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_no
stringlengths 6
7
⌀ | title
stringlengths 4
50
⌀ | related_laws
stringlengths 2
149
⌀ | authors
stringclasses 74
values | published_date
stringlengths 10
10
⌀ | content
stringlengths 1.18k
23.5k
⌀ | doc_url
stringlengths 90
91
⌀ |
---|---|---|---|---|---|---|
R02623 | 提升學生網路使用自我保護意識相關問題研析 | 學校衛生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 | 蔡月秋 | 2024-11-1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3
議題研析
1、
題目:提升學生網路使用自我保護意識相關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學校衛生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
三、背景說明
報載人手一機的時代,造成國外許多青少年自殺的挑戰遊戲「藍鯨遊戲」透過IG、抖音等社群媒體傳播,且滲透進台灣,教育單位應加強防治與宣導作為,並與衛生及社會單位等部門合作,請各校辦理生命教育等研習及宣導,加強自傷及自殺防治處遇作為。為提升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及預防措施,對於數位社群及多媒體不良影響,應積極採取強化「網路內容防護機構」相關作為,將自殺社團等儘速下架,並強化學生資訊素養、教職員危機處理知能及通報管道,幫助學生辨識社群媒體自殺風險訊息,拒絕不當的邀約或活動
。
四、問題爭點
部分網路遊戲透過媒體傳播造成學生自殺的不良影響,已成為社會重大關切問題,有必要透過學校強化學生資訊素養,建構學生健康上網觀念,並進行自殺防治宣導作為,以解決網路上癮甚至反社會或自殺的負面效應。
五、探討研析
(1)
增訂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兒少上網健康及自我保護觀念教育宣導,防止有害兒少身心發展之網路傳播
據世界衛生組織對網路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的定義,係指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中以電玩為優先,而忽略其他日常活動,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正常運作,包含健康、家庭、學校、工作等層面,並且上述症狀持續至少12 個月
。網路成癮乃指對於網際網路的過度使用,青少年到成年初期(12-29歲)相比於其他年齡的群體,上網更加普遍,有著更大成癮風險,有以下4個特點:「1.強迫性: 一使用網路就停不下來,即使內心知道要控制上網時間,還是無法克制想上網的衝動。2.戒斷症狀:戒斷症狀是指長期使用網路讓大腦出現依賴感,突然不能上網時,出現身體或心理層面不適的現象,產生焦慮、憂鬱、妄想、暴躁...等戒斷反應。3.耐受性: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或明顯渴求更好的裝置及應用軟體。4.消極後果:患者出現多種由於網路使用導致的消極影響,包括生活、課業、人際關係、身心健康和工作情境中的不良表現
。」依據教育部《106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結果,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國、高中生有智慧型手機的沈迷傾向,又據《112年臺灣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行為調查》結果,國小與高中職學生網路沉迷傾向有微幅上升的趨勢
。青少年期因為大腦的發育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會有更多的涉險行為、低估風險、過度重視同儕
。可見網路不當使用或過度沉迷網路世界,除了造成學生學習障礙,也可能影響其身心正常發展。
現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規定:「為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由通訊傳播主管機關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團體成立內容防護機構,並辦理下列事項:一、兒童及少年使用網際網路行為觀察。二、申訴機制之建立及執行。三、內容分級制度之推動及檢討。四、過濾軟體之建立及推動。五、兒童及少年上網安全教育宣導。六、推動網際網路平臺提供者建立自律機制。七、其他防護機制之建立及推動。」教育部為期促進兒童及少年等學生上網安全,除由各學校積極推動資訊倫理與安全教育外,也建置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
,提供教師有關「網路沉迷」、「網路交友」、「網路素養」等議題,也透過舉辦研討會與提供相關教材、教案供下載使用,加強教師對青少年學生網路世界的了解。惟針對學生本身的資訊安全、網路健康素養及自我保護教育宣導方面,則尚需透過法律明確規定,俾利各學校或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據以實施,爰建議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46條第1項第5款修正為:「為防止兒童及少年接觸有害其身心發展之網際網路內容,由通訊傳播主管機關召集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委託民間團體成立內容防護機構,並辦理下列事項:……。五、兒童及少年上網安全
、健康素養及自我保護教育宣導。」
(2)
增訂網路成癮防制事項納入學生衛生宣導規範,俾利培養學生健康上網觀念
據研究指出,網路具有虛擬性(退化行為)、匿名性(較低真實性)、方便性(隨時可以上網)、跳脫性(容易迷失目標),以及自由性(沒有邊界,難以規範)等性質,容易讓人沉迷及影響學習中的學生身心發展。而網路沉迷也會造成衝擊社交倫理、認同危機、網路犯罪、併發身心疾病等問題,網路成癮已經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尤其當政府推動電競產業發展的同時,必須兼顧全民健康發展,提出配套措施以避免產生負面效應。因為電競產業的經濟效益雖然重要,但伴隨而來的網路遊戲成癮卻造成民眾或學生的身心受影響,更可能讓政府在醫療、治安等問題的支出增加。另為改善國內青少年休閒活動以靜態為主的現況,政府應整合免費或低廉的運動、休閒設施資訊,提供予青少年或家長使用,例如:活化現有閒置空間,轉型為青少年休閒運動場所;善用「運動產業發展條例」鼓勵民間企業、團體投入青少年休閒運動產業,開發具有創意且高品質的青少年休閒運動,增加青少年動態活動的時間,以減少其過長的上網遊戲時間
。
檢視學校衛生法第19條規定:「學校應加強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4條規定「(第1項):學校依本法第19條規定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包括下列事項: 一、有關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壓力調適、性教育、菸害防制及藥物濫用防制等增進健康之活動。二、有關事故傷害防制、視力保健、口腔保健、體重控制及正確就醫用藥等提升自我健康照護行為之活動。三、其他各級主管機關規定之事項。(第2項)學校應鼓勵學生、教職員工及家長等參與前項活動。」然上述學校衛生法條文僅敘明「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之原則性規定,惟依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4條尚無明確規範學生因科技發展後所形成的網路成癮問題,基於青年學子網路成癮已成為學校、家長及學生共同面臨的問題,爰建議於學校衛生法施行細則第14條第1項第1款修正為:「學校依本法第19條規定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包括下列事項:一、有關健康體適能、健康飲食、壓力調適、性教育、菸害防制
及
、藥物濫用
及網路成癮防制等增進健康之活動。」俾利學校在辦理健康促進及建立健康生活行為等活動時,納入網路成癮防制宣導相關活動,藉由推動學生安全上網教育宣導,培養學生正確網路使用態度、技能和習慣;同時鼓勵學校教育人員善用網路使用習慣相關量表,及早篩檢發現網路沉迷的高危險群學生,提供諮詢並視個案需要,轉介專業諮商輔導或醫療院所,協助學生脫離網路沉迷的困境
。
撰稿人:蔡月秋
�黃子暘,<「藍鯨遊戲」入侵 新北市府防範青少年自傷>,自由時報 ,第A11_S版,2024年10月24日,網址:
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10241900113?statisticMenu=%E6%AF%8F%E6%97%A5%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衛生福利部,<長時間使用=網路遊戲成癮? 揭開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面紗>,焦點新聞,2018年9月17日,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16-43926-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 健身俱樂部網站,<怎樣算是「網路成癮」?原來危害健康這麼大!4招治療方法回歸正常生活>,2023年2月17日,網址: https://www.worldgymtaiwan.com/training-blog-in/internet-addictio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
� 教育部,<112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報告>,2024年8月26日,網址: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0217161130F0B192&s=3B2012C9EE2380B5,最後瀏覽日期
:2024年11月18日。
� 駱郁芬,<孩子手機成癮?數位世代的未來和你不一樣>,倡議家網站,2019年1月15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62/3594031,日期:2019"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62/359403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30日。
� 教育部,中小學資訊素養與認知網:https://eliteracy.edu.tw/� HYPERLINK "https://ubrand.udn.com/ubrand/story/123662/3594031,日期:2019"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3日。
� 曾慧青,<網路遊戲成癮解方-倡導動態休閒活動>,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2018年11月7日,網址: https://www.npf.org.tw/3/1969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4日。
� 許秩維,<防學生網路成癮 教部邀專家分享數位使用教養策略>,中央社,2024年10月27日,網址: https://www.msn.com/zh-tw/health/other/%E9%98%B2%E5%AD%B8%E7%94%9F%E7%B6%B2%E8%B7%AF%E6%88%90%E7%99%AE-%E6%95%99%E9%83%A8%E9%82%80%E5%B0%88%E5%AE%B6%E5%88%86%E4%BA%AB%E6%95%B8%E4%BD%8D%E4%BD%BF%E7%94%A8%E6%95%99%E9%A4%8A%E7%AD%96%E7%95%A5/ar-AA1sZCIu?ocid=msedgdhp&pc=U531&cvid=2a4de535ac434cfd981ce71ffe1dd5cb&ei=6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4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527/File_19842801.doc |
R02622 | 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碳費徵收之法制問題研析 | 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收費辦法 | 李淑瓊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2
議題研析
一、題目: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碳費徵收之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收費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為因應氣候變遷問題,各國政府皆在積極推動淨零轉型,在歐盟率先啟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後,淨零排放更已非是單純的環保課題,而是涉及各國產業政策及國際競爭力之政治及國際經貿議題。我國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為達成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及各期階段管制目標,得分階段對列管排放溫室氣體之排放源徵收碳費,環境部復於2024年10月21日公告碳費徵收費率,並訂於2025年1月1日生效[footnoteRef:1],使我國正式進入碳有價時代。惟因各國實施碳定價管制的政策與強度不同,可能導致管制較嚴格的國家或區域之受管制產業,外移至管制較寬鬆的國家或區域,而產生碳洩漏(Carbon Leakage)之情形,故世界各國紛紛推出因應措施,以防止碳洩漏。我國之碳費收費辦法亦設計了排放量調整機制,惟是否足以因應碳洩漏之現象,不無疑義,爰擬從法制面探討,期能找出我國防止碳洩漏之精進方案。 [1: 環境部新聞專區,環境部公告「碳費徵收費率」,2024年10月23日,網址:https://enews.moenv.gov.tw/Page/3B3C62C78849F32F/3a0a408a-33e5-4a0d-9939-23e8222c528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四、問題爭點
(一)碳費收費辦法並未就「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為明確定義,進而衍生出個別事業得否適用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優惠費率之疑義。
(二)未來未訂定碳邊境調整機制之國家,恐受到外國碳關稅衝擊,影響該國產業之競爭力,則我國將如何因應?
五、探討研析
(一)建議主管機關應儘速明確「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之定義或範圍
依碳費收費辦法第3條規定:「碳費徵收對象為具有該法第21條第1項公告應盤查登錄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之排放源,且其全廠(場)之直接排放及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其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合計值達2萬5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以下簡稱事業)。」,而依該辦法有關碳費計算標準之相關規定可知,該辦法又將碳費徵收對象分為「高碳洩漏風險」與「非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兩類。
若事業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依該辦法第6條第1項規定,在取得中央主管機關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後,適用排放量調整係數值規定,分3期調升,給予不同係數值計算優惠費率。其立法說明謂:「因各國實施碳定價管制時,可能導致產業外移至管制較為寬鬆之國家或未有碳定價管制區域之產品進口,反而增加全球排碳量,產生碳洩漏之情形,爰參考歐盟及韓國、新加坡等國家作法(如:給予部分免費核配或免稅額),於本辦法中設計排放量調整機制,以避免發生碳洩漏之情形……」,另依同條第2項及第3項規定:「事業應於繳費當年度1月31日前,向中央主管機關提出申請認定屬高碳洩漏風險並適用第1項排放量調整係數,其審查認定由中央主管機關依行業別排放密集度及貿易密集度等因素考量之審核原則認定之。(第2項)」、「為辦理前項審查,中央主管機關應邀集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組成審查小組,依前項審核原則於3個月內完成審查作成准駁之決定。(第3項)」。
依前揭規定,「事業」是否屬「高碳洩漏風險『行業』」,須由個別「事業」自行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認定,然而目前關於高碳洩漏行業別,條文中僅規定其審查認定「依行業別排放密集度及貿易密集度等因素考量之審核原則認定之」,未有明確的統計和劃分[footnoteRef:2];然而,前述審核原則並未於前揭辦法中明定,該辦法亦未就「高碳洩漏風險行業」為定義性規定,是以,個別事業是否適用排放調整係數之規定,尚處於不確定狀態,且從條文內容觀之,亦無從得知,同一「行業」,若已有一「事業」經認定屬「高碳風險『行業』」後,其他同屬同一「行業」之事業是否即無需重複申請認定,容易衍生適用疑義。 [2: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於受訪時曾表示,高碳洩漏事業單位的認定標準及統計,預計將於明(2025)年上半年發布。張雄風,哪些產業符合高碳洩漏?環境部:2025上半年發布,中央通訊社,2024年10月7日,網址:https://netzero.cna.com.tw/news/202410070250/,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有學者指出歐盟認定「高碳洩漏風險」有清楚定義的條件,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TS)指令中包含清楚的算式,計算所謂的「高碳洩漏風險」,且以歐盟委員會為首進行廣泛協商,再提出官方認定的「碳洩漏清單」。例如:該產業因徵收碳定價,而拉升直接加間接成本佔附加價值毛額達5%以上,以及該產業與非歐盟國的貿易密集度超過10%[footnoteRef:3]。與我國碳費收費辦法之規定相較,相關要件實不明確,爰建議主管機關應儘速明確「高碳洩漏行業」之定義或範圍,以免衍生適用疑義,亦能使相關事業能明確得知其是否適用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之優惠費率。 [3: 阮怡婷,碳費徵收新納入碳洩露風險考量 蕭代基:推動台版碳關稅CBAM更具效益,CSR@天下,2024年5月7日,網址:https://csr.cw.com.tw/article/4365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參見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之意見。]
(二)建議主管機關及早規劃推行我國之碳邊境調整機制
國際實施碳定價,為防堵碳洩漏風險,基本上有兩種做法,一是補貼國內碳洩漏風險高的產業,另一是徵收碳邊境税,如歐盟採取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footnoteRef:4]。我國於碳費收費辦法中所設計之排放量調整機制,給予高碳洩漏風險行業優惠費率即是一種變相補貼的形式,惟此種做法雖在短期內有防止碳洩漏的效果,卻也招致負面的批評,歐盟於2005年實施排放交易體系時(EU ETS),同時給予高碳密集產業免費配額,即招來有違污染者付費原則、降低綠色創新誘因、造成碳洩漏等負面的批評。因此滾動檢討後,歐洲議會預計從2026至2034年逐步取消免費配額制度,並推出CBAM制度取而代之[footnoteRef:5],該制度自2023年10月起為過渡期,進口商品至歐盟須依申報義務執行規章進行申報,2026年起正式實施,進口商必須透過購買CBAM憑證進行財務調整,以平衡碳成本。英國亦於今(2024)年6月起進行公眾諮詢意見,推動該國之碳邊境調整制度,預計於2027年上路[footnoteRef:6]。 [4: 莊閔茜,碳洩漏是什麼?3原因引發高洩漏風險,政府因應措施有哪些?,RECCESSARY,2024年9月20日,網址:https://www.reccessary.com/zh-tw/news/world-regulation/WHAT-IS-Carbon-Leakin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7日。] [5: 同前註。] [6: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碳費專區,網址:https://www.cca.gov.tw/affairs/carbon-fee-fund/230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明年起我國國內受管制業者須被徵收碳費,2026年起出口歐盟之部分種類商品,亦會因歐盟之CBAM制度被課徵邊境碳稅。而在歐盟及英國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後,可以預期,未來世界各國亦將陸續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以防止碳洩漏並保障本國產業之競爭力。由於我國並無碳邊境調整機制,會使進口至我國的產品非但無需被徵收碳費,亦無需被課徵碳關稅,對比之下,我國的產品將負擔較高的減碳成本,而影響我國產品之競爭力。
如前所述,以優惠碳費費率變相補貼高碳洩漏風險行業以防止碳洩漏,終非長久之計。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1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為避免碳洩漏,事業進口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產品,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申報產品碳排放量,並依中央主管機關審查核定之排碳差額,於第25條之平台取得減量額度。但於出口國已實施排放交易、繳納碳稅或碳費且未於出口時退費者,得檢附相關證明文件,向中央主管機關申請核定減免應取得之減量額度。(第1項)事業未依前項規定取得足夠減量額度,應向中央主管機關繳納代金。(第2項)」,已提供主管機關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之法律依據,倘未來世界各國陸續推行碳邊境調整機制,將使該機制變相成為國際間貿易障礙之競爭手段,爰建議主管機關及早規劃推行我國之碳邊境調整機制,以因應可預期的國際間碳關稅對我國經貿之衝擊,並維護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撰稿人:李淑瓊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300/File_19842468.docx |
R02621 | 日本職場霸凌法規簡介 | null | 陳秋芬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1
議題研析
一、題目:日本職場霸凌法規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
,日本兵庫縣寶塚署警察於2024年10月25日宣布逮捕一名44歲女性卡車司機及其同夥共3人,指控他們涉嫌暴力行為。這3人於今年在辦公室對2名男性員工進行多次暴力行為,包括將爆竹放入被害者鼻中引爆、用空氣槍射擊BB彈,以及在被害者臀部澆灑易燃液體並點火。據日本該署警方透露,自今年2月以來,加害者於辦公室等場所中以“訓練”為名所為暴力行為已違常態。
職場霸凌在日本社會向來為社會問題,涉及員工權益並常使員工身心承受極大壓力。日本前於2019年5月修正《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
,試圖架構防治職場霸凌法令
,並定明日本大企業須於2020年(令和2年)6月1日起實施,而中小企業則於2022年(令和4年)4月1日全面實施
。
四、問題爭點
考量我國就職場霸凌尚無法律有明確定義規範,基於事業主對勞工有保護照顧義務
,日本2019年5月所修正《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規定,或可供我國借鏡參酌。
五、探討研析
(一)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演進及關於職場霸凌規定
《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源於先前《僱用對策法》更名而來。《僱用對策法》於1966年制定,2018年修正時更名為《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依《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第1條
及該法理念,該法主要目的係保障每位工作者擁有實現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權利,雇主應提供安定之工作環境及對員工設定合理工作能力之標準。
《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於2019年5月再次修正,此次修正則係針對職場霸凌事件做出因應,課予雇主有建置僱用管理措施之義務,以因應及防範職場霸凌事件,達到事前預防、事後立即對應之目的。又因修正案特別強調雇主有義務與責任因應及防範職場霸凌,因此該法也被稱為「職場霸凌防制法」
。
該次修正係於《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新增第9章「涉及職場中基於優越關係的言行所引起的問題,事業主應採取的措施等」,增訂第30條之2至第30條之6等規定。又為配合《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修正,厚生勞動省亦於2020年(令和2年)1月15日以厚生勞動省告示第5號
,公布「事業主應對基於職場優越關係的言行引發的問題在僱用管理上必須採取的措施等指針」並明定於同年6月1日開始適用
。
該次修正條文與重點,彙整如下表:
序號
修正重點
相關條文
1
職場霸凌的定義
第30條之2第1項
2
僱用管理上的措施義務
第30條之2第1項
3
禁止因勞工向事業主諮詢等為理由的不利益待遇
第30條之2第2項
4
國家、事業主及勞工的責任明確化
第30條之3
5
紛爭解決援助、調停、措施義務等的履行確保
第30條之5以下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自製
(二)
職場霸凌定義與法律效果簡介
