傳遞到外層。科學家相信,對流層氣體的翻滾運動所產生的磁場活動導致了太陽粒子的形成。 太陽時時刻刻都從表面向外噴射大量的等離子體粒子,就是所謂的太陽風。太陽風會一直達到太陽系的邊緣太陽層頂。太陽風在經過地球時會與地磁場(磁層)相互作用,會因此轉向,但也有一部分會被困在環繞地球的範艾倫輻射帶中。當太陽風粒子沿著磁場線進入地球兩極的大氣層時,就會產生極光。 行星科學 行星科學的研究物件,除了有太陽系內的行星、衛星、矮行星、彗星、小行星等等,還包括太陽系外行星。科學家最先透過望遠鏡觀察太陽系內的天體,再透過航天器,如今已對太陽系自身的形成和演化有了較好的認識。 從內向外,太陽系可分為內行星、小行星帶和外行星。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均為類地行星;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均為氣態巨行星。在八大行星以外,還有柯伊伯帶和可能延續 1 光年的奧爾特雲。 太陽系行星是在 46 億年前的原行星盤中誕生的。經過相互吸引、碰撞和吸積,原行星盤中逐漸積累起大塊物質,這些物質慢慢演變為原行星。太陽風「吹走」大部分的離散物質,只有質量足夠大的行星才得以保留其大氣層。在接著的後期重轟炸期期間,行星繼續受到太陽系剩餘物質的劇烈碰撞。這些碰撞的歷史遺跡在月球上的諸多撞擊坑中就有跡可循。其中一些原行星也互相碰撞,科學家相信,月球就很有可能是在此類碰撞中形成的。 當行星達到一定的質量後,其內部的物質會根據不同的密度而分離,這段過程稱為行星分化。分化的結果是,行星的中心為石質或金屬核,可分為固態和液態核,外層為幔和外殼。有些行星核可以產生磁場,避免大氣層被太陽風剝離。Montmerle 2006 pp 8790 行星和衛星內部高溫的原因包括:行星形成時碰撞的殘留熱量、放射性物質(鈾、釷、鋁 26 等等)的衰變以及其他天體所造成的潮汐力。一些行星和衛星的內部熱量足以推動火山作用等地質活動,擁有大氣層的行星和衛星還會經受表面侵蝕。較小的天體如果不受潮汐力的影響,會比大天體更快地降溫。除了受隕石撞擊以外,小天體的地質活動會隨溫度的降低而息止。 恆星天文學 研究恆星和恆星演化,對人們瞭解宇宙有著重要的意義。科學家對恆星的瞭解來自於觀察、理論以及對恆星內部的電腦模擬。恆星會在稱為暗星雲的高密度塵埃和氣體中形成。當星雲的穩定性受到破壞時,塵埃和氣體就會在自身引力下坍塌形成原恆星。當原恆星核心的密度和溫度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啟動核聚變,使恆星形成。 幾乎所有原子量大於氫和氦的化學元素都是在恆星核心中形成的。 恆星的屬性主要取決於它開始時的質量:質量越大,亮度就越高,氫在其核心聚變成氦的過程也發生得越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氫會完全轉化為氦,此時恆星會進入演化過程中的下一個階段。恆星核需要有更高的溫度才能使氦聚變。核心溫度足夠高的恆星會一邊使外層膨脹,一邊增加核心密度,形成紅巨星。紅巨星會迅速用盡氦燃料,因此壽命不長。質量更大的恆星會逐步以更重的元素進行聚變,再經過一連串的演化階段。 恆星的質量決定了它最終的歸宿:8 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恆星會坍縮,成為超新星,而 8 個太陽質量以下的恆星則會噴出外層的物質,形成行星狀星雲。超新星爆炸後的殘骸是一顆密度極高的中子星;如果恆星質量超過 3 個太陽質量,則超新星殘骸將會是一個黑洞。相互公轉的聯星會有更加複雜的演化過程,例如,白矮星會從其伴星不斷吸取物質,最終可引發超新星爆炸。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都有助於把恆星內部經聚變產生的「金屬元素」(在天文學中泛指氫、氦以外的一切元素)分散到星際介質當中。全靠這兩者,包括太陽系在內的行星系統才會由氫和氦以外的多種元素所組成。 銀河系天文學 太陽系所處的銀河系屬於棒旋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一員。銀河系由氣體、塵埃、恆星等各種天體所組成,這些天體繞銀河系的中心公轉,並透過相互引力束縛在一起。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一個螺旋臂的外端,因此銀河系有很大部分受塵埃的阻擋,觀測不易。 銀河系中心是一個棒形隆起物,稱為核球。科學家相信在核球的最中心處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從核球起有四條主螺旋臂向外輻射至外端,此處的恆星形成非常活躍,含較多的第一星族恆星。這些結構都基本位於同一平面上,平面以外還有一個扁球形銀暈,主要含年齡更大的第二星族恆星,亦含數以百計的球狀星團。 恆星和恆星之間的空間充斥著低密度的物質,稱為星際介質。其中由氫等元素組成的分子雲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密度相對較高。高密度的星前核心或暗星雲坍縮,形成原恆星。 大質量恆星出現後,分子雲變為由發光氣體和等離子體形成的電離氫區。這些恆星產生的恆星風和超新星爆炸最終使雲團疏散開來,往往留下若干年輕的疏散星團。這些星團慢慢分散開,其中的恆星融入銀河系眾多的恆星當中。 在研究過銀河系及其他星系中物質的運動情況後,科學家發現普通的可見物質只是星系總質量的一小部分。圍繞星系的暗物質暈組成星系的大部分質量,但暗物質的本質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星系天文學 對銀河系以外天體的研究分支包括: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星系分類、活動星系觀測以及星系群和星系團的觀測。對星系群和星系團等的觀測對瞭解宇宙大尺度結構有重要的意義。 大部分星系都可根據形狀具體劃分為螺旋星系、橢圓星系及不規則星系。 顧名思義,橢圓星系的截面呈橢圓形。星系中的恆星沿著隨機軌道,而不是一個特別的方向執行。在橢圓星系中,星際塵埃幾乎不存在或完全不存在,恆星誕生的區域少,恆星普遍較老。橢圓星系常見於星系團的中心,很可能是大星系相撞的產物。 螺旋星系呈扁盤形,沿一個方向旋轉,中心有一個凸起的球狀物或棒狀物,從中伸出若干條螺旋臂,向外放射。螺旋臂發亮,充滿塵埃,是恆星誕生的區域,其中的年輕大質量恆星呈藍色。螺旋星系外圍一般是由老恆星組成的暈。銀河系和鄰近的仙女座星系都屬於螺旋星系。 不規則星系是外表混亂,無法歸為螺旋或橢圓星系的星系。宇宙中有四分之一的星系都屬於此類。混亂的形狀很可能是引力擾動的結果。 活動星系會發出巨大的能量,但這些能量並不來自它的恆星、塵埃或氣體,而是來自它的緻密核心。科學家相信,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在吸入物質後發出大量輻射,形成活動星系核。電波星系會發出大量的無線電波,並散發出羽狀或葉狀的巨大氣體結構。其他的活動星系則會發出波長較短的高能輻射,如西佛星系、類星體和耀變體。類星體是可觀測宇宙中持續亮度最高的天體。 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結構由星系群和星系團組成。最大的星系集體稱為超星系團。宇宙中的物質在最大尺度上形成纖維狀結構和長城,之間則是巨大的空洞。 物理宇宙學 宇宙學的研究物件是整個宇宙。物理宇宙學家透過觀測宇宙大尺度結構,對宇宙的開端和演化有了深入的認識。現代宇宙學的核心思想是大爆炸理論:宇宙在 138 億年前誕生,自此後不斷膨脹至今。1965 年,科學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奠定了大爆炸的觀測基礎。 宇宙在膨脹期間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宇宙學家猜測,宇宙最初曾有過極快速的宇宙暴脹,使波動的初始條件得以勻化。接著的核合成過程產生了早期宇宙的各種原子核(見核宇宙編年學)。 此時宇宙充斥著離子,光子不可穿透。直到中性原子形成,太空才變得「透明」。第一次不受阻擋穿透太空的光線,至今仍遊離於宇宙中,形成宇宙微波背景。有相當一段時間,由於恆星還未形成,宇宙是漆黑一片的。 不同區域的物質質量密度有微乎其微的差異,物質因此開始聚合,形成各個尺度上的階級式結構。密度較高的物質成為了氣體雲和最早期的恆星第三星族恆星。這些大質量恆星激發了再電離過程,製造了早期宇宙中的許多重元素。重元素在衰變後成為輕元素,使核合成週期可以延續下去。Dodelson 2003 pp 216261 在引力的作用下,物質形成了大尺度纖維狀結構和巨大的空洞。氣體和塵埃逐漸聚集,形成早期星系。這些星系不斷納入更多的物質,並互相形成星系群和星系團,再組成超星系團。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存在對宇宙的結構有著決定性作用。兩者合起來,共佔全宇宙質量的 96 之多。因此,科學家正在極力試圖探究其背後的物理原理。 跨學科研究 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與其他科學領域有著密切的跨學科關係。考古天文學利用考古學和人類學證據,研究遠古或傳統天文學在文化中的角色和地位。Sinclair 200613 天體生物學研究生物系統在宇宙中的起源、演化和分佈,並特別關注地外生物能否存在,人類又如何能探測這些生命這些問題。將統計學方法應用在分析不可勝計的天文觀測資料上。 天體化學研究宇宙中化學物質的形成和反應。宇宙化學專門研究太陽系內化學物質的分佈、來源以及同位素比率的變化。 利用天文學的知識,解答法律、歷史上的疑問,例如驗證拍攝照片的日期或確認有關天文藝術作品的創作時間。 業餘天文學 天文學是眾多科學領域中,業餘者能夠最大程度參與的領域。 業餘天文學家可以對各種天體和天文現象進行觀測,有的甚至會自己搭建觀測器材。最普遍的觀測物件包括:日、月、各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雨、恆星以及星團、星系、星雲等深空天體。業餘天文俱樂部分佈在世界各地,有的會為成員提供各種幫助,從搭建器材乃至完成觀測梅西耶星表(共 110 個)或赫歇爾目錄(共 400 個)中的所有天體。 天文攝影是業餘天文學的一個分支。許多業餘天文學家會選擇專門觀測某一類天體或某一類天文現象。 大部分業餘天文學家都在可見光範圍內做觀測,但也有一小部分用可見光以外的波長進行觀測,包括在傳統天文望遠鏡上加上紅外濾光片,或使用射電望遠鏡。卡爾央斯基在 1930 年代開始在無線電波長進行觀測,開創了業餘射電天文學。業餘天文學家不但可以使用自己的器材,還可以使用開放給業餘者的專業射電天文望遠鏡。 與大多數現代科學領域不同的是,業餘天文學家至今仍在為天文學作出重大的貢獻。比如,他們透過掩星的方法提高小行星軌道的測量精度,發現新彗星,又對變星做定期觀測。隨著數碼科技的提升,業餘天文攝影也有了極大的進步。 天文學未解之謎 儘管隨著天文學的驚人發展,人類已經對宇宙的認知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今天仍然有一些至關重要的天文學未解之謎。要解答這些謎題,有可能需要新的地面或太空觀測儀器,乃至理論和實驗物理上的新發展。 恆星質量分佈從何而來?為什麼不論初始條件如何,天文學家都會觀測到相同的初始質量函式?有待對恆星和行星的誕生過程有更深入的瞭解。 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體?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物?如果存在,應如何解決費米悖論?證實地球以外生物的存在,對許多科學和哲學問題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太陽系是平平凡凡,還是絕無僅有? 暗物質和暗能量的本質是甚麼?這兩者在宇宙的發展和未來有著決定性作用,然而人類對它們的本質尚且一無所知。宇宙的終極命運是甚麼? 第一批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形成的? 超高能宇宙射線從何而來? 鋰元素在宇宙中的豐度為甚麼比大爆炸模型所預測的低四倍?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Available at Project Gutenberg Google books 外部連結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天空和望遠鏡》雜誌 天文及天體物理學百科全書 2009 國際天文年官方網站 中國國家天文臺 北京天文館 香港太空館 美國太空總署每日一天文圖正體中文站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網路天文館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參見 天文學綱要 天文學家 天文學大事年表 天文學學科列表 天文學辭彙 天文臺 國際天文聯會 國際天文年 天體演化學 空間科學 太空探索 可觀測宇宙 宇宙距離尺度 分類:宇宙
力學是物理學的一個分支,主要研究能量和力以及它們與物體的平衡、變形或運動的關係。 發展歷史 人們在日常勞動中使用槓桿、打水器具等等,逐漸認識物體受力,及平衡的情況。古希臘時代阿基米德曾對槓桿平衡、物體重心位置、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統研究,確定它們的基本規律,初步奠定了靜力學,即平衡理論的基礎,古希臘科學家亞里斯多德也提出作用力造成運動的主張,即物體不受力,必將停止。 自文藝復興之後,科學革命興起,伽利略的自由落體運動規律,以及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皆奠定了動力學的基礎。力學從此開始成為一門科學。此後彈性力學和流體力學基本方程的建立,使得力學逐漸脫離物理學而成獨立學科。到 20 世紀初,在流體力學和固體力學中,實際應用跟數學理論的互相結合,使力學勃起創立了許多新理論,同時也解決了工程技術中大量關鍵性問題。 古典力學及量子力學 力學主要可分為古典力學及量子力學。 若以發現的時間來看,古典力學較早被發現,啟源於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量子力學則是 20 世紀初才由許多科學家所創立。 古典力學主要研究低速或靜止的宏觀物體。開普勒、伽利略,尤其是牛頓是古典力學的奠基人。 量子力學應用範圍較廣,不過主要是針對微觀的物質。根據對應原理,量子數相當大的量子系統可以與古典力學中的行為模式相對應,使得量子力學及古典力學不會相衝突。量子力學可以解釋及預測分子、原子及基本粒子的許多行為。不過針對一般常見的巨觀系統,若使用量子力學會複雜到無法處理粒子間的互動作用,因此,巨觀系統透過古典力學的方式處理仍較為恰當。 相對論及牛頓力學 量子力學將力學延伸到經典力學以外的範圍,而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及狹義相對論也將原來牛頓及伽利略的力學擴充套件到更大的範圍。在物體速度接近光速時,因相對論而產生的效應會主導物體的行為,也會使其速度不會超過光速。量子力學也需要配合相對論進行修正,量子場論就是量子力學和狹義相對論的結合。不過量子場論和廣義相對論目前仍無法整合,這是大一統理論希望可以克服的問題。 依研究物體來分類 在力學中,常用到一個名詞「物體」。物體可能是質點、拋體、太空船、星體、某些流體、某些固體、某些機械或某些土木建築。 力學中的一些分支也和所探討的「物體」特性有關。例如質點就是小的物體,在古典力學中只視為一個有質量的點。而剛體有固定的大小及尺寸,不允許形變,和質點比較,剛體增加了一些稱為自由度的引數,例如在空間中的方向。 物體也有可能是可允許形變的半剛體,如彈性體,或者根本沒有固定的形狀,如流體。這些物體可利用古典力學的方式研究,也可以利用量子力學來分析。 例如一顆棒球的運動常使用古典力學來分析,而原子核內質子及中子的行為則通常會用量子力學來描述。 主要分支學科 在物理學的研究中,也有用「場」來描述物質的行為,稱為場論。其描述方式和力學使用的方式有些不同,可分為古典場論及量子場論。不過在實務上,場論及力學要探討的內容常常有密切的關係。例如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常常是因為電磁場或重力場而產生,而當物體對其他物體產生作用力時,也常常會產生場。事實上,若以量子力學的觀點,物體也是場,可以用波函式來描述。 經典力學(基礎力學) 質點及剛體力學 應用力學或稱工程力學 靜力學 運動學 動力學 分析力學 拉格朗日力學 哈密頓力學 連續介質力學 固體力學 材料力學 彈性力學 塑性力學 損傷力學 接觸力學 斷裂力學 結構力學 土力學 流體力學 流體靜力學 流體動力學 空氣力學 水力學 生物力學 天體力學 參考來源 維基教科書:基礎力學 參見 力 延伸閱讀 Robert Stawell Ball 1871 Experimental Mechanics from Google books 外部連結 iMechanica the web of mechanics and mechanicians Mechanics Definition Mechanics Blog by a Purdue University Professor The Mechanics program at Virginia Tech Physclips Mechanics with animations and video clip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US 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Interactive learning resources for teaching Mechanics The Archimedes Project Engineering Fundamental Solid Fluid Mechanics Category 物理學分支
化學是在原子、分子層次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研究的物件涉及物質之間的相互關係,或物質和能量之間的關聯。傳統的化學常常都是關於兩種或以上的物質之間的接觸和其後的變化,即化學反應,又或者是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的過程。這些變化有時會需要使用電磁波,當中電磁波負責激發化學作用。不過有時化學並不一定要關於物質之間的反應。光譜學研究物質與光之間的關係,而這些關係並不涉及化學反應。準確的說,化學的研究範圍是包括分子、電子、離子、原子、原子團在內的核 電子體系。 「化學」一詞,若單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學問」之意。化學主要研究的是化學物質互相作用的科學。化學如同更廣義的物理皆為自然科學之基礎科學。很多人稱化學為「中心科學」,因為化學為部分科學學門的核心,連線物理概念及其他科學,如材料科學、奈米技術、生物化學等。研究化學的學者稱為化學家。在化學家的概念中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或比原子更細小的物質組成,如電子、中子和質子。但化學反應都是以原子或原子團為最小結構進行的。若干原子透過某種方式結合起來可構成更復雜的結構,例如分子、離子或者晶體。 詞源 英語中的「化學」一字的語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是由「鍊金術」得名的。英語中「」一詞源於古法語的「」和阿拉伯語的「」,意為「形態變化的學問」。阿拉伯語中的「」一字則源於希臘語。亦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英語中的「」一字源自埃及語中的「」,意思是「土」。 在中國,「化學」一詞最早出現在 1857 年墨海書館出版的期刊《六合叢談》。偉烈亞力提及王韜在其日記中記載了從戴德生處聽聞的「化學」一詞參看《朗文化學詞典》,香港:朗文出版社出版,1997 年有關「化學」一詞的譯名來源亦可參看譯名「化學」的誕生 。一般認為中文中的 化學 一詞是徐壽翻譯英國人的書《化學鑑原》一書時發明的。 「化學」一詞被介紹到日本,取代了原先日語中的譯法「舍密」註釋:「舍密」一字是音譯自荷蘭語中的 一字的。 歷史 人類早期對火的認識 最早的化學要算是人類對火的研究。對於當時的人來說,火可以將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物體,所以成為了當時人最有興趣研究的現象。如果沒有火,人類不會發現到鐵和玻璃的煉製方法。 鍊金術 人類發現了黃金這種貴重的金屬之後,很多人轉移研究怎樣把其他物質變成黃金。公元前 300 年至 1500 年,煉金術士皆研究如何將一些便宜的金屬轉化成黃金,因此累積了金屬的提取和處理有關的觀察和技術。有些煉金術士主要的工作是製造藥物。2000 年前,人類已廣泛使用金、銀、汞、銅、鐵和青銅。 早期化學 早期化學家收集了很多不同物質的資料。在 17 世紀以前,化學成就並不大(燃素說、煉金術),其中較有成就者如羅伯特波義耳。到了 1750 年,化學仍帶有神秘色彩,並為不正確的理論支配著。直到 1773 年,安託萬 洛朗德拉瓦錫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並以氧化還原反應解釋燃燒現象,推翻了盛行於中世紀的燃素說,才開啟了現代化學之路;他因此被尊崇為「化學之父」。接著道爾頓整合當時的化學知識,並以自身的實驗所得提出了劃時代的原子說。此後,一些化學家相繼發現了各種化學元素,後來門得列夫建立了元素週期表令化學視界更臻完備。1901 年,化學家諾貝爾以其遺產成立了諾貝爾化學獎,以表揚在科學領域及其他重要領域對人類有較大貢獻者。 現代化學 現代化學始於 20 世紀初期蓬勃發展的量子力學。萊納斯鮑林引進量子力學解釋化學鍵的本質,得以用波函式的線性疊加來描述。質子、中子和電子的發現,使化學真正由原子尺度來理解化學反應。量子力學和電子學的發展,使得許多新型儀器得以開發,來探索和分析化合物的結構和成分,如光譜儀、色譜儀、核磁共振儀和質譜儀等。 當代化學 當代化學大致分為四大學門,各學門又有許多延伸的子學門和應用化學領域。 四大學門主要為: 物理化學是從物理角度分析化學原理的化學學門,可謂近代化學的原理根基。物理化學家關注於分子如何形成結構、動態變化、分子光譜的根本原理,以及平衡態等基本問題,涉及熱力學、量子力學、統計力學等重要物理領域。大體而言,物理化學為四大學門中最講求數值精確以及理論架構嚴謹的學門。 分析化學開發分析物質成分、結構與量的方法,使化學物質成分得以定性或定量,化學物質結構得以確定。從分析手段分,分析化學又可分為化學分析和儀器分析。分析化學是化學家最基礎的訓練之一。化學家在實驗技術和基礎知識上的訓練,皆得力於分析化學。當代分析化學著重儀器分析,常用的儀器分析手段有如下幾種:光譜法(例如紫外分光光度法、紅外光譜法、原子發射光譜法、原子吸收光譜法、X 射線衍射法、拉曼光譜法等)、色譜法(例如薄層色譜法、氣相色譜法、液相色譜法、電泳法等)、電化學分析(例如伏安法、電致發光法、電導分析法等)、質譜法、能譜法等。 有機化學研究碳、氫、氧、氮、硫等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化學學門。有機化學主要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由於有機化學高度的應用性和悠久的發展歷史,通常被普羅大眾視為當代化學的代名詞。有機合成和新反應途徑的開發,對於藥物,天然物,生物和材料高分子的開發,都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對於化學工業有極大的影響。 無機化學有機化合物以外元素的化學領域,研究化合物的合成途徑和方法,機構和物理性質,最常見的分子體系為金屬化合物。有機和無機化學領域常有交疊,甚至有密不可分的趨勢。有機金屬化學就是一門結合有機和無機領域的化學。 其他延展和應用的學門: thumb200px 移液器,一種生化常用的實驗儀器 理論化學從物理的理論去解釋各種化學現象的學門。 計算化學由於分子體系的複雜性,分子的反應,動態,結構,經常是無法完全以量子力學做計算的。因此計算化學提供各種簡約的計算方法,來預測並輔助實驗結果的推斷。實用性上已有諾貝爾獎的肯定,如 1998 年獲諾貝爾化學獎的密度泛函方法。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內發生的化學反應和相互作用的學科,被應用於研究細胞中各組分(例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核酸以及其他生物分子)的結構和功能。生物化學被廣泛應用於蛋白質各項化學性質的研究,特別是應用於酶促反應的研究。 熱化學是以熱力學的觀點來研究化學,以焓、熵等狀態函式來描述和預言化學物質穩定性和化學反應發生的結果。 電化學是研究各種因為電推動而發生的化學作用或者會在運作途中産生電力的化學作用的科學學門。生活中常見的各種電池就是電化學的研究成果。 光化學研究各種化學物質,受到各種頻率光線照射之後的化學反應變化。 藥物化學研究化學物質怎樣用於藥劑中,從而改變藥劑的功效,做出醫療的作用。它其實是幾個化學門派,包括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物理化學,及幾個不屬於化學的科學學門,包括:藥劑學、分子生物學和統計學的結合。 量子化學用量子力學及其他純理論手段解釋各種化學現象。 核子化學研究不同的次原子粒子怎樣走在一起,形成一個原子核,及研究一個原子核中的物質如何變化。 放射化學是化學的一個分支,旨在研究那些參與化學反應的物質屬於或帶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學反應的一門學科。例如:採用碘的放射性同位素 125I 標記各種蛋白質或激素,以便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技術,檢測血清標本之中相應物質的濃度。 天體化學研究外太空的化學物質,分析它們的成分、結構與地球上的物質有什麼不同。 大氣化學是一種對地球大氣層及其他星球的大氣層的研究。大氣化學都會研究環境變化途中發生過什麼化學反應,是大氣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 環境化學研究化學物質進入不同自然環境,經物理、化學、生物反應後,形成的產物是否對人體及生態造成危害。 綠色化學研究怎樣從化學角度減低汙染。 資訊化學用電腦去解決化學上的問題。 地球化學研究地殼中各種物質的化學特性,解釋它們的構造。 石油化學從化學角度研究石油及天然氣的特性及煉油技術。 高分子化學研究比較大的分子,即是高分子,例如發泡膠怎樣造出來和有些什麼特性。高分子化學亦會研究怎樣令很多分子結合為一粒高分子。 超分子化學研究共價鍵以外各種化學鍵,例如:氫鍵、範德華力、疏水效應的運作。 基本概念 原子 一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外圍帶負電荷的電子(稱為核外電子)組成的粒子,一般而言是化學研究的最小尺度範疇。原子核通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與通常的物理概念不同的是,單一的質子在化學領域被認為是 1H(氕 原子核,也就是說原子核內必然含有質子,但可能不含中子。 電子帶負電荷,質子帶正電荷,個數相同使得電荷平衡,令整個原子呈電中性。當核外電子數與原子核內質子數不相同時,則形成離子。通常認為離子也是原子的一種。 元素 擁有相同質子數的同一類原子被稱為 元素。例如,氫這種元素中所有原子都是隻有一粒質子。這個概念換過來說亦可:所有原子核中有六粒質子的原子都是碳,所有原子核中有九十二粒質子的都是鈾。元素亦有另一定義,就是所有不可以用化學方法分解的物質都是元素。 在這麼多種列舉元素的方法中,最常用和最方便的莫過於元素週期表。週期表根據原子序數來排列原子,而原子序數就是一粒原子中質子的數量。因為這個奇怪的排列,排在一起的元素,無論是同一個直行、同一個橫行還是純粹在附近,都有一些大致上固定的關係。 同一種元素可能有很多個不同的核素。它們的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因而化學性質相同。但由於它們的中子數不同,造成原子核穩定性不同,而造成某些核素具備放射性。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在元素週期表內佔據同一個位置,因此同一種元素的不同核素互稱同位素。例如 1H(氕)與 2H(氘)互稱同位素。 物質 化學物質是指一種物體,它既確定了其化學組成,也確定了它的化學性質。嚴格的來講,混合的化合物,元素等都不能算是化學物質,只能說是化學藥品或者說化學制品。大多數我們日常生活碰到的化學品都是混合物,比如空氣、合金、生物製品。 命名法 物質的命名法在化學語言當中是最嚴格的一環。早在很久以前,化合物的命名是由其發現者自行決定的,這樣則導致了命名的困難和混亂。而現在我們最常用的還是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 命名方法。它用一個命名系統讓所有的化合物都有一個獨有的名稱和程式碼。有機化合物透過有機命名系統命名;而無機化合物透過無機命名系統命名。而透過化學索引服務,我們可以輕鬆的透過 CAS 號 來找到每一個化合物的性質、特性、命名和結構。 分子 一個分子是化合物的最基本結構,不用化學方法是拆不開的。大部分分子都是由兩個或以上原子組成,但是都有些特例,例如氦氣分子,只有一個原子。這些原子,如果多於一個,是透過化學鍵結合。 離子和鹽 離子是帶電荷的物質,可以由原子或分子失去或得到電子形成。正離子(例如鈉離子 Na)和負離子(例如氯離子 Cl)結合可以成為電荷中性的鹽(例如食鹽 NaCl)。有些離子是由幾個原子組成,而它們進行化學作用的時候又不會分離,例如磷酸根離子(PO43)、銨離子(NH4)。氣相的離子通常被稱為等離子體。 酸鹼性 物質可以被分類為一種酸或者是一種鹼。通常我們有幾種進行酸鹼分類定義的理論。其中最簡單的要數阿累尼烏斯理論,它認為:酸是能夠在水當中電離出水合氫離子的物質;鹼則是在水當中電離出氫氧根離子的物質。而酸鹼質子理論則認為酸是能夠在化學反應中給其他物質氫離子的物質;而鹼則是相應能得到氫離子的物質。第三種理論被稱作是路易斯酸鹼理論(,它是基於形成化學鍵之上的。路易斯理論認為:酸是在鍵的形成當中接受了一對電子;而鹼則是在形成鍵的過程中給予了其他物質一對電子。因此,一個物質如果對於不同的酸鹼理論來說,可能在此是酸,在另外一個理論來說卻是鹼。 酸性強度的衡量方法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阿累尼烏斯定義的也就是我們最常用的 pH,它是透過衡量一個溶液當中氫離子的濃度來確定酸性的大小。它的計算方法是 pHlog10 H,也就是 pH 等於氫離子濃度的負對數(以 10 為底)。因此可以說,擁有更高濃度的氫離子溶液,其 pH 越低而酸性更強。第二種是定義,也就是酸解離常數(Ka),它衡量的是物質作為酸的時候給予氫離子的能力。因此一個酸性越強的物質,其 Ka 更高,更具有給予氫離子的傾向。同樣的我們可以用 pOH 代替 pH Kb 代替 Ka 來說明鹼性強度。 氧化還原 氧化還原的概念和一個物質的原子獲取或者給予電子的能力有關。物質擁有氧化其他物質的能力就被稱為氧化性,而此物質被成為氧化劑(,或者成為氧化物。一個氧化劑能夠將電子從其他的物質上移走。相應的,具有還原其他物質的物質被稱作有還原性而成為還原劑或者成為還原物。一個還原試劑能夠傳遞給其他物質電子並且氧化自身。而正因為其 給予 了其他物質電子,它還被稱為供電子物。氧化還原的性質與氧化數有關--其實真正的給予或者獲取完成的電子並不存在。所以,氧化過程被定義為增加了氧化數,而還原則是降低的氧化數。 簡單來說,氧化反應指還原劑失去電子,化合價上升;而還原反應是指氧化劑得到電子,但化合價下降。氧化和還原反應必須同時進行。 化學品 化學品泛指一切有確實化學構造及化學成份的物質,所以又稱化學物質。它們可以是元素、化合物或混合物。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的東西多數都是混合物,例如合金。 化合物 化合物是一些以不同元素用固定比例結合而成的物質。成份的比例決定了它的化學特性。例如水是用氫同氧以二比一組合而成,組成水分子的三個原子之間構成了 1045 度的健角。不同化合物及元素之間的變化稱為化學反應。 摩爾以及物質的量 摩爾(,臺灣使用 莫爾 一詞)是物質的量的國際單位,符號為 mol。1 摩爾是所含基本微粒個數與 12 克的碳 12 _612mbox C 中所含原子個數相等的一系統物質的量。使用摩爾時,應指明基本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離子、電子或其他基本微粒,也可以是基本微粒的特定組合體。1 摩爾物質中所含基本微粒的個數等於阿伏伽德羅常數,符號為 NA,數值是 602141291023,常取 6021023。 一種物質的摩爾質量與分子量,在使用國際單位制時,在數值上相等。 化學鍵 化學鍵是指組成分子或材料的粒子之間互相作用的力量,其中粒子可以是原子、離子或是分子。化學鍵的物理本質來自於粒子和粒子之間的靜電力,量子力學上意指原子間電子的波函式線性疊加。化學鍵是化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物理理論本質由萊納斯鮑林建立。化學家為能簡潔表述化學鍵並規避量子力學的複雜性,將化學鍵分類為共價鍵、離子鍵和金屬鍵,較弱的鍵結如氫鍵及較特殊的配位相互作用等。無論分類為何,其物理本質都是相同的。 分子間力 分子間力是不同分子之間的作用力,主要有氫鍵,範德華力,親水作用/疏水作用等,這種作用力比化學鍵弱,容易開啟或重新組合,但是形成分子空間排列和架構的重要作用力,是現代化學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物理特性 thumb 水湧上沙灘造成浪,就是水與沙的物理特性 物質有時會是液體,有時會是固體,有時會是氣體,這些叫作物質的相態。一件物質是否軟、透不透光、透光的話它的折射率是多少,這些都是一件物質的物理特性。總而言之,物理特性即是一種物質不靠化學作用都可以斷定到的特性。 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亦稱化學變化是一種物質轉變為另一種物質的過程,涉及分子中原子的交換和化學鍵的轉移、形成或消失。化學反應形成的改變既可令很多獨立的分子結合,也可將一個較大型的分子拆開成為很多獨立的小分子,甚至是同一分子內有原子移動,即使原子的數量沒有改變,但仍會構成化學反應。 平衡 雖然平衡概念在科學各領域都得到廣泛的應用,但在化學中,化學平衡是指化學成分中出現多種不同狀態的可能性,例如在可以彼此反應的幾種化合物的混合物中,或當物質可以以多於一種相態存在的時候。 即使有著不變的化學組成,但在平衡系統中的化學物質通常並非處於靜止狀態;這些物質的分子會互相繼續進行反應,從而產生動態平衡。因此,化學平衡描述了諸如化學成分之類的引數隨時間保持不變的狀態。 能量 化學定律 化學反應的守恆必須符合物理守恆定律,反應前後應符合: 質量守恆定律:一個化學反應發生,物質的總質量不會有任何變化。 能量守恆定律:化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總和不變,只是能量形式依照反應模式而變化。引出三個重要概念:平衡,熱力學,動力學。 電荷守恆定律:化學反應前後的電荷數應守恆。 阿伏伽德羅定律 比爾 朗伯定律 波義耳定律(1662 年,壓力和體積相關) 查理定律(1787 年,體積和溫度相關) 斐克擴散定律 蓋呂薩克定律(1809 年,壓力與溫度相關) 亨利定律 赫士定律 定比定律 倍比定律 拉烏爾定律:理想溶液在一固定溫度下,其內每一組元的蒸氣分壓與溶液內各該組元的摩爾分數成正比,其比例係數等於各該組元在純態下的蒸氣壓。(物理化學的基本定律之一) 化學工業 化學工業(化工)是當代經濟活動當中重要的一部分。全球 50 大化學品製造商在 2004 年共銷售了 5870 億美元的業績,其中利潤佔據了 81,其中研發成本佔據了 21 學科分類 無機化學是研究無機化合物的化學。 元素化學 無機合成化學主要是經由各式各樣的無機反應來建構無機分子。 有機化學是研究有機化合物的結構、性質、製備的學科,又稱為碳化合物的化學。 有機金屬化學是有機化學和無機化學交疊的一門分支課程,研究含有金屬(包括類金屬)和碳原子鍵結的有機金屬化合物,其化學反應、合成等各種問題。 有機合成化學 天然有機化學 分析化學是開發分析物質成分、結構與量的方法,使化學物質成分得以定性或定量,化學物質結構得以確定。 按分析目標分,可分為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任務是確定物質的組分 定量分析需要測定物質中各組分的含量的分析方法 按分析手段分,可分為化學分析與儀器分析 化學分析 儀器分析是用儀器的物理學方法,測量物質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引數,並實驗其變化,以此判斷其化學成份,元素含量,甚至化學結構等。 生物化學是研究生物體中的化學程序的一門學科,常常被簡稱為生化。 材料化學(材料科學或材料工程)是一個多學科領域,涉及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各個科學和工程領域的應用。它是研究材料的製備或加工工藝、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材料宏觀效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 核化學又稱為核子化學,研究原子核(穩定性和放射性)的反應、性質、結構、分離、鑑定等的一門學科。 物理化學是一門從物理學角度分析物質體系化學行為的原理、規律和方法的學科,可謂近代化學的原理根基。 理論化學運用非實驗的推算來解釋或預測化合物的各種現象。近年來,理論化學主要包括量子化學,即應用量子力學來解決化學問題。 量子化學是應用量子力學的規律和方法來研究化學問題的一門學科。 結構化學是研究原子、分子和晶體結構以及結構與效能之間關係的學科。近幾十年,這門學科獲得迅速發展,結構化學觀點不僅滲透到化學各個分支學科領域,同時在生物、材料、礦冶、地質等技術科學中也得到應用 其他還有諸如放射分析化學、同位素化學、輻射化學、核燃料、反應堆和裂變產物化學、地球化學、海洋化學、大氣化學、環境化學、宇宙化學、星際化學、藥物化學、神經化學、農業化學、石油化學、木材化學、土壤化學、煤化學、食品化學、化學地理學、天體化學、岩石化學、空間化學及膠體與介面化學等 參見 諾貝爾化學獎 元素列表 化學工業 化學物質列表 化學術語列表 元素週期表 化學家 同位素列表 化學基本主題列表 化學與物理學的比較 註釋及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英國皇家化學學會 美國化學協會
地理學是探索地球及其特徵、居民和現象的學問,研究地球表層各圈層相互作用關係,及其空間差異與變化過程的學科體系。 詞源 英語 geography 一詞源自古希臘語(羅馬化:geografía),由 geo(意為 大地)和(意為 寫)組成,字面意思為 對大地的描述。最早使用 geography 的是埃拉託斯特尼(Eratosthenes),他用此詞表示研究地表景物的學問。 中國古代地理學稱「輿地」或「輿地學」,「地理」則是指山川方域的地勢、外貌。最早的地理書籍有《禹貢》、《山海經》等。中文的「地理」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將英語 geography 一詞譯為「地理」,之後該譯法傳入中國。1902 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故一般小學課目有史學、輿地二項。1903 年,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清史稿》〈志選舉二學校二〉:「博考外國各項學堂課程門目,參酌變通,擇其宜者用之,其於中國不相宜者缺之,科目名稱不可解者改之,過涉繁重者減之。」。在重訂章程後,一般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之後,地理一詞作為 geography 對應的翻譯,在中國廣泛流傳。 研究範疇 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測量地球形狀、大小的方法,描述已知的國家和地區。傳統上,地理學有四個基本的研究範疇 Reprint of a 1964 article: 自然及人文現象的空間分析,研究事、物的分佈。 區域研究(area studies),鑽研某地方或區域,並與他者比較異同。 人地關係(manland relationship)研究,探討自然現象與人相互的影響。 地球科學,以自然科學角度探索地球。 相比之下,現代地理學則是涵蓋多重學科的大學問。歷經科學化的辯證和計量革命,並與各門哲學思想對話後,現代地理學主張理解空間、人類及自然的複雜性(complexity)不僅僅只是「知其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 一般認為,地理學家與地圖學家同屬,都是研究地名與數字。雖然許多地理學家都有地名學及地圖學訓練,但兩者都不是地理學的主旨。地理學家研究現象、過程、特徵以及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之於空間及時間上的分佈。空間及時間涉及的主題包羅萬有,例如氣候、生態、經濟,故地理學是一門跨學科的學問。 地理學可略分為二:自然地理學及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著眼自然環境,如地形的形成過程、有關氣候、土壤、水、生態、植被等的各種現象及其相互關係。人文地理學則著眼人造環境,例如人類如何開拓、管理和看待空間。自然與人的關係難解難分,故此立環境地理學,旨在基於自然地理學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分析自然與人的相互關係,並提出人類適應、改造自然,以切合自身永續發展。 分支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屬自然科學,專門探索大自然(岩石圈、大氣圈、水文圈、生物圈)的變化模式,可分類為以下範疇: Línea de Wallacejpg 生物地理學及景觀生態學 Cyclone Catarina from the ISS on March 26 2004JPG 氣候學及 90 mile beachjpg 海洋學及 Gavin PlantJPG 環境地理學及環境管理 Meridian convergence and spehrical excesspng 大地測量學 Delicate Arch LaSallejpg 地形學 Pangea animation 03gif 古地理學及 Meandersvg 水文學及水文地理學 Soil profilejpg 土壤學及土壤地理學 Fagus sylvatica JPG2ajpg 物候學 Receding glacierensvg 冰川學及凍土學 Chemicals in flasksjpg 化學地理學 Chennai damage 1jpg 地震學及火山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則探討人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研究人與社群、文化、經濟的關係,故可歸社會科學一類。雖然人文地理學的少有談及地貌(見自然地理學),可是人類活動確為山川地貌、區域氣候左右(如荒漠不宜耕作)。故此,討論人文地理學時並不可漠視地貌氣候等自然因素,環境地理學正好連繫兩者。人文地理學可分下列範疇(詳見人文地理學): Qichwa conchucos 01jpg 社會文化地理學(文化地理學及社會地理學) Pepsi in Indiajpg 發展地理學 Assorted United States coinsjpg 經濟地理學及商業地理學 Star of lifesvg 醫學地理學 British Empire 1897jpg 歷史地理學及時間地理學 Pyramide ComoresPNG 人口地理學及人口學 Dairy cattle Synergy Farm New Yorkjpg 工業地理學及農業地理學 ReligionSymbolsvg 宗教地理學 RERParisVision2025png 交通地理學 Bangladeshi villagers and foreignerjpg 旅遊地理學 NewYorkJan2005jpg 聚落地理學及都市地理學 Egyptian T55 tank disembarking LCU1644 during Exercise Bright Star 1985 DFST8608080jpg 軍事地理學 UN General Assemblyjpg 政治地理學及地緣政治學 Queuesvg 人種地理學 人類學問與日俱增,時有他學之新猷用於人文地理學研究,如: 行為地理學 地理知識學(Geosophy) 音樂地理學 食品地理學 戰略地理學 環境地理學 環境地理學從空間層面描述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連結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環境地理學不單牽涉兩者的學問,亦會從哲學層面,思考對人類有利的自然環境條件,使之概念化。 此外,全球化及科技發展(technological change)令人與環境的關係有所改變。環境地理學的研究範疇,如災害管理、環境管理、可持續性,生態政治學(ecopolitics),政治生態學(political ecology)等,則是為理解此轉變之法。 地球空間資訊科學 地球空間資訊科學(geomatics)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它在 1950 年代的地理學計量革命(quantitative revolution)中首先出現。地理資訊學包含利用地圖學及測繪學所使用的傳統空間技術及電腦應用。地理資訊學與其他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及遙感方法的學科一起成為一門普遍的科目。地理資訊學亦引起部分地理部門的復興,此現象特別在 1950 年代經歷地理部門衰退的北美洲更為顯著。 地理資訊學包含大範圍的學科包括空間分析,例如地圖學、地理資訊系統、遙感探測及全球定位系統。 區域地理學 區域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她研究地球上不同大小的區域。其主要目的是去理解或定義個別地區包含人類及自然因素的獨特性或特色。區域地理學的注意力亦有放在區域化(regionalization)上,包括運用適合的方法把空間分界成為區域。 區域地理學亦被認為是研究地理科學的必然方式(類似計量革命或批判地理學),詳細參見地理學歷史。 相關範疇 城市規劃,區域規劃(regional planning)及空間規劃(spatial planning):利用地理科學幫助決定如何發展(或是不發展)土地去滿足特定條件,例如安全、美觀、經濟機會、保護建築或自然遺產等等。城市、城鎮及區域規劃可以被視為應用地理學。 區域科學:區域學在 1950 年代由沃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帶領而冒起,它提供一個更為以資料及分析作基礎的方法去面對地理學問題,而不是傳統地理學上以描述的趨向去面對。區域學包含的知識中空間向度(spatial dimension)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區域經濟學、資源管理(resource management)、區位理論、城市規劃、區域規劃、交通運輸、通訊、人文地理學、人口分佈(population distribution)、景觀生態學及環境質素。 行星學:雖然地理學通常關注地球,但亦有可能非正式地用作描述其他世界的研究,例如太陽系的其他行星,甚至更遠。研究比地球更大的系統通常會形成部分天文學或宇宙學。其他行星的研究通常被稱為行星學。 其他分支學科 地名學 方誌學 理論地理學 技術 因為空間的相互關係對於作為一門概要性科學(synoptic science)的地理學十分重要,所以地圖是一個主要工具。地理學分析除了利用經典的地圖學外,亦融合現代化的方法,即以電腦為基礎的地理資訊系統(GIS)。 地理學家在其研究中使用四個相關的方法: 系統性(Systematic) 組合地理學知識成為不同類別,從而全面探索。 區域性(Regional) 在特定區域或位置層面去考證不同類別的系統性關係。 描述性(Descriptive) 簡潔地確定總體及特點所在。 分析性(Analytical) 探究地理區域中總體及特點出現在所在地的原因。 地圖學 地圖學研究地球表面利用符號的表示方法(即地圖製作)。雖然其他分支學科需要利用地圖表示她們的分析,但是實際的地圖製作理論已經十分足夠從其他學科分別開來。地圖學由起草技術的集合成長為實際的科學。 地圖學家(Cartographers)必須學習認知心理學及人因工程學去理解那種符號表達地球的資訊最為有效,而學習行為心理學則可以引導地圖讀者對資訊作出行動。她們必須學習大地測量學及頗為高階的數學去理解地球的形狀如何影響地圖符號的變形,從而反映在平面上作觀察。地圖學可以毫無爭議地被視為地理學中的大型學科的種子。大部分地理學家在幼年時對地圖充滿幻想視為一個她們將會窮一生精力去追尋地理學的早期表徵。 地理資訊系統 地理資訊系統(,GIS)處理並儲存高準確度的地球資訊在電腦內。除了其他地理學分支外,地理資訊系統專家必須理解電腦科學及資料庫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引起地圖學革命性的改變;幾乎所有的地圖製作現在都以地理資訊系統軟體幫助製成。GIS 同時亦代表地理資訊科學,即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的軟體和技術去代表、分析及預測空間關係的科學。 遙測 遙感可以被定義為一門取得從遠處量度出來的資訊的技術和科學。遙測的資訊由多方面而來,包括衛星地圖、航空攝影及手提感應器。地理學家不斷增加利用遙測去得出的地球表面、海洋及大氣資料。其原因為: 遙測能夠提供多樣空間尺寸的資料(區域性至全球) 遙測能夠為關注地區提供一個概要觀點 遙測能夠容許到達偏遠及難接近的地點 遙測能夠提供電磁波譜中可見光外的光譜資料 遙測能夠促進對於個別地點因為時間流逝而如何改變的研究 遙測得到的資料可以獨立分析或是與其他數碼資料層面(例如地理資訊系統)一併分析。 地理數量方法 地質統計學處理利用地理數量方法得出的資料,特別是應用統計學方法去探索地理現象。地質統計學被廣泛應用在眾多範疇包括:水文學、地質學、石油開採(petroleum exploration)、天氣分析、城市計劃、物流及流行病學。地質統計學的數學基礎來自資料聚類、區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無母數統計與及其他一眾科目。地質統計學的應用在地理資訊系統,特別在未量度點的插值(估計)十分依賴。地理學家在地理數量技術中有顯著參與。 地理質性方法 thumb 歐洲主要民族(1899) 地理質性方法,或民族誌學的研究技術被人文地理學家所採用。文化地理學有利用質性研究的傳統,而質性研究亦被人類學及社會學利用。人文地理學家透過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及深入訪問取得質性資料。 歷史 地理學的雛型 米利都的阿那克西曼德的構想被後期的希臘作家認為是地理學的始創人,而現在只能夠以其承繼者的片段才可以得知其一二。阿那克西曼德的貢獻包括發明晷針(Gnomon),一個雖然簡單但是她提供一個有效的希臘工具作為量度緯度。泰勒斯與阿那克西曼德亦因為預測日蝕而獲讚揚。地理學的基礎可以追溯至古代文化,例如古代、中世紀及近現代的中國歷史。最初以藝術與科學層面探索地理學的古希臘,則利用地圖學(詳見地圖學歷史 History of cartography)、古希臘哲學、古希臘文學或數學(詳見數學史)等方面去探究地理學。 圓形世界理論 第一個指出地球為球體的人有究竟是巴門尼德或是畢達哥拉斯的爭議。阿那克薩哥拉雖然能夠利用解釋日蝕論證出地球是圓形,但他和其他當代學者一樣認為地球是平面的。埃拉託斯特尼是其中一個最初估計地球半徑的人。 經緯線系統及其進化 第一個最初準確的經緯線系統被認為是喜帕恰斯。他利用巴比倫數學推演出一個六十進位法(sexagesimal)系統。經線及緯線被細分為 360,每度更被細分為 60(角分)。為了量度(不同位置的經度,他提出利用日蝕去決定相對時間的差距。羅馬帝國探索新地方時的廣泛製圖在以後提供一個高度的資訊性去給托勒密建構詳細的地圖集(atlas)。托勒密伸延喜帕恰斯的成果,在他製作的地圖上利用坐標網(grid system)及使用 565 英里作為一度。 伊斯蘭世界及中國所領導的地理學 羅馬帝國在中世紀瓦解時地理學的演化由歐洲轉移至伊斯蘭世界 Needham Joseph 1986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Volume 3 Taipei Caves Books Ltd Page 512。學者包括製作詳細地圖的阿布阿卜杜拉穆罕默德伊德里西(Abu Abd Allah Muhammad alIdrisi)、伊本巴圖塔、伊本赫勒敦提供朝覲的詳細描述。另外,伊斯蘭學者翻譯和詮釋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早期著作,並在巴格達建立起智慧所(House of Wisdom)作為以上用途。三世紀直到 13 世紀,中國歷史上的地理學研究方法及地理學文學寫作都比起歐洲的大幅度地複雜很多。中國地理學家例如劉安、沈括、范成大、周達觀、徐霞客等寫出很多重要的專著,但是在 17 世紀後,西方的地理學觀念及方法大多都被中國所採用。 地理大發現 在 16 世紀至 17 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期,探險家如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等發現及佔據新土地,需要令地理資料更為準確,與及一個更為堅固的理論基礎。由傑拉杜斯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和伯恩哈德瓦倫紐斯(Bernhardus Varenius)的著作《地理學概論》(Geographia Generalis)正正是新出現的科學化地理學的一流例子。 眾多地理學協會的成立 地理學在 18 世紀及 19 世紀被認同為一個獨立學術科目,並成為歐洲(特別是巴黎及柏林)大學的一門經典課程。19 世紀期間眾多地理學協會發展起來,包括 1821 年成立的巴黎地理學會(Société de Géographie)、1830 年成立的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1845 年成立的俄羅斯地理學會(Russian Geographical Society)、1851 年成立的美國地理學會(American Geographical Society)與及 1888 年成立的國家地理學會。伊曼努爾康德、亞歷山大馮洪堡、卡爾李特爾及維達爾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的影響可以被視為地理學由哲學轉變為學術科目的一個轉捩點。 跨學科間連線的加強 在經歷兩個世紀的科技進步如電腦等引致地理資訊學的發展和引進新方法如參與觀察及地質統計學作為地理研究的工具。在 20 世紀的西方,地理學科經歷四個過程:環境決定論、區域地理學、計量革命及批判地理學。因為地球科學追求以一個全面涵蓋的視界理解世界的關係,跨學科連線在地理學、地質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統計學間大量加強。 部分有影響力的地理學家 埃拉託斯特尼(Ερατοσθένης,前 276 年-前 194 年):主要貢獻為設計出經緯度系統以及計算出地球直徑大小。 克勞狄烏斯托勒密(Κλαύδιος Πτολεμαῖος,約 90 年-168 年):編譯希臘及羅馬知識而成著作《地理學指南》。 傑拉杜斯麥卡托(Gerardадщвus Mercator,1512 年-1594 年):創新的地圖學家,其貢獻為發明麥卡託投影法。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 年-1859 年):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出版《宇宙》及創立地理學的分支。 卡爾李特爾(Carl Ritter,1779 年-1859 年):被視為現代地理學之父之一。穩佔柏林洪堡大學第一把交椅。 (1807 年-1884 年):在冰川結構、冰川運動,特別是快速的高度認識享譽盛名。 威廉莫里斯戴維斯(William Morris Davis,1850 年-1934 年):美國地理學之父及侵蝕迴圈(cycle of erosion)的發展者。 維達爾白蘭士(Paul Vidal de la Blache,1845 年-1918 年):法國地質政治學學校創辦人及近代地理學奠基人。 哈爾福德麥金德爵士(1861 年-1947 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共同創辦人,之後幫助創立以及雷丁大學,並成為英國地理協會會長,《》及心臟地帶(Heartland)理論作者。 瓦爾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893 年-1969 年):人文地理學家及中心地理論發明者。 段義孚(YiFu Tuan,1930 年-):美籍華人學者,開展人本主義地理學(Humanistic Geography)作為一個學科。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1935 年-):家,空間及城市地理學理論作者。 邁克爾弗蘭克斯古特柴爾德(Michael Frank Goodchild,1944 年-):著名地理資訊系統學者以及在 2003 年獲頒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創會獎項。 (1949 年-):發起人。 參見 地質學 地球物理學 氣象學 參考文獻 Category 地球科學 Category 社會科學 Category 主要話題條目
地質學(法語、德語:Geologie;;拉丁語、西班牙語:Geologia;源於希臘語 γῆ 和 λoγία)是對地球的起源、歷史與結構進行研究的學科。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圈層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物件,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分,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 地球歷史學 zhhantzhhans 地質時間尺度涵蓋了整個地球歷史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y stratigraphyorg。其起點開始於最早的太陽系材料生成時,約在 4567Ga,地球的出現約在 454 Ga,一開始稱為冥古宙,最年輕的地質年代則是全新世。 重要的地質事件 4567 Ga(十億年前):太陽系形成 454 Ga:地球吸積 約 4 Ga:後期重轟炸期的結束,出現第一個生命 約 35 Ga:開始光合作用 約 23 Ga:有含氧的大氣,第一起雪球地球事件 730635 Ma(百萬年前):第二起雪球地球事件 542 03 Ma:寒武紀大爆發-具有堅硬結構的生命大量出現,古生代開始 375 Ma:第一批脊椎動物進入陸地 251 Ma: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 90 的陸地生物死亡,古生代結束,中生代開始 66 Ma: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 非鳥恐龍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 約 6 Ma:人族生物出現 39 Ma:智人的直接祖先南方古猿出現 200 ka(千年前):第一個現代的智人在東非出現。 地質年代比例 如果把地球誕生到現在的大約 45 億年縮小到 1 年,則人類(Homo sapiens)存在的時間只有極短的兩分鐘。 古 古 前寒武紀 na 古 古 顯生宙 把顯生宙放大: 古 古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古 地質學學史 對地球的物質成分的研究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泰奧弗拉斯托斯的著作《論岩石》(Peri Lithon)。在古羅馬時期,老普林尼詳細的描述了常用的一些礦物和金屬,還正確的解釋了琥珀的來源。 一些現代學者(如)認為,現代地質學開始於中世紀伊斯蘭世界。這些撒拉遜人不僅僅是幾何、化學和地質學的起源者,還是路燈、窗玻璃、焰火、絃樂器、栽培水果、香水、香料等等的發明者。 Fielding H Garris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WB Saunders 1921 p 116 比魯尼就是最早的之一, 他的著作有最早的敘述的文章,提出了印度次大陸曾經是海洋的假設。伊斯蘭學者伊本西那對山脈的形成,地震的原因,以及其他一些現代地理學的論題給出了詳細的解釋,這些內容為日後地質學的發展提供了基礎。Toulmin S and Goodfield J 1965 The Ancestry of science The Discovery of Time Hutchinson Co London p 64 在中國,博學家沈括(10311095)提出陸地形成的假說。他在一個離海洋幾百公里遠的山中的看到,在一個地質地層裡有貝殼類生物化石。由此他推論,陸地是由山脈的侵蝕和淤泥的沉積所形成的。 很早以前,地質學的知識比較零星分散。關於這方面的知識,如從地中開採金屬、黏土、煤和鹽的一些知識,早已為礦工和有關的人們所知曉,而自然哲學家們則大都脫離這些實踐,獨立形成自己的思辨性的地質理論。 地質學在 18 世紀開始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並在 19 世紀早期達到成熟階段。 1790 年至 1830 年這一段時期被稱為 地質學的英雄時代。在這個時期,在考察岩層順序以及岩層所含礦物和化石上,人們做了大量工作。在現階段,由於觀察、研究條件的限制,主要以岩石圈為研究物件,並涉及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涉及其他行星和衛星的太空地質學。 。工作方法的一大進步表現在用根據化石內容來進行岩層分類。 地質學史上有三場著名的爭論。 其一為水成論與火成論之爭,發生在 18 世紀末。爭論的焦點在於岩石的形成理論,一方以德國科學家亞伯拉罕戈特洛布維爾納為代表,強調形成岩石過程中的水的作用;另一方以蘇格蘭科學家赫屯為代表,強調火的作用。現今已經知道,岩石主要由三大類構成,除了水成為主的沉積岩和火成為主的岩漿岩,還存在一類變質岩。水成過程和火成過程在岩石的形成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其二為災變論與漸變論(也稱均變論)之爭,發生在 19 世紀早期。持災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大的災難,是災難導致了舊的物種的滅絕和新物種的再創造。持漸變論觀點的學者認為,物種演化的動力來自於微弱的地質作用在地球演變過程中的長期積累,不依靠大型的災難也能夠發生。 第三場爭論是固定論與活動論之爭。固定論學說認為地殼的位置是永遠不變的,其運動方式以垂直運動為主。傳統的地槽、地臺學說就是一種固定論學說。活動論學說認為地殼的運動是以水平運動為主的,垂直運動雖然存在,但是是水平運動過程中派生出來的(比如兩地塊水平擠壓處地殼向上隆起)。活動論隨著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逐漸被學者所認同。 其他分支學科 基礎學科 礦物學 岩石學 礦床學 地球化學 古生物學 地層學 歷史地質學 古地理學 地質年代學 天文地質學 地球深部地質學 應用地質學 水文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 軍事工程地質學 環境地質學 災害地質學 金屬礦產地質學 非金屬礦產地質學 石油地質學 煤地質學 找礦勘探地質學 其他 地球物理勘探 地球化學勘查 礦業工程 數學地質學 第四紀地質學 冰川地質學(古冰川學) 宇宙地質學(空間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 海洋地質學 地震地質學 火山地質學 前寒武紀地質學 農業地質學 動力地質學 實驗地質學 野外地質學 月質學 軍事地質學 軌道地質學 地層地質學 海底地質學 地表地質學 工程地質學 經典著作 地質學原理(可以作為地質學例證的地球與它的生物的近代變化)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網站 中國地質大學 課件資源網 外部連結 參見 地球科學 地質學史 地質工程 地球物理學 Category 地球科學分支
氣象學是把大氣當作研究的客體,從定性和定量兩方面來說明大氣特徵的學科,集中研究大氣的天氣情況和變化規律和對天氣的預報。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 天氣學(synoptic meteorology)又稱綜觀氣象學,是大氣科學中研究各種天氣現象發生發展的規律,以及應用這些規律來製作天氣預報的學科;其為專門對天氣圖資料之研究與分析的一種氣象學,內容包含地面氣象觀測、高空圖、熱力圖及衛星雲圖分析,為每日天氣預報的主要依據。 發展歷史 第一位建立氣象學的人是古希臘哲學家亞裡士多德。在他的專書《氣象匯論》中,他最先敘述和粗淺地解釋了風、雲、雨、雪、雷、雹等天氣現象,而這書是世界上最早的氣象書籍。直到 1819 世紀,由於物理學和化學的發展以及氣壓、溫度、濕度和風等測量儀器的陸續發明德國人佈德蘭繪製了第一張地面天氣圖,開創了近代天氣分析和預報方法。1835 年,法國人科利奧裡提出風偏轉的概念;而 1857 年荷蘭人白貝羅提出風和氣壓的關係,他們的概念都成為大氣動力學和天氣分析的基礎。1854 年 11 月 14 日克里米亞戰爭期間,一場暴雨使亨利四世的軍艦及商船毀壞殆盡,造成 400 人死亡,當時的國防部長瓦揚請天文學家 於 爾班勒維耶負責找出原委。經過研究後,於 爾班證明這場暴風雨在 11 月 12 日即已存在,且在兩天之內便自西北往東南方向襲捲整個歐洲。因此他指出影響天氣的大部份因子都具有遷移性。此次事件使他認為有必要發展氣象學,他促使這門學科在 1855 年獲得正式地位,現代氣象學就此踏出第一步。 1920 年前後,挪威的皮耶克尼斯父子提出了一套名為「極鋒學說」的理論,來說明中緯度地區的天氣變化情況。這套理論在 1920 年代發表之後,至今已有百多年,但仍然是今日作天氣預報的主要理論依據,亦為分析和預報未來 12 天的天氣奠定了理論基礎。1930 年代,無線電探空儀的廣泛使用,真正開始了三維空間的大氣科學研究。根據大量探空資料繪製的高空天氣圖,發現了大氣長波。1939 年卡爾 古斯塔夫羅斯貝提出了長波動力學,他的理論亦對天氣預報有莫大的貢獻。到了 1950 年代至 60 年代,電腦、天氣雷達,衛星和遙感的技術的應用,使大氣的各種現象,大至大氣環流,小至雨滴的形成過程,都可依照物理學和化學的數學形式來表示,例如熱力學第一定律、偏微分。從而使大氣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香港天氣資訊中心 氣象簡介 。 研究方法 氣象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觀測研究 觀測研究是藉觀測去了解不同的大氣現象,可以說是氣象學理論的其中一塊基石,亦是一般氣象愛好者所關注的。觀測方法亦有很多種,氣象站、高空氣球、衛星雲圖、雷達回波圖等。觀測研究不只是觀測,也有一定程度的歸納和分析,例如一句「明天轉冷」,便是一種分析。此外,繪製天氣圖、整理熱帶氣旋路徑、氣候區域分類等,亦是觀測研究所要做的。 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有三大部份,除觀測外,物理和數學對理論研究亦很重要。理論可以從兩方面產生,一方面是從觀測資料中直接建立出來的,例如分析熱帶氣旋強度的德沃扎克分析法,另一方面是從物理理論或其他氣象理論演化出來的,例如地轉方程、氣壓梯度方程等。物理理論很多時需要數學的幫助,反過來說,數學語言有時更能使我們明白物理和氣象理論。 數值模式研究 現代的天氣預報即是建立在數值模式上,數值模式透過非線性方程式以及超級電腦的插點格運算,反演出一地區未來數天天氣。數值模式研究是較少人所認識的,它們都需要相當的理論知識、電腦程式技巧和實驗技巧。數值模式研究會把不同的物理和氣象方程,以電腦程式的方式放進電腦裡,再計算出未來溫度、濕度、氣壓、風向等變化,以協助天氣預報或理論研究。 比較有名的天氣數值模式有: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 美國 UCAR MM5 美國 UCAR WRF 中國氣象局開發的 GRAPE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同樣是較少人所認識的,實驗研究因 數值模式研究的出現而比往日式微,但亦有其存在價值,例如要驗証某些理論,數值模式研究是做不到的。 另外,一些氣象學研究需要實地觀測資料,往往需要到野外進行實地考察、觀測,收集觀測資料。 氣象學概念與研究主題 大氣動力學 幹空氣氣體常數 科里奧利力 準地轉模型 大氣波動 長波動力學(羅斯貝波、開爾文波) 淺水模型 納維爾 斯托克斯方程 w 方程 湍流(卡門渦街) 氣團、對流概念 雲和降水物理學 雲凝結核 氣溶膠 雲的分類 低雲、中雲、高雲、直展雲 積雲、層雲、捲雲、積雨雲 冰雲、水雲、混合雲 氣象要素、天氣預報 氣溫、降水、溼度、大氣壓、風 天氣圖 等壓線、位勢高度 位溫、溫度遞減率 渦度 露點 衛星雲圖 天氣系統 鋒面(冷鋒、暖鋒、準靜止鋒、錮囚鋒)、高空急流、西風急流 氣旋和反氣旋 颶風或颱風 溫帶氣旋 副熱帶高氣壓 冷渦 熱帶輻合帶 阻塞高壓和切斷低壓 中尺度系統 颮線 對流雲 大氣光學 暈、彩虹(霓)、華、峨眉寶光、假日 雷電 閃電、雷、高層大氣閃電 氣候、氣象災害 厄爾尼諾現象、拉尼娜、季風、信風 颱風、洪水、乾旱、沙塵暴、寒潮、熱浪、冰暴 天氣現象 降水、霧、雪、陣雨、霰、冰雹、冰珠、凍雨、霧凇、冰針、露、霜、雨夾雪(霙) 沙塵暴、霾 暴風雪、暴雨、強對流天氣、龍捲風、下擊暴流 極光、地磁暴 氣象觀測手段 陸基(自動氣象站)、海基(測量船、浮標)、空基(航測)、天基(衛星遙感) 人工影響天氣 人工降雨、人工除雹 氣象測量儀表和裝置 風速計、氣壓計、溼度計、溫度計、雨量計、風向標、雷達、地球觀測衛星、多普勒雷達 氣象學的研究尺度 行星尺度(氣候尺度) 水平尺度達 10000 公里,大氣超長波,超大型系統如南亞高壓、熱帶輻合帶等。 大尺度 水平尺度大約 1000~10000 公里、時間尺度在幾周到數月,地區性大型天氣系統,比如蒙古高壓、夏威夷高壓、阿留申低壓、亞速爾高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 中尺度(天氣尺度) 水平尺度 100~2000 公里,時間尺度一天到十幾天。研究物件如熱帶氣旋,各種規模較小的切斷低壓(或低渦)與阻塞高壓,鋒面過程等。 小尺度 水平尺度 100 公里以內,還有細分微尺度的(10 公里以內),時間在幾小時的尺度。研究物件如雷暴雲團、龍捲風、塵捲風等等,時效性要求極高,比較困難。 應用 天氣預報 氣象學主要應用就是天氣預報,根據天氣預報可以指導生產生活等多方面活動。以下其他氣象學應用主要就是天氣預報的應用。 交通 根據天氣預報,當災害性天氣來臨時有必要暫停航空、航船和鐵路交通。 工農業生產 當災害性天氣來臨時不宜進行某些工農業活動,比如暴雨時應當暫停施工,高溫低溫時減短或暫停施工。農業種植也需要考慮天氣狀況來安排各項生產活動。 戶外大型活動 戶外大型活動如奧運會、大型馬拉松等需要考慮天氣因素,天氣不宜時應當推遲或取消。 另見 極端價值學說 微氣象學 中尺度氣象學 大氣科學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Glossary of Meteorology From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an excellent reference of nomenclature equations and concepts for the more advanced reader Category 大氣科學
生物學(;;德語:;法語:;)或稱生物科學、生命科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大門類,由經驗主義出發,廣泛研究生命的所有方面,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佈、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以及生物分類學等。現代生物學是一個龐大而兼收並蓄的領域,由許多分支和分支學科組成。然而,儘管生物學的範圍很廣,在它裡面有某些一般和統一概念支配一切的學習和研究,把它整合成單一的、連貫的領域。在總體上,生物以細胞作為生命的基本單位,基因作為遺傳的基本單元,和進化是推動新物種的合成和建立的引擎。今天人們還瞭解,所有生物體的生存以消耗和轉換能量,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穩定的和重要的生命條件。生物學分支學科被研究生物體的規模所定義,和研究它們使用的方法所定義:生物化學考察生命的基本化學;分子生物學研究生物分子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植物學研究植物的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檢查所有生命的基本組成單位,細胞;生理學檢查組織,器官,和生物體的器官系統的物理和化學的功能;進化生物學考察了生命的多樣性的產生過程;和生態學考察生物在其環境如何相互作用。最終能夠達到治療診斷遺傳病、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人類生活、保護環境等目的。 歷史 生物學之英語單詞「」德語、法語「Biologie」 源於希臘文,,意為生命,以及字尾,logia,意為學問,合併為 研究生命的學問。1802 年,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最早提出這個名詞。 現代生物學基礎 現代生物學的五大基礎,也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細胞學說 細胞學說認為細胞是生物的基本單位,而且所有生物都是由一至多個細胞以及細胞分泌的物質組成(例如外骨骼)。所有細胞都是由其他細胞藉由細胞分裂的方式產生。多細胞生物一開始是從一個受精卵的單一細胞開始,再漸漸分裂為各個細胞,而細胞也是許多的基本單位。此外,細胞之間能量轉移的現象稱為代謝,而細胞包含的遺傳資訊(DNA),在細胞分裂時也會傳遞給其他的細胞。 演化 現代生物學認為生命是從演化而來,所有已知的生物都有一共同起源。演化論假設所有地球上活著及已絕種的生物都是來自一共同起源或一基因庫。所有生物最晚的共同起源約出現在約 35 億年前。 目前已有壓倒性的證據支援演化的真實性,學界普遍認為演化是事實,而不僅僅是理論或假說,對於演化論的真確性,存在有強烈的科學共識,演化以外任何關於物種起源或人類起源的學說,目前都不獲支援。絕大多數的科學社群和學術團體,都認為演化論是唯一能完全滿足在生物學、古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人類學及其他各領域中所觀察到的現象的理論。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s position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IAP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Joint statement issu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cademies of 67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nited Kingdoms Royal Society PDF file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worlds largest general scientific society 2006 Statement on the Teaching of Evolution PDF file AAAS Denounces AntiEvolution Laws 一項在 1991 年所作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只有大約 5 的科學家(包括生物學領域以外的其他科學家)認為自己是創造論者。截至目前為止,沒有任何反對演化論且經過科學方面同行審查的論文,名列科學與醫學期刊搜尋引擎 PubMed 當中。 遺傳學 基因是生物體遺傳的基本單位,基因對應一特定區域的 DNA,以特定方式影響生物的某一部位或某一機能。從細菌到動物的所有生物體都有同様複製 DNA,並依此產生蛋白質的能力。細胞將 DNA 的基因轉錄為對應的核糖核酸(RNA),然後核糖體將 RNA 轉譯為一串由胺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由 RNA 轉換為胺基酸的遺傳密碼在大部份生物中是相同的,但有些生物仍有少許差異。例如若將人類對應胰島素的 DNA 放在植物中,也可以產生胰島素。From SemBiosys A New Kind Of Insulin INSIDE WALL STREET By Gene G Marcial AUGUST 13 2007 體內平衡 體內平衡 :平衡是一個開放系統可以藉由許多彼此相關機制的動態平衡調整,使得其內在情形維持在穩定的狀態。所有的生物,不論是單細胞或是多細胞生物,都有體內平衡的機制 Kelvin Rodolfo Explanation of Homeostasis on scientificamericancom Retrieved Oct 16 2009。 一系統若要維持動態平衡,並且有效的進行調整,需要有能力偵測擾動,並且針對擾動進行回應。生物系統在偵測到擾動後,一般會利用負回授的方式回應。也就是藉由調整系統的條件,設法降低擾動的影響。就像若動物體內血糖濃度過低時,會釋放胰高血糖素增加血糖一様。 能量 一個活的生物體的生存依賴於能量的連續輸入。生物體是靠化學反應來從食物中提取能量,才能維持身體機能,並建立新的細胞。在上述反應中,組成食物化學物質的分子扮演兩個重要角色。第一,這些分子中有些可以藉由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產生能量。第二,有些則可以組成生物分子中的新的分子結構。 負責引進能量到生態系統的生物被稱為生產者或自養生物。幾乎所有的這些生物體最初都從太陽吸取能量。 研究概況 生物學家從很多面向研究生物,因此產生很多研究領域。例如: 面向原子和分子: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 面向細胞: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病毒學。 面向多細胞:生理學、發育生物學、組織學。 面向宏觀:生態學、演化生物學。 生物學本身不斷的快速發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整合也越來越多。一大原因是分子生物學在近代突飛猛進,終於導致人類基因序列定序基本完成。由此,為瞭解讀巨大數量的基因資訊,促成了基因組學。為了探究基因和蛋白質的互動作用,開創出蛋白質組學。這些新的研究領域幫助解決疾病、糧食、環境生態等問題。其眾多的研究資訊和積累海量研究資料則需要新的電腦演演算法來處理。 結構 分子生物學是在分子水平的生物學研究。該領域與生物學的其他領域重疊,特別是遺傳學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主要關注的是理解一個細胞內的各種系統的相互之間的相互作用,包括 DNA,RNA 和蛋白質的合成和學習這些相互作用如何被調節。 細胞生物學研究細胞的結構和生理學特性,包括它們的行為,相互作用和環境。 解剖學考慮的是宏觀結構的形式,例如器官和器官系統 Gray Henry 1918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20th edition。 遺傳學是研究基因、遺傳和生物體的變異的科學 。 生理 演化 分類與命名 分類:生物學對物種的分類,由上而下有 8 個層級。任一物種同時在這 8 個層級有其位置和名稱。 它們是域(regio)、界(regnum)、門(divisio 或 phylum)、綱(classis)、目(ordo)、科(familia)、屬(genus)、種(species)Vienna Code 2006 ,Article 3,此處補注階層的拉丁名,括弧內前者為拉丁文,後為英文,相同者不另列出:界 regnum kingdom 門 divisio or phylum division or phylum 綱 classis class 目 ordo order 科 familia family 屬 genus 種 species。參閱國際植物命名法規。。 命名:所有的物種都有其獨特的一個學名,全球認可共通(除了學術上的分類爭議以外),不因地區或國家而不同。 雙名法是學名的命名方法,英文為 Binomial Nomenclature。它給每個物種訂立兩個文字,前字是該物種的屬(genus)名,後字是它的種小名 種加詞,兩者合為種名。除了前字須首字母大寫,其餘字母都要小寫。一般使用拉丁文,或以其他語言詞作語源,再加上拉丁化字尾。例如中國近來發現的恐龍,有些學名是用中文拼音做語源的。 有些物種因為環境隔絕或發生突變,必須再往下細分出亞種(subspecies)。為了方便區別,科學界給亞種設計一套 三名法,英文為 Trinomial Nomenclature。 生態和環境 生態學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的科學。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是指生物物種之間和物種內部各個體之間的關係,非生物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土壤、岩石、水、空氣、溫度、溼度等。 研究方法 生物學家對於生命現象的研究通常採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通常這兩種方法是一起使用的。 觀察是按生物的物理性狀來描述生物的狀況。通常是先對其外形及行為進行觀察和描述,再把生物體解剖藉助光學儀器對其內部結構進行觀察。觀察是多種多樣的,有個體的觀察也有群體的觀察;有靜態的觀察也有動態的觀察;有相同種類的觀察也有不同種類的對比觀察。 實驗是人為地改變一些條件來觀測生物的變化和反應,以探究生命內在的因果關係,是認識生命活動的方法。 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物件,並透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物件的某種屬性。17 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威廉哈維關於血液迴圈的實驗,揚巴普蒂斯塔範海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到了 19 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 世紀 80 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 系統的方法: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克洛德貝爾納與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諾伯特維納與威廉羅斯艾什比的控制論到卡爾路德維希馮貝塔郎非的一般系統論,最早建立的是系統心理學,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 世紀 7080 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克勞德夏農的資訊理論到伊利亞普里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曼弗雷德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理論。 尚未解決的生物學基本問題 儘管我們近幾十年來對於生命的基本過程的認識取得了的深刻進步,一些基本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例如,在生物學的主要未解決的問題之一是性別的主要自適應功能,和特別是在真核生物中它的關鍵過程,減數分裂和同源重組。一種觀點認為,性別主要是發展成為一個適應增加遺傳多樣性(請參閱參考資料如)。另一種觀點認為,性別是一種適應於生殖細胞系 DNA 促進準確的 DNA 修復,並且增加遺傳多樣性主要是可能是從長遠來看是有用的一個副產品。Bernstein Harris Bernstein Carol and Michod Richard E 2011 Meiosis as an Evolutionary Adaptation for DNA Repair Chapter 19 in DNA Repair Inna Kruman editor InTech Open Publisher Hörandl Elvira 2013 Meiosis and the Paradox of Sex in Nature Meiosis Dr Carol Bernstein Ed ISBN 9789535111979 InTech (參見有性生殖的演化)。 在生物學另一個基本未解決的問題是老化的生物學基礎。目前,沒有任何衰老的根本原因共識。各種競爭的理論列在老化 老化理論。 生物學主要分支 這些是生物學的主要分支: 動物學領域:動物生理學、解剖學、胚胎學、神經生物學、發育生物學、昆蟲學、動物行為學、組織學。 植物學領域:簡單的學門分類可概分為 Bold H C et al 1987,p 2 此處或有與其他學門重複,且 Bold 強調,這些學門很難完全地分開,研究者屬於純科學或應用科學,可能會因時間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轉變。: 應用植物學:農學(或農藝學)、園藝學、花卉學、植物育種學、林學、植物病理學等等。 這些是生物學的主要分支 純科學(之植物學):植物分類學、植物生理學、植物形態學、植物解剖學、植物地理學、遺傳學、生態學、藻類學等等。 微生物、醫學和免疫學領域:微生物學、免疫學、血液學、細菌學、病毒學、感染性疾病、毒理學、放射生物學、癌生物學。 生物化學領域:生物化學、蛋白質力學、醣類生化學、脂質生化學、代謝生化學。 演化和生態學領域:古生物學、演化論、演化生物學、社會生物學、分類學、系統分類學、生態學、生物分佈學 。 現代生物技術學領域:生物技術學、基因工程、酵素工程學、生物工程、代謝工程學、基因體學、合成生物學。 細胞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表觀遺傳學、神經生物學。 生物和物理學領域:生物物理學、結構生物學、生醫光電學、醫學工程。 生物和 zhhans 資訊;zhhant 資訊; 領域:生物數學、zhhans 生物資訊學;zhhant 生物資訊學;、系統生物學。 環境和生物學領域:大氣生物學、生物地理學、海洋生物學、淡水生物學、地球生物學。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林標揚 2012 《系統生物學》 第 1 版。浙江大學出版社 368 頁 ISBN 9787308096584 Will Horst 2014 Molekularbiologie kurz und bündig Berlin Springer Spektrum 228 Seiten ISBN 9783642551093 McNeill J et al 2006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 Vienna Code Regnum Vegetabile 146 ARG Gantner Verlag KG ISBN 00800694 Bold H C et al 1987 Morphology of plants and fungi 5th ed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912 pp ISBN 9780060408398 延伸閱讀 吳相鈺 編者、 陳守良 編者、 葛明德 編者 2014 十二五 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陳閱增普通生物學,第 4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38 頁 ISBN 9787040396317 Boujard Daniel et al 2012 Biologie cellulaire et moléculaire Paris Wiley 512 pp ISBN 9782100564255 Lynn Margulis Five Kingdoms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Phyla of Life on Earth 3rd ed St Martins Press 1997 paperback ISBN 9780805072525 There are numerous other editions Neil Campbell Biology Concepts Connections 4th edition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hardcover 781 pages ISBN 9780805366273 A collegelevel textbook 外部連結 莊榮輝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生物化學基礎 。 生物學的歷史。 Dr Martina HennSax 的分子生物學課 :中心法則。 合成生物學 La biologie synthétique:合成生物學的說明。 Kimball 的生物學頁面:一個線上的生物教科書。 httptolweborgtreephylogenyhtml 生物雜誌(The Journal of Biology) :一個免費的小型研究雜誌。 httpsbootinfos12comng NCBI 書架 :可以查詢許多生物學書籍。 DIAM:一個微生物資訊的網站。 參見 生物學家列表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化學獎 醫學 人類學 心理學 農學 進階先修課程 植物學 Category 生物學術語 Category 自然史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和動物的心理現象、意識和行為的科學。它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 Fernald LD 2008 Psychology Six perspectives pp1215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心理學研究涉及意識、感覺、知覺、認知、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例如:教育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精神病學、統計學、以及文學等等。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控制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 提高人類生活的品質。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有些領域的心理學家為了研究人類的行為,會對動物進行實驗,以推測環境、生理(如:大腦損傷、運動是否能增加多巴胺等)以及一些特定因素所產生的影響。心理學家也會使用核磁共振、斷層掃描、及發展較成熟的問卷調查等方式來研究人類的心理。有時會有腦部部分損傷的病人,他們也藉由觀察這些人的腦部活動,去了解腦袋各部位的功能為何。 詞源 西語中的 心理學(psychology)一詞由希臘語詞根,「靈魂」和「研究」所組成,最早由克羅埃西亞詩人馬爾科馬魯利奇使用。 「心理學」漢譯譯名之來源,透過歷史學與心理學之相關考證,證明與中國明代心學、宋代理學、及宋明儒學東渡日本有直接關係。 1890 年,威廉詹姆斯將心理學定義為 心理生活的科學,包括心理現象和心理狀態。幾十年來,這個定義一直廣為流傳。然而,這一含義受到了一些激進行為主義者的質疑,尤其是約翰B 沃森等激進行為主義者。沃森在 1913 年的宣言中將心理學定義為獲取對控制行為有用的資訊。同樣,自從詹姆斯定義了它,這個詞更強烈地暗示了科學實驗的技術。 歷史 起源 早期的心理學研究是屬於哲學的範疇,稱為哲學心理學。哲學心理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埃及、希臘、印度和華夏等古代文明。中國古代認為人的性情思想是由一定的器官承擔的,並且其活動會在器官上反映出來,如「心之官則思」(《孟子》),「人精在腦」、「頭者神之所居」(《春秋元命苞》)。「神形合一」、「形神相印」等思想在《黃帝內經》等涉及醫學心理的著作中有很多闡述和應用。柏拉圖提出過二元並存的理念,有人認為亞里斯多德《論靈魂》是西方最早的一部論述心理學思想的著作。經由長久的演變,慢慢地產生各式各樣不同的學科,包括了現在人所瞭解的心理學。 哲學心理學主要是在探討心身關係、天性與教養、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知識來源等四大議題。其早期的理論有一元論、二元論、環境決定論、精神決定論等。近代的哲學心理學則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義、經驗主義與浪漫主義。正如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所說:心理學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暫的歷史。 在中世紀的伊斯蘭醫學與心理學中,已經開始進行臨床的精神科治療 Ibrahim B Syed PhD Islamic Medicine 1000 years ahead of its timesJournal of the Islamic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 p 29 和實驗研究 Ibrahim B Syed PhD Islamic Medicine 1000 years ahead of its times Journal of the Islamic Medical Association 2002 2 p 29 78。 科學心理學 雖然心理學實驗可以追溯到阿拉伯學者海什木的著作《光學》(1021 年)Omar Khaleefa Summer 1999誰是實驗心理學的創立者?, American Journal of Islamic Social Sciences 16 2Bradley Steffens 2006 Ibn alHaytham First Scientist Chapter 5 Morgan Reynolds Publishing ISBN 9781599350240 不過,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開始於 1874 年,那一年,德國的生理學家威廉馮特發表兩冊的心理學教科書 《生理心理學的原理》(Grundzüge der physiologischen Psychologie;Principle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在序言裡大膽宣稱:「要建立一個新的科學領域」;馮特也因此被稱為 心理學之父。1875 年,萊比錫大學聘馮特為教授;1879 年,他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第一個專門的心理實驗室,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10 餘年後,也就是 1890 年代,美國各大學風起雲湧地仿傚此舉,建立數十座心理學實驗室,尤其 1892 這一年就成立了 20 座,這一年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成立年。通常將 1874 年作為科學心理學誕生的時間,這一時間比許多自然科學脫離哲學而形成獨立學科的時間為晚。馮特也是第一個把自己稱為心理學家的人。其他早期而重要的心理學家包括艾賓浩斯等。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興起。 構造主義 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被認為是將實驗引入心理學研究的人,被譽為 實驗心理學之父。1879 年,他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06 Wilhelm Maximilian Wundt 馮特著重於將心理分解成為基本的元素,這是由於當時化學的進步,後者在分析物質元素與結構上取得突破。雖然馮特自己不是構造主義者,他的學生愛德華B鐵欽納成為了構造主義的思想家,與機能主義者對立。鐵欽納是美國早期心理學家的重要人物。 機能主義 機能主義相對於結構主義而生,並受到美國哲學家、科學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影響頗多。詹姆士認為心理學應該有實用價值,心理學家應該找到有益於人的科學方式。他的著作《》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1890 with introduction by George A Mill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aperback ISBN 9780674706255 combined edition 1328 pages 於 1890 年出版,其中有許多鋪墊性問題,為後續科學家提供了方向。其他主要機能主義者包括約翰杜威和。 其它 19 世紀的傑出人物有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他是研究記憶實驗的先驅,在柏林洪堡大學創立了學習與遺忘的量化模型。Wozniak RH 1999 Introduction to memory Hermann Ebbinghaus 18851913 Classic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蘇俄心理學家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他在對狗進行實驗時發現了 古典制約,並將其應用與人類。自二十世紀 50 年代起,馮特、詹姆士、艾賓浩斯與其他實驗心理學家們所發展的實驗技術方向更加趨向研究認知 關注資訊以及資訊處理 最終演化為認知科學中的一部分。在早些時候,這被視為 革命性 的發展 Mandler G 2007 A history of moder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From James and Wundt to cognitive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精神分析 Psychoanalysis 奧地利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十九世紀 90 年代開始研究精神分析學,直到自己 1939 年去世為止。精神分析學是一種研究意識、解釋經歷的方法;是一種關於人類行為的理論系統;是一種針對心理、情緒的治療方法,特別是對潛意識中的衝突進行心理治療。Moore BE Fine BD 1968 A Glossary of Psychoanalytic Terms and Concepts Amer Psychoanalytic Assn p 78 ISBN 978031813125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中的很多理論基於解釋法、內省法以及臨床觀察。精神分析法廣為流傳,因為它的研究物件涉及性別、壓抑、心理發展中的潛意識等。這些問題在當時都被列為社會禁忌,弗洛伊德則提供了催化劑,使得問題可以在正式社交中得以公開討論。在臨床上,弗洛伊德是自由聯想的先驅,他對釋夢治療也很有研究。 弗洛伊德對瑞士精神科醫師卡爾榮格的影響很大,後者的分析心理學與深度心理學互補。20 世紀中葉心理學者們研究精神分析、心理學、精神病治療、以及哲學。這些著名的學者包括愛利克埃裡克森、梅蘭妮克萊因、唐納德威尼科特、卡倫霍妮、埃裡希弗羅姆、約翰鮑比、以及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整個二十世紀裡,精神分析衍生出不同的分支學派,它們中很多被劃分為新弗洛伊德學派。Among these schools are object relations and Lacanian and Modification of Jungs theories led to the and schools 精神分析及其治療受到諸多人士的批評,如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以及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波普爾是位科學哲學家,認為精神分析作為科學是錯誤的,Karl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London Routledge and Keagan Paul 1963 pp 3339 from Theodore Schick ed Readings in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Mountain View CA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pp 913 Facultywashingtonedu ,而艾森克則稱精神分析原理與實驗資料不符。到二十世紀末,美國高等院校心理學院變得更加傾向於實證主義,將弗洛伊德理論邊緣化,並蔑稱其為 乾癟老死 的歷史古董。 June 2008 study by the as repor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Freud Is Widely Taught at Universities Except in the Psychology Department by Patricia Cohen November 25 2007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神經精神分析領域上維護弗洛伊德的科學立場,For example scientists have related brain structures to Freudian concepts such as libido drives the unconscious and The contributors to neuropsychoanalysis include Damásio A 1994 Damásio A 1996 The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and the possible functions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Damásio A 1999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 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 Damásio A 2003 Looking for Spinoza Joy sorrow and the feeling brain Eric Kandel Joseph E LeDoux LeDoux JE 1998 The emotional brain The mysterious underpinnings of emotional life Touchstone ed Simon Schust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6 ISBN 9780684836591 Panksepp J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ew York a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liver Sacks Sacks O 1984 A leg to stand on New York Summit BooksSimon and Schuster KaplanSolms K Solms M 2000 Clinical studies in neuropsychoanalysis Introduction to a depth neuropsychology London Karnac Books Solms M Turnbull O 2002 The brain and the inner worl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uroscience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 New York Other Press and Douglas Watt 而其它人文學科學者們則固守弗洛伊德 根本不是科學家,而是個 詮釋者。 行為主義 Behaviorism 縮圖 最初的行為主義提倡者華生 在整個 20 世紀的上半葉,行為主義學派支配了當時的心理學,其主張心理學是:尋求理解特定的環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型別的行為《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Richard Gerrig Philip Zimbardo,ISBN 9787115111302,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0,P250。其主張心理學應分析先行的環境條件,即在行為之前出現、而且為一個機體產生反應或抑制反應提供活動場所的條件。因此,他們把行為反應看做是機體理解、預測和控制的行為,並因此做出相應的結果。基於對實驗和變數的嚴格控制和強調,行為主義學對後來的心理學研究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代表人物為史金納,然而其對於內在的認知歷程是存而不論,近期流行的認知主義則是重視之前忽視的內在認知歷程,代表人物有皮亞傑、米勒、西蒙等。 當今世界主要的心理學學派有五大觀點,每一個觀點都強調行為及心理過程的不同方面。其主要包括神經心理學、精神分析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在《心理學與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中,當代心理學的主導觀點還包括生物學觀點,進化論觀點和文化觀點。(p9p11) 人本主義 Humanism 二十世紀 50 年代,在行為主義與精神分析的影響下,人本心理學應育而生。應用現象學、互動主體性、第一人稱視角,人本主義試圖捕捉整個人 而不是人格或認知的一部分。Rowan John 2001 Ordinary Ecstasy The Dialectic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London UK BrunnerRoutledge ISBN 9780415236331 人本主義心理學關注人類獨特問題的基礎,例如個人的自由意志、成長、自我實現、認同、死亡、孤獨、自由與。人本過程的特點在於它關注主觀臆想、拒絕宿命、著重成長的積極性而不是病理因素。一些人本學派的奠基人,如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創立了需求層次理論;卡爾羅哲斯,創立了個人中心治療。在此之後,正面心理學剖析了人本主義,對其更進一步的科學分析。 格式塔 完形 沃爾夫岡苛勒、馬科斯韋特墨、科特考夫卡三人聯合創立了完形心理學派。這種心理研究建立在個人經歷為一整體的觀點上。對應物質的分子結構,這種觀點於十九世紀晚期在德國、奧地利產生。完形心理學沒有將思維、行為分解成為細小的元素,而是堅持經驗作為整體的重要性,認為總體不同於部分相加的和。 完形心理學不應與的相混淆,後者只在外表上與完形心理學有關聯。 存在主義 在二十世紀 50 到 60 年代,美國原精神分析學家羅洛梅在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丹麥哲學家索倫奧貝克爾凱郭爾的影響下,走上了心理學存在主義之路。這包括存在心理治療。 存在主義心理學不同於其它人本學派,即人性中立視角、對焦慮的積極觀點等。存在主義心理學注重於人文主題,如死亡、自由意志、意義,並認為意義可以被神話、或是講述方式改變。對於死亡及未來的真實性,通常會鼓勵人們接受自由意志,儘管令人焦慮。 奧地利存在主義精神病醫生、大屠殺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從集中營中吸取教訓,總結出不同版本的存在主義治療法,這種方法著重於存在主義,不同於阿德勒的尼采主義的權力意志或弗洛伊德的快樂原則。Seidner Stanley S June 10 2009 A Trojan Horse Logotherapeutic Transcendence and its Secular Implications for Theology Mater Dei Institute p 2 瑞士精神分析學家路德維希賓斯萬格,美國心理學家喬治亞歷山大凱利和梅(May)、弗蘭克爾(Frankl)一道,也被認為是存在主義學派學者。 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心理學派研究心理活動,包括解決問題、知覺、記憶、學習等。作為認知科學的一部分,這個心理學分支與其它學科有密切聯絡,包括神經科學、哲學、語言學等。 諾姆喬姆斯基在批評行為學概念中的 刺激、相應、強化 時,觸發了一場心理學 認知革命。喬姆斯基辯稱這種觀點會以一種膚淺、模糊的方式應用到複雜的人類行為中,特別是在語言習得的領域上。有一種假定認為人類天生擁有一種 內在的 語言習得機能,然而對於行為主義來說,這個問題在於所有行為,包括語言在內,都必須透過學習和強化來獲得。社會學習理論家,如阿爾波特班杜拉稱兒童的生活環境有助於行為的改良。 與此同時,技術進步幫助人們重拾被行為主義拋棄的心理活動與表述,如認知等。英國神經科學家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爵士與加拿大心理學家唐納德赫布應用實驗總結了心理現象與人腦結構、功能之間的聯絡。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的興起,使得人類資訊處理時常與機械資訊處理相互類比。對認知的研究被應用於二戰,用以理解武器操作。在二十世紀晚期,認知主義成為心理學的統領正規化,認知心理學成為了流行分支。 認知心理學認為隱蔽的心理活動應該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研究,心理學家創立了兩種概念:閾下刺激物與內隱記憶,對應精神分析的潛意識或行為學的偶然形成行為。行為主義元素與認知心理學被整合成為認知行為療法的基礎。這種心理治療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和精神病學家亞倫T貝克創立而成。認知心理學與其它學科,如精神哲學、計算機科學、神經科學,一道被歸入的上層學科認知科學。 分支 生物 生物心理學或行為神經科學從生物角度研究行為和心理過程。生物心理學中有不同的專業分支。例如,生理心理學運用動物模型,特別是老鼠,來研究神經、基因、細胞機能在學習、記憶、恐懼中產生的作用。神經心理學家利用神經成像工具研究神經與人類心理活動之間的關係,認知神經科學家使用心理測評來進行科學研究,如大腦損傷帶來認知缺失的程度與表現形式。 臨床 臨床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包括理解、預防、緩解心理痛苦與紊亂,促進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雖然臨床心理學家也會參與研究、教學、諮詢、出庭作證、程式編訂與管理,但該分支的中心是心理測評與治療。Brain Christine 2002 Advanced psychology application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Cheltenham Nelson Thornes ISBN 9780174900580 一些臨床心理學家會著重於對腦損傷的病人進行臨床監護,這一領域被稱為。在許多國家裡,臨床心理學是受到管制的心理健康專業。 臨床心理學家所做的努力受到諸多治療方案的影響,所有方案都包括專業人士與患者(通常是個人、夫妻、家庭、或小群體)之間的正式關係。不同的治療實踐方案與不同的理論觀點相互關聯,採用不同的流程來建立治療組合、探究心理病因、鼓勵新的方法來思考、感受、行動。四大治療理論觀點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存在 人本主義治療和。目前有趨勢表明一部分心理家正在努力整合各個治療派系,特別是在對文化、性別、精神、性取向的理解加深的情況下,這個趨勢更加顯著。在豐富的研究成果下,有證據表明各大治療派系的效果趨於等同,並共享相同的基礎元素,可以形成強大的心理治療組合。正因為如此,更多的心理學培訓課程採取了。Palmer S Woolfe R eds 1999 Integrative and eclectic counselling and psychotherapy London SageClarkson P 1996 The eclectic and integrative paradigm Between the Scylla of confluence and the Charybdis of confusion In Handbook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R Woolfe WL Dryden eds London Sage pp 25883 ISBN 9780803989917 認知 綠 紅 藍 紫 藍 紫 藍 紫 紅 綠 紫 綠 斯特魯普效應指出讀出文字的顏色,第一組的要比第二組的簡單很多。 認知心理學研究心理活動中的認知。知覺、注意、理智、思維、解題、記憶、學習、語言、情緒都在它的研究領域之中。經典認知心理學與認知主義學派有相互聯絡,根據機能主義與實驗心理學,認知主義支援心理資訊處理模型。 在更廣域的層面上,認知科學是一種跨學科範疇,包括認知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人工智慧、語言學、人機互動、計算神經科學、數理邏輯與人類學。計算機常被用於模擬這類實驗現象。 計算機模擬為研究思維的功能組織提供了工具,神經系統科學則為大腦活動提供了度量衡。 比較 比較心理學指對非人類動物的科學研究,特別是與系統發展史、適應值、行為發展相關的領域。在此領域的研究討論許多問題,使用許多不同的方式,探索不同物種的行為,從昆蟲到靈長類動物。比較心理學與其它研究動物行為的學科,如動物行為學有緊密聯絡。Shettleworth S J 2010 Cognition Evolution and Behavior 2nd Ed New York Oxford 比較心理學的研究有時會給人類行為研究帶來啟發,但是有時兩者的關聯卻十分矛盾,例如艾德華威爾森所提出的社會生物學。Wilson EO 1978 On Human Nature Page x Cambridge Ma Harvard 動物模型常常被用來研究與人類行為相關的神經處理過程,例如在認知神經科學就常常應用動物模型。 發展 發展心理學著重於人類意志在畢生當中的發展過程,試圖理解人們在世界中如何意識、理解、行動,並且研究這些現象是如何隨著年齡而改變的。這些研究可能會著重於認知、感情、道德、社交、神經的發展。研究人員在探究兒童案例時使用一系列特殊的方式,以使得觀察在自然的環境中進行,或是乾脆與他們在實驗中進行互動。這些實驗常常以遊戲或是活動的方式呈現,既好玩,又有科學意義;研究人員甚至設計出非常靈巧的方式以研究嬰兒的心理活動。在研究兒童心理之餘,發展心理學家也會研究人類畢生的老化過程,特別是在某些時段的快速轉變(例如青少年和老年)。發展心理學家設計了一整套心理學理論來支援他們的研究。 教育 教育心理學是研究人類在教育過程中的學習、效率、授課心理以及學校作為一個組織的社會心理。兒童心理學家,如利維維谷斯基、讓皮亞傑、傑羅姆布魯納、伯納德羅斯金 Bernard Luskins 等人對教授方式與教學實踐都有重要影響。在許多國家裡,教育心理學都是教師的必修課。 結合了教育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試圖去理解並應付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培育資優生;促進青春期行為;或是提倡安全、互助、高效的教育環境。學校心理學家在許多領域,如教育行為評估、干預、預防、諮詢等都有了解、有的在研究領域頗有造詣。 演化 演化心理學從現代演化觀點來研究心理的特質理論 例如記憶、知覺、語言等。它試圖去探究是何種人類心理特徵在適應進化,即,作為自然選擇和性選擇的功能產品。演化心理學家認為在人類先祖生活的環境下,心理適應的演化解決了呈週期性出現的問題。透過研究心理特質的演化及其適應性功能,演化心理學為其它心理學領域提供了最為近似的發展性解釋(即演化心理學專注於終極問題、或問 為什麼,而不是近似的、或問 如何)。 工業 組織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 IO 應用心理學概念與方法最佳化工作場所的人類潛能。作為 IO 的分支,人事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原理與方法對員工進行篩選與評估。IO 的另一分支組織心理學研究工作環境與管理風格對工作積極性、成就感和生產力的影響效果。Myers 2004 Motivation and work Psychology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人格 人格心理學關注個人持續性的行為、思想、情緒 這些被稱作是人格。人格理論因學派不同而有所不同,他們就潛意識的作用及兒時經歷的重要性有不同的假設。根據弗洛伊德,人格是基於本我、自我與超我之間的互動而產生的,此即所謂的精神分析學派。Carver C Scheier M 2004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 5th ed Boston Pearson 與之相反,特質理論則嘗試使用離散統計資料來進行研究,所提出的特質種類也大有千秋。早期的漢斯艾森克模型提出人格由三種基本特質組成:外向性與內向性、神經質、。雷蒙德卡特爾則提出了 16 條人格特徵。如今,人格維度模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例如。目前集大成的為社會認知學派,其實最初稱為社會學習論,是從行為學派作為延伸:人格的形塑就是人與人、環境的互動所學習到的行為,而後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從中把行為學派的理論更加擴大,加入了人的內在活動認知成分,形成了社會認知理論。 社會 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類彼此之間的看法以及它們是如何產生聯絡的,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課題包括他人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例如:從眾、說服)、信仰的建立、態度、或更大層面來說,不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有人與一個群體的互動等,就像刻板印象的建立與強化,會引起之後的歧視行為,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社會認知將認知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元素聯絡在一起,試圖理解人們如何處理、記憶、扭曲社會資訊。群體動力學研究揭示領導能力、交流及其他的本質及其最佳化潛質。近些年來,許多社會心理學家對內隱態度、、個人與社會價值互動所致行為倍感興趣。因此,對人類社會的研究可以發現導致心理紊亂的潛在原因。一些被應用到心理紊亂的社會學概念包括社會角色、病人角色、階層、生活事件、文化、遷移等等。Gelder Mayou Geddes 2005 Psychiatr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正向 正向心理學從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衍生而來。正向心理學運用實驗科學手法,研究人類的快樂與力量。與傳統臨床心理學不同,正向心理學關注健康人的保健。目前,正向心理學的介入已獲得了一些實驗性的肯定。在 2010 年《臨床心理學評論》(Clinical Psychological Review)中發表了一篇特刊,報導使用一些正向心理學中性格強項(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的介入方法,例如:紀錄兩個星期內的三件好事和物理形式的感恩表達(如:擁抱等),有助提生活滿意度。另外,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也被證明是治療抑鬱症的有效方法。然而,對於介入的效果來講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正向心理學介入仍然有侷限性,但是他們的效果被認為高於安慰劑,特別是對於身體形象缺失者有更好的效果。 情感 情感心理學(Psychology Of Emotion)是心理學中研究情緒的分支,主要研究如何消除緊張和壓力的情緒,恢復健康健全的人格。 研究方法 心理學研究傾向於折衷主義,即從其他領域汲取知識以幫助理解、解釋心理現象。另外,心理學家大量使用了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的三段論:演繹、歸納、溯因。由於常常使用,心理學家也會依靠歸納邏輯來對問題進行解釋。例如,演化心理學家嘗試利用適者生存來解釋心理特質 如記憶、知覺、語言等,即這些功能是自然選擇或性選擇的產物。 心理學家會展開基礎研究來進一步理解心理學的某一領域,或是進行應用研究來解決臨床、工作場所等其它問題。碩士級別的臨床專業會同時教授學生研究方式與循證實踐。心理學專業協會也會協助設立規範標準,如道德、培訓、研究方式、專業操作等。另外,根據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心理服務或 心理學家 這一職稱受到相應法律的規範,從事對外服務的心理學家也常常被要求取得從業執照。 實驗法 根據理論或觀察作出假設,在控制實驗情境中各種情況下操縱自變數觀察因變數的結果。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控制無關變數產生的效果後檢驗假設,並進行推論:自變數是否對因變數產生效果,即自變數和因變數間是否有因果關係(一般找出兩者的相關度,然後再證實因果關係)。亦會根據資料分析,找出兩者的相關係數,然後判斷是否有研究價值。 例:巴甫洛夫實驗(經典性條件反射)中的狗。每當響鈴,狗就分泌大量唾液。實驗涉及自變數(獨變項)Independent Variable,因變數(依變項)Dependent Variable。鈴鐺是 IV,狗的唾液是 DV。自變數是在實驗者的控制變數,因變數是會因自變數而變動的變數。實驗法重視的是可信度和可重複性。 以人類為物件的實驗受到了一些管制,例如必須徵得被實驗物件的同意、保證自願參與的原則。二戰後,為避免類似納粹濫用實驗的事件再度發生,紐倫堡守則被制定實施。不久,許多國家(和科學機構)接收了《赫爾辛基宣言》。在美國,衛生院於 1966 年設立了倫理審查委員會,於 1974 年編訂了 HR 7724。上述所有法案都提倡研究人員在實驗前獲得參與物件的許可。一系列具有影響力的事件導致了法案的修訂,如麻省理工學院與傅娜學院進行的反射性同位素研究,沙利度胺醜聞,威洛布魯克肝炎實驗,以及斯坦利米爾格拉姆對權威的測試實驗等。 動物研究 動物學習實驗對於研究人類心理學有很重要的輔助作用,例如知覺、感情、學習、記憶等等。十九世紀 90 年代,俄羅斯心理學家伊萬彼得羅維奇巴甫洛夫利用狗的實驗來展示經典條件反射。非人類動物如靈長類、貓、狗、鴿子、鼠以及其它齧齒類動物常常被應用於心理實驗中,特別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理想狀態中,實驗控制組一次只給出一個自變數,以顯明它對因變數的作用。這些在實驗室裡可以得到最為近似的結果。與之相反,人類的生存環境與基因環境差異太大,變數太多,以至於在人群中難以控制重要的變數資料。當然,把動物實驗的結果往人類身上生搬硬套是明顯不可取的。動物實驗會受相關約束,需要遵守心理學會所定的道德原則。 定性與定量研究 心理學絕大多數的領域遵循標準的科學方法進行研究。心理研究員嘗試使用最新理論和假設來對資料、質與量進行研究。 心理質性研究方式包括訪談法、觀察法等。克雷斯維爾 Creswell,2003 定義了五項主要的質性研究,包括敘述、現象學、民族誌、案例分析和基礎理論。質性研究員 Glaser B Strauss A 1967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有時會努力豐富解釋,或是對符號的批判、主觀經驗或社會結構。類似的解釋或批判觀點會被應用與 定量研究,如埃裡希弗羅姆的或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權力屈服實驗。 心理定量研究常常利用統計學來測試假說。設計定量研究常常包括實驗、準實驗、橫斷設計、病例對照研究和縱貫研究。實驗構造中的度量與操作定義也是十分重要的。統計方式包括皮爾遜積矩相關係數、方差分析、線性回歸、Logit 模型、結構方程建模、等級線性模型等。 定性與描述研究 該研究旨在回答個人的想法、感受、行為,被稱之為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取向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定性研究 是描述性研究中著重於對發生事件的觀察、描述,目的在於捕捉每日行為的一點一劃,並期望在粗略實驗中遺失的現象中重新得到發現或理解。 自然狀態觀察 正如珍古道爾的研究包括觀察黑猩猩的社交、家庭那樣,心理學家透過觀察人類社會、專業、家庭來進行研究。有時,參與者會察覺到自己受到監視,有時候則相反。但無論如何,在觀察研究正在進行時,研究人員必須保證遵循嚴格的道德準則,不能做出有悖倫理的嘗試。 調查問卷 心理學上,統計調查可被用來度量態度、特質,監視情緒的改變,檢查試驗的效度,以及其它相關研究專案等等。心理統計員可以使用傳統紙張、電話、電子郵件、或是目前流行的網路等,圍繞主題制定好問卷,按一定比例進行人群調查、隨機調查、重點調查、抽樣調查。類似的調查方式也被用於其它應用場所,如臨床評估、人事評估等。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設計 主要分為三種 橫向設計 crosssectional design:在同一時間下調查不同年齡層的受試者在某個特質或是行為上的表現。 優點:省時省力,較縱貫研究省時且能較快速取得研究結果,沒有樣本流失的問題。 缺點:存在同輩效應(cohort effect),也即年齡差異不完全由年齡變化所導致,有可能也受到了外在環境,例如不同年代群體的不同生活經驗的影響。 縱向設計 longitudinal design:在不同時間追蹤同一群被試在某特質或行為上的表現。 優點:較能避免同輩效應,也即不會受到不同年代群體間存在的差異的影響,可以從中瞭解到個體發展的資料。 缺點:費時費力,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相當的高,且會有被試樣本流失的問題而可能產生混淆影響;所得研究結果可能只適用隨該研究長大的特定年代、特定環境下的被試。 序列設計 sequential design:又稱交叉聚合設計 crosssequential method,是同時採用橫向設計和縱向設計的方法。 優點:資料比上述兩種方法豐富,可控制同輩效應所造成的變異。 缺點:和縱向研究一樣有被試樣本流失的問題,較橫斷研究費時費力,可能會產生練習效應。 神經心理學方法 神經心理學研究方法將心理活動、行為與大腦結構、功能進行對比。這些方法包括測試(例如韋克斯勒智力表、)、和等。 計算模型 計算模型作為工具常被應用與數學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即用計算機模擬某一特定行為。Ron Sun 2008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Psych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2008 這種方式有其獨特的優勢。由於現代計算機處理資訊的速度極快,可同時執行多個模擬程式,在短期內生成大量的統計資料。模型可以幫助心理學家觀察心理事件的假設值,這在平時活動中是不易觀察到的。 應用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模型可供選擇。聯結主義利用神經網路來模擬大腦。另一種方式是形象模擬,利用變數和規則模擬不同的心理活動。其它種類的模型包括動力系統和隨機過程等。 檔案研究法:是指依據一定目的收集大量現有資料,透過分析找出某些現象與心理之間關係的一種度。檔案研究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檔案研究法除了傳統的參考資料還包括視聽影像資料,狹義的檔案資料包括報紙、雜誌、會議記錄、政府公文、個人書信等文字材料。檔案研究法的使用能彌補其他一些研究方法的不足,但有其缺點,需要視情況而定。 批評 理論 對研究的批評常常包括指責心理學是 軟 科學。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的 1962 批判 T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1st ed Chicago Univ of Chicago Pr 1962 中暗示心理學仍處在前正規化形態,缺乏像成熟的化學、物理學那樣的支撐性理論。 由於心理學的一些領域依賴於問卷調查之類的研究方式,批評家們認為心理學不夠客觀。其它觀點認為心理學家所研究的人格、思維、情緒不可能被直接測量, 1998 Affective neuroscience The foundations of human and animal emotion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9 其結果不過是調查物件的主觀報道。Beveridge A 2002 Time to abandon the subjectiveobjective divide The Psychiatrist 26 pp 101103 Retrieved 20 April 2010Peterson C 2009 23 May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search in positive psychology A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is linked to wellbeing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20 April 2010 另一些批評家則認為統計假說被誤用。一些研究記錄表明心理學家常常混淆統計的顯著性差異與實踐之間的關係,而前者在實踐上常常無關緊要。這種辯論時長發生在心理學界內部,例如實驗室研究人員與從事實踐的臨床醫生之間的爭執等。 實踐 有的觀察者發現了某些理論與實踐上的衝突 例如,一些臨床實踐沒有理論支援。批評家們認為越來越多的心理培訓課程沒有足夠的科學依據。Beyerstein BL 2001 Fringe psychotherapies The public at risk The Scientific Review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5 7079 一些質疑者認為,像 嬰兒孤獨症協助性溝通;被用於記憶恢復的塑身鍛鍊;再生療法等,雖然十分風行,但卻令人懷疑,而且可能有害健康。 道德 在今天的道德準則框架內,一些研究實驗不允許進行。這些實驗違反了美國心理學會道德準則(Ethics Code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加拿大涉及人類實驗道德準則(the Canadian Code of Conduct for Research Involving Humans)、以及。目前,道德準則規定,對非人類動物的研究只能在效益大於傷害的情況下進行。Sherwin CM Christionsen SB Duncan IJ Erhard HW Lay Jr DC Mench JA OConnor CE Petherick JC 2003 Guidelines for the Ethical use of animals in the applied ethology studies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81 291305 所以心理學家在動物實驗中的研究方式不能用於人類。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米爾格倫實驗使得參與者飽受折磨,挑戰了科學實驗的道德底線。實驗研究參與物件會在多大程度上違背自己意願執行規定行為。Milgram Stanley 1974 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Harpercollins ISBN 9780061319839 二十世紀 70 年代,哈里哈洛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利用獼猴進行了 絕望 實驗,遭到譴責。Blum 1994 p 95 Blum 2002 pp 21819 Blum 1994 p 95 the most controversial experiment to come out of the Wisconsin laboratory a device that Harlow insisted on calling the pit of despair 實驗利用動物來模擬抑鬱症。哈洛設計出了一種 強暴架,利用對母獼猴行為的干擾進行研究。Blum Deborah Love at Goon Park Harry Harlow and the Science of Affection Perseus Publishing 2002 ISBN 97807382027851974 年,美國文學評論家寫道:哈里哈洛跟他同事幾十年折磨著非人類靈長實驗品,證明了我們都早已知道的 社交生物會因社交紐帶的損害而被損害。 他寫道哈洛對他研究的倫理道德沒有任何評論。Booth Wayne C Modern Dogma and the Rhetoric of Assent Volume 5 of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WardPhillips lectures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4 p 114 Booth is explicitly discussing this experiment His next sentence isHis most recent outrage consists of placing monkeys insolitary for twenty dayswhat he calls a vertical chamber apparatus designed on an intuitive basis to produce a state of helplessness and hopelessness sunken in a well of despair 大學心理學院設有道德委員會,以保障研究物件的權益與尊重。心理研究員在進行實驗之前必須獲得准許,以保護人類參與物件或實驗動物的權益。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 Responsible Conduct of Research WEIRD 偏差 1959 年,統計學家西奧多斯特林(Theodore Sterling)計算發現 97 的心理實驗支援了它們最初的假設,暗示了偏差存在的可能。與之類似,賈內爾(Fanelli, 2010 發現 915 的精神 心理研究得到了證明,所得出的問題(陽性結果)是空間或地球科學的 5 倍大。賈內爾認為較 軟 科學的研究人員就他們的意識與潛意識中的偏差缺乏束縛。 2010 年,一組研究人員公佈了心理研究中的系統性實驗物件偏差 WEIRD 「西方地區、受過良好教育、工業化的、富有、民主的」;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The WEIRDest people in the world Henrich J Heine S Norenzayan A 2011 33 61135 雖然全球範圍內之後 18 的人屬於 WEIRD 範疇,但實驗人員稱心理學 6090 的實驗在 WEIRD 物件上進行。報告顯示,在上,WEIRD 物件與部落物件的實驗結論差異巨大。 研究領域 心理學所包含的研究領域甚為寬廣,並使用許多不同的方法來心理過程與行為。心理學主要分為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下又可分為許多次領域,例如教育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等。 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相對,包括用於學術研究目的的變態心理學、生理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比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健康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 進化心理學:是對所有心理學的一種整合嘗試,提供了簡練的方式來解釋各門心理學中觀測到的各種現象及理論。 異常心理學:是對異常行為的研究,以描述、預報、解釋和矯治功能的變態模式。異常心理學的研究應用於臨床心理學,以治療心理疾病的患者。 生理心理學:基於生理組成結構而進行的研究,其中主要包括人腦等。 認知心理學:所謂認知,指在獲取知識過程中進行的各種心理活動,主要包括知覺,記憶,言語,思維等,即通常所謂的認識過程。 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從 20 世紀裡重點關注快樂和滿足的人本主義心理學中找到根源。 比較心理學:是研究動物行為進化的基本理論,和不同進化水平的動物的各種行為特點的心理學分支。它對哲學認識論具有重要意義,比較心理學的研究還能為生產實踐和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動物行為進化方面的基礎科學知識。 發展心理學:主要研究人類由出生至死亡時的人格發展過程,艾瑞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 8 個階段,並認為每個階段的人都會面對不同的人格發展的障礙,如處理得好便能順利發展,如處理不好便會形成焦慮及各樣問題。 人格心理學:研究行為、思維和情緒的模式,通常稱為個體的人格。 定量心理學:在心理學研究中應用數學模型和統計學模型,以及將統計學方法用於分析、解釋行為資料。 心理統計學:是心理學中對知識、能力、態度和人格特徵等進行心理測量的理論和技術,主要與教育、人格和臨床心理學有關。數學心理學則與實驗和認知、生理心理學關係密切。 社會心理學:探討社會與認知歷程對於個體知覺他人,影響他人及聯絡他人的方式如何產生作用的科學性研究,以心理學、社會學相關理論為基礎的社會科學。 臨床心理學:是討論人類非正常行為,透過臨床觀察探討這些行為的論據,評估,分類,治療,預防以及科學研究的心理學分支學科。 教育心理學:研究人類如何在教育情境下進行學習、教育性干預的效果、教學的心理學、作為組織的學校的社會心理學。利維維谷斯基、讓皮亞傑和傑羅姆布魯納等兒童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在教學方法和教育實踐領域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 健康心理學:是心理學理論與研究在健康、疾病與衛生保健領域的應用。不過臨床心理學關注與心理健康和神經學疾病,健康心理學則在更大範圍內關注健康行為,包括健康飲食、醫生 患者關係、病人對健康知識的理解。 工業與組織心理學:主要研究組織心理,目的也是為了進步利用、管理,達至組織的目標。 學校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學生在學校學習、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和規律。這門學科在解決學習問題和教育困難時有顯著功效。 社群心理學:主要關注個人與社群、社會的相互關係,並透過合作性的研究與行動,以及預防、賦權、社會改變等介入,有效提昇個人安適、幸福感與生活品質。 兒童心理學:主要關注兒童的心理,認知發展及成長,並因應理論探討兒童有心理障礙時應如何處理。 超個人心理學:專長於跨越自我層面的心靈研究、跨越個人領域的心理學,和人性在靈性方面的層面。 音樂心理學:主要關注音樂與人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相互關係,解釋人由原始(初生)到高階的音樂經驗和音樂行為的心理學。 參見 心理學家 精神病學 病理學 社會心理學 中國心理學會 CPS 美國心理學會 APA 參考文獻 研究書目 李紹崑:《精神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李紹崑:《哲學.心理.教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李紹崑:《美國的心理學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李紹崑:《歐洲的心理學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 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書局,199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外部連結 心理學研究 心理學百科全書 美國心理學史檔案 心理學史上的名著 中國心理學會 美國心理學會 臺灣心理學會 香港心理學會 P P P P
中醫學,全稱漢族醫藥學,俗稱 中醫 中醫學 MOL 陳至立。辭海 7 版。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20 2024,是一種起源於中國漢族且至今已有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比較時,其常被歸入傳統醫學的範疇。因此,現今世界上的中醫學的發展目標,多是追求自身的科學化和現代化。 目前中醫以中華文化圈傳統醫療為主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名詞,中醫學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定義 220px 縮圖 中醫穴道 廣義:是指所有的中華民族醫學、宗教醫學、中國化西洋醫學,如漢醫、藏醫、蒙醫、苗醫、彝醫、維醫、哈薩克醫、佛醫等。 狹義:全世界的漢族醫學,簡稱漢醫學。 華人圈共通的中醫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 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跌打、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的傳統醫學。 漢醫及漢方醫學 「漢醫」(hàni)一詞,一是來自日本之稱,一是來自清代的稱呼。又稱漢醫學或漢方醫學,是在中國地區發展出的傳統醫學思想及治療技術,因為它是漢民族發展出的醫學傳統,所以稱呼它是漢醫學。隨著漢文化的發展,它被傳播至韓國、越南、日本等地,與當地醫學結合,形成各種不同的流派。 最早使用「漢方醫學」這個名詞的是日本,在江戶時期,日本人用這個名詞來與他們本土醫學 「漢方醫學」,及西方醫學 「蘭醫學」(荷蘭),來作區分。清朝時也使用這個名詞來稱呼中國的傳統醫學。 1949 年之前,漢醫一詞比較普遍。清後民國,也用國醫來稱呼。在中國,「中醫學」(意為「中華的」醫學)比「漢醫學」更常用。但在日本及韓國等地仍然使用這個較中性的名詞。 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南韓)的韓醫學,朝鮮(北韓)稱的高麗醫學、越南的東醫學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法律監管 近年各地政府都開始對專業中醫行業進行監管,以保障公眾健康。 中國大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 1988 年設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管理中醫藥行業,是隸屬於衛生部的副部級國家局(2013 年衛生部撤銷後轉隸衛計委。2018 年衛計委撤銷後再轉隸衛健委)。 為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於 2017 年 7 月 1 日起實施。 香港 中醫在港英政府時期無合法行醫地位,但能以 Herbalist(草藥師) 的名義註冊並進行活動。中醫醫生還可使用 中醫、中醫師、中醫生、國醫、唐醫 等名稱,不能使用 醫生、醫師、醫務所、醫療所 等屬於行醫範圍的名稱,因此中醫師無權簽署死亡證,也不能在處方上開任何西藥,更不能使用注射;否則被認為是違法行為。 1999 年,香港政府根據《中醫藥條例》,成立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用作規管中藥買賣和中醫師的專業水平,以保障公眾健康和消費者權益。根據《中醫藥條例》,所有在香港執業的中醫師,必須向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在中醫師之前註冊制度生效之前,除了提供全科診治及開方,以「中醫」掛名應診的從業員之外,還有後來被納入中醫註冊制度,當時俗稱為「跌打師傅」、「跌打佬」的從業員。其起源沒有一個統一說法,有一說法是與上世紀香港盛行的武館風氣有關。 香港跌打的來源和發展 後來由於此行業傳統的師徒制日漸式微,以及《中醫藥條例》和中醫註冊制度的實施,規管關乎中醫藥的活動或事宜,包括中醫的註冊等等,而跌打師傅已被納入為中醫的骨傷科專業,以後成為註冊中醫(骨傷科)的人士須具認可資格並受正式訓練,所以老式的跌打館,有逐漸式微的趨勢。 香港中醫師的註冊條件包括完成認可的、至少為期五年的全日制中醫學士學位課程,並獲得三十週的臨床實習經驗,以及透過執業考試。 香港中醫執業資格試另外,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要求註冊中醫師,每三年為其執照續期,而續期手續包括完成 60 個持續進修學分,以保障註冊中醫師的專業水平。 香港註冊中醫師持續進修的要求 澳門 澳葡時期殖民政府對華人社會基本不干預,因此澳門當地有不少自發組織的中醫行醫者和中醫藥房。1994 年澳葡政府頒佈《第 5394M 號法令》,正式對中草藥交易進行規管。現時,中醫受第 182020 號法律《醫療人員專業資格及執業註冊制度》規範,持認可中醫學歷的人士必須向政府辦理資格登記及完成實習,方得取得執照行醫。 臺灣 中華民國(臺灣)目前約有中醫師 6000 餘人,由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進行監管,法源來自於《醫師法》。中醫師能夠獨立進行診斷、開立處方簽、調劑中藥等。另外並訂有《中醫藥發展法》、《臺灣中藥典》等,同時設定衛生福利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進行中醫藥研究。 美國 美國目前有大約三萬多名執照針灸師(部份州份稱為針灸醫師或東方醫學醫師),五千多名西醫師另外獲得應用針灸執照。美國有嚴格的針灸執照發放制度,但由於美國實施聯邦制,各個州份均各自有當地的法律,監督針灸師執照的發放。因此,各個州份的執照發放的要求都不一樣,但一般都要求申請人在認可的針灸或中醫學校學習針灸的相關課程,由 1700 到 4000 學時不等,以及一般要求擁有 950 小時的臨床實習經驗,方可獲允許參加針灸執照考試。另外,各個州份一般都要求針灸執照的持有者,於每年或每兩年為其針灸執照續期,否則其針灸執照將會被取消。針灸執照續期的手續,除了包括更新資料外,還要求針灸師提供持續進修的證據,一般都要每年數十個小時的專業持續進修課程,方可獲得續期。在美國大部份州份,沒有持有有效執照,而又宣稱為專業針灸師,又或者提供中醫治療,是刑事罪行。違例者會面對監禁和罰款。 針灸師與中醫師 直到 2012 年,美國有六個州份沒有法律監管中醫,一般稱為「東方醫學 Oriental Medicine」又或「針灸學 Acupuncture」,包括阿拉巴馬州、堪薩斯州、北達科他州、南達科他州、奧克拉荷馬州、懷俄明州。 State Licensure Requirement Table 在有法律監管中醫的州份當中,加州是美國首個州份立法監管「針灸學」,早在 1976 年加州便開始向針灸師發放專業執照 California Acupuncture Board。 但值得注意,在英文中的「針灸學 Acupuncture」或「針灸師 Acupuncturists」一詞,意思等同於「中醫」和「中醫師」。以首個州份立法監管針灸學的加州為例,根據《商業和專業條例 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第 4937 條,「針灸師」是指為改善、保持和復原健康,而提供針療、電力針療、中式按摩、穴位按摩、灸療、拔罐、呼吸技巧療法、運動療法、熱療、冷療、磁力療法、營養學療法、飲食療養、草藥療法、植物療法、動物療法、礦物療法、膳食補充療法等治療的專業人員 California Acupuncture Board QA。所以,美國的「針灸師」就是「中醫師」。 歷史 thumbright200px 中醫穴道圖表 古代中醫史 中醫學目前是否為最早的傳統醫學還無法確定。中國的中醫學自稱其起源於三皇五帝時期,相傳伏羲發明了針灸並嘗試草藥,神農炎帝更是嚐盡百草,並且用茶來解毒。中醫研究者自稱:相傳在公元前 3000 多年,中國的軒轅黃帝寫下了人類第一部醫學著作 《黃帝祝由科》(然而公元前 1600~前 1100 年的甲骨文才被認為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文字),在公元前 3000 多年可以使用文字並組織成大篇幅的醫學著作 在目前與無憑無據的中醫典籍相比,這種說法是與事實不符的。公元前 3000 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醫學已用楔形文字記載了肝和髒是血液的中心,疾病分為熱病、中風、精神症狀、眼病、耳病、黃疸病等。在中國,後世人在《黃帝祝由科》的基礎上不斷增補刪改,逐漸形成了後世的《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並從祝由科裡將純粹的醫藥分離了出來,形成了後來的中醫學。而其中的《黃帝內經》則在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 不治已病治未病 這一防病養生保健康的預防醫學觀點。 在周代(公元前 1046 年-公元前 771 年)中國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院和醫療制度,周代的醫療機構設有醫師、上士、下士、府(管藥庫)、史(管記錄)、徒若干人。下面又分食醫(管飲食衛庫)、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四種;但這樣的醫學分科制度卻落後於美索不達米亞醫學幾百年公元前 1792 年,漢莫拉比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創立了巴比倫帝國。被稱為人類第一部成文法典的《漢莫拉比法典》就誕生在這一時期,其中涉及醫療活動的內容很多,顯示出當時醫生已是一種職業,並有了內、外科醫生的分工,被稱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醫學分科。。醫師總管醫藥行政,並在年終對醫生進行考核;《周禮天官冢宰》記載 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食,就是說,醫生每年都要透過年終考核增減俸祿。當時的患者已經分科治療,而且建立病歷。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規定在死者病歷上要寫明死因,然後送交醫師存檔,以便總結醫療經驗,提高醫療技術。這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病歷制度。 在春秋戰國時期名醫輩出,秦國有名醫醫緩與醫和,齊國有長桑和他的徒弟扁鵲。扁鵲發明了中醫獨特的辨證論治,並總結為 四診 方法,即 望、聞、問、切。扁鵲看病行醫有 六不治 原則:一是依仗權勢,驕橫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貪圖錢財,不顧性命者不治;三是暴飲暴食,飲食無常者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醫者不治;五是身體虛弱不能服藥者不治;六是相信巫術不相信醫道者不治。後世則尊稱他為神醫扁鵲。春秋戰國時流行的主要醫學著作有《黃帝內經》、《黃帝外經》、《扁鵲內經》、《扁鵲外經》、《白氏內經》、《白氏外經》和《旁篇》這七本,合成 七經。 在秦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專門法醫 令史。秦律規定,死因不明的案件原則上都要進行屍體檢驗,司法官如果違法不進行檢驗,將受到處罰。秦代的《封診式》對法醫鑑定的方法、程式等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在人命案件中,鑑定檢驗的主要內容有屍體的位置、創傷的部位、數量、方向以及大小等。令史檢驗完成之後,必須提交書面報告,稱為 爰書,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法醫鑑定和現場勘察報告。秦代還在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傳染病醫院 癘遷所,並制定了最早的治療傳染病的隔離制度。據 1975 年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出土秦簡中記載:當時規定,凡經醫生在給病人檢查後發現有鼻樑塌陷、手上無汗毛、聲音沙啞、刺激鼻腔不打噴嚏等症狀者,一律送至癘遷所隔離治療。這說明中國古代對傳染性疾病的治療措施,很早就已經是得力有效的。 到了西漢時期,中醫的陰陽五行理論已經非常完備,名醫則有太倉公淳于意和公乘陽慶。東漢出現了著名醫學家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完善了中醫的辨證理論,他還是世界上第一個臨床醫學大師,被尊稱為醫聖。他著有《傷寒雜病論》、《療婦人方》、《黃素方》、《口齒論》、《平病方》等等醫書,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張仲景採用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在《傷寒論》中歸結為 八綱辨證 和 六經論治,經由這兩種方法辨證論治後,再採用 八法(汗、吐、下、和、溫、清、補、消)治療疾病。八綱辨證 是書中貫徹辨證論治的具體原則,所謂 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運用 四診(望、聞、問、切)分析和檢查疾病的部位、性質而歸納出來,六經論治 是整個臟腑經絡學說在臨床醫學上的具體運用。東漢末年,華佗則以精通外科手術和麻醉名聞天下,華佗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麻醉術進行手術的人,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麻醉藥物,還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健身體操 五禽戲。可惜華佗所著醫書的《青囊書》最後被付之一炬。在漢代,大量的醫藥和歷算等書籍傳入西藏(《西藏王統記》記載)。在漢代還出現了專門性的婦科醫院,西漢時的 乳舍,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婦產醫院。 南北朝時期問世了世界上最早的兩本兒科專著,即王末鈔的《小兒用藥本草》和徐叔響的《療少小百病雜方》。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 443 年),太醫令秦承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醫學院。到了公元 6 世紀,隋朝完善了這一醫學教育機構,並命名為 太醫署,署內分醫、藥兩部,太醫令是最高官職,丞為之助理,下有主藥、醫師、藥園師、醫博士、助教、按摩博士、祝禁博士,在校師生最多時達 580 人之多。 北宋年間,隨著中國與阿拉伯之間貿易的高度發展,阿拉伯香藥也開始大量輸進中國,一次輸入的阿拉伯乳香竟以萬斤計,伊斯蘭醫藥學也隨之對中國產生明顯影響。傳統中醫自古不分科,但在北宋年間,太醫院在培訓醫生時也如古希臘和阿拉伯醫學那樣,分成了內、外、婦、兒、口腔等十三科,這可能是受到阿拉伯-伊斯蘭醫學的橫向影響。傳統中醫以湯藥為主,但北宋的《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卻大量增加了丸、散、膏、酊的處方,如《乳香圓》、《阿魏圓》等。究其原因,乃是使用從阿拉伯-伊斯蘭國家進口的香藥大量增加,而香藥含有揮發性物質,若用煎湯法,其有效成分就會失掉,故只能製成丸、散、膏、酊。可見這類處方的出現,是阿拉伯-伊斯蘭藥理學對中醫藥影響的結果。 在唐朝,孫思邈總結前人的理論並總結經驗,收集藥方多達 5000 多個,出版了《大醫精誠》、《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三本醫學著作,後世尊稱他為藥王。唐朝以後,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突厥、高句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 到了在唐末宋初,兒科專著《顱囟經》問世流行,而世界醫學史上第一個著名兒科專家錢乙(公元 1032-1113 年)則受此書啟發,撰寫了著名的兒科鉅著《小兒藥證直訣》,後人把錢乙尊稱為 兒科之聖,幼科之鼻祖。北宋時期(960 年-1127 年),宋政府設立翰林醫學院即太醫局,醫學分科已經非常完備,並且統一了中國針灸穴位,出版《圖經》。南宋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集錄》。 元朝時期,元政府很重視伊斯蘭醫藥學,採取中醫學與回醫學同時並舉的方針。在太醫院中有專門研究和使用伊斯蘭醫藥的「廣惠司」,其職責是「掌修製御用回回藥物及和劑,以療諸宿衞士及在京孤寒者。」在它下面還設有大都回回藥物院和上都回回藥物院,掌管回回(穆斯林)藥事。在元代,有很多阿拉伯-伊斯蘭醫師來到中國,受到朝野歡迎,被稱為「回回醫官」。他們對解剖學頗有研究,精通各種手術。元末明初的文學家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卷二十二「西域奇術」中,就載有回回醫官開刀為頭痛難忍的兒童從腦中取出腫瘤,動手術治癒腹部膨脹的馬等傳奇故事。這些來華的醫師還攜帶來很多伊斯蘭的醫學書籍。 在明朝,著名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鉅著《本草綱目》成書,這本書不僅是藥物學專著,還包括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本草綱目》刊行後很快傳入日本、朝鮮及越南等亞洲地區,在公元 17、18 世紀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歐洲語言。另一方面,李時珍是世界上第一個提出大腦負責精神感覺、發現膽結石病、利用冰敷替高熱病人降溫以及發明消毒技術的醫學家。此外還有王叔和的《脈經》、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葛洪的《肘後備急方》、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蘇敬的《新修本草》、王燾的《外臺秘要》、元丹貢布的《四部醫典》、《太平聖惠方》、王惟一的《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大量醫學典籍問世。自明朝中醫發展已經達到了頂峰,出現了諸多的醫學流派。同時在朝鮮研究中醫的所謂東醫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例如許浚撰寫了《東醫寶鑑》。 清初至鼎盛時期,醫藥學進步所表現在很多方面,基本上是明朝醫藥盛況的延續。如對經典著作的研究、本草學、方劑學、診斷治療學、醫案整理等,均較明朝更成熟。各家學派的紛爭也逐漸緩和,大多醫家能採各家之長折衷於臨床。但也不乏固守《內經》、《難經》、《傷寒論》,而批評金元以後一切新說的醫學,這與當時考據學盛行不無關係。清朝中醫藥學最重要的成就,就是關於急性傳染病的研究,它已形成一個新的系統,即溫病學說。這一學說的出現,雖然是基於歷代醫家的有關成就上,但清代溫病學派在中醫發展史上的貢獻,仍然是相當顯著的,它並不亞於東漢張仲景著《傷寒論》,金朝劉完素創河間學派。 自清朝末年,現代醫學因為起源於西方,被稱為 西醫,但其屬性並不是與中醫類似的那種 地區 民族醫學 開始湧入中國,造成中醫不再是中國地區唯一的醫學。開始出現中西醫並存的局面。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現代中醫史 受到西方衝擊後,大多認為中醫是充滿偏方與迷信的醫學,但從 1950 年代起,中醫開始引進西醫的研究系統,並且透過對療程的原理的科學性分析,重新解釋中醫,而這樣系統化的整理、匯入西方生物、分子醫學等概念成就了現代中醫,從空虛的陰陽調和概念,改變為著重學理基礎。 在國際上中醫針灸作為中醫學的一個部分,引起醫學界的興趣,有學者認為,針灸已被證實在減輕手術後疼痛、懷孕期反胃、化療所產生的反胃和嘔吐、牙齒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針灸對痛證、神經性疾病療效非常顯著。Ted J Kaptchuk OMD Acupuncture Theory Efficacy and Practice ACADEMIA AND CLINI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SERIES 5 March 2002 Volume 136 Issue 5 Pages 374383 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認為,只有部份的傳統藥學包含針灸和草藥在臨床實驗裡得到比較有力的結果支援其功效,其他傳統療程與草藥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不能忽視傳統療法存在的安全性及危險性的風險,乃至於偷獵保育類藥材,而且生物體內的麻醉劑、毒素積累近年來被逐漸發現,被證明很有可能弄巧成拙,以至於致人於死的案例多次上演,也因為本身就是地下經濟,存在冒充假藥獲取暴利等問題。WHO 在 2002 年 5 月 26 日發表「2002-2005 年傳統醫藥研究全球策略」,邀請全球 180 餘國將替代醫學納入該國的醫療政策。 WHO 世界衞生大會將於 2019 年推出第 11 版全球醫學綱要,並首次將中醫傳統醫學納入其中。此舉意味著中醫在全球或躋身主流療法,而非僅僅作為手術、放射治療等準備療法之外的補充療法。 全球醫學綱要又稱為「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在全球範圍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基礎理論 基礎理論爭論 中醫理論按照其理論基礎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分別為湯液經法時期、今文尚書時期、古文尚書時期。 我們今日主流社會所看到的是以今文尚書經學家代表的《黃帝內經》學說。漢武帝時置五經博士,提倡今文經學。後來漢武帝時,因魯恭王劉餘壞孔子宅,於孔家壁中得古蝌蚪文經書,當中有《古文尚書》。簡而言之:《古文尚書》與《今文尚書》的出現皆與漢朝宗室控制社會有關。漢武帝後,湯液經法家隱於民間,流傳下來的只有今文經學家。在二十世紀初年,《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出土。重新發現了湯液經法學派的基礎理論。在時序上,湯液經法家理論最早完成,其次是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許慎在五經異義中提到 《異義》:《今文尚書》(案,漢人但稱今《尚書》,裴鬆之注《三國吳誌》始稱《今文尚書》,此引《異義》,誤衍文字。)歐陽說,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古《尚書》說,脾,木也;肺,火也;心,土也;肝,金也;腎,水也。許慎案,《月令》春祭脾,夏祭肺,季夏祭心,秋祭肝,冬祭腎,與古《尚書》同。鄭駁之雲:《月令》祭四時之位,及其五藏之上下次之耳。冬位在後,而腎在下;夏位在前,而肺在上;春位小前,故祭先脾;秋位小郤,故祭先肝。腎也,脾也,俱在鬲下;肺也,心也,肝也,俱在鬲上。祭者必三,故有先後焉,不得同五行之氣。今醫病之法,以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則有瘳也。若反其術,不死為劇。(《禮記》十三《月令》正義) 古文尚書由伏生所傳,而今文尚書由歐陽和伯所傳。臨床實驗證明,湯液經法家理論與人體的體液味道是一致的。 這證明瞭現今流行的中醫理論基礎實際上是晚出的今文經學的著作,而五行相剋說是戰國時期出現於齊國,而五行相生說是劉向時期出現,所以完善的黃帝內經完成時間絕不可能早於漢宣帝時期。後來採用湯液經法的稱為神仙家,採用今文尚書的稱為醫經家或稱為針炙家,利用今文尚書與湯液經法雜煣的稱為經方家。 以下是三個不同時期中醫理論的對比: 湯液經家:脾(酸)金、肺(辛)木、肝(苦)水、腎(鹹)火 今文經家:肝(酸)木、心(苦)火、脾(甘)土、肺(辛)金、腎(鹹)水 古文經家:脾(酸)木、肺(苦)火、心(甘)土、肝(辛)金、腎(鹹)水 在《湯液經法》原始中醫理論之中,是採用殷商時期的《龜書》八卦與《龍圖》八卦一共是十六卦的學說。其中和陰陽的地方是相反的。在《湯液經法》或者殷商正統哲學之中:春夏為陰,秋冬為陽。以肺居太陰金,腎居太陽水,脾居少陰火,肝居少陽木。以應四時:春脈大、夏脈浮、秋脈細、冬脈沉。 今文學派基礎理論 今文學派理論來源於儒家今文學派的總結及儒家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不早於西漢年間,《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儒家醫學理論的基礎。時至今日,漢代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中醫具有完整的儒家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董仲舒提出的 天人合一、天人相應 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 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最基本的物質(命名為 氣)以及其運動(包括兩種不同趨勢的基本運動 陰和陽)構成,人以天地之氣生,以四時之法成 《黃帝內經》。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一種動態的平衡之中,一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採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 恆動觀。 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即 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的生命活動規律以及疾病的發生等都與自然界的各種變化(如季節氣候、地區方域、晝夜晨昏等)息息相關,人們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及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其體質特徵和發病規律亦有所區別。因此在診斷、治療同一種疾病時,多注重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並非千篇一律。 認為人體各個組織、器官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聯絡、互相影響的。因而從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現象,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多從整體的角度來對待疾病的治療與預防,特別強調 整體觀。 精炁(氣)學說 炁(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 氣的運動稱為 氣機,有 升降出入 四種形式。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變化,稱為 氣化,如動物的 生長壯老已,植物的 生長化收藏。 氣是天地萬物之間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應。如: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天地之精氣化生為人。 陰陽學說 陰陽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 陰為 體,陽為 用;陰為有形之 體,陽為無形之 用。 陰陽的互動作用包括:陰陽交感、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相互轉化。 五行學說 五行學說是戰國儒家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這並不代表五種物質,而是物質的五種屬性。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內在環境與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透過中藥、按摩、針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互動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五行相生:臟腑之間互相聯絡和促進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剋:臟腑之間互相制約的關係,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金剋木。唐雲,《走進中醫》第三章 健康的本質,ISBN 9789866595820 臟象學說 臟: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為臟腑。象:一指 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形態;二指 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 應象,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 象 的變化,以測知內在 臟 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為 從象測臟。即 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 臟腑 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為 化生和儲藏精氣。 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為 腐熟水榖、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 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氣血津液 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為 先天之氣。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榖產生的水榖之氣,合稱為 後天之氣。 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為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 氣的 升降出入 運動失常,稱為 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 經絡是人體執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 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病因學說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為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把病因分為三類: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房室、金刃、蟲獸所傷。 宋代陳無擇提出 三因學說:外所因、內所因、不內外因。 近代則將病因分為五類: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和癘氣。 內傷病因:包括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失宜、勞逸失度。 繼發病因:包括痰飲、瘀血、結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傷、寄生蟲、胎傳、諸毒、醫過。 發病 邪氣與正氣交戰,決定發病及疾病的發展變化。又稱為 正邪分爭。 邪氣 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 指人體的自我修復調節能力、適應環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氣不足 是發病的內在依據,即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體質、情志、地域、氣候等,與發病有密切關係。 病機 病機是疾病發生、發展與傳變的機理,又稱 病理。 基本病機包括: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失常、津液代謝失常 內生五邪,包括:風氣內動、寒從中生、濕濁內生、津傷化燥、火熱內生 病位傳變,包括:表裡出入、六經傳變、三焦傳變、衛氣營血傳變、臟腑傳變等 病性轉化,包括:寒熱轉化、虛實轉化等 《湯液經法》學派基礎理論 《湯液經法》學派是自殷商以來傳承的中醫學派,經方派代表。這一套理論與儒家派生的今文經學派有相當大的差別。例如《湯液經法》學派之中沒有五行理論,採用南島民族祖宗的「連山」「歸藏」十六卦學說,而且當中陰陽是與今文學派顛倒的。以下的理論還原是出自香港歷史學家陳振銘「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陳振銘,《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亞馬遜, 陰陽學說 《湯液經法》學派以「立竿測影」之法,定日影之長為陽,日影之短為陰。 推匯出: 立春為少陰之陰巽,春分為少陰之陽坎。 立夏為太陰之陽艮,夏至為太陰之陰坤。 立秋為少陽之陽震,秋分為少陽之陰離。 立冬為太陽之陰兌,冬至為太陽之陽乾。 寒熱學說 春候溫、夏候熱、秋候涼、冬候寒。 春為少陰溫火、夏為太陰熱金、秋為少陽涼木、冬為太陽寒水。 脈法學說 春脈大,夏脈浮,秋脈細,冬脈沉。 正隅學說 四正者,脾肺肝腎。四隅者,胃心膽腸。 四靈學說 南方為龍、北方為鳳、東方為龜、西方為麟。 八卦學說 春金為脾胃、夏木為肺心、秋水為肝膽、冬火為腎腸。 立春為胃金,色白坤。 春分為脾金,色黃艮。 立夏為心木,色綠離。 夏至為肺木,色青震。 立秋為膽水,色黑乾。 秋分為肝水,色藍兌。 立冬為腸火,色洋紅坎。 冬至為腎火,色紅巽。 味道學說 春金為脾、夏木為肺、秋水為肝、冬火為腎。 味辛皆屬木、味鹹皆屬火、味酸皆屬金、味苦皆屬水。 氣血精津學說 肺主氣,腎主血,脾主精,肝主津。 四情學說 肺主喜,脾主怒,肝主憂,腎主恐。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 診斷方法 在診斷治療疾病時,採取辨證論治的方法,即將望、聞、問、切四診收集到的資料、症狀和體徵,透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定為某種性質的 證,以探求疾病的本質,從而得出結論,並在此基礎上確定治療原則與具體治法。這種方法既不同於簡單的區域性對症治療,又有別於不分主次、不分階段、不分性質、一方一藥治一病的辨病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 治療手段和方法豐富多采,既有一般內服藥物的內治法,又有藥物外敷、熱熨、燻洗等外治法,以及獨特的針灸、拔罐、推拿、按摩、氣功、布氣等非藥物療法,還有以藥膳為代表的日常食品療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醫處方,至少包括四項以上:情治(情緒控制)方面的指導;忌口(飲食應注意的事項);運動的建議(游泳、跑步、導引、氣功等);中藥的使用,或針刺、艾灸(前二者統稱針灸)、推拿等。故中醫在治療疾病時,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盤考量。 上世紀來還湧現出了一批中藥注射劑,被用於肌肉和靜脈注射。此外,絕大多數藥物均為天然動、植、礦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學品,加之多為複方製劑,配方時可採用相應的拮抗措施。 相較於傳統中醫,現代中醫的革新發明例如:科學中藥、小針刀、中藥注射劑等。 學科分類 自周朝起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隋唐的太醫署分醫學及藥學,醫學設四科,即醫科、針科、按摩科、咒禁科;醫科又分體療、少小、瘡瘍、耳目口齒、角法等五科。宋太醫局的醫學教育初分方脈、針、瘍三科,宋神宗以後分為九科,即大方脈、小方脈、風科、產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瘡腫兼折傷科、針兼灸科、金鏃兼書禁科。元太醫院分十三科後併為十科:即大方脈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兼婦人雜病科、眼科、口齒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鏃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書禁科。明太醫院分為十三科:即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接骨、金鏃、眼、針灸、按摩、祝由。清太醫院初分十一科,之後併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婦人、傷寒、瘡瘍、口齒咽喉、正骨、眼、針灸。道光二年(1822 年)上諭:「針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醫院廢止針灸科。同治朝將大方脈、婦人、傷寒併為一科,故只分五科。 古代中醫學按治療方式分為內醫、外醫之分。 內醫:內醫的治療目的在於合,現代延續了部分內醫。 外醫:外醫的治療目的在於驅病(驅邪),現代絕大部分已經失傳。 現代中醫學則可分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兩大部分: 基礎中醫學:包括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傷寒論、溫病學、中國中醫學史、中醫各家學說等; 臨床中醫學:包括中醫內科、中醫外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針灸科、中醫骨傷科、推拿科、中醫眼科、中醫耳鼻咽喉科、中西醫結合醫學、氣功科、中醫護理等。 中醫學典籍 參見:中醫典籍 中醫典籍可分為醫經、醫論、本草、醫方、醫案、醫話等,例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備急千金要方》、《本草綱目》、《名醫類案》。 流派及醫家 《漢書藝文志》中,將醫家分為 醫經、經方、神仙、房中 四大流派。發展至今,可分為八大流派:傷寒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攻邪學派、丹溪學派、溫補學派、溫病學派、中西匯通學派。 從古至今,知名的和傳說中的中醫學家有:(參見:中醫學家列表) 岐伯、扁鵲、張仲景、華佗、王叔和、陶弘景、孫思邈、宋慈、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張景嶽、傅山、葉天士、陳修園、曹穎甫、餘無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趙紹琴、張簡齋、施今墨、程門雪、蒲輔周、左季雲、鄭壽全、談允賢等。 中醫與近現代醫學的異同 自從近現代醫學(又稱西洋醫學)隨著傳教士由歐洲傳入中國之後,兩種醫學體系的競爭與融合就一直在進行。 醫學理論體系 世界上的醫療體系大致上可分成: 擬人論醫學體系(神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超自然物(神靈)力量所造成的,如撒但、鬼、神祇等,巫醫、乩童、符咒等即屬於此類。 自然論醫學體系(經驗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氣候的變化、飲食習慣、人的情緒變化等。中醫學、壽命吠陀、順勢療法等即屬於此類。 科學論醫學體系(實驗設計):經由設立假說、實驗設計,並利用演繹、歸納等方法呈現結果,或藉由科學儀器偵測所產生的醫學,是近現代醫學的主流,例如西醫。 其中前面兩者被歸類為傳統醫學或替代醫學,而後者則屬於現代醫學的主流。 這三種類型的醫學對世界的認識有本質的區別,底層觀念不同,所以互相之間基本無法交流溝通: 擬人論醫學 的世界裡,人是自卑的,一切的真理,宇宙的奧妙,是掌握在無法揣度的神秘力量手中的,人類想獲得某種期許,只能求告這種無法掌控的神秘力量。 自然論醫學 的世界裡,人是自負的,認為宇宙執行在簡單的原理之中,該原理普世通用,人體的一切奧秘也遵循其中。只要掌握了該原理,世界上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分析解決,醫學也不例外。並且認為原理已經被發現掌握,人們只需要遵循執行,便可以解決任何問題。 科學論醫學 的世界裡,人是不卑不亢的,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實證是唯一標準。因事物的執行是客觀且有規律可循的,人們透過經驗、邏輯、實證的方式,可以將生物體的現象進行歸因,從而掌握規律,獲得處理某些問題的能力。 診斷疾病的思維方式 中醫診斷疾病是依望聞問切的結果來辨病及辨症,但也有 只 辨病不辨症(例如急症或有專病專方時),或只辨症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難雜症、或調理體質等)的情況。與現代醫學在診斷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醫常會強調「辨(症)」。 以感冒為例,現代醫學醫師會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細菌性的感染,會鑑別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併肺炎;但這些診斷對中醫師而言,卻不是最重要的。以中醫的觀點,需要分辨的是,這是屬於風寒或風熱;若屬風寒則又辨屬於太陽病、陽明病或少陽病;屬風熱則辨別病邪在衛氣營血的哪個階段等。 治療的思維及方法 中醫主要透過中藥、針灸等治療方法,幫助人體驅除病邪,恢復正氣。其思維可簡約為攻補二類,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補、或攻補兼施。傳統上,臨床進行攻補有八個方法,即「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稱為八法。 中醫學的價值之一在於方劑,藥方是醫者的經驗結晶。中醫學本身發展的過程即是實驗的醫學,尤其是經過無數的醫家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來的臨床人體實驗反覆使用,證實實際有效而被記載流傳下來的經方、時方等。直接面對疾病,掌握主症,選擇對症的方劑進行加減,不拘泥於理論,以治療疾病,這是中醫精髓辨症論治的本來面目。 現代中醫也有使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尤其在中國大陸,利用現代醫學檢測方法輔助診斷,中醫師可兼用中藥與西藥為病患治療。2020 年開始,中國大陸所有臨床醫學專業都有必修的中醫學科目,相當於要求現代醫學醫師也要有少量中醫基礎。 中華文化圈中,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頑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時,或者因為現代醫學的發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獲得的醫療資源所限,沒有治療的辦法時,會求助於中醫。但絕大多數人在外科、及病情惡化快速的嚴重病變的情況下求助於現代醫學。 一種疾病可否治癒、其可能性多大,在現代醫學中比在中醫中有明確的統計數字可依循。 療效驗證方法 傳統上,中醫藉由脈象及病人服藥後症狀的變化等來判斷療效。有些中醫認為中醫學很難進行對比試驗,但現代研究中醫學的學者,亦建立多種實驗動物模型或進入臨床人體實驗,進行對比試驗,來驗證方劑或中藥的療效。 現代醫學的治療方法和藥劑則是要透過科學的對比試驗(比如使用安慰劑對比)來確認效果。 近年在臺灣,各大教學醫院或地區醫院均普遍開設中醫部,並承擔中醫藥臨床試驗的任務。例如:2006 年 9 月 24 日舉辦的「二〇〇六中醫藥研究暨臨床病例學術研討會」上,長庚醫院北區中醫部主任楊賢鴻發表「辛夷散治療過敏性鼻炎隨機雙盲臨床療效評估」,在為期兩年的雙盲實驗中,共收集 108 位病患,完成整體實驗共有 60 位,其中包括實驗組 40 位、對照組 20 位,並針對臨床症狀、鼻腔阻力、鼻腔截面積、塵蟎特異性免疫球蛋白、T 淋巴球細胞激素之分泌等各項指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辛夷散對過敏性鼻炎患者有臨床療效,此療效之機轉包括 T 細胞的免疫調節及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的影響。這是中醫藥科學與其醫療價值驗證的眾多科研舉證之一。而其它具代表性的中醫科研驗證結果也在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網站有公開而詳實的記錄,提供有興趣者一窺中醫與臨床的成效。 對中國的臨床實驗情況,可暫閱:。 知識傳播方式 中醫的典籍大多成書於古代,如成書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東漢的《傷寒論》、明朝的《本草綱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語、歌訣記載,今人不易瞭解,而增加傳播的難度。古代中國官方亦不斷蒐集修訂各類中醫典籍,成為官修醫書,並設有考試制度,而在民間則多以師帶徒或家傳的方式傳承。近現代則成立中醫藥大學或學院等,對中醫學進行的系統整理、研究、教學,而在民間也保留部分師帶徒及家傳方式。 中醫和現代醫學一個非常不同的地方在於中醫注重古人的經驗。中醫醫生推崇中國古代醫書,相反現代醫學的研究者則更著重醫學的發展。 現代醫學不斷推陳出新、開放新藥品。中醫則一方面對古代秘方,醫書進行挖掘、蒐集、考證、從中吸取古人的臨床經驗,並繼續加以檢視及運用,另一方面也不斷以經方或時方為基礎,針對不同的疾病在臨床上進行加減,研製新的方劑,或藉由改變劑型,例如中藥注射製劑,來擴充套件方劑的治療範圍或加強其療效。 現代醫學則是根據成文的知識體系進行,如果某種治療方法或藥劑不對或有效,這種知識能很快得以傳播。現代藉由網路及傳播媒體的發達,以及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所的設立,中醫的各種典籍及資訊亦逐步電子化而得到快速傳播。 一般認為有經驗的老中醫醫術較高明,經驗對療效有明顯的決定作用。由於中醫強調的辨症,借用中國哲學中陰陽五行的詞彙來描述,使得經驗很難以被瞭解。而在醫經、本草、醫案、醫話等各類中醫典籍中,均詳細記載了各種方劑、中藥的使用時機、炮製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誤用後的症狀及救治方法等,例如清陳修園在《神農本草經讀》卷四馬兜鈴的註解中,提到「今人惑於錢乙補肺阿膠散一方,取用(馬兜鈴)以治虛嗽,百服百死」。 中醫存廢之爭 在中國,對於中醫學是否屬於科學的問題,始終一直爭論不休。學術界的爭論可追溯到 19 世紀末,現代醫學傳到中國之後,一些主張醫學現代化的人士,主張廢除中醫,中醫學連帶受到巨大的挑戰。直到今天,中醫學是否歸屬於科學、及中醫藥是否有效等,仍倍受主流科學界的質疑。 1879 年,俞樾發表《廢醫論》最早提出了廢除中醫中藥的主張。在 1915 年江蘇的袁桂生將 廢五行說 作為一項提案交神州醫藥總會討論,題為《擬廢五行生剋之提議》文章發表於 《神州醫藥學報》第二十六期 。據 醫學捌號樓 稱可能是最早的提出廢除五行理論的文章。 1926 年,魯迅曾撰《父親的病》一文,批判了中醫存在的一些問題。 1929 年,國民政府通過了餘雲岫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事業之障礙案》。但在全國輿論壓力下,國民政府隨後收回成命其中細節請參考董崇敏,針灸列入世界襲產同時,還原一段廢除中醫的往事。。 2005 年,中南大學張功耀教授在《醫學與哲學》雜誌上發表了《告別中醫中藥》。 中國官方的說法認為中醫學是一門科學。針對中醫不科學的說法,荊志偉認為 2005 年 11 月 19 日國家將中國中醫研究院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也是對此等論爭的回擊。 荊志偉,《科學是中醫的 緊箍咒 嗎? 中醫與科學相關問題的思考》,《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 27 4 1113 ISSN 10020772 董建棟認為 在現代科學劃界標準下當屬於非科學範疇,而與偽科學截然不同 董建棟,《淺論中醫的科學屬性》,亞太傳統醫藥 no 7 2325 ISSN 16732197。孫學剛等認為按照薩伽德的科學劃界標準,亦 不能說中醫學是一門科學 孫學剛、賈鈺華、龐啟雨,《科學劃界與中醫》,《醫學與哲學》20 9 1214 ISSN 10020772。 尚有一些人認為,中醫源於古人對人體與自然規律的感性及感官認識,其本質並非狹義的科學(但可以用適當的現代科學方法去研究和發揮部分的中醫理論),但它有超脫科學的一面。而「不是科學」無法否定中醫療法的療效,若據此斷然否定中醫,我們將失去很多可貴的文化資產。 另一些人,如方舟子,認為中醫宣稱的療效也是值得懷疑的新語絲 中醫騙子 專輯 httpxysorgdajiazhongyihtml 。因為沒有經過現代醫學所認可的大樣本雙盲實驗資料的支援,無法排除安慰劑和人體自體免疫的影響。並且他指出一些中醫信奉的典籍有較多的荒謬錯誤,以及很多中醫藥方並非來自臨床經驗,而是來自取像比類的巫術思維。方舟子《人參的歷史與現實》《吃什麼變什麼?》 當前,許多科普媒體,如果殼網、丁香醫生等等,以及許多科普作者和部分網民,也對中醫持否定立場。如否定中醫的理論意義和療效,或主張廢除中醫的理論並利用現代科學方法檢驗與解釋中醫的某些治療手法或藥物的效果(簡稱 廢醫驗藥)。 2019 年,香港歷史學家陳振銘在 由《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到香港當代新經學 指出了陰陽五行的儒家政治哲學來源,還原了《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關於《湯液經法》的內容,而且否定了《黃帝內經》與陰陽五行理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地位。 節日、文化遺產 1929 年在一場廢除中醫的嘗試因受到抵制而失敗之後,上海中醫藥界人士為了慶祝這一勝利,把每年 3 月 17 日定為「中國國醫節」。這是和中醫學相關的節日。 參見 中藥列表 中藥 性味 五運六氣 藥用植物 韓醫學 日本漢方醫學 中國醫學史 中醫的科學性問題 中醫診斷學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 臺灣中醫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醫科學院 中醫藥線上 栗山茂久:〈中國古典醫學中的視覺知識〉。 熊秉真:〈明代的幼科醫學〉。 文獻查詢 生技、醫化及中草藥專利資料庫檢索系統 電子中醫藥古籍文獻 中醫學資料庫 藥用植物影像資料庫 Medicinal Plant Image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藥標本資料庫 Chinese Medicine Specimen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草藥化學影像資料庫 Phytochemical Image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藥材影像資料庫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 Image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藥方劑影像資料庫 Chinese Medicine Formulae Image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中文,英文 中醫藥趣味練習 Chinese Medicine Gamebased Exercise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香港中藥材標準》網上檢索系統 Hong Kong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tandards HKCMMS 中國香港特別行區政府。衛生署。中醫藥規管辦公室 T T 替代醫學 Category 中醫診斷學 Category 中醫疾病
農業屬於第一級產業,包括作物種植、畜牧、漁業養殖、林業等活動,負責主副食和經濟作物供應。農業的主要產品是食物、纖維、能源和原材料(例如橡膠),其中食物包括穀物、蔬菜、水果、食用油、肉類、奶製品、蛋和菌類。全球農業年產出約 110 億噸食物,3200 萬噸自然纖維和 40 億立方米木材。不過,其中有 14 的食物在到達零售環節之前被浪費。自 20 世紀開始,基於單一作物種植的工業化農業開始成為世界農業產出的主要來源。 農業的出現是人類文明轉向定居形式的里程碑,藉由野生動植物的馴化、培育與繁殖,人們獲得了充足的食物與資源,並促進早期城市的發展與成型。人類在 105 萬年前開始從野外採集穀物,但直到 115 萬年前才開始種植,並在大約 1 萬年前馴化了綿羊、山羊、豬、牛等家畜。世界上至少有 11 個地區獨立發展出了作物種植。 現代農業技術、植物育種、農業化學產品(例如殺蟲劑和化肥)的發展顯著增加了作物產量,但也引發了諸多生態與環境問題。選擇育種和現代畜牧業技術發展增加了肉類製品產量,但也引發了動物福利和環境憂慮。上述環境問題包括氣候變化、地下含水層枯竭、森林砍伐、抗生素耐藥性和農業相關汙染。農業既是環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響,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土壤退化、氣候變化等因素都會降低作物產量。進入 21 世紀後,可持續農業的比例漸漸提高,包括樸門和有機農業,著重在生態平衡與就近百里飲食。轉基因作物被廣泛使用,但也有部分國家。 定義 根據東漢時期《說文解字》和清康熙時期《康熙字典》的解釋,「農」字都是「耕種」的意思,這表示在中國古代就只有種植業才會被稱作「農業」。但現代對農業的定義更加廣泛,包括利用自然資源生產維持生命所需的物品,如食物、纖維、林業產品、園藝作物,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因此,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園藝、動物養殖(畜牧業、水產養殖等)和林業,但有時園藝和林業也被排除在外。此外,農業可因管理物件不同而分為兩類:植物農業,主要涉及作物的培育;動物農業,主要關注農業動物產品。 歷史 起源 得益於農業發展,世界人口數量相比狩獵採集時代有了顯著增長。農業獨立起源於多個地區,根據分類單元至少可歸為 11 個起源中心。早在 105 萬年前,人們就已開始採集並食用野生穀物。在 23000 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黎凡特,人們開始在加利利海附近種植二粒小麥、大麥和燕麥。中國先民於 135008200 年馴化了水稻,已知最早耕種時間距今約 7700 年,而後綠豆、大豆、紅豆也在此區域馴化。美索不達米亞人於 1300011000 年前馴化了綿羊。而家牛則是從 10500 年前生活在現今土耳其和巴基斯坦地區的原牛馴化而來。家豬由野豬馴化而來,此過程在歐洲、東亞和東南亞獨立進行,最早馴化時間距今約 10500 年。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人們在 100007000 年前馴化了馬鈴薯,後續又馴化了豆子、古柯、羊駝、大羊駝和豚鼠。高粱於 7000 年前在非洲薩赫勒被馴化。棉花於 5600 年前在秘魯被馴化,後也在歐亞大陸獨立馴化。玉米源於野生玉蜀黍屬,於 6000 年前在中美洲馴化。Johannessen S Hastorf C A eds Corn and Culture in the Prehistoric New World Westview Press Boulder Colorado 公元前 3500 年左右,馬在歐亞大草原被馴化。關於農業的起源有大量研究,學者為此提出了眾多假說。人類從狩獵採集向農業社會的轉型伴隨著集約化和的發展,相關過渡期案例有黎凡特地區的納圖夫文化和中國早期的新石器文化。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人們開始在定居點種植採集自野外的資源,由此導致這些物種的逐步馴化。Hillman G C 1996 Late Pleistocene changes in wild plantfoods available to huntergatherers of the northern Fertile Crescent Possible preludes to cereal cultivation In D R Harris ed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 UCL Books London pp 159203 Sato Y 2003 Origin of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In Y Yasuda ed The Origins of Pottery and Agriculture Roli Books New Delhi p 196 古代文明 公元前 8000 年,歐亞大陸的蘇美爾人開始以村莊形式定居,並依靠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灌溉作物。其公元前 3000 年的象形符號中出現了犁,公元前 2300 年出現了播種犁。蘇美爾農夫種植大麥、小麥、蔬菜(例如扁豆和洋蔥)、水果(例如椰棗、葡萄和無花果)。古埃及農業始於舊石器時代末期的前王朝時期,時間大約在公元前 10000 年,主要依靠尼羅河和當地季節性洪水灌溉作物。當地人種植的主要糧食作物為大麥和小麥,此外還有亞麻和紙莎草等經濟作物。印度先民在公元前 9000 年前馴化了小麥、大麥和棗,後續又馴化了綿羊和山羊。在公元前 80006000 年的梅赫爾格爾文化中,巴基斯坦先民馴化了牛、綿羊和山羊。Baber Zaheer 1996 The Science of Empire Scientific Knowledge Civilization and Colonial Rule in India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 Harris David R and Gosden C 1996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Agriculture and Pastoralism in Eurasia Crops Fields Flocks And Herds Routledge p 385 Possehl Gregory L 1996 Mehrgarh in Oxford Companion to Archaeology Ed Brian Fag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棉花在公元前 45 世紀馴化。Stein Burton 1998 A History of India Blackwell Publishing p 47 此外,考古證據顯示,在公元前 2500 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出現了使用動物牽引的犁。 在中國地區,公元前 5 世紀開始出現穀倉建築,以及以獲取絲綢為目的的蠶業。Needham Vol 6 Part 2 pp 5557 公元 1 世紀開始使用水磨 Needham Vol 4 Part 2 pp 89 110 184 和水利灌溉 Needham Vol 4 Part 2 p 110,公元 2 世紀晚期開始出現帶有金屬犁鏵和犁板的重型犁 Greenberger Robert 2006 The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a Rosen Publishing Group pp 1112 Wang Zhongshu trans by K C Chang and Collaborators Han Civiliza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2,隨後這些技術向西在歐亞大陸傳播。藉助基因分子鐘估算,亞洲水稻的馴化時間大約在 820013500 年前,馴化地點位於中國西南部的珠江流域,原始物種為野生稻。古希臘和古羅馬種植的主要穀物為小麥、二粒小麥和大麥,蔬菜包括豌豆、大豆和橄欖,綿羊和山羊養殖主要是為獲取奶製品。Koester Helmut 1995 History Culture and Religion of the Hellenistic Age 2nd edition Walter de Gruyter pp 7677 White K D 1970 Roman Farming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中美洲馴化的穀物有南瓜、大豆、可可,其中可可是由居住在亞馬孫河上游的先民馴化,時間大約在公元前 3000 年。火雞可能在墨西哥或美洲西南部馴化。中美洲阿茲特克人發展了灌溉系統,在山坡上耕作梯田,為土壤施肥,建造人工浮田和人工島。生活在美洲中部的瑪雅人從公元前 400 年開始大量建造人工河道,以在沼澤地帶開拓農田。古柯由南美洲安第斯山脈先民馴化,在同一地區馴化的作物還有花生、番茄、菸草和菠蘿。棉花在公元前 3600 年的秘魯馴化,同在此地馴化的動物還包括羊駝、大羊駝、豚鼠。北美東部原住民馴化了向日葵、菸草、南瓜和藜屬作物 Adair Mary J 1988 Prehistoric Agri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s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 16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人們也從野外採集野生稻米和楓糖。人工馴化的草莓源自智利和北美野生物種的雜交,後由歐洲與北美人進一步馴化。北美西南部和太平洋西北地區原住民種植樹林,並有計劃的引燃林火。原住民會控制樹林火勢,將其限制在特定區域,藉此創造有利於農業持續發展的。北美原住民還發展了一種名為 的系統,這三種作物為、玉米和荷包豆。 普遍認為澳大利亞原住民是遊牧的狩獵採集者,他們會有計劃地在野外放火,可能是為了增加中野生作物的產量。學者指出,狩獵採集者需要讓周圍環境中野生作物產量維持在特定水平,只有這樣才可在不耕作的情況下滿足生存需求。新幾內亞森林中可食用植物較為稀少,因此當地先民可能會實行 選擇性放火,以提高野生的果實產量。MLA RowleyConwy Peter and Robert Layton Foraging and farming as niche construction stable and unstable adapta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vol 3661566 2011 84962 澳大利亞自 5000 年開始飼養鰻魚。澳洲中西部海岸和中東部海岸先民曾種植山藥、本地小米、,種植地點或許是位於其永久定居點。 近現代 相比羅馬時期,中世紀歐洲人更注重農業的自給自足。農業人口在封建制度下組織成大型莊園,這些莊園通常有上百英畝土地,土地所有者一般是羅馬天主教會及其牧師。得益於阿拉伯農業革命成果傳播,歐洲農業取得了許多新的技術,並引入了新的栽培物種,稻米、棉花和果樹。 15 世紀哥倫布發現美洲後,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交換了大量農業產品,美洲大陸的玉米、馬鈴薯、番茄、番薯、木薯等作物傳入歐洲,而舊世界的小麥、大麥、稻米、蕪菁等作物,以及馬、牛、綿羊、山羊等牲畜傳入新大陸。 自 17 世紀英國農業革命後,灌溉、輪作、化肥技術的發展促使世界人口快速增長。而自 20 世紀以來,發達國家逐漸以機械自動化裝置取代農業中的人工勞作,並利用合成肥料、殺蟲劑和選擇育種協助農業工作。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提出的哈伯法可大量生產硝酸銨,其作為一種重要的肥料,極大提高了農業產量,促進 20 世紀人口的迅速增長。不過,現代農業也引發了許多生態環境、政治、經濟相關議題,例如水汙染、生物燃料、轉基因作物、關稅、農業補貼等,這些問題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有機農業。 型別 遊牧是畜牧的一種形式,牧民依據不同時間草場、飼料和水源變化,定期遷徙牧群。這種農業形式主要分佈在撒哈拉乾旱與半乾旱地區、中亞,以及印度部份區域。 輪耕是作物種植的一種形式。農民首先從森林中開闢一塊土地,在此種植作物,在數年後肥力過低時將其廢棄。而後農民會選擇另一塊林地重複上述過程。這種種植方式主要流行於印度東北部、東南亞、亞馬孫盆地的熱帶雨林地區,因為這些區域的土地可在廢棄後快速再生為森林。 自給農業是指僅為滿足家庭或本地需求的農業活動,很少有多餘的產品運輸至其他地區。自給農業在亞洲季風區和東南亞十分常見,截至 2018 年,世界上大約有 25 億人從事自給農業,其耕地面積佔總耕地面積約 60。 集約農業是指以最大化產量為目的的農業活動,儘可能的減少休耕期,並有大量資源投入(水、化肥、殺蟲劑和自動化裝置)。這類農業主要分佈在發達國家。 當代農業 現狀 自 20 世紀以來,集約農業大量提高了糧食產量。如今,小型農場的食物產出約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但大型農場正變得十分普遍。佔據前 1 大小的農場平均面積超過 50 公頃,所管理的土地面積佔所有耕地面積 70。將近 40 的耕地屬於面積超過 1000 公頃的巨型農場。不過,六分之五的農場面積仍小於 2 公頃。化肥和殺蟲劑等化學產品有助於農業產出,卻也造成了水汙染問題。如今,農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土壤退化與植物疾病(例如稈鏽病),世界上大約 40 的耕地已嚴重退化。Sample Ian 31 August 2007 Global food crisis looms as climate change and population growth strip fertile land The Guardian London 鑑於傳統農業帶來的諸多環境問題,人們開始尋找替代方法,例如有機農業、或是永續農業。歐盟是農業改革的主要推動者,它於 1991 年開始認證有機食品,並在 2005 年修改了共同農業政策,取消了農業補貼與特定商業作物的聯絡。有機農業的發展也促成了一些舊有研究領域的復興,例如、選擇育種、。然而,也有人擔憂有機農業相對較低的產量可能會危機全球糧食安全。與此相關的科學研究包括轉基因食品的生產製作。GM Science Review First Report Prepared by the UK GM Science Review panel July 2003 Chairman David King p 9 截至 201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農業產出居世界首位,其次是歐盟、印度和美國。經濟學家估算如今美國農業的全要素生產率約為 1948 年的 17 倍。 儘管現代農業已大大進步,但截至 2021 年仍有 702828 億人受飢餓威脅。影響糧食安全的因素包括戰亂衝突、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經濟波動,也可能源自國家結構特徵(例如 zhhans 收入水平;zhtw 所得水準)、自然資源豐富程度、政治經濟制度等。國際農業發展基金認為,增加的比重或許是解決問題,並緩解糧食安全憂慮的可行方案,這種方法已在越南實行且成果甚佳。 勞動力 農業提供了全球大約四分之一的勞動崗位,撒哈拉以南非洲有超過一半的人口從事農業,而在部分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甚至超過 60。隨著社會發展,許多農業人口會轉向其它行業,而新技術的運用也允許農業在降低勞動力的情況下維持充足產量。隨時間推移,從事農業的人口比例會逐步降低。 在 16 世紀的歐洲,大約有 5575 的人口從事農業,而到了 19 世紀,則下降至 3565。如今,這些國家的農業人口低於 10。在 20 世紀初,全世界有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從事農業,總人數大約 10 億人。這佔到全球兒童勞動力的 70,農業在許多國家也是女性從業比例最高的行業。從 2007 年起,服務業取代了農業成為全球從業人口最多的行業。 在許多發達國家,外來移民填補了農業中難以機械化的崗位。2013 年,來自東歐、北非和南亞的農場工人佔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葡萄牙所有農業僱員的三分之一。而在 2019 年的美國,超過一半(大約 45 萬)農業僱員為移民者,不過近年來新移民從事農業的比例已下降了 75,由此導致了美國農業的勞動力短缺。 縱觀全球,女性在農業中佔據重要部份。在除東亞和東南亞以外的發展中國家中,農業勞動力中的女性比例已接近 50。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女性佔 47 的總農業勞動力,這個數字在過去數十年間沒有顯著變化。不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為女性在農業中的角色可能正發生變化,例如從小型家庭農場勞動力變為僱傭員工,或因男性外出就業而從家庭合作勞動者轉變家庭中主要的生產者。 安全風險 農業,尤其是耕作行業仍是較為危險的行業,世界範圍內的農民都有較高的工作相關受傷風險,這些傷病包括肺部疾病、噪音造成的聽力損傷、皮膚疾病,以及暴露在特定化學產品中的風險。在工業化農場中,從業者也可能在使用農業機械時受傷,在發達國家,農用拖拉機翻車事故是導致農業致命傷害的常見原因。殺蟲劑等化學產品可能會對接觸者造成危害,長期暴露在這些產品中可能會引發疾病或增加新生兒致畸風險。工業化農場從業者常是整個家庭一同居住在農場,從而增加家庭成員的受傷和罹患疾病風險。家庭中 6 歲以下兒童尤其可能遭受農業傷害,常見的事故原因包括溺水、機械或引擎事故、農用車輛側翻等。 國際勞工組織將農業認定為 所有經濟行業中最具危險性的行業之一。它認為每年與農業勞動相關的死亡至少有 17 萬,死亡率是其它行業平均值的兩倍。此外,農業相關傷病也十分常見,但通常不被記錄。該組織於 2001 年制定了《》,其中覆蓋了農業領域可能包含的安全風險,對這些風險的預防方法,以及個人和組織在農業活動中應當發揮的作用。 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將農業置於的優先位置,為其中存在的安全與健康風險提供干預策略。也制定了準則以保護農業、畜牧業、園藝、林業從業者的健康與安全。美國農業安全與健康委員會每年都會組織會議,邀請各界專家與政策制定者探討該行業的安全問題。 農業生產 世界上農業總產值最高的國家如下: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 CIA《世界概況》的資料得出的 2018 年農業總產值(名義值)排名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 CIA《世界概況》的資料得出的 2018 年農業總產值(名義值)排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 2005 年固定價格與匯率為基礎,列出的 2015 年世界最大農業生產國排名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以 2005 年固定價格與匯率為基礎,列出的 2015 年世界最大農業生產國排名 作物種植 作物種植產出受多種因素影響,例如當地自然資源與環境限制、農場的地理與氣候條件、農業政策、社會經濟環境、農業文化等。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pp 283317 in Acquaah 輪耕,或稱燒荒農業,是指農民 zhhans 透過;zhtw 透過 在森林中放火燒出一片供農業耕作的土地,這片土地的肥力可維持數年。Farming Systems Development Productivity and Sustainability pp 2557 in Chrispeels 待肥力降低後,這片土地即被遺棄,讓其重新成長為森林,而農民轉向其它林地重複開荒過程,直到一段時間(1020 年)後再次對其開墾。如果當地人口密度較高,就需要藉助一些額外手段,例如使用化肥或控制害蟲,以減少休耕間隔。而年耕是一種強度更高的耕作方式,幾乎不存在休耕期,這種方法需要向土地新增大量養分並維持害蟲控制。 隨工業化發展,農業發展出了單一耕作方式,即在大面積土地上種植同種作物。由於缺乏生物多樣性,養分使用也相對單一,病蟲害的問題更加嚴重,導致殺蟲劑和化肥的需求增加。與此相對,或混養是指多種作物在一年中依順序種植,同時保持其它作物的和伴生種植。 在亞熱帶和乾旱環境,農業種植受降雨限制,可能無法在同一年內多次種植一年生作物,或是需要額外的灌溉。這些氣候環境可支援多年生作物生長,例如咖啡、可可等,並可實踐混農林業。在溫帶環境,生態系統多為草地和草原,在這些區域主要為高產量的年耕。 農業中重要的食用作物包括穀物、蔬菜、草料、水果和豆類。自然纖維來源包括棉花、羊毛、火麻、絲綢和亞麻。不同作物在全球不同區域種植。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算,全世界農業產出如下表: 根據農業產品種類計算的產出(單位:百萬噸)2004 年資料 根據農業產品種類計算的產出(單位:百萬噸)2004 年資料 穀物 2264 蔬菜和瓜類 866 根類和塊莖類 715 乳類 619 水果 503 肉類 259 植物油 133 魚類(2001 年資料) 130 蛋類 63 豆類 60 纖維類 30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根據作物物種計算的農業產出 (單位:百萬噸),2011 年資料 根據作物物種計算的農業產出 (單位:百萬噸),2011 年資料 甘蔗 1794 玉米 883 水稻 722 小麥 704 馬鈴薯 374 甜菜 271 大豆 260 木薯 252 番茄 159 大麥 134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 畜牧生產 畜牧業是指養殖動物以獲取肉類、奶製品、蛋類或毛髮,或是作為替代勞動力的活動。役畜包括馬、騾、閹公牛、水牛、駱駝、大羊駝、羊駝、驢、狗等,它們可幫助人類耕作土地、馱運貨物、管理其它家畜。 畜牧系統根據飼料來源可分為草地、混合和無土地三類。截至 2010 年,地球除水域和冰雪覆蓋之外的土地中,有大約 30 被用於動物養殖,全球有約 13 億人從事畜牧業。自 1960 年代至 21 世紀初,家畜數量和平均肉類產出,尤其是豬、牛、雞這三類家畜的產量都有了大幅增長,其中雞的產量增加了近 10 倍。非產肉動物產量,例如奶牛、蛋雞等也有顯著的增長。至 2050 年,全球範圍內牛、綿羊、山羊的數量預計將持續增加。封閉場所中的漁業養殖也有顯著增長,19752007 年的年均增長率為 79。 20 世紀後半葉,畜牧業開始大量應用動物選擇配種和雜交方法,這些方法顯著提升了產量,但同時也造成了養殖動物遺傳多樣性降低,由此導致家養動物演化出的適應性與抗病性減弱。 草地畜牧業需要依靠灌木、草原或牧地放養草食動物,動物糞便可作為肥料排放回這些區域。部分割槽域因氣候或土壤限制而難以施行農耕,因此草地畜牧業是這些地區主要的農業活動方式,全世界大約有 30004000 萬牧民。混合畜牧業使用草地放養動物,但也輔以草料或糧食作為反芻和動物(主要是牛和雞)的飼料。在這種畜牧系統中,動物糞便會被回收作為作物的肥料。 無土地畜牧業使用農場外的食物飼養動物,這種飼養方法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主要為發達國家)中較為常見,其標誌著作物與畜牧生產的分離。全球大部分豬肉和家禽都由無土地畜牧方式生產。據估計,20032030 年約 75 的家畜在室內封閉環境飼養,這種飼養方式也稱為。部分商業養殖會採用生長激素促進動物生長,這種養殖方法存在許多爭議。 方法與實踐 耕作是使用工具(例如犁或耖)在作物種植前翻土,以將營養物質混入土壤或控制蟲害的過程。傳統農業中,耕作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翻動土壤可提高土壤溫度,擴大化肥和殺蟲劑的作用範圍,進而增加農業產量。然而,耕作也會加速土壤侵蝕,促使土壤有機質分解,並減少土壤的生物多樣性。現代免耕農業提出了不使用耕作而直接種植作物的方法,這種方法不僅減少了人力投入,同時還可以減少土壤侵蝕,保留更多的有機質。Brady N C Weil R R 2002 Practical Nutrient Management pp 472515 in Elements of the Nature and Properties of Soils Pearson Prentice Hall Upper Saddle River NJ Land Preparation and Farm Energy pp 318338 in Acquaah 農業有害生物包括雜草、昆蟲、蟎蟲、病原體等對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的生物。針對這些有害生物,常見的控制措施包含化學控制(例如使用殺蟲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例如耕作)。此外,人們也採用輪作、、覆土作物、間作、堆肥、等農業實踐防止害蟲。綜合蟲害管理(IPM)致力於整合上述所有方法,將有害生物對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控制在較低水平,而殺蟲劑則作為這些方法無效時的最後手段。Pesticide Use in US Crop Production pp 240282 in Acquaah 是指對作物和牲畜的營養投入,以及牲畜糞肥管理。營養投入包括非生物化肥、糞肥、綠肥、堆肥和礦物質等。Soil and Land pp 165210 in Acquaah 作物營養管理也包括輪作與休耕的安排。動物產出的糞肥可用於輔助草料生長,例如應用在集約化輪牧草場,或以液態或固態形式於農田或放牧場中。Nutrition from the Soil pp 187218 in Chrispeels thumb 系統 在氣候多變或降水稀缺的地區,水資源管理顯得尤為重要。一些農場在自然降雨之外也給作物補充額外水分,這種行為稱為灌溉。在一些特定區域(例如北美大平原),農民會採取休耕一年的方式,讓土壤獲得足夠未來數年耕種所需的水分。Plants and Soil Water pp 211239 in Acquaah 現代精確農業可以更加便利地監控和調配水資源,從而提高水資源的管理效率。全球約 70 的淡水用於農業生產,這個比例在各個國家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低收入國家和內陸國家的農業取水率可達 90,而在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取水率約為 60。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在 2014 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現代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可在未來顯著提高食物產量。該報告利用預測模型了 11 項新興科技在農業產出、糧食安全和貿易方面的影響。報告指出,2050 年面臨飢餓的人口將減少 40,同時糧食價格也將降至目前水平的一半。 是針對農民或土地所有者的激勵措施,鼓勵他們提供生態系統服務,例如水資源管理、碳固定、生物多樣性維護等。zhhans 透過;zhtw 透過 收集補償基金,這些計劃還可以用於在城市河流上游進行重新植樹造林,從而改善淡水供應。 農業自動化 農業自動化多種不同定義。其中一種定義認為,自動化是指機械裝置在沒有人類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執行任務。而另一種定義認為,自動化是藉由便捷、自主、擁有決策能力的機械電子裝置的輔助完成各類生產任務。不過,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指出,上述定義並不能涵蓋所有的自動化農業形式。例如場所固定的擠奶機,自動執行農業操作的機械裝置,以及只為排錯目的設定的電子工具(例如各類感測器)。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將農業自動化定義為在農業活動中使用機械裝置提高排錯、決策或執行效率,減輕農業操作的繁瑣程度,提高及時性和潛在精度。 農業技術發展經歷了從人力工具、動物牽引、機械化、電子化,最終到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轉變。機械化裝置使用引擎驅動,可代替農業中的重複人力操作,如耕地和擠奶。隨著數字自動化技術發展,這些機械也被賦予了自動排錯和自主決策的能力。例如,穀物收割機器人可自主完成收割穀物並播種,而無人機可採集資訊以提高自動化的準確性。這些自動化機械在現代精準農業中十分常見。如今,傳統機械裝置正被附帶排錯與決策功能的數字化裝置取代,例如過去農業中常用的拖拉機現在正逐漸被新型農用車輛所替代,這些車輛可自動在農田中播種。 自動化裝置也被廣泛應用在畜牧管理中。根據市場資料,自動化產奶系統的銷量在最近數年有顯著增加,不過,該技術主要應用於北歐國家,在中低收入國家應用較少。市場上也存在針對奶牛和家禽的自動喂料系統,但關於這類系統的銷量趨勢資料較少。 關於農業自動化對就業影響的研究較為困難,因為這類研究需要收集農業上下游產業工人的大量跟蹤資料。自動化引發某產業工作崗位減少的同時也會增加其它產業的工作崗位,例如農業自動化減少了部分農民的工作必要性,但同時增加了新的就業崗位,例如農業機械的操作與維護。農業自動化也激勵了生產者擴大生產規模,並創造其它農業系統,由此刺激就業增長。在部分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自動化可填補農村地區日益短缺的勞動力。但如果在農村勞動人口充裕的情況下,政府採用補貼的形式強制推廣自動化裝置,就可能引發失業浪潮,或導致薪資停滯或下降,這對窮困和低技能勞工的影響尤為明顯。 氣候變化影響 農業與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緊密相關。全球暖化改變了四季均溫、降水、並引發極端天氣(例如風暴和熱浪);影響作物疾病和昆蟲活動;改變大氣二氧化碳和地表臭氧濃度;改變部分食物的營養價值;導致海平面上升。Hoffmann U Section B Agriculture a key driver and a major victim of global warming in Lead Article in Chapter 1 in 全球暖化已對各地農業造成影響,影響程度因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差異。Porter J R et al Executive summary in Chapter 7 Food security and food production systems archived in 未來的氣候變化可能導致低緯度地區糧食產量降低,而對北緯地區的影響可能混合有積極與消極影響。這些影響可能危及部分弱勢群體(例如窮人)的糧食安全。Paragraph 4 in Summary and Recommendations in 生物技術 植物配種 人類 zhhans 透過;zhtw 經由 配種來篩選植物理想性狀的實踐已有數千年曆史。在作物後代選育的過程中,一些特定的性狀被保留並得到了增強,例如更大的果實、抗旱抗蟲性等。得益於 19 世紀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關於顯隱性基因的研究,人類對植物遺傳和配種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致使植物配種技術的進展頗為可觀。作物配種方法包括篩選理想性狀、、異花授粉,以及在分子層面修改遺傳基因。 在過去幾個世紀,馴化作物的產量顯著增加,抗旱與抗蟲性提升,並更易於收割,營養價值也有提升。1950 年代,在 X 射線和紫外線誘變技術的幫助下,誕生了首批現代商業作物,例如小麥、玉米和大麥的特殊物種。 20 世紀中葉的綠色革命促進了作物雜交種的普及,由此創造的 高產品種 極大提升了糧食產量。例如,美國在 20 世紀初的玉米產量為每公頃 25 噸,到 21 世紀初則提升到每公頃 94 噸。世界範圍內小麥產量也從 20 世紀初的每公頃 1 噸,提升到 20 世紀 90 年代的每公頃 25 噸。其中南美洲平均小麥產量為每公頃 2 噸,非洲不到每公頃 1 噸,埃及和阿拉伯在灌溉下可達到每公頃 354 噸,而法國每公頃甚至超過 8 噸。上述產量差距源於氣候、作物基因和農業技術的差異,其中技術差異包括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生長控制避免倒伏等。Conversion note 1 bushel of wheat60 pounds lb 27215 kg 1 bushel of maize56 pounds 25401 kg 基因工程 基因改造生物是指由基因重組技術而被修改遺傳材料的生物體。基因工程擴大了育種者可選擇的範圍,作物可借這項技術獲得更強的環境耐性,更高的營養價值,抗病與抗蟲性,對除草劑的抗性等。不過,基因改造生物也引發了部分群體的擔憂,有人認為這些作物可能存在未知的安全問題。一些國家限制基因改造生物的生產或進口,國際協定《》也限制了這類產品的貿易。各地關於轉基因食品的標籤有不同規定,例如歐盟要求轉基因食品必須有標註,而美國則沒有這類要求。 抗除草劑作物是經基因改造,可暴露於除草劑(例如草甘膦)而正常生長的作物。農民在種植這類作物時可使用除草劑控制田間雜草,而不必擔心危害作物的生長,由此提升作物產量。隨著這類作物在全球範圍的廣泛種植,農民對草甘膦除草噴霧的使用也有增加。研究發現,在一些地區已出現具有草甘膦抗性的雜草,這促使農民選擇其它種類的除草劑。還有一些研究指出,草甘膦的普遍使用可能導致了部分作物鐵元素的缺乏,這引發了關於這類作物產量和營養質量的憂慮。 農業中使用的基因改造生物還包括抗蟲作物,這類作物的抗蟲基因來源於土壤細菌蘇雲金芽孢桿菌(Bt),其可產生對昆蟲而言有毒的化合物,從而抵抗蟲害。也有人認為,藉助傳統植物配種技術也可獲得與轉基因類似的抗蟲性狀,並可透過與野生物種的雜交或異化授粉獲得對多種害蟲的抗性。在部分情況下,野生物種是作物抗性的主要來源,例如一些番茄品種藉助於野生番茄的雜交而獲得了針對至少 19 種疾病的抗性。 環境影響 影響與損失 thumb 紐西蘭一處因農業活動造成的水汙染 農業即是環境退化的原因,也深受其影響。諸如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土壤退化、全球暖化等都會降低農業產出。農業是環境壓力的主要驅動者,不當的農業活動可能造成棲息地破壞、氣候變化、水的過度消耗和汙染。人類釋放到環境中的有毒物質主要源自農業活動,這些物質包括殺蟲劑,尤其是用於棉花的殺蟲劑。聯合國環境署在 2011 年的綠色報告中表示,農業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占人類總排放的 13,這些溫室氣體來源於無機化肥、農藥殺蟲劑、除草劑,以及活動中消耗的化石燃料。 上述環境影響帶來的損失包括化學物質對自然環境的傷害、營養流失、水資源浪費,以及生態環境破壞。根據 2000 年的一項估計,英國在 1996 年因農業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 1343 億英鎊,相當於每公頃土地損失 208 英鎊。而根據另一項 2005 年的分析,美國因農業種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 50160 億美元,約合每公頃 3096 美元,而畜牧業造成的損失則為 714 億美元。這兩項研究都關注了農業造成的外部成本,並認為有必要將這些成本內化,以更好地衡量其真實的社會與環境成本。這兩項分析研究都未將農業補貼考慮在內,但它們也提到農業補貼也可對農業活動的社會成本造成影響。 現代農業致力於增加產量並減少支出。增加產量的方法包括使用化肥,以及應用各類手段去除作物病原體、捕食者和競爭者(例如雜草)。這些措施的平均花費隨農田面積擴增而降低,因此現代農業傾向於擴大農田面積,從而移除樹籬、溝渠,以及其它生物的棲息地,並使用農藥消滅昆蟲、雜草和真菌。在集約農業中,大面積農田僅種植十分有限的作物,由此導致環境中的生物多樣性處於極低水平。此外,農業產出還可能因為農產品收割、處理或加工時的操作而導致額外損失。 因為氣候變化,過去某地罕見的有害生物與疾病可能會變得流行。例如在法國香檳地區,農民發現了當地小麥患上了稈鏽病,這類疾病只在 2030 年前的摩洛哥曾有出現。氣候變化影響了冬季均溫,因此在過去無法活過冬季的昆蟲如今卻可能可以存活甚至正常繁衍。 畜牧業環境問題 聯合國高階官員亨寧斯坦菲爾德曾表示,畜牧馴養是引發環境問題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畜牧業用地佔農業總用地面積的 70,或佔總陸地面積 30。其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頭,佔全球總排放的 18,相比之下,所有交通工具的溫室氣體排放只佔總排放的 135。畜牧業還產生了大量一氧化二氮氣體,佔總排放的 65,這類氣體的暖化效應是二氧化碳的 296 倍,此外也產生了 37 的甲烷、64 的氨。畜牧業擴張被認為是造成森林砍伐的主要原因。亞馬孫盆地中 70 被砍伐的森林轉變為了牧場,剩餘的也被用作種植飼料,生物多樣性也受此影響。根據聯合國環境署的宣告,如果依照當前的增長趨勢,至 2030 年全球將增長 60。 土地與水資源問題 人類對土地的轉化,也即把自然土地轉變為農業生產服務用地,可對地球生態系統造成巨大影響,並引發生物多樣性喪失。據估算,被人類轉化為農業用地的土地約佔地球總土地面積的 3950。而土地退化,即土地長期生態功能和生產力的降低,因作物過度種植而發生在全球 24 的土地。有 15 億人依賴退化土地生存,造成退化的原因有森林砍伐、荒漠化、土壤侵蝕、礦物質枯竭、土壤酸化和鹽鹼化等。 農業活動可能造成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從而引致水華或消耗水體氧氣,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受汙染水體也不再適合飲用或工業用途。種植土地上過度使用化肥與糞肥,或過高密度的畜牧業可造成養分隨地表徑流流入水體,這些汙染物屬於,是導致水域生態系統富營養化和地下水汙染的主要因素。化肥的過度使用也會讓陸地上部份物種獲得過度生存優勢,從而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如今,農業面臨著不斷增長的淡水需求,以及降水異常(乾旱、水澇、極端天氣等)問題。大約 70 淡水資源取用與農業相關,41 的灌溉水資源影響到了環境水流需求。很久以前人們就注意到在部份區域,例如中國北部、印度的恆河上游,以及美國西部的含水層正在枯竭,而 2012 年的研究指出,這種狀況已在越來越多地區出現。農業需要生產更多糧食,以供應全球日益增長的人口,但由人工增長帶來的工業與城市發展同時也佔據了農業所需的部份水資源,因此節水是未來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雖然工業取水量在過去數十年有所下降,城市取水量自 2010 年來僅略有增長,但農業取水量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農業用水也可造成許多環境問題,例如溼地破壞、水媒傳染病流行,以及因錯誤灌溉導致的土地鹽鹼化或內澇。 殺蟲劑使用 自 1950 年代起,殺蟲劑的使用日益增多,如今年度使用量已達到 230 萬噸。然而,殺蟲劑的廣泛使用並未顯著減少害蟲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根據 1992 年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全球每年有 300 萬人因殺蟲劑中毒,由此致死的人數高達 22 萬。Our planet our health Report of the WHO commission 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此外,由於殺蟲劑的廣泛使用,部分害蟲已經產生了。為對抗這種抗性,人們不得不進行 殺蟲劑軍備競賽,也即持續地開發新型殺蟲劑。Strategies for Pest Control pp 355383 in Chrispeels 另一個與殺蟲劑相關的有爭議的話題是,集約農業推行者主張該農業方式可以在有限的土地上 zhhans 透過;zhtw 透過 大量使用殺蟲劑以及高成本單位投入,將糧食產量最大化,以解決饑荒問題。正如在其網站上所說:在每公頃土地上種植更多作物,為自然留出更多空間。然而,有批評指出,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的衝突並非不可避免 Lappe F M Collins J Rosset P 1998 Myth 4 Food vs Our Environment pp 4257 in World Hunger Twelve Myths Grove Press New York ,並且殺蟲劑的使用也會淘汰傳統遺留的良好農業方法,例如輪作。有人提出,藉助作物間種方式,利用部分植物的特殊氣味驅趕害蟲(推力),並將其引誘至方便移除的位置(拉力)。 氣候變化 農業活動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主要包括溫室氣體排放與森林砍伐。Section 42 Agricultures curren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in 農業、林業和其它土地使用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占人類總排放的 1321。 農業產生的溫室氣體中,超過一半為一氧化二氮和甲烷。畜牧業是農業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在所有農業溫室氣體中,57 與動物食物生產相關,29 與植物食物生產相關。作物種植領域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是水稻生產(佔 12),而動物製品中溫室氣體排放最高的是牛肉生產(佔 25)。南亞、東南亞和南美是生產型溫室氣體的最大排放區域。 可持續性 thumb 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個農場,其採用了梯田、保護耕作、保護緩衝區等方式降低土壤侵蝕與水汙染 由於水資源短缺、土壤侵蝕和肥力降低等因素的影響,現行的農業實踐已不可持續。因此,必須重新考慮農業生產與水、土地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解決方向是賦予生態系統實際價值,認識農業生產活動消耗的生態成本,並平衡各方利益。但是,這些措施也可能會導致不平等,例如水資源的分配失衡(富裕群體獲得更多資源)、將土地強制轉化為更具生產力的農業活動、或保護溼地而限制漁業權利等問題。 現代科技創新有助於實現農業的可持續性。例如,採用保護耕作技術可以顯著減緩土壤侵蝕速率、降低水汙染、增強碳截存能力。農業自動化技術可以幫助農業應對氣候變化影響,提高農業的適應能力。數字自動化技術(如精確農業)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農民能夠在不適宜的環境中進行生產活動。此外,感測器和預警裝置的部署可以降低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對農業的影響。 其它增加農業可持續性的措施還包括應用、混農林業、、避免草地轉換、使用生物炭等。目前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大量運用了單一作物種植,它取代了以往農業中的可持續耕作實踐,例如每年兩到三次作物輪作,包括乾草和農作物的混種。在農業政策中增加土壤碳截存等減排目標或許可以促進這類農業實踐向可持續耕作方法轉變。 根據當前全球人口增長速度和氣候變化趨勢,農業仍有望 zhhans 透過;zhtw 透過 更新方法、擴大耕地面積和減少消費浪費等方式滿足人類糧食需求。 能源消耗 自 20 世紀 40 年代以來,機械化的廣泛應用以及化肥和殺蟲劑產業的發展使全球農業產量有了大幅增長。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的綠色革命將農業技術推廣到全球各地,使農業產量進一步增長(不同地區小麥產量增長 60 至 390,水稻產量增長 60 至 150),全球人口數量翻了一倍。但是,對化石燃料的過度依賴也引發了部分人對未來能源短缺的擔憂,這可能會增加農業成本並影響農業產出。 現代農業中的能源消耗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直接消耗和間接消耗。直接能源消耗包括農用機械所需的燃料和日常維護所需的潤滑劑。間接能源消耗則包括生產化肥、殺蟲劑和農用機械所耗費的能源。其中,生產氮肥消耗的能源佔農業總能耗一半以上。農業的能源消耗被包括在食品產業的能源消耗中,除了農業,食品產業的能源消耗還包括食品的處理、運輸、包裝和銷售等環節。農業在食品產業能源消耗中的比例並不高,例如在美國,農業佔食品產業能源消耗的比例約為五分之一。 塑膠汙染 塑膠在農業中應用廣泛,用途包括增加作物產量,最佳化水資源和化學產品利用率。常見的農業塑膠產品包括:覆蓋溫室的塑膠薄膜、覆蓋土壤的地膜(用於抑制雜草生長、保水保溫、增加肥料利用率)、遮光材料、殺蟲劑包裝、育苗盆、保護網和灌溉管道等。這些塑膠產品的主要成分包括低密度聚乙烯(LPDE)、(LLDPE)、聚丙烯(PP)和聚氯乙烯(PVC)。 農業中使用的塑膠產品總量難以估計。一項 2012 年的研究表明,全球每年使用的塑膠總量約為 650 萬噸,預計到 2015 年,這個數字將增加至 730900 萬噸。農業中大量使用地膜,即用於覆蓋土壤的塑膠薄膜。這些塑膠因天氣影響而快速老化,最終會分解成微小碎片混入自然環境。這些塑膠碎片可能在土壤中堆積,有研究表明每公頃土地中的薄膜碎片可能多達 50260 千克,其中許多已存在於土壤中十多年。這些塑膠是環境中大顆粒塑膠和塑膠微粒的主要來源。 農業中廣泛使用的塑膠(尤其是塑膠薄膜)通常難以回收,因為這些材料受汙染嚴重,其中有 4050 被殺蟲劑、化肥、土壤碎屑、潮溼的植被、青貯汙水、紫外線吸收劑等汙染。因此,農業塑膠產品通常被掩埋、遺棄在田地或河道中,或直接焚燬。這些處理方式會導致土壤退化和汙染,微塑膠可能會隨河流或潮水衝入海洋環境。塑膠薄膜上的附著物(例如紫外線和熱量吸收劑)可能會影響作物生長、破壞土壤結構,影響營養轉運和鹽分平衡。土壤中的塑膠也會阻礙土壤的吸水能力,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微塑膠會隨食物鏈逐步積聚在生物體內。 農業政策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動物農產品和飼料的直接補貼,2012 年資料 產品 補貼 (單位:10 億美元) 牛肉 180 牛奶 153 豬肉 73 禽類 65 大豆 23 雞蛋 15 綿羊 11 農業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與農業生產和國外農產品進口相關的政策。政府通常會以國內農業市場的特定預期目標來制定農業政策,這些目標的涉及範圍十分廣泛,例如:風險管理與調整(包括與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自然災害相關的政策);(包括稅收政策);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性(例如水資源相關政策);科學研究與發展;國內商品的市場準入(包括與國際組織的關係和與他國的協定)。農業政策也可能涉及,也即保證食物供應的質量和穩定性;糧食安全,保證食物供應可滿足人口需求;以及自然保育。政策實施方式可能涉及財政專案,例如農業補貼。 根據 2021 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每年向農業生產者的支援與補助高達 5400 億美元,佔農業總產出價值的 15。這些補助有明顯的偏向性,可能促使效率低下、分配不均,或支援可能危害環境和人類健康的活動。 農業政策的制定受多方面影響,包括消費者、農業生產者、農企業、貿易遊說團體等。其中 zhhans 透過;zhtw 經由 遊說和政治捐贈等方式對政策制定具有巨大的影響力。此外,政治行動團體也會對農業政策施加影響,例如環境問題或工會利益等話題都會影響農業政策的制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動物產品與健康部門主任塞繆爾尤茨曾表示,大企業的遊說阻止了有利於維護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的政策。例如 2010 年有關畜牧業自願準則的提議,這些準則旨在提供畜牧業中的健康與環境監管要求,比如在一特定區域內可飼養多少動物而不至引發長期危害,然而該提議因來自大型食品公司的壓力而被中止。 農業學科 農業經濟學 農業經濟學是一門應用經濟學,關注農業產品與服務的生產、分配和銷售。該學科始於 19 世紀末,是農業和市場經濟學的結合,自 20 世紀開始得到廣泛應用。儘管這門學科相對較新,但歷史上農業對於國家和國際經濟的一直都有重大影響,從美國內戰後的南方的佃農,到歐洲的封建莊園經濟,這些都可以從農業經濟學的視角得到解釋。糧食的處理、分配和農業營銷稱為 價值鏈,相比過去,這些成本有所上升,而農業生產成本卻在下降。其原因在於農業產品加工的複雜性增加(也即更高的),以及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農業市場集中度也在增加。更加集中的市場有助於提高效率,並導致經濟剩餘在生產者(農民)和消費者之間的再分配,但也可能對鄉村社群產生負面影響。 政府施行的各種政策,如稅收、補助、關稅等,可對農產品市場產生顯著影響。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貿易壁壘、匯率制度和農業補貼的綜合作用對全球農民產生了深遠影響。在 20 世紀 80 年代,由於農業補貼導致的人為降低農產品價格,為無補貼的發展中國家農民帶來了不利影響。從 1980 年代中期到 21 世紀初,一些國際協議對農業關稅、補貼和其他貿易限制作出了約束。 儘管如此,直到 2009 年,全球農產品價格仍受諸多政策因素影響而出現扭曲。受貿易限制影響最大的三種農產品分別時糖、牛奶和大米,限制主要來自稅收政策。在油籽作物中,芝麻的稅收最高,但總體而言畜牧產品的稅收遠高於飼料和油籽作物。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由政策導致的畜牧產品價格扭曲已大幅減少。然而,一些作物如棉花在部分發達國家仍受到補貼支援,導致價格人為壓低,這為發展中國家沒有補貼的農民帶來了負面影響。未加工產品如玉米、大豆、牛肉等,它們可能會根據質量進行分級,從而影響銷售價格。 農業科學 農業科學是一門跨學科的領域,涉及自然科學、經濟學和社會科學等相關理論,應用於農業研究與實踐中。該領域的研究主題包括農藝學、植物育種、遺傳學、植物病理學、、土壤科學、昆蟲學、生產技術改良、蟲害控制管理,以及環境相關研究,如土壤退化、水資源管理、生物修復等。 對農業的科學研究始於 18 世紀,透過實驗證明瞭施用石膏(水合硫酸鈣)作為化肥對農業的助益。John Armstrong Jesse Buel A Treatise on Agricultur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Art Abroad and at Home and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Husbandry To which is Added a Dissertation on the Kitchen and Garden 1840 p 451843 年,和亨利吉爾伯特開始在英國展開一系列長期農田試驗,這些試驗標誌著農業科學研究開始走向系統化。部分試驗,例如,甚至直到今天仍在運作。在美國,隨著農民對化肥日益增長的興趣,首次為全新的學科 農業科學 提供了資金。昆蟲學領域,美國農業部從 1881 年開始研究害蟲生物防治,並在 1905 年開始首個大型專案:從歐洲和日本找尋和的自然天敵,將這兩種害蟲的寄生蜂(例如棲蜂)和自然天敵引入美國。Coulson J R Vail P V Dix M E Nordlund D A Kauffman W C Eds 2000 110 years of biological contro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18831993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pages311 參考文獻 註釋 腳註 來源 外部連結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世界銀行關於農業 的資料 Category 食品產業 Category 農學
統一資源定位符(,縮寫:URL,或稱統一資源定位器、定位地址、URL 地址)俗稱網頁地址,簡稱網址,是因特網上標準的資源的地址,如同在網路上的門牌。它最初是由蒂姆伯納斯 李發明用來作為全球資訊網的地址,現在它已經被全球資訊網聯盟編制為因特網標準 RFC 1738。 在網際網路的歷史上,統一資源定位符的發明是一個非常基礎的步驟。統一資源定位符的語法是一般的,可擴充套件的,它使用美國資訊交換標準程式碼的一部分來表示因特網的地址。統一資源定位符的開始,一般會標誌著一個計算機網路所使用的網路協議。 統一資源定位符的標準格式如下: 統一資源定位符的完整格式如下: 其中 訪問憑證資訊、埠號、查詢、片段 ID 都屬於選填項。 語法 超文字傳輸協議的統一資源定位符將從因特網獲取資訊的五個基本元素包括在一個簡單的地址中: 傳送協議 層級 URL 標記符號(為「」,固定不變) 訪問資源需要的憑證資訊(可省略) 伺服器(通常為域名,有時為 IP 地址) 埠號(以數字方式表示,若為預設值可省略) 路徑(以「」字元區別路徑中的每一個目錄名稱) 查詢(GET 模式的表單引數,以「」字元為起點,每個引數以「」隔開,再以「」分開引數名稱與資料,通常以 UTF8 的 URL 編碼,避開字元衝突的問題) 片段(以「」字元為起點) 示例 以「httpszhwikipediaorg443windexphptitleSpecial 隨機頁面 zhtw 隨機頁面;zhcn 隨機頁面」為例,其中: https,是協定; zhwikipediaorg,是伺服器; 443,是伺服器上的網路埠號; windexphp,是路徑; titleSpecial隨機頁面 zhtw 隨機頁面;zhcn 隨機頁面,是詢問。 大多數網頁瀏覽器不要求使用者輸入網頁中「https」的部分,因為絕大多數網頁內容是超文字傳輸協議檔案。同樣,「443」是 zhtw 超文字檔案傳輸安全協定;zhcn 超文字傳輸安全協議 檔案的常用埠號(而「80」是 zhtw 超文字檔案傳輸協定;zhcn 超文字傳輸協議 檔案的常用埠號),因此一般也不必寫明。一般來說使用者只要鍵入統一資源定位符的一部分(如「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Specialzhtw 隨機頁面;zhcn 隨機頁面」)就可以了。 由於超文字傳輸協議允許伺服器將瀏覽器 zhtw 重導向;zhcn 重定向 到另一個網頁地址,因此許多伺服器允許使用者省略網頁地址中的部分,比如「www」。從技術上來說這樣省略後的網頁地址實際上是一個不同的網頁地址,瀏覽器本身無法決定這個新地址是否通,伺服器必須完成 zhtw 重導向;zhcn 重定向 的任務。 相對 Protocol URL 相對 Protocol links PRL,又稱為相對 protocol URLs PRURL 是沒有指定協議的 URL。例如,examplecom 將使用當前頁面的協議,通常是 HTTP 或 HTTPS。 其它使用 統一資源定位符不但被用作網頁地址,JDBC 客戶端也使用統一資源定位符連線其資料庫伺服器。作為對比,ODBC 的連線字串作用相同,但並不採用 URL 格式,而是分號和等號分隔的鍵值對。 以下是一個 Oracle 資料庫的統一資源定位符 jdbcdatadirectoraclemyserver1521sidtestdb 參見 統一資源標誌符(URI) 統一資源名稱(URN)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全球資訊網聯盟 命名與定址 用於網際網路上的 url 線上解碼 支援 Asciiutf8big5gb2312eucjpeuckr 編碼等 Category 網際網路標準
在計算機科學中,資料結構是計算機中儲存、組織資料的方式。 資料結構意味著介面或封裝:一個數據結構可被視為兩個函式之間的介面,或者是由資料型別聯合組成的儲存內容的訪問方法封裝。 大多數資料結構都由數列、記錄、可辨識聯合、引用等基本型別構成。舉例而言,可為空的引用(nullable reference)是引用與可辨識聯合的結合體,而最簡單的鏈式結構連結串列則是由記錄與可空引用構成。 資料結構可透過程式語言所提供的資料型別、引用及其他操作加以實現。一個設計良好的資料結構,應該在儘可能使用較少的時間與空間資源的前提下,支援各種程式執行。 不同種類的資料結構適合不同種類的應用,部分資料結構甚至是為瞭解決特定問題而設計出來的。例如 B 樹即為加快樹狀結構存取速度而設計的資料結構,常被應用在資料庫和檔案系統上。 正確的資料結構選擇可以提高演演算法的效率(請參考演演算法效率)。在電腦程式設計的過程中,選擇適當的資料結構是一項重要工作。許多大型系統的編寫經驗顯示,程式設計的困難程度與最終成果的質量與表現,取決於是否選擇了最適合的資料結構。 系統架構的關鍵因素是資料結構而非演算法的見解,導致了多種形式化的設計方法與程式語言的出現。絕大多數的語言都帶有某種程度上的模組化思想,透過將資料結構的具體實現封裝隱藏於使用者介面之後的方法,來讓不同的應用程式能夠安全地重用這些資料結構。C、Java、Python 等面向物件的程式語言可使用類來達到這個目的。 因為資料結構概念的普及,現代程式語言及其 API 中都包含了多種預設的資料結構,例如 C 標準模板庫中的容器、Java 集合框架以及微軟的NET Framework。 常見的資料結構 堆疊(Stack) 佇列(Queue) 陣列(Array) 連結串列(Linked List) 樹(Tree) 圖(Graph) 堆積(Heap) 雜湊表(Hash table)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Descriptions from the Dictionary of Algorithms and Data Structures Data structures course An Examination of Data Structures from NET perspective Schaffer C Data Structures and Algorithm Analysis 電腦科學 Category 理論計算機科學 資料結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位於東亞的社會主義國家,首都為北京市,國土面積約為 960 萬平方千米。全國共劃分為 23 個省、5 個自治區、4 個直轄市和 2 個特別行政區共 34 個省級行政區,國土面積位居世界第三 Countries of the world ordered by land area List of countries of the world in alphabetical order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毛澤東領導下的中共和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逐步取得優勢,並於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宣告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1950 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中國大陸地區,與控制檯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形成兩岸分治的格局。 截至 2023 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約 141 億人,約佔世界人口的 176,為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眾多,僅官方承認的民族就有 56 個。不過除漢族外,其他民族僅佔總人口的 889。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普通話與規範漢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86 年後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截至 2020 年已有 24 億人接受高等教育。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23 年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達 1294 萬億人民幣,依國際匯率摺合 1837 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按購買力平價則位列世界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及第二大的進口國。1978 年改革開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快成為經濟成長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貧困問題隨著經濟增長也逐漸得到好轉,832 個國家級貧困縣在 2020 年底全部完成脫貧摘帽,但區域間發展不均衡以及國民貧富差距較大這兩大問題仍需解決李克強: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 候鳥式 遷徙 中國政府網20140917。 軍事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世界第一大規模的常備部隊和世界第二大規模的海軍艦隊,且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航天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完成載人航天、自主空間站建設、月球軟著陸與取樣返回、火星軟著陸等航天任務的國家。 外交層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於 1971 年在聯合國代替中華民國聯合國大會第 2758 號決議取得中國代表權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之後成為上海合作組織、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東亞峰會、亞投行、RCEP 等國際組織的創始國和主導國。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被認為是潛在超級大國。 國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名中:「中華」代表中華民族,「人民」包涵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共和國」代表國體。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最初曾擬定國名為「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簡稱「中華民國」。但 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後,國名最終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朱月怡。新中國國號誕生內幕揭秘。人民網 2006 年 7 月 2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時會稱作「新中國」,以同 1949 年前的「舊中國」區分。1949 年至 1971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其仍被國際社會廣泛視為 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並擁有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席位洪健昭 Taiwan Taipei Whats in a name 《英文中國郵報》 2009 年 10 月 15 日 2015 年 1 月 22 日 ;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被稱為「紅色中國」或「共產中國」汪園斐。臺灣是中國一省嗎? 《黃花崗雜誌》 2016 年 2 月 11 日 ,與 自由世界 的中華民國相對。 1971 年 10 月,聯合國大會透過《聯合國大會 2758 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此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席位,「中國」也逐漸成為國際社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常見稱呼。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涉及多邊外交時,又可簡稱為「中」或「華」,如 中日關係、駐華大使 等。由於目前兩岸分治的臺海現狀,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常被代指為「中國大陸」,與控制檯灣地區的中華民國相對。 中華民國政府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大陸當局」、「北京當局」、「中共當局」或「中共」《中共黨政軍機關企業學術機構團體旗歌及人員職銜統一稱謂實施要點》 臺灣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1992 年 11 月 19 日 。21 世紀後,中華民國政府亦有直接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或「中國當局」的情況。 歷史 建國曆程(1921 年 1949 年) 1919 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上未能維護國家利益,遂引發五四運動。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目標為建立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1923 年中共三大決定與中國國民黨建立統一戰線,而後中國國民黨也確立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政策,第一次國共合作得以實現。1927 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取得接連勝利之際,中國國民黨內部左派和右派鬥爭加劇,蔣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建立南京國民政府,實施清黨。同年 8 月 1 日,中國共產黨進行南昌起義,第一次國共內戰爆發;10 月,毛澤東率領經 三灣改編 後的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1928 年 4 月,朱德率領南昌起義餘部與湘南起義農民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1930 年 12 月到 1931 年 9 月,毛澤東、朱德領導紅一方面軍連續取得第一、二、三次反 圍剿 戰爭的勝利,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擁有 21 座縣城、5 萬平方公里面積、250 萬人口的全國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據地。1931 年 11 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1933 年,中國共產黨挫敗國民政府發動的第四次圍剿,透過三年革命根據地的治理實踐,積累了經驗。1934 年 10 月,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剿共戰爭迫使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撤離中央蘇區開始長征,並於 1935 年 10 月抵達陝甘蘇區。1935 年 11 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成立。同年 12 月,中共中央召開瓦窯堡會議決議將 工農共和國 改為 人民共和國;1936 年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放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孔祥熙:〈西安事變回憶錄〉,刊羅家倫主編:《革命文獻》第九十四輯,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937 年 7 月 7 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 年 9 月,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更名 陝甘寧邊區政府,成為中華民國的特別行政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相繼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形成國共合作抗日的局面。1945 年日本投降後,早已 摩擦 不斷的國共雙方,升級為更為嚴重的衝突。雙方最高領導人參加的重慶談判亦未能阻止全國性內戰爆發。內戰進行至 1947 年 6 月,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軍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周鴻、朱漢國主編:《中國二十世紀紀事本末》第五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 年 3 月,。1948 年末至 1949 年初,解放軍陸續取得三大戰役勝利,隨後在渡江戰役中佔領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及經濟中心上海市。 1949 年 9 月 21 日,由中國共產黨為主導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毛澤東亦在此次會議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26 日,新疆和平解放。 建國初期和社會主義建設(1949 年 1978 年) 穩固政權和初期建設 leftthumb1949 年,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0 年 5 月,解放軍佔領海南島,海南特別行政區併入廣東省。6 月,國軍和政府人員逐漸撤往臺灣與部分沿海島嶼,內地殘餘部隊逐漸被消滅。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起鎮壓反革命大規模政治運動人民網 1950 年 3 月 16 日 全國展開大規模剿匪鬥爭。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共中央關於鎮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50 年 10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李良玉。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國學網 2005 年 2 月 2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而透過批鬥約 100 萬至 200 萬名地主並向農民分發耕地的土地改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得以鞏固,並獲得底層民眾的歡迎 Donald F Busky Communism in History and Theory Asia Africa and the Americas 美國聖塔芭芭拉: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2002 年 9 月 30 日:第 11 頁 2016 年 1 月 22 日 。同年 10 月,志願軍出兵朝鮮,加入朝鮮戰爭。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1953 年朝鮮戰爭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蘇聯援助下,藉由第一個五年計劃,發展出獨立的工業體系,並在此基礎上研發兩彈一星技術。這時期人口從原先的 55 億人增長至 9 億人 Madelyn Holmes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 the New China Thirteen Interviews 美國傑斐遜:麥克法蘭公司出版社 2007 年 8 月 29 日:第 185 頁 2016 年 1 月 22 日 。1956 年,政府推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政策。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商品經濟消聲覓跡,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1957 年起大鳴大放運動,鼓勵群眾要對重大問題說出自己的意見。1957 年末,中國共產黨開始發動反右運動對知識分子進行整肅和勞動教養,隨後反右鬥爭擴大化。1958 年,中國共產黨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對經濟和社會展開社會主義建設,意圖快速進入發達國家行列。但此冒進之舉重現了蘇聯社會改造的災難,造成 1958 年至 1961 年至少上千萬人因飢荒死亡侯楊方 《中國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 年》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1 月 1 日:第 384 頁至第 415 頁 。 文革時期(1966 年 1976 年) 1962 年七千人大會後,毛澤東同劉少奇發生分歧。1966 年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左派為防備資本主義復闢,發動文化大革命,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社會動蕩和政治攻訐。1976 年秋毛澤東逝世,華國鋒接任其職務,並與葉劍英、汪東興、李先念等人合作,一舉粉碎四人幫,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就此結束。 外交 外交方面,與印度、越南爆發邊境衝突,並與多國簽訂界約,解決了部分領土爭端。由於中蘇交惡,毛澤東提出 三個世界 理論,形成了以第三世界為盟友的國際統一戰線策略。1971 年 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獲得在聯合國中的中國席位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大會 2758 號決議》:關於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 的決議,併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Michael YM Kao Taiwans and Beijings Campaigns for Unification 美國紐約 Taiwan in a Time of Transition 1988 年:第 188 頁 。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外交上獲得了越來越多的承認,如 1972 年尼克松訪華、1972 年中日建交,與 1979 年中美建交 1979 年 1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改革開放時期(1978 年至今) 鄧小平時期(1978 年 1989 年) 1978 年,鄧小平復出後決定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提出改革開放政策,批判中共中央委員會主席華國鋒的兩個凡是,並進行真理標準大討論、平反冤假錯案等事項梅宏。如何正確評價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 30 年。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 年 2 月 1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之後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陳雲、李先念等元老開始接手掌權,中國政府承認 文化大革命 在理論和實踐上是完全錯誤的,並進行撥亂反正。經濟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代人民公社等集體農業制度,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被設為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以實行對外開放。198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3 年,左派保守勢力主導開展了清除精神汙染運動。1987 年,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八六學潮而下臺,改由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接任《胡耀邦思想年譜,19751989》 泰德時代出版社 2006 年 ;1989 年 4 月,因胡耀邦之死,北京學生髮起遊行示威,後事態擴大化並波及全國,是為八九民運,引致軍隊清場以平息動亂。此舉受到西方國家的譴責、經濟制裁及武器禁運,趙紫陽也因此下臺。 江澤民時期(1989 年 2002 年) 六四事件後,中共上海市委書記江澤民先後接替趙紫陽和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表現強硬的李鵬繼續擔任國務院總理。1992 年鄧小平進行南巡,使得六四事件後放緩的改革開放程序重新提速,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在江澤民及先後兩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和朱鎔基領導下,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環境日益開放。其間估計有 15 億名農民脫離貧困,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 112 Nation bucks trend of global poverty 《中國日報》 2003 年 7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as Average Economic Growth in 90s Ranked 1st in World 人民網 2000 年 3 月 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儘管民眾生活品質有所提高,不過政府仍未放鬆社會管控。1997 年香港迴歸。1999 年澳門迴歸。200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但持續的經濟快速 zhcn 增長;zhtw 成長,也為境內資源和環境帶來嚴重影響 Shan Carter、Amanda Cox、Joe Burgess 和 Erin Aigner Chinas Environmental Crisis 《紐約時報》 2007 年 8 月 2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Daniel Griffiths China worried over pace of growth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6 年 4 月 1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以及大規模的人口遷徙 China Migrants Students Taiwan Migration News 2006 年 1 月 2016 年 1 月 22 日 。 胡錦濤時期(2002 年 2012 年) 2002 年 11 月 15 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選出胡錦濤和溫家寶等組成第四代領導集體。同年冬 SARS 疫情爆發並持續至 2003 年夏。2003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2005 年,青藏鐵路全線貫通。2008 年,第 29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開赴亞丁灣海域執行護航任務。2009 年,新疆烏魯木齊發生騷亂造成至少 197 人死亡,1721 人受傷。201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辦了上海世界博覽會和廣州亞運會從北京奧運到上海世博:改變西方對中國陳腐印象。新浪 2010 年 5 月 10 日 2016 年 3 月 27 日 。2010 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增長因全球經濟大衰退而減緩,但國內生產總值仍於 2011 年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習近平時期(2012 年至今) 2012 年 11 月 15 日,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2013 年 3 月,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上當選為中國國家主席和國家軍委主席,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 Malcolm Moore 和 Tom Phillips Xi Jinping crowned new leader of China Communist Party 每日電訊報 2012 年 11 月 1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在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 主導下,政府展開包括計劃生育、政府體制、司法制度、軍事國防在內的全面深化改革 China frees banks to set their own lending rat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7 月 1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以解決結構不穩和 zhcn 增長;zhtw 成長 放緩的影響 China sees both industrial output and retail sales ris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 年 12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a reports weaker than expected trade data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7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a orders audit of government debt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7 月 2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其也展開了大規模的反腐敗運動。2014 年,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14 年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峰會上,習近平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將進入「新常態」顧錢江、張正富和王秀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 人民網 2014 年 11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在 201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舉辦中國抗日戰爭 70 週年紀念大會、進行兩岸領導人會面王靜宇。俄媒體盤點 2015 年中國大事 成立亞投行與大閱兵上榜。新浪 2015 年 12 月 2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在東海、南海主權爭議問題上主動出擊,採取一系列島礁建設和軍事演習等措施進行回擊。2017 年,130 個國家代表團出席了在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峰會。 2019 年,香港爆發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至 2020 年《港版國安法》頒佈後逐漸停息。2019 年底,武漢市爆發新冠疫情,中國透過嚴格的 清零政策,一度控制住了境內疫情。但隨著 2022 年境外放開管控,及「過度防疫」的批評,乃至自身經濟發展受嚴重影響下,及全國多地爆發了 白紙運動,政府於 2022 年 12 月釋出 新十條,逐步放寬嚴格的防疫政策。在經歷一個多月的大規模感染潮及醫療供應緊張後,疫情趨緩,至 2023 年逐步恢復公民正常出入境。 在 2022 年 10 月的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及 2023 年 3 月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李強接替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習近平分別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國家主席,成為第一位連任三屆的國家主席,也是至今國家主席任期最長的領導人。 地理 領土疆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亞洲東部與太平洋西岸中國地理(1) 中華網科技 2016 年 1 月 22 日 。領土純陸地面積世界第二、領土總面積世界第三 Amitendu Palit ChinaIndia Economics Challenges Competition and Collaboration 英國倫敦:羅德里奇 2012 年 10 月 31 日:第 4 頁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不過依總面積的不同定義,有些資料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列在俄羅斯、加拿大、美國之後的第四名。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面積一般認為約有 960 萬平方公里 Geography 中國網 2016 年 1 月 22 日 Land area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不同地方也有不同資料資料,包括《大英百科全書》提到的 9572900 平方公里福赫伯 China 《大英百科全書》 2015 年 12 月 2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聯合國年鑑》標記的 9596961 平方公里、美國中情局《世界概況》標記的 9596961 平方公里等中央情報局 CHINA 《世界概況》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疆域北至漠河縣以北的黑龍江河川航道中心線至北點,東至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匯合處的黑瞎子島中部,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恰縣以西的帕米爾高原,南至南海諸島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東西距離約 5200 公里(橫跨 5 個時區),南北距離約為 5500 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岸線有 18000 公里,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其中渤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海,內海和邊海水域面積約 470 萬平方公里,沿海島嶼有 7600 多個,面積 500 平方公尺以上的海島有 5000 多個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 年 6 月 1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島嶼海岸線 14000 公里,總面積 387 萬平方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行政區劃和自然資源。北京 《中國統計年鑑 2007》 2007 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海洋事業的發展。新華網 1998 年 5 月 2016 年 1 月 24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渤海海峽、臺灣海峽、瓊州海峽三大海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彙編》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0 年 1 月 1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邊界綫共計 22117 公里,長度世界第一。從與朝鮮的邊界河川鴨綠江出海口到與越南的邊界河川北侖河,中華人民共和國與 14 個國家接壤,是和俄羅斯併列的世界上鄰國數量最多的國家 Which country borders the most other countries Aboutcom 2016 年 1 月 22 日 。這些鄰國分別有越南、寮國、緬甸、印度、不丹、尼泊爾、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俄羅斯、蒙古國和朝鮮。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與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印尼為海上鄰國羅琪。外交部官員:中國與 8 個周邊鄰國存在海上爭議。中國網 2012 年 4 月 10 日 2016 年 4 月 46 日 。 地形氣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勢西高東低,分為三級階梯。第一級階梯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 4000 米以上,被稱為「世界屋脊」地形。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 年 6 月 2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第二級階梯以高原和盆地為主。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山脈、武陵山脈、雪峰山脈一帶以東至黃海和東海沿岸,是沖積平原為主的第三階梯,人口多聚集在此處。各類地形面積依序為高原(3330)、山地(2604)、平原(1875)、盆地(1198)、丘陵(990)。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貌景觀有冰川、丹霞、黃土、沙漠、喀斯特等。西北地區有塔克拉瑪幹沙漠和戈壁沙漠,南方則以丘陵和矮山為主,西側還有喜馬拉雅山脈在首的山地,後者海拔高度約 6000 公尺;中國和尼泊爾的邊境有海拔高度 8848 公尺的珠穆朗瑪峰,為地球海拔最高的山峰 Nepal and China agree on Mount Everests height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 年 4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低點則是吐魯番窪地的艾丁湖 Lowest Places on Earth 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2016 年 1 月 22 日 。 幅員遼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多樣,但人口聚集地以溫帶和副熱帶氣候為主,普遍都有不同程度的四季生活型態,各地方可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高山氣候區三個自然區,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南北跨度較大,東部季風區又以秦嶺 淮河線為界,分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楊明山。中國的氣候與水文。臺北市立大理高階中學 2016 年 3 月 15 日 。在東部季風區,冬季有寒冷且乾燥的北風自高緯度地區吹襲、而夏季有溫暖潮濕的南風從低緯度沿海地區吹襲 Regional Climate Studies of China 施普林格科學 商業媒體 2010 年 11 月 25 日:第 1 頁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資源總量大,但山地多而平原少;同時耕地與林地比例較小,沙漠和荒漠佔總面積 12 以上。當中耕地集中東部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集中東北和西南部偏遠山區,草地分佈在內陸高原和山區。草地面積 4 億公頃,是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當中內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為四大牧區蘇向東。中國自然資源概況 組圖 中國網 2010 年 2 月 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資源總量達 25500 億立方公尺,排行世界首位;當中有大量的河流和湖泊,重要的河流有黃河、長江、西江、湄公河、雅魯藏布江、珠江、淮河、松花江和黑龍江等。 生物多樣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超級生物多樣性國家同盟成員,亦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國,在 2010 年加入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 List of Parties 生物多樣性行動計畫 2016 年 1 月 22 日 ;是生物多樣性第三豐富的國家,僅次於巴西和哥倫比亞。中華人民共和國位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兩個生物地理分佈區間,以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北部、秦嶺山脈、伏牛山、淮河與長江間為界,以北地區主要是溫帶和寒溫帶動物群,以南地區則是熱帶性動物自然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 年 7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棲脊椎動物約有 2070 種,佔全世界 98。境內至少有 551 種哺乳動物(世界排行第三名)Geographic Patterns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2016 年 1 月 22 日 、1221 種鳥(世界排行第八名)、424 種爬行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333 種兩棲動物(世界排行第七名)Geographic Patterns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2016 年 1 月 22 日 。當中至少有 840 種動物因棲息地破壞、生態汙染、非法狩獵等人類活動而瀕危,政府列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予以保護。自 1956 年自然保護區建立起來,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 2729 個,總面積 147 萬平方公里,佔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面積的 1484,其中以森林生態系統型別為主。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北半球幾乎所有的植被型別,包括熱帶季風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寒溫帶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森林資源如何分類? 《中國資源科學百科全書》 2007 年 6 月 1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多寒帶針葉林,棲息駝鹿和亞洲黑熊等動物、及超過 120 種鳥類 The Rough Guide to China 英國倫敦 2003 年 5 月 12 日:第 1213 頁 2016 年 1 月 22 日 。針葉林下層有竹林,山區則有刺柏、紅豆杉和杜鵑花。中部和南部則有亞熱帶森林,有著多達 146000 種植物。雲南省和海南島則是熱帶季風雨林,有四分之一的動物和植物物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面積 208 億公頃,為世界第五名中國森林資源(20092013 年) 國家林業局 2014 年 2 月 2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並在 2015 年 4 月位於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重點國有林區已經停止商業性採伐,然而森林覆蓋率僅 2163(2014),低於全球 31 的平均水準陸大道 《中國國家地理圖鑑》 河南:大象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1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超過 32000 種維管束植物,當中種子植物 300 個科、2980 個屬和 24600 個種,而被子植物則有 2946 個屬(佔世界的 236)。另外包含水杉在內,約有 62 的古老植物僅存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栽培植物有 1000 多種有用材林木、4000 多種藥用植物、300 多種果品植物、500 多種纖維植物、300 多種澱粉植物、600 多種油脂植物、80 多種蔬菜植物。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有超過 10000 種真菌 Conservation Biology Voices from the Tropics 美國紐約:約翰威立 2013 年 9 月 23 日:第 208 頁 ,其中近 6000 種屬於雙核亞界 JiKai Liu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higher fungi in China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y Drug Discoveries Therapeutics 2007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 環境問題 數十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遭遇嚴重的環境惡化和汙染問題 Xiaoying Ma 和 Leonard Ortolano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in China Institutions Enforcement and Compliance 美國蘭哈姆 2000 年 4 月 26 日:第 1 頁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a acknowledges cancer villag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2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儘管政府在 1970 年代種植防風林,並在 1979 年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規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文) 人民網 2014 年 4 月 2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但地方政府與社群重視經濟發展而忽視環境問題,使得政府未能嚴格執法 Kimberley Soekov China protesters force halt to Zhejiang factory plan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 年 10 月 2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長期的氣候乾旱與錯誤農業政策使得沙漠擴大(環境保護部於 2007 年時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每年有 4000 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Cliff Coonan The gathering sandstorm Encroaching desert missing water 《獨立報》 2007 年 11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每年春季,黃沙沙塵暴會襲擊華北地區,並影響到朝鮮、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 Terry Waghorn Fighting Desertification 《富比士》 2011 年 3 月 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Beijing hit by eighth sandstorm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6 年 4 月 1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沙漠化得到部分遏制張雲龍、夏曉和賈立君。中國領先世界初步實現了「人進沙退」的轉變 《環球時報》 2013 年 8 月 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森林覆蓋率亦逐年增長《大公報》 全國森林覆蓋率 2036 中金線上 2012 年 6 月 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Yang Lina China to plant more trees in 2009 新華網 2009 年 1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截至 201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家 Nina Chestney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hit record high in 2012 路透社 2013 年 1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同意接受 2020 年後的量化減排協議歐盟原則上同意支援第二承諾期 中國表現備受稱讚。浙江線上 2011 年 12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承諾將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辛聞。解振華:中國為減緩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作出重要貢獻。中國網 2011 年 12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截止到 201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光能生產國,立下了自主發展可再生能源的典範,以及全球潔淨能源的里程碑。媒體:我國新能源越來越陷入 邊建邊棄 怪圈。觀察者網 2017 年 2 月 6 日 2017 年 2 月 7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很多城市面臨嚴重的空氣汙染,並大大影響民眾健康。2013 年,政府投資 2777 億美元用於治理空氣汙染及北部環境汙染問題胡俊峰。中國大氣汙染防治計劃 7 月底公佈 設 PM25 控制目標。中國網 2013 年 7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存在水源枯竭、水土流失和水汙染等問題,大約有 298 億名農村居民仍然無法獲得良好的飲用水 Lu Hui China pumps more funding into safe drinking water 新華網 2012 年 6 月 2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除了喜馬拉雅山脈冰河的加速融化為數億人帶來危機外 Michael Reilly Himalaya glaciers melting much faster MSNBC 2008 年 11 月 2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水汙染問題也讓水資源短缺日益加劇,特別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 Celia Hatton China banks on desalination to help ease water wo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6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新華社 300 million Chinese drinking unsafe water 人民網 2004 年 12 月 2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1 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約有 40 的河流遭到工業和農業廢棄物汙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除了在十一五規劃期間大力推動水汙染與空氣汙染等防治外 2009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 2009 年 4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1 年投資人民幣 4 兆元至水利基礎設施和海水淡化專案,並規劃在 2020 年完成防洪抗旱系統 Shih Juite 和 Staff Reporter Splashing out China to spend RMB4tn on water projects 《中國時報》 2011 年 7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20 年、2022 年中國相繼出臺《長江保護法》和《黃河保護法》加強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2023 年中國政府推出《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推動全中國所有重要水域生態環境的保護治理。 政治 國體政體 依照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為 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是為數不多由共產黨執政的共產主義體制國家,遵循人民民主專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針 An Xi reiterates adherence to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新華網 2013 年 1 月 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不過部分學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以社會主義名義實行威權主義和法團主義。 依照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體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翟小波。翟小波:代議機關至上的人民憲政我國憲法實施模式的解釋性建構:以憲法觀、行憲歷史和條文型別化為基礎。公法評論網 2007 年 9 月 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3、怎樣理解國體與政體的含義和關係? 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網路培訓課程 2016 年 1 月 22 日 ,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不過政府施政由中國共產黨主導。在具體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各級國家機關、民主黨派、企事業單位與宗教團體等組織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8 月 1 日:第 112 頁 讓黨旗在民營企業中高高飄揚。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 年 11 月 2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制度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除中國共產黨外,還有 8 個民主黨派: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民主同盟、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國致公黨、九三學社和臺灣民主自治同盟,這些政黨定期參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Democratic Parties 人民網 2016 年 1 月 22 日 。儘管憲法允諾公民的結社自由,但組建新政黨的行為仍會受到嚴厲壓制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8 月 1 日:第 572 頁 。 1987 年中共十三大上,中國共產黨提出從 1956 年至 21 世紀中葉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四項基本原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華網。四項基本原則。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人民網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共十八大召開後,中國共產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周文彰和劉曉佳。以「四個全面」引領行政文化建設。光明網 2015 年 12 月 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更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計畫在 2020 年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到 2049 年時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萬鵬。辛鳴:「中國夢」的路線圖與時間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3 年 3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共十九大將新提出的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列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政府結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為憲法規定的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設有常務委員會;主要行使立法權及領導各個國家機構,並選出國家元首(國家主席)、行政機構(國務院)、司法機構(最高人民法院)、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軍事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監察機關(國家監察委員會)等職務。國家主席為禮儀性和象徵性虛位國家元首,本身不領導其它國家機構,只根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簽署法令,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共同行使國家元首的職權楊亞楠。揭秘國家主席與總理職權:主席是虛職 總理行實權 《大公報》 2013 年 3 月 1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為習近平,因其同時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為最高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首腦是國務院總理李強(同時是排名第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和 4 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各部門及委員會負責人主持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國務院(中央人民政府)。自 2018 年修憲後,除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和副主席外,其他國家領導人的任期在「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下都有連任限制,包括國務院總理、副總理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等都只能連任一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結構採分權制,依照憲法分別在各省、直轄市、縣、市、市轄區、鄉、民族鄉、鎮設立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本級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由民主選舉產生,並對人民負責與受人民監督。選舉採分階段進行,在鄉鎮級、區縣級舉辦直接選舉 Beijingers get greater poll choices 《中國日報》 2003 年 12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當選的鄉鎮級、區縣級人民代表大會再選出更高階別的人民代表大會,並由這些代表選出全國人大代表 Sistemul politic 中國百科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不過因為沒有實質的反對黨,選舉一般不會有激烈的競爭;中央政府透過官員任命能有效控制地方政府,中國共產黨亦掌握大部分權力,而各省級正副領導人具一定自主性 Beina Xu 和 Eleanor Alber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 2015 年 8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體系以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為指導,發展出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系 遊勸榮。中國法律體系的鮮明特色與 全球品質 新華網 2011 年 1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透過第一部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人民網 1950 年:新中國第一部法律《婚姻法》誕生。騰訊網 2009 年 6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形成新華社。各界人士高度評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11 年 3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體制由公安部、檢察院、人民法院三大系統組成,三者分工並互相配合與制約,中國共產黨各級政法委員會則主導協調《前哨》第 144 期至第 148 期。香港:明力有限公司 2003 年:第 61 頁 。重大案件發生後,由政法委員會協調公檢法辦案,公安機關抓捕並收集證據,檢察機關批准逮捕並審查起訴,法院負責審理案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監察委員會 2018 年成立,負責調查有關公職人員貪汙腐敗的案件,調查結束後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因而監察委員會可視為已經接入到國家的司法體制之中。2020 年 5 月 28 日,第一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以 法典 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正式頒佈,並於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政治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有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普遍選舉、宗教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公正審判權、財產權、教育與科學與文化權利、特定人權利及監督權利等。199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不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尚未批准趙蕾。學者建議人大批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鳳凰網 2008 年 1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劉曉丹和羅德儀。溫家寶總理中外記者會問答(全文)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08 年 3 月 1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Chinas Progress in Human Rights in 2004 200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05 年 4 月 2016 年 1 月 22 日 。政府為維護社會穩定亦會審查政治言論和資訊流通 China 自由之家 2012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Michelle FlorCruz In Rare Defiance Chinese Journalists Protest Against Party Censors 《國際財經時報》 2013 年 1 月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特別是網際網路;對危及政府統治或嚴重威脅社會穩定的示威活動則有可能採取武力措施,例如 1989 年的六四事件、1999 年鎮壓法輪功等 Seth Faison In Beijing A Roar of Silent Protesters 《紐約時報》 1999 年 4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Mickey Spiegel DANGEROUS MEDITATION Chinas Campaign Against Falungong 人權觀察 2002 年 1 月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23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無國界記者的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 179 名,為全球倒數第二,僅次於朝鮮,創下歷年新低。 1970 年代末改革開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放對經濟和社會的管制,並對非政府組織日益寬容。截止 2017 年,全國共有團體 355 萬個,社會組織數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雖然能夠進入體制發揮政治影響力的機會極微,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仍陸續出現像是自由派習近平弭平大陸自由派之研究 ,葉明德(Yeh MingDeh),中國文化大學新聞暨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新聞學系教授、民國派 Richard Bernstein In Taiwan Sympathies Lean Toward Home New York Times 4 June 1989 121 等不同中共黨外的政治群體,中共黨內又開始呈現改革開放的路線之爭,為此鄧小平則提出「四項基本原則」以應對。但政府仍嚴格限制政治自由,並嚴格管控社會團體的組建和活動 Peter Patze Service providers wanted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2012 年 8 月 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部分政治界、學術界和民間人士曾公開支援民主化等政治體制的改革 Keith B Richburg Chinese Premier Wen Jiabao talks reform but most countrymen never get to hear what he says 《華盛頓郵報》 2010 年 10 月 1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過往的改革行動主要由中國共產黨推動,也曾多次更換機構結構,但這多是部門權力的移轉鄭漢良。三中全會沒了政治改革或只有行政改革。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3 年 11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安德烈。劉銳紹:官媒大吹大擂的改革不是政治改革。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3 年 11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由於 黨政分離 等政治體制改革未曾真正實行,批評者因此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改革趨勢從 1980 年代倒退至 1950 年代王丹。在改革的旗幟下集權(王丹) 自由亞洲電臺 2013 年 11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常受到一些外國政府、新聞機構、以及人權組織的指控《環球時報》 調查:全球 14 民眾曾行賄 中國不在被調查之列。財經網 2013 年 7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a Human Rights Fact Sheet Christus Rex 1995 年 3 月 2016 年 1 月 22 日 ,這些指控包括未經審判的拘禁、Didi Tang Forced abortion highlights abuses in China policy My Way 2014 年 1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折磨逼供、酷刑、限制基本權利 China bans religious activities in Xinjiang 《金融時報》 2012 年 8 月 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新華社 China Bans Falun Gong 《人民日報》 1999 年 7 月 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侵犯公民權的案件(如過度執行死刑)、刑事訴訟沒有有效保障 China Events of 2008 人權觀察 2008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季索爾孟 Empire of Lies The Truth about Chin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美國紐約 2010 年 3 月 2 日:第 46、152 頁 2016 年 1 月 22 日 等等。對於來自外界的指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認為生存權和發展權雖是最基本的人權,但應考慮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中國政府的觀點主張其已盡力讓該國公民的生活水平、識字率和平均預期壽命上升,並有效改善了工作場所的安全標準、支援抵禦自然災害和幫助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等 Calum MacLeod China seeks to improve workplace safety 《今日美國》 2008 年 1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up promotes human rights says premier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 2003 年 12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對於任建宇、胡佳、劉曉波等案件,中國當局則強調會依法處理。自習近平於 2012 年底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後,中共已推動多項重大改革,包括大幅放寬計劃生育政策、打擊貪腐官吏、取消勞動教養程式等,但亦有人權團體批評稱這並非實質改革。國際特赦組織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權狀況在習近平執政之後已明顯有所惡化。 此外,中國政府還被指控在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實施暴力鎮壓、宗教迫害等行為。部分國家和組織批評新疆再教育營嚴重侵犯了維吾爾族的人權,甚至認為其是 種族滅絕。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一些成員國曾對 維吾爾族事態 連續三年發起聯署競爭,而一部分反對觀點則認為該指控是把相關問題政治衝突化,且是一種 政治鬧劇。 2020 年 6 月 30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透過《香港國安法》,此舉引起西方國家質疑,認為香港原來的「一國兩制」已經名存實亡。2021 年 3 月 11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透過《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外界認為此舉完全顛覆了原來的香港選舉制度。為了平息爭議和疑慮,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 2022 年香港特區成立二十五年之際到訪香港,提出「一國兩制必須長期堅持」的未來方針,並於同年召開的中共二十大中將「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的內容列入《中共黨章》。 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以省、地、縣、鄉四級架構為主,截止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全國共有 34 個省級行政區、333 個地級行政區、2843 個縣級行政區和 38602 個鄉級行政區。其中,省級行政區包括 23 個省份、5 個民族自治區、4 個直轄市以及 2 個特別行政區 David N Keightley China 《大英百科全書》 2015 年 12 月 2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全國劃分為東北、華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 6 個地區,並將 4 個直轄市和廣州列為國家中心城市;將瀋陽、南京、武漢、深圳、成都和西安列為區域中心城市《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綱要(2005-2020 年)》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05 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地圖 層級 編號、名稱、簡稱、省會或首府 省 自治區 直轄市 特別行政區 外交 國際關係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依據首任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求同存異」與三個世界理論等概念,鼓勵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互相交流 Ronald C Keith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Fitt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into the World 英國倫敦 2009 年 10 月 20 日:第 135 頁至第 136 頁 ,也與被西方國家批評為獨裁的國家有所聯絡。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代表,也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Eddy Chang、Perry Svensson 和 Ian Bartholomew Perseverance will pay off at the UN 《臺北時報》 2004 年 8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結盟運動的觀察國和領導國,積極爭取開發中國家的支援新華社 China says communication with other developing countries at Copenhagen summit transparent 人民網 2009 年 12 月 2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03 年,針對中國威脅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領導人提出中國和平崛起的外交政策,後修改為「和平發展」的論述。 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與 180 個國家建立了大使級的外交關係,設有 173 個大使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除海地之外其餘未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的事務由駐其相鄰的已建交國家的大使館或領事館代管。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有 30 個省級行政區和 444 個城市,這些城市和省級行政區與 133 個國家的 488 個省級行政區和 1499 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友城統計。截至 2015 年 12 月 28 日。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 2016 年 1 月 22 日 。截至 2020 年 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簽證受限指數為 71,共 71 個國家實施免簽證和落地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在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中排名第一。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公民持普通護照進入中國大陸需申請簽證,境內持外交簽證或持免簽證國家外交護照者享有外交豁免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雙邊關係分成不同等級中國夥伴的三六九 《大公報》 2016 年 1 月 22 日 王毅。王毅:譜寫全方位外交新篇章。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4 年 8 月 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其中中美關係、中俄關係、中歐關係被視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穆岸和王粲。中美關係不再是中國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多維新聞 2014 年 11 月 1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王毅:中俄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俄羅斯衛星廣播電臺 2015 年 6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孫奕和張曉茹。楊燕怡:中歐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新華網 2015 年 5 月 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美國國會在 2000 年透過,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品享有減免稅率 Matt Smith Clinton signs China trade bill CNN 2000 年 10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美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因人民幣匯率而具貿易優勢 US trade gap widens on increased Chinese import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 年 10 月 1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resists Obama calls on yuan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 年 4 月 1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對美國有明顯的貿易順差 US says China not a currency manipulator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 年 12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Doug Palmer Obama should call China a currency manipulator Romney aide 路透社 2012 年 9 月 2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俄羅斯在經濟、軍事等有密切關聯 China Russia launch largest ever joint military exercise 德國之聲 2013 年 7 月 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經常意見一致 RussiaChina unity on Syria as Putin arrives in Beijing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 年 6 月 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Xi Jinping RussiaChina ties guarantee world peac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3 月 2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Rick Gladstone Friction at the UN as Russia and China Veto Another Resolution on Syria Sanctions 《紐約時報》 2012 年 7 月 1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與非洲國家發展雙邊合作和貿易,2013 年中非貿易總額超過 2100 億美元新華社。中非雙邊貿易額 2013 年突破兩千億美元 《中國日報》 20140422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強化與南美洲國家的聯絡,包括是巴西最大的貿易夥伴 Ricardo Geromel Is Brazil A Derivative Of China 《富比士》 2011 年 8 月 2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並和阿根廷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張樵蘇。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聯合宣告。新華網 2014 年 7 月 19 日 2016 年 2 月 19 日 An China Argentina agree to further strategic ties 新華網 2011 年 9 月 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積極參與多邊關係以促進國際和平與經濟發展,是世界貿易組織、G20 峰會、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孟中印緬區域合作論壇、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等組織的成員國辛聞。中國關於聯合國成立 70 週年的立場檔案: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中國網 2015 年 9 月 2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巴西、俄羅斯、印度和南非合稱金磚五國,曾於 2011 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峰會 Bric summit ends in China with plea for more influenc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1 年 4 月 1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向亞太鄰國提議擴大自由貿易區和安全條約,結合東南亞國家協會自由貿易區、日本、韓國、印度、澳洲和紐西蘭組成東亞峰會,以處理地區熱點問題。2013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張燕生。張燕生:「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和復興之路。中國幹部學習網 2005 年 3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並積極推動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談判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 Joint Statement The First Meeting of Trade Negotiating Committee 東南亞國家協會 2013 年 5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核心利益 2012 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國外交,強調維護國家核心利益社評: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維護核心利益。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4 年 12 月 30 日 2016 年 2 月 18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將臺灣地區、西藏和新疆列為「核心利益」,視為內部的具體主權問題,並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吳俊毅。建立新型兩岸互動的基礎 《蘋果日報》 2016 年 2 月 1 日 2016 年 2 月 18 日 。2014 年,習近平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致力於和其他國家合作,爭取以和平方式解決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等問題 Asian nations should avoid military ties with third party powers says Chinas Xi China National News 2014 年 5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民國政府在第二次國共內戰後失去對中國大陸的統治,自 1950 年後僅統治臺灣地區 Chinese Civil War War of Liberation Cultural China 20160122 ,美國的介入讓海峽兩岸關係具爭議且複雜。中華人民共和國聲稱擁有臺灣地區的主權,並將「一個中國原則」視為與其他國家發展外交關係的前提,要求後者承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多次抗議美國向臺灣銷售武器法新社 Taiwans Ma to stopover in US report My Sinchew 2010 年 1 月 1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Jane Macartney China says US arms sales to Taiwan could threaten wider relations 《泰晤士報》 2010 年 2 月 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亦主張擁有西藏的主權,而位於印度的西藏流亡政府則堅持西藏應當獨立,主張西藏獨立的代表人物第十四世達賴喇嘛與外國政府的交往也一直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反對 Malcolm Moore China cancels UK human rights summit after Akmal Shaikh execution 《每日電訊報》 2010 年 1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此外新疆獨立運動的主要組織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恐怖組織,其接連發動的恐怖襲擊造成多人死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治安狀況造成了不良影響。 除了上述核心利益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與多個鄰國有領土爭端。1990 年代後,政府多次談判以解決邊界爭議,包括中越邊界、中俄邊界、中印邊界及中不邊界等。另外在東海和南海海域上,還與日本、越南、菲律賓等國間存在釣魚臺列嶼、南沙群島、西沙群島、黃巖島等領土爭端 China denies preparing war over South China Sea shoal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 年 5 月 1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How uninhabited islands soured ChinaJapan ti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 年 11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2 年,在釣魚島國有化事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派遣海警船定期在釣魚臺列嶼海域巡邏巡航資訊。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並於隔年在東海上空設立防空識別區李元傑。中共公佈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大戰略意涵。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3 年 1 月 22 日,菲律賓單方面就中菲有關南海問題提起仲裁。2014 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的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等實控礁盤上,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並修建機場還原:中國已在南沙填出七座島。中國日報 2015 年 1 月 27 日 2016 年 2 月 22 日 蕭爾。美國敦促中國停止在南沙島礁填海建機場。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 年 11 月 22 日 2016 年 2 月 22 日 王高成。五、大陸擴建南沙島礁的意涵分析。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2016 年 1 月 22 日 ,之後還在永興島上佈署地對空飛彈蕭爾。中國:「有權在本國領土上部署必要防禦設施」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6 年 2 月 17 日 2016 年 2 月 22 日 。 軍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中國民兵組成,由中央軍事委員會指揮 Comisia Militară Centrală 中國百科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並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江澤民 《江澤民文選》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8 月 1 日:第 487 頁 ,由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統帥全軍。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取徵兵制和募兵制相結合,並搭配民兵與後備軍事動員的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 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1998 年 12 月 29 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在共有兩百萬名現役常備軍人裁軍 30 萬 2017 完成 習:中國永不稱霸 《明報》 2015 年 9 月 4 日 2016 年 3 月 15 日 解放軍裁軍至兩百萬人 首次設立陸軍司令部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6 年 1 月 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正規軍隊,設有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四個軍種與軍事航天部隊、網路空間部隊、資訊支援部隊、聯勤保障部隊四個獨立兵種 The new generals in charge of Chinas gun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2 年 11 月 1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China reveals army structure in defence white paper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4 月 1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 2019 年軍事預算總額較上一年增長 75,達 119 萬億元人民幣,僅次於美國。 武器裝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洲際彈道飛彈、彈道導彈核潛艇、戰略轟炸機組成的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中華人民共和國近期研究開發了大量先進的飛彈技術亓樂義。烏克蘭缺錢 洲際飛彈技術恐流向中國。風傳媒 2014 年 4 月 12 日 2016 年 2 月 19 日 HongQi 9 SurfacetoAir Missile System 今日中國防務 2009 年 10 月 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發展中程和短程彈道飛彈、反衛星飛彈法新社 China plays down fears after satellite shot down 亞洲新聞臺 2007 年 1 月 20 日 、巡航飛彈、反彈道飛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等裝備 Wilson Chau Chinese Navy Tests Land Attack Cruise Missiles Implications for AsiaPacific Asia Security Watch 2012 年 7 月 2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00 年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裝備了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 Brian Spegele China Adds Aircraft Carrier to Its Navy 《華爾街日報》 2012 年 9 月 2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及彈道飛彈核潛艇和組成的核潛艇艦隊 Tania Branigan China unveils fleet of submarines in bid to build global trust 《衛報》 2009 年 4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空軍的現代化亦取得顯著進步,截止 2024 年,已入役了兩款國產隱身第五代戰鬥機,同時開發並生產了高超音速飛行器《中國日報》 國防部回應「第三次高超音速飛行器試驗」 鳳凰網 2014 年 12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重型運輸機、無人機等現代化軍機 PW辛格 INSIDE CHINAS SECRET ARSENAL 《科技新時代》 2012 年 12 月 2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還以新研製的陸軍武器替換蘇聯製裝備,系統也從 C3I 增強至 C4I,強化對於網路中心戰的掌控 Ground Forces 今日中國防務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9 年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號正式服役。2020 年首艘 055 型導彈驅逐艦南昌號開始服役,排水量達 12 萬噸。2021 年首艘兩棲攻擊艦海南號入列。目前解放軍擁有 8 艘 071 型綜合登陸艦,其塢艙可容納 4 艘 726 型氣墊登陸艇。另外,隨著自 2000 年後開始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逐步完善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軍用衛星導航方面也正在逐步擺脫對於美國 GPS 導航系統的依賴,2018 年 12 月 27 日,北斗正式開始提供全球服務。 國防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被視為地區軍事強國和潛在軍事超級大國 James H Nolt ANALYSIS The ChinaTaiwan military balance 亞洲時報線上 1999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發布的《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宣示,中國採取「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堅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並有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安全承諾。自 1990 年以來,中國已派出 3 萬多人次參與 24 項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揭秘中國在海外維和是種怎樣的體驗 人民網 2016 年 01 月 08 日。隨著保障制空權和能力的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區域的影響力不斷增加中國新聞社 2005 年中國軍力報告原文:解讀中國戰略。中華網科技 2005 年 7 月 2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不僅與俄羅斯海軍在地中海舉行聯合軍演李文。中俄海軍將首次在地中海舉行聯合演習。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5 年 4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還在白令海峽活動葉林。美國說中國軍艦有權在白令海活動。美國之音 2015 年 9 月 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而且在非洲吉布地建立了首個海外軍事基地美司令:中國簽訂首個「海外軍事基地」10 年協議。搜狐 2015 年 11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科學技術 1960 年代至 197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掌握兩彈一星與雜交水稻技術 Q Y Yu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美國聖塔芭芭拉: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1999 年 10 月 30 日:第 2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後來提出四個現代化、863 計劃、973 計劃,強調科學研究傅高義 Deng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美國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2011 年 9 月 26 日:第 129 頁 ,並改革學術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2009 年有超過 1 萬名工程博士和 50 萬名理學士;出版數量世界第二,申請專利數世界第一,但也發生過多起學術腐敗問題。2012 年,政府投資 1630 億美元,而研究開發經費位居世界第二名。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航空 zhcn 航天;zhtw 航太;zhhk 航天;、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有許多成果。 在生物技術方面,北京大學在細胞分化培植幹細胞獲得成果,而屠呦呦以中藥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雷射技術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繼美國、法國後實現單束雷射出光超萬焦耳的國家。在核技術領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先進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執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同類裝置,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磁侷限融合研究上有一定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建有神光系列慣性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2010 年 12 月,錦屏極深地下暗物質實驗室正式投入使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個用於開展暗物質探測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亦是目前世界埋深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岩石覆蓋厚度達 2400 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2016 年完工的 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口徑射電望遠鏡,至今已發現超過 80 顆脈衝星。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2015 年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現了可能是暗物質存在的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於 2017 年發射了硬 X 射線調製望遠鏡開展 X 射線巡天,透過觀測黑洞等高能天體,研究緻密天體和黑洞強引力中物質的動力學和高能輻射過程。 化工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65 年成功實現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是世界首次實現人工合成蛋白質。氟硼鈹酸鉀晶體作為第一種可用直接倍頻法產生深紫外波段雷射的非線性光學晶體,其生長技術自 1990 年代被發現以來長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壟斷。2021 年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澱粉人工合成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首次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稀土資源的主要提供者,在稀土的冶煉分離環節處於主導地位,是全球唯一具備稀土全產業鏈各類產品生產能力的國家。新材料產業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儲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特種不鏽鋼、玻璃纖維及其複合材料等產業產能居世界前列。 資訊科技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華為、聯想集團、小米、OPPO 等個人電腦和手機企業;在行動通訊領域,擁有 5G、6G 專利簇數量佔比超過 40;在世界排名前 500 名的超級電腦中擁有 173 臺,為世界最多。2015 年,中國電子資訊產業集團研製首款 ARM 架構的 64 核晶片,2019 年中芯國際亦開始量產 14 奈米級產品。2020 年,中國人工智慧創新指數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發展量子通訊,完成長途量子金鑰分發、全通型量子通訊網、量子 a 隱形傳輸、規模化網路等實驗。2013 年 1 月,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佈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量子路由器,並在實驗室成功演示;同年 3 月,薛其坤清華大學院士團隊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 201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 墨子號。2020 年 12 月 4 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釋出使用 76 個光子進行運算的量子計算機九章,並宣佈實現量子優越性。 航空航天 1954 年 7 月 3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生產的第一架飛機初教 5 在南昌首飛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飛機的歷史。1956 年 7 月 19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架噴氣式殲擊機殲 5 原型機在瀋陽首飛成功,中國航空工業進入噴氣式時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前擁有多款世界先進級別風洞,可自行生產多型軍用戰鬥機、殲擊機、運輸機和直升機。民用航空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發生產的國產噴氣式支線客機 ARJ21 已於 2016 年正式投入運營,大型民用客機 C919 於 2017 年完成首飛,並於 2023 年 5 月 28 日完成商業首航,正式投入運營。 自 1970 年使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進行航天發射的國家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航天技術發展迅速,至 2021 年 12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已擁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四大航天發射場,其長征系列火箭已完成 400 次發射,年發射次數位居世界前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發製造並管理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四大核心供應商之一。2020 年 7 月 31 日,北斗衛星全球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自 21 世紀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深空探測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中國探月工程自 2004 年立項以來先後發射了嫦娥一號(2007)至嫦娥五號(2020 年)探測器,實現了 繞、落、回 的任務。中國火星探測任務中,天問一號探測器包含軌道器、著陸器和祝融號火星車一次性完成了 繞、落、巡 三大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 1992 年正式啟動,至 2022 年完成了 三步走 的目標。第一步,發射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實現了載人航天。第二步,發射了神舟七號至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以及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2021 年至 2022 年間,先後發射了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與夢天實驗艙組成了中國空間站三艙 T 字基本構型。隨著 2022 年底的中國空間站的建成與 三步走 目標的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進入為期 10 年以上的應用與發展階段。 FileCOMAC B001A May 2017jpg 中國自主設計和生產的窄體幹線客機 C919 FileShenzhou13 spacewalkjpg 中國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上進行出艙活動。中國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個能獨立完成載人航天的國家之一 FileZhurongwithlanderselfiepng 天問一號著陸器和祝融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中國是繼美國後世界上第二個在火星部署火星車的國家 經濟 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49 年的工農業總產值 466 億元、重工業僅佔總產值 79 武力。中國經濟發展 60 年述論。當代中國研究所 2009 年 10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而被視為農業國家林毅夫、蔡昉和李周 《中國的奇蹟: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995 年:第 5 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先是採用計劃經濟的體制,改革開放後朝向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的混合經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一、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中國網 2005 年 3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Harsha V Singh 成為 WTO 的一員:對中國和全球貿易的影響 2012 年 1 月 15 日 2016 年 3 月 15 日 。政府在 1980 年代廢除集體耕作、設立經濟特區、國有企業改革重組,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世界 zhcn 增長;zhtw 成長 最快的經濟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在 1978 年至 2007 年平均實質增長 98 唐偉傑。中國 30 年年均經濟增長率是同期世界的 3 倍多。中國新聞社 2008 年 12 月 1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近十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國內生產總值指數。北京 《中國統計年鑑 2007》 2007 年 ,人口貧困率從 1970 年代末的 64 下降至 2004 年的 10 以下。199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憑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浦東新區、濱海新區和深圳市)深化改革開放張瑜。津京滬穗渝入圍國家中心城市 區域發展戰略調整。北方網 2010 年 2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198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GDP 總量僅為 3053 億美元(IMF 資料),經過改革開放 40 年的高速發展,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GDP 總量已經超過 14 萬億美元,2022 年,中國 GDP 總量突破 120 萬億人民幣,約 18 萬億美元。2023 年的 GDP 總量則達到 126 億人民幣 2023 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 52 人民日報 20240118 20241109 ,惟該年的 GDP 增長目標為近 30 年來最低。中國兩會 2023:GDP 增速目標 5 近 30 年最低,赤字率 3 保持高位。英國廣播公司 20230305 20241109 200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而大力推動自身的經濟發展。2007 年至 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增長速度相當於其他 zhcn 八國集團;zhtw 八大工業國組織;zhhk 八大工業國組織; 國家總和 Andrew Walker Might Chinas economy stumble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1 年 7 月 1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0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第 29 位。花旗銀行在 2011 年的亦有極高的評級 Joe Weisenthal FORGET THE BRICs Citis Willem Buiter Presents The 11 3G Countries That Will Win The Future 《商業內幕》 2011 年 2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自由度指數排行第 136 位美國傳統基金會 Country Rankings 經濟自由度指數 2015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從 1990 年的 8 家上市公司加至 2010 年的 2062 家境內上市公司數量 20 年增長了 150 倍。網易 2010 年 10 月 1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另有 13 億戶投資者、106 家證券公司、62 家基金公司和 163 家期貨公司馬婧妤。中國股票總市值全球第二。金融界 2010 年 12 月 3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4 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別佔國內生產毛額的 92、426、4822014 年 14 季度我國 GDP(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50121 2016 年 1 月 22 日 ,另外電子訊息產業佔 25 中國統計年鑑 201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6 年 1 月 22 日 、文化產業佔 376 國家統計局:2014 年文化產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為 376 中國經濟網 2015 年 11 月 2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增長動力從工業轉向第三產業 2002 及 2011 年中國三次產業結構比較圖。中商情報網 2012 年 8 月 2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201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產階級達 3 億人,並擁有 251 名億萬富翁,是世界上富豪第二多的國家 CHINAS RICH ARE GETTING POORER IN NEW HURUN RICH LIST 胡潤百富榜 2012 年 9 月 2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Moran Zhang Richest People In China Got Poorer Says Hurun Rich List 2012 《國際財經時報》 2012 年 9 月 2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2 年國內零售市場超過 20 兆元新華社 China retail sales growth accelerates 《中國日報》 2013 年 1 月 1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自 2013 年 zhcn 年增長率;zhtw 年成長率 超過 12 新華社 Chinas retail sales up 124 pct in Q1 《環球時報》 2013 年 4 月 1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奢侈品市場也大大擴張,佔全球 275 Helen Super Rich have Craze for luxury goods 中國日報 2010 年 3 月 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經濟發展亦造成貧富差距 Jennifer Duggan Income inequality on the rise in China 半島電視臺 2013 年 1 月 1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在數十年來不斷增加 Damian Tobin Inequality in China Rural poverty persists as urban wealth balloons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1 年 6 月 29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Steep rise in Chinese food prices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08 年 4 月 1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2 年的吉尼係數為 0474Income inequality Delta blues 《經濟學人》 2013 年 1 月 2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經濟快速 zhcn 增長;zhtw 成長 及消費市場擴張造成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彭博新聞社 China Inflation Exceeding 6 Limits Wens Scope for Easing 《彭博商業週刊》 2011 年 10 月 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政府因而加強監管 Jamil Anderlini Chinas GDP up 91 in third quarter 《金融時報》 2011 年 10 月 1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麥肯錫公司估計未償還債務從 2007 年的 74 兆美元增長至 2014 年的 282 兆美元,比國內生產毛額多出 228,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均 GDP 突破 10000 美元大關,2022 年中國大陸人均 GDP 為 12741 美元(IMF 資料)。David Scutt Germanys finance minister is worried about Chinas debt and shadow banking 《商業內幕》 2015 年 4 月 1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常被視為新興的潛在超級大國,許多評論家關注其快速 zhcn 增長;zhtw 成長 的經濟動能、軍事實力以及不斷增長的國際影響力,並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在 21 世紀成為具重大影響力的世界角色。也有評論者表示泡沫經濟威脅和人口結構失衡,將延緩甚至阻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本世紀的經濟成長;或質疑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定義,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美國的軍事和文化影響力。 經濟概況 2022 年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及特別行政區人均生產總值分佈,2022 年中國大陸最富有的地區為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地區。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三產業比重分別為農業 71,工業 390,服務業 539(統計數字包括國家限制開發區域及禁止開發區域)。 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藉此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經濟策略的影響下,第二產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重要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勞動力成本較低,為第二產業的發展創造出適合環境。以中美經貿關係為例,1972 年中美關係恢復,美國為實現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將其大部分勞力密集工業委託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世界其他發達國家亦有不同程度的將其低技術產業轉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遂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張瑜。工業: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 《今日中國》 2012 年 11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超過 200 多種產品產量和出口量排行首位、數十種出口產品佔世界 70 以上《華西都市報》 李克強的王牌計劃:中國製造 2025 鳳凰網 2015 年 3 月 1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視製造業為重要的經濟基礎廖國紅。蘇波就《中國製造 2025》答中外記者問。新華網 2015 年 3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在 2015 年國務院提出《中國製造 2025》中國新聞社。外媒解析政府報告點睛詞:2025 製造、不可任性。和訊網 2015 年 3 月 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計畫到 2025 年時從「製造大國」升級高階技術的「製造強國」林珂。中國製造 2025 點燃工業強國夢 聚焦 4 大新興領域 8 股。和訊網 2015 年 5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並在 2035 年達到日本和德國的高度創新為動力的工業水準工信部編制中國製造 2025 規劃:劍指工業強國。觀察者網 2014 年 6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生產總值 827122 億元,比 2016 年增長 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65468 億元,增長 39;第二產業增加值 334623 億元,增長 61;第三產業增加值 427032 億元,增長 80。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2011 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統計年鑑 2007》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7 年 ,而依購買力平價則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第二產業佔比較高,其一是造成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偏低;2017 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為 8643 美元,列全球第 72 位;依購買力平價則為 16695 美元,列全球第 79 位。其次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商生產出的商品並不滿足國內市場,發達國家卻因其具有價格競爭優勢而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巨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商會出口其商品至其他國家換取利潤,這種經濟模式受制於進出口貿易環境及受控於國際貿易政策;匯率波動、進出口稅等都會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廠商的利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工資水平上升、出口貿易飽和、國際貿易環境嚴竣,及其他經濟誘因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發展將面臨瓶頸;2010 年後 zhcn 增長;zhtw 成長 明顯地減速黃欣。陸去年 GDP 成長 罕見下修。中時電子報 2015 年 9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紅象金融研究中心。概念解讀:創 25 年新低?GDP 增長的 69 介面新聞 2015 年 9 月 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正處於產業轉型,以第三產業替換舊有的第二產業經濟模式,,改以零售和服務業帶動經濟成長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結構重塑期的增速調整現象。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5 年 5 月 15 日 2016 年 3 月 15 日 ,並自動化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以提升生產效率,滿足國內持續成長的第三產業對基礎工業的需求。大陸的第三產業在 2012 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最大比重。2015 年時消費佔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成長 664,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在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往高附加值的產業發展,政府計劃到 2025 年,成為製造業強國。2019 年人均 GDP 為 10276 美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資料)《法制晚報》 商務部:消費對 GDP 貢獻超 6 成 對外投資居世界第三。新華網 2016 年 2 月 23 日 2016 年 3 月 15 日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軟體產業屬於第三產業,這領域最近十幾年發展迅速,規模從 2000 年的 593 億人民幣增長到 2010 年的 18400 億人民幣。複合年均增長率為 3665。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軟體產業面對的挑戰是填補自身的核心繫統軟體和工業軟體領域的缺陷,例如對作業系統、資料庫、程式語言、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計算機輔助工程軟體、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的研發,減少依賴外國軟體,去降低外部壓力造成的生產風險,以滿足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複雜工業的自動化控制需求。科技日報。核心工業軟體:智慧製造的中國 無人區 人民網 2018 年 5 月 17 日 2018 年 10 月 16 日 迄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預算收入和支出都位居世界第二名中央情報局 FIELD LISTING BUDGET 《世界概況》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0 年的財政赤字有人民幣 1 兆元《環球時報》 中國財政部研究人員:中國 2010 年財政赤字約佔 GDP 的 28 環球網 2011 年 1 月 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但政府因經濟增幅放緩而考慮擴大財政赤字中國考慮擴大財政赤字。法國國際廣播電臺 2015 年 12 月 3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5 年時達到人民幣 162 兆元韓潔、羅博和孫聞。中國2015年財政赤字增至1.62萬億元應對經濟下行風險。新華網 2015 年 3 月 5 日 2016 年 3 月 15 日 。 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地區經濟較西部地區相對發達林小昭。李克強:逐步減少大規模人口「候鳥式」遷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4 年 9 月 1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人民論壇》 破解「新東北困局」100 位著名專家為東北新興支招(下) 人民網 2015 年 11 月 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政府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開放私人財產的所有權 China is already a market economy Long Yongtu Secretary General of Boao Forum for Asia 東方網 2008 年 11 月 2016 年 1 月 22 日 ,成為國家資本主義的典型例子 Gady Epstein The Winners And Losers In Chinese Capitalism 《富比士》 2010 年 8 月 3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政府主導能源生產、重工業等戰略工業 Online Extra China Is a PrivateSector Economy 《彭博商業週刊》 2005 年 8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而在 2008 年有 3000 萬家已註冊的民營公司 China h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n place 人民網 2005 年 7 月 1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0 年末,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名列世界銀行前十名陳四清。中國銀行副行長陳四清在《財經》雜誌刊登署名文章。中國銀行 2011 年 12 月 20 日 2016 年 3 月 15 日 。《zhhans 財富;zhtw 財星;zhhk 財富;》在 2015 年 zhhans 財富世界 500 強;zhtw 財富世界 500 大;zhhk 財富世界 500 強; 中有 106 家中國大陸公司上榜(佔總數 212,數量僅次於美國)《zhhans 財富;zhtw 財星;zhhk 財富;》 Global 500 zhhans 財富世界 500 強;zhtw 財富世界 500 大;zhhk 財富世界 500 強; 2015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所涵蓋的 30 種行業前三名中有採礦原油生產(15 家)、銀行(11 家)和金屬產品(10 家)柴逸扉和覃慶衛 《財富》發布 2015 年世界 500 強:106 家中國企業榜上有名。人民網 2015 年 7 月 2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zhhans 財富;zhtw 財星;zhhk 財富;》於 2015 年發布的「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上 2015 年度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 《zhhans 財富;zhtw 財星;zhhk 財富;》 2015 年 9 月 2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由阿里巴巴、百度、華為、小米、海爾、騰訊、萬達、格力、聯想、京東位列前十名孫永傑。阿里巴巴、百度、華為何以蟬聯 2015 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三甲? 雷鋒網 2015 年 9 月 2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富比士》報導的前十大上市公司中則有 5 家中國大陸企業,包括銀行總資產最多的中國工商銀行 Liyan Chen The Worlds Largest Companies 2014 《富比士》 2014 年 5 月 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今日中國大陸股票總市值為全球第二名、商品期貨市場成交量居世界首位。 能源與礦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具高度能源密集和耗能傾向 China 世界銀行 2014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為能源消耗量最大(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及能源生產最多的國家 Spencer Swartz 和 Shai Oster China Tops US in Energy Use 《華爾街日報》 2010 年 7 月 18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4 年生產約 5523 兆千瓦時電力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世界概況》 2012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發電裝機容量有 136 億千瓦(其中火電 915 吉瓦、水電 301 吉瓦、風電 96 吉瓦、太陽能發電 27 吉瓦、核電 20 吉瓦),220 千伏以上的電力線路達 572 萬公里中共中央辦公廳。中共中央國務院 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介面新聞 2015 年 3 月 22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發電量與電網規模都為世界第一中國電力工業聯合會:中國發電量躍居世界第一 《中國日報》 2012 年 7 月 2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力投資可再生能源商業化 Lisa Friedman China Leads Major Countries With 346 Billion Invested in Clean Technology 《紐約時報》 2010 年 3 月 25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Richard Black China steams ahead on clean energy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0 年 3 月 2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積極發展水力、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源、生物燃料等技術 David Biello Chinas Big Push for Renewable Energy 《科學人》 2008 年 8 月 4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太陽能發電產業上有較強優勢,擁有全球最大光伏發電全產業鏈叢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能蘊藏量達 68 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在長江、黃河流域建有多座水力發電廠,截至 202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風電裝機規模已連續十年在全球排名第一,是全球最大的風電裝備製造業基地,風力發電多分佈在內蒙古、新疆、甘肅、河北、山東等地,佔全國裝機容量的一半以上。東部沿海共有 30 座核反應爐機組運轉,總裝機容量達 2831 萬千瓦,並有 24 座在建機組,機組數量僅次於美國和法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豐富,已知礦產有 171 種、探明儲量者有 158 種;當中石油、天然氣、煤、鈾、地熱等能源礦產 10 種,鐵、錳、銅、鋁、鉛、鋅等金屬礦產 54 種,石墨、磷、硫、鉀鹽等非金屬礦產 91 種。附近海域石油約 250 億噸,天然氣有 84 萬億立方公尺。 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及消費國,超過 70 能源依靠煤炭供應 Mamta Badkar The Ultimate Guide To Chinas Voracious Energy Use 《商業內幕》 2012 年 8 月 17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產量則位居世界第四,2014 年每天產量達 4189000 桶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CRUDE OIL PRODUCTION 《世界概況》 2012 年 2016 年 1 月 22 日 。但因石油生產不能滿足經濟需求,有近半石油要從俄羅斯、中東、中亞和非洲進口,並在 2013 年超越美國成為最大的石油進口國 China overtakes US as the biggest importer of oil 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3 年 10 月 10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天然氣產量 1350 億立方米,消費量達到 1932 億立方米。2017 年 5 月 18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採成功,可能對未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產生深遠影響。 交通運輸 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發展中國家裡最完善的交通網路,擁有堪比發達國家的基礎建設,並且還有大量的高鐵,高速公路和機場在建設中。擁有由鐵路系統、公路系統、航空系統、船運系統、管道構成的交通運輸網。 截至 2023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公路里程為 54368 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達到 1836 萬公里。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高速公路系統,其總長度是排名第二的美國的兩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2024 年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 31282 萬輛和 31436 萬輛,連續 16 年居世界第一,2024 年機動車保有量達 453 億輛,其中汽車 353 億輛;機動車駕駛人達 542 億人,其中汽車駕駛人 506 億人。 截至 2024 年,中國鐵路總公司經營的鐵路里程數共計約 162 萬公里。2024 年全國鐵路旅客傳送量完成 4312 億人次,鐵路貨運傳送量達 5175 億噸,客運和貨運指標均居世界首位,其中貨運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位、第三位的美國、俄羅斯貨運量總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21 世紀初開始修建高速鐵路,至 2024 年時總長度已達到 48 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 70 以上,當前已形成四縱四橫格局並向八縱八橫發展,主要線路有京廣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徐蘭高速鐵路、滬昆高速鐵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向印度尼西亞,泰國、歐洲聯盟、寮國、美國等輸出高鐵技術,代表作為雅萬高鐵。 截至 2024 年 12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累計有 53 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營線路總長度高達 109456 公里,車站總數 6324 座。其中上海地鐵、北京地鐵、廣州地鐵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通車里程位居世界前列。由於是政府運營管理的關係,其地鐵票價非常便宜。上海自 2006 年開始運營時速 431 公里的上海磁浮示範營運線,為世界上最快的商業軌道。 底,中華人民共和國共有頒證民用航空運輸機場 259 個(不含港、澳、臺地區),2023 年境內民用運輸機場旅客吞吐量為 126 億人次,貨郵吞吐量 16833 萬噸,飛機起降 11708 萬架次,按旅客吞吐量統計的前五大機場依次為廣州白雲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波音公司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航機數量將從 2014 年的 2570 架增加到 2034 年的 7210 架,飛機製造需求也不斷提高,但因 80 領空為軍隊所管制、以及不利於飛行的高山地形相當多,在利用上有嚴重誤點的問題,作為對比,其他國家的軍事空域大約只有 10%,為了充分航空公司的競爭力,因而逐漸有著開放空域的呼聲。 2023 年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生產用碼頭泊位為 22023 個,萬噸級及以上泊位 2878 個。2023 年,上海港、寧波舟山港、深圳港、青島港、廣州港、天津港、香港港的集裝箱吞吐量名列世界前十名,其中上海港自 2010 年超越新加坡港以來一直為世界第一大港。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建成了以長江干線、西江航運幹線、京杭運河、長三角和珠三角高等級航道網為主體、干支銜接、通江達海的內河航道體系,內河航道通航里程 1282 萬公里,其中長江干線 2024 年港口貨物吞吐量超 40 億噸,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內河航運第一位。 商貿合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貿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的成員,亦是金磚國家之一。2020 年中國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是世界上最大自由貿易經濟體系。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黃林昊。中國成為最大貿易國之際訪商務部部長高虎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2014 年 3 月 1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22 年出口額 37 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進口額 27 萬億美元位列世界第二,進出口保有大量順差,前三大外貿夥伴是東盟、歐盟和美國。 2009 年推動人民幣國際化,2016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截至 2022 年 4 月,人民幣佔外匯交易量的 7,排名第五。截至 2023 年 5 月,包括阿根廷、巴西、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法國等 30 個國家與中國大陸進行貿易時都用人民幣進行結算。 2013 年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籌建亞投行。截至 2023 年有 109 個國家和地區加入亞投行,有 152 個國家、32 個國際組織簽署了 200 多份共建 一帶一路 合作檔案,建設了中歐班列、西部陸海新通道、中老鐵路等一批標誌性專案。預計到 2030 年,共建 一帶一路 可使相關國家 760 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 萬人擺脫中度貧困,將使全球收入增加 07 至 29。 截至 2023 年 8 月末,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匯儲備規模為 31601 億美元。中華人民共和國是 2022 年第二大的外商直接投資國和第二大對外投資國。截至 2023 年 3 月,中國大陸持有 8054 億美元美國國債,是第二大海外持有者。 人口 人口 數量與結構 根據 2020 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數約有 1419936142 人。但是根據最新的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現第一為印度);其中中國大陸人口達 1411778724 人,香港和澳門人口分別有 7474200 人與 683218 人。14 歲以下的人口佔 1660,15 歲至 59 歲的人口佔 7014,而 60 歲以上的人口佔 1326。2013 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增長率估計為 046。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78 年約有 64 民眾為貧窮人口,但 1978 年經濟快速增長後,已經有數億名民眾脫離窮困生活。今日約有 10 人口仍處在貧窮線以下,城鎮失業率在 2007 年一度降到 4 以下,目前城鎮失業率則在 4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生嬰兒的男性比例偏高,2010 年人口普查顯示男女比例為 11806 比 100,比正常的 105 比 100 的男女比例高。2010 年人口普查中,男性佔總人口的 5127 左右;不過相較於 1953 年男性佔總人口 5182 左右,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性別比例較為平衡許多。據全國老齡委 2015 年預計,未來 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將進入老齡化高峰。到 2050 年左右,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人口老齡化將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力人口逐漸減少。截至 2017 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 60 歲以上老年人口約 241 億,佔總人口的 173,高於 10 的聯合國傳統老齡社會標準。 各地區人口密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整體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 145 人,有 96 的人口生活在佔全國總面積 36 的土地上。最近幾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常住人口分佈出現了新的變化,東部人口增長在放慢,中西部常住人口增長加快。上海常住人口總量與新增量從 2015 年開始負增長,而以往人口淨流出的省份如湖北、河南、安徽、四川、貴州等人口卻在反彈。不變的是,東南沿海(廣東、福建)的常住人口新增量仍在增加,而東北地區的人口依舊在減少。中華人民共和國近十年來有大規模的都市化,城市人口百分比從 1980 年的 20,在 2015 年時增加到 556;同時預估城市人口將在 2030 年達到 10 億人,佔世界人口的 8 分之一。201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超過 262 億名前往城市尋找工作的民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超過 160 個城市的人口超過 100 萬人,估計在 2025 年會有 221 個城市超過 100 萬人。國務院將常住人口 1000 萬人以上的城市列為超大城市。其中人口數量排名前四的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被稱為一線城市;另外成都、杭州、南京等新一線都市也正在崛起,並以加入國家中心城市為奮鬥目標。超過 500 萬人的城市列為特大城市,以區域中心城市的身份和功能參與經濟舞臺,使國家各區域能均衡發展或輔助經濟圈的周邊發展,多數正在建設機場、地鐵、醫院、電視臺等基礎建設,以圖追趕上一線城市的生活品質和城市影響力。而 100 萬人至 500 萬人的城市為大城市,是都市化程序以及推動各省地方性文化發展的主力,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的未來樣貌有著重要影響。 族群與移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多民族國家,政府登記而正式承認的民族群體共有 56 個,合稱「中華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族群為漢族,佔總人口約 915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漢族族群,漢族在大部分省級行政區中多於其他族群,僅有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例外 Gregory Veeck、Clifton W Pannell、Christopher J Smith 和 Youqin Huang Chinas Geography Globaliz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Change 美國蘭哈姆 2011 年 7 月 16 日:第 102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漢族以外的 55 個民族則被稱為「少數民族」,人數較多者有壯族(130)、滿族(086)、回族(079)、苗族(079)、維吾爾族(072)、彝族(065)、土家族(062)、藏族(047)、蒙古族(044)、布依族(026)、朝鮮族(015)等。根據 2010 年的人口普查,少數民族約佔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 849。而與 2000 年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 66537177 人,而少數民族人口總和則增加 7362627 人。2000 年普查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未識別民族人口約 73 萬人,部分被劃入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在 2010 年人口普查紀錄中,有 593832 名外國公民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前三名分別來自韓國(120750 人)、美國(71493 人)和日本(66159 人)。 人口政策 1955 年,政府開始宣傳節制生育政策。自 1979 年後政府正式推行人口政策,為社會帶來一定影響。各個省級行政區實行嚴格的計畫生育方針,一胎化政策限制每個家庭僅能生育一個孩子,並在城鎮地區推廣避孕措施;僅有法律規定下,同意少數民族和農村地區有例外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1 年 12 月 29 日 。同時還立法禁止在非醫療需要下,對胎兒性別鑒定和實施墮胎。但計劃生育亦引起社會反彈,由於限制家庭只能撫養一個孩童,在傳統偏愛男孩的觀念和務農需勞動力的情況下,以農村為首的地區常違背此規定,按規定超生需上交罰款。根據 2010 年人口普查,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總和生育率可能達 14 左右,沒有登記的黑戶非常多,因而這些人常沒有基本公民應有的保障以及可能伴隨之而來的家庭衝突成為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持續增長而超過 13 億人、及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情況下,政府起初非常關心人口的增長率,並利用政策工具進行控制。然而 21 世紀以後生育率長期較低,不足以撫養老年人,為瞭解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老齡化危機,2013 年,政府在《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頒布新政策,同意父母一方為獨生子女時,家庭便能生育 2 名孩童,藉此促進人口均衡發展,以放開壓縮的出生率,專家預期可達到 2 甚至以上被釋放出來,但次年統計後發現存在嚴重誤判,生育反響出乎意料的微弱,顯示生育率並非受到政策壓力而低,而是處於危險的下降水平已久。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本計劃一胎化政策會延續到 2020 年甚至更久,但政府考慮形勢變化異常嚴峻,在 2015 年加速提前取消一胎化政策,改以兩孩政策取代,政策轉變僅用時 4 年,但仍被認為為時已晚,隨後數年的統計資料發布,顯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生育率甚至還能繼續下跌,為瞭解社會原貌,媒體對處於生育年齡的人群進行訪查,證實由因老一輩政策專家的世代差距,導致對青年生育意願極低的原因存在誤解,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雖正式突破 14 億,人口失衡的憂慮卻持續加深,有鑒於出生率幾乎不可能反彈,外媒呼籲對不可避免的重大社會衝擊進行準備。 語言和文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語言為數眾多,其中以漢藏語系語言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 2000 年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依法將普通話和規範漢字定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以便全國各族人民溝通交流。同時政府允許在特定情況保留繁體漢字,並讓各民族得以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00 年 10 月 31 日 。國家通用語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而漢語分為官話、吳語、粵語、閩語、湘語、贛語、客家語等方言 Language Planning and Policy in Asia Vol1 Japan Nepal and Taiwan and Chinese Characters Multilingual Matters 2008 年 8 月 7 日:第 42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另外一方面,現今少數族群使用的地方口語語言,則有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哈薩克語、朝鮮語、彝語、壯語等。 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 1986 年以來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包含 6 年小學和 3 年初級中學,學生年齡在 6 歲至 15 歲之間。2010 年,約有 825 的學生會選擇繼續為期 3 年的高階中學教育。由政府舉辦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則是進入大多數高等教育機構的先決條件。2010 年,27 的高階中學畢業生會繼續接受 4 年的本科教育。另外政府還設立中級和高階專科學校,提供學生職業教育內容。201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計有 161811 所小學、51982 所初級中學、13737 所高階中學、10299 所中等職業學校、以及 2663 所普通高等學校和 1418 所高職(專科)院校。 thumb216x216px 清華大學常被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名第一的大學。圖為清華大學的二校門。 2010 年資料顯示,15 歲以上人口中有 94 接受過教育訓練、而得以識字;約有 88173 民眾在不同地方接受過中學教育後畢業。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 578,在學總規模達 4430 萬人。截至 2019 年,中國累計被授予博士學位者約 88 萬人。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組成的九校聯盟基本代表了中國內地高等學校的最高水平。2019 年舉行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學生於閱讀、數學和科學領域上均取得第一名的成績。 自 2005 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政府便籌劃經費以減免農村地區孩童的學雜費。2006 年,政府更承諾 9 年義務教育完全免費,並提供小學和初級中學階段的課本和學費等補助。這使得政府每年教育預算從 2003 年不到 500 億美元,增加至 2018 年實際支出 65907 億美元。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每名中學學生的教育支出因其所在地有所差異。2010 年,北京市投資的每人教育總額達人民幣 20023 元,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最貧窮的省份貴州省只有人民幣 3204 元。 宗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官方立場為無神論,未設定法定宗教,政府支援並展開。憲法保障宗教自由並允許多種宗教;國家宗教事務局管理國內宗教事務,未獲批准的宗教組織會遭到政府機關的壓制。根據 2015 年進行的民意調查,61 民眾認定自己為「堅定的無神論者」。2006 年研究指出,有 46 民眾信奉宗教;而 2007 年調查指出,16 歲以上人士中有 314 信奉宗教。數千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明受到各種宗教運動的影響;其中有道教、佛教和儒教 Xinzhong Yao 和 Yanxia Zhao Chinese Religion A Contextual Approach 英國倫敦:布魯姆斯伯裡出版社 2010 年 5 月 1 日:第 9 頁至第 11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Chinese Religions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美國聖塔芭芭拉 2006 年 4 月 3 日:第 57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常被納入民間信仰中 Zhibin Xie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Public Religion in China 英國法納姆 2006 年 12 月 11 日:第 73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許多知識分子將儒家視為宗教。 從人口結構來看,分佈最廣的宗教是和道教結合的傳統民間信仰。2008 年的一項民意調查,有信仰者多相信超自然力量能主宰並影響命運,而自身命運能藉祭祀或祖先改變,信仰儀式則與傳統文化和當地習俗有關。人們所崇拜的人格化神明,個別概念源自於自然環境、特定概念群體、偉人祖先、神話人物等 Religions of China in Practice 美國普林斯頓: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3 月 18 日 ,最多民眾信奉者有媽祖、黃帝、關羽、財神、盤古等 F Dikotter The Construction of Racial Identities in China and Japan 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1997 年 11 月 11 日:第 75 頁至第 95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類宗教信徒約有 1 億多人,有 30 至 80 會從事某些民間信仰和道教活動,主要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宗教(天主教和新教)、中國民間信仰。 根據 2007 年的調查,有 18 至 19 成年人口自認為佛教徒,另有 3 至 4 為基督徒及 1 為穆斯林。除了漢族信奉的宗教習俗外,少數民族群體也保有各自的傳統信仰,信奉民族宗教者約佔人口 2 至 3。著名的傳統民族信仰有納西族的東巴教、壯族的麼教、羌族的多神信仰、及回族和維吾爾族的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最早在唐朝由穆罕默德叔父瓦卡斯出使唐朝時引入,之後因阿拉伯商人而在南方沿海發展,並於廣州市建立首座清真寺懷聖寺。現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穆斯林人口約有 2000 多萬人,在非穆斯林為主的國家中排名第三。過去藏區信奉的傳統宗教為苯教,不過今日大部分藏族則信奉受密宗影響的藏傳佛教 Lee W Bailey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 Major Religions 美國聖塔芭芭拉:格林伍德出版集團 2006 年:第 65 頁 2016 年 1 月 24 日 。 社會 醫療衛生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連同轄下各行政區的地方委員會,負責管理民眾健康事務。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醫療保險依不同人群而有不同就醫支付保障,如城鎮居民享有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農村居民則由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供保障。2009 年,政府宣佈展開為期 3 年的大規模醫療保健制度,提供醫療補助和相關健保,並主動投資 1240 億美元。2011 年時,該計畫讓 95 人口擁有基本的醫療保險。2013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市場排行世界第二名,但自身藥品開發和經銷則受仿冒藥品以及廠商長期科研投入的影響,製藥產業水平還力有未逮。 1950 年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平均壽命和嬰兒死亡率都有顯著的改善。截至 2016 年,民眾出生預期壽命為 7550 歲,在 224 個國家中排行第 101 名中央情報局 COUNTRY COMPARISO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世界概況》 2016 年 1 月 22 日 ,而嬰兒的死亡率為 92。政府計畫 2020 年時,能夠將人均預期壽命拉高至 77 歲。中華人民共和國 20 歲男性平均身高為 1719 公分,女性平均身高則為 1599 公分。過去因營養不良而造成的問題,則從 1990 年的 331 下降到 2010 年的 99。199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殺率曾是國際年平均數的 23 倍;2009 年至 2011 年間,自殺率下降到每 10 萬人中有 98 例,降幅達到 58、而成為自殺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 2015 年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設施的城鄉差距巨大,64 的農村人口仍未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供水和衛生基礎設施雖然同樣受快速的城市化影響,但也面臨水資源來源短缺和汙染影響。2010 年 6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共有 1519 座汙水處理廠,同時每星期增加 18 座處理廠。儘管民眾健康狀況顯著改善、而先進醫療設施陸續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出現一些新興的公眾健康問題,包括嚴重空氣汙染所引起的呼吸系統疾病、數百萬名吸煙人士、及城市地區青年人口不斷增加的肥胖症。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的重大疫情有:從 70 年代開始的乙肝大爆發,在短短 20 年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乙肝病毒攜帶者增長至 12 億人,成為世界第一乙肝大國;1990 年代中期的艾滋病大規模傳播事件,目前中國大陸愛滋病感染人數估計約有 43 萬至 150 萬人間,2014 年有 497 萬起感染愛滋病案例、及 154 萬名患者喪生,而在該年度則新增 104 萬例感染患者;2002 年底爆發的 SARS 疫情,持續到 2003 年才得以控制;2019 年底湖北省武漢市爆發了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疫情嚴重程度遠超 2003 年的 SARS 疫情。2020 年 1 月,全國陸續採取 封城措施 阻止病毒蔓延。透過嚴格的清零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度控制住了境內疫情。隨著自身經濟發展受嚴重影響,民眾對「過度防疫」的批評不斷增多和全國各地陸續爆發白紙運動的形勢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 2022 年 12 月 7 日釋出 新十條,結束了自 2020 年 1 月下旬起實施的清零政策。 傳播媒體 1980 年代末前,幾乎所有新聞媒體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有企業,少數自家品牌則在改革開放後出現。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管理的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和《人民日報》,接掌大部分公共廣播、報紙、電視等管道,前兩者更壟斷國際新聞的來源。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視臺之一,包含 45 個電影片道,並有超過 10 億名觀眾和聽眾。電視播出的新聞、紀錄片、連續劇和動畫片等大多是國內製作,國外節目需依規定授權、並在特定頻道上播放 AnneMarie Brady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 美國蘭哈姆 2007 年 11 月 26 日 2016 年 1 月 24 日 。新聞媒體能在特定時間安排商業電視廣告,也須提供公益性內容。近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現受日本漫畫與動畫影響的作品和 bilibili 等網站。同時越來越多電視節目受到閱聽人歡迎,包括《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兒》等綜藝節目。今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依法負責監管境內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劇、娛樂節目等內容,嚴格審查個別通訊傳播的不當內容、及核准外國作品上市。政府禁止發布的主題有西藏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抗議事件、公眾示威、反政府制度、不同政見者等,避免出現威脅國家統一、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內容。這讓一些外國電影因政府審查而遭取締禁止,國外傳播媒體亦受嚴格限制。 隨著網際網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普及,政府也對網際網路的內容進行系統性審查。Google、Facebook、Twitter、YouTube、Flickr、LINE、Instagram、路透社、維基百科等源於外國的網路服務,因不同意接受自我審查,而無法進入中國大陸。因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網路安全法,這些網站遭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相關的網路安全管理中心遮蔽,中國大陸的網民亦無法直接訪問這些網站;而部分網站如 zhcn 必應;zhtwBingzhhkBing、Flipboard 等則事前接受審查標準,再推出特別的中國大陸地區服務。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有類似功能的網站服務以取而代之,包括 QQ 空間、新浪微博、百度。2019 年 6 月 30 日,QQ 空間月活躍賬戶數達到 553 億名,微信的月活躍賬戶數達到 1132 億。隨著 zhhans 社會媒體;zhcn 社交媒體;zhtw 社群媒體;zhhk 社群媒體; 的快速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2015 年時使用者於 zhhans 數字媒體;zhhk 數碼媒體; 的使用時長首次超過傳統媒體。 社會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數十年來有顯著經濟增長同時,亦有食品安全、住房問題、貧富差距、社會治安、官員腐敗等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受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並受到民眾關注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 北京: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2015 年 4 月 24 日 。為此政府加快建立食品安全標準、推廣科普知識,及借產業併購重組強化食品安全。2015 年,中國大陸房價收入比位居世界第 14 名,約 23。政府積極推動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公營住宅。2015 年 11 月底,商品房待售面積達 696 億平方公尺,可讓 22 億人居住。中華人民共和國有 89 的家庭擁有住房,但一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其他城市則庫存嚴重。 政府為推動福利國家發展的戶籍制度,因採取住房登記制,使得前往城市的農業戶口常被視為二等公民。政府未能妥善保護弱勢公民的財產權,並對民工實施不成比例的稅收,這讓許多民眾陷入貧窮。2000 年代初開始,農村的徵稅已經降低或取消,並為提供居民更多社會服務。2013 年,中國共產黨將土地、財稅、金融、收入分配等問題視為實行改革的目標王建華、曹凱和賴雨晨。三中全會:經濟體制改革成全面深化改革重點 《亞太日報》 2013 年 11 月 1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隨著貧富差距加大,犯罪率在 2000 年代初平均每年增長約 14,並在一定時間內持續 zhcn 增長;zhtw 成長。200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 990 萬起治安案件,案件增長率達 20,謀殺案發生率為每 10 萬人 11 起。但經過多年持續整頓與打擊,2023 年中國每十萬人命案發生數已下降至 046 起,全國現行命案破案率為 9994,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命案發案率最低、槍爆案件最少、刑事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自 2008 年以來,境內恐怖主義活動明顯增加,在 2011 年時全球恐怖主義指數超過美國、而接近以色列,但在 2024 年時已大幅回落至 非常低 水平,與瑞典、瑞士、荷蘭等國家相近。 2012 年,國家預防腐敗局指出過去 30 年有 420 多萬名黨政人員受懲處,465 人是省部級官員。在 2014 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清廉印象指數得分僅 36 分而屬於高腐敗國家。在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和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王岐山上任後,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的反腐敗工作持續擴大與深入人民網。法媒:中國 2014 年或選某個 大老虎 作為反腐突破口 《環球時報》 2014 年 1 月 16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4 年在北京市召開的 APEC 峰會前的部長級會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其他與會各成員經濟體政府部長透過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國際透明組織認為在透明度、問責制、新聞自由和公民社會不成熟的情況下,從上而下的反腐工作的有效性與持續時間未能確定透明國際今年清廉指數榜中國排名下降。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 2014 年 12 月 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反腐運動未能阻止中國清廉度排名下滑 《華爾街日報》 2014 年 12 月 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則批評國際透明組織的評分和排名,認為並不符合實際反腐工作的情況王維丹 2014 年世界各國清廉排名 老標準「新意外」 華爾街見聞 2014 年 12 月 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2014 年 12 月 3 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4 年 12 月 3 日 2016 年 1 月 22 日 。 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中共反對中國傳統文化,視為舊中國封建遺產,主張以共產主義重新改造文化。隨著文化大革命結束與中國民族主義崛起,各種形式的中國傳統藝術、文學、音樂、電影、時尚和建築等都出現大規模的復興運動。 文學 因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推動,普通民眾開始閱讀官話白話文。其間,中國大陸出現許多傑出的文學家柳詒徵 《中國文化史》 長沙:嶽麓書社 2010 年 1 月 1 日 ,胡適、魯迅等人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先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現代文學則依循社會主義方向,表現社會大眾革命精神與歌頌新生活樣貌。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受魔幻寫實主義影響而出現朦朧詩、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新興體裁。受到金庸武俠小說影響,虛構小說在漢字文化圈廣為流行。2000 年,高行健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裔作家;2012 年,莫言則成為首位獲得此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家。另外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則接連獲得星雲獎提名和雨果獎最佳小說獎。路遙、汪國真、王朔、餘華、王小波、韓寒等作家也紅極一時。 表演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音樂包括漢民族音樂和少數民族音樂,也包含傳統音樂與新音樂。其中,新音樂是在 20 世紀至 21 世紀受西方樂曲影響而出現的新風格音樂。許多流行音樂結合過去傳統元素,發展出具特色的中文流行音樂。 中華人民共和國舞蹈表演包括民間舞蹈、傳統舞蹈、歌劇、芭蕾舞劇、現代舞等,部分舞蹈延續古代表演,甚至源自於周朝的演出;也有舞蹈在慶典、禮儀和儀式上表演,像廣為流行的舞龍舞獅等。同時每個少數民族都有傳統民族舞蹈,如維吾爾族木卡姆、傣族帕凡舞、苗族蘆笙舞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980 年代中期引進街舞表演,舞蹈樂團也在 1990 年代朝向國際化發展。到了 21 世紀,不同風格的大型舞蹈劇興起,包括具民族舞劇《媽勒訪天邊》、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現代舞劇《雷和雨》等,並獲得觀眾喜愛;今日還有全國舞蹈比賽、桃李盃、中國舞蹈荷花獎、CC 相應網站,如 BiTV 舞蹈大賽、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中國藝術節等比賽獎項。 中國戲曲為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表演藝術等元素的傳統藝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約有 300 多種劇種與大量劇目黃德烈 《藝術欣賞教程》 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2007 年 6 月:第 117 頁 ;但隨著外來文化的影響,在 2005 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僅剩下 267 個劇種,主要的大劇種有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等。相聲藝術部分,自 2005 年左右開始隨著德雲社郭德綱的表演而重新受到歡迎,並於 2011 年首次在海外演出。其他比較流行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還包括有話劇、評書、喜劇小品、二人轉、雙簧、快板書等侯寶林、汪景壽和薛寶昆 《曲藝概論》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0 年 2016 年 3 月 20 日。 1896 年出現首部中國題材的電影,但首部中國製作的電影為 1905 年《定軍山》,由當時京劇演員演出 Chinese Film History A Short Introduction 奧地利維也納:維也納大學 2006 年 。在整個 20 世紀,中國大陸電影因政治局勢的發展而有所波折。1970 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開始在其他國家放映。直到 1997 年,馮小剛執導的《甲方乙方》成為首部獲商業成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在西方評論界取得廣泛讚譽 Rui Zhang The Cinema of Feng Xiaogang Commercialization and Censorship in Chinese Cinema After 1989 香港:香港大學 2008 年 10 月 7 日 2016 年 1 月 25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有放映的電影都須經過國務院批准,並要求刪除暴力、情色或敏感政治議題等場景,也限制外國電影進口數量,此舉協助自身電影產業發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10 部票房最成功的電影中,就有 7 部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內自行製作。隨著中國大陸電影產業不斷發展,2010 年時規模達到人民幣 164 億元;同年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為首部票房超過 10 億元的中國大陸電影,而 2016 年的《美人魚》票房更超過 30 億元。2015 年,中國大陸電影票房達到人民幣 44069 億元,僅次於美國。201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戰狼 2》票房 568 億人民幣,超過《美人魚》成為中國大陸影史以及華語電影影史票房冠軍,躋身世界影史票房前 100,排 55 名,是票房前百里唯一一部非英語電影,同時以 159 億的觀影人次,暫列全球影史單一市場觀影人次第一。 建築藝術 20 世紀 20 年代以來,中國建築在現代主義影響下,發展出了中國現代建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 1950 年代確定了 實用、經濟、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 建築設計基本方針,該實用為主的思維指導中國現代建築創作三十多年,直到 1980 年後才恢復多樣化設計,建築風格恢復生機和有所突破。但過度發展也帶來一些問題,故 2016 年 2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頒佈,確立了 適用、經濟、綠色、美觀 要求新的具備藝術性的建築設計基本方針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20160206。中國現代建築的代表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中心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塔等高層建築或摩天大樓,以及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等結構獨特的建築。 節日 中國大陸境內主要使用公曆和農曆,國務院將新年、春節、清明節、勞動節、端午節、中秋節和國慶節訂為 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此外,國務院還訂有國家公祭日、抗戰勝利紀念日等歷史紀念日;國際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兒童節、建軍節等特定紀念日《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3 年 12 月 11 日 。此外,民族自治地方亦有特定的假日,如藏族雪頓節、穆斯林古爾邦節和開齋節、傣族潑水節、壯族三月三等。中國大陸實行五天工作制,規定雙休日、法定假日和帶薪休假為公眾假期。政府還設有調休制度,將雙休日與法定假日相連為「小長假」或「黃金周」《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 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7 年 12 月 27 日 ;2011 年後,當法定假日適逢週末時,則會在工作日補假。 旅遊業 201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的融合發展,文化旅遊已上升為該國國家戰略,其國務院於 2018 年組建了文旅部。該國通俗文化和各類藝術亦引起世界許多遊客的興趣,旅遊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擴大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後,旅遊業成為新興的大產業;2007 年時佔國內生產毛額的 61,並預計在 2020 年 zhcn 增長;zhtw 成長 至 11。2012 年,政府增加多達 1 倍數量的簽證,向旅遊業發出 500000 張允許入境的簽證。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2014 年是世界上遊客參訪數第三多的國家,接待入境遊客 1284983 萬人次,。2015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旅遊業競爭力排名中上升至第 17 名。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自身也有龐大的市場,估計在 2012 年 10 月便有 74 億名中華人民共和國遊客在國內各處遊玩。2019 年全年,中國大陸境內旅遊收入 57251 億元,國際旅遊收入 1313 億美元。 截至 2024 年 7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 59 項世界遺產,其中包括 15 項自然遺產、40 項文化遺產和 4 項雙重遺產,這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世界遺產總數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義大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熱門的旅遊目的地城市有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西安市、成都市、青島市、廈門市、杭州市、重慶市等,而著名景點有長城、北京故宮、秦始皇陵兵馬俑、桂林山水、長江三峽、莫高窟、布達拉宮、九寨溝、黃山、蘇州古典園林、西湖、泰山等。 泰山日出 Sunrise at Mount Taishan 201207 panoramiojpg 山東的泰山為五嶽之首,亦為符合最多標準的世界遺產。圖為從瞻魯臺上看到的日出之景 西湖平湖秋月JPG 杭州西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景觀之一。圖為西湖十景之首 平湖秋月 Old Dragons Head of Great Wall 2jpg 萬里長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徵。圖為位於河北秦皇島的明長城的入海處 老龍頭 1 jiuzhaigou valley sleeping dragon falls 2011jpg 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於 1992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圖為九寨溝的臥龍海 Zhangjiajie National Forest Park 37828Zhangjiajie 48757572061jpg 張家界武陵源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為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 Ausblick auf die Verbotene Stadtjpg 北京故宮為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型建築 秦始皇帝陵陪葬兵馬俑一號坑兵馬俑一號坑西安臨潼(正面)jpg 位於陝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圖為一號坑俯瞰圖 Guilin Li Riverjpg 桂林灕江的山水風景為喀斯特地貌的著名代表 Potala palace23jpg 西藏的布達拉宮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殿式建築群 鼓浪嶼 panoramiojpg 鼓浪嶼國際歷史社群作為 中國步入近代化歷程的縮影,於 2017 年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體育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發展體育事業,1951 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發出了關於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同年 11 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公佈推行第一套適合廣大群眾參與的廣播體操,全中國大陸掀起鍛鍊熱潮。 1995 年,政府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對群眾體育事務的發展有所規劃,今日各地普遍設有商業體育館和健身俱樂部。為了滿足民眾體育需求和發展全民健身運動,政府規定每年 8 月 8 日為全民健身日。由於氣功、太極拳、廣播體操、廣場舞等運動能提升身體體適能能力,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受歡迎。2015 年,國家體育總局推出 12 套廣場舞優秀作品;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辦 133 場馬拉松活動,並計畫在隔年增加至 200 場。 今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歡迎的運動有中國武術、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當中許多城市年輕民眾喜愛練習足球和籃球。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於 1994 年成立後,發展出亞洲最大的職業足球市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許多年輕球迷關注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和美國 NBA,也有像姚明、易建聯等球員參與這兩項職業籃球聯賽。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流行圍棋、象棋、麻將、西洋棋等圖版遊戲,除了舉辦專業比賽外,還培養出職業圍棋選手柯潔、西洋棋大師侯逸凡等人。同時還有許多參與 zhcn 腳踏車運動;zhhk 踩單車運動;zhtw 腳踏車運動; 的民眾。另外許多傳統體育專案也獲得廣泛歡迎,包括龍舟競賽、蒙古搏克、賽馬比賽等。 1984 年,許海峰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贏得首枚金牌。隨著體育競賽水準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贏得的金牌數量快速增加,也因而被譽為「體育大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2008 年於北京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共獲得 51 枚金牌,位居金牌榜榜首。在 zhcn2012 年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zhhk2012 年夏季傷殘奧林匹克運動會;zhtw2012 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 獲得 231 面獎牌,位居榜首。2022 年第 24 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了 9 金 4 銀 2 銅的成績,位列獎牌榜第三。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相關條目列表 中國共產黨 中國 中華民族 中華文明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馬丁雅克 《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 英國倫敦:企鵝出版集團 2009 年 11 月 12 日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Documentary History of Revolutionary Change 美國 《每月評論》 1979 年 1 月 1 日 Meng Fanhua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ulture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 新加坡 Silkroad Press 2011 年 3 月 Ye Sang China Candid The People on the Peoples Republic Oakland CA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1 月 4 日 外部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中國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 導航連結 Category1949 年中國建立 Category1949 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 一黨制國家 Category 共產主義國家 Category 共和國 Category 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 世界貿易組織成員 Category 二十國集團成員國 CategoryAPEC 成員經濟體 Category 金磚國家成員國 Category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 Category 上海五國 Category 環印度洋區域合作聯盟成員國 Category 有限承認國家 Category 核武國家
