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stringlengths
2
7
url
stringlengths
38
43
title
stringlengths
1
91
text
stringlengths
2
152k
111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16
博士
博士 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如某科系哲学博士、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育博士、工商管理博士、法学博士。日常生活中博士学位会与姓氏相结合而被称为某博士。而博士英文同医生一样是Doctor。基本上博士论文必须包含该领域创新又有深度的内容,并通过同行学者审查方能取得博士学位。 然而,医学博士及法律博士虽称作「博士」,这不是一般所指的学术型「博士学位」,然而在美国与PhD博士学位具备同等地位(部分国家则视为类硕士学位)。 中国古代的“博士”指专门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例如汉武帝时的五经博士)。 后来衍生为对特定的某一种专门职业精通的人,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类似近代对于服务业跟制造业师傅的称呼。 英国牛津大学、约克大学及索塞克斯(Sussex)大学、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及一部份欧洲地区之哲学博士简称为“DPhil”,而非北美及一般英联邦学校常用的“PhD”。 “博士”最早是指一种官名,史载,秦朝有“博士”70人(诸子、诗赋等博士),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 汉朝设立了五经博士,对精通《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经》五经中的每一项都设置一个博士官,“五经博士”的职责主要是传授这五部经学。 明清时,仍然设有此官职,只是稍有不同。宋濂《》中说:“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到了唐朝,人们把对特定的某一种专门职业精通的人称之为“博士”,比如:“太学博士”、“太医博士”(医学博士)、“律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等。 唐朝人称陆羽为“茶博士”,后来对卖茶的伙计就称为茶博士。 宋朝时期,“博士”也用来指服务业中专精某种技艺的服务员,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磨博士”等。 明朝黄省曾《吴风录》上说:「至今称呼椎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 “茶博士”就是指在茶馆中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的师傅,尤其是擅长茶技(以近似杂技的方式进行煎茶、煮茶、沏茶、泡茶等程序,倾向高难度的表演技法,与仪式化饮茶的茶艺不同)者。茶博士在参茶倒水的技艺特别精湛,饮茶的客人堪称得到一种艺术享受。比如有的茶博士的胳膊能搁一樏盖碗,他手提铜壶开水,对准茶碗连冲三次,滴水不漏,称作“凤凰三点头”。有的茶博士还能在倒水的时候表演各种姿势,发展出“龙行十八式”等技法,这是经过专门训练练出来的功夫。 现代人们所说的“博士”,指学位中最高的一级。现代学位体系是从学士、硕士、博士,从初而高。 此外,还有“博士后研究员”,但是这职位的担任是必先拥有博士资格,所以一般不会有另外的独立称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一些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博士班研究生」也称“博士”,但这只是对他们一种恭维、祝福的称呼而已,并不具备“博士”资格。 在美国,攻读本专业的博士后,可能会被授予“Ph.D.”,直译为“哲学博士”(概略意思为有逻辑学术分析能力的最高学位)。
111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17
师傅
师傅 师傅(或作师父)是:
112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20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即《孙子》,又称作《武经》、《兵经》、《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全书为十三篇,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之一。被奉为中国兵家经典,后世的兵书大多受到它的影响,对中国的军事学发展影响非常深远。它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自《孙膑兵法》从东汉末年失传后,以致其书的存在成为一桩历史悬案,与孙武之书发生了纠葛。从北宋以来,就有部分学者怀疑《孙子兵法》并非孙武所著,如下: 后来随著1972年4月10日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的汉简(同时在西汉墓葬中出土《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各一部)才基本了结此案。但关于《孙子兵法》的作者和成书问题的争论仍未停止,之后仍有如李零、杨丙安、陈彭则、郭化若、徐亚军等,提出认为《孙子兵法》奠基于春秋,基本完成于战国,定型于秦汉,不排除孙膑参与了整理《孙子》的可能性之说,于汝波提出《孙子兵法》在春秋末期已成书,其后校理是在《孙子》已经成书的基础上进行的,朔雪寒则总结论点,确认《孙子》成于春秋,孙武即作者无误。而孙武即作者基本已无法动摇。 全书共分十三篇,主要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问题,对当时和现在的战争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一些著名的革命性军事问题,并且揭示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 据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孙子兵法》佚文,篇名尚有: 另外清代学者毕以珣《孙子叙录》也收入了传世文献中留存的《孙子》佚文。 「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胜兵先胜而后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孙武原是齐国人,后来辗转到吴国。当时适逢公子光政变夺取王位,是为吴王阖闾,伍员听说其才能,向吴王推荐,孙武就带著这13篇晋见吴王,获得重用。后,吴王进攻楚国,将领就是孙武与伍员。 《汉书.艺文志》记载:「兵权谋家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八十二篇中的十三篇著于见吴王前;见吴王后又著问答多篇。晚至唐代,流传的孙子兵法共三卷,其中十三篇为上卷,还有中下二卷。《孙子兵法》注家杜牧认为,曹操将八十二篇孙子兵法删节为十三篇;但其他注家认为十三篇出自孙武本人,不是曹操删节的结果。 经已故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少将研究员于汝波(2006年5月14日逝世)率领一众军事科学院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室的人员一同研究验证得张氏孙武兵法八十二篇为造假。 自西元600多年左右,《孙子兵法》被翻译成许多不同语言,开始流传到世界各国。最初书版被带到日本,及后至东南亚,再在18世纪尾传入西方各国。此书在欧洲最先出现的是法文版,由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 Joseph Marie Amiot)在巴黎于1772年出版,书名是"Art Militaire des Chinois"。 1905年,首个英文版在东京面世,翻译者是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Captain Everard Ferguson Calthrop),但可惜由于卡尔斯罗普不认识汉字,此版本是从日文译过去的。在这以后,不同的英译本陆续出版,到了现在约有17种英译本,最受欢迎的是由美国将军((Samuel B. Griffith)翻译的版本,但译得最好的可能是由汉学家翟林奈(Lionel Giles)翻译的版本。 吴王阖闾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表示他对孙武作品的欣赏。吴王知孙子能用兵,拜为大将。孙子以三万兵,西破强楚二十万兵,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因《孙子兵法》的关系,孙武被人誉作「兵圣」。 此书对中国古代的军事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奉为兵家经典。它是中国古代军人必须研读的一本军事著作,许多著名的军事家都对此书作过注解。 《韩非子》里面也有提到孙武的故事(但韩非的故事仅支持其论点,未必真实发生):某天吴王阖闾问孙武:「甚么人都可以用兵法训练吗?」孙武答:「可以。」于是吴王把他的后宫佳丽全部交给孙武,要他练出一支娘子军。这批娘子军起初认为吴王只是开玩笑,仍在校场上嬉闹。孙武为了建立军纪,把带头的队长,也是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场斩首,其他佳丽于是震慑于孙武的威信,严格遵守规定,任凭孙武指挥。 明朝军事家刘伯温的《百战奇略》包含孙子兵法。孙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刘伯温:「凡兴兵伐敌,所战之地,必预知之。师至之日,能使敌人如期而来,与敌则胜。……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杜牧注孙子《用间篇》:「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刘伯温:「凡欲征战,先用间谍,觇敌之众寡、虚实、动静,然后兴师,则大功可立,战无不胜。」 《孙子兵法》流传出中国后,对东亚及东南亚均有或轻或重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译成西方语言后,在欧洲亦大受欢迎;相传法国皇帝拿破仑更对此书爱不释手。英国军事理论家李德·哈特感称:「在《孙子兵法》中,把我20多部著作所涉及的战略和战术原则几乎包罗无遗。」 《孙子兵法》中的几个章节是中华民国政府军训教育的教材,而目前的义务役预备军官考试亦将《孙子兵法》列为国文科必考项目。 《孙子兵法》的思想影响超越军事应用,实际上亦是博弈策略的经典著作,如在棋艺对垒或运动竞技方面。《孙子兵法》不仅在世界军事领域发挥著重要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商业、人事管理和市场策略等与博弈有关的领域亦有指导意义。法国谈论日常生活战略的,在《》("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一书中,也提到应读中国的经典《孙子兵法》与《易经》。 2001年,何炳棣提出「老子辩证思维源于孙子兵法」的说法。 瑞典重金属乐队Sabaton在2010年推出专辑《孙子兵法》;专辑中每一首歌曲之前均以英文陈述一段孙子兵法原文。
112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23
空间科学
空间科学 空间科学,或称-{zh-hans:太空科学;zh-hant:空间科学}-,与天文学密切相关。主要利用空间飞行器或遥感装置来研究发生在宇宙空间的物理、天文、化学和生命活动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112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25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 是一部1994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由法兰克·戴伦邦特执导,改编自畅销作家史蒂芬·金的原著作品《四季奇谭》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与萧山克监狱的救赎》。电影中的男主角安迪由蒂姆·罗宾斯饰演,男配角瑞德由摩根·费里曼饰演,剧情主要围绕着一个因冤案入狱的银行家安迪,在萧山克监狱狱中的生活,阐述希望、自由、体制化等概念。 尽管电影在发行后的票房令人失望(预算2,500万美元,票房2,834万美元),但是却获得许多评论家和影迷的好评。在1994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本片获得七项提名,包含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最佳混音(但最终未能获得任何奖项)。在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电影影迷评选中,一直以来都和《教父》形成第一名与第二名之间的拉锯战,也是至今最多影迷参与评分的电影。在中国最大电影评分网站豆瓣中,更以分数9.6的高分获得影史上第一名。本片在家庭影院市场和出租市场获得的巨大成功,至今已经成了著名案例,甚至是广为人知的影史最佳电影之一。 1947年,一位年轻的波特兰银行家安迪·杜佛兰(蒂姆·罗宾斯饰)被指控杀死其妻子与其情夫,分别被判决两个终身监禁,进入缅因州的鲨堡监狱(萧山克监狱)。另一方面,鲨堡监狱的交易商囚犯瑞德(摩根·费里曼饰)在服刑了20年后申请假释又被驳回,恰巧他也目睹了鲨堡监狱内新囚犯的到来,这其中也包括了安迪。新囚犯们得先与典狱长诺顿和狱警警备队队长海利会面,之后才会进入监狱服刑。在当晚,有一名囚犯因无法适应监狱的黑暗环境而哭喊,而后被队长海利活活打死。 安迪开始融入了瑞德的朋友关系中,他与瑞德结识并且希望从瑞德那买个地质锤(岩锤),以助于他重拾把石头雕刻成西洋棋棋子的兴趣。瑞德常常通过各种关系从监狱外取得物资,在狱中贩售。安迪最初在狱中的洗衣房工作,但不久他便被狱中鸡奸犯「三姊-{}-妹」看上,而后的两年内安迪常被「三姊-{}-妹」殴打、或威胁性侵,但是他从不发一语,并全力抵抗。有一日,监狱囚犯有了出公差的机会,瑞德以香烟行贿狱警们,让自己、安迪等一票好友,都可以暂时出外透气。他们在整修的工厂屋顶上耳闻队长海利的税务烦恼,安迪主动与海利洽谈,愿意帮忙海利报税并节税,虽然他差点被暴躁的海利扔下屋顶,但安迪还是成功地解决了事情,安迪居然向海利要求,要海利买给「同事们」每人三瓶啤酒作为回报,海利只好同意,狱友们从此对安迪刮目相看。 一日,在监狱的放映厅当中,安迪与瑞德提到购买丽塔·海华斯「本人」,当他离开戏院后,随即被三姊-{}-妹纠缠上,他们迫安迪为其口交未遂,遂将安迪毒打一顿,以致安迪在医务室休养了一个月。三姊-{}-妹的头目包格斯从禁闭室出来后,随即被海利队长毒打至下半身瘫痪。此后,安迪再也不曾受到三姊-{}-妹的骚扰。当安迪从医务室回来后,他收到了瑞德的慰赠礼物:一张丽塔·海华丝的大海报。 当安迪帮助海利队长解决问题后,他的财经能力便被典狱长诺顿注意到,他让安迪离开洗衣房前去协助狱中年长囚犯布鲁克斯管理图书馆。而后安迪开始写信给缅因州议会,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经费管理图书馆。同时,狱警们纷纷找安迪报税,就连典狱长本人也成为了安迪的服务对象。 安迪在监狱内度过了将近十年后(约1955年)的一日,一向个性温和的布鲁克斯竟然持刀挟持海伍德(安迪与瑞德的狱中好友),后来才得知原来是布鲁克斯申请假释通过(布鲁克斯1905年入狱)。布鲁克斯出狱后,因为已经被监狱体制化,无法适应外面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变迁过快的社会,他写了一封信给安迪和瑞德,信中透露他内心的绝望与恐惧,最后,他已无法见容于社会,在自己房间内上吊身亡,电影在此借由瑞德之口说出本片的重点「体制化」,布鲁克斯是监狱体制化的牺牲者,而事实上,瑞德也很恐惧他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 有一日,当安迪继续不断写信给州议会后,他终于得到了州议会的回复,并且附带了许多旧书与唱片。在此同时,安迪趁-{zh-cn:着;zh-tw:著;}-狱警上厕所的期间,偷偷封锁了房间,将老唱片之一的费加洛婚礼放到唱片盘中,并且将音乐透过广播放送至全鲨堡监狱。安迪因此被关禁闭,但出来后向瑞德说这禁闭值得,因为「音乐带给人希望」。在狱中待了三十年的瑞德则说「希望是危险的」。 此后,典狱长山姆·诺顿开始推动了一个计划,他利用监狱囚犯的劳力作社区劳动服务,而其中的油水都由典狱长揩走,背后则是由安迪作帐代其洗钱,安迪利用他所制造的虚构人物「兰道·斯蒂文森」作为掩护,而其幕后的黑钱更是如河水般滔滔不绝。典狱长为了使安迪继续替其污钱,依照安迪的意愿扩建图书馆,并且允许安迪帮助监狱囚犯拿到高中同等学历,很快的,安迪便将鲨堡监狱的图书馆打造为全美最舒适的监狱图书馆。 在1965年,一名年轻的囚犯汤米·威廉斯进入鲨堡监狱,他很快的就与瑞德一行人结为好友,并且向安迪请求协助考取高中同等学历。然而一日当他从瑞德口中听到安迪入监的原因,他才娓娓道来他所听到的真相:「当我在别所监狱服刑时,有个室友名叫厄摩,总是喜欢夸耀自己犯的罪、上过的女人以及杀过的人,他曾经向我说到他杀人的经过,他盯上了一名高尔夫球教练,当他闯进他家后,发现有个女人在他怀中,这让他很不爽,他也因此做掉了两人,然而最令人扼腕的是,那位女人的银行家丈夫成了代罪羔羊。」当安迪听到真相后,他马上向诺顿请求协助,然而典狱长不愿安迪离开,推说这是汤米为了鼓励安迪而编造的故事,安迪遂向诺顿保证他不会抖出洗钱之事,不料诺顿害怕安迪所说的真相,他将安迪关一个月的禁闭,并且以藉一次秘密会谈诱骗汤米至大牢外,并令海利以越狱为由将其枪杀。在安迪关了一个月禁闭后,诺顿威胁安迪必须要继续替他洗钱,否则将会把他送至鸡奸犯囚房,甚至将安迪多年努力经营的事业都破坏殆尽,安迪又再被关了一个月的禁闭。 安迪从禁闭室出来后,被迫继续再替典狱长诺顿洗钱。不久,在监狱外的广场上,安迪向瑞德诉说著他的梦想,他希望他能够在墨西哥西南方的芝华塔尼欧度过余生,那是个濒临太平洋的城市,当地人习惯称为「没有记忆的温暖地方」。安迪要求瑞德在假释后,能够到巴克斯顿("Buxton")的某棵大树下,那里将有埋在地下的东西等著他,瑞德答应了,但是他也很担心安迪是否要自杀,因为墨西哥与鲨堡监狱天差地远,而且当天安迪取得了一条可以用来上吊的绳索。隔天早晨,狱警进行惯例的点名,安迪没有出现,瑞德-{zh-cn:着;zh-tw:著;}-急地看-{zh-cn:着;zh-tw:著;}-狱警前往安迪的房间搜寻,而当狱警进入安迪的房间时,却发现昨晚点名时还在房里的安迪已经消失无踪。典狱长在安迪的囚房内气急败坏的讯问点名狱警以及瑞德,当典狱长生气的用安迪雕刻的石头击向安迪墙上拉寇儿·薇芝海报时,石头竟然穿过了海报并且发出类似敲击金属的声音,当典狱长缓缓逼近并且将海报拿掉时,却发现了一个刚可容纳人身大小的大洞,当时正值1966年,安迪·杜佛兰从鲨堡监狱越狱成功,警察们只在附近的河中找到了一身破旧的囚衣、一块肥皂和一把快要解体的地质锤。 电影此时采用倒叙法,时间回到了1949年,当安迪试著用地质锤在墙上刻下自己的名字时,有一小块的石头掉了下来,因此发现墙壁的材质能挖出通道,此后安迪每夜都在努力挖墙,并且利用海报作为掩护。至于碎裂的石块,安迪则将其藏在自己的裤子中,并且利用放风时间从裤管放沙。时间再切回到1966年安迪逃狱的前晚,他首先将帐本资料换成事先准备好的《圣经》,并且将典狱长的西装、衬衫、皮鞋等穿在身上,利用原本的外套长裤作为掩护。回到牢房后,安迪将西装等正式衣服塞入袋子中,并且利用绳子绑住脚与袋子,开始爬越挖了17年的通道,在雷雨交加之夜,安迪利用大石打破淤泥下水道管线,并且在恶臭的管线中爬了500码迎向自由,逃狱成功后,压抑了许久的安迪脱掉了上衣,沐浴于滂沱大雨中,重获新生。 就在安迪逃狱成功后,安迪利用他所创造的假身分「兰道·斯蒂文森」,跑遍波特兰镇上的银行,将典狱长诺顿的黑钱提领一空,并且将诺顿贪污的证据寄给报社。随后海利队长遭到逮捕,诺顿典狱长在发现安迪已将帐本换成圣经,且曾将地质锤藏在圣经中躲避搜查的秘密后,在警方破门而入前饮弹自裁。之后,安迪从美墨边境城市汉考克堡寄了一张空白的明信片给瑞德,暗示他已经跨越了边界,移居到墨西哥。 1967年,瑞德对于假释委员会一番讽刺的言论让他终于假释成功,但是他也可能会踏入布鲁克斯自尽的后尘,唯一支持他活下去的是他对安迪的承诺。瑞德前去了巴克斯顿,他找到了安迪埋给他的东西:一些钱,以及安迪留给他的信,信中也指示著瑞德前往芝华塔尼欧和安迪会面。当瑞德回到了中途之家后,违反假释规定搭公车前往边界。最后,瑞德成功的跨越了边界,他也终于在墨西哥的海滩与安迪会面,影片在两人的相拥下结束。 导演法兰克·戴伦邦特在1983年将史蒂芬·金的作品《房间里的女人》〈The Woman in the Room〉改编成短片,获得史蒂芬·金本人的赞赏,两人成了好朋友并且互相通信。然而两人真正实质合作的关系一直到1987年才展开,当时戴伦邦特选择改编《四季奇谭》中的短篇《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这个选择也让戴伦邦特在影坛扬名立万,并且成为史蒂芬·金「Dollar Baby」计划中最有名的成功案例之一。戴伦邦特而后又执导了改编自史蒂芬·金另一篇知名的监狱小说《绿色奇迹》,以及中篇小说《迷雾惊魂》。曾经将《四季奇谭》另一部短篇《总要找到你》改编为《站在我这边》的导演罗伯·雷纳,曾希望主导《刺激1995》的改编计划,他希望由汤姆·汉克斯饰演安迪、哈里逊·福特饰演瑞德,戴伦邦特也欣赏这个阵容,但他最后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初次执导剧情长片的重任。 《刺激1995》主要在俄亥俄州的曼斯菲尔拍摄,剧中监狱的场景大多在废弃的俄亥俄州立感化院拍摄。该感化院也曾为多部影片取景,但是大多的院内广场已被改建,不过哥德式管理建筑物至今仍矗立在那,并且托电影的福,成为了观光景点。里奇兰惩教机构的负责人在片中也有客串演出,曼斯菲尔惩教机构的职员同样也有在片中的客串演出。 片中的外部场景取景于卢卡斯的农场州立公园(Malabar Farm State Park),片头开始时,安迪在车上想要杀害他太太的片段也是在公园内拍摄。瑞德前去巴克斯顿赴约并且找到安迪的信的片段则是在布朗菲尔路("Bromfield Road")的私人领地拍摄,高耸的橡树则在2016年7月22日时遭拦腰折断,延伸的石墙则是为影片特别建造的,石墙至今也在,不过多多少少有点损坏。其他的外景拍摄地点包括俄亥俄州爱许兰市及缅因州的波特兰等地。 《刺激1995》片尾的特别字幕「纪念亚伦·格林」("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则是导演戴伦邦特献给他的经纪人,他在电影完成前因为-{zh-hans:艾滋病;zh-hant:爱滋病}-并发症去世。 大体上来说,电影还是忠于史蒂芬·金的原著。然而,情节上还是存在以下的不同: 《刺激1995》在当年上映时,全美票房仅2834万美元而已,与全片预算2500万美元相差甚微,几无获利。而且在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七项提名─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摩根·费里曼)、最佳改编剧本(法兰克·戴伦邦特)、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汤玛斯·纽曼)、最佳剪辑、最佳混音─的风采全被同年叫好又叫座的《阿甘正传》("Forrest Gump")抢光,最后空手而回。 然而,靠著在有线电视与影音市场上的成功,《刺激1995》拥有越来越多的影迷。在2004年与2006年的《帝国杂志》影史最伟大电影票选当中分别获得第五与第一名。2002年Channel 4的百大伟大电影票选中,《刺激1995》也获得了第三名。而在全球电影网站IMDb当中,更是被超过120万以上的会员选为250佳片中第一名。至今,《刺激1995》已经是被公认为影史最伟大电影之一。 1998年,美国电影学会的百年百大电影清单中,并没有《刺激1995》在其中。然而在十年过后的十周年版本中,《刺激1995》排名为第72名,超越与其同年发行且评价极高的《阿甘正传》(76名)和《低俗小说》("Pulp Fiction")(94名)。而知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也将本片放在他所选为的「伟大电影」清单当中。 《肖申克的救赎》由汤玛斯·纽曼负责配乐,并且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提名。而配乐原声带中的主题曲〈End Titles〉更常被后世所使用,举凡励志片、剧情片、爱情片等的预告片皆很常运用。 本片配乐也有获得葛莱美奖提名,但与奥斯卡金像奖一样皆输给了同年的《狮子王》。
112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29
汉斯·莫拉维克
汉斯·莫拉维克 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 卡内基梅隆大学移动机器人实验室主任。著作有《智力后裔:机器人和人类智能的未来》、《机器人:通向非凡思维的纯粹机器》(ISBN 0195136306)。
113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33
吴子
吴子 《吴子》又称《吴子兵法》、《吴起兵法》,是一部兵法著作。提出以治为胜,赏罚严明,主张在军队实行“进有重赏,退有重刑”,做到“令行禁止,严不可犯”。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主张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使士卒掌握各种作战本领,提高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强调“简募良材”,根据士卒体力、技能等条件的不同,合理分工和编组,实现军队的优化组合。要求统军将领“总文武”、“兼刚柔”,具备理、备、果、戒、约的“五慎”条件,掌握气机、地机、事机、力机四个关键的因素。提出“审敌虚实而趋其危”,主张先弄清敌人的虚实,选择有利时机进攻,以夺取胜利。 《吴子》相传为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所作。现存《吴子》分上下两卷,每卷三篇,共六篇。不过,在后汉班固所编写之《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图书总目录)里,有「吴起四十八篇」说法,可见原来篇数相当多。究竟是因为散佚而剩下六篇,还是经过再编而浓缩,个中情形不同。总之,我们所能读到只是六篇。明清以来,许多学者怀疑此书是西汉或六朝时人的伪托之作。现在一般认为是经后人整理的吴起的军事思想的记录。 《吴子》主要总结了战国时期的实战经验,与《孙子》一起并称“孙吴兵法”。非常受到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吴子》一书虽仅五千字左右,但内容十分丰富,是继《孙子》以后又一部体系完备、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兵学论著,在中国古代兵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战国末年,据说「每家藏有孙吴书」(《韩非子》)。后世将孙吴并称,宋代将《吴子》列入《武经七书》,无疑是公允。 今本《吴子》六篇。
113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34
吴起
吴起 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衞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县,一说山东省曹县东北)人。 吴起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取秦国的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但吴起的变法损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他本人也遭到了旧势力的报复。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后,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杀害吴起。 吴起著有《吴子兵法》一书,由于他在军事理论上的贡献,后人将孙武、吴起并称为“孙吴”。唐肃宗时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宋徽宗时追尊吴起为广宗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司马迁著《史记》时,将孙武和吴起合立于《孙子吴起列传》。现代学者马非百著《秦集史》时,将李悝和吴起合立于列传中。 吴起出生于家有千金的富足家庭,早年在外求官不成,耗尽全部家产。同乡邻里的人笑话他,他就杀掉三十多个讥笑自己的人,从东门逃出卫国。吴起和母亲诀别时,咬着自己的胳膊狠狠地说:“我吴起如果做不了卿相,就绝不再回卫国。”后来吴起拜曾参之子曾申为师,学习儒术。吴起的母亲病逝,他选择继续办公而没有回家奔丧,曾申恼怒吴起不孝,和他断绝了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学兵,侍奉于鲁国季孙氏门下。 前412年,齐宣公发兵攻打鲁国的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和安阳。鲁穆公想任用吴起为将,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穆公对他有所怀疑。吴起渴望成就功名,于是杀掉自己的妻子,表示不偏向齐国。鲁穆公任命吴起为将,率军大败齐军。取胜后的吴起引起鲁国群臣的非议,有人在鲁穆公面前中伤吴起说:“吴起是个猜疑残忍的人,早年杀死乡人,又因为不孝被曾申逐出师门,君上对他有所怀疑的时候他就杀死自己的妻子。况且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国的名声,就会招致各国的攻打。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君上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穆公于是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免去了吴起的官职。而吴起的主公季孙氏也因懈怠宾客被杀,经人劝说,吴起离开鲁国投奔魏国。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想要前去投奔。魏文侯向大臣李悝询问吴起为人如何,李悝说:“吴起贪慕功名而且好色,但是用兵连司马穰苴也比不上他。”魏文侯于是任命吴起为将军,辅佐乐羊攻打中山国。 吴起担任将领期间,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亲自替他吸吮脓液,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当年吴将军替我丈夫吸吮毒疮,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 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的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攻克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并筑城。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向子夏学习儒家思想,并改革魏国兵制,创立武卒制。吴起规定凡是能够身着全副甲胄,执12石之弩,背负箭矢50个,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役和田宅租税。武卒经过吴起的严格训练,成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为抵御秦国的进攻,修筑了吴城(今山西省孝义市西南)。据《吴子兵法》记载,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率兵南征北战,为魏国夺取土地千里。期间共与诸侯军队大战76次,大胜64次,其余不分胜负。 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魏武侯。有一次魏武侯和大臣们乘船在西河郡巡视,魏武侯感叹道:“河山这样的险峻,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大臣王错 在旁边附和道:“这就是魏国强大的原因。如果您再修明政治,那么我们魏国称霸天下的条件就具备了。”吴起回答说:“我们君侯的话,是亡国的论调,你又来附和,这就更加危险了。”魏武侯气愤地说:“你这话是什么道理?”吴起回答说:“河山的险固是不能依靠的,霸业也从来不因为山河的险固而产生。过去三苗居住的地方,左有彭蠡湖,右有洞庭湖,岐山居北面,衡山处南面。虽然有这些天险倚仗,可是政事治理不好,结果大禹流放了他们。夏桀的国家,左面是天门山的北麓,右边是天溪山的南边,庐山和峄山在二山北部,伊水、洛水流经它的南面。有这样的天险,但是没有治理好国政,结果被商汤击败了。殷纣王的国家,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漳水和滏水,面对着黄河,背靠着山。虽有这样的天险,然而国家治理不好,遭到周武王的讨伐。再说您曾经亲自率领我们占领、攻陷了多少城邑,那些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敌兵不是不多,然而能够攻破它们,那还不是因为他们政治腐败的缘故吗?由此看来,依靠河山险固,怎么能够成就霸业呢?”魏武侯十分赞同吴起的观点。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威信很高。魏武侯继位后,魏国国相一职空缺,许多人都认为吴起能够顺利当选,但最终魏武侯任命商文为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商文说:“我与您比一下功劳,可以吗?”商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让士兵乐意为国死战,敌国不敢图谋侵犯魏国,您能和我比吗?”田文说:“不如您。”吴起说:“管理文武百官,让百姓亲附,充实国库的储备,您能和我比吗?”商文说:“不如您。”吴起说:“拒守西河郡让秦国的军队不敢向东侵犯,让韩国、赵国都服从归顺,您能和我比吗?”商文说:“不如您。”吴起说:“这几方面您都不如我,可是您的官位却在我之上,这是什么道理呢?”商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您啊。”商文说:“这就是我的官位比您高的原因啊。” 魏武侯曾按照吴起的建议在庙堂设宴宴请士大夫,席间设三排座位,立上等功者坐前排,用上等酒席和贵重餐具;次等功者坐中排,酒席、餐具比上等功差些;无功者坐后排,只有酒席,没有贵重餐具。宴会后又在庙堂门外按功劳大小赏赐有功人员的父母妻子。对于死难将士的家属,则每年派使者慰问,抚恤他们的父母。 此措施实行三年后,前389年,秦惠公出兵50万攻打魏国的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南)。魏国的士卒得知这一消息,不等待官吏的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准备抗敌的达数以万计。吴起亲自率领其中没有立过军功的5万人,外加战车500辆、骑兵3000大败秦军。 前387年,魏武侯以吴起为将,率军讨伐齐国至灵丘(今山东省滕州市东)。 商文死后,公叔出任国相。公叔非常畏惧吴起的才能,他的仆人向他建议说:“吴起为人有骨气又重视名誉声望。您可以对魏武侯说您的国土太小,容纳不了吴起这样的人才。当魏武侯问您怎么办时,您就建议魏武侯用下嫁公主的办法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有长期留在魏国的打算,就一定会迎娶公主,如果没有长期留下来的打算,就一定会推辞。然后您找个机会请吴起到家里来做客,在宴会中故意惹公主发怒,让她当面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这样羞辱您,就肯定不会娶公主了。”公叔采纳了他的建议,吴起见到公主如此羞辱国相,婉言谢绝了魏武侯联姻的邀请。魏武侯从此不再信任吴起。 王错不断在魏武侯面前进谗言,魏武侯于是派人召唤吴起。吴起行进至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时,停下车回头遥望西河郡,眼泪一行行流了下来。他的车夫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心志,把舍弃天下看得就像扔掉鞋子一样。如今您离开西河郡,却流下了眼泪,这是什么缘故啊?”吴起擦去眼泪回答说:“你不知道,如果君侯信任我,让我尽自己的才能,那么我就可以帮助君侯成就王业。如今君侯却听信小人的谗言不信任我,西河郡被秦国攻取的日子不会久了,魏国从此要削弱了。”吴起于是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吴起投奔楚国后,楚悼王一向仰慕吴起的才能,任命吴起为令尹。期间他曾两次巡视至息县(今河南省息县),向屈宜臼询问在楚国的为臣之道,但屈宜臼对吴起将要在楚国进行的变法持坚决的反对态度。担任令尹后的吴起在楚国国内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具体措施有:1.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2.凡封君的贵族,已传三代的取消爵禄;停止对疏远贵族的按例供给,将国内贵族充实到地广人稀的偏远之处。3.淘汰并裁减无关紧要的官员,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4.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5.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6.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 经过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国力强大,向南攻打百越,将楚国疆域扩展到洞庭湖、苍梧郡一带。前381年,楚国出兵援助赵国,与魏军大战于州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以西)。楚军穿越梁门(位于大梁西北的关塞),驻军林中(位于梁门以北),饮马于黄河,切断魏国河内郡与首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的联系。赵国借助楚国的攻势,火攻棘蒲(今河北省魏县南),攻克黄城(今山东省冠县南),楚、赵两国大败魏军。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但吴起的变法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也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前381年,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发动兵变推翻吴起。贵族们号令士卒用箭射伤吴起,吴起拔出箭逃到楚悼王停尸处,将箭插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大喊:“群臣叛乱,谋害我王。”贵族们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国的法律规定伤害君王的尸体属重罪,将被诛灭三族。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阳城君因参与此事逃奔出国,其封地被没收。吴起的尸身也被处以车裂肢解之刑。吴起死后,他在楚国的变法宣告失败。 吴起在魏、楚两国军事、内政方面的成就在战国时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后任魏国国相的公叔痤在浍北之战获胜后主动将战功让给吴起的后人,并称获胜的原因是受“吴起的余教”。与吴起同为卫国人的商鞅,受吴起的影响也很大,如在商鞅变法中的徙木立信和什伍连坐法都是仿效吴起的措施。 《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吴起著有《吴起》48篇。现存《吴子兵法》仅有六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这些篇目。《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北宋时期将《吴子兵法》列入《武经七书》中。 有一种观点认为《左传》的成书与吴起有关。最早把吴起同《左传》联系起来的是清代的姚鼐,他认为《左传》并非一人所写,左丘明有草创之功,但编撰增补工作主要是由吴起等人所为,近代学者童书业赞同这种观点。而钱穆和郭沫若则认为《左传》的成书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无关。这两种观点都尚存争议。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吴起主张兵不在多,要建立一支平时守礼法,战时有威势,前进时锐不可挡,后退时速不可追的军队。建立这样的军队,要选募良材,重用勇士和志在杀敌立功的人,为他们加官进爵,厚待他们的家人,让他们作为军队的骨干。对士卒的使用要因人而异,使其发挥各自的特长。要按照同乡同里编组,同什同伍相互联保,对部众严格管理。采取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万人教三军的教战方法,严格训练。让士兵适应方阵、圆阵的变化以及掌握队列的前、后、左、右、坐、起、进、止等动作,熟悉金、鼓、旗、铃等指挥号令。前进有重赏,后退有重罚,赏罚必信。奖励有功者,勉励无功者,抚恤和慰问牺牲将士的家属。要选拔文武兼备、刚柔并用、安抚士众、威慑敌军、决断疑难的武将作为军队的主将。 吴起主张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地理条件、政治状况、人民习俗、经济实力、军队素质和军阵阵法等特点,制定不同的军事策略,为此他针对六国不同的特点制定了不同的作战方针和战法。吴起还强调要摸清敌人的部署情况,选择其薄弱环节进行打击,为此他列出了八种不需要占卜吉凶就可出击、六种不需占卜不要与敌作战的情况。吴起还主张用兵要随机应变,为此他提出击强、击众、谷战、水战、围城等具体战法。此外,吴起还最早对养马和骑战做了专门的论述。 魏武侯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元年”的含义,吴起回答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魏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吴起说:“君主必须端正自身。”魏武侯又问:“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吴起回答说:“君主要明智,心智不明的话有什么办法能端正自身呢?那应当广开言路并从中选择,使自己的心智聪明。古代的君主一开始处理国政时,士大夫如有进言、士人如有请见、百姓如有请求,君主一定会满足他们,公族如果有人来请安问候一定接见他们,四方有人来投奔都不拒绝,这算是君主言路不受堵塞、双眼不受蒙蔽的方法;君主分赏俸禄必须要周到,使用刑罚必须要恰当,一定要宅心仁厚,时常惦记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患,这样就不会失去民心;君主自身的作风要正派,亲信的大臣必须亲自挑选任用,大夫不能兼任其他的职务,管理百姓的权力不能掌握在一个家族手中,这样君主就不会失去权力,这都是《春秋》中的嘱托,也是君主继位后第一年必须要做的大事。” 魏武侯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魏武侯退朝后面带喜色,吴起上前对他说:“有人曾把楚庄王的话告诉过您吗?”魏武侯问:“楚庄王是怎么说的?”吴起回答说:“楚庄王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他,退朝后他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说:‘我处理政事得当,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深感忧虑。忧虑的原因就在仲虺的话中,他说过:“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得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得到提出疑问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会灭亡。”现在凭我这样的本事,大臣中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的国家将要灭亡了!因此我深感忧虑。’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您却因此而高兴。”魏武侯后退了几步,拱手向吴起拜了两次说:“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 吴起担任西河郡守期间,秦国有个岗亭靠近魏国境内。这个岗亭会对魏国的种田人造成很大危害,但是又不值得征调部队攻打它。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放了一根车辕,然后下令说:“谁能把车辕搬到南门外,就赏赐他上等田地、上等住宅。”起初没有人去搬它,最终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立即按照命令行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红豆,下令说:“谁能把红豆搬到西门,赏赐如前。”百姓们都争抢去搬。最后吴起下令道:“明天要攻打岗亭,能冲锋陷阵的,就任命他做大夫,赏赐上等田地和住宅。”百姓们争先恐后参战,一个早上就把岗亭攻占了。 吴起出门遇见一位老朋友,便邀请他来家里用餐。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等他,说他过一会就去。吴起说:“那我等您来了再吃。”这人到黄昏都没有来,吴起也不吃饭,就等着他。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请这位老朋友。直到这位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吴起是卫国左氏邑中乡的人,让他妻子织丝带,结果幅宽比要求的尺度窄些。吴起让她改一下,他妻子说:“行。”等到织成,又量了量,结果还是不符合要求的尺度,吴起非常生气。他妻子回答说:“我开头就把经线确定好了。不可以更改了。”吴起休掉了她。吴起妻子请求哥哥去要求回去。她哥哥说:“吴起是制定法令的人,他制定法令,是想用来为大国建立功业。他必须首先在自己妻妄身上兑现,然后才能推行开去,你不要希望回去了。”吴起妻子的弟弟被卫君重用,就凭着被卫君器重的身份去请求吴起。吴起不听从,便离开卫国到楚国去了。 另一种说法:吴起把丝织的带拿给他妻子看过,说:“你为我织条丝带,织成这样。”丝带织成后一经比较,新织的那条特别好。吴起说:“让你织条丝带,要求像样品一样。现在织得特别好,为什么?”他妻子说;“用的材料是一样的,只是额外多用了工夫,所以更好。”吴起说:“这不是我的吩咐。”让她穿好衣服,把她休回娘家。她父亲前去求情,吴起说:“我在家从不说空话。” 吴起是一名文武全才的将领,军事上他拥有卓越统帅能力、先进军事思想,他料敌合变、爱兵如子,吴起在军事方面的成就在历朝历代都享有极高的赞誉。 此外,吴起作为一名政治家、改革家,通过改革使魏、楚两国富国强兵,他在政治上的贡献也得到广泛赞誉。 吴起贪恋功名,为取得成功不择手段。他杀妻求将、为子不孝和好色的人格缺陷为这位文武全才的将领增加了人生污点,也成为文人墨客诟病的对象: 此外,对于吴起执法严格、不近人情,用兵杀伐无度,造成横尸遍野、生灵涂炭的行为也多有非议: 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西北邻定边县,东南接志丹县,东北邻靖边县,西南邻甘肃省华池县。1819年,清朝在靖边县首次设立吴起镇。相传战国名将吴起曾在此驻兵戍边,为纪念吴起而命名。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此会师,结束长征。1942年,设立吴起县,后改名吴旗县。2005年10月19日,正式更名为吴起县,属延安市管辖。 吴起县境内建有吴起广场,广场中心树立有吴起雕像。 起台镇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境内,相传吴起率兵东征讨伐齐国,曾在此地安营扎寨,筑起高台点将练兵。两军交战在即时吴起忽闻老母病故,悲痛万分。但吴起以国家为重,率兵出战大获全胜。后人为纪念吴起在此筑寺祭祀,名为“吴起台寺”,简称“起台寺”,起台镇由此得名。因历史的原因,起台寺未能完整保留。1773年,起台寺被重建,并在此立碑,现该碑仍树立在起台镇。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吴起于第八十五回《乐羊子怒餟中山羹 西门豹乔送河伯妇》中登场。在第八十六回《吴起杀妻求将 驺忌鼓琴取相》中,吴起在鲁穆公手下任职,娶田氏之女为妻。齐国国相田和与田忌、段朋率军攻打鲁国,吴起杀妻取得将位后到达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得到手下的信任。两军对峙时,田和派部下张丑前往吴起营中打探情报,吴起隐藏军中精兵,故意向张丑展示军中老弱病残,并款待张丑说无意与齐国作战,只想求和,让他麻痹大意。张丑回营时,吴起暗中调兵遣将尾随其后,偷袭齐军主营,齐军大败。田和随后命张丑带美女二人、黄金千镒贿赂吴起,又暗地散布吴起受贿通齐的事情。鲁穆公得知后罢免吴起的官职准备治他的罪,吴起逃奔魏国,居住于翟璜的家里,经翟璜推荐后担任西河郡守。秦惠公死后,吴起趁秦国君位动荡之机夺取河西五城。其余描述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基本相同。 此外,还有现代作家孙开泰、孙东以吴起为生平的长篇历史小说《吴起传》。 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吴起由张山饰演。此外,吴起还出现在京剧名段《湘江会》、《战春秋》中。
113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35
司马法
司马法 《司马法》又称《司马兵法》或者《司马穰苴兵法》,为中国著名兵书之一,其成书年代和作者均具争议。 根据《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记载,战国初期,齐威王命令大臣追述古代的司马兵法,同时也把春秋末期齐景公时的将军司马穰苴的兵法附入其中。 《司马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称《军礼司马法》,共155篇。汉朝以后,该书多有散佚,至唐朝编《隋书·经籍志》时录为3卷5篇,列入子部兵家类,称为《司马法》,即今本《司马法》3卷5篇的原型,其中既涉及了春秋时的制度,亦涉及了战国时的制度。 对于该书的真伪、成书年代及作者谁属等问题,历代学者均有各种不同的看法。部份认为《司马法》是一部伪书;部份认为史书中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司马法》及《军礼司马法》是几种不同的书;部份认为今本《司马法》可分为两部分,前两篇为古《司马法》,后三篇为《司马穰苴兵法》。目前学者一般认为今本《司马法》不是伪书,历史上的《司马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及《军礼司马法》均包含于《司马法》之中,作者为司马穰苴及其追论者。 《司马法》中主要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军礼和军法,对于礼学研究非常重要,受到历代兵家和史学家所重视。 共五篇:
113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36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作者是战国时齐国人孙膑。 《孙膑兵法》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以后就已经失传。因此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推测孙膑就是孙武,认为《孙膑兵法》就是《孙子兵法》。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竹简本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才改变了学界的认识,。竹简本是汉初抄本,其中孙膑不以第一人称出现,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此书是由孙膑弟子纪录而成。现在分上下两编,共三十篇。 《孙膑兵法》进一步发展了《吴子》的军事思想,是一部具有丰富的军事思想的著作。
113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37
孙膑