依《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第30條之2規定第1項:「事業主必須確保在職場中基於優越關係(優越的な関係)的言行不超出業務上必要且合理的範圍,以免損害其僱用勞工的工作環境,並應設立必要的體制和其他僱用管理措施,以適當回應和處理勞工的諮詢。」是如欲符合該法所稱職場霸凌,須符合「以優越關係為背景之言行」,且「超出業務上之必要且合理範圍」,並「對僱用勞工的工作環境產生危害」等三要件
。反之,如屬業務上必要且於合理範圍內所為業務指導或指示,則非屬該法所稱之職場霸凌,自屬當然。
另根據法院判例及個別勞動爭議案例,日本厚生勞動省亦將職場霸凌整理出6種類型,但值得注意的是職場霸凌並不以此6種類型為限
,彙整如下表。
序號
代表類型
定義
1
身體的攻擊
暴行、傷害
2
精神的攻擊
威脅、名譽毀損、侮辱、嚴重暴言
3
人際關係的隔離
隔離、排擠、無視
4
過大的要求
強制明顯為不必要或無法完成的工作、妨礙工作
5
過少的要求
在業務上不符合合理性之範疇為指派與能力或經驗不符的低程度工作或不給予工作
6
個人侵害
過度干涉私事
資料來源:作者彙整自製
參酌該次修法與日本厚生勞動省告示內容,已有就職場霸凌要件為規範,並就職場霸凌為類型區分;亦有就事業主不得開除和報復申訴遭到職場霸凌之勞工等為明文規範,就事業主應確保勞工有良好的就業環境,立意實屬良善。惟該法未就任何職場霸凌之加害人或事業主定有任何處罰規定,僅在第33條
規範,政府對於違反第30條之2第1項及第2項規定之事業主,政府可將之列為行政指導對象,也會視情況公布該事業主名稱。然除此之外,該法卻未有任何如罰鍰之懲罰性措施,似有為德不卒之憾
、
。
撰稿人:陳秋芬
� 讀賣新聞,同僚の鼻に爆竹、尻には引火性の液体かけ点火…しつけと称し暴行容疑の女を逮捕,2024年10月2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241025-OYT1T50230/" �https://www.yomiuri.co.jp/national/20241025-OYT1T50230/�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労働施策総合推進法;全名:労働施策の総合的な推進並びに労働者の雇用の安定及び職業生活の充実等に関する法律),網址:� HYPERLINK "https://laws.e-gov.go.jp/law/341AC0000000132/20220617_504AC0000000068" �https://laws.e-gov.go.jp/law/341AC0000000132/20220617_504AC0000000068�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近藤朋子,日本職場霸凌問題之初探,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第12期,2022年5月,頁69、77。
� 日本厚生勞動省,労働施策総合推進法の改正(パワハラ防止対策義務化)について,網址:� HYPERLINK "https://jsite.mhlw.go.jp/hokkaido-roudoukyoku/content/contents/000756811.pdf" �https://jsite.mhlw.go.jp/hokkaido-roudoukyoku/content/contents/000756811.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黃渙文,「2024年6月28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中部科學園區-職場霸凌之防治及勞雇雙方權益保障」簡報,頁4、39,網址:� HYPERLINK "https://cto1903.ctsp.gov.tw/CTSPOSH/DLAMF?id=218" �https://cto1903.ctsp.gov.tw/CTSPOSH/DLAMF?id=218�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同註� NOTEREF _Ref181967500 \h � \* MERGEFORMAT �2�,依該法第1條規定:「(第1項)本法旨在應對因少子高齡化導致的人口結構變化等經濟社會情勢的變化,通過國家在勞動政策全盤上採取必要的綜合措施,確保勞動市場功能的適當發揮,促進勞工根據其多樣化情況獲得就業穩定及職業生活的充實,並提高勞動生產力,使勞工能夠有效發揮其能力,藉此實現勞工職業的穩定及經濟社會地位的提升,並促進經濟及社會的發展以及完全就業的達成。(第2項)在執行本法時,必須尊重勞工的職業選擇自由及事業主在僱用管理上的自主性,同時也必須致力於發展與提升職業能力,提高勞工透過職業謀求自立的意願,並且協助促進事業主為確保勞工職業穩定所作出的努力。」
� 近藤朋子,同註� NOTEREF _Ref181968237 \h � \* MERGEFORMAT �3�,頁77。
� 日本厚生勞動省,令和2年厚生労働省告示第5号,2020年1月1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hlw.go.jp/content/11900000/000605661.pdf" �https://www.mhlw.go.jp/content/11900000/000605661.pdf�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依該告示提供關於防止職場霸凌的指導方針,特別關注由優越關係下的言行舉止引起的問題,並詳細界定職場霸凌3要件,並指出適當的工作指導不被視為霸凌行為,還指出事業主和勞工的責任,此外,還建議企業整合其他類型的霸凌問題,並鼓勵改善工作環境來預防此類問題的發生。
� 磯田翔弁護士,改正労働施策総合推進法(パワハラ防止法)のポイントを解説!―中小企業がとるべきパワハラ防止対策―,2022年11月27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keiyaku-watch.jp/media/hourei/smb-powerharassment/" �https://keiyaku-watch.jp/media/hourei/smb-powerharassment/�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日本厚生勞動省,「職場におけるハラスメントの防止のために(セクシュアルハラスメント/妊娠・出産・育児休業等に関するハラスメント/パワーハラスメント)」網頁中關於「職場におけるパワーハラスメントについて」有就職場霸凌3要件及其具體內容為說明,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koyou_roudou/koyoukintou/seisaku06/index.html" �https://www.mhlw.go.jp/stf/seisakunitsuite/bunya/koyou_roudou/koyoukintou/seisaku06/index.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 同註� NOTEREF _Ref181975917 \h � \* MERGEFORMAT �8�之頁3-4及註� NOTEREF _Ref181975911 \h � \* MERGEFORMAT �10�。
� 日本勞動施策綜合推進法,同註� NOTEREF _Ref181967500 \h � \* MERGEFORMAT �2�。按該法第33條規定為「(第1項)當厚生勞動大臣認為有必要時,得對事業主進行建議、指導或勸告。(第2項)厚生勞動大臣對於違反第30條之2第1項及第2項(包括在第30條之5第2項及第30條之6第2項中準用的情況。第35條及第36條第1項,亦同。)規定的事業主,若依前項規定進行勸告後,受勸告者未遵從時,得公布其事實。」
� 近藤朋子,同註� NOTEREF _Ref181968237 \h � \* MERGEFORMAT �3�,頁77。
� 盧永山、李雅雯,〈財經週報-職場霸凌〉韓日立法 加害者置身事外?自由財經,2019年10月2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26297"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26297� ,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8日。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294/File_19842415.doc |
R02620 | 外送平台管理之相關法制研析 |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 | 陳淑敏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20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外送平台管理之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公路法、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
三、背景說明(緣起)
foodpanda、Uber Eats分別於 2012年、2016年進入臺灣市場,至今已有12年、8年之久,然至今外送平台產業仍無主管機關。據統計,我國外送員已超過14萬人,且有6成餐飲業提供外送,更有7成網友使用過外送服務,可見外送平台對民眾影響甚鉅;但行政院仍協調不出主管機關,讓外送平台淪為三不管地帶
。
四、問題爭點
外送平台來臺後,衍生不少爭議,包含僱傭承攬之爭、消費爭議申訴件數榜上有名等
。
外送平台牽涉網路與實體業務,惟至今尚無主管機關,應否制定專法以因應外送產業日後發展,並維護外送員權益保障,實有待法規明確規範。
五、探討研析
(一)研議制定外送平台管理專法之必要性
外送平台已是國人日常消費方式之一,餐飲業提供宅配及外送(含外送平台)之家數占比,111年5月有外送服務家數占比為64.6%,顯示外送服務提供消費者另一種選擇,有助拓展銷售範圍,已漸成為餐飲業新常態的營運模式
。外送平台產業涉及消費者、合作商家、外送員、平台業者及貨運業者等,而臺灣外送產業權益促進聯盟與外送產業工會共同提出,外送產業有「四點六線」之概念,精確地描繪外送產業之生態系統;並提出制定專法的必要性―因可統一法規標準、全面保障、適應新興商業模式、提供法律確定性、促進公平競爭及保護弱勢群體。且一併提出專法應包含的關鍵內容有:停權機制透明化、外送員報酬保障、定型化契約規範、全面保險保障、店家抽成上限、改善消費者體驗、數據保護和隱私、公平競爭和反壟斷及食品安全衛生⋯⋯等
。
外送平台為因應數位科技發展而產生之新興型態服務,其業務涉及層面甚廣,目前由各部會依權責分工管理,包括經濟部、數位發展部主管平台經濟、交通部主管貨運外送交通安全、衛生福利部主管食品安全相關事項、勞動部主管外送員勞動條件及職安等面向⋯⋯等。由於外送業務態樣普及全國,中央目前以公路法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規範外送平台,但僅止適用於汽車物流業者,不足以涵蓋外送員騎車送餐的工作型態與規範
,故交通部另訂定機車外送交通安全指引,並於本(113)年10月份預告汽車運輸業管理規則第108條之1及汽車運輸業客貨運運價準則第8條之1及第8條之2修正草案,其適用對象為以機車提供外送平台運送服務之貨運業者,基於基本運費之訂定公式,運費包括起程費、續程費、等待費、樓層費、夜間加成運費等名詞定義
,期望交通部能做到外送定價透明化、民眾保障最大化。
與外送產業相關之法令另有公平交易法、電子支付機構業務管理規則、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外送作業安全衛生指引、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網路美食外送平台業者自主衛生管理指引、個人資料保護法,尚有與資訊及金融等相關之法令,上述法令分別規範外送平台之個別業務,惟並無專管且能統籌運作負責之主管機關,行政院勢必須面臨協調數位轉型過程之權責分工問題。
全國外送產業工會與研究平台經濟的學者都認為,現有的法規不足以解決多邊數位平台引發的問題,臺灣需要一個新的專法來面對這個新興市場。據瞭解,亦有外送平台業者希望促成外送專法,如此才有法規可以依循
。全國外送產業工會理事長認為各地方政府雖訂定外送平台業者管理自治條例,然規範內容又不盡相同缺乏統一性,對外送員與平台其實都會造成困擾,因此還是希望能制定全國適用之專法
。
有論者認為,Uber Eats多次在與勞動部的訴訟中勝訴,反映出現有法律框架在規範外送產業方面的不足,這一結果凸顯現有勞動法規可能無法有效適用於新興的平台經濟模式
。多位學者發出警語,外送員屬新型態的「數位勞動關係」,不太適用傳統面對面的實體管理模式;爰此,外送員工會、學者建議應朝「專法」研議
。本院多位委員及各黨團亦已分別提出有關外送專法之草案
;惟勞動部卻於日前表示:「因專法涉及消費者、商家、平台業者、外送員等多面向,需費時跨部會討論,短期內無法完成。」然正因專法涉及範圍甚廣,更應儘速研議制定專法之必要性與可行性,方能解決外送產業層出不窮之問題。
(二)參酌外國對外送平台管理之作法
西班牙首開先河,為保障數位平台外送員的勞動權益,於2021年5月12日制定公布騎士法(Ley de Riders; Riders’Law),於同年8月12日生效;新法的主要創舉有二:其一,要求餐飲數位平台將其外送騎士聘為受僱勞工,而非自僱人士或獨立約聘人員,外送員因而得享有社會安全的保障;其二,管制數位平台所使用足以影響外送員勞動條件之演算法的透明性。西班牙規範勞動就業領域演算法透明性的新立法,不僅是較歐盟與其他會員國前衛,甚至在全球比較上也是高度開創性的發展
。
歐洲議會於2024年4月24日批准旨在改善從事平台工作人員
(platform workers)工作條件的新規則,即通過「平台工作指令」(Parliament adopts Platform Work Directive),旨在糾正數位勞動力平台與平台工作人員之間的權力失衡。在透明度和資料保護方面,該指令引入了更強有力地保護平台工作人員的規則,並在演算法管理方面引入新規範,首次在歐盟規範演算法在工作場所的使用
。
新加坡議會於2024年9月10日通過「平台工人法案」(Platform Workers Bill)
,加強對平台工作人員的保護,規定平台工作人員和平台業者之權利、義務、保護與代表權,將為平台工作人員提供三個方面的保護:透過平台業者和平台工作人員共同繳納的中央公積金(CPF)繳款獲得充足的住房和退休金、在工作時受傷的經濟補償以及法律援助,自2025年1月1日起生效
。
(三)外送平台攸關外送員勞權與薪資之演算法須公開透明
攸關外送員收入的分配機制,平台業者宣稱完全由演算法公平客觀所指派,事實上,各類平台的工作者都高度依賴平台的分派工作來獲取報酬,不過對於平台演算法是否公平分派,以及事後如何核算報酬,常常沒有透明的管道供其核對。這種電腦系統演算法的不透明獨斷,其實都是管理人員事先已設定操控。由於演算法的不透明,所以不管平台工作人員與平台業者之間的法律關係是自營承攬者還是受僱勞工,演算法已經成為平台經濟下的勞動者下一個瞄準對抗的目標
。
學者認為,透明度之內涵則包括「資料控制者應以清楚、易讀之方式告知資料當事人其資料如何被蒐集、處理,並且告知相關各項權利之內容及行使之方法」以及「應保有追溯特定決定之決策過程及作成目的之可能性」
。如義大利資料保護機關曾於2021年7月5日以不透明、歧視性的零工管理演算法違反歐盟一般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規定為由,裁罰平台業者260萬歐元,並要求採取改善措施
。
本院委員亦曾呼籲外送平台之薪資計算方式要公開透明,不能任憑平台隨意調整演算法,影響外送員的勞權與薪資;並多次質詢勞動部,要求參考德國、西班牙、義大利、加拿大等國的作法,管制平台演算法的運用,並保障外送員勞動權益
。
撰稿人:陳淑敏
� 徐子苓,外送平台來臺10年 仍是三不管地帶,自由時報,2024年10月19日,第A06版。
� 同前註。
� 111年餐飲業營業額及年增率雙創歷年新高,經濟部統計處產業經濟統計簡訊,2023年3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18808&bull_id=11322,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moea.gov.tw/Mns/dos/bulletin/Bulletin.aspx?kind=9&html=1&menu_id=18808&bull_id=1132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 王郁揚,外送產業四點六線的挑戰與法治,當代法律,第33期,2024年9月,頁41、46-47。所謂四點指的是外送產業中的四個主要角色―平台業者、外送員、店家、消費者。六線則為代表四個角色之間的相互關係─平台與外送員、平台與店家、平台與消費者、外送員與店家、外送員與消費者、店家與消費者。
� 立法院第10屆第5會期第5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院總第887號政府提案第17250號之3190說明二,2022年3月23日印發,頁報763。
� 立法院第 11 屆第 2 會期交通委員會第 7 次全體委員會議,「外送平台之整併、收費指引、個資保護、產業發展、勞工權益及食品物流安全規範」專題報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2024年10月24日,頁2。
� 徐子苓,同註1。
� 呂翔禾,外送產業三不管!工會籲立專法保障 創外送員、平台雙贏,聯合新聞網by台灣醒報,2024年3月24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85294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
� 王郁揚,同註4,頁43。
� 美食外送正夯,外送員「勞權」也要升級!勞動部擬提「外送員勞動權益指導原則」,104職場力,2022年8月1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blog.104.com.tw/food-delivery-labor-legal-rights-guide/,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blog.104.com.tw/food-delivery-labor-legal-rights-guid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5日。
� 本院第10屆已有台灣民眾黨黨團(10-7-9)、時代力量黨團(10-7-13)分別擬具「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草案」;第11屆則有委員洪孟楷等 21 人(11-1-6)、台灣民眾黨黨團(11-1-21)、委員王育敏等 16 人(11-1-21)、委員羅廷瑋等 20 人(11-1-21)亦分別擬具「外送平台管理暨從業人員權益保障法草案」。
� 陳錫平,西班牙「騎士法」即將上路——平台外送員勞動權益保障的新里程碑,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2021年8月5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i.iias.sinica.edu.tw/riders-law/,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ai.iias.sinica.edu.tw/riders-law/,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2021/0414(COD) Improving working conditions of persons working through digital labour platforms,European Parliament Legislative Observatory,2024年3月19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eil.secure.europarl.europa.eu/oeil/popups/ficheprocedure.do?reference=2021/0414(COD)&l=en,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oeil.secure.europarl.europa.eu/oeil/popups/ficheprocedure.do?reference=2021/0414(COD)&l=e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2日。DIRECTIVE (EU)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on improving working conditions in platform work之(18)This Directive should apply to persons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n the Union who have or who,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facts, are deemed to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defined by the law, collective agreements or practice in force in each Member State, with consideration to the case-law of the Court of Justice. The provisions on algorithmic management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processing of personal data should also apply to persons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who do not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本指令應適用於在歐盟從事平台工作的人員⋯⋯)。第一章總則之第1條2.「This Directive lays down minimum rights that apply to every person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n the Union who has, or who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facts may be deemed to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as defined by the law, collective agreements or practice in force in the Member States with consideration to the case-law of the Court of Justice.This Directive also lays down rules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of natural persons in relation to the processing of their personal data by providing measures on algorithmic management applicable to persons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n the Union, including those who do not have an employment contract or employment relationship.」(本指令規定了適用於在歐盟從事平台工作的每個人的最低權利⋯⋯)。及第2條1之(3)「‘person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means any individual performing platform work, irrespective of the nature of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or its designation by the parties involved;」(從事平台工作的人是指從事平台工作的任何個人,無論契約關係的性質或相關方對契約關係的指定如何)。
� Parliament adopts Platform Work Directive,European Parliament,News,2024年4月24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40419IPR20584/parliament-adopts-platform-work-directive,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europarl.europa.eu/news/en/press-room/20240419IPR20584/parliament-adopts-platform-work-directiv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Platform Workers Bill,Bill No. 26/2024 Read the first time on 6 August 2024,Singapore Statutes Online,2024年8月6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sso.agc.gov.sg/Bills-Supp/26-2024/Published/20240806?DocDate=20240806#pr5-,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sso.agc.gov.sg/Bills-Supp/26-2024/Published/20240806?DocDate=20240806#pr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2日。
Platform Workers Bill PART 1 PRELIMINARY Meaning of platform worker 5.—
(1)In this Act, “platform worker” means an individual who —
(a)has an agreement (whether written or oral and whether express or implied)with a platform operator to provide a platform service in Singapore to service users for the platform operator;
(b)is subject to the management control of the platform operator in respect of the individual’s provision of the platform service;
(c)derives or will derive, under the agreement mentioned in paragraph(a), any payment or benefit in kind from the 5 individual’s provision of the platform service for the platform operator;
(d)is in Singapore when providing the platform service, but excludes an individual who belongs to a prescribed class of individuals.