中國計算機科學大事年表按照時間順序羅列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在計算機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 大事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科學大事記 時間 事件 研發單位 1956 3 月,閔乃大、胡世華、徐獻瑜、張效祥、吳幾康等組成代表團參加在莫斯科辦的 計算技術發展道路 國際會議。從蘇聯 取經,為中國製定 12 年規劃的計算機部分作技術準備。12 年科技規劃中確定中國科學院成立計算技術、半導體、電子學及自動化等四個研究所。 1956 華羅庚受命籌建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1956 夏培肅設計了中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 1956 復旦大學數學系和物理系師生合作研究、設計,成功研製中國第一臺大型電子模擬計算機 復旦 601 型電子積分機。 1956 清華大學創辦半導體專業。 1957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國產第一臺結構式模擬計算機。 1958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國產第一臺能說話、會下棋的數字計算機。清華大學和東北大學(原名東北工學院)分別研製成功一臺非線性電子模擬計算機和一臺類比電子計算機。 1958 中國第一臺計算機 103 機(即 DJS1 型計算機)研製成功;字長 31 位,記憶體容量為 1024 位元組,運算速度每秒 450 次,1958 年 8 月 1 日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式執行。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與北京有線電廠共同研製 1958 中國第一臺電子管專用數字計算機數字指揮儀 901 樣機問世 1959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 104 機(即 DJS2 型計算機) 浮點 40 二進位制位、每秒 1 萬次,使用磁芯儲存器。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0 4 月, 夏培肅領導的科研小組研製完成小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 107 機。 華北計算所 1961 由徐家福、楊芙清等人撰寫的《程式設計》問世;是一本中國早期有代表性的計算機高階語言通用教材。 1963 中國第一臺大型電晶體電子計算機 109 型機研製成功;標誌中國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第二代。使用 2 萬多隻電晶體,3 萬多隻電子管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4 第一臺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位電子管計算機 119 機,通用浮點 44 二進位制位,運算 5 萬次 秒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4 441B 全電晶體計算機由慈雲桂在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成功。這是中國首次自主創新,且實現工業化批次生產的電晶體計算機,並在全國廣泛推廣應用。康鵬發明的隔離阻塞振盪器和推拉觸發電路為該機研製成功的基礎,開創了國產電晶體成功應用於計算機的先河。該機研製成功,奠定了此單位成為後來巨型計算機系列 銀河 和 天河 誕生的揺藍。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65 DJSII 型機的作業系統編制完成 1965 108 乙型機由華北計算所設計,記憶體儲器由 2 組大磁芯體構成,可以記憶體 32768 個全字長單元,外儲存器由 4 個磁鼓構成,每個磁鼓儲存量 16384 個全字長單元,還可配有磁帶機,每個磁帶機的容量是磁鼓的 16 倍。輸入採用光電輸入和電傳打字機輸入兩種,使用印表機輸出,使用修改後的 ALGOL60。北京有線電廠生產,前後共生產 56 臺。 華北計算所 1965 籌建電子計算機外部裝置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術力量,同時開展外部裝置中最薄弱的磁碟機,磁帶機,印表機的研製工作。 1965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中國國第一臺大型電晶體計算機 109 乙機,浮點 32 二進位制位,每秒 6 萬次。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67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研製成功 109 丙大型電晶體計算機。字長 48 位,記憶體容量分資料存貯器 32K 字,指令存貯器 4K 字,運算速度每秒 115 萬次。 中國科學院計算所 1970 哈爾濱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臺具有多道程式分時作業系統和標準組合語言的計算機 441BIII 型機研製成功;全電晶體計算機。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72 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大型積體電路通用數位電子計算機,每秒運算 11 萬次。 上海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1973 元月,第四機械工業部在北京召開了 電子計算機首次專業會議即 7301 會議,確定了發展系列機的方針,提出聯合研製小、中、大三個系列計算機的任務,以中小型機為主,著力普及和運用。 1973 中國第一臺百萬次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 150 機研製成功;由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共同研製;字長 48 位,儲存容量 13KB。該作業系統由北京大學教授楊芙清領銜研製,這是國內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作業系統。 北京大學、北京有線電廠和燃化部等有關單位 1974 四機部、一機部、中國科學院、新華社、國家出版事業管理局聯合提出研製漢字資訊處理工程,命名為 748 工程,並透過國家計委批准立項。 1974 中國第一個系列化的機種小型積體電路計算機 DJS130 機研製成功,軟體與美國 DG 公司 NOVA 系列相容。DJS 100 系列機的出現起了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帶動了我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全國有三十多個工廠相繼投產過 DJS 100 系列的 130 機、高階的 140 機和 142 機、低端的 120 和 110 機,和其他派生機型;它帶動形成過我國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高潮,DJS 100 系列是從 1956 年到改革開放前那段國產計算機中產量和應用最多的計算機機型。據統計,DJS 100 系列各個型號的計算機生產總量一共達到一千多臺。 清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單位 1976 DJS183 機大型通用積體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軟體與美國 DEC 公司 PDP11 系列相容 華北計算所和國營南豐機械廠聯合研製 1977 中國第一臺微型計算機 DJS050 機微型機透過鑑定,該機 CPU 為 14 片電路組成,相容 Intel 8080A。 清華大學、安徽無線電廠和四機部電子技術推廣應用研究所等聯合設計 1977 銀河巨型計算機由慈雲桂主持開始研製,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承擔研製工作。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78 DJS051A 微機完成研製,指令與 Intel 8080A 一致,CPU 8 位,主頻 500Khz1Mhz,由 4 片 IC 組成,輸入使用光電輸入機或者電極頭輸入機,輸出使用小型印表機,記憶體 ROM 256,RAM 24K。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醫學專家合作開發出第一個關幼波肝炎人工智慧專家系統 上海無線電十四廠等 中科院自動化所 1979 仿製微機 DJS045 系列及 DJS045060 系列 8080 的微處理器和 6800 微處理器 1979 DJS140 計算機樣機透過鑑定。該機規模與 NOVA840 相當,字長 16 位,記憶體容量 128K 字,運算速度每秒 80 萬次。規模與 NOVA840 相當,字長 16 位,記憶體容量 128K 字,運算速度每秒 80 萬次。140 機系統軟體相當齊全,把國外 NOVA840 機的全部系統軟體移植到 140 機上,國外同類機的軟體均可在 140 機上使用,機器有強有力的作業系統,在 MRDOS 控制下可多道程式執行機器配有即時 FORTRAN Ⅳ,FORTRAN V,多使用者 BASIC,ALGOL60 等語言,是我國目前計算機中系統軟體較完善的機器;140 機具有較完善的外部裝置,可配 6MB 的磁碟 4 臺,半英寸磁帶機 8 臺、變行印表機 1 臺、XY 筆繪圖儀、光電輸入機、電傳打字機等裝置。 清華大學、北京無線電三廠、錦州無線電廠等聯合設計研製 1979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研製了每秒運算 450 萬次的積體電路計算機 HDS9 機 華東計算技術研究所 1979 王選教授用中國第一臺雷射照排機排出樣書。 1980 DJS-210 計算機透過系統鑑定 南京大學、常州計算機廠和廣州計算機廠等單位聯合設計 1981 GB2312 國家標準《資訊處理交換用漢字字元集(基本集)》頒佈實施 1982 DJS153 小型計算機透過鑑定。該機為 100 系列的高檔機,字長 16 位,記憶體容量 128K 字,運算速度每秒 125 萬次。先後在天津、濰坊、蘇州和上海投產。 天津計算機研究所(原無線電研究所) 1982 DJS185 小型計算機透過鑑定,字長 16 位,記憶體容量 16~128K,運算速度每秒 50 萬次,功能與 PDP11 相當。 上海計算機廠 1982 華北計算所研製出 DJS186 小型計算機。該機是 180 系列的高檔機,字長 16 位,記憶體容量 256K 字,運算速度每秒 100 萬次。由北京有線電廠投產。 華北計算所 1982 DJS186 小型計算機研製,是 180 系列的高檔機。由北京有線電廠投產,字長 16 位,記憶體容量 256K 字,運算速度每秒 100 萬次。 到 1982 年底,中國已經有了 4000 臺計算機(不包括微型機),其中進口計算機 450 臺,大概有 200 種機型,中國第一代計算機共生產了 45 臺,第二代計算機生產了 200 臺,其餘都是 DJS100 系列。 華北計算所 1983 常州第二無線電廠與華東師範大學聯合研製第一代 HZ8401 漢字智慧顯示終端,採用大規模積體電路和微處理器技術;中國磁記錄裝置公司已生產出 24 兆磁碟機、6 兆盒式磁碟機等產品。 1983 電子部六所開發的我國第一臺 PC 機 長城 100 DJS0520 微機 與 IBM PC 機相容 透過部級鑑定。 電子部六所 1983 南京有線電廠的紫金 Ⅱ 號微型機投入批次生產,該機仿製 APPLEⅡ,記憶體容量擴大至 64K 位,鍵盤為分離式,並增加了 12 個功能鍵。。 電子科技大學研發,南京有線電廠、陝西計算機廠、福建計算機廠批次生產 1983 五筆字型漢字輸入法透過鑑定 1983 大型向量流水並行機 757 型機,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向量運算 01 億次。 1983 國防科技大學研製 銀河 I 號 巨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 1 億次。 1984 新技術發展公司宣佈成立,是聯想集團的前身 1985 華光 Ⅱ 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投產 1985 長城 0520CH 推出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 原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 1986 中華學習機 CEC1 型 投入生產 清華大學主持聯合設計,有電子部六所、國營 734 廠 南京有線電廠、陝西省計算機廠以及華明計算機有限公司參加研製 1987 中國首次實現與國外的計算機聯網,北京計算機應用技術研究所向西德卡爾斯魯厄大學發出中國第一封電子郵件(Email)。 1988 長城 386 推出 中國長城計算機集團公司 原中國計算機發展公司) 1988 我國第一個工作站系列 華勝 3000 系列研製成功 電子部六所等單位 1988 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 1989 ESTIS4260 智慧工作站 1992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 Ⅱ 通用平行計算機,峰值速度達每秒 4 億次浮點運算 相當於每秒 10 億次基本運算操作,為共享主儲存器的四處理機向量機,其向量中央處理機是採用中小規模積體電路自行設計的,總體上達到 80 年代中後期國際先進水平,主要用於中期天氣預報。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1993 曙光一號全對稱共享儲存多處理機完成研製,這是國內首次以基於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的通用微處理器晶片和標準 UNIX 作業系統設計開發的平行計算機。 國家智慧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1994 7 月,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採用 IPx25 技術,連線北京、上海、廣州、南京、西安等五所城市,並透過 NCFC 的國際出口與 Internet 互聯,成為執行 TCPIP 協議的計算機網際網路絡。 1995 曙光公司推出曙光 1000,含 36 個處理機,峰值速度達每秒 25 億次浮點運算,實際運算速度達每秒 10 億次浮點運算。 曙光公司 1996 6 月 18 日,東軟集團(原東大阿爾派)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第一家上市的軟體公司。 1997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出銀河 Ⅲ,峰值效能為每秒 130 億次浮點運算。 1997 10 月,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NET)與中國科技網(CST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國金橋資訊網(CHINAGBN)的互連互通。 1999 長沙國防科技大學研製 1024 個 CPU 組成的銀河 Ⅳ 超級計算機,峰值效能達到每秒 10647 萬億次浮點運算,其各項指標均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 2000 GB18030 編碼標準 2001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始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效能通用 CPU 晶片,他們把這一專案命名為 龍芯。 2002 8 月,龍芯 1 號完成研製,9 月 28 日正式面世;同年 12 月,由中科院計算所、海爾集團、長城集團長軟公司、中軟股份、中科紅旗、曙光集團、神州龍芯等國內七家聯手發起的 龍芯聯盟 正式成立,這意味著龍芯從此有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 2004 8 月 17 日,山東大學王小云、中國科學院軟體研究所馮登國、上海交通大學來學嘉、山東大學於紅波四人在美國加州聖巴巴拉舉行的國際密碼學會議(Crypto2004)上公佈對於 MD5、HAVAL128、MD4 和 RIPEMD 四個著名 HASH 演算法的破譯結果。 2004 12 月 23 日,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 伺服器的 IPv6 地址登入到全球域名根伺服器。 2005 龍芯 2 號正式面世 2006 漢芯騙局、方舟 3 號 晶片停止研發,打擊中國晶片製造業 上海交大漢芯科技有限公司、方舟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 2009 天河一號 誕生。 2013 天河二號 在國家超算廣州中心投入執行 2016 使用中國自主晶片製造的 神威太湖之光 取代 天河二號 登上全球超級計算機 500 強榜單之首。 參見 中國超級計算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際網路 計算機科學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周蕾《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大事記》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建所 45 週年慶祝文章 我國電子計算機工業大事記(1956 年~1983 年) 第一篇 創業篇 Category 計算機歷史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史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際網路 Category 科學年表
克利斯登奈加特(,),挪威計算機科學家,社會活動家,圖靈獎和馮諾伊曼獎獲得者,Simula 的創始人,面向物件技術的先驅。 生平 克利斯登奈加特 1926 年生於挪威的奧斯陸,1956 年於奧斯陸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論文是《蒙特卡羅方法的理論方面》。 1948 年 1960 年間克利斯登奈加特全職工作於,進行計算、程式設計(1948 年 1954 年)和運籌學(1952 年 1960 年)方面的研究。 1957 年 1960 年間他是挪威防務系統中最早的運籌研究小組的負責人。他是挪威運籌研究學會(Norwegian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的共同創辦者和第一任主席(1959 年 1964 年)。1960 年他受聘於挪威計算中心(Norwegian Computing Center),負責把挪威計算中心建設成為一個研究機構,並且於 1962 年成為研究主管(Director of Research)。 與奧利 約翰達爾(OleJohan Dahl)一道,他開發了最早的面向物件的程式設計語言 SIMULAI(1961 年 1965 年)和 SIMULA67,首次引入了面向物件程式設計語言的基本概念:物件、類、繼承、virtual quantities、多執行緒(準並行的)的程式執行。他為挪威的工會進行計劃、控制和資料處理方面的研究,一切都以參加工會勞工的利益來評估(1971 年 1973 年,與 Olav Terje Bergo)。其它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還包括: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的影響和通用系統描述語言 DELTA(1973 年 1975 年與 Erik HolbaekHanssen 和 Petter Haandlykken)。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丹麥奧胡斯大學的教授(1975 年 1976 年),並且隨後成為挪威奧斯陸大學的教授(1977 年兼職,1984 年 1996 年全職)。他在奧爾胡斯和奧斯陸大學的工作包括系統開發和計算機技術對社會的影響方面的研究與教學,這些工作為日後稱為系統開發中的斯堪的納維亞學派奠定了基礎。斯堪的納維亞學派的工作與參與式開發(Participatory Design)的領域密切相關。1987 年他成為美國帕洛阿託的斯坦福大學的訪問教授,施樂帕洛阿爾託研究中心的訪問學者,以及蘋果公司的高階技術小組的顧問與講師。 1990 年 6 月他成為瑞典隆德大學的榮譽教授,並於 1991 年 6 月成為丹麥奧爾堡大學的第一個榮譽教授。他是挪威科學院的成員。 1990 年 10 月美國的協會 為了社會責任的計算機職業者(Computer Professionals for Social Responsibility,CPSR) 因為他社會責任感和職業工作而授予他諾伯特維納獎。1992 年他因 使挪威在資訊科學領域聞名世界 而獲得計算機世界(Computer world)的榮譽獎金。1999 年他與奧利 約翰達爾一起獲得了羅辛獎(Rosing Prize)。羅辛獎是挪威資料協會的為專業上特別的進步而設立的新獎項。2000 年 6 月面向物件技術的國際標準化組織 物件管理組織(Object Management Group)因他在 物件技術概念上的開創工作 而授予榮譽會員。 2001 年 11 月他與奧利 約翰達爾一起獲得了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的約翰馮諾依曼獎,並評價:獎予他們在設計和實現 SIMULA67 時引入的概念,這些概念是面向物件技術的基石。 2002 年 2 月他又一次與奧利 約翰達爾一起獲得了美國計算機協會(ACM)的圖靈獎,並評價:獎予他們在設計程式語言 SIMULAI 和 SIMULA67 時產生的基礎性想法,這些想法是面向物件技術的肇始。 2000 年 8 月他被挪威國王授予聖奧拉夫指揮官勳章(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Saint Olav)。 從 1976 年起他與 Bent Bruun Kristensen、Ole Lehrmann Madsen 和 Birger MoellerPedersen 一道從事於通用面向物件程式語言 BETA 的開發與實現(實現從 1986 年開始)。現在這個語言已經可以在多種計算機上使用。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 1980 年代的頭半個時期是斯堪的納維亞各國間的一個研究專案 SYDPOL(System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 Oriented Languages)的籌劃指導委員會主席。這個研究專案致力於在系統開發、語言研究和人工智慧方面協同研究工作併為工作組提供支援。 也在 1980 年代,他作為歐洲科學與技術合作組織指導委員會主席(歐洲共同市場組織委任)資助了一些歐洲的科研專案。這些專案是關於面向專業語言的擴充套件(the extensions of profession oriented languages)的。因位人工智慧和資訊科技正成為專業工作的一部分,這些研究工作因而是必要的。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 1995 年 1999 年的研究與分散式系統有關。他是 GOODS 專案(General ObjectOriented Distributed Systems,通用面向物件分散式系統)的領導者。這個為期三年的專案,由挪威研究理事會(Norwegian Research Council)資助,始於 1997 年,目標是透過引入新的基本概念來豐富面嚮物件語言和系統開發方法,這些新的基本概念可以使我們來描述分層和(或)分佈的程式、硬體和實現這些程式的人之間的關係。GOODS 小組還包括 Haakon Bryhni、Dag Sjoberg 和 Ole Smordal。他也領導挪威計算中心的一個小組,這個小組致力於建立一個 GOODS 想法的商業化實現 STAGE 專案(STAGing Environments)。STAGE 小組還包括 Dag Belsnes、Jonn Skretting、Kasper Osterbye 和 Birger MoellerPedersen。 克利斯登奈加特生前最後的研究興趣是(the didactical aspects of introductory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其他活動 克利斯登奈加特在 1984 年 1985 年間是奧斯陸大學資訊科學委員會主席,參與設計為所有教員提供研究、教育、計算和通訊設施的學校發展計劃。 克利斯登奈加特是挪威自然保護協會(Norwegian Associ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環境保護委員會的第一任主席。他作為挪威代表參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資訊科技方面的活動有十年之久。他是挪威聯合工會(Norwegia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科學研究委員會的成員,並與多個國家的工會組織合作。 他多年致力於運作一個實驗性的社會機構,試圖為被社會遺棄的酗酒者創造一種新的人居條件(human living conditions)。 克利斯登奈加特一直活躍於挪威政壇。在 1960 年代中後期,他是挪威左翼非社會主義政黨 Venstre 的執行委員會成員,該黨戰略委員會主席。1972 年挪威公民投票決定是否成為歐洲共同市場組織成員。在此前熾熱的政治鬥爭中,他為協調青年組織而工作,大多數青年組織反對挪威加入歐洲共同市場組織,最後他們獲得勝利。1971 年 2001 年克利斯登奈加特是工黨成員,併成為該黨科學研究政策委員會的成員。 克利斯登奈加特於 1988 年 11 月成為挪威資訊委員會主席。 在 1996 年 1997 年間克利斯登奈加特為致力於成立歐洲反對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運動(TEAMThe European AntiMaastricht Movement)而擔任協調員。歐洲反對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運動是一個反對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Economic Monetary Union)和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的國際組織間的協調網路。歐洲反對馬斯特裡赫特條約運動成功地於 1997 年 3 月 3 日建立起來。 家庭 克利斯登奈加特與約翰娜奈加特於 1951 年結婚。約翰娜奈加特現已退休,曾工作於挪威援助發展中國家機構(NORAD The Norwegian Agency for Ai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多年來她專於招募工作併為工作在東部非洲的專家提供行政支援。他們有三個孩子和七個孫子。 參見 計算機科學家 奧利 約翰達爾 SIMULA67 參考文獻 克利斯登奈加特個人履歷(長版本,2002 年 2 月 15 日) 紀念克利斯登奈加特 19262002 克利斯登奈加特個人主頁 Nygaard Nygaard N N Category 程式語言設計者 Category 奧斯陸大學校友 CategoryIEEE 約翰馮諾依曼獎獲得者
Self 語言,是一種基於原型的面向物件的程式設計語言,也是一個整合開發環境和執行環境,由 David Ungar 和 Randy Smith,最初在 1986 年於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設計。Self 語言在 Smalltalk 的基礎上,採用 槽 取代了 變數,從而徹底體現了一切都是物件的風格。在實現 Self 系統的過程中,設計研究人員發展出了一種動態自適應編譯技術。 簡介 Self 語言把在概念上精簡 Smalltalk 作為設計原則。它在把訊息作為最基本的操作的同時,取消了類的概念,只有物件的概念。它把物件的特性,理解為獲取或更改特性的這兩種方法,從而把特性的概念簡化為方法,並且透過訊息來讀槽和寫槽的方式,取代了變數及其賦值。Self 提出了特質的概念,用實現了委託。 儘管 Self 系統一次執行在一個程序中,但實際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Self 虛擬機器和 Self 世界。Self 世界是一個 Self 物件庫,Self 物件包括資料物件和方法物件,方法物件的程式碼部份,是用一種指令非常簡單的位元組碼錶示的,位元組碼由 Self 虛擬機器來解釋。當 Self 程式從終端、檔案或者圖形使用者介面輸入到系統之中時,Self 系統把源程式解析轉化為 Self 世界裡的物件。 動態自適應編譯技術的採用,提高了 Self 程式碼的執行效率。對經常執行的方法,虛擬機器將進一步把位元組碼轉化為本機程式碼。Self 虛擬機器還提供了一些可供呼叫的,用來實現算術運算、物件複製、輸入輸出等。 Self 還擁有一個圖形使用者介面 Morphic,Self 的程式設計環境,也是基於 Morphic 來實現的。Self 在精簡語言概念的同時,也把大量的工作轉交給環境來處理,語言中的反射機制也同環境密切相關。 歷史 在 1986 年,David Ungar 和 Randy Smith 在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提出了 Self 語言的最初設計,並在 1987 年的 OOPSLA87 的論文《Self:簡單性的能力》中給出了描述,此文在 2006 年被評為 1986 年到 1996 年間三個最有影響的 OOPSLA 論文之一。 1987 年初,Craig Chambers、Elgin Lee 和 Martin Rinard,在 Smalltalk 上給出了 Self 的第一個實驗性直譯器。1987 年夏,Self 專案在斯坦福大學正式開始,1988 年夏給出了第一個有效率的實現,併發布了 10 和 11 兩個版本。1991 年初,Self 專案移至 Sun 微系統,並且在 1992 年釋出了 20 版。1993 年 1 月,Self 30 版釋出。 1995 年 7 月,Self 40 版釋出。在這個版本中包括了一個全新的圖形使用者環境 Morphic。在 2016 年發行了 43 版本並可執行在 Mac OS X 和 Solaris 上。在 2010 年發行了版本 44,由最初團隊的某些人和獨立程式設計者形成的小組開發,它和所有後續版本可以執行在 Mac OS X 和 Linux 上。2014 年 1 月發行了 45 版本。2017 年 5 月發行了版本 20171。 Self 的發展基本已經停滯,但在發展 Self 過程中探索出的一些技術,在其他的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在 Self 的實現中採用的各種編譯最佳化技術,直接導致了 Java Hotspot 虛擬機器的產生;在 Smalltalk 的一個實現 Squeak 中,採用了 Self 圖形使用者介面 Morphic 的設計方案,放棄了 Smalltalk80 中採用的 MVC 的方案。Self 是對 JavaScript 程式語言設計有最主要影響者之一。 基於原型程式設計 傳統的基於類的面嚮物件語言,基於了根深蒂固的二元性: 類,定義物件的基本品質(quality)和行為(Behavior)。 物件例項,是類的特定(manifestation)。 例如,假設車輛類 Vehicle 的物件有一個 名字,和進行各種動作的能力,比如 開車上班 和 運送建材。Bobs car 是類 Vehicle 的特定物件(例項),它的 名字 是 Bobs car。在理論上,你可以向 Bobs car 傳送訊息,告訴它去 運送建材。 這個例子展示了這種方式的一個問題:Bob 的汽車,恰巧是一個跑車,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裝載和運送建材,但這是建模 Vehicle 所必須擁有的能力。透過從 Vehicle 建立特殊化的子類,可產生一個更有用的模型;比如建立跑車類 SportsCar 和平板卡車類 FlatbedTruck。只有 FlatbedTruck 的例項需要提供 運送建材 的機能;SportsCar 的例項不適合這種工作,它只需要 快速行駛。但是,這種深入建模在設計期間,需要更多的洞察力,洞察那些可能只在引起了問題時才顯現出的事情。 這個問題是在原型(prototype)這個概念背後的動機因素之一。除非你能必然性的預測出一組物件和類,在遙遠未來時所要有的品質,你不能恰當的設計好一個類的層級。程式最終需要增加行為,實在是太頻繁了,而系統的很多節段將需要重新設計或重新構建,來以不同的方式迸發出物件。早期的面嚮物件語言如 Smalltalk 的實驗,顯示出這種問題反反覆覆的出現。系統趨向於增長到一定程度後,就變得非常僵化,因為在程式設計者的程式碼下的深層的基本類,簡直就像是逐漸變成了一個 錯誤;沒有變更原來的類的容易方式,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 動態語言如 Smalltalk,允許透過周知的按照類的方法進行這種變更;即透過改變類,基於它的物件就可以改變它們的行為。但是,進行這種變更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基於相同類的其他物件,可能把它當作 錯誤行為:錯誤 經常是依賴於場景的,這是問題的一種形式。進一步的說,在靜態語言如 C 中,這裡的子類可以從超類分別的編譯,對超類的變更實際上可以破壞預編譯的子類方法;這是脆弱基類問題的另一種形式,也是的一種形式。 在 Self 和其他基於原型的程式語言中,消除了在類和物件之間的這種二元性。不再有基於某種 類 的一個物件 例項,在 Self 中,你可以複製一個現存的物件,並改變它。故而 Bobs car 可以透過製作現存的 Vehicle 物件的複本來建立,並增加 快速行駛 方法,建模它恰好是一輛保時捷 911 的事實。 主要用來製作複本的基本物件叫做 原型。這種技術被稱為是一種非常簡化的機制。如果一個現存的物件或物件的集合,被證明是個不適當的模型,程式設計者可以簡單的建立有正確行為的一個修改的物件,並轉而使用它。使用現存物件的程式碼不會改變。 語法和語義 下面簡要描述 Self 語言的語法和語義。 物件 (literal)包括:數、用 包圍起來的字串物件,塊和一般的物件。物件文字用圓括號來界定。在圓括號內,物件描述構成自豎槓 界定的一個槽列表,隨後是在這個物件被求值時要執行的程式碼。例如: 槽 1 槽 2 一些程式碼 槽(slot)是名字 值對,槽包含到其他物件的引用。槽列表由點號分隔的(可以為空的)一序列的槽描述符組成。在槽列表結束處的點號是可選的。槽描述符(descriptor)有兩種: 槽 表示式,指示將指名的資料槽初始化為求值表示式的結果,它有相同名字附加冒號的包含賦值原語的賦值槽,這兩個槽對應於其他語言中的一個讀寫變數。 槽 表示式,指示將指名的資料槽初始化為求值表示式的結果,這個槽對應其他語言的一個只讀變數。 在 Self 中沒有單獨的賦值運算。其他面嚮物件語言中的訪問子方法對應資料槽,變異子方法對應賦值槽。假如 myPerson 物件中有個叫做 name 的資料槽,則透過,可返回在這個槽中的值;如果它有對應的賦值槽 name,則透過,可設定資料槽 name 的值為 foo。 任何槽都可以透過增加星號字尾,來製成父槽。星號不是槽名字的一部份,在將名字與訊息進行匹配時候忽略它。例如一個初始化了的可變的點可以定義為: parent traits point x 3 4 y 5 一個物件的程式碼是以點號分隔的一序列的表示式。尾隨的點號是可選的。每個表示式有一系列的訊息傳送和文字組成。在一個物件的程式碼中最後的表示式,可以前導著指示返回的 算符。 一個真正的空物件,指示為 或簡單的 ,它根本不接收任何訊息。 訊息 透過訊息訪問槽的語法,類似於 Smalltalk,有三類訊息可以獲得: 一元:接收者 槽名字 二元:接收者 算符 引數 關鍵字:接收者 關鍵字 1 引數 1 關鍵字 2 引數 2 所有訊息都返回結果,所以顯式指定的接收者和引數自身可以是其他訊息的結果。下面是 Self 版本的 hello world 程式例子: Hello World print 組合可以透過使用圓括號來進行強制。在缺乏明確組合的情況下,一元訊息具有最高優先順序,其次是二元訊息,而關鍵字訊息最低。一元訊息從左至右複合。二元訊息對於同一個算符從左至右結合,例如 3 4 7 被解釋為 3 4 7,而對於不同的算符沒有結合性,例如 3 4 7 是非法的,而必須顯式的寫為要麼 3 4 7 要麼 3 4 7。 關鍵字訊息的第一部份必須開始於小寫字母,而後續部份都必須開始於大寫字母。例如表示式: 5 min 4 Max 7 是一個單一的訊息 minMax,它被髮送給 5 並具有引數 4 和 7,而表示式: 5 min 4 max 7 涉及兩個訊息:第一個訊息 max 被髮送給 4 並接受 7 作為它的引數,而接下來訊息 min 被髮送給 5,並接受 4 max 7 的結果作為它的引數。關鍵字訊息從右至左結合,例如: 5 min 6 min 7 Max 8 Max 9 min 10 Max 11 被解釋為: 5 min 6 min 7 Max 8 Max 9 min 10 Max 11 由於很多訊息被髮送給當前訊息接收者 self,故而可以將 self 作為隱含接收者而不需要顯式的寫出。 方法 方法(method)是除了引數槽區域性槽之外,還包含程式碼的物件。引數(argument)槽名字開始於一個冒號,它不是槽名字的一部分,在將名字與訊息進行匹配時候忽略它。引數槽總是隻讀的,並且不能對它們指定初始化者。下面例子是計算平方的方法物件: arg arg arg 一個普通方法(簡稱方法),是不嵌入到其他程式碼之中的方法,它只能存放在只讀槽中。普通方法總是有一個叫做 self 的隱含的父引數槽。Self 的普通方法等價於 Smalltalk 的方法。 如果一個槽包含一個方法,在求值這個槽來響應發來的訊息的時候,這個方法物件被(clone),從而新建它的一個活動(activation)物件,它包含這個方法的引數槽和區域性槽;複製體的 self 父槽,初始化為這個訊息的接收者;複製體如果有引數槽,將它們初始化為實際引數;在這個新的活動物件的上下文中,執行這個方法的程式碼。例如計算點的加法的一個方法: arg clone x x arg x y y arg y 可以被無歧義的分析,其含義同於: arg clone x x arg x y y arg y 這裡出現了三個隱含接收者一元訊息 clone、x 和 y。 作為語法約定,引數名字可以直接寫在槽名字中對應關鍵字之後,它不再帶有字首冒號,從而隱含的宣告引數槽。例如下面的方法定義: ifTrue False b1 b2 b1 value 可以等價的定義為: ifTrue b1 False b2 b1 value 返回算符 的出現或缺席,不影響普通方法的行為,因為普通方法總是會返回它最終的表示式的值。 塊 塊是 Self 的閉包,Self 就像 Smalltalk,使用 塊 用於控制流程和其他職責。塊文字的寫法,除了方括號替代了圓括號之外,類似於其他物件文字。例如嵌入在下列表達式中的塊: 1 to 5 i By 2 j Do k k print 一個塊文字定義兩個物件:一個塊資料物件,和它包圍的一個塊方法物件。 塊資料物件,它有包含塊方法物件的一個槽,其選擇子也就是槽名字,由引數數目決定,沒有引數是 value,一個引數是 value,兩個引數是 valueWith,隨著引數增多 With 個數也隨之遞增。此外,它還有一個叫 parent 的父槽,指向含有塊物件都共享的行為的那個物件(traits block)。 塊方法物件,它含有這個塊的程式碼。不同於普通方法物件,它不包含 self 槽,轉而有一個匿名父槽,它被初始化指向在詞法上處於外圍的塊或方法的活動物件。匿名的含義,是這個槽的名字在 Self 層面是不可見的,而不能顯式的訪問。作為結果,在一個塊方法內傳送的隱含接收者訊息,被限定在這個塊所在表示式的詞法作用域之內,而非這個塊經過可能有的多次轉送,最終向它傳送適當的 value 訊息變體之時的那個作用域。 相應的,塊求值分為如下兩個階段: 在這個塊被求值的時候,即它被用作傳送訊息的引數,比如例子中 toByDo 訊息的引數之時,建立塊物件(即塊資料物件);這個塊被淺層複製(clone),並將指向這個塊在詞法上外圍的活動記錄,即當前的活動記錄的一個指標交給它匿名儲存。 在向這個塊傳送適當的 value 訊息變體的時候,求值這個塊方法;這個塊方法接著被淺層複製,並填充此複製體的方法槽,使用第一階段確定的指標來初始化匿名父槽,最後執行這個塊的程式碼。 在塊中,返回算符 導致從包含這個塊的普通方法中返回控制權,立即終止這個方法的活動,這個塊的活動,和在其間的所有活動。這種返回叫做 非區域性返回,因為它可以穿越很多活動。普通方法求值的結果,是非區域性返回所返回的值。 委託 在理論上,所有 Self 物件都是獨立實體,Self 既沒有類也沒有元類。對任何特定物件的變更,都不影響任何其他物件,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卻需要它們有關聯。正常的一個物件,只能理解對應於它的區域性槽的訊息,但擁有一個或更多的指示父(parent)物件的槽,物件可以將任何自身不理解的訊息,委託(delegate)給父物件。 Self 採用這種方式,處理在基於類的語言中使用繼承來擔負的責任。委託還可以用來實現一些特徵,比如名稱空間和詞法作用域。透過下面的例子展示委託與傳統的類的不同之處: myObject parent someOtherObject 這個句子透過改變與叫做 parent 的父槽關聯的值,在執行時間改變 myObject 的 類。不同於繼承或詞法作用域,委託物件可以在執行時間修改。 特質 例如,假定在一個簡單的賬簿應用中,定義了一個物件叫做 銀行帳號(bank account)。通常建立的這個物件,具有內部的方法,比如說 存款(deposit)和 取款(withdraw),和任何它所需要的資料槽,比如說 餘額(balance)。這只是一個原型,它只在使用方式上特殊,因為它恰好是一個全功能的銀行帳號。 為 Bob 的賬戶 製作銀行帳號物件的複製品(clone),將建立一個新物件,它在起初時完全同於原型。在這種情況下,將複製(copy)包括方法和任何資料的槽。但更常用的解決方案,是首先建立叫做它的特質(trait)物件的一個簡單物件,它包含通常與一個類有關的專案。 在這個例子中,銀行賬戶 將沒有存款和取款方法,而是委託給一個父物件來做這些。採用這種方式,可以製作銀行帳號物件的很多複本,但是我們仍可以透過改變它所委託的特質物件中的槽,來改變它們全體的行為。 Self 世界 當處在於提示符下鍵入表示式的場景時,由叫做 大廳(lobby)的一個物件,引領使用者進入 Self 世界。當建立一個新物件的指令碼被讀入系統的時候,指令碼中的表示式都在大廳的上下文中求值。就是說大廳是這個指令碼中所有傳送給 self 的訊息的接收者。 要引用在指令碼中的某個現存的物件,必須透過傳送一個訊息到大廳才可以訪問到它。大廳的 traits、globals 和 mixins 槽,是從大廳可以訪問的物件名稱空間的根。大廳的 lobby 槽允許大廳自身透過名字來提及。路徑名字是一個一元選擇子的序列,它描述從大廳到這個物件的路徑。路徑名字也是可以在大廳的上下文中求值的表示式,它產出這個物件。 例如,原型列表的完全路徑名字是 globals list。因為 globals 是父槽,它可以從路徑名字表達式中省略,生成簡短路徑名字 list。大廳的 traits 不是父槽,特質物件的名字必須開始於字首 traits,因此列表的特質物件必須稱呼為 traits list。 不是所有物件都有路徑名字,只有那些從大廳可以到達的物件才有,這些物件稱為 周知的。大廳向用戶提供三類物件: 特質(traits)物件,封裝共享行為的物件,典型的每個原型物件,都有一個關聯的同名特質物件,用來描述它的行為的共享部份。任何 Self 實現都需要為整數、浮點數、字串和塊提供特質物件。Sefl 世界中多數具體物件派生自兩種個頂層特質物件:不唯一性物件承襲自 traits clonable,而唯一性物件承襲自 traits oddball。唯一性的物件透過返回自身,來響應訊息 copy,並使用同一性來測試相等。 全域性(globals)物件,即不唯一性的原型物件,和 每種只有一個 的獨特(oddball)物件。一些物件比如 true、false 和 nil 是唯一性的,在系統中它們只需要有一個。因為一個 oddball 不需要在它的很多例項間共享它的行為,它不需要有分立的特質物件和原型物件。很多 oddball 物件從 traits oddball 繼承 copy 方法,它返回物件自身而非一個新複本。 混入(mixins)物件,即小而無父物件的行為束(bundle),是持有共享行為的一種物件,通常用來混入那些有其他父物件的物件之中。混入物件的一個例子是 mixins identity。兩個物件測試相等,通常基於在一個共同的域(domain)內是否有相同的值。例如,在數的域內 30 3,即使它們不是相同的物件甚至不是同種類的物件。但是在一些域中,兩個物件相等當且僅當它們是相同的物件,例如兩個程序即使有相同的狀態也不被當作是相等除非它們是同一個。在這種情況上,使用同一性比較來實現相等測試,並混入 mixins identity 來得到想要的行為。 在大廳的 defaultBehavior 槽中,定義了系統中大多數物件所繼承的預設行為。 新建物件 有兩個訊息與物件複製有關: ,,返回包含著與最初物件完全相同的槽和程式碼的一個新物件。它用在物件內部,客戶應當使用 copy。 ,複製接收者,可能具有嵌入的複製或初始化。 考慮一個圖形使用者介面有關的例子: desktop activeWindow draw labelWidget copy label Hello World 首先進行的是,它向桌面物件 desktop 傳送訊息 activeWindow,從其擁有的一個視窗列表中返回活動視窗。按從內向外從左至右的次序,接著是,透過 copy 訊息製作標籤元件物件 labelWidget 的一個複本,接著向它傳送一個訊息,將 Hello World 放入它的用作 標籤 的 label 槽中。最後將返回的這個元件,傳送到這個活動視窗用於 繪製 的 draw 槽中。 增加槽 在 Self 中的物件,可以透過包括新加的槽來修改。這可以透過被推薦使用的圖形程式設計環境來做,或者直接使用原語_AddSlots。原語與正常關鍵字訊息有相同的語法,但是它的名字開始於下劃線字元。給_AddSlots 的引數是一個物件文字,它的槽將被複制進入接收者。例如,在大廳中新增叫做 newObject 的物件,並初始化這裡舉出的它的叫做 entries 的槽,採用如下這樣的表示式: _AddSlots newObject entries list copy 因為_AddSlots 原語未指定接收者,這裡的訊息隱含接收者 self 是大廳,由它來理解產生初始值的訊息 list copy,list 是周知的原型物件。 例子 在下面的例子中,將基於類語言中叫做 Vehicle 的一個簡單的車輛類,重新構造為 Self 中的 vehicle 物件,從而能夠區分出在轎車和卡車之間共有的行為: _AddSlots vehicle parent traits clonable 在大廳中建立了一個叫做 vehicle 的槽,它的值是一個物件文字,同時還建立了一個叫做 vehicle 的賦值槽。作為 vehicle 槽初始值的物件文字,也就是新建的叫做 vehicle 的物件,包括了一個單一的父槽 parent,沒有相應的 parent,它委託了 traits clonable 物件,這個頂層的特質物件可以理解與複製有關的訊息。 然後向這個新建物件繼續增加 name 槽和相應的 name 槽: vehicle _AddSlots name automobile 在大廳中從 vehicle 物件建立一個跑車物件 sportsCar,並接著向 sportsCar 增加 vehicle 所沒有的用於 開車上班 的一個新的方法槽 driveToWork: _AddSlots sportsCar vehicle copy sportsCar _AddSlots driveToWork 這個方法的程式碼 在大廳中從 sportsCar 物件建立一個保時捷 911 物件 porsche911,接著向新建物件 porsche911 傳送一個訊息改變它的 name 槽的值: _AddSlots porsche911 sportsCar copy porsche911 name Bobs Porsche 物件 porsche911 與它的原型物件 sportsCar,仍有著完全相同的槽,但是其中的一個槽有著不同的值。 環境 Self 的一個特徵,是它基於了早期 Smalltalk 系統所用的某種虛擬機器系統。就是說,程式不是像 C 語言中那樣的獨立實體,而是需要它們的整體記憶體環境來執行。這要求應用程式被裝載入儲存記憶體的(chunk)之中,這叫做 快照 或。這種方式的缺點,是映像有時很大並且笨重;但是除錯一個映像,經常被除錯一個傳統程式要簡單,因為執行時狀態更容易檢查和修改。在基於原始碼和基於映像的開發之間的不同,是類似於在面向類的和麵向原型的面向物件程式設計之間的區別。 此外,環境是為了讓在系統之中的物件能快速和可持續的變更而定製的。重新構建一個 類 設計,就像從現存的祖先拖動出來方法放入新造的之中一樣容易。簡單任務像測試方法,可以透過製作複本來處理,拖動方法進入這個複本,接著變更它。不同於傳統系統,只有變更了的物件有新程式碼,不需要重建任何東西來測試它。如果這個方法有效,可以簡單的把它拖動回祖先之中。 效能 Self 的 VM 實現的效能,在某些測試之中大約是最佳化的 C 程式速度的一半。這是透過即時編譯技術達到的,它是在 Self 研究中首創並改進的,能夠使高階語言表現得這麼好。 垃圾收集 Self 的垃圾收集器使用分代垃圾回收,它按年齡分離物件。透過使用記憶體管理系統記錄頁面寫,可以維護一個寫屏障。這個技術給出了卓越的效能,儘管在執行一些時間之後,出現完全的垃圾收集,要花相當可觀的時間。 最佳化 執行系統選擇性的扁平化呼叫結構。這給出適當的自身提速,但允許了對不同調用者型別的型別資訊和多版本的程式碼的大量快取。這去除了對做很多方法查詢的需要,並允許條件分支語句和硬編碼呼叫被插入,這經常能給出類似 C 語言的效能,而又不失去語言層面的通用性,但要建立在完全的垃圾收集系統之上 WholeProgram Optimization of 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 引用 延伸閱讀 Published papers on Self Series of four articles Environment and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Self 站外連結 PrototypeBased Application Construction Using SELF 40 Automated Refactoring application on sourceforgenet written for and in Self Gordons Page on Self dSelf distributed extension to the delegation and language Self Category 動態程式語言 Category 動態型別程式語言 Category 面向物件的程式語言 Category 基於原型的程式語言 CategorySmalltalk 程式語言家族 Category1987 年建立的程式語言
Linux 核心是一種開源的類 Unix 作業系統宏核心。整個 Linux 作業系統家族基於該核心部署在傳統計算機平臺(如個人計算機和伺服器,以 Linux 發行版的形式)和各種嵌入式平臺,如路由器、無線接入點、專用小交換機、機頂盒、、智慧電視、數字影片錄影機、網路附加儲存(NAS)等。工作於平板電腦、智慧手機及智慧手錶的 Android 作業系統同樣透過 Linux 核心提供的服務完成自身功能。儘管於桌面電腦的佔用率較低,基於 Linux 的作業系統統治了幾乎從移動裝置到主機的其他全部領域。截至 2017 年 11 月,世界前 500 臺最強的超級計算機全部使用 Linux。 Linux 核心最早是於 1991 年由芬蘭駭客林納斯託瓦茲為自己的個人電腦開發的,他當時在 Usenet 新聞組 composminix 登載帖子,這份著名的帖子標誌著 Linux 核心計劃的正式開始。如今,該計劃已經拓展到支援大量的計算機體系架構,遠超其他作業系統和核心。它迅速吸引了一批開發者和使用者,利用它作為其他自由軟體專案的核心,如著名的 GNU 作業系統。而今天,Linux 核心已接受了超過 1200 家公司的近 12000 名程式設計師的貢獻,其中包括一些知名的軟硬體發行商。 從技術上說,Linux 只是一個符合 POSIX 標準的核心。它提供了一套應用程式介面(API),透過介面使用者程式能與核心及硬體互動。僅僅一個核心並不是一套完整的作業系統。有一套基於 Linux 核心的完整作業系統叫作 Linux 作業系統,或是 GNULinux(在該系統中包含了很多 GNU 計劃的系統元件)。 Linux 核心是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第 2 版之下發布的(加上一些非自由韌體、blob 與各種非自由許可證),是一個開源專案協作的突出例子。它的版本支援根據版本最長可達 6 年,貢獻者遍佈世界各地,日常開發相關的討論在上。 歷史 1991 年,林納斯託瓦茲,一名 21 歲的就讀於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業學生,基於一些簡單的想法,打算編寫一個作業系統核心。他透過英特爾 80386 組合語言的任務切換器和一個終端驅動程式開始工作。8 月 25 號,他在 composminix 新聞組裡發了一封帖子: 之後,許多人為這個專案貢獻了程式碼。在早期,MINIX 社群向 Linux 核心貢獻了程式碼和想法。當時,GNU 專案已經建立了許多自由作業系統所需的元件,但是它自己的核心 GNU Hurd 尚不完整且無法使用;而 BSD 作業系統還沒有擺脫合法的阻礙。因此,儘管早期版本的 Linux 功能有限,但它迅速獲得了開發人員和使用者。 到 1991 年 9 月,Linux 核心版本 001 在芬蘭大學和研究網路(FUNET)的 FTP 伺服器(ftpfunetfi)上釋出。它有 10239 行程式碼。在 1991 年 10 月,002 版本的核心釋出了。 1991 年 12 月,011 版本的核心釋出。由於它可以由執行相同核心版本的計算機編譯,因此該版本是第一個的 Linux 核心。當託瓦茲於 1992 年 2 月釋出 012 版本時,他採用了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而不是以前的自行起草的許可證,原先的許可證不允許商業再分發。 1992 年 1 月 19 日,第一篇文章提交給新的新聞組 altoslinux 出現。1992 年 3 月 31 日,該新聞組更名為 composlinux。 X Window 系統隨後被移植到 Linux 上,所以在 1992 年 3 月,Linux 095 是第一個能夠執行 X 的版本。從 01x 到 09x 的版本號大幅跨越是因為期望沒有大的缺失部分的版本 10 的即將出現。然而,這被證明是錯誤的。從 1993 年到 1994 年初,出現了 099 版本的 15 個開發版本。 1994 年 3 月 14 日,Linux 核心 100 釋出,共 176250 行程式碼。隨後的 1995 年 3 月,有 310950 行程式碼的 Linux 核心 120 釋出。 在 1996 年 6 月 9 日釋出的 Linux 核心 20 版本之後,以 20 為大版本的主要更新有如下這些: 1999 年 1 月 25 日 釋出 Linux 核心 220(1800847 行程式碼) 1999 年 12 月 18 日 針對 2213 的 IBM 大型機補丁釋出,允許 Linux 核心用於企業級機器 2001 年 1 月 4 日 釋出 Linux 核心 240(3377902 行程式碼) 2003 年 12 月 17 日 釋出 Linux 核心 260(5929913 行程式碼) 從 2004 年開始,釋出過程發生了變化,新的核心每隔 23 個月定期釋出,編號為 260、261,直到 2639。 2011 年 7 月 21 日,Torvalds 宣佈釋出 Linux 核心 30:26 大版本 的日子過去了。與 Linux 2639 相比,大的技術變化同版本躍升沒有關係;它標誌著核心的 20 週年紀念。基於時間的釋出過程保持不變。 2013 年 6 月釋出的 Linux 核心版本 310 包含 15803499 行程式碼,而 2015 年 6 月釋出的 41 版本已發展到超過 1950 萬行程式碼,由近 14000 名程式設計師貢獻。 塔能鮑姆 林納斯辯論 Linux 不是微核心架構的事實曾經引起了林納斯託瓦茲與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之間一場著名的爭論。1992 年在 Usenet 討論群組 composminix 開始了一場網路論戰,討論的主題在於作業系統架構的選擇。稍後一些著名的駭客也加入討論,如大衛米勒、曹子德。這場辯論影響了 Linux 核心的設計走向。塔能鮑姆認為 Linux 核心採用的宏核心已經過時了,應該採取比較先進的微核心架構,引起了林納斯的反擊。 在 2006 年 5 月 9 日,這個主題被重新審視,並且在 2006 年 5 月 12 日塔能鮑姆寫了一份立場宣告。 架構 Linux 是一個單體核心,支援真正的搶佔式多工處理(於使用者態,和版本 26 系列之後的核心態)、虛擬記憶體、共享庫、、共享寫時複製可執行體(透過)、記憶體管理、Internet 協議族和執行緒等功能。 裝置驅動程式和核心擴充套件運行於核心空間(在很多 CPU 架構中是 ring 0),可以完全訪問硬體,但也有運行於使用者空間的一些例外,例如基於 FUSECUSE 的檔案系統,和部分 UIO。多數人與 Linux 一起使用的圖形系統不執行在核心中。與標準單體核心不同,Linux 的裝置驅動程式可以輕易的配置為核心模組,並在系統執行期間可直接裝載或解除安裝。也不同於標準單體核心,裝置驅動程式可以在特定條件下被搶佔;增加這個特徵用於正確處理硬體中斷並更好的支援對稱多處理。出於自願選擇,Linux 核心沒有二進位制核心介面。 硬體也被整合入檔案層級中。使用者應用到裝置驅動的介面是在或目錄下的入口檔案。程序資訊也透過目錄對映到檔案系統。 程式語言 Linux 是用 C 語言中的 GCC 版(這種 C 語言有對標準 C 進行擴充套件)寫的,還有幾個用組合語言(用的是 GCC 的 ATT 風格)寫的目標架構短段。因為要支援擴充套件的 C 語言,GCC 在很長的時間裡是唯一一個能正確編譯 Linux 的編譯器。有許多其他的語言用在一些方面上,主要集中在核心構建過程中(這裡指從原始碼建立可啟動映象)。包括 Perl、Python 和多種指令碼語言。有一些驅動可能是用 C、Fortran 或其他語言寫的,但是這樣是強烈不建議的。 編譯器相容性 GCC 是 Linux 核心原始碼的預設編譯器。在 2004 年,Intel 主張透過修改核心,以便 Intel C 編譯器能正確編譯核心。在 2009 年,有透過修改核心 2622 版而成功編譯的報告(並帶來平均 89 效能增長)。 自從 2010 年,已經開始進行使用 Clang 建造 Linux 核心的努力,Clang 是一個可作為替代的 C 語言編譯器;截止 2014 年 4 月 12 日,官方核心幾乎可以完全用 Clang 編譯。致力於這個目標的計劃叫做 LLVMLinux,得名於 Clang 所基於的 LLVM 編譯器下部構造。LLVMLinux 不意圖複製 Linux 核心或 LLVM,因此它是由最終提交給上游計劃的補丁構成的一個元計劃。使 Linux 核心可以用 Clang 編譯最大的好處是比 GCC 有更快的編譯速度,核心開發者可以得益於由此而來的更快的工作流程。 介面 符合標準是 Linux 核心內部的普遍策略。另一個規則是 Linux 核心主線不接受只由專有使用者空間軟體使用的核心模組。 核心至使用者空間 API 原始碼可移植性確保符合標準的 C 程式可以在符合同樣標準的任何系統上編譯和執行。Linux 核心開發、GNU C 函式庫和相關的實用工具致力於追隨 POSIX 和單一 UNIX 規範。是核心的系統呼叫介面。 核心至使用者空間 ABI 二進位制可移植性將保證任何程式在符合標準的給定硬體平臺上一旦編譯透過,可以在符合同樣標準的任何其他硬體平臺上以編譯後的形式執行。二進位制可移植性是在基於 Linux 核心的作業系統上建造獨立軟體供應商(ISV)應用有商業可行性的本質要求。現有唯一的二進位制相容標準是 Linux 標準規範(LSB)。 核心內 API 在不同子系統間使用了數個核心內部 API。其中一些是跨越多個發行版保持穩定的,另一些則不然。對於核心內 API 不作擔保。維護者和貢獻者可以在任何時候增加或變更它們。 核心內 API 的例子包括針對下列類別裝置驅動程式的軟體框架 API: Video4Linux 用於影片捕捉硬體。 高階 Linux 聲音體系(ALSA)用於音效卡。 用於網路介面控制器。 直接渲染管理器用於圖形加速器。 用於。 mac80211 用於無線網路介面控制器。 核心內 ABI Linux 核心開發者選擇不維護穩定的核心內 ABI。 技術特性 搶佔式排程系統 Linux 核心提供在特定條件下的搶先式排程。直到核心版本 24,只有使用者程序是搶先式的,就是說除了時間片用盡,在使用者模式下執行的當前程序,如果有更高態優先順序的程序進入 TASK_RUNNING 狀態,它就會被中斷。自從 26 系列 Linux 核心,增加了中斷執行核心程式碼的任務的能力,但不是對於核心程式碼的所有段落。 Linux 核心含有不同的排程器類。核心預設使用的排程機制叫做完全公平排程器,它介入於核心版本 2623。這個預設排程器類在內部也叫做 SCHED_OTHER,而核心還含有兩個遵循 POSIX 的即時排程類,分別叫做 SCHED_FIFO(即時先進先出)和 SCHED_RR(即時輪流式),二者都優先於預設類。 透過使用即時 Linux 核心補丁 PREEMPT_RT,可以支援對關鍵段落、中斷處理器和 中斷停用 程式碼序列的完全搶先。 即時 Linux 核心補丁部分地整合入主線核心已經帶給它一些功能。搶先機制改善延遲、增進響應性,並使得 Linux 更加適合桌面和即時應用。老版本核心有所謂的,用於鎖定粒度為整個核心的同步,它最終由 Arnd Bergmann 在 2011 年移除了。 還有叫做的排程策略,實現了(EDF)演算法,它增加於 2014 年 3 月 30 日發行的核心版本 314。 可移植性 儘管林納斯託瓦茲的初衷不是使 Linux 成為一個可移植的作業系統,今天的 Linux 卻是全球被最廣泛移植的作業系統核心。從行動電話到超級電腦,甚至於有人成功的將 Linux 核心在索尼出品的遊戲機 PS2 及 PS3 和微軟出品的遊戲機 Xbox 上使用。Linux 也是 IBM 超級計算機 Blue Gene 的作業系統。直至 2011 年 11 月,全球前五百大超級電腦(TOP500)有高達 914 的比例採用 Linux 為它們的作業系統。一些為手機開發的作業系統,使用 Linux 核心的修改後的版本,其中包括谷歌 Android、Firefox OS、HP WebOS 和諾基亞 Maemo。 核心錯誤和 oops 在 Linux 中,核心錯誤是指作業系統在監測到核心系統內部無法恢復的錯誤,相對於在使用者空間程式碼類似的錯誤。作業系統試圖讀寫無效或不允許的記憶體地址是導致核心錯誤的一個常見原因。核心錯誤也有可能在遇到硬體錯誤或作業系統 BUG 時發生。在許多情況中,作業系統可以在記憶體訪問違例發生時繼續執行。然而,系統處於不穩定狀態時,作業系統通常會停止工作以避免造成破壞安全和資料損壞的風險,並提供錯誤的診斷資訊。 在 Linux 上,oops 即 Linux 核心的行為不正確,併產生了一份相關的錯誤日誌。許多型別的 oops 會導致核心錯誤,即令系統立即停止工作,但部分 oops 也允許繼續操作,作為與穩定性的妥協。這個概念只代表一個簡單的錯誤。當核心檢測到問題時,它會列印一個 oops 資訊然後殺死全部相關程序。oops 資訊可以幫助 Linux 核心工程師除錯,檢測 oops 出現的條件,並修復導致 oops 的程式錯誤。 安全 計算機安全是一個非常公眾化的主題,關係到 Linux 核心,因為大量在核心中的錯誤可能成為潛在的安全漏洞,是否允許提升許可權漏洞或拒絕服務攻擊源漏洞。在過去的幾年中,許多這樣的缺陷被發現,並在 Linux 核心中被修補好。新的安全功能被繼續實現,以解決在 Linux 核心中的電腦不安全問題。 批評者指責核心開發人員,稱他們掩蓋(至少並未公佈)安全漏洞。2008 年,作為回應,Torvalds 稱:「個人認為,安全漏洞只是『正常的漏洞』。這些漏洞我並不去掩蓋,不過我不認為應當把它們特殊化,更不認為應該追蹤並公示它們 我不理會整個安全團隊,原因之一就是,我認為這些漏洞不僅美化還鼓勵了錯誤的行為。這令安全人員成了『英雄』,就猶如不修補正常漏洞的人就不值一提似的。而事實上,所有無聊的正常漏洞極為重要,僅僅因為它們實在太多了。我不認為該美化和關心那些嚴重的安全漏洞 它們並不及那些由死鎖造成的隨機嚴重崩潰來得更特殊。」 如 2012 年五月,SYSRET 指令被發現在 AMD 和英特爾處理器間在實現方面有差異,這個差異在 Windows、FreeBSD、XenServer 和 Solaris 這些主流作業系統會導致漏洞。2012 年六月,Linux 核心中該問題已被修復。 2021 年,來自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藉由貢獻修補程式至 Linux 核心的名義,利用修補程式匯入 Bug 和漏洞,以觀察 Linux 核心社群的反應,再度故技重施時被發現,之後維護人員封鎖了所有來自該大學的貢獻,與移除過去該大學曾經貢獻的程式碼。 開發 開發者社群 截止 2007 年,核心開發已經從 20 位最活躍開發者寫 80 的程式碼轉變為頂端 30 人寫 30 的程式碼,而頂端開發者花費更多的時間稽核變更。 開發者還可以按從屬關係來歸類;在 2007 年,頂端類屬是 不知名 而頂端公司是 Red Hat,它佔有 12 的貢獻,而知名業餘愛好者佔 39。 在 2007 年中所做核心變更已經由超過 1900 位開發者提交。一般假定 Linux 核心開發者社群由 5000 或 6000 名成員組成。 Linux 基金會發表的 2016 年 Linux 核心開發報告的更新表明,從版本 318(2014 年 12 月)至 47(2016 年 7 月)期間:平均每次發行有來自 200250 個公司的大約 1500 位開發者作出貢獻。頂端 30 位開發者貢獻了稍大於 16 的程式碼。在公司中,頂端貢獻者是 Intel(129)和 Red Hat(80),第三和第四位為 none(77)和 unknown(68)類屬。 開發過程與模式 一個想要對 Linux 核心進行修改的開發者一般就從對那個修改的開發和測試開始著手。接下來的過程取決於變化的重要程度,及修改該變更的子系統數量是由單個還是多個修補程式組成。如果僅僅是修改了由單個維護人員維護的單個子系統,那麼這些修改的補丁程式碼就直接透過 Cc 中某個郵件列表傳送給相關的維護人員。郵件列表的閱讀者和子系統的維護人員將檢查補丁程式碼並提供反饋。一旦審查過程完成,維護者接受他核心程式碼樹中的補丁。如果這些更改被認為是夠重要的錯誤修復,那麼包含這些修補程式的拉取請求(pull request)將在幾天內傳送給 Linus。否則,將在下一個合併視窗時向 Linus 傳送拉取請求。合併視窗通常會持續兩週,並在之前的核心版本釋出後立即啟動。 Linus Torvalds 擁有對 Linux 核心能夠接受哪些更改和誰可以成為維護者的最終決定權。核心維護者在他們自願放棄之前將維持他們的角色。目前,沒有任何已知的核心維護者被要求退出。此外,還沒有一個核心維護者因與其他維護者的互動風格的因素而受到 Linus 批評的例子。這為維護者提供了寬鬆的社群空間。雖然核心開發社群的文化多年來有所改善,但曾有一段時間它的聲譽很糟糕。認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對待的開發者可以向 Linux 基金會的技術專家委員會報告。儘管如此,一些社群成員仍然不認同現在的討論氛圍。 同 Linux 發行版的關係 大多數 Linux 使用者執行一個由他們 Linux 發行版提供的核心。一些發行版搭載的是 Linux 的通用核心(也就是 vanilla 或 stable)版本。不過,一些 Linux 核心發行商(如 Red Hat 和 SUSE)會維護他們自己的核心分支。這些發行商分支的核心版本通常相對於穩定版本(vanilla)而言更新的速度更慢一些,但是同樣會包括所有相關的穩定版本分支的補丁。此外,他們同時也會增添一些新特性和對新硬體的支援,而這些支援是這些發行商分支基於的穩定分支所不包括的。 主線 Linux 包含 Linux 核心的 Linus Torvalds 的 Git 樹被稱為主線 Linux。每個穩定的核心釋出都源自主線樹,並經常在 kernelorg 上釋出。主線 Linux 只對執行 Linux 的眾多裝置中的一小部分裝置提供堅實的支援。非主線支援由獨立專案(如 Yocto 或 Linaro)提供,但在許多情況下需要裝置供應商的核心。使用供應商核心可能需要一個板級支援包。 在主線 Linux 之外維護一個核心樹已被證明是困難的。 主線化(Mainlining)是指將對裝置的支援新增到主線核心中的努力,而以前只有在分支中支援或根本沒有支援。這通常包括新增驅動程式或檔案。完成後,該功能或安全修復被視為 mainlined。 重新開發的估價 按照傳統商業軟體開發的方式,重新開發 Linux 260 核心的估計代價將是 612 億美元(467 億歐元、394 億英鎊),以 2004 年的 COCOMO 人月估計模型。在 2006 年,歐盟資助的一項研究表明,重新開發 Linux 268 以後的核心,代價是 882 億歐元(114 億美元、744 億英鎊)Economic impact of FLOSS on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U ICT sector Table 3 on page 50。 截至 2011 年 1 月 4 日,使用當前的程式碼行(LOC)和大衛惠勒的計算工資數,這將花費約 30 億美元(約 22 億歐元),才能夠重新開發 Linux 的核心。 版本命名 Linux 核心有三個不同的命名方案。早期版本:第一個版本的核心是 001,其次是 002003010011012(第一 GPL 版本095096097098099 及 10。Linux Kernel Archives Volume 1 (Riley Williams),從 095 版有許多的補丁釋出於主要版本版本之間。 舊計劃(10 和 26 版之間,版本的格式為 ABC,其中 ABC 代表:A 大幅度轉變的核心,這是很少發生變化,只有當發生重大變化的程式碼和核心發生才會發生,在歷史上曾改變兩次的核心:1994 年的 10 及 1996 年的 20; B 是指一些重大修改的核心,核心使用了傳統的奇數次要版本號碼的軟體號碼系統(用偶數的次要版本號碼來表示穩定版本);C 是指輕微修訂的核心,這個數字當有安全補丁,bug 修復,新的功能或驅動程式,核心便會有變化。自 260(2003 年 12 月)釋出後,人們認識到,更短的釋出週期將是有益的。自那時起,版本的格式為 ABCD,其中 ABCD 代表:A 和 B 是無關緊要的,C 是核心的版本,D 是安全補丁。 自 30(2011 年 7 月)釋出後,版本的格式為 3AB,其中 AB 代表:A 是核心的版本,B 是安全補丁。而 40(2015 年 4 月)釋出後,則延續 3AB 的命名格式,只是將主版號變更為 4。 法律層面 許可證 原先託瓦茲將 Linux 置於一個禁止任何商業行為的條例之下,但 012 版本之後改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第二版。 該協議允許任何人對軟體進行修改或發行,包括商業行為,只要其遵守該協議,所有基於 Linux 的軟體也必須以該協議的形式發表,並提供原始碼。 託瓦茲曾經公開聲稱將 Linux 置於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之下是他一生中所做的 最好的決定。 GPL 第三版 Linux 核心明確地僅發表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第二版下,而不向被許可方提供選擇 任何更高版本 的選項(這是常見的 GPL 擴充套件)。關於如何輕鬆地改變許可證以使用後來的 GPL 版本(包括第 3 版)以及這種更改是否合乎需要,存在著相當多的爭論。 託瓦茲本人在版本 240 的釋出中明確指出,他自己的程式碼僅在版本 2 下發布。然而,GPL 的條款規定,如果沒有指定版本,那麼可以使用任何版本;並且艾倫考克斯指出,很少有其他 Linux 貢獻者指定了特定版本的 GPL。 2006 年 9 月,對 29 位關鍵核心程式設計師的調查顯示其中的 28 位更傾向於使用 GPL 第二版(GPLv2)而非當時的 GPL 第三版(GPLv3)草案。 託瓦茲評論說:我認為一些外界人士 相信我才是那個古怪不合群的人,因為我這麼大張旗鼓地不做 GPLv3 的忠實粉絲。 這些高水平的核心開發者就大眾媒體對 GPLv3 的反對發表了評論,其中包括林納斯託瓦茲本人、葛雷格克羅哈曼和安德魯莫頓。他們提到有關 DRM、專利及 附加限制 的條款,並警告 GPLv3 對 開源宇宙 的巴爾幹化。決定不採用 GPLv3 作為 Linux 核心許可證的託瓦茲在幾年後重申了他的批評。Linus Torvalds says GPL v3 violates everything that GPLv2 stood for Debconf 2014 Portland Oregon accessed 11 March 2015 韌體爭議 許可證爭議的一個重點是 Linux 使用韌體二進位包以支援某些硬體裝置。理察馬修斯托曼認為這些東西讓 Linux 某部份成為非自由軟體,甚至以此散佈 Linux 更會破壞 GPL,因為 GPL 需要完全可獲取的原始碼。 林納斯託瓦茲及 Linux 社群中的領導者,支援較寬鬆的許可證,不支援理察馬修斯托曼的立場。社群中的 Linuxlibre 提供完整的自由軟體韌體。 載入式核心模組許可證 另一個爭論點,就是載入式核心模組是否算是智慧財產權下的衍生創作,意即 LKM 是否也受 GPL 約束?託瓦茲本人相信 LKM 僅用一部分「公開」的核心介面,因此不算衍生創作,因此允許一些僅有二進位包裹的驅動程式或不以 GPL 宣告的驅動程式用於核心。但也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同意,且託瓦茲也同意很多 LKM 的確是純粹的衍生創作,也寫下「基本上,核心模組是衍生創作」這樣的句子。另一方面託瓦茲也說過: 特別像繪圖卡驅動程式就有非常大的爭議,也許到最後得由立法機關給個答案。 SCO 爭議 在 2003 年 3 月,SCO Group 對 IBM 提告,聲稱 IBM 將一些在 SCO 智慧財產權許可證保護下的 Unix 原始碼植入 Linux 中,破壞了 SCO 給予 IBM 的原始碼使用許可權。另外 SCO 也發出一大堆存證函給許多公司,警告他們在沒有 SCO 許可權的情況下使用了 Linux,此舉可能導致侵犯智慧財產權,並且以起訴為手段對個別使用者施壓。SCO 也同時對 Novell、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在 2004 年 7 月被部份駁回)以及 AutoZone 提出告訴,且被 Red Hat 與其他反對 SCO 論點的公司反告。2007 年 8 月 24 日,聯邦法院審理 SCO 對 Novell 案(SCO v Novell),法院認定 Novell 才是 Unix 商標的合法擁有者,而不是 SCO。2010 年 3 月 20 日,美國聯邦第十巡迴上訴法院宣判,Novell 才是 UNIX 與 UnixWare 商標的合法擁有者。此項判決宣佈後,已進入破產保護程式的 SCO 公司,決定停止繼續提出訴訟。 參見 Linux 林納斯託瓦茲 Linux 核心版本歷史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inux 核心官方下載中心 日漸膨脹的 Linux 郵件列表內容摘要 林納斯與塔能包姆爭論微核心的筆仗 Greg Kroah Hartman on the Linux Kernel at youtube 如何檢視 Linux 核心版本資訊 Category 使用 GPL 許可證的軟體 Category 類 Unix 系統 Category 芬蘭發明 Category 用 C 程式設計的自由軟體
林納斯貝內迪克特託瓦茲(,,),生於芬蘭赫爾辛基市,擁有美國國籍,Linux 核心的最早作者,隨後發起了這個開源專案,擔任 Linux 內核的首要架構師與專案協調者,是當今世界最著名的電腦程式設計師和駭客之一。他是開源專案 Git 的發起人和主要開發者。 生平 託瓦茲出生於芬蘭赫爾辛基市。父親尼爾斯託瓦茲是一名活躍的電臺記者,母親安娜託瓦茲(Anna Torvalds)也是一名記者。祖父奧勒託瓦茲(Ole Torvalds)是一名詩人和記者。外祖父是芬蘭第一批統計學教授。芬蘭統計學會設立 Leo Törnqvist Award,授予在頒獎之前的兩年內傑出的統計學碩士學位完成者。林納斯託瓦茲在 11 歲時,應其外祖父要求用 BASIC 語言編寫一些統計學方面的小程式,這是他程式設計經歷之始。 託瓦茲家族屬於佔芬蘭人口 6 的芬蘭瑞典族,其父母都畢業於赫爾辛基大學,在學期間是積極的學運份子。他的名字來自美國著名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 1988 年,託瓦茲進入赫爾辛基大學電腦科學系。1989 年,他進入芬蘭陸軍新地區旅,服 11 個月的,軍階為少尉,主要服務於計算機部門,任務是彈道計算。服役期間,購買了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所著的教科書及 minix 原始碼,開始研究作業系統。1990 年,他退伍後回到大學,開始接觸 Unix。1991 年 8 月 25 日,在網路上發布了 Linux 內核的原始碼。1994 年 3 月 14 日釋出了 10 版本。 1996 年,自赫爾辛基大學碩士畢業,學位論文是《Linux A 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在拜訪全美達公司之後,託瓦茲決定接受他們的聘用,並移居美國加州。自 1997 年 2 月,至 2003 年 6 月之間,託瓦茲都在全美達公司服務,參與該公司晶片的 code morph 技術研發。在 1997 年至 1999 年間,主要投入 86open 計劃。 1999 年,Red Hat 及 VA Linux 這兩間公司,決定將他們公司的股票期權一部份贈與託瓦茲,以感謝他的貢獻。同年,在這兩間公司的股票在市場公開發行之後,託瓦茲的財產估計為 2000 萬美元。 2003 年,為了專心於 Linux 內核的發展,從全美達公司辭職,受聘於開原始碼發展實驗室(OSDL),擔任 Linux 核心的主要維護者。 2004 年 6 月,託瓦茲全家移居奧勒崗州 Dunthorpe,接近於開原始碼發展實驗室的總部所在地 Beaverton。 2005 年,為了管理 Linux 內核的原始碼,開發了 Git。 2007 年 1 月 22 日,自由標準組織與開原始碼發展實驗室合併,成立了 Linux 基金會。Linux 基金會提供薪水及各種協助,以支援託瓦茲繼續投入 Linux 內核的開發工作。 2024 年 10 月 23 日,應制裁要求批准合併了一項移除俄羅斯籍 Linux 核心子系統維護者(MAINTAINERS)的補丁,並回應到:我是一名芬蘭人,你認為我會支援俄羅斯的侵略嗎? 家庭與私人生活 託瓦茲與妻子託芙(Tove,曾獲得六次芬蘭空手道冠軍頭銜的前女子空手道選手)於 1993 年結婚,育有三名孩子。 2010 年,託瓦茲宣誓成為美國公民。 行事風格 託瓦茲堅持開放原始碼信念,並對微軟等對手的 FUD 戰略大為不滿。例如,在一封回應微軟資深副總裁克瑞格蒙迪批評開放原始碼運動破壞了智慧財產權的電子郵件中,託瓦茲寫道:我不知道蒙迪是否聽說過艾薩克牛頓爵士?他不僅因為創立了經典物理學而出名,也還因為說過這樣一句話而聞名於世:我之所以能夠看得更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緣故。 託瓦茲又說道:我寧願聽牛頓的也不願聽蒙迪的。他(牛頓)雖然死了快 300 年了,卻也沒有讓房間這樣地臭氣熏天。 林納斯在網上郵件列表中也以火暴的脾氣著稱。例如,有一次與人爭論 Git 為何不使用 C 開發時與對方用 放屁(原文為 bullshit、BS)互罵。他更曾以 一群自慰的猴子(原文為 OpenBSD crowd is a bunch of masturbating monkeys)來稱呼 OpenBSD 團隊,因為林納斯認為軟體一般性的錯誤比安全漏洞來的要多,而資訊安全人士因為找到漏洞而成為英雄,而忽略了一般性軟體錯誤的修補,並認為 OpenBSD 團隊過度重視安全性忽略其他部分。 2012 年 6 月 14 日,託瓦茲在出席芬蘭的阿爾託大學所主辦的一次活動時稱 Nvidia 是他所接觸過的 最爛的公司(the worst company)和 最麻煩的公司(the worst trouble spot),因為 Nvidia 一直沒有針對 Linux 平臺釋出任何官方的 Optimus 支援,隨後託瓦茲當眾對著鏡頭豎起了中指,說 去你媽的 NVIDIA!(So Nvidia fuck you)。 榮譽 網路名人堂 2012 年 4 月 23 日,託瓦茲進入網際網路協會的網路名人堂。 千禧技術獎 2012 年 4 月 20 日,託瓦茲獲得當年的千禧技術獎。該獎被普遍形容為相當於在技術領域的諾貝爾獎。 學術 在 1997 年,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託瓦茲接受了他的碩士學位(Laudatur 級)。兩年後,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接受名譽博士學位,並在 2000 年在他的母校獲得了同樣的榮譽。Torvalds 2001 page 28 在 2005 年 8 月,託瓦茲獲得裡德學院的獎。 工業界 1998 年,託瓦茲接受了電子前哨基金會先鋒獎。 2000 年,他被英國電腦學會授予。Talking to Torvalds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September 2007 2001 年,他與理查德斯托曼和分享為了社會/經濟福祉的。 2008 年,他入選到加州山景城的計算機歷史博物館的資深會員堂(Hall of Fellows)。 媒體 時代雜誌多次確認了託瓦茲的成就: 2000 年,在時代 100 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投票中,他位居第 17 名。 2004 年,他被評為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 2006 年,該雜誌的歐洲版命名他是在過去 60 年的革命英雄之一。 InfoWorld 頒發了 2000 工業成就獎 給他。Nicholas Petreley This years Award for Industry Achievement goes to the creator of Linux Linus Torvalds InfoWorld Jan 17 2000 Page 82 太空 在 1996 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使用他的名字命名(9793 託瓦茲)。 專利 截至 2011 年 3 月,託瓦茲已獲得全球 35 項專利(申請和授權的專利)。 參看 林納斯定律 塔能鮑姆 託瓦茲辯論 Git 是一個由林納斯託瓦茲創立的分散式版本控制/軟體配置管理軟體。 自傳 參考文獻 引用 外部連結 林納斯託瓦茲的部落格 Just For Fun Linux 創始人託瓦茲自傳書評 Linux25 週年:專訪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Category 計算機領域先驅者 Category 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 Category 芬蘭程式設計師 Category 駭客 CategoryLinux 核心駭客 CategoryLinux 人物 Category 芬蘭無神論者 Category 赫爾辛基大學校友 Category 芬蘭裔美國人 Category 赫爾辛基人 Category 世界十大傑出青年 Category 美國程式設計師 Category 千禧技術獎獲得者 Category 芬蘭瑞典族人 Category 林納斯託瓦茲 CategoryTR35 獲得者
理查德馬修斯托曼(,簡稱 rms,有時也用大寫的 RMS,),美國程式設計師,自由軟體活動家。他發起自由軟體運動,倡導軟體使用者能夠對軟體自由進行使用、學習、共享和修改,確保了這些軟體被稱作自由軟體。斯托曼發起了 GNU 專案,併成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他開發了 GCC、GDB、GNU Emacs,同時編寫了 GNU 通用公共許可協議。 為了建立一個完全由自由軟體組成的類 Unix 計算機作業系統,斯托曼在 1983 年 9 月推出了 GNU 專案。藉此又發起了自由軟體運動。他迄今為止一直是 GNU 專案的組織者,作為主要開發者的他開發了一些被廣泛使用的 GNU 軟體,其中包括 GCC、GDB、GNU Emacs。在 1985 年 10 月他創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 斯托曼開創了 Copyleft 的概念,它使用版權法的原則來保護使用、修改和分發自由軟體的權利,並且是描述這些術語的自由軟體許可證的主要作者。最為人所稱道的是 GPL(最廣泛使用的自由軟體協議)。 1989 年,他和別人一起創立了。自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斯托曼花他大部分時間組織參與宣傳自由軟體,反對軟體專利和數字版權管理的以及他認為剝奪使用者自由的其他法律和技術系統運動。這包括終端使用者許可協議、保密協議、 產品啟用、加密狗、軟體複製保護、專有格式、二進位制軟體包(沒有原始碼的可執行檔案)。 早年生活 1953 年 3 月,斯托曼出生於美國紐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的母親愛麗絲利普曼是一名老師,父親丹尼爾斯托曼是一名印刷機商人,斯托曼與父母關係並不親密。早年他就對計算機有很深的興趣;在斯托曼作為一個青少年參加一個夏令營時,他閱讀了一本 IBM7090 的手冊。從 1967 年到 1969 年,斯塔曼參加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高中生週六程式設計課程。同時他也是洛克菲勒大學生物系的志願者實驗室助理。雖然他對數學和物理學感興趣,但洛克菲勒大學的教授認為他有成為生物學家的希望。 他第一次實際的使用電腦是高中年代在 IBM 紐約科學中心。他在 1970 年的夏天高中畢業後被僱用使用 Fortran 寫一個數值分析程式。他在幾周後完成了這項任務,然後他用這個夏天剩餘的休息時間在 APL 上寫了一個文字編輯器以及 IBM System360 上 PLI 程式語言的預處理器。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作為哈佛大學 1970 年秋季的一年級學生,斯托曼以 Math 55 的表現而聞名,他很高興的回憶到:「我一生中第一次覺得我在哈佛找到了一個家。」 1971 年,斯托曼在哈佛大學第一年快結束的時候,他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的一名程式設計師,同時也成為駭客社群的常客,並以他的名字縮寫 RMS 而聞名,1974 年斯拖曼從哈佛大學畢業並取得了物理學學士學位。 1975 年斯托曼考慮過留在哈佛大學,但是他卻轉而決定去麻省理工學院去讀研究生。他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一年,但隨後選擇了放棄,專注於他在麻省理工學院 AI 實驗室的程式設計。 他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擔任傑拉德傑伊薩斯曼的研究室助理,在 1977 年與薩斯曼發表了一篇名為 dependencydirected backtracking 的關於 AI truth maintenance system 的論文。這篇論文是對約束滿足問題智慧回溯的早期研究。截至 2009 年,斯托曼和薩斯曼介紹的技術仍然是智慧回溯中最通用和最強大的解釋。有關的技術也在該論文中被提及。 作為 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駭客,斯托曼從事軟體專案,如文字編輯器,不相容的分時系統上的 Emacs,還有 lisp 機器的作業系統專案。在這期間,他成為了實驗室電腦限制訪問技術的熱心評論家,當時這個計劃是由國防高階研究計劃局資助的。當 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安裝了一套密碼控制系統,斯托曼很快就找到了一個解密密碼的方式併發送給使用者包含其已解碼密碼的訊息,建議他們使用空字串作為密碼(事實上就是沒有密碼),這樣就可以重新啟用使用者對系統的匿名訪問。當時約有 20%的使用者遵循他的建議,儘管使用密碼的行為最終佔上風。對此,多年後斯托曼還一直向別人吹噓著他當年的成功。 2019 年,斯特曼離開麻省理工學院。 GNU 專案的發起 1970 到 1980 年代,斯托曼察覺到 MIT 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中的駭客文化開始式微,與實驗室有來往的公司為了商業利益開始限制其他人使用原始碼或者停止提供原始碼,最終斯托曼開始了 GNU 運動用於建立 Unix 的替代品,並在 1985 年成立了自由軟體基金會,並發表 GNU 宣言。 Stallman 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同事布魯斯特卡勒(Brewster Kahle)所說,這種軟體法律特徵的轉變可以被認為是 1976 年 美國版權法 所引發的後果。 相關 GNU 與 Linux 1991 年芬蘭大學生林納斯託瓦茲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下發布了最初是為自己創作的 Linux 作業系統核心,暫時替代了 GNU 計劃的 Hurd 核心。至此,GNU 計劃基本完成,此作業系統被命名為 GNULinux(這類作業系統常常被稱為 Linux。斯托曼堅持認為 Linux 應該被稱作 GNULinux,因為 GNU 計劃更早出現,且在 Linux 作業系統的早期,GNU 社群的原始碼在其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例如 GCC 編譯器。 自由軟體與開源軟體 斯托曼是一名堅定的自由軟體運動倡導者,與提倡開放原始碼開發模型的人不同,斯托曼並不是從軟體的 zhhans 質量;zhhant 品質 的角度而是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自由軟體。他認為不自由的軟體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只有尊重使用者自由的程式才是符合其道德標準。對此許多人表示異議,並也因此有了自由軟體與開源軟體之分。而事實上,1998 年 開源 一詞最初從自由軟體社群中分化出來僅僅是因為在英文中 自由一詞有歧義,而其支持者認為 開源一詞更好。 爭議 2019 年,由於其在 MIT 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實驗室的郵件列表中,在對傑弗裡愛潑斯坦案和馬文閔斯基的關聯的表述中的用詞隱含對在馬文閔斯基面前受害少女受迫表現為自願且未受馬文閔斯基虐待,這些言論在網路上引起某些人不滿,斯托曼遂宣佈辭去麻省理工 CSAIL 的職位以及自由軟體基金會主席一職。2021 年 3 月底,理查德斯托曼宣佈回歸自由軟體基金會董事會。 榮譽 220pxthumb 屬於斯托曼的一臺中國龍芯晶片的江蘇龍夢電腦,該電腦甚至於在 BIOS 層級完全是自由軟體 截至 2016 年,他獲得了十五個榮譽博士及教授稱號。 1990 年度麥克阿瑟獎 1991 年度美國計算機協會頒發的以表彰他所開發的的 Emacs 文字編輯器 1996 年獲頒瑞典皇家理工學院榮譽博士學位 1998 年度電子前線基金會先鋒獎 1999 年 2001 年在蘇格蘭獲頒格拉斯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1 年武田研究獎勵賞(武田研究奨勵賞) 2002 年成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2003 年在比利時獲頒荷蘭語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4 年在阿根廷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2004 年獲得榮譽教授 2007 年獲頒秘魯榮譽教授 2007 年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2007 年獲頒帕維亞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08 年獲頒秘魯榮譽博士學位 2011 年在阿根廷獲頒國立科爾多瓦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參見 GNU 自由軟體基金會 自由軟體運動 Emacs GCC Linux GNULinux 命名爭議 延伸閱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斯托曼個人主頁 自由軟體基金會宗旨 自由軟體基金會 Free as in FreedomBiography of Richard Stallman(斯托曼傳記) Free as in FreedomBiography of Richard Stallman 斯托曼傳記中文書評 Category 美國程式設計師 Category 美國猶太人 Category 自由軟體程式設計師 Category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CategoryGNU 人物 CategoryUnix 人物 Category 哈佛大學校友 Category 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校友 Category 康考迪亞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 麥克阿瑟學者
自由軟體基金會(,縮寫:FSF)是一個致力於推廣自由軟體的美國民間非營利性組織。它於 1985 年 10 月由理查德斯托曼建立。其主要工作是執行 GNU 計劃,開發更多的自由軟體。 從其建立到 1990 年代中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基金主要被用來僱用程式設計師來發展自由軟體。從 1990 年代中開始寫自由軟體的公司和個人繁多,因此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僱員和志願者主要在自由軟體運動的法律和結構問題上工作。 最近工作 GNU 工程:自由軟體基金會最早的目的在於促進自由軟體的開發,但自由軟體基金會也有開發 GNU 作業系統的任務。 施行 GPL 自由軟體基金會具有施行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和其它 GNU 許可證的能力和資源,但自由軟體基金會只對它擁有版權的軟體負責。其它軟體必須由它們自己的擁有人來負責,原因是從法律規定上自由軟體基金會無法為這些其它軟體負責。自由軟體基金會每年約接觸到 50 個違反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的事件,自由軟體基金會試圖不透過法院使對方遵守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 GNU 許可證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是自由軟體工程中最普及的許可證。最新的版本(版本 3)發表於 2007 年 6 月 29 日。自由軟體基金會還發布了 GNU 寬通用公共許可證和 GNU 自由文件許可證。 監督版權:自由軟體基金會擁有大多數 GNU 軟體和一些非 GNU 自由軟體的版權。每個 GNU 軟體包的貢獻者必須簽署版權檔案,這樣自由軟體基金會可以在訴訟案中在法庭上維護這些軟體。此外這樣假如許可證有所變化的話不必徵求軟體所有的貢獻者的同意。 自由軟體目錄:自由軟體目錄是所有自由軟體包的一個列表。其中列出的每個軟體包含 47 條資訊,比如工程的主頁、程式師、程式語言等。目的是提供一個自由軟體的搜尋引擎和為使用者提供一個檢查一個軟體包是否自由的工具。自由軟體基金會為此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獲得少數基金。計劃是將來這個目錄可以翻譯成不同的語言。 維持自由軟體的定義:自由軟體基金會維持多個定義自由軟體運動的文獻。 法律教育:自由軟體基金會舉辦關於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的法律問題的研究會,向律師提供諮詢服務。 工程管理:自由軟體基金會透過它的 GNU 草原(GNU Savannah)頁面提供工程管理的服務。 頒發獎勵:自由軟體基金會每年頒發兩部獎勵:。 高優先計劃 自由軟體基金會列出了一個高優先計畫(high priority projects)列表,FSF 認為這些計畫需要自由軟體社群們的注意,這些計畫所開發的專案目前並沒有自由軟體可以用來取代非自由軟體。 目前計劃: Gnash 自由的 Flash player 軟體 Coreboot 一個自由 BIOS 的運動 一個代替 Skype 的自由軟體 一個自由的視訊編輯軟體 一個代替 Google Earth 的自由軟體 gNewSense 一個只使用自由軟體的 GNULinux 作業系統 GNU Octave 一個代替 Matlab 的自由軟體 代替函式庫 GDB 的可逆性偵錯 自由的網路路由器驅動程式 一個代替的自由軟體 自動轉錄 Automatic transcription 結構 成員 2002 年 11 月 25 日自由軟體基金會向個人提供自由軟體基金會附屬會員的可能性。到 2005 年 3 月它擁有 3400 多位附屬會員。2003 年 3 月 5 日它向商業企業提供公司保護計劃,到 2004 年 4 月它擁有 45 位公司保護。 組織 理事會成員 ,SFA 公司高階程式設計師 ,CivicActions 公司的建立人 Odile Bénassy,巴黎第十一大學計算機科學研究工程師 傑拉德傑伊薩斯曼,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科學教授 理查德斯托曼,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建立人並任主席至 2019 年 9 月 16 日 一般在波士頓總部裡有 10 個僱員工作。 姊妹組織 2001 年在德國成立了作為自由軟體基金會在歐洲的代表人。2003 年在喀拉拉邦成立了。2005 年據傳有打算成立的計劃。而在臺灣,與自由軟體基金會無直接關係的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於 2001 年成立,又該基金會將自由軟體基金會和 GNU 的繁體中文業務合併在同一個網站(即 GNU 繁體中文站 ),兩者共同推廣自由軟體與開放原始碼的普及。 獎勵 1999 年:林納斯託瓦茲獎 2005 年:電子藝術大獎 參考資料 參見 GNU 理查德斯托曼 自由軟體運動 自由軟體 自由軟體鑄造場 外部連結 FSF Europe FSF India 中華民國軟體自由協會 Category 自由軟體組織 Category 非營利組織 Category1985 年麻薩諸塞州建立
孫中山,名文,後化名中山樵。字德明,號日新、逸仙,廣東香山翠亨鄉人,中國近代政治人物。 1894 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1895 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1905 年,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組成,孫中山被推為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創辦《民報》,宣傳革命,同當時的中國改良派激烈論戰。此後孫中山在國內外發展革命組織,聯絡華僑、會黨和新軍,多次發動武裝起義。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12 月 29 日,孫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宣佈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至 2 月 13 日,因革命黨人與袁世凱妥協,孫中山被迫提請辭職;3 月經臨時參議院透過,公佈孫中山主持制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8 月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孫中山被選為理事長。 1913 年 3 月,因國民黨黨魁宋教仁在上海北站中彈身亡,孫中山即起兵討袁,旋即失敗。1914 年,孫中山在日本建立中華革命黨,先後兩次發表討袁宣言;1917 年段祺瑞解散國會,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組織護法軍政府,當選大元帥,誓師北伐;1918 年因受舊桂系軍閥和政學系挾制,孫中山被迫去職至上海;1919 年,孫中山創辦《建設》雜志,發表《實業計畫》,並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0 年,孫中山回廣東,次年就任非常大總統;1922 年因陳炯明事變退居上海。1925 年 3 月 12 日,孫中山因膽囊癌惡化在北京病逝。 1940 年,國民政府通令尊稱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共尊其為「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民間亦有稱其為「中國人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真理的傑出代表」。 生平 早年 1866 年 11 月 12 日(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孫中山誕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乳名帝象,上村塾讀書時取名文,成親時取字德明。 1872 年,孫中山開始務農,上山打柴草、到塘邊撈「塘飄」做豬飼料;稍長,下田除草、排水和放牛。同年,孫中山入翠亨村私塾,接受國學啟蒙教育。後來宋慶齡稱:「孫中山很窮,到 15 歲才有鞋穿。他住在多山的地區。在那裡,小孩子赤足行路是件很苦的事。在他和他的兄弟沒有成年以前,他的家住在一間茅屋裡,幾乎僅僅不致挨餓。他幼年 沒有米飯吃,因為米飯太貴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孫中山幼年喜歡玩遊戲如放風箏、踢毽子、跳田鷄、劈甘蔗等,常爬大樹取鳥蛋,用石頭擲小鳥,鄉裡稱其綽號「石頭仔」。 1876 年,孫中山入村塾讀書,課餘參加農業勞動;常與同學楊帝賀等到鄰村觀看三合會練武。長兄孫眉在檀香山做工匯款回家,家境漸好轉,孫中山得進入村塾讀書;第一位老師是位癮君子,煙癮發作時就曠課;由於老師煙癮頻作,孫中山無法好好讀書。孫中山喜聽前太平軍老人講戰鬥故事,仰慕太平天國。 1877 年,孫中山繼續讀書,懷疑一味背誦之教學方式;曾問老師:「讀這些書一點也不懂,有什麼意思?」9 月 22 日,孫眉再赴檀香山,孫中山擬隨兄赴檀未果。1878 年春,孫中山主張反對纏足、蓄婢和賭博。 求學 吳相湘在《孫逸仙先生傳》評述孫中山第一次出洋,是其「生平轉變之重大關鍵」。1879 年 5 月 21 日,孫中山隨母坐駁艇到澳門坐英輪「格蘭諾去」號(S S Grannoch)赴檀香山。1879 年 6 月,孫中山到檀香山茂宜島茄荷蕾埠(今名卡胡盧伊)孫眉開設的商店當店員;後入盤羅河學校習算術等科。9 月,孫中山到英國聖公會主教主持的教會學校伊奧拉尼書院當寄宿生,採全英語授課。伊奧拉尼書院是英國聖公會畢斯浦(Espiscopal Bishop)與威爾士夫人共同於 1862 年創立,1872 年韋禮士牧師繼任校長,翌年遷移校址於白地斯街(Bates Street),擴建房舍。學校強制學生必須每天禱告,每週日必須作禮拜,孫中山開始認識基督教儀軌、聖歌,及讀《聖經》。孫修讀英語、英國歷史、算術、「代數、幾何學、生理學、拉丁文與繪圖」等科目。 1881 年,孫中山在伊奧拉尼書院讀華盛頓、林肯等傳記,希望改造中國。1882 年 7 月 27 日,孫中山畢業於伊奧拉尼書院。 1883 年,檀香山華裔知識分子何寬、李昌等組織中西擴論會。1 月 15 日,孫中山與其他教會學校子弟入美國公理會創辦的奧阿厚書院(高階中學)就讀,繼續學習,特別是基礎醫學和法律。7 月初,入學不超過三個月,由於孫中山不減加入基督教意向,經常勸說夏威夷工作的華僑工人不要膜拜關聖帝君神像,兄長憂其觸犯眾怒,二怕雙親斥責,遂斷絕資助,將孫中山送回翠亨村家鄉。孫中山在家自修、參加農務,開始宣傳社會變革,指責清政府腐敗,著手修路、防盜等。秋,孫中山與同村青年陸皓東結成好友,並經常談論時政腐敗至深夜。8 月中,孫中山與陸皓東一起「搗毀偶像」,破壞翠亨村村中的北帝廟神像,不為鄉人所容,經崖口、淇澳島逃離家鄉前往香港。 1883 年 8 月 18 日,喜嘉理牧師收留孫中山在其香港中環之傳道所寄宿。秋,孫中山赴香港入讀英國聖公會主辦的拔萃書室,在香港為日校走讀生。10 月 29 日,孫中山在喜嘉理牧師宿舍重逢檀香山傳教士、曾任教於奧阿厚書院之芙蘭諦文(Frank Damon)及其父母。冬,孫中山與陸皓東到基督教綱紀慎會位於港島必列者士街的佈道所,由美國公理宗差會傳教士喜嘉理牧師於 1884 年 5 月 4 日為孫中山主持洗禮加入教會;在其所屬教會存留之受洗名單中,陸皓東署名「中桂」排第四,孫中山署名「日新」排第二。喜嘉理牧師與孫中山情誼真摰,欣賞孫中山對宗教熱忱,孫追隨他四處宣教。 1884 年 4 月 15 日,孫中山轉學香港中央書院,用孫帝象姓名註冊。秋,受香港工人反法鬥爭鼓舞,孫中山深感中國人民「已經有相當覺悟」。得知孫中山皈依基督後,孫眉試圖藉由切斷弟弟所有奧援。11 月,孫中山奉孫眉急召赴檀香山,交還家產,芙蘭諦文為孫中山籌募盤川。孫中山在茄荷蕾埠商店當店員。孫中山在中央書院讀書兩年半期間,受洗成為基督徒、第一次婚姻、與孫眉激烈衝突。 1885 年 4 月,孫中山自檀香山經日本回中國。孫中山終於清楚改良的最佳途徑就是從事改造。5 月,芙蘭諦文為孫中山籌足盤纏,自檀香山回香港復課。8 月,孫中山赴香港中央書院復學,憤恨清政府失敗於中法戰爭裡,更希望變革現實。幾個月後,基督教友人幫助孫中山於 1886 年返回香港。 1886 年 7 月,孫中山未畢業就離開中央書院。邵元沖說:「總理自言,幼時旅港肄業,所習多專於英文,嗣而治漢文,不得合用之本,見校中藏有華英文合璧四書,讀而大愛之,遂反覆精讀,即假以漢文之教本,且得因此而窺治中國儒教之哲理。又英譯本釋義顯豁,無漢學註疏之繁瑣晦澀,領解較易。總理既目識心通,由是而對中國文化,備致欽崇,極深研幾,以造成畢生學術之基礎。」 從醫 孫中山選擇醫學:「以醫亦救人之術也。」1886 年 9 月,孫中山持喜嘉理博士介紹信,入(美國)長老教會海外基督使團嘉約翰(John Kerr)博士主持的廣州博濟醫院附設醫科學校習醫(即南華醫學校,今中山醫科大學前身),開始鼓吹革命。10 月,孫中山認識英國倫敦傳道會宣教師區鳳墀,區鳯墀為其改名逸仙。課餘,孫中山經常抒發熱愛中國的情懷和革新政治的抱負,並在同學中結交鄭士良等;鄭士良少有大志,習武術,曾就學於德國教會辦的禮賢學校,入博濟醫院學習,為接受孫中山救國思想第一人,孫中山評其「為人豪俠尚義,廣交遊,所結納皆江湖之士,同學中無有類之者」。 1887 年 10 月 1 日,華人西醫書院教務長孟生醫生在香港大會堂宣佈該院成立;10 月 3 日,孫中山在香港華人西醫書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Hong Kong,今香港大學醫學院)正式上課,第一課是康德黎醫生講授解剖學。學堂隸屬於倫敦傳道會,由香港菁英何啟出資籌辦,該校教務長是蘇格蘭名醫康德黎。何啟曾留英學習醫學和法律,作《新政真詮》。孫中山與康德黎師生關係密切,在校 5 年餘,勤奮學習,除正課外廣泛閲讀「新學」書籍,在政治思想上受何啟等維新思潮影響。孫中山對達爾文的進化論發生興趣。在《孫文學說》第一章裡,可看到孫中山為破除「知易行難」,在大學時代潛心研究「知難行易」學說。孫中山時常審視懸在壁上的中國地圖,慨嘆「如此江山,付之非人」。1887 年冬,孫達成病篤,孫中山回鄉伺奉湯藥,孫眉聞訊亦自檀香山歸,兄弟芥蒂盡釋。 1888 年 3 月 24 日,孫達成在翠亨村病逝,享年 76 歲,孫眉對孫中山加倍愛護備至,凡所需學費,均允供給。8 月,孫中山在西醫書院第一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三名;在第二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孫中山從廣州帶來私人教師陳仲堯補習中文,還跟康德黎學打板球。 1890 年,孫中山以洪秀全自況:「勿敬朝廷」,自稱「革命言論之時代」。同年孫中山上書鄭藻如,主張仿效西方社會改革,建議禁煙及改良農業和教育等。孫中山課餘常往來廣州、澳門等,言論反清。12 月 30 日,孫中山陪康德黎夫婦往廣州痲瘋村研究痲瘋病。 1891 年 3 月 27 日,孫中山與 40 多名香港道濟會堂年輕教友組織教友少年會。夏,孫中山在第四學年期終考試中,名列全級第一名。孫中山同鄭觀應商討「改革時政」,鄭觀應在《盛世危言》中稱道過「吾邑孫翠溪西醫」。孫中山又結識輪船招商局職員、後來「輔仁文社」社長楊衢雲,不斷交流愛國圖強見解;孫中山課餘曾撰文鼓吹政治改革,投稿於香港、上海報刊。 1892 年春,孫中山設計新居,用孫眉滙款在翠亨興建。7 月,孫中山以首屆成績第一名畢業於西醫書院,獲得開業執照。9 月 22 日,孫中山在康德黎帶領下,與同期畢業之江英華同赴廣州;9 月 23 日,英國駐廣州領事引見兩廣總督李瀚章,李瀚章命孫中山填寫三代履歷,孫中山拂袖而去。9 月 24 日,康德黎帶領孫中山與江英華同方香港。秋,孫中山在澳門鏡湖醫院當醫師。12 月 18 日,孫中山與澳門鏡湖醫院簽訂〈揭本生息贈藥單〉,貸款 2000 銀元開設中西藥局。由於孫中山醫術高明,態度認真,頗受歡迎,「聲名鵲起」。 1893 年春,孫中山遷設藥局於廣州,改名東西藥局,藉醫術掩護革命。孫中山對貧苦患者施醫贈藥;因受澳門葡籍醫生排擠,轉赴廣州行醫;孫中山常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議籌組革命團體。7 月,孫中山在澳門議事亭前地十六 A 號開設「孫醫館」;7 月 29 日,其澳門中西藥局開業。 孫中山用口號「天命無常」,宣傳反對忠君:「暴君肆虐,罪惡滔天。信任奸邪,濫施淫毒,應天順人,除彼獨夫。凡我同胞,毋稍瞻顧!」據 雲「(孫)先生在港曾接納三點會首領,並親自切實調查其實力,約定時間在茶樓飲茶,先生入時,凡起立者即會員。先生如約前往,至十餘處,每處茶客起立者百數十人,喜出望外。實則其頭目事先邀集工人充數,為一騙局」。 上書李鴻章 1894 年 1 月,孫中山藉廣州城外南關的聖教書樓懸壺、西關的冼基設東西藥局;同月,孫中山在翠亨村寫就〈上李鴻章書〉。孫中山並決定親赴天津面呈給直隸總督李鴻章。不久,孫中山偕陸皓東前赴上海。2 月 15 日,廣州《中西日報》東西藥局廣告:「 大醫生孫君逸仙 舊歲底因事返澳度年,今已由澳回省。」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主張仿效西方,發展工農業,改革教育和選拔人才。孫中山未被李鴻章接見,僅獲取「農學會籌款護照」。孫中山旋遊歷北京、武漢,觀察形勢。7 月 25 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拒絕與孫中山面談,請願書後來刊載於在 1894 年 9、10 月號之上海《萬國公報》。孫中山和陸皓東離開天津,在香港短暫逗留。 創辦興中會與廣州起義 1894 年 10 月,孫中山自上海經日本赴檀香山,在華僑中宣傳革命。11 月 24 日,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代革命團體興中會。同年冬,孫中山派人到茄荷蕾、百衣等地發展會員,建立興中會分會。 1895 年 1 月,孫中山與鄧蔭南等同志返回香港籌謀革命,與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等計議擴大興中會。2 月 21 日,孫中山糾集故交與同窗,在香港成立興中會總機關,並修訂《興中會章程》;旋又偕同陸皓東、鄭士良等到廣州建立興中會分會,積極準備武裝起義。1892 年 3 月 13 日,香港輔仁文社成立,舉楊衢雲為會長,謝纘泰為秘書;孫中山在領導權上面臨楊衢雲挑戰,楊衢雲的抱負和自信與孫中山旗鼓相當。 1895 年 3 月,孫中山與楊衢雲等在香港聚議,策劃廣州發難事宜。孫中山主要爭取日本方面支援;3 月 1 日,孫中山拜會日本駐香港領事中川恆次郎,請其援助起義,未果。3 月 16 日,首次幹部會議決定先攻取廣州,並採用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為起義軍旗;此旗史稱「兩色旗」,孫中山稱:「青天白日,取義宏美,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義。」從事革命之秋,教會懼孫中山波及,宣言把孫驅逐出堂。3 月 18 日,《德臣西報》發表社論,指出革命黨準備成立君主立憲;5 月 30 日,謝纘泰在英文《德臣西報》致光緒皇帝公開信,促請憲政改革。8 月下旬,孫中山制定武裝起義方案。 新組織「會長」人事案,延至 10 月 10 日,是日孫中山、楊衢雲和其各人馬對峙,劍拔弩張,孫中山、陳少白、鄭士良、楊衢雲、黃詠商、謝纘泰等在香港集議選舉總辦,經過妥協,「會長」職位給楊衢雲,孫中山則獲得廣州起義現場指揮權。興中會選舉會長(稱總辦,時稱「伯理璽天德」,President 之音譯),楊衢雲志在必得,孫中山退讓,楊衢雲當選。 孫中山利用官方許可,在 10 月初設立「農學會」。孫中山於汕頭及西江沿岸募集兩軍,同時向廣州進逼;兩軍期於 1895 年 10 月某日,一由西南,一由東北,同時向廣州進發。省河緝捕統帶李家綽,憚於孫中山是名醫又是基督徒,不敢輕舉妄動。是為孫中山在廣州發動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陸皓東赴死,孫中山稱其「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犧牲者之第一人」。 起義因洩密而流產後,孫中山經澳門轉香港逃亡日本。11 月,孫中山改裝偕陳少白等赴日本,旋組織興中會分會於橫濱。11 月 2 日,孫中山與陳少白、鄭士良同坐「廣島丸」由香港出發駛往日本。11 月 7 日,陸皓東等多數成員被捕處刑,孫中山則受到通緝。11 月 12 日,孫中山在神戶上岸,隨行遇有鄭士良與陳少白。翌日當地報紙新聞標題:「支那革命黨首領孫逸仙到達日本」。孫中山向陳少白、鄭士良稱《易經》謂「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故「但言革命,勿言造反」。11 月中旬,孫中山在橫濱建立興中會分會;12 月中旬,孫中山斷髮改裝。孫中山蟄伏日本,徹底改變外型,脫下中式長袍換穿歐式西服。香港是指揮和策劃中心,又是經費籌集與轉匯中心、軍火購製與轉運中心,海內外革命同志聯絡與招募中心,也是每次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避難場所。孫中山動員秘密會黨,並重新利用興中會以及香港的革命根據地。孫中山把陳少白留在東京,派鄭士良返回香港。12 月 7 日,清懸賞通緝孫等 17 人,孫中山在榜首,賞格花紅銀 1000 元。12 月中旬,孫中山赴檀香山。 1896 年 1 月,孫眉安排寡母,連同孫中山妻小四人,前往茂宜島就近照料他們生活。孫中山與母親、長子孫科以及一雙女兒重逢。兩廣總督譚鐘麟要香港引渡孫中山等人;3 月 4 日,香港總督部堂會同議政局認為孫在港從事反清活動,威脅香港安定和秩序,於是簽發驅遂令,禁止孫中山 5 年內踏足香港境內 Order of banishment,18960304,by the Governor in Council the Colony of Hong Kong。9 月下旬,孫中山赴英國。 倫敦蒙難 FileSun YatSen plaqueJPG 孫中山逃亡於英國倫敦期間的住處,今為紀念,設有孫的浮雕像 File1896 年 10 月 31 日,英國 The Graphic 報導孫中山獲釋jpg1896 年 10 月 31 日,英國 The Graphic 報導孫中山獲釋 1896 年 9 月 30 日,孫中山在收到康德黎邀請後,抵達倫敦。清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即派英籍參贊馬凱尼向英國政府交涉逮捕、引渡孫中山,並僱偵探監視。 1896 年 10 月 1 日晨,孫中山離開旅社前往波蘭區覃文省街 46 號,晤見康氏伉儷。10 月 11 日孫中山被龔照瑗誘捕,計畫是逮捕孫中山、秘密遣回,受法律制裁。孫中山得機會說服公使館內一英國僕人柯爾,將自己比作遭土耳其人迫害的亞美尼亞基督徒,稱中國皇帝也要殺中國基督徒,孫中山給柯爾 20 英鎊現金,並允諾事後再給他 1000 英鎊,從而獲得其協助,將便條交給康德黎,上頭寫著:「予於前星期日,被二華人始則施以誘騙,繼則復驟加強暴,將予幽禁於中國使館中。一、二日後,使館將特僱一船,解予回國,回國後必被斬首,奈何?」清使館女管家霍維夫人送信給康德黎:「君有友某自前禮拜日來,被禁於中國使館中。使館擬遞解回國,處以死刑。吾友遭此,情實堪憐,設非急起營救,死將無及。某於此書雖不敢具名,然所言均屬實情。君友之名,某知其為 Lin Yin Sen。」康德黎即同前西醫書院教師孟生,向警署和外交部報案,報紙揭露清使館行徑,僱偵探監視清使館;揭真相後,輿論譴責清使館。10 月 22 日,《》登載康德黎長篇訪問特刊,當晚號外首先以「革命家在倫敦被誘捕」為題披露孫中山的遭遇。連倫敦馬路上的報館廣告牌全用大字發布孫中山訊息,不斷大人圍堵清使館,伴有「釋放革命家」的口號。英國外交部指公法上清使館行為超出外交特權,正式照會要求釋放孫中山。10 月 23 日下午,清使館參贊馬格里帶著孫中山,在康德黎、英國外交部人員及喬福斯探長等面前稱:「我現在把他交給你們,主要是為了本使館的特別主權和外交權利不受損」,隨即對孫中山稱:你現在自由了!清使館恢復孫中山自由,當天下午康德黎陪孫中山走出使館,向聲援者致謝,後又向公眾講真相。10 月 24 日,孫中山致函倫敦各報主筆:「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的認識和感受,更加堅定。這一切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於,我那可愛而受壓迫的祖國的進步、教育和文明事業。」孫中山向報紙投稿,召開多次記者會,接受多次訪問,得普遍支援。 1896 年 11 月,孫中山在倫敦應英國劍橋大學漢學家翟理斯邀請,撰寫自傳。從 12 月 5 日起,孫中山每日到大英博物館讀書。冬,孫中山為揭露綁架事件真相,開始寫《倫敦蒙難記》。同時孫中山將英國柯士賓所著《赤十字會救傷第一法》譯為漢文。康德黎稱贊孫中山:「他不歇地工作,閲讀有關政治、外交、法律、軍事、海軍的書籍;礦產與礦業、農業、畜牧、工程、政治經濟等類,佔據了他的注意,而且細心地和耐心地研究。」 1897 年 1 月至 7 月,孫中山居倫敦,經常到大英博物館圖書館讀書,認真觀察英國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孫中山研究並考察歐洲政治,其間曾訪問第二國際,形成民生主義觀念,初步形成三民主義思想體系;2 月,孫中山在倫敦《雙周論壇》發表《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揭露清政府的專制主義苛政,主張對中國根本革命改造。 轉往日本 1897 年 7 月 1 日,孫中山乘「努美丁」號輪船離開英國,自倫敦經加拿大,8 月 16 日抵達日本橫濱。孫中山創中西學校。日本民黨領袖犬養毅遣宮崎寅藏、平山周迎接孫。孫中山被納入犬養毅羽翼,定居東京,由宮崎寅藏、平山周為伴,身分為宮崎和平山的中文教師。8 月至 9 月,孫中山和宮崎寅藏談話,認為「人民自治為政治之根則,故於政治之精神,執共和主義」。由此孫中山再結識頭山滿、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黑龍會山田良政等。11 月,孫中山在日本與宮崎寅藏筆談記錄,孫曾有「僕常持一都四京(五大鎮)之說:武漢(都)、西京(重慶)、東京(江寧)、廣州(南京)、順天(北京)」。 1898 年春,楊衢雲輾轉往來於東南亞、南非後前往東京與孫中山會合。孫中山來往日本東京、長崎、神戶、馬關等地吸收華僑入興中會。夏,孫中山移居橫濱,在東京會晤菲律賓起義軍代表彭西,支援菲律賓民族解放鬥爭;秋冬,與戊戌變法失敗後亡命日本的梁啟超多次商談聯合反清,未獲結果。清對孫中山招納,駐日公使李盛鐸許以「高位」,駐美公使伍廷芳透過孫眉誘導,廣東則由劉學詢勸説。9 月,劉學詢回國後,透過慶親王奕劻將《與孫文問答》呈報慈禧太后,示願以身家保孫中山回國,據奕劻稱:慈禧太后說:「今聯日已妥,新政待舉,正需孫文回國效用。他人尚優容不暇,自己何獨不能吸引之!」冬,孫中山斷然拒絕清政府各種渠道誘降。 1899 年春夏,孫中山在東京、橫濱和長崎等地聯絡策動,準備在廣東、湖南、湖北起事;6 月至 7 月,孫中山在橫濱同章太炎訂交。7 月,劉學詢在宗方小太郎安排下與孫中山密談,孫中山稱:「我之革命宗旨始終在興起中國」,劉稱:「若政治革命,可以協力;種族革命,恐其事甚難。天下事當先為其易而後圖其難」;孫中山為菲律賓起義軍購運軍械,租用日輪運抵菲律賓。夏秋間,孫中山再與梁啟超等在橫濱會談聯合反清,仍無結果。10 月 11 日,興中會、洪門、哥老會首領在香港成立興漢會,公推孫中山為總會長。孫中山為「喚起國民及不為康梁所惑」,宣傳反清革命主張與留學生和華僑。秋,孫中山派陳少白赴香港籌辦《中國日報》,於翌年 1 月出版;孫中山又命鄭士良等在香港設立聯絡會黨機關,密切聯絡廣東三合會。日本人提供報紙經費,報紙開辦先得何啟大力襄助,爾後香港富商之子李紀堂做靠山。冬,孫中山繪制《支那現勢地圖》付印,圖中對「已割之巖疆,已分之鐵路」均以「著色表明」,以便「覽者觸目驚心」。 惠州起義與赴美 孫中山重啟香港的革命根據地,聯絡並擴大秘密會黨的人脈。孫中山託付網路拓展工作給日籍顧問和同志,部分託付給湖南改革派畢永年;陳少白邀請廣東三合會一位大佬黃福赴香港,他在陳少白接受「白扇」頭銜之儀式中擔任主持。1899 年 11 月李鴻章接任兩廣總督,想北京混亂失序之際另起一個獨立政府。12 月 19 日,慈禧太后改任李鴻章署理兩廣總督。 1900 年 1 月,孫中山為菲律賓起義軍購妥第二批軍械。1 月 24 日,楊衢雲辭去興中會會長職,次日陳少白在香港創辦《中國日報》。在義和團運動浪潮下,英國竭力保全既得利益,主導「東南互保」,推動李鴻章「自主」。李鴻章透過清駐日公使向孫中山轉達:「值此國家危難之時,願與孫氏會晤,共計匡救天下之策,務請來粵一行。」香港總督卜力參與其事,何啟與陳少白會商由興中會協助李鴻章組建「自主」政府事宜;孫中山抓緊武裝起義之佈置,又不放棄「自主」活動。孫中山計畫兩廣獨立,以孫就讀醫學校時老師、香港總督卜力為中心,加上廣東富商劉學詢及兩廣總督李鴻章。6 月,孫中山先後過香港(未能入境)前往西貢、新加坡等地,積極策劃武裝起義。在劉學詢召喚下,6 月 8 日孫中山與楊衢雲、宮崎寅藏、平山周等坐日輪「煙打士」號赴香港;6 月 17 日孫中山一行抵達香港海面,宮崎、內田等代表孫中山去廣州與劉學詢談判。孫中山準備同李鴻章商談合作,希圖策動兩廣總督在華南「自主」。後因李鴻章奉詔北上,於 7 月 17 日趕赴上海回北京協調庚子條約,未獲結果。孫中山主動求見法國駐越北大使,6 月 21 日孫中山抵達西貢,攜帶哈爾蒙德大使給法屬印度支那總督之信。7 月,孫中山偕宮崎寅藏等離開香港赴日本,尋求起義後援。9 月 25 日,孫中山化名「吳仲」乘船赴臺,謀求武器援助,希望爭取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支援。9 月,孫中山由日本抵達臺北,建立起義指揮中心。11 月 10 日,臺灣總督下驅逐令,孫中山從基隆乘「橫濱丸」赴日本。 1901 年 1 月下旬,孫中山在橫濱為楊衢雲開追悼會。春,孫中山贊助留日廣東籍學生鄭貫一、馮自由等組織廣東獨立協會;6 月,秦力山等在東京創辦《國民報》月刊,為中國留學生革命報刊先聲,孫中山捐助出版費 1000 元。鄭士良與朋友吃飯時病倒身亡,孫中山恢復廣州活動一切希望幻滅。 1902 年,宮崎滔天出版孫自傳《三十三年落花夢》,1903 年中文譯本問世。孫中山在日本和章太炎談論時曾涉及革命發難及成功後建都地點,孫中山認為「謀本部,則武昌;謀藩服,則西安;謀大洲,則伊犂。視其規模遠近而已」,並說明:「定鼎者,南方誠莫武昌若。尚濱海之建都者,必遏遠武昌。夫武昌揚靈於大江,東趨賓山(江蘇省),四日而極,足以轉輸矣,外鑑諸鄰國,柏林無海,江戶則曰海堧爾;內海雖鹹,亦猶大江也 江沔之在上游,其通達等是矣,何必傅海!夫北望襄樊以鎮撫河雒。鐵道既佈,而行理及於長城,其斥候至窮朔者,金陵之絀,武昌之贏也」。 1903 年春,孫中山化名杜嘉偌,在越南、暹羅等地活動革命。8 月,為訓練遭日本軍事機構排除之中國學生,孫中山在日本青山練兵場附近創辦革命軍事學校。青山軍事學校運作不超過 4 個月,吸收約 15 名粵籍學員。入學誓詞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9 月,孫中山見留日學生廖仲愷、何香凝和馬君武等,暢論革命救國方略,希望他們在留學生中物色志士,「結為團體,以任國事」;孫撰《支那保全分割合論》一文,刊於東京出版《江蘇》雜誌,批判日本政客稱「保全」清朝政府和「分割」中國領土的謬論,強調「支那民族有統一之形,無分割之勢」。9 月 26 日,孫中山為「掃除保皇邪説」和「規復革命組織」,離日赴檀香山。孫中山在希爐宣傳鼓動,駁斥保皇派反動謬論,重建革命組織,命名為「中華革命軍」。孫中山為求工作方便,揚棄先前立場,加入三合會。12 月,孫中山返回火奴魯魯,多次演説抨擊保皇派,又改組《檀香新報》,親撰《敬告同鄉書》等,揭露保皇派「假革命」、「真保皇」。 1904 年 1 月 11 日,孫中山決定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孫中山並受「洪棍」(元帥)職務,在《檀香新報》發表《駁保皇派》,批判保皇派宣揚革命可招瓜分、中國當前只能實行君主立憲等。孫中山預先取得偽造檔案。3 月 4 日,孫中山親到夏威夷司法巡迴處宣誓自己在夏威夷出生。3 月 14 日,孫中山憑著誓詞,拿到出生證明:「他自己的宣誓以及證人所提供的證據,顯示他是在紀元後 1870 年 11 月 24 日出生於夏威夷島。」孫中山再據此領到夏威夷總督頒發之美國島居人民所持護照,然後才加入洪門;洪門為他「特別開臺戲」,「由主盟員某大佬封總理為洪棍。洪門軍職,例分洪棍、紙扇、草鞋三級。洪棍,即元帥之別名也」。3 月 31 日,孫中山帶著地方堂口給三藩市三合會之介紹信,啟程前往美國。 1904 年 4 月 6 日,孫中山抵舊金山,為阻其入境,保皇黨促清朝駐舊金山總領事轉告美國海關,指控孫中山持假護照。4 月,孫中山被拘留在碼頭木屋,等候原船下次到舊金山時,撥回檀島;孫中山忽睹被禁鄉人中所閱《中西日報》有「伍盤照」之名字,乃草一函,求賣報西童帶往。華裔報人伍盤照得悉孫中山乃洪門中人,即轉求舊金山致公堂幫助,該堂為全美各地洪門分堂之總部,總部大佬黃三德等與伍盤照同訪致公堂顧問律師,由其向移民局宣告即向首都華盛頓上訴,並把致公堂某物業向保單公司具保 500 元,擔保孫外出候判。最後孫中山被批准入境。孫中山改組《大同日報》,與保皇派論戰。王寵惠稱孫中山:「他隨時都是風塵僕僕,穿著破爛地出現在人們面前,但為了革命運動事業,他卻是熱心誠摯,永不灰心喪氣。」5 月至 9 月,孫中山為美洲致公堂重訂章程要義,注入民主革命的精神;稍後孫中山偕洪門首領黃三德赴美國各地,對會眾宣傳革命,實行註冊。6 月,孫中山巡迴全美十多個城市。9 月底,孫中山抵達紐約。10 月,孫中山在紐約報刊發表《中國問題之真解決》,稱清如「一座即將倒塌的房屋」,「全國革命的時機現已成熟」。當時在香港有《中國日報》,在夏威夷有《檀山新報》,在舊金山有《大同日報》,在新加坡有《圖南日報》。12 月,孫中山抵布魯塞爾,同中國留比學生就革命方略等問題反覆討論,並建立革命團體;孫中山旋前往倫敦。 1905 年春,孫中山在倫敦會晤嚴復,堅持民主革命,反對改革中國應從教育著手。春至夏,孫中山自英國赴德國、法國,在留學生中宣傳革命,並於柏林、巴黎組織革命團體;孫中山到布魯塞爾訪問第二國際書記處,闡明革命主張,同情社會主義,稱將「採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要避免其種種弊端」。 創立中國同盟會 1905 年 6 月 11 日,孫中山上「東京」號輪船,離開馬賽赴日,7 月 19 日抵橫濱。7 月 30 日,孫中山邀約各省留學生及華僑 70 餘人,有來自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科學補習所,在東京召開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討論建立統一革命組織。孫中山在日本極端民族主義黑龍會總部舉行大型會議,會中決議奉孫中山為領導。會議決定組建中國同盟會。8 月 20 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正式成立大會。 1905 年 8 月 13 日,孫中山出席東京留學生舉行的歡迎大會並作長篇演説,號召摒棄保皇派反對革命之説,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孫中山演說會場是東京富士見樓(麴町區飯田河岸),會場能容納千人。大會由宋教仁主持,有逾 700 名學生雲集在大廳內,許多學生不得其門而入,簇擁在門外,聆聽孫中山首度在東京公開發表演說。屆時爆滿,後來者猶絡繹不絕,門外擁擠不通;警吏令封門,諸人在外不得入,甚為喧嘩;又開門聽其進場。 第三至第十次起義 1905 年 9 月,孫中山委馮自由、李自重赴香港、澳門和廣州聯絡同志,接受會員;10 月,孫中山赴越南籌募經費,在西貢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12 月,孫中山建立廣東募債總局,向南洋僑商募集革命經費。 1906 年 2 月,孫中山自西貢抵達新加坡,建立同盟會分會。4 月,孫中山出席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分會。3 月至 6 月,孫中山先赴歐洲,旋經南洋到日本,再到南洋。孫中山曾往馬賽、巴黎。7 月至 9 月,孫中山自吉隆坡抵達芙蓉,與當地華僑座談,揭露清政府假立憲;旋赴檳榔嶼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後又至新加坡、西貢、日本。秋冬,孫中山與黃興、章太炎等制定《革命方略》,包括《軍政府宣言》、《對外宣言》等 8 個檔案,係備各地革命黨人起義時頒用;《軍政府宣言》是綱領檔案,闡發中國同盟會政綱。12 月,孫中山在東京舉行《民報》週年慶祝大會,系統闡述三民主義思想,主張制定「五權分立」憲法;孫中山分派中國同盟會會員前往江蘇省、安徽省、湖南省、廣東省、江西省等,策應萍瀏醴起義。 1907 年 2 月,要做為同盟會象徵旗幟設計,孫中山滿意青天白日旗,黃興則想要有中國古風、象徵平均地權政策的「井」字旗。孫中山與黃興爭執,孫中山稱:「僕在南洋,託命於是旗者數萬人,欲毀之,先擯僕可也。」一個月後,日本當局受清政府施壓,決定驅逐孫中山離境;為表達善意,日方除發布驅逐令之外,還以外交辭令表達歉意,並饋贈孫中山大筆款項。3 月,孫中山與胡漢民、汪精衛離日赴越南,在河內甘必達街 61 號設立廣東、廣西、雲南地區武裝起義總機關;孫中山又在河內、海防、南圻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並向旅越華僑募集起義經費。孫中山謊報金額,章太炎與宋教仁譴責,認為孫被日本政府收買;章太炎撤掉掛在《民報》社的孫照片,要求孫辭去中國同盟會總理一職。4 月,孫中山派胡漢民赴香港策應潮、惠、欽、廉起義。5 月,孫中山派黃興、胡毅生分赴郭人漳、趙聲部,爭取新軍反正;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潮州黃岡起義和惠州七女湖之役,不久失敗;9 月 1 日,孫中山命王和順於欽州王光山起義,防城起義爆發,因補給困難退入十萬大山,失敗;9 月至 10 月,孫中山派中國同盟會會員赴海防、西貢、新加坡、暹羅、檳榔嶼、吉隆坡等地籌集革命經費。10 月,孫中山私自委託宮崎滔天在東京幫他做財務處理,洽商購買軍火,形式上把同盟會其他領袖排除在軍事機密外。12 月 2 日廣西鎮南關之役,孫中山偕黃興等親赴陣地參戰。 1908 年 3 月,孫中山離開河內,經西貢赴新加坡籌款;3 月 27 日,孫中山指示黃興在欽州馬篤山再次發難,個多月終因彈盡失敗;4 月,孫中山派人赴仰光建立中國同盟會分會,年底分會遍及緬甸各埠;4 月 30 日雲南河口之役,孫中山電令黃興督師,堅持 20 餘天;秋,孫中山在新加坡設立同盟會南洋支部。9 月至 10 月,孫中山在新加坡《中興日報》發表文章批判保皇黨;9 月 11 日平實在《南洋總滙報》發表《論革命不可強為主張》,孫中山以筆名「南洋小學生」在《中興日報》發表《平實開口便錯》:「時勢者,純乎人事之變遷也;革命者,大聖人大英雄能為,常人亦能為。」 1911 年 1 月,孫中山委派黃興籌備廣州起義,統籌部下設 8 課。4 月 8 日,溫生才暗殺廣州副都統孚琦。4 月 27 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趙聲、黃興等人領導廣州黃花崗起義。後收殮到 72 具烈士遺骸,合葬於黃花崗。孫中山稱:「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籌款與武昌起義 1909 年 1 月,孫中山在南洋各埠籌款;5 月至 10 月,由於活動困難,孫中山赴歐洲宣傳籌款。10 月,香港成立中國同盟會南方支部,孫中山籌劃廣州起義;10 月下旬,孫致函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子匡等,解釋陶成章、章太炎之攻擊,指其危及「革命前途」。11 月,章炳麟猛烈反擊偽《民報》,呼籲海外華人不要捐資給孫中山;陶成章譴責乾綱獨斷,再度要求同盟會開除孫中山。11 月至 12 月,孫中山自英國抵美國,向紐約、波士頓等地華僑籌款。 1910 年 1 月至 2 月,孫中山由紐約經芝加哥抵達舊金山,建立 10 多個同盟會分會。3 月,孫中山建立「美洲三藩市中國同盟會總會」(通稱「美洲同盟總會」),建議改組《美洲少年》週刊為《少年中國晨報》作機關報。同月,孫中山抵檀香山,改組興中會為中國同盟會檀香山分會。6 月,孫中山密赴日本,晤黃興、趙聲等;7 月,孫中山抵新加坡;8 月至 10 月,孫中山在檳榔嶼指導整頓南洋同盟會組織,準備起義;11 月 13 日,孫中山在檳榔嶼主持秘密會議,「鼓其勇氣,乘此良機,重謀大舉」;11 月中下旬,孫中山派趙聲往香港聯絡廣州新軍;12 月,孫中山再赴歐美籌款。 1911 年 1 月至 2 月,孫中山經歐洲到美洲,在紐約、舊金山、溫哥華等地籌款。3 月中旬,孫中山往美國東部,沿途在加拿大籌款。5 月 3 日,孫中山在美國芝加哥召集會議,商討起義善後及再圖大舉等問題。6 月,孫中山在舊金山聯合美洲同盟會和致公堂。7 月,孫中山到美國委陌林埠。 1911 年 10 月 10 日(農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武昌駐軍亂起,找上守備統領黎元洪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熊秉坤稱:「孫先生乃革命創始者,黨人遍佈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起義後幾週之間,革命席捲華中、華南,各省紛紛宣佈脫離中央。自武昌起義後,袁世凱被迫回籍養病,清廷命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平亂,但其所率軍隊多為袁所訓練,不受節制,清廷至此不得已再起用袁為內閣總理大臣,節制諸軍。 1911 年 10 月 12 日,孫中山決定「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後回國」。10 月 20 日,孫中山經聖路易、芝加哥抵紐約,擬由黃興率湖北革命軍,由胡漢民、朱執信等策劃廣東反正;又向美國朝野介紹中國革命宗旨,希得同情支援。10 月下旬,孫中山抵倫敦,經美國人荷馬李介紹,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主任會談,商停止借款清政府及貸款給革命政府,不果。11 月 10 日,在國外得悉「武昌已經為革命軍佔領」後,孫中山開展外交活動。11 月 11 日,孫中山抵倫敦,就武昌起義成功接受《濱海雜誌》採訪。孫中山在倫敦草擬《告世界書》。11 月中旬,孫中山抵達巴黎,會見法國總理克里孟梭、外交部長畢盛和議員。11 月 16 日,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在新會縣(今江門市)發動武裝起義。11 月 23 日,孫中山於馬賽會晤東方滙理銀行總裁西蒙(Stabislas Simon)。11 月 24 日孫中山由法國乘「丹佛」號輪船,行前電集會上海討論中央政府組成之各省代表,稱「但求早鞏固國基」,可推舉黎元洪或袁世凱任總統,「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 建立民國 File 孫中山先生jpg1911 年 6 月,孫中山在舊金山留影 FileXh3 Colorjpg 攝於 1912 年 1 月,孫中山就職臨時大總統 File1912 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儀式上,宣讀的大總統誓詞。jpg1912 年元旦,孫中山在就職儀式上,宣讀的大總統誓詞 File1912Jimingxiaolingjpg1912 年 2 月 15 日,孫中山祭明孝陵 1911 年 12 月 14 日,各省諮議局代表雲集南京,共計 44 人,分別代表 17 個省份。12 月 21 日,孫中山過香港,晤胡漢民、廖仲愷,拒絕留在廣東,堅持赴上海、南京,因「滬寧在前方」而「今之大患在無政府」。孫中山稱:「今日中國如能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此亦足開世界未有之例,何必言兵。」12 月 25 日,孫中山抵上海,黃興等歡迎,答中外記者稱:「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在上海寓所主張總統制,認為處此「非常時代」,不願「居於神聖贅瘤」,無所作為,「以誤革命之大計」。孫中山與《大陸報》主筆談話稱:「革命不在金錢,而全在熱心。」孫中山向英國政府要求三事:「一、止絕清廷一切借款;二、制止日本援助清廷;三、取消各處英屬政府之放逐令,以便予取道回國。三事皆得英政府允許。」12 月 26 日,孫中山與黃興等在寶昌路 408 號(今淮海中路 650 弄 3 號)行館召開中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商討組織臨時政府方案。12 月 29 日,中國同盟會連夜赴南京召集代表開會,提出成立政府,孫被奉天、直隸、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代表選舉為首任臨時大總統,以 16 票當選。12 月 30 日,孫中山在上海召開中國同盟會本部臨時會議,改訂中國同盟會暫行章程,宣言革命黨人「當臨時政府組織之際」,當成「堅固不破之群」,駁斥「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稱革命黨人「必完全貫徹此三大主義而無遺」;孫中山決定赴南京就職,不顧「北方將派大軍渡江」之流言。 1912 年 1 月 1 日(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由上海抵達南京,晚上 10 時在南京總統府舉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宣誓就任。 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宣言》規定臨時政府:「盡掃專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對內「民族之統一」、「領土之統一」、「軍政之統一」、「內政之統一」、「財政之統一」,對外消除「辱國之舉措」、「排外之心理」,主張「和平主義」。 南京臨時政府定用五色旗為國旗。1912 年 1 月 2 日,孫中山通電各省改用陽曆,並以 1 月 1 日為民國建元之始;1 月 3 日,孫中山公佈各部總長、次長名單組閣,各省代表會改組臨時參議院;1 月 4 日,孫中山電令廣東代理都督陳炯明出兵北伐:「和議無論如何,北伐斷不可廢」;1 月 7 日,孫中山《告友邦書》,稱民國承認「革命軍興」前清與各國之條約、借貸和權利。1 月 8 日,孫中山批准發行中華民國軍需公債,定額 1 億元,只售出 700 多萬。孫中山不願延長內戰,雙方遂派代表在上海議和,孫中山提出:一、清帝退位;二、袁絕對贊同共和;三、孫自清帝退位後辭職;四、由參議院選舉袁為臨時大總統;五、袁被選後,當宣誓遵守《臨時約法》,袁必「誓守參議院所定之憲法,乃能接受事權」,袁乃嗾使段祺瑞等電清廷實行共和。1 月 22 日,孫中山電伍廷芳,令將議和辦法轉告袁;中國同盟會 2000 多名會員代表參加會議,透過胡漢民代表孫中山提議修改誓詞為「顛覆滿清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選汪精衛為總理沒有就任。 曾訪問過孫中山之記者提到「他真誠、慎思的外表」,以及「安靜、沉穩的舉止」。2 月 5 日,孫中山批准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2 月 12 日,清廷下詔宣統帝遜位,詔書文字由南京方面草擬,再傳給袁。2 月 13 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任臨時大總統,並薦袁代任;臨時參議院即按議和條件舉袁為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 月 15 日,孫中山祭明孝陵時向文武官員講話。 1912 年,孫中山強調必須在「效力與憲法等同」的檔案中首先寫進「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的條文,「一以表示我黨國民革命真意意之所在,一以杜防憎主人者」。《臨時約法》確定人民的權利義務及臨時政府參議院的組織與職權,並規定《約法》施行後 10 個月內成立國會。行政權由總統與內閣分享,且閣員須由國會透過任命。內閣由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組成,法院為司法機關。3 月 3 日,南京臨時政府陸續發布社會政治改革法令:「解放」疍戶、惰民、丐民、義民、剃髮者及優、倡、隸、卒等,一律「平等」;禁絕販賣華工;賑濟災民;嚴禁官吏違法;鼓勵華僑投資;保護工商業;改革教育。三個月中,南京臨時政府共頒布 30 餘件法令有利建政和工商業。3 月 3 日,中國同盟會本部於南京召開會員大會,5000 人參加,宣佈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制訂 9 條政綱,舉孫為總理。3 月 11 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強調「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參議院為防袁野心,特設「責任內閣制」,以唐紹儀為國務總理,並設國務會議以行使職權,但袁不能容,唐紹儀被迫辭職,以陸徵祥代之。3 月 29 日,孫中山出席臨時政府各部總次長、衛戌總督、各軍師旅司令官舉行餞別宴會。1914 年 5 月,臨時約法遭罷廢,新法除去所有行政權約束,並無限期延長總統任期。 任鐵路督辦 1912 年 4 月 1 日,孫中山在南京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繼位。同日中國同盟會會員舉行餞別會,孫中山重申要社會革命,「一面圖國家富強,一面當防資本家壟斷之流弊」。孫中山辭職後不再過問政治,離開南京,前赴上海。4 月 9 日,孫中山應黎元洪邀抵武漢。孫中山在廣東說:「吾國乃社會主義之民國,欲行社會主義。吾等皆是真誠的社會主義領袖。」6 月,唐紹儀內閣垮臺。 8 月,宋教仁以中國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及國民公黨,改組成國民黨,推孫中山任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為理事,實際黨務由宋教仁主持。孫中山任總理,黃興為協理。袁邀請南方領袖到北京會晤,8 月 24 日孫中山抵首都。孫中山留北京月餘,與袁談話 13 次。8 月 25 日,國民黨在北京成立大會,舉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代理;孫中山演説《解決民生問題》。9 月 3 日,孫中山在五族共和合進會與西北協進會講「五族共和」的意義。9 月 25 日,孫中山、袁公佈聯合宣告,提出建立中央集權之政府,去軍事化,開放外國資本,促成政黨和解,穩定政局。 1912 年 9 月 10 日,袁世凱「特授孫文以籌劃全國鐵路全權將擬築之路先與各國商人商議借款招股事宜」《任命狀》第 360 號,19120910。袁世凱任孫中山為鐵路督辦,每月可支領經費 3 萬元。同月,孫中山視察北寧鐵路、津浦鐵路北段和膠濟鐵路及陽泉煤、鐵礦,多次談話修建鐵路。10 月,孫中山委王寵惠與英商簽定廣州至重慶及蘭州的鐵路線,袁世凱橫加阻撓,不予批准。10 月 10 日,孫中山為英文《大陸報》撰文:「實業主義之行於吾國必矣」。10 月 14 日,孫中山稱中國鐵路總公司已在上海成立;孫中山在中國社會黨本部演説 3 天,評論社會主義學説及派別,理解和同情社會主義。12 月上旬,孫中山通電呼籲政府和國民反對沙俄強迫外蒙簽訂《》和《商務專條》。 1913 年 2 月 11 日,孫中山赴日本考察,藉以籌措外資興建鐵路。2 月中旬至 3 月下旬,孫中山訪問長崎、門司、下關、神戶、東京等,參觀工廠和學校,闡明中日「互為提攜」,與三井物產董事山本條太郎等籌設「中國實業公司」。2 月至 6 月,袁世凱提供巨額,誘使國民黨員另組政團,有國事維持會、政友會、超然議員社等從國民黨分裂出來。3 月 4 日晚,孫中山在東京設宴答謝日本各界人士,牧野外相等內閣閣員應邀出席。3 月 11 日,孫中山與宋嘉樹、戴季陶等參觀大阪《每日新聞》社。3 月 14 日,孫中山與戴季陶、馬君武、宋嘉樹、何天炯等出席神戶國民黨交通部正支部長吳錦堂在寓所所設午餐會。 二次革命與中華革命黨 1913 年 3 月 20 日,宋教仁在上海滬寧車站遇刺,兩天後重傷不治。3 月 22 日,孫中山在長崎悉宋教仁在上海被刺;3 月 23 日,孫中山參觀長崎三菱造船所後,下午即乘船返國。3 月 25 日,孫中山抵上海力主公開與北京政府決裂,並以武力抗袁。 3 月 27 日,孫中山在黃興寓所商討對策時,主張「聯日」、「速戰」,願親任其事,大部與會者希望「法律解決」;6 月中下旬,孫中山赴廣東,經澳門到香港,促陳炯明「四省獨立,廣東同時宣佈」。袁世凱罷免反對善後大借款之三都督李烈鈞、胡漢民、柏文蔚,引發二次革命,終因勢單力薄,兩個月內被各個擊破。7 月 12 日,李烈鈞在江西首發「二次革命」,孫中山稱是「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召各方促袁辭職。李烈鈞為江西討袁軍總司令,黃興 7 月 15 日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柏文蔚任安徽討袁軍總司令,陳其美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7 月 22 日,孫中山宣言促袁辭職:「文不忍東南人民久困兵革,必以阻此反對君主專制之決心、反對公之一人。義無反顧」。8 月 2 日,孫中山乘船離開上海;8 月 3 日抵福州馬尾,知廣東無望,遂前往日本。9 月初,袁已弭平所有叛亂。9 月 15 日,袁通緝孫中山、黃興等。12 月,孫中山致函鄧澤如等,稱不因「二次革命」失敗而「灰心」、「縮步」。 中華革命黨於 1913 年底開始籌建。9 月 27 日,中華革命黨吸收第一批 5 名黨員,孫中山嚴格入黨程式,起草入黨章程誓約,須蓋右手中指指模:實行宗旨,服從命令,盡忠職務,嚴守秘密,誓同死生。 1914 年 1 月,孫中山派陳其美赴大連,聯絡中國東北;5 月 10 日,孫中山在東京創刊《民國》雜誌,後為中華革命黨機關刊物。5 月 7 日,孫中山在廣州嶺南學堂講演:「憶吾幼年,從學私墪,僅識之無。不數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吾鄉。故每於課暇,輒與周圍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國,拯救同類之願,於是乎生。當時所懷,一若必使我國人人皆免苦難,皆享福樂而後快。」7 月 8 日,中華革命黨在東京築地精養軒舉行成立大會,與會者約 300 餘人。孫中山任總理,公佈手書《中華革命黨總章》。入黨者必須按指印、立誓約,絕對服從孫,發誓「為救中國危亡,拯生民困苦,願犧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權利。」孫中山的提案遭到部分革命黨人抵制,特別是黃興。 1915 年 3 月 14 日,孫中山致書日本外務省大臣,向日本政府承諾優於二十一條要求之權利讓渡。11 月 15 日,孫中山委居正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袁著「國體投票」,要各區、各省之國民代表,投票贊成改行君主政體,又指使參議議員上書擁戴袁為皇帝。 1916 年 4 月 9 日,孫中山、宋慶齡等在日本友人田中昂寓所舉行小型聲討袁集會(又稱「帝 制 取銷一笑會」)。4 月 27 日,孫中山為討袁大計,偕廖仲愷、戴季陶、張繼等,離日返國。5 月,孫中山函黃興,稱「中國問題實為新舊之爭。換言之,則為民黨與官僚派之爭」;主張加強團結及武裝。6 月 6 日,袁逝世。孫中山下令「解散」中華革命軍,決定停止中華革命黨一切活動,「解散黨人」,「取消本黨名義」。7 月 17 日,孫中山在上海張園舉行茶話會,研討袁死後形勢和建設方針。10 月 31 日,黃興逝世;11 月 24 日,孫中山與弔唁友人前來上海哈同花園。 護法之役與中國國民黨 1917 年,為反對段祺瑞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7 月 6 日孫中山等南下掀起護法運動。同日孫中山得海軍支援後由上海乘艦南上,朱執信、廖仲愷、章太炎、何香凝等同行。7 月 10 日,孫中山抵汕頭,在歡迎會上稱「要除盡假共和,方有真共和出現」。孫中山以維護臨時約法為召,聯合西南在廣州組織軍政府。7 月 17 日,孫中山抵廣州。7 月 21 日,海軍總司令指揮麾下 15 艘軍艦駛離上海赴廣州,時廣州聚集 130 位國會代表,約佔總數 13。7 月 29 日,《中華新報》刊登孫中山稱:「假共和之禍猶甚於真復闢」,因為「帝制實不能與共和競爭」。8 月 25 日,國會非常會議在廣州開幕。9 月 1 日,國會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9 月 2 日,陸榮廷即通電國會議員和廣州士紳、商人:「總統存在,自無另置政府之必要,元帥名稱,尤滋疑議,易淆觀聽。廷等愚庸,只知實事求是,不為利權競爭,標榜張皇,義所不取,此舉實不敢輕為附和。」拒任元帥。9 月 10 日,孫中山正式就任。9 月 13 日,廣州軍政府對德宣戰。財政方面,自軍政府部長到辦事員,每人月支零用費 20 元;孫中山委託廖仲愷經營,僑胞百餘萬元捐款起支撐。蔣介石撰上對北洋軍作戰計劃及滇粵兩軍對於閩浙單獨作戰之計劃。10 月上旬,護法戰爭開始衡山、寶慶戰鬥;10 月 12 日《中華新報》刊出孫中山發布討伐段祺瑞令,指段祺瑞「陽託共和,陰行帝制」,成為「共和之蟊賊,人民之大蠹」,號召全國「討滅偽政府,還我約法,還我國會,還我人民主權」。11 月 18 日,孫中山通電反對南北調和,堅持「恢復約法及舊國會」。 由於南方軍閥無意護法,故不久即醞釀議和。1918 年 5 月,軍政府改組,實權掌握在軍閥手中。軍政府以七總裁取代大元帥,領導南方與西南各省。國會非常會議透過《軍政府改組大綱修訂案》,選舉唐紹儀、唐繼堯、孫中山、伍廷芳、林葆懌、陸榮廷、岑春煊為政務總裁;不久,岑春煊被推舉為主席總裁。5 月 4 日《軍政府改組修正案審查報告》透過後,孫中山即向國會辭去大元帥職;5 月 21 日孫中山離開廣州,第一次護法運動告終。5 月 26 日到三河壩。6 月 1 日,孫中山由汕頭經臺北前赴日本。後來孫中山再由日本往上海,與先到之宋慶齡住進華僑捐贈之莫利哀路 29 號寓所(今香山路 7 號、上海中山故居)。孫中山從事著述,力求「以主義普及國民」。1919 年 8 月,孫中山堅決辭去總裁職:「決不與之共飾護法之名,同當誤國之罪。」 1919 年 8 月 7 日,孫中山致電廣州非常國會,正式辭去政務總裁職。10 月 10 日,孫中山改組中華革命黨,擴大吸收黨員,成立中國國民黨,加上「中國」兩字以與 1912 年的國民黨區分。總部有總務部、黨務部、財政部,孫中山以居正、謝持、廖仲愷為主任。 1920 年 6 月 29 日,孫中山致函日本陸軍大臣田中義一,譴責日本侵華政策,指日本政府「專以援助反動黨排除民主主義為事」。陳炯明在桂軍三路進迫下出師討桂,粵軍於 10 月攻克廣州。陳炯明奉孫中山命率粵軍從福建返廣東,打敗盤踞廣東的舊桂系,重建廣東根據地。秋,孫中山試圖與湖南自治派的趙恆惕談判結盟,並透過湖南,爭取和四川、雲南結盟。11 月 9 日頒布的中國國民黨總章規定,中國國民黨以實施三民主義、創立五權憲法為目的。11 月 10 日,孫中山委陳炯明為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11 月 28 日,孫中山設法返回廣州。12 月 30 日,孫中山批復林支宇函,「聯省只能成官治,不能成自治」,「以分縣自治為立國基礎」。 任非常大總統 1921 年年初,舊國會在廣州重開,因不足法定人數,故稱國會非常會議,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孫中山設法號召舊國會 225 名議員,於 4 月 7 日在廣州集會,推選總統。4 月,國會透過《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5 月 5 日,孫中山就職,實際轄區僅有廣東,實權在陳炯明。民國政府成立。7 月,孫中山下令討伐廣西,兩個月克南寧、桂林、龍州。10 月,廣州非常國會批准孫北伐計劃。10 月中旬,孫中山巡廣西,3 萬人準備北伐,組織大本營;10 月 29 日孫中山在梧州設大本營,進軍桂林,又派汪精衛到廣州籌餉。 1922 年 2 月 3 日孫中山下動員令,10 萬餘人出師北伐。4 月 18 日,孫中山派廖忡愷晤陳炯明,勸其晤商北伐;陳炯明拒不前往,電辭本兼各職。4 月 21 日,孫中山下令免陳炯明廣東省長、內務部長兼粵軍總司令職,專任陸軍部長;晚,陳炯明退惠州。5 月 4 日孫中山令從韶關北伐,李烈鈞為北伐軍總司令,許崇智為三路總指揮;5 月 6 日孫中山赴韶關督師,旋大本營總攻擊令,北伐軍三路進江西。陳炯明主張聯省自治,與直系軍閥勾結。6 月 1 日,孫中山返回廣州。6 月 16 日,陳炯明事變,葉舉炮打孫中山寓所,突然炮擊總統府,孫中山只有警衛部隊 500 人,配輕武器;陳炯明部約 3 萬人,備重炮。陳炯明兵變,宋慶齡不願與孫中山同行,認為「目標太大,容易被叛軍發現」,覺得個人不致有何危險,對孫中山說:「中國可以沒有我,不可以沒有你。我請求你先走吧!」英國只派一艘炮艇供孫調遣,孫中山得以在 8 月 9 日離開珠江,抵香港轉上海。9 月至 12 月,孫中山在上海寓所 3 次召集在上海各省中國國民黨負責人廖仲愷、汪精衛、胡漢民、張繼、楊庶堪討論改組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和吳佩孚談判,盼望能回到北京;孫中山同時與張作霖秘密交涉,從張作霖處得到若干經費。年底,孫中山策動駐廣西滇軍、桂軍及駐西江部分粵軍,趕走陳炯明,奪回廣州。 1923 年 2 月 21 日,孫中山抵廣州,重建大元帥府,稱「不是再拿護法問題作工夫」。3 月 2 日,孫中山以大元帥特任楊庶堪為大本營秘書長,朱培德為大本營參軍長兼大本營護軍司令。時陳佔據東江一帶及潮州、汕頭等地,與孫中山相持。4 月 20 日,孫中山督師北伐,與參謀長蔣介石從廣州火車北上。11 月 19 日,陳部四路反撲,孫中山親指各軍守衛廣州。 聯俄容共 1918 年夏,孫中山致電列寧,對俄國革命黨人「艱苦鬥爭表示十分欽佩」,希望中俄兩國革命黨人「團結共同鬥爭」。 1921 年 12 月底,共產國際代表馬林由張太雷陪同,在桂林訪問孫中山長談 3 次。 1922 年 8 月,蘇聯政府秘密以馬林聯絡孫中山;馬林和李大釗多次晤孫,討論振興中國國民黨。 1923 年 1 月 17 日至 1 月 26 日,蘇聯政府全權代表越飛到上海與孫會談,月底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確立孫中山「聯俄」政策,包括:蘇聯願援助中國完成統一;蘇聯願拋棄沙俄對華之不平等條約,另行開始中蘇交涉;中東鐵路問題由中蘇協商,暫維持現狀;蘇聯無意使外蒙脫離中國,蘇軍也不必立時撤退。同年,孫中山派出「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回訪蘇聯,邀請蘇聯政治與軍事顧問回到廣州,幫助中國革命。 1924 年 1 月 20 日至 1 月 30 日,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 月 20 日上午的開幕演說上,孫中山強調必須改組黨,將黨變成革命、建國工具。大會主席團由胡漢民、汪精衛、林森、李大釗及謝持 5 人組成,蘇聯顧問鮑羅廷也出席大會;大會決議中國共產黨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但須服膺三民主義及遵守黨綱黨紀;與會代表百多人,包括 20 多名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4 年 6 月 16 日,孫中山在鮑羅廷等陪同主持黃埔軍校開學典禮。6 月,黃埔軍校正式開學,第一期有學員 600 多人,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任命蔣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蘇聯派出多名軍官作顧問,並安排中國共產黨黨員入軍校就讀或任教。 1924 年 8 月 3 日起,孫中山講民生主義四講,其中在廣州大學演講民生主義時批評馬克思主義,駁斥馬克思主義之剩餘價值說,也摒棄階級鬥爭之重要角色;和鮑羅廷對話後一星期,孫中山再次演講民生主義,推翻先前批評,再次主張民生主義即是社會主義。 1924 年 9 月 3 日,江浙戰爭爆發。孫中山試圖重新發動北伐,成為統一戰線的絆腳石、革命動員一致行動的異聲。9 月 4 日,孫中山召開北伐籌備會議,以胡漢民為代帥兼廣東省長。9 月 12 日,孫中山移大本營至韶關,親自督師。9 月 17 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孫中山因與皖系、奉系訂立反直聯盟,所以決定討直。同日,廖仲愷辭去軍需總監、財政部長和財政廳長。中國國民黨內部出現批評、抗議,孫科辭去廣州市長,廖仲愷放棄廣東省省長,蔣介石也拒絕讓黃埔師生參加北伐,只派一連兵到韶關保衛孫中山。1924 年 10 月,廣州商團事變,成為北伐變數。 FileWhampoaSunjpg 孫中山同蔣介石(中)、何應欽(左)、王柏齡(右)合影 FileWhampoa3jpg 孫中山在黃埔軍校開學禮演講,在場有宋慶齡、蔣介石、廖仲愷,臺下身著白色西裝的歐洲人為蘇聯代表 FileSun Yatsen 1924 Guangzhoujpg 孫中山晚年照(1924 年),被引用在新臺幣 100 圓紙鈔上 北上與逝世 1924 年 10 月下旬,直系第三軍軍長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10 月 30 日,孫中山捨棄在韶關建立之總部,返回廣州。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分別致電孫中山,請他北上共商國是。11 月,孫中山應邀北上討論國是,提出「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兩大號召,同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張作霖等作鬥爭。孫中山發表《北上宣言》,主張召開國民會議,以謀求中國和平統一,對外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對內實行民治。11 月 17 日,孫中山抵上海。孫中山稱:「第一點就要打破軍閥,第二點就要打破援助軍閥的帝國主義。打破了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以和平統一,才可以長治久安。」11 月 24 日,孫中山與宋慶齡抵達日本神戶。11 月 25 日,孫中山在神戶,頭山滿前來拜訪長談。11 月 28 日,孫中山在神戶演講《大亞洲主義》,主張日本政府不要做「西方霸道的鷹犬」,而應做「東方王道的干城」。孫中山在《入京宣言》中稱:中國「仍處在帝國主義各國殖民地之地位,固而吾人救國之責,刻不容緩」。 1925 年 1 月,孫中山堅持速開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善後會議。2 月,善後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共兩黨均激烈反對,4 月善後會議結束,一無所成。孫中山扶病入北京,苦無成果,終於病情惡化。3 月 11 日,孫中山在總理遺囑上簽名,遺囑稱「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3 月 12 日 9 時 30 分,孫中山的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停止。孫中山在北京逝世。 File1925 年 3 月 12 日在北京舉行的孫中山葬禮jpg 靈堂 FileObituary of Sun Yatsenjpg 訃告 File 國父遺囑png 政治遺囑 File 孫中山逝世後,北京碧雲寺祭堂外的輓聯jpg 輓聯 FileSun mausoleumjpg 中山陵 名號 孫中山用過大量中文、英文、日文化名與筆名,多是為擺脫通緝或隱蔽身份,部分則宣揚革命或表達人生期望。 幼名帝象:象其出生地翠亨村北帝廟之北帝,非象皇帝。又據説孫出生後祖母請算命先生稱孫是「天子命」,於是孫家人為其取名帝象。 名文:是童年入讀翠亨村村塾時,老師給孫起。孫從來不自稱「孫中山」,在一切中文公文及書信皆用「孫文」簽署。 字德明。又字載之:孫於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後,漫遊歐美時之假名,倫敦蒙難後,劍橋大學教授翟理斯撰傳,孫遂以載之寫入傳中,然自後絕不稱用。 教名日新:1884 年,孫領洗為基督徒時取名「日新」,取自《禮記大學盤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號逸仙:區鳳墀據「日新」二字,為孫改號「逸仙」,寓意「自由神」。羅馬化:「日新」的廣州話音譯為英語時是 Yat Sen ,因此與洋人交往時一律採孫逸仙(Sun Yat Sen)。 化名中山樵:1897 年秋到日本後化名中山樵,事緣日本人平山週迴憶他與孫在日本最初交往時說:「總理來京曰:『昨夜熟慮,欲且留日本』。即同車訪犬養,歸途過日比谷中山侯爵邸前,投宿寄屋橋外對鶴館,掌櫃不知總理為中國人,出宿泊帖求署名。弟想到中山侯爵門標,乃執筆書〔姓〕中山,未書名;總理忽奪筆自署〔名〕樵。曰:『是中國山樵之意也』。總理號中山,蓋源於此」。化名高野長雄:孫易名以秘密通訊,蓋日本明治維新志士中有高野長英者,由平山周代擬。甲辰年(1904 年)以前秘密通訊署名多用中山,以後改用高野。孫中山還有化名陳文、陳載之、中山二郎、吳仲、高達生、杜嘉諾、艾斯高野、阿羅哈等,總數達 30 餘個。 通稱孫中山:章士釗將「中山樵」改為「孫中山」,說:「時先生名在刊章,旅行不便,因易姓名為『中山樵』,『中山』姓,『樵』名 顧吾貿貿然以『中山』綴於『孫』下,而牽連讀之曰『孫中山』。始也廣眾話言,繼而連章記載,大抵如此稱謂,自信不疑。頃之一呼百諾,習慣自然,孫中山孫中山 云云,遂成先生之姓氏定形,終無與易」。 外號大炮:輔仁文社創始人謝纘泰對孫印象一直不好:「孫逸仙看來是一個輕率的莽漢,他會為建立『個人』的聲望而不惜冒生命危險。他提出的都是易招物議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沒有幹不了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沒有幹不了的 事事一帆風順 『大炮』!」渾名「孫大炮」,據說是袁世凱在背後說孫是個「大炮」叫出來。 孫曾以洪秀全自命。清政府公文中,皆在其名字「文」上加上三點水部首,貶稱其為「孫汶」。 1925 年 3 月 12 日,孫中山逝世,於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時,原靖國軍豫軍討賊總司令和建國軍北伐先遣隊總指揮樊鍾秀特致送巨型素花挽幛,橫額當中大書「國父」,其唁電輓幛,均稱「國父」,這是孫逝世後在公開場合開始被尊稱為「國父」。 思想及著作 孫中山少年時在夏威夷,使孫中山生出一個樸素想法:同胞過著和平、安樂的生活。 1894 年,孫中山《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𣈱其流」的變法自強主張遭拒絕;後創立興中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的民主革命主張。 孫中山思想的核心是堅決、完整的民主主義;在孫領導下,中國歷史由「帝國」轉變到「民國」,此後歷史雖變,但將中國建成高度民主的現代國家始終是中華兒女不變的目標。 1905 年,組成中國同盟會,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政綱。 1912 年,列寧在《湼瓦明星報》發表《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孫中山綱領的每一行都滲透了戰鬥的、真實的民主主義。他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對政治表示冷淡,甚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自由或容許中國專制制度與中國『社會革命』、中國立憲改革等並存的思想。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它直接提出群眾生活狀況及群眾鬥爭問題,熱烈地同情勞動者和被剝削者,相信他們是正義的和有力量的。」 馮自由在《革命逸史》稱:「國父之信教,完全出於基督救世之宗旨。 然其所信奉之教義,為進步的及革新的,與世俗之墨守舊章,思想陳腐者,迴然不同。」 在哲學上,孫中山提出「知難行易」說,批判「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的保守思想。 孫中山著有書籍《三民主義》(1924 年十六講版)、《革命方略》、《五權憲法》、《中國革命史》(1923 年)、《中國存亡問題》(1917 年)、《建國大綱》(1924 年)、《建國方略》(1921 年)、《民權初步》(1917 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孫文學說》(1919 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一)、《實業計畫》(1920 年)(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孫中山遺著編有《孫中山選集》、《孫中山全集》等。臺北 1969、1973、1985 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1917 年 2 月 21 日,孫中山寫成《社會建設》(又名《民權初步》),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三;書中述及會議細則,「教吾國人行民權之第一步」。 1919 年,《實業計劃》首次發表,兩年後由上海民智書局出版英文版和中文版單行本,孫中山在本書中繪制一幅中國近代化的藍圖:修築十萬英里鐵路、百萬英里公路;整治長江、黃河、珠江等;開鑿運河;建設三個世界大港、四個二等港、九個三等港和十五個漁業港;開發煤、鐵、石油;建鋼鐵、水泥、機床、造船等工廠及食品、紡織、建築等企業;改良農業、營造森林和移民墾邊 孫中山非常理解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化、實業化意義重大,主張與強調引進近代西方產業,「吾之意見,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 評價及影響 李大釗說:中山先生的人格偉大,無論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敵,都沒有不承認的。〈在列寧逝世二週年紀念大會上的演說〉,1926 年 1 月 27 日;《李大釗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4 年。 1945 年 3 月 31 日,毛澤東〈對《論聯合政府》的說明〉稱:「對孫中山講得是否太多了?不多。我們要善於引用他,這沒有害處,只有好處。 他的遺囑中『喚起民眾、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這兩條是基本策略,他關於民主講得最好,要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美國共產黨現在把華盛頓、林肯都當作自己的旗幟,我們就有孫中山,而且有一段姻緣,曾經和他合作過。內戰時期不講他不能怪我們,因為那時我們被打倒在地上,不把孫中山丟開自己就站不起來,如同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一樣。現在不同了。對黨內一些人存在不尊重孫中山的情緒,應該說服。」1956 年 11 月 12 日,毛澤東為紀念孫中山誕辰九十週年寫《紀念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1925 年 1 月 31 日,已卸任日本遞相的犬養毅於東京回憶稱:「孫實不愧為一廉潔之士,處世接物,既決無半點私心,且又常以實現其理想為懷,其為自己之主義而苦戰奮鬥,備極勞瘁者,蓋數十年。雖其所志未克盡伸,然其勇往直前之氣,固數十年如一日也。」 《孫逸仙傳記》作者美國人林百克認為:孫中山做革命事業並不把錢當做最重要緊,他曾說:「金錢並不是常常有用的,北京政府有很多的錢,但是他仍舊得不到真正替他出力的人。人民覺醒之後,金錢在革命事業裡面是比較不重要的。」 法國漢學家白吉爾認為,孫中山是 20 世紀之子,是現代中國肇建者之一。 紀念 1912 年 3 月 10 日,孫中山與胡漢民、孫科等前往紫金山狩獵,稱希望百年後葬於此。 1925 年 4 月 16 日,廣東省政府將香山縣改稱中山縣;永豐艦改名中山艦,以資紀念。 1929 年 6 月 1 日,孫中山靈柩安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家庭 孫中山祖父孫敬賢有三個兒子,依序是孫達成(1813 年-1888 年,孫的父親)、孫學成(1826 年-1864 年)、孫觀成(1831 年-1867 年)。父孫達成(1813 年 9 月 26 日 1888 年 3 月 23 日),母楊氏(18281910)。長兄孫眉(18541915),二姊孫金星(18571860),三兄孫德佑(18601866),四姊孫妙茜(18631955),六妹孫秋綺(1871 年 9 月 3 日 1912 年 4 月 18 日)。溯自常德至廣東,孫中山是為第十八代。 FileSun Yat Sens familypng1901 年,孫中山在後排左數第 5 位,在美國夏威夷茂宜島與全家人合照 FileHK PakFaLamJPG 孫中山母親楊氏葬於英屬香港飛鵝山百花林 子女簡表: 妻: 元配妻子(1915 年離婚):盧慕貞(1867 年 7 月 30 日 1952 年 9 月 7 日),盧耀顯之女。 長子:孫科(1891 年 10 月 20 日 1973 年 9 月 20 日) 長女:孫娫(1894 年 3 月 31 日 1913 年 3 月 25 日) 次女:孫婉(1896 年 11 月 12 日 1979 年 6 月 3 日) 妾(1911 年離開孫中山,回到香港,與盧慕貞以姊妹相稱,孫家將陳粹芬以妾之身份收入族譜):陳粹芬(1873 年 1960 年) 繼室(1915 年再婚):宋慶齡(1893 年 1 月 27 日 1981 年 5 月 29 日) 日本籍平妻:大月薰(1887 年 9 月 16 日 1970 年) 女:宮川富美子(1906 年 5 月 12 日 1990 年 5 月 6 日) 日本籍外婦或妾:淺田春(1882 年 1902 年) 家族世系圖 相關條目 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 三民主義、五權憲法、建國方略、總理遺囑 中華民國金幣券 十次革命起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國民革命 聯俄容共、黨治、訓政、憲政 中華民國國旗、中華民國國歌、中山裝 孫中山紀念:孫中山紀念館、孫中山史蹟徑 舊香港上海銀行長崎支店 對孫中山的評價 2014 年臺南市孫中山銅像破壞事件 注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吳相湘:《孫逸仙先生傳》(上/下),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82 年, 史扶鄰著,丘權政、符致興譯:《孫中山 勉為其難的革命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6 年, 吳志華:《孫中山被囚域多利監獄?》,《明報》,香港:明報報業,2004 年 10 月 27 日世紀版 D4 版 陳沂:《中山先生的名字》,《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20010818 唐德剛:《晚清七十年:袁世凱、孫文與辛亥革命》,臺北:遠流出版,1998 年, 陳破空:《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香港:開放雜志,2011 年,〈百年反思,孫中山是問題人物〉 古屋奎二:《蔣總統秘錄》,日本《產經新聞》連載,中央日報社 譯 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與日本》 黃宇和:《三十歲前的孫中山:翠亨.檀島.香港,18661895》,香港:中華書局,2011 年 黃宇和:《孫逸仙倫敦蒙難真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年 黃宇和:《孫逸仙在倫敦,18961897:三民主義思想探源》,臺北:聯經出版,2007 年 張緒心、Leonard HD Gordon 著,卜大中 譯:《孫中山未完成的革命》,臺北:時報文化,1993 年 沙培德:〈民權思想與先鋒主義:民國時期孫中山的政治主張〉 C Martin Wilbur(韋慕庭)著,楊慎之 等 譯:《孫中山 壯志未酬的愛國者》,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6 年 韋慕庭:〈孫中山的蘇聯顧問,19201925〉 李錫錕:〈孫中山的權能區分理論與中國政治文化的連線關係〉。 李金強:《中山先生與港澳》 村田雄二郎:〈孫中山與辛亥革命時期的 五族共和 論〉。 週一良:〈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與日本〉。 陳三井:〈孫中山與近代法國〉 陳三井:《中山先生與美國》 陳三井:〈論孫中山晚年與美國關係〉。 田島信雄:〈孫中山與德國 兼論 中德蘇聯盟 的構想〉。 中山市小欖鎮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編:《中山市小欖鎮志》(上冊)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年, 。 外部連結 國立國父紀念館 臺灣 國父孫中山紀念網(孫穗芳博士提供) 孫中山學術研究資訊網 中山學術資料庫系統 上海市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 孫中山評論集 Category 廣州政治人物 Category 在英屬香港的清朝人 Category 在夏威夷王國的清朝人 Category 在美國的清朝人 Category 歸化美國公民 Category 廣東裔美國人 Category 在日本的清朝人 Category 在日治臺灣的清朝人 Category 在日本的中華民國人 1949 年前 Category 拔萃男書院校友 Category 嶺南大學校友 廣州市 Category 香港大學校友 Category 澳門醫生 Category 中國社會運動者 Category 清末革命家 Category 香港革命家 Category 澳門外交史 Category 中國政治哲學家 Category 中華民國政治理論家 Category 民主社會主義者 Category 亞細亞主義者 Category 辛亥革命人物 Category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創始人 Category 中華民國大總統 Category 醫生出身的總統 Category 中華民國大元帥 Category 二次革命人物 Category 中國國民黨主席 Category 在北京身亡者 Category 罹患膽囊癌逝世者 Category 任內身亡的中國政治人物 Category 葬於南京 Category 寶光嘉禾勳章獲得者 Category 建國勳章獲得者 Category 高臺教聖人 Category 中國紙幣上的人物 Category 亞洲硬幣上的人物 Category 宋慶齡
作業系統(,縮寫:)是一組主管並控制計算機操作、運用和執行硬體、軟體資源和提供公共服務來組織使用者互動的相互關聯的系統軟體程式,同時也是計算機系統的核心與基石。作業系統需要處理如管理與配置記憶體、決定系統資源供需的優先次序、控制輸入與輸出裝置、操作網路與管理檔案系統等基本事務。作業系統也提供一個讓使用者與系統互動的操作介面。 作業系統的型態非常多樣,不同機器安裝的作業系統可從簡單到複雜,可從行動電話的嵌入式系統到超級電腦的大型作業系統。許多作業系統製造者對它涵蓋範疇的定義也不盡一致,例如有些作業系統整合了圖形使用者介面,而有些僅使用命令列介面,將圖形使用者介面視為一種非必要的應用程式。 作業系統理論在計算機科學中,為歷史悠久而又活躍的分支;而作業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則是軟體工業的基礎與核心。 歷史 綜觀電腦之歷史,作業系統與電腦硬體的發展息息相關。作業系統之本意原為提供簡單的工作排序能力,後為輔助更新更複雜的硬體設施而漸漸演化。從最早的批次模式開始,分時機制也隨之出現,在多處理器時代來臨時,作業系統也隨之新增多處理器協調功能,甚至是分散式系統的協調功能。其他方面的演變也類似於此。另一方面,在個人電腦上,個人電腦之作業系統因襲大型電腦的成長之路,在硬體越來越複雜、強大時,也逐步實踐以往衹有大型電腦才有的功能。 總而言之,作業系統的歷史就是一部解決電腦系統需求與問題的歷史。 1980 年代前 第一部電腦並沒有作業系統。這是由於早期電腦的建立方式(如同建造機械算盤)與效能不足以執行如此程式。但在 1947 年發明瞭電晶體,以及莫里斯威爾克斯發明的微程式方法,使得電腦不再是機械裝置,而是電子產品。系統管理工具以及簡化硬體操作流程的程式很快就出現了,且成為作業系統的起源。到了 1960 年代早期,商用電腦製造商製造了批次處理系統,此係統可將工作的建置、排程以及執行序列化。此時,廠商為每一臺不同型號的電腦創造不同的作業系統,因此為某電腦而寫的程式無法移植到其他電腦上執行,即使是同型號的電腦也不行。 到了 1964 年,IBM System360 推出了一系列用途與價位都不同的大型電腦,而它們都共用代號為 OS360 的作業系統(而非每種產品都用量身訂做的作業系統)。讓單一作業系統適用於整個系列的產品是 System360 成功的關鍵,且實際上 IBM 目前的大型系統便是此係統的後裔,為 System360 所寫的應用程式依然可以在現代的 IBM 機器上執行。 OS360 也包含另一個優點:永久貯存裝置 硬碟的面世(IBM 稱為 DASD)。另一個關鍵是分時概念的建立:將大型電腦珍貴的時間資源適當分配到所有使用者身上。分時也讓使用者有獨佔整部機器的感覺;而 Multics 的分時系統是此時眾多新作業系統中實踐此觀念最成功的。 1963 年,奇異公司與貝爾實驗室合作以 PLI 語言建立的 MulticsMulticiansorg and the History of Operating Systems Thomas Haigh 13 September 2002,是激發 1970 年代眾多作業系統建立的靈感來源,尤其是由 ATT 貝爾實驗室的丹尼斯裡奇與肯湯普遜所建立的 Unix 系統,為了實踐平臺移植能力,此作業系統在 1973 年由 C 語言重寫;另一個廣為市場採用的小型電腦作業系統是 VMS。 1980 年代 第一代微型計算機並不像大型電腦或小型電腦,沒有裝設作業系統的需求或能力;它們只需要最基本的作業系統,通常這種作業系統都是從 ROM 讀取的,此種程式被稱為監視程式(Monitor)。1980 年代,家用電腦開始普及。通常此時的電腦擁有 8bit 處理器加上 64KB 記憶體、螢幕、鍵盤以及低音質喇叭。而 80 年代早期最著名的套裝電腦為使用微處理器 6510(6502 晶片特別版)的 Commodore C64。此電腦沒有作業系統,而是以一 8KB 唯讀記憶體 BIOS 初始化彩色螢幕、鍵盤以及軟碟機和印表機。它可用 8KB 唯讀記憶體 BASIC 語言來直接操作 BIOS,並依此撰寫程式,大部分是遊戲。此 BASIC 語言的直譯器勉強可算是此電腦的作業系統,當然就沒有核心或軟硬體保護機制了。此電腦上的遊戲大多跳過 BIOS 層次,直接控制硬體。 家用電腦 C64 的抽象架構 家用電腦 C64 的抽象架構 家用電腦 C64 的抽象架構 家用電腦 C64 的抽象架構 簡單應用程式 機器語言(遊戲直接操作) 機器語言(遊戲直接操作) 8k BASIC ROM 8k ROMBIOS 8k ROMBIOS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早期最著名的磁碟啟動型作業系統是 CPM,它支援許多早期的微電腦。最早期的 IBM PC 其架構類似 C64。當然它們也使用了 BIOS 以初始化與抽象化硬體的操作,甚至也附了一個 BASIC 直譯器!但是它的 BASIC 優於其他公司產品的原因在於他有可攜性,並且相容於任何符合 IBM PC 架構的機器上。這樣的 PC 可利用 Intel8088 處理器(16bit 暫存器)定址,並最多可有 1MB 的記憶體,然而最初 只 有 640KB。軟式磁碟機取代了過去的磁帶機,成為新一代的儲存裝置,並可在它 512KB 的空間上讀寫。為了支援更進一步的檔案讀寫概念,磁碟作業系統(Disk Operating System,DOS)因而誕生。此作業系統可以合併任意數量的磁區,因此可以在一張磁碟片上放置任意數量與大小的檔案。檔案之間以檔名區別。IBM 並沒有很在意其上的 DOS,因此以向外部公司購買的方式取得作業系統。1980 年微軟公司取得了與 IBM 的合約,並且收購了一家公司出產的作業系統,在將之修改後以 MSDOS 的名義出品,此作業系統可以直接讓程式操作 BIOS 與檔案系統。到了 Intel80286 處理器的時代,才開始實作基本的儲存裝置保護措施。其後,MSDOS 成為了 IBM PC 上面最常用的作業系統(IBM 自己也有推出 DOS,稱為 IBMDOS 或 PCDOS)。MSDOS 的成功使得微軟成為地球上最賺錢的公司之一。 MSDOS 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MSDOS 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MSDOS 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MSDOS 在個人電腦上的抽象架構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普通應用程式(Shell script、文字編輯器) MSDOS(檔案系統) BIOS(驅動程式) BIOS(驅動程式)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硬體(中央處理器、儲存裝置等) 而 1980 年代另一個崛起的作業系統異數是 Mac OS,此作業系統緊緊與麥金塔電腦綑綁在一起。此時一位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的員工 Dominik Hagen 拜訪了蘋果電腦的史蒂夫喬布斯,並且向他展示了此時全錄發展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蘋果電腦驚為天人,並打算向全錄購買此技術,但因帕羅奧多研究中心並非商業單位而是研究單位,因此全錄回絕了這項買賣。在此之後蘋果一致認為個人電腦的未來必定屬於圖形使用者介面,因此也開始發展自己的圖形化作業系統。 1990 年代 延續 1980 年代的競爭,1990 年代出現了許多影響未來個人電腦市場深厚的作業系統。由於圖形化使用者介面日趨繁複,作業系統的能力也越來越複雜與巨大,因此強韌且具有彈性的作業系統就成了迫切的需求。此年代是許多套裝類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互相競爭的時代。 上一年代於市場崛起的蘋果電腦,由於舊系統的設計不良,使得其後繼發展不力,蘋果電腦決定重新設計作業系統。經過許多失敗的專案後,蘋果於 1997 年釋出新作業系統 Mac OS X 的測試版,而後推出的正式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讓原先失意離開蘋果的史蒂夫喬布斯風光再現。 除了商業主流的作業系統外,從 1980 年代起在開放原始碼的世界中,BSD 系統也發展了非常久的一段時間,但在 1990 年代由於與 ATT 的法律爭端,使得遠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另一股開源作業系統 Linux 興起。Linux 核心是一個標準 POSIX 核心,其血緣可算是 Unix 家族的一支。Linux 與 BSD 家族都搭配 GNU 計畫所發展的應用程式,但是由於使用的許可證以及歷史因素的作弄下,Linux 取得了相當可觀的開源作業系統市佔率,而 BSD 則小得多。相較於 MSDOS 的架構,Linux 除了擁有傲人的可移植性(相較於 Linux,MSDOS 衹能執行在 Intel CPU 上),它也是一個分時多行程核心,以及良好的記憶體空間管理(普通的行程不能存取核心區域的記憶體)。想要存取任何非自己的記憶體空間的行程衹能透過系統呼叫來達成。一般行程是處於使用者模式(User mode)底下,而執行系統呼叫時會被切換成核心模式(Kernel mode),所有的特殊指令衹能在核心模式執行,此措施讓核心可以完美管理系統內部與外部裝置,並且拒絕無許可權的行程提出的請求。因此理論上任何應用程式執行時的錯誤,都不可能讓系統 zhhant 當機;zhhans 崩潰。 幾乎完整的 Linux 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 Linux 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 Linux 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 Linux 架構圖 幾乎完整的 Linux 架構圖 使用者模式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 等)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 等)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 等) 應用程式(sh、vi、OpenOfficeorg 等) 使用者模式 複雜函式庫(KDE、glib 等) 複雜函式庫(KDE、glib 等) 使用者模式 簡單函式庫(opendbm、sin 等) 簡單函式庫(opendbm、sin 等) 使用者模式 C 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 等) C 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 等) C 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 等) C 函式庫(open、fopen、socket、exec、calloc 等) 核心模式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系統中斷、呼叫、錯誤等軟硬體訊息 核心模式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驅動程式、行程、網路、記憶體管理等) 核心模式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各種裝置) 另一方面,微軟對於更強力的作業系統呼聲的回應便是 Windows NT 於 1993 年的面世。 1983 年開始微軟就想要為 MSDOS 建構一個圖形化的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稱為 Windows(有人說這是比爾蓋茨被蘋果的 Lisa 電腦上市所刺激)。一開始 Windows 並不是一個作業系統,只是一個應用程式,其背景還是純 MSDOS 系統,這是因為當時的 BIOS 設計以及 MSDOS 的架構不甚良好之故。在 1990 年代初,微軟與 IBM 的合作破裂,微軟從 OS2(早期為命令列模式,後來成為一個技術很優秀但是曲高和寡的圖形化作業系統)專案中抽身,並且在 1993 年 7 月 27 日推出 Windows 31,一個以 OS2 為基礎的圖形化作業系統。並在 1995 年 8 月 15 日推出 Windows 95。這時的 Windows 系統依然是建立在 MSDOS 的基礎上,不過微軟在這同時也在開發不依賴於 DOS 的 NT 系列 Windows 系統,並在後來完全放棄了 DOS 而轉向 NT 作為 Windows 的基礎。 底下的表格為 Windows NT 系統的架構:在硬體階層之上,有一個由微核心直接接觸的硬體抽象層(HAL),而不同的驅動程式以模組的形式掛載在核心上執行。因此微核心可以使用諸如輸入輸出、檔案系統、網路、資訊安全機制與虛擬記憶體等功能。而系統服務層提供所有統一規格的函式呼叫庫,可以統一所有子系統的實作方法。例如儘管 POSIX 與 OS2 對於同一件服務的名稱與呼叫方法差異甚大,它們一樣可以無礙地實作於系統服務層上。在系統服務層之上的子系統,全都是使用者模式,因此可以避免使用者程式執行非法行動。 簡化版本的 Windows NT 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 Windows NT 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 Windows NT 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 Windows NT 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 Windows NT 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 Windows NT 抽象架構 簡化版本的 Windows NT 抽象架構 使用者模式 OS2 應用程式 Win32 應用程式 Win32 應用程式 DOS 程式 Win16 應用程式 POSIX 應用程式 使用者模式 OS2 應用程式 其他 DLL 函式庫 DOS 系統 Windows 模擬系統 POSIX 應用程式 使用者模式 OS2 子系統 Win32 子系統 Win32 子系統 Win32 子系統 Win32 子系統 POSIX1 子系統 核心模式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系統服務層 核心模式 輸入輸出管理檔案系統、網路系統 物件管理系統 安全管理系統 行程管理 物件間通訊管理 行程間通訊管理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物件管理系統 安全管理系統 行程管理 物件間通訊管理 行程間通訊管理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物件管理系統 安全管理系統 行程管理 物件間通訊管理 行程間通訊管理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物件管理系統 安全管理系統 行程管理 物件間通訊管理 行程間通訊管理 虛擬記憶體管理微核心 視窗管理程式 核心模式 驅動程式 硬體抽象層(HAL) 硬體抽象層(HAL) 硬體抽象層(HAL) 硬體抽象層(HAL) 圖形驅動 核心模式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硬體(處理器、記憶體、外部裝置等) 子系統架構第一個實作的子系統群當然是以前的微軟系統。DOS 子系統將每個 DOS 程式當成一行程執行,並以個別獨立的 MSDOS 虛擬機器承載其執行環境。另外一個是 Windows 31 模擬系統,實際上是在 Win32 子系統下執行 Win16 程式。因此達到了安全掌控為 MSDOS 與早期 Windows 系統所撰寫之舊版程式的能力。然而此架構只在 Intel 80386 處理器及後繼機型上實作。且某些會直接讀取硬體的程式,例如大部分的 Win16 遊戲,就無法套用這套系統,因此很多早期遊戲便無法在 Windows NT 上執行。Windows NT 有 31、35、351 與 40 版。Windows 2000 是 Windows NT 的改進系列(事實上是 Windows NT 50)、Windows XP(Windows NT 51)以及 Windows Server 2003(Windows NT 52)與 Windows Vista(Windows NT 60)也都是立基於 Windows NT 的架構上。 而本年代漸漸增長並越趨複雜的嵌入式裝置市場也促使嵌入式作業系統的成長。 今日 現代作業系統通常都有一個使用的繪圖裝置的圖形使用者介面(GUI),並附加如滑鼠或觸控面版等有別於鍵盤的輸入裝置。舊的 OS 或效能導向的伺服器通常不會有如此親切的介面,而是以命令列介面(CLI)加上鍵盤為輸入裝置。以上兩種介面其實都是所謂的殼,其功能為接受並處理使用者的指令(例如按下一按鈕,或在命令提示列上鍵入指令)。 選擇要安裝的作業系統通常與其硬體架構有很大關係,只 有 Linux 與 BSD 幾乎可在所有硬體架構上執行,而 Windows NT 僅移植到了 DEC Alpha 與 MIPS Magnum。在 1990 年代早期,個人電腦的選擇就已被侷限在 Windows 家族、類 Unix 家族以及 Linux 上,而以 Linux 及 Mac OS X 為最主要的另類選擇,直至今日。 大型機與嵌入式系統使用很多樣化的作業系統。大型主機近期有許多開始支援 Java 及 Linux 以便共享其他平臺的資源。嵌入式系統近期百家爭鳴,從給 Sensor Networks 用的 Berkeley Tiny OS 到可以操作 Microsoft Office 的 Windows CE 都有。 個人電腦 個人電腦市場目前分為兩大陣營,此兩種架構分別有支援的作業系統: Apple Macintosh Mac OS X,Windows(僅 Intel 平臺),Linux、BSD。 IBM 相容 PC Windows、Linux、BSD、Mac OS X(非正式支援)。 大型電腦 最早的作業系統是針對 20 世紀 60 年代的大型主結構開發的,由於對這些系統在軟體方面做了巨大投資,因此原來的計算機廠商繼續開發與原來作業系統相相容的硬體與作業系統。這些早期的作業系統是現代作業系統的先驅。現在仍被支援的大型主機作業系統包括: Burroughs MCP B5000,1961 to Unisys ClearpathMCP present IBM OS360 IBM System360 1964 to IBM zSeries present UNIVAC EXEC 8 UNIVAC 1108 1964 to Unisys Clearpath Dorado present 現代的大型主機一般也可執行 Linux 或 Unix 變種。 嵌入式 嵌入式系統使用非常廣泛的系統(如 VxWorks、eCos、Symbian OS 及 Palm OS)以及某些功能縮減版本的 Linux 或者其他作業系統。某些情況下,OS 指稱的是一個內建了固定應用軟體的巨大泛用程式。在許多最簡單的嵌入式系統中,所謂的 OS 就是指其上唯一的應用程式。 類 Unix 系統 FileUnix historysimplepng256pxthumbUnixzhhant 系統的演變;zhhans 系統的演變 default 所謂的類 Unix 家族指的是一族種類繁多的 OS,此族包含了 System V、BSD 與 Linux。由於 Unix 是 The Open Group 的註冊商標,特指遵守此公司定義的行為的作業系統。而類 Unix 通常指的是比原先的 Unix 包含更多特徵的 OS。 類 Unix 系統可在非常多的處理器架構下執行,在伺服器系統上有很高的使用率,例如大專院校或工程應用的工作站。 1991 年,芬蘭學生林納斯託瓦茲根據類 Unix 系統 Minix 編寫併發布了 Linux 作業系統核心,其後在理查德斯托曼的建議下以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釋出,成為自由軟體 Unix 變種 Linux 近來越來越受歡迎,它們也在個人桌面電腦市場上大有斬獲,例如 Ubuntu 系統。 某些 Unix 變種,例如惠普的 HPUX 以及 IBM 的 AIX 僅設計用於自家的硬體產品上,而 SUN 的 Solaris 可安裝於自家的硬體或 x86 電腦上。蘋果電腦的 Mac OS X 是一個從 NeXTSTEP、Mach 以及 FreeBSD 共同衍生出來的微核心 BSD 系統,此 OS 取代了蘋果電腦早期非 Unix 家族的 Mac OS。 經歷數年的披荊斬棘,自由開源的 Linux 系統逐漸蠶食以往專利軟體的專業領域,例如以往電腦動畫運算巨擘矽谷圖形公司(SGI)的 IRIX 系統已被 Linux 家族及貝爾實驗室研發小組設計的九號計畫與 Inferno 系統取代,皆用於分散運算式環境。它們並不像其他 Unix 系統,而是選擇內建圖形使用者介面。九號計畫原先並不普及,因為它剛推出時並非自由軟體。後來改在自由及開源軟體許可證 Lucent Public License 釋出後,便開始擁有廣大的使用者及社群。Inferno 已被售予 Vita Nuova 並以 GPLMIT 許可證釋出。 當前,計算機按照計算能力排名世界 500 強中全數皆使用 Linux 系統。 微軟 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系列作業系統是在微軟給 IBM 機器設計的 MSDOS 的基礎上設計的圖形作業系統。現在的 Windows 系統,如 Windows 2000、Windows XP 皆是建立於現代的 Windows NT 核心。NT 核心是由 OS2 和 OpenVMS 等系統上借用來的。Windows 可以在 32 位元和 64 位元的 Intel 和 AMD 的處理器上執行,但是早期的版本也可以在 DEC Alpha、MIPS 與 PowerPC 架構上執行。 雖然由於人們對於開放原始碼作業系統興趣的提升,Windows 的市場佔有率有所下降,但是到 2004 年為止,Windows 作業系統在世界範圍內佔據了桌面作業系統 90 的市場。Why Windows Wont Always Dominate New devices will shrink Microsofts OS market share researcher predicts David Legard IDG News Service Friday April 23 2004 Windows 系統也被用在低階和中階伺服器上,並且支援網頁服務的資料庫服務等一些功能。最近微軟花費了很大研究與開發的經費用於使 Windows 擁有能執行企業的大型程式的能力。 Windows XP 在 2001 年 10 月 25 日釋出,2004 年 8 月 24 日釋出服務包 2(Service Pack 2),2008 年 4 月 21 日釋出最新的服務包 3,但只有 32 位元(Service Pack 3)。 Windows XP 的下一代為 Windows Vista(開發程式碼為 Longhorn)於 2007 年 1 月 30 日發售微軟 Vista 作業系統官方網站公告 (2007 年 1 月 10 日造訪)。Windows Vista 增加了許多功能,尤其是系統的安全性和網路管理功能,並且其擁有介面華麗的 Aero Glass。但是整體而言,其在全球市場上的口碑卻並不是很好。其後繼者 Windows 7 則是於 2009 年 10 月 22 日發售,Windows 7 改善了 Windows Vista 為人詬病的效能問題,相較於 Windows Vista,在同樣的硬體環境下,Windows 7 的表現較 Windows Vista 為好。 Windows 8 於 2012 年 10 月 26 日發售,與 Windows Phone 8 共用核心,取消了開始按鈕,並使用了全新動態磚介面,並可使用 Windows 市集購買安裝 App,但由於整體介面相較於前幾版是很大的更改,以及為觸控設計的介面,讓不少鍵盤滑鼠使用者比較不習慣。微軟於隔年 2013 年 10 月 18 日發布了 Windows 81,並加回了開始按鈕。 而最多人使用的 Windows 的 Windows 10 則是於 2015 年 7 月 29 日發售。而每次大更新後就更改版本號,目前最新為 21H2。會在 2025 年 10 月 25 日停止支援 Windows 10 家用版及專業版 Windows 11 於 2021 年 10 月 5 日發行 ISO 等安裝檔,但無發售盒裝版。是目前最新的 Windows,也是唯一可以安裝 Android App 與只有 64 位元版的 Windows 蘋果 macOS macOS,前稱 Mac OS X 或 OS X,是一套運行於蘋果 Macintosh 系列電腦上的作業系統。Mac OS 是首個在商用領域成功的圖形使用者介面系統。Macintosh 開發成員包括比爾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傑夫拉斯金(Jef Raskin)和安迪赫茨菲爾德(Andy Hertzfeld)。從 OS X 108 開始在名字中去掉 Mac,僅保留 OSX 和版本號。在 WWDC 2016 上,蘋果公司將 OS X 更名為 macOS,現行的最新的系統版本是 macOS Sonoma。 Chrome OS Google Chrome OS 是一項 Google 的輕型電腦作業系統計劃,其基於 Google 的瀏覽器 Google Chrome 的 Linux 核心。 其他 大型主機以及嵌入式作業系統均與 Unix 或 Windows 家族關係不大,除了 Android,Windows CE、Windows NT 及 Windows XP Embedded 是 Windows 的血親產品,以及數種 BSD 和嵌入式 Linux 套件為例外。 少數較舊的 OS 今日依然在一些需要穩定性的市場中活躍,例如 IBM 的 OS2、BeOS 以及 XTS400。 在達康時代狂潮過後,如 AmigaOS 與 RISC OS 等少數人使用的 OS 依然持續建立,以滿足狂熱的愛好者社群與特殊專業使用者。 優秀的作業系統必定要具備能讓各種能力級別的使用者滿足各種需求的工具包視覺化的高效簡便程式環境,以程式來建立程式,就如立法的法律指導規範新的法案的建立。這其實是作業系統所隱含的一部分,決定了可以有多強的擴充能力。比如,某個作業系統有對應的開發者工具包整合環境程式並且是個視覺化的,還能讓能力不太高的人一看能懂的,用於修改某個聲音合成器包含頻譜顯示,可要是作業系統本身不支援也沒有提供可用的工具程式,就會變得很繁瑣,很可能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開發者就要預備好各種相關的工具程式,甚至自己來編寫一系列相關的工具程式建立專門的工具包,最後還要檢查程式碼。若是有人想透過音樂來生成五線譜,要對類似標記語言的五線譜規則對應一下,對各種音色,音準採集並總結出一整套規律,透過聲音識別可以識別出樂器的類別等,進而標出樂符完成從聲音到樂譜的轉換並生成。可是對人聲卻又更為複雜也不必要如此。若是需要用聲音的波形圖重現聲音,沒有相關的工具集是相當難實現,另外只有使用同一套聲音的波形繪製規則的所生成的波形圖用來再現的聲音才是原來的聲音。 在作為商品出售的作業系統軟體的歷史中常常因為其中包含的瀏覽器,媒體播放器在美國遭到反壟斷起訴,差點使得功能上殘缺不全。少數作業系統軟體能夠提供較為全面的 App 和實用工具程式。 作業系統軟體的編譯也需要對應的編譯環境。 在同一臺計算機上執行不同的作業系統軟體,就能夠以不同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資源。比如,在 Mac 上執行 OS X 和 Windows 以兩種不同的技術 OpenCL,Core ImageDirectX 來使用圖形卡實現類似的作用。 透過影像識別和聲音識別來進行資訊搜尋。 能夠滿足不同需求所要求的精確程度對時間的精細劃分,以及尺度細分可以互聯,同步,協調原本必須由多個人協同合作才能完成的隨時需要調整並相互同步的操控作業,這就必須有即時訊息傳送顯示,視覺化的用於協調同步計劃任務的配置指令碼,以及執行這樣計劃任務的完整元件。 未來 研究與建立未來的作業系統依舊進行著。作業系統朝提供更省電、網路化、易用、華麗的使用者介面的方向來改進。類 UNIX OS 透過和桌面環境開發者協作,正努力讓自己改進使用環境。 eyeOS 是一套基於 PHP 實現的半開源模擬雲端運算作業系統,但其實質只是在網路瀏覽器中提供一種類似無界限的類獨立作業系統,其並非於任何類似虛擬化中實現的真正電腦作業系統,能提供諸如 Word、PPT、Excel 的線上處理功能 GNU Hurd 是一個以完全相容 Unix 並加強許多功能為目標的微核心架構。微軟 Singularity 是一個奠基於Net 並以建立較佳記憶體保護機制為目標的研究計畫。 功能 作業系統位於底層硬體與使用者之間,是兩者溝通的橋樑。使用者可以透過作業系統的使用者介面,輸入命令。作業系統則對命令進行解釋,驅動硬體裝置,實現使用者要求。以現代標準而言,一個標準 PC 的作業系統應該提供以下的功能: 程序管理(Processing management) 記憶體管理(Memory management) 檔案系統(File system) 網路通訊(Networking) 安全機制(Security) 使用者介面(User interface) 驅動程式(Device drivers) 程序管理 不管是常駐程式或者應用程式,他們都以行程為標準執行單位。當年運用馮諾伊曼結構建造電腦時,每個中央處理器最多隻能同時執行一個行程。早期的作業系統(例如 DOS)也不允許任何程式打破這個限制,且 DOS 同時只有執行一個程序(雖然 DOS 自己宣稱他們擁有終止並等待駐留能力,可以部分且艱難地解決這問題)。現代的作業系統,即使只擁有一個 CPU,也可以利用多程序(multitask)功能同時執行多個程序。程序管理指的是作業系統調整多個行程的功能。 由於大部分的電腦只包含一顆中央處理器,在單核心(Core)的情況下多行程只是簡單迅速地切換各行程,讓每個行程都能夠執行,在多核心或多處理器的情況下,所有行程透過許多協同技術在各處理器或核心上轉換。越多行程同時執行,每個行程能分配到的時間比率就越小。很多作業系統在遇到此問題時會出現諸如音效斷續或滑鼠跳格的情況(稱做顛簸(Thrashing),一種作業系統只能不停執行自己的管理程式並耗盡系統資源的狀態,其他使用者或硬體的程式皆無法執行。行程管理通常實踐了分時的概念,大部分的作業系統可以利用指定不同的特權等級(priority),為每個行程改變所佔的分時比例。特權越高的行程,執行優先順序越高,單位時間內佔的比例也越高。互動式作業系統也提供某種程度的回饋機制,讓直接與使用者互動的行程擁有較高的特權值。 除了行程管理之外,作業系統尚有擔負起行程間通訊(IPC)、行程異常終止處理以及死鎖(Dead Lock)偵測及處理等較為艱深的問題。 在行程之下尚有執行緒的問題,但是大部分的作業系統並不會處理執行緒所遭遇的問題,通常作業系統僅止於提供一組 API 讓使用者自行操作或透過虛擬機器的管理機制控制執行緒之間的互動。 記憶體管理 根據帕金森定律:「你給程式再多記憶體,程式也會想盡辦法耗光」,因此程式設計師通常希望系統給他無限量且無限快的記憶體。大部分的現代電腦記憶體架構都是階層式的,最快且數量最少的暫存器為首,然後是快取、記憶體以及最慢的磁碟儲存裝置。而作業系統的記憶體管理提供尋找可用的記憶空間、配置與釋放記憶空間以及交換記憶體和低速儲存裝置的內含物 等功能。此類又被稱做虛擬記憶體管理的功能大幅增加每個行程可獲得的記憶空間(通常是 4GB,即使實際上 RAM 的數量遠少於這數目)。然而這也帶來了微幅降低執行效率的缺點,嚴重時甚至也會導致行程崩潰。 記憶體管理的另一個重點活動就是藉由 CPU 的幫助來管理虛擬位置。如果同時有許多行程儲存於記憶裝置上,作業系統必須防止它們互相干擾對方的記憶體內容(除非透過某些協定在可控制的範圍下操作,並限制可存取的記憶體範圍)。分割記憶體空間可以達成目標。每個行程只會看到整個記憶體空間(從 0 到記憶體空間的最大上限)被配置給它自己(當然,有些位置被作業系統保留而禁止存取)。CPU 事先存了幾個表以比對虛擬位置與實際記憶體位置,這種方法稱為分頁配置。 藉由對每個行程產生分開獨立的位置空間,作業系統也可以輕易地一次釋放某行程所佔據的所有記憶體。如果這個行程不釋放記憶體,作業系統可以結束行程並將記憶體自動釋放。 磁碟與檔案系統 所謂的檔案系統,通常指稱管理磁碟資料的系統,可將資料以目錄或檔案的型式儲存。每個檔案系統都有自己的特殊格式與功能,例如日誌管理或不需磁碟重整。 作業系統擁有許多種內建檔案系統。例如 Linux 擁有非常廣泛的內建檔案系統,如 ext2、ext3、ext4、ReiserFS、Reiser4、GFS、GFS2、OCFS、OCFS2、NILFS 與 Google 檔案系統。Linux 也支援非原生檔案系統,例如 XFS、JFS、FAT 家族與 NTFS。另一方面,Windows 能支援的檔案系統衹有 FAT12、FAT16、FAT32、EXFAT 與 NTFS。NTFS 系統是 Windows 上最可靠與最有效率的檔案系統。其他的 FAT 家族都比 NTFS 老舊,且對於檔案長度與分割磁碟能力都有很大限制,因此造成很多問題。而 UNIX 的檔案系統多半是 UFS,而 UNIX 中的一個分支 Solaris 最近則開始支援一種新式的 ZFS。 大部份上述的檔案系統都有兩種建置方法。系統可以以日誌式或非日誌式建置。日誌式檔案系統可以以較安全的手法執行系統恢復。如果一個沒有日誌式建置的檔案系統遇上突然的系統崩潰,導致資料建立在一半時停頓,則此係統需要特殊的檔案系統檢查工具才能復原;日誌式則可自動恢復。微軟的 NTFS 與 Linux 的 ext3、ext4、reiserFS 與 JFS 都是日誌式檔案系統。 每個檔案系統都實作相似的目錄/子目錄架構,但在相似之下也有許多不同點。微軟使用「」符號以建立目錄/子目錄關係,且檔案名稱忽略其大小寫差異;UNIX 系統則是以「」建立目錄架構,且檔案名稱大小寫有差異。其實這是給系統呼叫的, 或 並不實際存在硬碟 網路 許多現代的作業系統都具備操作主流網路通訊協定 TCPIP 的能力。也就是說這樣的作業系統可以進入網路世界,並且與其他系統分享諸如檔案、印表機與掃描器等資源。 許多作業系統也支援多個過去網路啟蒙時代的各路網路通訊協定,例如 IBM 建立的系統網路架構、DEC 在它所生產的系統所設定的架構與微軟為 Windows 製作的特殊通訊協定。還有許多為了特殊功能而研發的通訊協定,例如可以在網路上提供檔案存取功能的 NFS 系統。現今大量用於影音串流(Streaming media)及遊戲訊息傳送的 UDP 協定等。 安全 大多數作業系統都含有某種程度的資訊安全機制。資訊安全機制主要基於兩大理念: 作業系統提供外界直接或間接存取數種資源的管道,例如本地端磁碟機的檔案、受保護的特權系統呼叫、使用者的隱私資料與系統執行的程式所提供的服務。 作業系統有能力認證資源存取的請求。允許透過認證的請求並拒絕無法透過的非法請求,並將適當的權力授權給此請求。有些系統的認證機制僅簡略地把資源分為特權或非特權,且每個請求都有獨特的身份辨識號碼,例如使用者名稱。資源請求通常分成兩大種類: 內部來源:通常是一個正在執行的程式發出的資源請求。在某些系統上,一個程式一旦可執行就可做任何事情(例如 DOS 時代的病毒),但通常作業系統會給程式一個識別代號,並且在此程式發出請求時,檢查其代號與所需資源的存取許可權關係。 外部來源:從非本地端電腦而來的資源請求,例如遠端登入本機電腦或某些網路連線請求(FTP 或 HTTP)。為了識別這些外部請求,系統也許會對此請求提出認證要求。通常是請求輸入使用者名稱以及相對應的密碼。系統有時也會應用諸如磁卡或生物識別資料的它種認證方法。在某些例子,例如網路通訊上,通常不需透過認證即可存取資源(例如匿名存取的 FTP 伺服器或 P2P 服務)。 除了允許/拒絕形式的安全機制,一個高安全等級的系統也會提供記錄選項,允許記錄各種請求對資源存取的行為(例如「誰曾經讀了這個檔案?」)。 肇因於軍方與商業組織將敏感資料記錄在電腦上,安全機制在作業系統歷史上是一個被長久關注與討論的問題。美國國防部(DoD)便創立了《》,此手冊確立了評鑑安全機製成效的基本原則。這對作業系統作者來說非常重要,因為 TCSEC 是用於評鑑、分類與選拔出用於處理、儲存與獲取敏感或機密資料的電腦系統的標準程式。 內部通訊安全 內部資訊安全可視為防止正在執行的程式任意存取系統資源的手段。大多作業系統讓普通程式可直接操作電腦的 CPU,所以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怎樣把可如作業系統一樣處理事務、執行同樣特殊指令的程式強迫停止,畢竟在此情境下,作業系統也只是另一個平起平坐的程式。為通用作業系統所生產的 CPU 通常於硬體層級上實踐了一定程度的特殊指令保護概念。通常特權層級較低的程式想要執行某些特殊指令時會被阻斷,例如直接存取像是硬碟之類的外部裝置。因此,程式必須得經由詢問作業系統,讓作業系統執行特殊指令來存取磁碟。因此作業系統就有機會檢查此程式的識別身份,並依此接受或拒絕它的請求。 在不支援特殊指令架構的硬體上,另一個也是唯一的保護方法,則是作業系統並不直接利用 CPU 執行使用者的程式,而是藉由模擬一個 CPU 或提供一 Pcode 機系統(偽程式碼執行機),像是 Java 一樣讓程式在虛擬機器上執行。 內部安全機制在多使用者電腦上特別重要:它允許每個系統使用者擁有自己個人的檔案與目錄,且其他使用者不能任意存取或刪除。因為任何程式都可能繞過作業系統的監控,更有可能繞過側錄程式的監控,擁有強制力的內部安全機制在側錄啟動時也非常重要。 外部通訊安全 通常一個作業系統會為其他網路上的電腦或使用者提供(主持)各種服務。這些服務通常藉由埠或作業系統網路地址後的數字存取點提供。通常此服務包括提供檔案共享(NFS)、列印共享、電子郵件、網頁服務與檔案傳輸協定(FTP)。外部資訊安全的最前線,是諸如防火牆等的硬體裝置。在作業系統內部也常設定許多種類的軟體防火牆。軟體防火牆可設定接受或拒絕在作業系統上執行的服務與外界的連線。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安裝並執行某些不安全的網路服務,例如 Telnet 或 FTP,並且設定除了某些自用通道之外阻擋其他所有連線,以達成防堵不良連線的機制。 使用者介面 今日大部分的作業系統都包含圖形使用者介面(GUI)。有幾類較舊的作業系統將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與核心緊密結合,例如最早的 Windows 與 Mac OS 實作產品。此種手法可提供較快速的圖形回應能力,且實作時不需切割模組因而較為省工,但是會有強烈副作用,例如圖形系統崩潰將導致整個系統崩潰,例如藍白當機畫面。許多近代的作業系統已模組化,將圖形介面的子系統與核心分開(已知 Linux 與 Mac OS X 原先就是如此設計,而某些擴充版本的 Windows 終於也採用此手法)。 許多作業系統允許使用者安裝或創造任何他們喜歡的圖形使用者介面各項多采多姿的 KDE/GNOME 桌面快照。。大部分的 Unix 與 Unix 衍生系統(BSD、Linux 與 Minix)通常會安裝 X Window 系統配合 GNOME 或 KDE 桌面環境。而某些作業系統就沒有這麼彈性的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例如 Windows。這類的作業系統只能透過外加的程式來改變其圖形化使用者介面,甚至根本只能改變諸如選單風格或顏色配置等部分。 圖形化使用者介面與時並進,例如 Windows 在每次新版本上市時就會將其圖形化使用者介面改頭換面,而 Mac OS 的 GUI 也在 Mac OS X 上市時出現重大轉變。 驅動程式 所謂的驅動程式(Device driver)是指某類設計來與硬體互動的電腦軟體。通常是一設計完善的裝置互動介面,利用與此硬體連線的電腦匯排流或通訊子系統,提供對此裝置下令與接收資訊的功能;以及最終目的,將訊息提供給作業系統或應用程式。驅動程式是針對特定硬體與特定作業系統設計的軟體,通常以作業系統核心模組、應用軟體包或普通電腦程式的形式在作業系統核心底下執行,以達到通透順暢地與硬體互動的效果,且提供硬體在處理非同步的時間依賴性介面(asynchronous timedependent hardware interface)時所需的中斷處理常式。 設計驅動程式的主要目的在於操作抽象化,任何硬體模組,即使是同一類的裝置,在硬體設計面上也有巨大差異。廠商推出的較新模組通常更可靠更有效率,控制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電腦與其作業系統每每不能預期那些現有與新裝置的變異之處,因此無法知道其操作方法。為解決此問題作業系統通常會主動制訂每種裝置該有的操作方式,而驅動程式功能則是將那些作業系統制訂的行為描述,轉譯為可讓裝置瞭解的自訂操作手法。 理論上適合的驅動程式一旦安裝,相對應的新裝置就可以無誤地執行。此新驅動程式可以讓此裝置完美地切合在作業系統中,讓使用者察覺不到這是作業系統原本沒有的功能。 結構 作業系統理論研究者有時把作業系統分成四大部分: 驅動程式 最底層的、直接控制和監視各類硬體的部分,它們的職責是隱藏硬體的具體細節,並向其他部分提供一個抽象的、通用的介面。 核心 作業系統之最核心部分,通常執行在最高特權級,負責提供基礎性、結構性的功能。 支承庫 (亦作 介面庫)是一系列特殊的程式庫,它們職責在於把系統所提供的基本服務包裝成應用程式所能夠使用的程式設計介面(API),是最靠近應用程式的部分。例如,GNU C 執行期庫就屬於此類,它把各種作業系統的內部程式設計介面包裝成 ANSI C 和 POSIX 程式設計介面的形式。 外圍 所謂外圍,是指作業系統中除以上三類以外的所有其他部分,通常是用於提供特定高階服務的部件。例如,在微核心結構中,大部分系統服務,以及 UNIXLinux 中各種守護程序都通常被劃歸此列。 當然,本節所提出的四部結構觀也絕非放之四海皆準。例如,在早期的微軟視窗作業系統中,各部分耦合程度很深,難以區分彼此。而在使用外核結構的作業系統中,則根本沒有驅動程式的概念。因而,本節的討論只適用於一般情況,具體特例需具體分析。 作業系統中四大部分的不同佈局,也就形成了幾種整體結構的分野。常見的結構包括:簡單結構、層結構、微核心結構、垂直結構、和虛擬機器結構。 分類 作業系統的分類沒有一個單一的標準,可以根據工作方式分為批處理作業系統、分時作業系統、即時作業系統、網路作業系統和分散式作業系統等;根據架構可以分為單核心作業系統等;根據執行的環境,可以分為桌面作業系統,嵌入式作業系統等;根據指令的長度分為 8bit 16bit 32bit 64bit 的作業系統。 核心結構 核心是作業系統最核心最基礎的構件,其結構往往對作業系統的外部特性以及應用領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儘管隨著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演進,作業系統高層特性與核心結構之間的耦合有日趨縮小之勢,但習慣上,核心結構仍然是作業系統分類之常用標準。 核心的結構可以分為單核心、微核心、超微核心、以及外核等。 單核心結構是作業系統中各核心部件雜然混居的形態,該結構產生於 1960 年代(亦有 1950 年代初之說,尚存爭議),歷史最長,是作業系統核心與外圍分離時的最初形態。 微核心結構是 1980 年代產生出來的較新的核心結構,強調結構性部件與功能性部件的分離。20 世紀末,基於微核心結構,理論界中又發展出了超微核心與外核心等多種結構。儘管自 1980 年代起,大部分理論研究都集中在以微核心為首的 新興 結構之上,然而,在應用領域之中,以單核心結構為基礎的作業系統卻一直佔據著主導地位。 在眾多常用作業系統之中,除了 QNX 和基於 Mach 的 UNIX 等個別系統外,幾乎全部採用單核心結構,例如大部分的 Unix、Linux,以及 Windows(微軟聲稱 Windows NT 是基於改良的微核心架構的,儘管理論界對此存有異議)。微核心和超微核心結構主要用於研究性作業系統,還有一些嵌入式系統使用外核。 基於單核心的作業系統通常有著較長的歷史淵源。例如,絕大部分 UNIX 的家族史都可上溯至 1960 年代。該類作業系統多數有著相對古老的設計和實現(例如某些 UNIX 中存在著大量 1970 年代、1980 年代的程式碼)。另外,往往在效能方面略優於同一應用領域中採用其他核心結構的作業系統(但通常認為此種性能優勢不能完全歸功於單核心結構)。 通用與專用、嵌入式 通用作業系統是面向一般沒有特定應用需求的作業系統。由於沒有特定的應用需求,通用作業系統為了適應更廣泛的應用,需要支援更多的硬體與軟體,需要針對所有的使用者體驗,對系統進行更新。通用作業系統是一個工程量繁重的作業系統。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與非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zhhans 即時作業系統;zhhant 即時作業系統;」(Real Time OS)泛指所有據有一定即時資源排程以及通訊能力的作業系統。而所謂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不同語境中往往有著非常不同的意義。某些時候僅僅用作 高效能 的同義詞。但在作業系統理論中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性 所指的通常是特定操作所消耗的時間(以及空間)的上限是可預知的。比如,如果說某個作業系統提供即時記憶體分配操作,那也就是說一個記憶體分配操作所用時間(及空間)無論如何也不會超出作業系統所承諾的上限。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性在某些領域非常重要,比如在工業控制、醫療器材、影音訊合成、以及軍事領域,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性都是無可或缺的特性。 常用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作業系統有 QNX、VxWorks、RTLinux 等等,而 Linux、多數 UNIX、以及多數 Windows 家族成員等都屬於非即時作業系統。作業系統整體的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性通常依仗核心的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能力,但有時也可在非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核心上建立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作業系統,很多在 Windows 上建立的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作業系統就屬於此類。 在 POSIX 標準中專有一系用於規範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作業系統的 API,其中包括 POSIX4、POSIX4a、POSIX4b(合稱 POSIX4)以及 POSIX13 等等。符合 POSIX4 的作業系統通常被認可為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作業系統(但 zhhans 即時;zhhant 即時; 作業系統並不需要符合 POSIX4 標準)。 8 位、16 位、32 位、64 位、128 位 所謂 8 位、16 位、32 位、64 位、128 位等術語有時指匯流排寬度,有時指指令寬度(在定長指令集中),而在作業系統理論中主要是指記憶體定址的寬度。如果記憶體的定址寬度是 16 位,那麼每一個記憶體地址可以用 16 個二進位位來表示,也就是說可以在 64KB 的範圍內定址。同樣道理 32 位的寬度對應 4GB 的定址範圍,64 位的寬度對應 16 Exabyte 的定址範圍。記憶體定址範圍並非僅僅是對作業系統而言的,其他型別的軟體的設計有時也會被定址範圍而影響。但是在作業系統的設計與實現中,定址範圍卻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 在早期的 16 位作業系統中,由於 64KB 的定址範圍太小,大都都採用「段」加「線性地址」的二維平面地址空間的設計。分配記憶體時通常需要考慮「段置換」的問題,同時,應用程式所能夠使用的地址空間也往往有比較小的上限。 在 32 位作業系統中,4GB 的定址範圍對於一般應用程式來說是綽綽有餘的,因而,通常使用一維的線性地址空間,而不使用「段」。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俗稱 恐龍書,OS 教科書 聖經) (Linux 由此書而啟發,可惜新版本將實作內容移除) 參閱 計算機 作業系統核心 即時作業系統 分時系統 多工 嵌入式系統 單一使用者 多使用者 對稱多處理機(SMP) 叢集(Cluster) 分散式計算 64 位作業系統 作業系統列表 外部連結 OS 的歷史 簡略 OS 介紹的教育網站 OSDP,所有作業系統的檔案網站 Unix OS 家族的歷史樹 Windows 的歷史 TLDP,Linux 核心徹底講解,適用於想要徹底瞭解 OS 核心結構者 作業系統原理介紹 OS
Linux 是一種自由和開放原始碼的類 UNIX 作業系統。該作業系統的核心由林納斯託瓦茲在 1991 年 10 月 5 日首次釋出,再加上使用者空間的應用程式之後,就成為了 Linux 作業系統。Linux 也是自由軟體和開放原始碼軟體發展中最著名的例子。只要遵循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任何個人和機構都可以自由地使用 Linux 的所有底層原始碼,也可以自由地修改和再發布。大多數 Linux 系統還包括像提供 GUI 的 X Window 之類的程式。除了一部分專家之外,大多數人都是直接使用 Linux 發行版,而不是自己選擇每一樣元件或自行設定。 Linux 嚴格來說是單指作業系統的核心,因作業系統中包含了許多使用者圖形介面和其他實用工具。如今 Linux 常用來指基於 Linux 的完整作業系統,核心則改以 Linux 核心稱之。由於這些支援使用者空間的系統工具和庫主要由理查德斯托曼於 1983 年發起的 GNU 計劃提供,自由軟體基金會提議將其組合系統命名為 GNULinux,但 Linux 不屬於 GNU 計劃,這個名稱並沒有得到社群的一致認同。 Linux 最初是作為支援英特爾 x86 架構的個人電腦的一個自由作業系統。目前 Linux 已經被移植到更多的計算機硬體平臺,遠遠超出其他任何作業系統。Linux 可以執行在伺服器和其他大型平臺之上,如大型計算機和超級計算機。世界上 500 個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已 100%執行 Linux 發行版或變種。Linux 也廣泛應用在嵌入式系統上,如手機(Mobile Phone)、平板電腦(Tablet)、路由器(Router)、電視(TV)和電子遊戲機等。在移動裝置上廣泛使用的 Android 作業系統就是建立在 Linux 核心之上。 通常情況下,Linux 被打包成供個人計算機和伺服器使用的 Linux 發行版,一些流行的主流 Linux 釋出版,包括 Debian(及其衍生版本 Ubuntu、Linux Mint)、Fedora(及其相關版本 Red Hat Enterprise Linux)和 openSUSE 等。Linux 發行版包含 Linux 核心和支撐核心的實用程式和庫,通常還帶有大量可以滿足各類需求的應用程式。個人計算機使用的 Linux 發行版通常包含 X Window 和一個相應的桌面環境,如 GNOME 或 KDE。桌面 Linux 作業系統常用的應用程式,包括 Firefox 網頁瀏覽器、LibreOffice 辦公軟體、GIMP 影像處理工具等。由於 Linux 是自由軟體,任何人都可以建立一個符合自己需求的 Linux 發行版。 歷史 UNIX 淵源 UNIX 作業系統,是美國 ATT 公司貝爾實驗室於 1969 年完成的作業系統。最早由肯湯普遜(Ken Thompson),丹尼斯裡奇(Dennis Ritchie),道格拉斯麥克羅伊(Douglas McIlroy),和喬伊歐桑納於 1969 年在 ATT 貝爾實驗室開發。於 1971 年首次釋出,最初是完全用匯編語言編寫。後來,在 1973 年用一個重要的開拓性的方法,Unix 被丹尼斯裡奇用程式語言 C(核心和 IO 例外)重新編寫。高階語言編寫的作業系統具有更佳的相容性,能更容易地移植到不同的計算機平臺。 1983 年,理查德馬修斯托曼創立 GNU 計劃。這個計劃有一個目標,是為了發展一個完全自由的類 Unix 作業系統。自 1984 年發起這個計劃以來,在 1985 年,理查德馬修斯托曼發起自由軟體基金會並且在 1989 年撰寫 GPL。1990 年代早期,GNU 開始大量地產生或收集各種系統所必備的元件,像是 函式庫、編譯器、偵錯工具、文字編輯器,以及一個 Unix 的使用者介面(Unix shell) 但是像一些底層環境,如硬體驅動、守護程序、系統核心(kernel)仍然不完整和陷於停頓,GNU 計劃中是在 Mach 微核心的架構之上開發系統核心,也就是所謂的 GNU Hurd,但是這個基於 Mach 的設計異常複雜,發展進度則相對緩慢。林納斯託瓦茲曾說過如果 GNU 核心在 1991 年時可以用,他不會自己去寫一個。 386BSD 涉及的法律問題直到 1992 年還沒有解決,NetBSD 和 FreeBSD 是 386BSD 的後裔,早於 Linux。林納斯託瓦茲曾說,當時如果有可用的 386BSD,他就可能不會編寫 Linux。 MINIX 是一個輕量小型並採用微核心(MicroKernel)架構的類 Unix 作業系統,是安德魯斯圖爾特塔能鮑姆為在電腦科學用作教學而設計的。 創立 1991 年,林納斯託瓦茲在赫爾辛基大學上學時,對作業系統很好奇。他對 MINIX 只允許在教育上使用很不滿(在當時 MINIX 不允許被用作任何商業使用),於是他便開始寫他自己的作業系統,這就是後來的 Linux 核心。 林納斯託瓦茲開始在 MINIX 上開發 Linux 核心,為 MINIX 寫的軟體也可以在 Linux 核心上使用。後來使用 GNU 軟體代替 MINIX 的軟體,因為使用從 GNU 系統來的原始碼可以自由使用,這對 Linux 的發展有益。使用 GNU GPL 協議的原始碼可以被其他專案所使用,只要這些專案使用同樣的協議發布。為了讓 Linux 可以在商業上使用,林納斯託瓦茲決定更改他原來的協議(這個協議會限制商業使用),以 GNU GPL 協議來代替。之後許多開發者致力融合 GNU 元素到 Linux 中,做出一個有完整功能的、自由的作業系統。 命名 Linux 的第一個版本在 1991 年 9 月被大學 FTP server 管理員 Ari Lemmke 釋出在網際網路上,最初 Torvalds 稱這個核心的名稱為 Freax,意思是自由(free)和奇異(freak)的結合字,並且附上 X 這個常用的字母,以配合所謂的類 Unix 的系統。但是 FTP 伺服器管理員嫌原來的命名「Freax」的名稱不好聽,把核心的稱呼改成「Linux」,當時僅有 10000 行程式碼,仍必須執行於 Minix 作業系統之上,並且必須使用硬碟開機;隨後在 10 月份第二個版本(002 版)釋出,同時這位芬蘭赫爾辛基的大學生在 composminix 上釋出一則訊息 Hello everybody out there using minix Im doing a free operation system just a hobby wont be big and professional like gnu for 386 486 AT clones 使用 minix 的各位,大家好。我正在為 386(486)AT 相容機制作一個(免費的 自由的) 作業系統(僅僅是個人愛好,不會像 GNU 那樣完善、專業)。 Linux 的標誌和吉祥物是一隻名字叫做 Tux 的企鵝,標誌的由來是因為 Linus 在澳洲時曾被一座動物園裡的小藍企鵝咬了一口,便選擇企鵝作為 Linux 的標誌,但更容易被接受的說法是:企鵝代表南極,而南極又是全世界所共有的一塊陸地。這也就代表 Linux 是所有人的 Linux。 發展現狀 1994 年 3 月,Linux10 版正式釋出,Marc Ewing 成立 Red Hat 軟體公司,成為最著名的 Linux 經銷商之一。早期 Linux 的開機管理程式(boot loader)使用 LILO(Linux Loader),早期的 LILO 存在著一些難以容忍的缺陷,例如無法識別 1024 柱面以後的硬碟空間,後來的 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克服這些缺點,具有『動態搜尋核心檔案』的功能,可以讓使用者在開機的時候,自行編輯開機設定系統檔案,透過 ext2 或 ext3 檔案系統中載入 Linux Kernel(GRUB 透過不同的檔案系統驅動可以識別幾乎所有 Linux 支援的檔案系統,因此可以使用很多檔案系統來格式化核心檔案所在的磁區,並不侷限於 ext 檔案系統)。 今天由 Linus Torvalds 帶領下,眾多開發人員共同參與開發和維護 Linux 核心。理查德斯托曼領導的自由軟體基金會,繼續提供大量支援 Linux 核心的 GNU 元件。一些個人和企業開發的第三方的非 GNU 元件也提供對 Linux 核心的支援,這些第三方元件包括大量的作品,有核心模組和使用者應用程式和庫等內容。Linux 社群或企業都推出一些重要的 Linux 發行版,包括 Linux 核心、GNU 元件、非 GNU 元件,以及其他形式的軟體包管理系統軟體。 系統架構 基於 Linux 的系統是一個模組化的類 Unix 作業系統。Linux 作業系統的大部分設計思想來源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到 80 年代的 Unix 作業系統所建立的基本設計思想。Linux 系統使用宏核心,由 Linux 核心負責處理程序控制、網路,以及外圍裝置和檔案系統的訪問。在系統執行的時候,裝置驅動程式要麼與核心直接整合,要麼以載入模組形式新增。 Linux 具有裝置獨立性,它核心具有高度適應能力,從而給系統提供了更高階的功能。GNU 使用者介面元件是大多數 Linux 作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常用的 C 函式庫,Shell,還有許多常見的 Unix 實用工具,可以完成許多基本的作業系統任務。大多數 Linux 系統使用的圖形使用者介面建立在 X 視窗系統之上,由 X 視窗 XWindow 系統透過軟體工具及架構協議來建立作業系統所用的圖形使用者介面。 已安裝 Linux 作業系統包含的一些元件: 啟動程式:例如 GRUB 或 LILO。該程式在計算機開機啟動的時候執行,並將 Linux 核心載入到記憶體中。 init 程式:init 是由 Linux 核心建立的第一個程序,稱為根程序,所有的系統程序都是它的子程序,即所有的程序都是透過 init 啟動。init 啟動的程序如系統服務和登入提示(圖形或終端模式的選擇)。 軟體庫包含程式碼:可以透過執行的程序在 Linux 系統上使用 ELF 格式來執行檔案,負責管理庫使用的動態連結器是 ldlinuxso。Linux 系統上最常用的軟體庫是 GNU C 庫。 使用者介面程式:如命令列 Shell 或視窗環境。 Linux 發行版 Linux 發行版指的就是通常所說的「Linux 作業系統」,它一般是由一些組織、團體、公司或者個人制作並發行的。Linux 核心主要作為 Linux 發行版的一部分而使用。通常來講,一個 Linux 發行版包括 Linux 核心,以及將整個軟體安裝到電腦上的一套安裝工具,還有各種 GNU 軟體,和其他的一些自由軟體,在一些 Linux 發行版中可能會包含一些專有軟體。發行版為許多不同的目的而製作,包括對不同電腦硬體結構的支援,對普通使用者或開發者使用方式的調整,針對實時應用或嵌入式系統的開發等等。目前,超過三百個發行版被積極的開發,最普遍被使用的發行版有大約十多個。較為知名的有 Debian、Ubuntu、Fedora、Red Hat Enterprise Linux、Arch Linux 和 openSUSE 等。 一個典型的發行版包括:Linux 核心,GNU 函式庫和各種系統工具,命令列 Shell,圖形介面底層的 X Window 系統和上層的桌面環境等。桌面環境有如 KDE 或 GNOME 等,並包含數千種從辦公套件,編譯器,文字編輯器,小遊戲,兒童教育軟體,到科學工具的應用軟體。 很多發行版含有 LiveCD 的方式,就是不需要安裝,放入系統光碟或其它介質進行啟動,就能夠在不改變現有系統的情況下使用。比較著名的有 MX Linux、PCLinuxOS 等。LiveCD 的相關技術進步至此,很多的發行版本身的安裝光碟也有 LiveCD 的功能。 Linux 的應用 今天各種場合都有使用各種 Linux 套件,從嵌入式裝置到超級電腦(Super Computer),並且在伺服器領域確定了地位,通常伺服器使用 LAMP 組合。基於其低廉成本與高度可設定性,Linux 常常被應用於嵌入式系統,例如機上盒、行動電話及行動裝置等。在行動電話上,基於 Linux 的 Android 已經成為 IOS 的主要競爭者;而在行動裝置上,則成為 Windows CE 與 Palm OS 之外另一個選擇。目前流行的 TiVo 數位攝影機使用了經過客製化後的 Linux。此外,有不少硬體式的網路防火牆及路由器,例如部份 LinkSys 的產品,其內部都是使用 Linux 來驅動、並採用了作業系統提供的防火牆及路由功能。 桌面系統 大多數廣泛使用的自由軟體都有 Windows 平臺版本和相應的 Linux 版本,例如 LibreOffice、Mozilla Firefox、Apache OpenOffice、Pidgin、VLC、GIMP、Blender;部分流行的專有軟體也有相應的 Linux 版本,如 Adobe Flash Player、Adobe Reader、Google Earth、Nero Burning ROM、Opera、Maple、MATLAB、Skype、Maya、SPSS、Google Chrome。 目前仍有較多能在 Windows 或 Mac OS 上執行的應用軟體沒有 Linux 的版本,不過在 Linux 平臺上通常可以找到類似功能的應用軟體。Linux 使用的增多也使得 Windows 開源軟體 Open Source 向 Linux 移植,比如 Filezilla。Linux 下也有相當多不能在 Windows 平臺下執行的軟體,主要是依靠 X Window 系統和其他 Windows 無法利用的資源,或者是因為穩定性等其他方面的考慮並不準備支援 Windows。 另外,相當多的 Windows 應用程式可以透過 Wine 和一些基於 Wine 的專案如 CrossOver 正常執行和工作。如 Microsoft Office、Adobe Photoshop、暴雪娛樂的遊戲、Picasa 其中對於 Photoshop 的 Crossover(Wine)相容性工作有 Disney、DreamWorks、Pixar 投資支援,等。Google 大力參與 Wine 專案改進,Picasa 的 GNULinux 版本也是經 Wine 測試的 Windows 平臺編譯版本。 FileGNOME_ShellpngGNOME FileKDE_5pngKDE Plasma FileXFCE 414 on Debian 11 BullseyepngXfce FileUbuntu MATE 2404 LTS screenshotpngMATE FileLXQt 010 AmbiancepngLXQt FileIceWM_in_actionpngIceWM FileFluxboxpngFluxbox FileLinuxMint22WilmaEnglishpngCinnamon FileBudgieDesktopv107jpgBudgie FileElementary OS 70 HorusjpgPantheon 上網本 Linux 發行版同樣在上網本市場很受歡迎,像 ASUS Eee PC 和 Acer Aspire One,銷售時安裝有訂製的 Linux 發行版。 伺服器、主機和超級計算機 Linux 發行版一直被用來作為伺服器的作業系統,並且已經在該領域中佔據重要地位。根據 2006 年 9 月的報告顯示,十個最大型的網路託管公司有八個公司基於 Linux 發行版執行其 Web 伺服器。 Linux 發行版是構成 LAMP(Linux,Apache,MySQL,Perl PHP Python)的重要部分,現在更為常見的是 LNMP(N 指 Nginx);極低的硬體需求使 LAMPLNMP 成為一個常見的網站託管平臺,在開發者中普遍使用。對應 Windows 則有 XAMPP。 由於其 Linux 核心對非統一記憶體訪問(NUMA)的原生支援,Linux 發行版也經常被作為超級計算機的作業系統。2010 年 11 月公佈的超級計算機前 500 強,有 459 個(918%)執行 Linux 發行版。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計算機 IBM 的紅杉(IBM Sequoia),已於 2011 年交付勞倫斯利福摩爾國家實驗室,並於 2012 年 6 月開始運作,也是選擇 Linux 作為作業系統。 智慧移動裝置 在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裝置方面,Linux 也得到重要發展,基於 Linux 核心的 Android 作業系統已經超越 Apple 的 iOS 作業系統,成為當今全球最流行的智慧手機作業系統。在 2010 年第三季度,銷售全球的全部智慧手機中使用 Android 的佔據 255(所有的基於 Linux 的手機作業系統在這段時間為 276)。 從 2007 年起,手機和掌上電腦上執行基於 Linux 的作業系統變得更加普遍,例如:OpenMoko 的 Neo1973、摩托羅拉的 ROKR E8。Palm(後來被 HP 公司收購)推出了一個新的基於 Linux 的 webOS 作業系統,並使用在新生產的 Palm Pre 智慧手機上。 Maemo 是諾基亞基於 Linux Kernel、X11、QT 技術開發的手機系統。裝置包括平板如諾基亞 N800、諾基亞 N810(maemo4)、較為人熟知的是 N900(maemo5)。 MeeGo 為 Maemo 的繼任者,由諾基亞和英特爾於 2010 年 2 月聯合推出,諾基亞也推出了使用 MeeGo 作業系統的 N9 手機。2011 年 9 月 28 日,繼諾基亞宣佈放棄開發 MeeGo 之後,英特爾也正式宣佈將 MeeGo 與 LiMo 合併成為新的系統 Tizen。Jolla Mobile 公司成立並推出了由 MeeGo 發展而來的 Sailfish 作業系統。 Firefox OS 為 Mozilla 於 2012 年推出基於 Linux 核心的作業系統。 嵌入式裝置 Linux 的低成本、強大的定製功能以及良好的移植效能,使得 Linux 在嵌入式系統方面也得到廣泛應用。流行的 TiVo 數字影片錄影機還採用了定製的 Linux,思科在網路防火牆和路由器也使用了定製的 Linux。Korg OASYS、Korg 的 KRONOS、雅馬哈的 YAMAHA MOTIF XSMotif XF 音樂工作站、雅馬哈的 S90XSS70XS、雅馬哈 MOX6MOX8 次合成器、雅馬哈 MOTIFRACK XS 音源模組,以及 Roland RD700GX 數碼鋼琴均執行 Linux。Linux 也用於舞臺燈光控制系統,如 WholeHogIII 控制檯。 政府應用 Linux 發行版在各地和各國政府中日益受到歡迎。有訊息指出,俄羅斯軍方正在建立自己的 Linux 發行版,並已有 GHost 專案作為成果。印度 Kerala 州甚至已經規定所有州立高中的電腦都必須執行 Linux。中國專門使用 Linux 作為其龍芯處理器家族的作業系統,以實現技術獨立。在西班牙,一些地區開發了自己的 Linux 發行版,在教育和官方機構中被廣泛使用,例如埃斯特雷馬杜拉的 gnuLinEx 和安達盧西亞的 Guadalinex。法國和德國也開始採用 Linux。朝鮮的 Red Star OS,從 2002 年開始開發,基於 Fedora Linux 的一個版本。 市場普及和份額 傳統的 Linux 使用者一般都是專業人士。他們願意安裝並設定自己的作業系統,往往比其他作業系統的使用者花更多的時間在安裝並設定自己的作業系統。這些使用者有時被稱作「駭客」或是「極客」。使用 Linux 主要的成本為移植、培訓和學習的費用,早期由於會使用 Linux 的人較少,並且在軟體設計時並未考慮非專業者的使用,導致這方面費用極高。但這方面的費用已經隨著 Linux 的日益普及和 Linux 上的軟體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而降低,但專業仍是使用 Linux 的主要成本。 Linux 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流行程度較高,歐美地區還發行 Linux 平臺的遊戲和其他家用軟體。Linux 開源社群方面也是以歐洲、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的人士居多。在家庭與企業中使用 Linux 套件的情況越來越多。整個亞洲,比較缺乏對 Linux 的支援,硬體和應用程式皆只考量微軟作業系統設計的需求。例如:Internet Explorer 及 ActiveX 需求、Microsoft Office 相容性、網路遊戲以及一般使用者都傾向於使用 Windows。轉換作業系統的開銷在於,自由開源意識形態與商業用途的衝突、缺乏強而有力的推廣廠商、缺乏對特殊的硬體和應用程式的支援、電腦技術人員不願再花費時間重覆學習、對已有平臺的依賴,是制約 Linux 被採納的主要因素。 然而隨著 Linux 慢慢開始流行,有些原始裝置製造商(OEM)開始在其銷售的電腦上預裝上 Linux,Linux 的使用者中也有了普通電腦使用者,Linux 系統也開始慢慢出現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市場。儘管目前大部分的筆記型電腦搭載 Windows 系統,目前仍有一些筆電預設搭載 Linux 系統,如 Musicha 音創筆電預設搭載 Ubuntu Mate。近年來,Linux 下常見的部份軟體也開始不斷向 Windows 移植。有如 KDE SC、Cinepaint 正在進行向 Windows 的移植。 很多開源軟體的定量研究聚焦在市場佔有率(雖然多數不算作市場中的商品)和可靠性,包括數不清的 Linux 分析報告。Linux 份額成長迅速。IDC 的 2008 年第二季度報告指出,Linux 在所有伺服器市場的市佔率已經達到 29,比該研究機構在 2007 年的調查大幅增加了 12 個百分點。這個估計數字基於 Linux 伺服器的銷售額。所以,Linux 的市佔率是不可小覷的。Netcraft 報告,在 2010 年二月,每 10 臺可靠的伺服器中 Linux 發行版佔 6 臺,FreeBSD 佔 2 臺,Windows 佔 1 臺。而 Debian、CentOS 兩個至關重要的發行版並不銷售。 Linux 在政府中也很受歡迎,巴西聯邦政府因支援 Linux 而世界聞名。有新聞報導俄羅斯軍隊自己製造的 Linux 發行版,做為 GHost 專案已經取得成果。印度的喀拉拉邦計劃在向全聯邦的高中推廣使用 Linux。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取得技術獨立,在龍芯過程中排他性地使用 Linux。 在西班牙的一些地區開發了自己的 Linux 發行版,並且在政府與教育領域廣泛使用,如埃斯特雷馬杜拉地區的 gnuLinEx 和安達盧西亞地區的 Guadalinex。葡萄牙同樣使用自己的 Linux 發行版 Caixa Mágica,用於 Magalhães 筆記型電腦和 eescola 政府軟體。法國和德國同樣開始逐步採用 Linux。 每個孩子一臺筆記型電腦這一專案正在催生新的更為龐大的 Linux 使用者群,計劃將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幾億學童、他們的家庭和社群。在 2007 年,已經有六個國家訂購了至少每個國家一百萬臺以上免費發放給學生。Google、Red Hat 和 eBay 是該專案的主要支持者。 版權,商標和命名 Linux 的註冊商標是 Linus Torvalds 所有的。這是由於在 1996 年,一個名字叫做 William R Della Croce 的律師開始向各個 Linux 釋出商發信,宣告他擁有 Linux 商標的所有權,並且要求各個釋出商支付版稅,這些發行商集體進行上訴,要求將該註冊商標重新分配給 Linus Torvalds。Linus Torvalds 一再宣告 Linux 是自由且免費的,他本人可以賣掉,但 Linux 絕不能賣。 GNULinux 此名稱是 GNU 計劃的支持者與開發者,特別是其創立者理查德斯托曼對於 Linux 作業系統的主張。由於此類作業系統使用了眾多 GNU 程式,包含 Bash(Shell 程式)、函式庫、編譯器等等作為 Linux 核心上的系統套件,理查德斯托曼認為應該將該作業系統稱為「GNULinux」或「GNULinux」較為恰當,但現今多數人仍稱其為 Linux。就 1997 年之前的 Linux 來看,一間 CDROM 的供應商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在他們的 Linux 發行版 中,GNU 軟體所佔最大的比重,大約佔全部原始碼的 28,且還包括一些關鍵的部件,如果沒有這些部件,系統就無法工作,而 Linux 本身佔大約 3。 Linux 社群中的一些成員,如埃裡克雷蒙、林納斯託瓦茲等人,偏好 Linux 的名稱,認為 Linux 朗朗上口,短而好記,拒絕使用「GNULinux」作為作業系統名稱。並且認為 Linux 並不屬於 GNU 計劃的一部份,斯托曼直到 1990 年代中期 Linux 開始流行後才要求更名。有部分 Linux 套件,如 Debian,採用了「GNULinux」的稱呼。但大多數商業 Linux 套件依然將作業系統稱為 Linux。而有些人則認為「作業系統」一詞指的只是系統的核心 Kernel,其他程式都只能算是應用軟體,因而,該作業系統應叫 Linux,但 Linux 系統套件是在 Linux 內核的基礎上加入各種 GNU 軟體套件集合而成的。 在這兩個主要名稱之外,也有其他名稱的提議。1992 年,Yggdrasil Linux 主張命名為 LinuxGNUX,因為除了 GNU 計劃軟體之外,很多 Linux 還採用了 X 視窗系統。 評價 正面 開放原始碼的 Linux 可以讓知識延續下去,新興的軟體公司可以從開放原始碼上快速、低價的建立專業能力,豐富市場的競爭,防止獨霸軟體巨獸的存在。 個人使用很少有版權問題,絕大多數都是免費使用,幾乎無所謂盜版問題。 新的 Linux 發行版大多數軟體都有伺服器的服務,只要點選就可以自動下載、安裝經過認證的軟體,不需要到市面購買、安裝。 Linux 學習的投資有效時間較長。舊版軟體、系統都還是存在,有原始碼可以衍生、分支,維護週期普遍比 Windows 長很多。就算被放棄,還是可以憑藉原始碼衍生。新的軟體更新發展多樣化,容易養成使用者習慣掌握原理,而不是養成操作習慣。 強大的 Shell 及指令碼支援,容易組合出符合需求的環境或創造自動程式。 預設安全設定相對於目前主流的 Windows 作業系統安全很多。Windows 作業系統為了非專業使用者降低了預設安全性的設定,導致系統容易受到木馬、病毒的侵害。盜版的 Windows 更糟糕,可能隨盜版作業系統捆綁木馬、惡意程式,部分預設超級使用者(Administrator)登入、關閉安全更新等問題導致安全性更差。 負面 BSD 的開發人員曾經批評過 Linux 核心開發人員過於重視新功能的新增而不是踏踏實實的把程式碼寫好、整理好。 Minix 愛好者認為微核心是將來技術發展的方向,Linux 在技術上是落伍陳舊的。(參見塔能鮑姆 林納斯辯論) 軟硬體支援性較差。大部份的軟、硬體廠商沒有或者不會優先開發 Linux 平臺的版本,或者 Linux 平臺的版本功能較少,致使可用的應用程式、硬體周邊支援性相較於 Windows、Mac 平臺差。 相當多的發行版(超過 200 個以上),使程式開發者無法針對所有發行版做測試,使用 Linux 平臺的應用軟體安裝在非主流發行版可能遭遇預料之外的問題或甚至於無法使用。 爭議 Linux 基金會 爭議事件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參見 作業系統列表、Microsoft Windows 與 Linux 的比較 Linux 核心 Linux 發行版:Linux 發行版列表 Tux Linux 的採用 Linux 基金會 外部連結 Linux 核心官方網站 Linux 基金會官方網站 GNU 專案官方網站 The Linux 文件專案 Linux25 週年:專訪 Linux 之父 Linus Torvalds Category 計算平臺 Category 自由作業系統 CategoryLAMP
Tzhhans 材料科學;zhhant 材料科學;zhsg 物質科學 材料科學,涉及物質的性質及其在各個科學和工程學領域的整合應用,是一個研究材料的製備或加工工藝、材料的微觀結構與材料宏觀效能三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跨領域學科。涉及的理論包括固體物理學、材料化學、應用物理和應用化學,以及化學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電子工程、土木工程和建築工程。與機械結合則衍生出機械材料,與電子結合則衍生出電子材料,與土木建築結合則衍生出結構材料,與生物學結合則衍生出生物材料等等。隨著近年來媒體將注意力大量集中在奈米科學上,材料科學在科學與工程學領域越來越廣為人知。它也是鑑識科學和破壞分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後者為例,它是分析各種飛航意外的關鍵。今日許多科技上的問題受限於材料能夠容許的極限,也因此,在此領域的突破在未來科技具有指標性的影響。材料科學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簡史 在各時代上材料的選擇往往決定了該時代的發展,像是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和工業革命就是明顯的例子。材料科學是最古老的應用科學及工程學之一,起初被引導來自陶瓷的加工和冶金學的延伸。現代材料科學演進來自於冶金學。在十九世紀晚期一位美國科學家約西亞吉布斯發現材料在不同相態之間的熱力學性質,使得在理解材料性質上有重大性的突破。材料科學與其他領域的合作發展革命性科技,像是塑膠、半導體和。 在 1960 年代前,許多材料科學系都被稱為礦冶系。1960 後當時美國高等研究計劃署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現為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為了材料科學的基礎研究以及訓練的國家計劃 to expand the national program of basic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he materials science 在 1960 年代創立一系列大學實驗室,建立了材料科學。此領域包含陶瓷、聚合物、半導體、磁性材料、、奈米材料。 材料科學理論 物理冶金學 晶體學 固體物理學 材料化學(固體化學) 材料應用力學 材料靜力學 材料動力學 材料力學 材料熱流學 材料熱力學 材料流體力學 材料計算科學 材料的分類 基本材料分類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Handbook vol 2 pp1920 2008 木材 金屬材料 陶瓷材料 玻璃材料 高分子材料 複合材料 半導體材料 按化學狀態分類 木材 金屬材料 無極非金屬材料 陶瓷材料 有機材料 高分子材料 按物理性質分類 高強度材料 耐高溫材料 超硬材料 導電材料 絕緣材料 磁性材料 透光材料 半導體材料 按狀態分類 單晶材料 多晶質材料 非晶態材料 準晶態材料 按物理效應分類 鐵電材料 壓電材料 熱電材料 電磁材料 雷射材料 按用途分類 土木材料 建築材料 結構材料 研磨材料 耐火材料 耐酸材料 水工材料、配管材料 機械材料 電機材料 電子材料 電工材料、配線材料 光學材料 感光材料 包裝材料 按組成分類 單組分材料 複合材料 材料工程技術 金屬材料成形 機械加工 非傳統加工 熱處理 熱加工 陶瓷冶金 陶瓷工程 粉末冶金 薄膜生長技術 表面處理技術 表面改性技術 表面塗覆技術 材料的應用 結構材料 資訊材料 儲存材料 半導體材料 機械材料 電機材料 電子材料 航行材料 航空材料 航海材料 土木材料 建築材料 能源材料 生物材料 環境材料 儲能材料和含能材料 參見 奈米材料 參考文獻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於 1901 年開始每年頒發的獎項,最初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五個獎項,1968 年增設經濟學獎。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其頒獎的六大領域內最有聲望的獎項 Shalev p 8。 由來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瑞典語:Alfred Nobel,1833 年 10 月 22 日-1896 年 12 月 10 日)是一位瑞典化學家、發明家。19 世紀末期,歐洲大陸每天有三宗爆炸案,但諾貝爾持續改進炸藥使得炸彈更有破壞力,吸引軍火商的青睞,他的改良矽藻土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大量的軍火被運送到戰場上,靠軍工製造累積了巨大財富。 諾貝爾終生未婚,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由於諾貝爾終生主張和平主義,也因此他對於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痛心。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 根據他的遺囑,從 1901 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並持續頒發,主要獎勵五個領域的傑出人士: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亞太日報,2013 年 10 月 9 日、文學、和平。 1968 年,瑞典中央銀行和諾貝爾基金會增設了 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科學獎(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通稱 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獎被視為諾貝爾獎體系中的新成員。儘管可以與前述 5 種獎項合稱「諾貝爾獎」,且在各個方面保持一致,但實際上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確立的獎項之一。 提名與評選過程 9 月:寄出邀請函。諾貝爾委員會向夠資格提名的人發出邀請提名的信件。 2 月(次年):提名截止。 2 月至 3 月:初步產生小名單。 3 月至 8 月:顧問委員會審查小名單。 10 月:最終確定並逐一公佈六大領域的諾貝爾獎得主。 12 月:頒獎儀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瑞典君主(現為卡爾十六世)通常會負責頒獎,諾貝爾獎得主們獲頒獎金支票、金質獎章和證書,並參加宴會。(2020 年和 2021 年的頒獎儀式和宴會因為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擱置) 諾貝爾基金會明文規定,不論是公共場合還是私人場合,提名過程和人選都要嚴格保密 50 年,包括提名者人選和被提名者人選。一些人聲稱自己曾獲得 諾貝爾獎的提名 而未獲獎,此類言論應予仔細辨別。 獎項 分類 特點 得主列表 物理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 1901 年,每年 12 月 10 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列表 化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 1901 年,每年 12 月 10 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列表 生理學或醫學獎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始於 1901 年,每年 12 月 10 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列表 文學獎 瑞典學院負責頒發,始於 1901 年,每年 12 月 10 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列表 和平獎 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始於 1901 年,每年 12 月 10 日舉行頒獎典禮。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列表 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 1968 年,由瑞典中央銀行出資增設,每年 12 月 10 日與其他獎項一同舉行頒獎典禮。原稱「瑞典中央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表彰 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列表 統計資料 截至 2016 年,共有 911 個人或者組織(836 男、49 女及 26 個組織)獲得了 579 個諾貝爾獎(含經濟學獎)。截至 2012 年,得主平均年齡 59 歲。多次獲獎者共 4 人,多次獲獎的組織共 2 名,合計共 6 位多次獲獎的組織與學者。 性別比例部分,自 1901 年至 2020 年,諾貝爾所有獎項累計獲獎女性僅 58 人,在不含機構的所有 934 名得獎者當中只佔 62;女性得獎者比例呈現穩定上升,由 2000 至 2009 年的 92 增至 2010 至 2019 年的 111。 根據官方資料,2015 年獲和平獎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被計算為「4 個」組織。 表列「比例」僅取至小數點後 2 位,並採無條件捨去法紀錄之。 獎項 總計 截至 2016 年 總計 截至 2016 年 總計 截至 2016 年 獎項 總得主數 女性得主數 比例 華人得主數 比例 物理學 204 2 098 6 294 化學 175 4 228 2 114 生理學或醫學 211 12 568 1 047 文學 113 14 1238 2 176 和平 10426 16 1230 1 076 經濟學 78 1 128 0 0 首五種獎項總計 833 48 576 12 144 全部六種獎項總計 911 49 537 12 131 世界各國諾貝爾獎人數 根據獲獎時國籍與出生地,截至 2016 年 10 月 14 日,各國各獎項得主人數的世界前 5 強: 諾貝爾物理學獎 93 26 23 13 ; 13 11 諾貝爾化學獎 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 69 27 26 8 7 ; 7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 93 29 20 13 7 諾貝爾文學獎 15 12 10 8 ; 8 6 ; 6 諾貝爾和平獎 23 13 11 8 ; 8 5 諾貝爾經濟學獎 45 7 4 3 ; 3; 3 2 ; 2 ; 2 世界各大學諾貝爾獎人數 下表展示 1901 年至 2020 年世界各高校諾貝爾獎人數分佈(只展示前 30 名)。自 1901 年起至 2020 年,諾貝爾獎(包括經濟學獎)共頒給過 930 名個人和 25 個機構。 排名 大學 大學 諾貝爾獎總人數 自然科學獎總人數 物理 化學 生理學或醫學 經濟學 文學 和平 1 哈佛大學 161 113 32 38 43 33 7 8 2 劍橋大學 121 98 37 30 31 15 5 3 3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110 82 34 31 17 25 3 1 4 芝加哥大學 100 62 32 19 11 33 3 2 5 哥倫比亞大學 97 70 33 15 22 15 6 6 5 麻省理工學院 97 62 34 16 12 34 0 1 7 史丹佛大學 86 55 26 13 16 28 3 1 8 加州理工學院 76 70 31 17 22 6 0 1 9 牛津大學 72 53 15 19 19 9 5 6 10 普林斯頓大學 69 42 29 9 4 21 5 1 11 耶魯大學 65 34 8 12 14 23 5 3 12 康奈爾大學 61 50 23 12 15 5 4 2 13 柏林洪堡大學 57 49 14 23 12 1 4 3 14 巴黎大學 51 35 15 10 10 4 6 7 15 哥廷根大學 45 43 19 16 8 0 1 1 16 慕尼黑大學 43 42 14 19 9 0 1 1 17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 39 30 4 8 18 5 1 3 17 哥本哈根大學 39 34 19 7 8 3 2 1 19 紐約大學 38 20 3 5 12 14 2 2 19 洛克菲勒大學 38 38 1 11 26 0 0 0 21 賓夕法尼亞大學 36 25 4 10 11 11 0 0 22 倫敦大學學院 34 31 5 7 19 2 1 0 23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32 32 11 17 4 0 0 0 24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 香檳分校 30 27 11 5 11 3 0 0 24 明尼蘇達大學 30 15 7 4 4 12 2 1 26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 27 24 5 9 10 3 0 1 26 海德堡大學 27 24 11 8 5 0 1 2 28 密西根大學 26 18 9 3 6 6 2 0 28 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 26 22 6 7 10 2 1 0 30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25 13 2 8 3 9 1 2 30 曼徹斯特大學 25 22 11 9 2 3 0 0 30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 25 24 1 5 18 1 0 0 :自然科學獎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及醫學獎。 :萊納斯鮑林獲得過一次諾貝爾化學獎、一次諾貝爾和平獎。 :瑪麗居里獲得過一次諾貝爾物理學獎、一次諾貝爾化學獎。 記錄 次數 學者: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 居禮,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及分別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03 年物理學獎:發現放射性與釙元素(與丈夫皮耶居禮及另一科學家亨利貝克勒共獲) 1911 年化學獎:提煉出鐳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第一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1954 年化學獎:化學鍵的研究 1962 年和平獎:反對核武在地面測試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 1956 年物理學獎:發明電晶體 1972 年物理學獎:建立超導 BCS 理論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1958 年化學獎:測定胰島素分子的結構 1980 年化學獎:核酸 DNA 序列的確定方法 美國科學家卡爾巴里沙普利斯 2001 年化學獎: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22 年化學獎:在點選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方面的發展做出的貢獻 組織: 國際組織紅十字國際委員會 1917 年和平獎:竭盡全力保護第一次世界大戰各方戰俘的權利,其中還包括讓戰俘與家人建立聯絡的權利。 1944 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大量人道主義工作。 1963 年和平獎:表彰該組織 100 年來在保障人權上所做的努力。(和紅十字會聯盟共同獲獎) 聯合國難民事務高階專員辦事處 1954 年和平獎 1981 年和平獎 家族 居 裡 一家 瑪麗居里,1903 年物理學獎、1911 年化學獎。 丈夫皮埃爾居里,1903 年物理學獎。 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 居里,1935 年化學獎。 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 居里,1935 年化學獎。 小女兒艾芙居里著有《居里夫人傳》,她本人不是科學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的丈夫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領取了 1965 年和平獎。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 1969 年獲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 1973 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父母/子女都獲獎 居里母女:1903 年物理學獎與 1911 年化學獎是瑪麗居里,1935 年化學獎為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 居里。 湯姆森父子:1906 年物理學獎和 1937 年物理學獎分別是約瑟夫湯姆森與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喬治湯姆森。 布拉格父子:1915 年物理學獎是威廉亨利布拉格與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波爾父子:1922 年物理學獎和 1975 年物理學獎分別是尼爾斯玻爾與奧格玻爾。 西格巴恩父子:1924 年物理學獎和 1981 年物理學獎分別是曼內西格巴恩與凱西格巴恩。 馮奧伊勒父子:1929 年化學獎和 1970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漢斯馮奧伊勒 切爾平與烏爾夫馮奧伊勒。 科恩伯格父子:1959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 2006 年化學獎分別是阿瑟科恩伯格與羅傑科恩伯格。 伯格斯特龍和佩博父子:1982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 2022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蘇恩伯格斯特龍與斯萬特佩博。 夫妻都獲獎 瑪麗居里與皮埃爾居里,1903 年物理學獎。 伊倫約里奧 居里與弗雷德里克約里奧 居里,1935 年化學獎。 格蒂特蕾莎科裡與卡爾斐迪南科裡,1947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貢納爾默達爾,1974 年經濟學獎,與阿爾瓦默達爾,1982 年和平獎。 邁 布里特莫澤與愛德華莫澤,2014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阿巴希巴納吉與艾絲特杜芙若,2019 年經濟學獎。 年齡、群體 最年輕、最年長的得主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2014 年(與凱拉西薩塔亞提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年僅 17 歲。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為諾貝爾獎三項科學獎項中最年輕的得主。1915 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 25 歲。 約翰B古迪納夫獲 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時已有 97 歲,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參會者成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會議 1927 年 10 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 29 人中有 17 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時間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短的記錄 巴拉克歐巴馬:從 2009 年 1 月 20 日當選美國總統 8 個月後就以「在促進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的理由獲得當年的和平獎。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與卡爾米勒:三項科學獎項中的最短紀錄。因於 1986 年發現鋇鑭銅氧化物的高溫超導性質而獲得 1987 年物理學獎。 從事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長的記錄 裴頓勞斯:因於 1911 年發現致癌病毒而獲得 1966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恩斯特魯斯卡:因於 1931 年發明電子顯微鏡而獲得 1986 年物理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奧運會獎牌得主 菲利普諾埃爾 貝克:1920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1500 米賽跑銀牌得主。獲得 1959 年和平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搞笑諾貝爾獎獲得者 安德烈海姆:2000 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 年獲得物理學獎。 逝世者獲獎 諾貝爾獎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為 1931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裡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二為 1961 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三為 2011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 爭議 人們對諾貝爾獎的爭議點,除了在各獎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還有不頒給已過世的人,另外還有諾貝爾獎不設立重要的數學獎。 1919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尼斯斯塔克曾為自身利益為希特勒效勞,諾貝爾基金會無權使獲獎者改變自己的看法。 諾貝爾獎的規矩: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也產生過爭議,該獎項只是表彰在科學領域中有重大突破的個人和小團隊的。不過也有例外的是諾貝爾獎中的和平獎,分別在 1917 年,1944 年,1963 年頒發給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組織,2012 年頒發給了歐洲聯盟組織。2013 年則頒發給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2015 年又頒發給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關於諾貝爾基金會不設立數學獎,其中有一個流傳較廣的都市傳說是諾貝爾的妻子與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數學家有外遇,所以諾貝爾本人遺囑中不設定諾貝爾數學獎。不過這個說法顯然不實,因為諾貝爾根本沒有結婚,較可能的因素為當時代,數學僅為尚未形成一有改變人類生活可能的顯學。 隨著數學及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數學界的阿貝爾獎及計算機界的圖靈獎被稱為該領域的 諾貝爾獎。 在得獎人選方面,在眾多的爭議獎項中,歷年來文學獎與和平獎所招致的爭議最多 Nobel Prize Prizes 2007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ccessed 15 January 2009 from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Online 。 預測 1989 年開始,湯森路透美國總部每年釋出「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以預測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諾貝爾電子博物館官方網站、諾貝爾基金會 頒獎機構 瑞典皇家科學院 卡羅琳醫學院 瑞典學院 其它 CNN 諾貝爾獎 100 年專題 參見 美國科學家聯盟 類似獎項 菲爾茲獎 阿貝爾獎 克拉福德獎 沃爾夫獎 圖靈獎 克勞德E夏農獎 IEEE 榮譽獎章 搞笑諾貝爾獎 日本國際獎 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 京都獎 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 克魯格獎 郝爾拜獎 邵逸夫獎 唐獎 突破獎 一丹獎 Category 瑞典獎勵 Category 國際性獎項 Category 以人名命名的獎項 Category 瑞典科學技術獎項 Category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thumbupright15 法國奧勒湖附近山坡上的幾株鳶尾花 植物學(英語:Botany)是一門研究植物形態解剖、生長發育、生理生態、系統進化、分類以及與人類的關係的綜合性科學,是生物學的分支學科。傳統上的植物學也包括真菌和藻類的研究,如今這兩類研究被細分為了真菌學與藻類學,但國際植物學大會仍將它們包括在討論範圍內。如今,植物學家研究了大約 410000 種陸生植物,其中 391000 屬於維管植物(其中包含 369000 種被子植物),剩餘的約 20000 種為苔蘚植物。 植物學起源於史前時代,人類在尋找藥草的過程中逐漸鑑別出一些植物物種。而後人類也試圖人工繁育特定植物,以供食用、提取毒素或醫治疾病。這些努力也成為了人類科學研究的起始。歐洲中世紀僧院裡的常會種植一些具備藥用價值的植物。這些園林後續逐漸演變為大學附屬的植物園,其為植物研究提供了便利。最早出現的植物園是位於義大利的帕多瓦植物園。早期對植物的分類與描述為後續植物分類學奠定了基礎,並促使卡爾林奈提出了二名法,如今二名法已被廣泛使用於生物命名。19 和 20 世紀出現了許多新的植物研究技術,例如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染色體倍性分析、植物化學,以及酶與其它蛋白質的研究。20 世紀末,植物學家還發展了分子遺傳分析技術,也即依靠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核酸序列等研究,更精確的分類植物。 現代植物學的研究範圍廣泛,常可從其它學科中汲取發展成果與全新見解。植物學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植物組織的結構及其分化,植物的繁殖、、生物化學、代謝、化學產物、疾病、演化關係、系統分類以及植物分類。進入 21 世紀後,植物學研究還加入了表觀遺傳學與分子遺傳學,這兩門學科主要關注植物細胞組織分化過程中基因表達的機制與控制方式。植物學研究應用廣泛,它有助於更穩定的產出主食、原料(例如木材、油、橡膠、纖維、藥物),在現代園藝和農林業中幫助植物繁殖、配種、基因修改,能源或建築材料合成,在環境管理領域促進生物多樣性。 歷史 人類對植物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史前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採集了植物的根、莖、葉和果實。植物學的創始人是古希臘科學家泰奧弗拉斯托斯,他在著作《植物史》中描述了植物構造,並對其作了分類。公元 1 世紀希臘醫師迪奧科里斯的著作《藥物論》為日後藥用植物的使用奠定了基礎。1593 年明朝醫學家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的編寫,此書集成了中國 16 世紀以前本草學大成。17 世紀末,英國生物學家約翰雷確立了現代植物分類的基本原理。17 世紀出現了各式各樣的顯微鏡,開創了植物解剖學的研究,隨後植物生理學和植物胚胎學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到 19 世紀中期,植物學各分支學科已基本形成。近代中國的植物學主要從西方引入,首部譯本是數學家李善蘭與外人於 19 世紀中葉合譯的《植物學》,該書所譯的細胞、心皮、子房、胎座、胚、胚乳等名詞沿用至今。中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是胡先驌,他編寫了中國首部植物學教材《高等植物學》,發現並命名了水杉。 早期植物學 植物學起源於人類對草藥的研究與使用。人類早期文明有許多關於植物分類和描述的著作。例如可追溯至 1100 年前的古印度著作,古埃及的阿維斯陀語文字,中國的植物學早期著作可追溯到公元前 221 年。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最早的藥用植物志。 現代植物學源於古希臘,創始人為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泰奧弗拉斯托斯,他發明並描述了許多現代植物學的原理。泰奧弗拉斯托斯的兩部主要著作《植物史》和《植物本原》是歐洲古代和中世紀植物學的重要基礎。公元 1 世紀希臘醫師迪奧科里斯的著作《植物誌》是一部共 5 卷的藥草百科全書,對其後植物學亦有廣泛影響。中世紀伊斯蘭世界的植物學相關著作包括的《》,的《植物之書》以及的《土壤分類》。13 世紀早期,和以科學系統的風格撰寫了植物學著作。 16 世紀中期,義大利的大學中開始出現植物園。最早的植物園是於 1545 年建立的帕多瓦植物園,如今尚存於原址。這些植物園延續了先前修道院中 藥材園 的用途,人們在園中種植可能具備藥用價值的植物。植物園的建立支援了植物學的學科發展,在大學中常會舉辦園中相關植物的講座。歐洲北部的植物學發展較慢,其最早的植物園是位於英國牛津大學的植物園。醫師萊昂哈特福克斯(15011566)、神學家奧托布倫費爾斯(14891534)和醫師希羅尼穆斯博克(14981554)被並稱為 德國植物學之父。其中福克斯和博克一反重複早期書本內容的傳統,轉而自行觀察研究植物,布倫費爾斯則是建立了植物分類系統。 瓦勒留斯科爾杜斯(15151544)在其 1544 年作品《植物史》中記錄了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並於 1546 年出版了《藥典》。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15161565)和藥草師約翰傑勒德(1545c 1611)也出版了各自的藥用植物相關作品。博物學家烏利塞阿爾德羅萬迪被認為是 自然史之父,他完成了許多植物研究工作。1665 年,博學家羅伯特胡克憑藉顯微鏡在軟木切片中發現了並命名了細胞,不久後亦在活體植物組織中發現了細胞。 早期現代植物學 現代植物學始於對植物的分類研究。18 世紀,植物分類系統開始使用對植物進行快速分類。在應用該方法時,科學家從預設的多種性狀中選擇與待分類植物最符合的性狀,由此將其向下逐步歸類為不同分類單元(例如科、屬和種)。該方法的選擇與順序可以設計為只以分類為目的,或者也可以使其更加符合單道檢索表(或稱同步鑰,)的自然或。在 18 世紀,得益於殖民地擴張,世界各地的新奇植物被採集回歐洲,這位植物學家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他們無需到訪世界各地便可研究許多異域植物。1753 年,卡爾林奈發表了植物分類學著作《植物種志》,該作品是現代植物學二名法的基礎。根據林奈提出的植物命名方法,標準的植物學名應當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屬名,第二部分標示屬內的物種。為方便鑑定,林奈在其《性別系統》中依據植物的生殖器官不同,將它們歸為 24 個群組。例如第 24 組隱花植物(Cryptogamia)包括所有生殖器官為隱藏形態的苔蘚、地衣、蕨類、藻類和真菌。 隨著植物解剖學和植物形態學的發展和對植物生命週期的認識,人們意識到植物間的親緣不止是林奈在《性別系統》中所描述的那樣。法國植物學家(1763)、安託萬羅蘭德朱西厄(1789)以及瑞士植物學家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1819)各自提出了影響廣泛的植物分類系統。中反映了他對於植物複雜形態發展過程的看法,對後續 19 世紀的有重要影響。1859 年,達爾文出版的《物種起源》中有關共同起源的概念對提出了修正需求,需要從中反映出相似形態之間的演化關係。 1838 年,德國植物學家馬蒂亞斯施萊登發表了《植物發生論》,此書對植物學有很大的影響。施萊登善用顯微鏡,並且是早期植物解剖學家。他與動物學家泰奧多爾施萬、醫生魯道夫菲爾紹一同建立了細胞學說,並且在蘇格蘭植物學家羅伯特布朗於 1831 年發現細胞核時隨即意識到該結構的重要性。1855 年,德國醫生阿道夫菲克提出了菲克定律,並將其用於計算生物系統中的分子擴散速率。 現代植物學 奧地利科學家格雷戈爾孟德爾(18221884)藉助對豌豆(Pisum sativum)實驗研究,最早提出了基因 染色體遺傳學說,德國生物學家奧古斯特魏斯曼(18341914)證明遺傳只通過配子發生,其它細胞都不會傳遞遺傳特徵。(18981997)在植物解剖學方面的工作為現代植物學奠定了重要基礎,其半個世紀前的作品《植物解剖學與種子植物的解剖》至今仍被用作植物結構生物學教材。 丹麥植物學家尤金紐斯瓦爾明於 19 世紀晚期建立了植物生態學,他提出植物以群落方式存在。瓦爾明的導師和繼任者對此提出了至今仍在使用的勞恩凱爾植物生活型分類系統。美國植物學家亨利錢德勒考爾斯、英國植物學家和美國植物生態學家發展了植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例如溫帶闊葉混交林的演替。克萊門茨還提出了頂級群落概念,它是對應環境所能支援的複雜程度最高的植物群。坦斯利將頂極群落的概念從生態學引入至生物學。19 世紀德國植物學家卡爾路德維希韋爾登諾分析了種子散佈與分佈,植物種群,地質歷史的影響之間的聯絡,並開創了植物地理學。俄國植物學家尼古拉瓦維洛夫(18871943)在前人阿方斯比拉姆德康多爾的研究基礎之上發展了生物地理學、起源中心和經濟作物演化史的概念。 自 1960 年代以來,一些植物生理學原理逐漸被人們理解,例如蒸騰作用(水分在植物體內的移動),葉面水分蒸發速率與溫度的依賴關係,水蒸氣或二氧化碳透過氣孔的分子擴散過程。藉助這些研究成果以及對於植物氣孔大小的精確測量,科學家得以準確的描述植物在光合作用過程中與大氣的氣體交換。的羅納德艾爾默費希爾與在統計分析方面的貢獻簡化了生物研究中的實驗設計和資料分析。1948 年,發現並鑑別出了植物生長素,允許人們透過外部化學方法控制植物的生長速率。開創了植物激素控制的植物組織培養技術。24 二氯苯氧乙酸(或稱 24D)是人類首次合成的除草劑。 進入 20 世紀後,有機化學技術的進步(例如光譜學、色譜法和電泳)引領了植物生物化學的發展。並且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物組學等學科發展,科學家可以更詳盡的用實驗分析植物基因組與其生物化學、生理學、形態、行為之間的關係。1902 年,奧地利植物學家戈特利布哈伯蘭特最先提出所有植物細胞都具備全能性,也即具備發育成完整植株的潛能。而這也允許科學家更加便利的將基因工程運用於植物細胞的體外培養。科學家可從目標植物中去除一個或多個與特定性狀相關的基因片段,或加入報告基因(例如綠色熒光蛋白),以便於觀察特定性狀的表達。這些生物技術可修改完整植株或生物反應器內的植物細胞,使其分泌,生產抗生素或藥物,此外也有相關技術用於提高作物產量。 現代植物形態學認識到植物的根、莖、葉、毛狀體為連續的統一體,並強調這些結構的動態性。現代植物系統分類學主要關注植物間的。現代分子系統發生學通常忽視植物形態特徵,而主要以植物的基因序列為資料來源。1998 年,藉助對開花植物的基因序列分析,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發表了被子植物的系統發生學成果,其中回答了許多有關被子植物與其它物種之間的關係的問題。DNA 條形碼技術是當前植物學研究的活躍主題,該研究理論上可用於鑑定植物物種和商業品種。 近 30 多年來,分子生物學和近代技術科學,以及數學、物理學、化學的新概念和新技術被引入到植物學領域,植物學在微觀和宏觀層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無論在研究的深度還是廣度上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當今相當多的新知識都從研究模式植物而來,如擬南芥。這種十字花科的雜草是最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植物之一。此外水稻也是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植物,因為水稻基因組相對較小,同時國際水稻基因定序工程也把它定為重要的穀物 草 單子葉植物模型。另一禾本科植物二穗短柄草也是一個有助理解遺傳學,細胞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實驗模型。科學家對小麥、 玉米、 大麥、 黑麥、御谷、大豆等主糧都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其中部分植物的基因組測序較為困難,因為它們的染色體中有兩個以上的單倍體。此外,綠色水藻作為模式生物,也為細胞生物學提供了重要知識。 研究範圍與重要性 對植物的研究十分重要,因為植物是地球生命的重要部分。植物的光合作用為幾乎所有動物提供了賴以生存的氧氣與食物來源。光合作用以太陽光、水、二氧化碳為原料,植物的生長發育提供能量與材料,植物、藻類和藍菌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群體。氧氣作為光合作用的副產品而被釋放至地球大氣,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都使用氧氣呼吸。此外,植物還能防止土壤侵蝕,在全球碳迴圈、水迴圈過程中也扮演關鍵角色。植物對人類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它關乎人類可獲得的食物、氧氣、生化產品、原材料,並可產生和維持土壤。 在現代科學之前,所有生命都被分成動物或植物(包含真菌),而植物學就是專門研究那些除動物以外的生物。植物學家不僅研究植物的內部運作,例如細胞器、細胞、組織的功能,還涉及整株植物、植物種群、植物群落的研究。在每一研究層面,植物學家都可能用到分類學、發生學和演化學等理論,並使用解剖學和形態學研究相應結構,使用生理學研究植物功能運作。 通俗意義上的 植物 只包括 陸生植物,或稱高等植物,其下包含種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和使用孢子繁殖的隱花植物(蕨類、石松、地錢、角苔和蘚類)。高等植物皆為多細胞真核生物,其共同祖先可進行光合作用。它們的生活史以單倍體、二倍體交替。處於單倍體階段時稱為配子體,在某個階段會發展為二倍體,此時稱為孢子體。種子植物的配子體由母體孢子體培育。過去植物學家也研究現代植物標準定義以外的生物,現在這些研究已被細分為其它學科,例如細菌(現在被細分為細菌學)、真菌(現為真菌學) 包括與地衣共生的真菌、非綠藻(藻類學)、病毒(病毒學)。雖然上述領域已不再是現代植物學的研究範圍,但植物學家仍關注這些物種,並且真菌和原生生物也仍包含在植物學課程內。 根據內共生學說,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光合放氧生物藍菌透過內共生演化為了植物真核祖先細胞內的葉綠體。由此產生的光合植物加快了大氣氧含量的升高,徹底改變了遠古地球的大氣組成,並在其後 20 多億年裡維持大氣中充足的氧含量。古植物學是研究遠古時期遺留的植物化石記錄的學科,科學家也從這些記錄中探索。 21 世紀關於植物的主要問題是其作出基礎生產者,在全球範圍的生命原材料迴圈中扮演的角色。這些原材料包括能量、碳、氧氣、氮和水。此外,人們也關注植物管理與環境問題之間的關聯,例如、自然保護、糧食安全、入侵物種防治、碳截存、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 農業 人類幾乎所有主食都直接來自植物的初級生產,或間接來自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植物及其它光合生物是食物鏈的基礎,它們將來自太陽光的能量、土壤和大氣中的養分轉化為可供動物獲取使用的形式。生態學家將其稱為第一營養級。現代主要食用作物例如苔麩、玉米、水稻、小麥、豆類、香蕉,以及用於織物生產的火麻、亞麻、棉花等,都來自於史前人類對的篩選培育。 植物學家致力於研究利用植物生產食物並提高其產量,例如透過植物配種方法獲取期望的性狀。這些工作對人類未來十分重要,其可確保人類後代的糧食安全。植物學家也研究農業中的有害植物,例如雜草。植物病原體也是他們的研究方向,植物學家藉助對植物病原體的生物研究尋找其在農業活動以及自然生態系統中的控制方法。民族植物學是研究植物與人類關係的學科,而當涉及到植物與遠古人類的關係時,則稱為。一些人類與植物關係的最早記錄來自加拿大原住民,他們從眾多植物中分辨出可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學家記錄了這些原住民與植物間的關係。 植物生物化學 植物生物化學是研究植物內化學反應程序的學科。其中部分化學反應用於自身基礎代謝,例如光合作用中的卡爾文迴圈和景天酸代謝。另一些化學反應則用於合成特定物質,例如用於固定植株的木質素和纖維素,或是生成一些次級產物,如樹脂和芳香味化合物。 透過紙色譜法看到的不同種類。 葉黃素 葉綠素 a 葉綠素 b 植物和其它光合真核生物細胞內有獨特的細胞器 葉綠體,其被認為是從藍菌與植物祖先內共生演化而來。葉綠體和藍菌內都含藍綠色素葉綠素。葉綠素(主要是葉綠素 a 和葉綠素 b)可吸收光譜中的藍 紫與橙 紅部分,並反射綠光,因此在人類看來呈綠色。植物在紅藍光中吸收的能量由葉綠體轉化為富含能量的碳化合物,該轉化過程還需要用到二氧化碳和水作為原料。這個過程稱為碳固定,氧氣是該反應的副產物。 葉綠素從光照中捕獲的能量最初以電子形態存在,而後形成電化學梯度。捕獲的電子用於製造 ATP 與 NADPH 分子,這些分子用於儲存與轉運能量。能量隨後用在卡爾文迴圈的暗反應中,從 RuBisCO 酶生產出三碳糖甘油醛 3 磷酸(G3P)。甘油醛 3 磷酸是光合作用的最初產物,是合成葡萄糖及幾乎所有其它有機分子的原材料。部分葡萄糖被轉化為澱粉儲存在葉綠體中。澱粉是大多數陸生植物及藻類的能量儲存介質,但菊科植物使用菊粉(屬於果糖)作為能量儲存介質。部分葡萄糖被轉化為蔗糖,以更方便的運送至植株其餘部分。 相比無葉綠體的動物,植物和其它真核親緣生物還藉助葉綠體完成其它一些重要的生物化學過程,例如合成脂肪酸和大部分氨基酸。脂肪酸的用途廣泛,例如為細胞膜提供原材料,陸生植物也以它為基礎構建植物角質層,用以減緩水分蒸發。 植物還可以合成許多獨特的聚合物,例如多糖分子纖維素,果膠,用於合成細胞壁的。維管植物可合成木質素,用於加固木質管胞的及木質部,以防止植物在水分脅迫下吸水時倒塌。厚壁組織中也有木質素,其為植物提供支撐,該組織也是木材的主要成分。是一類具備化學抗性的聚合物,在細胞壁外層、孢子和陸生植物花粉中都有發現,化石記錄顯示,早期陸生植物的孢子和花粉在這類物質的保護下得以存活。廣泛認為孢粉質促進了植物在奧陶紀的演化。相比植物剛擴散至陸地的奧陶紀與志留紀時期,如今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已有所降低。許多單子葉植物(例如玉米和菠蘿)和雙子葉植物(例如菊科)各自獨立演化出了景天酸代謝以及 C4 類二氧化碳固定,以降低先前使用 C3 類二氧化碳固定時光呼吸過程的能量損失。這些演化只在陸生植物中發生。 醫學與原材料 植物化學是植物生物化學的一個分支,它關注植物的次生代謝產物。部分化學產物可能具有毒性,例如毒參屬植物產生的毒芹鹼,這是一種生物鹼,對人畜有神經毒性。而另一些化學產物,人們可能會被其特殊風味吸引,例如辣薄荷、精油、檸檬油等,從而將它們作為香料或調味品。醫學上也將由罌粟生產的鴉片用於麻醉鎮痛。許多醫學或娛樂藥物,例如四氫大麻酚(大麻的主要成分)、咖啡因、嗎啡、尼古丁等,都直接源自植物。還有些產品則是天然植物的簡單衍生物。例如,止痛藥阿司匹林(也即乙醯水楊酸)最初是從柳樹樹皮分離,許多阿片類止痛藥(例如海洛因)都是來自罌粟產物嗎啡的化學修改。人們常用的興奮劑也源於植物,例如來自咖啡的咖啡因、茶、以可可豆製作的巧克力、來自菸草的尼古丁。人類釀造的酒精飲料一般來自糖分豐富的植物,例如啤酒源自大麥,清酒源自水稻、紅酒源自葡萄。美洲原住民在其數千年曆史中發現了許多具備藥用價值的植物,製藥產業有時會參考民族植物學的相關記錄,將其作為發現新藥物的一種方法。 植物也被用於製造顏料和染料,例如紅酒中的紅色源自花色素苷,牛仔褲的靛藍色來自黃木犀草和菘藍共同製成的吲哚酚。藝術家常用的藤黃和茜草紅分別來自熱帶金絲桃科植物的樹脂以及染色茜草的根。 來自植物的常見原材料還有糖、澱粉、棉花、麻布、火麻、部分繩子、木材、塑合板、莎草紙、植物油、蠟、天然橡膠等。木材熱裂解可產生純度很高的木炭,歷史上常作為金屬冶煉燃料,此外也可用於過濾、除溼、作為顏料或製造火藥。纖維素是世界上儲量最充足的有機聚合物,可轉化為能源、燃料、製作材料或化學原料。纖維素產品包括人造絲、玻璃紙、、生物丁醇燃料、硝化棉。甘蔗、歐洲油菜、大豆等植物因其含有大量可發酵糖或油脂,因此也被用於生產生物燃料,例如製成生物柴油,作為化石燃料的替代。美洲原住民使用茅香除蚊。美國化學學會後來發現茅香中起除蚊作用的化合物是植醇和香豆素。 植物生態學 leftthumb 豆科植物 的,其中含有固氮細菌 。兩者為互利共生關係,植物為細菌提供養料與無氧環境,細菌為植物固氮。 植物生態學主要研究植物與棲息環境的關係。植物生態學家研究本地或區域植物群的生物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環境適應度,以及它們與其它物種間的關係(例如競爭或共生)。植物生態學家有時也會採用民族植物學收集的經驗證據,他們可藉助這些經驗證據理解當地在數千年前的環境狀況,以及當地環境隨時間變化過程。植物生態學的目標是理解植物棲息環境與其分佈模式、產量、環境影響、演化過程、對環境變化反饋的關係。 植物的生長依賴環境中的土壤和氣候,同時它們也反過來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例如,植物可影響陽光反照率、改變地表徑流、穩固礦質土壤、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影響當地氣候。植物會同環境中其他生物競爭資源,也和多種(如群體、種群和群集)中的同類互動。具備相似、優勢植物、生物與非生物因子、氣候條件、地理環境的區域可被歸為一類生物群系,例如凍原和熱帶雨林。 植食性動物以植物為食,而植物可憑藉各種方法。有些植物也演化出了寄生或肉食行為。植物與其它物種可形成互利共生關係,例如某些植物可與菌根、根瘤菌互換食物,可獲得螞蟻的保護,蜜蜂、蝙蝠等動物可幫助傳播花粉,人類和部分動物可作為幫助植物散播種子。 植物、氣候和環境變化 人們可根據植物對氣候和其它環境變化的響應理解這些變化對生態環境功能與生產力的影響。例如,植物物候學可作為理解、氣候變化的生物學影響的視窗。孢粉學對數百萬年前花粉化石沉積物的分析可用於重建古代氣候。根據對古生代陸生植物體型、葉片氣孔密度以及葉片形狀的分析,科學家可估算當時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臭氧層空洞可將植物暴露於高水平紫外線輻射,從而減緩其生長速率。此外,對植物群集、系統分類、生物分類的研究也有助於深入認識植被變化、棲息地破壞、物種滅絕的原因。 遺傳學 植物與其他多細胞生物有共同的遺傳學基礎。孟德爾透過對豌豆(Pisum sativum)的研究發現了植物的遺傳規律。這些遺傳規律後來被發現不只適用於植物,更可擴充套件至其它生物。與之類似,巴巴拉麥克林托克在研究玉米時發現了 跳躍基因,其同樣適用於其它生物。不過,植物與其它生物仍存在部分遺傳學上的差異。 相比動物,不同植物物種之間的界限更加模糊,因此常可以進行跨物種雜交。一個常見的案例是甜橙,它是柚子與橘子的雜交產物。現今種植的多種小麥都是源於野外原始物種的種間與種內雜交。雌雄同株的被子植物常有自交不親和性,以致花粉無法落至柱頭,或是不能發芽和產生雄配子。這是植物用以促進異株授粉的機制之一。在許多陸生植物中,雌雄配子會由不同個體生成,這種情況被稱為雌雄異株。 另外與高等動物不同的是,植物中常有源於不同機制的單性生殖現象,例如土豆的塊根。尤其是在北極地區和高山氣候環境,一般沒有動物幫助傳播花粉,因此小植物和鱗莖植物可能不會發展出花,而以無性生殖取代有性生殖,從而整個種群都與其父代的基因一致。這是植物中的一類,這種現象也可發生在種子中,其包含與父代基因一致的配子。 大多有性生殖產生的個體都是二倍體,也即有成對的染色體,不過錯誤的細胞分裂也可能使染色體加倍。這類錯誤可發生在胚胎生長早期,導致同源多倍體或部分同源多倍體生物;或發生在普通細胞分裂時,產生一些多倍體(核內倍數性)細胞;或在配子形成時。兩種不同植物物種的雜交種可能是異源多倍體。同源多倍體和異源多倍體常是可育的,但可能無法與其父代種群雜交,因為兩者染色體數目不同。這些植物與父代種群有生殖隔離,但仍生活在同一區域,最終或許可形成。一些不育的多倍體仍可透過營養繁殖或種子的無融合生殖產生完全一致的後代。硬粒小麥是可育的異源四倍體,而普通小麥是可育的六倍體。商業種植的香蕉是不育的、無種子的三倍體。西洋蒲公英是三倍體,可借無融合生殖產生可育的種子。 與其它真核生物一樣,由內共生而來的細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它們的基因遺傳不遵循孟德爾定律。在裸子植物中,葉綠體基因遺傳自雄性父代,而在被子植物中則是遺傳自雌性父代。 分子遺傳學 科學家從模式生物(例如擬南芥)的研究中獲取了許多重要的知識。擬南芥的基因組(或稱遺傳資訊)包含 135 億個 DNA 鹼基對,屬於被子植物中最小的基因組之一。2000 年,擬南芥的基因組測序完成,是首個完成基因測序的植物。而後對另一些基因組較小的植物,以及水稻(Oryza sativa)和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等植物的基因測序也使它們成為了重要的模式植物,促進人們對穀物、禾本科及單子葉植物的生物與遺傳學、細胞和分子層面生物學的理解。 類似擬南芥的模式植物被用於研究植物細胞和葉綠體的分子生物學。理想的模式植物的基因組較小,對其需要有較完整的認知或測序,體型較小,世代時間較短。玉米曾被用於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以及 C4 類植物糖分的韌皮部裝載。單細胞綠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不屬於有胚植物,卻含有與陸地植物相關的綠色素葉綠體,因此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溫泉紅藻綱下的 Cyanidioschyzon merolae 也是一種重要的模式植物,用於研究染色體的基礎功能。菠菜、豌豆、大豆以及苔蘚植物(Physcomitrella patens)常被用於研究植物細胞生物學。 根癌農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存在於土壤中的一類根際細菌,它可依附植物細胞,透過愈傷組織匯入進行基因水平轉移,從而致使植物患上冠癭瘤。1977 年,一些科學家猜測 Ti 質體可能是將轉入豆科植物根部的自然載體。如今,對 Ti 質體的基因修改已成為製造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手段。 表觀遺傳學 表觀遺傳學是指無法透過 DNA 序列變化得到解釋的可遺傳基因功能變化,它可導致生物體性狀改變。例如 DNA 甲基化導致的基因表達(或不表達)就屬於表觀遺傳學變化。依附於 DNA 緘默區的抑制蛋白也可控制基因表達與否。表觀遺傳記號可能在植物的程式性發展階段被加入或移除,並造成了諸如葉片與花瓣的區分。這些記號可能是暫時的,也可能延續至細胞分裂結束,從而伴隨整個細胞生命週期。有些表觀遺傳變化是可遺傳的,而另一些則在繁殖細胞階段被重置。 真核生物藉助表觀遺傳變化控制細胞分化。形態發生時期,全能幹細胞轉變為胚胎中的多種富潛能,並最終分化為不同細胞。植物胚胎從受精卵開始,並持續分裂分化為薄壁組織、、韌皮部篩管、植物表皮的保衛細胞等不同組織。這種分化過程源於部分基因的表觀遺傳啟用以及另一些基因的抑制。 與動物不同的是,許多分化後的植物細胞(尤其是薄壁細胞)仍保留有全能性,因此仍具備發展為新植株的潛能。不具備全能性的植物細胞包括高度木質化的細胞,成熟後死亡的厚壁組織和木質部,以及缺少細胞核的韌皮部篩管。雖然植物使用與動物相似的表觀遺傳機制(例如),但也有假說提出,植物可依據周圍細胞和周邊環境所提供的位置資訊,修改自身基因表達樣式,從而決定生長目標。 表觀遺傳變化可導致副突變,該變化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透過等位基因誘使另一等位基因發生可遺傳變化,這類表觀遺傳標記可傳遞至後代。 植物演化 植物的葉綠體與藍菌(常被錯誤的稱為藍綠藻)相似,科學假說認為,如今攜帶葉綠體的植物為真核生物與藍菌的內共生產物。 藻類為多系群,其被分為多種不同類別,部分與植物相近。藻類與植物間有諸多差異,例如它們的細胞壁組成成分、生物化學機制、色素、葉綠體結構、營養儲存方式都有不同。綠藻門的姐妹類別輪藻門被認為是包含了植物的遠古祖先。輪藻門下的輪藻綱與陸生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共同構成單系群,或稱鏈型植物。有學者認為苔蘚植物和蕨類植物均起源於藻類,並且是平行發展的。大約從 4 億年前的志留紀末期開始,地球陸地上升、水面下降,原本漂浮於海濱或淺水帶的植物體因此擠壓堆積,部分植物露出水面,從而獲得更充足的光照與氣體交換條件。而離開水體後植物亦面臨水分與養料供應的問題,因此演化出了更適應陸地生活的蕨類植物(例如最早的陸生植物代表萊尼蕨),其有堅韌外壁包裹的孢子,以及用於支撐的維管。 無維管束陸生植物是不含木質部和韌皮部的有胚植物,其下包含苔蘚植物門、地錢門和角苔門。帶有木質部和韌皮部的蕨類維管植物在志留紀晚期至泥盆紀早期分化為不同譜系,其中古老的石松門存活至今。泥盆紀末期,部分植物群例如石松門、前裸子植物門、演化出了 大孢子 這些植物產生兩種大小的孢子,較大的稱為,較小的稱為微孢子。這些植物的減數配子體由孢子囊內的大孢子發育而來,稱為內生孢子。種子由覆蓋了一或兩層珠被的內生大孢子組成。孢子體最初在種子內部發育,在發芽時釋放至外部。已知最早的種子植物可追溯至泥盆紀法門期。隨著種子的演化,種子植物開始分化為不同群體,包括已滅絕的種子蕨門,以及存活至今的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裸子植物的種子裸露,不被子房包裹,如今代表性的裸子植物包括松柏、蘇鐵、銀杏和買麻藤。被子植物的種子由雌花器或子房包裹。現代分子遺傳學研究顯示,被子植物似乎是裸子植物的姐妹群。 植物生理學 植物生理學的研究範疇包括一切與生命相關的植物內部物理化學活動。植物代謝所需的所有物質都源於空氣、土壤與水體。植物利用光合作用捕獲來自太陽光的能量,隨後被供給至細胞呼吸,這些能量構成了所有生命的活動基礎。光自養生物包括所有可直接從光照中以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綠色植物、藻類、藍菌。異養生物包括所有動物、所有真菌、所有完全寄生植物以及非光合作用菌,這些生物以來自光合生物的能量為生,並將其用以構建自身細胞與組織。呼吸是對碳化合物的氧化過程,該過程將碳化合物分解為更簡單的結構,從而釋放其中包含的能量,這與光合作用過程相反。 各類分子可在植物內轉運,轉運的可以有很大差別。對於離子、電子、各類分子(例如水分子和酶分子)的亞細胞轉運需要穿過細胞膜。植物根部吸收的礦物質和水可由蒸散流轉運至其它部位。轉運也可借擴散、滲透、主動運輸、等方式完成。植物需要轉運包括氮、磷、鉀、鈣、鎂、硫等元素。在維管植物中,根部從土壤中吸收這些元素溶於水中的離子,透過木質部轉運至植物體各處。植物所需的大部分養分都來自土壤礦物質的化學分解。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蔗糖透過韌皮部轉運至其它部位,植物激素有多種不同轉運過程。 植物激素 植物不是消極被動的,它們可對外部訊號作出反應。例如面對光線、觸控和傷害等刺激,植物會嘗試移動或遠離這些刺激。觸覺敏感性的證據包括含羞草(Mimosa pudica)因觸碰導致的葉片閉合,捕蠅草和狸藻屬的捕蟲陷阱,蘭花的。 19 世紀末,科學家提出假設認為植物可產生激素調控自身生長。達爾文設計實驗檢測了植物芽尖和根部的向光性及向重力性,他得出結論 很難否認植物培根尖端 行為就如低階動物的大腦 可作出不同運動。就在同一時期,德國科學家發現了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調控作用。最早發現的生長素是吲哚 3 乙酸(IAA),其可促進植物細胞生長,並最終在 50 年後被分離。生長素是造成植物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原因。1939 年,科學家發現植物營養組織可在含 IAA 的培養基中維持,1947 年觀察到可透過控制 IAA 濃度誘使營養組織生根發芽,這是植物生物技術和基因編輯的里程碑。 細胞分裂素也是一類植物激素,顧名思義,它能控制細胞分裂過程。屬於細胞分裂素,最初在玉米中發現,屬於腺嘌呤的衍生物。玉米素由根部生成,經木質部傳輸至莖幹,促進此處的細胞分裂、芽的發育以及葉綠體變綠。吉貝素屬於二萜化合物,由乙醯輔酶 A 羧化酶經甲羥戊酸途徑合成。吉貝素涉及植物發芽和種子解除休眠,並透過控制莖幹細胞生長來控制植株高度,控制開花。脫落酸(ABA)存在於除地錢外的所有陸生植物中,由葉綠體或其它質體從類胡蘿蔔素合成。該激素抑制細胞分裂,促進種子成熟和休眠,並促使氣孔關閉。人們最初以為脫落酸可促使葉片脫落,於是以此命名。乙烯是一種氣態植物激素,從甲硫氨酸合成,可促進果實成熟和葉片脫落。乙烯或乙烯利被廣泛用於催熟棉花、菠蘿和其它更年性水果。 植物激素茉莉酮酸最初從素馨花油分離,可在植物受病原攻擊時解鎖基因,從而抵禦威脅。 光照作為植物的首要能量來源,其也可作為一類反饋訊號,例如植物可從中得到每日光照量資訊。因此光照也可對植物造成適應性變化。光敏素是植物接收光照的受體。 植物解剖和形態 植物解剖學研究植物細胞和組織的結構,而植物形態學研究植物的外部形態構造。所有植物都是真核生物,它們的 DNA 儲存在細胞核中。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或真菌的區別在於:它們有組成成分為果膠、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的細胞壁;比動物細胞更大的液泡;具備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作用的獨特質體葉綠體。植物細胞中的其它質體還可用於儲存物質,例如儲存澱粉(澱粉體)或脂類(油粒體)。此外,鏈型植物和桔色藻目還可在細胞分裂末期使用作為模版建造。 維管植物包括石松、蕨類、種子植物(其下包含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這些植物通常被分為地上與地下兩個部分。地上部分即植物的莖,以及依附其上的葉和繁殖結構。地下部分包含植物的根部,根尖有根毛,根部通常沒有葉綠素。非維管植物例如地錢、角苔、苔蘚,它們沒有用於穿透土壤的維管根,但也進行光合作用。地錢的孢子體階段不具光合作用能力,但角苔和苔蘚的孢子體階段可以依靠光合作用滿足部分能量需求。 植物的地上與地下部分相互依存,地下的根系需要依靠地上光合作用獲取能量,而地上部分需要依靠根系吸收水分與礦物質。各部分細胞可分化為對方的組織,或生成不定根或不定枝,例如塊莖、塊根和匍匐莖。靠近地面的根系,例如在柳樹中所見到的,可發展出獨立的地上部分,並最終形成全新植株。地上或地下部分缺失時,另一部分通常可以再生長。因此僅憑單片葉子(例如非洲堇屬),甚至單個細胞(可分化為愈傷組織)都可能繁育成完整植株。在維管植物中,木質部和韌皮部作為傳輸組織,負責在地上與地下部分之間運輸物質。根部有時可用於儲存營養物質,例如糖(糖用甜菜)或澱粉(胡蘿蔔)。 莖的功能主要是為葉和繁殖器官提供支撐,但在肉質植物中也可儲存水分(仙人掌)或營養物質(土豆)。莖有時也可用於營養繁殖,例如草莓的匍匐莖繁殖,或是繁殖。葉負責收集光照,並將其用於光合作用。種子植物中的裸子植物,例如松柏、蘇鐵、銀杏、買麻藤,可產生裸露的種子。而被子植物可開花併產生種皮包裹的種子。木質植物,例如杜鵑和櫟樹可產生兩種額外結構:木材(次生木質部)和樹皮(次生韌皮部和木栓)。木質植物包含所有裸子植物和部分被子植物。其中部分有性繁殖,部分無性繁殖,還有部分兩種方式兼有。 儘管對於植物主要形態類別,如根、莖、葉、毛狀體的區分十分有用,但這些類別並非獨立,而是由中間形相連,因此各結構組成了連續的統一體。此外各結構也可視為各過程,因此完整植株即是過程的組合。 系統植物學 系統植物學屬於系統生物學的一個分支,該學科關注各生物的分佈範圍、差異及相互關係,尤其注重生物的演化歷史。它的相關學科包括生物分類、科學分類學和系統發生學。植物學家在分類物種時會依據類別將其歸類,例如歸為某個屬或種。生物分類學是科學分類系統的一個形式,現代分類學源於 18 世紀植物學家卡爾林奈的工作,林奈根據生物體的外觀形態將其分類。這些分類後來因達爾文的共同祖先理論作了適當調整,也即按照生物的演化祖先而非外表特徵相似性分類。儘管科學家對於如何分類生物還有爭論,但以生物 DNA 序列為基礎資料的現代分子系統發生學技術已經推動許多有關演化歷程的修正,並預計未來仍將繼續。現代生物學應用最廣泛的分類系統是,該理論依層級分類生物,各物種都以二名法命名。《國際藻類、真菌和植物命名法規》規範了植物學的科學命名,法規由國際植物學大會負責管理。 依據生物分類學,植物界屬於真核生物域,各生物依次向下歸類,直至物種層級。層級由高到低分別為:界、門、綱、目、科、屬、種。植物的拉丁學名由其屬和屬下的種名組成,由此生成獨一無二的名稱。例如鳶尾的學名為 Iris tectorum,其中 Iris 為其屬名,表示該物種屬於鳶尾屬,而 tectorum 是其種加詞。屬名首字母需大寫,種加詞小寫,整個學名需以斜體表示,如果無法斜體,則需新增下劃線。 生物群的演化史與遺傳關係稱為系統發生,對此的研究稱為系統發生學。該學科的基礎方法是利用生物間的遺傳相似性探究其關係。例如葉仙人掌屬枝葉繁茂,與其它葉片呈針尖狀的典型仙人掌(例如金琥屬)的外觀非常不同。然而葉仙人掌屬和金琥屬都有由(高度特化的墊狀結構)產生的尖刺,這表明這兩個屬存在演化上的親緣關係。 因植物相似性而作出的親緣關係判斷必須十分仔細,因為趨同演化也使不同植物物種獨立演化出相似特徵。部分大戟屬物種有和仙人掌相似的無葉球莖,這是因適應水棲環境而發生的形態演化,假若仔細觀察就可發現,這些物種的花和仙人掌的花在結構上有顯著不同,因此它們間的親緣關係並不相近。支序分類學採用系統方法分析生物性狀,以更好的在與演化關係無關的相似性狀 例如不同生物群體獨立演化出的相似特徵,祖先遺留的特徵 和從最近共同祖先身上承襲的性狀(共有衍徵)之間作出區分。只有衍徵,例如上述仙人掌植物的刺座,才可提供生物間最近共同祖先的證據。支序分類學分析的結果以支序圖形式展示,以樹狀結構展示出生物的演化支和後代。 自 1990 年代起,基於分子特徵和遺傳序列的分子系統發生學取代了先前以形態特徵為判斷依據的傳統方法,人們不必再依靠觀察形態特徵,例如是否有刺、刺座等資訊判斷植物的演化關係。兩種方法的區別在於,分子系統發生學直接使用植物的遺傳序列為資料,而不再依賴由這些遺傳序列表現出的形態特徵。克萊夫安東尼斯特斯表示這種方法 直接取得了演化的遺傳基礎。例如,以往人們認為真菌屬於植物,或至少更接近植物而不是動物。然而基因證據顯示,多細胞生物的演化關係應如下面樹狀圖所示 真菌更接近動物而非植物。 1998 年,被子植物種系發生學組在分析了大部分被子植物的科後發表了《被子植物 APG 分類法》。該成果解答了過去的許多疑問,例如哪一科代表了被子植物最早的分支。對植物關係的研究有助於植物學家更好的理解植物的演化過程。除了對模式植物的研究以及日漸常用的遺傳證據外,分類學家也在討論和嘗試更好的將植物放入分類單元。其它科技,例如計算機和電子顯微鏡的發展極大促進了植物學研究的精細程度,並可在短時間內分析大量資料。 符號 植物學中曾應用一些符號,其中部分已經過時,例如林奈曾用行星符號表示木質、草本和多年生植物,而韋爾登諾曾用(土星符號)代表無性植物,用(水星符號)代表雌雄同體植物。以下是植物學中仍在使用的符號: 雌性 雄性 雌雄同體 植物無性生殖 未知性別 一年生植物 兩年生植物 多年生植物 有毒植物 更多資訊 雜交 嫁接雜交 參見 開花植物列表 註釋 參考文獻 腳註 來源 外部連結 Botany databases at the Hunt Institute for Botanical Documentation High quality pictures of plants and information about them from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Native Plant Information Network USDA plant database The Virtual Library of Botany 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 Category 自然史 Category 生物學分支
生命是一種特徵,物質存在的一種活躍形式。目前對於生命的定義在學術界還無共識,較流行的定義是一類維持體內平衡、具有生命週期和穩定的物質和能量代謝現象、能對刺激做反應、能進行自我複製和繁殖、進化的半開放物質系統。由細胞組成,能夠成長、適應環境。其他定義有時包括非細胞生命形式,如病毒和類病毒。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4th edition published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via Answerscom The property or quality that distinguishes living organisms from dead organisms and inanimate matter manifested in functions such as metabolism growth reproduction and response to stimuli or adapta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riginating from within the organism The characteristic state or condition of a living organism 生命是生物學的基本概念,而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的科學。生命具有(如訊號傳遞和)的物理實體與那些沒有生物程序的實體區分開來。如果生物過程的功能已經停止(死亡),或者它們從來沒有這樣的功能則會被歸類為無生命。 生命包含所有 生物的特性,生命個體一定會經歷出生、成長、衰老和死亡。生命種群則在一代代個體的更替中經過自然選擇發生進化以適應環境。生物學則是以研究生命為中心的科學。 生命的最小單位是生物,生物是由一個或多個細胞組成,能夠新陳代謝,維持恆定性,可以成長,回應刺激,可以繁殖甚至演化,以適應外界環境,繼續繁殖並產生後代。生命以各種形式存在,如植物、動物、真菌、原生生物、古菌和細菌。在地球的生物圈內可以找到許多不同的生物,在這些生物中都有共同的特徵,都是由以和水為基礎的細胞構成,有其組織以及可以遺傳的基因資訊。 生命起源是生命從非生物物質(如簡單的有機化合物)中產生的。普遍的科學假設是,從非生物到生物的轉變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而是一個逐漸增加複雜性的過程。地球上的生命最早出現在 428 億年前,在 441 億年前海洋形成後不久,在 454 億年前地球形成後不久。Schopf JW Kudryavtsev AB Czaja AD and Tripathi AB 2007 Evidence of Archean life Stromatolites and microfossils Precambrian Research 158141155Schopf JW 2006 Fossil evidence of Archaean life Philos Trans R Soc Lond B Biol Sci 29361 1470 86985 當時是始太古代,冥古宙熔化的地殼已經固化。已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細菌的微化石。研究人員普遍認為,目前地球上的生命來自於 RNA 世界 There is now strong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an RNA World did indeed exist before DNA and proteinbased life The RNA worlds existence has broad support within the community today 儘管基於 RNA 的生命可能不是第一種存在的生命。地球上最早的生物證據是在西格陵蘭發現的 37 億年前變質巖中的石墨,及西澳洲 348 億年前砂岩中的遠古生物化石。不過很多研究推測地球在更早之前就已有生命。根據其中一種研究,可能在 425 億年前就已有生命,另一個研究則認為是 44 億年前。目前仍不確定地球上產生生命的機制,不過已有許多的生命起源假說。生命形成後,變成許多不同的形式,生物學家則將其分類成許多分類單元的體系。生命可以在許多不同的條件下生存。 生命現象 新陳代謝和自我複製的能力有時被視為判斷生命的根本條件,稱之為生命現象。有生命現象的蛋白質分子為朊病毒,為最原始的生命物質,如狂牛症朊病毒,可感染腦細胞,並自行複製遺傳。病毒在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會表現出生命現象;但在沒有寄主可寄生的時候,不會表現生命現象,所以病毒是介於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一種奇妙的有機物。 定義 生命沒有公認定義,不同的科學家曾提出過各種定義。 傳統定義 科學家經常認為只有生物體會展現以下全部現象: 恆定性:能夠調節體內環境以維持身體處於一個相對恆定的狀態,例如恆溫動物能發汗來降低過熱的體溫,也能靠發抖來產生額外的熱量以保持體溫。 組織性:由一個或以上的生物基本單位細胞所組成。 新陳代謝:能夠轉換非生物為細胞成分(組成代謝)以及分解有機物(分解代謝)來獲取和轉化能量。生物體需要能量來維持體內平衡及產生其他生命現象。 生長:使組成代謝的速率高於分解代謝的速率來讓細胞體積增大,並在細胞分裂後使細胞成長。一個生長中的有機體增加其細胞的數量和體積,而不止是將得到的物質積存起來。某些物種的個體可以長得很巨大,例如藍鯨。 適應: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的能力,與生物當前的身體構造、生活習性及遺傳有關。這種能力對生存是很重要的。生物可以透過進化適應環境。 感應:反應可以以很多方式進行,從單細胞變形蟲被觸碰時的收縮到高等生物在不同情況下的複雜反射。最常見的反應是運動,例如植物的葉片轉向太陽以及動物追捕其獵物。 繁殖:能夠產生新的個體。包括只需一個親本的無性生殖和需要至少兩個親本的有性生殖。 大部分科學家稱這樣的現象為生命的表現方式。通常必須具備全部七個特徵才能被視作生命。 但是,這個定義也有侷限性 httpforumshypographycombiology6702whatexactlyconstituteslifehtml 實際上是甚麼構成生命?。例如:有些生物體不能繁殖,因為它們是正常物種中自然形成的。這些生物體仍是生命。有些人說生命的特性是可遺傳的;因此,這些不能繁殖的有機體也還是有生命的,它們仍可以透過親屬選擇等機理來產生新個體。 有些人認為病毒和朊毒體(能夠進行自我複製的蛋白質)是可以自行複製的毒素而不是生命體,因為它們不能在沒有其他細胞的情況下表現出生命現象。但是,立克次體和衣原體等有類似細菌的細胞結構的生物也不能獨立執行很多重要的生物過程,它們也要進入真核生物宿主細胞的細胞質內進行生長和自我複製。另外,幾乎所有的生命都倚賴其他物種提供食物,並且歸根結底需要地球上某些細胞的特殊化學作用來提供能量源,如光合作用和海底熱泉細菌的硫化作用。 具系統性的生命定義是,生物是自我組織並自我製造的。這些物質不與耗散結構混淆(如:火)。 這個定義變種包括了斯圖亞特考夫曼(Stuart Kauffman)定義生命為能夠複製自己或他人的一種自主主體(autonomous agent)或一種多主體系統(multiagent system),並最少完成一次熱力學迴圈。 起源 儘管不能準確地找到確實時間,但有證據表現地球上的生命已存在了大約 37 億年。 雖然沒有標準表示生命起源的模型,但現時最為公認的科學模型建立於一個或更多包括下面的發現之上,可以粗略地列出有以下假設: 模擬真實的史前生物環境以製造形成生命的基本細小分子。這已由米勒 尤里實驗以及 Sidney W Fox 的工作所證明。 磷脂自發地形成脂雙分子層,而脂雙層是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製造隨機核糖核酸分子的過程可能製造出核酶,而可以在非常特殊的環境下製造更多核糖核酸。 很多不同的假說認為早期地球上的簡單有機分子能夠轉變為原始細胞並進行新陳代謝。很多模型可分為「先有基因」或「先有新陳代謝」兩類,但最近流行的混合模型並不屬於任何一類 httpwwwjournalsroyalsocacukopenurlaspgenrearticleiddoi101098rsif20050045。現時所推測的生命歷史還有很多疑點,生命的起源對科學家而言仍是一個很大的謎團。 外星生命 在宇宙中,地球是人類已知的唯一存有生命的星球。德雷克公式可以估算其他地方出現生命的機率,但科學家不同意很多公式中變數的值(嚴格地說,德雷克公式計算的是處於銀河系中且我們可能接觸的外星生物的數量,而不是有生命的機率)。取決於不同的值,方程式可以暗示生命的形成是頻繁或稀少的。德雷克計算我們在任何時間可能接觸的外星生命只有 1 個。 有關地球生命的起源,胚種論也被稱為外源性起源認為生命來自宇宙,透過隕石、彗星或宇宙塵等天體到達地球。但是這些理論對解釋生命的起源沒有幫助。 終結 即生命體之死亡階段或狀態。以人類為例,一般以呼吸及心臟跳動停止和腦部完全停止活動(非暫時性的停止)為判定死亡的標準。 生命體的死亡可以是因為細胞分裂的次數達到極限而衰亡,也可以是被毒素、自然災害或其他生物殺死。 任何一個個體的死亡並不會威脅物種的存在,反而是維持物種延續的重要環節。如果年老的個體永遠不死,新的個體會失去生存空間和生存必需的資源。但個體大量死亡至難以維持繁殖時,物種就可能滅絕。 已經死亡的細胞不能重建生命活動。已經死亡的生物個體不能復活。這是生命的基本特徵之一。 參見 非傳統生物 人工生命 外星生命 細胞生物 非細胞生物 細胞自動機 嗜極生物 生存於「極端」環境(例如熱液噴口)的生物 界 生命的起源 蓋亞假說 分類學 描述,分類以及命名生物的科學 種系發生學 研究物種間的進化關係 生命遊戲 簡單透過數學上模仿生態系統的動態細胞自動機 生物分類學 生命的意義 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species 維基網上生命字典(英) Category 主要話題條目
是一種可透過瀏覽器訪問並由使用者協同編輯其內容的網站。沃德坎寧安於 1995 年開發了最初的 wiki。他將 wiki 定義為 一種允許一群使用者用簡單的描述來建立和連線一組網頁的社會計算系統。 有些人認為,wiki 系統屬於一種人類知識的網路系統,讓人們可以在 web 的基礎上對 wiki 文字進行瀏覽、建立和更改,而且這種建立、更改及釋出的成本遠比 HTML 文字小。與此同時,wiki 系統還支援那些面向社群的協同寫作,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最後 wiki 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一個社群,wiki 系統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 有使用簡便且開放的特點,有助於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個領域的知識。 詞源 wiki 取自夏威夷的 Wiki Wiki 公車,源自夏威夷語「wiki」,本是「快速」之意。wiki 的中文翻譯有維客、圍紀、快紀、共筆和維基等等,其中「維基」一詞是中文維基百科人特別為維基百科而創,屬於維基媒體的專用術語。隨著「維基」一詞能見度增加,常被泛用為 wiki 的主要音譯名。 歷史 wiki 軟體由軟體設計模式社群開發,用來書寫與討論模式語言。沃德坎寧安於 1995 年 3 月 25 日成立第一個 wiki 網站:WikiWikiWeb,用來補充他自己經營的軟體設計模式網站。他發明 wiki 這個名字以及相關概念,並且實作第一個 wiki 引擎。坎寧安說自己是根據檀香山的 Wiki Wiki 公車取名的,「wiki」在夏威夷語為「快速」之意,,故他將「wikiwiki」作為「快速」的意思以避免將「這東西」取名為「快速網」(quickweb)原文:I chose wikiwiki as an alliterative substitute for quick and thereby avoided naming this stuff quickweb。 坎寧安說,wiki 的構想來自他自己在 1980 年代晚期利用蘋果電腦 HyperCard 程式作出的一個小功能 Wiki Wiki Hyper Card ,last edited August 18 2006。HyperCard 類似名片整理程式,可用來紀錄人物與相關事物。HyperCard 管理許多稱為「卡片」的資料,每張卡片上都可劃分欄位、加上圖片、有樣式的文字或按鈕等等,而且這些內容都可在查閱卡片的同時修改編輯。HyperCard 類似於後來的網頁,但是缺乏一些重要特徵。 坎寧安認為原來的 HyperCard 程式十分有用,但創造卡片與卡片之間的連結卻很困難。於是他不用 HyperCard 程式原本的創造連結功能,而改用「隨選搜尋」的方式自己增添了一個新的連結功能。使用者只要將連結輸入卡片上的一個特殊欄位,而這個欄位每一行都有一個按鈕。按下按鈕時如果卡片已經存在,按鈕就會帶使用者去那張卡片,否則就發出嗶聲,而繼續壓著按鈕不放,程式就會為使用者產生一張卡片。 坎寧安向他的朋友展示了這個程式和他自己寫的人事卡片,往往會有人指出卡片之中的內容不太對,他們就可當場利用 HyperCard 初始的功能修正內容,並利用坎寧安加入的新功能補充連結。 坎寧安後來在別處又寫了這樣的功能,而且這次他還增加了多使用者寫作功能。新功能之一是程式會在每一次任何一張卡片被更改時,自動在「最近更改」卡片上增加一個連往被更改卡片的連結。坎寧安自己常常看「最近更改」卡片,而且還會注意到空白的說明欄位會讓他想要描述一下更改的摘要 Wiki History ,last edited February 18 2007。 特徵 奧德坎寧安和波路夫(Bo Leuf)在《Wiki 之道 網上快捷合作》一書中描述 wiki 概念的幾個本質特徵: wiki 允許任何使用者在 wiki 網站內剪輯任何頁面或新建頁面,不需要任何額外的附加元件,只需 zhhans 透過;zhhant 透過; 普通的網頁瀏覽器即可。 編輯 wiki 頁面 wiki 中使用者使用很多方式來編輯。通常需要 zhhans 透過;zhhant 透過; 文字標記語言。 應用 wiki 在一些需要內容管理系統的企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胡科、王榮良,基於 Web20 的 wiki 技術應用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06 年 09 期、JotSpot 和是創 wiki 企業應用的先河。wiki 可以在高校教育環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但是直到 2006 年,wiki 應用於教育的案例在全球都比較少。wiki 除了被用來建立網站外,也被用作編寫網誌。wiki 在中小學教育方面,可以作為學生協助學習的平臺。 實施 wiki 軟體是執行 wiki 的群件之統稱,允許使用常見的 Web 瀏覽器建立和修改網頁,被作為應用程式伺服器在多個網頁伺服器上運作。 導航 在大多數頁面的文字,通常有大量的超文字連結到其他網頁。大多數 wiki 有一個反向的功能,它顯示所有連結到一個給定頁面的頁面。 認可與安全 控制更改 wiki 的基本設計理念是,與其避免人們犯錯,倒不如讓人們更方便地修正錯誤。因此,wiki 固然相當開放,但它有一個有助檢驗最近新增頁面正確性的功能。幾乎每一個 wiki 網站都有的最突出的功能,就是「最近修訂」頁面 一個列出最近修訂的特殊頁面,或是一個在特定時間範圍內所做修改的列表。一些 wiki 可以對此清單作出過濾,篩去小修改或利用自動指令碼所做之修改(所謂「機械人」)。 大部分 wiki 網站的頁面編修紀錄頁都擁有以下功能:可檢視過去的修訂版本,亦可在任何兩個修訂版本之間進行差異對比。編輯者可以利用修訂歷史瀏覽並且恢復此條目的前一版本;顯示差異功能則能讓編輯者更容易決定是否有必要做此更改。一個普通的 wiki 使用者可以在「最近修訂」頁面瀏覽差異、查閱歷史、甚至恢復到先前的版本。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很流暢的,具體細節則要看用的是哪款 wiki 軟體。 為了避免人們做出差劣的編輯,有些 wiki 引擎可以對內容編輯許可權進行各種程度的限制,以確保一篇或一組條目的品質。當有人修改某個條目時,願意維護該頁面的使用者(們)會收到通知,讓他 她得以馬上對新編輯進行審查。 有些 wiki 會提供「巡邏校訂」(patrolled revisions),讓有許可權的編輯者在正當(非破壞)的修訂上做標記。而「標記校訂」(flagged revisions)則是讓普通使用者無法看見尚未透過評審的修訂。 搜尋 wiki 提供至少一個標題搜尋,有時是一個全文搜尋。搜尋的可擴充套件性取決於 wiki 引擎是否使用一個數據庫。一些 wiki(如 PmWiki)使用文字檔案。MediaWiki 的第一個版本採用文字檔案,但它在 21 世紀初被李丹尼爾克羅克改寫成一個數據庫應用程式。 另外有時可以對 wiki 使用 Google 等外部搜尋引擎的限定網域搜尋功能以獲得更精確或更全面的結果。 規則 為了保證內容的質量,大部分 wiki 系統或其所建立的社群都有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策略和指導方針,用以對使用者的使用行為進行有一系列的規則控制。 比如維基百科總結成以下五個方面:維基百科是一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代表的是一箇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自由編輯內容;維基百科的編輯者應該以一種尊重和文明的方式互相交流;維基百科沒有一成不變的規章,但不可以自由修改規則。 社群 有許多的 wiki 社群是私密的,尤其是企業的 wiki。企業的 wiki 有可能只允許內部員工修改。 參考文獻 參閲 維基百科 wiki 引擎 內容管理系統 網誌 維基 維基農場 群件 知識管理 知識共享 MediaWiki 社會性軟體 Web 20 wiki 軟體比較 外部連結 英文 WikiIndex ,wiki 技術指南 Exploring with Wiki ,Bill Verners 對沃德坎寧安的專訪 WikiMatrix ,wiki 軟體及 hosts 的比較 WikiPapers ,釋出 wiki 相關出版物的 wiki 站點 WikiTeam,由志願者維護的 wiki 存檔 Murphy Paula April 2006 Topsyturvy World of Wiki 加利福尼亞大學 WikiWikiWeb 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 中文 網路新潮文化:Wiki 不完全手冊 企業 wiki 軟體大探索(繁體中文) Wiki 站 臺灣棒球維基館 中文 FandomWikia 站 ,Fandom 使用 MediaWiki 軟體的中文站點列表,MediaWikiorg 中文 wiki 站 ,圍紀實驗室 免費 wiki 服務列表 ,圍紀實驗室 中文 MediaWiki 站列表 ,圍紀導航 CategoryWiki Category 網站 Category 網路文化 CategoryWeb 20 Category 超文字
計算機程式是指一組指示電子計算機或其他具有訊息處理能力的電子裝置每一步動作的指令,通常用某種程式設計語言編寫,運行於某種目標體 系 結構上。打個比方,一個程式就像一個用漢語(程式設計語言)寫下的紅燒肉菜譜(程式原始碼),用於指導懂漢語的人(體系結構)來做這個菜。 計算機程式是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它還包括文件和其他無形組成部分。通常,以英文文字為基礎的計算機程式要經過編譯和連結而成為一種人們不易看清而計算機可解讀的一連串數字的格式,然後放入執行。這種程式也叫作編譯語言。未經編譯就可執行的程式,通常稱之為指令碼程式(script)或解釋型語言。 程式的執行 為了一個程式執行,計算機載入程式程式碼,可能還要載入資料,從而初始化成一個開始狀態,然後呼叫某種啟動機制。在最低層上,這些是由一個載入器開始的。 在大多數計算機中,作業系統例如 Windows 等,載入並且執行很多程式。在這種情況下,一個計算機程式是指一個單獨的可執行的對映,而不是當前在這個計算機上執行的全部程式。 程式裡的指令都是基於機器語言。程式通常由一個計算機程式設計語言編寫,然後由該語言的編譯器(或者,有時由彙編程式)編譯為機器語言。 馮諾依曼體系結構(普林斯頓結構) 馮諾伊曼結構又做普林斯頓結構,在一臺基於最常見的馮諾依曼體系結構的計算機上,程式從某種外部裝置,通常是硬碟,被載入到計算機之內。 如果計算機選擇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那麼程式就被載入入 zhhans 記憶體;zhhant 記憶體;。 指令序列順序執行,直到一條跳轉或轉移指令被執行,或者一箇中斷出現。所有這些指令都會改變指令暫存器的內容。 基於這種體系的計算機,如果沒有程式的支援,將無法工作。一個計算機程式是一系列指令的集合。 程式裡的指令都是基於機器語言;程式通常首先用一種計算機程式設計語言編寫,然後用編譯器或者直譯器翻譯成機器語言。 有時,也可以用 zhhans 組合語言;zhhant 組合語言; 程式設計,zhhans 彙編;zhhant 組合; 語言實質就是表示機器語言的一組記號-在這種情況下,用於翻譯的程式叫做 zhhans 彙編程式;zhhant 組譯程式;。 程式和資料 資料可以被定義為被程式處理的資訊。當我們考慮到整個計算機系統時,有時程式和資料的區別就不是那麼明顯了。中央處理器有時有一組微指令控制硬體,資料可以是一個有待執行的程式(參見指令碼程式語言),程式可以編寫成去編寫其它的程式;所有這些例子都使程式和資料的比較成為一種視角的選擇。有人甚至斷言程式和資料沒有區別。 編寫一個程式去生成另外一個程式的過程被稱之為超程式設計。它可以被應用於讓程式根據給定資料生成程式碼。單單一個程式可能不足以表示給定資料的所有方面。讓一個程式去分析這個資料並生成新的程式去處理資料所有的方面可能會容易一些。Lisp 就是一例支援這種程式設計模式的程式語言。 在神經網路裡儲存的權重是一種資料。正是這些權重資料,跟網路的拓撲結構一起,定義了網路的行為。人們通常很難界定這些資料到底表示什麼或者它們是否可以由程式來代替。這個例子以及跟人工智慧相關的其它一些問題進一步考驗程式和資料的區別。 演算法 演算法指解決某個問題的嚴格方法,通常還需輔以某種程度上的執行效能分析。演算法可以是純理論的,也可以由一個計算機程式實現。理論演算法通常根據複雜性分為不同類別;實現的演算法通常經過剖析以測試其效能。請注意雖然一個演算法在理論上有效可行,但是一個糟糕的演算法仍會浪費寶貴的計算機資源。(更詳細資訊,參見演算法資訊理論) 開發 編寫程式是以下步驟的一個往復過程:編寫新的原始碼,測試、分析和提高新編寫的程式碼以找出語法和語義錯誤。從事這種工作的人叫做程式設計師。由於計算機的飛速發展,程式設計的要求和種類也日趨多樣,由此產生了不同種類的程式設計員,每一種都有更細緻的分工和任務。軟體工程師和系統分析員就是兩個例子。現在,程式設計的長時間過程被稱之為 軟體開發 或者軟體工程。後者也由於這一學科的日益成熟而逐漸流行。 因此,如今程式設計員可以指某一領域的程式設計專家,也可以泛指裡編寫一個複雜軟體系統裡某一塊的一般程式設計師。一組為某一軟體公司工作的程式設計師有時會被指定一個程式組長或者專案經理,用以監督專案進度和完成日期。大型軟體通常經歷由系統設計師掌握的一個長時間的設計階段,然後才交付給開發人員。牛仔式的程式設計(未經詳細設計)是不為人所齒的。 兩種當今常見的程式開發方式之一是專案組開發方式。使用這種方式專案組裡每一個成員都能對專案的進行發表意見,而由其中的某一個人協調不同意見。這樣的專案組通常有 15 個左右的成員,這樣做是為了便於管理。第二種開發方式是結對開發。 參見 程式設計師 解除安裝程式 原始碼 電子計算機 計算機軟體 程式設計語言 程式設計典範 韌體 作業系統 圖靈機 系統需求 巨集 參考文獻 Eric Baum What is Thought MIT Press 2004 年 ISBN 0262025485 Chapter Two The Mind is a Computer Program 外部連結 計算機程式的定義 Webopedia Jisuanjichengxu Jisuanjichengxu