孙膑 孙膑(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16年),活跃于战国中期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孙膑原名孙伯灵,因受过膑刑故称孙膑。 孙膑出生于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菏泽市鄄城县北一带),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齐国的霸业。明末清初有以孙膑、庞涓生平为原型的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使孙庞斗智的故事广为流传。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有人说孙膑是春秋时期吴国将军孙武的后代,而孙武活跃于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孙膑活跃于前4世纪,两人活跃年代相差100多年。孙膑的先祖是陈国公子陈完,陈完的曾孙陈无宇有子陈书,因讨伐莒国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改名孙书,封于乐安作为食邑,是妫姓孙氏的始祖。孙书之子孙凭生孙武,孙武因躲避齐国国内发生的陈、鲍、高、国四族之乱而出奔吴国,有子三人,孙驰、孙明和孙敌。次子孙明有子孙顺,孙顺有子孙机,孙机有子孙操,孙操即为孙膑之父。即孙武→孙明→孙顺→孙机→孙操→孙膑,此世系与二人相距年代基本吻合。但唐代孙壬林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却记载孙膑是卫武公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同拜师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田忌经常与齐国诸公子赛马,设重金作为赌注。孙膑发现比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建议田忌加大赌注,并且向他保证必能取胜。田忌于是与齐威王和诸公子设千金作为赌注,比试赛马。孙膑让田忌用下等马替换上等马,与齐威王的上等马比赛,首场大败;随后孙膑又让田忌用上等马替换中等马、中等马替换下等马,分别与齐威王的中等马及下等马比赛,结果田忌两胜一负,最终赢得齐威王的千金赌注,孙膑由此名声大振。田忌将孙膑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并让他担任自己的兵法教师。 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邹忌反对救援,而段干朋则建议齐威王分兵一路向南攻打襄陵(今河南省睢县)来疲劳魏军,然后趁魏军攻破邯郸后救援赵国,这样既救援了赵国,又同时削弱了魏、赵两国。齐威王采纳段干朋的建议,兵分两路,一路齐军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 前353年,齐军兵分两路,一路与宋国景㪨、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孙膑率领救援赵国。齐威王打算让孙膑担任主将,但孙膑以遭受过酷刑、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齐威王于是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让坐在带着蓬帐的车子中出谋划策。此时魏军主力已攻破赵国首都邯郸,庞涓率军8万到达茬丘(今山东省茌平县西),随后进攻卫国,齐国方面田忌、孙膑率军八万到达齐、魏两国边境地区。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军主力交战,但被孙膑阻止。孙膑认为魏国长期攻打赵国,主力消耗于外,老弱疲惫于内,国内防务空虚,应当采用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直捣魏国首都大梁迫使魏国撤军,魏国一撤军,赵国自然得救。孙膑于是建议田忌南下佯攻魏国的平陵(今山东省阳谷县张秋镇一带),因为平陵城池虽小,但管辖的地区很大,人口众多,兵力很强,是东阳地区(指魏国首都大梁以东的地区)的战略要地,很难被攻克;而且平陵南面是宋国,北面是卫国,进军途中要经过市丘,容易被切断粮道,佯攻此地能很好的迷惑魏军,造成庞涓产生齐军主将指挥无能的错觉。田忌采纳孙膑的计谋,拔营向平陵进军。接近平陵时,孙膑向田忌建议由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两城的都大夫率军直接向平陵发动攻击,吸引魏军主力,果然攻打平陵的两路齐军大败。孙膑让田忌一面派出轻装战车,直捣魏国首都大梁的城郊,激怒庞涓迫使其率军回援;一面让田忌派出少数部队佯装与庞涓的部队交战,故作示弱使其轻敌。田忌按孙膑的要求一一照办,庞涓果然丢掉辎重,以轻装急行军昼夜兼程回救大梁。孙膑带领主力部队在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设伏,一举擒获庞涓。 桂陵之战并没有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正式进攻魏国首都大梁,赵国首都邯郸仍为魏国所占领。前352年,魏惠王调用韩国的军队击败包围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国被迫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调停,各国休战。前351年,魏惠王与赵成侯在漳河边结盟,撤出赵国首都邯郸。大约在此时齐国将庞涓释放,使其回魏再度为将。 前342年,魏将穰疵在南梁(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和霍(今河南省汝州市西南)击退韩将孔夜的军队,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向大臣们询问应当及早救韩还是推迟救韩。张丏认为如果晚救韩,韩国必将转而投靠魏国,不如早救韩;田忌则认为趁韩、魏之兵还未疲惫就出兵,等于代替韩军遭受魏军的攻击,反而会受制于韩,不如晚救韩等待魏军疲惫,韩国危在旦夕一定会求救于齐国,这样可以名利双收。齐威王十分赞同田忌的观点,秘密与韩国使者达成协议,但没有立即派出援军援助韩国。而韩国自恃有齐国的援助,与魏国作战接连五次战败,不得不求救于齐国。齐威王于是派田忌、田朌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援助韩国。 孙膑再次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率军袭击魏国首都大梁。庞涓得知消息后急忙从韩国撤军返回魏国,但齐军此时已向西进军。孙膑考虑到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况且齐军也有怯战的名声,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引诱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孙膑命令进入魏国境内的齐军第一天埋设十万个做饭的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减为三万个。庞涓行军三天查看齐军留下的灶后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进入魏国境内才三天,齐国士兵就已经逃跑了一大半。”于是丢下步兵,只带领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天黑能行进至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孙膑于是命士兵砍去道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令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马陵道两旁,约定“天黑能在此处看到有火光就万箭齐发”。庞涓果然当晚赶到砍去树皮的大树下,见到白木上写着字,于是点火查看。字还没读完,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大乱。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齐军乘胜追击,歼灭魏军10万人,俘斩魏国主将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从此每况愈下,而齐国则称霸东方。 成侯邹忌一向与田忌不和。马陵之战后,孙膑对田忌说:“将军有意做一番大事吗?”田忌不知所以。孙膑说:“将军最好不要解除武装返回齐国,而是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来把守住主地(今山东省淄博市西南)。主地的道路狭窄,车辆只能依次通行,碰撞摩擦而过。如果让那些疲惫老弱的士兵把守住主地,定能以一当十,以十当百,以百当千。然后将军背靠泰山,左有济水,右有高唐,辎重可直达高宛(今山东省桓台县境内),只需轻车战马就可以直冲齐国首都临淄的雍门。如此,齐国的大权就可以由将军掌握决定了,那时候邹忌必定出逃,否则将军有可能不能安全的返回齐国。”但田忌没有听从孙膑的劝告。后来邹忌派公孙阅令人携带重金招摇过市,找人占卜,自我介绍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天下,现在欲图大事,麻烦你占卜一下,看看吉凶如何?”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阅就派人逮捕占卜的人,在齐威王面前验证这番话。田忌闻讯后大为恐慌,被迫出奔至楚国,后被楚宣王封于江南(今长江以南的地区)。孙膑这时也随田忌来到楚国,有可能一起去了田忌在江南的封地,与弟子潜心著述。《孙膑兵法》的大部分篇章,可能是在楚国完成的。齐宣王继位后得知田忌被陷害,将田忌召回国内官复原职,而孙膑也于此时返回齐国。《太平御览》记载孙膑曾为齐宣王献上收服燕、赵两国来对抗秦国的计策。后孙膑返回故地乐安颐养天年。而班固的《汉书》和曾巩的《战国策序》却记载孙膑不得善终。孙膑有子孙胜,字国辅,担任秦国将领。据记载,三国时期的东吴孙氏家族就是孙武、孙膑的后代。 《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汉书·艺文志》兵家权谋论著中记载孙膑著有《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孙膑兵法》自《隋书·经籍志》便不见于历代正史文献著录,失传近1700年,造成历史上诸多对孙武、孙膑其人及其著作的质疑。1972年,在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同时出土了竹简本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改变了学术界的认识。现存的《孙膑兵法》由出土的竹简整理而成,分上下两编共三十一篇。学术界认为上编是在孙膑著作和言论的基础上由其弟子辑录、整理而成;下编在内容上虽与上编类似,但在编撰体例上存在不同,是否为孙膑及其弟子所著尚无充分的证据。以下为《孙膑兵法》的篇目及主要内容: 孙膑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明显地接受了先祖孙武军事思想的影响。在军队建设方面,孙膑主张:1.注重将帅的选拔和培养,将帅必须具有义、仁、德、信、智、忠、敢、勇等素质,此外还要“知道”(懂得有关天、地、民、敌、阵各方面的作战规律)和“数战”(长期的作战经验)。为此,他提出了二十种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缺点和三十二种致使将帅作战失败的情况。2.军队的编制方面,孙膑主张要以地方行政组织为单位,以乡里之长作为军中长官;军队编制时要精简精良,不能滥竽充数。3.君主、将帅与兵、民之间的关系方面,孙膑主张君主要充分发挥将帅的军事才能,不要横加干预;将帅要取得君主的充分信任,以便不受约束地指挥军队;将官要对士兵“视如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将官要照顾士兵的利益,关心他们的疾苦,不能一味责罚;要合理运用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提高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只有获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军队才能具备强大的战斗力。4.在法制与纪律方面,孙膑主张军队必须有严格的法制和纪律约束;将帅要赏罚分明,一视同仁;将帅如果明于道义,信于赏罚,会在军队中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士兵就会自觉地遵守纪律。 在战略原则上,孙膑主张:1.战争之前要多作准备,要对战争结果进行谋算。2.将帅在指挥作战时,必须根据战场形势,大胆果断地执行战略战术。3.主张“必攻不守”,积极进攻敌人没有守备或守备薄弱的地方;攻势要猛烈,穷追猛打;积极夺取敌人的物资和战略要地;运用攻心为上的策略,合理运用政治和外交手段配合军事行动。4.鼓舞士气方面,孙膑提出分为激气、利气、励气、断气和延气五个步骤。5.战术要机动灵活多变,作战要创造有利态势。 在战术方法上,孙膑主张采用诡诈战术诱敌上钩、集中兵力以多击寡、精选锐卒进行突破、在运动战中歼敌、作战时合理运用地形、阵法,发挥长兵和弓弩的威力。此外,孙膑还专门论述了攻城战的策略和战术。 但是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这也是应当指出的。 孙膑拳是清末民初在聊城、馆陶、青岛一带流传的一种外家拳术,由于习练者穿长袖过指的衣服,又被称为“长袖拳”,但孙膑拳是否为孙膑所创所传,已无从考证;加上《战国策》、《史记》等史书亦不见有孙膑拳之记载。另外孙膑拳在清末民初才在聊城、馆陶、青岛一带流传,因此孙膑拳为后人借用孙膑之名创出拳术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虽然如此,孙膑拳已在中国大陆广为流传,于2011年孙膑拳被列为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膑作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家,两次击败魏国帮助齐国成就霸业,并且著有《孙膑兵法》一书,为后世留下重要军事理论。历朝历代对于孙膑都有很高的评价:鲁仲连称赞孙膑: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班固称赞孙膑:当时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擒敌立胜,垂著篇籍。葛洪评价孙膑:孙膑思骋其秘略,而司马刖之。《幼学琼林》中称赞孙膑:孙膑吴起,将略堪夸;穰苴尉缭,兵机莫测。毛泽东对孙膑评价很高,称他: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 孙膑遭到庞涓陷害失去双足,身体残疾,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两次击败庞涓,得以报仇,孙膑身残志坚的精神也得到了后世的称赞:司马迁称赞孙膑: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孔融评价孙膑:不能止人遂为非也,适足绝人还为善耳。虽忠如鬻拳,信如卞和,智如孙膑,冤如巷伯,才如史迁,达如子政,一离刀锯,没世不齿。唐代的周昙有诗称赞孙膑:曾嫌胜己害贤人,钻火明知速自焚。断足尔能行不足,逢君谁肯不酬君。 孙膑虽然在军事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班固和曾巩仍批评他鼓励发动战争,最后致使社稷倾覆,国家灭亡。 孙膑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东北500米的向阳河东岸。1990年,在此地出土了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重修亿城寺的墓碑一块,上刻有“膑墓址深邃”,经考证确定孙膑墓址在此。经孙氏族人重建,孙膑墓占地600平方米,其中墓丘直径4米,封土高3米,立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孙膑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共有制靴、制鞋业、皮革业、烧炭业、豆腐业和泥塑业尊孙膑为祖神。 传说孙膑被庞涓暗害后,为保护被削去髌骨的伤腿,用兽皮制成有史以来第一双过膝皮靴,后世的靴匠将孙膑尊为祖神。 传说孙膑下山遇到一位被毒蛇咬伤的樵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孙膑用剑将樵夫的双脚砍去,然后砍下自己的双脚献给樵夫,而樵夫将自己鞋穿在孙膑腿上供其行走。因樵夫忘记询问孙膑的姓名和住处,为感激孙膑的救命之恩,樵夫夫妇制鞋送人,使鞋匠一行逐渐兴旺。鞋匠们后来知道了孙膑舍足救樵夫的事,就把他尊为制鞋业的祖神。 传说孙膑被庞涓挖膝之后,只好跪步行走,需要用皮张裹缠膝部。因为带毛的原皮非常硬,磨得膝部非常疼,他就将皮子去毛后加工柔软,使用起来舒服方便,从此便出现了皮革业,而孙膑也成了这个行业的始祖。 传说鬼谷子让孙膑、庞涓二人外出寻找“无烟柴”,孙膑在乌鸦“哇哟”的叫声提示下挖窑烧炭,找到“无烟柴”,鬼谷子对孙膑十分满意,而庞涓则对孙膑更加忌恨。从此,人们把孙膑尊为烧炭业的祖神。 传说鬼谷子为考验孙膑、庞涓而假装生病。孙膑为了让老师吃点有营养的东西,就磨了豆浆,正巧他晾的盐,被露水化成盐水流进豆浆,豆浆凝固变成了豆花(还有一个传说是庞涓往豆浆里洒了泡尿)。鬼谷子吃完豆花后,夸奖了孙膑,要求孙膑再做点。庞涓十分嫉妒孙膑,偷偷的往盐水里加了点石膏水,没想到也制成了豆腐。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孙膑和庞涓供奉为豆腐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 传说孙膑曾流落至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破了庞涓的“五雷阵”,无锡惠山人传承了孙膑捏泥人的技艺,孙膑也被无锡惠山的泥塑从业者尊为开业祖神。 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孙膑于第八十七回《说秦君卫鞅变法 辞鬼谷孙膑下山》中登场,孙膑原名孙宾,与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弟子。庞涓急于下山出仕,孙宾为其送行,二人流泪而别。次日夜晚,鬼谷子将失传的《孙子兵法》交给孙宾习诵,三日后孙宾学成。庞涓出仕于魏国,在王错的推荐下担任魏国元帅,建立战功。墨翟游历至魏国时,向魏惠王推荐孙宾。魏惠王于是命庞涓写下书信,携带厚礼前往鬼谷迎接孙宾。鬼谷子推算出孙宾日后有劫难,于是让孙宾改名为孙膑。在第八十八回《孙膑佯狂脱祸 庞涓兵败桂陵》中,魏惠王想要试探孙膑的才能,命孙庞二人演练阵法。庞涓所布阵法,孙膑全部知晓并能破解。而孙膑布阵,庞涓却不知。庞涓于是私下询问孙膑,孙膑告知他后庞涓先行报告给魏惠王。魏惠王又问孙膑,得到相同的答案,于是认为二人才能不相上下。但庞涓深知孙膑才能远胜于自己,于是设计陷害孙膑私通齐国,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事后又假装好人,治愈照顾孙膑,诱骗他写出《孙子兵法》及注解。孙膑在侍从的告知下得知真相,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欺骗庞涓。在淳于髡和禽滑厘的帮助下,孙膑逃奔至齐国寄居于田忌门下,庞涓以为孙膑已经投井自杀,没有追查。魏惠王命庞涓攻打赵国,夺回中山,庞涓献策直接攻打邯郸来迫使赵国割地,魏惠王于是命庞涓率兵车五百进攻赵国。赵成侯将中山国故地献给齐国,请求齐国出兵援助。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战场上田忌布下“颠倒八门阵”,在孙膑的指导下,庞涓破阵失败,损失两万人。庞涓得知孙膑未死,于是连夜撤兵,齐国取得桂陵之战的胜利。邹忌嫉妒田忌、孙膑的战功,又收受了庞涓的贿赂,于是派公孙阅陷害田忌,田忌于是交出兵权、孙膑也辞去军师一职来消除齐威王的怀疑。齐威王死后,齐宣王继位,得知田忌的冤情,将二人官复原职。其余记载与《史记》基本相同。 此外,明末清初的吴门啸客所著历史小说《孙庞斗志演义》,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为蓝本,夹杂以历代说部、戏曲的演绎,中间穿插了不少神怪小说内容,使孙庞斗智的故事深入人心。 孙膑作为影视形象多次出现在电视剧、电影、戏曲等影视作品中。杨丽花歌仔戏中的孙膑下山,即是用孙膑的故事为剧本,由杨丽花饰演孙膑,陈亚兰饰演庞涓,阚水源则饰演郑安平。1988年上映的TVB电视剧《奇门鬼谷》中,孙膑由欧瑞伟饰演。1999年上映的长篇电视剧《东周列国战国篇》中,孙膑由温海涛饰演。2000年上映的电视剧《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中,孙膑由仇永力饰演。2011年上映的电影《战国》中,孙膑由孙红雷饰演。此外,孙膑还出现在京剧《孙膑装疯》、《马陵道》、《五雷阵》、《金光阵》中,其他如豫剧、秦腔、同州梆子等也有相关曲目。
113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39
尉缭子
尉缭子 《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 《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尉缭子》残简,说明此书在西汉已流行,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时代。 《尉缭子》的军事思想具有战国时代的特色,颇有价值。宋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被定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科举必读的兵学教材。虽然此书多少有其时代局限,但书中最后结语说:「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能杀士卒之半,...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故曰:『百万之众不用命,不如万人之斗也...』。」文中(杀)为裁减之意,明确指出精兵主义之必要性,值得后人深思。 现存24篇,1~12篇主要论述战争和政治,13~24篇讲军令和军制。
114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40
六韬
六韬 《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 《六韬》又称《姜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书以问答形式呈现,以周武王设问、姜太公答之,来探讨各种古代军政议题。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 今存版本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残本、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竹简残本、敦煌遗书残本、《群书治要》摘要本、《四库全书》本、《续古逸丛书》影宋《武经七书》本、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宋刻《武经七书》本、丁氏八千卷楼藏刘寅《武经七书直解》影印本。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通过周武王与姜太公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影响很大,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共分六卷。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 《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义经盗得《六韬》因而作战得以出奇制胜的传说,使得《六韬》中的《虎韬》(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的同义词。 今本《六韬》共分六卷。
114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41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后人依托黄帝所作,成书年代不详,唐代始通行于世,言行事暗合天道,切应盗机,则能功成事遂。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四百余字分作三章,另有三百余字本,各传本字数有所增减,分章或不分章者皆有。 《阴符经》历代注家解经要旨不一,或以为兵家权谋之书,或解以道家之言,宋元道士多以内丹功法注经,文人则以儒家性理之说释之。作为道教的一部重要道经,《阴符经》迄清代已逾百家注解,其重要性不下于《道德经》和《南华真经》。 黄帝为中国传说帝王,史记列五帝之首,道教奉为得道仙真。郡斋读书志称黄帝受《阴符经》来由不一,「或曰受之广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黄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退而自著其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序》则言明为西王母降于王屋山,遣九天玄女授予黄帝。 阴符,为暗合,内外契合之意。《黄帝阴符经疏》李荃释题:「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陶宏景注「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兵书六韬提及太公望有阴符,凡八等之语,指主将秘闻,用于阴通言语,不泄中外相知之八种兵符。 李荃《黄帝阴符经疏·序》自称得《阴符经》于嵩山虎口岩石壁,骊山老母为其解说要旨:「黄帝阴符三百言...上有神仙抱一之道,中有富国安人之法,下有强兵战胜之术」。 天地阴阳运行变化,与人事之间有相生相盗之关系,圣人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掌握天人暗合之机,使行为举动合乎天道,切应自然,则治国养生皆得其宜,可以长久。 关于作者,旧题黄帝撰,学者大多认为是后人伪托,三说如下: 关于成书年代,暂时无法取得比较统一的意见: 唐朝时,陆龟蒙、皮日休作《读阴符经诗》,赞誉阴符经「备识天地意,献词犯乾坤」「口含造化斧,凿破机关门」「不测似阴阳,难名若神鬼。得以升高天,失之沉厚地」。 宋元开始,道教视《阴符经》为道士必读之经,常与《道德经》并称。 张伯端作《悟真篇》,就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并引《阴符经》盗机之理解说内丹,如「先且观天明五贼,次须察地以安民。民安国富方求战,战罢方能见圣君...三才相盗食其时,此是神仙道德机。万化既安诸虑息,百骸俱理证无为」。 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说自己:「理透《阴符》三百字,搜通《道德》五千言」,其弟子马丹阳亦说:「学道人不须广看经书……若河上公注《道德经》、金陵子注《阴符经》,二者时看亦不妨」。丘长春的高足尹志平认为:「道人虽未能广学,《阴符》、《道德》、《清静》三经,又岂可不学」。 当时儒士亦对《阴符经》有所称道,认为《阴符经》窥天道,有至理。程颐说:「《老子》言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测天道之未尽者也」,元代大儒刘因教其弟子读《阴符经》,他说:「史既治,则读诸子者,庄、列、 阴符四书者,皆出一律,虽-{云}-道家者流,其间有至理存」。 但也有儒士对《阴符经》多所批评。黄庭坚评《阴符经》诡谲不经。黄震则批《阴符经》四处掇拾,而无所定见,他说:「后世有伪为道书者,曰《常清静经》;有伪为佛书者,曰《般若经》;千变万化,皆不出反常一语,初非异事,乃雷同语耳。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炼而不明其所以修炼,所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盖异端之士,掇拾异说,而本无所定见者,岂此其所以为阴符欤?」。 明代哲学家吕坤说《阴符经》「洞造化精微,极天人蕴奥,契性命归指。帝王得之以御世,老氏得之以养身,兵家得之以制胜,术数家得之以成变化而行鬼神,纵横家得之以股掌人群,低昂时变。是书也,譬江河之水,惟人所挹。其挹也,惟人所用」,指《阴符经》有如江河之水,各家皆能用之。
114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43
三略
三略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的一本著名兵书。 《黄石公三略》原名《黄石公记》。旧题黄石公撰。学者一般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伪作,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认为大约成书于西汉末年。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 共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
114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45
考古学
考古学 考古学(或,源自古希腊文:, "archaiologia" ;,"arkhaīos",「古代」;以及, "-logiā",「学问」),对于过去人类社会的研究,主要透过重建与分析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环境资料,包括器物、建筑、与。由于考古学运用许多不同的研究程序,它可被认定为一门科学与一门人文学,而且在美国,它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在欧洲则是一门独立学科。 考古学研究人类历史,从距今250万年前东非最早的石器的发展,直到近代。这个学科是最重要的史前史研究学科,在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资料可供历史学家研究,而且这个时代占了人类整体历史的99%以上,从旧石器时代直到书写文字出现之前。考古学具有各种不同的目标,范围从研究人类演化到文化演化与了解文化史。 考古学包括、以及最后对所收集资料的分析,以便更了解人类的过去。就宏观的视野来看,考古学仰赖跨学科分析,学科上的协助来自人类学、历史学、遗传学、演化生物学、生物科技、艺术史、古典学、民族学、地理学、 地质学、 语言学、物理学、资讯科学、化学、统计学、古生态学、古动物学、古生物学、与古植物学。 考古学在19世纪由欧洲的发展出来,从那时开始就成为遍布世界的学科。从一开始,各种特别型态的考古学就已发展,包括与考古天文学,以及多样的科学技术以辅助考古学调查。然而今日考古学家面对许多问题,包括面对、盗掘掠夺器物、与反对人类遗留的发掘。 汉语的考古学来自于欧洲,而欧洲各国文字中的考古学都源于希腊文的αρχαίολόγί,这个词是由αρχαίος(意为古代事物或古代)和λόγος(意为科学)组成,在古希腊泛指古代史的研究。在公元4世纪的时候,柏拉图就使用这个希腊文的单词来指古代史的研究。这个词在一段时间内很少使用,在17世纪时又被重新使用,用以表示古物和古绩的研究。17、18世纪的主要指的是古物中的美术品,到了19世纪才泛指一切古物和古绩。 中国在公元1-2世纪(东汉)已有“古学”这个名词,来泛指研究古代的学问。到了北宋中叶(11世纪)时,诞生了一门研究青铜彝器和石刻的学问——金石学,即考古学的前身。这时“考”“古”二字也开始被连用。公元1092年成书的《考古图》就已经率先使用了“考古”这一名词,不过此时指的是考证古文字与古文章。 出身安科纳的巡回学者佩兹柯里(Cirioco Pizzecolli,1391年-1453年),多次走遍地中海地区,以记录他对古代建筑和物质的发现。基于这个原因,他被称为考古学之父。 现代考古学在19世纪中期起源于欧洲,它是在地质学的科学研究进步之后发展出来。地质学呈现,地球的年龄是数十亿年,而不是当时普遍认定的几千年。在此后不久,185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一书,概述了他的演化论,最终导致科学家相信,人类事实上有数百万年的历史,从而提供一个时间限度,可在其中蓬勃发展考古研究。同时,在1836年丹麦历史学家汤姆森(Christian Jürgensen Thomsen)出版《斯堪第那维亚古物指南》("A Ledetraad til Nordisk Oldkyndighed"),于1848年翻译成英文,其中他提议将欧洲史前史区分为三年代系统,即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是依据人类使用的材料。这三个概念,包括人类古物、演化与三年代系统,往往被认为是现代考古学的基石。 不久,早期考古学家开始调查世界各地的各个不同区域,对于古代爱琴文明的研究,受到海因里希·施利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特洛伊,以及亚瑟·埃文斯(Arthur Evans)在克里特的发掘所刺激,而约翰·劳埃德·斯蒂芬斯(John Lloyd Stephens)是在整个中美洲重新发现玛雅文明的关键人物。但是,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这些考古学家所运用的方法有著极大的缺陷,往往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偏见,而且许多早期欧洲考古学家往往依赖于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等人所提供的人类学和民族志论述,从而比较现代的“野蛮”人群,如同美洲原住民以及在历史上住在类似社会的欧洲民族。 很快地,这个新创立的考古学蔓延到北美洲,就由塞缪尔·黑文和威廉·亨利·霍尔姆斯等知名学者,发掘古代印第安人遗迹。 考古学田野研究法的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于十九世纪晚期。其中一位执牛耳的人物,是奥古斯·皮特·利弗斯(Augustus Pitt Rivers),他认真发掘了英格兰南部的Cranborne Chase,强调应该受到记录的,不仅是具有美感或有价值的项目,更包括世俗物品;因此他协助考古学从古物搜藏(antiquarianism)区分开来。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他几位重要的考古学家,进一步完善了这个学科,他们是弗林德斯·皮特里(Flinders Petrie,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从事发掘),莫蒂默·惠勒爵士(Sir Mortimer Wheeler,印度),多萝西·加罗德(Dorothy Garrod,在中东),麦克斯·乌勒(Max Uhle,秘鲁),以及亚弗雷德·基德(Alfred Kidder,墨西哥)。在整个20世纪,考古学进一步适应和创新,特别是在1960年代,当时乔治·巴斯推广海洋考古(maritime archaeology),都市考古(urban archaeology)则随著许多欧洲城市更新发展变得更普遍,抢救考古(rescue archaeology])则是在日益增加的商业发展之下应运而生。 考古学目的在于了解更多关于过去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事实。人类有超过99%的历史是在史前史,当时的人类并未使用文字,因此并未留下关于他们自身的文字记录,以供我们研究。在欠缺这种书写文字的资源下,了解史前社会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古学。许多关于人类历史的重大发展发生在史前史,包括在旧石器时代发生的人类演化,当时在非洲,人族从南方猿人发展而来,最终成为当代的智人。考古学也找出许多人类技术演进的讯息,例如使用火的能力、石器的发展、炼铁术的发明、宗教的源头,以及农业的创造。假使没有考古学的话,我们无从了解在人类在没有书写文字的年代,所发生的演化与技术变迁。 考古学家并不全部服膺同一套考古学理论取向。当考古学于19世纪晚期开始发展,第一个考古学理论取向是,它所具有的目标是解释文化为何改变和调整,而不是仅仅强调这些文化曾经产生的事实,因此强调历史特殊论。在20世纪初期,许多考古学家研究的是与现存社会(例如美洲原住民、西伯利亚人、中美洲人的社会) 有所关联的过去社会,他们依循,比较在过去与当代族群及文化群体之间的连续性。在1960年代,由与等美国考古学家所领导的一场考古学运动,反对当时已经建置完备的文化史考古学。他们提议一种更具科学与人类学性质的「新考古学」,具有假设测试与科学方法,这在后来称为过程考古学。 在1980年代,兴起了一个崭新的后现代运动,由英国考古学家所领导,包括、 、 、以及Ian Hodder,,这后来称为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它质疑过程主义对科学实证论与公正性的诉求,并强调自我批判的理论反思性。然而,后过程主义遭到过程主义批评为欠缺科学热情,而且学者依然争辩著过程主义与后过程主义的有效性。同时,另一个理论「历史过程论」(historical processualism)兴起,寻求整合出一个焦点,放在过程与后过程考古学所强调的反思性及历史。 现今的考古学理论采借了来自很大范围的理论思想,包括演化、现象学、后现代、结构与能动、、功能学派、与、以及等。 一场考古学调查往往包含几个清楚划分的阶段,每个阶段运用特有的研究方法。在任何的实际考古工作可以进行之前,考古学家必须先就所欲达成的清楚目标取得共识。做到这一点之后,进行对一处遗址的,尽可能发现关于这个遗址及其周围区域的资讯。其次,展开发掘工作,以搜集埋藏在地下的任何考古特质;第三,研究从这场发掘中所搜集的资料,并评估是否达成考古学家原先设定的研究目标。然后将这些资讯出版,以便由其他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取得使用,学者认定这是一个好作为,即使有时被忽略。 正如大多数的学科,考古学有许多的分支学科,区分的方式有些是依据特定的研究法或物质类型(如:、、),地理或年代(如:、),其他的主题(如:、、),或是一处特定的考古文化或文明(如:埃及学、印度学、汉学)。 历史考古学研究已有某种文字的文化。 在英国,考古学家发掘了一些中世纪村落遗址,它们在14世纪的危机之后就遭到弃置,并发现17世纪的花坛园圃的布局,后来由于流行风格的改变,人们不再使用这种布局。在美国纽约市城区,考古学家发掘了18世纪非洲裔的墓园,现在成为。 民族考古学是对于现生人群的考古学研究。这个取向在1960年代强调中程理论而声名鹊起,这是当时过程学派运动的一项特色。 早期的民族考古学研究将焦点放在狩猎采集或搜食社会。民族考古学继续成为后过程或其他当代考古学研究取向的一个强力成份。 民族考古学运用民族志研究来增进与改善它们的类比,然后运用这些类比,诠释考古学记录。简言之,民族考古学就是将民族志研究运用在考古学。 是将实验方法用于发展受到更高度控制的观察,以分析那些创造并影响考古记录的过程。在逻辑实证论的脉络下,过程论具有改善考古学认识论的科学企图心,其中研究方法变得重要。在改善诠释考古学记录的推论架构方面,实验技术依然是一个重要成分。 虽然考古学可以是一门纯科学,但它也可以是一门应用科学,即是为面临发展计划所威胁的考古遗址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考古学成为在文化资源管理(Cultural resources management)之下,一门受到资助的研究活动,在英国称为文化资产管理(heritage management)。今天,文化资源管理涵盖了在美国与西欧等地,大部份的考古学研究。在美国,自从1966年通过(National Historic Preservation Act,简称NHPA)之后,文化资源管理考古学就成为不断受到关注的焦点,而且大多数的纳税人、学者与政治人物都相信,文化资源管理协助美国保存历史以及史前史,避免随著城市、水库与公路的扩张而丧失。除了其他法令以外,国家历史维护法强制规定,在联邦土地上所执行的计划,或是涉及联邦经费或批准的计划,都必须考量这个计划对每一处考古遗址的影响。 文化资源管理在英国的运用范围,并不局限于政府出资的计划。自从1990年开始,要求计划者必须将考古学视为决定新发展计划的一项。因此,有许多考古学组织在考古学敏感地区的建筑工程开始之前,进行文化遗产减轻破坏调查(mitigation),依据污染者付费原则,由发展商支付费用。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实物。主要是物质的遗存,或者说是遗物与遗迹。而这些遗存应该是古代人类的活动遗留下来的。考古学的研究集中在对过去的研究上,包括过去文化所遗留下来的各种资料。所以它的研究对象是属于一定时间以前的古代。比如英国的考古学下限是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法国是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美洲各国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492年),中国的一般是以明朝的灭亡(1644年)为下限。近年来,英国出现的中世纪考古学(Medieval Archeology)则把时间下限推进到了1640年。而美洲各国的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eology)则研究近代工业初期的遗物。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下限都会自然地向后推移。 考古学中常用到的一些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 体质人类学— 古动物学— 古植物学— 物理学— 化学— 民族学— 民俗学— 社会学— 历史学— 宗教学— 语言学— 自然科学史— 美术史— 建筑史— 地层学
114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46
济南市
济南市 济南市,别称“泉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山东省省会,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环渤海地区南翼中心城市,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交通和科技中心,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 济南同时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九大跨省区分行之一的济南分行也设立于此。济南北连首都经济圈,南接长三角经济圈,东西连通山东半岛与华中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沪经济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根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济南被定位为区域中心城市。 济南拥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因境内泉水众多,拥有“七十二名泉”,故被称为“泉城”,素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刘凤诰对联)的美誉。济南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园林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济南位于山东省中西部,北临黄河,南依泰山。全市共辖10市辖区、2县,总面积10,244平方公里,人口870万(2019年)。济南分别与西南部的聊城市、北部的德州市和滨州市、东部的淄博市、南部的泰安市交界。 济南已成功举办2004年亚洲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第七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等多项国际和国家级盛会。2015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办,标志着这项世界盛会创办一个多世纪后首次走进亚洲。2016年中国绿公司年会、2017年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在济南开幕。 「济南」之名来源于西汉时设立的济南郡。济南之“济”指济水,济南意为济水之南。古济水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流域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黄河山东段。后因黄河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从濮阳改道流入其济水的以北的那一段河道。在1128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泗水,1855年改道时,黄河下游流入济水。因此成为了黄河下游的干流河道。而济南、济源、济阳、济宁等地名还是保存了下来。 发源于济南的龙山文化存在于距今5000-4100年前左右,分布于黄河的中下游。龙山文化是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形成期,当时已有了较为发达的畜牧业,且巫术活动较多。这是一个父权社会文明,私有财产出现,并开始有了阶级社会。 相传舜曾“渔于雷泽,躬耕于历山”。历山即济南市区南部的千佛山。所以市内至今还散遗各个以舜命名的地名,如“舜井”、“舜耕路”、“舜耕山”等。 商代末期帝乙、帝辛(纣)克东夷时甲骨文卜辞中的“泺(音洛,四声)”字即今日的趵突泉,从而把济南泉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溯至3544年前(即公元前1542年)。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鞍”之战发生在市北的马鞍山一带。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名叫《大东》的诗词,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汉代公元前164年设立济南国,公元前154年又废国改郡。汉灵帝时,曹操曾任济南相。西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隋高祖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这段时期济南的佛教比较兴盛,留有千佛山、灵岩寺、千佛崖石窟造像、四门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等佛教遗迹。 到了北宋时期济南属京东东路,沿称齐州。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齐州升为济南府。曾巩任职于济南时曾各种赋诗撰文,促进了济南文学的发展。两宋交际时期,济南府的文学更加繁荣,出现了李清照、辛弃疾等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宋词作家,两人被称作“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辛弃疾字“幼安”)。 中国广告史上最早的商业印刷广告,出现在北宋时期的济南府。上海博物馆藏的北宋济南刘家针铺广告铜版,是现存最早的工商业印刷广告。在这则高12.5厘米,宽13厘米的广告铜板上,中心位置绘有商标——白兔捣药图,广告的标题是商店名称“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告诉人们商店的地址是“认门前白兔儿为记”,商店经营项目、质量要求和经营方针是:“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可转为贩,别有加烧。请记白”。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印刷广告文物,比西方的印刷广告早三百多年。 1128年,北宋的京东东路的济南府被完颜宗翰、完颜宗辅、完颜宗泽、完颜宗弼、拔离速的3万金军攻占,之后依称济南府,属京东东路。 1214年,金朝的京东东路的济南府被成吉思皇帝与拖雷的大军攻占,1216年底—1217年初金军驱逐了之前攻占京东东路的济南府的大军驻军,1220年济南府再次被木华黎攻占。 元朝属于腹里的济南路,济南的文化依旧兴盛,产生过杜仁杰、张养浩等著名文学家和散曲文人。 元惠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年初朝廷征召附近民夫修理决口的黄河河道,由于监工管理极为粗暴,肆意鞭打这些民夫,因此颍川路人刘福通和韩林儿(韩山童之子)就利用这些民夫的不满情绪发动了红巾军之乱;参与红巾军之乱的军队对当时的大城市都要攻占和杀掠一番(对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和平民百姓等都是如此);红巾军之乱的队伍纯粹是一群不受指挥与控制的强盗土匪,他们于1358年从海宁州渡海攻占胶西路、益都路和济南路等地; 1362年王保保镇压了之前攻占济南路、胶西路、益都路的红巾军驻军。 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军攻占济南路,曾置山东行中书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到了嘉靖、万历和天启年间(1521—1627年)济南府成为当时中原第一大都会,1635年,1636年,1638年,1639年,1642年满清五次引兵攻占北直隶和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杀掠无数,尤其是1642年攻陷济南府时,肆意戮掠后撤退,济南府城内外积尸十三万具。满清顺治朝时,山东多次爆发反抗满清统治而后被镇压的起义,这给当时的山东尤其是济南府造成不小的损毁。据说当时白天赤地千里,榛榛莽莽,夜晚手游鬼哭,人迹罕至(超过百万人遇害)。康熙年间,济南的商业开始缓慢恢复发展。后为山东布政使司的治所。 1904年,济南开设了商埠,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11年津浦铁路开通并路过济南。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后,济南改作济南市。民国时期济南的工商业更加繁荣,瑞蚨祥、大观园商业城和济南嘉禾卷烟厂开张,商埠的面积不断扩大。 1928年,进行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占领济南。而日本却借口以“北伐军杀害济南日本侨民”为由,于5月3日出兵济南报复,将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山东交涉员蔡公时及署内职员17人虐杀,随后对城中百姓进行大规模杀掠,超过6000济南市民被杀害,史称“五三惨案”。直至1929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中日济案协定》之后,日军才退出济南。 1929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析历城县城、城外商埠及其四郊置济南市,全市面积为175平方公里,设城内一、二、三区,城外一、二、三区,商埠一、二、三、四区,共10个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2月,马良出城迎接欲侵略济南的日军进城,济南陷落。占领济南后,日军将济南划为11个区,称城内东区、城内西区、城外东区、城外西区、商埠东区、商埠西区、商埠中区、东乡区、南乡区、西乡区、北乡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国民政府于同年收复济南,此时济南设11个区,总面积177.62平方公里。 1948年第二次国共内战时期,战乱导致全国物价飞涨、纸币贬值,济南经济全面崩溃,商埠逐渐消失。同年9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济南,并成立济南特别市和济南市人民政府,1949年5月改为山东省的省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济南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各商铺以及工厂改由公私合营办理,同时,出现了中国重汽等著名企业。 1958年,将泰安专区的泰安市和章丘、长清、莱芜、新泰、历城、宁阳划归济南市。1959年9月,平阴县、肥城县划归济南市,同时设立新汶市,撤销长清县。1960年,平阴县划归菏泽专区,1961年,泰安专区恢复,将济南市除历城县外的8个县(市)划归泰安专区,济南市辖区范围恢复1958年前的建制。 文化大革命时期,济南再次陷入混乱局面。学校和单位以开批斗大会为由停止工作,全市各部门瘫痪,红卫兵上街抄家、武斗。 改革开放后,济南进入复苏阶段。相继出现浪潮、鲁能等著名企业,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商业、旅游业、体育业也有所发展。 1978年,章丘、长清2县重新划入,调整后,济南市共辖历下、市中、天桥、槐荫、郊区5个区和历城、章丘、长清3个县。 1987年,撤销济南市郊区和历城县,设立济南市历城区。1989年,将德州地区的济阳、商河两县划归济南市。1992年,撤销章丘县,设立章丘市。1994年2月,济南市被确定为副省级城市。2001年,撤销长清县,设立长清区。 2004年济南成为亚洲杯足球赛的主赛场之一,2004年还在大明湖举办了O-125世界摩托艇锦标赛。 2009年济南承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运会,2013年,济南又举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借助举办大型赛事的机遇,济南大力发展了东部新城与西部新城。 2012年春节,市政府由济南市经二路193号搬迁到全运会时期建设的龙奥大厦,位于龙鼎大道1号。 2016年,撤销章丘市,设立济南市章丘区。 2018年,撤销济阳县,设立济南市济阳区。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陆地面积815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平方公里。 济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风大寒冷。1月平均气温-0.2℃,7月平均气温27.6℃;极端最高气温42.5℃(1955年7月24日,市区),极端最低气温-26.8℃(1985年12月8日,章丘),市区极端最低气温-19.7℃(1953年1月17日);年平均气温14.9℃,年平均降水量702.5毫米,且山区较平原降水量大达710毫米,由于地表倾斜,不易存水。 济南夏季降水多于一般北方城市,加之三面环山的地形令水汽和热空气回流聚集,导致了济南的夏季高温湿热。1951-2013年日最高温≥40℃天数19天。 济南境内河流主要有黄河、小清河、徒骇河、大汶河四大河流。除这四大流量较大的河流外,还有南部山区季节性比较强的锦阳川和锦绣川两大河流,淄河发源于莱芜区。湖泊有大明湖(历下区)、白云湖(章丘区)、芽庄湖、雪野湖等。 济南属于中国东部大型城市,为保证城区供水与保证各大泉群喷涌,济南市采取关闭大部分地下水井,改用地表水源的方法。因此在城市南面,西面和北面都建有大型水库,保证全年的市区自来水供应。 除以上大型水利设施外,还有很多小型的塘坝和土坝建在南部山区的主要河流上。这些小型水利设施有效的降低水流速度,减小水土流失,加强地下水补给,同时也保障了南部山区农业有足够的灌溉用水。 这些水利设施除了为济南市提供必要的水源外,另外还有风景区的功能,水库广阔的水域面积和湿地气候吸引了很多野生动物在库区栖息。因此这几个水库也是济南市民经常光顾的休闲场所。另外水库中还发展有养殖业,淡水鱼类是主要的品种。 济南市现辖10个市辖区、2个县。 习惯上,济南的市中、历下、天桥和槐荫四区相连地区和历城区的洪家楼、山大路、全福和东风四个街道办事处,被视为主要城区,位于南部山脉和黄河之间。济南高新区为国家级开发区,行政独立于六区。长清区(大学城)和历城区(唐冶、孙村)为新城区,距离市区较远。且历城区仲宫镇等乡镇接近市区,实际常驻人口和城建面积均较大,远高于乡镇规模,近似于县城水平。 近年来,济南东西部城区发展迅速。在东部,王舍人、华山、贤文、郭店、港沟等地已经或正在成为城区的一部分,而随着济南西站开通,西部新城(大金庄、位里等地)吸引了一部分人口入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681.40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了89.23万人。增长15.07%,年平均增长1.41%。其中,男性为342.39万人,占总人口的50.25%;女性为339.01万人,占总人口的49.75%,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1.00。0-14岁的人口为92.91万人,占13.64%,15-64岁的人口为526.14万人,占77.2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2.35万人,占9.15%。 根据《2016年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济南市常住人口已达到723.31万人,户籍人口为632.83万人。 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济南市有42个民族居住。其中汉族人口占98.31%,回族占1.62%,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较少。 古城西关在明清时期就有不少店铺。自清朝后期,济南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1904年,山东巡抚会同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奏请清廷在济南开设商埠,“准各国洋商并华商与划定节内租地贸易”。开埠以来济南市的工商业有较快发展,并逐步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城市。20世纪初由德国修建的胶济铁路和津浦铁路交汇与此,更促进了济南的繁荣。当时著名的商业区有“一巷,二路,三街,四场”(即剪子巷、经二路、估衣市街、筐市街、普利街、万紫巷商场、大观园商场、新市场、国货商场),著名的店铺摊贩有十大货栈、八大花行和十大酱园,多聚集于经一路、经二路与纬七路一带。瑞蚨祥也发祥于济南。 1948年国共内战时期,由于战乱,济南的商埠、市场逐渐凋零,大批商户倒闭,经济也随之萎缩。最近几年,济南致力于大规模整体商埠区,在规划开发上有所限制。 济南长期稳定居于山东省第三位置。 1982年,人民商场盖成,2009年,振华集团收购人民商场。 1997年10月1日,贵和购物中心开业。2013年9月6日,一二期工程全部改造完成,新老楼体贯通统一,以全新的现代建筑形象亮相,商场面积达5.5万平方米。 2010年11月19日,济南魏家庄万达广场开业。该广场拥有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高档住宅、城市步行街以及超大LED天幕等奢侈场所及现代化设施,引发济南各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些人认为这是济南向国内一线城市模式接轨的转折点,但还有人批评称济南正在逐渐失去自己特有的城市文化和性格。 2011年8月27日,恒隆广场开幕,同年9月30日和谐广场正式开业,两个大型高级购物中心的出现,济南城市的档次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2014年3月29日,世茂国际广场开业。,同年12月28日,领秀城贵和购物中心开业。 2015年1月10日,济南绿地中心竣工,建筑高度301.2米,竣工后分别取代188米的济南明珠国际商务港和249米的青岛国际金融中心成为济南市、山东省第一高楼。 2016年6月19日,济南高新万达广场开业。 2017年8月21日,宜家济南商场开业。 1999年10月31日,银座购物广场开业,后来银座成为济南乃至山东店最多的品牌。济南超市品牌多样,大陆品牌有银座、华润万家(Ole'精品超市)、济南华联、家家悦等,还有台湾大润发、美国沃尔玛、法国家乐福、德国麦德龙等。 2004年9月10日,台湾统一超商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银座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在济南签约,2005年7月经商务部批准成立。统一银座为便利商店。 目前济南的大型工业企业主要有: 1983年,第一台浪潮微机在济南诞生。后来浪潮集团成为一家以云计算、大数据、关键应用主机、服务器、存储、人工智能和ERP等为主营业务的IT企业。 2010年10月25日,微软中国与济南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济南也成为了微软在中国大陆第五个设立分公司的城市。 2011年5月,美国动漫公司迪斯尼宣布将自己的创意研发中心落户在济南的西部新城区。 2017年10月28日,华谊兄弟电影城(济南)在长清区正式开工。该项目位于长清大学科技园,总投资60亿元。 济南的物价在全国属于中等。 山东省的交通建设位于全国前列,全省遍布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国家公路,省级公路和县级以及县级以下公路互相连接,四通八达。公路路况良好。济南市作为省会,连接着全省主要干道,除此之外,铁路和航空也十分发达。 济南的铁路建设始于二十世纪初,1904年建成胶济铁路,1911年建成津浦铁路,济南遂成为中国重要的铁路枢纽。 途经济南的高速铁路有京沪高速铁路、济青高速铁路、胶济客运专线、石济客运专线、济莱高速铁路(在建)、郑济高铁(在建)、济滨城际铁路(规划),干线铁路有京沪铁路、胶济铁路、邯济铁路、辛泰铁路、磁莱铁路,支线铁路有济南铁路,济南铁路局也位于济南市。 始建于1904年的济南站是全国大型综合客运货运站之一,属特等站,乘坐从济南火车站始发和途经的快速列车可以到达全国各省会和主要城市。 2011年落成的济南西站是全国大型现代化客运站之一,属特等站,是京沪高速铁路的五大始发站,乘坐从济南西站始发和途径的高速列车和动车组可以到达京沪高铁沿线各城市。 2018年落成的济南东站是山东省规模最大的火车站,是济青高速铁路、石济客运专线、济莱高速铁路(在建)、济滨城际铁路(规划)的起始站。 大明湖站是胶济线上的二等客货运车站。 目前济南有往来各省会(不包括拉萨)和主要城市的国内航班91个,直飞烟台、威海和日照的省内航班3个,以及通往香港、首尔和新加坡的国际航班7个,2009年7月24日,济南市台办发布消息称,经过两岸民航机构的协商,两岸定期航班及新增航班确定将于2009年8月31日起飞。济南至台北直航定期航班首航日定于2009年9月2日。 1992年建成的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是全国大型综合机场之一,可以起降大型民航货运班机。2004年改建的机场建筑大大提高了济南机场的客货吞吐能力。 途经济南的全国主要线路有国道104线、220线、309线。依托山东发达的高速公路网,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号称“中华第一站”,连续六年发送旅客人数位居全国第一。1999年,中国第一万公里高速公路即在济南境内建成(位于济南至泰安高速公路中)。 经济南地区的高速公路: 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公路、青银高速公路与济南绕城高速公路互通。 济南市城区道路网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基本上已经定型。从总体上看,济南的城区交通呈现“六横五纵”的格局。 东部城区的奥体中路、春晖路等,有望成为济南城区的南北向干道。 2010年代以来,济南的市内公路建设逐渐加速,开始打造贯穿城区的城市高架桥及通往周边各地的高速公路网络。市内主要高架桥有: 济南的道路经纬命名源自“织物”长短称谓。1904年,胶济铁路建成通车,清政府勘定西关外一区域作为济南商埠。当时的商埠区境界东西长约五里,南北则不到三里。而在当时,济南纺织业较为兴盛,根据古时织 物“长者为经、短者为纬”的称说,就命名商埠区内的东西方向道路为“经”;把南北方向的道路命名为“纬”,与经路垂直相交。而经纬之间的短纬路一般命名为小纬路,现在,济南仍有小纬二路、小纬四路、小纬六路等。 日本占领时期,经七路以南部分地区被辟为新区。抗战胜利后,该地区横向道路沿用经路称谓,是为经八路、经九路、经十路。后来又向南拓展至经十一路。 济南市区公共交通的历史始于1938年日伪政府设立的“华北交通株式会社济南自动车营业所”。现在济南1路公交的中间一段仍沿当年1路车的路线运行。济南市公共交通十分发达,为全国公共交通建设先进示范城市。为保证公交优先,市区主干道大多建设有公交专用道。快速公交系统的信号优先措施也在逐步实施中。 公共汽车和无轨电车为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市区内共有近5000辆公交车辆,公共交通线路300条左右,由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承运,基本遍布于城市每个角落,市区线路均为无人售票车,单一票价,普通车票价1元,K开头空调车及BRT线路2元(IC卡八折,两小时内换乘六折,学生卡四折)。 济南市修建轨道交通的消息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1991年,济南市公用事业规划局提交了关于高架轻轨客运系统的报告,线路走向初步拟定为东西向,线路由段店至解放桥。但由于保护泉水,多年来争议不断。直到2008年,西客站片区规划正式出台,其中正式出现了轨道交通线路规划。2015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发改委下达《关于印发济南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5-2019年)的通知》,正式批准济南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标志着济南轨道交通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2015年7月16日,R1线试验段土建工程正式开工,2015年11月10日,R1线全线开工,2018年底R1线确认线路改名为1号线。2019年1月1日试运行。 济南市出租车起步价为3公里内9元,超出起步里程后每公里租价1.5元,运营超过6公里后按阶梯价格收费,行驶速度低于12km/h(包含交通拥挤)为每分钟0.4元或0.5元,夜间行驶须加收15%附加费,电召出租车费用为每次5元。如遇拼车状况,率先上车的乘客可享受七折优惠。 1909年4月(清宣统二年四月)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开建,1912年10月竣工。1978年12月济南黄河大桥开建,1982年7月建成通车。 市内黄河桥梁有(按上游到下游排序): 济南话属北方官话体系,与普通话相差不大,会普通话的很容易听懂济南话。而由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来济南工作定居的外地人的增多,90后出生的“新济南人”在家庭和学校里通常使用普通话,因而导致了济南话使用者的逐渐减少,传统济南词汇逐渐流失。 济南话的语调相对简单。一般在双音节词中首字为普通话的一声,济南话则为三声,普通话的三声济南话为一声(即一三对换),如末字为一声多数情况下保持一声,末字普通话为二声济南话则为四声,四声调基本相似。句法方面济南方言在比较句、反复问句和补语结构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但其基本语序和句子的主要组织方式上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因此大多数人可以听懂济南话,但有很多方言性词组及俚语需要额外解释。 济南的佛教自隋唐时期开始发展,此后一段时间内十分兴盛。济南高僧义净,曾继唐僧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 济南市内有诸多佛教胜迹。历城的四门塔为中国现今最古老的石塔。建于隋朝的千佛山兴国禅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灵岩寺、青铜山、玉函山、龙洞等地亦有其他佛教遗迹。 元代在大明湖畔建立了一所道观,名为北极阁,供奉玄武帝。 位于济南市中区礼拜寺街的礼拜寺,为中国伊斯兰教早期著名的清真寺之一,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由济南社会各界斥资重修。后殿的两个巨星圆窗雕刻有《古兰经》经文,为罕见的中国伊斯兰古典艺术珍品。 1870年,顾立爵神父在济南东郊的洪家楼购地兴建教堂。1902年,方济各会的荷兰传教士利用八国联军侵华后中国政府的庚子赔款,在洪家楼动工兴建新的教堂,即今日的洪家楼教堂,是中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教堂。该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关闭,济南全市亦严禁任何宗教活动。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圣诞节,洪家楼教堂重新开放,济南市的天主教徒在此举行了盛大弥撒。 济南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文人墨客,最著名的就是所谓的“济南二安”:李清照(号易安)和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词作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创造了“易安体”,同时也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辛弃疾被认为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多表现其爱国热情,被誉为“词中之龙”。元代的张养浩,散曲造诣极高,元曲在他的时期达到顶峰。 历代许多墨客骚人也曾造访济南,其中包括唐朝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巩、苏轼,金元时期的元好问,明代的李攀龙、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祯、蒲松龄,民国的老舍等。杜甫曾诗曰:“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其中“此亭”指大明湖中小岛上历下亭。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已被选进中国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如今在大明湖南岸亦建有老舍纪念馆。 济南自元代开始,就在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在千佛山上举行庙会。旧时赶庙会者大多会购买一定数量的柿子,遂有“柿子节”之称。庙会鼎盛时段,千佛山上的各种摊位可以达到1000以上。全国各地的药商会趁此时机在山上进行药材交易,此被单独成为“药市会”。庙会期间亦有各种杂技、马戏、歌舞表演等。 近年来,千佛山庙会依然兴盛,举办时间为农历春节期间、农历三月初三、重阳节。以春节庙会为例,众多市民前来上香祈福,并有各色民俗活动,敲大鼓等活动亦允许市民参与。商贩亦借此机会在上山步道两侧摆摊设点贩卖商品,以特色小吃及工艺品为主,亦有书摊及其他特色摊位。 自1980年起,济南每逢元宵节和中秋节,会在趵突泉公园举行灯会,从未中断。灯会以老济南特色为主,亦吸引了不少外地及外国游客。近年来之灯会,强调环保、创新、参与,不仅逐渐使用LED灯替换原有卤素灯,还制作如扫码抽奖、头像合成等供市民参与的灯组。 据济南当地的传说,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萨成道的日子。他曾发誓要普度有罪孽的众生,使他们脱离苦海。为“超度亡魂”,每逢农历七月三十日晚,济南市民以及寺庙的僧侣会制作众多的河灯及纸船,放入护城河及大明湖水中。北极庙的道士亦同在此日悼念亡魂,他们在大明湖畔放置大量“法船”并在岸边做法,后将“法船”一一烧毁,场面壮观。这个习俗在文化大革命后彻底消失。 从魏晋开始,济南市民及文人墨客在农历的三月初三上巳节会举行一种名叫“曲水流觞”的诗酒宴会。人们围坐在溪水周围,把置有酒杯的托盘放在上游的水面,任其沿水流漂流。托盘若停下,则谁离停下的酒杯近,谁就得饮酒作诗,若作诗未果则要被罚酒。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一书中写道:“历祠下泉源竞发,北流经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宴公私多萃其上”。后经考证,“流杯池”即为今日的王府池子,市民举行诗酒宴会的溪水便是其分流,被称作“曲水河”,所在的街巷因此而叫做曲水亭街。此习俗止于清末民初。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山东财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在此建驻。20世纪60-70年代文革时期,毛泽东号召高校转移到偏远地区,部分驻济南高校搬迁到泰安等地级市,文革以后,大部分院校回迁,2003年长清大学科技园开工程建设,部分高校入驻。除此之外,很多初等教育机构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济南曾举办第一届城市运动会、第十一届全运会等大型赛事。济南拥有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山东西王金星篮球俱乐部等全国顶级俱乐部。济南拥有许多高标准体育馆,如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山东省体育中心。济南市区内有多处公共运动场馆,为方便该市市民休闲活动,各个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小区建设了不少小型的运动场,并配备若干健身器材,部分高校也配备体育馆。除大型体育设施外,很多公园在早晨也会免费开放,供公园附近市民晨练。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医疗发达,三甲医院众多。三级甲等医院有: 济南的旅游突出“泉城”特色。市区为恢复旧城“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风貌,做了不少努力。改革开放初期济南的泉水曾遭到严重破坏,后来为了恢复市区内各个泉群的持续喷涌,济南市制定了“保泉”计划。通过限制地下水开采,加强补给区水利建设等措施,现今济南各大泉群均已保证了全年喷涌。此外,济南作为明清两代省会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众多。市区内即有英雄山(济南革命烈士陵园)、郎茂山等山丘,如今多数已辟为郊野公园。近年来亦在郊区开发众多主题公园及郊野公园,吸引市民游览。 截至到2017.8.4