(2)In subsection(1), “agreement” does not include a contract of service within the meaning given by section 2(1)of the Employment Act 1968.
平台工作者的意義指:
(1)在本法中,「平台工作人員」是指符合下列條件的個人:
(一) 與平台業者簽訂協議(無論是書面或口頭,無論是明示或默示),以在新加坡為平台業者提供平台服務以服務使用者;
(二)個人提供平台服務受平台業者管理控制;
(三) 根據( a)段所述的協議,從個人向平台營運商提供平台服務中獲得或將獲得任何付款或實物利益;
(四) 提供平台服務時在新加坡,但不包括屬於規定類別的個人。
(2)在第(1)款中,「協議」不包括 1968 年《就業法》第 2(1)條規定的服務合約。
� Commencement of Parts of Platform Workers Bill,Ministry of Manpower,2024年10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mom.gov.sg/about-us/cos2024,最後瀏覽日期:2024" � https://www.mom.gov.sg/newsroom/press-releases/2024/1022-commencement-of-parts-of-platform-workers-bil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張烽益,受困的自由:平台演算法霸權下的《超級外送員》,報導者THE REPORTER,2023年10月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super-deliverymen,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www.twreporter.org/a/bookreview-super-deliverymen,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王偉霖,外送平台結合案之公平交易法疑慮─以人工智慧之運用為中心,當代法律,第34期,2024年10月,頁8。
� 陳錫平,不透明、歧視性的零工管理演算法違反GDPR,義大利資料保護機關裁罰平台業者260萬歐元,臺灣人工智慧行動網,2021年8月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ai.iias.sinica.edu.tw/garante-fine-foodinho-for-violating-gdpr/,最後瀏覽日期:2024" �https://ai.iias.sinica.edu.tw/garante-fine-foodinho-for-violating-gdpr/,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 李琦瑋,爭外送員勞權!立法院首辦公聽會討論專法 學者籲訂最低工資,今日新聞,2023年4月14日,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11114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292/File_19842413.doc |
R02619 | 從比較法論我國長照財源之修法方向 | 長期照顧服務法;所得稅法 | 莊弘伃 | 2024-11-1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9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比較法論我國長照財源之修法方向
2、 議題所涉法規
長期照顧服務法、所得稅法
3、 背景說明
報載[footnoteRef:1]財政部統計,今(113)[footnoteRef:2]年前9月稅收挹注長照基金新臺幣(以下同)990億元,年增36.6%,其中房地合一稅今年以來共撥入642億元,是最大功臣,年增54.5%,助攻長照基金稅收財源提前達標今年度預算數。然查,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我國老年人口呈快速成長,占總人口比率亦持續攀升,於107年超過14%成為高齡社會,預計將於114年超過20%邁向「超高齡社會」,失能人口也將在114年突破百萬大關[footnoteRef:3]。由於老年人口及服務需求增長速度快,在長照支出只增不減的前提下,長照經費的提高勢將不可逆,長照財源的穩定性亦將是最大隱憂。故而,外界已有提議希望長照經費的來源,能從稅收改為社會保險性質之檢討聲浪。 [1: 邱琮皓,稅收挹注長照基金 提前達陣 前9月達990億 成長36% 房地合一稅撥入642億最多 菸稅197億 占比第2高 遺贈稅增約4成,經濟日報,113年10月21日,網址:https://nplnews.ly.gov.tw/news/202410210400046/%E9%95%B7%E7%85%A7%E5%9F%BA%E9%87%91?statisticMenu=%E6%AF%8F%E6%97%A5%E6%96%B0%E8%81%9E,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 [2: 本報告有關年分之使用,原則以民國紀年表述,惟涉及外國法制或立法例部分,改採西元紀年表述。] [3: 國家發展委員會/高齡化,113年11月6日,網址:https://www.ndc.gov.tw/Content_List.aspx?n=2688C8F5935982DC,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4、
問題爭點
長照財源究應採稅收制、保險制或是混合制,攸關長照政策的推展及長照服務的連續性,爰有探討之空間。
5、 探討研析
(1) 我國長照財源現行規範
我國於105年推動為期10年的長照2.0計畫,並於106年開始設置長照基金支應所需財源,希望實現在地老化,完善我國長照服務體系。依長期照顧服務法第15條第2項規定,長照基金來源包括遺產稅及贈與稅稅率由10%調增至20%以內所增加之稅課收入、菸酒稅菸品應徵稅額由每千支(每公斤)徵收590元調增至1,590元所增加之稅課收入、政府預算撥充、菸品健康福利捐、捐贈收入、基金孳息收入及其他收入。另依所得稅法第125條之2規定[footnoteRef:4],房地合一稅,扣除由中央統籌分配予地方之餘額,循預算程序用於住宅政策及長期照顧服務支出。 [4: 所得稅法第125條之2規定:「依第14條之4至第14條之8及第24條之5規定計算課徵之所得稅稅課收入,扣除由中央統籌分配予地方之餘額,循預算程序用於住宅政策及長期照顧服務支出;其分配及運用辦法,由財政部會同內政部及衛生福利部定之。」]
(二)日本介護保險制度概述
最早進入高齡化的日本於1997年通過長照保險法(介護保險法),2000年4月開始實施,以強制性社會保險的方式,確保穩定財源支撐,並且每3年進行1次檢討修正。其主要內容如下[footnoteRef:5]: [5: 公的介護保険制度の現状と今後の役割,厚生労働省老健局,平成30(2018)年,網址:https://www.mhlw.go.jp/file/06-Seisakujouhou-12300000-Roukenkyoku/0000213177.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林淑馨,〈日本介護保險制度之初探:經驗與啟示〉,《 文官制度季刊》,第 10卷,第3期,107年7月,頁8-11。]
1、 被保險人
依日本介護保險法第9條規定,被保險人之資格分為第1號被保險人與第2號被保險人,使用照護服務時,依照使用者財務狀況,自行負擔1至2成費用:
(1) 第1號被保險人:指在市町村之區域內有住所之65歲以上老人。
(2) 第2號被保險人:指在市町村之區域內有住所之40歲以上未滿65歲且加入健康保險者。(保險事故:限與老年疾病有關之初老期痴呆、腦血管病變等特殊疾病,40歲至64歲的國民若因意外事故導致失能需要長期照顧的需求仍然不屬於給付範圍。)
2、 保險人
依日本介護保險法第3條規定,介護保險之保險人,係由日本各地之市町村來擔任。保險人負責保險費之計算、徵收與管理、保險給付之核定與支付、介護服務輸送、管理保險收入(保險費、統籌分配款)與支出(給付費、審査費)、提供需介護程度與給付額度情報等。同法第5條及第6條規定,中央政府、都道府縣、醫療保險單位、年金保險單位等相關體系必須給予多層支援。
3、 財源結構
日本介護保險之財源明定於介護保險法第8章「費用」中,介護保險財源的50%由稅收負擔,分別是中央政府負擔 25%(5%是作為市町村介護保險「調整補助金」,針對介護保險財政不好之市町村給予調節的經費協助),都道府縣負擔12.5%,市町村也是12.5%;另50%則由被保險人保費負擔,對於低收入者之保費與部分負擔另有減免規定。2022年,介護保險總費用為13.3兆日圓,總給付費為12.3兆日圓,其中第1號被保險人負擔23%(2.8兆日圓),第2號被保險人負擔27%(3.3兆日圓)[footnoteRef:6]。 [6: 洪德仁,〈長照保險審慎規劃 優質照顧老有所養〉,《臺北市醫師公會會刊》,第67卷,第7期,112年,頁69-70,網址: http://www.tma.org.tw/ftproot/2023/20230720_14_17_22.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
使用人數(含需支援者及介護者),2000年為256萬人,到2019年已達669萬人,使用居家式占67.72%、社區式占15.52%、住宿機構占16.75%[footnoteRef:7]。而介護保險的收費基準,是依照國民的收入分為9種級距,費用也隨著需求逐年增漲,以超過65歲的人所要繳納的保險費為例,從2000年平均每月為2,911日圓,到2023年已經漲到每月6,014元日圓[footnoteRef:8] 。 [7: 賴添福,探討長照最適財源 建議政府啟動討論,Anke Care創新照顧,113年5月16日,網址: https://www.ankecare.com/article/3116-2024-05-12-16-00-1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8: 王美珍,照顧重擔不該讓個人扛!日本厚生勞動省獨家專訪:介護保險最大的貢獻,是讓人民安心生活,天下雜誌,112年6月12日,網址:https://www.cw.com.tw/aging/article/512606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
(三) 比較法之借鏡
長照財源究應採保險制或稅收制,各界頗多爭議,各國做法亦互有不同,以OECD會員國來說,長照財源皆以稅收、保險及自付額等混合制為主,例如瑞典、澳洲採98%稅收制,荷蘭採95%保險制,日本、韓國則稅收保險各50%,另被保險人使用照護服務時,需自行負擔1至2成費用。長照財源若採稅收制容易受景氣及民眾節稅觀念影響,變動性大,並容易產生財政排擠效應;又因人口結構改變長照需求急遽增加,勢必影響長照基金是否穩定足夠。關於老後社會的樣貌與照顧服務,我國往往以日本為取經對象,日本原先也以稅收支應長照服務,後來迫於財務壓力,長照財源改採保險及稅收混合制,業已實施「介護保險法」逾24年,以強制性社會保險的方式,確保有穩定的財源支撐完整、全面性的照顧體系,並發展多元性的照顧產業;若我國只採稅收制支應,在財源不穩定下,恐難以確保長照服務的連續性[footnoteRef:9]。 [9: 謝明瑞、周信佑,長照保險制與長照稅收制之比較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105年6月13日,網址:https://www.npf.org.tw/2/1590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賴昀岫,長照預算衝千億 財源成隱憂,工商時報,112年8月28日,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30828700437-430104,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6日。]
撰稿人:莊弘伃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290/File_19842411.docx |
R02618 | 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協助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 就業服務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 蔡琮浩 | 2024-11-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協助相關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就業服務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家扶基金會近日公布「弱勢高三兒少生涯抉擇調查」,發現高達31.7%的弱勢家庭高中生畢業後要投入職場,即便選擇升學仍有45.6%想放棄學業,主因皆是家庭經濟困難、支援有限等。家扶基金會強調,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轉銜就業、交通工具、職業探索、求職訓練等不足,呼籲各界積極協助[footnoteRef:1]。 [1: 吳柏軒,弱勢高三兒少 逾3成棄大學投入職場,自由時報,113年10月18日,第A08版。]
四、問題爭點
弱勢家庭少年因家庭經濟因素,超過3成於高中畢業後選擇投入職場,對照教育部近5年全國應屆畢業生升學就業概況調查數據高出約2成。鑑於弱勢家庭少年較一般高中畢業求職生缺乏支持,而容易投入較不利勞動條件之職場環境,宜有加強協助必要,爰就此探討。
五、探討研析
(一)弱勢家庭少年從學校到職場轉銜需更加投入資源協助
根據家扶基金會調查,選擇就業的弱勢家庭少年中,有高達66%因經濟需求選擇就業,近29%是為了貼補家用,然因家庭經濟困境,支援不足,且轉銜就業階段應變的籌碼有限,除對未來發展憂心,更惶恐不順利時會再仰賴家人、或需兼臨時工苦撐[footnoteRef:2]。顯見對弱勢家庭少年而言,任何與經濟有關之支援,均可有效協助其脫離困境。 [2: 董俞佳,調查:弱勢高三生逾3成盼畢業即就職 4成5曾想放棄升學,聯合報,113年10月17日,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6898/8299052,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31日。]
另外,弱勢家庭少年6成想趕快賺錢有收入、4成想減輕家庭經濟負擔以及3成想改變家裡經濟[footnoteRef:3],因此,任何能快速改善家庭經濟情況之工作,均可能讓弱勢家庭少年積極投入,而常發生弱勢兒少被詐騙集團吸收利用之社會事件[footnoteRef:4]。研究也發現,弱勢家庭少年因其低年齡、低學歷且其人力資本及社會資本均不足,造成其不易找工作、所得偏低、缺乏一般性就業基礎及缺少僱用機會情形[footnoteRef:5],進入勞動力市場面臨危險因子,更需要就業轉銜之輔導與支持。 [3: 吳欣紜,弱勢高中生擔憂經濟 調查:逾4成5曾想放棄升學,中央社,113年10月17日。] [4: BBC NEWS中文,柬埔寨詐騙案:當台灣弱勢家庭與原住民少年,淪為海外罪犯目標,風傳媒,111年8月25日,網址:https://www.storm.mg/article/448848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1日。] [5: 趙碧華,是福利?是工作?弱勢青年就業力增權模式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139期,101年9月,頁301-302。]
相較於一般失業者,弱勢家庭中有工作能力者因為家庭照顧壓力導致工時缺乏彈性,影響其就業障礙有多重因素,包括照顧工作、心理障礙、社會排斥、社會福利反工作誘因、資訊取得困難、訓練技能未能與職場接軌等因素,顯見促進弱勢家庭就業有其特殊性[footnoteRef:6]。對於弱勢家庭少年而言,其年齡處於民法成年與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下稱兒少權法)所稱少年[footnoteRef:7]之界線,因家庭因素無法繼續升學而失去學生身分,成為進入職場之新鮮人,其工作價值觀、就業態度、核心就業力等均尚待建立,加上其家庭能提供之支援不足,其從學校到職場的轉銜需更加投入資源協助。 [6: 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我國弱勢家庭就業促進之研究,102年5月,頁4、12。] [7: 我國民法第12條規定:「滿18歲為成年。」。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兒童及少年,指未滿18歲之人;……所稱少年,指12歲以上未滿18歲之人。」]
(二)法規未明定對弱勢家庭少年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
弱勢家庭少年除低收入戶就學生、中低收入戶就學生,至少還包括特殊境遇家庭[footnoteRef:8]子女、孫子女等弱勢者。若依衛生福利部訂定之「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規定,除家庭總收入、全家人口動產及不動產須符合規定標準外[footnoteRef:9],弱勢家庭少年身分包括:父母一方或監護人失業、經判刑確定入獄、罹患重大傷病、精神疾病或藥酒癮戒治,致生活陷於困境;父母離婚或一方死亡、失蹤,他方無力維持家庭生活;父母一方因不堪家庭暴力或其他因素出走,致生活陷於困境;父母雙亡或兒童及少年遭遺棄,其親屬願代為撫養,而無經濟能力;未滿18歲未婚懷孕或有未滿18歲之非婚生子女,經評估有經濟困難;其他經評估確有生活困難,需予經濟扶助者[footnoteRef:10]。 [8: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3條規定:「本條例所稱特殊境遇家庭,指申請人其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每人每月未超過政府當年公布最低生活費2.5倍及臺灣地區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1.5倍,且家庭財產未超過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一定金額,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一、65歲以下,其配偶死亡,或失蹤經向警察機關報案協尋未獲達6個月以上。二、因配偶惡意遺棄或受配偶不堪同居之虐待,經判決離婚確定或已完成協議離婚登記。三、家庭暴力受害。四、未婚懷孕婦女,懷胎3個月以上至分娩2個月內。五、因離婚、喪偶、未婚生子獨自扶養18歲以下子女或祖父母扶養18歲以下父母無力扶養之孫子女,其無工作能力,或雖有工作能力,因遭遇重大傷病或照顧6歲以下子女或孫子女致不能工作。六、配偶處1年以上之徒刑或受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1年以上,且在執行中。七、其他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評估因3個月內生活發生重大變故導致生活、經濟困難者,且其重大變故非因個人責任、債務、非因自願性失業等事由。」] [9: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第3點規定:「申請本計畫扶助之弱勢家庭應符合下列規定:(一)臺灣省各縣(市)及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縣(市)最近1年平均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二)直轄市:家庭總收入按全家人口平均分配,未超過該市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百分之80者。但其平均每人每月消費支出百分之80低於臺灣省各縣(市)每人每月最低生活費1.5倍者,依台灣省之比例核計。(三)全家人口動產(含股票、投資、存款等)平均每人低於新臺幣15萬元。(四)全家人口不動產(含土地、房屋等)總值未超過新臺幣650萬元。(五)不符第1款至第4款規定,但有事實足以證明生活陷困,經評估確有扶助之必要。」] [10: 弱勢家庭兒童及少年緊急生活扶助計畫第2點規定:「本計畫扶助對象為未滿18歲之兒童及少年,且未接受公費收容安置,其家庭有下列情形之一經社工人員訪視評估,並符合第3點規定者:(一)父母一方或監護人失業、經判刑確定入獄、罹患重大傷病、精神疾病或藥酒癮戒治,致生活陷於困境。(二)父母離婚或一方死亡、失蹤,他方無力維持家庭生活。(三)父母一方因不堪家庭暴力或有其他因素出走,致生活陷於困境。(四)父母雙亡或兒童及少年遭遺棄,其親屬願代為撫養,而無經濟能力。(五)未滿18歲未婚懷孕或有未滿18歲之非婚生子女,經評估有經濟困難。(六)其他經評估確有生活困難,需予經濟扶助。前項之申請,應於生活陷於困境、無力維持家庭生活、無經濟能力或有經濟困難等事實發生後6個月內為之。」]
若依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第3條第2款規定[footnoteRef:11]及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7條規定[footnoteRef:12]訂定之「高級中等學校經濟弱勢學生就學費用補助辦法」第2條第2項規定,經濟弱勢學生指「家庭狀況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突遭變故、因其他特殊狀況造成家庭經濟困難,致無法順利受學校教育之在學學生。」另同辦法第3條第1項規定:「本辦法所定就學費用補助,指學費以外其他就學所需相關費用……」並未包括高中畢業生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 [11: 各級學校扶助學生就學勸募條例第3條第2款規定:「經濟弱勢學生:指家庭狀況屬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突遭變故、因其他特殊狀況造成家庭經濟困難,致無法順利接受學校教育之在學學生。」] [12: 高級中等教育法第57條規定:「政府對就讀高級中等學校之經濟弱勢學生,應視其就讀公私立學校之實際需要及政府財政狀況給予學費外之補助;其補助對象、條件、基準及其他相關事項之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會商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後定之。」]
另依兒少權法第34條及第36條[footnoteRef:13]規定,勞工主管機關針對15歲以上有就業意願之少年,應提供支持性就業服務措施,惟並未明定對弱勢家庭少年畢業後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特殊境遇家庭之扶助項目亦未包括就業支持相關補助[footnoteRef:14]。另社會救助法第15條第2項[footnoteRef:15]有關求職交通補助、求職或職業訓練期間之臨時托育及日間照顧津貼等其他就業服務與補助,其適用對象僅包括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亦未包括弱勢家庭少年。因此,弱勢家庭少年於年滿18歲後,其求職轉銜所需之相關費用補助僅能透過就業服務法規定,予以相關就業支持。 [13: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34條規定:「少年年滿15歲或國民中學畢業,有進修或就業意願者,教育、勞工主管機關應視其性向及志願,輔導其進修、接受職業訓練或就業(第1項)。教育主管機關應依前項規定辦理並督導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辦理職涯教育、勞動權益及職業安全教育(第2項)。勞工主管機關應依第一項規定提供職業訓練、就業準備、職場體驗、就業媒合、支持性就業安置及其他就業服務措施(第3項)。」第36條規定:「勞工主管機關對於缺乏技術及學歷,而有就業需求之少年,應整合教育及社政主管機關,提供個別化就業服務措施。」] [14: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第2條規定:「本條例所定特殊境遇家庭扶助,包括緊急生活扶助、子女生活津貼、子女教育補助、傷病醫療補助、兒童托育津貼、法律訴訟補助及創業貸款補助。」] [15: 社會救助法第15條第2項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得視需要提供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創業輔導、創業貸款利息補貼、求職交通補助、求職或職業訓練期間之臨時托育及日間照顧津貼等其他就業服務與補助。」]