中國歷史,如果從中國的文字史首次成體系的甲骨文出現的商朝中期(前 1300 年算起)算起約有 3300 年;從考古學上具有廣域王權的都城定位的二里頭文化遺址(前 1920 年)算起約有 3700 年;從西周文獻中的夏朝(前 2070 年算起)算起約有 4100 年;從西周文獻中傳說中的堯(前 2350 年算起)算起約有 4400 年;從孔子所言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 4700 年(前 2698 年算起)或者 5300 年(前 3300 年算起);從已發現的最早城市良渚文化遺址算起約有 5300 年(也有意見認為良渚文化仍屬史前時期);從盤古、女媧、有巢氏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這也是傳統民間認知上的長度);從考古學上具有酋邦定位的西遼河流域牛河梁遺址(古國時代開端)算起有 5800 年;從第一座城市高廟文化彭頭山遺蹟算起有 6800 年曆史;從最早的文字雛形賈湖契刻符號開始算起有 8600 年曆史;從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算起約有 1 萬年;從舊石器時代的北京猿人和藍田猿人時期算起約有 68100 多萬年的歷史。藍田人 年代的古地磁學研究 《古脊椎動物學報》 1978 年 04 期 中國的傳說有伏羲做八卦,而近代在湖廣高廟文化遺址則出土了形狀為八角星的占卜盤;黃帝時代倉頡造文字,而近代考古出土則發現 3300 年前(前 1300 年)的甲骨文、4500 年前的陶文、約 5000 年前至 8000 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黃帝時代杜康造酒,而近代考古學家則在 10000 年前至 7000 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釀造酒。 從政治和社會形態區分中國歷史,據考古資料顯示,約在距今六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時代,中原地區從母系氏族社會漸漸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同時,原始社會平等被打破。而據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夏朝已經開始君王世襲,周朝建立完備的禮制,至東周逐漸解構,秦朝統一各國政治和許多民間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並建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權統治。自漢朝起則以文官主治國家直至清朝。清末以降,從西方世界東傳的科學主義、民主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等之各種新思潮始規模性流傳。20 世紀初,人民興起革命終推翻數千年來的中國帝制及封建社會等傳統,並於 1912 年初建立首次共和制 「中華民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國共產黨在大陸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因國共內戰退守至臺灣,年以來維持兩岸分治及戰後和平格局至今。 從經濟形態觀察,中國古代人口主要由自由人構成,私有制、商業活動發達。周朝時商業主要由封建領主階層控制的官商貿易和庶人的自由貿易構成。秦漢以後實行中央集權,人口由士、農、工、商等構成,其中以從事農業的自由民為主體,是一個君權官僚制下的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本的較為自由的商業經濟社會,一些重要的行業譬如油鹽米等由官僚和商人壟斷。除了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早在漢朝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東亞與中亞至歐洲的陸上交通時,國際貿易早已起步;隋唐時大運河的開通促進南北貿易;唐朝的盛世及外交的開放、交通的建設,更使各國文化、物資得以交流;唐朝時出現類似匯兌証券的飛錢,宋代時出現紙幣;元代時更因為全面開通商旅的關卡使得與中亞的商業交流十分繁榮;明清時實行海禁,清末則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海上絲路的國際貿易發展迅速。20 世紀初中華民國實行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制度,普遍被認為帶有官僚資本主義色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起先為公有制的計劃經濟社會,1978 年起治國方向調整為改革開放,逐步朝向私有制、資本制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之轉型,該形態被稱為在宏觀調控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時工業化及都市化發展迅速,數億人口在短短 20 多年內從農民轉為城市工商業就業。21 世紀初,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錢穆在著作《中國歷史》(由孫國棟、蘇慶彬、胡詠超編著)的導言中提到: 史前時期 舊石器時代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 4500 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証據顯示 224 萬年至 225 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較早的原始人類蹤跡有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 中國史前時代的各種文化是經過以下幾個階段:以直立猿人為主的舊石器時代早中期(距今約 50 至 40 多萬年前),接著進入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以山頂洞人為代表,距今約在 20 至 10 餘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 在中國的考古學中,與舊石器時代及新石器時代相比,中石器時代資料相對較少。中石器時代,位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早期之間,以細石器的製造為特徵,因而被稱為「細石器時代」。中國約在前 1 萬至前 7 千年間處於中石器時代,持續時間相對短暫,隨後進入新石器時代。 其中,陝西省大荔縣的沙苑文化、河南省許昌市的靈井文化、山西省沁水縣的下川文化,以及越南和平省的和平文化,是中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代表。這些文化不僅是考古學的寶藏,更揭示了古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技術水平和文化特徵,為我們理解古代人類演化提供了寶貴的資訊。 新石器時代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的考古結果表明,中國在 18 萬年前就已經會製作陶罐。陶罐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率先進入新石器時代。仙人洞、吊桶環遺址還發現了半野生半馴化的人工稻米,這些考古學證據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區。當今世界上最早的馴化水稻則發現與湖南南部湘江源頭的道縣玉蟾巖遺址,時間約為公元前 13 萬年。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代表性文化是裴李崗文化,這一時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社會尚無明顯分層。緊接著是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這一時期,社會性質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社會貧富分化逐漸加深,同時生產力水平有顯著提高。而以龍山文化(4900 年至 4100 年前)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被發現在長江、黃河流域有數個城址群,如中原城址群、江漢城址群、海岱城址群等。這或許表明在龍山時代,社會的組織形態發生較大的轉變。 根據現在的考古學研究,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呈現多元並立的情形:約 7000 年到 5000 年前在河南省、河北省南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南部出現的仰韶文化便具備使用紅陶、彩陶以及食用粟米和畜養家畜的特質。而大約在同一時間,尚有在浙江省東邊出現的河姆渡文化、浙江省北邊出現的良渚文化、山東省的大汶口文化。 文明起源 傳說時代 中華文明真正具有確切紀年的信史年代始於公元前 841 年的西周共和元年,此前的歷史年代只有各王的世系記錄,因此中華文明的最早起源至今仍沒有定案。雖然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迄今為止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及其之前的歷史確實存在的證據,因此近現代歷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遺址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遺蹟,不過目前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 中國神話有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的說法。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是夏朝以前數千年傑出首領的代表,具體而言有不同的說法。三皇一般指軒轅黃帝、伏羲、神農以及女媧、祝融中的三人,五帝一般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取自:《尚書序》、《白虎通義》)。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說文文部》中寫 華,榮也。《周書武成》: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華夏謂中國也。 古人認為中國處於世界的中心,因此稱該地為「中華」(中央之國)。 外來說 中亞起源説 中亞起源説與出埃及説一樣支援中國文明與古埃及文明是來自同一源頭,但不認為中國文明是古埃及文明的一個分支,而是推斷中國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樣是來自一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該文明在公元前 1600 年左右才進入中國,中國史家對夏朝的描述實則是對這個更遠古的中亞文明的歷史記錄。這個假説同時指出古北歐文明同樣是起源於中亞,與中國文明同源。 1921 年,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髮現了仰韶文化遺址,並在當地發掘出許多彩陶。在比較了當地彩陶和中亞阿什哈巴德附近發現的安諾文化彩陶、烏克蘭的特里波列文化彩陶,以及甘肅一帶發現的彩陶之後,安特生在《中華遠古之文化》一文中提出,從中亞開始,彩陶的成品年代逐漸接近當代,說明中國陶器的製作技術是從中亞傳入的,因此中國文化亦有可能是從中亞傳入的。但是在 1931 年,中國學者梁思永發現了河南安陽的後崗三疊層,證明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一脈相承,未受外界根本性的影響,安特生也承認了這一點。1945 年,夏鼐透過在甘肅一帶的考古發現,指出安特生對於當地齊家文化的分期有誤,齊家文化實際上並不早於仰韶文化,因此安特生的假說失去了實證支援。此後安特生本人也不再堅持這個假説。 古巴比倫分支說 清朝末年,法國學者拉克伯裡提出中國文明出自古巴比倫,他在 1894 年發表論文《古代中國文化西源考》。拉克伯裡在文中透過比較古代中國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的近百種相似之處,提出假說,稱黃帝是約前 2282 年左右率領部眾遷至中國的一位巴克族(古閃米特人一支)首領,巴比倫典籍中稱其為奈亨臺。隨著許多古人類化石相繼在中國出土,成為了柳詒徵、梁啟超等人反駁拉克伯裡的有利論據,繆鳳林在《中國民族西來辯》中根據爪哇猿人等化石證據明確指出:東亞之有人,為期實先於西亞。其後,西來說所依據的不少上古典籍被學者們考證為後世偽作,朱逖先指出:「晚近言漢族西來者,大都取證於漢魏以來之緯書神話。」(《文字學上之中國人種觀察》)最後,對於兩種文明之間的相似之處,陳嘉異指出:「彼此因地理氣候之相等而遂發生類似文明」(《東方文化與吾人之大任》),不能因此推斷中國文化是外來的。五四運動之後,拉克伯裡的假說逐漸失去支援,被學界否定。 夏朝 據現今整理出來的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傳說中指南車就是由黃帝所發明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於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此後中國曆代都記載磁石的應用。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他是一名賢君,創立禪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成功治理洪水,因此被推舉為首領。 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方式,禹生前本想把權位傳給益,禹死後,益沒有得到權位,反而在民眾的擁護下,啟得到了權位。之後益率領著東夷聯盟討伐啟。經過幾年的鬥爭後,啟確立了他在部族聯盟中的首領地位。啟都郊外的有扈氏仗義起兵,率領部族聯盟向啟都討伐,與啟軍大戰於甘。 啟死後,其子太康繼承後位。太康不理政事,在位期間,夏部族權威削弱,東夷族太昊與少昊部落趁機西進。東夷族有位善射的首領羿。羿率軍從東夷屬地鉏遷至夏后氏的屬地窮石,與當地的夏人通婚,形成了有窮氏。羿在夏民的擁護下奪得了夏政。隨之太康投奔斟鄩的斟鄩氏。羿奪得權位後並沒有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中康立為王。但事實上國事全由羿來治理。此舉引起不少部落的不滿。其中主持天象活動的和氏與羲氏公開反對。羿說他們廢時亂日,派胤率兵討伐羲和二氏,戰前作誓師辭《胤徵》,在戰中取勝。 中康死後,其子相繼位。隨後投奔與夏同姓的斟鄩、斟灌二氏。從此,羿獨承王位。羿好射獵,不善治理。他廢棄武羅、伯困、龍圉等忠臣,重用被伯明氏驅逐的不孝子弟寒浞。寒浞年少時因造謠惑眾被伯明氏君主所逐,後被有窮氏首領羿收養,成為有窮氏的一員,得到重用。寒浞勢力日益強大,後來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生下豷、澆二子。寒浞把戈封給了他的兒子豷,把過封給了他的另一個兒子澆。澆受父命率兵先後滅掉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有仍氏家裡避難,不久生下少康。 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後,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後裔),後來復立少康為夏後。而後少康滅澆於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於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後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 無王 時期。夏由此復國,後世稱 少康中興。透過太康失國至少康中興的這段敘史可以看到夏后氏平定中原方國部落(尤其是東夷部落)的歷程。少康之子杼繼承後位。他了解東夷對夏室的不滿,為了鞏固在東方的勢力,他把都城從原東遷至老丘。他重視發展武器和製造兵甲。文獻中常常有 杼作甲、杼作矛 的說法。他還派人討伐東南沿海地區的東夷(今山東南部、安徽東部、江蘇一帶)。夏朝的版圖在杼的統治下擴張到了東海(今黃海)之濱。杼在位期間是夏朝最昌盛的時期。夏人對杼格外尊重,為杼舉行過 報祭。 杼之子槐在位時,東夷與夏人開始和平共處。其中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居於淮河、泗水流域的九個部落(即九夷)通常向夏後納貢祝賀。槐逝後,其子芒繼位。芒逝後,其子洩繼位。其子不降繼位。他曾多次率兵征討西方的九苑。不降年邁時,內禪於其弟扃。扃逝,其子廑繼位。廑繼位後不久便病死,其堂兄不降之子孔甲繼位。他改變夏禮中祭祀祖宗的傳統,開始祭祀天帝。不少方國部落開始對夏室不滿,但夏朝與東夷的關係仍然友好。 夏后氏自孔甲開始日趨衰落。孔甲逝,其子皋繼位。皋逝,其子發繼位。這段期間,方國部落與夏室的關係惡化,氏族內部的糾紛也激烈化。發逝後,其子履癸桀繼位。桀在位期間,夏室與方國部落的關係已經破裂。桀只顧享樂不顧民間疾苦。大約在前 17 世紀末前 16 世紀初,商部族首領湯,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聯盟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且戰且逃,最終戰敗於有娀氏舊址。湯追桀至鳴條,展開鳴條之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夏室於約前 17 世紀末、前 16 世紀初滅亡。 商朝 thumb 安陽殷墟甲骨坑 在商代,中國青銅文明達到巔峰。大約在公元前 1600 年,商湯滅夏,取代了夏朝。根據文獻記載,湯有三子,太丁、外丙、仲壬。太丁是湯的嫡長子,被立為太子,但太丁未即位便先湯而死。湯二十九年,湯王過世。其後,長子太丁早逝,次子外丙、三子仲壬先後即位,但總共在位時間僅短短六年。伊尹輔佐太甲攝政,太甲即位之初,暴虐,不遵湯法,亂德,於是伊尹放太甲出亳都並置其於湯所葬之地桐宮。太甲在桐宮修德,認識到自己的過錯,伊尹見此便迎接太甲回都,還政於太甲。還政後,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教育太甲。太甲修政,殷道中興,諸侯鹹歸 百姓以寧,創造了商朝的第一次中興。此後小甲、太戊、雍己三子相繼為王,在王位繼承製度上出現了兄終弟及的亂象。 小甲是太庚之子,旁系先王。小甲時期,商王朝第一次衰落。小甲在位十七年崩。根據傳世文獻記載,雍己繼位為王。雍己之後,太戊有中丁、外壬、河亶甲三子相繼為王。中丁奪位遭到了王朝內部其他統治勢力的反對。元年,諸侯侵犯京畿,中丁被迫放棄經營了一百多年的都城亳,東遷於囂,由此保住了王位。東土邊境的藍夷部落趁機作亂,中丁伐之。中丁在位九年或十一年崩,其弟外壬繼位,都於囂。其王位是平穩傳承還是爭奪而來的,由於記載的缺乏,無法明瞭,但外壬即位元年,邳人、侁人叛亂,這可能說明其王位是爭奪而來的。外壬在位五年或十年崩,其弟河亶甲奪位稱王,遷都於相。奪權徒都導致商王朝政權內部分裂,國力劇減,諸侯侵犯,商王朝第三次衰落。河亶甲連年用兵討伐叛離諸侯。徵藍夷,又徵班方,侁人聯盟班方,河亶甲聯合彭伯、韋伯克邳、降班方,侁人臣服。河亶甲為旁系先王,在位九年崩。中丁之子,祖乙即位。即位之初遷都於邢,其王位可能是爭奪而來的。祖乙作為太戊的嫡長孫,可能得到了王朝內部舊貴族勢力的支援,立舊臣巫咸之子巫賢為相,管理政事。如此政權逐漸穩定,修築新都。命高圉為邠侯,鞏固對西土邊疆的統治。商王朝二次復興。祖乙受殷人的尊崇程度與湯不相上下。祖乙在位十九年崩,廟號 中宗。祖乙之子祖辛即位,政權平穩過渡。祖辛在位十四年或十六年崩,其弟沃甲繼位。沃甲在卜辭中作 羌甲,因為其子南庚繼位為王,所以初屬直系先王,但因南庚未有子成王,所以在後期的黃祖卜辭中以旁系先王祭祀。沃甲在位五年崩,其侄祖丁繼位。祖丁是祖辛之子,有陽甲、盤庚、小辛、小乙四子先後成王。四子同父異母,使得祖丁的四位配偶全部納入周祭祀譜,在先王行列中獨佔鰲頭。在位九年而陟,堂弟南庚繼位。南庚是沃甲之子,即位三年後遷都於奄,因奄地偏南,所以此王得名 南庚。南庚在位僅六年,祖丁之子陽甲即位。自此 祖辛 祖丁 陽甲 一系代替 沃甲 南庚 一系為直系,南庚在位時間較短,可能是遜位於陽甲,或是陽甲奪位。王位傳承的紛爭,削弱了政治統治的勢力,國力銳減,邊境諸侯內侵。帶來了商王朝的第四次大衰落。陽甲三年,西征丹山戎,得丹山。陽甲在位四年崩,其弟盤庚即位。太庚三子小甲、太戊、雍己相繼為王,破壞了嫡長子傳承製度,此後弟子相互代立,爭奪王位,屢遷都邑,使得國力衰亡,諸侯莫朝,邊境遭侵。是為商代中期的 比九世亂。 盤庚在卜辭中作 般庚。商代前期多次遷都,在商湯時,曾建都於鄭亳(地點尚存爭議),到盤庚在位時,約在前 1300 年定都於殷(今河南安陽),並固定下來,從此商朝也稱殷朝。盤庚遷殷以後,商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後,商四處討伐,征服了周圍許多小國,擴大了領土,商朝達到全盛時期。武丁死後,商朝逐漸衰落。商代最後一個王帝辛(商紂王)對開發中國東南,對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很大促進;但由於連年發動戰爭和大規模建造瓊宮瑤臺,大大耗費社會的人力與資財,促使社會矛盾激化,自西伯周文王始圖滅商。文王次子周武王承襲乃父之志,聯合羌、髳、盧等部落,共同伐紂,一直打到朝歌(今河南鶴壁市淇縣)。人們不願為荒淫無度的紂王賣命,紛紛倒戈,牧野之戰後,紂王自焚,商朝從此滅亡。周王朝建立。 周朝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完全施行封建制度(分封制)的世襲王朝,可分為西周(約前 1100 年-前 771 年)與東周(前 770 年-前 256 年)兩個時期。西周從周武王滅殷商建國並定都鎬京(宗周)起,至周幽王亡國止,是中華文明的全盛時期之一。該時期的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皆深刻地影響著後世(2007 年)《西周史與西周文明》〈引言〉,第 1 頁。。東周都城為洛邑(今河南洛陽),其時代又可分為春秋時期(前 770 年-前 476 年)與戰國時期(前 476 年《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第三》:「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 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採者。 餘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前 221 年)。前 256 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周朝覆滅。 西周 約公元前 1046 年,武王滅商之後,實施封建制度,大封王族及功臣,如封太公望於齊、召公奭於燕等,另封子受辛之子武庚於朝歌(今河南淇縣),又封叔鮮(管侯)、叔度(蔡侯)、叔處(霍侯)為 三監,以監視武庚的行動,前 1043 年,周武王歿,子誦即位,是為周成王,由周公旦輔政,前 1041 年。三監(蔡叔度、管叔鮮、霍叔處)看不慣周公旦輔政,而管叔鮮更怨恨周公旦比自己年歲小卻執掌輔政大權,於是聯合武庚叛亂,史稱 三監之亂,周公旦不得已出征,花了三年平定此亂,武庚及管叔鮮被殺,蔡叔度被流放,霍叔處被廢為庶民。周公旦命這些商朝遺民修築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前 1037 年,雒邑修築完成。周成王歿,子釗即位,是為周康王,初由召公奭、畢公高等諸侯輔政。前 996 年周康王歿,四十六年之間,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 成康之治。成為以後歷代就中國治世的典範。 周康王死後,子瑕繼位,是為周昭王。周昭王十六年,昭王親征荊楚,直至江漢地區。南征共 3 年,周昭王還師渡漢水時溺死,全軍覆沒。其子滿繼位,是為周穆王,繼位時年已五十。穆王好大喜功,仍想向四方發展。又好遊行,以致朝政鬆弛。東方徐國率九夷侵周。穆王南征,聯楚平亂,得勝。經過昭穆時代之後,周朝開始實力大減。這一時期,西北戎狄漸興。周懿王時,戎狄交侵,暴虐中國。周人深為所苦。 周厲王時期,連年戰亂,百姓苦不堪言。同時,厲王以榮夷公為卿士,壟斷社會財富及資源。為壓制國人不滿,周厲王命衛巫監視,有謗王者即殺。結果人人自危,終於釀成國人暴動。前 841 年,厲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朝中由召穆公虎、周定公兩大臣行政,號為共和(一說由諸侯共伯和攝行政事)。共和十四年(前 828 年),厲王死於彘,太子靜即位,是為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宣王勵精圖治,政通人和,諸侯來朝得宗周。宣王晚年,周王朝重新出現衰象。宣王干涉魯國君位承繼,以武力強立魯孝公,引起諸侯不快。三十六年,征伐條戎、奔戎,慘敗。三十九年,與西戎別支姜氏之戎戰於千畝(今山西介休南),再慘敗。前 781 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幽王三年(前 779 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仍,周朝統治內外交困。幽王廢正後申侯之女及宜臼太子之位,改以嬖寵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今陝西臨潼東)。前 771 年,西周覆亡,國祚約二百五十一年。 東周 周幽王被殺後,申、曾等諸侯見目的達到,而此時鄭、衛、晉等諸侯率領的勤王之師也已經趕到,於是申侯與繒侯與外面的鄭、衛、晉等諸侯裡應外合,大敗犬戎,犬戎退走。申、繒、衛、晉、鄭等諸侯立周幽王太子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公翰等王朝大臣立姬餘臣為王,史稱 攜王,這樣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但是列國中絕大多數只承認周平王,而不承認周攜王。周平王 21 年(公元前 750 年),晉文侯殺周攜王,結束了 二王並立 的局面。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 770 年),由於宗周遭到戰火的破壞,同時犬戎雖然撤走,但是仍然在附近一帶。於是周平王在秦、晉、鄭等諸侯的護送下,遷都雒邑(成周)。東周開始。由於後世的史家往往又把東周這段時期劃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所以又稱這段時期為春秋戰國時期。 由於周王室放棄了關中地區,實力大不如前,不僅無力控制諸侯,還要仰仗諸侯們的供給,早期主要是鄭、衛國和晉國,到了戰國時期則是魏國和韓國。周室的地位一落千丈,僅留有 天下共主 的虛名。春秋時期,周王室還有一點號召力,到了戰國時期,連一點號召力都沒有了。 周室東遷,關中故地被犬戎等部落所佔據。當週幽王危難之時,秦襄公從秦起兵勤王,奮勇作戰,殺退了犬戎,但是沒能救出周幽王。但是秦襄公的英勇和忠誠得到了周平王的肯定,於是作為對秦人勤王之功的褒獎,周平王把岐周故地封給了秦襄公,把秦由周王室的附庸升格為諸侯,秦正式成為諸侯國。經過秦襄公、秦文公父子兩代人的征戰,基本上收復了岐周之地。東周開始後,鄭國的鄭武公、鄭莊公父子把持了王朝的大政。他們利用出任王朝卿士的有利條件,常常借王命大肆擴張,使鄭國成為春秋初年一個強國,號稱小霸。由於鄭莊公公朝中的勢力太大,而且常常忙於他在鄭國的私事,很少入朝聽政,即使入朝,也僅是裝裝樣子,或者幹自己的私活。這樣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滿。於是周平王逐漸起用虢公以分化鄭莊公的權力,這引起鄭莊公的強烈不滿。而周平王在很多事情又必須依賴鄭莊公,因此不得不向鄭莊公解釋,於是發生了周鄭交質的事件。《左傳》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強烈的批評,文中引用 信不由中,質無益也。 說明交質的 無信 本質;並且認為周王室與諸侯互換人質,是自己降格,說明交質的 無禮 本質。故認為此事件是 禮崩樂壞 的縮影。 前 720 年,周平王歿,周朝廷準備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鄭國在這年先後收割了溫地的麥和成周的禾,周鄭關係進一步惡化。到了前 717 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因為鄭國擅自領軍取用王畿的麥,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不滿周王的做法,兩年後(前 716 年)未有稟告周王便和魯國交換領土(該協議於前 711 年落實),但同年又與齊國一同入朝。 前 706 年,周桓王收回鄭莊公在周朝的權力,鄭莊公不朝見周桓王,於是周桓王組織聯軍攻打鄭國,但被鄭國擊敗。是為繻葛之戰。此後鄭莊公與周王室不再有大規模的接觸。 春秋時代 前 770 年,由於遭到北方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周平王東遷黃河中游的雒邑(今河南洛陽),東周開始。此後,周王朝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小國(諸侯國和附屬國),史稱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的大國共有十幾個,其中包括晉、秦、鄭、齊及楚等。這一時期社會動盪,戰爭不斷,先後有五個國家稱霸,即齊、宋、晉、楚、秦(又有一說是齊、晉、楚、吳、越),合稱春秋五霸。 第一個稱霸的國君齊桓公任用管仲,在國內施行改革,使當時階級矛盾十分激烈的齊國安定下來,並逐漸強盛,許多諸侯都朝拜齊國。齊國率九個盟國之師攻伐威脅周朝的楚國,楚成王被迫將和。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爭做國君,齊失其霸業。宋襄公曾經試圖稱霸,後為楚軍所敗。 晉國公子重耳在一場內亂後登上君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實行改革,使晉國的勢力發展到中原,與南方大國楚國產生摩擦。後楚國出兵圍攻宋國首都帝丘,晉文公聯合秦、齊、宋三國之師大破楚軍於城濮,成為中原霸主。與晉國為盟的秦國國君秦穆公在晉文公死後起了稱霸的野心,與晉文公之子晉襄公屢次發生戰爭,最後以晉國的勝利告終,於是往西發展,把西邊的一些戎國滅掉,使秦穆公成為西戎的霸主。 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即位後,再次與晉國爭霸,楚國圍攻宋、鄭,晉國幾次派兵來救,都大敗而歸。許多中原國家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莊王死後,楚經靈王、平王兩代漸弱。東南方的吳國闔閭趁勢興兵伐楚,並大敗楚軍,攻佔楚國國都壽春,後平王之子昭王聯盟秦國攻吳,吳兵退出楚境。定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的越國趁吳軍遠徵時攻擊吳國,大敗吳軍,吳王闔閭被射死,後闔閭之子夫差又報仇攻越,大獲全勝,俘虜越王勾踐。吳國又出兵齊國,與魯國聯合將齊國打敗,又攻晉國,但在黃池被晉軍打敗,越王勾踐趁這時襲擊吳國,九年後兼併吳國,夫差自殺而死。隨後北上,與齊、晉等諸侯會盟。勾踐死後,越國衰弱,戰國時為楚威王所滅。 春秋時期確定二十八宿;後期則產生古四分曆。 春秋時期的人能製造精良的戰車與騎兵裝備,此時中國的冶金也十分發達,能製造精良的鐵器,在農業上出現各種灌溉機械,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為以後人口大大膨脹奠定基礎。歷史上出現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事記敘。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比較自由,史稱百家爭鳴。出現多位對之後中國有深遠影響的思想家(諸子百家),例如老子、孔子、墨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等人。出現很多學術流派,較出名的有十大家,即道家(自然)、儒家(倫理)、陰陽家(星象占卜)、法家(法治)、名家(修辭辯論)、墨家(兼愛非攻)、雜家(合各家所長)、農家(君民同耕)、小說家(道聽途說)等。 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又稱《詩》或《詩三百》)。戰爭史上出現的傑出兵法家有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司馬穰苴(著有《司馬法》)、孫臏(著有《孫臏兵法》)、吳起(著有《吳子兵法》)、尉繚(著有《尉繚子》)等等。 戰國時代 前 546 年左右,黃河流域的爭霸基本結束,晉、楚兩國平分霸權。 前 403 年,晉國被三個門閥巨卿瓜分,成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家分晉」。再加上姜姓的齊國被田氏取代,人稱田齊。 韓、趙、魏、齊、秦、楚及燕,並稱戰國七雄,戰國時期正式開始。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將戰國開始劃為封建社會,然而大部分西方及臺灣學者卻又將之劃為封建社會的崩潰,這是定義不同所致。 戰國初年,各國開始變法運動,其中,以李悝變法的魏國,在魏文侯時首先興起,北伐韓、趙、中山,東伐齊、宋,南伐楚,西伐秦,成為強國。齊國在齊威王時興起,兩次攻伐魏國獲勝,並長期任為霸主。南邊的楚國經吳起變法後強盛,滅掉陳、蔡、越,擴充套件疆土。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訓練成一部強大的軍隊,與秦、齊、楚爭先。韓國國君韓昭侯任用法家大師申不害變法,逐漸興起。 前 356 年,秦國的秦孝公採用法家的商鞅變法開始後,秦國國力大大增強,使其他六國恐懼,名士蘇秦遊遍六國,說服六國國君聯合合縱抗秦,秦國卻用張儀為相,又使六國屈從於秦,破壞合縱。宋、魯等小國到戰國後期為齊楚所滅。合縱破壞後,齊國作為山東六國中最強盛的國家,開始沾沾自喜,其差點滅掉燕國,自稱東帝,攻滅宋國的行為使諸侯驚恐,在燕國大將樂毅的統領下,燕、韓、趙、魏、秦五國大軍重創齊國,攻陷齊都城臨淄,後齊國在大將田單使用火牛陣趕走燕國後成功復國,自此東方雄主齊國衰落,秦國基本上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開始發動對六國的大規模戰役,採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策略,任命大將白起發動戰役,透過伊闕之戰、郢都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四大戰役橫掃山東六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前 256 年至前 249 年,秦滅周。秦國最終在秦始皇的統治下,於前 221 年憑藉王翦父子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中國歷史進入新的時代。 科技史上出現墨子,建築史上有魯班,首次發明瓦當,奠定中國建築技術的基礎。 文化上有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出現在中國文學史上的詩人屈原,他著有《楚辭》、《離騷》等文學作品。 秦漢時期 秦朝 秦朝源自周朝諸侯國秦國。前 770 年,秦襄公在東周周平王東遷時有功,受封於關中平原,建立秦國。秦國於戰國時期逐漸轉強,到秦王政陸續攻滅六國(前 230 年至前 221 年)而一統天下,建立秦朝,結束戰國時期,中國從此進入統一時代。 秦王政建立秦朝後自稱 始皇帝(即秦始皇),從此中國有了皇帝的稱號,並且發起一系列的改革以鞏固帝國。而後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疆域東起遼東,西至臨洮,北抵長城,南達象郡(今越南北部)。雖然秦朝外表十分強盛,但由於秦始皇集權、過度發展、嚴重勞役百姓,所以秦朝之統治不免帶有苛急、暴虐之特點,讓天下百姓飽受苛政之苦而想要起義。秦始皇最後留下的,是一個外強中乾的帝國。秦朝為了鞏固遼闊但各地文化不一的帝國,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方面,都推行政策與改革。政治制度是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與郡縣制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君主專制的皇帝握有最高權力,丞相僅僅是輔佐,而法律基本延續秦國法律。為了降低各地區差異,秦始皇推行書同文(以小篆為文字)、車同軌、統一貨幣(秦半兩)與度量衡。軍事上,興建長城以鞏固北方,毀六國長城與城敦等防禦工事,沒收天下百姓武器,鑄成十二金人,先後五次東巡以安定關東各地區。交通方面,興建馳道與靈渠等交通設施以便軍隊前往各地平亂,也有利各地區運輸物資。經濟方面,秦朝延續商鞅變法的政策。推行重農抑商,鼓勵農民增產糧食,甚至有機會獲爵位。工商業方面實行鹽鐵專賣,但不完全禁止商業,也鼓勵如經營畜牧業的烏氏倮與丹砂的巴地寡婦清等商人。政治思想方面以法家為尊,推行融合 法、術、勢(以法律為根本、以愚民為手段、法術勢相結合)三合一的君主專制,另有發揚陰陽家的五德始終說以神化皇帝。宗教以傳統崇拜祖先、天帝、山川神等眾神以及巫術、占卜與占星等,而神仙方術之術受秦始皇所迷信。為了箝制人民思想避免叛亂、與報復欺騙秦始皇的方士們,先後發生焚書坑儒事件,這是先秦文化與諸子百家思想的一大浩劫。 秦始皇死後,宦官趙高與丞相李斯密不發喪,密謀奪權。趙高為胡亥的師傅,與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之弟蒙毅不合,而李斯也對蒙氏兄弟不滿。他們擁立胡亥為太子,假造詔令以賜死在九原督軍的扶蘇,史稱沙丘之變。他們等到東巡大軍返抵咸陽才發喪,胡亥也繼位為帝,即秦二世。秦二世受趙高擺佈,他賜死蒙氏兄弟,並殺害兄弟姐妹數十人。蒙恬的九原軍也由王離接管。秦二世縱情於聲色犬馬,圈養無數狗馬禽獸;徵招罪犯與百姓,續建阿房宮與秦始皇陵。秦朝政治趨向混亂,趙高把持朝廷,矇蔽皇帝,控制群臣言論,指鹿為馬。前 208 年,李斯被趙高陷害,於咸陽腰斬,夷三族。另外役民過甚,當時力役三十倍於古以及田賦二十倍於古。舊六國百姓不願受嚴刻的秦法箝制與無數的勞役折磨,於同年爆發秦末農民戰爭。前 207 年劉邦與張良會合於洛陽以東,然後奪南陽、定武關,入關中。此時趙高擔任丞相,因畏懼劉邦,命閻樂殺秦二世,改立子嬰為秦王。同時,劉邦軍於藍田擊潰秦軍,駐軍霸上。秦王子嬰殺掉趙高 後於軹道向劉邦投降,秦朝亡。劉邦入主關中後,廢除嚴苛的秦法,與百姓約法三章,受秦人擁戴。前 206 到前 202 年劉邦與項羽之間爆發了爭奪天下的戰爭,史稱 楚漢之爭,最後劉邦取勝。 漢朝 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在文治武功與國際聲望達到極為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分野上被視為上古時期轉折到中古時期的第一個朝代,具有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及代表性。由於中間歷經王莽篡漢的短暫中斷過程,所以又分為西漢(又稱前漢)及東漢(又稱後漢)。 前 202 年漢高祖劉邦正式稱帝,立國號 漢,西漢建國。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鼓勵生產,輕徭薄賦。稱帝之後,異姓諸侯王勢大,因此漢初幾年對異姓王一一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後劉邦與功臣斬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 白馬之盟。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從而形成漢初 布衣卿相 的政治格局。此時,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導致漢高祖劉邦在收復秦末被匈奴佔據的河套地區時,遭匈奴冒頓單于圍困於白登,即白登之圍,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劉邦與劉盈去世後,呂后稱制,大封諸呂,並欲王諸呂。而以陳平、周勃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準備,並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后一死,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舉誅平呂氏外戚,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 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的手段,奉行 無為而治 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國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文帝二年(前 178 年)和十二年(前 168 年)分別兩次 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 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藩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 154 年)爆發了 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粵)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 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讚譽的時期。 景帝駕崩後,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 141 年 前 87 年),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於公元前 140 年建立年號 建元,該年就稱之為 建元元年,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 酎金失侯。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之前以 黃老學說、無為而治 的治國思想;並採納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曆經二千年的 主流思想。對外關係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間,先後出現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名將,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後,終於打敗匈奴單于,使其 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討朝鮮,使漢朝成為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係,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漢武帝晚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著名的 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后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臺以悼念太子。 thumbleft 馬王堆出土的一幅繪製於絲綢上的漢代地圖 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文景之治的積蓄耗費殆盡,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國力也出現衰退的局面。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著名的 輪臺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漢朝得以避免步入衰敗。 漢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 80 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休養生息,放寬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廢。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 73 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 68 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併,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 60 年)設立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與控制。經過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武帝中期以來面臨衰退的困境下的明顯恢復,史稱 昭宣中興。 漢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 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併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漢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 燕啄皇孫。由於 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 溫柔鄉 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后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 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 再受命 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 1 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 14 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 孺子,自己擔任 假皇帝,9 年 1 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篡漢自立新朝,西漢結束。 西漢滅亡後的亂局 王莽(外戚)奪權後,宣佈一系列的改革,改國號為新。然而這些改革卻往往不切實際。新莽天鳳五年(17 年)綠林起義爆發,23 年,新朝被劉玄為首的叛軍推翻,同年 2 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史稱玄漢,劉玄成為更始帝,然而他的無能腐敗,加上叛軍中的綠林軍和赤眉軍混亂,25 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史稱赤眉漢。隨後擊敗綠林軍,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之後漢朝宗室劉秀乘虛而入。25 年劉秀復闢漢朝,定都雒邑,史稱東漢,而他後被稱為漢光武帝。 一般將王莽新朝與更始帝其列入西漢諸帝,但其法統混亂。 東漢 漢更始三年(25 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為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雒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 37 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建武二年(26 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定五經博士,與尊儒並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為目標,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由於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併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 明章之治。期間,竇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不僅善於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於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覆攻防,一直到 20 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 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史稱燕然勒石。二年後,永元三年(91 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裡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于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于皇太后,北單于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 zhhans 後;zhhant 後 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鬥的序曲,東漢盛世僅維持六十餘年。 88 年,年僅三十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后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 14 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鬥。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 8 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后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后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 年),鄧太后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 200 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 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后,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 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衝帝,即位時年僅 2 歲,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 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 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害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后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 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 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后、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鬥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殺竇武,竇太后失勢被軟禁,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 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終於在 184 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儘快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強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併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燬首都洛陽。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策、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 東漢漢獻帝建安二年(197 年)袁術在淮南壽春僭號稱帝,國號仲家,並仿效河南尹設定淮南尹。後來曹操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稱,當時袁術因為畏懼曹操,僅僭越天子之制而不敢稱帝。 袁術稱帝後,接連遭到孫策、呂布、曹操、劉備等勢力的叛盟與打擊。後呂布轉而與袁術結盟,但在建安三年(198 年)敗亡。建安四年(199 年),袁術勢窮,想將帝號讓給擁有四州的庶兄袁紹,欲投奔袁紹長子、時任青州刺史袁譚,但在途中被曹操遣劉備、朱靈擋下。六月,袁術病死,仲家政權滅亡。其中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建構霸府政治,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強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方。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佔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朝廷大權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違反漢高祖所訂「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的白馬之盟。劉備亦晉位漢中王,東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 25 年(220 年)春正月庚子,魏武帝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漢,迫漢獻帝 禪讓 帝位,東漢結束,四百多年的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而魏文帝曹丕篡漢建立魏後,漢昭烈帝劉備隨即在蜀地宣佈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吳大帝孫權亦稱帝,國號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 220 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篡位,迫漢獻帝禪讓後自立為帝,史稱曹魏(220 年 266 年),至此東漢滅亡,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三國時期。次年以益州為主的劉備亦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稱帝,國號續為漢,史稱蜀漢(221 年 263 年)。劉備與孫權在赤壁之戰後拓展勢力,為了荊州問題雙方多次發生糾紛與戰爭,最後劉備在 222 年的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絕大部分。劉備於 223 年病死,輔佐其子劉禪的諸葛亮於同年再與孫權恢復同盟。據有揚州、荊州及交州等地的孫權先於 221 年向曹魏稱臣,受封為大魏吳王,至 229 年才稱帝,國號吳(229 年 280 年),史稱孫吳或者東吳。蜀漢在諸葛亮(前期)和姜維(後期)的領導下多次北伐曹魏,但成果不大,諸葛亮亦在 234 年病逝於北伐途中。東吳亦多次北伐曹魏,但幾乎全部失敗,其中較著名的有陸遜北伐。期間也出現公孫淵的燕國政權(237 年 238 年),但旋即被司馬懿領兵剿滅,最終只是曇花一現。曹魏朝廷在魏明帝曹叡逝世後被顧命大臣大將軍曹爽和太傅司馬懿把持,其中曹爽獨專朝政排斥司馬懿,致使司馬懿於 249 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在高平陵事件後,曹爽與其同黨被夷三族,其後在魏國淮南地區出現反對司馬氏支援曹氏皇室的叛亂,史稱淮南三叛,在司馬氏平定叛亂後,曹魏朝廷完全被司馬懿一手掌控,進入由司馬氏專權的時代。司馬懿死後由其長子司馬師繼續把持魏國朝政,後司馬師病故,之後才由司馬懿次子司馬昭把持朝政,在司馬昭把持魏國朝政期間,出現甘露事變,司馬昭當街弒君,殺死了曹魏皇帝,造成了極其惡劣的政治影響。司馬昭為建立軍功準備篡位,發動魏滅蜀之戰,兩國戰於劍閣,不分上下,後鄧艾奇襲江油 今四川江油北,後又在蜀漢腹地綿竹大破諸葛瞻、攻佔涪城 今四川綿陽,進逼成都。後主劉禪出城投降,蜀漢亡。265 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繼承司馬昭的晉王位,旋即接受魏元帝的禪讓稱帝,改國號晉,史稱西晉,曹魏亡。自孫權晚年起東吳的政治就變的混亂,出現了大量的權力爭鬥,政治日趨保守,失去北伐的雄心,最終西晉於 280 年發動晉滅吳之戰,滅亡孫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 西晉 司馬氏在三國時期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變後司馬懿父子掌握魏國政權。265 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國號晉,即晉武帝。280 年,西晉滅孫吳而統一天下,但是和平穩定的局面只維持了短短的十幾年。晉惠帝司馬衷繼位後朝廷漸亂,領有軍權的諸王紛紛爭權,史稱八王之亂。晉朝元氣大傷後,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316 年,西晉滅亡,北方從此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五胡十六國 46 年之後,東漢朝廷常以招引或強制的方式,將邊疆的北方各族內遷,以便監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勞動力。到了西晉時,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幷州和關中一帶,大量胡族與漢族雜住。這些胡族逐漸成為漢人管轄下的編戶,由於他們需要納稅,且時時受漢官欺壓或受漢人歧視,因此心生不滿,時有舉兵之事。八王之亂的爆發,使晉廷失去在地方的影響力,胡族陸續叛變。304 年,李特子李雄繼立後擊敗羅尚並稱成都王,又於 306 年稱帝,國號 成,338 年改國號為 漢,史稱成漢。匈奴劉淵統領五部匈奴,成都王司馬穎結其為外援。304 年司馬穎遭王浚圍攻,遣劉淵回幷州發兵支援。他乘機宣佈獨立,稱漢王,自稱繼承漢朝正統。308 年劉淵稱帝並遷都至平陽,國號 漢,後稱前趙。304 年成漢與漢國的建立,開啟了 五胡十六國時期。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在入主中原眾多民族,在這個範圍內相繼建立許多國家,傳統史家認為這些外族以匈奴、羯、鮮卑、羌及氐為主,統稱五胡,將此時期稱為五胡亂華。 西晉滅亡後,華北地區戰火紛飛,掠奪與屠殺不斷。在該時期包括西南的成漢,先後建立 16 個國家,史稱十六國。北方經濟受到嚴重摧毀,影響了中國的社會、經濟、民族、文化、政治、軍事等發展走向。311 年永嘉之亂給人民巨大痛苦,讓人們大多逃難到涼州、遼東以及江南地區,使這些地區的經濟文化漸漸繁榮,經濟中心開始南移。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皇帝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 439 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東晉 317 年,晉朝宗室司馬睿於建康稱帝,東晉建立,據有中國南方的領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陸續南遷,形成中國北方僑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東晉初期,王導等人採取鎮之以靜策略,穩定局勢。皇權衰落,朝廷大權主要由世族掌握,由於軍權外重內輕,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鎮心懷野心,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及桓溫專政。雖然部分士族當權者有恢復之心,前後發動幾次北伐,但是朝廷擔心野心家藉此擴張勢力,大多消極支援。383 年,前秦出動舉國之師,意圖滅亡東晉。面對亡國之禍,東晉君臣一心,憑藉淝水之戰奠定勝局。謝玄等將領乘勝追擊,成功的收復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發了北方軍事和政治格局的變化。然而,東晉後期又發生朋黨相爭及桓玄作亂。平民負擔沉重,又發生孫恩、盧循之亂。譙縱亦據蜀地自立。最後劉裕崛起,平定諸亂,憑藉軍事力量奪得帝位,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經濟方面,東晉莊園經濟佔據的比例比西晉更大。由於農業技術提升等因素,在僑姓世族與吳姓世族的衣冠南渡密集開發下,江南獲得全面發展而繁榮興盛,中國的經濟中心也逐漸南移,後來才有大運河的出現。此外,手工業和商業方面也有長足進步。晉朝雖為漢末以來中國文化衰落的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技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漢代以前,政治主權完全在華夏族,而其他族則作為被統治者而同化;漢代以後,政治主權不全在華夏族,而他族或以征服華夏族者而同化,邊疆民族帶來的草原遊牧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當時天下大亂,東晉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使儒學衰落。一些曠達計程車人目擊衰亂不甘於隱避,就開始做出放逸的事情來,比如清談,甚至逐漸成為一種社會風氣。與此同時玄學開始廣泛傳播。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匯,使中國文化的儒釋道逐漸合為一體。 南北朝 由 420 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劉宋開始,至 589 年隋滅南陳為止,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兩勢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 年 589 年)包含宋、齊、梁、侯漢、陳等五朝;北朝(439 年 581 年)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門或庶族,因為軍權逐漸由寒門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夠篡奪皇位。初期經濟逐漸恢復,軍力強盛。由於戰略錯誤與北朝軍力強盛,使得疆界逐次南移。皇帝與宗室為了皇位時常血腥鬥爭。南梁受到梁武帝改善,使國力再度強盛。晚年國家糜爛,侯景之亂使南朝實力大減,並四分五裂,獨霸政局的僑姓世族完全崩潰。雖由南陳的陳文帝統一南朝,但國力已衰,只能依長江抵禦北朝。北朝承繼五胡十六國,為胡漢融合的新興朝代。北魏皇室為鮮卑族,漢族門閥受五胡文化影響,鮮卑皇室也受到漢文化的薰陶,彼此通婚。北魏被北方的柔然牽制,直到較友好的突厥併吞柔然後才全力對付南朝。後期在六鎮之亂之後造成實力大衰。北魏分裂為高歡控制的東魏及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後,不久分別被高氏北齊及宇文氏北周取代。北齊主要由六鎮集團組成,初期軍力強盛。北周鮮卑軍比北齊少,政治地位不如南朝陳。最後藉由宇文泰開創的關隴集團,吞併政治日趨腐敗的北齊。北周武帝去世後,漢人楊堅掌握朝廷,迫使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經營八年之後,發兵滅南陳統一中國。 相對於北朝戰爭不斷、各階級對立的局勢,經濟持續成長的南朝比較穩定,出現元嘉之治與永明之治等治世。中原人口自黃巾之亂和永嘉之亂就持續南移,帶來勞動力與生產技術。江南的繁榮,使得中國的經濟南移,在隋煬帝時建立隋唐大運河。文化方面,亂世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務實求治和無君論等觀點。對文學、藝術、科技等開創出獨到見解與理論。玄學、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其中佛教帶動石窟的發展,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與龍門石窟名揚後世。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 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世族擁有大量不需付稅的依附人從事生產與作戰,影響朝廷的稅收。雖然南朝皇帝仍然需要主流世族的擁護,不過也扶持寒門以平衡政治勢力,並且在南梁時萌芽出科舉制度。南朝世族因為長期安逸而逐漸衰退,在侯景之亂後徹底崩潰。北朝胡族缺乏政治的經驗,所以重用漢人世族,引起雙方的文化採借,久之形成文化混合,以北魏孝文帝的漢化運動最盛。混合的過程產生激烈的思想衝突、政治鬥爭或種族衝突,例如六鎮之亂、北齊的排漢運動。而北周建立關中本位政策,融合鮮卑及漢文化以消除胡漢隔閡。隋朝統一天下後,開創出具開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國。 隋唐五代時期 隋朝 581 年,楊堅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附近),楊堅成為隋文帝。589 年隋朝滅南朝陳,統一天下。隋朝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自西晉永嘉之禍以來長達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朝代之一,隋朝在政治上確立重要的制度 三省六部制,建立影響深遠的科舉制度,改革律令;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在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變,另一方面則採取 大索貌閱 和 輸籍定樣 等措施,以增加政府收入,加上隋文帝節儉,令全國節儉成風。積存糧食數千萬石之多,是中國歷史上最富一朝,全國戶數、口數及耕地面積,已達到唐朝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時的水平,據統計,可供五六十年之用。隋文帝年號為開皇,這一時期史稱「開皇之治」。隋朝在 610 年完工的大運河系統,鞏固中央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加強南北經濟、文化的聯絡,為經濟、政治上的大一統王朝盛世。然而文帝晚年剛愎自用,加重刑罰,為隋朝的覆滅奠定基礎。隋文帝死後,其子隋煬帝一方面為修京杭大運河而調動了大量的勞動力,一方面又好大喜功、窮奢極欲、連年徵戰,使農民不堪重負紛紛起義,導致隋朝迅速滅亡。隋朝國祚只有三十八年,是繼秦朝後的另一強大而短暫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 空前盛世 隋朝在大業年間,使得各地民變不止。李淵見天下大亂,617 年在太原起兵。不久佔領隋都大興城。李淵擁立楊侑為帝,於同年五月迫使隋恭帝禪位,建國唐朝,即唐高祖。都城大興改名為長安。李淵建立唐朝後先後平定瓦岡軍李密、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武威的李軌、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洛陽王世充與河北夏帝竇建德。623 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江南平定。624 年消滅高開道、輔公祏後唐朝基本統一中原。628 年,柴紹率軍消滅依附突厥的梁師都,唐朝統一戰爭最終結束。 626 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即唐太宗。唐太宗勵精圖治、納諫如流,逐漸恢復唐朝的國力。在內政方面,唐太宗推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提升農業發展。在職官制度上,改良隋朝的制度,形成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限制皇權發展與貴族世襲等惡習。對外方面,唐太宗採取積極防禦、以戰止戰的策略,以及用羈縻與武力的方式安撫四方。627 年東突厥的藩屬薛延陀、回紇、拔也古、同羅諸部因為不認同頡利可汗的政令與改革國俗,紛紛脫離,改立薛延陀部為可汗,突利可汗也歸降唐朝。628 年朔方人梁洛仁殺盤據夏州的梁師都,歸降唐朝。629 年李靖率騎兵奇襲攻滅東突厥,隔年北方各族入貢長安,諸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635 年派李靖攻佔吐谷渾,637 年派蘇定方西征攻下西突厥,641 年派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通婚。這些都穩定唐朝與四方各國的關係。貞觀時期國家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貞觀之治。 對外於 659 年消滅西突厥,疆域西擴至鹹海與阿姆河一帶,設立安西都護府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托克馬克市)。並且於蔥嶺以西設定十六個都督府,讓吐火羅葉護、訶達羅支國王等等中亞君主兼任都督。在東方,與新羅聯合滅掉東北強國高句麗和百濟,並白江口之戰擊敗日本援軍。唐朝在朝鮮半島建立安東都護府,也間接促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朝鮮成為之後一千三百年中國最重要的藩屬國。 660 年起,高宗因健康原因,許多政事都逐漸交給武則天處理,武則天成為最高統治者之一,與高宗並稱 二聖。高宗去世後,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武則天不久將中宗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武則天於 690 年廢睿宗,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即武周,定都洛陽,改立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武則天掌權與稱帝的期間,國家較貞觀時期有更大的發展。武則天晚年,705 年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712 年李隆基即位,即唐玄宗。唐玄宗時期可分為開元與天寶兩個部分,其中前三十年開元時期的政治比較清明。唐玄宗提出以武、韋為戒,以貞觀為榜樣,作為執政的指導思想。他先後任用姚崇、宋璟、盧懷慎、張九齡與韓休等賢臣,並且廣納諫言。例如採納張九齡的建議,將京官中有能之士外調為都督刺史以訓練行政能力,又將有為的都督刺史升為京官。增進中央與地方的溝通、瞭解和信任。裁減武週中宗時期的員外官等冗官,精簡機構以便節省開支與提升行政能力。嚴格執行法律,抑制權貴,就算是皇親國戚犯罪,也繩之以法。對於穩定社會秩序產生良好的影響。加強執行均田制,打擊土豪。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擴大耕地面積,大大提升農業生產力。對外方面,改善與吐蕃、東突厥、契丹與奚的關係,推行和親政策。聽從姚崇與宋璟的建議,充實邊防軍務,並且避免與外族發生戰爭。唐玄宗的這些措施使唐朝在開元年間進入全盛時期,人口大量增長,物產豐富,史稱開元之治。 安史之亂與地方割據 唐玄宗於 742 年改元天寶。唐玄宗晚年志得意滿,放縱享樂,把政事交給李林甫、楊國忠處理,並寵幸楊貴妃。755 年 11 月,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由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緊急南逃蜀地成都,途中發生馬嵬驛之變,楊國忠與楊貴妃在憤怒士兵的要求下被殺。太子李亨前往靈武募兵。安祿山佔據長安後建僭燕。七月,李亨抵達靈武后,在宦官李輔國擁立下稱帝,即唐肅宗,奉唐玄宗為太上皇。 762 年太上皇唐玄宗與唐肅宗相繼去世,太子李豫(原名李俶)繼位,即唐代宗。唐代宗派其子李適統領諸將,僕固懷恩為副,率唐軍與回紇軍攻克洛陽。史朝義北走范陽,僕固懷恩率軍追擊,河北叛將李懷仙也投降唐軍,並一同追擊。隔年正月,史朝義在石頭(今河北唐山東北)自縊,八年的戰亂才告平定。安史之亂成為唐朝歷史上的轉折點。藩鎮割據、外族入侵、宦官專權與牛李黨爭等蜂擁而至,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779 年唐代宗就在這些亂事中去世,長子李適繼位,即唐德宗。 唐德宗在初期頗能勵精圖治,堅決削滅藩鎮,藩鎮對其較為敬畏。他起用楊炎推行兩稅法,以劉晏改革漕運,修改鹽法,行常平法以改善財政。但是他為人剛愎忌刻,沒有任人之明。唐德宗晚年任用奸臣裴延齡,並且親暱宦官貪吏,國政日衰。805 年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唐代宗遺留下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唐順宗與唐憲宗都企圖解決,其中唐憲宗較為成功,實現了元和中興。唐朝中央的政治大權大多由皇帝與宰相掌控,但在天寶之後轉變成皇帝與內廷宦官的聯合,外廷宰相變成政治上的二流角色。在唐憲宗到唐宣宗期間,發生較長的黨爭,即稱牛李黨爭。 846 年唐武宗去世,宦官們發生權力鬥爭,其叔李忱在宦官馬元贄的扶持之下即位,即唐宣宗。由於李黨失勢,李德裕被貶黜到崖州(今海南瓊山),至此長達 40 年的牛李黨爭結束。唐宣宗雖是由宦官擁立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加強皇權、抑制宦官權力,是時唐朝又出現短暫的復興景象,史稱大中之治。然而唐宣宗為人多疑苛察,使得上下莫不粉飾太平;他崇奉道教,一直希望能夠透過服用丹藥來長生不老。859 年唐宣宗因服用丹藥過度而去世。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 唐宣宗去世後,相繼為帝的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道昏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政治敗壞、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少叛亂相繼發生,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也被破壞殆盡,徹底動搖了這個政權,也產生李國昌、朱全忠等新藩鎮。904 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長安城被毀。同年 8 月朱全忠弒帝,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隔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黃河,史稱白馬之禍。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所以早於 907 年逼迫唐哀帝禪讓,建國後梁,唐朝亡,國祚二百九十年。唐朝滅亡後,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五代十國 907 年軍閥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朱溫史稱梁太祖。蜀王王建,晉王李存勖,燕王劉仁恭等起兵反對。908 年,王建稱帝反梁,國號蜀,史稱前蜀。923 年,李存勖殺劉仁恭之子劉守光,並進兵汴京(今河南開封),朱溫子梁末帝朱友貞自殺,後梁滅亡,李存勖定都洛陽,定國號唐,史稱後唐。 後唐莊宗李存勖定都洛陽後,力圖恢復大唐的榮光。他見前蜀王氏無道,925 年派郭崇韜攻入成都,不出七十日就滅了前蜀。至此,漢地諸藩國臣服,後唐莊宗成為長城以南整個漢地公認的唯一皇帝。但另一方面,後唐莊宗漸自大貪逸,寵信宦官、伶人,疏遠舊將,內部矛盾激化。皇后劉氏和宦官與郭崇韜不和,向莊宗進讒言,結果郭崇韜被誤殺,引來政局動盪和軍人反叛。一個半月內,各地起兵反叛,後唐大亂。莊宗不得已,派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往河北討伐反叛,在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的策動下,河北軍立嗣源為帝,反攻洛陽。莊宗被伶人郭從謙所殺,史稱興教門之變,此後,李嗣源繼皇帝位,是為後唐明宗。 926 年,後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後,也有相當治績,朝政漸為安定。但軍人安重誨專權,未能處理好與孟知祥、董璋的關係,兩人發生內鬥,孟知祥取勝,結果為後來後蜀脫離後唐獨立埋下了禍根。明宗晚年病倒在床時,秦王李從榮以為明宗已死,起兵企圖攻入皇宮,結果事敗被殺。明宗得知秦王被殺,震驚之下駕崩,大臣妃子擁立宋王李從厚,是為後唐閔帝。閔帝即位後,採用削藩政策,引起潞王李從珂的叛亂,叛軍攻入京師,而閔帝逃往河北,被姐夫石敬瑭設計除去其手下將士,為李從珂軍士擒殺,從珂即帝位,是為後唐末帝。末帝與鎮守太原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不和,936 年末帝下詔把石敬瑭調任,引來石敬瑭的叛亂。末帝發兵攻太原,石敬瑭向契丹借兵,遼太宗耶律德光親率大軍南下,唐軍大敗,937 年,契丹與石敬瑭的大軍攻入洛陽,1 月 11 日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936 年,石敬塘建後晉,石敬塘為了獲契丹的支援,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之後中原的邊防受到嚴重威脅。後晉建國後一直處於動盪中,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石敬瑭本人到死沒有改變依附契丹的政策,但國家多處發生叛亂如導致石敬瑭的兩個兒子被殺的範延光、張從賓之亂、安重榮、安從進之亂等。種種事情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打擊。為了對付叛亂,石敬瑭加重嚴刑峻法,同時非常猜忌自己的手下。石敬瑭死時,立石重貴為繼承人,是為後晉出帝。石重貴是他的侄子,因為在戰場上立戰功獲得石敬瑭的賞識。但石重貴僅是一勇之夫,根本無法在國家面對困境下應付各種政治問題。石重貴登基後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契丹對此當然不能坐視。944 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945 年契丹再次南征,後晉出帝親征,再次戰敗契丹。947 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李守貞和張彥澤率軍向契丹投降,後晉喪失主力,契丹派張彥澤率先部入開封。後晉出帝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滅亡。大將劉知遠乘機率軍入汴京,建立後漢。 後漢高祖劉知遠為世居太原的沙陀人,原為五代後晉河東節度使。947 年,乘契丹陷開封而於太原稱帝,後漢建立,948 年劉知遠二子劉承祐嗣位,即後漢隱帝。950 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後漢隱帝命郭威平之。但郭威出鎮天雄軍時,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進而反叛。 950 年,郭威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後周,郭威是為後周太祖。郭威死後由其養子(本身是其內侄)柴榮繼位,是為後周世宗。959 年,後周世宗柴榮死後,後周恭帝即位,隨後 960 年趙匡胤發動兵變,奪得帝位,建立宋朝,五代結束。 後北宋漸滅全國藩鎮,963 年滅荊南,965 年滅後蜀,971 年滅南漢,975 年滅南唐,978 年吳越國歸降,979 年,宋太宗消滅北漢,統一中原,至此五代十國時期完全結束。 宋遼夏金並立時期 宋朝 宋朝是繼唐朝後又一個長達三百年的皇朝,分為北宋和南宋。960 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兵變建立北宋,是為宋太祖,定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市),又稱東京。 北宋時期中國出現印刷術。當時中國經濟發達,中國海上貿易十分興盛,福建泉州市一帶成為繁華的港口,財政收入超過一億兩白銀,首都開封和杭州人口達到 100 萬和 120 萬人口,各國商人雲集,文化也極盛,出現程頤、朱熹等理學家,提倡三從四德。與唐詩並駕齊驅的宋詞,有蘇軾、歐陽修、黃庭堅、李綱、辛棄疾、陳與義、陸遊、文天祥等詞文優秀的詞人,出現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社會文化發達,出現白蛇傳、梁祝等浪漫愛情傳說。 宋神宗時,因著王安石變法,發生分別以王安石、司馬光為首的新舊黨爭,增加社會的不安,新舊黨爭長達三十多年,影響深遠,也使改革失敗。燕雲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朝手中(五代中的後晉高祖 兒皇帝 石敬瑭所獻),河西走廊被党項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內亂佔據。北宋雖然曾多次出兵討伐遼和西夏,但均以失敗告終,其後不得不向日益坐大的遼和西夏交納歲幣,以維持和平。 1115 年的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勢力逐漸強大,1125 年,金國滅遼國。之後金國開始進攻積弱的北宋,1127 年(靖康元年)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俘虜三千多名皇族,其中包括當時的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為欽宗其時的年號為靖康,史稱靖康之變,北宋至此滅亡。1127 年,宋欽宗之弟趙構於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為宋高宗,定都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史稱南宋。南宋曾多次派兵和金交戰,試圖北伐,宋金 1142 年達成紹興和議,導致宋金南北分治的局面。此後宋金亦有和戰,但是宋軍無法收復北宋故土,金軍亦未能跨越長江和淮河,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在秦嶺淮河線對峙。期間南宋政權先後有秦檜、韓侂冑、史彌遠、賈似道等權相專權,皇帝逐漸怠忽政務。1234 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隨即蒙古與南宋對抗,經歷大規模血腥戰爭(如襄樊之戰、釣魚城之戰)。1271 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1276 年,蒙古攻破臨安,佔領南宋大部分領土。1279 年,元軍與南宋崖山海戰,8 歲的小皇帝趙昺被陸秀夫背著跳海殉國。崖山海戰以元朝的勝利告終,偏安江南一百五十年的南宋隨之滅亡。 遼朝(契丹) thumb 世界最早的火藥制方 遼由契丹族建立。契丹與秦漢時的東胡、魏晉南北朝的烏桓、鮮卑有著淵源關係,遊牧於遼河流域。安史之亂後,唐朝統治衰微,突厥也被回鶻取代,契丹趁機發展,9 世紀後期日益強大。契丹軍事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公元 907 年推翻了聯盟首領遙輦氏,任契丹部落聯盟首領。 916 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稱帝建元,即遼太祖,都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成為中原最大威脅。公元 944 年南下中原,946 年陷開封,滅後晉,947 年改國號大遼。1005 年遼朝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從此宋遼的和平局面長達一百多年。 遼末政治腐敗,完顏阿骨打建金抗遼。遼天祚帝率兵親徵,在護步答岡(今黑龍江五常市以西)大敗,金朝連連告捷,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燕京)析津府相繼陷落。公元 1125 年金太宗俘虜遼天祚帝,遼亡。立國凡二百一十年。餘部在耶律大石率領下,經漠北可敦城西征中亞,建立西遼,最終亡於大蒙古國。 西夏 党項融合了鮮卑與羌兩個民族,原先居住在今青海省東南部黃河河曲一帶,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向外擴充套件、遷移,其中遷到夏州(今陝西橫山縣)一部叫「拓跋部」,受唐朝賜姓李。宋朝建立後,勢力逐漸壯大,向遼朝稱臣請婚,遼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從此與遼結成犄角之勢,困擾宋朝。李德明(李繼遷之子)之子李元昊繼位後,不斷開拓疆土,於 1038 年稱帝,國號夏,史稱西夏,都中興府,統一河西地區,先後在戰爭中迫使宋遼兩國與其議和,此後西夏採取依遼和宋的政策,換取了幾十年的和平。夏崇宗時期金國興起並一舉滅掉遼國、北宋,西夏向金國稱臣,趁機大幅擴張領土,奪取宋遼故土,進入盛世時期。西夏末皇室內部一再出現爭奪皇位的事件,在蒙古帝國的威脅下,搖搖欲墜。公元 1226 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圍困中興府達半年,西夏末代統治者帝晛於公元 1227 年 6 月向蒙古投降,西夏亡。立國一百九十年。 金朝 縮圖 金代皇室墳墓的贔屓 女真即隋唐時的黑水靺鞨。五代時臣服於契丹。其中一部 完顏部,於 11 世紀初定居在黑龍江的支流阿什河流域,勢力日漸強大,逐漸吞併了女真各部。完顏部首領烏古乃死後,各部落分崩離析,爭鬥不斷,完顏部聯盟長完顏盈歌、國相完顏撒改、盈歌之侄阿骨打重新統一,奠定此後金國基礎。完顏阿骨打繼任聯盟長後,獲悉遼國內部虛弱的訊息,於 1114 年起兵反遼,先後攻下寧江州、出河店、賓州、鹹州等地。遼天慶五年(公元 1115 年)完顏阿骨打稱帝,建國大金,都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白城子)。公元 1125 年滅遼。滅遼後,金國將矛盾指向北宋。宣和七年(公元 1125 年)十一月金軍南下,十二月陷燕京,次年正月兵臨開封。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南下,於靖康二年(公元 1127 年)四月陷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北去,北宋亡。南宋建立後,金國加緊統一腳步,但在黃天蕩之戰中受挫,郾城之戰大敗,此後宋金雙方都未有突破,金世宗即位後,30 年中不再發動戰爭,女真逐漸腐敗,戰鬥力下降,宣宗時,有所謂貞祐之亂,盜賊滿野。蒙古滅西夏後,矛頭指向金國,於公元 1211 年大舉攻金,迫近中都燕京(今北京市),金軍雖有「震天雷」、「飛火槍」等新式武器,但當時政治腐敗,將領毫無鬥志,於野狐嶺戰役、澮河堡戰役、縉山戰役中大敗,主力被全殲,被迫求和。 公元 1214 年,金宣宗為避敵鋒芒,由中都遷都南京(今開封市)。公元 1215 年,成吉思汗佔領中都(今北京市),黃河以北之地盡為蒙古所有。窩闊臺繼位後,分南北兩路攻開封,金哀宗逃往歸德、蔡州。宋理宗端平元年、金哀宗天興三年(公元 1234 年)正月,蔡州城破,金亡。立國一百二十年。 元朝 蒙古的崛起 1206 年成吉思汗統一漠北諸部,於斡難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國。當時蒙古的宗主國為金朝,由於金朝與其盟國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 1227 年 8 月攻滅西夏,1234 年 3 月攻滅金朝,完全領有華北。在西方,蒙古先後發動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國稱霸歐亞大陸。 1259 年元憲宗蒙哥於徵伐宋戰爭去世後,1260 年 5 月 5 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開平(後稱上都)自立為蒙古皇帝,年號中統。忽必烈登基後不久,阿里不哥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裡勒臺大會,被阿速臺等宗王和大臣選立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臺與窩闊臺汗國的支援。 忽必烈汗為了成為中國皇帝而推行漢法,主要內容有改元建號,1267 年忽必烈汗遷都燕京(今北京市),並命劉秉忠興建大都城。1272 年改為大都(突厥語稱汗八里,帝都之意),將上都作為陪都。1271 年 12 月 18 日,忽必烈汗公佈《建國號詔》,取《易經》中 大哉乾元 之意,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建國元朝,忽必烈即元世祖;1260 年設立中書省,1263 年設立樞密院,1268 年設立御史臺等等國家機構;設定大司農並且提倡農業;尊孔崇儒並大力發展儒學等推行漢法的政策。然而為了保留原蒙古制度,最後形成蒙漢兩元政治。元世祖雖然於爭奪汗位戰爭獲得蒙古大汗的汗位,並且最後成為皇帝,但由於汗位取得不合法與崇尚漢法,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最後窩闊臺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盪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1279 年 3 月,張弘範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陸秀夫身揹 8 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結束自靖康之亂以來百餘多年的分裂局面。元朝周邊一些國家或地區(包括高麗、安南、占城、緬甸)臣服,加入元朝的朝貢關係。 中期的統治 1294 年元世祖駕崩,元成宗繼位。元成宗主要恪守元世祖時期的成憲,任用其侄海山(答剌麻八剌之子)鎮守和林以平定西北海都之亂,並且下令停止征討日本與安南。在內政方面專力整頓國內政治,減免江南部分賦稅。然而,由於元成宗過度賞賜,入不敷出,使國庫資財匱乏。1307 年正月,元成宗駕崩,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傳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元武宗時期,加封孔子為 大成至聖文宣王,並給予孔子的家族與弟子一些稱號。為了解決元成宗時期的財政危機,元武宗設定常平倉以平抑物價,下令印製至大銀鈔,然而反而使銀鈔嚴重貶值。此外他將中書省宣敕與用人權劃歸給尚書省。1311 年元武宗逝,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元仁宗力圖改變元武宗時造成的財政枯竭、政制混亂的局面,他推行 以儒治國 政策,並且減裁冗員、加強中央集權以整頓朝政。其子元英宗繼續實行元仁宗的以儒治國、加強中央集權和官僚體制的政策,並於 1323 年下令編成並頒佈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1323 年英宗在上都以南的南坡被刺殺,史稱南坡之變。鎮守和林的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並稱帝,即泰定帝。 泰定帝於 1328 年七月崩於上都,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元天順帝。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與伯顏擁立周王和世琜於漠北、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同年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隔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元文宗放棄帝位,派燕帖木兒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復位元文宗,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1333 年元文宗去世後,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不久後燕帖木兒也去世。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文宗皇后卜答失裡從靜江(廣西桂林)召回並立為帝,是為元順帝。元朝長期處於繼承權問題、貪汙、權臣擅政的惡習,使得政治總是無法上軌。這種不穩定的朝廷如果又遇到天災人禍的干擾,往往導致國家的覆沒。元朝後期,特別是 1340 年代中後期至 1350 年代期間,乾旱、瘟疫與水災時常發生,黃河地區水患尤其嚴重。1351 年紅巾軍的起事,揭開元朝滅亡的序幕。 民變與滅亡 元廷派兵鎮壓各地紅巾軍,丞相脫脫親自率軍南下攻陷徐州芝麻李軍,一度壓制民變軍。然而脫脫在 1354 年南攻高郵張士誠軍之際,被元廷大臣彈劾而功虧一簣。徐壽輝部最後分裂成兩湖的陳友諒與四川的明玉珍。兩淮郭子興的部下朱元璋於 1356 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擴充地盤;1363 年與據有兩湖的陳友諒作戰,最後於鄱陽湖之戰獲得勝利;1365 年佔領兩湖後於同年冬東進攻打據有江蘇沿海的張士誠;1367 年平定張士誠後,繼續南下壓制浙江的方國珍,至此江南無一人反抗朱元璋。另外,福建於 1357 年至 1366 年間發生色目軍亂,史稱亦思巴奚兵亂。與此同時,元朝在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等率領元軍反擊北方紅巾軍,1363 年北方紅巾軍最後在安豐之役中敗給降元后的張士誠,劉福通戰死,韓林兒南下投奔朱元璋,隨後被殺。朱元璋統一江南後於 1367 年下令北伐,他派徐達、常遇春率明軍分別攻打山東與河南,並且封鎖潼關以防止關中元軍進援中原。明軍於 1368 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史書稱此為元朝結束之年。然而元廷仍在上都,往後史書稱之為北元。而明廷認為他順天明命,諡號為順帝。 明朝 建國與統一 元朝末期,官員貪汙,朝政腐敗。為消除赤字,元廷加重賦稅,大量濫印新鈔 至正寶鈔,隨之產生的通貨膨脹加上荒災、黃河氾濫等天災使得民不聊生。1351 年元順帝派賈魯治理黃河,徵調各地百姓二十萬人。同年五月,白蓮教韓山童與劉福通煽動飽受天災與督工苛待的百姓叛元起事,建立紅巾軍,據有河南與安徽等地。紅巾軍與各地義軍陸續起事,勢力擴張到華中、華南地區。隔年,紅巾軍的郭子興聚眾起義,攻佔濠州(今安徽鳳陽)。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1356 年朱元璋率兵佔領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市),改名為應天府,並攻下週圍一些軍事要地,獲得一塊立足的基地。經過幾年努力,其軍事和經濟實力迅速壯大。1359 年,陳友諒挾持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為漢王。次年(1360 年)閏五月十六日,其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建立陳漢政權。1363 年,朱元璋透過鄱陽湖水戰,陳友諒勢力被消滅。1367 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率軍攻下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市),滅張士誠,同年又消滅割據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1368 年正月,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即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朝建立。同年攻佔元大都,元朝勢力撤出中原,在全國的統治結束。之後 1371 年消滅位四川明玉珍勢力,1381 年消滅據守雲南的元朝梁王。最後,於 1388 年深入漠北進攻北元。 前期的鞏固 thumb150px 山西海會寺雙塔,分別是高約 20 餘米的宋代樓閣式磚塔,和高約 50 米明代樓閣式磚塔 明太祖洪武帝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汙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透過屠殺功臣、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並且分封諸子為王,以加強邊防,藩屏皇室。諸王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較強,又以燕王朱棣的勢力最大。1398 年洪武帝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建文帝。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 清君側,靖內難 為藉口起兵反叛,最後迂迴南下,佔領京師,是為靖難之變。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繼洪武之治,明成祖、明仁宗與明宣宗相繼興起永樂盛世與仁宣之治,這是明朝的興盛時期之一。永樂帝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明成祖為安撫東北女真各部,在歸附的海西女真(位於松花江上游)與建州女真(位於松花江、牡丹江之間)設定衛所,並派宦官亦失哈安撫位於黑龍江下游的野人女真。1407 年亦失哈在黑龍江下游東岸奴兒干地方(元朝徵東元帥府舊地)設定奴兒干都司。自 1405 年開始派宦官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鄭和下西洋前後七次,船隊足跡遍佈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和東非地區。其規模空前,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文治方面,明成祖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1405 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1421 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但是明成祖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齊泰等明惠宗舊臣等都被殺。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明仁宗,年號洪熙。洪熙帝即位時 47 歲,年齡已經偏高,即位僅一年就駕崩。其統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 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宣德元年,皇叔漢王朱高煦發動叛亂造反,企圖效法父親永樂帝爭奪帝位未果,被宣德帝平定。宣德帝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讓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明宣宗同樣熱愛美術,有畫作傳世。但是,其執政期間也並非毫無弊端。由於明宣宗喜好養蟋蟀(古名 促織),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被稱為 促織天子。同時,宣德帝打破洪武帝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一些太監如王振等人開始干政,為明中葉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1435 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 危機與改革 1440 年後,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1449 年,明英宗朱祁鎮於北伐瓦剌時在土木堡戰敗被俘,雖然瓦剌軍在北京保衛戰時被打敗,但明朝從此不再像永樂、洪熙、宣德般的繁盛,開始衰落,疆域不再擴張,並加強邊防及修築明長城。 明英宗被俘,皇位空缺,瓦剌利用手上的肉票皇帝,不斷嚮明朝勒索金銀。權臣于謙立英宗之弟明景帝即位,抗擊瓦剌。瓦剌見手上的英宗已經成為無價值的太上皇,於是答應英宗返國的要求。 英宗回到北京後,被親弟景帝嚴密監視,但數年軟禁中的他在 1457 年發動奪門之變復闢,改元天順,他成為明朝唯一一個使用兩個年號的皇帝。 thumbleft1556 年嘉靖大地震,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地震 英宗之後的成化帝早年勤政,後期寵信萬貴妃與宦官汪直,罷黜汪直後,國勢尚可。成化帝死後,其子弘治帝勤於政事,開創弘治中興,死後由正德帝繼位,在位期間曾先後平定安化王與寧王發動的兩場宗室內亂。正德帝沉湎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造成叛變頻繁。正德帝無子,死後由宗室嘉靖帝繼承,嘉靖帝早年勤政,晚期迷信方士道教,政治日益貪汙腐敗。在正德與嘉靖兩帝之間,先後宦官劉瑾與其八虎集團、麥福、黃錦、陳洪,內閣首輔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之間,內閣與宦官的政治鬥爭,明朝逐漸中衰,社會矛盾萌發。 1556 年陝西省華縣發生約 8 級的大地震,是中國歷史上人口稠密地區影響廣泛和損失慘重的著名歷史地震之一,這次地震導致大範圍的山體倒塌,河流改道,人員死傷極為慘重(死亡 83 萬人)。同時也導致明朝國庫連續兩年虧空,地震引發的自然災害和瘟疫導致明朝政府稅收減少,對明朝的國力和財政狀況亦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 隆慶帝和萬曆帝初期,在內閣首輔高拱和張居正及宦官馮保的輔政之下曾一度中興,國勢鼎盛,此時銀錢透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明朝經濟達到全盛。萬曆年間,日本太閤豐臣秀吉發動朝鮮之役,使明朝投入大量的兵力與軍費去清剿日軍,國力因而消耗甚烈,但使朝鮮重新處於明朝的控制。其後而明神宗因為寵幸鄭貴妃而引發國本之爭,開始怠政而不上朝理政,政治日益腐化。 衰敗與滅亡 明光宗由明神宗手上接過天子的寶座,卻在一個月間突然駕崩,由其子天啟帝繼承皇位。天啟帝熹宗喜歡木匠工作,任用宦官魏忠賢來分擔朝廷的業務,魏忠賢與其手下的閹黨把持朝政,造成東林黨爭,政治更加腐敗,國勢更衰。 1626 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 王恭厰大爆炸,造成 2 萬多人死傷。同年熹宗在西苑遊玩時不慎落水,一年後死去。熹宗之弟明思宗即位後,消滅閹黨,力圖振作,但由於明朝末年行政混亂加上明清小冰期、鼠疫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明末民變終於爆發。1644 年,起義首領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思宗自縊身亡,歷二百七十七年的明朝滅亡。 明朝晚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即後來的滿族)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帶領下開始興盛起來,與明朝抗衡。明督師孫承宗、袁崇煥修築關寧錦防線,抵禦女真人,取得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的勝利,並擊退圍攻北京的女真兵馬。1630 年,大淩河之戰後,明朝遼東勢力衰落,關寧錦防線開始瓦解,女真人曾五次突破長城攻打北京。1633 年,山西爆發 明末大鼠疫 並傳至北京城,造成大量人員死亡,加速明朝滅亡。女真人終於在 1644 年李自成攻克北京後不久,驅逐李自成,進入北京。 南方大臣先後擁護福王朱由崧(弘光)、唐王朱聿鍵(隆武)、桂王朱由榔(永曆)為帝,史稱南明,最終因實力不足及政治內鬥為清軍所滅。 明朝舊臣鄭成功從褔建沿岸廈門和金門攻取臺灣,並驅逐那裡的荷蘭殖民者。鄭成功死後,他的孫子鄭克塽投降清軍,大清王朝將臺灣併入中國版圖。 明朝時,黃河決溢 143 次,如 1410 年黃河氾濫事件。崇禎元年至十四年(16281641 年)zhhans 裡;zhhant 裡,有 11 年黃河發生決口,史不絕書。 清朝 滿人的興起 明朝萬曆初年,董山的後代覺昌安與其子塔克世偕同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以建州右衛王杲叛亂為由攻滅王杲與其子阿臺,然而覺昌安父子也在混戰中死亡。1586 年明廷襲封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為指揮使作為補償。 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遺甲崛起,統一建州女真後陸續併吞女真各部,並與漠南蒙古友好。1616 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國稱汗,建立後金,定都赫圖阿拉(即興京,今遼寧新賓)。建州女真國力日盛,1616 年努爾哈赤在建立八旗制度後於赫圖阿拉稱汗立國。兩年後他以 七大恨 為由起兵反明。努爾哈赤在 1619 年的薩爾滸之戰中,擊敗楊鎬指揮的明軍、朝鮮與葉赫聯軍;接連佔領瀋陽、遼陽、撫順等遼東城市,隨後戰事集中於遼西地區。努爾哈赤最後於 1626 年的寧遠戰役中被袁崇煥的紅衣大炮擊敗,不久逝世。 第八子皇太極歷經權力鬥爭後繼位。皇太極即位之後,針對努爾哈赤時期的社會矛盾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 天聰新政。還繼續完善和擴大蒙古八旗、漢軍八旗,設立理藩院管轄蒙古等地事務。將都城瀋陽易名盛京,更改女真族名為滿族,1636 年在盛京稱帝,改年號為崇德,國號為大清。隨後成功降伏西邊蒙古察哈爾部,漠南蒙古歸附清朝。另外,皇太極親征朝鮮並使朝鮮成為大清的藩屬。接著,皇太極經察哈爾繞道入侵明朝首都北京。1643 年皇太極病死,在其長子豪格,及其弟多爾袞的一場政治鬥爭後,由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 1644 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清朝將首都遷到北京,清朝入主中原。從入關到其後的數十年時間內,在明清戰爭陸續消滅了農民軍、南明和明鄭等勢力。後來清廷實行獎勵墾荒、減免捐稅的政策。並且正式開科取士,追尊崇禎帝與明朝忠臣。 前期的盛世 thumb150px 清朝早期規定各省綠營鳥銃兵佔全數一半,隨著火器技術日漸成熟,至清中葉鳥銃兵已完全取代弓兵 1661 年順治帝逝世,其子 8 歲的康熙帝即位,初由孝莊文皇后及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與鰲拜等四名輔政大臣輔政,四輔臣最終由鰲拜獨專。1669 年始親政。三藩之亂於 1681 年清軍攻入雲南後結束,同年,鄭經之子鄭克塽透過東寧之變繼位,明鄭因內亂不斷導致不少將領降清。清朝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水師攻打臺灣。施琅佔領澎湖,逼近東寧(今臺灣台南),鄭克塽率領大臣降清,至此明鄭亡。 清朝平定三藩後進入康雍乾時期,這段時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稱為康雍乾盛世。康熙帝為政寬仁,留心民間疾苦,在他親政不久後,便宣佈停止圈地,放寬墾荒地的免稅年限。他還著手整頓吏治,恢復京察、大計等考核制度。受康熙帝的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政策以及外來農作物的引進等影響,清朝人口大大提升。他先後任用靳輔和于成龍治理黃河與大運河。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為安定社會秩序,他頒行十六條聖諭,要地方人士循循告誡鄉民。他又派心腹包衣(即家奴)如曹寅、李煦等人打探地方物價、人民收入與官紳不軌之事,並以密褶奏報。此即密摺制度的萌芽,到雍正時期趨於完善。康熙帝重視對漢族士大夫的優遇,他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建立南書房,並且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與文化。 1690 年至 1697 年間烏蘭布通之戰與三徵噶爾丹使噶爾丹戰死,創立多倫會盟以保護喀爾喀蒙古。青藏地區的和碩特汗國協助黃教的達賴五世,擊敗紅教統一全藏,之後分裂成青海與西藏和碩特。達賴六世時,藏區政事交由第巴(理事大臣)桑結嘉錯管理,他聯合準噶爾對抗西藏和碩特的拉藏汗,拉藏汗先下手殺桑結嘉錯並廢除達賴六世。1717 年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攻殺拉藏汗,並且佔領拉薩。清軍多次被準軍擊敗,最後於 1720 年由胤禵率軍驅除成功,協助達賴七世入藏,以拉藏汗舊臣管理藏區。 1722 年康熙帝傳位於胤禛,即雍正帝。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針對康熙時期的弊端採取補救措施,以延續康雍乾盛世。他設定軍機處加強皇權,廢殺與他對立的王公並削弱親王勢力。雍正帝注重皇子教育,採取秘密立儲制度以防止康熙晚年諸皇子爭位的局面再度發生。將丁銀併入地賦,減輕無地貧民的負擔。為解決地方貪腐問題使火耗歸公,耗羨費用改由中央政府計算;設定養廉銀以提高地方官員的薪水。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嶽鍾琪等人平定。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正式併入清朝;並且為鞏固蒙古於 1727 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疆界。1732 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稜擊敗。1734 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1735 年雍正帝於工作時去世,其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 乾隆帝在位時期是清朝的全盛時期。期間人口不斷增加使乾隆末年突破三億大關,約佔當時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江南與廣東等地的絲織業與棉織業都很發達,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歷史高峰。與此同時,銀號亦開始在山西出現。乾隆帝鴻講學術,此時期有許多書籍出版,1773 年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與《古今圖書整合》成為全世界最龐大的類書,這些都成為盛世的文化標誌。 對外方面,乾隆十七年(1752 年)冬,達瓦齊襲奪準噶爾汗國汗位,阿睦爾撒納在隨後的內鬥中被擊敗歸附清廷。乾隆皇帝乘機於乾隆二十年(1755 年)派其為引導,以定北將軍班第率軍平定準噶爾,攻下伊犁。乾隆帝派兆惠西征,阿睦爾撒納戰敗逃亡哈薩克汗國,後因為哈薩克汗歸降於乾隆,又逃亡沙俄,阿睦爾撒納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病死,天山北路遂告平定。然而在天山南路,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稱大小和卓之亂。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乾隆帝再命兆惠西征,兆惠與富德最終攻滅大小和卓,並讓帕米爾高原以西的中亞各國成為藩屬國。乾隆末年,尼泊爾的廓爾喀王國兩次入侵西藏。1793 年清廷派福康安與海蘭察領兵入藏,擊退廓爾喀入侵,不丹與哲孟雄(今錫金)亦為藩屬國,加強駐藏大臣的權力。西南,乾隆初年派張廣泗平定貴州苗民之亂,隨後清軍前往平定大小金川之役。期間緬甸貢榜王朝與中國爆發清緬戰爭。1769 年乾隆帝派傅恆、阿桂入緬未果,雙方最後停戰。1784 年暹羅卻克里王朝派使朝貢,1788 年緬甸為應付暹羅威脅,也派使朝貢。1789 年安南發生西山朝統一後黎朝、鄭主與廣南國。清軍擊敗西山朝,護送黎帝黎愍帝復位,途中遭西山軍的伏擊而敗,史稱清越戰爭。西山朝阮惠遣使向清廷謝罪,清廷封為安南王。 乾隆期間清朝疆域達 1300 萬餘平方公里,東方的朝鮮與琉球國也早就成為藩屬國之一。只有江戶幕府統治的日本處於鎖國時期,與清朝來往甚少。乾隆帝以十全武功自譽,他平定準噶爾與回疆大小和卓之亂,把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四川、貴州等地繼續改土歸流,然而其餘戰事皆小題大作使國庫嚴重損耗,讓清朝國力衰退。乾隆時期的戶部存銀最高達 8000 萬兩,常年保持在 60007000 萬兩左右,足以應付政府的各項日常開支、重大工程、戰爭,而雖然清朝的賦稅較為輕,且於康乾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大興各項工程,但每年國家財政都會有餘,國庫儲備逐年上升。當時人口暴增與鄉村土地兼併嚴重,使得許多農民失去土地;加上貪官和珅等官員腐敗,於乾隆晚期到嘉慶時期陸續爆發民變。白蓮教於 1770 年代舉兵,後來又於 1796 年爆發川楚教亂,八年後被清軍鎮壓,領袖王三槐被處死。臺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 1787 年發動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多。在乾隆年間,平定大小金川之亂、消滅準噶爾汗國等各威脅,將新疆正式重新納入中國版圖,並且頒佈被視為西藏屬於中國領土的最有力的證據《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加強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治,影響現代中國的版圖。 1796 年乾隆皇帝禪位於嘉慶皇帝。乾隆帝雖為太上皇,但依然 訓政 至 1799 年去世掌權 64 年,嘉慶四年一月三日去世,終年八十九歲。嘉慶帝方得以親政。然而嘉慶帝未能解決弊端,在乾隆帝駕崩後,清朝繼續走向衰退。1820 年嘉慶帝駕崩,秉國二十五載,由道光帝繼位。 近代的衝擊 到了 19 世紀初,清朝已經走向衰落,在嘉慶年間先後爆發川楚教亂,與此同時海上強國英國、荷蘭與葡萄牙等紛紛開始強制與中國貿易。1787 年,英國商人開始向華輸入鴉片,導致中國的國際貿易由鉅額順差變為巨額逆差。清廷於 1815 年頒佈搜查洋船鴉片章程,然而英商無視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鴉片,道光皇帝於 1838 年派林則徐赴廣州禁煙。1839 年 6 月,將 237 萬多斤鴉片在虎門銷毀,史稱虎門銷煙。英國政府因此於 1840 年 6 月發動鴉片戰爭。1842 年,英軍進入長江,切斷江南對北京的物資供應,於是清廷求和,《南京條約》簽署,除在東南沿海開放上海等 5 個通商口岸之外,還割讓香港島,中國的主權受到破壞。一般中國大陸史學界認為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反抗清朝的鬥爭再度興起。1851 年,受到基督教影響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會,發動金田起義並建立太平天國。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天國曾經一度佔領南方部分省份,並定都南京(改名 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權。到了 1864 年 7 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陷天京,對無辜百姓展開屠殺與搶掠,太平天國才正式結束。南京城被燒燬,百姓死傷無數,南京人痛恨湘軍,稱曾國藩和曾國荃為曾剃頭、曾屠戶。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有爭議)。。 同一時期其他的運動還有天地會、捻軍、上海小刀會起義、甘肅同治回亂等。 晚清時期,代表大清帝國的正式國旗被稱為黃龍旗,也被稱為黃底藍龍戲紅珠圖。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與西方國家有更多的交往,逐漸開始接觸國旗的概念。自 1862 年開始,斜幅的黃龍旗開始被用作官方船隻的標誌。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於是在 1888 年李鴻章制定了《北洋海軍章程》,章程寫道:「按西洋各國,有國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別。大致旗式以長方為貴,斜長次之。同治年總理衙門初定中國旗式,斜幅黃色,中畫飛龍,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為萬年國旗。今中國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訂旗式,以崇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軍旗提督用五色長方旗,諸將用三色長方旗,上角飾以錨形。」這標誌著中國歷史上首次在正式文書中出現了 國旗 的概念。1889 年天津軍械局完成了設計樣稿和營造法則: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用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一丈五尺六寸,寬一丈六寸五分;二號橫長一丈三 尺九寸,寬九尺五寸;三號橫長一丈一尺五寸,寬七尺六寸;四號橫長九尺六寸,寬六尺三寸。旗式一律照長方,照舊用正黃色羽紗製造 。 19 世紀後期,英、法、俄、日等多次侵入中國,強迫中國與之簽定不平等條約。1860 年,英法聯軍在八里橋之戰中打敗清軍,隨後攻破北京城,放火燒燬圓明園,咸豐帝逃至承德。10 月至 11 月,清政府與英法俄在禮部衙門簽定《北京條約》,新開放長江沿岸和北方沿海的通商口岸。俄國則透過《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去中國東北和西北 140 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1894 年為朝鮮主權清朝和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 4 天 3 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最終清朝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賠償日本 2 億兩白銀,並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寧半島給日本。 失敗的改革 thumb200px 恭親王奕訢 1861 年鹹豐帝駕崩、同治帝即位,兩宮太后與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扳倒顧命八大臣,實際掌握朝政。為增強國力並鞏固國防,清朝自 1860 年代開始推行洋務運動,國力有所恢復,並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局面。1875 年同治帝不幸染上天花病逝,光緒帝繼位,仍由兩宮太后攝政至 1881 年東太后病故,西太后始獨自視事聽政。1877 年清軍收復新疆,1881 年透過《伊犁條約》清軍收復被沙俄佔據多年的伊犁。中法戰爭後清朝還建立當時號稱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近代海軍艦隊 北洋水師。1895 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暴露出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此後,列強紛紛強租土地,意圖瓜分中國。1898 年,光緒帝在親政後同意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提出的變法主張,從 6 月 11 日到 9 月 21 日的被稱為百日維新的 103 天中進行多項改革,但最終在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後失敗落幕。 1899 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以 扶清滅洋 為宗旨並在慈禧太后包庇下燒殺淫掠北京和默許下開始圍攻外國駐北京使館。同時兵權落入親族手中險些引發政變。於是,各國以解救駐京使館人員和外使人員被殺的理由攻入北京,史稱八國聯軍。1900 年 7 月俄軍以義和團破壞東清鐵路為由,在海蘭泡和江東六十四屯地對中國人進行大規模屠殺,造成約 7000 人遇難,海蘭泡慘案和江東六十四屯慘案合稱為庚子俄難。1901 年,清政府被迫與各國簽定辛丑條約,賠款 45 億兩白銀,分 39 年還清(本息合計 98 億兩),後來均全額歸還,同時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由各國派兵駐紮,開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入內等。 光緒年間中國發生了不少天災,有些天災甚至造成人口損失。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 年)河南、山西、陝西、直隸、山東等地發生特大旱災饑荒,尤以山西最嚴重,太原府 100 萬人死 95 萬。總死亡數計 950 萬 2000 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 24,史稱丁戊奇荒。光緒十三年(1887 年)河南鄭州下汛十堡(今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發生黃河決口,致使 200 多萬(一說 93 萬;一說最保守估計 150 萬;一說 700 萬)人罹難。 清末新政與清王朝的滅亡 在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清政府認識到到了不得不變革的時候,於是開始頒佈清末新政。 其變革之處非常多,包含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各方面。其具體新政有預備立憲,停科舉進行學堂選官,編練新軍,新辦學校,鼓勵工業,幣制改革,修建鐵路等。但新政的變革仍然落後於時代,其變革多浮於表面,不能阻擋清政府的滅亡。 終於因為四川保路運動爆發導致湖北防衛空虛,1911 年 10 月 10 日新軍於武昌發動起義,旋即全國多省響應紛紛宣佈脫離清政府獨立,於次年建立中華民國,清帝亦於 2 月退位,清朝滅亡,中國進入了共和國時代。 中華民國 革命爆發、走向共和 19 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禁錮,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 1905 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 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湧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和寶貴人才。1906 年,清政府同時籌劃立憲運動,於 1911 年成立為人詬病的皇族內閣,以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 1905 年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後,革命黨開始興起,孫中山和黃興等人在海外積極籌款,組建黨組織,指揮國內的多次革命運動。經過十餘次失敗的革命起事後,與革命黨互不溝通的湖北新軍在武昌起事獲得成功。清廷迫於情勢於 11 月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以便討伐革命黨人。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換取利益,而革命黨人亦認可袁世凱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人選,遂行謀定,是為南北議和。1912 年 1 月 1 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宣告成立,孫中山正式就任首任臨時大總統。2 月 12 日,清宣統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正式走進歷史,中國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制度也基本結束。 在這個帝國和民國時代交替的時代,出現一大批學者,如康有為、梁啟超、嚴復、王國維、胡適、辜鴻銘、章太炎、陳寅恪、呂思勉、魏源、錢穆、魯迅等人,號稱 國學(中國文學,史學和哲學)。梁啟超曾領導 史學革命 反對中國的傳統史學,要求把 帝王之史學 改為 為國民寫史。嚴複曾翻譯西方名著《天演論》以介紹達爾文的進化論,並且分析出中國由於不能衝破長期統治中國的儒家思想而遠遠落後於世界。王國維和辜鴻銘是著名文學家,曾遊歐洲各國,後來結合自己的文化和西方思想寫成好幾部名著。章太炎是著名的反清鬥士,他的思想隨著中國的變革而逆轉,成為著名的革命者和文學家。陳寅恪,呂思勉和錢穆皆是著名史學家,為 史學革命 做出卓越的貢獻。魏源曾著《海國圖志》以要求改革。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創始者,曾為章太炎學生,著《朝花夕拾》和《狂人日記》。這一時期,國外的各種新思想、新文化也開始慢慢傳入中國,為後來 1919 年的五四運動爆發、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鋪墊。一部分中國大陸的歷史學家將五四運動譽為中國現代史的開端。 北洋政府時期 1912 年 4 月 1 日孫中山在南京辭去擔任 3 個月的臨時大總統職位,由袁世凱接任,並定都於北京,故又稱北京政府。 袁世凱上臺後不久,逼迫國會選他為大總統,之後就解散國會和終止臨時約法,另頒布新約法,以擴大其職權一步步籌備帝制。為反對袁氏獨裁,國民黨於 1913 年發動二次革命,但在北洋軍的攻擊下很快失敗,眾多國民黨員流亡海外。1913 年 7 月又將蔡鍔召入北京控制,且在一番裝模作樣後使馮國璋和大眾誤以為袁世凱並無稱帝之心。但 1916 年袁世凱宣稱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為維護共和雲南蔡鍔起兵討袁,是為護國運動,全國多地響應,宣佈脫離北京政府獨立,且因局勢變化,列強亦不支援袁,同年 3 月,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6 月在絕望中死去,護國戰爭結束。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總統之位,段祺瑞則成為國務總理,但兩人卻因為意見不一而交惡,不久段祺瑞擅自向德國宣戰,黎元洪將段祺瑞撤職,但段祺瑞卻率軍討黎,黎元洪不得不向張勳求助,1917 年 6 月 7 日張勳卻率五千名辮子軍攻入北京並扶植溥儀為帝,黎元洪又向段祺瑞求助,段祺瑞便用 12 天討平復闢,黎元洪也辭職。中華民國進入北洋軍閥各派系(皖系、直系和奉系等)控制中央政府時期,地方政府則由各個軍閥派系割據。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 年 8 月 14 日,段祺瑞領導的北洋政府和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經過長時間的辯論,最終透過了《對德宣戰案》,中華民國宣佈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廢除中德、中奧條約,收回天津,漢口德奧租界,並援助協約國 。同年 9 月 22 日,廣州國會非常會議承認對德宣戰案。 為援助協約國,中華民國特派一戰華工,經由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香港轉送到西歐,總共有 14 萬名華工參與,其中約有 5 千人在前往歐洲途中遭遇德國潛艇襲擊或在歐洲犧牲。同時,在戰爭期間,俄國從中國招募了超過 16 萬名勞工,據報有 7 千人在前線死於德軍手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在中華民國的勢力均勢瓦解,日本利用列強無暇他顧之際,欲使中華民國淪為其後院,以鞏固其在東亞地區的利益。1914 年 9 月,日本宣戰德國,封鎖了德國租借地境內的青島,並計畫從背後進攻德國軍事要塞,需要透過中華民國領土,並答應將來將膠州灣歸還給中華民國。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宣佈中立,並禁止兩軍在中國領土上交戰,但在日本的威脅下,承認山東東部為交戰區。日本派出 27 萬名士兵,在山東半島北岸登陸,但未集中兵力攻打膠州灣的軍事要塞,反而佔領了濰縣,並西進佔領了山東鐵路全線,然後佔領青島。即使德國投降後,日軍仍駐紮在鐵路沿線。這時,中華民國處於孤立無援的狀況,英國、俄國都默許了日本的入侵,即使美國同情中華民國,也不願與日本對立。 在戰後的巴黎和會上,列強決定將膠州灣及德國在山東原先享有的一切權益完全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代表團努力爭取無效。隨後爆發了五四運動,抗議巴黎和會上有關山東問題的決議,最後北洋政府代表團 6 月 28 日拒絕在《凡爾賽條約》上簽字。直到 19211922 年的華盛頓會議後,日本才將膠州灣地區和膠濟鐵路全部移交給中華民國,並從山東撤出所有軍隊,中日雙方才解決山東問題。 外蒙古獨立 1921 年達木丁蘇赫巴託爾在蘇聯紅軍的幫助下建立 人民革命政權,1924 年蒙古人民革命黨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定都庫倫,改城名為烏蘭巴托。1937 年,在霍爾洛喬巴山的領導下,外蒙古開展了大清洗,黨和國家、政府、軍隊、僧侶當中有兩到三萬人被殺,佔當時外蒙古人口的百分之二到百分之三。1946 年外蒙古獨立。1952 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聯合國大會提出「控蘇案」並得到透過意圖阻撓蒙古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1961 年,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蘇聯解體以後,蒙古國於 1992 年 2 月 12 日大呼拉爾放棄社會主義制度,推行多黨制和總統制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新憲法當日生效,國名改稱為 蒙古國。 國民政府時期 孫中山之後多次發起護法運動與護國運動,組建廣州軍政府,試圖聯合南方軍閥推翻北京中央政府未果,開始轉向聯俄,改組中國國民黨,1924 年 5 月,孫文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於廣州黃埔創辦陸軍軍官學校並任命蔣中正為校長,接納中國共產黨(第三國際中國支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中國國民黨,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 1925 年 3 月 12 日,孫中山病逝於北京,次年,1926 年 6 月,蔣中正率領國民革命軍從廣東發起北伐戰爭,到 1928 年進佔京津,大體上統一中國。在北伐軍進佔長江流域時,中國國民黨不能容忍中國共產黨激進的工人運動,1927 年,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和國民黨領袖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漢口發動清黨,清除國民黨黨內的共產黨及國民黨左派勢力。自 1927 年國共合作破裂後開始了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共產黨發動數次起義均告失敗,於是轉入江西井岡山等山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並於江西瑞金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0 年到 1934 年南京國民政府先後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紅軍撐過前四次圍剿,但是在中國國民黨第五次剿共戰爭失敗後,從江西蘇區敗退到陝西省北部(中共黨史稱二萬五千裡長徵)1935 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更名為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36 年又更名為中華蘇維埃民主共和國,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開展第二次國共合作,並放棄反對國民政府,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組為陝甘寧邊區政府。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出兵佔領東三省,滿洲國於次年成立,日本扶植溥儀成立的第一個傀儡政權。1936 年 12 月 12 日,西安事變後國共結束十年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2 月 13 日南京淪陷,日軍在南京進行大屠殺,超過 30 萬人被殺害。之前國民政府已從南京遷至漢口,後來遷至重慶。而在 1940 年至 1945 年間:在日本支那派遣軍扶持下,以汪精衛、周佛海、李士群等為主要成員,在南京建立所謂的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 汪精衛政權(日本軍扶植的傀儡政權),對淪陷區實行賣國日偽統治。不過,當時已經遷都重慶(戰時首都)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即重慶國民政府,自始至終並不承認 汪偽政權。 抗戰期間,蔣中正統帥國民革命軍與日軍 22 次大會戰,國民革命軍陸軍死亡、失蹤 321 萬人,海軍幾乎全滅。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從日本手裡接管臺灣及澎湖列島以及其他一些領土,廢除百年不平等條約,而且得以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 5 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號稱 世界五強 之一。然而,中國仍然在 1946 年與蘇聯簽訂的條約中承認蘇聯控制下的外蒙古的獨立。 第二次國共內戰 自從抗戰結束,國民黨政府與在抗戰期間實力大增的中共在勢力劃分、物資接收等方面發生衝突,雙方雖經重慶談判簽署雙十協定,並共同參與政治協商會議,但仍在 1946 年 6 月升級為全面的國共內戰。與此同時,國民政府亦在準備制憲與行憲。1946 年 11 月在南京召開制憲國民大會,並於 1947 年元旦正式施行中華民國憲法。1948 年第一屆國民大會召開,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蔣中正當選為行憲後的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但在內戰的戰場上經過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國軍兵力大大消耗,解放區逐漸擴大。1949 年 4 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佔領首都南京總統府。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在北京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旋即於 12 月 10 日遷往臺北。 政府遷臺 國共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退守臺灣,以臺北為首都。在韓戰中美軍介入亞太局勢後,退守臺灣的中華民國的政經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形成今日以臺澎金馬為實控領土的格局。 動員戡亂時期,中國國民黨在臺灣長期維持一黨獨大的統治,為避免共產黨的威脅,因此凍結憲法中所賦予的政治權力,但仍實施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此舉為養成民眾的民主素養。1975 年蔣中正去世後,由蔣經國接掌政權。隨著產業從農業發展到輕重工業、國民教育普及,於 1970 年代進入經濟起飛時代並開始脫離農業社會進入現代工商業社會,蔣經國總統所推動的十大建設至今仍被視為促進臺灣經濟起飛的基本工程。1950,1960 年代,臺灣主要發展輕工業,在這階段初期甚至某些農產品是都外貿的主力;1970 年代左右,開始發展重工業跟化工業等較高等級的工業產品;1980 年代左右,臺灣開始發展高科技的電子領域。隨著經濟與知識方面的快速成長造就一整代的中產階級,導致 1980 年代中後期,臺灣的威權社會控制體系開始鬆動。 1986 年 9 月 28 日,政府遷臺後第一個反對黨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 年 7 月 14 日,國民黨政府正式宣告解嚴,終止黨禁、報禁,解除長達 39 年政府對中華民國在政治上的嚴密控制,這無疑已經宣告中華民國政治轉型的開始,不久蔣經國去世,李登輝接任總統,臺灣進入更進一步的民主轉型時代。1991 年 4 月 30 日,中華民國政府宣佈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使得臺澎金馬單方面解除對大陸的積極軍事對峙(即正式以成文方式宣告放棄反攻大陸政策)。之後,憲法多次增修後,1996 年舉行第一次總統公民直選,由中國國民黨籍的原總統李登輝當選連任;2000 年,中華民國第二次總統民選,由在野黨民主進步黨所推舉的陳水扁當選,此次總統選舉亦實現中華民國第一次的政黨輪替。2005 年,末代國民大會召開,憲法第七次增修。2008 年,提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中國國民黨所推舉的馬英九當選總統,二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緩和,對外關係亦大幅改善。2016 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蔡英文當選總統,三次政黨輪替並於 2020 年連任;2024 年,民主進步黨籍的賴清德當選總統,實現臺灣民主化以來第一次的三連續執政任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 毛澤東時期 建政初期穩定社會並進行一化三改 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後來的每年 10 月 1 日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經歷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後,一個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共產主義社會便迅速建立起來。在 1950 年代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村土地集體化改革,成功抑止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重建被戰火嚴重破壞的工業體系。中國共產黨對當時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影響,基層組織深入到中下階層的勞工和婦女等群眾中。 1950 年代開始的土地改革運動將地主的土地沒收,從政治和經濟上徹底消滅了中國自秦漢以來作為地方政治精英的鄉紳階層,改變了兩千多年來 皇權不下縣 的局面,國家政權的動員力從此深入村鎮基層。這次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對老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繼續,基本完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土改,至 1953 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邊等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 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約 7 億畝土地及生產資料,並每年免除地租 3000 萬噸糧食。但是從 1953 年開始,中共開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強制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再次剝奪了農民的土地。學者估計土地改革造成 100 萬 470 萬人死亡,導致農村精英階層的消亡。受害者中很多是掌握知識和了解經濟規律,以地租為生的地主。與此同時,三反五反運動展開,造成了諸多冤假錯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支援中華民國的部隊到處與解放軍和新建的地方政權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 1950 年 3 月開展全國性的 剿匪行動,動員超過了一百五十萬的軍隊。隨著 剿匪行動 的開展,數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的殘餘武裝被消滅殆盡。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鮮發動朝鮮戰爭。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幾乎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但是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戰爭形勢逆轉,聯合國軍逼近朝中邊境線。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認為朝鮮若被聯合國軍佔領,將威脅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安全,因此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在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後,雙方進入膠著狀態。1953 年 7 月 27 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 1950 年的昌都戰役消滅藏軍主力後,1951 年同西藏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對西藏取得控制權。至此,除臺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大陸領土已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1953 年的東山島戰役後,國軍未再組織成建制的反擊。至 1955 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相繼攻佔浙東沿海還被國軍控制的全部島嶼。至此,中國大陸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和馬祖還被國軍控制。 1953 年至 1956 年,中國政府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包括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又合稱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變生產關係的性質。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國政府認為中國已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制度(經濟方面)在中國基本建立。1953 年到 1957 年中國實施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專家,產業工人,提高了國民收入,並且透過蘇聯和東歐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1954 年 9 月 20 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即五四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透過,共 4 章 106 條。 大量政治化運動 與此同時,各類政治運動逐漸展開。1955 年 7 月 1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展開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中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人民解放軍和中央一級黨的、政府和群眾團體的機關開始肅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8 月 25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徹底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毛澤東將各團體中鎮壓的比例定為百分之五。1957 年,反右運動展開,上百萬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人士等遭到批鬥和迫害,中國大陸的民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1958 年,循化事件爆發導致數百人死亡;1959 年,爆發藏區騷亂,造成約 8 萬 7 千人死亡,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海外。中國於 1950 年代末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但是近年又有死灰復燃趨勢。195758 年,中國貴州爆發的 亞洲流感 造成全球 100 萬 400 萬人死亡;該病毒變異後,於 196869 年導致 香港流感 爆發,再度造成全球 100 萬 400 萬人死亡。 1958 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與 人民公社化 運動,客觀上脫離實際並造成各地浮誇風「放衛星」等謊報資料的情況盛行。自 1959 年到 1961 年,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以及制度性問題造成了三年大饑荒內數千萬人的死亡,毛澤東因此「退居二線」,但留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名義上改以國家主席劉少奇為首的一批中央領導人著手恢復經濟發展。 發動文化大革命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劉少奇、鄧小平等人被打倒,毛澤東掌握大權,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一度成為被指定的接班人,但其後與主張修憲「廢除國家主席」的毛澤東發生衝突。在林彪陰謀敗露後,四人幫成為新的重要政治勢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進一步混亂,故毛澤東重新起用鄧小平出任第一副總理,重掌國務院以起相互牽製作用。 文革期間,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方式主要包括:大屠殺(包括官方處決)、武鬥、私刑、自殺、批鬥,等等;根據目前的資料,各方統計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數十萬至 2000 萬不等。1975 年 8 月,河南駐馬店爆發了二十世紀世界最重大技術災難 河南 758 水庫潰壩,造成 29 個縣市被淹,24 萬人死亡。 1976 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先後去世;其後四人幫在懷仁堂事變中被逮捕,國務院總理華國鋒接替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成為最高領導人。儘管華國鋒停止文革中的文攻武鬥等混亂局勢,但提出「兩個凡是」的路線,在國家實質上仍然沒有完全脫離文化大革命階段的困頓狀態。 毛澤東在其任內有許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巨大的損失。毛澤東時代歷經了建政初期 19501953 年的三大運動 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19511952 年的三反五反運動、1957 年的反右運動、1958 年 1962 年的大躍進、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據各方估計造成 4000 萬 8000 萬人的死亡,亦有數千萬人遭到批鬥和迫害。其中,文化大革命因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被嚴厲批評和譴責,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法制和憲政被嚴重破壞,文革還影響了柬埔寨的紅色高棉大屠殺。 改革開放時期 鄧小平撥亂翻正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重新上臺的鄧小平執掌政權,改革開放時代正式到來。改革開放率先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為標誌從農村開始,隨後擴充套件到城市,設立經濟特區,並隨後開放了一批城市,其後首次出現股票。1984 年,大陸的經濟開始重新步入正軌,國民經濟開始增長。 但是,1980 年代後期,由於出現通貨膨脹與官倒等問題,民間出現不滿情緒。1989 年,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去世成為導火索,終致爆發六四天安門事件。事件中,學生和其他人活動數月,要求政治改革。最終以解放軍於 6 月 4 日暴力清場而告終 Youngs R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199249794Carroll J M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Rowman Littlefield 2007 ISBN 9780742534223,此事件造成多人傷亡。 冷戰末期風暴局勢 其後以江澤民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以其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領導接掌政權,改革開放的步伐一度有所停滯,直到 1992 年鄧小平南巡之後才得以繼續進行。1997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英國接收對香港的主權,其後 1999 年從葡萄牙接收澳門。 江澤民時期,中國經歷了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百年不遇的 1998 年洪災、造成數千人死亡。 2002 年中共十六大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第四代中共中央領導集體上臺。中共逐漸放棄「韜光養晦」的外交方針,在外交舞臺上動作頻繁,並強化國際地位,並於 2008 年末派出護航艦隊進入亞丁灣附近海域,以維護中國在該地區的海上利益。此時中國經濟改革已經有顯著效果,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匯儲備世界第一,被譽為「世界工廠」,成為世界上最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雖然經歷了 SARS 病毒帶來的衝擊,2003 年中國經濟成長還是達到近幾年來最高的 91。2002 年底,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建設。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胡溫政府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關注弱勢群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繼續開放其市場,雖然還是受到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諾的指責。不過,多種外國產品的關稅已經下降了很多。2003 年末,中國大陸與香港及澳門簽署《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保證三地的產品能夠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國首次發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飛船,載送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在隨後幾年中,中國陸續發射多艘載人航天飛船,將數位宇航員送人太空。2004 年,北斗二號專案啟動,201112 年開始提供導航服務。2010 年,蛟龍號潛水器啟用。2011 年,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第一步。2012 年 3 月,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重大成果獲得國際關注。2012 年 10 月,莫言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 與此同時,2008 年 8 月 8 日,第 29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東道主中國以 51 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藉助北京奧運會,中國展示了經濟發展的成績、自信以及史無前例的開放心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也極大改觀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與公眾在奧運會這個舞臺上取得了高度的統一,公眾也表現出對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援。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中國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在上海舉行,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首次由發展中國家主辦綜合性世博會,共有 256 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參展。 2007 年以來,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事件明顯增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多次恐怖性質的襲警、爆炸案件,包括 2008 年的喀什襲擊事件、庫車爆炸案和 2011 年的和田 718 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此外,也發生針對民航班機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機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 年)和天津航空 7554 號班機劫機事件(2012 年)。大多恐怖事件發生在中國大型活動(如 2008 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期,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反響,如 2008 年昆明公交車爆炸案和在新疆發生的數起事件。2012 年,王立軍事件、薄熙來事件爆發,受到廣泛關注。 縮圖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 年 5 月 12 日)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發生汶川大地震,共造成 69227 到 300000 人死亡,374643 人受傷,17923 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 8451 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 習近平時代統一領導 2012 年中共十八大後,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李克強擔任國務院總理,標誌著中共第五代領導集體上臺,早期被稱為 習李體制。新領導集體把民族復興作為目標,闡述「中國夢」積極打擊腐敗,要求官員落實中央八項規定,進行政府部門改組,深化經濟轉型與改革。新政在中國大陸社會引起了巨大反響。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中國政府分別提出建設 一帶一路 即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 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的合作倡議。中國政府指出,一帶一路 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努力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陸海空交流網路。同時使投資貿易的便利化水平更有效的提升,建立高品質、高標準的自由貿易區域網。以使沿線各國經濟聯絡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的深入,人文交流更加的廣泛。 2014 年 11 月 10 日至 11 日,第 26 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年度會議於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舉行。該次峰會透過《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北京綱領(宣言)》),提出並透過致力於旨在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中國開始顯露其全球影響力。2015 年,習馬會 在新加坡舉行,是海峽兩岸(即中國大陸與臺灣)自 1949 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2018 年起,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戰開打。2020 年 5 月起,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造成人員傷亡。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部分香港人不滿意中央政府對香港選舉制度的干涉,要求 真 普選,即有 公民提名 的選舉。2014 發起佔領中環運動(雨傘革命)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撤回決議。佔領行動於 2014 年 12 月 15 日結束,歷時 79 日。2019 年,香港爆發了全球矚目的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簡稱 反送中,香港警察與示威者雙方的暴力行動使得香港的安全與法治遭到嚴重破壞,旅遊業接近崩潰,香港地區經濟嚴重受挫。 2018 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刪除國家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習近平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兩個掌握實權的職務本身已經沒有任期限制,廢除國家主席連任限制,意味他可以成為繼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之後的終身領導人。有學者和傳媒認為習近平的做法有如仿效袁世凱「稱帝」自鄧小平時代開始實行的 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 被習近平打破。同時 袁世凱、復辟 等詞彙被網路封殺。 2020 年冠狀病毒病疫情發生後,身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一直強調自己親自指揮防疫工作,並在 2020 年 2 月 3 日《求是》發表的 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研究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時的講話 表明:早在 1 月 7 日已經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防疫要求。隨著中國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國經濟增長 23,優於預期,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 總量也實現了百萬億的歷史性突破。 2022 年殺傷力弱但傳染性強的 Omicron 病毒株廣泛蔓延,批評者認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導的僵化 清零政策 與地方政府的科學精準防疫策略產生了衝突,防疫不再以科學為依據,而主要出於政治導向,是 政治防疫。持續實行動態清零政策使中國經濟真正處於衰退狀態,習近平面臨經濟下行和清零政治需要這個無解的難題。2022 年 5 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 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 上稱,中國經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甚至比 2020 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 外界認為習近平強推清零政策造成沉沒成本已經太高,故 2022 年中共二十大以前必須堅持清零是保住他順利打破限制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有人認為二十大後會結束動態清零。高盛集團的研究報告指出,習近平的防疫政策在中共二十大後仍會持續,至少到 2023 年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召開,完成領導班子交接後才有轉變的可能。10 月 11 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署名仲音的評論員文章,強調 動態清零 可持續而且必須堅持。美國之音認為這標志著中共 20 大結束後中國的防疫政策可能適度放鬆的幻想徹底破滅。2022 年 10 月中共二十大召開時,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在之後的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 2022 年 11 月底,多地爆發反對動態清零政策的抗議活動,為 1989 年以來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抗議運動。12 月 7 日,中國國務院釋出疫情防控 新十條,中國大陸事實上放棄動態清零政策。12 月 26 日,中國國家衛健委宣佈將 新冠肺炎 改稱為 新冠感染。 2023 年 3 月 10 日,習近平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以全票第三次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第一位任期超過十年的國家主席,任期超越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歷任國家主席。外界認為領導人終身制已經復辟,習近平很有可能終身執政。 在此同時,中國大陸地區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全球金融危機、單一依賴外貿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環境汙染、自然災害、日趨加劇的社會貧富差距、腐敗、部分少數民族因為歷史恩怨史的分裂活動、部分地方政府粗暴行政帶來的民眾不滿,相關人權問題,以及未來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和整體人口基礎龐大之間的矛盾。 兩岸關係(1949 年至今)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由於第二次國共內戰退守臺灣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中華民國政府皆宣稱自己是唯一的合法中國政府並相互否定對方。自 1971 年中華民國的聯合國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後,絕大多數國際社會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之政權;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國際社會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僅保持非官方關係,但仍有 12 個國家承認中華民國政府是代表中國之政府。 臺海兩岸官方於 1980 年代開始有互動關係,並在往後數年進行一系列政治、文化上的交流。2000 年,中華民國實現首次和平的政黨輪替,新上任的總統陳水扁政府在臺海兩岸的議題上,偏向一邊一國的態度。2008 年,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第二次和平的政黨輪替,以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和大陸加深交流,並以「不統、不獨、不武」作為兩岸關係的原則。近年來臺灣人對於「中國」的認同感急遽降低,據 2020 年 7 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調查,僅有 24 的人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有 67 的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則有 275。政大民調:臺灣人認同感 67 創歷年新高 ,中央社記者林克倫臺北 3 日電,20200704 近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面對中華民國主權相關議題,態度轉趨強硬,稱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一部分,作為其一個中國的定義,並以 和平統一 為主軸,一國兩制 作為處理臺海兩岸議題的框架,意欲將臺灣地區歸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中華民國政府方面,中國國民黨及其他泛藍陣營堅持一個中國及九二共識;民主進步黨以及臺灣團結聯盟強調臺灣本土意識,否定有九二共識的存在。 參見 中國歷史年表 朝代歌 中國歷史事件列表 諸侯會盟 中國君主列表 中國公主列表 中國皇后及妃嬪列表 中國宰相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年表 中華民國時期君主列表 漢學 中華文明 中華文明五千年說 劍橋中國史 中國古代題材電視劇列表 中國總統 中國總理 華夏文化 天下 中國行政區劃 中國北方與南方 中國朝代 夏商周斷代工程 中國古都 中國戰爭列表 中國國旗 中國國徽 中國國歌 中國憲法 中國皇帝 中國君主世系圖列表 中國君王諸子女列表 中國歷史之最 其他特定主題中國史 中國政治史 中國政黨史 中國近代史 中國對外關係史 中國護照史 中國宗族史 中國疆域史 中國城市史 中國驛站史 中國郵政史 中國法制史 中國軍事史 中國經濟史 中國土地兼併史 中國證券史 中國通商史 中國鹽業史 中國水利史 中國科技史 中國天文學史 中國醫學史 中國化學史 中國文化史 中國教育史 中國藏書史 中國史學史 中國新聞史 中國文學史 中國書法史 中國藝術史 中國體育史 中國慈善事業史 中國人口史 中國乞丐史 中國流寇史 中國同性戀史 中國婦女生活史 中國娼妓史 中國生殉史 中國盜墓史 中國環境史 中國荒政史 中國地震史 中國旱災史 中國水災史 中國蝗災史 中國瘟疫史 中國思想史 中國哲學史 中國邏輯史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相關著作 《二十四史》(正史) 《國史要義》柳詒 徵 《國史大綱》錢穆 《中華五千年史》張其昀 《中國人史綱》柏楊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 外部連結 中國歷史概述 中國歷史時間表 歐立德:〈傳統中國是一個帝國嗎?〉 許倬雲:〈東周到秦漢:國家形態的發展〉 王明珂:〈重建中國史觀 從中原到邊疆:對典範中國史的反思〉 China Category 文明
州市,簡稱亳,古稱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西北部。市境西南鄰阜陽市,東南接淮南市,東毗蚌埠市、淮北市,北依河南省商丘市,西北達河南省周口市。地處黃淮平原腹地,全境地勢平坦。渦河自西北往東南斜貫市境,還有茨淮新河、北淝河、西淝河等河流。全市總面積 8521 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約 496 萬人,亳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9 年,國務院正式將亳州市納入長三角一體化區域。市人民政府駐譙城區希夷大道 588 號。 亳州盛產藥材、白酒、菸草以及小麥等糧食作物,屬溫帶季風氣候,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中草藥集散地,古井貢酒的產地,素有 中華藥都 的美稱,而且一年一度的 藥交會 更是享譽全國。 歷史 亳州古稱亳、譙、譙郡,是中華民族較早的發祥地之一。據有文字記載,亳州建城已有 3700 年的歷史。 夏朝,亳州屬豫州,曾是帝嚳的國邑。商代曾為國都,西周初年是神農氏後裔的封地,置焦國。春秋時期,焦屬陳國。陳於此建焦城,後楚滅陳,築譙城(今譙城區)。譙夷所轄區域擴大到苦、蒙(今蒙城縣)及周邊地區。秦時置譙縣,屬碭郡。漢時先後屬豫州、沛國治。建安末年設譙郡。曹魏黃初二年(221 年),封譙郡為 陪都。時譙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 五都(譙是否是都城,有爭議)。西晉時,譙是譙國治所。北魏正始四年(507 年)為 南兗州 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 年),改南兗州為亳州,治所不變,亳州之名始於此。 隋大業三年(607 年)又改亳州為譙郡。唐武德四年(621 年),譙郡更名為亳州,下轄譙、臨渙、酇、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 8 縣。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下轄 6 縣 5 鎮。 元時亳州屬歸德府(今商丘),下轄 6 縣。元至正 15 年(1355 年),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 宋 政權,以亳州為國都。至此亳州正式成為 三朝 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一度為縣,屬潁州。弘治 9 年(1496 年),又升縣為州。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曾升為亳州直隸州。1864 年清廷鎮壓捻軍後,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陽、各一部設渦陽縣。1913 年,中華民國時期全國廢州,故改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 1964 年,中國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台各劃出一部成立利辛縣。1986 年撤銷亳縣建制,設立縣級亳州市。1998 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2000 年設立地級亳州市,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 地理 地形 亳州市全境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長約 150 公里,寬約 90 公里。轄境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僅東部有龍山、石弓山、齊山、狼山、雙鎖山等 10 餘處石灰岩殘丘分佈;整個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 19000 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西北部譙城區詹樓地勢最高,海拔 425 米;東南以利辛縣展溝南部最低,海拔 22 米,相對落差 205 米。由於受河流蜿蜒切割變遷和黃河歷次南泛的影響,形成平原中崗、坡、碟形窪地相間分佈,具有 大平小不平 的地貌特徵。 城中有渦河流經,是淮河支流。 氣候 亳州處於秦嶺-淮河天然氣候分界線上,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季風影響顯著,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1 月平均氣溫 06,極端最低氣溫 206(1969 年 2 月 5 日)。7 月平均氣溫 273,極端最高氣溫 421(1966 年 7 月 18 日)。年均溫 147。年均降水量約 790 毫米。 政治 現任領導 亳州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亳州市委員會 亳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亳州市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亳州市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市長 主席 姓名 杜延安 鄭超 秦鳳玉(女) 湯湧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安徽省碭山縣 安徽省壽縣 山東省日照市 安徽省樅陽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 年 7 月 2025 年 1 月 2022 年 12 月 2014 年 1 月 歷任領導 市委書記 金巨寶(2000 年 5 月-2003 年 4 月) 邵國荷(2003 年 4 月-2008 年 6 月) 方春明(2008 年 6 月-2013 年 2 月) 楊敬農(2013 年 2 月-2016 年 3 月) 汪一光(2016 年 4 月-2021 年 7 月) 杜延安(2021 年 7 月-) 市長 王首盟(2000 年 5 月-2002 年 1 月) 邵國荷(2002 年 1 月-2003 年 4 月) 劉健(2003 年 5 月-2006 年 6 月) 方春明(2006 年 6 月-2008 年 6 月) 牛弩韜(2008 年 6 月-2010 年 12 月) 沈強(2010 年 12 月-2014 年 8 月) 汪一光(2014 年 9 月-2016 年 4 月) 杜延安(2016 年 4 月-2021 年 7 月) 鄧真曉(2021 年 7 月-2022 年 12 月) 秦鳳玉(2022 年 12 月-) 行政區劃 亳州市現轄 1 個市轄區、3 個縣。 市轄區:譙城區 縣:渦陽縣、蒙城縣、利辛縣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亳州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鄉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辦事處 鎮 鄉 341600 亳州市 852123 4996844 譙城區 236800 9 72 7 341602 譙城區 226289 1537231 花戲樓街道 236800 3 20 2 341621 渦陽縣 210990 1170719 城關街道 233600 3 20 341622 蒙城縣 214393 1101640 城關街道 233500 3 12 2 341623 利辛縣 200450 1187254 城關鎮 236700 20 3 人口 2022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4960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441,比上年提高 09 個百分點。 根據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 4996844 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4850657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 146187 人,增長 301,年平均增長率為 03。其中,男性人口為 2554536 人,佔總人口的 5112;女性人口為 2442308 人,佔總人口的 488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 100)為 1046。0-14 歲的人口為 1279489 人,佔總人口的 2561;15-59 歲的人口為 2892457 人,佔總人口的 5789;60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824898 人,佔總人口的 1651,其中 65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679862 人,佔總人口的 13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2123492 人,佔總人口的 42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2873352 人,佔總人口的 575。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 4946363 人,佔 989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50481 人,佔 101。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 146587 人,增長 305,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04 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 400 人,下降 079,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04 個百分點。 交通 、過境。 京九鐵路設亳州站。 京港高速鐵路商合段設蘆廟站 皖豫省界附近、亳州南站、古城東站。 亳州機場(興建中)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古蹟 友好城市 干邑 名人 特產 亳白芍:中國地理標誌產品。 中藥材是亳州的特色產業,亳州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藥材的主要產地。每年 9 月的國際(亳州)中醫藥博覽會均在亳州舉辦。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Category 安徽地級市 皖 皖 Category 中原經濟區城市 Category 前 16 世紀建立的聚居地 Category2000 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計算機網路,通常也簡稱網路,是指容許節點分享資源的數碼電信網路。在電腦網路,電腦裝置會透過節點之間的連線(資料鏈路)互相交換資料,即收發(接收和發放)網路資訊。傳輸媒介可分為有線及無線兩類 有線的可用到雙絞線、光纖電纜等媒介;無線則可用到 WiFi、NFC 和 Bluetooth 等。 用於建立、路由及終止資料傳輸的電腦網路裝置即為網路節點。節點包括像個人電腦、電話、伺服器般的主機及其他網路硬體(如閘道器及路由器)。它們一般以網路位址作識別碼。當一個裝置能夠與另一裝置交換資訊時,便可視它們倆已連線成網路,不論它們是否直連。專用通訊協定在大多數分層中位於其他更通用的通訊協定之上。要維持網路的可靠性,便需要有一定的網路管理技能。 電腦網路為海量應用程式及服務背後的基礎。比如存取網際網路、數字影片、數位音訊;共享列印機;收發電子郵件及即時通訊訊息。電腦網路可依照傳輸介質、傳輸協議、 網路大小、拓撲、流量控制機制、建立目的等因素區分。世界上最大的電腦網路為網際網路。 歷史 電腦網路發展的里程碑包括: 1950 年代後期,美軍開始使用指揮系統 賢者系統,其為早期的電腦網路。 1959 年,託利伊萬諾維奇基洛夫向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一個詳細的計劃 其目標是建立全國性的網路中心 OGAS,以重整對蘇聯武裝力量及經濟的控制。 1959 年,貝爾實驗室的穆罕默德阿塔拉及姜大元成功研發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電晶體。它於後來成為了電腦網路建設的基礎元件,比如收發器、基站元件、路由器、、微處理器、記憶體晶片、。 1960 年,商業航空預訂系統 SABRE 上線,其連線了兩臺大型計算機。 1963 年,向他的同事發送了一份備忘錄,於當中探討「星系間計算網路」這一概念,即可用於一般使用者通訊的電腦網路。 1964 年,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者開發出,以使大型電腦系統的使用者分流。同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隊研究團隊在得到貝爾實驗室及通用電氣的支援下,成功以一臺電腦來路由及管理電話連線。 在 1960 年代間,保羅巴蘭及各自提出了分組交換的概念,以把資訊透過網路在電腦之間傳輸。戴維斯率先把的概念在現實中實現。它是一個位於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線路速度為 768kbits 的區域網。 1965 年,向市面推出了第一個得到廣泛應用的電話交換機,其由電腦所控制。 1966 年,託馬斯馬裡爾及勞倫斯羅伯茨發表了一篇論文,其內容有關一個用於電腦分時的試驗性廣域網。 1969 年,ARPANET 的首四個節點經已用電路連線,其速度為 50kbits,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猶他大學這四個地點之間建立網路。在分組交換網路的理論中做出許多傑出貢獻的倫納德克萊因羅克協助了 ARPANET 的研發。1970 年代後期,他與其學生針對的理論性研究對當下網際網路的實際執行仍有一定重要性。 1972 年,使用 X25 的商業服務經已投入運作,其於後來成為了 TCPIP 網路的基礎。 1973 年,法國的網路為第一個使主機可靠地傳遞資料的網路。 1974 年,文頓瑟夫等人寫出了首個 TCP 的規格(Internet 傳輸控制程式的規範),他們在當中首次把「Internet」視作網際網路絡的簡寫 Cerf Vinton Dalal Yogen Sunshine Carl December 1974 Specification of Internet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1976 年,Datapoint Corporation 的約翰墨菲開發了 ARCNET,第一個用於共享儲存裝置的令牌傳遞網路。 1977 年,GTE 開發了首個遙距光纖網路。 1977 年,羅伯特梅特卡夫和尤根達拉爾開發出。 1979 年,羅伯特梅特卡夫致力使乙太網成為開放標準。 1980 年,羅恩克蘭等人開發出一種新的乙太網協定,使其速度從 294Mbits 升級至 10Mbits。 1995 年,乙太網的傳輸速度從 10Mbits 升至 100Mbits。從 1998 年起, 乙太網支援 1Gbs 的傳輸速度。乙太網的可擴充套件性是其得以繼續應用的重要因素。 應用 電腦網路有著不同的應用,包括分享應用程式、瀏覽新聞、收發電子郵件、傳遞即時訊息、撥接網路電話、影音分享。使用者可透過網路共用週邊裝置,例如共用網路印表機。使用者亦可透過網路分享檔案給同一網路上的其他電腦。 攻擊者可利用網路散播電腦病毒或蠕蟲至網路上的其他節點,或實行阻斷服務攻擊,佔據網路的頻寬。 IP 封包 由於網路的最大傳輸單位會因技術而異,故在過程中 IP 封包可能需要切割成較小的封包,然後在目的地重組。此一方式的傳輸效率高,但也容易發生壅塞。 IP 封包分為兩部分:表頭及承載資料。表頭包含了目的及來源位址、上層協定、存活時間等資訊。 網路拓撲 網路拓撲是網路的幾何形狀分類。除了影響網路的容錯度、管理方式、資訊如何流通外,它還會影響網路的可靠性和架設成本,比如匯流排拓撲較容易發生單點失敗。一般而言線路愈多愈可靠,但相對地佈線成本亦會提升。 常見的網路拓撲有: 匯流排拓撲:所有節點共享一個介質,以此連線其他節點。早期的乙太網 10BASE5 及 10BASE2 會應用此一拓撲。 星狀拓撲:所有節點集中連線至一個特殊的裝置,例如交換器、集線器。 環狀拓撲:所有節點以形成一個環狀的方式連線,節點間需以順序的方式傳送資訊。應用此一拓撲的有 IBM Token Ring、IEEE 8025 Token Ring。 網狀拓撲:所有節點連線至一個以上的節點。 樹狀拓撲:所有節點一層一層地以分支形式連線。 混合式拓撲:將上述拓撲混合使用。在佈置網路時,一般會混合多種拓撲。 覆蓋網路 覆蓋網路是指建立在其他網路之上的網路。覆蓋網路內的節點會透過虛擬或邏輯鏈路連線。每個鏈路對應於基礎網路中一條或多條的路徑。覆蓋網路的拓撲一般會跟基礎網路的不同。比如很多對等網路皆屬覆蓋網路。對等網路內的節點執行在網際網路之上,並組織成一個虛擬連結系統。 早期網際網路本身就是覆蓋網路的一個例子。它建立在電話網路之上。 網路連線 傳輸媒介是指傳送資料時所用到的媒體介質,其包括電纜、光纖、電磁波。它們屬 OSI 模型的第一層(實體層)及第二層(資料鏈結層)。 乙太網是區域網的主流傳輸媒介技術。乙太網的標準行業規格為 IEEE 8023。乙太網可以銅線或光纖電纜傳輸資料。無線區域網則一般會以無線電作傳輸媒介,不過也有以紅外線作傳輸媒介的。電力線網路以既有電力線來傳輸資料。 有線技術 計算機網路會用到的有線技術如下: 同軸電纜是一種廣泛應用於有線電視系統及早期區域網的傳輸媒介。以標準 10Base2 及 10Base5 來計,其最高速度為 10Mbps。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的 Ghn 技術能利用既有的家庭佈線(同軸電纜、電話線、電源線)來架設高速的區域網 HomeGrid Forum Webinar InStats Perspective on Integrated Segregated NextGeneration Wired InHome Networks。 雙絞線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傳輸媒介。它一般由四對銅線所組成,並可用於傳輸語音及資料。雙線纏繞的目的在於減少串擾及雜音的情況。其速度從 2Mbps 到 40Gbps 不等。雙絞線可分為兩類 遮蔽式雙紐線及無遮蔽式雙紐線。 光纖是一種玻璃纖維或塑膠。其以光為傳遞的介質。它的好處為速度快、訊號難以衰減。其傳輸速度可超過 2Gbps;ATT 曾製作一條速度為 400Gbps,橫跨 1207008 公里的光纖電纜。其可在保有很高的資料傳輸率的情況下,擁有很遠的傳輸距離,因此可用於作為海底電纜的傳輸媒介。光纖大致分為兩種 單模光纖與。單模光纖適合長距離傳輸(數十至一百公里);多模光纖相對較便宜,但其傳輸距離僅限於幾百米的距離,甚至只有幾十米。 無線技術 利用無線電等電子通訊手段也可連線至網路。 陸上微波通訊會以地上傳送站來把微波傳送至類似衛星的天線接收器。陸上微波的頻譜在千兆赫以內 因此所有通訊限制在無阻礙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基站最高可分開約 40 公里。 通訊衛星通訊亦會透過微波來實現通訊。該些衛星位於太空,一般距離地球地面約 36000 公里。其可傳送語音、GPS、視像等資訊。 蜂窩網路利用了好幾種的無線電通訊技術。該網路以蜂巢狀的形式規劃,每一個區域的中心為一個基地臺。 無線電與擴頻技術 利用了功率較低的無線電技術的無線區域網。使用了擴頻技術的無線區域網可使之間距離不遠的裝置互相溝通。IEEE 80211 定義了一種十分盛行的無線電技術的開放式標準 WiFi。 自由空間光通訊以可見光或不可見光來作通訊。 其他特別的技術 以鳥類為載體的網際協議原是一個帶幽默色彩的愚人節請求意見稿,其以的名義釋出。到了 2001 年,它在現實中得以實現。 星際網際網路 以無線電波將網際網路擴充套件至星際。 網路節點 除了物理傳輸介質之外,要建立一個網路還需要一些相關裝置,比如網絡卡、中繼器、集線器、橋接器、網路交換器、路由器、調變解調器、防火牆。 網路介面 網絡卡是電腦硬體的一種,它使得電腦能夠存取傳輸媒介上的資料。網絡卡可能會有連線適當線材的介面,擁有接收無線訊號的接收器。兩者皆會配合適合的電路板。 網絡卡會依據網路地址來決定是否對流量回應。在乙太網中,裝置所安裝的每一片網絡卡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 MAC 地址。為了避免網絡卡之間的地址有所衝突,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及廠商會共同確保網絡卡的地址為獨一無二的。一個乙太網 MAC 地址的長度有 6Bytes。前 3Bytes 為廠商向學會登記而得來。後 3Bytes 則為廠商自行賦予。 中繼器及集線器 中繼器是用於增強訊號的網路裝置。這一裝置可使因距離問題而出現衰減的訊號再生,令其能傳送得更遠。對於大多雙紐線而言,若總長度超過 100 米,便需要安放一臺中繼器。光纖則要有幾公里的總長度才需安放一臺。 擁有多個埠的中繼器即為集線器。在 OSI 模型中,集線器為第一層裝置。「543」規則是指在 10Mbps 乙太網中,網路不能有超過 5 個區段的總長度,最多使用 4 個集線器,最多以 3 個區段連線電腦。 由於交換器的功能相對較佳,價格亦相近,故上述兩者皆已被交換器所取代。 橋接器 橋接器連線兩個獨立的網段及過濾之間的流量,它在 OSI 模型的資料鏈路層中運作。它可分割網路的碰撞域,但同時仍會進行群播。 分割網路的碰撞域能增加網路的效率。 橋接器有三大類: 局域橋接器 直接連線不同的區域網。 遠端橋接器 連線在不同區域的區域網。 無線橋接器 連線兩個或多個有線區域網。 交換器 交換器是一種依據 MAC 地址,來在埠之間轉發和過濾資料鏈路層的幀的裝置。交換器僅將幀轉發到通訊所涉及的物理埠,與只進行群播的集線器不同。可視它為擁有多個埠的橋接器。它透過進入物理埠的幀來學習來源的 MAC 地址。若交換器不能從 MAC 表中找到與幀對應的 MAC 地址,它就會把幀群播。 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款裝置,兼具了中繼器、橋接器、集線器的功能。其依照封包內的訊息及路由表中的資訊來選擇封包傳遞的路徑。它必須擁有 IP 地址才可正常運作。 調變解調器 調變解調器把節點的訊號轉換成其他非專用線路能夠傳送的訊號。當中載波混入數碼訊號調變,成為模擬訊號,以便其他非專用線路攜載。早期的電話線撥接網路需搭配調變解調器使用。 防火牆 防火牆是一種控制網路安全和訪問規則的網路系統。它按特定規則來充許或阻止資料透過。 分類 計算機網路除了可以按照右方的覆蓋範圍分類之外計算機網路應用可按照不同節點之間的功能關係分為: 客戶-伺服器參看 BS 模式和 CS 模式 多層結構 對等參看 P2P 模式 網路基礎理論 服務質量 網路擁塞 網路恢復能力 網路協議 存在多種不同的網路協議,傳輸媒介由此也構成多種不同的計算機網路 ARCNET DECNET 乙太網 IPSEC Appletalk TCPIP 協議棧 傳輸控制協議 網際網路通訊協議 令牌環 IPX 光纖傳輸資料介面 HIPPI Myrinet 非同步傳輸模式 RS232 IEEE488 USB IEEE 1394 X25 幀中繼 藍牙 ZigBee IEEE 80211 系統網路結構 相關的機構與廠商 機構 美國國家標準組織 ANSI 電子工業聯盟 EIA 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協會 IEEE 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廠商 CISCO HP 中興通訊 華為 銳捷 IBM 北電網路 港灣 DLink TPLink 參見 儲存區域網路 網際網路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Andrew S Tanenbaum 《計算機網路》(Computer Networks ISBN 0133499456) William Stallings 《資料與計算機通訊》(DATA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6th Ed ISBN 7040100436) 外部連結 Category 計算機技術 CategoryIEEE 里程碑
本表是以現代標準漢語拼音或注音首字母排列的所有語言的列表,收錄了目前世界現存語言超過 6900 種語言(其中漢語可視為「漢語族」或是一種語言,但部分漢語分支仍在列表中)。 A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阿巴札語 Абаза Бызшва 西北高加索語系 阿布哈茲語 Аҧсуа 西北高加索語系 阿昌語 Ngachang 緬彝語支 阿當梅語 adangbɛ 沃爾特 剛果語支 阿迪格語 адыгэбзэ адыгабзэ 西北高加索語支 阿爾巴尼亞語 Shqip 印歐語系,阿爾巴尼亞語族 北阿爾泰語 тÿндÿк Алтай тили 北突厥語支 南阿爾泰語 тÿштÿк Алтай тили 北突厥語支 阿法爾語(阿法語) Afaraf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阿非利堪斯語(南非荷蘭語、南非語) Afrikaans 西日耳曼語支 阿弗裡希利語 ƐlAfrihili 人工語言 阿卡德語 akkadû lišānum akkadītum 東閃米特語支 阿坎語 Twi Fante 沃爾特 剛果語支 阿拉伯語 العربية 中閃米特語支 阿拉貢語 aragonés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阿拉米語 ܐܪܡܝܐ 中閃米特語支 阿拉帕霍語 Hinónoeitíít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阿勞坎語 mapudungun mapuchedungun 阿勞坎語系 阿留申語 Unangam Tunuu 愛斯基摩 阿留申語系,阿留申語 阿羅馬尼亞語(馬其頓 羅馬尼亞語) Armãneashce Armãneashti Limba armãneascã 東羅曼語支 阿美語 Amis 臺灣南島語言 阿姆哈拉語 አማርኛ 南閃米特語支 阿喬利語 Leb Acoli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阿薩姆語 অসময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亞塞拜然語(亞塞拜然語) Azərbaycan dili Азәрбајҹан дили آذربايجان ديلی 南突厥語支 阿斯圖里亞斯語 asturianu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阿瓦德語 अवध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東部地區 阿瓦爾語 авар мацӀ магӀарул мацӀ 東北高加索語系 阿維斯陀語 𐬛𐬍𐬢𐬛𐬀𐬠𐬌𐬭𐬫𐬵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阿烏語 ꇐꒃꌳLuyu 緬彝語支 阿細語 ꀊꑟꁈAxipo 緬彝語支 阿伊努語 アイヌ イタㇰ イタッㇰ 孤立語言 阿哲語 ꀊꍓꁈAzhepo 緬彝語支 埃菲克語 Usem Efịk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埃多姆語 Edomiteאדומית 中閃米特語支 埃桂語 Aequian 奧斯坎 翁布里亞語支 埃及語 𓂋𓏺𓈖𓆎𓅓𓏏𓊖 埃及語族 滅亡語言 埃克丘克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埃蘭語 孤立語言 滅亡語言 埃內茨語 Онаь базаан 薩莫耶德語族,北薩莫耶德語支 埃斯特雷馬杜拉語 estremeñu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埃維語(幽語) Èʋegbe 沃爾特 剛果語支 鄂溫語 эвэды торэн 通古斯語族 埃翁多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艾馬拉語 aymar aru 艾馬拉語系 艾米利亞 羅馬涅語 Emiliàn e rumagnòl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艾努語 ئەينۇ 東突厥語支 愛爾蘭語 Gaeilge 凱爾特語族 愛沙尼亞語 eesti keel 芬蘭 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盎格魯 諾曼語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滅亡語言 安息語 𐭐𐭄𐭋𐭅𐭀𐭍𐭉𐭂 伊朗語支 滅亡語言 奧地利 巴伐利亞語(巴伐利亞語) Boarisch 西日耳曼語支 奧吉布瓦語 ᐊᓂᔑᓇᐯᒧᐏᐣ Anishinaabemowin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奧克語(奧克西唐語、奧克西坦語) Occitan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奧利亞語(奧里亞語) ଓଡଆ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奧羅莫語 Afaan Oromoo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奧薩格語 蘇語系,大蘇語族 奧塞梯語(奧塞提語) ирон ӕвзаг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奧斯坎語 Oscan 奧斯坎 翁布里亞語支 滅亡語言 奧斯曼土耳其語 لسان عثمانى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滅亡語言 澳門土語 Patuá 葡萄牙語克里奧爾語 B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八排瑤語(藻敏語) 瑤語支,藻敏方言 巴布拉語(洪雅語) Papora 臺灣南島語言 滅亡語言 巴哈布央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巴達加語 ಬಡಗ ಭಷ 南達羅毗荼語族 巴哼語 PaHng 苗語支 巴釐語(峇里語) Basa Baliᬩᬲᬩᬮ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BaliSasak 語支 巴利語 पल 印度 雅利安語支 巴列維語(中古波斯語) 𐭯𐭠𐭫𐭮𐭩𐭪 伊朗語支 巴姆穆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巴薩語 ɓasaá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巴賽語 Basay 臺灣南島語言 巴什基爾語(巴什噶爾語) башҡорт теле 西突厥語支 巴斯克語 euskara 孤立語言 巴亞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巴宰語 Pazeh 臺灣南島語言 白俄羅斯語 Беларуская мова biełaruskaja mova 東斯拉夫語支 白馬語 喜馬拉雅語支 班巴拉語 bamanankan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邦阿西楠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北菲律賓語支 邦板牙語 Kapampangan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北菲律賓語支 保安語 蒙古語族 保加利亞語 български е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卑南語 Pinuyumayan 臺灣南島語言 貝扎語(貝賈語) بداوية 庫希特語族,北庫希特語支 本巴語 ichiBemb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崩尼 博嘎爾語(博嘎爾 珞巴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比科爾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比林語 ብሊና 庫希特語族,中庫希特語支 比尼語 Edo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比什奴普萊利亞 曼尼浦爾語 ইমর ঠরবষণপরয মণপর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比斯拉瑪語(必斯拉馬語) Bislama 英語克里奧爾語 俾路支語 بلوچی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畢蘇語 緬彝語支 庇卡底語 Picard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標話 侗水語支 標敏語 瑤語支,勉金方言 標藻語 瑤語支,標交方言 賓夕法尼亞德語 Pennsilfaanisch Deitsch 西日耳曼語支 冰島語 íslenska 北日耳曼語支 波拉語 緬彝語支 波拉布語 西斯拉夫語支 波蘭語 polski 西斯拉夫語支 波納佩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波斯語 فارسی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波斯尼亞語(波士尼亞語) bosanski jezik 南斯拉夫語支 缽羅缽語 伊朗語支 博 傑 普爾語 भजपर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補遠基諾語 緬彝語支 不丹語(宗喀語) རངཁ 喜馬拉雅語支 布甘語 孟 高棉語族 布吉語 ᨅᨔ ᨕᨁ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布拉灰語 بروہی 北達羅毗荼語族 布拉吉語 बरज भष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布朗語 北孟 高棉語支 布勒加爾語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佈雷語 北孟 高棉語支 布里亞特語 буряад хэлэн 蒙古語族 布列塔尼語(布里多尼語) brezhoneg 凱爾特語族 布魯夏斯基語 بروشسکی 孤立語言 布匿語 中閃米特語支 布農語 Bunun 臺灣南島語言 布努語 BuNao 苗語支 布興話 北孟 高棉語支 布依語 Haausqyaix 臺語支 C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倉洛 門巴語(倉洛語) 喜馬拉雅語支 查法蒂語(猶太 法語) צרפתית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查莫羅語 Chamoru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查莫羅語 察合臺語(查加泰語) جغتای 東突厥語支 潮州話 潮汕話、潮語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 朝鮮語(韓語) 한국어 韓國語 조선말 朝鮮語 朝鮮語系新羅語族 車臣語 Нохчийн мотт Noxçiyn mott 東北高加索語支 楚利姆語 西突厥語支 楚瓦什語 чӑваш чӗлхи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茨瓦納語(波札那語) seTswan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村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錯那 門巴語 喜馬拉雅語支 D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達爾格瓦語 дарган мез 東北高加索語支 達爾哈特語 蒙古語族 達爾馬提亞語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達科他語 蘇語系,大蘇語族 達拉納語 Övdalsk 北日耳曼語支 達讓 僜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達斡爾語 ᡩᠠᡤᡠᠷ ᡠᠰᠸ 蒙古語族 達悟語(雅美語) Tao(Yami)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大武壠語 Taivoan 臺灣南島語言 傣仂語 ᦅᧄᦺᦑᦟᦹᧉ 臺語支 傣哪語 ᥖᥭᥰᥖᥬᥳᥑᥨᥒᥰ 臺語支 傣雅語 臺語支 丹麥語 dansk 北日耳曼語支 道本語 toki pona 人造語言 撣語 臺語支 德昂語 北孟 高棉語支 道卡斯語 Taokas 臺灣南島語言 德語 Deutsch 西日耳曼語支 德頓語(特塔姆語) Tetun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低地德語(低地撒克遜語) Nederdüütsch Plattdüütsch 西日耳曼語支 迪維希語(馬爾地夫語) ދވހބސ 印度 雅利安語支,僧加羅 馬爾地夫語 迪尤拉語 Julakan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蒂夫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丁卡語 Thuɔŋjäŋ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東部裕固語 蒙古語族 東干語 Хуэйзў йүян 漢語 東鄉語 蒙古語族 侗語 Gaeml 侗水語支 荳蘭阿美語 臺灣南島語言 獨龍語 tɯɹɯŋ 藏緬語族,怒語支 杜亞拉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多爾幹語 Дулҕан 北突厥語支 多格拉語 डगर 印度 雅利安語支,北部地區 多格里布語 Tłįchǫ 納 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 埃雅克語族 E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俄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東斯拉夫語支 俄都語 Ơ đu 北孟 高棉語支 峨村布央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埃爾齊亞語 эрзянь кель 烏拉爾語系,莫爾多瓦語支 鄂倫春語 通古斯語族 鄂羅克語 ульта 通古斯語族 鄂溫克語 Эвэнки 通古斯語族 北恩德貝勒語 isiNdebele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南恩德貝勒語 Ndébélé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恩敦加語(恩東加語) Owambo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恩濟馬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爾龔語 羌語支 爾蘇語 羌語支 F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法語 français langue française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法拉語 Fala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法蘭克 普羅旺斯語 arpitan patouès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法利希語 拉丁 法利希語支 法羅斯語(法羅語) føroyskt 北日耳曼語支 梵語 ससकतम 印度 雅利安語支 芳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菲律賓語 Filipino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腓尼基語 𐤃𐤀𐤁𐤀𐤓𐤉𐤌 中閃米特語支 斐濟語 vosa Vakaviti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斐濟印度斯坦語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東部地區 芬蘭語 suomi suomen kieli 芬蘭 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豐語 Fɔngbe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弗裡西語 frysk 西日耳曼語支 北弗裡西語 Frasch 西日耳曼語支 弗留利語 furlan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富拉語(弗拉尼語) Fulfulde Pulaar Pular 大西洋語支 G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嘎嘎烏茲語 Gagauz 南突厥語支 噶瑪蘭語 kebalan 臺灣南島語言 幹達語(盧幹達語) Lugand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贛語 贛話、江西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贛客語支 剛果語 Kikongo 沃爾特 剛果語支 高地瑤話 瑤語支 高欄語 臺語支 高棉語(柬埔寨語) ភសខមរ 東孟 高棉語支 哥倫打洛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哥特語(哥德語) 𐌲𐌿𐍄𐌹𐍃𐌺 東日耳曼語支 格列博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格陵蘭語 kalaallisut kalaallit oqaasii 愛斯基摩 阿留申語系,因紐特語族 喬治亞語(喬治亞語) ქართული ენა 南高加索語族 格曼 僜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貢德語 Gōndi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古吉拉特語 ગજરત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古教會斯拉夫語 ѩзыкъ словѣньскъ 南斯拉夫語支 瓜拉尼語 Avañeẽ 圖皮語系,圖皮 瓜拉尼語族 官話 官話 漢藏語系漢白語族 龜崙語 臺灣南島語言 桂柳話 桂林話、柳州話、郴州話、荔浦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貴瓊語 羌語支 國際語 interlingua 人工語言 H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哈卡斯語 Хакас тілі 北突厥語支 哈拉吉語 南突厥語支 哈里亞納語 हरयणव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哈尼語 Haqniqdoq 緬彝語支 哈薩克語 Қазақ тілі Qazaq tili قازاق ٴتىلى 西突厥語支 哈梯語 孤立語言 哈扎爾語 突厥語族,保加爾語支 哈努諾語 ᜱᜨᜨᜢ 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 海達語 Xaat Kíl 納 德內語系,海達語 海地克里奧爾語 Kreyòl ayisyen 法語克里奧爾語 豪薩語(豪撒語) Hausancī هوس 查德語族,西查德語支 漢語 中文;漢語;普通話;華語;華文;國語;國文;漢文;唐文;中國語;唐話;中國話 漢藏語系漢語語族 漢族語言 漢特語 ханты ясанг 芬蘭 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 漢中話 漢中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和闐語(和田語)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荷蘭語 Nederlands 西日耳曼語支 赫雷羅語 Otjiherero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赫梯語(西臺語) 𒉈𒅆𒇷 安那託利亞語族 赫哲語(那乃語、戈爾德語) Нанай 通古斯語族 黑傣語 ꪺꪕꪒ 侗水語支 黑山語 crnogorski jezikцрногорски је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湖廣話 武漢話、石首話、漢壽話、澧州話、桃源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胡帕語 Natinixwe Mixinewhe 納 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 埃雅克語族 華北官話 北方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徽語 徽州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回鶻語 東突厥語支 回輝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霍語 蒙達語族 寒溪語 臺灣南島語言 猴猴語 Qauqaut 臺灣南島語言 西臺語 印歐語系安納託利亞語族 西瓦語 Žlan n Isiwan 亞非語系柏柏爾語族 J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基庫尤語(吉庫尤語) Gĩkũyũ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吉里巴斯語(吉爾伯特語) taetae ni Kiribati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基隆迪語(克倫地語) kiRundi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基尼阿旺達語(盧安達語) kinyaRwand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吉大港語 চটগইয বল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吉爾吉斯語(柯爾克孜語) кыргыз тили قىرعىز ٴتىلى 西突厥語支 濟州語 제주어 済州語 제주말 済州말 朝鮮語系新羅語族 吉茲語 ግዕዝ 南閃米特語支 加語 Gã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加拉提亞語 凱爾特語族 加勒比印度斯坦語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加利西亞語(加里西亞語) Galego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加茂語 壯侗語系,黎語 加泰隆尼亞語(加泰隆語、瓦倫西亞語) català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迦南斯拉夫語 西斯拉夫語支 嘉絨語 rGyalrong 羌語支 江淮官話(淮語) 泰如片(南通話、泰州話)洪巢片(揚州話、連雲港話、漣水話、南京話、蕪湖話、合肥話)黃孝片(安慶話、紅安話、孝感話、英山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膠遼官話 膠東話、大連話、萊語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捷克語 čeština 西斯拉夫語支 金本杜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錦語 侗水語支 晉語 山西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景頗語(克欽語) Jingpho Marip 藏緬語族,景頗語支 K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卡巴爾達語 къэбэрдеибзэ 西北高加索語支 卡布列語 Taqbaylit 柏柏爾語族,北柏柏爾語支 卡多語 Hasínay 卡多語系,卡多語 卡拉嘎斯語 北突厥語支 卡拉卡爾帕克語 қарақалпақ тили 西突厥語支 卡拉恰伊 巴爾卡爾語 къарачаймалкъар тил 西突厥語支 卡拉伊姆語 къарай тили karaj tili 西突厥語支 卡累利阿語 karjalan kieli 芬蘭 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卡那卡那富語 臺灣南島語言 卡納達語(康納達語) ಕನನಡ 南達羅毗荼語族 卡努里語 撒哈拉語族,西撒哈拉語支 卡什加語 Qaşqaycə 南突厥語支 卡舒比語 kaszëbsczi jãzëk 西斯拉夫語支 卡威語(古爪哇語) Bhāṣa Kawi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爪哇語 卡西語 Khasi 北孟 高棉語支 卡約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Gayo 語支 卡真法語(路易斯安那州法語) français cadien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卡卓語 緬彝語支 凱達格蘭語 臺灣南島語言 凱爾特伊比利亞語 凱爾特語族 坎巴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坎伯蘭語 凱爾特語族 康家語 蒙古語族 康沃爾語(康瓦爾語) Kernewek 凱爾特語族 科達古語 ಕಡವ ತಕ 南達羅毗荼語族 科拉米語 中達羅毗荼語族 科米語(科米 茲梁語) коми кыв зырян коми кыв 芬蘭 烏戈爾語族,彼爾姆語支 科米 彼爾米亞克語 перем коми кыв 芬蘭 烏戈爾語族,彼爾姆語支 科普特語 ⲙⲉⲧⲛⲣⲉⲙⲛⲭⲏⲙⲓ 埃及語族 科薩語 isiXhos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科斯拉伊語 Kosrae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科塔語 南達羅毗荼語族 科瓦語 کھوار 印度 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科西嘉語 corsu lingua corsa 南羅曼語支 克里語 ᓀᐦᐃᔭᐍᐏᐣ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克里克語(穆斯科格語) Maskoki Mvskokē empunakv 穆斯科格語系,東穆斯科格語族 克里米亞韃靼語 qırımtatar tili къырымтатар тили 南突厥語支 克林貢語 tlhIngan Hol 人工語言 克羅埃西亞語(克羅埃西亞語) hrvatski jezik 南斯拉夫語支 克木語 北孟 高棉語支 克佩勒語 kpele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克丘亞語(奇楚瓦語、凱楚亞語) Runa Simi Kichwa 克丘亞語系 克什米爾語 कशर کٲشر 印度 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客語(客家語) 客家話;客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孔卡尼語 ककण 印度 雅利安語支,南部地區 苦聰語 緬彝語支 庫臣語 納 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 埃雅克語族 庫爾德語(庫德語) Kurdî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庫盧克語 करख 北達羅毗荼語族 庫梅克語 Кумык 西突厥語支 庫特內語 Ktunaxa 孤立語言 庫維語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庫伊語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寬亞瑪語(貢耶瑪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L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拉阿魯哇語 Hlaalua 臺灣南島語言 列茲金語 лезги чІал lezgi čal 高加索語系北支 拉達克語 ལདགསསད 喜馬拉雅語支 拉登語 Ladin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拉迪諾語(猶太 西班牙語) גודיאואיספאנייול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拉丁語 latine lingua latina 拉丁 法利希語支 拉亨達語 ਲਹਦ 印度 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拉祜語 Lahu 緬彝語支 拉祜西語 緬彝語支 拉基語 加岱語族,仡基語支 拉珈語 侗臺語族,拉珈語 拉賈斯坦語 रजसथन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拉科塔語 Lakhota 蘇語系,大蘇語族 拉克語 лакку маз 東北高加索語支 拉帕努伊語(復活節島語) rapanui pepito ote henua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拉脫維亞語 latviešu valoda 波羅的語族 拉茲語 ლაზური 南高加索語族 倈語 孟 高棉語族 蘭巴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蘭銀官話 金城話、銀吳話、河西話、北疆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郎架布央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浪速語 緬彝語支 寮國語(寮國語) ພາສາລາວ 臺語支 勒龐蒂語 凱爾特語族 勒期語 緬彝語支 楞高語 東孟 高棉語支 黎語 Hlai 壯侗語系,黎語 立陶宛語 lietuvių kalba 波羅的語族 利古里亞語 Lìgure Zenéize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傈頗語 緬彝語支 傈僳語 ꓡꓲꓢꓴ 緬彝語支 列茲金語(萊茲金語) лезги чӀал 東北高加索語支 林堡語 Limburgs 西日耳曼語支 林加拉語(林格拉語) lingal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林布語 ᤕᤌ ᤐ 藏緬語族 臨高語 Ong Be 侗臺語族 琉球語 ウチナーグチ 日琉語系琉球語族 隆達語 chiLund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盧奧語 Dholuo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盧巴 加丹加語(盧巴卡丹加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盧巴 盧拉語 lwaà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盧薩語 藏緬語族,KukiChinNaga 語支 盧森堡語 Lëtzebuergesch 西日耳曼語支 盧森尼亞語 русин rusin 東斯拉夫語支 盧維語 luwili 安那託利亞語族 盧伊塞諾語 猶他 阿茲特克語系,北猶他 阿茲特克語族 魯凱語 臺灣南島語言 呂底亞語 𐤮𐤱𐤠𐤭𐤣𐤸𐤯𐤦𐤳 安那託利亞語族 呂基亞語 Trmmili𐊗𐊕𐊐𐊎𐊆𐊍𐊆 安那託利亞語族 呂勒薩米語 julevsámegiella 烏拉爾語系,芬蘭 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西薩米語組 倫巴底語 Lombard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倫巴底日耳曼語 Langobardic 東日耳曼語支 羅馬尼亞語 română 東羅曼語支 羅曼什語 rumantsch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羅姆語(吉普賽語) rromani ćhib Romani šib Romanó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羅託卡特語 東巴布亞語系,北布干維爾語族 邏輯語 lojban 人工語言 洛齊語 siLozi 沃爾特 剛果語支 M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馬都拉語 Basa Mathura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馬都拉語 馬恩島語(曼島語) Gaelg Manninagh 凱爾特語族 馬爾瓦利語 मरवड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馬耳他語(馬爾他語) Malti 中閃米特語支 馬拉比語 北孟 高棉語支 馬拉地語 मरठ 印度 雅利安語支,南部地區 馬拉加西語(馬爾加什語、馬達加斯加語) Malagasy fiteny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Barito 語支 馬拉雅拉姆語 മലയള 南達羅毗荼語族 馬來語 bahasa Melayu بهاس ملايو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馬 裡 語 марий йылме 烏拉爾語系,馬 裡 語 馬林克語(曼丁哥語) لغة مندنكا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馬其頓語 македонски ја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馬薩伊語 ɔl Maa 東蘇丹語族,尼羅語支 馬紹爾語 Kajin Majeļ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邁蒂利語 मथल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滿語 ᠮᠠᠨᠵᡠ ᡤᡳᠰᡠᠨ 通古斯語族 曼達語 Mɛnde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曼底安語 中閃米特語支 曼尼普爾語 মইতইলন 藏緬語族,曼尼普爾語 曼西語 маньси моаньсь 芬蘭 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 芒語 Tiếng Mường 越芒語支 芒戈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莽語 北孟 高棉語支 貓霧束語 臺灣南島語言 毛利語 te reo Māori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毛南語 侗水語支 梅戈來諾 羅馬尼亞語 Vlăheşte 東羅曼語支 門德語 Mɛnde yia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蒙達里語 蒙達語族 蒙古語 монголᠮᠣᠩᠭᠣᠯ 蒙古語族 孟語 MNông 東孟 高棉語支 孟加拉語 বল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米德勒語(邁蒂利語) मथल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米克馬克語 Míkmaq Migmaq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米蘭德斯語 Lhéngua Mirandesa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米南卡保語 Baso Minangkabau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緬甸語 မနမစ 緬彝語支 苗語 Hmoob 苗語支 閩北語 閩北話;建甌話;Guīngèidī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山閩語 閩東語 閩東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 閩南語 閩南話;咱人話;河洛話;福佬話;福建話;臺語;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 閩中語 閩中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山閩語 摩爾多瓦語(摩爾達維亞語) лимба молдовеняскэ 東羅曼語支 摩揭陀語(馬加赫語) मगह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摩押語 中閃米特語支 莫爾語(莫西語) Mòoré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莫戈勒語 蒙古語族 莫霍克語 Kanienkeha 易洛魁語系,北易洛魁語族 莫克沙語 мокшень кяль 烏拉爾語系,莫爾多瓦語族 莫語 侗水語支 莫札拉布語 ﻦﺘﻟ לטן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木雅語 məɲɑsu 羌語支 仫佬語 侗水語支 N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拿坡里語(那不勒斯語) napulitano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納羅語 緬彝語支 納木義語 namz 羌語支 納瓦霍語(納瓦荷語) Diné bizaad Dinékʼehǰí 納 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 埃雅克語族 納瓦特爾語 nāhuatl nawatlahtolli 猶他 阿茲特克語系,南猶他 阿茲特克語族 納西語 Naxi 緬彝語支 諾魯語(諾魯語) Ekakairũ Naoero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尼奧羅語 Runyoro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尼泊爾語 नपल 印度 雅利安語支,東部地區 尼斯語 緬彝語支 尼瓦爾語 Nepal Bhasa;नपल भष 喜馬拉雅語支 尼亞斯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蘇門答臘語支 尼揚賈語(齊切瓦語) chiCheŵa chinyanj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尼揚科勒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尼揚韋齊語 Kinyamwezi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涅吉達爾語 通古斯語族 涅涅茨語 ненэця вада 薩莫耶德語族,北薩莫耶德語支 紐埃語 ko e vagahau Niuē fakaNiue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怒蘇語 緬彝語支 怒語 藏緬語族,怒語支 女真語 通古斯語族 挪威語,書面挪威語 Norsk bokmål 北日耳曼語支 挪威語,新挪威語 Norsk nynorsk 北日耳曼語支 諾恩語 北日耳曼語支 古諾爾斯語 norskr 北日耳曼語支 諾蓋語 ногай тили 西突厥語支 諾維亞語 Novial 人工語言 O P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帛琉語(帛琉語) tekoi ra Belau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帛琉語 帕皮亞門託語 Papiamentu 葡萄牙語克里奧爾語 排灣語 Pinayuanan 臺灣南島語言 旁遮普語(東旁遮普語) ਪਜਬ پنجابی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彭戈語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皮埃蒙特語 Piemontèis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皮克特語 凱爾特語族 皮拉罕語 xapaitíiso 穆拉語系 南皮賽恩語 奧斯坎 翁布里亞語支 平話 平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平地瑤話 瑤語支 莆仙話(興化語) 莆仙話;烏坵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海閩語 葡萄牙語 português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普標語 加岱語族,央標語支 普魯士語 Prūsiskan 波羅的語族 普米語 羌語支 普什圖語(帕圖語) پښتو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Q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奇布查語 奇布查語系,大奇布查語族 奇努克混合語 北美洲皮欽語 奇佩維安語 Dëne Sųłiné ᑌᓀᓲᒢᕄᓀ 納 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 埃雅克語族 奇圖姆布卡語 chiTumbuk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契丹語 蒙古語族 羌語 羌語支 喬克託語 Chahta Anumpa 穆斯科格語系,西穆斯科格語支 切羅基語 ᏣᎳᎩ 易洛魁語系,南易洛魁語族 欽西安語 佩努蒂亞語系,欽西安語族 丘克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龜茲語(西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族 卻隅語 羌語支 R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日語(日本語) 日本語 にほんご/にっぽんご 日本語系 日德蘭語 Jysk 北日耳曼語支 柔若語 緬彝語支 瑞典語 Svenska 北日耳曼語支 瑞士德語(阿勒曼尼語) Schwyzerdütsch Alemannisch 西日耳曼語支 若買語 北孟 高棉語支 S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撒丁語(薩丁尼亞語) sardu 南羅曼語支 撒拉語 Salarça سالارچا 南突厥語支 撒梅語 緬彝語支 撒尼語 緬彝語支 薩波特克語 奧托 曼格安語系,薩波特克語族 薩馬利亞阿拉米語 ארמית ܐܪܡܝܐ 中閃米特語支 薩米語,北薩米語 sámegiella 烏拉爾語系,芬蘭 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西薩米語組 南薩米語 åarjelsaemien gïele 烏拉爾語系,芬蘭 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西薩米語組 薩摩亞語 gagana faa Samoa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薩薩克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BaliSasak 語支 塞爾庫普語 шӧльӄумыт әты 薩莫耶德語族,南薩莫耶德語支 塞爾維亞語 српски језик 南斯拉夫語支 塞雷爾語 大西洋語支 賽德克語(太魯閣語) Seediq 臺灣南島語言 賽夏語 SaySiyat 臺灣南島語言 桑達韋語 Sandaweeki sàndàwěːkí 科依桑語系,桑達韋語族 桑戈語 yângâ tî sängö 恩班迪語克里奧爾語 桑塔利語 सथल 蒙達語族 色勒庫爾語 tujik ziv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僧加羅語(僧伽羅語) සහල 印度 雅利安語支,僧加羅 馬爾地夫語 沙阿魯阿語 臺灣南島語言 沙特弗裡西語 Seeltersk Saterfriesisch 西日耳曼語支 山南高盧語 凱爾特語族 山外高盧語 凱爾特語族 上寨語 羌語支 邵語 Thao 臺灣南島語言 邵將語(閩贛語) 邵將話、邵武話、將樂話、光澤話、順昌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沿山閩語 紹爾語 Шор тили 北突厥語支 紹納語(修納語) chiShon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畲語 saŋ44 xaʔ5 uə21(山哈話)或 hɔ22 ne42(活聶) 苗瑤語族,畲語 舍彌來語 孟 高棉語族,亞斯里語支 史拉維語 納 德內語系,阿薩巴斯卡 埃雅克語族 史興語 羌語支 世界語 Esperanto 人工語言 水語 Suī 侗水語支 斯科爾特薩米語 nuõrttsääʹmǩiõll 烏拉爾語系,芬蘭 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東薩米語組 斯科訥語 skånska 北日耳曼語支 斯洛伐克語 slovenčina 西斯拉夫語支 斯洛維尼亞語(斯洛維尼亞語) slovenščina 南斯拉夫語支 斯瓦特語(史瓦濟蘭語) siSwati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斯瓦希里語(斯瓦西里語) kiswahili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斯萬語 ლუშნუ ნინ 南高加索語族 四川話 川話、川語、蜀語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蘇阿迪特語(猶太 普羅旺斯語) שואדית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蘇格蘭語 Scoats leid Lallans 西日耳曼語支 蘇格蘭蓋爾語 Gàidhlig 凱爾特語族 蘇庫馬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蘇美爾語 emeĝir𒅴𒂠 孤立語言 蘇蘇語 Sosoxi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宿務語(宿霧語) Sinugboanon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粟特語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上索布語 hornjoserbsce 西斯拉夫語支 下索布語 dolnoserbski 西斯拉夫語支 索馬利亞語(索馬利亞語) Soomaaliga af Soomaali𐒈𐒝𐒑𐒛𐒐𐒘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索寧克語 Soninkanxaane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北索托語 sePêdi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南索托語(塞索托語、梭蘇語) seSotho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撒奇萊雅語 Sakizaya 臺灣南島語言 T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臺灣話 Tâigí 臺語 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閩南語 塔巴薩蘭語 табасаран чIал 東北高加索語支 塔吉克語 тоҷикӣ تاجىك تىلى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塔加洛語(塔加拉語、他加祿語) Tagalogᜏᜃᜅ ᜆᜄᜎᜄ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塔克巴語 喜馬拉雅語支 塔馬舍克語 Tamajeqⵜⴰⵎⴰⵌⴰⵆ 柏柏爾語族,塔馬舍克語支 塔馬塞特語 ⵜⴰⵎⴰⵣⵉⵖⵜ 柏柏爾語族,北柏柏爾語支 塔塔爾語(韃靼語) татарча tatarça تاتارچا 西突厥語支 塔希提語(大溪地語) te reo Tahiti te reo Māʼohi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泰盧固語 తలగ 中南達羅毗荼語族 泰米爾語(坦米爾語、淡米爾語) தமழ 南達羅毗荼語族 泰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臺語支 泰雅語 Atayal 臺灣南島語言 湯加語 莫三比克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湯加語 尼亞薩 chiTong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湯加語 泰國 孟 高棉語族,亞斯里語支 湯加語 湯加島(東加語) fakaTonga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湯加語 尚比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唐米語 喜馬拉雅語支 特拉華語 Lënape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特列納語 阿拉瓦克語系,Maipurean 語族 特林吉特語 Lingít 納 德內語系,特林吉特語 特威語 Twi 沃爾特 剛果語支 滕內語 大西洋語支 提格雷語 Tigré Khasa 南閃米特語支 提格里尼亞語(提格利尼亞語) ትግርኛ 南閃米特語支 圖羅尤語 ܛܘܪܝܐ 中閃米特語支 圖盧語 南達羅毗荼語族 吐瓦魯語 gana Tuvalu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圖瓦語(圖佤語) Тыва дыл 北突厥語支 土耳其語 Türkçe 南突厥語支 土家語 畢茲煞 藏緬語族,土家語 土庫曼語 türkmen түркмен تركمن 南突厥語支 土族語 moŋɡuer 蒙古語族 託達語 தத 南達羅毗荼語族 托克勞語 Tokelau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托克皮辛語(巴布亞皮欽語) Tok Pisin 英語克里奧爾語 吐火羅語 圖易語 tuki tiki 人工語言 W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瓦罕語 xik zik 伊朗語支,東部地區 瓦佳語 vaďďa tšeeli 烏拉爾語系,芬蘭 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瓦賴語 Winaray LineyteSamarnon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瓦隆語(華隆語、沃倫語) walon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瓦鄉話 瓦鄉話 語系未定 瓦肖語 霍坎語系,瓦肖語 瓦伊語 ꕙꔤ 曼德語族,西曼德語支 佤語 Vāx 北孟 高棉語支 汪達爾語 東日耳曼語支 望加錫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蘇拉威西語支 威爾士語(威爾斯語、韋爾斯語) Cymraeg 凱爾特語族 威尼斯語 Vèneto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維吾爾語 Uyƣurqə уйғурчә ئۇيغۇرچە 東突厥語支 衛拉特語(卡爾梅克語) хальмг келнᡆᡕᡅᠷᠠᡑ 蒙古語族 文達語(溫達語) tshiVenḓ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翁本杜語 úmbúndú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翁布里亞語 Umbrian 奧斯坎 翁布里亞語支 沃爾西語 奧斯坎 翁布里亞語支 沃拉普克語 Volapük 人工語言 沃洛夫語(渥魯夫語) Wolof 大西洋語支 烏語 北孟 高棉語支 烏德語 通古斯語族 烏德穆爾特語 удмурт кыл 芬蘭 烏戈爾語族,彼爾姆語支 烏爾都語 اردو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烏爾奇語 通古斯語族 烏加里特語 𐎜𐎂𐎀𐎗𐎛𐎚 中閃米特語支 烏克蘭語 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 東斯拉夫語支 烏魯姆語 Урум 突厥語族,烏魯姆語 烏撒納蘇語 緬彝語支 烏茲別克語(烏孜別克語) Ozbekcha Ўзбекча أۇزبېكچا 東突厥語支 吳語 吳越語、江浙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五屯話 五屯話;Wutunhua 混合語 X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西班牙語 español castellano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西北官話 西北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西部裕固語 yoğïr lar 東突厥語支 西方國際語 Interlingue 人工語言 西克西卡語 siksiká ᓱᖽᐧᖿ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西拉雅語 Siraya 臺灣南島語言 西萊基語 ਸਰਇਕ سراییکی 西里西亞語 Ślůnsko godka 西斯拉夫語支 西南官話 上江官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西西里語 Sicilianu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西夏語 𗼇𗟲 羌語支 希伯來語 עברית 中閃米特語支 希臘語 Ελληνικά 印歐語系,希臘語族 希裡莫圖語(希裡木託語) Hiri Motu 莫圖語克里奧爾語 希利蓋農語 Ilonggo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中菲律賓語支 希魯巴語 沃爾特 剛果語支 希納語 印度 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錫伯語 ᠰᡞᠪᡝ ᡤᡞᠰᡠᠨ 通古斯語族 錫達莫語 Sidámo Afó 庫希特語族,東庫希特語支 夏爾巴語 喜馬拉雅語支 夏威夷語 Ōlelo Hawaii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夏延語 Tsêhést 阿爾吉克語系,阿爾岡昆語族 仙島語 緬彝語支 襄樊話 襄樊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鄉話 瓦鄉話 漢語 湘語 湖南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象雄語 𑲆𑱵𑲆𑱵 喜馬拉雅語支 信德語(辛德語) سنڌي سندھی सनध 印度 雅利安語支,西北部地區 匈牙利語(馬扎爾語) magyar nyelv 芬蘭 烏戈爾語族,烏戈爾語支 古敘利亞語 ܣܘܪܝܝܐ 中閃米特語支 巽他語 basa Sundaᮘᮞ ᮞᮔᮓ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巽他語支 Y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牙納桑語 ненэця вада 薩莫耶德語族,北薩莫耶德語支 雅庫特語 Саха тыла 北突厥語支 雅浦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核心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支 亞東語 喜馬拉雅語支 亞美尼亞語 Հայերեն լեզու 印歐語系,亞美尼亞語族 亞齊語 Basa Acèh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焉耆語(東吐火羅語) 吐火羅語族 佯僙語 侗水語支 夜郎語 加岱語族,BuRong 語支 伊班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伊博語(伊格柏語) Igbo 沃爾特 剛果語支 伊多語 Ido 人工語言 伊犁土爾克語 lı turkeşi 東突厥語支 伊盧拉語 南達羅毗荼語族 伊洛卡諾語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北菲律賓語支 伊納裡薩米語 anarâškielâ 烏拉爾語系,芬蘭 烏戈爾語族,薩米語支,東薩米語組 因紐特語 ᐃᓄᒃᑎᑐᑦ 愛斯基摩 阿留申語系,因紐特語族 伊喬里亞語 ižoran keel 烏拉爾語系,芬蘭 烏戈爾語族,芬蘭語支 伊斯特拉語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伊斯特拉 羅馬尼亞語 VlăşeşteRumâreşte 東羅曼語支 依地語(意第緒語) יידיש 西日耳曼語支 依努庇克語(伊努必語) Iñupiaq Iñupiatun 愛斯基摩 阿留申語系,因紐特語族 彝語 ꆇꉙ 緬彝語支 義都語(義都 珞巴語) 藏緬語族,北阿薩姆語支 仡佬語 klau 加岱語族,仡基語支 義大利語(義大利語) italiano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印地語 हनद 印度 雅利安語支,中部地區 印度尼西亞語(印尼語) Bahasa Indonesia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馬來語支 印古什語 гӀалгӀай мотт 東北高加索語支 英語 English 西日耳曼語支 攸樂基諾語 緬彝語支 尤比克語 twaχəbza 西北高加索語支 猶太 阿拉伯語 中閃米特語支 猶太 波斯語 伊朗語支,西部地區 猶太 喬治亞語 קיברולי 南高加索語族 猶太 克里米亞韃靼語 кърымчах тыльы 西突厥語支 猶太 義大利語 giudeoitaliano 義大利 西羅曼語支 源語 Tiếng Nguồn 越芒語支 約魯巴語 Yorùbá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粵語 粵語;廣府話;廣東話;白話 漢藏語系漢語族 越南語 Tiếng Việt 㗂越 Việt Ngữ 越語 越芒語支 雲南話 雲南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西南官話 Z 語言漢譯 當地語名稱 語系或語族 備註 載瓦語 Atsi 緬彝語支 贊德語 Pazande 沃爾特 剛果語支 藏語 བདཡག 喜馬拉雅語支 扎巴語 羌語支 哲納加語 Tuḍḍungiyya 柏柏爾語族,哲納加語 中原官話 鄭州話、平邑話、原陽話、南陽話、開封話、洛陽話、徐州話、東明話、信陽話、蚌埠話、臨汾話、新絳話、運城話、萬榮話、吉縣話、洪洞話、聞喜話、永濟話、駐馬店話、曲阜話、金鄉話、滕州話、單縣話、西寧話、敦煌話、寶雞話、延安話、西安話、合陽話、咸陽話、天水話、焉耆話、霍城話、鄯善話、吐魯番話 漢藏語系漢語官話 中寨語 羌語支 爪哇語 basa Jawaꦧꦱꦗꦮ 馬來 波利尼西亞語族,爪哇語 壯語 Vahcuengh,Vaƅcueŋƅ,話僮 臺語支 卓尼語 喜馬拉雅語支 宗加語(聰加語) xiTsonga 沃爾特 剛果語支 鄒語 Tsou 臺灣南島語言 祖魯語 isiZulu 沃爾特 剛果語支 祖尼語 Shiwi 孤立語言 參見 語系列表 各國官方語言列表 以人口排列的語言列表 以母語人口排序的語言列表 外部連結 Ethnologue language name index Language names in many languages List of Wikipedias by language family Rosetta Project Category 語言列表 idDaftar bahasa
上海市,簡稱滬,別稱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中國的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商業、上游製造和對外開放中心,上海也是一座港口城市,是中國人口第二多的城市,是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城市。上海位於中國東部海岸線的中心,長江三角洲最東部,東臨東海,南瀕杭州灣,西接江蘇、浙江兩省,北端的崇明島處於長江入海口中,與周圍的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多個城市共同構成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最早在新石器時代,上海地區已經有先民聚居。春秋時代,上海屬吳國,戰國時代則屬楚國。晉代,上海的人口聚集起來,初步發展為區域性漁港、鹽產地和商貿集鎮。唐代到元代,上海所屬地區歸華亭縣、松江府管轄。1292 年上海縣始建縣。明清兩朝時的上海有棉紡織業。1843 年,《南京條約》簽訂,正式開埠,上海作為指定的五大通商口岸之一,設立租界。此時的上海還是蘇松太道的駐地。上海開埠後不少江蘇、浙江、廣東、安徽、山東等省份及外國移民前往上海,上海開始吸收江南地區附近傳統的吳越文化與各地移民帶入的多樣文化,融合開埠後的西方近現代文化,逐漸形成了上海本地的海派文化。 自 20 世紀以來, 上海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及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常被稱為中國的紐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中央政府實施計劃經濟,主要發展內陸時,上海曾大量支援中國大陸其他地區的發展。1990 年,浦東開發開放,上海經濟迅猛發展;2005 年設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2013 年批准成立上海自貿區。上海入選 GaWC 的 Alpha 世界級城市,2020 年全球排名位列第 5 名。上海港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上海地鐵是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上海證券交易所作為中國大陸三所證券交易所之一,市值排名世界第四位。2021 年上海 GDP 達到 432 萬億人民幣,約合 6698 億美元,成功突破了 6000 億美元大關,僅次於紐約,東京,洛杉磯,位居世界第四。 上海擁有豫園、上海城隍廟、南京路、外灘、陸家嘴摩天大樓天際線等景點。上海被《米其林旅遊指南》評為最高階的 三星級旅遊推薦 目的地。上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 3435 處不可移動文物。自 1989 年以來,上海先後五次公佈優秀歷史建築名單,共計 1058 處。 釋名 上海之名,最早見於《宋會要輯稿》所記載的海務徵收機關,之後熙寧年間成書的《水利書》記載了上海浦。宋代,吳淞江下游有一條名為上海浦的支流。浦 一詞原指河川匯合之所或入海處,但在吳地常指河川的小支流。上 一詞,在江左地區的河流名稱中,又常指靠近源頭一面。宋朝經濟發達,催生了酒業的發展,政府在上海浦附近設定酒務以徵酒稅,稱為上海務,上海一名由此傳播。 上海地名的來源有多種說法。一說上海因黃浦江而得名。一說因 地居海之上洋 而得名。另一種則以 海外商舶在此登岸 而名為上海。《晉書》和《梁書》就曾多次提到過 滬瀆。上海別稱 申,則因相傳上海西部地區曾為楚國公子春申君的封地而得名。 歷史 早期歷史 約 7000 年前,上海西部已形成陸地,東部地區則為近 2000 年陸續形成。上海境內最早的人類文明遺蹟可追溯至 60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有馬家浜、崧 澤、良渚、馬橋文化的遺蹟。公元 4 至 5 世紀時的晉朝,松江和濱海一帶即有漁民聚集,逐漸發展為一個漁港和商貿集鎮。唐天寶十載(751 年),設立華亭縣,隸屬蘇州,範圍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帶,南到海邊,東到下沙(今浦東新區航頭鎮北部),此為松江建城之始。 宋時商販雲集,今上海境內已有上海市(集市)這一稱呼,又名華亭海。鹹淳三年(1267 年),嘉興府華亭縣於上海浦(松江的一條支流)西岸設定市鎮,定名為上海鎮。元至元十四年(1277 年),華亭縣升格為府,並於翌年更名松江府,轄華亭縣。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8 月 19 日,元政府析華亭縣東北,黃浦江兩岸的長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鄉二十六保,設立上海縣,隸屬松江府,標誌著上海有獨立行政建制之始。至明嘉靖三十二年,築起上海城牆。至明代時,上海縣歸屬南直隸松江府,當時松江府據稱 松江稅賦甲天下,已較為繁榮。清襲明制,上海縣先歸屬江南省松江府,江南分省後歸屬江蘇省。 開埠初期 1843 年,根據上一年清英兩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通商五口正式開埠。1845 年,清英簽訂《上海租地章程》,由此開始租界的歷史。此後,法國與美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其後,租界逐漸形成不受清朝朝廷管轄,擁有獨立司法、行政權力的地區。租界之後歷經數次擴張,到 1900 年,公共租界達 33503 畝,法租介面積則為 2135 畝,範圍基本為今上海的核心區域的大部分地區。憑藉這獨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開埠後逐漸發展為遠東最繁榮的經濟和商貿中心,被譽為 十里洋場 和 冒險家的樂園。由於租界的存在使得當時上海繁華地區未遭受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享有實際獨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國際聯絡,穩定的政商環境為上海之後的持續繁榮創造了條件。 中華民國時期 FileShanghai Nanking Road 1930sjpeg1930 年代的南京路 File1932 Hochi Map of Shanghai China Geographicus Shanghaihochi1932jpg1932 年的上海市 FileShanghai Bund seen from the French Concessionjpg1934 年從法租界看上海外灘 1911 年 11 月 3 日,上海光復。自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由於保守勢力與革命黨互相爭奪中央及地方權力,全國局勢較為混亂,上海華界也時常處於無序狀態。與此同時,租界保持了相對的穩定與和平,在經濟、人口等方面進一步加快了發展,由 1914 年開始至 1936 年成為上海租界高度繁榮的一個階段。 1927 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閘北和南市屬江蘇省上海縣管轄。由於租界的政治特殊性,20 世紀初的一些影響中國的重大政治事件亦在上海發生。1919 年因巴黎和會,上海工人、學生及各界人士舉行全市總罷工、罷課、罷市,該年 6 月 5 日起,五四運動的中心從北京移向上海。1921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的召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上海也成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直至 1933 年。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學生與市民抗議日資棉紗廠廠主槍殺罷工工人,公共租界巡捕向抗議人群開槍,造成五卅慘案,引發了全國性的反英運動。1927 年 4 月 12 日,四一二事件爆發,中國國民黨內部進行清黨,第一次國共合作瀕臨結束。 1927 年 7 月 7 日,國民政府在租界以外地區設上海特別市,同時將原屬江蘇省的上海縣、寶山縣 17 市鄉併入,總面積 494 平方公里,上海正式脫離江蘇管轄,直屬行政院。因為緊鄰首都南京,加之為對外貿易中心,故而大批金融機構將總部設立於上海,其全國經濟與金融中心地位更加鞏固。上海無論租界還是華界在此後黃金十年內均得到飛速發展,被譽為遠東金融中心。1930 年 7 月,改稱上海市。1930 年代,上海是遠東最大的都會以及商業和金融中心。在 1936 年上海成為全世界第七大城市,被譽為 東方巴黎、東方倫敦。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軍在上海發動戰爭,轟炸閘北市區,破壞中國建設。1933 年 10 月 10 日,時任上海市長的吳鐵城在上海市政府建築落成之時發表演說,足以表露在戰火劫餘,中國人自創天地之決心。 1937 年 8 月 13 日,淞滬會戰爆發,全面抗戰開始,中日於上海激戰三個月,上海淪陷。戰後,原先繁華的閘北、南市市面受到嚴重破壞,華界基本淪為貧民區,這對上海今後幾十年城市格局產生重大影響。上海公共租界的原為日本界區的虹口地區即公共租界的北半部淪為日軍防區,而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由英國、美國和義大利王國主導和防守的上海公共租界因為是外國控制的情況,日本不能強佔因為只會和英、美、意發生戰爭,則產生了長達四年多、畸形繁榮的孤島時期。至 1941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正式對英國和美國開戰,日軍亦在 12 月 8 日早晨佔領租界,日本的盟友義大利的界區得以倖存至 1943 年,自 1943 年起,所有的租界不復存在。1945 年抗戰勝利,上海由國民政府接管。 1946 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上海經濟陷入崩潰,物價飛漲。1948 年政府頒行《經濟緊急處分令》試圖扭轉局面,但以失敗告終。1949 年 5 月上海戰役後,解放軍在 5 月 27 日控制上海全境,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此間,許多與民國政府及海外機構有關的人員、財產和機構隨同中華民國政府撤離上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江蘇省上海為中央直轄市,總面積 61802 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 8666 平方公里,郊區面積 53136 平方公里。1954 年,全市面積為 63011 平方公里。1958 年,江蘇省上海、嘉定、寶山、松江、金山、川沙、南匯、奉賢、青浦、崇明共 10 個縣劃歸上海市,使上海市的面積增大到 586288 平方公里。1984 年,上海市測繪處和上海市土壤普查辦公室對全市的土地面積重新進行測量,至 1986 年底,全市土地面積為 634050 平方公里,其中市區為 37544 平方公里,郊縣為 596506 平方公里;全市水面面積為 12185 平方公里。從 1987 年 1 月起全市正式使用以上的資料。 上海戰役結束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上海東南側的部分海島(主要為舟山群島)仍為中華民國國軍控制,因而上海時常會遭到中華民國空軍的攻擊,以 1950 年 2 月 6 日的 上海二六大轟炸 情況最為嚴重,造成千餘人傷亡並使上海電力生產系統一度癱瘓。朝鮮戰爭爆發後,中華人民共和國遭西方國家經濟封鎖,包括蘇聯在內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往來上海的貨輪還多次被中華民國海軍攔截扣押,上海在國際上的經濟地位日益下降徐元宮。美國特工在中國(下) 法制文萃報 200512191222。 1956 年以前,中國中央政府認為上海地處國防前線,不宜作為國家重點建設地區,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前三年,國家實施的 156 項重點工程沒有一個安排在上海。1956 年,中國中央政府調整沿海地區的發展戰略,表示要利用和發展沿海的工業基礎。同年陳雲來到上海,表示上海要發展。之後上海對原有工業進行調整和經濟改組並進行裝置更新和技術改造、改建、擴建和新建一批企業。1956 年上海工業總產值比 1955 年增長 343。同一時期,上海向中國各地輸送裝置、人才、技術。一五期間,上海向長春汽車製造廠等 8 家單位提供了 3000 多種裝置、14 萬多公里電線、4 萬平方米鋼窗。此時上海動員支援內地的勞動者有 150 多萬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 4 萬多人,技術工人 137 萬人,為各地培養藝徒 13 萬人。1962 年,上海已是中國最大工業中心,共有 220 個生產門類,佔全國 256 個的 86。1964 年,由於中國中央政府實施三線建設,上海承擔了大三線建設的 304 個搬遷專案,並將 411 個工廠、92 萬職工、26 萬臺機器裝置搬遷到四川、貴州、江西等 13 個省、自治區。上海還承擔了小三線建設的 55 個專案,將 64 個工廠、27 萬職工、1300 多臺機器裝置,搬遷到安徽、浙江、江西三省。從 1953 年到 1988 年,上海累計向中國上繳財政收入 4725 億元,為中國出口創匯 658 億美元,上海商業部門調往中國各地的工業品達到 2881 億元。至改革開放前,上海工業總產值一直佔全國三成左右。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上海政治活動相當活躍,成為四人幫重要的活動基地,在四人幫被捕後其支持者曾試圖發動武裝政變,但未能成功。 改革開放後 1978 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1980 年 7 月,改革開放後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迅達電梯有限公司上海電梯廠成立。不過在 1980 年代,深圳等南方新興經濟特區經濟發展迅速,上海作為中國大陸經濟中心的地位一度受到挑戰。在 1989 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中,上海市領導一方面向抗議學生喊話以化解民怨,另一方面以行政手段將支援學生運動的《世界經濟導報》等報紙雜誌停刊。由於在上海並未發展成大規模事件,市領導的表現受到中央的肯定,之後江澤民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吳邦國、曾慶紅、黃菊等陸續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進入中國政治的權力中心,形成了在中國政壇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上海幫。 自 1990 年中國高層啟動浦東開發開放政策後,上海經濟獲得快速發展,再度鞏固了其作為中國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地位。現上海市政府致力於將上海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其規劃已於 2009 年 3 月獲國務院批准。但 2006~2008 年,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被指控涉嫌上海社保基金案,並遭開除黨籍公職並判處有期徒刑 18 年,是為 21 世紀初上海政壇的大變故。 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中國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召開。該世博會主題為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010 年 11 月 15 日,靜安區膠州路 728 號一幢 28 層的公寓大樓發生一起重大火災,共造成 58 人死亡,71 人受傷。事發後,市民自發舉行哀悼。 2013 年 8 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該試驗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並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該專案立項的過程中曾遭遇阻力,但得到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支援,該專案最終成功啟動。2013 年 9 月 29 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4 年 12 月 31 日(跨年夜),外灘陳毅廣場之臺階處因大規模人流對沖發生重大踩踏事故 上海外灘發生踩踏事件多人受傷 圖 ,新浪新聞 2015 年 1 月 1 日 0137,共造成 36 人死亡,49 人受傷。 2016 年 6 月,籌備數年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在上海浦東正式開園迎賓,中共中央總書記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開幕儀式上分別致賀詞和賀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中共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以及華特迪士尼公司董事長兼執行長羅伯特艾格主持剪綵活動。上海迪士尼度假區也成為了中國內地第一座,亞洲第三座,世界第六座迪士尼度假區。 2018 年 11 月 5 日至 10 日,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辦,口號為 新時代,共享未來,秉承了 一帶一路 建設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和精神。2019 年 8 月 20 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掛牌成立,目標為建設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並參照經濟特區管理,實施一系列開放和人才引進、政策優惠措施。 2022 年 3 月新冠疫情期間,由奧密克戎變異株引發的病毒開始在上海廣泛傳播,引發大規模感染。上海執行嚴格的清零政策引發的諸多事件以及防疫政策、防疫手段引發廣泛爭議,直至 11 月 26 日晚間引發民眾抗議,要求放寬疫情管控政策,同年 12 月新十條實施後,防疫相關政策與限制在上海完全解除。 地理 地形 上海位於北緯 3040-3153,東經 12052-12212,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前緣,東瀕東海,北界長江,南臨杭州灣,西與江蘇省和浙江省接壤,是中國海岸線的中心位置。截至 2013 年末,全市面積 63405 平方公里,南北最長處約 120 公里,東西最寬處約 100 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 26486 平方公里。上海市全境為沖積平原,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 4 米左右,地勢平坦,略呈東高西低,山脈少而低小。東部沿海由長江不斷攜帶入海的泥沙沉積而成,崇明島、浦東等地的面積依舊在增長中,西部有佘山、天馬山等,但高度都在 100 米以下。上海市最高點是位於杭州灣內的大金山島,海拔 1034 米。 環境 上海地處江南水鄉,並位於長江入海口,亦不處於主要地震帶上,因此如地震、洪水以及地質類災害鮮有發生,但因臨海且海拔低,易受海嘯威脅。上海市境內河道縱橫,曾經為魚米之鄉,大陸東側的海島上擁有大片溼地和灘塗,是候鳥重要的棲息地和上海重要的生態屏障。由於地處東南沿海,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行經路線上,每年夏天和初秋時節常會有來自太平洋上的熱帶氣旋(颱風)過境或影響,造成大風、高潮及暴雨。 隨著經濟發展及外來人口大量湧入,上海也正面臨種種環境汙染問題,空氣汙染與噪音汙染時常被市民投訴,也出現了環境汙染事故損害市民健康的事件。上海酸雨汙染嚴重,根據《2020 上海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0 年全市降水 pH 平均值為 538,酸雨頻率為 402。上海也是一個典型的水質型缺水城市,由於水質的逐步惡化,自來水廠的水源地屢次進行搬遷。閔行吳涇濱江分佈著很多化工、能源、碳素、建材等廠家,可能會進行搬遷改造。另外,上海位於長江入海口沖積平原,屬於軟土地基,過量開採地下水、修建高層建築和地下設施等原因導致了地面沉降。 上海市政府對於所出現環境問題採取了許多相應的改善措施。市區汽車禁鳴喇叭已用法律進行規範,高架旁則豎立了隔音屏以降低噪聲對沿線居民住宅的影響。曾經汙染嚴重的蘇州河,自 1990 年代以後進行了三個階段的大規模治汙工程,汙染現已基本消除,河流生態亦得到恢復。對於地下水的過度開採,則採用自來水回灌的手段達到基本平衡,但是地面依舊以每年 6 毫米的速度沉降。 據《2023 上海市生態環境公報》記載:澱山湖處於輕度富營養化狀態,綜合營養狀態指數略有上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黃浦江監測斷面水質為 Ⅱ 至 Ⅲ 類,蘇州河監測斷面水質均為 Ⅲ 類;根據《海水水質標準》,近岸海域監測點位中有 721 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此外,根據 2023 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3 年上海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優良天數為 320 天,重度汙染天數 1 天,無嚴重汙染天數。 氣候 上海的氣候型別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溼潤,年平均氣溫 172 C。春季(3 月 15 日 5 月 22 日)和秋季(10 月 2 日 11 月 30 日)較短,冬季(12 月 1 日 次年 3 月 14 日)居中,夏季(5 月 23 日 10 月 1 日)較長。有春雨、梅雨、秋雨三個雨期,因而 5 月至 9 月間為上海的汛期,降水量達全年的 60 左右。每年的 7 月中旬到 8 月中旬為伏旱季,潮溼酷熱,平均氣溫為 288 C,每年平均有 145 天最高氣溫超過攝氏 35 度。每年 1 月為全年最寒冷的月份,平均氣溫 49 C。市中心徐家彙站(1872 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為 409 C(2017 年 7 月 21 日及 2022 年 7 月 13 日),極端最低氣溫為 121 C(1893 年 1 月 19 日)。國際交換站寶山站(1951 年開始統計)極端最高氣溫 400(2022 年 8 月 19 日),極端最低氣溫 101(1977 年 1 月 31 日)。受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影響,會出現霜凍現象。如遇強冷空氣來襲並恰逢暖溼氣流,上海也會出現雨夾雪或降雪天氣。 政治 政權結構 上海市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首長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書記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主席 姓名 陳吉寧 黃莉新 龔正 胡文容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吉林省梨樹縣 江蘇省宿遷市 江蘇省蘇州市 福建省莆田市 出生日期 1962 年 8 月(62 歲) 就任日期 2022 年 10 月 2024 年 01 月 2020 年 3 月 2023 年 1 月 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上海市人大為上海市最高地方國家權力機關,與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協並稱市級 四大班子,其負責人都是省部級正職幹部,但市委書記通常由國家級副職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兼任。基於以黨領政的實際,中共上海市委對全市各部門有實際上的領導權,市委書記享有比市長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與市政協則擁有較小權力。 上海市人民政府駐黃浦區人民大道 200 號,現任市委書記為中央政治局委員陳吉寧,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黃莉新,市長為龔正,市政協主席為胡文容。 行政區劃 上海市現轄 16 個市轄區,下轄 107 個街道、106 個鎮、2 個鄉,細分為 4588 個居委會(社群)和 1558 個村委會。 上海市人民政府於 1949 年 5 月成立時,上海市總轄區面積僅為現在的 110。市域大致位於今日的外環線以內,面積 6635 平方公里。1958 年,江蘇省 10 個縣劃歸上海市,基本形成當今的轄區範圍。1988 年至 2016 年,各郊縣撤縣建區。1988 年,吳淞區和寶山縣合併設立寶山區,寶山縣成為全國第一個撤縣設區的縣。2000 年,浦東新區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副省級區。2009 年 5 月,原浦東新區和南匯區的行政區域合併,成為新的浦東新區。2015 年 11 月,原閘北區與靜安區所轄區域合併,成為新的靜安區。2016 年 7 月 22 日,上海最後一個縣崇明撤縣建區,至此上海已不再有 縣 的行政區劃。市中心區的行政區劃則幾經改變,形成現在 7 個區的格局。 此外,上海市在江蘇鹽城市大豐區、安徽宣城市和黃山市等境內擁有若干飛地及不擁有當地土地所有權的 準飛地。當地居民擁有上海戶籍及相關待遇福利。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上海市行政區劃圖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備註:本圖不包括佘山島、大小金山島及所有飛地、準飛地。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鄉級 鄉級 鄉級 村級 村級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郵政編碼 街道 鎮 鄉 社群 行政村 310000 上海市 63405 黃浦區 200001 107 106 2 4588 1558 310101 黃浦區 2046 外灘街道 200001 10 172 310104 徐彙區 5476 徐家彙街道 200030 12 1 306 310105 長寧區 3830 江蘇路街道 200050 9 1 185 310106 靜安區 3737 江寧路街道 200040 13 1 264 1 310107 普陀區 5483 真如鎮街道 200333 8 2 265 7 310109 虹口區 2348 嘉興路街道 200086 8 200 310110 楊浦區 6073 平涼路街道 200082 12 291 310112 閔行區 37168 莘莊鎮 201100 4 9 469 114 310113 寶山區 27099 友誼路街道 201900 3 9 402 103 310114 嘉定區 45880 新成路街道 201800 3 7 231 141 310115 浦東新區 121041 花木街道 200135 12 24 1019 357 310116 金山區 58605 山陽鎮 200540 1 9 110 124 310117 松江區 60471 方松街道 201600 6 11 279 84 310118 青浦區 67554 夏陽街道 201700 3 8 146 184 310120 奉賢區 68739 南橋鎮 201400 3 8 160 175 310151 崇明區 118549 城橋鎮 202150 16 2 89 268 div 外交 由於租界的開闢,上海華界當局的外事活動主要以劃定租界土地和處理租界內中國籍公民的相關事宜,直至 1946 年治外法權消失。1949 年後很長一段時間,上海對外交流幾乎呈現中斷狀態。自 1990 年代以後,上海開始逐步承辦眾多重要國際會議和大型賽事,逐漸加強了與世界的交流。 另外作為曾經租界的存在,很多國家在滬開設領事機構,大多為總領事館。上海與國外城市締結友好關係的歷史,始於 1970 年代。至 2017 年底,與上海建立友好關係的地區已有 85 個。 上海合作組織 1996 年 4 月 26 日,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首次會晤。自此,上海五國 會晤機制正式建立。2001 年 6 月 14 日至 15 日,上海五國 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烏茲別克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 上海五國。2001 年 6 月 15 日,6 國的元首舉行首次會晤並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2017 年 6 月 9 日,在上海合作組織阿斯塔納峰會上,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組織。這是上海合作組織 2001 年成立以來首次擴大。 對口援建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上海市對中國大陸其他地區在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予以了大量支援(不包括上海上繳中央財政後的財政轉移支付),對當時尚屬於農業國家的中國的工業現代化,以及中國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都起到了推動作用。截至 2019 年,上海對口援建的地區有西藏日喀則市、新疆喀什地區莎車、澤普、葉城、巴楚四縣、雲南 13 個州市 74 個縣、青海果洛州以及貴州省遵義市。2021 年 11 月 18 日,上海市對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的支援和指導下的新組建的喀什人民廣播電臺開播。 經濟 概覽 上海是中國大陸的經濟中心。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 1990 年代初,上海市工業產值佔全國的 10,由上海市上繳的財政收入佔全部中央財政的比重保持在 16 以上,占上海市本地財政收入的 80 以上。以上海牌手錶為代表的上海製造幾乎涵蓋了所有的輕工業產品。 在 1980 年代,上海在中國的經濟地位迅速下降,經濟發展緩慢。1990 年 4 月,中共中央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作出開發開放浦東的決定。浦東的經濟得以在 20 年間劇增 60 餘倍,上海經濟也在之後連續十餘年保持 10 以上年增長,再度鞏固了作為中國經濟、金融及貿易中心的地位,現浦東新區占上海市的經濟比重近 30。2013 年 7 月上海自由貿易區獲得國家立項,上海擁有了中國大陸首個自由貿易區,經濟發展將再次獲得良好機遇。 上海市的地區總財收從 1993 年的 242 億元,增長到 2017 年的 13617 億元。1993 年,上海的宏觀稅負為 15 左右,2017 年達到 45 左右。至 21 世紀 10 年代末,上海上繳的財政收入佔中央比重將近 10,2021 年,上海淨上繳中央稅收達到 9294 億元,排名全國第二,生產總值約佔中國的 4,2017 年全市生產總值為 30130 億元,全世界排名第 11 位,其中第三產業佔比超過 60。上海生產總值的一半是由非公有制經濟企業貢獻的。上海最重要的產業依次為商貿流通業、金融業、資訊產業、房地產業、成套裝置製造業、汽車製造業,此六大支柱產業約佔生產總值的一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達到 135305 元人民幣,按國際匯率可兌換成大約 20447 美元,截至 2021 年,上海擁有 7 萬多家外資企業、800 多家跨國公司總部或地區總部以及 500 多家外資研發中心。2019 年,上海佔中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約 138。截至 2022 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 12 年全球第一。2019 年上海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69442 元人民幣。 上海市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資料變化 年份 1978 1980 1983 1986 1990 1993 1996 1998 2000 2003 2006 2008 2010 2013 2016 2017 2019 2022 2023 0027 0031 0035 0049 0078 0152 0296 0380 0477 0669 1057 1407 1717 2182 2747 3013 3816 025 027 029 040 059 111 206 252 300 385 549 669 761 910 1166 1246 1533 006 022 043 082 088 117 149 207 267 318 439 543 590 694 796 848 上海市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列表(元 平方米) 年份 商品房 增長率 住宅商品房 增長率 別墅、高檔公寓 增長率 2022 4030200 1163 4443000 0843 2021 3610200 0682 4097400 1152 2020 3379800 1017 3674100 1159 2019 3067700 1408 3292600 1361 6400300 0222 2018 2689008 1296 2898111 1655 6545833 2033 2017 2380400 0381 2486600 0403 5439900 2729 2016 2474700 1813 2591000 2051 4273500 1422 2015 2094900 2479 2150100 3098 3741500 1197 2014 1678700 0224 1641500 0138 3341500 1555 2013 1642000 1677 1619200 1674 2891700 0256 2012 1406137 0371 1386988 0224 2819563 0682 2011 1460324 0096 1356583 0507 2639613 0579 2010 1446400 1265 1429000 1558 2495200 1275 2009 1284000 5668 1236400 5236 2213100 7301 2008 819500 0199 811500 0167 1279200 0159 2007 836100 1619 825300 1725 1299932 1998 2006 719600 0517 703900 0509 1083500 4035 2005 684200 1686 669800 1626 771983 1806 2004 585500 1440 576121 1548 2003 511800 2380 498900 2451 653900 1299 2002 413400 0693 400700 0954 578700 0553 2001 386600 0844 365800 0998 612600 0029 2000 356500 332600 610800 第三產業 縮圖 上海證券交易所是中國三所證券交易所之一 1949 年以前,上海是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當時上海彙集著號稱 四行兩局一庫 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滙業局和中央合作金庫的國家資本金融機構,以及數量眾多的外資、私有銀行、錢莊和信託公司。當時,總部設在上海的國內銀行佔銀行同業公會註冊會員的 81。經過國民政府黃金十年的發展,至抗日戰爭爆發前,上海的各類私有銀行、錢莊與信託已經達到了 105 家,在華外資銀行共 32 家。與外灘平行的江西路,則因坐落大批金融機構,如金城、鹽業、浙江興業等銀行,所收存款額佔全國存款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被譽為 東方華爾街。 上海金融市場曾非常發達、金融工具品類繁多。除了證券市場以外,還擁有同業拆借、貼現等貨幣市場,內匯、外匯市場和標金(黃金)市場與大條銀(白銀)市場。在資本市場方面,上海當時是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場和第三大債券市場。上海當時既是全國資金調劑中心,也是遠東國際交易活躍的金融中樞:1936 年,上海的黃金市場全年成交數實際達到 3116 萬條,摺合美元 1100 餘萬元。這一數字超過日本的東京和大阪之和,也超過了法國的巴黎。每日交易額之巨,雖不足與倫敦、紐約媲美,然凌駕法、印、日之上。 1949 年以後,一些上海的資本家已經逃離到香港、臺灣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繼續經營。最後在 1956 年初,都被公私合營取代。1950 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因參與投機和外匯交易被上海市軍管會關閉。1952 年底,上海私營金融機構的數量減至 60 餘家。1956 年初,官方實行公私合營政策,最後全部合併為統一的公私合營銀行聯合總管理處。所有資本市場也被關閉,上海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後被東京、新加坡和香港取代。 1987 年 4 月 1 日,交通銀行在上海重新恢復對外營業。1990 年 11 月 26 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上海金融市場開始恢復。2002 年,中國銀聯在上海創立。2005 年 8 月,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在滬揭牌。2016 年,新開發銀行全面投入使用。目前總行設在上海的國有銀行有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上海銀行和上海農村商業銀行等。 由於便捷的地理位置和傳統的經濟底蘊,上海也是一些國有企業和跨國公司的註冊地或大中華區總部所在地,形成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和全地區的總部效應。目前全球總部設在上海或註冊地為上海的知名企業有:交通銀行、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中國寶武鋼鐵集團、中國銀聯、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國太平洋保險、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安永(中國)諮詢有限公司、畢馬威企業諮詢(中國)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上海汽車工業(集團)總公司、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久事公司。此外,英特爾、葛蘭素史克、聯合利華、輝瑞、強生、拜耳、漢高、陶氏化學、飛利浦、歐萊雅、博世、通用汽車、可口可樂、埃森哲、麥肯錫、貝恩、波士頓諮詢公司等一大批跨國公司和花旗、滙豐、安聯、美國國際集團、渣打、法國巴黎銀行、法國興業銀行、澳新銀行、星展銀行、大華銀行、恒生銀行、東亞銀行等 17 家外資金融公司中國總部設在上海。。 商業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以來的商業中心。上海自建城以來,由於處於富庶的江南平原地區,加之自身傳統自然經濟手工業的發達。因而早在宋明時期,便已經是有名的商埠。元朝政府在上海設市舶司,使得上海的商業和海外貿易得到了極大發展。明代,松江府成為全國紡織手工業和棉布貿易中心。清康熙年間,由於海禁解除,加之江海關的設立,上海棉布貿易迅速擴大。至嘉慶、道光年間,每年銷往英國的上海棉布就多達 80 萬匹。 上海開埠後,海外商品源源不斷的由上海進入內地。上海的進口貿易得到了飛速發展。到 1850 年代中期起,上海已經超越廣州,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上海的市面也變得異常繁華。庚申之劫之中,上海由於租界的保護未受到嚴重破壞,而周邊的蘇州、杭州等江南城市則經歷了一場浩劫,因此吸引了蘇州等地大批商戶到此躲避戰亂,上海的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此成為中國的商業中心。到 1908 年,據《上海華商行名簿冊》記載,租界內共有包括銀行、錢莊、商店、工廠、交通等各類企業、店鋪在內,總數已達 10534 戶,如今世界知名的南京路在此時已經初具規模。 一戰爆發後,民族商業也得到飛速發展,一些日後知名的環球百貨公司在此時入駐南京路和上海其他地區。永安、先施、大新、新新公司被合稱為南京路的四大百貨公司,銷售許多全球各地最新穎的百貨。孤島時期,上海商業呈現出了畸形的繁榮。 1956 年以後,由於計劃經濟和公私合營的實行。上海商業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間內,主要都是國營商店維繫著上海的商業執行。居民日常購物,從糧食、副食品到電視機、腳踏車都依賴票證進行購買。1983 年起到 1993 年,票證逐步退出上海的商業,市場開始實行敞開供應。從 1990 年代中葉起,超市、賣場、便利店等現代化商業模式開始進入上海。傳統的雜貨店和百貨商店開始逐步消失或轉變功能。 到 1990 年代,上海擁有三條主要商業街區和幾大商業中心,分別為南京東路、淮海中路、四川北路、豫園、徐家彙等。後經過 20 年的再度高速發展,至 2010 年末,上海的商業中心已經擴充套件到十個,分別為:南京東路商業中心、南京西路商業中心、淮海中路商業中心、四川北路商業中心、徐家彙商業中心、張楊路商業中心、豫園商城商業中心、五角場商業中心、新客站不夜城商業中心、中山公園商業中心。商業中心也從市區的市中心位置逐步擴充套件至市區的次中心區域,輻射範圍不斷擴大。根據上海市政府 2010 年出臺的商業報告顯示,中山公園與五角場是在原八商業中心的基礎上新增的兩個商業中心。 第二產業 縮圖 滬東中華造船廠為巴基斯坦海軍建造的 F22P 型護衛艦 輕工業是上海發展最早也是最為成熟的工業部門。絲綢與紡織行業是自明代就已經頗具規模。上海開埠後,由於倚靠的江南地區的富庶,加上輕工業投入相對較少,資金回籠快,中外資本紛紛在滬開設輕工業的工廠,並形成激烈競爭。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生產的輕工業品行銷全國,上海基本成為質量和時尚產品的代名詞。上海的一系列食品、日化、鐘錶、腳踏車、縫紉機、攝影器材、儀器、辦公耗材等等輕工業品共有 90 多大類,兩萬多種花色品種,成為中國輕工業生產最重要的基地。永久牌腳踏車、大白兔奶糖、上海牌手錶、蝴蝶牌縫紉機、六神花露水等等經典產品因品質過硬、價格公道,長期作為中國大陸市場的暢銷品牌受到大量消費者的肯定。目前,上海在腳踏車製造、食品生產、日化用品中仍舊保持較大規模。 上海,自洋務運動伊始,便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而江南製造總局則是上海重工業的起點。國民政府時期和計劃經濟時期,上海的工業發展水平就已在全國遙遙領先。當時上海的工業產值佔到中國的 10。由於上海交通便利、科學文化發達,因此眾多重工業產品的科研基地和生產基地都位於上海。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央政策原因,中國東南地區快速發展,使上海的工業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但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浦東新區的開發,以及財政轉移支付比重減少等多方面的原因,上海的工業又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上海工業主要以冶金、石油化工、機械、電子工業、汽車、航空、航天、超級計算機、船舶製造等行業為主。張江高科彙集了大量的高階製造業。 目前,在交通工業方面,上海大眾、上海通用成為中小型乘用車生產的重要基地,申沃客車則是重要的大型車生產基地,而上海阿爾斯通交通裝置有限公司則承擔了軌道交通方面的生產。而在航空工業領域,上海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研發基地,是大型國產客機的生產商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的總部基地。此外,江南造船廠和滬東中華造船廠領銜的造船工業也是上海的一大支柱產業,年造船能力超過千萬噸。而在冶金和石油化工方面,上海寶鋼和上海石化也居於國內行業的領先地位,寶鋼集團更是在全球鋼鐵企業中位列第三。 第一產業 上海由於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氣溫 155,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高氣溫為 406,最低氣溫為-121。常年 11 月中旬初霜,次年 4 月上旬終霜,年均無霜期 225 天。年均日照時達 19344 小時,太陽輻射總量 4670 兆焦耳 平方米,其中光合有效輻射佔一半。年均有效積溫 2630日。雨量充沛,年雨日 130 天,平均年雨量 11454 毫米。光、熱、水基本同季,農業氣候條件比較優越。自古代以來,上海一直為魚米之鄉,水稻、漁業、蔬菜的產量都相對較高。早在上海開埠後,隨著城市化程序,農用耕地和產魚河流減少和被湮埋,依靠傳統耕種手法的農業一度受到很大影響。自 1990 年代起,上海農業開始向高科技和機械化發展。 上海的傳統農業主要是精耕細作,以漁業、鹽業和種植業為主。早在秦漢時期上海地區就已經 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到了元代,江浙地區的 34 個鹽場中,松江府就獨佔五個,成為重要產鹽地區。此外,江南地區水網縱橫,氣候適宜,成為漁業和水稻種植的最適合地區。唐代,上海地區的薄稻米作為貢米送往京師長安。吳越國時期,華亭縣大肆興建堰閘等水利設施,使得農業種植得到更好的保障。宋代,華亭縣畝產稻穀更能達到兩至三石,成為當時中國糧食的高產區。進入明代以後,除糧食生產外,上海地區因為紡織技術的改革,開始大量種植棉花等經濟類作物。加上黃道婆的改革,松江棉布聞名國內,產量極高,被譽為 衣被天下。 1988 年,在時任市長的朱鎔基的主持下,為了解決城市糧農副食品的供應,開始建設 菜籃子工程,由此上海的農業現代化開始高速發展。1990 年代初,現代化農業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目前,上海的農業基本實現現代化。依靠高科技、標準化、機械化生產、興建水利、農業園區和農業保險補貼等六個方面構成現代化農業網路。 到 2013 年,上海市實現農業總產值 32537 億元。其中,種植業 17456 億元;林業 971 億元;牧業 6765 億元;漁業 6155 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 119 億元。上海域外市屬農場實現農業總產值 1881 億元。全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 16851 千公頃;糧食產量 11415 萬噸;水產品產量 2759 萬噸。至 2013 年底,上海市有 1069 家企業、4797 個產品獲得農產品質量認證。其中,綠色食品生產企業 151 家,綠色食品 215 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企業 911 家,無公害農產品 4557 個;上海累計建成標準化畜禽養殖場 320 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 217 家;累計建成設施糧田面積 865 千公頃,蔬菜標準園 107 家。至年末,全市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88 家,農民專業合作社 3200 家。 人口 上海市各區(縣)人口資料 區劃名稱 常住人口(2020 年 11 月) 常住人口(2020 年 11 月) 常住人口(2020 年 11 月) 戶籍人口(2010 年末) 區劃名稱 總計 比重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 戶籍人口(2010 年末) 上海市 24870895 100 363050 14123202 黃浦區 662030 27 3317058 906342 徐彙區 1113078 45 1981611 910851 長寧區 693051 28 1803057 616187 靜安區 975707 39 2882590 997614 普陀區 1239800 50 2350686 878905 虹口區 757498 30 3630647 790583 楊浦區 1242548 50 2162394 1091563 閔行區 2653489 107 653619 967502 寶山區 2235218 90 702936 882854 嘉定區 1834258 74 320669 557452 浦東新區 5681512 228 416754 2758026 金山區 822776 33 124979 516570 松江區 1909713 77 261679 576032 青浦區 1271424 51 160023 461851 奉賢區 1140872 46 157620 521827 崇明區 637921 25 59361 689493 根據 2019 年的統計,上海市內共有 242814 萬名常住人口,其中分別有 97771 萬名常住外來人口以及 145043 萬名常住戶籍人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非戶籍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中少數民族共有 118 萬人,其中回族約有 7 萬餘人。除常住人口以外,持居住證的外來人口為 103 萬人。另外有 16 萬外國人常年居住於上海。 2020 年末,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公佈如下:上海市常住人口為 24870895 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 查的 23019196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1851699 人,增長 80。 平均每年增加 185170 人,年平均增長率為 08。 在人口結構方面,上海正面臨嚴重的 zhhans 老齡化;zhhant 老齡化;zhtw 高齡化; 問題。現今戶籍設在上海的人口其平均期望壽命為 8366 歲,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 8127 歲與女性 8614 歲,而 65 歲及以上人口則有 23298 萬人,佔總人口的 101。至 2019 年百歲老人數量為 2657 人。預計到了 2030 年時 60 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 500 萬人。 上海市的生育率處於極低水平。根據人口普查和抽查,2000 年以來,上海市總和生育率處於 067 和 074 之間,僅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 上海自開埠以後,各地人口迅速湧入,其中江蘇、山東、浙江、廣東、安徽是上海居民的主要來源地,並與上海本地居民融合,構成今日上海市民主體的上海人。 1843 年前,上海主要以本地居民為主。隨著開埠後貿易的迅速增長以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原先在粵的大批買辦、因避太平軍戰亂的吳越富商、受水災逃難的蘇北民眾紛紛離開原籍並定居上海。到 1949 年,上海全地區人口 50292 萬,市區人口 41894 萬。同時也聚集了例如宋嘉澍家族、榮毅仁、邵逸夫、徐悲鴻、胡蝶等眾多中國近代史上的政商文藝名人。 1949 年以後,隨著支援內地、上山下鄉等各類政治運動,一定數量的上海居民被遷移至中國各地,如安徽、雲南、東三省等地。而一些富裕階層則在 1950 年代左右移民香港或經由香港前往臺灣。1978 年以後,大批上海籍知青、支內紛紛返回上海。1990 年代,隨著出國風潮,大量上海民眾又移民日本、澳大利亞、美國等地。 另外在 1949 年以前,有數量眾多的英、法等國公民居住於上海。二戰時期,上海因無需簽證、擔保即可進入的地區而接納了大批由歐洲因躲避納粹而逃難的猶太難民。1990 年代以後,隨著商務活動的增加,上海再度聚集了諸多外籍人士。 儘管上海全市戶籍人口自然增長率自 1993 年後一直為負增長,但上海每年以引進人才的方式給予 2 萬餘人戶籍,戶籍人口依舊保持了連年增加。上海曾長期對戶籍進行嚴格控制,但近年來已有所放寬。另外隨著流動人口的劇烈增加,上海市也正面臨種種人口問題,首先上海市的土地、水源、環境、交通等資源承受沉重壓力,且大部分犯罪為流動人員所為,對上海的治安造成了影響。資料顯示,截止 2012 年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是東京的 24 倍、倫敦的 35 倍、巴黎的 48 倍,而以 2012 年為基點,上海人口或許在 3 年內超過城市承載量。 語言 普通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通用語言,在學校教學及正式場合使用。而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本地方言。上海話簡稱滬語,語言學上屬於吳語,一般意義上是指近代以來上海租界範圍和周邊使用的一種現代吳語,由於上海是遠東的國際大都市,所以上海話由各地吳語的方言和英語融合而成。上海話也和旗袍、洋房、弄堂等一樣,成為了上海風情的代表性符號。 如今上海話的使用範圍面臨多方面的壓縮。伴隨外地人的大量湧入,本地戶籍人口比例逐漸減小,加之政府有意在公共場所限制上海話的使用,使得普通話越來越成為公共場合語言。由於國家禁止校園內講上海話,也禁止上海話電視臺,上海少年一代對於上海話的掌握能力開始下降,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保護上海話的行動。到目前上海話仍然在日常佔有主要地位。上海話的使用和發展一直是上海社會討論的話題。 上海郊區也通行其他隸屬於蘇滬嘉小片的吳語方言,主要包括嘉定話(使用於嘉定和寶山)、松江話(含金山話,使用於松江、青浦、金山、奉賢)、崇明話(或稱沙地話,使用於崇明,與海門啟東方言為一片)、浦東話(又稱上海本地話,通行於浦東、川沙、南匯一帶)、上海市郊話(和浦東話非常類似,曾通行於江灣、龍華、五角場等近郊,但如今基本已被上海市區話取代)。由於上海市區話的影響力,郊縣方言在年輕一代口音也在逐步向上海市區方言靠攏。 宗教 當今的上海,與中國內地許多其他地方一樣,共有五種獲得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在開展相應的活動,分別為: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這些宗教在 1949 年後一度勢衰,並在文革時受到較大影響,後又逐漸恢復。至 2009 年,有宗教信仰群眾 8876 萬人,以佛教信徒為最多。歷史上上海還曾經存在過許多其他宗教,例如猶太教、東正教、錫克教等,現在僅存遺址。 上海地區的佛教和道教均可追溯至三國時期孫吳時期。現開放寺廟 125 所,以始建於三國時期的龍華寺歷史最為悠久。而 1949 年時,上海尚有道觀 236 座,如今僅存 27 座,最著名的非正一道的城隍廟莫屬,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活動,周邊也已是滬上知名的商業區域,各種小吃餐廳、古玩商鋪和小商品市場鱗次櫛比,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另一著名道觀為全真道的海上白雲觀。伊斯蘭教最早隨宋代在上海鎮經商的大食商人進入上海,現有 7 坊清真寺,信徒集中於回族、維吾爾族等 10 個少數民族。 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則為近代由傳教士傳入。明萬曆三十六年,來自義大利的天主教傳教士開始在滬傳道。1949 年以後,由於羅馬教廷和中國政府長期不和,天主教在滬發展的較為艱難。在上海現存的 107 座天主教堂中,地處上海西郊佘山的聖母大殿,氣勢宏偉,為遠東最大的天主教堂,也是重要的聖母朝聖地。而基督教新教在上海出現得最晚,是在開埠的 1843 年由英國傳教士傳入的。上海的基督教堂多達 169 處,有相當一部分成為了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且大多位於市中心,因而也被遊客視為熱門的旅遊景點。 FileChenghuangmiao2jpg 上海城隍廟 FileLonghuasiJPG 上海龍華寺 FileCommunity Church Shanghaijpg 上海國際禮拜堂 FileCathedral in Xujiahuijpg 徐家彙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FileXiaotaoyuan MosqueJPG 小桃園清真寺 交通 公共汽車 上海的公交車最早出現於 1908 年,到 2011 年,全上海公交線路 1100 多條,公交車近 17000 輛,其中包括行駛在市區 13 條線路上的 358 輛無軌電車。公交網路已經覆蓋每一個行政村,日客運量為 770 萬人次。 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是又一重要的市內交通交通工具,在客流量上和公交車平分秋色。包括 20 條地鐵線路、1 條 APM 線路、1 條磁懸浮線路、1 條市域鐵路(金山鐵路)、1 條導軌電車線路(2023 年 6 月 1 日起停運)和 2 條有軌電車線路(松江有軌電車),最早的地鐵於 1995 年 4 月正式對外開放。截至 2021 年 12 月 30 日,上海地鐵運營總里程 831 公里(包含磁浮線),居世界首位,亦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城市地鐵系統之一。地鐵線路將中心城區密集覆蓋,並連線了大多數區縣,工作日日均客流超 900 萬。 出租汽車 上海出租汽車始於 1908 年,1930 年代曾經達到一個高峰,自 1980 年代以來,出租汽車業重新活躍,目前全市共有運營汽車達 5 萬輛,計程車揚招點(計程車招呼站)也陸續設立。此外輪渡也曾為重要的交通方式,用以連線黃浦江兩岸,以及服務於崇明島和上海市區之間,但隨著跨黃浦江和長江的隧道與橋樑陸續建成,輪渡對於客運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取而代之的是黃浦江上行駛的眾多觀光遊船。 公路 上海市區內由南北高架(南北向)、延安路高架(東西向)和內環高架(環線)組成全長 55 公里形狀如 申 字的主幹道,並僅供汽車通行。由內環線向外擴散,依次為中環線、外環線、繞城高速公路。另外還嘗試以地下通道的方式來緩解路面交通的阻塞。 由於河流縱貫,上海建有諸多橋樑和隧道,橫貫市區的蘇州河上方就有外白渡橋等數十座橋樑,黃浦江上的第一座大橋是 1975 年建成的松浦大橋,而下游的首座大橋遲至 1991 年才建成,截至 2012 年,黃浦江上的橋樑和隧道數量已超過 20。2003 年,盧浦大橋建成,曾是世界上主拱橋最長的拱橋。2009 年,上海長江隧橋建成,結束了崇明島只能依靠船舶往來浦江兩岸的歷史。 上海市區透過十餘條省級高速公路連線市郊或鄰近城市,此外還有多條國家級高速公路和國道對外相連。 航空 國際機場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上海南通國際機場(規劃中) 上海是中國的三大航空樞紐之一,擁有虹橋與浦東兩座國際機場,2019 年運送旅客 1 億 2179 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 4057 萬噸。兩機場年起降飛機 784 萬架次,均被中國東方航空與中國國際航空作為樞紐機場使用。2016 年 12 月 12 日,中國城市機場首次旅客突破 1 億人次。縱觀全球,上海之前,有英國倫敦、美國紐約、亞特蘭大和日本東京,上海由此成為全球第 5 個進入億級人次航空 俱樂部 的城市。兩大機場的貨運吞吐量,也可望連續 9 年位居全球第 3 名。 1921 年,虹橋機場在上海西郊興建並於 1929 年開始系統運營,之後進行過多次擴建,現已成為虹橋樞紐的一部分。浦東國際機場於 1999 年投入使用,迅速成為中國最繁忙的機場之一,航線覆蓋世界 73 個國家和地區以及 62 個國內城市,並有兩岸直航。 此外,中國東方航空、上海航空、春秋航空、吉祥航空、中國貨運航空、上海國際貨運航空、揚子江快運航空、長城航空等 8 家航空公司也以上海為基地。 鐵路 上海擁有特等站和一等站各二個,以上海站、上海西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橋站最為重要。上海最早的鐵路是 1876 年建成的吳淞鐵路,同時也是中國最早運營的鐵路。至 1909 年滬寧鐵路、滬杭鐵路均已通車,形成了現有進出上海的鐵路幹線。 上海現有京滬(北京 上海)和滬昆(上海 昆明)兩條既有鐵路幹線,以及金山鐵路、浦東鐵路等市內運營的線路。高速鐵路方面,滬寧(上海 南京) 滬漢蓉鐵路(上海 武漢 成都,其中上海至南京段與滬寧高鐵併線)、京滬高鐵(北京 上海)和滬昆高鐵(上海 昆明)線路已相繼通車。 海運 上海港自開埠後迅速成為中國的最大港口,碼頭集中於黃浦江沿岸,後由於黃浦江水深已不符合大型集裝箱船的要求,上海於 2005 年在東海的島嶼上建成洋山深水港,透過 32 公里長的跨海大橋與大陸相連及並使用專業的海港油庫為來往船舶提供加油。該港的口岸、港政、航政歸上海市,但所在的嵊泗縣行政上屬浙江省。到 2008 年,上海港擁有各類碼頭 1200 餘個,萬噸級以上生產性泊位 137 個,碼頭線總長 115 公里,年吞吐量 58170 萬噸,最大靠泊能力 15 萬噸級。至 2010 年,上海港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集裝箱港。 除貨運外,上海港每月定期發出客運航班 2258 次,每年有國際郵輪 58 班次。2019 年 11 月 28 日,上海市推進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成立,組長為上海市市長,副組長為上海市副市長。 教育與科研 北宋元祐年間,華亭縣便已開設縣學。上海開埠後,外國傳教士和教會組織開始在上海開設各類學校。1850 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建立了中國第一所西式現代中學聖依納爵公學,即今日上海市徐匯中學。1863 年,李鴻章奏請開設了上海首家華人新式學堂即上海廣方言館,美國聖公會於 1879 年在上海創立了聖約翰書院,並自 1892 年起開設大學課程,而 1896 年創辦的南洋公學則為中國近代最早的大學之一。至 1936 年,上海已有高校 34 所。淞滬會戰爆發後,大部分高校隨國民政府遷到內陸,並於 1945 年返回,同時上海開始實行國民教育制度。 thumb 上海交通大學老校門 1949 年 5 月,全市公立學校和國立大學均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私立學校遭整頓,同時教會學校和外資學校被收回,最為典型的是上海聖約翰大學和滬江大學兩所教會大學在 1952 年的院系調整中被撤銷,教學人員被分配至其他學校。1952 年進行的高校院系調整中滬上一些學校部分或全部前往內陸,外地一些高校的師資則部分遷來上海。 目前上海擁有 10 所 211 工程重點高校,其中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為 985 工程院校。2012 年 10 月,中國第一所中美合作的國際化大學上海紐約大學在浦東陸家嘴成立。2013 年 9 月,上海市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建立了小規模、國際化的研究型大學上海科技大學。 基礎教育方面,上海適齡幼兒、小學、初中學生的淨入學率接近 100,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為 98,普通高等學校在校人數超過百萬,毛錄取率約為 70,在 2009 年與 2012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中,上海學生的數學、科學、閱讀能力在參與測試的國家和地區中全部名列第一。 全市現有 100 多所科研機構,10 萬科研人員,及 100 多所專業技術培訓機構。在上海產生了遺傳學家談家楨、顯微外科專家陳中偉、張滌生、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血液學專家王振義、陳竺等著名科學家。 上海的公立科研和設計機構有: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資訊科技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 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 中國船舶及海洋工程設計研究院 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第一研究所 華東電力設計院 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 社會 城市規劃及公共設施 在開埠後,上海由公共租界工部局進行了大量市政建設,包括電廠、自來水廠等。1927 年制定《大上海計劃》則是上海最早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現在,上海的城市規劃依據 2001 年 5 月由國務院批覆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 年 2020 年)進行,以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為核心。在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中,可見到相應以 1500 比例製作的內環線 100 餘平方公里範圍內城市規劃模型。 1949 年以後的幾十年中,市政建停留在新建工人住房、置換電水管網等階段。自 1990 年代起,上海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廣泛推行平改坡工程(將舊房屋的平頂改造為坡頂)和屋頂水箱改造工程。對違法建築和環境髒亂路段也年年進行整治。以舉辦 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為契機,上海市政部門對城市景觀、道路、居民住宅等均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上海歷史上遺留下了大面積的棚戶區,在 1990 年代的對其中 365 萬平方米的危棚簡屋進行了改造,但是曹家村、光復路一代的棚戶區由於成本問題始終未能動工,與周邊高樓行成鮮明對比的城中村景觀留存至今。 上海開埠以前,園林綠化全部都為私家園林,最為著名的有豫園、露香園、古猗園、秋霞圃、醉白池等等;開埠後,公共園林開始出現,1868 年誕生的公共花園為第一座公園。但 1928 年前,中國人不得進入工部局和公董局興建的公園。目前,上海全市除上海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等個別公園外,已經取消公園門票。自 2000 年以後,為了淨化城市空氣,美化環境,上海開始在城市中心和郊區興建一批開放綠地。到 2008 年,上海全市綠地總面積 34256 公頃,公共綠地 14777 公頃,城市綠化覆蓋率為 38。全市林地總面積到近 10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 116。 為解決自 1990 年代開始大規模市政建設對資金的大量需求,上海市政府部分官員主導了對上海的投融資體制的大幅改革,先利用政府手中的土地資源,引入土地批租的融資方式。期間,上海透過土地批租共籌措資金 1000 多億元。1997 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上海的土地批租大量減少,但國內證券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居民儲蓄存款不斷增長,社會富餘資金增加。面對這種情況,上海市政府制定政策將有盈利的基礎設施專案推向市場,實行社會融資,同時制定多項措施,降低企業參與融資的風險。在 1990 年代,上海透過社會渠道共融資超過 2000 億元。同時上海市積極借鑑國際經驗,透過進一步完善開發機制;擴大資本市場、社會保險資金參與融資;探索採用 BOT、BOO 等國際通行的融資方式以及加大公共財政的扶持力度等措施,進一步擴大融資範圍和能力,以滿足市政建設的需要。 公共衛生 上海開埠後,西醫隨同傳教士和醫生一同進入。1844 年,出現現代醫院。1904 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成立,為中國紅十字會的前身。 現在,上海的公共醫療體系以上海市衛生局、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指揮中心和 28 家大型三級甲等醫院為主,輔之以社群醫療機構。同時,在各郊區縣開始建設三級甲等醫院的分院,並進行村衛生室的標準化建設。截止 2013 年,上海市共有醫療衛生機構 4929 所,專業衛生技術人員 1564 萬人。 1988 年春季,上海市爆發了甲型肝炎大流行,期間上海市衛生防疫部門全力動員進行積極防治,此次疫情共造成超過 30 萬人感染和 31 人死亡,疫情過後上海市政府總結經驗並逐步完善了突發傳染病疫情的防控預警機制以及應急處理預案。2003 年中國大陸 SARS 事件期間,得益於先前甲肝大爆發取得到經驗和防控體系,上海市的防疫工作得力使得上海未發生大規模疫情,因而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在內的各界肯定和好評。2013 年長三角地區發生了 H7N9 流感疫情,上海衛生部門反應迅速,及時撲殺相關市場內的禽鳥以切斷傳染源,很快就基本消除了疫情。2022 年,上海因奧密克戎變異株疫情而封城。 截至 2016 年,上海戶籍人口的人均期望壽命已超過 83 歲,位列中國大陸第一位,專業公共衛生機構達 112 所。上海居民三大健康指標(期望壽命、孕婦死亡率和新生兒死亡率)均保持在發達國家水平。 社會保障 從 1990 年代以來,上海開始建立並逐步完善了現代化都市型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上海個人和單位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 5 至 7;補充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各為 0 至 5。單位職工各項社會保險費繳費比例之和為 455。上海市現行月最低工資標準是 2690 元 ;城鎮居民和農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為每月 1595 元。城鎮醫療保險的最高支付封頂線為 39 萬元,超過部分則可報銷 80。 公共媒體 出版 縮圖 1916 年建成的中華書局上海福州路大廈 1843 年,上海英商墨海書館引進中國第一臺印刷機,成為中國最早的現代化出版社。1897 年,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1912 年,中華書局在滬開業,並迅速發展崛起。上海此後逐漸成為了中國出版業的中心。到 1910 年代底,上海各類出版銷售機構增加到 120 餘家,佔全國出版機構的 80。到 1936 年,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世界書局的出版已佔全中國出版圖書的 71。 1949 年起,政府開始對出版進行整頓,形成以新華書店為核心的圖書出版發行。進入 1959 年以後,包括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在內的大型印刷出版機構被遷移至北京,上海出版行業逐漸衰落,到 1969 年全年上海出版僅為 16 種。 進入 2000 年,上海各出版社開始被整合成為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文藝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頗為著名,而上海文藝出版社則有著名期刊《故事會》。 報業 上海現代化報業自開埠以後便開始發展,之前主要有一些邸鈔、《京報》等官方公報的傳統新聞傳播媒介。1850 年,全英語的《北華捷報》創刊,成為上海最早的報紙。1861 年,漢語報紙《上海新報》創刊。1872 年,近代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之一的《申報》創刊。至 1936 年,《申報》《新聞報》《時報》《時事新報》《大公報》等五大報紙,每日銷售總數即達到 50 萬份。至 1937 年淞滬會戰開始後,《申報》等由於不接受日軍的新聞審查而停刊。1941 年上海完全淪陷後,上海報業基本停運。直到 1945 年才恢復,至 1949 年 5 月,上海全市有各類報紙 70 餘種,為全國報業中心。此外,民國時期長期發行的著名雜誌有《東方雜誌》、《科學》、《中華教育界》、《教育與職業》、《生活》、《世界知識》、《現代評論》等。 1949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上海以後,由於《申報》因屬於中國國民黨黨產而被沒收停刊,上海報業也開始轉向全面國有,到了 1960 年代中期以後,全市只有《解放日報》和《文匯報》兩種。1979 年起,上海大批報紙開始復刊。 目前上海主要的兩大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和文匯新民兩大報業集團,合併為上海報業集團。《解放日報》和《文匯報》等保留了黨報性質,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實行強制訂閱。而較為貼近平民的報紙有《新民晚報》、《新聞晨報》等,以《新民晚報》的發行量為最大。 廣播電視 1923 年 1 月 23 日在上海開播的大陸報 中國無線電公司廣播電臺是中國首家公共廣播電臺。1920 年代以後,隨著相關無線廣播的法規制定,私營電臺與國有電臺迅速發展。到 1945 年,擁有營業許可的國營電臺和民營電臺達 108 家,廣播節目除新聞時訊外,也經常播出蘇州評彈和滑稽戲等曲藝節目。1949 年 5 月 27 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成立,同時各類私營電臺被陸續整合,至 1953 年,僅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一家。1992 年初,上海東方廣播電臺成立,成為同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有競爭關係的第二家省級廣播電臺。1990 年起上海人民廣播電臺播出以上海市公安局刑偵總隊為原型的大型系列廣播劇《刑警 803》,為中國播出數量最多、時間跨度最長的廣播劇。 1958 年上海電視臺成立並播出黑白電視,而彩色電視於 1973 年出現,同時建成高 210 米的上海電視塔。為了引進競爭機制,在 1993 年,上海東方電視臺作為上海第二家省級電視臺開播,其新聞減少了部分上海電視臺的政治內容,其他節目也更加貼近市民。1994 年 2 月,上海教育電視臺開播,成為主要以播送教育與科技資訊為主的電視臺。1992 年起,開始播出有線電視。 2001 年,廣播電視機構改革,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東方廣播電臺、上海電視臺、上海東方電視臺、上海有線電視臺全部併入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今上海廣播電視臺),幾乎控制了上海市全部的廣播電視節目播出。各電視臺也進行明確分工,原本競爭的格局不復存在。 體育 上海開埠後,近代體育傳入上海,後透過新式學校的教學活動在華人學生中開始,促進了上海體育水平的提高。1936 年在柏林舉辦的第 11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中國代表團的三分之一為上海運動員。 1949 年以後,在有較高群眾基礎的等領域,培養了籃球運動員姚明、乒乓球運動員王勵勤、游泳冠軍樂靖宜、跳水運動員吳敏霞、田徑運動員劉翔、中國象棋冠軍胡榮華,圍棋冠軍常昊,以及徐根寶、范志毅、孫雯、謝暉等著名足球教練員和運動員。1990 年代開始,上海開始嘗試商業化體育運轉模式,並於 1993 年成立了國內首家職業足球俱樂部 上海申花足球俱樂部。1990 年代起,各類健身器材開始在社群內出現,並逐步將學校場地對公眾開放,到 2008 年,全市開放各類學校體育場地已有 1100 多處。 在 1903 年,中國最早的相對專業的足球隊在上海出現。目前上海在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和棒球上有專業的職業俱樂部及代表隊。中超的上海申花隊、上海海港隊;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CBA)的上海大鯊魚等都頗為著名;上海男排則是中國男子排球聯賽的一支強隊,曾經在 20032012 年實現九連冠,並且總共取得了多達 12 次聯賽總冠軍。 在民國時期,上海舉辦過 1915 年、1921 年、1927 年的遠東運動會,以及第一屆東亞運動會等 4 屆洲級綜合運動會,又主辦了第六屆、第七屆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一度實行的三地輪流舉辦政策,第五屆、第八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在上海舉行。 國際性賽事方面,上海舉辦過 1993 年第一屆東亞運動會、2007 年世界夏季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等,並於 2008 年承辦了部分奧運會的賽事,並多次主辦的各類世界單項體育賽事。此外從 2004 年起,每年的 F1 中國大獎賽都會在上海國際賽車場舉行,每當賽事舉辦之時,總會有大批觀眾前來觀看比賽。而上海大師賽(Shanghai ATP Masters 1000)是每年在上海舉辦的男子網球賽事,為 ATP 大師賽的其中一站。主要比賽場館是上海旗忠森林體育城網球中心,簡稱旗忠網球中心,位於上海閔行區馬橋鎮旗忠村,其場館設施先進,座位超過 15000 個,號稱世界三大網球場館之一。該項賽事於 2009 年升級為 ATP 世界巡迴賽的九大大師杯 1000 公開賽之一,成為在亞洲唯一的,等級最高的網球盛典。 隊伍 聯盟 運動 主場 成立年份 上海申花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CSL) 足球 上海體育場 1951 年 上海大鯊魚 中國籃球職業聯賽(CBA) 籃球 源深體育中心 1996 年 上海海港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CSL) 足球 上汽浦東足球場 2005 年 上海龍 守望先鋒聯賽(OWL) 守望先鋒 2017 年 文化 上海的文化被稱為 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主體,根植於江南地區傳統的吳越文化,並且融入了開埠以後來自歐美各國的西方文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種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的獨特文化。而海派的來源,有說法指於清末民初的海上畫派有關。海上畫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為代表的松江畫派。後隨著上海商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以賣畫為生,海上畫派之名漸廣為人知。 博覽文化 1860 年代,法國人在上海創立中國第一間博物館以展出長江流域的動植物標本,現在全市已有博物館百餘座。位於人民廣場中心地帶的上海博物館有 100 多萬件館藏文物,為上海最大的博物館。另外自 1985 年開始舉辦的上海車展也頗有影響力。除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科技館、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等大型博物館外,上海還有魯迅紀念館、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上海有恆博物館、上海無線電博物館等專業博物館,正逐步向公眾免費開放。 上海古代圖書收藏以私人藏書為主,開埠後出現近代圖書館,其中以 1847 年興建的天主教耶穌會徐家彙藏書樓最為著名。中華民國建立後,上海市立圖書館於 1936 年試行開放,在高校陸續出現了圖書館。上海最大的公共圖書館為主館位於淮海中路上的上海圖書館,擁有各類圖書、報刊資料 5200 萬冊,以及 15 萬餘張舊唱片和影音資料,並和世界各地 150 多家公共圖書館建立圖書交換業務。 飲食文化 上海菜,當地人稱為本幫菜。最初為上海本地居民的家庭料理,後各地移民紛至沓來,上海菜開始吸收各地不同的風格,調和成今天以濃油赤醬、淡雅爽口、醇厚鮮美、鹹淡適中的本幫菜。除一般烹調手法外,本幫菜擅長糟味,極富江南地區特色。目前本幫菜以綠波廊、上海老飯店等兩家百年老店最為著名。八寶鴨、糟缽頭、蝦子大烏參、醃篤鮮等均為知名的菜餚,而油爆蝦、紅燒甩水則是較為知名的家常菜。此外,生煎饅頭和小籠饅頭則是本幫小吃的知名代表。 此外,由於上海開埠後大批移民湧入,上海可以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各菜系餐館。其中粵菜以杏花樓和新雅粵菜館最為著名,而蘇菜則以德興館為其代表,寧波風格料理則可以在寧波湯糰店品嚐到。 而西方飲食文化隨同上海開埠進入這座城市,1853 年開業的老德記西餐館為滬上首家西餐廳。最初西餐一般以應對外國顧客為主,1910 年德大西餐館開業,成為面向各界民眾的西餐館。十月革命後,由於大批蘇俄僑民湧入,俄式西餐一度成為大眾西餐的典範,其中羅宋湯頗受平民喜愛。目前,上海經營各國菜餚的餐館為數眾多,風格來自世界各地。而西方糕點隨同西餐傳入後由於其價格較之正式西餐相對低廉,受到普通民眾的喜愛。 上海民眾日常飲食的主食以米飯為主,偶爾以餛飩、麵條等作為調節。傳統家庭早飯以隔夜的剩餘米飯加水製成泡飯,並輔以醬菜、鹹蛋和腐乳等。如在小攤提供的早餐則以豆漿、油條、大餅、粢飯最為常見,因而被滬上民眾稱為 四大金剛。 文學 魏晉時期,華亭縣人陸機、陸雲曾為當時一代文豪。而自 1919 年後,由於租界獨特的政治制度,吸引了眾多名人,上海很快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基地,聚集了左聯、新感覺派、鴛鴦蝴蝶派文學流派,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葉聖陶、郁達夫、王造時、丁玲、張愛玲等名家也在上海從事創作,併產生了《子夜》等以上海為背景的著名作品。 1980 年代以後,海派文學出現了葉永烈、葉辛、王安憶等知名作家,而以《三重門》一舉成名的韓寒以其特立獨行的作風引發了諸多討論,被稱為韓寒現象。現如今的上海已成為眾多作家的創作搖籃,越來越多的華文作家選擇上海作為文學創作的根據地,包括陳思和、金宇澄、秦文君、趙麗宏、沙葉新、寧財神、許紀霖、徐則臣和蔡駿、落落等等知名作家。 藝術 明代以董其昌為首的松江畫派逐漸興起,並在清代主導了江南地區的畫風,出現瞭如顧昉之類的大家。 清末時,傳統書畫上,形成以吳昌碩、李叔同為代表的海上畫派,內容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同治年間,由教會開辦了中國最早的美術教育機構土山灣畫館引進了西方美術。民國建立後,隨著張大千、劉海粟、徐悲鴻、豐子愷、顏文樑等名家定居上海,逐漸成為中國美術的中心。攝影、木刻、雕塑、漫畫、連環畫等美術形式開始興起,產生了《三毛》等著名作品。 目前,上海的美術展館以上海美術館為主,輔以莫干山路 50 號、田子坊等美術創意園區。而傳統美術上,1960 年代的上海中國畫院則代表著上海國畫藝術界。1996 年後,上海雙年展成為中外美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曲藝與傳統戲劇 在十九世紀後期,文藝演出成為民眾主要的休閒娛樂形式。20 世紀初在上海、江蘇、浙江一帶逐漸出現了獨角戲,多由一人以吳語方言。在 1920 年代末期,透過吸收話劇藝術和傳統說笑藝術,在上海產生了滑稽戲,主要使用上海話和其他吳語方言。1912 年開業的大世界遊樂場後逐漸成為重要的演出場地。 而隨著蘇州的四大昆班、徽班的皮黃、京劇藝術等陸續進入上海。評彈也籍著語言與地理位置的優勢,從蘇州擴充套件到上海,並隨著商業電臺的普及,評彈藝術迅速發展,到 1930 年代,當時每天的評彈節目多達 103 檔。1920 年代以後,上海並逐漸形成了以周信芳、蓋叫天為首的海派京劇風格,並吸引了梅蘭芳等京劇大家常住上海。同一時期,浙江嵊縣(今浙江嵊州)小歌班也在上海舞臺上開始發揚越劇這一新劇種。而上海本地的傳統唱腔在融合了現代戲劇形式後,形成了上海特有的滬劇。 至 2012 年,上海主要的傳統劇團有上海京劇院、上海崑劇團、上海越劇院、上海滬劇院等,崑劇團經常赴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演出,京劇交流活動也時常舉辦,同時藉助於電視媒體,出現了《越女爭鋒》等選秀活動。上海滑稽劇團、上海人民滑稽劇團和上海青年滑稽劇團等也開始藉助於電視進行演出,尤其《老孃舅》節目自 1995 年起連演 12 年,成為上海電視上最長壽的電視節目之一。1999 年,用於雜技表演的上海馬戲城落成,並長期上演《時空之旅》節目。此外,以浦東說書、松江鑼鼓書等地區性曲藝形式透過今年來的發展和傳承,逐漸得到重視,並於 2008 年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代戲劇 19 世紀末,話劇在上海的教會學校中出現,當時主要以英語演出西方名劇的片段。1899 年上演的《官場醜史》成為有記錄的最早的一齣劇目。1907 年,《黑奴籲天錄》在蘭心大戲院公演,成為早期話劇形成的標誌。新文化運動後,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多用話劇來表達觀點。進入 1920 年代以後,開始出現了《麻雀與小孩》等歌舞劇。 1927 年成立的國立音樂院和 1950 年代陸續成立的上海人民藝術劇院、上海歌劇院和上海戲劇學院,現為上海現代戲劇的演出機構和專業培訓機構。話劇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為主體,而音樂劇和歌劇的演出則主要藉助於國際演出團隊。上海音樂廳和上海大劇院也分別進行了改造和興建,之後上演了百老匯的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貓》,以及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圖蘭朵》等。 如今的上海已成為眾多話劇、舞臺劇的背景城市。例如中文話劇大師賴聲川創作執導的《暗戀桃花源》,李逸導演的《上海灘》,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出出品的大型話劇《大哥》,帶有怪誕色彩的黑色喜劇《秀才與劊子手》等等。眾多充滿海派風情的話劇作品紛紛在包括上海大劇院、東方藝術中心、上海人民大舞臺、藝海劇院、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蘭心大戲院等在內的上海各大表演中心上演,其中亦有不少精彩的精品走出國門,在各國巡迴演出,獲得好評無數。 音樂 上海的早期音樂以傳統的江南絲竹為主,上海開埠後,西洋音樂傳入。1878 年,上海管樂協會成立管樂隊,即今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進入 1930 年代,上海流行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夜上海》、《蘇州河畔》、《夜來香》、《何日君再來》、《玫瑰玫瑰我愛你》、《如果沒有你》、《恭喜恭喜》、《明月千里寄相思》等,均創作並流行於這一時期。除流行音樂以外,鑑於當時局勢,上海的大部分音樂人也兼創作愛國歌曲,出現了《畢業歌》、《大刀進行曲》等作品。現在用作中國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也是在由知名音樂家聶耳創作於上海。 1949 年以後,上海的流行音樂以及電影原聲音樂為紅色歌曲所取代,少有新作品誕生,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 文化大革命 結束。至 1978 年,上海之春 音樂舞蹈節恢復舉行,即後來的 上海之春 國際音樂節。隨著音樂教育的恢復,上海逐漸出現了孔祥東、黃英、廖昌永等著名藝術家。為普及高雅音樂,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創立星期廣播音樂會,並持續至今。帕爾曼、小澤征爾、馬友友、柏林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等也曾在上海音樂廳、上海大劇院和東方藝術中心進行交流演出。自 2012 年 4 月起,上海首屆戶外交響音樂會 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落戶佘山附近的上海辰山植物園綠色劇場,至今每年春夏之際舉辦一屆。辰山草地廣播音樂會推崇 賞花賞樂享人生 的理念,邀請世界知名樂團參演,品質不俗。 流行音樂方面,上海本地的相關製作和樂團在 1970 年代以後開始逐漸復甦。1993 年,為鼓勵上海和中國的流行音樂的發展,上海東方廣播電臺設立專業的流行樂榜單,即東方風雲榜。而本土的流行樂也培養毛阿敏、胡彥斌等明星。一些國際流行樂壇的著名歌手和樂隊如惠特尼休斯敦、席琳狄翁、瑪麗亞凱莉、林肯公園、比吉斯、海莉薇思特拉、濱崎步、滾石樂隊、東方神起、碧昂斯、泰勒斯威夫特、約翰傳奇等都在上海舉辦過演唱會。 電影與電視劇 1895 年 8 月,上海出現了名為西洋影戲的電影。1909 年,亞細亞影戲公司成立,為中國最早的電影公司。在 1921 年至 1931 年間,上海各類電影公司攝製的故事片有 650 餘部。隨著電影業的迅速發展,阮玲玉、胡蝶、周璇、趙丹、上官雲珠、黎明暉、王人美等成了當時中國家喻戶曉的明星。大量私營電影則 1950 年代被整關閉。上海的電影業界先主要由國有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上海電影譯製廠等構成,並於 2003 年組建成上海電影集團。1949 年後諸多著名革命題材電影如《南征北戰》《紅色娘子軍》《雞毛信》等為上海電影製片廠所拍攝,而成立於 1957 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基地,創作了《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三個和尚》《寶蓮燈》等經典作品。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和海內外的電影產業進一步崛起,越來越多的中外電影包括《zhcn 變形金剛 2 zhtw 變形金剛:復仇之戰;zhhk 變形金剛:狂派再起;zhsg 變形金剛:復仇之戰;》、《太平輪》、《碟中諜 3》、《小時代》、《zhcn 諜海風雲;zhtw 上海;zhhk 諜海風雲;》、《神奇四俠 2》、《如果愛》、《面紗》、《七月與安生》、《黃金時代》、《十月圍城》和《007:大破天幕殺機》等等作品紛紛前往上海取景拍攝。 上海國際電影節(英語:Shanghai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英文簡稱為 SIFF)是中國國內第一個世界公認的國際電影節。每年 6 月在上海舉行。電影節在 1993 年首次舉辦,1994 年獲得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承認成為國際 A 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共分為 4 個主要部分,包括競賽部分金爵獎、國際電影展覽放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及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評選。2004 年增設傳媒大獎。這亦成為了上海電影與華語電影發展的一大重要成就。 電視劇方面,上海也有許多反映城市特色的知名作品。比如上海電視臺與中央電視臺合拍的《十六歲的花季》以上海多所中學為場景,反映了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中學生的生活與思想,在全國各地電視重播了十餘年。《孽債》則直指文革上山下鄉運動的餘留問題,真實地記錄了 90 年代初期上海的城市和社會面貌,同時還有滬語版本,因而在成片十餘年後重播仍然受到廣泛關注。 文化活動 上海每年定期舉辦文化活動。上海電視節創辦於 1986 年,是中國最早的國際電視節,194 年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認證分類,也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國際 A 類電影節,創辦於 1993 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在海內外也較為知名。上海旅遊節創辦於 1990 年,為每年 9 月至 10 月的文化節日,主要進行國際旅遊推廣活動。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會舉行多場畫展、音樂會、藝術展,並聘請各國藝術家登臺獻藝。每年 8 月中旬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上海書展,而上海國際音樂煙花節通常在世紀公園舉行。此外,自 2001 年起,上海時裝週於每年的 10 月份在上海市區舉辦。 建築 上海的古代建築,目前基本遺留的以明代建築為主,而且大部分為民居和私家園林。除官署、學堂、寺廟外鮮有其他型別的建築。民居大多為江南風格,磚木立帖式平房,在上海,除老城廂以外,在各郊區的鄉鎮中仍能見到較多的此類建築。上海的私家園林目前儲存較為完整的為豫園,而古代居民區儲存較為完整的有閔行七寶鎮、青浦朱家角鎮、浦東新場鎮等。 上海開埠以後,隨著租界建立和歐美文化大舉進入,一些西式別墅和洋房開始興建,上海也開始出現各種不同風格的建築,因而被譽為 萬國建築博覽會,其中尤以外灘地區的金融建築最為著名,諸如中式的中國銀行原總行大樓,如折衷主義風格的江海關,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滙豐銀行上海分行大樓等,採用美國裝飾藝術運動摩天樓風格的沙遜大廈等,現大量作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予以保護。因為人口大量增加,這個階段也產生了極富上海特色石庫門住宅,直至 1980 年代一直是上海最常見的住宅樣式。 進入 1990 年代後,上海開始廣泛進行城市建築和基礎設施改造,新建了大量商務辦公樓、大型商場、高層住宅等現代風格建築。至 2008 年,樓層超過 30 層的高樓已有 2000 多棟,其中尤以而浦東陸家嘴地區為代表,東方明珠電視塔、金茂大廈、上海環球金融中心等已成為上海地標,2014 年底完工 632 米高上海中心大廈是上海已建成最高的建築。 File 城隍廟上海南市jpg 上海城隍廟 File20090510 Shanghai Yuyuan 6569jpg 豫園聽濤閣 FileBridge at Nanxi Street over Puhuitang River Qibaojpg 七寶鎮 FileExpo 2010 China Pavilion Nighttime 2jpg2010 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 File 靜安寺上海靜安區jpg 靜安寺 FileTHE BUND SHANGHAI CHINA OCT 2012 8154501691jpg 外灘滙豐銀行大樓(左)和江海關大樓(右) FilePeace Hotel Shanghai 20191113200111jpg 外灘匯中飯店大樓(左)、沙遜大廈(中)和中國銀行大樓(右) File20090427 5361 Shanghai Oriental Pearl Towerjpg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 FileShanghai skyscrapers 5166285jpg 金茂大廈(左)、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中)和上海中心大廈(右) FileSoho Building 188097355jpeg 凌空 SOHO 旅遊 上海在租界時期遺留了眾多歐式建築,而 1990 年代起又出現了諸多現代化建築,同時,周邊郊區分佈著幾處具有江南風格的水鄉古鎮,均成為了旅遊景觀。上海於 1986 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豐富的旅遊資源吸引了各國遊客,到 2012 年,接待入境的國際旅遊者達到 800 萬人次。 上海的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上海野生動物園、上海科技館 3 處屬中國最高的 5A 級旅遊景點,另有 20 處 4A 級景區,佘山、東平、共青、海灣等 4 處國家森林公園,以及沙遜大廈、外白渡橋等 617 處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上海也是一個夜景都市。浦西的外灘夜景以及浦東陸家嘴的摩天高樓夜景相隔黃浦江而分佈,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遊客前來觀光。而南京路商圈、徐家彙商圈、新天地甚至是寶山等地區等地段也有著五光十色、十分絢麗的夜景建設。 上海每年舉辦的文化推廣活動也推動了上海旅遊業的發展,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音樂節等。每年 9 月的上海旅遊節則是展示上海和吸引遊客的一個重要舞臺和途徑。網球上海大師賽和一級方程式賽車中國站也成為一些遊客到上海旅遊的目的。2010 年 5 月至 10 月間,上海世界博覽會的參觀人數是達到了 7300 餘萬人次。 上海境內有 44 個歷史文化風貌區,12 個位於中心城區。2007 年,上海確定 144 條風貌保護道路,一類風貌保護道路有 64 條,而且永不拓寬。截至 2022 年底,上海境內有 650 座以上公園。 浦西 外灘 外灘源 滙豐銀行大樓 江海關大樓 外灘十八號 和平飯店 外白渡橋 南京路 南京東路 南京西路 上海杜莎夫人蠟像館 新天地 田子坊 泰晤士小鎮 徐家彙 上海市人民英雄紀念塔 浦東 世紀大道 東方明珠 金茂大廈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 上海中心大廈 上海科技館 世紀公園 濱江大道 上海中心大廈 正大廣場 上海野生動物園 中國館 上海迪士尼度假區 新場鎮 人物 上海主題條目索引 地理水文 上海行政區劃 上海地理 長江口 黃浦江 蘇州河 崇明島 天馬山 歷史政治 上海歷史 上海歷史年表 上海市人民政府 上海市市長列表 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 上海友好城市列表 上海領事機構列表 經濟社會 上海經濟 上海交通 上海機場 上海軌道交通 上海人口 上海人 上海外來人口問題 文化教育 海派文化 上海城市精神 上海教育 上海話 本幫菜 上海建築 上海世界博覽會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MarieClaire Bergere(白吉爾)著,王菊 等 譯 《上海史:走向現代之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梁元生 《晚清上海: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 梁元生 著,陳同 譯 《上海道臺研究 轉變社會中之聯絡人物,1843189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Bryna Goodman(顧德曼)著,宋鑽友 譯 《家鄉、城市和國家 上海的地緣網路與認同,1853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盧漢超 著,段煉 等 譯 《霓虹燈外 20 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Christian Henriot 著,張培德 等 譯 《19271937 年的上海 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章紅 等 譯 《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Frederic Wakeman Jr(魏斐德)著,芮傳明 譯 《上海歹土 戰時恐怖活動與城市犯罪,1937194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小濱正子 著,葛濤 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Emily Honig 著,盧明華 譯 《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李歐梵。上海的世界主義 張旭東。上海的意象:城市偶像批判與現代神話的消解 連玲玲。從零售革命到消費革命:以近代上海百貨公司為中心 李培德。上海城市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 以 1949 年前的上海為討論中心 外部連結 概覽 中國上海網:上海概覽 上海市地方誌辦公室 政府 上海市人民政府入口網站 上海人大 上海政協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 旅遊 上海市旅遊局網站 媒體 東方網 新民網 上海觀察 青年報 上海廣播電視臺 地圖及衛星照片 谷歌地圖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 滬 Category 東海沿海城市 Category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 滬 Category 中國沿海開放城市 Category 國家園林城市 Category 國家中心城市 滬 Category10 世紀建立的聚居地 Category 中國港灣城市 Category 華東 Category 江南
開放原始碼是一種在電腦程式出品前和開發中提供其內部程式碼的做法。 開放原始碼在網際網路上獲得廣泛使用,參加者需要大量更新電腦原始碼。開放原始碼使得生產模組、通訊管道、互動社群獲得改善 The complexity of such communication relates to Brooks law and it is also described by Eric S Raymond Brooks predicts that as your number of programmers N rises work performed scales as N but complexity and vulnerability to bugs rises as Nsquared Nsquared tracks the number of communications paths and potential code interfaces between developers code bases The Revenge of the Hackers 2000。隨後,一個新著作權、軟體授權條款、域名和消費者提供建立的,一個新詞開源軟體誕生。 開源模型概念包括同時間不同時程和方法來生產,相對而言,更加集中式的軟體設計模型,例如典型的商業軟體公司 Raymond Eric S 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ed 30 2000。一個開源軟體開發的主要原則和慣例是易貨貿易和合作的同儕生產,經由免費公開的最終產品、原始資訊、藍圖和 檔案。這逐漸應用在其它領域,例如生物技術。 歷史 開放原始碼的概念和免費分享技術資訊,在電腦誕生前存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例如食譜共享從人類文化一開始就有。開放原始碼能夠用在商業技術上的電腦和軟體。 在汽車發展的初期,二行程引擎的專利被資產家所壟斷。藉由掌握這項專利,能夠壟斷市場,或是對於競爭者提出侵權訴訟。然而,汽車製造商亨利福特在 1911 年挑戰這項專利,其結果使得這項專利變成幾乎一文不值,並形成新的關聯,催生出。 1998 年,提姆奧萊理召開了一次開放原始碼會議,包括 BSD 陣營與 Linux 社群的中堅份子都參與其中。因為自由軟體基金會提出的自由軟體(Free Software)可能與免費軟體造成混淆,在會議中,決議以提出的 Open Source 作為共通名稱。 開源軟體列表 應用軟體 三維繪圖及渲染 Blender 整合式開發環境 Eclipse Lazarus 影像處理 GIMP 影片編輯 OpenShot Kdenlive 桌面出版 Scribus 繪圖軟體 Krita LibreCAD FreeCAD 向量圖形編輯器 Inkscape 數位聲波編輯 Ardour Audacity OpenAL 純文字編輯器 Emacs Vim 電子郵件客戶端 Mozilla Thunderbird 虛擬地球 NASA World Wind 線上直播 Open Broadcaster Software 桌面搜尋 遊戲引擎 Godot 作業系統 MINIX 為 Linux 之前的作業系統。 Linux 類 Unix 作業系統家族。 Android 基於 Linux 的作業系統。 Firefox OS 基於 Linux 的作業系統。 FreeBSD 類 Unix 的作業系統。 OpenIndiana 類 Unix 作業系統家族。 ReactOS 建立在 Windows NT 架構的作業系統。 Haiku 與 BeOS 相容的作業系統。 程式語言 Perl 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PHP 適用於網路開發的程式語言。 Python 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Ruby 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Go 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Rust 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Swift 一種支援多程式設計正規化,編譯式程式語言。 Java 一種通用的程式語言。 Scratch 為初學者而設的電腦程式開發平臺。 伺服器軟體 Apache HTTP Server 一種網頁伺服器。 Drupal 內容管理系統。 Joomla 內容管理系統。 MediaWiki 執行於維基百科的 Wiki 引擎。 MongoDB 檔案導向資料庫管理系統 Moodle 課程管理系統、虛擬學習環境。 電腦硬體 Arduino 單晶片微電腦,由藝術家、設計師、業餘愛好者所使用。 開源可樂 開源可樂是一種開放可樂配方,任何人都能夠輕易地獲取它的配方並對其做出修改。開源可樂發行運動的最初目的是推廣自由和開源軟體。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葛林穆迪(Glyn Moody)著,杜默 譯:《Linux 傳奇:讓比爾蓋茨坐立難安的天才》,時報文化,2001 年,臺北,ISBN 9571333628 林納斯託瓦茲(Linus Torvalds)著,梁曉鶯 譯:《Just for FunLinux 創始人託瓦茲自傳》,經典傳訊,2001 年,ISBN 9789574761234 外部連結 開放原始碼促進會 《開源軟體文集》 臺灣中央研究院 自由軟體鑄造場 中國的 LUPA 開源社群 供參考 OSMSG 開源資訊 10 things people get wrong about open source images (10 個對於開原始碼的錯誤印象) 自由開源軟體侵權警告與因應流程 DARPA Open Catalog 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參見 開源軟體 內容開放 開放原始碼軟體列表 自由軟體 自由及開放原始碼軟體授權條款比較 開源遊戲 Category 智慧財產權
高德納(,音譯唐納德爾文克努斯,),出生於美國密爾沃基,著名計算機科學家,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榮譽退休教授。高德納教授為現代計算機科學的先驅人物,創造了演演算法分析的領域,在數個理論電腦科學的分支做出基石一般的貢獻。在計算機科學及數學領域發表了多部具廣泛影響的論文和著作。1974 年圖靈獎得主。 高德納所寫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是電腦科學界最受高度敬重的參考書籍之一。他也是排版軟體和字型設計系統 Metafont 的發明人。此外,他還曾提出文學程式設計的概念,並創造了 WEB 與 CWEB 軟體,作為文學程式設計開發工具。 名稱 高德納的英文名直譯為唐納德爾文克努斯(Knuth 發音為 ),「高德納」這個中文名字是 1977 年他訪 問中國之前所取的,命名者是儲楓(姚期智的夫人,電腦科學家,2004 年至 2011 年在香港城市大學電腦科學系擔任系主任 )。 簡歷 早年 高德納出生於於美國威斯康辛州密西根湖邊的密爾瓦基。密爾瓦基是一個山靈水秀、人才輩出的地方,諾貝爾獎得主司馬賀(H A Simon)也是在這裡出生的。他父親 Ervin Henry Knuth 是德裔美國人,母親是 Louise Marie Bohning。父親有研究生學歷,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星期天在教堂演奏風琴,在自家地下室經營一個小印刷廠,並在高德納就讀的 Milwaukee Lutheran High School 中學教簿記。 中學時期 高德納在中學時期就已經展現出學術天分,初中二年級,當地的 Ziegler 糖果公司為了促銷其稱為 Giant Bar 的一種棒棒糖,在學校中辦了一個比賽,看誰能用 Zieglers Giant Bar 中的字母排列組合出最多的單詞。高德納假裝胃疼,在家裡待了兩個星期,利用一部大字典,得出了 4500 個單詞,而裁判只掌握了約 2500 多個單詞,他的班級贏得冠軍,獲得一臺電視機和每人一塊 Giant Bar,而他本人則贏得一副雪撬。 大學時期 1956 年,高德納以各科平均 975 分的創記錄的高分從中學畢業。由於高德納對物理和音樂都很有興趣,他曾猶豫大學要唸物理還是音樂,後來他決定念物理,進入俄亥俄州克利夫蘭的凱斯理工學院(現在併入凱斯西儲大學)攻讀物理。在此時期,他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大型電腦 IBM 650,他讀過了電腦的手冊後,認為自己可以幫 IBM 650 寫出更好的編譯程式,便動手開始做。 1959 年,高德納成了第一屆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Review 期刊的編輯,該期刊是當時最好的工程科學期刊,獲得了國家獎。高德納從主修物理改成主修數學。1960 年,高德納從凱斯理工學院畢業時,由於他的傑出表現,同時獲得學士與碩士學位。 博士生研究時期 1960 年,高德納進入加州理工學院研究所,研究所二年級時,為私人公司寫編譯器,賺得 5000 元美金。1962 年 1 月 AddisonWesley 公司的顧問理查瓦嘎(Richard Varga)請他出版一本有關編譯器的書籍。1963 年,高德納獲得加州理工學院數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是數學家。 學術成就 高德納畢業之後留在加州理工學院任教,並在數學與計算機程式設計領域取得多項成就。 1966 年,當高德納的著作已經長達 3000 多頁時,他與出版商商定,編纂一部系統地介紹計算機程式設計的鉅著《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截至 2018 年 12 月,該書已經出版了 4 卷,並對計算機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德納本人預計第 5 卷將會在 2025 年完稿。《科學美國人》雜誌曾將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狄拉克的《量子力學原理》、理查費曼的《量子電動力學》等書並列為 20 世紀最重要的 12 本物理科學類專論書之一。 1968 年,高德納拒絕了美國國家安全域性的工作邀請,受聘成為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直到退休,其間 19721973 年曾經在奧斯陸大學當客座教授。和他的一個學生開發了克努斯 莫里斯 普拉特演算法,該法則使計算機在文章中搜索一串字元的過程更加連貫。他在擔任該職務期間開發了排版軟體,成為今天大多數科技書籍使用的排版程式。除此之外高德納還在計算機領域作出了多項貢獻,例如 LR 解析理論(LR parsing theory)、克努斯 莫里斯 普拉特模式(KnuthMorisPratt pattern)等。 1979 年卡特總統頒與國家科學獎。1996 年 11 月榮獲京都獎。 個人生活 婚姻 高德納與妻子高精蘭(Jill)定居於斯坦福大學校園內,育有一兒高小強(取名 John)和一女高小珍(取名 Jennifer)。 性格 很多人都認為高德納非常有趣。他會獎勵每一個找出他的著作中任何錯誤的人,就能得到 256 美元,因為 256 美分剛好是十六進位制的一美元 ;另外,對於每個 有價值的建議,他設立了 032 美元的獎金。高德納可以算是一名標準的駭客,他最喜歡的軟體是 Emacs,並曾向其作者理查史託曼提交 zhhans 修補補丁;zhhant 修改提案。 與大多數傳統駭客一樣,高德納酷愛音樂。高中的時候,Knuth 興趣所在並非數學,而是音樂,尤其是聽音樂和作曲。他一度還曾考慮報考音樂專業。他在他的書房中放了一個特別定製的 84 管的管風琴。除此之外他也會吹薩克斯風和大號。 高德納的作品《歌曲的計算複雜度》(The Complexity of Songs)曾兩度刊印在計算機協會期刊上。 重刊印 著作 高德納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計劃出版 7 卷,該書自第 3 卷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版以來,一直沒有下一卷的進展。因此他自 1990 年起就停止使用電子郵件(高德納自 1975 年就開始使用電子郵件)以專心撰寫餘下的 4 卷。 在計算機科學以外,高德納亦著有論述基督教信仰的書籍,如《316 Bible Texts Illuminated》(1991 年,ISBN 0895792524),以及《Things A Computer Scientist Rarely Talks About》(2001 年,ISBN 157586326X),這些被視為計算機科學家少有的作品。 榮譽 1971 年獲首屆美國計算機協會 Grace Murray Hopper 獎 1973 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1974 年獲 ACM 協會圖靈獎 1975 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同年榮獲美國數學協會 Lester R Ford 獎 1979 年獲卡特總統頒發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1981 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 1982 年獲計算機先鋒獎(Computer Pioneer Award) 1982 年成為 1986 年榮獲美國數學學會 Steele Award 1988 年獲富蘭克林獎章 1994 年獲瑞典科學院 Adelskold 獎 1995 年獲 IEEE 馮諾伊曼獎 1996 年獲 Inamori 基金會京都先進技術獎 參見 舞蹈鏈 克努斯 莫里斯 普拉特演算法 高德納獎 高德納箭號表示法 編譯器遞迴測試 《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Category 美國計算機科學家 Category 美國數學家 Category 圖靈獎獲得者 Category 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Category 凱斯西儲大學校友 Category 加州理工學院校友 Category 組合學家 Category 計算機科學教育家 Category 美國國家科學獎獲獎者 CategoryIEEE 約翰馮諾依曼獎獲得者 Category 京都獎獲得者 Category 富蘭克林獎章獲得者 Category 古根海姆學者 Category 密爾沃基人 Category 巴勒斯公司人物 Category 康考迪亞大學榮譽博士 Category 牛津大學計算機系教師