114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49
握奇经
握奇经 《握奇经》是中国古代一部专讲阵法的军事著作。 《握奇经》又称《风后握奇经》、《握机经》、《幄机经》。旧题经文为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加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注解。一般书后还附有佚名的《握奇经续图》和题为晋朝的马隆所述的《八阵图总述》。此书的真实作者和成书年代,难以详考,历来众说纷纭。书中开篇说:“"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此为该书名称的由来。 《握奇经》主要论述古代八阵的组合与运用,用五行和八卦的思想来理解和阐释八阵,并以奇正之说来讨论八阵的战术变化。
115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50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可以指:
115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51
Visual Basic
Visual Basic Visual Basic(VB)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包含环境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它源自于BASIC编程语言。VB拥有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快速应用程式开发(RAD)系统,可以轻易的使用DAO、RDO、ADO连接数据库,或者轻松的创建ActiveX控件。程序员可以轻松地使用VB提供的组件快速建立一个应用程序。 1991年4月,Visual Basic 1.0 for Windows版本发布。1992年9月,Visual Basic 1.0 for DOS版本发布。这个连接编程语言和用户界面的进步被称为Tripod(有些时候叫做Ruby),最初的设计是由阿兰·库珀()完成的。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许多专家把VB的出现当做是软件开发史上的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VB1.0版的功能其实非常的弱,但它在推出当时可是第一个“可视”的编程软件。这使得程序员欣喜之极,都尝试在VB的平台上进行软件创作。 1992年11月,VB2.0发布。它对于上一个版本的界面和速度都有所改善。 1993年夏天,VB3.0发布,分为标准版和专业版。其中包含一个数据引擎,可以直接读取Access数据库。这使得VB的数据库编程能力大大提高。 1995年8月,VB4.0发布了32位版本和16位的版本。其中包含了对类的支持。从VB4开始,逐步引入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VB功能强大,学习简单。而且,VB还引入了“控件”的概念,使得大量已经编好的VB程序可以被我们直接拿来使用。 Visual Basic 1.0~4.0都必须将源代码编译成VB伪代码后解释执行。 1997年2月,VB5.0发布。程序员可以用32位的版本导入由4.0版本创建的16位程序,并且能顺利编译。同时还包含了对用户自建控件的支持。自从Visual Basic 5.0以后,VB支持编译成本机代码,但必须在VB运行库的支持下工作。 1998年夏天,VB6.0发布。VB6是VB.NET至今仍无法完全取代的版本。 2001年,Visual Basic .NET和.NET Framework发布。由于其使用了新的核心和特性,所以很多VB的程序员都要改写程序。 2002年Visual Basic .NET 2002(v7.0)问世,此后Visual Basic包含在Visual Studio套装中。 2003年Visual Basic .NET 2003(v7.1)推出。 2004年,微软开放了Visual Studio.NET 2005的测试版本(代号Whidbey)。包含了.NET Framework2.0的测试版本。2005年11月7日Visual Basic 2005(v8.0)发布,同时为初学者与学生提供Visual Basic 2005的免费简化版本Express Edition。原定免费使用期限一年,之后微软宣布Express版本永久免费。微软在其软件名称中去掉了.NET部分。Visual Basic 2005的“显著”优点是,可以直接编写出Windows XP风格的控件;但是其编写的小程序就需要近10MB的内存。 2008年2月1日Visual Basic 2008(v9.0)发布。 通过几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开发语言和环境。用户可用Visual Basic快速创建Windows程序,现在还可以编写企业水平的客户/服务器程序及强大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Visual Basic 10.0按计划于2010年3月22日随Visual Studio 2010一起正式发布。 新加入的功能: Visual Basic .NET 2002(7.0)及以后的版本运行在.NET Framework环境下。 Visual Basic 2015(VB 14.0)于2015年7月20日发布。 微软开发了一系列有关VB的脚本语言: 当微软准备开发一种新的编程工具的时候,第一决定就是利用最抢手的VB6来进行修改,或者就是重新组建工程开发新工具。微软后来开发了VB的继任者Visual Basic .NET,同时也是.NET平台的一部分。VB.NET编程语言是一种真正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VB4-VB6只能称为基于对象而不是面向对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VB4-VB6都不支持类的继承),和传统Visual Basic并不完全兼容。 VB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便于程序员使用,无论是新手或者专家。VB使用了可以简单建立应用程序的GUI系统,但是又可以开发相当复杂的程序。VB的程序是一种基于窗体的可视化组件安排的联合,并且增加代码来指定组建的属性和方法。因为默认的属性和方法已经有一部分定义在了组件内,所以程序员不用写多少代码就可以完成一个简单的程序。过去的版本里面VB程序的性能问题一直被放在台面上讨论,但是随着计算机速度的飞速增加,关于性能的争论已经越来越少。 窗体控件的增加和改变可以用拖放技术实现。一个排列满控件的工具箱用来显示可用控件(比如文本框或者按钮)。每个控件都有自己的和事件。默认的属性值会在控件创建的时候提供,但是程序员也可以进行更改。很多的属性值可以在运行时候随着用户的动作和修改进行改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程序。举个例子来说:窗体的大小改变事件中加入了可以改变控件位置的代码,在运行时候每当用户更改窗口大小,控件也会随之改变位置。在文本框中的文字改变事件中加入相应的代码,程序就能够在文字输入的时候自动翻译或者阻止某些字符的输入。 VB的程序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窗体,或者是一个主窗体和多个子窗体,类似于操作系统的样子。有很少功能的对话框窗口(比如没有最大化和最小化按钮的窗体)可以用来提供弹出功能。 VB的组件既可以拥有用户界面,也可以没有。这样一来服务器端程序就可以处理增加的模块。 VB使用引用计数的方法来进行垃圾收集,这个方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对象,提供基本的面向对象支持。因为越来越多组建的出现,程序员可以选用自己需要的扩展库。和有些语言不一样,VB对大小写不敏感,但是能自动转换关键词到标准的大小写状态,以及强制使得符号表入口的实体的变量名称遵循书写规则。默认情况下字符串的比较是对大小写敏感的,但是可以关闭这个功能。 VB使得大量的外界控件有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大量的第三方控件针对VB提供。VB也提供了建立、使用和重用这些控件的方法,但是由于语言问题,从一个应用程序创建另外一个并不简单。 在讨论Visual Basic(不包含.NET)时,经常可以听到以下这些术语,因此掌握这些术语的基本理解对初学者十分有帮助。 Visual Basic .NET(VB 7.0)以后的版本基本支持了上述特性。 很多程序编写者也会留恋VB6。VB6仍保留了一些script语言的特性,例如:不用事先宣告变量类型。当第一次对未宣告类型的变数进行赋值时,VB6便会把这个值的类型作为该变数的类型。这种script语言的特性,对程序的可维护有很多不良的影响,尤其对初阶程序员来说,更会被培养成不良的编写程序习惯,所以VB.NET之后的版本已不保留这种特性。 Basic是作为初学者的编程语言而被制作,当时是以直译语言(参见VB伪代码)的形式出现。同样拥有不用事先宣告变量类型的特性。这种特性对于帮助初学者快速入门,其实是有正面的作用,可以使初学者更快完成简单的代码编写,而不用顾虑到程序要用哪些变量,要选哪些类型。对于有一定程序编写经验的人来看,要经常为for i=1 to 9中的变量i宣告类型也颇烦人,所以这种特性在某些场合上,是相当讨人欢心的。 VB.NET的具体变革如下: 这样大的变革一度被认为是微软为了延长VB的生命力而做出的,结果把VB改得几乎面目全非,成了一个类似于C#的新语言。VB6的程序几乎无法运行在VB.NET中,尽管微软针对该问题提供了“升级向导”,也无法执行彻底的转换。这样,程序员不得不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手工转换代码。 2005年,微软宣布将不会再对非.NET版本的VB进行支持。VB社群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关心这个消息,一些老用户还递交了希望能够继续对VB进行技术支持的请愿书。微软目前还不愿意改变他们的决定。 VB是一种充满了争议的语言:很多程序员对VB程序的品质有强烈的反感。很多人认为VB不配他们使用,认为它是一种给儿童和菜鸟程序员的语言。它自从设计开始就是一种简单的语言。一些C++和Java中的特性在VB中并没有出现。在感受开发的方便和快速的同时,一些类似于编译时进行类型和声明检查的功能在默认情况下是关闭的。这样一些程序员一边感叹VB的易用性,一边沮丧地看着一些类似于“未定义类型”错误的发生。 一些批评家认为VB的简单特性使得其在未来具有伤害性。很多人自学了VB,但是并没有学到好的编程习惯。当VB进入课堂的时候,学生们不会学到很多基础的程序技术和结构,因为很多技术已经包含在那些对用户可见的组件里面了。不用学习标准的编程习惯,因为VB具有可视化的特性,所以导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代码的产生。而且很多错误和警告的检查默认情况下都是关闭的,程序员很难找到隐藏的错误。有经验的程序员在用VB编程的时候都会把这些选项打开。 但是很多VB的支持者解释说VB的易用性就是它最大的优势,可以让经验丰富的VB程序员或是刚刚懂得皮毛的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快速开发程序。而且VB的程序可以非常简单的和数据库连接。比如利用控件可以绑定数据库,这样一来用VB写出的程序就可以掌握数据库的所有信息而不用写一行代码。 很多语言的特性比如GoSub、On Error和用变数名字的最后一个字符判断宣告类型(比如字符串型str$)都是从BASIC中来的。VB的语法和绝大部分语言都不同,可能会让新的程序员混淆。比如宣告“Dim a, b, c As Integer”宣告了c为整数变数,但是a,b依然是Variant(.NET中为Object)类型的。(如果想宣告3个Integer,必须写Dim a As Integer, b As Integer, c as Integer;而直接写Dim a,后面不写类型,则自动变成Variant类型——占用大量资源。这个问题在VB.NET以后的版本已经解决,Dim a, b, c As Integer的类型都将为整数) 还有一些特性,比如下划线字符“_”支持一行代码分多行写。一些程序员在使用的时候由于不符规范而引起错误。 VB会吸引更多的赞誉和批评,也会继续为广大的用户和程序员使用。它比较适合用来开发提供友好界面的程序(比如针对伺服器的数据),但是不适合开发需要进行繁重运算的程序(如联合计算程序)。 VB对初学编程者是一个很好的入门软件,尤其对一些有编程才能而自己也不知道的人,由VB著手可轻易引发他们的潜能,发挥他们在这方面的才华。
115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53
成语
成语 成语是东亚特有的语言形式,存在于在汉语、日本语、朝鲜语、越南语等语言中,它是一个固定短语,表达了一个固定的语意,常带有历史故事及哲学意义。成语大多数由四个汉字组成,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也有其他字数不等的成语,在白话文或者日常会话中也经常出现。 背景 成语之主要来源如下: 部分成语由于语言的历史演变而产生了意义变迁。 成语的语法较为复杂,按照现代汉语语法,将成语分为以下几类。 成语中有主语和谓语(动词),并构成关系。如:人定胜天、脚踏实地、天花乱坠、螳螂捕蝉。 成语中的两个部分相互关联,或者语意地位相同。 如:情投意合、三番五次、国泰民安、集思广益。 成语中有动词和宾语,并且在逻辑上构成关系。 如:平分秋色、大显身手、顾全大局、崭露头角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限定或修饰另一部分,常见的偏正结构为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如:世外桃源,一盘散沙,默默不语,擦肩而过。 成语中的一部分用来补充说明另一部分。如:轻于鸿毛、遗臭万年 各个部分有连接、逻辑关系。往往前后部分均有动词,两者顺序不能被颠倒。如:马到成功。 语意与态度的转变,不依照前一部分往下说。如:不约而同 程度越来越深,后一部分相比较前部分而言,意思与语态更进一步。如:得陇望蜀。 有选择之意的成语,此类成语大多数存在“宁愿做,也不做”、“要么,要么”等语法现象。如:宁死不屈 成语前后部分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如:温故知新 前后部分有主动发生和被动发生之区别,亦有因果关系,此类成语有“如果,那么”之意。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此类成语有“做某事为了某事”之意。如:守株待兔 虚拟语气,假设一个不可能或不存在的情景。如:有闻必录 此类成语有“即使,也不”之意,前后有让步关系。如:插翅难飞。 此类成语的语法与结构含糊不清,具有争议性。如:胡说八道、大大咧咧。 有些成语可用到对偶的句中对修辞法。如:千山万水、灯红酒绿。 成语跟常用四字熟语的本质区别是,成语有历史故事衬托与哲学意义,即表里二重意思,缺一不可。而普通四字词语或四字熟语则未必两者兼备,如「东北季风」、「马来西亚」等词语,以及「全面来袭」、「欢天喜地」之类四字熟语,都不是成语。又如「见怪不怪」是成语,但「见惯不怪」或为该成语讹误而成的四字熟语,仅是词语而非成语。成语若拆开解释便会失去原本的意义,而词语拆开分别解释与组合解释,意思一样。成语中的文法及词语结构常与现今的白话文有所差异,文字的使用较为凝炼。另外,成语词组是固定的,其中的单字如无意中抽换成其他同意的单字使用,多被视为误用或衍生词;而刻意抽换成其他单字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则会被视为特殊的修辞手法;随着现代汉语多样化的表达方式逐渐为大众所接受,以及大众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层次不一,误用成语和借成语讽刺两者之间的界限往往不是那么清楚。 中华民国前教育部长杜正胜表示现存成语可能与现实脱节,如「三只小猪」、「睡美人」等童话故事也可以作为“新成语”,舆论用「杜氏成语」讥讽他的这种主张。教育部成语典编辑召集人李鍌表示,「三只小猪」绝非成语,而是「参考语料」,放在成语典附录纯供参考, 杜正胜反而以教育部长身份坚持《三只小猪》作为成语并无不当,并批评成语“让人思考懒散”,认为“用成语会让人变得懒散、思想混沌、一知半解,成语与现代生活无关,用成语是国文教育的失败”,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舆论广泛批评。 杂志《亲子天下》即指出,汉字记忆已经相当困难,而台湾的小学生花太多时间在成语记忆上,师长的教学测验观念也有偏差、打压学习兴趣,造成台湾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比香港学生差。
115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54
中国人
中国人 中国人具有多重含意:以「地理」概念界定是指出生或居住在「中国地区」的人;以「国籍」概念界定是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以「国族」概念来界定是指属于中华民族的人。。 「中国」一词,在过去是指「中央之国」的意思,有职掌中心等多重复合含义,因此过去许多中原王朝会称呼自己国家为「中国」,治下子民亦有称自己为「中国人」。自清朝中叶后自称中国人的比例已成为压倒优势,至晚清制定国籍法,以现代国籍法定义中国人。晚清时期产生「中华民族」的概念,涵盖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而中华民国也是以「中华民族」的概念而命名的。如孙文于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说明仿西方民族国家,把多民族拟成一个民族国家。梁启超提出中国民族主义,主张由各民族融合成单一中华民族,以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成为中国人。。另有,章太炎提出,是汉民族主义的一部份,希望由汉族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称中国。 因而现今在国际认定上,「中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中华民族」这个政治词汇与「中国人」的定义并非全等,因其是个政治及国族概念,其定义因历史、政治及国族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 「中国」是有中央之国的意思。「中国」最初是指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中国人」则是指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定居的人,当时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其他部族都不被视为「中国人」。夏、商、周以后中原王朝的疆域逐渐扩大至长江流域。周代中期由于邻近部族的强大, 中原人民深感有加强内部团结的必要, 华夏诸邦,诸夏领域的概念,并藉次区别外夷。根据研究,此时的「中国」这词指诸夏领域的意思为主。秦朝的统一奠定了中原核心地带的基础,并把疆域扩张到珠江流域。秦朝虽然统一诸侯,但时间短暂,大多数诸夏人民还是以灭亡旧地自称,对诸夏以外的部族则自称中原人,华夏人,与诸胡相对。汉朝将其统治的地区皆称为“中国”,历经两汉和西晋时期,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张至西域。汉朝形成了汉民族,汉朝族群自称为汉族、汉人,此时也会自称为中国人,外族则被泛称为胡人。隋朝文献在描述百济各族群时的记录提及「其人杂有新罗、高丽、倭等,亦有中国人」。唐朝由于文明昌盛、多国自降或来贡,使得版图向西和向北扩展,最远到达中亚、外兴安岭地带。经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疆域已经大大缩小,此时占据中原地区的女真族建立金国,并以「中国」自居。后来蒙古人灭金、宋后,控制汉地、蒙古、西藏以及新疆和西伯利亚部分地区,建立元朝以「中国」自居。但蒙古人少以中国人自称,当时汉人才会自称中国人。后因元朝国力衰落,汉族重新恢复统治,建立明朝,明朝时的疆界不及元朝时的疆域。也会以中国人区分域外民族差别,同时元明时期得知国外有称中国为唐人的异称,于是也有海外移民自称唐人。满族灭了明朝,建立清朝。清朝初期,中国疆域再次扩张,并控制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清朝自顺治起便强调统治子民皆属于中国之民传教士、宫廷画师蒋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绘了第二幅高水准的《坤舆全图》上同样直接将大清统治地区标名为“中国”。自称中国人的比例自清中叶后已成为压倒优势。清末公布的《大清国籍条例》清楚规定固有中国人与生于中国地方者(疆域)亦属中国国籍。 「中华民国」在宪法上规定其疆域: 中国人可以指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清朝以前,中国只有“户籍”而无“国籍”制度。「中国国籍」一词始于1909年3月28日,当时清政府因应对荷属印尼华侨国籍问题而依据血统主义制定《》。其中规定:一、凡满足“生而父为中国人”、“生于父死后而父死时为中国人”、“母为中国人而父无可考或无国籍”之任一条件,不论是否生于中国地方均属中国国籍”;二、“若父母均无可考或均无国籍而生于中国地方者亦属中国国籍。其生地并无可考而在中国地方发现之弃童同。” 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中国国籍一般指中华民国国籍。中华民国政府承认双重国籍,中华民国国民可以同时拥有中华民国国籍和外国国籍,持有其他护照,方便出国。惟现时的中华民国国民一般指持有中华民国护照的台湾、澎湖、金门和马祖的居民。考试院与内政部等执行法律机关均曾多次表明:「大陆地区人民、香港居民及澳门居民不具中华民国国民身分。」「大陆地区人民未具中华民国国民身分。」行政院与经济部亦释明「大陆地区人民无论其已来台湾居留、居住或结婚,在未依法取得中华民国国籍以前,均属大陆地区人民。」 现时国际上第一个会想到的「中国国籍」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身份的各民族各地人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无论其出生地或民族、文化、信仰等都是“中国人”。部份香港人和澳门人常被称为“同胞”,因为在主权移交时不论意愿自动获得中国国籍,持有其他国籍者并未向入境事务处或身分证明局申请放弃中国国籍,根据基本法,也属于中国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不承认双重国籍,一旦取得外国籍,必须同时放弃中国国籍,成为外国公民(外籍华人)。中国大陆公民出入境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在「中华民国」建立初期「中国人」几乎等于「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则是指汉族和周遭少数民族。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阐述:「四万万中国人中,大多数有同一血统、同一言语文字、同一宗教、同一习惯,完全是一个民族。」「就历史上说,我们四万万汉族是从那一条路走来的呢?也是自帝国主义一条路走来的。由此便可见在汉朝的时候,中国便不主张与外人战争,中国的和平思想到汉朝时已经是很充分的了。」 但因为经过国共战争的现今而言,「中华民族」已经不完全等于「中国人」,大多数非中国国籍者在中文里会自称「华人」,但不一定会自称「中国人」。「华侨」指身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而「华裔」则指不具中国国籍的华人后代。80年代以前,在中国大陆出生的海外华人还可以保留中国国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不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国国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部分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规定里不算华侨。在世界各地非中国出生且具有华人血统的人,称为「华人」,当中包含中国大陆人、香港人、澳门人、台湾人及海外华人(新加坡华人、马来西亚华人、美国华人、加拿大华人、泰国华人等)。 据西藏流亡政府统计,有65%的流亡藏人愿意跟着达赖喇嘛回去,重做中国公民。而其他35%的是一些年轻藏人,他们在感情上不太能接受重新做一个中国人的未来,他们中有的人表示,宁可继续在海外流亡,也不回到中国人的管辖之下。 居住在新疆的具有中国国籍的各族居民被普遍视为中国人。但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支持者认为,「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或地区,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政治上,在1759年被清朝控制之前,「东突厥斯坦」与中国没有隶属关系,而在1759年至1881年被设行省之间与中国是与朝鲜、越南等相类似的宗藩关系。经济上,在1759年被清朝控制之前,由于中国经济不佳,「东突厥斯坦」一直与中东的突厥、阿富汗等地区处于同一经济贸易体系之内,和中国没有内在的经济联系,仅有民间的转口贸易。文化上,突厥人的文化与西突厥斯坦及阿富汗、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同一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而不像日本、朝鲜半岛(包括南韩、北韩)台湾、越南、新加坡等国家及地区一样属于中华文化圈。 关于台湾人是否属于以政治涵义为主的「中国人」存在一定争议。原因是国共内战失败后,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仅统治台澎金马等岛屿。持「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等主张的人士认为「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拥有「完整」的主权,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政府是「流亡政府」,是“外来政权”,“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因此“台湾人不是中国人”;但持「一个中国」、「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等主张的人士则认为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一部分,反对台独,认为“台湾人都是中国人”。 在清朝之前,历代中原王朝未曾管辖台湾,而台湾人的祖籍多数为中国大陆闽南地区及粤东地区,属于汉族,一般最早在17世纪开始移居台湾,明郑及清朝统治台湾后,更多汉人移居台湾。从1895年马关条约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日本在台湾实行50年殖民统治,有些在台湾日治时期出生的台湾人认为依据当时台湾人的国籍,自己当时就是日本人,著名的如李登辉、金美龄等人。 由于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地位和中国代表权上的此消彼长,再加上1990年代以来,“中华民国在台湾”和“中华民国是台湾”等政治论述以及中国大陆对台湾国际空间的打压,以及中华民国教育部在教科书上的去中国化,使得愈来愈多的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受到了影响。1998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之后,民进党内的主流派系为求执政也逐渐淡化主张台独的色彩,转而强调「由台湾人民自己决定台湾的前途」。 2009年《远见杂志》民调结果,在可复数选择认同的情况下,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者占46%,「华人」或「中华民族」则占超过70%。 2013年3月《远见杂志》 民调的结果显示:民众认为自己是(可以复选)台湾人:97%;中华民族:78%;亚洲人:75%;华人:69%;中国人:43%。 2013年10月,TVBS民调中心所做的一份调查中,若台湾人、中国人二选一,高达78%民众自认是台湾人,只有13%认为是中国人。若可选择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55%民众表示是台湾人,38%认为两者皆是,只有3%自认是中国人而非台湾人。 2015年,罗志祥、黄安等台湾艺人,在中国大陆公开称自己为中国人而遭到台湾网友砲轰。 2016年3月,《联合报》民调结果,自认为台湾人的民众高达73%,11%自认是中国人,10%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1%认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 2017年6月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关于身分认同趋势的长期民调,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不是中国人者有56%,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有36.6%,是中国人而非台湾人者有3.8%,无意见的有3.6%。 2018年1月,在倾向独立的总统及政党执政一年多后,天下杂志调查统计发现,台湾人认同有下滑趋势(56.4%),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认同则上升到近年新高(34.1%)。 香港人中,拥有广东省祖籍的人士占大多数,93.4%至94%都有华人(主要是汉族)血统,其中有香港原居民和香港新移民。绝大多数香港人不会否认自己拥有中华文化、传统和血统。 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前后持有英国属土公民、英国国民(海外)、或持有英国护照的香港人均为英国国民,这些香港人自称为英国人。 在2007年有关香港身份认同调查中,选择「中国人」的有22%,选择「香港人」则有23%;2008年香港身份认同调查中,选择「中国人」为39%,选择「香港人」为18%。部份受访者同时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和「香港人」。该调查同时进行单项测试,受访市民对「中国人」和「香港人」有8.02%和7.80%认同感。2012年香港大学身份调查中,选择「中国人」为17%,选择「香港人」的比率比选择「中国人」的比率高约20%至30%。 然而自2008年以后,香港人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有下跌,2012年港大民意研究计划身份认同调查中,自称「中国人」的比率为17%,是2000年以来新低。结果显示,香港市民无论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香港人」,比率都比狭义或广义地自称为「中国人」的高约20%至30%。总体来说,市民对「香港人」身分认同感上升至10年新高,而对「中国人」身分认同感则跌至12年新低。这似乎与近年中国经济发展背道而驰,相信与经济范畴以外发展有关。是次调查与过往不同是加入「中华民族一份子」、「亚洲人」及「世界公民」等单项进行独立评分。 澳门虽然经历葡萄牙帝国的殖民,但澳门内广东籍人士占大多数,绝大部分汉族人口皆自称为华人,葡萄牙人与土生葡人只占少数。绝大多数澳门人都会认同自己是澳门人,同时也是中国人。 澳门学联与青年研究协会于2014年11月进行调查,发现澳门中学生对“中国人”的身份认同跌势明显,由2007、2009年有超过九成学生十分同意/同意“我是中国人”,跌至2011年的八成,2014年更下滑至五成半。其中,两成二学生“十分同意”自己是中国人,仅余2009年同一项目人数的三分之一。 相对而言,澳门中学生对“澳门人”的身份认同颇高,九成人认同自己是澳门人,虽较过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高位。七成四学生觉“澳门人”的身份对自身的重要意义。当他们向外人介绍自己时,七成会称呼自己为“澳门人”,其次是“中国的澳门人”,占一成一;会用“中国人”介绍自己的不足一成。如果“有得拣”(可以选择),五成中学生都希望做“澳门人”。 海外华人包括世界各地的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国籍的华人。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华民国的支持者,「华人」与「中国人」两种称呼并用,而在英语是称及。 马来西亚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占了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4%,然而当地华人主要自认为马来西亚华人、华人或马来西亚人。当地华人教育体系和媒体也正努力鼓吹当地人对马来西亚人的认同,而非马来西亚华人。 2010年,新加坡华人占新加坡居民人口中的74.1%,即4个新加坡人就有3个是华人,是新加坡人口当中最大的华族族群。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根据不同民族和人种的需要,国家以英语作为第一通用语言,但后来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维持国际竞争力,避免新加坡过份受西方文化影响,才部分恢复华文教育(讲华语运动)。经过数十年的政府教育,新加坡华人现时已主要自认为是新加坡人,而绝不会认为是中国人,因为他们虽然属华族,但国籍为新加坡共和国,而非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人也可指「华人」(华侨),而「华裔」则指不具中国国籍的华人后代。在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颁布前,晚清没有国籍的概念。中华民国时期在中国出生的海外华人多数保留中国国籍,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双国籍,因此在国外的中国人取得居住国国籍后,会自动失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这些人并非华裔。 在美国人麦可·哈特所著的《影响世界历史100位名人》一书中有7名中国人入列,分别是孔子(孔丘)、蔡伦、秦始皇(嬴政)、毛泽东、老子(李耳)、隋文帝(杨坚)、孟子(孟轲),而蒙古人成吉思汗并未被算作中国人。裴蘅之在《影响中国历史的名人100人》一书中列出了: 另外,也有一些知名人士在中国历史上口碑不佳,如秦相赵高、宋相秦桧、宋朝高俅、清朝和珅等。中国还有很多,如秦淮八艳、宋氏三姐妹、唐宋八大家、楷书四大家等。时代百大人物中有胡锦涛、习近平等人多次入选,此外还有其他入选华人。
115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56
将苑
将苑 《将苑》是中国古代一部专门讨论为将用兵之道的军事著作。 该书宋朝称为《将苑》,明朝亦称《心书》、《新书》。旧题诸葛亮撰。南宋《遂初堂书目》始有记载。明王士骐编《诸葛亮集》将其收入。现有明、清刊本及西夏译本。全书共50篇,约5,000字。该书本于《孙子》、《吴子》等军事名著。学者普遍认为此书内容大多采自其它兵书和史书,不是诸葛亮所写,但是其中某些思想与诸葛亮军事思想一致,因此认为是熟悉诸葛亮军事思想的后人所伪托。 该书非常系统的论证了将领在军队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领兵作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颇受后人重视。 共分2卷。
115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58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是一部记录唐朝名将李靖的军事思想的兵书。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又称《李卫公问对》,简称《唐李问对》。旧题李靖所撰。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此书的记载,所以许多人怀疑此书是伪作。北宋陈师道等认为是宋人阮逸伪托,元朝马端临则认为是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震等人所校正。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是熟悉唐太宗、李靖的思想的人根据他们的言论所编写的,系唐太宗李世民与卫国公李靖多次谈兵的言论辑录,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军制、阵法、训练、边防诸问题,但主要讨论作战指挥。 该书体裁是传统的问答式,全书共有98次问答。这种体裁结构虽松散,但论及之处颇为广泛,并常旁征博引,对前人军事思想大胆地评说扬弃。虽是问对,却是有问无对,盖唐太宗本是一位娴于骑射、富有疆场战斗经验的马上君主,而李靖又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家,他们之间的问对,往往能相互引发,启迪军事思维。譬如李靖对用兵「奇正」的独到见解,则是与唐太宗思维碰撞之中产生的。 可见,问对论兵模式本身具有优点,同时也是古代文人对戎事笔录的一个传统。 该书的另一特点,是详举战例研究战争的方法,将抽象的军事理论具体化,如该书引用西晋马隆讨伐凉州树机能使用八阵图、偏箱车的战例,得出「正兵古人所重」的结论;或先举理论,再依战例阐明,如李靖对分合作战原则的阐述。该书开史论结合研究军事之先河,影响后世兵书一般都以详举战例为特点。 该书十分重视部队的军事教育与管理。强调将帅要深晓兵法,「"教得其道,则士为乐用;教不得法,虽朝督暮责,无益于事矣"。」提出训练要由少及多、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还要根据部队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该书继承并发展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军事思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军事理论,备受历代的重视,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收入到《武经七书》中,作为武学科举的必读教材。南宋戴少望《将鉴论断》称其:“兴废得失,事宜情实,兵家术法,灿然毕举,皆可垂范将来。” 该书另一重要贡献在于:对《孙子兵法》战略战术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和阐述,例如奇正、攻守、虚实、主客,著重探讨了争取作战主动权的问题。并对阵法布列、古代军制、兵学源流等一系列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98个问答。
116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0
李靖
李靖 李靖(),字药师,雍州三原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东北)人,出自陇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的丹杨阳房,隋末唐初名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他的舅舅韩擒虎是隋朝灭陈的名将,对这个外甥最为赏识。 隋炀帝时代,李靖16岁就担任长安功曹(掌管人事,相当于县府人事主任),不久雍州举行科举考试,他考中及第,被任命为汲县、安阳、三原三县县令,考绩连续被评为最优,深获尚书左仆射(左相)杨素,吏部尚书牛弘的赏识。大业末年,李靖被派往北方前线,调任马邑郡丞,在李渊帐下和突厥作战。与李渊相处后,李靖发现他有“四方之志”,即拥兵自立的意思。于是李靖把自己伪装成囚徒,前往江都,准备向隋炀帝密告。结果走到长安的时候,因兵荒马乱不能前行,滞留在那里。李渊自太原起兵后,迅速攻下长安,李靖被俘。临斩前,李靖大叫:“您兴起义兵,本是为了天下,除去暴乱,怎么不欲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世民劝父亲赦免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充做三卫。 隋末萧铣趁乱割据在江陵一带,领土广大,南到交趾,北到汉水,西达三峡,东及九江。武德四年(621年),李孝恭向唐高祖献上平灭萧铣的十策,唐高祖采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李靖为行军总管,大造战舰,训练水军。唐军自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顺江东下,以庐江王李瑗出襄州(今湖北襄阳),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今湖南沅陵),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今汉口),李孝恭接受李靖乘水涨敌懈、迅速进军江陵的建议,亲率战舰二千多艘战船顺江而下,直捣腹心,攻克荆门(今湖北宜都西北)、宜都(今属湖北),进抵夷陵(今湖北宜昌),萧铣部将文士弘率精兵数万屯清江(今清江入长江口),前来救援。 九月唐高祖下令大举进攻萧梁。下诏发巴、蜀兵,以赵郡王李孝恭为荆湘道行军总管,统十二总管,自夔州顺流东下;以庐江王李瑗为荆郢道行军元帅,出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出夏口道,击萧铣。 贞观元年(627年),官拜刑部尚书,赐封四百户。贞观二年(628年),同时兼任检校中书令。贞观三年(629年),转任兵部尚书。 唐初,东突厥为最大边害。贞观三年(629年)以李靖为总指挥「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分六路进攻突厥,次年寒冒雪抵达朔州。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三千精骑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定襄,颉利北撤铁山,李靖趁胜追击,以一万精兵趁夜袭击阴山,斩义成公主,俘虏颉利可汗,东突厥自此平定。太宗说:“昔李陵提步卒五千,不免身降匈奴,尚得名书竹帛。卿以三千轻骑,深入虏庭,克复定襄、威振北狄,实古今未有。”封李靖为代国公。此战实为李靖军事生涯成就最高的战役。 贞观八年(634年),西北吐谷浑王慕容伏允犯境,李靖主动请缨,太宗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唐帝国与西域诸国(如突厥、契苾)联军征讨吐谷浑。慕容伏允火烧荒野,尽毁草原,以为唐军不会追击,李靖采纳侯君集之议,分兵两道追歼,亲率李大亮等部由北道切断其通往祁连山的退路,并迂回至其首府伏俟城(今青海湖西),李道宗等部由南道追截南逃的吐谷浑军。南道唐军历经无人之境二千余-{里}-,于乌海(今青海苦海)大破伏允部。贞观九年(635年),李靖在积石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追至且末(今属新疆),大败吐谷浑军,伏允部下不堪唐军追击,杀伏允,伏允之子大宁王慕容顺斩天柱王,率部降唐,其国土遂尽归唐朝。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为卫国公。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李靖应唐太宗召,商议讨伐高句丽,并自请率兵,唯太宗以其年老而未许。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卒,享寿七十九,谥号为景武,陪葬昭陵。李靖墓“制如卫(青)、霍(去病)故事,起冢象铁山、积石山,以旌奇功。”远看作三丘,中间为圆锥形,两旁平面作长方形,东断西连,与李𪟝墓三丘平面作倒“品”字形不同。 唐传奇《虬髯客传》(杜光庭著),以隋朝末年天下将乱,群雄竞起为背景,塑造了三名富有侠义豪爽个性的主角:李靖、红拂女张出尘(本姓张,嫁与李靖为妻)、虬髯客,合称「风尘三侠」。 《大唐双龙传》中,李靖是两位主角的启蒙老师,传授「血战十式」刀法。 《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亦称《卫景武公碑》。许敬宗撰,王知敬正书。此碑为昭陵陪葬碑之一。今在陕西醴泉县昭陵。唐显庆三年(658年)五月刻。共39行,每行82字。王知敬,河内人,善隶草,宋赵明诚《金石录》称“其书有虞书之舒放,欧书之谨严,褚书姿媚,备美三家,婀娜刚健”,是初唐碑版书中的精品。
116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1
卫公兵法辑本
卫公兵法辑本 《卫公兵法辑本》是《李卫公兵法》的辑佚本。 《李卫公兵法》又称《李靖兵法》,是由唐朝的军事家李靖所著的一部军事著作,现在已经亡佚。《卫公兵法辑本》是清朝人汪宗沂根据《通典》、《太平御览》、《武经总要》书中所引的佚文编录而成。 此书保存了李靖军事思想的一些主要内容,为研究李靖的思想提供了很大方便。 共分三-{卷}-。
116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2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的军事著作。 《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又称《太白阴经》。中国古人认为太白星主杀伐,因此多用来比喻军事,《太白阴经》的名称由此而来。作者为唐朝的李荃。 此书内容丰富,李荃在进书表中称:"“人谋、筹策、攻城、器械、屯田、战马、营垒、阵图、囊括无遗,秋毫毕录。其阴阳天道,风云向背,虽远人事,亦存而不忘。”",后人非常重视。 除《四库全书》为8卷外,其他版本都是10卷。
116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4
太白
太白 太白可以指:
116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5
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 《武经总要》是一部中国北宋官修的军事著作。宋初将领多出自行伍,拔卒为将,以殿前比试武艺,作为人事升迁的途径,称为转员制度,开国六十年后将领多不知兵法,景祐元年(1034年)富弼上《论武举武学奏》,建议设立武学,由天章阁待制曾公亮和尚书工部侍郎、参知政事丁度等奉命于1040年至1044年编辑而成,完成于1044年(北宋庆历4年)。主题广泛,从各种类的海军船舰到投石机都有。武经总要是历史上最早含有硝石、硫磺、木炭等成分火药配方的记录。在1126年金朝占领开封时,失去了武经总要的原本。1231年,南宋借由一些副本重制了新版本的武经总要。 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共四十三卷,计2869页。前集二十二卷 将军事制度、军事组织、选将用兵、阵法、山川地理等军事理论和规则;后集二十一卷 前半部分介绍古今战例,后半部分介绍阴阳占卜。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对于研究宋代以前的军事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大篇幅介绍了武器的制造,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也很重要。
116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6
虎钤经
虎钤经 《虎钤经》是中国古代宋朝的一部军事学著作。 《虎钤经》的作者为北宋的许洞。他花了四年时间编写而成。 内容丰富,涉及了古代军事的各个方面。 全书共20卷,210篇。 前十卷汇辑《孙子兵法》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论述,并加上了自己的评述,后十卷多为兵家阴阳占卜之说。
116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8
苏州市