(三)就業促進津貼適用對象未特別包括弱勢家庭少年
根據就業服務法(下稱就服法)第18條規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與其業務區域內之學校應密切聯繫,協助學校辦理學生職業輔導工作,並協同推介畢業學生就業或參加職業訓練及就業後輔導工作。」針對高中職應屆畢業生,行政院訂有「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青年就業領航方案」,其適用對象雖為我國設有戶籍之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均可申請,符合規定經媒合就業者可申請穩定就業津貼[footnoteRef:16],惟就服法及相關計畫之適用並未特別針對經濟或社會弱勢家庭少年,且該計畫規定排除領取相關就業補助或津貼者。 [16: 青年就業領航計畫第8點規定:「符合前二點規定者,由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按季核發穩定就業津貼,並由本部勞動力發展署撥款至本方案協辦金融機構所開設之青年儲蓄帳戶(第1項)。前項津貼,按青年實際受僱期間,以每月新臺幣5,000元計算。每月以30日計算;未滿30日者,依其實際受僱日數占每月30日之比率計算(第2項)。前二項津貼發給期間,最長以36個月為限(第3項)。」另第6點第3項規定:「青年已領取本部或其他政府機關相同性質之補助或津貼者,不得重複領取穩定就業津貼。」]
另就服法第24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對下列自願就業人員,應訂定計畫,致力促進其就業;必要時,得發給相關津貼或補助金:一、獨力負擔家計者。二、中高齡者。三、身心障礙者。四、原住民。五、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中有工作能力者。六、長期失業者。七、二度就業婦女。八、家庭暴力被害人。九、更生受保護人。十、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為有必要者。」,中央主管機關並依同條第3項訂有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以為執行之依據。
依就業促進津貼實施辦法第2條第1項第2款規定,其適用對象為就服法第24條第1項各款所列之失業者。同辦法第4條第1項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得視國內經濟發展、國民失業及經費運用等情形,發給下列就業促進津貼:一、求職交通補助金。二、臨時工作津貼。三、職業訓練生活津貼。」換言之,符合就服法第24條第1項明定之對象,將可於求職期間獲得中央主管機關包括求職交通補助金、臨時工作津貼及職業訓練生活津貼等協助,對弱勢家庭少年而言,可說是現行協助其就業轉銜之最佳支持措施。
(四)宜明定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支持之法源依據
為促進就服法第24條第1項所定人員之就業,同時協助弱勢就業者,就服法特別於第25條至第31條,針對身心障礙者及中高齡者、獨力負擔家計者,因妊娠、分娩或育兒而離職之婦女、原住民、更生保護人等,單獨列有就業機會、適應訓練或職業訓練等條款;就服法第29條第2項並明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之求職人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家庭暴力被害人中有工作能力者,其應徵工作所需旅費,得酌予補助。」其立法目的即在於,對該條之適用對象而言,應徵工作所需之旅費亦為負擔,為促進前揭對象之就業,政府宜加以協助,以利其找到適合之工作,同時逐步改善其經濟壓力。
綜合言之,鑑於調查發現弱勢家庭少年之支援不足,就業面臨挑戰,弱勢家庭少年表示需職業探索(55.1%)、求職訓練(51.8%)和代步交通工具(49.8%)[footnoteRef:17]等協助,建議明定弱勢家庭少年為就服法第24條之適用對象,並於就服法第26條、第27條及第29條第2項[footnoteRef:18]均增訂弱勢家庭少年為適用對象,提供弱勢家庭少年就業轉銜促進與適當津貼及補助之法源依據,以資對決定不繼續就學而自願就業之弱勢家庭少年提供最大之資源,支持其就業。 [17: 吳柏軒,同註1。] [18: 就業服務法第26條規定:「主管機關為輔導獨力負擔家計者就業,或因妊娠、分娩或育兒而離職之婦女再就業,應視實際需要,辦理職業訓練。」;第27條規定:「主管機關為協助身心障礙者及原住民適應工作環境,應視實際需要,實施適應訓練。」;第29條第2項規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推介之求職人為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家庭暴力被害人中有工作能力者,其應徵工作所需旅費,得酌予補助。」]
撰稿人:蔡琮浩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172/File_19842261.docx |
R02616 | 文化資產容積移轉之法制研析 | 文化資產保存法;都市計畫法 | 吳淑青 | 2024-11-13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6
議題研析
一、題目:文化資產容積移轉之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文化資產保存法、都市計畫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司法院於民國110年12月24日作成釋字第813號解釋,認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條第1項
及第18條第1項
規定,構成對歷史建築所定著土地所有權人之特別犧牲者,同法第99條第2項
及第100條第1項
規定未以金錢或其他適當方式予土地所有權人相當補償,不符《憲法》第15條保障人民財產權意旨。要求文化部應自該解釋公布之日起2年內,依其意旨予以修正
。
因此,行政院提出《文化資產保存法第41條及第99條條文修正草案》,並於112年11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就「歷史建築」所有權人補償問題,修法讓歷史建築、紀念建築適用「容積移轉」機制,且擴大至「非都市計畫地區」範圍,以符合司法院釋字第813號解釋保障人民財產權之意旨
。
四、問題爭點
當前容積移轉市場以公共設施保留地容積移轉供應為主,導致古蹟坐落之土地難有優先性,所有權人難以藉此獲得補償,修法後增訂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亦得辦理容積移轉,此問題仍有待解決
。
五、探討研析
(1)
古蹟及歷史建築之容積移轉,較符合土地調控之本質
容積移轉,是將受到限制無法完全發展的容積,轉移至其他可發展用地上。這種方式源自美國,多稱為發展權移轉(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 TDR),主要是用於保存文化資產及保育自然環境資源。臺灣引入容積移轉制度,最初也是為了保存古蹟
,在8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
增訂了私有古蹟的土地「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區建築使用或予以補償」。
內政部應司法院釋字第400號要求,應以「他法補償」解決公共設施保留地問題,於88年4月6日訂定《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作為我國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制度運作的主要規範。俟為因應《行政程序法》實施,於91年12月11日增訂《都市計畫法》第83條之1條第1項:「公共設施保留地之取得、具有紀念性或藝術價值之建築與歷史建築之保存維護及公共開放空間之提供,得以容積移轉方式辦理」此時,容積移轉已不具備都市計畫中調控土地資源利用、提升都市生活品質之本質,而是作為替代徵收補償之財政工具
。因為容積移轉原本是將有發展權但僅是受限制未能完全利用的權利加以移轉,但運用到公共設施保留地等沒有容積的土地上時,等於是憑空創造了容積
,忽視容積移轉在都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中的功能。
古蹟及歷史建築之容積移轉,即可使其原本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分,移轉至都市內之其他可建築基地使用,在都市計畫中原先所預設的容積總量並未因容積移轉制度而增加。反而得以活化土地資源的利用,發揮調控土地資源,並達到保存文化資產之目的
。
(2)
明定容積移入應有一定比例來自文資容積,尚待討論
容積移轉原係對私有財產因文資管制之補償機制,卻被大量運用於公共設施保留地等徵收手段,依監察院調查報告所示
,107-111年古蹟容積移轉總計僅38件,而都市計畫容積移轉(不含具保存價值之建築定著土地)卻高達3,282件,比例懸殊。對容積移入方(開發商)而言,容積來自文資、公保地或水利地都沒關係,他們只關心「價格誰更便宜」與「交易簡便快速」這兩件事,而這也正是文資容積移轉的困境所在。由於公保地容積明顯超額供給、削價出售情況普遍,成為買方首選
。
本院於112年11月10日三讀通過《文化資產保存法第41條及第99條條文修正草案》時的附帶決議:「要求文化部應會同內政部檢討古蹟、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等文化資產補償機制,例如放寬容積移轉限制,或者要求政府機關(構)及公營事業所策定之開發計畫或營建工程辦理容積移入,應有一定比率來自於文化資產等」
,以解決文化資產容積移轉看得到卻用不到的問題。
文化部自113年11月起在全國召開北、東、南、中區共4場修法座談會
,修法共計5大重點,其中修法提高私有文資保存誘因部分,即包括「私有之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考古遺址與公有非公用不動產交換機制」及「容積移轉代金機制、公共建設容積移轉應有一定比例為文資容積移入之可行性」等議題。此修法方向尚待廣徵意見並凝聚共識,俾以完善文化資產保存體系。
撰稿人:吳淑青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條第1項規定:「主管機關應尊重文化資產所有人之權益,並提供其專業諮詢。」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8條第1項規定:「歷史建築、紀念建築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審查登錄後,辦理公告,並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
� 105年7月27日修正公布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9條第2項規定:「私有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聚落建築群、史蹟、文化景觀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得在百分之五十範圍內減徵房屋稅及地價稅;其減免範圍、標準及程序之法規,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訂定,報財政部備查。」
� 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00條第1項規定:「私有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考古遺址及其所定著之土地,因繼承而移轉者,免徵遺產稅。」
� 彭揚凱,文化資產容積移轉,為何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獨立評論,113年10月23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15398"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15398�,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8日。
� 同前註。
� 立法院公報,第112卷,第81期,院會紀錄,112年11月24日出版,頁120。
� 蔡佳明、彭揚凱,無中生有的土地,到底肥了誰?—容積轉移的真相,獨立評論,106年8月31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6053"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11/article/605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5日。
� 86年5月14日修正公布之文化資產保存法第36條之1第1項規定:「經指定為古蹟之私有民宅、家廟、宗祠所定著之土地或古蹟保存區內之私有土地,因古蹟之指定或保存區之劃定,致其原依法可建築之基準容積受到限制部份,得等值移轉至其他地區建築使用或予以補償;其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
� 洪敬哲、 傅玲靜,由容積移轉之功能檢討我國法制中容積移轉制度之運用,全國律師,第16卷,第11期,101年11月,頁79、80、89。
� 同註8。
� 洪敬哲、 傅玲靜,同註10,頁87。
� 監察院調查報告,調查報告案號113教調0022號,113年6月25日,頁30。
� 同註5。
� 同註7,頁120。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2024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全國分區座談會簡章,113年10月22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themefile.culture.tw/file/2024-10-23/e5df18d6-12d7-40c5-96de-3a28f3346123/2024%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4%BF%9D%E5%AD%98%E6%B3%95%E4%BF%AE%E6%B3%95%E5%85%A8%E5%9C%8B%E5%88%86%E5%8D%80%E5%BA%A7%E8%AB%87%E6%9C%83_%E7%B0%A1%E7%AB%A0.pdf" �https://themefile.culture.tw/file/2024-10-23/e5df18d6-12d7-40c5-96de-3a28f3346123/2024%E6%96%87%E5%8C%96%E8%B3%87%E7%94%A2%E4%BF%9D%E5%AD%98%E6%B3%95%E4%BF%AE%E6%B3%95%E5%85%A8%E5%9C%8B%E5%88%86%E5%8D%80%E5%BA%A7%E8%AB%87%E6%9C%83_%E7%B0%A1%E7%AB%A0.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7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168/File_19842258.doc |
R02615 | 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研析 | 刑事訴訟法;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 康世宗 | 2024-11-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5
議題研析
一、題目: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導[footnoteRef:1],某社會矚目之重大刑事案件因當年蒐證觀念及鑑定技術等不如今日進步,許多生物跡證未採集或證據疏於保存管理等因素,以致該等案件至今仍事實真相不明,原經法院判處死刑定讞後又改判無罪確定。鑑於106年司改國是會議曾提出健全證據監管與保管制度及成立國家級司法科學委員會之相關決議,以強化有關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等工作,惟目前相關機關仍未建立統一之管理保存規範或專責管理組織,以致未能具體落實。引發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問題討論。 [1: 王宏舜、林孟潔,菜刀凶器竟遭軍方掩埋 刑案現場保全不足 證物出包,113年10月22日,聯合報,第A5版。]
四、問題爭點
基於罪刑法定主義及刑罰之最後手段性,有關刑事犯罪之處罰,如無經過層層嚴格檢驗之關鍵證據,足資證明被告確有犯罪行為,考量罪疑惟輕原則,難以遽然施予刑罰。據此,鑑於健全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法制攸關人民訴訟等權益之保障,宜適時強化相關規範之密度及優化管理制度,爰就此提出研析意見。
五、探討研析
(一)強化被害人或家屬參與證據保全訴訟程序之規範密度,確保刑事訴訟達成發現真實與保障人權及追求公義之目的
依刑事訴訟法(下稱本法)第219條之1第1項規定:「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或辯護人於證據有湮滅、偽造、變造、隱匿或礙難使用之虞時,偵查中得聲請檢察官為搜索、扣押、鑑定、勘驗、訊問證人或其他必要之保全處分。」。及本法第219條之4第1項規定:「案件於第一審法院審判中,被告或辯護人認為證據有保全之必要者,得在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聲請法院或受命法官為保全證據處分。遇有急迫情形時,亦得向受訊問人住居地或證物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聲請之。」。爰此,依上揭相關規定,依偵查中及審判中各訴訟階段程序之進程,由告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自訴人、當事人或辯護人等,向檢察官或法院提出聲請,使其為必要之保全處分,以達同時兼顧保障被告防禦與答辯權及發見真實之刑事訴訟目的。
復依本法第273條第1項第3款至第7款規定略以:「法院得於第一次審判期日前,傳喚被告或其代理人,並通知檢察官、辯護人、輔佐人到庭,行準備程序,為下列各款事項之處理:……三、案件及證據之重要爭點。四、有關證據能力之意見。五、曉諭為證據調查之聲請。六、證據調查之範圍、次序及方法。七、命提出證物或可為證據之文書。……」。同條第2項規定:「於前項第四款之情形,法院依本法之規定認定無證據能力者,該證據不得於審判期日主張之。」換言之,本法於法院行準備程序時,並未通知告訴人(被害人或家屬)到場陳述意見,處理內容又涉及證據能力等問題,且將產生一定之遮斷或失權效果,宜透過強化告訴人(被害人或家屬)參與證據保全訴訟程序之規範密度,以兼顧告訴人(被害人或家屬)訴訟權益之保障,爰建議主管機關司法院研議將本法第219條之4第1項規定修正為:「案件於第一審法院
行準備程序或審判中,
告訴人、被告或辯護人認為證據有保全之必要者,得在
行準備程序或第一次審判期日前,聲請法院或受命法官為保全證據處分。遇有急迫情形時,亦得向受訊問人住居地或證物所在地之地方法院聲請之。」,期達成刑事訴訟發現真實與保障人權及追求公義之目的。
(二)適時評估建立專責組織或機構,健全證據監管及保全制度,以落實司法改革目標
依去氧核醣核酸採樣條例(下稱本條例)第1條第1項規定:「為維護人民安全、協助司法鑑定、協尋失蹤人口、確定親子血緣、提昇犯罪偵查效能、有效防制犯罪,特制定本條例。」。換言之,本條例之立法目的係為有效偵查犯罪,參考先進國家相關立法例,強制採集被告及犯罪嫌疑人去氧核醣核酸(DNA)樣本之範圍,建構完整犯罪記錄或資料鏈,以利爾後犯罪案件之追跡認定。
現代化的科技犯罪偵查或蒐證等手段,可大體上區分為「犯罪偵查」及「刑事鑑識」兩大領域,但仍須在符合法律規定之前提下,以科學知能作為基礎,進行犯罪的調查及證據的蒐集分析等工作,上揭本條例有關強制採集被告及犯罪嫌疑人去氧核醣核酸(DNA)樣本之範圍,以提昇犯罪偵查效能等規定,即為其中之一種方法。近年來隨著人權保障意識之提升,在所謂「證據之所在,勝敗之所在」的法庭科學邏輯下,健全及優化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管理機制,成為維護人民權利與追求社會公理及司法正義的重要基礎。建立完整的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專責組織或機構,除可健全證據監管及保全等相關管理制度外,透過專才專用之就業導向,更可吸引並養成更多專業的刑事鑑識或犯罪偵查人才之投入,達到相輔相成及良性循環之效果。爰建議本條例之主管機關內政部與法務部及司法院等相關機關,適時評估建立刑事鑑識及證據保全相關專責組織或機構,以落實106年司改國是會議成立國家級司法科學委員會等相關決議之司法改革目標,並符實需。
撰稿人:康世宗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032/File_19842023.docx |
R02614 | 整體開發地區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修法研析 | 都市計畫法;土地徵收條例;平均地權條例 | 陳宏明 | 2024-11-12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4
議題研析
一、題目:整體開發地區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修法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都市計畫法、土地徵收條例、平均地權條例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內政部113年10月1日表示,為達成114-121年直接興辦社會住宅25萬戶目標,112年12月行政院第3884次院會通過「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各縣市辦理整體開發[footnoteRef:1]時,直轄市應留設5%、其餘縣市應留設3%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使用,並以生活圈方式統籌規劃。刻正研擬「整體開發地區社會住宅土地規劃及取得實施方案」(草案),並將報奉行政核定,以利相關單位依循辦理[footnoteRef:2]。 [1: 整體開發係指政府機關依據都市計畫內容,於劃定範圍內重新規劃整理土地,興建各項公共設施,留設區塊方整之建築街廓,引導都市建設發展之方式,常見方式包括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 [2: 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社宅用地已採多元方式取得 並納入整開區積極取得設施 籲請地方政府積極配合,113年10月1日,網址: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8&s=32151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5日。]