中國,傳統觀念指位於天下正中的國家。原指包括河南省及附近的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辭海》釋 中原: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到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地區為中原者。。歷代王朝政權透過與周邊各政權的交流與徵戰,中國的疆域版圖幾經擴張與縮減,目前擴及黑龍江流域、塞北、西域、青藏高原及南海諸島等地。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夏是人類的文明搖籃之一。 新石器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聚落組織 Li Liu,《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劍橋大學出版社:劍橋,2004,ISBN 0521811848(英文);公元前 27 世紀左右出現方國,方國制度以共主為首;前 20 世紀開始,古代中國進入世襲的封建階段;公元前 2 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兩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運作,此後經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統一與分裂交替進行。直到 1911 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中華民國,中國的政體從君主制轉為共和制。1945 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1949 年 10 月 1 日,由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則在該年底撤退至臺灣,形成兩岸分治的現狀。在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曾長期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 1971 年聯合國大會 2758 號決議透過後,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 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其週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更替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 年。自明清以來,由於保守的對外政策,實行海禁,以及受重農抑商思想和對於工業的輕視,中國工業化程度發展較慢。而西方國家在 19 世紀工業革命後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國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優勢,而同時期的西方由於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工業為基礎的經濟也快速發展,致使中國經濟落後於西方。1978 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約翰普倫德。中國以空前方式影響世界經濟 20151224。 中國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鑑、融合的結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中國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作為其主體的漢文化對日本、朝鮮和東南亞有深遠影響,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國傳統藝術形式有國樂、相聲、戲曲、書法、國畫、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傳統娛樂活動有象棋、圍棋、麻將、中國武術等。茶、酒、菜和筷子等為中國的特色飲食文化,春節(陰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等為中國傳統節日。中國傳統上是一個儒學國家,以夏曆為曆法,以五倫為道德準則。春秋時期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開始辦私塾培養人才,漢朝時採用察舉推選政府官員,隋朝起實行科舉在平民中選拔人才。此外,中國歷朝歷代都設有史官,因此儲存有十分詳盡的歷史資料,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鑑》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也有豐厚的成就。 名稱 「中國」一詞目前最早見於公元前 11 世紀商周之際,此前則難以考證。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 四方風、西或(西面的國家)、東或(東面的國家) 等詞彙,殷人則自稱 中商 張興照。甲骨文所見殷人空間觀念 J 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17 19 48。西周初年的何尊中周成王提到 餘其宅茲中國,意為 我要到中國(殷商故地)去定居;銘文中的 國 字正寫作 或,這反映出其 中國 一詞可能是從殷人那裡繼承過來的。《尚書梓材》: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懌先後迷民,用懌先王受命(公元前 1042 年,周公旦語衛康叔),這個「中國」指的是 居天下之中 的邦國(「國」作「國家」解商原是夏朝統治下的一個諸侯國,後來取代夏朝而成為 天下共主。商朝之時,被稱為 邑 的城垣有了很大的發展,邑 形成了不同血緣氏族部落成員雜居的古代都市。當時已出現 中商、大商邑 的稱謂,而對周圍各族則稱之為 方。最遲從周初開始,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華夏地區開始被稱做 中國。); 商、周的華夏人認為,在天子居住的都城以外,依次有侯、甸、採、衛等衛戍;再之外則為蠻、夷、戎、狄,居天地之偏,稱為四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學術年刊》第 31 期第 27 頁劉芃,2003,《中國考試史文獻整合》,高等敎育出版社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2009,《歷史地理》第 4 輯,第 42 頁,上海人民出版社。最早的實物資料是何尊上的銘文(公元前 1038 年,周成王語何),原文為「隹珷王既克大邑商,𠟭廷告於天,曰:餘𠀠宅𢆶中或,自之辥民」,釋讀為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這個「中或(中國)」指的是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此處「國」作「地域」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主要指諸夏列邦之全體秦統一前「中國」主要指諸夏列邦之全體,並包括其所活動之全部領域。載於《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灣,商務出版,1995 年,第 448-449 頁。另參: 《毛詩正義》註《詩經》:「中國之文,與四方相對,故知中國謂京師,四方謂諸夏。若以中國對四夷,則諸夏亦為中國。言各有對,故不同也。」 《左傳莊公三十一年》:「六月,齊侯來獻戎捷,非禮也,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於王,王以警於夷,中國則否,諸侯不相遺俘。」 《左傳閔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於齊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詩》雲,『豈不懷歸,畏此簡書』。簡書,同惡相恤之謂也,請救邢以從簡書,齊人救邢。」 《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執宋公以伐宋。孰執之?楚子執之。曷為不言楚子執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也。」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陽樊不服,圍之,蒼葛呼曰,德以柔中國,刑以威四夷。」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君子謂(晉)文公其能刑矣。三罪而民服,《詩》雲:『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不失賞刑之謂也。」 《周禮秋官司寇》:「凡害人者,置之圜土而施職事焉,以明刑恥之。其能改者,反於中國,不齒三年。」 《論語八佾》:「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論語子路》:「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穀梁傳宣公十五年》:「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滅國有三術,中國謹日,卑國月,夷狄不日。」 《穀梁傳昭公十一年》:「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於申。何為名之也?夷狄之君誘中國之君而殺之,故謹而名之也。」 《左傳襄公十四年》:「戎子駒支(羌戎之首領)曰:『(晉)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嶽(堯近臣)之裔胄也 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遂侵蔡襲沈 鄭於是不敢南面,楚失華夏,則析公之為也。」 《左傳昭公九年》:「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允姓)以來,使偪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 《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有鸛鵒來巢。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左傳定公十年》:「孔子曰『裔夷之俘,以兵亂之,非齊君所以命諸侯也,裔不謀夏,夷不亂華。』」 。 漢代延續了先秦時期的天下觀念《史記天官書》:「自初生民以來 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為十有二州 及秦併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 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 《史記五帝本紀》:「鄭玄曰:猾夏,侵亂中國也。」 《史記武帝本紀》:「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漢書溝洫志》:「中國川原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為宗。」 《漢書武帝紀》:「今中國一統而北邊未安,朕甚悼之」 《鹽鐵論卷一》:「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並且出現了中外之分、敵我區隔這樣與現代相似的用法《史記天官書》描述徵西吉兆時「常在東方其赤中國勝其西而赤外國利。 無兵於外而赤兵起。其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 《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國居 ,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王莽篡位,貶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與中國遂絕」 《史記匈奴列傳》:「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魏、晉、宋、齊、梁、陳皆稱呼自己為中國,而以吳、蜀、北朝為「賊」、「虜」、「偽」等。北朝及隋唐亦自稱中國《三國志魏書鮑勛傳》:帝欲徵吳,群臣大議,勛面諫曰:今又勞兵襲遠,日費千金,中國虛耗,令黠虜玩威,臣竊以為不可。 《三國志魏書高堂隆傳》:今吳、蜀二賊 乃據險乘流,跨有士眾,僭號稱帝,欲與中國爭衡。 《晉書列傳第二十六》:吳之先祖,起自荊、楚 劉備震懼,亦逃巴、岷 東西唱和,互相扇動,距捍中國。自謂三分鼎足之勢,可與泰山共相終始也。 《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夫餘國 會同揖讓之儀有似中國。、倭人 自謂太伯之後,又言上古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吐延 號曰項羽。嘗慷慨謂其下曰:大丈夫生不在中國,當高光之世,與韓、彭、吳、鄧並驅中原,定天下雌雄 獨不愧於心乎!大秦國一名犁鞬 一如中州。其人長大,貌類中國人而胡服 自孫權以來,不朝中國。、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 世世自相君臣,不稟中國正朔。 《晉書志第十八》:武帝太康三年平吳後,江南童謠曰:局縮肉,數橫目,中國當敗吳當復。 《晉書列傳第二十八》:時中國亡官失守之士避亂來者,多居顯位,駕御吳人,吳人頗怨。 《宋書列傳第八》:初,荒人去來,言脩之勸誘(拓跋)燾侵(宋)邊,並教燾以中國禮制,(宋)太祖甚疑責之。 《宋書列傳第十九》:(魏使)孝伯曰:鄰國之君,何為不稱詔於鄰國之臣?暢曰君之此稱,尚不可聞於中華、孝伯曰:周公握髮吐哺,二王何獨貴遠?暢曰握髮吐飡,本施中國耳。 《宋書列傳第三十四》:爽等請曰:奴與南有仇虜群下於其主稱奴,猶中國稱臣也。 《宋書列傳第三十七》:元景詰之曰: 順附者存拯,從惡者誅滅,欲知王師正如此爾。(虜兵)皆曰: 非敢背中國也。諸將欲盡殺之,元景以為不可。 《宋書列傳第五十五》:(太祖)詔曰:河南(指北魏)、中國多故,湮沒非所,遺黎荼炭,每用矜懷。獫狁侏張,侵暴中國,使長安為豺狼之墟(柔然)歲時遣使詣京師,與中國亢禮。 《齊書列傳第三十八》:小馮為宏皇后,生偽太子詢 偽徵北將軍 渾守桑乾,宏 在桑乾西北。渾非宏任用中國人。、是年,王肅為虜制官品百司,皆如中國。、史臣曰:齊、虜分,江南為國歷三代矣。華夏分崩,舊京幅裂,觀釁阻兵,事興東晉 號令不明,固中國之所短也。 《齊書列傳第三十九》:母夢人以金席藉之,光色奇麗。中國謂紫磨金,夷人謂之楊邁。、扶南王姓僑陳如 遣商貨至廣州。天竺道人那伽仙附載欲歸國 間道得達扶南,具說中國有聖主受命(王陳如上表)曰:天竺道人釋那伽仙於廣州因附臣舶欲來扶南 具陳其從中國來此,仰序陛下聖德仁冶,詳議風化。、扶南 多檳榔,鳥獸如中國。 《梁書本紀第五》:徐陵於鄴奉表曰: 自無妄(侯景)興暴,皇祚浸微,封犬希脩蛇,行災中國。 《梁書列傳第四十八》:晉代通中國者蓋鮮 自梁革運,其奉正朔,脩貢職,航海歲至,踰於前代矣。、(百越王)乃於夢中來至中國,拜覲天子。、婆利國,在廣州東南海中洲上 土氣暑熱,如中國之盛夏。、朝鮮以東馬韓、辰韓之屬,世通中國 謂邑曰簷魯,如中國之言郡縣也 其言語名物有似中國人。、滑國者,車師之別種也 自魏、晉以來,不通中國。 《梁書附錄序》: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並起,佛最晚出,為中國之患,而在梁為尤甚。 《陳書本紀第一》:皇運不造,書契未聞,中國其亡,兵兇總至 皇運已殆,何殊贅旒,中國搖然,非徒如線 二後英聖,相仍在天,六夷貪狡,爭侵中國。 《陳書本紀第四》:世祖文皇帝克嗣洪基,光宣寶業,惠養中國,綏寧外荒。《隋書第三十六卷》:「突厥嘗與中國交市,有明珠一篋,價值八百萬,幽州總管陰壽白後市之。」 《貞觀政要卷九論安邊三九》:「匈奴世寇中國 涼州都督李大亮以為於事無益,徒費中國,上疏曰:「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於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國以信,馭夷狄以權。故《春秋》雲:『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自陛下君臨區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強,九州殷富,四夷自服 以中國之租賦,供積惡之兇虜,其眾益多,非中國之利也。」 《舊唐書太宗》「丁亥,上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 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徵,欲為中國報子弟之仇。」 韓愈《上佛骨表》:「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漢時傳入中國,上古未嘗有也。」 。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政權自稱中國,其他政權大多受封、朝貢《新五代史》記載:南漢皇帝劉龑「自言家本鹹秦,恥王蠻夷,呼唐天子(李存勖)為洛州刺史」《南唐書卷十三劉潘李嚴張龔列傳第十》:「燕之南,越之北,日月所生,是為中國。」《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也未稱南唐為 中國,謂南唐 嘗遣使私賂北戎(指契丹),俾為中國之患,自固偷安之計。周世宗賜其將佐書也稱南唐 必若自淮以南,畫江為界,盡歸中國,猶是遠圖。這些文獻均以五代為 中國,未見稱南唐為 中國 之記載。《新五代史》稱 吳越錢鏐使者常泛海以至中國,又說 錢氏兼有兩浙幾百年,常貢奉中國不絕,將錢鏐所建吳越政權劃到了 中國 之外。當時,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政權自稱 中國。宋代時,歐陽修將十國政權列為世家,彭汝礪視五代十國是分裂的中國《上哲宗論太平百年所當戒懼》:「太宗之治幾於成、康。至高宗孱弱,武后專制,明皇之興 ,又不克終,唐日微矣。下至五代,中國分裂為六七。」。在遼宋和金宋的南北對峙時期,「中國」一詞的政治意義再次凸顯:遼與北宋、金 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古代「中國」是否為專有名詞存在爭議。中華辭海,第 3 卷 ,第 2393 頁,印刷工業出版社,2001,古代 中國 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 中國 不等於今天 中國 的範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 中國 作為正式國名。 龍脈文化 ,第 68 頁,宋乃秋,Beijing Book Co Inc,20081001, 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 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嚴格地說,古代 中國 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 中國 作為正式國名。然而清代前已陸續有各朝代於其國家律法、對外條約和外交事務中,以「中國」一詞行文或發言自稱。 對外官方交往中,已知最早使用「中國」的是西漢,比如漢使陸賈對南越王趙佗說:「中國之人以億計,地方萬裡,居天下之膏腴,人眾車轝,萬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唐太宗賜薛延陀國書有:中國禮義,未始滅人國,以頡利暴殘,伐而取之,非貪其地與人也。 元世祖賜高麗國書有:中國之姓雖更,外邦之貴不闕。 給日本國書有: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 明太祖賜日本國書有:朕本中國之舊家,恥前王辱,興師振旅,掃蕩胡番。 萬曆皇帝給豐臣秀吉的詔書稱:諮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 清朝自入主中原以來即以中國自稱。1689 年,清朝與俄國簽訂的《尼布楚條約》中,將 中國 譯成拉丁文,作為現代國家概念的名稱使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簽訂《南京條約》,這是漢文的 中國 首次在條約中作為現代國家概念使用。1909 年,受到西方國際法的衝擊,清朝頒佈中國第一部成文國籍法,明確地以現代法律形式自稱為「中國」,首次在法律上賦予了現代國籍法和「中國國籍」的意義。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通稱「中國」,從此 中國 成為國際法現代主權國家正式名稱《重塑中華:近代中國「中華民族」觀念研究》黃興濤 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7 年 7 月 10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通稱 中國。 中國 的同(近)義詞有 華、夏、中華、神州、中土、唐山 等華、夏二字的並稱最早出現在《尚書》,《尚書武成》:「(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惟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說文文部》:華,榮。 夏,中國之人。唐孔穎達解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梵文對中國的稱呼為 Cina,其語源來自中國史上第一個統一帝國「秦」,意思為「秦地」;希伯來文為 Sininm,粟特文為 Cynstn,拉丁文為 Thin,希臘文為 Sinai、Tzinitza,阿拉伯文為 Cyn、Sin、Thin,漢譯真丹、震旦、脂那等。南宋以後,義大利語為 Kathay、法語為 Cathay,即漢語契丹,明以後為 Cina、Chine,惟俄語仍稱契丹。英文對中國的稱呼為 China,古日語對中國的稱呼有諸越、伽羅、唐土、西土、吳國等。 歷史 上古史 中國歷史如果從文字出現的商朝算起約有三千五百年(信史)但賈湖文化遺址內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質的契刻符號距今八千到九千年;從經過二重證據法證明的夏朝算起約有四千二百年;從三皇五帝的傳說時代算起約有四千六百年;從盤古、伏羲、女媧等不確定的神話時代算起約有五千年(意義上的長度);從標誌著人類文明萌芽的新石器時代磁山文化算起約有一萬年;從人類開始脫離原始生活的舊石器時代藍田猿人文化(非智人)算起約有八十萬年的歷史。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有藍田人文化、元謀人文化、巫山人以及鄖縣人文化等,中期則以北方的北京人和南方的長陽人、觀音洞文化為代表,晚期有山頂洞人、柳江人、資陽人等《舊石器時代考古》 王幼平。文物出版社2000 年 11 月。中國北京isbn7501012180。中石器時代有下川文化等。新石器時代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張之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頁 154167,ISBN 7305002593。 中國傳說時代是指在文字記載出現之前,依靠世代口耳相傳所描述的遠古歷史時代,是中國地區古代傳說和神話的一部份。中國神話中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描述了世界與人類起源。中國傳說時代,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八卦文字,神農開創農業及醫藥,燧人發明鑽燧取火,此即三皇。三皇之後的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傳說黃帝原系炎帝部落的一個分支的領袖,強大之後在阪泉之戰中擊敗炎帝,成為新部落聯盟首領,之後又與東南方的蚩尤部落發生衝突,在涿鹿之戰中徹底擊敗對手,樹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後來黃帝的孫子顓頊和玄孫帝嚳繼續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帝嚳的兒子堯繼位,創立禪讓制,傳位給舜。在舜時期,黃河洪水氾濫,鯀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洪水更厲害了,鯀被處決,他的兒子禹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因此受舜禪讓繼帝位。 中世史 古代中國經歷朝代更迭不下數次,統一與分裂交替發生,其中統一的時期有秦漢、西晉、隋唐、北宋(區域性統一)、元代、明代、清代等,分裂時期有春秋戰國、三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南北朝、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等。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第一個世襲朝代夏朝。四百餘年後湯推翻夏,建立商朝,是目前透過考古確認的第一個中原王朝。約前 1046 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周經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三代的治理,建立完備的禮治社會,成王、康王在位期間後被稱為成康之治。前 841 年的國人暴動成為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此後周朝開始衰退。前 771 年西周滅亡,東周建立,中原進入諸侯爭霸春秋、戰國時代。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建立秦朝,統一中國。從此中國結束分封體系,開始中央集權的君主統治時代。前二零七年秦朝滅亡,在隨後的楚漢戰爭中,劉邦打敗項羽於前 202 年建立漢朝,西漢經歷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之治,中國的國勢來到第一個輝煌的高峰,與西方的羅馬帝國同時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帝國。經歷王莽短暫的新朝後,劉秀於公元 25 年建立東漢。東漢末年,中國又進入分裂戰亂的三國時期。280 年司馬炎重新統一,建立晉朝(西晉)。此後不久胡人入侵,在北方先後建立十六國的割據政權,與南方的東晉並存。420 年東晉滅亡後,由劉裕建立南朝宋,北方則由北魏於 439 年統一,中國進入長達 170 餘年的南北朝對立局面。 581 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 年滅陳後,重新統一中國,結束逾 270 年的分裂局面。618 年隋末農民戰爭中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其子唐太宗李世民勵精圖治將唐朝帶入全盛時期,史稱 貞觀之治。之後唐朝經歷唐高宗及武則天長達五十六年的統治,並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開元盛世」達至鼎盛。其後 755 年發生安史之亂後國勢漸衰,藩鎮割據形成,唐朝於 907 年滅亡。華夏民族經歷過唐朝以後,國威遠播,也自稱或被稱為唐人。唐朝滅亡之後,中國進入分裂動亂的五代十國割據時期,後晉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中原失去北方燕山長城的屏障。960 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北宋統一戰爭結束逾二百年的藩鎮割據,中國區域性統一,但宋朝因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及河西走廊,一直先後受到契丹 遼、西夏、金和蒙古的威脅,宋朝由北宋時的守勢,轉為南宋的割地求和,1141 年後南宋與金南北對峙。最終於 1271 年,蒙古人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76 年元朝併南宋,開啟了 大中國 時代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談蒙元帝國,東方早報,20140731,奠定今中國版圖。 1368 年,朱元璋率軍攻克元大都建立明朝。明朝在永樂帝時進入永樂盛世,期間鄭和下西洋,明朝國力達至鼎盛,1449 年發生土木之變,明朝轉趨守勢,改以修築明長城以對抗蒙古諸部的威脅,北虜南倭的問題長期不能解決,與此同時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等歐洲國家逐漸崛起,並開始向外擴張,外國勢力開始進入中國,並爆發戰爭與衝突,葡萄牙在澳門建立根據地,最終明朝於 1644 年被李自成所滅。同年清兵入關,建立清朝。明朝遺臣在南方建立南明,但很快被清朝所滅。鄭成功在臺灣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者,明鄭觸角擴及大員,荷屬福爾摩沙解體。1683 年清朝滅明鄭,把原明鄭領地納入中國版圖,統一全國。1689 年在黑龍江與沙俄交戰,其後簽訂尼布楚條約,首度確立現代邊界。之後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三朝皇帝開創康乾盛世。 近世史 1840 年,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標誌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9 年。此後清政府在多場對外戰爭中戰敗,被迫同列強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賠償鉅額白銀,並割讓香港給英國,承認澳門歸屬葡萄牙,割讓臺澎給日本,以及割讓東北、西北大片領土給沙俄。而中國內部也發生民變,其中太平軍在 1851 至 1872 年間,攻克過城市六百餘座《曾文正公全集》奏稿二十 1864 年 7 月 26 日《金陵克復全股悍賊盡數殲滅折》。清政府曾開展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運動試圖自救。 1911 年 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首義於武漢武昌爆發,隨後革命迅速蔓延,眾多省份宣佈獨立。1912 年 1 月 1 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宣告成立。1912 年 2 月 12 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下詔退位,至此,中國長達 2132 年的君主專制正式結束。建國初期,中華民國政府由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掌權,史稱北洋政府。1919 年,北洋政府在一戰後的巴黎和會上未能捍衛國家利益引發五四運動。1919 年 10 月 10 日,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1921 年 7 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4 年,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開始合作,1926 年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 年,國民黨清黨,中共開始進行 工農武裝割據。1928 年,國民政府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統一,但旋即又陷入與中共、軍閥和日本帝國的衝突之中。1937 年 7 月 7 日,盧溝橋事變發生,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首都南京淪陷後,國民政府被迫西遷重慶。1945 年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管臺灣與澎湖,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後,由於國共兩黨在政治民主化、軍隊國家化問題上分歧嚴重,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 年,國民大會透過《中華民國憲法》,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並開始行憲,中國國民黨總裁蔣中正於翌年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總統。中國共產黨及部分民主黨派拒絕承認該憲法和政府改組,國共內戰仍然持續。1949 年底,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失去對中國大陸的控制,遷至臺北,形成兩岸分治的局面。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第一代最高領導人毛澤東的領導下,建國初期進行了鎮壓反革命、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等三大運動,並透過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全國範圍內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然而,自 195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末的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連串激烈的政治運動,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文化造成了嚴重傷害。不過,在建國的前三十年間,中國大陸在蘇聯的大力幫助下仍初步建立了現代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體系,實現了兩彈一星等科技成果。1971 年 10 月 25 日,聯合國決議 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五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改革開放,鄧小平成為第二代最高領導人,隨後中國大陸逐步建立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的經濟制度,並透過大規模體制改革逐步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1989 年,六四事件使中國大陸受到西方國家全面的經濟封鎖和武器禁運,陳雲等保守派領導人趁機質疑反對改革開放政策。但 1992 年,鄧小平南巡後中國重新開始經濟改革,並正式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歸;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門回歸。2008 年,中國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九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9 年,中國超過德國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10 年,國民生產總值超過日本升至世界第二,同年,中國舉辦上海世博會。2022 年,中國舉辦了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當前,中國的綜合國力已處於世界前列。 地理 疆域 中國疆域自遠古以來不斷演進變化,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歷程。大約在距今七千年到一萬年以前,華夏部族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廣義中原地域,而周邊則分佈著東夷、百越、楚、西戎等先秦部族。夏、商、周以後王朝的疆域逐漸擴大至長江流域。秦朝把疆域擴張到珠江流域,統一漢地九州,奠定了中國核心地帶的基礎。兩漢和西晉時期,中國王朝擴張至西域。唐朝由於文明昌盛、多國自降或來貢,使得版圖向西和向北擴充套件,最遠到達中亞、外興安嶺地帶。經歷五代十國的戰亂,北宋的疆域已經大大縮小,失去燕雲十六州及河西走廊。元朝時,中國第一次完全被外族統治,蒙古帝國統治疆域包括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其疆土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時期,而後明朝中葉時的疆界又被蒙古壓至明長城一帶。清朝初期,中國疆域再次擴張,並控制了今蒙古國、新疆和西藏等地,但後來在清末政府積弱不振且屢受外國侵略的影響之下,失去了大片領土。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疆域數度變更,後期由於外蒙古獨立,中國版圖北面凹陷,變成現在的形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從 2014 年,開始在南海大規模填海造島,拓展海洋疆域臺高官:習近平對南海填海造島有全盤戰略規劃。大公報20141016。 地形 喜馬拉雅構造期,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撞擊,青藏高原隆起,形成了中國的地貌。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成階梯狀分佈:西南部是 世界屋脊,全球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地勢最高,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為第一階梯;以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為界,向東向北下降為一系列高原和盆地,平均海拔 1000~2000 米為第二階梯;在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一線以東多為平原和丘陵,為第三階梯。再向東為中國大陸架淺海區,也就是第四級階梯,水深大都不足 200 米。 中國山區廣闊,山地、高原和丘陵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中國地理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之說,依次為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另有大地形區東南丘陵。長江和黃河是中國最長的兩條河流,其他主要河流有黑龍江、珠江、淮河等。塔里木河是中國最長的內流河。 物產 中國地大物博,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中國水能資源居世界第一位,海洋資源開發潛力巨大,礦產資源數量豐富,品種齊全,其中在中國東北和山西有大量煤而江西省的鎢藏量是世界第一,此外鐵、銅和稀土等礦產也很多,除此之外,中國也有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中國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幾乎擁有北半球所有植被的型別中國網。中國自然資源概況 。 氣候 中國氣候在歷史上分為「暖期」和「冷期」。在仰韶文化至河南安陽殷墟時代的二千年間,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 2左右。此後,年平均溫度有 2~3的擺動。其中,寒冷時期出現在公元前 1000 年、公元 400 年、公元 1200 年和公元 1700 年左右,而漢唐兩代則是比較溫暖的時代。氣候的變異會導致乾旱、澇害及蝗禍等自然災害。災害如果是嚴重並對國民生計帶來持續影響,更有機會引發大規模農民起義,最終導致政權崩潰,外族亦會乘機入侵。 由於中國南北方向跨緯度較大,達四十九度,冬季南北氣溫差別很大,最冷月均溫攝氏零度等溫線大致沿秦嶺 淮河一線分佈;漠河鎮與海口市的一月平均氣溫相差接近攝氏五十度。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區外,各地七月平均氣溫大多在攝氏二十度以上。中國冬季氣溫最低的地方在黑龍江的漠河鎮,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負三十點六度,極端最低氣溫攝氏負五十二點三度;氣溫最高的地方在西沙群島附近,一月平均氣溫為攝氏二十二點九度。中國夏季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吐魯番,七月平均氣溫為攝氏三十三度,極端最高氣溫攝氏四十九點六度。 政治 政治制度 原始社會以氏族部落構成,後來逐漸出現社稷政權。堯、舜、禹時代採用禪讓制繼承統治權。禹的兒子啟建立的夏朝,是中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後被商推翻,商又被周推翻。夏商周都採用分封制,諸侯貴族的權力很大。周王朝喪失統治權以後,中國進入了諸侯混戰的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為了圖存自強,先後進行了政治和經濟的改革,中國史書稱之為 變法。其中,管仲、子產是法制的先驅。戰國時期又有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韓國申不害變法,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國鄒忌變法,燕國樂毅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這些變法運動打擊了貴族世襲勢力,實行 軍功授爵 和 唯才是舉,而商鞅變法是各國變法中最徹底的,為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前 221 年,嬴政統一中國建立秦朝,開創和奠定了 君主專制加中央集權 的政體,影響了中國整整二千多年譚嗣同《仁學》:「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自秦以後,中國主要採用宗法制、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各個朝代又有較多差別,如西漢的中央集權在很多時候並不是主流)。通常的情況是一個王朝在建立的初期可以勵精圖治,國家處於上升階段。之後開始守成,社會矛盾逐漸積累。在王朝的末期,國家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最終透過大規模的戰爭結束舊王朝,建立異姓的新王朝。或者是大規模的外族入侵,導致舊王朝的覆滅。古代中國的政治是人治與維護君主權力的所謂 法治 並行。宗法制和政府中央集權強化統一的國家觀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描述國家在統一和分裂的狀態間不斷迴圈的歷史。 1840 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有識之士渴望改革中國千來以來的陳舊制度。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共和制的中華民國。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嚴重對立導致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大陸地區的控制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978 年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經濟改革,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併成功的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中華民國亦在 1990 年代先後實施解嚴、解除黨禁報禁、實施總統直選等民主化改革,急速轉型為多黨制的自由民主政權。 行政區劃 中國區劃可以追溯到夏朝。《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到了商、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各地由諸侯國統治。自秦朝至清朝,中國的地方行政區劃制度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州、郡時代,隋唐五代宋遼金時期,道、路時代,元明清時期,行省時代譚其驤:《歷代行政區劃略說》,《中國古代文化史講座》(中國傳統文化經要叢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6 ISBN 7563339388。在中國歷史上,很多城市都曾經成為過中國的首都。公眾認知度最高的 四大古都 是西安、南京、洛陽、北京,此外與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則並稱為 九大古都 郭天祥。中國的古都與大古都 J 廣西社會科學,20049。 軍事 中國軍事歷史悠久,歷史上不斷有民變和起義,中原民族和周邊的少數民族也有不斷的衝突。中國曆次王朝的更替大都是以大規模戰爭導致的,如商湯伐桀的鳴條之戰、周武王伐商紂王的牧野之戰、項羽伐秦的鉅鹿之戰、劉秀打敗新莽建東漢的昆陽之戰等。商王朝在滅亡時尚擁有 30 萬正規軍和數以十萬計的奴隸作戰部隊。 戰國時,中國陸軍人數更是高達三百至四百萬人,佔當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中國歷史上的數次統一也是透過戰爭實現的,如秦滅六國之戰、唐朝統一戰爭、北宋統一戰爭等。中國的軍事思想在先秦時期次數頻繁、規模巨大的戰爭實踐中逐漸形成。在先秦約三百年的時間裡,記載有八百餘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及武力衝突張明《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青蘋果資料中心出品。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之一, 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 ,與《司馬法》、《吳子》、《尉繚子》、《六韜》、《三略》和《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合稱武經七書。另外還有戰國時期的《孫臏兵法》、南北朝時期的《三十六計》、三國時期諸葛亮所著的《將苑》、明朝劉伯溫所著的《百戰奇略》,近代有毛澤東軍事思想。此外,弩為中國重大軍事發明,前三四二年,孫臏在馬陵道戰役大敗魏軍,為人類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運用弩的戰役。除了一些正常的軍事途徑外,中國古代亦有發生組織刺客暗殺敵人的事情,如戰國時期的荊軻刺秦王。 明朝曾組建了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清政府和俄羅斯帝國之間因邊境衝突,曾爆發雅克薩之戰,康熙帝派遣彭春率領清軍三千人圍攻雅克薩,最終以俄軍戰敗告終,並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俄軍撤出雅克薩,毀掉雅克薩城,劃定中俄邊界,整個外滿洲歸中國所有。以後中國的軍事力量日漸衰弱,直至 1940 年前後,已無力抵抗入侵勢力,這段時期中國和列強的戰爭幾乎都以戰敗告終,直到 1945 年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第二次中日戰爭取得勝利,中國才取得了一場完整意義上的勝利。 在國共內戰後,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大陸的統治權,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臺灣,目前臺灣海峽依然存在較高的戰爭風險。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的戰爭有:朝鮮戰爭、中印戰爭、越南戰爭及中越戰爭等。現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已開發出 zhcn 核武器;zhtw 核子武器;、化學武器、等離子體武器、高能量雷射武器、次聲波武器以及遠端彈道導彈等高階武器技術的國家。1964 年 10 月 16 日 15 時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1967 年 6 月 17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顆氫彈在羅布泊沙漠上空成功引爆,其爆炸威力相當於廣島原爆的 385 倍,當量為五百萬噸黃色炸藥。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再引爆過當量為一千萬噸黃色炸藥的氫彈。此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實現冷戰時的相互保證毀滅軍事戰略思想,大量生產核武器,達致與假想敵的恐怖平衡。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宣稱是五大有核國家中,擁有核武器數量最少的。199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簽訂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亦於 1984 年參加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約》,於 1997 年批准了《禁止化學武器公約》。 外交 中國古代以中原為文明世界的中心,視周邊地區為 化外之地,稱之為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但戰國思想家惠施則認為空間無邊無際,所以說到處都可以成為中心。在中國周圍存在著一個「中華文化圈」,周邊國家歷代向中國朝貢,直到清朝。歷史上尼泊爾、朝 鮮、琉球、安南(越南)、蘇祿(菲律賓)、緬甸、南掌(寮國)、暹羅(泰國)是中國皇帝冊封的八個屬國及朝貢國。其中朝 鮮、安南、琉球國最為典型。 為了抵禦北方的遊牧民族,中國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修築長城。漢初採用和親政策,漢武帝時轉為戰略進攻,一度將匈奴趕到漠北。但連年征戰造成國庫空虛,漢朝又改為和親政策,其間最著名的就是昭君出塞(前 33 年)。自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中國和中亞的交流就非常頻繁,中亞的汗血馬深受漢朝皇帝青睞,同時中亞的一些作物如苜蓿等也被引進到中土。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就以絲綢之路和中亞、歐洲相互交流商品,出口絲綢和茶葉等商品。從漢朝開始,朝鮮半島和日本就和中國有貿易往來和交流。自東漢起,印度的佛教文化開始傳播到中國,並最終在中國紮根,還經由中國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 唐朝的繁榮時期,長安成為當時世界的最重要城市之一,寬容地接受世界各地而來的文化。新羅在唐王朝支援下統一朝鮮半島,和中土的往來非常密切。日本曾多次派遣遣唐使到唐朝,全盤學習和接受大唐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面,還仿製漢字,以為日本文字,其都城也仿造長安的樣子打造;遣唐使中最著名的就是晁衡和吉備真備等人,其中晁衡和王維、李白等人是好友,王維為其回國餞行的時候還親手寫了一篇《送秘書晁監還日本並序》相贈;鑑真和尚也東渡日本,講經說法,將佛教教義播撒到這個東瀛島國。另外,阿拉伯商人在長安街頭也經常可見,並且有人透過科舉考試在大唐做官。大唐和史稱天竺的印度交往也很頻繁,唐僧玄奘法師歷經艱險,過沙漠、翻山越嶺,終於在印度取到真經,宣揚大乘佛法,成為眾所仰慕的三藏法師,其故事後來還被改編成廣為流傳的《西遊記》,為後世所稱道。 宋朝時期,雖然中國版圖內國家林立,戰亂頻仍,陸路交通不便,但是造船業和海上貿易發達,且羅盤針已經應用於航海,使得對外貿易超過歷史水平。元代的疆域廣闊,國力強盛,中國和歐洲國家以及伊兒汗國、欽察汗國等多個國家有廣泛的交流。馬可波羅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接見,在元朝都城大都做過官,見識過 會燃燒的黑色石頭(煤),回國途中還做過元朝赴伊兒汗國的賜婚使。明朝的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壯舉,三寶太監鄭和的寶船比哥倫布的遠洋船結實、龐大得多,當時中國的國策是宣揚國威,而不是掠奪式的殖民,所以近有東南亞,遠有東非索馬利亞和阿拉伯半島,眾皆歡喜以待。自明朝開始,有許多天主教的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其中就有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一大批傳教士。 1842 年清朝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清朝的外交發生根本性改變。《中英南京條約》之後,清政府屢次被武力威迫割地賠款,簽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例如 1844 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1858 年的《天津條約》和《璦琿條約》、1860 年的《北京條約》、1885 年的《中法新約》、1895 年的《馬關條約》、1896 年的《中俄密約》等。甲午戰爭後列強眼見清廷勢弱,便試圖架空清政府,各自在中國境內劃定其勢力範圍、搶佔租借地。俄國劃定長城以北的地區和新疆作其勢力範圍,英國劃定長江流域,德國劃定山東,日本劃定福建,法國劃定廣東、廣西和雲南。另外,1905 年的《樸次茅斯和約》(即《日俄講和條約》)雖然是俄國和日本所簽訂的和約,但是日俄戰爭的主要戰場卻在中國東北,且該條約也涉及兩國在中國東北利益和特權的劃分,因而也算是一個涉及中國的不平等條約。1901 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辛丑條約》,是清末中國和列強的最後一個主要的不平等條約,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參見庚子賠款),主權喪失最嚴重的條約。 直至民國時期,中國作為一戰戰勝國,沙皇俄國決定將「庚子賠款」緩付五年。及至 1924 年 5 月底,蘇聯政府宣告,庚子賠款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的不義賠款,蘇聯政府決定放棄沙俄剩餘全部庚子賠款,提倡將放棄的賠款作為中國教育款項。而戰敗的德國和奧匈帝國亦終止了其賠款條約。對日抗戰後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才有能力廢除自鴉片戰爭後所簽訂的大部分不平等條約。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內戰不斷,經常出現幾個政府代表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政府來積極發展外交關係。北洋政府時期各個派系的軍閥都依仗不同的國家來對自己的地區加以控制,直到 1928 年東北易幟。1917 年,中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取得勝利。但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卻不能獲得公平的待遇,導致了五四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的國際地位開始顯著提高,戰後成為聯合國的創始國和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71 年退出聯合國後,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受到限制,截至 2024 年 10 月僅剩 12 個邦交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成立初期,實行 一邊倒 策略,加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中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953 年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1954 年參加解決關於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派出周恩來領導的代表團。1955 年,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席間提出 求同存異 的方針。20 世紀 7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日本等非東方集團國家的關係逐漸恢復正常,並取代中華民國政府獲得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七十年代末期,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訪美。20 世紀 8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與英國和葡萄牙的談判,用一國兩制的方式,於 1997 年 7 月 1 日和 1999 年 12 月 20 日分別收回對香港和澳門的領土主權,並分別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西方關係一直較為融洽,但由於 1989 年的六四天安門等事件,西方對華進行經濟和貿易制裁,其中軍備禁運至今未能解除。 經濟 經濟規模 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的趨勢是由北至南,並大體上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此時長江以南經濟已完全超越黃河中下游。 明清時期,中國社會仍是小農經濟。明代中後期,傳統手工業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但由於戰亂並未能發展起來。清朝的本地生產總值曾在世界總額中佔到將近三分之一。政府經濟奉行重農抑商政策的同時,而西方世界則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逐漸落後於西方。。自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至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前,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進行的並不順暢,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中日甲午戰爭證明了清朝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而中華民國經濟利用國民政府北伐勝利後至抗日戰爭爆發前的短暫和平時期,得到了快速發展,被稱為南京十年,但經濟成果隨著日本侵華而化作泡沫,並陷入長期惡性通貨膨脹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初期仿效蘇聯模式,實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起中國的計劃經濟體系,初步完成國家工業化。計劃經濟體系在經歷初期高速發展後,其弊端日趨嚴重。1978 年開始改革開放。自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開始了三十幾年高速發展。至 2010 年代,中國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而且明顯有趕超美國之勢。2013 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一帶一路的經濟合作概念,獲得全球六十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響應,這些國家的總人口約四十四億,經濟總量約二十一萬億美元,分別佔全世界的六十三和二十九個百份比。中國大陸經濟目前形成了環渤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西三角經濟圈、海峽西岸經濟區、香港經濟區、澳門經濟區等區域經濟的格局。 2015 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際匯率)為 7990 美元(14340 國際元),香港為 42390 美元(56878 國際元),澳門為 69309 美元。大陸地區的第三產業在 2012 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最大比重。依照國際貨幣組織資料 2018 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9608 美元,香港為 48517 美元,澳門為 82388 美元。2019 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10098 美元,香港為 49334 美元,澳門為 81151 美元。2021 年大陸地區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 12990 美元,香港為 49036 美元,澳門為 58004 美元 因受新冠肺炎影響,2021 年香港和澳門人均 GDP 有所降低。 貨幣 中國貨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一些型別的貨幣就通用。夏商時代,中國使用天然海貝作為貨幣。商代晚期墓中出土的鑄造銅貝,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鑄幣。而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銀質錢幣被發現於戰國時期的楚國。宋仁宗年間,已於四川產生交子、會子等紙幣,到元代紙幣的流通擴大到全國範圍,稱為鈔。1935 年,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頒佈法律通告,正式放棄銀本位。彭信威著:《中國貨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2020 年,中國四家大型國有銀行同時在深圳等城市對央行數字貨幣進行大規模測試,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數字貨幣將取代有 800 多年曆史的紙幣。 文化 語言及文字 語言 中國的語言包括漢語族、藏語、維吾爾語、蒙語等,但中文常常指代漢語。中國的主要語言是漢語族,漢語在語言學上並不是一種語言,而是屬於漢藏語系的語族,包括官話、吳語、粵語、閩語、客家話、贛語、湘語等,其中官話的人口較多和影響力較大,不同地方語言儲存了不同時期的古漢語音素。普通話屬於官話,是中國大陸的官方語言和教學語言,並由於推廣普通話政策有高於其他漢語的地位,而粵語是香港和澳門的官方語言,中文在海外現在常常指普通話和粵語。各地漢語可能發生無法用言語互相溝通的情況,但中國文字(漢字)是不受語音影響(漢語的書面語高度統一,各地通用),故兩千年來即使雙方語言不同但仍可以文字溝通無需翻譯,甚至越南、日本、韓國不通漢語的人也可以透過筆談來交流。 聯合國成立後,漢語成為聯合國的六種正式語文之一。 文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統中的一種,亦是唯一沿用至今的一種,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極少數不使用字母拼寫的文字之一,漢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63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歷經演化,早已逾越象形文字的階段,漢字的字型依歷史演進順序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千年來,中文的發音不斷演化,不同地區的中國人的方言也有很大差異,但中文的書寫符號漢字極少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人們之間的交流,漢字對於維繫一個統一的中國也起相當的作用。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 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 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現,繼承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後期(前 14~前 11 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在中國,除了漢字以外,還有藏文、蒙文、滿文、女書、維吾爾文等文字,以及一些消亡了的文字如西夏文、契丹文等。中國的書法有著兩千多年的傳統,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有著豐富的表現力。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及國畫家。 識字率及教育 中國在虞舜時代已經建立學校《尚書舜典》: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以後夏、商、周時代均有發展。古代中國官學體系最大規模的學府稱為「國學」。虞之上庠,夏之東序,殷之瞽宗,周之辟雍,漢後之太學,隋後之國子監,皆為國學。先秦上古之大學,一般貴族子弟才能入學;庶民子弟入讀的學校則稱為小學,如舜帝時之下庠、夏朝之西序、商朝之左學、周朝之虞庠。到了秦漢,周室封建制度瓦解,漢代建立太學以後,閭左子弟方可入讀。在國學以外,有各式規模較小「鄉學」、府學、縣學。周代鄉校為諸侯設定,當時不但是學習的地方,還是人們閒時聚會、交談的場所,交談內容包括議論國家政事得失。漢代時,地方官員亦會設定鄉校。唐代韓愈被貶潮州時曾在當地設定鄉校。自漢代獨尊儒術後,中國一直以儒學為正統學問教育。 在官學體系以外另設私學,書院、義學、社學、私塾、蒙學等均屬私學體系。書院是古代中國的另一種教育系統。中國最早的官辦書院為唐代開元六年(718 年)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脩書院。宋代書院的興起是始於范仲淹執掌南都府學《范文正公集年譜》雲:天聖五年(1027 年)公寓南京應天府 時晏丞相殊為留守,遂請公掌府學。公常宿學中,訓督學者,皆有法度,勤勞恭謹,以身先之。由是四方從學者輻湊,其後以文學有聲名於場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宋史晏殊傳》載:(晏殊)改應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 宋代 書院之始,王夫之認為始於宋真宗 詔賜《九經》。,特別是慶曆新政之後,在北宋盛極一時。這時候出現了四大書院的說法。到了南宋更盛,各延大儒主持,成為理學書院。元代時書院制度更為興盛,專講程朱之學,並供祀兩宋理學家。明初書院轉衰,直到王陽明出,書院再度興盛。隨後書院因批評時政,遭當道之忌,明世宗、張居正皆曾毀書院;尤其是東林書院事件,魏忠賢盡毀天下書院,書院乃大沒落。清初對書院加以監管,至雍正十一年(1733 年),才改採鼓勵態度,正式明令各省建書院,書院漸興;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監督,不復宋元時的講學自由。直到庚子後新政,庚子詔令將全國書院改制為新式學堂,書院制度瓦解。 清末中國頒佈壬寅學制,並取消科舉制度,中國教育由儒學為主體的教育轉入近代新式學科教育。1922 年北洋政府頒佈壬戌學制,建立起現代教育制度。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起初實行蘇聯共產主義教育,改革開放後重新審視並進行改革。八十年代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學教育普遍採用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規定學齡兒童均要接受小學和初中教育,目前還在深圳、珠海、浙江、福州、唐山、山東部分地區採用十二年制小學到高中免費教育體制。政策還規定應當免除一切學費和雜費。中國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實行高考制度來選拔學生進入大學本科或者高職高專就讀,如果因高考發揮欠佳升至高職高專的學生,可在高職高專三年級當年參加專升本考試可轉入大學本科就讀,但不同於高考和考研,專升本僅限一次機會,另外實行考研製度選拔大學本科畢業生攻讀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文學及書籍 中國文學從先秦始,透過詩經、楚辭、漢賦、晉書、唐詩、宋詞、元曲,以及明清章回小說、民國雜文、共產文學、網路文章等持續發揚。「文學」一詞最早見於《論語先進篇》。經史子集是傳統中國的學問。東晉李充正式確定甲乙丙丁即經史子集次序,但尚未直接用經史子集之名。唐初編成《隋書經籍志》,這是正式以經史子集為類名的四部分類法中現存的第 部目錄。它分經史子集 4 部,下分 40 細類,經史子集各部書籍六萬九千五百七十餘卷,譯本書千三百二十餘冊,釋藏七千零八卷,書畫圖象等約二百餘種。其外又有藝術志、道書志、書志、畫志、通為八目。 自古以來,中國文學包含了著政治,許多的作品均以現實生活為主題。從政者也有著作不少的文學作品,與中國的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此,自宋以後,文學多出自官僚之手,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中國文學一向以韻文為主流,有不少以描寫景物及抒情為主題的詩歌,相比之下敘事作品於中國文學並不發達。然而有不少敘事作品,如《詩經公劉》、《孔雀東南飛》,及《木蘭辭》等卻是難得著名作品。中國散文文學最初興盛於唐代。唐代散文的題材,除了一些例外,許多作品並非純創作而是取材於現實,這個傳統一直維持到現代。 神話史詩 中國神話一般指的是關於上古傳說、歷史、宗教和儀式的集合體,通常它會透過口述、寓言、小說、儀式、舞蹈或戲曲等各種方式在上古社會中流傳。某方面而言,上古神話會被假定是歷史真實的一部份,關於中國神話的最初文字記載可以在《山海經》、《水經注》、《尚書》、《史記》、《禮記》、《楚辭》、《呂氏春秋》、《國語》、《左傳》、《淮南子》等古老典籍中發現。 由於中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各自至少有一部神話史詩,如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諸如南方 20 個民族共有 30 多部創世史詩,僅雲南 16 個民族就有 20 多部創世史詩。 不同民族間的神話史詩內容不同,樣式、文學特點也會不同,如漢族神話史詩多書面記載,文獻典籍豐富,而眾多少數民族多口頭流傳,且內容篇幅多於漢族。並且也受地域的影響,中國北方民族多流傳英雄史詩,南方多流行創世史詩。 哲學思想 thumbleft 浙江寧波天一閣收藏明刻本前漢書,五倫書,錢起詩集 古代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百家爭鳴,思想文化飛躍發展的局面,湧現出老子、莊子、孔子、荀子、墨子、韓非子等眾多思想家。古代中國文化自西漢尤其是宋以後,以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為主體,並含有陰陽、五行等觀念。中國文化自成一體,有較大的獨立性和穩定性。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不斷吸收和借鑑其他文化的精華,比如歷史上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就深深地影響中國。 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煥發,上古嬗變而來之宗教觀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聖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前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儒教信仰的一個基礎。儒教以孔子為至聖先師,以昊天上帝為至上神,上帝給人類指派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孟子梁惠王下》傳統的儒家典籍有三類,孔子所定謂之經,弟子所釋謂之傳,或謂之記。漢武帝 獨尊儒術 把儒家立為國教,並設立五經博士,五經成為國家法典,開啟春秋決獄的時代。熹平四年,漢靈帝乃詔諸儒正定五經,共刻《易經》、《論語》、《尚書》、《春秋》、《公羊》、《魯詩》、《儀禮》七經於石碑,為古文、篆、隸三體書法以相參檢,樹之學門,使天下鹹取則焉。隋唐時代,儒家思想法典化,中華法系形成並覆蓋漢文化圈。中國在儒家禮教思想的影響下,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形成冠昏喪祭的習俗,以及衣冠制度, 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五四運動後,一部分中國人接受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並對各種宗教信仰以唯心主義的理由加以否定,他們是無神論者,並在此基礎上產生了毛澤東思想。 中華文化雖然孕育了諸子百家(道家、儒家、法家、墨家、雜家、縱橫家、陰陽家、小說家、名家、農家等),但主要哲學流派為儒、道、釋,且三派間相互影響深遠。有人認為中國文化以儒道釋三家之說為總本而又以道家為中心儒家為主幹佛學為相互配合。中國人的宇宙觀方面以易經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是以禮記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則以宣揚因果輪迴、眾緣唯心的道理與儒道互相輔助而成。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為源頭,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源遠流長,對中國人的普遍倫理道德,對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價值優先觀念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集體潛意識。儒家的價值觀影響古代中國大多數公開場合是以儒家的價值觀作為優先的標準。因此可以說儒家的價值取向在總體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優先觀。儒家注重自身修養並講求倫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義」,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人際關係以五倫為規範。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統」,其政治學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性主張。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雙方都要承擔義務,從理論上說,被統治者有權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的統治者。儒家的理想,是成為專才和通才的結合。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禮記》大同,也就是說,儒家思想的經濟學,是為了人類理想社會而服務。儒家重義輕利,以義為本,以義導利。反對操縱市場,但認可「待價而沽」。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視科技及在物質上的實用,但同時注重全面的人格發展,反對把人變成物質的工具。儒家形上學在以後的理學、心學中進行了展開。儒家相當重視編修歷史的悠久傳統。 道家思想是中國重要也是具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是道德家的簡稱。道家起源有一說是有出於史官。道家還有隱士一類的達觀厭世者,他們驅使人們以「達觀」來解決人生問題。道家的理論奠定於《老子》(又名《道德經》),與《莊子》為主要思想典籍。道家崇尚自然相處之道,認人類社會中的難題之所以無法解決,皆是因為幹預行為過多,故提倡行為上要以無所作為就可以達到無為養息。道家也嚮往著反璞歸真的樸實社會,認為人類回歸原來樸素、無知、無慮的境界,人類的紛爭和煩惱即可真正的解脫。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國方面,在人生觀上,老子主張「清虛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以無為而無不為。道家由人生觀和社會觀擴充套件至宇宙論,提出「道」、「氣」、「自然」等哲學概念。道既是生物之源,亦是生成萬物之根本,亦是天地萬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據,亦為治國安邦之根本方略。道家強調「遊心」,並推崇自由,道家強調「虛心」,並推崇自然。主張要聯絡性、心、情三者又有所區別。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心是指人之內在精神,突出者為人之為人之主體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觀情感。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為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對人之命運,持一種自然的無可奈何的態度。對於生死,持一種純自然的態度。與(今之所謂)道教(傳統中國並不區分 道家 與 道教)之追求長生不老有所不同,老子首倡致虛守靜,莊子則將致虛守靜具體化為「心齋」與「坐忘」,並進而將致虛守靜提升為本體論的高度,而標舉「齊物」。 韓非子提倡的「學本黃老」,將「理」與「道」連結再一起,認為「道」是成為萬物執行法則。吸取儒家仁義思想,與法家治理之數,產生道法共冶一爐,成為漢朝早期的黃老之治。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也就因為道家的社會哲學不以自己發展規格為主,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於人們修養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黃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安定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仍有發揮的舞臺。道家則自老莊玄虛之說,後來成為兩晉大夫競尚清談,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彥德創立「玄學」。另外變化為方士神仙之術,自漢朝張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為「道教」之始。 科學及技術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吳國盛認為吳國盛,北京大學哲學系 北京 100871 《學術月刊》滬 2016 年第 20164 期 第 1119 頁,中國的科學傳統,與淵源於古希臘、古羅馬的歐陸科學,以及伊斯蘭世界的科學,是各自獨立發展。中國科學萌芽於先秦時期,受到當時的哲學家中注重邏輯思辯、認識論及幾何學研究的墨家,以及重視辯論的名家所啟蒙。漢代造紙術的普及提供了條件,使前人的科學思想知識及辯證,透過紙張儲存了下來,後人得以前人的科學著作為藍本作改良,或透過辯證後推翻,形成一套經驗主義科學傳統。至隋唐及宋朝時,中國的科學曾長時期高據世界領先地位。然而由於近代歷史原因,許多古中國科學著作或失傳或流失海外,均不利於中國科學史的發掘整理。科學著作的失傳及流失,甚至令後世史家曾一度認為中國沒有科學。 古代中國為世界貢獻諸多發明創造,包括:四大發明(造紙術、雕版印刷、指南針、火藥)、地動儀、傘(現今所用,能張開收回的傘)、絲綢、瓷器、石油井、紙幣、火柴、漆器、風箏、熱氣球、連弩及中國青銅器等等,而且在天文、數學、醫藥、機械、冶金、陶瓷、紡織、建築等眾多方面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先進成果。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所著《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和美國科學史家羅伯特坦普爾所著的《中國的 100 個世界第一》中列舉了中國領先於當時世界各國的多項創造發明。 中國在商朝就開始使用十進位制系統。戰國時的《甘石星經》中的《石氏星表》測定當時一百二十餘顆恆星的位置,次於《巴比倫星表》,被認為是世上第二早的星表,有從公元前六一三年到一九一零年間共十三次的記錄。現今舉世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紀事,就是載於《漢書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即公元前二十八年)三月出現的太陽黑子。秦、漢時期的算經《九章算術》中,自由地引入負數,有了系統的分數運算方法。三國時期的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首先提出關於十進小數的概念。南朝劉宋的祖沖之將圓周率計算至 31415926 至 31415927 之間,並測算出一個迴歸年為 36524281481 日,這比現今科學家測算的結果只差五十秒。隋朝數學發達,當時士人皆須學習簡易九數,在國子監(大學)設有算學《隋書 卷二十八 百官下》:「國子寺元隸太常統國子、太學、四門、書算學,各置博士、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助教、國子、太學、四門各五人,書、算各二人。學生國子一百四十人,太學、四門各三百六十人,書四十人,算八十人。等員。」。 宋代有先進的土木工程、航海術和冶金學方面的發明。沈括後繼創立會圓術和隙積術最早明確地談到磁針偏角,並發現了「石油」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誌一,原文:「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甃之,用採入缶中。頗似淳漆,然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餘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夢溪筆談》中還記載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明確指出化石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蹟,並且根據化石推論古代的自然環境。元朝在天文曆法方面比較發達,一二八零年郭守敬等人主持編訂的《授時歷》延用了四百多年。明朝科技在航海方面的成就顯著。明太宗時由於有鄭和下西洋的海上活動,使得繪製海圖以及羅盤運用的技術大為進步。清代有不少學者、匠師和科學家如黃履莊、黃履、孫玄球等對西方「奇器」有一定的研究和高度仿製,西方「奇器」在一定程度上亦推動中國的物理實驗和機械製造的發展,由於清政府對天文曆法的重視,民間的天文學研究也很活躍,主要代表人物有著有《曉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的王錫闡等南炳文、李小林、李晟文《清代文化 傳統的總結和中西大交流的發展》,天津古籍出版社,第 246255 頁。 1840 年鴉片戰爭之後,西方科學傳統及技術傳入並主導了中國,在清末的洋務運動主張 中體西用。以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及制度為基礎,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是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洋務運動的擁護者馮桂芬主張接受歐美思想為主的學術,提出 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的主張。中華民國時期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取得兩彈一星的重大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在航空 zhcn 航天;zhtw 航太;zhhk 航天;、高速鐵路、複合材料、電子技術、核技術、替代能源、生物工程學方面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同時在綠色能源、發動機、精密製造、自動化等領域上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 航海術 中國東部面海,很早就出現有記載的海洋活動。東部沿海尤其以浙江、福建等江南省份的造船業最為發達。文獻中的中國帆船可追溯至漢代的《南州異物志》。根據該書描述,漢代帆船設計四個風帆,並不直接迎風,而是橫向且稍傾斜地面對迎風面。在獻牲些微航速的條件下,能夠使船隻在逆風之下前進,無需像使用大量橫帆的船隻一樣降帆。在帆的材質方面,則是使用竹竿加強的硬性篷帳。當時最大的船長達二十米,寬十米,可以容納七百人的重量,或 260 噸以上的物件。至宋代幾經改良,因地制宜地演變成多種不同的船身及帆具,構造及索具各異,帆船部件名稱因各地方言而有別。十四世紀至十七世紀中期,中國帆船大量出現於整個東洋海域;十四世紀上半葉北非丹吉爾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其著作《遊記》中,就有描寫當時往來印度洋的中國船隻。近年在泉州灣出土的宋代海船,長十一點四丈,寬三點三丈,以十二道隔梁分隔出十三個船艙,隔板厚達十至十二釐米,每道隔梁用三四塊木板榫接而成,並與船肋骨緊密結合在一起,艙內採用水密艙壁。宋船曾採用榫接、鐵釘加固、船板縫隙中填塞捻合物的辦法,來保證船的堅固性和水密性,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已經相當成熟。 南朝劉宋時期,中國海員掌握了從安息國(在今波斯灣地區)到斯訶條國(今斯里蘭卡)的兩萬裡海灣航路,開闢了近海航行性質的、直接通達波斯灣的 海上絲綢之路。隋唐時期,中國海員的航海技術又有了進一步提高。賈耽記載的 廣州通海夷道 中寫到,從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續航,循阿拉伯海東北岸駛達波斯灣的烏剌國(今奧波拉),僅需 37 天。北宋朱彧在宣和元年(1119)所著的《萍洲可談》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這是人類利用指南針進行海上導航的最早文獻記載。 明代早期 1405 年至 1433 年間,明成祖命鄭和率領以二百四十多海船組成的船隊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洋世界、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馬達加斯加北部水域,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專案。鄭和的船隊拜訪了三十餘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這段時期是在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七十年前及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八十年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航航海專案。鄭和船隊七次下西洋的總航程達到七萬多海里,長度相當於地球圓周的三倍有餘。 十八世紀後,中國民間所用的帆船多為戎克船,該型別帆船排水量小,船底設有多道防水艙,活躍於中國近海,用作貿易時運載貨品之用。王冠倬的《中國古船圖譜》為中國古船研究的整理性著作。 中醫藥 中國境內的民族醫學和宗教醫學有中醫學、藏醫學、蒙醫、維醫學等。其中,中醫學是以漢醫學為主體的傳統醫學,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根據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的定義,中醫學是 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研究人類生命活動中健康與疾病轉化規律及其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科學 。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透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 汗、吐、下、和、溫、清、補、消 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中醫治療的積極面在於希望可以協助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而消極面則是希望當必須使用藥物來減緩疾病的惡化時,還能兼顧生命與生活的品質。此外,中醫學的最終目標並不僅止於治病,更進一步是幫助人類達到如同在《黃帝內經》中所提出的真人、至人、聖人、賢人的境界。 傳統的中醫學思維模式與源於歐洲的現代科學並不相容,然而,當今之科學期刊已多有論文研究之,並試圖用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中醫中的部分現象和治療機理。在現今世界的醫療體系中,中醫學被歸類為替代醫學中的一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定義 完整醫藥體系 這個概念時提到中醫學:NCCAM(美國國家補充與另類醫學中心)把完整醫藥體系描述為涉及完整醫藥體系是與對抗療法(常規)醫學獨立地或平行地演變的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些可能反映了獨特的文化體系,比如中醫學和印度的阿輸吠陀醫學。完整醫藥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相信機體有自愈的能力,這種自愈可能涉及到了應用情緒、身體和精神的治療方法。 人口 族群 中國民族自古就有華夷之分。華夏族自認為居於 中央之國,稱周邊民族為 四夷。春秋時期的族群已經開始混合:齊國(與東夷混合)、楚國(南蠻混合)、秦國(西戎混合)、晉國(北狄混合)、燕國(北狄混合)。秦漢時期進一步融合,形成了漢族。兩晉南北朝時期 胡族 南下至中原建立政權,經北魏,初步發展為一個多元 佛教、景教正式進入 多民族的超前大國之雛形,往後、統一時代各朝君主基本是可汗兼任皇帝,領轄龐大的全中華,於漢族唐朝、契丹族遼朝等不斷進展逐漸形成延續至今的地理及多民族概念。中國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民族交流,往往由於不同政權之間的爭奪、時而國家分裂、最終又統一,迴圈不斷。如秦漢與匈奴對西域黃河地帶的爭霸、南北朝、隋唐統一戰爭、遼宋夏金爭霸,蒙古建元、滿洲建清兩朝統一中國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融合。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以後,革命黨在初期主張「排滿」和獨立成為單一的漢民族國家,立憲派則主張「合滿」和建立包括五族在內的多民族國家《政體進化論》,併為此與革命派展開過激烈論戰,最後透過《中華民國憲法》建立一個各族平等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對少數民族實行扶助政策,並設定了 400 多個民族自治區域。到了 20 世紀中期,維吾爾族歷史學家翦伯贊針對中國和中華民族的問題,主張凡活動於今日中國境內的古代民族都算中國人;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都是多民族國家的一個成員。翁有為,1999,《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河南大學出版社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的劃分,中國目前有漢族、滿族、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壯族、藏族等 56 個民族,漢族是人數最多的民族。漢族廣泛分佈在全國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甘陝以及雲貴川渝等地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大陸(包括中國內地、香港、澳門)總人口為 129533 億,其中漢族佔 9159%。其他 55 個民族統稱為 少數民族。主要少數民族中藏族主要分佈在西藏、青海、四川和雲南等地;滿族主要分佈在東北,以及內地許多城市中;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回族主要分佈在寧夏;壯族主要分佈在廣西。其他各少數民族(如苗族、哈薩克族等)也分佈在全國不同地方。 數量 中國人口在歷史上一直佔世界人口的較大比例。據估計,戰國末期(前 230 年)各諸侯國人口總計有三千至三千五百萬人。十九世紀上半葉清朝人口約佔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國人口約佔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新生兒數量僅佔全世界的十分之一。因此,未來中國人口占全世界比重將顯著下降。進入 21 世紀後,面對人口老化,計劃生育政策從 2011 年「雙獨二胎」開放為「單獨二胎」到 2015 年「全面放開二胎」。洪嘉蓮,《指尖上的中國,精眾行銷來了》,《30 雜誌》2014 年 1 月號 到 2021 年 8 月 20 日「全面放開三胎」,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但出生人數仍持續下滑。 2023 年 4 月,中國人口總數被印度超越,滑落至世界第二。 社會 階級分野 古代中國與同時代不少文明一樣屬於專制社會,過往有著上千年時間的君主制歷史,在這段悠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社會是圍繞著一個中心運作的,那個就是皇帝,或「天子」。社會被分成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士即是學者和官員,由於他們幫皇帝治理國家而排在第一層,農即是農夫,中國以農立國而且有龐大人口,故解決吃飯問題最為重要,而農夫也是中國傳統上最多人從事的職業,農田也往往由父傳子,所以,農夫被排在第二層,工即工匠,他們負責製造瓷器和刀劍等用品,故是第三層,商即商人,古代中國沒有重視商人對國家發展的作用,商人在古代社會更被人塑造狡詐陰險的形象,是最低的第四層,至於士兵由於很多都是臨時由農民組成,中國傳統社會也流行好男不當兵的思想,故即使是職業軍人都無屬於他們的社會階層。古代中國社會等級森嚴,皇親國戚最有權勢,接下來是各級官員,然後是士大夫,最後是普通百姓。數千年的皇權統治使等級觀念深入人心,官本位思想濃厚。讀書人鑽研儒家經典,參加科舉考試,學而優則仕。古代皇權政府提倡三綱五常,這對於維繫社會和諧穩定有正面的作用,但是也束縛了中國人的思想。 人倫關係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以人倫來維繫的社會,中國社會重視家庭、血緣關係。傳統儒家重視孝道,中國古代社會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甚至到了過份的地步。 表明沒有告知父母就娶妻,也屬於不孝的一種。在禮教盛行的年代,男女婚姻不是靠自由戀愛,而是要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傳統社會與同時期世界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父權社會,婦女的地位並不高;而納妾在古代中國上流社會中,更是普遍的現象。中國歷史上只有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其餘的皆為男性。 治安與法制 原始社會的社會關係比較簡單,並沒有法制,而是依靠習俗和慣例來施行《淮南子覽冥訓》:伏羲、女媧不設法度,而以至德遺於後世。。中國奴隸制法律形成於夏,發展於商,完備於西周,瓦解於春秋中國法制史。北大法寶法律資料庫。戰國時期魏國的李悝總結了各諸侯國立法經驗,制定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初具體系的法典。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漢朝劉邦廢除秦朝的苛法嚴刑,頒佈了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中國法律之儒家化可以說是始於魏、晉,成於北魏、北齊,隋、唐採用後便成為中國法律的正統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乾隆五年,《大清律例》頒行,是中國傳統法典的最後集大成之作。 中國職官從夏朝開始出現,中國的職官系統非常複雜,變化也比較多。國君是一國之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最大的官;宰相是國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長官。吏治是中國政治的特色。中國的貪汙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中國共產主義經濟學家王亞南曾說:中國一部二十四史,其實是一部貪汙史 王亞南《中國官僚政治研究》。 古代中國差役是古代役法的一種,軍戶、民戶、匠戶三大類,分別服兵役、徭役、工役,差役即為徭役的一種,另外細分「里甲」、「均徭」、「雜泛」三種。差役是按丁田或丁糧輪差,均徭則是以丁為主,服務於官府內的經常性差事,均瑤又分力差與銀差,力差多由富戶應役,名目多為皂隸、獄卒、門子、馬伕、驛館夫,由應役人親身應役,明後期準自募人代役,銀差多為貧戶應役繳納,以平衡負擔,名目為歲貢、馬匹、草料、工食、材薪、膳夫折價,加上里甲差役的民壯、巡警防火的總甲,構成整個明代衙門主要的工作及人員的工食費用。清代因攤丁入畝,已經將徭役部分折銀收入賦中,原是該地方經費及勞動支出,卻變成中央稅收,僅發工食費,靠常例規費生活,與明代有很大的不同。 藝術 中國藝術包括中國傳統的各種工藝(如陶瓷、玉器)、美術(如書法、國畫)、音樂(如古琴、古箏)、表演藝術(如舞蹈、戲曲)等。 音樂及表演藝術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和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包括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等類別。中國傳統音樂有鮮明的特色。常用的樂器有箏、琴、簫等,音律以宮、商、角、徵、羽五音為基礎。中國新石器時代出現的骨笛,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管樂器。中國傳統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美學,而且和武術、雜技、戲曲有著密切關係。戲曲是中國傳統的舞臺藝術,綜合唱唸做打等多種表演方式,包括京劇、豫劇、河北梆子、秦腔、評劇、粵劇、越劇、崑曲、黃梅戲、潮劇、晉劇、花鼓戲等多個劇種。 書法 中國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屬於視覺藝術。許多書法作品是以書信、詩詞手稿、碑文、墓誌銘、牌匾、屏風、室內裝飾品等形式存在的。中國書法與中國繪畫、篆刻、舞蹈、音樂等藝術形式相互影響。 繪畫及工藝 中國繪畫藝術的代表是國畫,主要是用毛筆、軟筆或手指,用墨和國畫顏色在帛或宣紙上作畫。中國畫按照內容可分為花鳥畫、山水畫及人物畫;按照技巧可分為工筆畫、寫意畫、重彩畫、水墨畫、白描畫、壁畫、內畫;按照藝術層次可分為具象國畫和抽象國畫等。中國畫擅長寫意,其重在神似不重形似,強調觀察總結不強調現場臨摹,運用散點透視法不用焦點透視法,重視意境不重視場景。 建築 中國傳統建築具有其獨特構造體系,且對漢字文化圈國家有深遠影響梁思成;梁從誡(譯) 費慰梅 編 《影像中國建築史》 第一版。中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001 年 1 月:第 77 頁至第 78 頁 ISBN 9787530630921,傳統建築以木材和磚為材料,且會降低建築高度,著名建築有故宮、天壇、頤和園佛香閣、長城等。這類屋頂設計有厚重的屋簷,四邊會略微向上彎曲形成斗栱。另外建築還經常以不同的彩瓷裝飾,包括彩磚、玻化磚、鑲嵌、鈴鐺等,並另行加上各式細節雕飾。現存的中國傳統建築多是樓高數層的木結構,且多采用坡屋頂,建築群體採用水平方向發展的院落方式組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建築則開以始受現代主義影響的現代建築為主,直到 1980 年後才恢復多樣化設計,這類建築有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國家體育場、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塔等。 城市規劃 中國古城邑在規劃上,很早便有在水利、交通運輸、排水、防災、工業配套、軍事防禦等範籌上的考量,對於世界城市規劃史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對於古代城市的選址,《管子》一書中就反對商周以來用占卜確定營邑的方法,説「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意思是建設城市要選擇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澇之害,節省開渠引水和築堤防澇的費用,是中國早期有關城市規劃的描述。中國許多古城的選址,如杭州、蘇州、北京、南京、西安、洛陽、開封,都是經過周詳的考慮。 基礎建設 據考古發掘分析,中國石器時代的橋樑為木樑橋。隨著鐵器時代的來臨,加工大型石料成為可能,石材成為主要的建築材料。其中,王莽時期修建的灞橋,以石為墩,以木為梁,是石木結合的代表作。石拱橋的出現使中國古代橋樑進入了一個新紀元。建於隋朝的趙州橋製作精良,結構獨創,其石拱橋跨徑紀錄,直到 1959 年湖南黃虎港橋的建成才被打破。而盧溝橋和雙龍橋都屬於厚墩聯拱石拱橋。與厚墩聯拱相對應的是薄墩聯拱石拱橋,多見於南方軟基水網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是建於唐朝的蘇州寶帶橋。而最著名的竹索橋是四川省都江堰安瀾橋,是以竹蔑為索材的吊橋。而中國最著名的鐵索吊橋是四川省甘孜的瀘定橋。中國古代的造橋技術,特別是石拱橋的建造技術,為現代橋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中國有超過 100 萬座公路和鐵路橋樑,近十年來,平均以每年 27 萬座的速度增長。同時,中國橋樑不斷重新整理世界橋樑紀錄,創造了眾多 第一 和 之最(參見世界大橋列表、世界懸索橋列表、世界斜拉橋列表、世界拱橋列表、世界最高橋樑列表 橋面高度、世界最高橋樑列表 結構高度)。不過中國橋樑建設取得的許多 第一,多集中在跨徑、塔高等指標上,在橋樑工程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結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成套施工技術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距離。 日常生活 居住環境 thumb 湖南湘西州的鳳凰古城沿河的吊腳樓,為中國一特色民居建築 thumbleft 北京國子監街一所民居 thumb 四環承啟樓 由於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地理條件和生活方式都不相同,因此,各地人居住的房屋的樣式和風格也不相同。中國古代的園林建築,追求人工模仿的自然形式,「雖由人作,宛若天成」。 在中國的民居中,最有特點的是北京四合院、西北黃土高原的窯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廣東等地的客家土樓和蒙古的蒙古包。 方形建築為中式住宅的普遍型別。四合院的格局為一個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從四面將庭院合圍在中間,故名四合院。四合院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門房的屋舍來封閉。若呈 口 字形的稱為一進院落;日 字形的稱為二進院落;目 字形的稱為三進院落。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進為門屋,第二進是廳堂,第三進或後進為私室或閨房,是婦女或眷屬的活動空間。四合院在中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各地有多種型別,其中以北京四合院為典型。四合院通常為大家庭所居住,提供了對外界比較隱密的庭院空間。三合院為中國傳統古厝的基本形制。三合院一般由北面正房(正身)和東西廂房(護龍)組成。由於房屋坐落於三個方向,故名三合院。正廳為祭祀與接待賓客之處,左房是戶長居室,右房是長輩居室;左護龍為長子所住,右護龍為次子所住;若中人丁旺盛,則於左右護龍外,再加蓋 外護,屋舍高度則隨正廳(房)、護龍依次下降。三合院是四合院的簡化形式,通常是將四合院南房直接用院牆代替,大門也採用門樓樣式。其它形式有一條龍、單伸手。 徽派建築是中國建築中的一支重要流派,是徽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徽派建築主要流行於皖南徽州六縣〔歙縣,黟縣,績溪,婺源,祁門,休寧〕,以及舊時的嚴州地區(今浙江建德、桐廬等地),亦流行於贛北、皖南等徽語區(如江西浮梁、德興安徽旌德、石臺,等地)。馬頭牆是徽派建築最重要的標誌之一,徽州三雕和徽州壁畫是最普遍的裝飾物,有些雕刻作品和壁畫如今也是相當珍貴的文物。徽州民居依靠著黃山,又有無數河流、小溪穿過。徽州民居一般都是小橋流水,曲徑通幽,亭臺樓閣,雕樑畫棟,風格清新雅緻,又不失奢華。徽州民居注重風水,強調與自然的統一,宏村的牛型設計更是享譽中外,至今來看也十分科學、精緻。明清時期,徽商鼎盛,衣錦回鄉後,將巨大的財富帶回徽州各地,修建富麗堂皇的房屋、私家園林也便成了體現身份的方式之一,宏村等地有些房屋的牆壁甚至鎏以金粉,相當奢華。宏村有 民間故宮 一稱,儲存著大量的畫作、楹聯、木雕等精美物品,是研究徽文化重要的途徑。著名的徽派建築代表有,棠樾牌坊群,許國石坊,西遞,宏村,南屏,呈坎,唐模,屯溪老街,等等。其中,西遞、宏村於 2000 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亦是首個民居類的世界遺產。如今,許多地方都仿建徽派建築,由以安徽省內居多,北京、南京等地亦有。其中大部分並不是標準的徽派風格,只是將建築加上一些徽派元素,如馬頭牆安放在屋頂,加之白牆黑瓦。 窯洞是一種民居建築形式,是中國大陸黃土高原地區,例如陝西省和山西省的特色建築。黃土高原比較缺乏木、石等建築材料和燒磚、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質地細密的黃土層。窯洞特別是土窯充分利用了這一情況。外部的土層有利於室內恆溫和隔音。下面是實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災不易傳播。建築的主要特點是頂上覆土,內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多數後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見的單間窯洞寬約三點五米左右,高約三至四米,深約五至九米。前面有木結構、帶門和格子窗的外壁。內部牆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摻石灰的泥,還可以貼紙和窗花進一步裝飾。窯洞前的地面平整後,在周圍圍以土牆。土窯建築直接在黃土形成的崖壁上挖孔形成居室。多數在內部加蓋磚或石牆,以防止土層倒塌。福建省南部與西部常見此型別,最著名的栱圓形建築是福建土樓。福建土樓總數約三千餘座,主要分佈地區包括龍巖市永定縣和漳州市南靖縣、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福建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形式,產生於宋元兩代,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 中國疍家人是以船為家的漁民。由於他們生活在船艇上,士大夫則雅稱之為 艇戶。 飲食 中國飲食講究禮儀。飲食文化受地域影響,歷經數千年發展出多樣的類別,並對食材、火候、刀工、和調味的技巧極為重視。今日最有影響者為「八大菜系」,包括川菜、粵菜、蘇菜、魯菜、閩菜、湘菜、徽菜和浙菜美食。中國菜分成主食與副食,在和配料的使用極為廣泛,同時強調傳統中醫學的食療方法。菜餚主要的食材有肉類(家禽、牛肉、豬肉、羊肉等)、蔬菜、水果和大豆等,常用的辛香料有韭蔥、薑、蒜,另外會搭配花生油、芝麻油、臘肉、醋、黃酒、肉汁等。現今中國最受歡迎的肉類為豬肉,約佔全國肉類總消費量的 4 分之 3。 一般來說,靠近海洋、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民眾主要以稻米為主食、並搭配海鮮和蔬菜菜餚,北方乾燥地區的民眾則以小麥製成的麵點和麵條為主食。過去民眾飲食主要是簡單的米糧和蔬菜,肉類則預留給特殊場合,平日以豆腐、豆漿等豆製品補充蛋白質。部分飲食則受到宗教影響,發展出佛教徒的素齋和穆斯林的清真菜。另外還有許多從中國菜延伸出來的分支,包括香港的飲食文化,及由中國移民發展的美式中國菜,而流行的菜餚有宮保雞丁、鍋貼、麻婆豆腐等。中國被認為是茶的原產地,很早之前便發展出種植茶樹與發酵的方法;並結合文化個性開發出飲用中國茶的方法。 中國飲食文化具有極高藝術和文化價值,強調飲食精緻、審美享受、情感交流與講究禮節,與西洋世界的飲食文化不同,中國主要餐具為筷子;歷史上不少東洋世界國家同樣以筷子為餐具,為一文化特色。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中國是造酒的古國。在龍山文化時期出現自然發酵的果酒;後來發展將穀物糖化再酒化的技術;先秦時期出現曲法釀酒;漢代以後發展制曲技術;東漢引進葡萄酒;宋代出現藥酒;元代、明代出現從阿拉伯傳入的蒸餾法釀製的燒酒。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酒不但用於祭祀、會盟、祝捷等公務活動,還用於民間的喜喪禮儀、歡聚迎送等場合。中國酒文化和詩歌、戲曲也有著豐富的聯絡。中國菜已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它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以及不同的風味的地方菜系所組成,分為八大菜系。中國菜選料範圍廣泛,製作精細,品類繁多,注重色香味的統一和調料的使用,體現精湛的烹飪技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菜的食物大多加工成小塊宜食的尺寸,固體食物使用筷子進食。 傳統服飾 中國服飾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服飾在幾千年的時間中通過歷代中原王朝對周禮服制傳襲下來,在儒教禮典中也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各朝代往往對各個等級允許的顏色、式樣有細緻規定,朝代特徵較明顯《中國古代人物服式與畫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191 頁。中國每個民族往往有自己獨特的民族服飾,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對不同身份不同客層階級的人在衣裝方面也有細緻的規定,如唐裝、藏袍、蒙古袍、漢服、旗袍、中山裝等《中國古代人物服式與畫法》,黃輝著,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7。191 頁。 距今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古文化遺址中,都發現了原始的織布工具和織物殘片遺存。夏商周時期服飾的典型特徵有交領、右衽、繫帶等。商代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藍、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儲存至今。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寬松。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西周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冠服制被納入了 禮治 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秦漢服裝基本沿襲戰國時期,仍然以衣裳、深衣、襜褕為主,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都是男女均可穿著。武士則著短衣小袖大絝。《漢書王莽傳下》:乃身短衣小袖,乘牝馬柴車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後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於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現代稱 三重衣。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基本承襲秦漢的遺俗。男子的服裝流行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褲褶是遊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 隋唐婦女的常服仍然是襦裙。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唐代男子常服,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唐代初期至中期還流行漠北的君主制國家霍爾回鶻人的胡服。五代時期服飾基本筵沿襲了唐朝服飾。宋代女服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宋代男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遼代服裝以長袍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金代男子的常服,通常由四個部分組成,即頭裹皂羅巾、身穿盤領衣、腰繫吐骼帶、腳著烏皮鞋,多用環境色,具有遊牧民族的裝飾特點。元代的服飾有腰線襖。明代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於上衣並不束在裙子內。明代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有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開始於顯眼處使用紐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釦子。清軍入關之後清朝統治者用武力推行剃髮易服,結果導致明代男裝及官服消失在清代的主流社會中,但在「十從十不從」的規範下,部分地區的女性、僧道、兒童等的服飾並未強制改變劉家駒《淸史拼圖》,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年,第 45 頁。清代漢族婦女服飾變化方面較男服為少。后妃命婦,仍承明俗,以鳳冠、霞帔作為禮服。普通婦女則穿披風、襖裙。披風是清代婦女的外套,作用與男褂相似,其制為對襟、大袖、下長及膝。披風之上,裝有低領,點綴著各式珠寶。披風的裡面,還有大襟、大襖小襖,小襖是婦女的貼身內衣,顏色大多用紅、桃紅、水紅之類。婦女的下裳,多為裙子,顏色以紅為貴。裙子的樣式,初期尚儲存著明代習俗,有鳳尾裙及月華裙等。清末,在普通婦女中間,還流行穿褲。 節慶習俗 thumbleft250px 北京東城區地壇公園的燈籠 陰歷,又稱農曆,是源於夏朝的漢族傳統曆法,在儒教 行夏之時 的影響下沿用四千多年《論語》子曰:行夏之時。,屬於陰陽合曆,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二十四節氣來反映季節變化,在東亞文化圈影響廣泛,漢族根據夏曆形成的祭享民俗構成民俗節日。中國的歲時、歲事、月令、時令在日本被稱為 年中行事 或者 名節,在韓國稱為 歲時風俗。江戶時代齋藤月岑著有《東都歲事記》,朝鮮時代柳得恭著有《京都雜志》(1800 年前後)、金邁淳著《洌陽歲時記》(1819 年)、洪錫謨著《東國歲時記》(1840 年前後)。還有信奉佛教的藏族使用源自天竺的佛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維吾爾族使用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曆,傣族則有傣族曆法。 中國傳統節日是華人隨著季節、時間和物候轉移,開展具有特定主題的風俗和紀念意義的社會活動日,並因應時地環境代代相傳,反映華人累積的傳統智慧和生活情趣以及人與自然、人際關係等,以華人四大節日最為有名。中華傳統節日型別多樣化,根據《通勝》的載錄,年中最少有九個主要節日、二十四個節氣和一百四十多個神誕。這些節日可分為農業耕作、宗教祭祀、人倫孝悌、驅瘟避邪四大類。香港每年的公眾假期共計十七天,其中的十二日被《僱傭條例》規定為法定假日《公眾假期條例 》。澳門每年有十五個節日,共計二十日為公眾假期,其中的十日被《勞動關係法》規定為強制性假日 2001 年 1 月 1 日(2000 年 9 月 29 日釋出)生效的《澳門政府第 602000 號行政命令 》。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習慣的節日,由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該民族習慣規定放假日期;全體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則不補假;中國大陸放假一天的節假日,如遇星期三則不調休。 康樂競技 中國有不少傳統遊戲,可分為棋類、牌類、猜射等型別。古代中國發展出不少棋類遊戲,如圍棋就是起源於中國,中國古時有「弈」、「碁」、手談 等多種稱謂,屬世界三大棋類之一。圍棋是一種策略性棋類,使用格狀棋盤及黑白二色棋子進行對弈。對弈雙方在棋盤網格的交叉點上交替放置黑色和白色的棋子。Matthews Charles Teach Yourself Go p1 落子完畢後,棋子不能移動。對弈過程中圍地吃子,以所圍「地」的大小決定勝負。圍棋規則簡單,但玩法千變萬化,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之一。另外,燈謎亦是中國受歡迎的傳統遊戲。在中國習俗的活動上會稱做猜燈謎,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會將燈謎結合賞花燈,變成許多人可共同參與的猜謎遊戲。與一般的謎語相比,具有更嚴格的規則。方法是將謎語貼在燈上,多數謎語都是詩詞,猜中謎語的人,有時可獲得獎品。隨著時代改變,現今的燈謎活動未必都將燈謎寫在燈籠上。猜燈謎有時又說為 射燈謎,因此多會在謎語之後看到:射一個字,某某格 之類的提示。 此外,觀看評書亦是中國傳統的餘暇節目之一,評書在湖北、粵廣地區及閩南地區稱為「講古」,在四川稱為「講書」,古稱「說話」,是中國一種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評書在宋代開始流行。評書的語言載體一般是各地說書人自己的母語,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份。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 20 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 體育運動 thumb300pxleft 元代畫家錢選臨摹的《宋太祖蹴鞠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最初由宋代畫家蘇漢臣所繪,原作已佚,此為臨摹之作。體育史家認為這幅畫上六人,分別為趙匡胤、趙光義、趙普、石守信、党進、楚昭輔 中國在遠古時期就出現蹴踘、射御、角觝、擊劍、捶丸等運動。至唐堯、虞舜、夏、商、週五代,又出現劍術、拳術、投壺、弓矢、擊壤。角觝,又稱角力、摔跤或相撲。殷周時,角觝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周天子挑選出征的武士時,候選人須進行徒手的角力比賽。戰國時,則成為一種表演性競賽。至秦國時才明定成「角觝」,主要為觀賞用。唐代皇宮中還有摔跤隊表演,民間也流行相撲,更於此時傳到日本。相撲形式上可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正式爭勝負的比賽,具有打擂臺的意味。這類有些由政府出面組織,有些是民間自發組織;一類則是在瓦社等遊藝場所日常進行的表演性組織。蹴踘是現今足球運動的前身。捶丸則是類似高爾夫的運動,規則是以將球捶進洞最多的一方贏出。至隋唐之時,古代體育發展出諸如摔跤、拔河、鞦韆等新型別,其中最為興盛的要數馬球與足球這兩種,此兩者在唐代傳到日本。宋真宗時,曾因相撲運動時有人受傷而下令禁絕。九十四年教育部發布之普通高中國防通識課程《國防通識(一)》明清之際中國體育活動仍有發展。然而,部分活動經過清末至民初一連串的戰爭,中國古代運動至今多已失傳,然而如拔河、鞦韆等活動仍歷久不衰,如角觝等競技則為日本儲存至今。臺灣省臺北縣中和市中經社《中國通史》 中國武術俗稱中國功夫,意即打鬥技巧,它也被分成多個門派,由拳腳至運用刀劍等的技巧也有,中國人不單把武術作為打鬥技巧同時也作為一種健體強身和養生的方法,現在中國武術也作為電影的主題。 宗教 中國上古存在上帝及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信仰,祭神祀祖自商朝為中國的國家宗教,祖先神是人們祈求上帝的媒介。《詩經大雅》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堯舜禹的臣子皋陶興 五教、定 五禮、創 五刑、立 九德、親 九族。《尚書皋陶謨》曰「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中國人的信仰以儒教、祖先信仰、道教、佛教和各種中華民間信仰為主。由於道教、佛教吸收儒教思想以及相互的影響,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中國宗教信仰傳統,這些俱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不單深深影響中國,還透過交流而影響日本、韓國和越南等東亞國家。此外,中國還有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東正教等,並有薩滿教、東巴教、萬物有靈信仰等本土地方宗教。佛教徒的構成中,包括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珞巴族、門巴族、土族、裕固族,信仰南傳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以及信仰漢傳佛教的漢族等。 中國遠古原始先民已有其獨特的神話,中國神話記載遠古時世界因盤古開天闢地而出現,之後又有女媧造人和補天的神話,當中神話中的龍後來也成為中國皇帝以至是中國的像徵。中國占星術將星宿劃分為七曜或二十八宿等。除此之外,中國民間也流行有關十二生肖的神話。大多數中國神話主要發生在很古老的三皇五帝時代,其中主要由一本名叫《山海經》的書記載。 儒教的祭祀物件分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組成像人間官僚系統那樣的等級體系。每個神的品級、爵位,一般說來,是由儒者規定的,並載入國家祀典。平素,它們依照規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時,則依品級配享、從祀於天壇之上。不入祀典的,被稱為 淫祀。《禮記王制》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 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 感生帝。祭祀的法則詳細記載於儒教聖經《周禮》、《禮記》中,並有《禮記正義》、《大學衍義補》等經書解釋。古代中國 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祭祀有嚴格的等級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祭天的聖所是天壇。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則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曲禮》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 宗廟供奉祖先靈位。供奉和祭祀祖先的祠堂往往又被稱為「家廟」或「祖堂」。 道教 道教是起源於中國的宗教。春秋時期(約公元前六世紀),老子創立道家,戰國以後又產生神仙家,秦漢時期在道家和神仙家的基礎上,吸收陰陽家、墨家、儒家諸家思想,先後興起方仙道、黃老道,經過長期發展,到東漢,張道陵創立正一盟威道,正式形成道教。 薩滿教 薩滿信仰在中國的傳統始於史前時代,滿洲人的祖先女真人直到公元 11 世紀也保持著薩滿信仰。薩滿信仰清代以前便在中國東北盛行,並與滿族的傳統結合起來。薩滿信仰(藏人稱之為苯教)在西藏早期居於絕對優勢地位,擁有參政、議政之權,其勢力甚大、信徒甚眾。在吐蕃軍隊出征的時候,也往往會有薩滿巫師隨軍,透過巫術來提高吐蕃軍隊計程車氣。赤松德贊繼位之後,為了加強王權,大力扶持佛教勢力,將佛教確立為國教並打壓苯教。赤松德贊這一政策遭到眾多大臣的反抗,但都以失敗告終。此後的數代贊普都延續了這一政策,赤德松贊和赤祖德贊在位期間,更是在政務九大臣之上設定「僧相」一職,將佛教僧侶地位置於世俗貴族之上。僧相強制推廣藏傳佛教,對苯教的打擊則是變本加厲。這使不少苯教信眾逃避到阿里、安多、康區等偏遠地區。為了苯教生存,苯教全面佛教化,苯教供奉起了佛教的佛、菩薩、金剛、明王,改成紅色黃色的袈裟,不再長髮披肩,跟佛教比丘一樣剃髮,成為藏密佛教的一支,但保留了一些教義和儀式規則(例如朝塔時以反方向進行,一般佛教徒以順時針方向進行),例如各派的活佛常常以轉世靈童傳承,苯教則是以宗教考試取得最高的法王、仁波切的地位。 原始薩滿信仰與藏傳佛教結合的這種宗教形式,在北元後期和清代被制度化,並定為國教。在中華民國推翻清朝統治之後的一個世紀裡,薩滿教幾乎消聲匿跡,但是現今仍然可在北京故宮裡,仍然可以找到當年清朝皇族舉行儀式的堂子,例如坤寧宮。 佛教 西漢末年,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漢朝成立後,有鑑於秦朝的法家思想並不能有效地幫助朝廷維持帝國的長久統治,繼而以無為而治的黃老之道取代嚴管苛治的法家,漢武帝時,實行獨尊儒術,自此儒家思想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軸。兩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並深受玄學影響。佛教在中國唐朝時發展最興盛,因為當時有一名叫玄奘的僧人,原因是他感於當時傳入中國的佛經翻譯不善而有太多不明所以之處,故唐三藏親自去天竺(印度)取佛經,他於古印度那爛陀寺鑽研和翻譯佛經,然後把這些成果帶回中國,這就是有名的唐三藏取西經。 佛教對於中國習俗與其他宗教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信三世。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因緣和合而生,一切都在輪迴之中。雖然現世作惡而得福得壽,但其業果若不報於現世而將報於來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惡定有果報,或報之自身體,或報之子孫,或報之來世。同時還引進了悔罪植福、延壽薦亡、修德禳災、設供祈願等觀念。 佛陀之學即為佛學,佛學以因果輪迴為理論,以五戒十善法為規律,藉以出世解脫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萬事無常轉變生死痛苦為理論。以無我、緣生、苦空為方法以證得無為自在為目的。強調需要出世與解脫,必須厭惡世間慾望,不斷自我修練,解脫是在脫離人世痛苦為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進一步強調要捨己救世。佛陀一生所教的內容主要就是知苦與滅苦。「四聖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就是苦締、集諦、滅諦、道諦。「苦諦」是佛教認為人生在世,誰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等諸多苦難。這些苦難不會因為人的死亡而結束,因為人死之後仍然會在六道中輪迴不息,苦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佛教還認為,世間的萬物都是變化不定的,沒有永恆,這叫做無常。因為於無常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集諦是講苦產生的原因。佛教認為有情眾生之所以會受苦,在於因無明而於六根觸受起愛執,而導致後有生死的純大苦聚集。佛教認為只要是在六道中輪迴,就無法避免會受苦。要想從苦中真正的、徹底的解脫出來,只有脫離輪迴這一個辦法。道諦為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為戒、定、慧三學。依八正道,便可以達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來,證得阿羅漢。 基督宗教 基督教傳入中國的時間也比較早,唐代時景教傳入,到明代時天主教傳入中國,這些宗教傳入後為適應中國社會而本土化,到清代,因羅馬教廷廢《利瑪竇規矩》,禁止中國教徒祭天祀祖,雍正年間清政府禁止天主教在中國活動,1840 年西方的堅船利炮開啟中國的大門,大批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並先後在大清帝國和中華民國開辦一些教育、醫療等事業。十九世紀晚期基督宗教在華推行本色運動。當年教會常被指為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工具,因此教堂和西方傳教士成為攻擊目標。教會覺得應該結合中國文化傳道,擺脫與西方傳教士的從屬關係,因此提出自治、自養、自傳的 三自 觀念,以消除與民眾的隔閡,使基督宗教在中國紮根。一九二四年,教宗碧嶽十一世委宗座首位駐華代表剛恆毅總主教在上海徐家彙大堂召開第一屆中國主教會議 教會史上又稱上海公會議,自五月十四日開至六月十二日,大會主題是要求建立一個正常的、自由的、中國化的天主教會。會中研討適應中國地區之傳道方向,給中國教會制訂了一套全備的傳教典章,為中國教務豎立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會議中主教們決定了把中國奉託給聖母照顧保護,並奉聖母為「中華母后」,事經聖座核准施行,會議開幕時舉行了隆重的奉獻典禮,會後又由總主教率領數十位主教及神父赴佘山朝聖,向天上母后舉行再奉獻禮。其時有不少外國建築師在華工作,他們開始以西方技術結合中國傳統形式建造教堂,以示對中國文化的尊重。 伊斯蘭教 中國伊斯蘭教起源於穆罕默德的叔父帶領使團出使中國,並且修建世界最古老清真寺之一的懷聖寺。Islam in China 650present 宋朝時期,中國穆斯林控制了出入口貿易,也在朝廷中逐漸有影響力,著名的穆斯林有鄭和、帶領設計和修建元大都(今為北京)的也黑迭兒丁等。明朝時期,早期穆斯林移民的後代在語言、姓名及習俗方面融入了中國社會,同時南京也成為了重要的伊斯蘭教學習中心。信仰伊斯蘭教的人群主要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塔塔爾族、烏孜別克族、塔吉克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等十個民族。根據 2006 年的統計資料,中國現在有大約 2000 萬人為穆斯林。 文化沿革 中華文化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炎黃時代是華夏文化的初步形成時期,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當華夏文明在中原發展的時候,在中國疆域內還分佈著其他各種文化。正統中華文化中,有尊王攘夷的觀念,春秋大義中的華夷之辯以禮樂衣冠作量度。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於《春秋》以及《儀禮》、《周禮》、《禮記》、《尚書》,以漢文化禮義和炎黃血統作標準。種族民族主義是中國傳統民族主義的其中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種文化民族主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2007,《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主義》,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華夏文化隨著中原王國的對外交流和擴張而傳播,史載大禹的活動範圍已經達到越地;周泰伯建立吳國;在春秋時期,楚、吳、越等地已經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自 1840 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強烈衝擊,處於劣勢地位的中國人產生前所未有的危機感。為了自保、發展,師夷長技以制夷,起初以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的態度向西方學習近現代科學、技術,再後來到民國採用民主共和政體,建立現代國家。民初有識之仕發起「新文化運動」,與此同時,各種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如 馬克思列寧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也傳入中國。中華文化在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較大損失,全國各地被毀文物、被殺文人較多。目前,在政治思想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烙有馬列主義的特徵,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崛起,很多大陸民眾逐漸恢復民族自信,建立在現代社會基礎之上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以儒家為主體的中國傳統信仰的恢復、發展也越來越得到重視。 中國文化的地域性也很強烈。除了一些普遍的特徵之外,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1990 年以後,隨著中國其他地區的人員向各個主要城市的遷移(例如北京、上海、廣州,其目的主要為經濟利益),導致各地不同的風俗大量湧入少數幾個城市,並對目的城市的文化造成影響。中國的少數民族有著自己獨特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然而近年來一些地方由於過度關注於經濟發展,未能完好地保護或儲存當地的民俗文化,一些地方的傳統文化瀕臨失傳。但現在部分傳統中華文化也被年輕人追捧,譬如漢服文化、中國傳統樂器文化等。 參見 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人 中國歷史 中國地理 中國統一 中國語言 中國國學、中國史學史 中國行政區劃 中國首都 中國憲法 中國國旗 中國新聞史 中國人物相關列表 中國君主列表 中國皇后及妃嬪列表 中國君王諸子女列表 中國公主列表 中國宰相列表 中國總統 中國總理 中國以人名命名的地名列表 注釋 備註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胡耀華:〈對 中國 概念演變及地緣內涵的分析 〉。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 〉。 趙岡:〈論中國傳統社會的性質 〉。 Category 亞洲國家 Category 中國的名稱 Category 中華民國的名稱 Category 亞洲分治地區 Category 文明搖籃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始於公元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舉行的開國大典,先後制定並通過了《共同綱領》、《五四憲法》、《七五憲法》、《七八憲法》、《八二憲法》五部憲制性檔案。截至 202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共經歷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和習近平五位最高領導人,而華國鋒曾擔任兩年過渡時期的領導人。截止 202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以 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點,分為以社會主義轉型及階級鬥爭為主題的毛澤東時代(1949 年至 1976 年)、與以現代化建設及改革開放為主題的鄧小平時代(1978 年 1997 年)和後鄧小平時代(1997 年起)。中國共產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唯一的執政黨,並堅持對全國武裝力量的絕對領導。 重大歷史事件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年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概述 建國簡史 國共內戰 1945 年 8 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期間,既已存在的國共摩擦隨即演變為國共衝突。1946 年,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爭奪中國政權的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1949 年初,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軍取得遼西會戰、徐蚌會戰與平津會戰 三大戰役 的勝利。此前的 1948 年 5 月 1 日,中共中央號召 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軍擊敗中國國民黨指揮的中華民國國軍,在渡江戰役中佔領了中華民國首都南京市及全國經濟中心 上海市,在中國大陸取得絕對優勢。 建國會議 旨在建立中國新的聯合民主政府的新政協籌備會議於 1949 年 6 月 15 日至 6 月 20 日在北平召開。籌備會決定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設立六個小組,分別完成下列各項任務:一、擬定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二、起草新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條例;三、起草共同綱領;四、擬定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方案;五、起草宣言;六、擬定國旗、國歌及國徽方案。第一小組在籌備會成立會閉幕前,即擬定完成 關於參加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單位及其代表名額的規定 並獲透過 。 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議第四小組負責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新政權的名字起初普遍稱為 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在 7 月 9 日舉行的第四小組第二次會議上,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主張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後經反覆討論,得以採納。此外,最後提交給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檔案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政府組織法中的國號均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 後,括號加註 (簡稱中華民國) 六個字。周恩來受命於毛澤東,於 9 月 26 日中午,緊急宴請二十多位元老,討論去掉 中華民國 的簡稱。9 月 27 日在政協全體會議討論和透過共同綱領和政府組織法時,正式決定去掉 中華民國 的簡稱。此後,新政權的名字確定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年 9 月 21 日至 9 月 30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9 月 27 日,會議透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並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於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今年為一九四九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9 月 29 日,會議透過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會議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組織人民自己的中央政府,並一致同意以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的政治基礎。在普選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前,政協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9 月 30 日下午三點,會議開始,先以整個名單付表決的方法,一致透過已經協商的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共 180 人;然後,以無記名聯記投票的方法,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的主席、副主席和委員。會議主席宣佈,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當選為副主席,周恩來任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其他 56 人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 主要發展與成就 1949 年起,中國社會經歷了一次由中央至地方、有其特色的巨大變革,從貧窮、落後轉變為一個日益現代化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章第一條定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自鄧小平時代起中國奉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的總體發展路線,部分人士進而提出 中國模式。依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 年中國大陸的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世界第 85 名、發展程度為 高,香港排名世界第 4、發展程度為 很高。 經濟社會 1950 年代完成的 一五計劃 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同一時期的土地改革運動消滅了地主階級,中國的封建土地制度就此終結。而截止 1964 年,據中國官方統計掃盲運動使得全國文盲率從 1949 年的約 80 降至 52(另一份資料顯示,截止 1965 年文盲率為 381)。按照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文化大革命結束後,1978 年中國成為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 156 美元,81 的人口為農民,全國文盲人數將近 24 億、文盲率達 25、青壯年中有 3040 是文盲。 1970 年代末到 1980 年代初,中國經歷了撥亂反正、開始了改革開放,逐漸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2010 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8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顯示中國大陸人均 GDP 達到 9608 美元(世界銀行資料為 9771 美元)、位居世界第 69 名;2019 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 GDP 達到 10276 美元,開始向高收入國家邁進。2018 年,中國大陸農村人口比例降至 4042,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 2015 年的中國文盲率下降至 36。中國官方資料顯示,19812012 年間中國大陸貧困人口減少 79 億,大多數人民享有食品、住房、醫療等生活必需品。 改革開放期間,中國南方誕生了新興超大城市深圳市,被譽為 中國矽谷。2019 年,依據《財富》雜誌,中國的世界 500 強公司數量達到 129 家(《財富》的計算方法納入了 10 家臺灣公司)、超過美國的 121 家躍居世界第一。21 世紀起,中國高鐵系統、港珠澳大橋、5G 網路等社會大型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引起矚目。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醫療條件的改善,中國人的平均壽命由 1949 年的 35 歲提升至 2009 年的 73 歲,部分沿海都市人均壽命接近發達國家水平;2019 年 12 月,中國大陸總人口突破 14 億,而 1970 年代以來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穩步下降。因此,中國一定程度上的解決了人口過剩和營養不良的問題。 科教文化 196070 年間完成的 兩彈一星 工程奠定了中國航天和國防科技的基礎。改革開放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和中國探月工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蛟龍號潛水器、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袁隆平等人的雜交水稻技術等成就得到國際矚目。21 世紀以來,中國公民劉曉波、莫言、屠呦呦先後獲得諾貝爾獎。 1982 年,普及初等義務教育 被寫入《八二憲法》。1986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佈,中國大陸開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20 世紀 90 年代,高等教育的 211 工程、985 工程 先後啟動。 197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席位。21 世紀以來,在歷屆奧運會獎牌榜上,中國國家隊也位居世界前列。此外,中國還先後舉辦了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及殘奧會、2010 年上海世博會、2010 年廣州亞運會、2011 年深圳大運會、2022 年冬季奧運會及殘奧會。 外交軍事 在外交上,1949 年後的中國變得較為獨立自主,雖然在長達 22 年的時間裡遭受到美國及蘇聯兩大國的封鎖、被聯合國排除之外(直至 1971 年取代中國席位),卻依然被視為冷戰中少數幾個獨立於兩陣營外的最重要國家之一。隨著經濟實力的發展,中國也日漸成為全球矚目的大國,區域與全球影響力不斷上升,改革開放後 1991 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1997 年香港迴歸、1999 年澳門迴歸、2001 年 6 月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01 年 12 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截止 2019 年 9 月世界上共有 180 個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保持外交關係。而一些重要的國際峰會開始在中國大陸舉行,譬如杭州主辦了 2016 年二十國集團杭州峰會、廈門主辦了 2017 年金磚國家峰會。 在軍事方面,中國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截止 2019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約兩百萬名現役軍人、是世界上兵力最多的正規軍隊,國防安全不再是重大威脅。1949 年 2019 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經歷了 11 次裁軍,其中包括較為知名的 1985 年百萬大裁軍,部隊總人數由最初的 600 多萬降至 200 萬左右、並進行了現代化改革和精簡編制。 主要爭議與不足 在發展過程中,中國社會出現了貧富差距擴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產能過剩、缺乏自主創新技術、房地產泡沫、通貨膨脹、人口過剩、人口老齡化、男女比例不均、社會競爭激烈等諸多較為嚴重的問題。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長期一黨專政下的中國社會產生了獨裁、極權、濫權、腐敗、壟斷、特權、司法不公、官僚主義、權錢交易、人權受損、自由受限、民族衝突等種種問題甚至災難。此外,中國官方以及部分海內外學者均指出,中國大陸經濟資料存在長期造假問題,特別是誇大了經濟成長的資料。 經濟社會 中國的貧富分化現象較為嚴重,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2018 年 12 月中國的基尼係數為 0468、屬於高,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顯示自 1990 年起中國的基尼係數從 035 上漲到了 2015 年的 05。一方面,太子黨等各大權貴家族壟斷主要行業、控制國家財富,並存在大量 裸官,許多中央高層的子女或親屬移民海外或擁有外國綠卡。2020 年位列透明國際 清廉指數 排名世界第 78 名。另一方面,社會底層出現了嚴重的 農民工問題,2010 年以來包括農民工在內的許多社會低收入人群逐漸構成了新興的 蟻族 階層。此外,中國的城鄉差距逐漸拉大,1996 年 三農問題 被正式提出。 人口方面,截止 2019 年底中國大陸人口數量達 14 億、居世界第一,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出 3049 萬。2020 年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真實性和準確性則遭到多方面質疑。截止 2013 年,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等機構估計 19701999 年出生的適婚單身人口中,男性人口比女性高出 2315 萬; 而截止 2018 年底,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中國老齡人口(65 歲以上)佔總人口的 119、屬於老齡化社會。 此外,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進,中國大陸的環境汙染、資源短缺及過度開採、人均資源佔有量低、生產監管漏洞等也逐漸成為較為嚴重的問題,其中突出的例子包括礦難頻發、霧霾、土壤汙染、淡水資源短缺等。中國大陸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也屢見不鮮,21 世紀以來曾曝光過毒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假疫苗事件、校園食物中毒等重大案件。與此同時,20 世紀 90 年代起至 2019 年,中國大陸主要經歷了四次越發嚴重的產能過剩,鋼鐵、煤炭、冶金等行業供大於求,造成大量企業虧損。2010 年以來,高新技術產業缺乏自主技術、大城市的房價飆升等問題也日趨嚴重。 政治體制 1949 年起,中國的司法體系即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控制,而至習近平時期中國官方仍明確反對司法獨立,同時對部分維權律師進行了迫害和鎮壓。一直以來,眾多中外學者批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利用對媒體、學術、教育、資訊的控制,掩蓋甚至篡改歷史事實、煽動民族主義和民族情緒,對民眾進行了欺騙和洗腦,以維護一黨專政和自身的 合法性。中共官方及部分學者則將 還原歷史、重寫歷史、否定黨史及國史 的主張稱為 歷史虛無主義。截止 2021 年,依據《經濟學人》雜誌,中國的民主指數為 22110,僅位列世界第 148 名、屬於 專制政權。截止 2022 年,依據研究機構自由之家,中國的總體自由指數得分為 9100、屬於 不自由,而依據國際組織無國界記者,中國的新聞自由程度僅位列世界第 175 名。 19491976 年間,毛澤東時代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肅反運動、反右運動、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四清運動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對中國的民主和法制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包括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在內的數千萬人遭到批鬥和迫害,中國的知識分子、農村精英階層等受到了巨大打擊,文革時期中國的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大量文物古蹟被毀,科研教育事業遭受了重大沖擊。據各方估計約有 4000 萬 8000 萬人因此非正常死亡。 1980 年代,鄧小平、趙紫陽等人推動的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曾被外界寄予期望,但後期的改革最終因為 六四事件 的爆發而失敗,中國政府也因此事件遭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譴責和制裁。六四事件直接導致了中國經濟上的改革開放放緩甚至停滯,直至 1992 年鄧小平南巡後才重新提速。 1990 年代末期起,江澤民時代的鎮壓法輪功事件和興起的非法器官買賣、胡錦濤時代開始的對中國維權運動的打壓也備受爭議。2000 年後,隨著網路時代的興起,中國政府採取了嚴苛的網路審查制度進行輿論控制、異見打壓,導致谷歌、雅虎等公司陸續退出中國大陸市場。其中,中國政府還對包括維基百科在內的部分國外網站進行了網路封鎖,並被指責僱傭大量網路評論員(俗稱 五毛黨)發表擁護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評論、控制輿論導向。 2010 年代,習近平主政下的中國政府為了 打擊犯罪、弘揚誠信,開始利用快速發展的大資料和人臉識別等技術建立全社會大規模監控體系和 社會信用體系,截止 2019 年 6 月,中國政府官方資料顯示已有 3000 多萬人次因為信用分數不夠而被禁止搭乘飛機和高鐵,海內外的反對人士認為此舉嚴重損害了公民的自由和隱私權等基本人權。2019 年,習近平提出必須加強共產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明確反對憲政、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此外,新疆再教育營、香港反送中事件和中美貿易戰等事件也在全球範圍內引起廣泛爭議。 毛澤東時代(1949 年 1976 年) 穩固政權 1949 年 10 月 1 日下午 3 時,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以後每年的 10 月 1 日就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中國經歷長期的動亂與戰爭,經濟水平落後,貨幣貶值,交通運輸不暢。建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村土地集體化及社會改革,成功抑止通貨膨脹、重振經濟,並且建立起因戰火而受到嚴重損害的工業體系,以期建立一個依照馬克思列寧共產主義原則並全面模仿蘇聯工業化模式的新中國,但不少資產階級和菁英階層卻在此時期被迫害。 1950 年代開始 土地改革運動,並於 1950 年 6 月頒佈《土地改革法》以指導這項運動,將地主的土地沒收,從政治和經濟上徹底消滅了中國自秦漢以來作為地方政治精英的鄉紳階層,改變了兩千多年來 皇權不下縣 的局面,國家政權的動員力從此深入村鎮基層。這次土地改革是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對老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繼續,基本完成了全國範圍內的土改,至 1953 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川邊等少數民族地區,中國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 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約 7 億畝土地及生產資料,並每年免除地租 3000 萬噸糧食。但是從 1953 年開始,中共開始實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強制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和農業合作化運動,再次剝奪了農民的土地,且學者估計土地改革共造成 100 萬 500 萬地主、富農及親屬死亡,導致農村精英階層的消亡。與此同時,中共以大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為主展開了 三反五反運動,許多資本家和商人被迫害自殺,亦有許多人士被處決或折磨致死,中國大陸資產階級消亡。同時間發起了對知識分子的 思想改造運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支援中華民國的部隊到處與解放軍和新建的地方政權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 1950 年開展全國性的 鎮壓反革命運動、剿匪行動,動員超過了一百五十萬的軍隊,其中學者估計鎮反運動處決了 100 萬 200 萬人。隨著 剿匪行動 的開展,數年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大陸地區的殘餘武裝被消滅殆盡。與此同時,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鮮發動朝鮮戰爭。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幾乎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但是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後,戰爭形勢逆轉,聯合國軍逼近朝中邊境線。當時的中國領導人決定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名義入朝作戰;與此同時,在國內發動了對美帝國主義的所謂 三視教育運動(即 仇視、鄙視 及 蔑視)。在經過五次大規模戰役後,雙方進入膠著狀態,1953 年 7 月 27 日雙方簽署《停戰協定》。 領土方面,中共在 1950 年的昌都戰役消滅藏軍主力後,1951 年同西藏政府達成《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對西藏取得控制權。至此,除臺灣、香港、澳門、少數沿海島嶼及其他與鄰國有主權爭議的領土以外,中國領土已全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控制。1953 年的東山島戰役後,國軍未再組織成建制的反擊。至 1955 年,解放軍發起一江山島戰役,相繼攻佔浙東沿海還被國軍控制的全部島嶼。至此,中國大陸沿海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和馬祖還被國軍控制。 社會主義初期建設 1953 年至 1956 年,中國政府對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內容包括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又合稱為「三大改造」,其目的是改變生產關係的性質。1956 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八大提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已經基本建立,並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經濟。在三大改造時期,中國政府同時間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制定並實施了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 年至 1957 年),培養了大量的技術專家、產業工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國民收入,並且透過蘇聯和東歐技術的引進提高了解放軍的現代化水平。與此同時,各地農民和手工業者爆發大規模 退社運動(退出合作社)甚至引發暴動,反抗 統購統銷、合作化 等政策,但遭到鎮壓。1954 年 9 月 20 日,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又稱《五四憲法》)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透過,共四章 106 條。 與此同時,各類政治運動逐步開展。1955 年 7 月 1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展開鬥爭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在中國大陸各省、市、自治區、人民解放軍和中央一級黨的、政府和群眾團體的機關開始 肅清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的政治運動。8 月 25 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徹底肅清暗藏的反革命分子的指示》,毛澤東將各團體中鎮壓的比例定為百分之五。19561957 年,百花運動、反右運動 相繼展開,上百萬知識分子和民主黨派人士等遭到批鬥和迫害,民主制度建設遭到嚴重破壞,中國大陸進入中共實質性一黨專政時期,為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 科教文衛方面,全國掃盲運動、漢字改革進一步推進,1955 年底開始推行 漢字簡化方案、漢語拼音方案,並開始推廣普通話。1956 年通過了《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兩彈一星 工程開始醞釀。1950 年代後期,中國大陸還爆發了一些重大傳染病疫情,也隨之出現了相應的醫療進展和醫學進步,主要包括: 1957 年 2 月,中國貴州省爆發 亞洲流感,同年中國政府決定成立 國家流感中心 並於 1958 年編寫發行了《流行性感冒手冊》。此後該疾病傳向世界各地,大規模疫情持續到 1958 年,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共有 100 萬 400 萬人因此死亡。此後,亞洲流感病毒變異,並於 196869 年導致 香港流感 爆發,再度造成全球 100 萬 400 萬人死亡(世衛組織資料)。 1950 年代末,中國大陸基本消滅血吸蟲病,但是近年又有死灰復燃趨勢。 1955 年,江蘇南通爆發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此後一段時間內,中國每年報告的脊髓灰質炎病例有 2 萬 43 萬例,造成大量兒童殘疾甚至死亡。1958 年起,顧方舟等人開始進行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究,在美國、蘇聯的技術和疫苗基礎上,進一步研發出口服型 糖丸 疫苗。 大躍進及大饑荒 1957 年 11 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提出了 大躍進 的口號。1958 年,人民公社運動、打麻雀運動 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要使中國在 15 年或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在十年內超過英國、十五年內趕美國(所謂「超英趕美」),提出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此後與大躍進、人民公社被合稱 三面紅旗),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號召大家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說敢幹的精神。社會上出現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的浮誇風口號。會後,全國各條戰線掀起 大躍進 的高潮。8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會議,確定一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提出 1958 年鋼產量翻番,作為實現 大躍進 的重要步驟,達到 1070 萬噸。《人民日報》經常報道某某公社 大放農業衛星。 當時的人們普遍看輕那些強調技術規範的專家,批評他們為「右傾主義」、「三脫離」等。其後,全國興起大煉鋼鐵運動,宣稱要在 15 年或更短時間內「超英趕美」。面對有人對冒進的指責,有人發起反冒進,故毛澤東為了反反冒進,提出「大躍進」以阻冒進的指責,希望能在短期內快速提升工業和農業產值。大躍進的結果是災難性的:基層為達到不可能的目標,虛報、謊報、誇大實際產出。農業上,由於毛澤東等一些領導人錯誤地認為,合作社規模越大越能發展生產力、公社化也是加速建設社會主義並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形式,所以將原有的農業合作社改組成 26 萬多個人民公社,99 的農民加入到組織中來,其特點是 一大二公:大 指規模和經營範圍大,公 指集體化、公有化程度高,即 一平二調,透過行政手段搞平均主義。極端的政策遭到農民的抵制甚至引發暴動,而少數民族聚居區內民眾與共產黨政權之間也產生了尖銳矛盾:1958 年青海爆發 循化事件,解放軍鎮壓造成數百人死亡;1959 年爆發藏區騷亂,造成約 8 萬 7 千人死亡,第十四世達賴喇嘛流亡海外。 1959 年廬山會議期間,彭德懷元帥等人批評大躍進政策,但被毛澤東打成 彭德懷反黨集團,引發了此後中共黨內的 反右傾運動,超過 300 萬名共產黨黨員和幹部受到批判。此時中蘇關係也開始出現裂痕,1960 年蘇聯撤走在華的所有人員,並且停止對中國的技術協助,中國的工業幾乎因此完全停頓。中蘇兩國的矛盾之後又迅速公開化,兩國在國際論壇上公開翻臉,史稱 中蘇交惡。1960 年冬,由於大躍進導致大饑荒和經濟困難,同時在思想上 左 的錯誤氾濫成災、浮誇風盛行,中共中央和黨主席毛澤東開始糾正農村工作中的「左」傾錯誤,並且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隨即在國家主席劉少奇、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黨副主席陳雲、書記處負責人鄧小平等的主持下,制定並執行了一系列補救性措施。 大躍進導致原有的經濟體系被破壞,農業產值大幅度減少,直接導致 三年經濟困難 和 19581962 年的大饑荒。當時由於中國內地的訊息封鎖,一般專家不易精確的統計死亡人數,因此導致死亡人數一直有所爭議,學術界各方估計有 1500 萬 5500 萬人非正常死亡。死去的人主要死因幾乎都是餓死,而歷史學家馮客研究發現,大饑荒時期還有至少 250 萬人在暴力事件中喪生(譬如故意餓死人、殺人、食人)、約佔總死亡人數 68。1962 年 4 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兩位開國少將祖農太也夫、馬爾果夫伊斯哈科夫以及超 6 萬邊民從新疆邊境叛逃蘇聯,史稱 伊塔事件。 1962 年初,中共召開七千人大會,初步總結「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毛澤東等人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三面紅旗 指導地位下降,國家主席劉少奇將大饑荒成因歸結為 三分天災,七分人禍。會議前後又為「反右傾」運動中被錯誤批判的大多數同志甄別平反。由於這些經濟和政治的措施,包括貫徹 八字方針、推出 三自一包 改革政策,從 1962 年到 1966 年國民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恢復和發展 。 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2 年 七千人大會 後,毛澤東一度退居二線,劉少奇、鄧小平兩人掌握著一部分黨、政大權,採取較為務實的經濟政策,國民經濟在最初幾年曾有所好轉。但是毛澤東對自身大權旁落以及對劉、鄧所採取的這種現實主義政策感到不滿,令他最終與國家主席劉少奇等人決裂。1963 年,毛澤東發動 四清運動,被視為文化大革命的預演。1965 年開始,毛澤東及其親信開始針對劉、鄧等人的政治攻擊,譬如姚文元發表的文章 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1966 年 5 月 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透過《五一六通知》,「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毛澤東試圖利用民意來打擊領導層的劉鄧派,稱後者是「資產階級司令部」,從此中國陷入十年動亂。8 月 5 日,毛澤東的《炮打司令部 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直指劉少奇。北京 紅八月 期間,毛澤東首次接見紅衛兵,此後紅衛兵開始 破四舊,並迫害和屠殺黑五類及其家屬,成為文革 紅色恐怖 源頭,全國紅衛兵大串聯,被教唆來攻擊全國各階層的黨的當權者。此後諸多地區發生大屠殺事件,在沒有饑荒的情況下,廣西大屠殺中甚至發生了大規模人吃人事件。1967 年 1 月,上海爆發 一月風暴,各地造反派開展奪權運動,建立革命委員會以取代原有的黨政機關,公檢法系統被摧毀。而各派系之間亦有權鬥,導致大規模武鬥,致使 196768 年間中國大陸進入全面內戰。一些地區情況失控,甚至連毛澤東本人也無法控制,不得不派出軍隊來平息這些過激的衝突。毛澤東發現學生失控之後,決定發動知識青年「上山下鄉」,轉由工人階級領導文化大革命。1968 年 5 月起,清理階級隊伍、一打三反運動、清查五一六等大規模政治清洗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與此同時,文革期間高考取消,而工農兵學員於 1970 年起靠推薦上大學。 在中央層面,在「文革」的最初階段,毛澤東與他「最親密的戰友」、唯一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林彪成功地在政治上打擊劉少奇、鄧小平等「走資派」,林彪當時作為毛澤東接班人的地位也在 1969 年 4 月召開的中共九大上被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但中國的政治局勢也在 1971 年發生重要變化,因與主張修憲「廢除國家主席」的毛澤東發生衝突而在內鬥中失敗的林彪在該年 9 月 13 日出走,在飛往蘇聯途中飛機失事墜毀。此後,四人幫 勢力擴大,雖然政治運動依然頻繁,但較「文革」初期已經有所改善。不過在共產黨內部,權力鬥爭依然嚴重。1974 年 1 月 18 日至 6 月,經毛澤東批准,批林批孔運動 展開,其中「林」是指林彪、「孔」是指孔子,但目的是要借題發揮,打倒周恩來,這是由於批孔運動本來是直接劍指「批周公」;批 黑畫 運動也同時展開,矛頭指向周恩來。而在周恩來等穩健派的協助下,鄧小平於 1973 年恢復工作,並在 1975 年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兼國務院副總理,領導了 1975 年整頓。同年,中共中央組織修改憲法,富有文革色彩的《七五憲法》獲得透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的第二部憲法。1976 年 1 月,周恩來逝世,清明節期間發生以紀念周恩來為名、實為支援鄧小平的四五天安門事件。此後鄧小平再次被打倒,毛澤東任命華國鋒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國務院總理。1976 年 9 月,毛澤東逝世,黨內第一把手的位置由毛澤東評價為「你辦事,我放心」的第一副主席華國鋒取得。10 月初,華國鋒在葉劍英、汪東興的支援下,成功一舉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此後,華國鋒正式出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繼任最高領導人。 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被視為反動分子、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受到廣泛的批判和迫害,甚至被貶低為 臭老九。大批知識分子、專業技術人員、早期革命家被粗暴對待,有些人被活活打死,有些則自殺身亡,中國的科研事業也因此受到重大沖擊。僅在青海省的核基地內,截止 1971 年 9 月就有四千多名職工受到迫害和審查、310 多人傷殘、40 多名職工自盡、5 人遭到槍決。1968 年,兩彈一星元勳 姚桐斌被毒打致死、兩彈一星元勳 趙九章遭迫害自殺身亡。截止 1968 年底,中國科學院在北京的 170 餘位高階研究人員中(均是院士)就有 131 位被打倒,當年即有 20 位一級研究員自殺,全院在文革中被抄家的達 1909 戶,共有 229 人被迫害致死。在文革的困境中,科研人員和科學工作者依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在 1964 年成功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後,兩彈一星 中的氫彈以及 東方紅一號 人造衛星均在文革期間研製成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外交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中共實行 一邊倒 的外交政策,加入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並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此後蘇聯對中國提供了大量援助。1953 年,周恩來提出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的外交方針,並在 1955 年的萬隆會議上提出 求同存異 方針。 1950 年代末、1960 年代初,中蘇交惡,雙方產生路線分歧同時毛澤東發表爭議性的核戰言論,蘇聯終止援助中方。此後,1964 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文革期間中蘇爆發連續的邊境衝突、曾導致 1969 年 珍寶島事件 重大危機,雙方處於核戰爭邊緣,蘇聯一度準備對中國大陸包括北京在內的多地實行核打擊,林彪下達《第一號號令》備戰,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了干預。1960 年代末和 1970 年代,中蘇兩國已相互變成了最危險的敵人之一,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部署核彈頭,毛澤東則提出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的備戰口號,中國大陸各大中城市數以億計的人開展了挖防空洞的活動。在此背景下,毛澤東等中共領導層開始積極謀求與西方陣營發展關係:1971 年 4 月中美開展 乒 乓外交,1971 年 7 月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 年 2 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以及開展 熊貓外交),1972 年中國同英、日、德、澳相繼建交(此前中國與法國已於 1964 年正式建交)。期間,1971 年 10 月 25 日,因《聯合國第 2758 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中的合法席位,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受到主要國際組織的承認。1973 年 5 月,中美雙方同意互設聯絡處,增加聯絡。1970 年代,在美蘇冷戰、中蘇交惡等國際背景下,毛澤東提出了 一條線、一大片 的構想,即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西歐結成準聯盟,共同對付蘇聯的擴張勢頭,此後還提出了 三個世界 的理論。 與此同時,文革時期的外交曾受極左思潮的影響,導致中國與近 30 個國家發生了外交糾紛、與部分國家惡化到斷交的地步。此外,自 1962 年中印邊境戰爭爆發後,1967 年再度爆發中印邊境衝突。1967 年發生的紅衛兵 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是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涉外事件。許多中國駐外大使、參贊幾乎全部奉調回國參加政治運動,許多人受到批鬥,駐外使館的工作不能正常進行。對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和合作基本中斷,與各國元首和政府首腦級的互訪急劇減少,實際退出了幾乎所有的國際組織,也不出席國際會議;外貿進出口大幅度下降;派出的留學人員全部被召回國,也停止接受外國留學生。也因對外輸出革命而導致世界部分地區出現屠殺、排華現象,造成大量華裔傷亡(如:柬埔寨紅色高棉大屠殺、印尼九三〇事件)。 災禍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包括過渡時期(19761978 年)的重大災禍。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1950 年 2 月 河南宜洛礦難 河南 174 另有 39 人受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的第一場最大安全責任事故。 1950 年 8 月 察隅地震 西藏 4000 中國大陸死亡 4000 餘人,印度亦有上千人死亡。 1951 年 遼河大水 遼河流域 6213 遼寧、吉林兩省受災。 1954 年 長江大水 長江流域 33 萬 受災人口 1888 萬人、因災死亡 33 萬人,受災農田 4755 萬畝,損毀房屋 4276 萬間。武昌、漢口被洪水圍困百日之久,京廣鐵路一百天不能正常通車。 19552000 年 脊髓灰質炎疫情 全國 俗稱小兒麻痺症,首先在江蘇南通爆發,全市 1680 人突然癱瘓,其中大多為兒童,並有 466 人死亡。此後一段時間,中國大陸每年報告 2 萬 43 萬病例。2000 年消除。 19571958 年 亞洲流感 全球 1957 年 2 月源於中國貴州省,中國大陸死亡人數未知,全球約 100 萬 400 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大瘟疫之一。 19591961 年 大饑荒 全國 1500 萬 5500 萬 主要由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導致。 1960 年 5 月 大同老白洞煤礦瓦斯爆炸事故 山西 684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最嚴重的礦難事故。 1963 年 海河特大洪災 海河流域 5000 餘人 北京、河北受到嚴重影響。 1966 年 3 月 邢臺大地震 河北 8064 震級為里氏 68 級,震中烈度 9 度。 19661967 年 流腦大流行 全國 16 萬餘人 19681969 年 香港流感 全球 1968 年 7 月源於香港,是 195758 年亞洲流感的變種。中國大陸死亡人數未知,全球約 100 萬 400 萬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是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大瘟疫之一。 1969 年 7 月 長江洪水 長江流域 1603 湖北、安徽等地受災,71 萬間房屋倒塌。 1969 年 7 月 超強颱風維奧娜 廣東 1554 在中國大陸又稱 七二八風災 或 牛田洋風災。 1970 年 1 月 通海地震 雲南 15621 矩震級為 77 級,震中烈度 10 度。 1970 年代起 乙型肝炎 全國 70 年代起,中國大陸開始爆發乙肝疫情,此後 12 億人成為乙肝病毒攜帶者,每年有數十萬人因此死亡,主要由於乙肝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被稱為 中國第一病。 1972 年 11 月 颱風柏美娜 廣東 480 1973 年 2 月 爐霍大地震 四川 2175 震級為 79 級。 1974 年 5 月 大關地震 雲南 14232 萬 另有 1600 人受傷,損失牲畜 2000 多頭,同時還使 66000 餘間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和破壞,其中倒塌 28000 餘間。 1975 年 2 月 海城大地震 遼寧 1328 震級為 73 級,震中烈度 9 度。中國科學家對該次地震進行了準確預測,並提前釋出了預報。 1975 年 8 月 河南 758 潰壩事件 河南 24 萬 在超強颱風蓮娜的影響下 62 個水庫潰壩,是歷史上最致命水災之一、也是受大躍進等影響的重大人為災難,受災人數上千萬,2005 年該事件獲官方解密,並被《探索頻道》評為世界十大技術災難第一名。 1975 年 8 月 八四海難 廣東 432 紅星 245、紅星 240 兩船相撞,均沉沒。 1976 年 7 月 唐山大地震 河北 242 萬 震級為 78 級,震中烈度 11 度。 1977 年 2 月 伊犁農墾局六十一團場禮堂火災 新疆 694 另有 161 人致殘。 1977 年 5 月起 俄國流感 全球 約造成全球 70 萬人死亡,中國大陸死亡人數未知,普遍認為此次 H1N1 病毒源於蘇聯或中國的實驗室洩露事故或疫苗接種事故。 爭議 毛澤東執政的近 27 年期間(19491976 年),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建立者之一,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方面,在他的領導下中國共產黨統一了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建立強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為此後中國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稱,1949 年中國人平均壽命僅為 35 歲,而到毛澤東去世時,平均壽命則提升到男人 65 歲、女人 69 歲。但另一方面,毛澤東沒有積極控制人口增長,反而鼓勵生育,與人口學家馬寅初展開論爭、導致後者遭到批判。1949 年中國大陸有 45 億人,到 1976 年時達到 93 億人。批評者認為人口激增造成了災難性的結果,而也有學者認為人口增長並非來自於高生育率,而是來自於死亡率的大大降低。毛澤東死後,中國領導人面對這個嚴峻的問題時採取了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 與此同時,如同過去中國歷史的開國皇帝,在其任內也有許多人遭到政治迫害及大清洗,尤其在他晚年,由於嚴重的政策錯誤,給中國精神文化領域造成巨大的損失。毛澤東時代歷經了建政初期 19501953 年的三大運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19511952 年的三反五反運動、1957 年起的反右運動、1958 年起的大躍進及人民公社、1966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據各方估計造成 4000 萬 8000 萬人的非正常死亡,亦有數千萬人遭到批鬥和迫害。其中,反右運動嚴重破壞了中國的民主制度建設並導致中國大陸進入了中共一黨專政的時代,而文化大革命因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而被嚴厲批評和譴責,196768 年間中國大陸因大規模武鬥而進入全面內戰,諸多地區發生大屠殺事件。此外,文革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大量文物古蹟被損毀,公檢法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文革還影響了柬埔寨的紅色高棉大屠殺(毛澤東和中共大力資助了紅色高棉政權,成為該時期中國輸出革命的典例)。 華國鋒過渡時期(1976 年 1978 年) 歷史簡介 過渡時期是指 1976 年 9 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們逐步結束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局面,開始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的時期。這個時期介於毛澤東時代與鄧小平時代之間,最高權力完成了從毛澤東到華國鋒再到鄧小平的交接。這段時期以粉碎四人幫作為標誌性事件開始,以兩個凡是和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標誌漸入高潮,最終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改革派取得勝利,開啟改革開放。 鄧小平在 1977 年重新出山,再次恢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職務,並在黨內安排許多自己的支持者。在 1978 年鄧小平成功地取代由毛澤東欽點的繼承人華國鋒。不過這次鬥爭並沒有像共產黨以前的政治鬥爭中那樣你死我活,而是讓華國鋒漸漸地隱退。 歷史事件 文革落幕 1975 年,鄧小平繼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和國務院第一副總理,開始了大整頓、史稱 1975 年整頓,整頓從工業開始延伸到農業和軍隊,取得了顯著成效。1975 年秋天,因為對待文化大革命的態度問題和與四人幫爭吵升級,毛澤東開始懷疑鄧小平反對文革,要求鄧小平作出肯定文化大革命的決議,但被鄧婉拒。隨後毛澤東等人發動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1976 年 1 月,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逝世,全國發生了悼念活動和抗議運動,最後演化成了清明節天安門廣場悼念事件,被毛澤東定性為反革命事件而鎮壓,史稱 四五運動。四五運動後,鄧小平被撤銷職務,中央軍委秘書長葉劍英「被」在家養病。隨後毛澤東任命華國鋒繼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和國務院總理,與紀登奎、陳錫聯、吳德、汪東興形成了工作班子。7 月,唐山大地震,華國鋒總理主持救災工作受到毛澤東肯定。這時候中央形成了以華國鋒為首的派別,以四人幫為首的派別,以及以葉劍英、李先念為代表的右派。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去世,23 日,舉行了追悼大會,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主持,華國鋒致悼詞。隨後,四人幫和華國鋒發生了激烈矛盾,華國鋒尋求葉劍英的幫助,形成了華葉政治聯盟。四人幫開始連篇累牘宣傳 按既定方針辦 的主席遺囑,而華國鋒認定這是杜撰,目的在於搶班奪權。隨後 9 月 30 日,江青因為毛遠新安置問題和毛澤東手稿問題,以及中央全會召集問題大鬧政治局,華國鋒與四人幫矛盾升級,也引發了華國鋒發動政變的想法。10 月 6 日,華國鋒得到了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的協助,與葉劍英一起以召集毛澤東選集討論的名義,誘捕了張春橋、王洪文和姚文元,並逮捕了江青和毛遠新,史稱 粉碎四人幫。華國鋒連夜召集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政治局一致同意華國鋒繼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四人幫」的垮臺意味著「文革」的正式終結。四人幫垮臺之後幾天,中央宣佈了這一訊息。10 月 13 日,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接見民眾,從此華國鋒被稱為 英明領袖,享受與毛澤東生前同等的待遇。 華國鋒當政 華國鋒延續了毛澤東以 階級鬥爭為綱 的路線,繼續堅持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1977 年 2 月 7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新年社論《學好檔案抓住綱》,社論裡出現了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的說法,被稱為 兩個凡是。這既是政治宣告,也是華國鋒執政的基本依據。兩個凡是受到了在文革期間遭迫害的老幹部的強烈不滿,成為以後政治變革的導火索。 1977 年 8 月,為了儘快確認華國鋒的領袖地位,中共提前召開了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代表大會上,華國鋒宣佈第一次文化大革命勝利結束,同時將抓綱治國列入黨的基本路線。這次代表大會上,華國鋒正式當選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進一步確認了華國鋒的領袖地位。從 1976 年 1978 年,華國鋒當政兩年多,實行一系列政策,這一時期被共產黨官方史料稱為 兩年徘徊時期。 1978 年,中共中央組織修改憲法,《七八憲法》獲得透過,但依然帶有濃厚的文革色彩和侷限性,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的第三部憲法。 鄧小平復出 四人幫倒臺之後,鄧小平立即給華國鋒寫信,表達了喜悅的心情,並歌頌華國鋒的豐功偉績,希望能分配一點技術性質的工作,但華國鋒沒有理睬鄧小平這封信。在粉碎四人幫之後的兩個月裡,新聞報紙仍然鼓動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然而到了年底,華國鋒在全國第二次農業學大寨會議上,批評了四人幫 批鄧另搞一套,事實上開始了停止批鄧。1977 年開始,批鄧的調子急劇降低。3 月份,鄧小平給華國鋒寫了第二封信,表達了希望工作的想法,並請求將這封信公佈全黨。 在葉劍英、陳雲、王震等人的支援下,鄧小平獲得平反。1977 年 5 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召開,這次全會有兩個議題,一個是宣佈鄧小平恢復原有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一副總理和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的職務,一個是公佈了四人幫的罪行。鄧小平第三次重返政壇,與之相應的,則是胡耀邦、趙紫陽、彭衝等也進入了中共中央政治局。胡耀邦開始主持中共中央黨校,擔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1977 年 8 月,鄧小平主持召開了科教座談會,決定當年便恢復高考。同年 9 月,鄧小平在與教育部負責人談話時,首次公開提出要進行 撥亂反正。而撥亂反正也延續到了鄧小平時代的初期。在這一時期,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家由亂到治,經濟開始復甦,同時大批在文革期間被打倒的幹部得以重新工作,從而揭開改革開放的序幕。 鄧小平時代(1978 年 1989 年) 撥亂反正及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 文革後的撥亂反正延續到鄧小平時代早期。1980 年,華國鋒辭去國務院總理、由趙紫陽取代,而恢復設立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則由胡耀邦取得。中國官方認為,1981 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透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誌著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基本完成,會上華國鋒辭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而直到 1989 年 11 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後卸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一直都被認為是中國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且其巨大影響力一直持續到 1992 年南巡,甚至 1997 年逝世前後。 1978 年 5 月,鄧小平、胡耀邦等人推動了一場社會各階層參與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反對華國鋒的 兩個凡是 和 凡是派,促成了全社會的一次思想解放運動,也是中國大陸 80 年代 新啟蒙運動 的起點。1978 年民間也自發出現 民主牆運動,要求自由和民主,支援 求是派,此後引發 北京之春。12 月 13 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強調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提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次講話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思想解放的重要標誌。 1978 年 12 月 12 月 18 日至 12 月 22 日,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取代華國鋒成為中國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否定了 以階級鬥爭為綱 的路線,提出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的路線;而此次會議也成為了撥亂反正時期的重要節點,改革開放 正式啟動,被廣泛認為是中國現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1978 年後的數年內,鄧小平、胡耀邦等人主持了平反冤假錯案,全國平反的案件達三百多萬件,並特別為劉少奇、彭德懷、陶鑄等在文革期間被迫害致死的中共中央領導人舉行追悼會、徹底平反、恢復名譽。1979 年起,數以千萬計的 黑五類 成員及家屬獲得平反或 摘帽,消除了身份歧視。1980 年 11 月 20 日,北京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開庭,公開審判江青反革命集團。江青、張春橋被判處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姚文元被判處二十年有期徒刑;而王洪文曾說過:十年以後再看分曉,他的地位也最高,罪行及影響僅次於江青和張春橋,所以將他判為無期徒刑。1983 年,文化大革命後社會治安混亂、惡性犯罪事件頻發,鄧小平等人進行了大規模的嚴打,三年多共有 24 萬人被判處死刑。 改革開放 意識形態 撥亂反正自 1970 年代末持續到 1980 年代初,1981 年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官方正式認定毛澤東的「文化大革命」為一個錯誤。中國也公開審判包括江青在內的「四人幫」等「文革」中的主要領導者。新的、較務實的領導層更加重視經濟建設,而不是頻繁的政治運動,撥亂反正否定了 以階級鬥爭為綱 的路線,提出了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的路線。鄧小平也批評華國鋒的「兩個凡是」,認為並不能因為與毛澤東的看法不同就放棄某一政策,事實上打破個人崇拜的土壤。鄧小平也不像陳雲等一批比較保守的共產黨人,鄧並不認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政策不能用在社會主義中國。 1978 年的真理標準大討論,促成了 1980 年代的 新啟蒙運動,席捲了中國思想界和民間社會,提倡重拾五四運動精神 民主 與 科學,提倡人道主義和普世價值,反文革、反封建、反傳統。1979 年以後,原先被打擊的一大批知識分子、學者恢復工作,而藝術家、作家、記者們也給予更大的自由度,更多地從批評的角度來創作、報道。但在意識形態的解放上亦有阻力,1979 年鄧小平提出的 四項基本原則 成為思想解放的政治紅線,民間 民主牆運動 和 北京之春 受到鄧小平等人的打壓。此後,1983 年中國大陸的左派保守勢力主導開展了 清除精神汙染 運動,而 1986 年底至 1987 年上半年,左派保守勢力再次主導展開了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運動,但均被胡耀邦、趙紫陽等改革派領導人所平息。 經濟改革 在 1978 年 12 月轉折性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中共領導層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經濟建設口號,擴大農村人口收入,鼓勵國有企業自主經營,降低中央計劃,並在中國建立外國直接投資。全會也決定加快司法體系改革,還向 1979 年 6 月召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交多份新法律的草案。1979 年 12 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一行期間,強調了 四個現代化,並提出了實現 小康 的概念;1982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引用了 小康 這一概念,並把它作為二十世紀末的戰略目標。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目標指的是農業、工業、科技與國防的四個現代化。而實現這四個現代化、使中國成為一個現代化工業國家的方法,就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指出,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而黨的任務就是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種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解釋降低意識形態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而更強調政策的有效性。鄧小平認為共產主義遠景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努力才能實現,認為社會主義並不意味著共同貧窮(原話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雖然鄧小平為經濟改革提供理論基礎與政治上的支援,鄧小平本人並沒有提出很多經濟改革的具體方案。很多時候改革是由地方領導自行提出的,往往並不符合中央政府的決策。但是如果這些改革措施是有效的,那麼全國就都可能普遍採取這種措施(大陸媒體多稱之為 貓論,即不管是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很多經濟改革的政策都來自其它有經驗的國家(和地區),例如亞洲四小龍等。 中國的經濟改革與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在蘇聯實行的「新思維」有很鮮明的對比。「新思維」的很多政策是由戈爾巴喬夫本人親自貫徹落實的。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鄧小平採取的「從下到上」的改革方法,而不是蘇聯「從上到下」是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關鍵因素。鄧小平的改革中,計劃型、中央管理的宏觀經濟由技術官僚負責,而放棄毛澤東以前採取的全民運動式的經濟發展策略。但是,與蘇聯體制或毛澤東時代不同的是,這種宏觀管理是間接透過市場體制來實現的,而很多還是從西方國家所採用的經濟規劃及控管機制中借鑒過來的。宏觀的經濟管理並不妨礙在較低層次的市場經濟。鄧小平與毛澤東一樣,十分重視農業產出,他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來取代原有的集體化農業,農民被允許透過向自由市場販賣農產品來獲得額外的收入。在地方一級,政府利用物質刺激而非政治口號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1987 年 9 月,深圳率先試行土地使用有償出讓,出讓了一塊 5 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限期 50 年,揭開了國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12 月,深圳市公開拍賣了一塊國有土地的使用權,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首次進行的土地拍賣。 鄧小平將中國的經濟引上一條重視輕工業、以出口為導向的發展道路。政府鼓勵對輕工業的投資,縣、省一級也可以自己投資建設工廠。輕工業產出對一個發展中國家而言往往是十分關鍵、重要的。這種週期短、成本低、高外匯收入的產業所創造的收入,能夠為以後技術含量高、資本運作複雜的產業提供資金支援。然而與其它經濟改革並不太成功的國家,如匈牙利或南斯拉夫相比,中國的輕工業投資並不需要政府批准。而中國重工業投資主要來自銀行貸款,而銀行的資金則主要來自消費儲蓄。鄧小平改革的第一個專案就是防止利潤透過稅收或銀行體制以外的任何方式進行再分配;因此,在更高階產業中的再分配往往是間接的。總而言之,鄧小平的改革開啟中國的工業革命。這些改革措施與毛澤東的自力更生政策是相互補的。 改革也十分重視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新的物質刺激與獎賞制度在全國實施。農村市場恢復銷售家產或多餘的農產品,也促進農村工業發展,還為更艱難的經濟改革提供政治上的支援。鄧小平的(特別是早期)市場社會主義在某些地方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或布哈林的經濟政策有某些相似之處。它們都允許私有企業以及貿易市場的存在,而不是完全的政府控制。有趣的是在鄧小平首次會見阿曼德哈默時,鄧小平要求這位曾經參與投資過列寧時代蘇聯的工業家向他詳細地解釋列寧當時的新經濟政策。 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期間,中國決定透過增加國際貿易,特別是購買來自日本和西方的機械來加速現代化程序。透過這種出口導向經濟模式,中國獲得一定的外國資金、市場、先進技術與管理理念,從而加快其經濟建設的步伐。19791980 年,鄧小平等人支援在深圳、廈門、珠海等中國多地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外國企業投資。 1979 年 1 月 31 日,深圳蛇口工業區正式建立,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第一個試驗區,在袁庚等人的領導下逐漸發展出了 蛇口模式、誕生了知名的口號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此後向全國推廣。1984 年 1 月,鄧小平首次考察深圳,肯定了 深圳速度,認為 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0 年代,在袁庚的推動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招商銀行、第一家由企業創辦的商業保險機構 平安保險,先後在蛇口成立。 1984 年 5 月,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等十四個城市被定為沿海開放城市。與此同時,眾多海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也有相當數量的中國企業開闢了海外市場。改革開放期間,美國、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作法表示支援、並提供了包括無償援助在內的各種形式的援助,香港、澳門和臺灣也對中國大陸提供了大量資金、技術、人才、理念等重要支援。 科教文化 1977 年,鄧小平主導恢復了由於文革而中斷十年的高考。撥亂反正期間,實施義務教育 的口號被提出;在鄧小平等人的推動下,1982 年 普及初等義務教育 被寫入新編憲法《八二憲法》,恢復了對知識和教育的尊重。1985 年,在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的提議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確定每年 9 月 10 日 為教師節。1986 年,中國大陸《義務教育法》頒佈,九年制義務教育確立。 鄧小平曾提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 等觀點。1981 年 12 月,鄧小平批准修建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此後又多次會見支援該專案建設的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1984 年 10 月 7 日,對撞機工程破土動工。1985 年 2 月,中國南極長城站建成,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站;同年 3 月,秦川核電站動工建設,是中國大陸建成的第一座核電站。1986 年 3 月,在四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建議下,鄧小平親自批准開啟了 863 計劃,由時任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負責,同年即調撥 100 億人民幣作為專案專項資金(佔全國財政總支出的二十分之一),863 計劃此後的重大成果包括神舟飛船、蛟龍號潛水器、天河一號及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龍芯等等。1987 年,深圳大亞灣核電站動工建設,是中國建成的第二座核電站,也是中國首座使用國外技術和資金建設的核電站。人才方面,鄧小平批准了包括陳省身在內的諸多外籍華裔人才的引進。 1980 年代起,深圳、北京中關村等地的高新電子技術產業崛起,後被譽為 中國矽谷,其中華為(1987 年起)、中興(1985 年起)、康佳(1980 年)等知名企業在深圳創立,聯想(1984 年起)等知名企業在北京創立。 197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國際奧委會的席位。1984 年,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洛杉磯奧運會上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奪得了第一枚奧運金牌。此外,撥亂反正、改革開放時期,還誕生了 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 等一系列新的文學流派。 政治體制改革 前期改革 1980 年 8 月 18 日,鄧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俗稱 818 講話),指出權力過分集中是中國當下官僚主義的 總病根。鄧小平提出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建議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提倡民主集中制,並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全面修憲建議,強調: 憲法應當保證人民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真正享有管理國家各級組織和各項企業事業的權力;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改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要體現不允許權力過分集中的原則; 要明確哪些問題應當由集體討論和決定,決定時,要嚴格實行少數服從多數,一人一票,每個書記只有一票的權利,不能由第一書記說了算。 但此後的 波蘭團結工會事件 對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產生了負面影響。1982 年 12 月 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八二憲法》,該憲法也成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部憲法。《八二憲法》收入了許多憲政主義的內容和條款,為改革開放奠基。其中的部分修訂內容包括: 刪除了諸如 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 的文革語言此說法開始於 1969 年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林彪的政治報告,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 取消了 國家由中國共產黨領導 的條款,不在具法律效力的憲法正文直接出現 中國共產黨 字樣; 規定了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 一定程度上理順了黨與法的關係、推行黨政分離,將中國共產黨黨務機構分離出國家機構運作體系,明確區分了立法權、司法權和行政權例如憲法正文不再直接出現 中國共產黨 字樣,參見 1982 年憲法原文; 恢復了《七五憲法》中廢除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副主席職務,任期一屆五年,連任不得超過兩屆;國家主席單獨行使的職權都是禮節性或象徵性的,具有這樣特徵的國家元首一般被稱為虛位元首《論人大的監督權》李鳳軍著 第 73 頁。 後期改革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持續加速,中國社會出現了官倒、權錢交易、腐敗、特權等種種問題,而進一步的經濟改革也遇到了原有政治體制的阻礙。1986 年上半年起,鄧小平再次提出 政治改革 並啟動了 政治體制改革 的研討和制定。6 月 28 日,鄧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說: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通,因為首先遇到人的障礙。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裡收權,你有什麼辦法?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所有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 還是決定於政治體制的改革。 8 月 18 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一次採訪中提到,我們說的政治體制改革是指領導體制的改革,不是指政治制度。 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否定這個制度。提出政治體制改革不是從今年開始的,鄧小平同志早在一九七八年就講過,後來我也講過。為什麼今年把這個問題突出出來?因為經濟體制改革涉及政治體制,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就改不動,改不了。 1986 年 9 月,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討小組 成立,成員包括趙紫陽(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胡啟立、田紀雲、薄一波、彭衝。9 月 3 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時說:我們提出改革時,就包括政治體制改革。但他的政治改革出發點是,在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前提下,實行黨政分開、提高行政效率、革除官僚主義弊端、推動經濟制度進一步改革等,並要求不能照抄西方的憲政制度。鄧強調:要使行政機構能夠有效地工作,不能過多幹擾行政機構的工作。決定了就辦,這是我們的優勢,這個優勢不能丟。不能放棄專政,不能遷就要求民主化的情緒。我們要搞一個什麼樣的體制?要搞一個增強行政效能的體制,機構要精簡。 民主還是個手段,講民主必須要和法制聯絡起來講,把法制搞起來,才能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的行政機構應該很有效能。此時,體制內外的人士對加速政治體制改革的強烈要求是一致的,而外界也對此次改革的決心和力度抱有期待。其中部分人士還公開提出了 多黨制、三權分立、議會民主、司法獨立 等西方憲政主義的架構。雖然這些與鄧小平等人的中共官方改革觀點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當時比較寬鬆的政治氣氛下,並沒有受到過多的抑制與打壓。 1986 年 10 月, 趙紫陽提議的中央政改研討小組辦公室成立(簡稱 中央政改辦),具體由鮑彤、嚴家其、賀光輝、周杰等人負責,並於次年向中央提交報告《政治體制改革總體設想》,獲鄧小平認可。1987 年初,胡耀邦因 八六學潮 而被迫下臺,趙紫陽代理總書記,並平息了左派發起的 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1987 年 10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主持了開幕式,趙紫陽作了題為《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報告,該報告由鮑彤負責起草,提出並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方案和設想,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提出了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概念。該報告的第五部分詳細論述了政治體制改革,將鄧小平 1980 年的 818 講話 作為改革的指導性檔案,闡述了許多符合憲政主義的內容,其中包括進一步實行黨政分開、權力下放、提倡法治和監督、完善選舉制度等等。十三大還首次實行了差額選舉,趙紫陽正式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鮑彤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不久後鮑彤又被任命為中央常委政治秘書。同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體制改革研究室成立。 1989 年,隨著六四事件的爆發,趙紫陽等人被撤職,80 年代後期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陷入停滯,有學者將此次政治改革的失利歸咎於鄧小平的個人侷限性(譬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也有人認為是由於中共左派保守勢力的干擾和圍剿,還有人認為六四事件中部分過於激進的學生也負有責任。 民主運動及政治風波 在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現實政治控制以及諸如物價上漲、幹部腐敗,雙軌制引發的官倒等社會問題的不滿也開始顯現。而此時的東歐民主化也影響了中國社會。在 新啟蒙運動 的大背景下,學生和一些知識份子要求更大的政治改革與自由,中共內部的一些元老則不斷懷疑改革的進度以及改革的最終目標與社會主義背離。1986 年 12 月,一批示威的學生開始公開反對改革的緩慢進度,也使這些中共內保守派更確信對改革的懷疑,擔心這種改革可能危及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地位。胡耀邦這一鄧小平的親信以及改革的積極推動者,被指責應該為 1986 年的示威事件負責,而於 1987 年 1 月被迫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國務院總理趙紫陽接任總書記,而副總理李鵬被任命為總理。在趙紫陽接任後,他所倡導的政治與經濟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攻擊。而他在 1988 年 5 月提出的價格調整也引起普通民眾對通貨膨脹的強烈不滿,有人提出應該加強中共中央在經濟上的控制,並且抵禦西方影響,這最終導致一場政治爭論。1987 年 1989 年 3 月,爆發拉薩騷亂。 1989 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去世,北京的大學生以祭奠名義開始的請願活動,因政府的消極應對而升級,不斷擴大的示威人群要求政府處理改革帶來的問題和更大的政治自由,抗議也迅速蔓延至上海等其它大城市。4 月 26 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的社論,認為學生運動被少數反中共反政府陰謀分子操縱,是反社會主義的動亂。5 月 13 日,數百名大學生開始在天安門廣場靜坐絕食,抗議政府拖延對話,要求政府否定 426 社論,承認學生運動為「愛國民主運動」。中共中央總書記趙紫陽主張,學生的訴求應當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而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國務院總理李鵬等主張武力鎮壓。5 月 19 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宣佈對北京實行戒嚴,並於次日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於在北京市部分地區實行戒嚴的命令》。6 月 3 日,中共調集 20 萬戒嚴部隊,同日晚,官方宣稱北京「已發生嚴重的反革命暴亂」,晚 11 時至 6 月 4 日清晨,戒嚴部隊進入北京城區,以武力強行驅散示威學生及群眾,據各方估計造成約 20010000 餘人死亡。 6 月 9 日,鄧小平接見戒嚴部隊幹部並講話,認為 六四 風波 是國際的大氣候和中國自己的小氣候所決定的,是一定要來的,認為 極少數敵對勢力 希望 建立一個完全西方附庸化的資產階級共和國。他強調,中國共產黨先前制定的方針和路線沒有錯,要繼續堅持。 六四天安門事件後,中國共產黨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分析了國內發生政治風波的原因以及性質,對中央領導機構成員進行了調整,趙紫陽、鮑彤等中共改革派高層被撤職,江澤民、宋平、李瑞環成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澤民成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李鵬、喬石、姚依林、宋平、李瑞環組成新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此後中共強調開展 反和平演變。國際社會對此事件中的武力鎮壓普遍表示了譴責和甚至進行制裁,也有部分國家表示同情或者支援。 九二南巡前後 六四事件後,中國再度進入快速發展時期。1990 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先後成立。起初,黨內主張減緩政治改革力度以維持政局穩定的觀點逐漸成為主流觀點,為了維護局勢的穩定,經濟改革步伐也曾一度減慢,直到鄧小平 1992 年的南巡講話後,經濟局面有較大幅度的改善,鄧小平的 貓論 等知名言論廣為流傳。鄧小平再度重申要發展市場主導的經濟,拯救了中國新興的資本市場。在中共十四大中,包括朱鎔基在內的一批年輕、支援改革的新領導人取得最高領導地位。鄧小平及其支持者認為,經濟自由化以及進一步的改革對提高中國的生活水平是十分必要的。除九二南巡以外,中共中央政治局還公開支援鄧小平的經濟開放政策。雖然中國依然沒有進一步進行政治改革,經濟開放卻依然是中國的首要目標。 鄧小平主張經濟對外開放並且在社會主義體制下實行市場經濟。據中國官方資料,19792012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98,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則只有 28。然而,鄧小平的改革也遺留很多未解決的問題。他市場改革的直接結果就是,在 1990 年代中期,很多國有企業已經無法贏利,而需要關閉。更嚴重的是,到 1990 年代中,很多鄧小平的經濟改革(特別是農村經濟改革)措施已經不再有成效;農村收入降低,中國的三農問題是中國大陸領導人所面對的極大挑戰 。最後,鄧小平強調務實,否定毛澤東共產主義理想化的作風雖然在中共黨內佔主導地位,卻引起西方世界的懷疑。很多在中國國內或國外的觀察家都懷疑一個一一黨專政的政治體制是否依然能夠控制越來越活躍與繁榮的中國社會。然而,這種問題與六四事件之前的中國或 1949 年前中國所需要面對的戰亂、饑荒及社會不穩定等問題比起來,無疑是非常輕的 。根據《財富》雜誌記者吉姆羅沃的說法,「鄧小平及其支持者在 1979 至 1994 年間的改革帶來的有可能是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所發生的最大規模的對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進步影響上億的人口。鄧小平於 1997 年去世。但他的時代並沒有結束。迄今,他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依然居主導地位,並以鄧小平理論的形式固定下來,在中國大陸被譽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獲得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同等的地位,並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 外交方面 改革開放後,中國與世界的聯絡也更加緊密。1979 年 1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建立外交關係。鄧小平上臺後出訪多個西方國家及日本,1979 年,他訪問美國,與卡特總統會晤。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英兩國簽署《中英聯合宣告》,正式決定在 1997 年英國將歸還在鴉片戰爭中侵佔的香港(中國大陸官方稱從未喪失香港的主權,1997 年只是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鄧小平同意在 50 年內不干涉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和市民的生活方式。這種 一國兩制 的構想後來沿用在澳門問題,與葡萄牙在 1987 年 4 月 13 日共同簽署《中葡聯合宣告》。中國政府也希望這個模式能夠在臺灣問題上使用。另一反面,蘇聯作為世界的另一個超級大國,鄧小平認為由於地理上的原因,蘇聯對中國的威脅要比美國對中國的威脅還大,但 1989 年戈爾巴喬夫訪華,與鄧小平、趙紫陽等人會面,中蘇關係正常化。 1979 年 1 月 1 日,美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在《中美建立外交關係聯合公報》中,美國宣佈斷絕與中華民國的外交關係,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再次重申上海公報中所提到的一箇中國政策,認知到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表示同意美國人民繼續與臺灣人民保持商務、文化以及其他非官方的往來;美國國內的《臺灣關係法》則對現行法律進行修改,以鼓勵臺美之間的非官方往來。1979 年 1 月,鄧小平訪美,開啟了兩國之間一連串重要、高級別的交流,這些交流活動一直延續到 1989 年,期間是兩國關係最好的時期。兩國之間簽署了多個雙邊條約,特別是在科技與文化領域的交流活動以及貿易交流。自 1979 年初開始兩國就在《中美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的框架下進行了數百個合作研究專案。 軍事方面 中越戰爭於 1979 年 2 月 17 日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短時間內佔領越南北部 20 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佈勝利,撤出越南,而越方在中方撤出之後也宣佈取得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到最低點。中國政府方面聲稱 越南種種舉動威脅中國的邊境安全和影響東南亞的局勢穩定,但實質上是為支援親中的紅色高棉而發動 自衛還擊戰 進入越南。而當時國際上大部分西方國家認為越南應從柬撤軍,中國則應從越南撤軍(實際上中國在一個月後從越南撤軍,而越南仍透過傀儡政權維持對柬佔領,長期拒不撤軍)。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陣營認為是中國侵略越南,亞洲大部分國家如日本、印度和蒙古等國也要求越南停止侵略柬埔寨而中國也應從越南撤軍。越南於 1989 年 1 月宣佈將於在 9 月之前將越軍全部撤出柬埔寨。此外,進入八十年代後中越兩國繼續對抗,兩山戰役 持續十年,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相繼爆發邊界衝突,1988 年雙方還進行了 赤瓜礁海戰。九十年代蘇聯解體後,兩國關係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鄧小平於 1981 年 6 月正式就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一職,同年 9 月解放軍 114 萬餘人進行了華北大演習,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解放軍規模最大的一次軍事演習。198485 年,鄧小平等人推進了中國軍隊體制的現代化、正規化改革,進行了 百萬大裁軍、宣佈中國人民解放軍裁軍一百萬人,精簡編制。 災禍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 100 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1979 年 9 月 西枝江洪水 廣東 151 東江支流西枝江的百年一遇大洪水。 1979 年 11 月 渤海二號事件 渤海灣 72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工業史上最重大的責任事故,直接經濟損失 3700 萬元。 1981 年 1 月 道孚地震 四川 150 約 300 人受傷。 1981 年 超強颱風(中國大陸編號:8108 號) 浙江等地 1283 在浙江樂清一帶登陸,導致 1283 人死亡,但直接經濟損失只有 41 萬元人民幣,是直接經濟損失最少的颱風之一。 1981 年 7 月 四川特大洪水 四川 888 2000 萬人受災。 1982 年 4 月 四二六空難 廣西 112 中國民航 3303 號班機墜毀,機上 104 名乘客和 8 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1982 年 5 月 北江大洪水 廣東 493 北江中下游地區洪災,直接經濟損失約 44 億元。 1983 年 7 月 安康特大洪災 陝西 870 7 月 31 日,洪水進入安康城區,造成經濟損失 4 億餘元。 1986 年 7 月 粵東洪災 廣東 261 直接經濟損失 226 億元。 1987 年 5 月起 大興安嶺火災 黑龍江 200 餘人 火勢蔓延到蘇聯地區,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災之一。 1988 年 1 月 西南航空空難 重慶 108 中國西南航空 4146 號班機墜毀,機上 10 名機組人員、98 名乘客全部遇難。 1988 年 11 月 瀾滄 耿馬地震 雲南 748 另有 7700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為 20 多億元。 爭議 有觀點認為,鄧小平時期中國共產黨主導的撥亂反正存在侷限性,例如 四項基本原則 的入憲,不許否定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於 1980 年提出要批判和反對 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傾向,並一直堅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還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在對毛澤東本人的評價上以及在對極權主義、專制主義的反思中也體現出了鄧個人的侷限性,尤其是在 1980 年代初《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起草過程中,鄧堅持要求對毛作出 功大於過 的評價、要求擁護 毛澤東思想。中共左派保守人士則分別於 1983 年、1987 年發起 清除精神汙染、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 的政治運動,批判 新啟蒙運動 中倡導的人道主義和自由主義,許多思想界和理論界人士遭到批判甚至撤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出現了官倒、權錢交易、腐敗、特權、壟斷、貧富差距擴大、城鄉發展不平衡等諸多問題。計劃生育 一孩政策 其中的部分強制性舉措(譬如強制引產、結紮)和公民的人權受損也遭致諸多批評。在老少邊窮地區,生產生活困難,迷信觀念嚴重,部分人群反對計劃生育,以至於發生多起稱帝事件。此外,政治改革的滯後、官倒、腐敗、特權等問題引發了大規模學生運動,譬如八六學潮、八九民運等等,而鄧小平、李鵬等中共高層在六四天安門事件中的決策也一直飽受爭議。 江澤民及第三代領導時期(1989 年 2002 年) 交接 江澤民是鄧小平以及其它中共元老的折中選擇,來取代當時指定的繼任人趙紫陽。趙紫陽被認為對學生抗議過於容忍。雖然江澤民並沒有直接捲入對示威的鎮壓,他因迅速穩定上海的局勢而受到賞識。當時接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候選人有兩個:江澤民和李瑞環。鄧小平的健康狀況在 1997 年去世之前每況愈下。在九十年代開始,江澤民及其同僚逐漸開始負責日常工作。這個「第三代」領導集體是以江澤民為核心來運作的。1998 年 3 月,江澤民在第九屆全國人大中連任國家主席。總理李鵬任期屆滿後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務院總理一職由朱鎔基接任 。 內政 政治經濟 在 1990 年代,中國經濟依然保持正常發展,這使得中國在過去二十年內一直保持著 97 的平均增長率。1992 年,鄧小平在中國南方巡視,重申改革開放。在全球經濟衰退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依然保持 7 的增長,這主要是透過國家對經濟的積極幹預,加大政府在基礎設施領域的直接投資來實現的。另外政府也試圖用各種辦法來刺激需求,但是效果不明顯。政府直接投資的增加,也導致財政赤字的增加。雖然統計資料顯示經濟的持續增長,但是一些深厚的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甚至日益嚴重:貧富分化加劇,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國有企業效率低下以及陷入呆賬的銀行系統。對此,1996 年 三農問題 被正式提出,而西部大開發也於 1999 年啟動。而處理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的同時引發大量失業工人,但是相應的金融保障體系剛剛建立,無法起到應有的作用,大量老工業基地的工人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陷入貧困狀態,社會不穩定增加。 1994 年 12 月,長江的 三峽工程 開始建設。中國政府於 1997 年和 1998 年展開了大規模的私有化運動。除了少數大型壟斷企業,所有的國有企業都遭到了清算,原屬於國企的資產均被出售給了私人投資者,大量國企員工被迫下崗。2001 年 12 月 11 日中國成為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 年至 2004 年間,國有企業的數量減少了 48%。與此同時,江澤民和朱鎔基還降低關稅、削弱貿易壁壘、制訂更開放的法規;對銀行體系進行改革;廢除毛澤東時代的社會福利制度;將軍事企業和解放軍強行分離;減輕通貨膨脹; 這些舉動引起了一些群體,尤其是私有化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不滿。 2000 年,江澤民提出了三個代表的政治理論。同年,中國衛生部門和世界衛生組織在同年確認該國已徹底消滅脊髓灰質炎。 港澳地區 1997 年 7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9 年 12 月 20 日,開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科教文化 1992 年,921 工程獲批。1994 年,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北斗一號)正式立項。1995 年,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了 科教興國 的戰略,以全面落實鄧小平於 1988 年提出的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的思想。 1990 年代中期,211 工程啟動;1998 年,985 工程啟動。2002 年 56 月,中國國家男子足球隊在主教練米盧的帶領下,首次晉級 世界盃 決賽圈。2002 年 8 月,在美籍華裔數學大師陳省身的努力下,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在北京召開,陳省身擔任大會名譽主席、吳文俊擔任大會主席,這是該大會首次在發展中國家召開。 外交 199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形勢嚴峻。冷戰的結束與蘇聯解體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之間原本存在著的最重要的合作基礎的喪失;六四之後的中美關係也很難在回到八十年代的蜜月期。雖然江澤民與克林頓將兩國關係定位為「戰略夥伴關係」,中美在整個 1990 年代實際上處於一種非敵非友的狀態之中,兩國之間存在一些根本性歧見,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卻又能夠溝通合作。江澤民任內極力推動中美關係發展,包括 1997 年和 1998 年兩國元首的互訪,以及朱鎔基總理的訪美等。但是美國國內始終有一股強大的抗拒與中國保持親密接觸的力量,這些被稱為「藍隊」的人認為在中國改善其自身人權、民主等方面的紀錄之前,美國應盡量疏遠甚至孤立中國。1999 年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遭襲事件、2001 年南海危機等令中美關係緊張;2001 年美國 911 事件後,中美關係緩和。此時,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的大部分國際政治學家都已經預見到,中美關係將是新世紀中最重要的雙邊關係。2001 年底,經過長期的艱苦談判,中國終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991 年蘇聯解體之後,中國與俄羅斯的關係顯著改善,兩國彼此間在許多國際問題上有著相近的立場與利益。2001 年,江澤民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簽訂有效 20 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定了中俄兩國合作的原則。中俄邊界談判取得突破,消除了兩國之間的障礙。然而由於兩國國力所限,不可能在一些重大問題上聯手與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正面衝突。 1993 年汪辜會談後江澤民發表八點對臺工作指示,作為具體落實兩岸政策的指導。然而 1994 年千島湖事件對兩岸關係造成衝擊,1996 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訪美觸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之後又在中華民國首次總統直選前夕在臺灣海峽舉行軍事演習,事態曾一度升級至迫使美國兩個航空母艦群進駐海峽,引發臺海飛彈危機。北京方面認為,1998 年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的兩國論不僅破壞汪道涵的原定訪臺規劃,更進一步惡化兩岸局勢 。北京方面將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稱作「麻煩製造者」,並將希望寄託於他的繼任者:然而 2000 年中華民國實現政黨輪替,民主進步黨的陳水扁執政之後兩岸關係進一步惡化。在 2008 年中國國民黨的馬英九上任後,承認 九二共識,極力與大陸修好,兩岸走向和平發展的局面,此路線也造成臺灣內部的爭論 。 災禍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 100 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1990 年 10 月 102 空難 廣東 128 中國廈門航空 8301 號班機被劫持,在廣州白雲機場降落,但先後撞上了停泊在地面的中國西南航空 4305 號班機和中國南方航空 3523 號班機。 1991 年 4 月 山西三交河礦難 山西 147 事故造成 147 人死亡、2 人重傷、4 人輕傷。 1991 年 5 月起 華東水災 華東 至少 431 安徽和江蘇兩省最為嚴重。安徽省受災人口達 4800 多萬、死亡 267 人,農作物受災面積 430 多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近 70 億元人民幣;江蘇省受災人口達 4200 多萬、死亡 164 人,農作物受災面積 300 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 90 億元人民幣。 1992 年 7 月 南京 731 空難 江蘇 106109 中國通用航空 2755 號班機起飛時墜毀。 1992 年 11 月 桂林 1124 空難 廣西 141 中國南方航空 3943 號班機墜毀,機上 133 名乘客、2 名飛行員、6 名乘務員全部罹難。 1993 年 8 月 溝後水庫潰壩 青海 328 1994 年 6 月 六六空難 陝西 160 中國西北航空 2303 號班機起飛後不久解體,機上 146 名乘客及 14 名機組人員全部罹難。 1994 年 67 月 西江、北江洪水 兩廣 480 廣東、廣西兩省直接經濟損失達 632 億元。 1994 年 8 月 超強颱風弗雷德(中國大陸編號:9417 號) 浙江等地 1426 在浙江溫州一帶登陸,導致 5946 人傷亡、其中死亡 1426 人。 1994 年 11 月 阜新市藝苑歌舞廳火災 遼寧 233 1994 年 12 月 克拉瑪依大火 新疆 320 餘人 在克拉瑪依市教育局為歡迎上級官員而組織學生進行的演藝活動過程中,靠近燈光的舞臺幕布因過熱自燃而釀發大火,死者包括 280 餘名中小學生。有人在火災發生時喊道 讓領導先走,引發巨大爭議。 1996 年 2 月 麗江地震 雲南 309 4070 人重傷,12987 人輕傷,經濟損失達 786 億元(一說 305 億元)。 1996 年 7 月 超強颱風賀伯(中國大陸編號:9608 號) 福建等地 779 又譯 颱風赫拔,在福建福州一帶登陸,導致 113 萬餘人傷亡、其中死亡 779 人,300 餘萬間房屋損壞,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1997 年 亞洲金融危機 亞洲 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衝擊。 1998 年 特大洪水 長江流域等 3656 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而許多水利工程質量低劣,被時任總理朱鎔基斥責為 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全年因洪災死亡 4150 人。 1999 年 11 月 煙臺 1124 特大海難 山東 282 大舜號 輪船在煙臺附近海域傾覆,282 人遇難、僅有 22 人生還,直接經濟損失 9000 多萬元。 2000 年 9 月 貴州木沖溝礦難 貴州 162 2000 年 12 月 洛陽東都商廈火災 河南 309 2001 年 3 月 靳如超爆炸案 河北 108 另有 38 人受傷。 2001 年 7 月 南丹礦難 廣西 81 事故發生後,當地政府決定對此事隱瞞不報,但記者們還是冒著生命危險對這個事故進行了調查。 2002 年 5 月 大連 57 空難 遼寧 112 中國北方航空 6136 號班機由於乘客縱火而失控墜海,機上 103 名乘客和 9 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 2002 年 6 月 雞西礦難 黑龍江 124 另有 24 人受傷。 爭議 1991 年,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訪問蘇聯,與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簽訂《中蘇國界東段協定》,此後又於 2001 年與時任俄羅斯總統普京簽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確定海參崴等遠東地區 100 多萬平方公里領土歸屬俄羅斯。而自 2001 年開始的領土談判,至 2004 年胡錦濤時期簽署《中俄邊界東段補充協定》,最終確定中國將與俄羅斯平分黑瞎子島。此外,江澤民時期與越南簽訂了相關協定(2000 年),明確了白龍尾島(中國以前所稱的夜鶯島)屬於越南領土。這些行為被部分人士認為是 出賣中國領土 或 賣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缺乏自主技術、缺乏創新能力、對外依賴度過高,並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汙染。此外,政治體制改革滯後,中國的司法體系逐漸受到中共政法委的控制,太子黨等各權貴家族不斷斂財、控制國家財富,官場腐敗和買官賣官也大規模興起。而在胡錦濤上任後,江澤民等人依然採用各種方式干預中國的政治走向,架空胡錦濤、溫家寶等人,甚至出現 政令不出中南海 的現象,這被外界譽為是一種 老人干政 或是在 垂簾聽政。 此外,民眾的出行安全問題以及企業安全生產問題嚴重,民航空難事故頻發,而各地小煤窯缺乏監管也導致礦難頻發。1998 年長江爆發特大洪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許多水利工程質量低劣,被時任總理朱鎔基斥責為 豆腐渣工程、王八蛋工程,而官方公佈的傷亡人數也受到質疑。 1999 年,江澤民為首的中國官方決定鎮壓法輪功(參見:610 辦公室),引發爭議。而從江澤民時期出現的非法器官買賣、移植事件也屢見不鮮。 胡錦濤及第四代領導時期(2002 年 2012 年) 交接 江澤民等人在中共十六大上退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委員會,讓位給由新任總書記胡錦濤率領年輕的「第四代」領導集體。不過,江澤民依然在發揮影響力,並直到 2004 年 9 月才辭去中央軍委主席,交出軍權。胡錦濤是第一個 1949 年立國後加入的共產黨最高領導人。胡錦濤在 1992 年 49 歲時就進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和中共中央書記處,是所有委員中最年輕的。新一屆的領導人被賦予高度期望,無論是國內國外,大多數媒體都期望,「胡溫體制」會把中國大陸帶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外的媒體更關注新政府在政治改革方面的舉措,而中國大陸的媒體則更關心新領導層的親民形象。2004 年 9 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 和諧社會 的歷史任務。 內政 政治經濟 雖然經歷了非典疫情(SARS)的衝擊,2003 年中國經濟成長還是達到近幾年來最高的 91。2010 年,中國取代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02 年底,南水北調工程開始建設。但是經濟發展依然面對深層的問題,包括東西部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胡溫政府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以及關注弱勢群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中國繼續開放其市場,雖然還是受到沒有完全履行入世承諾的指責。不過,多種外國產品的關稅已經下降了很多。2003 年末,中國大陸與香港及澳門簽署《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保證三地的產品能夠以零關稅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中國的貨幣政策在 2003 年末成為焦點,美國政府批評中國故意將人民幣匯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以取得在國際市場上的不公平優勢。而中國方面則不願意讓步,批評布什政府面臨選舉年,指責中國的貨幣政策只是為了其自己的選舉。2004 年初,似乎有跡象顯示中國將會改變其貨幣政策,與美元脫鉤,曾經有中國媒體報道過,將會在 2004 年年內使到人民幣擴大浮動範圍,但是立即遭到當局的否認。自 2005 年 7 月 21 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調節及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對美元即日升值 2。國內的私營企業於 2005 年首次超過國內生產總值(GDP)的 50%,並在此後繼續擴大。但是在石油業和銀行業等行業,國有壟斷企業仍然存在。 在此期間,中國的房地產業迅速發展,甚至成為一些城市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商品房價格,建築材料價格也大幅度上漲,這引發房地產泡沫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過熱。房地產泡沫和銀行巨額呆壞賬增加了金融風險。房價的過快上漲也導致非法佔地、拆遷糾紛等各種社會問題。中央政府試圖進行調控,但是由於地方政府和既得利益集團從中作梗,這些調控措施並沒有受到預期效果。 2005 年 12 月 29 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由此,中國不再針對農業單獨徵稅,一個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古老稅種宣告終結。與此同時,2005 年起,中國政府開始大力整治、關閉小煤窯。 2007 年以來,中國境內的恐怖主義事件明顯增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發生多次發生恐怖性質的襲警、爆炸案件,包括 2008 年的喀什襲擊事件、庫車爆炸案和 2011 年的和田 718 嚴重暴力恐怖事件、喀什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此外,也發生針對民航班機的恐怖事件,如南航班機三七爆炸未遂案(2008 年)和天津航空 7554 號班機劫機事件(2012 年)。大多恐怖事件發生在中國大型活動(如 2008 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期,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反響,如 2008 年昆明公交車爆炸案和在新疆發生的數起事件。 2012 年,王立軍事件、薄熙來事件爆發,受到廣泛關注。 科教文化 2003 年 10 月 15 日,中國首次發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飛船,載送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在隨後幾年中,中國陸續發射多艘載人航天飛船,將數位宇航員送人太空。2004 年,溫家寶批准嫦娥計劃,北斗二號專案啟動,201112 年開始提供導航服務。2010 年,蛟龍號潛水器啟用。2011 年,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空間站建設的第一步。2012 年 3 月,深圳大亞灣核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重大成果獲得國際關注。2012 年 10 月,莫言成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首位中國籍作家。 與此同時,2008 年 8 月 8 日,第 29 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東道主中國以 51 枚金牌位居金牌榜首位。藉助北京奧運會,中國展示了經濟發展的成績、自信以及史無前例的開放心態,大規模的基礎建設也極大改觀了北京這座城市的面貌,政府與公眾在奧運會這個舞臺上取得了高度的統一,公眾也表現出對政府少有的包容和支援。2010 年 5 月 1 日至 10 月 31 日,上海世界博覽會舉行,是中國首次舉辦的綜合性世界博覽會,也是首次由發展中國家主辦綜合性世博會,共有 256 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參展。 港澳地區 香港在 1997 年回歸中國後,由於亞洲金融風暴和一系列的經濟、政治難題的影響,當 2003 年初港府宣佈將就基本法第 23 條有關顛覆罪立法時,引起許多人的反對。部分香港人認為,23 條立法是行政長官董建華受命於中央政府而做出的決定,他們擔心立法會限制到港人的政治自由。港府做出多項讓步,但是還是無法平息爭議,最終在 7 月 1 日回歸紀念日當天,50 萬市民走上街頭抗議立法,該事件也引起中央政府的關切,遊行最終導致香港政府宣佈擱置立法計劃。 在七一大遊行後,香港民主派開始更積極要求政治改革,他們公開提出,要 2007 年特首直選、2008 年立法會全面直選。中國政府始終堅持香港是中國的內政,反對外國政府幹預內部事務。中國政府的立場是,「一國兩制」應以「一國」為先,中國是單一制社會主義國家,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沒有權利自行改變政治體制。2004 年 4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做出解釋,否決 2007 年特首和 2008 年立法會直選,並重申解釋和修改基本法的權力在全國人大,而不是香港立法會。 2005 年全國 兩會 期間,董建華以健康原因辭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的職務,由於《香港基本法》的疏漏,特首的補選開始成為一個爭議的焦點,香港特區政府再度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釋法,期間曾蔭權代理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然後,再由中央指定的選舉委員會補選特首。 民族問題 2008 年 3 月,西藏拉薩爆發藏人抗議示威活動,後演變為暴力事件,造成 18 名無辜平民死亡。2009 年 2 月起,發生在西藏、四川和青海等地部分傳統藏區內的一系列僧侶自焚事件。2012 年初,由於川西藏區喇嘛自焚和示威遊行,釀成軍警與藏人衝突事件。 2009 年 7 月 5 日,新疆烏魯木齊市維吾爾族發動遊行示威活動,隨後演變成維吾爾族、漢族和警方的大規模暴力衝突,持續數日。官方宣稱烏魯木齊七五事件共造成 197 人死亡,另有 1721 人受傷。2009 年 9 月 2 日至 4 日,針對漢族平民的 500 餘起針扎事件引發漢族民眾上街遊行,併發生零星暴力事件,導致 5 人死亡及 14 人受傷。 外交 胡錦濤推行睦鄰友好政策,主張全方位外交,重視對東南亞的中國周邊鄰國改善關係。在南海問題上,胡錦濤政府推動與東盟國家開展海上對話與合作,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地區的穩定。 2005 年、2010 年全國多個地區爆發大規模反日示威活動。2005 年 3 月至 4 月其間在中國各地舉行的一系列大型遊行和抗議活動,主要是反對歷史教科書和日本爭取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努力。2010 年 10 月,因中日撞船事件,西安、成都、鄭州、寧波等地舉行反日示威遊行活動。 2012 年 8 月中旬開始,為抗議日本於 2012 年上半年提出的釣魚島國有化政策、8 月 15 日扣押香港保釣人士和 8 月 19 日日本右翼登陸釣魚島。9 月 10 日,日本政府正式 購買 釣魚島後,中國大陸民眾發起第二輪遊行抗議活動,最終演變成暴力民眾對日系商家、私家車的燒搶打砸。針對日本政府 購買 釣魚島,胡錦濤政府表示堅決反對,認為日方採取任何方式購島都是非法的、無效的,並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 災禍 thumb 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 年 5 月 12 日)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 100 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20022003 年 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SARS) 全國 349 (大陸) 中國大陸報道死亡 349 人、香港死亡 299 人。SARS 在 2002 年 11 月開始在中國廣東省蔓延,但是當地政府沒有及時公佈疫情,雖然當時曾經出現過短暫的恐慌,官方媒體卻鮮有報道,事件直到次年 2 月才擴大。2003 年 4 月(兩會結束後),由於蔣彥永醫生公開披露疫情,中國政府改變先前的做法,公開承認 SARS 確實在中國大陸多個省市造成嚴重危害。胡錦濤隨後將隱瞞疫情的衛生部長張文康和剛剛上任的北京市長孟學農撤職,然後積極在全國範圍展開疫情防治工作,每天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疫情,新領導層的做法得到國際媒體的好評。中國政府也允許世衛專家進入中國瞭解疫情,這也是史無前例的。 2003 年 2 月 伽師巴楚地震 新疆 268 2003 年 12 月 重慶開縣特大井噴 重慶 243 243 人硫化氫中毒死亡、兩千多人因硫化氫中毒住院治療、6 萬 5 千人被緊急疏散安置,直接經濟損失達六千餘萬元人民幣。 2004 年 10 月 河南大平礦難 河南 148 2004 年 11 月 陝西陳家山礦難 陝西 166 2005 年 2 月 遼寧孫家灣礦難 遼寧 214 另有 30 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 49689 萬元。 2005 年 6 月 沙蘭鎮洪災 黑龍江 117 黑龍江寧安市沙蘭鎮發生特大突發山洪災害,造成 117 人喪生,其中 105 人為學生。 2005 年 8 月 廣東大興礦難 廣東 121 直接經濟損失 4725 萬元。 2005 年 11 月 七臺河特大礦難 黑龍江 171 169 名礦工、2 名機房工人死亡, 事故還造成 48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 42931 萬元。 2005 年 12 月 唐山劉官屯礦難 河北 108 另有 29 人受傷。 2007 年 8 月 山東華源礦難 山東 172 另有一相鄰煤礦 9 人遇難。 2007 年 12 月 山西新窯礦難 山西 104 另有 15 人受傷。 20072008 年 金融危機 全球 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衝擊。 2008 年 1 月起 南方雪災 全國 129 受災人口已超過 1 億,直接經濟損失 15165 億元人民幣。 2008 年 4 月 膠濟列車相撞 山東 72 另有 416 人受傷。事故原因包括濟南局排程命令管理混亂等,引起了國內外廣泛關注。 2008 年 5 月 汶川地震 四川 69227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時 28 分 04 秒,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震級 80 級地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 10 萬平方公里,官方報道共遇難 69227 人、受傷 374643 人、失蹤 17923 人,直接經濟損失達 8452 億元。 2008 年 5 月起 南方水災 南方 57 另有數百人失蹤,受水災影響的人口已達 2141 萬人,直接經濟損失 203 億元。 2008 年 9 月 襄汾尾礦庫潰壩事故 山西 277 失蹤 4 人,受傷 33 人,直接經濟損失 9619 萬元。 2009 年 11 月 鶴崗新興煤礦爆炸事故 黑龍江 108 另有 63 人受傷。 2010 年 4 月 玉樹地震 青海 2698 另有 270 人失蹤,12135 人受傷。 2010 年 5 月起 中國水災 全國 1072 受災人口 14 億人,因災死亡 1072 人,失蹤 619 人,倒塌房屋 110 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 2096 億元。 2010 年 8 月 舟曲泥石流災害 甘肅 1557 另有 208 人失蹤。持續 40 多分鐘的暴雨使得土石衝進縣城,並截斷兩條河流形成堰塞湖。 2012 年 7 月 北京特大暴雨 北京 79 房屋倒塌 10660 間,1602 萬人受災,經濟損失 1164 億元。 爭議 200708 年,中國大陸爆發 普世價值論爭,胡錦濤、溫家寶被外界認為發表了肯定普世價值的論述,但二人的言論卻遭到共產黨內刊物的公開批判。2010 年 10 月 25 日,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持不同政見者劉曉波,以表彰他長期以來以非暴力方式在中國爭取基本人權,而劉曉波也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曾發起並參與起草了《零八憲章》。但他在 2008 年 12 月 8 日被以 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 刑事拘留,12 月 9 日被監視居住;2009 年 6 月 23 日因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經中國檢察機關批准逮捕;12 月 25 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判處有期徒刑 11 年,剝奪政治權利兩年。 隨著中國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資訊的自由傳播對中共維持執政地位構成挑戰。為了應對來自網路發展形成的影響,中國建立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網路審查制度,審查中國大陸的網際網路內容,封鎖伺服器位於境外的政治敏感類網站,以達到其輿論控制的目的。谷歌、雅虎等公司退出中國大陸市場。此外,中國政府開始僱傭大量網路評論員(俗稱 五毛黨)來控制輿論導向。2011 年,國家的 維穩 經費預算首次超越軍費預算。與此同時,中國官場開始湧現大量 裸官,許多中央高層的子女或親屬移民海外或擁有外國綠卡。 美國《大觀(Parade)》雜誌認為以胡錦濤總書記為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層控制國內輿論,並強行鎮壓被中共官方所認定的邪教組織,故該雜誌在其 2005 年的 十大獨裁者排名 欄目中將胡錦濤列為第四名,2006 年降調第六,其後數年均名列十名內。無國界記者指責胡錦濤以 和諧社會 為藉口阻止中國出現自由媒體,把胡錦濤列入 新聞自由掠奪者 名單。2012 年,無國界記者 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下令囚禁 68 名網民和 30 名記者,是囚禁新聞自由捍衛者最多的領導人之一。 此外,溫家寶有相當多爭議和批評,有人稱其為 中國影帝溫家寶,也有媒體稱其為 1949 年以來中國最具爭議的總理。其爭議性主要集中於地質學出身且沒有豐富的地方主政經驗,被稱為經濟門外漢,譬如其任內提出的 四萬億投資計劃 引發爭議。雖然其任內中國 GDP 高速增長,但應歸功於中國自 1980 年代以來的改革開放的慣性推動,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後使中國處於國際階梯上有利位置造就的。然而科技創新對中國 GDP 的貢獻率只佔 40(2011 年),美德日等國則高達 80 以上。截止 2012 年,財富世界 500 強 企業中,中國上榜排名靠前企業全是石油、電力和銀行等壟斷行業,美國則多為科技企業。經濟學家茅於軾認為溫家寶政府只注重 GDP 數量,不注重 GDP 質量。在個人品行方面,溫家寶被指曾出賣趙紫陽,且慣於偽裝、作秀和煽情,《紐約時報》則曝光其擁有鉅額家族財富。 習近平及第五代領導時期(2012 年 現今) 交接 胡錦濤、溫家寶等領導人在 2012 年 11 月的中共十八大上退出中央領導層,由習近平按現有接班體制接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李克強留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是第一位出生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的最高領導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被認為重視改革,其談到改革是最大的紅利,提倡進行政府體制改革,調整或裁減國務院的部門。 2022 年 10 月,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習近平再次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李強、蔡奇、丁薛祥等習近平親信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2023 年 3 月,習近平史無前例連任三屆中國國家主席,成為至今任期最長的國家主席;李克強以 67 歲之齡退休、李強接任中國國務院總理。 內政 反腐運動 2012 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中央八項規定》等一系列反腐敗措施。王岐山擔任中共中央紀委書記一職後,在處理貪汙腐敗方面採取積極的態度,提出 當前要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中,共計有 18 萬官員被查處,其中有五十多位省部級以上的高官,包括前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前中央軍委副主席郭伯雄和徐才厚、前中央統戰部部長令計劃、前全國政協副主席蘇榮等國家級高官,表明中央反腐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有學者和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的反腐運動其實是一種 選擇性反腐 或 大清洗 或 權力鬥爭,目的是清除異己、打擊政敵、掌握權力、鞏固自身地位。 政治經濟 自 2012 年 11 月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習近平上臺伊始,多次闡述其 中國夢 的設想。目標是到 20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 100 週年和 20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00 週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 2013 年 11 月,習近平等人開始推動 全面深化改革、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習認為,在全面深化改革程序中,要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不斷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全力加大了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控制力度。至少有 288 家公司修改了公司章程,這使得中國共產黨在企業的管理上擁有量更大的影響力,反映了黨的路線。中國官方認為,從鄧小平等人提倡的政治體制改革,到習近平等人提出的政改,是 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化、走出了新路、碩果累累。而外界和部分體制內人士則認為習的政改路線並沒有遵循鄧的政治體制改革道路,且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進行的政治體制改革方向,推行個人崇拜,是政治倒退,重新回到了毛澤東時代的體制,即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獨攬大權的政治寡頭統治以及 黨領導一切 的模式。 經濟民生方面,2015 年,中國政府結束了自 1979 年以來實施的一胎政策,改為二胎政策,並在 2021 年實施更為開放的三胎政策。2017 年 3 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 的戰略;與此同時,2017 年 4 月,雄安新區成立。李克強提出要推動中國內地與香港、澳門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是由圍繞珠江三角洲伶仃洋,包括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的城市群組成,是繼美國紐約都會區、美國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都市圈之後,世界第四大灣區。2018 年 9 月 23 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通車,香港納入國家高鐵網路;2018 年 10 月 24 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2023 年 12 月 1 日,《求是》雜誌發表題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文中明確要求中國的銀行、養老金金融、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原則,接受更為嚴格的監管以及更積極地為政府政策服務。 此外,以習近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加強了對社會意識形態方面的管控。2017 年 10 月 18 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4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2019 年 2 月,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引述中共中央報刊《求是》報道稱,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首次會議上發言,指出必須堅持加強黨對依法治國的領導,決不能走憲政、三權分立和司法獨立的路。2021 年 11 月 11 日,中共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一致透過《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主要闡述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以來的成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同時注重銜接分別在 1945 年透過的《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 1981 年透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在社會維穩方面,2013 年 12 月,全國人大廢除了自 1957 年以來實施的勞動教養政策;2019 年 12 月,全國人大廢除了自 1991 年以來實施的收容教育政策。20132014 年間,針對新疆地區出現的一些重大恐怖襲擊事件,譬如莎車縣暴恐襲擊案、烏魯木齊公園北街早市暴力恐怖襲擊案等,中國共產黨開始試點建設 新疆再教育營。2016 年陳全國調任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此後營地規模迅速擴大,引起國際關注和爭議。 修憲取消連任限制 2018 年 2 月 25 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對鄧小平時代《八二憲法》的《憲法修正案》,建議刪除國家主席和副主席 連任不得超過兩屆 的限制,鄧小平時代以來的 廢除領導幹部終身制 或將結束。3 月 11 日透過《憲法修正案》,同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根據 1982 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八二憲法),恢復設立自 1968 年缺位,1975 年被廢除的國家主席和副主席職位,不過取消了國家主席在《五四憲法》中主持召開最高國務會議和領導國防委員會的權力,失去了行政權和軍權,變成禮儀性的虛位元首。根據鄧小平在 1980 年提倡的 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重新設立的國家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五年一屆,連任不能超過兩屆。這次修憲僅刪除了連任限制,並沒有賦予國家主席擁有更大的權力,但引發了體制內外的廣泛爭議。 從 1993 年開始,國家主席與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央軍委主席形成 三位一體 的制度。根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原則和 槍桿子裡面出政權 的政治理念,黨的總書記和軍委主席是中國政治體系中擁有最大權力的兩個職務,而這兩個實權職位在《中國共產黨章程》裡沒有連任次數的限制。由於 三位一體 制度,國家主席的連任限制被取消後,最高領導人的職務將不再受任何任期制限制。如歷史上,毛澤東曾終身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直至去世。 科教文化 2015 年 10 月,屠呦呦成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首位中國籍科學家。2020 年,量子計算原型機 九章 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相關技術團隊研製成功,達成了量子計算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量子計算優越性。同年 11 月,奮鬥者號潛水器搭載 3 人成功潛入 10909 米深海域。此外,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以及空間探索上取得一系列突破: 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任務全部完成,包括 2013 年嫦娥三號搭載的玉兔號月球車成功登月,以及 2020 年嫦娥五號成功執行首次地外天體取樣返回任務。 2015 年,北斗三號專案建設啟動。同年,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悟空 發射成功。 2016 年,天宮二號發射成功、取代了之前的天宮一號。同年,500 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在貴州落成。 2020 年,火星探測器 天問一號 成功發射升空,並在 2021 年 5 月成功著陸火星表面。同年 7 月,北斗三號正式開通。 20212022 年,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先後與天宮空間站成功對接,執行中國太空站在軌關鍵技術驗證及建造任務。 2023 年,隨著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與天宮空間站成功對接,中國太空站從此進入長年有人駐守的常態化營運模式。 另一方面,2022 年 2 月 4 日,第 24 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冬季奧運會,而北京也因而成為首座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舉辦過冬季奧運會的城市(即 雙奧城市 或 雙奧之城)。2023 年 7 月 28 日至 8 月 8 日,原定於 2021 年於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後因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等原因二次延期的第 31 屆夏季世界大學生運動會舉行。 港澳地區 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許多香港人士不滿意中央政府對香港選舉的干涉,要求進行 真普選,即有 公民提名、一人一票的選舉。2014 年發起的 雨傘革命(香港佔中運動)要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撤回《831 決定》,該行動於 2014 年 12 月 15 日結束,歷時 79 日。 2019 年,香港爆發了全球矚目的 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簡稱 反送中,外界廣泛憂慮香港的 一國兩制、獨立司法、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遭到破壞,而與此同時部分示威者的暴力行動也使得香港社會秩序受損,地區旅遊業和經濟嚴重受挫。2020 年《香港國安法》的頒佈後,包括《蘋果日報》高層在內的部分人士因違反國安法被捕,加深外界憂慮,而中國官方則稱國安法使得 社會迅速恢復了秩序,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得到保障。 外交 習近平治下的中國逐漸揚棄了鄧小平制定的 韜光養晦 外交戰略思想,繼而轉向 有所作為 大有作為 的理念。和胡錦濤時期相比,中國外交正變得更為主動,且更具全球性、更積極地參與國際事務,中國新領導人的首年外交足跡遍佈全球,中國正在 重新發現 過去被忽略的一些地區的戰略價值和潛力。在處理世界熱點如伊朗,敘利亞,朝鮮,中東等問題上,中國也開始站到 世界舞臺的中央,不再充當置身事外的旁觀者。此外,RCEP 和亞信峰會、上合組織、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組織中國都具有實際主導力,潛在的世界性影響力已經不容忽視,而且不論主動或被動,中國經濟由於其龐大的規模,全球性經濟政策已經不能缺少中國的參與和配合,中國開始顯露其全球影響力。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中國政府分別提出建設 一帶一路(即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的合作倡議。中國政府指出,一帶一路 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努力實現沿線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更加安全高效,以形成更高水平的陸海空交流網路。 2014 年 11 月 10 日至 11 日,第 26 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年度會議於在北京市懷柔區雁棲湖舉行。該次峰會透過《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宣言》(《北京綱領(宣言)》),提出並透過致力於旨在打擊跨國腐敗的《北京反腐敗宣言》。 2015 年,習馬會 在新加坡舉行,是海峽兩岸(即中國大陸與臺灣)自 1949 年政治分立以來,雙方最高領導人的首次會晤。 與此同時,習近平逐步擴大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其主推的 大國外交 也引發了西方國家、日本、印度等國的憂慮與抵制。2018 年起,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戰爆發。2020 年 5 月起,中國和印度爆發邊境衝突,造成人員傷亡。自 2019 年起,世界主要發達國家與中國在新疆、香港、臺灣、南海、病毒溯源等問題上產生巨大分歧,而中國方面實行的 戰狼外交 以及國家之間相互的制裁加劇了對抗和衝突。西方國家認為狂熱的中國民族主義開始盛行,同時習近平的極權主義模式帶來了威脅;而中國則認為西方政客 傲慢 和 無知,且國際 反華勢力 在打壓和阻礙中國的崛起。與此同時,美國、英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開始削減或終止了自改革開放以來的對華援助。 截止至習近平時期,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的獨立運動已經基本受到控制,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釣魚島、南中國海等地依然與許多亞洲國家存在領土爭議。臺灣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分治已久,臺灣有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價值觀與制度,新一代臺灣人經過李登輝與陳水扁時期去中國化的教育,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同感極低,更不覺得有 內戰遺留問題 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 統一 的必要,臺灣民調顯示多數民眾不願 統一。2022 年 8 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率團訪問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而後展開環臺軍事演練,引發外界對第四次臺海危機的擔憂。 災禍 下表(可點選展開)只展示重大的自然災害或人為事故(造成至少 100 人死亡,或重大經濟損失,或重大社會影響)。 時間 重大災難 地點 死亡人數 描述 2013 年 4 月 蘆山地震 四川 193 另有 25 人失蹤、12211 人受傷,19 個市州 115 個縣 199 萬餘人受災,85171 億元。 2014 年 8 月 崑山中榮工廠爆炸事故 江蘇 146 另有 114 人受傷。 2014 年 8 月 魯甸地震 雲南 617 另有 3143 人受傷,10884 萬人受災,2297 萬人緊急轉移安置,258 萬戶 809 萬間房屋倒塌,406 萬戶 1291 萬間嚴重損壞,1512 萬戶 4661 萬間一般損壞。 2015 年 5 月起 特大洪水 南方 319 另有 81 人失蹤。全年洪災死亡人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少,但截至 7 月初暴雨洪水已經直接造成了約 353 億元的經濟損失,強度為歷年罕見。 2015 年 6 月 東方之星號沉船事件 湖北 442 東方之星號 客輪在湖北荊州一帶的長江水域遇狂風雷暴雨而翻沉。 2015 年 8 月 倉庫連串爆炸 天津 165 另有 8 人失蹤,798 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至少 6866 億元人民幣。 2015 年 12 月 深圳滑坡事故 廣東 73 另有 4 人失蹤,屬於生產安全事故,直接經濟損失人民幣 88 億餘元。 2016 年 6 月起 南方水災 長江 164 另有 26 人失蹤,安徽和湖北兩省受災最為嚴重。 2016 年 6 月 江蘇鹽城龍捲風 江蘇 99 另有 846 受傷,此龍捲風造成的傷亡是幾十年來最嚴重的。 2016 年 7 月 邢臺洪災 河北 130 受黃淮氣旋影響,受災口達 904 萬,因災死亡 130 人、失蹤 110 人。 2018 年 8 月起 非洲豬瘟疫情 全國 2019 年起在全國多地爆發,到 2019 年 8 月底,中國的生豬存欄量下降了約 40。由於中國生豬存欄量佔全球的一半以上,疫情使得全球的生豬存欄量減少了近四分之一。 2019 年 3 月 天嘉宜化工廠爆炸事故 江蘇 78 另有 617 人受傷,中國國務院認定本次事故為特別重大事故。 2019 年 12 月起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全國 83150(官方) 100 萬 150 萬(估計) 1 月下旬疫情大爆發並蔓延至全國。 2020 年 5 月下旬至 9 月 南方水災 全國 219 長江中下游平原、淮河流域、西南、華南及東南沿海等地因持續強降水引發嚴重洪災。 2021 年 3 月份起 沙塵暴 華北諸省以及蒙古、韓國 2021 年 3 月份開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北方、蒙古國和大韓民國西部出現的揚沙或浮塵,部分地區出現了沙塵暴,此次沙塵暴是中國近十年內最強的一次沙塵暴。 2021 年 7 月 河南水災 河南 398 其中鄭州市 380 人,逾 1400 萬人受災。 2022 年 3 月 東航 321 空難 廣西 132 2022 年 9 月 瀘定地震 四川 93 另有 25 人失聯、至少 423 人受傷。 2023 年 7 月 8 月 京津冀暴雨 北京、天津、河北 62 另有 34 人失蹤,經濟損失超 1000 億元。 2023 年 12 月 18 日 積石山縣地震 甘肅 151 另有 980 人受傷。 2025 年 1 月 7 日 定日地震 西藏 126 爭議 習近平上臺後,推翻了自鄧小平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來的部分政策。2017 年,習近平提出 四個偉大,有學者認為此舉是對毛澤東時期的 四個偉大 的效仿。而近年來,從修改憲法到反對 憲政、司法獨立,習近平的許多言論和舉措招致了國內外的諸多反對聲音,部分學者對他的一系列作法感到憂慮、震驚,有人認為這是對毛澤東時代的復辟,推行個人崇拜、煽動民族情緒、背離憲政主義,是體制性倒退,還有人認為這甚至有可能將中國推向第二次文化大革命。此外,中國 709 維權律師大抓捕事件、陝西千億礦權案、新疆再教育營、香港反修例運動、戰狼外交均引起了巨大爭議或批評。 極權統治:習近平被普遍認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繼毛澤東之後最有權勢的領導人,並預計會長期執掌政權。2022 年 10 月,中共二十大和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先後召開,習近平謀求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與中央軍委主席的這兩個最有權力的職務,打破鄧小平時期訂下的 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 原則,再次連任最高領導人。習近平沒有給出明確的預期連任的任期期限,有人推測習近平很有可能在 2027 年的中共二十一大上繼續連任,更甚者預計他會仿效毛澤東終身掌權。 經濟發展:中國經濟資料造假屢見不鮮,誇大了經濟增長資料。習近平等人宣傳脫貧攻堅戰 取得了全面勝利 也引發外界質疑,而與此同時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則稱中國有 6 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 1000 元左右。 大規模監控:習近平當政以來,中國政府開始利用大資料、人臉識別和其它一些人工智慧技術建立社會大規模監控體系以及社會信用體系,以 打擊犯罪、弘揚誠信,但國內外的反對人士認為此舉嚴重損害了公民的自由和隱私權等基本人權。也有學者警告中國可能步入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一書中所描述的極權、監控社會。中國國家發改委資料顯示,截止 2019 年 6 月已有 3000 多萬人次因為失信而被限制搭乘飛機和高鐵,437 萬失信被執行人繼而主動履行法律義務。此外,中國政府還將監控技術和裝置輸出到了俄羅斯、非洲、南美洲等地。 2018 年以來,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進一步提出要建立正規的 政法網評大軍。軍費預算連年增加且存在不透明,而國內的 維穩 經費多年超過軍費支出。 香港問題:2019 年香港反修例運動期間,Twitter、Facebook 封禁和刪除了大量 具有中國官方背景、用於煽動輿論 的賬號,其中 Twitter 聲稱處理了約 20 萬個相關帳號。期間中國中央電視臺聲稱 1984 年簽署的《中英聯合宣告》已經 過時無效,而隨後中國外交部以 香港事務純屬中國內政 應對外界質疑,引發了巨大爭議;此外在 2020 年 6 月 30 日頒佈的《香港國安法》同樣引發了較大爭議。 抗疫抗災: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發生後,習近平一直強調自己 親自指揮、親自部署 防疫工作,甚至早在 2020 年 1 月 7 日已經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防疫要求。不過有訊息指出中央領導人初期對疫情並不重視,甚至要求不要造成民眾恐慌,影響即將到來的春節氣氛。外界亦有對中國大陸官方公佈的死亡人數及染病人數的真實性質疑。2020 年 5 月下旬起,儘管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西南、華南及東南沿海等地因持續強降水引發嚴重洪災,多省發生暴洪、城區內澇、漬災。除了總理李克強在 7 月 6 日現身貴州視察外,習近平不見蹤影,有中國政治學者認為,習近平已陷入「決策疲勞」狀態,面對水災產生了「逃避」心態。然而隨著中國政府成功控制疫情,中國經濟增長 23、優於預期,中國不僅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GDP 總量也實現了百萬億的歷史性突破。但隨著 2022 年上海疫情和北京疫情的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防疫政策再次引發爭論。習近平多次下令要以清零政策應對殺傷力弱的 Omicron 變異株引發的新冠疫情,因為延續不斷的封鎖措施嚴重影響經濟和民生導致民怨沸騰。 新疆問題:習近平時期,西方國家開始關注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和新疆再教育營的問題,並實施了相關制裁,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西方國家的指責一概否認。2022 年 8 月 31 日,聯合國人權事務高階專員辦事處釋出《新疆人權報告》,認為中國政府針對維吾爾族和其他穆斯林社群存在嚴重侵犯人權行為。 俄烏戰爭:2022 年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親俄立場和態度引起國際爭議,並引發了 大翻譯運動,中國官媒則抨擊大翻譯運動是 辱華。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年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列表 中國共產黨、中共黨史 中共對歷史的修改 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抗美援朝 大躍進、三年大饑荒 文化大革命、四個現代化、粉碎四人幫 改革開放、六四天安門事件 中國共產黨集體領導制度、胡溫體制、習李體制 中國歷史、中國政治史 香港歷史、澳門歷史、臺灣歷史 對毛澤東的評價、對周恩來的評價、對江澤民的評價、對習近平的爭議 毛澤東崇拜、習近平的個人崇拜、習近平吃包子事件 共產主義政權下的大屠殺、中國大屠殺列表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黃修榮 主編:《中國二十世紀全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 年,ISBN 97875006426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1)》,十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 年,ISBN 97898817274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82)》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錄》,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年,ISBN 9787206021015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年,ISBN 9787503504358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 年,ISBN 9787507300024 戴煌:《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中國工人出版社,2004 年,ISBN 9787505929975 外部連結 中國政府網 中國網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管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民主共和國,曾在國際上廣泛代表「中國」,現今多通稱為「臺灣」;目前有效管轄範圍包括臺灣、澎湖群島及其附屬島嶼,以及中國大陸福建沿岸的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等島嶼,多合稱為「臺澎金馬」或「臺灣地區」;土地面積共 36197 平方公里,其中臺灣及其附屬島嶼佔 99 以上。目前以位居東亞島弧的臺灣本島為主要領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南界巴士海峽、北瀕東海,其地形陡峭、景觀多樣。國土約三分之二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地形,大部分人口則居住於臺灣西部的平地。全國人口約 2300 萬人,人口密度在全世界人口大於 1000 萬人的國家中位列第二。首都為臺北市,人口最多的城市則為新北市。 1911 年 10 月 10 日,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人於 1912 年 1 月 1 日在南京宣告建立中華民國,並在數月後從清廷手中正式繼承中國政權。北洋政府時期,政治上陷入長期南北分裂、軍閥混戰,社會上則持續走向自由氛圍。1928 年,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政府統一中國,實施訓政,但此前有合作關係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決裂,先後建立諸多割據政權。1937 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期間國共短暫再次合作。1945 年日本投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此後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 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國民政府改組為中華民國政府,同時因國共內戰擴大規模宣告動員戡亂。1949 年,中國共產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期逐步控制中國大陸,並藉此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全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在宣告臺灣戒嚴的同時持續主張擁有全中國主權。直到 1987 年,中華民國政府解除臺灣戒嚴狀態,再於 1991 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及首次修憲,實務上承認治權僅及於臺澎金馬,並在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法律框架下與中國大陸往來,之後在 1990 年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民主化措施,使中華民國轉型為憲政及多黨競爭之自由民主國家。2000 年的第二次總統直選,使中華民國達成首次政黨輪替及。 中華民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在經歷數次修憲後成為半總統制政體,以總統為國家元首、行政院院長為政府首腦;中央政府按五權憲法精神分為行政院(內閣)、立法院(國會)、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地方上則依行政區劃分為 2 個省(虛級化)、6 個直轄市、13 個縣及 3 個市。中華民國提倡民主、自由、人權、法治等基本價值,並持續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救助方案、多元語言文化發展等政策;其社會屬於多元移民社會,由臺灣原住民族、漢族及新住民等族群組成,相容南島、中華、日本、西方及全球各地文化,同時在視覺藝術、文學出版、表演藝術、電影及戲劇等領域均有所發展。 中華民國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之一,且曾是其會員國與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但在 197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聯合國「中國」席次後,逐漸失去國際普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主張已繼承中華民國,並進一步認定擁有臺灣主權,常被認為是中華民國目前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但也是後者最大的經濟貿易夥伴。目前中華民國受限於「一個中國」政策僅有 12 個邦交國,但與美國、日本等多個非邦交國發展夥伴關係,同時也是數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的成員。中華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產業主要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及貿易業等,是世界半導體、IT 產業的重要領導者,在全球經濟佔有重要地位,同時與國際社會之間有著極高的經貿依存度。 國名及象徵 「中華民國」一稱最早是由孫中山於 1905 年在日本東京召開的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上所提出。1912 年 1 月 1 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宣佈建立民主共和制國家,使用「中華民國」作為國號。延續中國改朝換代的慣例,民國紀年以 1912 年為元年。1949 年後,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主張擁有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主權,並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代表「中國」;但在 1990 年代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中國大陸,而中華民國有效統治範圍是臺灣地區。目前中華民國多通稱為「臺灣」,在不同國際組織則使用「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中華臺北」等權宜名稱。 北洋政府時期,中華民國以五色旗為國旗,《卿雲歌》為國歌。五色旗的紅色、黃色、藍色、白色、黑色橫條代表五族共和。現行中華民國國旗是孫中山以青天白日旗(陸皓東設計)為藍本,加上紅色底色,形成「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青色代表光明純潔、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無私、民權和平等;紅色代表不畏犧牲、民生和博愛。白日的 12 道光芒代表一年 12 個月、一天 12 個時辰,並象徵國家命脈與鼓舞國人與時俱進。中華民國國徽同樣以青天白日為基礎,國家代表色為藍色、白色與紅色。 現行中華民國國歌歌詞出自孫中山於 1924 年在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發表的《黃埔軍校訓詞》,由程懋筠譜寫音樂。最初作為中國國民黨黨歌,在國歌尚未制定前代替國歌。直到 1937 年,中國國民黨正式將其黨歌定為國歌。升降中華民國國旗則演奏《中華民國國旗歌》,該國旗歌還作為國際場合的國歌替代方案。中華民國國花為梅花,在 1964 年正式核定。梅花的凌冬耐寒表現堅貞剛潔,三蕾五瓣代表三民主義及五權憲法。中華民國國家象徵還有「中華民國之璽」與「榮典之璽」兩枚中華民國國璽。 發展歷程 1912 年,中華民國在中國大陸宣告成立,並經歷北洋政府、國民政府等時期。同時期,臺灣、澎湖群島接受日本殖民統治(1895 年至 1945 年),更早以前則歷經荷西(1624 年至 1662 年)、明鄭(1661 年至 1683 年)和滿清(1683 年至 1895 年)的統治。1945 年,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臺灣的日本政經體制與中國大陸體制接軌。1949 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僅統轄臺灣地區。1970 年代後,中華民國無法在國際上繼續代表「中國」、及民主多元社會成形,臺灣地方意識、本土文化備受重視,原住民與客家族群亦爭取族群地位,出現新的國族觀念與文化認同。而官方參與的民國史修撰,敘事主體也由大中國的國土框架轉為在臺灣的中華民國。 民國肇建 1840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外交及戰役失利,中國淪為次殖民地。隨著清朝改革運動和立憲運動失敗,孫中山等人組成中國同盟會。1911 年 10 月 10 日,革命軍武昌起義,各省宣告獨立。同年 12 月,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南京府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 年 1 月 1 日,孫中山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組織臨時參議院,制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達成協議,逼迫宣統帝溥儀退位;孫中山則主動辭職,由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都京兆地方。 其後內閣由北洋軍閥掌控,史稱「北洋政府」。在國民黨領導人宋教仁遭到暗殺後,孫中山等發動二次革命失敗。當選大總統的袁世凱先後頒布《中華民國約法》、接受日本《二十一條》,其後因為籌備中華帝國引發護國戰爭。在袁世凱逝世後,北洋政府因為對德宣戰案爆發府院之爭,並經歷張勳復闢、曹錕賄選等事件。另一方面,不滿北洋政府的孫中山在廣州市組織護法軍政府,形成南北分裂。隨著中國知識分子發起新文化運動、及五四運動爆發,促進文化改革與思想發展。其後中華革命黨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而中國共產黨也在 1921 年成立。 由於北洋軍閥與地方軍閥持續爭權、各地陷入混戰,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展開合作,成立陸軍軍官學校。1925 年,國民政府在廣州市成立。1926 年起,蔣中正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1927 年定都南京市,並展開清黨。1928 年,東北易幟,中國分裂政局宣告統一。其後,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實施以黨治國的訓政,國家建設得到發展。同時期內部有地方軍閥與中國共產黨勢力割據,外部有大日本帝國威脅。1927 年起,中國共產黨在多地建立革命根據地。1931 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成立傀儡政權滿洲國。 1937 年,隨著日本在盧溝橋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軍在戰爭初期攻下南京市,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市,雙方陷入僵持;其後中華民國與美國、英國、蘇聯結為同盟國,最終在 1945 年獲得勝利。在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市,中國共產黨則進駐日本控制區,雙方展開政治協商會議。1946 年,制憲國民大會透過《中華民國憲法》。1947 年,《中華民國憲法》施行,召開第一屆國民大會。1948 年,國民大會選舉蔣中正為行憲後首任總統,同年頒布《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在這期間,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共產黨爆發全面內戰。 臺灣歷史 至少在 10000 年前,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陸續前來臺灣,成為臺灣最早的居民。在 12 世紀後,中國和日本商人、漁民和海盜在臺灣活動,從事非法貿易。1624 年,因明朝軍隊驅逐,荷蘭人自澎湖轉往安平建立據點。1626 年,與荷蘭敵對的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同時期的日本人則離開臺灣。1642 年,西班牙人遭到荷蘭人趕走,退出臺灣。荷蘭人在原住民族服從下建立統治制度,開始進行傳教與貿易,並招募中國沿海省份漢人移墾。1662 年,南明在中國東南地區抗清未果,鄭成功率領軍隊擊敗在臺灣的荷蘭人。明鄭時期重視中華文化的推廣,鼓勵漢人移民臺灣、從事屯墾經貿,但統治引起反感。 1683 年,清朝政府平定臺灣,劃為福建省治理,並頒布渡臺禁令限制移民。不過數十萬名福建省及廣東省的漢人移民臺灣,形成漢人社會;當時主要經濟活動為種植水稻與甘蔗、與中國大陸貿易,並經常發生民變與械鬥。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向歐洲列強出口樟腦與茶葉,但也導致日本、美國有所企圖。在中法戰爭過後,清朝政府更加重視臺灣。1885 年,臺灣升格為福建臺灣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推行鐵道、道路等新政,加速臺灣現代化。1895 年,在甲午戰爭戰敗後,清朝根據《馬關條約》將臺灣、澎湖群島主權割讓給日本。 作為第一個殖民地,日本政府強硬鎮壓臺灣民主國等抗日運動,並計劃提高臺灣農作物產量、將樟腦等產品國有化,大量出口糖與米到日本。同時積極建設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等,加速臺灣現代經濟成長,成為東亞僅次於日本外最先進的地方。1920 年代,在臺灣的軍事統治一度轉為文人政治,並試圖同化臺灣居民。臺灣知識分子發起地方自治運動,並發生霧社事件。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下的臺灣成為侵略東南亞的軍事基地,並因而發展重工業。同時還推動皇民化運動,許多臺灣人加入日本軍,但各地也遭到美國轟炸。至 1945 年,在日本投降後,中華民國政府接管臺灣。 在臺發展 1947 年,因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臺灣爆發大規模抗爭,爾後國民政府派遣軍隊鎮壓,造成臺灣省籍矛盾擴大。但隨著第二次國共內戰不斷失利、通貨膨脹持續失控,中華民國政府逐漸喪失中國大陸的控制權。1949 年初,下野的蔣中正逐步將軍隊調往臺灣,而臺灣地區亦宣告戒嚴。同年 10 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 12 月,中國國民黨掌控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市,另有 200 萬人遷往臺灣。在韓戰後,中華民國獲得美國軍事支援及援助;日本則與同盟國及中華民國分別簽署《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正式放棄臺灣的主權。 其後,中華民國政府持續主張代表「中國」並計劃反攻大陸,同時在臺灣建立威權主義的黨國體制,控制媒體出版、禁止成立政黨,造成白色恐怖;而其黨國資本主義經濟計畫則促成臺灣經濟快速發展,並創造「臺灣奇蹟」。1971 年,聯合國大會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民國失去國際社會廣泛承認。1975 年,蔣中正逝世,副總統嚴家淦繼任總統。1978 年,蔣經國就任總統,並在其任內培植臺灣籍菁英,但也爆發針對黨外運動人士的美麗島事件。1980 年代,在民主進步黨成立後,中華民國政府於 1987 年解除《臺灣地區戒嚴令》,臺灣民主化程序加速。 1988 年蔣經國逝世以後,李登輝繼任總統,並在 1991 年終止動員戡亂時期,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僅統治臺灣地區的現實。1991 年至 2000 年,在歷經多次憲法增修後,臺灣從權威主義轉向民主政體,並出現臺灣主體意識等討論。期間「萬年國會」全面改選,並在 1996 年舉行首次總統公民直接選舉。這時期海峽兩岸關係逐漸發展,但臺灣經濟成長已經放緩。2000 年及 2004 年,民主進步黨籍陳水扁當選總統,組成少數黨政府,結束中國國民黨 50 年的一黨制統治。陳水扁在其任內強調「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推動公民投票,但在執政末期爆發多起貪汙弊案。 2008 年及 2012 年,中國國民黨籍馬英九當選總統,在其任內改善海峽兩岸關係,簽訂經濟協議。但在 2014 年,隨著經濟停滯與主權威脅,臺灣爆發太陽花學運。2015 年,馬英九和習近平在新加坡舉行兩岸領導人會面。2016 年,民主進步黨籍蔡英文當選首位女性總統,並在 2020 年連任總統,民主進步黨在 2016 年首次取得立法院多數席次,2020 年仍持續持有立法院多數席次。2024 年,民主進步黨籍賴清德當選總統,使得民主進步黨首次取得第三個連續執政任期,但未獲得立法院多數席次而成為少數派政府。2024 年 5 月,立法院改革法案爭議導致社會運動以及大規模抗議。 地理環境 中華民國轄有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群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烏坵列嶼、東沙群島、南沙群島之太平島與中洲礁等地。有效管轄土地面積 36197067 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及自治地區中排行第 136 名。臺灣及其附屬島嶼面積 358868623 平方公里,佔中華民國管轄土地面積 99 以上。臺灣是位於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亞洲大陸東南邊緣的海島,四面環海;其北方和東北方瀕東海,東北方與日本琉球群島接壤,東方與墨西哥相隔太平洋,南方與菲律賓相隔巴士海峽,西方與中國東南地區相隔臺灣海峽。經度約在東經 120 度至東經 121 度,緯度約在北緯 21 度至北緯 26 度之間。 臺灣大致呈現東西狹、南北長的紡錘形,南北長約 394 公里,東西寬約 144 公里。臺灣擁有多樣複雜的地形及地理景觀,約有 70 面積為山地,平均海拔 1150 公尺;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自東向西分別是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及阿里山山脈。中央山脈偏於東側,延著南北軸線形成主幹,亦是東西部河川分水嶺。玉山山脈主峰玉山高 3952 公尺,為東亞第一高峰。北部則有大屯山脈,構成臺北盆地的周圍。這些山脈多被森林覆蓋,超過 3000 公尺的山峰多達 268 座。 阿里山山脈以西為漸趨平緩的丘陵、臺地、平原及盆地,大部分平地、耕地和人口便位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在山麓丘陵周邊是海拔 100 公尺至 500 公尺的臺地,包括西北部桃園臺地群(面積最大的臺地)、臺中市后里臺地與大肚臺地、彰化縣八卦臺地、屏東縣恆春臺地等,當中許多是用於種植水稻的梯田。海拔 100 公尺以下、地勢平坦的沖積平原約佔臺灣土地面積 23,橫跨雲林縣到高雄市的嘉南平原便佔 14,另有東北部蘭陽平原、南部屏東平原等。在中央山脈與東部海岸山脈之間有花東縱谷平原,另有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盆地。 中華民國海岸線全長大約 15663 公里。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急遽沒入太平洋,西部海岸緩慢沒入臺灣海峽(並有沼澤和沙洲等地形),南部和離島海岸則有珊瑚礁群。許多主要港口設在西部海岸線,僅有東北部蘇澳港和北部基隆港例外。在島嶼部分,臺灣擁有 21 個附屬島嶼,較重要者有龜山島、綠島、蘭嶼、琉球嶼等;澎湖群島位於臺灣海峽,共計 64 個島嶼;金門群島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東南海岸外,共計 12 個島嶼;馬祖列島位於臺灣海峽西北西方,共計 36 個島嶼;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位於南海;釣魚臺列嶼位於東海。 地質 臺灣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海盆的東亞島弧中央位置,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撞擊形成的新生代褶皺山脈。東亞島弧位在東亞至東南亞沿海,北起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在行經日本、菲律賓後,南至印度尼西亞島嶼;臺灣位於日本和菲律賓之間,但形成時間與琉球群島和菲律賓不同。大約在中生代末期的南澳運動中,臺灣因為造山運動浮出水面成為一個小島,但不久深埋海底。直到大約 200 萬年前,臺灣東南方向的板塊在花東縱谷一帶撞上歐亞大陸板塊,強大的壓力再度把海底的沈積物抬升到海面,形成北 東北到南 西南走向的地勢。 其後的褶皺運動、斷層運動使臺灣逐漸上升成為穩固的島嶼,且上升運動不斷進行;自然環境的風化、雨蝕、崩落等作用造成多樣複雜的地形樣貌。其西部臺灣海峽平均深度約 300 英尺,東部太平洋 30 英里海床則有 13000 英尺。臺灣農耕地大約 7900 平方公里,但儘管土地因為火山作用導致土壤肥沃,土壤肥力仍然差異甚大:北部耕地土壤主要是酸性沖積土壤和赤鬆土壤,南部耕地土壤是中性至弱鹼性的沖積土壤。臺灣大部分的土壤缺乏磷和鉀,需要肥料才能有獲得好收成。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與發展,土壤及地下水等生活環境汙染日益增加。 由於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相撞,臺灣擁有火山、溫泉及頻繁地震(平均每年 160 次地震)。1999 年,臺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造成 2000 多人死亡。主要火山分佈在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另有玄武岩等凝固熔岩、小型泥火山、泥質溫泉等現象。臺灣過去大量開採煤礦、黃金、硫磺、大理石、玉石、天然氣等資源,但 2000 年後已經耗盡。較小的島嶼因海底火山形成獨特自然風貌,如澎湖群島柱狀玄武岩、綠島和龜山島海底溫泉等。龜山島是臺灣歷史上有紀錄的活火山,但幾個世紀並未噴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在地質上屬於中國大陸。 臺灣地區共有 119 條河流,大多呈現東西向,並發源於中央山脈或丘陵。西部河流多長於東部河流,流域多小於 2000 平方公里,但灌溉和排水渠道串聯許多河流。長度 100 公里河流共有 8 條,濁水溪是長度最長的河流,高屏溪具有最大流域面積,而淡水河是唯一具有航運功能的主要河流。因為降雨季節分配不均,河流流量變化很大:夏季遭遇暴雨高漲、迅速流入大海,冬季枯水期則只剩乾溪。天然湖泊及人工湖泊共 55 個,最大的天然湖泊是日月潭,而曾文水庫及翡翠水庫是最大的兩個人工湖泊。目前主要河川、水庫均有執行管制與整治措施。 氣候 臺灣氣候帶廣泛,南部為熱帶氣候、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山區為溫帶氣候,北迴歸線貫穿嘉義縣、嘉義市及花蓮縣。臺灣四季溫度變化明顯,每月平均溫度約在攝氏 15 度至 30 度之間;而東部黑潮暖流調節臺灣溫度,海洋氣流更造就溫潤的天氣。夏季至秋季漫長炎熱,氣溫可達攝氏 35 度以上。冬季短暫溫暖,偶有寒流南下,最低可達攝氏 10 度以下,高海拔山區常見飄雪。臺灣溫室氣體排放佔全球約 056。因應《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和《巴黎協定》,中華民國長期溫室氣體排放減量,並宣示將「2050 年淨零轉型」納入目標。 臺灣全年降雨豐沛,年降雨量約 2200 毫米(東部和山區降雨量更多),春雨、梅雨及颱風為主要降雨型態。降雨分佈取決於季節性季風:夏季因為西南季風滯留鋒面而進入梅雨季,佔中南部年降雨量 90、北部年降雨量 60;冬季則吹拂東北季風,東部與北部出現穩定降雨,中南部則普遍乾燥。颱風在夏末到秋初經過臺灣,平均每年襲擊 3 次至 4 次,有時引發洪水、土石流或山崩。另外因為氣象條件與空氣汙染,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不良。臺灣附屬島嶼和澎湖群島氣候與臺灣相似,金門群島和馬祖列島氣候與中國大陸沿岸相似,南海諸島氣候與東南亞島嶼相似。 生態 臺灣具有熱帶至溫帶的氣候帶與多種地形樣貌,因而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多樣性。其中臺灣物種共有 64906 種,包括動物 41017 種、10704 種、病毒、細菌、古菌、原生生物及原藻等 6502 種、真菌類 6683 種。過去臺灣曾完全被森林覆蓋,現在有 607 以上面積為森林,且其他植被覆蓋大部分土地。自然植被隨海拔高度、氣候土壤不同變化,分成、、常綠闊葉林、針葉林等;針葉林佔全部森林約 20,而近 75 森林屬於硬木。臺灣持續推動在低海拔平原種植樹林,並在過半地區(主要是山區和丘陵)禁止。 目前已知臺灣有 119 種哺乳動物、690 種鳥類、118 種爬行動物、43 種兩棲動物、401 種蝴蝶、2992 種魚類,並有 788 種蕨類、5560 種被子植物和 111 種裸子植物。其中約 30 為特有種與特有亞種(包括 45 種哺乳動物、85 種鳥類),其它則與中國大陸物種類似。最大的哺乳動物是臺灣黑熊,並有鹿和野豬出沒,各地候鳥群則在淤灘及紅樹林棲息。離島動植物種類則較少,且缺乏樹木。作為世界保育的重地之一,中華民國持續推動自然資源與環境生態維護,並促進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及濕地保育、教育推廣工作,並公告臺灣黑熊等保育物種。 為了維護自然景觀與保育動植物生態,臺灣地區還設定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各型別自然生態保護區共 98 處,約佔土地面積 1918。其中 9 座國家公園包含許多特殊地形景觀,分別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座國家公園)、玉山國家公園、陽明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金門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第一座保育海洋環境的國家公園)、臺江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另有首座國家自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累計面積 75047943 公頃。 政治制度 中華民國是半總統制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全體。《中華民國憲法》針對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三權不足,增加考試及監察兩權。總統為國家元首,下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總統對外代表國家,依法公佈法律、發布命令、任命官員等;其還設定總統府,並遴選資政、國策顧問及戰略顧問。總統、副總統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公民直接選舉,任期 4 年。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下設 30 個中央行政機關。行政院院長由總統任命,由其提請總統任命副院長、部會首長、政務委員,組成行政院會議。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代表人民行使立法權,設有多個委員會。立法院質詢行政院院長及各部會首長、議決或覆議政策法案等,由 113 名立法委員組成,互選產生立法院院長、副院長。立法委員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任期 4 年:區域立法委員 73 人,由單一選舉區(依人口比例劃分)選出,每個縣市至少 1 人;平地原住民及山地原住民選舉區立法委員各 3 人,不另分選舉區;全國不分割槽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區立法委員 34 人,依照政黨名單投票,藉由政黨選舉票得票率選出。另外,人民可以藉由公民投票決定法律或政策。 司法院為國家最高司法機關,掌理解釋、民事、刑事與行政訴訟審判及公務員懲戒;其由司法院大法官組成,設定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各 1 人。考試院為國家最高考試機關,設有考選部、銓敘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其由考試委員組成,設定考試院院長、副院長各 1 人。監察院為為國家最高監察機關,設有審計部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其由監察委員組成,設定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各 1 人。司法院正副院長、司法院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監察委員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中華民國規定公費補助選舉、投(開)票所監察員等制度,並推動提高透明度、防範貪汙、電子政務等政策。公職人員選舉皆為直接選舉,年滿 20 歲選民便依戶籍取得投票權,並有登記參選權利與女性保障名額。隨著民主選舉成為重要政治活動,傳播媒體、輿論調查、民間團體和抗議活動越趨重要。各級政府主要歲入為稅課收入、營業盈餘及事業收入、規費、罰款及賠償收入,主要支出為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經濟發展、一般政務及國防。2022 年度各級 1 年以上公共債務未償餘額為 63994 億元,佔前 3 年度名目國內生產毛額平均數 3770。 目前人民團體分成職業團體、社會團體與政治團體,其中民主進步黨和中國國民黨是兩大政黨,主要政治議題有臺灣統獨問題、海峽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等。民主進步黨經常被描述為主張獨立的左派政黨,而中國國民黨是反對獨立的中間偏右政黨。由於總統在政府運作中具有極大影響力,「執政黨」指取得該職位的政黨,目前臺灣已經歷經 3 次政黨輪替。由於選民傾向保守與地方派系影響,中國國民黨比起民主進步黨更具選舉優勢。在 2024 年立法委員選舉,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臺灣民眾黨取得席次。 行政區劃 《中華民國憲法》規範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許可權劃分採均權主義制度,實施地方自治。其地方自治制度具有部分聯邦制特徵,地方政府在部分領域擁有管轄權。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地方劃分為省、直轄市。省劃分為縣、市;縣劃分為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及市均劃分為區。在省政府改為行政院派出機關後,省不再屬於地方自治團體。目前,中華民國第一層級地方自治團體為直轄市及縣(市),共有 6 個直轄市、13 個縣和 3 個市,146 個鄉、38 個鎮、14 個縣轄市及 170 個區。中央政府根據人口和經濟等指標,向地方政府分配財政預算,並推動區域聯合治理。直轄市由行政院直接管轄,擁有更多的行政資源,在區域發展扮演重要的都會角色。 直轄市及縣(市)設立直轄市及縣(市)政府,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地方行政首長負責處理機關政務、辦理自治事項等。直轄市及縣(市)也組成直轄市及縣(市)議會,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設立鄉(鎮、縣轄市、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民代表會,地方民意代表行使立法權和質詢權。地方行政首長和地方民意代表由市民普遍選舉產生,任期 4 年。直轄市、縣和市選舉往往被視為重要的民主選舉,且地方政府之間彼此競合。目前中華民國首都為臺北市。 區劃單位 行政區劃 政府所在地 面積(平方公里) 人口(人) 工商業生產總額(百萬元,2021 年) 直轄市 臺北市 信義區 8901789 直轄市 新北市 板橋區 4739838 市 基隆市 中正區 416379 縣 宜蘭縣 宜蘭市 330205 直轄市 桃園市 桃園區 4664371 縣 新竹縣 竹北市 1928830 市 新竹市 北區 2218562 縣 苗栗縣 苗栗市 819744 直轄市 臺中市 西屯區 4446290 縣 彰化縣 彰化市 1365337 縣 南投縣 南投市 344169 縣 雲林縣 斗六市 1495572 縣 嘉義縣 太保市 373678 市 嘉義市 東區 205897 直轄市 臺南市 安平區 3247644 直轄市 高雄市 苓雅區 4658400 縣 屏東縣 屏東市 456411 縣 花蓮縣 花蓮市 184863 縣 臺東縣 臺東市 71916 縣 澎湖縣 馬公市 31717 縣 金門縣 金城鎮 41587 縣 連江縣 南竿鄉 7562 司法體制 早在 1947 年,《中華民國憲法》基於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理論基礎,納入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並規定周延的自由民權保障。不過 1948 年後,《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與《臺灣省戒嚴令》凍結部分《中華民國憲法》條文,並形成「萬年國會」。直至 1991 年,隨著動員戡亂時期終止,《中華民國憲法》才發揮其民主和法治目的。在 1991 年至 2005 年,因應政治現實及國家發展,《中華民國憲法》前後歷經 7 次憲法修正,增修條文體制改變政府結構。目前憲法修正需要四分之三立法委員決議提出,並經公民投票複決過半數支援。 司法院設有憲法法庭、普通法院(、高等法院、最高法院)、行政法院(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懲戒法院、專業法院(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少年及家事法院)等。憲法法庭由 15 名司法院大法官組成,審理《憲法訴訟法》所定案件。各級法院掌理民事、刑事、行政及智慧財產訴訟審判,懲戒法院掌理公務員、法官及檢察官懲戒。法官為終身職,經由遴選或考試選拔、並在法務部司法官學院受訓產生;法官必須依法獨立審判,不稱職者可以免職。 目前法律體系採,繼受歐陸法系國家制定《六法全書》。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為事實審,最高法院為法律審。刑事訴訟系統從過去法官兼掌的「糾問主義」,改為檢察官、被告及法院組成的「彈劾主義」,並採國家追訴與私人追訴雙軌制。不過司法體系運作仍遭批評,在 2023 年新增國民法官制度。地方法院行政訴訟庭為事實審,高等行政法院為事實審與法律審,最高行政法院則是法律審。內政部警政署負責、秩序維護、保安警備等警政工作,使臺灣成為。海洋委員會海巡署平時是海域執法機構,戰時具有國防任務。 外交關係 目前中華民國有 12 個邦交國,並在數十個非邦交國城市設有駐外機構,多方面建立持久關係。中華民國政府配合邦交國執行互助互惠的合作計劃,並與理念相近國家建立夥伴關係,共同維護區域安全及和平發展。同時外交政策秉持「踏實外交」原則拓展國際空間,除了在亞太區域扮演重要角色,也協調相關部門參與國際組織。中華民國政府還協助國內非政府組織參與國際活動、推動人道援助和衛生合作,並回應氣候變遷、恐怖主義、跨國犯罪、人口販運等問題。目前有 170 個國家和地區給予中華民國護照持有者免簽證、落地簽證或電子簽證。 在冷戰前期,中華民國在聯合國代表「中國」,也是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暨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到了冷戰後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聯合國「中國」席次,中華民國失去國際地位。目前中華民國是 45 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世界貿易組織、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國際農牧業組織、國際開發銀行等)的成員國、及 27 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多邊機制觀察員,並積極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世界衛生組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警政國際組織等機制。同時中華民國還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和經濟整合,與多個國家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中華民國現與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及等地區國家維持正式外交關係。中華民國與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但雙方在安全、經濟等領域緊密合作;中華民國也與加拿大展開交流。中華民國政府藉由新南向政策拓展及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國家交流,並推進南亞(印度、尼泊爾)、東北亞(日本、韓國)等地關係。中華民國與澳洲、紐西蘭等國家關係友好,並參加太平洋島國論壇對話會議。中華民國也與聖座合作密切,並擴大與歐洲聯盟、歐洲各國合作。同時,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青年世代交流等計劃,並鼓勵國際非政府組織設定據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擁有臺灣的主權,強迫中華民國接受單方面設定的政治統一框架,不斷進行政治打壓及軍事脅迫。不過雙方持續維持經貿、人員、文教與社會交流,開放並執行多項協議措施,中國大陸也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及對外投資物件。除此之外,臺灣也與香港、澳門發展關係,並推動僑務工作。目前中華民國與汶萊、中華人民共和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存在南海諸島爭議,並與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存在釣魚臺列嶼主權問題。中華民國政府支援多邊體系解決領土爭端,提出和平協商處理東海、南海分歧。 國防軍事 臺灣位處東亞島鏈中心,是鄰近臺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的戰略要地。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強調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侵犯臺灣,持續對臺灣展開軍事演習、侵擾西南空域、間諜情報活動,使其成為中華民國唯一的軍事威脅。中華民國國軍包括陸軍、海軍、空軍,並有憲兵、陸軍後勤、後備、防空飛彈、資通電軍等指揮部。在指揮架構部分,總統為三軍統帥,行使統帥權指揮軍隊;其直接責成國防部部長,由部長命令國防部參謀本部參謀總長執行。國防部主管整體國防事務,依法提交相關報告。另設有提供總統諮詢的國家安全會議,下轄國家安全域性。 面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威脅,國軍提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守勢防衛構想,戰力整建放在建立不對稱嚇阻戰力,維持周邊制空權和防禦,並在遭遇攻擊時儲存戰力、等待其他國家協防。除了防衛作戰需求,國軍還依令支援反恐行動、及協助地區災害防救。同時中華民國持續與美國、日本等理念相近國家交流,共同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威脅。武器裝備以自主研製優先,其他由現貨市場商購及軍購獲得。目前美國根據《臺灣關係法》出售防衛性武器,但大部分國家不願意出售。另外傳出臺灣擁有攻擊中國大陸、及製造核武器能力。 在 2022 年,臺灣國防預算近 170 億美元,佔國內生生排行額 22。目前國防人力約有 170000 名現役軍人,分成軍職人員(徵兵制與募兵制進用)及文職人員(國家考試進用)。所有年滿 18 歲至 36 歲、符合標準的男性須服兵役,學生可延緩入營,並設有替代役制度。役男後續會被納入後備軍人管理,並規劃全民防衛動員方案、空襲演習和災難演習。臺灣每年訓練約 120000 名預備役軍人,並計劃將增加到 260000 人。女性現役軍人多從事非戰鬥職位,在 2021 年約佔 15。臺灣持續改善並保障軍人權益,並提供各階段軍事教育。 經濟建設 臺灣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國際貿易和服務業推動,而大量外匯儲備、勞動生產率增加、產業私有化、政府經濟規劃、亦促成經濟成長。在 2021 年,名目國內生產毛額 7750 億美元,人均名目國內生產毛額 33011 美元,人均購買力平價 59398 美元。而中央銀行藉由貨幣與外匯政策穩定新臺幣和外匯流通,持有世界排行前幾名的外匯儲備。這些讓臺灣在全球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與國際社會有極高依存度,並在許多調查位居世界前列,如 2022 年經濟自由指數第 6 名、《世界競爭力年鑑》第 7 名、投資環境風險評比第 3 名。 中華民國積極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世界貿易組織推動區域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與巴拿馬、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紐西蘭、新加坡、巴拉圭、史瓦帝尼、貝里斯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或經濟合作協定。同時強化貿易合作和產業形象、規劃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臺灣商人、中國大陸資金及其他外商投資、推動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新南向政策。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之一,上市公司總家數為 971 家,總資本額約 74999 億元。不過臺灣產業主要基於,且大多是集中在北部的家族企業。 在 2022 年,中華民國商品及服務輸出 5512 億美元、輸入 4515 億美元,貿易順差 997 億美元(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 1307)。其中商品輸出 47952 美元、輸入 4276 億美元,貿易順差 6487 億美元。中華民國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388)、東南亞國家協會(168)、美國(157)、歐洲聯盟(73)、日本(70),主要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00)、日本(128)、東南亞國家協會(126)、美國(107)、歐洲聯盟(94),而主要投資物件為新加坡、美國、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越南、韓國、中國大陸等。 同時期,中華民國勞動力人數平均 11853 萬人、就業人數平均 11418 萬人,失業率平均 367。臺灣持續推動青年就業和創業,女性勞動人數亦持續增加,勞動參與率平均 5918。臺灣工會組織率相對較高,勞工抗議較少見。中華民國逐步調整基本工資、縮減工作時數、推動性別平等及友善職場措施、辦理勞工與就業保險及勞動檢查、健全退休金及國民年金制度,並落實工會自主、強化勞資爭議處理。目前臺灣綜合所得稅與營業稅相對較低,但已經出現貧富差距擴大、僱傭市場緊縮、非典型就業等現象,低收入及中低收入戶約 581 萬人。 第一產業 2022 年,中華民國第一產業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141。農業就業人口占 46。臺灣氣候溫暖、雨水豐沛,適合作物生長。過去臺灣藉由土地改革、技術引進促成農業發展,但近期因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受到衝擊。目前農耕地約 787 萬頃(佔土地面積 227),但農戶平均耕地 072 公頃,屬小農兼業經營,生產成本高且不具競爭力。稻米是最具價值的主食,主要蔬果有竹筍、捲心菜、西瓜、香菇、綠葉蔬菜和蔥。蔬果、茶葉和為重要出口產品,並出現數百個休閒農場。畜牧業奶製品與肉業經濟規模較小,豬肉與家禽比牛肉更歡迎。 過去、和漁業為重要經濟部門,曾大量開採黃金、硫磺、大理石等資源,但現今重要性下降。採礦業與林業由於資源枯竭及管理限制,僅佔經濟總產值一小部分,但木材與竹材產量持續增長。由於資源狀況與影響,漁業由沿海漁業轉為遠洋漁業與,主要出口秋刀魚、石斑魚、吳郭魚等;臺灣南部則有觀賞魚養殖場。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建立產品安全、糧食安全、防疫檢疫等機制,並改善農產品運銷、農作物出口、水利建設、農漁民團體、農漁村環境,以及發展農業創新知識和高經濟價值產業。 第二產業 2022 年,中華民國第二產業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3780,製造業佔 3424。工業勞動人口占 354。在產業結構和貿易政策上,臺灣先後經過勞力密集產業進口替代階段(1950 年代)、出口導向二次進口替代階段(1960 年代)及資本密集技術導向產業等階段(1980 年代)。因此早期政策主要投資、輕工業,其後扶植塑膠、石化、鋼鐵、造船、汽車、電子、半導體產業。其中藉由公營事業推動國家政策,並進口石油建立石化工業。目前臺灣還是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科技產品的重要生產地,也是主要工業產品、高階零件的提供者。 目前中華民國主要生產紡織品、食品加工、塑膠、石油精煉、藥品、化學品、鋼鐵、車輛零件、機具機械、半導體、電子裝置、資訊及通訊科技裝置、消費品等產品,主要出口產品有電子零元件、資通與視聽產品、金屬及其製品;主要進口產品有電子零件、礦產品與機械。數家臺灣公司在全球市場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臺灣積體電路製造、聯華電子、華碩、宏碁、宏達國際電子便是知名品牌。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加速產業升級及結構轉型,建立創新驅動經濟形態,並協助企業佈局全球。同時藉由國防工業穩定需求及提升技術,自製軍艦、潛艦、戰鬥機、飛彈等武器。 第三產業 2022 年,中華民國第三產業佔名目國內生產毛額(生產面)6078。服務業勞動人口占 60,是成長速度最快的產業類別,並朝向精緻化與專業化發展。主要服務業有批發和零售貿易、政府服務、金融和保險、房地產(包括出租和租賃)、運輸(包括倉儲)、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高科技服務、住宿(包括飲食)、教育和文化(包括體育和娛樂)。在商業部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推動電子商務業、國際物流服務、餐飲科技、商業服務設計暨廣告服務業、連鎖加盟業、智慧商業服務加速升級與數位轉型,並強化冷鏈物流、國家標準檢驗、智慧財產權等基礎環境。 中華民國融機構分成、信用合作社、農會、漁會信用部、票券融公司、證券融公司及融控股公司。其中銀行機構持續拓展據點,保險業經歷快速成長有相當高覆蓋率,證券業和票券業機構則趨於穩定。中華民國政府相當看重自己的文化特色,陸續規劃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國家公園、國家森林遊樂區、林業文化園區、國家綠道、國家級風景特定區等。在 2022 年,前來臺灣的旅客共 895962 人次,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日本、香港、美國和東南亞;出國國民共 1482821 人次,主要前往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和歐洲。 科學技術 臺灣科技發展源於政府對於應用科學的、研發創新與產業升級及私營部門相關投入,這也是其經濟成長的重要動力。早期中華民國政府主要推動民生科技產業與臺灣製造(石化業、鋼鐵業、汽車產業),在 1980 年代轉為資訊科技(個人電腦、積體電路),目前則推動產業創新及升級轉型;同時還支援學術研究發展,引導大學與企業共同開發高科技、學界成果產業化、培育創新人才。目前中華民國政府支援的產業包含數位資訊及通訊、生物醫學、奈米、綠電及再生能源等技術,也積極推動智慧機械、國防戰略、防災、物聯網、雲端運算及人工智慧等專案。 除了培育專業技術及跨領域人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產業投資發展環境、推動國際產業創新聚落。目前臺灣共有 13 個科學園區,分成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科學園區及南部科學園區三大核心園區,集結大量生物技術、個人電腦裝置、積體電路、奈米技術、精密機械和電信領域公司。在 2021 年,臺灣三大科學園區進駐企業的經濟產值達 1239 億美元。臺灣還設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國家實驗研究院(含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國家奈米元件實驗室、國家太空中心、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和資訊工業策進會等機構展開多項研究。 另一方面,中央研究院是國家學術研究最高機構,招攬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頂尖研究人員。中華民國在文學研究、經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語言學、宗教學、政治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圖檔學、傳播學、體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物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等學術領域均有研究成果,並朝向全球化、在地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目前臺灣在科技競爭排名領先,如在 2019 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創新能力部分排行第 4 名,在 2021 年《世界競爭力年鑑》技術基礎設施和科學基礎設施部份分別排行第 9 名與第 6 名。 公共建設 交通運輸 臺灣四面環海,位處印度洋與太平洋交通樞紐。目前擁有 7 個國際商港和 4 個國內商港,前四大港口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及臺北港。主要是民營企業(如長榮海運、陽明海運等),擁有大量商船,2022 年國際貨櫃裝卸量 1469 萬 20 呎標準貨櫃。臺灣還擁有 35 座機場,包括桃園國際機場(全球第四繁忙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國際機場及臺中清泉崗機場 4 座國際機場。目前計有中華航空(國家航空公司)、長榮航空、臺灣虎航、星宇航空等 8 家航空公司,各主要城市間班機頻繁,在全球 89 個城市則有 199 條國際航線。 臺灣環島鐵路為公營事業,營業里程 10650 公里(共 241 座車站),載客列車分成數種等級。臺灣高鐵公司經營的臺灣高鐵共 12 個車站,臺北市至高雄市需 90 分鐘,構建西部走廊一日生活圈。臺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桃園中壢都會區、臺中彰化都會區還建有捷運系統。公路分為國道、省道、 縣道與市道、鄉道與區道及其他專用公路,總里程 217776 公里。大部分公路橫跨西部沿海低地與丘陵,雪山隧道是世界第八長高速公路隧道。臺灣私人汽車和機車擁有率相當高,並有汽車客運、計程車、租車、公共腳踏車等服務。 能源供需 2020 年,臺灣電力產業主要仰賴化石燃料(822)、核能(112)、水力(22)、太陽能(22)、生質能(13)、風力(09)。目前臺灣煤礦存量已經耗盡,僅能開採少量的石油及天然氣,因此大部分化石燃料必須仰賴進口。由於對外國燃料的依存度極高,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分散採購石油、煤礦與天然氣,並依法管控石油與天然氣安全存量。其主要是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等中東國家進口石油,並向澳洲、印度尼西亞和南非購買煤礦。天然氣進口在 2000 年後急遽增加,目前向卡達、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 13 個國家採購。 早期臺灣發電廠採用水力發電和燃煤發電,其後則仰賴火力發電,並在 1970 年引入核能發電。在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後,反對核能者增加,核能發電的能源佔比亦下降。再生能源佔一小部分比例,以太陽能、風力和生質能發電為主,水力和地熱發電相對次要。在電力需求增加、發電機組屆齡下,臺灣電力公司推動增加燃氣機組、天然氣接收站等計劃。同時中華民國政府也推動能源轉型,輔導提升能院效率和潔淨能源,特別是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截至 2022 年,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累計 141286 千瓩。目前臺灣家用電源電壓為 110V 或 220V,頻率為 60Hz。 其他建設 中華民國的郵政事業由國營的中華郵政公司專營,並推動數位轉型。在 2023 年,中華民國計有 114 家電信業者經營語音、資料等服務,市內電話使用者 1028 萬 4961 戶,寬頻網路帳號 3723 萬戶(709 萬戶固網寬頻、2836 萬戶行動寬頻)。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鼓勵發展及市場自由化,固網、行動網路和光纖服務相當普及。目前行動電話數量已經超過固定電話,包括最大電信業者中華電信在內的電信公司均提供服務。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兆位元寬頻聯網佈建普及、網際網路協定升級,網際網路和社群媒體使用有所增加,2016 年網路就緒指數排行第 19 名。 早期臺灣公共建設配合經濟發展規劃(如十大建設),其後轉向生活環境改善。國營的臺灣自來水公司提供穩定供水裝置,另有多項水資料開發治理計劃。2021 年底,家庭自來水裝置普及率約 972。每年城市估計生產 7336 萬噸固體廢物,並面臨各類環境問題。在環境運動推動下,中華民國政府持續執行空氣、河川、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及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防治工作,並推動廢棄物分類、資源回收等政策,一般廢棄物回收率 5679。另外還推動國土計劃與功能分割槽、城鄉風貌及創生環境、均衡區域及城鄉發展,並有都市建築物重建機制。 社會發展 2022 年底,中華民國人口總數 23264640 人,約佔世界人口 031(排行第 56 名)。早期總和生育率相當高,但在 1950 年代末顯著下降,1984 年後低於人口替換水準 21,人口呈負成長。2022 年,總和生育率降至 0870,粗出生率 596也低於粗死亡率 889,屬於超低總和生育率國家。目前性別比例則逐漸接近,嬰兒性別比為 10779 比 100,女性預期壽命與移民人數較多。平均結婚年齡和離婚比例均上升,在 2023 年估計 51 女性已婚。隨著都市化提升與社會變遷,傳統家庭結構持續縮小且日趨多元,單親、隔代、新住民、近貧等家庭持續增加。 同時期,中華民國人口年齡中位數為 438 歲。國民 0 歲平均餘命逐年波動遞增,在 2021 年 0 歲平均餘命合計為 8086 歲。隨著死亡率降低和預期壽命增加,65 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率已經快速上升,在 2022 年底佔總人口 1756(扶養比 42),屬於高齡化社會。預計至 2025 年老人人口將超過總人口 20,成為超高齡社會。因應高齡化社會趨勢及其對國家發展的影響,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推展各項老人福利服務,同時推動兒童及少年福利、婦女福利、身心障礙者福利、專業保護網路等社會福利服務,建構社會救助與社會保障等社會安全制度。 目前中華民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643 人,為全世界 1000 萬以上人口國家第二位,僅次於孟加拉。其中 997 人口居住在臺灣,並隨著產業發展往西部和北部都會區聚集,導致都市化快速(801 為都市人口),超過 100 萬人的直轄市更占人口 6943。人口前三名直轄市為新北市(近 400 萬人,佔 1717)、臺中市(281 萬人,佔 1210)和高雄市(273 萬人,佔 1173),人口密度前三名都市為臺北市、嘉義市與新竹市。850 人口擁有住宅或公寓,但是房價與租金急遽成長,因而出現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等政策,都會人口與產業亦向外擴散分化。 族群劃分 臺灣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戶籍人口以漢族為最大族群,占人口 964。其他 25 為原住民族、11 為新住民。漢族在 14 世紀至 17 世紀移民臺灣,分成來自福建省的閩南裔臺灣人(占人口 70,多居住在沿海平原,又細分泉州人與漳州人)、及來自廣東省的客家裔臺灣人(佔總人口 15,多居住在丘陵),後來被稱為「本省人」。日本人在 1945 年撤離臺灣後,中國大陸人士紛紛移居臺灣。1948 年至 1955 年,大批軍公教人員及民間人士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這批移民(占人口 15)包含漢族、蒙古族、藏族、西南少數民族等,又被稱為「外省人」。 臺灣原住民族屬於馬來 玻里尼西亞語族,至少在 10000 年前在臺灣地區居住,共有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邵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及卡那卡那富族等 16 族。在漢人移民下,居住在臺灣平地的平埔族群多遭同化,高山族群則遷往東部。目前原住民族人口逾 58 萬人,並有逾 28 萬人遷居都市。阿美族、排灣族與泰雅族三大族群佔原住民族人口 70,邵族和拉阿魯哇族僅有數百人。隨著不同族群相互通婚、文化同化、社會變遷和都市化,族群差異逐漸趨同,但仍影響選舉政治。 自 1990 年代,隨著婚姻移民定居及開放引進移工,居住在臺灣的外國人人數增加,人口組成日趨多元,目前已設戶籍的移民人口占人口 11。臺灣新住民以來自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最多,其次為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共計 5779 萬人。因應經濟發展需要,中華民國自 1989 年首度開放引進特定工作的國際勞動人口,並對移工及仲介機構進行管理,目前移工人數已經有 71 萬餘人。不過臺灣淨遷移率估計為每 1000 人僅 085 名移民,在世界排行第 68 名。相反地,許多國民移民至美國、澳洲、紐西蘭等國家,或前往中國大陸定居。 語言文字 目前臺灣使用的聽覺語言相當多樣,分屬漢藏語系中的漢語、和南島語系的原住民族語兩大類。臺灣漢語系統包括國語(華語)、臺灣臺語、臺灣客語、馬祖語等,依族群及區域還有不同方言和腔調,且彼此並不互通。臺灣原住民族至少使用 42 個語言別,同樣彼此不互通;目前撒奇萊雅語、噶瑪蘭語、邵語、拉阿魯哇語、卡那卡那富語、賽夏語、魯凱語部分支群及卑南語部分支群等 13 種語言別被列為瀕危語言。部分年紀較大者因曾接受過日本教育會使用日語,而 1949 年的中國大陸移民者會使用各省份方言,但後者已在年輕世代式微。 目前文字系統則有從古代漢字演進的正體字,以及後來訂定的臺灣臺語、臺灣客語及原住民族語書寫系統。臺灣原住民族最早沒有文字,之後才向荷蘭人、日本人、漢人學習書面語言。漢字在形體上有古文、籀文、小篆、隸書、楷書等演變,臺灣更是少數使用繁體字的地方,並盛行書法活動。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推動國語政策和教育普及,華語成為臺灣最多人使用的共通語言,目前還推動。而由於閩南族群人數居多,許多族群的人會同時講華語與臺語。另外針對聽語障人士所使用的視覺語言,也自主發展出臺灣手語系統。 相對於過去將華語獨尊為官方語言,其他本地語言和方言直到民主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目前《國家語言發展法》將臺灣及離各族群的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納為國家語言,保障使用國家語言的權利,落實語言與文化平權。中華民國政府和民間還展開一系列弱勢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維護及儲存國家語言等語言保護措施,並將這些語言納入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必修課程。臺灣還將英語列為國民教育必修課程,並鼓勵學習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義大利語、越南語等第二外語。為了提升全球競爭力,中華民國政府推動 2030 雙語政策。 宗教信仰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人民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各種宗教在此基礎上蓬勃發展,成為世界上宗教最寬容的地方之一。根據 2019 年的調查,民眾主要信仰傳統民俗宗教(493)、佛教(14)、道教(124)、基督新教(55)、一貫道(21)和天主教(13),其他宗教還包括伊斯蘭教、東正教、三一教、理教、道院(世界紅卍字會)、天德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天理教、、統一教、山達基、崇教真光、天道教、天帝教、彌勒大道等。另外,有 80 民眾同時信奉不同宗教,132 民眾則無宗教信仰。 過去臺灣原住民族多信仰泛靈信仰,中國移民引入佛教、道教和儒教,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傳入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日本則匯入神道教。在 1949 年,許多儒教、佛教、道教、民間教派等團體從中國大陸逃往臺灣,彼此競爭消長。臺灣登記在案的宗教團體可分為財團法人(基金會)、或社會團體,不同的宗教還辦理各式慈善公益、教育教化、醫療服務、社會福利等機構(如慈濟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佛教慈善機構),並建立宗教研究機構與學術環境。臺灣地區有將近 33000 多個供教(信)徒膜拜、聚會的場所,是世界上宗教場所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臺灣民間信仰結合自然崇拜、儒家、佛教、道家等內容,相信人神靈三界相通。其中媽祖及王爺千歲為二大寺廟供奉神明系統,而不同慶典儀式、藝術裝飾等則體現傳統教義。每年各地會舉辦大型迎神賽會或遶境活動,並有天公生、迎媽祖、燒王船、蜂炮、炸寒單、宋江陣等儀式。目前道教逐漸融入現代生活,佛教朝向「人間佛教」改革發展,而一貫道持續影響社會。包括天主教及新教在內的基督宗教在臺灣歷經長期發展,目前臺灣原住民族多是基督徒,數位中華民國總統亦是基督徒。漢語穆斯林社群逐漸式微,外籍移工多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和天主教。 公共衛生 臺灣有著極高的健康水平,預期壽命高。醫療院所由醫療專業人員組成,提供專業醫療照顧,目前主要分為中醫與西醫兩種。在 2022 年底,執業醫事人員數 359609 人,計有 480 家醫院及 20099 家診所,提供 172088 張床位。自 1995 年後,全民健康保險整合社會保險系統,藉由財務自給自足的互助制度,將 999 的國民納入保障,落實平等醫療和就醫權利。其財源主要以保險費收入和量能負擔為原則,中華民國政府提供部分弱勢族群保險費補助。全民健康保險提供所有必要且完整的診療服務,被保險人可以自由選擇特約醫院、診所等機構。 在 2021 年,中華民國國民 0 歲平均餘命 8086 歲,男性 7767 歲、女性 8425 歲;新生兒死亡率每 1000 活產 27 人,嬰兒死亡率每 1000 活產 41 人。十大死因以慢性疾病為主(佔 766),依序為惡性腫瘤(280)、心臟疾病(119)、肺炎(74)、腦血管疾病(66)、糖尿病(62)、高血壓性疾病(43)、事故傷害(3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34)、腎炎、臟病症候群與腎病變(30)及慢性肝病與肝硬化(22);前三大癌症是肺癌、肝癌和結腸直腸癌。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在 2016 年至 2019 年 4797,18 歲以上吸菸率在 2020 年 131。 由於人口老化快速,全民健康保險的醫療支出持續增加。2021 年,醫療保健支出 14265 億元,佔國內生產毛額 66;平均每人花費 60783 元,不過全民健康保險制度也引發爭論。中華民國政府建構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蟲媒傳染病、腸病毒、結核病、愛滋病、肝炎、猴痘、流感大流行等傳染病防治,推動婦幼健康、罕見病、癌症及慢性疾病防治、營造健康環境、健康監測等政策。同時還確保人類藥物、生物藥品、醫療器材、食品、化妝品等安全管理,並監督中醫學服務與藥材管理。另外也發展多元長期照顧體系、推動失智友善社群。 教育措施 中華民國教育學制類似美國模式,採「六、三、三、四」架構:國民小學 6 年、國民中學 3 年、高階中學 3 年、大學學士班 4 年;另有碩士班 1 年至 4 年、博士班 2 年至 7 年。同時還擴大 2 歲以上至國民小學前的幼兒園教保服務。在 2022 年,教育科學文化預算佔政府總預算 202。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實施分為國民小學(6 歲至 12 歲)與國民中學(12 歲至 15 歲),以九年一貫課程銜接學校教育,教科書需經過中華民國政府審定。高階中學校教育採「普通教育」與「技職教育」雙軌,分成普通型高階中等學校、五年制專科學校及技術型高階中等學校。 在 2020 年,國民中學的升學率已經達 998,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納入高階中等教育階段。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專業化、及多元彈性發展,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就讀大學。過去高等教育機構快速增長,目前則推動大專校院整併、退場,截至 2021 年尚有 137 所大專校院與 12 所專科學校。臺灣頂尖的大專院校多是國立大學,其中國立臺灣大學被視為是最好的大學,其前身臺北帝國大學是臺灣第一所研究型高等教育機構。技職教育對接產業所需人才,具中等至高等教育體系,並注重縱向銜接與橫向轉軌。 臺灣傳統社會的階層頂端是受過教育的精英,而教育政策和產業政策的發展便能促成社會流動。由於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大專院校以上學歷人口已經超過高階中學程度者。許多學生前往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地留學,大專校院亦招收與展開國際交流。臺灣在國際科學奧林匹亞生物、 化學、地球科學、數學、資訊和物理專案具有一定表現。中華民國政府還培育藝術教育、特殊教育、國家語言及雙語教學師資,並規劃原住民族及新住民教育、終身教育、家庭教育、高齡教育、數位教育等政策。至 2021 年,識字率為 991。 文化藝術 臺灣是開放且包容的移民社會,具有多民族、多語言的文化樣貌。《中華民國憲法》明定保障自由權利、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並應建設平等、均富的國家。這導致其核心價值除了民主、自由、人權、法治、平等意識外,亦推動全民健康保險、社會福利、多元語言文化、同性婚姻等政策。不過傳統社會仍以漢文化為主,屬父權制、父系制和階級制社會,日常生活圍繞在家庭、工作和教育上。不過隨著地方社會轉型,臺灣公民社會已經蓬勃且多元化發展,出現各類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社會運動、社群總體營造運動等。 同時,臺灣社會相容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外省人文化、原住民族文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且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力趨大。其中臺灣原住民風俗習慣各異,衍生各具特色的祭典文物,並藉藝術呈現文化精神。客家族群在臺灣形成客家文化,不同地區也發展出各自的特色,而臺灣新住民族群也保留自身傳統。中華民國政府把支援文化活動視為主要職責,各地興建大量公立博物館、表演場地設施,使臺灣成為亞洲藝術中心。其中國立故宮博物院便被譽為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地方博物館與私立博物館亦快速增長,並典藏各式文物。 節慶假日 中華民國國定假日有 1 月 1 日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元旦)、農曆除夕至初三春節(農曆新年)、2 月 28 日和平紀念日、4 月 4 日兒童節、民族掃墓節(清明)、農曆 5 月 5 日端午節、農曆 8 月 15 日中秋節、10 月 10 日國慶日。自 2015 年開始,國定假日與週末重疊會補假。其他傳統節日還有元宵節、七夕、中元節、重陽節、下元節、冬至、做牙等,並舉辦燈會、放天燈、放水燈、普渡、搶孤等活動。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分成祖靈祭、豐年祭與收穫祭、狩(漁)獵祭及農耕祭等傳統節慶,而客家族群亦會舉辦客家桐花祭、義民祭、龍等活動。 視覺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有各具特色的織繡、雕刻工藝。清治時期文人推展傳統書法和水墨畫,民間有木雕、石雕、漆藝、陶藝、藺草編、竹工藝、纖維工藝、金屬工藝、紙藝等工藝。日治時期引進西洋畫及東洋畫觀念,地方題材成為特色。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並因西方思潮與藝術運動衝擊,出現中國與西方、現代與傳統調和探索。其後的鄉土運動影響水墨等創作。1980 年代起,出現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作品,關注政治、性別和族群等議題,並籌辦大型展覽。2000 年後,臺灣藝術融入在地性與全球化、美術與科技的思考。 目前雕塑藝術因為傳統宗教和當代主題而盛行,版畫藝術有多元表現,攝影藝術則歷經日治時期人像攝影、戰後沙龍攝影、鄉土寫實攝影演進。工商設計與文化設計蓬勃發展,並結合當代工藝,逐漸發展出文化創意產業;而衣飾則已經西化。臺灣建築概分為臺灣原住民族建築、中式傳統建築、西洋式與中西混合型建築及戰後現代主義建築,都市地區普遍是公寓住宅。目前建築呈現多元面向的發展,其中臺北 101 在 2004 年至 2010 年間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同時中華民國擁有許多歷史建築,並經中華民國政府指定為古蹟、歷史建築等有形文化資產儲存管理。 文學出版 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是最早開始流傳的臺灣文學。古典漢詩文學源於 17 世紀,在明鄭時期、清治時期、日治時期持續維持一定創作人口,但其內容因身份認同而有所轉變。在日治時期還發展出吸收西方現代文藝思潮(寫實主義、超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反對殖民的新文學作品。1945 年後,來自中國大陸的成為戰後文壇的主導,懷鄉文學、反共文學及軍旅文學成為風潮。1950 年代至 1960 年代,現代詩、散文、小說創作開始受到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1970 年代,鄉土文學運動強調社會現實與歷史,與戰前的寫實主義傳統接軌。 1980 年代後,文學創作與批評多元發展,出現女性文學、都市文學、環保文學、政治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族文學、客家文學、臺語文學、眷村文學、新住民文學、移工文學等作品。臺灣哲學吸取西方哲學與中國哲學,並受自由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想影響。中華民國政府還鼓勵臺灣漫畫建立內容品牌。圖書出版事業以小規模、本土經營為主,各地設有公共圖書館。2021 年,書籍出版登記家數為 1924 家,並有 57710 種書籍上市。出版商翻譯大量外國著作,中文書籍亦在其他華文地區銷售。但整體紙本圖書市場持續衰退,線上書店與數位出版漸趨活絡。 表演藝術 臺灣原住民族音樂分為歌舞音樂與器樂。漢民族音樂分為福佬與客家兩系,並有民俗音樂、戲曲音樂、器樂與宗教音樂類別,教會則引進西洋音樂。臺灣古典音樂及西式音樂在日治時期開始普及,後來出現「中西合璧」、「和漢交融」、現代主義及民族主義等風格音樂,不同西式音樂團體和國樂團體也相繼成立。在歷經白色恐怖時期後,臺灣相繼出現校園民歌、華語、臺語及客語流行音樂等通俗音樂風潮。目前臺灣流行音樂受到世界各國文化的影響,並創造許多華語歌手及經典歌曲。每年會舉辦理金曲獎、金音創作獎、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等獎項。 過去傳統戲曲有南管戲、北管戲、高甲戲、四平戲、客家大戲、歌仔戲、京劇、豫劇、車鼓戲、牛犁陣、傀儡戲、皮影戲、布袋戲等,並歷經大量轉型與現代化。現代戲劇最早有日治時期的臺灣新劇運動,其後歷經反共抗俄劇,再受西方當代劇場藝術與國際交流影響。目前現代化商業劇場多元成長,亦出現探索藝術形式的前衛小劇場。舞蹈藝術受不同文化傳統影響,引入芭蕾舞、現代舞、民族舞蹈等,並發展出高等舞蹈教育與專業舞團。中華民國政府還在各地興建可供表演的現代化劇場、文化中心或演藝廳。 烹調飲食 臺灣多樣料理在其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家庭習慣與成員共同用餐,但也經常在或夜市消費。臺灣原住民族以粟、山芋、甘藷、旱稻為主食,並狩獵山豬或捕獲漁產。漢人農業社會以米飯為主食,分成清淡不膩的閩南菜與重口味的客家菜,亦形成醬菜文化。日治時期,日本料理成為普遍菜色,出現北投酒家菜、佛跳牆等菜餚。隨著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帶來中國各地烹調菜色,包括京菜、魯菜、川菜、蘇菜、浙菜、閩菜、粵菜、湘菜八大菜系的菜餚。隨著養殖技術進步,各地享有多樣海鮮,並因宗教信仰流行素食。 除了傳統中國北方和南方料理,臺灣也逐漸引入各國飲食文化,並出現精緻餐飲和速食文化。同時還有小籠包、滷肉飯、油飯、羊肉爐、鵝肉、棺材板、牛肉麵、肉圓、蚵仔麵線、大餅包小餅、生煎包、臭豆腐、雞排、蚵仔煎、蔥抓餅、鹽酥雞、烤玉米、鹽水雞、珍珠奶茶、刨冰、鳳梨酥、黑糖糕等小吃飲品與地方特產。另有春節圍爐、元宵節湯圓、端午節粽子、中秋節月餅等年節習俗,以及藥燉排骨等藥膳食補。茶葉主流為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白毫烏龍茶及鐵觀音,另有咖啡與酒品(埔里紹興酒、金門高粱酒、馬祖老酒等)。 傳播媒體 中華民國媒體相當多元,且競爭激烈。2021 年,彩色電視機普及率 985,有線電影片道 856。其中有 5 家無線電視臺事業,播出 23 個數位節目頻道。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為公共媒體,辦理客家電視臺及原住民族電視臺。有線電視廣播業者有 64 家,提供 80 個至 110 個基本頻道節目,為最大收視平臺。目前有線電視業者多 zhhans 透過;zhhant 透過; 衛星頻道供應節目,共計 91 家、218 個衛星頻道。中華民國政府輔導業者開發電視劇內容,辦理金鐘獎、金視獎頒獎等活動,並設定國際平臺 TaiwanPlus。另有 185 家無線廣播事業,以音樂節目最受歡迎,並具多種語言。 中央通訊社是臺灣最重要的通訊社,另有數百家新聞機構。2020 年,臺灣有 32 家通訊社、252 家報紙出版商、1267 家雜誌出版商。《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是發行量最大的報紙,而財經資訊、企業管理、新聞時事、時尚雜誌廣受歡迎。2022 年,臺灣在新聞自由指數排行第 38 名,領先韓國(第 43 名)、日本(第 71 名)、香港(第 148 名)、中國大陸(第 175 名);不過相關新聞分析仍受到外部力量影響。臺灣還有來自 20 個國家、75 家媒體派駐記者,並引進外國語言報紙與國際期刊雜誌。隨著紙本報紙和雜誌式微,多數媒體朝向數位發行發展。 臺灣電影最早始於日治時期,戰後則一度興起臺語電影。1960 年代起,公民營電影公司盛行拍攝寫實電影與文藝片,並引進香港電影技術。1970 年代起,功夫片和武俠片成為主流,其後愛國電影及小品電影也開始盛行。1980 年代開始,中影公司主導臺灣新電影運動,探討社會、人文及歷史題材,另有大量紀錄片出現。隨著臺灣新電影運動結束、開放外片進口,臺灣電影產業一度沒落。直到 21 世紀初,年輕導演發展在地文化、恐怖、驚悚、犯罪、科幻、奇幻等型別電影。中華民國政府持續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並舉辦金馬獎、金穗獎等活動。 運動休閒 臺灣最受歡迎的體育運動包括棒球、籃球、、網球和高爾夫球等。臺灣青棒球隊在國際級比賽有著不錯成績,並在 1989 年成立中華職業棒球聯盟。籃球是受到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歡迎的運動之一。中華民國舉辦 LPGA 臺灣錦標賽等高爾夫球賽事,並在山坡或丘陵上興建高爾夫球場。臺灣每年還會舉辦數十場馬拉松比賽,臺北馬拉松是規模最大的賽事之一。許多人熱衷練習來自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的武術,或在社群公園從事土風舞等活動。中華民國還是全球尖端腳踏車的外銷大國,推廣腳踏車比賽及休閒。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並獲得承認後,中華民國在國際賽事往往只能以權宜名稱「中華臺北」參加。儘管反對相關條件,但仍定期派出代表團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等國際體育賽事。中華民國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競技專案中獲得多面獎牌,並在 2020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下最佳成績。中華民國在世界運動會、世界大學運動會、亞洲運動會、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帕拉林匹克運動會、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等賽事亦有獲獎紀錄。為了培育學校優秀運動人才,中華民國舉辦各項學生運動聯賽遴選運動人才,並推動體育學術、體育教學、校園競賽等措施。 中華民國定期舉辦全國運動會、全民運動會、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等比賽。中華民國政府還推動運動環境改善,興設國民運動中心等體育場館設施,並鼓勵民間職業運動產業發展。多個城市設有公共腳踏車系統,並規劃環島腳踏車道路網。其他受歡迎的休憩方式還有爬山、散步、度假、電視、電影、音樂、跳舞、閱讀等,各型別登山運動相當風行。臺灣各地都有大型購物中心、連鎖百貨公司和特色商圈,臺灣中部更擁有多處渡假村及遊樂中心。 參見 臺灣 臺澎金馬 中華民國歷史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我的 E 政府 中華民國總統府 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交通部觀光署 觀光資訊網 Category 東亞國家 Category 亞洲島國 Category 共和國 Category 華語國家地區 Category1912 年中國建立 Category1912 年建立的國家或政權 Category 聯合國創始會員國 Category 前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 有限承認國家
宗教(英語:religion)有多種定義,可以是聯絡人與神祇或超自然、神聖存在的文化體系;還可以定義為,以熱情和堅定地信念而堅持信仰的原則或理論體系。按前者定義,可分為多神論、泛神論、一神論。按後者定義,無神論,自然神論, 不可知論等,也都是不同的宗教信仰。這些宗教體系,包括個人行為、傳統儀式、價值觀念、世界觀念、經典作品、朝拜聖地、道德規範或社會團體等形式。宗教信仰是人們對其中某個體系的共識和崇拜。人類學家克利福德格爾茨聲稱與神話和哲學相輔相成,宗教相當於人文社科中的一門包羅永珍的 生存之道。 不同宗教可能包含不同元素,包括但不限於神性,聖物,信仰,超自然存在(一個或多個),給予信徒規範或力量的終極性或超驗性生命體驗。宗教的表現形式包括儀式,講道,紀念或崇拜、祭祀神明,犧牲,節日,節慶,殯葬服務,婚姻服務,禱告,音樂,藝術,舞蹈,公共服務或其他文化形式。宗教可能透過神聖歷史、敘述(可能透過神聖經文儲存)、符號意義和聖地,來記錄生命、宇宙或其他事物的起源、並以此表達生命的意義。傳統意義上,信仰被認為是宗教信念的來源。全世界大約有 10000 個不同宗教,大約 84 的人口附屬於五個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道教或不同形式的民俗宗教。 一些信仰團體,尤其一些新興宗教,可能會被人定性為「邪教」;然而,被定性為邪教的信仰團體和正當宗教間通常沒有真正的區別,因此目前美國宗教學術界已摒棄使用「邪教」這個主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不含貶義色彩的中性的「新興宗教」概念 Richardson 1993Lewis 2004,而一些學者更認為「邪教」一詞是對於具有不同教條和儀式的團體的人身攻擊;Bromley David Melton and J Gordon 2002 Cults Religion and Violence West Nyac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宗教學者梅根古德溫(Megan Goodwin)指出,在一般人的用法當中,所謂的「邪教」,其實指的就是「我不喜歡的宗教」,如此而已;Ingram Wayne host Turkey Ritual transcript Ep 2 in Study Religion podcast Birmingham Dept of Religious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abama 而宗教學者羅德尼斯塔克(Rodney Stark)和威廉西姆斯本布里奇(William Sims Bainbridge)在 1996 年出版的《宗教的未來》(The Future of Religion)中,也下評論說「在開始時,所有的宗教都是由隱蔽、微小且偏離主流的『邪教』起家的。」Gallagher Eugene V 2004 The New Religious Movement Experience in America Greenwood Press p xv 詞源 在漢語中,宗、教二詞各有其義,本不為一個統一的聯綴詞。按《說文解字》:「宗者,尊祖廟也,以宗從示。」,「示者,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故而,宗 表示對被神格化和人格化的自然宇宙及人類祖先神靈的尊敬和敬拜。教 則指教育、育化、啟發等,進而側重於表述對神道、人道、或某一家理論體系的信仰和傳播,這一點反而與西方的 religion 一詞內涵較為接近。近代中國常將儒家思想和傳統稱為 聖教,此 教 的內涵即與西方的 religion 一詞極為相近。 直至公元 10 世紀,「宗教」作為一個聯綴詞才出現,最先見於佛經,如《續傳燈錄》參見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305005htm 中:「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此處的 宗教 一詞,指崇佛傳統及其弟子的教誨,其詞義狹小而具體。但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方交流對中國學術界影響的加深,以及隨著西方 19 世紀末現代科學中等新門類的興起和發展,宗教 一詞於是作為現代漢語中對於「religion」一詞的對應翻譯,具備了廣義性的概念;西方的也隨即被翻譯為了宗教學,即以 宗教 為研究物件的學科。宗教學脫胎於更早的神學,卻超脫了傳統神學中帶有宗教偏見的研究方向,轉而以各個宗教之間的共性和特性、宗教的本質為研究方向,強調在宗教信仰外保持客觀性的研究。 在西方語言中,「宗教」源自古羅馬時代的拉丁語。religio 與近代西方宗教概念有關連卻不等同,更多地屬於一種神學概念。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在其著作《論神之本性》中使用過 relegere(本意為反覆誦讀、默想)或 religere(本意為重視、小心考慮),可見他當時認為在神的敬拜上需集中注意,又需嚴肅認真。另外古羅馬神學家奧古斯丁在《論真宗教》及《論靈魂的數量》皆用 religare 表示人、神與靈魂間的重新結合,以人神聯盟說來解釋人與神之間的密切關係。奧古斯丁又在《訂正》及《上帝之城》中使用 reeligere 來表示人在信仰上的重新抉擇及決斷,人需要靠重新考慮和選擇與神修好。故 religio 一詞在拉丁語中基本用於表達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以及神人之間的結合修好,其與神學的結合更為緊密。中世紀歐洲人從神學的角度出發,往往以略帶貶義的 paganism(中譯為 異教,但是由於中文缺乏相關語境,只作為中性詞)稱呼伊斯蘭等其他非基督教的信仰;而今日的英文詞彙 religion 及其對應的漢語概念 宗教 則是中性詞彙,可以用來代指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及其他任何宗教。 定義 宗教有著各種各樣的定義,多數定義試圖在很多極端的解釋和無意義表述中找到平衡。有人認為應用形式和理論去定義它,也有人更強調經驗、感性、直覺和倫理的因素。 東西方也因歷史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理解差異,宗教是一個翻譯辭彙,馮友蘭指出:「有其自己的意義,不能在中文中看見一個有教字的東西就認為是宗教」。取「以供奉神靈的宗廟為教導方式」之意,關鍵是「作為祭祀場所的 宗,而非作為中國式人文主義印痕之祭祀目的的 教。」《中國文化中的儒教問題:起源、現狀與趨向 》 陳明 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傾向於把宗教看作是一個抽象的觀念、含義。這種抽象的概念是基於自身文化發展而建立起來的。19 世紀德國哲學家、人類學家費爾巴哈認為,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即人把自己身上優質的特性凝集為上帝,人敬畏並崇拜自己心靈所創造出的上帝。 現代知名僧人釋淨空對宗教的定義是 「宗」具有: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三種意義。「教」具有:教育、教學、教化三種含義。 而臺灣僧人法鼓山創辦人釋聖嚴則認為「有所宗而以為教者,即為宗教。」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010416php 法鼓全集:比較宗教學 《宗教百科全書》中,宗教的定義是這樣的:Religion First Edition Winston King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 Ed Lindsay Jones Vol 11 2nd ed Detroi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2005 p76927701 以下是西方一些神學家對宗教所下的定義: 神學家 對「宗教」的詮釋 門辛 人與神聖真實體驗深刻的相遇、受神聖存在性影響之人的相應行為 繆勒 人對於無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愛慕 泰勒 對靈性存在的信仰 弗雷澤 人對能夠指導和控制自然與人生程序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討好和信奉 施密特 人對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覺 海勒爾 人與神聖的交往、相通和結合,是對神聖的生動經歷 範德列烏 人與神秘力量的獨特關係 奧託 對超自然之神聖的體驗,表現為人對神聖既敬畏而嚮往的感情交織 施萊爾馬赫 宗教是人對神的絕對依賴感 蒂利希 宗教是人的終極關切 內容 一個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是因為它包括三個層面,其一為宗教的思想觀念及感情體驗(教義),二為宗教的崇拜行為及禮儀規範(教儀),三為宗教的教職制度及社會組織(教團)。 教義 宗教的教義主要分為「觀念」和「體驗」兩種。 觀唸的型別 靈魂觀念 神靈觀念 神性觀念 宗教經驗的型別 敬畏感 經驗的型別 宗教理論 宗教道德 宗教修習 即人的神觀及對神的敬畏心態,是整個宗教的內在因素及核心所在,故「對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教信仰的物件被人理解為一種超自然而又控制自然的神秘力量或神聖實在,它被視為神力、精靈、眾神、至高一神,或抽象地以絕對者、永恆者、至高無上者、自有永有者、無限存在者、超越時空者稱之。這種信仰被視為萬物的起源和歸宿,一切存在的根基及依據。然而各宗教對神的理解不盡相同,有可能是「眾多而有序」、「單一而排他」,有可能以「超在」或「內在」存在,由此構成多神教、一神論、單一主神教、二元神教等,也有超泛神論、泛神論、萬物有靈論等不同的神論。 宗教對神靈觀唸的解釋為「神學」,神學在宗教傳播、歷史演進、人類進步中不斷被調整修正。神學是自覺宗教與自發宗教的最大分別,因為神學有其理論化及系統化,而自發宗教是不具神學體系的。 教儀 巫術 禁忌 祈禱 祭祀 懺悔 敬拜 宗教的崇拜行為、禮儀規範屬於宗教的外在因素。體現出宗教教義的實踐,也反映出宗教傳統的改革及其社會文化背景。教儀是規範化、程式化、機構化及制度化的,其內容包括祈禱、祭獻、聖事、禮儀、修行及倫理規範。 教義是基於宗教的理論體系,而教儀則根據社會實踐的活動,前者為後者提供依據及指導,後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廣和外化;前者由不斷詮釋、匯集、編纂宗教經典而深化,後者也是經驗累積確定其施行的程度,於是教義及教儀皆在所處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一種人們公認的社會慣例。 教團 宗教的教職制度及教團體系(如:基督教的教會、牧區,佛教的僧伽),代表著宗教信仰體系的機構化及社會化,是宗教的最外殼,卻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給予存在保障。教職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見的外在形體,從而對社會起作用。在歷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離現象,體現了社會行政功能與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機結合,說明瞭宗教這一個體與世俗社會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教團及教職的形成,標誌著人類信仰體系的成熟,充實了宗教,補足了教義及教儀,由此凸現了宗教的獨特性與其他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的不同特點。 起源 宗教源於準宗教現象,產生於原始宗教以前,為現今所知人類意識活動最早的形態之一,有一定程度的宗教因素,但當無超自然體的概念,對於客體尚未神化、無敬拜求告之念,一切全靠幻想,認為某些行動可影響某些現象或事物,如法術巫術、針刺木刻人形、佩戴玉石等。 舊石器時代洞穴壁畫的野獸影像遍佈被利器刺傷之痕跡,多認為是行法術以增加狩獵命中率。而尼安德特人、山頂洞人等的墓葬中,都發現屍骨上撒滿紅粉及砂石,可能是以血色物行法術,以求死者死後安穩或再生。當宗教及神靈觀念形成,巫術法術多成為宗教的附屬行動。研究宗教起源的學科為宗教人類學,主要理論為萬物有靈論、前萬物有靈論、巫術論、原始一神論、功能論、神話結構學說及語言疾病學說,前四者屬進化論學派,後三者屬文化圈學派。 萬物有靈論 萬物有靈論由英國考古學家愛德華伯內特泰勒提出,認為原始人在形成宗教前先有「萬物有靈」之概念,人在對影子、倒影、回聲、呼吸、睡眠中覺得人的物質身體之內有一種非物質的東西,使人具有生命,而當中以夢境的感受影響最大,當這種未知的東西離開身體時,身體便喪失活動能力,呼吸也停止,泰勒稱這種未知的東西為 Anima。原始人推演一切生長或活動之東西,甚如日月皆有 Anima,然而近代宗教學家認為原始人未具這種抽象的推理能力,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前萬物有靈論 又稱「物活論」、「泛生崇拜」,是人類學家對萬物有靈論的修正,他認為原始人在產生「萬物有靈」之概念之時,先具備一種概念,就是認為整個世界是活的,故世界每件東西也是活的,並非以各物皆具有自己的獨立靈魂為前提,然而也未發現任何考古實證。 巫術論 巫術論由弗雷澤提出,他認為人類精神是由巫術發展到宗教,再到科學。巫術是一種準宗教現象。原始人認為巫術可控制自然,原因不外乎是接觸律或相似律,即認為取得某東西的一部分作法可影響該物之全部,又或認為對該物之相似物作法可影響該物,但當人類不相信這種虛擬力量時,則轉移為對超自然存在物的撫慰和慈悲。 語言疾病學說 語言疾病學說(a disease of language)由德國哲學家馬克斯繆勒提出,他認為古代印歐語言抽象詞彙少,當中某些概念性詞彙必須賦予人格化的聯絡,否則就無法運用。諸神最初只是自然現象的名字,後來從詞彙中人格化,造成實在感,神話由此誕生。這樣,引起敬畏的物件逐漸被語言所掩蓋,並由於隱喻行為而最終與直接的知覺相分離。 原始一神論 原始一神論由施米特提出,他認為在最古老的文化中普遍有最上神的存在,可見於北美極地民族、俾格米人及澳洲東南土著,故一神論才是人類最古老的宗教觀,至上神的形象是來自神的最初啟示,往後的宗教發展呈退化趨勢,被諸神論及鬼靈精怪所掩蓋。 功能論 功能論最先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所提出,亦為一系列之後的功能學派理論的總稱,他認為宗教儀式和巫術行為等是為滿足個體的心理需要,減緩生活壓力,提供積極的生活態度以面對生死考驗,也保護部落的傳統和價值觀,這些功能主要分為生物性、精神性及規範性三方面。 神話結構學說 神話結構學說由法國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提出,他認為世界上不同的地方的原始人類的心靈皆有共同結構,皆欲解釋世界上的事,這種共相是發展出一套又一套神話的原動力。 批判 宗教理智論 宗教理智論是以理智、邏輯去探討宗教,它就像一把雙刃劍,可反教也可護教。 反教者觀點以羅素詞鋒最為突出,首先,他認為如果萬物都有起因,那上帝也應不例外,而宗教所說的第一起因根本是無邏輯可言。第二他認為科學帶有某程度的隨機性,今天我們得知量子力學、混沌理論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測性,這表明自然法則很可能非出自決定一切的上帝之手,而僅僅是不斷變化的科學的暫時結論。另外,他又認為神學家充滿了「人擇原理」的不合理期望,神學家認為世界之所以是這個樣子,是為了讓人們生存,這種比方無疑等於說人長出高高的鼻子是為了架眼鏡的道理一樣,將結果變為原因,羅素認為人類的出現只是自然進化的一個產物,如果上帝是創造者,為何創造了法西斯黨或這麼多恐怖主義?他又認為,如果是非標準取決於上帝的話,那上帝本身就不應該有至善性可言,如果相信上帝是至善,那麼就不得不承認是非標準由上帝以外的東西去下判斷,這種兩難,亦令有神論者為之結舌。 斯溫伯恩是著名的理性論護教者,他主要從「為什麼存在最普遍的自然定律」著手,他強調很多人忽略宇宙一開始不存在,或一直處於混沌狀態的可能都是非常大的,因此這種高度秩序的宇宙是令人驚訝的、超出科學的,而這並非由於科學落後未能解釋,而是科學的本質必終於某種終極的自然定律及物質結構。這種「終極」的其中一個可能解釋是一神論,因為在一神論中上帝肯定有能力做到這點,秩序性除令宇宙更美好外,還可讓人控制自然,改變自然以生存。進化論觀點在這個問題中是不可能優於設計論的,因為我們不免要問到進化這種法則到底是從何而來呢?這令我們要麼不作解釋,要麼從假設中作出解釋,即以一神論假設作出合理解釋。 對於以上兩種從科學、理性去解釋宗教的理性論(對立論及相關論),保羅田立克認為太多人把宗教看成是一種只有低階證據而依賴宗教權威的知識,但他必須釐清宗教與科學有著本質上的分別(分離論),用科學去反教或護教皆是無謂的,因為兩者所尋求的真理在不同的意域,理應分而治之,科學只可與另一科學相爭,宗教也只可與另一宗教相爭。他認為諸如量子力學測不準理論一推出,馬上就有人用來證明創世論、神跡說、自由說是可笑的。爭執得最烈的是進化論,反對者只拘泥於聖經的字面意義,把創世描述科學化,歪曲信仰。 宗教情感論 宗教情感論旨在表明宗教的本質與意義非體現於理智的活動和成果,是一種直覺「無限者」、「神聖者」而生之絕對、無條件的依存感。施萊爾馬赫認為以科學理性或道德倫理去批判宗教是膚淺的,科學講求勾勒世界的實在性,以同相、規律性去推演事實的必然性,而道德則從人自己出發,發展出一種責任體系,靠終極權威下命令認為什麼該做不該做。宗教有自己一套,總的來說,宗教是「絕對的依存感」。透過直覺有限的活動,對我們面對那些不可見的、永恆的滿懷崇敬,一旦直覺宇宙,則認識自己之渺小而感謙卑,從而喚起「對無限的情感」。奧託指出宗教經典以大量詞彙描述神性,當轉達之概念越明確令人越傾向對宗教作出理性認定,然而宗教是「無理性的」(the nonrational,注意:並非「非理性」the irrational)。我們只借用詞彙來斷定主體的屬性,然而這無限的主體又是不能單靠它們來領會的,他指出這最高的被直覺者 「神聖者」 必須排除任何道德因素,這個「神秘者」令人產生「畏懼感」、「崇高感」及「活力感」。 情感論甫一推出即受到邏輯上的質疑,施萊爾馬赫暗指沒有情感的宗教體驗是談不上信仰、宗教,換言之宗教情感可證明信仰。可是別忘記如果宗教是「無理性」的,為什麼宗教情感可以以因果邏輯去證明信仰?一旦承認這種證明,即承認宗教包含理智成分,它就必受理智論批判。雖然奧託表明宗教體驗只能看作是「解畫的一種代替物」去接近宗教,是描述終極時人類以表意符號硬堆出來的最接近語言,但這亦無可避免表示當中有某些概念是能夠描述宗教經驗的。當代學者更有研究指出情感需依賴於認識或概念,當中有理性的元素,而非情感論者提出之「無理性」。另一宗教學家潘能伯格批評情感論者將宗教淪為個人經驗,宗教只是各人自己對無限情感的主觀,而這種主觀卻沒有任何約束力。 宗教意志論 宗教意志論起於帕斯卡,由威廉詹姆士承之。總括來說,信仰輪不到我們用理智去選擇信與不信,而是分析風險作出賭注,可用「信仰的賭注」這五字來作結。前提是信仰上帝是一項「真正的抉擇」,詹姆斯對真正的抉擇定義為「有生命力的、不可迴避的、有重大價值的」,在目前我們正反兩方皆各有論據,在可見將來也不見得有人能完全支援或推翻神存在的命題,因此我們並不可委身理智而猶豫不決,因避免謬誤而喪失好處,而這也大有可能令上帝不悅,而信與不信可看成是人生一場重大的賭注,如果相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可獲得一切,若賭輸了也不會失去什麼,然而若不信有上帝的存在,賭贏了只是情感上的勝利,而賭輸卻將失去來生的盼望。 關於意志論的觀點,羅素批評意志論為「功利、主觀」,第一,詹姆斯只一廂情願認為信仰宗教可得到永生盼望,可是在這命題上他沒有去證實過,有可能信神反而要下地獄也說不定。另外,對虔誠的宗教徒來說,神是確切存在的,就如歷史上有過穆罕默德這樣的一個人,正統的宗教徒會認為「我信上帝,故我有福」,而非詹姆斯所說的「如果信上帝,你就會幸福」。意志論將宗教的超越感、神聖抹掉、要求絕對委身的教徒變為功利的現代商人,只會令人變得只信好處,不探真實。 宗教終極論 人類普遍認可整個宇宙必定是同一於一個最終極的根源,因此正如普遍認為的國家終將消亡一樣,宗教作為一種人類社會中有形的存在,也應該會消亡於終極的包容性和同一性之中。 討論 由於資訊發達、宗教自由,加上社會經濟再非自給自足,全球一體化實行,地球村逐漸形成。宗教間的對話不只是自我生存、宣揚正道的需要,也是免卻災難衝突的方法,無論是教會間、還是各宗教間,越來越多人提出要站出來對話,當中各宗教有其自我立場,分別為排他論、多元論及兼併論。 排他論 排他論者主張眾多宗教中只有一種是絕對真實的,其餘的皆為謬誤,排他論者在真理問題上有一種絕對化的觀點,而這也是宗教的本性,如果某宗教不是唯一的「真理」,那麼它就不值得信仰,事實上任何一個教徒只要它表示對自己的宗教忠心,就自然產生了一種內在的排他性。排他論是大多數一神論宗教的正統立場,它們只認為自己的神才是真神,只有委身於該宗教才可得到拯救,其他的宗教被視為非真實。當這種排他性排除其他種族時成為種族主義、或是排除其他異教徒而成為封閉宗教,在人類可知歷史上有多次因此類意識形態的排他而起之大型爭鬥。 亞伯拉罕諸教(基督宗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具有強烈的排他主義,強調唯一真神。基督宗教(含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各派別)是典型的排他論宗教,但基督宗教的部分派系也提出「普世拯救論」。因此這就成了一個兩難的問題。另外,基督新教強調「信者得救」,造成反排他論者認為這只是一種狹隘的拯救觀,這並非至善至美的神該有的。 多元論 多元論者主張世界各大信仰雖十分不同,但這只是我們稱之為神或上帝在生活中同等有效的理解、體驗和回應方式。希克認為各宗教就像「瞎子摸象」的道理,我們不能斷定那一種宗教才是真的,因為真相很可能永沒法被完全證實,各宗教只是「不同的燈,相同的光」。 然而反多元論者認為這根本破壞了宗教的本質,如果承認其他宗教也是對的,那各宗教教義、聖典就欠缺了獨一性。瞎子摸象非共享一終極實體的不同面,而是全都錯了,尾巴怎麼也不可能代表象。除非有人能說出整個象的實體,否則各宗教站出來對話,只是一對瞎子亂說,與其說全部都有理,不如說全部都錯。另外,反多元論者認為要求基督教徒與佛教徒談話,又要與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取得共識是不切實際的,這只是一大堆盲人亂說一通,與象的形態越來越遠。 兼併論 兼併論站在排他論與多元論之間,它一方面認為上帝只得一個,卻又把其他宗教看成是「合法的宗教」,神給予各宗教救贖的啟示,只是其他宗教在接受神的恩典時夾雜著因文化差異而出現的偏差,他們所表達的並不如某一宗教般正統,其他宗教只是一些「無名的教徒」,他們接受了部分正確卻部分錯誤的觀念,正統的教徒就是要去糾正他們。 反兼併論者認為這種論調將兼併論放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因為若其他宗教接受啟示並不完善也可得到神恩典救贖,那為什麼還要說服他們信正統宗教?而「無名的教徒」更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說話,既然大家都有神的恩典,那一種宗教才是真正的宗教?那一種才是無名的宗教?這種隱含的排他性也使得兼併論者兩頭不討好。 影響 宗教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和民族中都廣泛存在。 政治 宗教與政治的關係很複雜,宗教信仰會影響法律。宗教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在歷史上,宗教常常被統治階層用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另一方面,宗教也常常被反抗者用來作為反抗壓迫的工具。 現代在許多國家,公民都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既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由,有信這種教的自由,也有信那種教的自由,它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中世紀時,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都採取政教合一的制度,國家政權與宗教合而為一,宗教首領就是國家首腦,直接掌握國家政權;設立單一的宗教成為國教,教規就是國法,公民必須信奉和遵守,公民沒有信仰其他宗教或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否則會被認為是「異教徒」而遭到迫害。但在古代中國,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允許公民有信仰其他宗教的自由,但各種其他宗教必須納入儒家倫理的框架中。馬克思主義的觀點認為,當社會發展到共產主義,宗教將會消失。 文化、藝術 在宗教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與文化、藝術產生交集。 宗教藝術 宗教文學 宗教繪畫 宗教建築 宗教戲劇 宗教舞蹈 宗教美術 宗教服飾 科學 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科學家都有宗教信仰,如尤拉和柯西。費曼認為(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有超過半數的科學家無宗教信仰,而且科學不能論證上帝不存在。原文為 I do not believe that science can disprove the existence of God I think that is impossible And if it is impossible is not a belief in science and in a God an ordinary God of religion a consistent possibility Yes it is consistent Despite the fact that I said that more than half of the scientists dont believe in God many scientists do believe in both science and God in a perfectly consistent way But this consistency although possible is not easy to attain 摘自費曼《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由於宗教很多的說法無法或未被證實但又被說成如同存在的「真理」,只是套套邏輯,內容並非實在而精密。皮尤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對美國科學促進會成員中的科學家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只有 33 的人相信上帝,而普通公眾的這一比例為 83, 科學家信仰宗教的比例遠低於普通公眾。 主要宗教 非制度性宗教 華人民間信仰 祖先崇拜 原始宗教 巫覡宗教 個人崇拜、、聖人崇拜、君主崇拜、領袖崇拜 自然崇拜 騰格里 拜物教 精靈崇拜 薩滿教 萬物有靈論 孤魂信仰 現存制度性宗教 基督教:天主教會、新教、東正教會、東方正統教會 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 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日本佛教、南傳佛教 印度教 道教 錫克教 猶太教 耆那教 儒教 神道教 天道教 瑣羅亞斯德教 摩尼教 威卡教 新興宗教: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耶和華見證人、巴哈伊、高臺教 其中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常被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印度教信教人口雖高於佛教,但它涵蓋的範圍一般僅在特定國家或民族之內,所以一般不列入世界三大宗教之中。 其他已衰微宗教 古埃及宗教 古波斯宗教 古希臘宗教 古羅馬宗教 阿拉伯神話 北歐神話 凱爾特神話 蘇美爾神話 巴比倫神話 斯拉夫神話 瑪雅神話 阿茲特克神話 印加神話 儒教的宗教性爭議 清末救亡圖存的動亂中,康有為等人,試圖仿效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國教習慣,將儒家改造成宗教,立為國教。此舉引發了孔教爭論。1917 年中,「將孔教立為國教」的方案受到挫敗。另一方面,陳獨秀等反孔力量逐步做大。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 19121917》 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儒學仍被視為宗教(孔教),如臺灣的中國儒教會,印尼的孔教會,香港的孔教學院。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吳汝鈞:〈論宗教與道德的關係〉。 張汝倫:〈不問信仰,但問有用與否〉。 《宗教學基礎十五講》,王曉朝,(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宗教大辭典》,任繼愈,(上海辭書出版社) 《宗教學是什麼》,張志剛,(天地圖書) 參見 本原 宗教學 精神哲學 意識形態 文化 道德、倫理學 反宗教 無宗教 訴諸可能 宗教經驗 宗教的進化起源 世俗宗教 超越 哲學 宗教證據 知識 哲學 內在 Category 文化 Category 主要話題條目 Category 日語借詞
圖書館學是一門研究圖書館收集、加工、整理、保藏、控制、傳遞和利用文獻訊息的理論、方法以及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 基本概念 定義 圖書館學 一詞最早由德國圖書館學家馬丁施萊廷格於 1807 年提出,他將圖書館學定義為 圖書館實施有目的的組織所需要的理論準則的概括。圖書館學自概念提出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在過去,因為出版商習慣不斷推出更新版本,教科書價格不但昂貴,同時資訊內容也很容易過時或不便對照。因為其在網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質,可以協助解決這類問題。同時使用開放授權以及維持線上也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因為這樣一來老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課程需求來編修教學資源。在這 200 多年間圖書館學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革新。施萊廷格最早使用 圖書館學 這一名稱,表示圖書館學是一門獨立的知識系統;他認為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為 圖書館整理,從而建立了圖書館整理論的理論體系,這在圖書館學的發展歷史上具有開創意義柯平、弓克、孫情情:《圖書館學概念衍進二百年之思考》。此後,也有眾多學者提出定義,但是由於時代在發展,每個人的觀點都受其所處環境的限制。由此可見,圖書館學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 美國圖書館協會 ALA 在 1943 年給圖書館學下的定義是:圖書館學就是發現、蒐集、組織及運用印刷的與書寫的記錄之知識與技能。 柯平柯平:《知識資源論 關於知識資源管理與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主張 知識資源說,他認為: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是知識資源,圖書館學就是關於知識資源的收集、組織、管理和利用,研究與文獻和圖書館相關的知識資源的活動規律,以及研究知識資源系統的一門學科。 學者胡述兆認為,以科學方法,研究圖書館的發展與運作的各種必備知識之理論與實務的學科,謂之圖書館學。 研究物件 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隨著定義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從圖書館實體到訊息資源,以及圖書館使用者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圖書館學五定律 圖書館學五定律(Five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印度圖書館學家阮甘納桑(SRRanganathan18921972)在 1931 年提出。 第一定律:Books are for use,書是為了用的。 第二定律:Every reader his book,每個讀者有其書。 第三定律:Every book its reader,每本書有其讀者。 第四定律:Save the time of reader,節省讀者的時間。 第五定律:A library is a growing organism,圖書館是一個成長中的有機體。 圖書館學新五律 圖書館學新五律(Five New Laws of Library Science)由美國學者 W Crawford 與 M Gorman 二人在 1995 年提出。 第一定律:libraries serve humanity,圖書館為人類服務而存在。 第二定律:respect all forms by which knowledge is communicated,知識傳遞多面性。 第三定律:protect free access to knowledge,捍衛知識近用權。 第四定律:use technology intelligently to enhanced service,善用科技提升服務品質。 第五定律:honor the past and create the future,眺望過去、展望未來。 圖書館史 圖書館的原始功能在於儲存人類文化,是故文明古國如埃及、中國等,皆為早期圖書館的發祥地。早期圖書館館藏大抵分為寺院典籍、政府檔案、商業簿契、和宗族譜牒等四種型別。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文學、歷史與其他其參考留傳價值的文籍,亦開始納入收藏。 據記載,西元前 3000 年的埃及和前 2000 年的巴比倫 Babylon 圖書館館藏已有編排整理。著名的亞歷山大圖書館 Alexandrian Library 則是希臘 Greece 文明於西元前 3 世紀初年建立的。該館館藏達 700000 卷,乃為當時西方世界最大的圖書館。古羅馬 Rome 對文化資源非常重視,亦帶動起圖書館事業的蓬勃。儘管早期羅馬圖書館的服務物件只限於貴族,但時至羅馬文化最盛時期,許多圖書館皆開放給民眾使用。此亦即公共圖書館的濫觴。羅馬之後,西方世界戰火連綿。古文化在歐陸淪於黑暗時期之際,全靠寺廟圖書館儲存,免於流失。直到千餘年後的文藝復興,圖書館事業才又重見曙光。19 世紀以降,系統化的圖書整理、儲存、檢索及傳播等技術,更趨成熟,為圖書館事業的後續發展奠下基礎。在這時期竄起,而對未來影響深遠的圖書館學巨擘,計有德國的艾伯特 F Ebert、卡萊特 A Klette、美國的杜威 M Dewey 等人。 專業培養目標 目前,中國大陸高校對圖書館學專業的學生的培養目標和要求如下: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系統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知識,有熟練地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文獻資訊的能力,能在圖書情報機構和各類企事業單位的資訊部門從事資訊服務及管理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圖書館的高階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圖書館學與資訊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受到文獻學、目錄學、資訊學、傳播學、管理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文獻資訊蒐集、處理、研究、開發與傳遞的技能。 就業方向 圖書館,IT 行業,網際網路公司,資訊諮詢公司、資訊處理公司、資料分析公司。 學科分支 普通圖書館學 比較圖書館學 圖書館資訊學 圖書館社會學 圖書館經濟學 圖書館教育學 圖書館建築學 圖書館技術 讀者心理學 圖書館史 圖書館管理學 圖書分類法 中國圖書分類法 中文圖書分類法 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杜威十進位制圖書分類法 美國國會圖書館圖書分類法 通用十進位制圖書分類法 冒號圖書分類法 布立斯圖書分類法 中國機讀編目格式(第四版) 相關學科 檔案學 資訊學 目錄學 文獻學 教育學 心理學 社會學 語言學 計算機科學 參考文獻 Category 管理學分支