苏州市 苏州(苏州话:),古称吴,现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著名的鱼米之乡、状元之乡、院士之乡、经济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4000余年,而官方认定的建城史逾2500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江南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长期为江南地区一级行政区的首府和经济文化中心。早在东汉中期,就成为仅次于中国首都洛阳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世界十大城市之一,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当时,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世界十大城市之一。但庚申之劫后,工商业衰败,人口锐减,苏州经历了长达一百多年的衰落时期。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众多开发区的建立,苏州经济开始快速发展,1978-2013年年均经济增长超过14%。据联合国的报告,苏州人口在2000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6.5%,在全球超过五百万人口的城市高居首位,也因此被认为是全球最具潜力的新兴城市。 苏州是中国的特大城市之一,江苏省第二大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北翼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经济总量长期居全省之冠,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中心、对外贸易中心和物流中心,也是全省重要的金融、文化、科教城市及交通枢纽。根据2015年官方发布的各项统计数据,苏州的人类发展指数已达到0.894,相当于世界第18位的以色列。 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个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还承办过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2018年举办的世界遗产城市组织第三届亚太区大会上,苏州市被授予全球首个“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在春秋时期是吴国的首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秦汉六朝时有“江东一都会”的美称,唐代时是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并有“甲郡标天下”之称,宋代时开始流传“上有天堂、下在苏杭”的俗语,元代时“苏州城漂亮得惊人”,明代时是江南一大都会,清代时又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 苏州现简称-{苏(苏)}-。在夏代之前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他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在苏州护城河上即有一桥名为“姑胥桥”。胥在江东的灵岩山脚下,建造了“姑胥城”(位置在今天的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姑”是当时古吴语的拟声词,无义。 到了周朝的时候,泰伯奔吴,后代迁居姑胥城。因为周朝是仁政治理天下的,有狱卒之意的“胥”字显然不符合周德,所以就选择《诗经》中的“山有扶苏”的“苏”字。因为“苏”字代表一种草,有草、鱼、禾三个偏旁组成,象征鱼米之乡,而且与“胥”读音相近,于是姑胥城就改名为姑苏城。后来,吴王阖闾在灵岩山造姑苏台,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 苏州旧称吴。相传商代末年,周国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亶父偏爱季历,但依照传统,必须传位于嫡长子。泰伯、仲雍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到当时荆蛮人居多的江东,并随乡入俗。当时的江东人喜爱边跑边呼喊,泰伯造了一个“吴”字代表他们。在梅里,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勾吴”。“勾”是当时荆蛮语的拟声词,无义。 苏州,古代名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 商末周太伯奔吴,建“句吴”国,设都吴城。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在姑苏台建立吴都,命楚国叛将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阖闾城(或称姑苏城、阖闾大城,具体所在历来有争议),今天的其规模位置迄今基本未变,为世界罕见。顾颉刚认为苏州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另有一说为公元前559年建成的会稽,即今绍兴)。吴国又重用兵家始祖孙武,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军队,向西灭楚国,一度尽占今湘赣鄂地区,后北上伐齐,称霸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前496年,阖闾葬于虎丘。对于在常州和无锡交界处发现了“阖闾城遗址”,有观点认为该阖闾城是吴王阖闾伐楚凯旋后沿途修建的一座城池,而非吴国的都城。 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阖闾城又成为越国都城。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尽取吴故地,东至于浙江"。楚治时期,“吴县”初设。同时“楚南塞厉门而郡江东”,以吴为治所设“江东郡”,综理南至甚为模糊之江东全境。公元前300年左右,苏州人口已达10万人。 前222年,秦始皇灭楚后,江东郡变更名称“会稽郡”,领县26(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郡治吴县,即今苏州市区。后来从会稽郡的一部分另设行政区划,设置鄣郡。 前209年,项羽在会稽郡的首府吴县招募士兵并起义,几年后推翻了秦朝。 前202年,会稽郡归属汉朝。次年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吴。 129年,会稽郡北部改称吴郡,郡治吴县。南部地区另划出,设置会稽郡,郡治山阴。 三国属吴。孙权建立吴国前,吴县为孙吴的统治中心。南朝置吴州。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原战乱不断,大批士绅举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置苏州,并开通南北大运河,苏州位于重要的商路上。 唐朝,苏州为江南地区唯一的“雄州”,苏州为江南道治所,江南道分治后,苏州为江南东道治所。825年,大诗人白居易修筑连接苏州城和虎丘山的山塘街。 五代十国时,苏州为南唐和吴越国的边境城市。 北宋时期属两浙路。宋徽宗政和三年,升为平江府。南宋时期属两浙西路。当时苏州已经是重要的工商业都会,特别以丝绸著称。1035年,范仲淹建立文庙、创办府学,此后,苏州长期文风鼎盛,历代文人雅士辈出。 1130年2月,金兵南下,曾毁坏并屠杀该城,战后不久得到恢复。 1275年,蒙古帝国军队占领苏州。元改“平江路”。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路为隆平府,都治苏州。 1367年,朱元璋的军队攻破苏州,张士诚投降。明改“苏州府”,直隶南京。明时管理南直隶长江以南部分的应天巡抚驻扎在苏州。 明朝中后期,手工工场出现在当时的苏州,所谓“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就是手工工场,这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 清代,苏州为江苏巡抚和江苏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驻地。 明(1368年-1644年)、清(1644年-1911年)两代,苏州经历了一段更加繁荣的时期。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集聚大量人口,长期保持在50万以上,最高将近500万市镇人口,城市街区沿几条主要通航河道向外呈放射状延伸,最远处距离城门(阊门)已经超过10华里。所谓“苏州以市肆胜”。 明代苏州的浒墅关在全国8个主要钞关中税收额名列第2。当时活跃于全国的徽商这样评价全国的各大城市:“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会);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 清代苏州更名列天下四聚(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由于消费人口集中,城外枫桥形成全国最大的粮食交易市场,粮食供应来自长江中游的江西、湖南,一部分通过海路转销浙江、福建。苏州的外港,在明朝是太仓的浏河(通过娄江联系苏州),在清朝则是上海(通过苏州河联系)。这一时期,苏州是全国主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被列为“士大夫必游五都会”之一。明清两代全国状元共出204名,而苏州即产生了34名。苏州籍的名相重臣蔚为大观。 在明、清两代,苏州建造了许多著名的私家园林,其中有许多为回苏州的退休官员所建,体现明显的士大夫情趣,与北京的皇家园林或扬州的盐商园林有明显的不同。苏州园林以其精致典雅的文化风格,备受当时人的赞赏。 1860年,李秀成率领太平天国军队进攻苏州,苏州经历浩劫,知府下令放火,将繁华的城西阊门商业区彻底焚毁,大批市民逃往上海租界避难,成为后来上海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是太平天国苏福省的省会,建有李秀成金碧辉煌的忠王府。1863年12月,戈登的常胜军配合淮军从太平军手中夺取苏州。但战后苏州全国经济中心的地位已经让位给上海。整个苏州府的人口从战前1851年的654.1万锐减到战后1865年的228.9万,因为战时很多的苏州人移民去上海后没有再回苏州,所以苏州的人口减少了65%,直至1953年才恢复到313.2万人。 1895年的马关条约签订以后,苏州连同重庆、杭州、沙市被辟为国内第一批内陆通商口岸商埠,城南还设立了苏州日租界,但该租界始终未繁荣起来,只是后来在界内开办了瑞丰丝厂。1906年沪宁铁路通车以后,阊门外石路地区一度有所恢复,清末民初,苏州商会总会统辖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和太仓直隶州各商务分会,与上海、江宁两地商会共管江苏商务。苏州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扶持创办事业,苏州的民族工业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苏州状元陆润庠创办的苏纶纱厂。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苏州经济又受到重创。大批难民与富商分别逃亡往湖北和重庆。众多的苏州居民甚至在重庆主城区白象街附近形成了一条基本由苏甬沪居民组成的“苏州街”。现在白象街附近仍有苏州籍商会和民会会馆。 战后有约30万当时有经济能力逃难的苏州中产居民选择继续留在重庆生活,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苏锡生意人甚至40年代在重庆重新打出诸如陆稿荐、采芝斋、黄天源等老字号继续营业,这部分人口约占当年苏州居民人口数量的15%,除此之外另有约20万居民在回到苏州后又在第二次国共内战结束前夕再次迁往重庆或逃亡香港和台湾等地。 苏州市位于中国长江三角洲和太湖平原的中心地带,东接上海,西抱太湖,南连浙江,北枕长江,江苏省东南部,与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泰州市及浙江省嘉兴市、湖州市及上海市接壤。 苏州处太湖平原,沿江为高沙平原,河湖密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全市总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地势低平,其中平原约4660平方公里,水面约3607平方公里,丘陵约221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54.9%、42.5%、2.6%。 苏州的地表自然形态,是漫长地质历史时期演变的产物,它经历了从古生代寒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若干亿年的地层沉积和多次海浸、海退的沧桑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自然面貌。 苏州的地貌特征以平缓平原为主,全市的地势低平,太湖水网平原可分为河网冲积—堆积高亢平原、低洼湖荡平原、平坦水网化平原、滨湖圩田平原。全市自西向东缓慢倾斜,平原的海拔高度3—4米,阳澄湖和吴江一带仅2米左右。低山丘陵零星散布,一般高100—300米,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太湖诸岛,其中以穹窿山最高(341米),此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洞庭山缥缈峰(336米)、洞庭山莫里峰(293米)、南阳山(338米)、七子山(294米)、天平山(201米)、灵岩山(182米)、虞山(261米)、潭山(252米)、渔洋山(170米)等。主要山体沿太湖呈东北—西南走向,构成七子山—东洞庭山,穹隆山—渔洋山—长沙岛—西洞庭山,邓尉山—潭山—漫山岛,东渚—镇湖一带残丘等四组山丘、岛屿群,穹窿、阳山和七子诸山之间,有灵岩、天平、天池等组成的花岗岩丘陵,沿江有香山等低丘,另有虞山、玉山等孤丘矗立于江湖之间的平原上。 苏州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最著名的湖泊有位于西隅的太湖和漕湖;东有淀山湖、澄湖;北有昆承湖;中有阳澄湖、金鸡湖、独墅湖;长江及京杭运河贯穿市区之北。太湖水量北泄入江和东进淀泖后,经黄浦江入江;运河水量由西入望亭,南出平望;原出海的“三江”,今由黄浦江东泄入江,由此形成苏州市的三大水系。全市水域面积(含太湖)3608平方公里。大小河流2万余条,总长1457公里;其中县级以上河道147条;通江港浦52条(并港建闸后留有41个口子)。湖泊荡漾323个,计421万亩(28.07万公顷);其中500亩以上的湖荡129个,千亩以上的湖荡87个,分布在阳澄、淀泖、浦南地区。 根据地貌成因形态及其区域特征,苏州地貌分属于长江冲积平原区和太湖水网平原区两个大区,两个大区又分别包涵了隶归于三角洲平原、古湖平原、石质山地的6种地貌类型。 苏州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6 °C左右,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苏州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在世人的心目中,苏州就是“鱼米之乡”的代名词。 苏州市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吴中区和高新区。已探明的中型以上矿产地13处,为苏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数量的资源。苏州的金属矿产,已探明的铁、铜、银、铅、锌、锡、铌、钽、铟、镉等矿产,都与本期岩浆活动有成生关系。 苏州非金属矿产种类多,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高岭土、瓷石、花岗岩、明矾石、萤石、石灰岩、石英砂岩、煤等。 苏州在2003年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2017年苏州在英国《经济学人》公布的全球宜居城市中排名第72位,中国大陆第1位。 1993年,苏州市被国务院批准为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该市有五个市辖区(姑苏区、虎丘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四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此外还有一县级行政管理区——苏州工业园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苏州经历了数次行政区划的变动: 至2013年年底,全市总人口13,076,908人,其中户籍人口数为6,538,372人,全市流动人口登记数为6,538,536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基本持平。2013年全市出生67396人,死亡44478人。至2016年年底,全市常驻人口1064.74万人,城镇化率达75.5%。2016年末户籍人口达678.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18万人,增长率为1.66%,与上年相比,提高了0.78个百分点。其中:男性332.53万人,增长率为1.58%,女性345.67万人,增长率为1.77%,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6.20,比2015年末下降0.18。分地区看,市区户籍人口为34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6万人,增长率为1.98%;四市户籍人口为330.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42万人,增长1.36%。 苏州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的地区,是江苏省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和物流中心城市,也是重要的金融、文化、艺术、教育和交通中心。苏州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GDP从1995年的903亿元,急增12倍至2012年的12011亿元,与深圳同年的GDP12950亿元相差无几。2014年苏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13,760.89亿元,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和重庆,位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7位,华东第2位,地级市第1位。其中苏州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6.92亿元。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预测,苏州将很有可能再次成为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苏州经济实力强横,多年前已超越名气较大的省会南京,成为江苏全省第一;苏州的经济量亦为全国地级市之首,紧逼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一线大城市。究其原因,从1990年代末以来,苏州屡出大胆改革的官员,经济上每每大刀阔斧,苏州经济快速增长之余,他们的官位亦水涨船高。 2013年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中国第8名,位列上海、香港、北京、深圳、广州、天津、杭州之后。同时苏州于2012年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并成为全国人均产出最高的城市之一。2010年,苏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国税收入超千亿元的地级市,苏州国税部门共组织收入1012.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位列中国大陆城市第5位。2013年苏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60亿元。 下辖的四个县级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和太仓市的经济实力均列全国百强县(市)前五位,分居第1(并列)、3、4、5位。苏州是中国城乡发展最均衡的地区之一。2014年,苏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780元,位居全国第四位,在上海、北京、深圳之后;其中城镇居民46,677元,仅次于上海;农村居民23,560元。 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3.12万吨,减少2.9%。通过大力建设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批发市场和储备体系,粮食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全力抗御禽流感疫情,确保了畜牧业稳步发展。水产、蔬菜、蚕桑、园艺等实现增产增收。农产品质量建设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总数保持全省第一。 2012年,苏州工业总产值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3.4%,苏州被列为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带优势显现,沿江基础产业带正在崛起,市属工业企业“退城进区”工作开局良好。新增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5个。位于张家港的江苏沙钢集团是全国最大的民营企业,苏州唯一的《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20.97亿美元,位居第346位。苏州其他知名企业有波司登、莱克电气、隆力奇、海格客车、金螳螂、樱花卫厨、亨通光电、梁丰食品、牡丹汽车、圆融集团、恒力集团、同程网、蜗牛电子等。 着力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4.5%。加大旅游精品战略实施力度,旅游总收入增长42.4%。环太湖地区成为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8%,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现代物流业快速成长,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园、苏高新物流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加快建设,苏州港货物吞吐量增长44.2%。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长21.1%和24%,全年保费收入增长11.4%。房地产、邮政通信、信息咨询、中介服务、会展等行业发展势头良好。大力实施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私营个体经济上交税收、完成投资分别占全市总量的27.3% 和28.9%,比上年提高1.6个和5.4个百分点。 苏州养蚕缫丝源远流长,一向是中国丝绸生产的重要基地。宋元以来为全国织染中心之一,明代的苏、松、湖一带出现了“衣被天下”的局面,清代丝织作坊大多集中在苏州东北城区,故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的说法。这些丝绸产品织工清细,色泽艳丽,不仅风靡全国,而且远销海外,又为苏州赢得了“丝绸之府”的美称。 苏州所产的苏绣、桃花坞木刻年画、苏扇、缂丝、琢玉、剧装、乐器、明式家具、御窑金砖等手工艺品闻名中外。 “苏州模式”是指1990年代形成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其前身为苏南模式。区别于苏南模式,苏州模式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经济特点,撤离了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的支配权,转而积极吸引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 苏州模式又被称作“外资经济”,通过招商引资,使得苏州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苏州模式与温州模式的民营式地摊经济刚好相反,苏州模式主张以政府吸引外来资本在本区投资建厂,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使得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政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过于依赖外来资本。这可能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0.32万件,专利授权量5.47万件,比去年明显减少,但结构得到优化,两项指标多年以来首次退居全国第二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08万件,增长8.1%,仅次于北京;授权5264件,增长4.2%,位列北京、深圳、上海之后。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6件,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达到627件,同比增长40.6%。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福布斯2014创新能力最强的25个中国大陆城市》中,苏州位列全国第二,县级市常熟和昆山也进入前25名。 201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3644.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4.8%,占全省总量的23.82%,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深圳市。 截止2014年4月,苏州“千人计划”专家总数达到157名,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创业人才95人,位列全国第一位。苏州的人才总量近十年来保持10%以上的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底,总量达210万人;高层次人才更是保持15%的增长率,总数已达15.5万人。 苏州文化是吴文化的核心文化,包含了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是人们长期创造积淀的产物。吴文化是吴地的区域文化,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吴文化是吴地的传统文化。 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 因曲调细腻婉转,有“水磨腔”的美称。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山腔始于元末明初,是南曲的一个支派,与海盐腔、余姚腔和弋阳腔一起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昆山腔最早只是流行于吴中民间的清曲、小唱。到明嘉靖年间,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改革,成为文人散曲吟唱的词曲音乐的主流,称为昆曲。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苏州评弹是起源于苏州的一种说唱艺术,盛行于江南一带,俗称“说书”。苏州评弹是一种用苏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艺。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评话,只有说,没有唱;弹词有说有唱。评弹的听众几乎遍布全国,在海外侨胞中也有一定影响,被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 吴歌又称吴声歌曲,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公元前13世纪,殷商末年周王派长子到江南建都并“以歌养民”,从那时算起,吴歌已有3200多年历史。吴歌是中国吴语地区民歌民谣的总称。江南水乡吴文化地区孕育的吴歌,有其鲜明的特色。自古以来,具有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等特点,区别于北方民歌的热烈奔放、率直坦荡、豪情粗犷、高亢雄壮。吴歌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和耸立的高山、辽阔的草原不同,它如涓涓流水一般,清新亮丽,一波三折,柔韧而含情脉脉,和吴侬软语有相同的格调,有其独特的民间艺术魅力。2006年,吴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另外,苏州市市歌《苏州好风光》即是吴歌的代表曲之一。 吴语是汉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苏州方言属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吴语的代表,也是汉语方言研究中最早被研究的方言。苏州话发音清丽软糯,抑扬顿挫,具有鲜明的音乐感,被形容为“吴侬软语”。 吴语还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语,有的已被普通话吸收。苏州话也是一种文学语言,19世纪兴起的吴语文学如《海上花列传》的对白就是以苏州话写成。现今苏州话在普通话的冲击之下日渐式微,很多苏州年轻人已经不再会讲上一辈的老苏州话,更是出现了一些祖孙之间苏州话、普通话杂相对话的情形,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动也使得苏州话的保护与传承变得举步维艰。2018年,在讯飞公司的帮助下,苏州话语音输入成功实现,是吴语中继上海话之后的第二个方言。 2011年11月4日,浙江省档案局发布《关于开展浙江方言语音档案资料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江省将用3年时间,为使用人口约8千万的吴方言建立语音档案。 苏州美术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发轫于明代的“吴门画派"。著名人物包括任熊、任伯年、吴昌硕、颜文梁、董希文、朱士杰等。民国时期创立有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现为南京艺术学院)。 苏州的广播电视事业可以追溯至1945年,当年国民党青年军202师政工处与国民党吴县县党部联合创办了苏州青年广播电台。1949年苏州解放后,于同年5月15日在拙政园内设立“苏州新华广播电台”,后更名为苏州人民广播电台,曾历经数次变迁。1959年10月1日,苏州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始试播,后于1962年停播,1983年以“苏州电视台”名义恢复播出。2001年,苏州电视台、苏州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为苏州唯一的公办广播电视台,现拥有11个电视频道(其中5个为总台运营,6个为江苏有线运营)、7个广播频率、4份报刊和1个移动电视频道,信号覆盖苏州全市和周边城市。该台播出的大部分节目均以普通话播出,只有少数节目使用吴语苏州话(如施斌聊斋)和上海话(仅上海广播电视台节目)播出。目前江苏有线苏州数字电视共开播了100多个电视频道以及包括凤凰卫视、星空卫视在内的20多个境外频道(也可在网络上直接收看),还开通了互动电视服务。苏州市民亦可通过中国电信IPTV平台收看电视节目。2010年以来,智能电视机顶盒,网络智能电视大为普及,可收看、点播网络电视节目。 报纸出版方面,清末及民国时期苏州有《苏州白话报》、《吴郡白话报》、《江苏白话报》、《独立报》、《苏州日报》等民办报纸,也有官办报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有报纸均为官办,现时苏州境内报纸的主要出版方为苏州日报报业集团,为苏州唯一的报业集团,其旗下报纸《苏州日报》于1949年7月1日创刊(前身《新苏州报》、《苏州工农报》),为苏州市党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为小报,其中《姑苏晚报》是全国第一张彩色晚报,在苏州有较高的发行量,该集团还拥有《现代苏州》杂志。面向全省发行的《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江南时报》亦在苏州发行,当地的发行量亦较高。 另外,苏州历史上曾拥有为数不清的出版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主要的出版社仅有苏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12月撤销)、苏州大学出版社和古吴轩出版社。 当代杂志方面,有出版《苏州杂志》的杂志社成立于1988年,同年12月开始编印,陆文夫创刊。杂志社位于乌鹊桥东青石弄。目前《苏州杂志》出版已逾百期,主编为范小青。 2006年有18个项目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旗面背景为蓝色,代表“和平、进步、发展”,而市旗中央则绘有市徽图形。市徽直径为市旗的三分之一,市徽中央是红色水城门,城门下有白色流水,外环呈白色,外环下部有苏州的汉语拼音SUZHOU。图形市徽象征“日月同辉,天长地久”;两个圆形组成的偏心圆展示苏州勃勃生机,灿烂辉煌的明日;水城门则表示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城门下流水代表苏州是江南水乡。 苏州凭借其园林艺术和江南水乡风格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苏州的自然和历史景观极为丰富。苏州市区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就多达6个,它们分别为苏州园林(拙政园、留园、虎丘山)、周庄古镇、同里古镇、金鸡湖、吴中太湖旅游区(旺山-穹窿山-东山)和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景区。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间天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又因其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特色,有“东方威尼斯”之称。 苏州现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60余处,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等9个古典园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苏州园林是指中国苏州城内的园林建筑,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占地面积不大,但以意境见长,以独具匠心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点缀安排,移步换景,变化无穷。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 苏州城或称苏州古城,面积达14.2平方公里,是古代江南的最大的城市之一。一般将建城史追溯至前514年,吴王阖闾令伍子胥所建的阖闾城(有争议)。2500多年,城址从未改变,为世界罕见。今苏州古城与宋《平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图)相对照,总体框架、骨干水系、路桥名胜几乎完全一致。 苏州也是中国最精致的城市,曾被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称赞为“鬼斧神工”。古城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唐代诗人杜荀鹤曾写道:“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苏州全市共有城市桥梁总计3681座,其中特大桥27座、大桥125座、中桥520座、小桥3009座,总计长度达224443米。 苏州古城以其水乡特色而闻名。山塘街、平江路则是两个保护最好、具有水乡特色的老街区。早在1834年的《吴门表隐》就有记载“平江路古名十泉里,有古井十口,华阳桥南一,奚家桥南一,苑桥北一”。 太湖是中国东部近海区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的第三大淡水湖,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太湖是平原水网区的大型浅水湖泊,湖区有48岛、72峰,湖光山色,相映生辉,其有不带雕琢的自然美,有“太湖天下秀”之称。洞庭东山和西山、渔洋山、木渎古镇、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都是太湖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1982年,苏州太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苏州拥有太湖72峰中的48峰,太湖13个国家级景区中的8个。太湖绝大部分区域隶属于苏州市,独占太湖水域面积的四分之三以上。然而近些年来,由于苏州相关宣传力度不大,让部分游客误以为太湖属于无锡。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寒山寺,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城西阊门外5公里的枫桥镇,座东朝西,门对古运河。寒山寺相传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武帝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贞观年间,传说当时的名僧寒山和拾得从天台山来此作住持,遂改名寒山寺。寒山寺因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闻名中外。嘉靖年间,僧本寂铸大铜钟和钟楼。近年,各地游客,特别是日本、韩国游客经常专程在新历元旦、旧历除夕到寒山寺听新年钟声。同时,一些电视媒体也通过直播新年钟声给予了关注。 京杭运河纵横贯境。有内河航道2700多公里,构成水陆交通动脉。苏州港是河、海两用港,为江苏省第一大港口、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和世界第七大港口,2012年货物吞吐量4.2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86万TEU。 此外,许多小型河流穿越市区,有的成为旅游游船路线。 日本下关港,前往苏州太仓(即苏州港太仓港区)、中国青岛、韩国釜山的渡轮航行。 京沪铁路、沪宁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经过苏州市。2010年通车的沪宁城际铁路使上海与苏州之间的运行时间最快缩短到24分钟。 苏州高新区有轨电车共将建成6条线路,6条线路总长超过80公里,其中1号线已于2012年9月11日开工建设,于2014年10月26日通车试运营。2号线于2014年11月1日开工,于2018年8月31日通车试运营。 截至2011年末,苏州公路通车里程130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35公里。 苏州目前共有8条快速公交线路,于2008年开始运营。苏州快速公交与一般公交车不同,采用加长型车体,并在苏州市内高架快速路与右侧专用车道上运营。 苏州历来教育发达、人文荟萃。历史上先后有60名状元、1,500余名进士出自苏州。当代苏州籍的两院院士达112名,位居全国首位。若按出生地计算,则仅次于上海市和北京市,位居第三。苏州籍的诺贝尔奖得主目前有两位——李政道和朱棣文。 全市的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公办学校吸纳外来人口子女比例达70%。全市有小学334所,初中189所,全部建成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有普通高中67所,其中公办高中全部建成省三星级高中,四星级高中有31所,占公办高中比例高达63%。在市区范围内,江苏省苏州中学是全国知名的重点中学、千年名校,还有一些传统名校如苏州实验中学、苏州市第一中学、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苏州市第三中学一直在社会中享有较高声望。 苏州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程度较高。全市共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4所,占全省总数的50%;有台商子女学校1所,本市学校设国际部4个;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26个;具备聘请外籍教师资格学校有119所,招收国际学生的学校145所;建立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课堂学校7所。在苏外国学生总数近6000人,在苏港澳台中小学生超过4000人,在职外籍教师600多人。 苏州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和各类科研院所。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在全市各处分布有共计五个校区和两个独立学院,另一所位于城区的苏州科技大学也在全市遍布两个校区和一个独立学院。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高教区成立于2002年,规划总面积约11平方公里,是目前国内一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基地以及高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基地。当前拥有包括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内等11所高等综合科研院校及研究生院,以及苏州港大思培科技职业学院、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和苏州评弹学校等5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教区现在校生达6.8万人,其中在读研究生约1.3万名,教职工3000多人,近40%拥有高级职称。 坐落于苏州吴中区的苏州国际教育园,则是一个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目前,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东吴外国语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等院校均在此设立校区办学。 此外,在地级苏州市范围内,苏州还拥有如常熟理工学院、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昆山学院等等众多本、专科高等学校。 苏州是中国东部饮食文化中心,是三大饮食文化之一──苏式饮食文化的发扬地。 苏州小吃也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苏州小吃历史悠久亦闻名天下,苏式月饼,苏式酥糖,卤汁豆腐干,松子糖,黄埭西瓜子,虾子酱油,枣泥麻饼,猪油年糕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美食。 苏州最繁华的观前街南侧,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太监弄,因明代苏州织造局的太监们聚居于此而得名。现在,它是苏州著名的美食街。 苏锡菜,民间称苏帮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苏菜的一个大系,具有用料上乘、鲜甜可口、讲究火候、浓油赤酱等特点。属于“南甜”风味。不仅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更是因材施艺。四季有别。烹调技艺以炖、焖、煨著称;重视调汤,保持原汁。代表菜有松鼠鳜鱼、碧螺虾仁等。 苏式汤面是苏州地方特色面食,以鲜美的面汤和丰富的浇头为特色。是苏州本地早茶文化的重要部分。 黄天源、采芝斋、干生元、松鹤楼、得月楼、稻香村、叶受和、朱鸿兴等。 阳澄湖大闸蟹,洞庭碧螺春,黄埭西瓜子,虎丘茉莉花茶,芡实(鸡头米),东山柑橘、杨梅、枇杷等。 苏州人文荟萃,贤能辈出。名人有赵飞燕、陆逊、范仲淹、沈括、唐伯虎、蒯香山、冯梦龙、顾炎武、金圣叹等。中国史上曾出过51名状元,尤其是清代出了26名,占到全国近四分之一。苏州遂又有“状元之乡”的美名。 苏州美术历史悠久,名家辈出,发轫于明代的“吴门画派”。著名人物包括任熊、任伯年、吴昌硕、颜文梁、董希文、朱士杰等。 由于苏州历史上的辖区很大,尤其隋唐以前,与苏州相关的历史人物极多。包括杭州、常州、无锡、宁波、上海等地在内的几乎整个长三角地区都曾经隶属于苏州管辖,在此,并不列出这些地区的人物,仅仅统计今天苏州市区范围内的历史人物。 政治人物有明朝的姚广孝、庄烈愍皇后,清朝的毕沅、翁同-{龢}-,民国的严家淦、陈一白。 科学界的苏州名人有农学家陆龟蒙,物理学家吴健雄,建筑师贝聿铭。 文化界的苏州名人有孔子弟子言偃,文学家陆机、钱谦益,诗人范成大,画家张僧繇、陆探微、文-{征}-明、沈周,历史学家顾颉刚,社会学家费孝通,作家叶圣陶,著名演员刘嘉玲、韩雪等。 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共有21个国际友好城市(省、县),此外还有数目不详的国际友好交流城市。 友好城市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例如1996年时苏州市曾赠予俄勒冈州波特兰数块太湖石,目前放置于对面的。后来该市老城还建成了一座苏州古典园林风格的兰苏园。在该市的也有指示到苏州距离的里程牌。
116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69
许洞
许洞 许洞(),字洞夫,一作渊夫,北宋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是太子洗马许仲容之子,寿昌县太君许氏之兄,科学家沈括的二舅。 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吴郡志》),任雄武军推官,擅长弓矢击刺之伎,精于兵学,有文才,尤精《左传》。景德元年(1004年)著有《虎钤经》一书,为均州(今湖北西北部)参军。恃才傲物,与僧人潘阆有往来,因忤逆知州马知节而被除名,一生未受重用,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献《三盛礼赋》,召试中书,任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主簿,年四十二而卒。龚明之《中吴纪闻》载:「洞平生以文章自负,所著诗篇甚多,欧阳修尝称为俊逸之士者是也。」《宋史》卷四四一有传。
117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70
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 《何博士备论》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 《何博士备论》又简称《备论》,作者为北宋武学博士何去非。该书是何去非在北宋元祐年间任教武学时完成的。 该书从军事角度评论了战国以来著名军事家的成败得失,见解独特。原为二十八篇,已佚亡二篇,今存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等。苏轼称:“"其论历代所以兴废成败,皆出人意表,有补于世。"”
117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71
何去非
何去非 何去非,字正通,北宋浦城(今福建省浦城)人。 何去非喜谈兵学,六举进士不第。元丰五年(1082年),被任命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不久升任武学博士。而且善于做文,颇受苏轼赏识,称其对策“词理优赡,长于论兵”。元祐四年苏轼荐为承奉郎,不事阿谀奉承。元祐五年出京担任徐州教授。苏轼又推荐他担任富阳县令。曾参与校定《武经七书》。有子何䓕。
117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74
文化
文化 文化是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义,原意是“灵魂的培养”,由此衍生为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起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使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的环境,是一群共同生活在相同自然环境及经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潜意识的外在表现。 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之一的意义是「相互通过学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精华来达到完美」;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 在考古学上“文化”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文化和文明有时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现今中文里文化一词的意思,借自于日文和制汉语中“文化”之义,其所表达的概念、集合与意涵和华夏古籍的原义相差甚远,应避免望文生义。 网际网路成熟的发展使原先相对疏离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很容易经由社群网站,建立许多新的基于价值观、理想、观念、商业、友谊、血缘等等非常错综复杂的联系,由此发展出特定社群意识的网路文化,这种网路文化联系瞬间的爆发力,对特定议题及选举所造成的影响已经是新兴不可忽视的力量。 其中,人文化成,则可缩写成「文化」。 文化在汉语中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意即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或文字;“教化”是这个词的真正重心所在:作为名词的“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同时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 传统中国有华夷之辨,但无culture的概念,亦没有区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概念,将其翻译作文化两字是日本人之举。 拉丁语系中这一词源于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在《图斯库卢姆辩论》中首次使用,当时他所指的是灵魂的耕耘或“cultura animi”,即使用农业来暗喻哲学上所谓灵魂的发展即是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塞缪尔·普芬道夫将这个比喻转化为现代所用的“文化”一词,但他已不认为哲学是人类的自然完美了。与此相对,他认为文化是在“使人类摆脱野蛮,通过巧法成为完全的人”。 因此文化的涵义不仅耕耘土地,还指照料土地、饲养动物;照料人们的生活,如穿衣、装饰身体、关心和照料朋友及祭祀祖先的风俗;还意味著居住在城镇或市区,以及培养正确的道德和心智等。在中世纪晚期,文化开始指道德完美与心智、艺术成就。 文化实际上主要包括器物(物质文化)、制度(制度文化)和观念(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对于文化的构成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常见的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层次说」。 文化和文明有时候在用法上混淆不清。于是有学者提出区别,文明偏在外,凡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等生活上的表现,以及工艺与科学的成果,可以认为是文明的表现。至于文化偏在内,偏重于精神方面,包含了宗教、哲学、艺术等思想与习俗。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已形成第一次分工,产生了农业民族和畜牧民族。畜牧民族要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不容易产生大规模聚居,对文字没有迫切需要。农业民族的生活相较于游牧民族来说,不仅有固定的居所,还有固定的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容易形成大部落,还为“早期文明”的生成提供了土壤。文字符号的出现,促使形成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第二次分工,为“中期文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文字的定型,标志着原始社会时期的结束,封建社会的开始。 不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理解。 从哲学角度解释文化,认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哲学思想表现形式。由于哲学的时代和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不同风格。一般来说,哲学思想的变革引起社会制度变化,与之伴随的有对旧文化的镇压和新文化的兴起。 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人们存在于自然中,同时也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时间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自然中的重要平台;社会、国家和民族(家族)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存在于历史和时代中的另一个重要平台;文化是指人们在这种存在过程中的言说或表述方式、交往或行为方式、意识或认知方式。文化不仅用于描述一群人的外在行为,文化特别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的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一个人在回到自己内心世界时的一种自我的对话、观察的方式。 功能主义学派认为,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不论是具体的物质现象,如手杖、工具、器皿等,还是抽象的社会现象,如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社会制度等,都具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 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也可以作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吉尔兹曾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即“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T.S.艾略特在《基督教与文化》一书中,把文化界定为: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见诸于该民族的艺术、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之中。 文化的核心是其符号系统,如文字。各文字体系有相应的认知心理。 文化具有社会性、多样性、系统性和阶段性的属性。 文化还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变异性、继承性的特征。 近年来动物学研究发现,某些高智商且分布地域较广的动物,如渡鸦、虎鲸等,其不同区域类群的生活差异,已非单纯的环境习性之别,而是跟人类相仿,具备了一定的文化形式。 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才能了解文化的特点。 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文化不是出自个性,而系创自群性,不是天才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大多数人不断努力的结果。文化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社会就不会有文化,但是也存在没有文化的社会。文化既然是多数人努力之结果,必须有社会,彼此共同相处。在同一社会内部,文化也具有不一致性。例如,在任何社会中,男性的文化和女性的文化就有不同。此外,不同的年龄、职业、阶级等之间也存在着亚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生理的满足方式是由文化决定的,每种文化决定这些需求如何得到满足。从这一角度看,非人的灵长目动物也有一些文化行为的能力,但是这些文化行为和人类社会中庞大复杂的文化象征体系相比较仅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文化的基础是象征。这些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现方式,如图像(如图腾旗帜)、肢体动作(如握手或吐舌)、行为解读(送礼)等。文化不是处在静止之状态,而是在动态中求发展,纵有廻澜也可望复兴。几乎可以说整个文化体系是透过庞大无比的象征体系深植在人类的思维之中,而人们也透过这套象征符号体系解读呈现在眼前的种种事物。因此如何解读各种象征在该文化的实质意义便成为人类学和语言学等社会学科诠释人类心智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1976年,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创造了一个新词模因(Meme),表明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类比文化基因。模因包含甚广包括宗教、谣言、新闻、知识、观念、习惯、习俗甚至口号、谚语、用语、用字、笑话,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经过复制的观念并不会与原来观念完全相同,因此产生变异。这些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观念,则在散布时互相竞争,特别是在网际网路成熟发达的时代,普罗大众对内容的关切度影响其散播范围、存续时间的长短,因此出现类似天择的现象。 此外,文化作为相互关系的整体而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 文化发明是指对一群人有帮助,在其行为上可以表示出来,但又不是实际物品的发明。人类在一个全球性的「文化加速演变时期」,其原因是来自国际贸易,大众媒体,更重要的是世界人口的爆炸性成长。 文化本身会受到支持改变及反对改变两方力量的影响,这些力量和社会结构及自然事件有关,也和现有社会结构中的一些概念及实务有关,这些也可能是文化演变中的一部份。 社会冲突和技术的发展可以调整社会的动态,提出新的文化模式,可以改变社会。这些社会的演变可能伴随著意识形态的转移,或是其他的文化演变。例如美国的和社会中新的实务有关,也带来性别关系的改变,造成性别结构及经济结构的变动。例如在上一个冰河时期结束后,热带森林开始出现,也开始有适当人类栽种的植物,这带来了农业的兴起,这后来也带来了许多文化发明及社会动态上的改变。 文化不是一种「存在」,其本身乃是一种「演变」;倘若不能演变而衰微而静止,便成死的之文化,也就失去文化对人生之价值。 文化会受到不同社会之间的接触所影响,可能会造成社会及文化的演变,也可能反而会阻止这様的演变。战争或是资源上的竞争会冲击技术发展及社会动力,另外,文化概念可能会透过扩散或是涵化的方式,由一个社会移转到另一个社会。在扩散中,某个事物的形式由一个文化移转到另一个文化,但其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汉堡是美国的速食,到中国后成为异国风情的象征。刺激扩散(概念共享)是指一文化中的一个元素造成另一个文化的进步或是发明。另一方面,直接借鉴(Direct Borrowing)是指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之间,技术上或是有形物质的扩散。创新扩散理论是一个以研究为基础的模型,描述为何个人及一个文化会接受新概念、新事物及新产品,也描述接受的时机。 涵化有许多不同的意义,在文化相关的文本中,是指用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像一些美洲原住民及全球各地的原住民在殖民化的过程遇到的情形一様。个人的类似情形有同化(个人适应了不同的文化)及。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启蒙」有一个类似教化的个人定义:「启蒙是一个人离开从他引起的不成熟。」。他认为这种不成熟不是来自缺乏了解,而是因为没有勇气独立思考。对于这种知识上的怯懦,康德提出「要勇于作智者!」像赫尔德等德国学者回应康德的呼吁,认为人类的创造力虽然带来许多不可预测及多様化的结果,但和人类的理性一様的重要。再者,赫尔德提出一种集体的教化:「对赫尔德而言,教化是人们整体经验的总和,给予人们共同的认同,以及有相同命运的感受。」。 1870年时的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应用之前提出的高文化及平民文化的概念,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宗教会由多神教慢慢演进到一神教。他也重新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特征的总和。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他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任何能力与习惯。这也为现代的文化理解作了准备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泰勒是现代第一个界定文化的学者。 文化的分类方法有很多,大致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下面的这个分类是时间、地区、民族等方法的综合性运用。
117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75
T细胞
T细胞 T细胞(、T淋巴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成熟后移居于周围淋巴组织中。T是“胸腺”(thymus)而不是甲状腺(thyroid)的英文缩写。T细胞膜表面分子与T细胞的功能相关,也是T细胞的表面标志(cell-surface marker),可以用以分离、鉴定不同亚群的T细胞。 T细胞按照功能和表面标志可以分成很多种类:
117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76
白血球
白血球 白血-{}-球,又称为白细-{}-胞,是血液中重要的血细胞之一。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白血球可以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产生。白血球有核,能作变形运动,正常情况下白血球在健康成人体内的浓度为4×10到1.1×10/每升血液。白血球胞作为免疫细胞,在机体发生癌症或其他疾病时,血液内的白血球总数或细胞分类百分比可有变化。 除了在血液外,白血球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扁桃腺以及身体的其他组织。 由于白血球的异常增生失去控制而引起的一种恶性疾病称为白血病。 粒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若干微小囊性颗粒,颗粒中则贮有多种酶。按照颗粒的染色性质可分为:
117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78
微软