(二)另有民間團體倡議將社會住宅列為區段徵收及公辦市地重劃應取得必要公共設施,並採「合建分屋」方式興辦社會住宅,導入民間興辦量能,以加速興辦[footnoteRef:3]。 [3: OURs都市改革組織,《住宅法》民間修法意見說明,113年9月19日,網址:https://ours.org.tw/2024/09/19/housingact/,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1月5日。]
四、問題爭點
(一)於市地重劃地區留設興建社會住宅之土地,如屬公共設施用地,涉及土地所有權人對公共設施用地負擔之界限,容有加以釐清之必要。
(二)行政院要求地方政府於整體開發地區留設一定比例之社會住宅用地,探討相關修法之必要性。
五、探討研析
(1)
基於受益者負擔原則,市地重劃之公共設施用地負擔有其界限
行政院院會通過之「提升社宅用地供給精進措施」,要求地方政府辦理市地重劃、區段徵收等整體開發案時,應配合發展需要劃設社會住宅用地,6個直轄市應留設5%、其餘縣市應留設3%土地供興建社會住宅使用。另有論者倡議將社會住宅列為區段徵收及公辦市地重劃之必要公共設施[footnoteRef:4]。 [4: 同前註。]
然有司法實務見解[footnoteRef:5]認,市地重劃之制度設計,係透過受益者負擔(或稱受益者付費)之機制,由因公共設施設置而直接受有利益之土地所有權人負擔公共設施用地與興建成本,政府則無償取得相關公共設施用地之所有權。故依憲法保障人民財產權及受益者負擔之精神,重劃負擔之必要性,應立基於受益與負擔之平衡,不得使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之負擔超過其受益之範圍。另有論者[footnoteRef:6]指出,基於受益者負擔原則,有關公共設施用地負擔部分,應僅限於專供重劃區內土地所有權人使用受益之公共設施用地,亦即應僅限於重劃區內之地區性(或鄰里性)公共設施用地。 [5: 最高行政法院110年度上字第487號判決。] [6: 陳立夫,市地重劃公共設施用地負擔之界限,月旦實務選評 ,第3卷第5期,112年5月,頁89-90。]
鑒於市地重劃之公共設施用地負擔有其界限,且社會住宅用地非屬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第1項[footnoteRef:7]所列由土地所有權人共同負擔之10項公共設施用地,爰主管機關於都市計畫劃設前揭用地時,應將其列為非共同負擔之公共設施用地,以免造成重劃區土地所有權人之過度負擔,致生侵害人民財產權之情事。 [7: 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第1項:「依本條例規定實施市地重劃時,重劃區內供公共使用之道路、溝渠、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廣場、綠地、國民小學、國民中學、停車場、零售市場等十項用地,除以原公有道路、溝渠、河川及未登記地等四項土地抵充外,其不足土地及工程費用、重劃費用與貸款利息,由參加重劃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共同負擔,並以重劃區內未建築土地折價抵付。如無未建築土地者,改以現金繳納。其經限期繳納而逾期不繳納者,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
(2)
立法政策上,似宜明定劃設社會住宅用地之法律依據
司法院釋字第707號解釋理由書指出:「基於憲法上法律保留原則,政府之行政措施雖未限制人民之自由權利,但如涉及公共利益或實現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等重大事項者,原則上仍應有法律或法律明確之授權為依據,主管機關始得據以訂定法規命令。」另有論者[footnoteRef:8]認,都市計畫係具有公益重要性的事務,屬於國家事務中的重要事項,故都市計畫應以法律加以規範,尤其是都市計畫的核心部分,例如都市計畫的基本理念、目的、計畫衡量基準等,法律應作指示性的框架規定。 [8: 陳惠美,法律保留原則與都市計畫法制,全國律師,第 26卷第10期,111年10月,頁87。]
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固為實現都市計畫之開發手段,然於前開整體開發地區留設一定比例之社會住宅用地,涉及都市計畫之訂定(含定期通盤檢討之變更),影響人民權益甚鉅[footnoteRef:9]。立法政策上,似宜將「社會住宅用地」增訂為都市計畫法第42條第1項第2款及第46條[footnoteRef:10]所列公共設施用地項目之一,並於同法「第五章 新市區之建設」中增訂關於劃設時機、衡量因素及面積比例等指示性之框架規定,賦予相關機關於都市計畫劃設社會住宅用地明確之法律依據,俾符法律保留原則。 [9: 司法院釋字第742號解釋理由書。] [10: 都市計畫法第42條第1項:「都市計畫地區範圍內,應視實際情況,分別設置左列公共設施用地:一、道路、公園、綠地、廣場、兒童遊樂場、民用航空站、停車場所、河道及港埠用地。二、學校、社教機構、社會福利設施、體育場所、市場、醫療衛生機構及機關用地。三、上下水道、郵政、電信、變電所及其他公用事業用地。四、本章規定之其他公共設施用地。」第46條:「中小學校、社教場所、社會福利設施、市場、郵政、電信、變電所、衛生、警所、消防、防空等公共設施,應按閭鄰單位或居民分布情形適當配置之。」]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6030/File_19842021.docx |
R02613 | 自辦市地重劃法制問題探討 | 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 | 陳宏明 | 2024-11-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3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辦市地重劃法制問題探討
二、議題所涉法規
平均地權條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一)市地重劃係依照都市計畫規劃內容,將一定區域內,畸零細碎不整之土地,加以重新整理、交換分合,並興建公共設施,使其成為直接臨路且立即可供建築使用之各宗土地,再按原有位次分配予原土地所有權人之整體開發手段。重劃範圍內之道路、溝渠、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等公共設施及工程費用,由參加重劃土地所有權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共同負擔[footnoteRef:1],不僅可節省政府取得公共設施用地及建設經費,亦能有效提升土地利用及經濟價值,藉此促進都市建設發展,使公私互蒙其利。 [1: 內政部地政司,地政學堂>地政名詞>市地重劃,網址:https://www.land.moi.gov.tw/chhtml/landname/4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5日。]
(二)除由各級主管機關辦理外,依平均地權條例第58條第3項規定,經重劃區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半數以上及其所有土地面積超過重劃區私有土地總面積半數以上者同意,並經主管機關核准者,得由土地所有權人自行組織重劃會辦理市地重劃(下稱自辦市地重劃),以鼓勵土地所有權人自行整合辦理市地重劃,加速實現都市計畫之藍圖與目標。然因自辦市地重劃於實務執行上爭議不斷,監察院於113年10月16日對內政部等機關提出糾正案[footnoteRef:2]。 [2: 監察院,臺中自辦市地重劃問題頻出 監察院糾正市府疏失 並促內政部檢討法制 強化監管,113年10月16日,網址: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792&s=31867,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5日。]
四、問題爭點
前揭糾正案文[footnoteRef:3]指出,地方政府核准實施自辦市地重劃案時,僅以土地所有權人及其面積過半數同意作為核准依據,忽視不同意者意見,且缺乏公益性與必要性之審慎評估。重劃計畫書內容過於簡略,且疏於監督審查費用負擔,重劃開發公司之定位及管理亦缺乏明確規範,相關審查監督機制亟待改善,均有從法制面通盤檢討之必要。 [3: 監察院,糾正案文,113內正0011,頁1,113年10月18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48890,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8日。]
五、探討研析
(1)
基於自辦市地重劃之公益性與必要性,宜強化主管機關監督審核責任
行政實務向來認為,自辦市地重劃係以土地所有權人組成之重劃會,經由會員多數決方式決定,本於私法自治之原則作成土地重劃分配,其性質屬於私法關係,以私法自治為原則,故其爭議應由重劃會與各土地所有權人循民事訴訟程序解決[footnoteRef:4]。相關司法實務亦持相同見解[footnoteRef:5]。 [4: 監察院,調查報告,113內調0053,頁40,113年10月22日,網址:https://www.cy.gov.tw/CyBsBoxContent.aspx?n=133&s=48889,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8日。] [5: 請參照最高法院103年度台上字第1661號、104年度台上字第2118號、106年度台上字第182號民事判決;最高行政法院103年度裁字第474號裁定、107年度判字第444號及109年度判字第390號判決。]
惟有論者認[footnoteRef:6],無論市地重劃係採取「公辦」或「自辦」,皆無法否認實施市地重劃之重大公共利益性質,且若從土地重劃後政府對人民依法所進行之補償的觀點來看,人民之土地被強制重劃後,縱然有人可換得一定土地,但亦有不少地主因無法分配到土地而須以現金補償之[footnoteRef:7],顯示因市地重劃遭強制重劃者之財產權益,應與土地徵收被徵收人之財產權保障同視。 [6: 徐良維,談自辦市地重劃法制之合憲性及地方政府之執法難題(一),現代地政-人與地,第367期,107年7月,頁20-21。] [7: 平均地權條例第60條之1第1項:「重劃區內之土地扣除前條規定折價抵付共同負擔之土地後,其餘土地仍依各宗土地地價數額比例分配與原土地所有權人。但應分配土地之一部或全部因未達最小分配面積標準,不能分配土地者,得以現金補償之」。]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8],憲法第15條明定人民財產權應予保障,旨在確保個人依財產之存續狀態行使其自由使用、收益及處分之權能,並免於遭受公權力或第三人之侵害,俾能實現個人自由、發展人格及維護尊嚴。而都市發展建設,須兼顧公益性及必要性,同樣地,市地重劃作為土地開發的手段,更須審視其公益性及必要性。 [8: 鍾麗娜,從釋字第739號解釋之震撼審視市地重劃之結構性問題,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17卷,第2期,107年6月,頁30。]
因此,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自辦市地重劃僅需重劃區內私有土地所有權人及其土地面積超過半數以上之同意,即得申請主管機關核准實施,縱有部分土地所有權人表示不同意,也會被「強制參與重劃」,此乃國家法律課予人民財產權之外在限制[footnoteRef:9]。次究其目的,自辦市地重劃與公辦市地重劃同樣在於促進土地利用、實現憲法平均地權之政策,兼具公益性質。縱認重劃會係以私法團體地位,透過自治方式協力促成公益目的之遂行,惟為確保重劃中私法關係形成之過程適法、未侵害人民之基本權,以及其執行結果得以達成重劃制度目的,仍應課予國家機關對此制度之擔保責任。對重劃程序中涉及公法性質(事件本質涉及公益者)者,例如重劃範圍及其計畫書、地上物拆遷及其補償數額,地方主管機關須強化行政干預,以公權力為必要之監督及審查決定[footnoteRef:10]。 [9: 監察院,同註4,頁45。] [10: 監察院,同註4,頁45-46。]
參照司法院釋字第709號解釋理由書意旨,縱使基於事實上需要及引入民間活力之政策考量,而以法律規定人民在一定條件下得申請自行辦理,國家或自治團體仍須以公權力為必要之監督及審查決定。因此,在法制上強化主管機關對自辦市地重劃之審議機制,以加強其監督審核責任,自有其必要。
(2)
立法政策上,是否評估制定市地重劃專法,尚存討論空間
有論者認[footnoteRef:11],自辦市地重劃即使為私人辦理,仍具有極為重大的公益性,再加上核定實施之重劃具有強制性,影響人民憲法保障之財産權與居住自由權甚鉅,相關之程序規範自應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5條及第6條規定以法律定之,而不宜授權行政機關發布命令訂之,否則即有違憲法「法律保留原則」,亦即現行「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之相關規定恐有違法律保留原則之疑慮,應回歸法律規範。 [11: 徐良維,談自辦市地重劃法制之合憲性及地方政府之執法難題(三),現代地政-人與地,第369期,108年1月,頁42。]
另有論者認[footnoteRef:12],自辦市地重劃制度,僅有平權地權條例第58條作為法律依據,其餘均委由行政機關訂定,對此攸關許多人民重劃利益的制度,似乎已違背法律明確性原則。 [12: 司法院釋字第739號解釋陳新民大法官提出、黃虹霞大法官加入之部分不同意見書,頁34-35。]
因此,監察院調查報告指出,現行市地重劃之法律依據,為土地法(第六章土地重劃,第135條至第142條)及平均地權條例(第六章土地使用,第56條至第67條),實務執行相關程序性、細節性事項係依平均地權條例第56條第4項授權訂定之「市地重劃實施辦法」,以及同條例第58條第2項授權訂定之「獎勵土地所有權人辦理市地重劃辦法」規定辦理。囿於現行法律規範密度不足,以致諸多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事項相關細節規定,如重劃地區選定、重劃計畫作成之程序、重劃費用計算負擔、土地分配設計及地上物拆遷補償查估等,均委諸前揭法規命令規範。因此建議參照土地徵收及都市更新制定「土地徵收條例」及「都市更新條例」專法規範之例,將現行重劃法律及法規命令予以整併,研擬制定「市地重劃條例」[footnoteRef:13],以健全重劃法制,或可請主管機關參採進行評估。 [13: 監察院,同註4,頁51。]
撰稿人:陳宏明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760/File_19841634.docx |
R02612 | 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偵查適法性研析 | 刑事訴訟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 吳欣宜 | 2024-11-0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2
議題研析
一、題目: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偵查適法性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刑事訴訟法、個人資料保護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自動化車牌辨識是指利用具有光學影像擷取設備之攝影機自動擷取行經該路段之車輛車牌,並即時與資料庫中之車牌資訊比對,在符合比對時會發出警訊通知,以利進行後續作為,例如刑事偵查、取締交通違規或查緝稅捐違章漏稅案件等。雖然我國實務上已長年使用自動化車牌辨識技術,且隨著科技進步,近年來亦陸續結合AI新科技更新車牌辨識技術,其應用在質與量上均有大幅度之進展[footnoteRef:1]。然而,關於自動化車牌辨識之適法性探討,尤其是在隱私權保護與監控範疇之合憲性,仍略顯不足,凸顯是項技術在法制化方面,尚有許多值得深究之處。 [1: 曹晏郡、陳信隆,「工研院研發AI影像辨識技術 可應用車牌識別、建築體監測」,公視新聞網,2020年9月22日,網址: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94748,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6日。]
四、問題爭點
自動化車牌辨識之適法性問題主要係前階段蒐集車牌資訊、比對及儲存、使用之行為,與之相關者,乃係個人資訊自決權或不受侵擾隱私權之干預問題。有關自動化車牌辨識運用在刑事偵查行為之合憲性審查,德國法制係以保障資訊自決權所採取基本權審查體系;另一方面,美國法制則係保障不受侵擾之隱私權,其主要係採「合理隱私期待」(reasonable expectation of privacy)之審查標準,二者有明顯不同之結論。
五、探討研析
(1)
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干預屬性
1、
德國裁判見解改變
有關自動化車牌辨識運用在刑事偵查行為之合憲性審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前後於2008年及2018年作成裁判。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認為,自動化車牌辨識構成對個人資訊自決權之重大干涉,因此必須符合德國基本法第2條第1項一般人格權連結第1條第1項人性尊嚴之保護要求,惟二次裁判不同之處在於,對於「比對結果不符合」之情形是否亦構成資訊自決權干預之認定。德國聯邦憲法法院2008年判決認為,比對結果不符合之車牌資訊會被系統立即刪除,不致造成日後資訊被連結使用之危險,故不構成資訊自決權之干預。相對於此,德國聯邦憲法法院2018年判決則持不同見解,其認為關鍵應在於政府機關是否對該資訊具有強烈興趣,比對結果不符合之車牌資訊縱於事後即予刪除,仍無法改變此一檢查本身即已干預人民自由之事實,故需要有正當化基礎[footnoteRef:2]。 [2: 劉芳伶,〈論運用「車牌辨識技術」所為「N 系統偵查」之適法性判斷構造與要件〉,《軍法專刊》,第67卷第4期,2021年8月,頁111-112。]
2、
美國裁判見解
另一方面,美國聯邦上訴法院咸認為,在無犯罪嫌疑之情況下,運用車牌辨識系統檢索個人資訊並不侵犯隱私權,蓋每張車牌都是公開懸掛在車輛上,為執法部門顯而易見,不能主張合理隱私期待,因此非為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4條保護之客體,自毋需符合令狀原則之要求[footnoteRef:3]。 [3: 吳維雅,〈公共場所運用人臉辨識科技執法適足性之研析—以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為框架〉,《檢察新論》,第28期,2020年8月,頁148。]
3、
我國現況
我國大法官在司法院釋字第603號解釋及憲判字第1號、第3號判決均肯認個人自主控制個人資料之資訊隱私權受憲法第22條所保障;另一方面,在司法院釋字第689號理由書亦闡明個人在公共場域中所得主張不受侵擾之自由,以得合理期待於他人者為限。論者謂我國大法官既已肯認憲法保障資訊自決權(資訊隱私權)及不受侵擾之隱私權,是以對於自動化車牌辨識之適法性審查,必須同進行個資保護標準以及合理隱私期待標準之審查。我國現行刑事訴訟法尚未對自動化車牌辨識有任何規範,至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5條[footnoteRef:4]及第16條[footnoteRef:5]之內容過於空泛,亦完全無法滿足規範明確性及特定性之要求,自不得作為授權依據[footnoteRef:6]。 [4: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5條:「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蒐集或處理,除第6條第1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有特定目的,並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一、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內。二、經當事人同意。三、對當事人權益無侵害。」] [5: 個人資料保護法第16條:「公務機關對個人資料之利用,除第六條第一項所規定資料外,應於執行法定職務必要範圍內為之,並與蒐集之特定目的相符。但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得為特定目的外之利用:一、法律明文規定。二、為維護國家安全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三、為免除當事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上之危險。四、為防止他人權益之重大危害。五、公務機關或學術研究機構基於公共利益為統計或學術研究而有必要,且資料經過提供者處理後或經蒐集者依其揭露方式無從識別特定之當事人。六、有利於當事人權益。七、經當事人同意。」] [6: 連孟琦,〈刑事偵查與個人資訊自決權(資訊隱私權)之保護—以德國2021年6月新增刑事訴訟法自動化車牌辨識規定(§163g StPO)為例〉,《檢察新論》,第32期,2023年5月,頁89-90。]
(2)
德國法制之參考—刑事訴訟法第163g條
德國於2021年6月25日以包裹立法方式通過「刑事訴訟法繼續發展與其他規定改革法案」(das Gesetz zur Fortentwicklung der Strafprozessordnung und zur Änderung weiterer Vorschriften)[footnoteRef:7],增訂刑事訴訟法第163g條,允許以刑事追訴為目的實施自動車牌辨識,作為干預個人資訊自主決定權之授權依據,其全文規定如下: [7: https://www.bmj.de/SharedDocs/Downloads/DE/Gesetzgebung/BGBl/Bgbl_Fortentwicklung_Strafprozessordnung.pdf?__blob=publicationFile&v=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9日。]
(1) 在一定區域範圍內,若有足夠事實依據顯示發生重大犯罪,且合理認定措施有助於查明被告身分或其所在地,得在受干預人不知情下,於公共交通場域使用科技方法自動蒐集車輛之車牌號碼、地點、日期、時間及行駛方向。自動化數據蒐集僅得暫時性實施,且不得涵蓋全面性範圍。
(2) 依據第1項蒐集之車牌號碼得與下列車輛之車牌號碼進行自動化比對:
1. 登記在被告名下或由其使用之車輛;
2. 登記在被告名下或非由其使用之車輛,在有事實認為其與被告有聯繫或將聯繫,且以其他方法探查被告所在地將無結果或有顯著困難。
自動比對應在第1項之自動化數據蒐集後立即進行。如出現比對結果符合者,應立即以手動方式確認第1項所蒐集之車輛資料與第1句所列車輛是否一致。若比對結果不符合,或經手動方式確認未能證實比對結果者,依據第1項蒐集之數據應即無痕刪除。
(3) 第1項及第2項之措施命令應由檢察官以書面為之。命令應說明措施之實施要件已具備,並明確指出應與第2項第1句自動化蒐集之車牌資料進行比對之特徵。命令應指明實施之公共交通場域(第1項第1句),並設有時間限制。在遲延即有危險時,命令亦得由檢察機關之偵查人員(法院組織法第152條)以口頭為之;於此情形,命令者須在3日內補充符合第2句和第3句規定之書面說明。
(4) 當措施之要件已不存在或目的已達成時,應立即終止相關措施。
前開規定反映德國在刑事偵查領域應用自動化車牌辨識之合法性要求,其既強調對犯罪行為之打擊效果,同時重視人民隱私之保護,殊值我國參考。