《義勇軍進行曲》是 1935 年 5 月在中國上海上映的華語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歌。此歌先有歌詞再配以樂曲,田漢作詞、聶耳譜上人聲主旋律、阿隆阿甫夏洛穆夫編寫管絃樂總譜。 此曲在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已經是軍歌,國民革命軍第 200 師師長戴安瀾定其為該師軍歌,該師在 1942 年遠征緬甸也有奏唱。1949 年 9 月 27 日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暫定國歌。1968 年文化大革命時作詞者田漢被批鬥至死,國歌歌詞隨即被棄用而改為只奏純音樂。1978 年,文化大革命期間集體填詞的《義勇軍進行曲》被正式透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1982 年撤銷 1978 年的新詞,恢復田漢作詞版。2004 年 3 月 14 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憲法修正案,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 根據 2015 年 8 月 26 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的 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 網路投票結果,《義勇軍進行曲》被選入 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 名單,排名第一。 歷史 創作過程 1934 年秋,田漢寫了電影劇本《鳳凰的再生》,在 1934 年至 1935 年之交寫了主題曲歌詞,當時尚未取名,便遭國民政府逮捕入獄。1935 年 2 月,電通影片公司把電影劇本改名《風雲兒女》。1935 年 5 月 9 日,唱片由百代公司灌錄發行,袁牧之、顧夢鶴及電通影片公司演唱隊首唱。 最初只是說此曲是影片中男主角詩人宗白華(袁牧之飾演)寫作的《萬裡長城》詩的一節。現存的聶耳此歌的手稿影印譜上,歌名也只是《進行曲》。5 月 9 日錄制的唱片歌名已經是《義勇軍進行曲》。 而最初命名為《反滿抗日義勇軍進行曲》的說法亦不見於 2010 年前的任何文獻記載。 田漢所寫的歌詞是否有更早的雛型,並無定論。2002 年,遼寧省黨委黨史部門在採風時,一名老人誦出的《血盟救國軍軍歌》歌詞與《義勇軍進行曲》頗為相似,不過老人所誦的曲調則近似於東北民歌《蘇武牧羊歌》和《大帥練兵歌》,而血盟救國軍是 1931 年 10 月在遼東清原縣建立。 儘管現行版(原版)曲譜中標註的詞作者只有田漢一人,實際上,孫師毅、聶耳也參與了作詞。孫師毅把田漢原詩的 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 改為 冒著敵人的炮火,去掉了原作的語病,並更加簡潔和富有象徵性;聶耳將 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重複一次,並新增 前進!前進!進! 作為結尾,強調了呼號感,使得這篇歌詞更符合漢語歌曲對腔詞關係的要求。 被選為國歌經過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此歌曲已經聞名於世。1937 年 9 月,吳曉邦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在京滬線上演出,他根據《義勇軍進行曲》編演了第一齣抗戰舞蹈。國民革命軍第 200 師師長戴安瀾定其為該師軍歌,該師在 1942 年遠征緬甸也有奏唱。在一些記錄中,此曲甚至一度被作為升旗曲取代國歌使用。1947 年 2 月 8 日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禁止廣播及灌製該曲。據葉劍英憶述,在二戰時有不少反法西斯同盟國的電臺將此曲視作中國國歌播放,甚至不知道當時中華民國國統區所使用的國歌(「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版本)。 1949 年 7 月 4 日,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會議室主持召開了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葉劍英推選郭沫若、田漢、茅盾、錢三強、歐陽予倩等 5 人組成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郭沫若為召集人。8 月 5 日,第六小組第二次會議決定,聘請四位音樂專業人士馬思聰、賀綠汀、呂驥、姚錦為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顧問。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經毛澤東、周恩來修改審批,分別在《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刊登 8 天。同時中國內地、香港和海外華僑報紙也紛紛轉載。 截止到 8 月 24 日,籌備會收到有關國歌稿件 350 多篇。同日,第六小組第三次會議在北京飯店舉行,對應徵的國歌歌詞進行分析,認為應選者很少。9 月 14 日,第六小組第四次會議上,馬寅初提出國歌在正式大會趕不出來。9 月 17 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召開,同意擔任此項工作的第六小組直接向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提出工作情況報告。9 月 21 日,第六小組共收到應徵國歌 632 件,歌詞 694 首。當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55 人組成的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成立,馬敘倫為召集人。 9 月 25 日在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周恩來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郭沫若、茅盾、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立三、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呂驥、賀綠汀等 18 人出席。馬敘倫等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徐悲鴻、郭沫若等許多委員表示支援。有的委員認為歌詞裡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不妥,郭沫若、田漢等建議歌詞修改一下,郭沫若並擬就了 3 段;但張奚若、梁思成反對,以法國的《馬賽曲》為例,他們認為這首歌曲是歷史性的產物,為保持其完整性,不應修改詞曲。黃炎培也不贊成修改。周恩來建議就用原來的歌詞,因為 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後,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 最後經過毛澤東拍板,與會委員一致贊同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毛澤東、周恩來召集的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定都協商座談會記錄,1949 年 9 月 25 日。隨後,毛澤東、周恩來和與會者一起合唱《義勇軍進行曲》,座談會結束。9 月 27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1953 年定稿的管絃樂總譜出自李煥之。 1949 年 11 月 15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關於國旗、國歌和年號 新華社答讀者問:《義勇軍進行曲》是十餘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鬥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採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文化大革命時取消歌詞 《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唱了 17 年。在 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中,田漢被打成「右派」,於 1968 年含冤去世。其作品亦被認為有「政治問題」。特別是 1970 年全國大規模地批判田漢、周揚、夏衍、陽翰笙 四條漢子,作為 四條漢子 之一的田漢在 1975 年被以 組織 的名義宣佈為 叛徒,並被 永遠開除黨籍。因而從田漢開始被批判之後,他作詞的歌曲不能再唱了,正式場合只能演奏《義勇軍進行曲》,不能唱出來;群眾集會時也只是高唱《東方紅》和《大海航行靠舵手》等。 因為田漢的歌詞不能再唱了,當時社會上掀起了一股全民參與修改國歌歌詞的熱潮張天蔚《文革 期間參與全民修改國歌歌詞的回憶》,收入全國政協廣東省大埔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的《大埔文史第 21 輯》。 文革以後 文化大革命 結束以後,當時中共中央認為,在黨主席兼總理華國鋒的領導下,已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已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實。1977 年,全國人大成立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徵集小組,並收到了上千件徵稿。最後確定由李煥之配的詞提交大會代表討論修改。1978 年 3 月 5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新歌詞,這首集體填詞的國歌又名《繼續革命的戰歌》:前進,各民族英雄的人民!/偉大的共產黨,領導我們繼續長徵!/萬眾一心奔向共產主義明天!/建設祖國,保衛祖國,英勇地鬥爭!/前進,前進,前進!/我們千秋萬代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高舉毛澤東旗幟,前進,前進,前進,進! 考慮到國歌不同於一般歌曲,為保持國歌的穩定性,只寫 聶耳曲、集體填詞,一律不署編配者的姓名。 中國人民郵政 1979 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30 週年紀念郵票,編號 J46 11,面額人民幣 8 分,就有集體填詞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和歌譜。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1979 年,原中央專案組對田漢的 結論 被推翻。田漢得到昭雪平反,1979 年 4 月 25 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為他開了一個遲到的追悼會。1982 年 12 月 4 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透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議,撤銷 1978 年 3 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的歌詞,恢復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現行版 2004 年 3 月 14 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透過憲法修正案,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憲法。2017 年 10 月 1 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釋出了國歌標準版本的簡譜與五線譜,人民音樂出版社在《國歌法》生效前亦與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合作推出了國歌管樂版錄音,該版本 2024 年 9 月前為中國政府網所刊載的標準版。人民音樂出版社於 2019 年出版了國歌的鋼琴伴奏譜、軍樂總譜和管絃樂總譜。2024 年 9 月 1 日,國歌演奏版本標準曲譜釋出,與 2019 年出版的版本相比略有改動。 2005 年 5 月 26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版權局答覆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表示,從文藝創作角度而言,國歌與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並無本質差別,應當同等地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保護。 2021 年 3 月 1 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語言文字規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GF00242020)實施,手語版《義勇軍進行曲》正式釋出。 2024 年 9 月 1 日,國歌標準演奏曲譜和國歌官方錄音版本釋出。 歌詞 歌曲 relative g key g major time 24 g8 b16 d8 d8 bar e4 d4 bar b8 g16 times 23 d8 d d bar b4 g4 bar times 23 d8 d d times 23 d8 d d bar g4 r8 d8 bar break g4 g8 bar g8 g16 d8 e16 fis16 bar g4 g4 bar r8 b8 g8 a16 b16 bar d4 d4 bar break b8 b16 g8 b16 bar d8 b16 a4 bar a2 bar e4 d4 bar a4 b4 bar break d8 b8 r8 d8 bar b8 a16 b16 g4 bar b4 r4 bar d8 e16 g8 g8 bar b8 b16 d8 d8 bar break a8 a16 a16 e4 bar a4 d8 bar g4 g8 bar b4 b8 bar d2 bar break g8 b16 d8 d8 bar e4 d4 bar b8 g16 times 23 d8 d d bar b8 r8 g8 r8 bar d4 g4 bar break b8 g16 times 23 d8 d d bar b8 r8 g8 r8 bar d4 g4 bar d4 g4 bar d4 g4 bar g4 r4 bar addlyrics 起 來! 不 願 做 奴 隸 的 人 們! 把 我 們 的 血 肉, 築 成 我 們 新 的 長 城! 中 華 民 族 到 了 最 危 險 的 時 候, 每 個 人 被 迫 著 發 出 最 後 的 吼 聲。 起 來! 起 來! 起 來! 我 們 萬 眾 一 心, 冒 著 敵 人 的 炮 火 前 進! 冒 著 敵 人 的 炮 火 前 進! 前 進! 前 進! 進! 作為國歌的使用情況 舉行升旗儀式時,國歌為必奏歌曲,另外,每逢國慶節的國慶盛典,外交場合和中國代表隊在國際性體育賽事奪得金牌時,也要奏國歌(見下文 其他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在官方活動場合演唱本曲,習慣上都使用普通話。不過,《國歌法》並未規定演唱國歌時必須使用哪一種語言,理論上該曲的少數民族語言版本與普通話版本是可以並行使用的。 另外,1965 年創作的管絃樂曲《紅旗頌》也融入了《義勇軍進行曲》的音樂元素。 至於手語版本,則以 2021 年 3 月 1 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執行。2021 年 3 月 4 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會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與手語翻譯用手語演唱國歌。 中國中央電視臺(CCTV4、CCTV5、數字付費頻道及 CGTN 各頻道除外)每天早晨都會播放國歌(2004 年 9 月 1 日之前,CCTV1 每天晚間在《新聞聯播》之前播放國歌)。從 2017 年 10 月 1 日《國歌法》施行起,央視開始播放新的國歌 MV。在 2021 年 1 月新修改的《國旗法》和《國徽法》施行後,央視也同時釋出了新的國歌 MV。 此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廣播開始曲同樣採用了該曲(中國之聲 經濟之聲 音樂之聲 香港之聲也會播放基於該曲前六小節的編鐘版,中國之聲在星期二早上 428 播放完整版(2007 年 12 月 24 日中國之聲開始 24 小時播音前在 358 播放,大灣區之聲每天清晨 458 播放完整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第一套節目(現為中國之聲)開始曲 ,Interval Signal Online,20020829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英語廣播開始曲 ,Interval Signal Online,20040107,一些地方的廣播電臺使用其作為廣播開始曲,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的《關於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的通知》,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國歌法》施行之日起,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廣播電視臺,應當於國慶節、國際勞動節等重要的國家法定節日、紀念日的北京時間上午 10 點整,在其主頻率、主頻道播放國歌。自 2019 年 5 月 1 日至 12 月 31 日,為配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週年而開展的「我和我的祖國」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活動,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應當於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 7 點,在其主頻率、主頻道整點播放國歌(新疆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為 900)。其間,上述於重要紀念日上午 10 點整播放國歌的條款則被暫時凍結。2020 年 1 月 1 日起,上述要求不再作為強制性規定,但央視、央廣和絕大多數地方臺至今仍為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 7 點播放國歌(如應當播放國歌的廣播頻道轉播《新聞和報紙摘要》加長播出時間,則順延播放)。新疆廣播電視臺、兵團廣播電視臺和新疆各地方廣播電臺、電視臺為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 900 播放國歌(其中新疆衛視目前播放國歌的時間為每天的北京時間上午 759(即 800《新疆新聞聯播》重播播出前))。 在電視、廣播播出方面,截至 2023 年 2 月,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央廣、國廣各頻道頻率播出的國歌片帶已更換為 2021 年版,而地方臺播出的國歌片帶則處於 2018 年版與 2021 年版並存的狀態。 香港特別行政區 自從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主權移交起,香港特別行政區即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國歌適用於 zhhans 升旗;zhhk 升旗;zhtw 升旗; 儀式、中國香港代表隊在中外國際賽事得獎升旗禮時、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捐軀者活動或其他場合,如國際會議、太陽計劃同根同心慶回歸大匯演和特區政府就職典禮、各大學畢業典禮等。2004 年 10 月 1 日起,香港各大電視臺每天傍晚新聞前必須播放《心繫家國》政府廣告,其中有整段國歌。 2017 年 11 月 4 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透過把《國歌法》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將由當地立法引入香港成為香港法律一部分。2020 年 6 月,經立法會三讀後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簽署《國歌條例》,6 月 12 日刊憲生效。 2020 年 11 月 16 日起,香港電臺各電臺頻道統一在早晨播放國歌,香港商業電臺、新城電臺也採取相同措施。香港各電視臺停播《心繫家國》,改為播出新一輯國歌宣傳片《心連心》。改動後伴奏帶使用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 2017 年合唱版伴奏帶。 2022 年 12 月 12 日,保安局局長鄧炳強表示,特區政府早前向 Google 提出,要求將香港正確的國歌即《義勇軍進行曲》置頂,但被拒絕,Google 方面指搜尋結果是基於演演算法推算,因此公司不能決定。 澳門特別行政區 自從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門政權移交起,《義勇軍進行曲》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作為國歌的使用及保護以第 51999 號法律(Lei de Macau 5 de 1999)訂定。該法律第七條規定國歌應依照本法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的準確規定進行演奏,並且不得修改國歌的歌詞。依據第九條,演奏國歌時蓄意不依歌譜或更改歌詞,構成對國家象徵的不尊重。第九條也規定,以言詞、動作或散佈文書、又或以其他與公眾通訊的工具,公然侮辱國家象徵,又或對之不尊重者,處最高 3 年徒刑,或最高 360 日罰金。雖然中文及葡萄牙文都是澳門正式語文,但附件四的正式總樂譜僅有中文歌詞,沒有葡萄牙文翻譯。另外澳廣視各頻道亦會在部分時段播放國歌,現時使用的伴奏帶為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 2017 年合唱版伴奏帶。2017 年 11 月 4 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透過把《國歌法》納入澳門基本法附件三,引入澳門成為澳門法律一部分。 非作為國歌的使用情況 中國國內 在 2015 年 9 月 3 日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70 週年文藝晚會上,《黃河大合唱》與《義勇軍進行曲》進行了共同演繹,並由知名鋼琴家郎朗進行鋼琴演奏。 中國國外 1939 年,英屬香港上映的鬼片《鍾馗捉鬼》中,主人公在捉鬼途中唱起《義勇軍進行曲》,然後繼續捉鬼通識導賞:港式國防電影 含著熱淚笑中抗戰。 抗日戰爭期間,美國黑人歌王保羅羅伯遜在紐約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後,非常喜愛,不僅用英語四處演唱,還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普希金誕辰 150 週年大會上用漢語演唱,並用漢語灌製了唱片,取名《起來!》(Chee Lai)。可參照保羅羅伯遜演唱的英文版本。 另外,斯洛維尼亞的樂隊亦演奏電子版,用英語和漢語演唱;英國歌手戴蒙亞邦參與了中文小說《西遊記》所改編舞臺劇的作曲,便使用了該曲的曲調。 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要結束時,美國國務院曾提出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日演奏的各戰勝國音樂時,選定《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代表中國的音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蘭克卡普拉拍攝的戰爭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系列(Why We Fight)中國篇 《中國之抗戰》(The Battle of China)的片頭曲就是《義勇軍進行曲》。 而在米高梅公司出品的黑白抗日主旋律電影《龍種》中,出現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 相關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 136 條(2018 年修改後為第 141 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 為規範國歌的奏唱,中共中央宣傳部 1984 年 8 月 1 日下發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唱的暫行辦法》,2014 年 12 月 12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國歌奏唱禮儀的實施意見》。《實施意見》規定: 然而,兩者的立法層次都顯得很低,僅僅只是一種效力十分有限的部門規章。此外,中共中央宣傳部還規定:國歌要求人人會唱。小學要將教唱國歌列入課程,應根據歌詞的內容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從歌中體會中華民族苦難深重的歷史和中華先烈不屈的戰鬥精神,從而激發民族責任感,從小樹立為祖國奮鬥、獻身的堅定信念。中共中央 1994 年 8 月印發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還規定: 曾任解放軍軍樂團團長的 於 海,從 2007 年開始就關注國歌立法。 2017 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對國歌立法作出批示,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國歌立法列入 2017 年的立法工作計劃。2017 年 5 月 2 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2017 年立法工作計劃》,《國歌法》於 2017 年 6 月初次審議。2017 年 6 月 22 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28 次會議上,提請審議了《國歌法》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沈春耀在草案提審的說明中稱:多年來,國歌所承載的愛國情懷、憂患意識和奮勇前行的民族精神深入人心,廣大人民群眾熱愛祖國、尊崇國歌,國歌奏唱和使用總體情況是比較好的。但實際生活中也存在奏唱國歌不規範、參與者舉止不得體,國歌標準曲譜未予釋出,影響奏唱和播放效果等。2017 年 9 月 1 日,12 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 29 次會議表決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將於當年 10 月 1 日起實施。根據《國歌法》,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開幕會議、閉幕會議、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和地方委員會開幕會議、閉幕會議、憲法宣誓儀式、升國旗儀式、各級機關組織的重大慶典活動、重要表彰儀式、重大紀念儀式、國家公祭等、重大外交活動、重大體育賽事以及其他需要奏唱國歌的場合均需要奏唱國歌。《國歌法》同時規定,國務院確定的主管部門組織審定用於演唱的國歌標準曲譜,錄製用於播放的國歌官方錄音版本。國歌標準曲譜和官方錄音版本,應當在中國政府網上釋出。《國歌法》還規定在公共場合惡意修改國歌歌詞或者故意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損害國歌莊嚴形象的,可以由公安機關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另外,奏唱國歌時,應當著裝得體,精神飽滿,肅立致敬,有儀式感和莊重感;自始至終跟唱,吐字清晰,節奏適當,不得改變曲調、配樂、歌詞,不得中途停唱或者中途跟唱;不得交語、擊節、走動或者鼓掌,不得接打電話或者從事其他無關行為。除外事活動可以連奏有關國家國歌或者有關國際組織會歌外,國歌不得與其他歌曲緊接奏唱。 2017 年 9 月 29 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釋出《關於學習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的通知》,要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廣播電臺、電視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廣播電視臺,應當於國慶節、國際勞動節等重要的國家法定節日、紀念日的北京時間上午 10 點整,在其主頻率、主頻道播放國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應當在適當的時點依法播放國歌。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國歌應當與前後節目相協調,維護國歌尊嚴。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國歌應當使用國歌官方錄音版本。在官方錄音版本確定前,廣播電臺、電視臺可以使用當前符合國歌標準演奏曲譜的通用版本。電視臺播放國歌時,所配影片由中央電視臺按照《國歌法》精神組織專家審定後錄製。 2017 年 11 月 4 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透過的刑法修正案十規定:在公共場合,故意篡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歌詞、曲譜,以歪曲、貶損方式奏唱國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國歌,情節嚴重的,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2019 年 8 月 29 日,《關於在外交活動中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規定》經國務院批准開始施行。從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領導人、外交部長及外交部、駐外外交機構和其他受權執行相關任務的國家機關及其人員,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對外交往的活動中,以及在其他部門和地方主辦的外交活動奏唱國歌,應按此規定執行。 2019 年 11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新的綱要規定,要認真貫徹執行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學習宣傳基本知識和國旗升掛、國徽使用、國歌奏唱禮儀。各級廣播電臺、電視臺每天定時在主頻率、主頻道播放國歌。 相關事件 2011 年 2 月 27 日,因利比亞局勢不斷惡化,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參與撤僑行動。由於護照丟失,當時北京建工集團的車輛全被扣在檢查站,在中方工作人員高唱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後,邊防官員開啟關卡放行。 2014 年 7 月 21 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委內瑞拉,在委方舉行的歡迎儀式上,例行演奏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但在演奏時,國歌曲調出現了嚴重跑調,zhhans 引發;zhhant 引發 網友熱議。委內瑞拉方面暫時沒有公開解釋演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走調一事,中方也沒有就此問題進行表態,但在演奏時,習近平等人表現淡定。有音樂老師分析稱,此次失誤主要發生在號手身上,當時所有弱起的部分慢了半拍,再加上中間的多音、拖節奏等錯誤造成了嚴重跑調。而在次日的活動中,委內瑞拉軍樂團糾正了中國國歌曲調,未發生任何問題。 2015 年 5 月 27 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訪問智利期間,智利總統巴切萊特在總統府舉行國宴歡迎李克強並現場播放國歌時,因突遇音響故障無法播放。後李克強提議改為現場歌唱《義勇軍進行曲》,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領唱。 2021 年 7 月 31 日,在 2020 東京奧運會的帆船比賽中,中國隊帆船選手盧雲秀獲勝並獲得金牌。由於帆船比賽的舉辦地正好是其作曲者聶耳溺水身亡的地方,有網友認為 這是對聶耳最好的告慰。 2022 年 1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對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的措施引起民眾不滿,引發抗議,民眾表達不滿的方式即包括唱《義勇軍進行曲》 。 相關紀念物 2009 年 9 月 26 日,位於上海楊浦區大連路地鐵站 2 號口(即電影《風雲兒女》的拍攝地)的上海國歌紀念廣場及國歌展示館正式開館,至 2010 年 9 月 25 日正式對外開放。該館主要展示《義勇軍進行曲》誕生的背景和過程、傳唱和影響、被確定為國歌、國歌作者、國歌故事等國歌知識。 參見 歌唱祖國 被稱作 第二國歌。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 中國政府網 唱了半個多世紀的《義勇軍進行曲》,人民網 共和國辭典 13 期:國歌歌詞浮沉,騰訊新聞 國歌法立法專題,中國人大網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Category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電影主題歌曲 Category 抗日戰爭題材歌曲 Category 中國軍歌 Category 聶耳作品 Category 田漢作品 Category1935 年歌曲 Category1935 年中國作品 CategoryG 大調作品
thumb250px 北京交通大學的畢業生 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廣義的教育則包含社會待人處事的方方面面,例如家教、禮儀等文明與社會的教育。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直接向學生教授一系列課程,包括閱讀、寫作、數學、科學、歷史等。與之相對地,職業教育中只教授單一的職業技能。除此之外,人們還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非正式的教育,如博物館、圖書館、網際網路,以及生活中的經驗。其他一些新的教育方式也逐漸出現。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範,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授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事物。人在其中,慢慢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控到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地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離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應當以客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正確的思維認知,這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重塑價值觀。教育,也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如今,受教育權已被普遍認為是一項基本人權,1952 年發表的《歐洲人權公約》和聯合國 1966 年發表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均承認此項權利。 名稱和詞源 教育過程開始於出生並持續終身已被廣泛接受。有些人甚至相信教育可以開始得更早,一些父母讓子宮裡的胎兒聽音樂和故事,希望對孩子發展產生影響。 教育 一詞的英文 zhhans 詞彙;zhhant 字彙; educate 或 education 來源於拉丁語ēducātiō,意思是 引出 educate Etymonlinecom Retrieved on 20111021。 此外,社會根據受教育程度選拔人才;人透過受教育實現社會地位的變遷。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與人類社會共始終。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如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準備。 又或更具體地把學校教育也視為啟蒙,為公民參與民主選舉作準備(Michelli Keiser 2005)。 中文涵義 中文裡的 教育 二字都是會意字,教 字從攴 從孝,攴是形部,孝是形部亦兼聲部。攴 的篆體字形是用手持杖或執鞭。育 字在甲骨文字形裡像婦女生孩子。上為 母 字及頭上的裝飾,下為倒著的 子 字。從漢字造字之初就說明了,教育是一種強制性、引導性,使人們符合社會規範的作為。 功能 即指教育活動的功效和職能,就是 教育幹什麼 的問題。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首要功能: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基礎功能:影響社會人才體系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社會功能: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深遠功能: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方法 層次 環境 政治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生態環境。 目標 兒童教育 教育之目的,乃免除無知。包括啟迪人類理性、充實精神生活、傳遞文明、達成自我實現。教育目的之功能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29 條列明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 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 培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載各項原則的尊重; 培養對兒童的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和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的文明的尊重; 培養兒童本著各國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體以及原為土著居民的人之間諒解、和平、寬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會里過有責任感的生活; 培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成人教育 自謀求個人的生存技能開始,到謀求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類命運持續科學化、幸福安全的高科技,用以造福人類 科學的教育是立體的,它分為 4 個層面: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 學校教育:指對學生智商(I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家庭教育:指對學生情商(E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社會教育:指對學生德商(MQ)的提高為目的教育行為。 自我教育:個人以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教育行為。 四個層面相互交融、重疊和互補,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 校園教育 通常所說的教育,都是指校園教育,具有通用的區域或國家標準教材,有指定的教師,進行課堂口授講述,輔之以板書和作業,結合測驗、抽查考試、期中和期末考試,加上升學考試,再進入職業生涯。互動、快樂、學校指定和學生自選課程等都是比較先進的教育技術手段,至於案例教學,則是職業教育中比較成功的手段。藉助資訊化,把教育中可能遇到的種種技術和管理問題,更加精確地描述,讓更多的人才在先進的教育技術條件下,更快、更多、一生學習接受科學知識。 節奏 03 歲:培養內在秩序,培養目標以 專注 為本; 39 歲:植入情理原則,培養目標以 興趣 為本; 912 歲:植入邏輯思維,培養目標以 準確 為本; 1218 歲:擴充放大形式,培養目標以 領悟 為本; 1821 歲:注入創新動力,培養目標以 踐行 為本; 實施 上行下效是有效的途徑。比如家長教孩子獨立思考,自己就要身體力行,然後孩子才能做到。教書育人的教化目的,是使孩子做一個善人,而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人員必須把握住 善 的定義,融入自身的教學工作中去,才能培育出更全面、更開朗、更充實的學子。 體系 教學體系囊括了一種遵循或者根據日程表而制定的程式化教學,它通常在教育體系設立之始,即確立一定的預設目的。教育體系通常根據受教育人的心智年齡職業有關,也和性別、宗教等而產生不同型別。 課程與規範式教育 在正規教育中,課程是指某所學校或大學所提供的一系列系統的、完整的課程和內容安排。受教育人透過完成一定的課程而實行一定的社會目的,比如孩子經過教育能夠訓練為一名成熟的人。課程是規範式或相對隨意的,通常基於更詳細的教學大綱,包括某些需要掌握的話題和知識點,以及取得某一級別所需要的成績或標準。 一個學科通常是指某一類教授的知識,或者是透過大學教育或者其他方法。某一學科通常包括一些子學科或分支,其區分往往非常嚴謹,比如自然科學類、數學類、計算機科學、社會科學、人類科學和應用型科學等。在一些國家的中學教育中,往往教育單位甚至提供一些符合大學標準的課程作為選修,比如音樂、舞蹈或歌劇。 學前教育 學前教育是指提供未滿學齡的孩子進行教育的學校或機構,通常是幼教學校為主。 學前教育可以提供給孩子一個儘早接觸競爭性社會和教育環境的機會。孩子透過學前教育進行學習一些字母、數字、顏色與繪畫等訓練,往往在開始規範式教育時,領先於同齡的、未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但真正的學前教育,應當是提供以孩子為中心的、目的是拓展孩子的智慧和自身潛力等。 初等教育 初等教育通常包括受教育者最初的五年至七年的正規教育。通常來說,初等教育通常開始於受教育者五歲或六歲時,這往往和其所在的國家規定相關。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全球範圍的 89 適齡兒童正在進行初等教育,而且這一比率呈上升趨勢 UNESCO Education For All Monitoring Report 2008 Net Enrollment Rate in primary education。在其 全民教育 的工程下,大多數國家已經完成初等教育的全部實現。在一些國家中,比如:大韓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等,初等教育被規定為義務性教育。 提供此類初等教育的機構被廣泛稱之為 小學,在一些國家中,初等教育學校還會再分為幼兒園和小學。 中等教育 在大多數現代教育體系國家中,中等教育囊括了受教育者在青春期所進行的正規教育。它被當做是從常規的義務性初等教育、向有競爭力的高等教育或技能教育的轉化期。基於這種教育體系下,從事中等教育的機構包括普通中學、初級中學、高階中學、職業學校等。這一區別也因國別不同而有所區分,通常是包括七年級至十二年級的階段。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中,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通常合稱 K12。中等教育的目的是提供通識教育,去幫助受教育者為高等教育奠定基礎,或者向某一專業進行有目的的培養。 中等教育在美國 1910 年方才興起,很大程度上受到當時經濟的提升與工廠對技能工人的要求。為滿足此類工作崗位的需求,各地紛紛建立中學,其教學大綱往往聚焦於工作技能的培訓,以幫助他們更好地升任白領工人或技術性藍領工人的工作要求。這對僱傭者和受僱傭者都帶來了益處,它幫助受僱傭者提高效率,並降低僱傭者的成本。而在歐洲,中等教育的普及更多是和公民教育等理念相應而生。中國隨著清朝末期的學制改革(廢除科舉等),也相應引進了中等教育理念。在一些國家中,中等教育仍然被視為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儘管其受到了自主學習等教育理念的衝擊。 專科教育或技術教育 專科教育是指一類為某一需求或領域提供直接或專業性的培訓教育,例如電腦專科學校。專科教育通常與培訓、實習等相伴,其課程通常包括手工藝、農學、機械工程、藥物、建築、計算機或藝術等,以培養適應不同市場的人才。以中華民國為例,該國對職業學校的定義為:「提供專業及實習學科為主課程,包括實用技能及建教合作,強化學生專門技術及職業能力之學校。」《高階中等教育法》第 5 條第 2 款 改革 隨著社會變遷,自 20 世紀後期起,全球多國推行教育改革,除了傳統學科知識外,也開始重視 21 世紀技能。 其他形式 另類教育 一些家長會為子女選擇非主流學校提供的另類教育,如民主學校。 在家自學 一些政府視在學校接受教育為義務教育的唯一合法模式,但也有一些政府容許家長安排子女在家自學。 歷史 在 1994 年,柏林自由大學的 Dieter Lenzen 稱:教育可以說是從幾百年前開始,也可以說是從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末(德國哈雷大學於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晚期開始設立教育學主任)開始的,同時 Lenzen 也認為做為一種科學的教育學是很難和在此之前已經存在多年的傳統教育區別開來。 歐洲 在西方,教育的起源受到宗教組織的巨大影響:神父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起學校體系。在歐洲,許多最初的大學都有天主教背景。蘇格蘭宗教改革之後建立了新的國立蘇格蘭教會。 德國為第一個採行義務教育之國家,雖目的為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但也確實為近代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中國 中國教育最早可追溯到夏朝,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學經典遂成為中國教育的主要教授和學習方向。古代中國任用經各種選拔制度後的受教育官員管理帝國,而後世主要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則建立於隋朝,歷經唐朝、五代十國到宋代後科舉制臻於完善。宋朝教育發達,蘇軾在《謝範舍人啟》中說當時 釋耒耜而執筆硯者,十室而九。《輿地紀勝》記錄宋代福建南劍州農村 家樂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誦暮弦,洋洋盈耳 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三三《南劍州》。南宋時 都城內外,有文武兩學,宗學、京學、縣學之外,其餘鄉校、家塾、舍觀、書會,每一里巷須一二所。弘誦之聲,往往相聞。葉適說:今吳、越、閩、蜀,家能著書,人知挾冊。 葉適:《水心別集》卷九《漢陽軍新修學記》直到清朝末期的 1905 年正式廢除,並以西方教育方式取代之。1898 年,清德宗下旨設立京師大學堂,是為中國史上最早的現代綜合高等教育機構之一。後戊戌政變爆發,清德宗所倡議之諸項改革盡廢,然為攏絡民心,慈禧太后推動庚子後新政時決定保留京師大學堂。民國時,政府乃將京師大學堂改組為今北京大學。1916 年,時任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命前教育總長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掌管北京大學期間,致力於推動自由、開放的學風,使該校逐漸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鎮。 日本 日本教育的起源與宗教密切相關。學校是培養想要研究佛教成為僧侶的年輕人的廟宇。後來,想要學習的孩子就要去 寺子屋(Terakoya,意為廟宇小屋),學習如何讀寫日文。 最近世界教育趨勢 在過去幾十年中,未受任何學校教育的文盲人口的百分比下降了。從 1960 年的 36 下降到 2000 年的 25。 在發展中國家,2000 年文盲百分比只有 1970 年的一半。在發達國家,文盲也從 6%下降到 1%,未受學校教育者從 5%下降到 2%。 挑戰 已開發國家 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國家財政較為富裕繁榮,因此在政府的支援和金援下,教育產業除了由政府主導的公立學校外,私立學校和補教業也得以蓬勃發展,衍伸出完整的現代教育制度。不過,已開發國家的教育挑戰之一,即為教師們太急於把課本上的大量概念灌輸給學生,並以考試做為評定學生優劣的標準,讓教育體制淪於僵化的困局,而忽略了學生本身的興趣發展和獨特性,使得教師授課的內容了無新意。套一句已故美國導演史丹利庫柏力克的名言:「我認為學校的一個很大的錯誤就是試圖教孩子所有東西,而以害怕作為基本的動力。害怕不合格,害怕跟不上,等等。而興趣給學習帶來的動力,和害怕相比,簡直就像核爆炸和煙花的區別。」 發展中國家 在各國自身努力和各界協助下,部分欠發達國家的普及度有所改善,但其教育水平仍不及較發達國家。另外,部分國家的國民仍無法接受教育,由於當地長期面對長期戰亂、教師不足、童工問題、飢荒、衛生條件(如乾淨的食物來源和飲用水不足,以及疾病肆虐)威脅等問題,教育機會較低和未能普及,故識字率也較低。 未開發國家 未開發國家由於國庫資金不如先進國家充盈,且大多沒有完整的工業體係為依託,導致窮困和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因此政府大多無力提供足夠的教育經費,故教育界人才流失嚴重,造成專業教育家擔任教師意願低落,連帶導致教育水平普遍較低,不少學校教育設施簡陋,乃至無法保障學生正常食宿問題。同時,部分國家民眾受傳統思維限制,或多或少對現代化教育懷有偏見。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問題。近年來,已有一部分未開發國家著力解決這個問題,衣索比亞即是典例之一。 校園暴力 校園暴力問題主要集中於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階段,體現出當前教育體系的急需完善之處。 國三學生因為被沒收手機,將生教組長打傷,相關的暴力事件呈現出現代教師在教育上的實際地位低落,在執行懲戒上也無法保障自身人身安全。為手機衝動打傷老師 國三生愧疚報警自首 即時新聞 20160923 蘋果日報手機被沒收 國三生把老師打到骨折 Yahoo 奇摩新聞 參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作《校園暴力與欺凌 全球現狀報告 》 學校 學校是一個按照一定的程式、有一定的場所和時程,專門用來教育特定物件人民,傳授知識和價值體系的地方。 學校也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系統、有組織的,有計劃的以影響受教育學校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並最終使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達到預定目的的社會活動。 學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類學校內所接受的各種教育,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的具體活動受到社會需求影響,必須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承擔著對社會輸送人才的職能。 著名教育家 注:可能已經過時,請協助補充 薩瓦帕利拉達克裡希南(Sarvapalli Radhakrishnan) 莫蒂默傑爾姆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 馬蒂亞斯亞歷山大(F Matthias Alexander) 蘇格拉底(Socrates,希臘語:Σωκράτης) 柏拉圖(Plato,希臘語:Πλάτων) 亞裡士多德(Aristotle,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 (Catherine Baker) 布盧姆(Benjamin Bloom) (Garth Boomer) 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Jim Cummins) 奧本德勞倫斯(Obeng de Lawrence) (Caroline Middleton DeCamp) 杜威(John Dewey) 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 (CharlesMichel de lÉpée) 摩謝費登奎斯(Moshe Feldenkrais) 保羅弗萊雷(Paulo Freire) 福祿貝爾(Friedrich Wilhelm August Fröbel) 加涅(Robert M Gagné) 哈沃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 約翰泰勒蓋託(John Taylor Gatto) 保羅古德曼(Paul Goodman) 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庫爾特哈恩(Kurt Hahn) 伊萬伊里奇(Ivan Illich) 胡戈科萬塔伊(Hugo Kołłątaj) 約瑟夫蘭開斯特(Joseph Lancaster) 霍勒斯曼(Horace Mann) 馬利亞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 (Alexander Sutherland Neill) 西摩爾派普特(Seymour Papert) (Helen Parkhurst) (Frank Parsons) 裴斯泰洛齊(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 (Alec Peterson) 皮亞傑(Jean Piaget) 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 艾米利亞瑞吉歐(Emilia Reggio)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 (Theodore Sizer) 斯金納(B F Skinner) 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 (Jesse Stuart) (Gustav Wyneken) 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俄語: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利維維谷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俄語:Лев Семёнович Выготский) (Ted Wragg) 彼得彼得森(Peter Petersen) 孔子 孟子 陶行知 蔡元培 李家同 錢思亮 吳清山 理論 教育哲學 教育基本理論 教育法學 教育行政 教育管理學 資訊科技教育 教育技術學、教育工學 教育工藝學 教育經濟學 教育財政學 教育心理學 教育社會學 教育未來學 學校衛生學 比較教育學 教育統計學 教育傳播學 教育效益學 教學科技 教育評鑑學 課程與教學 批判教育學 正向教育 機構 託兒所 幼兒園 小學 高階中學 中學 國民中學 高階職業學校 技術學院 專科學校 科技大學 大學 圖書館 培訓班 補習班 教育部 分類 幼兒教育 經典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研究生教育 本科教育、大學教育 專科教育 義務教育 終身教育 職業教育 成人教育 幹部教育 遠端教育 函授 工讀 數學教育 語言教育 閱讀教育 科學教育 物理教育 化學教育 生物教育 資訊教育 社會科學教育 藝術教育 博雅教育 家庭教育 親職教育 特殊教育 資優教育 公民教育 品格教育 補習 性教育 性別平等教育 體制模式 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 威權體制教育 民主教育 奴化教育 黨化教育 教學法 講述教學法 直接教學法 發現式學習 個案教學法 批判性教學 翻轉教室 教材 教科書 開放教育資源 開放式課程網頁 大規模開放線上課堂 數點陣圖書館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Lucas J L Blazek M A Raley A B(2005) The lack of repres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psychology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5 347351 Michelli N M Keiser D L(2005) Teacher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and social justice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期刊文章 Dubois HFW Padovano G Stew G(2006)Improving international nurse training an AmericanItalian case study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53(2) 110116 網頁 Brief review of world sociodemographic trends shows world illiteracy trends 註解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Study in china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 Database Education politics 參見 各國教育列表 教育學 知識、學術、學位 教育階段 高等學校、中等學校、初等學校 中國大學列表、中國職業學校列表 學習 Category 主要話題條目
計算語言學,亦稱電腦語言學是一門跨學科的研究領域,試圖找出自然語言的規律,建立運算模型,最終讓電腦能夠像人類般分析,理解和處理自然語言。 過去,計算語言學的研究一般由專門負責利用電腦處理自然語言的計算機科學家進行。由於近年的研究顯示人類語言是超乎想像的複雜,現在的計算語言學研究多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進行。一般來說,研究隊伍的成員有電腦學家、語言學家、語言專家(熟悉有關研究專案所要處理的語言的人),以至研究人工智慧、認知心理學、數學、邏輯學等的專家。 計算語言學具有理論和應用的成分。理論計算語言學聚焦於理論語言學與認知科學;應用計算語言學聚焦於模擬人類使用語言的實用成果。 計算語言學協會對於計算語言學的定義是: 從計算的觀點,以科學方法研究語言的學問。計算語言學家關注於提供各種語言學現象的計算模型。 起源 計算語言學始於一九五零年代的美國,是人工智慧研究的開端。當時,美國希望能夠利用運算又快又準確的電腦,將大量外語材料瞬間翻譯成英語;研究重點特別放在翻譯俄文寫成的科學技術刊物上,以窺探蘇聯的科技發展。電腦既然比人類運算更快、更準確,當初認為電腦很快就可以開始處理語言。計算與計量方法也曾經用於重建現代語言的早先形式以及將現代語言組成語群。早期的方法例如詞彙統計學與語言年代學都證實未成熟、不準確。不過近年來跨領域研究借用生物學,尤其是基因作圖,產生了更精密的分析工具與更可靠的結果。T Crowley C Bowern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Auckland NZ Oxford UP 1992 Print 當機器翻譯無法立即產生精確的翻譯,人類語言的自動處理被視為遠比當初所設想的複雜。計算語言學這個新領域於是誕生,從而發展能夠智慧處理語言資料的演演算法與軟體。「計算語言學」這個術語是由計算語言學協會與的起始成員大衛海斯所創。1960 年代,人工智慧出現,計算語言學這個領域成為人工智慧的分支,處理人類層次的理解與自然語言的產出。 為了翻譯一種語言成為另一種語言,發覺必須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包括詞法與句法。為了理解句法,又必須理解語義與,甚至語用學。因此本來只是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演變成探究如何使用電腦去表述與處理自然語言。 門徑 正如計算語言學可以由不同領域、各個系所的專家進行研究,研究的領域也可以劃分成各樣的主題。下面各節探討橫跨整個領域的一些現有文獻,分為四個區塊:發展語言學,結構語言學,語言產出,以及語言理解。 發展門徑 語言是個人一生中發展出來的認知能力。這個發展過程已有一些檢視的技巧,運用計算是其中一種方法。人類的對於計算方法造成一些限制,增加了以其理解語言發展的難度。例如兒童在語言習得期間,大體上只遭逢正面例證,Bowerman M 1988 The no negative evidence problem How do children avoid constructing an overly general grammar Explaining language universals 亦即在個人語言發展期間,只接觸到語言正確的形式,而無不正確的形式,這對於做簡單的假說檢定而言資料不足,Braine MDS 1971 On two types of models o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grammars In DI Slobin Ed The ontogenesis of grammar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因此造成了使用計算方法去模擬個人語言發展與習得的界限。 從計算的觀點去模擬語言習得的過程導致了與聯結模型。Powers DMW Turk CCR 1989 Machine Learning of Natural Language SpringerVerlag 這方面的成果被提議用來作為解釋語言的起源之方法。利用模型已顯示,語言的學習可以隨著兒童發展出更佳的記憶力與更長的注意期間,經由漸進地提供簡單的輸入組合而達成。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人類幼兒發展期之長。以上兩個結論都因為該計劃建立的人工神經網路之優點而得以達成。 嬰兒的語言發展能力也已利用機器人去模擬,以便檢定語言學理論。一個可以如孩童般學習的模型,根據直觀功能的概念而建,對映行動、知覺、與效應,並且連結到口語。重要的是,這些機器人不需要語法結構,而能夠習得字詞與意義之間的關聯,大大地簡化了學習過程。這個模型揭示的訊息,增進了對於語言學發展的理解,必須注意的是,這些訊息只能使用計算方法進行經驗測試。 結構門徑 為了建立更佳語言的計算模型,理解語言的結構至關重要。這個目標,英語已利用計算方法周密地進行研究,以便更佳理解英語在結構層次如何執行。研究語言結構的要件之一是具備大型的語料庫或樣本,計算語言學家才能有足夠的原始資料進行模擬,並且在大量的資料裡,更佳理解任一語言的內在結構。最常引用的語料庫之一是賓大。這個語料庫來源多元廣泛,例如 IBM 的電腦手冊和轉寫的電話談話,包含超過四百五十萬個美式英文字。這個語料庫主要以詞類標記與句法加括(syntactic bracketing)來註釋,並且已產生關於結構的大量實證觀察。 語言結構的理論也已發展,讓計算語言學家能在架構內運用多種方法發展假說,從而增進對語言的理解。關於語法的內化與語言結構,一個原創理論提出了兩種模型,其中學習到的規則與模式,會隨著接觸的頻率而增強。這種模型也留下一個問題有待計算語言學家解答:嬰兒如何能在未學習簡單化語法的情況下,學習特定與異常的語法(喬姆斯基正規化)。在這個領域的早期,此類理論的成果設定了研究的方向,對於其茁壯至關重要。 語言結構的資訊可以用於認定兩個類似的語句, 例如近來已證實,根據人類言談模式之中的語言結構,概念的可以用來模擬資料並使其影像化,對於自然語句的相似性,建立起可靠的測量方法。這種技巧對於更進一步探究人類言談的結構,是有力的工具。這個問題不用計算的方法,科學家無法獲得言談資料之中巨量複雜的資訊。 產出門徑 語言產出有兩個同樣複雜的成分:語言內含的資訊,以及流利的產出者所需的技巧。亦即理解只是通訊問題的一半,另一半是系統如何產出語言,計算語言學家在這方面已有非常令人關注的發現。 1950 年艾倫圖靈在一篇現在著名的論文裡,提出機器或許有能夠思考的一天。他提議一種「模擬測試」,用來定義機器思考的概念,其中受試者以文字進行兩場談話,一次與真人,一次與模仿人的機器。圖靈提議,如果受試者無法分辨真人與機器之別,或許可以斷定該機器能夠思考。這種測試現今稱為圖靈測試,在人工智慧領域仍是重要概念。 最早期著名的自然交談程式之一是 ELIZA,1966 年由約瑟夫維森鮑姆在麻省理工學院發展而成。該程式回答使用者提出的文字陳述或問題時,模擬一位羅傑斯式心理治療師。它看似能夠理解他人輸入的談話並且智慧地回應,但實際上只是執行句型對比的程式,只認得句子裡的幾個關鍵字。其回答是由未知的部分圍繞著轉化的已知單字而組成。以「你似乎厭惡我」舉例而言,ELIZA 理解「你」和「我」 ,因而找出「你 我」的基本句型,再把「你」和「我」轉成「我」和「你」,然後回答「為什麼你會認為我厭惡你?」在這個例子裡,ELIZA 並不理解「厭惡」這個詞,但不妨礙在這種心理分析的情境下形成一個合理的回答。 文字互動門徑 許多最早期像 ELIZA 這種簡單的人機互動模式,電腦接受使用者的文字輸入然後產生回答。這種方法使用「」:電腦識別使用者打入詞句的型別,再據以回答。 語音互動門徑 最近的科技比較重視語音互動系統。這些系統,例如 iOS 作業系統的 Siri,運用的技巧類似文字系統的句型辨識,只不過使用者的輸入是經由語音辨識。這個語言學的分支,把使用者的語音當作音波來處理,並解釋音質與語言的形式,讓電腦得以辨識使用者的輸入。 理解門徑 現代計算語言學多著重於語言理解。隨著網際網路的擴張,人寫的文字隨處可見,如果有程式能夠理解自然語言,會帶來廣泛、令人振奮的機會,包括改良的搜尋引擎、自動化客服、以及線上教育。 語言理解的早期成果包括應用貝氏統計進行光學字元識別。其它貝氏統計的語言分析應用包括分析《聯邦黨人文集》以決定作者是誰。 理解口語方面,最初是奠基於 1960、1970 年代訊號模擬的成果 分析未知的訊號,從中找尋型別,並且根據歷史做出預測。這種訊號模擬應用於語言,最早、還算成功的一例是在 1989 年利用隱馬爾可夫模型達成。這些統計方法更近期被應用在較難的任務,例如主題識別 估計貝氏引數以推斷檔案主題為何的機率。 應用 現代計算語言學是門混合的學問,包括電腦科學與程式設計、數學(尤其是統計學)、語言結構、以及自然語言處理。這些領域的結合,發展出辨認語音然後據以執行任務的系統。例如語音識別軟體(蘋果的 Siri)、拼字檢查工具、語音合成程式(示範發音或輔助語言障礙者)、以及機器翻譯(谷歌翻譯、WordReference) 。 計算語言學在社交媒體與網際網路的場域可能特別有助益。例如過濾聊天室與網站的內容必須利用計算語言學,也有許多程式讓家長使用「」。計算語言學家也能利用「」發展出分類與組織內容的程式。例如推特,程式可以根據主題或關鍵字去分類「推文」。Marujo Luacute i s et al Automatic Keyword Extraction on Twitter Language Technologies Institute Carnegie Melon University nd Web 19 Sept 2016 計算語言學也能應用於檔案檢索與分類。當你線上上搜尋時,出現的檔案與網站取決於你鍵入的文字相應的獨特標示。 次領域 計算語言學可以根據語言的媒介與執行的任務區分:語音或文字;分析(識別)或合成(生成)。 語音合成、語音識別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語音編碼(speech coding)、語音識別(speech recognition)、語種識別(language identification)、說話人識別(speaker recognition)或說話人確認(speaker verification)、語義理解 semantics understanding、語音合成(speech synthesis)等。 在人機互動過程中,經常用到語音識別技術和語音合成技術。 訊息檢索 訊息抽取 問答系統 機器翻譯 機器翻譯的主要方法包括規則機器翻譯,例項機器翻譯及統計機器翻譯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Steven Bird Ewan Klein and Edward Loper 2009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with Python OReilly Media Daniel Jurafsky and James H Martin 2008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2nd edition Pearson Prentice Hall Mohamed Zakaria KURDI 2016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peech morphology and syntax Volume 1 ISTEWiley Mohamed Zakaria KURDI 2017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semantics discourse and applications Volume 2 ISTEWiley 參見 自然語言處理 統計語義學 計算詞彙學 計算語義學 數理語言學 語料庫語言學 外部連結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 ACL Anthology of research papers ACL Wiki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ICLing annual conferences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pplications workshop Language Technology World Resources for Text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The Research Group i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Category 數學分支 Category 計算機科學 Category 語言學分支
第二次世界大戰,簡稱二戰,是 1939 年至 1945 年爆發的全球軍事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涉及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並最終分成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 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各國動員至少 1 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佈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科學技術用於戰爭之上,同時將民用和軍用的資源合併以便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有紀錄以來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的軍事衝突,總死亡人數達 7000 萬,其中,死於交戰各方刻意屠殺的平民和戰俘至少有 1800 多萬(不包含失蹤或未記錄在冊的),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局勢,大英帝國、法蘭西殖民帝國等歐洲殖民帝國衰落,美國、蘇聯則取代歐洲殖民帝國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級大國並在戰後形成兩強格局,直到 1991 年 12 月 26 日蘇聯解體。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軍發動 九一八事變,出兵佔領中國東北,建立傀儡國家滿洲國,當地中國守軍被迫撤離。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又發動了 盧溝橋事變,惟中國政府在這次衝突中開始積極對抗,於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西方媒體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即導致大英帝國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向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在擊敗波蘭第二共和國後開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帝國,自 1939 年到 1941 年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使德國幾乎佔領西歐、北歐大部分的地區,並和義大利王國、大日本帝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而宣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開始擴張,陸續佔領或吞併在相鄰的 6 個歐洲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大英帝國則持續作戰,並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與軸心國爆發多次軍事衝突,英國成了歐洲少數仍繼續抵抗德軍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 年 6 月,歐洲的軸心國決定撕毀和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也就是巴巴羅薩行動,這次攻勢也使得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行動爆發,但在之後讓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 1941 年 12 月,亞洲軸心國日本在華作戰已經多年而趨於疲軟,為了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發動珍珠港事件,襲擊位於太平洋的英美殖民地以獲取南洋資源,導致美國向軸心國宣戰,歐亞戰場合攏的格局明顯浮現,雖然日本很快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但到了 1942 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在中途島海戰損失四艘航空母艦,歐洲的義大利也陸續於北非戰役及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敗退,這些都使軸心國暫停進攻的腳步。1943 年時,義大利在西西里島戰役被同盟國部隊經突尼西亞登陸打敗投降,推進至義大利南部,國內政變,總理貝尼託墨索里尼失勢,逃往義大利北方繼續作戰,德軍在東線的庫爾斯克會戰戰敗後失去對於東線的主動權,同時美國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後撤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到了 1944 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諾曼第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其他軸心國。在蘇聯部隊攻入柏林後,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 1945 年 5 月 8 日德國投降後宣告結束。另一方面,美國在 1944 年和 1945 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 年 8 月 9 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 月 15 日,日本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也代表執行開羅宣言中無條件投降的條件,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正式簽署降書,宣佈日軍、日軍大本營及日本控制下的軍隊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的勝利正式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 年 10 月 24 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五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也促使美國和蘇聯二者勢力大幅擴張,成為彼此對立的超級大國,並在戰爭結束後展開長達四十多年的冷戰局勢。與此同時過去各個歐洲大國的影響力則逐漸下降,促使各個亞洲與非洲殖民地出現非殖民化的運動,陸陸續續有許多地方宣告獨立。而為了面對戰爭所帶來的破壞,各個國家也開始為自身的產業推出振興經濟措施;另外為了能夠穩定各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歐洲也開始推動歐洲一體化的目標。 時間線 一般認為,戰爭始於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入侵波蘭, 3 天之後英國和法國便先後對德國宣戰。 另有觀點認為,戰爭早在 1937 年 7 月 7 日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便已經開始。 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畢佛等人,則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應該從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開始計算 Ghuhl Wernar 2007 Imperial Japans World War Two Transaction Publishers pp 7 30。另外也有如英國歷史學家 AJP泰勒等抱持著不同的想法,認為抗日戰爭和在歐洲以及其殖民地所爆發的戰爭剛開始只不過是同時發生的不同軍事衝突,兩場戰爭最終於 1941 年合併,此時才進入「世界大戰」階段 AJP泰勒 Origin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美國紐約 Simon Schuster 1996 年 4 月 1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84829479 。 其他說法還包括 1935 年 10 月 3 日,因為 zhcn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zhhant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 的舉動而爆發戰爭 Eliahu BenHorin The middle East crossroads of history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1943 年:第 16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241100172 AJP泰勒 How wars begin 英國 H Hamilton 1979 年:第 12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241100172 Editor Baer Gabriel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英國倫敦 Israel Oriental Society 1965 年:第 19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Yisreelit Hevrah Mizrahit 1965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p 191For 1941 see Kellogg William O 2003 American History the Easy Way Barrons Educational Series p 236 There is also the viewpoint that both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 are part of the same European Civil War or Second Thirty Years War 。另外也有人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是屬於「歐洲內戰 」(European Civil War)或者是「第二次三十年戰爭 」(Second Thirty Years War)的一部份 Luciano Canfora Democracy in Europe A History of an Ideology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2006 年 1 月 6 日:第 15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405111317 。英國歷史學家安東尼畢沃爾將 1939 年 5 月至 9 月日本與蒙古和蘇聯軍隊之間的諾門罕戰役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但也有其他人認為西班牙內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或前奏。 戰爭結束的日期通常被認為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1951 年,日本和盟國簽署了舊金山和約。1990 年,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允許東西德統一,並解決了二戰後的大多數問題。日本和蘇聯之間從未簽署任何正式的和平條約,但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因 1956 年的蘇日共同宣言而終止,該宣言也恢復了兩國之間的全面外交關係。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包括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帝國在內的同盟國戰敗,導致歐洲版圖進行了一次重大的改變。1917 年,俄羅斯爆發了十月革命,並建立了蘇俄。一戰中,協約國獲得了勝利,當中包括法國、比利時、義大利、羅馬尼亞王國和希臘,它們在巴黎和會中獲得了部份土地作為戰後賠償。而且,隨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的瓦解,導致許多新民族國家的成立。 為了阻止戰爭再次爆發,國際聯盟在 1919 年巴黎和會中建立。該組織的主要目標是透過集體安全、軍事和海軍裁軍來預防武裝衝突,並透過和平談判和仲裁解決國際糾紛。 儘管在一戰結束後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後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於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 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併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並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徵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以及撤銷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並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諾曼戴維斯 No Simple Victory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1945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8 年 8 月 26 日:第 134 頁至第 14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3114093 。 1918 年到 1919 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並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後來又稱魏瑪共和國。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衝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 1915 年倫敦條約的義大利以獲得領土為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義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後兩國並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後因為這次領土擴充套件事件反而讓義大利社會爆發衝突。而從 1922 年到 1925 年開始,以本尼託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黨成功於 zhcn 義大利;zhtw 義大利 獲得執政權力,並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制民主結構,不斷打壓義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活動;同時義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義大利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為「新羅馬帝國」Anthony Shaw World War II Day by Day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 年 7 月 30 日:第 3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60309391 。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著經濟大蕭條爆發之後,德國社會開始支援納粹黨執政,到了 1933 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後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並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法西斯極權的一黨制國家艾倫布拉克(Alan Bullock) Hitler A Study in Tyranny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1990 年 11 月 29 日:第 26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0135640 。 儘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 1923 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出獄後競選總統輸給保羅馮興登堡,但在 1932 年保守右派前總理帕彭向政敵報仇的策劃下,透過右翼國家人民黨及德國企業家們政商合作,身為國會第一大黨的納粹不僅獲得資助、解除瀕臨破產的危機,更因此得到政商名流聯名遊說,最終說服興登堡任命他於 1933 年合法成為德國總理。他宣佈廢除民主制度,同時藉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並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義大利仍然與其合作、維持同一陣線之協議,允許義大利將衣索比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於 1935 年再度合併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援的情況下德國隨後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徵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於希特勒的聲望。 為了能夠抗衡納粹德國的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義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佔領東歐的廣大領土,蘇聯為此也與法國簽署《蘇法互助條約》;然而儘管《蘇法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並無威嚇力 Jeffery Record Appeasement Reconsidered Investigating the Mythology of the 1930s DIANE Publishing 2005 年:第 5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84872160 。而在 1935 年 6 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於同年 8 月透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義大利於同年 10 月時入侵衣索比亞,德國是少數願意表態支援義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義大利在稍後德國吞併奧地利並未表示反對。 儘管 1936 年 3 月阿道夫希特勒不顧《凡爾賽條約》與《羅加諾公約》而進駐萊茵蘭,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於此事並未多加干涉。同年 7 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開支援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援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衝突也成了德國和義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於 1939 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 年 10 月,德國和義大利組成了柏林 羅馬軸心。1 個月後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義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發生西安事變,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並組織統一戰線來抵抗日本入侵。 亞洲 中華民國的國民黨則為了能夠清除軍閥的勢力,在 1920 年代中期由蔣中正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自南向北展開北伐,在 1928 年奉系領袖張學良宣佈歸順後,名義上統一中國。然而北伐結束後,國民黨便與原本一同合作的共產黨發生衝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彼得普瑞斯頓(Peter Preston) Pacific Asia in the Global System An Introduction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1998 年 8 月 14 日:第 10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31202387 。1931 年大日本帝國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並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藉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 此時蔣中正以「先安內,後攘外」的方針回應日本的入侵行為,繼續剿共,以便穩定局勢,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佔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為後隨即宣佈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後日本在中國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為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 1933 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才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願部隊繼續在滿州、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1936 年西安事變後,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以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抗日本。 戰前事件 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1935 年 1936 年) 第二次義大利阿比西尼亞戰爭是一場十分簡短的殖民戰爭,1935 年 10 月義大利王國軍隊從意屬索馬利亞蘭和厄利垂亞發動對阿比西尼亞帝國的軍事入侵,最終於 1936 年 5 月成功完成軍事佔領並將之併入意屬東非作為殖民地。這次軍事衝突也暴露出國際聯盟缺乏維護和平的力量,儘管義大利和阿比西尼亞皆是國際聯盟的成員,而義大利也明顯違反了國際聯盟所訂定的第十條規範,但是國際聯盟仍無法阻止義大利的作為。直至 1941 年盟軍在此擊敗義大利侵略軍,衣索比亞才得以復國 A J Barker Rape of Ethiopia 1936 美國紐約 Ballantine Books 1971 年:第 131 頁至第 13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45024626 。 西班牙內戰(1936 年 1939 年) 德國和義大利為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將軍領導的國民軍提供軍事支援,並且協助打擊當時受到蘇聯支援、而明顯朝向左派傾斜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政府。德國和蘇聯也藉由這次代理人戰爭作為契機,不斷拿這次衝突來測試新型武器和戰術。其中 1937 年 4 月德國禿鷹軍團蓄意轟炸格爾尼卡而受到當時社會的關注,這也使國際社會擔心未來的重要戰爭將會把平民居住區也納入轟炸範圍內安東尼畢佛 The Battle for Spain The Spanish Civil War 19361939 英國倫敦 Phoenix Books 2007 年:第 258 頁至第 26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53821657 史蒂芬布迪安斯基(Stephen Budiansky) Air Power The Men Machines and Ideas That Revolutionized War from Kitty Hawk to Gulf War II 美國紐約 Viking Adult 2004 年 4 月 12 日:第 209 頁至第 21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70032853 。1939 年 4 月國民軍贏得內戰,佛朗哥接掌政權並成為獨裁者。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同盟國和軸心國都進行了交涉,但沒有達成任何重要的協議,不過他仍然派出志願軍前往東線為德國作戰,但在總體上仍然保持中立,不允許任何一方借道或進駐西班牙國土。同一時間,葡萄牙由安東尼奧薩拉查推行法西斯獨裁統治,承認西班牙的佛朗哥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並鎮壓葡萄牙共產黨及其他反對派,簽署反共宣言,擴大並鞏固海外殖民地,並且建立葡萄牙青年團(Mocidade Portuguesa)與國家軍團(Legião Nacional),仿效 zhcn 義大利;zhtw 義大利 總理墨索里尼的黑衫隊進行軍隊訓練。 日本全面侵華(1937 年始) 1937 年 7 月 7 日日本發起七七事變,七月底,日軍便攻下過去曾數次作為首都、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北平,然而日本此時也已經把整個中國納入其軍事行動的最終目標。在中國與德國隨時都有可能結束彼此間的合作關係時,中國選擇與蘇聯迅速簽署《中蘇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也開始提供軍需物資以支援中國對日作戰,而已經轉往支援日本的德國則在年底停止與中國的貿易合作關係。日本攻佔北平後,見中國並沒有屈服,決定於 1937 年 8 月中旬進攻上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決定部署自己轄下素質最佳的部隊防衛上海。歷經 3 個月戰鬥,上海於 11 月遭到日軍佔領。日軍之後不斷逼使中國軍隊往西方後退,1937 年 12 月 13 日日軍成功佔領首都南京,並屠殺大量中國平民和繳械軍人 Levene Mark and Roberts Penny The Massacre in History 1999 page 2234Totten Samuel Dictionary of Genocide 2008 2989。 1938 年 6 月,中國軍隊為了阻止日軍繼續由河南繼續向前推進至湖北,而故意造成黃河氾濫。同時中國將拖延下來的時間拿來繼續加強武漢市的防禦工事,但是到了 10 月時日軍仍成功佔領武漢當地。然而日本軍事上的勝利並沒有如日軍希望般瓦解國民政府的抵抗,相反地中國政府在遷往位於內陸的重慶市後仍繼續堅持作戰,並定都當地。 蘇日衝突(1938 年 1939 年) 1938 年 7 月 29 日,日本於張鼓峰事件中首次入侵蘇聯領土,蘇聯部隊也隨即與日軍展開交戰。雖然這次戰鬥是以蘇聯勝利作為結束,然而日本也因為這次軍事衝突而有了外交談判的機會。稍後在 1939 年 5 月 11 日,日本決定將武力部隊移動到蒙古邊境哈拉哈河附近。儘管日本最初成功擊敗蒙古紅軍的防衛,但是在蘇聯的支援下最後日本關東軍仍然戰敗阿默農莎拉(Amnon Sella) KhalkhinGol The Forgotten War 美國千橡 《當代史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83 年:第 651 頁至第 68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在幾次與蘇聯的軍事衝突後,日本政府深信他們應該盡可能與蘇聯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調解,以避免蘇聯稍後對日方於中國的戰場有所幹預。兩年後世界局勢劇變,蘇聯深深地感到了來自德國的壓力,雙方便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同時日本也決定將之後的軍事目標轉往由美國和歐洲掌握的南太平洋地區。另一方面,這次作戰也促使數名經驗豐富的蘇聯軍事領導人得到提拔,例如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便在之後莫斯科戰役中便成了關鍵性的角色。 歐洲局勢及協定 在歐洲,德國和義大利的舉動更加變得大膽,1938 年 3 月德國併吞了奧地利,然而這件事只自其他歐洲列強中得到一點反應。這鼓舞希特勒希望能夠將過去作為索賠的對蘇臺德地區重新納為德國領土,並且以該塊土地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內作為少數民族的德意志族群主要生活地區而要求合併。法國和英國在不詢問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情形下,很快就在慕尼黑協定中承認蘇臺德地區應該歸德國所有,在種種壓力之下使得捷克斯洛伐克只能接受領土移交的要求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2001 年 9 月:第 121 頁至第 12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但是不久之後,德國和 zhcn 義大利;zhtw 義大利 仍繼續迫使捷克斯洛伐克割讓更多領土,這也使得鄰近的匈牙利和波蘭也開始備受威脅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2001 年 9 月:第 157 頁至第 12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到了 1939 年 3 月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尚未統一的部分,隨後在德國安排之下將捷克斯洛伐克分成德國管轄的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和親近德國的附屬國斯洛伐克共和國諾曼戴維斯 No Simple Victory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1945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8 年 8 月 26 日:第 143 頁至第 14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3114093 。 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的舉動感到震驚,但是希特勒仍進一步要求但澤自由市與其合併,這促使法國和英國向波蘭保證支援其獨立。而當義大利在 1939 年 4 月攻佔阿爾巴尼亞後,英國和法國同樣保證會支援羅馬尼亞和希臘 Cedric James Lowe 和 F Marzari Foreign Policies of the Great Powers Ital Foreign Pol 18701940 V8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2 年 7 月 26 日:第 33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15273725 。稍後不久英法與波蘭陸陸續續結為同盟,而德國也與義大利正式簽署了互動合作的《鋼鐵條約》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24 日:第 67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604464 。希特勒控訴英國和波蘭試圖 包圍 德國,並宣佈廢除《英德海軍協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1939 年 8 月,德國和蘇聯秘密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Zachary Shore What Hitler Knew The Battle for Information in Nazi Foreign Policy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 5 日:第 10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5154597 。同時雙方也秘密於條約簽署時分配各方之後在「領土與政治重新安排」中所獲得的利益,也對之後如何處理波蘭問題上達成了協議。雙方約定由德國佔領波蘭和立陶宛西部地區,而蘇聯則是佔領波蘭東部領土、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比薩拉比亞等地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24 日:第 60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604464 。這一協議對希特勒來說相當重要,因為它保證了德國在擊敗波蘭之後不必如在一戰中一樣兩面作戰。 8 月末德國繼續向波蘭邊境進行動員,局面逐漸演化為全面危機。在與 zhcn 義大利;zhtw 義大利 外長齊亞諾伯爵的私人會談中,希特勒表示波蘭是一個 不穩健的中立國,必須服從德國的要求,否則就應當予以 清算 以免日後在同西方國家的戰爭中消耗德國的兵源。同時他不認為英國和法國會介入這一衝突。8 月 23 日希特勒下令於 8 月 26 日進攻波蘭,但在聽說英國與波蘭達成了正式的互助協定以及義大利將保持中立之後,決定延遲進攻。作為對英國希望直接談判的回應,德國於 8 月 29 日要求波蘭派出代表來到柏林,商討關於割讓但澤和波蘭走廊以及保護波蘭境內德意志族裔的事宜。波蘭拒絕了這一要求,於是在 8 月 31 日晚間,德國宣佈談判破裂。 戰爭過程 歐戰爆發 1939 年1940 年 1939 年 9 月 1 日德國和其附屬國斯洛伐克一同進攻波蘭理查艾凡斯(Richard J Evans) The Third Reich at War How the Nazis Led Germany from Conquest to Disaster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8 年:第 1 頁至第 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3997422 。9 月 3 日法國、大英帝國紛紛正式向德國宣戰,但實質上給予波蘭的支援則十分少格哈特溫伯格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8 年 3 月 28 日:第 64 頁至第 6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853163 ,只有在法國薩爾當地發起薩爾攻勢約翰基瑾(John Keegan)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Pimlico 1997 年 11 月 6 日:第 3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2673488 。不過 9 月 3 日時英國和法國也派遣海軍部隊封鎖德國外海,期望能夠破壞德國的經濟發展並給予戰況有些許支援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22 日:第 24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2806703 。1939 年 9 月 15 日,蘇聯在與日本就日蘇滿蒙邊界戰爭簽署諾門罕停火協議之後,9 月 17 日也緊接著入侵波蘭史蒂芬扎洛加(Steven Zaloga) Poland 1939 The Birth Of Blitzkrieg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 年 8 月 19 日:第 8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4085 ,波蘭領土隨即被納粹德國和蘇聯瓜分,而立陶宛和斯洛伐克也獲得一部分土地。但儘管如此波蘭政府始終沒有宣佈投降,相反地另外組織波蘭地下國和波蘭救國軍,繼續在之後連同佈署在波蘭周遭各條戰線的盟軍部隊一同作戰。此外大約有 100000 名波蘭軍事人員則撤退到羅馬尼亞和波羅的海國家,這些士兵後來也加入抵禦德國部隊進攻的行列史蒂芬扎洛加(Steven Zaloga) Poland 1939 The Birth of Blitzkrieg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4 年 2 月:第 88 頁至第 8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275982782 ,而著名的則帶著有關破解密碼的資料撤離到法國史蒂芬布迪安斯基(Stephen Budiansky) Battle of Wits The Complete Story of Codebreaking in World War II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1 年:第 120 頁至第 12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0281057 。同一時間日本則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中國城市長沙市首次發起攻勢,但是在 9 月下旬被中華民國國軍擊退 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 年 1 月 25 日:第 1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3538 。 在對波蘭和立陶宛政府進行幹預後,蘇聯依照《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強迫波羅的海國家「協助蘇聯軍隊於他們國家內進駐」湯馬士連恩(Thomas Lane)、阿提斯帕布利克斯(Artis Pabriks)、奧爾迪斯普爾什(Aldis Purs)和大衛J史密斯(David J Smith) The Baltic States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2 年 7 月:第 2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15285803 。然而在 1939 年 11 月芬蘭拒絕蘇聯近乎割讓領土的要求,隨後蘇聯在 11 月 30 日入侵芬蘭即冬季戰爭,最終在 1940 年 3 月 12 日由芬蘭作出讓步簽署《莫斯科和平協定》。在這之期間儘管法國和英國已經向德國宣戰,但是仍盡可能援助芬蘭抵禦蘇聯的入侵,而蘇聯也因為這入侵舉動而被國際聯盟剔除。 而在西歐,英國開始將其軍隊部署到歐洲大陸,但由於英國部隊始終沒有和德軍發生軍事衝突,這使得這段時間又稱「假戰」。一直到 1940 年 4 月開始,德軍再發起大規模入侵的情況下才有所交戰。1940 年 2 月時,蘇聯和納粹德國除戰前協議外另外簽署《德蘇貿易協定》,由蘇聯提供各式原料來換取德國的軍事和工業裝置,而德國也能夠藉此迴避盟軍對其的原料封鎖威廉勞倫斯夏伊勒。第三帝國興亡史。美國紐約 Simon Schuster 1990 年 11 月 15 日:第 668 頁至第 66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71728687 。 1940 年 4 月 9 日,德國為了避免盟軍藉由威爾弗雷德行動來阻擋瑞典出產的鐵礦砂運往德國的路線,入侵了丹麥和挪威以確保原料的運輸。當德國要求丹麥接受保護時,丹麥很快就宣佈接受並投降,成為保護國。 1940 年 5 月,為防德國搶先攻佔,英軍佔領冰島,同時,由於英國對挪威戰役的不滿,邱吉爾於 1940 年 5 月 10 日取代內維爾張伯倫,成為英國新任首相。然而,到了 6 月 1 日,挪威軍隊還是被迫和德軍簽署停戰協議,挪威隨後淪陷。軍隊投降。 軸心國推進(1940 年 1941 年) 西歐 1940 年1941 年 1940 年 5 月 10 日,德軍開始入侵法國等西歐同盟國與中立國,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與荷蘭,吸引法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德軍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切斷盟軍補給與通訊以求將其圍殲。盟軍在這一階段被迫撤退至濱海地區,英國遠徵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6 月 5 日,德軍展開了第二階段作戰「紅色方案」,從法軍的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法軍剩餘的 60 個師奮力抵抗,德軍包括古德里安在內的數支部隊被阻擊,但無法克服德軍的制空權優勢和德國裝甲部隊的機動性。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德軍於 6 月 14 日佔領巴黎。6 月 18 日,德國軍官與法國官員會面,談判停火條約相關事宜,6 月 22 日和 24 日,法國先後和德國義大利簽署停戰協定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0 年 7 月 1 日:第 20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停戰協定中,法國北部和法意邊境少量地區被讓於軸心國佔領但並未兼併,但南部仍由法國管理。7 月 10 日,貝當領導的維琪法國成立霍斯特布格(Horst Boog)、維爾納賴恩(Werner Rahn)和賴因哈德斯圖姆夫(Reinhard Stumpf)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 The Global War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 15 日:第 31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228882 而早在 7 月 3 日,英軍就襲擊停泊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法國艦隊,以防止德國將法軍艦隊納入自己的海軍中。 同年 6 月中下旬,蘇聯也強行佔領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家和羅馬尼亞具有爭議性的比薩拉比亞地區但直到 8 月才兼併。與此同時,納粹德國也和蘇聯在政治與經濟合作上逐漸陷入僵局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 The War of the World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7 年 10 月 30 日:第 367 頁至第 41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3112396 蒂莫西史奈德(Timothy D Snyder) 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 美國紐約 Basic Books 2010 年 10 月 12 日:第 11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65002399 HW Koch Hitlers Programme and the Genesis of Operation Barbarossa 英國劍橋 《歷史雜誌》(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83 年 12 月:第 891 頁至第 92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這使得德國和蘇聯開始為彼此交戰進行準備。 在成功瓦解法國後,德國開始嘗試藉由空中優勢來發起取得英國上空的制空權,同時也發起海獅計劃即一項空降與海上登陸的計畫,準備入侵英國。然而德國空軍的作戰行動並沒有達成目標,損失不少飛機,且無法奪取制空權,這使得入侵計劃在 9 月時便宣告取消。而儘管德國開始將其佔領的法國港口作為其新基地,但是德國海軍對於仍保有一定實力的英國皇家海軍並沒有獲得收益,這使得德國決定改以 U 型潛艇在大西洋巡邏並對英國航運展開攻勢。另一方面 zhcn 義大利;zhtw 義大利 則將重點放在地中海及東非周遭地區,於 6 月時開始馬爾他圍城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8 月義大利佔領英屬索馬利蘭,並且在 1940 年 9 月時義大利入侵埃及。日本則在 9 月時開始強化對中國的封鎖,派遣部隊進駐位在法屬印度支那北部的數個基地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0 年 7 月 1 日:第 288 頁至第 28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 在此期間態度保持中立的美國決定採取新方案,即租借法案,以協助中華民國和西方盟國作戰。1939 年 11 月美國政府就中立法案進行修訂,允許盟軍以「現購自運」的方式來購買軍事物資與裝備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0 年 7 月 1 日:第 328 頁至第 33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在 1940 年時德國成功攻佔巴黎後,美國海軍也藉由《兩洋海軍法案》開始顯著擴大其規模;而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後,美國則對日本實施有關鐵、鋼和機械零件的禁運。到了同年 9 月,美國還同意英國購買原本於美國基地封存的驅逐艦 Anthony Maingot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aribbean Challenges Of An Asymmetrical Relationship 美國博爾德: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4 年 10 月 18 日:第 5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322414 。但儘管如此,一直到 1941 年珍珠港事件以前大部分的美國公民仍繼續反對美國對任何軍事衝突直接幹預哈德里坎特里爾(Hadley Cantril) America Faces the War A Study in Public Opinion 英國牛津 《公共輿論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40 年 9 月:第 39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而為了對付於背後支援同盟國的美國,1940 年 9 月底日本、義大利和德國簽署《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組成軸心國集團,並建立口號(歐洲新秩序)。《三國同盟條約》中規定除了因應蘇聯主動進攻而另外處理外,任何國家都必須協助任何雖未參與戰爭但仍被攻擊的軸心國國家。在這段期間,美國則繼續透過了租借法案來支援英國和中國作戰;美國也授權美國海軍保護英國所購買的物資和裝備運往大西洋中間的安全區,之後由英國艦隊接手進行管理。也因此德國和美國在 1941 年 10 月陸續在大西洋北部和中部發生數次海戰,但是美國在官方立場上仍然持續保持中立。 地中海 1940 年1941 年 1940 年 11 月時,軸心國開始大規模擴充套件自身的勢力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 月 24 日:第 87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604464 。1940 年 10 月時義大利嘗試入侵希臘,但是在幾天內便被擊退到阿爾巴尼亞地區而陷入僵局理查克羅格(Richard Clogg) A Concise History of Greece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15 日:第 11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808729 。至 1940 年 11 月,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相繼加入了軸心國行列,而大英帝國所組成的部隊也開始對對位在埃及和東非的義大利軍隊展開攻勢 Philip Jowett The Italian Army 194045 2 Africa 194043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1 年 1 月 25 日:第 9 頁至第 1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5328655 。到了 1941 年年初,義大利軍隊已經被大英帝國部隊逼到利比亞,而邱吉爾也將下令派遣部隊前往非洲的動作稱為「光采行動」,並且藉此加強正在與希臘交戰的義大利王國部隊的壓力大衛布朗(David Brown) The Royal Navy and the Mediterranean VolII November 1940December 1941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1 年 11 月 29 日:第 64 頁至第 6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4652054 。義大利皇家海軍於戰爭中遭受了十分慘重的損失,皇家海軍派遣航空母艦攻擊位在塔蘭託的義大利部隊在這次的攻擊中也導致 3 艘義大利的戰列艦受損,而之後在馬塔潘角海戰中義大利又損失更多艘軍艦雅士利傑克森(Ashley Jackso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Continuum 國際出版集團(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年 5 月 10 日:第 10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2854171 。 因此德國便決定介入此戰事並協助義大利對英作戰。希特勒於 2 月時將部分德國軍隊派遣前往利比亞當地,並且在 3 月底時已經對德部隊便已經數次發動小規模進攻喬拉蒂默(Jon Latimer) Tobruk 1941 Rommels opening move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1 年 1 月 25 日:第 7 頁至第 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0926 。而到了 4 月時,以德軍部隊為首組成的聯軍成功推進到埃及周遭,甚至對盟軍發起了託布魯克圍城戰威廉森默裡(Williamson Murray)和阿倫米利特(Allan R Millett) A War To Be Won Fight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美國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 22 日:第 263 頁至第 26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74006805 。之後大英帝國部隊於 5 月時發起簡潔行動,6 月時再度發起了戰斧行動,但這 2 次針對軸心國部隊的攻勢隨後都面臨失敗肯尼斯麥克塞 《隆美爾評傳》(Rommel Battles And Campaigns) 美國劍橋 Da Capo Press 1997 年 8 月 22 日:第 61 頁至第 6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06807862 。而 3 月初時保加利亞王國簽署加入軸心國集團,以及南斯拉夫王國發生退出軸心國的政變,這促使納粹德國決定要對巴爾幹地區進行幹預,隨即入侵希臘和南斯拉夫並另外組織政府。軸心國部隊在巴爾幹地區很快獲得進展,在 5 月底德軍部隊攻佔希臘克里特島後,成功迫使同盟國軍隊於此處撤退格哈特溫伯格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7 月 28 日:第 22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558792 。6 月中旬,由德國及義大利扶植的傀儡政權克羅埃西亞獨立國加入軸心國。 不過處於劣勢的盟軍,在這段期間也有獲得少數勝利,納粹德國佔領法國及扶植維希政府後,本來希望法屬敘利亞託管地能夠在中東參與對英國的作戰,然而同盟國部隊成功破壞在維希法國空軍基地內的德軍,進而阻止敘利亞於伊拉克後方發動叛亂威廉沃森(William E Watson) Tricolor and Crescent France and the Islamic World 美國西港(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3 年 6 月 30 日:第 8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275974701 。稍後在自由法國部隊的協助下,同盟國部隊也接管法國在中東的託管地敘利亞和黎巴嫩,以防止這類事件再度發生雅士利傑克森(Ashley Jackson)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Continuum 國際出版集團(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6 年 5 月 10 日:第 15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2854171 。同時,英軍在 1941 年向意屬東非反攻,成功奪回索馬利亞及衣索比亞等東非地區的控制。而在大西洋,英國成功擊沉了德國旗艦俾斯麥號,這使得日益低迷的民眾士氣再次受到鼓舞 Vance Stewart Three Against One Churchill Roosevelt Stalin Vs Adolph Hitler Sunstone Press 2002 年 11 月 1 日:第 15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2854171 。同時英國皇家空軍也在不列顛空戰中成功抵禦了德國空軍的轟炸,最終德國於英國上空的主要空襲行動在 1941 年 5 月宣告結束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22 日:第 108 頁至第 10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2806703 。 亞洲 而在亞洲戰區,儘管雙方都互有發起攻勢,但是在 1940 年時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陷入僵局。日本為了增加對中國所施加的壓力,決定開始優先攻佔重要位置以阻止供應路線,同時與準備與西方列強展開戰爭。這一時期,日軍也繼續佔領了印度支那南部地區並給予軍事管制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和安德魯惠克羅夫特(Andrew Wheatcroft) The Road to War Revised Edition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0 年 7 月 1 日:第 28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0285307 。同年 8 月中國共產黨在華北發起百團大戰打擊日軍部隊,作為報復日本則決定在佔領區內對共產黨黨員和一般民眾實施嚴厲的三光政策,希望能夠藉此方式有效減少共產黨遊擊隊的人力補充和物資供給 Anthony James Joes Resisting Rebellion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Counterinsurgency 美國萊辛頓:肯塔基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04 年 9 月:第 22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123394 。另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之間仍持續存在著互相牽制的氣氛,到了 1941 年 1 月雙方爆發武裝衝突後便宣佈結束彼此的合作關係費正清和默爾高德曼(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 美國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8 年 5 月:第 32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74116733 。為了能夠成為之後歐洲和亞洲穩定之後的霸主,德國、日本和蘇聯開始對之後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進行準備。儘管德國與蘇聯正逐漸處於緊張的局勢,日本考慮到一方面德軍在歐洲戰場上仍佔有優勢,而另一方面自身的目標則是奪取歐洲國家殖民下的東南亞地區及其豐富資源,為此日本與蘇聯 2 個強盛國家在 1941 年 4 月簽署了《蘇日中立條約》John W Garver ChineseSoviet Relations 19371945 The Diplomacy of Chinese Nationalism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1988 年 9 月 8 日:第 11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5054323 。但是在另一方面,德國則逐步在蘇聯邊境佈署軍事武力,準備在之後直接攻擊蘇聯格哈特溫伯格 A World at Arms A Global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7 月 28 日:第 19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558792 。 全球衝突(1941 年 1942 年) 巴巴羅薩行動和蘇德戰爭 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國發起巴巴羅薩行動,聯合其他歐洲軸心國集團的成員國以及芬蘭共同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目標是期望藉由兵分三路的快速突擊攻佔波羅的海地區、莫斯科和烏克蘭,北方主力由里布元帥的德國北方集團軍和芬蘭軍進攻,中路由博克元帥的德國中央集團軍進攻,南方由倫德施泰特元帥的德國南方集團軍下轄曼斯坦因等名將和羅馬尼亞軍進攻。最終戰略目標則是在 1941 年末攻下從阿斯特拉罕至阿爾漢格爾斯克所連結的 AA 戰線以內範圍,並且能夠有效掌握裡海和白海的周遭交通阿姆農莎拉(Amnon Sella) Barbarossa Surprise Attack and Communication 美國千橡 《當代史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78 年 7 月:第 555 頁至第 58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希特勒的目標是藉由發展成為軍事大國的德國來消除蘇聯本身以徹底消滅共產主義,並且藉由驅趕當地居民的方式來獲得所謂的「生存空間」安恩科修(Ian Kershaw) FATEFUL CHOICES TEN DECIS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401941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7 年:第 66 頁至第 6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3997125 喬納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 The Third Reich Reflected German Civil Administration in the Occupied Soviet Union 19414 英國牛津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995 年 6 月:第 620 頁至第 65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同時德國也希望能夠攻佔蘇聯的重要地區,並且藉由當地的戰略資源進而能夠擊敗德國的其他對手 Milan Hauner Did Hitler Want a World Dominion 美國千橡 《當代史期刊》(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1978 年:第 15 頁至第 3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雖然蘇聯紅軍在戰爭之前亦有準備戰略反攻計畫,但是軸心國部隊發起的巴巴羅薩行動仍迫使蘇聯最高統帥部只能夠採取作戰辛西雅羅伯茨(Cynthia A Roberts) Planning for War The Red Army and the Catastrophe of 1941 《EuropeAsia Studies》 1995 年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到了夏日期間,軸心國成功進佔大量的蘇聯領土並且也造成蘇聯軍方巨大的人員和物資損失,交通幾乎癱瘓。然而到了 8 月中旬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決定讓漸趨勞累的德國中央集團軍暫止發起對於蘇聯的包圍作戰,並且連同第 2 裝甲軍團一同向烏克蘭以及列寧格勒推進艾倫威爾特(Alan F Wilt) Hitlers Late Summer Pause in 1941 《Military Affairs》 1981 年:第 187 頁至第 19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德軍在對基輔的攻勢中獲得壓倒性的成功,導致一共有 4 個蘇聯集團軍遭到圍剿和殲滅,這也讓德軍得以更早佔領克里米亞到烏克蘭東部的工業發達地區約翰艾瑞克森(John Erickson) The Road to Stalingrad 英國:卡塞爾(Cassell) 2007 年 4 月 1 日:第 114 頁至第 13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04365418 。 將近 75 的軸心國部隊以及絕多數原本佈署於法國和地中海中部的空軍部隊陸陸續續轉移到東線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2001 年 10 月 1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這促使英國政府重新思考其大戰略計畫。同年 7 月英國和蘇聯一同組成反對德國的英蘇協定,同時英國和蘇聯也一起入侵伊朗,以確保波斯走廊(Persian Corridor)和伊朗當地油田不會落入德軍佔領之下。到了 8 月英國和美國則一同簽署《大西洋憲章》威廉羅傑路易斯(William Roger Louis) More Adventures with Britannia Personalities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Britain 美國奧斯丁:德克薩斯州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8 年:第 22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292747081 。 到了 10 月,芬蘭軍隊入侵蘇聯佔領冬季戰爭前被奪去的領土並發起攻勢更進一步佔領了彼得羅扎沃茨克,並威脅摩爾曼斯克和整個卡累利亞,大量蘇軍被芬蘭牽制;在東線南方,羅馬尼亞軍隊靠著德軍閃電戰的威力奪回巴撒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等過去割讓給蘇聯的領土 Gerald R Kleinfeld Hitlers Strike for Tikhvin 《Military Affairs》 1983 年 10 月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並在敖德薩戰役重創蘇軍並佔領該市,烏克蘭西南部部份領土被羅馬尼亞佔領,在稍後德羅聯軍成功攻陷塞瓦斯托波爾,並且將主要的兵力改調往莫斯科以展開進攻 Harold Shukman Stalins Generals 英國倫敦 Phoenix Books 2002 年 3 月:第 11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2125137 。在經過兩個月的激戰後,德軍部隊幾乎達到莫斯科外圍地區,並隨即包圍莫斯科,莫斯科為蘇聯情報及交通中心,蘇聯共產黨總書記史達林經過思考決定死守城市,莫斯科戰役展開,然而經過長期行軍而疲憊不堪的部隊也迫德軍暫緩進攻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2001 年 10 月 1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By 1 November it had lost fully 20 percent of its committed strength 686000 men up to 23 of its 12million motor vehicles and 65 percent of its tanks The German Army High Command OKH rated its 136 divisions as equivalent to 83 fullstrength divisions 克勞斯萊因哈特(Klaus Reinhardt) Moscow The Turning Point The Failure of Hitlers Strategy in the Winter of 194142 英國牛津 Berg Publishers 1992 年 11 月 30 日:第 22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54966950 ,而且遇上嚴寒士兵凍傷十分嚴重。儘管軸心國部隊成功攻佔廣大的領土,然而在這次交戰中並沒有達成主要目標;許多重點城市仍然在蘇聯堅持抵抗下始終無法擊潰(如列寧格勒),這也使得蘇聯在之後仍保留相當程度的軍事潛力,德國暫停攻勢也讓蘇聯有喘息的機會,而在巴巴羅薩行動宣告結束之後,也意味著歐洲戰場的閃擊戰階段也已經結束 WileyBlackwell The End of the Blitzkrieg 《經濟史評論》(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1964 年 4 月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12 月初古德里安的德軍下令停止對莫斯科的包圍,而亦蘇聯正式動員所有後備部隊並準備與軸心國部隊展開作戰。蘇聯開始依據理查佐爾格等間諜所蒐集的資訊陸陸續續將軍隊移往東線準備作戰,期望能夠防止軸心國集團繼續往蘇聯領土進攻,而面對日本關東軍則只佈署最少的兵力來作為警戒用雷蒙加特霍夫(Raymond L Garthoff) The Soviet Manchurian Campaign August 1945 《Military Affairs》 1969 年 10 月:第 31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同時因德國開始受到阻滯,日本放棄了北進。到了 12 月 5 日開始蘇聯發了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對佈署戰線長達 1000 公里的德軍展開攻勢,並成功往西推進 100 公里 250 公里之處。 太平洋戰爭爆發 德國 1940 到 1941 年在歐洲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在某些程度上也鼓勵日本對歐洲各國政府施展壓力。已流亡英國的荷蘭政府同意繼續供應日本由荷屬東印度所製造的石油,但是拒絕將該殖民地的控制權移交給日本政府。相反的維琪法國則同意日本繼續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到了 1941 年 7 月,美國、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政府決定以日軍試圖佔領中南半島為由而凍結所有來自日本的資產,而提供日本近 80 石油的美國也決定嚴格實施石油禁運政策。這項石油禁運政策促使得日本可能必須放棄其在亞洲的野心計畫、並且逐一暫緩對中國所發起的戰爭或者是以武力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所需要的自然資源。 對此日本軍方完全捨棄第一個方案,並且許多軍官認為石油禁運實際上就是對日本展開的潛在「宣戰」。 對於這種情勢,日本計劃迅速以武力的方式攻佔歐洲位於亞洲的殖民地地區,並隨即建立一個延伸至太平洋中線的大型防衛圈。隨後日本便會盡可能使用在東南亞所獲得的資源,來對遭受第一波攻擊的同盟國軍隊展開防禦作戰。為了防止之後美國對於日本的作法展開幹預,日軍從一開始便策劃對於防衛圈外圍的美國太平洋艦隊展開殲滅性攻勢。於是計畫突襲美軍夏威夷的海軍基地,珍珠港。 1941 年 12 月 8 日(北美地區為 12 月 7 日),日本同時對由英國與美國所掌握的東南亞周遭地區和太平洋島嶼展開攻勢,在這其中也包括有偷襲位於珍珠港的美國艦隊、攻佔泰國和馬來西亞地區以及佔領香港等等。 這一系列的襲擊促使美國、英國、澳洲、中華民國和其他同盟國國家正式對日本宣戰,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和其他簽署《三國同盟條約》的成員國也作出回應並向美國宣戰。1942 年 1 月美國、英國、蘇聯、中華民國和另外 22 個小國或者流亡政府一同簽署《聯合國宣言》,在內容中再度申明《大西洋憲章》的觀點 Karen A Mingst 和 Margaret P Karns The United N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美國博爾德: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2006 年 8 月 1 日:第 2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343464 。然而蘇聯本身出自利益考慮,並沒有完全遵守《聯合國宣言》的內容,除了繼續依照過去與日本簽署的協議而對於日軍保持中立的態度,同時本身對於自決原則也沒有表達正面支援。而從 1941 年史達林陸陸續續要求丘吉爾以及羅斯福在法國展開「第二戰線」拉瑞里斯(Laurence Rees) World War Two Behind Closed Doors Stalin the Nazis and the West 英國:埃伯瑞出版公司(Ebury Publishing) 2012 年 4 月 24 日:第 9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448140459 。其中東部戰線當時已經成為歐洲戰區的主要戰場,蘇聯在這次軍事衝突中有將近數百萬的傷亡者,相反的同樣作為同盟國成員的西方國家則大約損失數十萬人。不過丘吉爾和羅斯福則表示他們需要更多的準備時間,在其他同盟國始終無法確保優勢的情況下使得蘇聯只能夠繼續單獨抵抗德軍攻勢,這也使得蘇聯在戰後不斷以此來向西方國家要求賠償拉瑞里斯(Laurence Rees) World War Two Behind Closed Doors Stalin the Nazis and the West 英國:埃伯瑞出版公司(Ebury Publishing) 2012 年 4 月 24 日:第 9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448140459 Stalin always believed that Britain and America were delaying the second front so that the Soviet Union would bear the brunt of the war。 1942 年 4 月日本與其合作國泰國已經幾乎完全佔領緬甸、馬來亞、印尼、新加坡和拉包爾等地,盟軍部隊在日軍攻勢下普遍造成嚴重的損失,同時日軍也俘虜大量的囚犯。儘管日軍在科雷吉多島當地遭遇強硬抵抗,1942 年 5 月菲律賓最終仍然遭到日軍佔領且逼使得菲律賓自治領政府被迫流亡。而日本海軍也在在南海、爪哇海和印度洋中獲得勝利,並且成功轟炸盟軍部隊位於澳洲的重要海軍基地達爾文理查希爾(J Richard Hill)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 17 日:第 36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605270 。這段時間中盟軍對於日本唯一的取得勝利則是中華民國於 1942 年 1 月上旬爆發的第三次長沙戰役,而獲勝主要原因在於日本過度自信能夠輕易取下勝利,而對於國軍並無完善的準備。 面對美國海軍開始大力協助英軍運補作業,納粹德國海軍決定主動對美國大西洋沿岸所有運輸船隻展開攻擊約翰古區(John Gooch) Decisive Campaign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0 年 9 月 1 日:第 5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4633695 。而儘管德軍已經造成蘇聯極大的人員與物資損失,歐洲軸心國成員停止對於主要佈署在俄羅斯中部和南部地區的蘇聯軍方展開攻勢,相反的開始強化自身對於所佔領領土的控制能力。而在北非戰場方面,德軍於 1 月時對英國展開大規模攻勢,一直到 2 月初英軍才勉強在加查拉戰線中抵禦德軍進攻 Andrea Molinari Desert raiders Axis and Allied Special Forces 194043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7 年 7 月 24 日:第 9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6030062 。但儘管軸心國集團暫緩部隊的進攻速度,以德國為首的歐洲軸心國仍加緊準備以投入下一波攻勢。 軸心國停止攻勢 1942 年1943 年 太平洋 早在 1942 年 5 月日本開始發起兩棲作戰的 MO 作戰,準備佔領莫士比港來阻斷美國和澳洲之間的通訊以及物資流動。然而盟軍成功在珊瑚海海戰之中,阻止了日本海軍持續往前推進 Robert James Maddox The United States and World War II 美國博爾德: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2 年 1 月:第 111 頁至第 11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304366 。在美軍成功空襲東京之後,日本計劃佔領中途島並引誘美國航空母艦在周遭作戰,期望能夠一次徹底擊潰美國太平洋艦隊的主力;與此同時為了能夠吸引美軍的注意,日本也另外派遣部隊佔領隸屬於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日本軍方將大規模的攻擊計畫設定在 6 月初展開,然而美國於 5 月下旬時成功破解日本海軍的通訊密碼,在充分了解計劃內容和部隊安排後美軍成功憑藉著資訊優勢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大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途島戰役後也勢力大為削減許多。 在積極策劃的中途島戰役反而損失大量航空母艦後,日本改將重點放在自陸地上發起攻勢佔領位於巴布亞領地的莫士比港。而美軍則是計畫對位在日本索羅門群島南部的軍事基地展開反擊,陸陸續續準備佈署兵力前往瓜達康納爾島,同時美軍也希望能夠另外發起攻勢打擊日本在東南亞重要基地的拉包爾阿德里安吉爾伯特(Adrian Gilbert) Encyclopedia of Warfare From Earliest Timesto the Present Day Lyons Press 2003 年 8 月 1 日:第 25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92280278 。 美軍兩項計畫於 7 月開始展開,然而 9 月中旬時日本將瓜達康納爾島列為優先保衛的目標。日本首先將於布納 哥納當地與美國和澳洲部隊作戰的日本新幾內亞部隊撤離,陸陸續續開始將大量兵力從莫士比港地區移往北部省當地支援。而在瓜達康納爾島成為雙方激烈爭奪地區後,雙方的支援部隊與物資開始紛紛嘗試藉由船艦運送的方式提供。最後到了 1943 年,日本決定不再繼續增加支援部隊並開始規畫準備撤離 Mikiso Hane Modern Japan A Historical Survey Third Edition 美國博爾德: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2001 年 1 月:第 34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337562 。同一時間,盟軍也開始在緬甸發起數起攻勢。首先在 1942 年年底之針對若開邦發起作戰行動,然而反遭到日軍的反擊並損失大量人力與物資,最終在 1943 年 5 月重新撤退回到印度丹尼爾馬斯頓(Daniel Marston) The Pacific War Companion From Pearl Harbor to Hiroshima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5 年 6 月 12 日:第 11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8823 。另外緬甸戰區的盟軍也派遣緬甸遠徵軍特種部隊(Chindits)在日軍勢力範圍處展開騷擾作戰,並在 4 月下旬成功獲得些許戰果 Martin Brayley The British Army 193945 3 The Far East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 年 9 月 18 日:第 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2388 。 東線 而位在德國東線戰場部分,軸心國集團成功在刻赤半島和卡爾可夫中擊敗蘇聯反攻安東尼奧裡德(Anthony Read) The Devils Disciples Hitlers Inner Circle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2004 年 3 月:第 76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3048001 。1942 年 6 月時,德軍決定對於蘇聯南部地區發起大規模的藍色行動,希望藉此佔領高加索地區的油田與庫班沙地,同時繼續維持在保北方和中部地區的佔領區統治。為此德國南方集團軍將自身兵力分成兩大部分,分別是負責攻佔頓河的 A 集團軍與佔領高加索東南側窩瓦河一帶的 B 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則決定於德軍極有可能攻佔的斯大林格勒進行駐防諾曼戴維斯 No Simple Victory World War II in Europe 19391945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8 年 8 月 26 日:第 10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3114093 。 11 月中旬時儘管德軍已經攻下斯大林格勒,然而之後所面臨的城鎮戰卻使得德軍遭遇苦戰,這時蘇聯也開始準備第二次的冬季反攻計畫 Stephen Badsey The Hutchinson Atlas of World War II Battle Plans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0 年 2 月 1 日:第 235 頁至第 23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9582654 。其中蘇聯部隊成功在天王星行動包圍德軍絕大多數的部隊勢力,但是在稍後展開的火星行動中蘇聯卻反而獲得大量的損失。不過在一連串反攻計畫下在 1943 年 2 月上旬德國陸軍已經難以繼續維持戰線,其中原本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德軍部隊宣告投降,而軸心國集團也將前線往回撤到夏季攻勢前的位置馬丁吉爾伯特(Martin Gilbert) The Second World War A Complete History 美國紐約:亨利霍爾特出版公司(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04 年 6 月 1 日:第 397 頁至第 40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05076233 。不過同樣在 2 月下旬,隨著蘇聯部隊的撤離行動反而讓德國對卡爾可夫發起攻勢,最後軸心國部隊在庫爾斯克建立了較為突出的前線陣地 Harold Shukman Stalins Generals 英國倫敦 Phoenix Books 2002 年 3 月:第 14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2125137 。 西歐 地中海 另一方面在 1941 年 11 月時盟軍於北非發起反攻,在十字軍行動中成功收復原本德國和義大利的佔領地區詹姆斯甘農(James Gannon) Stealing Secrets Telling Lies How Spies and Codebreakers Helped Shape the Twentieth Century Brasseys 2002 年 4 月 1 日:第 7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ISBN 9781574884739 。而為了避免日軍佔領維希法國所統轄的馬達加斯加作為基地,1942 年 5 月上旬英軍發起佔領攻勢羅伯特派斯頓(Robert Paxton) Vichy France old guard and new order 19401944 美國紐約 Alfred A Knopf 1972 年:第 31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4473604 。稍後軸心國集團成功自利比亞發起攻勢擊敗同盟國部隊,同時逼使盟軍被迫退回到埃及,雙方最終於阿拉曼當地陷入膠著情況諾曼瑞奇(Norman Rich) Hitlers War Aims Ideology the Nazi State and the Course of Expansion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1992 年 7 月 1 日:第 17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3008029 。而在歐洲大陸這一部分,儘管同盟國戰略性派遣突擊隊攻佔迪耶普的重要設施,但最後仍然遭到擁有優勢兵力的德軍部隊所擊潰 Jane Penrose The DDay Companion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4 年 4 月 26 日:第 12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7796 。這次作戰也使得同盟國部隊瞭解除非有更好的計畫策劃、武器裝備以及後續規畫,否則西方同盟國並無法發動大規模的入侵行動。 1942 年 8 月,盟軍成功擊潰德軍對阿拉曼發起的第二次攻勢約翰基瑾(John Keegan) Second World War 英國倫敦 Pimlico 1997 年 11 月 6 日:第 27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2673488 ,但在面臨重大損失以及需要物資補給的情況下英軍發起基座行動援救馬爾他 David Arthur Thomas A companion to the Royal Navy 英國 George G Harrap and Co 1988 年:第 26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245545726 。兩個月後盟軍自埃及發起大規模作戰行動,成功逼使軸心國部隊撤離利比亞而於更西方北非基地駐守 Nigel Thomas The German Army 193945 2 North Africa Balkans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8 年 4 月 11 日:第 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5326408 。同一時間英國與美國聯合部隊也跟近佔領法屬北非,這也促使統轄該地區的殖民政府決定加入同盟國行列。面對法國殖民地改投靠同盟國集團的作為,希特勒決定派遣部隊佔領維希法國 Steven Ross American War Plans 19411945 The Test of Battle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7 年 4 月 1 日:第 3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4646343 。雖然對於這違反停戰條約的軍事行動法軍並沒有抵抗,然而法國仍特意破壞自己的海軍艦隊以防止納粹德國將其收歸使用。隨後德意志非洲軍開始自突尼西亞當地撤離北非戰場,到了 1943 年 5 月同盟國軍隊則成功佔領該地保羅柯里爾(Paul Collier) The Second World War 4 The Mediterranean 194019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3 年 2 月 19 日:第 1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5396 。 盟軍反擊 1943 年1944 年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結束之後,盟軍針對日本於太平洋地區的部隊開始展開反擊行動。1943 年 5 月,同盟國軍隊前往阿留申群島與佔領當地的日本部隊進行交戰。之後盟軍將其目標轉往拉包爾並開始嘗試佔領周遭島嶼以阻礙日軍的補給路線,同一時間也針對太平洋中部日軍所佔領的吉爾伯特及馬紹爾群島展開反擊大衛甘迺迪(David M Kennedy) Freedom from Fear The American People in Depression and War 19291945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9 年 5 月 6 日:第 61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5038347 。1944 年 3 月底時盟軍成功完成這兩個目標,此外也瓦解了日本於加羅林群島的重要根據地特魯克島。到了 4 月時,同盟國部隊決定優先奪回西新幾內亞地區。 東線戰場方面,德國和蘇聯在 1943 年春季和夏初都沒有進行作戰,相反的彼此都計畫於蘇聯中部展開大規模攻勢來化解僵局。1943 年 7 月 4 日,德軍自其戰線突出的庫爾斯克地區展開大規模攻勢行動;然而在蘇聯故意吸引德軍深入再殲滅以及優良的防禦措施準備下,德軍持續一個禮拜的攻勢後便開始被迫撤離。然而儘管德軍在這次會戰中有數次成功取得戰術性成功,然而在希特勒的強烈介入之下反而使得行動提前宣告結束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2001 年 9 月:第 59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在這其中部分原因是由於西方同盟國於 7 月 9 日對西西里島展開入侵行動,而在這之後一個月後同盟國部隊成功擊潰義大利軍方,並且開始大規模追捕墨索里尼。 1943 年 7 月 12 日蘇聯則發起自己的反攻作戰,這次行動成功消除了位於東歐的德國部隊期望能夠繼續保持僵局戰況的期望。而自庫爾斯克會戰是以蘇聯勝利結束後,除了意味著德軍於東線的優勢逐漸消逝外 Chris Bellamy Absolute War Soviet Russi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美國紐約 Alfred A Knopf 2007 年 10 月 30 日:第 59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75410864 ,同時也給蘇聯東線戰場的主動權地位馬克希利(Mark Healy) Kursk 1943 The Tide Turns In The East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2 年 5 月 28 日:第 9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5322110 。雖然德國試圖匆忙強化佈署的(PantherWotan line),然而蘇聯軍對仍然自斯摩稜斯克和第聶伯河展開攻勢,並成功突破德軍於東線的防備。 1943 年 9 月西方盟軍入侵義大利本土後,義大利政府隨即開始與盟軍協商停戰事宜。在面臨即將失去義大利部隊協助的情況下,德國派遣部隊試圖奪取義大利部分地區且實施軍事管理馬可馬佐耶爾(Mark Mazower) Hitlers Empire Nazi Rule in Occupied Europe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9 年 4 月 1 日:第 36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1011929 ,並且另外設立一連串的防線駐守著史蒂芬哈特(Stephen Hart)、羅素哈特(Russell Hart)和馬舍爾曉士(Matthew Hughes) German Soldier in World War II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 年 6 月 11 日:第 15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60308462 。同時德國特種部隊也在橡樹行動中成功救出墨索里尼,並且盡快將其送往德國佔領地區內,另外成立新的義大利社會共和國。而在義大利本土經過數場戰鬥後,一直到 11 月中旬西方盟國的主要部隊才開始與德軍設立的冬季防線交戰安東尼奧裡德(Anthony Read) Fall Of Berlin 美國紐約:哈欽森(Hutchinson) 1992 年 10 月 27 日:第 12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091753375 。 而德軍與大西洋海上的作戰也開始受到阻撓,自 1943 年 5 月開始盟軍新開發的反潛裝置成功阻擋德國潛艇的攻勢,而大量德軍潛艇損失也迫使德國海軍暫停在大西洋海上的攻擊行動 Peter Padfield War Beneath the Sea Submarine Conflict During World War II 美國霍博肯:約翰威立 1998 年 3 月:第 335 頁至第 35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71249450 。1943 年 11 月,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溫斯頓邱吉爾與蔣中正於開羅召開會議,在會議上首次確認了有關日本所佔領土的解決。而稍後羅斯福、邱吉爾和史達林也則召開德黑蘭會議繼續討論戰後問題,其中西方盟國約定將在 1944 年入侵歐洲大陸,而蘇聯則是同意在德國戰敗後 3 個月內向日本宣戰 Martin Polley An AZ of Modern Europe Since 1789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0 年 10 月 14 日:第 14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15185981 。 從 1943 年 11 月日本與中國爆發持續 7 週的常德會戰,在這之中中國政府希望能夠迫使日本在戰爭中必須付出極高昂的代價,並且期望同盟國部隊能夠協助中國繼續維持作戰能量。1944 年 1 月盟軍針對義大利戰場的防線發起了一系列攻勢,甚至希望能藉由兩地包抄的方式瓦解德軍防線。同樣在東線戰場,蘇聯在 1943 年年底開始嘗試對包圍列寧格勒地區的德軍展開攻勢,並在這攻勢中成功結束歷史上持續最長且最致命的圍攻作戰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Siege of Leningrad 194144 900 Days of Terror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1 年 3 月 15 日:第 166 頁至第 16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60309414 。隨後蘇聯展開列寧格勒 大諾夫哥羅德攻勢以逼使德國北方集團軍撤離波羅的海地區,但是在納爾瓦戰役後成功佔領過去德國所統治的愛沙尼亞後短暫停止進攻,並且協助愛沙尼亞流亡政府重新掌握政權,而之後針對波羅的海國家作戰時蘇聯也多以這種模式處理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 The Battle for Leningrad 19411944 美國勞倫斯(Lawrence) 堪薩斯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2 年 11 月 1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00612086 。1944 年 5 月下旬,蘇軍成功攻佔克里米亞,這成功促使位在烏克蘭的軸心國部隊紛紛開始向西方後撤;然而在同一時間蘇聯入侵羅馬尼亞時,則反遭到當地駐守的軸心國部隊所擊退。而同盟國部隊亦在義大利戰場上獲得戰略性勝利,成功促使德軍部隊往北方防線撤離,到了 6 月 4 日時成功攻佔羅馬。 然而在亞洲戰區上同盟國部隊卻始終沒有獲得更加進一步的進展,其中 1944 年 3 月時日本決定從兩個地區展開反擊。首先針對位於英國於印度邊境地區發起烏號作戰,並且一度使得英軍部隊在英帕爾與科西瑪遭到圍困。不過在 1944 年 5 月時英國軍隊發起反擊,成功逼使日軍撤回緬甸,而在 1943 年年底時進攻緬甸北部的中華民國部隊也成功將日軍圍困於密支那地區衛斯理弗蘭克克瑞文(Wesley Frank Craven)和詹姆斯凱特(James L Cate) The Army Air Forces in World War II 美國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3 年:第 20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另一方面日本也決定強化對於中國入侵行動的進展而發起一號作戰,除了一方面藉此攻勢確保日本所佔地區的交通運輸外,另一方面也期望徹底破壞同盟國提供中國物資的機場裝置。到了 6 月時日本已經佔領了河南省,並且針對湖南省與長沙一帶展開大規模的攻勢。 盟軍逼近 1944 年 1944 年 6 月 6 日西方盟軍開始大規模入侵法國北部。同一時間由美軍和法軍組成的盟軍部隊在重新劃分單位後繼續襲擊法國南部地區。伴隨著諾曼底登陸和霸王行動的成功,駐守在法國的德國陸軍部隊始終無法有效阻擋同盟國的攻勢。在法國抵抗力量的協助之下,自由法國於 8 月 25 日時宣告成功解放巴黎;而在整個下半年間,西方同盟國陸續逼迫其他駐守於西歐各國的德國軍隊撤離 Stephen Badsey Normandy 1944 Allied Landings and Breakout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0 年 1 月 25 日:第 9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50459210 。但是儘管盟軍部隊從西歐往東進攻的計畫並無遇到大規模阻擋,然而當盟軍部隊企圖空降荷蘭當地的市場花園行動卻以失敗作結束,這使得盟軍原本打算另外自德國北部攻擊的計畫只能暫止。在此之後西方盟軍逐漸往德國逼近,並在嘗試穿越魯爾河時遭到德軍較大規模的攻勢阻擋。而原本計畫從義大利往北進攻的盟軍部隊,同樣被最後一個德軍所設下的哥德防線所阻擋著。 而在 6 月 22 日時,蘇聯則發起巴格拉基昂行動來向白俄羅斯展開主動進攻,並幾乎摧毀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的主要兵力史蒂芬扎洛加(Steven Zaloga) Bagration 1944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1996 年 1 月 15 日:第 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5324787 。而在這之後,蘇聯部隊則開始向烏克蘭西部和波蘭東部的德國軍隊展開攻勢。蘇聯的快速進展促使許多波蘭家鄉軍成員開始展開風暴行動,其中又以華沙和斯洛伐克南部地區的反抗聲勢最大。然而在蘇聯沒有積極提供協助的情況下,這些反抗行動紛紛遭到德軍部隊的鎮壓伊萬貝倫德(Iván Bere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19441993 Detour from the Periphery to the Periphery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6 年 9 月 13 日:第 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550666 。隨後蘇聯紅軍戰略性包圍並殲滅了佈署在羅馬尼亞東部的德國南烏克蘭集團軍部隊,並促使 8 月 23 日羅馬尼亞王國國王米哈伊一世政變拘捕親德總理安東內斯庫。9 月 8 日保加利亞王國當地發生政變:蘇聯支援下的保共推翻了保加利亞王室,年僅 6 歲的沙皇西美昂二世被驅逐,攝政王基里爾王子則被槍決。隨後這蘇軍佔領這兩個國家便宣告加入同盟國的行列。 1944 年 9 月蘇聯部隊提前進入南斯拉夫,這項作法一方面成功逼使佔領希臘的德國部隊迫迅速撤離外,另一方面也促使阿爾巴尼亞和南斯拉夫的軸心國部隊遭到孤立麥斯海斯廷斯(Max Hastings) The Second World War A World In Flames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4 年 3 月 25 日:第 223 頁至第 22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8304 。為此自 1941 年開始領導共產黨遊擊隊的約瑟普布羅茲狄託開始進行更大規模的遊擊行動,最終成功掌控南斯拉夫境內並且阻止德國部隊的進佔。另外蘇聯也提供少數資源協助在塞爾維亞北部的遊擊隊反抗塞爾維亞救國政府部隊,最終兩者在 10 月 20 日時一同解放首都貝爾格勒。幾天過後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並於 1945 年 2 月攻陷德國邊境並佔領匈牙利的重要城鎮布達佩斯 Andrew Wiest 和 M K Barbier Strategy and Tactics Infantry Warfare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2 年 11 月 15 日:第 65 頁至第 6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60314012 。但相較於蘇聯在巴爾幹半島地區獲得的一連串勝利,蘇聯在針對芬蘭所發起的攻勢之中始終遭遇芬蘭反抗勢力的反擊而無進展,雙方並在卡累利阿地峽隨即陷入膠著。最後芬蘭同意以和平且不併吞為前提的情況下於 1944 年 9 月簽署莫斯科停戰協定,放棄所有冬季戰爭前的領土,隨後芬蘭隨也轉移到同盟國陣營的行列 Christian Wiktor Multilateral Treaty CalendarRepertoire des Trait Es Multilat Eraux 16481995 美國紐約:施普林格科學 商業媒體 1998 年 3 月 26 日:第 42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9041105844 Steven H Newton Retreat from Leningrad Army Group North 19441945 美國阿特格倫(Atglen) Schiffer Publishing 1995 年 10 月 1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87408069 。 而自 7 月開始,位在東南亞的英國部隊成功擊退日本發起的大規模攻勢,同時將日軍逼往欽敦江地區駐守,而中國部隊也成功奪回密支那丹尼爾馬斯頓(Daniel Marston) The Pacific War Companion From Pearl Harbor to Hiroshima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5 年 6 月 12 日:第 12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8823 。但是在中國本土則遭到日本嚴重打擊,日軍在 6 月中旬時成功攻下長沙、並在 8 月初佔領衡陽 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 年 1 月 25 日:第 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3538 。不久之後日軍南下入侵廣西一帶,在 11 月底時成功擊敗中國軍隊主力並且佔領桂林與柳州一帶。而到了 12 月底時,日本已經成功建立了聯結中國與印度當地作戰的兵力聯絡。 不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則漸漸獲得優勢,並且不斷自太平洋往日本週遭島嶼逼近。1944 年 6 月中旬,美軍開始針對馬裡亞納群島及帛琉等地發起一連串的攻勢,並且在菲律賓海海戰中對日本海軍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一連串的戰事失敗逼使得東條英機辭去日本首相一職,同時美國陸航隊也開始自周遭基地對日本本土發起密集的襲擊。10 月下旬美軍部隊成功佔領菲律賓雷伊泰島,而在作為歷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雷伊泰灣海戰成功獲得關鍵性勝利克里斯庫克(Chris Cook) What Happened Where 英國倫敦 Routledge 2000 年 10 月 17 日:第 30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57285321 。 軸心國崩潰,同盟國勝利 1944 年 1945 年 1944 年 12 月,德國開始集結剩下的部隊以及後備武力並於阿登發起大規模反擊攻勢,德軍希望德國在進行談判時能夠獲得有利地位。然而到了 1 月時德軍的攻勢遭到擊退,而德軍也沒有獲得實質上的戰略目標或者是收益 Danny Parker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ISBN 9780306813917 Danny Parker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美國劍橋 Da Capo Press 2004 年 11 月 30 日:第 68 頁至第 7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06813917 Danny Parker Battle of the Bulge Hitlers Ardennes Offensive 19441945 美國劍橋 Da Capo Press 2004 年 11 月 30 日:第 329 頁至第 33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06813917 。但是在義大利戰場上,盟軍部隊仍然遲遲無法擊敗德軍所佈署的防線。1945 年 1 月中旬蘇聯從波蘭維斯瓦河發起進攻,很快的蘇聯軍方便往前推進到德國奧德河處,並且成功佔領東普魯士。而在 2 月 4 日時,美國、英國與蘇聯領導高層展開雅爾達會議;除了同意德國投降後將採取分割槽統治外,而蘇聯也再次確認將會向日本宣戰。 到了 2 月時蘇聯入侵西里西亞與波美拉尼亞,而位於西線的盟軍則將戰線成功推進到萊茵河處。3 月時,盟軍部隊分別自萊茵河北部、萊茵河南部以及魯爾地區渡過萊茵河,並且隨即在魯爾成功包圍德國 B 集團軍;另一方面,蘇聯紅軍則迅速將東部戰場推進到維也納湯姆布查南(Tom Buchanan) Europes Troubled Peace 1945 2000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2006 年 1 月 31 日:第 2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31221630 。4 月初時盟軍部隊終於突破位在義大利的防線並與將戰線推往德國西側,而在 4 月下旬時蘇軍部隊則成功進入柏林外圍。4 月 25 日時,同盟國部隊首次在易北河會師。而到了 1945 年 4 月 30 日德國國會大廈遭到蘇聯紅軍佔領,宣告了納粹德國整個軍事行動的失敗。 而在同盟國集團快速往德國推進期間,各國政府的重要領導人也有所變化。此時美國總統羅斯福於 4 月 12 日逝世,改由副總統哈瑞杜魯門繼任職位。而義大利法西斯領導人墨索里尼則是在 4 月 28 日時,遭到義大利抵抗運動成員逮捕並擊斃。而在兩天之後希特勒則自殺身亡,德國政府則改由卡爾鄧尼茨所繼任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2001 年 9 月:第 82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3322521 。而軸心國部隊也開始紛紛向盟軍投降,其中在 4 月 29 日時駐義大利德軍正式投降,5 月 7 日美英法蘇四國攻入柏林後德國政府則前往漢斯簽署《德國無條件投降書》;不過正式的檔案則是 5 月 8 日於柏林重新簽署,5 月 8 日這一天也因此訂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戰勝利紀念日。不過蘇聯在簽署投降書後仍然遭到德國中央集團軍反擊,並一直到 5 月 11 日才宣告結束大衛格蘭斯(David Glantz)和強納森侯斯(Jonathan M House)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美國勞倫斯(Lawrence) 堪薩斯大學出版社(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8 年 2 月:第 3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00608997 。 另一方面太平洋戰區美軍部隊則獲得菲律賓自治領部隊的協助,其中盟軍於 1945 年 1 月登陸呂宋島,並且在 3 月時成功攻下馬尼拉。在這一系列戰役中,雖然美軍在總兵力上處於劣勢,但在戰鬥力上處於絕對優勢,日軍在此階段遭受了極為巨大的傷亡,殘餘日軍紛紛退入菲律賓呂宋島、棉蘭老島等人煙稀少島嶼。 1945 年 5 月,以澳洲為主的同盟國部隊登陸婆羅洲,並且藉此成功獲得當地的油田。英軍、美軍和中華民國部隊成功擊敗佈署於緬甸北部的日本部隊,而到了 5 月 3 日時英軍成功進佔仰光。而在 1945 年 4 月 6 日到 6 月 7 日爆發的湘西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結束後,中國軍隊開始策劃大規模的反擊行動(某些地區更發起了對日軍的區域性反攻作戰);而美軍也在 3 月到 6 月底這段期間開始進一步往日本本土逼近,陸陸續續佔領硫磺島和沖繩島 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 年 1 月 25 日:第 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3538 。而美國也不斷對日本本土施加壓力,除了派遣大量轟炸機炸毀日本主要城鎮外,同時美軍潛艇也在日本近海封鎖其對外的物資進口 Michel Thomas Poirier RESULTS OF THE GERMAN AND AMERICAN SUBMARINE CAMPAIGNS OF WORLD WAR II 美國海軍 1999 年 10 月 20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7 月 11 日時,盟軍領導人前往德國召開波茨坦會議。其中在《波茨坦協定》中除了確認有關先前簽署的德國戰後處理外,同時也重申日本必須接受無條件投降的要求。不過在這次會議之中由於英國進行國會大選,使得英國首相改由艾德禮接替邱吉爾的職位。但是由於日本遲遲沒有正面回應《波茨坦協定》的內容,美國政府決定對廣島市以及長崎市展開核子轟炸。與此同時蘇聯則依照雅爾達會議的內容進攻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並且順利擊敗擁有日本最大規模兵力的關東軍,此外還佔領了庫頁島與千島群島等地。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投降,並於 9 月 2 日在美國最後一艘戰列艦密蘇裡號甲板上簽署《降伏文書》,這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宣告結束。 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同盟國陸續在奧地利和德國實施統治。其中同盟國在 1955 年允許奧地利成為永久中立國家,將不會與任何政治集團有所密切交流。而同盟國則將德國領土分成數塊,其中西部由西方盟國所統治、東部則由蘇聯所管轄。同盟國也強烈要求德國社會必須去納粹化,同時開始起訴納粹戰犯以及前納粹黨成員進行審判,不過在政權轉交給西德之後大多是安排赦免,並且嘗試將這些成員重新融入社會環境中。同時德國也被要求歸還自 1937 年戰爭爆發以來所佔領的四分之一領土,其中位在東部地區的西利西亞、諾伊馬爾克與波美拉尼亞歸屬波蘭統轄,不過東普魯士的領土分配則引起波蘭與蘇聯的爭執。隨後有將近 900 萬名德國居民紛紛自歸還區中撤出,同樣在捷克斯洛伐克蘇臺德地區則有 300 萬名德國民眾也被迫搬回德國居住。根據 1950 年代的統計,平均 5 名德國民眾中有一名為來自東部佔領區的居民。此外蘇聯也分別自波蘭寇松線以東地區、羅馬尼亞東部威廉勞倫斯夏伊勒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A History of Nazi Germany 美國紐約 Simon Schuster 1990 年 11 月 15 日:第 794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671728687 、芬蘭東部以及 3 個波羅的海國家中獲得部分土地 Caroline KennedyPipe Stalins Cold War Soviet Strategies in Europe 1943 to 1956 英國曼徹斯特:曼徹斯特大學 1995 年 5 月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9042010 ,但這也至少讓近 2 萬名波蘭民眾被迫遠離自己的住家。 參戰雙方不論戰勝或戰敗皆為戰爭已經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同盟國集團為了能夠真正維持之後世界秩序的和平,於 1945 年 10 月 24 日正式成立聯合國聯合國歷史。聯合國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並在 1948 年透過《世界人權宣言》來作為各個會員國的共同標準。不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獲得勝利的國家在聯合國獲得龐大權力,其中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和法國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雖然今日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所提到的地區仍然沒有改變,但實際上管轄的政權則有所變化。其中中國席位則在 1971 年所透過的聯合國大會 2758 號決議中,確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中華民國原席位;而 1991 年蘇聯解體後,則由作為蘇聯繼承國家的俄羅斯擔任常任理事國委員的職位。然而在戰爭結束後西方同盟國與蘇聯之間的結盟關係漸漸惡化,甚至德國在「事實上」很快便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獨立國家政權。雙方開始將彼此的佔領區劃下統治權邊界,歐洲國家也紛紛被劃分到西方世界或者蘇聯的勢力範圍。其中東歐和中歐國家紛紛納入蘇聯勢力範圍內,這使得蘇聯開始介入其所佔國家的政權結構,並且建立以共產黨進行領導的合作政府。不過儘管波蘭人民共和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東德紛紛成為蘇聯的附庸國 Bernard A Cook Europe since 1945 An encyclopedia 英國 Taylor Francis 2001 年:第 1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5340577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則因為堅持完全的獨立而與蘇聯陷入緊張局勢 Geoffrey Swain The Cominform Titos International 英國劍橋 《歷史雜誌》(The Historical Journal) 1992 年 9 月:第 641 頁至第 64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很快戰後世界便分成是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兩個正式的國際軍事同盟,雙方隨即陷入長期政治緊張和軍事競爭的冷戰時期,同一時間也促使了軍備競賽以及代理戰爭概念的出現理察霍姆斯(Richard Holmes)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Military History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3 年 8 月 28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606963 。冷戰讓全世界都籠罩在核戰爭的陰影下,美國和歐洲盟國經常舉行核戰爭演習,長期的軍備競賽嚴重影響各國經濟增長,且東西方的民間交流和往來被阻隔長達半個世紀,這些情況直到 1991 年蘇聯解體後才得以改變。 在亞洲地區方面同盟國則達成協議蘇聯能夠吞併庫頁島和千島群島,而由美國領導戰後日本的發展以及統轄過去日本所佔領的西太平洋島嶼。但另一方面過去由日本統治的朝鮮,則在盟軍託管時期以 38 度線劃分成蘇聯管轄的北部地區和美國統轄的南部地區。之後在 1948 年時這兩個以 38 度線劃分的地區紛紛宣佈自己為朝鮮的合法政府,最終導致了韓戰的爆發。而在中國自 1946 年開始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再度引發國共內戰,最終由中國共產黨贏得內戰並於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則於 1949 年時撤遷到臺灣麥可林奇(Michael Lynch)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549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10 年 5 月 25 日:第 12 頁至第 1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6713 。而在中東方面,阿拉伯國家拒絕聯合國大會 181 號決議中將巴勒斯坦土地重新分配並建立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才剛建立隨即爆發第一次中東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反而更加促使隨後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間的衝突。雖然歐洲殖民列強仍然試圖保留其部分過去殖民帝國,然而戰爭期間所損失的聲望與資源使得這些歐洲國家無法繼續維持統治權力,最終導致亞洲與非洲的非殖民化進展約翰羅伯茨(John Roberts) The Penguin History of Europe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1998 年 12 月 1 日:第 58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0265613 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 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8 年 3 月 6 日:第 441 頁至第 44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1010229 約翰達爾文(John Darwin) After Tamerlane The Rise and Fall of Global Empires 14002000 英國西敏:企鵝出版集團 2008 年 3 月 6 日:第 464 頁至第 46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41010229 。大英帝國、葡萄牙帝國等老牌歐洲殖民帝國也在這一時期逐漸瓦解。 受到戰爭的影響導致全球各國或多或少都受到影響,其中與其他國家來講美國的經濟並沒有受到嚴重威脅,也進而促使戰後嬰兒潮的出現。而在 1950 年時美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發展比其他政府還要來得高,同時美國也有更多能力來主導西方世界的經濟走向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9 月 22 日:第 100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2806703 。不過在 1945 年到 1948 年時,英國和美國的強烈要求德國西部工業應該響應裁軍政策 Nicholas Balabkins Germany Under Direct Controls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armament 19451948 美國皮斯卡特維:羅格斯大學出版社(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4 年 6 月:第 20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504490 ;然而由於國際貿易彼此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導致歐洲經濟一度停滯且讓其延遲幾年復甦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Vladimir Petrov) Money and Conquest Allied Occupation Currencies in World War II 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 1967 年 1 月 1 日:第 26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01805301 Nicholas Balabkins Germany Under Direct Controls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armament 19451948 美國皮斯卡特維:羅格斯大學出版社(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4 年 6 月:第 208 頁至第 20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504490 。一直到 1948 年中期西德進行貨幣改革政策時逐漸恢復其經濟發展,同時馬歇爾計劃也成功促使歐洲經濟政策的自由化 Nicholas Balabkins Germany Under Direct Controls Economic Aspects of Industrial Disarmament 19451948 美國皮斯卡特維:羅格斯大學出版社(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64 年 6 月:第 21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504490 。之後 1948 年西德經濟的快速復興得到「德國經濟奇蹟」之稱,同一時間包括義大利和法國的經濟也逐漸恢復正常 Martin Harrop Power and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2 年 2 月 28 日:第 2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345798 。但與此相反的是英國則處於經濟崩潰的狀態,同時在這之後持續 10 年的經濟衰退。另一方面儘管蘇聯經歷了龐大的人力和物質損失,然而在戰爭結束後產物的製作快速增長。另一方面在亞洲地區,日本經濟也經歷了快速增長,並在 1980 年代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之一 Martin Harrop Power and Policy in Liberal Democracies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1992 年 2 月 28 日:第 4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345798 ,而中國則直到 1952 年才恢復為戰前工業生產。 影響 人員傷亡與戰爭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諸多戰爭罪行,其中包括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肅清大屠殺、卡廷大屠殺、馬尼拉大屠殺、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終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也造成了大量平民傷亡。 有關戰爭所導致的總傷亡人數各方估計皆不相同,因為很多人在因故死亡後並沒有留下相關記錄。絕大多數資料估計大約有 6000 萬人在戰爭中喪生,其中包括約有 2000 萬名士兵和 4000 萬名平民,其中許多平民分別死於傳染病、飢餓、大屠殺、轟炸和蓄意的種族滅絕政策馬修懷特(Matthew White)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Primary Megadeath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ical Atla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2011 年 2 月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根據估計損失最大的蘇聯在戰爭中失去將近 2700 萬人,其中包括有 870 萬名軍事人員和 1900 萬名平民喪生 1941 年初蘇聯人口統計數為 1967 億(包括新兼併地區),而 1946 年僅餘 167 億,因此蘇聯的實際死亡人數應該大於俄國官方公佈的資料。其中因軍事行動而喪生最多的民族則是 5756000 人逝世的俄羅斯人,稍後排名第 2 名的民族則是損失 1377400 人的烏克蘭族麥可愛爾曼(Michael Ellman) Soviet Deaths in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 Note 《EuropeAsia Studies》 1994 年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平均每 4 名蘇聯公民便有 1 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或者受傷。另一方面德國最終則損失 530 萬名軍事成員,其中絕大多是於德蘇戰爭和在德國最後幾場戰役中喪生傑弗裡赫爾夫(Jeffrey Herf) The Nazi Extermination Camps and the Ally to the East Could the Red Army and Air Force Have Stopped or Slowed the Final Solution Explorations in Russian and Eurasian History 2003 年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傷亡比例來說。軸心國集團其喪生人數大約有 15,而剩餘的 85 則是同盟國部隊的喪生人數;在這之中主要是蘇聯和中國的人民,其中許多人是由於德國和日本部隊於佔領區實施的戰爭罪行所導致的。根據估計大約有 1100 萬名至 1700 萬名平民直接或者間接死於納粹思想的政策中,其中包括大約有 600 萬名猶太人因而遭遇系統性的種族滅絕式大屠殺,另外還有 500 萬名羅姆人、同性戀者、斯拉夫人以及其他種族與少數族群也遭到殺害艾倫陶德(Allan Todd) The Modern World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6 月 21 日:第 12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9134250 。此外南斯拉夫烏斯塔沙則與軸心國集團合作殺害大量作為少數民族的塞爾維亞人、羅姆人和猶太人,而在戰爭結束後克羅埃西亞平民則對此展開報復。另外大約有 300 萬名到 1000 萬名中國平民則是在日本佔領地區及雙方交戰區域因各種原因非正常死亡,在這之中最有名的事件則是南京大屠殺,其中有數十萬名中國軍民因而遭到殺害張純如 《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 美國紐約 Basic Books 1997 年 11 月 21 日:第 10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65068357 ,岡村寧次所制定實施的三光政策,則導致有 200 多萬名中國群眾非正常死亡。日本的入侵導致中國年均人口增長數由 1927-1937 年間大約 350-360 萬降至 1937-1945 年期間的約 310 多萬赫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 《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的形成》(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美國紐約 Harper Perennial 2001 年 9 月 4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060931308 。 軸心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有限度的使用生物和化學藥劑,例如義大利軍方在第二次義大利衣索比亞戰爭便嘗試投入芥子氣作戰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31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而大日本帝國陸軍則在與蘇聯的早期衝突、入侵並佔領中國時也使用生物或化學武器協助作戰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32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此外德國和日本也針對平民施放藥劑來測試武器效果羅伯特沙貝拉(Robert Sabella)、劉中達和林培瑞 Nanking 1937 Memory and Healing 美國阿蒙克 M E Sharpe 2001 年 11 月:第 6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65608161 ,在某些情況下也於戰俘身上進行實驗。 雖然許多軸心國的違法行為陸續被送往世界上第一個國際法庭進行審判,然而同盟國部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也犯下許多戰爭罪行。這其中包括蘇聯的人口轉移政策,嚴責行動(Operation Keelhaul)雅各霍恩貝格爾( Jacob G Hornberger) Repatriation The Dark Side of World War II Part 3 自由未來基金會(The Future of Freedom Foundation) 1995 年 4 月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戰後對德意志人的驅逐、佔領德國期間的強姦罪行以及卡廷大屠殺。另外一些大飢荒的死亡人數也可以歸因於戰爭爆發,這包括 1943 年的孟加拉饑荒和 1944 年至 1945 年的越南饑荒 Vern Weitzel EPA Vietnam needs to remember famine of 1945 《海峽時報》 2008 年 4 月 21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包括耶克弗里德里希(Jörg Friedrich)等歷史學家則認為針對敵國領土的平民區大規模轟炸的行為也應列為戰爭罪行,這又以日本的東京和德國的德勒斯登、漢堡與科隆最為著名;其中根據統計西方盟國總共造成至少 160 個城市遭到轟炸,也導致超過 60 萬名德國平民因而死亡。 集中營、奴役和屠殺 在納粹大屠殺中主要有 600 萬名阿什肯納茲猶太人遭到殺害,另外在蓄意滅絕計劃中也導致 200 萬名波蘭人民以及 400 萬名包括身心障礙、精神病患、蘇聯戰俘、同性戀者、共濟會成員、耶和華見證人與羅姆人等「不值得活的生命」遭到殺害。另外以東歐為主有 1200 萬名民眾被迫成為勞工,並且強迫在德國各家工廠內進行勞動。 而除了納粹統治下設立的集中營導致大量人員遭到殺害,而古拉格於各地設立的勞動營也導致德國戰俘以及包括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等佔領區公民喪生,甚至一些蘇聯公民也因為被懷疑與納粹主義有關而遭到迫害。根據統計在戰爭期間有 60 的德國戰俘於蘇聯喪生,而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則表示有將近 570 萬名戰俘喪生,其中有大約有 57、約 360 萬人因故喪生或者遭到擊斃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 The Dictators Hitlers Germany and Stalins Russia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2004 年 9 月:第 568 頁至第 569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393020304 。另外蘇聯也將過去遭到德軍俘虜者或者自他處遣返平民視為潛在與納粹主義合作者,其中一些受到懷疑的人在經過內務人民委員會審查後往往遣送古拉格處理麥可愛爾曼(Michael Ellman) Soviet Repression Statistics Some Comments 《EuropeAsia Studies》 2002 年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而日本所設立的戰俘營與勞改營中也有著極高的死亡率,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調查發現西方囚犯的死亡率高達 271,其中美國戰俘甚至有 37%的死亡率 People Events Japanese Atrocities in the Philippines 美國經驗(American Experience)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這個比例甚至比美軍遭到德國和義大利俘虜者的死亡率還多出 7 倍田中利幸 Hidden Horrors Japanese 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美國博爾德:西景出版社(Westview Press) 1997 年 12 月 17 日:第 2 頁至第 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13327181 。然而在日本投降後所有獲釋的囚犯中,有 37583 名來自英國、28500 來自荷蘭以及 14473 人來自美國,但中國囚犯僅有 56 人未被殺害而成功獲釋赫伯特畢克斯(Herbert P Bix) 《裕仁天皇與近代日本的形成》(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美國紐約 Harper Perennial 2001 年 9 月 4 日:第 36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060931308 。根據統計在 1935 年到 1941 年間,在興亞局的規畫下有至少 500 萬名來自中國北部和滿洲國的平民被迫勞動,這包括在礦山以及軍工廠內勞動;而在 1942 年以後,日軍強迫中國民眾勞動的人數更迅速增加到 1000 萬人之譜 Zhifen Ju 「Japan』s Atrocities of Conscripting and Abusing North China Draftees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Pacific War」 哈佛文理學院(Harvard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2002 年 6 月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美國國會圖書館則在報告中提到在爪哇島有近 400 萬到 100 萬名勞動者被日軍強制工作,而隨後日軍將其中 270000 人強迫遷往其他日本佔領的東南亞地區工作,僅留下 52000 名勞動者繼續進行先前的工作 Indonesia WORLD WAR II AND THE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194250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245 國會圖書館 1992 年 11 月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日軍在中國大量使用化學武器和其七三一部隊進行活人細菌戰實驗去發展生物武器,日軍轟炸機對中國城市狂轟濫炸,大批中國平民死於空襲當中,還把大批中國婦女作為慰安婦,作為日軍士兵的性奴隸,很多還被虐待至死。 在日軍針對珍珠港實施轟炸後,1942 年 2 月 19 日羅斯福簽署了 9066 號行政命令,允許政府強制將數千名居住於美國的日裔、意裔、德裔移民強制搬離夏威夷等重要地區 Roger Daniels Two Reports on Japanese Canadians in World War Two 加拿大渥太華:總理辦公室(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1979 年 6 月:第 2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05112669 。隨後美國與加拿大政府陸續下令拘留 150000 名日裔美國人,另外有 14000 名義大利裔和德裔美國人同樣為了安全理由而被迫拘留。此外在戰爭即將結束之際,同盟國集團在雅爾達會議上允諾蘇聯能夠要求數百萬名戰俘與平民強制勞動,甚至匈牙利一直到 1955 年仍被迫繼續為蘇聯進行勞動 Tamás Stark 「Malenki Robot」 Hungarian Forced Labourers in the Soviet Union 19441955 Minorities Research Group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軍事佔領 在歐洲大陸,軸心國集團的佔領行動分成兩種非常不同的形式。在包括法國、挪威、丹麥、低地國與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等西歐、北歐和中歐紛紛改從德國的經濟政策,其中在戰爭結束後納粹德國成功賺取 695 億國家馬克,而這還不包括於戰爭期間掠奪的工業製品、軍事裝置、原料物資和其他大量貨品等。其中針對這些佔領國家德國也紛紛向各國收取自身超過 40 的稅收收入,但隨著戰爭的進行德國有將近 40 的資金收入都是由其他被佔領國家提供。 另外在東歐地區德國或多或少期望能夠於此獲得更多生存空間,然而蘇聯所實施的焦土政策使得作為侵略者的德國無法獲取資源。與對待所佔領的西方國家相比,納粹德國自身的種族政策鼓勵部隊向蘇聯人們展開暴行,並且不斷強調擁有斯拉夫血統者即為所謂的「次等人類」,這也讓德軍往往在作戰的同時也展開大規模的處決行為莫琳佩裡埃(Maureen Perrie)、杜明治利芬(Dominic Lieven)和隆納桑尼(Ronald Suny)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 3 Volume Set 英國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 2007 年 1 月 8 日:第 23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521861946 。而雖然無論是在西歐或者東歐的佔領區都陸續有抵抗組織出現,但一直到 1943 年底以前他們並沒有顯著阻礙德國的軍事行動 Thomas R Christofferson 和 Michael S Christofferson France during World War II From Defeat to Liberation 美國布朗克斯:福坦莫大學出版社(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2006 年 5 月 15 日:第 15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23225637 。 另一方面在亞洲地區,日本不斷向其所佔領的國家宣傳有關大東亞共榮圈的構想,並且將日本的霸權主義塑造成是為了能解放居住於殖民地的人民 Aiko Ike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wentiethCentury East Asia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英國倫敦 Routledge 1997 年 1 月 15 日:第 10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415149006 。但儘管最初許多遭到歐洲殖民統治的地區將日軍作為解放者歡迎,然而日本佔領後實施的嚴格社會控制以及對於資源的掠奪往往使得當地居民想法改觀。其中日本在盟軍部隊撤離後所佔領的東南亞地區獲取近 4000000 桶石油,但是到了 1943 年時在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生產量增加到 5000 萬桶,整整比 1940 年的生產比率高出 76 霍斯特布格(Horst Boog)、維爾納賴恩(Werner Rahn)和賴因哈德斯圖姆夫(Reinhard Stumpf) Germany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ume VI The Global War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11 月 15 日:第 31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228882 。 大後方與經濟 在戰爭爆發前,西方同盟國集團無論是在人口和經濟都有重要優勢。其中包括英國、法國、波蘭以及英國自治領等西方同盟國相較於德國和義大利等軸心國集團人口多出 30,同時國內生產總值兩者作比較也高出 30。如果將殖民地包括在內,其中同盟國在人數上比例獲得優勢性的五比一,而國內生產總值上也有將近二比一的優勢。而在亞洲地區,儘管中國比起日本有高出將近六倍的人口優勢,其國內生產總值卻僅僅只高出日本 89 左右。而隨著日本對外擴充套件殖民地後中國人口優勢下降到只剩三倍,同一時間日本的經濟成長速度使得中國僅高出 38 之譜。 不過儘管同盟國有著經濟和人口的優勢,德國和日本最早展開的快速襲擊行動成功降低這些因素的影響力。一直到 1942 年美國和蘇聯陸續加入同盟國集團後,優勢性的經濟實力與人口數量成為戰爭的關鍵,隨著戰爭的發展開始雙方開始走向消耗戰的趨勢。此外盟軍最終能夠贏過軸心國部隊的原因,除了同盟國能夠比起軸心國獲得更多自然資源外,其他如德國和日本不願投入婦女作為勞動力、盟軍戰略性轟炸以及德國戰爭後期經濟瓦解也影響到勝負結果馬舍爾曉士(Matthew Hughes)和克里斯曼(Chris Mann) Inside Hitlers Germany Life Under the Third Reich Potomac Books 2000 年 10 月:第 15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4882810 查爾斯格里菲思(Charles Griffith) The Quest Haywood Hansell and American Strategic Bombing in World War II 美國阿拉巴馬:空軍大學出版社(Air University Press) 1999 年:第 20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85660698 理查奧弗裡(Richard Overy) War and Economy in the Third Reich 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5 年 8 月 24 日:第 2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198205999 。另外在一開始德國和日本皆知道自身並不適合進行持久戰,因此期望能夠以攻佔領土的方式來獲取更多談判空間。但隨著戰爭進行為了應付武器裝備的生產,德國和日本也紛紛投入數百萬名勞工強制工作 World Economic and Social Survey 2004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美國紐約:聯合國 2005 年 1 月 28 日:第 2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9211091472 ,其中德國自東歐地區獲得 1200 萬名的勞動人力,而日本也在亞洲各地強迫將近 1800 萬人投入生產行列。 科技與戰爭的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促使許多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這包括有航空、船艦以及陸上武器的發展與應用改革。其中在航空武器方面,各式軍機開始陸續擔負偵查、戰鬥、轟炸以及地面支援等任務,同時隨著任務角色的確定促使飛機開始專業化發展。同時對於飛機於戰場的任務性質更加多元,例如開始投入運輸機協助快速運輸高價值性的物資、裝備以及人員等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76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或者是針對平民區與工業區的戰略轟炸來嘗試瓦解對方計程車氣等。而隨著針對地面設施的轟炸漸趨頻繁,相關的防空武器也陸陸續續改進或者開發,這包括有以雷達、高射炮與面對空飛彈為主的防禦系統架構,或者是德軍 88 毫米高射炮的開發等。此外噴射機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首次開發,儘管由於發明過晚而對於戰局沒有立即影響,但是後來噴射引擎成為之後全世界各國空軍的標準配備 Alan D Schrift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Philosophy Key Themes and Thinkers 美國霍博肯 WileyBlackwell 2005 年 11 月 14 日:第 12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405132183 。 而在海上武器上,航空母艦與潛艇的運用成為之後海戰的主軸。包括針對塔蘭託、珍珠港與中國南海等突襲行動意味著海上航空武器開始發展,而到了珊瑚海海戰後具有優勢的航空母艦開始被視為戰艦的繼承者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163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Christopher Chant AIRCRAFT CARRIERS THE WORLDS GREATEST NAVAL VESSELS AND THEIR AIRCRAFT Silverdale Books 2004 年:第 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5090791 H Avery Chenoweth 和 Brooke Nihart Semper Fi The Definitiv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US Marines 美國紐約:史特靈出版社(Sterling Publishing) 2005 年 10 月 3 日:第 180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402730993 。而大西洋護航航空母艦的出現證實是盟軍運輸船隊能夠有效抵禦德國海軍的一部分,除了能夠擴充套件四周的保護半徑外,也能夠有效封鎖整個中大西洋海域的通行 Ian Sumner The Royal Navy 1939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1 年 10 月 25 日:第 2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841761954 。同時由於航空母艦並不需要配備厚重的裝甲防護羅伯加德納(Robert Gardiner)和大衛布朗(David K Brown) The Eclipse of the Big Gun The Warship 19061945 英國倫敦:康威出版社(Conway Publishing) 2004 年 11 月:第 52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851779539 ,且攻擊的主力是以較低成本的戰鬥機為主,這使得大量航空母艦的投入相比之下較為經濟許多。另一方面潛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已經被視為高經濟利益的武器之一,雙方都將相關的技術列為之後戰爭的重要關鍵之一。稍後德國海軍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憑此獲得一定優勢,而英國則隨即將以聲納為主的反潛武器與船隊戰術列為重點開發物件,德國則不斷嘗試提高技術層面來開發 VII 級潛艦,並且繼續改進狼群戰術的協同作戰能力。但隨著盟軍陸續開發出針對潛艇交戰的利式探照燈(Leigh light)、刺蝟砲、烏賊(Squid)和馬克 24 型魚雷(Mark 24 Mine)等裝置,最終同盟國逼使得德國潛艇艦隊無法維持優勢地位。 陸地作戰方面則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採取的靜態前線,改往更加強調移動效能和兵種合作的戰鬥模式。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火力支援的坦克,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演變成為主要作戰武器之一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125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其中從 1930 年代後期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的設計相較過去更為先進許多,同盟國與軸心國不斷嘗試為自己的坦克改良速度、裝甲和火力等重點專案崔佛迪皮伊(Trevor N Dupuy) Evolution of Weapons and Warfare 英國倫敦:詹氏資訊集團 1982 年 3 月 18 日:第 23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0710601230 。而在戰爭剛爆發時大多數指揮官認為遭遇具有完整配備的坦克時應該要避免作戰,這除了是因為早期小型反坦克武器無法有效貫穿坦克裝甲外,同時也是受到德國避免進行坦克或者反坦克直接作戰的學說影響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108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而在德國結合各式兵器投入戰場之後,成功促使德軍自波蘭到法國戰役中都能夠以閃擊戰獲得勝利。但隨著戰爭的進展包括曲射、戰車炮、自走炮或者是反坦克地雷等反坦克戰術開始盛行,這使得在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的情況下步兵仍然是重要元素斯賓塞塔克(Spencer C Tucker)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War II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美國聖塔芭芭拉 ABCCLIO 2004 年 12 月 17 日:第 221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ISBN 9781576079997 。儘管在整個戰爭期間大多數步兵的配備仍然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無重大差別,但是戰爭促使如能夠便利攜帶的 MG42 通用機槍等機槍設計、以及適合城鎮或叢林作戰的衝鋒槍型別的快速發展。而戰爭後期所發展的突擊步槍則結合了步槍與衝鋒槍的許多功能,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成為許多武裝部隊的標準武器之一 Oliver Sprague 和 Hugh Griffiths The AK47 the worlds favourite killing machine Control Arms Briefing Note 2006 年 6 月 26 日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能夠獲得優勢,陸陸續續投入自身的科技協助作戰。例如大多數主要交戰國家開始不斷試圖破解對方複雜的密碼,並且嘗試透過密碼本等裝置強化自己的通訊安全。例如在的技術協助下英國成功破解恩尼格瑪密碼機的密碼 ULTRABen Macintyre Bravery of thousands of Poles was vital in securing victory 英國瓦平(Wapping) 《泰晤士報》 2010 年 12 月 10 日:第 27 頁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以及日本海軍所使用的通訊程式碼,這些經由破解獲得的訊號訊息(Signals intelligence)成功促使盟軍掌握對方動向 Steven Schoenherr Code Breaking in World War II 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San Diego) 2007 年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另外盟軍也使用大量欺騙的手法來妨礙德軍獲得正確的軍事情報,這之中包括英國策劃的肉餡行動與保鑣計劃(Operation Bodyguard)等 Neil C Rowe 和 Hy Rothstein Deception for Defense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alogies from Conventional Warfare 美國海軍研究所(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2007 年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 其他投入戰爭的工程計畫還包括有 Z3、巨人計算機與電子數值積分計算機等早期電腦裝置、V1 飛彈和 V2 火箭的作戰計畫、發展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針對軍事作戰進行分析的作業研究以及協助物資運輸的桑椹碼頭(Mulberry harbour 人工港口)與冥王作戰(Operation Pluto 英吉利海峽下的輸油管道)等 KONRAD ZUSE 19101995 IDSIA 2012 年 4 月 21 日查閱 Konrad Zuse builds Z1 worlds first programcontrolled computer Despite certa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it had all the basic ingredients of modern machines using the binary system and todays standard separation of storage and control Zuses 1936 patent application Z23139GMD Nr 005021 also suggests a von Neumann architecture reinvented in 1945 with program and data modifiable in storage。青黴素是第一次大規模生產並在戰爭期間使用(請參閱)。 參見 第二次世界大戰概覽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役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武器裝備列表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三次世界大戰 冷戰 第二次冷戰 朝鮮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 世界大戰 戰爭列表 納粹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 肅清大屠殺 馬尼拉大屠殺 去納粹化 英蘇百分比協定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Anthony Shaw World War II Day by Day 英國倫敦 Quarto Group 2000 年 7 月 30 日 ISBN 9780760309391 安恩科修(Ian Kershaw) Hitler 19361945 Nemesis 美國紐約:諾頓公司(W W Norton Company) 2001 年 9 月 ISBN 9780393322521 Jeffery Record Appeasement Reconsidered Investigating the Mythology of the 1930s DIANE Publishing 2005 年 ISBN 9781584872160 Philip Jowett Japanese Army 193145 英國牛津 Osprey Publishing 2002 年 1 月 25 日 ISBN 9781841763538 外部連結 Aerial Propaganda Leaflet Database Source List and Detailed Death Tolls for the Primary Megadeath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Art of War The SovietGerman War 19411945 Myths and Realities A Survey Essay The World War II Multimedia Database Vintage Newscasts World War II WWII Asian Pacific Theater WWII European Theater Der Zweite Weltkrieg Erinnerungen aus Russland und Deutschland Category 世界大戰 Category1939 年衝突 Category1940 年衝突 Category1941 年衝突 Category1942 年衝突 Category1943 年衝突 Category1944 年衝突 Category1945 年衝突 Category 全球衝突 Category 核戰爭 Category 現代歐洲 Category 阿爾巴尼亞戰爭 Category 澳大利亞戰爭 Category 奧地利戰爭 Category 比利時戰爭 Category 玻利維亞戰爭 Category 巴西戰爭 Category 印度戰爭 Category 保加利亞戰爭 Category 緬甸戰爭 Category 柬埔寨戰爭 Category 加拿大戰爭 Category 智利戰爭 Category 哥倫比亞戰爭 Category 哥斯大黎加戰爭 Category 克羅埃西亞戰爭 Category 古巴戰爭 Category 捷克斯洛伐克戰爭 Category 丹麥戰爭 Category 多明尼加戰爭 Category 厄瓜多戰爭 Category 埃及戰爭 Category 薩爾瓦多戰爭 Category 愛沙尼亞戰爭 Category 衣索比亞戰爭 Category 芬蘭戰爭 Category 法國戰爭 Category 納粹德國戰爭 Category 希臘戰爭 Category 瓜地馬拉戰爭 Category 海地戰爭 Category 宏都拉斯戰爭 Category 匈牙利戰爭 Category 冰島戰爭 Category 印尼戰爭 Category 義大利戰爭 Category 伊朗戰爭 Category 伊拉克戰事 Category 日本戰爭 Category 哈薩克斯坦戰爭 Category 寮國戰爭 Category 拉脫維亞戰爭 Category 黎巴嫩戰爭 Category 賴比瑞亞戰爭 Category 立陶宛戰爭 Category 盧森堡戰爭 Category 墨西哥戰爭 Category 蒙古國戰爭 Category 黑山戰爭 Category 尼泊爾戰爭 Category 挪威戰爭 Category 尼加拉瓜戰爭 Category 巴拿馬戰爭 Category 巴拉圭戰爭 Category 秘魯戰爭 Category 波蘭戰爭 Category 羅德西亞戰爭 Category 羅馬尼亞戰爭 Category 沙烏地阿拉伯戰爭 Category 塞爾維亞戰爭 Category 斯洛伐克戰爭 Category 斯洛維尼亞戰爭 Category 南非戰爭 Category 斯里蘭卡戰爭 Category 敘利亞戰爭 Category 泰國戰爭 Category 荷蘭戰爭 Category 菲律賓戰爭 Category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戰爭 Category 蘇聯戰爭 Category 英國戰爭 Category 美國戰爭 Category 烏拉圭戰爭 Category 委內瑞拉戰爭 Category 越南的戰爭 Category 南斯拉夫戰爭
遼寧省,簡稱遼,舊稱奉天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的省份,省會位於瀋陽市。省政府駐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 45 號。 遼寧省東北與吉林省接壤,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為鄰,西南與河北省毗連,是連線華北地區與中國東北地區的要道。遼寧省東南以鴨綠江為界河與朝鮮隔江相望,南臨黃海和渤海。遼寧在自古以來便是通往關外的軍事要隘,也是將遼東地區聯絡內蒙古通向歐亞國家為交通上所必經之要道。是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 thumbleft 喀左縣東山嘴遺址出土的紅山文化孕婦陶塑像,學者認為體現了女神崇拜 史前至秦漢 營口出土的金牛山文化表明早在 28 萬年前,遼寧省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遼寧在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又在此地建立了遼東、遼西、右北平郡。西漢時隸屬於幽州,增設玄菟郡。東漢增設遼東屬國。 魏晉南北朝 三國時襄平城公孫延家族鎮守遼寧和朝鮮半島。經過公孫延、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恭、公孫淵五代人的經營遼東,不斷開闢疆土,東伐高句麗,西擊烏丸,北伐扶餘,越海攻東萊。領土擴張後分割遼東郡,遼東王公孫家族 238 年春被司馬懿和高句麗王高位宮降服,納入魏國直屬版圖。 西晉屬於平州。東晉時,晉朝官方宣稱被營州所管轄,而實際上五胡亂華後相繼存在了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北燕等政權管轄。在北魏統一北方(除了遼東以北)前比較有影響力的大國有前燕,前秦,其中前燕定都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龍城相繼成為後燕,北燕的首都,後成為北魏的重要軍事重鎮。 337 年,鮮卑人慕容廆子慕容皝於大棘城(今遼寧義縣西北)稱燕王,建燕國,史稱前燕。342 年遷都龍城,東破遼寧東部的高句麗,鮮卑宇文部及夫餘。前燕成為當時一個重要的國家,與前秦,東晉鼎足三分。 397 年 魏鮮卑人拓跋圭攻擊後燕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燕王慕容寶逃往龍城。409 年,原後燕將領漢人馮跋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為國號,都龍城,史稱北燕。436 年四月,北魏大軍又攻龍城。五月,馮弘在高句麗軍保護下率龍城官員百姓東渡遼水,遷至蓋州。北魏軍入佔龍城,北燕亡。404 年,遼東被高句麗所據。 隋唐五代 隋朝為遼東郡、柳城郡、燕郡。唐朝屬河北道。貞觀十七年(643 年),高句麗與百濟聯合攻打唐的友邦新羅,新羅請唐援。唐太宗便以此下令攻打遼東。貞觀十九年(645 年),李勣率軍從陸路,張亮率舟師從水路,兵分兩路進攻高句麗,唐太宗親自到遼東建安城前線督戰。唐軍攻下遼東後,接著攻打安市城(今遼寧海城),自六月二日至九月十八,歷時三月沒有攻下。唐高宗時期,668 年高句麗被唐朝滅後,唐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試圖控制朝鮮半島。但遭到了統一新羅的反擊。新羅擁立投降的淵淨土的兒子安勝為高句麗王(史稱報德王),賞賜金姓。並協助高句麗移民策動叛亂。經過數年的反唐戰爭, 新羅最終控制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大同江以北則由唐和後來崛起的渤海國佔據。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十一月甲子日(755 年 12 月 16 日星期二),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史稱安史之亂。 五代時遼寧地漸漸被南下的契丹佔領,後唐後成為遼朝的核心部分及發源地。 遼金元 遼朝分屬於東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 金朝時大部分地區屬東京路統轄,其餘分屬鹹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元朝東部地區屬遼陽行省的遼陽路、瀋陽路;北部地區屬開元路鹹平府;西部地區的廣寧路隸屬遼陽行省;錦州、朝陽地區屬大寧路,隸屬於中書省。 明清 洪武年間,明朝在遼東設蓋州衛、金州衛、復州衛、海州衛,合為 南四衛,屬山東按察司。 永樂年間,明朝設遼陽、寧遠、瀋陽等重鎮或衛所。部分屬遼東都指揮使司,隸屬於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其餘衛所隸屬奴爾幹都司(管轄範圍包括外興安嶺一帶和庫頁島)。 宣德九年 1434 年,奴爾幹都司被撤銷,其下屬的衛所則繼續存在。成化年間,明朝為了防範羈縻的女真諸部和韃靼的騷擾,開始陸續修建遼東邊牆。 崇禎十七年(1644 年),遼東總兵吳三桂受命放棄寧遠衛城(今遼寧興城),率軍入山海關勤王。至此明朝徹底失去遼西走廊全部領土。十一月,石城島總兵馬登洪投降清軍,明朝勢力完全退出遼寧。 萬曆三十六年(1608 年)四月,努爾哈赤與明邊將立碑劃界,從此自稱為國。 萬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御八角殿稱汗,建元天命,定國號為金,史稱後金。 天啟元年,即後金天命六年(1621 年)八月,後金築遼陽新城,即東京城,遷都於此。 天啟五年(1625 年),即後金天命十年(1625 年)三月,後金遷都瀋陽,後定名為盛京。 清朝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 光緒二十年(1894 年),甲午戰爭爆發,遼寧南部的遼東半島是戰場之一,戰爭期間日軍攻陷旅順,執行旅順大屠殺,對城內進行 4 天 3 夜的搶劫、屠殺和強姦,超過二萬人遇害,屠殺過後全市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居民屍體,遇難者葬於白玉山東麓的安葬崗,今稱 萬忠墓。 中華民國及滿洲國 1922 年 5 月 11 日,徐世昌頒佈大總統令,解除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蒙疆經略使、奉天督軍兼省長。然而 5 月 12 日,張作霖宣佈東三省獨立。隨後奉天省議會推舉張為東三省總司令兼奉天省長,孫烈臣、吳俊陞為副總司令,張作霖開始全面控制奉天省。1929 年東北易幟後歸順南京國民政府。由於考量到「奉天」取自「奉天承運」,故而提出改名,並列出了五個候選名稱:遼東省、瀋陽省、安奉省、關東省、遼寧省。1929 年 2 月 5 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佈第 91 號訓令,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將「奉天省」改名為「遼寧省」,自 3 月 1 日起實行。同年 4 月,在簽發「司令長官諮為本省改遼寧二字」為題的公文中,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寫道:「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為諮復事,案准政府諮開查本省改名遼寧業經通令佈告在案。」 此為遼寧得名的開始,但當時民間仍習慣稱「奉天省」。當時該省省會瀋陽,全省轄五十九縣。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全省數日內淪陷。次年 3 月 1 日,日本扶植的滿洲國成立。本省分為安東省,奉天省,錦州省三省。滿洲國成立後,日本向滿洲國租借關東州。1937 年日滿達成了新租借協議,將滿鐵附屬地行政權交給滿洲國,但仍保留關東州於名義上獨立的滿洲國之外,直至 1945 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改回遼寧省。 1945 年 9 月東北地區分為九省後,本省的行政劃分變為遼寧(省會瀋陽)、遼北(省會遼源)。遼寧全省四市二十二縣: 省轄市:錦州、營口、鞍山、旅順 縣治:瀋陽、撫順、本溪、海城、遼陽、鐵嶺、遼中、金縣、蓋平、復縣、錦縣、綏中、北鎮、興城、義縣、錦西、盤山、新民、黑山、岫巖、莊河、臺安 瀋陽市於 1947 年 6 月升直轄市。大連、瀋陽二市為直轄市,直隸行政院; 1946 年 1 月 11 日遼寧軍區成立時轄遼陽、鞍山、遼中、臺安、盤山、本溪、瀋陽 北寧路南、長春路東、撫順、鐵嶺、興京、海城、蓋平、營口等縣市,此時遼東省委兼遼寧省分委的工作。3 月 30 日,中共東北局決定撤銷遼寧軍區,所屬第 1、第 2 軍分割槽合併組成遼南軍分割槽歸遼東軍區直轄,其餘部隊劃歸安東軍區建制。1946 年 5 月 5 日,東北局發出《關於成立遼寧省分委及幹部配備的決定》,遼北省位於中東路以東的轄區與通化省合併,及清原、興京、撫順一部、鐵嶺等縣,組成新的遼寧省分委、遼寧軍區。 1945 年 10 月 12 日,東北局宣佈組建中共遼寧省工委、安東省委、瀋陽市委,並任命了主要領導幹部:遼寧省工委書記為陶鑄,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白堅,組織部副部長饒斌,民運部長張逢時,遼寧省政府黨團書記兼省政府副主席朱其文,遼寧省政府主席兼遼寧省保安司令張學思,遼寧省工業管理委員會主任兼黨團書記呂東;遼寧省工委委員為陶鑄、白堅、張學思、朱其文、饒斌、張逢時、呂東、孔原、陳鬱、汪金祥、鄧華。1945 年 11 月蘇聯紅軍要求中共黨政軍勢力撤出瀋陽等大城市,移交給國民政府東北行營。1945 年 11 月 25 日,東北局決定陶鑄和鄧華帶部分幹部和部隊去法庫,組成遼西省委和遼西省軍區;張學思和遼寧省工委書記白堅帶另一部分幹部和部隊到本溪,組成遼寧省委、遼寧省政府和遼寧省軍區,張學思任遼寧省委常委、遼寧省政府主席、遼寧省軍區司令員,白堅任遼寧省委書記和遼寧省軍區政委。11 月 26 日,張學思率領遼寧省政府機關向本溪出發,轉而在本溪辦公。1945 年 12 月 18 日遼寧省政府在本溪釋出通令,公佈了遼寧省行政區劃:全省設定 1 個行署區 遼西行署區,駐法庫,轄錦州市和新民、法庫、錦縣、錦西、興城、綏中、義縣、康平、北鎮、黑山 11 縣),3 個專區(第一專區駐遼陽,轄鞍山市、遼陽市和遼陽、盤山、遼中、臺安 4 縣;第二專區以海城中心縣委為基礎,駐海城,轄營口市和營口、海城、蓋平 3 縣;第三專區駐撫順市,轄撫順市和撫順、清原、新賓、鐵嶺 4 縣),另省直轄 2 個市 瀋陽市、本溪市、2 個縣 瀋陽、本溪縣。 1946 年 1 月 11 日遼寧軍區成立,轄遼陽、鞍山、遼中、臺安、盤山、本溪、瀋陽 北寧路南、長春路東、撫順、鐵嶺、興京、海城、蓋平、營口等縣市,遼東省委兼遼寧省分委的工作。原遼寧省分委名義保留;肖華、江華、程世才、白堅、張學思、劉瀾波、羅舜初為遼東省委常委,肖華為遼東省委書記,江華為遼東省委第二書記。 1946 年 3 月 30 日,中共東北局決定撤銷遼寧省政府、省軍區。1946 年 4 月 4 日,遼寧省第一、第二專區合併組建遼南地委、遼南專署、遼南分割槽,駐地岫巖縣小蘑菇峪,直屬於遼東省委與遼東軍區領導。轄鞍山市城工委、遼陽市城工委、遼陽、海城、營口縣委和遼檯盤聯合縣委。遼南地委常委陳一帆、高揚、趙承金、鄒魯風、林輝山、鄭自興、劉雲鶴為,以陳一凡為書記。遼寧省其餘地域劃歸安東省建制。 中共中央東北局於 1946 年 5 月 5 日決定,將中共遼北省委、遼北省政府(駐東豐)和中共通化省委、通化行署的轄區,以及清源、興京、撫順、鐵嶺部分地方,劃為新的遼寧省轄區,在梅河口成立中共遼寧省分省委,隸屬於中共遼東省委(即南滿分局)。遼寧省府、遼寧省軍區駐梅河口;遼寧省分委委員為白堅、張學思、劉漢生、劉惠農、解沛然、萬毅、周赤萍、王錚、劉東元、連柏生、杜者蘅等 11 人,白堅、張學思、劉漢生、解沛然、劉東元為常委;其中,張學思任遼寧省軍區司令員,解沛然任副司令員,白堅任遼寧省軍區政委,劉惠農任省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 年 5 月 16 日正式成立遼寧省政府。1946 年 5 月 4 日駐地由梅河口遷至通化、臨江,1947 年 6 月又遷回梅河口。1948 年 7 月遼寧省政府與遼南行署合併,轄區劃歸遼北省和安東省。遼寧省下轄: 第一專署(通化):1946 年 5 月,通化行政公署改建為通化專署,領導通化縣、臨江、長白、靖宇、撫松、輯安、柳河、輝南等縣與通化市。1946 年 7 月 21 日,遼寧省政府兼通化專署。1946 年 11 月,在臨江重建通化專署,改稱遼寧一專署,領導通化縣、通化市和輯安、柳河縣政府。1947 年 6 月遷駐通化。1948 年 3 月撤銷。 第二專署(西安):1946 年 5 月中旬,中共遼寧省分委會在西安縣城建立遼寧二(西安)專署,領導西安、東豐、梨(樹)東、開原、西豐等縣。1946 年 7 月增轄清原、沈(陽)鐵(嶺)撫(順)聯合縣。1946 年 11 月又增轄海(龍)柳(河)清(原)聯合縣。專署駐地,因處於敵後游擊戰爭環境,遷動頻繁,在西安成立 3 天后,轉移到東豐縣小四平,1946 年 10 月中旬撤到臨江八道江鎮(今白山市),經短暫整頓後返回轄區堅持敵後游擊戰爭,1947 年 5 月遷駐東豐縣城,1947 年 11 月遷回西安縣城。1948 年 7 月,遼寧二(西安)專署撤銷,轄區劃歸遼北省。 第三專署(遼東):轄瀋陽縣、撫順縣、沈撫鐵縣、本溪縣、新賓縣、清原縣。1946 年 7 月清原縣和沈撫鐵縣劃歸二分割槽,瀋陽縣和撫順縣合併為沈撫縣。 第四專署(海龍):1946 年 7 月 21 日,在輝南縣樣子哨成立,領導海龍、柳河、輝南縣政府。1946 年 11 月增轄靖宇縣。專署駐地,先在柳河縣涼水河子,後又到輝南縣朝陽鎮,於 1947 年 6 月又遷至海龍縣城。1948 年 3 月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1 年遼河大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遼寧省分遼東省 省會安東,今丹東,遼西省 省會錦州,旅大行署區(後與大連市合併改旅大直轄市)、瀋陽直轄市、鞍山直轄市、撫順直轄市、本溪直轄市,1954 年合併恢復遼寧省至今,以瀋陽市為省會。 1955 年 蘇軍撤離大連,蘇聯將大連及旅順的駐軍、防務等主權歸還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6 年將原熱河省東部朝陽等六個縣劃歸遼寧。 1969 年,昭烏達盟併入遼寧省,1979 年再次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1975 年,海城、營口縣一帶發生 73 級大地震,死亡 1328 人,重傷 4292 人,輕傷 12688 人,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在正確預測地震的基礎上,由官方組織撤離民眾,明顯降低損失的唯一成功案例。 1981 年,旅大市改名為大連市。 地理 地理座標位於東經 11853至 12546北緯 3843至 4336之間,東西之間寬約 550KM,南北之間寬約 550KM。 遼寧省的陸地面積大約是 14 萬平方公里,佔中國陸地面積的 15%。陸地面積的 598%是山地,佔 872 萬平方公里,平地面積為 487 萬平方公里,佔 334%,水域面積 1 萬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 68%,其餘為海域,其中黃海面積為 719 萬平方公里;渤海面積為 783 萬平方公里。 海岸線東起丹東市的鴨綠江入海口,西至山海關的老龍頭,全長為 2178 公里,佔中國海岸線總長的 12%。近海分佈著 506 個大小島嶼,總面積為 1877 平方公里。 接鄰省區:北部與吉林接壤、西北部與內蒙古為鄰、西南與河北毗鄰。 接鄰國家:與朝鮮隔江相望。 地形 本省地勢大體為北高南低,從陸地向海洋傾斜;山地丘陵分列於東西兩側,向中部平原傾斜。 地貌劃分為三大區: 東部山地丘陵區。以沈丹鐵路為界劃分為東北部低山地區和遼東半島丘陵區,面積約 67 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 46。東北部低山區,此為長白山支脈吉林哈達嶺和龍崗山之延續部分,由南北兩列平行的山地組成,海拔 500~800 米,最高山峰海拔 1300 米以上,為本省最高點。遼東半島丘陵區,以千山山脈為骨幹,北起本溪連山關,南至旅順老鐵山,長約 340 公里,構成遼東半島的脊樑,山峰大都在海拔 500 米以下。區內地形破碎,山丘直通海濱,海岸曲折,港灣很多,島嶼棋佈,平原狹小,河流短促。 西部山地丘陵區。由東北向西南走向的努魯兒虎山、松嶺、黑山、醫巫閭山組成。山間形成河谷地帶,大、小淩河發源地並流經於此,山勢從北向南由海拔 1000 米向 300 米丘陵過渡,北部與內蒙古高原相接,南部形成海拔 50 米的狹長平原,與渤海相連,其間為遼西走廊。西部山地丘陵面積約為 42 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 29。 中部平原。由遼河及其 30 餘條支流衝積而成遼河平原,面積為 37 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 25。地勢從東北向西南由海拔 250 米向遼東灣逐漸傾斜。遼北低丘區與內蒙古接壤處有沙丘分佈,遼南平原至遼東灣沿岸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另有大面積沼澤窪地、漫灘和許多牛軛湖。 河流 本省境內有大小河流 390 多條,總長約 16 萬公里。主要有遼河、渾河、大淩河、太子河、繞陽河以及中朝兩國共有的界河鴨綠江等,形成本省的主要水系。境內大部分河流自東、西、北三個方向往中南部彙集注入渤海。 水庫 本省有多個大型水庫,較為著名的有撫順大夥房水庫、遼陽參窩水庫、鐵嶺清河水庫、蓋州石門水庫等。 海洋 本省海域廣闊,遼東半島的東側臨黃海,西側環渤海,是中國水溫最低,緯度最高的海域。海域面積 15 萬平方公里,沿海灘塗 268 萬公頃。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 本省近海島嶼 506 個,面積 1921 平方公里,佔中國海洋島嶼總面積的 024,島岸線全長 628 公里,佔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 5。主要島嶼計有大長山島、小長山島、石城島、大鹿島、菊花島、大小筆架山、長興島、蛇島等。 森林植被 全省森林面積 4185 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 287% 氣候 遼寧地處中緯度地區,屬溫帶溼潤性季風氣候。日照豐富,雨熱同季,四季分明。陽光輻射年總量 100200 卡 平方釐米,年日照時數 21002600 小時,全省各地年平均氣溫為 52~117。其中,最高為大連,最低為西豐。極端最高氣溫 433(2000 年 7 月 14 日,朝陽),極端最低氣溫 434(2001 年 1 月 13 日,西豐)。與常年相比,全省各地平均氣溫正常偏高,其中春夏秋三季普遍偏高,冬季氣溫偏低。年降水量全省大部在 400~969 毫米,時間,空間分佈不均,全年平均無霜期 130200 天,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年日照時數全省各地在 2120~2861 小時之間,其中朝陽地區最多為 2861 小時,丹東地區最少為 2120 小時。春季大部地區日照不足;夏季前期不足,後期偏多;秋季大部地區偏多;冬季光照明顯不足。 各轄市氣候資料請參閱該條目,以下為省會氣候: 四至及中心 遼寧省四至及中心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鐵嶺市昌圖縣三江口鎮 東 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二棚甸子鎮 南 大連市旅順口區鐵山街道 西 朝陽市凌源市大河北鎮 中心 盤錦市盤山縣沙嶺鎮 行政區劃 遼寧省現轄 14 個地級市,下設 59 市轄區、16 縣級市、17 縣、8 自治縣;1354 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 513 街道,640 鎮,147 鄉,54 民族鄉。 地級市:瀋陽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大連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鞍山市、撫順市、本溪市、丹東市、錦州市、遼陽市、營口市、阜新市、盤錦市、鐵嶺市、朝陽市、葫蘆島市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遼寧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210000 遼寧省 Liáoníng Shěng 14837918 42591407 瀋陽市 59 16 17 8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210100 瀋陽市 Shěnyáng Shì 1285989 9199601 渾南區 10 1 2 210200 大連市 Dàlián Shì 1363044 7450785 西崗區 7 2 1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210300 鞍山市 Ānshān Shì 925536 3325372 鐵東區 4 1 1 1 210400 撫順市 Fǔshùn Shì 1127103 1731864 順城區 4 1 2 210500 本溪市 Běnxī Shì 841394 1326018 平山區 4 2 210600 丹東市 Dāndōng Shì 1528961 2188436 振興區 3 2 1 210700 錦州市 Jǐnzhōu Shì 1003999 2703853 太和區 3 2 2 210800 營口市 Yíngkǒu Shì 539980 2328582 站前區 4 2 210900 阜新市 Fùxīn Shì 1032699 1647280 細河區 5 1 1 211000 遼陽市 Liáoyáng Shì 473578 1604580 文聖區 5 1 1 211100 盤錦市 Pánjǐn Shì 406540 1389691 興隆臺區 3 1 211200 鐵嶺市 Tiělǐng Shì 1298451 2388294 鐵嶺縣 2 2 3 211300 朝陽市 Cháoyáng Shì 1969778 2872857 雙塔區 2 2 2 1 211400 葫蘆島市 Húlúdǎo Shì 1040868 2434194 龍港區 3 1 2 資源物產 植物 本省有各種植物 161 科 2200 餘種,具有經濟價值的 1300 種以上。藥用類 830 多種,如人參、細辛、五味子、黨參、天麻等;野果、澱粉釀造類 70 餘種,如山葡萄、獼猴桃、山裡紅、山梨等;芳香油類 89 種,如月見草、藿香、薄荷、薔薇等;油脂類 149 種,如松子、蒼耳等,還有野菜類、染料類、纖維類等。 動物 本省動物種類繁多,有兩棲、哺乳、爬行、鳥類動物 7 綱 62 目 210 科 492 屬 827 種。其中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6 種,二類保護動物 68 種,三類保護動物 107 種。具有科學價值和經濟意義的動物有白鸛、丹頂鶴、蝮蛇、爪鯢、赤狐、黑熊、海豹、海豚等。鳥類 400 餘種,佔全國鳥類種類的 31%。 礦產 本省礦產資源豐富,大體齊全配套。己探明儲量居全國前列的礦種有鐵、錳、石油、天然氣、油頁岩、鉬、熔劑灰巖、滑石、菱鎂礦、硼礦、金剛石、玉石等,是全國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化工產品和石油礦產的生產基地。 水產品 本省水產品種繁多,共3大類 520 餘種。第一類浮游生物 107 種,第二類底棲生物 280 餘種,第三類游泳類生物 137 種。淡水魚主要有青魚、鰱魚、鯉魚等。可供利用的海洋生物有魚類 117 種、蝦類 20 餘種、蟹類 10 餘種、貝類 20 餘種。海產品主要有飛蟹、赤甲紅、鮁魚、大黃魚、小黃魚、帶魚、蛤、鮑魚、海參、對蝦、海蜇、扇貝、海帶等。 土特產 綏中秋白梨、遼陽凍秋子梨、蓋州西瓜、丹東孤山杏梅、蓋州蘋果、柞蠶絲綢、蓋州絨山羊、本溪天女木蘭、桓仁白人參、寬甸柱參、山丁子、軟棗獼猴桃、大連榛子、大連冰葡萄酒、刺嫩芽、板栗、大扁杏、朝陽山杏仁、丹東杜鵑、大連貝雕畫、盤錦河蟹、遼陽軟核杏、文蛤、大連鮑魚、蓋州尖把梨、鞍山南果梨、北鎮鴨梨、大連灣魁蚶、蓋州海蜇、香螺、梭子蟹等 人口 截至 2022 年底,全省常住人口 4197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3064 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 7300;鄉村人口 1133 萬人,佔 2700。 根據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為 42591407 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43746323 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 1154916 人,下降 264,年平均增長率為 027。其中,男性人口為 21263529 人,佔總人口的 4992;女性人口為 21327878 人,佔總人口的 500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 100)為 997。0-14 歲的人口為 4737939 人,佔總人口的 1112;15-59 歲的人口為 26899001 人,佔總人口的 6316;60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10954467 人,佔總人口的 2572,其中 65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7417481 人,佔總人口的 174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30725976 人,佔總人口的 721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11865431 人,佔總人口的 2786。 2017 年,遼寧省有人口 4369 萬人,出生率 0649,死亡率 0693,人口自然增長率 0044。城鎮人口占 675,鄉村人口占 325。近年來,遼寧省面臨人口減少、流失的問題。排除移民因素,2012 至 2016 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除了 2014 年正增長外,其它年份均為負數。劉強東投 200 億振興東北的背後歲 搜狐 20180117 截至 2017 年年末,0~15 歲(含不滿 16 週歲)人口 4843 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 1109;16~59 歲(含不滿 60 週歲)人口 28862 萬人,佔 6606;60 週歲及以上人口 9984 萬人,佔 2285,其中 65 週歲及以上人口 6268 萬人,佔 1435。。 2014 年,遼寧省人類發展指數(HDI)為 0798,居中國(大陸)省級行政區第六位。 民族 遼寧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遼寧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 361696 萬人,佔 849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64218 萬人,佔 1508。在遼寧省人口超過 10 萬的少數民族有:滿族(5086 萬,是全國滿族人口最多的省份)、蒙古族(6778 萬)、回族(2164 萬)、朝鮮族(2292 萬)、和錫伯族(1276 萬)。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 933557 人,下降 25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11 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 221359 人,下降 33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11 個百分點。其中,滿族人口減少 250911 人,下降 4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26 個百分點;蒙古族人口增加 19891 人,增長 302,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09 個百分點;朝鮮族人口減少 10379 人,下降 43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01 個百分點;回族人口減少 29419 人,下降 1197,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05 個百分點;錫伯族人口減少 4870 人,下降 368,佔總人口比例不變。 由於各民族長期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早在 1950 年代就建立的阜新和喀左兩個蒙古族自治縣,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又建立了新賓、清原等 8 個滿族自治縣。由於歷史原因,遼寧省是全國滿族人的主要聚居區和滿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遼寧省民族構成(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滿族 蒙古族 朝鮮族 回族 錫伯族 苗族 土家族 侗族 壯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36169617 5085984 677760 229158 216379 127561 14378 10080 7606 7536 45348 佔總人口比例 8492 1194 159 054 051 030 003 002 002 002 011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7920 1055 357 337 199 022 016 012 012 071 宗教 根據 2012 年的一項調查,遼寧只有大約 10%的人口屬於有組織的宗教,最大的群體是佛教徒,佔 55%,其次是新教基督徒佔 22%,穆斯林佔 06%,公教基督徒佔 02%。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大約 90%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信仰,佛教,儒教和道教。 經濟 2017 年遼寧省生產總值 239420 億元,比上年增長 4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1821 億元,增長 36;第二產業增加值 93978 億元,增長 32;第三產業增加值 123621 億元,增長 50。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54745 元,比上年增長 43。 遼寧省 GDP 逐漸衰落,2016 甚至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出現 GDP 負增長的省份,不過 2018 年以來已逐漸恢復。 工業 遼寧省工業的發展,開始於 19 世紀末。 遼寧省中部城市產業帶主要有:瀋陽的機械、電子、醫藥、化工、汽車、航空、紡織、輕工、石化,撫順、阜新的輕工、電力、石化、鋼鐵,遼陽的化纖,鞍山、本溪的鋼鐵、建材、紡織,鐵嶺的電力、煤炭等等。 汽車 1929 年 5 月,中國第一輛國產汽車 民生 牌 75 型載貨汽車於瀋陽民生工廠問世。這輛車採用 65 馬力 6 缸汽油發動機,液壓制動,裝載量為 1816 千克,最高時速 64 千米。除少數重要部件委託國外依圖紙代制以外,其餘均為自制。 航空 位於瀋陽的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及其下屬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瀋陽飛機工業公司,瀋陽航空發動機研究所,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等是中國航空工業飛機設計和製造的搖籃。 鋼鐵 本省素有「鋼鐵大省」之稱,省內既有鞍鋼、本鋼等鋼鐵大廠,又有遍地開花的中小鋼廠。2004 年 9 月東北三家企業跨地域重組,東北特鋼集團正式掛牌成立。 農業 遼寧是一個農業強省,農業生產力發展水平在中國居領先地位。進入 21 世紀,遼寧農業繼續有所發展。2004 年糧食總產量達 1720 萬噸,成為歷史上僅次於 1998 年 18289 萬噸 的第二個豐收年。 交通 遼寧省交通十分發達,已經形成了以鐵路為骨幹,港口為門戶,公路四通八達,民航、海上、內河相配套的綜合交通網。 縮圖 秦沈客運專線 鐵路 鐵路密度位居全國首位,有沈大、沈山、沈丹、沈吉、錦承、魏塔、大鄭等鐵路幹、支線 57 條,以瀋陽、錦州為樞紐向四周輻射。2003 年開通中國大陸地區第一條高速鐵路秦沈客運專線,2012 年 12 月開通哈大客運專線,2013 年開通盤營客運專線,2015 年開通沈丹客運專線和丹大城際鐵路,2018 年開通新通客運專線,2021 年開通京沈客運專線和朝凌高速鐵路,至此,每個地級市都至少有一條高鐵透過。 航空 瀋陽桃仙國際機場(SHE),國家一級幹線機場 大連周水子國際機場(DLC),國家一級民用國際機場 鞍山騰鰲機場(AOG),軍民合用機場,遼寧支線機場 丹東浪頭機場(DDG) 錦州小嶺子機場(JNZ) 朝陽機場(CHG) 營口機場(YKH)民用機場 另外有瀋陽東塔機場、瀋陽於洪全勝機場、瀋陽新民農用機場、瀋陽蘇家屯紅寶山機場、瀋陽遼中機場、大連長海大長山島機場等。 公路 沈大高速公路北起瀋陽,南至大連,是全國第一條高速公路,2004 年全線升級,成為國內第一條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全線依次貫穿瀋陽、遼陽、鞍山、營口、大連五個工業大中城市,溝通大連港、營口港和鮁魚圈港,是遼寧地區重要的運輸動脈。沈丹高速公路北起瀋陽,南至丹東,全長 222 公里。 水運 主要港口有大連、營口、丹東、莊河、錦州、旅順羊頭窪,國家級有大連港、營口港(均位列全國十大港口)。 文化 曲藝戲劇 京劇 頗具水平的有瀋陽京劇院和大連京劇院,前者是國家十大重點京劇院團之一。 南麒北馬關外唐,瀋陽唐派是京劇的重要流派。 評劇 評劇在流傳過程中產生了一大批表演藝術家和眾多的表演流派,其中有 3 大流派韓、花、筱,都出自遼寧瀋陽,評劇表演藝術家韓少雲創立了韓派、花淑蘭創立了花派、筱俊亭創立了筱派。 相聲 在中國相聲地圖上,瀋陽的位置僅次於北京及天津。於 1970 至 1980 年代,王志濤和楊振華在全國頗具影響。2006 年的央視相聲大賽上,瀋陽的常佩業、賈承博又一舉奪魁。 遼南戲 二人轉 遼寧省是二人轉流傳和發展的中心之一。知名演員有趙本山、潘長江等。 評書 知名評書演員有袁闊成、劉蘭芳、田連元和單田芳等。 小品 在每年的央視春晚上,有大批來自或成名於本省的演員,如趙本山,黃宏,鞏漢林,潘長江,範偉,黃曉娟等。 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原名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於 1951 年 10 月 2 日於瀋陽成立,先後上演過 180 餘個劇目。 音樂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瀋陽愛樂樂團 遼寧民族樂團,本省唯一的民族音樂專業表演團體。 大連愛樂樂團 舞蹈 遼寧芭蕾舞團成立於 1980 年,是當時中國三大芭蕾舞團(中央、上海、遼寧)之一。 飲食 經過長時期醞釀形成的遼菜,經過全國各大菜系的特別是魯菜不斷影響。遼寧菜取材於鄰近地區的山珍野味,烹飪技法則以扒著稱,以煎、炒、烹見長。 工藝品 岫巖玉石、阜新瑪瑙等 方言 遼寧方言分成膠遼官話、北京官話和東北官話三個區。 民風民俗 大秧歌,是明清時在繼承唐代以來東北大秧歌傳統特色而形成的地方鄉土藝術。開始時,是少數民間閒散藝人在街頭表演的謀生手段,逐漸變成了節慶或廟會期間的娛樂活動。 婚俗三天回酒當天走,七天回酒住一宿,新娘子拜完天地後,在要進房門的時候,由兩個幾輩老人都健在的所謂 全科 人或漂亮的小姑娘或媳婦在一左一右遞來兩個盛酒的酒壺,這叫 寶貝壺,新娘子接了必須把它放在新房的窗臺上,婚後把它帶回孃家去,叫 回酒。婚後三天的回酒,不能在孃家住,必須當天回婆家,過七天的回酒,可以在孃家宿上一夜。 一般滿族婚娶舊俗,子女成年,男女方父母首先要給兒女對照八字,如若合婚,雙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帶領 相看,也叫 相親,俗稱 看門戶。如雙方相看中意才能定婚。 其他 中國首艘航空母艦以遼寧省為名遼寧號航空母艦。 人物 媒體 報紙 清末沙俄在旅順創辦俄文報紙《新邊疆報》,是為東北地區第一張近代報刊。日本人也相繼出版《營口新聞》《滿洲日報》等日文報紙。日俄戰爭沙俄戰敗後,日本又創立了《遼東新報》《盛京時報》《泰東日報》等日文、中文報紙。1905 年,時任盛京將軍趙爾巽在奉天籌劃創辦了東北地區最早的由中國人創辦的中文報紙《東三省公報》,後改名為《東三省日報》。此後中國人又在營口、奉天等地創辦《營商日報》《亞東報》《醒時白話報》等報紙。中華民國初期及北洋政府時期,《奉天公報》《大中公報》《東北商工日報》《新民晚報》等中國人創辦的報紙相繼在今遼寧地區出現。滿洲國時期,當局把滿洲國全境劃為 19 個省,實行 一地一報 的辦法,進行新聞統制,控制輿論,當時的奉天省僅剩下《盛京時報》一家報紙,後又改為《康德新聞》奉天版。1945 年後,中國共產黨在瀋陽創辦《東北日報》,又在今遼寧地區創辦《安東日報》《勝利報》等報紙;中國國民黨當局則在瀋陽出版《中蘇日報》《和平日報》《中央日報》瀋陽版等報紙。1948 年 11 月,《東北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東北局機關報遷回瀋陽,遼東、遼西兩省省委分別創辦《遼東大眾》和《遼西日報》作為機關報。1954 年,東北大區撤銷,遼東遼西二省合併為遼寧省,《東北日報》停刊,中共遼寧省委機關報《遼寧日報》創刊。此後,各地市都創辦了當地的中共黨委機關報。改革開放後,《瀋陽晚報》《大連晚報》《遼瀋晚報》《半島晨報》《華商晨報》《時代商報》《瀋陽今報》等都市報以及《球報》等專業報紙相繼出現。現存主要報紙有: 遼寧報刊傳媒集團(遼寧日報社):遼寧日報、遼瀋晚報、半島晨報、遼寧法治報、遼寧朝鮮文報、遼寧老年報、友報、幸福老人報 瀋陽日報報業集團:瀋陽日報、瀋陽晚報、地鐵第一時間、晚晴報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大連日報、大連晚報、老友時代報 其他:各地市黨報、千山晚報、撫順晚報、本溪晚報、鴨綠江晚報、錦州晚報、阜新晚報、遼河晚報、燕都晨報、葫蘆島晚報等 廣播電視 遼寧是中國廣播電視事業起步較早的地區。1925 年,日本當局在關東州設立的大連放送局開始播音,是為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廣播電臺。1928 年,奉系創辦的中國第四家官辦電臺奉天廣播無線電臺開播,是當時中國境內發射功率最大且最早採用水冷廣播技術的廣播電臺。滿洲事變後,日本全面控制並整合東北地區的廣播及通訊網路,在今遼寧省境內設立了滿洲電信電話株式會社奉天、大連兩座中央放送局及安東、錦縣、營口三座放送局。1945 年日本戰敗後,原滿洲電電各放送局停播,瀋陽廣播電臺、關東廣播電臺等相繼成立。1948 年 12 月,東北新華廣播電臺遷往瀋陽,後於 1950 年在瀋陽成立東北人民廣播電臺。1954 年隨著東北大區的撤銷和遼東、遼西、瀋陽、旅大、鞍山、撫順、本溪二省五市合併為遼寧省,東北人民廣播電臺撤銷,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遼寧人民廣播電臺。此後全省各地市及區縣的廣播電臺相繼成立。1959 年,瀋陽電視臺開播,是全中國最早的五家電視臺之一,後改為遼寧電視臺。1974 年,大連電視臺開播。1979 年,瀋陽電視臺開播。此後全省各地市及區縣的電視臺相繼成立。2010 年,遼寧人民廣播電臺、遼寧電視臺和遼寧教育電視臺合併組建為遼寧廣播電視臺。2018 年,原遼寧廣播電視臺又和其他單位合併組建遼寧廣播電視集團(臺)。 遼寧廣播電視臺:綜合頻道(遼寧衛視)、都市頻道、影視劇頻道、生活頻道、體育頻道、教育青少頻道、北方頻道、宜佳購物頻道、綜合廣播(遼寧之聲)、經濟廣播、經典音樂廣播、交通廣播、鄉村廣播、資訊廣播 瀋陽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經濟頻道、公共頻道、新聞廣播、生活廣播、音樂廣播、都市廣播 大連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廣播、生活頻道、文體頻道、綜合影影片道、少兒頻道、購物頻道、新聞廣播、財經廣播、體育廣播、交通廣播、少兒廣播、都市之聲、新城鄉廣播 旅遊 全省共有 9 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 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5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鴨綠江、金石灘、興城海濱、大連海濱 旅順口、鳳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溝、醫巫閭山、紅海灘、葦海、望兒山、仙人島、大青山、赤山、團山國家級海洋公園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瀋陽、遼陽 世界文化遺產:清瀋陽故宮及盛京三陵 著名建築 瀋陽故宮、福陵(東陵)、昭陵(北陵)、興城古城 重點景區 瀋陽 瀋陽故宮:中國目前僅存最完整的兩大古代宮殿建築群之一,裡面藏有大量明清時期的珍貴文物。 大政殿: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始建於 1625 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營建的重要宮殿,是盛京皇宮內最莊嚴最神聖的地方。初稱大衙門,1636 年定名篤恭殿,後改大政殿。 張氏帥府博物館:迄今東北地區儲存最為完好的名人故居。 北陵:瀋陽市最大的公園,中部坐落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后的陵墓。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為紀念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建。 瀋陽世博園 棋盤山 瀋陽天主教堂 東陵 遼寧博物館 太原街商圈 大連 星海廣場:亞洲最大的城市廣場,大連地標,可欣賞到巨型華表(已拆除)、音樂噴泉和各式雕塑。 發現王國主題公園:東北地區第二大主題公園,有 20 多種高水平遊藝專案。 大連有軌電車:已擁有百年曆史,至今仍被使用,純木質的內飾很有年代感。 金石灘國家旅遊度假區 棒棰島 丹東 鳳凰山 鴨綠江斷橋 虎山長城 青山溝:被聯合國評選為世界最清澈的地區。 天華山:秋季遼寧賞楓最美的地方。 蒲石河森林公園 本溪 本溪水洞景區:國家 5A 級景區 關門山景區 盤錦:紅海灘 鞍山 千山:東北明珠,國家 5A 級景區 阜新:海棠山、瑞應寺 社會 教育 遼寧省 2013 年全年九年義務教育按時完成率 95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48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 98,初中畢業生升學率 949。全年幼兒園在園幼兒 856 萬人。普通小學招生 35 萬人,在校生 2044 萬人,畢業生 365 萬人。初中學校招生 358 萬人,在校生 1057 萬人,畢業生 387 萬人。普通高中招生 223 萬人,在校生 681 萬人,畢業生 232 萬人。普通本專科招生 282 萬人,在校生 968 萬人,畢業生 241 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招生 33 萬人,在校生 93 萬人,畢業生 29 萬人。 遼寧省的主要高等學校有: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遼寧大學、大連海事大學、中國醫科大學、東北財經大學、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瀋陽藥科大學、遼寧師範大學、大連民族大學、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瀋陽音樂學院、魯迅美術學院、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等。 體育 職業隊 足球 中甲聯賽:遼寧鐵人、大連英博 女甲聯賽:大連隊 籃球 CBA:遼寧本鋼 排球 男排超級聯賽 :遼寧鴨綠江晚報 女排超級聯賽 :遼寧華君 政治 thumb280px 遼寧省人民政府 遼寧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遼寧省委員會 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遼寧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郝 鵬 郝 鵬 李樂成 周 波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陝西省鳳翔縣 陝西省鳳翔縣 湖北省監利市 上海市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11 月 2023 年 1 月 2021 年 10 月 2021 年 1 月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遼寧省人民政府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華僑華人(英語: 或 Chinese diasporas),包括華僑和華人兩個概念。其中,華僑一詞普遍作為寄居海外中國人的稱謂。後指僑居海外,具中華民國國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公民。華裔指華僑華人的後代,具有僑居國國籍。 關於海外華人一詞,在中國大陸方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定居境外的華僑應當登出戶口,而當華僑加入或取得住在國國籍後,就喪失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就成為外籍華人,也稱海外華人,簡稱華人,在不強調國籍或法律內涵的情況下,華僑、華人有時候會混用,或使用 華僑華人 之綜合稱謂。在臺灣方面,因中華民國法律不否認雙重國籍,因此中華民國國民加入或取得住在國國籍仍可保留中華民國國籍,被視為華僑或臺僑。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以「中性包容」為由於 2018 年在行政規定中開始使用 僑民 來取代 華僑 一詞,但表示與傳統僑社來住時仍維持「華僑」稱呼。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對海外華人的定義為「兩岸三地以外之所有旅居海外的華人(包含第一代移民及其後代)」。 中國移民史可以上溯到 2000 多年以前。明清兩朝執行 海禁,出洋謀生被視為非法的行為,因此海外移民被朝廷冠以 逃民、罪民 等的消極形象,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華僑。洋務運動之後,清政府對華僑的態度開始轉變。中華民國在創立過程中,得到海外華僑的鼎力相助和支援,此後華僑的地位及形象出現了根本性的改變。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大陸有海外關系的人不被信任,又被冠以「特務」、「裡通外合」等罪名,也挫傷了海外華僑華人,受到各種歧視、打擊和迫害。撥亂反正後,再度為中國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人數、文化、政經關係、社會地位均由所恢復提升。 鴉片戰爭前夕,移居國外的中國人達到 100 萬人以上。到 20 世紀 30 年代,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已達 1000 萬人左右。到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移居國外的中國人達到 1300 多萬。目前,海外華僑、華人已達數千萬人,其中華僑約佔 10、外籍華人約佔 90,分佈在五大洲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和歐美居多。 定義 華 是中國的古稱,華人 在 20 世紀以前特指漢族,20 世紀以後,在狹義上指漢族,廣義則包括在文化上與漢族文化具有一體性的人金惠俊ㆍ梁楠《韓國華人華文文學初探》。近代開始,華人、華僑擁有了法律定義,與 中國人 的含義也有所區別。到 1980 年代,有將移民中國鄰國的少數民族稱為 少數民族華僑華人,有學者統計,約 570 萬少數民族華僑華人目前生活在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 華僑 僑 是寄居、客居之意。1878 年,清駐美使臣陳蘭彬在奏章中把寓居國外的中國人稱為 僑民。1883 年鄭觀應在給李鴻章的奏章中使用了 華僑 一詞。1904 年,清政府外務部在一份奏請在海外設定領事館的摺子裡提到 在海外設領,經費支出無多,而華僑受益甚大。 此後,華僑 一詞就普遍作為寄居海外的中國人尤其是東南亞的中國移民及其後裔的稱謂了。 華人 華人(英語:)除了泛指具有中華民族血統的人士之外,還特指旅居海外不具有中國國籍(清朝國籍、中華民國國籍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華裔,也稱外籍華人或海外華人,例如印尼華人、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美國華人、加拿大華人、澳大利亞華人等。華裔(英語:Overseas Chinese Descendants)指華人或者華僑在海外(非祖籍國)出生的後代。 認定 根據中華民國《華僑身分證明條例施行細則》,華僑身分需滿足的條件是: 僑居國外,指居住於臺灣地區、大陸地區、香港及澳門以外之國家或地區。 具有中華民國國民身分或華裔證明檔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華僑指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根據《關於界定華僑外籍華人歸僑僑眷身份的規定》具體指: 定居國外,已取得住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並已在住在國連續居留兩年,兩年內累計居留不少於 18 個月;或尚未取得住在國長期或永久居留權,但已取得住在國連續 5 年以上(含 5 年)合法居留資格,5 年內在住在國累計居留不少於 30 個月。 中國公民,未加入外籍,仍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受到中國法律保護、制約。 華僑的範疇不包括因公務出國、公派或自費留學生、外派勞務人員。 中華民國國籍法採用血統主義,其生父或母存歿時,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其子女得為認可擁有。因此,中華民國國民(無論是否具有外國國籍)在海外所生子女,一律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也被稱為海外華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不允許中國公民擁有雙重或多重國籍。若大陸居民或取得外國國籍,即自動喪失中國國籍,被稱為 外籍華人,其法定身份已是外國人,受居住國法律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華裔是指外籍華人或中國公民的外國籍後裔。而港澳居民取得外國國籍,但如果未申請退出中國國籍,將仍然被視為中國公民,其外國國籍在港澳地區不被承認,不能因此獲得所屬外國政府領事保護權。 歷史 古代 中國移民史可以上溯到 2000 多年以前。據歷史記載,漢朝日南郡朱吾縣居民不滿縣吏苛政,逃至屈都昆(今馬來西亞登嘉樓)。唐朝貞觀年間,僧人孟懷業到佛逝國取經,後留戀佛逝不回故鄉。五代時蘇門答臘就有中國人耕種,其中巨港華人最多。他們是黃巢起義失敗後逃亡至蘇門答臘的華僑。宋嘉佑年間,安南虜走大批中國人到安南。中世紀時,有三名中國婦女在東歐定居,並與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結婚。 元朝航海家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記載單馬錫有華僑定居。唐人到真臘國居住經商會娶真臘女子為妻。洪武三十年(1397 年),時旅居三佛齊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國王。嘉靖年間,潮州江洋大盜林道乾聚集二千餘人攻佔北大年,因助暹羅王破安南,受暹羅王嘉獎,賜其女與之成婚。 清雍正年間,廣東澄海華富里(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人鄭達,南渡暹羅,其子鄭昭為暹羅王。婆羅洲戴燕國王吳元盛、昆甸國王羅大均是廣東嘉應人。乾隆年間華人羅芳伯在婆羅洲島上(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蘭芳共和國」。 清朝中後期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的國門被迫開啟,加上航運也比古代提高了不少,華人人口開始較大規模地遷徙到世界各地。清代錢莊為長途匯款的便利,需要派駐職員長居海外。19 世紀,華人開始移居東南亞從事金融貿易生意。越南的移民被稱為明鄉(Minh Hương)或華(Hoa)及不同名稱。新加坡最古老的華人墓葬能追溯到 1833 年,此時華人只佔小部分。在康雍乾年間的福建與廣東的華裔移民主要是做金融貿易生意為主。由於失業率上昇,勞動力過剩,不少廣東和福建的失業人口遠赴海外謀生,當中廣東四邑人多選擇移居印度、英國、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 廣東土客衝突時期,很多廣東人更成為了契約華工,被賣到美洲的秘魯、巴拿馬、墨西哥、古巴一帶。淘金熱時期,有人被賣往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非等地從事危險的工作,如開採金礦與鐵路工程等。根據記載,被賣往中美洲的契約華工死亡人數逾半數以上,當中許多人被騙,契約到期也不得回家。在這段時期,成功變得富有的契約華工僅為少數,例如廣東的開平碉樓便是契約華工衣錦還鄉出資興建。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前,定居在海外的漢族,在書籍上多以 唐人 的名稱出現。中華民國成立後,始用 華人、華僑 或 海外華人 等。在海外一直以來以均稱為唐人,在官話上則稱為華人,一些華埠的正式名稱為唐人街。遷移海外福建人和廣東人因為語言不通,難以交談良久,遂皆需倚靠各自的會館和語言群來生存。 中華民國 辛亥革命成功依靠大量海外華人支援。中華民國《國籍法》接受雙重國籍身分,將華裔定義為只要血統上具有華人血緣者,皆為華裔,接受海外華人入籍為中華民國國民,造成了印尼華人國籍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5 年,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參加第一屆亞非會議(萬隆會議)期間,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簽訂了《》以期解決印尼華人國籍問題,條約容許持有雙重國籍的華人,在條約簽署後 20 年內,成年時選擇印尼國籍或中國國籍劉新生(原中國駐汶萊大使),周總理與萬隆會議 。1980 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承認中國公民具有雙重國籍。1984 年起香港前途問題引發香港移民潮。1989 年的天安門事件也引發了移民潮。移民潮在 1997 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之後逐漸平息,而不少移民外國的香港人已迴流香港。許多香港原居民和香港人為了改善生活而移居至英國、荷蘭等國。 數量及分佈 目前的海外華人主要生活於東南亞、歐洲、北美地區。東南亞因鄰近中國,就成為中國移民的目的地。當地為相對多數民族的新加坡及在當地為相對少數民族的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與越南。這些地區的海外華人,又被稱為南洋華僑、南僑,主要來自中國的福建與廣東。目前華僑約佔 10、各國籍華人約佔 90,分佈在五大洲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東南亞華人約佔總數的 50,其次是美洲 144,歐洲 41,大洋洲 17,東亞 03,非洲 0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世界僑情報告 2020》藍皮書稱,定居美國的華僑華人數量達 508 萬,日本華僑華人數量突破 100 萬。義大利華僑華人數量持續上升,尤以浙江籍僑胞為多。截止到 2018 年義大利有華僑華人約 30 萬,西班牙華人約 19 萬。而在 2018 年有約 7000 華僑領到了德國簽發的 歐盟藍卡。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移民主要是前往東南亞和北美地區。1940 年代海外華僑有 1100 萬人,其中 100 萬分散在歐美各洲,有 1000 萬分散在南洋群島,而這 1000 萬人中,約有六七百萬是廣東人,假定廣東以 3000 萬人口計算,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華僑關於解放廣東的若干問題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 中國共產黨新聞 《葉劍英軍事文選》;惟而今海外華人總數約為五千萬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人口尚可自由流動。其後,人口流動停滯。隨著改革開放,自 1980 年代起,普通民眾移民機會增多。隨著中國人的收入、教育程度資加,技術移民人數也開始增加,除了歐洲和北美洲,華人人口稀少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也成了今天的熱門移民地,文化相對近且經濟發展的東南亞也有部分移民。而前往遙遠非洲、南美洲(如巴西)的也在有所增多。 統計資料 洲 國家 當地對海外華人的稱呼 海外華人人口 佔當地人口比例 佔全球海外華人比例 亞洲 30000000 2013 泰國華人 696836 萬 2019 1012 馬來西亞華人 6900000 2020 232 印尼華人 2832510 2010 12 新加坡華人 居住新加坡的中國國民 2571000 2015 451481 2019 762 沒有可用資料 菲律賓華人 1500000 2014 15 緬甸華人、果敢族 1220000 2014 23 朝鮮半島華人 1075566 2018 21 日本華人 813675 20203 07 蒙古華人 11323 04 朝鮮半島華人 50000 2003 02 越南華人、明鄉人 1030000 2014 11 柬埔寨華人 150000 2003 12 汶萊華人 48523 2021 103 寮國華人 50000 2003 1 以色列華人 23000 03 巴基斯坦華人 華裔印度人 5000 東帝汶華人 2% 美洲 7500000 2011 華裔美國人 美籍華人 5143982 2018 15 加拿大籍華人 1769195 2016 5 巴西華人 300000 2014 01 秘魯華人 990000 2014 33 巴拿馬華人 135000 2016 33 阿根廷華人 120000 016 尼加拉瓜華人 12000Rank and statistics of Han Chinese worldwide on joshuaprojectnet 牙買加華人 10000 2004 03 華裔貝里斯人 700 2011 0005 古巴華人 500 波多黎各華人 蘇利南華人 23 智利華人 華裔墨西哥人 千里達及托巴哥華人 哥斯大黎加華人 9000 2008 多明尼加華人 50000 2010 蓋亞那華人 歐洲 2150000 2011 法國華人 600000 2018 1 俄羅斯華人、東幹族、塔茲族 490000 2014 03 英籍華人 460000 2014 07 義大利華人 288923 2020 05 華裔德國人 212000 2015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1209232407httpwwwbibdemografiedeDEAktuellesPresseArchiv201720170301zuwanderungaussereuropaeischeLaenderfastverdoppelthtml 025 西班牙華人 197704 2021 04 愛爾蘭華人 16533 2006 039 奧地利華人 25000 2008 荷蘭華人 44713 2006 07 盧森堡華人 700 2015 001 希臘華人 2000025000 2024 羅馬尼亞華人 2249 塞爾維亞華人 保加利亞華人 葡萄牙華人 瑞典華人 33548 2017 033 丹麥華人 12000 2018 芬蘭華人 11825 2017 021 挪威華人 10487 2016 冰島華人 689 2017 大洋洲 澳大利亞華人 1390639 2021 55 華裔紐西蘭人 247770 2018 5 斐濟華人 6000 2000 05 巴布亞新幾內亞華人 東加華人 薩摩亞華人 萬那杜華人 法屬波利尼西亞華人 35658 2021 12 非洲 1000000 2012 南非華人 300000400000 2015 0507 坦尚尼亞華人 尚比亞華人 阿爾及利亞華人 埃及華人 摩洛哥華人 安哥拉華人 維德角華人 波札那華人 喀麥隆華人 阿爾及利亞華人 賴索托華人 奈及利亞華人 肯亞華人 莫三比克華人 留尼旺華人 25000 1999 馬達加斯加華人 模里西斯華人 36830 2007) 29 塞席爾華人 統計資料使用當地政府資料或可信度最佳的估計。百分比可能因人口普查結果或估計結果而有所不同。 前二十名海外華人人口 統計資料來自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 2005 年及 2014 年海外華人前二十大排名國家人口數 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2014 年底的統計結果。 國家 2014 年 2014 年 2005 年 2005 年 20052014 年 20052014 年 國家 人口 排名 人口 排名 人口增減 增減率 8360000 1 7566200 1 789800 104 7000000 2 7053240 2 53240 08 6580000 3 6187400 3 392600 63 4550000 4 3376031 4 1173969 348 2870000 5 2684900 5 185100 69 1580000 6 1612173 6 32173 20 1500000 7 1146250 9 353750 309 1220000 8 1101314 10 118686 108 1030000 9 1263570 8 233570 185 990000 10 1300000 7 310000 238 950000 11 866200 12 83800 97 690000 12 519561 13 170439 328 530000 13 500000 14 230515 16 269485 1169 490000 15 998000 11 508000 509 460000 16 296623 15 163377 551 300000 17 151649 19 148351 978 250000 18 210000 19 170000 20 343855 14 185765 18 144928 20 美加澳 zhcn 新;zhtw 紐;zhhk 新 四國華人人口都會區排名 美國資料為 2015 年資料,澳大利亞資料為 2016 年估算資料,紐西蘭為 2013 年普查資料,加拿大為 2016 年統計資料。 都會區主城市 華裔人口 所佔比例 所屬國 紐約 739144 37 多倫多 631045 108 洛杉磯 528248 40 悉尼 488102 101 溫哥華 474655 196 三藩市 460252 102 墨爾本 356530 79 聖荷西 169026 88 波士頓 133241 28 奧克蘭 112290 68 芝加哥 109046 11 華府 105462 18 布里斯本 99632 44 珀斯 99293 51 西雅圖 98949 27 卡加利 89670 65 休士頓 86246 14 蒙特利爾 85925 22 費城 82487 14 沙加緬度 61203 28 埃德蒙頓 60200 46 達拉斯 57325 08 聖地牙哥 56751 18 檀香山 53119 54 河濱市 51628 12 阿德萊德 50247 39 亞特蘭大 46859 08 渥太華 43775 34 邁阿密 34210 06 波特蘭 31533 14 拉斯維加斯 30329 15 鳳凰城 28550 06 明尼阿波利斯 24721 07 底特律 24524 06 巴爾的摩 24092 09 坎京 22486 57 奧斯汀 20182 11 知名人士 國王 從 14 世紀到 18 世紀,不少華人成為南洋一些國家的國王。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旅居三佛齊的華僑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國王。蘭芳共和國是 1777 年由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坤甸建立的公司共和國。1884 年,蘭芳公司被荷蘭東印度公司擊敗而滅亡,共經歷 107 年。 政要 近代以來,不乏有華人登上各國政治舞臺。國家元首或總理,如蓋亞那總統鍾亞瑟、蘇利南總統陳亞先、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和李顯龍父子,柬埔寨首相洪森和泰國首相盈拉欽那瓦和達新欽那瓦等。政府高官有日本內閣府特命擔當大臣(消費者及食品安全擔當)蓮舫、馬來西亞交通部長林良實、美國交通部部長趙小蘭、商務部部長駱家輝、能源部部長朱棣文和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等。 富商 部分知名海外華裔富商 籍貫 名稱 浙商 張尊三(日)吳錦堂(日)胡嘉烈(新) 蘇商 王安(美) 閩商 郭鶴年(馬)林紹良(印)施至成(菲)李光前(新)陳嘉庚(新) 粵商 黃馨祥(美)葉煥榮(英)謝國民(泰)陳豐明(柬)佘有進(新)蘇旭明(泰) 臺商 蔡崇信(加)陳士駿(美) 藝術家 奧斯卡金像獎華人獲獎者可追溯至 1956 年和 1964 年美籍華人黃宗霑兩度斬獲 最佳黑白片攝影獎。美籍華人金國威導演的《徒手攀巖》獲得 2019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 。 各地華社及僑商商會 華團 亞洲 英屬印度 廣府商至英屬印度,和等國就有華團。 泰國 泰國中華會館,主席:李那隆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政黨),主席:聯邦交通部長拿督斯里魏家祥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華基政黨),主席:砂地方政府與房屋部長拿督沈桂賢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總),總會長:丹斯里吳添泉 董教總(教育)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主席:陳大錦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教總,主席:拿督王超群 馬來西亞華人姓氏總會聯合會,總會長:拿督斯里洪來喜 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馬來西亞七大鄉團協調委員會 Federation of Seven Clan Associations 馬來西亞華社文化藝術諮詢委員會,2017 年 7 月 13 日,主席:拿督張潤安 福聯會 客聯會 潮聯會 廣聯會 海南聯會 廣西總會 三江總會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主席:拿督彭慶和 44 處屬會理事會 各屬會代表理事 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合總會,2020 年 馬來西亞象棋總會,會長:拿督陳川正 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會長:拿督張麟言,財政:曾祥忠 馬來西亞華人組織 名稱 創立時間 說明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 1949 年 一個代表馬來西亞華人的馬來西亞政黨 砂拉越人民聯合黨 1959 年 馬來西亞政黨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1951 年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組織 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1954 年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組織 美洲 美國 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亞總會) 百人會 美國華人組織 名稱 創立時間 說明 致公堂 1848 年 秉公堂 1874 年 源於洪門致公堂,是舊金山華埠五大僑團之一。 中華公所 1882 年 安良堂 1893 年 在全美 20 餘個城市設有分會,有超過三萬名註冊成員,大多數具有商業或工業背景。 布祿侖華人協會 1988 年 位於紐約布魯克林唐人街的一個非牟利機構,有 300 多名員工。 百人會 1990 年 由貝聿銘創立成員來自商界、政界、學術界及文化界。 美國香港總商會 1997 年 原名 美國香港旅美華人總商會,美國籍公民成員數量增加,2014 年經決議後改稱為 美國香港總商會。 歐洲 英國 英國華僑華人專業人士聯合總會 義大利 義大利旅意福建華僑華人同鄉總會,會長:劉炳資 商會 亞洲顧問委員會 世界華商大會,2020 年 泰國中華總商會,主席:陳振治 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 日本中華總商會,會長:嚴浩 韓國中華總商會,會長:宋國平 菲華商聯總會,理事長:黃年榮 緬甸中華總商會,會長:吳繼垣 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中總),總會長:丹斯里戴良業 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黃山忠 印尼中華總商會,總主席:紀輝琦印尼中華總商會總主席紀輝琦新春開放門戶 商報,2020 年 1 月 29 日 美洲 美國華人總商會,會長:程遠 美國香港總商會,會長:陳善莊 加拿大中華總商會,會長:梁杏娟 歐洲 英國福清商會,會長:林強 西班牙華商協會,會長:杜林飛 大洋洲 澳洲維州中華總商會,會長:蘇其源 海外境遇 英屬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的海外華人們已經奠定了他們的商業與財政地位。在北美洲、歐洲與大洋洲,華人所從事的職業則多樣化,範圍從餐飲業到重要類別如醫學、會計、投資、法律、藝術與教育等專業。 華人在各地組織建立了許多華社及僑商商會,較知名的有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砂拉越人民聯合黨、董教總、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美國亞裔社團聯合總會、百人會、美國香港總商會等。 同化 英屬印度和歐洲此外,泰國的一些混血華裔多認同泰國人的身份,沒有華人的味道。在緬甸,華人很少與當地人通婚(甚至不與講其它方言的華人通婚),在接受緬甸文化的同時維持華人傳統文化。馬來西亞華人則維持公開的華人身分,並且接受華文教育和保有民間信仰。換句話說,馬來西亞華人始終堅持自己的根源,並無被當地人同化。雖然他們有極少數因轉變信仰(伊斯蘭教)而受同化,但此情況並不常見。 與馬來西亞僅有一水之隔的新加坡,華人在當地佔大多數。新加坡華人語言以英語和華語為主,並與馬來西亞華人一樣,保留不少中華文化。 在菲律賓,很多年輕的海外華人被徹底同化,然而老一輩的華人則傾向被視為「外國人」。 華人也為一些國家帶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如保留部分中華文化的越南;越戰結束後,大批人口逃往海外,未返中國。 語言 海外華人使用的語言除了官話及各種漢語外,也會使用居住國的當地語言。西方國家早期的華人移民通常使用粵語,而近期的華人新移民則使用官話居多。在東南亞,南方漢語(主要為閩南語、潮汕語、粵語、客家話、福州語、四邑話等)則最常被使用。印尼與緬甸皆禁止國民以外文(包括華文)命名;尤其於印尼,華人進入政府工作的前提是懂得印尼語及不通華文。惟至 2003 年,印尼政府同意海外華人在出生證明上用他們的華文名字或華文姓氏。在越南,華文姓名以越南文拼寫。大多數情況越南人與華人姓名沒有明顯差別。在西方國家,華人普遍使用羅馬字母來拼寫中文姓名,或加上英文名稱(如 Amy Chu),而名字使用所在國通用的名字的情況也很普遍。 歧視 海外華人、華僑會受到敵對的眼光與歧視。如 1998 年印尼排華事件與馬來西亞的五一三事件。在美國與加拿大,很多職業與鐵路相關的北美海外華人於十九世紀深受種族歧視之害。儘管今日有些不平等的法律已經廢除或不復施行,但兩個國家都曾經立法禁止華人入境移民,如美國有排華法案,加拿大有 1923 年華人移民法案。 與中國的關係 華僑政策以 1860 年為界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禁止中國人移居國外,限制華僑歸國,對海外華僑進行防範與漠視;後期拋棄消極放任政策,對華僑實行保護和監督政策。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與海外華人有著高度且複雜的關係,皆成立中央部會(僑務委員會及國務院僑務辦公室)來處理海外華人事務。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組成的全國性人民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是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人民團體。 僑匯 僑匯是指國際移民將其在國外所得的部分收入向來源國家庭或社群進行的財務或實物轉移。僑匯收入曾經是中國外匯的重要來源渠道之一。華僑在 1911 年為辛亥革命供應了絕大部分革命資金。據海關關冊統計,1868~1936 年中國外貿入超額累計 50 億美元,而同期僑匯總數為 244 億美元,接近外貿入超額的一半。二戰時期,海外華人也提供了中華民國大量財力,支援抗日事業。如 1937 年僑匯 474 億元國幣,外貿入超 115 億元,僑匯佔入超 411;1938 年僑匯 644 億元,外貿入超 124 億元,僑匯佔入超 521。這種狀況持續到 1941 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南洋淪陷前。國民政府依靠僑匯彌補了外貿入超,還利用這些外匯購買軍火等戰略物資用於抗日。然而由於國共內戰,惡性通貨膨脹,外匯價格一日數變華僑匯款回國,常遭 25~50 的損失。據統計,1946 年中國銀行和廣東省銀行收入僑匯總數約 3000 萬美元,1947 年降至 1000 多萬美元,1948 年不足 500 萬美元,1949 年僑匯幾乎斷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濟條件很差,僑匯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但出於對中國共產黨的疑慮和恐慌,僑匯在 1951 年達到 186 億美元后不斷減少,在 1962 年下降至 05 億多美元,達到歷史最低點。為扭轉僑匯嚴重下降局面,中國政府連續頒佈多個檔案爭取僑匯,僑匯因此從 60 年代中後期到 70 年代末一直呈上升趨勢。到 20 世紀末,進入中國的外資中 60~70 是港臺資本,直接來自東南亞華人的資本不到 4。2007 年以來,僑匯規模相當於外資規模的 50 左右。《世界移民報告 2020》稱,中國 2018 年接收的僑匯金額超過 670 億美元,成為繼印度之後全世界第二大僑匯匯入國。來自中國的移民數量是繼來自印度和墨西哥的移民數量之後,世界第三大出生於居住國以外地區的移民群體。 歸僑 歸國華僑簡稱歸僑是指海外華僑回到中國作為自己的長期或終身居住地。二戰時期有數萬華僑回國參戰。當時中華民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中華僑後裔幾乎佔了四分之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上將葉飛即是菲律賓歸僑,曾參與指揮車橋戰役。 中華民國保障海外華僑在立法機關的席次與華僑(僑居國外國民)的選舉名額。這些名額由中華民國各個政黨在立法院選舉(國會改選)時之「政黨票」獲得的票數比例來分配(僑選立委席次計入全國不分割槽,兩者共選出 34 席)。大多數當選人具有雙重國籍,惟於上任前必須放棄外國國籍,成為完全中華民國國民。 195070 年代,東南亞華僑為躲避當地排華政策的危害,紛紛返回中國。中國政府成立 華僑事務委員會,協調與海外華人關係密切的廣東、福建、廣西、雲南等地,新建、擴建了多個華僑農場以緊急安置華僑。 歸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佔有重要地位,實業家陳嘉庚曾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協副主席一職。不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到了文革時期,與海外華人的聯絡受到嚴重影響,當時有海外關係甚至會受批鬥,許多歸僑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改革開放後,對海外華人的政策恢復到原有水準並得到加強。在 1980 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嘗試積極地在其它方面尋求海外華人的支援,尋求他們的技術與資金來幫助發展。現在,很多海外華人投資中國大陸,提供了包括財政來源、社會與文化網路、互相交流與機會。今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設有歸國華僑的席次。 僑眷 僑生 僑生指回到祖國就學的華僑學生。從 1949 年至 1958 年,先後回中國大陸的僑生有 5 萬人左右。僑生集中的北京、集美、廣州、汕頭、南寧、昆明和武漢等七個城市設立了 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集中接收新回國的華僑學生。從印尼回國的華僑學生在臨行前,都會被當地政府要求簽字承諾永遠不再回印尼,並在護照上寫下 Tidak akan kembali lagi ke Indonesia(同意永遠不再回印度尼西亞)。 據《200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高等學校聯合招收華僑、港澳地區及臺灣省學生簡章》公佈,中國大陸先後在北京、上海、福州、廈門、廣州、香港、澳門等地開設報名和考試地點。被普通高等學校錄取的華僑學生與內地學生一樣繳納學費和雜費,學生畢業後,原則上應返回原居住地。在臺灣方面,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畢業僑生後除原在臺設有戶籍者外,應一律返回僑居地。 撤離 1911 年拉美髮生排華暴亂,清政府電令正在北大西洋海域遊弋的重巡洋艦海圻號前往古巴,古巴總統拜謁艦長程璧光時表示古巴軍民決不會歧視華僑。 墨西哥政府就排華事件正式向清政府賠禮道歉,承諾償付受害僑民生命財產損失,緝捕暴民。但中華民國成立後,墨西哥的一些承諾便不了了之。1918 年至 1921 年俄國內戰期間,中華民國北京政府組織力量從西伯利亞撤回 3 萬多外僑,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武裝撤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組織了多次海外撤僑。其中 1960 年從印尼接回 6 萬多華僑。2011 年利比亞撤僑行動中,撤僑 36 萬多人,包括所有在利比亞持中國護照的官員、學生、商人、中資企業人員、外派勞工、旅客、遊客,以及主動要求回國避難的利比亞籍華人。 知名華人 海外華人國王列表 華裔政要列表 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華人沃爾夫獎得主列表 奧斯卡金像獎華人獲獎者 參見 唐人街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陳烈甫:《華僑學與華人學總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李安山:《中國華人華僑學》〈中國華人華僑學的科學定位與研究物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顏清湟:《海外華人的社會變革與商業成長》(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 外部連結 王柯:〈華僑與他們的公共空間〉 (2012) 王賡武:〈中國革命與海外華人 〉。 王賡武:〈從歷史中尋求未來的海外華人 〉。 王賡武:〈移民地位的提升:既不是華僑,也不是華人 〉。 海外華僑華人剪報資料庫 Overseas Chinese Clippings Database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特藏及文獻組 Special Collections Archives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Library Category 東亞文化圈
人工智慧(,縮寫為),亦稱機器智慧,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通常人工智慧是指用普通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慧的技術。該詞也指出研究這樣的智慧系統是否能夠實現,以及如何實現。同時,隨著醫學、神經科學、機器人學及統計學等方面的發展,普遍認為人類的部分職業也逐漸被其取代。 人工智慧於一般教材中的定義領域是 智慧主體(intelligent agent)的研究與設計,智慧主體指一個可以觀察周遭環境並作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系統。約翰麥卡錫於 1955 年的定義是「製造智慧機器的科學與工程」。安德烈亞斯卡普蘭和邁克爾海恩萊因(Michael Haenlein)將人工智慧定義為 系統正確解釋外部資料,從這些資料中學習,並利用這些知識 zhhans 透過;zhhant 透過; 靈活適應實現特定目標和任務的能力。人工智慧可以定義為模仿人類與人類思維相關的認知功能的機器或計算機,如學習和解決問題。人工智慧是電腦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感知其環境並採取行動,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成功機會。此外,人工智慧能夠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做出合理的決策,並快速回應。因此,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的科學目標是透過構建具有象徵意義的推理或推理的計算機程式來理解智慧。人工智慧的四個主要組成部分是: 專家系統:作為專家處理正在審查的情況,併產生預期或預期的績效。 啟發式演算法:包括評估小範圍的解決方案,並可能涉及一些猜測,以找到接近最佳的解決方案。 自然語言處理:在自然語言中實現人機之間的交流。 計算機視覺:自動生成識別形狀和功能的能力 Yigitcanlar T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ies and Related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ncepts How Are They Perceived and Utilized in Australia J Open Innov Technol Mark Complex 2020 6 187 httpsdoiorg103390joitmc6040187 。 人工智慧的研究是高度技術性和專業的,各分支領域都是深入且各不相通的,因而涉及範圍極廣。人工智慧的研究可以分為幾個技術問題。其分支領域主要集中在解決具體問題,其中之一是,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完成特定的應用程式。 AI 的核心問題包括建構能夠跟人類似甚至超卓的推理、知識、計劃、學習、交流、感知、移動 、移物、使用工具和操控機械的能力等。通用人工智慧(AGI)目前仍然是該領域的長遠目標。目前弱人工智慧已經有初步成果,甚至在一些影像辨識、語言分析、棋類遊戲等等單方面的能力達到了超越人類的水平,而且人工智慧的通用性代表著,能解決上述的問題的是一樣的 AI 程式,無須重新開發演算法就可以直接使用現有的 AI 完成任務,與人類的處理能力相同,但達到具備思考能力的統合強人工智慧還需要時間研究,比較流行的方法包括統計方法,計算智慧和傳統意義的 AI。目前有大量的工具應用了人工智慧,其中包括搜尋和數學最佳化、邏輯推演。而基於仿生學、認知心理學,以及基於機率論和經濟學的演演算法等等也在逐步探索當中。 概論 人工智慧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部分,即「人工」和「zh 智慧;zhhans 智慧;zhhant 智慧;zhtw 智慧」。「人工」即由人設計,為人創造、製造。 關於甚麼是「zh 智慧;zhhans 智慧;zhhant 智慧;zhtw 智慧」,較有爭議性。這涉及到其它諸如意識、自我、心靈,包括無意識的精神等等問題。人唯一瞭解的智慧是人本身的智慧,這是普遍認同的觀點。但是目前,人類對人類自身智慧,與對構成人所擁有智慧的必要元素的瞭解都十分有限,因此很難準確定義甚麼是「人工」製造的「zh 智慧;zhhans 智慧;zhhant 智慧;zhtw 智慧」。因此人工智慧的研究往往涉及對人智慧本身的研究。其它關於動物或其它人造系統的智慧也普遍被認為是人工智慧相關的研究課題。 人工智慧目前在電腦領域內,得到了愈加廣泛的發揮。並在機器人、經濟政治決策、控制系統、模擬系統中得到應用。 人工智慧也廣泛應用於許多不同領域。機器人經營餐館和商店並修復城市基礎設施。人工智慧管理運輸系統和自動駕駛車輛。智慧平臺管理多個城市領域,例如垃圾收集和空氣質量監測。事實上,城市人工智慧體現在城市空間、基礎設施和技術中,將我們的城市變成了無人監督的自治實體。可以方便地實時實現數字化支援的智慧響應服務。許多城市現在主動利用大資料和人工智慧,透過為我們的基礎設施提供更好的能源、計算能力和連線性來提高經濟回報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 Public Perceptions from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40 3 101833。 最近,由於人工智慧減少了行政成本和時間,許多政府開始將人工智慧用於各種公共服務。例如,移民流程的機器人自動化減少了處理時間並提高了效率。人工智慧為地方政府服務帶來技術突破。人工智慧代理協助城市規劃者基於目標導向的蒙特卡羅樹搜尋進行場景規劃。目標推理人工智慧代理提供最佳的土地利用解決方案,幫助人類制定民主的城市土地利用規劃。人工智慧利用線上資料來監控和修改環境威脅政策。在 2019 年水危機期間,潛在狄利克雷分配方法確定了 Twitter X 中討論最多的主題,這是一種樸素的推文分類方法,對乾旱的影響和原因、政府響應和潛在解決方案等主題進行了分類。人工智慧工具與司法部門的人類法官相輔相成,提供客觀、一致的風險評估 2023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Local Government Services Public Perceptions from Australia and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40 3 101833。 發展史 年代 20 世紀 40 年代 20 世紀 50 年代 20 世紀 60 年代 20 世紀 70 年代 20 世紀 80 年代 20 世紀 90 年代 21 世紀 00 年代 21 世紀 10 年代 21 世紀 20 年代 計算機 1945 電腦(ENIAC) 人工智慧研究 1953 博弈論 1956 達特矛斯會議 1977 宣言 1982 第五代電腦計劃開始 1991 人工神經網路 2007 深度學習 2018 大語言模型 2022 多模態模型 人工智慧語言 1957 FORTRAN 語言 1960 LISP 語言 1973 PROLOG 語言 知識表示 約 1960 1973 生產系統 1976 框架理論 專家系統 1965 1975 1980 Xcon 對機器或 形式 的推理研究起源於古代哲學家和數學家。邏輯學的研究直接催生了艾倫圖靈的計算理論,理論提出,一臺透過操作簡單符號 0 和 1 的機器,能夠模擬任意複雜的數學推理過程。這一理論,連同在控制論、資訊理論及神經生物學方面的同期發現,推動研究人員考慮構建一臺 電子大腦 的可能性。 此外,他們還開拓了未來成為人工智慧領域一部分的多個研究分支, AIs immediate precursors 比如 1943 年沃倫麥卡洛克與沃爾特皮茨設計的 人工神經元,以及圖靈於 1950 年發表的具有深遠影響的論文《》,其中提出了 圖靈測試,展示了 機器智慧 的可行性。 人工智慧研究領域正式成立於 1956 年在達特茅斯學院舉行的 達特茅斯會議。 Dartmouth workshop The proposal 與會者後來在 20 世紀 60 年代成為該領域的先驅者。 他們及其學生研發出的程式被媒體譽為 令人驚歎: 計算機不僅能學會國際跳棋策略,還能解決代數文字難題、證明邏輯定理,甚至能進行英語對話。 Successful programs the 1960s 在 20 世紀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許多英國和美國的大學紛紛建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 20 世紀 60 年代至 70 年代,研究人員堅信他們的方法最終能夠成功創造出具有通用智慧的機器,並將此視為他們研究領域的最高目標。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曾預言:在未來二十年內,機器能夠勝任所有人類能夠完成的工作。 quoted in 馬文閔斯基(Marvin Minsky)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在一代人的時間內,人工智慧這一難題將會得到實質性的解決。 quoted in 但事實證明他們低估了這個問題所涉及的複雜性。1974 年,受到詹姆斯萊特希爾爵士(Sir James Lighthill)的批評以及美國國會傾向於資助更為有成效專案的趨勢,美國和英國政府都中斷了探索性研究。閔斯基和西摩佩珀特(Seymour Papert)在其著作《感知器》(Perceptrons)中提出的觀點,被誤認為已經證明人工神經網路在解決現實世界問題上毫無用處,從而完全否定了這種方法。隨後出現了 人工智慧寒冬,即人工智慧專案難以獲得資助的時期。 First AI Winter Lighthill report Mansfield Amendment 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人工智慧研究因專家系統的商業成功而再次活躍, Expert systems 一種人工智慧程式,旨在模擬人類專家的知識和分析技巧。到了 1985 年,AI 市場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與此同時,日本的第五代計算機專案推動英美兩國恢復學術研究的資助。 Funding initiatives in the early 1980s Fifth Generation Project Japan Alvey UK 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US Strategic Computing Initiative US 但從 1987 年 Lisp 機器市場的衰退開始,人工智慧再次發展挫折,第二個較長的低迷期開始了。 Second AI Winter 在此之前,人工智慧的主要資金用於高階符號專案,用以表徵如計劃、目標、信念等概念性物件。20 世紀 80 年代,一些研究人員開始懷疑,這種方法能否模仿人類認知的所有過程,特別是感知、機器人、學習和模式識別,並開始研究 次符號 方法。羅德尼布魯克斯(Rodney Brooks)普遍不認同 表徵 這一概念,並將研究重心轉向了設計能夠移動和自持生存的機器工程。 朱迪亞珀爾、盧特菲澤德等學者發展了多種方法,這些方法基於合理推斷處理不完備或不確定的資訊,而非依賴於嚴格的邏輯。但最顯著的進展是,傑弗裡辛頓與其他研究者協力,在 聯結主義 及其涉及的神經網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1990 年,楊立昆(Yann Le Cun)展示了卷積神經網路能夠識別手寫數字,這項突破性的研究為神經網路在多個實際應用領域的應用奠定了基礎。 20 世紀末至 21 世紀初期,人工智慧利用形式化的數學方法,結合針對特定問題制定的策略,逐步在學術界重建了聲譽。這種 聚焦 與 規範化 的研究方法讓研究者能產出可驗證的成果,並促進了與統計學、經濟學及數學等其他學科的交叉合作。 Formal and narrow methods adopted in the 1990s 至 2000 年,人工智慧領域研究的解決方案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儘管在 1990 年代,這些方案往往不被直接標識為 人工智慧。 AI widely used in the late 1990s 當前,部分人工智慧領域的學者提出觀點,關注研究重點可能未全面覆蓋創造具備多功能性和全面智慧的機器這一初始目標。2002 至 2010 年間,通用人工智慧(AGI)領域內成立了多個獲得充分資金支援的研究機構。 2012 年以來,深度學習開始主導行業標準,並迅速成為該領域內廣泛採用的方法。 Deep learning revolution AlexNet 在多種場合,替代性方法被淘汰,深度學習得到優先採用。深度學習的突破性成果,既得力於硬體的顯著進步(如計算速度更快的電腦、 Moores Law and AI 圖形處理單元以及雲計算技術),也依賴於廣泛的資料可用性 Big data (包括精心策劃的資料集,譬如 ImageNet)。深度學習的成果引發了公眾對於人工智慧的濃厚興趣並促使資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2015 年至 2019 年期間,機器學習領域的出版物數目上升了 50。 2016 年,在機器學習會議上,與技術濫用成為突出話題;相關論文發表數量急劇增加,研究經費隨之提供,眾多研究人員轉而聚焦這些議題。對齊問題逐漸成為學術探討的重要議題。 2010 年代末至 2020 年代初,AGI 公司推出引發廣泛關注的程式。2015 年,由 DeepMind 研發的 阿爾法狗 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該程式僅被輸入了遊戲規則並自主形成了策略。GPT3 是 OpenAI 在 2020 年推出的一款強大的語言模型,它能生成高質量、類人的文字。 這些及其他程式引發了劇烈的 AI 熱潮,主要企業投入數十億美元於 AI 研究。AI Impacts 預測,到 2022 年,僅在美國,人工智慧領域的年投資就將達到約 500 億美元,大約 20 的美國新晉計算機科學博士生將專注於 AI 領域。在 2022 年,美國預計將有大約 80 萬的人工智慧相關職位空缺。 研究課題 目前人工智慧的研究方向已經被分成幾個子領域,研究人員希望一個人工智慧系統應該具有某些特定能力,以下將這些能力列出並說明。 演繹、推理和解決問題 早期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直接模仿人類進行逐步的推理,就像是玩棋盤遊戲或進行邏輯推理時人類的思考模式。到了 1980 和 1990 年代,利用機率和經濟學上的概念,人工智慧研究還發展了非常成功的方法處理不確定或不完整的資訊。 對於困難的問題,有可能需要大量的運算資源,也就是發生了「可能組合爆增」:當問題超過一定的規模時,電腦會需要天文數量級的儲存器或是運算時間。尋找更有效的演演算法是優先的人工智慧研究專案。 人類解決問題的模式通常是用最快捷、直觀的判斷,而不是有意識的、一步一步的推導,早期人工智慧研究通常使用逐步推導的方式。人工智慧研究已經於這種「次表徵性的」解決問題方法取得進展:實體化 Agent 研究強調感知運動的重要性。神經網路研究試圖以模擬人類和動物的大腦結構重現這種技能。 知識表示法 知識表示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研究問題之一,它的目標是讓機器儲存相應的知識,並且能夠按照某種規則推理演繹得到新的知識。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需要大量的對世界的知識,這些知識包括事先儲存的先驗知識和 zhhans 透過;zhhant 透過; 智慧推理得到的知識。事先儲存的先驗知識指:人類用某種方式告訴給機器的知識。zhhans 透過;zhhant 透過; 智慧推理得到的知識指:結合先驗知識和某種特定的推理規則(邏輯推理)得到的知識。首先,先驗知識可以指描述目標,特徵,種類及物件之間的關係的知識, 也可以描述事件,時間,狀態,原因和結果, 以及任何知識你想要機器儲存的。比如:今天沒有太陽,沒有太陽就是陰天。那麼以命題邏輯語言,這些知識可以被表示為:今天 沒有太陽,沒有太陽 陰天。這些知識是先驗知識,那麼推理可以得到新知識:今天 陰天。由此例子可以看出,先驗知識的正確性非常重要,這個例子中沒有太陽就是陰天,這個命題是不嚴謹的、比較籠統的,因為沒有太陽可能是下雨,也可能下雪。另外如果人工智慧能看出太陽,除了該如何判斷的這件問題,在這個前提之下,應該也能判斷出陰天與晴天的差異。邏輯命題表示在知識表示中非常重要,邏輯推理規則是目前主要推理規則。可以在機器中用邏輯符號定義每一個邏輯命題,然後再讓機器儲存相應的邏輯推理規則,那麼自然而然機器便可進行推理。目前知識表達有許多困境尚無法解決,比如:建立一個完備的知識庫幾乎不可能,所以知識庫的資源受到限制;先驗知識的正確性需要進行檢驗,而且先驗知識有時候不一定是隻有對或者錯兩種選擇。 規劃 智慧 Agent 必須能夠制定目標和實現這些目標。他們需要一種方法來建立一個可預測的世界模型(將整個世界狀態用數學模型表現出來,並能預測它們的行為將如何改變這個世界),這樣就可以選擇功效最大的行為。 在傳統的規劃問題中,智慧 Agent 被假定它是世界中唯一具有影響力的,所以它要做出什麼行為是已經確定的。但是,如果事實並非如此,它必須定期檢查世界模型的狀態是否和自己的預測相符合。如果不符合,它必須改變它的計劃。因此智慧代理必須具有在不確定結果的狀態下推理的能力。在多 Agent 中,多個 Agent 規劃以合作和競爭的方式去完成一定的目標,使用演化演演算法和群體智慧可以達成一個整體的突現行為目標。 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機器從使用者和輸入資料等處獲得知識,從而讓機器自動地去判斷和輸出相應的結果。這一方法可以幫助解決更多問題、減少錯誤,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對於人工智慧來說,機器學習從一開始就很重要。 機器學習的方法各種各樣,主要分為監督學習和非監督學習兩大類。監督學習指事先給定機器一些訓練樣本並且告訴樣本的類別,然後根據這些樣本的類別進行訓練,提取出這些樣本的共同屬性或者訓練一個分類器,等新來一個樣本,則透過訓練得到的共同屬性或者分類器進行判斷該樣本的類別。監督學習根據輸出結果的離散性和連續性,分為分類和迴歸兩類。非監督學習是不給定訓練樣本,直接給定一些樣本和一些規則,讓機器自動根據一些規則進行分類。無論哪種學習方法都會進行誤差分析,從而知道所提的方法在理論上是否誤差有上限。 自然語言處理 自然語言處理探討如何處理及運用自然語言,自然語言認知則是指讓電腦「懂」人類的語言。自然語言生成系統把計算機資料轉化為自然語言。自然語言理解系統把自然語言轉化為計算機程式更易於處理的形式。 運動和控制 知覺 機器感知是指能夠使用感測器所輸入的資料(如照相機、麥克風、聲納以及其他的特殊感測器)然後推斷世界的狀態。電腦視覺能夠分析影像輸入。另外還有語音識別、人臉辨識和物體辨識。 社交 情感和社交技能對於一個智慧 agent 是很重要的。首先,zhhans 透過;zhhant 透過; 瞭解他們的動機和情感狀態,代理人能夠預測別人的行動(這涉及要素 博弈論、決策理論以及能夠塑造人的情感和情緒感知能力檢測)。此外,為了良好的人機互動,智慧代理人也需要表現出情緒來。至少它必須出現禮貌地和人類打交道。至少,它本身應該有正常的情緒。 創造力 一個人工智慧的子領域,代表了理論(從哲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和實際(透過特定的實現產生的系統的輸出是可以考慮的創意,或系統識別和評估創造力)所定義的創造力。相關領域的研究包括了人工直覺和人工想像。 倫理管理 史蒂芬霍金、比爾蓋茲、埃隆馬斯克、Jaan Tallinn 以及 Nick Bostrom 等人都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未來公開表示憂心,人工智慧若在許多方面超越人類智慧水平的智慧、不斷更新、自我提升,進而取得控制管理權,人類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及時停止人工智慧領域的「軍備競賽」,能否保有最高掌控權,現有事實是:機器常失控導致人員傷亡,這樣的情況是否會更加擴大規模出現,歷史顯然無法給出可靠的樂觀答案。特斯拉電動車馬斯克(Elon Musk)在麻省理工學院(MIT)航空航天部門百年紀念研討會上稱人工智慧是「召喚惡魔」行為,英國發明家 Clive Sinclair 認為一旦開始製造抵抗人類和超越人類的智慧機器,人類可能很難生存,蓋茲同意馬斯克和其它人所言,且不知道為何有些人不擔憂這個問題。 DeepMind 的人工智慧(AI)系統在 2016 年「AlphaGo」對戰南韓棋王李世乭獲勝,開發商表示在內部設立倫理委員會,針對人工智慧的應用制定政策,防範人工智慧淪為犯罪開發者。 科技進步,人工智慧科技產生「自主武器」軍備競賽已悄悄展開,英國、以色列與挪威,都已部署自主飛彈與無人操控的無人機,具「射後不理」(fireandforget)能力的飛彈,多枚飛彈還可互相溝通,分享找到攻擊目標。這些武器還未被大量投入,但很快就會出現在戰場上,且並非使用人類所設計的程式,而是完全利用機器自行決策。 霍金等人在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警告未來人工智慧可能會比人類金融市場、科學家、人類領袖更能操縱人心、甚至研發出人們無法理解的武器。專家恐發展到無法控制的局面,援引聯合國禁止研發某些特定武器的「特定常規武器公約」加以限制。新南威爾士大學人工智慧的教授認為這是一種欺騙,因為機器無區別戰敵和平民的技術。 經濟衝擊 CNN 財經網數字媒體未來學家、美國線上等紛紛預測一些即將被機器人取代的職業,日本野村綜合研究所也與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學者共同調查指出,10 至 20 年後,日本有 49 的職業(235 種職業)可能會被機械和人工智慧取代而消失,直接影響約達 2500 萬人,例如:超市店員、一般事務員、計程車司機、收費站運營商和收銀員、市場營銷人員、客服人員、製造業工人、金融中間人和分析師、新聞記者、電話公司職員、麻醉師、士兵和保安、律師、醫生、軟體開發者和操盤手、股票交易員等等高薪酬的腦力職業將最先受到衝擊。 2017 年 6 月份馬雲在美國底特律舉行「鏈結世界」(Gateway 17)產業大會,會上提出人工智慧可能導致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前兩次產業革命都導致兩次大戰,戰爭原因並非這些創新發明本身,而是發明對社會上許多人的生活方式衝擊處理不當,新科技在社會上產生新工作也取代舊工作,產生了新的輸家和贏家,若是輸家的人數太多將造成一股社會不穩的能量而這股能量被有心人利用可能導致各種事件。他認為各國應該強制訂定規定 AI 機器只能用於人類不能做的工作,避免短時間大量人類被取代的失業大潮,但馬雲沒有提出這種世界性規定將如何實現並確保遵守的細節方案。 資料科學和人工智慧被哈佛商業評論稱為《二十一世紀最 Sexy 的職業》,人工智慧需求量大,鼓勵了不少大學諸如伯克利大學專門成立資料科學系。矽谷和紐約為主的《》公司於 2012 年成立,焦點是資料科學,大資料,和人工智慧企業培訓,提供國際大資料培訓服務。 AI 對人類的威脅 此議題目前分成兩個學派: 悲觀學派 此學派的代表是天文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以及特斯拉執行長伊隆馬斯克。霍金認為 AI 對人類將來有很大的威脅,主要有以下理由: AI 會遵循科技發展的加速度理論。 AI 可能會有自我改造創新的能力。 AI 進步的速度遠遠超過人類。 人類會有被滅絕的危機。 樂觀學派 主要是 Google、Facebook 等 AI 的主要技術發展者,他們對 AI 持樂觀看法的理由: 人類只要關掉電源就能除掉 AI 機器人。 任何的科技都會有瓶頸,摩爾定律到目前也遇到相當的瓶頸,AI 科技也不會無限成長,依然存在許多難以克服的瓶頸。 依目前的研究方向,電腦無法突變、甦醒、產生自我意志,AI 也不可能具有創意與智慧、同情心與審美等這方面的能力。 AI 與管理 AI 逐漸普及後,將會在企業管理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人類的管理者應如何適度的調整自己的工作職能,有以下幾點建議: 放棄行政工作; 退守分析預測的領域而強化自己的綜合判斷力; 把 AI 當作同事,形成協同合作的團隊; 多琢磨在創造力以及各種流程架構設計師角色; 強化自己人際網路、溝通協調、談判上的能力; 培養自身領導能力,能有效地帶領一個士氣高、團結及凝結力高的工作夥伴。 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的一個比較流行的定義,也是該領域較早的定義,是由當時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麥卡錫於 1956 年的達特矛斯會議上提出的:人工智慧就是要讓機器的行為看起來就像是人所表現出的智慧行為一樣。但是這個定義似乎忽略了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性(見下)。另一個定義指人工智慧是人造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總體來講,目前對人工智慧的定義大多可劃分為四類,即機器「像人一樣思考」、「像人一樣行動」、「理性地思考」和「理性地行動」。這裡「行動」應廣義地理解為採取行動,或制定行動的決策,而不是肢體動作。 強人工智慧 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有可能」製造出「真正」能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機器,並且,這樣的機器將被認為是具有知覺、有自我意識的。強人工智慧可以有兩類: 人類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的思考和推理就像人的思維一樣。 非人類的人工智慧,即機器產生了和人完全不一樣的知覺和意識,使用和人完全不一樣的推理方式。 弱人工智慧 弱人工智慧觀點認為「不可能」製造出能「真正」地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機器,這些機器只不過「看起來」像是智慧的,但是並不真正擁有智慧,也不會有自主意識。 弱人工智慧是對比強人工智慧才出現的,因為人工智慧的研究一度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下,直到類神經網路有了強大的運算能力加以模擬後,才開始改變並大幅超前。但人工智慧研究者不一定同意弱人工智慧,也不一定在乎或者瞭解強人工智慧和弱人工智慧的內容與差別,對定義爭論不休。 就當下的人工智慧研究領域來看,研究者已大量造出「看起來」像是智慧的機器,取得相當豐碩的理論上和實質上的成果,如 2009 年康乃爾大學教授 Hod Lipson 和其博士研究生 Michael Schmidt 研發出的 Eureqa 電腦程式,只要給予一些資料,這電腦程式自己只用幾十個小時計算就推論出牛頓花費多年研究才發現的牛頓力學公式,等於只用幾十個小時就自己重新發現牛頓力學公式,這電腦程式也能用來研究很多其他領域的科學問題上。這些所謂的弱人工智慧在神經網路發展下已經有巨大進步,但對於要如何整合成強人工智慧,現在還沒有明確定論。 對強人工智慧的哲學爭論 主條目:人工智慧哲學、圖靈測試、物理符號系統、皇帝新腦、、 「強人工智慧」一詞最初是約翰瑟爾針對電腦和其它資訊處理機器創造的,其定義為: 「強人工智慧觀點認為計算機不僅是用來研究人的思維的一種工具;相反,只要 zhhans 執行;zhhant 執行;zhtw 執行 適當的程式,計算機本身就是有思維的。」(J Searle in Minds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vol 3 1980) 關於強人工智慧的爭論,不同於更廣義的一元論和二元論的爭論。其爭論要點是:如果一臺機器的唯一工作原理就是轉換編碼資料,那麼這臺機器是不是有思維的?希爾勒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他舉了個中文房間的例子來說明,如果機器僅僅是轉換資料,而資料本身是對某些事情的一種編碼表現,那麼在不理解這一編碼和這實際事情之間的對應關係的前提下,機器不可能對其處理的資料有任何理解。基於這一論點,希爾勒認為即使有機器通 過了圖靈測試,也不一定說明機器就真的像人一樣有自我思維和自由意識。 也有哲學家持不同的觀點。丹尼爾丹尼特在其著作《》(Consciousness Explained)裡認為,人也不過是一臺有靈魂的機器而已,為什麼我們認為:「人可以有智慧,而普通機器就不能」呢?他認為像上述的資料轉換機器是有可能有思維和意識的。 有的哲學家認為如果弱人工智慧是可實現的,那麼強人工智慧也是可實現的。比如(Simon Blackburn)在其哲學入門教材 Think 裡說道,一個人的看起來是「智慧」的行動並不能真正說明這個人就真的是智慧的。我永遠不可能知道另一個人是否真的像我一樣是智慧的,還是說她/他僅僅是「看起來」是智慧的。基於這個論點,既然弱人工智慧認為可以令機器「看起來」像是智慧的,那就不能完全否定這機器是真的有智慧的。布萊克本認為這是一個主觀認定的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弱人工智慧並非和強人工智慧完全對立,也就是說,即使強人工智慧是可能的,弱人工智慧仍然是有意義的。至少,今日的計算機能做的事,像算術運算等,在一百多年前是被認為很需要智慧的。並且,即使強人工智慧被證明為可能的,也不代表強人工智慧必定能被研製出來。 研究方法 目前沒有統一的原理或正規化指導人工智慧研究。許多問題上研究者都存在爭論。寫道:Simply put there is wide disagreement in the field about what AI is all about 其中幾個長久以來仍沒有結論的問題是:是否應從心理或神經方面模擬人工智慧?或者像鳥類生物學對於航空工程一樣,人類生物學對於人工智慧研究是沒有關係的?智慧行為能否用簡單的原則(如邏輯或最佳化)來描述?還是必須解決大量完全無關的問題? 智慧是否可以使用高階符號表達,如詞和想法?還是需要 子符號 的處理? 約翰豪格蘭德(John Haugeland)提出了 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慧)的概念,也提議人工智慧應歸類為,這個概念後來被某些非 GOFAI 研究者採納。 控制論與大腦模擬 20 世紀 40 年代到 50 年代,許多研究者探索神經學、資訊理論及控制論之間的聯絡。其中還造出一些使用電子網路構造的初步智慧,如的烏龜(turtle)和約翰霍普金斯野獸。 這些研究者還經常在普林斯頓大學和英國的 Ratio Club 舉行技術協會會議。直到 1960,大部分人已經放棄這個方法,儘管在 80 年代再次提出這些原理。 符號處理 當 20 世紀 50 年代,數位計算機研製成功,研究者開始探索人類智慧是否能簡化成符號處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而各自有獨立的研究風格。約翰豪格蘭德(John Haugeland)稱這些方法為 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慧)。60 年代,符號方法在小型證明程式上模擬高階思考有很大的成就。基於控制論或人工神經網路的方法則置於次要 The most dramatic case of subsymbolic AI being pushed into the background was the devastating critique of perceptrons by Marvin Minsky and Seymour Papert in 1969 See History of AI AI winter or 。60-70 年代的研究者確信符號方法最終可以成功創造強人工智慧的機器,同時這也是他們的目標。 認知模擬:經濟學家赫伯特西蒙和艾倫紐厄爾研究人類問題解決能力和嘗試將其形式化,同時他們為人工智慧的基本原理打下基礎,如認知科學、運籌學和經營科學。他們的研究團隊使用心理學實驗的結果開發模擬人類解決問題方法的程式。這方法一直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沿襲下來,並在 80 年代於 Soar 發展到高峰。 基於邏輯:不像艾倫紐厄爾和赫伯特西蒙,約翰麥卡錫認為機器不需要模擬人類的思想,而應嘗試找到抽象推理和解決問題的本質,不管人們是否使用同樣的演算法。他在斯坦福大學的實驗室致力於使用形式化邏輯解決多種問題,包括知識表示,智慧規劃和機器學習。致力於邏輯方法的還有愛丁堡大學,而促成歐洲的其他地方開發程式語言 Prolog 和邏輯程式設計科學。 反邏輯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 (如馬文閔斯基和西摩爾派普特)發現要解決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困難問題,需要專門的方案:他們主張不存在簡單和通用原理(如邏輯)能夠達到所有的智慧行為。羅傑尚克描述他們的 反邏輯 方法為 scruffy。常識知識庫(如道格拉斯萊納特的 Cyc)就是 scruffy AI 的例子,因為他們必須人工一次編寫一個複雜的概念。 基於知識:大約在 1970 年出現大容量記憶體計算機,研究者分別以三個方法開始把知識構造成應用軟體。這場 知識革命 促成專家系統的開發與計劃,這是第一個成功的人工智慧軟體形式。知識革命 同時讓人們意識到許多簡單的人工智慧軟體可能需要大量的知識。 子符號方法 1980 年代符號人工智慧停滯不前,很多人認為符號系統永遠不可能模仿人類所有的認知過程,特別是感知、機器人、機器學習和模式識別。很多研究者開始關注子符號方法解決特定的人工智慧問題。 自下而上、介面 agent、嵌入環境(機器人)、行為主義、新式 AI:機器人領域相關的研究者,如羅德尼布魯克斯,否定符號人工智慧而專注於機器人移動和求生等基本的工程問題。他們的工作再次關注早期控制論研究者的觀點,同時提出了在人工智慧中使用控制理論。這與認知科學領域中的表徵感知論點是一致的:更高的智慧需要個體的表徵(如移動,感知和形象)。 計算智慧:1980 年代中等再次提出神經網路和聯結主義。這和其他的子符號方法,如模糊控制和進化計算,都屬於計算智慧學科研究範疇。 統計學方法 1990 年代,人工智慧研究發展出複雜的數學工具來解決特定的分支問題。這些工具是真正的科學方法,即這些方法的結果是可測量的和可驗證的,同時也是近期人工智慧成功的原因。共用的數學語言也允許已有學科的合作(如數學,經濟或運籌學)。和彼德諾米格指出這些進步不亞於 革命 和 neats 的成功。有人批評這些技術太專注於特定的問題,而沒有考慮長遠的強人工智慧目標。 整合方法 智慧 agent 正規化:智慧 agent 是一個會感知環境並作出行動以達致目標的系統。最簡單的智慧 agent 是那些可以解決特定問題的程式。更復雜的 agent 包括人類和人類組織(如公司)。這些正規化可以讓研究者研究單獨的問題和找出有用且可驗證的方案,而不需考慮單一的方法。一個解決特定問題的 agent 可以使用任何可行的方法 一些 agent 用符號方法和邏輯方法,一些則是子符號神經網路或其他新的方法。正規化同時也給研究者提供一個與其他領域溝通的共同語言 如決策論和經濟學(也使用 abstract agents 的概念)。1990 年代智慧 agent 正規化被廣泛接受。 代理架構和認知架構:研究者設計出一些系統來處理多 agent 系統中智慧 agent 之間的相互作用。一個系統中包含符號和子符號部分的系統稱為混合智慧系統,而對這種系統的研究則是人工智慧系統整合。分級控制系統則給反應級別的子符號 AI 和最高級別的傳統符號 AI 提供橋樑,同時放寬了規劃和世界建模的時間。 基本應用 人工智慧基本的應用可分為四大部分: 感知能力(Perception) 指的是人類透過感官所收到環境的刺激,察覺訊息的能力,簡單的說就是人類五官的看、聽、說、讀、寫等能力,學習人類的感知能力是 AI 目前主要的焦點之一,包括: 「看」:電腦視覺(Computer Vision)、影像辨識(Image Recognition)、人臉辨識(Face Recognition)、物件偵測(Object Detection)。 「聽」:語音辨識(Sound Recognition)。 「說」:語音生成(Sound Generation)、文字轉換語音(TexttoSpeech)。 「讀」: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語音轉換文字(SpeechtoText)。 「寫」:機器翻譯(Machine Translation)、文字生成(Text Generation) 認知能力(Cognition) 指的是人類透過學習、判斷、分析等等心理活動來瞭解訊息、獲取知識的過程與能力,對人類認知的模仿與學習也是目前 AI 第二個焦點領域,主要包括: 分析辨識能力:例如醫學影像分析、產品推薦、垃圾郵件辨識、法律案件分析、犯罪偵測、信用風險分析、消費行為分析等。 預測能力:例如 AI 執行的預防性維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智慧天然災害預測與防治。 判斷能力:例如 AI 下圍棋、自動駕駛車、健保詐欺判斷、癌症判斷等。 學習能力:例如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增強式學習等等各種學習方法。 創造力(Creativity) 指的是人類產生新思想,新發現,新方法,新理論,新設計,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結合知識、智力、能力、個性及潛意識等各種因素最佳化而成,這個領域目前人類仍遙遙領先 AI,但 AI 也試著急起直追,主要領域包括:AI 作曲、AI 作詩、AI 小說、AI 繪畫、AI 設計等。 智慧(Wisdom) 指的是人類深刻瞭解人、事、物的真相,能探求真實真理、明辨是非,指導人類可以過著有意義生活的一種能力,這個領域牽涉人類自我意識、自我認知與價值觀,是目前 AI 尚未觸及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最難以模仿的一個領域。 實際應用 機器視覺、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視網膜識別、虹膜識別、掌紋識別、專家系統、自動規劃、無人載具等。 學科範疇 人工智慧是一門邊緣學科,屬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 涉及學科 認知科學 數學及統計學 物理學 邏輯學 控制論及決定論 社會學 犯罪學及智慧犯罪學 研究範疇 自然語言處理 知識表現 智慧搜尋 推理 規劃 機器學習 增強式學習 知識獲取 感知問題 模式識別 邏輯程式設計 軟計算 不精確和不確定的管理 人工生命 人工神經網路 複雜系統 遺傳演算法 資料挖掘 模糊控制 應用領域 智慧控制 機器人學 自動化技術 語言和影像理解 遺傳程式設計 法學資訊系統 下棋 醫學領域 濫用 2019 年 6 月,基於神經網路技術 DeepNude 軟體面世,該軟體可以將人物照片的衣著褪去,顯示出裸體。隨後,經該軟體處理後的色情圖片在網路上氾濫並引發爭議,此後該軟體在批評聲中被下架。據美國網路安全公司 Sensity 統計,DeepNude 已經產生了 68 萬以上女性的假裸照,其中 70 的原照片來自社交網路中的真實女性,而經 DeepFake 技術處理的影片在以每 6 個月翻一番的數量增長。,Sensity 檢測到的相關影片數量超過 85 萬個。而惡用該技術則可能涉嫌違反《著作權法》等法律,日本警方便多次處理過使用人工智慧技術去除色情影片中的馬賽克、替換色情影片中女優容貌等相關案件。 參看 量子計算 人工生命 機器學習 人工智慧哲學 認知神經科學 強人工智慧 超人工智慧 圖靈測試 合成智慧 電腦圍棋 電腦象棋 電腦將棋 恐怖谷理論 電腦科學 認知科學 意識 語義學 技術奇異點 集體智慧 控制論 心理學 生物化學計算機(例:人腦) 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 網路本體語言(OWL) 遊戲樹 自動駕駛汽車 電子世界爭霸戰 聯結主義 人工智慧法案 人工智慧熱潮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中文書 李開復、王詠剛;《人工智慧來了》 李開復;《AI未來》 教材 人工智慧歷史 其他 BibTex Internet Archive Presidential Address to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reas Kaplan Michael Haenlein 2018 Siri Siri in my Hand whos the Fairest in the Land On the Interpretations Illust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usiness Horizons 62 1 擴 展 閱讀 TechCast Article Series John Sagi Framing Consciousness Boden Margaret Mind As Mach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Johnston John 2008 The Allure of Machinic Life Cybernetics Artificial Life and the New AI MIT Press Myers Courtney Boyd ed 2009 The AI Report Forbes June 2009 Sun R Bookman L eds Computational Architectures Integrating Neural and Symbolic Processe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Needham MA 1994 外部連結 What Is AIAn 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y AI founder John McCarthy AITopicsA large directory of links and other resources maintained by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leading organization of academic AI researcher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ussion group 機器人智慧機器人智慧 研學論壇 關於人工智慧,模式識別,科學交流的學術論壇 中國人工智慧網-人工智慧 模式識別 數字影像處理 AI Depotcommunity discussion news and articles Loebner Prize website Game AI 計算機遊戲開發者的 AI 資源 Kurzweil CyberArt Technologies 關於人工智慧藝術的網站,裡面有著名的人工智慧繪畫程式 AARON 關於人工智慧,專家系統 prolog 語言全介紹的 wiki 網站 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學會 以促進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及相關領域之研究、發展、應用與交流為宗旨的民間組織。 MostAI 關於人工智慧的網站,AI Fans 交流平臺 智慧程式自進化概念 進化論 Category 控制論 Category 形式科學 Category 技術與社會 Category 計算神經科學 Category 新興技術 Category 計算機科學中未解決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即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家象徵之一);左上角鑲有五顆黃色五角星的紅色旗幟,旗幟圖案中的四顆小星環繞在一顆大星右側呈半環形,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概要 thumb250px 懸掛在長城的五星紅旗 該旗的設計者是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公民曾聯松。隨著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內戰中取得勝利,1949 年 7 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在 2992 幅(一說為 3012 幅)應徵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 38 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1949 年 9 月 27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透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均作同樣規定。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的開國大典上,中國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並按動電鈕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 1990 年 6 月 28 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於同日 zhcn 透過;zhtw 透過;zhhk 透過; 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簽署的第 28 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公佈,並於 1990 年 10 月 1 日起開始施行。《國旗法》不僅規定了國旗的製法、懸掛場合及懸掛方式,還強調了國旗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和標誌,因此每個公民與組織 都應當尊重和愛護國旗。 歷史 1949 年 7 月 4 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發出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的啟事。經過毛澤東和周恩來的修改審定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於 7 月 15 日到 26 日間在《人民日報》、《北平解放報》、《新民報》、《大眾日報》、《光明日報》、《進步日報》和《天津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刊登。該啟事中列出了國旗圖案的注意事項: 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 政權特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形式為長方形,長寬三與二之比,以莊嚴簡潔為主; 色彩以紅色為主,可用其他配色。(草案中曾使用 以赤色為主,周恩來後來將它改成了 以紅色為主) 當時在上海工作的曾聯松在閱讀徵集國旗圖案的啟事後,決定設計一幅國旗圖案。時值七月中旬,他在自家的閣樓上開始設計國旗圖案。他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是以五角星作為自己的標誌,而且中國共產黨又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進而決定用五角星來象徵它。而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 》一文則指出當時人民由四個社會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因此他決定用四顆小五角星來象徵由四個社會階級組成的人民。在確定了五顆金星的位置和大小後(他曾設想在旗面的中心置放五顆金星,但因其在視覺上過於侷促、凝滯而放棄),他於八月中旬將自己的設計 紅地五星旗 寄給了籌備會。 截至 8 月 20 日,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共收到了 2992 幅(一說為 3012 幅)國旗圖案,郭沫若、陳嘉庚等籌備會成員也提交了他們設計的樣稿。這些應徵圖案在臨時選閱室內進行了展示,評選委員會從中精選出 38 份草圖,並將之彙編入《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交給新成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討論。曾聯松的方案最初並未入選,後來在田漢的主張下才被收為 復字 32 號紅地五星旗,並根據小組討論的意見去除了類似蘇聯國旗的錘子鐮刀的標誌。 9 月 23 日上午,政協全體會議代表分組討論了國旗方案,但並未形成定論。23 日當晚,彭光涵向周恩來推薦了 32 號圖案;周恩來對該設計感到滿意,並要求彭光涵繪製較大的圖樣。兩天後,毛澤東在中南海召開了座談會,說明了他贊成紅地五星旗的理由,並在與會代表間取得了共識。 9 月 27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決定採納紅地五星旗方案,並將其改名為 五星紅旗。 9 月 29 日,《人民日報》刊發了新國旗的圖樣和製法說明,提供社會各界製作使用。1949 年 10 月 1 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飄揚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旗由女縫紉工趙文瑞縫製,她在 9 月 30 日下午 1 時完成了這項工作。另外有國旗、國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秘書彭光涵,北平市國營永茂公司的宋樹信等兩種說法。曾聯松最初並不敢確信五星紅旗是他設計的,因為在公佈的圖案中,大五角星上沒有鐮刀和錘子。然而,中央人民政府辦公廳後來給他寄送了公函,正式告知他就是國旗的設計者,並隨信附帶了五百萬元(約合現在的人民幣五百元)舊人民幣作為酬謝。 1954 年 9 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透過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後至今,五星紅旗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定國旗。 設計 含義 其樣式:旗面為紅色,長方形,長和高為三與二之比,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較小,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十分之一,環拱於大星之右,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之中心點。國旗旗面之紅色象徵革命。星用黃色是為了在紅地上顯出光明。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係,象徵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代表著圍繞一箇中心的團結。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 在曾聯松最初對國旗的描述中,大五角星象徵著中國人民,四顆小五角星象徵著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提出的中國人民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五顆星呈橢圓形狀,乃是當時中國國土(包括外蒙古)的秋海棠葉形狀;五角星使用黃色則是因為中華民族是黃色人種。 1949 年透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 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這也是國旗目前最為準確的官方定義。 為什麼建國時會選擇五顆星,有說法認為:作為歷史學家、軍事家的毛澤東經常閱讀記載有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的《史記》《漢書》等書,中國傳統的數術學和天文學都認為五星聚會或五星聯珠會給中國帶來好運。因此他之所以選擇五星紅旗作為國旗,是因為它很好地兼顧了中華歷史文化傳統、民族心理與現實革命、藝術與當今政治的關係。,這一觀點常常將五星紅旗與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護膊一起作為文化傳承的見證。 有時候,五顆星會被誤認為是代表中國的五大民族,這其實是與五色旗的含義混淆了,後者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在 1912 年-1928 年使用的國旗;其中的五種不同顏色分別代表著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 方案 曾聯松的方案是 復字 32 號紅地五星旗。1949 年 9 月 23 日上午,政協全體會議代表分組討論了國旗方案,但並未形成定論;會中有代表覺得 32 號方案中的四顆小五角星提法不妥,認為不應提到資產階級。毛澤東和大多數代表起初都贊成一顆星一條橫槓的復字第 3 號圖案,但張治中後來向毛澤東表達了他的反對意願,認為一條橫槓有分裂國土、分裂革命之嫌疑,而且更容易使人聯想到孫悟空的金箍棒而不是它本應象徵的黃河。23 日當晚,彭光涵向周恩來推薦了 32 號圖案,而周對該設計感到滿意,並要求彭繪製較大的圖樣。此外,陳嘉庚也曾向毛澤東和周恩來提出建議,認為政權特徵比地理特徵更為重要,因此無需堅持使用象徵黃河的橫槓。 標準 規格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主席團在 1949 年 9 月 28 日公佈了國旗的製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四條規定,製作國旗的企業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人民政府指定。國旗的長寬之比為 32。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佈的 GB 129822004:國旗標準中亦給出了國旗的製法說明。 繪製方法 標準 先將旗面劃分為 4 個等分長方形,再將左上方長方形劃分長寬 1510 個方格 大五角星的中心位於該長方形上 5 下 5、左 5 右 10 之處。大五角星外接圓的直徑為 6 單位長度 四顆小五角星的中心點,第一顆位於上 2 下 8、左 10 右 5,第二顆位於上 4 下 6、左 12 右 3,第三顆位於上 7 下 3、左 12 右 3,第四顆位於上 9 下 1、左 10 右 5 之處 每顆小五角星外接圓的直徑均為 2 單位長度。四顆小五角星均有一角尖正對大五角星的中心點 尺寸 《國旗法》還給出了國旗的五種尺度規格。其中,一號國旗主要用於大型運動會的開幕或閉幕儀式,以及作為大型會議場的背景旗。二號國旗適用於 15 米以上高度的旗杆上;三號國旗一般懸掛於 10 至 13 米高的旗杆;四號國旗用於 9 至 10 米高的旗杆。五號旗常用作一般不掛在立地旗杆上。在五種規格之外還有六號和七號國旗常用作彩旗、導遊旗等。八號國旗主要用於手搖旗、串旗等。九號國旗可以用作會議桌旗。 尺度 一號 二號 三號 四號 五號 六號 七號 八號 九號 長高(釐米) 288192 240160 192128 14496 9664 6644 4530 3020 2114 顏色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和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頒佈的 GB 129832004:國旗顏色標準樣品規定了國旗所使用的顏色。該標準按照 CIE 標準照明體 D65 和 CIE 1964 補充標準色度系統(xyY10)給出了下列的色度資料。旗杆套為白色。 國旗顏色標準樣品的色度 專案 專案 刺激值 Y10 色度座標 色度座標 允許誤差 專案 專案 刺激值 Y10 x10 y10 允許誤差 化學纖維織物 紅色 94 0555 0328 均為 Delta E_abbulletle 20 化學纖維織物 黃色 412 0446 0489 均為 Delta E_abbulletle 20 絲綢 紅色 123 0565 0325 均為 Delta E_abbulletle 20 絲綢 黃色 324 0450 0463 均為 Delta E_abbulletle 20 棉布 紅色 92 0595 0328 均為 Delta E_abbulletle 20 棉布 黃色 330 0467 0463 均為 Delta E_abbulletle 20 旗杆套 白色 780 刺激值 Y10 不得低於 78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九條規定,網路使用的國旗圖案標準版本在中國人大網和中國政府網上釋出。網路使用的國旗圖案標準版本的色彩如下(PNG 原始檔中的 sRGB 色彩): 紅色 黃色 禮儀 thumb 左 250px 中國大陸學校之升旗儀式。 升旗儀式 thumb250px 懸掛在江門新會供電局門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中國南方電網公司旗幟。 在舉行升旗儀式時,應奏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參加者應面向國旗肅立並行注目禮,軍人敬軍禮,少先隊員敬少先隊禮。國旗應該早升晚降,在惡劣天氣時可以不升掛。當企業旗幟、校旗、區旗等其它旗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同時升掛時,國旗應該掛在顯著的位置,其它旗幟則掛在國旗的兩邊,高度比國旗低。全日制的中小學,應在假期以外每週舉行一次升旗儀式。 優先行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列隊舉持國旗和其他旗幟行進時,國旗應當在其他旗幟之前。 不過在 2017 年 7 月 30 日舉行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 90 週年閱兵行列中,中國共產黨黨旗領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2019 年 10 月 1 日舉行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0 週年大會閱兵式上,也同樣出現黨旗領先於國旗的情況。此舉被認為違反《國旗法》的規定。但也有人認為,由於系閱兵儀式,《國旗法》第十一條亦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升掛、使用國旗的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按照法條競合原則,第十一條被官方作為特殊規定適用,亦是黨旗領先國旗的主要原因。 2020 年《國旗法》修訂將第十條改為第十一條,規定 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升掛、使用國旗的辦法,由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下半旗 下半旗是公眾表示哀悼的重要禮節,為當今世界上通行的一種誌哀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 14 條第 1 款規定,特定人士逝世時,應下半旗誌哀。其中包括在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國家軍委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等正國級領導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對世界和平或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人等。下半旗的日期和場所由國家成立的治喪機構或國務院決定。此外,根據《國旗法》第 14 條第 2 款和第 3 款規定,在不幸事件或嚴重自然災害導致重大傷亡時,亦可由國務院決定下半旗誌哀。 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三分之一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下。據統計,截至 201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建國後曾下半旗約 50 次,其中 47 次為中外政要。另據《人民日報》歷年報道,從 1953 年至 2012 年,天安門廣場不少於 17 次為外國元首和政黨領袖降半旗。此外,為悼念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中的遇難者,全中國及駐外機構也降下過半旗。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公祭日期間,紀念地點也會下半旗誌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除了在全國性的誌哀活動中下半旗之外,還曾為香港旅行團在馬尼拉被挾持事件、香港南丫海難及大埔公路雙層巴士翻側事故中的遇難者下半旗誌哀。 使用地點和場合 天安門廣場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天安門廣場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這面五星紅旗長 460 釐米,寬 338 釐米,是用五幅紅緞子拼接壓制而成,黃星採用黃色綢緞。1951 年 7 月 1 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將這面國旗撥交原中國革命博物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國大典上的旗杆高 225 米,原本要求旗杆與天安門城樓等高(35 米),但當時條件有限,未能達到要求。天安門廣場的旗杆在 1991 年更換過一次,新旗杆高 30 米。原來的旗杆於 1991 年改造後立在原中國革命博物館,2007 年拆裝後於館內庫區收藏。2011 年 6 月 21 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對公眾展出。 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經歷了幾個階段。建國初期,升旗儀式由北京市糾察總隊負責,而升旗任務由北京市供電局實施。1977 年 5 月,北京市衛戍部隊接替了升國旗任務,由 3 人負責升國旗,時稱 國旗護衛班。1982 年 12 月 28 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負責天安門廣場升降旗儀式。1991 年 2 月 23 日,天安門廣場擴建國旗基座,武警北京總隊六支隊十七中隊(即天安門中隊)開始擔任升降旗任務。1991 年 5 月 1 日《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儀式》正式實施。1992 年 12 月,在原來國旗班的基礎上,擴建成立國旗護衛隊,即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市總隊第二師十四支隊二大隊六中隊。2018 年 1 月 1 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取代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旗護衛隊,開始擔負國旗護衛任務。2018 年 1 月 1 日 7 時 36 分,天安門廣場升國旗儀式,首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儀仗隊執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國旗護衛隊不再負責升降旗任務,番號同時撤銷。 在武警國旗護衛隊時期,按照 2001 年 3 月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頒佈的《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儀式組織管理辦法》規定,天安門廣場應當每天升掛國旗。分為節日升旗儀式和平日升旗儀式。每年元旦、春節、五一、十一和每月 1 日實施節日升旗儀式。節日升旗儀式由武警國旗護衛隊 38 人、軍樂團 62 人實施,行進時吹奏《歌唱祖國》,升旗時吹奏《義勇軍進行曲》。平日升旗儀式由國旗護衛隊 38 人實施,升旗時播放《義勇軍進行曲》錄音。在武警國旗護衛隊執行時期升國旗時,《義勇軍進行曲》共演奏 3 遍,時長 2 分 7 秒,與太陽經過地平線的時長對應。降旗由國旗護衛隊單獨實施,沒有音樂。 自 2018 年 1 月 1 日解放軍接替武警國旗護衛隊執行國旗護衛任務起,天安門廣場國旗升旗儀式有了一定的變化。根據安排,每月 1 日天安門廣場升國旗按 126 人編隊方案實施,其中護旗隊員 96 人、禮兵 30 人,分別著 14 式陸海空軍禮服。護旗隊由前至後依次為國旗組 3 人、陸海空軍分隊長 3 人、陸海空軍隊員 90 人。隊員 90 人編為 6 路 15 列行進隊形,分準備、迎旗、護旗、升旗和返回 5 個步驟,全程 10 分鐘。重大節日升國旗儀式,一般參照每月 1 日升國旗方案執行,特殊情況根據任務需要增加編隊人數、鳴放禮炮。每日升旗時一樣演奏《義勇軍進行曲》(與此前安排一致),但升旗程式有一定變化,先由護旗隊行進至國旗杆基座位置,到國旗升至旗杆頂端的時長仍保持 2 分 7 秒。國歌完整演奏一遍(此舉更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法》國歌必須完整演奏一遍的要求),升旗時長為 46 秒,升旗前由 3 名分隊長下達 向國旗 敬禮 的命令。升旗結束後,護旗隊將會返回,返回時演奏《歌唱祖國》。護旗隊出場時不演奏音樂,以彰顯儀式的肅穆莊嚴。每月 1 日、重大節日升國旗同時增加號手和禮兵的迎旗環節,期間由軍樂團 8 名禮號手在天安門城樓演奏《升旗號角》。平日升國旗由 66 人編成,國旗組 6 人,分隊長 6 人,隊員 60 人編為 4 路 15 列,分護旗、升旗和返回 3 個步驟,全程 8 分鐘。降國旗則全年按 66 人編隊方案實施,列隊形式和行進動作與平日升旗儀式相同,不安排伴奏。每日升降旗時間以北京天文臺提供的北京每日日出、日落時間為準。 其它場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對國旗的升掛場所或機構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其中,北京天安門廣場、新華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外交部,出入境機構、港口、火車站和其他邊境口岸、邊防海防哨所屬於每日應升掛的場所或機構。國務院各部門、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地方各級委員會則屬於在工作日升掛的場所或機構。全日制學校除寒暑假和星期日外,都應升掛國旗。此外,《國旗法》的第七、八條亦對其他情況下國旗的升掛作出了規定。第七條規定,國慶節、國際勞動節、元旦和春節,各級國家機關和各人民團體應當升掛國旗。第八條規定:舉行重大慶祝、紀念活動,大型文化、體育活動,大型展覽會,可以升掛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根據《國旗法》制定了《船舶升掛國旗管理辦法》,規定:中國籍船舶中 50 總噸及以上的船舶,航行在中國領水以外水域和香港、澳門地區的船舶,以及公務船舶都應當每日懸掛中國國旗;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港口、錨地的外國籍船舶,也應當每日懸掛中國國旗。該辦法還規定了不同長度的船隻應當懸掛的國旗尺寸。 中國的航空公司中只有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可以在飛行器上噴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此外,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計程車兵國防服役章和警官禮服臂章都有中國國旗的圖案。1951 年發行的中蘇友誼萬歲獎章也含有中國國旗和蘇聯國旗圖案。 臺灣 1945 年抗日戰爭結束,中華民國國旗作為國旗開始在臺灣使用至今。在當今的臺灣,因為兩岸政治原因,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自己使用外,使用五星紅旗的往往是為了一定政治或者商業因素。經歷保釣運動的外省人或本省人第二代子弟,或是近年大量移民臺灣的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陸配,依親等),如陳映真跟王津平與王曉波等人參與的中國統一聯盟很早就公開打出支援中國和平統一的口號,在海外或者臺灣本土打出了五星紅旗的旗號。在十一國慶或者臺灣光復節的時候,曾有人開著掛著五星紅旗的車在街上遊行,著名例子有臺北的戴忠和臺南臺灣共產黨主席,前民進黨黨員王老養。另外,在臺灣名勝日月潭,曾發生一遊覽船業者為了吸引中國大陸籍遊客,在船尾懸掛五星紅旗。而有臺灣旅館為了對大陸遊客表現友好,也開始升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而國立成功大學也多次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並列懸掛,以迎接中國大陸訪客。中華民國共產黨以五星紅旗為黨旗。臺灣的極左派團體中華愛國同心會也經常在臺北 101 等公眾場合展示五星旗。2017 年 10 月 1 日,中華統一促進黨成員在張安樂帶頭下身穿印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並標示為「我的國旗」的外衣,在臺北街頭遊行示眾。 其它華人地區 隨著改革開放,很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移民海外,改變了當地華人的結構;很多華人團體開始慶祝十一國慶,並在海外的中國城和華人眾多的地方升起五星紅旗。 太空和月球 1994 年,美國華裔宇航員焦立中執行 STS65 任務時將中國國旗帶入太空。神舟五號任務中,中國人首次將五星紅旗帶入太空;嫦娥三號首次將五星紅旗帶至月球,國旗展示系統是中國探月工程的專案之一。 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 299 條:「在公眾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的,處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第 19 條:「在公共場合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參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處罰規定,由公安機關處以 15 日以下拘留。」 自從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歸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香港的使用及保護以國旗及國徽條例訂定。該條例第 4 條禁止展示或使用破損、汙損、褪色或不合規格的國旗。第 5 條第(2)款規定國旗必須按照附表 1 所列規格製造。第 6 條第(1)款禁止國旗或其圖案展示或使用於商標或廣告或私人喪事活動,否則依據第(3)款,如未經合法授權或並無合理辯解違反之,即屬犯罪,一經循簡易程式定罪,非法用於商標或廣告可處第 5 級罰款,而非法用於私人喪事活動可處第 2 級罰款。第 7 條規定,公開及故意以焚燒、毀損、塗劃、玷汙、踐踏等方式侮辱國旗,即屬犯罪,一經定罪,可處第 5 級罰款及監禁 3 年。 自從 1999 年 12 月 20 日澳門回歸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澳門的使用及保護以第 51999 號法律訂定。該法律第 5 條規定國旗或其圖案不得展示或使用於(1)商標或廣告;(2)私人喪事活動;(3)行政長官限制或禁止展示或使用國旗或其圖案的其他場合或場所。依據第九條,焚燒、毀損、塗劃、玷汙或踐踏國旗,構成對國家象徵的不尊重。第九條也規定,以言詞、動作或散佈文書、又或以其他與公眾通訊的工具,公然侮辱國家象徵,又或對之不尊重者,處最高 3 年徒刑,或科最高 360 日罰金。依據第 11 條,違反第 5 條規定者,可罰澳門幣 5 千元至五萬元罰款。 類似旗幟與標誌 五星紅旗的顏色、佈局及內涵與蘇聯國旗相仿,五角星為社會主義國家(如 zhcn 朝鮮;zhhant 北韓;、越南等)常用標誌。但蘇聯和朝鮮國旗的長寬比例為 21,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越南國旗採取 32 比例。李光耀在其回憶錄中稱,新加坡國旗的五角星是為了照顧華族民眾希望效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在國旗上加五顆五角星,惟代表意義不同。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會標的整體造型也與五星紅旗相似。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曾經使用的關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右方下角加飾關徽的旗幟。中國人民輪船總公司曾使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上新增原招商局旗上水波紋的旗幟。香港與澳門區旗上也有五星圖案。 參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1949 年 9 月 27 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 下半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旗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中國國旗 兩岸四地旗幟列表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旗幟文化網(中國國旗網) 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天安門升降國旗時間 國旗護衛隊線上 五星紅旗的文化歷史底蘊 慶祝新中國成立 60 週年 圖話國旗、國徽、國歌誕生始末(國旗篇) 世界旗幟網上的 China Category 中國國旗 Category1949 年面世的旗幟 Category 亞洲國旗 Category 中國名數 5 Category 雙色旗