微软 微软(;)是美国一家跨国电脑科技公司,以研发、制造、授权和提供广泛的电脑软件服务为主。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州的雷德蒙德,最为著名和畅销的产品为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和Microsoft Office办公室软件,以及Xbox的游戏业务。微软是美国《财富》杂志2015年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中的第95名。 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兹和保罗·艾伦创立。初期主要为Altair 8800发展和销售BASIC直译器,在1980年代中期凭借MS-DOS在家用电脑作业系统市场上取得长足进步,后来出现的Windows使得微软逐渐统治了家用桌面电脑作业系统市场。同时微软也开始扩张业务,进军其他行业和市场,建立了MSN网站,在计算机硬件市场上,微软商标及Xbox游戏机、Zune和MSN TV家庭娱乐设备也在不同的年份出现在市场上。微软于1986年首次公开募股,此后不断走高的股价为微软缔造了四位亿万富翁和12,000位百万富翁。 伴随公司的强大,微软也越来越受到批评和指责,并且数十年来从未间断。拒绝交易和捆绑销售等做法招致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诉讼。美国司法部和欧盟委员会根据反托拉斯法均对微软做出过不利裁定。 微软公司于1975年由比尔·盖兹和保罗·艾伦创立。他们是小时候认识的朋友及高中同学,并对计算机编程充满激情。他们利用他们的演讲技能,意图追求成功。在1975年1月发行的MITS公司的Altair 8800大众化微电脑和遥测系统令他们注意到,他可以编写一个BASIC直译器赚钱。他们致电给Altair 8800的发明者(MITS),提出在该系统中执行BASIC。MITS公司感到兴趣,要求艾伦和盖茨进行示范。之后MITS公司聘请艾伦为Altair进行模拟器的开发工作,而盖茨则开发直译器。它们的工作十分完美,1975年3月MITS公司同意出售Altair BASIC。他们顺利赚了第一桶金,于是盖茨离开哈佛大学,并搬到MITS在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的总部。1975年4月4日,微软正式成立,盖茨为微软执行长。他在1995年《财富》杂志的一篇文章中回忆,原名“Micro-Soft”是艾伦想出来的,之后更改为“Microsoft”。在1977年8月,公司和日本ASCII杂志签署了一个协议,成立了其首个国际办事处“ASCII Microsoft”。在1979年1月,公司搬迁到在华盛顿州贝尔维尤的新办公室。 微软在1980年开发了UNIX作业系统业务,叫做Xenix,并聘用圣克鲁兹作业改编该作业系统以应用于不同操作平台。发表后受到欢迎,并巩固了公司的霸主地位。1980年11月,微软获得了IBM公司的合同,这笔交易中,微软要提供CP/M作业系统给即将到来的IBM个人电脑上。但微软没有时间开发一个全新的系统,于是微软从收购了,并将它更名为MS-DOS,授权给IBM使用之后,IBM更名为PC-DOS。继在1981年8月发布的IBM PC,微软保留了MS-DOS的所有版权。当时,因为IBM有PC-DOS的版权,没有公司可扭转在非IBM硬件上不可运行IBM系统的情况。但由于微软有MS-DOS的所有版权,微软除了授权该软体给IBM使用外,还与其他OEM厂商谈判,将经过更改后的MS-DOS系统安装到每一台新电脑上。加上各种因素,微软最终成为了领先的个人电脑作业系统的系统供应商。从此在非IBM硬体上便可运行微软更改后的IBM系统,完全改变了当时的电脑业的规则和生态系统。微软在1983年扩大业务,发布微软滑鼠,并成立微软出版社进入新的市场。但不幸地,保罗·艾伦患上霍奇金病。同年二月向微软辞职。 1984年,微软和IBM开始合作开发一款不同以往的作业系统OS/2。 1985年11月20日,微软推出了首款Microsoft Windows的零售版,最初作为其MS-DOS系统的图形拓展版本。于1986年2月26日,微软将其总部搬到雷德蒙德。1986年3月13日,公司上市;股价的显著上升为微软缔造了4位亿万富翁以及12000位百万富翁。由于与IBM的合作伙伴关系,导致1990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对微软的监视;标志著与美国政府超过十年的法律冲突的开始。1987年,微软终于为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了首款OS/2版本。OS/2有一个新的模块化内核和Win32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基于MS-DOS的16位元Windows可更容易移植。但之后,OS/2的伙伴关系日趋恶化。 1990年,微软推出其办公套件Microsoft Office。该软件绑定了办公室生产力应用程序,如Microsoft Office Word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等。5月22日,微软推出Windows 3.0。Windows 3.0有精简的用户界面,改进图形效能和适合Intel 386处理器的改良。从此,Microsoft Office和Windows在各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1994年7月27日,美国司法部提出的竞争影响报告书的一部分称:“从1988年开始,直到1994年7月15日,微软诱导许多OEM厂商进行反竞争行为。OEM为每台计算机向微软支付版税。” 1995年5月26日,比尔·盖茨提出了“互联网备忘录”。1995年,微软开始重新定义其产品,并扩大并进入电脑网路产品线和万维网。该公司于1995年8月24日,发布Windows 95。具有先发制人的多工功能,新的开始选单,和与32位元兼容的用户界面,并提供Win32 API。Windows 95捆绑了线上服务MSN和IE。同时微软也开始扩张业务,进军其他行业和市场:与NBC合资建立MSNBC,拓展有线电视新闻业务。微软发布Windows CE 1.0,一个新的作业系统,设计为低记忆体设备提供简单操作,如PDA。1997年10月,司法部在联邦地区法院提交了一项议案,称微软违反1994年签署的一项协议,并要求法院责令微软停止将Internet Explorer捆绑于Windows。 2000年1月13日,比尔·盖茨将微软执行长的位置交给史蒂夫·鲍尔默,然后为自己创造一个新的职位:首席软件架构师。2001年10月25日,微软发布Windows XP,是首个使用产品启用与盗版竞争的Windows,然而Windows XP亦被部份使用者批评其安全漏洞与应用程式绑定(如Internet Explorer及Windows Media Player)等。2011年9月底前,Windows XP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作业系统,在2007年1月,Windows XP的市场占有率达历史最高水平,超过76%。根据Netmarketshare公司对全球网路使用者的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8月份,统治作业系统市场长达11年之久的Windows XP最终被Windows 7超越。Windows XP成为有史以来销量最大及最常用的作业系统,更令下一代的Windows Vista惨澹收场(Windows Vista的市场占有率最高只有18%)。2004年,微软发布的Xbox游戏机进入由索尼和任天堂主导的游戏机市场。 在2007年1月30日,Windows Vista正式对普通用户出售。Windows Vista距离上一版本的作业系统Windows XP已有超过五年的时间,这是Windows历史上间隔时间最久的一次发布。Windows Vista包含了上百种新功能;其中较特别的是新版的图形使用者界面和称为「Windows Aero」的全新-{zh-hans:界面; zh-hant:视觉;}-风格(要求较高的硬体需求)、加强后的搜寻功能、新的多媒体创作工具(例如Windows DVD Maker),以及重新设计的网路、音讯、输出(列印)和显示-{zh-hans:子系统; zh-hant:次系统;}-。Vista也使用点对点技术提升了计算机系统在家庭网路中的示-{zh-hans:通信; zh-hant:通讯;}-能力,将让在不同计算机或装置之间分享档案与-{zh-hans:多媒体; zh-hant:数位媒体;}-内容变得更简单。针对开发者方面,Vista使用.NET Framework 3.0版本,比起传统的Windows API更能让开发者能简单写出高品质的程式。Windows Vista是第一版只能支援在NTFS硬碟分割区上安装Windows系统的Windows作业系统。 2008年6月27日,比尔·盖茨退休后,除了重点项目加以指导外,而其余时间都只当公司顾问。 2008年10月27日推出的Windows Azure的服务平台,是该公司进入云计算入门市场上第一步。 2009年2月12日,微软宣布有意图开一个微软品牌连锁零售店,并于2009年10月22日第一家零售商店在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正式开幕当天,微软正式发表Windows 7。其易于使用的功能和性能增强,不但是一个大改造的Windows Vista,亦是Windows 7的重点。 Windows 7将更「以使用者为中心」。 Windows 7在执行程式方面上有较大的改进;微软将会在进步的前提下利用多种测量工具来测试作业系统,以增进其执行效率。 Windows 7提高了荧幕触控支持和手写识别,支持虚拟硬碟,改善多核心处理器的运作效率,开机速度和内核改进。 随著智慧型手机行业的蓬勃发展,从2007年开始,微软努力保持与它的竞争对手苹果和谷歌的现代化的行动作业系统距离。微软于2010年4月12日上午在三藩市举行记者会,发表新一代智能手机。 2010年10月,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7。Windows Phone是一个触控操作模式行动作业系统,采用Windows CE 7内核。而Windows Phone 8采用和Windows 8相同的内核。微软在发行这个作业系统时,主要的销售对象是一般的消费市场,而非以前版本所瞄准的企业市场。在Windows Phone中,微软将其使用介面套用了一种称为“Metro”的设计语言(曾被使用于Zune中),并将微软以及其它第三方的软体整合到了作业系统中,以严格控制执行它的硬体。微软更紧密地与智能手机制造商合作,如:诺基亚。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新战略,可望挽回失去的市场占有率。 Windows 8是微软公司改良研发中的下一代电脑作业系统,Windows 8试图打造一个可在平板电脑、手提电脑、桌上电脑和智能手机等都能使用的跨平台作业系统,被认为是微软反击主导平板电脑及手提电话作业系统市场的苹果电脑iOS和Google Android系统。该软件除了具备微软公司的传统视窗系统显示方式外,亦将强化更适合使用于触控荧幕的平板电脑设计,使用类似Windows Phone作业系统中动态方块(live tiles)界面,新系统可透过官方网上商店Windows Store购买软体等新功能及特性。Windows 8于2012年8月第1周发布RTM版,并于10月26日正式上市。Windows 8.1中,微软发布了与Windows 8有区别的多个重要更新。微软公司于中原标准时间2013年10月17日发布Windows 8.1正式版。 平板电脑上,Microsoft Surface是一系列以Windows 8为作业系统的平板电脑。分别为Surface和Surface Pro,前者使用英伟达处理器而后者使用英特尔处理器。并使用10.6英寸、长宽比16:9的高解析度荧幕。这款产品由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巴尔默在2012年6月18日于洛杉矶举行的记者会上公开。10月26日推出。虽然产品有多项新尝试,但销量并不理想,截至2013年5月仅售出150万部 2013年9月3日,微软宣布将以约72亿美元收购诺基亚公司几乎全部的手机业务,当中购买设备与服务部门50亿,支付相关专利21.8亿。福布斯评论认为诺基亚是白菜价贱卖,“出售给微软并不惊讶,惊讶的是出售时间和价格”并且“史蒂芬·埃洛普的动机将被仔细审视”。有媒体则指明埃洛普与微软的CEO职位令人遐想。 2014年9月15日,微软公司宣布并购瑞典游戏开发商Mojang,包含公司所有权和游戏(如该公司所开发的《我的世界》)的智慧财产权。收购金额为25亿美元。<br> 2014年9月30日,微软在美国西雅图的新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的发布会中亮相Windows 10技术预览版,并声称正式版将于2015年后半年发行。<br> 2015年7月29日,微软发布新版Windows 10,拥有多工管理介面、生物识别解锁(Windows Hello)及全新的浏览器Microsoft Edge等数百种功能。微软希望Windows 10能带动PC市场增长,并改善旗下Windows Phone的系统功能及生态环境。 2015年7月29日,微软 Windows 10在全球 190 个国家同步上市,符合硬件资格的正版 Windows 7 、 Windows 8.1 及 Windows Phone 8.1 装置均能免费升级,预估全球将有数亿 Windows 用户受惠。 2015年9月23日,微软在全球同步上市新版Office 2016。 2015年10月7日,微软发布新一代Surface Pro产品,以及全新的 Surface Book,将 Surface 品牌扩大到笔记本领域。 2016年6月13日,微软以每股196美元的价格,斥资262亿美元现金收购商业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 2016年8月2日,微软在官网宣布,Microsoft HoloLens 开发者版本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卖。 2016年10月26日,微软在秋季新品发布会上发布增强版的 Surface Pro 4 和 Surface Book,提高了其硬件配置。同时还发布了 Surface Studio 一体机和 Surface Dial 等辅助设备,将 Surface 硬件品牌再次扩大到纯桌面领域。 2018年6月4日,微软正式宣布以75亿美金收购GitHub。 2018年6月底微软和神州数字、热酷策略结盟,开拓区块链市场神州数字的MasterDAX将使用Microsoft Azure作为其区块链云端平台。 包括Windows用户服务处、伺服器暨开发工具处、MSN事业处。产品和服务如Windows Live。Windows伺服器版本,如Windows Server。 微软商业部门生产的Microsoft Office和该公司的在线办公软件。软件产品包括Word(文字处理器),Access(关系数据库程序),Excel(电子表格程序)的,Outlook(Exchange Server)时,PowerPoint(演示软件),和Publisher(桌面排版软件)。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其他产品,包括Visio,MapPoint,InfoPath和OneNote。 娱乐及设备部生产的嵌入式系统和Windows智能手机。 微软公司试图在其产品周围建立「生态体系」,以为其产品以及品牌增值,同样这么做的还有苹果、Google、小米、三星等同业。 微软生产的软件产品包括了很多的种类: 虽然微软总体上是一家软件公司,它也生产一些电脑硬件产品,通常用来支援其特殊的软件商品策略: 微软创立了多所培训中心,旨在训练出精通各样微软及配合公司环境的专家。目前最著名就是2012年10月最新改版的MCSE。 2012年10月,微软因应考古题泛滥以及认证与实务相差甚远的诟病,改采用新一代的云端解决方案,配合私有云建置、虚拟化、BI、自动化等,来识别认证的技能,并且以Solutions为主轴,IT技术为辅助,考试大幅加重了实作考题,和以前用认证的制度相比,解决(Solutions)字代表的是更广泛,较无明显界定的专业技术范围,且取消一试就发一张MCTS的制度,取消证照永久效用,改以两、三年再认证机制,减少85%认证数目,废除过期考试科目及证照。 微软最有价值专家(Microsoft Most Valuable Professional(MVP)),是那些具备一种或多种微软技术专业知识,在微软相关技术社群中贡献突出的专家。目前全球大约有4200位以上MVP,以美国的人数最多,中国大陆区约有240位,台湾区约有110位。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于2006年1月18日正式宣布成立,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战略合作部,以及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的多个产品研发机构组成,集团以矩阵式架构统一和协调微软在中国所有的研究及开发事务。张亚勤博士任集团主席,张宏江博士任集团首席技术官。 1998年11月5日,微软公司在北京成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并于2001年11月1日将其正式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公司在海外开设的第二家基础科研机构,也是亚洲地区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现任研究院院长是洪小文博士。 微软的Windows产品垄断桌面电脑作业系统市场。持此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作业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境窘困: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有人批评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上电脑作业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其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作业系统(Windows NT)服务器作业系统(Windows NT Server)、办公室套装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 Player)。 在微软将IE直接附加在Windows作业系统上后,微软在浏览器获得了非常大的占有率。正是由于这种行为,微软被美国联邦法庭裁定滥用其在美国的作业系统市场的主导优势。(详情参见美国诉微软案)。 面对这些指控中,微软认为它只是在满足客户需求,提供给Windows使用者免费的浏览器(IE)。 也有人批评微软的商业策略是「拥抱再扩充」()策略。批评者认为微软试图在开放、已确立的标准之上加入专利功能,最终达到利用其市场优势来控制「扩充」的标准。有些人将这种策略称之为「拥抱、扩充再消灭」()。 2004年3月,微软公司因违反欧盟公平竞争法,被欧盟委员会要求向竞争对手提供包括视窗作业系统源代码在内的必要技术资讯,并被处以近5亿欧元的罚款,创下欧盟罚款的最高纪录。 2006年4月24日,欧洲初审法院正式开庭审理微软公司与欧盟委员会在软件市场上的争端。 2007年9月17日,欧洲初审法院裁定,维持欧盟委员会对微软公司做出的反垄断处罚决定。 2008年2月,微软因未能执行2004年欧盟的反垄断裁决,被欧盟处以8.99亿欧元罚款。至此,欧盟已经以违反反垄断法和未执行反垄断裁决为名对微软处以总计16.8亿欧元的罚款。微软也是第一个因不合作态度而被处罚的公司。 微软在中国大陆也遭到有人举报涉嫌垄断行为,并提出10亿美元的索赔。举报人在举报信中说「微软的全球统一价策略和在作业系统捆绑应用软件的做法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但中国国家发改委并未受理。而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接受《第一财经日报》独家专访时就《反垄断法》表态:「由于微软大部分以非正版方式存在,正版产品市场占有率很小,因此微软在中国构成垄断的前提不存在。」在一些调查中显示中国网民使用过番茄花园或类似的修改版作业系统的比例有六成之多,使用原版XP的网民不足一成。2014年7月28日,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组织由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福建、湖北、江苏、重庆、河北等9省市近百名工商执法人员对微软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四个经营场所,即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广州、成都分公司进行了反垄断突击检查。针对中国国家工商总局的反垄断突击检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7月30日发表声明称,微软始终如一遵守并符合中国法律法规,会积极解答政府部门可能有的疑问。2016年1月5日,中国国家工商总局专案组再次对微软公司、微软大中华区有关负责人进行反垄断询问调查,但微软没有作出回应。 根据政治反应中心(,opensecrets.org)网站的数据,微软在一次的美国联邦选举的政治捐款中,43%给了民主党,57%给了共和党。 微软最富裕的几个人的资产甚至可以傲视许多其他跨国大公司的创始人。在微软富翁当中进入「十亿美元超巨富级」的有: (2009年资料)。 (2009年资料)。 美国时间2014年7月17日,全球软件巨头微软公司宣布,受精简机构与整合诺基亚手机业务部门的影响,公司将在今后一年削减1.8万个工作岗位。其中,约1.25万被裁员工将来自刚刚并购过来的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主要为手机业务)。这将是公司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裁员。 2017年10月17日,5位前微软员工称,四年前微软用于追踪自主软体漏洞内部资料库被入侵,微软在2013年发现了资料库被骇客入侵,但微软随后并未公开被攻击的严重程度,5位前员工被采访描述此事件,微软拒绝回应。
117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79
Windows 1.0
Windows 1.0 Microsoft Windows 1.0是微软第一次对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进行用户图形界面的尝试。Windows 1.0基于MS-DOS操作系统。 Microsoft Windows 1.0是Windows系列的第一个产品,于1985年11月20日开始发行。 当时很多人认为Microsoft Windows 1.0是一个低劣的产品。当时最好的GUI电脑平台是G.E.M.,另外一个选择是。Microsoft Windows 1.0在1987年由新发行的Windows 2.0取代,但此版本的支援周期长达16年,由1985年支援到2001年最后一天为止。 Windows 1.0中鼠标作用得到特别的重视,用户可以通过点击鼠标完成大部分的操作。Windows 1.0 自带一些简单的应用程序,包括日历、记事本、计算器等等。总之,刚诞生的Windows 1.0,总会让人感到它像是一个PDA,甚至可能功能还赶不上PDA,不过这在Windows 1.0诞生时已经相当吸引人了。Windows 1.0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允许用户同时执行多个程序,并在各个程序之间进行切换,这对于DOS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Windows 1.0 可以显示256种颜色,窗口可以任意缩放,当窗口最小化的时候桌面上会有专门的空间放置这些窗口(其实就是现在的任务栏)。在Windows 1.0中已经出现控制面板(Control Panel),对驱动程序、虚拟内存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功能非常有限。
118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80
英语
英语 英语(,)又称为英文,是一种西日耳曼语言,诞生于中世纪早期的英格兰,如今具有全球通用语的地位。“英语”一词源于迁居英格兰的日耳曼部落盎格鲁(),而“盎格鲁”得名于临波罗的海的半岛盎格里亚()。弗里西语是与英语最相近的语言。英语词汇在中世纪早期受到了其他日耳曼族语言的大量影响,后来受罗曼族语言尤其是法语的影响。英语是将近六十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国家的官方语言。它是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常用的语言,也在加勒比、非洲及南亚的部分地区被广泛使用。英语是世界上母语人口第三多的语言,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英语是学习者最多的第一外语,是联合国、欧盟和许多其他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它是使用最广泛的日耳曼族语言,至少70%的日耳曼语族使用者说英语。 英语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公元5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把他们的各种盎格鲁-弗里西语方言带到了大不列颠岛,它们被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后期的诺曼征服,这一时期英语受到了法语的影响。15世纪初,伦敦对印刷机的采用、《钦定版圣经》的出版及元音大推移标志了近代英语的开端。通过大英帝国对全球的影响,现代英语在17世纪至20世纪中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通过各种印刷和电子媒体,随着美国取得全球超级大国地位,英语已经成为了国际对话中居领导地位的世界语言。它还是许多地区和行业(如科学、导航、法律等)的通用语。 现代英语和很多其他语言相比屈折变化较少,更多地依靠助动词和语序来表达复杂的时态、体和语气,以及被动语态、疑问和一些否定。英语的各种口音和方言在发音和音位方面有显著差异,有时它们的词汇、语法和拼法也有所不同,但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能基本无碍地沟通交流。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的。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于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随后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威塞克斯。 日尔曼人入侵后,统治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本地语言主要于苏格兰、威尔士、东盎格利亚(Anglia)这三个词是分别从描绘盎格鲁族的三个词汇Englisc、Englaland、Angelcynn发展而来的。 公元九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人大规模侵入英国北部。九世纪末,入侵者几乎占领了整个英国的东半部。丹麦人说的是北日尔曼语。北日尔曼语和西日尔曼语的词汇上差别不是很悬殊,为提升沟通程度常替词形变化有意无意消音,古英语曲折变化的融蚀也在此开端。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使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语(以古诺斯语为代表)的词汇融进古英语中。古诺斯语和古英语有许多同义同源,型态近似之类语,古英语在丹麦统治下吸收不少古诺斯语词汇,其中最显著及最具代表性的,是英语的人称代名词,为古诺斯语取代原本古英语词汇,即北日耳曼语式的代名词取代英语原本西日耳曼语式代名词,而演变至今日样貌。 1066年,法国的诺曼第公爵征服英格兰,在西敏寺登基加冕,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国君主与贵族讲一种属奥依语的古法语方言盎格鲁-诺曼语,教士们则习用拉丁文,古英语沦落为平民以及农奴的语言。因重要场合及贵族的使用,盎格鲁-诺曼语强烈影响古英语,古英语也因当时地位相对下贱,缺乏对文法规范的重视和约束,迅速大量丢失早期复杂的曲折变化,进而发展形成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著不列颠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 虽然英语是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时英语加入了大量拉丁语的词汇,随著时代演进还加入更多西班牙语、义大利语、法语及希腊语的词汇。 英语是一种多中心语言。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地区性变体。语言学家已经不再把伦敦或英国上层人士的英语作为唯一的标准英语。除英国英语外,最重大发展的是美国英语和纽澳英语。自从17、18世纪,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洲英语、纽西兰英语开始成为独特的方言。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地区性的语词、语法和语音。其他像印度英语、东南亚英语、加勒比地区英语和非洲某些新兴国家的英语,都各自受到了当地语言影响、具有语音和词汇上的特点。 英语的主要方言在语音上有著相当明显的差别,拼写的差别则较小。一般人们以一些学术机构的辞书作为标准的英语,例如《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学术、科技文章方面,来自各国作者使用的是一种共同文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式英语”这个术语通常被理解为美国人特有的语词和语法,在当时的一些“纯洁主义”的英国文人看来,它不是纯正的英文,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式英语”一词的概念逐渐变了,只指在美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而不论其与英国式英语的异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美国式英语已反过来对其他方言产生影响,并且正在日益扩大这种影响,电脑软件也以美国式英语为标准。 由于大英帝国在世界各地有过许多殖民地,在现代,英语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是通用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 由于使用英语的两个主要国家——英国与美国,先后成为世界超级大国之故,并在商业、学术领域具较大影响力,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贡献和领先地位,而且英文相当易学,因此许多人都将英语做为一种外语或第二语言,把英语作为外国语使用的人约3-5亿。英语在欧洲大陆及日本是最普遍作为外语来学习的语言(32.6%),接着是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特区、台湾、韩国、日本等地,英语是学校的必修外语课程。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国语这两种不同的使用法,说明英语正在愈来愈被看成一种国际交往的工具,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基本英语是为了国际交流使用而简化了的英语。它通常被一些飞机厂商和其他国际企业用作书写手册和交流。远东的一些学校把它作为基础英语来教授。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教育(小学至高中)阶段,特别是中学阶段,几乎全部的学校选择英语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外语必修课。中国大陆自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日制普通大学推行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作为对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必修课课程与拿到大学毕业证书的达标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至在1960年代中期,因与苏联的关系极为密切,主要以俄语作为第一外语,直至文化大革命。从197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1978年特别是1983年以后,英语是在高等学校升学考试中,和其他主要科目一样同等对待。以此为导向,中国大陆的中学课程,特别是初中教育绝大多数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课程的必修课(也因为这样,许多中国大陆人说话时会自动将英语和外语等同);除了非英语外语专业以外,在全日制普通大学,一般均以英语作为必修课,其他外语作为选修;而非英语专业的语言专业,一般要求同时对英语作为必要课程之列。 在台湾,英语是所有中小学生的必修外语课程,大学也往往要求学生的英语程度需达到一定水准,同时台湾许多大学的专业课程常常使用英语教科书(习称「原文书」),由于英语是所有台湾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亦是重要的国际交流语言与中学和大学的应试科目之一的缘故,因此以坊间为应试、会话等目的而出的英语参考书非常多,也有许多补习班教授、补强学生英语。外商公司大多有要求英语作为应征门槛,其中要求英语程度大多为全民英检中级以上。 英语音系学是指对英语音系(亦即声音系统)的研究。正如所有语言,无论考虑历史与否,英语口语的发音因不同方言而异。 这种变异在英语特别明显,因为它在广泛地区使用,是英国、爱尔兰、美国、加拿大、澳洲、新西兰和加勒比海英语国家等国的主要语言,在每一个洲都有人以之为母语或第二语言。 英语并没有决定性和国际承认的标准,所以不同国家的英语有时可能妨碍沟通。虽然如此,不同地区的英语口音仍能互相理解。 英语语法基于日耳曼语源,虽然一些18世纪和19世纪的学者试图把拉丁语的语法应用于英语,但是并不成功。英语与其他所有的印欧语系语言相比,没有那么复杂的屈折变化,也失去了几乎所有阴阳性变化,基本上,英语除了人称代词以外,已失去了性和格的分别了,它更强调词语间相对固定的顺序,也就是说英语正朝向分析语的方向发展(如猫尾可以写作cat tail,而不必写作cat's tail,这里的猫cat直接用了词根原形,而没用属格词缀cat's)。 英语的基本语序为SVO,且基本上不能任意变换语序,除了在少数诗词以外。如下所示: 英语中仍然保留的屈折变化有: 比起其他印欧语系的语言,虽然英语的屈折变化数量大幅减少,但名词、动词等依旧有相当数量的不规则变化与强变化。 英语中所有的词可分成十大类,每一类词在句子中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和作用。 这十大词类是: 几乎所有的日耳曼语源字汇(包括一切基本字汇,如代词、连词等)都相对来说更短、更非正式。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代表更加优雅或更能显示专业造诣。但是,过多运用拉丁语源字汇,则会被认为矫饰或刻意卖弄。乔治·奥威尔的文章《政治与英语》对此作了透彻的描写。 英语使用者在选择单词时,通常可以从日耳曼语源和拉丁语源的近义字汇中挑选:如“sight”和“vision”、“freedom”和“liberty”。这些近义词之间都有微妙的差异,使用者能够自由选择组合表达不同的观点。 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所用到的辞汇一般是日耳曼语源。大多数拉丁语源的字汇通常用在更加正式的讲话和文章中,比如法庭发言或者编写百科全书。在医学、化学等的许多术语也为拉丁语词源。 英语以它巨大的词汇量而著称,很容易引入专业术语和输入新词到日常使用中。另外,俚语也为旧词换上了新的含义。这种灵活性非常明显,通常需要正确区分正式的用法和日常一般用法;英美的初等教育教师一般会提醒学生那些日常广泛使用但在正式场合中并不正确的字汇。请参看:社会语言学。 英语的词汇量非常庞大(总计990,000个),但如果要估计具体数字,必须先判断哪些能够算作其单词。不过与其他语言不同,并没有一个权威学术机构来规定何为正式的辞汇。医学、科技领域不断涌现新词,一些进入了大众日常用语中,其他只在一小部分人群内部使用。移民群体带来的外语单词也经常融入英语社会中去。一些古词和方言单词能否算作英语也无法判断。 《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收录了超过五十万个条目,标准比较宽松:“包括文学与日常对话中的标准辞汇,无论当代、废弃或古语,也包括主要的科技辞汇和大量方言、俚语。” 自从电子计算机普及以来,不少与这范畴相关的词语进入大众的生活;另一方面,与电信科技相关的新词,有不少都是透过词缀的组合来构成新词。举个例子:「wiki」本身是夏威夷语,但由于维基百科的普及,创建了「wikify」(wiki + -fy,维基化的意思);然后又从wikify创建了「wikification」(维基化的过程或行动)。另外,在数据库中使用的一个新创词语「serializability」,意思是「把准备写入数据库的资料序列化的可行性」,本身亦是源自另一个新创建词「serialize」(序列化,源自「serial」,即序列)。 英语借词的词源很广泛。由于曾受到法语的影响,英语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大致分为日耳曼词源(大部分来自古英语),与拉丁语源(由拉丁语而来,大部分来自诺曼法语,有一些也直接从拉丁语借来)。 1973年,与出版《》,书中发表报告,对旧版《简明牛津字典》(第三版)中约八万个单词进行了电脑化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英语单词来源如下: 英语的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单词的拼写系统或正确拼写法是依据历史传统而继承下来的,并不严格按照发音规律。因此,英语单词的发音与拼写之间经常有很大差异,单词拼法也是所有字母语言中最难掌握的拼写之一。世界绝大多数的拼音文字是属于直接拼法,看单词就能正确发音,而英语拼写是属于间接拼法,要借助音标才知道单词的正确发音。 英语中有一些单词需要标记各种标音符号来提示发音,这些单词绝大部分都是从外语输入进来。例如"à la carte", "café", "coöperate", "élite", "façade", "naïve", "résumé" 等。 标音符号在诗歌或剧本中有时也会用到,能够将平常不发音的音节标记为发音,来达到戏剧化的效果或者保持诗歌的韵律。在古代或仿古作品中很常见,如“-ed”的后缀经常标记开音符,使其发音,例:cursèd。 在某些古文中(特别是英式英语),连字现象很普遍,如"archæology","œsophagus"和"encyclopædia"等。这些词都为拉丁或希腊词源。 随著时间推移和ASCII的盛行,越来越少的英语使用者选择标记,或已经忘记这些词是法语词源,即使在极为正式的书写当中也不加,甚至有时候标记符号还会被认为是在装腔作势;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认为正确的拼写应该保留符号,尤其是缺少符号后发音就会出现很大差异时更应该如此。有一些词明显不遵循英语的形态音位法,在这类词中一般会保留标音符号。比如"café"这个词,如果把e上的闭音符去掉,按照英语发音规则,e就会不发音。又比如"résumé"是摘要的意思,有3个音节,"resume"是继续的意思,有2个音节,它们在英语词典中始终分开两条排列。 有时也需要用到分音符号,但这些符号也经常省略或用连-{字}-符号代替,如"coöperate"(或"co-operate")、"daïs"、"naïve"、"noël"、"reëlect"(或"re-elect")等。 有一些单词如"rôle"和"hôtel"最初传到英语中时是要加标音符号的,最开始时这些词法国风情很浓,一些人甚至批评,本来英语中有对等的单词却偏要使用外国字汇。还有一些词如"élite"(精英)的标音符号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消失,但《时代周刊》等报刊杂志仍然在使用。
118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82
联合国
联合国 联合国(,缩写作 ;,缩写作 或 )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公民自由、政治自由、民主及实现持久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联合国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取代国际联盟以阻止战争并为各国提供对话平台。联合国下设了许多附属机构以实现其宗旨。 到2018年中为止,联合国总共有193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城国以外所有无争议的主权国都是联合国会员国。在联合国遍布世界的办事处中,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通过全年举行定期会议来决定实体和行政议题。联合国由六大主要机构组成:联合国大会(主要的审议机构)、安理会(以决定对和平与安全的某些决议)、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以协助促进国际经济和社会的合作和发展)、秘书处(为联合国提供所需的研究、资讯和设施)、国际法院(主要的司法机构)以及联合国托管理事会(当前没有运作)。其他重要的联合国机构还有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的行政首长是联合国秘书长。联合国的经费由会员国分摊和自愿捐赠。联合国现今有六种工作语言,分别为:阿拉伯语、汉语(联合国中文日为每年的4月20日)、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 在联合国建立的之前一个世纪,为了规制国家之间的冲突,许多国际协约组织和会议被建立起来,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1899年及1907年海牙公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损失之后,巴黎和会宣布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家间的和谐相处。这一组织解决了一些领土争端,并在一些领域建立国际架构,例如邮政、航空、鸦片控制等,其中一些后来被吸纳进联合国的体系中。然而国际联盟对于殖民地(当时占世界人口的一半)的代表权不够,并且诸如美国、苏联、德国和日本在内的列强参与度亦不足。它无法阻止1931年日本对中国的入侵、纳粹德国的扩张、1935年的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1937年的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最终出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创立一个新的世界性组织的最初完整构想可以追溯至1939年的美国国务院。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首先使用了“联合国”一词,用于描述同盟国家。1942年1月1日,26国政府签订《联合国共同宣言》,联合国一词得到首次正式使用。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在旧金山召开,50国政府及诸多非政府机构参与并起草《联合国宪章》。1945年10月24日,当时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法兰西共和国、中华民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及多数其他签署国(46国)共同批准宪章,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1946年1月6日,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51个国家代表出席)以及安理会在英国伦敦的卫理公会中央礼堂举行。大会选定纽约作为联合国总部,其设施于1952年完工。联合国总部同联合国在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的总部一样,被指定为国际领土。同时,大会还选举挪威外相特吕格韦·赖伊为第一任联合国秘书长。总部完工前,在纽约长岛成功湖畔的临时总部即开始运作,尽管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让曾代表中国的中华民国被迫自行宣布退出,而1991年苏联解体,但至今临时总部位址仍悬挂五大创始常任理事国包括中华民国的国旗和苏联国旗。 虽然维持和平是联合国的主要权力和目的,但是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立却时常导致联合国陷入瘫痪的境地,使其只能对冷战之外的冲突进行介入,例外之一是1950年的安理会决议,授权美国领导同盟军抵抗朝鲜对韩国挑衅行动的大规模反击;该决议在苏联代表缺席(因抵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被排除在联合国外)的情况下通过。。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同意分治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以色列国。两年之后联合国官员拉尔夫·本奇调停此后造成的冲突。1956年,联合国第一支维和部队建立起来以应对第二次中东战争;然而,对于同时苏联在1956年革命后对匈牙利的入侵却无能为力。 1960年,联合国部署联合国刚果行动(UNOC)以维持叛乱的加丹加国的秩序,并在1964年将其归于刚果民主共和国治下,这是联合国早年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前往同叛军首领莫伊兹·冲伯会谈的途中,常被称为是联合国最高效的秘书长的达格·哈马舍尔德在空难中身亡;几个月后他被追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64年,哈马舍尔德的继任者吴丹部署联合国驻塞浦路斯维和部队,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维和任务。 20世纪60年代,随着去殖民化的发展,联合国迎来一批新的独立国家作为其会员;单在1960年就有17个新国家加入联合国,其中有16个来自非洲。1971年10月25日,虽然遭到美国的反对,但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下,控制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控制台湾的中华民国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这一投票也被视为是美国在联合国中影响力下降的一大信号。第三世界国家在阿尔及利亚的领导之下建立七十七国集团,这一集团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联合国中的一股主导力量。1975年,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在美国和以色列的强烈反对之下推动通过决议,宣布锡安主义为种族主义;1991年,在冷战结束之后,这一决议被废止。 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积极活动和对中东、越南和克什米尔冲突的调停不力,使联合国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其次要目标——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上。到70年代,联合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预算要远远高于其维和预算。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在维和方面有显著的扩展,在十年内的维和行动数量超过过去四十年。在1988年和2000年间,通过的安理会决议数量翻了超过一倍,维和的预算也增加超过十倍。联合国调停结束萨尔瓦多内战,成功进行纳米比亚的维和任务,并监督了南非种族隔离和柬埔寨红色高棉统治之后的民主选举。1991年,联合国授权美国领导的同盟军事行动,击退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1971年至1985年担任副秘书长的布莱恩·厄克特后来说这些行动的成功为联合国带来一种“虚假复兴”——在之后,联合国的任务变得更为艰难。 联合国宪章原本目的是阻止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进攻,但在90年代初联合国面临许多同时发生的严重国内危机,包括索马里、海地、莫桑比克和前南斯拉夫。在美国于摩加迪沙之战中损失惨重而撤出之后,联合国在索马里的行动被普遍认为是失败的;而联合国在波黑的行动则因为面对种族清洗显得任务不清和不果决而成为“世界的笑柄”。1994年,联合国卢旺达援助团在安理会无法决断的情况下没能对卢旺达大屠杀进行介入。 在冷战的最后数十年中,联合国受到来自美国和欧洲的批评家的批评,被指管理不善和腐败。1984年,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停止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英国和新加坡也紧随其后。1992年至1996年在任的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对秘书处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组织的规模。他的继任者科菲·安南(1997年-2006年在任)面对美国撤资的威胁进行进一步的管理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联合国授权的国际介入形式多样。联合国在塞拉利昂的任务得到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的支持,而对阿富汗的入侵则由北约领衔。2003年,在安理会决议未能通过授权的情况下,美国仍然入侵伊拉克,新一轮的对联合国是否有效的争论就此展开。在秘书长潘基文任下,联合国维和行动介入苏丹的达尔富尔冲突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基伍冲突,并派出观察员和化学武器核查人员前往叙利亚内战。2013年,对联合国于2009年在斯里兰卡内战末期的行动的内部审查表明,该组织遭遇“系统性的失败”。在2010年海地地震中,有101名联合国人员殉职,这是联合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损失。 联合国系统建立于五大机构之上——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COSOC)、秘书处以及国际法院。第六个机构托管理事会在1994年最后一块托管领土帕劳独立之后已经停止运作。 五大机构中的四个都将总部设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国际法院的总部位于海牙,而其他专门机构的总部设在联合国驻日内瓦、维也纳和内罗毕的办事处,剩余的联合国实体则分布在全球各地。联合国用于政府间会议和文件的六大语言分别为阿拉伯语、汉语、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根据《联合国特权和豁免公约》,联合国及其机构在其进行运作的国家具有外交豁免权,由此保障联合国对东道国及成员国的公平公正。 下列六个主要机构,如琳达·法苏洛所说,是一个“各种实体和组织的奇妙结合,而他们有一些甚至比联合国本身还要老,并几乎完全独立于联合国进行运作。”这其中还包括专门机构、研究和培训机构、项目和基金以及其他联合国实体。 联合国大会是联合国的主要合议性团体,包括联合国的所有会员国,每年定期举行会议,但紧急会议亦可以召开。大会由一位主席(由成员国中产生,根据区域进行轮换)和21位副主席主持。第一次会议于1946年1月10日在伦敦西敏卫理公会中央礼堂召开,有51个国家的代表参会。 大会对于重要问题的投票需要到场且投票的三分之二多数才能通过。重要问题的例子包括关于和平和安全的建议、主要机构的选举、接纳、暂停和开除会员,以及预算事宜。其他问题则由简单多数决定,每个国家只有一票。除预算事项外,通过的决议对于会员没有约束力。大会可以对联合国范围内的一切事项提出建议,但关于和平和安全的事项则属安全理事会考量。 决议草案由八个委员会进行讨论之后交付大会审议。这八个委员会分别是: 安全理事会的职责是维护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安全。联合国的其他主要机构只有对会员国提出“建议”的权利,而安理会则有权提出具有强制性的决议,在宪章第二十五条规定下,会员国必须接受并履行。 安理会由15个会员国组成,其中包括5个常任理事国—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以及10个非常任理事国。其中五个常任理事国对于联合国决议具有否决权,因此常任理事国能够阻止一项决议的通过,但无法阻止讨论。十个非常任理事国任期两年,根据地域分配原则由大会从成员国中选出。安理会的主席每个月根据英文字母顺序进行轮换。 联合国秘书处由秘书长主持,由来自全球的公务人员协助运作。它为联合国机构召开的会议提供研究、信息和设施,并根据安理会、大会、经社理事会和其他机构的指示进行工作。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发言人和领导人。根据联合国宪章,这一职位是这一组织的“行政首长”。宪章第九十九条规定秘书长可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任何事件”提请安理会注意,特吕格韦·赖伊之后的秘书长将之解读为为这一职位提供了在全球范围推动行动的机会。秘书长一职已经发展成为联合国管理者和会员国间争端及国际问题的调停者两项职责的结合。 秘书长在安理会(具有否决权)进行推荐之后由大会进行任命。这一职责没有具体的要求,但如今已形成惯例应有一至两个五年任期,应根据地区轮转任命,且不应来自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现任秘书长为安东尼奥·古特雷斯,他在2017年接替了潘基文。 联合国和联合国系统在各地设有办事处,以联合国办事范围分区,共五大区:非洲地区、美洲地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欧洲及中亚地区和中东地区: 2011年7月14日南苏丹加入之后,目前联合国总共有个会员国,包括除梵蒂冈之外所有未受争议的独立国家。 联合国宪章中对会员国做出了规定: 此外,联合国大会中还有两个非会员观察员国家:圣座(对梵蒂冈拥有主权)和巴勒斯坦国。库克群岛和纽埃两国皆是同新西兰自由联合的国家,是多个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正式会员,秘书处承认它们的“完全缔约能力”。 联合国中的七十七国集团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松散联合,目标是促进其成员的共同经济利益和提升在联合国中的集体谈判能力。该集团最初由七十七个国家创立,但截至2013年11月其成员国数量已经扩展至133个。1964年6月15日,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发表了《七十七个国联合宣言》,正式宣布集团成立。1967年七十七国集团在阿尔及尔召开第一次重要会议,采纳了阿尔及尔宪章并建立了永久的制度基础。 联合国共有六种工作语言,分别为阿拉伯语(以可兰经为基准)、汉语(普通话、简体中文)、英语(牛津拼写之英国英语)、法语、俄语和西班牙语。联合国大会1973年将阿拉伯语列入工作语言。秘书处则使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为工作语文。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则是除常任理事国外使用国家数最多的语言(阿拉伯语是26国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是20国的官方语言)。联合国创建后,1946年决议官方语文共有五种,在1973年增加了阿拉伯语。 联合国机构通过两种方式取得经费:成员国的会费与捐款。联合国及其机构两年一度的财政预算来自各成员国的会费。联合国大会审查联合国的经费,并确定各国应付的会费款额。各国的会费主要是依照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其他一些因素来决定的。会费由经常性预算、维和费用和国际法院费用三部分组成。联合国的特别专案不在常规经费预算之内,这些专案是通过成员国的捐款来运作的。捐款的很大部分是为所需要国家提供农产品,但主要还是资金的支援。 联合国大会确立的原则是,联合国不应该在经费上过度倚赖任何国家。为此每财政年度联合国的会费设有“封顶”价格,规定各成员国所付会费的最高价。2000年协定的部分规定,单个会员国的会费占经常性财政预算最高额度从原先的25%降低到22%,目前这是美国承担的经费额度,而其他所有成员国的会费则更低,下限为0.001%。联合国会费缴纳比例每三年修改一次,会费比额编制方法的制定依据支付能力、同时给予人均国民收入低的国家适当宽减的原则。2010年至2012年,每年的会费总额约25亿美元。 联合国宪章第十九条规定:凡拖欠本组织财政款项之会员国,其拖欠数目如等于或超过前两年所应缴纳之数目时,即丧失其在大会投票权。大会如认拖欠原因,确由于该会员国无法控制之情形者,得准许该会员国投票。 自联合国成立以来,美国是向联合国提供最多经费的国家,同时也是拖欠会费次数最多、金额最大的国家。截至2014年9月底,美国拖欠联合国会费8亿美元、维和预算3.37亿美元。 近年来比较明显的变化有:日本的会费比额从2000年的19.4%降为2013年的10.833%;中国则从2000年的0.995%上升为2013年的5.148%(2013年缴纳约1亿3119万美元)。 2011年11月1日,巴勒斯坦获准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对此事的回应,美国、以色列中止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缴纳会费。2013年11月9日,美国、以色列等5个国家因为拖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费,丧失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投票权。 1945年的《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裁军与维持和平是联合国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但是在《宪章》签署后仅几个星期,核武器就被开发出来,从而改变了旧有的裁军与军控概念。事实上,联合国大会第一次会议(1946年1月24日召开)所通过的第一个决议就是有关原子能和平利用的。 裁军会议是国际社会为多边谈判军控与裁军协定的唯一论坛,裁军会议目前有66个成员国,包括五个主要核大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虽然裁军会议并不是联合国的正式机构,联合国秘书长向裁军会议派出私人代表,这名代表是裁军会议的秘书长。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往往要求裁军会议讨论特定的裁军议题,而裁军会议每年也向联合国大会汇报工作情况。 创立联合国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维护人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发生的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与种族灭绝令国际社会认识到,新的国际组织必须防止在未来发生类似的事件。早期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法律框架,以讨论并回应有关侵犯人权方面的投诉。 《联合国宪章》要求其成员国尊重人权,并应为维护人权采取联合或单独行动。《世界人权宣言》1948年被联合国大会确认为是世界各国应该遵守的人权标准。联合国大会也经常就人权问题进行讨论。大会下属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是联合国内的人权机构,主要就人权问题进行调查并提供协助。 联合国及其各机构在坚持与贯彻《世界人权宣言》的宗旨方面起到中心作用。联合国为一些过渡到民主政体的国家提供协助,包括监督与协助开展自由公平的选举、提高司法系统的品质、起草宪法、训练人权官员。联合国机构为全球的民主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联合国也支持妇女权益的提高。联合国组织从1985年起开始出现性别主流化的主张,用意之一就是鼓励妇女积极参加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 2005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同意设立一个新的机构“联合国和平建设委员会”,以协助刚刚摆脱战乱的国家避免再度陷入冲突。 2006年3月9日,联合国举行仪式,正式启动中央紧急应对基金,为联合国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立即开展救援活动提供了资金保证。 联合国建立的初衷是维护世界和平,并且实行的是大国一致前提下的民主原则,五常任国有一票否决权,但仍有人对此模式持有异议。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认为联合国应该是中立的说法为错误,联合国定义应是扮演公正的机构而非中立的机构,对于错误的事情就应该指责,而正确的事情就应该支持,不依对象是谁而有不同标准。 冷战结束之后,联合国开始在国际安全、维持和平等方面扮演较为积极的角色;近年来维持和平任务(简称「维和」)的派遣频率以及规模不断突破历史新高,相关费用也已成为该组织财务支出的最大宗。然而受限于「国家」仍为国际舞台上最主要行为者的现实环境,联合国对于强国的行为仍无力约束,一些与强国利益没有直接相关的事务,也难以动员各国参与落实联合国的决议。 例如:1990年代在卢旺达,以及2007年苏丹南部发生的种族屠杀惨案,联合国均无法做出立即而有效的处置。2003年美国绕开联合国的议事程式,片面决定出兵攻打伊拉克,严重威胁联合国权威,但是安理会只能事后追认。2006年以色列军队进攻黎巴嫩南部,原驻该地的维和部队未能发挥作用,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停火,亦未能立即落实。对于印度、巴基斯坦、朝鲜等国家进行核武试爆的行为,安理会均决议反对,但是印度、巴基斯坦还是事实上拥有核武器的国家。2009年以色列军队进攻巴勒斯坦加萨地区,并攻击联合国该驻地设施与人员,安理会亦未能立即而有效的处置。 部分人士认为大国所拥有的否决权有可能被滥用。例如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政治冲突,以及近年来许多国际事件在欧美与中俄的立场迥异,动用否决权的使用上,即表现得十分明显。特别是在安理会中,五大常任理事国享有的否决权,被美国和苏联及中国多次运用。 近年来改革联合国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具体联合国需要改革的地方依然没有获得共识。无论是那些希望联合国发挥更大作用的人,还是希望联合国只是提供人道援助的人,都宣称联合国应当“改革”,但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改革实质却是很不同的。 联合国机构改革中最常被提到及论替的就是扩大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英国、苏联、法国、美国、中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之初时设立的。有声音认为其反映的是二战的胜负结果,以及战后分配的世界权力格局,与今日的世界局势已有一定差异。 日本、德国、印度和巴西明确表态共同寻求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因各自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反对声音,而未能如愿;后来上述各国遂恢复独力运作争取的策略。 主要的改革提议,或者强调应透过扩大成员国集团来改善安理会的代表性,或者调整常任理事国结构以反映今日的国际政经实力。例如主张应让更多位在发展中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如印度、巴西等,或者新加入「不具备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如日本、德国等。由于安理会改革涉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并且极可能有损现有常任理事国的大国分配利益,无论何种方案均有相当程度的反对意见以及窒碍难行之处,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达到共识。 此外,有声音主张改革投票权,原因是目前大会按国家作单位,每个国家拥有一票,变相小国享有否决权,大小国家票值不相等。