撰稿人:吳欣宜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758/File_19841820.docx |
R02611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法制化研析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 葉育彰 | 2024-11-0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 2611
議題研析
一、題目: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之法制化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有媒體報導[footnoteRef:1],行政院人事總處係以全年休假上限為115至116天安排隔年政府行政機關辦公日曆表,惟內政部表示,現行紀念日及節日的放假是依《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辦理,該辦法為內政部職權命令,屬有效法規。但《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未規定全年休假上限,因而全年休假上限似無法律授權依據。 [1: 郭建伸,全年休假上限法源遭質疑 內政部:屬有效法規,中央社,113年10月12日,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410120135.aspx,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18日。]
三、問題爭點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並無法律授權依據,僅由內政部以職權命令定之,是否妥適,容有討論空間。
五、探討研析
(一)職權命令之適用範圍
論者認[footnoteRef:2],《行政程序法》第174條之l雖規定:「本法施行前,行政機關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7條訂定之命令,須以法律規定或以法律明列其授權依據者,應於本法施行後2年內,以法律規定或以法律明列其授權依據後修正或訂定;逾期失效」,惟此並未全盤否定行政機關基於職權,訂定發生對外法規範效力命令的可能性,只是強調,若行政程序法施行之前所訂定之職權命令,在性質上屬於應有法律授權依據的類型,應於行政程序法施行之後2年內,進行法律授權依據之補正。換言之,若非屬需要法律授權之命令,自不受行政程序法第174條之l的規範。 [2: 黃舒芃,〈再論「二分」與「三分」之爭-從憲法觀點檢討職權命令的存廢問題〉,《東吳法律學報》,第23卷,第2期,100年10月,頁16-17。]
亦即,論者認[footnoteRef:3],依據法律保留原則[footnoteRef:4],應以法律或法規命令規範的法律保留事項,不得以職權命令加以規範。因此,只有不適用法律保留原則之行政領域,才有職權命令合法存在之空間。 [3: 莊國榮,〈職權命令的合法性及適用範圍〉,《臺灣法學雜誌》,第214期,101年12月,頁23。] [4: 司法院釋字第443號解釋理由書:「……何種事項應以法律直接規範或得委由命令予以規定,與所謂規範密度有關,應視規範對象、內容或法益本身及其所受限制之輕重而容許合理之差異:諸如剝奪人民生命或限制人民身體自由者,必須遵守罪刑法定主義,以制定法律之方式為之;涉及人民其他自由權利之限制者,亦應由法律加以規定,如以法律授權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補充規定時,其授權應符合具體明確之原則;若僅屬與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則得由主管機關發布命令為必要之規範,雖因而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尚非憲法所不許。又關於給付行政措施,其受法律規範之密度,自較限制人民權益者寬鬆,倘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者,應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命令為依據之必要,乃屬當然。……」。]
因而論者認[footnoteRef:5],職權命令僅能規定「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及「給付行政措施而未涉及公共利益之重大事項」;若涉及人民權利之限制,仍須有法律或法律授權之依據,職權命令僅能規定執行該法律之細節性、技術性次要事項;另有論者認[footnoteRef:6],職權命令的適用範圍僅在於「只對人民產生不便或輕微影響的干預行政,但不應以執行法律者為限」、「非涉及公共利益或實現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等重大事項之給付行政」及「現實上沒有法律因應,且還沒到需要總統發布緊急命令地步的緊急事項」。 [5: 李建良,〈職權命令的立法論題〉,《臺灣法律人》,第6期,110年12月,頁6。] [6: 莊國榮,〈職權命令的合法性及適用範圍〉,《臺灣法學雜誌》,第214期,101年12月,頁23。]
(二)有關紀念日及節日之訂定、名稱及應放假日數,是否得逕以職權命令定之,抑或宜由立法明定,尚存討論空間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規範紀念日、民俗節日及節日之名稱、應放假日數及補假[footnoteRef:7]等事宜,此種涉及勞工休假[footnoteRef:8]、工資計算[footnoteRef:9]及雇主經營成本等影響人民權利義務關係重大之事項,是否適合由內政部以未經法律授權之職權命令定之,不無疑義。 [7: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2條第1項:「紀念日如下:一、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1月1日。二、和平紀念日:2月28日。三、反侵略日:3月14日。四、革命先烈紀念日:3月29日。五、佛陀誕辰紀念日:農曆4月8日。六、解嚴紀念日:7月15日。七、孔子誕辰紀念日:9月28日。八、國慶日:10月10日。九、臺灣聯合國日:10月24日。十、國父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十一、行憲紀念日:12月25日」;第3條:「前條各紀念日,全國懸掛國旗,其紀念方式如下:
一、中華民國開國紀念日、國慶日:中央及地方政府分別舉行紀念活動,各機關、團體、學校亦得分別舉行紀念活動,放假1日。二、和平紀念日:由有關機關、團體舉行紀念活動,放假1日。……」;第4條:「下列民俗節日,除春節放假3日外,其餘均放假1日:一、春節。二、民族掃墓節。三、端午節。四、中秋節。五、農曆除夕。六、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各該原住民族放假日期,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參酌各該原住民族習俗公告,並刊登政府公報」;第5條:「下列節日,由有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一、道教節:農曆1月1日。二、婦女節:3月8日。三、青年節:3月29日。四、兒童節:4月4日。五、勞動節:5月1日。六、軍人節:9月3日。七、教師節:9月28日。八、臺灣光復節:10月25日。九、中華文化復興節:11月12日(第1項)。前項節日,按下列規定放假:一、兒童節:放假1日。兒童節與民族掃墓節同一日時,於前一日放假。但逢星期四時,於後一日放假。二、勞動節:勞工放假。三、軍人節:依國防部規定放假」;第5條之1:「紀念日及節日之放假日逢例假日應予補假。例假日為星期六者於前一個上班日補假,為星期日者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但農曆除夕及春節放假日逢例假日,均於次一個上班日補假」。] [8: 《勞動基準法》第37條第1項:「內政部所定應放假之紀念日、節日、勞動節及其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應放假日,均應休假」。] [9: 《勞動基準法》第39條:「第36條所定之例假、休息日、第37條所定之休假及第38條所定之特別休假,工資應由雇主照給。雇主經徵得勞工同意於休假日工作者,工資應加倍發給。因季節性關係有趕工必要,經勞工或工會同意照常工作者,亦同」;第24條第1項:「雇主延長勞工工作時間者,其延長工作時間之工資,依下列標準加給:一、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1/3以上。二、再延長工作時間在2小時以內者,按平日每小時工資額加給2/3以上」。]
且基於「功能最適」[footnoteRef:10]之權力分立觀點,國會就其組織結構、權限行使方式以及決策程序等要素之特性而言,具有藉由多元利益彼此之間競逐、論辯與妥協而實現民主理念的「功能最適」[footnoteRef:11]。而紀念日及節日之訂定、名稱及應放假日數,既涉及人民權利義務、政府為民服務效能、工商企業運作、產業營銷成本、民眾休閒活動、交通運輸調度及金融結匯股市交易等各層面問題而尚有待各界凝聚共識,並以法律明定,似較為妥適。 [10: 所謂功能最適,係要求考察國家機關之內部結構、組成方式、功能與決定程序等各面向之特徵,而將國家事務分配由具備最佳條件之國家機關來擔當作成。換句話說,應將權限分配予在促成最佳結果上具備最佳條件之國家機關,而所謂最佳,則由人民權利與福祉之實現與追求加以界定。陳仲嶙,〈從防疫出國禁令爭議再訪法律保留的疆界〉,《法律與生命科學》,第9卷,第1期,109年6月,頁22。] [11: 黃舒芃,〈「功能最適」原則下司法違憲審查權與立法權的區分-德國功能法論述取向(funktionell-rechtlicher Ansatz)之問題與解套〉,《政大法學評論》,第91期,95年6月,頁128。]
撰稿人:葉育彰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615/File_19841465.docx |
R02610 | 住宅貸款搭售房貸壽險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 安怡芸 | 2024-11-06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10
議題研析
1、
題目:住宅貸款搭售房貸壽險之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消費者保護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1) 國內近年來因資本市場交易熱絡,大量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自112年下半年以來,國內房市交易價量俱揚,國內全體銀行(下稱國銀)不動產貸款成長加速,不動產貸款集中度
居高不下。國銀購置住宅貸款(下稱房貸)年增率由112年5月底之4.5%逐月上升至今(113)年8月底之11.0%,創95年5月以來新高,帶動不動產貸款餘額年增率升至9.4%
,國銀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亦提升為37.5%,接近98年10月底之37.9%歷史高點,致使當前銀行信用資源向不動產相關部門傾斜之情勢更加嚴峻
。有鑑於日本資產泡沫破滅、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經驗,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貸款,不利金融穩定與經濟永續發展,中央銀行(下稱央行)於今年8月中旬,以道德勸說方式,請銀行自主控管未來一年不動產貸款總量;嗣於9月19日央行理事會決議第七度採行信用管制措施
,進一步強化管理銀行信用資源,以達到抑制房市投機與囤房行為,避免信用資源過度流向不動產市場之目的。
(2) 國銀為配合央行政策及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
,近期對於房貸業務之辦理更加嚴謹,以至於讓民眾申辦時感受到諸多困擾,或有銀行雖提出更優惠的房貸利率,然而前提是必須加買人壽保險(下稱壽險),少數個案甚至讓民眾有受到強迫的感覺
,更傳出有民眾檢舉有公股行庫以同時購買壽險,作為申辦新青年安心成家購屋優惠貸款的條件
。爰此,房貸搭售壽險(下稱房貸壽險)問題遂引發各界關注與討論。
4、
問題爭點
(1) 金融消費者是否能得知房貸與壽險無須一併購買。
(2) 銀行於辦理房貸業務時,若搭售壽險商品有無法令可資遵循。
(3)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及消費者保護法對於房貸搭售壽險行為有不當情事者有無規範。
(4) 針對房貸搭售壽險行為,現行法令或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監理措施,有無須再強化之處。
五、探討研析
(1)
房貸壽險簡述
房貸壽險係銀行在辦理房貸時,搭配銷售一張定期壽險保單,保險額度則搭配房貸額度,一旦投保人身故,理賠金將用以清償房貸
,故而房貸壽險契約內容係約定以債權銀行為契約之要保人與受益人
,與一般壽險有所不同。房貸壽險種類可分為房貸期間每年的保險金額固定之平準型,以及房貸期間隨著貸款金額逐漸減少,投保的保險金額亦會逐年遞減之遞減型
。針對房貸壽險之法律性質,有學者認為係損失填補保險,另有學者則認為係信用保險,日本學者則認為房貸壽險具非典型擔保功能
。
(2)
實務上房貸搭售壽險屢有爭議
房貸壽險非我國獨有,歐美及日本等國家有近8成以上民眾會購買房貸壽險
,在我國則尚未普遍,以公股銀行為例,房貸壽險購買比率約為20—30%
,然而自房貸壽險商品推出以來,屢有銀行在辦理房貸業務時,會要求客戶搭配購買房貸壽險方能獲得貸款、或是透過提高貸款成數,來勸誘招攬客戶購買。此外,尚有銀行未具體說明房貸壽險契約終止、繳費方式,未提供期繳型及躉繳型商品讓客戶選擇等,攸關客戶權益重要事項
,因而爭議頻傳。金管會雖曾於101年11月及105年3月發函
金融機構,除要求銀行辦理房貸業務時,不得以購買房貸壽險商品做為貸款之搭售條件或於貸款過程中不當勸誘外,並要求應落實認識客戶程序,確實瞭解客戶之需求以提供合適商品,同時亦需向客戶具體說明包含保單契約終止之相關權益影響等重要內容。銀行若已取得足額擔保,借款人基於自身保險需求向銀行購買房貸壽險商品,應回歸以借款人為要保人之一般保險商品為主。銀行並應將上開事項納入銀行內部控制及內部稽核制度規定並落實執行。然而並未因此杜絕消費爭議
。
(3)
允宜研議以法律明文規定之必要性
有學者從主管機關監理措施分析,認為房貸壽險之設計目的係銀行為擔保債權之用,對消費者或有不公,此外,我國實務上,銀行辦理房貸時多已要求借款人提供足額擔保品,因此銀行時無要求借款人購買房貸壽險之必要
。然房貸壽險之設計架構係利用壽險所隱含之擔保性,以提高借款人(被保險人)之信用,順利取得所需資金與降低資金取得成本(如利息)之用,簡言之,其目的係用以增強借款人之債信
。房貸壽險商品雖為理財工具之一種
,但仍會增加還款壓力
。人身保險商品審查應注意事項第213點之2雖規定:「房貸保險商品,其給付項目非屬身故保險金或喪葬費用保險金及完全失能保險金者,應以附約方式設計。」然實務上銀行經常以房貸合併推銷房貸壽險,使兩個獨立的契約關係形成「外觀結合之契約聯立」
,一般金融消費者恐難以認知房貸壽險跟房貸為可分。
經查,消費者保護法第4條
雖規定企業經營者應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服務的使用方法,維護交易的公平,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的資訊。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至第10條
亦分別規定金融服務業之善良管理人注意義務、廣告真實義務、適合度評估義務及充分說明與揭露義務,同法第30條之1對於違反者亦有罰則規定。然上開規定對於金融業者以勸誘,甚至強迫方式搭售商品似未有具體規定,實務上金管會針對銀行房貸搭售房貸壽險之不當行為,亦係以有未完善建立及未確實執行內部控制制度,且有礙健全經營之虞,違反銀行法及保險法相關規定裁處
。爰此,
允宜研議以法律具體明文規範業者不得以勸誘、強迫或其他不當行為搭售金融商品之必要性,以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之保障。此外,另建議金管會或可要求業者應將房貸壽險等是類商品之重要事項(如要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保險年限、繳費方式、保障內容等),以商品條款宣告書方式
,由銀行宣讀後供客戶詳閱宣告事項並簽名,俾利其知悉相關權利義務。
撰稿人:安怡芸
� 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不動產貸款餘額/總放款=(購置住宅貸款+房屋修繕貸款+建築貸款)/總放款。央行以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作為觀測不動產貸款集中度指標,可完整反映信用資源向不動產市場傾斜的情形;另銀行法第72條之2比率(=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銀行法規定上限為30%)亦是觀測不動產貸款集中度的指標,但此比率有排除項目(免計入分子之排除項目包括明訂五類政策性購屋貸款及金管會於107年8月函釋如都更等項目,得不計入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詳見 立法院第11屆第2會期財政委員會第2次全體委員會議之中央銀行業務報告暨「第七波選擇性信用管制之配套措施」專題報告,中央銀行,113年10月17日,頁21。
� 同前註,頁22。
� 中央銀行,同註1,頁23。
� 陳美君、楊筱筠,第七波信用管制 總裁楊金龍要教訓投機客,限縮六類貸款成數及寬限期,調升存準率1碼 央行打炒房 史上最重,經濟日報,113年9月20日,第A1版。
� 銀行法第72條之2規定:「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之百分之三十。但下列情形不在此限:一、為鼓勵儲蓄協助購置自用住宅,經主管機關核准辦理之購屋儲蓄放款。二、以中央銀行提撥之郵政儲金轉存款辦理之購屋放款。三、以國家發展委員會中長期資金辦理之輔助人民自購住宅放款。四、以行政院開發基金管理委員會及國家發展委員會中長期資金辦理之企業建築放款。五、受託代辦之獎勵投資興建國宅放款、國民住宅放款及輔助公教人員購置自用住宅放款。(第1項)主管機關於必要時,得規定銀行辦理前項但書放款之最高額度。(第2項)」
� 呂欣芷,民怨再起…傳銀行要求加買保險才肯貸,工商時報,113年9月23日,第A2版。
� 朱漢崙,新青安 禁搭售房貸壽險 財部通令行庫勿踩紅線 銀行資金吃緊 優惠條件打折扣,聯合報,113年10月7日,第A7版。
� 李禮仲,〈新金融商品—「房貸綁壽險」的風險〉,《消費者報導》,第331期,97年11月,頁54。
� 卓俊雄 ,〈論房貸壽險之意涵 〉,《臺灣法學雜誌 》,第242期, 103年2月,頁55。
� 盛季瑩,台新人壽推定期型商品 補強意外、癌症保障 投保房貸壽險 家庭添靠山,經濟日報,111年6月13日,第A11版。
� 卓俊雄,同註9,頁59-60、63。
� 黃有容,房貸壽險 業者提3挑選要件 一、要「足期足額」;二、壽險業者是否提供「加值服務」;三、注意壽險公司的財務狀況,工商時報,113年9月22日,第A6版。
� 呂欣芷,財部督促公股銀 新青安 禁綁房貸壽險,工商時報,113年10月11日,第A4版。
� 王孟倫,不當搭售房貸壽險 金管會揪國銀16缺失,自由時報,110年8月27日,第A8-2版。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101年11月30日,金管銀合字第10100341680號函;105年3月25日,金管銀合字第10530000630號函。
� 張振峰,黃國昌批貸款綁保險違法 籲銀行歪風須導正,台灣時報,105年3月16日,第9版。
� 卓俊雄,同註9,頁55。
� 卓俊雄、曾耀鋒,〈房貸壽險實務運作與相關法律問題之探討 〉,《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 4期,102年8月,頁178。
� 呂欣芷,《退休理財術》三世代理財大不同 投資祕訣大公開,工商時報,113年10月6日,第B11版。
� 徐義平,新增房貸利率緩升 還款壓力漸增,自由時報,113年10月6日,第A6版。
� 房貸壽險招攬爭議,財團法人金融消費評議中心網站,111年10月28日,網址:� HYPERLINK "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9863" �https://www.foi.org.tw/Article.aspx?Lang=1&Arti=9863�,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3日。
� 消費者保護法第4條規定:「企業經營者對於其提供之商品或服務,應重視消費者之健康與安全,並向消費者說明商品或服務之使用方法,維護交易之公平,提供消費者充分與正確之資訊,及實施其他必要之消費者保護措施。」
� 金融消費者保護法第7條規定:「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之契約,應本公平合理、平等互惠及誠信原則。(第1項)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之契約條款顯失公平者,該部分條款無效;契約條款如有疑義時,應為有利於金融消費者之解釋。(第2項)金融服務業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應盡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其提供之金融商品或服務具有信託、委託等性質者,並應依所適用之法規規定或契約約定,負忠實義務。(第3項)」;第8條規定:「金融服務業刊登、播放廣告及進行業務招攬或營業促銷活動時,不得有虛偽、詐欺、隱匿或其他足致他人誤信之情事,並應確保其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金融消費者所負擔之義務不得低於前述廣告之內容及進行業務招攬或營業促銷活動時對金融消費者所提示之資料或說明。(第1項)前項廣告、業務招攬及營業促銷活動之方式、內容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金融服務業不得藉金融教育宣導,引薦個別金融商品或服務。(第3項)」;第9條規定:「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之契約前,應充分瞭解金融消費者之相關資料,以確保該商品或服務對金融消費者之適合度。(第1項)前項應充分瞭解之金融消費者相關資料、適合度應考量之事項及其他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2項)」;第10條規定:「金融服務業與金融消費者訂立提供金融商品或服務之契約前,應向金融消費者充分說明該金融商品、服務及契約之重要內容,並充分揭露其風險。(第1項)前項涉及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者,應向金融消費者充分說明個人資料保護之相關權利,以及拒絕同意可能之不利益;金融服務業辦理授信業務,應同時審酌借款戶、資金用途、還款來源、債權保障及授信展望等授信原則,不得僅因金融消費者拒絕授權向經營金融機構間信用資料之服務事業查詢信用資料,作為不同意授信之唯一理由。(第2項)第一項金融服務業對金融消費者進行之說明及揭露,應以金融消費者能充分瞭解之文字或其他方式為之,其內容應包括但不限交易成本、可能之收益及風險等有關金融消費者權益之重要內容;其相關應遵循事項之辦法,由主管機關定之。(第3項)金融服務業提供之金融商品屬第十一條之二第二項所定之複雜性高風險商品者,前項之說明及揭露,除以非臨櫃之自動化通路交易或金融消費者不予同意之情形外,應錄音或錄影。(第4項)」
�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裁處書,111年9月6日,金管銀控字第11102720932號。
� 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第13次全體委員會議,98年4月8日,行政院消費者保護委員會(現已改組為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業務報告(書面報告),頁23,網址:� HYPERLINK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098/0980408/4.pdf,最後瀏覽日期:113" �https://lis.ly.gov.tw/lydbmeetr/uploadn/098/0980408/4.pd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30。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583/File_19841417.doc |
R02609 | 提升國產車自製率法制問題研析 |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行政程序法 | 方華香 | 2024-11-05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9
議題研析
1、 題目:提升國產車自製率法制問題研析
2、 議題所涉法規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行政程序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查經濟部113(今)年7月已提出提升國產化汽車自製率之規範,要求國產汽車自製率門檻要逐年提高。業者如擬申請自中國大陸進口中國大陸製且供小客車或小客貨兩用車使用之馬達、轉向裝置、車軸、車架4項產品前,須先向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下稱產發署)提出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
比率承諾書並取得產發署同意文件後,始得進行申請[footnoteRef:1]。 [1: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新聞稿,「政府對國產車組裝提出新制做法 業者在地化供應鏈比重須逐年提高比例」,113年7月30日,網址:https://www.ida.gov.tw/ctlr?PRO=news.rwdNewsView&id=42686,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9日;呂炯昌,「國產車自製率新制上路 郭智輝:未來中國製零組件為零」,113年10月11日,Nownows新聞網,網址:https://www.nownews.com/news/6550190?srsltid=AfmBOoqeyzuy1_70_tdHcPd9ALroUfklPI3VNA0QZtbVha9f0DcMZzlF,最後瀏覽日期:113年10月29日。]
4、
問題爭點
此政策鼓勵廠商採用在地化零組件,避免中國零件低價傾銷臺灣,但各界不同看法為何?容值介紹,以呈現多元立場;另經濟部113年7月30日經貿字第11350300790號公告(下稱旨揭公告),自113年8月1日起修正中國大陸製「方向盤、轉向柱及轉向箱」等4項物品之輸入條件等情,此項公告之性質為何(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末者,產發署113年10月14日產金字第11300926070號令訂定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辦理中國大陸車款在地化供應鏈合作價值比率認定作業要點」(下稱作業要點),並於此要點第4點要求業者提出在地化比率承諾書,始得申請產發署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此作業要點之適法性如何?法制上均值檢視。
5、 探討研析
(1) 提升國產車自製率政策之各界不同看法
因經濟部此項政策溯及既往(作業要點之在地化比率適用於發布
前已經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footnoteRef:2]),且無緩衝期,業者不及因應,之前已下單、運送中或甚至已抵臺之中國製零組件及協力廠商可能因此停工、停業或需賠償中國供應商違約金等,據報載林林總總可能造成整體產值損失新臺幣上百億元,且影響生產計畫及交車進度,供給吃緊;汽車零件占整輛車輛成本之比例甚高,而零組件之生產強調規模,中國有極大汽車市場及汽車生產基地,故中國能成為全球車廠採購零組件之最大來源,價格也低廉,臺灣若未具足夠規模支撐,一方面臺灣零組件廠利潤有限,他方面臺製零組件成本較高,導致汽車整體成本提高,車價提高,消費者將付出更大代價,而汽車產業鏈中,零組件廠須上繳母廠高額權利金,獲利也未必能落在臺灣的經濟系統中。只針對中國血統車,未包含東南亞零組件,是否真能夠提升國內產業鏈技術,均非無疑[footnoteRef:3]。 [2: 參照本作業要點第3點第2項規定:「國內業者向本署申請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其引進中國大陸車款之在地化比率,自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起,應符合下列比率:(一)中華民國112年12月31日以前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1.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至114年7月31日:百分之20以上。2.中華民國114年8月1日至115年7月31日:百分之30以上。3.中華民國115年8月1日以後:百分之35以上。(二)中華民國113年1月1日以後至113年7月31日以前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1.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至114年7月31日:百分之15以上。2.中華民國114年8月1日至115年7月31日:百分之25以上。3.中華民國115年8月1日以後:百分之35以上。(三)中華民國113年8月1日以後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車款:1.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次日起1年內:百分之15以 上。2.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次日起1年後至第2年內:百分之25以上。3.取得交通部安全審驗合格證之次日滿2年後:百分之35以上。」] [3: 劉芯衣,「臺版陸車大戰1/『中國車銷臺』經濟部祭出自製率滅火 專業人士:真的是保護國產車?」,CTWANT,113年8月20日,網址:https://www.ctwant.com/article/357334/;徐煜展,「零件自製率新制讓國產車變貴民眾被迫買進口車」!4大品牌給回應」, ETtoday車雲,113年8月27日,網址:https://speed.ettoday.net/news/2805223;陳雅潔,「防堵中國車傾銷入臺 經濟部急煞業者措手不及 盤點車概股衝擊」, CRIF中華徵信所,113年10月8日,網址:https://www.credit.com.tw/NewcreditOnline/Epaper/PersonalityContent.aspx?sn=384&unit=598;唐詩晴、李奇,「防中國車來臺洗產地 國產化標準曝! 經長:保護臺車廠」,奇摩新聞網,113年10月15日,網址:https://tw.news.yahoo.com/%E9%98%B2%E4%B8%AD%E5%9C%8B%E8%BB%8A%E4%BE%86%E5%8F%B0%E6%B4%97%E7%94%A2%E5%9C%B0-%E5%9C%8B%E7%94%A2%E5%8C%96%E6%A8%99%E6%BA%96%E6%9B%9D-%E7%B6%93%E9%95%B7-%E4%BF%9D%E8%AD%B7%E5%8F%B0%E8%BB%8A%E5%BB%A0-102059674.html。以上最後瀏覽日期均為:113年10月29日。]
(2) 經濟部113年7月30日公告性質之探討
經濟部旨揭公告,限制中國製方向盤等車用零件之輸入條件,要求進口人須取得產發署同意文件(而申請文件尚須檢附承諾書),其依據為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貿易許可辦法(下稱許可辦法)第7條第1項第1款規定。此公告性質為何,析述如下:
公告為一種公文程式,視規範內容,其性質可為行政處分、法規命令或行政規則,甚或執行法律之細節性或補充性事項。本案所涉之公告內容,並非僅係上級機關對下級機關,或長官對屬官,依其權限或職權為規範機關內部秩序及運作,所為非直接對外發生法規範效力之一般、抽象之規定,故
非屬「行政規則」(經濟部法規委員會多數委員亦認為許可辦法第7條第2項有關輸入條件之公告並非行政規則,既如此,第7條第1項第1款同為輸入條件之公告,亦應為相同認定);再者,本公告發布時,尚未對於具體事件發生法律效果,而
係針對多數不特定人所為之一般性之抽象規範,尚須於符合公告所定各特定輸入條件之業者適用該公告,始對具體事件作成決定(准許輸入物品)而對外發生法律效果。末者,相關公告
對不特定人可反覆實施,並非就具體事件一次完成之單方行為,故
性質似屬法規命令(法務部函釋認為許可辦法第7條第2項有關輸入條件之公告性質為法規命令,同此法理,第7條第1項第1款有關輸入條件之公告亦應為同樣解釋)[footnoteRef:4]。 [4: 參照法務部112年3月31日法律字第11203503620號函、法務部101年2月29日法律字第1000025241號函等。]
(3) 法規命令應依法踐行相關法制程序,以保障人民權益
承前述,旨揭公告如性質為法規命令,應依行政程序法有關法規命令規定辦理,例如應明列其「法律」授權之依據,並不得逾越法律授權之範圍(參照行政程序法第150條第2項)、法制作業程序上應辦理法規草案
預告(參照行政程序法第154條)等,且應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7條規定送立法院。因旨揭公告內容實質上已涉及人民權利義務之限制,影響業者及消費者權益甚大,係針對多數不特定人所為之一般性之抽象規範,未經預告程序使公眾得以評論,也未送本院,似有不當。
(4) 以法律保留原則與授權明確性檢視旨揭公告與作業要點之適法性
本許可辦法之授權來自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下稱兩岸條例)第35條第3項規定,臺灣地區人民、法人,
經主管機關許可,得從事兩岸間貿易;其許可、輸出入物品項目與規定、開放條件與程序、停止輸出入之規定及其他輸出入管理應遵行事項之「辦法」,由有關主管機關擬訂;主管機關據此授權擬訂本許可辦法,並於許可辦法第7條第1項第1款再由主管機關
公告准許輸入之項目及條件,故主管機關公告之權限係來自於法規命令之授權,並非法律。
再者,產發署訂定之作業要點第4點要求業者提出在地化比率承諾書,始得申請產發署核發在地化比率認定文件,在地化(國產化)比例之承諾已形同課予業者負擔,並間接提高車價,影響消費者權益,不論是兩岸條例或許可辦法,均未見有在地化比例之限制明文,亦未有授權主管機關定之之規範,本作業要點有關要求業者提出承諾書並課予其在地化比率逐年提高義務之相關規定,適法性亦值商榷。
查我國行政程序法對於法規命令的「再授權」,雖未明白規定有如德國基本法第80條第1項第2款規定所承認的「再授權禁止原則」,但觀諸司法院釋字第524號解釋文:「‥‥‥倘法律並無轉委任之授權,該機關即不得委由其所屬機關逕行發布相關規章。」、解釋理由書:「按特殊診療項目及藥材,包括所謂危險性高的醫療服務、…….、高科技診療項目……,法律(醫療法、藥事法等)均有規範,主管機關已知之甚稔,不難純就全民健康保險特殊診療項目及藥材給付範圍,諸如:醫療費用支付標準、藥事服務項目及藥價基準等,以法律或法律具體明確授權條款預為規定,並加以事前公告。若由法律
籠統授權之法規命令,以高科技診療項目、高危險醫療服務等,就保險給付加以排除,
已有未合,況由
未經法律明確授權而任由所屬機關發布規範行政體系內部事項之行政規則,諸如:全民健康保險特殊診療項目及藥材事前審查作業要點(中央健康保險局86年1月11日修正公告)、全民健康保險高科技診療項目及審查程序作業要點(中央健康保險局85年11月13日公告)
為之替代,於法律保留原則尤屬有違。」顯見大法官對「轉委任」(再授權)確立兩個原則:其一為再授權須有法律之明確依據;其二為在有法律明確規定下,方得將應由法規命令規範的事項,授權由下級機關以行政規則來制定。
觀諸兩岸條例第35條第3項規定內容未有明確再授權依據,故不能由許可辦法再授權行政機關公告(倘將旨揭公告視為行政規則)或訂定行政規則位階之作業要點,否則不符合前述司法院解釋揭示之法律保留及法律明確性原則。
(5) 修法建議
供應鏈之在地化本有其政策目的,立意良善,但若能預先於相當時間前供各界討論思辨,並有緩衝期供業者及消費者適應,或許能減少若干爭議。參酌與此處規範貨品輸出入事項類似之貿易法第11條第2項規定,限制輸出入之貨品名稱及輸出入有關規定,由主管機關會商有關機關後公告之體例,係於法律位階直接授權主管機關公告,立法技術上建議,應於法律位階之兩岸條例直接明確授權主管機關可公告許可輸入項目與條件,或採取於兩岸條例中先明定再授權依據後,授權由法規命令再授權訂定行政規則之模式,而兩岸條例中之相關(再)授權規定之「目的、內容、範圍」自須具體明確,乃屬當然。
撰稿人:方華香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506/File_19841319.docx |
R02608 | 公部門引進AI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 null | 林鈺琪 | 2024-11-04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8
議題研析
一、題目:公部門引進AI相關法制問題研析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為促進政府服務AI化,數位發展部已著手規劃「政府AI發展戰略計畫」,預計2026年開始,5年內斥資新臺幣190億元經費,推動發展智慧化為民服務、建構自動化行政服務、完備AI資料與模型、打造數位平權智慧服務、厚植AI應用基礎環境等五大目標
。藉由政府機關導入AI,不僅能將重複且耗時之工作自動化,節省成本與時間,提升工作效率;透過精確之預測與感知,協助作為政策制定之依據;洞察與預測民眾需求,據以提供個人化服務、即時回應或預期性服務
,以迎合現代社會的多樣化需求。
四、問題爭點
政府除訂定公部門AI應用手冊、規劃AI風險分類框架,AI育才策略外
,應著重關注資訊的安全和保護,建構雲端產品和服務的安全評估、授權和監控等標準化方法。外國制(訂)定雲端科技須遵循的安全與風險評估標準之相關法制規範,或可供借鏡參考。
五、探討研析
(1)
美國立法例
美國聯邦政府早在2010年即展開「聯邦政府風險與授權管理計畫」(Federal Risk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Program, FedRAMP),聯邦政府總務管理局(General Service Administration)於2012年6月6日宣布FedRAMP正式運作。該計畫是根據美國聯邦資訊安全管理法(Federal Information Security Management Act, FISMA),提供評估、監控和授權雲端運算產品和服務的標準化方法,以及加速聯邦機構採用安全雲端解決方案,其目的是建立一套全國政府機關可遵循的依據,提供標準化做法供相關人員對雲端產品和服務進行安全性評估、授權和持續監控。所有雲端產品與服務業者,都必須達到該計畫的標準規範,才能為美國政府機關提供雲端產品及服務。因此,所有聯邦機構的雲端部署作業和服務模型都必須符合相應風險影響等級(低等、中等或高等)的FedRAMP要求。雖然FedRAMP的目的是讓美國公部門受惠,但越來越多美國公家機關下的州立與地方組織也將FedRAMP架構應用於自身合約或評估機制,藉此實現標準化的安全性和法規遵循
。
此外,為回應拜登總統2023年10月30日關於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地開發和使用人工智慧的第14110號行政命令
,FedRAMP計劃建立一個框架,以優先考慮FedRAMP授權的新興科技(emerging technologies),因此,聯邦政府總務管理局於2024年6月27日發布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框架(Emerging Technologies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
。雲端服務供應商(cloud service providers)若欲將其產品提供予政府單位使用,需依FedRAMP相關規範等候審查,然而,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框架則例外開放,使提供「新興科技」產品之雲端服務供應商得視情況優先審查
。該框架最初將應用於AI,特別是第14110號行政命令中討論的四種生成式AI功能:聊天介面(chat interface)、程式碼生成器和除錯工具(code generation and debugging tools)、圖像生成器(prompt-based image generators)以及通用應用程式介面(general purpose API),並根據需要更新優先新興科技列表,以滿足行政命令的目標和機構任務需求
。這將確保聯邦機構可以在FedRAMP市場中輕鬆獲得最新工具,尤其是生成式AI,並加速政府機關導入AI技術。
(2)
參酌國外做法,建立雲端產品與服務之標準作業相關法制規範
美國FedRAMP旨在為雲端產品和服務提供標準化的安全性評估和授權流程,以加速聯邦機構採用安全的雲端解決方案。而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框架特別針對生成式AI等新興科技進行優先評審,將使雲端服務供應商在提供新興科技產品時,能夠更快獲得聯邦機構的批准,促進AI技術的導入,確保政府能及時獲取最新的工具和技術。
為促進政府服務AI化,除預算編列、發展配套措施、引導政府機關評估、規劃、設計、建構與營運AI數位服務外,針對雲端產品和服務的安全評估、授權及監控,宜制(訂)定雲端科技須遵循的安全與風險評估標準之相關法制規範,以作為適用於政府機關的法規遵循依據,就機關處理未分類資訊的雲端產品和服務,提供標準化且可重複使用的安全性評估與授權方法,並促進AI技術能以更快的速度被引進政府服務之中。
撰稿人:林鈺琪
� 呂晏慈,數發部規劃戰略計畫,推動發展智慧化為民服務等五大目標 公部門導入AI 5年斥
資190億,工商時報,2024年10月15日,第A4版。
� 徐嘉臨,人工智慧如何增進公部門服務效能,考試院資訊處,2023年10月21日,頁6。
� 呂晏慈,同註1。
� 郭俊仁,美國正式推行「聯邦政府風險與授權管理計畫」,stli科技法律研究所,2012年7月31日,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579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Aruba Networks,什麼是 FedRAMP?網址:https://www.arubanetworks.com/zh-hant/faq/what-is-fedram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30日;Microsoft Learn,聯邦風險與授權管理計畫 (FedRAMP),2024年1月12日,網址:https://learn.microsoft.com/zh-tw/compliance/regulatory/offering-fedramp,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30日。
� The White House,Executive Order on the Safe, Secure, and Trustworthy Development and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23年10月30日,網址: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presidential-actions/2023/10/30/executive-order-on-the-safe-secure-and-trustworthy-development-and-us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1月1日。
� FedRAMP,Emerging Technology Prioritization Framework,網址:https://www.fedramp.gov/et-framework/,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
� 周景賀,美國發布《新興科技優先審查架構》 加速政府機構導入AI技術,stli科技法律研究所,2024年10月,網址:https://stli.iii.org.tw/article-detail.aspx?no=64&tp=1&d=925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8日。
� FedRAMP,同註6;周景賀,同前註。
1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5281/File_19840884.doc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
R02607 | 多元文化傳播外國法制簡介 | null | 李雅村 | 2024-10-29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7
議題研析
一、題目:多元文化傳播外國法制簡介
二、議題所涉法規
無
三、背景說明(緣起)
2024年8月12日《新住民基本法》制定公布後,在保障新住民媒體近用權部分,內政部移民署從新住民為主要受眾角度思考,委託中央廣播電台製播全新的新住民廣播節目「新住民心力量」,並於同年10月18日開播,希望藉此培育更多新住民媒體人才
,並協助新住民加速適應臺灣社會。
四、問題爭點
我國在2003年及2005年分別成立客家電視台及原住民族電視
台。少數族群電視頻道的建立與發展,有賴政府推動並落實
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傳播政策。國外方面,亦有相關經驗,
值得借鏡。
五、探討研析
(一)紐西蘭《毛利電視服務法》
1842年,紐西蘭的最大城市奧克蘭(Auckland)首度由政府出資經營,紐西蘭原住民使用的毛利文字跟英文並列的報紙「紐西蘭信使」(Messenger of New Zealand)。對於安格魯薩克遜民族所組成的社會中,自由報業為其特徵,代表意見表達的自由,為自治社會的基石,而當時輿論的傳布是以報紙為主
,隨著時代演變而有後續啟動專屬頻道之論。2003年3月通過《毛利電視服務法》(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 Act 2003)
,根據該法,電視台董事會每年必須準備相關文件,包括意向聲明、產出協定、年報等,由主責單位將意向聲明與年報呈交予國會進行審查
。2022年毛利電視台在毛利新年的前夕,向世界宣布,將電視台名稱從「Māori Television」正式改為「Whakaata Māori」
,而Whakaata一詞,有鏡像、反射的意思,就如同毛利電視台扮演著振興毛利文化與敘述毛利故事的角色一樣,且不斷地進行滾動式反思
。
(二)美國《族群遺產研究法》
美國於1972年推動《族群遺產研究法》(Ethnic Heritage Studies Act)