旅遊或旅遊業是指個人的旅行遊覽活動和為旅客提供休閒設施與服務產業藝術與建築索引典 旅遊業 於 2011 年 4 月 11 日查閱。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法律等各個社會領域。 旅遊也是一種休閒娛樂活動,旅遊業也是休閒產業的一種,具有移動性、異地性和暫時性等特徵。旅遊人士稱為一般旅客、遊客。跟團旅遊時,共同旅伴稱為同團團員;自由行之旅客,亦稱為揹包客。一般而言,旅遊具有觀光和遊歷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歷時短,體驗較淺,後者反之,也稱為深度遊。 理論 與旅行的概念不同,旅遊是指為了消費、休閒或公幹或其他原因,離開其慣常居住地與活動場所,到達其目的地停留不多於一年的遊覽活動,它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旅遊要涉及社會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歷史、地理、教育等各個社會領域。旅遊也是一種娛樂活動。世界旅遊組織對於旅客的定義是某人出外最少離家 55 英里(885 千米)。 地點 自助旅遊:最近幾年新起的一種透過旅友互相組織,傳播的旅遊方式,更多存在於戶外探險、登山、自駕、徒步、自助型別的旅遊,過程更自由,更艱險,能更好的體會旅遊的樂趣。 戶外旅遊:為了消閒或公幹,到其居住地及工作外的地方進行遊覽活動。(至少逗留 24 小時,但不包括過境旅客) 跨國旅遊:A 國的人到 B 國進行遊覽活動。 出境旅遊:對某國或某地區來說,其國民或居民到其他國家或地區旅遊,稱為出境旅遊。 入境旅遊:對某國或某地區來說,其他國家(地區)國民(居民)到本國或本地區旅遊,稱為入境旅遊。 本地/本土旅遊、國內旅遊、境內旅遊:離開居住地,到國內其他地方旅遊(例子:北京人去上海旅遊)。 重要性 thumb 德國烏瑟多姆島上的。旅遊業帶動的不僅是當地的服務業,還有工藝(生產沙灘籃子椅)、零售業、 房地產業、都能從中受益 旅遊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重要的收入來源。在世界旅遊組織 1980 年會議上,馬尼拉宣言認為旅遊是國民生活中一項必要的活動,因為它直接影響到社會、文化、教育、經濟領域。 旅遊業透過提供遊客 其商品與服務有可能是一體的、實時同步的,可以賺取大量收入,自 2011 年起佔到世界服務貿易的 30,總體商品和服務出口貿易的 6。同時也提供了與之相關的第三產業的就業機會。 從旅遊業受益的服務業包括運輸業(航空、遊輪、鐵路列車、出租車),酒店業(,包括酒店、度假村、airbnb),娛樂場所(遊樂園、餐館、賭場、商場、、劇院)。當然還有賣給遊客的商品包括紀念品。 歷史 古代 在古代,到一個人居住地以外的地方旅遊休閒僅限於富裕階層。他們偶爾會去遙遠的地方,欣賞宏偉的建築和藝術品,學習新的語言,體驗新的文化,品嚐不同的料理。 最早的旅遊可以追溯到烏爾國王舒爾吉,雖然國王自詡是為了修路和建造驛站,給其他旅行者提供方便之用。 最早的休閒旅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500 年的古埃及。 在羅馬共和國時期,富人流行去這種地方做 SPA 和海濱度假。保薩尼亞斯在公元 2 世紀寫書《希臘描述》。在中國古代,孔子花費 14 年周遊列國,到過泰山,有孔子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的名句,而歷朝中,皇帝為了避暑、避寒,會離開皇宮去到行宮避暑避寒。 中世紀 到了中世紀,和佛教都有朝聖的傳統。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和吳承恩的西遊記,分別是英語文學和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 10 世紀到 13 世紀的宋朝湧現出了一些旅遊作家,有蘇軾、范成大。明朝有徐霞客。義大利的彼特拉克在 1336 年登旺度山後寫了遊記讚揚這次旅行,但批評他缺乏好奇心。勃艮第公爵詩人在 1430 年遊覽侏羅山後寫了恐怖回憶錄。 壯遊 thumb1624 年波蘭王子 Ladislaus Sigismund 參觀布魯塞爾首都大區的畫廊 現代旅遊可以追溯到壯遊,指的是歐洲上層階級的年輕人環遊歐洲(主要是德國和義大利)。1624 年,波蘭王子瓦迪斯瓦夫四世進行了一次橫跨歐洲的旅遊,這在當時波蘭貴族中是風俗習慣 Tomasz Bohun Podróże po Europie Władysław IV Wasa Władcy Polski p 12。 他遊覽了相當於現在的德國、比利時、荷蘭領土,並受到的西班牙軍隊、法國、瑞士、義大利、奧地利、捷克的讚賞。這是一次教育之旅,其中一項成果是將引進波蘭立陶宛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Opera ed Roger Parker 1994 chapter o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opera by John Warrack p 240 The Viking Opera Guide ed Amanda Holden 1993 articles on Polish composers p 174。 該傳統一直活躍到約 1660 年,直到 1840 年代大規模的鐵路運輸的出現,形成了標準的旅遊行程。雖然這主要限於和有錢的,但是北歐新教徒有類似的旅行,並從 18 世紀中葉開始有南美、美國和其他海外年輕人加入。鐵路和蒸汽船的出現使得旅遊變得簡單,中產階級也因此受益,這其中有,並流傳了一句諺語叫 庫克的旅行(意為走馬看花式的旅行)。 到了 18 和 19 世紀,壯遊成了上流社會學生的象徵,約翰約阿希姆溫克爾曼的關於經典文化的霸權理論很受歐洲學術界的歡迎。藝術家、作家、旅行家(如歌德)肯定了義大利、法國、希臘在傳統藝術領域的霸權地位。因為這些原因,壯遊的主要目的地便是前往這些地方。 休閒旅遊的興起 休閒旅遊可以關聯到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人們的閒暇時間增加。 起初,受益的群體是生產機器的擁有者、寡頭政治、工廠主、貿易家。這其中也包含新出現的中產階級。 於 1758 年創辦的是第一家正式的旅遊公司。 旅遊業這項產業起源於英國,這在很多地名中得以體現。在法國蔚藍海岸的度假勝地尼斯,一條著名的海濱步行道叫盎格魯街(意為 英國人步行道)。在歐洲大陸有許多歷史名勝,宮殿酒店取名為 、卡爾頓酒店、 美琪酒店,這些都體現了英國的統治地位。 托馬斯庫克是第一批做旅遊生意的。1841 年 7 月 5 日,庫克安排鐵路公司收取每位乘客 1 先令,這包括火車票和旅途中的餐食。 1855 年,庫克推出了第一個出國遊,從萊斯特到加來並前往參加世界博覽會,次年則推出歐洲大環遊。 1860 年代他組團前往瑞士、義大利、埃及、美國。 現代旅遊 許多遊客會到海濱的海水浴場休閒旅遊,熱帶海濱地區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都很熱門。 大眾旅遊 大眾旅遊指的是按照計劃有組織的跟團遊,通常會在導遊的帶領下進行。Golden Age of Mass Tourism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Erkan Sezgin and Medet Yolal p 73 該旅遊形式在 19 世紀下半年在英國形成,開創者是托馬斯庫克。庫克利用了歐洲快速發展的鐵路網路優勢,創辦了一家公司,除了為大眾提供價格實惠的一日遊以外,還為富人提供了去歐洲、印度、亞洲、西半球的長途旅遊。到 1890 年代每年都有 2 萬名遊客購買的旅遊產品 Golden Age of Mass Tourism Its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Erkan Sezgin and Medet Yolal p 74。 旅遊交通到 20 世紀早期開始有汽車,後來又有了飛機。交通的發展縮短了人們在旅途中花費的時間。 歐洲大陸,最早的海水浴場為 1793 年開發的海利根達姆,位於波羅的海。 到了 20 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成為了大眾旅遊的熱門目的地。 二十世紀社會主義國家中的療養制度與療養院 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中,出於政府提倡的社會主義道德和計劃經濟的影響,旅遊活動一般會被療養制度所代替。療養制度和療養院建立在與資本主義社會完全不同的價值觀之上:是一種健康、效率和有組織的集體體驗,而非享樂和放縱。一般來講,工人與其它勞動者在一年內會擁有兩到三次在全國其它療養院休息的機會,其餐旅費用完全由國家政府支付。但在施行了經濟改革政策的社會主義國家中,療養制度往往式微。 利基旅遊 利基旅遊指的是近年來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特殊旅遊形式。比較普遍的利基旅遊市場有: 農業旅遊 生育旅行 美食旅遊 文化觀光 黑暗觀光 生態旅遊 LGBT 觀光 醫療旅遊 影視旅遊 朝聖 性旅遊 貧困旅遊 體育旅遊 戰爭旅遊 其它的旅遊形式還有: 休假旅遊 畢業旅遊 蜜月旅遊 會議旅遊 商務旅遊 科學考察旅遊 互助旅遊(交換旅遊) 低團費旅遊(採購團) 被動旅遊 冬季旅遊 冬季旅遊的發源地是 1860 年代的瑞士聖莫里茨。人們去到滑雪場滑雪。在現代亞洲,常見的冬季旅遊目的地有中國大陸的東北三省地區、日本的北海道等。另外,冬季旅遊的目的地除了一些可以觀賞雪景,體驗滑雪的地區之外,也有居住在較寒冷地區的人願意前往的熱帶地區,如中國大陸的海南省。 太空旅遊 迄今為止,僅有少量的軌道太空旅遊,只有俄羅斯航天局提供運輸服務。 2010 年的一份太空旅遊報告預測,到 2030 年這一市場可能成為一個數十億美元的市場。Cohen E 2017 The paradoxes of space tourism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 42 1 2231 太空市場自 1979 年起便存在,然而,軌道太空旅遊的數量有限,只有俄羅斯航天局提供使用其聯盟號的運輸服務,而中國的神舟號是唯一適合人類旅行的兩艘宇宙飛船之一。2001 年 4 月,俄羅斯聯盟號的客戶 Dennis Tito 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遊客。2011 年 5 月,維珍銀河推出了其太空船 2 號飛機,允許人們以每座 20 萬美元的廣告價格進行 2 小時的太空旅行。 問題 參見 世界旅遊排名 自助旅遊 戶外運動 旅遊地理學 旅遊醫學 旅遊景點 自由行 揹包客 遊學團 旅行社 旅行團 領隊 導遊 旅遊稅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鄧麗君(,),本名鄧麗筠,臺灣女歌手、演員及慈善家。她是 20 世紀後期華語流行音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當代華語音樂的先驅之一。時至今日,仍被視為全球華語及華人社群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鄧麗君於 1967 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鳳陽花鼓》,從而開始其歌唱生涯。20 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她的歌曲在華人社會廣受歡迎。 同時,亞洲多地也因她以多種語言演唱的日本曲及東南亞民謠等,在流行文化上相互連結與融合,所以有句話形容她 有華人在的地方,就有鄧麗君的歌聲。 1987 年,鄧麗君發行最後一張國語專輯《我只在乎你》後,逐漸淡出樂壇,進入半隱退狀態。1995 年 5 月 8 日,鄧麗君因哮喘引發呼吸衰竭,送醫途中貽誤最佳搶救時機,於泰國清邁猝逝,享年 42 歲。 她曾於臺灣及香港流行音樂界,分別獲頒金曲獎特別貢獻獎、金針獎等獎項,以紀念其事業成就。她也曾被中國網票選為「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並被馬來西亞《南洋商報》評為「20 世紀最具代表性華人歌手」。2010 年,CNN 將她列為過去 50 年最具影響力的 20 位音樂家之一。此外,她經常為中華民國國軍進行勞軍演出,又被稱作「永遠的軍中情人」。 生平 家世 1953 年 1 月 29 日的清晨,鄧麗君出生於臺灣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為今日的褒忠鄧麗君幼年故居。父親鄧樞是河北省大名縣大街鎮鄧臺村人,是因第二次國共戰爭而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的國軍軍官,母親趙素桂則是山東省東平縣人姜捷(2013)《絕響-永遠的鄧麗君》,臺北:時報出版;鄧麗君文教基金會策畫。父母以「丫頭」作為鄧麗君滿月前的乳名,鄧滿月後,鄧父請部隊中頗有學問的楊姓軍官,為她取名麗筠,意為「美麗的竹子」麗有清麗、秀美的意思;筠則是竹子的青皮,即代表竹子,寓意期望鄧長大後志向高潔、虛懷若谷,節節上升之意。雖然「筠」字應念「雲」音,但家人與鄰居都把「筠」字念成「均」字音(與「君」亦同音),故「鄧麗君」就成為她日後投身歌唱事業的藝名。她在家中排第四,有三兄一弟。 早年事業 及至兩三歲,鄧麗君隨家人先後遷居臺東縣池上鄉及屏東市。1959 年,父親退役,舉家遷往臺北縣蘆洲鄉(今新北市蘆洲區)眷村,而鄧麗君入讀蘆洲國小。小學階段,她參與校內遊藝會演出,參加演講及朗誦比賽,也漸培養對歌唱的興趣,課餘時間,駐紮於學校附近的空軍 93 康樂隊裡面有一位胡琴樂師當她的音樂啟蒙老師,後來她也隨空軍 93 康樂隊到處勞軍表演,也曾參加僑大先修班的校內晚會演出,其歌唱天分漸嶄露頭角。此時,鄧麗君 7 歲,是為歌唱生涯的萌芽期。由於分心歌唱,她沒有考入心中理想的公立中學,因而轉而考進私立金陵女中。 1964 年,年僅 11 歲的鄧麗君參加中華廣播電臺舉辦的黃梅調歌唱比賽,以一曲〈訪英臺〉奪得冠軍;翌年以〈採紅菱〉在金馬獎唱片公司舉辦的歌唱比賽奪冠。其後,鄧麗君利用課餘時間參加正聲廣播公司舉辦的歌唱訓練班,學習歌唱技巧,以第一名成績結業。初中階段的鄧麗君,在課餘時間參加晚會演出,歌藝被「國之賓」歌廳老闆賞識,邀請在歌廳駐唱,以清純活潑形象定位,招牌歌曲正是〈一見你就笑〉。 隨著鄧麗君展開走唱生涯,漸無法兼顧演唱及求學,在 1967 年選擇休學展開歌唱事業。不到 1 年時間,鄧麗君成為歌廳、夜總會、餐廳及飯店等爭相邀請演出的歌手,更成為臺北市西門町七重天豪華大歌廳的駐場歌手,接拍電視廣告,亦經常到參與勞軍義演。1967 年,鄧麗君加盟宇宙唱片,發行個人第一張專輯《鄧麗君之歌第一集鳳陽花鼓》。1968 年,於臺北中山堂參加賑濟菲律賓震災的演出,捐款新臺幣一萬一千元。1969 年中國電視公司啟播,鄧麗君獲邀主持晚間黃金時間播出的節目《每日一星》,並為中視首部電視連續劇《晶晶》主唱同名主題曲,成為她演唱第一首影視主題歌曲,令她家傳戶曉;參演首部電影 由謝君儀執導的《謝謝總經理》,飾演能歌善舞的女大學生,片中她並唱了十首曲風青春活潑的歌曲,正式成為「歌、影、視」三棲的歌手。 風靡東亞 1969 年 9 月,參加和興白花油董事長顏玉瑩組織的颱風賑災義賣活動,其後積極參與慈善活動,並在海外登臺,年底獲中廣推薦到新加坡參加慈善義演,名聲大噪;12 月 27 日,受邀赴港參加工展會,為《華僑日報》發起的「助學救貧運動」義賣白花油,籌得善款 5100 港元,隔月當選「白花油慈善皇后」。 1970 年,與香港無線電視臺簽約。8 月,隨凱聲綜藝團第二次赴香港,在明愛中心、皇都戲院演唱,期間曾助港九街坊會、呂氏宗親會籌集善款。鄧不冶艷打扮,而以清新的形象風靡香港。此時她的演唱收入已經大為提高,一場大約可領到一千多港幣。鄧麗君說:「我第一次踏上舞臺的時候,只拿到五塊錢臺幣,算是來回的交通費,但是當時我只要能站在臺上演唱,就很滿足了。」這種說法給香港觀眾留下很好的印象。 1971 年至 1973 年下半年,在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臺灣巡迴演出,並頻繁參與慈善。1971 年,為籌設香港保良中學、救濟香港水災義演;7 月,在越南海南醫院看望孤寡老人;1972 年,再度參加白花油義賣,當選「慈善皇后」;6 月,參加新加坡「歌樂飄飄慈善晚會」,為殘廢兒童救濟基金募款;1973 年,於新加坡國家劇場出席遠東十大巨星慈善晚會。期間還出演電影《歌迷小姐》、《天下一大笑》等,在臺灣買下一座別墅,與馬來西亞富商林水成之子林振發相戀。各地華人對鄧麗君的慈善義舉熱情響應。 返臺後,被臺北美國學校錄取為插班生,主修英文香港鄧麗君歌迷會(2000)《鄧麗君逝世 5 週年紀念-香港故居開放展覽》特刊,第 1213 頁。1974 年主演喜歌劇《唐伯虎點秋香》、《西廂記》與舞臺劇《女記者》。是年 1 月 12 日,為響應中華民國警察電臺「雪中送炭」運動,與雙親赴警察電臺,捐新臺幣一萬元。此後幾乎每年的冬天,鄧麗君如果不在臺灣,總會託人致送一筆捐款給《雪中送炭》節目,救濟貧困民眾;如果在臺灣的話,必定親自參與和呼籲。 1976 年,首次在香港利舞臺舉行個人演唱會,門票銷售一空;後連續兩年在此地開辦個人演唱會。 赴日發展 1970 年代初期,日本寶麗多唱片公司指派佐佐木幸男在香港尋找女歌手前往日本發展,並在東方歌劇院發現鄧麗君。隨後,舟木稔積極邀請她前往簽約,並成功說服不願讓女兒前去日本重新發展的鄧樞同意此一提議。 1974 年,鄧麗君在母親陪同下,前往日本發展,並取藝名為(音譯)。鄧麗君在剛抵達日本時,尚未通曉日語,也未適應當地生活節奏;除了努力學習日語、跟專業的老師學習專業的演唱法,公司還依規定安排她去夜總會和歌舞廳演唱。同年 3 月 1 日,鄧麗君的首張日語單曲〈(無論今宵或明宵)〉公開發行,但銷量只有十幾萬張。同年 7 月 1 日,她的第二張日語單曲〈〉正式發行,並在一個月內以 70 萬餘張總銷量進入全日本流行榜前 15 名,還因此榮獲日本唱片大獎新人獎。 1975 年 7 月,鄧麗君簽約加盟香港寶麗金唱片公司,並於 9 月在當地發行《島國之情歌第一集》專輯;在 1975 年至 1984 年這段期間,她陸續推出八集《島國之情歌》系列專輯,其中包含了日本流行歌曲、由日本流行歌曲改編翻唱以及原創的華語流行歌曲。1977 年 3 月 17 日,為宣傳新曲「故鄉在何處」而造訪大沼郡三島町,並成為三島町「故鄉運動」的特別町民。4 月,於東京新橋舉行首次個人演唱會,名為「愛你 故鄉在何處」。1978 年 7 月,於川崎舉行個人大型演唱會,再度將所得捐給「雪中送炭」節目,獲「雪中送炭獎」。12 月 28 日,赴臺視捐新臺幣五十萬元,予自強救國基金。 1979 年 2 月 14 日,鄧麗君持印尼護照入境日本,遭日本拘留。當時,鄧麗君因中華民國政府與日本政府已無官方邦交關係與雙方出入境管制程式之障礙(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境日本須申請當地官方核發之渡航證明書,臺灣當地又有警備總部嚴加查核),而決定持印尼護照自香港搭乘中華航空 CI116 班機由東京羽田機場入境日本。同月 22 日,日本入國管理局東京事務所公佈調查結果,結果證明鄧麗君所持印尼護照並非偽造護照,她亦無為他人出售偽造護照,最後無罪開釋。同月 24 日,日本法務省裁決鄧麗君一年內不得再度入境,而持著蓋有美國入境簽證的中華民國護照前往美國,並在該國履行表演和唱片合約。 北美回臺 鄧麗君先到美國舊金山落腳,然後到洛杉磯的南加州大學進修英文,之後轉學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日文、生物及數學。期間完成了〈甜蜜蜜〉和〈小城故事〉的錄製。4 月,在舊金山、洛杉磯和溫哥華舉行演唱會。12 月,與因《醉拳》一片大紅的成龍在美國相遇,兩人相互愛慕,但因成龍的不成熟,失望透頂下的鄧麗君於是離去,此後兩人便維持朋友身份。次年 5 月,受邀在林肯表演藝術中心演唱,獲紐約市長贈「金蘋果」胸針。7 月,在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舉行第二次巡迴演唱會,聽眾大多是華僑,但也不乏美國人,受到熱烈歡迎,尤其是與聽眾合唱〈梅花〉,令鄧感動流涕。 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頒布三不政策與中共抗衡,時香港唱片公司請鄧麗君赴中國大陸傳聞,甚囂塵上,於是派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楚崧秋赴美,以盛大排場請鄧回臺;蔣經國亦有意利用鄧麗君的影響力進行政治宣傳,因此鄧麗君回臺後積極參加勞軍以及育幼院、養老院等各種義演活動。 1980 年 10 月 4 日,鄧麗君返回臺灣舉行演唱會,捐所得新臺幣一百五十萬零六百元予「自強救國基金」;在演唱會中,主持人田文仲向鄧麗君求證關於大陸地區邀約她前往演唱之事情,她表示曾在報紙上看見相關訊息但無人前來接洽,並隨後說道「如果,我去大陸演唱的話,那麼,當我在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們三民主義在大陸實行的那一天。」 1981 年 1 月,被行政院新聞局授予「愛國藝人」獎牌,由時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宋楚瑜頒獎。3 月,在臺灣各地舉行演唱會。5 月,與李季準合作主持金鐘獎頒獎典禮。8 月,鄧麗君跑遍臺灣各地軍營勞軍一個月;她前往看望各地的國軍將士並為他們歌唱。此後,臺視製作並播放了《君在前哨》電視特輯,同名主題曲〈君在前哨〉為左宏元作詞作曲。 1983 年 3 月,與張帝合作,再度主持金鐘獎頒獎典禮。1984 年 1 月,在臺北中華體育館先後兩天舉辦《十億個掌聲》演唱會,3 月青年節,救國團總團部頒發給鄧麗君「十大傑出女青年」獎。 蔣經國擔任總統晚期,中國大陸方面邀請鄧麗君演唱,蔣派宋楚瑜與鄧聯絡,請其勿去,鄧麗君思考後應允,事後宋本想宴請鄧麗君以示歉意,但反被鄧麗君請吃飯。 人氣飆升 70 年代後期,鄧麗君的歌聲已經傳入中國大陸並受到熱烈歡迎,但主流文化一直批評其「黃色」、「反動」、「靡靡之音」,並認為《何日君再來》是「漢奸歌曲」,1980 年大陸音樂協會還召開西山會議予以嚴厲批判。1983 年後,對鄧樂的批評有所減弱。 儘管如此,民眾還是反覆用卡帶錄下臺灣電臺所播放、偷偷地聽著鄧麗君的歌曲。1979 年 12 月,大陸女排在亞洲排球錦標賽中戰勝日本,奪得冠軍,鄧麗君受霍英東之邀,在宴會中為隊員們演唱了兩首歌曲。1980 年,載有 17 名大陸船員的荷蘭籍貨船停靠在基隆,船員們特地跑到臺北購買鄧的錄音帶;次年,又有因故迫降中正國際機場的大陸桌球隊員,到免稅店搶購錄音帶;甚至有大陸飛行員駕機相投。1980 年代初,在中國大陸,鄧麗君的盜版卡帶充斥市面,擄獲了民眾的心,《何日君再來》、《小城故事》、《路邊的野花不要採》在大街小巷中傳唱,人們開玩笑地說:「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只愛小鄧,不愛老鄧」。1988 年央視春晚也在嘗試邀請鄧麗君參加,但未獲臺灣當局允許。1995 年鄧麗君逝世,央視開始報道鄧麗君的新聞,表明鄧麗君在當局已被解禁。 1980 年 10 月 15 日為香港仁濟醫院籌款,在海城夜總會舉行義演,收入作為醫院基金。12 月 18 日,在香港推出個人首張粵語大碟《勢不兩立》。 1981 年 4 月 29 日,在星洲演唱會舉行義演,所得捐新加坡國家劇場基金;同年,與譚詠麟錄製單曲《愛人女神》;10 月 28 日與郭孔丞訂婚;12 月初在香港參加《歡樂滿東華》慈善晚會。 1982 年 1 月 8 日至 11 日,鄧麗君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行演唱會,含一場慈善義演,為鄧麗君預定退出演藝圈的告別演出;後來原定 3 月 17 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婚宴,因故未成婚。7 月,獲國民黨頒發「熱心公益演藝人員」獎。該年年底,鄧麗君接受臺北 ICRT 電臺英語訪問表示,她一年會有四、五個月密集工作。因為保護嗓子,平日不抽煙,但會喝點小酒,淺嘗即止。她愛網球及釣魚,也愛看愛情電影。此外,她會利用空檔閱讀英文與日文書。 1983 年 2 月 2 日,鄧麗君發行以古典詩詞為主題的專輯《淡淡幽情》。5 月,寶麗金公司宣佈鄧麗君唱片自 1975 年起銷量累計達 500 萬張,創華語唱片銷量紀錄;發行第二張粵語大碟《漫步人生路》;到訪馬來西亞殘障人協會與安老院,慰問孤獨廢疾者。10 月,在馬尼拉演出。 1983 年 12 月 29 日起至 1984 年 1 月 17 日,鄧麗君於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舉辦 鄧麗君 15 週年巡迴演唱會,開創多項先河,共有十萬餘人次到場觀賞。其中巡演臺灣站由臺灣中央廣播電臺面向大陸地區進行實況轉播,覆蓋兩岸三地近十億聽眾,由此得名 十億個掌聲。時至今日,大中華地區所銷售的鄧麗君在 1982 年至 1984 年於港臺等地演出的 DVD,銷量猶佳。同年,香港寶麗金和歌林唱片在《淡淡幽情》發行後結束合作關係,後續鄧麗君的華語專輯,改由臺灣金聲唱片和臺灣寶麗金唱片,在臺灣地區繼續代理發行。 風行日本 1984 年,唱片公司也從寶麗多(Polydor)轉籍到金牛宮(Taurus)唱片,以荒木豐久作詞、三木剛作曲的〈つぐない(償還)〉再次於日本出道。該曲經由有線放送,一點一滴地匯集人氣後,一發不可收拾地大受歡迎,頒獲日本有線大賞等好幾個大獎。 1985 年所發行的〈愛人〉一樣與荒木、三木合作,大受歡迎。鄧麗君藉此曲登上第 36 回 NHK 紅白歌唱大賽,並以親自設計的楊貴妃造型出場。〈愛人〉在有線放送要求點播榜,獲得連續 14 週第 1 名。1985 年 12 月,在 NHK 音樂廳舉行《One Only》個人演唱會,此演唱會被評為她個人最佳的現場演出,將所得悉數捐給當地慈善機構。 1986 年春節,由日本返臺,在臺視出演特別節目《與君同樂》。與荒木、三木所合作的第三個歌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發行也大受歡迎,並於該年憑藉此曲再次登上 NHK 紅白歌唱大賽的舞臺。 〈つぐない〉和〈愛人〉在日本皆有 150 萬張的銷售紀錄,〈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則是 200 萬張的驚人佳績,並位居 1986 年日本卡拉 OK 歌曲點唱總量第 2 位。從 1984 年到 1986 年間,在「日本有線大賞」及「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的東、西有線大賞裡獲得史上第一個大賞金賞三連霸。1987 年 6 月,發表單曲〈別れの予感(別離的預感)〉,〈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位居當年日本卡拉 OK 歌曲點唱總量第 1 位。 1988 年 1 月,發表單曲〈戀人たちの神話(戀人們的神話)〉,〈別れの予感〉位居當年日本卡拉 OK 歌曲點唱總量第 1 位。 1991 年,第三度受邀參加第 42 回 NHK 紅白歌唱大賽。 旅居生活 1980 年代後期,鄧麗君將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英國和法國。 1988 年,鄧麗君以 700 萬港元購入香港赤柱一棟雙層高西式別墅,並在裝修一年後於 1989 年正式入住定居香港,直至 1995 年逝世之前,香港亦成為鄧麗君最後一個家。 1989 年,鄧麗君在六四事件前後表態支援學生;她在香港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而參加了抗議集會。5 月 27 日,她在跑馬地《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中掛著手書 反對軍管 的牌子並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6 月 21 日晚,她又在電視直播中悲慟地演唱新曲〈香港〉。 1991 年 3 月,儘管暫住巴黎,鄧麗君仍返回臺灣參與勞軍演出,並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向大陸同胞喊話。5 月,華東地區發生嚴重水災,鄧與一眾演藝界人士在香港舉行賑災演出。 1992 年,鄧麗君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 1993 年,連續第三年返臺參加勞軍演出。 隨著氣喘發作情況日益嚴重,鄧麗君在 1994 年 12 月底與男友保羅前往當時以空氣清新著稱且較少華人聚居的清邁調養度假,並開始著手寫作復出歌壇的歌曲。 1995 年 1 月 1 日,鄧麗君因氣喘病發引致呼吸不順並前往當地蘭朗醫院求醫,但診斷結果顯示並無大礙。 泰國病逝 1995 年 4 月底,鄧麗君與保羅入住清邁梅坪酒店位在 15 樓的總統套房。同年 5 月 8 日泰國時間下午 4 時左右,鄧麗君氣喘病再次於保羅外出採買雞肉時發作;當時,藥瓶已空,她急促地用氣喘噴霧噴向鼻部以助呼吸和緩下來,但仍無濟於事,於是她奔出房間求救,並不斷呼叫「媽媽、媽媽」,最後因氣喘而引發心肌梗塞,便在該層職員櫃臺前不支倒地。酒店職員立時將面無血色的鄧麗君送往蘭朗醫院急救(雖當時酒店附近有一小型醫院)。由於接近下班時間,繁忙交通,延遲車程;途中,鄧麗君再次發出微弱呼喊聲後,停止了呼吸,救護員替她持續施加心外按壓及心臟電擊接近 45 分鐘,但最後於當地下午 5 時 30 分被宣告不治,享年 42 歲。後來,鄧麗君的家人和保羅都同意不讓她的遺體進行解剖;5 月 11 日,遺體被安排以泰航 TG636 航班採用波音 747200B 型客機(機號為 HSUTB)經空運抵達臺灣中正國際機場。 5 月 25 日,中華民國總統府頒發褒揚令以表彰她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演藝成就,並准予在她的靈柩上覆蓋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和中華民國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當時,總統府秘書長吳伯雄等四人擔任國旗覆旗官,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許水德等四人擔任黨旗覆旗官。此外,總統李登輝亦頒發「藝苑揚芬」輓額給她,中國國民黨也追贈榮譽獎章「華夏一等獎章」與她。時任臺灣省省長的宋楚瑜擔任她的治喪委員會主委並親自為其墓園「筠園」題名,行政院長連戰、前任行政院長郝柏村、時任國防部長蔣仲苓、時任臺北市長陳水扁等政治人物也親臨致哀。中國大陸中央電視臺及臺灣、香港、日本地區的大眾媒體也紛紛在新聞中發出哀悼她過世的訊息。 5 月 28 日,眾人於臺北市第一殯儀館為她舉辦出殯儀式,她的遺體隨後在眾多歌迷目送下,安葬於金山的金寶山筠園墓園;她父母與二哥的遺體也先後安葬於該墓園。 個人生活 鄧麗君 18 歲那年在馬來西亞演出,與造紙廠董事長林振發交往,兩人感情很好,但林振發突然心臟麻痺猝死,無緣結為連理。 1979 年鄧麗君在美國留學時,曾與成龍交往,兩人和平分手,並維持好友關係。 1980 年與馬來西亞「糖王」郭鶴年之子郭孔丞交往,1981 年 10 月 28 日訂婚,並預定在 1982 年 3 月 17 日與郭孔丞舉行婚禮,卻因為男方的祖母鄭格如(郭鶴年母親)阻撓,就此分手了。據香港媒體報道,由於鄭格如的觀念比較保守,所以她對身為當紅明星的鄧麗君感到不悅。於是,她在談論婚禮細節的時候,對鄧麗君提出了三個苛刻的條件:糖王 郭鶴年長子郭孔丞曾與這位歌壇天后訂婚!但卻因為 TA 而 say goodbye?! TTN 談談網,2018 年 5 月 30 日 必須交出詳細的身家資料。 必須終止歌唱演藝事業,專心當郭家少奶奶。 必須和所有藝人、所有男性朋友斷絕來往。 理解了以上三個條件,鄧麗君非常糾結,並反覆考慮。最後,她作出了與郭孔丞分手的決定。 1989 年,鄧麗君旅居法國,在朋友沈雲開的「新敦煌」酒樓相識相戀比她小 15 歲的法國攝影師保羅(Quilery Paul Puel Stéphane,1968 年 9 月-)《壹讀:鄧麗君 Paul 為什麼不結婚》(2015 年 5 月 18 日):史蒂芬保羅,法國人,1995 年 9 月才滿 28 歲。保羅當時住在巴黎唐人區 19 號的一間酒樓上。鄧麗君因工作需要請保羅幫忙拍照。保羅由此而成為鄧麗君的私人助理,負責她的照片與錄影帶的攝製。保羅是家中獨子,從小居住在法國北部諾曼底。他原來是音樂人,會作曲,但因為特別喜歡攝影,就到巴黎唐人街當了一名攝影師。保羅與鄧麗君相戀 5 年,到 1995 年 5 月 8 日鄧麗君在泰國因哮喘意外過世後,保羅獨自居住於鄧麗君在香港的赤柱別墅裡 3 年,直至 1998 年方返回法國生活。 1995 年,保羅接受香港媒體採訪時透露,喜愛小孩的鄧麗君生前已與保羅訂婚,並已計劃在同年 8 月結婚。 鄧麗君早年信奉羅馬天主教,後為工作事業而改信佛教。 政治立場 鄧麗君從小受軍旅家庭的影響,與國民黨有著深厚的關係。出生時,父親鄧樞是國軍中尉,鄧麗君在 1980 年 10 月 4 日的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唱會上,非常直白地表達政治立場,當主持人田文仲向鄧麗君求證關於大陸地區邀約她前往演唱的說法時,她表示曾在報紙上看見過相關訊息,但無人與她接洽,並說道:「當我在大陸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們三民主義在大陸實行的那一天。」1981 年,鄧麗君在全臺灣勞軍一個月,並為將士演唱,深得臺灣國防部的表彰。而臺灣民間稱她為「愛國歌手」、「軍中情人」。黃色歌曲:偷聽鄧麗君的日子 ,香港教育局,中國改革開放總論相關課題參考資料 1985 年 2 月 9 日,鄧麗君在新加坡接受香港記者長途電話訪問時,公開表示:「身為一個藝人,有這麼多中國人喜歡聽自己的歌,心裡難免會有點兒想面對面唱給他們聽的衝動,但是我生長在臺灣,我一定會堅持我的立場,不可能去大陸演唱」1985 年香港記者專訪,鄧麗君鄭重宣告不會去大陸演唱!,2021 年 7 月 13 日,恆久的溫柔 永遠的巨星 鄧麗君部落格 1989 年六四事件前後,鄧麗君不顧周遭親友反對,表態支援參與學生。5 月 27 日,她在香港跑馬地《民主歌聲獻中華》活動中懸掛手書 反對軍管 的牌子並演唱〈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10 月,她於日本 TBS 電視臺的《愛的 15 年 出道 15 週年特別節目》中,在演唱《悲傷之自由》之前說道: 1991 年 3 月,鄧麗君返回臺灣參與勞軍演出,並在金門前線馬山觀測所向大陸同胞喊話 1991 年年屆 38 歲鄧麗君在金門向大陸同胞喊話 ,YouTube 影片: 1992 年,鄧麗君在出席在巴黎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演唱〈血染的風采〉、〈小城故事〉和〈歷史的傷口〉,她說:「我絕不向暴政低頭,絕不對壓力妥協!」並在與蔡崇國的談話中說:「中共在香港的人給我做工作,要我去大陸看看、唱歌。我後來答應了。是喬冠華和賀龍的兒子在具體安排 都安排好了,民運就爆發了。他們開槍了,我怎麼回去?我跟他們說了,六四不平反,我就不去大陸。」。 1994 年 3 月,她在節目《龍門陣》裡表達建設中國的願望,「因為大陸實在太落後了 當然希望趕快建設會好點,大家生活都會好點。希望愛國之士,可以多返回大陸。」。 語言能力 鄧麗君父母的家鄉方言均係中原官話,父母的家鄉雖分屬河北與山東,實則只距 140 公里不到,方言相近。父系一方,爺爺與父親都是河北省大名縣人,處河北省最東南角,毗鄰山東省界與河南省界,方言屬中原官話鄭曹片中國社會科學院和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中國語言地圖集》,B3 頁。。母系一方,外公與外婆是山東省靠河南省界上的東平縣人與梁山縣人,兩縣毗鄰,方言都是帶冀魯官話過渡性質的中原官話,母親成長於河南開封,開封方言屬中原官話鄭曹片。不管如何,鄧麗君的母語國語帶北方口音。 鄧麗君因練唱臺語歌曲而學習臺語,日常生活通話不成問題,但遇到生難詞彙或俗語就不行了。 鄧麗君在香港與日本長期發展歌唱事業,亦常上綜藝節目,能流利使用香港粵語與日語。又在居香港時,跟上海籍的香港演藝朋友學會了上海話。 其他方面,英語程度能在美國大學聽課,電視上曾接受葉麗儀的英語訪問。,法語因旅居法國的關係,能基礎溝通。還有一些只能背誦歌詞,但不足以口說的,如印尼語等。 大事年表 1958 年,至屏東市仙宮戲院附近學芭蕾舞。 1960 年,開始公開歌唱表演。 1963 年,參加中華電臺黃梅調歌曲比賽以〈訪英臺〉獲得冠軍。 1964 年,代表學校參加全縣國語朗讀比賽,獲得第一名。 1966 年,參加金馬獎唱片公司歌唱比賽,以〈採紅菱〉奪得冠軍。 1967 年,自金陵女中休學,加盟宇宙唱片公司;9 月推出第一張唱片,正式以歌唱為職業。 1969 年,演出第一部電影《謝謝總經理》(導演:謝君儀);演唱中視開播首檔連續劇《晶晶》主題曲及輪值主持中視歌唱節目《每日一星》;應新加坡總統夫人邀請,首度出國做慈善義演。 1970 年,獲白花油義賣「慈善皇后」榮譽。隨「凱聲綜藝團」到香港表演。在港拍電影《歌迷小姐》。 1971 年,到東南亞,即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與菲律賓一帶公演。 1972 年,當選香港十大最受歡迎歌星,並再度當選「白花油慈善皇后」榮譽。19 歲這年,是她曲風的分水嶺,她從快節奏的少女歌曲,逐漸開始唱成熟型的抒情歌曲。 1973 年,與日本「寶麗多」機構(即寶麗金的日本分公司,現環球唱片)簽約赴日發展。到香港演唱於「香港歌劇院」、「漢宮」及「珠城」,後前赴越南共和國(南越)演唱。 1974 年,以〈空港〉(《情人的關懷》日文原版)一曲當選 1974 年日本「最佳新人歌星賞」。 1976 年,赴香港利舞臺舉辦首次個人售票演唱會。 1977 年,成為「香港第一屆金唱片頒獎禮」金唱片得主。這年發表〈月亮代表我的心〉、〈香港之夜〉和〈何日君再來〉等歌曲。其中最後一曲傳入中國大陸,空前轟動。 1978 年,個人大碟《鄧麗君 Greatest Hits》及《島國之情歌 第三集》同時獲香港第三屆金唱片。於日本以〈東京夜景〉獲得「正頑張中賞」。發表日語版〈何日君再來〉和〈夜來香〉等歌曲。 1979 年,「香港第四屆金唱片頒獎禮」上,同時有 3 張大碟獲白金唱片獎,另有 2 張大碟獲金唱片獎。赴美國洛杉磯南加州大學 USC 進修兩年,學習日文、英文、生物及數學,4 月首次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行演唱會。發表〈小城故事〉和〈甜蜜蜜〉等歌曲,其中〈甜蜜蜜〉是翻唱印尼民謠,深入人心,歷久不衰。 1980 年,榮獲臺灣第 15 屆金鐘獎「最佳女歌星獎」,這次該獎項首次頒發。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洛杉磯音樂中心登臺。鄧麗君身在美國,然而其歌聲卻響遍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民眾為鄧麗君歌聲而醉倒。據悉,連鄧小平也甚為欣賞鄧麗君獨特的演繹方式。在香港推出第一張粵語大碟 《勢不兩立》,瞬即達到白金唱片數字,第四度踏足利舞臺,舉行一連 7 場個人演唱會。10 月返臺於國父紀念館義唱,門票收入全數捐作自強愛國基金。年底赴東南亞作巡迴表演。發表〈你怎麼說〉和〈在水一方〉等歌曲。 1981 年,中華民國新聞局頒發「愛國藝人」獎牌,與李季準主持金鐘獎典禮。在香港利舞臺創下個人演唱會場次最多之記錄。6 月於臺灣義演,臺視播出長達 120 分鐘的《君在前哨》特別節目。參加「香港第五屆金唱片頒獎禮」,她所灌 5 張個人大碟同時獲白金唱片,勇破歷屆金唱片記錄。 1982 年,於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舉辦個人演唱會,推出《鄧麗君演唱會》雙唱片,面世即雙雙成為白金唱片。年底,她接受臺北 ICRT 電臺英語訪問,盤點數算她七至卅歲的歌唱生涯大事記。至此,她已發表超過上百張唱片。 1983 年,2 月 1920 日赴拉斯維加斯「凱撒皇宮大賭場」演唱,是首位在此簽約演唱的華籍女歌手;6 月推出廣東大碟《漫步人生路》,唱至街知巷聞。 12 月 29 日起在香港紅磡香港體育館舉行 15 週年巡迴演唱會(6 場)。 1984 年,在東南亞各地舉辦 15 週年巡迴演唱會,其中在臺北中華體育館那一站的演唱會被稱為「十億個掌聲」演唱會(2 場);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重返日本推出《償還》專輯,立即打入日本唱片流行榜,停留榜內接近一年,重新整理日本樂壇歷史記錄。鄧麗君也因此獲得眾多獎項,其中包括「年度有線大賞」、「最受歡迎歌曲賞」,也被提名角逐「日本唱片大賞」之「最優秀歌唱賞」。 1985 年,在日本憑藉新歌《愛人》連續 14 周蟬聯日本有線點播榜冠軍,並再奪「有線放送大賞」,同時在日本樂壇創下兩項歷史記錄。《愛人》一曲不費吹灰之力便入選日本「第 36 回紅白歌合戰」。首次參與電視劇演出,〈愛人〉一曲更成為該劇主題曲(「愛人」在日文中為第三者之意)。8 月返臺與張菲主持「反盜錄、反仿冒」義演晚會。12 月在日本 NHK 大會堂舉行演唱會,命名《唯一一次》,不幸的是,那次真的成為鄧麗君在日本『唯一一次』大型演唱會。 1986 年,主持臺視春節特別節目「與君同樂」。單曲〈時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我只在乎你〉日文版)連續三年拿到日本有線大獎和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創下外國藝人在日本歌壇最輝煌的紀錄。再度順利入選日本「第 37 回紅白歌合戰」。 1987 年,繼續穿梭於香港、臺灣、美加及法國等地,但已處於半退休狀態,除參與慈善演出外,甚少於公眾場合露面。赴紐約參加「國際公益金」義演。 1988 年,名作詞家慎芝過世,專程返臺弔唁。 1989 年,香港亞洲電視於農曆年初二晚直播煙花匯演,鄧麗君應邀出席,並演唱一曲〈漫步人生路〉。 1990 年,應邀出席無綫電視直播之慈善節目,作表演嘉賓。 1991 年,赴港為「愛心獻華東」賑災籌款,作慈善表演嘉賓。入選日本「第 42 回紅白歌合戰」。 1992 年,推出《難忘的 Teresa Teng》專輯。 1993 年 3 月,赴港作亞洲電視時事清談節目《龍門陣》嘉賓。返臺在臺中國軍清泉崗空軍基地舉辦《永遠的情人》大型勞軍演唱會。 1994 年,參加華視慶祝黃埔軍校建校 70 週年所舉辦的「永遠的黃埔」晚會,為最後一次在臺灣之公開演出。於日本推出《夜來香》唱片。 1995 年 5 月 8 日,於泰國清邁因哮喘病急逝。同月 28 日,鄧麗君長眠臺北縣(今新北市)金寶山「筠園」。同年獲香港電臺追頒金針獎,以表揚其對樂壇的貢獻。 音樂作品 獎項與榮譽 評價及影響 臺灣 過世後獲中華民國政府頒發褒揚令,獲頒原因為「愛國藝術歌唱家鄧麗君,譜名麗筠,蕙質春明,瑤華濟美,幼蘊才慧,早擅新聲。天縱仙呂藝能,頭角崢嶸於海內;胸懷英雄肝膽,熱情洋溢乎軍中。砥礪奮發,育成大家範型;柔美婉約,深得風人意旨。高潔沁潤眾心,勇奪最佳女歌星榜首;英發楷模當代,榮登十大女青年班頭。美譽傳乎四裔,清歌騰於國際。參與勞軍活動,鼓舞士氣,柳營傳千古絕唱;推廣民族歌聲,伸張正義,神州享超鄧高名。乃復義不帝秦,行止弗入中土;忠以作孝,僑居永愛宗邦。風骨嶙峋,不讓鬚眉。平居熱心公益,頻為善行,藉舒時艱;每值局勢邅迍,輒捐鉅款,蔚為國用。大節凜然,輝耀千古。先聖有言:志道、據德、依仁、遊藝,斯人有之。歎以英年遽逝,悼惜良深,應予明令褒揚,以資矜式。」(總統李登輝、行政院院長連戰)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榮譽狀:「鄧麗筠同志一生忠黨愛國,奉行三民主義,熱心服務。在演藝事業中享譽世界,為國爭光,尤對國軍宣慰工作始終不渝,特追贈國光一等獎章,藉表敬忱。」(主席李登輝) 中華民國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由於鄧麗君的天賦和努力,加上她傲人的情操,當年在臺灣物資缺乏的時候,用她的歌聲和用她各方面的表現來振奮人心,跟國人一起打拚,鄧麗君在各方面的貢獻,包括經濟、文化等,對國家的影響極大。」 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和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表示非常喜歡鄧麗君的歌,聽到她的歌聲會讓人聯想到和平、純真、人間有愛,他最愛哼唱的就是「月亮代表我的心」,因為那是一首會平靜人心的歌。當年鄧麗君的歌響徹臺灣大街小巷,對臺灣來說是一個時代人物,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回憶早年還在美國洛杉磯教書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旁邊有一家長青書店,他經常在那家書店看見鄧麗君買書,她當時打扮得非常樸素輕鬆,綁馬尾、牛仔褲,不敢相信那是鄧麗君。 中華民國情治單位人員谷正文在鄧麗君去世後不久接受《獨家報道》採訪時表示鄧麗君是國民黨情報人員,但原則上與專業間諜有著根本的區別,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個資訊傳遞媒介而已;《鄧麗君的真實》作者日本記者宇畸真和作家渡邊也對鄧麗君的間諜身份得出了肯定的結論,認為 冷酷的國際政治硬將鄧麗君推上了政治舞臺。 鄧麗君的啟蒙老師左宏元:「她的歌聲像花捲,淡淡的,咬一口,便知內有層次,聽起來溫柔,卻很有力量。」 劉家昌:「鄧麗君是華人最偉大的歌手。」 李宗盛:「在演藝圈很多人是『奇蹟』,但唯有鄧麗君可以稱為『傳奇』。」 周杰倫:「我曾經幻想,如果我能穿越時空,回到三十年前,跟她合唱一首歌,那是多麼榮幸的一件事情。懷念永遠的鄧麗君。」「我覺得鄧小姐是華人歌手裡面最有影響力的歌手。我希望我的音樂能成為經典,就像鄧麗君和羅大佑那樣!」 張曼娟:「鄧麗君的歌聲,在華人世界,根本無可取代。或許有人可得其甜,卻難得其潤;也許有人音質同樣柔美,卻不能有如此寬闊的音域。『靡靡之音』其實原沒有貶損的意思,中秋團圓賞月;千里懷人獨酌;或是兩情相悅;或是過年圍爐,鄧麗君獨特的嗓音,飽含著喜氣,正是全世界的中國人對於幸福的一種想望。」(出自溫柔雙城記中之文章:聽說幸福曾來過) 中國大陸 她從 1979 年開始成為中國大陸流行音樂的標誌,擁有廣泛的歌迷,連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部長劉忠德都是其中一員 CCTV4 2007 年 5 月 8 日 《天涯共此時》播出紀念鄧麗君逝世十二週年專題節目《永遠的鄧麗君》。她柔和的歌聲穿透了兩岸。鄧麗君和當時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老鄧)一起成為老百姓熟悉的名字,並流傳著「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只愛小鄧,不愛老鄧」等語。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2381849 兩韓關係回暖 南韓電視臺播送鄧麗君《月亮代表我的心》 1980 年 4 月,一些音樂人在北京召開了一場專門針對流行音樂取向的討論會。在會上,一些人批判以鄧麗君為代表的港臺音樂,批評鄧麗君的歌曲是 黃色歌曲 和 靡靡之音,稱其為低階趣味、反映腐朽頹廢情調的樂曲。1995 年,中國大陸正式解禁鄧麗君歌曲。 鄧麗君母親說:「也不懂為什麼她從小就關心大陸那邊的事兒,老問咱們為什麼會離開大陸,來到臺灣?天性吧!她是很想回去看看的,不是去開演唱會、賺大錢,她沒那心思,只是想回去看看。回去看看,我想,這是她永遠也圓不了的終生遺憾」1987 年,天津電視臺記者徐少英偶遇鄧麗君,並熱情邀請鄧到天津演唱,鄧高興地回答:「謝謝,希望有機會。」上文亦提及 1989 年前中共方面曾邀請鄧演唱,但先後因蔣經國總統勸阻及六四事件未成行。中國大陸央視前副臺長(19801992)洪民生退休前也曾邀鄧麗君演唱,鄧卻說不想來,因為她是有國民黨背景的。當時洪民生信誓旦旦地跟同行說:「現在政治氛圍已經開放了,總有一天鄧麗君可以回國登臺」。總之由於種種因素,鄧麗君一生都未到大陸演出。 2009 年 9 月,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週年,由中國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國新辦)主辦的中國網,發起一項「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的網路評選,活動得到了大陸網民近二千四百萬張選票,鄧以逾八百五十萬張選票獲選「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 現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習近平是鄧麗君的歌迷,1979 至 1982 年擔任耿飈秘書期間,習近平與耿飈的司機楊希連,「把那盤《小城故事》的磁帶都聽壞了」。 李谷一:「鄧麗君是中國樂壇獨樹一幟、不可磨沒的傑出藝術家。」 崔健:「鄧麗君是代表一種自由創作的聲音,流行歌曲開始真正是一種來自非政治性、非傳統性的自由創造。」 于丹:「對於中國文化的意蘊來講,她已經不是一個歌手,其歌藝成就已超越流行音樂的範疇與層次。」 陳游標:「我們大陸可以這麼說,每個人都喜歡鄧麗君的歌。這麼多年來,我只要聽歌 我就聽鄧麗君的歌。」 董文華:「鄧麗君是華語樂壇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峰。」 白巖松:「如果有一個聲音能讓全世界的華人安靜下來,那就是鄧麗君的歌聲。」 香港 黃霑:「這種嗓子一百年不見一個,所以大陸的中國人都那麼喜歡她是有道理的。她音樂感非常好,耳朵很好,你聽她沒有樂隊伴奏清唱的時候。這種功夫很難有,她音準非常非常地好」 成龍:「鄧麗君是蘭花,是最後的古典。作為一個藝人,能如此走紅,有這麼大成就,實在已是生榮死哀,值得大家愛戴與尊敬,流芳百世,永垂不朽了!」 王菲表示鄧麗君是她的偶像和啟蒙老師,「我從沒想過也不認為自己可以超越鄧麗君,她是我唯一的偶像,我喜歡她的歌,所以我就去唱。」王菲有三張翻唱鄧麗君歌曲的專輯,分別是《風從哪裡來》、《鄧麗君故鄉情》和《菲靡靡之音》(1982 年人民音樂出版社《怎樣鑑別黃色歌曲》評鄧樂為「靡靡之音」)。1996 年,王菲曾在香港電臺十大中文金曲頒獎典禮演唱〈我只在乎你〉,2013 年,又在大陸央視首播的 追夢巨星躍北京 鄧麗君 60 週年紀念演唱會 演唱〈清平調〉、〈獨上西樓〉、〈初戀的地方〉和〈微風細雨〉。 張國榮:「頒獎典禮,若歌星不出席,就算你是鄧麗君也不給獎。」 劉德華:「鄧麗君她一輩子都非常傳奇,她是我的偶像,當她出現廣東歌的時候,我就覺得我們的距離拉近了很多 當她唱〈漫步人生路〉時,我就感覺是偶像專門為我唱的!」 張五常在〈鄧麗君現象的延伸〉一文描述道,一九八四年初他有機會在香港看到她表演一場,認為橫看直看都是一百分,是炎黃子孫中數世紀一見的演唱天才。長得好看,唱得悅耳,舉手投足瀟灑利落,反應快,多種語言流水行雲,聽眾用什麼語言提問她就用什麼語言回應。北京當年不容許她到內地演唱是人類的損失。 日本 鄧麗君在日本演藝界備受尊崇,不少歌手都把能與鄧麗君合唱視為心願一樁,只可惜除了在現場的合唱之外,鄧麗君的日文專輯中並沒有合唱歌曲(但的確也有一些後期合成的合唱,比如與五木宏的合唱〈〉,以及〈〉)。2010 年 1 月發行的《》是一張後期合成的合唱和重新編曲的鄧麗君日文歌曲精選集,在這張專輯中與鄧麗君跨越時空合唱的歌手有夏川里美、秋元順子、村上哲也、BEGIN 等等。 日本歌手德永英明,於 2010 年 4 月特別發行《vocalist 4》翻唱專輯,緬懷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此張專輯獲得連續四週冠軍,及單月冠軍,打破日本唱片史上翻唱專輯的紀錄。 韓國 在韓國,鄧麗君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是家喻戶曉的名曲。2018 年南韓藝人姜山恚就曾赴北韓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表達他出生於北韓的父親,在韓戰後無法再回鄉的思念之情。 馬來西亞 1999 年,馬來西亞《南洋商報》邀請中文流行曲的專家,對 20 世紀具影響力的歌星一一評估,鄧位列榜首,《南洋商報》稱其為「最耀眼的星星」。 歌手梁靜茹形容:沒有鄧麗君,就沒有今天的梁靜茹!鄧姐可以說是我們大家永遠最崇拜的一個巨星。 紀念 紀念設施 筠園 鄧麗君墓園,位於新北市金山區的金寶山。 麗君小鎮 位於大名縣鄧臺村。2016 年,大名縣政府花費 8 億人民幣(約 11 億美元)打造「麗君小鎮」,不僅修葺了鄧家祖宅,還建有麗君廣場、咖啡屋、酒吧等設施。小鎮的各個角落都聽得到鄧麗君的歌聲。 鄧麗君空中花園 位於邯鄲市環球美樂城,該地為一處觀景平臺,並設有一座鄧麗君博物館,遊客可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欣賞鄧麗君之演唱。 臺北捷運蘆洲站設有鄧麗君銅像 於 2011 年月 6 月 25 日落成,這是由於鄧麗君幼年時活躍的新北市蘆洲區,而她曾就讀的蘆洲國小,在彩虹樓三樓校史室擺設鄧麗君文物,供教學使用,無對外開放參訪。 鄧麗君出生地紀念園區 位於雲林縣褒忠鄉田洋村頂田路 9 鄰 37 號,是當年無償借予鄧父借住的三合院,經整修後於 2012 年 9 月 8 日開放,為閩式三合院建築型態,建築物總面積為 450 平方公尺,屬於縣定古蹟。鄧麗君在此待到七個月大後即隨父親遷居他處。 鄧麗君日月潭紀念文物館 位於南投縣魚池鄉水社村中山路 163 號 3 樓,於 2014 年 7 月 20 日開幕,由於鄧麗君曾告訴哥哥,她喜歡南投的日月潭,因為忙的關係,很遺憾沒能時常造訪,加上日月潭是國際知名風景區,決定在日月潭設定紀念館,方便歌迷追憶鄧麗君的絕代風華,該館展示鄧麗君旅法時的臥室,還有她購買的第一隻泰迪熊,及她每天出門必摸的幸運熊。 甜蜜蜜新生咖啡店 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梳士巴利道港鐵尖東站 35 號。甜蜜蜜新生咖啡店,是香港首間以鄧麗君為主題的咖啡店,由新生精神康復會開辦,「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及社會福利署「攜手扶弱基金」資助。咖啡店 2009 年 1 月 29 日開業,聘請精神病康復者為服務生,提供就業及工作訓練機會。 鄧麗君音樂生活館 位於北京市前門臺灣文化商務區內。 鄧麗君衣冠塚與紀念像 位於上海市青浦區福壽園。東方新聞:鄧麗君衣冠塚與紀念像落戶上海 2003 年 4 月 11 日。 重慶杜莎夫人蠟像館 位於重慶市南岸區南濱路長嘉匯購物公園,擺設鄧麗君蠟像。 皇家美萍酒店 位於泰國清邁。鄧麗君生前最後居住的皇家美萍酒店套房第 1502 號如今已經業主改裝並命名為「Teresa Teng Suite」,為低調的紀念型景點。當沒人入住此房間時,遊客需付費購買配套方可進入套房參觀。內有擺放當年鄧麗君光臨酒店的照片,並播放鄧麗君的歌曲。 thumbright250px 清邁皇家美平酒店 1502 房「Teresa Teng Suite」 紀念活動 2010 年 5 月 14 日,來自臺灣及中國大陸的歌手於四川省體育館參與了「但願人長久 鄧麗君金曲群星演唱會」演出。當日所有歌手均義務獻唱,而所有的門票收入亦捐贈於罕見疾病兒童、四川地震重建、及青海地震重建基金等,以貫徹鄧麗君生前熱心公益和慈愛的精神。 2010 年 6 月 6 日,在香港屯門的私營骨灰龕場 善緣 舉行了「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紀念會暨 2010 年心緣行動」,並在園區內豎立了一座 11 的鄧麗君等身銅像,當日有表演嘉賓演唱了《但願人長久》、《月亮代表我的心》、《我和你》、《我只在乎你》等鄧麗君的經典名曲。 2010 年,於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名人館內,鄧麗君為其中一位主題人物,館內展示鄧麗君部份私人珍藏文物外,包括有中國大陸邀請鄧麗君出席活動的信函,鄧麗君參與日本大賞的服裝等外,亦利用科技展示了一些特色內容,當中包括有 永生玫瑰花藝創作、凌空體感互動藝術創作、200 吋鄧麗君互動牆 以及三款 鄧麗君藝術公仔 等。2010 與鄧麗君相遇在臺北花博 名人館,花博電子報第 029 期,20100701 2010 年 12 月 31 日至 2011 年 1 月 8 日,一齣以鄧麗君經典金曲為骨幹的音樂劇《愛上鄧麗君》於香港文化中心上演。及後更移師至中國大陸多個城市巡迴演出。 2011 年 1 月 7 日,由香港電臺主辦的「第 33 屆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設有緬懷逝世 15 年的鄧麗君環節,由車淑梅旁白,播放鄧麗君生前的片段及金曲。 2012 年 9 月 12 日至 17 日,日本東京三越劇場陸續上演紀念鄧麗君誕辰 60 週年的舞臺劇「戀人們的神話」 2013 年 1 月 26 日於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行了紀念鄧麗君 60 週年誕辰演唱會。。而位於臺北的中正紀念堂亦於同日起舉行了 追夢--永遠的鄧麗君 特展,至 4 月 21 日。追夢 永遠的鄧麗君特展,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網頁。 2013 年 5 月 12 日,臺北小巨蛋舉辦了「鄧麗君 追夢 何日君再來」紀念演唱會。鄧麗君 追夢何日君再來 紀念演唱會 臺北小巨蛋網站相關活動頁面 2013 年 5 月 19 日,北京首都體育館舉辦了「追夢-巨星耀北京 紀念鄧麗君 60 週年演唱會」。王菲獻唱鄧麗君紀念會 稱:她是我啟蒙老師 大公網 2013 年,臺灣知名歌手周杰倫在臺北和香港等地舉辦 「Opus Jay Chou 周杰倫 魔天倫世界巡迴演唱會」。並邀請鄧麗君當神秘嘉賓並跨時空合唱 3 個歌曲。 2015 年 5 月 9 日,由財團法人鄧麗君文教基金會、鄧麗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共同主辦「如果能許一個願鄧麗君 20 週年 3D 紀念演唱會」於臺北小巨蛋舉行。並邀請臺灣知名歌手費玉清擔任特別來賓。鄧麗君虛擬演唱會 費玉清當嘉賓,中央通訊社。基金會還和王菲的唱片公司 Faye Production 合作,製作鄧麗君和王菲版本的《清平調》。 2018 年 1 月 29 日,Google doodle 紀念鄧麗君 65 歲冥誕。 2020 年 2 月 2122 日,臺北市立國樂團於臺北中山堂推出「書信音緣-鄧麗君與莊奴的空中交會」音樂會,邀請林俊逸、黃妃、方宥心等知名歌手,詮釋由鄧麗君演唱、莊奴填詞的經典歌曲,引領歌迷穿越時光,重溫美好回憶。 相關作品 電影 年份 名稱 簡介 2020 年 《大贏家》 於淼 導演,大鵬、柳巖主演,片尾曲為鄧麗君〈漫步人生路〉的翻唱。 2017 年 《芳華》 馮小剛導演,黃軒、苗苗、鍾楚曦主演,講述了 19701980 年代大陸軍隊文工團一群少女的故事,主角表白之歌曲採用鄧麗君的〈儂情萬縷〉。 2017 年 《殺破狼貪狼》 葉偉信導演,古天樂、吳樾、陳漢娜主演,古、吳合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電影宣傳曲。 2011 年 《全球熱戀》 陳國輝導演,劉若英、郭富城、陳奕迅、桂綸鎂出演,〈月亮代表我的心〉為電影主題曲。 2003 年 《絕種好男人》 王晶導演,張柏芝、任賢齊主演,〈月亮代表我的心〉為電影主題曲。 2000 年 《站臺》 賈樟柯導演,王宏偉、趙濤、梁景東、楊天乙主演,片中 80 年代場景使用鄧麗君的〈美酒加咖啡〉。 1999 年 《半支煙》 葉錦鴻導演,曾志偉、謝霆鋒、馮德倫、舒淇等出演,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貫穿全片。 1998 年 《千言萬語》 許鞍華導演,李麗珍、李康生、謝君豪主演,鄧麗君的〈千言萬語〉為該作主旋律,獲評第 36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第 19 屆金像獎最佳電影。 1996 年 《甜蜜蜜》 本片為紀念鄧逝世而作,陳可辛執導,張曼玉和黎明主演。故事發生的年代正是鄧麗君在日本乃至整個東亞最為活躍的巔峰時期,最後以她不幸因病去世這一事件為全片故事結尾的契機,榮獲第 34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女主角獎,及第 16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 9 項大獎,同時獲美國《時代週刊》評為 1997 年度十大佳片第二名。 1981 年 《吾家有女初長成》 蘇月禾導演,譚詠麟、彭雪芬主演。鄧麗君配唱兩首插曲。 1981 年 《馬騮過海》 張堅庭導演,陳友、鍾鎮濤、彭雪芬主演。鄧麗君演唱主題曲〈水上人〉。 1981 年 《假如我是真的》 王童導演,譚詠麟、胡冠珍主演,獲第 18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最佳改編劇本獎,譚詠麟亦憑此片得最佳男主角獎。起初被香港政府禁映,理由為「影響與鄰近地區關係」,至 1989 年才解禁。鄧麗君演唱主題曲〈假如我是真的〉。 1981 年 《鬼馬智多星》(臺灣名:夜來香) 徐克導演,林子祥、泰迪羅賓、麥嘉主演,徐克憑此片獲第 18 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鄧麗君演唱主題曲〈夜來香〉。 1980 年 《原鄉人》 李行導演,秦漢、林鳳嬌主演,本片憑鄧麗君演唱的同名主題曲,獲第 18 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獎。 1980 年 《源》 陳耀圻導演,徐楓、王道主演,徐楓憑此片獲當年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鄧麗君配唱插曲〈艷紅小曲〉(又名〈三願〉)。 1980 年 《愛情躲避球》 賴成英導演,秦漢、林鳳嬌主演。鄧麗君配唱插曲〈忘不了〉和〈心裡多輕鬆〉。 1979 年 《小城故事》 李行導演,鍾鎮濤、林鳳嬌主演,為第 16 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林鳳嬌憑此片當選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鄧麗君演唱主題曲〈小城故事〉。 1979 年 《難忘的一天》 張美君導演,林青霞、秦祥林主演,鄧麗君為此電影配唱主題曲〈難忘的一天〉及〈野生花〉。 1977 年 《愛情雨開花》 本片由鄧麗君客串,楊道導演,林鳳嬌、秦祥林主演。 1977 年 《望春風》 徐進良執導,嘉凌、白鷹、楊麗花主演,獲哥倫比亞第 18 屆國際影展加達利那銀像獎。1972 年中華民國與日本斷交,臺灣仇日情緒大為提高。中影公司於 1974 年推出《英烈千秋》造成票房轟動,於是把抗戰電影作為一年一度的招牌鉅製,陸續拍攝了《八百壯士》、《梅花》、《筧橋英烈傳》、《望春風》,鄧麗君演唱主題曲〈望春風〉。 1976 年 《海韻》 本片取材自徐志摩的同名新詩,由李行導演,蕭芳芳、秦漢、胡燕妮、柯俊雄、崔福生主演,蕭芳芳在西班牙第五屆國際海洋影展憑此片奪得最佳女主角鏗魚獎,鄧麗君演唱主題曲〈海韻〉。 1975 年 《一簾幽夢》 白景瑞導演,甄珍、謝賢、秦祥林、汪萍演出,鄧麗君演唱劉家昌創作的插曲〈失意〉。 1974 年 《近水樓臺》 李融之導演,林鳳嬌、鄧光榮、秦漢、徐楓主演,鄧麗君演唱插曲〈小詩〉。 1974 年 《海鷗飛處》 本片是 1970 年代瓊瑤電影重創輝煌的奠基作品,由李行導演,甄珍、鄧光榮、秦漢、謝賢主演,鄧麗君演唱插曲〈把愛埋在心窩〉與〈你愛哪一朵〉。 1973 年 《彩雲飛》 本片是鄧麗君配唱的第一部瓊瑤電影,由李行導演,甄珍、鄧光榮主演,鄧麗君演唱插曲〈千言萬語〉與〈我怎能離開你〉。 1972 年 《愛魂》 宋山歐導演,楊群、蘇青、李沙玉主演,講述柬埔寨內戰之故事,鄧麗君配唱多首歌曲:〈你可知道我愛誰〉、〈情人的陽光〉、〈南海姑娘〉等。 1972 年 《看見你就笑》 本片是鄧麗君出演的第三部電影,鄧麗君為電影配唱。 1971 年 《歌迷小姐》 王寗生導演,鄧麗君、張沖主演,拍攝於鄧麗君榮膺 白花油慈善皇后 的次年。憑藉這部電影,鄧麗君當選了當年香港 十大最受歡迎的影星。這是關於一個女孩如何從歌迷變成璀璨明星的故事。鄧麗君在拍攝《歌迷小姐》之後,確實也如電影所表現的那樣,開始了一鳴驚人,一飛沖天的星光坦途。 1971 年 《XY 就是愛》 謝君儀導演,鄧麗君、楊洋主演。 1970 年 《謝謝總經理》 本片由宇宙唱片公司為慶祝鄧麗君唱片銷售佳績而出資拍攝,謝君儀導演,鄧麗君、楊洋主演。 電視劇 年份 劇名 備註 2024 年 《但願人長久》 2018 年開拍的傳記電視連續劇,由臺灣女演員陳妍希飾演鄧麗君。 2020 年 《愛的廣義相對論》 本劇由鄧麗君的 3 首經典熱門歌曲啟發,每首歌各展現一段故事,彼此交織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宋芸樺、楊謹華、莊凱勛等演出。 2018 年 《一代芳華鄧麗君》 大陸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製作,鍾鎮濤、張靚穎、吳彤、黃綺珊、程琳等演出,藉助全息影像技術,展現他們與鄧麗君的同臺表演。 2014 年 《原鄉》 張國立、陳寶國、奚美娟主演,講述因國共內戰,而在臺灣眷村發生的種種故事,彰顯了榮民們的原鄉之思、家國之愁,多次引用鄧麗君歌曲。本片獲第 30 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 2007 年 《甜蜜蜜》 鄧超、孫儷主演,故事發生於上世紀 80 年代,主角由於喜愛遭禁聽之鄧麗君歌曲而越走越近,伴隨著〈甜蜜蜜〉的歌聲,歷經坎坷,終成眷侶。 2007 年 《臺灣歌姬鄧麗君》(日語原名《鄧麗君物語〜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 朝日電視臺報導鄧麗君逝世訊息,全世界 30 個國家和地區,在該年 6 月 2 日,以故鄉臺灣為首,香港、新加坡等鄧麗君活躍的東南亞各個地區與國家,澳大利亞、日本,全歐洲、中東和近東的一部分,加上美國、加拿大,在各自的黃金時段同時播放。這是日本電視史上的首次嘗試。 2005 年 《何日君再來》 2005 年,鳳凰衛視與鄧麗君文教基金會合作,拍攝完成了一套紀念鄧麗君的大型紀錄片,並在鳳凰大視野中播出,在當年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好評如潮。2010 年,在鄧麗君逝世十五週年的時候,鳳凰衛視重新剪輯縮編這套大型紀錄片,在黃金時段一次播出。 1977 年 《》 本片是布袋戲,由 TBS 電視臺放映,鄧麗君在第 16 集和第 17 集為「テレサ姫」配音。 音樂劇 年份 名稱 備註 2011 年 《愛上鄧麗君》音樂劇 籌備 3 年多,耗資 15 億新臺幣的音樂劇舉行世界巡迴演出,演出鄧麗君的是大陸的王靜,她是從百人中雀屏中選的,此音樂劇在 2010 年在香港、中國大陸、韓國等 10 多個城市演出,2011 年則在鄧麗君的故鄉臺灣演出七場,日後還會到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國家演出。 小品 年份 名稱 備註 2011 年 《初登場》 陳國富導演作品,《1010》系列短片,由王丁築飾演登上群星會的鄧麗君。 書籍 傳記和畫冊 我眼中的鄧麗君 管偉華 編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19 年 6 月 1 日 唱得輝煌,愛得孤獨:鄧麗君傳 許保華,張虹 編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5 年 10 月 1 日 恰似你的歌聲:鄧麗君傳 陳彧 編 中國財富出版社 2014 年 11 月 1 日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一生一世鄧麗君 張立娜 編 北方文藝出版社 2013 年 5 月 15 日 鄧麗君畫傳 師永剛 編 作家出版社 2013 年 5 月 1 日 絕響 永遠的鄧麗君 策劃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作者 姜捷 出版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2013 年 1 月 25 日 鄧麗君全傳 師永剛,樓河 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20801 何日君再來:鄧麗君 卜梵 著 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10701 鄧麗君畫傳(修訂版) 師永剛 等著 作家出版社 20100101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 鄧麗君第十年的真相 附 CD 日 有田芳生 著 郭麗蘭 譯 普金傳播 2006 年 1 月 十億個掌聲 鄧麗君傳 師永剛 昭君 方旭 編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鄧麗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普金傳播 2006 年 鄧麗君 夢的延續 Teresa Teng Love and Peace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普金傳播 2005 年 12 月 10 日 鄧麗君逝世十週年紀念特輯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貴州文化音像出版社 2006 年 4 月 情迷鄧麗君 林慧美,潘蔚能 著 新星出版社 20051101 歌迷:鄧麗君成名史 正翔瓊雄 著 作家出版社 20051001 鄧麗君私家相簿典藏本(附贈兩張 dvd) 師永剛,樓河 編著 作家出版社 20050901 情迷鄧麗君 林慧美,潘蔚能 知出版 2005 年 7 月 一個真實的鄧麗君 美麗與哀愁 系列叢書 思君 編 東方出版社 20050601 鄧麗君私房相簿 師永剛 編 聯經 2005 年 5 月 但願人長久典藏紀念冊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普金傳播 2005 年 5 月 鄧麗君香港故居紀念冊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普金傳播 2005 年 5 月 鄧麗君私家相簿 師永剛,樓河 編著 作家出版社 20050401 鄧麗君全傳 鄧麗君逝世十週年典藏紀念版 師永剛 昭君 編著 明報出版社 2005 年 3 月 鄧麗君畫傳(贈 VCD) 師永剛,昭君,方旭 著 作家出版社 20040101 一代歌后 鄧麗君 於立行 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80901 美麗與孤獨 和鄧麗君一起走過的日子 西田裕司 著 龍翔 譯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1997 年 8 月 鄧麗君之夢 日 平野久美子 著 張正薇 高琦智 譯 尚登出版有限公司 1997 年 小說和散文 最甜最美鄧麗君 陳彧 時代華文書局 20190301 恰似你的溫柔:永遠的鄧麗君 岸芷汀蘭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3 年 5 月) 歌迷小姐:鄧麗君成名史 正翔、 瓊雄 作家出版社 200509 出版 怎能遺忘鄧麗君 莊奴 口述,楊曦冬 編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20050901 何日君再來 平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20710 香草美人鄧麗君 竇應泰 北方文藝出版社 1998 年 鄧麗君的真實世界 日 宇崎真 渡邊也寸志 著 魏裕梅 譯 臺灣先智 1997 年 聽說幸福曾來過 張曼娟 溫柔雙城記 大田出版 註釋 參見 鄧麗君 新芭網 :關於鄧麗君的相關報導合集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鄧麗君文教基金會 Category 臺灣女歌手 Category 臺灣兒童歌手 Category 臺灣華語流行音樂歌手 Category 臺灣日語歌手 Category 臺語女歌手 Category 粵語流行音樂歌手 Category 前渡邊製作事務所藝人 Category 臺灣戰後山東移民後代 Category 臺灣戰後河北移民後代 Category 在英屬香港的戰後臺灣人 Category 日本有線大獎獲獎者 CategoryBEST HIT 歌謠祭大獎獲獎者 Category 金針獎獲獎者 Category 金曲獎特別貢獻獎獲得者 Category 褒忠鄉人 Category 大名人 Category 臺灣佛教徒 Category 脫離天主教者 Category 改信佛教者 LiJun Category 新北市蘆洲區蘆洲國民小學校友 Category20 世紀歌手 Category 日本外籍電視藝人 CategoryGoogle 塗鴉主題 CategoryNHK 紅白歌合戰出場歌手 Category 在泰國身亡的外國人 Category 在泰國病死者 Category 死於哮喘的人 Category 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演唱人 Category 海外身亡的戰後臺灣人 Category 安葬於金寶山者 Category 土葬者
遊戲,既可以指人的一種娛樂活動,也可以指這種活動過程。遊戲的道具可以為玩具。在英語,體育比賽亦是遊戲的一種,而體育運動亦是由遊戲演變出來。遊戲是一種有組織的玩耍,一般是以娛樂為目的,有時也有教育目的。遊戲不同於會有對應金錢報酬的工作,也不同於呈現美學或是概念元素的藝術。不過彼此之間的分界不一定很明確,像職業運動員的遊戲和工作可能是一體,而像拼圖遊戲則同時具有遊戲和藝術的成份在內。 遊戲的主要成份有目的、規則、挑戰及互動。遊戲一般會有心理或是身體上的刺激,許多遊戲可以培養相關技巧,有體能性、教育性、模擬性或心理上的意義。 從西元前 2600 年起,遊戲就是人類經驗的一部份,出現在所有文化中,像烏爾王族局戲、塞尼特及播棋都是其中歷史相關悠久的遊戲。 定義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可能是第一個試圖為遊戲下定義的哲學家,在其著作《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提出遊戲的幾個要素,像是玩耍、規則及競爭,但這些都無法適當定義遊戲。維特根斯坦認為人類用「遊戲」來稱呼許多不同的活動。不過隨著之後遊戲定義的提出,現在的哲學家認為維特根斯坦提出的不是最終的結論,像就認為 Bernard Suits 對遊戲下了很好的定義。 羅傑凱洛斯 法國社會學家在著作《遊戲與人》(Les jeux et les hommes) 定義遊戲是有以下特性的活動: 有趣:遊戲有可以使人輕鬆的特性 獨立:有特殊的地點及時間 不確定:活動的結果無法預知 無生產性:參與者無法得到實質上的報酬 受規則的約束:遊戲有其規則,和一般日常生活的有所不同 虛構:參與者知道這和現實不同 克里斯克勞福德 電腦遊戲設計者是《電腦遊戲設計期刊》的創始人,試圖用一連串的二分法定義遊戲: : 創造力的表現,若是為其本身的美,稱為藝術,若是為了金錢,則是娛樂。 一個娛樂若有,可以稱為玩耍,像電影及書都是無互動娛樂的例子。(或和遊戲載體本身互動) 若玩耍沒有目標,稱為玩具(克勞福德認為指他的定義,a 玩的人若設定規則,玩具也可以是遊戲 b The Sims 及 SimCity 是玩具,不是遊戲),若玩耍有目標,稱為挑戰。 若挑戰沒有「需要打敗的對手」,稱為智力遊戲,若有對手,稱為衝突(克勞福德承認這是主觀性的測試,像有些視覺遊戲配合人工智慧演演算法,可以用類似智力遊戲的方式來玩,例如吃豆人) 最後,若玩家只能超越對手,但無法用影響其表現的方式攻擊對手,這稱為競爭(競爭包括賽車及花樣滑冰),但若在遊戲中允許攻擊對手,這就是遊戲。 其他定義 在 2008 年獲頒雨果獎最佳互動電玩遊戲獎的 Kevin Maroney 曾說「遊戲是一種具有目標和結構的娛樂形式。」 國際遊戲者協會紐約分會會長曾說:「遊戲是一種藝術形式,其中參與者(或稱玩家)要作出各種決策,以便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透過遊戲令牌管理資源。」 遊戲公司的行政總裁埃裡克齊默爾曼(Eric Zimmerman)指遊戲是一種「為了得到某種結果而進行的有規則的活動」。 遊戲哲學家伯納德舒茲(Bernard Suits)認為:「玩遊戲就是參與一個朝向特定狀態的活動,只能使用符合規則的特定方式,由於規則會使得可用方式的選擇性更少,接受這些限制唯一的理由是這樣才能讓遊戲進行。」又說:「玩遊戲就是一種把時間花在無謂挑戰上的自願舉動。」 遊戲元素及分類 遊戲可以依「玩家要做什麼?」分類,一般會稱為遊戲性,遊戲的主要元素也包括道具及規則。 道具 遊戲常常會依玩遊戲時需要的道具來分類(例如、球、卡片、棋盤及棋子或是電腦)。像在皮革容易取得的地區,自有歷史以來,球類就是受歡迎的活動,全球性的球類遊戲有橄欖球類運動、籃球、足球、棒球、網球及排球等。其他遊戲需要的道具會隨地區而不同。像歐洲有標準的遊戲牌組,像西洋棋等棋類可以由其棋子看出棋類的演進及發展。 有些遊戲用代表物表示其他東西,代表物可以表示棋盤上的棋子,或是其他遊戲中用到,無形的東西。 像捉迷藏等遊戲不需要特殊的道具,不過其互動性也和環境有關,若環境不同,遊戲即使有相近甚至相同的規則,也可能變成不同的遊戲,例如在學校捉迷藏可能就和在公園捉迷藏不同。賽車即使用的車相同,在賽車場或是一般道路的難度也會不同。 規則 遊戲也常常依規則來分類,規則可能會有變動甚至更改,當更改到一定程度,就變成一個新遊戲了。例如棒球可以用一般棒球來玩,也可以用威浮球來玩,都還是棒球。不過若大家約定只有三個壘包,那就變成另一種遊戲了。不過也有些遊戲的特點會和其規則的變化有關,只是即使如此,仍然會有不變的元規則。 規則會決定玩的順序,玩家的權利及義務,以及玩家的目的。玩家的權利可能包括可以使用資源或是移動代表物,一般勝利的條件可能是第一個收集到特定數量的點數或是代表物(例如卡坦島)、在遊戲結束時有最多的代表物(例如地產大亨),或是雙方的代表物有某種特定的關係(如西洋棋的將死)。 技巧、策略及運氣 遊戲的道具及規則會影響遊戲在技巧、策略及運氣的不同程度,也有可能是上述的組合。 技巧遊戲的技巧種類包括動作上的技巧,如摔跤、拔河、跳房子及射擊運動,也包括心智上的技巧,例如西洋跳棋及西洋棋。策略遊戲在西洋跳棋、西洋棋、印度鬥獸棋、圍棋及井字棋中都會用到,一般會需要配合特殊的裝備。博弈遊戲強調其運氣成份,像賭博類遊戲(廿一點、麻將、輪盤)和蛇梯棋、剪刀、石頭、布等,多半需要牌或是骰子。 不過大部份的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中的二種甚至全部。例如美式足球及棒球都會用到技巧及策略,而 tiddlywinks、撲克及地產大亨會以策略及運氣為主。許多棋版類遊戲會用到技巧、策略及運氣,大部份吃磴遊戲的運氣成份較小,像戰國風雲、卡坦島及卡卡頌等策略式遊戲也是如此。 遊戲行為理論 許多學者發現,遊戲不僅存在於人類當中,在許多哺乳類動物裡也存在著大量的遊戲行為。遊戲歷史非常悠久,但是作為理論進行研究是在近代才開始的。 對遊戲的本質的研究還正在發展,目前還沒有一個最終性的認識結論。 遊戲理論主要有: 本能說 德國詩人和劇作家席勒提出了一種遊戲理論。這種理論認為,「人類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束縛,在這些束縛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於是人們利用剩餘的精神創造一個自由的世界,它就是遊戲。這種創造活動,產生於人類的本能」。 席勒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 剩餘能量說 剩餘能量說是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提出的一種遊戲理論,他是對席勒的本能說的進一步補充。 這種理論認為,「人類在完成了維持和延續生命的主要任務之後,還有剩餘的精力存在,這種剩餘的精力的發洩,就是遊戲。遊戲本身並沒有功利目的,遊戲過程的本身就是遊戲的目的」。 練習理論 德國生物學家對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的剩餘能量說和席勒的本能說進行了修正。 這種理論認為,遊戲不是沒有目的的活動,遊戲並非與實際生活沒有關聯。遊戲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例如,小貓抓線團是在練習抓老鼠,小女孩給布娃娃 zhhans 喂;zhhant 餵; 飯是在練習當母親,男孩子玩打仗遊戲是在練習戰鬥。 宣洩理論 弗洛伊德也曾提出過一種遊戲的理論。他認為,遊戲是被壓抑慾望的一種替代行為。 一些研究遊戲的知名學者 席勒,德國詩人和劇作家 赫伯特斯賓塞,英國哲學家 谷魯斯,德國生物學家 約翰赫伊津哈,荷蘭學者 遊戲著作 《遊戲的人》 遊戲的種類 遊戲有很多種,在不同的媒體會以不同型式出現,使用的道具或參與的人數不一樣也會衍生出不同型別的遊戲。其中包括: 人手遊戲 人類用人體(如雙手、雙腳)或使用玩具娛樂自己。較為常見的有「石頭、剪子、布」,有時體育活動,甚至武術比試也被人們視為遊戲。常用的玩具有布偶、球、冷兵器等。 桌上遊戲 桌上遊戲用來描述任何在桌子或平面上玩的遊戲,其中包括版圖遊戲、紙筆遊戲、紙牌遊戲、骰子遊戲,近年來桌上遊戲的設計者越來越有把許多動作、聲音、節奏、道具、圖片、公仔、故事背景,甚至是如動畫、影視、音樂、舞蹈等藝術、文化及多媒體等素材加入遊戲的趨勢,提供玩家或玩家們更多感官的刺激和不同於以往的經驗,以提升遊戲的樂趣與品質。 版圖遊戲 版圖遊戲用來描述將圖文符號畫在硬板上作為紀錄工具的遊戲,也就是需用棋盤及棋子進行的遊戲,有包括常見的棋類遊戲,象棋是其中一種。參與人數可以是一人,二人,甚至多人。飛行棋、圍棋等等皆是較常見的版圖遊戲。 紙上遊戲 用來描述將只需筆和空白紙便可玩樂的遊戲,包括井字棋、數獨、你畫我猜(Pictionary)和填字遊戲等等。 紙牌遊戲 又名卡片遊戲或卡牌遊戲,廣義上是使用卡片(牌)來進行遊戲的總稱。狹義上則是指使用撲克牌的遊戲。 群體遊戲 又稱集體遊戲,參與的人數必須多於三個。種遊戲可視為一種實驗學習的活動,幫助團員從遊戲中瞭解自己,學習人際關係技巧以及如何讓團隊運作。參加者及或主持者可能為一些團體,如教會、老師和學生等。由於參加者可能很多,所以通常需要較大的空間來進行遊戲,如禮堂或學校操場。 電子遊戲 包括電視遊戲、電腦遊戲及攜帶型遊戲機等。其特色為必須使用含有顯示屏的電子裝置作遊戲,參看遊戲機。 角色扮演遊戲 在遊戲中,玩家扮演虛擬世界中的一個或者幾個隊員角色在特定場景下進行遊戲。角色根據不同的遊戲情節和統計資料(例如生命值、法力、力量、靈敏度、智力等等)具有不同的能力,而這些屬性會根據遊戲規則做對應的改變。 其中,角色扮演遊戲又分為桌上角色扮演遊戲、電子角色扮演遊戲與臨場動態角色扮演遊戲。 益智類遊戲 迷題遊戲,又或者益智類遊戲、智力類遊戲、難題遊戲 此類遊戲要求玩家運用自己的智慧,來解決遊戲中的難題,以達到遊戲過關的目的。 最新的商業遊戲通常新增動作要素,使得益智類遊戲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鍛鍊遊戲者的腦、手、眼的協調性,有一定維持智力,開放思維的效果。 多人線上戰鬥競技場遊戲 簡稱為 moba 類遊戲,起源於 魔獸爭霸 III:混亂之治 的一個叫做《遺蹟保衛戰》(英語:Defense of the Ancients)的模式,因其瞬息萬變的遊戲局勢與多元的遊戲因素而備受歡迎。這類遊戲多透過與隊友合作以達到擊敗敵對陣營的目的。 當前比較知名的 moba 類遊戲有英雄聯盟,DotA 其他 其他的一些遊戲型別包括戶外遊戲、益智遊戲及數學遊戲等等。 參見 桌遊 電遊 博弈論 遊戲者 遊戲化學習 玩具 遊戲研究 賭博成癮 參考文獻 Homo Ludens Beacon Press ISBN 9780807046814 (英文版) 《遊戲的人》,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7 年, ISBN 9787810195294 (中文版) 《遊戲產業概論》,學林出版社,2008, ISBN 9787807305996 外部連結 分類:娛樂
自然數(natural numbers)按 ISO 800002 和 ISO 2382 定義,指非負整數 0 1 2 3 4 ldots;此定義相同於集合論和計算機科學領域中,認為 0 屬於自然數。但在數論領域中,認為 0 不屬於自然數,因而按數論描述,自然數會同義於正整數。為免歧義,可直接以術語 非負整數 代替自然數稱之。 數學中,一般以 mathbb N 代表以自然陣列成的集合。自然數集是一個可數的,無上界的無窮集合。非零自然數即指正整數 1 2 3 4 ldots。 自然數可用於計數(如:桌子上有 三 個蘋果)和定序(如:國內 第三 大城市)。 符號 數學家們使用 N 或 mathbb N 來表示所有自然數的集合。較早的教科書也有使用 J 來表示這一集合的情況。 為了消除是否包含 0 的歧義,有時透過上、下標的形式表示集合中是否包含 0: 自然數:mathbb N_0 mathbb N0 0 1 2 dots 非零自然數:mathbb N mathbb N mathbb N_1 mathbb N_0 1 2 dots 定義 基於序數理論 基於序數理論提出的皮亞諾公理可以得到自然數的許多特性,這五條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敘述如下: 0 是自然數; 每一個確定的自然數 a,都有一個確定的後繼數 a ,a 也是自然數; 對於每個自然數 b、c,bc 當且僅當 b 的後繼數 c 的後繼數; 0 不是任何自然數的後繼數; 任意關於自然數的命題,如果證明:它對自然數 0 是真的,且假定它對自然數 a 為真時,可以證明對 a 也真。那麼,命題對所有自然數都真。 其中,一個數的後繼數指緊接在這個數後面的數,例如,0 的後繼數是 1,1 的後繼數是 2 等等;公理 5 保證了數學歸納法的正確性,從而被稱為歸納法原理。 基於基數理論 在基數理論中,集合論的一般做法是將 0 定義為空集後,將任一非零自然數看作是所有比該數小的自然陣列成的集合,即 0 1 0 2 01 3 012 ldots 透過無窮公理,可以得到存在一個只包含全體自然數的自然數集 mathbb N。 另外,在此定義下,在集合 n 內就有 n 個元素;而若 n 小於 m,則 n 會是 m 的子集。 性質 無限性 自然數的集合是無限集。根據定義,這種無限稱為可數無限。可以與自然數建立雙射關係的所有集合都具有這種無限性,稱作,這個集合的勢為 aleph_0。 可加性 自然數加法可經 a0a 及 ab1ab1 遞迴定義而成。因而得出交換么半群 N,是由 1 生出的自由么半群,其中么元為 0。此么半群服從消去律,可嵌入一群內:最小的是整數群。 可乘性 同理,自然數乘法 times 可經 a times 00 及 a times b1aba 得出。 加乘關係 而 N times 亦是交換么半群;times 和 符合分配律: a times bcabac。 有序性 我們說 a le b 當且僅當有自然數 c 使得 acb。N le 是一個良序集,即每個非空子集都有一個最小的自然數。 此序也和加法及乘法相容,即若 a,b 和 c 都是自然數且 a le b,則 ac le bc 及 ac le bc。 可除性 給定兩個自然數 a 和 b,其中 b ne 0,可找到唯一的兩個自然數 q 及 r 使得 abqr 0le r q q 稱為 商數 而 r 稱為 餘數。 若 r0,則稱 a 可被 b 整除,記為 ba。 相關概念有輾轉相除、質數及其它數論概念。 歷史與 0 的爭議 自然數由數數而起。古希臘人最早研究其抽象特性,當中畢達哥拉斯主義更視之為宇宙之基本。其它古文明也對其研究作出極大貢獻,尤其以印度對 0 的接受,為人稱道。 零早於公元前 400 年被巴比倫人用作數字使用。瑪雅人於公元 200 年將零視為數字,但未與其它文明有所交流。現代的觀念由印度學者婆羅摩笈多於公元 628 年提出,經阿拉伯人傳至歐洲。歐洲人一開始仍對零作為數字感到抗拒,認為零不是一個 自然 數。不過歷史上也有人把 0 包括在自然數之內,例如這兩本 18 世紀的法國書籍。 19 世紀末,集合論者給自然數一個較嚴謹的定義。據此定義,把零(對應於空集)包括於自然數內更為方便。邏輯論者及計算機科學家,接受集合論者的定義。而其他一些數學家,主要是數論學家,則依從傳統把零拒之於自然數之外。 在全球範圍內,目前針對 0 是否屬於自然數的爭論依舊存在。 在中國大陸,2000 年左右之前的中小學教材一般不將 0 列入自然數之內,或稱其屬於 擴大的自然數列 王好民,《談談中學數學中的 0》。曲阜師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1979 年 03 期。。在 2000 年左右之後的新版中小學教材中,普遍將 0 列入自然數。(滄州市第一中學)李元星,潘峰,《關於 0 是自然數的探討》。教育實踐與研究,2004 年 01 期。(江蘇省連雲港市墟溝實驗小學)傅海洋,《0 是自然數 引發的教學問題》。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 年 08 期。 認為自然數不包含零的其中一個理由是自然數所指為自然界中存在的數,例如一棵大樹、兩條魚、十億個細胞等等,而鮮少有人說零個物品。 國際標準《量和單位 第十一部分: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標誌與符號》(已被取代)中,從集合論角度規定:符號 mathbb N 所表示的自然數集是包括正整數和 0。 中國大陸於 1993 年制定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物理科學和技術中使用的數學符號》GB 31021193 參照國際標準 ISO 3111 規定:mathbb N 表示 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mathbb N0123ldots。但自 2017 年 3 月 23 日起,該標準轉化為推薦性標準,不再強制執行。 推廣 自然數用於計數時稱之為基數,用於定序時稱之為序數。基數用於判定集合的大小,序數用作排列。 對於有限序列或有限集合,序數及基數皆與自然數同。 參考來源 Z Z Category 初等數學
代數數域是數學中代數數論的基本概念,數域的一類,有時也被簡稱為數域,指有理數域 mathbb Q 的有限擴張形成的擴域。任何代數數域都可以視作 mathbb Q 上的有限維向量空間。 對代數數域的研究,或者更一般地說,對有理數域的代數擴張的研究,是代數數論的中心主題。 定義 預備知識 代數數域是域的一類。域是裝備了兩個二元運算(通常稱之為 加法、乘法)的代數系統。這兩種運算各自滿足結合律與交換律,完全可逆,同時乘法對加法滿足分配律(詳細定義參見域)。域的一個重要的例子是有理數域 mathbb Q。 域的擴張 域的擴張研究各類域之間的關係,最早的應用包括多項式方程一般求根公式問題等。在給定的域中加入不屬於此域的元素(一般以集合記錄),規定相互間的運演算法則後,最小的 將它們都包含在內的域 最小的 指所有同時包含和的域的交集。稱為 (新增中元素得到)的擴域。稱是的子域。一般將 到的域擴張 記作或 。 向量空間 另一個基礎概念是向量空間。向量空間,特別是有限維向量空間的概念是三維空間以及其中向量概念的推廣(具體定義參見向量空間條目)。以某個域為係數域的向量空間(通常稱作上的向量空間或向量空間),其中的向量除了可以相加減,還可以乘以中元素進行放縮。有限維的向量空間可以藉助其中的有限個向量來刻畫。這些向量之間必須滿足特定的條件,稱為空間的基。選定了空間的基以後,空間裡的任何向量都可以表達為以中元素組成的有序陣列:x_1 x_2 cdots x_n。其中的是基中向量的個數,也稱為空間的維數。 有限擴張 設是域的一個擴域。將中的元素看作向量,以作為係數域,可以證明是一個向量空間。如果這個向量空間是有限維的,就稱是的有限擴張。作為向量空間的維數,稱為擴張的次數,記作 。 定義 若域是有理數域 mathbb Q 的有限擴張,則稱之為代數數域。 例子 最小最基本的代數數域是有理數域 mathbb Q。因為 mathbb Q 自身是 mathbb Q 向量空間,維數是 1。因此 mathbb Q 是 mathbb Q 自身的域擴張,mathbb Q mathbb Q 1 高斯有理數 mathbb Qi(為虛數單位)是數學家發現的第一個非平凡代數數域的例子,它是所有形同: a bi a b in mathbb Q 的數構成的集合。可以證明,mathbb Qi 是域,而且是 mathbb Q 向量空間,以 1 i 為基,空間維數是 2。所以 mathbb Qi 是 mathbb Q 的二次擴張,mathbb Qi mathbb Q 2 給定不是完全平方數的正整數或相反數不是完全平方數的負整數,二次域 mathbb Qsqrt d 在 mathbb Q 中新增的平方根而得的擴域。與高斯有理數域類似,可以證明 mathbb Qsqrt d 是 mathbb Q 向量空間,以 1 sqrt d 為基,空間維數是 2,即 mathbb Qsqrt d mathbb Q 2 考慮多項式方程 xn 1 的個復根 xi_1 xi_2 cdots xi_n,它們被稱做次單位根,具體可以寫作: xi_i efrac 2ipin i in 0 1 cdots n1 在 mathbb Q 中新增 xi_1 xi_2 cdots xi_n 得到的擴域稱為次分圓域,記作 mathbb Qxi_n。可以證明 mathbb Qxi_n 是有限維 mathbb Q 向量空間,維數為 varphi n(varphi 是數論中的尤拉函式),即 mathbb Qxi_n mathbb Q varphi n 實數域 mathbb R、複數域 mathbb C 和進數域 mathbb Q_p 都不是 mathbb Q 的有限擴張,因此都不是代數數域。任何有限域都不是 mathbb Q 的擴域,因此也不是代數數域。 全體規矩數構成的域 mathcal C 和全體代數數構成的域 mathcal A(有時也被簡稱為代數數域,與本文主題同名,但不是同一個概念)不是 mathbb Q 的有限擴張,因此都不是代數數域。 代數數域與代數數 代數數是指能夠成為某個有理數係數多項式(不是零多項式)的根的數。顯然所有的有理數都是代數數任意有理數都是一次多項式的根。。給定一個代數數域,依定義,域擴張 mathbb Q subset L 是有限擴張。設其次數為正整數此處假設這個域擴張不是平凡的,即不是 mathbb Q 自身,也即是說假設大於 1。。將看作是維 mathbb Q 向量空間,在中任意選一個不屬於 mathbb Q 的數,它可以被看作是維 mathbb Q 向量空間中的一個(非零)向量。考慮以下的 1 個向量: 1 z z2 cdots zm 它們都屬於。根據向量空間的性質,它們是線性相關的。即存在不全為零的 1 個有理數:a_0 a_1 cdots a_m,使得: a_0 a_1 z cdots a_m zm 0 考慮非零多項式 P a_0 a_1 X cdots a_m Xm,P z 0,即是多項式 P 的根。所以是代數數。由上可知,任一代數數域的元素都是代數數。 代數整數 代數整數是指能夠成為某個首一整數係數多項式的根的數。顯然代數整數是一種代數數。任何整數都是一次整係數多項式的根,因此是代數整數。給定代數數域,中所有代數整數構成一個環,稱作中的(代數)整數環,也稱為整數環,記作 mathcal O_F。例如 mathbb Q 上的代數整數環就是 mathbb Z,因此在代數數域研究中 mathbb Z 也被稱作 有理整數(有理數域中的整數),以區別於其餘的代數整數。 代數數域中的整數環 mathcal O_F 與 mathbb Z 有不同的代數性質。mathcal O_F 不一定是唯一分解整環。舉例來說,設 F mathbb Qsqrt 5,中的整數環是 mathcal O_F mathbb Zsqrt 5。2 3 1sqrt 5 1sqrt 5 都是 mathcal O_F 中的 素數 即不能表示成另兩個 mathcal O_F 中的不等於 1 或 1 的數的乘積,正式名稱為不可約元素或素元。。正整數 6,作為 mathcal O_F 中的元素,它的素因數分解有兩種方式: 6 2 times 3 left 1sqrt 5right times left 1 sqrt 5right 有理整數的唯一分解性質在不少代數數域的整數環中失效。這個事實說明了拉梅對費馬大定理的證明是錯誤的。為此庫默爾等引進了理想數來作為彌補,由此發展出理想理論。代數數論中一個重要的事實是:mathcal O_F 的每個理想都可以唯一表示為素理想的乘積,即為戴德金整環。這種 理想的唯一素分解 可部分彌補 代數整數一般不能唯一素因子分解 的不足,在歷史上使代數數論發展起來。 代數數域的基 整數基 設為次代數數域,的整數基是任一由個整陣列成的集合: B b_1 b_2 cdots b_n 使得任一個整數都能唯一地表示為這個整數的整線性組合在不計順序的情況下。,即: forall x in mathcal O_F exists m_1 m_2 cdots m_n in mathbb Zn,使得 x m_1 b_1 m_2 b_2 cdots m_n b_n 換句話說,整數基是 mathcal O_F 作為自由 mathbb Z 模的基。給定的一組整數基,可以證明,所有中元素都可以唯一地表示為其中元素的有理線性組合,即: forall x in F exists q_1 q_2 cdots q_n in mathbb Qn,使得 x q_1 b_1 q_2 b_2 cdots q_n b_n 這說明是作為維 mathbb Q 向量空間的一組基。而且由於中元素都是整數,故名為整數基。此外可以證明,是整數當且僅當所有 q_1 q_2 cdots q_n 都是有理整數。 乘冪基 設為次代數數域。作為維 mathbb Q 向量空間,包含如下形式的基: B 1 beta beta2 cdots betan1 其中每個元素都是某個特定的數的乘冪。根據域擴張理論中的本原元定理,這樣的一定存在,稱為域擴張 mathbb Q subset F 的本原元。如果不僅是本原元,還是整數,那麼這時也是整數基,稱作乘冪整數基,稱為單衍域。 參見 狄利克雷單位定理,S 單位 庫默爾擴張 閔可夫斯基定理 幾何數論 Chebotarev 稠密定理 射線類群 分解群 虧格域 註釋 參考來源 Serge Lang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000 Richard A Mollin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CRC 1999 Ram Murty Problems in Algebraic Number Theory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2005 Andre Weil Basic Number Theory third edition Springer 1995 Category 代數數論 Category 域論
數論是純粹數學的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整數的性質,被稱為「最純」的數學領域。 簡介 正整數按乘法性質劃分,可以分成質數,合數,1,質數產生了很多一般人能理解卻又懸而未解的問題,如哥德巴赫猜想,孿生質數猜想等。即,很多問題雖然形式上十分初等,事實上卻要用到許多艱深的數學知識。這一領域的研究從某種意義上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催生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新方法。數論除了研究整數及質數外,也研究一些由整數衍生的數(如有理數)或是一些廣義的整數(如代數整數)。 整數可以是方程式的解(丟番圖方程)。有些解析函式(像黎曼 ζ 函式)中包括了一些整數、質數的性質,透過這些函式也可以瞭解一些數論的問題。透過數論也可以建立實數和有理數之間的關係,並且用有理數來逼近實數(丟番圖逼近)。 歷史 古代 數論早期也稱為算術,而算術一詞則表示「基本運算」 ,在現代數論誕生前,早期鋪墊有三大內容: 歐幾里得證明 zhcn 質數;zhtw 質數; 無窮多。 尋找 zhcnzhcn 質數;zhtw 質數 zhtw 質數; 的埃拉託斯特尼篩法;歐幾里得求最大公約數的輾轉相除法。 公元 420 至 589 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孫子定理。 中世紀 在中世紀早期,除了 1175 年至 1200 年住在北非和君士坦丁堡的數學家斐波那契有關等差數列的研究外,西歐在數論上沒有什麼進展。 中世紀數論主要是指 1516 世紀由費馬、梅森、尤拉、高斯、勒讓德、黎曼、希爾伯特等人發展的數論。最早是在文藝復興的末期,對於古希臘著作的重新研究。主要的成因是因為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一書的校正及翻譯為拉丁文,早在 1575 年 Xylander 曾試圖翻譯,但不成功,後來才由 Bachet 在 1621 年翻譯完成。 近代 費馬 皮埃爾德費馬(16011665)沒有著作出版,他在數論上的貢獻幾乎都在他寫給其他數學家的信上,以及書旁的空白處。費馬的貢獻幾乎沒有數論上的證明,數論比其他數學領域容易出現這様的情形(說明在),不過費馬重覆的使用數學歸納法,並引入無窮遞降法。 費馬最早的興趣是在完全數及相親數,因此開始研究整數因數,這也開始 1636 年之後的數學研究,也接觸到當時的數學社群。他已在 1643 年研讀過版本的丟番圖著作,他的興趣開始轉向丟番圖方程和平方數的和。 費馬在數論上的貢獻有: 費馬小定理 1640 Letter XLVI from Fermat to Frenicle 1640 cited in ,若 a 不是質數 p 的倍數,則 ap1 equiv 1 pmod p 若 a 和 b 互質,則 a2 b2 無法被任何除 4 後同餘 1 的質數整除,cited in ,而且每個除 4 後同餘 1 的質數都可以表示為 a2 b2,這二個是在 1640 年證明的,在 1649 年他在寫給惠更斯的信上提到他用無窮遞降法證明的第二個問題,費馬和在其他平方形式上也有一些貢獻,不過其中有些錯誤及不嚴謹之處。 向英國的數學家提出了求解 x2 N y2 1 的挑戰(1657 年),但在幾個月後就由 Wallis 及 Brouncker 證明。費馬認為他們的證明有效,但用了一個在其中未經證明的演演算法,費馬自己是由無窮遞降法找到證明。 發展許多找虧格 0 或 1 曲線上點的方法,作法類似丟番圖,有許多特殊的步驟,使用了切線法構建曲線,而不是用割線法。 證明 x4 y4 z4 不存在非尋常的正整數解。 費馬在 1637 年聲稱(費馬最後定理)證明瞭對於大於 2 的任意整數 n,不存在 xn yn zn 的非尋常的正整數解(目前已知唯一的證明是由數學家安德魯懷爾斯及其學生理查泰勒於 1994 年完成的證明),但只在一本丟番圖著作的旁邊寫到,而且他沒有向別人宣稱他已有了證明。 尤拉 尤拉 17071783 對數論的興趣最早是由他的朋友哥德巴赫所引發,讓他開始專注在費馬的一些研究上,在費馬沒有使當代的數學家注意此一主題後,尤拉的出現稱為「現代數論的重生」 and 。尤拉數論的貢獻包括以下幾項 and : 費馬研究的證明,包括費馬小定理(尤拉延伸到非質數的模數),以及 p x2 y2 若且唯若 pequiv 1 mod 4,這項研究可推導到所有整數都可以表示為四個平方數的證明(第一個完整證明是由約瑟夫拉格朗日提出,費馬很快的也提出證明),和 x4 y4 z2 沒有非零整數解的證明,表示為費馬最後定理 n4 時成立,尤拉用類似方式證明瞭 n3 的情形。 佩爾方程,最早誤以為是尤拉證明,尤拉也寫了連分數和佩爾方程的關係。 二次式,繼費馬之後,尤拉繼續研究哪些質數可以表示為 x2 N y2,其中有些顯示二次互反律的性質 。 丟番圖方程:尤拉研究一些虧格為 0 或 1 的丟番圖方程,特別的是他研讀丟番圖的著作,試圖要找到系統化的方法,但時機尚不成熟,幾何數論才剛形成而已。尤拉有注意到丟番圖方程和橢圓積分之間的關係。 分支 初等數論:意指使用不超過高中程度的初等代數處理的數論問題,最主要的工具包括整數的整除性與同餘。重要的結論包括中國餘數定理、費馬小定理、二次互反律等等。 解析數論:藉助微積分及複分析的技術來研究關於整數的問題,主要又可以分為與加性數論兩類。積性數論藉由研究積性生成函式的性質來探討質數分佈的問題,其中質數定理與狄利克雷定理為這個領域中最著名的古典成果。加性數論則是研究整數的加法分解之可能性與表示的問題,華林問題是該領域最著名的課題。此外例如篩法、圓法等等都是屬於這個範疇的重要議題。 代數數論:引申代數數的話題,關於代數整數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目標是為了更一般地解決不定方程的問題,而為了達到此目的,這個領域與代數幾何之間有相當關聯,比如類域論(class field theory)就是此間的顛峰之作。 算術代數幾何:研究有理係數多變數方程組的有理點,其結構(主要是個數)和該方程組對應的代數簇的幾何性質之間的關係,有名的費馬最後定理、莫德爾猜想(法爾廷斯定理)、,和千禧年大獎難題中的貝赫和斯維訥通 戴爾猜想都屬此類。 幾何數論:主要在於透過幾何觀點研究整數(在此即格子點)的分佈情形。最著名的定理為閔可夫斯基定理。 計算數論:藉助電腦的演算法幫助數論的問題,例如素數測試和因數分解等和密碼學息息相關的話題。 超越數論:研究數的超越性,其中對於尤拉常數與特定的黎曼 ζ 函式值之研究尤其令人感到興趣。 組合數論:利用組合和機率的技巧,非構造性地證明某些無法用初等方式處理的複雜結論。這是由保羅埃爾德什開創的思路。 模形式:數學上一個滿足一些泛函方程與增長條件、在上半平面上的(複)解析函式。 應用 密碼學 孫子定理 素數 哥德巴赫猜想 素數公式 埃拉託斯特尼篩法 雙生質數 有限域 p 進數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Volume 1 Volume 2 Volume 3 Volume 4 1912 外部連結 Number Theory Web 分類:數學分支
GNUzhtw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zhhk 自由檔案特許條款;zhcn 自由文件許可證;(,縮寫為 GFDL)是一個版權屬左(copyleft,或稱「著佐權」)的內容開放的版權授權條款。它是由自由軟體基金會為了 GNU 計劃於 2000 年釋出的。 該授權條款適用於所有電腦軟體檔案以及其他參考及指導材料。授權條款規定,所有使用 GNU 條款的材料產生的衍生品,不論是經過修改或轉載,也都必須採用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採用該授權條款的材料可以用以商業用途,但必須允許任何人在遵守該協定下進一步修改或散發材料。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是設計用於使用手冊、教科書、參考資料、指導性質的素材等。然而,它可以應用在任何文字作品。在網路上採用 GFDL 釋出的檔案協作計劃中,維基百科是規模最大的計劃之一。 歷史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最早在 1999 年以草稿的形式釋出;2000 年 3 月,經過改版後的自由檔案授權條款以 11 版正式釋出,接著 12 版在 2002 年 12 月釋出。2007 年 12 月 1 日,吉米威爾士宣佈,維基媒體基金會、自由軟體基金會、創作共用等經過長期的討論與協商,決定修改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 Some important news from Wikipedia to understand clearly Lessig Blog httpwikimediafoundationorgwikiResolutionLicense_update 。在維基媒體基金會的要求之下,自由軟體基金會在 2008 年 11 月 3 日釋出了 13 版 FDL 13 FAQ 。在 13 版當中,規定符合一定條件的 Wiki 網站,可以改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 相同方式分享 30 版(CC BYSA 30)授權條款。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第二版的第一份草稿已於 2006 年 9 月釋出,同時也釋出了 GNU 寬通用公共許可協議的草稿。新版本有許多改進,包括為了增進國際化,引入 GNU 通用公共授權條款第三版的新用詞;有關應用此授權條款於聲音及影像,規定更加明確等。新提議的 GNU 較簡自由檔案授權條款去除了「封面文字」及「恆常章節」,以便於不想使用這些特色的作者。 特色與批評 次要章節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明確地區分「文件」及「次要章節」。次要章節可以用來描述作者與文件主題的關係,但不可包含文件主題的相關內容。 不變章節 次要章節可以被指定為「不變章節」。被指定為不變章節的文字不可以被修改或刪除。維基百科並未使用不變章節。 相容性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與 GNU 通用公共授權條款雙向不相容,導致範例 程式碼必須雙重授權才能既使用在檔案又使用在程式內。這點受到批評。 列印的重擔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要求在複製時附上「本『授權條款』、版權宣告、說明本『授權條款』效力及於『文件』的宣告」,若未遵守此條件則不能散佈、分發複製後的文件。這表示被授權者在列印以 GNU 自由檔案授權條款釋出的單篇文章時(例如,維基百科的單一條目),必須將完整授權條款同時列印出來,而授權條款及宣告的長度可能比文章本身大得多。 透明格式 「透明格式」是個較為複雜的概念。它要求文件的格式必須是「廣泛使用的軟體」可以編輯的。文件的透明格式相當於程式的原始碼。這個概念是為了確保文件可以易於被修改。該許可證也舉出了一些「透明格式」的例子:沒有標記的純 ASCII、Texinfo 輸入格式、LaTeX 輸入格式、使用可以公開取得其 DTD 的 SGML 或 XML、合乎標準的簡單 HTML、PostScript 或 PDF。「透明影像格式」的例子有 PNG、XCF 和 JPG。 參考文獻 參見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NUzhtw 較寬鬆通用公眾授權條款;zhhk 較寬鬆通用公眾特許條款;zhcn 寬通用公共許可證; 自由軟體基金會 Copyleft 創作共用、內容開放 Category 版權 Category 自由軟體授權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該黨創立於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陳獨秀和李大釗等領導組織,於 1920 年 8 月草創,自稱社會黨,1921 年 7 月 23 日同當時數個地方共產主義小組與中國留學生共產主義組織正式組建為中國共產黨,1922 年加入共產國際接受指導和援助,並與中國國民黨合作,共同發起國民革命運動。1927 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兩黨進行了長達 10 年的軍事鬥爭。1930 年代起,中國共產黨逐漸擺脫共產國際的影響,改由以毛澤東為領導的本國黨員派系掌權,隨後於 1931 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由共產黨建立和執政的蘇維埃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抗日戰爭期間,共產黨與國民黨進行了第二次國共合作,遂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5 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組建並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中擊敗中國國民黨及其領導的中華民國國軍,進而取得中國大陸地區及其絕大多數沿海島嶼的統治權,於 1949 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執政黨並執政至今。自 1980 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開始排除意識形態問題和許多非共產主義的政黨建立關係。1989 年東歐劇變和 1991 年蘇聯解體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加強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交流,並且繼續維持和世界各地非執政黨的共產黨聯絡。截至 2022 年年底,中國共產黨共有 98041 萬名黨員、基層黨組織則有 5065 萬個。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架構主要基於民主集中制,主張應共同維護已獲得共識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召開一次。中央委員會作為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核心權力機構,每年至少召開一次全體會議。因此,多數職權和日常工作都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掌握。目前中共中央及全黨的最高領導職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其自江澤民時代起會同時擔任負責代表國家的中國國家主席(虛位元首)和負責軍事事務的中央軍委主席等職務。習近平自 2012 年 11 月的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起至今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和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同時也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委主席等職務。由於中國共產黨是國內唯一的執政黨,且主導統轄包括黨、政、軍在內的諸多方面,因此黨的最高領導人也是國家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其職務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較單純負責政務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要大與廣。 中國共產黨始終宣稱其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並將自身視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的政黨。其中《中國共產黨章程》指出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意識形態,並將中國共產黨表述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行動指南。在毛澤東時期,中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以蘇聯為師,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並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此後中共提出了大躍進、人民公社等過於激進的經濟政策,並在 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 指導下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文革結束後,中共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調整了黨的路線,要求實事求是,停止使用 以階級鬥爭為綱 的口號,鄧小平等人認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決定改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此後鄧主導了改革開放,改變缺乏彈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引入西方資本主義下的市場經濟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道路至今。 名稱標識 1920 年 9 月 1 日,黨派名稱最早在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的《對於時局之我見》中稱為「社會黨」,後來改稱為「共產黨」。在 1920 年 8 月 13 日和 9 月 16 日,留學法國的蔡和森在給毛澤東寫的兩封信中詳細地研討了共產黨問題,並且首先提出:「先要組織黨 共產黨,因為它是革命運動的發動者、宣傳者、先鋒隊、作戰部。」對此他在考察俄國共產黨(布林什維克)等歐洲各國共產黨後提出具體的建黨步驟,其中包括宣告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而當時人在上海市的陳獨秀與人在北京市的李大釗、張申府也透過信函討論名稱問題,最後決定採用「共產黨」作為中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的黨歌事實上是《國際歌》,但並未正式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國共產黨早期發展時並沒有設計統一官方標準的標誌,而是允許個別黨組織參考蘇聯共產黨製作標誌。1942 年 4 月 28 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下令制定統一的官方標誌,在決定中提到「中共黨旗樣式寬闊為三與二之比,左角上有斧頭鐮刀,無五角星,委託中央辦公廳制一批標準黨旗,分發各主要機關」。1996 年 9 月 21 日,中央辦公廳印發《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指出,黨旗黨徽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誌,中國共產黨黨旗為旗面綴有金黃色黨徽圖案的紅旗,黨徽為鐮刀和錘頭組成的圖案,旗面長寬之比為 32,旗面左上方 14 部分綴黨徽圖案 等。 中國共產黨黨旗採用紅色背景視為象徵革命、鎚子鐮刀象徵工人和農民的工具,黃色標誌則象徵光明,這也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代表人民群眾及其利益。發展至今日中國共產黨黨旗具有 5 種尺寸,其尺寸分別為橫 388 公分,豎 192 釐米(1 號);橫 240 公分,豎 160 公分(2 號);橫 192 公分,豎 128 公分(3 號);橫 144 公分,豎 96 公分(4 號);橫 96 公分,豎 64 公分(5 號)。1966 年 9 月 21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製《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製作和使用的若干規定》,其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官方符號和象徵。之後則於 2002 年 11 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在新增加的第 53 條中提到:「中國共產黨的黨徽黨旗是中國共產黨的象徵和標誌。黨的各級組織和每一個黨員都要維護黨徽黨旗的尊嚴。」2021 年 6 月 26 日,中共中央釋出《中國共產黨黨徽黨旗條例》,進一步明確了黨旗和黨徽的製作、使用等有關規定。並在其附錄中對黨旗、黨徽的製作標準及方法進行了詳細說明。 中國共產黨的官方英文名稱為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縮寫為 CPC。而西方媒體更常使用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作為其英文名稱,縮寫為 CCP。 歷史發展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在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幫助下誕生的。 共產國際時期 1917 年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後,共產主義思想傳入中國。1919 年 3 月,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宣告成立,鼓勵全世界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進而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五四運動中,中國無政府主義、共產主義等激進意識形態開始與社會運動結合,許多學者於中國各地建立起共產主義研究小組。其中,陳獨秀是首位公開支援列寧主義與世界革命的中國知識分子。1920 年 4 月,新成立的俄共(布)遠東局派遣吳廷康等人作為代表前往觀察中國狀況,計劃在上海建立第三國際東亞書記處並且在中國組建共產黨。吳廷康隨後在翻譯楊明齋陪同下先是前往北京與李大釗會面,之後則到訪目的地上海,和陳獨秀共同商討建黨問題。同年 8 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陳望道、俞秀松等人在上海組織成立了 中國共產黨,並且推選陳獨秀為書記,後來在上海組建的這個中國共產黨組織被稱為「上海共產主義小組」。中國學界一般將它的成立,視為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次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剛組建的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並開始運作。 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後,實際上成為中國各地建黨活動的聯絡中心。1920 年 10 月,李大釗、張申府和張國燾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由李大釗擔任負責人。此後,羅章龍、劉仁靜、鄧中夏、高君宇、何孟雄、繆伯英、範鴻劼、張太雷等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成員先後加入。儘管李大釗和陳獨秀就是否要在中華民國政壇從事政治改革之論點有所差異,然而兩人都把俄國十月革命作為開創性的行動,認為它預示著許多被壓迫的國家即將進入新的時代。1920 年秋季,施存統、周佛海在日本建立旅日共產黨早期組織,由施存統為負責人。同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人在長沙以新民學會骨幹為核心,秘密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1920 年年底至 1921 年年初,王盡美、鄧恩銘等人則在濟南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1921 年春季陳獨秀聯合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等人重新組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且先後由陳獨秀和譚平山擔任書記。同一年張申府、周恩來、趙世炎、劉清揚等人在法國巴黎也建立了由留學生組成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以張申府為負責人。中國當代學術界,將這八個小組視為中國共產黨的啟始階段,統稱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這些在各地成立的共產主義小組最早參考了列寧所提出的先鋒主義運作,並且被蔡和森等學術界視為中國共產黨的雛形。 從 1920 年開始,有關共同組建團體以改革中國社會的思想成為普遍的共識。1921 年 6 月第三國際派遣馬林等人前往上海協調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進而組建中國共產黨。1921 年 7 月 23 日,來自中國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等地和日本的 13 名共產主義小組代表與 2 名第三國際代表全部抵達上海法租界召開代表大會。7 月 30 日,上海會場遭到警方搜查,會議地點轉往浙江嘉興的嘉興南湖一艘遊湖船上進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建立中國共產黨以及其宗旨和原則等決議,並且制定有關工作機構和工作計畫的臨時性綱領。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還選舉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三人組成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為領導機構,分別由陳獨秀擔任書記一職,而張國燾和李達分別負責組織與宣傳工作。在 1922 年 7 月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同時還透過加入共產國際而成為其分支機構的決議,同意接受共產國際的指導。其中中國共產黨將自身定位在實施列寧主義路線的共產主義革命政黨,同時作為左派政黨而與當時其他右翼政黨爭奪政治權力。當時中國共產黨發展初期絕大部分運作經費是由總部設在莫斯科的第三國際所提供,其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部份而接受第三國際的指揮。而後者提供的資金來源除了美元和盧布外,還包括有貴重的珠寶、鑽石、鴉片等。1923 年 1 月 12 日,第三國際作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關係問題的決議》,系統性地闡述了對於國共合作問題的指導性意見。1923 年 6 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全體中共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中國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隔年 1 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樣也確定了「聯俄、容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之後 10 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選成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或者候補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至此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關係。但是當孫中山於 1925 年 3 月逝世後,蔣中正開始排斥中國共產黨。1926 年 3 月中山艦事件後,國共關係陷入緊張。1927 年,蔣中正率領部隊進駐當時由共產主義武裝成員控制的上海,並於 1927 年 4 月 12 日發起大規模捕殺中國共產黨黨員和支援人士的四一二事件。之後蔣中正試圖進攻武漢,但是遭到中國共產黨將領葉挺軍隊的阻攔。與此同時,蔣中正許多盟友張作霖、何鍵等也開始打擊中國共產黨。在這次清黨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從 25000 多名銳減至 10000 人。清黨初期,中國共產黨仍支援武漢國民政府,但在 7 月 12 日後則遵照第三國際的指示改組中央領導機構,退出國共合作統一戰線。7 月 15 日,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國民政府宣佈停止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開始清除所有原本在中國國民黨內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1927 年 8 月 1 日,中國共產黨將領周恩來、葉挺、賀龍、朱德率領部隊發動南昌起義。由於不斷遭到國民政府部隊的攻擊而被迫南撤至汕頭,最後被趕至福建省邊區。隨後中國共產黨於 8 月 7 日召開八七會議,確定武力奪取政權的方針。隔天,汪精衛在武漢下令處決中國共產黨黨員。9 月,中國工農紅軍的毛澤東以長沙為據點,在湖南省、江西省發動秋收起義。在 9 月 15 日認定進攻長沙失敗後,他率領 1000 多名倖存者往東前往位於江西省的井岡山。12 月 11 日,中國共產黨發動廣州暴動並且宣佈成立蘇維埃政府,但隨即被張發奎率兵鎮壓。1928 年 4 月 28 日,朱德的南昌起義部隊與毛澤東的秋收起義部隊在江西省井岡山會師,並於 1928 年 5 月合併組建為中國工農紅軍。後來中國共產黨便在其軍隊勢力範圍內展開土地改革,並與國民政府派遣的國民革命軍在 1930 年至 1934 年間發生 5 次反圍剿戰爭。另外在黨內自身政治結構上,1927 年 8 月 13 日時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機構發出第 44 號通告,進而發起反對托洛斯基主義鬥爭外。而中國共產黨原先在城市的組織系統遭到破壞也促使得黨內制度的變革,除了原本作為革命組織政黨的中國共產黨確立採取民主集中制,並建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而由其成員擔任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這樣的改組結果增加中國共產黨內部的集權狀態,同時新成立的中央政治局含原先實際掌握權力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各個層面有所重疊。1929 年中國和蘇聯因為中東路事件而在中國東北地區爆發戰爭,陳獨秀等人因為反對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武裝保衛蘇聯」方針而被開除黨籍。自此中國共產黨內部早期知識派系因而失勢,爾後陳獨秀於 1931 年 5 月 1 日在上海托洛斯基主義組織統一大會上成為 中國共產黨左派反對派 總書記。而在陳獨秀遭開除黨籍後,1929 年至 1930 年則由李立三實際掌握政黨組織。但是李立三的一連串錯誤決策反而讓中國共產黨一度接近瓦解狀態,之後第三國際開始積極介入並且在 1930 年取得主導權。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在蘇聯支援下於 11 月 7 日在江西省瑞金縣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其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該區頒布憲法以及發行貨幣,並且在隔年 10 月召開的寧都會議上解除毛澤東的軍權。不過在 1934 年第五次圍剿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主力被迫從瑞金縣撤退展開長徵,期間與國民政府部隊多次交火而損失慘重。此時一連串與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部隊的衝突,使得中國工農紅軍內部被迫重組,主要由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部門負責領導和監督部隊;並且自 1934 年 5 月開始,由博古、李德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作為當時為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圈。 中華民國時期 1935 年 1 月,長征途中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遵義市召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博古和李德的軍事路線遭到毛澤東等人批判。會議結束後毛澤東重新獲得軍事領導權,並且和周恩來與王稼祥確立為軍事最高領導。儘管當時政黨事務依然由第三國際所掌控,然而這時毛澤東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非正式領導者,而擔任正式主管的周恩來和張聞天則成為他的非正式代表。同年 8 月時,在毛兒蓋召開的沙窩會議上確立由張聞天、毛澤東和周恩來擔任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圈。到了同年 10 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抵達陝西省延安市,與部署在陝北紅軍會合。1936 年 10 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省會寧縣會合,長徵宣告結束。而在 1936 年 5 月時,中國共產黨遵照蘇聯「聯蔣抗日」的明確裁示,由中國工農紅軍在陝北地區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呼籲中國國民黨中央高層「集中國力,一致對外」。同年 12 月爆發西安事變,蔣中正因而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要求。1937 年 7 月日本發動七七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因而全面爆發。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隨後暫緩衝突,針對日軍入侵中國組成統一戰線,進而展開第二次國共合作。同年 8 月 22 日,陝北地區的中國工農紅軍納入國民革命軍而改編為八路軍;到了 10 月,位於南方的中國工農紅軍遊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的新四軍。儘管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在名義上維持合作關係,但是在 1940 年時雙方便結束所有合作關係。原因在於儘管正式結為統一戰線,中國共產黨利用這次機會擴大和發展自身獨立的根據地,進而為之後可能與中國國民黨間爆發的戰爭做出準備。為此中國國民黨自 1939 年開始限制中國共產黨的擴張,但這導致中國共產黨的部隊和中國國民黨的軍隊間經常發生衝突。但是由於雙方不希望在面對日本入侵時爆發內戰,使得有關的衝突一度逐漸減少。 自 1940 年代開始,中國共產黨內部意識到要擺脫外國勢力的影響才能取得政權,因此展開整風運動,排除以王明為首的第三國際代表在黨內的影響,將毛澤東的理論與原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視為指導思想。自 1943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積極擴大自身的根據地。透過 1945 年《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確立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領導地位,當選首任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後,國共兩黨經過談判,於 10 月 10 日簽署《雙十協定》。隔年雙方則召開政治協商會議並透過和平建國綱領等 5 個決議案,表示同意共同實現民主憲政。之後雙方分別在 1946 年 2 月底達成整軍方案,以及在同年 3 月底達成《東北停戰協定》。不過直到 1946 年 6 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間的和平談判結束為止,雙方並沒有達成實質效力的共識。而當時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軍比起中國共產黨部隊的兵力還要多出 3 倍,因此在整體軍事實力上來說似乎更佔優勢。這使得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在美國和日本合作下,很快便重新接收中國絕大部分地區。然而,儘管當時中國國民黨轄下的國民革命軍擁有 200 萬兵力,但是仍然無法擊敗較為弱勢的中國共產黨部隊,也遲遲無法重新取得中國共產黨作為據點的農村地區。大約在同一時期,中國共產黨部隊則得到了來自蘇聯的援助,並且大規模地向東北地區擴張勢力。1946 年 7 月至 1947 年 6 月期間,中國國民黨所控制的主要城市數量大幅增加,其中甚至還包括曾被中國共產黨作為總部的延安市。然而,中國國民黨並沒有因此獲得更多優勢,原因在於中國共產黨已經戰術性地撤離城市,並且轉而煽動居住在城市的學生和知識份子等人發動抗議行動,進而抨擊中國國民黨為首的政府發動內戰,而對此中國國民黨則往往大力鎮壓民眾作為回應。在此期間中國國民黨內部的各個派系開始與蔣中正為首的執政派系爆發權力內訌,反對蔣中正在中國國民黨黨內實施專制統治,這削弱了中國國民黨應對中國共產黨攻擊的能力。其中在國民大會召開期間,當時由中國國民黨所主導的國民政府下令停戰,但是後來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雙方仍然因為《中華民國憲法》透過事宜而決裂。儘管國民政府也應美國政府代表馬歇爾的要求呼籲中國共產黨與之和談,但是中國共產黨南京市代表陸定一拒絕這建議,自此國共談判完全破裂而使得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1947 年 7 月至 1948 年 8 月期間中國共產黨開始發起有限的反攻行動,並將目標明確訂為從華中地區發展至華北地區,以及重新收復中國東北地區。而當時中國國民黨率領的國民革命軍本身則出現大量軍人逃兵,其中在 1948 年中華民國國軍從原先有的 200 萬人兵力減少至 100 萬人左右。1948 年 9 月至 1949 年 6 月,中國共產黨憑藉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基本上消滅中華民國國軍主力部隊,進而讓中國國民黨掌管的地區面積快速減少,中華民國政府在中國大陸的統治權則逐漸喪失。 毛澤東時期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澤東在北京市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後,中國共產黨逐漸佔領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迫使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中華民國政府在同年 12 月撤往臺灣地區。而此時中國大陸由毛澤東以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統轄,主要依照馬克思列寧主義原則所建立。1950 年 10 月,中共中央決定派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往朝鮮半島參與韓戰,直至 1953 年朝韓雙方簽署停火協議。中國共產黨在 1951 年時發起三反五反運動,並且在隔年提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後宣佈成為社會主義國家。1956 年推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不過到了 1957 年發起了整頓思想的反右運動,並因為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估計過於嚴重而被嚴重擴大,大批知識分子因而被劃成右派成員。1958 年至 1960 年,中國共產黨發動主張「超英趕美」的大躍進,反而造成國民經濟的倒退和大饑荒的發生。其中 1959 年廬山會議上,毛澤東因為彭德懷等人的異議而下令發動反右傾運動,一直到 1962 年七千人大會召開後才得以制止。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和蘇聯共產黨因為意識形態差異而宣告決裂。此時期毛澤東主張儘管社會主義革命似乎獲得成功,但是社會內部的階級敵人仍然持續存在,加上與國家主席劉少奇等人的矛盾加深,進而提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之觀點。1966 年 2 月 3 日,中國共產黨透過文化革命五人小組發表《二月提綱》,文化大革命正式展開。在這之後引起長達 10 年激烈的一系列政治鬥爭,直到 1976 年毛澤東逝世及四人幫遭到瓦解,持續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結束。 改革開放以後 1976 年毛澤東逝世並逮捕四人幫成員後,華國鋒和鄧小平為了取得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權而爆發權力鬥爭,最後由鄧小平一派贏得鬥爭而掌握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權。其中鄧小平聯合陳雲和李先念推動改革開放政策,並且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觀念。為了扭轉毛澤東極左派政策所帶來的影響,鄧小平認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可以排除資本主義思想而採納其市場經濟政策,並且在中國共產黨仍維持其自身政治權力的情況下,透過政策的轉變帶來顯著的經濟增長。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中國共產黨放棄階級鬥爭方式而轉向改革開放,並且逐步建立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黨內之領導地位。1979 年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邊境問題而與同樣是社會主義國家的越南爆發中越戰爭。1981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透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其中華國鋒被迫辭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鄧小平在中共黨內的領導地位得到確立。不過為瞭解決中國共產黨內部的資深黨員安排問題,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和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設立了 2 屆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下的中央顧問委員會。然而鄧小平所提出的新思想很快遭到毛澤東思想支持者與政治自由化支持者質疑,同時改革開放政策也引發許多社會問題。其中在 1986 年時中國社會便因為許多社會因素而爆發許多學生運動,並且於隔年年初使得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因為被批評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辭職,由趙紫陽接任。1989 年 4 月 15 日,胡耀邦逝世,引發學生和群眾的悼念活動,進而促使大規模學生示威活動。面對示威中出現的種種群體行為,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於 4 月 26 日發布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指責此次事件為「動亂」並且表示應該採取堅硬措施以制止動亂,隨後部分激進學生絕食抗議使局勢升級。5 月 19 日晚間,國務院決定在首都部分地區實行戒嚴,不過戒嚴部隊被許多北京市市民阻攔而未能入城。最終中國共產黨高層和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採取強硬措施,並於 6 月 3 日晚間派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天安門廣場實行武力清場。途中軍方與群眾和學生爆發流血衝突,軍隊開槍射殺了很多平民,反抗的平民也導致了十四位軍人的死亡(平民和軍人的死亡人數至今仍有很大的爭議),清場行動引來西方社會的全面譴責。 在示威運動結束後,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召開。在會議中決定撤銷趙紫陽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等職務,由江澤民接任,確立其黨內的領導地位,並且建立包括李鵬、朱鎔基等人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而儘管此次示威一度使改革開放政策暫緩,1990 年代初期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政策重新獲得施行,這讓鄧小平的經濟學觀點重新獲得重視。1997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鄧小平所提出的觀點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與原先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同樣列為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江澤民繼承鄧小平在 1980 年代「最高領導人」的位置,並延續後者絕大部分政策。隨後江澤民則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主張中國共產黨應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及要眾多人民的基本利益;2001 年 7 月 1 日,江澤民在慶祝中共成立八十週年大會上提出可以吸納民營企業家加入中國共產黨開放資本家入黨:江澤民再造中共 鄧力群炮轟毀黨。多維新聞。2002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三個代表思想獲得批准並修訂至《中國共產黨章程》中,並且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方針。在三個代表思想中,透過制定理論的方式讓民營企業家和入境資產階級分子得以合法加入中國共產黨。2002 年 11 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召開,胡錦濤當選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而接替江澤民黨內最高領導人位置,並且和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等人組建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 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把重點放在集體領導上,而反對單一個人在政治體系中佔有主導地位。由於過去中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增長,反而促成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發生。為瞭解決這些問題,胡錦濤提出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科學發展觀和和諧社會這兩個主要思想。其中科學發展觀在 2007 年 10 月 21 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列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版中,但一直到 2012 年 11 月 14 日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才視為指導方針。胡錦濤在 2012 年 11 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上卸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並且由新選出的習近平接替這兩個職位,之後與李克強等人組建第五代中央領導集體。習近平上任後不久便展開數十年來最為積極的反腐敗工作,但與此同時開始整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作為最高領導人的權力,這使得外國評論家認為其破壞集體領導制度、而朝向毛澤東的個人獨裁統治方式。在 2017 年 10 月 24 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的決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由此習近平成為繼毛澤東、鄧小平之後第三位將自己的名字寫進黨章的中國共產黨領導核心。 領導制度 政治體制 中國共產黨建立之初便以蘇聯共產黨為榜樣,採取了蘇聯共產黨的組織模式,後來也接納了列寧的「黨的領導體制」和史達林的「無產階級專政體制」理論和實踐經驗。在政治體制建設方面基本上則是採納了史達林主義,也就是在每個非共產黨機關內部都設有嚴格服從共產黨的組織,並且建立了共產黨中央對國家的一元化領導制度。1949 年 1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政府均設定了黨委會。1958 年,中共中央成立直屬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的中央財經、政法、外事、科學與文教小組,小組組長基本上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擔任。今日中國共產黨在中央和地方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等機構中設有黨組,作為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 中國共產黨同時也提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也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 8 個民主黨派合作和協商,進而組成統一戰線。這些政治協商必須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主要參與成員還包括有群眾組織、民主黨派以及各個行業的代表。而在其政治制度理論上,透過正式協商制度能夠有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飾物等各個層面的基本政策成形。對此中國共產黨與其他政黨的互動關係,則主要建立在「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還將這一協商過程制度化而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且要求所有統一戰線成員支援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並持續支援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這使得一些人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實際上並沒有任何許可權,而有關的討論內容也都是受到中國共產黨所監督。 民主集中制 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採取民主集中制,並且基於民主和兩個原則而成,其中官方所指稱的民主主要是「社會主義民主」或者是「黨內民主」。而有關民主集中制的討論,自從 1927 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便一直視為中國共產黨的組織原則。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而毛澤東曾經表示民主集中制是「將民主和集中兩個似乎相衝突的東西,在一定形式上統一起來」,認為藉此結合能夠處理民主和集中之間的內部矛盾,同時民主集中制在自由和紀律協調上更具優越性。 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黨要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當前中國共產黨表示民主同時是中國共產黨自身與社會主義重要的生命線,但是認為要實現且正常運作民主,可行的方法唯有實施集中制度。中國共產黨主張民主得以使用包括集中制度等任何形式展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集中制度就將會失去秩序。對此中國共產黨依據毛澤東對於民主集中制的觀點成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認為這是「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只有這個制度,才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有高度的權力;又能集中處理國事,使各級政府能集中地處理被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所委託的一切事務,並保障人民的一切必要的民主活動。」 集體領導 當前中國共產黨理想上認為應當透過集體領導以盡可能削減個人權力,經由一致協商的方式而做出決定。這概念最早緣起則可以回到列寧和布林什維克派系,主張共產黨的領導高層是由多人共同決策而成。其中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全體成員都處於平等地位,每位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往往作為一個部門的非正式權力代表,然而他們所擁有的決策權力皆相同。在毛澤東統治時期便是由他控制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另外分別還有掌握情報調查機關的康生以及掌握國務院、外交部的周恩來與掌握中共中央書記處的鄧小平。 不過儘管每個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在理論上的權力關係相同,但實際上仍然會為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排列其名次。同時雖然中國共產黨主張並沒有選出正式的領導人領導,但是每個領導集體中仍然會有重要的領導人物帶領其他核心成員;自 1990 年代開始,同時掌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者,往往便是該領導集體最為重要的領導人物,其中黨總書記和軍委主席的職務掌握實權。在過去鄧小平擔任最高領導人時期,中國共產黨內部核心成員和領導集體並沒有什麼區別,而在實際情況下核心人物往往不參與集體領導制度。然而集體領導制度發展到江澤民之後,中國共產黨開始大力推廣責任制度,並且在中國共產黨的官方宣告中改稱作「集體領導核心」,但胡錦濤開始,最高領導人改稱為「以某某(最高領導人)同志為總書記」。在 2016 年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上,明確確立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大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委員和常委被規定要向中共中央總書記述職。2018 年 3 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首次審閱各中央政治局委員提交的報告,他又向各政治局委員提出重要要求。 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 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指的是中國共產黨中央權力機構的最高領導人,在中共建黨以來經歷過多次變改: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書記(1921 年-1922 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2 年-1925 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年-1956 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1945 年-1982 年)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25 年-1943 年,1982 年至今) 肖像 姓名 任期開始 任期結束 備註 陳獨秀 1921 年 7 月 31 日中共一大選舉產生 1927 年 7 月 12 日被停職 陳獨秀於 1920 年 8 月在上海成立了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並任中央局書記。1922 年 7 月 23 日由中共二大選舉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1925 年 1 月 11 日由中共五大選舉為首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張國燾 1927 年 7 月 12 日陳獨秀被停職 1927 年 8 月 7 日八七會議 實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任內的 1927 年 8 月 1 日,以周恩來、朱德等為首的前敵委員會成員發起南昌起義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及其前身。 在任期間的中共中央總書記陳獨秀被停職。 100px 瞿秋白 1927 年 8 月 7 日八七會議 1928 年 7 月 19 日 八七會議上總書記陳獨秀被免職後,實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 向忠發 1928 年 7 月 19 日中共六屆一中全會選舉 1931 年 6 月 22 日被中國國民黨逮捕處決 期間蔡和森、李立三、周恩來、瞿秋白、王明先後實際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王明 1931 年 6 月中央政治局選舉 1931 年 9 月 15 日 1931 年 1 月中共中央六屆四中全會後實權由以王明為首的國際派掌握。6 月,總書記向忠發被中國國民黨逮捕後遭處決,王明增補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代理中央總書記主持中央工作。 博古 1931 年 9 月 15 日代理中央總書記 1934 年 1 月 15 日中共六屆五中全會選舉為正任中央總書記 1935 年 2 月 5 日 1931 年 9 月,博古接替赴蘇聯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團長的王明,為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總負責人。 張聞天 1935 年 1 月 15 日遵義會議選舉產生,於同年 2 月 5 日接受中共中央總書記印璽 1943 年 3 月 20 日 遵義會議決議由朱德和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6 年 12 月 7 日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主席。從 1943 年 3 月 20 日開始,總書記就不再是中共中央主要負責人。 毛澤東 1943 年 3 月 20 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 1976 年 9 月 9 日逝世 先任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書記處主席,1945 年 6 月起出任中央委員會主席。領導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取得最終勝利,於 1949 年 10 月 1 日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國鋒 1976 年 9 月 9 日毛澤東逝世 1976 年 10 月 7 日懷仁堂事變後接任黨主席,由中央政治局會議透過 1981 年 6 月 28 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幫後出任中央委員會主席,1977 年 7 月十屆三中全會上正式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在 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上辭去主席職務。從 1980 年 2 月開始,主席就不再是中央書記處負責人。 胡耀邦 1981 年 6 月 28 日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閉幕 1987 年 1 月 16 日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請辭 1980 年 2 月開始擔任中央書記處負責人,1981 年 6 月至 1982 年 9 月擔任中共中央主席,1982 年 9 月中共十二大後繼續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 1987 年 1 月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辭去總書記職務。在職期間由中共元老鄧小平擔任實際最高領導人。 趙紫陽 1987 年 1 月 16 日代理職務,同年 11 月 1 日正式就任 1989 年 6 月 24 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閉幕 因同情學生運動在 1989 年 5 月 19 日被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共元老暫停職務,同年 6 月 24 日被免職。 江澤民 1989 年 6 月 24 日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選舉產生 1989 年 11 月 9 日接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 2002 年 11 月 15 日辭任中共中央總書記 1989 年 6 月 24 日接任趙紫陽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職務。 1989 年 11 月接任鄧小平的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在 2004 年 9 月辭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職務。 胡錦濤 2002 年 11 月 15 日中共十六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2012 年 11 月 15 日 任期屆滿後一併辭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唯一主動「裸退」的領導人。 習近平 2012 年 11 月 15 日中共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 現任 2012 年 11 月接任胡錦濤的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職務。先後於 2017 年 10 月中共十九屆一中全會和 2022 年 10 月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連任。 組織機構 中央組織 非常設機關 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權力機構。在 1977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前全國代表大會經常不定期召開,之後實行每 5 年舉行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制度,而每次大會將會持續數天。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除特別情況外,全國代表大會日程不得延期。《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全國代表大會 6 項職權: 聽取和審查中央委員會的報告; 審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 討論並決定黨的重大問題; 修改黨的章程; 選舉中央委員會; 選舉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在實際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時,絕大部分時間與會代表很少討論重大問題;而比較具影響力的討論則是在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的準備期,將醞釀下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人選,並提交全國代表大會差額選舉。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後,則是由全國代表大會所產生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擔任最高執行機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時,由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黨的全部工作,對外代表中國共產黨。由中國共產黨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監督、執紀、問責,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對黨員履行職責進行監督;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的領導下進行工作。 新當選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委員除了之後會在不同黨政機關、地方行政區和企事業單位工作外,在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會分別從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選出作為主要負責人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並主持中央書記處的工作,任期與中央委員會相同,連任不限。另外還會選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組成人員,決定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組成人員,透過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成員,批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組成人員。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一般每年舉行一次,為期 2 天至 3 天。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央政治局和其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負責黨的經常工作。 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閉會期間,行使中央委員會的職權,作為最高決策機關和領導機關,承擔中共中央經常工作。所有重大的政治、思想、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都必須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透過。中國共產黨在組織上採取民主集中制作為基本原則,各級黨組織對同下級組織有關的重要問題作出決定時,一般要徵求下級組織的意見,執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必須堅決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決定。本級黨組織和黨員如有不同意見,則必須在堅決執行的前提下,宣告保留或向上級黨委反映。 常設機關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全體會議閉會期間,由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行使中央政治局的職權,成為黨內最高決策機構。 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制度是在 1956 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建立,用以取代原本擔任政策決定角色的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每週至少召開 1 次會議,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中國的核心領導機構。藉由閉會制度使得中國共產黨的權力集中至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負責召集會議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會議,同時還主持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工作。 而自江澤民以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也兼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一職。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領導全國武裝力量。中國共產黨中央書記處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同時也是中央委員會的執行機構。中央書記處除了可以在中央政治局確定的政策框架下自行做出決定外,同時也負責指導中央委員會部門工作、經費工作、出版物與報告起草等工作。中央軍事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最高軍事領導機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一個機構兩塊牌子,主要負責領導中國武裝力量。 中國共產黨歷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還會選舉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書記處的組成人員。中共中央辦公廳是中共中央的核心聯絡部門,負責包括日常通訊、協議、安排會議議程等黨務行政工作。中共中央目前設定中央職能部門 5 個,這包括負責幹部工作與人事任免的中共中央組織部、負責宣傳思想、文化和公共傳播工作的中共中央宣傳部、負責中國共產黨與各國政黨和國際組織聯絡的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負責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以及負責協調政法機關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 中共中央設定辦事機構 8 個,即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 中國共產黨還設立有提供高階幹部培訓與政治教育的中共中央黨校,負責黨史研究、文獻出版發行與外文編譯的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而在新聞媒體對外傳播方面,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直接管理《人民日報》社,而中共中央黨校則發行有作為理論雜誌的《求是》和《學習時報》。另外中央委員會還設立多箇中央議事協調機構,包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中央財經委員會等,在全體會議期間將向中央委員會提交報告。 地方組織 thumb 中國共産黨深圳市委員會 中國共產黨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縣(自治縣、旗)、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成立地方代表大會,並且由這些代表大會自行選出本級行政區委員會。中國共產黨地方各級代表大會應該每 5 年舉行一次,但是在特殊情況下,可由上一級黨委委員會決定提前或者延後進行。本級黨委的人數和選舉程式由地方代表大會決定,並報上級黨委批准。地方各級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聽取和審查同級委員會的報告; 審查同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報告; 討論本地區範圍內的重大問題並作出決議; 選舉同級黨的委員會,選舉同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 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的代表大會每隔五年召開,省級行政區、地級行政區、縣級行政區黨委委員、候補委員由黨代會選舉產生,任期為 5 年,縣級黨委委員、候補委員必須擁有 3 年以上黨齡。本級黨委與本級黨代會的任期相同。各級黨委負責人必須向上級黨委負責。上級地方黨委可以決定下級地方代表大會委員會正式委員和候補委員人數。當黨委委員出缺時,則由候補委員按照得票數依次遞補。各級地方委員會每年至少要召開 2 次全體會議,且應當執行上級黨組織的指示以及同級代表大會的決議。 地方各級黨代會閉會時,由本級黨委領導本級黨組織的工作,對外代表本級黨組織。其中地方黨委常委的人選由地方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產生,並報上級黨委批准。地方各級黨委常委會領導本行政區黨的經常工作。各級黨委的幹部管理許可權下算一級。例如,中共中央管理副省部級以上幹部的任免,省級黨委管理副地廳級以上幹部的任免。 共產黨員 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者年齡必須滿 18 周歲,並且必須成為預備黨員為期 1 年。在民主革命時期,任何國籍之人士都可以加入中國共產黨。根據 1956 年透過的中共八大黨章規定:任何從事勞動、不剝削他人勞動的中國公民,承認黨的綱領和黨的章程,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並在其中工作,並且按照規定交納黨費的,都可以成為本黨黨員,這是中共黨章首次對入黨申請者的國籍要求作出了規定,一直保持至今。相較於過去中國共產黨將重點放在申請人的思想準則上,目前中國共產黨則主要強調技術和學歷。申請人必須在中國共產黨黨旗前舉行入黨宣誓才能夠成為預備黨員,之後則由中國共產黨相關組織負責觀察和教育預備黨員。預備黨員的職責實際上和正式黨員相差不大,不同的是可能無法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參與選舉投票,同時也沒有被選舉權。許多中國共產黨黨員是透過加入中國共產黨旗下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而江澤民以後民營企業家也被允許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全體黨員必須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堅持團結、服務於中國共產黨和人民,並且促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 在加入中國共產黨將會獲得許多許可權,這包括有參加中國共產黨的有關會議、閱讀中國共產黨有關檔案、接受中國共產黨提供的教育培訓、在黨報黨刊上對中國共產黨政策提出討論、針對中國共產黨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方案、在會議上有根據地批評中國共產黨任何組織和任何黨員、行使投票權和被選舉權。而在堅決執行該項決議或政策作為的前提下,中國共產黨黨員得以對對於決議和政策予以反對或者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並且可向中國共產黨上級機關乃至於中央委員會提交任何意見,並且要求該組織提供答覆。同時包括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等組織,都沒有許可權得以剝奪中國共產黨黨員的這些權力。 根據中共中央組織部於 2019 年 6 月 30 日的統計資料指出,截至 2018 年 12 月 31 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 90594 萬名,基層組織則有 4610 萬個。就中國共產黨黨員職業予以分類,農民、牧民和漁民有 25443 萬人;工人有 6514 萬人;企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 14007 萬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管理人員 9800 萬人;黨政機關工作人員 7564 萬人;學生 1805 萬人;離職或退休人員 18148 萬人;其他職業人員 7314 萬人。而就其他成員結構來看,女性中國共產黨黨員有 24665 萬人,佔黨員總數的 272;少數民族黨員有 6645 萬人,佔黨員總數的 73;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黨員 44937 萬人,佔黨員總數的 496;35 歲及以下的黨員 22116 萬人。而自 2013 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在保證發展黨員質量的前提下逐漸控制黨員人士增長速度,在發展受調控下使得總人數增加速度放緩。截至 2021 年底,中國共產黨總共有 96712 萬名黨員。中國共產黨官方宣稱中共為 世界第一大黨(除中共外,印度人民黨官方以及印度媒體也宣稱印度人民黨為 世界第一大黨 韓梅.印媒:印度人民黨人數達 8800 萬成世界第一大黨 EBOL 20150330 2024 環球網 ;2019 年印度人民黨約有 18 億黨員韓東育,李健,黃民興.印度人民黨 DBOL.牛軍凱,楊洪貴,董灝智,工作組 20230717 2024 陳奎元.中國大百科全書 3 版網路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青年團體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的青年組織,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青年群眾組織。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青年組成,並且指出其功能為「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申請人的加入年另必須介於 14 歲至 28 歲間,並且由其主導和監督以 14 歲以下兒童組成的少年組織中國少年先鋒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組織結構整體上都參考了中國共產黨的制度,其中最高機構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其下分別還有中央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然而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和所有中央機關都是接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領導,由其負責指導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相關活動。因此實際上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為獨特的組織,其所負責領導的上級機關包括有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自身以及中國共產黨。根據在 2013 年所舉辦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供的資料,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總共有 8900 萬名成員加入。 指導思想 意識形態 中國共產黨訂定數個指導自身全部活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並且將其視為中國共產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的理論基礎。其中在《中國共產黨章程》提到中國共產黨會堅持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專政、中國共產黨領導、遵循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等四項基本原則,並且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馬克思列寧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官方意識形態,內容結合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提到的馬克思主義、以及由列寧所提出的列寧主義思想。對此中國共產黨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提供解決資本主義矛盾社會的一個未來願景,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必然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而第二個加入的毛澤東思想則被視為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應用,其中毛澤東思想的內容除了由毛澤東主導外,還包括其他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物共同發想而成。 鄧小平理論則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加入到《中國共產黨章程》,其概念包括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論點。鄧小平理論大體上可以視為一種理論總結,認為共產主義的定義中並不包括國有社會主義和計劃經濟等制度安排,同時市場機制實際上是中立的運作方式。此外他還提到中國共產黨需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形勢動態,並且要透過「實事求是」的方式來確認某一政策過時與否,進而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與相應的口號。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重申鄧小平的口號而認為沒有必要質問事情是屬於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因為重要的判別標準是它的工作模式。之後他更提出適應中國條件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三個代表」,並且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透過而加入《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黨內的部分人士批評「三個代表」並非屬於馬克思主義、甚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價值觀的背叛,然而支持者認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江澤民則主張早期共產黨成員認為共產主義應當實現的生產模式,發展到了今日已經更為複雜而難以體現,同時試圖強制生產方式的改變作為並沒有效果,因為其背後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經濟規律而有自然的發展。該理論最為顯著的影響是允許資本家以「新社會階層」身分加入中國共產黨,除了鼓勵其從事「誠實勞動和工作」外,並透過自己的勞動貢獻為中國共產黨打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在胡錦濤所主導下,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制定了同樣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科學發展觀思想,同時為了因應中國國情而提出科學發展觀的發展與應用,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017 年 10 月 24 日,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宣佈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 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該思想 內涵十分豐富,囊括 五位一體、四個全面、黨領導一切 等政治方略,是 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 經濟方針 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提到:「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在內容中也提到將會持續進行改革開放政策,以求根本上改革限制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鄧小平不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根本區別是自由市場與計劃經濟。對此他表示:「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江澤民支援鄧小平的思想並在中國共產黨會議上多次重申此觀點,認為並沒有一定的機制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因為唯一重要的是其工作的方式。與此同時江澤民引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術語,藉此取代陳雲原先所提的「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用語。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江澤民於報告中向其他代表們表示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而在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則將思想主軸改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之後這一路線則持續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而被重新修正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但是在會議中也提到「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 而從中國共產黨的觀點來看,世界分成彼此對立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個基礎陣營。中國共產黨認為堅持社會主義的基礎,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最終會取代資本主義。不過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則重新回到馬克思的著作,重新嘗試解釋資本主義的全球化發生現象。儘管承認全球化是透過資本主義制度發展而成,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理論家認為全球化本質上並非資本主義。原因在於如果全球化純粹屬於資本主義,這將排除另一種具現代性的社會主義形式。因此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不將全球化或者市場經濟視為特定階級的性質。而如同鄧小平認為中國可以憑藉資本主義的元素來追求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建設,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全球化本身性質亦不固定。因此在中國共產黨黨內對於全球化仍屬於樂觀態度,認為儘管當前的全球化是受到資本主義佔有統治地位,但也認為全球化可以推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進展。 思想改良 雖然非中國分析家普遍認為,中國共產黨已經拒絕正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或者至少在正統思想的基本思路並沒有繼續沿用,然而中國共產黨本身並不同意。儘管一些評論認為江澤民引進「三個代表」思想理論後,結束中國共產黨長期所承諾的馬克思主義做法;然而中國共產黨黨理論家冷溶則不同意此類看法,認為江澤民透過各種不同的所有制擺脫原來中國共產黨的思想障礙,這作法本身並沒有放棄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相對地反而藉由現代化理解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而強化中國共產黨自身,進而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部分。其中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仍然將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作為其「終極目標」,其中中國共產黨聲稱現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一部分中國共產黨理論家認為在目前的發展階段「看起來很像資本主義」,另外某一部分理論家則認為「資本主義是共產主義的早期或第一階段」。不過有些人則反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概念,認為這實際上是受知識分子的犬儒主義影響。其中中國分析師庫恩便表示:「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時,我認為它滑稽多於精明,是來自於不滿現實知識份子的駭客宣傳諷刺漫畫。但是初級階段 100 年的說法來自嚴肅的政治理論家。」 近年來,以外國評論家為首的論點認為中國共產黨沒有主軸思想,中國共產黨的組織採取實用主義,並且僅有在工作層面上感興趣。不過這個從許多層面所得到的簡單觀點也遭到批評其錯誤處很多,因為中國共產黨官方宣告試圖讓其呈現出具有明顯連貫的世界觀。例如在 2012 年胡錦濤指出西方世界的威脅要分裂中國共產黨,並且指出「西方世界的國際文化強盛,而我們是弱者 思想文化領域是我們的主要目標」,中國共產黨提供大量的資源投入到黨校和發展各具特色的思想論點。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獲得提出前,思想和決策之間是處於演繹的關係,這意味著決策本身是基於對於思想的認識而做出判斷。然而鄧小平認為這一關係必須被顛倒過來,應當透過決策來產生其意識形態,而不是透過周圍的其他方法成形。而中國的政策制定者認為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在於其停滯不前的,認為蘇聯共產黨的思維過於僵化而缺乏想像力;對此中國共產黨則認為必須透過實踐行動破除僵化的思想,同時中國共產黨本身的思想必須是動態的,才能夠繼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統治基礎。 黨際交往 與共產黨 今日中國共產黨繼續與非執政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保持聯絡,並且派代表出席共產黨和工人黨國際會議、國際共產主義研討會等國際共產主義會議。同時許多國外的共產黨還會派遣代表前往中國訪問,例如在 2008 年葡萄牙共產黨總書記德索薩便和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委員劉奇葆會面,而法國共產黨全國書記洛朗也曾與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劉雲山會面。2014 年時,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則與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會面,討論兩個政黨間的互動關係。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期間歐洲社會民主運動的一連串改革,使得中國共產黨認為西歐的共產黨地位日益邊緣化。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一方面和葡萄牙共產黨、法國共產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巴西共產黨、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西班牙共產黨等已經作為主要政黨的共產黨接觸外,同時也和澳大利亞共產黨、孟加拉國工人黨、孟加拉國共產黨、斯里蘭卡共產黨、比利時工人黨、匈牙利工人黨、多明尼加工人黨、宏都拉斯改革黨等仍然在發展中的共產黨和工人黨保持交流。中國共產黨與其他仍然信奉共產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繼續保持密切的關係,這包括有古巴、寮國、越南和它們各自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花費許多時間分析 1989 年東歐民主化和 1991 年蘇聯解體後的國際形勢,試圖解釋為何在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陸陸續續瓦解的同時,僅有部分社會主義國家仍然繼續維持其意識形態。中國共產黨積極分析這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主要是作為自身後續發展的參考案例,不過中國共產黨亦認為社會主義運動將在未來某個時候獲得振興。中國共產黨在所有執政黨中最感興趣的政黨是越南共產黨,其中越南共產黨一般視為在後蘇聯時代的社會主義發展典範。中國分析師認為越南在越南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採納革新開放的改革政策,成為越南後來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東亞,作為相隔一年分別建立的兩個歷史悠久的共產黨,中國共產黨和日本共產黨存在長期交流,但關係總體好壞反覆。1945 年前日共由於受迫害處於地下活動狀態,日共骨幹野坂參三等人到達延安,與中共存在早期交流。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共骨幹回到日本,吸取中共革命經驗重建日共。1950 年代,儘管存在日共遭到美軍打壓、日共內部的革命派德田球一和改良派宮本顯治互相分裂等情況,但這一時期中共與日共的關係一直緊密。1964 年中蘇交惡時,日共總體站在支援中共的立場,直到 1966 年宮本顯治帶領日共代表團來到中國,會談中中方要求日共方面批判蘇聯為修正主義,這一提議遭到了宮本顯治的拒絕。隨後中共開始全面批判日共 修正主義路線,毛澤東認為中國明確存在四個敵人,蘇聯現代修正主義,美國帝國主義,宮本顯治修正主義集團和佐藤榮作反動內閣。在 1967 年 8 月 3 日,日共駐北京代表從機場回日本途中被紅衛兵打傷,從此中共和日共關係全面破裂。改革開放後中共並不急於與日共重建關係,而是選擇靠近當時為日本最大左翼政黨的日本社會黨,直到日本社會黨解散後的 1998 年,中聯部與日共代表團共舉行了 5 次會談,中共與日共才實現了兩黨關係正常化。21 世紀初,中共與日共的關係總體穩定,不破哲三時期的日共一度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持讚許態度,認為是一種新的社會主義探索,中國正是在走社會主義道路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共也對日共主張日本應當走和平發展的道路,在歷史、臺灣問題上的立場表示讚賞,希望兩黨透過交流不斷豐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繼續為推動兩國關係和人類進步事業的發展做出積極貢獻。但近年來習近平領導的中共加速朝民族主義政黨轉型,志位和夫領導的日共加速朝社會民主主義政黨轉型,兩黨的分歧愈來愈大。2017 年,日共批判中共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並在 2019 年修改黨章,刪除將中國評價為 開始了新的社會主義探索的國家 的定性,不再承認中共是社會主義政黨。2021 年中共建黨百年時,日共領導人志位和夫再次評論稱 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的霸權行為和在香港和新疆地區的侵犯人權行為,與社會主義無關,不配共產黨的名義,且並未在當天向中國共產黨發祝賀信,這標誌著中共和日共自 1967 年以來再度交惡。 中國共產黨在相當程度上也十分重視古巴的發展,這包括有對古巴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卡斯楚的大大欽佩,以及出版許多書籍探討古巴革命的成功案例。中國共產黨和古巴共產黨之間的關係從過去並無密切關係,而自 1990 年代開始彼此的交流大大增加。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討論中國共產黨學習其他執政政黨的可能性時,對於古巴共產黨的作為便予以許多好評。2007 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吳官正在和卡斯楚會面時,便將胡錦濤的親筆書信遞交給卡斯楚,內容提到:「事實證明,中古是值得信賴、真誠相待的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兩國友誼經受住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與日俱增,歷久彌堅。」 與非共產黨 自從共產黨在東歐衰亡後,中國共產黨開始與歐洲其他黨派建立關係,其中這些關係又以能夠讓中國共產黨學習者為主。例如中國共產黨一直渴望瞭解新加坡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如何繼續維持完全控制,並且在新加坡政治環境中得以採行低調的完全掌握社會。根據中國共產黨自己對於新加坡的分析,其認為人民行動黨的統治地位是因為藉由發達的社交網路來有效地控制選區,其中新加坡政府和人民行動黨控制的分支機構深入且廣泛地掌握社會。儘管中國共產黨接受新加坡是自由民主制國家,他們認為這是以人民行動黨為首的指導式民主。不過中國共產黨認為其與人民行動黨的差異,則包括有後者並非工人階級的政黨、而是屬於政治菁英組成的政黨;同時人民行動黨是採行議會制的政黨,本身並非作為革命黨存在。中國共產黨還有與對其他政黨展開研究並且發展密切交流,這包括有自 1957 年以來長期統治馬來西亞的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以及日本政壇具主導地位的自由民主黨。另外中國共產黨也對於一黨制國家或者有某方政黨主導的國家特別關注,並且透過發展政黨間的關係使得中國共產黨得以加以研究。 例如中國共產黨認為敘利亞復興黨之所以能夠長期統治敘利亞地區,源自於阿薩德家族塑造個人權力並透過嚴密統治,這使得哈菲茲阿薩德得以將政權傳承給他的兒子巴沙爾阿薩德,同時敘利亞武裝力量勢力也在其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中國共產黨則對於拉丁美洲地區特別感到興趣,無論是派遣代表前往訪問或者招待這些國家的代表次數都不斷增加。中國共產黨特別關注曾經統治墨西哥長達 71 年之久的革命制度黨,雖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將革命制度黨的長期統治權力源自於強硬的總統制,而其民族主義的態度使得革命制度黨獲得許多農村人口支援,並且得以進一步在經濟市場化的同時實行國有化政策。中國共產黨認為革命制度黨失敗處在於缺乏黨內民主,儘管其追求社會民主主義但是無法改革已經僵化的黨派結構,同時還受到政治腐敗、全球化壓力、以及美國政治幹擾等影響。雖然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逐漸承認拉丁美洲的,數年來開始加強中國共產黨與數個社會主義和反美左派政黨之間的關係。中國共產黨偶爾會對查維茲的反資本主義和反美言論表達不同意見,不過在 2013 年時中國共產黨則與查維茲所成立的委內瑞拉統一社會主義黨達成協議,由中國共產黨教育委內瑞拉統一社會主義黨幹部有關政治和社會領域。截至 2008 年為止,中國共產黨聲稱已經在 29 個拉丁美洲國家與 99 個政黨建立關係。 早在 1970 年代期間,中國共產黨為了遏制「蘇維埃帝國」擴張而曾經有一陣子與極右派政黨締結短期關係。不過在 1980 年代初期,中國共產黨開始對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運動有著極大的興趣,並且與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大力發展政黨之間的互動,這也是中國共產黨首次與非共產黨的政黨展開交流。在 1980 年代之前,中國共產黨基於第二國際、列寧主義和史達林主義對於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觀點,曾一度對於社會民主主義感到負面和輕視。不過在 1980 年代這一觀點發生了變化,中國共產黨開始認為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試圖建立「有人性的資本主義」,而實際上自身也可以從社會民主主義運動中學到部分經驗。中國共產黨在 1980 年代陸續派遣代表前往歐洲各地考察,同時期大多數歐洲社會民主黨派別都面臨選舉支援率的下滑,以及開始對於自身展開改革。中國共產黨對此感到極大興趣,這之中又以英國工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內部改革為首。中國共產黨對於兩者再次取得執政權的原因歸咎於採行現代化措施,藉由轉而支援私有化而取代傳統的國家社會主義原則,並且將原先的大政府思維轉型成為新的福利國家觀點。至此改變對於市場的負面看法,而支援群眾也從傳統工會轉型成企業家、年輕成員和學生。 中國共產黨過去與北韓的緊密關係,這使得中國共產黨是經常派遣代表訪問北韓的組織之一。儘管中國的朝鮮分析家往往向社會大眾表態支援北韓,並且發表多份有關北韓經濟改革的報告。但是在中國共產黨官方討論中則很大程度上蔑視北韓的經濟體制,認為在整個社會中瀰漫著個人崇拜思想,而金日成家族更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嘗試採納世襲繼承的做法。同時即便是在安全域性勢時,由於朝鮮人民軍使用絕大多數資源,而讓北韓民眾生活普遍貧困,一些分析師還將北韓的現狀與中國過去的文化大革命對比。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一直嘗試透過中國重要經濟基礎設施經驗,說服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執政黨朝鮮勞動黨展開經濟改革政策。例如在 2006 年時,中國共產黨邀請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前往廣東省以展示中國經濟改革的成功。不過在一般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仍認為朝鮮勞動黨和朝鮮是共產主義執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負面例子。 爭議 相關評論 政治經濟 中國國民黨在 1928 年至 1949 年期間統治中國大陸地區,但是最終被迫撤往臺灣地區。1950 年代至 1970 年代,中華民國政府在施行的重要基本國策和政治宣傳中均以中國共產黨作為主要假想敵。其中當時中國國民黨指稱中國共產黨憑藉著蘇聯幫助而奪取中國大陸政權,除了批評中國共產黨為「漢奸」外,並且以國家民族生存為訴求對臺灣民眾大力宣傳,而將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形容為民生困苦的獨裁政權。一直到 1980 年代初期,有關反對中國共產黨的宣傳逐漸減少。與此同時,由江澤民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則開始向過去的敵人中國國民黨表達友好姿態,期望藉由加強與中國國民黨間的關係,以促進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統一的可能性。然而在 2000 年後,中國國民黨喪失從 1945 年以來統治臺灣地區的政權。而過去的宣傳仍很大程度影響臺灣人民對於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大陸的觀感,其中負責海峽兩岸事務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在 2007 年 11 月 28 日的調查中,指出近 70 的臺灣民眾對於中國共產黨政府有不好印象。 有些觀點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其領導人應該對中國人數眾多的非正常死亡承擔責任,這些非正常死亡案例主要集中於 1960 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和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不過在中國共產黨執政時期,中國大陸在 1980 年代經過改革開放之後的 30 年經濟高速發展,很快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世界第一大農業國和世界第二大服務業國。儘管一些評論認為中國共產黨採取的政策對環境、文化、人口結構造成了破壞,然而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公眾對於中央政府的滿意度很高。 南非《》認為,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所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將在之後決定中國未來的走向,使得國家經濟更為穩健、人民更加富有,而相關的政治改革也將更為順利地推進。不過中國市場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自從 2004 年江澤民轉交軍權以後,中國共產黨黨內保守的毛澤東主義派系勢力逐漸增強。該派系勢力主張計劃經濟,並且把市場改革與政治改革不平衡帶來的社會問題全歸咎於市場改革派。另外裙帶資本家和腐敗政府官員也希望加大國家權力,從而得以在政府幹預的市場過程中獲利。對此吳敬璉認為中國經濟正朝向官僚壟斷資本主義,因而對於未來中國共產黨保守派領導下的中國經濟發展表示擔憂。 腐敗問題 中國共產黨黨員幹部腐敗而違法與違紀事件時有發生,對此中國共產黨對不合格黨員會予以開除黨籍處理,其中在 2004 年被開除黨籍人數約 49000 名。到了 2006 年時人數則略有下降,當年度一共開除了 20000 多名違紀黨員,這佔中國共產黨黨員 17%。不過許多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共產黨本身的制度問題和中國長期以來從封建時代形成的官場風氣,只靠黨內紀律處分並不足夠。2007 年 9 月 13 日,擁有更多職能和權力的國家預防腐敗局正式成立,主要的工作有反腐敗宣傳和教育、進行制度的建設、機制與體制的創新,以及在反腐敗案件上取得源頭性解決的工作,試圖能夠解決中國共產黨近年來黨員幹部腐敗案件之問題。 2008 年 1 月 15 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發表講話,表示今後會把反腐敗工作的成效看作是獲得民眾信任的重要指標,這是中國轉型發展近 30 年來首次明確提出的關於反腐敗目標的看法。中國共產黨召開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很多政治觀察人士對於習近平的改革舉措表示出乎意料。其中 2014 年 9 月 11 日,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陳定定在雜誌《外交學者》網站發表分析文章表示在不到 2 年時間裡,中國政府在計劃生育、勞動改造、戶口制度、反腐工作等領域都進行了改革。而在國際透明組織所發布的清廉印象指數中,中國的清廉印象指數自從 2011 年開始已經連續 3 年分數有所上升;不過 2013 年中國在清廉印象指數的得分為 40 分,在 176 個國家中位列 80 名而屬於「嚴重腐敗」之列。但到了 2014 年,中國的清廉印象指數比上一年低了 4 分,得分為 36 分,排名更是從 80 名下滑到 100 名。外交部發言人回應:2014 年中國 清廉印象指數 評分和排名與中國反腐敗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現實情況完全相背、嚴重不符。 並表示不承認國際透明組織的腐敗指數標準。 言論管控 2008 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在新聞自由和訊息公開上作出比較大的改善,例如相比 2008 年西藏騷亂的封閉作法,對於汶川大地震則給予外國記者較高的自由度報導新聞,這一做法也獲得許多國際新聞媒體的支援。之後發生的甕安騷亂事件也基本上得到及時的公開報導,而 2008 年喀什襲擊事件後也有相關的新聞採訪詢問,在前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逝世當天新華社也立即發布死訊。2008 年 6 月 20 日,胡錦濤在考察《人民日報》時發表講話強調:「要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新聞報導機制,第一時間發布權威資訊,提高時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聞宣傳工作的主動權。 哪個國家都有負面,中國這麼大,負面的難以避免。我們會保持開放的心態,相信大家會對中國改革開放 30 年的主流進行充分估計、綜合評價。」 對於這次重要談話,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認為過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鮮少如此強調尊重新聞規律。不過無國界記者發布的 2011 年至 2012 年年度新聞自由指數中認為,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 179 個國家中排名 174 位。而在《經濟學人》發布的 2012 年民主指數排名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排在 167 個國家中的 142 位,被歸於「獨裁政權」之列。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還建立了防火長城,對於網際網路進行審查而阻止民眾瀏覽部分網站,同時在中國國內還有出版物審查制度。而中國每年都會投入相當龐大的經費用於維穩,其中從 2011 年開始中國連續 3 年的維穩支出均高於軍費,2013 年的預算中便高達 7690 億元人民幣。 選舉歷史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屆次 中共中央主席 總書記 席次 位次 1954 毛澤東 第一 195859 毛澤東 1 第一 196364 毛澤東 1621 第一 197475 毛澤東 53 第一 197778 華國鋒 501 第一 198283 胡耀邦 1255 第一 198788 趙紫陽 125 第一 199394 江澤民 51 第一 199798 江澤民 93 第一 200203 胡錦濤 48 第一 200708 胡錦濤 79 第一 201213 習近平 58 第一 201718 習近平 38 第一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 只計黨派代表中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委員數,不計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其餘界別委員數。以下記錄包括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屆次 中共中央主席 總書記 席次 1949 毛澤東 1954 毛澤東 24 1959 毛澤東 20 1965 毛澤東 1978 華國鋒 16 1983 胡耀邦 1988 趙紫陽 14 1993 江澤民 1 1998 江澤民 1 2003 胡錦濤 7 2008 胡錦濤 2013 習近平 2018 習近平 政治協商會議與制憲國民大會 只計黨派代表中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委員數,不計擁有中國共產黨黨籍的其餘界別委員數。 屆次 中共中央主席 席次 備註 19461 毛澤東 194611 毛澤東 未出席 參見 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國共產黨集體領導制度 共產黨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年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統一戰線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蘇聯共產黨 佤邦聯合黨 中國共產黨政治運動列表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首頁 人民網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103 週年 中國軍網 Category 共產黨 Category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政黨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黨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Category 一黨制政黨 Category 民粹主義政黨 Category1921 年建立的政黨 Category1921 年上海建立 Category 現今執政的共產黨
晉十六國南北朝歷史年表列出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年表。 概況 甘肅 陝西 山西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東漢 25 年 220 年 184 年 黃巾之亂爆發魏晉南北朝時代開始 魏 220 265 蜀漢 221 263 吳 222280 220 年 漢獻帝禪讓魏曹丕。三國時代開始。 263 年 魏滅蜀漢。 西晉 265 316 265 年 魏元帝禪讓晉武帝司馬炎。 西晉 280 年 晉滅吳,統一中國。三國時代終。291 年 八王之亂起。 前涼 301376 西晉 成漢 301347 西晉 306 年 八王之亂終結。晉混亂開始,各地勢力開始自立。 西晉 漢(前趙) 西晉 308 年 劉淵自稱漢皇帝。五胡十六國開始。 前趙 304 329 後趙 鮮卑慕容部 後趙 東晉 317420 311 年 永嘉之亂 BR316 年 西晉滅亡,東晉南遷。 後趙 319 351 鮮卑拓跋部 329 年 後趙石勒滅前趙。 後趙 代 315376 前燕 冉魏 東晉 350 年 後趙混亂之際,漢人冉閔建冉魏,殺羯族。 前秦 前燕 337 370 前秦 351 394 東晉 376 年 前秦苻堅統一華北。 383 年 淝水之戰東晉軍大敗前秦軍。華北再次分裂。 後涼 389403 西秦 385431 後秦 384417 前秦 代(北魏) 西燕 384394 後燕 384409 東晉 甘肅省 陝西省 山西省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北涼 後涼 南涼 西秦 後秦 前秦 北魏 後燕 南燕 398410 東晉 西涼 400421 北涼 南涼 397414 夏 北魏 北燕 東晉 北涼 397 439 西秦 夏 407 431 北魏 劉宋 420479 420 年 劉裕簒奪東晉。劉宋建國。424 年~453 年 宋文帝善政,稱之為元嘉之治。439 年 北魏太武帝統一華北。五胡十六國時代終,南北朝時代開始。 北魏 386534 劉宋 南朝齊 479 502 479 年 蕭道成簒奪宋,南朝齊建國。490 年~499 年 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 南朝梁 502557 502 年 蕭衍簒奪齊,梁建國。523 年 北魏六鎮之亂髮生。內亂開始國內軍閥化。534 年 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 西魏 534 556 東魏 534 550 西魏 南朝梁 548 年 梁將軍侯景叛亂。梁朝處於分裂狀態西魏奪得今四川。 北周 556 581 北齊 550 577 北周 南朝陳 557589 550 年、556 年 北齊簒奪東魏,北周簒奪西魏。557 年 建康的梁朝被陳霸先簒奪,陳建立。 北周 577 年 北周統一華北。 隋 581 年 楊堅簒奪北周,隋建國。 隋 581 618 589 年 隋文帝統一南北。魏晉南北朝時代結束。 甘肅省 陝西省 山西省 河北 遼東 山東 四川 江南 事件 晉(265420,計 156 年) 西晉 265316,計 52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265 泰始 武帝 司馬炎,236290 即位 275 咸寧 280 太康 西晉滅吳,中國統一 284 杜預 222284 逝,著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 290 太熙 惠帝 司馬衷,259306 290 永熙 皇后賈氏 300 專政 賈后殺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與元老衛灌,趙王司馬倫起兵伐之,八王之亂開始 291 永平 291 元康 297 陳壽 233297 逝,著有《三國志》 300 元康 301 永寧 302 太安 304 甲子年 304 永安 304 建武 304 永安 304 永興 305 左思 250305 逝,著有《三都賦》 306 光熙 懷帝 司馬熾,313 東海王司馬越毒死惠帝,八王之亂結束 306 司馬彪 246306 逝 307 永嘉 匈奴劉淵建漢國,使劉曜伐晉,攻陷洛陽,俘懷帝,史稱 永嘉之禍 313 建興 愍帝 司馬業 316 劉曜再次伐晉,攻陷長安,俘愍帝,西晉 265316 結束 東晉(317420,計 104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317 建武 元帝 司馬睿,276322 即位建康 今南京本年稱晉王,翌年稱帝 318 太興 322 永昌 明帝 司馬紹,325 323 太寧 晉臣王敦欲圖奪位,為明帝所平,敦憂憤去世 325 成帝 司馬衍,342 326 咸和 335 鹹康 342 康帝 司馬嶽,344 343 建元 桓溫(302378)第一次北伐,糧盡退還 344 穆帝 司馬聃,361 345 永和 353 王羲之 303361 等 27 人開蘭亭集會 356 桓溫北伐,取洛陽,請穆帝君臣北還,穆帝不許,溫愧而南還 357 昇平 361 哀帝 司馬丕,365 362 隆和 363 興寧 363 葛洪 284363 逝,著有《抱朴子》 364 甲子年 365 廢帝 司馬奕 365 陶淵明 365427 生 366 太和 桓溫第三次北伐,大破南燕,糧道卻為南燕、前秦所截,溫還建康,廢帝奕 371 咸安 簡文帝 司馬昱,372 372 孝武帝 司馬曜,396 373 寧康 376 太元 379 淨土宗始祖慧遠 334416 於廬山結白蓮社 383 淝水之戰,謝石謝玄 343388 大敗前秦軍苻堅 338385 396 安帝 司馬德宗,418 397 隆安 399 法顯 337423 往印度取經 402 元興 桓溫子桓玄廢安帝自立,國號楚,後為北府兵將劉裕所擊殺。 405 義熙 418 恭帝 司馬德文 劉裕廢殺安帝,立恭帝德文 419 元熙 劉裕北伐,滅南燕、後秦 420 劉裕廢殺恭帝自立,國號宋,史稱劉宋,自為宋武帝,東晉 317420 結束 十六國(304439,計 136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政權 備註 304 甲子年 304 劉淵 310 國號漢,劉曜 333 改為趙,即前趙 304329 漢,前趙 304 成 漢 立 304347,即前蜀 前蜀 319 石勒 274332 立後趙 319350 後趙 324 前涼立 324376 前涼 329 前趙滅 337 慕容皝立前燕 337370 前燕 347 成 漢 滅 348 後趙僧佛圖澄 232348 逝 350 後趙滅 351 苻健立前秦 351394 前秦 364 甲子年 366 沙門樂僔起造敦煌石窟 370 前燕滅 384 後秦立 384417 後秦 384 慕容垂立後燕 384409 後燕 385 西秦立 385431 386 呂光 337399 立後涼 386403 後涼 394 前秦滅 397 南涼立 397414 南涼 398 南燕立 398410 南燕 400 西涼立 400420 西涼 401 沮渠蒙遜 386433 立北涼 401439 北涼 401 天竺國鳩摩羅什 Kumarajiva,343413 到長安 403 後涼滅 407 赫連勃勃 425 立夏 407431 夏 409 北燕立 409436 北燕 後燕滅 410 南燕滅 414 南涼滅 417 後秦滅 420 西涼滅 424 甲子年 431 西秦滅,夏滅 436 北燕滅 439 北涼滅 439 十六國 304439 結束 南北朝(386589,計 204 年) 南朝(420589,計 170 年) 宋(420479,計 60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420 永初 武帝 劉裕,422 即位 422 少帝 劉義符,424 北魏奪取青、充、徐、豫四州 423 景平 424 甲子年 424 元嘉 文帝 劉義隆,453 433 謝靈運 385433 逝,北魏滅北涼,至此,十六國結束 445 《後漢書》作者范曄 398445 被殺,北魏以六十萬大軍南征,為宋軍擊退 452 孝武帝 劉駿,464 454 孝建 457 大明 464 廢帝 劉子業,449465 465 永光 465 景和 明帝 劉彧,472 465 泰始 466 詩人鮑照 414466 逝 472 泰豫 後廢帝 劉昱,477 473 元徽 477 昇明 順帝 劉準 479 宋 420479 亡 齊(479502,計 24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479 建元 高帝 蕭道成,482 即位 482 武帝 蕭賾,493 483 永明 484 甲子年 493 廢帝 蕭昭業 494 隆昌 494 延興 後廢帝 蕭昭文 494 建武 明帝 蕭鸞,498 498 永泰 東昏侯 蕭寶卷 499 永元 500 祖沖之 429500 逝 501 中興 和帝 蕭寶融 502 齊 479502 亡 梁(502557,計 56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502 天監 武帝 蕭衍,549 即位 520 普通 印度達摩祖師 Bodhidharma 東來 527 大通 529 中大通 531 《文選》作者昭明太子 蕭統,501531 逝 535 大同 544 甲子年 546 中大同 547 太清 549 簡文帝 蕭綱,551 550 大寶 551 天正 豫章王 蕭棟 552 承聖 元帝 蕭繹,554 554 貞陽侯 蕭淵明 555 天成 555 紹泰 敬帝 蕭萬智 556 太平 557 梁 502557 亡 陳(557589,計 33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557 永定 武帝 陳霸先,559 即位 559 文帝 陳蒨,566 560 天嘉 566 天康 臨海王 陳伯宗 567 光大 568 宣帝 陳頊 569 太建 570 回教穆罕默德 Muhammad, 570632 誕生 582 後主 陳叔寶 583 至德 587 禎明 589 陳 557589 亡,南朝 420589 結束 北朝(386581,計 196 年) (北)魏(386534,計 149 年)亦稱後魏,元魏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386 登國 道武帝 拓跋珪,371409 即位 396 皇始 398 天興 404 天賜 409 永興 明元帝 414 神瑞 416 泰常 424 甲子年 424 始光 太武帝 428 神鵸 432 延和 435 太延 440 太平真君 446 出廢佛令 451 正平 452 承平 南安王 452 興安 文成帝 440465 454 興光 455 太安 460 和平 460 大同雲崗石窟開始建造 465 獻文帝 拓跋弘,454476 466 天安 471 延興 孝文帝 拓跋宏,467499 476 承明 477 太和 484 甲子年 494 遷都洛陽,禁胡風,行漢化,龍門石窟開始建造 499 宣武帝 515 500 景明 504 正始 508 永平 512 延昌 515 孝明帝 元詡,528 516 熙平 518 神龜 520 正光 525 孝昌 527 酈道元 466527 逝,著有《水經注》 528 武泰 孝莊帝 元攸,530 528 建義 528 永安 530 建明 敬帝 531 普泰 節閔帝 531 中興 出帝 532 太昌 532 永興 孝武帝 元修,510534 532 永熙 534 北魏 386534 結束 東魏(534550,計 17 年) 公元 干支 年號 皇帝 備註 534 天平 孝靜帝 元善見 即位 538 元象 539 興和 542 曇鸞 476542 逝 543 武定 544 甲子年 550 東魏 534550 結束 西魏(535556,計 22 年) 北齊(550577,計 28 年) 公元 干支 魏年號 皇帝 齊年號 皇帝 535 大統 西魏文帝即位 544 甲子年 547 高歡 496547 逝 550 天保 北齊文宣 帝即位 551 西魏廢帝 554 西魏恭帝 556 西魏 535556 結束 (北)周(557581,計 25 年) 公元 干支 週年號 皇帝 備註 齊年號 皇帝 備註 557 北 周孝閔帝 宇文覺 558 北 周孝明帝 宇文毓 559 武成 北齊廢帝 560 乾明 560 北 周武帝 宇文邕,543578 560 皇建 北齊孝昭帝 561 保定 太寧 562 河清 北齊武成帝 565 天統 北齊後主 566 天和 570 武平 572 建德 574 周武帝出廢佛令 576 隆化 577 承光 北齊幼主即位;同年 退位 577 北齊 550577 結束 578 宣政 北 周宣帝 宇文贇, 559580 579 大成 579 大象 579 北 周靜帝 581 北周 557581 結束 參見 中國歷史年表 Category 魏晉南北朝 Category 中國史年表
千紀,又稱千年紀、千年,是跨越一千年的時間跨度。 在公元紀年中,如果一個年份可以被 1000 整除就被稱為千年(或者那個年份之後的一年,如 2000 年或 2001 年都可被認為是新千年)。在 2000 年全球慶祝新千紀到來時,就發生了有關到底 2000 年還是 2001 年才是新千紀開始的爭論。 支援 2001 年為 21 世紀元年的人認為:由於西元曆法從 1 年開始算起,1 年-10 年為 0 年代,1 年-100 年為 1 世紀,1 年至 1000 年是 1 千紀,因此 2 千紀開始於 1001 年,2001 年才是 3 千紀的開始。 史前 前 11 千紀 前 10 千紀 前 9 千紀 前 8 千紀 前 7 千紀 前 6 千紀 前 5 千紀 前 4 千紀 公元前 前 3 千紀 前 21 世紀 前 22 世紀 前 23 世紀 前 24 世紀 前 25 世紀 前 26 世紀 前 27 世紀 前 28 世紀 前 29 世紀 前 30 世紀 前 2 千紀 前 11 世紀 前 12 世紀 前 13 世紀 前 14 世紀 前 15 世紀 前 16 世紀 前 17 世紀 前 18 世紀 前 19 世紀 前 20 世紀 前 1 千紀 前 1 世紀 前 2 世紀 前 3 世紀 前 4 世紀 前 5 世紀 前 6 世紀 前 7 世紀 前 8 世紀 前 9 世紀 前 10 世紀 公元后 1 千紀 1 世紀 2 世紀 3 世紀 4 世紀 5 世紀 6 世紀 7 世紀 8 世紀 9 世紀 10 世紀 2 千紀 11 世紀 12 世紀 13 世紀 14 世紀 15 世紀 16 世紀 17 世紀 18 世紀 19 世紀 20 世紀 3 千紀 21 世紀 22 世紀 23 世紀 24 世紀 25 世紀 26 世紀 27 世紀 28 世紀 29 世紀 30 世紀 4 千紀 5 千紀 6 千紀 7 千紀 8 千紀 9 千紀 10 千紀 11 千紀 參考文獻 參見 年代、世紀 千禧年主義 Q Q 千紀 Category1000
開放內容(或)是個新詞,於 1998 年由大衛威立(David Wiley)創立,指他人可以複製或修改的原創作品。該名詞源自於開放原始碼與軟體相關的概念。 威立第一次使用開放內容這個詞時,指的是採用開放內容授權(一個非自由的相同方式共享許可,參見下面的 自由內容)或其他類似授權的作品內容的開放性可以根據 5R 框架 ,在不違反著作權法的前提下,基於內容的再利用、修改、混合及再散佈的程度來評估。。開放內容與開放原始碼或自由內容的不同之處為,一件作品想要具有開放內容的資格沒有明確的門檻。 雖然,開放內容被視為著作權的對立面,開放內容許可證依賴著作權人許可他人使用其作品的權力。 定義 OpenContent 網站曾經將開放內容定義為 在一個類似開源與自由軟體社群使用的許可證下,可供修改、使用和再分發(的內容)。然而,這樣的定義會把開放內容許可證(OPL)自身排除在外,因為該許可證禁止 對 開放內容 自身收費,但此權利是自由和開源軟體許可證的要求。 因此這個詞改變了定義。開放內容協議 給使用者提供自由、永久地從事 5R 活動的許可。 OpenContent 網站上提出了 5R,作為評估什麼內容是開放的一個框架。 持有(Retain) 製作、擁有和支配該內容副本的權利(例如,下載、儲存和管理) 再利用(Reuse) 以更廣泛的方式使用該內容的權利(例如,在課堂上、研究小組中、網站上、影片中) 修改(Revise) 適應、調整、修改或改變內容本身的權利(例如,將內容翻譯成另一種語言) 混合(Remix) 把原始和原創或修改過的內容合併起來,創造新東西的權利(例如,將內容混搭) 再分發(Redistribute) 共享原創內容、你的修改或你與他人混合後的內容的權利(例如,把內容的副本給朋友) 這個更廣泛的定義將開放內容和開源軟體區分開來,因為後者必須可供公開商業使用。但它和一些開放教育資源的定義相似,開放教育資源包括非商業和逐字複製許可證下的資源。 開放定義旨在定義開放內容和,大量借鑑開源定義;它保留開放內容狹義上作為自由內容。 開放獲取 開放獲取(open access)是指對內容的免費訪問,主要包括經過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文章。一些開放獲取作品也許可用於再利用和再分發,這將使他們的開放內容。 開放內容與教育 過去十年來,開放內容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另一條路。傳統大學的費用昂貴,且仍不斷在調漲之中。開放內容提供免費獲取高等教育的管道,且「聚焦於集體知識以及學習與學術內容的分享與再利用」。現在全世界有許多推廣開放內容學習的專案與組織,例如開放式課程匯入計畫、謝勒基金會以及可汗學院。部分大學,例如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以及塔夫茨大學正在規劃在網路上免費開放她們的學校課程。 教科書 教科書產業是開放內容在教育產業中可以造成最大影響的一塊。在過去,因為出版商習慣不斷推出更新版本,教科書價格不但昂貴,同時資訊內容也很容易過時或不便對照。因為其在網路上容易更新的特質,可以協助解決這類問題。同時使用開放授權以及維持線上也對老師們的幫助很大,因為這樣一來老師便可以依照自己的課程需求來編修教學資源。目前也有許多組織正在推廣開放授權教科書的產出,例如開放教科書計畫、 謝勒基金會開放教科書大挑戰 以及維基教科書。 想了解更多與教育或教科書的開放內容相關資訊,可參考以下條目:開放教育資源。 許可協議 根據 OpenContent 網站上開放內容目前的定義,任何一般的免版稅的版權許可證將有資格作為一個開放許可證,因為它 為使用者提供的權利種類比通常法律允許的更多。這些許可權免費授予使用者。 然而,狹義定義有效地將開放內容限制到了自由內容的範疇;任何自由內容許可證都有資格作為開放內容許可證。根據這個狹義標準,以下仍在維護的許可證具有資格: 知識共享(僅署名、署名 相同方式共享和 CC0) (開放內容計劃的原許可協議,開放內容許可證由於不允許以營利為目的複製授權的作品,因此不具資格) GNU 自由文件許可證 自由藝術許可證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GNU 自由文件的相關協議列表 Category 版權 Category 知識共享 Category 自由文化運動
(,常被讀作 ,音譯,風格化後寫作 ),是一個由美國計算機科學教授高德納編寫的排版軟體。 的 MIME 型別為 applicationxtex,是一款自由軟體。它在學術界特別是數學、物理學和計算機科學界十分流行。 被普遍認為是一個優秀的排版工具,尤其是對於複雜數學符號的處理。利用 等終端軟體, 就能夠排版出精美的文字以幫助人們辨認和尋找。 歷史 高德納最早開始自行編寫 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電腦排版技術十分粗糙,已經影響到他的鉅著《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的印刷品質。他以典型的駭客思維模式,決定自行編寫一個排版軟體:。 他計劃在 1978 年的學術休假時完成這項工作,但事實上,直到十多年之後的 1989 年, 排版語言才被「凍結」(可以使用)。1978 年夏天,蓋伊史提爾二世在高德納編寫其第一版的 程式時,正好在高德納所工作的斯坦福大學,當他回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時他在 下重寫了 的輸出輸入系統。 的第一版是用 SASL 語言寫成的,運行於 PDP10 型計算機,採用斯坦福大學的 作業系統。在之後的 版本中,高德納發明了所謂的 文學程式設計(literate programming),一種從同一原始檔自動生成可編譯的原始碼和高質量的文件的程式設計方法。這種語言被稱為 WEB,它所生成的原始碼是使用 Pascal 程式語言。 一個從頭開始重寫的新版 於 1982 年釋出,它被稱為 82。除了其他修改之外,原本的斷字演算法被 編寫的新演算法所取代。 82 還使用了定點而不是浮點,以確保結果在不同的計算機硬體上重現。Knuth and Plass p 144 並且在蓋伊史提爾二世的大力遊說下, 82 包括一種真正的、圖靈完全的程式語言。Donald E Knuth Knuth meets NTG members NTG MAPS 16 1996 3849 Reprinted as Questions and Answers III chapter 33 of Digital Typography p 6481989 年,高德納釋出了新版本的 和 Metafont。Donald E Knuth The New Versions of TeX and METAFONT TUGboat 10 1989 325328 11 1990 12 Reprinted as chapter 29 of Digital Typography 儘管高德納希望保持程式的穩定性,但他意識到,只能輸入 128 個不同的字元不足以容納外語;因此 30 版本的主要變化是能使用 8 位元輸入,即在文字中允許輸入 256 個不同的字元。 從 第三版開始,之後的升級是在小數點後加入一個新數位,使之越來越接近圓周率「」的值。TeX 目前的版本是 3141592653。這顯示了 已經十分穩定,任何的升級都十分細微。高德納曾表示 「最後一次升級是(於我過世後)將版本數改為『』,那時任何餘下的漏洞將被看作程式的功能。」 由於 的原始碼基本上處於公共領域,其他程式設計師可以(並明確被鼓勵)改進系統,但需要使用其他名稱來分發修改後的 。例如,Omega 專案是在 1991 年之後開發的,主要是為了提高 的多語種排版能力。高德納建立了 非官方 修改版本,例如 XeT,它允許使用者在同一文件中混合寫入從左到右和從右到左書寫系統的文字。 範例 此乃於 Microsoft Windows 系統中示範的簡易 文字範例。 首先建立一名為 myfiletex 的純文字檔案,並載有以下內容: Hello World bye marks the end of the file not shown in the final output 然後在命令列直譯器(Command line interpreter),如 cmd 或 PowerShell 中鍵入 tex myfiletex 並回車確認,之後 TeX 便會建立一名為 myfiledvi 的檔案。此檔案可用如雅浦島之類的 DVI 檢視器檢視。此檔於閱讀器可見的是 Hello World 一句話。bye 是一個 指令,作用等同於檔案結束標記,不會顯示於此。此 DVI 檔案可在閱讀器中直接列印或轉換成更普遍的格式,例如 PostScript,或現代更常見的 pdf 格式。 另外,使用指令 pdftex myfiletex 亦能輸出 PDF 檔案。PDF 出現之前,把 DVI 轉成 PostScript 再轉成 PDF 所產生的字型顯示質量很差(但列印則沒問題)。這是由於 本身支援點陣字型(Type 3),而此遠不及向量字型(Type 1)的顯示質量好。 數學公式範例 以二次方程為例, 所有行內公式在 中都須以一對 符號圍住。如果要使公式成為行間公式,也就是另起一行居中,則應以一對 取代一對 。例如: 是一套以 描述的巨集軟體。 有很多預設的模版、樣式。它比 更為結構化,如包含了供建立索引、表格、列表等的巨集和公用軟體。例如: documentclass a4paperbook begin document section a title subsection a subtitle Text goes here end document 執行 latex myfiletex dvips myfiledvi 會建立一本為 PostScript 檔的書。如要建立 PDF 檔則可使用 pdflatex myfiletex 特性 軟體在當時擁有其他排版軟體沒有或不成熟的功能。其中有一些功能得益於排版演算法的創新,其中很多成為了高德納的學生的論文主題。儘管有些功能現在已經被其他排版系統所實現,但仍有部分功能是 所特有的,比如數學公式的自動間距調整。 數學公式的自動間距調整 由於 的設計目標是實現高質量的書籍排版,高德納在數學公式的排版上下了很大功夫。 他研究了三種按照老方法排版、排版質量高的書籍:艾迪生韋斯利出版社(即高德納的《計算機程式設計藝術》的出版商)的出版物,尤其是漢斯沃爾夫和 JosephLouis Lagrange 的書籍《Thermodynamics Innovation》(1856)、數學期刊《》、和數學期刊《》。高德納透過研究其數學公式的排版,總結出了一套數學公式內部間距的規則,並將其用於 。Donald E Knuth Questions and Answers II TUGboat 17 1996 p 355367 Reprinted as chapter 32 of Digital Typography p 620624 排版數學公式時只是提供了一個間距調整引擎,實際的間距大小由數學字型提供。比如 預設的 Computer Modern 字型提供了一套成熟的間距引數,可以直接使用。 的數學排版功能並非十全十美,有時也招來部分批評。比如 誕生的時代的部分機器由於容量不夠,不足以儲存 TeX 的所有字型引數,在部分場合需要 hack 才能正常使用。在美學方面, 對根號的處理也招致部分批評。Ulrik Vieth 2001 Math typesetting in TEX 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 OpenType 字型技術的數學字型引數基於 。 斷字與斷行 與手動排版相比,計算機排版系統可以自動處理斷行問題。大部分排版系統都採用首次擬合法處理斷行,即一行一行處理,一行處理完就不管了,因此一旦遇到較長的專有名詞,就會出現前面排版沒有問題,但後面的行卻出現極醜陋的大間距的情況。 的方法是一次處理一個自然段,嘗試每一種斷行方法,然後選出最優解。兩種方法的差異如下:(此演示不考慮斷字)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the lazy dog The words here are over the lazy dog The words quite short Arent they But here are quite short Arent long ones such as they But long ones such as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perhydrocyclopentanophenanthrene may appear may appear 左邊的例子是首次擬合法的結果。第 4 行單詞間的空集中在一處不美觀, 的方法由於考慮了所有的情況,所以一般情況下能找出較好的方法(即把空分散在 14 行)。 TeX 的斷行演算法裡有一個叫做 badness(不美觀度 或 醜度)的引數,空格伸縮量越大 badness 越大。每一種斷行的方式都有一個總體的衡量標準,包括 badness、斷行、以及行與行之間的疏密差異等。 其實並不考慮所有的 2n 種情況,而是採用一種演算法複雜度僅為 Omicron n2 的最短路徑演算法,加上不考慮空格伸縮量太大的情況,斷行所用的時間幾乎和段落大小成正比。在分頁問題上, 並不採用一種考慮所有情況,得出最優解的演算法,而是用一頁一頁處理的方法,因為一是分頁的靈活性沒有斷行那樣高,二是當時的計算機沒有足夠的速度。但是, 仍然有避免寡行和孤行的功能。 的一篇論文指出,考慮到圖表的放置位置的完美分頁演算法可能為 NP 完全。 的斷行演算法後來被 Adobe InDesign 等桌面出版軟體所採用。 在斷行時,如果一遍不成功, 會嘗試斷字,即把一個諸如 computer 的多音節單詞斷成 com 和 puter 或 compu 和 ter 分在兩行。 82 採用了一套 Frank Liang 於 1983 年發明的斷字演算法。這套演算法採用 匹配項 的方法。匹配項 的作用是找到單詞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字母組合,然後在適當的位置插入數字來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斷字點。這些 匹配項 對單詞的字母與字母之間會給予是否為斷字點提示。提示有相對的強弱。如果提示互相沖突,則強的會覆蓋弱的。最後留下來的提示決定一處是否為斷行點。TeX 自帶 4447 條 匹配項,從 ach4 開始到 z4zy 結束。所有 匹配項 使用 1 到 5 這五個數字,其中奇數表示可能為可斷字點,偶數表示不為可斷字點,大的數字的話語權強於小的數字。例如,h5elo 的含義是,單詞中如果出現 helo,那麼在 h 和 e 之間有很大把握為可斷行點(例如 bachelor 和 echelon);hach4 的含義是,單詞中如果有 hach,則 h 後面很可能不是斷字點(如 toothaches),雖然把握沒有數字 5 的那麼大。例如,對於單詞 encyclopedia,對得上的匹配項有 1c4l4 1cy 1d4i3a 4edi e3dia 2i1a ope5d 2p2ed 3pedi pedia4 y1c。插入完所有數字後,留下來的數字中的最大值為 en1cy1c4l4o3p4e5d4i3a4,最後奇數處為可斷行點:encyclopedia。 這種方法可以找到約 90 的正確斷字點,幾乎從不出錯。而且, 有一個 斷字特例表 的功能,對於自帶斷字演算法出錯的單詞可以手動處理。TUG( 使用者組)有一份英語單詞的特例表。另外, 預設不會把單詞在前兩個字母或後三個字母之間斷開,所以 encyclopedia 一詞不會斷成 encyclopedi 和 a(這樣也的確不好看)。 開發 是非常穩定的程式,高德納懸賞獎勵任何能夠在 中發現程式漏洞(bug)的人。每一個漏洞的獎勵金額從 256 美元(16 進位制的 100 美分)開始,以後每發現一個 bug,都會翻倍,直到目前的 32768 美元封頂。然而高德納從未因此而損失大筆金錢,因為 中的漏洞極少,而真正發現漏洞的人在獲得支票後往往不願將其兌現。Kara Platoni Love at First Byte Stanford Magazine MayJune 2006The History of TeX TeX Beauty and Fun httpwwwctexorgdocumentsshreddertex_framehtml 到目前為止,關於 的最後一個 bug 是被 Oleg Bulatov 發現的。 衍生軟體 有許多衍生出來的文件處理程式就是基於 TeX 的,主要的有: :美國數學學會(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發表的 版本。絕大多數的 mathcal AMS 功能可以利用 mathcal AMS 包在 上實現,稱為 mathcal AMS。 jadeTeX (Lamport ):流行的文件處理程式 LuaTeX MikTeX pdfTeX :GNU 的文件處理系統 Live 相容工具 TeXmacs 是一個所見即所得的科學文件編輯器,利用 字型作為顯示字型,具有類似 Emacs 的編輯方式。它可以匯出為 文字,PS,PDF 文件,以及 HTML,XML 頁面。 color CornflowerBlue mathbf L_mathbf displaystyle Ymathbf X 也是一個類似的工具。 發音和拼寫 這個詞的標準發音為 ,其中 為清的軟顎擦音,相當於中文裡「赫」字的聲母,或者蘇格蘭語 loch 一詞中 ch 的發音( 其實是希臘單詞 的全大寫形式)。整個詞發音接近「戴赫」或「泰赫」。在英語和法語中實際通常訛讀作 ,發音接近「泰克」。 這個詞來自希臘文中的 (TEXNH),希臘文意為 藝術 和 製造,也是英語中 technical(技術)的詞源。書寫時,三個字母都是大寫,字母 E 應當左縮排 01667 em,向右縮排 0125 em,並低於其他兩個字母 05 ex。而不支援複雜文字的系統則只能這樣書寫:TeX。 的使用者喜歡創造一些和 有關的詞彙,例如 TeXnician(與英語單詞 technician,技工的發音相近,意為 TeX 使用者),TeXhacker(程式設計師,駭客)和 TeXnique(與英語單詞 technique,技巧的發音相近,意為 水平)等。另有人發明一詞為 TeXpert(高手),但是高德納本人反對這一名稱,因為這裡 一詞的讀法是錯誤的。 參見 文件標記語言比較 公式編輯器 LaTeX 腳註 參考文獻 The source code of the book in TeX and a needed set of macros is available online on CTAN It is provided only as an example and its use to prepare a book like The TeXbook is not allowed The full source code of TeX also available on CTAN Being written using literate programming it contains plenty of humanreadable documentation Reprinted as contains extensive documentation about the algorithms used in TeX on AMSTeX 外部連結 中文 TeX 使用者組 TeX Users Group Eijkhout Victor TeX by Topic TeX for the Impatient Category1978 年軟體 Category 排版軟體 Category 高德納
世界政區索引列出世界各個國家(或地區),其範圍既包括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也包括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和屬地。 本索引中,所有國家(或地區)均按照英文字母排序,並羅列其中文簡稱、全稱,英文簡稱及 ISO 31661 程式碼(格式為二位程式碼 三位程式碼 數字程式碼)。 其中有爭議且未被普遍承認的國家使用綠色進行標註;而屬地則使用藍色進行標註。 收錄標準 本列表參照了 1933 年《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對主權國家的定義。根據定義,一個主權國家應符合如下標準: 永久的人口; 固定的領土; 有效的政府; 與他國交往的能力。 其中,第四點是一個政治實體被其他國家承認為主權國家的決定性因素,因為這意味著其被國際社會所接納 State pp 5123 in Penguin 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vans Graham Newnham Jeffrey 1998 ISBN 0140513973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 根據以上標準,本表收錄了 205 個政治實體與 38 個屬地: 參與聯合國大會的 195 個政治實體: 其中 193 國為聯合國會員國。 餘下 2 國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同其他政治實體存在主權爭端) 未參與聯合國大會 10 個政治實體: 其中有 8 個政治實體未獲國際普遍承認,並同其他政治實體存在主權爭端。其包括:、、、、、、、。 餘下 2 個政治實體同其他政治實體不存在主權爭端。其包括:、。這兩個政治實體與紐西蘭之間存在自由聯合關係,是紐西蘭王國的構成部份。 此外,該列表亦收錄 38 個擁有永久居留人口的屬地,不過該列表並不收錄如下政治實體 無永久居留人口的屬地(如、、) 不屬於屬地的域外領土(如、、) 屬地的組成部分(如、凱爾蓋朗群島) 不屬於屬地的歐盟特別領域(如、) 不屬於屬地的似國家實體(如、、) 私人國家(如) 無領土的主權實體 不屬於屬地的自治行政區等特殊政區(如、、) 不屬於屬地的聯邦制國家成員(如、) 割據勢力(如、,此外亦包括宣稱自己為自治行政區的)。 沒有控制領土的流亡政府(如、) 超主權實體 共管區域(如南極、阿卜耶伊地區) 未接觸部落(如哨兵島人)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國家和地區列表 以下索引依據其英文簡稱的首字母進行排序: A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阿布哈茲共和國 Abkhazia 無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Afghanistan AFAFG004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Albania ALALB008 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 Algeria DZDZA012 安道爾公國 Andorra ADAND020 安哥拉共和國 Angola AOAGO024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 AGATG028 阿根廷共和國 Argentina ARARG032 亞美尼亞共和國 Armenia AMARM051 澳大利亞聯邦 Australia AUAUS036 奧地利共和國 Austria ATAUT040 亞塞拜然共和國 Azerbaijan AZAZE031 B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巴哈馬國 Bahamas BSBHS044 巴林王國 Bahrain BHBHR048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Bangladesh BDBGD050 巴貝多 Barbados BBBRB052 白俄羅斯共和國 Belarus BYBLR112 比利時王國 Belgium BEBEL056 貝里斯 Belize BZBLZ084 貝南共和國 Benin BJBEN204 不丹王國 Bhutan BTBTN064 多民族玻利維亞國 Bolivia BOBOL068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 Bosnia and Herzegovina BABIH070 波札那共和國 Botswana BWBWA072 巴西聯邦共和國 Brazil BRBRA076 汶萊達魯薩蘭國 Brunei BNBRN096 保加利亞共和國 Bulgaria BGBGR100 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 BFBFA854 蒲隆地共和國 Burundi BIBDI108 C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柬埔寨王國 Cambodia KHKHM116 喀麥隆共和國 Cameroon CMCMR120 加拿大 Canada CACAN124 維德角共和國 Cabo Verde CVCPV132 中非共和國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CFCAF140 查德共和國 Chad TDTCD148 智利共和國 Chile CLCHL152 中華人民共和國 China CNCHN156 哥倫比亞共和國 Colombia COCOL170 葛摩聯盟 Comoros KMCOM174 剛果共和國 Congo Brazzaville CGCOG178 剛果民主共和國 Congo Kinshasa CDCOD180 (紐西蘭) 庫克群島 Cook Islands CKCOK184 哥斯大黎加共和國 Costa Rica CRCRI188 象牙海岸共和國 Côte dIvoire CICIV384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 Croatia HRHRV191 古巴共和國 Cuba CUCUB192 塞普勒斯共和國 Cyprus CYCYP196 捷克共和國 Czechia CZCZE203 D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丹麥王國 Denmark DKDNK208 吉布提共和國 Djibouti DJDJI262 多米尼克國 Dominica DMDMA212 多明尼加共和國 Dominican Republic DODOM214 E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厄瓜多共和國 Ecuador ECECU218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 Egypt EGEGY818 薩爾瓦多共和國 El Salvador SVSLV222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 Equatorial Guinea GQGNQ226 厄利垂亞國 Eritrea ERERI232 愛沙尼亞共和國 Estonia EEEST233 史瓦帝尼王國 Eswatini SZSWZ748 衣索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Ethiopia ETETH231 F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斐濟共和國 Fiji FJFJI242 芬蘭共和國 Finland FIFIN246 法蘭西共和國 France FRFRA250 G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加彭共和國 Gabon GAGAB266 甘比亞共和國 Gambia GMGMB270 喬治亞 Georgia GEGEO268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Germany DEDEU276 迦納共和國 Ghana GHGHA288 希臘共和國 Greece GRGRC300 格瑞那達 Grenada GDGRD308 瓜地馬拉共和國 Guatemala GTGTM320 幾內亞共和國 Guinea GNGIN324 幾內亞比索共和國 GuineaBissau GWGNB624 蓋亞那合作共和國 Guyana GYGUY328 H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海地共和國 Haiti HTHTI332 宏都拉斯共和國 Honduras HNHND340 匈牙利 Hungary HUHUN348 I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冰島 Iceland ISISL352 印度共和國 India ININD356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Indonesia IDIDN360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ran IRIRN364 伊拉克共和國 Iraq IQIRQ368 愛爾蘭 Ireland IEIRL372 以色列國 Israel ILISR376 義大利共和國 Italy ITITA380 J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牙買加 Jamaica JMJAM388 日本國 Japan JPJPN392 約旦雜湊姆王國 Jordan JOJOR400 K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哈薩克共和國 Kazakhstan KZKAZ398 肯亞共和國 Kenya KEKEN404 吉里巴斯共和國 Kiribati KIKIR296 科索沃共和國 Kosovo XKXKK983(使用者自定義程式碼) 科威特國 Kuwait KWKWT414 吉爾吉斯共和國 Kyrgyzstan KGKGZ417 L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 Laos LALAO418 拉脫維亞共和國 Latvia LVLVA428 黎巴嫩共和國 Lebanon LBLBN422 賴索托王國 Lesotho LSLSO426 賴比瑞亞共和國 Liberia LRLBR430 利比亞國 Libya LYLBY434 列支敦斯登公國 Liechtenstein LILIE438 立陶宛共和國 Lithuania LTLTU440 盧森堡大公國 Luxembourg LULUX442 M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 Madagascar MGMDG450 馬拉維共和國 Malawi MWMWI454 馬來西亞 Malaysia MYMYS458 馬爾地夫共和國 Maldives MVMDV462 馬裡共和國 Mali MLMLI466 馬耳他共和國 Malta MTMLT470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 Marshall Islands MHMHL584 茅利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 Mauritania MRMRT478 模里西斯共和國 Mauritius MUMUS480 墨西哥合眾國 Mexico MXMEX484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Micronesia FMFSM583 摩爾多瓦共和國 Moldova MDMDA498 摩納哥公國 Monaco MCMCO492 蒙古國 Mongolia MNMNG496 黑山 Montenegro MEMNE499 摩洛哥王國 Morocco MAMAR504 莫三比克共和國 Mozambique MZMOZ508 緬甸聯邦共和國 Myanmar MMMMR104 N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奈米比亞共和國 Namibia NANAM516 諾魯共和國 Nauru NRNRU520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Nepal NPNPL524 荷蘭王國 Netherlands NLNLD528 紐西蘭 New Zealand NZNZL554 尼加拉瓜共和國 Nicaragua NINIC558 尼日共和國 Niger NENER562 奈及利亞聯邦共和國 Nigeria NGNGA566 (紐西蘭) 紐埃 Niue NUNIU570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North Korea KPPRK408 北塞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 Northern Cyprus 北馬其頓共和國 North Macedonia MKMKD807 挪威王國 Norway NONOR578 O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阿曼蘇丹國 Oman OMOMN512 P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Pakistan PKPAK586 帛琉共和國 Palau PWPLW585 巴勒斯坦國 Palestine PSPSE275 巴拿馬共和國 Panama PAPAN591 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 Papua New Guinea PGPNG598 巴拉圭共和國 Paraguay PYPRY600 秘魯共和國 Peru PEPER604 菲律賓共和國 Philippines PHPHL608 波蘭共和國 Poland PLPOL616 葡萄牙共和國 Portugal PTPRT620 德涅斯特河沿岸摩爾達維亞共和國 Pridnestrovie Q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卡達國 Qatar QAQAT634 R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羅馬尼亞 Romania ROROU642 俄羅斯聯邦 Russia RURUS643 盧安達共和國 Rwanda RWRWA646 S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聯邦 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 KNKNA659 聖露西亞 Saint Lucia LCLCA662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VCVCT670 薩摩亞獨立國 Samoa WSWSM882 聖馬利諾共和國 San Marino SMSMR674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國 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STSTP678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Saudi Arabia SASAU682 塞內加爾共和國 Senegal SNSEN686 塞爾維亞共和國 Serbia RSSRB688 塞席爾共和國 Seychelles SCSYC690 獅子山共和國 Sierra Leone SLSLE694 新加坡共和國 Singapore SGSGP702 斯洛伐克共和國 Slovakia SKSVK703 斯洛維尼亞共和國 Slovenia SISVN705 索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 SBSLB090 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 Somalia SOSOM706 索馬利亞蘭共和國 Somaliland 南非共和國 South Africa ZAZAF710 大韓民國 South Korea KRKOR410 南奧塞梯共和國 South Ossetia 南蘇丹共和國 South Sudan SSSSD728 西班牙王國 Spain ESESP724 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Sri Lanka LKLKA144 蘇丹共和國 Sudan SDSDN729 蘇利南共和國 Suriname SRSUR740 瑞典王國 Sweden SESWE752 瑞士聯邦 Switzerland CHCHE756 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 Syria SYSYR760 T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中華民國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TWTWN158 塔吉克共和國 Tajikistan TJTJK762 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 Tanzania TZTZA834 泰王國 Thailand THTHA764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TimorLeste TLTLS626 多哥共和國 Togo TGTGO768 湯加王國 Tonga TOTON776 千里達及托巴哥共和國 Trinidad and Tobago TTTTO780 突尼西亞共和國 Tunisia TNTUN788 土耳其共和國 Turkey TRTUR792 土庫曼 Turkmenistan TMTKM795 吐瓦魯 Tuvalu TVTUV798 U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烏干達共和國 Uganda UGUGA800 烏克蘭 Ukraine UAUKR804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AEARE784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United Kingdom GBGBR826 美利堅合眾國 United States USUSA840 烏拉圭東岸共和國 Uruguay UYURY858 烏茲別克共和國 Uzbekistan UZUZB860 V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萬那杜共和國 Vanuatu VUVUT548 梵蒂岡城國 Vatican City VAVAT336 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 Venezuela VEVEN862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Vietnam VNVNM704 W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西撒哈拉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國 Western Sahara EHESH732 Y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葉門共和國 Yemen YEYEM887 Z 國家或地區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尚比亞共和國 Zambia ZMZMB894 辛巴威共和國 Zimbabwe ZWZWE716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屬地列表 下表列出了 38 個屬地。 中文簡稱 中文全稱 英文簡稱 ISO 程式碼 (英國)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主權基地區 Akrotiri and Dhekelia (芬蘭) 奧蘭區 Åland AXALA248 (美國) 美屬薩摩亞 American Samoa ASASM016 (英國) 安圭拉 Anguilla AIAIA660 (荷蘭) 阿魯巴國 Aruba AWABW533 (英國) 百慕大 Bermuda BMBMU060 (英國) 開曼群島 Cayman Islands KYCYM136 (澳大利亞) 聖誕島領地 Christmas Island CXCXR162 (澳大利亞) 科科斯(基林)群島領地 Cocos Keeling Islands CCCCK166 (荷蘭) 庫拉索國 Curaçao CWCUW531 (英國) 福克蘭群島 馬爾維納斯群島 Falkland Islands Islas Malvinas FKFLK238 (丹麥) 法羅群島 Faroe Islands FOFRO234 (法國) 法屬玻里尼西亞 French Polynesia PFPYF258 (英國) 直布羅陀 Gibraltar GIGIB292 (丹麥) 格陵蘭 Greenland GLGRL304 (美國) 關島 Guam GUGUM316 (英國) 根西 Guernsey GGGGY831 (中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 Hong Kong HKHKG344 (英國) 馬恩島 Isle of Man IMIMN833 (英國) 澤西行政區 Jersey JEJEY832 (中國) 澳門特別行政區 Macau MOMAC446 (英國) 蒙特塞拉特 Montserrat MSMSR500 (法國) 新喀裡多尼亞 New Caledonia NCNCL540 (澳洲) 諾福克島領地 Norfolk Island NFNFK574 (美國) 北马里亞納群島聯邦 Northern Mariana Islands MPMNP580 (英國) 皮特凱恩、亨德森、迪西和奧埃諾群島 Pitcairn Islands PNPCN612 (美國) 波多黎各自由邦 Puerto Rico PRPRI630 (法國) 聖巴泰勒米集體 Saint Barthelemy BLBLM652 (英國) 聖赫勒拿、阿森松和特里斯坦 達庫尼亞 Saint Helena Ascension and Tristan da Cunha SHSHN654 (法國) 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海外集體 Saint Pierre and Miquelon PMSPM666 (法國) 聖馬丁集體 Saint Martin MFMAF663 (荷蘭) 聖馬丁 Sint Maarten SXSXM534 (挪威) 斯瓦爾巴 Svalbard SJSJM744 (紐西蘭) 托克勞 Tokelau TKTKL772 (英國) 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 Turks and Caicos Islands TCTCA796 (英國) 維爾京群島 Virgin Islands British VGVGB092 (美國) 美屬維爾京群島 Virgin Islands United States VIVIR850 (法國) 瓦利斯和富圖納屬地 Wallis and Futuna WFWLF876 參見 世界各國和地區面積列表 各國家和地區人口列表 主權國家列表 按大洲排列的國家列表 聯合國會員國列表 有限承認國家列表 國家地區程式碼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GeographicaThe Complete Illustrated World Reference 1999 Random House AustraliaPeriplus ISBN 962593622X Financial Times World Desk Reference 5th Edition 2003 Dorling Kindersley UK ISBN 0751348899 World Fact Book by CIA 世界各國與地區資訊 中華民國外交部 國外郵政國名/地區名中英文對照表 中華郵政 國家和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郵政指南 附錄:海外郵政 運送目的地的服務資料 香港郵政 Category 國家列表
非洲的歷史悠久,是人類的發源地,在公元前 4000 年的埃及有非洲最早的文字記載。以下幾個階段的發展中,有一些是在尼羅河流域以外的地區。不過,另一方面,非洲很多地方一直缺乏文字記載和信史,也可以算是歷史最短的一洲。歐洲人在維多利亞時期因為對非洲感到神秘和蠻荒而稱其為黑暗大陸。 thumb right 200px 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方尖碑,約西元前 1200 年 非洲的英文名字來自古羅馬時期。羅馬征服迦太基(今突尼西亞)之後,稱這個省份為 Africa。名字的意思一直有爭議。 史前史 人類演化 非洲是人類發源地,有最古老的人類化石。 南方古猿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露西 能人(Homo habilis),190 至 160 萬年前,東非 直立人(Homo erectus),170 至 30 萬年前,阿爾及利亞,中國,爪哇 智人(Homo sapiens),20 萬年前到現在 語言發展 史前文明 瑪雅文明 約前 2000 年 埃及文明 約前 4000 年 印度河文明 約前 4500 年 新石器時代的北非 古代非洲 北非的古代歷史和古代西亞密不可分,對古埃及(Egypt)和努比亞(Nubia)文明而言這點尤其真切。在非洲之角,阿克蘇姆王國 (Aksum)統治今日厄利垂亞、北衣索比亞,和阿拉伯半島西側沿岸的地帶。在公元 2300 年前,古代的埃及人和邦特之地有所往來,邦特(Punt)是古埃及的貿易夥伴,位於今日的索馬利亞、索馬利蘭、吉布地或厄利垂亞。迦太基(Carthage)等腓尼基城邦控制住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迦太基帝國。 漠南非洲在這段期間發生班圖人擴張的民族遷移事件。另外,考古挖掘顯示,西非尼日河河谷的傑內古城(DjennéDjenno)和北奈及利亞的諾克文化曾繁盛一時。 古埃及 埃及文明大約有六千年歷史。公元前 3500 年,這一地區出現很多小村落,後來它們形成上、下埃及王國。公元前 3100 年,上埃及國王米尼斯 Menes 征服下埃及,成為埃及統治者。埃及國王稱為法老,他被認為是天神化身,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埃及被分為古王朝時期,中王朝時期,新王朝時期和後王朝時期。古王朝時期的埃及被米尼斯統一。中王朝時期是埃及最繁盛時期,大部分金字塔都建在這王朝。新王朝時期的埃及被分為上、下埃及,發生內戰。 自公元前 12 世紀起,埃及勢力逐漸衰弱,努比亞、波斯、迦南和利比亞人入侵埃及。公元前 332 年,埃及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後被羅馬人征服,埃及已經衰落,古埃及文明結束。 埃及文字稱為象形文字。1822 年,商博良破解了埃及文字,認出上面的象形文字是發音和字母的字形,不是一些實物。通常使用的象形文字多達 700 種,能從左往右,從右到左寫,或從上往下寫。 木乃伊是古埃及人一項了不起的醫學成就。他們已懂得把屍體長期儲存。當國王或貴族死後,他的屍體就會被製成木乃伊,把他的內臟液進特殊的藥物,然後用布把屍體包好,裝在棺材裡,以求得到永生。 班圖的擴張 班圖人原來住在赤道以北喀麥隆高原,公元初由於受到北方民族的壓力,開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區遷徙。由於班圖人的遷徙,迫使原來住在這裡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須曼人和霍屯督人則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圖人的遷徙,大體分為三支。向東遷徙的班圖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內定居下來,成為當地的主要民族。另一部分,於 11 世紀到達東非沿海地區,由於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後來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遷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於西非並與當地居民融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來,佔據了北起剛果河以北和喀麥隆南部,南至奈米比亞(西南非洲)北部的遼闊地區。中間的一支分佈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區。 班圖人的大遷徙,一直持續到 19 世紀才最後結束。大遷徙導致民族大融合,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會發展程序,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圖人與外部接觸較多,便利吸收先進文化,先後形成了一些文明國家,重要的有剛果和辛巴威。 迦太基 迦太基意為「新的城市」坐落於非洲北海岸(今突尼西亞),與羅馬隔海相望。 在西元前 8 世紀~前 146 年,迦太基帝國(Carthage)是腓尼基人在北非建立的城市國家。迦太基帝國強勢時疆土遼闊,勢力最大曾囊括今天北非沿岸、今西班牙中部、科西嘉島、薩丁尼亞島、西西里島和馬爾他島,首都迦太基富極一時,其基礎是農業與商業,在外貿易居民善航海與貿易,在國內居民又是出色的農民,很早就出現了奴隸佔有制莊園,因此在當時地中海地區成為最有活力的經濟強國。 最後因為在三次布匿戰爭中均被羅馬共和國打敗而滅亡。 500~1800 在中世紀,伊斯蘭教從阿拉伯半島傳播至埃及,橫跨馬格里布(Maghreb)和薩赫爾(Sahel),建立起強大的阿拉伯帝國。歐洲列強殖民時期之前,非洲大陸延續古代的非洲文明,建立起許多顯赫的國家和社會,例如: 北非:法蒂瑪王朝(AlKhilafah alFāṭimīyah)、穆拉位元王朝( AlMurābiṭūn)、埃宥比王朝(Eyûbî) 東非:衣索比亞帝國(Ethiopian Empire)、(Empire of Kitara)、阿居蘭蘇丹國(Ajuuraan)、基爾瓦蘇丹國(Kilwa) 西非:迦納帝國(Ghana Empire)、馬利帝國(Mali Empire)、桑海帝國(Songhai Empire)、貝南帝國(Kingdom of Benin)、奧約帝國(Oyo Empire)、阿散蒂王國(Ashanti Empire)、沃洛夫帝國(Jolof Empire)、莫西王國(Mossi Kingdoms)、(Hausa Kingdoms)、索科託哈里發國(Sokoto Caliphate) 中非:剛果王國(Kingdom of Kongo)、盧巴王國(Kingdom of Luba)、加奈姆 博爾努帝國(KanemBornu Empire) 南非:辛巴威王國(Mutapa Empire Mwenemutapa)、穆塔帕王國(Mutapa Empire Mwenemutapa)、祖魯王國(Zulu Kingdom) 伊德里斯王朝 拜占庭帝國 哈夫斯王朝 法蒂瑪王朝 阿尤布王朝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632 年 1258 年)是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於中世紀建立的一系列伊斯蘭穆斯林王朝。唐代以來的中國史書,如《經行記》、《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等,均稱之為大食國(波斯語 Tazi 或 Taziks 的譯音),而西歐則習慣將其稱作薩拉森帝國(在拉丁文中意指 東方人們的帝國)。帝國存在了 600 多年,主要有神權共和時期和伍麥葉王朝、阿拔斯王朝兩個世襲王朝。帝國最強盛的時候,疆域東起印度河和中國邊境,西至大西洋沿岸,北達裡海,南接阿拉伯海,是繼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薩珊王朝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改變了周邊許多民族的發展程序,在中世紀的歷史上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埃及王國 托勒密王朝 穆罕默德阿里王朝 東非 阿比西尼亞帝國 西非 迦納帝國 馬利帝國 桑海帝國 貝南帝國 中非 剛果王國 南非 19 世紀 19 世紀 80 年代,歐洲力量將幾乎整個非洲瓜分。他們一直統治非洲直至 20 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作為瓜分非洲的一部分,法國以建立非洲東西線作為目標。與此對應的是英國的南北線。在多個節點戰爭都是隨時爆發,但是結果卻並沒有。其中最為嚴重的事件是 1898 年法紹達事件。 英國統治: 萊索托 甘比亞 黃金海岸 埃及王國 肯亞 模里西斯 奈及利亞 尼亞薩蘭 獅子山 南羅得西亞 中非聯邦 英屬索馬利亞蘭 開普殖民地 德蘭士瓦 南非聯邦 史瓦濟蘭 英埃共管蘇丹 桑給巴爾 烏干達 法國統治: 摩洛哥 阿爾及利亞 突尼西亞 貝南 布吉納法索 象牙海岸 幾內亞 馬裡 茅利塔尼亞 尼日 塞內加爾 中非共和國 查德 加彭 剛果共和國 葛摩 馬達加斯加 馬約特 留尼汪 法屬印度洋諸島 坦尚尼亞 法屬索馬利亞蘭 葉門 西班牙統治: 西屬摩洛哥 西屬撒哈拉 西屬赤道幾內亞 葡萄牙統治: 安哥拉 葡屬西非 葡屬東非 葡屬幾內亞 阿爾金 阿克拉 卡賓達 維德角 休達 黃金海岸 幾內亞比索 馬達加斯加 馬林迪 蒙巴薩 摩洛哥 莫三比克 聖約翰堡 聖多美普林西比 丹吉爾 桑給巴爾 濟金紹爾 德國統治: 德屬東非 德屬喀麥隆 德屬西南非洲 義大利統治: 意屬東非 意屬索馬利亞蘭 意屬昔蘭尼加 意屬利比亞 奧斯曼帝國統治: 的黎波里 比利時統治: 比屬剛果 盧安達 蒲隆地 20 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 非殖民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獨立浪潮席捲非洲。20 世紀 50 年代至 60 年代,殖民地紛紛成為獨立國家。獨立的過程大多數都是和平進行,但也有諸如阿爾及利亞 Alistair Horne A savage war of peace Algeria 19541962 1977 和肯亞等例外。 現代 北非革命 2010 年,北非陸續發生反對領袖的革命,部分國家領袖被推翻,甚至殞命。 參考文獻 參見 人類單地起源說 穆斯林征服北非 非洲各國成為殖民地年份列表 非洲的非殖民化 Africa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通稱阿爾巴尼亞,是一個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西南部的國家。阿爾巴尼亞西隔亞得裡亞海和奧特朗托海峽與義大利相望,南面與希臘接壤,東臨北馬其頓,東北毗鄰科索沃,北接蒙特內哥羅。首都是地拉那,其國際程式碼為 AL。在冷戰時期,阿爾巴尼亞是社會主義國家。阿爾巴尼亞為歐洲中最不發達和收入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但在近年已有顯著的改進 UNDP Albania Practice Area Poverty Reduction 。 在 2009 年,阿爾巴尼亞正式加入北約。在 2014 年 6 月,歐盟接納阿爾巴尼亞為歐盟候選國,而在 2018 年 6 月,歐盟批准阿爾巴尼亞於 2019 年 6 月展開入盟談判。不過因為早前歐盟成員國之一的法國曾投票反對阿爾巴尼亞提早展開入歐談判,結果到了 2022 年 7 月阿爾巴尼亞才被所有歐盟成員國準許開始展開入歐章節審查程序,於 2023 年下旬完成了所有章節審查階段,並於 2024 年 10 月 15 日正式開始進行入歐談判。 阿爾巴尼亞國旗上繪有一隻黑色的雙頭雄鷹,沿自 15 世紀抵抗鄂圖曼帝國入侵的領袖斯坎德培的印章。該黑色雙頭雄鷹是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象徵,故此阿爾巴尼亞也有 山鷹之國 之稱。 詞源 阿爾巴尼亞一詞是該國的中世紀拉丁語名稱。它可能源自被亞歷山卓的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克勞狄烏斯托勒密所記錄之阿爾巴諾伊的伊利里亞部落(阿爾巴尼亞語:Albanët)。托勒密在公元 150 年起草了一張地圖,顯示了位於都拉斯東北部的市。Madrugearu A Gordon M The wars of the Balkan Peninsula Rowman Littlefield 2007 p 146 中世紀定居點「」或「Arbanon」的名稱可能沿襲了托勒密的叫法,儘管不能確定這是同一個地方。The Illyrians by J J Wilkes 1992 page 279We cannot be certain that the Arbanon of Anna Comnena is the same as Albanopolis of the Albani a place located on the map of Ptolemy 31210 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歷史學家第一個提到「」參與了 1043 年君士坦丁堡起義,並將「Arbanitai」稱為都拉斯公爵的臣民。Robert Elsei The Albanian lexicon of Dion Von Kirkman Earliest referenc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Albanian language pp 113122 在中世紀,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的國家為「Arbëri」或「Arbëni」,並稱自己為「阿爾伯雷什人」(阿語:「Arbëneshë」)。 如今,阿爾巴尼亞人稱他們的國家為「Shqipëri」或「Shqipëria」。「Shqipëri」和「Shqipëria」這兩個詞從 14 世紀就已開始使用,但直到 17 世紀末和 18 世紀初,地名「Shqipëria」和族名「Shqiptarë」才逐漸取代了阿語中的「Arbëria」和「Arbëreshë」。這兩個詞通常被譯為 鷹之國 和 鷹之子。Kristo Frasheri History of Albania A Brief Overview Tirana 1964 歷史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是伊利裡亞人,距今四千年前後或已在該地生活。伊利裡亞人屬於印歐民族,不過也有學者持不同見解。 阿爾巴尼亞曾是古希臘殖民地。公元前兩世紀羅馬開始進攻希臘,阿爾巴尼亞在公元前 146 年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4 世紀末先後被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佔領。1415 年起受奧斯曼帝國統治近 500 年。 獨立初期的阿爾巴尼亞 1912 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後,阿爾巴尼亞在奧匈帝國的扶植下,11 月 28 日宣佈獨立,其目的是阻止塞爾維亞取得進出亞德里亞海的出海口。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先後被奧匈、義、法軍佔領。1920 年 8 月義大利撤離阿爾巴尼亞。 1924 年 12 月艾哈邁德佐格發動軍事政變奪取政權,四年後他自封為國王,倚靠軍隊並開啟 14 年的個人獨裁。之後阿爾巴尼亞在二戰前夕先被義大利王國佔領。1943 年義大利投降後,納粹德國佔領該國。恩維爾霍查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參與了抵抗運動並成為阿爾巴尼亞人主要的抵抗軸心國力量。1944 年底,阿爾巴尼亞全國獲得解放。 社會主義時期的阿爾巴尼亞 1944 年 10 月 20 日,成立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1946 年 1 月 10 日,廢除君主制,成立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76 年 12 月 28 日,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在霍查執政期間,陸續與東方集團和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友好關係。阿爾巴尼亞曾經接受了以上各國大量的經濟和物資援助,其後卻因恩維爾霍查認為南斯拉夫、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三個國家正在走修正主義道路,變成了 社會帝國主義 國家,而在後來分別在 1960 年代至 1980 年代初陸續斷絕與這三個國家的來往,再加上當時的阿爾巴尼亞政府一直進行封閉所有國境行動,因而導致這段時期的阿爾巴尼亞一度陷入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 1990 年,阿爾巴尼亞自勞動黨十屆四中全會召開之後,拉米茲阿利雅的政府開始推行政治和經濟的改革,對自由經濟、反對派、宗教、媒體的嚴厲管制逐漸放寬,開放曾封閉已久的國境和旅遊業,與蘇聯和美國的外交關係恢復正常化,並先後於 1990 年 7 月和 1991 年 3 月 15 日與蘇聯和美國復交。 實行多黨制初期的阿爾巴尼亞 1991 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宣佈放棄一黨制,實行多黨制。同年 4 月 26 日,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是東歐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後一個結束共產黨一黨執政的國家,並意味著阿爾巴尼亞結束了持續 46 年的極左霍查主義統治。1992 年,阿爾巴尼亞當局刪除了阿爾巴尼亞國旗上象徵共產主義的金邊紅色五角星。 但是在阿爾巴尼亞政府推行民主化之初,國家的經濟問題依然嚴峻,而有組織犯罪加上與塞爾維亞的緊張關係,科索沃戰爭及難民等也曾經是阿國社會所面對的嚴重問題。阿爾巴尼亞政府正積極地處理過高的失業率、普遍的貪汙、荒廢的基礎設施、強大的與高層政府官員有關聯的有組織犯罪網路以及政敵的分裂,現在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997 年,阿爾巴尼亞因多個金字塔騙局組織破產,造成嚴峻的經濟問題,發生大規模騷亂。民眾認為政府無力解決問題,官員們更有可能是為了利益而成為騙局背後的推手。問題愈演愈烈,後來更演變成內戰。動亂最終被由法國、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羅馬尼亞、奧地利、丹麥等 8 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維和部隊平息。1997 年 3 月 28 日 阿爾巴尼亞發生騷亂 人民網,20030328 現今的阿爾巴尼亞 2009 年 4 月,阿爾巴尼亞與克羅埃西亞共同加入北約,加入北約後更為親西方親美國路線及奉行資本主義,並與共產主義切割及推行全面西化政策,亦因如此與俄羅斯關係頗為惡劣,加入北約後標誌著阿爾巴尼亞完全成為西方陣營的一部分。 2014 年 6 月,歐盟已接納阿爾巴尼亞為歐盟候選國。及後於 2022 年 7 月與北馬其頓共同開始審查加入歐盟章節階段,最近阿爾巴尼亞於 2024 年 10 月開始展開加入歐盟談判,目前已進入開始談判第一階段 5 個章節階段。 歷任阿爾巴尼亞領袖 FileGjergj Kastriotijpg 喬治卡斯特里奧蒂斯坎德培(14051468) FileIsmail Qemalijpg 伊斯梅爾捷馬利(18441919) FileAhmetZogu18951961jpg 索古一世(18951961) FileEnver Hoxha portretjpg 恩維爾霍查(19081985) FileRamiz Alia portretjpg 拉米茲阿利雅(19252011) FileMsc 2006Saturday 1600 1800Berishajpg 薩利貝里沙(1944) FileRexhep Meidanijpg 雷傑普邁達尼(1944) FileAlfredMoisiupng 阿爾弗雷德莫伊休(1929) FileBamir Topi 3jpg 巴米爾託皮(1957) FileBujar Nishani at meeting with Michael Spindeleggerjpg 布亞爾尼沙尼(19662022) FileAlbanian Speaker Ilir Meta and Arben Cici Ambassador of Albania to Denmark in a meeting with OSCE PA staff in Copenhagen 2 April 2014 croppedjpg 伊利爾梅塔(1969) 行政區劃 阿爾巴尼亞總共有,分為 12 個州。 這些州是阿爾巴尼亞行政區劃的政區,下級行政區為 61 個市鎮。到了 2000 年,36 個地區交由阿爾巴尼亞 12 個州所管轄。A Brief History of the Administrativeterritorial Organization in Albania 這 12 個州份於 2000 年 7 月 31 日成立,以取代 36 個地區。阿爾巴尼亞政府自 2015 年起開始實施新的行政區劃,符合城市規模的城市數目減少至 61 個,而農村地區被廢除。規模較小的城市劃分為社群或村莊( 或 )。全國共有 2980 個村莊或社群,以前被稱為地方。城市是阿爾巴尼亞地方治理的第一級行政區,以便於地方政府管埋和負責當地的事務。阿爾巴尼亞政府實施新的行政區劃法是作為改革城市和農村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近年該國的主要的城鎮中心地段經過地方政府的重新設計和改良,並把昔日共產時期所興建的過時失修建築物拆卸和重建;以及殘破不堪的灰色外牆塗上彩色油漆,藉此反映當地獨特的地中海建築風格和提升城市活力。 地圖 州份 州份 州府 人口 面積 1 培拉特州 培拉特 139815 1798 2 迪勃拉州 佩什科比 134153 2586 3 都拉斯州 都拉斯 278775 766 4 愛爾巴桑州 愛爾巴桑 298913 3199 5 費裡州 費裡 312448 1890 6 吉諾卡斯特州 吉諾卡斯特 70331 2884 7 科爾察州 科爾察 221706 3711 8 庫克斯州 庫克斯 84035 2374 9 萊什州 萊什 135613 1620 10 斯庫台州 斯庫臺 215483 3562 11 地拉那州 地拉那 811649 1652 12 發羅拉州 發羅拉 183105 2706 地理 阿爾巴尼亞位於巴爾幹半島的西南部,阿爾巴尼亞也會被當作為東南歐和南歐地區,北與黑山接壤、東北與科索沃接壤、東與北馬其頓共和國接壤及南與希臘接壤,西與義大利隔海相望。亞得裡亞海和愛奧尼亞海組成了阿爾巴尼亞整個西部邊界。它主要位於北緯 42 度和北緯 39 度之間,東經 19 度和東經 21 度之間。領土覆蓋,使阿爾巴尼亞成為世界上全球第 144 名面積大的國家。阿爾巴尼亞的海岸線長度是,並沿地中海在內的亞得裡亞海和愛奧尼亞海延伸。 阿爾巴尼亞最北端是北緯 423534 的 Vërmosh,最南端是北緯 39400 的科尼斯波爾。 最西端是東經 191650 處的薩贊島,最東端是東經 21126 處的 Vërnik。最高點是科拉比山,海跋為,第二高點是阿爾巴尼亞阿爾卑斯山的湖泊峰,海跋為;而最低點是地中海,海跋為。從國土最東到最西的距離為,從國土最北到最南的距離為。 儘管阿爾巴尼亞國土面積很小,但是國土內有很多由高山或高原、山谷、平原、峽谷和洞穴等各種自然特色。從地形上看,山脈從北向南延伸,分別有第拿裡阿爾卑斯山,沙爾山脈,斯坎德培山脈,科拉比山脈在東部的品都斯山脈和位於裡維埃拉沿西南部延伸的塞羅尼安山脈。 阿爾巴尼亞的水文網路和水資源包括南歐最大和最古老的數個淡水湖,並有兩個跨國湖泊(斯庫臺湖和奧赫裡德湖)。斯庫臺湖是阿爾巴尼亞面積最大的湖泊,位於阿爾巴尼亞西北部,面積為和,斯庫臺湖其中三分之一部分屬於阿爾巴尼亞,其餘部分則屬於黑山,阿爾巴尼亞的斯庫臺湖與黑山共同管轄。斯庫臺湖是東南歐之中最大的湖泊。而阿爾巴尼亞東南部的奧赫裡德湖與馬其頓共和國共同管轄,奧赫裡德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位於馬其頓和希臘邊界三角洲的普雷斯帕湖是巴爾幹半島海跋最高的湖泊,其海跋為。阿爾巴尼亞有一個密集的河流網路,大約有 152 條河流和溪流,形成了從東向西流向亞得裡亞海的至少 8 條大型河流,當中包括了德林河,維約薩河,什昆賓河,奧蘇姆河,馬蒂河、埃爾曾河、凡河和塞曼河這 8 條河流。 氣候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法,阿爾巴尼亞全國一共分為五大氣候型別。包括溫帶地中海氣候、溫亞熱帶氣候、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以及副極地氣候。由於阿爾巴尼亞西岸地區受亞得裡亞海和愛奧尼亞海的海風調節,冬季相對和暖而夏季也相對涼爽;另外因為阿爾巴尼亞的高地阻擋海風深入內陸地區,內陸地區的冬季十分寒冷而夏季又非常炎熱。整個國家都處於中緯度上,四季分明。沿岸地區的氣候通常是地中海氣候,而在高地是亞寒帶溫帶大陸性氣候。在西部低地和內陸高原,氣溫從北向南和東向西遞增。中北部平地冬季平均最低氣溫約為左右,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約為左右;而在南部平地,冬季的平均最低氣溫約為左右,夏季平均最高氣溫約為左右。在夏季,全國溫差普遍大於,而冬季則略少。 阿爾巴尼亞每年平均降水量從到以下,南部的低地和東部內陸城鎮降水平均值較少,只有約 500 至 800mm;北部山區則較多,約 2000mm 或以上。在冬季時降下阿爾巴尼亞全年約 95%的雨或雪,北部和東部高山地帶的降雨和雪日數相對較多,南部平地和西部沿岸地區降雨和雪日數相對較少,有時北部和東部山區或城鎮會出現暴風雪天氣,而西部沿岸地區則常受到寒潮所產生的猛烈西北風吹襲;在夏季時除北部山區以外的地區大多處於炎熱和乾燥狀態(除了東部山區和相關城市外,例如佩什科比、科爾察、庫克斯等),很少會出現降雨,且大多降雨為午後熱對流活動所產生的短暫雷陣雨。雖然沒有阿爾巴尼亞氣象局官方完整的山區降水量資料和記錄,但估計不同地區的降水量差異很大,年平均值可能約為,並且可能高達。然而,第拿裡阿爾卑斯山的西部是歐洲最潮濕的地區之一,每年降水量可以高達。沿岸地區降水量的季節性變化也可以很大,中部高地的降水量少於北部高地。地形差異造成不同地方降水量廣泛的變化,但降水量季節性的變化是任何地區最一致的,呈冬季多雨雪夏季乾燥少雨型態。2009 年,科羅拉多大學的考察團隊在第拿裡阿爾卑斯山內發現了四個小冰川。這些小冰川在的相對較低的海跋形成,對於這樣的中緯度地區來說在此海跋出現冰川幾乎是獨一無二的。 FileAlmapjpg 阿爾巴尼亞地圖 FileAlbania spacejpg 阿爾巴尼亞衛星照片 政治 自 1912 年宣告獨立以來,阿爾巴尼亞上演了複雜的政治體制變革,先後經歷君主制與共產政權,並最終確立了民主制度。 1988 年,阿爾巴尼亞過渡為主權獨立、實行議會民主制的共和國。政府在《阿爾巴尼亞憲法》範圍內運作,採取分權原則。 阿爾巴尼亞實行議會民主制和多黨制。總統是國家元首,總理是政府首腦,由阿爾巴尼亞議會選舉產生。議會的 140 名主要成員由阿爾巴尼亞人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任期為 4 年。總統經當選總理推薦任命部長。 而總理選舉為間接選舉,由國民於議會大選年競選期間投票給任何一個政黨,當中獲得最多票數政黨的候選人為之勝出;另外總統選舉則由國會議員投票選出。 憲法 1946 年 3 月,阿爾巴尼亞制憲會議透過共和國第一部憲法。1976 年 12 月改名為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之後,議會透過《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1990 年底開始實行多黨制後,這部憲法即終止執行。1991 年 5 月,首屆多黨議會透過的《憲法要則》,在 7 年中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1998 年 11 月 12 日,舉行了新憲法的全民公決,5057 的選民參加投票,其中 935 表示贊同,同年 11 月 28 日,時任阿爾巴尼亞總統雷傑普邁達尼簽署新憲法,新憲法《阿爾巴尼亞共和國憲法》正式透過。 政黨 目前阿爾巴尼亞全國註冊的政黨有 60 餘個,正式參與競選活動的有 37 個政黨和 1 個政黨聯盟。主要政黨有: 阿爾巴尼亞社會黨(現為執政黨) 阿爾巴尼亞民主黨(現為最大在野黨) 阿爾巴尼亞社會民主黨 阿爾巴尼亞共和黨 阿爾巴尼亞新民主黨 阿爾巴尼亞民主聯盟黨 能源 thumbrightFierza 水庫是 1978 年 Fierza 水電站建造的結果 阿爾巴尼亞主要依靠水電,是世界上主要的水電生產國之一,按水電來源(佔總量的百分比)計算。而且全國約 95%的能源生產皆由水電站提供。當中有 Fierza、Koman、Skavica 及 Vau iDejës 位於德林河。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河流在全國電力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兩地政府已經討論了在靠近黑山邊界的一帶地區共同建造一座核電廠的可能性,雖然這個計劃收集了不少資料但因為鄰近黑山一帶地震頻仍而造成批評。2009 年 2 月,義大利公司 Enel 宣佈計劃在阿爾巴尼亞建設一座 800 兆瓦的燃煤電廠,以實現電力來源多元化。Enel Albanian Joint Venture Introduces Coal In Albanias Power Mix Business Monitor Online 24 February 2009 阿爾巴尼亞 Devoll 水電公司,由挪威挪威國家電力公司 Statkraft 擁有和經營,目前在代沃爾河附近建造兩座水力發電廠 Banjë 和 Moglicë。預計完成後,Moglicë 水電站將成為世界上海跋最高的水電站。代沃爾水電專案 是巴爾幹半島最大的水電投資之一。預計這兩座發電廠將於 2016 年和 2018 年竣工。建成後,年產量將達到 729 吉瓦時,阿爾巴尼亞的水力發電量將增長近 17%。 外交 自從東歐民主化浪潮在 1990 年代初直捲阿爾巴尼亞,阿爾巴尼亞政府亦打破霍查時期的鎖國和封閉局面,並開拓全面開放的外交方針。由 1991 年以來至今的阿爾巴尼亞政府一直奉行務實的外交政策,主張優先發展和西方國家的關係,謀求加入歐盟,尋求歐美國家對阿經濟改革和政治上的支援,促進加快阿爾巴尼亞和歐洲各國實現一體化程序,並致力保障鄰國科索沃的主權取得國際承認。同時阿爾巴尼亞政府亦積極參加東南歐區域合作,並努力發展和改善同周邊國家的睦鄰關係,發展與其他地區國家的友好合作關係,並積極開展在國際組織中的外交活動。與世界上許多國家進行了總統、政府、議會等多級別的訪問和接觸,簽訂多項經貿和旅遊業合作議案,外交活躍。 截至目前,阿爾巴尼亞與 168 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並加入了 48 個國際組織,1955 年 12 月 14 日,阿爾巴尼亞加入聯合國。1992 年,阿爾巴尼亞加入伊斯蘭合作組織。2009 年,阿爾巴尼亞加入北約。2014 年 6 月阿爾巴尼亞已成為歐盟候選國。 冷戰期間,阿爾巴尼亞先後與南斯拉夫、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友好關係,與美國等西方國家處於敵對狀態。但因為阿爾巴尼亞實行 不與修正主義和帝國主義接觸 的外交政策,先後斷絕與南斯拉夫、蘇聯和中國的來往,導致阿爾巴尼亞一度陷入被國際社會孤立的局面。直到 1985 年以後才有所好轉。 阿中關係 1949 年 11 月 23 日,阿爾巴尼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58 年至 1978 年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阿爾巴尼亞進行了長期的經濟援助。1976 年,毛澤東逝世和 四人幫 垮臺後,霍查公開批判華國鋒政府實行 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阿中關係開始惡化,中華人民共和國取消了對阿爾巴尼亞的援助。1983 年兩國開始改善關係。1991 年 1 月,阿爾巴尼亞外交部長馬利列訪問北京,這是阿中交惡後第 1 位訪華的阿爾巴尼亞官員,這意味著阿中關係正式恢復正常化,在 90 年代初至 2000 年代末兩國關係一直保持友好狀態。但近年阿爾巴尼亞政府把外交政策著重於發展西歐各國和美國關係,加上在科索沃外交承認問題上與中國政府有很大的分歧,以及阿爾巴尼亞先後在 2009 年加入北約和在 2014 年獲接納成為歐盟候選國,使阿中兩國關係再次趨於冷淡。 阿美和阿俄(蘇)關係 1990 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十屆四中全會之後,阿爾巴尼亞與美國和蘇聯才有接觸,7 月與蘇聯復交。並於共產黨倒臺前的 1991 年 3 月 15 日與美國復交,意味著阿爾巴尼亞打破了 40 多年之久的仇外政策,為阿蘇和阿美關係翻開新的一頁。蘇聯解體之後,阿爾巴尼亞和俄羅斯繼承關係。不過,阿爾巴尼亞政府與俄羅斯關係較差,例如在 2018 年阿爾巴尼亞政府響應以美國為首的驅逐俄羅斯外交官行動,而阿爾巴尼亞人對俄羅斯的觀感也較為負面。 自從 1990 年阿爾巴尼亞民主化以來,阿爾巴尼亞政府與美國的關係大幅改善。現在雙方經貿旅遊教育往來頻繁,美國各種文化也在阿爾巴尼亞大受歡迎。而大部分的阿爾巴尼亞人基於美國總統克林頓出兵支援科索沃戰爭的阿族遊擊隊一事之後,對美國帶有更強烈好感,值得一提是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更是整個世界上最親美的兩個國家,不僅政府親美連帶國民也有親美立場,分別有 80阿爾巴尼亞 和 87科索沃 全國受訪人口對美國政府和文化有好感或正面評價。 阿爾巴尼亞和中華民國關係 阿爾巴尼亞與其他巴爾幹半島國家關係 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關係惡劣,雖然近年兩國關係有所改善,但兩國政府和人民也就科索沃主權各持己見,並不時發生嚴重政治甚至是鄰近科索沃北部邊境領土衝突。 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的關係相當友好,由於科索沃有 95 的人口為阿爾巴尼亞人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歷史起源。因此幾乎所有阿爾巴尼亞政府和人民都會視科索沃為祖國,即使非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者和主張與塞爾維亞和睦共處的阿爾巴尼亞人一般也會視科索沃為獨立國家。 阿爾巴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關係良好,雖然兩國人民信奉的宗教信仰不盡相同(阿爾巴尼亞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而克羅埃西亞人主要信奉天主教)。不過兩國民間在文化交流方面極為積極,兩國政府不時會在政治、經濟、旅遊以至科索沃主權方面的立場達成一致的共識。 阿爾巴尼亞和希臘關係一般,希臘政府堅決支援阿爾巴尼亞加入歐盟的程序,但希臘政府也特別關注在阿爾巴尼亞南部居住的希臘族群權益,在阿爾巴尼亞管治的北伊庇魯斯地區有數萬(阿爾巴尼亞人口普查)至 30 萬(希臘人社群宣稱)左右希臘人社群分佈,這些希臘人社群當中有部分激進希臘人團體強調伊庇魯斯脫離阿爾巴尼亞管治的立場,不時令兩國民間關係緊張。不過到了 2010 年代阿爾巴尼亞和希臘的關係是兩國於 1971 年建交以來最好。 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關係良好,兩國在北約、歐盟等議題上合作無間。 阿爾巴尼亞和土耳其關係良好,兩國在民間事務合作無間,尤其是教育、經濟、交通等議題。 經濟 從勞動黨執政時期政府推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到現在資本主義政府推行的混合經濟的過渡在很大程度上是成功的。阿爾巴尼亞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和混合經濟,它被世界銀行歸類為中高收入經濟體。阿爾巴尼亞 2016 年失業率為 147%,是所有巴爾幹半島國家中失業率排名第四位。阿爾巴尼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是義大利、希臘、中國、西班牙、科索沃和美國。阿爾巴尼亞列克(ALL)是阿爾巴尼亞的法定貨幣,國際匯率大約是每 1 歐元兌 13251 列克(固定匯率)。 地拉那和都拉斯都是阿爾巴尼亞的經濟中心,地拉那也是貿易、銀行、金融、交通、廣告、法律服務、會計和保險的重心。主要的公路和鐵路均貫穿這兩大城市,並連線北部、南部、西部與東部。在阿爾巴尼亞最大規模的公司名單中,有石油 TaçiOil、Albpetrol、ARMO 及 Kastrati,礦產 AlbChrome,水泥 Antea,投資 BALFIN 集團和技術 Albtelecom、沃達豐阿爾巴尼亞及 One Telecommunications 等。 2012 年,阿爾巴尼亞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歐盟所有成員國平均值的 30%,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 35%。阿爾巴尼亞是歐洲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於 2010 年第一季度錄得經濟增長的三個國家之一 Business Albania Cyprus register economic growth SEtimescom 強勁的經濟增長潛力將阿爾巴尼亞和巴拿馬列入長期投資名單,Propertywirecom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 2010 年阿爾巴尼亞增長 26%,2011 年增長 32%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9 October 2010 Albania and the IMF 。根據福布斯截至 2016 年 12 月的資料,阿爾巴尼亞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 28%。貿易平衡為 97%,失業率為 147%。近年來,隨著政府透過財政和立法改革,開始實施一項雄心勃勃的改善商業環境的計劃,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加。隨著國民消費回升和投資強勁,預計經濟短期內將顯著擴張。預計 2016 年經濟增長率為 32%,2017 年為 35%,2018 年為 38%。 改革之初的經濟問題 阿爾巴尼亞曾經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當時全國約一半的人口依然從事農業種植,但近年其經濟比重比例減少,大約只有 20 左右,而且著重於旅遊業和其他第三產業發展。全國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國外工作。國家面臨的經濟問題主要是較高的失業率,而國內整體失業率約 10 至 15 左右。雖然過去的阿爾巴尼亞一直依賴農業和重工業,但從事農業的人大多是在用過時的裝置及方法來耕作,這阻礙了阿爾巴尼亞的經濟發展。 因為共產政權倒臺後起初阿爾巴尼亞國內的貧窮、貪腐、內亂問題十分嚴重,所以阿爾巴尼亞政府在上世紀 90 年代曾接受了不少外國的經濟援助,而主要援助國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希臘、義大利及土耳其。隨著國家經濟持續改善、旅遊業發展蓬勃、治安日益穩定,現時阿爾巴尼亞政府基本上已不再需要歐盟以外的外國經濟援助。 阿爾巴尼亞全國出口產品較少,主要出口肉類、工業原材料、天然資源等,而進口主要來自鄰國希臘和義大利。進口貨物的資金主要來自於經濟援助和在國外工作的阿爾巴尼亞移民所帶回來的收入。希臘政府也透過非正式地向阿爾巴尼亞公民販賣希臘簽證。隨著國家在 1990 年代民主化後,阿爾巴尼亞公民亦開始有自由出入境和出國旅遊或經商的權利,但為阿爾巴尼亞公民提供免簽證的國家仍不多,目前已增加至 122 個國家為阿爾巴尼亞人提供免簽証旅遊待遇。正因如此,希臘和義大利在阿爾巴尼亞的主要城市都設有簽證機構,一度在阿爾巴尼亞公民自由出入歐盟國家的問題上經常發生非正面衝突,現時情況已逐步改善。 社會 醫療與健康 阿爾巴尼亞擁有衛生部執行的普遍保健制度。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在 2000 年阿爾巴尼亞已經名列世界前 55 位最佳醫療服務表現。雖然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臺後的數年醫療服務和制度曾一度陷入崩潰狀態,但是自 2000 年以來至今醫療服務和制度一直在改革和完善化。在 2000 年阿爾巴尼亞共有 51 家醫院,其中包括軍醫和專科設施。最常見的死因是迴圈系統疾病,其次是癌性疾病。人口和健康調查於 2009 年 4 月完成了一項調查,詳細介紹了阿爾巴尼亞的各種衛生統計資料,包括男性變性手術、墮胎和其他方面。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創傷、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目前阿爾巴尼亞已經成功地剷除了瘧疾等疾病。 現時阿爾巴尼亞預期壽命估計為 778 歲(男性為 751 歲,女性為 807 歲),排名第 37 名,超過一些歐盟國家,包括斯洛維尼亞、愛沙尼亞、波蘭、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國家。阿爾巴尼亞的嬰兒死亡率估計在 2015 年每千活產死亡 12 人。與其他歐洲國家相比,阿爾巴尼亞的肥胖率屬於歐洲中等水平,與德國差不多,可能由於地中海飲食的習慣有關,不過近年阿爾巴尼亞肥胖率正在加速上升。 軍事 阿爾巴尼亞軍事部門(,簡稱 FASH)是阿爾巴尼亞自 1912 年獨立之後組織的的正規軍事部門,其最高指揮為阿爾巴尼亞總參謀部,總參謀部之下則是陸軍司令部、海軍司令部、防空司令部、後勤部以及訓練和教學部。 而在 2009 年加入北約後,阿爾巴尼亞的軍事部門會參加北約定期舉辦的軍演和常規訓練。 FileAlbanian soldierjpg 手持 561 式進行訓練的阿爾巴尼亞陸軍士兵 Albanian_army_deploys_T59_tanks_near_Kosovo_border_May_1999_Robert_Wrightjpg59 式戰車 Defensegov_News_Photo_050113F9085B026jpg2005 出兵伊拉克支援美國 Albanian_army_badgesjpg 阿爾巴尼亞陸軍 131207AAO952001 11360371235jpg 與北約軍演 Alb BO105jpgBO105 直升機 One of only twelve F7s that served the Albanian Airforce Two are at Tirana Airport the others at Gjader 11278589803jpg 殲 7 人口 阿爾巴尼亞 2023 年 1 月的總人口約為 2761785,該國人口正進入顯著下降階段,最近連續 3 年(2020 至 2022 年)阿爾巴尼亞總人口更是以超過 1 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是西化觀念 經濟考慮驅使愈來愈少阿爾巴尼亞父母生育和更多年青一代出國到西歐美國打工生活有關;其中阿爾巴尼亞出生率處於世界極低水平,該國出生率與大部分東歐巴爾幹國家以及韓國和臺灣等東亞國家看齊,2024 年阿爾巴尼亞總和生育率只有 121,達到人口急速下降的警戒線(為 15)範圍。Albania People CIA World Factbook 2012 Retrieved on 6 April 2012Women Men and shefits in Albania 2006 Instat Tirana 2007 上次人口普查是在 2023 年進行的。 阿爾巴尼亞勞動黨政權在 1990 年代初瓦解,伴隨著大規模的阿爾巴尼亞人移民出境。外來移民在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執政時期被徹底禁止,而國內移民相當有限,因此這是一個新現象。從 1991 年到 2004 年,約有 90 萬人從阿爾巴尼亞遷出,其中約 60 萬人在希臘定居。Albania Looking Beyond Borders Migration Policy Institute 移民極大地影響了阿爾巴尼亞的國內人口分佈。人口在該國 10 個州縣減少只有 2 個州縣增加,即地拉那和都拉斯兩個州縣。根據統計局在 2015 年 1 月 1 日,阿爾巴尼亞人口有 2893005,到了 2023 年人口跌至只有 2761785,僅僅 8 年間阿爾巴尼亞跌幅達 454。 種族問題是一個棘手的話題,有待討論。官方統計顯示,該國主要民族為阿爾巴尼亞人,佔 97%以上,而少數民族(如阿爾巴尼亞的希臘人、阿爾巴尼亞的馬其頓人、阿爾巴尼亞的黑山人、阿爾巴尼亞的羅姆人以及阿爾巴尼亞的阿羅馬人)經常對此官方數字提出異議(當中又以希臘人和馬其頓人為主),認為該國少數民族人口比例應較高。根據有爭議的 2011 年人口普查,所屬族群:阿爾巴尼亞人為 2312356 人(佔總數的 826%)、希臘人為 24243 人(09%)、馬其頓人為 5512 人(02%)、黑山人為 366 人(001%)、阿羅馬人為 8266 人(030%)、羅姆人為 8301 人(03%)巴爾幹埃及人為 3368 人(01%)、其他種族為 2644 人(01%)、沒有透露為 390938 人(140%)、不相關為 44144 人(16%)。關於具體人口普查的資料,保護少數民族框架公約諮詢委員會指出,應當極為謹慎地看待人口普查結果,並呼籲當局不要完全依靠普查期間收集的關於確定其保護少數民族政策的國籍資料。 阿爾巴尼亞承認三個國內少數民族,包括希臘人、馬其頓人及黑山人,以及兩個文化少數民族:阿羅馬人和羅姆人。其他阿爾巴尼亞少數民族是保加利亞人、戈蘭人、塞爾維亞人、巴爾幹埃及人、波斯尼亞人及猶太人。對於希臘人團體來說,很難知道阿爾巴尼亞有多少希臘人,希臘政府一般認為,阿爾巴尼亞大約有 30 萬希臘人居住,但是大多數西方國家估計大約在 20 萬。阿爾巴尼亞政府推算只有 24243 人。CIA 世界概況估計希臘少數民族比例佔 09%,美國國務院對希臘人的推算比例為 117%,其他少數民族比例則為 023%。然而,由於衡量受到希臘人抵制的影響,後者質疑希臘少數民族資料的有效性。 語言 阿爾巴尼亞語是阿爾巴尼亞共和國的官方語言。它的標準口語和書面形式是從兩種主要方言 蓋格方言(Gheg)和託斯克方言進行修訂和合併,儘管它更多地基於託斯克方言。什昆賓河是兩種方言之間的粗略分界線。希臘語的方言保留現在在標準現代希臘語中丟失的特徵,在希臘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使用。阿爾巴尼亞少數民族使用的其他語言包括阿羅馬尼亞語,塞爾維亞語、馬其頓語、波斯尼亞語、保加利亞語、古拉尼語及羅馬尼亞語。馬其頓語是東阿爾巴尼亞 Pustec 市的官方語言。根據 2011 年的人口普查,2765610 人或 98767%的人口宣稱阿爾巴尼亞語為母語(母語被定義為兒童時期在家中使用的第一語言或主要語言)。 希臘語是該國第二大口語,有 05%至 3%的人口將其稱為第一語言,三分之二的阿爾巴尼亞家庭至少有一名會員講希臘語,其中大多數是在後共產主義時代(1992 年至今)因私立學校或移民到希臘而學習的。在南方小的指定 少數民族地區 之外,希臘語的教學在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時期被禁止。截至 2003 年,希臘在阿爾巴尼亞和地拉那的一所私立學校提供 100 多所私人補習中心,這是希臘境外的第一所私立補習中心。近年來,學生人數不斷減少。致力於希臘少數民族的學校給教師帶來了麻煩。由於與鄰國希臘的文化和經濟聯絡,希臘語在該國南部佔很大比例。在阿爾巴尼亞政府統計機構 Instat 進行的 2017 年研究中,2564 歲的 399%的阿爾巴尼亞人能夠使用至少一種外語,其中能說英語的阿爾巴尼亞人為 400%;其次是義大利語,佔 278%;希臘語為 229%。在年齡 25 歲或以下的阿爾巴尼亞年輕人中,英語,德語和土耳其語在 2000 年之後的興趣不斷增加。義大利語和法國語的興趣穩定,而希臘語失去了大部分興趣。 趨勢與文化和經濟因素有關。 近年來,年輕人對德語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他們中的一些人去德國學習或參加各種經歷。阿爾巴尼亞和德國簽署了合作協議,幫助兩國青年更好地瞭解這兩種文化。由於與土耳其的經濟關係急劇增加,人們對土耳其語學習的興趣,特別是年輕人對土耳其語的學習興趣每年都在增長。受到土耳其投資的經濟重要性和兩國共同價值觀所吸引的年輕人,可以從大學的文化和學術合作中獲益。2011 年,土耳其人擁有的 Epoka 大學授以土耳其語、英語及法語,被選為阿爾巴尼亞最好的外語和外國大學。 教育 thumbright 地拉那大學是該國規模最大和排名最高的大學 在 1991 年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臺之後,宣佈將義務教育計劃從 8 年擴充套件到 10 年的重組計劃。1992 年,阿爾巴尼亞的 1997 年阿爾巴尼亞危機戰爭以及隨之而來的公共秩序崩潰,使教育和學校管理制度陷入混亂。教科書和用品的廣泛破壞和極度短缺對學校運作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這促使義大利和其他國家提供物質援助。1990 年代末,許多學校開始重建,以改善學生學習的條件。大部分改善發生在該國較大的城市,特別是在地拉那,都拉斯和斯庫臺。 在阿爾巴尼亞推行民主化改革政策之後,新的阿爾巴尼亞政府完全廢除共產主義的教育模式,並逐漸採用歐盟和美國教育模式,使阿爾巴尼亞新一代能夠接受 21 世紀的西方教育。經過 30 年的教育改革,阿爾巴尼亞的幼稚園和小學入學率較其他中東歐國家更高,但相比西歐國家來說仍有進步空間。 阿爾巴尼亞的所有教育計劃由教育部及市政當局負責管理。教育系統資金主要由政府公帑提供,一共分為三個階級,包括小學教育(arsimifillorë)、中學教育(arsimi imesëm)和高等教育(arsimiuniversitarë)。學年年期的長度與美國相似,一般從 9 月或 10 月開學,到 6 月或 7 月結束,其餘的 2 至 3 個月為暑假。阿爾巴尼亞語是所有公立學校的主要教學語言。小學教育一年級至九年級為義務教育,小學九年級學生必須透過畢業考試,合格的學生方能繼續升學。中學提供普通教育,普通教育為學生應付 Matura 高階程度考試做好準備,讓他們提供取得他們的文憑畢業證書的機會,取得文憑畢業證書的學生可以入讀高等教育和大學課程。雖然阿爾巴尼亞政府實行 2007 年 高等教育法 的博洛尼亞模式,但這些機構可以是公立或私立的,可以根據高等教育法提供一,二,三級的高等教育。 阿爾巴尼亞的預計畢業年齡為 16 歲,在世界排名第 25 位。阿爾巴尼亞全國識字率,男性為 99%,女性為 983%,男女平均為 987%。 文化 總論 阿爾巴尼亞是一個文化共融的國家,融合了伊斯蘭和西方的文化,包括了歷史上的古希臘、古羅馬、拜占庭帝國、鄂圖曼帝國文化,同時也包括了現代美國、英國、義大利、德國、土耳其,乃至阿爾巴尼亞傳統與當代流行文化。在 2000 年代之前的阿爾巴尼亞的是一個保守、封閉及文化單一的國家,當時的阿爾巴尼亞是一個盛行霍查主義和男尊女卑的國家。不過至從 2000 年代中後期起阿爾巴尼亞的社會開始走向性別平等和西化。2017 年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中阿爾巴尼亞得分為 0728 分,全球排名第 38 名,反映現時阿爾巴尼亞社會已變成男女平等的局面。 另外近年阿爾巴尼亞的社會支援同性戀的比率也如支援性別平等般逐年增加,在 2018 年同性戀平權網站發布的全球報告中,有 56 的阿爾巴尼亞人支援同性戀行為,且有 33 的阿爾巴尼亞人支援同性婚姻合法化。而現任阿爾巴尼亞總理埃迪拉馬亦表態支援保障同性戀權利。 民間傳統 thumb 阿爾巴尼亞的傳統音樂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阿爾巴尼亞音樂是阿爾巴尼亞民族特徵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繼續在阿爾巴尼亞音樂中發揮重要作用。雖然它可以分為北部 Gheg、南部 Lab 及 Tosk 進行的兩個文化體系組別。北部和南部的傳統音樂以及北部複雜的音調和南部的鬆弛的旋律形成鮮明對比。許多歌曲是關於阿爾巴尼亞歷史的事件,包括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和有關榮譽、招待、背叛和復仇的傳統主題。阿爾巴尼亞民間音樂的第一個彙編是由巴黎兩位 Himariot 音樂家 NeçoMuka 和 KoçoÇakali 在他們對這首歌曲 Diva Tefta TashkoKoço。這三位藝術家記錄了這幾年來錄製的幾首歌曲,這最終導致了阿爾巴尼亞傳統音樂曲目 Himariot Isopoly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音樂記錄當中的世界文化遺產。 現代阿爾巴尼亞的流行音樂和藝術家如芮塔尤拉、杜娃黎波、碧碧蕾克莎、埃爾莫利拉亞霍、英瓦穆拉及艾拉斯特菲,他們的音樂已經獲得國際認可。斯波拉諾埃爾莫利拉亞霍被經濟學家描述為世界上最受好評的女高音。阿爾巴尼亞國際歌劇演唱家薩裡爾皮爾古(阿爾巴尼亞語:Saimir Pirgu)是一位得到廣泛認可的音樂家,他來自艾巴申。他被提名為 2017 年格萊美獎得獎者。 阿爾巴尼亞的每個文化和地理區域都有各自不同的風格、材料、顏色、形狀、細節及形式的服裝。目前,民族服飾經常與特殊活動和慶典有關,主要集中在民族節日,宗教節日,婚禮,舞蹈團體等。一些保守的男女長者,主要來自北部和南部一些郊區,在日常生活中會穿著傳統阿爾巴尼亞民族服裝。服裝主要由當地農畜產品如皮革、羊毛、亞麻、大麻纖維、絲綢製成。如今,傳統的紡織品仍然以非常協調的古代圖案繡製而成。 文學 阿爾巴尼亞語由印歐語繫系列組成。該語言被認為是印歐語系中的語言隔離。唯一倖存的印歐語分支的其他語言是亞美尼亞語和希臘語。它在 1854 年由德國語言學家弗蘭茨博普證明是印歐語。阿爾巴尼亞語經常被認為與伊利裡亞語有關,伊利裡亞語於古典時期在巴爾幹地區使用的語言。學者們爭辯說阿爾巴尼亞人來自伊利裡亞人 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 By J P Mallory Douglas Q Adams Edition illustrated Published by Taylor Francis 1997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lexical items that appear to be shared between Romanian and by extension Dacian and Albanian by far the strongest connections can be argued between Albanian and Illyrian page 11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s of the World By Keith Brown Sarah Ogilvie Contributor Keith Brown Sarah Ogilvie Edition illustrated Published by Elsevier 2008 Albanian constitutes a single branch of the 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 It is often held to be related to Illyrian a poorly attested language spoken in the Western Balkans in classical times page 22 而另一些人聲稱它來自 Daco 色雷斯人。(然而,伊利裡亞語和色雷斯語可能是密切相關的語言;參見 ThracoIllyrian。) 文化復興首先表現在教會文字和出版物領域阿爾巴尼亞語的發展,主要是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天主教地區,而且東正教。阿爾巴尼亞在南部,當神職人員 Gjon Buzuku 將阿爾巴尼亞語天主教禮儀納入阿爾巴尼亞語時,新教改革激發了對當地語言和文學傳統發展的希望,試圖為阿爾巴尼亞語作出改革的馬丁路德為德語和阿爾巴尼亞語翻譯。由 Gjon Buzuku 撰寫的 Meshari(The Missal)於 1555 年出版,被認為是中世紀第一部阿爾巴尼亞文學作品之一。語言的精確程度和穩定的拼寫法必須是早期傳統的阿爾巴尼亞語寫作的結果,這一傳統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然而,在 Buzuku 之前存在一些支離破碎的證據,這表明阿爾巴尼亞語至少是在 14 世紀寫成的。 最早的證據可以追溯到公元 1332 年,來自 Antivari 的法國多明尼加 Guillelmus Adae,Archbishop 的拉丁文報告,他寫道阿爾巴尼亞人在他們的書中使用了拉丁字母,儘管他們的語言與拉丁語完全不同。其他重要的例子包括:洗禮公式(Unte paghesont premenit Atit et Birit et spertit senit)自 1462 年起,由阿爾巴尼亞人在都拉斯主教的拉丁文中寫成,PalEngjëlli 阿爾巴尼亞語的阿爾巴尼亞語單詞 1497 由阿爾巴尼亞人經過的阿爾巴尼亞語,以及馬太福音的 15 世紀聖經片段使用阿爾巴尼亞語,但以希臘字母書寫。 這幾個世紀以來的阿爾巴尼亞著作不應僅僅是宗教文字,而是歷史編年史。人道主義者 Marin Barleti 提到了他們,他們在 1504 年的書《Shkodra 之圍》(Rrethimi i Shkodrës)證實了他的葉子透過用人們的語言(vernacula lingua)寫的這些編年史以及他著名的斯坎德培的傳記。斯坎德培歷史 仍然是斯坎德培研究的基礎,被認為是阿爾巴尼亞文化寶藏,對阿爾巴尼亞民族自我意識的形成至關重要。 在 16 和 17 世紀,由 LekëMatrënga 創作的 1592 年的教義(基督教徒教誨)(mmbësuamekrishterë)(基督教教義),(Doktrinaekrishterë)(基督徒)教義)1618 年和(Rituale romanum)1621 年 PjetërBudi,原始阿爾巴尼亞人散文和詩歌的第一作者,道歉為喬治卡斯特里奧特(1636)Frang Bardhi,PjetërBogdani 也發表了一本字典和民間傳說創作,神學 哲學條約 Cuneus Prophetarum(The Prop of Prophets)(1685),阿爾巴尼亞人中世紀最普遍的人格,以阿爾巴尼亞語出版。20 世紀和 21 世紀最著名的阿爾巴尼亞作家可能是伊斯梅爾卡達萊,他的許多作品都在諷刺和批判專制社會,其中一些出版之後在霍查統治阿爾巴尼亞期間曾一度遭封禁,他多次被提及為文學諾貝爾獎的可能得獎者。 電影院 阿爾巴尼亞電影在 20 世紀開始流行,當時斯庫臺和科爾察的城市展出了外國電影和紀錄片。第一個在阿爾巴尼亞舉行的公開演出是一個鮮為人知的標題,Paddy the Reliable 是一個滑稽的故事。 最初的阿爾巴尼亞電影主要是紀錄片;第一個是關於莫納斯提爾大會在 1908 年批准阿爾巴尼亞語字母。在共產政權時期,後來被稱為 Kinostudio Shqipëria e Re 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學院在蘇聯援助下成立,專注於主要是對戰時鬥爭的宣傳。共產黨政府於 1952 年創立 Kinostudio Shqipëria e Re。隨後是第一部阿爾巴尼亞史詩電影《The Great Warrior Skanderbeg》,與蘇聯藝術家合作,記錄了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斯坎德培的生活和戰鬥。該片獲得 1954 年戛納電影節國際獎。 到了 1990 年,阿爾巴尼亞已經製作了大約 200 部電影,阿爾巴尼亞有超過 450 部電影院。隨著 20 世紀 90 年代共產主義政權崩潰後的經濟轉型,Kinostudio 被打破並私有化。一個新的國家電影攝影中心成立,而城市建立了現代電影院,主要是美國電影。地拉那國際電影節成立於 2003 年,已成為該國和巴爾幹地區首屈一指的最大電影節。都拉斯舉辦國際電影都拉斯電影節,這是該國第二大國際電影節,每年 8 月底或 9 月初在杜勒斯露天競技場舉行。 值得注意的阿爾巴尼亞電影導演包括 Andamion Murataj、BesimSahatçiu、Xhanfize Keko、DhimitërAnagnosti、KujtimÇashku、Luljeta Hoxha、Saim Kokona、Saimir Kumbaro、Kristaq Mitro、Leon Qafzezi 以及 Gjergj Xhuvani。阿爾巴尼亞的著名演員包括 Nik Xhelilaj、Klement Tinaj、Masiela Lusha、Blerim Destani、AleksandërMoisiu、Tinka Kurti、Pjetër Malota、SandërProsi 以及 Margarita Xhepa。 阿爾巴尼亞僑民有國際知名演員,例如阿爾巴尼亞裔美國人的 Eliza Dushku、Jim 及 John Belushi;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的 Bekim Fehmiu 和 Arta Dobroshi;土耳其阿爾巴尼亞人的 Barish Arduç。 習俗 阿爾巴尼亞人以友善、禮貌、好客見稱,一般都會十分主動向別人打招呼、問好和握手,有需要時會協助對方解決問題,即使是面對外國遊客時做法也是一樣。另外阿爾巴尼亞人也講究家庭和友誼觀念,男女地位相對平等。值得一提是阿爾巴尼亞日常人與人之間的非語言溝通中的點頭是代表不是(no)的意思而搖頭是代表是(yes)的意思。 社會主義時期的流行文化 阿爾巴尼亞革命電影曾經在中國產生一定影響。著名電影如《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屈》《地下游擊隊》《第八個是銅像》《戰鬥的早晨》《勇敢的人們》《腳印》《伏擊戰》《海岸風雷》《在平凡的崗位上》等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 在霍查統治期間,由於擔心蘇聯、美國、希臘、義大利、南斯拉夫入侵阿爾巴尼亞,在全國各地修建超過 75 萬個地堡。時至今日,阿爾巴尼亞各地都有地堡分佈,故阿爾巴尼亞被稱為 地堡王國。由於現今的阿爾巴尼亞政府和人民不喜歡象徵著霍查和勞動黨政權的地堡,加上拆除地堡過程十分困難和成本高,因此近年部分阿爾巴尼亞的地堡已改變用途,例如青年旅舎、博物館、餐廳、咖啡館甚至露宿者的收容中心等。 阿爾巴尼亞最著名的作家是和伊斯梅爾卡達萊。 FileA traditional male folk group from SkraparJPG 斯克拉巴里區的傳統男合唱小組 FileIsmail Kadarejpg 伊斯梅爾卡達萊 建築 由於歷史悠久,阿爾巴尼亞擁有許多重要的文化和歷史地標。從古代古典到現代,國內主要城市已經從城堡內部發展到包括住宅,宗教和商業結構,不斷地重新設計城市廣場,建築技術的進化。 現時阿爾巴尼亞著名的建築風格包括科爾察中的歷史主義和新藝術,而且現代義大利風格也存在於斯庫臺、夫羅勒、薩蘭達及都拉斯。其他城市透過各種文化或經濟影響獲得了當今阿爾巴尼亞獨特的外觀。由於拜占庭帝國的長期統治,阿爾巴尼亞擁有許多拜占庭式建築的教堂、城堡和修道院。阿爾巴尼亞還擁有五百年來鄂圖曼統治的許多倖存的紀念碑。在十九世紀,阿爾巴尼亞的城鎮經歷了由匈牙利和義大利建築師的城市轉型,讓他們看起來像歐洲城市。在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時期,修建了許多社會主義風格的建築群,寬闊的道路和工廠,重新設計了城市廣場,並拆除了一些歷史悠久的建築物。 自從 1990 年代阿爾巴尼亞推行民主化及推行資本主義之後,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開始實行雄心勃勃的去共化運動,大規模地拆除及改建前共產政權大量建築,例如將不少地堡改造為政治犯紀念館、咖啡廳、餐廳、流浪動物收容所、酒店等用途,以及拆除對恩維爾霍查所有個人崇拜物件,令阿爾巴尼亞擺脫前共產陰霾;將前共產政權拆除的各種宗教場所重新建立,包括天主教、猶太教及東正教堂和清真寺都能夠為阿爾巴尼亞各派教徒提供各類祈禱 禮拜 宗教活動等服務,這使阿爾巴尼亞贏得全球首 20 名宗教最包容國家美譽;將日久失修的樓宇翻新使它們成為歐式美式或具有阿爾巴尼亞民族特色的建築物,目的是把阿爾巴尼亞打造成為一個包容新舊以及其他西方文化的國家。 阿爾巴尼亞擁有兩個文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包括薩蘭達南部布特林特的古代遺跡,以及中世紀的培拉特和吉羅卡斯特歷史中心。以及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和奧赫裡德地區的自然和文化遺產。此外,下塞爾塞皇家陵墓、阿波羅尼亞、巴什託維堡壘、杜勒斯露天競技場已列入暫定名單。 藝術 阿爾巴尼亞的視覺藝術傳統是由在其領土上蓬勃發展的許多文化所塑造的。拜佔廷和奧斯曼帝國分別在阿爾巴尼亞統治接近五個世紀,極大地影響了該國的藝術和藝術形式。在阿爾巴尼亞於 1478 年成為奧斯曼帝國一部分之後,奧斯曼文化影響了鑲嵌和濕壁畫等藝術形式的流行,直到 1912 年 11 月 28 日的阿爾巴尼亞獨立宣言以後才出現真正的藝術變化。 從古代到中世紀的馬賽克和濕壁畫之後,第一批畫作是出自於拜占庭的傳統。阿爾巴尼亞最早的畫作可追溯到 13 世紀後期,並普遍估計他們的藝術高峰在 18 世紀達到了。阿爾巴尼亞的肖像藝術最突出的代表是 Onufri 和 David Selenica。 培拉特,科爾察和地拉那的博物館收藏著很多收藏品。 奧斯曼帝國統治結束時,阿爾巴尼亞人的畫作大多侷限於民間藝術和華麗的清真寺。20 世紀上半葉阿爾巴尼亞的繪畫和雕塑文化藝術興起,在 20 世紀的 30 年代和 40 年代達到了一個溫和的高峰,當時第一次舉辦國家級的藝術展覽。現代的阿爾巴尼亞藝術品捕捉到阿爾巴尼亞人的日常奮鬥細節,然而新藝術家正在利用不同的藝術風格傳達這一資訊。阿爾巴尼亞藝術家繼續推動阿爾巴尼亞藝術發展,而他們的藝術內容仍然是阿爾巴尼亞獨特的。雖然在阿爾巴尼亞藝術家後現代主義最近被介紹,有一些藝術家和作品在國際知名。其中最著名的阿爾巴尼亞後現代主義者被認為是阿里薩拉、西斯萊傑哈法及赫利頓吉傑吉。 旅遊 近年隨著阿爾巴尼亞政局趨於穩定及國家對外完全開放,加上阿爾巴尼亞一直融合了不少古希臘、古羅馬、保加利亞文明,驅使到訪阿爾巴尼亞的外國遊客數目也明顯地增加,近年來(自 2021 年開始)多了很多義大利、波蘭、西班牙及美國遊客到訪阿爾巴尼亞旅遊,主要原因包括物價較大部分歐洲國家便宜、擁有不少歷史古蹟遺產、高山與海岸美景近在眼前等。現在的阿爾巴尼亞政府也積極開拓阿爾巴尼亞本地的歷史古蹟、宗教、文化導賞團,以及沿亞得利亞海、愛奧尼亞海一帶海灘城市景點度假團,而當中阿爾巴尼亞眾多旅遊景點之中最為著名的旅遊景點分別有獲得千窗之城美譽的培拉特白色小屋和位於首都地拉那南部近郊的彼德雷拉城堡。 阿爾巴尼亞國家旅遊局網址: 宗教 從公元 1 世紀開始,阿爾巴尼亞人主要為基督徒。後來自從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入侵起,大多數阿爾巴尼亞人開始改信伊斯蘭教,穆斯林人口開始在整個阿爾巴尼亞佔多數,但基督徒在阿爾巴尼亞部分地區則仍然佔多數。 到了近現代,所有宗教信仰於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統治中後期遭到官方查禁,當時阿爾巴尼亞宣稱其為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的無神論國家。1990 年 11 月,雖然還沒有修改憲法,但開始允許個人舉行宗教儀式。 現今,阿爾巴尼亞境內重新容許宗教自由。根據 2011 年的人口普查,阿爾巴尼亞有 58 的伊斯蘭教遜尼派穆斯林,2 的伊斯蘭教蘇菲派拜克塔什教團信徒,10 的羅馬天主教徒,7 的東正教徒,02 其他派系基督宗教,55 其他宗教,14 不確定,無神論僅佔 25,是歐洲伊斯蘭教佔多數的世俗國家之一,另一個為鄰國科索沃。然而,根據 2018 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做的調查,627 的阿爾巴尼亞人不信仰宗教。373 的阿爾巴尼亞人信仰一種宗教。這 373 阿爾巴尼亞人中的 5206 為穆斯林,1382 為天主教徒,1308 為東正教徒,75 為拜克塔什教團成員,403 為無神論者,174 為新教基督徒。其餘的拒絕回答或有其他信仰。 2011 年宗教普查漏洞 2011 年的宗教普查引起了有關阿爾巴尼亞宗教成分的爭議。其原因是普查人員未能夠與南部大量東正教社群取得聯絡。只有 34 的阿爾巴尼亞正教基督徒被普查人員聯絡過。此外,普查人員有時在沒有受調查人見證的情況下徑自隨意填寫了其宗教信仰並在調查問卷上違規地使用鉛筆填寫。有時,整個社群聲稱完全沒有被聯絡過。有計 70 的被調查者拒絕在列出的宗教列表上選擇自己的信仰。阿爾巴尼亞正教會與蘇菲派拜克塔什教團對調查結果提出了質疑與抗議。 媒體 報章 阿爾巴尼亞全國各種報刊約 160 種,其中主要有《當代報》,發行量約 2 萬份;社會黨黨報《人民之聲報》,發行量約 1 萬份;民主黨黨報《民主復興報》,發行量約 1 萬份;其它報刊還有《世紀報》、《共和報》、《阿爾巴尼亞報》、《經濟報》、《克蘭雜誌》等。 廣播電視 阿爾巴尼亞廣播電視臺是阿爾巴尼亞的官方廣播電視臺,於 1938 年在首都地拉那建立。目前擁有至少三個電影片道和三個廣播頻道。國際電影片道從 1993 年起播出。其下屬的廣播電臺使用 地拉那廣播電臺(Radio Tirana)的呼號,地拉那廣播電臺第三臺採用阿爾巴尼亞語和其他七種語言,透過中波和短波向世界各地播放。另外自從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倒臺後,阿爾巴尼亞國內亦容許民間和私營的電視臺營運(例如 KLAN、Top Channel、Report Tv 等),為國民提供更多元化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50 年在阿爾巴尼亞境內設立短波發射臺,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中繼站,昔日冷戰共產時期該發射臺除了轉播地拉那廣播電臺之外,還轉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阿爾巴尼亞語廣播,主要是宣傳霍查和毛澤東的階級鬥爭路線革命。目前該發射臺為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所有,負責轉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節目。 交通 長途巴士 阿爾巴尼亞多個大城市設有長途巴士服務,首都地拉那擁有全國絕大部分城市和鄉鎮的巴士服務,服務範圍一般涵蓋全國各地和鄰國的科索沃、黑山、希臘、北馬其頓,甚至提供了德國、義大利、瑞士等西歐國家。國內巴士毋須提前購票但跨國巴士則要提前最少 1 日到地拉那國際巴士售票處購票,並於出發日上車時將車票交給巴士服務員。 小巴 因為小巴載客量少和便捷,普遍應用於由阿爾巴尼亞首都地拉那到近郊地區和較小規模的城市(例如培拉特)接駁交通工具,但收費較巴士昂貴一些。 計程車 green taxi 提供網上預約計程車服務,只需要提前在 Whatsapp 與客服說明上車地點位置便何,收費價錢較街上其他計程車合理。 火車 阿爾巴尼亞火車服務一般用作貨物運輸,亦有提供載客服務。但阿爾巴尼亞並沒有連結鄰國馬其頓或者希臘的鐵路。因為缺乏現代化火車執行,火車行駛速度相較巴士小巴等交通工具來說非常緩慢(甚至較科索沃火車慢一半車速),列車的行駛速度一般只有每小時 30 至 50 公里,曾經淪為外國遊客體驗品。目前絕大部分鐵路綫因少人選搭已經廢棄不再使用,只有地拉那至都拉斯的路綫會更換時速達 120 公里的列車和更換新路軌。 航空 國際機場 地拉那特蕾莎修女國際機場 庫克斯機場(季節性) 夫羅勒國際機場(興建中) 國內機場 吉諾卡斯特機場 科爾察西北機場 薩蘭達機場 斯庫臺機場 地拉那直升機場 軍用機場 庫喬韋空軍基地 Gjadër 空軍基地 渡輪 阿爾巴尼亞的渡輪服務以跨境渡輪為主,較少提供國內渡輪服務。 薩蘭達 希臘科孚島 都拉斯 義大利巴里 都拉斯 克羅埃西亞杜布羅夫尼克 體育 奧運會 阿爾巴尼亞第一次參加夏季奧運會是 1972 年西德的慕尼黑奧運會。因為冷戰政治格局的因素,之後阿爾巴尼亞曾經缺席 4 屆奧運會,曾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集團共產主義國家一起抵制美國的 1984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88 年因為極左政策與朝鮮一起抵制南韓的漢城奧運會。1992 年冷戰結束和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垮臺後,第一次參與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奧運會,此後阿爾巴尼亞無一缺席。 阿爾巴尼亞直至 2016 年的裡約奧運會為止都沒有獲得過任何奧運獎牌,也沒有能與他國競爭獎牌的優勢體育專案。不過於 2024 年巴黎奧運阿爾巴尼亞奧運代表團體終於在摔跤專案贏得 2 面絧牌,儘管為阿爾巴尼亞獲取獎牌的運動員都不是純正阿爾巴尼亞民族(皆為車臣與阿爾巴尼亞混血兒)。 足球 阿爾巴尼亞國家足球隊昔日一直是歐洲的魚腩球隊之一。不過在 2015 年歐洲國家盃外圍資格賽上,阿爾巴尼亞先後擊敗同組的「死敵」球隊塞爾維亞以及來自高加索國家的亞美尼亞,以外圍資格賽第 2 名的成績歷史性成功打入歐洲足球錦標賽決賽周分組賽第 1 輪。隨後,儘管先後敗給世界足球勁旅瑞士和歐國盃東道主的法國,但阿爾巴尼亞最終仍成功擊敗同組的羅馬尼亞直取 3 分。球員和教練結束所有賽事回國後,受到國民的英雄式歡迎,他們也獲得了巨額獎金,同時球員的名字也永遠刻在阿爾巴尼亞最大規模的足球場上。其後於 2024 年阿爾巴尼亞再次成功以小組第 1 名,力壓捷克和波蘭順利打入歐國盃決賽周分組賽。 相簿 File07Tirana Sheshi Skenderbej03jpg 斯坎德培廣場 國家歷史博物館(1988 年) 國家歷史博物館上方的壁畫 FileQemalStafaStadiumTiranaJPGQemalStafa 體育場 FileRadhima BeachjpgRadhima 海灘 FileErseke Albania 2010jpg 排屋 FileAlbania bunkersjpg 地堡 FileAlbanian children at schooljpg 小學生 Berat Albaniajpg 培拉特州 參考文獻 引用 書籍 The Peoples of Europ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外部連結 National Tourism Organization 阿爾巴尼亞官方旅遊資訊網站 阿爾巴尼亞詳細介紹 阿爾巴尼亞移民 相關 阿爾巴尼亞軍事 阿爾巴尼亞通訊 阿爾巴尼亞交通 Category 歐洲國家 Category 聯合國會員國 Category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駭客是指對設計、程式設計和計算機科學方面具高度理解的人,此群體包含了下列人物:網路駭客 駭客 一詞最早是用來稱呼研究如何盜用電話系統的人,這一類人士也被稱作「」(Phreaker);Fred Shapiro Antedating of Hacker American Dialect Society Mailing List 13 June 2003 在計算機軟體方面,駭客 是對於計算機及計算機網路內部系統運作特別感興趣並且有深入理解能力的一群人;RFC 1392 a person who delights in having an intim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workings of a system computers and computer networks in particular 在業餘計算機 DIY 方面,駭客 是指研究如何修改計算機相關產品的業餘愛好者。從 1970 年代起,有很多這一類社群聚焦於硬體研究; 在資訊安全裡,駭客 指研究如何智取計算機安全系統的人員。他們利用公共通訊網路,如電話系統和網際網路,以非正規手段登入對方系統,掌握操控系統之權力。 詞義與分類 駭客詞義 thumbright駭客 時常被人們誤解,並給人神秘的感覺。 駭客(Hacker)當中的中文音譯「zhhans 黑;zhhk 黑;zhtw 駭」字總使人對駭客有所誤解,真實的駭客主要是指技術高超的程式設計師,而「潰客」(Cracker)才是專指對計算機系統及網路進行惡意破壞的人。除了精通程式設計與作業系統運作的人可以被視作駭客,對硬體裝置進行創新的工程師通常也被認為是駭客,另外現在精通網路入侵的人也被看作是駭客。然而在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駭客」這一詞早已被汙名化,由於影視作品、媒體報導通常描述他們進行違法行為,使主流社會一般把駭客看作為「計算機犯罪分子」(Cybercriminal)。 儘管在流行文化中,駭客這個詞已經與計算機犯罪分子聯結在一起,即指利用系統漏洞的技術知識來執行侵入並訪問原本無法獲得之資料的人,但駭客技術也可以被合法人物在合法情況下使用。例如,執法機構有時會使用駭客技術來收集有關罪犯和其他惡意行為者的證據,這可能包括使用匿名工具(如 VPN 或暗網)來掩蓋執法者他們在網上的身份,即自稱為犯罪分子本身。同樣,可以在合法行為中採用駭客技術。另一方面,執法機構和安全機構(通常被允許進行無需許可的活動的機構)以及也透過額外和非法的手段使用駭客技術進行網路攻擊,並將其作為合法或非法戰爭的武器。 駭客分類 White Hat Ethical Hacker Grey Hat Black Hat Cracker Script Kiddie 中文 中國 新加坡 馬來西亞 白帽黑 客(道德黑 客) 灰帽黑 客 黑帽黑 客(潰 客) 指令碼小子 中文 臺灣 臺灣 臺灣 白帽駭 客(道德駭 客) 灰帽駭 客 黑帽駭 客(劊 客) 指令碼小子 技術 技術 技術 技術 有 有 有 無 目的 目的 目的 目的 改善 昭告 利慾 利慾 屬性 屬性 屬性 屬性 狹義上的駭客(建設者) 狹義上的駭客(建設者) 計算機犯罪分子(破壞者) 計算機犯罪分子(破壞者) 「Hacker」(駭客)一般是指: 一個對(某領域內的)程式語言有足夠了解,可以不需長久思考便創造出有用軟體的人; 喜愛程式設計並享受在其中,而變得愈加擅長於程式設計的人; 他們喜愛自由、不易受約束,但假如是為了喜愛的事物,則可以接受被適當地約束。 這一群人試圖破解某個程式、系統或網路,依目的大致可分為 3 個型別:白帽駭客(White Hat)、灰帽駭客(Grey Hat)、黑帽駭客(Black Hat),該名稱取自美國電影西部片中,正派往往戴白帽,反派往往戴黑帽。 白帽駭客以「改善」為目標,破解某個程式做出(往往是好的)修改,而增強(或改變)該程式之用途,或者透過入侵去提醒裝置的系統管理者其安全漏洞,有時甚至主動予以修補,故又稱「道德駭客」(Ethical Hacker)。灰帽駭客以「昭告」為目標,透過破解、入侵去炫耀自己擁有高超的技術,或者宣揚某種理念。黑帽駭客以「利慾」為目標,透過破解、入侵去獲取不法利益,或者發洩負面情緒。其中,白帽駭客大多是電腦安全公司的僱員,抑或響應招測單位的懸賞,通常是在合法的情況下攻擊某系統,而黑帽駭客同時也被稱作「Cracker」(潰客)。 劊客 除了 Hacker 之外,Cracker 一詞也常被誤譯成「駭客」,但實際上 Cracker 應該翻譯成「潰客」。它之相異其他駭客是在於: 一個惡意(一般是非法地)試圖破解某個程式、系統或網路,進而竊盜、毀損或使其癱瘓的人; Cracker 缺乏道德標準,也沒有「駭客精神」; 狹義上的 Hacker 做建設,而 Cracker 則是做破壞。 Hacker 和 Cracker 這兩個詞,在英文裡意思是有所差異的,但在中文裡經常被當作同一個概念,共同以「Hacker」進行翻譯,於香港和澳門依粵語皆被音譯為「黑 客」,且中國大陸也延用了該譯法(但以普通話發音),於臺灣則皆被音譯為「駭 客」,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所採用的是前者。換言之,「駭客」一詞既指對程式語言有足夠了解並喜歡程式設計的人,在誤解下也有可能指惡意破壞者。除了有 Hacker 和 Cracker 不分之情形外,在對 Hacker 採用「黑 客」之譯法的地區,很多人即使將其視為兩種概念,也經常錯誤地把 Hacker 的另一個音譯「駭 客」當成 Cracker 使用。 指令碼小子 公眾通常不知「指令碼小子」(Script Kiddie)和黑帽駭客的區分。指令碼小子是利用他人所撰寫的程式發起攻擊的網路鬧事者。他們通常不懂得攻擊目標的設計和攻擊程式的原理,不能自己對系統進行除錯、找出漏洞,實際專業知識遠遠不如他們通常冒充的黑帽駭客。然而,有不少青少年藉由網路入侵傳播病毒、木馬,進行癱瘓、破壞、偷竊,因此犯上計算機犯罪。 主義與精神 駭客主義 對計算機的訪問(以及任何可能幫助你認識我們這個世界的事物)應該是不受限制的、完全的,任何人都有動手嘗試的權利; 所有的資訊都應該可以自由獲取; 不迷信權威 促進分權; 評價駭客的標準應該是他們的技術,而不是那些沒有實際用途的指標,比如學位、年齡、種族或職位; 你可以在計算機上創造出藝術與美; 計算機技術可以讓你的生活更美好。 駭客精神 編寫開源軟體; 協助對開源軟體 test(測試)和 debug(除錯); 公佈有用的資訊; 幫忙維持一些簡單的工作; 為駭客文化而努力。 在駭客世界裡,各組織的精神與文化都是不盡相同的,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技術的崇拜與對創新的不斷追求。於是駭客們最為熱愛:推動開源軟硬體運動,找出漏洞並通知、協助管理員進行修補,從而締造完美無暇的軟硬體。 養成與培訓 需要精通的基礎 英語:目前世界網際網路 70 網站都是英文網站,非常多的資源都是由英語撰寫的,所以英語是駭客的必須精通的基礎之一。 作業系統/網路:對作業系統熟悉且精通於網路,如 TCPIP 以及網路原理等,才能更深入學習如何發現當中的漏洞以及入侵它們,並且隱匿行蹤和消除痕跡。 程式語言:必須精通匯編語言、C 語言等底層語言,以及 Python、Ruby 和資料庫。 駭客養成的科目 入侵或攻擊的方法與手段:腳印拓取以及掃描和列舉、判斷目標作業系統並發現漏洞,需要學會的基本知識還有社會工程學以及在遠端作業系統的管理員許可權(提權,Privilege Escalating)。如果需要攻擊,有弱口令攻擊、漏洞攻擊、緩衝區溢位攻擊、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欺騙類攻擊等等。跳板攻擊和殭屍網路也是駭客主要大規模應用的技術。 特殊網路環境的網路安全:善用資訊竊聽嗅探以及連線劫持技術,掌握非 Windows 作業系統以及無線網路安全攻防技術,對密碼學以及密碼猜測和破解有了解,能夠熟練編寫木馬、後門、計算機病毒、蠕蟲病毒並掌握其攻防原理。 針對計算機安全產品攻防:遠端堆疊快取溢位是針對防毒軟體、防火牆以及入侵預防系統的一種技術,其技術是為了摧毀預定目標的計算機安全產品。除此之外還有對交換裝置的攻擊,駭客需要有一定的漏洞程式碼缺陷發現能力。 白帽駭客培訓機構 ECCouncil CEH(Certified Ethical Hacker):以駭客的攻擊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CHFI(Computer Hacking Forensic Investigator):以法庭的調查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ISC² CISSP(Certified Information Systems Security Professional):以管理階層的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SSCP(System Security Certified Practitioner):以專業資訊人員的角度來看待資訊安全 相關條目 駭客組織列表 被捕駭客列表 網路警察 網路安全 資訊安全 密碼 加密技術 計算機犯罪 白帽駭客 灰帽駭客 黑帽駭客(潰客) 紅客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駭客 Category 專業人士 Category 程式設計師
福建省,簡稱閩,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沿海省份,省會福州市。東西最寬約 480 公里,南北最長約 530 公里,陸域面積約 124 萬平方公里。北與浙江省毗鄰,西與江西省相連,西南與廣東省接界,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福建省下轄 9 個地級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 福建地理特點是 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 90%的土地是山地丘陵;這些山地多為森林所覆蓋,使得福建的森林覆蓋率達 6296,居全國第一。福建的大陸海岸線長度居全國第二位,海岸曲折,島嶼眾多。而且由於福建位於東海與南海的交通要衝,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也是海上商貿集散地,和中國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內地客家地區是農業文明。《福建統計年鑑 2007》,中國統計出版社,第一章《綜合》:基本省情 經濟方面,福建的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省級行政區之一。2014 年 12 月 12 日,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共 3126 平方公里、平潭片區共 43 平方公里,廈門片區共 4378 平方公里),繼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後,中國第二批三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之一。福建旅遊資源豐富,僅世界遺產就有武夷山、鼓浪嶼、福建土樓、中國丹霞(泰寧)和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五處。 名稱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 年),設福建經略使才開始出現 福建 一詞。 閩 最早見於《山海經》中的《海內南經卷十》: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山海經卷十海內南經 漢代《說文解字》中說:閩,東南越,蛇種,定義閩人是崇蛇的族群;可以作為佐證的是 閩 字的寫法,而古人稱蛇為長蟲,可解釋為 閩為山地,多出蛇蟲之類,故門下增蟲字,以示其特性,但此解釋並未得到史學界的證實。 福建有過 七閩、八閩 之別稱,現習慣稱 八閩。七閩 最早見於《周禮夏官職方氏》,書中說:職方氏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國、都、郫、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清蔡永兼《西山雜記》載:「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畲家,三山之蜑戶(即蜑家),劍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巖之龍門,漳郡之藍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 關於七閩,何光嶽的《南蠻源流史》載《周禮職方氏》載:掌七閩八蠻。鄭玄注:閩,蠻之別也,即閩乃蠻之別種。七閩 起初是專指周朝時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為圖騰的異族部落,如唐代的賈公彥所作的《周禮疏》中說:叔熊居濮如蠻,後子從分為七種,故謂之七閩也,後來演變成泛指福建。 所謂「八閩」,是因為宋朝時稱為福建路,下轄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六個州及邵武、興化二個軍,共計有八個同級行政的機構,因而得名。徐曉望,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其中福州、興化、泉州、漳州為下四府,建州、邵武、南劍州、汀州為上四府。 歷史 出土文物證實,福建和中國其他省份一樣,存在過舊石器時代文化,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在泉州市晉江深滬灣海濱發現,。福建在上古時代原為古閩人(百越的一支)的居住地。古閩人善於駕舟行筏,有「斷髮紋身」的習俗。公元前 306 年,越王無彊被楚國殺死,越國陷入混亂,部分越國王族遷入閩地;其後,從越國南下的于越人與古閩人融合為閩越人,在今福州建閩越王城。秦在福建設定閩中郡,是第一個在福建設立行政機構的中原王朝,但仍在福建地區仍任命一些閩越人 君長。 漢高帝五年(前 202 年),漢劉邦封越王勾踐的後代無諸為閩越王,建閩越國,其形式為藩屬國,都城設於東冶《史記東越列傳》中華書局 1982,又稱 東越。同樣在漢初受封的,還有南海國。到了漢武帝時期,閩越國勢大,長期與東甌、南越等鄰國為敵。漢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年),漢武帝派遣的大軍攻入閩越國,閩越王族畏懼,繇王居股殺東越王(自稱武帝)餘善以降。 於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設侯官縣。南梁時期,建安郡先後分設為晉安、建安、南安三個郡。南陳時期,為羈縻割據閩中的陳寶應,設閩州。 隋廢三郡置泉州(今福州),後又改為建安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 年),設福建經略使(軍區長官職稱),始出現「福建」之名。五代十國時期,福建獨立,王審知建立閩國,後來為南唐所滅,福建為南唐、吳越和清源軍(後稱平海軍)三分。在隋唐時期前後,閩語逐漸分化為閩北語(六朝時期形成)、閩南語(中唐時期形成)和閩東語(王潮、王審知執政時期形成) 。 宋朝置福建路,統轄六個州(福州、建州、泉州、南劍州、漳州、汀州)與兩個軍(邵武軍、興化軍)。南宋末,宋端宗短暫定都福州,改福州為福安府。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 年),設泉州行中書省,二年後設福建等處行中書省,此後撤復不定。南宋時,泉州發展成國際著名的港口,市內形成大批外國僑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當年留下的清淨寺一直保留至今。元末,福建發生亦思巴奚兵亂,導致泉州港衰落以及大量人口遷往今廣東、海南等地。 明朝置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後,又改路為府。宋代的六州兩軍以及後來改稱為八個路或八個府的區劃建制(「八閩」的由來)。在明代,倭寇經常襲擾福建,政府宣佈海禁,福建正常的海上貿易受阻。1645 年 8 月 18 日,唐王朱聿鍵在福州登基,年號隆武,改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為 福京,改福州府為天興府。1646 年 10 月 6 日,隆武帝被清軍殺死。此後,鄭成功家族領導的明鄭勢力,先後以廈門和臺灣為基地繼續抵抗清軍大約 40 年之久。清朝時福州是與琉球首裡通航貿易的指定口岸。清代,在福建本土,增設了福寧府和龍巖州、永春州。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臺灣併入福建省版圖為臺廈道,隨後於清德宗光緒十二年(1886 年)單獨設省。 1842 年的《南京條約》將福州和廈門闢為通商口岸,向外國商人開放。1902 年在廈門還開闢鼓浪嶼公共租界。在洋務運動中,左宗棠開辦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學堂,成為近代中國海軍的搖籃,一度湧現出薩鎮冰、魏瀚、李鼎新、林泰曾、劉步蟾、藍建樞、林永昇、方伯謙、林建章、杜錫珪、黃鍾瑛、陳紹寬、薩師俊等大批海軍將官。1883 年,中法戰爭期間,法國襲擊了馬尾軍港。福建還是近代西歐傳教士人數最多也最活躍的省份。1933 年,十九路軍發動 閩變,在福建建立中華共和國,定都福州。多山的福建在近代一直未能修建鐵路,因而阻礙該地區經濟的發展以及與中國其他地區的聯絡,直到 1956 年建成鷹廈鐵路。1949 年之後,福建省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政府進行實質管轄,雙方的行政區劃中也都設有福建省,中華民國福建省已虛級化。 地理 地形 福建位於中國東南部,土地總面積為 1240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 13%,居全國第 23 位。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90 是山地丘陵,所謂 八山一水一分田。省內有閩西與閩中兩大山帶大體平行,閩西山帶以武夷山脈為主,斜貫閩、贛兩省,長約 530 千米,平均海拔 1 千米。最高峰黃崗山海拔 2158 米,位於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國東南地區最高峰。閩中山帶從北至南分為鷲峰山脈、戴雲山脈、博平嶺。 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多海灣、多半島的曲折海岸線為主體。閩江口由於山地逼近海岸,平原窄小;閩江口以南有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興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且廣泛分佈海蝕紅土臺地。閩東南沿海地帶是省內耕地集中區,亦是福建省經濟文化最為發達地區。 省內城市間往來在過去往往要經水路來達成。 海洋 該省東南面對臺灣海峽(東海和南海之間,平均寬 180 公里),海岸線曲折,雖然海岸線直線長度為 535 公里,但曲線長度卻達 3324 公里,約佔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 183。曲折的海岸線也形成了眾多的海灣,如福寧灣、三沙灣、羅源灣、湄洲灣、東山灣等,而重要的海港有福州港、廈門港、泉州港等。沿海的島嶼共 1404 個,總面積約為 1200 多平方公里。 四至 福建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南平市浦城縣 東 寧德市福鼎市東臺山島 南 漳州市東山縣 西 龍巖市武平縣 行政區劃 福建省現轄 9 個地級市,其中廈門市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全省合共有 31 個市轄區、11 個縣級市、42 個縣;1108 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 653 鎮,233 鄉,19 民族鄉,203 街道。 地級市:福州市、廈門市(副省級市)、莆田市、三明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龍巖市、寧德市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福建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350000 福建省 fú jiàn shěng 12395114 41540086 福州市 31 11 42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350100 福州市 fú zhōu shì 1225072 8291268 鼓樓區 6 1 6 350300 莆田市 pú tián shì 413078 3210714 城廂區 4 1 350400 三明市 sān míng shì 2296477 2486450 三元區 2 1 8 350500 泉州市 quán zhōu shì 1128659 8782285 豐澤區 4 3 5 350600 漳州市 zhāng zhōu shì 1287962 5054328 龍文區 4 7 350700 南平市 nán píng shì 2627967 2680645 建陽區 2 3 5 350800 龍巖市 lóng yán shì 1902762 2723637 新羅區 2 1 4 350900 寧德市 níng dé shì 1343198 3146789 蕉城區 1 2 6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350200 廈門市 xià mén shì 169939 5163970 思明區 6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注:金門縣、連江縣馬祖鄉、莆田市秀嶼區湄洲鎮烏丘村等地未實際管轄,參見福建省 中華民國 條目。 經濟 福建是經濟發展最快的省份之一,2019 年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八位。19792007 年 29 年,按絕對數比較,2007 年 GDP 總量為 1978 年的 13802 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為基準),GDP 年平均增長率 124%,增長速度次於廣東、浙江等二省份居全國第三位,2010 年 GDP 增長 138,僅次於天津市、重慶市、四川省,增幅居全國第四位。19782008 年,有 21 年 GDP 年增長率高於 10%,GDP 增幅最高的年份為 1993 年,年增長率達到 226%。福建省 GDP 總量在全國的位次從 1978 年的第 22 位,至 2007 年上升至第 10 位;福建省 1981 年 GDP 總量首次突破 100 億元,1993 年 GDP 突破 1 千億元,2008 年突破 1 萬億元。據初步核算,2010 年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為 1435712 億元,比上年增長 13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39432 元,比上年增長 130,三次產業比例為 95513392。 交通 據統計,截至 2016 年末,福建省的公路總里程 10675653 公里,公路密度為 8794 公里每百平方公里。等級公路里程分別為:國道 1040427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341798 公里)、省道 519573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134774 公里)、縣道 1499588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6533 公里)、鄉道 4113408 公里、專用公路 11801 公里、村道 3490856 公里。 2016 年末福建省全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 324528 公里。其中:等級航道 126865 公里,佔總里程的 391,與上年持平。其中,四級及以上高等級航道 4438 公里,佔總里程的 137,與上年持平。各等級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一級航道 10784 公里,二級航道 2025 公里,三級航道 5205 公里,四級航道 26366 公里,五級航道 20457 公里,六級航道 4618 公里,七級航道 5741 公里。各水系內河航道通航里程分別為:閩江水系 19728 公里,九龍江水系 45443 公里,其他水系 81805 公里。全省港口擁有生產用碼頭泊位 578 個,萬噸級及以上泊位 168 個。 全省有民航機場 6 個。 截至 2016 年末,全省有營運汽車 2669 萬輛,其中大型客車 6924 輛,載貨汽車 2503 萬輛;水上運輸船舶 1940 艘。城市及縣城擁有公共汽電車 18324 輛,巡遊出租汽車運營車輛 24961 輛,城市客運輪渡 29 艘。福州市開通了全省首條地鐵,擁有地鐵車站 6 個;運營車輛 144 輛。 2016 年全年全省營業性客運車輛完成公路客運量 391 億人、旅客週轉量 25195 億人公里。全省營業性貨運車輛完成貨運量 858 億噸、貨物週轉量 109470 億噸公里,2016 年全省水路客運量 201640 萬人、旅客週轉量 272 億人公里。全省完成水路貨運量 317 億噸、貨物週轉量 484644 億噸公里。 人口 分佈 福建的人口比較稠密。但分佈不均,沿海平原地區人口多,內地山區人口少。 民族 福建民族構成較單一,人口以漢族為主體,但語言及文化多元性極高,主要由閩民系和客家民系兩大漢族民系構成。福建省少數民族以畲族為主,另有回族、滿族、蒙古族、高山族等。畲族主要分佈在內陸山區,約佔全國畲族人口的 60%。回族主要分佈在惠安縣百崎回族鄉和晉江市陳埭鎮。長樂區航城街道琴江村、晉江市龍湖鎮福林村和南安市霞美鎮梧坑村為滿族聚居村落。泉港區塗嶺鎮小壩村為蒙古族聚居村落。華安縣仙都鎮送坑村為高山族聚居村落。餘下少數民族大多是近現代遷徙而來,大部分人口極少。 2009 年,福建省共有 19 個民族鄉,其中 18 個畲族鄉和 1 個回族鄉,562 個民族村。 宗教 福建的主要宗教是中國民間信仰,道教和佛教。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福建有 3131%的人口有祖先崇拜,35%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 6519%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 FileSasiengsejpg 福州市鼓樓區西禪寺 File 福州天后宮(山門)jpg 福州市臺江區天后宮 FileHuangsungpuo2jpg 福州市倉山區泛船浦聖多明我主教座堂 FileQuanzhou Tianhou Gong 2012022921jpg 泉州市鯉城區天后宮 FileRoadside hillock Buddhist temple in Siming Xiamen Fujian Chinajpg 廈門市思明區鴻山寺 FileShuitou Hai chao an DSCF8926JPG 南安市水頭鎮海潮庵 FileZhangzhou Guanyuan Weihuimiao 201202255jpg 漳州市薌城區官園威惠廟 FileMosque in Quanzhou Fujian Chinajpg 泉州市鯉城區清淨寺 文化 福建文化歷史悠久,由 5000 年前的曇石山文化結閤中原文化發展出了閩都文化、閩南文化、閩西文化等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世界文化貢獻良多,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程朱理學、二是以林則徐的 林學 和嚴復的 侯官新學 為代表的近代閩都文化,三是以南島民族擴散、海上絲綢之路為主要體現的海洋文化。 社會 教育 福建擁有廈門大學 1 所 985 和 211 工程院校,福州大學 1 所 211 工程院校,以及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理工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閩南師範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 9 所省重點建設高校。根據 2008 年的統計,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中有 96 名為福建省出生,在全國排名第五。 體育 福建體育從 20 世紀 50 年代起發展迅速,建立了各級體育組織機構,在修復興建各類體育場館設施的同時,陸續創辦了各類體育學校、體育訓練班和國防體育俱樂部。 姓氏 按戶籍人口數量排名,福建五大姓氏是:陳(第一)、林(第二)、黃(第三)、張(第四)、吳(第五)。騰訊 福建省十大姓氏你知道多少?大姓帶來大的文化,值得深究 國際友好關係 截至 2024 年 1 月 1 日,福建省已與世界上 47 個國家的省、市建立了 125 對友城關係,其中省級 34 對,福州市 20 對、廈門市 22 對、泉州市 10 對、漳州市 6 對、莆田市 5 對、南平市 3 對、三明市 2 對、龍巖市 3 對、寧德市 4 對,石獅市 2 對、武夷山市 2 對、南安市 2 對、福鼎市 1 對、晉江市 2 對,福清市 1 對、上杭縣 1 對、泰寧縣 1 對,福州市鼓樓區 1 對、廈門市思明區 1 對、福州市長樂區 1 對、泉州市鯉城區 1 對。 參見 福建路 福建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江西等處行中書省 福建道宣慰司 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 福建省 清朝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福州民系 興化民系 閩南民系 閩北民系 客家民系 福州疍民 畲族 福建人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閩越民族論》 福建海峽旅遊網 中華人民共和國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情資料庫 福建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福建年鑑 福建國際 博覽我的福建省 七省沿海全圖 〈十九世紀閩浙地區所呈現的傳統社會情狀 〉、〈清末民初閩浙地區人口流動與都市化的演進 18601916 〉、〈閩浙臺地區清季民初經濟近代化初探 〉、〈閩浙兩省制度、行政與人事的革新 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 〉 延伸閱讀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爭議地區 Category 福建歷史政權 Category 華東
安徽省,簡稱 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省會為合肥市。全省東西寬約 450 公里,南北長約 570 公里,總面積 1401 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 145,居華東第 3 位,全國第 22 位。安徽省在地理上屬於華東地區,地跨淮河和長江,同時在地域文化上有明顯差異,從而孕育出省內的四大文化圈,即江淮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文化;在經濟上屬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中國中部經濟區,北部和南部分屬中原經濟區和長江經濟區。其南部原徽州府的徽商與粵商、晉商、浙商、蘇商在歷史上合稱為 五大商幫。自 21 世紀以來,安徽省與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成為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省人民政府駐合肥市包河區中山路 1 號。 省名 明代,安徽屬南直隸。清初屬於江南省。康熙元年(1662 年),設安徽巡撫(又稱安慶巡撫)。康熙六年(1667 年),江南分省,江南左布政使司改設江南安徽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由於當時,省並非清政府的法定行政單位,所以安徽省的建置是在此後逐步成型。除源於安徽巡撫的 安徽 一名外,在乾隆時,源於安徽巡撫駐地 安慶府的安慶省亦是官方檔案中使用的省名之一。 當時的省會安慶府境內有皖山、皖水,即現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時曾被封為伯國,稱為 皖國,故安徽簡稱 皖。 歷史 史前 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已經在安徽生活。位於繁昌縣孫村鎮癩痢山的人字洞遺址是一處有爭議的古遺址。有學者認為人字洞遺址內的遺存年代為 200 萬至 260 萬年前,是亞洲最古老的人類遺址之一。另有學者認為,人字洞遺存並不比元謀人更早,而且洞內的動物、石塊、骨頭可能與人類活動毫無關係。在和縣陶店鄉龍潭洞發現的和縣猿人化石,年代約為 30 萬至 40 萬年前,屬直立人化石。有學者認為和縣人與北京猿人和歐洲的遠古人類化石不同,而是更接近於匠人和爪哇猿人,可能是一種殘存的更為原始的古人類。東至縣堯渡鎮華龍洞遺址出土了大約 30 萬年前的人骨化石、石器、動物化石,這一古人類被命名為東至人,同樣屬於直立人。巢湖市銀屏鎮銀山智人遺址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時代大約為 16 萬至 20 萬年前,大致屬於早期智人。銀山智人又稱巢縣人、銀山人,部分性狀接近尼安德特人,可能與之有基因交流。此外,出土石器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陳山遺址、毛竹山、官山遺址、西尤遺址、金盆洞遺址等。有學者認為,古代安徽是阿舍利石器技術自亞歐大陸東側向朝鮮半島擴散的中轉站。上世紀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在本省潛山縣的薛家崗又發現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痕跡,後來又在本省多處發現了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先秦至南北朝 商朝(前 16 世紀 前 11 世紀)的開國君主湯曾經短期定都在安徽北部的亳州,當時安徽大部分居民並非華夏族,而是後來逐步同化入漢族的東夷、山越人等。 西周和春秋時期,安徽省北部為華夏族諸侯國,中南部則多為主體民族為淮夷和山越的方國,境內的各國大多較為孱弱,曾多次被周天子或周邊大諸侯國侵略、佔領。 戰國末期,前 278 年,楚國的郢都(今湖北荊州市)被秦國攻佔,於是遷都陳縣(今河南淮陽),並於公元前 241 年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前 224 年,楚國大將項燕被秦國的王翦 60 萬大軍擊敗,前 223 年,壽春陷落,楚國滅亡。前 221 年,秦國完成征服六國、統一天下的計劃。安徽大部分地區屬於九江郡(壽縣),北端屬於泗水郡和碭郡。秦末楚漢相爭,公元前 202 年十二月,項羽在今安徽固鎮縣垓下之戰敗給劉邦,自刎於烏江(安徽和縣)。劉邦建立漢朝。 漢武帝時東甌國大規模遷到廬江郡(今安徽西部)。漢朝末年,壽春成為軍閥袁術的基地。袁術後來自稱皇帝,但於公元 199 年六月病死,壽春歸屬軍閥曹操。 五胡十六國期間,從 4 世紀開始的之後三百年間,幾支塞北遊牧民族入侵華北地區並相繼建立軍閥政權,長江以南則在漢人的南朝控制之下。安徽中北部成為南北方對峙的前線,戰火不斷。383 年在北方的前秦和南方的東晉之間展開的淝水之戰就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次戰役。 隋唐宋金元 隋文帝在位時代的開皇之治促使這一地區經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隋煬帝大業六年 610 年 到唐高祖武德七年 624 年 經過短暫的混戰,唐朝統一天下,並保持了一個多世紀的和平和統一。安史之亂中,安徽北部淮河地區多遭戰火蹂躪。晚唐時 875 年王仙芝、黃巢起義,從河南經安徽和縣渡長江入皖南,到福建、江西、廣東,後經安徽攻長安,天下大亂,藩鎮割據,不久唐朝滅亡。 北宋後期,北方的金朝崛起。1127 年以後,安徽北部的淮河再次成為南北對峙的前沿:北方的金朝和南方的南宋長期於此進行拉鋸戰。1161 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出兵伐宋,在今安徽馬鞍山採石大戰戰敗。1234 年,金亡於蒙古帝國。1276 年,元軍攻佔南宋京城杭州,淮西制置使夏貴投降,安徽全境歸蒙元所轄。《元史》卷 9 明朝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由於定都於金陵應天府(今日南京),現今的江蘇省和安徽省直屬中央六部管理,稱為 直隸。該區域跨長江和淮河南北,首次將經濟和文化差異很大的廣闊地區,包括今安徽北部朱元璋的家鄉鳳陽,今安徽南部多山的徽州,和今江蘇南部以富裕著稱的太湖流域,都劃歸同一個行政區管轄。 明太祖定鳳陽為中都,一度考慮遷都於此,後來放棄這個計劃,只建成陵墓和一部分城牆。明代在安徽境內共設有 7 個府,其中 4 個位於長江以南:徽州府、寧國府、太平府、池州府;2 個位於長江北岸:安慶府、廬州府;而整個淮河流域只有鳳陽府一府。 明成祖發動靖難之變,入主金陵後,永樂遷都,定都北京,原直隸地區改稱南直隸。1635 年明末流寇李自成部攻陷鳳陽,掘明朝皇室的祖墳,焚燬朱元璋曾經出家的 皇覺寺。 清朝 1645 年,清軍攻佔南京城,南明弘光帝被俘。清廷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乾隆二十九年,大清會典正式說明江南省已正式分省,是為江蘇省和安徽省,是為漢地十八省之一。省界除區域性地區外與今天比較變化不大。 晚清時期,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安徽南部是其主要糧食和軍事基地,在曾國藩的湘軍和陳玉成的太平軍反覆拉鋸戰中,安徽南部流失大部分人口,經濟遭到嚴重打擊,戰後從河南、湖北居民移居皖南,文化習俗發生巨大改變。宣城地區尤為重災區,該地的方言從吳語變成多種官話與西部吳語混居的狀態。同時期,捻軍也發源於貧困而土匪橫行的安徽北部。李鴻章在合肥附近招募淮軍赴江浙作戰。太平天國之後淮軍成了清朝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成立之後,1912 年津浦鐵路通車,蚌埠興起。1912 年柏文蔚督皖。1913 年倪嗣沖督皖。1920 年張文生督皖。1922 年馬聯甲督皖。1923 年呂調元督皖。1924 年姜登選督皖。1925 年陳調元督皖。1926 年底陳調元歸順北伐國民革命軍。1937 年全面抗戰爆發。安徽成了日本人、汪精衛政權、國軍和中國共產黨的新四軍勢力交錯的地方。1941 年在安徽發生國共衝突的皖南事變。1945 年日本投降後,民國政府把安徽省會從安慶遷往合肥。1948 年到 1949 年,安徽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徐蚌會戰的主戰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 年 4 月渡江戰役後,安徽一度以長江為界分為皖北行署區和皖南行署區。這兩個省級行署區皆隸屬於華東軍政委員會。1952 年,兩個行政署區重新合併。省界有小幅的調整:原屬徽州地區的婺源縣劃歸江西,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作為交換,江蘇徐州的蕭縣和碭山縣劃給了安徽。但這又使得原本就伸入江蘇境內的天長市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兀,類似於飛地。 在 1959-1961 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安徽省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到 633 萬人,佔災前人口 3446 萬人的 1837,其比例居中國各省的第一位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1 年的中國人口》,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版。 經歷了 大躍進 和緊接著的 文化大革命 後,安徽的農村生產力遭到很大破壞,延續 20 多年的 大鍋飯 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也極大地束縛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 1978 年 11 月 24 日,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秘密將土地公開,創造性地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使得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結果是,1979 年糧食比上年增長 6 倍,相當於 1966 年到 1970 年的 5 年糧食總和,農業獲得大豐收。與此同時,安徽省肥西縣、來安縣也開始試驗包產到戶。1982 年 1 月,中共中央總結經驗,發出了《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肯定了安徽的做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迅速推開。安徽農民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1978 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安徽的農村和城市改革也逐步開始。在農村,流通體制改革進行,農村市場逐步放開;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科技興農 方針被提出,鄉鎮企業也得到迅速發展。在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興起。1980 年,全省開始推行企業經營責任制,並改革工資制度和獎金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企業 吃大鍋飯 的狀況得到初步改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後,安徽經濟開始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省會沿革 16671760 江寧(大清安徽布政使司駐地),安慶(大清安徽巡撫衙門、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駐地) 17601853 安慶(大清安徽布政使司駐地) 18531861 安慶(太平天國安徽省駐地) 18531862 廬州(清安徽布政使司駐地) 18621911 安慶(大清安徽布政使司駐地) 19111914 安慶(中華民國安徽省軍政府/政府駐地) 19141920 蚌埠(中華民國安徽省政府駐地,倪嗣沖時期) 19201925 安慶(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張文生、馬聯甲、呂調元、姜登選時期) 19251927 蚌埠(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陳調元時期) 19271927 蕪湖(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271929 安慶(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291929 蚌埠(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方振武、石友三時期) 19291938 安慶(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381938 六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381945 蚌埠(中華民國維新政府/汪精衛政權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381945 立煌(金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451948 合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481949 安慶(中華民國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491949 蕪湖,屯溪(中華民國政府安徽省政府駐地) 19491952 合肥(中華人民共和國皖北行政公署駐地) 19491952 蕪湖(中華人民共和國皖南行政公署駐地) 1952 年至今 合肥(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人民政府/省人民委員會 省革命委員會駐地) 地理 地形 安徽省與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和山東省相接,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為主。平原與丘陵、低山相間排列。地形地貌呈現多樣性,長江和淮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全省大致可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平原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 313%(包括 58%的圩區),丘陵佔 295%,山區佔 312%,湖沼窪地佔 80%。境內有大別山、黃山、九華山和天柱山等山脈,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 1860 米。 華北平原半旱生落葉闊葉林區省境淮河以北及淮河南岸河漫灘地帶的皖北平原,屬此區的淮北平原亞區,地勢坦蕩遼闊,為華北平原的南部。海拔多在 20~50 米,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淮河北側的支流向東南流入淮河和洪澤湖。平原北部深受黃河氾濫影響,近代沉積物覆蓋深厚。在排水不暢的低窪和微凹地區有鹽鹼土和砂姜土分佈。農墾歷史悠久,自然植被多已無存,現為人工栽培的側柏、楊、柳、泡桐、刺槐、榆等。 北亞熱帶長江中下游平原混交林區省境淮河南岸河漫灘地帶以南的皖中丘陵及長江沿江平原屬此區的長江下游平原丘陵亞區。由河谷平原、湖盆平原(巢湖盆地最大)以及與這些平原相毗連的低山、丘陵、崗地等多種地貌型別組成。平原地區農業發達。丘陵地勢起伏,大部已墾為農田,其中西部的淠史杭灌溉區水源較豐,東部則水源缺乏,旱災突出。 氣候 安徽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季風顯著。氣溫一般南高於北,全省年平均氣溫在 1417之間,一月平均溫度為 04,七月為 2729,10以上活動積溫為 46205300。當強大寒潮過境時,往往氣溫驟降,甚至凍害越冬作物。無霜期約為 200250 天。年降水量 7501700 毫米,地區分佈一般南部多於北部,山地多於平原。皖北約 750800 毫米,皖中約 8001000 毫米,沿江一帶約 11001400 毫米,皖南約 1600 毫米,黃山光明頂為 2373 毫米,是全省降水量最多之地。由於季風和梅雨的不穩定性,各地歷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可相差 13 倍以上,夏季各月降水量的逐年變化更大,往往引起旱澇災害。旱災在皖北以春旱或春夏連旱居多,淮河以南多為夏旱或秋旱。澇災則以淮河流域較多,主要出現在 78 月;其次為長江流域,多出現在 67 月。 安徽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過渡地區,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黃山山脈以北為北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黃山山脈以南為中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自然植被和土壤亦因此自北而南更迭,即落葉闊葉林 棕壤;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林 黃棕壤和常綠闊葉林 黃、紅壤。在主要栽培作物方面,也依次有小麥、雜糧、麥稻過渡和水稻的差異。 地質 省境地跨三大構造單元,淮北和沿淮兩側屬於中朝準地臺南部,地層中富含前震旦紀的沉積變質鐵礦(如霍丘)和二疊紀煤層(如淮南、淮北);皖西大別山區和江淮地區部分為秦嶺褶皺系的東端,分佈有前震旦紀沉積變質磷礦層(如宿松、肥東);沿江和皖南屬於揚子準地臺的東北部分,古生代和三疊紀為海水淹沒,廣泛沉積了層厚、質純的白雲岩和灰巖,燕山運動期間沿江一帶岩漿活動普遍、頻繁,形成了具有工業意義的鐵、銅、硫、釩、鉛、鋅、明礬石等礦藏和石油資源。在淮北地區近年又發現了金礦。 水文 安徽全省水資源總量約 680 億立方米。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因為治淮所需,興建了多項綜合利用水利工程,並開闢了新汴河、茨淮新河等,在防洪、灌溉、航運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長江流經安徽南部,境內全長 416 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 430 公里。長江水系湖泊眾多,較大的有巢湖、龍感湖、南漪湖。其中巢湖面積約為 825 平方公里,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 四至 安徽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宿州市碭山縣 東 宣城市廣德市新杭鎮 南 黃山市休寧縣 西 阜陽市臨泉縣廟岔鎮 行政區劃 安徽省現轄 16 個地級市,下設 45 個市轄區、9 個縣級市、50 個縣;1522 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 1011 鎮,215 鄉,9 民族鄉,287 街道。 地級市: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淮南市、馬鞍山市、淮北市、銅陵市、安慶市、黃山市、滁州市、阜陽市、宿州市、六安市、亳州市、池州市、宣城市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安徽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340000 安徽省 Ānhuī Shěng 14013985 61027171 合肥市 45 9 50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340100 合肥市 Héféi Shì 1144506 9369881 蜀山區 4 1 4 340200 蕪湖市 Wúhú Shì 602605 3644420 鳩江區 5 1 1 340300 蚌埠市 Bèngbù Shì 595072 3296408 龍子湖區 4 3 340400 淮南市 Huáinán Shì 553230 3033528 田家庵區 5 2 340500 馬鞍山市 Mǎānshān Shì 404913 2159930 雨山區 3 3 340600 淮北市 Huáiběi Shì 274139 1970265 相山區 3 1 340700 銅陵市 Tónglíng Shì 292260 1311726 銅官區 3 1 340800 安慶市 Ānqìng Shì 1353796 4165284 宜秀區 3 2 5 341000 黃山市 Huángshān Shì 967839 1330565 屯溪區 3 4 341100 滁州市 Chúzhōu Shì 1351599 3987054 琅琊區 2 2 4 341200 阜陽市 Fǔyáng Shì 1011817 8200264 潁州區 3 1 4 341300 宿州市 Sùzhōu Shì 993877 5324476 埇橋區 1 4 341500 六安市 Lùān Shì 1545082 4393699 金安區 3 4 341600 亳州市 Bózhōu Shì 852123 4996844 譙城區 1 3 341700 池州市 Chízhōu Shì 839872 1342764 貴池區 1 3 341800 宣城市 Xuānchéng Shì 1231255 2500063 宣州區 1 2 4 人口 近年安徽省常住人口資料 年份 人口總數(萬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長率 2015 6011 1292 594 698 2016 6033 1302 596 706 2017 6057 1407 590 817 2018 6076 1241 596 645 2019 6092 1203 604 599 2020 6105 945 796 149 2021 6113 805 800 005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6127 萬人,比上年增加 14 萬人,增長 023,同 2020 年安徽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6103 萬人相比,共增加 24 萬人,年均增加 12 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 02。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為 59501 萬人,同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減少 359 萬人,下降 06,年平均下降 006 。普查登記時全省戶籍人口為 68620 萬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 6167 萬人,增長 99,年平均增長 095。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 30246 萬人,佔 5083;女性人口為 29255 萬人,佔 49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 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 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 10661 下降為 10339。 經濟 2017 年,安徽省全年生產總值 2751870 億元,人均 44206 元,摺合 6918 美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 8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 26117 億元,增長 4;第二產業增加值 134866 億元,增長 86;第三產業增加值 114204 億元,增長 9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 105:484:411 調整為 9549415,其中工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為 418。。 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相比,安徽屬於中等發展速度的省份;同時農業經濟所佔比重較大,屬於農業大省;安徽的經濟總量屬於中等偏上。和中國其他地區一樣,安徽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2007 年,全省監測的 234 個河流(湖泊、水庫)中,201 的水質優,為 Ⅰ~Ⅱ 類;256 的水質良好,為 Ⅲ 類;但有 312 的水質輕度或中度汙染,為 ⅣⅤ 類;更有 231 的水質重度汙染,為劣 Ⅴ 類;2007 年,安徽省會合肥和重要城市銅陵的空氣質量僅為三級;2007 年,合肥、蚌埠、淮南、馬鞍山、蕪湖、宣城、銅陵、池州、安慶和黃山市 10 個城市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酸雨。 農業 安徽省大部分地區光熱充足,降水豐沛,雨熱同期,都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加上本省中北部有大片平原,土壤也較為肥沃,使得本省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比較優越。 2017 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 66425 千公頃,比上年減少 21 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 6983 千公頃,減少 328 千公頃。棉花種植面積 147 千公頃,減少 364 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 9451 千公頃,擴大 249 千公頃。全年糧食產量 3476 萬噸,比上年增產 586 萬噸,增長 17。其中,夏糧 13953 萬噸,增產 76 萬噸,增長 055;秋糧 19841 萬噸,增產 52 萬噸,增長 269。油料產量 2084 萬噸,下降 3。棉花產量 143 萬噸,下降 227。 工業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省的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已經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中能源、冶金以及重工業佔舉足輕重之地位。先進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自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較快,也是近年來本省工業發展的重點。奇瑞汽車是本省汽車工業的標誌。近年來,股份制、外商及港澳臺商紛紛在安徽投資創辦企業。 2017 年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20449 戶,比上年淨增 1067 戶。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 22853 億元,增長 197。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 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 91、股份制企業增長 9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 85。分門類看,採礦業增長 05,製造業增長 9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 92。 2017 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及增速 產品名稱 單 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布 億米 141 92 化纖 萬噸 39 74 飲料酒 億升 225 48 捲菸 億支 10268 24 彩色電視機 萬部 13996 343 家用洗衣機 萬臺 2056 23 家用電冰箱 萬臺 33383 104 房間空調器 萬臺 37812 218 能源生產總量 萬噸標準煤 87102 36 原煤 萬噸 117244 44 發電量 億千瓦時 24197 88 柴油 萬噸 2519 276 生鐵 萬噸 22654 14 鋼材 萬噸 31439 24 十種有色金屬 萬噸 221 128 水泥 萬噸 133942 73 平板玻璃 萬重量箱 37695 93 化肥 萬噸 2333 42 合成洗滌劑 萬噸 888 56 汽車 萬輛 1335 28 電力電纜 百萬米 27297 155 商業 國內貿易 2017 年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11926 億元,比上年增長 11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1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 90094 億元,增長 11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 21832 億元,增長 13。按消費型別統計,商品零售額 99674 億元,增長 118;餐飲收入 12252 億元,增長 126。 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額中,吃、穿、用類商品零售額分別比上年增長 144、96 和 117,糧油類增長 107,肉禽蛋類增長 129,服裝類增長 109,日用品類增長 125,中西藥品類增長 88,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 136,傢俱類增長 231,通訊器材類增長 79,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 99,汽車類增長 78,石油及製品類增長 171。 對外貿易 2017 年全年進出口總額 5364 億美元,比上年增長 208。其中,出口 3048 億美元,增長 72;進口 2316 億美元,增長 45。從出口經營主體看,生產型企業出口增長 88,貿易型企業出口下降 85。從出口商品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 101 和 271。 2017 年全省出口主要分類及地區分佈 指 標 絕對數(億美元) 比上年增長 出口額 3048 72 其中:機電產品 1694 101 其中:高新技術產品 754 271 其中:一般貿易 2137 49 加工貿易 839 167 其中:對亞洲 1326 84 對歐洲 597 34 對北美洲 618 59 對非洲 176 23 對拉丁美洲 264 134 對大洋洲 67 203 自貿區 2020 年 9 月 21 日,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方案正式釋出。 交通 鐵路 國有鐵路 thumb 京滬鐵路蚌埠淮河鐵路大橋 目前安徽省內主要的鐵路線有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青阜線、阜淮線、淮南線、宣杭線、皖贛線、寧西線、滬蓉線等。 高速鐵路方面有京滬高速鐵路、寧安客運專線、合蚌客運專線、杭黃客運專線、合杭高速鐵路,以及建設中的六安景鐵路、昌景黃鐵路、池黃高速鐵路、北沿江高速鐵路等。 安徽省有阜陽站、蚌埠站、蚌埠南站、合肥站、合肥南站、蕪湖站等多個一等客運站和阜陽北站、蚌埠東站 、蕪湖東站、淮南西站四個貨運一等站。二等客運站有淮南站、宿州站、滁州站、淮北站、馬鞍山站、銅陵站、亳州站、黃山站、碭山站、水家湖站、合肥西站、績溪縣站、淮南東站等。 城市軌道交通 目前安徽省有多個城市有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在建或運營。 目前運營線路為 1 號線、2 號線、3 號線、4 號線和 5 號線,運營線路總長 21592 千米,全線共設 161 座站點。在建的 3 號線館驛站、4 號線紫雲湖站、6 號線一期、7 號線一期、8 號線一期、S1 號線將於 2024 年後陸續開通運營。 蕪湖軌道交通 1 號線和 2 號線已運營。另有 3 條城區軌道交通線路和三條市域軌道交通線路在規劃中。 滁寧城際鐵路(南京地鐵 S4 號線)已運營。滁州市同時也規劃了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此外、淮南市、馬鞍山市、銅陵市、黃山市、阜陽市、安慶市和池州市等均有城市軌道交通規劃。 公路 安徽省的公路密度位於中國的前列。地市級汽車客運站共 14 個,縣級汽車客運站 65 個,貨運站 20 個。 主要的高速公路有京臺高速公路的合徐高速、合寧高速、合安高速、廬銅高速、銅湯高速、湯屯高速;長深高速公路的寧淮高速安徽段;濟廣高速公路的亳阜高速、安景高速;連霍高速公路安徽段;寧洛高速公路的蚌明高速、界阜蚌高速;滬陝高速公路的合寧高速、合六葉高速;滬蓉高速公路的合寧高速、合徐高速、合六葉高速;滬渝高速公路的廣祠高速、宣廣高速、蕪宣高速、沿江高速、高界高速;杭瑞高速公路的徽杭高速;寧蕪高速公路的寧馬高速、馬蕪高速;合安高速公路;蕪合高速公路的蕪宣高速合巢蕪高速;以及合肥繞城高速公路。 水運 安徽省大部分地處淮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水運條件優越。 航道 截至 2016 年底,安徽省全省內河航道總里程 6613 公里,通航里程 5729 公里,航道樞紐 97 處,其中具備通航功能的 49 處。 根據《安徽省水運建設規劃(20172021 年)》,安徽省境內現存或規劃有一級航道一條(長江干流)、二級航道三條(淮河干流、合裕線、江淮運河)及多條三、四、五級航道。 港口 全省共有 16 個港口: 包括安慶港(長江主航道)、蕪湖港(長江主航道、蕪申運河、青弋江等)、馬鞍山港(長江主航道、姑溪河等)、合肥港(合裕航道、江淮運河等)、蚌埠港(淮河主航道)五個主要港口; 池州港(長江主航道、秋浦河等)、銅陵港(長江主航道)、滁州港(滁河、清流河等)、淮南港(淮河主航道、窯河等)、六安港(淠河)、阜陽港(沙潁河)、亳州港(渦河)七個重要港口; 宿州港、淮北港、宣城港、黃山港四個一般港口。 航空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黃山屯溪國際機場、蕪湖宣州機場、安慶天柱山機場、阜陽西關機場、池州九華山機場等為安徽省的主要民用機場。 同時建設與規劃中還有蚌埠滕湖機場、宿州機場、亳州機場。 文化 安徽自古以來是文化發達之地,並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皖北地區到唐宋以後的皖中南地區的轉移。 地域文化 安徽在地域文化上有 吳頭楚尾 之說。 黃山山脈以南的原徽州地區屬於徽文化圈。徽州人口雖只佔安徽省相當少一部分,但是當地的徽文化是安徽省最具代表性和特色的地域文化; 安慶、池州、蕪湖、銅陵、馬鞍山沿江五市的市區屬於皖江文化帶; 阜陽、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組成淮河文化圈,屬中原文化地區; 合肥、滁州(西部和北部)、六安為具有過渡特徵的廬州文化圈; 宣城(不含績溪縣)等皖南東部地區屬於宣州吳文化圈; 滁州東南部,天長等地屬於淮揚文化圈; 安慶西南部和池州東至縣南部屬於贛文化圈。 安徽文化上的較大差異是安徽省內人口對 安徽人 認同感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方言與民系 安徽省主要的方言分別是江淮官話、吳語、徽語、中原官話和贛語。安徽地跨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異巨大。省內的漢語方言分部與使用狀況與江蘇、浙江、江西等周邊省份內部多元的方言狀況類似,因此,並不存在某種單一體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謂 安徽話。尤其是位於長江以南的皖南地區,由於自身複雜的地理因素以及歷史上多層次的移民衝擊,是中國東南地區方言狀況最為多元、最為複雜的地區之一。中國東南方言最為複雜的四大地區:浙南、皖南、湘南、粵北。參考曹志耘《南部吳語語音研究》,第 292 頁,專家評審意見(鄭張尚芳)。 除了皖南山區遍佈的客籍方言島之外,在安徽省內自北向南主要並存著中原官話、江淮官話、贛語、吳語、徽語等五大漢語方言體系,亦因方言與文化習俗之別而對應著中原、江淮、贛府、吳越四大漢族民系族群。 城市 根據《國務院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安徽省有 I 型大城市 1 座,II 型大城市 1 座。 安徽省的城市佈局大致為 兩圈兩帶一群,兩圈 為合肥都市圈和蕪馬都市圈,兩帶 為沿江(皖江)城市帶和淮蚌合蕪宣發展帶(軸),一群 為皖北城市群。重點推進合肥都市圈一體化、蕪馬宣一體化和安池銅一體化,鼓勵促進蚌淮(南)城市組群、宿淮(北)城市組群和阜陽都市區的發展。 規劃 2030 年城鎮人口規模 500 萬以上的城市 1 個(合肥),300500 萬的城市 1 個(蕪湖),200300 萬的城市 4 個(蚌埠、淮南、阜陽、馬鞍山),100200 萬的城市 6 個(安慶、淮北、滁州、六安、亳州、銅陵、宣城),50100 萬的城市 3 個(黃山、池州、巢湖),2050 萬的城市 5 個(界首、天長、明光、桐城、 寧國);城鎮人口規模 2050 萬的縣城 50 個,1020 萬的縣城 7 個,510 萬的縣城 6 個;城鎮人口規模大於 5 萬的鎮 25 個。 規劃有 2 座區域性特大城市(合肥、蕪湖),4 座區域性中心城市(蚌埠、阜陽、安慶、黃山),10 座地區性中心城市(馬鞍山、銅陵、宣城、六安、池州、滁州、淮南、淮北、宿州、亳州);一類縣(市)域性中心 49 個,二類縣(市)域性中心 13 個;中心鎮 200 個。 傳統戲劇 民歌 安徽戲曲藝術傳統深厚,戲曲劇種現存 20 餘個,主要的傳統戲劇有徽劇、黃梅戲、廬劇、鳳陽花鼓戲、泗州戲、亳州梆劇、阜南嗨子戲、貴池儺戲、青陽腔、嶽西高腔、安徽目連戲、安徽戲、安徽端公戲、沙河調、泗洲戲、墜子戲、含弓戲、蕪湖梨簧戲、文南詞、皖南花鼓戲、淮北花鼓戲,世界名曲茉莉花起源於安徽省境內的天長市。 飲食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別,安徽菜系眾多,各地風味差別很大。安徽風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點特色。 徽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主要流行於舊徽州府及毗鄰的浙西、贛東北地區。徽菜講究火功,芡大油重,樸素實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餚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燉、煨而成,湯清味醇,原鍋上席,香氣四溢。以善於烹製山珍海味而聞名,其代表菜有:清燉馬蹄、黃山燉鴿、醃鮮鱖魚、火腿燉甲魚、紅燒果子狸、石耳燉雞、方臘魚、徽州桃脂燒肉、問政山筍 等。 沿江風味,以蕪湖、安慶地區為代表,主要流行於沿江,以後也傳到合肥地區。沿江風味以烹調河鮮、家禽見長,講究刀工,注意形色,善於用糖調味,擅長紅燒、清蒸和煙燻技藝,其菜餚具有酥嫩、鮮醇、清爽、濃香的特色。菜花甲魚菊花蟹,刀魚過後鰣魚來,春筍蠶豆荷花藕,八月桂花鵝鴨肥,鮮明地體現了沿江人民的食俗情趣。代表菜有 清香炒悟雞、生燻仔雞、八大錘、毛峰燻鰣魚、火烘魚、蟹黃蝦盅、無為板鴨、李鴻章雜燴 等。 沿淮風味,以蚌埠、宿縣、阜陽等地為代表,主要流行於安徽北部。沿淮風味有質樸、酥脆,鹹鮮、爽口的特色。菜品講究鹹中帶辣,湯汁味重色濃,並貫用香菜佐味和配色。在烹調上長於燒、炸、餾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代表菜有:符離集燒雞、奶汁肥王魚、香炸琵琶蝦,魚咬羊、老蚌懷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 等。 小吃名點有:頂市酥、歙縣豆腐腦髓、石頭餜、徽州狀元飯、徽州毛豆腐、蟹殼黃、合肥四大名點(麻餅、烘糕、寸金、三河米餃、白切片)、耿福興酥燒餅、蕪湖小籠包、馬廠酥笏牌、大救駕、八公山豆腐、安慶雪花貢糕、無為送灶粑粑、五城茶幹 、一品玉帶糕、油炸臭豆腐、固鎮油茶、淮南牛肉湯、廬州湯包店鴨油湯包、江淮酒家鴨油燒餅等。 安徽是茶葉生產和消費大省,該省南部山區與西部大別山區出產眾多知名茶葉,例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太平猴魁、霍山黃芽、屯溪綠茶、舒城小蘭花,等等。 宗教 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安徽有 464%的人口有祖先崇拜,53%的人口是基督徒。根據 2010 年的一項調查,穆斯林佔安徽人口的 058%。Min Junq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Islam in China JISMOR 8 2010 Islam by province page 29 Data from Yang Zongde Study on Current Muslim Population in China Jinan Muslim 2 2010 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8948%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 道教 位於休寧縣的齊雲山是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佛教 位於青陽縣的九華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上寺廟林立,為地藏菩薩道場。 亞伯拉罕諸教 基督新教 1950 年代,安徽省新教有 20 多個教派,信徒共 5 萬人。其中中華內地會 17000 多人,集中在阜陽一帶;長老會信徒 15000 人,中心在懷遠、宿縣(宿州)和壽縣;其他人數在 1000 人以上的教派還有聖公會、基督會、美南浸信會和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蕪湖曾是多個教派的公共宣教區。文革 以後的 1987 年,安徽省的基督新教信徒猛增到 45 萬人。現在安徽的新教基督徒人數大約有 200 萬。北部的淮河流域分佈最為集中。並且在省會合肥開辦了 2 年制的安徽神學院。安徽神學院創辦於 1986 年,位址設於合肥市濉溪路 8 號,初設 2 年制專科(實際是中專)神學班,招收 2 屆學生之後停辦。之後有一年制義工培訓班開設若干年。 天主教 安徽省的公教基督徒(天主教信徒)變化不大,人數仍然保持在 6 萬人的規模。主要分佈在北部原來的蚌埠教區。 伊斯蘭教 信徒為本省的回族,主要分佈在北部淮河流域。 旅遊 220pxthumb 黟縣宏村 全省共有 2 處世界遺產、10 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 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9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4 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56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51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遺產:黃山、皖南古村落:西遞和宏村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琅琊山、齊雲山、採石、巢湖、花山謎窟、太極洞、花亭湖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歙縣、壽縣、亳州、安慶、績溪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桐城、黟縣、鳳陽、潛山、渦陽、蒙城、宣州、和縣、貴池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黟縣西遞鎮西遞村、黟縣宏村鎮宏村、歙縣徽城鎮漁梁村、旌德縣白地鎮江村 教育 2010 年末全省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 18 個,在學研究生 38991 人。普通高校 100 所,在校生 939 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243,比上年上升 2 個百分點。各類中等職業教育 不含技工學校 在校生 873 萬人。普通高中 743 所,在校生 1276 萬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80,比上年上升 58 個百分點。普通初中 2995 所,在校生 279 萬人,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 9922。小學 13997 所,在校生 4604 萬人,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 9993。各級各類成人學校畢業生 398 萬人。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受益學生 7395 萬人。安徽教育發達,省會合肥市是全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安徽還是國家科技創新試點省,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師範大學等國家重點大學以及諸多科研機構。 政治 安徽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安徽省委員會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梁言順 韓俊 王清憲 唐良智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山東省泰安市 山東省高青縣 河北省邯鄲市 湖北省洪湖市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4 年 6 月 2024 年 1 月 2021 年 2 月 2022 年 1 月 人物 國際友好省份 安徽省目前共有 21 個友好省州、友好省區、友好省縣、友好省際,分佈情形為亞洲 5 個,非洲 2 個,美洲 3 個,歐洲 10 個和大洋洲 1 個: 馬里蘭州 1980 年 6 月 10 日 下薩克森州 1984 年 9 月 8 日 弗朗什孔泰大區 1987 年 5 月 18 日 高知縣 1994 年 11 月 8 日 下西里西亞省 1997 年 6 月 8 日 哈達拉毛省 1998 年 2 月 17 日 北領地 2000 年 10 月 23 日 林波波省 2000 年 10 月 31 日 瓦隆 布拉班特省 2002 年 5 月 9 日 代蓋赫利耶省 2003 年 9 月 2 日 新怡詩夏省 2003 年 9 月 10 日 西約塔蘭省 2005 年 9 月 28 日 拉潘帕省 2006 年 6 月 20 日 烏斯季州 2010 年 7 月 19 日 下諾夫哥羅德州 2014 年 7 月 25 日 尤卡坦州 2014 年 10 月 13 日 江原道 2015 年 9 月 14 日 索爾諾克州 2017 年 6 月 12 日 佈列斯特州 2017 年 9 月 13 日 德比郡 2017 年 11 月 9 日 安塔利亞省 2018 年 10 月 23 日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地理》 外部連結 安徽省人民政府 新華網安徽頻道 人民網安徽頻道 安徽省旅遊局:安徽旅遊政務網 安徽旅遊網 中國安徽線上(中安線上) 參見 安徽歷史、安徽人 安徽經濟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中國地名並稱 Category 華東