118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84
勒内·笛卡尔
勒内·笛卡尔 勒内·笛卡儿(,也译作笛卡-{zh-hans:儿;zh-hant:尔}-;),法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对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是二元论唯心主义跟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开拓了欧陆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哲学。 1596年,笛卡儿出生在法国安德尔-卢瓦尔省的图赖讷拉海(现改名为笛卡尔以纪念这位伟人)。他出身于地位较低的贵族家庭,父亲是雷恩的布列塔尼议会的议员。1岁多时母亲患肺结核去世,而他也受到传染,造成体弱多病。母亲去世后,父亲移居他乡并再婚,而把笛卡儿留给了他的外祖母带大,自此父子很少见面,但是父亲一直提供金钱方面的帮助,使他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追求自己的兴趣而不用担心经济来源问题。 1606或1607年,笛卡尔进入位于拉弗莱什的耶稣会的学习。在那里,他学习到了数学和物理学,包括伽利略的工作。1616年12月毕业后,他遵从他父亲希望他成为律师的愿望,进入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并获得和文凭。毕业后笛卡儿一直对职业选择不定,又决心游历欧洲各地,专心寻求“世界这本大书”中的智慧。1618年,笛卡尔加入荷兰的拿骚的毛里茨的军队。但是荷兰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了停战协定,于是笛卡尔利用这段空闲时间学习数学。 在笛卡儿的时代,拉丁文是学者的语言。他也如当时的习惯,在他的著作上签上他的拉丁化的名字——(瑞那图斯·卡提修斯)。正因为如此,由他首创的笛卡儿坐标系也称卡提修坐标系。 笛卡儿对结合数学与物理学的兴趣,是在荷兰当兵期间产生的。1618年11月10日,他偶然在路旁公告栏上,看到用佛莱芒语提出的数学问题征答。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且让身旁的人,将他不懂的佛莱芒语翻译成拉丁语。这位身旁的人就是大他八岁的以撒·贝克曼()。贝克曼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有很高造诣,很快成为了他的导师。 4个月后,他写信给贝克曼:“你是将我从冷漠中唤醒的人……”,并且告诉他,自己在数学上有了4个重大发现。 1621年笛卡儿退伍。 1622年,当他26岁时,笛卡儿变卖掉父亲留下的资产,用4年时间游历欧洲,其中在意大利住了2年,随后迁住于巴黎。 因为在当时的法国教会势力庞大,不能自由讨论宗教问题,因此笛卡尔在1628年移居荷兰,在那里住了20多年。在此期间,笛卡儿致力于哲学研究发表了多部重要的文集,包括了《方法论》(')、《形而上学的沉思》(')和《哲学原理》("")等,成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1649年笛卡儿受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之邀来到斯德哥尔摩担任女王的私人教师,但不幸在这片“熊、冰雪与岩石的土地”上得了肺炎,在1650年2月去世,享年54岁。 1663年他的著作在罗马和巴黎被列入禁书之列。1740年,巴黎才解除了禁令,那是为了对当时在法国流行起来的艾萨克·牛顿世界体系提供一个替代的东西。 笛卡尔的宗教信仰在学术圈中一直被严格地争论着。他声称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天主教)徒,以及“沉思”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但是在他自己的时代,笛卡尔被指控宣扬秘密的自然神论和无神论信仰。与他同时代的布莱兹·帕斯卡说,“我不能原谅笛卡尔;他在其全部的哲学之中都想能撇开上帝。然而他又不能不要上帝来轻轻碰一下,以便使世界运动起来;除此之外,他就再也用不着上帝了。” 的笛卡尔传记中写到,“他作为一个天主教徒有着很深的宗教信仰,并一直保持到他死的那一天,并带着坚定的,热情的探索真理的渴望。”在笛卡尔死于瑞典后,克里斯蒂娜女王放弃了她的王位转信罗马天主教(瑞典法律要求统治者是新教教徒)。她一直联系的仅有的天主教徒就是笛卡尔,他曾是她的个人家庭教师。 笛卡儿被广泛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哲学上,笛卡儿是一个二元论者以及理性主义者。笛卡儿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他相信,理性比感官的感受更可靠。(他举出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自己身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然而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他从逻辑学、几何学和代数学中发现了4条规则: 笛卡儿将这种方法不仅运用在哲学思考上,还运用于几何学,并创立了解析几何。 由此,笛卡儿第一步认为怀疑就是出发点,感官知觉的知识是可以被怀疑的,我们并不能信任我们的感官。所以他不会说「我看故我在」、「我听故我在」。从这里他悟出一个道理:我们所不能怀疑的是「我们的怀疑」。意指:我们无法去怀疑的,是我们正在「怀疑」这件事时的「怀疑本身」,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是有真实性的,并非虚假的产物。人们觉得理所当然或习以为常的事物,他却感到疑惑,由此他推出了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笛卡儿将此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从这里他得出结论,“我”必定是一个独立于肉体的、在思维的东西。笛卡儿还试图从该出发点证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儿认为,我们都具有对完美实体的概念,由于我们不可能从不完美的实体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个完美实体——即上帝——的存在来让我们得到这个概念。从所得到的两点出发,笛卡儿继续推论出既然完美的事物(神)存在,那么我们可以确定之前的恶魔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一个完美的事物不可能容许这样的恶魔欺骗人们,因此借由不断的怀疑我们可以确信「这个世界真的存在」,而且经由证明过后的数学逻辑都应该是正确的。现实世界中有诸多可以用理性来察觉的特性,即它们的数学特性(如长、宽、高等),当我们的理智能够清楚地认知一件事物时,那么该事物一定不会是虚幻的,必定是如同我们所认知的那样。 虽然笛卡儿证明了真实世界的存在,他认为宇宙中共有2个不同的实体,既思考(心灵)和外在世界(物质),两者本体都来自于上帝,而上帝是独立存在的。他认为,只有人才有灵魂,人是一种二元的存在物,既会思考,也会占空间。而动物只属于物质世界。 笛卡儿强调思想是不可怀疑的这个出发点,对此后的欧洲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思故我在所产生的争议在于所谓的上帝存在及动物一元论(黑猩猩、章鱼、鹦鹉、海豚、大象等等都证实有智力),而怀疑的主要思想,确实对研究方面很有贡献。 笛卡儿对数学最重要的贡献是创立了解析几何。笛卡儿成功地将当时完全分开的代数和几何学联系到了一起。在他的著作《几何》中,笛卡儿向世人证明,几何问题可以归结成代数问题,也可以通过代数转换来发现、证明几何性质。笛卡儿引入了坐标系以及线段的运算概念。笛卡儿在数学上的成就为后人在微积分上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后者又是现代数学基石。他创新地将几何图形『转译』代数方程式,从而将几何问题以代数方法求解,这就是今日的解析几何(或称「座标几何」)。 此外,现在使用的许多数学符号都是笛卡儿最先使用的,这包括了已知数a, b, c以及未知数x, y, z等,还有指数的表示方法。他还发现了凸多面体边、顶点、面之间的关系,后人称为欧拉-笛卡儿公式。还有微积分中常见的笛卡儿叶形线也是他发现的。 在物理学方面,笛卡儿也有所建树。他在《屈光学》中首次对光的折射定律提出了理论论证。他还解释了人的视力失常的原因,并设计了矫正视力的透镜。力学上笛卡儿则发展了伽利略运动相对性的理论,强调了惯性运动的直线性。笛卡儿发现了动量守恒原理的原始形式(笛卡儿所定义的动量是一纯量,不是向量,因此他的动量守恒原理后来也被证明是错误的)。他还发展了宇宙演化论、漩涡说等理论学说,虽然具体理论有许多缺陷,但依然对以后的自然科学家产生了影响。 他还用光的折射定律解释彩虹现象,并且通过元素微粒的旋转速度来分析颜色。 在心理学方面,笛卡尔也是有所贡献的。 他的观点和重大发现,对后来心理学颇有影响。他是近代二元论和唯心主义理论著名的代表。他的反射和反射弧的重大发现,为“动物是机器”的论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并提出,反应----刺激的假设。但是笛卡尔的反射概念是机械性的,他强调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心灵,人是有心灵的,这样的推断是二元论的典型表现。另外,心神交感论也是笛卡尔在身心关系上二元论的又一典型表现,他认为,人的肉体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人的心灵是由精神实体构成的。心灵和人体即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相互作用。他认为人的原始情绪有六种:惊奇、爱悦、憎恶、欲望、欢乐和悲哀,其他的情绪都是这六种原始情绪的分支,或者组合。 笛卡尔的二元论心理学思想虽然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是非常具有推动和进步作用的,他利用二元论摆脱了神学对科学的绝对控制,将人们的思想引导至理性思维和具体研究上,所以,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笛卡儿死后坟墓遭盗墓贼挖掘,其头骨几经易手现存于法国巴黎夏乐宫人类博物馆。 笛卡儿坚决否认他与德国玫瑰十字会之间的关系,他所留下的相关文件中却有许多巧合,他不承认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当时的教会打压。 笛卡儿将早期在整合几何与代数的研究与贝克曼一同分享,且曾说:「如果有机会,你不嫌弃用到我的研究或想法时,你大可表示那是你的想法。」这只是他过于客气与谦虚的态度罢了,但贝克曼却真的当作是自己的功劳。这使笛卡儿备受侮辱,所以他谴责贝克曼的「愚蠢和不学无术」。 同行评审(peer-review)的制度渊源于笛卡儿。在《第一哲学沉思集》出版前,Mersenne 收到委托手稿后,将其发给多位哲学家与神学家阅读;随后收到了六组反对意见,这些《反驳》与笛卡儿所作的《答辩》被收录在书中的附录一同印行,为历史上最早的同侪评论。
118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86
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列表
中国大陆高等学校列表
119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90
免疫学
免疫学 免疫学是生物医学的一个主要的大分支,其探讨的是在各器官中免疫系统为抵抗「非己」的异物所产生的免疫反应。主要讨论在健康或是生病时免疫系统所扮演的生理功能角色;一些免疫系统发生病变所产生的疾病(例如自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免疫功能失调);在体内(in vivo)或是体外(in vitro)免疫系统构成分子的物理、化学、生理性质。免疫学也已被广泛应用于如下的领域上。 主要的免疫系统包括胸腺、脾脏、骨髓、淋巴管、淋巴节和二次淋巴组织(如扁桃腺或是增殖腺)、皮肤。在免疫系统在组织学的检查上,主要的器官、胸腺以及脾脏只能在死后解剖上得以了解,但是类似淋巴结或是二次淋巴组织可以在存活的状态下经由外科手术来得以认识。免疫系统上许多组成分子多半以细胞的形式在身体的各器官、组织中运行。 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包含有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了。 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中国也在寻找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集稀痘方》(1557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饼或烧灰存性和粥饭服下,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实际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寻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牛痘接种法。 临床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造成的疾病,或是其他医疗导致的免疫系统产生病变。大多数的发生的免疫疾病主要可以分成两大项。一是免疫系统防卫上的缺陷,在这部分发生缺损,将无法产生适应免疫反应上的疾病(如慢性肉芽肿 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和自体免疫反应(autoimmunity),也就是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抗原(比方说红斑性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或重症性无力症 myasthenia gravis等疾病)。另一个则是因为其他免疫系统发生病变,包括引起各式的过敏反应,例如对于无害分子化合物的产生反应(如气喘asthma、过敏allergies)或是反应过渡激烈。 艾滋病即是著名的免疫系统疾病,其由HIV病毒所引起。目前了解,爱滋病导因于因HIV病毒感染后,导致含有CD4+(CD4阳性)受体的淋巴细胞(辅助T细胞)及巨噬细胞和部分种类的B细胞受其感染、破坏,最终使得免疫系统崩溃。 临床免疫学也研究许多方法,来避免许多器官组织移植上所引起的过度激烈免疫反应。如:避免同种移植allograft或是异种移植xenograft后被免疫系统所排斥、破坏。 利用免疫系统成分来治疗疾病,也就是所谓的免疫疗法。在癌症的治疗上,常伴随著化疗(chemotherapy)或是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然而,通常免疫疗法被用来作为像是爱滋病患,或是其他免疫缺陷疾病,或是自体免疫病症病人之免疫抑制。 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所形成的特殊键结,为诊断科学上的相当有利的工具。而在抗体上可以标记放射线物质、可以呈色的酵素、以及萤光物质等。便可以当作探针来标记抗原所在。 常用的技术像是免疫墨点法,ELISA,或是于切片上做免疫组织染色等。而现今,一些抗体常被制作出快速准确且简单的检验试剂,用以检测疾病,或是特殊物质等。 以研究现存生物物种之免疫系统为主,使我们可以利用免疫系统上的差异来了解物种的演化以及物种间免疫系统上的差异。以演化角度来看,免疫系统的复杂度,可以由简单的微生物的胞饮作用,或是昆虫体内的抗菌蛋白质,到脊椎动物的淋巴系统。另外像是昆虫或是其他节肢动物并没有适应免疫系统,仅有先天免疫系统。附带一提,适应免疫系统也只有脊椎动物才具有。 心理神经免疫学(psychoneuroimmunology),是涉及心理学、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研究结果的一门学科。
11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94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生物体体内一系列的生物学结构和所组成的疾病防御系统。免疫系统可以检测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虫等各类病原体和有害物质,并且在正常情况下能够将这些物质与生物体自身的健康细胞和组织区分开来。 病原体可以快速地进化和调整,来躲避免疫系统的侦测和攻击。为了能够在与病原体的对抗中获胜,生物体进化出了多种识别和消灭病原体的机制。就连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也发展出了可以对抗噬菌体感染的酶系统。一些真核生物,例如植物和昆虫,从它们古老的祖先那里继承了简单的免疫系统。这些免疫机制包括抗微生物多肽(防御素)、吞噬作用和补体系统。包括人类在内的有颌类脊椎动物则发展出更为复杂多样的防御机制。典型的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由多种蛋白质、细胞、器官和组织所组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精细的动态网络。作为复杂的免疫应答的一部分,人类的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不断地适应来更有效地识别特定的病原体。这种适应过程被定义为“适应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针对特定的病原体的初次入侵,免疫系统中的记忆T细胞能够产生“免疫记忆”;当该种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这种记忆就可以使免疫系统迅速作出强化的免疫应答(即“适应性”)。而适应性免疫正是疫苗注射能够产生免疫力的生物学基础。 免疫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免疫系统的活力降低就会发生免疫缺陷,进而导致经常性和致命的感染。免疫缺陷可以是遗传性疾病,如重症联合免疫缺陷;也可以由药物治疗或病菌感染引发,如艾滋病就是由于艾滋病毒感染而引发的适应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另一方面,免疫系统异常会将正常的组织作为入侵者而进行攻击,从而引起自体免疫疾病。常见的自体免疫疾病包括慢性甲状腺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第一型糖尿病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 人们对于免疫系统的认知来自于免疫学的发展。免疫学是一门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学科。它发源自医学和对疾病免疫的原因的早期研究。目前已知的最早提及“免疫”这一现象是在公元前430年爆发的雅典大瘟疫期间;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发现在上一次瘟疫中得病的人在瘟疫再次爆发时不会再染病。但这一现象的原因却一直不为人所知。直到18世纪,皮埃尔·莫佩尔蒂用蝎毒做实验发现某些狗和小鼠对毒素产生了免疫。随后,路易斯·巴斯德将这一发现连同其他对适应性免疫的报道进一步扩展,发展出了疫苗,并提出了。巴斯德的理论挑战了当时流行的致病理论,如瘴气致病论。1891年,罗伯·柯霍首次确定微生物是传染病的罪魁祸首,他也因此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奖。1901年,发现黄热病病毒后,病毒被确定是人类疾病的一种致病原。 通过研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免疫学在19世纪末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保罗·埃尔利希和埃黎耶·埃黎赫·梅契尼可夫作出了重要贡献:前者建立了来解释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为了解体液免疫奠定了基础;后者则是细胞免疫的奠基者。两人也因为他们在免疫学上的成就而分享了1908年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脾脏、骨髓、胸腺、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以及免疫分子(淋巴因子、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组成。 免疫器官是指能够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和组织,是免疫细胞发生、定居和发挥效应的场所。按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发育以及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是造血组织,也是免疫细胞的产生的场所。造血干细胞是骨髓中的原始细胞,能够分化成各种成熟的血细胞。免疫细胞中的淋巴细胞(T细胞与B细胞)的发育前期是在骨髓内完成,另外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后,也回到骨髓,并在这里大量产生抗体。同时骨髓也生产其他重要的免疫细胞,包括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未成熟胸腺细胞等。 胸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成熟T细胞。不成熟的淋巴T细胞在骨髓中产生,随后迁移到胸腺,受到胸腺激素的诱导,成为成熟但还没有免疫功能的T细胞,再把它们送到脾脏、淋巴系统和其他器官,让它们在那里受胸腺激素的影响进一步成熟,随时准备抵抗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敌人。胸腺激素还能提高淋巴细胞的防御能力,诱导淋巴B细胞成熟。 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细胞发挥免疫应答效应的场所。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是淋巴T细胞和淋巴B细胞定居的场所,T细胞占淋巴结淋巴结内淋巴细胞总数的75%,B细胞约占25%。人体分布着大约500-600个淋巴结,广泛的分布在非黏膜部位的淋巴通道,是主要的外周免疫器官。在身体浅表区域,淋巴主要分布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处。在身体内部内脏区域,主要分布在器官门,沿血管分布。当抗原入侵机体通过淋巴液流入淋巴结时,抗原会被淋巴结表面的DC细胞(树突状细胞)捕获,并提呈给TH细胞(辅助性T细胞),诱发T细胞和B细胞活化、增殖,发挥免疫效应,清除入侵的病原微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管,胸导管进入血液,清除血液中的异物,随后返回到淋巴结。 脾在胚胎时期具有造血功能,脾窦中存有大量血液以供机体调节血量。淋巴细胞成熟后在脾中定居。其中淋巴B细胞在淋巴细胞中占60%,淋巴T细胞占40%。与淋巴结一样,脾也是人体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同时体内约90%血液需要流经脾脏,脾脏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以及衰老的血细胞。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简称MALT),位于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各种黏膜组织中,由黏膜表皮细胞下方的淋巴小结以及表皮细胞之间的微皱褶细胞(M细胞)组成。黏膜层淋巴组织充满淋巴细胞,如:T细胞和B细胞,还有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每个黏膜层淋巴组织都正好位于抗原需要通过的黏膜上皮处。比如说肠道上的MALT,当微皱褶细胞(M细胞)同时存在时,微皱褶细胞(M细胞)从肠道内捕捉抗原并传递给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过程或与之有关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等细胞。 免疫分子是免疫细胞分泌的产物,包括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人体白细胞抗原(HLA)等。 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不断增加的分层防御来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简单说来,就是第一层物理屏障(如表皮)可以防止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进入生物体内。如果病原体通过了这层障碍,那么紧接着先天性免疫系统就会产生迅速但非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先天性免疫系统存在于所有的动植物中。如果病原体再次成功地逃过先天性免疫反应,脊椎动物体内还有第三层保护,即适应性免疫系统(又被称为后天免疫系统),可以通过先天性免疫反应而被激活。在这一层防御中,免疫系统在感染过程中通过适应反应来改进对病原体的识别。在病原体被清除之后,这种改进后的免疫反应依然会以“免疫记忆”的方式得以保留;当再次感染该病原体时,适应性免疫系统就会利用“记忆”对其作出更为快速而强烈的免疫攻击。 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都依赖于免疫系统对自体和异体分子的区分能力。在免疫学中,自体分子是指生物体自身的组成物质,可以被免疫系统与外源物质区分开。相反地,异体分子是指被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源物质的分子。抗原就是一类异体分子,可以特异性地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许多屏障可以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这些屏障可分为机械、化学和生物学屏障。许多植物具有的蜡质叶面,昆虫所特有的外骨骼,蛋外层所包裹的膜和,以及脊椎动物的皮肤都属于机械屏障;这些机械屏障包裹住生物体,可以阻挡环境中的病原体入侵。但生物体不可能将自身完全隔离于生活环境之外,部分器官(如肺、肠和尿道)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频繁的物质交换,因此这些器官有其他的机械防御机制。例如,咳嗽和打喷嚏可以排出呼吸道中的病原体和刺激原;流泪和排尿可以将病原体排出体外;呼吸系统和尿道所分泌的粘液可以黏附和包裹入侵的微生物。 化学屏障也可以保护生物体免受感染。皮肤和呼吸道能够分泌抗微生物肽,如β-防御素。而唾液、眼泪和奶水中含有的一些酶,如溶菌酶和,也具有抗菌作用。在生殖系统中,初潮之后的阴道酸性分泌物,以及精液中含有的防御素和锌,都可杀死病原体。另一个化学屏障的例子存在于胃中:胃酸和蛋白酶是抵抗病原体强有力的化学屏障。 在泌尿生殖系统和消化道中,片利共生的发挥着生物学屏障的作用;这些肠道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环境条件,如pH或可利用的铁元素,来与食物中的病原体细菌竞争。这种竞争一定程度上抑制这些病原体的生长,降低了病原体引起疾病的可能性。由于抗生素能够非特异性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却不影响真菌;因此,口服抗生素可能导致真菌增生,而引发一些疾病,如阴道念珠菌症(由酵母感染所引起)。对于儿童的肠胃感染和细菌性肠胃炎、炎症性肠病、泌尿道感染及的初步研究表明,摄入消化道益生菌,如未经高温消毒的酸奶中所含的乳酸菌,有助于恢复消化道菌群的健康平衡。 成功突破表层屏障进入到生物体内部的微生物或毒素会遭遇到先天性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先天性反应通常是当入侵者为模式识别受体识别后被触发。模式识别受体是先天性免疫系统的关键分子,它们可以识别许多不同病原体中的保守组分,也可以识别发出警告信号的受损伤或受压细胞。 先天性免疫对病原体的攻击是非特异性的,也就是说该系统是以一种通用的方式来对抗病原体。先天性免疫系统能够快速地对广泛的病原体入侵做出反应,但不能够对某一病原体产生持久的免疫。这一免疫系统是大多数生物体中的主要防御系统。 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第一步反应就是炎症反应。炎症的特点是红肿,这是因为炎症部位的血液流入量增加而引起。炎症是引发自类二十烷酸(eicosanoid)和细胞因子,这两类分子由受损或被感染的细胞所释放。类二十烷酸包括可以导致发烧和血管舒张(与炎症相关)的前列腺素和可以吸引特定白血球(如粒细胞)的白三烯。一般的细胞因子则包括负责白血球之间联系的白介素、促进细胞化学趋向性的趋化因子以及具有抗病毒作用(如关闭宿主细胞的蛋白质合成)的干扰素。此外,炎症反应还可能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毒因子。所有这些细胞因子和其他相关化学物质将免疫细胞带到受感染部位,并且在消灭病原体后促进受损组织的复原。 补体系统是对入侵的外源细胞表面进行攻击的一种生化级联反应。这一系统包含了超过20种不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补体”,因为它们可以补充协助抗体来消灭病原体。补体是先天性免疫反应中主要的体液免疫组分。除了哺乳动物,许多物种,包括植物、鱼类,甚至一些无脊椎动物都具有补体系统。 人体内,补体系统的激活是通过补体与识别了病原体的抗体结合或与病原体微生物表面的多糖结合来完成。补体结合信号可以引发快速的免疫攻击反应。这种快速的反应是来源于对补体分子一系列的蛋白酶解所引起的结果。补体分子本身就是蛋白酶。在与微生物结合(初始信号)后,补体分子激活了自己的蛋白酶活性。被激活的补体分子通过酶解其它补体分子来激活它们,这一过程不断循环,被激活的补体分子快速增加。这就形成了一个催化级联反应,通过这种可调控的正反馈从而放大了初始信号。这一级联反应导致大量产生被酶解的多肽,这些多肽可以吸引免疫细胞、提高血管通透性以及附着在病原体表面(方便免疫系统识别)。补体分子的沉积也会破坏病菌的细胞膜,达到杀菌的目的。 白血球(白细胞)以类似于独立单细胞组织的方式来工作,构成了先天性免疫系统的第二只手。先天性免疫白血球包括了吞噬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自然杀伤细胞。这些细胞以接触攻击较大的病原体或吞噬并杀死较小的微生物的方式,来识别并消灭入侵物。自然杀伤细胞还是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介导物。 吞噬作用是吞噬细胞通过包裹、吞噬病原体或颗粒的过程,也是细胞型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特征。吞噬细胞通常会在身体各处巡逻来搜寻病原体,但其也可以被细胞因子召唤到特定位置。病原体被吞噬细胞所吞噬后,被包裹在一种被称为吞噬体的胞内囊体内;随后吞噬体与溶酶体融合形成吞噬溶酶体。在吞噬溶酶体中,病原体被其中的消化性酶所杀死,或者被所释放的自由基所杀死。吞噬作用的机制来源于细胞对于营养物质的摄取,但被吞噬细胞作为手段利用于吞噬病原体。吞噬作用可能是最古老的宿主防御形式,因为在无脊椎动物中也发现了吞噬细胞的存在。 巨噬细胞和噬中性颗粒白血球可以在体内寻找并攻击入侵的病原体。噬中性颗粒白血球通常存在于血液中,是数量最多的吞噬细胞,能够占到血液中白血球总数的50-60%。在炎症发生的急性阶段,特别是细菌引起的感染,噬中性颗粒白血球可以快速移动到炎症发生处(又被称为趋化性),也是第一个到达患处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是多功能细胞,位于组织内,可生产非常多种类的化合物,包括各种酶、补体蛋白、调控因子(如干扰素1)。巨噬细胞具有“清道夫”的功能,能够清除机体内受损老化的细胞和细胞碎片。巨噬细胞也可以作为抗原呈递细胞,激活适应性免疫系统。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吞噬细胞,主要位于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组织内,包括皮肤、鼻腔、肺、胃以及小肠。这种免疫细胞的名字来源于它们与神经树突之间的相似性,都具有大量的突起状结构,但树突状细胞与神经系统并没有直接联系。由于可以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之一),因此树突状细胞可以作为身体组织和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络桥梁。 肥大细胞位于结缔组织和粘膜内,调控发炎反应。它们通常与过敏或全身性过敏性反应相关。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白血球类似于噬中性颗粒白血球;它们分泌化学物质来参与抵御寄生虫,也在过敏反应中发挥作用。自然杀手细胞并不直接攻击入侵者,却能够攻击并杀死肿瘤细胞和被病毒侵入的细胞。 适应性免疫系统是从早期脊椎动物开始演化而来,可以提供更强的免疫应答和免疫记忆,使得每个病原体都可以通过特征性的抗原表位而被免疫系统“记住”。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高度的抗原特异性,能够经一个被称为抗原呈递的过程来识别“非自身”抗原。抗原的特异性使得应答的产生更有针对性。而这种针对性的应答是由体内的免疫记忆细胞来实现的。如果一个病原体入侵机体超过一次,这些特异性的记忆细胞能够迅速地消灭这一病原体。 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被称为淋巴细胞,属于特殊类型的白细胞。B细胞和T细胞是主要的淋巴细胞,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而T细胞则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和T细胞都携带能够识别特定靶标的受体分子。T细胞负责识别“非自身”靶标,如病原体,但需要抗原(病原体上的一些小片段)经处理并由一种被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自身”受体呈递之后才能实现。T细胞主要有两类:杀伤型T细胞和辅助型T细胞。杀伤型T细胞只能识别由I型MHC分子呈递的抗原,而辅助型T细胞只能识别II型MHC分子呈递的抗原。这两种抗原呈递机制反映了两类T细胞所具有的不同作用。还有少量的T细胞属于第三类,即γδ T细胞,识别不结合MHC分子的完整抗原。 B细胞抗原特异性受体则是位于B细胞表面的抗体,负责识别整个病原体,而不需要经过抗原呈递。每一种B细胞的细胞系都表达各不相同的抗体,因此,B细胞抗原受体的集合代表了人体能够产生的所有抗体。 杀伤型T细胞是T细胞中的一个亚群,能够杀死被病毒(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的细胞或者受损和失去功能的细胞。与B细胞类似,不同类T细胞能够识别不同的抗原。当其细胞表面的T细胞受体特异性地结合抗原,并与其他细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共同形成复合物时,杀伤型T细胞就会被激活。对MHC-抗原复合物的识别是由T细胞表面的(CD8)来协助完成。而后,激活的T细胞会在整个身体内巡游来寻找是否有细胞表面带有这一抗原的I型MHC受体分子。一旦接触到这些细胞,T细胞就会释放细胞毒素,如穿孔素,能够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形成孔洞,从而杀死细胞。由T细胞分泌的另外一种毒素,颗粒溶素(一类蛋白酶),能够进入靶细胞并引发细胞凋亡。T细胞杀死受感染的宿主细胞对于防止病毒复制至关重要。同时对于健康细胞而言,不受控的T细胞将是十分危险的。因此,T细胞的激活受到高度调控,通常需要很强的MHC-抗原激活信号或者由辅助T细胞提供附加信号才能够激活T细胞。 辅助型T细胞参与调控先天性与适应性免疫反应,根据病原体的情况,帮助机体确定免疫反应类型。这类T细胞不具有细胞毒性,无法直接清除受感染细胞或病原体,但它们可以引导其他免疫细胞来完成清除任务。 辅助型T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来识别结合在II型MHC分子上的抗原。同时,辅助型T细胞上的CD4分子作为辅助受体也参与结合MHC-抗原复合物,并招募T细胞内的其他分子来激活T细胞。与杀伤型T细胞相比,辅助型T细胞与MHC-抗原复合物的结合力较弱,这就意味着辅助型T细胞表面要有大量的受体(约200-300个)都结合上了MHC-抗原复合物才能够激活辅助型T细胞,而杀伤型T细胞只需要一个受体与MHC-抗原复合物结合就能被激活。辅助型T细胞的激活还需要抗原呈递细胞能够较长时间的参与。处于静止期的辅助型T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从而影响许多类型细胞的活力。由辅助型T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信号能够增强巨噬细胞的杀菌功能以及杀伤型T细胞的活力。除此之外,激活辅助型T细胞会导致T细胞表面分子(如CD154,CD40的配基)表达上调,为进一步激活生产抗体的B细胞提供额外的刺激信号。 γδ T细胞具有与一般T细胞不同的T细胞受体,同时带有自然杀伤细胞、杀伤型T细胞和辅助型T细胞的多种特性。γδ 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的条件还不十分清楚。如同其他非典型的T细胞亚型,γδ T细胞的界定跨越了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一方面,由于可以通过T细胞受体的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的抗体并具有免疫记忆,γδ T细胞被认为是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组分。另一方面,由于其表面的限制性T细胞受体或自然杀伤细胞受体可以作为模式识别受体来发挥作用,因此多种γδ T细胞也被归于先天性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例如,大量的人源Vγ9/Vδ2 T细胞可以对微生物产生的分子迅速(几个小时之内)发生反应,表皮内的高度限制性Vδ1+ T细胞会对受损的表皮细胞发生快速反应。 B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体分子特异性结合外源抗原,从而识别病原体。所形成的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被B细胞吞噬,这一抗原在细胞内被分解为肽段。随后B细胞将这些抗原性肽段通过其细胞表面的II型MHC分子呈递出来。这种MHC与抗原的组合吸引来合适的辅助型T细胞,而T细胞接着释放淋巴因子并激活B细胞。激活的B细胞开始分裂,所产生的子代细胞(浆细胞)分泌出数百万个能够识别该抗原的抗体拷贝。这些抗体在血浆和淋巴液内循环,结合到表达对应抗原的病原体上,被抗体所标识的病原体很快被补体系统或吞噬细胞所消灭。抗体也能够直接抵御(“中和”效应)病原体的入侵,通过与细菌毒素结合或与细菌和病毒表面受体(用于感染细胞)结合,来阻止病原体的感染。 虽然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经典分子(如抗体和T细胞受体)仅存在于有颌类脊椎动物,一种不同于经典分子的淋巴细胞衍生分子被发现存在于初等无颌类脊椎动物中(如七鳃鳗和盲鳗)。这些动物可生成大量被称为“可变淋巴受体”的分子,这些分子产生于少量(一到两个)基因,功能被认为接近有颌类脊椎动物中的抗原受体,以类似抗体的高度特异的结合方式来识别病原性抗原。 当B细胞和T细胞被激活后,就会开始复制分裂以产生子代细胞,这些子代细胞中的一部分会成为长寿的记忆细胞。在动物的一生中,这些记忆细胞能够记住免疫系统所遇到的每一个特定的病原体,一旦再次接触到此病原体就会触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这便是“适应性”,因为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以此对入侵病原体产生适应,从而随时准备着应对入侵者的挑战。免疫记忆可以分为短期被动记忆和长期主动记忆。 新生婴儿由于没有接触过病原体,因此特别容易发生感染。而母亲可以为婴儿提供多种被动免疫保护。在怀孕期间,一种被称为IgG的抗体从母亲体内直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使得婴儿即使在出生时体内也具有高的抗体水平,并且与母体的抗原识别特异性保持一致。母乳或牛初乳也含有抗体,可以进入婴儿肠道来保护其免受细菌感染,直到新生儿能够自己产生抗体。无论是胎儿期还是婴儿发育早期,其体内的免疫都是被动免疫,因为其机体并没有产生任何记忆细胞或抗体,只是借用母体。这种被动免疫通常是短期的,持续时间从几天到几个月。在医学上,通过注射含丰富抗体的血清,能够将保护性被动免疫从一个个体人为地转移到另一个个体。 长期主动记忆是通过感染而激活B细胞和T细胞来获得的。主动免疫也能够通过疫苗接种来产生。疫苗接种的原理是将来自病原体的抗原注入机体来刺激免疫系统,在不引起疾病的情况下引发免疫记忆。这一技术的成功在于它充分利用了免疫系统所具有的天然特异性和可诱导性。由于感染性疾病依然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疫苗接种可以说是人类对免疫系统最有效的改造。 多数病毒疫苗是基于毒性弱化病毒开发的,而许多细菌疫苗则是来源于微生物中的非细胞组分,包括无害的毒素组分。由于来自于非细胞性疫苗中的许多抗原无法有效地诱导适应性反应,多数细菌疫苗中还添加了免疫佐剂(能够激活先天性免疫系统中的抗原呈递细胞),从而最大化免疫原性。 免疫系统是一个极为高效的体系,具有特异性、诱导性和适应性。但免疫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功能紊乱,主要分为三类:免疫功能低下、自体免疫和超敏反应(包括过敏)。 当免疫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组分失去活性就会造成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一般而言生物体的免疫运作到足以产下子代的时间结束后就逐渐衰败,免疫系统在有生殖力的期间会达到高峰,繁殖周期结束后就会下降,人体的免疫力是在50岁之后开始下降,出现,会引发癌症等一系列疾病,中年以后易得癌症,这就是原因之一。剔除年龄因素,在发达国家,肥胖、嗜酒和滥用药品都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因素。而在发展中国家,营养不良则是引起免疫功能低下的主因。饮食缺乏足够的蛋白质与免疫力低下密切相关,包括损害细胞介导免疫、补体活力、吞噬细胞功能、IgA抗体浓度以及细胞因子的产生。缺乏单个营养元素,如铁、铜、锌、硒、维生素A、C、E和B,以及叶酸 (维生素B),也能够降低免疫反应活力。此外,在发育早期,由于基因突变或者外科手术导致胸腺缺失,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力低下并且很容易感染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在很多情况下具有可遗传性或“获得性”。例如,慢性肉芽肿病的患者体内的吞噬细胞攻击病原体的能力降低,属于,可被遗传。而像艾滋病和一些癌症可以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 与免疫功能低下对应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度免疫反应,其同样会损害人体健康,造成自体免疫紊乱疾病。当免疫系统无法正确区分自体和异体抗原时,就会攻击自身部分机体。通常情况下,能够识别自身抗原的淋巴细胞在人体发育早期就会消失。位于胸腺和骨髓中的特异化细胞将自体抗原呈递给新生淋巴细胞,并将能够识别自体抗原的细胞消灭,从而阻止自体免疫。 超敏反应是损害自身机体的免疫反应。按照超敏的反应机制和时程,可以分为四类(I-IV)。I型超敏反应是一种即时的、急性的反应,通常与过敏相关,症状多样,从轻微的不适到死亡都可能出现。I型超敏反应由免疫球蛋白IgE所介导,当与抗体相连时,能够触发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作用。当抗体结合到患者自身细胞的抗原上时,就会引起II型超敏反应,摧毁这些细胞。因此,这类反应又被称为抗体依赖(或细胞毒性)超敏反应,主要由IgG和IgM介导。 免疫复合物(包括抗原聚集体、补体蛋白、IgG以及IgM抗体)如果没有被及时清除,可能诱发III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又被称为细胞依赖型或延迟型超敏反应,通常发展2至3天后才产生症状。IV型超敏反应多出现于自体免疫和感染性疾病中,也出现于接触性皮炎。这类反应由T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所介导。 多组分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很可能是从第一个脊椎动物开始出现的,因为无脊椎动物不能够产生淋巴细胞,也没有基于抗体的体液免疫反应。但许多物种都发展出了免疫机制,这些机制可能是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前身。免疫系统甚至在构造上极为简单的生命形式中就已经出现。细菌就可以利用一种被称为“限制性修饰系统”的独特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身免受病毒的侵害(针对细菌的病毒被称为“噬菌体”)。原核生物也具有适应性免疫,主要是利用CRISPR序列保留过去接触过的噬菌体基因组中的基因片段,使得生物体可以通过RNA干扰的形式来阻止病毒在体内复制。 除了相对复杂的免疫系统外,生物体还进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免疫机制。模式识别受体是几乎所有生物体都具有的能够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的一类蛋白质。抗菌肽(如防御素)是构成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分,存在于所有动植物中,也是无脊椎生物中主要的免疫形式。多数无脊椎动物也具有补体系统和吞噬类细胞。核酶和RNA干扰通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被认为参与了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不同于动物,植物体内缺少吞噬类细胞。因此,植物类免疫反应主要采用系统性的化学信号。单个植物细胞对病原体相关分子,如病原相关分子模式产生免疫反应。当植物的一部分被病原体侵染,植物体就会进行局部的超敏反应,使得侵染处的细胞迅速凋亡,以阻止病区向植物体的其他部分扩散。系统获得性抗性是另一类植物特有的防御反应,可以使整株植物抵抗某一类特定传染物。RNA沉默机制可以破坏病毒的复制,因此在这种系统性反应中尤为重要。 免疫系统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发现和消灭肿瘤。肿瘤细胞会表达一些未在正常细胞中发现的抗原。对于免疫系统而言,这些肿瘤抗原是入侵者,它们的存在导致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进行攻击。肿瘤抗原来自于多个方面。有部分抗原是由致癌病毒所生成,如能够导致子宫颈癌的人类乳突病毒。有很多情况下,肿瘤抗原是生物体内自身蛋白,只是因为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很低,而在肿瘤细胞中表达过高。例如,酪氨酸酶的高量表达会将特定的皮肤细胞(黑素细胞)转变为肿瘤,即黑色素瘤。还有一种可能的肿瘤抗原来源是通常在调控细胞生长和存活中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质,它们在异常情况下却能够诱导癌症的产生,因此被称为原癌基因。 免疫系统针对肿瘤的应答主要是利用杀伤型T细胞来摧毁异常细胞,有时候也需要辅助型T细胞的参与。类似于病毒抗原,肿瘤抗原的呈递也是通过I型MHC分子来进行,使得杀伤型T细胞能够将肿瘤细胞作为异常细胞进行识别。自然杀伤细胞也能够通过类似途径杀死肿瘤细胞,特别是当肿瘤细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少于正常细胞的情况(这也是肿瘤细胞的普遍现象)。有时生成针对肿瘤细胞的抗体,也让补体系统也可以参与到消灭肿瘤的进程中。 一些肿瘤能够躲过免疫系统的监测,从而发展成为癌症。肿瘤细胞表面的I型MHC分子通常少于正常细胞,因此可以避免被杀伤型T细胞所发现。一些肿瘤细胞可以释放出一些因子来抑制免疫应答,如分泌能够降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活性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此外,针对肿瘤抗原的应答可能出现免疫耐受,使得免疫系统无法继续攻击肿瘤细胞。 矛盾的是,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肿瘤生长。当肿瘤细胞释放出细胞因子并吸引巨噬细胞到肿瘤附近,巨噬细胞会合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反过来促进肿瘤的生长。而且,肿瘤中的缺氧条件和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会共同诱导肿瘤细胞来降低能够抑制转移的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癌细胞的扩散。 人体内的激素可以作为免疫调节剂,调控免疫系统的活力。例如,雌激素属于免疫激活剂,可以激活适应性免疫和先天性免疫一些自免疫疾病,如红斑性狼疮更容易发生于女性,常常出现于青春期女性(往往具有较高雌激素水平)。相反的是,雄激素则被认为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他一些激素也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特别是催乳素、生长激素和维生素D。有理论猜测人体激素水平随年龄增大而降低是导致老年人免疫力低的影响因素之一。不仅激素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反过来也可以调节部分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活性。 免疫系统与睡眠和休息之间也有紧密联系。睡眠剥夺会损害免疫功能。联系免疫系统与睡眠的是复杂的反馈网络,包括了一些细胞因子。例如,针对感染而产生的白介素1和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参与调控非快速动眼睡眠。因此,由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可以导致睡眠周期的改变,包括非快速动眼期中的慢波睡眠。 如同其他体内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依赖于正常的营养供应。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形成共识,严重的营养不良会导致免疫缺陷。同样,营养过剩所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和肥胖症,能够破坏免疫功能。而中度营养不良以及缺乏特定微量元素和营养,也会减弱免疫应答。胎儿期营养缺乏甚至会导致终身免疫系统缺陷。 食物可以影响免疫系统。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富含特定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帮助保持健康的免疫系统。在传统医学中,一些草药被认为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如紫锥花、甘草、人参、黄芪、鼠尾草、大蒜、接骨木和牛膝草等,甚至蜂蜜;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 药用真菌,如香菇、灵芝、云芝、姬松茸和灰树花,可能具有上调免疫系统功能,得到了一些体内、体外及有限的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而这些真菌中具有调控免疫功能的活性物质可能是一大类多糖,特别是β-葡聚糖和α-葡聚糖(如从香菇中提取的活性己糖相关化合物)。β-葡聚糖激活免疫系统的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一种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与在多种免疫细胞中表达的补体受体3(CD18)相互作用来影响免疫系统。其他免疫受体,如Toll样受体2,Dectin-1、乳糖神经酰胺(lactosylceramide)和也被发现能够接受来自β-葡聚糖的信号。 通过对免疫系统进行人工干预,一方面可以激活免疫防御来对抗容易躲过免疫系统的病原体,另一方面可以抑制由于自体免疫、过敏或器官移植所导致的不利的免疫反应。免疫抑制药可以用于控制自免疫紊乱或过度组装损伤引起的炎症反应,也用于抑制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消炎药常用于控制炎症作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代表的该类药物,疗效明显;然而由于它们会引起多种副作用(如中心肥胖、中暑、骨质疏松),治疗时的用量需要严格控制。低剂量的消炎药常常与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类药物(如氨甲蝶呤或硫唑嘌呤)联用。细胞毒性药物通过杀死快速分裂的细胞,如被激活的T细胞,从而抑制免疫反应的发生。但这种无区分的杀伤作用同样会破坏其他持续分裂的细胞,而损害相关器官组织,引起毒副作用。免疫抑制药物,如环孢素,可以通过抑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来阻止T细胞对信号进行应答。 具有更大化学结构的药物(大于500Da)会引起中和免疫反应,特别是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这种现象限制了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通常分子量大于6000Da)的药效。不断发展的计算方法可用于预测多肽和蛋白质的免疫原性,这对于设计治疗性的抗体尤其有用,包括分析病毒颗粒表面的突变可能具有的毒性,以及验证基于多肽的药物治疗方案。早期的技术主要依赖于初步的分析,即在抗原表位中,亲水性氨基酸多于疏水性氨基酸。目前,更为先进的方法则基于机器学习,利用已知抗原表位的数据库(通常为病毒蛋白质的表位)作为训练数据集此外,能够为B细胞所识别的病原体表位的编目也被收录到一个公共数据库中,供研究人员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来研究免疫原性已经成为一个新兴领域,被称为“免疫信息学”。 任何病原体要成功存活,必须能够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病原体进化出了多种方法使得它们能侵染宿主而又不被免疫系统探测到和杀死。细菌经常能够分泌一些消化性酶(如II型分泌系统)来降解并通过宿主细胞膜。也有一些细菌利用III型分泌系统将其针状结构插入宿主细胞膜,直接将自己的蛋白质(effectors)输入到宿主体内。而这些蛋白质可被用于关闭或激活宿主细胞的免疫系统。 病原体逃避宿主先天性免疫系统的机制非常多样。一种常见的策略是躲藏在宿主细胞内部(又被称为胞内致病)。在胞内致病机制中,病原体主要躲在宿主细胞内度过其生命周期,从而避免直接接触免疫细胞、抗体和补体。例如,病毒、沙门氏菌(可引起食物中毒)以及真核类的寄生虫,包括疟原虫(疟疾)和利什曼原虫(利什曼病)。有一些病菌,如结核分枝杆菌,被包裹在一个保护性的胶囊内,可以防止被宿主内的补体所裂解。很多病原菌会分泌化合物来降低或误导宿主的免疫反应。还有的细菌可以生成生物膜来保护自身免遭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类生物膜出现在许多病菌感染中,如绿脓杆菌和伯克氏菌(感染特征为引起肺部的囊肿性纤维化)。其他一些细菌可合成菌体表面蛋白质,用于结合抗体,使抗体失效。这类的例子包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 病原体逃避适应性免疫系统的机制更为复杂。最简单的策略是快速改变自身非必要的抗体识别表位(位于病原体表面的氨基酸、糖类),同时隐藏必要的表位。这一机制被称为。一个典型的例子是HIV,病毒可进行快速突变,使得位于病毒包膜(包裹HIV病毒)的蛋白质处于不断地改变之中。这种高频率的抗原变异导致疫苗难以奏效。寄生虫布氏罗得西亚锥虫也采用了类似的策略,持续地变换表面蛋白质,频率快于抗体反应,使得抗体攻击失去目标。另一种常用的逃避机制是利用宿主自身的分子来蒙蔽抗体。例如,HIV病毒可以用宿主细胞的外层细胞膜构建包裹病毒体的囊膜。采用这种逃避机制的病毒使免疫系统难以将其识别为外源物质而进行消除。 一些细菌可以分泌外源性超抗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M蛋白等,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2%~20%某些亚型T细胞克隆)活化,诱导免疫抑制,即T细胞因过度激活而消耗,导致T细胞功能或数量失调。
119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195
红血球
红血球 红细胞(),又称为-{zh-cn:红血球;zh-tw:红细胞;zh-hk:红血球}-或血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球,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将氧气从肺或鳃运送到身体各个组织的最主要的媒介。破裂中的红细胞或其碎片则称为裂红-{}-细胞()。 1658年,荷兰生物学家简·施旺麦丹()应用早期的显微镜首先发现了红细胞,并对其形态进行了描述。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分子是血红蛋白,占红细胞的90%。血红蛋白是一种含有血红素的蛋白质分子,它可以在肺部或鳃部与氧气分子结合,然后在身体的组织中将结合的氧气分子释放。氧气分子可以很容易地以扩散方式通过红细胞的细胞膜。血红蛋白也可以运送有机体使用氧气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不到氧气总量的2%,更多的二氧化碳由血浆来运输)。另一种相关的蛋白质分子肌红蛋白,可以在肌肉细胞中存储氧气。此外,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活性要远高于氧气,因此当空气中存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时,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严重时可致死。 红细胞的颜色是来自于血红蛋白中所含的血红素。血浆本身是无色的,而红细胞则可以根据血红素状态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颜色:结合氧气分子时,处于氧化态的血红素分子显鲜红色;而当氧气分子被释放后,处于去氧化态的血红素显暗红色,而且会使血管壁看起来带有蓝色(这时的血管俗称“青筋”)。脉动式氧合测量器()正是利用了这一颜色变化的原理,采用比色法实现对动脉中血氧饱和度的测定。 红细胞这种携氧细胞(即将携氧蛋白质包含在细胞中而不是直接包含于体液中)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它使得血液在低黏度情况下仍具有高携氧性。 在哺乳动物中,成熟的红细胞(除骆驼和羊驼之外),是无细胞核的,这意味着它们不含有储存于细胞核中的DNA。相比较而言,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的红细胞都是有核的(除了两栖动物有尾目中的蝾螈)。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糖酵解产生能量。而且红细胞表面也没有胰岛素受体,因此其糖摄入不能被胰岛素所调控。由于缺少细胞核和细胞器,因此红细胞不能生产结构蛋白、修复蛋白或酶,使得其只有有限的寿命。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为扁平状,且两面中心都向内凹陷。这种形状可以最大限度的从周围摄取氧气。同时它还具有柔韧性,这使得它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并释放氧分子。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基本为圆形,只有在骆驼中为椭圆形。 在大血管中,有时红细胞可以以扁平的侧面互相堆积在一起,形成钱串状。当特定血清蛋白含量提高时(如炎症反应时),这一堆积情况发生的几率会增大。 脾脏是红细胞的储存器官。在一些哺乳动物,如马和狗中,脾脏积存了大量的红细胞,在必要时可以释放到血液中,以提供更大的携氧量。但在人类中,其作用有限。 人类的红细胞同其他哺乳动物相似,也是扁平的卵状,中间凹陷。红细胞的直径通常是6~8µm,比大多其他类型的人类细胞要小。成人体内大约有2~3×10个红细胞(女性大约为4~5百万/微升血液,男性为5~6百万/微升血液;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由于低氧压力,会有更高的红细胞含量)。相比于其他血细胞(白血球含量为4000~11000/微升,血小板为15万~40万/微升),红细胞在血液中更为常见。一个红细胞中含有约2.7亿个血红蛋白,每个血红蛋白中含有4个血红素分子;因此血液中的红细胞中共存储了约3.5克铁,比其他组织中的铁含量多5倍。 红血球生成,即 ,需要以下养分作为原料: 产生红细胞的过程叫做红血球生成。红细胞是由大骨中的红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持续制造,产率为每秒两百万个(在胚胎中,肝脏是主要的红细胞生产地)。促红细胞生成素(一种荷尔蒙,主要由肾脏产生,在肝脏中亦可生成小量)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其经常在体育比赛中被用作兴奋剂。在离开骨髓前后,初生的红细胞被称为网状红血球,约占循环红细胞数量的1%。红细胞由干细胞到网状红血球,再到成熟的红细胞,需要约7天;此后,还能够存活约120天。衰老的红细胞被脾脏、肝脏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并破坏,残余物质被释放到血液中。组成血红蛋白的血红素则最终被分解为胆红素。 红细胞表面的蛋白质主要有两类: 人类的不同血型正是来自于红细胞表面所含的不同的血型糖蛋白。 人类红细胞可以通过离心从血浆中分离出来。在献血过程中,红细胞被很快回输到献血者体内,而血浆则被收集。 一些运动员通过血液回输技术(或称“血液兴奋剂”)来提高比赛成绩。这一技术是首先从自身体内抽取约一升血液,然后将红细胞分离出来,并冷冻保存(红细胞在-79 °C下可以保存三个星期),在比赛之前再重新输回体内。这种作弊很难被检测,但这一方法不仅会导致血液黏度过高,而且对于使用者的循环系统会有极大的损害。 与红细胞相关的血液疾病包括: 红细胞相关的血检包括红细胞计数(单位体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比积(血液中红细胞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在输血或进行器官移植前,需要进行血型检测