,旨在改善中、小學學生學習國家各民族文化遺產的機會。本法規定略以:1.開發中、小學使用的課程資料,內容涉及歷史、地理、社會、經濟、文學、藝術、音樂、戲劇、語言與族群遺產或地方團體遺產的一般文化,以及該族群遺產或地方團體遺產對美國遺產的貢獻;2.允許全國中小學使用該課程資料;3.為使用或準備使用根據本法開發的課程資料的人員提供培訓。該法並授權在1973財政年度撥款 2,000萬美元,以履行這一職責
。
基於《族群遺產研究法》,美國聯邦傳播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FCC)在1978年5月同意對出售電台或電視台予少數族裔成員者給予稅收減免,並且允許有吊銷許可證危險的電台或電視台低價出售給少數族裔成員,該政策旨在增加擁有電台和電視台的少數族裔成員的數量。當時美國所有電台及電視台只有1%係由少數族裔成員擁有,因此藉此政策增加少數族裔成員擁有的機會,以利多元族群文化政策的實施
。
(三)加拿大《多元文化法》與《廣播法》
1988年加拿大《多元文化法》(Multiculturalism Act)
,使加拿大成為承認多元文化為國策之國家。《多元文化法》的重要內容是肯定原住民的存在,使其在文化和語言保持以及自治方面享受更多的權利。多元文化政策反映了加拿大社會的文化和種族多樣性,並承認加拿大社會所有成員都有保護、加強和分享其文化遺產的自由,且鼓勵和協助加拿大的社會、文化、經濟及政治機構尊重並包容加拿大的多元文化特徵。此外,1991年加拿大《廣播法》(Broadcasting Act)規定,廣播必須反映加拿大多元文化與多種族的特性,及原住民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
。
撰稿人:李雅村
� 黃麗芸,新住民心力量節目警廣開播 劉世芳:保障知權,中央社,2024年10月15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410150334.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8月29日。
� 黎劍瑩,《紐西蘭報業發展紀要》,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第30集,1974年,3月,頁17-18。
� 紐西蘭議會網站,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 (Te Aratuku Whakaata Irirangi Māori) Act 2003,網址: https://www.legislation.govt.nz/act/public/2003/0021/latest/DLM194308.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 同註3。
� 同註3。根據2003年毛利電視服務法,其法案名稱為Māori Television Service (Te Aratuku Whakaata Irirangi Māori) Act ,即包含Whakaata一詞,故電視台名稱從「Māori Television」正式改為「Whakaata Māori」,法案名稱未更改。
� 原視 新聞網網站,紐西蘭毛利電視台名稱 正式改為Whakaata Māori,2022年6月8日,網址:https://news.ipcf.org.tw/3771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 美國國會網站,H.R.994 - A bill to provide a program to improve the opportunity of students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o study cultural heritages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in the Nation,1973年1月3日,網址:https://www.congress.gov/bill/93rd-congress/house-bill/994,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 同註7。
� 紐約時報網站,F.C.C. Acts On Minority Broadcasting,1978年5月18日,網址:
https://www.nytimes.com/1978/05/18/archives/fcc-acts-on-minority-broadcasting-moves-to-ease-way-for-buyers-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加拿大司法部網站,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 R.S.C., 1985, c. 24 (4th Supp.),網址:https://laws-lois.justice.gc.ca/eng/acts/c-18.7/page-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加拿大司法部網站,Broadcasting Act (S.C. 1991),網址: � HYPERLINK "https://laws.justice.gc.ca/eng/acts/" �https://laws.justice.gc.ca/eng/acts/�
B-9.01/,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22日。
2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4662/File_19840197.doc |
R02606 | 研議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之法規範 | 公司法;證券交易法 | 曾耀民 | 2024-10-28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6
議題研析
1、
題目:研議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之法規範
2、 議題所涉法規
公司法、證券交易法
3、
背景說明(緣起)
據報載,上市(櫃)公司也「薪」酸,學者指出,面對低薪問題,國際上通常建議二大政策工具,包括調高最低工資及勞資協商。前者臺灣一直在進行,而後者因為臺灣缺乏健全的勞資關係及有力量的工會組織,因此較難發揮。學者表示,過去政府提供租稅優惠或補貼來鼓勵企業加薪,但只是錦上添花,因為租稅優惠只有一年,而調薪是永久的,很少有企業會為短期的優惠去增加長期的支出,因此效果有限[footnoteRef:1]。 [1: 徐子苓,「上市櫃薪資M型化 學者:ESG報告揭露 施壓企業改善低薪」,自由時報,2024年9月22日,第A6版。]
4、
問題爭點
臺灣企業薪資出現M型化,也就是企業高層經理人員與基層員工薪資差距拉大。政策上雖調高最低工資,但仍難以有效改善低薪問題。據學者主張應推動ESG報告[footnoteRef:2]揭露,以施壓企業改善低薪。如何透過公司治理公開透明、揭露公司各階層薪資差距資訊、加強員工參與薪酬調整等方式,以有效改善薪資合理,確為應積極面對之問題。 [2: 在台灣證券交易所的相關法規上,實收資本額達新臺幣2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從 2023 年起需要編定與申報永續報告書。ESG為永續報告書中的重要元素,ESG 指標主要由 3 個部分組成,分別是代表 E - Environmental(環境)、S - Social(社會責任)、G - Governance(公司治理),這3個面向的ESG指標將會作為評量企業的標準,讓衡量企業表現的指標不再只有財務報表,而能夠更全面的審視在環境與社會面向的發展。]
5、 探討研析
(1) 強化公司治理資訊公開透明
在公司管理階層僅持有少數股份,且股東因過於分散而無法監督公司之經營時,管理階層極有可能僅為自身利益而非基於全體股東最大利益考量來利用公司資產。因此,如何在公司所有者與經營者間建構制衡機制,以調和兩者利益,並防範利益衝突發生,乃公司治理需面對之核心課題。學者及國際組織提出應強化公司經營者責任之公司治理紀律與效能訴求。再加上國際知名投資機構為加深各國對公司治理體系之重視,故將推行公司治理,列為選股的重要評估指標,因此各國政府紛紛參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歐盟等發表之原則,推動公司治理[footnoteRef:3]。 [3: 什麼是公司治理,中華公司治理協會,網址:https://www.cga.org.tw/f_1_01_company_govern.aspx,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7日。]
公司治理(Governance)主要涵蓋公司管理高層、主管薪酬、審計、內部控管、股東權利、企業道德 、資訊透明、董事多元、企業合規等議題。ESG報告應如同公司的健檢報告,針對公司內外部做評鑑,評估公司的整體表現,不僅要財務表現亮眼、照顧好員工與股東,更需要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企業規模不僅需要做大,更要長久達到永續經營[footnoteRef:4]。因此,建議強化公司治理資訊公開透明,合理揭露各階層主管同仁之待遇、福利資訊,促進公司整體合作之動能。 [4: 「【2024最新】ESG是什麼?企業ESG怎麼做? 3大ESG指標帶你了解!」,dun & bradstreet (鄧白氏),網址:https://www.dnb.com.tw/Thoughts/What-is-esg/,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7日。]
(2)
研議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之法規範
學者曾主張從上市櫃公司的管理機制切入,以資訊揭露方式解決低薪問題。上市櫃公司向社會大眾募資,本來就應該承擔更多的企業社會責任,而且現在上市櫃公司強調ESG治理,其中一個重要面向就是善待公司員工,因此上市櫃公司是適合推動ESG治理的對象。目前上市櫃公司副總以上的薪資有揭露在財報中,但公司基層員工薪資則沒有揭露,只有揭露公司非主管職的平均薪資,因此學者主張政府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高階主管與基層員工的薪資差距倍數[footnoteRef:5]。 [5: 徐子苓,同註1。]
立法院頃於2024年7月16日三讀通過《證券交易法》第14條修正案,旨在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並提高公司財務透明度。此次修法修正第14條第6項[footnoteRef:6]及第7項[footnoteRef:7],其內容明定,上市、上櫃公司應在章程中規定,以年度盈餘提撥一定比率,用於基層員工的薪資調整或酬勞分配。 [6: 證券交易法第14條第6項規定:「前項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年度盈餘提撥一定比率為基層員工調整薪資或分派酬勞。但公司尚有累積虧損時,應予彌補。」] [7: 證券交易法第14條第7項規定:「前項調整薪資或分派酬勞金額,得自當年度營利事業所得額減除之。」]
《公司法》第235條之1規定:「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但公司尚有累積虧損時,應予彌補。」而依前揭《證券交易法》第 14 條第6項修正內容,主要強調上市櫃公司應於章程訂明所提撥一定比率之盈餘係為「基層員工」調整薪資或分派酬勞,相較於《公司法》規定,新修正的《證券交易法》更著重於「基層員工」的保障,避免多數盈餘獲利仍流向中高階主管或企業領導人。透過這種盈餘重新分配的方式,可提高基層員工的向心力,在大缺工時代更有利於留住人才[footnoteRef:8]。爰建議主管機關參酌此次《證券交易法》第 14 條之修正意旨,研議評估修正《公司法》第235條之1規定:「公司應於章程訂明以當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
及調整基層員工薪資。但公司尚有累積虧損時,應予彌補。」 [8: 溫為翔,「證交法修正三讀通過!上市櫃公司有盈餘,就要分給基層員工加薪」,經理人,2024年7月17日,網址: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6889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10月7日。]
撰稿人:曾耀民
3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4473/File_19819997.docx |
R02605 | 從複合式災害探討校園防災教育法制問題 | 災害防救法 | 蔡月秋 | 2024-10-21 | 僅供委員問政所需參考
不代表本院意見或立場
編號:2605
議題研析
1、
題目:從複合式災害探討校園防災教育法制問題
2、
議題所涉法規
災害防救法
三、背景說明(緣起)
某科技大學為提升住宿學生對天然及人為災害的應變能力,每年定期依教育部國家防災日的政策,辦理學生宿舍複合式防災疏散演練,讓學生更熟悉防震、防災及避難的知識與技能,以防患於未然。該項演練結合國家防災日防災教育宣導,除可強化校園的防災應變能力,有效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也藉此機會讓學生平日就建立防火、防災的觀念,將複合式防災觀念融入於日常生活中,達到防災教育的最大宣導效果
。
四、問題爭點
因應複合式災害的多樣化型態,對人類危害將更嚴重,已非傳統災害防救教育可以完全涵蓋其影響範圍,爰有必要檢討相關法制規定及因應措施。
五、探討研析
(1)
研擬強化因應複合式災害之知識技能
根據內政部消防署所定義的「防災教育」,是指防治災害教育,其根本的概念並非企圖控制災害發生,而是減緩災害發生時或災後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其目的在於提升民眾對災害的認識,進而了解災前準備和緊急應變的重要,培養民眾具備良好的防災知識,強化抗災的能力,減少人民和社會的災害損失
。
日本曾於2011年發生東日本大震災,包括地震伴隨而來的巨大海嘯及餘震引發的大規模災害,讓日本省思複合式災害的防救行為,自2019年度起,日本開始將校園防災與安全列為教育學程之必修課程。鑒於校園內可能發生災害事件或意外事故,以及東日本大地震的經驗教訓,校園防災與安全列為必修課程的主要目的在培養教育學程學生日後成為教師時,面臨複合式災害所需的危機管理與災害事件發生後的適當因應措施
。再者,高度仰賴學校做為防災傳播管道的現代社會,若對於防災教育師資的培育,有必要將災害防救知識納入缺乏整體性的規劃
,透過法制規範明確其應實施事項。經查災害防救法尚無規範學校教師所必備之知識,對於校園發生複合式災害時,教師往往是作為第一線人員,須面對災害危機處理及善後,爰建議將災害防救知識納入規範,建議於災害防救法第22條第1項:「為減少災害發生或防止災害擴大,各級政府平時應依權責實施下列減災事項,並鼓勵公、私立學校、急救責任醫院、團體、公司、商業、有限合夥主動或協助辦理:……二、災害防救教育、訓練
、觀念宣導
及專業知識培養
。」俾利學校教師具有專業技能知識以面對複合式災害時,並有足夠之危機處理能力,將災害降至最低。
(2)
具災害高風險學校應依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訂定各校災防計畫,以強化學校災害防救能力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域,如何營造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對學生學習影響甚鉅。校園安全關乎教職員的工作環境以及學生的學習環境,當校園安全受到天然災害侵襲時,將導致學校建築物、設備以及人員的損傷,而校園安全維護則涉及學校如何因應及處置該些天然災害事件。校園安全涉及的層面非常廣泛,現行相關法規雖難以精確其定義,然依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通報作業要點第三點,亦包括天然災害、疾病等各類事件,均列入校園安全通報之範圍
。因此,如何針對災害高風險可能地區之學校進行普查及列為加強重點預防措施的規劃,亦屬各主管機關在災害防救計畫中所應納入之範圍。
依據災害防救法第20條第1項規定:「直轄市、縣(市)政府應依災害防救基本計畫、相關災害防救業務計畫及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報中央災害防救會報備查。」同條第4項規定:「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應依上級災害防救計畫及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訂地區災害防救計畫,經各該災害防救會報核定後實施,並報所屬上級災害防救會報備查。」前開兩項條文均規定各地方政府或鄉(鎮、市)、山地原住民區公所,應考量地區災害潛勢特性,擬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尤其位居山地原住民地區或偏遠地區內具災害高風險的學校,均有必要依據該地區災害防救計畫,訂定各學校或機構災害防救計畫及相關具體作為。爰建議教育部主管各級學校及所屬機構災害防救要點第4點配合災害防救法修正:「學校及機構應結合所在地區災害潛勢特性,
依據地區災害防救計畫
,訂定
學校或機構
災害防救計畫及相關具體作為;本部得訪視其辦理情形。」以強化地方政府辦理學校防災教育工作、輔導轄屬各級學校強化校園防災教育及校園災害管理工作,並提升學校師生防災素養及學校災害防救能力。
撰稿人:蔡月秋
�中央社,<南臺科大提升校園防災教育 實施住宿學生複合式防災演練>,2024年9月18日,網址:https://www.msn.com/zh-tw/news/other/%E5%8D%97%E8%87%BA%E7%A7%91%E5%A4%A7%E6%8F%90%E5%8D%87%E6%A0%A1%E5%9C%92%E9%98%B2%E7%81%BD%E6%95%99%E8%82%B2-%E5%AF%A6%E6%96%BD%E4%BD%8F%E5%AE%BF%E5%AD%B8%E7%94%9F%E8%A4%87%E5%90%88%E5%BC%8F%E9%98%B2%E7%81%BD%E6%BC%94%E7%B7%B4/ar-AA1qK0TZ?ocid=msedgdhp&pc=U531&cvid=a03f5030f8c842e4b8b3c42bfe5573b0&ei=83,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19日。
� 翻轉教育,<防災教育-孩子一定要知道的防災守則:知識圖卡、緊急救難包>,2023年9月19日,網址: � HYPERLINK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teacher_resource/312"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teacher_resource/31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6日。
� 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日本將校園安全列入教育學程必修課程>,駐日本代表處教育組,2019年2月3日,網址: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ctNode=647&mp=teric_b&xItem=2040872,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臺灣教育研究資訊網,<防災教育白皮書>,2004年10月,網址: https://teric.naer.edu.tw/wSite/ct?mp=teric_b&xItem=2057907&ctNode=645,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7日。
�王令宜,<各國維護校園安全的因應作為>,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第189期 ,2019年11月,網址: � HYPERLINK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189&content_no=3346" �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189&content_no=3346�,最後瀏覽日期:2024年9月26日。
4 | https://www.ly.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244037/File_19819483.doc |
End of preview. Expand
in Dataset Viewer.
Taiwan Legislator Yuan Law Research Data
Overview
The law research documents are issued irregularly from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 purpose of those research are providing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social issues in aspect of laws. One may find documents rich with technical terms which could provided as training data.
For comprehensive document list check out this link provided by Taiwan Legislator Yuan.
There are currently missing document download links in 10th and 9th terms due to minor issue on crawler. We will fill in those missing data ASAP.
Data Fields
Field name | Description |
---|---|
research_no | ID of the research document |
title | title of the document |
related_laws | Related names of laws in the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authors | Authors of document. Separated by ; |
published_date | Published date of the document in form YYYY-mm-dd |
content | Full text content of the document. One may also find the original content in .html format at html/{research_no}.html |
doc_url | The download link hosted on ly.gov.tw |
Sponsorship
The work is sponsored by "【g0v 零時小學校】繁體中文AI 開源實踐計畫"
Contact
If you have any issue on the dataset. Please leave a discussion on it or contact us via:
報導者(The Reporter) data@twreporter.org
歐噴有限公司(OpenFun Ltd.) contact@openfun.tw
- Downloads last month
- 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