甘肅省,通稱甘肅,簡稱甘或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位於中國西北地區、黃河上游,省會為蘭州市,面積 45 萬平方公里,排名第 7。 甘肅 因甘州(今張掖)與肅州(今酒泉)而得名。 歷史 甘肅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天水的伏羲文化歷史久遠,被稱為伏羲故里。武威的涼州文化源遠流長,被稱為涼國故地。在甘肅秦安縣發現的 大地灣文化遺址 被認為可能和上古時代的伏羲有關。隴東地區的慶陽一帶是周人發祥地。禮縣大堡子山有早期秦公大墓,秦人發祥地 西犬丘 就在禮縣一帶。甘肅在春秋時代東南部屬於秦國,西部屬於西戎,公元前 688 年在現在天水一帶秦國設定了邽縣,前 280 年設定隴西、北地二郡。 漢代由於張騫通西域,河西走廊成為 絲綢之路 的必經要道,以及許多新的城鎮興起,漢武帝在現在甘肅一帶將黃河以西分置四郡,黃河以東置五郡,統歸涼州管轄。 十六國時代有 7 個國家在甘肅境內建都,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大涼、渾末、六 谷。南北朝時代屬北魏,當時佛教從西域傳入,在甘肅境內大興石窟,目前最重要的有涼州石窟,敦煌石窟(莫高窟千佛洞)、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等。 唐代重視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甘肅一帶的作用,將其分置河西道、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共轄 22 州,其中河西道,治所涼州,為西北第一節度使駐地。安史之亂之後,甘肅倍受戰亂,異族侵入,宋代時歸屬西夏。西夏將唐代的甘、肅兩州的首字合併,設定 甘肅軍,從此正式稱為甘肅。成吉思汗大軍進攻西夏時,死於甘肅。 1261 年,忽必烈在甘肅立西夏中興行省,治中興府。直至 1286 年,並正式改名為甘肅行中書省。至清康熙二年,分陝西省西部為鞏昌省,五年改稱甘肅省,管轄整個西域。1884 年慈禧太后主政時將新疆單獨劃出。1929 年,中華民國政府將青海、寧夏單獨置省。甘肅維持目前的省境。1963 年西北各省最後劃定省界。 FileRepublic of China edcp location map disputed territories Kansusvg 中華民國時期的甘肅省 File 亞新地學社 1936 年《袖珍中華全圖》24 甘肅省jpg 亞新地學社 1936 年《袖珍中華全圖》的甘肅省地圖 FileJiayuguanFortjpg 嘉峪關 FileLanzhourioamarillod01jpg 黃河甘肅蘭州 地理 縮圖 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 接鄰省區:陝西、青海、四川、寧夏、內蒙古、新疆 甘肅處於中國地理的中心,輪廓是細長形的,位於青藏、內蒙古 、黃土三大高原交匯處,其西北一端與蒙古國接壤。 東部是起伏較大的黃土高原,海拔 1500-2000 米,黃河及其支流渭河、洮河等流貫,水力資源豐富,秦嶺以南為白龍江流域,氣候溫溼,植物茂密,年降水量 500 毫米左右;西部烏鞘嶺以西,分別為南、北兩山對峙所形成的河西走廊,南山以祁連山為主,山勢高大,多在三、四千公尺以上,北山則較為低矮,主要有龍首山、合黎山等,區域內的河川是內陸水系,多半是由南往北流,有疏勒河及弱水等,其中以弱水流域面積最大,氣候乾燥,年降水量 150 毫米左右,以半荒漠和荒漠為主,由於祁連山融雪灌溉,在山麓形成沖積扇,走廊中有河流的地方形成相連的綠洲,是甘肅的糧倉,外面則是山地和沙漠。 六盤山以西植被稀少,以東降水豐富,植被繁茂。西南角和青藏高原接壤,是高山草原,水草豐美的天然牧場。 四至 甘肅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酒泉市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馬鬃山鎮 東 慶陽市合水縣太白鎮 南 隴南市文縣 西 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阿克旗鄉 行政區劃 甘肅省現轄 12 個地級市、2 個自治州,下設 17 個市轄區、5 個縣級市、57 個縣、7 個自治縣。 地級市: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平涼市、酒泉市、慶陽市、定西市、隴南市 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甘肅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620000 甘肅省 Gānsù Shěng 42588893 25019831 蘭州市 17 5 57 7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620100 蘭州市 Lánzhōu Shì 1319231 4359446 城關區 5 3 620200 嘉峪關市 Jiāyùguān Shì 122417 312663 雄關街道 620300 金昌市 Jīnchāng Shì 754898 438026 金川區 1 1 620400 白銀市 Báiyín Shì 2009854 1512110 白銀區 2 3 620500 天水市 Tiānshuǐ Shì 1427720 2984659 秦州區 2 4 1 620600 武威市 Wǔwēi Shì 3234709 1464955 涼州區 1 2 1 620700 張掖市 Zhāngyè Shì 3859206 1131016 甘州區 1 4 1 620800 平涼市 Píngliàng Shì 1117115 1848607 崆峒區 1 1 5 620900 酒泉市 Jiǔquán Shì 16808024 1055706 肅州區 1 2 2 2 621000 慶陽市 Qìngyáng Shì 2711727 2179716 西峰區 1 7 621100 定西市 Dìngxī Shì 1960924 2524097 安定區 1 6 621200 隴南市 Lǒngnán Shì 2783866 2407272 武都區 1 8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622900 臨夏回族自治州 Línxià Huízú Zìzhìzhōu 819846 2109750 臨夏市 1 5 2 623000 甘南藏族自治州 Gānnán Zāngzú Zìzhìzhōu 3659355 691808 合作市 1 7 民族和人口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249242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240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135064 萬人,佔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5419。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甘肅省有人口 25019831 人,與 2010 年相比,年平均增長率為 022,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13067332 人,佔 522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11952499 人,佔 4777。 甘肅歷史上就是以漢族為主,多民族混合的地方。自古甘肅就有眾多民族雜居。少數民族總數為 223 萬人,佔總人口的 869%。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依次是:回族 118 萬、東鄉族 45 萬、藏族 44 萬、土族 3 萬、滿族 17 萬、蒙古族 16 萬、保安族 15 萬、裕固族 13 萬、撒拉族 12 萬。 甘肅現有 2 個自治州:臨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7 個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天祝藏族自治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經濟 2021 年甘肅省全省 GDP 突破了 1 萬億水平,達 102433 億元人民幣,2022 年甘肅省全省 GDP 為 112016 億元。但甘肅經濟總體發展在中國大陸各省市中較為落後,人均 GDP 常年排名倒數第一。甘肅人均 GDP 最高的州市(金昌市,2022 年資料為 118750 元)相比最低的州市(臨夏州,2022 年資料為 19274 元)高出約 616 倍,發展差距相對較大。 2020 年全省糧食產量 12022 萬噸,主要作物為玉米,小麥,薯類等。甘肅全省沒有副省級市,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卻有一個國家級新區蘭州新區,甘肅經濟以發展石油化工,清潔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屬加工,裝備製造等行業為主。因甘肅的自然地理條件,甘肅在風力,水電,太陽能,地熱能等清潔能源產業擁有相當好的發展優勢,甘肅酒泉市是中國主要風電生產基地。因此甘肅也是中國 西電東送 專案的電力主要輸出地之一。甘肅的晶片生產行業相當發達,是中國大陸的第二大晶片生產省份。甘肅還是中歐鐵路的重要交通節點,是中歐班列的發車地之一。如今甘肅舉全省之力,迫切希望做大做強省會蘭州,建立新的經濟增長引擎 尤其是蘭州新區,更是被寄予厚望。但到目前為止,蘭州總人口仍只有 436 萬,僅為全省的六分之一,2020 年經濟總量不到 3000 億。 概況 甘肅省河西地區屬於農業發達地區,國家商品糧基地,模式以綠洲農業為主,甘肅糧食主要出口地區。相對日照豐富,水果品質非常高,著名的蘭州白蘭瓜、秦安蜜桃遠銷全國多個城市以及靜寧蘋果在全國享有盛譽。東郭梨在成熟時須用木杆撐起枝條以防止壓斷樹枝,此外尚有醉瓜(有酒香)、鐵蛋瓜等多種瓜果。 河西走廊的張掖、武威、酒泉因位於絲綢之路的要道之上,又有雪水澆灌之利,歷史上農牧業及商貿發達,被稱作 金張掖、銀武威、玉酒泉。 地方小吃有聞名全國的蘭州牛肉麵、天水呱呱、靜寧燒雞、靜寧鍋盔、靖遠酸爛肉、武威麵皮子、張掖牛肉小飯、山丹炒撥拉、東鄉手抓等。 地方特產有聞名全國的苦水玫瑰、靜寧蘋果、蘭州百合、天梯山人參果、臨澤小棗、蘭州白蘭瓜、民樂大蒜、唐汪杏等。 甘肅是新興的工業基地,是石油工業、有色金屬、鋼鐵工業和化工工業的重要基地。是新疆石油的主要加工地點,蘭煉 和 蘭化 是中國石化工業的奠基和搖籃。甘肅也是中國鎳、鋁的主要產區和加工基地。酒泉航天中心是中國四個航天基地中最早建設的。 風能資源總儲量為 237 億千瓦,居中國第五位,其中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總量為 2000 萬千瓦。 甘肅畜牧業發達,著名品種有 河曲馬 和 尤拉羊。山地牧草稀少,僅能供耐受艱苦環境的驢生長,形成了獨特的驢類畜牧。 旅遊 甘肅的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業亟待建設,獨特的自然風景有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沙漠地形;人文旅遊資源有古城敦煌、夏河拉卜楞寺、天水麥積山石窟等。武威出土的漢代銅奔馬更是中國旅遊的標誌。不僅如此,還有被稱為 亞洲第一天然草場 的瑪曲,怪石屹立的大峪溝,阿角溝。更有美味的蕨菜,蘑菇,狼肚,蟲草等。 敦煌莫高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1987 年) 鳴沙山月牙泉 榆林窟 黑山摩崖石刻 萬里長城(世界文化遺產,1987 年) 嘉峪關 劉家峽水庫 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 大佛寺 木塔寺 馬蹄寺石窟 夏河拉卜楞寺 甘肅省博物館 張掖七彩丹霞 漢家馬廄 山丹軍馬場 天梯山石窟 文廟 炳靈寺石窟 興隆山 崆峒山 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 蘭州中山橋 天水伏羲廟 隴南杜甫草堂 隴上明珠 甘南桑科草原 淨水明湖 文縣天池 紅色旅遊:南梁、臘子口、哈達鋪、會寧。 甘肅省內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參考甘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人物 文化 甘肅的地域文化為古老的秦隴文化的一部分,以黃河中上游的干支流河谷平原地帶形成的典型旱作農耕文化為代表,曾在中國歷史上產生深刻影響。 分類簡介 飲食:主要為麵食 戲曲:秦腔、安塞腰鼓、涼州賢孝 民居:土木結構 平房 服飾:1990 年代前男性多穿毛裝,女性穿著趨男性化。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第二批:武威、張掖、敦煌 第三批:天水 FileGateOfMogaoCavesjpg 莫高窟大門 FileMogao Cavesjpg 敦煌莫高窟 FileCrescent SpringJPG 敦煌月牙泉 FileAnonymousDescribing_the_Doctrine_Under_a_Treejpg 敦煌絹畫 FileWanli ChangchengJiayu guanjpg 嘉峪關 關樓 FileLabulengjpg 夏河縣拉卜楞寺 FileLabrang4jpgthumb 拉卜楞寺 宗教 根據 2012 年的一項調查,只有約 12%的甘肅人口屬於有組織的宗教,最大的群體是佛教徒,佔 82%,其次是穆斯林佔 34%,新教基督徒佔 04%,公教基督徒佔 01%,甘肅基督徒總數 05%。大約 88%的人口無宗教或信仰佛教,儒教,道教和中國民間信仰。 道教:可統計信徒 21 萬多人,宗教活動場所 212 處。平涼崆峒山較著名。 佛教:可統計信徒 80 萬人,其中藏傳佛教 45 萬人,主要為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漢傳佛教 35 萬多人。宗教活動場所 682 處。甘南的拉卜楞寺是藏傳佛教黃教的六大宗主寺院之一。 亞伯拉罕諸教: 伊斯蘭教:穆斯林 160 萬多人,主要為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薩克族。宗教活動場所 3731 處。有 四大教派(格的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色來非耶)、四大門宦(哲赫忍耶、虎夫耶、庫布忍耶和尕德忍耶)的分別。其中伊赫瓦尼、西道堂、色來耶和哲赫忍耶等教派和門宦的傳始人均在甘肅。 新教:可統計信徒 6 萬人,宗教活動場所 304 處。系由 15 個教派聯合而成:中華基督教會、內地會、宣道會、神召會、福音會、協同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基督徒聚會處、浸信會、真耶穌教會等。 天主教:可統計信徒 3 萬多人,宗教活動場所 83 處。 FileLanzhou Chanyuan 20131229 114831jpg 蘭州禪院 FileLanzhou Fu Chenghuang Miao 20131229 111925jpg 蘭州府城隍廟 File5855LinxiaYuBabaGongbeiandNanhuaAmituoFoTemplejpg 佛寺上的南無阿彌陀佛佛號 File 拉卜楞寺僧舍俯瞰jpg 拉卜楞寺僧舍 File5913LinxiaCountyXihetownshipvillagetemplejpg 臨夏縣鄉村的寺廟 File 伏羲廟牌坊jpg 伏羲廟牌坊 教育 甘肅省擁有以蘭州大學為首的眾多高等教育機構。其中蘭州大學位列 211 工程、985 工程 大學行列,入選國家 珠峰計劃、2011 計劃、111 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上海合作組織大學成員,設有研究生院,是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和中國西北地區重點教育樞紐。據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統計,蘭州大學是中國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最多、引用率較高的大學之一。 交通 甘肅因其地理特徵(狹長的一字型走廊),自古就是交通要道,並在現代構成了交通、通訊、能源大通道。 公路 省內有 109、212、213、215、227、309、310、312、316 國道過境,高速公路縱貫甘肅全境。 鐵路 1945 年抗日戰爭結束前夕隴海鐵路通車至天水。1952 年天蘭鐵路建成通車,1956 年蘭新鐵路建成通車,1980 年代從烏魯木齊至哈薩克的鐵路通車,現在甘肅已經成為連線連雲港到倫敦的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甘肅省主要的鐵道路線有:隴海線、蘭新線、包蘭線、蘭青線、幹武線、敦煌線、蘭渝線、天平鐵路、蘭中城際鐵路、徐蘭客運專線、蘭新客運專線、銀蘭高速鐵路,以及建設中的蘭合鐵路和蘭張城際鐵路。 民航 至 2023 年,甘肅省共有蘭州、嘉峪關酒泉、天水、慶陽、敦煌、金昌、張掖、甘南、隴南九座機場。另有臨夏、平涼、武威三座機場規劃或在建。 能源 西氣東輸管道過境。 甘肅各地車牌代號 甘肅省 蘭州市 嘉峪關市 金昌市 白銀市 天水市 酒泉市 張掖市 武威市 定西市 隴南市 平涼市 慶陽市 臨夏回族自治州 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 甘 A 甘 B 甘 C 甘 D 甘 E 甘 F 甘 G 甘 H 甘 J 甘 K 甘 L 甘 M 甘 N 甘 P 政治 甘肅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甘肅省委員會 甘肅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甘肅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胡昌升 胡昌升 任振鶴 莊國泰 民族 漢族 漢族 土家族 漢族 籍貫 江西省高安市 江西省高安市 湖北省鶴峰縣 福建省泉州市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12 月 2023 年 1 月 2021 年 1 月 2022 年 1 月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甘肅政府網 新華網甘肅頻道 人民網甘肅頻道 甘肅省旅遊局:甘肅旅遊網 甘肅線上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西
廣東省,簡稱粵,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南部沿海省份,省會為廣州。廣東 一名起源於漢朝交州刺史部治所廣信縣,取 初開粵地,宜廣佈恩信 之意,後稱廣信以東區域為廣東,宋至道三年(997 年)設廣南東路,為今日廣東省名之出處。廣東省地處中國大陸最南部,東鄰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連廣西,南鄰南海,珠江口東西兩側分別與香港、澳門接壤,與海南隔瓊州海峽相望。全省陸地面積 1797 萬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 4193 萬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達 41143 公里,為全中國各省級行政區之最。 廣東是中國大陸最早進行改革開放的省份之一,經濟總量自 1989 年起常年居於中國大陸首位,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其中,包括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二的廣州、深圳在內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在經濟起飛的同時,廣東亦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移居,人口總量由 1950 年代的中國第六位躍升為中國之首。 歷史 史前 早於舊石器時代初期,廣東境內已有人類活動。距今約 129 萬年以前,廣東已出現早期智人 馬壩人。 遠古時期,百越人從江浙地帶遷徙到廣東一帶,廣東一帶為百越人移居之地,地曠人稀,長期處於較為原始的社會狀態。約在距今四千多年前,廣東地區已出現不少古方國實體,是嶺南百越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之地」。前 887 年建立的楚庭成為當時廣東地區的管治中心。 秦漢 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率兵佔領嶺南後,將今廣東大部劃入南海郡,郡治番禺縣位於現廣州市,為廣東納入中原政權之始。公元前 203 年,趙佗兼併嶺南三郡,建立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前 111 年,漢武帝滅南越後,復置南海郡,由交趾刺史部糾核。東漢末,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 六朝 三國時代東吳把勢力範圍擴充套件至嶺南。在公元 210 年,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217 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吳大帝黃武五年(226 年),又將南海郡、蒼梧郡、鬱林郡、高涼郡 4 郡從交州北部劃出另設廣州,史稱 交廣分治。 西晉時,今廣東省大部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南北朝時期,因北方戰亂,大批中原人口南遷,今粵西和粵北一帶州、郡數猛增。 隋唐 隋文帝在位時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601 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607 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唐 621 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627 年置嶺南道。758 年,罷嶺南道採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862 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唐代,梅關古道的開鑿便利了中原與嶺南地區的交通往來,廣州成為全國海外貿易的主要港口。鹹通三年(862 年),嶺南道分為東西二道,廣東屬嶺南東道,為兩廣分置之始。唐末諸藩崛起,南漢國在嶺南立國,廢嶺南道,而廣東成為南漢政權的中心地區,直轄於南漢朝廷。 宋元明清 宋太祖 971 年滅南漢後,廢其建制,復置嶺南道。至道三年(997 年)分置廣南東路,獲認為是今日「廣東」一名出處。元朝,今廣東省境由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分治,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設廣東道宣慰使。 明朝洪武二年(1369 年)5 月,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併入,今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其後 1376 年 7 月又將廣東行省改為廣東承宣佈政使司,通稱廣東省。清朝,設兩廣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明清時期,廣東經濟、文化發展已躍居全國前列。 近現代 鴉片戰爭後,廣東成為推翻清朝統治、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策源地。1911 年 11 月 9 日,廣東各界代表在廣東諮議局舉行大會,宣佈廣東共和獨立。袁世凱當政後,廣東進入了軍閥統治時期。孫中山曾先後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廣東因而成為全國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心。1925 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1938 年 10 月,日軍侵佔廣州,廣東省政府被迫撤退到粵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 年 11 月 6 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2 年,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5 年,廣西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並更名為合浦專區。1965 年,重新劃定兩廣行政界線,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66 年 5 月,廣東和全國一樣開展了歷時 10 年的 文化大革命,破壞了全省正常的社會秩序。1979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廣東的改革開放帶來了經濟的高速發展。1988 年,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2016 年起,在國家組織推進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城市與香港、澳門共建粵港澳大灣區。 地理 概況 廣東接鄰省區有福建、江西、湖南、廣西、海南、香港及澳門。地處中國南部,北依南嶺山脈、東北為武夷山脈,南臨南海,海岸線長 3368 公里(不含島嶼海岸線),海洋麵積 419000 平方公里,海島 1963 個,總面積 151317 平方千米,是中國海域面積第二大的省份。北迴歸線從省內橫跨經過。 地形地貌 廣東地貌型別複雜多樣,山地、丘陵分別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337、249,臺地和平原佔 142 和 217,河流和湖泊等佔 55,總體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為山地和高丘陵,最高峰石坑崆位於陽山縣、乳源縣與湖南省的交界處,海拔 1902 米,山脈以北東南西走向居多,如斜貫粵西、粵中和粵東北的羅平山脈和粵東的蓮花山脈,粵北的山脈則多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脈,粵東和粵西有少量北西南東走向的山脈。中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多為低丘陵、臺地或平原。平原以珠江三角洲面積最大,其次為潮汕平原,此外還有高要、清遠、楊村、惠陽和大廣海灣等沖積平原。臺地以雷州半島電白陽江一帶和海豐潮陽一帶分佈較多。基岩岩石以花崗岩最為普遍,砂岩和變質岩也較多,粵西、粵北還有較大片的石灰岩分佈,丹霞山、湖光巖先後被評為世界地質公園。廣東有大片濕地,有 27 個先後被評為國家溼地公園。 氣候 廣東省雖地處南方,絕大部份地區都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因此仍有明顯四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和乾燥。境內多年平均降水量 1774 毫米,是最受颱風侵襲的中國省份。其中粵北地區氣溫平均最低,若有寒氣南下,冬季甚至有下雪;廣東南部雷州半島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都相比其他城市為高。 四至 廣東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韶關市樂昌市白石鎮 東 汕頭市南澳縣雲澳鎮 南 湛江市徐聞縣角尾鄉 西 湛江市雷州市紀家鎮 行政區劃 明朝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廣東政區範圍包括現廣東省內區域、廣西沿海一帶及海南島。1952 年,欽廉專區劃歸廣西,原屬廣西梧州的懷集劃入廣東。1955 年,欽州專區重歸廣東。1965 年,欽州專區再度劃入廣西。1987 年撤銷廣東省唯一的自治州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 年海南行政區劃出,另設海南省,形成現時的廣東版圖。 廣東省現轄 21 個地級市,其中廣州、深圳兩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全省合共有 122 個縣級行政區,包括 65 個市轄區、20 個縣級市、34 個縣、3 個自治縣;1612 個鄉級行政區,包括 1112 鎮,4 鄉,7 民族鄉,489 街道。 地級市:廣州市(副省級市)、深圳市(副省級市)、韶關市、珠海市、汕頭市、佛山市、江門市、湛江市、茂名市、肇慶市、惠州市、梅州市、汕尾市、河源市、陽江市、清遠市、東莞市、中山市、潮州市、揭陽市、雲浮市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廣東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 11 月 1 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 11 月 1 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440000 廣東省 Guǎngdōng Shěng 17965596 126012510 廣州市 65 20 34 3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440100 廣州市 Guǎngzhōu Shì 724660 18676605 越秀區 11 440300 深圳市 Shēnzhèn Shì 199164 17560061 福田區 9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440200 韶關市 Sháoguān Shì 1841253 2855131 湞江區 3 2 4 1 440400 珠海市 Zhūhǎi Shì 171124 2439585 香洲區 3 440500 汕頭市 Shàntóu Shì 217995 5502031 金平區 6 1 440600 佛山市 Fóshān Shì 379772 9498863 禪城區 5 440700 江門市 Jiāngmén Shì 950395 4798090 蓬江區 3 4 440800 湛江市 Zhànjiāng Shì 1326031 6981236 赤坎區 4 3 2 440900 茂名市 Màomíng Shì 1142595 6174050 茂南區 2 3 441200 肇慶市 Zhàoqìng Shì 1489123 4113594 端州區 3 1 4 441300 惠州市 Huìzhōu Shì 1134298 6042852 惠城區 2 3 441400 梅州市 Méizhōu Shì 1586451 3873239 梅江區 2 1 5 441500 汕尾市 Shànwěi Shì 486179 2672819 城區 1 1 2 441600 河源市 Héyuán Shì 1565363 2837686 源城區 1 5 441700 陽江市 Yángjiāng Shì 795527 2602959 江城區 2 1 1 441800 清遠市 Qīngyuǎn Shì 1903554 3969473 清城區 2 2 2 2 441900 東莞市 Dōngguǎn Shì 246001 10466625 南城街道 442000 中山市 Zhōngshān Shì 178367 4418060 東區街道 445100 潮州市 Cháozhōu Shì 314589 2568387 湘橋區 2 1 445200 揭陽市 Jiēyáng Shì 526538 5577814 榕城區 2 1 2 445300 雲浮市 Yúnfú Shì 778511 2383350 雲城區 2 1 2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稱擁有東沙群島主權,並將之劃入廣東省汕尾市,但實際控制方為中華民國政府,並劃入高雄市旗津區。 政治 地方首長 廣東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廣東省委員會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廣東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廣東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黃坤明 黃楚平 王偉中 林克慶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福建省上杭縣 湖北省黃岡市 山西省朔州市 湖北省仙桃市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10 月 2022 年 1 月 2021 年 12 月 2023 年 1 月 與香港及澳門的關係 香港和澳門歷史上成為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地之前分別屬於廣東省的寶安縣(明清時為新安縣)和香山縣,但回歸中華人民共和國後是設為特別行政區而非併入廣東省,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明確禁止省級政府幹預特別行政區地方政治。因此,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之間會溝通解決許多與香港和澳門有關的問題,如邊境政策和水權的問題。 經濟 發展過程 秦漢時期之前,廣東因地理位置與中原隔絕,地勢低溼,環境惡劣,經濟發展緩慢,長期落後於中原地區。秦漢時期,隨著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陸海交通的發展,番禺城(今廣州)海上貿易非常發達,是當時中國重要的商業中心。唐開元年間,宰相張九齡召集民夫,開鑿大庾嶺新道以溝通南北,廣東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在唐代,廣東開始中國最早的商品性魚苗育養,荔枝等經濟作物種植業發達,紡織陶瓷製品在中國市場佔重要地位,廣州成為當時國內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市舶貿易十分繁榮。宋元時期,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荒丘沙坦得到進一步墾闢開發,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市鎮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佛山成為除廣州外的嶺南第二大商貿中心。明清時期,珠江三角洲淤積加速推動沙田圍墾,乾隆年間放寬政策後,海坦圍墾面積迅速增加,果基魚塘、桑基魚塘的耕作形式興起,逐漸形成大小不等的農業商品生產的專業區域,社會經濟躍居中國先進行列。 清中期實行一口通商政策後,粵海關成為中國對外通商的唯一口岸,中國的海上進出口商品集中在廣州一地交易,由十三行所壟斷。鴉片戰爭之後,廣州由中國總集散中心的地位轉變為東南沿海地區的集散中心,廣東的對外貿易急劇衰退。與此同時,僑商興辦的中國第一家機器繅絲廠(南海繼昌隆繅絲廠)、第一家火柴廠(佛山巧明火柴廠)、第一家電燈公司(廣州電燈公司)、第一家橡膠廠(廣東兄弟樹膠公司),與當時廣東地方官辦的機器局、錢局、織布局等,構成廣東的第一批近代工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戰後時期,廣東輕工業得到進一步發展機會,並在 20 世紀 30 年代前後達於鼎盛。主政廣東的陳濟棠頒佈《廣東省三年施政計劃提議書》,採取保護和刺激地方經濟的措施,確立規模宏大的省營實業體系,民國 25 年(1936 年),廣東經濟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的最高水平。抗日戰爭前期,廣東作為主要的戰時物資通道,對外貿易和省際貿易空前繁榮,廣東淪陷後,近代工業基礎幾近完全摧毀,商業蕭條,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抗戰勝利後,廣東經濟曾一度得以恢復,但又因國共內戰而陷入停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經濟進入新發展時期,在土地改革和 三大改造 完成後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由於地處國防前線,廣東缺乏國家重點專案的大規模投資,連續的政治運動亦嚴重衝擊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19531978 年,廣東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52,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3,低於中國平均增長水平。1979 年 7 月 15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下放更多經濟自主權予廣東、福建兩省對外經濟活動。1980 年 8 月 26 日,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准在廣東省內的深圳、珠海、汕頭設定經濟特區。廣東充分利用國家賦予的先行政策和毗鄰港澳的地緣優勢,逐步推行經濟體制改革,透過 三來一補、三資企業 等經營模式,引進外資及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承接港澳臺加工製造業轉移,大力發展紡織、食品、小家電為代表的輕工業,與港澳地區形成 前店後廠 的分工合作格局,由原來經濟實力在中國處於中等水平,一躍成為經濟最發達的省份。1989 年,廣東 GDP 以 138139 億元超過江蘇的 132185 億元,經濟總量首次躍居全國第一。20 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以來,廣東重點發展電子資訊、醫藥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及石化、能源、汽車等裝備製造工業,先後提出發展珠江三角洲高新技術產業帶和珠江東岸高階電子資訊製造產業帶、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目前,電子資訊、汽車製造和電氣機械已成為廣東工業的三大支柱產業,並湧現出華為、中興、OPPO、VIVO、廣汽、比亞迪、美的、TCL、格力、創維、康佳、CRRC、大疆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1978 年至今,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 126,高過同期中國平均增速 31 個百分點,高過世界平均增速 97 個百分點,遠高於 20 世紀新加坡、韓國、日本經濟起飛時期的平均增速,GDP 先後在 1998 年超越新加坡、2003 年超越香港、2007 年超越臺灣,是亞洲經濟總量最大的一級行政區。 廣東省以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在許多經濟指標上都列各省第一位。如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儲蓄存款、專利申請量、稅收、進出口總額、旅遊總收入、行動電話擁有量、網際網路使用者、貨物運輸週轉總量等。其中進出口總額年均佔中國約 14,從 1985 年至 2008 年連續 23 年居中國第一;年財政總收入佔中國約 17;累計吸引外商投資佔中國約 14;GDP 從 1989 年至 2013 年連續 24 年居中國第一。但人均生活水準有待提高,珠三角與粵東粵西兩翼以及粵北山區的社會經濟發展長期存在明顯差異。2015 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 7281255 億元人民幣,人均 GDP 達 10838 美元。 在省會廣州舉辦的每年兩屆的廣交會是中國出口貿易的晴雨表,支撐廣東省內外貿易和出口加工業多年的持續發展。 經濟區域 廣東是中國國內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省份,區域均衡度遠遠低於江蘇、浙江、山東、福建等全國其他經濟大省,全省各市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主要經濟活動高度集中於重點發展區域珠江三角洲地區,珠三角以外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發展水平均相對滯後,部分發展指標甚至遠遜於中西部省份,在珠三角地區特別是廣州、深圳兩大一線城市強烈的資源虹吸效應下,全省人均 GDP 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級市由 2000 年的 8 個上升至 2020 年的 16 個。截至 2020 年,全省 21 個地級市中除經濟實力較強的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五市以外,超過三分之二的地級市人均 GDP 未達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廣州、深圳人均 GDP 已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而全省人均 GDP 最低的梅州仍低於全國最低省份甘肅省的平均水平,不及省內最高城市深圳的 2 成,經濟落差程度為全國之首。時任中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曾指出 全國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央視新聞頻道亦曾以《窮廣東調查》作專題報道。而珠三角內部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珠江兩岸呈現 東強西弱 的發展格局,珠江西岸的發展顯著落後於東岸地區。 根據地理位置及發展程度,廣東省內的經濟區域可大致劃分珠三角地區和粵東西北地區(非珠三角地區),兩者經濟總量自改革開放以後被迅速拉開,且差距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珠三角地區的 GDP 總量佔全省的比重由 1995 年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成立初期的 686 升至 2020 年的 808%,在省內佔據絕對優勢,剩餘的粵東西北地區十二市合計在各項指標的佔比不足兩成。2020 年,粵東西北地區無一地級市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線,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247167 元,僅為珠三角地區的 45%、全省的 60%,全國的 77%,與廣西、青海、河南水平相當。 在官方層面上,1993 年,廣東省第七次黨代會就提出 中部地區領先,東西兩翼齊飛,廣大山區崛起 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1994 年 10 月,廣東省委提出建立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讓這一地區在廣東率先實現現代化。1998 年,廣東省將廣州、深圳兩市確定為中心城市,並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地理區位將全省劃分為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北部山區四個經濟區域,並細分成中心城市 經濟特區及珠三角地區 東西兩翼 山區 貧困地區五個發展層次。2018 年 7 月,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 一核一帶一區 區域發展格局,將省內經濟區域劃分為以廣州、深圳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和經濟區、以粵東、粵西地區為主的沿海經濟帶(又稱東西兩翼地區,包括汕頭、汕尾、陽江、湛江、茂名、潮州、揭陽 7 個地級市)、以粵北山區為主的北部生態發展區(包括韶關、河源、梅州、清遠、雲浮 5 個地級市)。 產業結構 廣東是製造業大省,約 160 種工業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同時,廣東的第三產業增加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遠遠領先於其他省份,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但各市產業結構差異較大,有 一省三世界 之稱。廣州、深圳、珠海的服務業處於全省領先地位,佛山、東莞、惠州、中山、汕頭、潮州及江門以第二產業為主,肇慶、揭陽、汕尾、韶關、河源及清遠處於工業化過渡階段,湛江、茂名、陽江、雲浮及梅州農業仍佔有重要地位。 交通 公路 廣東高速公路是中國華南地區重要的交通網路系統。廣東省內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 1989 年建成通車的廣佛高速公路,2014 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 6000 公里,躍居全國第一;2015 年,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 7000 公里,如期實現 縣縣通高速公路 的目標廣東推動高速公路建設再上新臺階 今年開工和通車里程雙超七百公里 。底,廣東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 11211 公里,連續 9 年保持全國第一。 橋樑 航空 ,廣東省境內已有民用運輸機場 9 座、通用機場 10 座,公共運輸航空公司 8 家(中國南方航空、汕頭航空、珠海航空、九元航空、深圳航空、東海航空、順豐航空、中航貨運航空)。 鐵路 人口 人口 歷次中國全國人口普查廣東省人口數 年份 普查內容 人口數 佔總人口比重 各省(區、市)位次 1953 年 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 34770059 578 6 1964 年 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 42800849 592 6 1981 年 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 59299220 575 5 1990 年 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 62829236 542 5 2000 年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85225007 667 3 2010 年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104303132 761 1 2020 年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126012510 893 1 上古時期,廣東境內未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地曠人稀。先秦時期,廣東境內原住有百越中的南越(聚居於現珠江三角洲地區)、西甌(聚居於現粵西北地區)、駱越(聚居於現粵西地區)、閩越(聚居於現粵東地區)等族群居民。自秦進兵統一嶺南後,留戍軍隊,謫徙罪徒,中原人陸續南遷入粵,其後又有兩晉南北朝、兩宋末年、明朝末年大量北方人口為避戰亂的幾次南遷移民高潮,人口總量由西漢初年的 37 萬餘人增至清朝中期的近 1500 萬人。清嘉慶十七年(1812 年)廣東人口數為 1890 萬,同治元年(1862 年)為 2882 萬,一躍成為中國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清末至民國時期,社會動盪,廣東人口增長緩慢,還出現大批粵人移居海外謀生的 下南洋 浪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來廣東務工經商的外來人口迅速增加。2007 年,廣東常住人口達 9449 萬人,首次成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目前,廣東常住人口已突破一億,是中國國內首個常住人口超過一億的省份。2018 年,廣東超越山東,成為全國第一生育大省。2022 年,廣東常住人口出現負增長,這是 40 年來首次。 在人口分佈上,珠江三角洲地區佔廣東全省常住人口比重超過六成,是全國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地區,粵東、粵西、粵北佔全省常住人口比重均在 12%13%之間。其中,廣州、深圳、東莞三市常住人口超過 1000 萬,深圳更是中國內地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而經濟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為人口淨流出地區,戶籍人口長期低於常住人口,茂名、湛江、梅州、揭陽淨流出人口均在百萬以上,人口流失尤為嚴重,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揭陽、汕尾、河源、潮州、湛江六市常住人口規模已經出現縮減狀態。 民族與民系 廣東古為百越之地,民族成分複雜多樣。隨著歷史上漢人南遷,民族間不斷融合,現在廣東以漢族人佔絕大多數,少數民族有瑤族、壯族、苗族、黎族、畲族等。 廣東的漢族居民,主要可分為廣府(珠三角、粵西、清遠)、客家(梅州、惠州、陸河、河源、韶關、深圳)、閩海/福佬(潮汕、海陸豐、雷州)三大族群。上述族群都是混合同化嶺南地區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諸族而形成的南方漢族,在語言、習俗上各有自己的特色。 區別三大族群的重要特徵是不同的地方語言,即以廣州方言為標準音的白話,稱為粵語;以梅州市區(梅江區、梅縣區)方言為標準音的客家話,稱為客語;以汕頭方言為標準音的潮州話,屬於閩南語分支。其中,廣府人在廣東三大民系中分佈範圍最廣,是廣東風俗文化的主要代表,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粵語、粵劇等。 語言 廣東本地的漢語包括粵語(包括廣州話、四邑話、勾漏粵語)、客家話(含揭陽河婆話)、閩語(包括潮州話、中山隆都話、海陸豐話、雷州話)、粵北土語(即韶州土話)、軍話、正話等;少數民族的語言包括連山壯語、勉語、畲語等。廣東的主流語言分別屬漢語族中的粵語、客家話、閩語。尤值一提的是,廣東的廣州話和梅縣話分別是粵語和客家話的代表音,可見廣東漢語分支在所有漢語分支中佔有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外省籍人口湧入廣東居住,普通話漸於廣東通行並從根本上改變廣東語言的使用版圖,在外來人口較多的地區,普通話已取代當地居民常用的語言成為主要通用語言。因推廣普通話政策,本土語言在本地行政機構、學校、傳媒等公共服務場合的生存空間大大縮減,普通話成為主導語言,更有地方出現使用本地語言的 懲罰措施,例如在學校內禁止學生使用粵語等 方言 交談,否則會受罰。在普通話強勢的語言環境下,粵語、潮汕話、客家話在年輕一代中使用頻率降低並淡出日常生活使用,本土語言的日漸式微、弱化流失也引起相關社會人的擔憂,不少相關人員希望政府、社會、學校等方面重視,行政部門在語言傳承方面有所作為,學校有意識營造有利於本土語言傳承的氛圍,社會上能增加本土語言在公共領域中的使用範圍和頻率。 粵語 又稱廣東話,省內又通稱廣府話、廣州話、白話,是廣東省內影響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地方語言,省內使用的人口近 4000 萬人。廣東省內以珠江三角洲及粵西地區為分佈中心,下屬有粵海片、勾漏片、四邑片、莞寶片、高雷片等分割槽,各片小有差別,四邑片與粵海片差異最大。廣東省內以粵語使用者為主的城市包括廣州、佛山、東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陽江、雲浮、茂名、清遠,此外,粵語還通行於廣東省的深圳、湛江、韶關、惠州和汕尾的部分地區。 廣東省內粵語分割槽 分割槽 使用市縣(區) 代表口音 粵海片(廣府片) 廣州、佛山、肇慶、深圳、中山、珠海香洲、鶴山、高要、雲浮、清遠、佛岡、龍門、韶關、博羅、惠陽、惠東、海豐、仁化、樂昌、英德 廣州 羅廣片 四會、廣寧、德慶、羅定、鬱南、封開、信宜、陽山、連縣、連山、懷集 四會 四邑片 台山、開平、恩平、新會、斗門、江門及鶴山部分地區 台山、新會 高陽片 湛江、茂名、陽江、陽春、高州、信宜、電白、遂溪、廉江、雷州、徐聞 高州 吳化片 化州、吳川 化州 莞寶片 東莞、深圳寶安 莞城 粵海片中的廣州話是粵語約定俗成的標準口音。海外華人多稱粵語為 唐話。粵語在海外如北美、英國和澳大利亞的華人社群是廣泛使用的強勢語言。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越南等也十分流行。粵語在語言學的分類上,大部分中國學者與一部分西方學者之間意見存在分歧。前者視粵語為漢語的一種方言;後者認為粵語屬於 漢語族,是一門獨立的語言。 客家話 通稱客話或客語,又名 程鄉話、棚民話、嘉應話,是省內分佈最廣的一種地方語言,因客家人南遷廣東後往各地分散遷徙,全省除汕頭外均有客家話區或客家話島。廣東省是客家話最重要的流行地,省內使用的人口約 1500 萬人。廣東的客家話主要分佈在粵東和粵北一帶,語言學界以老梅縣音為客家話的代表口音。廣東省內以客家話使用者為主的城市包括河源、梅州、惠州,此外,客家話還通行於深圳、東莞、汕尾、韶關的部分地區,全省其他地區亦有零星分佈,如廣州三元里、沙河。 廣東省內客家話分割槽 分割槽 使用市縣(區) 代表口音 粵臺片 梅州、揭西、紫金、惠陽、惠東、陸河、寶安,以及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潮陽、陸豐、海豐、深圳、東莞、增城、博羅、中山的部分地區。 梅州 粵中片 和平、連平、龍川、河源、新豐、佛岡,以及廣州、順德、南海、中山、珠海、斗門、三水、四會、清遠、高明、鶴山、開平、新會、台山、恩平的部分地區 梅州 粵北片 始興、樂昌、曲江、連州、連南、乳源、陽山、翁源、英德,以及韶關、南雄、仁化、連山、懷集、廣寧、鬱南、德慶、雲浮、羅定、新興的部分地區。 梅州 粵西片 分散在信宜、陽春、陽江、高州、茂名、電白、化州、吳川、廉江、遂溪、雷州、徐聞。 梅州 閩語 廣東的閩語分佈也非常廣泛,包括粵東的潮州話、海陸豐話和粵西雷州半島的雷州話。潮州話亦稱潮汕話,為廣東省的潮汕地區的主要語言。海陸豐話又稱學佬話,其口音接近泉漳閩南語,主要流行於廣東省的汕尾市的城區、陸豐市、海豐縣,及惠州市的惠東縣、博羅縣部分地區。雷州話又叫黎話,主要流行於湛江市原屬舊雷州府的三縣:海康(今雷州市)、徐聞和遂溪。廣東省內以閩南語使用者為主的城市包括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此外,閩語還通行於惠州、梅州、湛江、茂名的部分地區,另在中山市和珠海市等地還有不少閩語島,其口音接近福建閩南語,統稱為中山閩語,又稱村話。 潮州話、海陸豐話、中山閩語均為閩南語的方言。而雷州話原先被視為閩南語的一種方言,如今改為歸屬閩語瓊雷話。全省使用閩語的人口約 1700 萬人。 廣東省內閩語分割槽 分割槽 使用市縣(區) 代表口音 潮汕片 汕頭、潮州、揭陽、澄海、南澳、饒平、揭西、潮陽、普寧、惠來,以及豐順、陸豐的部分地區 汕頭、潮州 陸海片 海豐、陸豐、汕尾,以及惠東、博羅的部分地區 海豐 中山片 中山、珠海的部分地區 中山 雷州片 雷州、徐聞、遂溪,以及湛江、廉江、吳川、電白、茂名、高州、陽西的部分地區 雷州 建築 開平碉樓 廣府祠堂 廣東四大名園 廣濟橋 廣東客家建築 客家圍屋 廣州塔 文化 廣東歷史悠久,具有獨特文化,主要有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五邑文化、雷州文化、海陸豐文化等分支。開平碉樓是廣東首個世界文化遺産專案,潮汕善堂是中國民間慈善的典範,客家圍屋獲認為是東南亞土著文化代表建築。粵菜屬於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譽滿中國,在中國國外華人聚居區也廣受歡迎。粵劇是中國著名劇種,泮村燈會、舞獅與潮汕英歌舞都是非常有特色。 飲食 廣東的飲食天下聞名。廣東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產富饒,故食材得天獨厚。一般而言,廣東菜以原汁原味,潮州菜以精緻典雅著稱,客家菜則偏重鹹。廣東人亦普遍喜歡飲茶,常見包括普洱、鐵觀音、壽眉、馬騮搣,其中以潮州工夫茶最為有名。著名的有廣東菜、潮州菜、客家菜、飲茶(廣東點心)、潮州工夫茶、客家擂茶。 戲劇 粵劇 廣東潮劇 廣東漢劇 廣東雷劇 廣東木魚戲 客家山歌劇 音樂 粵曲 廣東音樂 潮州音樂 南音 客家山歌、客家漁歌 廣東漢樂 其他 嶺南畫派、嶺東畫派 宗教 根據 2012 年的一項調查,廣東只有約 7%的人口屬於有組織的宗教,最大的信仰群體是佛教徒,佔 62%,其次是新教基督徒佔 08%,天主教基督徒佔 02%。大約 93%的人口無宗教信仰或為信奉中國民間信仰、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儒家思想和自然神靈崇拜。根據一項 2007 年的調查,廣東有 4371%的人口崇拜祖先 Chinese Spiritual Life Survey CSLS 2007 Results reported by Xiuhua Wang 2015 p 15 。 道教 2005 年底,廣東有道教信徒 13 萬人,博羅縣羅浮山衝虛古觀列為全國重點道觀。 佛教 廣東佛教信徒有約 32 萬人,教徒人數居廣東第一,大多分佈於珠三角和潮汕地區(由於潮汕地區人口統計困難,實際遠超此數)。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的有韶關南華禪寺,廣州六榕寺、光孝寺,乳源縣雲門寺,肇慶慶雲寺,潮陽靈山寺,潮州開元寺。南華禪寺是禪宗祖庭。 亞伯拉罕諸教 伊斯蘭教 目前僅廣州、肇慶有約 2 萬名穆斯林。建於廣州的懷聖寺光塔可以追溯到唐宋時期。肇慶市區亦建有清真寺建築。 現代,主要來自新疆的穆斯林小群落近年也開始遷入深圳市,經營標榜清真風味的面館。在梅林附近有一所清真寺,文錦渡的一間清真餐館是穆斯林教徒在深圳比較重要的聚會點,而還有穆斯林小規模聚居在龍崗區布吉街道。 天主教 廣東天主教信徒計有 20 萬人,大部分屬於汕頭教區。肇慶是明代傳教士利瑪竇首先進入的中國城市(1583 年)。廣州教區的石室聖心大教堂為全省最大教堂,是一座著名的哥德式建築;而建在潮州市的聖母進教之佑大堂規模在省內排列第二。 新教 廣東是基督新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1807 年)。1949 年廣東有 9 萬基督新教信徒,屬於基督新徒較多的省份;現在可統計新教徒約 30 萬人,信徒中多數分佈於東部地區、廣州市和深圳市。 旅遊 教育 近代以來,廣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成為西學東漸的首播之地,是中西文化交匯的津樑。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一批具有早期維新思想的知識分子便在粵著書立說,主張效法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提倡透過改良和變法,實現國家富強,並促成學習西方知識的風氣。西學教育在廣東逐漸形成規模,對促進晚清教育改革和開啟民智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推動維新思想在廣東的產生和發展。而何子淵、丘逢甲等教育先驅正是此段歷史的參與者和見證者。 廣東重視教育,但與經濟發展失衡一樣,存在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象。粵北山區、粵西、粵東與珠三角的教育資源存在差距。廣州是中國高校分佈極為密集的城市之一。廣東省內著名的大學有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範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位於深圳的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位於汕頭的汕頭大學等。 體育 球隊 廣東省現擁有 6 支職業足球隊、5 支職業籃球隊、3 支職業羽毛球隊、1 支女子乒乓球俱樂部、1 支職業排球球隊、1 支半職業棒球隊。 球隊 城市 專案 聯賽 廣州足球俱樂部 廣州 足球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廣州城足球俱樂部 廣州 足球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深圳市足球俱樂部 深圳 足球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梅州客家足球俱樂部 梅州 足球 中國足球超級聯賽 廣東梅州五華女子足球俱樂部 梅州 足球 中國女子足球超級聯賽 廣東宏遠籃球俱樂部 東莞 籃球 CBA 深圳新世紀籃球俱樂部 深圳 籃球 CBA 廣州證券龍獅籃球俱樂部 廣州和佛山 籃球 CBA 廣州六穗籃球俱樂部 廣州 籃球 NBL 廣東松山湖女籃 東莞 籃球 WCBA 廣東羽毛球俱樂部 廣州 羽毛球 中國羽毛球超級聯賽 廣州粵羽惠州偉豪羽毛球俱樂部隊 惠州 廣州 羽毛球 中國羽毛球超級聯賽 廣東世紀城羽毛球俱樂部隊 東莞 羽毛球 中國羽毛球超級聯賽 廣東恒大女子排球俱樂部 廣州 排球 中國女子排球甲 A 聯賽 廣東珠江怡景灣俱樂部 廣州 乒乓球 中國乒乓球超級聯賽 廣東獵豹隊 廣州 棒球 CBL 榮譽 深圳隊曾奪得 2004 年中超聯賽冠軍。廣州隊則是 2013 年亞冠聯賽、2015 年亞冠聯賽冠軍、 2011 年中超聯賽 2016 年中超聯賽冠軍、2012 年中國足協盃冠軍以及 2007 年中甲聯賽、2010 年中甲聯賽冠軍。在職業聯賽開始前廣東足球隊也曾奪得兩次頂級聯賽冠軍。廣東海印曾奪得 1997 年女足超級聯賽冠軍。廣州隊也是 2004 年室內足球聯賽盃賽雙冠軍和 2007 年沙灘足球錦標賽冠軍。除職業球隊之外,廣東足球隊曾奪得 20 次省港盃和在全運會足球比賽中兩次奪得金牌,廣州市代表隊也曾在 1991 年奪得全國城市運動會足球賽金牌。 廣東宏遠籃球隊從 20032004 賽季開始至今,獲得最近 10 個賽季的 CBA 聯賽的 8 次冠軍。廣東鳳鋁、廣州六穗都曾奪得過 NBL 冠軍。 廣東代表團在第 3、5、6、9 屆全運會金牌榜排名第一。在奧運會上,廣東運動員共獲得 26 枚金牌。 大型比賽 廣東曾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和第九屆全運會,2025 年粵港澳大灣區將會合辦第十五屆全運會。1991 年舉辦第一屆女子世界盃足球賽。廣州於 2010 年 11 月 12 日至 12 月 27 日舉行第 16 屆夏季亞洲運動會。深圳在 2011 年 8 月 12 日至 8 月 23 日舉辦 2011 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廣東省運動會是廣東省內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 人物 友好省州 廣東省及其下轄的各城市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再經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確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批准後,可以與國外城市建立友好合作關係。友好城市之間可以開展在經濟、科技、教育、農業、文化、衛生、體育、旅遊、環保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截至 2023 年 4 月,廣東省及其下轄各地、縣級行政區已與 65 個國家建立 204 對友好城市。其中,亞洲 45 對友好城市;美洲 55 對友好城市;歐洲有 68 對友好城市;大洋洲有 24 對友好城市;非洲有 12 對友好城市。省級友好城市有 48 對,地級友好城市有 142 對,縣級友好城市有 14 對。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廣東省人民政府網站 廣東新聞網 新華網廣東頻道 七省沿海全圖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南
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的一個省份,位於雲貴高原東部。省會是貴陽市。貴州介於東經 1033610935、北緯 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全省東西長約 595 公里,南北相距約 509 公里,面積約 176 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國土面積的 18,共有 9 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88 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022 年常住人口約為 385600 萬,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漢族佔全省總人口的 6389,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 3611。素有多彩貴州之稱。 貴州之前作為中國經濟欠發達省份,自 2010 年來經濟發展逐漸增速,2019 年 GDP 增速領跑中國,2022 年 GDP 為 2016458 億人民幣,位列 31 個省級單位第 22 名。由於基礎建設的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多條高速鐵路設施的建設完善,使得貴州交通逐漸便利,貴陽已成為西南地區的高鐵樞紐,因山川河流,少數民族眾多,使得貴州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著名的 亞洲第一大瀑布 黃果樹瀑布就位於貴州安順市境內,貴州以 多彩貴州 對外宣傳,近年來旅遊業及貴陽大資料產業發展迅速。由於深厚的歷史積澱和獨特的地理位置,這裡成為各民族文化交匯的熔爐,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這座 文化千島,因其豐富的文化多樣性和能量,更被譽為 中華民族的靈性儲存罐。 歷史 貴州建省約有 600 年歷史,不過,貴州境內的人文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根據考古發掘,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是在貴州境內發現的。 春秋時期,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戰國時屬於楚國的黔中郡,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西漢初年,貴州分屬益州刺史部犍為郡和牂牁郡。犍為郡管轄今貴州北部、四川南部、重慶南部的大部分地區。牂牁郡管轄今貴州南部及周邊地區。西漢中晚期,貴州北部大部分地區劃入牂牁郡管轄。牂牁郡領 14 縣。三國時蜀漢牂牁郡治且蘭(今貴州凱里西北)。領 7 縣:且蘭、毋斂、廣談、鄨縣、平邑、夜郎、談指。唐朝曾在此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唐代貴州境內出現了幾個對後來產生深遠影響的地方土司政權。 貴州 名稱,始於宋朝。公元 974 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 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除此以外,還有另一種說法,指貴州的名稱源自「羅氏鬼國」;因為「鬼」不好聽,才轉音為「貴」,也有一說,因此地地形崎嶇,交通不便,運送物資不易,造成百物昂貴,故有 貴州 之名。中國彝族的先民曾被稱為「羅羅」或「羅蘇」。唐宋時代,隨著大理國崛起,彝族部落開始越過烏蒙山,在今天貴州地區廣泛發展。他們在唐末已形成較大的獨立政權,被稱為 大鬼主羅殿王。宋末,貴州中部有羅氏鬼國,或稱為羅施鬼國,依附於宋;南部則有羅殿國,依附於大理。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 年)置八番羅甸宣慰司。至元十九年(1282 年),設順元等路軍民宣慰司。至元二十九年(1292 年),順元、八番兩宣慰司合併,設八番順元宣慰司都元帥府於貴陽。後來又以烏江上游的鴨池河為界分為水東、水西。水西由安姓土司統治。水東由宋姓土司統治。至明初,彝族土司管轄今貴州省除遵義、銅仁、黔東南之外的大部分地區。 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 1413 年)設定貴州承宣布政使司,貴州正式建制為省級名稱。廢思州宣慰司與思南宣慰司,保留水東土司與水西土司,同屬貴州布政司管轄。 清朝順治十五年 1658 年,設貴州省。雍正六年(公元 1728 年),將四川屬遵義府,廣西屬荔波及紅水河、南盤江以北地區,湖廣屬平溪、天柱,劃歸貴州管理轄。將貴州屬永寧州劃為四川管理轄。 到了民國時期,1935 年紅軍在撤退轉移(中共稱 長征)途中,在遵義召開遵義會議,中共確立了以毛澤東為領導的核心。 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貴州延續以貴州省為名,省會貴陽。 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 黔 字,代代相同。戰國時代,今天的烏江下游和沅江上游一帶被稱為黔中,楚國曾在此設立過黔中郡。楚國黔中郡的郡治在辰州。《史記正義》載:楚黔中郡,其故城在辰州西二十里,皆盤瓠之後也。戰國後期,秦國佔領了楚國的黔中郡和巫郡,並將兩郡合併為新的黔中郡,郡治在今沅陵。考古學家曾在沅陵出土過大量的黔中郡文物。 西漢初年,將黔中郡改為武陵郡,從此此地又稱為武陵,而武陵山就是如此得名。武陵之名出現後,便沿襲到魏晉南北朝。東晉時期的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寫道 武陵人捕魚為業,從此,武陵開始成為桃源、故鄉的代稱。武陵郡的管轄範圍,也就相當於今天的武陵山區。 隋朝時期,廢除了武陵郡,設立了黔州,置彭水縣。當時田宗顯成為黔州刺史,開始了田氏在黔東北的世襲統治。唐朝時期,在州之上設定道,黔州最初隸屬於江南道。開元年間,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江南東道和黔中道。黔中道管轄雲貴高原東部地區,包括今天貴州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原黔中郡(武陵郡 黔州)。黔中道德中心在黔州,而黔州的中心在彭水。 從黔中郡到黔州、在到黔中道,黔 字所能代表的地區已經代表今天的整個貴州省,甚至更大。除了貴州省簡稱黔以外,重慶有黔江、湖南有黔陽等稱呼,都是在黔中道的範圍之內。唐朝後期柳宗元寫下的《黔之驢》,講的應該是發生在黔中道東部沅江地區的故事,因為柳宗元曾被貶永州,這裡是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的交界地帶。該時期黔中的風景就已經被人們所認可,孟郊在《贈黔府王中丞楚》中寫道 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又聞天下泉,半落黔中鳴。 白居易在《送蕭處士遊黔南》中寫道 不醉黔中爭去得,磨圍山月正蒼蒼。 宋朝時期,黔州隸屬於夔州路。由於播州楊氏、水西羅氏、水東宋氏的崛起,黔州不在管轄播州(遵義一帶)、貴州(貴陽一帶)、水西(畢節一帶),該時期黔州能直接控制的為原黔中郡地區,還有代理管轄烏江以南的羈縻府。該時期,黔作為武陵山地區的地名已經深入人心,黃庭堅有詞雲 黔中桃李可尋芳、萬里黔中一漏天。 地理 貴州省簡稱 黔 或 貴,位於中國西南的東南部,介於東經 1033610935、北緯 24372913之間,東毗湖南、南鄰廣西、西連雲南、北接四川和重慶。 地貌 貴州地貌屬於中國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自中部向北、東、南三面傾斜,平均海拔在 1100 米左右。高原山地居多,素有 地無三里平 之說。全省地貌可概括分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四種基本型別,其中 925 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境內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婁山,自西向東北斜貫北境,川黔要隘婁山關高 1444 米;中南部苗嶺橫亙,主峰雷公山高 2178 米;東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蜒入黔,主峰梵淨山高 2572 米;西部高聳烏蒙山,屬此山脈的赫章縣珠市鄉韭菜坪海拔 29006 米,為貴州境內最高點。而黔東南州的黎平縣地坪鄉水口河出省界處,海拔為 1478 米,為境內最低點。貴州岩溶地貌發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地貌面積 109084 平方千米,佔全省國土總面積的 619,境內岩溶分佈範圍廣泛,形態型別齊全,地域分佈明顯,構成一種特殊的岩溶生態系統。 氣候 貴州氣候溫暖溼潤,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其中,最冷月(1 月)平均氣溫在 19104,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最熱月(7 月)平均氣溫在 177279之間,為典型夏涼地區,省會貴陽擁有 中國避暑之都 美譽。年均降水量 1181mm,雨季明顯,年均日照時數 1185 小時,年均無雨日數 190 天,陰天多,常年相對溼度在 801 以上。貴州立體氣候明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 水文 貴州境內河網密度大,河流坡度陡,天然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蘊藏量為 18745 萬千瓦,居全國第六位,其中可開發量達 1683 萬千瓦,佔全國總量的 44,特別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開發條件優越。烏江、南盤江、北盤江、都柳江等水力資源豐富。 礦產資源 貴州素有 沉積岩王國 之稱,具有成礦地質條件較好、總量大、型別多、優勢礦種分佈較集中等優點。截止 2011 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 137 種,佔全國 172 種的 7965;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 86 種,佔全國 160 種的 5375;列入儲量表 78 種,其中,50 種位居全國總量的前十位,22 種排前三位,12 種排第四至第五位。截止 2012 年,全省查明礦產地 3311 處,按規模分:大型礦床 220 處,中型礦床 383 處,小型礦床 2708 處;按礦類分:能源礦產 780 處,金屬礦產 998 處,非金屬礦產 1533 處。煤、磷、鋁、金、錳、銻、鉛、鋅、重晶石、鉬鎳礬及其它非金屬礦產等是貴州省優勢礦產。貴州是中國西電東送重要省區,也是國家確定的南方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煤炭資源豐富,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全省含煤面積約 7 萬平方千米,埋深 2000 米以淺的煤炭資源總量 2588 億噸,全省已探獲煤炭資源量 70761 億噸,保有資源量 68342 億噸,居全國第五位。貴州煤層氣、頁岩氣等新興能源資源蘊藏豐富,前景廣闊,2000 米以淺的煤層氣儲量 31511 億立方米,居全國第二位。 生物資源 貴州省是中國野生動植物物種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全省有野生動物資源 1000 餘種,其中黔金絲猴、黑葉猴、黑頸鶴等 16 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 71 種,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林麝、紅腹雨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等。共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9 個。植物資源有森林、草地、農作物品種、藥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類。銀杉、珙桐、梵淨山冷杉、貴州蘇鐵等 15 種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植物物種豐富程度居全國第四位。夜郎無閒草,黔地多良藥,貴州省是全國四大中藥材產區之一,有藥用植物資源 4419 種,佔全國中草藥品種的 80,居全國第二位。貴州農作物品種豐富,栽培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纖維植物和其他經濟作物近 600 個品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馬鈴薯、甘薯、大豆為主,其他經濟作物主要有蔬菜、茶葉、烤煙、水果、甘蔗等品種。經濟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烏桕、漆樹、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馬桐油為貴州名優土特產品代表。 四至 貴州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遵義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東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地湖鄉 南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西 畢節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貴州省現轄 6 個地級市、3 個自治州,下設 16 個市轄區、10 個縣級市、50 個縣、11 個自治縣、1 個特區。 地級市: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 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貴州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特區 520000 貴州省 Guìzhōu Shěng 17609858 38562148 貴陽市 16 10 50 11 1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520100 貴陽市 Guìyáng Shì 804337 5987018 觀山湖區 6 1 3 520200 六盤水市 Liùpánshuǐ Shì 991449 3031602 鐘山區 2 1 1 520300 遵義市 Zūnyì Shì 3076687 6606675 匯川區 3 2 7 2 520400 安順市 Ānshùn Shì 922824 2470630 西秀區 2 1 3 520500 畢節市 Bìjié Shì 2684851 6899636 七星關區 1 1 5 1 520600 銅仁市 Tóngrén Shì 1801352 3298468 碧江區 2 4 4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522300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Qiánxīnán Bùyīzú Miáozú Zìzhìzhōu 1680626 3015112 興義市 2 6 522600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Qiándōngnán Miáozú Dòngzú Zìzhìzhōu 3028234 3758622 凱里市 1 15 522700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Qiánnán Bùyīzú Miáozú Zìzhìzhōu 2619498 3494385 都勻市 2 9 1 人口 截至 2019 年末,貴州省常住人口 362295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2295 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177597 萬人,佔年末常住人口的比重為 4902,比上年末提高 15 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 4930 萬人,出生率為 1365;死亡人口 2510 萬人,死亡率為 695;自然增長率為 67。 民族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 56 個,其中世居民族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瑤族、壯族、畲族、毛南族、滿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等 18 個民族。在貴州黔西北地區還分佈有穿青族(也叫青族、川青族),由於多次考察所遺留的疑問,穿青族暫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認定的 56 個民族中,其身份證上所注民族為 穿青人。 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省人口超過 10 萬的有漢族(223442 萬,佔 643)、苗族(39684 萬,佔 114)、布依族(25106 萬,佔 72)、土家族(1437 萬,佔 41)、侗族(14319 萬,佔 41)、彝族(8345 萬人,佔 24)、仡佬族(4952 萬,佔 14)、水族(3487 萬,佔 10)、回族(1848 萬,佔 053)、白族(1795 萬,佔 052)和黎族(1352 萬,佔 039)。 2009 年末,貴州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 39。全省有 3 個民族自治州、11 個民族自治縣,地級行政區劃單位佔全省的 30,縣級行政區劃單位 46 個,佔全省的 523;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國土面積 978 萬平方公里,佔全省國土面積的 555。還有 253 個民族鄉。千百年來,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創造了多姿多彩的貴州文化。 貴州省民族構成(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苗族 布依族 土家族 侗族 彝族 未定族稱人口 仡佬族 水族 白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24511882 4506912 2710606 1696664 1650871 959302 698234 550322 371367 214802 691186 佔總人口比例 6356 1169 703 440 428 249 181 143 096 056 179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3208 1929 1208 1175 683 497 392 264 153 492 宗教 貴州主要的宗教是中國民間信仰,道教和佛教。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貴州有 3118%的人口有祖先崇拜,099%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 6583%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少數民族(苗族和布依族)信仰泛靈論。 經濟 概述 2020 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 1782656 億元,比上年增長 4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53988 億元,增長 63 第二產業增加值 621162 億元,增長 43;第三產業增加值 907507 億元,增長 41。第一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142,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 06 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348,比上年下降 08 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509,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 01 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46267 元。 2019 年,貴州省財政總收入 304781 億元,比上年增長 2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 176736 億元,比上年增長 23。其中,稅收收入 120393 億元,下降 49;非稅收入 56342 億元,增長 223。 截至 2019 年末,貴州省就業人員 204940 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 7849 萬人,比上年增長 10。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 1466 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 793 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 311。 2019 年,貴州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397 元,比上年增長 10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404 元,增長 8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756 元,增長 107。全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4780 元,比上年增長 71。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21402 元,增長 30;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0222 元,增長 115。年末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 4319 輛,比上年末增長 83;擁有空調 3723 臺,增長 79。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家用汽車 2284 輛,比上年末增長 167;擁有摩托車 5431 輛,增長 23;擁有熱水器 6193 臺。年末城鎮常住居民人均現住房面積 3819 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長 0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現住房面積 3531 平方米,增長 09。 高新技術 貴州省在高新技術,尤其是網際網路大資料領域不斷探索。有人認為,貴州省發展大資料具有氣溫低、生態環境好、能源價格低、地質穩定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是中國南方最適合建設大型資料中心的省份。有人指出,該省把發展大資料作為 一把手 工程來抓,在系統平臺建設、大資料立法、大資料交易、大資料創業創新等方面率先起步,在該領域已經積累了一些先行優勢。 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貴州實施了高速公路、鐵路、水運、水利、資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 四在農家美麗鄉村 的 小康水、小康路 等建設。城鄉基礎設施正在加快改善,長期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交通、水利等瓶頸也在加快破解,有方面稱該省 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明顯提高,開放合作水平明顯提升,一批國內外優強企業相繼落戶貴州,為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農業 2015 年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 31149 萬公頃,比上年下降 08。油料作物種植面積 5919 萬公頃,比上年增長 17。烤煙種植面積 1817 萬公頃,比上年下降 161。蔬菜種植面積 9963 萬公頃,比上年增長 78。中藥材種植面積 1558 萬公頃,比上年增長 63。糧食總產量 118000 萬噸,比上年增長 37,創歷史最高水平。 釀酒業 貴州歷來是釀酒大省強省,主要以醬香型酒和濃香型酒為代表。其中茅臺酒更是被稱為國酒,其酒綿醇濃香、風味獨特。茅臺酒的釀製技藝更是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旅遊業 貴州旅遊資源豐富,自 2014 年底高鐵開通後,吸引了大量遊客前往貴州旅遊,特別是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周邊旅客,2015 年,全省共接待遊客 376 億人次,比上年增長 171,十二五 時期年均增長 239;其中,接待國內旅遊人數 375 億人次,增長 171;接待入境旅遊人數 9409 萬人次,增長 100。實現旅遊總收入 351282 億元,比上年增長 213,十二五 時期年均增長 270。 文化 飲食 酸辣是貴州菜的主要特點,著名菜點大多與辣椒密切相關,如凱里酸湯魚、遵義羊肉粉、貴陽腸旺面等,都需要用辣椒來調味,各類酸菜如酸蘿蔔,酸豆角等搭配辣椒,使得黔菜菜餚更是口感各異,又分為油辣、糊辣、青辣、酸辣、麻辣、蒜辣等幾大系列,有的辣而酸、有的辣而香、有的辣得令人張口咋舌、大汗淋漓。再加上貴州人對辣椒要求比較高,在一家好的飯館,就會發現有十幾種辣椒供你選擇。一般牛肉粉吃素的糊辣椒、羊肉粉吃油辣椒每個地方的味道都不一樣。 貴州菜主要屬於川菜系列,但貴州菜又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四川主要是麻辣型,雲南為酸辣型,而貴州主要是鮮辣、酸辣為主要特色。辣、麻、酸混合是黔菜很突出的風味。貴州的乾鍋系列再加上農家自釀的米酒,農家風味地道醇厚。貴州菜的酸不像山西靠醋來調味,而是酸湯。酸湯是苗族飲食的一大特色,為火鍋系列,尤其以酸湯魚最為好吃。 蠟染 貴州蠟染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手工副業,由於貴州地域和民族多樣性的特點,使貴州民間傳統印染工藝形成較強的區域性,即不同的民族或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工藝特徵。貴州蠟染主要流行於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為勞動人民所創造,也為他們所使用和欣賞。有的具有較為原始的工藝形態,如用動物血液、楊梅汁等直接填紅,或用稻草灰混合鍋煙煮染等;而有的工藝卻比較精湛,如黃平、安順等地區的苗族彩色蠟染,黔南、黔西南地區布依族的扎染等,其色調之調和,圖案之精美、令人驚羨不已。貴州蠟染藝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之花。 交通 2019 年 10 月 15 日,交通運輸部確定貴州省為第一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地區。 截至 2019 年末,貴州省公路通車里程 2047 萬公里,比上年末增長 40,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 700447 公里,增長 86;內河航道里程 375509 公里,增長 03。全年鐵路、公路、水運貨物運輸總量 10680226 萬噸,比上年增長 37;貨物週轉量 195389 億噸公里,增長 87。民航貨郵吞吐量 1274 萬噸,增長 80。全年鐵路、公路、水運旅客運輸總量 9375610 萬人,比上年增長 08;旅客週轉量 83294 億人公里,增長 43。民航旅客吞吐量 303088 萬人次,增長 83。 公路 貴州是西南地區交通樞紐省份,是西北,西南省區通往沿海的重要中轉過境地區。 貴州基本形成以貴陽為中心、溝通貴州各市縣的公路網。西南第一條高等級公路 貴陽至黃果樹公路已建成通車,並有貴陽至遵義、貴陽至廣西新寨的高等級公路。 截止到 2013 年 12 月,貴州省境內高速公路里程已達 3200 公里,含蘭海、杭瑞、廈蓉、蓉遵、滬昆、汕昆、都香,貴陽繞城 8 條國家級高速公路。銅大、思劍、貴興二線(晴興)、水盤、遵綏、黎洛等省級高速。 2015 年 12 月 31 日,貴州省提前三年實現 88 個縣(市、區、特區)通高速的目標,成為西部地區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也是全國為數不多實現這一目標的省份之一。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 5100 公里,高速公路路網密度達到每百平方公里 29 公里,形成 15 個高速公路出省通道,與相鄰省(區、市)形成兩個以上高速公路通道。 十三五 期間,貴州交通預計投入建設資金 5000 億元,到 2020 年,全省公路網總里程達到 20 萬公里,其中,力爭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里程達到 7400 公里以上,建成環貴州高速公路,形成 23 個省際通道,使網路結構更加完善、高速公路密度進一步提高,基本建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幹線為支撐、縣鄉公路為脈絡、通村公路為基礎的公路網路體系,適應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 鐵路 貴州省會貴陽是中國西南鐵路樞紐,以貴陽為中心,黔桂鐵路、川黔鐵路、滬昆鐵路三條鐵路幹線貫穿貴州,營運里程達 209300 公里(2013 年末)。川黔、滬昆鐵路已實現了電氣化改造,電力牽引營運里程達 1138 公里,貨運量比以前增加一倍。南昆鐵路(貴州省境內 227 公里)已建成通車;水城至株洲電氣化複線(貴州省境內 596 公里)已建成通車;地方與中央合資興建的水城至柏果鐵路、黃桶至織金鐵路也將陸續開通。境內鐵路主要由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管轄。 2014 年 12 月 26 日,貴廣高鐵(貴陽北 都勻東 廣州南)正式通車,貴州跨入 高鐵時代。沿線設有 22 個車站,其中貴州省境內設 8 個車站。2015 年 6 月 18 日,滬昆高鐵貴州東段(貴陽北 凱里南 銅仁南 新晃)正式開通,貴州全面融入國家高速鐵路網。2016 年 12 月 28 日,滬昆高鐵(貴陽北 昆明南)全線貫通,2018 年 1 月 25 日,連線重慶遵義市至貴陽的渝貴鐵路開通運營。2019 年 12 月 16 日,連結貴陽 畢節 宜賓 樂山 成都的成貴(成都 貴陽)高速鐵路全線貫通。安六高速鐵路(安順至六盤水)於 2020 年 7 月 8 日通車,貴南高鐵(貴陽至南寧)高鐵貴陽至荔波段於 2023 年 8 月 8 日通車,荔波至南寧段 8 月 31 日通車,成為貴州省第一條時速 350km 的高鐵。 水路 2012 年底,貴州省航道里程達 3563 公里,其中四級航道 270 公里,五級航道 336 公里,六級航道 1025 公里,七級航道 670 公里,等外航道 1262 公里。機動船舶總數 2404 艘 141850 千瓦,駁船 96 艘 15105 噸位。全年水路運輸完成客運量 2453 萬人次、旅客週轉量 59520 萬人公里,分別比去年增長 1221、1553,完成貨運量 1100 萬噸、貨物週轉量 165000 億噸公里,比上年分別增長 1145、1594。 航空 貴州省有民航機場 11 個,其中,4E 級幹線機場 1 個,為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4C 級支線機場 10 個,分別為遵義茅臺機場、銅仁鳳凰機場、黔西南興義萬峰林機場、安順黃果樹機場、遵義新舟機場、黔東南凱裡黃平機場、黔東南黎平機場、畢節飛雄機場、六盤水月照機場和黔南荔波機場。此外,黔南獨山機場、黔南羅甸機場、銅仁德江機場、六盤水盤州官山機場、畢節威寧草海機場等 4C 級機場正在興建中。2015 年全省機場旅客吞吐量接近 1600 萬,貴陽機場三期擴建正在進行中,目前貴州全省已經建成 11 個機場,還有 5 個在興建中。 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 2018 年旅客吞吐量已突破 2000 多萬,目前貴陽機場航線共計 81 條,其中國內始發航線 60 條,經停航線 15 條,地區航線 2 條,國際航線 4 條。與貴陽機場大規模擴建相呼應的是,貴州多個支線機場已建成或正在興建,還有的即將開工或正在選址。 旅遊 貴州旅遊資源豐富,自然旅遊風光尤其著名,亞洲第一大瀑布黃果樹瀑布就坐落在安順境內。 地處雲貴高原,山川、河流、溶洞、瀑布眾多,北部有國家歷史名城遵義,以遵義會議會址、四渡赤水、婁山關等遺址形成了獨特的黔北的紅色之旅,省會貴陽打造避暑之都,畢節市的草海以及百里杜鵑,銅仁市的梵淨山,黔西南地區的馬嶺河峽谷,安順的黃果樹瀑布和龍宮,黔東南和黔南地區的侗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風情和自然風光,都獨具特色,近年來,貴州的旅遊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中,貴州是迷人的 天然公園。境內自然風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態,溶洞景觀絢麗多彩,野生動物奇妙無窮,文化和革命遺蹟聞名遐邇;山、水、洞、林、石交相輝映,渾然一體。聞名世界的黃果樹瀑布、龍宮、赤水、織金洞、馬嶺河峽谷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銅仁梵淨山,茂蘭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欏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威寧草海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猶如一串串璀璨的寶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以遵義會議會址和紅軍四渡赤水遺蹟為代表的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文化,更讓人駐足憑弔,追思緬懷。多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濃郁神秘的民族風情,以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宜人氣候,使貴州成為理想的旅遊觀光和避暑勝地,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和赤水丹霞地貌、梵淨山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熱門風景區 黃果樹瀑布 中國最大的瀑布,國家 5A 級風景名勝區,1999 年被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列入世界吉尼斯記錄。 臘爾山紅石林 臘爾山紅石林的美原本隱藏在地下面,於 2015 年 9 月,當地在打造萬畝紅楓林景區的過程中被偶然發現,已出土面積大約 1500 畝。 龍宮 國家 5A 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有著全國最長、最美麗的水溶洞,還有著多型別的喀斯特景觀,被遊客讚譽為 大自然的大奇蹟 全世界電磁輻射最小地方。 荔波小七孔 國家級 4A 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世界自然遺產之一,有至今儲存著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分佈著峽谷、伏流、地下湖等,充滿了神秘、奇特的色彩。 百里杜鵑 因整個天然杜鵑林頻寬 1~3 千米,綿延 50 餘千米,總面積 1258 平方公里而得名。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花園,有 地球的綵帶、世界的花園 的美稱。 天星橋 天星橋是國家 4A 級風景名勝區,主要觀賞石、樹、水的美妙結合,是水上石林變化而成的天然盆景區。 梵淨山 得名於 梵天淨土,中國十大避暑名山,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遺產、聯合國 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 成員。 織金洞 最宏偉最奇特的溶洞,被稱為 岩溶博物館。洞內空間開闊,巖質複雜擁有 40 多種岩溶堆積形態,包括世界溶洞中主要的形態類別。 舞陽河 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包括舞陽河三峽、雲臺山、鐵溪、歷史文化名城鎮遠等景點,融自然山水,名勝古蹟。 西江千戶苗寨 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遠近聞明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製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 赤水丹霞 世界自然遺產。保持了最完整、具有代表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形成 丹山、碧水、飛瀑、林海 有機結合的丹霞景觀。 雙乳峰 喀斯特的峰林絕品,是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這裡的布依族群眾一直把它當作 大地母親 和 生命之源 來崇拜。兩座兀立的石峰形同女性豐滿的雙乳,是當地居民生殖崇拜的自然景觀。 黎從榕 苗侗文化旅遊區 黔東南州的苗寨侗鄉,以其南部地區最為集中且最具代表性,沿 榕江、從江、黎平 線,可體味最富特色的苗寨侗鄉風情。 斗篷山、劍江 國內距離城市最近的原始林區,原始森林覆蓋率近 90,其中海拔 1800 米的高山臺地上,有原始古林近百公頃,林木根部全部長在岩石縫隙之中。劍江景區資源豐富,是一個集自然山水、園林、橋樑、文物古蹟、民族風情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風景區。 妥樂 位於貴州省盤州市的國家 AAAA 級景區,流水潺潺,小橋流水,風景秀麗,古樹綿綿,小橋映虹,奇峰傍寺。全妥樂村擁有古銀杏 1200 餘株,胸徑一般在 50 一 150cm,最大 220cm。一般樹齡在 300 年以上,最長者為 1200 餘年,樹幹高達幾十米。是世界上古銀杏生長密度最高、儲存最完好的地方。被稱為 世界古銀杏之鄉。 烏蒙大草原 西南地區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草場之一。位於貴州省盤州市。這裡有一望無際的獨特高原草場,有萬畝高原矮杜鵑林,有充滿神奇色彩美麗動人的高山湖泊,有民族文化濃郁的彝族風情,有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 佛光,並融雄、奇、險、峻、幽於一身的牛棚樑子大山、八擔山等。 臘爾山紅石林、萬峰林 花溪、黔靈山公園 梵淨山 雷公山 草海 黃果樹瀑布 青巖古鎮 鎮遠古城 龍宮溶洞 天星橋 紫雲格凸河 遵義會議會址 赤水 馬嶺河峽谷 紅楓湖 花江大峽谷 杉木河 西江千戶苗寨 畢節百里杜鵑、大方支嘎阿魯湖 教育 截至 2020 年末,貴州省擁有普通小學 6855 所,在校生 39727 萬人;初中學校 2020 所,在校生 17807 萬人;普通高中 471 所,在校生 9752 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84 所,在校生 4036 萬人;普通高等學校 75 所,在校生 8402 萬人;研究生培養單位 10 個,在學研究生 277 萬人。全省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 950,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90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416。 貴州省各縣市區均勻至少 3 所以上高中,10 所以上初中。從 2001 年開始,貴州省組建了評估專家組,在全省各縣市區範圍內評估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截止 2012 年 9 月,全省共 88 所省級示範性高中,2013 年貴州省教育廳頒佈《貴州省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提升三年行動計劃 20142016 年》意見表示 貴州省未來三年擬建百所省級示範性高中。 貴州省主要高校都集中在貴陽市,貴陽市有貴州大學(211 工程院校)、貴州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醫科大學、貴陽中醫學院、貴州師範學院、貴陽學院等。此外各地州市都建立了本科教學體系。遵義市有遵義醫學院、遵義師範學院、貴州航天學院,六盤水市有六盤水師範學院,安順市有安順學院,銅仁市有銅仁學院,畢節市有畢節學院,黔東南自治州有凱里學院,黔西南自治州有興義民族師範學院,黔南自治州有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此外還有十幾所高職,大專。 科技 貴州省科技呈現出創新能力快速提升、創新體系不斷完善、支撐引領作用日漸凸顯的良好態勢。2011 年,全省科技活動人員達到 6 萬人。研究和發展(RD)經費支出 363 億元,相當於當年生產總值的 064;財政科技撥款 2168 億元,比上年增長 30,財政科技撥款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為 096。2012 年末,全年技術市場合同登記 510 份,合同金額 97 億元,簽訂技術引進合同 1814 項,合同金額 35 億元。2012 年 1 月份至 11 月份申請專利 9373 件,專利受理 9827 件,同比增長 49 和 41。2012 有縣級以上的獨立研究開發機構 70 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122 家,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2 家,省部共建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3 家;有生產力促進中心 95 家,省級以上科技型企業孵化器 7 家,其中國家級企業孵化器 2 家;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19 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7 家;高新技術企業 172 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 4 個。 人物 政治 地方首長 貴州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貴州省委員會 貴州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貴州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貴州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徐麟 徐麟 李炳軍 劉曉凱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苗族 籍貫 上海市南匯縣 上海市南匯縣 山東省臨朐縣 貴州省臺江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12 月 2023 年 1 月 2020 年 11 月 2018 年 1 月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地理座標: Township level administrative map of Guizhou 政府網站 貴州省人民政府 官方媒體 新華網貴州頻道 人民網貴州頻道 貴州金黔線上 延伸閱讀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西 Category 華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為 34 個省級行政區,包括 23 個省、5 個自治區、4 個直轄市和 2 個特別行政區。此外,1949 年以來兩岸分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臺灣地區是其領土並在行政區劃中設定了臺灣省,並未實際統治。臺灣地區一直由中華民國政府實際控制至今。 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不含港澳臺) 據 200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國 31 個省、市和自治區(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臺灣省)土地面積為 9478057 平方公里。 一級行政區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佔比 北京市 16406 0173 天津市 11917 0126 河北省 188545 1989 山西省 156698 1653 內蒙古自治區 1145499 12086 遼寧省 148379 1566 吉林省 191202 2017 黑龍江省 452538 4775 上海市 8359 0088 江蘇省 106600 1125 浙江省 105506 1113 安徽省 140140 1479 福建省 123951 1308 江西省 166936 1761 山東省 157901 1666 河南省 165664 1748 湖北省 185937 1962 湖南省 211836 2235 廣東省 179656 1895 廣西壯族自治區 237606 2507 海南省 35177 0371 重慶市 82374 0869 四川省 486116 5129 貴州省 176099 1858 雲南省 383186 4043 西藏自治區 1202189 12684 陝西省 205624 2169 甘肅省 425889 4493 青海省 696647 7350 寧夏回族自治區 51893 0548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631585 17214 合計 9478057 100000 特別行政區 香港、澳門的計算基準不同,異於中國內地,故另列表統計。 地區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香港特別行政區 1111 澳門特別行政區 33 合計 1144 臺灣省 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實際統治,故採用中華民國內政部公佈之資料。 地區 土地面積(平方公里) 臺灣省 36197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中國政府網上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的介紹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人口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人口密度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人類發展指數列表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列表
中華人民 共和國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國家。根據 202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統計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地區的人口有 1411 億人。 以下是中國大陸地區於 2010 年底,省級行政區總人口的排名表,港澳臺不列入。大陸各省資料不包括現役軍人(但百分比基底包括),大陸資料依照 2010 第 6 次人口普查、2005 1 抽樣人口普查及戶籍資料推算。《中國人口年鑑》2011 年,中國人口年鑑雜誌社。其中香港資料援引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澳門資料來自國家統計局估算。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分省指標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分省概況(萬人)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總人口 性別構成 性別構成 年齡構成 年齡構成 年齡構成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比重 男性 女性 15 歲以下 1564 歲 65 歲以上 大學 比重 高中 比重 初中 比重 小學 比重 文盲 中國大陸 1411779 100 721419 688360 253397 965740 190642 218360 1547 213009 1509 487162 3451 349655 2477 1 廣東省 126013 893 66875 59138 23753 91447 10812 19783 1570 22965 1822 44714 3548 26054 2068 2 山東省 101527 719 51434 50094 19067 67099 15361 14604 1438 14553 1433 36324 3578 24055 2369 3 河南省 99366 704 49832 49534 22993 62968 13404 11669 1174 15142 1524 37280 3752 24401 2456 4 江蘇省 84748 600 43035 41713 12890 58129 13729 15817 1866 13722 1619 28228 3331 19273 2274 5 四川省 83675 593 42289 41386 13472 56037 14166 11101 1327 11130 1330 26310 3144 26204 3132 6 河北省 74610 528 37678 36932 15086 49138 10386 9265 1242 10342 1386 29807 3995 18402 2466 7 湖南省 66445 471 33993 32452 12970 43634 9840 8132 1224 11811 1778 23678 3564 16753 2521 8 浙江省 64568 457 33678 30889 8684 47315 8568 10970 1699 9398 1456 21117 3271 17036 2638 9 安徽省 61027 432 31106 29922 11742 40125 9160 8104 1328 8113 1329 20581 3372 16401 2688 10 湖北省 57753 409 29696 28056 9419 39907 8426 8953 1550 10065 1743 19798 3428 13583 2352 11 廣西壯族自治區 50127 355 25916 24211 11845 32166 6115 5417 1081 6497 1296 18240 3639 13963 2786 12 雲南省 47209 334 24421 22788 9239 32895 5075 5477 1160 4880 1034 13804 2924 16838 3567 13 江西省 45189 320 23317 21871 9923 29892 5373 5376 1190 6844 1515 16042 3550 12433 2751 14 遼寧省 42591 302 21262 21330 4736 30436 7419 7758 1822 6248 1467 18229 4280 8045 1889 15 福建省 41540 294 21468 20072 8026 28904 4611 5877 1415 5904 1421 13383 3222 11644 2803 16 陝西省 39529 280 20227 19302 6850 27413 5265 7272 1840 6159 1558 13432 3398 8572 2169 17 貴州省 38562 273 19705 18857 9243 24861 4458 4223 1095 3837 995 11748 3046 12309 3192 18 山西省 34916 247 17803 17112 5709 24703 4504 6061 1736 5756 1649 13600 3895 6811 1951 19 重慶市 32054 227 16203 15851 5100 21479 5475 4940 1541 5115 1596 9803 3058 9582 2989 20 黑龍江省 31850 226 15954 15896 3287 23591 4972 4712 1479 4945 1553 13630 4279 6963 2186 2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5852 183 13355 12497 5806 18040 2006 4275 1654 3415 1321 8159 3156 7343 2841 22 甘肅省 25020 177 12700 12320 4854 17018 3147 3629 1451 3237 1294 6861 2742 7458 2981 23 上海市 24871 176 12876 11995 2437 18385 4049 8424 3387 4730 1902 7196 2894 2967 1193 24 吉林省 24073 171 12017 12056 2819 17497 3758 4029 1674 4112 1708 9204 3823 5373 2232 25 內蒙古自治區 24049 170 12275 11774 3377 17534 3138 4494 1869 3563 1481 8143 3386 5682 2363 26 北京市 21893 155 11196 10697 2592 16389 2912 9191 4198 3852 1759 5099 2329 2299 1050 27 天津市 13866 098 7145 6721 1868 9953 2045 3736 2694 2457 1772 4478 3229 2236 1612 28 海南省 10081 071 5345 4736 2013 7017 1051 1403 1392 1569 1556 4050 4017 1986 1970 29 寧夏回族自治區 7203 051 3669 3534 1468 5042 693 1249 1734 967 1343 2140 2972 1881 2611 30 青海省 5924 042 3034 2890 1233 4177 514 881 1488 626 1057 1442 2434 1939 3273 31 西藏自治區 3648 026 1913 1735 895 2546 207 402 1102 257 705 575 1576 1171 3211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省指標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分省概況(萬人)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總人口 性別構成 性別構成 年齡構成 年齡構成 年齡構成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比重 男性 女性 15 歲以下 1564 歲 65 歲以上 大學 高中 初中 小學 文盲 中國大陸 1339725 100 686853 652872 22246 998433 118832 119637 187986 519656 358764 54657 1 廣東省 104303 779 54397 49906 17618 79646 7039 8567 17807 44760 23944 2042 2 山東省 95793 715 48447 47346 15074 71289 9430 8329 13323 38468 23912 4757 3 河南省 94024 702 47490 46534 19746 66419 7859 6016 12423 39923 22668 3991 4 四川省 80418 600 40831 39587 13644 57966 8808 5368 9045 28057 27847 4377 5 江蘇省 78660 587 39630 39030 10230 59862 8568 8507 12698 30418 19017 2995 6 河北省 71854 536 36430 35424 12093 53841 5920 5243 9132 31903 17720 1877 7 湖南省 65684 490 33768 31915 11574 47686 6424 4989 10129 25963 17594 1754 8 安徽省 59501 444 30246 29255 10699 42745 6057 3985 6410 22619 16629 4965 9 湖北省 57238 427 29393 27845 7964 44070 5204 5456 9502 22676 13091 2619 10 浙江省 54427 406 27966 26461 7189 39679 7559 5078 7381 19964 15685 3061 11 廣西壯族自治區 46027 344 23926 22100 9991 31782 4253 2751 5079 17842 14581 1249 12 雲南省 45966 343 23850 22116 9528 32932 3506 2656 3850 12631 19944 2770 13 江西省 44567 333 23085 21483 9750 31431 3386 3052 5493 16842 13373 1394 14 遼寧省 43746 327 22148 21599 4997 34240 4509 5234 6469 19829 9365 844 15 黑龍江省 38312 286 19460 18852 4580 30543 3188 3474 5743 17272 9225 788 16 陝西省 37327 279 19288 18040 5489 28654 3184 3940 5888 14981 8741 1398 17 福建省 36894 275 18981 17913 5706 28276 2912 3085 5119 13978 10995 900 18 山西省 35712 267 18339 17373 6106 26901 2705 3114 5619 16115 7805 762 19 貴州省 34746 259 17951 16795 8765 23005 2977 1839 2530 10351 13681 3039 20 重慶市 28846 215 14596 14250 4898 20614 3334 2493 3811 9514 9747 1239 21 吉林省 27462 205 13912 13550 3293 21867 2303 2716 4632 11553 6607 527 22 甘肅省 25575 191 13064 12511 4644 18826 2106 1923 3245 7983 8313 2223 23 內蒙古自治區 24706 184 12831 11875 3483 19356 1868 2522 3737 9689 6280 1005 24 上海市 23019 172 11855 11164 1986 18704 2330 5053 4826 8393 3116 631 2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1813 163 11190 10623 4531 15932 1350 2320 2526 7874 6560 516 26 北京市 19612 146 10126 9486 1687 16216 1709 6178 4162 6157 1953 333 27 天津市 12939 097 6907 6031 1268 10568 1102 2262 2672 4936 2206 271 28 海南省 8672 065 4560 4112 1735 6261 676 674 1272 3620 1972 354 29 寧夏回族自治區 6301 047 3229 3073 1354 4544 404 577 785 2121 1879 392 30 青海省 5627 042 2914 2713 1177 4095 355 485 587 1428 1984 576 31 西藏自治區 3002 022 1543 1460 732 2118 153 165 131 386 1098 歷次人口普查人口總數分佈 地區 1953 年 1953 年 1964 年 1964 年 1982 年 1982 年 1990 年 1990 年 2000 年 2000 年 2010 年 2010 年 2020 年 2020 年 地區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中國大陸 59435 100 69458 100 100818 100 113368 100 126583 100 133972 100 141178 100 北京市 277 047 757 109 923 092 1082 095 1382 109 1961 146 2189 155 天津市 269 045 776 077 879 077 1001 079 1294 097 1387 098 河北省 3598 605 4569 658 5301 526 6108 539 6744 533 7185 536 7461 528 山西省 1431 241 1802 259 2529 251 2876 254 3297 260 3571 267 3492 247 內蒙古自治區 610 103 1235 178 1927 191 2146 189 2376 188 2471 184 2405 170 遼寧省 1855 312 2695 388 3572 354 3946 348 4238 335 4375 327 4259 302 吉林省 1129 190 1567 226 2256 224 2466 218 2728 216 2746 205 2407 171 黑龍江省 1190 200 2012 290 3267 324 3521 311 3689 291 3831 286 3185 226 上海市 620 104 1082 156 1186 118 1334 118 1674 132 2302 172 2487 176 江蘇省 4125 694 4450 641 6052 600 6706 591 7438 588 7866 587 8475 600 浙江省 2287 385 2832 408 3888 386 4145 366 4677 369 5443 406 6457 457 安徽省 3034 511 3124 450 4967 493 5618 496 5986 473 5950 444 6103 432 福建省 1314 221 1676 241 2593 257 3010 265 3471 274 3689 275 4154 294 江西省 1677 282 2107 303 3318 329 3771 333 4140 327 4457 333 4519 320 山東省 4888 822 5552 799 7442 738 8439 744 9079 717 9579 715 10153 719 河南省 4421 744 5033 725 7442 738 8551 754 9256 731 9402 702 9937 704 湖北省 2779 468 3371 485 4780 474 5397 476 6028 476 5724 427 5775 409 湖南省 3323 559 3718 535 5401 536 6066 535 6440 509 6568 490 6644 471 廣東省 3477 585 4280 616 5930 588 6283 554 8642 683 10430 779 12601 893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56 329 2085 300 3642 361 4225 373 4489 355 4603 344 5013 355 海南省 656 058 787 062 867 065 1008 071 重慶市 3090 244 2885 215 3205 227 四川省 6230 1048 6796 978 9971 989 10722 946 8329 658 8042 600 8367 593 貴州省 1504 253 1714 247 2855 283 3239 286 3525 278 3475 259 3856 273 雲南省 1747 294 2051 295 3255 323 3697 326 4288 339 4597 343 4721 334 西藏自治區 127 021 125 018 189 019 220 019 262 021 300 022 365 026 陝西省 1588 267 2077 299 2890 287 3288 290 3605 285 3733 279 3953 280 甘肅省 1293 218 1263 182 1957 194 2237 197 2562 202 2558 191 2502 177 青海省 168 028 215 031 390 039 446 039 518 041 563 042 592 042 寧夏回族自治區 390 039 466 041 562 044 630 047 720 05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487 082 727 105 1308 130 1516 045 1925 152 2181 163 2585 183 西康省 338 057 熱河省 516 087 現役軍人 424 042 320 028 250 020 230 017 200 難以確定常住地 465 035 主要年份年末常住人口 主要比較 中國大陸地區各省份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及所佔比重(千人) 位次 2009 地區 2009 年 2009 年 2005 年 2005 年 2000 年 2000 年 1990 年 1990 年 1980 年 1980 年 1970 年 1970 年 1960 年 1960 年 1954 年 1954 年 位次 2009 地區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人口 中國大陸 1334740 100 1307560 100 1267430 100 1143330 100 987056 100 829920 100 662070 100 602664 100 1 廣東省 96380 722 91940 703 77070 608 63460 555 57802 586 48110 580 39951 603 33900 563 2 河南省 94870 711 93800 717 94880 749 86490 756 72854 738 59910 722 48463 732 46026 764 3 山東省 94700 710 92480 707 89980 710 84930 743 72964 739 64410 776 52191 788 50517 838 4 四川省 81850 613 82120 628 86020 679 108040 945 98196 995 83420 1005 68540 1035 64481 1070 5 江蘇省 77250 579 74750 572 73270 578 67670 592 59382 602 52520 633 42726 645 42267 701 6 河北省 70340 527 68510 524 66740 527 61590 539 51676 524 47740 575 44291 669 37250 618 7 湖南省 64060 480 63260 484 65620 518 61280 536 52810 535 44810 540 35894 542 34296 569 8 安徽省 61310 459 61200 468 62860 496 56750 496 48928 496 39400 475 30856 466 31760 527 9 湖北省 57200 429 57100 437 59600 470 54390 476 46844 475 40270 485 31680 478 28654 475 10 浙江省 51800 388 48980 375 45960 363 41680 365 38266 388 33160 400 26506 400 23590 391 11 廣西壯族自治區 48560 364 46600 356 47500 375 42610 373 35384 358 28170 339 19553 295 20180 335 12 雲南省 45710 342 44500 340 42410 335 37310 326 31734 322 25090 302 19076 288 18018 299 13 江西省 44320 332 43110 330 41490 327 38100 333 32702 331 25840 311 20188 305 17297 287 14 遼寧省 43190 324 42210 323 41840 330 39670 347 34869 353 33890 408 25664 388 19595 325 15 黑龍江省 38260 287 38200 292 38070 300 35430 310 32038 325 26850 324 18154 274 12761 212 16 貴州省 37980 285 37300 285 37560 296 32680 286 27767 281 21800 263 16653 252 15571 258 17 陝西省 37720 283 37200 284 36440 288 33160 290 28314 287 24270 292 19542 295 16664 277 18 福建省 36270 272 35350 270 34100 269 30370 266 25178 255 20470 247 15947 241 13683 227 19 山西省 34270 257 33550 257 32480 256 28990 254 24764 251 21110 254 17120 259 14786 245 20 重慶市 28590 214 27980 214 30920 244 21 吉林省 27400 205 27160 208 26820 212 24830 217 22107 224 21310 257 14047 212 11767 195 22 甘肅省 26350 197 25940 198 25570 202 22550 197 19184 194 15880 191 12625 191 13388 222 23 內蒙古自治區 24220 181 23860 182 23720 187 21630 189 18765 190 7440 090 11752 178 6450 107 24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1590 162 20100 154 18490 146 15290 134 12832 130 9760 118 7047 106 5145 085 25 上海市 19210 144 17780 136 16410 129 13370 117 11463 116 10720 129 10506 159 6627 110 26 北京市 17550 131 15380 118 13570 107 10860 095 8860 090 7710 093 7320 111 3104 052 27 天津市 12280 092 10430 080 10010 079 8840 077 7514 076 4230 051 2850 047 28 海南省 8640 065 8280 063 7890 062 6630 058 29 寧夏回族自治區 6250 047 5960 046 5540 044 4700 041 3737 038 2850 034 2163 033 30 青海省 5570 042 5430 042 5170 041 4480 039 3769 038 2830 034 2486 038 1768 029 31 西藏自治區 2900 022 2770 021 2580 020 2220 019 1853 019 1450 017 1129 017 1912 到 2010 年的所有地區 省級行政區 2010 國家人口占比 與其人口相近的國家 as in 2017 2000 1990 1982 1964 1954 1947 193637 1928 1912 全國總計 1339724852 100 1265830000 1160017381 1031882511 723070269 601938035 457111000 479085000 474786000 411643000 廣東海南在 1988 年之前隸屬廣東省管轄,1988 年析出成為海南省。廣州市在 1947 年到 1954 年期間自廣東省析出直轄。 104303132 78 85225007 62829236 59299220 42800849 34770059 27210000 32453000 32428000 28011000 山東青島在 1929 年從山東析出成為院轄市,在 1949 年併入山東省威海自 1930 年從山東析出置院轄市,1945 年歸併山東 95793065 72 89971789 84392827 74419054 55519038 48876548 38865000 38100000 28672000 30989000 河南 94023567 70 91236854 85509535 74422739 50325511 44214594 29654000 34290000 30566000 28518000 四川重慶在 1939 年以前和 1954 年至 1997 年之間隸屬四川省管轄;1939 年至 1954 年及 1997 年以後析出直轄。 80418200 60 82348296 107218173 99713310 67956490 62303999 47437000 52706000 47992000 48130000 江蘇上海直至 1927 年才從江蘇析出南京自 1927 年起從江蘇析出,1952 年又歸併江蘇。 78659903 59 73043577 67056519 60521114 44504608 41252192 36080000 36469000 34126000 32283000 河北河北省在 1928 年前名為直隸。北京自 1928 年從河北析出天津在民初到 1928 年、1954 年 1967 年期間隸屬河北 71854202 54 66684419 61082439 53005876 45687781 35984644 28719000 28644000 31232000 26658000 湖南 65683722 49 63274173 60659754 54008851 37182286 33226954 25558000 28294000 31501000 27617000 安徽 59500510 45 58999948 56180813 49665724 31241657 30343637 22462000 23354000 21715000 16229000 湖北 漢口自 1927 年起從湖北析出,1949 年又歸併湖北 57237740 43 59508870 53969210 47804150 33709344 27789693 20976000 25516000 26699000 29590000 浙江 54426891 41 45930651 41445930 38884603 28318573 22865747 19959000 21231000 20643000 21440000 廣西自治區 46026629 35 43854538 42245765 36420960 20845017 19560822 14636000 13385000 13648000 7879000 雲南 45966239 34 42360089 36972610 32553817 20509525 17472737 9066000 12042000 13821000 9468000 江西 44567475 33 40397598 37710281 33184827 21068019 16772865 12507000 15805000 20323000 23988000 遼寧原名奉天省,1929 年改今名 瀋陽自 1947 年起從遼寧析出,1954 年又歸併遼寧 大連自 1947 年起從遼寧析出,1954 年又歸併遼寧 43746323 33 41824412 39459697 35721693 26946200 18545147 10007000 15254000 15233000 12133000 黑龍江建省於 1923 年,1932 年屬滿洲國 Harbin par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until 19471949 and 19531954 38312224 29 36237576 35214873 32665546 20118271 11897309 2844000 3751000 3725000 2029000 陝西 西安自 1947 年起從陝西析出,1954 年又歸併陝西 37327378 28 35365072 32882403 28904423 20766915 15881281 10011000 9780000 11802000 9364000 福建 36894216 28 34097947 30097274 25931106 16757223 13142721 11143000 11756000 10071000 15849000 山西 35712111 27 32471242 28759014 25291389 18015067 14314485 15247000 11601000 12228000 10082000 貴州 34746468 26 35247695 32391066 28552997 17140521 15037310 10174000 9919000 14746000 9665000 重慶直轄市 28846170 22 30512763 986000 吉林 27462297 21 26802191 24658721 22560053 15668663 11290073 6465000 7354000 7635000 5580000 甘肅 寧夏自 1927 年起從甘肅析出,1952 年到 1958 年曾歸併甘肅 25575254 19 25124282 22371141 19569261 12630569 12928102 7091000 6716000 6281000 4990000 內蒙古 24706321 19 23323347 21456798 19274279 12348638 6100104 上海 23019148 17 16407734 13341896 11859748 10816458 6204417 4630000 3727000 新疆 21813334 16 18459511 15155778 13081681 7270067 4873608 4047000 4360000 2552000 2098000 北京 1928 年至 1949 年間稱 北平 19612368 15 13569194 10819407 9230687 7568495 2768149 1722000 1551000 天津 12938224 10 9848731 8785402 7764141 2693831 1773000 1218000 海南 8671518 07 7559035 6557482 香港特別行政區 7061200Hong Kong Statistics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6708389 寧夏 6176900 05 5486393 4655451 3895578 759000 978000 1450000 303000 青海 5626722 05 4822963 4456946 3895706 2145604 1676534 1308000 1196000 619000 368000 西藏 3002166 02 2616329 2196010 1892393 1251225 1273969 1000000 372000 372000 1160000 澳門 552300Population estimate of Macau Statistics and Census Service Macau SAR Government 431500 熱河建省於 1928 年,廢省於 1955 年,歸併於河北、遼寧、內蒙古 5160822 6197000 2185000 6593000 4630000 西康 建省於 1939 年,1955 年歸併於四川、西藏 3381064 1697000 968000 890000 察哈爾 建省於 1928 年,1952 年歸併於內蒙古、北京、河北 2186000 2036000 1997000 1622000 綏遠 建省於 1928 年,1954 年歸併於內蒙古 2233000 2084000 2124000 630000 南京 1114000 1019000 青島 851000 515000 西安 1933 年未能獨立建制,1933 年至 1943 年曾稱 西京 628000 206000 東省 680000 威海 222000 安東民初至 1947 年曾稱 遼東 1947 年自遼寧析出,1954 年歸併於遼寧 2992000 遼北 1947 年自黑龍江析出,1949 年歸併於內蒙古、遼寧 4629000 松江 1947 年自吉林析出,1955 年歸併於黑龍江 2571000 合江 1947 年自吉林析出,1949 年歸併於松江 1841000 嫩江 1947 年自黑龍江析出,1949 年歸併於內蒙古 3333000 興安 1947 年自黑龍江析出,1949 年歸併於內蒙古 328000 廣州 1128000 武漢漢口為武漢三鎮之一 722000 瀋陽 1021000 大連 1950 年至 1954 年間曾稱 旅大 544000 哈爾濱 760000 臺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 PRC claimed PRC claimed PRC claimed PRC claimed PRC claimed PRC claimed 蒙古從 1911 年宣佈獨立 ROC claimed ROC claimed ROC claimed ROC claimed ROC claimed ROC claimed ROC claimed ROC claimed 616000 340000 參考文獻 註解 來源 常住人口資料來自國家統計局資料庫 人口資料 第一次至第五人口普查資料來自歷年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來自歷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與各省市區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人口排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中國省級行政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人類發展指數列表
以下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一級行政區根據人口密度的排名 表。資料是利用中國省級行政區面積列表及中國省級行政區人口列表的資料所計算出的。單位是「每平方公里人數」。 人口密度: 澳門特別行政區 20766 香港特別行政區 6755 上海市 2975 北京市 1334 天津市 1163 江蘇省 795 廣東省 701 山東省 643 浙江省 612 河南省 600 安徽省 435 河北省 395 重慶市 389 福建省 335 湖南省 313 湖北省 311 遼寧省 287 海南省 286 江西省 271 山西省 223 貴州省 219 廣西壯族自治區 211 陝西省 192 四川省 172 寧夏回族自治區 139 吉林省 126 雲南省 123 黑龍江省 704 甘肅省 588 內蒙古自治區 21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58 青海省 850 西藏自治區 303 註: 紫色部份的臺灣地區和藏南地區目前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 有時候稱為中國大陸 )實際管轄。 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土地面積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人口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列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人類發展指數列表 黑河-騰衝線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省級行政區人口列表 Category 人口密度列表
海南省,簡稱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全境位於熱帶的省份,省會位於海口市。海南省是一個以海洋為主體的島嶼省份,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總面積和海洋麵積最大的省份。全省戶籍總人口約 102712 萬人,不過每年冬季會有大量候鳥型流動人口居住。海南省以海洋景觀而廣為人知,也是中國大陸的熱門旅遊目的地。 海南省在地理上可分為海南本島和南海諸島(海南離島),其中本島位於海南省的西北部,大致等於海南島及其領海附屬島嶼,與周邊國家沒有領土爭議;離島位於海南省中北部至南部,大致等於三沙市法定管轄的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與周邊國家尚存領土爭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控制西沙和中沙全部島礁,但並沒有實際控制南沙部分島礁。海南省人民政府駐海口市美蘭區國興大道 9 號。 海南全省陸地總面積約 354 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的省,其中海南本島陸地面積 339 萬平方公里,約佔海南省陸地面積的 95;全省海洋總面積約 220 萬平方公里,南海諸島領海面積 210 萬平方公里,約佔海南省海洋麵積的 95。 1988 年,第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透過決議,撤銷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設立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海南省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 30 個省級行政區,也是至今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年輕的省份。2008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同意海南建設國際旅遊島。2018 年後又設立海南自由貿易港,獲得獨立的經濟事務與行政事務立法權,並被予以特殊管轄,2023 年起自貿港開始全島封關程序,與內地(非海南島地區)實行海關分轄制度,將被允許採取獨立稅制、自主管理、特殊法律、專用出入口岸等事項,預計到 2025 年底實現海南成為新興經濟體的目標海南自貿港壓力測試 封關運作海南全麵啟動全島封關運作準備。 歷史 古代史 海南省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已經有先民生息。距今約三千年前( 中原殷商時期 ), 黎族先民從廣東大陸移居海南島,並且在此處定居,繁衍。 西漢時期,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 110 年),在海南島設定珠崖郡(治今海南瓊山)、儋耳郡。漢昭帝始元五年(前 82 年),儋耳郡併入珠崖郡。西漢末年,罷棄珠崖郡。 東漢建武十九年(公元 43 年),漢光武帝派遣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交阯,撫定珠崖,設珠崖縣。三國時期,吳赤烏年間(238 年-251 年)設珠崖郡(治今廣東徐聞)。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 年),省珠崖郡,併入合浦郡。 南朝時,宋文帝元嘉八年(431 年)復立珠崖郡,治徐聞,不久又廢。梁武帝大同(535 年-546 年)中,在廢儋耳郡的地方設定崖州,統於廣州,這也是西漢末年罷棄珠崖郡 580 年後中央對海南島的首次直接統治。 隋文帝仁壽初年,隋朝正式將海南島納入版圖譚其驤,《自漢至唐海南島歷史政治地理》,載《長水集續編》。 唐太宗貞觀五年(631 年)增設瓊州,海南簡稱「瓊」即源於此。 五代十國,海南島屬於南漢。 宋朝,海南島與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部分一起屬於廣南西路。 元朝,原廣南西路劃歸湖廣行省管轄,海南島亦隨同劃到湖廣行省之下。 明朝,瓊州府隸屬於廣東省,治所在瓊山縣(治今瓊山市府城鎮),管轄全島。西沙、南沙群島正式劃歸瓊州府管轄。 清朝基本沿襲明制,至清末,海南島上有 1 府 2 州 11 縣。府即瓊州府,領儋州和瓊山、澄邁、定安、文昌、會同(今瓊海)、樂會(今瓊海)、臨高 7 縣。崖州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升為直隸州,領感恩(今東方市)、昌化(今昌江)、陵水、萬縣(今萬寧)4 縣。 近現代史 海南在明清時期以及民國初期北洋政府治理下一直歸廣東省管轄。直至中國國民黨北伐戰爭以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開始考慮單獨建省的問題。先是胡漢民、孫科提議設立瓊崖特別區,並於民國 20 年(1931 年)12 月 7 日,國民政府國務會議決議:劃廣東省瓊崖全屬為特別行政區,直隸國民政府,設行政長官,並任命伍朝樞為行政長官國民政府第 461 號訓令,刊於民國 21 年 1 月 10 日,廣東省政府公報第 176 期。伍朝樞於民國 21 年(1932 年)3 月 1 日就任瓊崖特別區行政長官;4 月 16 日,在海口設立瓊崖特別區長官公署臨時辦事處,以瓊崖原有 13 縣及西沙群島為管轄範圍廣東省政府公報民國 21 年 4 月 10 日第 183 期,暨同年 4 月 20 日第 185 期,5 月 27 日,西南政務委員會修正公佈的《修正瓊崖特別區政府組織條例》,惟後因陳濟棠暗中阻撓,改建事宜未能實施。 1930 年代,作為南海地區戰略要地的海南島成為日本與英國的角力場。隨著南進政策演變為日本的國策,南洋的英國勢力開始成為日本海軍的主要假想敵。盡管日本陸軍與外務省方面持有不同觀點,但是在日本海軍的多次積極地推動之下,英日會談的機會受到破壞,海軍拒絕了陸軍和外務省的對英協調論,於 1939 年佔領海南島,準備和英國開戰的準備,海南島進入日佔時期。日軍佔領期間,致力於緬甸從大英帝國獨立的志士 zhcn 昂山;zhhk 昂山;zhsg 翁山;zhtw 翁山; 等人在海南島上進行了軍事訓練。。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的 1947 年 8 月,行政院院務會議透過以瓊崖改為海南特別行政區,隸屬行政院,民國 37 年(1948 年)行政院命令公佈,民國 38 年(1949 年)4 月正式成立行政長官公署,派陳濟棠為行政長官。5 月 20 日,《海南特區行政長官公署組織條例》制定 10 條;5 月 24 日,《海南建省籌備委員會組織條例》制定 11 條。同年 6 月 6 日公佈這兩份法律,並準在海口成立建省籌備委員會,以籌謀進行改省事宜。民國 61 年(1972 年)3 月 7 日,立法院透過停止適用這兩份法律,同年 3 月 18 日公佈。民國 92 年(2003 年)5 月 13 日廢止這兩份法律,同年 5 月 28 日公佈。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宣佈建立時,海南島仍未實際控制,當時中共控制的廣播電臺宣傳詞有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定要解放包括西藏、內蒙、海南、臺灣在內的中國領土 的口號。 1950 年 3 月至 5 月間,中共發動海南島戰役將海南島納入版圖。4 月 23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海南島行政中心海口市。隨後,後續部隊陸續渡海與先遣部隊會合,向國軍餘部進攻,相繼佔領了三亞市和榆林軍港。5 月 1 日,解放軍宣佈海南島全面解放,原中共廣東省瓊崖專區改置為海南行政區,併成立海南軍政委員會,實行軍事管制。1951 年解除軍事管制,設海南行政公署,隸屬於廣東省人民政府,公署駐瓊山府城。 1955 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改稱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此外在島的中南部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駐保亭縣衝山鎮。 1959 年 3 月 24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設立了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簡稱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西沙辦事處或西沙辦),負責行使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中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的主權與管轄權。 1980 年 1 月,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改稱海南行政區公署。 1983 年,中國地名委員會公佈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標準地名。 1984 年 5 月 31 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成立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的議案,決定設立廣東省海南行政區。1984 年 10 月 1 日,撤銷海南行政區公署,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87 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撤銷,由海南行政區管轄。1988 年 4 月 13 日,七屆人大通過了《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1988 年 4 月 26 日,省委、省政府正式掛牌。 2012 年 6 月 21 日,國務院撤銷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在西南中沙辦事處的基礎上設立地級三沙市,市政府駐西沙永興島,為海南第三個地級市。 2015 年 2 月 19 日,國務院同意撤銷縣級儋州市,設立地級儋州市,以原縣級儋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地級儋州市的行政區域,市政府駐那大鎮中興大街中 1 號,為海南第四個地級市。 地理 海南省是中國最南端的省份,地處 330~2017N,10815~12015E 之間。曾母暗沙是海南省、也是中國宣稱疆域的最南端。海南全省都位於南海海域。這裡緯度較低,熱帶面積大,光熱充足,降水豐沛,是中國發展熱帶作物的重要基地。 海南島,是海南省陸地的主體,西起 10837E 的魚鱗角,東至 11103E 的銅鼓角,北自 2010的海南角(木蘭頭),南到 1810的錦母角,總面積 332 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陸地面積的 997%。 海南島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主張的領土中的離島。北隔瓊州海峽與廣東的雷州半島相望,西面是北部灣,東北面是川山群島。 海南省宣稱的管轄範圍,除了海南島外,還有周圍 300 個島嶼,以及南海諸島中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的島嶼、沙洲、暗沙、暗礁、暗灘及其海域。 地形 海南島為一大陸島,四周低平,中間高聳,呈一倒扣碗狀。以五指山、鸚哥嶺為中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臺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海拔超過 1500 米的山峰有五指山、鸚哥嶺、俄鬃嶺、猴獼嶺、雅加大嶺、吊羅山等。其中最高峰是五指山,海拔 1840 米。海南山脈大體上可分為三大山脈 五指山山脈:位於島中部,主峰五指山海拔 1840 米,是海南島最高的山峰。 鸚哥嶺山脈:位於五指山西北,主峰鸚嘴峰海拔 18116 米,為海南第二高峰。 雅加大嶺山脈:位於島西部,主峰海拔 15191 米。 氣候 海南省全境位於熱帶,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介於 2328 攝氏度之間,最大的兩個城市海口市和三亞市分別為 247和 265,最冷月與最熱月溫差一般小於 15 攝氏度。海南省的氣候夏熱冬暖,冬季有不少人到瓊避寒。最冷月為一月,月平均氣溫在 1724 攝氏度之間;最熱月為六月(與中國大部分地區不一致),月平均氣溫在 2631 攝氏度之間。除了島嶼中部的山區,全年每日平均氣溫均超過 10 攝氏度,也是少數全境不下雪的省份。不過海南島並非沒下過雪,明清時期曾遭遇小冰期襲擊,當時曾出現過下雪氣候海南歷史上奇異的天文氣象事件 萬寧下雪 ,在此期間共出現過至少 17 次的降雪紀錄,主要出現明朝萬曆、清朝康熙和光緒年間。 海南島四面環海,鄰近大廣海灣、北部灣及越南,夏季常受熱帶氣旋吹襲;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偶然亦會有熱帶氣旋在此生成,或會影響華南沿岸。 海南島東部是颱風經過處,每年 70 以上的雨水來自夏天雨季和颱風。全島年降水主要集中在 5~10 月份;年均雨量最多在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其中瓊中最高(24389mma)海南旅遊資源調查報告 ;最少在西部沿海地區,在環島高速公路行駛會發現東部多雨地區和西南部少雨區的自然植被景觀有所不同。 河流 由於海南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海南島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山地,呈放射狀分佈。海南島上河流共有 214 條,全島獨流入海的河流 154 條,其中流域面積 10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 89 條,流域面積 100 平方公里以上且獨流入海的河流 39 條,海南島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部,北部的南渡江長 311 公里;西部的昌化江長 230 公里;東部的萬泉河長 163 公里。海南島上真正的湖泊很少,人工水庫居多,著名的有松濤水庫、牛路嶺水庫、大廣壩水庫和南麗湖等。 四至 僅陸地 海南省四至 四至 位置 經緯度 北 文昌市木欄頭 東 三沙市西沙區黃巖島 南 三沙市南沙區曾母暗沙 西 東方市八所鎮 海南島 海南島四至 四至 位置 經緯度 北 文昌市木欄頭 東 文昌市銅鼓角 南 三亞市吉陽區錦母角 西 東方市八所鎮 政治 政權結構 海南省五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海南省委員會 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海南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海南省委員會 海南省監察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主任 姓名 馮飛 馮飛 劉小明 李榮燦 陳國猛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江西省都昌縣 江西省都昌縣 江蘇省揚中市 浙江省紹興市 福建省晉江市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3 年 3 月 2023 年 5 月 2023 年 4 月 2023 年 1 月 2021 年 6 月 歷任領導人 省委書記 許士傑(198802199006) 鄧鴻勳(199006199306) 阮崇武(199306199802) 杜青林(199802200108) 白克明(200108200211) 王歧山(200211200304) 汪嘯風(200304200612) 衛留成(200612201108) 羅保銘(201108201704) 劉賜貴(201704202011) 沈曉明(202011202303) 馮飛(202303) 人大常委會主任 杜青林(199302200109) 白克明(200109200211) 王岐山(200301200304) 汪嘯風(200402200701) 衛留成(200701201108) 羅保銘(201108201704) 劉賜貴(201704202101) 沈曉明(20210120234) 馮飛(202305) 省長 梁湘(198808198909) 劉劍峰(198909199306) 阮崇武(199306199802) 汪嘯風(199802200310) 衛留成(200310200701) 羅保銘(200701201108) 蔣定之(201108201412) 劉賜貴(201501201704) 沈曉明(201704202012) 馮飛(202012202304) 劉小明(202304) 政協主席 姚文緒(198808199302) 陳玉益(199302200301) 王廣憲(200301200701) 鍾文(200701201102) 於迅(201102201801) 毛萬春(201801202301) 李榮燦(202301) 行政區劃 海南省現轄 4 個地級市,以及 15 個由海南省直轄的縣級行政區,包括 5 個縣級市、4 個縣、6 個自治縣;218 個鄉級行政區,包括 175 鎮,21 鄉,22 街道。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共下設 10 個市轄區。 地級市:海口市、三亞市、三沙市、儋州市 縣級市:五指山市、瓊海市、文昌市、萬寧市、東方市 縣:定安縣、屯昌縣、澄邁縣、臨高縣 自治縣:白沙黎族自治縣、昌江黎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陵水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除以上地級市、省直轄縣級行政區外,海南省還下轄 1 個地級行政管理區:洋浦經濟開發區。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海南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末)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末)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460000 海南省 Hǎinán Shěng 3517722 10081232 海口市 10 5 4 6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460100 海口市 Hǎikǒu Shì 228427 2873358 秀英區 4 460200 三亞市 Sānyà Shì 191837 1031396 吉陽區 4 460300 三沙市 Sānshā Shì 13 2333 西沙區 2 460400 儋州市 Dānzhōu Shì 339441 954259 那大鎮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縣級市 469001 五指山市 Wǔzhǐshān Shì 113081 112269 通什鎮 1 469002 瓊海市 Qiónghǎi Shì 171014 528238 嘉積鎮 1 469005 文昌市 Wénchāng Shì 245918 560894 文城鎮 1 469006 萬寧市 Wànníng Shì 189986 545992 萬城鎮 1 469007 東方市 Dōngfāng Shì 227262 444458 八所鎮 1 縣 縣 縣 縣 縣 縣 縣 縣 縣 縣 469021 定安縣 Dìngān Xiàn 119646 284690 定城鎮 1 469022 屯昌縣 Túnchāng Xiàn 122397 255335 屯城鎮 1 469023 澄邁縣 Chéngmài Xiàn 207628 497953 金江鎮 1 469024 臨高縣 Língāo Xiàn 134333 420594 臨城鎮 1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自治縣 469025 白沙黎族自治縣 Báishā Lízú Zìzhìxiàn 211566 164699 牙叉鎮 1 469026 昌江黎族自治縣 Chāngjiāng Lízú Zìzhìxiàn 162051 232124 石碌鎮 1 469027 樂東黎族自治縣 Lèdōng Lízú Zìzhìxiàn 276553 464435 抱由鎮 1 469028 陵水黎族自治縣 Língshuǐ Lízú Zìzhìxiàn 110788 372511 椰林鎮 1 469029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 Bǎotíng Lízú Miáozú Zìzhìxiàn 116667 156018 保城鎮 1 469030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Qióngzhōng Lízú Miáozú Zìzhìxiàn 270416 179586 營根鎮 1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注:三沙市管轄南海各島礁,但實際上僅實際控制其中部分島礁,參見南海問題、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等條目。 經濟 從 1980 年代開始,海南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五個經濟特區之一,也是面積最大的經濟特區。 海南省 GDP 在改革開放後增長迅速,2009 年人均 GDP 為 2806 美元,在全國各省份處於中下等水平。 海南生態省建設 10 年前後經濟和環境資料比較一覽表 指 標 增長率(%) 備 注 全省 GDP(億元) 44213 145923 230 年均增長 128% 全省人均生產總值(元) 5912 17175 191 增長了 19 倍 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元) 491 2704 451 增長了 45 倍 農業增加值(億元) 159 43761 175 增長了 17 倍 全省工業增加值(億元) 5910 32118 443 增長了 44 倍 旅遊總收入(億元) 6696 19233 187 增長了 19 倍 森林覆蓋率(%) 515 585 增加了 7 個百分點 10 年森林面積增加 672 萬畝。2008 年全省森林面積 296895 萬畝。 主要城市空氣質量 一級 一級 持平 2003 年,國際組織評比的空氣質量最優的十大城市中中國有 2 個,都在海南,其中三亞市名列第二,海口市第五。 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 COD 排放量(千克 萬元) 583 34 942 新型工業專案產值提高,但汙染少,優化了產業結構。 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 SO2 排放量(千克 萬元) 362 66 818 主要原因是華能馬村電廠脫硫設施投用。 城市(鎮)汙水處理率(%) 23 434 增加了 204 個百分點 城市 鎮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0 522 增加了 522 個百分點 海南自由貿易港 海南自由貿易港總面積達 35 萬平方公里(海南島地理面積),倘若海南自由貿易港建成,將超過迪拜,新加坡及香港,成為世界地理面積最大的自由貿易港。 2018 年 4 月 13 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 30 週年大會上代表黨中央宣佈,中共中央決定支援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自 1988 年海南省成立經濟特區,2006 年宣佈建立國際旅遊島以來第三次中央發表對海南省的直接經濟建設指導意見。 2018 年 4 月 14 日,中共中央及國務院釋出《關於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檔案,正式准許海南省政府展開海南自由貿易區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 2018 年 5 月 13 日召開的中共海南省委七屆四次全會決定,海南全島實施現行自由貿易試驗區所有試點政策。 《關於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中所提及的實質性政策: 總結 59 國外國人入境旅遊免籤政策實施效果,加大出入境安全措施建設,為進一步擴大免籤創造條件。(中國大陸首次對外開放大規模免籤及落地籤政策) 完善國際貿易 單一視窗 等資訊化平臺。 積極吸引外商投資以及先進技術、管理經驗,支援外商全面參與自由貿易港建設。 在內外貿、投融資、財政稅務、金融創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更加靈活的政策體系、監管模式和管理體制,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 海口江東新區 海口江東新區位於 海口市東海岸區域,東起東寨港 海口行政邊界,西至南渡江,北臨東海岸線,南至繞城高速二期和 212 省道,總面積約 298 平方公里,分為東部生態功能區和西部產城融合區。海口江東新區東部生態功能區約 106 平方公里,包含 33 平方公里的國際重要溼地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西部產城融合區約 192 平方公里,包含臨空產業園片區、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片區、桂林洋高校片區及沿江生活片區等。江東新區的選址,主要基於區位較為獨立於 海口城區、生態環境保留較好、後發優勢明顯三方面的優勢。 2018 年 6 月 3 日,中國 海南 自貿區海口江東新區新聞釋出會在海口召開。經國海南省委、省政府調研及統籌規劃,決定在海口市設立海口江東新區,將其作為建設中國 海南 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重點先行區域。 油氣資源 海南島周邊海域分佈 3 個氣田群和一個油氣田群,目前已探明石油儲量為 145 億噸,天然氣為 54 萬億立方米。南海中南部擁有多個油氣田群,目前已探明儲量為 350 億噸石油,天然氣 4 萬億立方米。陸上油氣資源分佈在澄邁、臨高及海口市西部的福山油田,為小型油氣田。年產油氣量約為 40 萬噸。 自 1996 年崖州氣田投產以來,至目前已形成東方化工園區、洋浦開發區、老城油氣儲備基地及一批燃氣電廠為主的石油化工基地,並形成了一條油氣加工、倉儲產業鏈。 珊瑚生物資源 含珊瑚造地工程等。近期在《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南海珊瑚礁戰略建議書》中指出,在海南島及西沙建立珊瑚礁科研與產業園區,從事原創性研究和技術攻關,南海水產及珍稀資源的現代增養殖業、智慧化海洋裝備產業,珊瑚礁生物活性物質的開發。培養高階人才,孵化科技成果,建立珊瑚礁科研與產業園區,爭取 5 到 6 年時間內形成 100 億元年產值的經濟規模。 旅遊資源 thumbright 瓊海市的博鰲沙灘 海南島由於未充分工業化,以其無邊的綠色,美麗的沙灘和清潔的空氣,實實在在吸引眾多遊客。透過渡輪連線廣東省,航空通達國內外多個城市。 海南目前是熱點旅遊地區,旅遊業是支柱產業。標誌性的山脈和河流分別是五指山、萬泉河。根據世界旅遊組織和海南省政府制定的《海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到 2020 年,海南將建設成為世界著名、亞洲一流的國際性熱帶海島度假旅遊勝地。 最佳生態的長壽島:森林覆蓋率 523%,生物種類豐富,生態環境一流,人均壽命在中國最長。 椰風海韻的陽光島:海南島椰風海韻迷人、明媚陽光宜人、優質沙灘誘人。 風情萬般的歡樂島:海南島主要有漢、黎、苗等多民族,民俗風情濃郁,全年地方節慶活動主要有換花節、冼夫人文化節、三月三、國際婚慶節、歡樂節等。 海南號稱天之涯、海之角。由於海峽相隔,海南曾是遊人難到之地。1988 年 4 月 13 日,海南建省辦特區,海南旅遊業得到空前發展。當年,接待國內外遊客人數一躍而達 1185 萬人次,比上年增長了 579,其中接待國際遊客 198 萬人次,旅遊創匯 4094 萬美元。建省辦特區第一年,海南旅遊接待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高峰。 2001 年 12 月,由世界旅遊組織專家編制的《海南省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初稿,透過由國家旅遊局和海南省政府組織的專家評審。該規劃闡發了一系列發展海南旅遊的理念、新辦法等,為海南旅遊發展前景勾畫了一幅嶄新的藍圖。 1995 年,海南省人民代表大會透過並頒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地方旅遊法規《海南省旅遊管理條例》,使海南旅遊走上法制化、規範化的軌道。2003 年,海南新旅遊條例正式實施,海南旅遊市場全面對外開放,允許省外、境外旅行社在瓊設立地接社。 隨著海口美蘭機場、三亞鳳凰國際機場通航和海南環線高速公路的通車,瓊州海峽實現跨海火車輪渡,海南旅遊的交通狀況得到根本性的改觀。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島環境質量全球前列,空氣汙染指數非常小,百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居於世界前列。聯合國環保組織一項最新監測結果顯示:在全球 52 個國家的環境綜合汙染指數排名中,海口和三亞被列入全球空氣質量最好的 10 個城市之一,其中海口第五,三亞第二,僅次於古巴首都哈瓦那。 在建設國際旅遊島上政府已經作出了大量努力,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海南,其中國際遊客增長速度最顯著,海南島接待的國際旅客尤其是中國北方國家,最多的三個國家分別是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其中俄羅斯遊客增長迅猛,不久將超過韓國遊客成為海南的第一大旅遊入境國。 2004 年 12 月,廣州到海南鐵路線竣工(由渡輪過瓊州海峽),全程 12 個小時。整個工程耗資 58 億美金,預計可以大力督促海南的旅遊和經濟發展。 雖然海南在建設國際旅遊島方面與東南亞著名的巴釐島、普吉島相比還存在差距,但目前的成果增長速度預示著海南不久將踏入國際旅遊島的行列。 thumb230px 三亞的海上人家 打造國際旅遊島 國際旅遊島,是指在特定的島嶼區域內,以擴大旅遊業開放為重點,對外實行以 免簽證、零關稅、放航權 為主要特點的旅遊開放政策,推進旅遊服務的自由化、國際化程序,以成為具有特色和極具影響的國際旅遊度假勝地。 打造國際旅遊島的內涵是: 免簽證,是最大範圍內對國際遊客實行 免簽證 政策,為國際遊客的進出提供儘可能的自由。這已成為旅遊服務國際化的一大趨勢。 零關稅,是對外資旅遊設施建設性產品實行 零關稅,吸引外國投資商進入投資旅遊業;設立免稅店,便利遊客購物。 放航權,是實行更加開放的航權政策,擴大航空經營權,增加國際航線,為國際遊客進出提供便捷的渠道。 國際旅遊島的主要特點有: 人員、物資、資金進出充分自由、方便、快捷。 吃、住、行、遊、購、娛 旅遊要素豐富多元,品位高雅。 旅遊業的開發、經營、管理、服務實現國際化、資訊化。 2008 年,海南省政府確定了三亞海棠灣、陵水清水灣、萬寧神州半島、文昌銅鼓嶺、樂東龍沐灣五個省級重點濱海旅遊休閒度假區建設專案。目前,在海南東部海岸,總投資近千億,目前已投入 107 億元的高階度假區正按照國際一流標準,高起點規劃,高水平成片開發的一批旅遊度假區正在建設之中,這些度假區有海口美麗沙,文昌銅鼓嶺,萬寧神州半島和石梅灣,陵水香水灣和清水灣,三亞海棠灣等,參加開發企業有香港的新世界發展、雅居樂、中信泰富、富力、華潤、嘉裡集團等,以及國際著名的投資公司摩根士丹利等。除此之外,隨著海南打造國際旅遊島的招牌越打越大,海南島的酒店業規模也不斷擴大,自從 1995 年海南首家五星級酒店 海口寰島泰得大酒店營業以來,目前海南的星級酒店已經達到 259 家,其中五星級 20 家,希爾頓、喜來登、萬豪等 13 家國外頂級管理公司已進入海南,提升了海南酒店管理水平。 海口的西海岸、桂林洋,瓊海的博鰲、官塘,儋州的藍洋,萬寧的興隆、石梅灣,三亞的亞龍灣、大東海、三亞灣,陵水的香水灣、清水灣,五指山的山區和保亭的七仙嶺,每個旅遊度假區均形成了度假酒店群落。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從濱海到山區,五星級度假酒店幾乎遍及海南的主要旅遊區域。 人口 2022 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 102702 萬人,佔全國人口的 073,比上年提高 001 個百分點;與 2021 年末的 102046 萬人相比,增加 656 萬人,增長 064。 根據 2010 年人口普查,總人口為 86715 萬人,比 2000 年增加了 804 萬人,增長 1022。到 2017 年末,海南省的人口總數達到 926 萬。中國統計年鑑 2018 家庭戶口:22249 萬戶,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 363 人。 性別構成方面,男性 45599 萬人,佔 5259;女性 41116 萬人,佔 4741。男女性別比為 11090:100。 年齡構成: 014 歲齡段為 17347 萬人,佔 20; 1564 歲年齡段為 62608 萬人,佔 722; 65 以上年齡段為 676 萬人,佔 78。 民族構成方面,漢族人口為 72258 萬人,佔 8333,少數民族人口 14457 萬人,佔 1667。其中,漢族人口增加了 7255 萬人,增長 116,少數民族人口增加 784 萬人,增長 574。 教育程度: 大學及大學以上 6736 萬人; 高中 12717 萬人; 初中 36196 萬人; 小學 19715 萬人。 另外,文盲人口(15 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 3542 萬人,文盲人口減少 2006 萬人,文盲率下降至 408。 民族 少數民族方面,黎族(12774 萬人)、苗族(61 萬人)、壯族(5 萬人)、回族(8372 人)。黎、苗、回族,大多數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瓊中、保亭、白沙、陵水、樂東、昌江等縣和三亞市、五指山市;漢族人口主要聚集在東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區。根據 2001 年戶籍人口數,漢族 多數為閩民系,另含臨高人 佔總人口的 826,黎族佔 1584,苗族 實際上為瑤族 佔 082,壯族 不含臨高人 佔 067,回輝人 實際上為佔族 主要集中在三亞市的回輝村等地方,使用回輝話 屬於佔語群的分支,但被官方劃分為回族。海南省內人口約 80 萬的臨高人原本屬於壯族的支系,使用與壯語相近的臨高語,但被官方劃分為漢族。 海南省民族構成(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黎族 苗族 壯族 回族 瑤族 滿族 土家族 布依族 侗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8498241 1355074 87733 61000 17089 10000 9825 8273 6800 5398 21799 佔總人口比例 8430 1344 087 061 017 010 010 008 007 005 022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8560 554 385 108 063 062 052 043 034 138 文化 語言 海南居民語言種類多,主要使用的本土漢語變體和少數民族語言至少有 11 種。 海南話:又稱瓊語、海南閩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支,是海南閩人的主要語言。海南話在海南全省使用最廣泛、使用人數最多,全島有 500 多萬各族居民通用,主要分佈在海口、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在不同地方,海南話語音和聲調有所不同。海南話與閩南語比較接近,有一定歷史淵源,在獨立分列前曾長期被當作閩南語的方言《中國語言地圖集》,香港朗文(遠東)出版公司出版,1987 年。。 黎語:屬壯侗語系黎語支,是黎族人的民族語言,有美孚、加茂等 5 個方言。使用人口 70 多萬,主要分佈在瓊中、保亭、陵水、白沙、東方、樂東、昌江等自治縣和三亞市、通什市。也有學者視加茂方言為獨立語言。 臨高話:屬壯侗語系壯傣語支,比較接近壯語,是臨高人的母語。約 50 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臨高縣境內。 儋州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粵語系統,但與粵語廣州話差別很大。約 70 萬人使用,僅分佈在儋州、東方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 瓊山村話:又稱瓊山土語、翁貝話,屬壯侗語系壯傣語支,與臨高話相近。約 11 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瓊山市的羊山地區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長流、榮山、新海、秀英等地區。瓊山地區的 村話 不同於東方和昌江地區的 村話(仡隆語),是兩種不同語言。 軍話:為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系統的西南官話的一個獨特分支,混合了許多南方漢語的特點,是明代從中國大陸充軍來海南島計程車兵和仕宦留下的南北混合方言。10 萬多人使用,主要分佈在昌江縣、東方市、儋州市的部分地區。 仡隆語:又稱村話、哥隆話,屬壯侗語系仡央語族。約 8 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東方市、昌江縣昌化江下游兩岸。 勉語:屬苗瑤語系瑤語支,主要在海南省中部、南部地區各市縣的約 5 萬當地瑤語族群(被政府認定為苗族,實際上為瑤族支系)中通用。 客家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贛客語支,主要分佈在儋州市南豐鎮,使用人口約 2 萬。 邁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粵語系統,邁話是一種混有客家話的粵語方言,但其總體比較接近粵語廣州話。使用人口 1 萬多人,分佈很不廣泛,目前只有三亞市市郊的崖城和水南一帶少數居民使用。 回輝話:又稱海南佔語,屬南島語系馬來 玻里尼西亞語族亞齊 佔語群,是南島語系中的一個獨特語言,有聲調。據《瓊州府志》記載,回輝話是大約在宋、元朝期間從佔婆國(後來被越南人吞併)遷來的佔族人使用而流傳下來的佔族混合語言,當時漢人稱之為 番語。現在,海南的回輝人(被政府認定為回族,實際上為東南亞佔族的後裔)有約 6000 人使用回輝話,主要分佈在三亞市回輝、回新 2 個村,還有白沙縣、萬寧市的少數回輝居民使用。 富馬話:又稱付馬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贛客語支。富馬話是一種以贛語、客家語成分為主體並摻有不少仡隆語(村話)、粵語、閩語的贛客方言。使用人口僅 1000 多人。分佈在東方市四更鎮的付馬村。 zhhans 疍家話;zhhant 蜑家話:又稱水上話,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粵語,與粵語廣州話略有區別,但基本可互通,海南有三處 zhhans 疍家人;zhhant 蜑家人 生活的地方,分別位於海口海甸港、陵水新村港以及三亞港一帶。南海來風話滄桑 陵水縣人民政府網海南疍民千年遷徙路徑:疍人曾分佈全島港灣 圖 中國新聞網 宗教 在內地文化還未深入海南島之前,海南島的黎苗地區盛行原始崇拜,尤以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為主,崇拜物件繁多,生產生活中處處伴隨著原始崇拜,影響很深,處於原始宗教信仰階段。 748 年,漢傳佛教傳入海南海南省宗教簡介,道教緊隨其後傳入海南。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而來到海南,他的努力促成了海南唐宋時期佛教的興旺,現有佛教徒 10000 人。而道教現在已經被本土化,民間化。宋元時期,媽祖信仰隨著更多內地移民的到來而登陸,在各地都留下了遺蹟。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海南盛產香料,來自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商人首先把伊斯蘭教傳入了海南,中亞細亞與印度支那的穆斯林也推動了傳教方言誌。現在,在三亞回新鄉和回輝鄉約有 6500 名回族穆斯林,他們屬於遜尼派中較為保守的伊赫瓦尼派海南伊斯蘭教研究 。 1630 年,葡萄牙耶穌會派遣神甫比尼來瓊傳教,天主教傳入海南。自傳入起,法意西葡四國共派遣超過 20 名神甫傳教,到了清朝,全島天主教信徒已發展到 5000 餘人。清末民初時期,天主教會在海南多地購置房產,設定堂口。1950 年後,外籍神甫相繼以各種理由被驅逐,逐漸由華裔神甫代替,信眾僅剩 4100 人。基督新教則於 1881 年傳入海南,美籍丹麥牧師冶基善設立中華基督教瓊海區會,由美國基督教長老會領導。冶基善將海南第一個福音堂設立在了儋州。隨著基督教的逐漸發展,現在信眾已有 35000 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土地改革與文化大革命,各宗教場所的收入與處境日益不容樂觀,到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全島的所有宗教活動幾乎都已經停止。文化大革命結束後,海南的宗教組織開始重建,現有上百座宗教活動場所與三十多個宗教團體,海南省統計有 35000 名基督新教徒,10000 名佛教徒,6500 名穆斯林,和 4100 名天主教徒。。 瓊山歷史文化名城 thumb220px 宋氏祖居 瓊山於 1994 年 1 月 4 日,被國務院批准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7 個)。在建設部、國家文物局《關於審批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加強保護管理的請示》的附件中,對瓊山縣作了簡介:瓊山,位於海南省北部。秦始設縣,唐至清為瓊州府治。有五公祠、瓊州文廟大成殿、瓊臺書院、丘浚故居等文物古蹟。有馮白駒故居等近代革命歷史遺址。2003 年瓊山市併入海口市後,由海口市繼承 歷史文化名城 的稱號。 娛樂 瓊劇 海南公仔戲 臨高木偶戲 崖州民歌 黎族民歌 儋州調聲 飲食 海南四大名菜:文昌雞、東山羊、加積鴨、和樂蟹(青蟹的海南品種)。 海南四大名粉:海南粉、抱羅粉、後安粉、陵水酸粉。 咖啡:福山咖啡、興隆咖啡。 熱帶土產:檳榔、椰子、胡椒、甘蔗、菠羅蜜、芒果等。 地方佳餚:黎族農家南瓜飯、黎苗螞蟻雞、姜鹽琵琶蝦、定安菜包飯、瓊山豆腐、黑魚丸等。 風味小吃:煎堆、苙(米食)、椰絲長粑、清補涼、海南雞飯、海南火鍋、那大狗肉、黎族甜糟、海南粉 等。 海南特色民族菜餚:黎家竹筒飯、苗家三色飯、小黃牛、什玲雞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86 項。 代表性名錄 海南苗族民歌(瓊中) 海南貝雕、椰雕 鹿龜酒釀泡技藝 沉香造香技藝 天后祀奉 海南春節習俗(鯉魚燈鬧春、樂城島鬧元宵) 擴充套件名錄 錢鈴雙刀舞(咚鈴伽)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瓊中、昌江、陵水、三亞) 軍坡節(屯昌) 交通 2020 年,為海南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國家發改委編制了海南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 公路 公路是海南的主要交通方式,全省通車公路 裡 程達 176 萬公里,海南環島高速公路已於 1999 年全線貫通。此外各級公路直通各港口、市、縣。現時,海南省正籌備興建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大橋分為上下兩層,可同時讓汽車及鐵路使用,將會連線海南省澄邁縣至廣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大橋落成後,來往海南省至廣東省的時間只需二十分鐘。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工程列入國家 十二五 規劃 。 鐵路 海南環島高速鐵路已於 2015 年全線通車,此外還有運營輪渡粵海鐵路和普速的海南西環鐵路。 目前正謀劃建設貫穿海南中部的海南中線高速鐵路和橫向的海南橫線高速鐵路,與海南環島高速鐵路共同組成 田 字形高速鐵路網。 海運 全省共有 68 個天然港灣,已開闢港口 24 個,其中以秀英、三亞、八所、洋浦四個港口為最大。 航空 總部設於海口的海南航空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基地航空公司,通航航線覆蓋五大洲。 海南省共有 4 個民用機場: 海口的海口美蘭國際機場 三亞的三亞鳳凰國際機場 瓊海的瓊海博鰲機場 三沙的永興島機場 教育 高等院校 本科 海南大學 海南師範大學 海南醫科大學 海南比勒費爾德應用科學大學 瓊臺師範學院 海口經濟學院 海南科技職業大學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 三亞學院 專科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 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 海南軟體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萬和資訊職業技術學院 海南科技職業學院 三亞卓達旅遊職業學院 三亞航空旅遊職業學院 三亞城市職業學院 三亞理工職業學院 中等學校 重點高中 海南中學 海口市第一中學 海南華僑中學 澄邁中學 國興中學 萬寧中學 嘉積中學 瓊山中學 文昌中學 三亞市第一中學 儋州市第一中學 海南農墾實驗中學 海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附屬中學 主要小學 海口寰島小學 海口市第九小學 海口市第十一小學 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 幼兒園 海南省直屬機關幼兒園 醫療 海南省農墾總局醫院東湖院區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附屬海口醫院 海南省國營暢好農場醫院 海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文昌市中醫院 文昌市人民醫院 海南省國營南陽農場醫院 海南省國營東路農場醫院 文昌市精神病醫院 興隆華僑農場醫院 海南省國營東嶺農場醫院 國營東興農場醫院 海南自由貿易港免籤政策 自 2018 年 5 月 1 日起,下列國家持普通護照的公民,有在海南省設立的旅行社接待,可從海南對外開放口岸免辦簽證入境,在海南省行政區域內(僅限海南島本島)停留 30 天。另外,臺灣地區民眾可在海南口岸辦理三個月一次出入境有效的《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 2019 年 7 月,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釋出支援海南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包括:拓展外國人免簽入境渠道,將旅行社邀請接待模式擴充套件為外國人自行申報免簽入境或透過單位邀請接待免簽入境。擴大外國人免簽入境事由,在 59 國人員入境海南旅遊免籤基礎上,允許外國人以商貿、訪問、探親、醫療、會展、體育競技等事由免簽入境海南,工作、學習事由除外。 公安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同時宣佈: 為外籍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入境和停居留措施。海南重點領域、行業引進的高階技術和管理人員、急需緊缺專門人員和科技創新團隊成員等,可憑相關材料在口岸申請簽證入境;入境後可按規定申請有效期 5 年以內的長期簽證或居留許可。經海南省人才主管部門推薦可申請永久居留,其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隨同申請;允許海南引進的境外高層次人才聘僱外籍家政服務人員,提供擔保和僱傭合同等材料可申請居留許可;在海南任職的外籍高層次人才經工作單位和兼職單位同意,可在海南兼職工作。 為外籍技術技能人員就業提供居留便利。圍繞海南旅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醫療健康、高新技術、教育文化體育等重點產業發展需要,對在海南就業的高階星級酒店廚師、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醫療醫護人員等外籍技術技能人員,可申請與工作合同期限一致的居留許可。 為高校外國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便利。對在中國高等院校獲得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外國留學生,在海南創新創業,經所屬高校推薦可申請 2 年以內的居留許可;允許在境外高等院校學習的外國學生到海南星級酒店、醫院、國際學校等單位定期實習,憑相關單位邀請函件、外國高校在讀證明等材料,可申請相關簽證進行實習。 為工作、投資的外國人提供永久居留便利。在海南工作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外籍華人,或在海南連續工作滿 4 年、每年實際居住累計不少於 6 個月的外籍華人,可申請永久居留,上述人員的外籍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隨同申請永久居留;在海南投資創新型企業、連續 3 年投資穩定且納稅記錄良好的外國人,經海南省人民政府推薦可申請永久居留;在海南連續工作滿 4 年、符合海南工資性年收入和年繳納個人所得稅標準條件的外國人,可申請永久居留。 為外國人到海南診療提供停居留便利。支援海南落實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政策,外籍患者及陪護家屬憑海南醫療機構出具的醫療服務等證明,可申請與醫療服務期限一致的簽證或居留許可。 人物 省級友好關係 省級友城 主權國家 締結年月 兵庫 1990 年 9 月 夏威夷 1992 年 6 月 濟州 1995 年 10 月 克里米亞 1996 年 4 月 宿霧島 1996 年 6 月 愛德華王子島 2001 年 6 月 巴利阿里群島 2004 年 7 月 普吉島 2005 年 9 月 加那利 西班牙 2005 年 11 月 東新不列顛 2006 年 9 月 奇洛埃島 2007 年 12 月 火地島 2008 年 10 月 2009 年 7 月 摩爾曼斯克 2010 年 10 月 哥得蘭島 2010 年 11 月 撒丁島 2011 年 10 月 巴厘島 2012 年 2 月 大葛摩島 2012 年 8 月 檳城 2013 年 10 月 克里特 2014 年 10 月 塔斯馬尼亞 2016 年 10 月 巴拉望島 2017 年 3 月 雅浦島 2017 年 3 月 其他 2001 年 4 月 1 日發生中美撞機事件。 2003 年 SARS 橫行的時間裡,因為天氣炎熱導致病毒活性變差,海南省是中國未發生疫情的省之一。 2020 年 7 月 30 日,海南日報記者從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獲悉,工業和資訊化部近日已正式批覆同意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網際網路資料專用通道,年底前建成投用。 2022 年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相關負責人介紹稱,作為先行試驗區,是在海南,可以直接上外網。;在海南不需要翻牆。 註釋 參考文獻 擴充套件閱讀 第一批省級專案名錄 第二批省級專案名錄 第三批省級專案名錄 外部連結 官方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 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網站 媒體報道 新華網海南頻道 The World of Hainan 新加坡圖書館有關海南人的資料選介 海南抗日戰爭大事記 有關國共內戰期間海南島的爭奪戰: 《民國春秋》第四十三章:海南島戰役 從臺灣戰役到抗美援朝 羅保銘辭去海南省省長職務 蔣定之任海南代省長 中國政府網 2011831 觀光 海南旅遊局 Google 衛星地圖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1988 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 中國經濟特區 Category 亞洲爭議地區 Category 華南 Category1988 年海南建立
河北省,簡稱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北地區的一個省份,東臨渤海,西接山西省,北方與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毗連,南鄰河南省與山東省。在地理上包圍北京和天津兩個直轄市,是中國首都北京通往外地的門戶要道,是以首都為核心的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省會是石家莊市。河北省擁有京津唐工業基地和京津石高新技術產業帶,是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區域。 河北是中國較早開拓的地區,春秋戰國時期屬燕國和趙國,長期處於中原文明的北疆。河北自金朝開始成為京畿要地,元、明、清三朝建都北京,河北均為京畿重地,元朝時期為中書省,明朝時期為北直隸,清朝時為直隸省,1928 年更名為河北省。省人民政府駐石家莊市長安區裕華東路 113 號。 河北省是中國重要的糧棉和果品產區,亦較早產生近代工業,是中國製造業重地,鋼鐵產量長期位居中國首位,一度造成嚴重大氣汙染問題,近年來經治理空氣質量明顯好轉。河北被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雄安新區成為首個由中共中央、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印發通知成立的國家級新區。 河北省擁有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長城、大運河、清東陵 清西陵共四項五處世界遺產,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和山海關五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亦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 名稱 河北省因地處華北平原,黃河下游北岸而名 Origin of the Names of Chinas Provinces Peoples Daily Online。因省境於《禹貢》為冀州之地,故簡稱冀。 河北省有 燕趙之地 的別稱,是為春秋戰國時期轄有河北地域的燕國和趙國的合稱。現今河北省承襲於清朝和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的直隸省,意指直屬中央之地,1928 年改為河北省,名稱沿用至今。 歷史 FileGreat Wall of Shanhaiguan 20090809jpg 山海關 File 避暑山莊小金山jpg 承德避暑山莊小金山 FileTangshan Mine Kaipingjpg 洋務運動開辦的開平礦務局唐山礦 File1945kangrizhangjiakouJPG1945 年,八路軍攻克張家口,圖為大境門 FileTangshan earthquakejpgthumb1976 年唐山大地震後倒塌的樓房 (原唐山理工大學校內) FileGovernment of Xiongan New Area Apr 2019jpg 中共雄安新區黨委、雄安新區管委會大樓 河北是中國較早開拓的地區,陽原縣虎頭梁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太行山東麓和承德、張家口地區亦分佈有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北部山區分佈有夏家店文化遺址。 商朝時期,邢臺曾為商代國都。西周時期,河北省南部屬邢國,北部屬燕國。春秋戰國時期河北省北部屬於燕國,南部屬於中山國、趙國和魏國。當年燕國太子丹送別荊軻去刺秦王就是在燕國國界易水河分別,現在易縣的易水旁尚有古蹟荊軻塔。中山國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白狄人的千乘之國,國都位於今平山縣三汲鄉境內。邯鄲、邢臺曾是趙國都城,邯鄲存有趙武靈王修建的 叢臺,邢臺存有趙成侯修建的檀臺。臨漳縣一帶的漳河是魏國西門豹修建的最早的水利工程,因為 河伯娶婦 的故事而出名。 鐵器出現後,農墾範圍擴大,省境南部建成引漳灌鄴工程漳水十二渠。南部農業發展逐漸繁榮,人口密集,燕國畜牧業發達,富漁鹽棗荔之利,農業獲得發展後,帶動冶鐵、煮鹽、製陶等手工業發展,人口增加,出現邯鄲、顧(今定州)、武陽(燕下都)、涿、薊(今北京)等,邯鄲和薊成為知名都會,兩城之間形成早期的交通路網。 秦始皇時期這裡屬於鉅鹿郡、邯鄲郡、恆山郡、齊郡、濟北郡、上谷郡、代郡、漁陽郡、右北平郡的地域。兩漢時在河北設立幽州和冀州,曹魏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 銅雀臺,命其子曹植作名篇《銅雀臺賦》。晉時屬冀州,五胡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先後被後趙、前燕、前秦、後秦、西燕、北燕、南燕、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統治。 隋朝時屬冀州,曾徵調河北諸郡上百萬民工修建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唐代為河北道,這是河北作為正式行政區域的開始。手工業一度興盛,定州成為北方絲織品中心,邢臺內丘可產出高質白瓷。安祿山曾任范陽節度史,唐天寶末年,就是從這裡起兵反唐。北宋時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屬於遼國,是兩國經常交戰的地方。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享有盛名的遼代瓷大羅漢像就是從易縣的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磁州冶鐵水平頗高,定州窯、磁州窯居宋代八大名窯之列。 金代時屬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中都府路,成為京畿重地。元代河北為中央直屬的中書省。明代為北直隸,仍屬中央直轄。明初時自山西、山東引入大量移民,大量推廣棉花種植,河北一帶以糧棉為主的生產區逐漸形成。晚明時,徐光啟開始將南方的稻向河北沿海移植,開啟了中國北方種稻的歷史。清代稱直隸省。雍正八年起,直隸總督駐保定府(今保定市),現存有當時的直隸總督署,該署為中國僅存的省級署衙,具有極高的文物儲存研究價值。清晚期,唐山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座現代化煤礦。京張鐵路是北京通往張家口的鐵路,是第一條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的鐵路,總工程師詹天佑有許多發明被世界各國鐵路採用。1928 年改名河北省。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被分為察哈爾、熱河、河北三省,河北省省會設在清苑(今保定市)。 1949 年 7 月 12 日,河北省全境解放,中共河北省委在保定成立。7 月 28 日,華北人民政府釋出命令重新恢復河北省行政區,成立河北省人民政府。8 月 1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河北省會駐保定。 1952 年 11 月 15 日,原察哈爾省一部分併入河北省;1955 年 7 月 30 日,原熱河省的一部分併入河北省。省會仍設在保定。1958 年,由於天津市的工業發達,省會遷往天津,在此期間天津有大量的工廠企業和高校遷往河北省內。 1966 年 3 月邢臺市發生 72 級大地震,共計死亡 8064 人,受傷 38451 人,倒塌房屋 508 萬餘間。1967 年 1 月天津重新升格為直轄市,省會遷回保定。文化大革命期間保定局勢混亂以及石家莊靠近太行山便於備戰,戰時便於向西撤退,省會於 1968 年遷到現今石家莊市。隨後大量保定的省屬單位,如河北醫學院、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圖書館等遷石。 1976 年唐山市發生 78 級大地震,共有 246 萬人遇難。 2001 年 3 月 16 日,石家莊發生一起惡性爆炸刑事案件,造成 108 人死亡,38 人受傷。此前兇手靳如超還在雲南謀殺 1 人。事後被廣西警方捉獲,同年因犯有故意殺人罪、爆炸罪,被石家莊中級法院判處死刑並交付執行。 2017 年 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成立雄安新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 地理 File 北戴河海灣__panoramiojpg 北戴河 FileQingshanguan Great Wall panoramiojpg 青山關長城 FileGreat Wall Jinshanlingjpg 金山嶺長城 FileFengning Jing Bei meadowjpg 豐寧京北草原 File 河北白洋淀jpg 白洋淀 FileMount cangyan 2007jpg 蒼巖山 河北省東部是渤海沿海,西部為太行山區,東北部是燕山山脈,西北部是軍都山脈,最北部和內蒙高原相接。內蒙高原從下面看像連綿的高山,一上去是一望無邊的草原,所以河北人稱河北境內的內蒙高原為 壩上。南部冀中平原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唐山沿海尚有一片冀東平原。河北省是中國大陸地區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 全省最高峰是小五臺山的主峰東臺(海拔 2882 米),全省面積 43 的平原海拔不到 100 米。 河北省境絕大部分處於海河流域,其支流分佈在河北全省,東北部是灤河流域。兩條河流大體覆蓋河北全境。此外在秦皇島有洋河、湯河、石河、戴河,在唐山有陡河等幾條獨立入海的沿海小河,遼河的發源地在承德。 白洋淀是中國乾旱的北方沿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澱區河汊縱橫,基本被蘆葦所覆蓋,是海河流域最大的溼地。衡水湖是河北省海拔最低點。 四至及中心 河北省四至及中心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新撥鎮 東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船廠路街道 南 邯鄲市魏縣張二莊鎮 西 邯鄲市涉縣遼城鄉 中心 廊坊市永清縣別古莊鎮 氣候 河北省處於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節特點是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熱多雨;春季多風沙,秋季天高氣爽。全省年平均氣溫在 4~13之間,一月份 4~2,七月份 20~27,大體西北高東南低,各地的氣溫年較差、日較差都較大,全年無霜期 110~220 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分佈很不均勻,年變率也很大。一般的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800 毫米之間。燕山南麓和太行山東側迎風坡,形成兩個多雨區,張北高原偏處內陸,降水一般不足 400 毫米。夏季降水常以暴雨形式出現,1966 年 7 月 29 日唐山市遵化降雨 3279 毫米,為該省最大日降水量。 行政區劃 河北省現轄 11 個地級市,下設 49 個市轄區、21 個縣級市、91 個縣、6 個自治縣;2254 個鄉鎮(街道、區公所),其中街道 310 個、鎮 1325 個、鄉 580 個、民族鄉 38 個、區公所 1 個。 地級市:石家莊市、唐山市、秦皇島市、邯鄲市、邢臺市、保定市、張家口市、承德市、滄州市、廊坊市、衡水市 國家級新區:雄安新區(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單列管轄區:華北油田地區(行政級別為正地級) 省直管縣:辛集市(由石家莊市代管)、定州市(由保定市代管)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河北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地圖程式碼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地圖程式碼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130000 河北省 Héběi Shěng 18854471 74610235 石家莊市 49 21 91 6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130100 石家莊市 1 Shíjiāzhuāng Shì 1406014 11235086 長安區 8 3 11 130200 唐山市 2 Tángshān Shì 1415146 7717983 路北區 7 3 4 130300 秦皇島市 3 Qínhuángdǎo Shì 780293 3136879 海港區 4 2 1 130400 邯鄲市 4 Hándān Shì 1206547 9413990 叢臺區 6 1 11 130500 邢臺市 5 Xíngtái Shì 1243326 7111106 襄都區 4 2 12 130600 保定市 6 Bǎodìng Shì 2218495 11437217 競秀區 5 4 15 130700 張家口市 7 Zhāngjiākǒu Shì 3679653 4118908 橋西區 6 10 130800 承德市 8 Chéngdé Shì 3948953 3354444 雙橋區 3 1 4 3 130900 滄州市 9 Cāngzhōu Shì 1430427 7300783 運河區 2 4 9 1 131000 廊坊市 10 Lángfāng Shì 641938 5464087 廣陽區 2 2 5 1 131100 衡水市 11 Héngshuǐ Shì 883678 4212933 桃城區 2 1 8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 139900 雄安新區 12 Xióng ān Xīnqū 157660 1205440 容城縣 3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單列管轄區(直屬機關本部) 132903 華北油田地區 13 Huáběiyóutián Dìqū 367 126586 會戰道中段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省直管縣級市 130181 辛集市 14 Xīnjí Shì 951 594628 辛集鎮 130682 定州市 15 Dìngzhōu Shì 1274 1095986 南城區街道 人口 截至 2022 年末,河北省常住總人口 7420 萬人,比上年末減少 28 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4575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21 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165,比上年末提高 051 個百分點。出生人口 453 萬人,人口出生率為 609;死亡人口 580 萬人,人口死亡率為 780;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171,比上年下降 128 個千分點。 截止到 2017 年末,河北省總人口為 7520 萬。 民族 河北民族分佈(2010) 河北民族分佈(2010) 河北民族分佈(2010) 民族 人口數 百分比 漢族 68861333 9583 滿族 2169311 302 回族 570170 079 蒙古族 180849 025 壯族 17295 002 據 2016 年統計,河北省少數民族共有 357 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48,少數民族人口排名中國第 9 位。官方認定的世居少數民族為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四個。相對聚居區有孟村、大廠、青龍、豐寧、寬城、圍場 6 個自治縣,灤平、平泉、隆化三個民族縣。還有 54 個民族鄉。 河北省滿族人口約 230 萬人,排名中國第二,主要聚居於承德市、秦皇島市、遵化市、易縣。蒙古族約有 21 萬人,排名中國第四,包括世居河北的喀喇沁部和察哈爾部、乾隆年間由新疆遷居承德的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圍場駐防八旗蒙古、其他地點的駐防八旗蒙古人。回族約 70 萬人,居中國第七位。朝鮮族約 16 萬人,系由朝鮮半島經中國東北移居河北省。 宗教 河北的主要宗教是中國民間信仰,道教和佛教。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河北有 552%的人口有祖先崇拜,305%的人口是基督徒,宗派主要屬於為天主教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主教信徒最集中的省份,全省天主教信徒近 100 萬人。天主教 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務廳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數字;9061%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信仰,道教,佛教,儒教,中國秘密宗教和伊斯蘭教。理教為源於河北的中國新興宗教。根據政府統計,2003 年有 350000 名新教基督徒和 580000 名穆斯林。Hebei Pray for China 根據另一項調查,截至 2010 年,穆斯林佔河北人口的 082%。Min Junq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Islam in China JISMOR 8 2010 Islam by province page 29 Data from Yang Zongde Study on Current Muslim Population in China Jinan Muslim 2 2010 政治 地方首長 河北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委員會書記 河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主席 姓名 倪嶽峰 倪嶽峰 王正譜 張國華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安徽省嶽西縣 安徽省嶽西縣 山東省煙臺市 江蘇省吳江區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4 月 22 日 2023 年 1 月 15 日 2021 年 10 月 21 日 2024 年 1 月 23 日 省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北省首任省會為保定市(1949-1958);次任省會為天津市(1958-1966);第三任省會為保定市(1966-1968);第四任也是現任省會為石家莊市(1968 至今)。 1949 年 8 月 1 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成立,河北省會駐保定。1958 年,由於天津市的工業發達,省會遷往天津。1966 年天津重新升格為直轄市,省會遷回保定。文化大革命期間保定局勢混亂以及石家莊靠近太行山便於備戰,戰時便於向西撤退,省會於 1968 年遷石家莊市至今。 國際友好省州(縣 道) 艾奧瓦州(1983 年 7 月 22 日締結) 長野縣(1983 年 11 月 11 日締結) 鳥取縣(1986 年 6 月 9 日締結) 威尼託大區(1988 年 5 月 17 日締結) 東佛蘭德省(1991 年 10 月 4 日締結) 布宜諾斯艾利斯省(1992 年 5 月 19 日締結) 列寧格勒州(1992 年 7 月 20 日締結) 密蘇里州(1994 年 1 月 25 日締結) 忠清南道(1994 年 10 月 19 日締結) 上塞納省(1997 年 2 月 11 日締結) 戈亞斯州(1999 年 3 月 24 日締結) 雅典省(2002 年 9 月 26 日締結) 南荷蘭省(2007 年 9 月 21 日締結) 京畿道(2009 年 6 月 22 日締結) 西馬紹納蘭省(2010 年 5 月 14 日締結) 勃蘭登堡州(2015 年 6 月 3 日締結) 佩斯州(2016 年 6 月 17 日締結) 馬佐夫舍省(2016 年 6 月 17 日締結) 南摩拉維亞州(2016 年 6 月 17 日締結) 摩拉維亞 西里西亞州(2016 年 6 月 17 日締結) 新不倫瑞克省(2018 年 1 月 16 日締結) 奧弗涅 羅納 阿爾卑斯大區(2018 年 11 月 29 日締結) 卡杜納州(2019 年 5 月 17 日締結) 圖拉州(2019 年 10 月 11 日締結) 伏伊伏丁那自治省(2020 年 10 月 15 日締結) 江原道(2020 年 12 月 30 日締結) 戈梅利州(2023 年 3 月 1 日締結) 經濟 河北省 2021 年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為 403913 億元人民幣 2021 年全省 GDP 初步核算資料 2022128 河北省統計局(原始內容於 2022210 存檔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工業 河北省的工業主要有煤炭、鋼鐵、陶瓷、電力、紡織、石油、港口、汽車、光伏產業、醫藥工業。邯鄲市和唐山市是北方最大的兩個瓷都,定州市(原定縣)曾經是宋朝五大名窯之一 定瓷 的所在地(今屬曲陽縣),曲陽縣是中國漢白玉的主要產區,安國市(原安國縣)被譽為中華 藥都。河北的鋼鐵產量居全國第一。重組成立的河鋼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鋼鐵生產企業。其華北油田是中國重要的石油產區之一。位於石家莊的華北製藥廠是中國乃至東亞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基地。位於保定的樂凱膠片廠,是目前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唯一可以自行研製生產彩色膠片的廠家。長城汽車及英利光伏產業均位於保定市。 農業 河北省是中國農業大省,是小麥、棉花和玉米的重要產地,冀東平原盛產優質稻米。近 20 年畜牧業發展迅速,三河縣是香港牛肉生牛的主要供應地。辛集是全國重要的皮革集散地之一。壩上的 張北馬 是優良的役畜,清河是全國主要羊絨產品集散地,安國是重要的中藥材市場。 水產養殖也是迅速發展的產業,除了淡水養殖,沿海養殖主要以中國特產的對蝦為主。 交通 河北省是鐵路和高速公路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是進出交通樞紐北京的要道。秦皇島港口是中國最大的輸煤港口,也是中國運量最大的貨運鐵路大秦鐵路的終點。此外還有唐山港、黃驊港和曹妃甸港。黃驊港是朔黃鐵路的終點,也是陝西、內蒙煤礦的主要輸出港口。 省內石家莊、秦皇島、邯鄲、唐山、張家口、承德六個城市開通民航航線。邢臺未來將會開通民航。 鐵路 京廣線:經過保定市、石家莊市、邢臺市、邯鄲市 京九線:經過廊坊市、衡水市、滄州市、任丘市、邢臺市 京哈線:經過秦皇島市、唐山市 京滬線:經過廊坊市、滄州市 京包線:經過張家口市 大秦線、朔黃線:是中國西煤東運的主要通道 航空 河北航空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東半部分在河北省內) 石家莊正定國際機場 唐山三女河機場 秦皇島北戴河機場 邯鄲機場 張家口寧遠機場 承德普寧機場 邢臺褡褳機場(規劃) 公路 縱向(由北向南): 津界至滄州段與併線 、 橫向(由西向東): 廊涿高速、津雄高速 衡德高速 (邢臨高速 邢汾高速)、邢衡高速 城市軌道交通 石家莊地鐵是河北省內首個運營的城市軌道系統,於 2012 年 9 月 28 日正式開工建設,2017 年 6 月底試執行。目前運營線路有 3 條,分別為 1 號線、2 號線和 3 號線,運營長度約 765 公里,截止 2025 年共規劃 6 條線路約 170 公里。 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22 號線經過廊坊市,雄安軌道交通 R1 線將經過保定市和廊坊市。 文化 FileJin Lv Yu Yi of Liusheng Han DynastyChina Hebei Museumjpg 中國漢朝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出土於滿城漢墓(現藏於河北博物院) FileChang Xin Gong Deng Han DynastyChina Hebei Museumjpg 中國漢朝長信宮燈,出土於滿城漢墓(現藏於河北博物院) FileSilver doublewinged creaturejpg 中山國文物 FileColorpainted Relief Scene of Musicians Playing Five DynastiesChinajpg 中國五代的彩繪石散樂浮雕,出土於保定市曲陽縣(現藏於河北博物院) FileZhengding Guanghui Si Hua Ta 20130831 142402jpg 正定廣惠寺華塔 FilePutuo Zongcheng Templejpg 承德普陀宗乘之廟 FileJingling Tomb 20160906 6jpg 清東陵景陵 FileIronLionjpg 滄州鐵獅子 全省共有 7 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5 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6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 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 座中國歷史文化名村、165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長城和京杭大運河的河北段)、670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秦皇島北戴河、野三坡、蒼巖山、嶂石巖、西柏坡 天桂山、崆山白雲洞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承德、保定、正定、邯鄲、山海關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定州、宣化、蔚縣、邢臺、趙縣、涿州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蔚縣暖泉鎮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懷來縣雞鳴驛鄉雞鳴驛村 滄州和吳橋是中國的武術和雜技之鄉,幾乎全國所有雜技團都有吳橋人,每兩年召一次 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有 20 多個國家的雜技團參加。 永年是太極拳的發源地之一,邢臺是梅花拳和臨清彈腿的發源地,滄州是武術之鄉,是八極拳等武術重要傳地;石家莊柏林禪寺、臨濟寺、邢臺開元寺、天寧寺等是禪宗發祥地之一。此外,如秧歌、井陘拉花,絲絃、西河大鼓、武強年畫等都是流傳於河北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滿城漢墓是劉備的祖先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出土了中國第一身 金縷玉衣 和著名的 長信宮燈。 河北是河北梆子和評劇的故鄉。 人物 教育 在該省高等院校中,河北農業大學、燕山大學、河北大學、河北工程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為省部共建制大學,併入選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大學,河北工業大學、華北電力大學為 211 工程院校,河北大學還為中西部高校綜合能力提升工程大學(即 Z14 聯盟大學,又稱 一省一校 或部省合建大學)。其中河北農業大學是中國建校最早的高等農業院校也是河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院校。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河北省政府網站 新華網河北頻道 人民網河北頻道 河北省旅遊局:河北旅遊 長城網:河北新聞門戶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黑龍江省,簡稱黑,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北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靠北和最靠東的省份,省會駐地為哈爾濱。省人民政府駐哈爾濱市南崗區中山路 202 號。 中俄界河黑龍江為境內最大河流,省名由江名而來。省界東、北與俄羅斯接壤,南接吉林省,西鄰內蒙古自治區,全省土地面積共 473 萬平方公里(含加格達奇、松嶺),排名全國第 6。2022 年,全省常住人口約 3099 萬人,其中漢族佔 95 以上,另有回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 53 個少數民族。 黑龍江省是中國重要的裝備製造業、能源工業與農業基地,工業門類以機械、能源、食品、醫藥工業為主;糧食總產量和商品糧調出量均居全國首位。 歷史 古代 黑龍江省在商周時期的居民為 肅慎 部落,以狩獵為生,據歷史記載曾向周成王進貢弓箭。 漢朝時這裡居住的民族史書稱為 挹婁 人,已可以以農業為生,但也狩獵,曾向三國時的魏國進貢過獵物。這個時期是黑龍江境內建置設治之始。約公元前 2 世紀,扶餘國建立,成為黑龍江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政權(也有說法第一個民族政權為挹婁人的國家),為玄菟郡所管轄。 南北朝時代這裡的人被稱作 勿吉。 隋朝時,黑龍江流域東南部為靺鞨各部生活區域,西部為室韋各部生活區域。靺鞨和室韋均與隋保持貢屬關係。 唐代的一些文獻提到 靺鞨,部落眾多,居住在黑龍江流域的為 黑水靺鞨。唐代已在黑龍江流域遍設府、州,委派官吏,實行管轄。 武則天聖曆元年(698 年),居住在今牡丹江上游地區的粟末靺鞨統一靺鞨各部以後,建立震國,臣屬於唐王朝。 713 年,唐玄宗賜封大祚榮為 渤海郡王,又以其所居之忽汗州,加封為 忽汗州都督。大祚榮立刻將震國國名更改為 渤海,以忽汗州(號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市西南東京城)為上京,史稱 渤海國。 722 年,黑水靺鞨酋長倪屬利稽到長安朝見皇帝,唐玄宗封他為 勃利(伯力)州刺史,此時黑龍江流域已經屬於唐朝燕州。 726 年,唐在黑水靺鞨設黑水都督府管轄今黑龍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一帶;旋即於 729 年設室韋都督府,轄今黑龍江省西部。後渤海國興盛,降伏靺鞨新唐書卷二一九靺鞨傳:開元十年,其酋倪屬利稽來朝,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於是安東都護薛泰請置黑水府,以部長為都督、刺史,朝廷為置長史監之,賜府都督姓李氏,名曰獻誠,以雲麾將軍領黑水經略使,隸幽州都督。訖帝世,朝獻者十五。大曆世凡七,貞元一來,元和中再。 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亦號屈設,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又有拂涅、虞婁、越喜、鐵利等部。其地南距渤海,北、東際於海,西抵室韋,南北袤二千里,東西千里。拂涅、鐵利、虞婁、越喜時時通中國,而郡利,屈設、莫曳皆不能自通。 後渤海盛,靺鞨皆役屬之,不復與王會矣。。 916 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朝(大契丹國),與南邊的北宋王朝並存。遼代今黑龍江地區歸東京道管轄。 1115 年,生活在今黑龍江阿什河流域的女真完顏部完顏旻建金朝,定都於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1125 年金滅遼,1127 年滅北宋。後遷都中都(今北京一帶),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黑龍江地區仍歸上京路管轄。 1234 年(金天興三年),蒙古與南宋聯合滅金朝,黑龍江流域分屬嶺北行省和遼陽行省,元中葉以後,黑龍江流域為開元路和水達達路所轄,並派軍隊屯田鎮守。元朝並在黑龍江下游東岸的奴兒干城設定徵東元帥府。 明永樂七年(1409 年)在元徵東元帥府舊址設奴兒干都司,管轄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等流域的所有軍事建制機構,永樂九年(1411 年)正式開始行政管轄權。都司的主要官員初為派駐數年而輪調的流官,後為當地部落領袖所世襲。宣德九年(1434 年)正式廢棄,共持續 25 年,但原設於此處的衛所仍然存在,以對當地繼續實施羈縻統治。 清初將這裡作為自己的起源禁地,禁止漢人入內,並作為流放犯人之地。清順治四年(1647 年)在寧古塔地區設定牛錄章京,1653 年設寧古塔昂邦章京,1662 年升駐寧古塔將軍。康熙十三年(1674 年),將吉林水師營移駐黑龍江。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清政府提出在黑龍江、呼瑪爾兩地建城。 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設定黑龍江將軍,自是東北三分,吉江並列,是為黑龍江作為行政區域名稱之始。這一時期的黑龍江將軍轄區面積廣大,東、南至松花江,與吉林將軍轄區接壤;北至外興安嶺與俄羅斯為界;西至喀爾喀接車臣汗部界。今黑龍江省松花江以東地區則由吉林將軍轄制。黑龍江將軍治所初期設於璦琿舊城,後遷至墨爾根城(嫩江),又移駐齊齊哈爾城。黑龍江將軍衙門下轄齊齊哈爾、墨爾根、黑龍江城三個副都統衙門,呼倫貝爾、布特哈兩個總管衙門。 康熙帝在位前期,俄國屢次侵犯,1685 年雅克薩戰役中清軍擊敗俄軍,4 年後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中俄以外興安嶺、額爾古納河為界《關於中蘇邊界問題》,中文版第 7583 頁,113114 頁。。這也是國體意義上的 中國 首次出現在外交檔案上吳志良<十六世紀葡萄牙的中國觀>,《澳門研究》,第 4 期,1996 年,第 2442 頁。 近現代 thumb 位於哈爾濱市的 731 部隊舊址。日佔時期,731 部隊利用中國人、蘇聯人、朝鮮人進行生化武器實驗 19 世紀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俄國多次入侵,清政府最終被迫簽訂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和烏蘇里江以東約 100 萬平方千米的中國領土割讓給俄國。晚清同治、光緒年間,黑龍江地區逐步取消封禁,放荒招墾,人煙漸稠,民事日繁,遂添設府、廳、州、縣建制。 1907 年 4 月(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清廷裁撤黑龍江、吉林、奉天將軍,設立東北三省。黑龍江省的行政區域承襲黑龍江將軍管轄範圍,東南和南部與吉林省毗連,西南與奉天省為鄰,西部與蒙古接壤,北部和東北部以黑龍江與俄國為界。全省總面積約 57 萬餘平方公里,省治齊齊哈爾城。 1912 年,清王朝被推翻,黑龍江省開禁,後來發現了金礦,淘金者紛紛湧至。中華民國時期黑龍江省名稱和行政區劃沿襲舊制不變以松花江為界,南歸吉林省,北為黑龍江省所轄。這期間,從山東,直隸(河北),河南以及其他省份的大規模移民紛至沓來。有幾百萬新移民定居在今日的黑龍江省境內,從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邊疆社會。 193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由南向北大規模入侵東北地區,各地民眾及駐軍紛紛奮起抵抗,較著名的有如國民政府黑龍江代省主席馬占山指揮的江橋抗戰(1931 年 11 月 3 日~19 日)川田(2010)p170 川田(2010)pp172174。但由於其各自為政,遭到日軍一一擊敗,黑龍江全省也於民國二十一年初全部淪陷『1 億人の昭和史 1』(1975)p147。日本扶持建立滿洲國,將原黑龍江省所轄範圍分別劃歸興安北、興安東、龍江、黑河、濱江、三江六省管轄。《滿洲國政府公報》第 1 號,1932 年 4 月 1 日,第 26 頁《政府公報》,1934 年 10 月 11 日,第 61 頁這一時期省際邊界調整頻繁,至 1945 年日本投降止,今黑龍江省界內劃為龍江、濱江、三江、黑河、東滿、北安 6 省。大量木材、糧食、煤炭以及礦產由此運往日本作為重要戰備物資。日軍還於北滿各地建立各種工事、要塞、研究所等秘密軍事機構,較著名的有進行細菌戰、活體實驗的 731 部隊等 Biological Weapons Program 美國科學家聯盟(FAS)2000 年 4 月 16 日。。 1945 年日軍戰敗後,黑龍江地區先後建立 5 個省級地方政權:黑龍江省、嫩江省、合江省、綏寧省和松江省。此外還有哈爾濱特別市建制傅林祥,鄭寶恆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中華民國卷》。 1947 年 2 月 2 日,黑龍江省、嫩江省兩省在齊齊哈爾市舉行合併會議,決定合併為黑龍江嫩江聯合省(簡稱黑嫩省),省政府駐齊齊哈爾市。 1947 年 9 月 16 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將黑嫩聯合省重新劃分為黑龍江、嫩江 2 省。除將安達縣劃歸嫩江省管轄外,原管轄區域不變。同時撤銷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專區,第五專區仍恢復為黑河專區,歸黑龍江省管轄。 1949 年將今黑龍江地區的合江、松江、黑龍江、嫩江 4 省和哈爾濱特別市合併為黑龍江和松江兩省,省會分別駐齊齊哈爾市和哈爾濱市。 1954 年松江省與黑龍江省合併成新的黑龍江省,省會為哈爾濱市,同時將原黑龍江省管轄的白城地區劃歸吉林省管轄。 中蘇交惡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和國家測繪總局於 1963 年釋出檔案《關於請對存在俄語地名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提出處理意見的通知》,要求黑龍江省對其轄區內的俄語地名進行清理。隨後,黑龍江省民政廳進行了統計,確定了 20 個過去使用但現在有中文名稱的俄語地名(主要是哈爾濱市內的街道,以及黑龍江上的島嶼)和 9 個沒有中文名稱的地名後於 1963 年 12 月 27 日向北京傳送了一份書面報告,其中包含對俄羅斯地名進行更名的建議,以及一些地名需要進一步研究的說明。1964 年 12 月 26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應內政部的要求,批准了黑龍江省當局的提議。 1969 年 7 月,清代、中華民國時期原黑龍江省曾轄的呼倫貝爾地區由內蒙古自治區重新劃歸黑龍江省管轄。 1979 年 7 月,呼倫貝爾盟重新劃歸內蒙古自治區管轄,黑龍江省形成現今版圖。 地理 黑龍江省位於中國最東北部,是中國位置最北、緯度最高的省份,西起東經 12111,東至東經 13505,南起北緯 4326,北至北緯 5333,東西跨 14 個經度,南北跨 10 個緯度。全省土地總面積共約 473 萬平方千米 含加格達奇和松嶺,居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第 6 位。國境線長 298126 千米。 接鄰省區:吉林、內蒙古 接鄰國家:俄羅斯(北界黑龍江,東界烏蘇里江) 中國疆域的最東點(黑瞎子島)和最北點(漠河)均位於黑龍江省境內。 地形 黑龍江省地勢複雜多樣,大體為西北、北部、東南部高,東部和西南部低。主要由山地、臺地、平原和水面構成,大體可概括為 五山一水一草三分田。本省地形可分五區: 松嫩平原:在本省中部,屬於東北平原北部,位於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之間,南部和吉林省的平原連成一片,由松花江、嫩江侵蝕和沖積而成。海拔 150200 米之間,是本省的主要農業區和人口聚居區域,也是中國主要的糧食產區。 三江平原:也稱三江低地,位於本省東部,由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條江河不斷遷徙、氾濫所沖積而成,北起黑龍江,南抵興凱湖,西迄小興安嶺,東達烏蘇里江,平均海拔 80100 米之間,沿江地區海拔不足 50m。平原上零星分佈著孤山和殘丘,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富錦以東的廣大地區原為大片沼澤、溼地,曾被稱為 北大荒,後開闢為耕地。 大興安嶺山地:位於本省西北部,屬大興安嶺山脈最北段,海拔約 1000m 左右,大部分由火成岩構成,長期受流水侵蝕,山頂渾圓。森林資源豐富。 小興安嶺山地:位於本省北部。西北接伊勒呼裡山,東南抵松花江岸,長約 400 公里,海拔 6001000 米。谷地和山麓丘陵區多寬平的溼地。小興安嶺地區曾斷續的有過火山噴發,五大連池就是 1720 年火山噴發後形成的堰塞湖。 東南部山地:是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山地的一部分,屬於長白山脈的北延部分,以張廣才嶺、老爺嶺為主幹,海拔多在 600 米和 1000 米之間,南高北低,山地經流水切割,多平頂方山。老爺嶺北支完達山海拔 200500 米。張廣才嶺主峰大禿頂子山海拔 1690 米,是黑龍江省內最高峰。 水文 縮圖 石勒喀河與額爾古納河匯合為黑龍江處 黑龍江省水系發達,河流縱橫,湖泊遍佈;河流水量大,水力蘊藏豐富。 黑龍江省境內除西部和中部有一些內流河、東南角屬於綏芬河流域以外,其餘河流都屬於黑龍江流域。省內流域面積在 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1918 條,其中流域面積在 1 萬平方千米以上的有 18 條。主要的河流有: 黑龍江:是一條流經中、俄、蒙三國的國際河流,也是中國第三大河流,以克魯倫河為源計算長度達 5498 公里,其中在本省境內長約 1887 公里;總流域面積達 180 多萬平方公里,在中國境內流域面積約 89 萬平方公里。黑龍江有額爾古納河、石勒喀河南北二源,在漠河縣西北部的洛古河附近匯合,始稱黑龍江,省名即由江名而來。 松花江:在本省境內長約 939 公里,是黑龍江的第一大支流。流貫本省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中部地區,富航運、灌溉之利。 嫩江:發源於伊勒呼裡山,長 1370 公里,系松花江北源,部分為黑龍江與內蒙古兩省區的界河。 牡丹江:發源于吉林,在黑龍江省境內長約 700 公里,是本省東南部的重要河流,松花江的重要支流。 烏蘇里江:發源於俄羅斯境內,為中俄界河。 黑龍江省的主要湖泊有: 興凱湖: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密山市境內,總面積 4380 平方公里,按總面積計算為中國第二大湖泊。該湖為中俄界湖,位於中國的水面面積為 1090 平方公里。 鏡泊湖:位於牡丹江上游,面積 925 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火山熔岩堰塞湖。湖水出口處有落差達 20 米的吊水樓瀑布。 五大連池湖:,位於黑龍江省北部五大連池市,指五個首尾相連的火山堰塞湖,系 1719 年至 1721 年發生的火山爆發所形成。 此外,松嫩平原上還有許多小湖泊,當地俗稱為 泡子。 氣候 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地處歐亞大陸東岸東北亞區域的中高緯度地區,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依溫度指標從北向南可分為寒溫帶和中溫帶;依乾燥度指標從東向西可分為溼潤區、半溼潤區和半乾旱區。全省四季分明,冬季漫長、嚴寒、乾燥,夏季短促、溼潤、多雨,春、秋兩季氣候多變,最西北部全年無夏。全年平均氣溫從北往南在 54之間,自西北向東南漸低,相差近 10。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 30至 18,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 18至 23,年溫差高達 3848。最北部的漠河縣極端最低氣溫達 523,系中國最低氣溫記錄 Extreme Temperatures Around the World world highest lowest temperatures 。全省全年晴朗天氣較多,無霜期約 90120 天。年均降水量 400700 毫米,東部多、西部少,以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最多,可達 700 毫米以上;大興安嶺北部最少,不足 400 毫米。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 60 集中在六、七、八三個月;冬季和春季降水量少。春季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風能資源豐富。秋季冷空氣活動頻繁,降溫較快。 四至 黑龍江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圖強鎮 東 佳木斯市撫遠市黑瞎子島 南 牡丹江市東寧市老黑山鎮 西 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古蓮鎮 行政區劃 黑龍江省現轄 12 個地級市、1 個地區,下設 54 個市轄區、21 個縣級市、45 個縣、1 個自治縣;1315 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 574 鎮,282 鄉,52 民族鄉,407 街道。 地級市:哈爾濱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齊齊哈爾市、雞西市、鶴崗市、雙鴨山市、大慶市、伊春市、佳木斯市、七臺河市、牡丹江市、黑河市、綏化市 地區:大興安嶺地區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黑龍江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230000 黑龍江省 Hēilóngjiāng Shěng 45253843 31850088 哈爾濱市 54 21 45 1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230100 哈爾濱市 Hāěrbīn Shì 5307648 10009854 松北區 9 2 7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230200 齊齊哈爾市 Qíqíhāěr Shì 4225546 4067489 建華區 7 1 8 230300 雞西市 Jīxī Shì 2249448 1502060 雞冠區 6 2 1 230400 鶴崗市 Hègǎng Shì 1466501 891271 向陽區 6 2 230500 雙鴨山市 Shuāngyāshān Shì 2205113 1208803 尖山區 4 4 230600 大慶市 Dàqìng Shì 2120482 2781562 薩爾圖區 5 3 1 230700 伊春市 Yīchūn Shì 3280028 878881 伊美區 4 1 5 230800 佳木斯市 Jiāmùsī Shì 3246998 2156505 前進區 4 3 3 230900 七臺河市 Qītáihé Shì 619009 689611 桃山區 3 1 231000 牡丹江市 Mǔdānjiāng Shì 3882719 2290208 東安區 4 5 1 231100 黑河市 Hēihé Shì 6686193 1286401 愛輝區 1 3 2 231200 綏化市 Suíhuà Shì 3487312 3756167 北林區 1 3 6 地區 地區 地區 地區 地區 地區 地區 地區 地區 地區 232700 大興安嶺地區 Dàxīngānlǐng Dìqū 6476844 331276 加格達奇區 1 2 人口 2022 年末,全省常住總人口 3099 萬人,比上年減少 26 萬人。其中,城鎮人口 2052 萬人,鄉村人口 1047 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62,比上年提高 05 個百分點。014 歲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 93,65 歲及以上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比重為 178。 根據 2021 年統計公報,全省總常住人口為 3125 萬人,比 2020 年減少 46 萬人。 根據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為 31850088 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38313991 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 6463903 人,下降 1687,年平均增長率為 183。其中,男性人口為 15952468 人,佔總人口的 5009;女性人口為 15897620 人,佔總人口的 499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 100)為 10035。0-14 歲的人口為 3286466 人,佔總人口的 1032;15-59 歲的人口為 21167932 人,佔總人口的 6646;60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7395690 人,佔總人口的 2322,其中 65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4972868 人,佔總人口的 15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20897694 人,佔總人口的 656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10952394 人,佔總人口的 3439。 2020 年人口出生率為 335,死亡率為 823,自然增長率為 448。黑龍江省人口呈現 出生率較低、死亡率較低、老齡化程度較高 的特點,同時由於人口向外遷移,總人口從 2014 年起開始下降。 歷年人口資料(口徑為常住人口) 年份 年末常住人口 萬人 出生率 死亡率 來源 2019 37513 573 674 2020 2021 31250 359 870 2022 30990 334 909 民族 在黑龍江省,漢族佔絕大多數,其中很多人是清朝時山東、河北一帶的移民後裔。官方認定了 10 個世居少數民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回族、達斡爾族、錫伯族、赫哲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柯爾克孜族。其中,赫哲族是黑龍江省獨有的民族。省內有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齊齊哈爾有梅里斯達斡爾族區,此外有若干民族鄉等。 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 30728612 人,佔 9648;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1121476 人,佔 352。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 6210569 人,下降 168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07 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 253334 人,下降 184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07 個百分點。其中,滿族人口減少 164213 人,下降 2195,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12 個百分點;朝鮮族人口減少 57683 人,下降 176,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01 個百分點;蒙古族人口減少 13273 人,下降 1058,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02 個百分點;回族人口減少 26285 人,下降 2583,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03 個百分點;達斡爾族人口減少 6607 人,下降 164,佔總人口比例不變;錫伯族人口減少 1349 人,下降 1773,佔總人口比例不變;赫哲族人口增加 192 人,增長 531,佔總人口比例不變。 黑龍江省民族構成(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滿族 朝鮮族 蒙古族 回族 達斡爾族 錫伯族 壯族 苗族 赫哲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30728612 583807 270123 112210 75464 33670 6259 3890 3852 3805 28396 佔總人口比例 9648 183 085 035 024 011 002 001 001 001 009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5206 2409 1001 673 300 056 035 034 034 253 FileHarbinbluejpg 哈爾濱市中心夜景 File 俯瞰勞動湖 QQ696847 panoramiojpg 俯瞰齊齊哈爾市 FileShuangyashan feb nyar paradjpg 雙鴨山市街頭新年遊行 FileБлаговещенск2011 001JPG 黑河市以及黑龍江江面 FileThe Tengfei Overpass in Jixi Cityjpg 雞西市 經濟 工商業 黑龍江省工業門類以重工業為主,是中國重要的機械、石油、煤炭、木材和食品工業基地;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是主要的工業中心,大慶油田、哈電集團等大型企業均居中國同行業前列。 黑龍江省礦產資源豐富多樣,以石油、煤炭、金、石墨最為重要。本省石油蘊藏豐富,是中國最重要的石油產區,大慶油田系中國第一大油田。煤的分佈很廣,雞西、鶴崗、雙鴨山、七臺河等煤礦全國有名。石墨主要分佈在雞西、鶴崗,儲量分別居亞洲前兩位。沙金主要分佈在小興安嶺北麓黑龍江及其支流沿岸的很多地方,黑河、呼瑪等地很早就以產金著稱。 黑龍江省地處東北亞中心地帶,交通運輸發達,現已形成了以哈爾濱為龍頭,輻射黑河、綏芬河等邊境口岸視窗開展貿易的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綏芬河為中國對俄羅斯第二大貿易口岸,貿易額千萬 日。 黑龍江省的大型企業主要有: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北大倉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通用集團齊齊哈爾二機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齊重數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齊齊哈爾北方機器有限公司、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齊齊哈爾建華機械有限責任公司、北滿特殊鋼有限責任公司、北大荒農墾集團、哈爾濱電氣集團、中國北車集團齊齊哈爾鐵路車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龍煤控股集團、哈藥集團、東方集團、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 農林牧漁業 黑龍江省黑土分佈廣,土地肥沃,地廣人稀,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約佔全省總播種面積的四分之三左右,是全國最大的糧食產區和商品糧調出基地,糧食產量、糧食商品量、勞均生產糧食量、農機化程度和大型農機保有量、土地規模經營面積、土壤有機質含量、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等主要指標均居中國首位。全省主要農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黃豆為主。黑龍江省水稻栽培歷史較短,但目前分佈普遍,五常、響水等地大米全國聞名。本省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種植基地。黑龍江省也是中國大豆的重要產區,產量居全國首位。經濟作物以甜菜、亞麻、向日葵為主,甜菜和亞麻產量常居中國各省首位。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地勢平坦,農業機械化水平很高。 黑龍江省山地森林茂密,是中國森林資源最豐富的省份,木材蓄積量為中國各省之首,採伐量曾常年佔中國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是中國最重要的林業基地。紅松和落葉松是主要樹種。小興安嶺中的伊春市是著名的林業城市,有 林都 之稱。1990 年代以來各林區逐漸實行全面禁伐,改為封山育林,發展林下經濟。 黑龍江省畜牧業發達。西南部齊齊哈爾、大慶等地牧場寬廣、飼料充足,是本省主要的農牧業基地。乳製品業發達,在中國各省區中僅次於內蒙古居第二位。 黑龍江省內河湖多產魚類,淡水魚資源居中國首位。松花江魚產量約佔全省一半。大馬哈魚、鰉魚、鱘魚、三花五羅 等著名魚種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著名特產。興凱湖盛產中國四大淡水湖魚之一的翹嘴鮊(大白魚)。深山密林多野生動植物,盛產灰鼠、香鼠、貂、水獺等珍貴毛皮獸以及人參、鹿茸、麝香等名貴藥材和木耳、蘑菇、松子等山林特產。 交通 鐵路 黑龍江省是中國修建鐵路最早的省份之一,歷史可上溯至沙俄在 1897 年開始在中國東北修建以哈爾濱為中心,東、西、南三個方向分別連線海參崴、滿洲里、大連的中東鐵路,即今天的濱綏線、濱洲線和京哈線。哈爾濱鐵路局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第一個鐵路局,轄區覆蓋黑龍江省全境以及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齊齊哈爾設有鐵路貨車和鐵路起重機制造廠(哈爾濱車輛製造廠)。 普速線 黑龍江省之國鐵營業里程達 56549 千米,為中國鐵路通車里程最長的省份。鐵路幹線和支線以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四個城市為軸心向四周輻射,貫穿全省所有地市,一直延伸到大、小興安嶺林區和三江平原腹地,形成全省鐵路佈局骨架。同時,透過國際、國內幹線外接俄羅斯、朝鮮、蒙古,內聯吉林、遼寧和內蒙古並與全國鐵路網相連線。全省主要鐵路線有京哈線、濱洲線、濱綏線、濱北線、綏佳線、牡佳線、牡圖線、平齊線、通讓線、齊北線、林密線、佳富線、福前線等。其中濱洲線、濱綏線與西伯利亞大鐵路相連,成為歐亞大陸橋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哈線、平齊線、通讓線、牡圖線等則與相鄰省區聯通,接入全國鐵路網。 高速線 哈大客運專線:是中國東北地區首條高速鐵路,設計運營時速為 350 千米 時,於 2007 年 8 月 23 日開工,並於 2012 年 12 月 1 日正式通車。該線貫穿東北三省,連通黑龍江省會哈爾濱和東北最大港口大連,是世界首條運行於 40高寒地區的高速鐵路,也是中國 四縱四橫 高鐵網路的主要組成部分。哈爾濱西站至瀋陽北站段同時為京哈客運專線的一部分。 哈齊高速鐵路:設計運營時速 250 千米 時(預留 300 千米 時提速條件),於 2009 年 11 月 30 日開工建設,並於 2015 年 8 月 17 日通車。該線連通黑龍江省內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三座重要工業城市,是黑龍江省第一條省內城際間客運專線,也是中國目前運營中的高鐵線路位置最北的一條。 哈牡客運專線:設計運營時速 250 千米 時,連線哈爾濱市與牡丹江市,正線長度 2932 公里。該線於 2014 年 12 月 15 日開工,2018 年 12 月 25 日建成通車,並與改建後的濱綏線牡綏段相連線。 哈佳鐵路:設計運營時速 200 千米 時,連線哈爾濱市與佳木斯市,線路全長 343 公里,於 2014 年 6 月 30 日開工建設,已於 2018 年 9 月 30 日正式通車。 牡佳客運專線:設計運營時速 250 千米 時,連通黑龍江省東部牡丹江、雞西、七臺河、雙鴨山、佳木斯 5 個地級市,全長 374922 公里,其中新建線路 370890 公里。該線於 2016 年 11 月 8 日開工建設,2021 年 12 月 6 日建成通車。 哈伊高速鐵路:設計運營時速 250 千米 時,連線哈爾濱市、綏化市和伊春市,線路全長 300 公里。全線分兩段建設,哈爾濱 鐵力段於 2022 年 9 月 29 日正式開工建設,鐵力 伊春段已於 2021 年 5 月 13 日正式開工建設,預計 2026 年 10 月建成通車。 已通車的哈大客專、哈齊客專、哈牡客專、哈佳快鐵、牡佳客專,以及在建的哈伊客專等高等級線路,共同構成黑龍江省 十字加環線 的高速鐵路網路,覆蓋全省大部分地級以上行政區域和人口稠密地區。 公路 黑龍江省公路總里程為 162464 公里(截至 2014 年)。全省現有國家高速 9 條,國道 8 條,省道 35 條(其中地方高速路 6 條),縣道 220 條,鄉道 4408 條,村道 13796 條,專用公路 6012 條。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超過 4300 公里,居東北三省之首。全省 13 個地市級行政區均和省城哈爾濱有國家高速公路連線。 途徑黑龍江省的國家高速公路有: 北京-哈爾濱 綏芬河-滿洲里 鶴崗-大連 大慶-廣州 哈爾濱四環路 哈爾濱-同江 建三江-黑瞎子島 鶴崗-哈爾濱 吉林-黑河 此外還有黑龍江省屬高速公路建虎高速、雞虎高速、前嫩高速、綏北高速、北富高速、密興高速、嫩泰高速、依七高速 等,成為各區域間的交通幹線。全省各市、縣、鄉均有公路相連。 水運 黑龍江省內河通航里程達 5528 千米,現有直營客運航線 9 條,以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為骨幹,哈爾濱港、佳木斯港為樞紐的水運網貫穿全境。主要航線有: 松花江航線:是黑龍江省水運主幹線,每年 511 月通航。 黑龍江航線:是中國最北部的內河航線,在同江和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與松花江、烏蘇里江航線相接,冬季封航。 烏蘇里江航線:是中國最東部的內河航線,也是中俄界河航線,冬季封凍。 嫩江航線:以運輸煤炭、木材、糧食等貨物為主,沿線經嫩江、齊齊哈爾、富拉爾基等港口。 海運部份,自 2007 年起,黑龍江國內貿易貨物可透過綏芬河出境,經俄羅斯的海參崴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東方港、納霍德卡港中轉,再運至上海、寧波、黃埔。 航空 省內有兩座國際機場: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牡丹江海浪國際機場,三座國內機場:齊齊哈爾三家子機場、薩爾圖機場和佳木斯東郊機場,航線通往全國重要城市和境外城市。支線機場數量居國內前列,覆蓋雞西、伊春、加格達奇、漠河、建三江、大慶等地;綏芬河市有中國首個民營機場。據 2016 年統計,哈爾濱機場旅客吞吐量居東北三省之首。 文化 縮圖 哈爾濱文廟大成殿 參見:黑龍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全省共有 2 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8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哈爾濱、齊齊哈爾(2014 年)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寧安(1996 年)、阿城(1996 年)、依蘭(1996 年)、呼蘭(1996 年) 飲食 飲食以東北菜為主,當地特色有雞西冷麵、哈爾濱紅腸、克東腐乳、得莫利燉活魚、鏡泊湖全魚宴、同江赫哲族生魚片、大慶坑烤等。 人物 宗教 黑龍江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宗教(含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和東正教)、伊斯蘭教。其中,由於歷史原因,黑龍江省的東正教與俄羅斯東正教息息相關。黑龍江省有一些著名的宗教建築: 道教 齊齊哈爾關帝廟 綏化慈雲宮 尚志太和宮 鐵力太聖宮 雙城無量觀 阿城海雲觀 齊齊哈爾市萬善宮 佛教 齊齊哈爾大乘寺 牡丹江圓通講寺 佳木斯水源山佛光寺 哈爾濱極樂寺 亞伯拉罕諸教 東正教 哈爾濱聖尼古拉教堂(已拆毀,於 2007 年在香坊區成高子鎮伏爾加莊園重建) 哈爾濱聖伊維爾教堂 哈爾濱聖母守護教堂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天主教 哈爾濱東大直街耶穌聖心主教座堂 哈爾濱士課街教堂 齊齊哈爾聖彌勒爾教堂 牡丹江天主教堂 新教 哈爾濱大直街德國路德會教堂 哈爾濱哈利路亞教堂 齊齊哈爾以馬內利教堂 佳木斯光復路教堂 牡丹江基督教堂 伊斯蘭教 哈爾濱道外清真寺 卜奎清真寺 牡丹江清真寺 佳木斯清真寺 依蘭清真寺 旅遊 中國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 哈爾濱市太陽島公園(哈爾濱市) 五大連池風景名勝區(黑河市) 中國國家 4A 級旅遊景區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哈爾濱市) 哈爾濱索菲亞教堂(哈爾濱市) 黑龍江電視塔龍塔旅遊區(哈爾濱市) 森工平山旅遊區(哈爾濱市) 哈爾濱金源文化旅遊區(哈爾濱市) 二龍山旅遊風景區(哈爾濱市) 亞布力滑雪旅遊度假區(哈爾濱市) 黑龍江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齊齊哈爾市) 齊齊哈爾明月島風景區(齊齊哈爾市) 齊齊哈爾龍沙公園(齊齊哈爾市) 鏡泊湖風景名勝區(牡丹江市) 寧安火山口國家森林公園(牡丹江市) 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大慶市) 湯旺河林海奇石風景區、伊春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伊春五營國家森林公園(伊春市)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鏡泊湖 五大連池 其他 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雪節(哈爾濱市) 中國哈爾濱國際啤酒節(哈爾濱市) 教育 截至 2016 年末,黑龍江省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 27 所,普通高校 82 所,成人高校 21 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 237 所,普通高中 372 所,普通初中 1451 所,普通小學 1979 所,幼兒園 5720 個。 高等教育 黑龍江省有 1 所 985 工程高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和 3 所 211 工程高校(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 政治 黑龍江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黑龍江省委員會 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黑龍江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許勤 許勤 梁惠玲(女) 藍紹敏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江蘇省連雲港市 江蘇省連雲港市 湖北省宜城市 廣東省大埔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 年 10 月 2022 年 1 月 2022 年 12 月 2023 年 1 月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外部連結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官方網站 Category 黑龍江省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河南省,簡稱 豫,位於中國中部,華中地區偏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河南省承東啟西,古稱 天地之中,被視為中國之處、天下之樞。因其大部分土地位於黃河中下游以南地區,故名 河南。河南省省會是鄭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北。 河南省是中國經濟自東向西梯次推進發展的中間地帶,以河南省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版塊,以其為核心的中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和核心組成部分。河南省資源豐富,是全國農產品主產區和重要的礦產資源大省。人口眾多,是全國人口大省,勞動力資源豐富,消費市場巨大。農業在中國處於領先地位,是全國農業大省和糧食轉化加工大省。因區位優越,高速鐵路交通網與航空交通線發展迅速,該省已成為中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和人流物流資訊流中心。省人民政府駐鄭州市金水區金水東路 22 號。 河南地勢西高東低,北部、西部、南部分別分佈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別山,中部和東部為大面積的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黃河穿北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以及漢水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河南。 全省面積 167 萬平方公里,面積排名全國第 17 位。人口 9936 萬,僅次於廣東和山東位列中國大陸第三位。2018 年全省生產總值 4805586 億元人民幣,位居中國大陸地區第五位,中西部省份首位。河南是中國第五大省級經濟體,也是內陸省份中最大的經濟體,截至 2021,河南的名義 GDP 為 588 萬億元人民幣(9260 億美元)。其經濟基於鋁和煤炭價格,以及農業、重工業、旅遊業和零售業,經濟繼續增長。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集中在鄭州和洛陽。 名稱由來 河南簡稱為 豫,源於夏禹。大禹治水成功後劃天下為九州,稱中原地區為豫州,這便是河南簡稱 豫 的來歷。《周禮職方》中對豫的解釋是: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故云豫也。」近代學者又稱 豫 字與上古時期人類為指導農耕生產,仰觀天象,制訂曆法有關。所謂 凡大皆稱豫、惟天為大。《甘石星經》中說:填星,主嵩山,豫州。 填星,即鎮星、土星。《史記天官書》雲: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 這樣一來,豫州、填星、五行之土便一一對應起來。 在 50004000 年前,河南為中國九州中心之豫州,河南省是中國傳統地理概念中 中原 的主體,又有 中州、豫州、中土、中夏、華夏、中華 之稱,中國 一詞源自河南省洛陽市。 歷史 河南,史稱中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之一。 洛陽(十三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商丘(七朝古都)、安陽(七朝古都)、以及鄭州(五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河南在國務院截至 2007 年 5 月 6 日頒佈的 109 個歷史文化名城中佔據了 8 個,居全國第二。夏代在偃師二里頭(今河南洛陽偃師)建都,後遷都陽城(今河南鄭州登封),後遷都陽翟(今河南禹州),商代在亳(今河南商丘附近)建都,後來遷到 殷(安陽),遂稱殷商。以後許多朝代在洛陽建都。每當中國內亂時期,群雄 逐鹿中原,河南是必爭之地,中國 的名稱就來源於中心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 先秦時期 在遠古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中國黃河中游流域的中原地區就有多種形式的文化發源和發展,現考古發掘出的有裴李崗文化和賈湖文化。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裴李崗文化的年代在距今約 9000 年前至 7000 年前之間,由於最早在河南鄭州新鄭的裴李崗村發掘並認定而得名。該文化的分佈範圍,以新鄭為中心,東至河南東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別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遺址還包括臨汝中山寨遺址、長葛石固遺址等。 賈湖遺址是 9000 年前至 7700 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漯河市舞陽縣北舞渡鎮西南 15 公里的賈湖村,面積約 55000 平方米,於 1979 年秋賈湖村民修築護村堤期間,村小學師生在取土坑內開荒種地時發現。賈湖文化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第一個具有確定時期記載的文化遺存,是 人類從矇昧邁向文明的第一道門檻。作為 9000 年前人類文化的象徵,賈湖文化是人類音樂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仰韶文化是中國黃河中游地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距今約 7000 年前至 5000 年前,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1921 年由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在河南三門峽地區澠池的仰韶村發現,這一發現成為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的起始點。今天在中國已發現上千處仰韶文化的遺址,其中以陝西省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稱來源於其第一個發掘地 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的仰韶村遺址。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首次發現于山東歷城龍山鎮(今屬章丘)而得名,距今約 4350 年3950 年。分佈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製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製陶史上的鼎峰時期。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但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山西陶寺型別龍山文化,通稱之為龍山時代文化。其中河南的淮陽、登封、、郾城、輝縣有夏代龍山文化城堡遺址。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如在山東地區,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日照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線王城址,陽穀、東阿、茌平三縣發現的八座城址,臨淄田旺村城址等。在河南則發現有淮陽平糧臺城址、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臺城址、輝縣孟莊城址等。 zhhanszhhant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以河南洛陽偃師二里頭村的二里頭遺址而得名。時間為大約從前 21 世紀到前 17 世紀,地域範圍為河南中、西部的鄭州、洛陽附近和伊河、洛河、潁河、汝河等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河下游一帶。1952 年,河南登封的玉村遺址被發現,這是最早發掘的二里頭文化遺存,當時並未對此型別的文化進行命名。該文化因 1956 年發掘鄭州洛達廟遺址而曾一度被命名為 洛達廟型別。1959 年起發掘二里頭遺址以後,由於其更具典型性,因此這種型別的遺存便被更名為 二里頭文化。 目前二里頭文化已經發現近百處遺址,有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里鋪,臨汝煤山、鄭州洛達廟等。 夏朝(前 21 世紀 前 16 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中國史書記載的最古老的部落聯盟國家,中國史上最早的世襲王朝。它經歷多次遷都,由偃師二里頭(今洛陽偃師)建都,後遷都陽城(今鄭州洛陽登封),後遷都陽翟(今禹州)。 商朝(前 16 世紀 前 11 世紀)也以今河南為中心,它的主要都城殷,就位於今天的安陽。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安陽殷墟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安陽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前 11 世紀,西面的周消滅了商朝,建都於今陝西西安附近。前 771 年遷都雒邑,開始分裂動盪的東周時期,那時今河南地域屬許多小國,如戴國、陳國、蔡國、曹國、鄭國、衞國和宋國。北面的強國晉國後來分為三個國家,其中韓國 戰國 的都城新鄭和魏國的都城大梁(開封)都在今天河南境內。南面的強國楚國也在河南南部擁有南陽等地域。最終,在前 221 年,西面的秦國消滅了所有諸侯國,形成了統一的中國。 秦漢魏晉南北朝 thumb 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北魏浮雕文昭皇后禮佛圖,現藏美國密蘇里州堪薩斯城納爾遜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漢朝時,這裡屬於豫州。東漢(25 年-220 年)建都洛陽。東漢末年,曹操以許昌為基地逐步剿平中原各路軍閥,220 年,其子曹丕建立魏國(三國之一),45 年後被西晉(266 年 316 年)取代。魏和西晉都定都洛陽。 4 世紀起入侵的遊牧民族在北中國建立了五胡十六國,其中包括漢趙、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和後秦。這一時期的王朝包括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都建都於今安陽(即鄴城)。439 年北魏(386 年-534 年)統一了北方,孝文帝太和九年(493 年)將首都遷到洛陽。並開始在南郊修建龍門石窟。 隋、唐(武周)、五代 隋大業元年(605 年),隋煬帝登基後,在洛陽大修宮殿園林和擴建洛陽城,並開挖以洛陽為中心溝通南北的大運河(運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時代)。不久隋朝滅亡,取而代之的唐朝定都長安,沿襲隋朝也把洛陽定為東都(陪都)。 唐朝(618 年~907 年),唐朝首都是長安,洛陽為東都。在隋末民變、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時,今河南地域是遭受戰爭破壞的最嚴重的地區。 690 年,武則天篡奪李唐王位,改國號 唐 為 周,遷都洛陽,史稱武周,也稱 大周,稱洛陽為神都洛陽,705 年唐中宗恢復大唐,還都長安。 唐哀帝天祐元年(904 年)梁王朱溫篡位,朱溫把唐朝皇帝由長安挾持到洛陽,定都洛陽,在唐哀帝天佑四年(907 年)建國號 大梁,史稱 後梁,改元 開平。至此,立國 289 年、傳 20 帝的唐王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時期,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定都開封。後唐定都洛陽。 北宋、金、元 北宋時首都位於東京城。此時的河南地域屬於京西南路、京西北路和開封府路。北宋末期的開封府東京城,又稱汴梁、汴京(今開封),人口有一百多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最繁榮和最壯麗的城市,宋徽宗宣和年間的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即描繪了當時東京城的繁華和壯麗,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 靖康二年(1127 年) 建炎四年(1130 年),來自於今東北地區的女真族的大金國的侵略軍從燕雲十六州一直入侵到江西贛州和浙江明州。有數百萬難民遷往南方,河南經濟社會文化開始進入衰落時期。該區為金朝南京府路和河南東西路管轄,但在金朝盛時依然是金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1194 年,黃河改道,從今天江蘇北部擠佔淮河河道入海。1214 年,在金朝受到蒙古帝國頻繁入侵後,將首都從燕京遷到開封,稱南京。 1234 年 2 月 9 日金被南宋和蒙古帝國聯軍所滅。而後蒙古人建立了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開封是治所。在蒙金戰爭的過程中,包括河南在內的北方遭到毀滅性的破壞,除極少數人逃亡外,其餘的絕大多數人死亡,造成數千裡無人區,大批水利設施被有計劃有組織的破壞,黃河氾濫也日趨嚴重,從此河南失去過去長期擁有的優勢。 明朝、清朝 在元末民變時,河南是遭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地區,千里無人煙,洪武年間由朝廷強制性組織了從山西來的大規模的移民。 1368 年,大明建立,河南的省界已經與今天大致相同。下設 8 個府:開封、河南(洛陽)、歸德(商丘)、南陽、汝寧(汝南)、衛輝、彰德(安陽)和懷慶(沁陽)。在開封還駐有周王。1641 年,李自成攻佔洛陽,殺福王朱常洵。1642 年李自成的叛軍三次攻開啟封,在第三次攻城中,為了水淹叛軍,官兵趁黃河漲水,連夜開挖城北的朱家寨和馬家口,頓時開封變成一片汪洋,城裡水深數丈,整座開封城,淤於水下,全城 37 萬人只倖存 3 萬人。 明末清初(1630 年 1662 年)的戰爭,河南也是遭受戰爭破壞嚴重的地區。康熙時,河南的農業經濟得到恢復,期間重新開始成為重要的人口集中地和糧食主產區。開封仍為豫省省會,開封同時獲得自明末李自成所釀 人禍 和清初的戰亂以來的再次繁榮。和《石頭記》、《海上花列傳》等同樣享有盛譽的清中期的豫人小說《歧路燈》中,對故事發生地省城開封的描述引人入勝。 1887 年 9 月 30 日,鄭州下汛十堡(今惠濟區花園口鎮石橋村)發生黃河決口,致使 200 多萬(一說 93 萬;一說最保守估計 150 萬;一說 700 萬)人罹難,清史研究學者夏明方稱其為 近代中國人口損失最嚴重的一次洪水災害,英國密德薩斯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彼得霍夫 Peter Hough 稱其為 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自然災害之一。 中華民國 在 20 世紀,隨著平漢鐵路(1906 年通車)和隴海鐵路(1910 年開封到洛陽段通車,1918 年修到徐州,1935 年修到西安)的陸續修通,河南又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 1920 年洛陽曾是吳佩孚軍閥的基地。1926 年,馮玉祥參加國民政府北伐,進駐河南。1930 年,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大規模內戰中原大戰,河南是主戰場。1932 年,上海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一度遷都洛陽。1928 年-1932 年期間,共產黨的張國燾、徐向前等人在大別山區開闢武裝割據的鄂豫皖革命根據地,一度威脅武漢。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期間,1938 年 6 月日本陸軍攻克開封,國民政府在花園口決堤以黃河水阻止日軍拿下平漢鐵路,但也造成河南、安徽、江蘇三省 40 餘縣成為黃泛區,因洪災直接遇難 89300 人,各種間接原因死亡又幾十萬,流離失所數百萬。1942 年河南饑荒,約 70 萬人餓死。1939 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遷洛陽,1945 年遷開封。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4 年,河南省會從開封遷往鐵路樞紐鄭州。1950 年代初還短期存在過平原省,包括河南北部和山東西部,省會新鄉,1952 年撤銷。 1958 年 4 月 20 日,在遂平縣成立中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掀開了大躍進的序幕。在隨後的三年大饑荒中,河南也是損失相當慘重的省份,估計有幾百萬人死亡,其中著名的有信陽事件。 1975 年 8 月,颱風尼娜為河南等地帶來暴雨,最終引致河南 758 水庫潰壩,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以及數十座中小型水庫同時垮壩潰決,造成 29 個縣市被淹,1100 萬畝農田受到毀滅性的災害,1100 萬人受災,24 萬人死亡,倒塌房屋 596 萬間,沖走耕畜 3023 萬頭,豬 72 萬頭,京廣線被沖毀 102 公里。2005 年該事件被美國《探索頻道》評為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人為技術災難第一名。 地理 汪國真在《水調歌頭中原行》稱:「史論安危事,天下系中原。曾經劉項逐鹿,前此有軒轅。還是詩聖故里,更有香山居士。神往虎牢關。武話少林寺,國色看牡丹。誰能比,安洛汴,三千年。遙思鵬舉,追想諸葛、包青天。龍門石窟驚世,清明上河俗駭,木蘭亦成篇。且拋鄭韓調,笑攬雲臺山。」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河南方輿紀要序》中強調:「河南古所稱四戰之地也,當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爭;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則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 河南省面積為 167 萬平方公里,列全國第 17 位。河南位於中國的中部,鄰省為安徽、湖北、陝西、山西、河北和山東。 地勢西高東低,山地和平原約各佔一半。京廣鐵路以東為遼闊的華北平原的一部分,以西為山地。 山脈 黃河以北為太行山脈(與山西的邊界),以南是從秦嶺東延呈扇形展開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熊耳山的餘脈嵩山被稱為五嶽中的 中嶽。沿南部與湖北的省界是大別山和桐柏山。 河流 河南省境內有 1500 多條河流,分屬黃河、淮河、長江和海河四大水系。 黃河從西向東穿過河南北部。洛陽以上屬於中游,建有三門峽水庫和小浪底水庫。洛陽以下屬於下游河段,經過長期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懸河,河床底部也高出周圍地面至少數米(開封比黃河河底低 13 米),兩岸的黃河大堤千餘年來不斷加固加高。因此黃河下游幹流兩側不遠處即分別屬於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上世紀 80、90 年代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現象,自小浪底水利樞紐投運以來,斷流情況得到改善。 淮河發源於河南南部,在河南有許多重要支流,如潁河和渦河,在安徽匯入淮河。淮河流域也有不少水庫,如宿鴨湖水庫、白龜山水庫、南灣水庫、出山店水庫、板橋水庫等。近年來淮河流域出現水體被嚴重汙染的現象。 河南西南部的南陽地區屬於漢水(長江支流)流域,丹江口水庫部分也位於河南境內。 河南省北部地區屬於海河流域。 極點 最北端:安陽市林州市任村鎮 最南端:信陽市商城縣長竹園鄉 最東端:商丘市永城市苗橋鎮 最西端:三門峽市靈寶市豫靈鎮 地理中心 許昌市襄城縣城關鎮 氣候 河南大部分屬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1 月平均氣溫在漯河以北低於 0 C,漯河以南高於 0 C。7 月平均氣溫為 27 28 C。 行政區劃 河南省管轄 17 個地級市,下設 54 個市轄區、21 個縣級市(其中包含 1 個省直轄縣級市)、82 個縣;2458 個鄉級行政區,包括 1180 鎮,574 鄉,12 民族鄉,692 街道。 地級市:鄭州市、開封市、洛陽市、平頂山市、安陽市、鶴壁市、新鄉市、焦作市、濮陽市、許昌市、漯河市、三門峽市、南陽市、商丘市、信陽市、周口市、駐馬店市 省直轄縣級市:濟源市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河南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410000 河南省 Hénán Shěng 16566365 99365519 鄭州市 54 21 82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410100 鄭州市 Zhèngzhōu Shì 756718 12600574 中原區 6 5 1 410200 開封市 Kāifēng Shì 624022 4824016 鼓樓區 5 4 410300 洛陽市 Luòyáng Shì 1523585 7056699 洛龍區 7 7 410400 平頂山市 Píngdǐngshān Shì 791012 4987137 新華區 4 2 4 410500 安陽市 Ānyáng Shì 735154 5477614 北關區 4 1 4 410600 鶴壁市 Hèbì Shì 214043 1565973 淇濱區 3 2 410700 新鄉市 Xīnxiāng Shì 829089 6251929 衛濱區 4 3 5 410800 焦作市 Jiāozuò Shì 397258 3521078 解放區 4 2 4 410900 濮陽市 Púyáng Shì 427116 3772088 華龍區 1 5 411000 許昌市 Xǔchāng Shì 497883 4379998 魏都區 2 2 2 411100 漯河市 Luòhé Shì 269241 2367490 郾城區 3 2 411200 三門峽市 Sānménxiá Shì 993574 2034872 湖濱區 2 2 2 411300 南陽市 Nányáng Shì 2651148 9713112 臥龍區 2 1 10 411400 商丘市 Shāngqiū Shì 1070355 7816831 睢陽區 2 1 6 411500 信陽市 Xìnyáng Shì 1891561 6234401 平橋區 2 8 411600 周口市 Zhōukǒu Shì 1196104 9026015 川匯區 2 1 7 411700 駐馬店市 Zhùmǎdiàn Shì 1508628 7008427 驛城區 1 9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419001 濟源市 Jǐyuán Shì 189871 727265 沁園街道 1 人口與姓氏 河南人口位居中國人口最多的省份前列,2008 年底,河南省總人口為一億。如果河南參與世界國家人口的排名,它將居於墨西哥之後,名列第 12 位。但如果計算流動人口,廣東人口超過 1 億,是人口最多的省。根據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河南人口總數為 94023567 人,佔全國總人口的 702(2005 年為 731)。全省人口中,漢族人口為 9260 萬人,佔常住人口的 9882;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111 萬人,佔常住人口的 118。河南常見的少數民族有:回族(約佔總人口數的 1)、蒙古族、滿族、土家族、壯族、維吾爾族、苗族等。 2020 年,河南省出生人口首度跌破 100 萬,2021 年再度跌破 80 萬大關,河南出生人口創下了 1978 年以來的新低,而河南省 1978 年以前無人口出生統計資料。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9872 萬人,比 2021 年末減少 11 萬人。與 2021 年減少 58 萬人相比,降幅縮小。 河南是外出務工的大省之一,在廣東、北京、浙江和江蘇務工的河南人佔據出省務工河南人的 56,而到上海、新疆等地務工的佔 44。儘管廣東是河南人外出務工最多的省份,不過在廣東省 2150 萬流動人口中,河南人佔 82,位列湖南、廣西、四川、湖北和江西之後居第六位。 河南省是中國姓氏發源地最多的區域,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 1500 多個,在當今中國 100 個大姓中,有 73 姓源於河南或有一支源頭在河南。中國歷史上曾使用過的姓氏族有 10000 多個,而現存的 3 千多個姓氏中,有 80 以上都源自於河南。 河南省下轄地級市人口資料(2008 年末)/單位:百萬 區劃 鄭州 開封 洛陽 平頂山 安陽 鶴壁 新鄉 焦作 濮陽 許昌 漯河 三門峽 南陽 商丘 信陽 周口 駐馬店 濟源 常住 7356 46775 63415 48381 51862 1419 55163 33891 34927 42886 24685 22135 99544 76393 66341 99013 76407 06753 戶籍 7070 5056 6760 5167 5599 1540 5840 3579 3864 4751 2693 2265 11267 8897 8349 11667 8587 06715 經濟 thumb210px 洛陽古城 簡介 河南是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省份之一,2004 年起 GDP 總量一直穩居全國第五位。19792007 年 29 年,按絕對數比較,2007 年 GDP 總量為 1978 年的 9243 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為基準),GDP 年平均增長率 109%,增長速度次於內蒙、江蘇等六省區居全國第七位,但另一方面,河南省人口基數大,貧困人口眾多,常住人口大幅低於戶籍人口,經濟發展仍屬中國相對欠發達地區。19782008 年,除 13 個年份以外,其餘 17 年份 GDP 年增長率均高於 10%,GDP 增幅最高年份為 1983 年,年增長率達到 238%。河南的農業經濟在全省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第一產業總量僅次於山東省,居全國第 2 位。1978 年以來河南省 GDP 總量一直位居全國前 9 位,2004 年升至穩居第 5 位。1991 年河南省 GDP 突破 1 千億元,2004 年突破 1 萬億元。河南省 GDP 人均值,1989 年突破 1 千元,2005 年突破 1 萬元。2007 年 GDP 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 1505807 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 144%,佔全國的比重達到 55%;其中第一產業 236591 億元,佔 1571%;第二產業 828025 億元,佔 5499%;第三產業 441191 億元,佔 2930%;人均 GDP 達到 16060 元,次於山西、湖北等 16 省份居第 17 位。根據出初步核算的結果,2010 年河南省 GDP 總量 2294268 億元,人均 GDP 為 21073 元。 農業 河南是中國的主要糧棉生產基地,小麥、菸草和芝麻的產量居中國第一位。2007 年全省糧食總產量達到 1049 億斤,連續 8 年居全國首位,新增糧食產量佔全國增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河南這一中國第一人口大省不僅解決了本省人的吃飯問題,而且每年要外調大約 200 億斤糧食支援外省。河南油料產量佔全國的 17,牛肉產量佔全國的 17,棉花產量佔全國的 16,小麥、玉米、菸葉、豆類、芝麻等農產品和肉類、禽蛋、奶類等畜產品產量也都居全國前列。 工業 洛陽自 1949 年建造中國第一座大型拖拉機制造廠之後,直到現在,河南仍是中國大型拖拉機和重型載重汽車的主要生產基地。河南的主要優勢工業有礦物開採及加工業、農產品加工業、機械裝置製造業、建材工業、化學工業。其中氧化鋁、畜產品加工、速凍食品生產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河南縣域經濟發達,其生產總值約佔全省的 70。2016 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河南上榜有 9 個縣市,是中西部上榜最多的省份,分別為鞏義市(30)、新密市(34)、滎陽市(47)、新鄭市(56)、登封市(60)、靈寶市(64)、禹州市(70)、長葛市(72)、濮陽縣(99)。 主要煤礦產地:平頂山、義馬、焦作 鉬礦:欒川縣 商業 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於 1990 年,是中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也是全國三大期貨交易所之一。目前上市交易的期貨合約有小麥、棉花、白糖、精對苯二甲酸(PTA)、菜籽油等,其中小麥包括優質強筋小麥和硬冬白(新國標普通)小麥。小麥、棉花、白糖和 PTA 期貨為國民經濟服務的市場功能日益顯現,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 交通 thumb220px 鄭州站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心,是全國交通重要的中心樞紐地區,省內形成了多個普鐵、高鐵、公路、高速公路、內河運輸、航空樞紐型城市,物流業較為發達。 公路 河南高速公路路網發達,全國有數條高速公路和國道在河南交匯,京港澳高速和連霍高速貫穿全境,分別沿著京廣鐵路和隴海鐵路的線路修築。共有 9 條國家規劃的高速公路及 107、310 等 9 條國道經過河南。截至 2009 年年底,河南省的高速公路全里程已經超過整個英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 4860 公里,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一位。 鐵路 河南鐵路交通非常發達,各個城市幾乎都分佈在重要的鐵路幹線上。京廣高速鐵路和徐蘭客運專線在鄭東新區的鄭州東站交匯,形成連線中國東西南北的高速鐵路樞紐: 京廣高速鐵路經過的城市由北向南依次為:安陽、鶴壁、新鄉、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 徐蘭客運專線經過的城市由西向東依次為: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商丘; 京廣鐵路經過的城市由北向南依次為:安陽、鶴壁、新鄉、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 隴海鐵路經過的城市由西向東依次為: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商丘; 京九鐵路經過臺前縣(濮陽市)、商丘、潢川縣(信陽市); 焦柳鐵路經過焦作、濟源、洛陽、南陽、鄧州; 寧西鐵路經過信陽、南陽。 河南省內大部分國有鐵路屬於鄭州局集團管轄,南部的平頂山、漯河、駐馬店、周口、信陽五市境內的國有鐵路則歸武漢局集團管轄(周口、平頂山境內的高速鐵路由鄭州局集團管轄)。鄭州北站是亞洲第一大鐵路貨運編組站,鄭州站也是亞洲最大的火車客運站之一,鄭州東站是中國最主要的高速鐵路樞紐站之一。 全國鐵路八縱八橫主幹網,河南的八個重要的樞紐是: 鄭州(京廣鐵路-隴海鐵路) 洛陽(隴海鐵路-焦柳鐵路) 商丘(京九鐵路-隴海鐵路) 新鄉(京廣鐵路-新焦鐵路 新石鐵路) 南陽(焦柳鐵路 寧西鐵路) 信陽(京廣鐵路 寧西鐵路) 潢川(京九鐵路 寧西鐵路) 漯河(京廣鐵路 漯阜鐵路 孟寶鐵路) 高速鐵路 京廣高鐵、徐蘭高鐵、商杭高鐵、鄭渝高鐵、鄭阜高鐵、濟鄭高鐵、鄭太高鐵以及建設中的平漯周高鐵、京雄商高鐵等高速鐵路線縱橫中原腹地。鄭州東站是亞洲首座、規模最大的設計時速 350 公里國家高速鐵路特大型綜合交通樞紐。 城際鐵路 河南規劃有鄭洛城際鐵路、鄭焦城際鐵路、鄭開城際鐵路、鄭平城際鐵路、鄭新城際鐵路、鄭濟城際鐵路、新鄉 焦作 濟源 洛陽 平頂山環線鐵路、鄭州 新鄭機場 許昌 漯河等。2009 年 12 月鄭開、鄭焦、鄭州 新鄭機場的城際鐵路同日開工,三條城際鐵路分別於 2014 年 12 月、2015 年 6 月、2015 年 12 月開通運營,鄭州到機場只需 14 分鐘,到開封 19 分鐘、焦作 30 分鐘。 航空 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為河南省的主要門戶機場,也是中部六省客貨運吞吐量最大的機場。省內其他的民用機場包括南陽姜營機場、洛陽北郊機場和信陽明港機場。 已投入運營的民用機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南陽姜營機場、洛陽北郊機場、信陽明港機場、安陽紅旗渠機場。 規劃中的民用機場:商丘機場、濮陽翔龍機場、周口機場(已報批)、平頂山堯山機場(選址中)、潢川機場(已報批)。 軍用機場:開封軍用機場、商丘軍用機場、焦作軍用機場、駐馬店李新店一級永備軍用機場。 水運 河南省河流眾多,但有運輸能力的並不多,多數河流由於上游的水庫而成為季節河。 黃河:洛陽下游部分時節有通航能力。 淮河:信陽地區尚有通航能力,淮濱飲馬港坐擁淮河主航道,是河南最大的港口。 丹江:有水庫,常年具有通航能力。 沙潁河:2005 年恢復常年通航能力。 城市軌道交通 截至 2021 年 2 月,鄭州地鐵有 7 條運營線路,總長度為 2065 公里,遠景規劃近 970 公里。洛陽地鐵於 2017 年開始施工,目前一號和二號線運營中。 文化 2008 年出版的 55 卷《中原文化大典》,從一論 總論、八典 學術思想典、文學藝術典、科學技術典、教育典、民俗典、文物典、人物典、著述典、一記 大事記 學術思想 哲學:先秦時期中原地區產生和發展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等思想流派,魏晉時期的玄學、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統治思想 理學 亦主要奠基於河南。近代哲學大家馮友蘭是新理學的創始人,最早開展中西哲學比較研究。 經學:漢學和宋學是經學的兩大門派,漢代今文經學在河南的代表有京氏易學、大戴禮、小戴禮等,古文經學在河南的代表有服虔注左傳、鄭興鄭眾注周禮等。宋學在河南的代表有邵雍的 象數學、兩程的 洛學、張載的 關學。清代漢學復盛, 史學:《二十四史》中河南人參與著述的主要有,褚少孫續《史記》,范曄著《後漢書》,李延壽著《南史》、《北史》,薛居正修《舊五代史》,宋祁修《新唐書》。荀悅的《漢紀》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王象的《皇覽》是中國第一部類書。吳兢的《貞觀政要》是一部影響深遠的政論性專史。以董作賓、尹達、石璋如為代表的殷墟發掘參與者為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建立作出了貢獻,姚從吾是實證史學的代表人物,郭廷以是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奠基者,黎東方是細說體講史的創始人。 小學(語言文字學):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字典,開創了說文學。守溫創制三十字母,歸納了唐代的聲母系統。丁度主持修撰的《集韻》是中國收字最多的一部韻書。現代語言學家丁聲樹主持編纂了影響廣泛的《現代漢語詞典》。 科學技術 近代以來,河南這片古老熱土上的傳統科學技術也開始逐步融入世界科技發展的潮流,並湧現出一批享譽中外的科學家。 數學:張蒼對於《九章算術》的整理,使其成為世界古代數學名著之一。一行主持的大衍曆 歷千古而無差。朱載堉是世界上第一個正確解答等比數列問題的人,也是第一個運用算盤開方的人。當代著名數學家侯振挺關於馬爾可夫過程的研究成果被稱為 侯氏定理,曾獲英國皇家學會戴維遜獎。 物理學:《墨經》是先秦的一部重要科學典籍,在力學、光學方面有重要創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崔琦等人為物理學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崔琦以 電子流體現象的發現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化學:河南是中國最早生產陶瓷的地區,技術水平長期居於全國領先地位。宋代東京已設立國家火藥工廠,並直接應用於實戰。當代化學家高濟宇、梁曉天等在有機化學、有機化學波譜學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天文學:《石氏星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星圖,也是世界最早的恆星表。周公測景臺、登封觀星臺等是河南重要的天文觀測遺址,張衡製作的渾天儀、一行製作的渾天俯視儀是當時先進的天文儀器。 地學:朱贛的《地理書》、桑欽的《水經》、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均是中國古代地理學的經典著述。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是世界最早的地震觀測儀器。當代河南地質學家輩出,孫健初、潘鍾祥在陸相生油理論的理論建立和實踐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張伯聲、馮景蘭、谷德振、李春昱等在地質力學、礦床學、地質構造理論等方面建樹頗多。 生物學:《救荒本草》和《植物名實圖考》是中國古代生物學的名著。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是中國近代生物學的主要奠基人,方心芳是中國工業微生物學的重要開拓者。 醫藥學:醫聖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方劑學的奠基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發展了攻邪學說。當代著名醫學家有醫學教育家張靜吾、中醫名家趙錫武、心臟外科專家朱曉東等。 農業生產技術:中原地區在農業作物栽培、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方面,長時期居於全國領先地位。漢代畜牧業專家卜氏、元代編纂《農桑輯要》的農學家暢師文等,為中國古代農學發展做出了貢獻。當代著名農學家有水稻育種專家趙連芳、小麥育種專家趙洪璋等。 水利工程技術:漢代杜詩發明了利用水力鼓動風箱的水排。宋禮、張伯行、黎世序等治河名家發展了古代中國的治水技術。閻振興是當代著名水利工程專家。 紡織技術:河南長期居於古代紡織業中心的地位,襄邑(今睢縣)自東漢直至明清,素以織錦聞名。 採礦冶金技術:中原是古代青銅文明的中心,漢代中原地區是全國冶鐵中心。當代著名冶金專家有曾任北京鋼鐵學院院長的張文奇、美國材料學家張永山等。 建築工程技術:東漢洛陽城、北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宋開封城均是都城規劃的代表之作。李誡的《營造法式》是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有楊廷寶、馮紀忠等。 交通運輸技術: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形成頗具規模的水陸交通系統。唐宋時期,形成了以中原水系為中心的運河網路。洛陽天子駕六遺址是古代皇帝車制的體現,宋代的計裡鼓車是中國古代車器的代表。 文學藝術 文學:先秦時期的《詩經》中的《國風》主要產生於中原地區,諸子之中以《莊子》的文采最盛。漢魏文章半洛陽,李斯、賈誼、蔡邕、阮籍、謝靈運、庾信等各領風騷數百年。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詩謎李商隱以及 唐宋八大家 之首的韓愈,是輝煌燦爛的中原唐代文學的代表。以宋詞名家賀鑄、史達祖,元曲名家鄭廷玉、宮天挺,前七子代表人物李夢陽、何景明,清初古文三大家之一侯方域、小說鉅作《歧路燈》作者李綠園為代表,延綿中原文脈近千年。新詩雙星徐玉諾、於庚虞,小說名家師陀、姚雪垠、李準,散文大家曹靖華,劇作名家白樺,文藝評論家王實味等是近現代河南文學的傑出代表。當代文學豫軍創作活躍,如劉慶邦、劉震雲、閻連科等。 書法:碑學 肇始於河南,代表者如李斯的小篆、隸楷之極鄭道昭。帖學 的代表,如蔡邕的飛白書、行書之祖劉德升、正書之祖鍾繇、趙佶的 瘦金體、神筆 王鐸。書論名著,如庾肩吾的《書品》,孫過庭的《書譜》。 繪畫:洛陽墓室壁畫、南陽畫像石是早期中原繪畫藝術的代表。畫聖 吳道子是人物畫一代宗師。荊浩、郭熙、李唐、朱德潤均是北派山水畫的代表。宗炳的《畫山水序》、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國畫論的代表作。 戲曲曲藝:主要劇種有豫劇、曲劇、越調等。主要曲種有河南墜子、河洛大鼓、大調曲子等。 音樂:賈湖骨笛,體現了中原先民在音樂上的傑出創造。洛陽是周公制禮作樂之地,以 鄭衛之音 為代表的俗樂與雅樂並行不悖。在蔡邕、蔡文姬父女、竹林七賢等推動下,文人音樂興起。李龜年是唐代樂壇盛世的代表,樂聖朱載堉創制的十二平均律是中國樂律學的集大成之作。 民俗 口頭文學:民間神話,如盤古神話(泌陽)、伏羲神話(淮陽)、女媧神話(濟源)、夸父神話(靈寶)等。民間傳說有牛郎織女傳說(南陽)、孟姜女傳說(杞縣)、梁祝傳說(汝南)、白蛇傳傳說(鶴壁)等。 工藝美術:淮陽泥泥狗、濬縣泥泥咕、汴繡、朱仙鎮木版年畫、鎮平玉雕等。 食俗:中原一帶,一般採用三餐制。民間稱上座為上席,一般來說,以房子的坐向為尊位,如北屋坐北朝南為上席,南屋坐南朝北為上席。中原人習慣以麵食為主食,副食主要有肉、蛋、蔬菜三類。中原民間菜呈現出既重實在豐富、又重花樣和味道的豫菜特徵。風味飲食如 洛陽水席、開封小吃 等。 民居:宅院是中原民居的基本形態。宅院的所有房子中,正房是最重要的。東廂房比西廂房重要,南屋一般不住人,用作倉庫、牛棚。豫東、豫北地區的四合院、豫西地區的靠崖窯洞與地坑院建築以及豫南地區的抬梁式與穿鬥式建築構架的巧妙結合型民居,代表了河南不同地區的民居建築特色和豐富多彩的型別。 文物 thumb 龍門石窟 古人類舊石器:杏花山南召猿人遺址、安陽小南海古人類洞穴遺址、靈井許昌人遺址等。 聚落:裴李崗文化(新鄭裴李崗聚落遺址、舞陽賈湖聚落遺址)、仰韶文化(澠池仰韶村聚落遺址、鄭州大河村聚落遺址)、龍山文化(陝縣廟底溝聚落遺址、安陽後岡聚落遺址)等。 城址:龍山時代(登封王城崗城址、新密古城寨城址、淮陽平糧臺城址)、夏商時代(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鄭州商城遺址、安陽殷墟、兩週時代(西周洛邑城址、洛陽東周王城、新鄭鄭韓故城)、漢魏洛陽城、隋唐洛陽城、宋東京城等。 陵寢墓葬:太昊陵、顓頊帝嚳陵、東漢帝陵、關林、北魏帝陵、北宋帝陵、明潞王墳、袁林等。 古文字:殷墟甲骨文、殷墟金文、溫縣盟書、信陽長臺關楚簡等。 陶塑:漢明器、唐三彩等。 瓷器:官窯、汝窯、鈞窯等。 青銅器:司母戊鼎、蓮鶴方壺、長臺關楚墓編鐘、淅川編鐘等。 石窟與石刻造像:龍門石窟、鞏義石窟寺、濬縣大伾山大佛等。 建築:開封祐國寺塔、開封禹王臺、南陽府衙、內鄉縣衙、社旗山陝會館、河南楚長城、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等。 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的有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鄭州、濬縣、濮陽八座。 地方文獻 方誌修纂:《南陽風俗傳》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地方誌,《洛陽伽藍記》、《東京夢華錄》是兩部著名的都城專志。河南省志始修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 年),稱《河南總志》,再修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稱《河南通志》。清代五修,分別為順治十七年(1660 年)《河南通志》、康熙九年(1670 年)《河南通志》、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河南通志》、雍正十三年(1735 年)《河南通志》、乾隆三十二年(1767 年)《續河南通志》。從民國 3 年(1914 年)到民國 33 年(1944 年),中州文獻徵集處、河南通志局(河南通志館)先後主持河南省志修纂,全書未成,民國十八年(1929 年)草草編出《河南新志》稿。1997 年,《河南省志》(65 卷)出版。 文獻總集:元好問《中州集》、劉昌《中州名賢文表》、周在浚《訪求中州先賢詩文集目》、蘇源生《國朝中州文徵》、李敏修《中州詩徵》,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州文獻叢書》、《中州名家集》等。 人物總錄:孫奇逢《中州人物考》、李敏修《中州先哲傳》等。 旅遊 thumb240px 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 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鄭州、洛陽、開封和安陽。他們都是中華歷史文化古都,河南著名的旅遊城市。 嵩山 位於登封附近,是五嶽中的中嶽。 少林寺 位於嵩山,少林武功的發源地。2010 年與嵩山建築群天地之中集體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 在洛陽附近,2000 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白馬寺 在洛陽附近,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 香嚴寺 位於位於南陽市淅川縣倉房鎮西北部的白崖山中,始建於唐代,歷史上是大唐國師慧忠的道場。 關林 位於洛陽關林鎮,是關羽首級埋葬之處。為海內外三大關廟之一,是中國唯一的 冢、廟、林 三祀合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 曹操高陵 位於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是曹操陵墓所在地,於 2009 年 12 月 27 日得到考古確認。 大相國寺 位於開封,是中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原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魏信陵君故邸。 雞公山 位於信陽市南部省界的避暑名山。是中國四大避暑聖地之一。 花洲書院 位於鄧州,是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發源地。 殷墟 位於安陽,是商朝的都城文化遺址,現在建有殷墟博物院。2006 年 7 月 13 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 30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石人山 位於平頂山市魯山縣,地處伏牛山東段,總面積達 268 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頂海拔 21531 米。石人山古稱堯山,因堯孫劉累為祭祖立堯祠而得名。戰國時墨翟降世於堯山腳下。2009 年重新更名為堯山。 雲臺山 位於焦作修武縣境內,以獨具特色的 北方岩溶地貌 被列入首批世界地質公園名錄。同時又是河南省唯一一個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 AAAAA 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名勝區、國家獼猴自然保護區七個國家級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重渡溝 位於洛陽市欒川縣境內,國家 AAAA 級景區,有 北國水鄉 之譽。 上清宮 位於洛陽,上清宮始建於唐代,初稱老君廟,中國第一家國立道教觀。 玄奘故里 位於河南偃師市。 二里頭遺址 位於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此處即夏朝都城斟鄩故址。所出青銅器如刀、爵、鈴、鏃等,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青銅器。二里頭遺址範圍廣大,遺存豐富,地層關係清楚,對探索夏文化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仰韶遺址 位於洛陽城西 75 公里處澠池縣仰韶鄉仰韶村。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重要遺址。著名的仰韶文化即以 1921 年首先於此處發現而得名。 神都洛陽是中國牡丹的故鄉,相傳武則天將牡丹從長安貶到洛陽,因此在洛陽落根,被洛陽的魏、姚等家族培育出 魏紫姚黃 等各種品種,在洛陽發展壯大。歐陽修 雲: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洛陽從 1983 年開始每年在花開時節舉辦 洛陽牡丹花會。 信陽毛尖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蘇東坡 雲:淮南茶,信陽第一。 信陽市從 1992 年起,每年在採茶時節舉辦 信陽茶文化節。 河南博物院 前身是馮玉祥於 1927 年倡導籌建的位於開封的河南博物館。1990 年代時在鄭州建設新館,經過對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的合併後,取名為 河南博物院。 中國文字博物館 位於安陽市,是全球第一個以文字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 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 位於南陽市西北,是經過了數億年漫長的地理演化時期而形成了當地特殊的地質風貌。 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 位於鄭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北臨黃河,南靠嶽山,東西南北寬約 5 公里。標誌性建築為中華炎黃二帝巨型塑像,該景區最終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中國國家 4A 級旅遊景區。 教育 古代河南是中國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洛陽太學創辦於公元 29 年(東漢建武五年),止於公元 534 年(北魏永熙 3 年),歷時 500 多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中央大學。科舉制度由隋煬帝於河南洛陽創立,清代在河南開封舉行了最後兩次全國會試。 宋代至清末,私人書院遍佈全省,著名的如應天府書院、嵩陽書院、百泉書院等。據鄭州大學教授王興亞統計,中國歷朝歷史上共誕生了 557 名狀元,其中河南共有 49 位狀元,唐代 20 人、宋代 24 人,金代、元代各 1 人,明代 2 人,清代 1 人。唐代河南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的 145,北宋時更佔到 343,均居各省之首。宋室南遷以前是河南教育最輝煌的時期。清代固始籍的吳其濬是中國狀元史上唯一的科學家。 中華民國時期,河南省教育資源在國內相對比較豐富,河南大學更是國內知名重點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河南高等教育遭受重創。例如,經過院系調整之後的河南大學,從建國前國內的一流大學淪落為一般大學。同時國家對河南教育投入甚少,比如全國 211 工程大學中河南僅有一所(鄭州大學),985 工程的大學河南全省沒有一所,這些與河南人口資源嚴重相背,再加上中國高考制度存在的弊端,使得河南考生深受其影響。 為了支援河南省高等教育,2005 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決定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在內的 10 所左右河南省高校。201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國務院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指出 支援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建立國內一流大學。2017 年,鄭州大學、河南大學分別進入中國 雙一流 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8 年,河南省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加快鄭州大學、河南大學 雙一流 建設,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提升特色骨幹大學辦學水平,推動符合條件的普通高校嚮應用技術型轉變。積極推進國內外名校來豫合作辦學。 河南省本科院校 鄭州大學 河南大學 商丘學院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 河南農業大學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科技大學 河南師範大學 河南工業大學 河南城建學院 黃河科技學院 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 中原工學院 河南中醫藥大學 新鄉醫學院 信陽師範學院 南陽師範學院 安陽師範學院 商丘師範學院 洛陽師範學院 洛陽理工學院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 南陽理工學院 周口師範學院 許昌學院 安陽工學院 平頂山學院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中國民航學院 鄭州輕工業學院 河南工學院 河南科技學院 新鄉學院 河南工程學院 鄭州師範學院 信陽學院 信陽農林學院 黃淮學院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商丘工學院 體育 少林武術 鄭州在 2004 年舉辦了首屆 世界傳統武術節。 太極拳 位於焦作溫縣的陳家溝是陳氏太極拳的發源地。2004 年起舉辦 焦作國際太極拳交流大賽。 圍棋 湧現出汪見虹、王冠軍、王海鈞、馬石、劉小光、周鶴洋、王檄等著名棋手,2005 年洛陽籍棋手專業段位總和達到一百段。成為繼上海市之後的第二個職業棋手段位總和超百段的城市。2013 年第 17 屆 LG 杯世界棋王賽上洛陽籍棋手時越獲得世界冠軍,這是河南的首個圍棋世界冠軍。 職業隊 男子籃球,河南賒店老酒 女子籃球,河南豫光金鉛 男子足球,河南建業 女子足球,河南徽商女足 男子五人制足球,河南建業 棒球,河南四季胖哥 男子排球,河南天冠 女子排球,河南奧瑞克電梯 圍棋,河南圍棋隊 中國象棋,河南楚河漢界天倫 宗教 根據 2012 年的一項調查,只有大約 13%的河南人口屬於有組織性的宗教,最大的群體是佛教徒,佔 64%,其次是新教基督徒佔 56%,穆斯林佔 13%,公教基督徒佔 05%。河南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大的基督宗教信徒人口當代中國宗教狀況報告 基於 CFPS (2012)調查資料 p 024 ,截至 2012 年,河南基督徒人口占有 61%,為中國基督教大省之一。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86%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儒教,道教和中國秘密宗教。根據 2007 年的一項調查,大約 8%的河南人有祖先崇拜。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2009 Chinese Spiritual Life Survey CSLS 2007 Report by Xiuhua Wang 2015 p 15 道教 東漢時期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時,設 治 為基本傳教單位,河南北邙就是一個傳道點,張道陵亦曾在此隱居修道。張魯投降曹操後,與大批教徒隨從遷往鄴城,使五斗米道在河南傳播開來。西晉時,中原地區興起了 帛家道,建有道觀二百餘所。唐玄宗崇通道教,加封老子尊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以《道德經》為科舉考試科目,又敕令西安、洛陽等地廣建宮觀,供奉老君。高宗皇帝還親自到老子故里鹿邑祭奠,詔於鹿邑修建紫極宮,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廟。五代宋初河南道士陳摶,以傳統的道家學說為核心,吸收儒家、佛教的思想,構成一套系統的內丹理論,為宋元道教內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北宋時期,統治者仿效唐朝,尊奉道教神趙玄郎為王室始祖,尊封為 聖祖上靈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封老子為 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詔於開封修建道教宮觀。由於北宋道教有濃重的官方色彩,各宮觀使均由朝廷命官擔任,開封成為道教的中心。金元時期,衛州(今河南衛輝)人蕭抱珍創立的 太一道,傳播廣泛,深受統治者賞識,但是因為其教義過於簡單,教主文化素養又低,不能盡括道教傳統,於是很快被王重陽所創的全真教取代。全真道在興起後,七個弟子各傳一派,其中以邱處機、譚處端、孫不二、劉處玄為首的四派以河洛為傳教祖庭,河南是全真道重要傳播地。 河南道教遺蹟遍佈,著名的有: 鹿邑太清宮,道教鼻祖老子誕生之地; 洛陽北邙函谷關,老子西行並作《道德經》之地; 中嶽嵩山,眾多名道隱居之地; 濟源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 唐州桐柏山,著名道教福地; 靈寶亞武山,真武大帝出家之所; 沁陽二仙廟,上清派的宗源地; 開封重陽觀,全真教祖庭; 此外還有陽臺宮、中嶽廟、天寶宮、呂祖祠、碧霞宮、奉仙宮、函谷觀、青龍宮、遇險觀、嘉應觀等大大小小的宮觀庵堂遍佈河南名山大川、鬧市僻野。 佛教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造的第一座寺院。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68 年)。從白馬寺始,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源地。歷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 祖庭 和 釋源。 漢傳佛教的一支 禪宗相傳中國禪為菩提達摩(南北朝時期南天竺人)創立。達摩於北魏末年首先活動於洛陽(今河南洛陽市),後來來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習禪定,倡二入四行之禪修原則,以《楞伽經》授徒,後世以達摩為中國禪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嵩山少林寺並有 天下第一名剎 之稱。達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道育等,僧璨為再傳。璨弟子為道信。信弟子弘忍立東山法門 ,為禪宗五祖。門下分赴兩京弘法,名重一時。其中有神秀、惠能二人分立北宗漸門與南宗頓門。神秀住荊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為三帝國師,弟子有嵩山普寂、終南山義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寶林寺,門下甚眾,以惠能為六祖。時稱 南能北秀。北宗主張 拂塵看淨 的漸修,數傳後即衰微;南宗傳承很廣,成為禪宗正統,以《楞伽經》、《金剛經》、《大乘起信論》為主要教義根據,代表作為《六祖壇經》。 基督教 1884 年,中國內地會將基督教傳入河南周口。隨後,路德會、加拿大長老會、基督復臨安息日會等西方差會陸續進入河南。1949 年基督教在河南約有 5 萬信徒。文革結束以後,河南的基督徒人數呈爆炸式增長,到 1990 年代超過浙江,成為中國基督徒最多的一個省份,最低估計人數超過 200 萬。合法的聚會場所有數千處。地下的家庭教會也非常活躍。河南也是被政府取締的宗教組織東方閃電(全能神)的發源地。 1946 年,羅馬天主教在河南教省設立開封總教區管理天主教事務。開封市區內的耶穌聖心主教座堂,又名理事廳天主教堂,是天主教開封總教區的主教座堂。該教堂由義大利米蘭外方傳教會神父潭維新(NoeJoseph Tacconi,1873 年 1942 年)主建於清末,是河南省最大的天主教堂和最大的天主教建築。 猶太教 政治 地方首長 河南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與職務 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員會書記 河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長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南省委員會主席 姓名 劉寧 樓陽生 王凱 孔昌生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吉林省臨江縣 浙江省浦江縣 河南省洛陽市 甘肅省靜寧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4 年 12 月 2021 年 6 月 2021 年 4 月 2023 年 1 月 人物 參見 1942 年河南饑荒 信陽事件 河南 758 水庫潰壩 河南血禍 2021 年 7 月河南水災 2022 年河南多家村鎮銀行取款難事件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河南文化網 河南旅遊網 河南省政府 河南地圖網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中
湖北省,簡稱 鄂,別稱楚、荊楚,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行政區,省會為武漢市。湖北省位於中國中部(華中地區)、長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東連安徽省,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兩省,西靠重慶市,西北與北接陝西、河南兩省。東西長約 740 公里,南北寬約 470 公里,面積 1859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 194%,居全國第 14 位。全省常住總人口 5775 萬,居全國第 10 位。省人民政府駐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 7 號。 歷史 先秦至隋唐 湖北又稱 千湖之省,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早在七八十萬年前,遠古時代鄖陽人、長陽人就在湖北地區勞作繁衍生息。今武漢周邊在西周中葉屬於鄂國,湖北北部有隨國、古麋國、羅國等諸侯國,春秋時期這些小國全部被楚國吞併,湖北西北部的漢水流域為楚文化的發源地,中部大部分被沼澤覆蓋,是歷史上著名的 雲夢澤。先秦春秋戰國時期,湖北屬於楚國,湖北西部是楚國發源地,楚莊王曾問鼎中原。楚國的國都在今湖北省荊州市 紀南古城。 秦始皇帝統一中國後,征伐嶺南的秦軍要經此南下,因此成為交通要道,人口開始增加,沼澤經過排水逐漸成為良田。秦在今湖北地區設立郡縣。為避秦始皇父親的名諱,將楚改稱荊山(今南漳)之 荊。因此後來湖北就多稱荊州,有時合稱荊楚; 漢代設定江夏郡和南郡;均屬於荊州刺史部; 三國時代成為蜀漢和吳國必爭之地,鄂東主體屬於吳國; 晉代設定荊州;東晉和南北朝時,這裡分屬於荊州和郢州,由於永嘉之禍後大量中原達官貴人和士族南遷,帶來的先進文化和技術使得長江中下游平原的農業得到大發展。 唐代時今湖北省分屬山南東道、淮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荊襄鄂地區成為全國著名的糧食產區之一。 宋元明清 宋代設定荊湖北路和京西南路,宋真宗之後今湖北地區逐漸繁榮;湖北成為重要的糧食,茶葉,棉花產地和四川到長江下游地區的中轉地。 靖康之變後,這裡受到金兵的蹂躪而被破壞;南宋後期,蒙古宋朝在此地發生長達十餘年的襄樊之戰。 元代設定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漢陽由漢陽軍升為漢陽府,武昌成為兩湖流域乃至湖廣地區政治,軍事,農業文化的中心,武漢雙府衙武昌府與漢陽府使得武漢成為長江流域三大中心城市之一。 明代設定湖廣佈政使司,湖北農業經濟得到很大發展,有 湖廣熟,天下足 的美譽。明末清初商貿發展繁榮,有三大茶市之一的漢口、四大米市之一的沙市、其中漢陽府治漢口鎮成為當時四大名鎮之一。 清代早期屬於湖廣省,省治武昌府,康熙 3 年(1664 年)後分湖廣佈政使司為左右 2 個布政使司,康熙 6 年(1667 年),湖廣左右布政使司分別改名為湖北布政使司和湖南布政使司,湖北、湖南兩省從此定名,沿襲至今。湖北省會仍在武昌。清代的湖北省下轄武昌府、漢陽府、荊州府、襄陽府、黃州府、安陸府(鍾祥)、德安府(安陸)、鄖陽府、宜昌府、施南府(恩施)和荊門直隸州。漢陽府治漢口鎮曾成為清代天下四聚之一 北則京師,南則佛山,東則蘇州,西則漢口,可見在開埠前已成為有名的商業重鎮。1860 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沿長江上溯,漢口闢為商埠,並在舊市鎮的下游設立了漢口英租界。1895 年到 1898 年,又陸續設立了漢口德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和漢口日租界。另外,在 1877 年和 1896 年,宜昌和沙市也相繼開闢為商埠。同一時期,洋務運動興起,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興辦大量洋務企業,包括漢陽鐵廠、漢陽兵工廠等,使得湖北成為中國主要的工業省份之一。 民國至共和國 1911 年辛亥革命在湖北打響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導致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濟緩慢發展,又在抗日戰爭中又受到嚴重破壞,1938 年 6 月開始的武漢會戰進行了四個半月,是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的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原中南局設定在武漢,管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廣東、廣西等六個省區,湖北經濟發展迅速,20 世紀 60 年代以前是中南地區的中心。90 年代前,武漢長期是中國前五大城市。 2020 年 1 月,由於 2019 冠狀病毒病疫情擴散,湖北省各地相繼 封城。2020 年 3 月 25 日,武漢市以外的離鄂通道管控解除,4 月 8 日解除離漢通道管控,全省恢復對外交通。 地理 湖北省位於中國大陸的華中地區,地處 秦嶺 淮河 分界線以南,因而是南方省份,氣候為副熱帶季風氣候。 接鄰省區有安徽、江西、湖南、重慶、陝西和河南。 湖北省三面環山,西部是大巴山區,東北部是大別山區,東部為幕阜山丘陵,中南部為江漢平原,長江橫穿全省,長江三峽有兩峽在湖北境內,在湖北境內一段是長江彎道最多的 荊江河曲,湖泊眾多。大巴山東段的神農架在遠古冰河時期受周圍山地的保護,成為動植物的避難所,有許多活化石孓遺物種被保護下來,武當山位於西北部十堰境內。 地形 湖北山地為 56%,丘陵崗地為 24%,平原佔 20%,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地形可以分為四類: 鄂西山地 江漢平原 鄂東北低山丘陵 鄂東南低山丘陵 河流湖泊 湖北河網密佈、水系發育、水資豐富。據 2003《湖北農業年鑑》湖北全省擁有 1194 條大小河流。湖北湖泊眾多,面積大於 05 平方公里有一千餘個,因此被稱為 千湖之省。湖北如今百畝以上湖泊僅有 750 餘個,截至 2012 年省內湖泊總面積為 2705984 平方千米,同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執行《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 長江向東橫貫,境內流長 1061 公里。 漢江是長江最大的支流,北向東南,蜿蜒境內 878 公里。 洪湖是中國重要的溼地自然保護區,被譽為 湖北之腎,系中國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現有湖面面積 34833 平方公里。 東湖曾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湖面面積 33 平方公里,為杭州西湖的六倍。(現最大城中湖為湯遜湖) 梁子湖面積 22715 平方公里,處在武漢、黃石、鄂州、咸寧的交界處。 氣候 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鄂西南長江三峽以南屬於中亞熱帶濕潤區,其餘廣大地區屬於北亞熱帶溼潤區,具有季節變化明顯和南北過渡性的氣候特徵。 年降水量 8001600 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 資源 鐵礦:集中分佈在鄂東南和鄂西南地區,尤其是黃石、大冶、鄂州三市縣 銅礦:集中分佈在黃石、大冶和陽新三市縣 鹽、石膏、芒硝:集中分佈於江漢平原 極點和地理中心 最北端:十堰市鄖西縣湖北口回族鄉 最南端:咸寧市通城縣麥市鎮 最東端:黃岡市黃梅縣劉佐鄉 最西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文鬥鎮 地理中心:荊門市東寶區子陵鎮 行政區劃 湖北省下轄 13 個地級行政區,其中包括 12 個地級市、1 個自治州;103 個縣級行政區,包括 39 個市轄區、26 個縣級市、35 個縣、2 個自治縣和 1 個林區;1257 個鄉級行政區,包括 761 鎮,151 鄉,10 民族鄉,335 街道。 地級市:武漢市(副省級市)、宜昌市、襄陽市、荊州市、鄂州市、黃石市、十堰市、荊門市、孝感市、黃岡市、咸寧市、隨州市 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神農架林區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林區 420000 湖北省 Húběi Shěng 18593741 57752557 武漢市 39 26 35 2 1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420100 武漢市 Wǔhàn Shì 856915 12326518 江岸區 13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420200 黃石市 Huángshí Shì 456456 2469079 下陸區 4 1 1 420300 十堰市 Shíyàn Shì 2366616 3209004 茅箭區 3 1 4 420500 宜昌市 Yíchāng Shì 2123014 4017607 西陵區 5 3 3 2 420600 襄陽市 Xiāngyáng Shì 1972768 5260951 襄城區 3 3 3 420700 鄂州市 Èzhōu Shì 159646 1079353 鄂城區 3 420800 荊門市 Jīngmén Shì 1233943 2596972 東寶區 2 2 1 420900 孝感市 Xiàogǎn Shì 890441 4270371 孝南區 1 3 3 421000 荊州市 Jīngzhōu Shì 1409921 5231180 沙市區 2 4 2 421100 黃岡市 Huánggāng Shì 1745720 5882719 黃州區 1 2 7 421200 咸寧市 Xiánníng Shì 975150 2658316 咸安區 1 1 4 421300 隨州市 Suízhōu Shì 961386 2047923 曾都區 1 1 1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422800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Ēnshī TǔjiāzúMiáozú Zìzhìzhōu 2406026 3456136 恩施市 2 6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 429004 仙桃市 Xiāntáo Shì 251906 1134715 沙嘴街道 1 429005 潛江市 Qiánjiāng Shì 199314 886547 園林街道 1 429006 天門市 Tiānmén Shì 261242 1158640 竟陵街道 1 429021 神農架林區 Shénnóngjià Línqū 323277 66571 松柏鎮 1 經濟 發展狀況 2016 年,全省完成生產總值核實為 3229791 億元,排名第七,人均 GDP 為 55196 元(資料來源於湖北省統計局 2017 統計年鑑,按去年平均匯率計算,人均 GDP 為 8133 美元,中部第一)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138 連續 8 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三產 GDP 比重變化,2016 年,湖北產業結構穩步升級,全省第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 34993 億元、1437513 億元和 1442348 元,分別增長 39、78 和 95。三次產業結構為 108445447。 2016 年湖北省地方財政總收入 4974 億元,增長 57。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 310202 億元,增長 73。湖北省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 212289 億元,增長 77。全省地方一般預算支出完成支出 645307 億元,增長 50。 2016 年,全省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21787 元,增長 88,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9386 元,增長 8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725 元,增長 74。 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湖北的發展速度屬於中等偏上;高於全國平均速度。2016 年,湖北城鎮化率達到 5685,領先於中西部各省,僅次於東部沿海以及東北地區,全國排行第七。湖北是中國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之一,國家千人計劃專案,截止目前,人數已經位於全國第四,僅次於北京,上海,江蘇。2016 年,全省登記省級重大科技成果 2022 項,技術合同成交額 92773 億元。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 557454 億元。省會武漢是中國 5 大教育科研基地之一,擁有國家級實驗室 1 間,中科院直屬研究機構 7 家,國家重點實驗室 21 家,國家大學科技園 3 家以及 80 所高等院校,含 2 所 985 以及 7 所 211 工程院校,2016 年,武漢的大學生數量,本科以上達到 100 餘萬,源源不斷的大學生人才也使得武漢光谷多次得到國家關注,是國家三個自主創新示範區之一,推動了整個湖北的高等教育科研發展。2010 年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120 所,中等職業學校 413 所,其中黃岡中學與華師一附中全國聞名。湖北省提出鄂西生態圈,武漢城市圈配合長江經濟帶,一主兩副協調發展,已取得明顯成效。 外貿狀況 2016 年,全省累計進出口總額 26001 億美元,下降 83。其中,出口 17201 億元,下降 53,比全國平均增幅高 15 個百分點;進口 8800 億美元,下降 136。 全年外商直接投資 10129 億美元,增長 132。 2016 年,全省外商直接投資新批專案 235 個,實際利用外資金額 1012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32%。 支柱產業 湖北的十大支柱產業分別為:汽車、鋼鐵、石化、食品、電子資訊、紡織、裝備製造、建材、生物醫藥和金融。其銷售收入過千億元,其中汽車、鋼鐵、石化、食品主營業務突破 3 千億元。 農業 thumbright2005 年的蘄春鄉間 湖北農業是中國北方產麥區和南方產稻區之間的過渡區,因此已經實現稻麥和棉麥兩熟,南部實現了雙季稻和三季稻,因此農業產量相當高。由於湖泊眾多,水產養殖是湖北的強項,是中國三大淡水養殖區之一,長江魚苗可以供應全國,著名的 武昌魚 更是聞名遐邇。2016 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到 378079 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 40。糧食總產量 255411 萬噸,連續 8 年豐收,比上年增產 1454 億斤,增長 314。生豬出欄增長 11 禽蛋、水產品產量分別增長 33、34。油菜籽、淡水產品產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水果、茶葉、蔬菜產量分別增長 184、112、73。林業全年植樹造林任務超額完成,林業產值增長 99。 工業 2016 年,湖北 GDP3229791 億元,進入全國第七位,比 2015 年提高了一位。湖北的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工業產值佔總產值一半以上,其中重工業多集中在武漢、宜昌、黃石、襄陽、十堰等地。例如,中國最大鋼鐵公司寶武鋼鐵集團的子公司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位於武漢;中國三大汽車製造廠之一東風汽車公司總部位於武漢,在武漢、十堰和襄陽設有工廠;長江第一座大壩葛洲壩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三峽水利樞紐在宜昌境內。湖北礦產豐富,有大冶鐵礦,應城石膏礦,荊襄磷礦等,因此冶金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工業歷史悠久,比較發達。2016 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 451 萬億元,增速達到 68。全省 39 大類行業中,38 個實現增長,26 個增長 20 以上,16 個增速超過 30。實現銷售產值 487 萬億元,增長 115。工業品產銷率 973。全省完成出口交貨值 19312 億元,增長 87,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 2693477 億元,增長 353。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 149741 億元,增長 293,慢於產值增幅 73 個百分點。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 509504 億元,佔全省的 595 同比提高 57 個百分點;外商及港澳臺企業、其他經濟型別企業 民營企業為主 分別增長 144、337。 交通 湖北位於中國內陸腹地,交通發達,省會武漢市有 九省通衢 之稱。從湖北前往中國任何一個省級行政區,最多隻需要跨越兩個省份。 公路 國道:316 國道、318 國道、106 國道、107 國道、207 國道、209 國道等 高速公路:G4 京港澳高速公路、G42 滬蓉高速公路、G45 大廣高速公路、G50 滬渝高速公路、G55 二廣高速公路、G56 杭瑞高速公路、G59 呼北高速公路、G70 福銀高速公路等。 橋樑 湖北內有已建和在建的長江大橋超過 20 座,自上游到下游分別是巴東長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葛洲壩三江大橋、至喜長江大橋、夷陵長江大橋、宜萬鐵路宜昌長江大橋、宜昌長江公路大橋、枝城長江大橋、荊州長江大橋、赤壁長江大橋、嘉魚長江大橋、武漢軍山長江大橋、武漢白沙洲長江大橋、武漢楊泗港長江大橋、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武漢長江二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武漢天興洲長江大橋、武漢陽邏長江大橋、黃岡長江大橋、鄂黃長江大橋、鄂東長江大橋、黃石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大橋南端在江西省境內)。 鐵路 湖北省內經過的鐵路線有京廣鐵路、京九鐵路、寧蓉鐵路、漢丹鐵路、襄渝鐵路、焦柳鐵路、武九鐵路、武麻鐵路、長荊鐵路、京廣高速鐵路、武九客運專線、鄭渝高速鐵路、漢十高速鐵路、黃黃高速鐵路、武鹹城際鐵路以及建設中的滬渝蓉高速鐵路等多條鐵路線路。 航空 湖北省內有八個大中型民用機場,分別是武漢天河國際機場(中國民用航空局指定的華中地區唯一的綜合航空樞紐和最大的飛機檢修基地)、鄂州花湖國際機場(中國首家貨運樞紐機場)、宜昌三峽國際機場、襄陽劉集機場、恩施許家坪機場、神農架紅坪機場、十堰武當山機場 、荊州沙市機場。 水運 湖北內河航運發達,長江、漢水是兩大水運幹線。 城市軌道交通 截至 2018 年 11 月武漢地鐵是湖北省境內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現有運營線路 10 條,共 288 公里,遠期規劃 25 條。 人口 各地區人口單位:人、 地區 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 比重 比重 地區 常住人口數 位次 2020 年 2010 年 湖北省 57752557 全國第 10 位 佔全國 409 佔全國 427 武漢市 12326518 1 2134 1710 黃石市 2469079 11 428 424 十堰市 3209004 8 556 584 宜昌市 4017607 6 696 709 襄陽市 5260951 3 911 961 鄂州市 1079353 13 187 183 荊門市 2596927 10 450 502 孝感市 4270371 5 739 841 荊州市 5231180 4 906 994 黃岡市 5882719 2 1019 1077 咸寧市 2658316 9 460 430 隨州市 2047923 12 355 378 恩施州 3456136 7 598 575 仙桃市 1134715 196 205 潛江市 886547 154 165 天門市 1158640 201 248 神農架林區 66571 012 013 2022 年末,湖北省常住人口為 5844 萬人湖北省常住人口為 5844 萬人。httpwwwhubeigovcnjmcthbgk202303t20230320_4591046_2shtml,比 2021 年常住人口 5830 萬人增加 14 萬人。 全省 2022 年出生人口 355 萬人,出生率為 608;死亡人口 472 萬人,死亡率為 809;人口自然減少 117 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201。 湖北省 2020 年總人口為 57752557 人,人口多集中在江漢平原,鄂西山區人口稀疏。湖北省人口自然增長率為 5,男女性別比為 1041,勞動適齡人口為 7591%,少兒 1428%,老齡人口 981%。城市人口比重為 4059%。 少數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回族、滿族等 50 多個,多分佈於鄂西,人口 277 萬,佔 48。 文化 習俗 湖北皮影戲 湖北皮影戲尤以沔陽皮影戲最為著名,沔陽皮影戲以玲瓏剔透的影像,優美抒情的唱腔,妙趣橫生的臺詞,別具一格的伴奏、豐富多彩的劇目,形象逼真的效果,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皮影製作材料,經過了鞋殼、紙殼、牛皮與驢皮幾個演變價段。皮影製作工藝,採取沔陽剪紙的雕刻、鏤空技巧,運用誇張、變形、美化手法,製作出線條細膩、柔和清晰、黑白分明、色彩豔麗、造型雋美、形象逼真的皮影人物形象。影像由頭部、身軀、四肢三截組成,表演時能自由活動,並模仿戲劇生、旦、淨、末、醜等角色臉譜、頭盔、鎧甲、服裝、道具等式樣設計,分辨忠、奸、善、惡,形神兼備,具有鮮明的人物個性與美學特徵。沔陽皮影戲內容,有東周列國、楚漢相爭、三國、隋唐、月唐、水滸、西遊、說岳、楊家將、薛家軍、李自成、公案、劍俠等傳統劇目 100 多個。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原稱 沔陽花鼓戲,俗稱 花鼓子,後命名為 天沔花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稱 荊州花鼓戲,是湖北江漢平原一帶備受觀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該劇種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荊州花鼓戲發祥於清道光年間沔陽州一帶(即今湖北省仙桃市)。鬧年的花鼓、採蓮船等民間歌舞,與 一人唱,眾人和 的薅草歌為主流的田歌,以及三棒鼓、漁鼓、道情等民間說唱,共同構成了荊州花鼓戲的源頭。荊州花鼓戲的聲腔,具有江漢平原鮮明的地域特點。其主要聲腔 高腔 是在當地流行的 薅草歌 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戲曲聲腔。 長陽巴山舞 長陽巴山舞是 80 年代興起的一種新型的群眾自娛性的集體舞蹈。它是由土家人民間古老的 跳喪 改革創新而發展起來。它一經問世便深受青睞。老世人奉為瑰寶,青年人視為愛物。它像一陣風從土家山寨吹進縣城,甚至涉足到現代舞廳,大有與外來 迪斯科搖擺舞 一爭高下之勢。《人民日報》海外版撰文指出:當眾多的進口娛樂性舞蹈風靡一時之際,重山疊峰中的巴山舞卻佔據了那麼多樸實的心靈,這種文化景觀,帶給人們許多思考,至少,它開拓、展示了一片獨特的審美領域。 荊楚文化神靈崇拜 楚地歸入統一的秦王朝版圖以及設定郡縣之後,荊楚大地的崇巫習俗,便逐漸融入以華夏本主神為主要尊崇物件的民間民俗活動之中。民間俗神崇拜習俗和佛教、道教等宗教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由此形成了一種具有極強功利目的的文化景觀。其功利性特徵主要表現於祈福消災,趨吉避兇,以求得心理平衡的佔驗效應。 荊州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曆 5 月 l3,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湖北荊州人在這裡玩龍燈,劃採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荊州人敬仰關公,已成了千年不變的習俗。當年關羽出兵伐吳獲勝歸來,荊州軍民就在大北門外敲鑼打鼓放鞭炮,夾道歡迎祝捷,而今,此街仍名為 得勝街。逢年過節,荊州人玩龍燈,耍龍的小夥子們都要先到關帝廟內拜拜關公,再沿古城街巷舞龍。荊州城生產的旅遊紀念品,也有以關公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如繡有關羽像的絲織手絹,印有關公的精緻揹包,還有關公畫片、小塑像等等。荊州城內的賓館、商店和許多民宅,多喜歡在大堂供奉關公像,有的還一日一拜。荊州的大人小孩,差不多每人都能講上幾段關羽鎮守荊州的故事。 湖北過春節習俗 在湖北,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開始的。有民謠雲:二十三,送燈盞;二十四,剔魚刺;二十五,敲大鼓;二十六,福豬肉;二十七,除臟跡;二十八,福雞鴨;二十九,家家有。 一直和農耕文化息息相關的中國年,不管在物資短缺年代還是經濟發達時期,從來都是人們渴盼的特殊節日。在湖北江漢平原上,特別是農村地區,每到除夕夜來臨之前,人們習慣給已故的親人 上墳燈,也叫 送燈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墳上,再點上蠟燭祭祖。不過,這種風俗在很多地方已淡化。 武當山道教齋醮活動 遊人在遊覽武當山時,有時在宮觀內會聽到鼓樂聲聲,隨著悠揚婉轉的樂聲,道眾們身著金絲銀線的道袍,手持各式法器,吟唱古老的曲調,在壇場(殿堂)裡翩翩起舞,猶如在演一場古裝戲。這是武當山道教協會在舉行道教法事活動,也就是道教齋醮科儀,俗稱 辦道場做法事建醮。 神農文化 神農架的歷史文化遺跡已鮮可尋覓。陽日的淨蓮寺,九衝的天觀廟,松香坪的白雲庵、觀音閣,只依稀辨認出斷壁殘垣。但是蘭英寨、松柏寨等古寨堡和大九湖古戰場儲存得十分完好。1985 年在紅坪、劉享寨相繼發現了兩塊保護山林的石碑。紅坪的護林石碑立於經坪西溝天門洞口的老岩石上,石碑約一米見方,上鐫 嚴禁山林 四個大字,落款為清同治元年,距今有 100 多年了。另一塊石碑立於劉享寨南麓一個名叫新大路埡的峰巒石壁上,石碑長 83 釐米,寬 55 釐米,刻於光緒十三年(1887 年),上鐫 嚴禁石木 四個大字。這兩塊石碑是神農架古代保護山林的 石碑雙壁。 楚文化 thumb240px 湖北省博物館 楚文化指先秦時期在楚國蘊育,產生併發達的文化。湖北是楚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荊楚文化特指在楚國滅亡之後,楚文化在湖北地區的繼承,延續和發展。荊楚文化至今已有 2000 多年的歷史。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江陵(荊州)、武漢、襄陽、隨州、鍾祥。 語言 湖北省大部分地區 包括武漢市 以漢語西南官話為主,現在湖北恩施自治州的土家族絕大多數也使用漢語的西南官話作為其第一語言。湖北省東部部分地區則主要通用江淮官話,東南部一帶則通用贛語。 漢劇 漢劇是一種流行於湖北,但是對京劇和周邊省份的曲目都有顯著影響的劇目。 宗教 湖北的主要宗教是中國民間信仰,道教和佛教。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湖北有 65%的人口有祖先崇拜,058%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 9292%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和道教。 FileJingzhou Taihui Guan 20140420 142048jpg 荊州太暉觀 FileWuhan Baotong Si 20121121 112910jpg 武漢寶通寺 FileXiangyang Guangde Si 20130823 112724jpg 襄陽廣德寺 FileWuhan Ganen Tang P1050098JPG 武漢湖北省基督教感恩堂 File 花園山聖家堂jpg 武漢花園山聖家堂 File 漢口聖母無原罪堂jpg 武漢漢口聖母無原罪堂 File 漢口東正教堂jpg 武漢漢口東正教堂 自然文化景觀 黃鶴樓 古琴臺 長春觀 歸元寺 寶通寺 晴川閣 東湖 武當山 木蘭山 神農架 長江三峽 神農溪 隆中 恩施大峽谷 清江畫廊 九宮山 龜峰山 教育 湖北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都在中國名列前茅。 高等教育 湖北省武漢市是中國五大高等教育中心之一。 目前湖北共有普通本科院校 41 所,其中部屬普通本科院校 8 所,普通本科軍事院校 6 所,省屬普通本科院校 27 所。全省所有高等院校的名稱和地址參見中國大陸高等學校列表。 部屬普通本科院校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民族大學 普通本科軍事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預警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指揮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資訊學院 省屬普通本科院校 湖北大學 長江大學 江漢大學 三峽大學 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工業大學 湖北大學知行學院 湖北第二師範學院 湖北民族大學 湖北理工學院 漢口學院 武漢傳媒學院 武漢文理學院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武漢工商學院 武漢紡織大學 武漢工程大學 武漢輕工大學 武漢商學院 湖北中醫藥大學 湖北師範大學 黃岡師範學院 武昌理工學院 武漢東湖學院 武漢城市學院 湖北文理學院 武漢體育學院 湖北美術學院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 文華學院 武昌首義學院 武漢學院 湖北理工學院 湖北商貿學院 湖北科技學院 湖北醫藥學院 湖北警官學院 武漢音樂學院 湖北經濟學院 武漢工程科技學院 荊楚理工學院 武漢生物工程學院 湖北工程學院 中等教育 湖北的中等教育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在歷年國際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中,湖北學生均取得優異成績。湖北省也素有 中學奧林匹克競賽之鄉 的美譽。華師一附中、黃岡中學、襄陽四中、襄陽五中、夷陵中學、黃石二中、荊門龍泉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荊州中學、沙市中學、仙桃中學、鄂南高中等一批著名中學每年都有大量考生透過參加高考、考前保送等方式進入海內外知名高校繼續深造。 人物 政治 地方首長 湖北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湖北省委員會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湖北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北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王蒙徽 王蒙徽 王忠林 孫偉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江蘇省鹽城縣 江蘇省鹽城縣 山東省費縣 山東省蓬萊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3 月 2023 年 1 月 2021 年 5 月 2022 年 1 月 友好省州關係 與湖北省結為友好城市的省州 與湖北省結為友好城市的省州 與湖北省結為友好城市的省州 俄亥俄州 亞拉巴馬州 薩爾州 薩克森州 洛林大區 阿基坦大區 泰勒馬克郡 薩拉托夫州 佈列斯特州 基輔州 楚河州 加拉茨縣 南方省 南大河州 萊特省 海爾德蘭省 埃爾奧羅省 加扎省 庫亞維 濱海省 達拉納省 瓦隆大區 坎帕尼亞大區 東亞塞拜然省 傑爾 莫松 肖普朗州 忠清北道 註釋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湖北省博物館 Google 地圖 湖北省 Category 中國自由貿易區 Category 長江中游城市群 Category 中國中部經濟區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中