120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01
希腊
希腊 希腊共和国(希腊语:,),通称希腊(,),是位于欧洲东南部的跨大洲国家。2015年其人口约为1,090万。雅典为希腊首都及最大城市,塞萨洛尼基为第二大城市。 希腊位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十字路口,战略地位重要。其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西北邻阿尔巴尼亚,北部邻马其顿共和国和保加利亚,东北邻土耳其。希腊分为九个地区:马其顿、中希腊、伯罗奔尼撒、色萨利、伊庇鲁斯、爱琴海诸岛(包括十二群岛及基克拉泽斯)、色雷斯、克里特和伊奥尼亚群岛。爱琴海位于希腊本土东侧,爱奥尼亚海位于西侧,克里特海和地中海位于南侧。希腊海岸线长达,为地中海盆地国家中最长,世界第11长。希腊拥有大量岛屿,其中227个岛屿有人居住。其百分之八十区域为山地,奥林波斯山为全境最高峰,海拔。 希腊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自公元前270,000年起即有人居住。其被称作西方文明的摇篮,为民主制度、西方哲学、奥林匹克运动会、西方文学、史学、政治学、重要科学及数学原理、西方戏剧(悲剧及喜剧)的发源地。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腓力二世首先统一了希腊。其子亚历山大大帝迅速征服了古代世界的大片地区,将希腊文化和科学自东地中海地区传播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希腊为罗马所吞并,成为罗马帝国及其继承国拜占庭帝国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中后者为希腊语言及文化所主导。公元1世纪希腊正教会建立起来,塑造了现代希腊的文化认同,并将希腊传统传播至正教世界。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夺取了希腊地区。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历经独立战争后,于1830年希腊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希腊拥有18项世界遗产,其中包括文化遗产16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项,这一数目在欧洲及世界均居前列。 希腊为民主制国家,发达国家及高收入经济体,其生活质量较高,及人类发展指数为极高。希腊为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为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前身)第十个成员国,并自2001年以来为欧元区成员国。其亦为诸多国际组织的成员国,包括欧洲委员会、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及法语圈国际组织。希腊的独特文化地位、旅游业、船运业及战略地位使其被归为一中等强国。其为巴尔干地区最大规模经济体,并为这一区域重要的投资者之一。 约西元前二十世纪,来自于北欧的希伦人(Hellense)移居爱琴海一带,并且赶走原居于爱琴海沿岸的民族,成为希腊人的祖先。青铜时代的希腊孕育了欧洲最古老的两大文明:米诺斯文明及迈锡尼文明,统称爱琴文明。之后希腊经历一段黑暗时期,直到公元前800年新的希腊文明的诞生,出现荷马史诗等希腊文作品。当时的希腊城邦在地中海沿岸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地,成功抵御波斯帝国入侵,并发展出灿烂的希腊文化。前776年希腊召开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希腊,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的文明被统称为海伦尼克()。 古时的希腊是由各城市组成的城邦治。希腊曾经被其城邦马其顿领导。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领导下,马其顿王国灭亡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随之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希腊历史中政治与军事上重要的城邦为:雅典、马其顿、斯巴达和底比斯。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辞世标志着古希腊时期的结束,继后的时期被称为希腊化时期。 虽然在军事上希腊在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完全征服,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罗马人的生活。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希腊文化继续主宰着东地中海,直到帝国被分裂成两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本质上就是希腊化的。东罗马抵御几个世纪来自东西方的攻击,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沦陷,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人宣布独立为止。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希腊在1833年建立君主政权。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腊的版图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义大利自义属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希义战争爆发,但后者把意大利军打退,之后纳粹德国干涉巴尔干半岛,联合义大利和保加利亚发动希腊战役,轴心国军队占领希腊,1944年保加利亚向盟军投降,德军撤出希腊,希腊复国,二战后,希腊又经历一次内战。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其后公投通过废除君主制,共和国成立。1977年大选结果左派势力增长但是并未使政局混乱,希腊政局自此安定。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并在2001年接受欧元作为货币。2009年,希腊国债危机开始受到世界关注。 1975年颁布的宪法包含了保障民权的条款,并授予一名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作为国家元首的权利。总理和内阁主导着政治进程,而总统在象征性的职权之外还可以行使一些政府功能。总统、总理任期4年,由议会选举产生,可以再连任一次。 希腊一院制的议会成员最长任期为4年,但选举可以提前举行。希腊使用一种十分复杂的比例代表制选举体系,在此系统下小党无法有较大的影响力,而即使在最大党没过半数的情况下,该党依然可以控制议会。政党只有获得至少3%的选票才可以取得300席议会中的席位。 2011年之前,希腊划分为13个大区,其下进一步分为54个州。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享有很大自治权的区域阿索斯山自治修道院州(圣山,)。 依照卡利特瑞特法案,2011年1月1日,新的希腊区划体系开始生效。原有的13个大区保留,54个州被撤销。原有的1000多个市合并重组为325个。在13个大区之上,新设了7个管理区。大区与市实行自治,已在2010年11月7日和2010年11月14日分别举行了首次地方选举。圣山不受改革影响。 该国由巴尔干半岛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作为主体,包括克里特岛、罗德岛及其他爱琴海岛屿。海岸线有14,880-{zh-hans:千米;zh-hk:千米;zh-tw:公里;}-,陆地边界长1,160-{zh-hans:千米;zh-hk:千米;zh-tw:公里;}-。希腊80%的地方是山区,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十分干燥;只有28%的土地是可耕种的。西部有湿地和湖泊。中部山区平均海拔在2,650-{zh-hans:米;zh-hk:米;zh-tw:公尺;}-左右。传奇性的奥林匹斯山为希腊最高点,海拔2,917米。 希腊属地中海型气候。此气候最大特征为夏干冬雨,因此除冬季外,几乎不会下雨。全境日照充足,各地区每年平均日照超过2000小时。 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和2月,最高气温在7和8月,1月平均气温摄氏13度,7月8月平均摄氏33度。但在冬天山区甚至雅典地区会出现降雪情形。 希腊拥有综合了市场经济以及占GDP一半左右的公共版块。旅游业是支柱产业,占希腊GDP以及外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15%左右)。希腊是欧盟经济援助的主要受惠国,受欧盟援助的资金大约占总GDP的3.3%,在过去几年中希腊经济稳步增长。 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了降低失业率以及进一步的经济重组,包括了几个主要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社会保障体系、税收体系的改革,以及减少官僚系统的缺失。 希腊已自2002年1月1日起与其他「欧元区」会员国同步采用欧元取代旧制希币成为新流通货币。 2010年2月,希腊政府欠债3千亿欧元,恐无力偿债而导致国家破产,其他欧元区国家担心希腊的危机会对他们造成重大冲击。希腊名列PIIGS之一,在2011年几乎导致欧元区瓦解。 2014年,由于市场担心希腊提前退出欧元,导致国债收益率飙升,股市暴跌,欧洲债务危机可能爆发。 战后初期,希腊还是相当落后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但近几十年来,经济有了飞快的发展,工业产值已经超过农业,第三产业也日益兴旺,现已迈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2,140亿欧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9,485欧元。 希腊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6。农产品以橄榄、棉花和烟草为三大支柱。橄榄油除满足国内需求外,还大量出口。此外希腊还盛产麦类、玉米、土豆、芦笋、甜菜、西红柿、桃子、葡萄、柑橘和柠檬。国土总面积30%为可耕种地,但由于地势较高,牧草稀疏,仅适合与饲养绵羊和山羊。希腊还出产一种著名的乳制品——羊奶酪,世界各地习惯性地将羊奶酪成为“希腊式奶酪”。最有名一种叫做菲达乳酪(Feta Cheese),沿海渔业发达。 希腊传统工业以纺织、食品和烟草加工为主。近年来,钢铁、造船、炼油、炼铝、化肥和水泥等重工业发展较快。雅典和塞萨洛尼基为两大工业中心。矿产资源有褐煤、铝土、镁、镍、铬、金、铁、铅和锌。大理石尤其丰富,古希腊许多建筑和雕塑都以大理石为原材料。希腊的大理石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5%,大量向外国出口。 希腊每年进口大量的工业制成品、石油、肉类和饲料等;出口纺织品、橄榄油、葡萄酒、棉花、烟草、羊奶酪、大理石、铝土等。 希腊的旅游业非常兴旺。每年来希腊的外国游客约1,600万人次,超过希腊的总人口数。旅游业每年为希腊带来约140亿美元的收入。同时他们的侨汇也是重要的外汇收入。 国内运输以公路和海运为主,铁路为辅,对外贸易主要靠海运。 由于希腊境内多山,铁路网比较稀疏,2004年铁路总长2 385千米,年货运量259万吨,年客运量888万人次。其中近1/3为轨距为1米的窄轨铁路,这种窄轨线路主要分布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从雅典经塞萨洛尼基北上的铁路是联系中欧、东欧的国际干线,自塞萨洛尼基通往伊斯坦布尔的铁路是沟通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 希腊的公路网非常稠密,总长11.67万千米,2005年高速公路总长2 186千米,国道9 100多千米。链接雅典和各地的长途汽车线路很多,车次频繁。 希腊海域辽阔,岛屿众多,海上轮渡是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海运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普通客轮外,还使用速度较快的水翼船。连接爱琴海的主要港口是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去伊奥尼亚群岛的客轮则多从帕特雷和伊古迈尼察出发。主要港口有比雷埃夫斯、塞萨洛尼基、沃洛斯和帕特雷。 希腊本土和个岛屿之间的空运飞速发展,国营奥林匹克航空公司将雅典和其他30多个城市及岛屿连成一片。另外有7家私人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内航线。全国有35个机场。主要机场有泽尼泽洛斯国际机场、塞萨洛尼基机场和克里特机场等。但因债务危机,希腊决定出售全国14座机场。 希腊2011年人口为10,816,286 人。大多数希腊人(98%)信奉国教东正教。东正教会受国家保护,并有自治权,但受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元老院的精神指导。除此之外,还有1.3%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而伊斯兰教也是唯一受官方承认的除东正教之外的宗教。 在希腊,其官方语言为希腊语。而英语为最普遍的外国语言。另外,雅典人多讲法语,而爱奥尼亚群岛和伊庇鲁斯则通行义大利语。 《希腊宪法》承认,基督宗教中的正教会为国家的普遍的信仰,同时保证对所有宗教的信仰自由。希腊政府在人口普查时不统计公民的宗教信仰。据美国国务院,估计有97%的希腊公民确定自己为正教会基督徒,他们是属于希腊正教会。在2005年欧统处调查,81%的希腊公民的回应,他们“相信这有上帝”,这是仅次于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的,是欧盟成员国之中的比例最高。根据其他来源,有15.8%的希腊人形容自己作为“笃信宗教”,这是所有欧洲国家中最高的。该调查还发现,只有3.5%希腊人从不去教堂。 估计确认希腊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主要位于色雷斯,估计有十余万希腊公民,而有20-30万穆斯林移民。 希腊的医疗系统得到广泛的普及,位居世界排名前列。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它在整体评估排名是第14位,在服务质量上是11位。2010年,希腊共有138家医院和31000张病床。但2011年7月1日,卫生和社会互助部公布的计划,以减少至77家医院和36035张病床,作为一个必要的改革,以减少开支,并进一步加强保健的标准。 希腊军队由希腊国家防御总指挥()负责,军队由希腊陆军,希腊海军,希腊空军组成。管理部门为国防部。其次,维持海事由海岸警卫队负责,主要为搜查同救援任务。 2009年起,女性兵役改为由19到45岁的公民,时长9个月。男性则是18岁到60岁。希腊兵役是领取工资的。希军拥有200架以上第四代战机,数百辆德制先进战车和数千辆装甲车辆、20多艘飞弹巡防舰,以其国力人口规模来讲属于异常庞大的战力,可能与处在北约对抗俄国和中东局势的较前线地位有关,得到了北约不少帮助。 希腊的石头艺术很著名,主要有石头建筑和石头雕刻。 古希腊最主要的大型建筑是神庙。那时人们信奉的是多神教,各行各业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希腊神庙的建筑特点是广泛地运用石柱。因此基石、柱子和盖在他上面的檐部的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貌。列柱之美即建筑美学的具体体现。古代希腊人创造了多立克、爱奥尼亚、科林斯3种石柱形态。 希腊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公立中、小学免费,大学实行奖学金制。1837年,希腊开办了第一所大学。现在全国有大学21所,其他高等院校70多所,在校学生30多万。其中雅典大学和塞萨洛尼基大学规模最大,学生都在3万以上。著名大学有雅典大学、塞萨洛尼基大学、克里特大学、帕特雷大学、雅典工学院等。 希腊在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的成绩: 夏季奥运:30金42银38铜110枚(第32) 冬季奥运:无奖牌 夏季大运会:3金7银9铜 19枚(前60) 冬季大运会:无奖牌 世界运动会:4金6银2铜12枚(前40) 夏季青年奥运会:1银3铜(第67) 冬季青年奥运会:无奖牌 世界武搏运动会:4银(第39)
120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05
十七史百将传
十七史百将传 《十七史百将传》,又称《百将传》、《正百将传》,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名将的传记,共分十卷,收录了共一百位名将。 《十七史百将传》是北宋东光(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张预(字公立)用了数年时间编写而成的,他从十七史中选出一百位名将,按照《孙子》的思想编写,后世许多的名将传记都是受到了他的影响。至今传世的版本有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翁氏刻和隆庆元年(1567年)耿文光印本。
120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07
王绩
王绩 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隋末唐初绛州龙门县(治所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初唐诗人。其生卒年月历来有多种说法,通常的说法为585年-644年。 初唐的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寂寞的陶渊明。他以此为后世称赞。 出生于“ 六世冠冕”、“家富坟籍”,少与李播、吕才友好,十多岁游长安,拜见杨素,在宴会里大出风头,被称为“神仙童子”。隋朝大业末年,举孝悌廉洁科,官为秘书正字。简傲嗜酒,因不愿在京任职,去做了六和县丞,不理政事,天天喝酒(所以称为五斗先生),屡被弹劾。王绩叹曰:“网罗高悬,去将安所?”不久,“托以风疾,轻舟夜遁”,辞官回家。 唐朝武德年间,征集隋朝旧官,薛收推荐王绩征为门下省待诏,其弟王静问他:“待诏可乐否?”答曰:“吾待诏,俸殊为萧瑟,但良酝三升,差可恋尔。”日给酒一斗,时人称之“斗酒学士”。贞观四年(630年),因其兄王凝因弹劾大臣侯君集获罪,“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王绩称疾退隐。贞观十一年(637年),“以家贫赴选”,他听说太乐署有位小吏焦革善于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吏部以非流不许,王绩苦苦哀求,乃许。不久焦氏夫妇却相继去世,再无人供应好酒。王绩长叹道:“天乃不令吾饱美酒。” 贞观初年,因病回乡,与其兄王通隐居于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专心研究酿酒技术,他把焦革酿酒法撰为《酒经》一卷。又以诗赋著称于世。贞观十八年(644年),“终于家”。其文集由吕才辑为五卷,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有乐府余响”,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明人杨慎说他:“隐节既高,诗律又盛。盖王、杨、卢、骆之滥觞,陈、杜、沈、宋之先鞭也。”初唐四杰中的王勃,是其侄孙。
120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08
沸石
沸石 沸石是一种含有水架状结构的铝硅酸盐矿物,最早发现于1756年。瑞典的矿物学家克朗斯提(Cronstedt)发现有一类天然铝硅酸盐矿石在灼烧时会产生沸腾现象,因此命名为沸石(瑞典文:"zeolit")。在希腊文中意为“沸腾的石头”。此后人们对沸石的研究不断深入。 沸石因成分不同分为方沸石(Na[AlSiO]·HO)和钙沸石(Ca[AlSiO]·3HO)。其含水量与外界温度及水蒸气的压力有关,加热时水分可慢慢逸出,但并不破坏其结晶构造。 晶体结构中有许多空腔(笼)和连接空腔的通道,水分子位于其中,可由通道运输。晶体和集合体形态及解理随着晶体结构的不同而异,一般呈浅色,玻璃光泽,硬度3-3.5,比重2.0-2.4。 沸石族矿物由低温热液作用形成,见于喷出岩,特别是玄武岩的孔隙中,也见于沉积岩、变质岩及热液矿床和某些近代温泉沉积中。 1932年,McBain提出了“分子筛”(Molecular sieve)的概念。表示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筛分物质的多孔材料。沸石用作分子筛,可以吸取或过滤其他物质的分子。虽然沸石只是分子筛的一种,但是沸石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因此“沸石”和“分子筛”这两个词经常被混用。 除了天然产品外,也可由人工合成,人造沸石是:磺酸化聚苯乙烯,天然沸石:铝硅酸钠。 A型沸石,代号LTA,是应用最广的人造硅酸盐沸石。典型品种组成为|Na(HO)|[AlSiO],|Na(HO)|[SiAlO]或|Na|[SiAlO]。孔穴十分巨大。该型始于立方晶系,具立方面心晶胞,晶胞参数formula_1 = 24.6Å左右。A型沸石具有吸附水分子的良好性能,干燥性能很高,易再生,可反复使用。5A型可以高效分立正丁烷和异丁烷,3A型可干燥乙烯、丙烯等气体。 磷酸铝沸石,代号AFI,又称介孔磷酸铝(meso-porous aluminum phosphates)。典型组成是AlPO。属于六方晶系,formula_1 = 13.827Å,formula_3 = 8.580Å。磷酸铝沸石具有优良的反应活性,可以制备单层碳纳米管;亦可用作催化剂,将乙烷氧化为乙二酸。
12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10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希腊化时代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发明家、工程师、天文学家。出生于西西里岛的锡拉库扎,据说他在亚历山卓求学时期,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今天的埃及仍在使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罗马大军围攻锡拉库扎,阿基米德死于罗马士兵之手。 阿基米德对数学和物理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被视为古希腊最杰出的科学家。美国数学史学家E.T.贝尔在其《数学大师(Men of Mathematics)》一书中将阿基米德与牛顿和高斯并列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数学家。 阿基米德于出生于意大利南部海岸的港口城市锡拉库扎,当时是大希腊的自治殖民地。其生日是根据历史学家的阿基米德活了75岁的说法推算的。 依照阿基米德的《》,阿基米德之父名为菲迪亚斯(希腊文:Φειδίας,Pheidias),是一个天文学家,除此之外我们对其一无所知。 普鲁塔克于《名人传》中写道,阿基米德与锡拉库扎的统治者希伦二世有血缘关系。其友赫拉克利特(Heracleides)为阿基米德撰写的传记已经失传,使他生活点滴成为谜团。 我们无从得知他是否结婚,或育有后代。他在年轻时可能曾在古埃及亚历山大港学习,科农和埃拉托斯特尼是他的同辈。他把科农称作是他的朋友,他在另两本著作《》和《》之引言里提到了埃拉托斯特尼。 ,阿基米德死于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当时马克卢斯将军领导的罗马军队在历时两年攻城战后下占领了锡拉库扎城。根据来自普鲁塔克的知名说法:当城市被占领时,阿基米德还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名罗马士兵要求他去面见马克卢斯将军。他拒绝了,说要完成这个难题。士兵愤怒难当,挥剑杀死了阿基米德。关于阿基米德之死,普鲁塔克的一个说法认为他在尝试向罗马士兵投降的时候死亡。按照这个故事,阿基米德当时携带着数学仪器,士兵以为是什么贵重物件,因而杀了他。依记载,马克卢斯将军对阿基米德之死感到很生气,他认为阿基米德是重要的科学家并下令不得伤害他。马克卢斯曾称阿基米德为“几何学的巨人”。 相传阿基米德的遗言是“别打扰我的圆圈”,指当时他被罗马士兵打扰时正在研究的数学画图法中的圆圈。在拉丁语中常作“”,但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阿基米德确实说了这些话,这在普鲁塔克的说法中也没有出现。公元1世纪,瓦莱里乌斯·马克西姆斯在《难忘的事迹名言》(英:"Memorable Doings and Sayings")中记载为:“...sed protecto manibus puluere 'noli' inquit, 'obsecro, istum disturbare'”(“……以双手保护着沙尘,说:‘求你了,别打扰它!’”)。这句话对应的纯正希腊语版本是"μὴ μου τοὺς κύκλους τάραττε!" (拉丁文转写:Mē mou tous kuklous taratte!)。 阿基米德之墓上着其最喜爱的数学证明的雕塑,包括高度、直径相同的球面和圆柱体。他曾证明球面的表面积是圆柱体表面积(含底面)的2/3。公元前75年,阿基米德死后137年,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在西西里担任财务官(拉丁:quaestor)。他听说了阿基米德之墓的故事,但当地没有人能告诉他其之具体位置。最终,他在锡拉库扎的阿格里真托之门附近寻到其墓,无人照料,灌木丛生。西塞罗打扫了其墓,得以阅览其上镌刻的碑文和雕刻。1960年前期,锡拉库扎当地丽景酒店曾发现一座坟墓,据称属于阿基米德,但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这一点。如今,无人知晓其墓地的具体位置。 “阿基米德传”的标准版本,在他死后许久才由古罗马历史学家写就。锡拉库扎攻城由波利比乌斯在记于其《通史》(英文:“Universal History”)中,大约在阿基米德死后70年写就,此后被普鲁塔克和蒂托·李维引用。此文主要着墨与其为保卫城市所建的“战争机器”,未有详述阿基米德为人。 七巧板的图形游戏,研究以十四片碎片组成正方形的所有拼法(一共17152种方法,并可分成536个大类),成为组合学最早的开端。 当阿基米德经常被视为一个机械装置的工程师时,他也做了有关于数学领域的贡献。普鲁塔克写道:「他将他全部的情感和野心完全的投注在那些单纯的猜测里头,而在那里可能不需要有庸俗的生活。」 阿基米德使用无穷小量的数学分析方式,类似现在的微积分。通过反证法,他甚至可以让问题的答案达到任意精确度,同时也给出答案所在的范围。这种技术被称为穷举法,并且他使用这种方法计算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他做出圆的外接多边型和内接多边型。随著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将会越来越接近圆。 阿基米德将欧几里得提出的趋近观念作了有效的运用,他提出圆内接多边形和相似圆外切多边形,当边数足够大时,两多边形的周长便一个由上,一个由下的趋近于圆周长。他先用六边形,以后逐次加倍边数,到了九十六边形,阿基米德计算出其面积,并且指出圆周率的值:formula_1 <Π < formula_2;:也就是 formula_3 他还证明了圆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在"球体和圆柱的研究"中,阿基米德假设,一个任意的数在自加足够多的次数之后,会大于任意一个给定的数。这被称为实数的阿基米德性质。另外他算出球的表面积是其内接最大圆面积的四倍。而他导出圆柱内切球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二,这个定理就刻在他的墓碑上。 在其著作"圆的测量"中,阿基米德给出了3的平方根的近似值,介于265 ⁄ 153 (约为1.7320261)和1351 ⁄ 780 (约为1.7320512)之间。其实际值大约为1.7320508,这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近似值。他直接给出了结果却没有给出任何计算方法的解释。由此,约翰·沃利斯作出如下评价:「这就像是故意的,似乎阿基米德已经决定不向后人们透露他的算法的秘密,只是强迫他们接受他的结果。」 阿基米德是第一位讲科学的工程师,在他的研究中,使用欧几里得的方法,先假设,再得到结果,他不断地寻求一般性的原则用于特殊的工程上。他的作品始终融合数学和物理,因此阿基米德成为物理学之父。 他应用杠杆原理于战争,保卫西拉斯鸠的事迹是家喻户晓的。而他也以同一原理导出部分球体的体积、回转体的体积(椭球、回转抛物面、回转双曲面),此外,他也讨论阿基米德螺线(例如:苍蝇由等速旋转的唱盘中心向外走去所留下的轨迹),圆、球体、圆柱的相关原理,成就斐然。 在天文学方面,阿基米德曾运用水力制作一座天象仪,球面上有日、月、星辰和五大行星,根据记载,这个天象仪不但运行精确,连何时会发生月食、日食都能加以预测。晚年的阿基米德开始怀疑地球中心学说(地心说),并猜想地球有可能绕太阳转动,这个观念一直到哥白尼时代才被人们提出来讨论。 虽然杠杆原理不是阿基米德发现的,但是他在他的"卫面平衡"研究中解释了其工作原理。以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为主的逍遥学派学校中曾出现过更早的关于杠杆的描述,也有说是阿尔库塔斯。根据帕普斯所述,阿基米德关于杠杆的研究曾引出过其非常著名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举起整个地球。」(其实要加上一根杆子)普鲁塔克曾描述过阿基米德是如何设计滑轮机构的,该机构可以让水手们利用杠杆原理提起那些过重的无法单凭人力搬运的物品。阿基米德也被认为曾改进过投射器的威力和准确度,并且发明了在第一次迦太基战争中使用的计程器。这个计程器是一种车辆的形式,在每行驶过一定距离后车上的齿轮机构就会向特定容器中投入一个球。 西塞罗在他的对话录《》中曾大致提到过阿基米德,这部对话录描述了一段发生在公元前129年的虚构的谈话。公元前212年,据说在占领叙拉古之后,马库斯·克劳狄斯·马塞勒斯将军将两部用于天文学的机械装置带回了罗马,这两部装置显示了太阳,月亮和五个行星的运动。西塞罗还提到了由泰勒斯和欧多克索斯设计的类似装置。对话录表明,马塞勒斯将其中一部机器据为已有,另外一部则捐赠给了罗马的功德庙。马塞勒斯持有的那一部后来被公开展示,据西塞罗说,加勒斯向演示的过程被后者记录如下: 这是一段关于天象仪或是太阳系仪的描述。帕普斯曾说过,阿基米德有一些手稿(现已丢失)被命名为“球体制造”,其中有关于此类机械装置的制造方法。在这方面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安提基特拉机械上,这是另外一个可能出于相同目的而设计的古代机械。制造这类机械需要极其尖端的差动齿轮知识和技术。这曾一度被认为已经超出了古代的技术能力范畴,但1902年发现的安提基特拉机械可以证明早在古希腊这类装置就已经出现了。 国王请金匠用纯金打造了一顶纯金王冠,做好了以后,国王怀疑金匠造假掺了「银」在里面,但是又不能把王冠毁坏来鉴定。阿基米德想了好久,一直没有好方法,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当他坐在浴盆里时水位上升了,这使得他想到了:「上升了的水位正好应该等于王冠的体积,所以只要拿与王冠等重量的金子,放到水里,测出它的体积,看看它的体积是否与王冠的体积相同,如果王冠体积更大,这就表示其中造了假,掺了银。」 阿基米德想到这里,不禁高兴的从浴盆跳了出来,裸体跑了出去,边跑还边喊著「εύρηκα!(我发现了!)」果然经过证明之后,王冠中确实含有其他杂质,阿基米德成功的揭穿了金匠的诡计,国王对他当然是更加的信服了。 后来阿基米德将这个发现进一步总结出浮力理论,为浮体学建立了基本的定理,并写在他的《浮体论》著作里,也就是:物体在流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阿基米德对于机械的研究源自于他在亚历山卓城求学时期。有一天阿基米德在久旱的尼罗河边散步,看到农民提水浇地相当费力,经过思考之后他发明了一种利用螺旋作用在水管里旋转而把水吸上来的工具,后世的人叫它做「阿基米德螺旋提水器」,埃及一直到二千年后的现在,还有人使用这种器械。这个工具成了后来螺旋推进器的先祖。 当时的欧洲,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一些简单机械,譬如螺丝、滑车、杠杆、齿轮等,阿基米德花了许多时间去研究,发现了「杠杆原理」和「力矩」的观念,对于经常使用工具制作机械的阿基米德而言,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上是轻而易举的。他曾说只要给他一个支点,他就可以举起整个地球(当然这只是比喻,因为太空没有重力)。 刚好此时国王希伦二世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替埃及托勒密王造了一艘船,但因为船太大太重,无法放进海里,国王就对阿基米德说:「你连地球都举得起来,把一艘船放进海里应该很容易吧?」于是阿基米德迅速地巧妙组合各种机械,造出一架机具。在一切准备妥当后,将牵引机的绳子交给国王,国王轻轻一拉,大船果然移动下水,国王不得不为阿基米德的天才所慑服。从这个历史故事我们可以知道,阿基米德可能是当时全世界对于机械的原理与运用,了解最透彻的人。 a. In the preface to "On Spirals" addressed to Dositheus of Pelusium, Archimedes says that "many years have elapsed since Conon's death." Conon of Samos lived , suggesting that Archimedes may have been an older man when writing some of his works. b. The treatises by Archimedes known to exist only through references in the works of other authors are: "On Sphere-Making" and a work on polyhedra mentioned by Pappus of Alexandria; "Catoptrica", a work on optics mentioned by Theon of Alexandria; "Principles", addressed to Zeuxippus and explaining the number system used in "The Sand Reckoner"; "On Balances and Levers"; "On Centers of Gravity"; "On the Calendar". Of the surviving works by Archimedes, T. L. Heath offer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 as to the order in which they were written: "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I", "The Quadrature of the Parabola", "On the Equilibrium of Planes II", "On the Sphere and the Cylinder I, II", "On Spirals", "On Conoids and Spheroids", "On Floating Bodies I, II", "On the Measurement of a Circle", "The Sand Reckoner". c. Boyer, Carl Benjamin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1991) "Arabic scholars inform us that the familiar area formula for a triangle in terms of its three sides, usually known as Heron's formula — "k" = , where "s" is the semiperimeter — was known to Archimedes several centuries before Heron lived. Arabic scholars also attribute to Archimedes the 'theorem on the broken chord' ... Archimedes is reported by the Arabs to have given several proofs of the theorem." d. "It was usual to smear the seams or even the whole hull with pitch or with pitch and wax". In Νεκρικοὶ Διάλογοι ("Dialogues of the Dead"), Lucian refers to coating the seams of a skiff with wax, a reference to pitch (tar) or wax.
12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14
垃圾电邮
垃圾电邮 垃圾电邮()是滥发电子讯息中最常见的一种,指的就是“不请自来,未经用户许可就塞入信箱的电子邮件”。 垃圾电邮的主要特性包括: 垃圾电邮的防制: “SPAM”最初是一个罐装肉的牌子。对于这个牌子的名字来源有很多解释,官方版本说它是“Specially Processed Assorted Meat”,特殊加工过的混和肉。这种SPAM在二战后粮食短缺的欧美非常普及,已到了无处不在而令人厌恶的程度。1970年踎低喷饭中有个喜剧小品就叫Spam,剧中两位顾客试图点一份没有SPAM的早餐,但确无法如愿。在互联网流行后,Spam被用来称呼互联网上遍布的垃圾邮件。 最早出现的滥发电子信息源自垃圾传真(Spam Fax),至今许多商业机构每天仍然会收到大量广告传真。此外,近年垃圾电邮(Spam Email)的问题也相当严重,有调查报告指出,于用户收到的电邮之中,平均有60%至90%均是垃圾邮件。这些垃圾邮件除了广告以外,部分更包含诈骗内容,甚至包含了间谍软体、木马程序等,以盗取用户的私人资料。 在垃圾电子邮件出现之前,美国一位名为桑福德·华莱士(或称Spamford或「垃圾福」)的人,成立了一间公司,专门为其他公司客户提供收费广告传真服务,由于惹起接收者的反感,以及浪费纸张,于是美国立法禁止未经同意的传真广告。后来垃圾福把广告转到电子邮件,垃圾邮件便顺理成章地出现。 垃圾邮件一般具有批量发送的特征。内容包括赚钱信息、成人广告、商业或个人网站广告、电子杂志、连环信等。垃圾邮件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的。良性垃圾邮件是各种宣传广告等对收件人影响不大的信息邮件。恶性垃圾邮件是指具有破坏性的电子邮件。 一些有心人会从网上多个BBS论坛、新闻组等收集网民的电脑地址,再售予广告商,从而发送垃圾邮件到该些地址。在这些邮件,往往可找到「从收信人的清单移除」的连结。当使用者依照连结指示去做时,广告商便知道该地址有效,使用者便会收到更多垃圾邮件。 随著垃圾邮件的问题日趋严重,多家软件商也各自推出反垃圾邮件的软体。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垃圾邮件的格式更加日新月异,以避过此类软体的侦测。 现时,多个国家已立法,试图设法杜绝垃圾邮件。不少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政策也有包含反垃圾邮件,并设立用作投诉的电邮地址。也有一些网上团体,提供邮件分析及代客送往相关的ISP作出投诉的服务。
121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17
石油化学
石油化学 石油化学(Petrochemistry)是研究石油及其产品的组成和性质、石化过程的一门学科。 其中最常见的两大类产物分别为:烯烃和芳香烃。炼油厂借由流化催化裂化提炼生产烯烃和芳香烃。化工厂通过天然气液体(如乙烷和丙烷)的蒸汽裂化生产烯烃,通过石脑油催化重整生产芳香烃。烯烃和芳香烃是各种材料(如溶剂、清洁剂和黏合剂)的原料。烯烃是用于塑料、树脂、纤维、弹性体、润滑剂和凝胶中的聚合物和低聚物的原料。 油井从陆地或海洋下,提取原油和天然气。之后用船舶、火车和管道运输,送到炼油厂。 炼油厂执行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来处理原油和天然气。这涉及到非常专业的制造工艺,重要的过程之一是蒸馏,即重质原油分离成更轻的群体(称为馏化)的碳氢化合物。原油蒸馏装置"(Crude Distillation Unit)"和VDU进程有两个进程。CDU的目的是从原油原料提取和分离有价值的馏分(石脑油、煤油、柴油)和大气气油(AGO)。用于开展上述过程技术被称为复杂的蒸馏,其目标是要收回宝贵的气油。两个蒸馏的馏分燃料油和石脑油,这是消费者所熟悉的燃油,用于提取柴油燃料在汽车上用。石脑油用于汽油和石化产品的主要来源。精炼加工成其他碳氢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 在石化行业所用的原料是已知的作为原料。这是从炼油厂经过裂解:取出石脑油、丁烷,如天然气的组成部分,和一些副产品炼油工艺,获得如乙烷和丙烷。 裂解的重油分子分解成更轻、更宝贵的部分。分解过程中为两种:蒸汽裂解和催化裂解。 一旦这些操作完成后,新产品获得,作为石化行业添砖加瓦的衍生产品:烯烃,即主要是乙烯、丙烯和所谓的C4的衍生产品,包括丁二烯和芳烃(因为其独特的芳香气味,也就是苯、甲苯和二甲苯)。 石化后产品通过各种生产工艺,最终输出产品,如塑料、肥皂和洗涤剂,如阿司匹灵保健品、合成纤维衣服和家具、橡胶、涂料、绝缘材料等。 加氢裂化是在350~450℃、压力为15~18兆帕并有氢气及催化剂(双功能催化剂,由载体和金属组分组成,载体如氧化铝、分子筛等,金属如钨、钼、钴、镍等的硫化物)存在下,油品进行加氢、裂化和异构化反应;能使原料中大分子烃类发生裂化和异构化,使烯烃饱和,将硫、氧、氮等杂质除去。产品有液化气、高辛烷值汽油、低冰点喷气燃料、低凝柴油等。 催化裂化是在450~500℃及催化剂存在下,在流化床反应器内进行,主要采用带提升管反应器的流化催化裂化过程。一般以重质馏分油、脱沥青榨油等为原料,产品有高辛烷值的汽油、柴油等。 催化裂解一般在550~600℃及催化剂存在下,于提升管加床层或提升管反应器内进行,以正碳离子催化反应和二次裂化反应为主。产品有裂解气、高辛烷值的汽油、柴油、重油、焦炭等。 以下列出主要石油化学之一部分:
121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19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现今台湾亦沿用此称呼),被视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流派。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实践部分主要指称有关体育、健身、和中国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部分则是来自前人之武术经验和拳谱记录。因此,它体现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著深远影响。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国家地理杂志》在《郑和下西洋》的电视节目中认为,南北朝时期,佛教禅宗始祖达摩有可能把印度的武学带入中土河南嵩山少林寺里。 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种。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中,提到中国武术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 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武当派);有以宗师姓氏命名(如杨氏太极拳)……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内功、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正统承传及武馆传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学校教授学生。 改革开放后,一般按其内容分为套路和搏击格斗两个类别。随著搏击运动的发展,中国武术现已转投向更实用的散打运动为主。 五代后梁人任昉在《述异记》一书中,指称「…蚩尤氏兄弟七十二人善角觝术,人不能向,每战披靡…。」此所谓角觝术,是史书记载之中提到最古老的摔角术。黄帝、蚩尤时代已有完整进步的社会组织与战斗型态,因此虽不能说发源于蚩尤,但可视为一次总成。 春秋战国时代也有对摔跤相当的记载。吕不韦撰《礼记月令》中提到周天子将摔角列作军士之徒手近身格斗战技训练,并采两军搏斗竞赛方式称为「角力」。一方面可考验武技,再者收集团斗阵练兵教战的效果。另《吕氏春秋》、《淮南子》都有类似记述。 秦朝统一中国之后,在现时之陕西省咸阳市建都,造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关中拳;发展至明时改称为红拳之地方拳术。 唐朝李世民时有河南省嵩山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此一时间开始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元朝视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明朝定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沿海被倭寇搜劫,俞大猷、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福建及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福建衍生了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万历张松溪创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福建之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退隐之明末带兵官陈王廷将其拳术(包括长拳、炮捶、红拳)加入道教元素,吐纳养生之法,在家乡陈家沟传承陈氏长拳,属刚拳。 清初期交通不便,货运安全必须保镳行业。因为汉人不得聚众习武,故做就邻近北京沧州之回民习武成风。沧州为货运入京主要之途。沧州当时盛行的拳术有六合拳,罗汉拳。回民外族之拳术(例如巴子拳、查拳等)得以流行,并加入地方拳术;长拳与红拳等。 明末清初人姬际可(1602-1683)传授之拳术称『六合拳』、内容包括十形(势),后演生成心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今人称为『北少林拳』。雍正十三年(1735),河南进士王自诚作《拳论质疑序》。《序》云:“拳之种类不同,他端亦不知创自何人,惟此六合拳则出自山西姬龙、姬凤,二师乃系明末人也(应为姬龙峰(凤)之误),精于枪法,人皆以为神……” 内家拳名称出现于黄宗羲作于1669年即康熙八年之《》。 首先在广东,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严厉禁烟,需要当地社团及武术团体支持,大力发展民间团练以防英军从海路进入广东三江流域,清初禁止汉人聚众集武已经松弛了。后来曾国藩更以团练制度发展湘军之汉人军队。使汉人武术得以重新发展。 陈王廷后人陈长兴(1771年-1853年)传杨露禅(1799年-1872年)(后称杨式太极拳),杨减省一些刚烈拳势(如炮捶、红拳),注重刚柔并济。河北李洛能(1808年-1890年)从心意六合拳演生成形意拳。 1851年,太平天国正式成立,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南方大城市广州及佛山之三合会武术团体快速发展,为太平天国提供人力资源。参与之武术社团领袖,为避免身份外涉及连累父兄辈,故以匿名为号。以(南)少林作为号召。广东佛山之洪拳(所谓少林拳)得以经湖南传到南京江浙一带。 陈享于1845年,林则徐被罢免后,返回乡间,广东新会崖门镇西京梅村,开设洪胜武馆。故称洪拳。后于广东各地分设立44所分馆。所教的有花拳,平拳,五形拳及八卦拳。 黄华宝1852年后传技佛山梁赞,去除气硬功,强调技巧之柔性南少林拳、咏春拳出现。尊(南)少林五枚师太为祖师。 清王宗岳著《太极拳论》出现(1852年由武禹襄带出),开始有太极拳名称,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退休太监董海川(1797-1882)于1856年后在北京设帐传授八卦掌。赵堡陈清萍傅武禹襄(1812-1880),(武氏太极拳)。 一些著名武术家例如鹞子高三、陈享参与秘密结社推翻清朝,促进中华武术发展。 广东佛山的洪拳包括花拳及八卦拳(太平天国洪秀全拳术-(南)少林拳)传到南京、江浙一带。广东黄麒英洪家拳传黄飞鸿(1847年─1925年)。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张炎在1876年接掌佛山鸿胜馆,教授蔡李佛拳。尊(南)少林至善禅师为祖师。 清朝地方不靖,富贵人家及商舖多请来保镳或武师护院,并训练家仆武术;地方人士多自设民团(自卫队),聘任武术教练。 清中叶后,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家之分别。亦有佛、道之分别。更有南(拳)北(腿)之分野。 山东范旭东(18??-1935)流传下《少林衣钵真传》,按升霄道人的《罗汉短打》,及自己的经验编成五卷。内容论及十八家法,螳螂拳法概论,螳螂短打要论,螳螂手法要论,螳螂手法总敌,王郎(应该是指其师王荣生)之螳螂短打总纲。(螳螂拳名称正式出现)。 福居禅师流传下《短打秘钥》。自言抄写之时间为咸丰五年(1856年)(书中所言,未有佐证),相信是范旭东或其后人所编。 此一阶段查拳、神打出现。北方有山东白莲教或其支流-七星红拳(七星螳螂拳前身?)、义和拳、义合拳、八番拳;四川有梅花拳(花拳前身?见川楚教乱条);广东有佛拳及八卦拳(见陈享条及太平天国条)。 清朝后期,武当派之名称出现。武当派或内家拳是指当时北京、天津、直隶一带之地方武术,混合了长拳、炮捶、红拳而衍生出之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 少林派之名称也在此时出现。革命党人借镜洪门历史,于各会党及社团中传播火烧少林寺等反清情绪。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连载有《少林宗法》一文。是与广东人有关,陈铁生等集体创作,其中所指之南少林承传:历史背景与所描述地方,皆不可考。所载的拳术则为广东洪拳。唐豪先生曾经考证,并著有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一书。 北少林,指来自河北沧洲之拳术。指六合、罗汉及螳螂手法。站桩时练硬气功,全身肌肉绷紧。丹田在肚脐之上两至三吋,锻炼整体腹肌。南少林,指南拳;以技击为主,坐马时全身肌肉不比北少林绷紧,气功转往刚柔并济,丹田在肚脐之下两至三吋,锻炼下腹肌。个别南拳拳种由全刚烈(以至善为少林始祖作为刚拳象征)加入柔顺元素(以五枚师太、方永春、严咏春等作为柔拳的概念象征)。 1909年,自农𫈎荪与霍元甲在上海创办(当时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精武体操会后,佛山、汉口、广州、梧州、南宁等地的精武会相继成立,影响所及,海外分会如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华侨聚集的商埠亦纷纷建立。精武体操会之宗旨为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人。 中华武士会是1911年在华北同盟会倡导下成立的大型规模的民间武术社团,由叶云表、马凤图等人发起组织。以团结武林同道,提高中华武术,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1912年秋,在天津河北公园举行盛大的武术表演。 北京体育研究社于1912年在北京武由许禹生、郭志云、杨季子、赵鑫州、恒寿山、纪子修、高克兴、佟瑞甫等人成立。宗旨是发展武术运动,培养人才,达到强民救国的目的。 民国初年,民间相对安定,经济转形。保镳、护院、团练,都转往授武,很多新的流派出现。清末直隶清军中武术,亦是后来袁世凯新军中所习的拳术,后直系军阀承继之。国民政府积极支持人民习武强身。亦在各大高级院校建立武术体育课。 民初吴式太极传人许禹生说替袁世凯工作之宋书铭,自称藏有远祖宋远桥之太极拳谱。说张三丰传张松溪及张翠山,再傅宋远桥,名十三式。 1915年(民国四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尊我斋主人所撰之《少林拳术秘诀》。内容拟似武术小说,今人所说有关所谓「少林派」之传闻,多由此而来。跟随而来的是有关少林之传奇小说。如赵石之「南少林传奇」、「火烧少林寺」等。1918年(民国七年),大声书局出版了由陆士谔所藏有之《伏气图说》及《易筋经义》组合而成的所谓《少林拳术精义》。内容实与少林拳术无关。1926年国民党开始北伐,1927年3月6日,少林寺主持妙兴和尚因加入北洋军阀,于舞阳阵亡,年仅37岁。1928年,嵩山少林寺于军阀内战中全部被烧毁。 民国初年武术界出现很多新的门派,都说源出至善等少林五老、少林寺、武当派及峨嵋派。然而这反而暴露了他们之「新」,其目的只是「源出正统」而已,实质多数都是混合几位师父所学而成。至善等少林五老出于清末慈禧太后时期留行于广东之武术小说《万年青》,另名《乾隆皇游江南》,坊间有售。而明清地方历史都没有半点纪录。《万年青》流行于清末广东省之广州及佛山一带,当时该地之著名的拳术有咏春拳(遵五枚师太为祖师);洪拳、花洪拳(现称少林永春拳)及蔡李佛(遵至善禅师为祖师);花拳(遵苗显为祖师);东江拳(遵白眉道人为祖师)。该小说相信是根据上述数个门派之相传资料加上广州机房里旗下人欺侮汉人的情节写成。 在民国初期,倡导“强国强种”,武术得以鼓励和推行。1927年,国民政府为了进一步管理各自为政及拥有强势之武术团体,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成立了编审处,唐范生(豪)为首任处长。由于唐注重真正的武术历史,为部分有权势之人士不容,而离去。造成后来之编审处收集了很多托古(伪作)之手抄本。 中央国术馆以当时军旅中的元老主政,有李景林,张之江与杜心五等,把各家各派的武术掌门人请到国术馆任教。硬将中国武术分为少林及武当两门,下再细分。门派正式出现。当时万籁声(自称是杜心五的徒弟)称自己为蛾眉派自然门。从此只在武术小说上出现之八大门派,正式争相出现,各寻远祖,个个正宗。 1927年12月,将领张之江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创办了武术研究所。以“强种救国”、“御侮图强”为口号发扬中华武术,其时南京政府和地方军队也将武术列为训练军队的主要术科,于是社会上掀起武术热,各省、市县的“国术馆”,纷纷成立。 由于日本侵略之心已经出现,故爱国抗金英雄岳飞,与成功从外族取回政权之明太祖朱元璋皆被打做成少林英雄。之后,出现了很多所谓武术手抄秘本,皆称岳飞、朱元璋,戚继光及俞大酋等抵抗外敌英雄;都与少林寺发生关系。 1929年(民国十八年)由「大声书局」以石印出版了《拳经》一书,说是由清乾隆年时曹焕斗作注,收集康熙时张孔昭之拳技整理而成。同年,张之江、李景林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举办「武术运动会」。 1932年,金恩忠声称得到少林寺妙兴和尚秘传七十二绝技。1933年,形意拳传人薛颠,自称在五台山灵空禅师处学得「华佗五禽术」及「点穴法」。先后出版了《形意拳术讲义》、《象形拳法真铨》、《灵空禅师点穴袐诀』。 1936年8月,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同年,「蟫隐庐」出版了较《拳经》完备之手抄本《拳经拳法备要》。经唐豪考证后,可能是明末少林武僧玄机和尚的遗法。 其后中国经历二战和国共内战,武术停滞发展不前,产生了断层。 1950年,官方之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确立了武术是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中国共产党实施公有制度,不可私有设馆授徒。一些杀伤力强之著名拳术如咏春拳等被禁。1953年,形意门大师薛颠(河北人,1887年出生)因为传授一贯道而被共产党政府枪杀。薛颠转化形意拳为象形拳,他在五台山追随虚旡上人灵空长老为师。当时之著名拳术名师多转往中医及骨科发展。 1956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建立中国武术协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成立了武术队等。中国武术协会管理和分配所有的武术从业者。全国只有十二武术单位。教授注重健身之套路及气功。像杨氏太极二十四式、扇舞、剑舞等、木兰拳等健身操。1957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各省市组织武术协会。1960年,各地中、小学把武术列为体育教学内容。 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期间,武术被否定。旧拳谱书籍被销毁。有关武术工作者被清算。1966年-1982年,16年内,武术发展在中国完全停顿了。 1983年-1986年间,国家体育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作武术普查,重新订立武术单位(门派)的内容。1984年-1993年间,举行了十界全球华人国术大赛,赛事有表演赛和搏击赛两种;两岸三地及国际间曾以「市」级代表制参赛,每个国家都不一定每个「市」都有代表派出,但每届九级(45公斤级至85公斤级)赛事都有超过一百位代表竞逐六十四强入围赛、而且甚为壮举;大赛最终因两岸政治矛盾而停止举办。1993年中国大陆实质上没有参与,这年赛制包含籍贯代表制。 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半官方式)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此时地方武术团体纷纷成立或恢复,如少林寺、精武体育会、武当山道教武术院,中国峨眉武术研究会等。所谓(八或十)大门派,再次出现。 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标志。 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总局下设有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原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及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原称中国武术研究院)。而全国性群众武术组织——中国武术协会也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领导下的单项运动协会之一。