江蘇省,簡稱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沿海的一個省份,省會南京。江蘇 之名可追溯至清初設定的江蘇布政使司,是當時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兩府首字之合稱。江蘇省北接山東省,東瀕黃海,西臨安徽省,東南與浙江省與上海市毗鄰,地處長江、淮河下游,全省土地面積 1072 萬平方公里,佔全國 112。省人民政府駐南京市鼓樓區北京西路 68 號。 江蘇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自隋朝開通京杭大運河以來,今江蘇一帶一直是全國的經濟和商業中心之一,文化及教育事業亦相當發達。江蘇經濟總量自 2009 年起一直穩居全國第二位,製造業規模居全國首位,也是全國吸引國際資本規模最大的省份,全省 13 個設區市均躋身全國經濟百強市,其中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和南通五市 GDP 更超過一萬億元人民幣,全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自 2009 年起連續 12 年穩居各省區(除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外)之首。2021 年,江蘇省人均 GDP 達到 213 萬美元,成為中國大陸首個人均 GDP 突破 2 萬美元的省區(除直轄市外)。 歷史 前人類祖先中華曙猿於 4500 萬年前出現在江蘇,理論上是最早用兩條腿行走的人之一。至少 60 萬年前,江蘇就有古代人類存在,第一個非現代人類化石(南京直立人)是在南京湯山發現的。在南京湯山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現代人類的年代證據,包括數萬年前的石斧,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工具。 上古至戰國 上古時代,江蘇遠離中原文明的中心陝西、河南、山西等,有著異於中原的文化。其中黃淮、江淮地區屬東夷中的分支 淮夷文化;蘇錫常地區屬跨湖橋 馬家浜 松澤 良渚 馬橋文化;寧鎮地區屬湖熟文化。 中國傳說歷史中的華夏始祖,五帝之一帝堯,傳說出生於 三阿之南(今江蘇淮安市金湖縣東南或揚州市高郵市高郵湖區附近)。據《尚書禹貢》所載,江蘇屬於九州中的徐州和揚州。 西周時,江蘇分屬魯、宋、楚、吳等國,與中原地區的接觸增多。 春秋時期,吳國(定都姑蘇,今蘇州)興起,吳王闔閭、夫差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幫助下,西滅楚國,北滅淮夷,南吞越國。前 484 年,吳軍擊敗北方強國齊國,稱霸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漢 秦代,江蘇屬九江、會稽、彰、泗水及東海等郡的一部分。秦末,宿遷人項羽和叔父項梁在會稽吳中舉兵反秦,不久便召集八千烏程兵,渡過長江,北上中原。前 207 年,於鉅鹿之戰中,破釜沉舟、以一當十、九戰九捷,殲滅秦軍主力。前 206 年,項羽攻入秦都咸陽,殺秦王子嬰、焚秦皇宮、自立西楚霸王,以彭城為都,分封天下。前 202 年,項羽垓下(今安徽靈璧縣)被劉邦率領的漢軍圍困,最終戰敗,自刎於烏江(今安徽和縣),漢朝建立。 漢代,江蘇分屬揚州、徐州刺史部。漢初,上患吳會稽之輕憚,封劉濞為吳王,管轄今江蘇淮河以南和浙江中北部,後劉濞聯合其他諸侯發動七國之亂,失敗後,國除。 三國至南北朝 三國時期,江蘇沿江、江南屬於東吳(222 年-280 年),建業(今南京)是東吳的都城,淮河流域則屬魏國,東吳僅能控制江北沿江一帶。 從 304 年開始,西晉因永嘉之亂而滅亡,中原士族衣冠南渡,317 年王導輔佐司馬睿於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王朝。 420 年開始,以建康為都城,中國南方先後先後建立四個王朝:宋、齊、梁、陳(南朝),直到 589 年隋朝統一。 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的分界線基本與今日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的分界線吻合,即除了徐州之外的江蘇地區,基本由南朝控制。 隋唐五代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 年)隋朝建立,589 年平南陳,重新統一南北。隋煬帝時貫通溝通南北的大運河,江都(今揚州)和山陽(今淮安淮安區)因此繁榮起來。 由於處於大運河與長江交界處的樞紐地位,以及對外開放港口的國際化優勢,在中唐時,揚州(今揚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商業城市,時有 揚一益二 之稱。唐代,江蘇分屬江南道、淮南道、河南道:蘇州、常州、潤州(今鎮江市)、升州(今南京市)屬江南道;揚州、淮安屬淮南道;徐州、泗州屬河南道。 唐末動盪之時,892 年,楊行密在揚州建立吳國;937 年,徐州人李昪代楊吳自立,建立南唐,定都江寧。 宋、元 宋朝時,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工商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蘇州、揚州等主要城市成為新興商業中心。今江蘇分屬江南東路、兩浙西路、淮南東路、京東西路:江寧府(今南京) 屬江南東路;蘇州、常州、潤州屬兩浙西路;揚州、楚州、泰州、海州、泗州、通州、真州屬於淮南東路;徐州則屬於京東西路。 1127 年後,金朝逐步確立對中國北方的統治。紹興和議後,流經江蘇北部的淮河,正式成為金和南宋的邊界線。 李全起義之後,海州、泗州等地復歸南宋統治。 1276 年,元朝攻佔臨安,基本平定江南後,將原來的兩浙路與兩淮路合併,設立江淮等處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至元二十一年(1284 年),以地理民事非便為由改省治為杭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割江北部分隸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以原兩浙路為主體成立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元史卷九十一 。 明 1368 年,明朝建立並定都南京。今天整個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的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 明太宗永樂十九年 1421 年,明太宗朱棣遷都北京後,改南直隸。此後南北兩京和兩直隸並立 200 多年。 明代是江蘇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南京是與北京並列的京城;蘇州、松江依靠其繁榮的紡織工業繼續成為全中國的經濟中心,以及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大小市鎮星羅棋佈,地價之高、賦稅之重名列全國之首。 同時這一帶的文化水準也是全國最高的,產生的狀元人數在全國科舉考試中長期穩佔一個很大的比重,對全國的文化風格和審美觀點帶來深遠的影響;揚州和淮安是京杭大運河上漕運(南方糧食運往京城)和食鹽貿易的控制點,名列中國長江以北最繁榮的城市之列。 清 清朝順治二年 1645 年,清軍攻佔揚州和南京,俘虜南明弘光帝,隨即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 年),江南左、右布政使改名為安徽布政使、江蘇布政使。乾隆年間,王安國提出南直隸已經分為安徽布政使和江蘇布政使,後被採納,江南省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正式列入大清會典,史稱 江南分省。清代,江蘇省下轄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淮安府、揚州府、鎮江府、常州府、松江府(今上海市)、徐州府以及海州直隸州(今連雲港市)、通州直隸州(今南通市),其範圍大致與現在相同。 江蘇巡撫駐紮在蘇州,安徽巡撫駐紮在安慶,在南京則設有節制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兩江總督。江蘇、安徽兩省的鄉試,則始終共用一個江南貢院(在今南京市)。1780 年以前,安徽布政使也長期寄駐在南京,1780 年安徽布政使遷安慶後,在南京另設江寧布政使一職,管轄江寧(今南京)、揚州、淮安、徐州四府以及通州(今南通)、海州(今連雲港)二直隸州;駐紮蘇州的江蘇布政使則管轄鎮江、常州、蘇州、松江(今上海)四府;江蘇學政駐常州府江陰縣;在淮安府城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駐有漕運總督,府城西北 15 千米處的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河區)則駐有南河總督(江南河道總督);兩淮鹽運使駐揚州府城江都縣。光緒三十年(1904 年)以江寧府、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 4 府和通州、海州 2 直隸州範圍置江淮省後旋即撤裁。 鴉片戰爭以後,江蘇開始受到西方的影響,江蘇松江府管轄的上海縣按照南京條約被闢為通商口岸,並設立上海公共租界和上海法租界,迅速發展成貿易、金融和國際化的大都會,後來於 1927 年脫離江蘇省成為獨立的院轄市。鎮江和蘇州也設立過規模較小的租界。 晚清時期,江蘇南部受到太平天國的重創,強烈影響達十餘年之久,蘇州的經濟中心地位被當時的新興城市上海取代。 1864 年 7 月,曾國藩弟曾國荃率湘軍攻破天京後縱火殺掠。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創所所長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國史綱》引趙烈文《能靜居日記》記載曾國荃率湘軍攻入南京城後的情景:湘軍貪掠奪,頗亂伍。中軍各勇留營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屍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滿二、三歲者亦被戳以為戲,匍匐道上。婦女四十歲以下者一人俱無(均被虜),老者負傷或十餘刀,數十刀,哀號之聲達於四方。凡此均為曾國荃幕友趙烈文目睹所記,總計死者約二、三十萬人(死亡人數有爭議)。 中華民國 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內地十八省紛紛宣佈獨立,脫離清廷統治。1911 年 11 月 5 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在省城蘇州宣佈江蘇獨立,自任江蘇都督。中華民國成立於 1912 年,最初幾個月的首都是在南京。在此前不久,新政府廢除蘇州府。而清廷自乾隆時推行的府、州、廳制,亦在這一兩年陸續被新政府廢除,全省直接分轄 60 個縣。北洋政府時期,設定金陵道、滬海道、蘇常道、淮揚道、徐海道,管理全省的縣。1916 年袁世凱死後全國陷入軍閥割據狀態。北伐戰爭前夕,佔據此地是直係軍閥孫傳芳。這一時期,江蘇的民族工商業迅速崛起,無錫、南通和常州的紡織工業獲得較大發展。 1927 年 4 月,蔣介石在南京另立國民政府,並在 10 年之內統一中國,同時進行一些現代化建設,包括修建早期的公路網。1927 年,析置江蘇省江寧縣設立南京特別市,析置江蘇省上海縣和寶山縣設立上海特別市。同年,國民政府改組江蘇省政務委員會為江蘇省政府。1928 年國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後,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1929 年,江蘇省省會則遷往鎮江縣。 1937 年全面爆發的抗日戰爭中斷蔣的黃金時代。日軍的狂轟濫炸使得滬寧鐵路沿線的鎮江、武進(今常州市)、無錫、吳縣(今蘇州市)等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12 月 13 日,日軍攻陷南京,隨後進行持續 3 個月之久殘酷的南京大屠殺,造成約 30 萬人遇難。江蘇省政府從鎮江臨時遷往江蘇中心的淮陰縣,1939 年再度遷往裡下河水網中心的興化縣。此後到 1945 年戰爭結束,南京是中國東部淪陷區汪精衛政權的首都。汪精衛政府將其江蘇省政府遷往吳縣;1944 年,還曾經在江蘇北部以徐州為中心建立淮海省。抗戰期間,新四軍主力進入蘇北,控制部分農村地區,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部設於鹽城縣。中共政權還建有蘇中、蘇南兩個抗日根據地。 戰後,中央政府從重慶市還都南京市,而中國共產黨一度控制部分蘇北地區,以淮陰縣為蘇皖邊區政府所在地。不久,國民政府與已經在東北與華北立足的共產黨之間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共產黨撤退。其中 1948 年底在徐州附近一帶進行的淮海戰役導致中華民國國軍的敗退。1949 年 4 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攻佔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全省分屬蘇南行政區、蘇北行政區和南京直轄市。到 1950 年時,三個行政區政府機構皆屬華東軍政委員會。1952 年 11 月 15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透過《關於調整省、區建制的決議》,新設江蘇省人民政府,駐地南京。兩個行政區和南京直轄市的轄區由此合併為新的江蘇省轄區。南京直轄市降為省轄市。 1953 年 1 月 1 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時,新的江蘇省下轄南京、無錫、徐州、常州、蘇州、南通 6 個省轄市,徐州、淮陰、鹽城、揚州、鎮江、蘇州、松江、南通 8 個專區。全省共計七十七個縣級行政區,另有太湖行政辦事處、淮北鹽區。1958 年,松江專區撤銷,其全部轄縣劃給上海市。 1983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市管縣體制,同年首先在江蘇省試點,江蘇省設立 11 個地級市,分別為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淮陰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 1980 年代初,江蘇南部以鄉鎮企業著稱,即蘇南模式,蘇南延續成為當時中國最富裕、發達的地區。但鄧小平的經濟改革起初的熱點集中在南部海岸的廣東省,其經濟水平在 1989 年超越江蘇,江蘇經濟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發展幾乎陷於停滯。 1990 年代初,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發展迅猛,與上海聯絡緊密的兩個江蘇南部城市蘇州和無錫也乘其東風,國內生產總值、人均收入和入駐的世界 500 強企業均超過省會南京。同一時期,外資大量湧入蘇南,與前期的鄉鎮企業經濟支撐起蘇州和無錫及其下轄縣經濟。 1996 年,揚州、泰州分設,撤縣級泰州市,設地級泰州市;淮陰(今淮安)、宿遷分設,撤縣級宿遷市,設地級宿遷市。2001 年,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 21 世紀,蘇州的張家港、常熟、崑山和吳江,無錫的江陰、宜興,常州的武進佔據全國百強縣前十名的七個席位。相較於此,南京市區的綜合實力更為突出,為江蘇省內最高。 自然地理 江蘇省位於中國大陸東部,介於東經 11618 12157,北緯 3045 3520之間,地跨長江、淮河南北,東鄰黃海,東南同上海市接壤,南鄰浙江省,西鄰安徽省,北鄰山東省 。 地形 thumb 崑山周莊鎮 江蘇省基本上由長江和淮河下游的大片沖積平原組成。全省的地勢總體上相當低平,是中國地勢最為低平的一個省份 。 江蘇省的平原面積 7 萬平方公里左右,佔全省面積的 69,主要包括長江下游兩岸的太湖平原、高沙土平原(均屬於長江三角洲)和江淮之間的裡下河平原、淮北地區的黃淮平原以及東部濱海平原,這些平原之間連為一片。 與大片遼闊的平原形成鮮明對照,丘陵和低山僅僅孤立地散落於江蘇省的西南部的南京、鎮江、盱眙、東北角的連雲港附近以及太湖附近,低山和丘陵崗地佔 143,水面佔 168。 連雲港境內的花果山玉女峰為全省最高點,海拔 6244 米 。 水系 江蘇省境內另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全省大部分地區水系相當發達,水面面積達 173 萬平方公里,水面所佔比例之大,在全國各省中居首位。其中尤其以長江以南的太湖平原和江淮之間的裡下河平原最顯著,大大小小的河流形成蛛網狀,分佈極為稠密,為大面積的水網密集地帶。 長江是江蘇省最大的河流,呈東西向橫穿江蘇省,省境內長度 400 多公里,將江蘇省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在江蘇省境內,長江的支流有江蘇省西南部的秦淮河,在南京市匯入長江。 淮河在歷史上曾經流過江蘇省中北部,注入黃海,不過,由於 1194 年以後黃河奪取淮河河道入海、壅塞河道,在 1855 年黃河再度北注渤海後,淮河已無法經由原道入海,而是主要由洪澤湖、高郵湖、京杭大運河注入長江。 除了天然河流以外,江蘇省的人工河道也極為眾多。其中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達 690 公里,江蘇省有 8 座地級市均位於京杭大運河沿線,佔全部地級市數量(13 個)的 60 以上,孕育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高郵、淮安、徐州八座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此外,江蘇省現今仍在發揮作用的著名的人工河道有蘇北灌溉總渠、通揚運河等。 江蘇省也是中國淡水湖泊最為集中的省份之一,有大小湖泊 290 多個,全省湖泊總面積達到 6853 平方公里,湖泊率為 6,居全國之首。其中面積超過 1000 平方公里的湖泊有太湖和洪澤湖,分別名列中國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和第四位;面積在 1001000 平方公里的有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滆湖、白馬湖和陽澄湖;面積在 50100 平方公里的有長蕩湖、邵伯湖、澱山湖、固城湖。這些湖泊不僅是重要的水源地和各種水產品的產地,擁有重要的航運價值,對於地勢低窪的江蘇省,在調蓄洪水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氣候 江蘇省地理上跨越中國南北,氣候、植被也同樣同時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徵。地處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氣候分明。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屬於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中、南部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 。淮河以南的 10 個城市每年初夏時節均有持續 1 個月左右的梅雨季,梅雨季節的降水量是淮河以南地區年降水量的一半以上。淮河以北地區則沒有顯著梅雨季。2008 年,全省年平均氣溫為 155,自北向南遞增;由於淮河以南地區連續近一個月的歷史罕見持續暴雪冰凍天氣,全年氣溫為 2000 年來第二低值。其中春季、秋季氣溫偏高。年降水量時空分佈不均,變化起伏大。年平均降水量為 782 一 1150 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南部多於北部,沿海多於內陸,淮北內陸地區的徐州和宿遷低於 800 毫米。主要災害性天氣有雪暴、雷電、寒潮、大霧、颱風、暴雨、冰雹、龍捲風、乾旱等。據不完全統計,2008 年全年因氣象災害死亡 85 人,農田損失面積 1318831 公頃,直接經濟損失 3566 億元 。 資源 保有儲量居全國前 10 位的有建材類礦產等多種。淮陰鹽場是全國大型鹽場之一。有呂四、海州灣等大漁場 。 環境問題 2007 年,太湖藍藻汙染事件。2009 年 2 月 20 日,由於自來水水源受到化工汙染,鹽城市市區大範圍斷水。鹽城市水汙染嚴重,當地出現若干癌症村。在公益人士鄧飛根據公開資料製作的《中國癌症村地圖》中,江蘇除鹽城之外還有多個癌症村。2012 年南通市批准日本王子製紙排海工程專案,啟東市反對排汙專案事件爆發。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公佈的 60 個危險化學品安全生產重點縣(市、區)名單中江蘇佔 11 席。 四至及中心 江蘇省四至及中心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連雲港市贛榆區柘汪鎮 東 南通市啟東市寅陽鎮 南 蘇州市吳江區桃源鎮 西 徐州市豐縣趙莊鎮 中心 淮安市金湖縣塔集鎮 行政區劃 歷史政區 明代以前,江蘇分屬不同行政區。 明洪武元年正月,即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以今上海市、江蘇省、安徽省直屬京師,稱直隸。明成祖永樂十九年,即 1421 年改京師為北京,以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為直隸,原直隸改稱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即 1645 年,改原南直隸為江南省、改南京為江寧。 清順治十八年,即 1661 年,原江南省一分為二,以原江南省東部為江南左布政使司,包括今江蘇省和上海市;原江南省西部為江南右布政使司,相當於今安徽省。 清乾隆二十九年,大清會典正式記錄江南省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其名取自 江寧府 的 江 和 蘇州府 的 蘇。 現行政區 江蘇省現轄 13 個地級市,其中省會南京市為副省級市。下分 95 個縣級行政區,包括 55 個市轄區、21 個縣級市、19 個縣;1237 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 701 鎮,16 鄉,1 民族鄉,519 街道。 地級市:南京市、無錫市、徐州市、常州市、蘇州市、南通市、連雲港市、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鎮江市、泰州市、宿遷市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江蘇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320000 江蘇省 Jiāngsū Shěng 10721744 84748016 南京市 55 21 19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320100 南京市 Nánjīng Shì 658702 9314685 玄武區 11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320200 無錫市 Wúxī Shì 462746 7462135 濱湖區 5 2 320300 徐州市 Xúzhōu Shì 1176488 9083790 雲龍區 5 2 3 320400 常州市 Chángzhōu Shì 437215 5278121 新北區 5 1 320500 蘇州市 Sūzhōu Shì 865732 12748262 姑蘇區 5 4 320600 南通市 Nántōng Shì 1054925 7726635 崇川區 3 3 1 320700 連雲港市 Liányúngǎng Shì 761529 4599360 海州區 3 3 320800 淮安市 Huáiān Shì 1002954 4556230 清江浦區 4 3 320900 鹽城市 Yánchéng Shì 1693129 6709629 亭湖區 3 1 5 321000 揚州市 Yángzhōu Shì 659121 4559797 邗江區 3 2 1 321100 鎮江市 Zhènjiāng Shì 384032 3210418 潤州區 3 3 321200 泰州市 Tàizhōu Shì 578736 4512762 海陵區 3 3 321300 宿遷市 Sùqiān Shì 852429 4986192 宿城區 2 3 人口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常住人口總數 78659903 人,人口密度位居各省之首。 其中城鎮人口 47676 萬,城市化率為 606; 由於計劃生育推行較為成功,65 歲及以上人口為 8567807 人,佔 1089,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 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8506817 人,每 10 萬人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為 10815 人,位居全國前列。 2020 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江蘇省常住人口為 84748016 人,與 2010 年江蘇省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78660941 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6087075 人,增長 774,年平均增長率為 075。 截至 2022 年,全省常住人口 851500 萬。 城市 thumb 無錫市區 江蘇城市的特點是城市規模普遍較大且分佈密集,按照 2014 年國務院印發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目前江蘇共有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500 萬以上 1000 萬以下)1 座,為南京市;Ⅰ 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以上 500 萬以下)2 座,為蘇州市,無錫市;Ⅱ 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100 萬以上 300 萬以下)7 座,為徐州市、常州市、南通市、淮安市、鹽城市、揚州市、連雲港市;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50 萬以上 100 萬以下)3 座,包括泰州市、鎮江市、宿遷市。參見:《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 2015》 此外南京、鎮江、淮安、揚州四個城市以及安徽的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四個城市正在向一體化方向發展,構成南京都市圈。 經濟 總體概況 江蘇自古以來為中國較富庶的地區。春秋後期,富強的吳國曾經稱霸中原;三國時,東吳的經營使得江蘇地區大大縮小與中原地區的差距;唐代安史之亂以後,逐步趕超中原地區。明清時,江蘇經濟文化達到巔峰,位居中國最前列。陸遊曾經表示 蘇湖熟,天下足。江蘇是中國近代輕紡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現今其工業門類齊全,支柱包括機械電子、石油化工、紡織、食品、輕工、建材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為紡織和食品工業。江蘇是中國重要的農業區之一,著名的 魚米之鄉。 近現代以來,上海自江蘇析出,隨著上海的崛起,江蘇地位有所下降。1989 年以來江蘇經濟總量被廣東超越。但總體上,江蘇經濟一直保持穩步向前的勢頭江蘇 2011 年經濟指標(基於本幣)出自《2011 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國際比較:各國經濟資料來源自 IMF2012 年 4 月《國際經濟瞭望》;2011 年 1 美元約合 64588 人民幣(基於國際匯率);購買力平價基於 IMF2012 年 4 月《國際經濟瞭望》相關資料推算,41731 人民幣合 1 國際元(國際貨幣單位)。其他年份匯率及購買力平價參見人民幣匯率。,更因經濟強勁而獲得 蘇大強 的稱號。 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總量和人均佔有量均居中國內地前列。2007 年開始,江蘇 GDP 總量穩居第 2 位;2009 年開始人均 GDP 前移至第 4 位,僅次於津滬京。江蘇一直保持高速經濟增長,1979 2008 的 30 年,經濟總量增加 123 倍(基於現價),年均增速(不變價,基於內地平均物價水平推算)達到 1127,增速僅次於浙江、福建、內蒙古和山東居第 5 位。2011 年,江蘇省 GDP 總量達到 48604 億元(初步核算值),佔內地 GDP 總量的 1031。按國際匯率摺合 7525 億美元,2011 年江蘇 GDP 總量超過同期瑞士的 6361 億美元,逼近土耳其 7781 億美元的 GDP 水平。按購買力平價推算,2011 年江蘇 GDP 達到 11647 億國際元,超過同期印尼 11246 億國際元 GDP 總量,直逼加拿大的 13961 億國際元 GDP 水平。2011 年江蘇人均 GDP 達到 61649 元;摺合 9545 美元,逼近同期馬來西亞人均 9700 美元水平;按購買力平價折算,人均達到 14773 國際元,高於同期墨西哥人均 14610 國際元的水平。另一方面,江蘇省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 GDP 的比值較低(一些學者將其稱為 GDP 含金量),顯示出經濟發展過程更多是依賴投資拉動。 2021 年江蘇省人均 GDP 達到 137 萬元,摺合約 213 萬美元,超過斯洛伐克,拉脫維亞等發達國家,逼近葡萄牙,捷克等國家,成功突破 初級發達國家門檻。 地區差異 總體上,江蘇省經濟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唯一全部地級市均能進入 GDP 百強的省份,但省內經濟也存在差距,南部的經濟發展程度高於北部。其中蘇南地區,經濟水平長期位居全國前列;蘇北沿江地區的揚州、南通也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北部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21 年,蘇南五市人均 GDP 為 289 萬美元,蘇中三市人均 GDP 約 21 萬美元,蘇北五市人均 GDP143 萬美元,有著顯著的地區性差異。但較國家整體而言,即便是相對經濟發展較差的蘇北地區也明顯高於國家平均水平(人均 GDP128 萬美元)。 蘇南模式 人民公社化時期,蘇南人民就在集體副業的基礎上發展出 社隊企業,為本地農民提供簡單的生產、生活物資。70 年代末,這些社隊企業開始生產一些農機具,成為集體工廠。 改革開放以後,上海一些技術工人利用節假日來到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等地,給這些蘇南工廠帶來技術和管理經驗,同時由於當時物資短缺,集體企業擁有信貸優勢,因此發展十分迅速,一時間蘇南經濟發展位於全國最前列。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蘇南模式顯示出所有權不清晰、政企不分的弊端,隨後透過 10 餘年艱難的改制,逐步轉型為私營企業或股份制企業。 蘇南模式包括的地區為傳統的蘇州、無錫、常州以及經濟發展同樣側重民營經濟的南通,著名的中國大陸學者、社會活動家費孝通先生提出蘇南模式構想時將這四個城市稱呼為 蘇南四市。費孝通:《小城鎮四記》,新華出版社。北京,1986 交通 航空 目前,江蘇省已建成多個民用機場,國內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國際航線主要飛往東南亞。 國際機場: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徐州觀音國際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常州奔牛國際機場、南通興東國際機場、揚州泰州國際機場、鹽城南洋國際機場、連雲港花果山機場、淮安漣水機場 軍用機場:南京大校場機場、蘇州光福機場、如皋機場 鐵路 京滬鐵路、隴海鐵路兩條鐵路幹線經過江蘇省。京滬鐵路主要呈東西向穿越江蘇的南部,隴海鐵路也呈東西向經過江蘇的最北部的徐州和連雲港,徐州則為兩大幹線交匯的樞紐。京滬鐵路南京至上海段為中國最繁忙的鐵路之一,高峰時段平均每 5 分鐘就有列車透過。 江蘇雖然是中國經濟發達的省份之一,不過鐵路交通則長期滯後,除了上述清末民初建成的 2 大幹線之外,省內大片地區,尤其是江北大部分地區,遠離鐵路線,阻礙經濟的發展。2000 年以後,新長鐵路、寧啟鐵路陸續通車,改變上述狀況,但這兩條鐵路建成時都是單線非電氣化鐵路,無法滿足江蘇的鐵路客運需求,寧啟鐵路自 2009 年開始複線電氣化改造,直到 2016 年完成。另外,江蘇省的跨江鐵路橋只有 2 座且都在南京,即 1968 年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和 2009 年合攏的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雖然一些貨運列車可透過新長鐵路于靖江 江陰處輪渡過江,但其他列車均需繞道南京過江。 2010 年後,江蘇鐵路建設速度明顯加快,以高速鐵路為例:2010 年 7 月 1 日,滬寧高速鐵路通車,2011 年 6 月 30 日,京滬高速鐵路通車,2013 年,寧杭高速鐵路通車運營,2018 年 12 月 26 日,青鹽鐵路建成通車,2019 年 12 月 16 日,徐鹽客運專線建成運營,2020 年,滬蘇通鐵路、連鎮客運專線、鹽通高速鐵路相繼建成通車,江蘇鐵路發展迎來集中收穫期,江蘇省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從全國十餘名開外躍居全國第四名。2021 年 2 月,連徐客運專線建成通車。另外江蘇省還有滬寧沿江高速鐵路、通蘇嘉甬鐵路、寧淮城際鐵路、鹽宜高速鐵路、如通蘇湖城際鐵路、北沿江高速鐵路在建或規劃。 高速鐵路 現有京滬高速鐵路、 滬寧城際鐵路、 寧杭客運專線、 寧安客運專線、連鎮客運專線、徐鹽客運專線、鹽通高速鐵路、連徐客運專線、滬蘇湖鐵路等鐵路幹線處於江蘇省內。 公路 截止 2011 年底,江蘇省公路總里程為 152247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為 4122 公里,居全國第 5 位,高速公路密度高居全國各省區首位。其中: 、、橫貫東西; 、、縱穿南北; 連線南京和洛陽兩城市; 自上海經蘇州入浙江; 自山東經徐州入安徽; 此外還有多條國道和省級高速公路。 水運 江蘇省東瀕黃海,長江和京杭大運河呈十字形貫穿全省,太湖平原和裡下河平原水網密佈,水運歷來在江蘇省的交通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江蘇省絕大部分城市歷史上均是依託水運優勢得以發展繁榮。該省主要港口有蘇州港、連雲港港、南通港、南京港、鎮江港、江陰港等,蘇州港(包括太倉、常熟和張家港三個港區)是全省最大的港口,亦為中國大陸內河航運第一大港。位於蘇州太倉市瀏河鎮的蘇州港太倉港區劉家港是鄭和下西洋時起錨母港,現在是全國最大的內河漁港,江蘇最大的漁業港。 過江通道 由於長江流經江蘇省腹地,過江通道的建設對於江蘇的交通體系至關重要。已經建成的通道有(從西向東): 名稱 型別 通車時間 南京大勝關長江鐵路大橋 鐵路橋 2011 年 1 月 南京大勝關長江公路大橋 南京長江三橋 公路橋 2005 年 10 月 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五橋 公路橋 2020 年 12 月 南京地鐵 10 號線過江通道 鐵路(地鐵)隧道 2014 年 7 月 南京應天大街長江隧道 公路隧道 2010 年 5 月 南京定淮門長江隧道 南京揚子江隧道 公路隧道 2016 年 1 月 南京長江大橋 公路、鐵路兩用橋 1968 年 9 月 南京地鐵 3 號線過江通道 鐵路(地鐵)隧道 2015 年 4 月 南京八卦洲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二橋 公路橋 2001 年 3 月 南京棲霞山長江大橋 南京長江四橋 公路橋 2012 年 12 月 潤揚長江大橋 公路橋 2005 年 4 月 五峰山長江大橋 公路、鐵路兩用橋 2020 年 12 月 泰州大橋 公路橋 2012 年 11 月 江陰長江大橋 公路橋 1999 年 9 月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 公路、鐵路兩用橋 2020 年 7 月 蘇通長江大橋 公路橋 2008 年 6 月 崇啟大橋 公路橋 2011 年 12 月 軌道交通 截至 2022 年 11 月,江蘇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和南通 6 個城市擁有獨立的軌道交通系統,另外上海地鐵的一部分延伸到崑山(蘇州下轄縣級市)、南京地鐵的一部分延伸到句容(鎮江下轄縣級市)。 南京是中國大陸第六個建成並運營地鐵的城市。南京地鐵首條線路於 2005 年 9 月 3 日開通,至 2023 年 6 月底有 13 條線路、223 座車站(含換乘站),運營里程約 50795 公里。 蘇州軌道交通於 2012 年 4 月 28 日開通,至 2023 年 6 月有 6 條線路、181 座車站,運營里程約 2521 公里。另外,2013 年 10 月,上海地鐵 11 號線跨省延伸至蘇州崑山花橋鎮花橋站,是全國首條跨省地鐵。 無錫地鐵於 2014 年 7 月 1 日開通,至 2021 年 12 月有 4 條線路、87 座車站,運營里程約 1148 公里。 常州地鐵於 2019 年 9 月 21 日開通,至 2021 年 6 月有 2 條線路、43 座車站,運營里程約 5403 公里。 徐州地鐵於 2019 年 9 月 28 日開通,至 2021 年 6 月有 3 條線路、51 座車站,運營里程約 64347 公里。 南通地鐵 1 號線、2 號線的建設計劃分別在 2013 年和 2014 年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均已全面開工。其中軌道交通 1 號線已於 2022 年 11 月 10 日開通運營,南通軌道交通有 28 座車站,運營里程約 39182 公里。 文化 地域文化 江蘇在地域文化上有 吳韻漢風 之說,經歷文化重心從漢唐以前的江淮地區到唐宋以後的江南地區的轉移。蘇州,無錫,常州地區屬於吳文化;南京屬金陵文化;揚州,鎮江(除丹陽),泰州,鹽城,淮安,南通,連雲港南部,宿遷(除市區)屬江淮文化;徐州,宿遷,連雲港北部二縣則屬北方中原文化地區。 語言 江蘇省主要的方言分別是江淮官話、吳語、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江淮官話分佈於南京(除溧水南部、高淳)、揚州、淮安、鹽城、鎮江(除丹陽)、泰州(除靖江)、南通(除開發區、通州區、啟東、海門)、連雲港(除贛榆)、宿遷(除市區)等江蘇省大部分地區。吳語,主要分佈在以蘇州、無錫、常州、南通為核心的東南部地區;中原官話,分佈於西北部的徐州全市、宿遷市區;膠遼官話,僅存在於東北角的連雲港市贛榆區。需要說明的是南通市區,丹陽市(隸屬鎮江市)東部地區、常州市金壇區西部屬於吳淮混合方言;此外,蘇南部分地區形成客籍方言島,如閩南語、河南話等。 飲食 由於地域文化的差別,江蘇菜系眾多,各地風味差別很大,最著名的有淮揚菜、金陵菜、蘇幫菜、徐海菜,其中淮揚菜是江蘇菜系的代表。此外江蘇風味獨特的各地小吃亦馳名中外,如南京小吃、蘇州小吃、揚州小吃。 淮揚菜流行於淮安、揚州、鎮江三地,並覆蓋泰州、鹽城、南通等地區,為中國四大菜系之一,以清淡、營養、美味、美觀深受海內外食客喜愛,至今許多國宴仍以淮揚菜為主角,在刀工、選料、造型、火候上要求格外嚴謹。 金陵菜又稱京蘇菜或京蘇大菜,指以南京為中心,一直延伸到江西九江的地方風味。金陵菜起源於先秦,隋唐已負盛名,至明清成流派。金陵菜原料多以水產為主,注重鮮活,刀功精細,善用燉、燜 、烤、煨等烹調方法,口味平和,鮮香酥嫩。 蘇幫菜則流行於名城蘇州等,以用料上乘、鮮甜可口、講究火候、濃油赤醬為特色,是江南傳統主流菜系之一。 徐海菜是自江蘇省徐州向東沿隴海鐵路至連雲港一帶地方風味菜。 戲劇 江蘇戲曲藝術傳統深厚,戲曲劇種現存 20 餘個,主要有崑曲、淮劇、錫劇、蘇劇、揚劇、淮海戲、柳琴戲等。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 崑曲 發源於崑山市,被譽為 百戲之祖,2001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江蘇是戲劇大師湯顯祖的第二故鄉,是其 臨川四夢 起航之地,誕生過以梅蘭芳、周信芳等為代表的戲曲表演藝術大師,其中梅蘭芳為 四大名旦 之首。小劇種主要有海門山歌劇、通劇、丹劇、海州童子戲、徐州丁丁腔、洪山戲、淮紅戲、高淳陽腔目連戲。外來劇種主要有京劇、越劇、徽劇、滬劇、黃梅戲、呂劇等。新興劇種中滑稽戲影響較大,流行廣泛。泰興、揚州等地的木偶戲也以其歷史較久、藝術手段豐富而名揚海內外。已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有:崑曲、蘇劇、揚劇、錫劇、鹽城的淮劇、淮安和連雲港的淮海戲、南通的童子戲、徐州梆子、徐州市柳琴戲、揚州市杖頭木偶戲等。全省各地在歷史上產生過大小曲種 50 餘種,現尚存有近 20 餘種。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有: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揚州評話,揚州彈詞,揚州清曲,徐州琴書,南京白局。 繪畫 縮圖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舊址,現為顏文樑紀念館 右 江南地區的繪畫很大程度上塑造傳統的中國形象,江蘇也是優秀詩書畫藝術作品的高產地,中國書法和繪畫先驅顧愷之便生於江蘇。而江南各畫派,尤以山水聞名,如五代之巨然,元季之倪瓚、黃公望,有明之王紱、夏昶等,均為山水大家,又如近現代的徐悲鴻、顏文樑、朱士傑、劉海粟、呂鳳子、吳冠中、方召麐等,可說江蘇書畫史幾乎構成一部濃縮的中國書畫史。主要畫派有明末清初活躍於南京地區的金陵畫派,清代中晚期活躍於鎮江的京江畫派,明代沈周、文徵明創立的吳門畫派以及清代乾隆年間活躍於揚州畫壇的革新派畫家揚州八怪。 學術、政治 明朝時期江蘇地區曾出現多個政治學術團體。嘉靖五年(1526 年),王艮應泰州知府王瑤湖之聘,主講於安定書院,宣傳 百姓日用即道,開始泰州學派的創立之先河。發端於陽明學派,被稱為 左派王學《明儒學案》中以師承地域為界,把陽明學派分為浙中王學、江右王學、南中王學、楚中王學、北方王學、粵閩王學、泰州學派等。。東林黨是明朝末年以江南文官為主、各省士林相依附而成的一個儒家政治集團。雛形是徐階的「江南官僚集團」,於萬曆年間初見《明史孫丕揚傳》說:「南北言官群擊李三才、王元翰,連及里居顧憲成,謂之『東林黨』。」。明朝末期崇禎初年復社建立,初期的成員多是江南一帶的讀書人,後來發展為全國性社團,前後入會者超過兩千人。復社以 興復古學 為號召,故而得名,又因為早期成員多為東林黨人的後裔,號稱「小東林」。主要成員有黃道周、顧炎武、黃宗羲等。 旅遊 江蘇風景名勝以 青山襯秀水、名園依古城 馳名中外,自然景觀 山水組合、以水見長。 全省共有 4 處世界遺產(3 處文化遺產及 1 處自然遺產)、5 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3 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 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122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含京杭大運河的江蘇段)、645 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明清皇家陵寢 明孝陵、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江蘇段、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蘇州、揚州、淮安區、南通、鎮江、常熟、徐州、宜興、無錫、泰州、常州、高郵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高郵、興化、江陰、高淳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崑山市周莊鎮、吳江市同裡鎮、蘇州市甪直鎮木瀆鎮、太倉市沙溪鎮、姜堰市溱潼鎮、泰興市黃橋鎮、崑山市千燈鎮、東臺市安豐鎮、崑山市錦溪鎮、江都市邵伯鎮、海門市餘東鎮、常熟市沙家浜鎮、蘇州市吳中區東山鎮、無錫市錫山區盪口鎮、興化市沙溝鎮、江陰市長涇鎮、張家港市鳳凰鎮、南京市高淳區淳溪鎮。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位置 風景名勝區 簡介 無錫、蘇州 太湖風景名勝區 太湖煙波浩渺,沿湖有無錫山水、蘇州園林、古吳名跡、宜興洞天世界,以洞庭東山、西山、馬跡山、三山、尾頭浩為最著。 南京 鐘山風景名勝區 包括紫金山、玄武湖、明代城垣,景區內有明孝陵、中山陵、梅花山、孫權墓、紫金山天文臺等景觀。 連雲港 雲臺山風景名勝區 以山水巖洞為特色,其中花果山因結緣《西遊記》而聞名海內外。 揚州 蜀岡 瘦西湖風景名勝區 由瘦西湖、蜀崗名勝、唐子城、筆架山、綠楊村等組成。瘦西湖是全國著名的湖上古典園林群之一。 鎮江 三山風景名勝區 由金山、焦山、北固山組成,三山沿江屹立。 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共 23 個:南京市鐘山風景名勝區 中山陵風景區、南京市夫子廟 秦淮河風光帶景區、蘇州市蘇州園林(拙政園、留園、蘇州市周莊古鎮景區、蘇州市金雞湖景區、蘇州市同裡古鎮景區、蘇州市吳中太湖旅遊區、蘇州市虎丘山風景名勝區、蘇州市沙家浜虞山尚湖旅遊區、無錫市靈山大佛、無錫市中央電視臺無錫影視基地 三國 水滸景區、無錫市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常州市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常州市環球恐龍城、常州市天目湖旅遊度假區、鎮江市三山景區、鎮江市句容茅山景區、揚州市瘦西湖風景區、南通市濠河名勝風景區、泰州市溱湖國家溼地公園、淮安市周恩來故里旅遊景區、鹽城市大豐中華麋鹿園景區、徐州市雲龍湖景區、連雲港市花果山景區。 社會 教育 江蘇是傳統中國教育大省,自古便重視教育,同時也人才輩出。2010 年全省擁有普通高校 124 所,本專科在校生 1649 萬,研究生在校生 126 萬。普通高校數和在校人數均居全國首位。普通高中在校生 1357 萬,普通初中在校生 233 萬,小學生人數 3988 萬。 高等教育 江蘇有 2 所 985 工程高校(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其中南京大學是全國最早進入首批 985 工程 9 所重點建設高校之一),11 所 211 工程高校,10 所中央部委直屬高校。江蘇的國家重點學科(89 個)、兩院院士(88 位)、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單位,一級學科博士授權專業、博士點、碩士點、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數量均居全國第二位。 宗教 江蘇省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新教五大宗教齊全。全省有信教群眾 570 多萬人,各類宗教教職人員 9 千多人,有 5 名宗教人士擔任全國宗教團體的負責人。全省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 6100 多處,其中寺觀教堂 940 多處。有五星級宗教活動場所 39 處,經國務院批准的佛教全國重點寺廟 13 處。全省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宗教活動場所 182 個(其中國家級 9 個、省級 36 個、市級 87 個)。全省有各級愛國宗教團體 246 個,宗教院校 9 所,其中基督教的金陵協和神學院是基督教唯一的全國性院校,佛教的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靈巖山佛學分院、江蘇神學院等院校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江蘇有 1667%的人口有崇拜祖先,35%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8069%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 佛教 江蘇佛教,始於東漢,後逐漸遍佈江蘇各地。南北朝時,江蘇寺廟林立,有 南朝四百八十寺 之說。隋唐年間,高僧輩出,揚州鑑真和尚不畏艱險,東渡日本,傳播佛教律宗和中國文化。目前,全省約有佛教信眾 190 多萬,有佛教活動場所 1139 處,其中全國重點寺院 13 所,五星級寺院 21 所;7 所經批准開辦的佛教院校。 道教 江蘇為道教文化發源地之一,茅山道派影響深遠。晉代葛洪在茅山撰《抱朴子》、《肘後備急方》等書,系統整理神仙長生思想、神仙方術和醫方。劉宋朝陸修靜在建康崇虛觀編定最早的道經總目《三洞經書目錄》。 天主教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 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將天主教傳入江蘇,在南京正陽門(今光華門)裡建立教士住院及附屬小堂,其他城市也陸續建立教堂。清乾隆以後,江蘇天主教傳教活動進入低谷。1840 年後,蘇州、無錫、南通地區的天主教恢復公開活動並有所發展,並且發展到徐州等地區,外國傳教士相繼開辦了一批中小學、孤兒院、醫院等社會慈善機構。1949 年,天主教在江蘇設有南京、蘇州、海門、徐州 4 個教區及海州、揚州兩個監牧區,教徒 24 萬人。 基督新教 基督新教在江蘇的發展最早開始於 19 世紀中葉的清朝後期,來自英美的傳教士於 1843 年在通商口岸上海立足後,美北長老會、內地會、監理會、美南浸信會、美南長老會、美以美會、基督會、貴格會等教派,於 1860 年代至 1880 年代逐漸進入蘇州、揚州、鎮江、南京、清江浦五座城市,自 1890 年以後又逐漸擴充套件到全省,先後有 30 個基督教派在江蘇活動。到 20 世紀中,基督新教在江蘇經歷了較大的發展,發展到擁有 5 萬信徒。現在基督新教在江蘇逐漸恢復發展,基督徒也逐漸成長。2015 年底,全省共有信徒約 240 萬人。現有金陵協和神學院和江蘇神學院兩所宗教院校,其中金陵協和神學院由基督教全國兩會所辦;江蘇神學院設有泗洪校區和蘇州辦學點。南京愛德印刷公司是世界最大的《聖經》印刷廠,目前已印刷各類《聖經》超過 1 億冊,出口世界上許多國家,在世界基督教中有較大影響。 伊斯蘭教 早期伊斯蘭教從海路傳入江蘇。相傳穆罕默德於唐武德年間派四大賢人來中國傳教,其中 二賢 傳教於揚州,距今已有 1300 多年,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但若深考究,此疑為教徒自我標榜而成的訛傳 武德年號使用為 618 年五月至 626 年十二月,而公元 622 年穆罕默德才遷至麥地那,直到公元 632 年後《古蘭經》都才開始陸續編纂成形。大約 650 年,伊斯蘭教才傳播到阿拉伯半島以外的波斯、黎凡特及北非,可見這種說法不屬實。宋代,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普哈丁到揚州傳教,建清真寺一座即今仙鶴寺,是江蘇現存最古老的清真寺,距今有 700 多年曆史。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南京回族人口大增,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 年)敕建淨覺寺於三山街。目前,全省有 21 萬多在籍穆斯林,約 18 萬流動穆斯林,主要來自青海、甘肅、新疆等地。 FileZhen Wu Temple in Yangzhou 07 201104JPG 揚州武當行宮 FileWuxi Xiangfu Templejpg 無錫祥符禪寺 FileTianfei Gong main courtyard P1070390JPG 南京天妃宮 FilePilu Halljpg 南京棲霞寺 File 南京江蘇路基督教堂仰望jpg 南京江蘇路基督教堂 File 淨覺寺 二殿jpg 南京清真寺 淨覺寺 人物 國際友好省份 國家 省州 結交時間 維多利亞州 1979 年 11 月 18 日 愛知縣 1980 年 7 月 28 日 江原道 1984 年 11 月 8 日 安大略省 1985 年 11 月 21 日 紐約州 1989 年 4 月 21 日 埃塞克斯郡 1992 年 7 月 16 日 北萊茵 威斯特法倫州 1992 年 8 月 1 日 托斯卡納大區 1992 年 9 月 18 日 福岡縣 1992 年 11 月 4 日 旁遮普省 1993 年 12 月 28 日 巴登 符滕堡州 1994 年 4 月 23 日 北布拉邦省 1994 年 9 月 9 日 全羅北道 1994 年 10 月 27 日 米納斯吉拉斯州 1996 年 3 月 27 日 同奈省 1998 年 3 月 30 日 威尼託大區 1998 年 6 月 22 日 東約特蘭省 1999 年 3 月 22 日 莫斯科州 1999 年 8 月 20 日 那慕爾省 2000 年 5 月 7 日 自由邦省 2000 年 6 月 7 日 小波蘭省 2000 年 11 月 16 日 南芬蘭省 2001 年 5 月 11 日 大西洋省 2001 年 6 月 4 日 馬六甲州 2002 年 9 月 18 日 科爾多瓦省 2006 年 8 月 18 日 下加利福尼亞州 2006 年 8 月 23 日 加利福尼亞州 2011 年 7 月 18 日 沃州 2017 年 1 月 20 日 註釋 參考文獻 書籍 外部連結 江蘇政府網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東
江西省,簡稱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南地區的內陸省份及一級行政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東接浙江與福建、北鄰安徽和湖北,西連湖南,南毗廣東, 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的腹地,境內最大河流為長江支流贛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注入中國目前第一大淡水湖 鄱陽湖,省會為南昌。 江西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由於贛江和鄱陽湖,江西也稱為 贛鄱大地,又因為從長江以北往南看,江西在江南的右部而江東在江南的左部, 江西在歷史文獻中又稱為 江右 與江東(江左)相對應。 名稱由來 江西因公元 733 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故而得省名,意思是位於江南的西部地區。 歷史 史前時代 省內南昌市安義縣曾發現距今約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物 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一萬二千年前,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已經栽種水稻 至於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省內多個縣市均有發現,不過比較集中在贛北地區 商周 夏朝商朝時期,江西主要屬於古代長江文明(獨立於古代黃河文明)的一部分,農業文明和青銅文明等發達,是世界最早的稻作文明起源地(江西萬年縣的水稻種植已有一萬兩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江西屬於吳(國)頭楚(國)尾,「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秦漢六朝 秦始皇吞併六國之後,設立九江郡(郡治並不在今天的九江,而是在安徽壽縣),在今江西境內設有 7 個縣。 漢高祖元年(約於公元前 202 年),設豫章郡(贛江原稱豫章江),郡治南昌(表示 昌大南疆 和 南方昌盛 之意),江西從此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下轄 18 縣,分別為南昌、廬陵、彭澤、鄱陽、餘淦、柴桑、贛、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歷陵和建成等,分佈地域為贛江、盱江、餘水、修水、袁水沿岸,即與後來的江西省區大致相當。今天的南昌、贛州、吉安等主要城市都是在那時縣城的基址上發展而來。 thumb220px 白鹿洞書院 漢武帝時劃全國為 13 個監察區,稱 13 部州,此時的江西屬揚州部。 三國時期,江西轄於吳。今天贛北地區依然留有當年周瑜的點將臺。 西晉公元 291 年元康元年,改設江州,其主體為江西地區原有郡縣。 隋唐五代 隋煬帝改州縣製為郡縣制,此時江西地區設有 7 郡 24 縣。 唐代增加到 8 州 37 縣,8 個州分別為:洪州、饒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撫州和信州。貞觀元年唐太宗劃全國為 10 道監察區,江西屬於江南道。733 年,唐玄宗將道增加到 15 個,洪、饒、虔、吉、江、袁、撫、信 8 州隸屬於江南西道監察區。 五代時期,江西地區曾轄於南唐(建都於今南京,後遷都於今南昌)。在這個時期出現了相當於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區「軍」,劃 6 州、4 軍、55 縣。交泰元年,南唐元宗決定建南都於洪州,並因此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元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為路,江西地區被置 9 州、4 軍、68 縣,其大部分隸屬於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隸屬於江南東路。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 年)設定江西行省,是建省開始。轄區包括今江西絕大部分地區(原江西東北部分地區隸屬於江浙行省)以及今天廣東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設路、直隸州、州(同縣級行政機構)和縣。江西行省下轄龍興、吉安、南康、贛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臨江、撫州、饒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豐、鉛山 2 直隸州以及 48 個縣、16 個縣級州。 從中唐以來,江西在經濟文化方面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此後在宋元明三朝,江西曾經是中國最繁榮的省份之一。無論是農業如糧食和手工業如瓷器等經濟方面,還是教育如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以及商業等方面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與江東(江浙)、四川行省大致相仿,明顯領先於附近的廣東、湖南等省。張正田,〈淺談宋代江西健訟風氣與客家、江西先民的移民潮〉,《客家雜誌》,256 臺北,201110,頁 68。 明清 明代雖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省區建制,但改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然稱省),改路為府和改州為縣。江西布政使司轄南昌、瑞州、饒州、南康、九江、廣信、撫州、建昌、吉安、袁州、臨江、贛州、南安 13 府,下轄 78 縣,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明太祖洪武年間廣東單獨設省後,至今江西的邊界變化很小。其時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機關,三司分別由中央直接節制,分權而治,互不統屬。另外有三位藩王(寧王、淮王和益王)分封在江西的南昌府、饒州府(鄱陽)和建昌府(南城)。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為江西省,行政區域基本承襲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設蓮花、南昌府增設銅鼓、贛州府增設虔南等 3 個縣級廳,同時升寧都縣為省轄直隸州。巡撫成為全省最高行政長官,下設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財政與司法監察。 江西在清朝末年曾是湘軍和太平天國反覆爭奪的地區,因而損失巨大。人口從 1853 年的 2450 萬人急劇下降到 1873 年的 1770 萬人。 1853 年 9 月,太平天國西征軍攻佔九江,由檢點林啟容率部駐守,嚴密佈防,與對岸小池口、東 50 裡之湖口鼎足而立,互為犄角。1858 年 4 月,湘軍李續賓部攻破九江,將城中近 2 萬軍民全部屠殺。李續賓的上司湖廣總督官文在給咸豐帝的奏摺中說:城外勇衝殺而入,該逆(城內軍民)無路可奔,號叫之聲慘不可聞,自卯至午,殲除淨盡 屍骸堆積,流水腥紅。 明清時期,由於梅關和贛江是聯絡廣東和長江流域最繁忙的南北交通線路,也帶動了沿線江西城市的繁榮。同時,由於明代江西填湖廣和湖廣填四川的政策大批江西人向人口密度較低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省移民,從事商業或農業等。在此期間形成的 江右 商幫在全國十大商幫中位列第三。其時,景德鎮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 民國時期 thumb220px 南昌市 1912 年,中華民國北京政府將清朝的府、州、廳一律改為縣。江西省共轄 81 縣。至 1926 年北伐軍進駐南昌時正式設南昌市。1934 年從安徽劃婺源縣入江西,1947 年劃回安徽,1949 年再次劃歸江西。 1927 年 8 月 1 日發生的南昌暴動引發第一次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隨後在江西建立了贛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等。1931 年,共產黨在瑞金宣佈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因國民黨第五次圍剿勝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被迫於 1934 年 10 月撤離江西中央蘇區。 1933 年,國民黨以及國民政府在南昌發起新生活運動,隨後推廣到全國,每年盛夏,國民政府到夏都廬山辦公,並開辦廬山軍官訓練團。 1936 年,經過湖南的粵漢鐵路全線通車,使得江西失去過去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1937 年東西向的浙贛鐵路通車,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江西原有的交通和城市格局。 1937 年,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戰火漫延江西。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 年 1976 年),江西瑞金縣等地發生一系列大屠殺事件。 該屠殺發生於 1968 年 9 月 23 日至 10 月初,據統計,瑞金縣的屠殺死亡人數為 300 餘人、興國縣為 270 餘人、于都縣為 500 餘人,總計 1000 餘人。 屠殺的實施者為當地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幹部或民兵,受害者多為黑五類及其親屬,其中瑞金縣受害者年齡最大的 80 歲、最小的 11 歲,殺人方式主要包括槍斃、石砸、木棒打、刀子捅、推下懸崖等等。 瑞金大屠殺發生於 清理階級隊伍 期間,時任江西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省委書記的程世清於 1968 年 8 月上旬在全省發起 三查運動(即 查叛徒、查特務、查現行反革命 運動),造成全省上萬人死亡,其中被逼自殺超 5000 人。 1968 年 9 月 22 日,瑞金縣召開各公社專案組長會議,強調深入開展 三查運動,搞權力下放、民辦槍斃,要拿出 成績 向國慶獻禮。 此後,公社、大隊幹部可以隨便殺人,無需立案、不要證據、不要審批。 9 月底 10 月初,局勢逐漸失控,當地革命委員會多次制止,屠殺才逐漸結束。 1996 年,京九鐵路貫通江西南北,加速了贛南的發展。 2005 年,贛龍鐵路通車,使 紅色故都 瑞金結束了無鐵路的歷史,從而實現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建設贛閩線的願望。 地理 地形 江西三面環山,可以看作是一個北面略微開口的盆地。西面是幕阜山、九嶺山和羅霄山脈;東面是懷玉山和武夷山脈;南面是九連山和大庾嶺,北面緊鄰鄱陽湖和長江,有著名的廬山(主峰漢陽峰海拔 1474 米)。山地丘陵共佔全省面積 70%,中南部紅巖丘陵和盆谷交錯,北半部是寬廣的平原,稱為鄱陽湖平原、鄱陽盆地或豫章平原。江西的最高峰是臨近福建邊界武夷山脈的黃崗山,海拔 2158 米。 接鄰省份 東北:浙江省、安徽省 西北:湖北省 東南:福建省 西部:湖南省 南部:廣東省 河流和湖泊 長江的重要支流贛江幾乎從南到北縱貫全省。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贛江、撫河、信江、鄱江和修水等水匯入鄱陽湖後,注入北面的長江。重要的水庫有西北部的修水柘林水庫和贛江上游的萬安水庫。 氣候 江西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1 月平均氣溫 49,7 月平均氣溫 2730,年平均氣溫 1620。年降水量 12001900 毫米。 四至 江西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九江市彭澤縣棉船鎮 東 上饒市廣豐區嵩峰鄉 南 贛州市龍南市九連山鎮 西 萍鄉市湘東區排上鎮 行政區劃 江西省現轄 11 個地級市,下設 27 個市轄區、12 個縣級市、61 個縣;1578 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 832 鎮,552 鄉,8 民族鄉,186 街道。 地級市:南昌市、景德鎮市、萍鄉市、九江市、新余市、鷹潭市、贛州市、吉安市、宜春市、撫州市、上饒市 江西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江西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360000 江西省 Jiāngxī Shěng 16693637 45188635 南昌市 27 12 61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360100 南昌市 Nánchāng Shì 719461 6255007 紅谷灘區 6 3 360200 景德鎮市 Jǐngdézhèn Shì 526217 1618979 昌江區 2 1 1 360300 萍鄉市 Píngxiāng Shì 383101 1804805 安源區 2 3 360400 九江市 Jiǔjiāng Shì 1907672 4600276 潯陽區 3 3 7 360500 新余市 Xīnyú Shì 316043 1202499 渝水區 1 1 360600 鷹潭市 Yīngtán Shì 355996 1154223 月湖區 2 1 360700 贛州市 Gànzhōu Shì 3936296 8970014 章貢區 3 2 13 360800 吉安市 Jíān Shì 2528380 4469176 吉州區 2 1 10 360900 宜春市 Yíchūn Shì 1866903 5007702 袁州區 1 3 6 361000 撫州市 Fǔzhōu Shì 1879843 3614866 臨川區 2 9 361100 上饒市 Shàngráo Shì 2273725 6491088 信州區 3 1 8 人口 總數 公元 2 年(漢平帝西漢元始二年),3520 萬人。 1491 年(明孝宗明弘治四年),65498 萬人。 1853 年~1873 年,江西在太平天國時期曾是湘軍和太平天國反覆爭奪的地區,因而損失巨大。人口從 1853 年的 2450 萬人急劇下降到 1873 年的 1770 萬人。 1909 年~1911 年(清宣統),169770 萬人。 1928 年(民國 17 年),203228 萬人。 1927 年~1937 年,由於頻繁殘酷的戰爭,人口損失較大。1930 年-1934 年,國民政府對江西中央蘇區進行了 5 次軍事圍剿行動,極其殘酷的戰爭和清洗造成人員大量死亡或逃離,使得江西的人口從 1931 年的 1872 萬,到 1936 年只剩下 1556 萬人。 1947 年(民國 36 年),127252 萬人。 1950 年,1568 萬人。 1978 年,31828 萬人。 1998 年,419121 萬人,10041 萬戶。人口自然增長率 98 。 2001 年,年末總人口 418577 萬人,總戶數 113744 萬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251 人。人口自然增長率 938 。 2010 年 11 月 1 日零時,全省常住人口總數為 44567475 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省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全省共有家庭戶 11497043 戶。 2021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江西省常住人口總數為 451886 萬人(不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和居住在省內的港澳臺居民以及外籍人員),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的 445675 萬人相比,增加 6211 萬人,增長 139。戶別人口 140728 萬戶,家庭戶人口為 413293 萬人;集體戶 7191 萬戶,集體戶人口為 38593 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 294 人,比 2010 年的 367 人減少 073 人。 2021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451740 萬人。人口出生率 834、人口死亡率 671、人口自然增長率 163。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 267 人。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為南昌市,平均每平方公里 869 人;人口密度最小的為吉安市,平均每平方公里 176 人。 民族 漢族人口占江西省總人口的佔總人口的 99%以上,是中國漢族比例最高的省份。江西省共有 54 個少數民族的人士居住,畲族和瑤族為世居少數民族。江西的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有畲族、瑤族和回族,另外還有苗族、侗族、土家族、布依族、壯族、滿族、蒙古族、朝鮮族等。 少數民族中畲族聚居,主要分佈在鉛山太源畲族鄉和貴溪樟坪畲族鄉,以及永豐縣、吉安縣、興國縣、武寧縣、德安縣、資谿縣、宜黃縣、樂安縣等市縣的 30 多個畲族鄉村;瑤族部分聚居,如全南瑤山、喇叭山等;其他各少數民族均為散居性質。 海外華裔僑胞 江西人除居住在大中華地區的香港、澳門,臺灣以外,還有不少居住國外的僑民、外籍華人,分佈在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江西省僑務辦公室的估計,祖籍江西的華僑華人約一百多萬,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俄羅斯、日本等國。 經濟 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2021 年,江西 GDP 總量達到 296197 億元,位居全國第 15 位,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 8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23343 億元,增長 73,第二產業增加值 131832 億元,增長 82,第三產業增加值 141022 億元,增長 95。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 28123 億元,比上年增長 122;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 29718 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10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122067 億元,增長 177;外貿進出口 49804 元,增長 237 外商直接投資實際使用金額 15778 億元,增長 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684 元,增長 81;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8684 元,增長 100;人口自然增長率 163;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 09。 與其他省市區的經濟發展相比,江西屬於中等發展速度的省份,但經濟總量相對較小,人均 GDP 偏後;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19792007 年 29 年,按絕對數比較,2007 年江西 GDP 總量為 1978 年的 6286 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平為基準),GDP 年平均增長率 94%,低於同期全國 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次於寧夏、吉林等 17 個省份居 18 位。GDP 總量的發展,1992 年突破 500 億元,1995 年突破 1000 億元,2007 年突破 5000 億元。人均 GDP 的發展,1989 年首次突破 1 千元(全國 1987 年突破 1 千元),2001 年突破 5 千元(全國 1995 年突破 5 千元),2006 年突破 1 萬元(全國 2003 年突破 1 萬元)。 工業 江西的有色金屬礦藏豐富,包括著名的德興銅礦和大余鎢礦,有色金屬冶煉是其工業的主要特色之一。鷹潭號稱銅都。萍鄉曾是中國近代工業起源地之一。景德鎮的瓷器,新余的鋼鐵以及九江的港口等。 南昌是中國直升飛機和無人機等飛機生產基地,汽車生產基地等重要製造基地和物流中心。南昌是江西省最大的工業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架飛機、第一輛輪式拖拉機、第一輛摩托車、第一枚海防導彈都在這裡誕生,近年開始開發電子高科技產業例如賽維太陽能就是世界最大太陽能電池廠,並在短短 1 年間上市於美國紐約證交所。 農業 江西 歷史上一直是稻米的主要產區。並盛產柑桔(以南豐蜜桔著稱)、臍橙、茶葉、毛竹和杉木等。廣昌,石城是全國通芯白蓮、烤煙出口生產基地,省優質烤煙生產基地。江西是中國優質農產品輸出基地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等。豐城市、南昌縣、鄱陽縣三縣是全國糧食產量百強縣。而樂平市是江西唯一一個蔬菜產量大於糧食產量的的縣,被譽為 江南菜鄉。 第三產業 隨著經濟的發展,江西體育文藝娛樂事業也得到了持續發展。江西體育健兒曾多次獲得奧運冠軍,一些傳統的戲劇比如贛劇、採茶戲、儺舞等也得到發揚。網際網路行業和軟體也逐漸發展起來。另外,江西飲食的特點以溼辣鮮辣為主。 新聞傳媒 江西省所有的報紙、電視、廣播都是公立經營。 報紙:江西日報、江南都市報、資訊日報 電視:江西電視臺、江西教育電視臺; 廣播:江西人民廣播電視臺 網路媒體:大江網 江西日報社主辦 政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省級主要領導人 江西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江西省委員會 江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江西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西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尹弘 尹弘 葉建春 唐一軍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浙江省湖州市 浙江省湖州市 福建省周寧縣 山西省莒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12 月 2023 年 1 月 2021 年 10 月 2023 年 1 月 文化 語言 江西省可以明顯地分為若干個方言區。贛語是江西的主要語言,使用人口大約佔三分之二。客家話使用人口約佔六分之一,主要分佈於南部,以及贛西北銅鼓縣。九江使用江淮官話。贛州市章貢區和信豐城使用西南官話。婺源縣、浮梁縣、德興市使用徽語。上饒市區、廣信區、玉山縣、廣豐區和德興市(限隴頭)使用吳語。江西省東北部存在多處閩南語的方言島。 歷史文化名城 江西省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4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8 座。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景德鎮市 第二批:南昌市英雄城市 ,中國南昌網,於 2009 年 8 月 21 日查閱 第三批:贛州市 增補:瑞金市、撫州市、九江市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井岡山市 吉安市 樂平市 南豐縣 金溪縣 永豐縣 贛文化 產生於本土的長江文明不斷地融合黃河文明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贛劇 江西菜 又稱贛菜,代表菜: 藜蒿炒臘肉 三杯雞:寧都縣的特色,因烹調雞塊時加入甜米酒、豬油、醬油各一小杯,不放湯水,用炭火將雞塊燉熟而得名。調料中增加了香蔥、生薑等,用小砂鍋加蓋放在炭爐上慢火燉制。上桌後滿座飄香,砂鍋內雞塊色澤發紅,雞肉鮮美,湯汁香醇,且為原味 餘干辣椒炒肉 豫章酥鴨 永新狗肉 蓮花血鴨 安福火腿 向塘土雞 瓦罐煨湯 粉蒸肉 井岡山煙筍燒肉 贛南小炒魚 新余水北豆腐 南昌的小吃 水煮油炸 石頭街的麻花 涼拌藕片 糖果:早點,一般與跟油條一起賣 糰子 拌粉拌麵:南昌早點 南昌炒粉:多佐以青菜香菇,肉絲 凍米塘:以豐城的最出名,曾名江南小切,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賜予的名稱。 鬆糕:將糯米粉、粳米粉、砂糖、蓮心、核桃仁、玫瑰花、黃桂花、蜜棗等料拌和均勻,入蒸籠推平,撒果料、香料及豬油丁,經擺花、撒糖、蒸熟、冷卻而成。潔白光亮,細膩甜香,鬆軟爽口,熱食最佳,冷食亦宜。 白糖糕:白糖發糕 麻餈:將糯米粉碎蒸熟,再經過棒槌打實(古法),然後可以用芝麻粉和糖,或者直接贊取紅糖趁熱食用。 酒糟湯圓:以糯米粉製成小圓球形,入沸水煮熟,以酒糟、白糖拌和而成。白潤如玉、糟香濃郁,味甜適口。 宗教 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江西有 2405%人有祖先崇拜,231%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7364%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 道教 可統計信徒約 600 萬人。著名宮觀有南昌西山萬壽宮、鷹潭龍虎山天師府、上饒三清山三清宮、樟樹閣皂山崇真宮等。 佛教 可統計信徒約 142 萬人,是歷史上佛教一些重要宗派的發源地。著名寺廟有南昌佑民寺(洪州宗祖庭)、奉新的百丈寺、九江能仁寺、東林寺、永修真如寺、吉安淨居寺、靖安寶峰寺、宜黃曹山寺(曹洞宗祖庭)等。 亞伯拉罕諸教 基督宗教 可統計信徒約 57 萬人。其中,基督新教約 47 萬人,天主教約 10 萬人。江西大部分基督徒起源於中國內地會背景。不過省會南昌的清鍾堂、志道堂,以及九江化善堂起源於衛理宗衛理公會背景;九江督府巷復生堂原屬於聖公宗聖公會。江西北部部分教會起源於英國普利茅斯弟兄會背景。天主教堂有南昌聖母無原罪堂。 伊斯蘭教 穆斯林約 1 萬人。南昌市有醋巷清真寺。 旅遊景點 thumb 廬山國家公園 贛中 安義古鎮文峰塔古浮橋 儺神(儺文化)世介面具公園 西山萬壽宮 吳城商代遺址 築衛城遺址 閣皂山國家森林公園 渼陂古村 撫州湯顯祖紀念館、撫州王安石紀念館、文天祥紀念館 贛北 廬山:世界地質公園,1996 年列為世界遺產世界人文景觀 柘林湖,廬山西海 鄱陽湖,世界生命湖泊,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保護溼地之一,全世界最大的候鳥棲息地 高嶺 瑤(窯)裡 景德鎮,江南名鎮,千年瓷都,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巔峰是此都,尤其以 青花瓷 著名 浮梁古縣衙、浮梁紅塔 樂平古戲臺 共青城,富華山上的(胡)耀邦陵園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八一起義紀念館 八大山人紀念館 南昌梅嶺風景區 南昌贛江市民公園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贛東 龍虎山及天師府,世界地質公園,世界道教發祥地,2010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龜峰,世界地質公園,2010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錦江古鎮:原為安仁老縣城,建縣於宋太宗端拱元年(988 年),錦江自設縣開始至 1961 年為縣城所在地。古縣城錦江名勝古蹟、古文化遺產甚多。孔廟槐蔭,柳祠檜色,玉真墨跡,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後書聲,錦江漁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訴說著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吸引了不少墨客與騷人來此漫遊賦詩,尋覓仙境。楊萬里、朱熹等歷代文學家為此寫下的 餘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曉行 等著名詩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靈秀,水路通達,船帆點點,商賈如雲的繁榮景象。錦江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好學之風盛行,明清兩代興辦的諸多書院,給這座千年歷史古城譜上了濃厚的文化古韻。 上饒集中營 三清山:2008 年 7 月 8 日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武夷山黃崗山,江西東部最高峰,華東屋脊 婺源,被譽為中國最美鄉村 弋陽,贛劇與明朝 京腔(高腔)發源地 靈山 2009 年 12 月 28 日被列入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鄱陽湖溼地公園: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溼地 景德鎮:中國瓷都 瑤裡:國家 AAAA 級景區 贛西 井岡山,2011 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仙女湖,傳說七仙女下凡之地,位於新余市城西,為 AAAA 級國家風景名勝景點。 明月山 三爪侖 武功山:江南三大名山之一 安源工人紀念館 秋收起義廣場 孽龍洞,形成於 18 億年前的天然溶洞,洞長 4200 餘米,舊稱孽龍洞,洞內怪石、清風、流泉、飛瀑,被稱為洞中 四絕高九米,寬七米,被地質和園林專家稱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洞天奇觀。1982 年曾被中國風景名勝權威、同濟大學教授陳嚴周先生譽為 天下第一洞、地下藝術長廊 贛南 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都(瑞金) 贛州宋城 贛南客家圍屋 三百山,珠江的東江源頭 九嶺山九連山,南嶺嶺南 通天巖 陡水湖 齊雲山 交通 航空 截至 2018 年 11 月,江西省境內已有民用機場 7 座,軍用機場 4 座。民航部分屬於華東地區管理局,軍用部分屬於東部戰區。 南昌昌北國際機場 贛州黃金機場 景德鎮羅家機場 九江廬山機場 吉安井岡山機場 宜春明月山機場 上饒三清山機場 瑞金機場(在建) 鐵路 鐵路名稱 鐵路起點 鐵路終點 江西境內途徑 備註 滬昆鐵路 上海市 雲南省昆明市 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南昌市、宜春市、新余市、萍鄉市 杭州至株洲段東西向橫貫江西北部,1937 年通車,長 947 公里。其中萍鄉礦區至湖南株洲段長 89 公里,1899 年開工,1905 年竣工。 京九鐵路 北京市 香港九龍 九江市、南昌市、吉安市、贛州市 南北縱貫江西中西部,1996 年通車,其中南昌到九江段建於 1916 年。南昌市是京九鐵路沿線唯一的省會城市。 武九鐵路 湖北省武漢市 九江市 瑞昌市、九江市 國家路網 沿江通道 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完成電氣化改造,最高速度為 200kmh,後來降至 160kmh,可開行和諧號動車組。 銅九鐵路 安徽省銅陵縣 九江市 九江市、湖口縣、彭澤縣 國家路網 沿江通道 的重要組成部分。 鷹廈鐵路 鷹潭市 福建省廈門市 鷹潭市、資谿縣 1957 年通車,1993 年完成電氣化改造。 向潭鐵路 向塘鎮 潭崗鎮 南昌縣 舊浙贛鐵路的一部分,滬昆鐵路直通線通車後更名 向梁鐵路 向塘鎮 梁家渡鎮 南昌縣、進賢縣 舊浙贛鐵路的一部分,滬昆鐵路直通線通車後更名 贛龍鐵路 贛州市 福建省龍巖市 贛縣、于都縣、瑞金市 2005 年通車,正在新建電氣化新線,新線設計時速 200kmh 的電氣化雙線鐵路(參見贛龍鐵路複線)。 峰福鐵路 福建省福州市 橫峰縣 鉛山縣、橫峰縣 峰福鐵路聯絡線 鉛山縣 廣信區 鉛山縣、廣信區 皖贛鐵路 安徽省蕪湖市 鷹潭市貴溪市 浮梁縣、景德鎮市、樂平市、萬年縣、貴溪市 分文鐵路 新余市分宜縣 永新縣文竹鎮 分宜縣、安福縣、永新縣 已暫停客運,未來將連線衡茶吉鐵路中茶陵至永新支線。 撫江鐵路 撫州市臨川區 撫州市樂安縣 臨川區、崇仁縣、樂安縣 原為工礦鐵路,現已部分停運 昌福鐵路 南昌市新建縣 福建省福州市 南昌縣、豐城市、臨川區、南城縣、南豐縣、黎川縣 2013 年 9 月 26 日正式通車,建設時成為向莆鐵路,後來南昌鐵路局將之南昌西至福州段更名為昌福線,永泰至莆田段更名為永莆線 贛韶鐵路 贛州市 廣東省韶關市 南康區、大余縣 是連線京九線和京廣線兩大南北鐵路幹線的重要聯絡線,大大縮短江西市縣往返珠江西部地區的時間。 吉衡鐵路 湖南省衡陽市 吉安市吉安縣 井岡山市、泰和縣、吉安縣、永新縣 茶陵至永新段尚在建設中。 昌九城際鐵路 南昌市 九江市 南昌縣、新建縣 設計速度 250kmh,2007 年開工建設,於 2010 年 6 月 30 日建成通車,為江西省第一條城際高速鐵路。 南昌西環鐵路 南昌市 南昌市 南昌縣、新建縣 設計時速 120kmh,已經通車。 合福客運專線 安徽省合肥市 福建省福州市 婺源縣、德興市、上饒市 尚在建設,設計時速 350kmh,已於 2015 年 6 月底建成通車。 滬昆客運專線 上海市 雲南省昆明市 上饒市、鷹潭市、南昌市、宜春市、新余市、萍鄉市 設計時速 350kmh,已於 2014 年 12 月 10 日通車。 贛瑞龍鐵路 江西省贛州市 福建省龍巖市 贛州市章貢區、于都縣、會昌縣、瑞金市 設計時速 200kmh,建設時稱 贛龍鐵路複線工程 九景衢鐵路 江西九江市 浙江省衢州市 湖口縣、都昌縣、鄱陽縣、浮梁縣、景德鎮市、婺源縣、德興市 設計時速 200kmh,於 2017 年 12 月 28 日通車,結束了江西省鄱陽縣、都昌縣無鐵路的歷史。 公路 全省 11 個地市均通行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進入全國前十。 公路編號 公路名稱 公路起點 公路終點 江西境內途徑 備註 G35 濟廣高速公路 山東省濟南市 廣東省廣州市 景德鎮市、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贛州市 G45 大廣高速公路 黑龍江省大慶市 廣東省廣州市 九江市、宜春市、新余市、吉安市、贛州市 吉安以北又名武吉高速公路,吉安以南為原贛粵高速公路一部分。 G4511 龍河高速公路 贛州市龍南縣 廣東省河源市 龍南縣、定南縣 G45 的聯絡線之一,亦為原贛粵高速公路一部分 G56 杭瑞高速公路 浙江省杭州市 雲南省瑞麗市 瑞昌市、九江市、景德鎮市、婺源縣 在江西境內原為瑞九高速公路和九景黃高速公路 G60 滬昆高速公路 上海市 雲南省昆明市 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南昌市、宜春市、新余市、萍鄉市 原名滬瑞高速公路 G6001 南昌繞城高速 南昌市 南昌市 南昌市 分為南昌東繞城和南昌西繞城 G70 福銀高速公路 寧夏銀川市 福建省福州市 九江市、南昌市、撫州市 原名京福高速公路 G72 泉南高速公路 福建省泉州市 廣西南寧市 撫州市、吉安市、萍鄉市 江西段吉安以東又稱石吉高速公路,吉安以西又稱吉蓮高速公路 G76 廈蓉高速公路 福建省廈門市 四川省成都市 瑞金市、于都縣、贛縣區、章貢區、上猶縣、崇義縣 在江西境內又稱贛瑞高速公路 S20 彭湖高速公路 九江市彭澤縣 九江市湖口縣 彭澤縣、湖口縣 連線安徽省對應高速 S22 德婺高速公路 上饒市婺源縣 上饒市德興市 婺源縣、德興市 原為景婺常高速公路其中一段,未來將連線浙江省對應高速公路 S3501 景德鎮繞城高速 景德鎮市珠山區 景德鎮市浮梁縣 珠山區、浮梁縣 建設中,將連線杭瑞高速和濟廣高速 S4503 贛州繞城高速 贛州市南康區 贛州市贛縣區 南康區、章貢區、贛縣區 連線廈蓉高速和大廣高速 S49 楓生高速公路 新建區楓林鎮 新建區生米鎮 新建區 S50 泰井高速公路 吉安市泰和縣 井岡山市 泰和縣、井岡山市 未來將連線湖南省對應高速 S66 贛韶高速公路 贛州市南康市 廣東省韶關市 南康區、大余縣 江西段又稱康大高速公路 S69 樟吉高速公路 宜春市樟樹市 吉安市吉州區 樟樹市、新余市渝水區、峽江縣、吉水縣、吉安市吉州區 原為贛粵高速公路一部分 S89 上蓮高速公路 萍鄉市上栗縣 萍鄉市蓮花縣 上栗縣、安源區、蓮花縣 規劃中,將泉南高速公路和連線湖南省對應高速 S30 永武高速公路 九江市永修縣 九江市修水縣 永修縣、武寧縣、修水縣 S46 撫吉高速公路 撫州市金巢經濟開發區 吉安市吉州區 臨川區、崇仁縣、宜黃縣、樂安縣、永豐縣、吉水縣 預計於 2011 年 7 月開建,2013 年 12 月建成 S36 德昌高速公路 南昌市 德興市 德興市、樂平市、鄱陽縣、餘干縣、南昌市 兩端連線德婺高速和南昌繞城高速 S38 昌栗高速公路 南昌市南樞紐 萍鄉市上栗縣 新建區、高安市、上高縣、宜豐縣萬載縣上栗縣 和湖南省高速 S20 連通 S40 昌銅高速公路 南昌市西樞紐衚衕 宜春市銅鼓縣 新建區、奉新縣、宜豐縣、銅鼓縣 和德昌高速公路相連為中部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快速通道(杭州 重慶)中的一段 G105 105 國道 北京市 廣東省珠海市 九江市、南昌市、宜春市、吉安市、贛州市 G206 206 國道 山東省煙臺市 廣東省汕頭市 景德鎮市、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贛州市 G316 316 國道 福建省福州市 甘肅省蘭州市 九江市、南昌市、撫州市 G319 319 國道 福建省廈門市 四川省成都市 贛州市、吉安市、萍鄉市 此國道已改道,將不會經過井岡山市 G320 320 國道 上海市 雲南省瑞麗市 上饒市、鷹潭市、撫州市、南昌市、宜春市、萍鄉市 G323 323 國道 瑞金市 雲南省臨滄市 瑞金市、于都縣、贛縣區、贛州市章貢區、南康區、大余縣 教育 2021 全年全省研究生教育招生 22 萬人,在校生 59 萬人,畢業生 14 萬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 423 萬人,在校生 1349 萬人,畢業生 310 萬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 169 萬人,在校生 401 萬人,畢業生 70 萬人。中等職業教育招生 205 萬人,在校生 519 萬人,畢業生 118 萬人。普通高中招生 397 萬人,在校生 1158 萬人,畢業生 342 萬人。初中學校招生 704 萬人,在校生 2164 萬人,畢業生 744 萬人。普通小學招生 598 萬人,在校生 3958 萬人,畢業生 705 萬人。民辦學校 8673 所,在校學生 1844 萬人。特殊教育在校生 41 萬人,幼兒園在園幼兒 1618 萬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 904,小學毛入學率 101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 107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 933。普通高考錄取率 83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 552。 高等教育 江西省境內林立著眾多高校。其中,位於省會南昌市的南昌大學是中國 211 工程 重點建設高校,中國教育部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重點大學,是江西省綜合實力第一的高等學府。其餘著名高校有:江西師範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農業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昌航空大學、井岡山大學等。 人物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江西省人民政府 新華網江西頻道 人民網江西頻道 江西省旅遊局:江西旅遊網 熊秉真:〈清政府對江西的經營 〉。 江西省僑務辦公室網站 延伸閱讀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東
吉林省,簡稱吉,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東北地區的省份,省會長春。省人民政府駐長春市寬城區新發路 329 號。東南鄰朝鮮、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北、西、南與黑龍江、內蒙古、遼寧接壤。 古為濊貊、扶餘、肅慎地,唐朝屬渤海國地,遼代屬兩道,金朝分兩路,元代屬遼陽行中書省,明朝置建州為女真地,以境內吉林城而得名。清朝於 1673 年在今吉林市建城,名 吉林烏拉(滿語為,意為 沿著松花江),為吉林將軍駐地。光緒年間將駐地建為吉林省。面積 191 萬平方公里。 歷史 早期 商、周時為肅慎、貊、東胡等族地。古扶餘國地。 1119 年 2 月,前郭卡拉木地震,此次地震發生於孤店斷裂上,原載於《大金國志》。本次地震造成始興(肇源縣)和利涉(農安縣)數千人遇難。截至 21 世紀,這次地震仍然是松遼盆地乃至吉林省發生的規模最大一次地震,同時被認為是 1975 年海城地震之前發生在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淺源破壞性地震。 清代 清朝前期,吉林將軍轄地一直延伸至海岸線,比鄰日本海,包括今天本省東部、黑龍江東部、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和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南部,在清朝省區面積中佔列第六、七位。素以造船業為主,吉林烏拉在滿語中意為 沿著松花江。在《北京條約》中吉林所有沿海地區被割讓,至清末吉林僅剩下內陸。 滿洲國時期 thumb 滿洲國將長春市作為首都,稱新京,圖為皇宮中的皇帝寶座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發生,日本取得中國東北地區的控制權。1932 年 3 月,在日本脅迫下,滿洲國建立。以溥儀為執政,年號 大同。將長春改為新京,定為首都。1934 年,溥儀稱帝,改國號為 滿洲帝國,年號 康德。同年,原吉林省區域被分割、拆分為吉林、間島、濱江、三江四個省,此後亦有更動。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8 月 18 日,溥儀在通化宣佈退位。 中華民國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吉林市仍為吉林省政府駐地,在民國二年(1913 年)和民國十八年(1929 年),這裡分別更名為吉林縣和永吉縣。民國二十年(1931 年)9 月 21 日,日軍佔領吉林,次年 3 月 1 日,成立吉林省公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 年)8 月,日本戰敗投降,國民政府成立吉林地方治安維持會。10 月,在中共吉林市委成立吉林市政府。11 月,成立吉林省政府,省會設在吉林市。民國三十五年(1946 年)5 月,共軍從吉林市撤出,國民政府成立吉林省政府和吉林市政府。民國三十七年(1948 年)3 月 9 日,中共佔領吉林市。3 月 10 日,吉林省政府從延吉市遷至吉林市,3 月 23 日,成立吉林市人民政府。 1945 年時,國民政府曾劃分中國東北地區為九個省份,當時的吉林省的轄區有:(轄 2 市 18 縣 1 旗,而境內哈爾濱市係直轄市,直隸行政院。) 省轄市:長春市、吉林市 縣:永吉、伊通、農安、舒蘭、樺甸、磐石、雙陽、德惠、扶餘、雙城、五常、榆樹、敦化、蛟河、乾安、九臺、懷德 盟旗:郭爾羅斯旗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行政系統 1945 年 11 月 10 日,蘇聯支援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成立中共吉林省工作委員會,正副書記張啟龍、伍晉南,轄 3 市 23 縣。1945 年 12 月 27 日至 30 日,在永吉縣岔路河鎮召開吉林省 人民代表會議,選舉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副主席周鯨文(未到職)及政府行政委員會委員。設立吉林軍區,司令員周保中,第一副萬毅,第二副賀慶積。吉林省轄長春、吉林 2 市和長春、榆樹、德惠、九臺、通陽(即伊通縣與雙陽縣)、永吉、蛟河、舒蘭、磐石、樺甸、敦化、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 16 縣,人口 650 餘萬人。大略相當於現今的長春市、吉林市與延邊州。下設永吉地委、延邊地委。永吉地委轄六縣一市:即永吉、舒蘭、樺甸、蛟河、磐石、敦化等六縣及吉林市,袁任遠、楊尚奎任地委正副書記。 1945 年末,國軍佔據山海關、錦州後,沿北寧路繼續向瀋陽、遼南前進。1946 年 1 月 12 日,撤出瀋陽的中共中央東北局由林楓主持召開了東滿地區黨政軍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海龍會議,作出《關於遼北省與吉林省合併的決定》,將吉林省與遼北省在中長路以東的市縣、安東省通化專區合併,吉遼省比吉林省轄區減少了長春市,增加了 15 個縣。人口達到 1100 餘萬人。中共吉林省工委改稱中共吉遼省委,書記林楓,副書記張啟龍;政權機構仍稱吉林省政府;設吉遼(東滿)軍區,司令員周保中。下設: 吉林分省委,由永吉地委改稱。駐永吉,書記袁任遠。設吉林軍區,司令員曹裡懷。 吉北:1946 年 2 月至 1946 年 5 月設立吉北地委、吉北專署、吉北軍分割槽,書記李夢齡、專員武少文、司令員張廣才,轄舒蘭、榆樹、九臺、德惠四縣。蘇軍撤軍後,吉北建制撤銷,各縣改為省直轄。1946 年 7 月 18 日吉北地委、吉北專署、吉北軍分割槽在舒蘭重新成立。地委書記李夢齡、伍晉南;專員武少文;軍分割槽司令員曹裡懷、1947 年 2 月後雷震。轄榆樹、舒蘭、永(吉)北、榆(樹)南(原稱松花江辦事處)、山河等 5 個縣。1947 年 2 月 12 日,吉北軍分割槽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獨立 3 師。1947 年 11 月增轄九臺、德惠等 2 縣。1948 年 6 月 29 日吉北黨政軍建制撤銷。各縣由省直轄。 吉南:1946 年 6 月中旬從五常縣南下開闢吉南。6 月下旬,吉南地委、吉南專署、吉南軍分割槽在樺甸橫道子成立。轄永(吉)南、樺甸、磐石、雙陽、伊通五縣。地委、專署機關駐樺甸縣夾皮溝鎮,吉南軍分割槽駐老牛溝。書記楊尚奎、1947 年 9 月後張策;專員沈越;司令員王效明,轄第 24 旅及各縣大隊。1948 年 6 月 29 日吉南黨政軍建制撤銷。各縣由省直轄。 吉東分省委,駐延吉。政權機構為延邊專署。設吉東軍區。敦化縣、蛟河縣由永吉地委劃歸吉東分省委。 延邊:1945 年 11 月 20 日在龍井組建,轄延吉、和龍、汪清、琿春、安圖等縣。1946 年 8 月 7 日,專署機構併入吉林省政府。1947 年 2 月 15 日在龍井重設專署,轄延吉、和龍、汪清、琿春、額穆、安圖等 6 個縣。1946 年 1 月 23 日改為吉東分省,駐延吉街,增轄敦化、蛟河 2 個縣。1946 年 7 月 11 日,撤銷 4 個分省,吉東分省改為吉東專區,駐延吉,轄 8 個縣,為 東滿戰略區 的大後方。1947 年 2 月 15 日,吉東專區東部的 4 個縣劃出,成立延邊專區,駐延吉,轄延吉、琿春、和龍、汪清 4 個縣。1947 年 9 月 25 日,延邊專署與吉敦專署合併成立吉東專署,駐敦化,領導 8 個縣。1948 年 3 月 27 日,吉東專署改為延邊專署,駐地由龍井遷至延吉,轄 7 個縣(額穆縣撤併入敦化縣)。1948 年 6 月 22 日,延邊專區所轄敦化、蛟河兩縣劃歸吉林省直轄。 吉敦:1947 年 2 月 15 日,吉東專署東部的 4 縣劃出成立延邊專署,吉東專署繼續管轄敦化、蛟河、安圖、額穆等 4 縣。1947 年 4 月 1 日改稱吉敦專署。1947 年 9 月 25 日,吉敦專署與延邊專署合併為吉東專署。 通化分省委,駐通化。書記吳溉之。政權機構為通化專署。設通化軍區,由東北民主聯軍後方後勤司令部兼,司令員何長工。1946 年 2 月 10 日,中共中央東北局 為了統一通化大後方建設,統一通化黨政軍民之領導,統一駐通化主力地方武裝之指揮和領導 將中共通化分省委升格為由東北局直屬的通化省委,轄區 7 縣不變。 遼北分省委,駐東豐。政權機構為遼北省政府。設遼北軍區。 1946 年 7 月 11 日,鑑於國軍重佔了長春市、吉林市,分割了東滿與南滿的交通聯絡,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撤銷中共吉遼省委,組建中共吉林省委,政權機構仍稱吉林省政府。轄榆樹、蛟河、舒蘭、敦化、額穆、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安圖 10 個完整縣,以及永吉、樺甸、磐石、九臺、伊通、雙陽等縣部分地方。共產黨佔領區人口 210 餘萬人。 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重劃東北行政區為 6 個省和 4 個直轄市。吉林省政府改稱吉林省人民政府,直轄長春、吉林 2 市及長春、榆樹、農安、德惠、九臺、雙陽、懷德、伊通、永吉、舒蘭、磐石、蛟河、樺甸、敦化、延吉、汪清、和龍、琿春、安圖、扶餘、乾安、長嶺、郭前旗等 23 個縣(旗)和豐滿特別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吉林省人民政府繼續駐吉林市,並將原九省調整為:黑龍江、吉林、松江、遼東、遼西五省。1954 年 9 月 27 日,改回三省:吉林、遼寧、黑龍江,長春由中央直轄市改為吉林省省轄市,吉林省人民政府由吉林市遷往長春市。自此,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這時開始的吉林省大致是由國民政府時期的「吉林省」和「松江省」所組合而成。全省面積 101768 平方公里,當時人口 717 萬餘人。 地理 thumb 松花湖 接鄰省區:黑龍江、遼寧、內蒙古 接鄰國家:朝鮮、俄羅斯 地形 總體趨勢為東南高、西北低。以北東-南西向縱貫全省的大黑山山脈為界,分為東部長白山地和西部松遼平原兩大區域,面積分別佔全省的 60%和 40%。省內最高點為長白山白雲峰,海拔 2691m,也是東北地區最高峰。低平原區海拔多在 120m 以上。省內最低點位於琿春市敬信鎮防川村圖們江下游中、朝、俄三國交界處,海拔僅為 50m。 地貌 東部山地分為長白山中山低山區和低山丘陵區;中西部平原分為中部臺地平原區和西部草甸、湖泊、溼地、沙地區。 主要山脈有大黑山、張廣才嶺、吉林哈達嶺、老嶺、牡丹嶺等。主要平原以松遼分水嶺為界,以北為松嫩平原,以南為遼河平原。 第四紀冰川在長白山的冰川剝蝕遺蹟可見。現代流水侵蝕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很廣泛,山地、丘陵、臺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蝕、剝蝕、堆積、沖積等綜合作用,形成了各種流水地貌,如河漫灘、沖積洪積平原、沖溝等。火山地貌佔吉林省總面積的 86,流水地貌佔 835,湖成地貌佔 26,風沙地貌約佔 52。 地貌單元可分為: 東部長白山地:包括長白、撫松、安圖、敦化、靖宇、輝南等縣(市)境內的侵蝕火山地貌;位於通化和白山地區南部、延邊地區東部和吉林地區的侵蝕構造地貌;位於遼源地區和四平、長春東南部的構造剝蝕地貌。面積 1143844km2,海拔高程一般 500900m。其中分佈許多山間盆地,如琿春盆地、延吉盆地、松江盆地等,海拔高程一般在 200500m。 大興安嶺東坡丘陵:位於洮南西北部的大興安嶺東坡地帶,分佈面積為 196313 km2,山頂海拔高程 300500m。丘頂渾圓,溝谷寬而淺。 中部高平原區:主要分佈在四平、長春地區,由臺地和河谷兩類地貌單元組成。臺地主要在楊大城子 伏龍泉 王府一帶呈南北方向、榆樹 三岔河呈北西方向和公主嶺、農安等縣(市)分佈。河谷平原主要順松花江、拉林河、飲馬河、伊通河、東遼河及其支流呈帶狀分佈。面積為 2862653km2。海拔高程一般 150290m。 西部低平原區:分佈在松原、白城地區及雙遼境內。主要分為松遼河間過渡帶風砂覆蓋的平原、遼河風砂覆蓋的傾斜平原、松嫩鹽漬化發育的低平原和松嫩湖沼漫布的低平原。面積為 3928929 km2。海拔高程一般 120200m。 大興安嶺山前傾斜平原區:分佈於白城西部大興安嶺山前地帶,地形由西向東傾斜降低,由砂礫類土臺地和沖積扇組成,面積 310827 km2。臺地海拔高程 160240m,沖積扇海拔高程 140200m。 四至 吉林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白城市鎮賚縣嘎什根鄉 東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春化鎮 南 通化市集安市大路鎮 西 白城市洮南市萬寶鎮 行政區劃 吉林省現轄 8 個地級市、1 個自治州,下設 21 個市轄區、20 個縣級市、16 個縣、3 個自治縣;961 個鄉級行政單位,包括 426 鎮,153 鄉,28 民族鄉,354 街道。 地級市:長春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 自治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一個朝鮮族自治的地級行政單位。 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唯一一個朝鮮族自治的縣級行政單位也位於吉林省,系白山市下轄的長白朝鮮族自治縣。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與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系全中國唯二的朝鮮族自治地方。 除以上地級市、自治州外,吉林省還下轄 1 個地級行政管理區:長白山保護開發區。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吉林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220000 吉林省 Jílín Shěng 19120236 24073453 長春市 21 20 16 3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220100 長春市 Chángchūn Shì 2473413 9066906 南關區 7 3 1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220200 吉林市 Jílín Shì 2771141 3623713 船營區 4 4 1 220300 四平市 Sìpíng Shì 1024173 1814733 鐵西區 2 1 1 1 220400 遼源市 Liáoyuán Shì 514045 996903 龍山區 2 2 220500 通化市 Tōnghuà Shì 1561154 1812114 東昌區 2 2 3 220600 白山市 Báishān Shì 1750526 951866 渾江區 2 1 2 1 220700 松原市 Sōngyuán Shì 2116977 2252994 寧江區 1 1 2 1 220800 白城市 Báichéng Shì 2575873 1551378 洮北區 1 2 2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222400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Yánbiān CháoxiǎnzúZìzhìzhōu 4332934 1941700 延吉市 6 2 人口 2022 年末,全省總人口為 234769 萬人吉林省 2022 年人口 httpswwwhongheikucomsjrk1059html ,其中城鎮常住人口 149618 萬人,佔總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373,比上年末提高 037 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 4908。全年出生人口 1023 萬人,出生率為 433;死亡人口 1984 萬人,死亡率為 840;自然增長率為 407。人口性別比為 9983(以女性為 100)。 根據 2021 年統計公報,吉林省有人口 237537 萬人,無論是自然增長還是遷移率均為負數。 根據 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常住人口為 24073453 人。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27452815 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 3379362 人,下降 1231,年平均增長率為 131。其中,男性人口為 12018319 人,佔總人口的 4992;女性人口為 12055134 人,佔總人口的 5008。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 100)為 9969。0-14 歲的人口為 2818723 人,佔總人口的 1171;15-59 歲的人口為 15703565 人,佔總人口的 6523;60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5551165 人,佔總人口的 2306,其中 65 歲及以上的人口為 3757224 人,佔總人口的 15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15079014 人,佔總人口的 6264;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8994439 人,佔總人口的 3736。 2020 年吉林出生率 0484,死亡率 0781,自然增長率為 0297。 吉林省人口變化資料來源:吉林經濟資訊網 年份 年末總人口數(萬人) 1950 10295 1960 13971 1970 18604 1980 22107 1990 24402 2000 26273 2010 27462 2020 24073 極低生育率 由於中國政府對漢族的嚴苛的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佔主導的國有經濟,吉林省的生育率在計劃生育期間大幅下降。根據 2010 年人口普查,吉林省的總和生育率僅為 076,為全國第三低的省,僅略高於遼寧省和黑龍江省。由於這種生育水平僅為世代更替水平的三分之一,如果長此以往,每一代人口會減少三分之二。未來,地處邊疆、物產豐富的吉林省很可能會面臨人口過少、缺乏勞動力的危機。相對於吉林省漢族由於官方政策限制而產生的生育率下降,吉林的部分少數民族則因為生活水平提高、出外務工等諸多非政策因素也出現生育率下降,比如朝鮮族。為應對人口持續減少的狀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制定朝鮮族人口發展條例,鼓勵朝鮮族家庭生育第二胎,提倡生育第三胎。 經濟 據統計,2019 年吉林省地區生產總值為 1172682 億元人民幣,以可比價格計算較上年增長 3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128732 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 413482 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 630468 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依次為 110,352,538。三次產業的年增速分別為 25,26,33。 19792007 年 29 年,按絕對數比較,2007 年吉林 GDP 總量為 1978 年的 6375 倍;按不變價格推算(以同期全國平均物價水準為基準),GDP 年平均增長率 94%,低於同期全國 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次於安徽、寧夏等 16 個省份居 17 位。從 19782008 年共計 31 年,吉林 GDP 年增長率,有 16 年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準,15 年低於全國同期水準;31 年間有 13 年年增長率高於 10%。19782008 年,吉林 GDP 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一直在第 18 位至第 22 位間輪替,1978 年位居中國省級行政區歷年地區生產總值第 18 位,1993 年居 19 位,2004 年居 20 位,2006 年居 22 位,2007 年開始居第 21 位。GDP 總量的發展,1981 年突破 100 億元,1992 年突破 500 億元,1995 年突破 1000 億元,2007 年突破 5000 億元。人均 GDP 的發展,1987 年首次突破 1 千元(全國 1987 年突破 1 千元),1996 年突破 5 千元(全國 1995 年突破 5 千元),2004 年突破 1 萬元(全國 2003 年突破 1 萬元),2008 年突破 2 萬元(全國 2008 年突破 2 萬元)。 汽車、石油化工、農產品加工是吉林省的三大支柱產業。 民族 吉林省是地處邊疆的多民族省份,除人口占大多數的漢族外,全省有 48 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24536 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915%。全省有 4 個民族自治地方: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1952 年 9 月 3 日成立、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1956 年 9 月 1 日成立、長白朝鮮族自治縣 1958 年 9 月 15 日成立、伊通滿族自治縣 1988 年 8 月 30 日成立。全省 4 個自治地方少數民族人口 11185 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 4559%,土地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 2874%。 全省有 33 個民族鄉(鎮)和 1 個享受民族鄉待遇的朝鮮族鄉。33 個民族鄉中有 6 個朝鮮族鄉、2 個回族鄉、4 個滿族朝鮮族鄉、10 個蒙古族鄉、1 個朝鮮族滿族鄉。全省民族鄉(鎮)總人口 479 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 198 萬人,佔民族鄉(鎮)總人口的 413。土地面積 54659 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土地面積的 29。 吉林省少數民族成份多,比例大,少數民族人口總數(246 萬)和佔總人口比例(796%)在全國分別列第 11 位和第 12 位。少數民族居住幅員廣,主要在山區、半山區、草原牧區和邊境地區,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在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中,朝鮮族(115 萬,全國最多)主要分佈在東部的延邊、吉林市、通化、白山等市;滿族(99 萬)、回族(13 萬)以長春、吉林、通化、四平居多;蒙古族(17 萬)和錫伯族(3168 人)主要分佈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 2020 年全省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 21985839 人,佔 9133;各少數民族人口為 2087614 人,佔 867。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 3281271 人,下降 1299,佔總人口比例下降 071 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減少 98091 人,下降 449,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71 個百分點。其中,朝鮮族人口減少 100002 人,下降 961,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12 個百分點;滿族人口減少 34947 人,下降 403,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3 個百分點;蒙古族人口增加 24410 人,增長 1683,佔總人口比例增加 018 個百分點。 吉林省民族構成(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朝鮮族 滿族 蒙古族 回族 苗族 錫伯族 土家族 維吾爾族 壯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21985839 940165 831418 169449 104595 5788 4238 4232 3733 3518 20478 佔總人口比例 9133 391 345 070 043 002 002 002 002 001 009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4504 3983 812 501 028 020 020 018 017 098 交通 航空 航空以長春為中心,吉林、延吉為補充,可直達北京、上海、廣州、海口、寧波、大連、昆明、香港、深圳、臺北、臺中、韓國首爾、濟州、日本東京、仙台、大阪、名古屋等地。 長春龍嘉國際機場 CGQ,4E 級(擴建中) 延吉朝陽川機場 YNJ,4C 級(擴建中) 長白山機場 NBS,4C 級 通化三源浦機場 TNH,4C 級(建設中) 白城長安機場,4C 級 松原查干湖機場,4C 級 鐵路 吉林省的鐵路網大體可分為西北 東南和西南 東北兩個走向。全國主要鐵路幹線京哈線貫穿吉林南北。從吉林省內可直達哈爾濱、瀋陽、大連、北京、天津、西安、石家莊、武漢、濟南、南京、廣州、上海等全國主要城市。吉林省鐵路以長春為中心,以吉林、四平、白城、梅河口等為主要樞紐,以京哈線、長圖線、長白線、平齊線、瀋吉線、四梅線、梅集線等線路為幹線,形成連線全省各市、州及廣大城鄉的鐵路網。 哈大客運專線於 2012 年 12 月 1 日通車,設計時速 350kmh,吉林境內設有四平東站、公主嶺南站、長春西站、長春站、德惠西站、扶餘北站。 長琿城際鐵路於 2015 年 9 月 20 日通車,設計時速 250kmh,主要車站為長春站、吉林站、延吉西站、琿春站。全線以吉林站為界分兩段進行建設,長春至吉林段於 2010 年 12 月 30 日建成通車,吉林至琿春段於 2015 年 9 月 20 日建成通車。專案西起長春市,東至琿春市,途經長春市二道區、九臺區、吉林市昌邑區、蛟河市、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安圖縣、延吉市、圖們市、琿春市。 公路 2008 年末全省等級公路總里程 88340 公里(含農村公路),其中,高速公路 2250 公里。 海運 2010 年,海關總署內貿允許吉林省國內貿易貨物從琿春圈河口岸出境,經朝鮮元汀裡 羅津港換裝作業,再運至上海、寧波口岸。2014 年,吉林省國內貿易貨物跨境運輸進境口岸增加黃埔、泉州、汕頭和洋浦口岸。2023 年,俄羅斯同意讓吉林利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為吉林省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進境口岸增加浙江省舟山甬舟集裝箱碼頭和嘉興乍浦港。 文化 歷史文化 全省共有 1 處世界文化遺產、3 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8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168 處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世界文化遺產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吉林 集安 長春 吉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吉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 吉林省文物保護單位列表 其它 長春電影製片廠 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 戲曲、曲藝 京劇 代表吉林省京劇藝術最高水平的是吉林省京劇院,所屬戲院有大眾劇場和長春大戲樓。從吉林富商牛子厚創辦京劇喜連成科班,培養了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周信芳開始,吉林市就與京劇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解放前的幾十年中,單是演出京劇的茶園就有多處,京劇大師梅蘭芳、京劇山派代表唐韻笙都曾經在吉林市長期演出。牛子厚對京劇事業所做出的貢獻在中國戲劇史上留下了珍貴的一頁。為紀念牛子厚 富而好行其德,而編排的現代京劇《牛子厚傳奇》正在長春公演。 吉劇 知名團體有吉林省吉劇團。 吉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以 不離基地,採擷眾華,融合提煉,自成一家 為指導方針,建國後在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劇種。著名吉劇演員有鄔莉、隋晶瑩、王青霞、王桂芬、李佔春、安靜芳等。優秀劇目有《桃李梅》、《燕青賣線》、《包公賠情》、《一夜皇妃》、《三請樊梨花》、《包公趕驢》、《三放參姑娘》、《火焰山》、《關東雪》等。 二人轉 知名團體有吉林市戲曲劇團,和平大戲院、東北風二人轉劇場、劉老根大舞臺。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演出形式,大體可分 單(單出頭)雙(雙玩藝,即二人轉)、群(群活兒)、戲(拉場戲) 四類。吉林著名二人轉演員有韓子平、董偉、嚴淑萍、董連海、高秀敏、閆學晶、佟長江、楊金華、魏三、孫小寶、閻森、周玲玲、周雲鵬、郭旺等。 黃龍戲 知名團體有吉林省農安縣黃龍戲劇團,是吉林省戲曲界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吉林省地方劇種,是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它是以東北皮影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新劇種。代表劇目有《風雨菱花》、《魂系黃龍府》、《聖明樓》、《鷹格夫人》四大劇。 新城戲 知名團體有吉林省松原市滿族藝術劇院。新城戲是 20 世紀 50 年代末期 60 年代初葉,以流傳於吉林省扶餘一帶的滿族曲藝八角鼓為基礎而逐漸發展而成的。因為扶餘鎮曾是清朝新城府治所,故而定名為新城戲。優秀劇目有《紅羅女》、《繡花女孩子》、《薩瓦瑪》、《鐵血女真》、《洪皓》等。2009 年 7 月,新編大型歷史故事劇《洪皓》獲得中國少數民族戲劇學會的最高獎項 金孔雀 綜合大獎。 東北大鼓 東北大鼓是流行於中國東北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融入了京劇、京韻大鼓和東北民歌唱腔,曲調豐富,唱腔流暢,表現力較強,以說唱中、長篇書為主。吉林境內東北大鼓基本屬 東城派,在榆樹地區影響力較大,也較為活躍。2006 年東北大鼓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北大鼓傳統節目非常豐富短篇有《老鼠告貓》,中篇有《二度梅》,長篇有《左傳春秋》等。著名藝人有顧馨山、四小鼓王 之一夏曉華、王連科、高貴、蔣維芳等。 評劇 知名團體有長春評劇院、長春市雙陽區評劇團、吉林市戲曲劇團。代表人物有花派藝術家鄭桂芳、新派藝術家王曼玲等。 話劇 知名團體有長春話劇院、吉林市話劇團、延邊話劇團、吉林藝術學院小劇場。著名話劇演員有呂啟鳳、鄭坤範、李幼斌、于丹、劉強等。 小品 著名演員有高秀敏、閆學晶、劉小光等。 電影 長春電影製片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個電影製片廠,是其最大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北影、上影和八一合稱 四大 電影製片廠,被譽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的搖籃。 前身是 1937 年滿洲國時期日本人建立的 滿洲映畫協會。1945 年,日本戰敗投降後,中國共產黨急於建立自己的電影生產基地,派其黨員劉建民、趙東黎秘密潛入 滿映,組織同情共產黨的職工,於 10 月 1 日成立了共產黨佔據的東北電影公司。1946 年內戰爆發,受共產黨指示,東北電影公司於 5 月 13 日遷往合江省興山市,即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市。1946 年 10 月 1 日,東北電影公司更名為東北電影製片廠,並在較為困難的條件下開始製作電影,拍攝了中共的七個 第一部 為其宣傳,同時調出大批中共幹部支援新廠建設,因此被形象地譽為 中共電影的搖籃。隨著內戰中共產黨逐漸獲勝,1948 年 10 月 19 日長春被共軍佔領後,東影一面繼續製作,一面分批遷回長春。1955 年,正式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60 多年來,長影共拍攝故事影片 600 多部,戲曲片 50 多部,譯製了幾十個國家的影片 800 多部,還製作了大量的科教片、美術片、電視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電影事業作出了貢獻。長影廠不僅是個電影生產地,而且是個電影人員的培訓地,造就了一大批電影藝術家、事業家、和技術專家。19601962 年之間曾成立長春電影學院,文革時期學校停辦,後未再恢復。 目前長春還設有創辦於 1992 年,兩年一屆的長春電影節。與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珠海電影節並稱 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大電影節。 音樂 知名團體有吉林省民族樂團、長影樂團、吉林省交響樂團 舞蹈 知名團體有吉林省歌舞劇院、延邊歌舞團、松原市滿族藝術劇院、前郭縣民族歌舞團 戲劇 長春人民藝術劇場 工藝美術 松花湖浪木根雕、松花硯、吉林白山木畫、德惠草編、吉林彩繪雕刻葫蘆、吉林剪紙、長春木雕、松花湖奇石 飲食 吉菜 是指利用吉林特產或主產原料,運用吉林特有的烹飪工藝,在中華名菜系基礎上,綜合吉林少數民族飲食文化和農家特色,經過開發創新而形成的一個新的精品菜系。吉菜主要有民族菜、民俗菜、宮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在 2001 年第二屆中國美食節上,吉菜以其鮮明的特色,被確定為中國 新八大菜系 之一。吉林處於中國東北中部,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土地肥沃,具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尤其是 天然、綠色 資源得天獨厚,是吉菜發展的有利條件。吉菜歷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滿族的祖先 肅慎就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間,過著漁獵生活。吉林自古還有漢、朝、蒙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各民族文化和飲食習慣不同,如滿族人喜食燉菜和麵點、朝鮮族喜歡冷麵、蒙古族愛吃烤肉,這些特有的飲食習慣,形成了獨特的多元化飲食文化。 著名的吉林小吃 延吉冷麵 翡翠人參茅臺雞 雪衣豆沙 白肉血腸 長春蹄花絲 煎粉 吊爐餅 酸菜白肉鍋 鍋包肉 鼎豐真糕點 溜肉段 溜三樣 拔絲白果 家雞榛蘑粉 鍋塌豆腐 砂鍋鹿寶 滑炒長白山松茸山山藥 打糕 燻肉大餅 新興園蒸餃 三套碗 宗教 道教 道教傳入吉林省是在公元六世紀下半葉,到元明兩朝時中斷。清康熙三年(1664 年)又傳入吉林省,到 1948 年全省有宮觀 125 座,道士 900 餘人。1958 年前有 44 座,有道士 89 人。1959 年有 52 座,有道士 125 人。文革 前夕有 35 座,有道士 29 人。目前全省有宮觀 14 處,道士 79 人,信教群眾 8600 餘人。1995 年、1997 年吉林省道教分別成立了通化市道教協會、遼源市道教協會。主要宗教場所有:通化市玉皇閣和遼源市福壽宮。 佛教 全省信仰佛教群眾約 45 萬餘人,大多數屬於淨土宗。還有少數天台宗、禪宗、曹洞宗及其它宗派,但宗派特點已不明顯。省佛教協會由吉林省著名的僧人澍培等人發起,成立於 1981 年,1984 年召開第二次代表會議,1996 年召開第三次代表會議,現任會長是長春市般若寺方丈成剛。全省有佛教協會 9 個,(其中省級 1 個、市級 5 個、縣級 3 個)。全省共有寺院 105 座,其中比丘(男僧)46 座,比丘尼(女僧)59 座。全省有僧人 1253 人,其中男僧 311 人,女僧 942 人。年齡結構情況:17 歲至 18 歲有 18 人,19 歲至 21 歲 100 人,22 歲至 60 歲有 975 人,61 歲以上有 160 人。文化程度情況:文盲 26 人,小學 301 人,初中 570 人,高中(中專)244 人,佛學院(大專)112 人。主要宗教場所有:長春般若寺、吉林市北山廟群、遼源市彌陀寺、敦化正覺寺、松原扶餘縣蔡家溝慈雲寺、四平市淨業蓮寺、通化梅河口市龍泉寺、白城洮北區華嚴寺、白山市青山寺等。 亞伯拉罕諸教 伊斯蘭教 吉林省現有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 138 萬多人,清真寺近 90 所。1981 年成立了省伊斯蘭教協會,1984 年 9 月 10 日召開第二次代表會議,1988 年 10 月 4 日召開第三次代表會議,2000 年 11 月 22 日召開第四次代表會議,會址在長春市長通路清真寺內,現任第四屆會長為楊清庭阿訇。主要宗教場所有:長春市長通路清真寺、長春市宋家清真寺、長春皓月禮拜殿、吉林市北清真寺、吉林市西清真寺、吉林市東清真寺、吉林市拱北清真寺等。 天主教 吉林省現有天主教信教群眾近 8 萬人,正式登記的天主教堂(公所)73 處。全省現有天主教教職人員 126 人,其中,主教 1 人(張翰民,省政協常委),神甫 54 人,修士 4 人,修女 67 人。有各級宗教團體 24 個。其中,省級 2 個,即:吉林省主教愛國會和吉林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市級 11 個,縣級 12 個。有天主教神哲學院和天主教修女院各一所,在校男女修生共 30 人,其中,男修生 26 人,女修生 4 人。由於歷史的原因,吉林省天主教信教群眾大部分分佈在農村,歷史上形成了十大聚居村,分別是:農安縣新劉家鄉劉家村、農安縣合隆鄉八家村、公主嶺市育林鄉西山村、公主嶺市蓮花山鄉趙家圍子村、公主嶺市蓮花山鄉趙家圍子村、公主嶺市育林鄉良正甲村、公主嶺市和氣鄉民助村、梅河口市中和鎮二八石村、扶餘縣四馬架鄉蘇家村、長嶺縣利發盛鄉建設村、龍井市八道鄉八道村。主要宗教場所有:長春市德勒撒天主教堂,吉林市耶穌聖心天主教堂等。 新教 吉林省現有新教信教群眾近 36 萬人,約佔全省信教總人數的 37。正式登記的新教活動場所 1300 餘處,新教教職人員 200 多人,其中牧師 37 人,長老 45 人。義工傳道員達到 1300 多人,經民政部門批准登記的各級新教團體為 46 個,其中省級宗教團體 2 個,市級團體 13 個,縣級團體 31 個。主要宗教場所有:長春西五馬路基督教堂、長春東三馬路基督教堂、長春二道基督教堂、吉林市基督教堂、四平市基督教堂、通化市基督教堂等。 旅遊 4 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3 處國家 5A 級風景名勝區、14 處國家 4A 級風景名勝區、1 處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松花湖 八大部 淨月潭 仙景臺 防川 國家 AAAAA 風景名勝區 偽滿皇宮博物院 長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春淨月潭國家森林公園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 國家 AAAA 風景名勝區 松原市查干湖旅遊度假區 延吉市帽兒山恐龍文化旅遊區 蛟河拉法山國家森林公園 通化市楊靖宇烈士陵園 長春市蓮花山滑雪場 吉林松花湖風景名勝區 長春市長影世紀城 集安市高句麗文物古蹟旅遊景區 鎮賚縣莫莫格國家自然保護區 輝南縣龍灣群國家森林公園 通榆縣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聯合國人與生物圈自然保護區 長白山 教育 普通高校 公立本科院校 學校名稱 所在地 辦學層次 吉林大學 長春市 211 工程、985 工程、本科 東北師範大學 長春市 211 工程、本科 延邊大學 延邊州 211 工程、本科 長春理工大學 長春市 本科 吉林農業大學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師範大學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工業大學 長春市 本科 吉林財經大學 長春市 本科 吉林建築大學 長春市 本科 長春中醫藥大學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大學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工程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體育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警察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工商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藝術學院 長春市 本科 東北電力大學 吉林市 本科 北華大學 吉林市 本科 吉林化工學院 吉林市 本科 吉林醫藥學院 吉林市 本科 吉林農業科技學院 吉林市 本科 吉林師範大學 四平市 本科 白城師範學院 白城市 本科 通化師範學院 通化市 本科 民營本科院校與獨立院校 學校名稱 所在地 辦學層次 吉林外國語大學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建築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動畫學院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資訊學院 長春市 本科 長春理工大學光電資訊學院 長春市 本科 東北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建築科技學院 長春市 本科 長春科技學院 長春市 本科 長春財經學院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光華學院 長春市 本科 長春大學旅遊學院 長春市 本科 吉林師範大學博達學院 四平市 本科 高職專科院校 學校名稱 所在地 辦學層次 長春汽車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長春市 專科 長春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長春市 專科 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校 長春市 專科 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長春市 專科 長春東方職業學院 長春市 專科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長春市 專科 長春職業技術學院 長春市 專科 長春資訊科技職業學院 長春市 專科 吉林科技職業技術學院 長春市 專科 吉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市 專科 吉林電子資訊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市 專科 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市 專科 四平職業大學 四平市 專科 吉林農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四平市 專科 白城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白城市 專科 白城職業技術學院 白城市 專科 松原職業技術學院 松原市 專科 遼源職業技術學院 遼源市 專科 長白山職業技術學院 白山市 專科 延邊職業技術學院 延邊州 專科 軍事院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長春市) 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技術學院(長春市) 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 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 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春專案辦公室 體育 吉林省競技體育的優勢專案包換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樣滑冰、自由式滑雪、跳臺滑雪等冬季專案和腳踏車、跆拳道、射箭等夏季專案。奪得奧運會金牌的第一位吉林籍選手是乒乓球運動員王皓。奪得冬奧會金牌的第一位吉林人是短道速滑選手周洋。吉林籍或吉林省培養的知名運動員還有短道速滑選手武大靖、李堅柔、李佳軍,速度滑冰選手趙偉昌、葉喬波,花樣滑冰選手陳露,場地腳踏車選手宮金傑,射箭選手何影,籃球選手孫軍等。吉林省女子曲棍球隊曾三次奪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冠軍。長春亞泰隊曾奪得 2007 年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冠軍,延邊足球隊曾取得 1965 年全國足球甲級聯賽冠軍、2015 年中國足球甲級聯賽冠軍。 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吉林在冬季體育專案上具有較高的競爭力,先後承辦了多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和 2007 年亞洲冬季運動會。吉林省為中國國家隊培養了大量冬季運動專案的優秀運動員。 足球運動在吉林省擁有很好的群眾基礎,2016 年 3 月 22 日,長春光華學院成立了中國第一家足球學院,面向全國招生。吉林省設立全國首個足球學院 計劃招生 30 人 ,吉和網,2016 年 3 月 28 日查閱 2016 年,吉林擁有 2 支中超聯賽球隊:長春亞泰和延邊富德,1 支女超球隊:長春大眾卓越。延邊衝超成功後 吉林成為中國第 4 個足籃大省 ,鳳凰網,2016 年 3 月 28 日查閱 重要賽事 第六屆亞冬會 第六、八、九、十二屆全國冬季運動會 2008、2009 自由式滑雪世界盃 2004、2008、2009 中國乒乓球公開賽 國際雪聯越野滑雪中國巡迴賽 瓦薩國際森林徒步賽 瓦薩國際定向賽 利丁徒步賽 畢克國際山地車賽 國際友好城市半程馬拉松邀請賽 中國大學生田徑運動會 職業球隊 足球 長春亞泰、延邊富德、長春大眾華信 籃球 長春東北虎、吉林澳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主要領導人 省委書記 劉錫五 李夢齡 吳德 趙林(代第一書記) 王淮湘 王恩茂 強曉初 高狄 何竹康 張德江 王雲坤 王珉 孫政才 王儒林 巴音朝魯 景俊海 黃強 省長 周持衡 栗又文 王淮湘 王恩茂 於克 張根生 趙修 高德佔 何竹康 王忠禹 高嚴 王雲坤 洪虎 王珉 韓長賦 王儒林 巴音朝魯 蔣超良 劉國中 景俊海 韓俊 胡玉亭 重要歷史事件 1119 年前郭卡拉木地震 康熙東巡 萬寶山事件 三下江南、四保臨江 中國第一輛 解放 牌載重汽車 中國第一輛 東風 轎車 第一輛 紅旗 高階轎車 中國第一臺 地形一號 光學經緯儀 中國第一臺電磁式電子顯微鏡 吉林隕石 吉林 4 名戰士攜槍出逃 人物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吉林省人民政府網站 參見 吉林將軍、吉林市 圖們江(出海口問題)、間島(領土爭端) 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 東北亞 吉林省地震列表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青海省,簡稱青,為中國一級行政區,位於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北部。因境內有全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 青海湖而得名,省會是西寧。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故被稱為 三江源。省人民政府駐西寧市城中區西大街 12 號。 歷史 早在 2 萬年前青海就有人居住。早在西周時期,就與中原地區發生政治、經濟聯絡。並且與秦朝來往密切。到了漢初,又分裂成分為先零、燒當、發羌、党項等部。 古代青海東部屬於中原王朝統治,漢時曾設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貴南、貴德以及西寧和湟源等地,還設立護羌校尉。 兩晉時期,鮮卑慕容部的一支率所部 1700 戶從遼東前燕西遷,建立吐谷渾汗國,除了青海以外,還控制了甘肅一些地區,統治了青海足足 300 年。在吐谷渾帝國的南部還有佔據白蘭道數百年的丁零人和古羌族的國家白蘭國。 隋朝時,公元 607 年(隋煬帝大業三年)改鄯州為西平郡,轄湟水、化隆二縣,今西寧為西平郡湟水縣的轄地。大業初又改廓州為澆河郡,治所在河津縣(今貴德縣境)。在大業五年(609 年)隋煬帝擊潰吐谷渾,生擒吐谷渾首領,設定河源郡、西海郡、且末郡、鄯善郡四郡,從此隋朝控制了青海全境。公元 618 年唐朝建立後,在青海東部設鄯、廓二州。鄯州轄龍支、湟水二縣,今西寧為湟水縣轄地。後吐蕃滅吐谷渾,安史之亂後,吐蕃從唐軍手中奪取了鄯州 今西寧,改稱青唐城。11 世紀初,青海東部擁立吐蕃普約後裔為王,稱唃廝囉,號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寧)。史稱青唐王國。 12 世紀初,北宋力量到達河湟地區,並將鄯州改為西寧州,於是西寧名稱開始使用。13 世紀初,成吉思汗率大軍經臨洮進佔西寧州,並在河州(今臨夏縣)設定元帥府,當時牧區推行土司制度。這時,在蒙古帝國的支援下,藏傳佛教在青海逐漸盛行起來,並建立了許多寺院。元朝時期,青海大部歸吐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管轄,隸屬於宣政院。 青海蒙古族在明代由新疆遷來,其首領顧實汗,牧於青海湖周圍、柴達木盆地及黃河河曲一帶,勢頗強盛。17 世紀,顧實汗控制青海,對西藏也有強大的影響。清朝政府派員冊封顧實汗為遵行文義敏慧顧實汗,使顧實汗在青、藏的統治地位強化。清雍正帝平息顧實之孫和碩親王羅布藏丹津後,改西寧衛為府,設西寧縣、碾伯縣和大通衛,屬甘肅省。青海地區由西寧辦事大臣直轄管理。這項措施為後來青海建省鋪平了道路。 清末時,回族商人馬海晏起兵反清,創立了馬家軍,後歸順清朝,馬海晏在庚子拳亂,八國聯軍襲來時為了保護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憂勞而卒,朝廷蔭襲馬海晏之子馬麒為總兵。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馬麒升任青海蒙番宣慰使,成為軍閥,逐漸統治青海,馬麒死後,其子馬步芳勢力更是深入青海,期間青海省於 1928 年成立。青馬軍閥在青海統治了四十年,1949 年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 1949 年 9 月 5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西寧。9 月 26 日,青海省人民軍政委員會宣告成立。1950 年 1 月 1 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組成,以西寧為省會。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 年 1976 年),青海曾發生大規模政治衝突。1967 年 2 月 23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青海省軍區與地方造反派經過九天的對峙後,以 13 個連的兵力攻入造反派佔據的《青海日報》社,一天內打死造反派 169 人,打傷 178 人;而解放軍中有 4 人死亡,另有 46 人受傷。此外,據海外統計,該事件後共有 13414 名群眾被逮捕,其中 4279 人參與集中勞動。 2010 年 4 月 14 日上午,玉樹州發生 71 級地震,地震造成 2698 人死亡,失蹤 270 人,12135 人受傷。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結古鎮全部停電,由於大部分建築都是土木結構,重災區結古鎮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幾乎全倒塌。此外整個玉樹州的學校房屋大量垮塌。 2021 年 5 月 22 日凌晨 2 時 04 分,青海省果洛州瑪多縣發生黎克特製 74 級地震。青海省立刻啟動特別重大地震二級應急響應,派出多支救援隊及人員赴震區救援。青海 74 級地震致兩大橋塌陷 雲南漾濞 64 級地震至少 3 死 明報新聞網 2021 年 05 月 22 日 地理 青海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全省均屬高原範圍之內。地形複雜,地貌多樣。全省平均海拔 3000 多米,最高點崑崙山的布喀達板峰為 6860 米,最低點在民和下川口村,海拔為 1650 米。境內山脈高聳,地形多樣,河流縱橫,湖泊棋佈。巍巍崑崙山橫貫中部,唐古拉山峙立於南,祁連山矗立於北,茫茫草原起伏綿延,柴達木盆地浩瀚無限。長江、黃河及瀾滄江(湄公河)(因此被稱作 三江源)之源頭在青海。巴顏喀拉山為長江和黃河的分水嶺。 青海屬於高原大陸性氣候,有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平均氣溫低,在 57~85之間;降水量少,絕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 400 毫米以下;地域差異大;雨熱同期等特點。 接鄰省區有四川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 青藏高原海拔列表 礦產資源 石油, 主要在柴達木盆地。柴達木盆地石油勘探開採在 1954 年就進行,1955 年第一口油井開鑽。至今,青海石油的油氣年產量已達 459 萬噸。 金屬礦產,包括鋰礦等 野生動物 藏野驢 藏羚羊 黃羊 野犛牛 普氏原羚 雪雞 雪豹 河曲馬 西藏棕熊 旱獺 四至 青海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蘇里鄉 東 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隆治鄉 南 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吉曲鄉 西 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 行政區劃 青海省現轄 2 個地級市、6 個自治州,下設 7 個市轄區、5 個縣級市、25 個縣、7 個自治縣。 地級市:西寧市、海東市 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樹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青海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630000 青海省 Qīnghǎi Shěng 69664677 5923957 西寧市 7 5 25 7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630100 西寧市 Xīníng Shì 760678 2467965 城中區 5 1 1 630200 海東市 Hǎidōng Shì 1298242 1358471 樂都區 2 4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632200 海北藏族自治州 Hǎiběi ZàngzúZìzhìzhōu 3438989 265322 海晏縣 3 1 632300 黃南藏族自治州 Huángnán ZàngzúZìzhìzhōu 1822646 276215 同仁市 1 2 1 632500 海南藏族自治州 Hǎinán ZàngzúZìzhìzhōu 4345323 446996 共和縣 5 632600 果洛藏族自治州 Guǒluò ZàngzúZìzhìzhōu 7424636 215573 瑪沁縣 6 632700 玉樹藏族自治州 Yùshù ZàngzúZìzhìzhōu 20488714 425199 玉樹市 1 5 632800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Hǎixī MěnggǔzúZàngzú Zìzhìzhōu 30085449 468216 德令哈市 3 3 人口 2010 年末青海省總人口共 5626722 人。漢族人口共 2983516 人,佔 5302%;少數民族共 2643206 人,佔 4698%,這一比重僅低於西藏和新疆,居中國各省第三位。截止到 2017 年末,青海省的總人口為 598 萬人。少數民族: 藏族,共 1375062 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2444,主要分佈在玉樹、果洛、海南、黃南、海北五個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西寧市的大通縣,平安縣和海東市也有部分藏族居住。青海藏族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由吐蕃吸收青藏高原各民族逐漸發展形成的。藏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青海藏族除玉樹部分人講康巴方言外,均操安多方言,通用藏語文,信奉藏傳佛教。 回族,共 834298 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1483。主要分佈在青海東部地區。 土族,共 204413 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363。 撒拉族,共 107089 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19。 蒙古族,共 99815 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177。 其他少數民族,共 22529 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04。 青海省民族構成(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藏族 回族 土族 撒拉族 蒙古族 東鄉族 土家族 滿族 保安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2993534 1509608 946273 200362 128779 102447 14459 11891 7915 1425 7264 佔總人口比例 5053 2548 1597 338 217 173 024 020 013 002 012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5152 3229 684 439 350 049 041 027 005 025 宗教 青海的漢族主要信仰中國民間宗教(包括道教和儒教)和佛教。藏族信仰藏傳佛教或苯教,回族多數信仰伊斯蘭教。根據 2004 年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基督徒佔青海人口的 076%。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 2009 Report by Xiuhua Wang 2015 p 15 2010 年的一項調查,青海有 1751%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Min Junq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Islam in China JISMOR 8 2010 Islam by province page 29 Data from Yang Zongde Study on Current Muslim Population in China Jinan Muslim 2 2010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595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1 萬人。 其中少數民族人口 29435 萬人,佔常住人口的比重為 4947。 FileDongguan mosquejpg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FileQinghaifenghuangshanjpg 西寧多巴鎮鳳凰山的九天玄女廟 FileQinghaiRiyue shanjpg 湟源縣日月山的佛寺 FileQinghaiHuangyuan xian mosquesjpg 湟源縣清真寺和漢族民間信仰的寺廟並存 FileRebkong monasteryJPG 同仁縣隆務寺 經濟 thumb220px 久治縣城 青海經濟總量低,主要依託當地礦產、生態及生物資源,化肥、畜牧業、有色金屬等產業具有比較優勢。2016 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 257249 億元,比上年增長 8,近年來,青海省的 GDP 年均增速普遍高於全國平均。 2006 年青藏鐵路正式通車,青海旅遊業、特色工藝品和農產品加工業將逐步得到較快發展。 青海銷售收入最大的公司是西部礦業集團,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為鹽湖集團(SHE000578),該公司將併入本省另一家上市公司鹽湖鉀肥(SHE000792)。 2018 年,全省生產總值 GDP 為 286523 億元,比 2017 年增長 72。 文化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同仁 人物 語言 漢語:蘭銀官話、普通話、中原官話 藏語:安多方言、康巴方言 土族語 蒙古語 撒拉語 旅遊 青海旅遊資源豐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民族文化旅遊節、三江源國際攝影節、青海湖國際詩歌節是當地政府為吸引旅遊業主要舉辦的官方活動。 塔爾寺 青海湖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崑崙山 祁連山 孟達林區 茶卡鹽湖 尕海 門源油菜花花海 拉脊山 大通老爺山、娘娘山 教育 高等教育:本科院校有青海大學、青海師範大學、青海民族大學等。其中青海大學是一所 211 工程院校。 政治 地方首長 青海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青海省委員會 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青海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青海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陳剛 陳剛 吳曉軍 公保扎西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藏族 籍貫 江蘇省高郵市 江蘇省高郵市 江西省泰和縣 青海省化隆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3 年 1 月 2023 年 1 月 2022 年 3 月 2022 年 1 月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外部連結 青海省人民政府 新華網網青海頻道 人民網青海頻道 青海省旅遊局:青海旅遊網 青海新聞網 中國經濟網青海頻道 青海人才網 青海奏疏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西 Category 藏語地區 Category1928 年建立的行政區劃 Category1928 年中國建立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又稱三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內陸省份,位於中國中部偏北地區,由關中、陝北和陝南三個地理區域組成;其西鄰甘肅省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北接內蒙古自治區,東鄰山西省及河南省,東南部至西南部與湖北省、重慶市及四川省相連;在地理、經濟及政治上常視其為西北地區或西部省份,是中國西北五省區之一;其處於黃河中游,屬於黃河流域,是現今中國地理版圖的中心所在地。全省總面積約為 2058 萬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為 3956 萬人。陝西省共轄 10 個地級市,包含 1 個副省級市西安市,省人民政府駐西安市新城區新城大院。 地理 地名 陝西這個地名的由來,與歷史變遷有關。在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西南,有一個叫作陝原(陝陌)的地方。周朝初年,周公與召公以此劃分領地,分陝而治,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宋朝時設陝西為路(相當於今省制),以其地處陝原之西,而稱陝西路。陝西之名出此開始。陝西在歷史上較長時期一直簡稱為 秦。在元朝以前的陝西,並不包括漢中安康等秦嶺以南今屬陝西管轄部分;但另一方面,在清朝以前的陝西,一般亦包括今日甘肅省之部分。 若依照漢語拼音譯寫,陝西會與同音不同調的鄰省山西名稱相同,在西方語言中容易混淆,所以特別援用國語羅馬字關於「上聲母音雙寫」的規則,將 寫作 ,即陝西作 以為區別。在使用漢語拼音之前,郵政式拼音將其拼為 以為區別,另法語舊拼寫作 。 目前權威規定與實際使用中仍有爭議, 和 兩種拼法均有廣泛使用,尚無官方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分省地圖集 1970s 將 陝西 英文作 Shaanxi 中國地名委,教育部,國家出版總局。中華地名大詞典 1998 將 陝西 英文作 Shanxi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國政區大典 1999 將 陝西 英文作 Shanxi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測繪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錄 1999 將 陝西 英文作 Shaanxi 尹斌庸。新華拼寫詞典 2002 將 陝西 英文作 Shaanxi(中國國家標準 GB325989)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拼音拼寫法。第 59 條:某些地名可用中國地名委員會認可的特殊拼法:陝西日報 Shaanxi Ribao,但此規定僅針對書刊名稱。多數場合,若出現在英文譯名當中,陝西則會使用 Shaanxi。由於中國大陸大多數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科書幾乎沒有專門提及關於 陝西 的英文名相關內容,因此部分民眾看到陝西英文為 Shaanxi 時(如 2021 年在陝西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運動會)會質疑其拼寫有誤。上海地鐵官方就陝西南路站(South Shaanxi Road)譯名問題自 2012 年開始連續 9 年回應 14 次網友質疑。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CCTV13)在 2021 年 9 月 24 日播出的《共同關注》節目中對觀眾進行了此方面的科普,並引用了全運會組委會及相關專家對網友的解釋。 位置和地形 陝西位於中國西部,按地理位置特點可以分為關中、陝北和陝南三部分,其中關中以平原為主,陝北是黃土高原,陝南是秦嶺山脈。接鄰省區市有河南、湖北、重慶、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和山西八個,與內蒙古同是中國鄰省最多的省份。 主要山脈:太白山、化龍山、首陽山、終南山、華山、白于山、巴山、子午嶺。 水系 主要河流:黃河、渭河、涇河、無定河、延河、北洛河、嘉陵江、漢江、丹江。 四至 陝西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榆林市府谷縣古城鎮 東 榆林市府谷縣黃甫鎮 南 安康市鎮坪縣華坪鎮 西 漢中市寧強縣青木川鎮 歷史 先秦時代 陝西位於中國地理中心區,秦嶺以北關中,陝北地區屬於黃河中上游、秦嶺以南屬於長江上游,關中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黃帝的葬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在西周後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 秦(據說曾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陝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佔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於陝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 秦。前 350 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後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秦漢時代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咸陽(今西安、咸陽一帶)為首都,並把全國劃分為 36 郡,今陝西境內有郡:上郡、北地郡、漢中郡。陝西地首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漢時,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陝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區,由司隷校尉部管理,分為京兆尹(渭南郡),左馮翊(河上郡),右扶風(中地郡)和弘農郡。秦朝都城咸陽先後改名為新城和渭城。在今咸陽原上,因西漢五陵置有陵邑,故有 五陵原 之稱。 東漢時,首都遷去雒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今陝西地屬於涼州刺史部和幷州刺史部。東漢中後期,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到三國曹魏時,匈奴人分為五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鮮卑族,氐、羌等族在自塞外入居陝、甘,歷史上稱為 五胡。 兩晉南北朝 西晉,長安為陪都,咸陽更名為靈武。313 年,永嘉之亂後西晉在長安擁立晉愍帝。316 年,前趙(漢國)劉聰派遣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隨著西晉的滅亡,中原廣大的地區,皆成為漢國政權的統治範圍。 前趙,漢王劉聰名義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隨著勢力的擴大,地方的割據勢力迅速形成,漢國統治的地區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318 年,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位。匈奴貴族靳準殺死劉粲奪權,在平陽的劉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殺,靳準自立為漢天王。鎮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與此同時,羯族首領石勒亦以討伐靳準為名,率軍至漢都平陽,於是,平陽、洛陽以東的地區,皆落入石勒勢力之中。前趙於是遷都到長安。後趙,長安為陪都,咸陽又改名為石安。 前秦,東晉時氐在北方崛起,在前秦天王苻堅的軍事行動下,今陝西一帶屬於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長安為前秦的首都。383 年淝水之戰大敗後,前秦國力開始下降。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原降於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 年)自稱萬年秦王,次年(385 年)擒殺苻堅。太元十一年(386 年)姚萇稱帝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國號大秦,史稱後秦。 陝西地經歷羯族的後趙、漢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鮮卑的西燕、羌的後秦,417 年東晉北伐後秦破長安後也短暫的佔有今天的陝南地。在陝北也有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夏鳳翔六年(418 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後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北魏,386 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陽一帶為涇陽縣。436 年四月,北魏滅北燕,高句麗等邊疆政權降服,統一除了今天遼東以北的北方。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的實權落在大將宇文家族的手中。556 年,宇文泰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泰定都於長安(今西安)。 隋唐五代 隋朝,北周大將楊堅滅鮮卑人的政權,恢復了漢族對漢地北部行使主權後,在滅亡南朝陳,以大興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唐朝,隋末,太原留守李淵(唐高祖)和他的兒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從太原起兵反隋。在 618 年建立唐朝,重新統一中國。改大興城為長安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分屬京畿道,山南東道和關內道。 武則天因其母母楊氏順陵在咸陽北原,曾改咸陽為赤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也在這裡建立過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907 年 923 年 11 月)篡奪唐地位後,李茂貞建立岐(901 年 924 年或 946 年)以鳳翔為中心於現在陝西、甘肅、四川地區的割據政權,表示對抗後梁,此時陝西分屬不同的政權內,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923 年-936 年)、後晉(936 年-947 年)、後漢(947 年-950 年)和後周(951 年 960 年),陝西地屬於北方的中原王朝內,後唐改回大安府為京兆府,但五代都城大多在洛陽與太原,西安卻再沒有成為首都。 宋遼金元 北宋時,陝西地處於宋朝,遼國,西夏三國交匯處。宋初陝西路為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寧五年(1072 年)分陝西為永興軍路、秦鳳路;元豐元年(1078 年)又併為陝西路,八年(1085 年)又分為永興軍、秦鳳路二路。 南宋時,陝西地大部屬於金朝,金政府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並撤銷秦鳳路,在此地設立京兆府,延安府,慶陽府與鳳翔府。而陝西的西北部被西夏國控制。 元朝時,陝西屬於陝西行中書省,西安地為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清 參見:陝西巡撫、陝西提督、嘉靖大地震 明朝設立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元朝的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 之名即由此而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 年)陝西發生大地震,造成 83 萬人死亡(不包括沒有登記戶口的居民),是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地震。崇禎十六年(1643 年)李自成率民變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清朝,分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為陝西布政使司和甘肅布政使司,後發展為陝西省和甘肅省(含寧夏),屬於內地十八行省。 近現代 清朝末年,陝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穆斯林叛亂,後演變為回民大規模屠殺非穆斯林的戰亂,史稱同治回亂。1873 年被以湘軍為主的清軍鎮壓,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 3 萬回民得以倖存,其餘陝甘回民一部分逃亡(詳見:東干族),一部分被遷移,一部分死於戰亂。 中華民國時期,為陝西省。1928 年,第一次設定西安市。民國 21 年(1933 年),西安市曾改名西京,被定為中華民國陪都。1948 年,西安市脫離陝西省,成為直轄市。1949 年,中共政權逐步攻佔陝西全境。 1949 年 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當年,陝西省境分屬陝南行政區、陝北行政區和西安市。次年 1 月,中國共產黨陝西省委員會、陝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直轄市成立。以陝北、陝南行政區構建陝西省。 1954 年,西安直轄市併入陝西省,後為副省級城市,陝西省會,於 1990 年代被列入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西安和重慶成為西部的兩個龍頭地區。 在 1959 年至 1961 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陝西全省共 187 萬人死亡。2013 年,習近平的弟弟習遠平在陝西省委黨報《陝西日報》上發表文章,紀念父親習仲勳誕辰 100 週年,其中提到陝西也發生了饑荒。 行政區劃 陝西省現轄 1 個副省級市,9 個地級市,共包含 31 個市轄區(其中咸陽市楊陵區實際由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管轄)、7 個縣級市及 69 個縣;1316 個鄉級行政區,包括 973 鎮,17 鄉,326 街道。 副省級市:西安市 地級市:銅川市、寶雞市、咸陽市、渭南市、延安市、漢中市、榆林市、安康市、商洛市 陝西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電話區號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陝西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電話區號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610000 陝西省 Shǎnxī Shěng 20562388 39528999 西安市 31 7 69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610100 西安市 Xīān Shì 1009681 12183280 029 未央區 11 2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610200 銅川市 Tóngchuān Shì 388481 698322 0919 耀州區 3 1 610300 寶雞市 Bǎojī Shì 1811693 3321853 0917 金臺區 4 8 610400 咸陽市 Xiányáng Shì 1032399 4983340 029 秦都區 3 2 9 610500 渭南市 Wèinán Shì 1303056 4688744 0913 臨渭區 2 2 7 610600 延安市 Yánān Shì 3703054 2282581 0911 寶塔區 2 1 10 610700 漢中市 Hànzhōng Shì 2709643 3211462 0916 漢臺區 2 9 610800 榆林市 Yúlín Shì 4292018 3624750 0912 榆陽區 2 1 9 610900 安康市 Ānkāng Shì 2353631 2493436 0915 漢濱區 1 1 8 611000 商洛市 Shāngluò Shì 1958731 2041231 0914 商州區 1 6 人口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3956 萬人, 比上年增加 2 萬人。其中,男性 2018 萬人,佔 5101;女性 1938 萬人,佔 4899,性別比為 10413。出生人口 291 萬人,出生率 736;死亡人口 302 萬人,死亡率 764;自然增長率 028。城鎮人口 2532 萬人,佔 6402;鄉村人口 1424 萬人,佔 3598。人口年齡構成為 014 歲人口占 1678,1564 歲人口占 6853,65 歲及以上人口占 1469。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 年全省常住人口 39529 萬人,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 373274 萬人相比,10 年共增加 22016 萬人,增長 59,年平均增長率為 057。陝西省作為中華文明和漢族的主要發祥地,漢族人口占陝西省總人口的絕大多數。 宗教 陝西的主要宗教是中國民間信仰,道教和佛教。根據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陝西有 758%的人口有祖先崇拜,157%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 9085%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 天主教於明末的 1625 年,由法國耶穌會會士金尼閣傳入陝西三原和西安。到 1664 年,漢中府有教友 4 萬人,西安府有教友 2 萬人。1696 年從北京教區分設陝西代牧區,主教為義大利方濟各會士葉宗賢,主教座堂設於三原縣魯橋鎮。1715 年,山西和陝西合併成立代牧區,1845 年又分開設立,陝西代牧區的主教座堂設在高陵縣通遠坊天主教堂。1887 年,陝南成立獨立的代牧區,主教座堂設於城固縣古路壩天主教堂。1911 年,陝北亦設立獨立的代牧區,主教座堂設於延安橋兒溝天主堂。陝北三邊地區(靖邊、定邊)當時屬蒙古教區(後屬天主教寧夏教區),最早的教堂為靖邊縣東坑鎮著名的小橋畔天主堂,現在的延安主教座堂則設於靖邊縣東坑鎮毛團天主堂。1932 年,陝西中部代牧區一分為五,分別成立西安、三原、周至、鳳翔、同州五個教區。1949 年,全省 8 個教區共有 518 座教堂,其中周至教區 119 座、漢中教區 94 座、西安教區 78 座、三原教區 68 座、同州監牧區 68 座、鳳翔教區 58 座、興安監牧區 19 座、延安教區 14 座。1990 年,陝西省有天主教徒 20 多萬人,開放宗教活動場所 254 處《陝西省志宗教志》第四章天主教,第四節 主要教堂,陝西省志編纂委員會。 基督新教傳入陝西省,自 1876 年內地會傳教士自漢口沿漢水進入本省。1879 年,內地會在漢中建立第一個總堂。1888 年,瑞華會從山西運城傳入毗鄰的同州府大荔縣,以及關中東部。該會在 1940 年代改稱信義會,包括 14 個支會,62 個教堂(其中大荔 20 個,蒲城 18 個,西安教堂設於大差市西三道巷)。1891 年,由於三原東鄉的福音村一帶有大批來自山東的英國浸禮會信徒,該會從山西太原派遣宣教士進入三原,建立英國浸禮會總堂福音村基督教堂,次年又進駐西安。英國浸禮會在陝西建立渭北、西京、陝北 3 個區會,分別以三原東關救世堂、西安東關東新巷禮拜堂和延安為中心,分別有教堂 89 處、13 處和 8 處,其中三原縣最為集中,西安市內設有東關東新巷禮拜堂和南新街禮拜堂。1893 年,協同會進入西安,在關中西部及鄰近甘肅一帶工作,設 14 個總堂(分會),105 處支堂(其中興平 28 處),在西安市內設 5 處教堂(西關介家巷、西關正街、糖坊街、柴家十字、南關圍牆巷),西安西關正街禮拜堂為陝西協同會總堂。陝北的基督教大規模發展始於 1917 年華北公理會從山西汾陽傳入綏德等地。至 1949 年底,陝西全省共有基督教堂點 182 處,信徒 17000 多人。其中三原縣有教堂 40 餘處,西安市有 20 多個教派,教堂 24 座《陝西省志宗教志》第五章基督教,第三節 主要教堂,陝西省志編纂委員會。 FileThe Temple of the Town Deity in Weinan 02 201209JPG 渭南城隍廟 FileGuangren Temple 01 201107JPG 西安廣仁寺 FileRoad to Famen Templejpg 法門寺窣堵坡前的路 FileXuanyuan Temple in Yanan Shaanxi 2jpg 延安軒轅廟 經濟 根據初步核算的結果,2008 年,陝西 GDP 總量首次過 6 千億元,達到 685132 億元,GDP 總量居全國第十九位,比上年增長 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75372 億元,增長 76%,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11%;第二產業增加值 384208 億元,增長 188%,佔 561%;第三產業增加值 225552 億元,增長 13%,佔 329%。人均生產總值 18246 元,比上年增長 152%2008 年陝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4 年經過核算,人均 gdp 為 7760 美金。超過全國水平。 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陝西屬於中等發展省份,經濟總量居全國中等水平。按絕對數比較,2007 年 GDP 總量為 1978 年的 6624 倍;按可比價格比較(以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 年平均增長率 96%,低於同期全國 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次於河北、雲南等 12 個省市區居全國第十三位。1978 年 2008 年,陝西 GDP 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一直在第 19 位至第 21 位間輪替,1978 年位居全國第 19 位,2007 年居第 20 位,2008 年居第 19 位。19782008 年陝西經濟的年增長率,有 14 年低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6 年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1 年持平;31 年間有 13 年年增長率低於 10%,18 年高於 10%。GDP 總量的發展,1992 年突破 500 億元,1995 年突破 1 千億元,2007 年突破 5000 億元。人均 GDP 的發展,1988 年首次突破 1 千元(全國 1987 年突破 1 千元),2001 年突破 5 千元(全國 1995 年突破 5 千元),2007 年突破 1 萬元(全國 2003 年突破 1 萬元)。 交通 航空 目前,陝西省主要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為主,延安、榆林、漢中、安康為支線,國內航線基本覆蓋全國,國際及港澳臺航線包括飛往日本、韓國、泰國、芬蘭、香港、臺灣、英國、美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澳大利亞、新加坡、哈薩克、馬爾地夫、汶萊。其它個別城市為支線機場以及軍民合用機場。 截止 2015 年,陝西省民用航空航線里程達到 933754 萬公里,全省航空航線達到 869 條,比 2010 年增加 511 條。全省民航機場貨郵吞吐量 2153 萬噸,比 2010 年增加 563 萬噸,年均增長 63;西北地區支線機場貨郵吞吐量 8055 噸。 2019 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年客流吞吐量 47393 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七,貨郵吞吐量增速全國第一。 國際機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 國內機場:榆林榆陽機場、延安二十里堡機場 軍民合用機場:漢中城固機場、寶雞機場 鐵路 截止 2021 年,陝西建成 26 條普速線路和 4 條高鐵線路,鐵路正線延展里程 11359 公里,營業里程 6424 公里,其中複線里程 4991 公里,高速鐵路營業里程為 10545 公里。 西安鐵路樞紐 西延鐵路、西餘鐵路 隴海鐵路 西平鐵路、西康鐵路 鹹銅鐵路 寶中鐵路、寶成鐵路 包西鐵路 寧西鐵路 太中銀鐵路 高速鐵路 徐蘭客運專線 西成客運專線 公路 截至 2018 年,陝西公路線路里程 177 萬公里,等級公路 161 萬公里,佔全省公路總里程的 90 以上。公路總里程居全國第 16 位,西部第 4 位。 309 國道 316 國道 307 國道 211 國道 108 國道 陝西省高速公路 城市軌道交通 截至 2020 年 12 月,西安地鐵是陝西省內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其運營網延伸至相鄰的咸陽市。現有運營線路 8 條,總運營長度為 25226 公里。 預計 2025 年,西安的地鐵通車里程將會超過 400 公里,達到 4216 公里。 文化 歷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西安、延安 第二批:韓城、榆林 第三批:咸陽、漢中 統萬城 地方戲劇與民歌 秦腔(主要流傳於關中) 漢劇(主要流傳於陝南) 信天游(主要流傳於陝北) 代表方言 陝西話(廣義上包括代表整個陝西,但是由於地域影響,陝南,陝北並不講官方所謂的陝西話,所以狹義上亦可單指關中話) 陝北話 陝南話 陝西菜 油潑面 炒麵(炒拉條子) 漿水面 臊子面 戶縣軟面 烙面(禮泉縣) 劙面、御面 旗花面 菠菜面、蘸水面 涼麵 涼皮、擀麵皮、漢中熱米皮、麻醬涼皮 肉夾饃 蕎麵餄餎 醋粉 滋卷(菜卷) 葫蘆頭泡饃 羊肉泡饃 水盆羊肉 月牙餅 鍋盔 棗饃、花饃、石頭饃(石子饃) 麻葉(饊子) 炒涼粉、涼拌涼粉 魚魚兒 攪團 油茶 胡辣湯 辣子蒜羊血 孜然牛肉 小酥肉 酸湯水餃 餃子宴 柿子餅 甑糕 旅遊 thumb 大雁塔南廣場眾多新唐風建築 黃帝陵(華夏文明始祖黃帝軒轅氏的陵墓。黃帝陵祭典活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 年)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1987 年) 乾陵 萬里長城(世界文化遺產,1987 年) 華山 太白山 陝西曆史博物館 西安城牆 壺口瀑布 半坡遺址 漢朝陵墓群 驪山 法門寺(安放真身佛骨舍利) 武侯祠武侯墓(天下第一流) 佛坪大熊貓保護區 華清池 西安鐘樓鼓樓 大唐芙蓉園 石門棧道 秦朝阿房宮遺址 大明宮遺址(世界文化遺產) 未央宮遺址(世界文化遺產) 大雁塔、小雁塔 秦嶺 胡亥墓 董仲舒墓 香積寺 科教 陝西省教育資源較豐富,高等教育較發達,列中國西北地區之首,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學校 78 所,其中部委院校 6 所;省會西安的高校密度居全國前列。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第四軍醫大學已進入國家 211 工程。 陝西全省現有科研院所 1076 個,其中,縣以上獨立科研機構 297 個,高校屬 326 個,大中型企業屬 417 個。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11 個,國家部門專業、專項重點實驗室 50 個,國家級工程中心 11 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6 個。政府部門所屬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研究與開發機構 4 個,全部都集中在西安。 人物 主要政治機構 地方首長 陝西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陝西省委員會 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陝西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趙一德 劉國中 趙剛 徐新榮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籍貫 浙江省溫嶺市 黑龍江省望奎縣 遼寧省新民市 陝西省乾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2 年 11 月 2020 年 8 月 2022 年 12 月 2022 年 1 月 友好省州 截至 2011 年底,陝西省已同 13 國家的 17 個省、州、府、縣,建立了友好關係。 明尼蘇達州(1982 年 10 月 19 日締結) 京都府(1983 年 7 月 16 日締結) 安特衛普省(1985 年 5 月 7 日締結) 特雷維索省(1988 年 7 月 21 日締結) 香川縣(1994 年 4 月 22 日締結) 瓊格拉德 喬納德州(1995 年 11 月 21 日締結) 翁布里亞大區(1995 年 11 月 29 日締結) 馬託格羅索州(1996 年 12 月 14 日締結) 圖林根州(1997 年 11 月 19 日締結) 卡盧加州(2000 年 8 月 8 日締結) 格羅寧根省(2003 年 10 月 3 日締結) 素可泰府(2005 年 5 月 21 日締結) 江布林州(2008 年 4 月 7 日締結) 布澤烏縣(2008 年 4 月 11 日締結) 開羅省(2008 年 4 月 17 日締結) 德倫特省(2010 年 4 月 8 日締結) 奈良縣(2011 年 9 月 2 日締結) 註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陝西省政府公眾資訊網 陝西日報 中共陝西機關報 陝西旅遊網 陝西旅遊資訊 中國陝西 走進陝西門戶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西
山東省,簡稱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中北段,屬華東地區,省會濟南,濟南,是山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濟南都市圈核心城市。山東是工農業大省,2019 年山東省常住人口超過 1 億人,為全國第二。其中漢族佔 993,同時有回、滿、蒙 3 個世居少數民族及朝鮮族等非世居少數民族。省人民政府駐濟南市歷下區省府前街 1 號。 山東陸地總面積約 1579 萬平方公里,為全國第 19 位。西部是黃河沖積平原、中部是山脈丘陵、東部是膠東半島。在華北地區,山東是較為多山,且海岸線最長的省份:中部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泰山是全境最高點(15327 米);東部的山東半島向北與遼東半島隔渤海海峽相對,往東與朝鮮半島隔黃海相望 山東鄰省眾多:西北接河北、西南鄰河南、正南方則與安徽、江蘇兩省接壤。山東交通發達,省會濟南市位於北京、上海兩座中國最大的城市中間,是京滬高鐵線上最繁忙的城市;山東的省際交通也同樣較為發達,以濟南為中心的鐵路、高速公路網路密集。 山東歷史悠久,是中原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由齊文化、魯文化與東夷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獨特的齊魯文化。又因為古代人群的分佈不同,分魯南、魯北、魯東南,山東方言之間有些差異,故可大致分為中原官話(西南部)、冀魯官話(西、中北部)、膠遼官話(半島地區),這之下又可細分為小片,各地在詞法和語法上頗具特色、辨識性強。 山東歷史上人才輩出,春秋時期起就有孔丘、孟軻、顏回、曾參、魯班等一系列歷史文化名人。魯菜是中國四大菜系之首,具體分為濟南菜、孔府菜等。 名稱 山東 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是一個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以東的地區;到唐宋時期指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而山東作為政區名稱,始於金代。 春秋戰國時期山東境內以齊國和魯國最具影響力,所以山東又被稱為 齊魯大地 或 齊魯之邦,並以 魯 為山東省的簡稱。山東因為是孔子與孟子的出生地,又被稱為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19 世紀時,山東 的英文名稱為 Shantung。現在的英文名為 Shandong。 歷史 上古史 早在四五十萬年前的更新世(舊石器時代),山東就有古人類活動。山東省沂源縣發現的沂源猿人被認為是最早的山東人。山東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新石器時代的文明有距今 84007700 年前的後李文化、距今 7300 年 6100 年前的北辛文化、距今 6300 年 4500 年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 4900 年 4100 年前龍山文化等。山東龍山文化遺址被發現於濟南,出土的農具、陶器、陶文顯示山東地區已進入文明時代。少昊為傳說中的五帝之一,活動於山東西南部一帶。 距今 39503500 年前的嶽石文化屬於青銅時代的早期,處於中原夏代,其分佈以泰山、沂蒙山為中心,北起魯北冀中,向南越過淮河,西自山東最西部、河南的蘭考、杞縣、淮陽一線,東至黃海之濱。東夷人在山東東部建立眾多方國,而商族則在山東西部活動。商朝自商王中丁後,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又屢次遷都,歷經了九世之亂,其中祖乙曾將商都遷至庇(山東鄆城),南庚又遷到奄(山東曲阜),直到盤庚遷至殷(河南安陽)才穩定下來。商王朝透過奄、薄姑(山東博興)等國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進行統治。 周朝建立初期,三監貴族、紂王子武庚聯合東夷反叛,武王的弟弟周公旦遂發動東征,消滅奄、薄姑等國。武王把原奄地封給周公建立魯國,把原薄姑地盤封給姜太公建立齊國。魯定都曲阜,農業發達;齊定都臨淄《史記齊太公世家》於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師尚父於齊營丘。《正義括地誌》雲:營丘在青州臨淄北百步外城中。,工商業發達,國力相當鼎盛。春秋時期,山東境內還有其它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莒、徐、郯、宋、萊等國。 齊桓公透過 尊王攘夷 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 567 年,齊國消滅了最後一個東夷方國萊國,將勢力擴張至膠東半島《春秋左氏傳 襄公六年》:十一月.齊侯滅萊.萊恃謀也.於鄭子國之來聘也.四月.晏弱城東陽.而遂圍萊.甲寅.堙之.環城.傅於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帥師及正輿子.棠人.軍齊師.齊師大敗之.丁未.入萊.,但時任齊國國君的姜子牙秉持 因其俗,簡其禮 的理念,尊重原住民(萊夷)文化,為齊國後來的強盛奠定了基礎。進入戰國時代,齊國(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佔有。 公元前 249 年,楚國攻滅魯國;公元前 223 年,秦國攻滅楚國。公元前 221 年,秦滅齊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末民變中,田儋自立為齊王,被秦將章邯所殺。前 203 年,漢王劉邦派使者酈食其遊說齊王田廣停戰,被烹殺;韓信攻陷齊都臨淄。田廣逃亡中病死,田橫在海島上(山東即墨田橫島)自立為王,被劉邦逼降,不堪受辱,自刎而死。 秦漢以來,山東成為中國的農業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山東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山東任城)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緻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東漢末年,山東地區爭戰頻仍,先後有曹操、劉岱、臧霸、張邈於此起兵。五胡亂華紛戰時期,山東西部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發生了多次大的戰役。五胡亂華後期,慕容部鮮卑建立的南燕割據于山東,定都廣固(山東益都),前後共十餘年。在二百年的戰亂中,山東地區經濟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中西部尤甚。 中世史 隋朝極盛時期,今山東地區的戶數佔全國總數的 21,但經濟在隋末戰亂中受到極大的破壞。唐太宗貞觀之治和唐高宗永徽之治後,得到恢復和發展,當時行政區劃上主要屬於河南道。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等地的物價仍遠低於中國其它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晚唐時,戰亂四起,淄青節度使割據山東約六十年。819 年李師道遭部將劉悟發動兵變斬殺,淄青節度使一分為三。後歷經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政權。 北宋時期,山東的經濟得到恢復並快速發展,宋徽宗宣和元年到宣和二年(1119 年 1120 年)宋江聚眾三十六人在梁山造反,這個故事被寫進《水滸傳》。南宋建炎年間,山東全境淪於金國。13 世紀初,蒙古人入侵金朝,山東農民紛紛起兵,有益都的楊安兒、濰州的李全、沂蒙山的劉二祖、郝定等。到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 年),因飽經屠殺、瘟疫之故,山東境內僅存 126 萬人、38 萬戶。 明太祖洪武年間設立山東省(包括遼東),由於當時「多是無人之地」,朝廷獎勵人民墾荒。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山東的耕地面積有 7240 餘萬畝,居全國第三位。1417 年,蘇祿國東王到中國訪問,回國途中在山東病逝,葬於德州。明成祖在 1421 年遷都北京以後,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於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然而由於經歷小冰期(約 1550 年至 1770 年)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文, 考古學報,1972 年第 1 期,糧食減產、饑荒連年,再加朝廷苛政,明朝農民叛亂此起彼伏。1633 年,明朝將領孔有德、耿仲明等率軍從山東登州到遼東投奔滿清,後隨清兵入關。到崇禎十三年(1640 年)後,山東民變愈演愈烈,明朝派朱大典出兵鎮壓,山東人口再度銳減。 到清朝康熙年間,山東的農業逐步得到恢復,耕地達到 9000 餘萬畝,重新成為中國的人口大省之一。1668 年(康熙七年)7 月 25 日山東省發生郯城大地震,震中烈度高達 XII 度,造成約 5 萬人死亡,佔當時人口總數約千分之三。而自順治元年(1644 年)至鴉片戰爭(1840 年)近 200 年間,山東發生有記載的水、旱、蝗、雹、地震等自然災害達五十次左右卷八大事紀。乾隆膠州志卷三十十五祥異。道光膠州志。 近代史 由於山東地處沿海、拱衛京師,在鴉片戰爭前就引起列強關注。1835 年,英國艦船曾因登州府派船堵截而未能登岸。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英軍曾在煙臺屯泊。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山東提出海防建設方案,包括改造船炮、增加水師兵額、加強水師訓練、修築炮臺、建設軍儲倉,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落實。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開放登州等 10 處為通商口岸,1861 年改定煙臺為通商口岸。 1888 年,北洋水師于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成立,7 年後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日軍佔領威海。1897 年,山東省曹州府鉅野縣發生曹州教案。1898 年,清政府簽署《膠澳租借條約》和《訂租威海衛專條》,將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 德國修築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 年),和津浦鐵路的北段(1911 年),事實上把山東認作勢力範圍。 英國在威海享有獨立司法權,因其司法體制大幅降低了訴訟成本,一度造成附近民眾偷挪界碑(向外),試圖將自己納入英國司法管轄範圍內;同時英國在威海衛(英租)當地民眾中招募警察(通稱 山東差 或 魯警),前任香港特首梁振英的父親梁忠恩(原名梁澤元)即為此時期被招募派駐香港。1899 年,義和團從山東西部興起,被時任山東巡撫袁世凱識破後逐至直隸。1849 年到 1911 年間,有 57 年因黃河、京杭大運河決口引起洪災,並有多年為旱澇併發,甚至還同年發生旱災、蟲災、澇災。清末民初,因人口密度過大而導致生存困難之故,山東人開始向中國東北地區大規模移民,俗稱闖關東。 1911 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山東巡撫孫寶琦宣佈山東獨立,11 天后取消獨立,成為中華民國一省。1914 年日本藉口參加一戰而入侵山東。1919 年巴黎和會上,因北洋政府未能收回山東主權,引發了五四運動。1922 年華盛頓會議上經美國調停,日本將青島和膠濟鐵路歸還中華民國。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山東成為奉系軍閥的勢力範圍。1928 年 5 月 3 日國民革命軍在北伐途中經過山東濟南城時與日軍發生衝突,引發濟南慘案。1930 年 10 月,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同年 9 月,韓復榘被任命為山東省政府主席,他透過一系列措施,使山東省成為高度自治區域,弱化了國民政府中央對山東省的統治。1937 年七七事變後,韓復榘放棄抵抗以儲存實力,被蔣介石處決。此後,山東省內國民黨政權、日偽政權、中共政權並立,其轄區犬牙交錯。 1945 年 8 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權、中共政權依然並存。1947 年 5 月在山東省中部沂蒙山區的孟良崮戰役中,國軍最精銳的王牌七十四師被中共的華東野戰軍消滅。1948 年共軍攻克了號稱 魯中堡壘 的濰縣。1949 年 6 月 2 日,中華民國政府第十一綏靖區部隊及美軍從青島市撤退後,中共軍隊進駐,並將其併入山東管轄。同年 8 月 12 日,第三野戰軍取得長山列島戰役勝利。至此,共軍完全佔領山東省。 現代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山東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南部新成立平原省,包括今山東省菏澤、聊城等地,1952 年撤銷該省,將其轄區併入山東、河南。江蘇省的徐州和連雲港一度也屬於山東管轄。 19591961 年,山東省是三年大饑荒時期中最嚴重的幾個省份之一,尤以黃河流經的魯西北地區最為慘烈。據官方人口統計,山東省在 1959、1960 兩年中,人口淨減少了 234 萬。 1966 年 8 月 25 日,青島發生了幹部、工人群眾與青島三大院校部分學生對立的 青島事件,為山東 文革 拉開了序幕。1978 年改革開放以後,山東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經濟有較大發展。到 1986 年,全省鄉鎮企業總產值第一次超過農業總產值。1996 年,山東成為中國第一個實現戶戶通電的省份。1999 年,山東省最後一個貧困縣霑化縣宣告脫貧。2004 年山東工業產值和利潤首次超過廣東成為中國第一工業大省。 2008 年 8 月和 9 月,青島作為北京的夥伴城市,舉行第 29 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第 13 屆夏季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帆船比賽。2009 年濟南承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2010 年 7 月 16 日,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雙方確定支援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合作建立中德生態園。2011 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2014 年 6 月 3 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在黃島區設立國家級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2019 年 8 月,國務院批覆設立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包含濟南片區、青島片區、煙臺片區共 3 個片區。到 2020 年,山東半島城市群總人口將達到 103 億以上,城鎮人口 6700 萬。 地理 地形 山東省位於北緯 34253823和東經 1143612243之間,東西最寬 750 公里,南北最長 410 公里,陸地面積 157 萬平方公里。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東臨渤海和黃海,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陸地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毗鄰;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相對(南北向),環抱渤海灣。small 山東省四至及地理中心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煙臺市蓬萊區北隍城鄉北隍城島 東 威海市榮成市成山鎮成山頭 南 臨沂市郯城縣楊集鎮 西 菏澤市東明縣焦園鄉 地理中心 濰坊市昌樂縣鄌郚鎮 (僅陸地部分)(包含離島) 山東半島三面環海,陸地海岸線從冀、魯交界處的漳衛新河河口到蘇、魯交界處的繡針河河口,全長 3345 公里,約佔全國的 16。沿海灘塗面積 3200 多平方公里。山東半島海岸蜿蜒曲折,沿海有青島的膠州灣、煙臺的芝罘灣以及威海灣、石島灣等港灣。黃河從山東東營市入海,形成了著名的黃河三角洲,面積達 5450 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三角洲。 山東近海海域面積約 16 萬平方公里,有海島 589 個,除廟島群島之外,均分佈於近陸地帶,如田橫島、劉公島、芝罘島等,部分已與陸地連線,形成陸連島,島嶼岸線總長 6886 公里。 山東半島屬中朝準地臺膠遼臺隆,大約於 7 萬年前露出海面,形成 膠遼古陸。中新世以後,渤海總體大幅度下陷,形成盆地。上新世末,特別是第四紀以來,渤海海峽斷裂下陷,形成了山東半島。 山東境內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種地貌。山東中部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東部半島大都是起伏和緩的膠東丘陵;西部、北部是黃河沖積而成的魯西北平原區,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境內山地約佔陸地總面積的 155%,丘陵佔 132%,窪地佔 41%,湖沼平原佔 44%,平原佔 55%,其他佔 78%。 魯中南山地中部凸起,北側有沂山、魯山和泰山,南側是蒙山,各山峰海拔在 10001100 米,唯泰山海拔高於 1500 米,是中國五嶽之首。膠東丘陵在高度低於魯中南山地丘陵,海拔大部分在 400 米以下,僅嶗山、大澤山北峰頂、艾山、昆嵛山泰薄頂等少數孤峰海拔在 800 米至 1100 米之間。丘陵之間有諸城盆地、膠萊盆地、萊陽盆地等。 水文 山東的河流分屬黃河、海河、淮河流域以及山東沿海諸河流(小清河水系和山東半島水系)。除黃河橫貫東西、大運河縱穿南北外,其餘中小河流密佈全省。其中小清河水系由小清河及支脈河等組成,流域面積為 14223 平方公里;山東半島水系流域面積為 48300 平方公里。平均河網密度為 024 公里每平方公里,長度在 5 公里以上的河流有 5000 多條,其中,長度在 50 公里以上的 1000 多條。 山東的主要湖泊有微山湖、東平湖、白雲湖等。全省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為 6765 毫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為 2229 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 1526 億立方米,扣除重複計算多年平均淡水資源總量為 3058 億立方米。另外,黃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 3858 億立方米,90 年代因乾旱入境水量減少為 222 億立方米。 資源 山東礦產資源種類多,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 128 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產種類的 78%。在已探明儲量的 74 種礦產中,有 30 多種儲量居全國前 10 位。其中居第一位的有黃金(巖金)、自然硫(佔全國儲量 90%以上)、石膏(佔全國儲量 70%)。膠東地區是中國最大黃金生產基地,也是全球第三大金礦集區。山東省內海領海專屬經濟區內已發現 102 種礦,其中探明儲量的有 65 種。 2015 年,山東土地總面積 237 億畝,其中農用地面積 173 億畝(含耕地 114 億畝),建設用地面積 4230 萬畝,未利用地 2163 萬畝。山東土壤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鹽鹼土、水稻土等六大型別,其中尤以潮土、棕壤和褐土的面積較大,分別佔耕地的 48、24 和 19。 據第九次森林資源連續清查結果顯示,山東省森林覆蓋率為 1751%,隸屬 80 科,203 屬,615 種。天然植被多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主要樹種是櫟屬,如麻櫟、槲櫟、枹櫟等樹,以麻櫟最多;針葉樹以日本赤松為代表。全省共有陸棲脊椎動物 400 多種,其中獸類近 50 種,鳥類 356 種,爬行類 17 種,兩棲類 2 種;另有海洋經濟生物 600 多種,其中魚類 260 種,貝類 90 種。 氣候 山東省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春季天氣多變,多西南大風,地面增溫快,蒸發大,降水少,常乾旱;夏季炎熱溼潤,降水集中,時有暴雨冰雹天氣出現;秋季雲雨較少,秋高氣爽,個別年份出現秋雨連綿天氣:冬季雨雪稀少,多偏北風,寒冷而乾燥。全省年日照時數為 22002900 小時,日照百分率為 5065,太陽年總輻射量在 481540 千焦 平方釐米;全省年平均氣溫在 110142,高於 0的年平均積溫在 41375283,高於 10的年平均積溫在 35924760,年平均無霜期為 173250 天;全省年平均降水量為 550950 毫米,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夏季降水量佔全年的 5570;全省農業自然災害主要有旱澇、冰雹、大風、乾熱風、低溫霜凍、海潮、病蟲害等。 山東各地年、季、月平均氣溫 春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冬 地點 三月 四月 五月 季平均 六月 七月 八月 季平均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季平均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季平均 年平均 濟南 76 152 218 149 263 274 262 266 217 158 79 151 11 14 01 03 142 青島 45 102 157 101 200 239 251 230 241 159 88 154 20 12 01 03 122 淄博 61 138 202 134 251 269 255 258 205 142 65 137 05 30 06 14 129 棗莊 75 141 200 139 249 268 263 260 213 153 80 149 15 08 15 07 139 東營 45 121 191 119 235 260 254 250 202 138 58 133 13 40 19 24 119 煙臺 43 112 178 111 217 247 250 238 212 156 84 151 16 16 05 02 125 濰坊 51 125 191 122 236 259 252 249 202 142 65 136 05 32 10 16 123 濟寧 73 142 202 139 254 269 260 261 207 148 71 142 04 19 09 02 135 濱州 54 130 198 127 245 265 255 255 203 139 59 134 09 38 14 20 124 德州 60 140 207 136 255 269 255 260 206 141 59 135 10 34 08 17 129 菏澤 71 143 204 139 257 270 259 262 208 147 72 142 06 17 12 00 136 聊城 69 141 205 138 256 268 256 260 205 144 66 138 01 26 02 08 132 臨沂 63 133 193 130 239 262 259 253 210 150 77 146 10 15 07 01 132 泰安 63 135 194 131 247 263 254 255 203 144 65 137 03 27 01 10 128 泰山 16 56 113 51 156 178 171 168 125 68 02 64 61 86 67 71 53 行政區劃 沿革 秦朝在山東實行郡縣制。漢朝曾在今山東設 2 個州(一級行政區):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兗州。唐朝大部分屬河南道。北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代大定八年(1168 年)設定了山東東路、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一詞從此做為一個正式行政區劃的名稱開始使用。元朝(12711368 年)設山東東西道。 明朝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衙門駐濟南府,此後,濟南一直為山東省會。山東布政使司下轄 6 府 15 州 89 縣,大部分縣名沿用至今。這 6 府是:濟南、東昌、兗州、青州、登州、萊州。此外,河間府、大名府的部分縣也在今山東境內。明代在山東地區共設有鰲山衛、靈山衛、大嵩衛、威海衛等 9 個衛以及奇山所等 10 個所,由山東都指揮使司統領各衛所駐軍。 清朝時山東布政使司改為山東省,行政長官稱為巡撫。省下分道、州(府)、縣。山東省有三道,分別是濟東泰武臨道、兗沂曹濟道和登萊青膠道。另外,直隸的慶雲縣、寧津縣、東明縣也屬於今山東。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初山東省沿舊制。1913 年初,北京政府廢府州,實行道縣制。1927 年,南京國民政府廢道制,縣直隸於省。1932 年,南京政府頒令省以下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為省政府派出機構,自此省縣中間始有行政督察區。 元明清時期的山東政區 ,中國廣播網,2005 年 4 月 13 日 1941 年 10 月,中共政權將津浦(今京滬)鐵路以西之魯西地區與冀魯豫邊區合併,隸屬於晉冀魯豫邊區政府,不再屬山東行政區。1948 年 8 月,中共撤銷邊區,原冀魯豫邊區魯境除濟寧、泰西兩區劃歸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外,其餘劃屬平原省。1949 年 3 月,山東省下轄 14 個市(包括濟南、青島、徐州、濰坊 4 個省轄市)、140 個縣、2 個辦事處、2 個特區。1950 年,裁撤 3 個行政區,將 16 個專區合併為滕縣、臨沂、泰安等 11 個專區。1952 年,平原省撤銷,東部劃歸山東,原河北省的 5 個縣劃歸山東,同時原歸山東部分縣劃歸河北和江蘇。1967 年,專區更名為地區,此時全省共轄德州、惠民、昌濰等 9 個地區,濟南、青島、淄博、棗莊 4 個省轄市。1981 年至 1992 年,昌濰更名為濰坊,設立東營市,煙臺、濰坊、濟寧、泰安地改市,威海、日照、萊蕪升級為地級市,惠民更名為濱州。2018 年 12 月 26 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撤銷萊蕪市,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至此,全省共轄 16 個地級市。 現況 山東省現轄濟南(省會)、青島兩個副省級市及 14 個地級市。全省設有 136 個縣級行政區,包括 58 個市轄區、26 個縣級市、52 個縣;1825 個鄉級行政區,包括 1072 鎮,57 鄉,696 街道。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山東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370000 山東省 Shāndōng Shěng 15790106 101527453 濟南市 58 26 52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370100 濟南市 Jǐnán Shì 1024445 9202432 歷下區 10 2 370200 青島市 Qīngdǎo Shì 1128200 10071722 市南區 7 3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370300 淄博市 Zībó Shì 596492 4704138 張店區 5 3 370400 棗莊市 Zǎozhuāng Shì 456353 3855601 薛城區 5 1 370500 東營市 Dōngyíng Shì 824326 2193518 東營區 3 2 370600 煙臺市 Yāntái Shì 1385150 7102116 萊山區 5 6 370700 濰坊市 Wéifāng Shì 1614314 9386705 奎文區 4 6 2 370800 濟寧市 Jǐníng Shì 1118698 8357897 任城區 2 2 7 370900 泰安市 Tàiān Shì 776141 5472217 泰山區 2 2 2 371000 威海市 Wēihǎi Shì 579698 2906548 環翠區 2 2 371100 日照市 Rìzhào Shì 535857 2968365 東港區 2 2 371300 臨沂市 Línyí Shì 1719121 11018365 蘭山區 3 9 371400 德州市 Dézhōu Shì 1035767 5611194 德城區 2 2 7 371500 聊城市 Liáochéng Shì 862801 5952128 東昌府區 2 1 5 371600 濱州市 Bīnzhōu Shì 917219 3928568 濱城區 2 1 4 371700 菏澤市 Hézé Shì 1215523 8795939 牡丹區 2 7 政治 政權結構 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員會是中國共產黨在山東省的領導機關,位於省會濟南,由中國共產黨山東省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並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指示和中國共產黨山東省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山東省的工作,定期向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報告工作。林武是現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是山東省國家權力機關,成立於 1954 年 8 月 17 日。目前由全省 16 個省轄市和駐山東省人民解放軍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省人大代表組成,林武是現任山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山東省省級地方政權最早可以上溯到明洪武元年(1368 年)設立的山東行省。清朝,山東巡撫為省內最高行政長官,下設布政使、按察使分掌全省民政、財賦與司法監察。民國時期,北洋軍閥、國民黨、共產黨先後在山東建立政權,在抗日戰爭期間出現過國民黨政權、共產黨政權和日本傀儡政權同時並存的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省的最高行政機關是山東省人民政府,1955 年 3 月改稱山東省人民委員會。1967 年 3 月成立山東省革命委員會。1979 年 12 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山東省人民政府。現任省長為周乃翔。 古代山東實行 政刑合一 的司法制度,行政長官也是司法長官,直到清末才開始建立現代司法制度。1910 年 8 月,山東省設立提法使司。1911 年 1 月設立山東省高等審判廳和高等檢察廳,同時設立省城、濟南商埠、煙臺商埠地方審判廳和檢察廳。同年 12 月,在濟南成立山東模範監獄。中華民國建立後,山東的地方民事與刑事審判機關分為初級審判廳、地方審判廳、高階審判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各級司法機關進行司法改革,並參與三反五反運動。目前,山東省高階人民法院是山東省最高審判機關,其上級法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現任院長為霍敏。截至 2018 年 2 月,山東省共有 18 箇中級法院,包括 16 個市中級人民法院和濟南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青島海事法院兩個專門法院;有 156 個基層法院及 633 處人民法庭。山東省人民檢察院是法律監督機關,共有 16 個省轄市級院、1 個鐵路運輸院、161 個基層院。 對外聯絡 山東省對外事務由山東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及山東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負責。從 70 年代末至 1991 年,來山東訪問的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及政府要員有 533 批,2355 人。同一時期,山東也派出了許多團組到國外訪問,其中副省級以上領導人帶隊的有 44 批,235 人次;各市地黨政領導帶隊的有 55 批,298 人次出訪;還有其他重要團組 80 批,1327 人次出訪。截至 2003 年底,有 130 個國家和地區到山東投資,累計批准外商投資企業 38418 家,其中有 112 家世界 500 強跨國公司;另一方面,山東在海外 94 個國家和地區有投資,境外企業 806 家。至 2015 底,山東累計境外投資專案 4675 個,投資總額 383 億美元。 友好省州 自 1979 年 10 月青島市與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締結山東省第一對友好城市以來,到 2016 年 10 月底,山東省有 211 對友好省州 城市(省級 36 對)和 214 對友好合作省州 城市(省級 28 對),友好省州總量居全國前列。目前,山東省與南澳州和巴伐利亞州的友好省州關係已經成為新型友好省州關係的示範者。山東與韓國關係密切,韓國華僑中,90 以上是山東人,而在山東的韓國人數超 10 萬。截至 2015 年,山東與韓國貿易額達 325 億美元,相當於韓國的第 6 大貿易伙伴國。2016 年,山東省外貿經濟逆勢增長,進出口總值 155 萬億元人民幣,增長 35;主要的進出口貿易伙伴為美國、韓國、歐盟、東盟、日本;對外貿易行業主要是汽車、機械、建材、鋼鐵等。 軍事 山東戰略地位重要。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就修建了齊長城作為軍事防禦,蓬萊水城更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海軍基地,劉公島則是北洋水師的基地。古代山東境內發生過許多戰役戰鬥,著名的有齊魯長勺之戰、晉楚城濮之戰、晉齊鞍之戰、齊魏馬陵之戰、樂毅破齊和田單復齊的即墨之戰、漢與齊楚聯軍的濰水之戰、東晉滅南燕的廣固之戰、後唐滅後梁的中都之戰、蒙金戰爭以及明滅元之戰和靖難之役等。鴉片戰爭開始後,列強由山東沿海入侵中國達 90 多次。1927 年和 1928 年,日軍兩次出兵山東,干涉中國內政,製造了五三慘案。1937 年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很快佔領了山東全境。1938 年,中華民國國軍在臺兒莊發動臺兒莊戰役,取得勝利,這是對日抗戰爆發後國軍首次取得的勝利,給予了中國民眾和抗戰部隊奮勇抗日的精神力量和勇氣。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抗日武裝組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縱隊),司令員徐向前、政治委員朱瑞。1949 年 2 月,山東軍區成立,1955 年改編為濟南軍區,負責山東、河南等 2 個省級行政區內陸、海、空軍部隊作戰指揮和所屬部隊的軍事、政治、後勤工作,領導轄區內的民兵、兵役、動員工作和戰場建設。也是全軍戰略總預備隊。軍區機關駐濟南市。1961 年 10 月,以濟南軍區動員部為基礎,建立山東省軍區。山東全省普遍實行民兵制度,截至 1985 年,全省有第一類預備役兵員約 160 萬人,第二類預備役兵員約 640 萬人。2012 年以來,山東邊防推進海陸一體管控體系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省軍區司令員為邱月潮、政委是王愛國。 2016 年 2 月 1 日中國五大戰區成立後,山東省屬北部戰區的轄境。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陸軍機關、山東省軍區和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山東省總隊駐於濟南。青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北部戰區海軍機關駐地,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支驅逐艦部隊於 54 年在此誕生,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號的基地與核潛艇基地也位於青島市。濰坊是解放軍第 26 集團軍的軍部駐地。火箭軍第 822 導彈旅駐於萊蕪,裝備有東風 21C 導彈。2019 年 12 月 17 日,山東號航空母艦正式入役。 經濟 概況 山東是中國省份之一,1978 年山東省地區生產總值位列全國 4 位。此後 30 年,山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 116%,僅次於粵、浙、閩和蒙居全國第 5 位,其中 1992 年至 1995 年 GDP 增幅超過 20%。2007 年以來,山東經濟總量穩居全國第 3 位。2014 年山東 GDP 總量近 1 萬億美元,人均 GDP 為 9911 美元。2015 年山東省 GDP 比上年增長 80,GDP 破 6 萬億人民幣。2016 年山東有 15 個省轄市進入全國百強城市名單,數量位居各省之首。2016 年山東省第三產業佔 GDP 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7 年山東 GDP 比上年增長 74,破 7 萬億人民幣。 山東大型企業較多,號稱 群象經濟。2003 年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全國 2692 家大企業集團的名單中,山東省有 292 家企業上榜,總數位居全國第一位。魏橋創業山東魏橋創業集團有限公司 美國財富雜誌全球 500 大企業排名為 163 位 美國財富雜誌20170222 和山東能源兩家企業曾於 2012 年首度入圍財富世界 500 強榜單。其他的大型企業還有海爾集團、兗礦集團、海信集團、魯商集團等。 2019 年生產總值達人民幣 71 兆,位列全國第三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位居第 10 位。2023 年,山東省生產總值達人民幣 920687 億元,位列全國第三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位居第 11 位。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1952 年至今的山東省 GDP 資料 SNA2008國際元基於 IMF WEO2017 年 10 月 年份 GDP GDP GDP GDP 人均 GDP GDPpc 基於年中人口 人均 GDP GDPpc 基於年中人口 人均 GDP GDPpc 基於年中人口 年份 GDP 百萬 GDP 百萬 GDP 百萬 實際增長 GDPpc GDPpc GDPpc 年份 CNY USD PPP Intl GearyKhamis dollar 實際增長 CNY USD PPP Intl 2016 6802449 1024110 1943057 76 68733 10348 19633 2015 6393074 1026439 1801120 80 65114 10454 18345 2014 6030036 981643 1698410 87 61774 10056 17399 2013 5602372 904601 1566265 96 57702 9317 16132 2012 5071045 803334 1428142 99 52490 8315 14783 2011 4543951 703529 1296235 109 47416 7341 13526 2010 3962074 585283 1196784 123 41579 6142 12559 2009 3425154 501413 1084768 122 36270 5310 11487 2008 3123138 449689 983108 121 33253 4788 10467 2007 2599074 341804 862076 143 27833 3660 9232 2006 2205967 276721 766573 147 23775 2982 8262 2005 1849700 225802 646974 151 20075 2451 7022 2000 833747 100714 306604 103 9326 1127 3430 1990 151119 31594 88758 53 1815 379 1066 1980 29213 19496 19534 122 402 268 269 1978 22545 14498 101 316 203 1970 12631 5131 157 199 81 1965 8625 3504 220 152 62 1957 6139 2358 35 116 45 1952 4381 1971 91 41 柱狀圖 Colors idlightgrey valuegray 09 iddarkgrey valuegray 07 idsfondo valuergb 111 idbarra valuergb 070907 ImageSize width600 height350 PlotArea left50 bottom30 top30 right50 DateFormat xy Period from0 till1200000 TimeAxis orientationvertical AlignBars justify ScaleMajor gridcolordarkgrey increment50000 start50000 ScaleMinor gridcolorwhite increment250 start0 BackgroundColors canvassfondo BarData bar1950 bar1951 bar1952 text1952 bar1953 bar1954 bar1955 bar1960 bar1961 bar1962 bar1963 bar1964 text1964 bar1965 bar1966 bar1976 bar1977 bar1978 text1978 bar1979 bar1980 bar1981 bar1982 text1982 bar1983 bar1984 bar1983 bar1986 text1986 bar1987 bar1988 bar1989 bar1990 text1990 bar1991 bar1992 bar1993 bar1994 bar1998 bar1999 bar2000 text2000 bar2001 bar2002 bar2003 bar2004 bar2007 bar2008 bar2009 bar2010 text2010 bar2011 bar2012 bar2013 bar2014 bar2018 bar2019 bar2020 text2020 PlotData colorbarra width20 alignleft bar1952 from0 till 67900 text679 bar1964 from0 till 145400 text1454 bar1978 from0 till 367870 text3678 bar1982 from0 till 537340 text5373 bar1990 from0 till 1887290 text18872 bar2000 from0 till 11086310 text110863 bar2010 from0 till 41211930 text412119 bar2020 from0 till 10135670 text1013567 div 第一產業 山東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省,農林牧副漁產值長期位居全國首位,是重要的糧棉油肉蛋奶的產地,農業產業化程度極高,農產品出口額連續幾十年居首位。山東省的糧食作物種植大致分夏、秋兩季。夏糧主要為冬小麥,秋糧主要是玉米、番薯、大豆、水稻、小米、高粱和小雜糧。其中小麥、玉米、番薯是山東的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壽光是中國冬暖式蔬菜大棚的發源地和最大的蔬菜生產批發基地,被國務院命名為 中國蔬菜之鄉。目前壽光蔬菜已銷往全國 30 多個省市自治區的 200 多個大中城市,並遠銷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 山東不僅栽培植物、飼養畜禽品種資源豐富,而且可資利用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也很豐富。在植物資源中,有小麥、玉米、番薯等糧食作物和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 40 多種,有蔬菜、瓜類 60 多種,有林木、果樹、茶樹、桑樹、柞嵐等木本植物 660 多種,有澱粉糖類、脂肪油類、纖維類、芳香油類、鞣酸栲膠類、藥用類、土農藥類等野生經濟植物 1350 多種。2013 年,霑化冬棗、章丘大蔥、日照綠茶、煙臺蘋果、金鄉大蒜、榮成海帶、平邑金銀花、膠州大白菜、肥城桃被評為 山東省十大地理標誌商標。在動物資源中,有家畜、家禽等飼養動物 10 多種,有中小型哺乳獸類 55 種,有留鳥、夏候鳥、冬候鳥、旅鳥 270 多種,有害蟲天敵 563 種,有農業害蟲 763 種。此外還有內陸水生維管束植物 30 多種,內陸淡水魚 70 多種。 漁業是山東省傳統優勢產業。2014 年,山東省水產品總產量達 900 多萬噸,漁業經濟總產值達 3600 億元,漁業養殖面積達 1200 多萬畝。刺參、海帶、對蝦、鮃鰈鰨、貝類、大閘蟹等是山東海水養殖優勢主導產業,甲魚、烏鱧、螭霖魚、泥鰍、大銀魚等地方特色品種發展迅速。 第二產業 山東工業發達,多年來工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二,長期依靠著自然資源的優勢,重化工結構以油、鹽和石化等產業為基礎。魯南和魯西南為省內煤化工和冶煉企業主要分佈地。2015 年,全省工業生產總值達到 26 萬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 413。規模總量和經濟效益均居全國第二位。其中,高新技術產業佔比為 325,裝備製造業佔比為 285。 山東工業的發展重點是交通運輸裝置、電子資訊及家電、紡織服裝、化工醫藥和食品產業。其中重工業佔工業總產值約 68,大型企業有中國宏橋、山東鋼鐵、日照鋼鐵、勝利油田、兗礦集團、濟南輕騎等。中車四方是中國國內研發與製造軌道交通車輛產品種類最齊全的企業,具備年產 160 列高速動車組的製造能力,產品出口新加坡、香港等地。同時,山東也有多家大型輕工業企業和多個知名品牌,如魏橋紡織、浪潮集團、海爾電器、海信集團、青島啤酒、晨鳴紙業等。山東有景芝酒業、蘭陵等多個白酒製造企業,張裕葡萄酒是世界第十大葡萄酒生產商。 第三產業 2015 年,山東省服務行業產值佔經濟總值的 453。2012 年,服務業增加值佔 GDP 的比重達到 40,金融業增加值為 2019 億元,同比增長 19;房地產業增加值 2016 億元,增長 65;旅遊總收入 45197 億元,軟體業規模以上企業軟體業務收入 17379 億元。2015 年,山東金融業增加值佔山東省 GDP 比重為 5,金融業地方稅收佔全部地方稅收的比重為 107,是山東經濟的支柱產業。2018 年,全年三產業結構調整為 65:440:495,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為 60。 山東省的旅遊線路主要為兩條,一是西部的 一山一水一聖人 線路,其中 一山 指泰山、一水 指現為黃河山東段的古濟水流域,一聖人 指孔子。二是東部的海濱休閒遊,包括青島、蓬萊、長島等旅遊景點。此外,山東省每年組織許多旅遊節慶活動,如青島國際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會等。2015 年,山東省內旅遊消費總額 7062 億元,其中入境遊客消費 289 億美元,國內遊客消費 65051 億元。截至 2015 年 3 月,山東省有星級飯店 752 家。 交通 鐵路 山東省第一條鐵路,是膠澳租界至濟南的膠濟鐵路,1904 年建成通車。目前,山東境內南北走向的主要有京滬鐵路、京九鐵路、京滬高速鐵路、藍煙鐵路等鐵路。其中省會濟南位於京滬鐵路的中點,濟南是整個京滬鐵路最繁忙的城市。京滬高速鐵路縱貫山東省西部,設計時速 350 公里。此外還有河北省石家莊至德州的石德鐵路、邯鄲至濟南的邯濟鐵路,河南新鄉至兗州的新兗鐵路,以及省內兗州至日照的兗石鐵路等。 濟西站是山東省最大的鐵路樞紐站,其匯通的鐵路線是:濟南樞紐(京滬 膠濟 邯濟)。其他還有:青島樞紐(膠濟 膠新 膠黃 藍煙)、德州樞紐(京滬 石德,北京鐵路局管)、兗州樞紐(京滬 新兗 兗石)、菏澤樞紐(京九 新兗)。按照鐵道部的劃分,山東省內現有特等火車站 4 個,分別為濟南站(客貨運車站)、濟西站(全國十大路網級貨運編組站之一)、濟南西站(京滬高速鐵路客運車站)、青島站(客運車站)。濟南東站是山東最大的鐵路站。濟南鐵路局在 2008 年調整後管轄山東全省大部分地區的干支線鐵路網及渤海鐵路輪渡。 公路 山東於 1993 年建成第一條濟青高速公路。逐步發展至「三縱兩橫」網路,即:南北向的京福、京滬、瀋海三線與東西向的青蘭、青銀兩線。截至 2013 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 2528 萬公里。全省 16 市均以高速公路相連,總里程超過 5000 公里,通達 128 個縣市區,五縱四橫一環八連 高等級公路網主骨架初步形成,全省多數城市之間可在半日互達。根據 2014 年 11 月《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中長期規劃 2014-2030 年》,山東省高速公路網布局調整為 九縱五橫一環七連簡稱 9517 網,總里程約 8300 公里。 依託一流的密集的優質公路網,山東的公路客運極其發達,全省有等級客運站 1425 個、貨運站 490 個。全省營運性汽車發展到 1132 萬輛,其中客車 32 萬輛、貨車 110 萬輛。濟南長途汽車總站是全國最大的客運站之一,日均傳送旅客 7 萬人次,春運時期可達到 15 萬人次。這裡有發往全省各地的班車,包括髮往北京、天津、河南、河北、東北、上海、內蒙、湖北、陝西、山西、新疆等地的車次。 山東省境內主要的高速公路(20142030)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中長期規劃(20142030 年)調整方案 山東省境內主要的高速公路(20142030)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中長期規劃(20142030 年)調整方案 山東省境內主要的高速公路(20142030)山東省高速公路網中長期規劃(20142030 年)調整方案 縱線一 煙臺 日照(魯蘇界) 縱線一支線 蓬萊 棲霞 縱線二 濰坊 日照 縱線三 無棣(冀魯界) 青州 臨沭(蘇魯界) 縱線四 、 霑化(冀魯界) 淄博 臨沂(魯蘇界) 縱線五 無棣(冀魯界) 萊蕪 臺兒莊(魯蘇界) 縱線六 樂陵(冀魯界) 濟南 臨沂(魯蘇界) 縱線七 德州(冀魯界) 泰安 棗莊(魯蘇界) 縱線七並行線 濟泰高速公路 濟南 泰安 縱線七支線 泰安 新泰 縱線七支線 嶧城 縱線七支線 微山支線 微山 縱線八 德州(冀魯界) 東阿 單縣(魯皖界) 縱線九 德州(冀魯界) 商丘(魯豫界) 縱線九支線 莘縣 南樂(魯豫界) 橫線一 威海 德州(魯冀界) 橫線一支線 新河 橫線二 青島 夏津(魯冀界) 橫線二支線 青島 新河 橫線二支線 濟南 橫線二支線 齊河 長清 章丘 橫線二支線 高唐 臨清(魯冀界) 橫線三 青島 泰安 聊城(魯冀界) 橫線四 董家口 範縣(魯豫界) 橫線五 日照 菏澤 蘭考(魯豫界) 橫線五支線 菏澤 東明(魯豫界) 環線 威海 煙臺 濰坊 東營 濱州 環線 濱州 德州 環線 德州 聊城 菏澤 環線 菏澤 濟寧 棗莊 臨沂 日照 環線 日照 青島 環線 青島 煙臺 威海 連線一 煙臺 海陽 連線二 龍口 青島 連線三 榮成 濰坊 連線四 、 東營 濟南 聊城 館陶(魯冀界) 連線五 濟南 菏澤 商丘 連線六 濟南 徐州(魯蘇界) 連線七 濮陽 陽新(山東段) 疏港路 東營 疏港路 萊州 疏港路 煙臺 疏港路 青島 疏港路 青島 疏港路 青島 疏港路 日照 山東省主要國道 國道 、、、、、、、、 航空 山東省民航在 2014 年初步形成濟南、青島兩個幹線機場和煙臺、濟寧、臨沂、威海、東營、濰坊 6 個支線機場共同發展的格局。此外,2002 年建成通航的蓬萊沙河口機場主要用於試飛、訓練和旅遊,日照山字河機場於 2015 年 12 月 22 日投入使用,而青島膠東國際機場還在建設中,預計 2019 年竣工。2014 年山東省航空旅客吞吐量首次超過 3000 萬人次,貨郵吞吐量達 35 萬噸,其中青島機場旅客吞吐量超過 1000 萬人次。2008 年山東開通臺灣直航,目前有濟南、青島、煙臺和威海四個直航點,共 10 條航線,每週往返 52 個航班,運力達到每天往返 1000 多人次。 山東航空公司成立於 1994 年,目前經營 220 多條航線,每週 700 多個航班飛往全國 40 多個大中城市。截至 2018 年 3 月,山東航空公司運營 114 架波音 737 系列飛機,平均機齡為 50 年。 海運 山東主要有、煙臺、東營、濰坊、日照、威海、龍口、羊角溝等港口,2012 年吞吐量突破 10 億噸。煙臺港擁有芝罘灣港區、西港區、龍口港區、蓬萊港區等四個港區,控制著山東半島北部百餘公里的海岸線,有各類泊位 98 個。2015 年貨物吞吐量突破 25 億噸,完成集裝箱吞吐量 2452 萬標箱,位列全國第 16 名。東營港有 56 個泊位,2015 年吞吐量達到 600 萬噸。 城市軌道系統 截至 2023 年 12 月,山東省內運營的城市軌道系統有青島地鐵和濟南地鐵。青島地鐵現有運營路線 7 條(運營里程約 315 公里)。濟南地鐵於 2015 年開始施工,2019 年 4 月 1 日 1 號線正式運營,現有運營線路 3 條(8425 公里)。此外,煙臺、臨沂、淄博等市正在規劃或等待審批相關事務。 人口 統計 山東省較為確切的人口統計數字始於漢代,此後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從公元 2 年,今山東省域人口為 1200 餘萬,至 1830 年始突破 3000 萬為第一階段。1841 年至 1949 年為第二階段,山東人口平緩發展,至 1949 年達到 4500 萬。五六十年代山東人口高速發展,七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到 1988 年達到 8000 餘萬。2010 年人口普查顯示,山東全省常住人口為 957931 萬人。2015 年,山東全年出生人口 12358 萬人,年末常住人口達到 984716 萬人。其中,014 歲人口占總人口的 1662,1564 歲人口占 7117,65 歲及以上人口占 1221。2017 年末山東省常住人口超過 1 億,僅次於廣東省,位居全國第二。 2010 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具有大學受教育程度的為 83287 萬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為 133226 萬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為 384682 萬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為 239124 萬人,文盲人口為 47573 萬人,文盲率為 497。山東省義務教育實現較高水平,2016 年全省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為 9997,義務教育鞏固率為 972。 截至 2014 年底,全省有 80 歲以上老年人達 2615 萬,100 歲以上老年人達 5932 人。2000 年平均預期壽命是 7342 歲,2010 年達到 7646 歲,2016 年有望達到 78 歲。2009 年萊州市被中國老年學學會評為 中國長壽之鄉。這是中國第十個、山東省第一個,也是中國北方第一個長壽之鄉。 截至 2015 年 3 月份,山東省境內有 55 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 72 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 075。其中,回族人口 54 萬人,佔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 75。省內共有四個回族鄉鎮,分別是淄博臨淄區金嶺鎮、德州禹城市十里望鎮、聊城莘縣張魯鎮和菏澤曹縣侯集鎮。 2021 年 5 月 21 日,山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資料情況公佈。資料顯示,全省常住人口 101527 萬人。其中,漢族人口 100622 萬人,佔 9911,各少數民族人口 905 萬人,佔 089。16 個地級市中,2 個人口突破 1000 萬,分別是臨沂市 11018 萬人、青島市 10072 萬人。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 51433 萬人,佔 5066;女性人口 50095 萬人,佔 4934。總人口性別比為 10267,出生人口性別比為 11195。全省常住人口中,014 歲人口為 19063 萬人,佔 1878;1559 歲人口為 61244 萬人,佔 6032;60 歲及以上人口為 21221 萬人,佔 2090,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為 15364 萬人,佔 1513。全省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14603 萬人,擁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 14553 萬人,全省 15 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 975 年,文盲率為 326。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64014 萬人,佔 630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37513 萬人,佔 3695。 另外,山東省青島市也是在華韓國人的主要聚集區,約有人口 10 萬餘人 截至 2022 年末,山東省常住人口 1016279 萬人。其中,014 歲人口占總人口的 1786,1564 歲人口占 654265 歲及以上人口占 1672。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 6454,比上年末提高 060 個百分點。 Colors idlightgrey valuegray 09 iddarkgrey valuegray 07 idsfondo valuergb 111 idbarra valuergb 070907 ImageSize width600 height350 PlotArea left50 bottom30 top30 right50 DateFormat xy Period from0 till150000000 TimeAxis orientationvertical AlignBars justify ScaleMajor gridcolordarkgrey increment50000000 start50000000 ScaleMinor gridcolorwhite increment250000 start0 BackgroundColors canvassfondo BarData bar1912 text1912 bar1913 bar1914 bar1915 bar1916 bar1917 bar1918 bar1919 bar1920 bar1921 bar1922 bar1923 bar1924 bar1925 bar1926 bar1927 bar1928 text1928 bar1929 bar1930 bar1931 bar1932 bar1933 bar1934 bar1935 bar1936 text1936 bar1937 bar1938 bar1939 bar1940 bar1941 bar1942 bar1943 bar1944 bar1945 bar1946 bar1947 text1947 bar1948 bar1949 bar1950 bar1951 bar1952 bar1953 bar1954 text1954 bar1955 bar1956 bar1957 bar1958 bar1959 bar1960 bar1961 bar1962 bar1963 bar1964 text1964 bar1965 bar1966 bar1967 bar1968 bar1969 bar1970 bar1971 bar1972 bar1973 bar1974 bar1975 bar1976 bar1977 bar1978 bar1979 bar1980 bar1981 bar1982 text1982 bar1983 bar1984 bar1983 bar1986 bar1987 bar1988 bar1989 bar1990 text1990 bar1991 bar1992 bar1993 bar1994 bar1995 bar1996 bar1997 bar1998 bar1999 bar2000 text2000 bar2001 bar2002 bar2003 bar2004 bar2005 bar2006 bar2007 bar2008 bar2009 bar2010 text2010 bar2011 bar2012 bar2013 bar2014 bar2015 bar2016 bar2017 bar2018 bar2019 bar2020 text2020 PlotData colorbarra width20 alignleft bar1912 from0 till 30989000 bar1928 from0 till 28672000 bar1936 from0 till 38100000 bar1947 from0 till 38865000 bar1954 from0 till 48876548 bar1964 from0 till 55519038 bar1982 from0 till 74419054 bar1990 from0 till 84392827 bar2000 from0 till 89971789 bar2010 from0 till 95793065 bar2020 from0 till 101527453 div 宗教 山東省現在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五種宗教。其中佛教和道教在山東有千年以上歷史。山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許多原生的信仰、神話、道派發源於此、興盛於此。例如:以齊國姜太公為主的道教信仰、以三神山和八仙過海為主要內容的蓬萊神話、以求仙長生為目的的方仙道、以圓融三教內丹修煉為旗幟的全真道、以東嶽大帝和碧霞元君為中心的朝山進香活動等等。伊斯蘭教主要自 13 世紀隨回族穆斯林徙居山東後發展的。山東現存清真寺絕大多數為明、清以來建築,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一部分被列為省、市、縣甚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主教和基督新教主要是在鴉片戰爭後迅速傳播起來的。 截至 2015 年 3 月份,全省正式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有 4961 處,其中寺觀教堂 1285 處,其他固定處所 3676 處;宗教教職人員 6599 人,其中經省宗教局認定備案的 3456 人;宗教院校 3 所,分別是山東湛山佛學院、山東神學院、山東天主教聖神修院。全省性愛國宗教團體 7 個,分別是省佛教協會、省道教協會、省伊斯蘭教協會、省天主教愛國會和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省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和基督教協會。截至 2010 年,信奉中國民間信仰的人數佔全省總人口的 2528,基督宗教佔 121, 伊斯蘭教 055,其他宗教或無宗教信仰者佔 8005 Min Junq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Islam in China JISMOR 8 2010 Islam by province page 29 Data from Yang Zongde Study on Current Muslim Population in China Jinan Muslim 2 2010。 山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編制為山東省政府組成部門,由中共山東省委統戰部負責領導,簡稱省民族宗教委。下屬的 民族一處 負責少數民族社會事業發展相關工作,民族二處 負責少數民族經濟發展相關工作;宗教一處 承辦天主教、基督新教事務管理工作,宗教二處 承辦佛教、道教、伊斯蘭教事務管理工作。 山東方言 錢增怡和李榮的山東方言分割槽 東區 東區 西區 西區 東萊區 東濰區 西齊區 西魯區 膠遼官話 膠遼官話 冀魯官話 中原官話 山東方言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時期在今日山東境內,就存在著齊、魯、東齊三個方言區。現代的山東方言均屬官話,在語音、詞彙、語法方面有所差異。語音方面,聲母比較豐富,韻母趨於簡化,聲調調類趣簡、調型相似;詞彙方面,同實異名、多音節化和保留古語;語法方面,代詞、某些虛詞以及比較句式表示法比較特別。 錢增怡等學者將山東方言分成兩大區和四小區,而李榮則分成冀魯官話、中原官話和膠遼官話三個區。侯寶林學說的山東話則是膠遼官話,而山東快書用的山東話則屬於冀魯官話。 冀魯官話使用者約 4000 餘萬,包括滄惠片、石濟片和章利片,山東省內石濟片均屬聊泰小片(如:濟南話),而滄惠片還包括陽壽小片和黃樂小片(如:無棣話)等; 山東境內的中原官話使用者逾 2000 萬,依據賀巍等學者的研究,山東境內的中原官話均屬兗菏片,而《中國語言地圖集》則認為山東境內的的中原官話分屬鄭曹片、洛徐片、蔡魯片等片區; 膠東方言則比較複雜,是在華北以及東北的官話區內與普通話差別最大的方言群體。膠東方言在東北地區也有分佈(詳見右圖)。山東境內的膠遼官話包括登連片、青萊片兩片,使用者約有 3000 多萬。其中青萊片內又分青島小片、青朐小片、萊昌小片和莒照小片四小片區。 風俗文化 發展過程 史前時期的山東文化稱為東夷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追尋東夷族的文化足跡 新華網 。東夷人的文字可能是商代甲骨文的重要來源之一逄振鎬,從影像文字到甲骨文 史前東夷文字史略 中原文物 2002 年第 2 期,其中的 旦、斤、皇、封、酒、拍 等文字沿用至今。據中國典籍記載,東夷人發明了弓箭 東夷及其文化發展 山東省情網 ,擁有很高的製陶技術,同時也是中國最早使用銅和鐵的部族。龍山文化的研究表明,東夷人也是禮制的發明者,這表明其社會階級和國家的形成。中國考古學家俞偉超認為 如果不是 4000 多年前的那場大洪水,東夷人可能會建立中國最早的王朝。俞偉超:龍山文化與良渚文化衰變的奧秘,紀念城子崖遺址發掘 60 週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齊魯書社,1993 年 有人認為,當時的大洪水導致了山東境內沼澤遍佈,阻隔了山東和中原的道路,使得其無法投射影響力。 自西周初年齊、魯建國至春秋,是齊文化(膠東文化)與魯文化(魯西文化)的形成時期。其中,齊文化以東夷文化為主、以周文化為輔,而魯文化則以周文化為主、以東夷文化為輔。齊國文化偏功利或理性,因而出現了兵家(孫武、孫臏)、天文學家(甘德、鄒衍)、醫學家(扁鵲)、邏輯學家(公孫龍)、陰陽家(鄒奭),以及道家、名家、法家、農家、縱橫家等重實利型的諸子百家;而魯文化則偏重仁德型和理想型,出現了主張非攻、尚義、節儉等思想的儒家和墨家。在戰國時期,齊魯文化逐漸融合成一種新的地域文化,其中儒學佔了很大部分。 秦漢時期,儒學體系得到漢武帝的認可,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後,成為後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東漢末年,山東又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大經學家何休和鄭玄。東晉南朝時期流寓江南的著名士族如琅琊王氏、蘭陵蕭氏、高平郗氏、琅琊顏氏和泰山羊氏都來自齊魯之鄉。魏晉之後,齊魯文化逐漸失去其獨立性。 文學藝術 山東地區的文學大多反映儒家思想,孔子提出詩歌的 興、觀、群、怨 說,奠定了中國古代傳統詩學理論的基礎。秦漢以來,山東地區的文學家有建安時代的孔融、王粲,西晉的左思,東晉的王羲之,南朝的鮑照、何遜,北齊的顏之推,唐五代的段成式,宋元時期的晁補之、李清照、辛棄疾,明清時期的李開先、李攀龍、孔尚任,以及羅貫中、蒲松齡等小說名家;山東的經典著作有《詩經》、《春秋》、《國語》、《左傳》、《論語》、《孟子》等。 山東民歌代表作有漢代的《梁父吟》、清代的白雪遺音黃志良,〈白雪遺音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年 7 月,以及現代的《沂蒙山小調》等。地方曲藝形式有山東梆子、山東快書、呂劇等,山東大鼓和魯西南鼓吹樂更名列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山東戲劇著名曲目有李開先的《寶劍記》、孔尚任的《桃花扇》等。 當代山東文藝界知名人士有歌唱家彭麗媛(鄆城)、主持人倪萍(榮成)、演員鞏俐(濟南)、黃渤(青島)、作家莫言(高密)張煒(黃縣)等。其中彭麗媛是中國大陸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倪萍曾連續 13 年主持中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2000 年轉向影視方面發展後以《美麗的大腳》拿下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鞏俐曾獲第 49 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兩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第 26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等多個海內外演技大獎。黃渤憑藉《鬥牛》、《冰之下》分別獲得 2009 年、2017 年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憑藉《親愛的》獲得 2015 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並於 2016 年成為索尼音樂娛樂旗下歌手;莫言因為其 以幻覺現實主義融合了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 而獲得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作家。 飲食文化 魯菜在春秋時期已有記載,宋代以後成為北方菜的代表,明、清兩代,魯菜為宮廷御膳主體,極大地影響了北京、天津、河北和東北的菜式。魯菜中名氣較大的有濟南菜、膠東菜以及孔府菜。其中,濟南菜擅長爆、燒、炸、炒,口味偏重;膠東菜起源於福山(煙臺市轄區),主要流行於青島、煙臺、威海以及大連,以烹飪海鮮見長,口味以鮮嫩為主,偏重清淡,講究原汁原味;孔府菜則以用料考究、製作精細、自成一格和風味獨特而聞名天下。同時,山東各地菜式各有千秋,均依當地物產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山東的傳統名菜有糖醋黃河鯉魚、蔥燒海參、木須肉、扒原殼鮑魚、九轉大腸、炸荷花、濟南烤鴨、拔絲地瓜、四喜丸子、博山酥鍋等。德州扒雞製作技藝 和 龍口粉絲傳統手工生產技藝 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受傳統宗法社會殘餘的影響,山東的酒桌上較為注重禮節,主方最高地位者稱為 主陪,坐在房間門口的正對面;主陪的右手邊是 主賓,是客方里面地位最高者;主陪的左手方是 副主賓;而 副陪 坐在主陪的對面,即背對門口,負責勸酒。上菜、倒茶、倒酒等都是從主賓位置開始。近幾十年來,隨著傳統宗法社會的逐步徹底解體,此類勸酒習俗已經在年輕人中絕跡,僅在中老年人和部分貧困地區中出現。 名勝古蹟 山東省主打五張 旅遊名片,分別是:齊魯大地、孔孟之鄉、海岱勝境、紅色聖地 和 好客山東。這裡有四五千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和原始文字,有數量眾多的名勝古蹟;這裡有孔孟等歷史先賢的故里;還有泰山、黃河、海濱等自然風光;此外山東還是沂蒙精神的誕生地,有戰爭年代留下的革命文物等。東方聖地、仙境海岸、平安泰山、泉城濟南、齊國故都、魯風運河、水滸故里、黃河入海、親情沂蒙、鳶都龍城是山東省十大文化旅遊目的地品牌。 截至 2011 年 6 月,山東有博物館 96 個,公共圖書館 147 個,群眾藝術館、文化館 156 個。其中青島市博物館、中國海軍博物館、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青州市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煙臺市博物館和濰坊市博物館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截至 2015 年 12 月,山東有國家級旅遊資源 446 處。其中歷史文化名城 10 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 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5 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7 處;國家森林公園 42 處;國家地質公園 13 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173 項。全省共有 A 級景區 783 處,其中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 11 處,另有多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列表)。部分景點列表如下: 5 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泰山、嶗山、膠東半島海濱、博山、青州、千佛山 7 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河三角洲、長島、山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濱州貝殼堤島與溼地、榮成大天鵝、昆嵛山 10 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曲阜、濟南、青島、聊城、鄒城、臨淄、泰安、蓬萊、煙臺、青州 42 處國家森林公園:嶗山、抱犢崮、泰山、臘山等 13 處國家地質公園:山旺國家地質公園、泰山國家地質公園、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青州國家地質公園等 11 處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蓬萊閣、曲阜明故城(三孔)、泰山、嶗山、龍口南山、劉公島、臺兒莊古城、濟南天下第一泉風景區(趵突泉 大明湖 五龍潭 環城公園)、沂蒙山、青州古城、華夏城 社會 科研教育 晚清以前,山東除秦朝和晉朝末期等少數幾個時期外,教育興盛。春秋時期,孔子開創私學。北宋時,山東首創學田制度,促進了學校教育。明清時期私學、官學、書院興盛。清雍正時期,山東有書院 75 所,其中官辦 61 所。戊戌維新運動之後,山東成立中國第一所省立大學。 晚清時期,西方教會教育對山東教育影響較大。比如在 1866 年,美國長老會成員郭顯德在煙臺毓璜頂創辦文先小學(男校)和會英小學(女校),這是煙臺開埠(1862 年)後首個新式學校。後來發展成煙臺益文商專,即今煙臺二中前身。郭顯德夫人蘇紫蘭在毓璜頂創辦煙臺第一個幼稚園。郭顯德還先後在福山、牟平、棲霞、萊陽、海陽、即墨、膠州及煙臺(市區)創辦小學共 40 餘所。同為傳教士的狄考文夫婦建立了登州文會館,這是中國境內第一所現代高等教育機構,也是中國國內最早的教會大學。 中共執政後,自 1966 年起,全省高等學校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達 5 年之久,教育秩序受到破壞,直到 1976 年後,才得到恢復。 2016 年,全省共有幼兒園 18853 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12951 所(普通小學 10027 所,普通初中 2924 所),普通高中 580 所,中等職業學校 428 所,特殊學校 146 所,高等學校 155 所(普通高校 144 所,成人高校 11 所),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 25 所,全省技工學校招生 148 萬人,技校畢業生就業率達 98。其中,山東藍翔高階技工學校因被西方媒體曝光向解放軍輸送專業技術士官而知名度大增。 截至 2016 年,山東省共有 141 所高校具有普通高等學歷教育招生資格,包含 67 所普通本科高校,73 所高職 專科 院校和 1 所分校辦學點。普通本科高校中,公辦學校有 44 所,民辦學校有 12 所,獨立學院有 11 所;高職(專科)院校包含 60 所公辦學校和 13 所民辦學校。山東有 3 所雙一流的大學,包括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 華東,有三所外地註冊的雙一流大學在山東設校區,包括北京交通大學威海校區、哈爾濱工業大學 威海、中國農業大學 煙臺。山東省海洋科研實力居全國首位。截至 2009 年底,共有國家和省屬涉海科研、教育事業單位近 60 所,省部級海洋重點實驗室 29 家,各類海洋科考船 20 多艘,國家級科技興海示範基地 10 個,海洋科技人員佔全國一半以上,其中兩院院士 23 名。 傳播媒體 山東廣播電視分為無線廣播、有線廣播、電視廣播(均是國營)。1933 年 5 月,首個無線廣播電臺在濟南建成播音,定名為山東省會廣播電臺。1950 年 10 月 27 日,山東人民廣播電臺正式向全省播音。1955 年, 部分縣市開始建立有線廣播站。到 1990 年底,全省有無線廣播電臺 16 座,電視臺 34 座。至 2019 年末,山東廣播人口、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為 9913 和 9910。電視臺有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教育電視臺、濟南廣播電視臺、青島市廣播電視臺、淄博市廣播電視臺等。其中,山東廣播電視臺有 21 個頻道,包括山東衛視等 11 個電影片道和 10 個廣播頻道;濟南市廣播電視臺現有 8 個電影片道和 7 個廣播頻道;青島市廣播電視臺現有 7 個電影片道和 9 個廣播頻道;淄博市廣播電視臺現有新聞、科教、公共、生活、都市等 5 個電影片道和 4 個廣播頻道。 晚清時期,山東先後出版的報紙有 20 多家,有 1903 年山東巡撫周馥創辦的《濟南匯報》,以及後來的《簡報》《濟南日報》《山東官報》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省報紙進行了一次大調整,調整後,全省共辦各類報紙 28 家。文化大革命 開始後,全省只有《大眾日報》和 7 家地、市報紙尚在出版。 改革開放後,山東報業恢復發展。到 1990 年底,全省經過正式登記註冊批准出版的各類報紙已達 119 家。目前,山東比較知名的報紙有《齊魯晚報》、《濟南時報》、《大眾日報》、《山東商報》、《生活日報》等。 體育運動 山東體育歷史悠久,2004 年,國際足球聯合會確認古代中國的蹴鞠是足球運動的最早雛形,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蹴鞠運動,武術、氣功亦有發展。孫臏拳、螳螂拳、查拳據傳都起源於山東,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列表。20 世紀前,山東體育的主體是傳統體育活動,近代競技體育逐漸成為體育運動的主流。1903 年的 煙臺闔灘運動會 是中國近代早期著名的運動競賽。抗日戰爭爆發後,體育活動基本停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興起群眾性體育運動。1953 年 10 月,山東省設立體育運動委員會。文化大革命 期間各項體育工作停頓,機構癱瘓。改革開放後,山東成功地承辦了全國錦標賽、各級聯賽、分割槽賽、冠軍賽、盃賽等各類全國運動競賽約 70 餘次。目前山東有山東泰山、青島海牛、青島西海岸、青島紅獅、山東高速、青島國信等多個職業體育俱樂部。 山東曾舉辦全運會、世乒賽、亞洲盃足球賽等多項賽事,青島曾協助北京承辦 2008 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2009 年山東承辦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獲得的金牌數、獎牌數和總分均居全國第一。2015 年是山東馬拉松賽事的 元年。東營、煙臺、濰坊、泰安、青島、臨沂、淄博高青、滕州、濟寧等等,都有了大型馬拉松賽事。其中,東營、煙臺、泰安、青島(萊西)、青島(高新區)、臨沂等 6 場為國際馬拉松賽。山東籍的體育明星有乒乓球冠軍張繼科、檯球花式九球選手潘曉婷、射擊運動員杜麗、舉重運動員劉春紅、長跑運動員邢慧娜、體操運動員邢傲偉等。 醫療保健 山東古代醫家長於脈診,強調綜合治療以攻邪為主。戰國時期齊國盧醫秦越人被崇為脈學的倡導者。西漢淳于意錄有中國現存最早醫案《診籍》。晉代王叔和著《脈經》,使脈學系統化。宋代董汲撰成中國最早急性斑疹熱專著《小兒痘疹備急方論》。明清時期,劉奎等對中醫瘟病學說的發展有所建樹。 鴉片戰爭以後,西醫在山東傳播。1860 年,法國、英國教會在煙臺建立醫院,法國天主教施醫院後發展成煙臺山醫院。1882 年臨清人張巽臣在濟南開辦省內首傢俬人診所。1890 年,美國長老會在煙臺的毓璜頂建立了小型診所,後於 1914 年成為毓璜頂醫院。1911 年,基督教共和醫道學堂在濟南建成,為當時全國四大醫學堂之一。中華民國建立後,教會醫院發展迅速,而中醫遭受壓抑。1938 年至 1945 年間曾多次爆發傳染病。1949 年,全省僅麻疹、天花等傳染病的發病人數達 97 萬餘人,全省人口總死亡率為 25,人均壽命 35 歲。 1952 年,山東成立各級防疫委員會,並於 1953 年 6 月在全國率先消滅天花,1958 年率先在全國基本消滅黑熱病和性病。1965 年,山東省人口平均壽命 6031 歲,1985 年達到 7172 歲。2014 年開始,山東省實行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制度,並進一步推行跨省異地直接結算。從 2015 年 1 月 1 日起,山東省實行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2015 年山東省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為 40 元,2017 年全省居民醫保個人繳費將達到年人均不低於 150 元。 至 2015 年末,山東省有醫療衛生機構 77 萬所。其中,醫院 1927 所(三甲醫院 42 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73 萬所。醫療衛生機構床位 519 萬張。衛生技術人員 619 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 237 萬人,註冊護士 254 萬人。完成診療服務 62 億人次。2015 年,山東有 4 家醫院進入全國百強醫院排名,包括山東大學齊魯醫院(22 名)、山東省立醫院(49 名)、山東省腫瘤醫院(93 名)和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88 名)。 山東情感障礙與自殺率相關刊物 2012 年報告顯示,山東省農村自殺人數從 1991 年呈現急劇下滑的趨勢。20 年間,山東省 35 歲以下農村女性自殺率下降了 95,全部農村女性的自殺率也下降了 68。2016 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調查發現,山東菏澤市牡丹人民醫院醫生曾將大量無效或過期的疫苗銷往湖北、安徽、廣東、河南、四川等中國 18 個省市,引起國內外關注。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外部連結 山東省旅遊資訊網 山東省政府網站 七省沿海全圖 延伸閱讀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東
山西省,簡稱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地處黃土高原東翼。山西表裡山河,南臨黃河,西鄰呂梁山,東靠太行山。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稱山西。省會太原市。省境內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故簡稱晉。山西地區具有獨特的語言、風俗,省內土地豐足、礦產資源豐富,位處汾河沿岸一帶的晉中盆地一直被稱作華北的「漁米之鄉」。山西曆史悠久,臨汾一帶曾是堯都、大同曾是北魏首都。省會太原曾是趙國、前秦、東魏、北齊、北晉、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的都城。省人民政府駐太原市小店區長風街 30 號。 歷史 石器時代 thumb 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的彩繪蟠龍盤,現藏山西博物院。此盤的年代為公元前 2100 年至 2300 年。有學者主張陶寺遺址為 中華文明的肇始 山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迄今為止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之久,素有 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 之美稱。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了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 女媧補天 的傳說發生在山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遺址表明,在舊石器時代山西已有了人類繁衍生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為活動的主要地區。中國史前三大偉人堯、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內建都立業。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政權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 先秦 thumb 鳥尊,出土於曲沃縣北趙村晉侯墓地 114 號墓。墓主人是第一代晉侯燮父。根據銘文,鳥尊是晉侯宗廟祭祀的禮器 商代,山西南部地區邦國林立,是商的主要統治區。周代,晉國由山西境內崛興,並逐步掃清了山西境內的諸侯和戎狄勢力,晉文公曾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漢魏晉 秦、漢、魏、晉時期,山西無論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南北朝時期,山西是北朝統治的中心地帶,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為都,之後的東魏、北齊也曾以晉陽(今太原)為 別都、陪都,這對促進山西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唐五代 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認為是 龍興 之地,一直把山西作為唐帝國的腹臟地區,封太原為唐王朝的 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發達的經濟、文化稱著於世。到五代十國,山西仍然對中國北方的政治、軍事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宋遼金元 宋遼時期,山西進一步繁榮,是中國北方經濟、文化的主要發達地區。 元代,全國共 11 個行省,山西與山東、河北,並稱為元朝 腹地,大同、平陽(今臨汾)、太原三城則成為黃河流域的著名都會。當時山西商業的發達、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明,曾受到當時來中國旅行的義大利偉大旅行家馬可波羅的盛讚。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1303 年 9 月 17 日),洪洞、趙城一帶發生 8 級地震,造成 200000 到 475800 人死亡,大震後餘震數年不止,加之連續三年天旱無收,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 明清 thumb 祁縣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晉商豪富喬家的宅院 明代初期,蒙古殘餘的北元的政權一直是北部邊患,明朝於北境設 九邊 駐防。明廷首創開中法,鼓勵商人運輸糧食至邊塞,以換取鹽引,以給予販賣食鹽的資格。山西南部有解州鹽池,北部聯通蒙古,山西商人憑藉地利,商業迅猛發展,領全國之先。 明清兩朝,晉商十分活躍,威震海內外,其足跡東出日本,北抵沙俄。晉商開通北抵沙俄的 茶葉之路。清朝中晚期,以 日升昌 為開端的山西票號,逐步形成地跨全國及日俄的金融機構,匯通天下。山西中部盆地的祁縣、太谷、平遙一帶成為清朝中國的金融中心。 光緒元年至四年(18751878 年)間多省發生特大旱災饑荒,其中以山西的災情最為嚴重,太原府 100 萬人死 95 萬。全國總死亡數計 950 萬 2000 萬不等,也就是清朝人口的約 24。 1900 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山西省發生很多針對基督徒和傳教士的屠殺事件。中國內地會的刊物記載說,在山西省北部共有 15000 到 20000 名本地信徒被殺害。其中著名的有太原教案。 近當代 1911 年 10 月 28 日夜,山西同盟會會員、新軍標統閻錫山聯合姚以階、黃國樑、溫壽泉、趙戴文、南桂馨、喬熙等軍官在太原發動起義,擊斃山西巡撫陸鍾琦、協統譚振德,宣佈成立山西軍政府,推選閻錫山為都督。按新軍起義的順序,山西省是全國的第五個響應辛亥革命獨立的省份。 1917 年開始推出 六政三事(六政:水利、種樹、蠶桑、禁菸、斷辮、天足;三事:種棉、造林、牲畜)來發展農業。抗戰爆發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挺進山西,創立了敵後抗日根據地。工業、交通,特別是軍工業發展在當時的中國首屈一指,太原兵工廠和山西火藥廠曾與當時全國規模最大的漢陽兵工廠和瀋陽兵工廠並列。 1927 年 1 月,山西全省通電擁護三民主義,除五色旗,改懸青天白日紅旗,名義上加入國民政府,晉綏軍編入國民革命軍。 1949 年 4 月 25 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山西省會太原,基本佔領了山西乃至華北全境。9 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省情概況 山西省人民政府:歷史沿革 地理 位置 山西處於中緯度地區。山西坐落於黃土高原東部,有太行山和呂梁山兩座大山,省內最高峰是五臺山,3058 米。境內由東北到西南依次分佈著大同盆地、忻州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長治盆地、晉城盆地,陽泉盆地、壽陽盆地、襄垣盆地、黎城盆地等盆地。接鄰省區:河北、陝西、河南、內蒙古。 氣候 山西地處中緯度地帶的內陸,在氣候型別上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於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和下墊面因素影響,山西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南北氣候差異顯著、冬夏氣溫懸殊、晝夜溫差大的特點。山西省各地年平均氣溫介於 42142之間,總體分佈趨勢為由北向南升高,由盆地向高山降低;全省各地年降水量介於 358621 毫米之間,季節分佈不均,夏季 68 月降水相對集中,約佔全年降水量的 60,且省內降水分佈受地形影響較大。 地形 山西疆域輪廓呈東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邊形,是典型的為黃土廣泛覆蓋的山地高原,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高原內部起伏不平,河谷縱橫,地貌型別複雜多樣,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總面積的 801,平川、河谷面積佔總面積的 199。全省大部分地區海拔在 1500 米以上,最高點為五臺山主峰葉鬥峰,海拔 30611 米,為華北最高峰。 水文 山西屬於黃河流域,有汾河、沁河、丹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等。 資源 礦產資源 山西省礦產資源豐富 素有「中國煤海」之稱,截止 2014 年底,已發現的礦種達 120 種,其中,查明資源儲量的有 62 種礦產,保有資源儲量居全國前十位的有 28 種。具有資源優勢並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的礦產有煤、煤層氣、鋁土礦、鐵礦、銅礦、金紅石、冶金用白雲岩、耐火粘土、熔劑用灰巖等 9 種,其中,煤炭保有資源儲量 268967 億噸,佔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 1756;煤層氣剩餘經濟可採儲量為 23152 億 m3,佔全國剩餘經濟可採儲量的 9175;鋁土礦保有資源儲量 1432 億噸,佔全國保有資源儲量的 3449。此外,錳、銀、金、石墨、膨潤土、高嶺巖、石英岩(優質矽石)、含鉀岩石、花崗岩、沸石等 10 種礦產也有著良好的勘查、開發前景。 植物資源 山西植物資源豐富,目前已知的維管植物有 2700 多種,其中,木本植物有 463 種。山西植被從南到北可分為:南部和東南部是以落葉闊葉林和次生落葉灌叢為主的夏綠闊葉林或針葉闊葉混交林分佈區,也是植被型別最多、種類最豐富的地區;中部是以針葉林及中生的落葉灌叢為主、夏綠闊葉林為次分佈區,是森林分佈面積較大的地區;北部和西北部是溫帶灌草叢和半乾旱草原分佈區,森林植被較少,優勢植物是長芒草、旱生蒿類和檸條、沙棘等。山西野生植物資源豐富,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連香樹、翅果油樹、水曲柳、核桃楸、紫椴等。野生藥用植物有 1000 多種,廣泛分佈在丘陵山地,比較著名的有黨參、黃芪、甘草、連翹等。2013 年,山西省森林覆蓋率 1803。 動物資源 山西野生動物以陸棲類為主,已知的有 439 種(含歷史記錄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有 71 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有 17 種:褐馬雞、金雕、朱䴉、白鸛、黑鸛、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丹頂鶴、大鴇、胡兀鷲、遺鷗、虎、金錢豹、梅花鹿、原麝、林麝。二級保護動物有 54 種,包括鳥類 42 種,兩棲類 1 種,獸類 11 種。屬於省級重點保護的有蒼鷺、星頭啄木鳥等 27 種。屬於有益的、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 315 種。 環境問題 山西省空氣汙染嚴重。2017 年,山西省空氣質量綜合指數排名中國各省倒數第一,二氧化硫濃度排名榜首。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2018 年 169 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榜後 20 名的城市中,六座城市來自山西,其中臨汾市排名第 169 位(倒數第一)、太原市排名第 163 位、晉城市排名第 160 位、陽泉市排名第 156 位、運城市排名第 155 位、晉中市排名第 154 位。 山西省水汙染、水資源破壞問題也很嚴重。2018 年,山西省的 58 個國家考核地表水斷面中,優良水質斷面 34 個,劣五類水質斷面 13 個。汾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大清河七大河流不同程度乾涸、斷流。2012 年 12 月 31 日,山西省潞城市天脊煤化工公司苯胺洩漏流入漳河,威脅下游河北省邯鄲市、河南省安陽市等地的水源安全。 四至及地理中心 山西省四至及地理中心 方位 位置 經緯度 北 大同市天鎮縣新平堡鎮 東 大同市靈丘縣柳科鄉 南 運城市芮城縣永樂鎮 西 運城市永濟市蒲州鎮 中心 太原市晉源區姚村鎮 行政區劃 山西省現轄 11 個地級市,下設 26 個市轄區、11 個縣級市、80 個縣;1278 個鄉級行政區,包括 217 街道,631 鎮,430 鄉。 地級市:太原市、大同市、陽泉市、長治市、晉城市、朔州市、晉中市、運城市、忻州市、臨汾市、呂梁市 山西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末)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山西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末)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140000 山西省 Shānxī Shěng 15669779 34915616 太原市 26 11 80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140100 太原市 Tàiyuán Shì 690901 5304061 杏花嶺區 6 1 3 140200 大同市 Dàtóng Shì 1405640 3105591 平城區 4 6 140300 陽泉市 Yángquán Shì 455893 1318505 城區 3 2 140400 長治市 Chángzhì Shì 1395522 3180884 潞州區 4 8 140500 晉城市 Jìnchéng Shì 942487 2194545 城區 1 1 4 140600 朔州市 Shuòzhōu Shì 1062539 1593444 朔城區 2 1 3 140700 晉中市 Jìnzhōng Shì 1639198 3379498 榆次區 2 1 8 140800 運城市 Yùnchéng Shì 1418278 4774508 鹽湖區 1 2 10 140900 忻州市 Xīnzhōu Shì 2515155 2689668 忻府區 1 1 12 141000 臨汾市 Línfén Shì 2030216 3976481 堯都區 1 2 14 141100 呂梁市 Lǚliáng Shì 2113950 3398431 離石區 1 2 10 人口 2022 年抽樣調查顯示山西常住人口為 348135 萬人。其中 60 週歲及以上老年人 71107 萬人,佔比 2043,其中,65 週歲及以上老年人 50405 萬人,佔比 1448。出生人口 2351 萬人,出生率為 675;死亡人口 2691 萬人,死亡率為 77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8 2020 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山西省常住人口 34915616 人,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間減少 796495 人,減少 223,年平均增長率為 023。男性人口為 17805148 人,佔 5099;女性人口為 17110468 人,佔 4901。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 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 10406 ,與 2010 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下降 150。014 歲人口為 5709895 人,佔 1635;1559 歲人口為 22598696 人,佔 6473;60 歲及以上人口為 6607025 人,佔 1892,其中 65 歲及以上人口為 4504674 人,佔 1290。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 21831494 人,佔 625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 13084122 人,佔 3747。 山西民族分佈(2020) 山西民族分佈(2020) 山西民族分佈(2020) 民族 人口數 百分比 漢族 34793761 9965% 回族 60803 017 滿族 17269 0049 蒙古族 9434 0027 苗族 7507 0022% 彝族 5534 0016% 土家族 4845 0014% 宗教 根據山西省宗教事務局 2010 年的資料,山西省信教群眾人數超過 160 萬,其中佛教逾 72 萬、道教約 5 萬、伊斯蘭教逾 8 萬、天主教逾 22 萬、基督新教逾 52 萬。其他機構、個人在 2007 年和 2009 年進行的調查,山西有 1561%的人口有祖先崇拜,217%的人口是基督徒。報告沒有提供其他宗教的統計數字;9085%的人口無宗教或信奉中國民間宗教、佛教、儒教、道教和伊斯蘭教。 經濟 thumb 日昇昌匯通天下匾額,晉商鼎盛時期日昇昌票號幾乎壟斷金融 thumb 運城解州關帝廟 明清時晉商是全國著名商幫,勢力影響遍及中國及東南亞、日本,更遠達俄羅斯、歐洲和印度。19 世紀山西票號也風行全中國。晚清山西的商業和金融業在種種壓迫下漸趨衰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受 小三線建設 及 支援內地 之惠,社會經濟曾一度快速發展。文革期間集體主義建設突出,曾湧現了象大寨這樣的集體主義經濟模範。毛澤東為此發出了 農業學大寨 的號召。改革開放後經濟轉而主要依靠地下豐富的煤炭資源,逐步依託煤發展電力及煤化工,大同、太原等地均有大型煤礦。近些年來,山西正在逐步扭轉以資源密集型產業為重點的單一經濟模式,努力在高技術,高附加值的相關產業上做文章,並且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 山西是工業經濟最為發達的省份和煤炭生產大省。與其他省份的經濟發展速度相比,山西屬於中等發展速度省份,經濟總量居全國中等水平。按絕對數比較,2007 年 GDP 總量為 1978 年的 6474 倍;按可比價格比較(以全國平均物價水平推算),GDP 年平均增長率 95%,低於同期全國 98%的平均水平,年均增長率次於雲南、陝西等 13 個省市區居全國第十四位。1978 年 2008 年,山西 GDP 總量在全國的位次一直在第 15 位至第 21 位間輪替,1978 年位居全國第 15 位,1990 年居第 18 位,1995 年居第 20 位,2004 年居第 16 位,2006 年開始穩居第 18 位。GDP 總量的發展,1995 年突破 1 千億元,2007 年突破 5000 億元。人均 GDP 的發展,1995 年首次突破 5 千元(全國 1995 年突破 5 千元),2003 年突破 1 萬元(全國 2003 年突破 1 萬元),2008 年突破 2 萬元(全國 2008 年突破 2 萬元)。 2007 年,山西 GDP 總量(最終核實數)達到 569615 億元,與上年相比增幅達到 142%,佔全國的比重為 21%;其中第一產業 313 億元,佔 GDP 比重為 549%;第二產業 339469 億元,佔 596%;第三產業 198846 億元,佔 349%;人均 GDP 為 16835 元,次於黑龍江、新疆等 14 省市區居第 15 位 2007 年度各省級行政區 GDP 資料來源於國家統計資料庫,《2007 年地區生產總值(摘要版)》 。山西的經濟結構中,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大的比重,其中煤炭工業佔有重大比重,其著名企業有大同煤礦集團、太原鋼鐵集團、陽泉煤業、潞安礦業、太原重型機械、南風化工、中條山有色金屬、長治鋼鐵、經緯紡機、海鑫鋼鐵、山西焦煤、晉西車軸、漳澤電力、晉煤集團、蘭花集團等重工業集團。 根據中國 GDP 統計結果,2008 年,山西 GDP 總量首次過 6 千億元,達到 693873 億元,GDP 總量居全國第十八位,比上年增長 8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30248 億元,增長 25;第二產業增加值 426577 億元,增長 74;第三產業增加值 237048 億元,增長 106。人均 GDP 首次突破兩萬元,達到 20398 元,按 2008 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 2937 美元山西省 2008 年 GDP 初步核算數:來源於 2008 年山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 文化 山西文化歷史悠久,全省共有 3 處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雲岡石窟、五臺山)、6 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 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 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3 處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以及位居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最、共 452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thumb 廣勝寺飛虹塔 古蹟與景點 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有黃河壺口瀑布、五臺山、雁門關、恆山、北武當山、王莽嶺、析城山、五老峰、雲岡石窟、磧口、平遙古城等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大同、平遙、新絳、代縣、祁縣、太原。此外還有眾多著名山西民居:喬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莊園、曹家大院、渠家大院、孔祥熙故居等。 此外山西還是佛教與道教盛行,其中有中國佛教四大聖地之一的五臺山,此外還有佛光寺、華嚴寺、應縣木塔、雙塔寺、恆山懸空寺、解州關帝廟、永濟普救寺、卦山天寧寺、芮城永樂宮、平遙雙林寺、晉城青蓮寺、洪洞廣勝寺、太原崇善寺等地。 自然風光中亦有龐泉溝、五鹿山、綿山、靈石紅崖峽谷、卦山、五老峰、太行山黃崖洞紅色旅遊太行山大峽谷、晉城道教名山珏山、陵川王莽嶺-錫崖溝、陵川上雲臺山、北嶽恆山、北武當山、黃河壺口瀑布、蘆芽山、萬年冰洞等地。 語言 晉語是現代漢語方言的一種,但語言學家對晉語在漢語口語的諸多種類裡分類的地位尚未達成一致的意見。一些人認為晉語應該歸類成漢語官話的一種,另一些人則認為晉語應在漢語諸多方言中自成一系。位於山西省的各地依方言、地理、飲食、風俗等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區域: 雁北(雲州)地區:雁門關以北至與內蒙古自治區及河北省張家口市相接的一帶地區 大同市以及朔州市的東部,方言基本上屬於晉語大包片,方言民俗等與內蒙古中部及張家口一帶接近。 北路地區:大致上是忻州市及朔州市西部,方言主要是晉語五臺片。 太原盆地(晉中盆地):主要包含太原市、晉中市西部、呂梁市東部平川地區,方言主要是晉語幷州片。 呂梁山地區:呂梁山穿過的呂梁市西部以及臨汾市西北部的山區,方言主要屬於晉語呂梁片。 東山地區:陽泉市以及晉中市的東部,長治市北部一帶的山區,方言一般劃分為晉語大包片或上黨片,不過一般認為其方言民俗等與太原盆地地區較接近。 晉東南(上黨)地區:太行山南麓的長治市、晉城市,方言主要屬於晉語上黨片、邯新片和中原官話汾河片。 晉南(河東)地區:運城市以及臨汾市大部的地區,方言主要是中原官話汾河片。 山西南部的運城、晉城、臨汾方言及民俗等與鄰近的河南省西部、北部以及陝西省的關中地區接近,而與省內其他地區相差較大。 文苑 山西盛行戲曲,其中包括有晉劇又名中路梆子、蒲劇、上黨梆子、北路梆子、道情、碗碗腔、皮影戲、祁太秧歌等。此外還有武術形意拳等。 飲食 很多山西人習慣食用麵食,山西面食也為其主要飲食方式及內容,其中根據面料及做工有更細的類別。包括莜麵栲栳栳、刀削麵、剔羹、擦羹、抿羹、貓耳朵、燒賣、沾片子、長子炒餅、晉城滷麵等。此外,為人熟知的一些小吃也盛行於三晉大地,其中包括灌腸、傅山頭腦、 平遙牛肉、上黨驢油火燒、潞城驢肉甩餅、壺關羊湯、長子豬頭肉、晉城炒涼粉兒。除了麵食外,貢米沁州黃小米也深受歡迎。 山西人在飲食中習慣新增陳醋,其中山西老陳醋最為著名。酒方面,汾酒和竹葉青最為著名,此外還有清徐、太谷等地的葡萄酒質量也屬上乘。 人物 交通 航空 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國內省會級、幹線機場,是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備降機場、山西省最大的航空口岸,場區佔地面積為 8831 畝。 大同雲岡國際機場 運城鹽湖國際機場 臨汾堯都機場 忻州五臺山機場 長治王村機場 呂梁大武機場 鐵路 在山西省,太中銀鐵路、同蒲鐵路等在內的多條鐵路幹線彙集於此。特等站有太原站、太原南站、大同站,其中太原南站現為省內第一大高鐵站,未來將建成華北第二大綜合交通樞紐,此外大同南站為省內第二大高鐵站。太原東站是山西最大貨運樞紐、太原北站是華北地區最大貨運樞紐、汾河站、晉祠站、太原西站等為市內環城鐵路樞紐。太原軌道交通也開始建設,太原地鐵二號線一期於 2020 年通車,一號線於 2019 年 12 月 30 日開工。 山西省主要鐵路幹線有京包鐵路、同蒲鐵路、大秦鐵路、大準鐵路、同蒲鐵路等。 高速鐵路網快速發展,已建成通車的高速鐵路有大西客運專線(全段,大同至原平段曾利用韓原鐵路)、大張客運專線(大同至張家口)、鄭太高速鐵路(鄭州至太原)與集大原高速鐵路(烏蘭察布至大同至原平)。建設中的有:雄忻高速鐵路(忻州至雄安新區)。 公路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交通樞紐,城區的路網結構以網狀為主,最外為太原環城高速公路。其境內的公路長度達 7317 千米(4547 英里),高速公路長度達 288 千米(179 英里)。不過橋樑較少,在約 2012 年時太原市的橋樑長度僅有 17 千米(11 英里),後來經過擴建,截至 2014 年 10 月 20 日,橋樑長度達到約 80 千米(50 英里),歸市政部門管轄的橋樑達到 177 座。 與此相應,太原市也有諸多的汽車客運站連線到周邊城市,其中以太原市新西客站為最大,它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汽車客運站。太原公交服務由太原市公共交通公司提供,是較為重要的市民出行工具之一。計程車數量多年來維持在 8000 輛左右未有變化,因此隨著城市擴張而漸漸不敷使用。此外太原市的民用汽車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截至 2014 年,已經達到接近 90 萬輛,其中屬於個人的將近 75 萬。 大同市有 208 國道、209 國道、108 國道、109 國道,已建成宣大高速公路、大運高速公路、得大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公路、呼大高速公路,規劃中有石大等高速公路。 教育 主要高校有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山西農業大學、中北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山西醫科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太原科技大學等。高校多集中於省會太原市。山西大學歷史悠久,始創於 1902 年。太原理工大學前身為國立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現今是山西省唯一一所入選 211 工程的高校。 友好省州 烏里揚諾夫斯克州 穆列什縣 卡內洛內斯省 阿布魯佐大區 德比郡 田納西州 愛達荷州 埼玉縣 北威州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山西省人民政府 加拿大山西同鄉會 日本山西同鄉會 延伸閱讀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地區一個省份,省會及最大城市是成都市。有 天府之國 之稱。位於長江上游,由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山地兩大部分組成,全省人口絕大部分都聚居在四川盆地。常住總人口 8374 萬人,省人民政府駐成都市錦江區督院街 30 號。 四川地區先秦時曾分屬巴、蜀兩國,故別稱 巴蜀,後因宋代在此設定的 川峽四路 而得名 四川。四川地區曾出現過包括蜀漢、前蜀、後蜀在內的多個地方割據政權,多次在中國歷史大動盪時期形成分裂政權上扮演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即定蜀不定的角色:南宋四川軍民依靠山城抗擊蒙軍 53 年,延長了南宋國祚;四川保路運動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導火索;第二次中日戰爭時期,重慶做為陪都,使得四川成為中國的 大後方,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1997 年,重慶脫離四川省成為直轄市;兩省市發展緊密,合稱「川渝」。 四川農業發達,也是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四川川茶、川酒、川鹽、蜀錦等產品自古聞名。四川還是全世界最早開採和使用天然氣的地區,全世界最早的紙幣 交子 也誕生於宋代的四川。四川省地區生產總值一直位居中國西部各省市第一名,位於四川盆地之中的成渝地區也是中國西部經濟最為發達、城鎮密度最大的地區。四川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包括九寨溝、黃龍、都江堰 青城山、峨眉山 樂山大佛、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等 5 項世界遺產在內的眾多風景名勝,是中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 名稱 唐初設劍南西川節度使與劍南東川節度使,簡稱西川、東川,川 乃 平川廣野 之意。到北宋時,開寶三年(970 年)置西川路,四年(971 年)分置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981 年)合併為川峽路。鹹平四年(1001 年),分川峽路為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簡稱 川峽四路,總稱 四川路,四川 之名由此產生。四川 作為地區名稱正式確定,始於南宋初設定的四川都轉運使、四川宣撫使、四川安撫史等官職。元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明改四川等處承宣布政使司,清為四川省,沿用至今。 有種說法認為四川得名於境內有長江、岷江、沱江、嘉陵江四條大川,但這僅僅是巧合,且不準確。 歷史 在大約商朝時期,四川地區出現了巴、蜀,尤其是以三星堆文明、金沙文明為代表的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秦王朝統治四川后,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互相交融,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袁庭棟:《巴蜀文化志》,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9 年 5 月,ISBN 9787807523574。 史前至先秦 據考古發現,兩百多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四川便開始有了人類活動。四川境內有已被命名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4 處。距今約一萬年前,四川地區逐漸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遺址分佈很廣,目前已發現 200 多處,如綿陽邊堆山遺址、岷江上游遺址、大渡河和青衣江遺址、西昌禮州遺址、成都金沙遺址、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第一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廣漢三星堆遺址。 大約在公元前 4500 至前 4000 年間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階段,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川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寶墩文化。距今約四千年前後,四川地區進入青銅時代,關於古蜀國的上古傳說大多描述的是這一時期的歷史,其主要內容是關於古蜀國先王的世系和活動,較著名的有大禹導江、杜宇化鵑、長苰化碧等。儘管沒有古蜀國文字,但三星堆、金沙、十二橋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和口頭傳說證明,最遲到商代,四川成都平原已經進入奴隸社會。 大約在夏商之際,蜀人部落從今茂縣一帶遷徙至成都平原。商周時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隸制政權蜀國可能與古史傳說中的 三代蜀王 蠶叢、柏灌、魚鳧有關。三代蜀王 之後,大約相當於中原西周時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間蜀國的都城遷至郫邑(今郫縣),杜宇王朝採用君主世襲制,勢力強大,其勢力基本覆蓋了整個四川盆地。大約於春秋時期早期,杜宇氏禪位於治水有功的蜀相鱉靈,鱉靈建立了開明王朝。古蜀國開明王朝定都於廣都(今雙流),起初國力強盛,大約在公元前 4 世紀,開明九世開始仿效華夏禮樂制度,並把都城從廣都遷往成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 316 年),秦國為統一天下做準備,從石牛道討伐蜀國。 而在今四川北部、東部和重慶地區,巴國的青銅文明在東周時期也進入了全盛時代。戰國末期,巴國為楚所攻伐,最後定都閬中。巴、蜀長期為近鄰,透過考古可知,巴文化與蜀文化的相互影響、滲透,漸趨同一,最終形成後世所稱之 巴蜀文化。周慎王五年(公元前 316 年),蜀王伐苴侯,苴侯奔巴,巴、苴求救於秦國。秦國遣大軍由石牛道伐蜀。蜀國滅亡後,秦移師東進,輕取巴國重鎮江州和閬中,俘虜巴王,巴國滅亡。 秦至南北朝 秦攻佔巴蜀後,在四川地區設立了巴、蜀兩郡。四川地區逐步實行秦國的制度,開始進入郡縣制社會。秦昭襄王至秦莊襄王年間(前 276 年~前 256 年),李冰擔任蜀郡太守,採取了許多開發蜀地的重大措施,比如修建都江堰,疏通檢、郫二江(今南河、錦江),使成都平原日漸富饒,為秦始皇吞併六國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秦漢之際,劉邦受項羽封為漢中王統轄漢中和巴蜀,為漢國。楚漢戰爭時期,四川未捲入戰亂,併為漢高祖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提供了重要的後勤保障。 西漢前期四川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繁華程度超過關中地區而被譽為 天府之國,美稱相沿至今。漢景帝年間,文翁出任蜀郡太守,在成都建立中國首個官辦學堂 文翁石室,從此蜀地學風大盛,可與齊魯地區相媲美。西漢末,公孫述佔據益州,國號 成家,建都成都。東漢末,益州又被劉焉父子割據(189 年~214 年)。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劉備入西川后在成都稱帝,史稱 季漢(221 年~263 年)。季漢疆域包括今重慶、四川、雲南大部,貴州全部,陝西和甘肅小部。形成魏、漢、吳三國鼎立的局面。漢丞相諸葛亮勵精圖治,使漢國社會經濟得到很大發展。漢後主炎興元年(263 年),漢國被魏國所併。不久,司馬炎建立晉朝。西晉永興三年(306 年),李雄在成都稱帝,國號 大成。至東晉鹹康四年(338 年)時,李雄侄李壽又改國號為 漢,歷史上因之合稱為 成漢。成漢是 十六國 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其全盛時疆土覆蓋四川盆地及周邊部分地區。 四川地區先後受東晉,前秦,樵縱,南朝的宋、齊、梁,北朝的西魏、北周共 8 個政權的統治。由於政治動盪,戰亂頻繁,社會經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隋唐至清 隋開皇元年(581 年)四川併入隋之版圖,隋唐時期,四川地區社會安定,經濟逐步發展而進入全盛時期;中唐時,有 揚一益二 之說。天寶之亂時,唐玄宗曾入蜀避難。之後又有多位大唐皇帝入蜀避難,如唐德宗避朱泚之亂,唐僖宗避黃巢之亂。唐天佑四年(907 年),唐朝結束,王建、孟知祥先後在四川地區建立起前蜀、後蜀政權,分別歷時 18 年、31 年。前、後蜀政權之間 9 年時間由後唐短暫統治。前蜀、後蜀前期都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由於受中原戰亂影響很小,四川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北宋乾德三年(965 年),宋軍滅後蜀。 宋太宗時,今四川省所在的川峽四路發生多次小規模的民變,比如王小波、李順起義。但是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這一地區仍安定,使得經濟持續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依然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南宋時成為抵抗金、蒙的大後方。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1 年,四川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幣,稱為 交子。南宋全盛時,川峽四路的人口占南宋全國的 2361231 年有戶 540 萬,經濟總量佔南宋全國的四分之一,軍糧佔三分之一,是南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之一。1231 年拖雷引兵攻掠四川漢中,開始了四川境內近半個世紀的逃荒、大移民、逮捕、大屠殺、大掠奪和大破壞。大多數的四川人民逃到東邊的貴州、湖廣省,其他向南逃倒廣西、廣東。蒙古軍完全佔領四川之後,人口銳減,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 年 四川納入版圖,戶數 155 萬戶,人口達到 775 萬人,只餘蒙古軍隊入侵前人數總量的 24(應考慮居民暫時逃離當地的情況),經濟是全國十一個行中書省之中的倒數第一,然而短暫的貧困僅僅持續了幾十年。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 年),四川地區併入明朝版圖。之後開始組織移民。到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年,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的人口從洪武四年 1371 年 的 60 萬增加到 134 萬人。到明神宗萬曆六年 1578 年 四川布政使司地區的人口增加到 3102073 人。期間四川的經濟文化得到恢復,四川重新成為全國最強盛的省份之一。但是從明神宗萬曆後期開始四川又陷入戰禍之中,明廷用了約十年時間應付川南播州楊應龍的反覆叛降,最終於 1600 年一舉剿滅。明末流寇軍張獻忠領袖率軍入川,建立 大西 政權(1644 年~1646 年),將成都作為政權中心,定名西京。清朝入關後,四川一直處於戰亂之中,直至康熙二十年(1681 年)才趨於穩定。由於明末張獻忠在四川進行屠蜀以及清初時的長期戰亂導致四川人幾乎損失殆盡。於是,清廷在順治朝到乾隆朝陸續進行大規模的移民運動,史稱 湖廣填四川。這次歷時長達 100 多年的移民運動使得一開始人口缺乏的四川獲得大批勞動力,經濟得到恢復。到清朝中後期,四川省經濟僅次於江蘇、浙江、廣東,位居全國第四位,屬於經濟發達的省份。嘉慶元年(1796 年),四川爆發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歷時 9 年清廷才將起義鎮壓下來。 近代 1895 年,李鴻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籐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其中規定增開重慶為通商口岸,民族資本主義在四川開始萌芽。19 世紀 60 年代,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入川,之後又爆發成都教案以及義和團起義。在四川爆發的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 1911 年,成都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蒲殿俊和尹昌衡先後任都督。1912 年 3 月 11 日,成都重慶兩地軍政府合併,成立中華民國四川都督府。1913 年 6 月,袁世凱任命胡景伊為四川都督。1916 年 5 月 22 日,四川督軍陳宧在四川宣佈獨立,反對袁世凱稱帝。1916 年 6 月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於 7 月 6 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省長。旋蔡鍔病情惡化,於 9 月離川東渡日本治病。1918 年,熊克武自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併兼攝四川省之軍、民兩政。1919 年 4 月,四川防區制形成,各個防區軍閥割據,相互混戰近十五年之久。其中逐漸形成了劉湘、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楊森、李家鈺、羅澤洲和劉存厚等八個主要軍閥派系。1921 年 6 月熊克武辭職,推舉劉湘就任川軍總司令兼四川省長。1924 年劉湘任川滇邊防督辦,四川善後督辦。1929 年國民政府授於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1932 年,劉湘、劉文輝交戰。1933 年劉湘邀蔣介石入川平叛。1934 年 12 月劉湘任四川省主席、川康綏靖公署主任,劉文輝任西康省主席。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中國沿海沿江的各類工礦企業、高等學校和文化團體也紛紛內遷至四川,四川成為中國的大後方。同時 300 萬川軍出川抗戰,為抗日戰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39 年 9 月,蔣介石兼任四川省主席,同月,重慶成為一等院轄市,一個月後便再升重慶市為陪都。1940 年 11 月,蔣介石辭去四川省主席職務,由張群兼任。1940 年 12 月,重慶成為永久陪都,劃離四川省,四川成為戰時的直隸省。1945 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同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 43 天的和平談判,史稱 重慶談判。1946 年之後,鄧錫侯、王陵基先後任四川省主席。1946 年,國共內戰爆發。1949 年 11 月 1 日,西南戰役開始,30 日解放軍控制重慶。1949 年 12 月 2 日重慶成立軍政委員會。10 日,蔣介石自成都退守臺灣,12 日西康省起義,27 日解放軍控制成都。1950 年 3 月 12 日,駐雲南、四川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分成南北兩路進逼西昌,打響西昌戰役。3 月 20 日,西昌最終正式撒守。四川省政府主席唐式遵逃亡,至禮州棄車改為步行,經瀘沽進入越嶲,準備由這裡回到川南進行遊擊,同中共方面抗衡。3 月 27 日,唐式遵等人來到越嶲縣小山地區的時候,遭到彝民配合解放軍包圍,戰鬥到深夜,國軍殘部全部被殲滅,唐式遵戰死。唐式遵是唯一戰死的中華民國末任省政府主席。同年 4 月 4 日解放軍西昌戰役取得勝利,至此解放軍控制四川全境。 當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將四川省分為川東、川西、川南、川北四個行署區。 1952 年 8 月 7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全國範圍內的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四個行署區,恢復四川省建制。四川省人民政府由此成立,其中原川東行署所在地辦公人員從重慶直轄市巴縣遷往北碚,成立四川省北碚市。1954 年 7 月,重慶市重新併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55 年,撤銷西康省,金沙江以東劃歸四川省。 在 1959 年至 1961 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一向豐衣足食的四川省除成都平原幾個少數城市以外,均遭受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饑荒,尤其以人口眾多,耕地卻較少的川東山區為甚,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口達到 940 萬人,總數居各省前列,其中最嚴重的達縣和重慶達到 642 萬人,佔達縣和重慶人口的 37,佔全川人口的比例也達到 1307,居各省第二位曹樹基,《大饑荒:1959-1961 年的中國人口》,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 年版,是同期國內工農業生產和百姓生存生活受到最大損害的省份。三年災害對於四川省可以說是一個轉折點,讓四川省退出了中國發達地區的序列,成為排名中游的中等省份。 1964 年起,四川省為三線建設重點地區之一,重慶、成都則是其中的核心。其中重慶市是全國三線建設輸入人口最多的城市,從 1963 年至 1974 年,共累計輸入三線建設人口達到 224 萬人。 1981 年,四川特大洪水,全省有 119 個市(縣、區)受災,受災人口共 2000 萬人,其中 888 人死亡、13010 人受傷,倒塌房屋 139 萬間,113 萬人無家可歸,80 條公路幹線全部沖斷,另有牲畜死亡 138812 頭,沖毀耕地 112 萬畝。 1997 年,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從四川劃出成立新的重慶直轄市。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發生汶川大地震,共造成 69227 到 300000 人死亡,374643 人受傷,17923 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慘重的一次。地震造成四川、甘肅、陝西等省的災區直接經濟損失共 8451 億元人民幣,災區的衛生、住房、校舍、通訊、交通、治安、地貌、水利、生態、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受到嚴重破壞。 2017 年,國務院批覆並成立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2019 年,四川省 GDP 在全國 31 個省份中排名第 6 位,重新回到中國經濟前列。 地理 地形 四川位於中國西南地區,長江上游,是中國內陸腹地省份之一,介於東經 972110831和北緯 26033419之間,全省東西長 1075 公里,南北寬 921 公里,面積 4841 萬平方公里。四川西部地區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東部地區則大都位於四川盆地內。四川與重慶、貴州、雲南、西藏自治區、青海、甘肅和陝西接壤。 四川省境內以山地為主,丘陵次之,平原和高原少,面積分別佔全省幅員面積的 771%、129%、53%和 47%。其中,盆地外圍高山佔 183,川西高山與高原佔 451,川西南山地佔 116,盆地丘陵佔 73,盆地緩丘、平壩佔 72,盆地內平原佔 105。 以龍門山 大涼山一線為界,四川大致可分為東部四川盆地及盆緣山地區,以及西部川西高山高原及川西南山地區。四川地形複雜多樣,包含四川盆地、川西高原(青藏高原)、橫斷山脈、雲貴高原、秦嶺 大巴山山地等幾大地貌單元,地跨中國地勢第一及第二階梯,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相對高差達 7300 多米。全省最高點是川西的大雪山主峰貢嘎山,海拔高達 7556 米,超過除亞洲外世界其它各大洲最高峰。四川省位於地震帶,屬於地震多發的省份。 水文 四川省除北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內小部屬黃河流域外,其餘均屬長江流域,是除青海外另一個長江和黃河都流經的省份。長江也是流經四川的最大河流,上游稱金沙江,是四川和西藏的界河,金沙江流至宜賓後稱長江。長江四川境內主要支流有雅礱江、岷江(包括大渡河、青衣江)、沱江、嘉陵江(包括涪江、渠江)、赤水河等。四川是中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擁有大量水電站。四川省湖泊大多分佈於西部和西北部高山高原地區,以冰蝕湖、溶蝕湖、堰塞湖為主,無特大面積湖泊。全省共有大小湖泊 1000 多個,著名湖泊有邛海、瀘沽湖等。四川北部的若爾蓋地區是中國重要的沼澤溼地區。 氣候 四川處於亞熱帶,由於地形和不同季風環流的交替影響,氣候複雜多樣。大致的說,東部的四川盆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而西部的高原地區受地形影響,以垂直氣候帶為主,該地區從南部到北部,氣候型別由亞熱帶逐漸過渡至亞寒帶,而垂直方向上則分佈有從亞熱帶到永凍帶的各種氣候型別。四川盆地全年日照 9001600 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複雜多樣的氣候條件,形成了四川豐富多彩的土地利用型別、種類繁多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地理景觀,有利於農、林、牧和旅遊等各業的綜合發展。 東部的四川盆地年平均氣溫 1419,比中國同緯度的其它地區(如長江中下游地區)高 1左右。其中,最冷的 1 月平均氣溫 38,最熱的 7 月平均氣溫 2529,春季及秋季氣溫則接近年平均氣溫。該地區四季分明,無霜期為 280300 天。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小於 8,其中 1 月平均氣溫 5左右,7 月平均氣溫也只有 1015,全年無夏,冬季漫長。而川西南山地年平均氣溫因地形而異,一般谷地為 1520,山地為 515。 東部的四川盆地大部年降水量 9001200 毫米,其中盆地周邊山地多於盆地腹地,而盆西緣山地是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地區,達 13001800 毫米,當地城市雅安有 雨城 之稱,故柳宗元曾提出 蜀犬吠日 的說法。從季節上說,四川冬季降水最少,僅佔全年總雨量的 35%,夏季降水最多,佔全年總雨量的 80%,冬幹夏雨,雨熱同期。川西高原大部分地區降雨稀少,年降水量為 600700 毫米,其中金沙江河谷小於 400 毫米,是全省最乾旱的地區。該地區幹雨季分明,69 月為雨季,降雨佔全年總雨量的 7090%;114 月為乾季。川西南山地降水地區差異大,乾溼季節分明。 礦產及生物資源 四川擁有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 132 種,佔全國資源種數的 70,其中天然氣、硫鐵礦、芒硝、螢石、鈣、釩、鈦儲量居全國第一。在資源開發基礎上的天然氣化工、天然氣能源、釩鈦金屬加工等產業在國內具有比較優勢。各類石材及礦泉水儲量和產量也比較大。 四川是長江上游最大的水源涵養區,是中國三大林區和五大牧區之一,動植物資源豐富。其中天然中藥材 4300 多種,藥用植物種類佔全國的 75,是國家中藥材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中藥上有 無川不成方 之說。 四川省境內可利用植物資源 1 萬多種,脊椎動物 1100 餘種,屬國家珍稀保護植物 84 種,全國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 149 種,動物種類和植物種類均位居全國第二位。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佔全國 30,珍稀動物種類數量居全國第二位,74 以上的大熊貓分佈在四川境內。 四至 四川省四至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佔哇鄉 東 達州市宣漢縣龍泉土家族鄉 南 涼山彝族自治州會理市綠水鎮 西 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真達鄉 行政區劃 地理分割槽 四川省傳統上以四川盆地為中心被分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四個片區,而川西高原山地則被曾被稱為川邊。明代四川曾設有川西道,川北道,上下川東道,上、下川南道。清代四川也基本延續明制,也將四川盆地四分為川西成綿龍茂道、川北道、川東道、川南永寧道。這一行政劃分一直延續至民國及共和國初期,1950 年至 1952 年間四川省曾被分為川西、川東、川南、川北四個行署區。1997 年 6 月 18 日,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等 4 個地級行政區從四川省劃出組成新的重慶直轄市後,原川東地區今大部都屬於重慶直轄市。2006 年之後,四川省又基於地理和政區將全省分為了成都平原、川東北、川南、攀西、川西北五個經濟區。 行政區劃 四川省現轄 1 個副省級市,17 個地級市、3 個自治州。共有 55 個市轄區、19 個縣級市、105 個縣及 4 個自治縣。 副省級市:成都市 地級市:自貢市、攀枝花市、瀘州市、德陽市、綿陽市、廣元市、遂寧市、內江市、樂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賓市、廣安市、達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資陽市 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四川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510000 四川省 Sìchuān Shěng 48611637 83674866 成都市 55 19 105 4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副省級市 510100 成都市 Chéngdū Shì 1433478 20937757 武侯區 12 5 3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510300 自貢市 Zìgòng Shì 437246 2489256 自流井區 4 2 510400 攀枝花市 Pānzhīhuā Shì 741103 1212203 東區 3 2 510500 瀘州市 Lúzhōu Shì 1222864 4254149 江陽區 3 4 510600 德陽市 Déyáng Shì 591122 3456161 旌陽區 2 3 1 510700 綿陽市 Miányáng Shì 2025688 4868243 涪城區 3 1 4 1 510800 廣元市 Guǎngyuán Shì 1631871 2305657 利州區 3 4 510900 遂寧市 Suìníng Shì 532218 2814196 船山區 2 1 2 511000 內江市 Nèijiāng Shì 538472 3140678 市中區 2 1 2 511100 樂山市 Lèshān Shì 1272003 3160168 市中區 4 1 4 2 511300 南充市 Nánchōng Shì 1248205 5607565 順慶區 3 1 5 511400 眉山市 Méishān Shì 713986 2955219 東坡區 2 4 511500 宜賓市 Yíbīn Shì 1327078 4588804 敘州區 3 7 511600 廣安市 Guǎngān Shì 633922 3254883 廣安區 2 1 3 511700 達州市 Dázhōu Shì 1658791 5385422 通川區 2 1 4 511800 雅安市 Yǎān Shì 1504610 1434603 雨城區 2 6 511900 巴中市 Bāzhōng Shì 1229690 2712894 巴州區 2 3 512000 資陽市 Zīyáng Shì 574664 2308631 雁江區 1 2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513200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 Ābà Zàngzú Qiāngzú Zìzhìzhōu 8300241 822587 馬爾康市 1 12 513300 甘孜藏族自治州 Gānzī Zàngzú Zìzhìzhōu 14968301 1107431 康定市 1 17 513400 涼山彝族自治州 Liángshān Yízú Zìzhìzhōu 6026085 4858359 西昌市 2 14 1 交通 thumb236x236px 蜀道金牛道廣元段的明月峽古棧道 四川處於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地勢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交疊過渡地帶,中央為四川盆地,四圍是高山,因此古代交通不甚便利。世人皆知 蜀道難。近現代化以來,四川的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管道等交通運輸隨著不斷建設而逐步改善。 公路 1913 年,四川省的第一條現代公路:成灌馬路(成都至灌縣)開始修築,全長 55 公里,拉開了四川省公路發展的序幕。1941 年通車的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曾擔負轉運滇緬公路、駝峰航線等國際援助物資的重任,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重要的軍事物資運輸線。四川省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於 1995 年 7 月 1 日開通 1995 年 7 月 1 日,成渝高速公路正式開通,是我省第一條高速公路。四川新聞網 20100112,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條山嶺重丘區高速公路依託四川高速公路網建設和成渝改革實驗區的發展 西部高速第一股四川成渝正駛上發展的高速公路。上海證券報 20090706。至 2019 年底,四川公路通車總里程為 3370949 公里,居中國各省區市第一位。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 75232 公里,居中國各省區市第二位。包括京昆高速、包茂高速、滬蓉高速、廈蓉高速等在內的 22 條國家高速公路過境四川,與四川省高速公路共同組成了四川高速公路網路。四川高速公路與四川省普通省道、過境普通國道一道,共同構成了全省公路幹線網路。中國《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 年)》與《四川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9-2035 年)》中四川全省高速公路規劃路線約 161 萬公里。 鐵路及城市軌道交通 1904 年,清政府在成都成立川漢鐵路總公司,計劃建設串聯四川、湖北兩省的川漢鐵路,但官民間的投資糾紛引發了保路運動,其興建歷程也波折不斷,直到 1952 年其中一段成渝鐵路才建成通車,是四川省境內的第一條幹線鐵路。截止 2018 年,四川省鐵路營業里程為 5095 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運營里程約 1140 公里。四川境內已通車有寶成、蘭渝、成渝、成昆、內昆、達成、遂渝鐵路等普速鐵路幹線,以及成貴客運專線、成渝客運專線、西成客運專線、成灌鐵路、成蒲鐵路等高速鐵路。設位於四川的成都鐵路局管轄四川、貴州、重慶兩省一市的國有鐵路和合資鐵路。四川還在建和擬建有川藏、川青等鐵路幹線,以及成自、綿瀘、成達萬、成渝中線和渝昆等高速或城際鐵路。四川省還規劃有山地軌道交通網路,其中首條都江堰至四姑娘山山地鐵路已經於 2020 年動工,是中國境內第一條齒軌鐵路。 成都市目前擁有四川省唯一的城市軌道交通網路。成都第一條地鐵線路成都地鐵 1 號線於 2010 年投入運營,為中國中西部地區首條開通營運的全地下地鐵線路。截止 2021 年 1 月,成都地鐵共有 12 條地鐵線路,擁有 373 座運營車站(換乘站不重複計入),總長 5185 公里運營線路的地鐵系統,里程位居中國各城市第四名,也是全球各城市第四名。2019 年成都地鐵全年客流達 140 億乘次。自 2020 年開始,成都平原城市群的跨市快速軌道交通也被提上日程。多條快速軌道交通線路將連線毗鄰成都的德陽、眉山和資陽,並對成都西部較偏遠區縣實現覆蓋。在這之中,成都到資陽的 S3 線已經開工,到眉山、德陽的 S5、S11 線亦被列入近期規劃。 四川省政府於 2014 年發文,積極支援省內綿陽,南充,瀘州三座城市開展軌道交通前期規劃研究工作。但在 2018 年國務院收緊軌道交通審批後,除成都外的四川各地級市尚無明確的獨立軌道交通建設時間表。廣安市曾於 2017 年起開建跨座式單軌列車廣安雲軌示範線,但目前處於停工狀態。另外宜賓市於 2019 年建成首條智軌線路,但其並非軌道交通,而是於公路路面行駛的一種快速公交。 航空 四川擁有成都雙流(2)、綿陽(49)、瀘州(63)、西昌(91)、宜賓(94)、南充(98)、達州(119)、廣元(139)、攀枝花(145)、巴中(156)、稻城(184)、黃龍(191)、格薩爾(218)、阿壩 219、康定(228)、成都天府(新建)16 個有定期航班通航的民用機場(括號內數字為 2020 年度機場旅客吞吐量在國內機場排名)。樂山機場、馬爾康機場已列入規劃建設。其中稻城亞丁機場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機場。2009 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啟用第二跑道。成都也成為了中國大陸北京、上海、廣州之後第四個擁有雙跑道機場的航空樞紐。目前,有中國國航西南分公司、四川航空公司和成都航空公司三家航空公司總部設在四川成都,雙流機場也是這三家公司的基地機場。2021 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擁有雙機場的城市。 水運 四川內河通航里程超萬公里,其中高等級航道里程 1532 公里(2018 年資料)。年吞吐量 100 萬噸以上的港口 6 個。長江四川段逐步建成三級航道,嘉陵江、岷江列為國家批准的 18 條高等級航道,納入了長江黃金水道建設方案。四川擁有 1000 噸級以上船舶 304 艘,貨船單船生產能力達到 4000 噸級。2012 年度,四川水路運輸累計完成客運量 3276 萬人,旅客週轉量 27 億人公里,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 63%和 38%;完成貨運量 7161 萬噸,貨物週轉量 1037 億噸公里,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 125%和 150%;全年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 7705 萬噸,其中集裝箱完成吞吐量 1605 萬標箱(集裝箱港口瀘州港和宜賓港完成量),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 89 和 478;大件運輸完成 170 批次,4 萬噸,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 76 和 20。 管道運輸 四川是中國管道運輸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四川最早的天然氣管網建於 1243 年,早於全國其他各省份 500 多年。早在宋代,四川人就開始在利用天然氣的同時用竹子作管道輸送天然氣,鋼製天然氣管道在 1933 年就已經投入使用。1950 年代,四川盆地開始大規模利用天然氣,透過川渝地區的管網,向成渝沿線城市供氣,當時整個中西部地區最重要的城市重慶市內早在 50 年代便已經普及了城市天然氣管網系統。1980 年代中期,四川盆地大部份縣城已經開始使用高能、清潔的管道天然氣。至 2008 年初,四川油氣田已建成集氣管道 7000 餘公里,輸氣管道 6000 餘公里,集輸氣站 1100 餘座,天然氣管線長度約佔全國的 46。盆地內形成了以南、北輸氣幹線為主體,以川東北、川西北、蜀南、重慶、川中五大氣源開發區為依託,延伸至川、渝、雲、貴、湘、鄂六省市的環形管網,形成了中國最大的集輸氣網路。2007 年,隨著普光氣田發現和開發,中國石化川氣東送工程已開工,幹線管道全長 1700 多公里。中國西南地區唯一的成品油管道蘭成渝輸油管道,輸油能力達每年 600 萬噸以上,川渝地區 70%以上的成品油來自這條管線,是目前西南市場主要的成品油供給渠道之一。該管道起始於蘭州,途經甘肅、陝西和四川三省,終點抵達重慶市。管道幹線全長 1252 公里,是目前國內線路最長、口徑最大、壓力最高、順序輸送品種最多的成品油管道。 經濟 四川省經濟隨地域不同,貧富差距巨大,四川盆地的成都平原地區水網密集,氣候溼潤,自古便號稱 不知饑饉 的 天府之國,經濟自唐代以來就比較繁榮,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交子 和中國最早的錢莊出現的地方,也是代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之一的大型作坊 蜀繡染坊 出現的地方,在數千年曆史上,川中地區都是堪比杭嘉湖平原的全國經濟最發達,民生最富庶的地區之一。1940 年代國民政府首都內遷重慶,帶來大量外來人口,同時也帶來了當時中國發達經濟區的人才和技術;1960 年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三線建設戰略,又有許多大型企業向四川遷移,這些因素使四川在人才和技術方面有了很好的積累,對當地經濟貢獻頗大。透過 90 年代開始的西部大開發,四川省現在已是中國西部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省份。成渝經濟區已經佔到全國 GDP 的 13,在工業產值上,成都明顯領先於中部經濟帶的省會城市。2019 年,四川省經濟總量超過 466 萬億元,位居中國各省區市第六名。 工業 left 瀘州老窖明代窖池 thumb180x180px 四川工業體系完備,擁有電子資訊、裝備製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產業。2019 年,全球約 50 的筆記型電腦晶片在四川進行封裝測試,同時四川發電裝置產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2019 年四川新興的軟體產業收入也超過 3691 億元,成都天府軟體園是中國最大的專業軟體園區之一。四川的大型企業主要有新希望集團、四川長虹電子集團、鴻富錦精密電子(成都)、宜賓五糧液集團、四川省鐵路產業投資集團、攀鋼集團、通威集團、藍光集團、華西集團、藍潤集團、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等。2019 年,新希望集團營業收入超過 1300 億元,是四川最大的企業。2020 年末,四川省共有上市公司 136 家,總市值超 3 萬億元,數量、市值均排名中國第八位,其中四川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為五糧液集團。 四川天然氣的儲藏和開發量則居中國前列。由於四川水電可開發量位於全國第一,是少數水電比重超過火電的省份。預計在 2020 年前,四川有長江干流及雅礱江梯級開發等多座大型水電站建成,四川將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輸出基地。四川也是全國三大電力裝置生產基地之一,目前在水、火、核、風發電裝置的生產領域均有較高市場佔有率。同時,四川也是國內太陽能矽基半導體電池發電原材料多晶矽、單晶矽、非晶矽最大的生產基地之一,其中四川新光矽業公司擁有國內第一條達產的千噸級多晶矽生產線,除新光外,還有四川永祥、樂電天威矽業、東汽矽材料、川投矽業等太陽能發電矽材料生產商。 四川歷來是釀酒大省強省,川酒綿醇濃香、風味獨特、獨樹一幟,不遜黔省。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郎酒、沱牌、水井坊,品牌濟濟,源遠流長,聞名天下。 農業 雅安蒙頂山皇茶園。四川是有史料記載世界最早種植茶葉的地區 thumb180x180px 四川是農業大省,農業經濟發達,在經濟中所佔比重高,四川生豬產量常年位居中國第一,休閒農業的規模也一直保持中國第一。四川糧食、油料、蔬菜供應在中國也有重大影響。在產業結構中,四川第一產業增加值佔 GDP 比重高達 199,這一數值僅低於海南省。按 2006 年統計的資料,在中國前 100 個糧食和肉類生產大縣中,四川分別有 7 個和 16 個。四川雖然農業發達,糧食種植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都居全國前五位。但從糧食總產和糧食種植面積的比值(即單產)來看,僅居全國中下水平。說明四川農業投入不足,也可透過退耕一部份低產土地還草還林,減輕生態環境壓力。四川的農產品除糧食、油料、水果和鮮花之外,茶葉、蠶繭、菸草、白蠟、桐油、苧麻、花椒、核桃、竹筍、蕎麥、板栗、魔芋、橄欖油、食用菌等農林土產在全國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文化 秦滅巴蜀後,原本擁有獨立文化體系的四川地區逐漸被納入中原文化體系,但由於地處盆地的相對封閉的自然條件,在四川地區逐漸發展出了有別於中原地區的獨特的地方文化與認同意識(盆地意識)。雖然在巴蜀時期,巴文化與蜀文化之間交流就十分密切,並且相對於中原文化具有一定的共同特徵蕭易:《古蜀國:故鄉還是他鄉?》,先鋒國家歷史,2009 年 5 月,但巴蜀地區形成統一的文化,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區域的時間為漢朝譚繼和:《巴蜀文化辨思集》,四川出版集團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年 6 月。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地區三次經歷了長期戰亂,經濟凋敝,人口銳減,使自巴蜀時期以來一直繁榮的巴蜀文化遭受重創。之後的清初 湖廣填四川 的大移民運動奠定了現今巴蜀文化的基礎,並使其獨特性保留至今,同時形成了以川劇、川菜、川酒、川茶、川鹽、川藥、蜀繡、蜀錦、蜀學等為代表的具有強烈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四川還誕生了大禹、司馬相如、李白、三蘇、巴金、張大千等古今文化名人。 語言 四川人的通用語言被稱為四川話,但廣義上的四川話的使用者不只是四川人,包括漢語西南官話中的成渝片及赤灌片。四川話目前約有 1 億 2 千萬的使用者,如果把它當成一種獨立語言,其使用者人數居於世界所有語言第 10 位,次於日語,多於德語。現今四川話形成於元末明初 湖廣填四川 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朝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四川話的主要特點是古入聲或保留(如樂山話、眉山話、金仙話),或全部整齊地歸入某一個調類(如成都話入派陽平、自貢話入派去聲、雅安話入派陰平),同時擁有大量的特有詞彙、俗語與句式。 除四川話外,四川省境內較為常見的漢語還有土廣東話(屬客家話)和老湖廣話(屬湘語)等,其都以方言島的形式分佈於四川各地。其中土廣東話使用者主要集中於成都平原周邊丘陵、川中丘陵和川北山區等地,人口約 100 萬;而老湖廣話使用者主要集中於沱江中上游丘陵等地,人口約 90 萬。由於四川話在四川地區的強勢地位,一般而言,土廣東話與老湖廣話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四川話的使用者。另外,四川省境內還存在以康巴語、嘉絨語、彝語、羌語、摩梭語等語言為母語的族群,主要集中分佈於甘孜、阿壩、涼山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 飲食 四川風味的飲食被稱為川菜,廣義的川菜包括川味菜餚、麵點小吃和火鍋等。川菜特色鮮明,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有 味在四川 的美譽,在中國飲食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川菜的主要特點是味型多樣,有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之稱。川菜善於使用複合味,運用辣椒(四川話稱 海椒)、花椒、豆瓣等主要調味品,創造出了麻辣、酸辣、椒麻、紅油、荔枝、魚香、怪味等諸多味型。早在東晉時期《華陽國志》中便將川人的飲食習慣總結為 尚滋味、好辛香,即喜歡美味、辛辣的食物,這一特點代代相傳,延續至今。川菜在宋代便已經進入外地,北宋《東京夢華錄》記錄了汴梁(今開封)城中 有川菜館,南宋《夢梁錄》中也記錄了杭州城中有 川飯。四川菜品繁多,知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鍋肉、宮保雞丁、東坡肘子、夫妻肺片、水煮牛肉、辣子雞等;知名麵點小吃有鍾水餃、蛋烘糕、擔擔麵、燃面、鍋盔、酸辣粉、涼粉、冰粉等。 民俗 四川地區有許多特有的民俗習慣。婚慶、壽慶、生子、喪葬等重大事件時,四川多流行擺設九大碗宴席,與親朋好友相聚。同其它漢族地區一樣,每年正月新年是四川漢族最重要的節日。成都有元日(初一)出行 遊喜神方、人日(初七)遊草堂的習俗。川西邛崍、大邑、崇州等地流行春節吃粽子的習俗。而自貢地區鹽場自唐宋以來便有新年燃燈的習俗,清代以來以自流井王爺廟燈會最為有名。川北地區岷江方言島的南充嘉陵區、西充、蓬溪等地正月十四有過蠐蟆節的習俗,持 蠐蟆燈 遊行,將瘟神送走;在同一區域的劍閣等地,春節流行說裸倮說唱,每年正月十二到十五會連續 4 晚耍火龍、出花燈。正月十六,川西廣漢、什邡等地還有 拉保保 的習俗,以求子女健康。農曆五月端午節(四川稱端陽節),川北岷江方言島區域的劍閣、南部、閬中、西充、鹽亭等縣市並不吃粽子,而是吃包子等麵食。川西地區端午節還有「打李子」、孃家贈傘給女婿等習俗,以求多生兒女,人丁興旺。成都郫都區端午節會在望叢祠中舉辦歌會,以歌舞感激古蜀先帝保佑當地度過了瘟疫,是漢族僅存的賽歌習俗。農曆六月李冰及其子生日,四川各地都會舉行 川主會 以紀念李冰父子,以都江堰二王廟會、夾江二郎廟會等最為知名。 藝術 四川地區傳統藝術起源於巴蜀時期,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多樣,並且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四川傳統藝術主要包括以川劇、川昆、燈戲、四川清音、四川揚琴、四川竹琴、金錢板等為代表的傳統戲劇曲藝;以川江號子等四川民歌和蜀派古琴、洞經音樂等為代表的傳統音樂;以蜀錦、蜀繡、銀花絲工藝、瓷胎竹編、成都及重慶漆藝、綿竹及梁平年畫、川派盆景等為代表的傳統工藝美術;以四川民居、四川園林為代表的傳統建築藝術和本土文學等。 旅遊觀光 四川旅遊資源豐富,是中國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2019 年,四川省全省旅遊總收入達 115943 億元,接待國內遊客 75 億人次,入境遊客 4148 萬人次。四川現有世界遺產 5 處:自然遺產有九寨溝風景區(1992 年登入)、黃龍風景區(1992 年登入)、四川大熊貓棲息地(2006 年登入):文化遺產有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 年登入);自然與文化複合遺產有峨眉山和樂山大佛(1997 年登入)。四川還有世界地質公園 3 處,國家 5A 級旅遊景區 15 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5 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3 處,國家森林公園 31 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63 處,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7 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10 座,旅遊資源無論是數量或質量均居全國前列。 File1 jiuzhaigou valley sleeping dragon falls 2011jpg 九寨溝樹正溝 File1 huanglong pools aerial 2011jpg 黃龍風景區 FileYading ChanadorjeXianuoduoji Chonggu Grasslandjpg 稻城亞丁 File 四姑娘山景區 Mount Siguniang Scenic Area 45jpg 四姑娘山景區 么妹峰 File 大冰瀑布 Q30023595jpg 海螺溝冰川 FileThe giant Buddha statue in Leshanjpg 樂山大佛 File 峨眉山風景區 Mount Emei Scenic Area 07jpgalt 峨眉山 FileMt_emei_1JPGalt 四大佛教名山,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 FileChengdupandasd10jpg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內的大熊貓 File 畢棚溝 Bipenggou Valley 1jpg 畢棚溝 人口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8374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2 萬人。 從人口自然增長來看,全年出生人口 535 萬人,比上年減少 38 萬人;死亡人口 757 萬人,比上年增加 25 萬人。 2019 年末,四川省常住人口為 8375 萬人,戶籍人口 90995 萬人。四川常住人口少於戶籍人口,是中國主要的人口輸出省份之一。在重慶市未升格為直轄市以前,四川曾是中國第一人口大省。由於人口基數龐大,人口增長的絕對數亦龐大。1980 年代中國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四川省的人口增速雖然較以前放緩,但亦引發老齡化等人口問題。據中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的資料顯示,2010 年四川全年有 7183 萬新生人口,出生率為 893;死亡人口 5326 萬人,死亡率為 662,人口增加絕對數為 1857 萬人,增長率為 231,人口發展趨勢呈嚴峻的老齡特徵。在計劃生育背景下,由於四川沒有明顯的 重男輕女 現象,據 2020 年統計,四川是中國唯一一個女性人數多於男性人數的省級行政區。 民族 四川省的主要民族為漢族,包括巴蜀人、土廣東、老湖廣三大族群,其中巴蜀人是四川的主體族群,佔總人口的 95%,主要聚居在四川盆地。除漢族外其它民族雖然只佔四川省總人口的 5%,但總數達 422 萬人,居中國第 8 位。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 14 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人數較多的少數民族依次是:彝族(212 萬)、藏族(127 萬)、羌族(30 萬)、苗族(15 萬)。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及馬邊彝族自治縣、峨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等康巴藏區和涼山地區。2001 年底,散雜居少數民族人口 80 萬人,有石棉、漢源、金口河等 6 個享受民族地區待遇的縣(區)和寶興縣的磽磧鄉、青川縣的大院鄉等 94 個民族鄉。四川是全國唯一的羌族聚居區、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四川省民族構成(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民族名稱 漢族 彝族 藏族 羌族 苗族 回族 土家族 蒙古族 滿族 壯族 其他民族 人口數 77986638 3191470 1604629 294664 182569 111280 87912 42993 24450 23631 124630 佔總人口比例 9320 381 192 035 022 013 011 005 003 003 015 佔少數民族人口比例 - 5611 2821 518 321 196 155 076 043 042 219 宗教 thumbalt180x180px 峨眉山金頂大雄寶殿 thumb180px 閬中巴巴寺,伊斯蘭卡迪裡耶蘇非派清眞寺 古蜀王國時代有山神、江神崇拜。古蜀人出自岷山,沿岷江向外發展,因而有崇拜岷山山神與江神的習俗。《蜀王本紀》載:「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 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此處的汶山即岷山。以岷山為神山,不會是李冰的主張,而是蜀人早已有之的信仰。《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李冰治水激怒江神,導致李冰與江神決鬥。成都有長期祀奉這名江神的習俗。揚雄《蜀都賦》提到「蠶叢始居岷山石室中」。雖然後來古蜀人離開岷山去到成都平原,但對岷山之石保留下一種大石崇拜習俗。在三星堆祭祀坑就發現一塊大石。古文獻記載的成都地區大石崇拜遺跡甚多,比如至今尙存的支機石、天涯石,曾經存在的五塊石、五丁擔、石鏡、飛來石、石筍。關於石筍的記載,《華陽國志蜀志》說「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為墓誌。今石筍是也。」杜甫亦留有《石筍行》一詩。《玉芝堂談薈成都眞珠樓》記載石筍也是古蜀開明帝所造七寶樓之樓基,樓以珍珠作飾。唐時有大秦胡人(波斯傳教士)在成都傳播景教(東方教會),於七寶樓遺址上修建大秦寺,仍以珍珠作裝飾,因而被後世稱為珍珠樓。 現代四川漢族大部份無宗教信仰或信奉中國民間信仰,佛教及道教,另有少量的基督徒及穆斯林。在四川藏族聚居區,藏傳佛教、苯教等是主要的宗教信仰。在民間信仰方面,四川是流行全國的川主(二郎神)信仰,以及文昌信仰的發源地,灌口二王廟、七曲山大廟分別為二郎神及文昌帝君的祖廟。四川還有青衣神、馬頭娘、射洪神等地方神祗。川主信仰為四川最重要的民間信仰之一,起源於唐朝及之前,四川地區對秦蜀郡太守李冰的崇拜,是一種以巴蜀治水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民間信仰。川主信仰的祭拜場所是川主廟(亦稱為川主宮、川王宮、二郎廟、清源宮、萬天宮等)。明清以來,川主成為了四川本土鄉神,清朝川主廟遍佈四川省(含今重慶市)內各州縣,有方誌記載的便超過 500 處。在川渝之外的川主廟則同時還兼有川人會館的功能。 四川是道教的發源地。東漢順帝漢安元年 公元 142 年,張陵奉老子為教主並尊其為 太上老君,以《道德經》為核心經典,在今成都市大邑縣鶴鳴山中創立道教。張陵被道眾敬稱為 張道陵 或 張天師。道教早期稱為 天師道 或 五斗米道。道教在該省仍有相當影響力。重要的道教活動場所有著名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青城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和位於成都市區的青羊宮。 佛教傳入四川盆地的最初年代尚不能確定。根據地方誌記載中的漢代古寺推斷,東漢時佛教就應已記載的傳入四川,有文字記載的是東晉哀帝興寧三年 公元 365 年,有位叫法和的僧人從中原來到四川,為佛教在四川的發展起到奠基的作用。四川省著名的佛教寺廟有位於成都的文殊院、大慈寺、新都的寶光寺、峨眉山的報國寺、萬年寺等。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藏傳佛教在四川西部少數民族地區傳播較為廣泛。 基督教在四川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唐朝時期的景教,成都和峨嵋山均有發現景教遺址。另據南宋隨筆集《》記載,唐朝有胡人在蜀國開明王朝君主所造之七寶樓遺址上修建大秦寺,其門樓十間,以珍珠翠碧貫之為簾。因此後人也稱該寺作「珍珠樓」。天主教在四川的傳播始於崇禎十三年(1640 年),這一年,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司鐸從北京入川傳教,後有葡萄牙教士安文思入川協助。自 1753 年起,巴黎外方傳教會接任在川省的傳教工作。後來法國傳教士古洛東基於利、安二教士之經歷著有《聖教入川記》敍述天主教在四川的開教史。西南地區三省一市聯合開辦的四川天主教神哲學院位於成都市。同治七年(1868 年),英國倫敦會的格里菲斯約翰和的偉烈亞力進入四川傳教,並將遊歷見聞向英國各差會本部彙報。這是基督新教第一次在四川傳教。的宣教差會美道會於 1892 年入川,在成都市設立恩光堂和福音醫院。1895 年成立聖公會華西教區,教座位於閬中聖約翰座堂。截止 2013 年,四川省已開放的基督教堂(點)共 241 處。 四川在唐末、五代時期已有穆斯林居住,10 世紀初大規模傳入。清代是四川伊斯蘭教繁榮時期,當時在閬中市建有中國蘇非派的清真寺巴巴寺。現有穆斯林 12 萬餘人,屬遜尼派。 據姚崇新在其〈唐宋時期巴蜀地區的火祆教遺痕〉(又作〈中古時期巴蜀地區的火祆教遺痕〉)一文中考證,四川在唐、前、後蜀、宋時期曾流行祆教。中山大學教授黎國韜認為二郎神的原型即來自粟特祆神。首都師範大學的侯會則認為「該信仰產生於具有祆教文化背景的川蜀地區,二郎神的種種神性又與祆教雨神(得悉神,又作蒂什塔爾)特徵相吻合,由此推測,二郎信仰源頭應為祆教雨神崇拜。」 科研教育 四川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並有 8 所大學入選全國雙一流建設專案,成都則是中國著名的高等教育基地之一。擁有諸如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四川農業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中國民航飛行學院等中國重點大學。四川基礎教育普及率較好,2011 年末全省 181 個縣(市、區)全部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為 100。截至 2018 年末,全省各級各類學校的總數為 25 萬所,學生和教職工的人數分別為 1573 萬和 111 萬,教工人數中有 91 萬為專任教師。四川統計公報顯示:全省共有小學 5730 所,2018 年有 952 萬新生入學,小學生總人數為 5555 萬;普通中學 3716 所,2018 年招新生 924 萬,學生總數 262 萬;還有 128 所為特殊教育學校,學生 15 萬。成都是四川省的高等教育中心,其他地級市都有培養中小學教師的師範學校或學院。四川擁有 119 所普通高校,13 所成人高校,培養研究生的機構 36 個,2018 年還有 53 萬人以自學考試的形式接受高等教育。據四川省教育廳的資料顯示,全省範圍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為 22。 四川省有許多優勢科技專案,如新材料與新能源、生物工程、航空航天、電子資訊、核技術等,截至 2018 年末,全省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分別為 14 個和 116 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為 16 家和 208 家,共有 59 名在學術和科技領域頗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和教授被委任為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院士。2018 年全省有高新技術企業 4200 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29 家,有 152987 項新產品或專案申報專利,其中有 87372 件獲得專利授權。坐落於四川西南部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著名的航天基地。 對外交流 四川省締結國際友好城市始於 1981 年該省省會成都市與法國蒙彼利埃結為友好城市;截至 2023 年,四川省及其下轄各地、縣級行政區已與 47 個國家的 127 個城市結為友城。其中,省級友好地區有 40 對,地級友好城市有 69 對,縣級友好城市有 18 對。 省級行政區 姐妹行政區 姐妹行政區 姐妹行政區 締約日期 省級行政區 國家 國家 省級地區 締約日期 四川省 1 華盛頓州 1982 年 10 月 17 日 四川省 2 密歇根州 1982 年 11 月 9 日 四川省 3 廣島縣 1984 年 9 月 17 日 四川省 4 山梨縣 1985 年 6 月 18 日 四川省 5 平安南道 1985 年 10 月 18 日 四川省 6 南部 庇里牛斯大區 1987 年 6 月 9 日 四川省 7 北威州 1988 年 7 月 7 日 四川省 8 萊斯特郡 1988 年 10 月 26 日 四川省 9 皮埃蒙特區 1990 年 2 月 27 日 四川省 10 伯南布哥州 1992 年 7 月 31 日 四川省 11 托爾瑙州 1993 年 11 月 1 日 四川省 12 瓦倫西亞自治區 1994 年 3 月 7 日 四川省 13 布魯賽爾首都區 1995 年 4 月 13 日 四川省 14 巴里納斯州 2001 年 7 月 5 日 四川省 15 弗里斯蘭省 2001 年 12 月 3 日 四川省 16 普馬蘭加省 2002 年 10 月 16 日 四川省 17 帕拉州 2009 年 10 月 15 日 四川省 18 素攀武裡府 2010 年 6 月 30 日 四川省 19 香檳 阿登大區 2012 年 9 月 13 日 四川省 20 林堡省 2014 年 6 月 4 日 四川省 21 和歌山縣 2022 年 1 月 26 日 註釋 參考文獻 引用 來源 書籍 山田賢 著,曲建文 譯:《移民的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年) 網頁 九寨溝地震 預料造成百死、千傷 20170808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四川政府網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西
雲南省,簡稱雲或滇,因清代境內有迤東道、迤西道、迤南道三迤,故又簡稱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南部邊疆地區的省份,雲南動植物種類數為全國之冠,素有 動植物王國 之稱,被譽為 有色金屬王國,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風光絢麗,是人類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雲南歷史代表文化為 滇文化。雲南是直立人重要的活動地之一,生活在距今 170 萬年前的雲南元謀猿人,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乃至亞洲最早的直立人。 詞源 西漢元封二年(前 109 年),漢王朝在今祥雲縣境內建雲南縣。因漢代無史籍記載,後人對 雲南 的名稱由來作出了許多推測,因而 雲南 一名的由來有多種說法:由 彩雲之南 而來、由 縣在雲山之南 而來、少數民族地名改易等。 歷史 南詔以前 thumb220px 五華樓 前 3 世紀,楚國大將莊蹻進入滇池地區,建立滇國。前 221 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在雲南東北部設立郡縣,並開五尺道自今曲靖聯絡內地。前 109 年,漢武帝派將軍郭昌入滇征服西南夷,設立益州郡和 24 個縣,郡治滇池縣(今晉寧),開闢通往緬甸和印度的商道,又派唐蒙修復擴建五尺道,更名為 西南夷道。漢朝征服西南夷時,發現當地有來自 身毒(印度) 的商人(今日巴基斯坦信德省在梵語中稱為 Sindhu)。Tan Chung 1998 A SinoIndian Perspective for IndiaChina Understanding 三國時期,雲南地區稱為 南中。225 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率大軍降服 南中 大王孟獲。 320 年代,爨氏(爨音 cuàn)入滇,爨琛在昆川(今晉寧)稱王,其統治維持 400 年。 南詔大理國時期 隋末,中原大亂,而巴蜀滇等西南地方的經濟和社會相對穩定。 公元 621 年,唐朝於雲南境內設定姚州地方行政區,664 年設定姚州都督府。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處於原始社會階段而互不相統一的民族部落,稱為 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 為夷語, 有漢語 王 或 首領 之意。 公元 738 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酋長皮羅閣在中央勢力的幫助下,兼併其他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玄宗帝封為雲南王。次年建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六詔中源於今大理州巍山縣的蒙舍詔得到唐王朝的支援,統一了其他五詔。因其位於六詔的最南面,故稱為南詔。南詔最早的都城位於今巍山縣,在這裡發現的磚瓦等建築構件,說明了南詔從開始就與中原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 公元 739 年,南詔遷都太和城,即今大理市。南詔建立後,不斷向四面擴張,748 年滅唐朝滇東的爨氏土司勢力,其鼎盛時期曾控制了東至雲南曲靖地區,東南達越南北部,西南直達今緬甸曼德勒,北以大渡河為界,東北抵達今貴州遵義一帶的廣大區域。748 年皮羅閣去世,唐玄宗再封其子閣羅鳳雲南王。750 年,因南詔與雲南太守張虔陀產生矛盾,隨後與唐關係破裂,爆發戰爭。南詔從唐朝奪取了雲南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期間乃不斷要求唐朝政府復置姚州都督府(今雲南省姚安縣),在安史之亂後,南詔完全脫離唐朝控制。 公元 851 年經遊歷唐代廣州的阿拉伯商人蘇萊曼曾寫到南詔的情況: 南詔統治時期,雲南的社會經濟長足進步,文化輝煌燦爛,影響至今。南詔、大理文化以其獨有的民族特色,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902 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奪位自立,改國號大長和。929 年,趙善政滅大長和國,建立大天興,次年東川節度使楊幹貞滅大天興國,改國號大義寧。937 年,白族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都城大理。疆域包括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南詔與大理國作為相繼的地方政權,從公元 649 年六詔之一的蒙舍詔酋長,至 1253 的大理國王年止,凡 604 年,幾與唐宋王朝相始終。 元明清時期 1253 年,忽必烈派蒙古軍隊征服大理國,將原大理國轄境及其附屬地區分為 茶罕章、哈剌章、鴨赤、赤突哥兒、金齒 五個部分。1276 年正式建立雲南行省,色目人賽典赤贍思丁任平章政事,治中慶路(今昆明)。在雲南開發重要的銅礦和銀礦,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直到清朝,雲南是中國白銀的主要產區。大批色目人及少量蒙古人移居雲南,形成今天的雲南回族和雲南蒙古族。 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派大將傅友德、沐英率軍隊攻佔雲南,滅元朝梁王,隨後設立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在當地實行 改土歸流 的政治改革。漢族軍民開始大批移入雲南,從明初到明末,雲南人口由 20 餘萬增加到 140 餘萬《明史地理志》。在明朝統治期間,雲南的民族文化受到影響,亦造成雲南六百餘年歷史無從依據,據《滇系》所載:自傅、藍、沐三將軍臨之以武,胥元之遺黎而蕩滌之,不以為光復舊物,而以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全附之一燼,同時在雲南完成了官學、私學和半官半私的書院三者緊密結合的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制度的建設工作,使中原文化最終牢固確立了其在大理地區的主流文化地位。白族文化在雲南地區的地位,滑落至民間、世俗文化的層面,並一直持續至今。 永樂十一年(1413 年)設定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正式建制為省,以貴州為省名,簡稱「黔」,而原用簡稱「滇」字亦由此前泛指今日雲南省與貴州省境域縮窄為後來專指今日僅雲南省境域。 滿清入關後,南明永曆帝據包括雲南在內的西南省份抗清。清世祖順治十六年(1659 年),清廷派平西王吳三桂攻入雲南,追捕永曆。南明兵敗,永曆流亡緬甸。康熙元年 1662 年,吳三桂從緬甸抓回永曆皇帝,在昆明絞死。之前清廷為平定南明,將雲南軍政全權交付吳三桂,南明滅亡後吳三桂在雲南擁兵自重,終於康熙十二年 1673 年 聯同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之信起兵作反,史稱三藩之亂。康熙二十年 1681 年,清兵攻下昆明,吳三桂孫吳世璠兵敗自縊,三藩之亂至此平定。雲南之後亦由清廷直接管治。 1816 年受到印尼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北半球天氣出現嚴重反常,雲南全省嚴重饑荒。是雲南近代有記載以來規模最大、最嚴重的一次饑荒。據云南《鄧川縣誌》記載,嘉慶二十一年 1816 年是歲大飢,路死枕籍。面臨災荒,有些饑民被迫賣兒賣女以求活命,昆明詩人李於陽在《賣兒嘆》中寫道:三百錢買一升粟,一升粟飽三日腹。窮民赤手錢何來,攜男提女街頭賣。明知賣兒難救飢,忍被鬼伯同時錄(無夏之年) 清末鹹豐、同治年間 1856 年-1873 年 ,雲南回民發動叛亂,以大理為中心建立了杜文秀穆斯林政權,幾乎佔領昆明城以外的雲南全境。戰後,雲南回族人口大量減少。晚清時期,英國征服緬甸,法國征服越南,兩國勢力對雲南產生一定影響。邊境地區開放了幾處通商口岸:騰衝、蒙自、思茅。宣統二年 1910 年 ,法國投資的滇越鐵路(中國境內部分今名昆河鐵路)通車。宣統元年 1909 年 ,清朝實行新政,雲南編立新軍,成立雲南陸軍講武堂。 中華民國時期 1911 年 10 月 30 日,蔡鍔、唐繼堯率新軍發動重九起義,脫離清朝。1912 年 4 月,電站正式向昆明供電。 1915 年 12 月 25 日,蔡鍔、唐繼堯又在此發動反對袁世凱的護國運動。民國時期,滇軍在雲南形成割據局面,先後有唐繼堯、龍雲(1928 年-1945 年)等統治雲南。 1925 年 3 月 16 日,大理市發生 70 級地震,5000 人死亡,大理市損毀嚴重,76000 座房屋被地震晃動或隨後的火災摧毀。 抗日戰爭期間,1938 年,付出極大代價的滇緬公路修通,成為中國與境外聯絡唯一的交通線。1942 年有 10 多萬中國遠征軍從雲南進入緬甸配合英軍與日軍作戰,日軍擊敗英軍,沿滇緬公路進至惠通橋,隔怒江與中國軍隊對峙 2 年。1938 年-1946 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在昆明聯合辦學,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60 年代三線建設(將工廠搬到京廣鐵路以西、長城以南、韶關以北內陸地區)時期,修通聯絡雲南與內地的鐵路,1966 年貴昆鐵路通車,1970 年成昆鐵路通車。 1970 年通海縣發生 75 級地震,造成 15621 人死亡,受傷人數超過 32431 人,500 萬至 2500 萬美元的經濟損失,受災面積達到 8781 多平方千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第三大地震。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 年 1976 年),雲南省發生多個屠殺事件。1966 年 8 月,雲南鎮雄縣發生的屠殺事件是最早的雲南文革屠殺事件之一,造成 10 人死亡。1968 年 1 月爆發的 趙健民雲南特務案 中,時任雲南省委書記趙健民被康生等人誣陷為 叛徒、國民黨特務 而遭非法關押 8 年,該案引發了 15 萬餘起冤案、假案,牽連上百萬人,到 1969 年共有 1 萬 7 千餘人被打死、逼死。與此同時,在 滇西挺進縱隊 一案中,1968 年 1 月一次屠殺就有至少 200 餘人死亡,該案件此後與趙健民案捆綁掛鉤。1975 年 78 月,在針對回族民眾的沙甸事件中,共有 1600 餘人死亡。 2002 年,時任雲南省委書記高嚴涉嫌貪汙受賄並潛逃至澳大利亞,至今行蹤不明。 2021 年 12 月 3 日,由雲南省勐臘縣磨憨站至寮國首都永珍全長 400 多公里的磨萬鐵路正式開通運營。 地理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位於北緯 21832-29158 和東經 973139-1061147 之間,全境東西最大橫距 8649 公里,南北最大縱距 900 公里,總面積 394 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國土面積的 41,居第 8 位。最低處位於河口縣城西南,南溪河與紅河交匯,高程為海拔 764 米,為雲南最低處(樂途網)雲南最低海拔簡介 ;最高處位於德欽縣的梅 裡 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 6740 米,為雲南最高點(樂途網)雲南海拔最高地方 。雲南全境,東與貴州、廣西接壤,北與四川毗鄰,西北與西藏交界,西與緬甸為鄰,南同寮國、越南毗連。雲南有長達 4060 公里國境線,是中國連線東南亞各國的陸路通道,全省有出境公路 20 多條。北迴歸線穿越全境,全省分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參考(新華網)雲南概況 (地理) 。 雲南處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和雲貴高原,為高原山區省份。地貌上有五個特徵,一是高原呈掃帚狀,三江並流皺褶地區的橫斷山脈是掃帚柄部分,蒼山、無量山、哀牢山組成掃帚部分,二是高山峽谷相間,三是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分三大階梯遞降,四是斷陷盆地星羅棋佈,五是山川湖泊縱橫。地形上,河谷盆地、丘陵、山地、高原相間分佈,各類地貌之間條件差異很大,型別多樣複雜。全省依地形分類,山地約佔 84,高原、丘陵約佔 10,河谷盆地約佔 6;平均海拔 2000 米左右。全省 127 個縣(市)區及東川市共 128 個行政區劃單位中,除昆明市的五華、盤龍區兩個城區外,山區比重都在 70 以上,沒有一個純壩(河谷盆地)縣(市)區。 其中山區面積佔縣域總面積 70 一 799 的有 4 個,山區面積佔 80 一 899 的有 13 個,佔 90 一 95 的有 5 個縣,其餘的縣(市)區均在 95 以上,有 18 個縣 99 以上的土地全是山地。 雲南省集水面積 10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908 條,其中較大的有 180 條,分屬六大水系,分別注入三海和三灣,三海即東海、南海和安達曼海,三灣即北部灣、莫踏馬灣和孟加拉灣,最終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金沙江和瀾滄江為境內長度千公里以上的最大河流,元江、南盤江和怒江境內長度超過 500 公里。雲南是中國高原湖泊分佈最多省份之一,面積 1 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共 37 個,湖泊總面積為 1066 平方千米,集水面積 9000 平方千米,總蓄水量約 300 億立方米;面積 30 平方千米以上的湖泊共 9 個。按容量算,超過 20 億立方米的有撫仙湖、洱海、程海、瀘沽湖;依平均水深算,超過 20 米的有撫仙湖、瀘沽湖、程海和陽宗海;依面積算,超過 200 平方千米的有滇池、洱海和撫仙湖。 位置 雲南是中國最西南方的一個省份,北迴歸線穿過省境南部,全省面積為 394 萬平方千米,佔全國 41。該省的東面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和貴州省,北面是四川省,西北面是西藏自治區。雲南的國境線長 4060 公里,與 3 個國家接壤:西面是緬甸(主要口岸是瑞麗),南面是寮國(主要口岸是磨憨),東南方是越南(主要口岸是河口 老街)。 地形 雲南省是一個以高原山地為主的省份,地形的型別極為多樣化,包括高原、山原、高山、中山、低山、丘陵、盆地、河谷等。其中大約山地佔 84,高原、丘陵約佔 10,盆地、河谷約佔 6。 雲南省的地勢跟中國整體的地勢差不多,西北高而東南低。全省最高峰是西北部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的梅 裡 雪山,海拔 6740 米。最低點是河口縣的紅河河谷,海拔 764 米。 雲南的地形大體上可以以元江河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雲南省的東半部稱為雲南高原,是雲貴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 2000 米左右,總體上地形呈波濤狀起伏,高原上廣泛呈現的是低山、丘陵景觀,在小範圍內可以表現為起伏較為和緩的高原面,這類地形相對平緩的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 10 左右。雲南省的西半部是著名的橫斷山脈或稱滇西縱谷區,特徵是高山、峽谷相間。 雲南省的主要山脈,在西半部有高黎貢山、怒山、雲嶺、哀牢山、無量山、梅 裡 雪山、玉龍雪山、蒼山等。 江河水系 雲南境內河網密佈,集水面積 1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 908 條,主要河流達到 180 多條,為入海河流的上游,分屬伊洛瓦底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紅河和珠江六大水系,其集水面積覆蓋全省(雲南省林業廳)雲南省江河(湖泊)簡況 。著名的河流有金沙江(長江上游幹流)、瀾滄江(湄公河上游幹流)、元江(紅河上游)、南盤江(珠江正源)、怒江(薩爾溫江上游)、伊洛瓦底江(瑞麗江和大盈江),七大河流集水總面積達到 323953 平方千米,佔雲南總面積的 8222。其中金沙江干流雲南境內河段 1560 公里,集水面積 105614 平方千米;瀾滄江 1227 公里,集水面積 88574 公里(雲南省統計局)資料雲南:雲南省主要河流情況 。雲南處雲貴高原地理位置,境內均系高原湖泊,其中水面面積 3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滇池、洱海、撫仙湖、程海、瀘沽湖、異龍湖、杞麓湖、陽宗海等九大湖泊(雲南省統計局)雲南省主要湖泊情況 (雲南省水利廳)雲南水利概況 。 河流 雲南省的河流分屬於 6 大水系:伊洛瓦底江水系、薩爾溫江水系、湄公河水系、長江水系、紅河水系和珠江水系。它們都屬於亞洲的主要水系,分別匯入印度洋和太平洋,流經雲南省的部分多數屬於河流的上游河段。而且大部分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與中國大部分地區河流由西向東的流向迥然相異。 伊洛瓦底江在雲南西部邊境地區有 3 條重要的支流,如雲南西北角屬於怒江州貢山縣的獨龍江,和流經德宏州及保山市騰衝縣的大盈江、龍川江。 薩爾溫江在中國境內稱為怒江,發源於西藏唐古拉山南麓,在雲南境內長 547 公里,其中流經高黎貢山和怒山之間怒江大峽谷的河段長達 310 公里,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在德宏州潞西市流入緬甸,最後注入印度洋的安達曼海 湄公河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發源於西藏唐古拉山北麓,在雲南境內長 1170 公里,出境後流經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5 個國家,最後注入南海。 紅河在中國境內稱為元江,發源於大理州南部的山區,在紅河州河口縣流入越南,經河內注入北部灣。元江在雲南境內全長 692 公里。 長江的上游從青海玉樹到四川宜賓稱為金沙江,流經雲南北部的河段長達 1560 公里, 珠江的正源南盤江發源於雲南省曲靖附近,向西南、南,再折向東,在羅平縣進入廣西。南盤江流經雲南的河段長 677 公里。 三江並流 湖泊 雲南省地理上的一個重要特色,是分佈有 37 個高原湖泊(面積超過 1 平方千米者),使得本省成為中國西南部淡水湖泊最多的省份。這些湖泊在成因上多屬於斷層陷落湖。其中面積在 3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 9 個,最大的是滇池,其次是洱海、撫仙湖、星雲湖、杞麓湖、陽宗海、瀘沽湖、程海和異龍湖為雲南湖泊造 人工腎 ,水工程生態網,20041217。 地質 溫泉 安寧溫泉:第一湯 騰沖溫泉 溶洞 建水燕子洞 阿廬古洞 九鄉溶洞 彌勒縣白龍洞 通海縣裡山仙人洞 火山 騰沖火山 自然資源 雲南省的自然資源極為豐富,以 動植物王國、有色金屬王國、藥材寶庫 而著稱。 動植物王國 雲南幾乎集中了從熱帶、亞熱帶至溫帶甚至寒帶的植物品種。在全國約 3 萬種高等植物中,雲南已經發現了 274 科,2076 屬,17 萬種。 雲南獨特的氣候和地理環境,形成了寒溫熱帶動物交匯的奇特現象。有脊椎動物 1737 種,脊椎動物中獸類有 300 種,鳥類有 793 種,爬行類 143 種,兩棲類 102 種,淡水魚類 366 種;昆蟲 1 萬多種。魚類中有 5 科 40 屬 250 種為雲南特有。鳥獸類中有 46 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54 種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礦產 雲南被稱為 有色金屬王國。 雲南已發現各類礦產 150 多種,探明儲量的礦產 92 種,其中 25 種礦產儲量位居全國前三名,54 種礦產儲量居前十位,居全國首位的礦種有鋅、石墨、錫、鎘、銦、鉈和青石棉。雲南礦產資源共有 9 大類:黑色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化工非金屬礦產、稀有及稀土礦產、特種非金屬礦 產、冶金輔助原料礦產、建材非金屬礦產及彩石礦產等。雲南礦產具有種類多、品種全、分佈相對集中、富礦優質礦儲量所佔比重較大、共生伴生組份多等特點。 水力 雲南省降雨充沛,河流眾多,年徑流量達到 200 立方千米,三倍於黃河。該省人均水資源超過 10000 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 4 倍。中國大陸第一座水電站 石龍壩水電站即於 1910 年代初建設在昆明。 四至及中心 雲南省四至及中心 方位 地點 座標 北 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羊拉鄉 東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剝隘鎮 南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磨憨鎮 西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盈江縣銅壁關鄉 中心 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一平浪鎮 行政區劃 雲南省現轄 8 個地級市、8 個自治州,下設 17 個市轄區、18 個縣級市、65 個縣、29 個自治縣。 地級市: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保山市、昭通市、麗江市、普洱市、臨滄市 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慶藏族自治州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雲南省行政區劃圖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縣級行政區劃 區劃程式碼 區劃名稱 漢語拼音 面積(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2020 年普查) 政府駐地 市轄區 縣級市 縣 自治縣 530000 雲南省 Yúnnán Shěng 38318635 47209277 昆明市 17 18 65 29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地級市 530100 昆明市 Kūnmíng Shì 2101254 8460088 呈貢區 7 1 3 3 530300 曲靖市 Qūjìng Shì 2893491 5765775 麒麟區 3 1 5 530400 玉溪市 Yùxī Shì 1494212 2249502 紅塔區 2 1 3 3 530500 保山市 Bǎoshān Shì 1906216 2431211 隆陽區 1 1 3 530600 昭通市 Zhāotōng Shì 2243979 5092611 昭陽區 1 1 9 530700 麗江市 Lìjiāng Shì 2055438 1253878 古城區 1 2 2 530800 普洱市 Pǔěr Shì 4426574 2404954 思茅區 1 9 530900 臨滄市 Líncāng Shì 2362015 2257991 臨翔區 1 4 3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自治州 532300 楚雄彝族自治州 Chǔxióng Yízú Zìzhìzhōu 2843841 2416747 楚雄市 2 8 532500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Hónghé HānízúYízú Zìzhìzhōu 3217090 4478422 蒙自市 4 6 3 532600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Wénshān ZhuàngzúMiáozú Zìzhìzhōu 3140713 3503218 文山市 1 7 532800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Xīshuāngbǎnnà Dǎizú Zìzhìzhōu 1909605 1301407 景洪市 1 2 532900 大理白族自治州 Dàlǐ Báizú Zìzhìzhōu 2829947 3337559 大理市 1 8 3 533100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Déhóng DǎizúJǐngpōzú Zìzhìzhōu 1117224 1315709 芒市 2 3 533300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Nùjiāng Lìsùzú Zìzhìzhōu 1458451 552694 瀘水市 1 1 2 533400 迪慶藏族自治州 Díqìng Zàngzú Zìzhìzhōu 2318587 387511 香格里拉市 1 1 1 人口 2022 年末,全省常住人口 4693 萬人,比上年末增加 3 萬人。 全年出生人口 382 萬人,出生率為 814;死亡人口 385 萬人,死亡率為 821;自然增長率為 007。 年末全省城鎮人口 2427 萬人,鄉村人口 2266 萬人,全省城鎮化率 5172。 全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937 元,比上年增長 50。 雲南是中國的第五大僑鄉,有約 250 萬雲南籍海外僑胞分佈在世界各地,省內有約 50 萬僑眷。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雲南省總人口為 472093 萬人,是西南地區人口第二大省,僅次於四川。 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寬谷為界,雲南省人口呈現東密西疏的特徵,東部地區佔全省人口比重超過六成。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紅河州四(州)市人口位列全省人口前四,佔全省近半數人口。 雲南省共有 25 個少數民族,人口分佈上呈現西多東少,南多北少的特點,且主要居住在山區及邊疆地區。漢族則主要居住在壩子。以昆明為核心的滇東及滇東北地區絕大多數人口為漢族。 民族 雲南省有 25 個人口超過 6000 人的世居少數民族,是中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阿昌族、基諾族 15 個民族為雲南省特有民族。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雲南省少數民族人口為 15636 萬人,佔總人口的 3312。人口在 100 萬以上的少數民族有 6 個,分別是彝族(佔全省少數民族人口的 3243)、哈尼族(佔 1044)、白族(佔 1026)、傣族(佔 805)、苗族(佔 802)、壯族(佔 774)。按少數民族人口絕數算,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總量僅次於廣西居全國第二位;按少數民族所佔人口總數的比重衡量,在省級行政區中僅次於西藏、新疆、青海、廣西、貴州、寧夏居第七位。雲南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為主,主要集中分佈於 8 個自治州、29 個自治縣和 152 個民族鄉(其中含一個民族鎮)。超過 5000 人的少數民族見下表: 民族 人口 聚居地 所屬語系 彝族 50710 萬 雲南東部和中部各州市,包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 藏緬語族 哈尼族 16330 萬 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藏緬語族 白族 16037 萬 大理白族自治州 藏緬語族 傣族 12594 萬 西南部中緬邊境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侗臺語族 苗族 12533 萬 東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昭通市等地的山頂地帶 苗瑤語族 壯族 12098 萬 雲南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侗臺語族 回族 7375 萬 遍佈全省 傈僳族 7052 萬 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麗江、迪慶 藏緬語族 拉祜族 4693 萬 藏緬語族 佤族 3836 萬 臨滄、西盟佤族自治縣 南亞語系 納西族 3042 萬 西北部的麗江市以及迪慶 藏緬語族 瑤族 2188 萬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 苗瑤語族 藏族 1479 萬 西北部的迪慶藏族自治州 藏緬語族 景頗族 1464 萬 西部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藏緬語族 布朗族 1198 萬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南亞語系 布依族 681 萬 侗臺語族 普米族 431 萬 西北部麗江、怒江 藏緬語族 阿昌族 400 萬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藏緬語族 怒族 343 萬 西北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貢、貢山 3 縣的怒江大峽谷 藏緬語族 基諾族 253 萬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藏緬語族 蒙古族 252 萬 玉溪市通海縣興濛濛古族自治鄉 土家族 238 萬 藏緬語族 德昂族 208 萬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三臺山和臨滄市鎮康縣軍弄 南亞語系 滿族 196 萬 水族 098 萬 侗臺語族 侗族 083 萬 侗臺語族 獨龍族 067 萬 西北角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縣獨龍江流域 藏緬語族 雲南各民族的立體分佈非常明顯:其中有 10 個民族住在河谷平壩:白族、納西族、傣族、阿昌族、壯族、布依族、水族、滿族、蒙古族和回族,共計 450 萬人口;住在低山地區的有彝族、哈尼族、瑤族、拉祜族、佤族、景頗族、布朗族和基諾族,共有 500 萬人口;住在高寒山區的有苗族、傈僳族、藏族、普米族、怒族和獨龍族,人口共計 400 萬。 語言 雲南各族人民通用雲南話(屬於漢語西南官話),與鄰近的四川和貴州的西南官話比較接近。清代以後,雲南話受到來自四川、貴州以及湖北的西南官話強烈的影響。另外在部分接近越南的邊境亦有如河口廣話等粵語方言島分佈。 在雲南省,眾多少數民族的語言也經常被使用,包括藏緬語族的彝語、白語、藏語、哈尼語、景頗語、傈僳語、拉祜語、納西語;侗臺語族的壯語、布依語、侗語、水語、傣仂語、傣哪語;以及苗語和瑤語的各種方言。納西族的納西語所使用的東巴文,是世界上唯一還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宗教 可統計的 403 萬信仰宗教者中,90 以上是少數民族。 道教:雲南省可統計的道教信徒約 24 萬人,合法宗教場所 127 處,包括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縣的巍寶山以及昆明金殿、真慶觀、黑龍潭等。 佛教:合法宗教場所 2333 處,可統計的佛教信徒約 256 萬餘人畢迎春:雲南省宗教信教群眾達 400 餘萬人 ,2005727。 上座部佛教:幾乎是傣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的全民信仰。西雙版納、孟連、耿馬的男童多要到佛寺當一段時間的和尚,學習傣文和佛教教義,少則數月,多則數年。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傣族則沒有這種風俗。 漢傳佛教:漢族中有一部分信仰。被列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的有: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雞足山祝聖寺、銅瓦殿,以及昆明圓通寺、筇竹寺、華亭寺等。 藏傳佛教:幾乎是藏族和蒙古族全民信仰,在迪慶州等藏區,每個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寺院和經幡。雲南最有名的藏傳佛教寺院是香格里拉縣的噶丹松贊林寺(小布達拉宮)。 伊斯蘭教:回族穆斯林幾乎遍佈雲南全境,共約 62 萬餘人,清真寺 810 處。在元明清三代,1872 年杜文秀領導的雲南迴族穆斯林叛亂被鎮壓之前,穆斯林在雲南總人口中曾經佔有很大的比重,並控制了該省商業(馬幫)。清末的雲南迴族穆斯林叛亂被鎮壓之後,許多雲南的回族穆斯林遷到了緬甸和泰國北部。後來由於中國改革開放後宗教自由政策和對於少數民族寬鬆的生育政策,雲南的回族穆斯林人口有所回升。 基督宗教: 基督新教:雲南省可統計的參加官方教會的基督新教信眾約 53 萬餘人,合法宗教場所 2050 處。此外還有數量龐大的信徒未被有效統計。雲南省信奉基督宗教的信徒大部分集中在邊緣偏僻的山區,以少數民族為主。主要的分佈地包括:西北部中、緬、印邊境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信徒主要是傈僳族,以及怒族、獨龍族;東北部昭通市、武定縣等地,信徒主要是苗族以及彝族;西南部中緬邊境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信徒主要是景頗族;普洱市瀾滄縣(有著名的糯福教堂),信徒主要是拉祜族和佤族。歷史上,英美傳教士對雲南一些少數民族的社會文化產生過巨大影響。原有的拜物教和巫術衰落,一夫一妻製取代了群婚制和血緣婚,酗酒、賭博現象消失,創制了 10 種民族文字(景頗文、苗文、拉祜文、佤文、西傈僳文和東傈僳文等),並創辦現代學校。基督新教傳入雲南始於 1881 年,由中國內地會的傳教士傳入大理,次年傳入昆明。2004 年,昆明重建了中國內地會創立的三一聖堂(今名三一國際禮拜堂)。 天主教:雲南省可統計的天主教徒約 66 萬餘人,合法宗教場所 58 處。天主教傳入雲南始於 1644 年。張獻忠軍攻佔成都時,一些天主教徒前往雲南鹽津縣避難。1658 年,南明永曆帝前往雲南,隨行人員中的天主教徒後來流落到民間。1696 年雲南成立代牧區,1755 年併入四川,1840 年恢復,主教座堂設於鹽津縣龍溪(普洱鎮龍臺村)。雲南省信奉天主教的信徒較少且分散,早期大部分集中在滇東北昭通府偏僻的山區,1881 年主教座堂遷至昆明後,昆明、大理等地教會有小規模發展。另外滇西北迪慶藏區也有傳入。 東巴教:歷史上,麗江的納西族中曾普遍信仰東巴教。現在,東巴教仍存留於部分納西族人中間。 原始宗教:目前雲南信仰原始宗教的人口主要集中於南部以及西部,例如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 文化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會澤、通海、劍川 摩梭人 東巴古樂 東巴文字 白族三月街 彝族火把節 傣族潑水節 有關雲南的電影 在 1949 年以後拍攝的兩千多部電影中,有關雲南少數民族題材的電影達到 150 多部,其中《阿詩瑪》(以石林為背景)、《五朵金花》(以大理為背景)、《孔雀公主》(以西雙版納為背景)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諾瑪的十七歲》(以元陽為背景)、《花腰新娘》、《好大一對羊》等影片獲得大獎,而《千 裡 走單騎》、《神話》、《無極》等影片也都選擇在雲南進行拍攝。 教育 高等院校 2007 年,雲南省有 51 所普通高校,佔中國 1909 所普通高校的 26。其中本科院校 18 所,設在昆明市的有 14 所: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雲南師範大學、雲南財經大學、雲南民族大學、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西南林業大學、昆明醫科大學(原昆明醫學院、雲南中醫學院、雲南警官學院、雲南藝術學院、雲南大學滇池學院和昆明學院;另外在昭通、保山、大理、蒙自、曲靖、玉溪、普洱、文山、麗江和楚雄各設有一所本科院校,即昭通學院、保山學院、大理大學、紅河學院、曲靖師範學院、玉溪師範學院、普洱學院、文山學院、雲南大學旅遊文化學院和楚雄師範學院。雲南省沒有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僅有一座高校(雲南大學)被列入中國重點建設的大約 100 所大學(211 工程)名單中。2018 年,雲南大學進入中國國家雙一流大學建設名單。 經濟 十三五規劃中雲南楚雄與曲靖兩城市經濟帶列入重點開發。由於自然環境因素制約和歷史的原因,雲南經濟發展滯後,以 2008 年為例,人均 GDP 水平僅及全國平均水平的 53,比較優勢產業是菸草、生物資源、礦產、電力和旅遊業。 長期以來,菸草業以其高額利潤,成為雲南最重要的支柱產業。雲南生產的烤煙一直是中國生產高階捲菸的原料。1987 年以後雲南又成中國最大的捲菸產地,此後有十年間雲南的經濟增長速度等五項指標一直位列中國榜首。為平衡此一情況雲南在中緬邊境的瑞麗開闢邊境貿易區同時推廣「非煙食品工業」衝鋒戰略,2016 年雲南省非煙食品工業完成增加值 31397 億元,同比增長 19,投資額 37450 億元同比增長 998,比全省工業投資(不含電力)高 1358。 2019 年人均 GDP 為 47944 元(7379 美元),較上年增長 74 2019 年雲南省 GDP 指標參考:(雲南省統計局)雲南省 2019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增速比較方面以工業最快,而旅遊業發展也使服務業開始趕超: 第一產業增加值 303762 億元,增長 55 第二產業增加值 796158 億元,增長 86 第三產業增加值 1222455 億元,增長 87 旅遊 雲南的旅遊資源相當豐富,以其美麗的自然風景、多彩的民族風俗和宜人的氣候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全省已經建有上千個以高山峽谷、現代冰川、高原湖泊、石林、喀斯特洞穴、火山地熱、原始森林、花卉、文物古蹟、傳統園林及少數民族風情等為特色的旅遊景區與景點,其中國家級 A 級以上景區有 474 個,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有石林、大理、西雙版納、三江並流、昆明滇池、麗江玉龍雪山、騰衝地熱火山、瑞麗江-大盈江、宜良九鄉、建水、普者黑、阿廬 12 處,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有陸良彩色沙林、祿勸轎子雪山等 53 處。有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會澤、通海、劍川 8 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騰衝、威信、保山、廣南、石屏、漾濞、孟連、 香格里拉 8 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 11 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15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1 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27 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1 箇中國曆史文化街區、34 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麗江古城(1997 年 7 月)、紅河哈尼梯田(2013 年 6 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三江並流(2003 年 7 月)、石林(2007 年 6 月)、澄江化石地(2012 年 7 月)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麗江納西東巴古籍文獻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交通 鐵路 雲南的第一條鐵路不是通往中國其他省份,而是由昆明通往越南港口城市海防的滇越鐵路,這是一條由法國工程師設計的窄軌鐵路,1910 年通車,是中國的第一條國際鐵路。此後,鐵路不通國內通國外 曾經長期被列為 雲南十八怪 之一。直到 1960 年代中國開始三線建設後,雲南省才陸續修建了貴昆鐵路(1966 年通車)、成昆鐵路(1970 年通車),與全國鐵路網相連。1990 年代以後,又陸續修築了通往省外的南昆鐵路(886 公 裡)和內昆鐵路,以及省內的崑玉鐵路(昆明到玉溪,1993 年貨運通車,1998 年客運通車)、廣大鐵路(1998 年通車,213 公 裡,將昆明和大理連線起來)、大麗鐵路(2009 年 9 月通車,將來繼續延伸滇藏鐵路)、玉蒙鐵路(玉溪到蒙自北,7784 公 裡,2013 年通車)及蒙河鐵路(蒙自北至河口北,2014 年 12 月通車)。2016 年 12 月 28 日,滬昆客運專線和南昆客運專線全線開通,結束雲南不通高速鐵路的歷史,亦打通了雲南去往華東地區和南方沿海地區的快速通道。2018 年 7 月 1 日,昆楚大鐵路全線開通,結束滇西不通動車的歷史。2021 年 12 月 3 日,玉磨鐵路作為中老鐵路在中國的一部分正式通車,打通了連線寮國首都永珍及泰國首都曼谷的快速通道。 公路 公路是雲南省省內交通的主要方式。所有縣城均有通往昆明的全天候公路,所有鄉鎮均通公路(最後一個通公路的是貢山縣獨龍江鄉,每年中有半年能夠通車)。2007 年末,該省的公路總里程達到 200333 公 裡,居中國各省前列,其中高等級公路 7400 公 裡,高速公路 2508 公 裡,包括昆明經過大理到瑞麗、昆明到磨憨、昆明到曲靖、昆明到石林、昆明到中越邊境城市河口。計劃到 2020 年使全省的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 6000 公 裡,完成通往周邊國家緬甸、寮國、越南和泰國的高速公路網。雲南公路里程全國第一 高速路將接所有周邊國家 ,新華網廣西頻道,2005 年 12 月 05 日 水路 總體而言,雲南境內的河流絕大多數不適合航行。五級以上等級航道僅有 506 公 裡,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內陸湖泊,極少有長距離航線。1995 年,雲南省投資開闢瀾滄江航線。 機場 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定位為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和連線歐亞的國家門戶樞紐機場,已於 2012 年 6 月 28 日建成投入使用,從而取代使用達 90 年曆史的昆明巫家壩國際機場。巫家壩機場位於昆明市區東南,距離市中心僅有 3 公 裡,建於 1922 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座民用機場。此外,雲南省還有以下機場:西雙版納(景洪)、麗江、大理、香格里拉、德宏芒市、保山、思茅、昭通、騰衝、臨滄、文山、寧蒗瀘沽湖、蒙自機場(民航尚未通航)。 政治 地方首長 雲南省四大機構現任領導人 機構 中國共產黨雲南省委員會 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雲南省人民政府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雲南省委員會 職務 書記 主任 省長 主席 姓名 王寧 王寧 王予波 劉曉凱 民族 漢族 漢族 漢族 苗族 籍貫 湖南省湘鄉市 湖南省湘鄉市 河南省鎮平縣 貴州省臺江縣 出生日期 就任日期 2021 年 10 月 2022 年 1 月 2020 年 11 月 2023 年 1 月 地方特產 昆明:過橋米線、大救駕、鮮花餅、雞絲涼麵、豆花米線、竹蟲、呈貢寶珠梨、滇池麻鴨、宜良板鴨、餌絲、官渡粑粑 楚雄:野生菌、彝族菜。 大理:白族三道茶、乳扇、河水煮活魚、洱海海菜、耙肉餌絲、燒餌塊、彌渡卷蹄、銀魚。 麗江:麗江粑粑、酥油茶、雞豆涼粉、永勝油茶、臘排骨、螺旋藻、青刺果、納西烤魚、米灌腸、黃豆麵、麗江三文魚 。 迪慶:酥油茶、青稞酒、藏族醃肉、奶幹。 西雙版納:傣族火燒乾巴、鮮竹筍、螞蟻蛋、野生菌、熱帶水果、傣族竹筒飯。 保山:蒲縹甘蔗、騰衝 大救駕(炒餌塊)、騰衝餌絲、保山綠豆、卷粉。 德宏:傣族菜、熱帶水果、撒撇、傣族竹筒飯、泡魯達,芒市泡菜。 昭通:天麻燉雞、昭通醬、翠華茶、油糕餌塊、北閘涼粉、小草壩天麻、綠豆糕。 曲靖:宣威火腿、核桃、土豆(味道特別)、麻衣饊子、蒸餌絲。 文山:三七燉雞等三七系列菜餚、酸湯雞、酸湯牛肉、野生菌、涼品宴、椒鹽餅、汆肉米線、褡褳粑(富寧特有食品)、越南小卷粉、地攤狗肉、烤餌塊、蕎酥、花糯飯。 紅河:蒙自過橋米線、建水燒豆腐、開遠小卷粉、建水紫陶、蒙自甜石榴、建水曲江的火烤鴨、建水汽鍋雞、河口小卷粉、石屏豆腐。 玉溪:江川三道菜、抗浪魚、澄江藕粉、銅鍋魚、大頭魚、小卷粉、涼米線、冬瓜蜜餞、油滷腐、豆沫糖、油雞樅、木瓜水。 普洱:野菜、民族菜、米幹(卷粉)。 臨滄:稀豆粉(用磨碎的黃豆做的濃湯)、雞肉爛飯(佤族的特色菜,用雞肉、香草和鮮辣椒加純雞湯燉煮出)、滇紅茶、粑粑卷。 怒江:怒江魚、拉馬登石榴、丙中洛板栗、石板粑粑、鞏辣。 體育 雲南省運動會,是雲南最高級別的綜合運動會,每 4 年舉辦一屆。 人物 友好地區 雲南省與下列地區建立了友好關係: 錫卡索區(1990 年 11 月 26 日) 得克薩斯州(1992 年 9 月 10 日) 清萊府(2000 年 9 月 27 日) 洛迪省(2002 年 6 月 8 日) 布萊金厄省(2002 年 9 月 6 日) 巴釐省(2003 年 11 月 22 日) 伊斯特拉縣(2004 年 10 月批准) 暹粒省(2006 年 4 月 21 日) 班迭棉吉省(2011 年 12 月 6 日) 河大區(2012 年 4 月 1 日) 弗拉基米爾州(2013 年 9 月 27 日簽署合作協議) 後杭愛省(2014 年 10 月 17 日) 克萊爾郡(2015 年 5 月 20 日) 奧洛穆茨州(2015 年 6 月 26 日) 蒂米什縣(2015 年 11 月 13 日) 特拉華州(2017 年 1 月 11 日) 砂拉越州(2017 年 3 月 21 日) 翁布里亞大區(2017 年 8 月 3 日批准) 老街省(2017 年 8 月 14 日) 巴奇 基什孔州(2017 年 11 月 16 日) 仰光省(2020 年 1 月 18 日簽署友好省備忘錄) 全羅北道(2020 年 8 月 24 日批准) 布哈拉州(2022 年 9 月 13 日)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雲南省人民政府 雲南省鄉鎮級行政區劃圖 照片 Flickr 標籤為雲南的照片 Flickr 雲南群組 Category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 Category 華西 Category 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