一般由它们发起组织武术体育竞技。上述组织认为,武术应该转向为强身健体和竞技体育比赛。 此外,设有国际武术联合会(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缩写为IWUF)来推广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当作竞技体育的一种,并组织国际「标准套路」比赛。因此该武术比赛被人批评为是表演“舞术”,毫无实用的技击性,只是花拳绣腿的体操而已。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14个会员国。因此中国官方从1980年代开始推出散打运动。但是,这却遭到了更多的批评,许多持否定态度者根本不承认它算作中国武术,批评它是泰拳的腿法,拳击的拳法,加上一些四不像的跤法(因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跤法和它完全两样)。 中国拳术发展到明朝戚继光时出现了长拳系、形拳系两大系统。往后至清朝初期,混合以上两大系统发展成意拳系。 乾隆时盛行之太极拳是由简化了之长拳系拳术加上了五行八卦等意念构成,同期之形意拳则以形拳会意而成。混合以上三大系统演衍出现代拳系,包括咏春拳、大成拳、截拳道及现称武当、峨眉之各流派。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得倾囊相授。 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 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一般有站桩,例如站马步;各种锻炼肢体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这是对于传统武术而言,对于现在的套路武术,则具有一定运动员水平,就直接学习套路动作,对于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并不大重视。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主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使意念集中并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 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并增强体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由于中国民间思想受道教影响深远。道教有说法认为大宇宙(世界)和小宇宙(身体)能互相沟通影响,所以有所谓气功或内功的修练。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部分武术流派亦有“养气”、“练气”、“运气”之说。一开始,内功并不是中国武术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和气功结合。 不同流派对“气”的理解不尽相同,不过大体源自对外在大气的想象,近似于中医理论中的气,但不同于近代科学中的空气或其它气体。内气又称“真气”或“气”,而修炼内气大致分为动功和静功两大类,前者以一定的动作套路配合呼吸、意念实现对内气的增强、推动,广泛流传的如太极拳等;后者主要依靠呼吸和意念实现同样的目的。练习后者较困难。并且,由于深度的入静,容易受外界干扰而产生偏差(即所谓“走火入魔”)。 主要是锻炼筋骨皮的强度,与练习手、眼、身、步及肩、肘、腕、胯、膝等部位的使用技巧,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 练习方式从手段上看有与其他技击种类相似的地方,都是反复打击一定硬度的目标或反复承受击打,但在中国武术中,中药对于外功的练习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了疗伤及调理身体方面。 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公开的表演和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 中国武术一个比较显着的特点就是有许多套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的组合。各家各派都有表现自己门派特色的许多套路,而且套路多是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和练习很长时间的人学习的套路是不同的。目前的武术运动员虽然同时很快的学会多种风格迥异的套路,但是对于其技击和攻防含义大多并不清楚。 传统武术中,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招练的,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的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例如号称“半步崩拳打天下”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对敌总是使用一个招式崩拳,而且严格来说只是半个招式,但是却足以击败对手。 武术器械的主要来源是冷兵器时代的兵器,如剑、刀、枪、棍等。在中国古代,剑曾一度是战场上最主要的短兵器,之后让位给了刀。而武术家们则以剑和刀为最广泛研习的器械。 其他的武术器械包括非战斗使用的武器,如蛾眉刺、双节棍,或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如绣花针、石磨、铁锅、镰刀、雨伞,等等。 中国武术始终给人以神秘的色彩。这当然有武侠小说和功夫片的宣传影响。但是中国武术本身由于受到传统宗法制度的影响(见程大力《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大多都是秘密传授,而关键之处更是不见诸文字,只是师徒口耳相传。因此只是按照书本学武,基本上是不可能真正学会的。而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拳种也逐渐绝迹,慢慢变成逸闻或坊间话题。 中国武术在技击格斗中的表现和其他地区的武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武术是一种不同等条件的竞技,因此中国武术产生了诸如空手与持武器的对手格斗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时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备时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还有抓土扬脸的法门也被吸收进来。 中国武术的实战格斗由于文学、电影的表现而被夸大。武术家之间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点到为止。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拳来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只是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 中国武术能够练习到什么样的境界,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根据太极拳的说法,最高的境界可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也就是说,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体,都能被他自然的弹出去。但是有甚么人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中国武术,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集体记忆之一,在各种文学、电影、戏剧中经常出现,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而无可取代的人文意义。另外,由于全球化关系,中国武术更经常出现于欧美电影、电视节目之中,被欧美社会看成中国文化的重要注脚。 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大部分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武德。 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记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中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中国武术精神的部分。 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中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燥”,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武术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 中国武术,在中国近代通俗文学、电影作品中大量涌现,进而衍生出武侠小说、动作电影。 在这些作品中,中国武术往往有以下作用: 事实上,编写上述作品的人,往往并非真正懂得中国武术。有些只取武功招式、武术流派作为题材,另一些作品则引用一些传说中的武功,还有一些更是另行创作天马行空的武学内容。其实,不少在各式故事经常出现的武招式(例如飞檐走壁、点穴术、隔山打牛等),都是实在的武术招数,但是在故事的渲染下,这些招式的方法、效果均已脱离现实甚远。 不少文化分析认为,这现象反映现代人在社会中的无力与压抑,使人寻求超离现实的人体力量,以战胜在现实社会遇上的焦虑、与及机械文明的冲击。
122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20
八卦掌
八卦掌 八卦掌为中国武术的著名拳种,与太极拳和形意拳并称三大内家拳。 八卦掌最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掌法为三个母掌,分别是单换掌,双换掌,顺式掌。 一般而言,八卦掌从董海川算起到了第二代便开始出现风格明显不同的流派,掌法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有部分如上述三母掌是共同的,八卦掌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绕圆走转,其中旋转与螺旋的动作为其特色,在走转中换的掌法一般统称转掌,以下举程派八卦掌的转掌部分掌名为例: 程派八卦掌的转掌部分可分为两阶段,其一为八大母掌共八掌(或称八大纲),其二为先天八卦共十掌(或称天干八卦或十天干): 八大母掌: 1单换掌 2双换掌 3顺式掌 4背身掌 5翻身掌 6磨身掌 7三穿掌 8回身掌 天干八卦:有四形与四身 1蛇形顺式掌 2龙形穿手掌 3虎形回身掌 4燕形盖手掌 5转身反背掌 6拧身探马掌 7翻身背插掌 8停身搬扣掌 9片旋掌 10五龙摆尾掌 八卦掌除了转掌部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后天掌或称地支八卦,共有六十四掌,故也有人会说八卦六十四掌,这六十四个散手掌便是八卦掌对敌的基础手法,配合天干八卦练出来的灵活身法与步法,便形成独树一帜的八卦掌,民国初年著名的第三代(从董海川算起)八卦掌传人高义盛先生有云「先天掌为后天掌之本,后天掌为先天掌之用,无先天掌则八卦掌无根源,无后天掌则八卦掌不齐全。」 八卦掌的来源由于资料的缺乏已无从考证,一般把它归之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武术家董海川(1797-1882)。董海川由于其围圆而习练,开始叫转掌,后来门人称作八卦转掌,最后定名为八卦掌。八卦掌主要有两个流派:一个是以程廷华的龙爪掌为代表的程派,一个是以尹福的牛舌掌为代表的尹派。其他流派基本都和这两个流派有关。 2009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卦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任文柱 董海川以后,八卦掌主要分为二个重要流派,即程派八卦掌和尹派八卦掌。两者八卦掌的区别之一在于掌形,尹派所用的为牛舌掌,而程派所用的掌则是龙爪掌,其余区别主要在风格上,程尹二人由于是带艺投师,董海川因材施教,一般而言在风格上可以粗略的称程派为柔掌,尹派为硬掌 不过经现代的演化,中国的尹派八卦也把牛舌掌的特质改变了,大部份的八卦掌都采用龙爪掌,但台湾寿山八卦掌仍然保持传统的姿势。 尹福是清朝皇宫侍卫教头,故这一派主要于大内盛传,重要传人有宫宝田与宫宝山。宫氏的八卦掌又传到刘云樵与宫宝斋,由此传至台湾。 程廷华则于北京城除皇宫外传授八卦掌,重要弟子很多,如周玉祥,高义盛,孙禄堂等,现香港的何可才,邓昌成,天津的刘凤彩,以及台湾的吴锦园,张峻峰等都是程派八卦掌开出的重要门派。 八卦掌流传至今,程尹两大支派可说是代表性的系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八卦掌与形意拳在拳理与招式的关系一直都很密切,有些传人合并了这两个门派,被称为形意八卦掌。形意八卦掌脱胎于程派,始于张占魁及其门下。张占魁曾从刘奇兰学形意拳,后在董海川墓前拜师,由程廷华代师传艺,此派传承之后被称为形意八卦掌。 八卦掌的特征是身步法的灵活性,以及避正打斜,滚钻挣裹,并以淌泥步做为走转的主要步形,以摆步与扣步做变化。 八卦掌的特殊之处在于基本功由走转换掌中培养出来,一般所见的走圈只是八卦掌内容的一小部分,走圈中换掌的目的在于训练出八卦掌特有的灵活步法与身法,这也是避正打斜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螺旋劲与拧劲的重要过程。走圈只是筑基功,并不是用来对敌的招式。 除了走转中换掌锻炼出的基本功外,八卦掌还有散手掌,或称后天六十四掌,或称地支六十四掌,散手掌中的每一掌没有走圈时换的掌来的复杂,也不一定在圆圈上行步,每一掌都是对敌拆招的基础,包含数种八卦掌击人的重要手法,这个时候由走圈中练出来的功力就十分重要了。 于走圈换掌与散手掌练习纯熟后,亦可将散手掌化于走圈中,也就是身法步法与手法的多种变化,套路非常灵活,并不固定,但是所谓的不固定并非乱使,而是在有一定的拳理与基础上随意变化。任何拳法皆是如此,初学者仍须稳扎稳打,一板一眼的打基础。 八卦掌有风格独具的掌法,在这样的基础上,有了相对应的特殊兵器:子午鸳鸯钺,或简称八卦双钺或双钺。 双钺是短兵器,两手各持一支,用法便是八卦掌的掌法,所以大体而言,双钺的功用是将八卦掌的杀伤力提高,攻击的武器从手掌换成钺。
12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22
董海川
董海川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朝直隶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是八卦掌拳术的创始人。 董海川的生平及创拳经过,经过后世的传说润饰,充满神话色彩,很难得知真假。在他死后,其弟子于1883年(光绪九年)立的碑铭,是目前最早的文字记录,是较为可靠的记载。其再传弟子在1982年再立一墓志铭。内容与碑铭又有所不同。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其父名董守业,务农为生,生有三子,长子董德魁,次子董明魁,三子董武魁。少时家贫,但喜爱武术、田猎,个性刚直,力气过人,擅长罗汉拳、二郎拳,精通各式兵械,以武艺闻名乡里。 他在咸丰年间,离开家乡。根据韩慕侠、高义盛一派的传说,董海川在安徽九华山得遇道士毕澄霞(一说为云盘老祖)传授其技,创立了八卦掌。这个说法并不被其他人所接受,但是他曾经受到道教仪式中的步法启示,即是可以肯定的,也因此他的拳术充满了道士的色彩。 董海川离家出走后,成为太监。最后到了北京肃王府当差。董海川初为散差太监,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为人所知,其武术了得,旗人全凯亭求为弟子。因为他的武艺,升任七品首领职,名气逐渐在京城中传开。 他当太监的原因,人言各殊。 清朝太监管理甚严,太监净身,多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不允许私自净身,且需先向礼部登记,经内务府查验后才可进宫。所以董海川中年自阉说法,与清朝法制不符,可能性较低。根据其碑铭:「不意中年蹈司马公(即司马迁)之故辙,竟充宦官。」,可能是因为受宫刑,而成为宦官。 董海川最早是以转掌为名,在王府中传武术给王公贵族。因为声名日盛,北京城内外许多武术中人,向他公开挑战,皆尝败绩。如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长摔跤的程廷华,善用腿的史计栋等人,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求为弟子,他的武术于是在北京城内外流传。 此后,董海川以易经道理加入拳术之中,改称为八卦掌 因年事渐高,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从肃王府告老退休,遂在北京设馆授徒。他择徒标准很严,而且因材施教,因此使得八卦掌形成了许多不同特色的流派。 据称董海川寿享高龄,临殁昏惘,仰卧床上,两手仍作换掌式,直至气绝。 董氏传人众多,其墓已迁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据万安公墓董海川墓志铭所载有六十七人,著名的有尹福、程廷华、马维祺、史计栋、宋长荣、宋永祥、魏吉祥、樊志涌、谷步云、刘宝真、梁振蒲、刘鳯春、司元功等。 未列入碑文的弟子有:全凯亭、阮古珍、梁世珍、贾岐山、张怀山、种香林、吴茂亭、李云贵、梁乐、张占魁等人。
122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28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上,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中国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黄鹤楼共5层,高50.4米。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距今已有1780多年历史,历代屡修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于1985年重建的。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省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始建于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孙权始筑夏口故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而据《极恩录》记载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 唐永泰元年(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仅在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现在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黄鹤楼从北宋至1950年代,还曾作为道教的名山圣地,是吕洞宾传道、修行、教化的道场。《道藏·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言 :“吕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黄鹤楼,午刻升天而去。故留成仙圣迹。”《全真晚坛课功经》中称其为“黄鹤楼头留圣迹”。 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九丈二尺,加铜顶七尺,共成九九之数”。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10月武汉市政府决定根据历史资料重建黄鹤楼,专家决定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重建新的黄鹤楼。1985年6月落成,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新楼共五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高51.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整个楼体都是用钢筋混凝土建成。 新黄鹤楼的楼层内外绘有以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等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以“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7米的楹联: 第二层是用大理石镌刻的《黄鹤楼记》,记述了楼的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此外还有“孙权筑城”、“周瑜设宴”等壁画。第三层大厅内是“绣画像”壁画,描绘了中国古代诗人李白、白居易、陆游、岳飞等人的形像,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现在的黄鹤楼被改建为黄鹤楼公园,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占地约150亩。楼前牌坊上写「三楚一楼」四个大字,楼台基旁立有两座碑亭,石碑上记载着重建黄鹤楼的业绩与今人写的「重修黄鹤楼记」。 2003年2月,黄鹤楼开始进行1985年重建以来的首次大规模整修。此次整修主要是对楼顶的四块牌匾进行维修,在保持字迹不变的情况下对牌匾重新复制。 黄鹤楼被中国历代许多著名诗人吟诗颂赞,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吟诗作赋,其中崔颢的《黄鹤楼》诗更使黄鹤楼名扬天下。 崔颢《黄鹤楼》诗: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 关于黄鹤楼的传说有很多。《齐谐志》记载,仙人王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的一座山,因此山名黄鹤。后来有人在山上造了一座楼,名为黄鹤楼。《述异记》上说,荀环喜好神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看见有仙人乘坐黄鹤从天而降,仙人同他一起饮酒,然后乘鹤而去。《鄂州图经》说,费袆登仙之后,曾经乘坐黄鹤到此休息。
122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29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 化学元素周期表是根据质子数从小至大排序的化学元素列表。列表大体呈长方形,某些元素周期中留有空格,使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处在同一族中,如卤素及惰性气体。这使周期表中形成元素分区。由于周期表能够准确地预测各种元素的特性及其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在化学及其他科学范畴中被广泛使用,作为分析化学行为时十分有用的框架。 现代的周期表由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于1869年创造,用以展现当时已知元素特性的周期性。自此,随-{zh-hans:着; zh-hant:著;}-新元素的发现和理论模型的发展,周期表的外观曾经过改变及扩张。通过这种列表方式,门捷列夫也预测一些当时未知元素的特性以填补周期表中的空格。其后发现的新元素的确有相似的特性,使他的预测得到证实。 化学元素周期表将各个化学元素依据原子序编号,并依此排列。原子序从1(氢)至118(Og)的所有元素都已被发现或成功合成,其中第113、115、117、118号元素在2015年12月30日获得IUPAC的确认。 而其中直到鉲的元素都在自然界中存在,其-{zh-hans:余; zh-hant:余;}-的(亦包括众多放射性同位素)都是在实验室中合成的。目前Og之后的元素的合成正在进行中,带出如何扩展元素周期表的问题。 1789年,安托万·拉瓦锡发布了包括33种化学元素的列表。拉瓦锡将元素归类为气体、金属、非金属和土质,而化学家在之后的一个世纪里一直寻找更准确的分类方式。1829年,约翰·德贝莱纳观察到许多元素能根据化学特性三个成组,例如锂、钠和钾便能归为软而活性的金属。德贝莱纳也发现,当每组的三个元素按原子量排列时,第二个元素往往大约是第一和第三个元素的平均。这之后被称为三耦律(Law of Triads)。德国化学家利奥波德·盖墨林使用这个系统,直到1843年已辨认出三个一组的10组,四个一组的3组,以及五个一组的1组。让-巴蒂斯特·杜马于1857年发表他的成果,描述了不同金属组之间的关系。虽然许多化学家能够找到小组元素之间的关系,但他们仍没有发展出一套能涵盖所有元素的系统。 德国化学家奥古斯特·凯库勒曾于1858年观察到碳通常和其他元素以1比4的比例结合,如拥有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的甲烷。这个概念最后被称为化合价。1864年,德国化学家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发表了一张以化合价排列的元素表,包括了49个当时已知的元素。从该表能看出,拥有相似特性的元素一般有相同的化合价。 英国化学家约翰·纽兰兹在1864至1865年间攒写了一连串的论文,描述他自己的一套元素归类方式:当元素根据原子量从轻至重排列后,相似的物理及化学特性以每8个元素的周期重复,他将此比喻为音乐中的八度。这所谓的「八-{zh-hans:行;zh-hant:列}-周期律」却受到人们的讽刺,而化学学会也拒绝发布他的研究。不过,纽兰兹能够画出一张元素列表,并以此预测了新的元素,如锗。化学学会在承认了门捷列夫的成果五年之后才承认纽兰兹的发现的重要性。 俄罗斯化学教授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和德国化学家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分别在1869和1870年独立发表了他们的周期表。他们的周期表格式相似:以原子量横向或竖向排列元素,并在元素特性重复时另开一行或一列。门捷列夫的列表的成功是由于两点:首先他在表中留下空格,对应于还没有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并不是第一位这样做的化学家,但他是第一位通过周期表中的趋势预测未知元素(如镓和锗)的特性的人。第二,他决定有时不按原子量排序,而与相邻的元素互换,如钴和镍,以此将元素依照化学族分类。之后,在1913年亨利·莫塞莱利用实验决定了原子的核子电量(原子序),发现原来元素周期表应该按照原子序排列。 门捷列夫创造元素周期表后,化学家不断在自然界中发现新的元素,填补当初的空格。一般认为最后一个发现的自然元素是钫(门捷列夫称之为eka铯),发现于1939年。然而,1940年合成的钚在1971年被发现少量地自然产生。 随著有关原子内电子排布的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发现周期表中的每一-{zh-hans:行;zh-hant:列}-(周期)对应于填充一个电子壳层。在门捷列夫最初的周期表中,每个周期的长度均等。但是,由于更大的原子拥有更多的电子支壳层,现代的周期表中较下的周期长度较长。 通过制造超铀元素,周期表经过极大的扩充,从1939年合成的镎开始。由于许多的超铀元素都高度不稳定并很快经历核衰变,因此这些元素在产生后的探测十分困难。最新命名的元素为Nh、Mc、Ts和Og,于2016年11月28日正式获得认可,中文分别译作鉨、镆、鿬和鿫。 所有版本的元素周期表都只包含化学元素,而不包含混合物、化合物或亚原子粒子。每个元素的各个同位素都在同一格中表示。在标准周期表中,元素依照其原子序(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顺序排列。当一个电子开始填充新的原子壳层时,周期表另起一-{zh-hans:行;zh-hant:列}-(周期)。元素的某个电子支壳层拥有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zh-hans:列;zh-hant:行}-(族),如氧和硒在最外的p支壳层均有4个电子。周期表中较低的周期较长,较右的族较长(但最大的碱金属族却是位于最左,而第二大的碱土金属族则在碱金属族右边)。一般来说,化学特性相似的元素在周期表中归在同一族中,但是在f-区和d-区中,某些同周期的元素有著相似的特性。因此,如果知道邻近元素的特性,便能相对轻易地预测到某化学元素的特性。在一些元素周期表里(如化学星空)存在0号元素,这是指原子中仅含中子,不含质子的一种假像元素,但这种用法存有争议。 截至2016年,周期表包含118个经过证实的化学元素,均受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承认并命名。当中98个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84个为原生核素,另有14个元素只出现在原生元素的衰变链里。从锿到鿫的所有元素虽然不在宇宙中自然产生,但是由于经过人工合成,现已全被IUPAC承认。所有锿(原子序99)以后的元素都没有经过在宏观尺度下的观察。到2013年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合成原子序118之后的任一个元素。 在印刷版或其他正式的周期表中,每个元素格内通常有几项元素的基本特性:原子序、化学符号和名称。其他常见的特性包括:原子量、密度、熔点、沸点、固态晶体结构、来源、电子排布、负电性和最常见的化合价。 根据定义,每个化学元素都有它唯一的原子序,相等于其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而大部分元素的各个原子有不同的中子数,这称作同位素。例如,所有碳原子都有6颗质子,其中大部分有6颗中子,但1%有7颗中子,另外很小一部分(碳-14)更有8颗中子。因此碳有3个自然同位素。周期表中从来不区分同位素,而是把它们归在同一个元素之下。没有稳定同位素的元素在表中标以其最稳定的同位素质量,以括号括住。 在现代的周期表中,元素根据原子序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并在每个惰性气体后另开一-{zh-hans:行;zh-hant:列}-。新一-{zh-hans:行;zh-hant:列}-的第一个元素一定是碱金属,其原子序比前一个惰性气体大一(例如,惰性气体氪的原子序为36,而新一-{zh-hans:行;zh-hant:列}-始于碱金属铷,原子序为37)。目前表中没有任何空格,因为从氢到Og的所有元素都已被发现。由于元素均以原子序顺序编号,因此在提到一系列元素时,往往会使用“铁至锌”、“铀之后”等字词。“轻”和“重”也会非正式地用于表示元素的相对原子序(而非密度),如“比碳轻”和“比铅重”等,然而元素的质量并不一定随著原子序增加。如52号元素碲的平均重量比53号的碘要高。 氢和氦经常被放置在与它们根据电子排布似乎应在的区块不同的位置。氢通常在锂之上,但有时也会在氟甚至碳之上。氦则几乎永远在氖之上,因为两者的化学特性十分相似。 直到质子和中子被发现和了解了之前,周期表中元素根据原子序排列这一规则并没有重要性。门捷列夫的周期表采用的排列方式是根据原子量,因为原子量的测量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准确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规则能对元素特性给出比当时所有其他理论都好得多的预测。在明白并沿用了原子序之后,元素的排列有了确切的整数依据,在能够人工合成新元素的今天仍被广泛地使用。 一个元素的特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其电子排布,其中价电子壳层中的排布最为重要。譬如,p壳层有4颗价电子的元素会有类似的特性。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所在的壳层将决定元素所属的“区”。价电子的数量则决定元素所属的“族”。原子中电子壳层的数量决定元素的“周期”。每个壳层分为支壳层,而电子填充支壳层的顺序根据下表(构造原理),并且决定了周期表的结构。由于外层电子决定化学特性,因此拥有相同数量的价电子的元素通常位于同一族内。 在同一族中的元素,随著原子量的增加,外层的电子(最容易参与化学反应)都位于同一种壳层中,壳层的形状相似,但能量和平均与原子核的距离逐渐增加。例如第一族的外层电子(价电子)从氢开始都是位于s壳层中。氢原子中的s壳层是任何原子中能够占据的最低能量的壳层,因此氢位于周期表的第一位。钫是这一族中最重的元素,其外层电子位于第7壳层,比其他更低能量的电子壳层距离原子核更远。 注意随著原子序(质子数量)增加,原子核与电子之间会产生更强的自旋-轨道作用,降低了量子力学壳层模型的准确度,因为该模型假设每个壳层分别为一独立的物体。 “族”指的是周期表中的一-{zh-hans:列;zh-hant:行}-,并且是最重要的元素分类方法。在某些族里,各个元素之间有著相近的特性,并随著质量的增加有明显的趋势。根据国际命名系统,各族从左至右标1(碱金属)至18(惰性气体)。旧有的命名系统在欧洲和美国有所差别(本节中的周期表用了旧有的美国命名系统)。 某些族还有非系统命名,如碱金属、碱土金属、卤素、氮族元素、氧族元素和惰性气体。但是其他的族,如7族元素,并没有额外的名称,因为这些族中元素特性的相似度不高,或趋势并不明显。 现代量子力学理论通过假设同一族中的元素在价电子壳层的排布相同,能够解释许多的族内趋势。 同族的元素在原子半径、电离能及负电性都有相同的模式。从上到下,族内元素的原子半径增加。由于填满的能级更多,因此价电子距离原子核更远。而元素的电离能则有下降的趋势,因为越远的电子越容易被移除。同样,负电性亦会下降,因为价电子和原子核的距离更远。 “周期”指的是周期表中的一-{zh-hans:行;zh-hant:列}-。虽然族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但是有些元素的横向趋势比竖向趋势更为明显,如f区块中横向的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同一周期的元素在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和能及负电性都有趋势。周期中从左至右的元素原子半径一般降低,因为额外的一颗质子和一颗电子使电子距离原子核更近。下降的原子半径也使电离能的增加,因为越紧的原子中所需移除电子的能量就越高。同样,更接近原子核的电子使元素的负电性增加。一个周期中,电子亲和能也有一点趋势:左边金属一般比右边非金属的电子亲和能高,惰性气体除外。 由于外层电子壳层的重要性,因此周期表中不同的区域有时被称为“区块”,根据最后一颗电子所在的支壳层命名。首先,s区块包括首两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再加上氢和氦;p区块包括13至18族,其中包含了所有的类金属;d区块包含3至12族,其中包含所有的过渡金属;f区块通常整个显示在周期表的下方,包含所有的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 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两-{zh-hans:行;zh-hant:列}-一般显示在周期表主体的下方,并在主体中留空两格,或以两个元素代替(镧或镥,及锕或铹),分别置于钡和铪之间,及镭和𬬻之间。这项惯例的实行完全是因排版格式的缘故,而另一种不甚常见的周期表将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置于主体中相应的位置上,作为周期表的第6及第7-{zh-hans:行;zh-hant:列}-。 许多周期表沿著类金属画一条深色阶梯线,金属位于左边,而非金属位于右边。不同的元素分类有时也会表现在周期表上,如过渡金属、贫金属和类金属。另外也存在非正式的分类,如铂系元素和抗腐蚀金属,但在周期表中甚少注明。 以上的周期表是最常用的一种, 但周期表也有其它的形式,除了各种矩形的之外,还包括圆形和圆柱体形的。这些周期表通常用以强调传统周期表中并不明显的元素特性。某些周期表注重于核子和电子结构,这能通过改变周期表中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表现。另外的周期表强调人类提炼出纯元素的时序。 一种常见的另类形式为沙尔·珍奈的左排周期表,其中的元素根据电子壳层的填充排列。其现代版本ADOMAH周期表有助找出元素的电子排布,并和传统周期表呈90度角。当中的s区块位于惰性气体之后。 另一个常见的形式为Theodor Benfey的周期表,其中的元素以螺旋形排列。氢在中心,其它元素螺旋向外,而过渡金属、镧系元素和锕系元素为图中的“半岛”形。 另外还有三维的周期表,如Paul Giguere的周期表。四块平板互相连接,各代表一个区块,元素印在平板的正反面。氢和氦不在表内。 尽管直到Og的所有元素都已被发现,但是只有直到𬭶(108)和鿔(112)有已知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其他的元素可能和趋势所预计的有所不同,因为超重元素的相对论性效应。譬如𫓧有可能是一个惰性气体,虽然它属于碳族元素。 目前未知新的元素是否会延续周期表的格式,成为第8周期元素,还是需要更改排列方式。格伦·西奥多·西博格预计第8周期有两个s区块元素Uue(119)和Ubn(120)、其后18个g区块元素以及30个额外元素,延续已有的f、d和p区块。另一方面,如Pekka Pyykkö等的某些物理学家提出,这些新的元素并不符合构造原理,并有著不同的电子排布原理,因此会影响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方式。 理查德·费曼表示粗略地理解相对论性狄拉克方程式得出的结论是,原子序大于137时,电子壳层会发生问题,所以在Uts之后不可能存在中性原子,根据电子排布整理的周期表在此处也因此瓦解。更严谨的分析得出极限在原子序等于173时发生。 玻尔模型在原子序大于137时出现问题,因为在1s电子壳层中电子的速度"v"为 其中"Z"为原子序,"c"为光速,"α"为精细结构常数。在这个模型下,"Z"大于137的原子中1s电子的速度会超过光速。因此在Z > 137时必须使用相对论性模型。 相对论性狄拉克方程式也在"Z" > 137时瓦解,因为其基态能量为 其中"m"为电子的静止质量。当"Z" > 137时,狄拉克基态的波函数是波动的,并且在正负能量范围之间没有空隙,形成与克莱因佯谬相似的情况。考虑到有限原子核大小的更准确的计算指出,当"Z" > "Z" ≈ 173时结合能超过电子静止时的能量的两倍。空缺的最内部壳层会导致一颗电子凭空产生,同时发射一颗正子。
123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30
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 国际社会一词,通常被用来指涉: 国际社会的成员受国际法与国际习惯法的期待约束,而对和平、人权、人性尊严等普世价值均负有一定的道德责任。
123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38
古巴
古巴 古巴共和国(),通称古巴(Cuba),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与24°,西经74°与85°之间。处在墨西哥湾入口处,西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隔尤卡坦海峡,南有牙买加和开曼群岛,东与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国隔向风海峡,东北方有巴哈马群岛,与美国隔佛罗里达海峡相对,与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的陆地最短距离约为145公里。作为加勒比地区面积最大和人口第二多的岛屿,古巴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领土包括古巴主岛及其附属群岛和青年岛。哈瓦那是古巴的首都和最大城市,圣地亚哥是第二大城市。 一般认为,“古巴”一名源自泰诺语“coabana”,意为“肥沃之地”或“好地方”。古巴是加勒比海地区少数以白人为主、混血为辅的国家,同时有少量的华裔,族群组成与美国类似,许多民众有亲戚居住在美国。然而古巴是美洲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美国长期的经济封锁,但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99.9%的识字率和接近1.8公顷的人均生态足迹,其人类发展指数多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在2014年,古巴更是首次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行列。古巴于2006年成为全球唯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目前古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已经展开,例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古巴的代表特奥多尔·弗里德里奇指出,古巴是目前拉美唯一完全消除了饥饿的国家。不过,古巴的审查制度、言论自由、人权等方面与其他一党制国家一样,存在由国家主导控制和镇压言论自由的倾向,而且有部分异见人士因为政治因素流亡国外。 2011年,劳尔·卡斯特罗接替兄长出任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至2014年与美国关系正常化,出现古巴解冻。2018年,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成为新一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通过修宪,包括为领导人设立任期制及承认私有财产制,新宪法将于2019年交由公民投票决定。 在西班牙人抵达之前,古巴岛上居住着泰诺人、西波内人和瓜纳哈塔贝伊人。他们的祖先自北、中和南美洲大陆漂泊而至。泰诺人最早掌握制陶术和农耕。西波内人和瓜纳哈塔贝伊人较落后,是穴居的狩猎收集者和渔民,到晚期才种植烟草等农作物。 古巴于1492年10月被哥伦布发现。1511年成为殖民地。1515年,哈瓦那建立。不愿皈依基督教的原住民被西班牙殖民者强迫淘金。1529年在古巴爆发的麻疹杀死了三分之二幸存自天花的原住民,他们对来自欧洲的传染病毫无抵抗力,在一个世纪之内几乎全部灭绝。为了填补劳动力空缺,自16世纪开始大批非洲黑奴被输入,从事种植园劳动和采矿作业。1762年,哈瓦那被大英帝国短暂占领,最后由西班牙放弃佛罗里达而换回。1790年,古巴出现初期要求独立的运动,获得自由的农奴何塞·安东尼奥领导了奴隶起义。 据1817年人口调查,19世纪初古巴人口共68.8万人,其中西班牙人和土生白人为31万多,黑人为36万多。黑人中三分之一为自由人,其余为奴隶。白人移民依赖于对西班牙的贸易,并渴望得到庇护,以镇压海盗袭击和奴隶叛乱,这使古巴迟迟没有像其它拉丁美洲国家那样通过革命脱离西班牙帝国的统治,西班牙王室宣称古巴为“永远最忠诚的岛”。此时的古巴源源不断地向欧美输送着蔗糖、咖啡和烟草。直到1880年代,古巴才实现完全废奴。作为经济基础的种植业和采矿业难以放弃对奴隶的使用。 19世纪中期起,没有参政权,并承受着高赋税的古巴人开始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要求独立。1868年10月,种植园主、律师塞斯佩德斯解放了他的奴隶,在奥连特省发动武装起义,次年4月建立战时共和国,自任总统。此后西班牙增兵,并推行分化政策,制造分裂。起义军反复受挫,被迫在1878年2月签订《桑洪条约》,十年战争结束。1895年1月,流亡美国的革命领导人何塞·马蒂号召民众起义,2月各地响应,4月马蒂率领起义军在古巴东部登陆,队伍扩大,但不久马蒂在战斗中中弹牺牲。9月革命政府成立,1898年初,起义军已经占领三分之二的国土。 奉命维护美国利益的缅因号战列舰在哈瓦那港爆炸,美国指这是西班牙所为,由此介入战争,史称美西战争,最后西班牙将古巴割让给美国。1902年美国承认古巴独立,扶植独裁者埃斯特拉达·帕尔马。美国在古巴建国宪法中加入普拉特修正案,并迟迟不肯撤军,1903年2月美古签订“互惠条约”,美强行租占海军基地两处(至今仍占领关塔那摩基地),并降低美国产品的关税。1906年美国趁古巴地方政府垮台,再次出兵占领古巴,实行三年的军事占领,并持续干涉古巴内政和商业。1924年,赫拉尔多·马查多当选总统,在其统治期间,旅游业兴起,大量美资酒店与餐馆出现,随之而来的是赌博与卖春。1929年华尔街股灾带来了糖价暴跌、政局动荡、总罢工,以及反美、反独裁的抗议学生。1933年8月,蔗糖工人和一支叛军推翻了不得人心的马查多政权。随后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通过“中士兵变”推翻继任者塞斯佩德斯,通过操纵一系列傀儡政府,开始了对古巴政治长达25年的支配,在这位古巴史上唯一的非白人元首于1940至1944年出任总统时,言论自由得到一定的放开,妇女被允许参加选举,教育得到国家投资,国家开始对弱势群体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巴蒂斯塔曾提议美洲联合起来推翻西班牙佛朗哥独裁政权,但古巴未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巴蒂斯塔颁布的1940年宪法阻止他连任总统,此后,拉蒙·格劳·圣马丁和卡洛斯·普里奥的革命党政府因贪污腐败失信于民,但投资的涌入提高了各阶层的生活水平,中产阶级在多数城市成型。在美国支持下,巴蒂斯塔于1952至通过军事政变再次上台,实行军事独裁。在其独裁统治期间,他解散议会,废除1940年以来的初步具有宪政民主体制的宪法,制定了“宪法条例”和反劳工法,禁止政党活动和群众集会和罢工,还与美国签定军事互助条约。他从国库窃取4000万美元,与国外的资本建立裙带关系,纵容黑手党接管赌场等各种娱乐场所,而反对者多被处死,令古巴成了毒枭、皮条客和资本家天堂。古巴出现了财富严重集中的现象,民众愤怒情绪滋长。 1953年7月26日,以菲德尔·卡斯特罗和劳尔·卡斯特罗为首的约160名革命者进攻圣地亚哥的蒙卡达兵营和巴亚莫兵营,打响了古巴革命的第一枪,行动失败后幸存者被捕,但在群众压力下又被特赦。之后,革命者以「建立古巴人的古巴」为口号,组建革命组织七二六运动,继续反对巴蒂斯塔独裁统治。1956年11月25日,卡斯特罗兄弟、切·格瓦拉等82名革命者乘格拉玛号游艇从墨西哥返回古巴,后赴马埃斯特腊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57年3月,安东尼奥·埃切维里亚等人攻打总统府,建立三一三革命指导委员会。1958年2月,福雷·乔蒙领导远征军开辟新战线。见到巴蒂斯塔政权气数将尽,美国于1958年3月14日开始对其施加武器禁运,此后,革命者冲出马埃斯特腊山,发动总攻,圣克拉拉被占后,巴蒂斯塔逃往葡萄牙。同日,即1959年1月1日,起义军进入哈瓦那。次日,宣布成立革命政府。 革命的头一年,卡斯特罗政府实施了包括土地改革在内的国有化改革,推广集体农业。原本美国掌握古巴40%的甘蔗田、几乎全部养牛场,90%矿场和80%的公共事业。包括这些在内的全部私人资本总计250亿美元,全部收归国有,这导致美国于1961年与其断交,并对古巴实行经济、贸易和金融封锁,关键的蔗糖出口和石油、零件的进口中断。此前古巴进口物资的三分之二依赖美国。4月16日,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7日,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1500名雇佣兵登陆吉隆滩,试图入侵猪湾,19日失败。虽然苏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妥协令古巴不满,但迫于美国威胁,古巴还是投向了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阵营,更于1972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1976年举行公民投票通过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取消总统制,设立国务委员会。1960年至1985年期间,该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3.1%,1985年超过3000美元,远超拉美其他国家1.8%和2200美元的平均值。 1990年8月,政府宣布国家进入“和平时期的特殊阶段”。在这段时期,石油和器材的短缺导致古巴农业一度衰竭,断电和饥饿变得普遍。1991年苏联解体后,古巴失去每年40亿到6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美国于1992年和1996年相继出台了《托里切利法》和《赫尔姆斯-伯顿法》等旨在阻断外界与古巴的贸易与投资的经济制裁法案,以图古巴像东欧一样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但古巴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计划经济。1993年起,古巴开始进行改革,每年均有新的改革举措出台。1997年10月,古共五大提出把经济工作放在优先地位。 劳尔·卡斯特罗在2011年4月的古巴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正式接替其兄长菲德尔成为古巴党政军最高领导人。他接掌政权之后通过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提振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并废止领导人任期终身制。 米格尔·迪亚斯-卡内尔于2018年4月接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的位置,为古巴共和国历史上首位1959年古巴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国家领导人以及首位非卡斯特罗家族的领导人。 古巴陆地由古巴岛,青年岛以及大大小小共4,195个岛屿组成,古巴岛为主岛,周围环绕四个较小的岛群,包括西北海岸以外的科罗拉多群岛、主岛中北段大西洋沿岸以外的萨瓦纳 - 卡马圭群岛、中部南岸外的王后花园群岛和北部南岸外的卡纳雷奥斯群岛。 古巴的领土总面积为110,861平方公里。古巴岛形状狭长,从西端的圣安东尼奥角到东端的迈西角,长度为1,225公里,最宽处宽约210公里,最窄处不到32公里,平均约80公里,全岛面积为105,006平方公里,是加勒比海中最大的岛屿,世界第17大岛。地势比较平坦,山地只占总面积的1/4,无独立山丘,可耕地达6.6万平方公里,利于发展大规模机械农业。主要山脉为东南部的马埃斯特腊山脉、中部的埃斯坎布拉伊山脉和西部的瓜尼瓜尼科山脉,存在喀斯特地形,有险峻的石灰岩山地和岩洞。哈瓦那周边的丘陵地覆盖着石灰岩风化土,是肥沃且排水良好的种植业用地。最大山脉马埃斯特腊山脉沿着南部海岸延伸250公里,南坡陡峭而北坡较平缓,其主峰图基诺峰海拔1,974米,是全国最高点。由于古巴岛形状狭长,其河流往往短浅湍急,不利于航运,但利于水力发电。位于东部的考托河全长370公里,为最大河流,中、下游约110公里可通航,滋润着重要的稻米、烟草和甘蔗种植区。主岛曲折的海岸线全长3,735公里,峡湾、海湾、沙洲、红树林、珊瑚礁、湿地、大小岬角与半岛构成了多样的景观,近海有7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多天然深水良港,哈瓦那港条件尤佳。古巴第二大岛为青年岛,面积为3,056平方公里。 受墨西哥湾暖流增温增湿影响的当地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气温年较差相较于日较差很小,季节变化由降水量决定。旱季从十一月持续到次年四月,雨季从五月持续到十月。旱季时全国受干燥、单一的东北信风吹拂,气候比较温和,适宜旅游。雨季时东南信风将大西洋上空的湿润气流带到岛上,平均相对湿度高达90%左右,加强了闷热感。早晨的湿度可高达约95%,到正午有所下降。 平原地区的一月平均气温为23°C,七月为27°C,东部海岸的年均最高气温高达34°C,马埃斯特拉山顶部约为20°C。极端最高气温38.8°C,于1999年4月17日在胡卡利托录得;极端最低气温0.6°C,于1996年2月18日在巴伊诺阿录得。哈瓦那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190毫米,在特立尼达山区和青年岛可达2,000毫米,而马埃斯特腊山脉东侧的关塔那摩则少于1,000毫米。雨季的同时,特别是在八月到十月间,飓风频发。降水分配不均常会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 古巴的气候条件培育了多样的热带植物,有超过6,500种种子植物。东部的森林尤为广阔,有王棕等棕榈科植物30余种。盛产贵重的硬木,有桃花心木、红木、檀木、墨水树、古巴松等。古巴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2011年达25%。 硬毛鼠和各种蝙蝠广布于古巴。137种鸟类中具代表性的有秃鹰、蜂鸟、火烈鸟、野生火鸡、金刚鹦鹉和雀科鸣禽。105种爬行动物全部无毒,包括古巴彩龟、美洲鳄和特有种古巴鳄。鱼类和甲壳动物中,珊瑚礁鱼类、陆地蟹、鲨鱼、鲷鱼和金枪鱼的种群数量相当丰富。 古巴共和国是现今少数几个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古巴1976年的宪法规定该国为社会主义共和国。1992年的宪法规定该国由何塞·马蒂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2002年追加“社会主义体制不可动摇”一条。古巴共产党为“社会与国家的领导力量”,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兼任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兼古巴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首脑)和古巴革命武装力量总司令,该职务和国务委员会的31名委员均由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任期五年,可任两届。 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为古巴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609名委员享有立法权和修宪权。每届任期五年,每年举行两次例会。下设的国务委员会是全国人大休会时行使立法权的领导集体。地方设有省级、市级人民政权代表大会,委员任期两年半。大会候选人由公民投票认可,所有16岁以上没有因精神疾病或刑事犯罪失去投票资格的公民都可以使选举权,目前古巴全民投票率均在90%以上。宪法第131条规定:“选举是自由、平等和无记名的”。第136条规定:“获得选区内超过半数有效票的候选人才能当选为人大代表。”半数被提名人在公共会议上被提名并接受选举委员会核准,其余由社会团体(如工会、农协和学生会)提名。通过不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得票最多者获得相应的议席。 1992年修订的古巴宪法将组党行为非罪化,但包括古巴共产党在内的任何政党都不被允许在古巴提名候选人或参与竞选活动。古巴共产党是该国执政党,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青年共产主义联盟是其有力的下属组织。该国宪法明文禁止任何反对派团体存在,古共召开过6次党代表大会,2011年有约80万名党员。议会中至少有一半议员为党员,其余议员为无党派人士。反对党在国外进行抗议和集资,国内的反对势力微乎其微。 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国家最高司法部门,受理所有自省级法院提出的上诉。最高法官由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选出,各省区有下级法院。威胁国家安全的罪行由特别法庭受理。 2018年7月14日,古巴共产党中央机关报《格拉玛报》披露古巴新宪法草案要点,包括规定国家元首任期不得超过十年,并且承认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古巴新宪法规定,古巴领导人只能连任两届,每个任期为五年。基本法提出“规定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的职务”。古巴将新设原先被废除的古巴总理职务;此前,国家元首被称为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政府首脑被称为古巴部长会议主席。《格拉玛报》称,古巴宪法草案首次提出禁止性别歧视,承认私有财产权。 新宪法将不再提及建设共产主义的目的,改为“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同时古巴共产党仍将是“社会和国家的领导力量”。新宪法将在2018年7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古巴全国人民政权代表大会会议上进行投票表决。新宪法修正案12月22日获得古巴国会批准,于2019年2月24日草案进行公投,以获得古巴人民的认可。 古巴采用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全国分为14个省、一个省级市(哈瓦那市)和青年岛特区,这些行政区多由以前的六个较大的历史省份分出,其中阿尔特米萨省和玛雅贝克省为2011年1月1日从原哈瓦那省划分出来,省下共设169个市。 古巴政府军称为古巴革命武装力量。2006年,军费占古巴国内生产总值的3.8%。,装备得到中国和朝鲜的供应。古巴是一个长期实行义务兵役制的国家,年满17岁的男青年均有服兵役的义务。服役期1年或2年,长度取决于是否被高等教育机构录取。年满17岁的女性公民如果自愿,并符合军队需要,也可参军服现役。 卡斯特罗曾建立起仅次于巴西武装力量的拉美第二大武装力量。从1975年到1980年代末,苏联的军事援助使古巴提升了军事能力,使古巴军队有能力介入亚非拉国家左翼反对派或政权的行动。但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古巴失去军援,被迫裁军,军队人数由1994年的23.5万人缩减到2011年的约8.5万人。从此,军队除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外,还直接开办企业,其目的在于减轻政府的军费负担,并给予政权元老和高级军官好处以维系军内团结。古巴革命武装力量使用的苏制武器和本国开发的轻武器与美军装备的差距正在扩大。 古巴陆军2007年的兵力为3.8万人。部队可得到一个空防高炮团和一个地对空导弹旅的支援。地面部队的主要武器装备包括900辆苏制T系列坦克、700辆装甲运兵车、500门机动火炮等。古巴军队还拥有多种导弹,其中包括防空军装备的300枚苏制地对空导弹。古巴空军的员额约八千人,编为6个飞行中队,装备110架米格系列战斗机和45架攻击直升机。古巴海军约有三千军人,只有一些小型舰只,包括一支550多人组成的海军陆战队。此外还有准军事部队共110余万人,其中地方民兵100余万人、劳动青年军6.5万人、民防部队5万人、国家保安队2万人、边防警卫队6500人。 古巴政府认为,古巴遵守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尊重各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支持民族自决、各国平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认为国际合作应在平等基础上互惠互利,坚持和平共处,遵守《联合国宪章》。古巴外交政策的基础是国际主义、反帝国主义和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古巴政府谴责任何霸权行为,如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单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和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包括国家恐怖主义。 古巴与180个国家有外交关系。在116个国家驻有143个外交代表处,其中有114个大使馆、和2个总领事馆、19个领事馆、4个办事处、4个国际组织代表团。2015年,美国把古巴从「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名单中除名。2015年7月1日,美国总统欧巴马宣布美国与古巴正式恢复外交关系。7月20日零时起,两国正式恢复邦交,两国在对方的利益代表处升格为大使馆。2016年3月,美国总统巴拉克·欧巴马访问古巴。这是继1928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访问古巴之后,美国总统又一次访问古巴。古巴是少数几个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视为朝鲜半岛唯一合法政权而不承认大韩民国的国家。 为了拓展国际生存空间,革命胜利以来,古巴一直奉行国际主义。它是不结盟运动的重要成员,1979年在哈瓦那举行了不结盟运动第六次首脑会议。古巴支持其他国家的共产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是苏联代理人战争的主要支援者。古巴曾于1961至1965年支援阿尔及利亚革命并取胜,曾向安哥拉派出数万军队,与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对抗,促使纳米比亚独立。古巴在一些国家遭遇了挫折,它在格林纳达曾被美军击退,而得到卡斯特罗亲自指导的阿连德政府也被军事政变推翻。古巴也参与过南也门、埃塞俄比亚、几内亚比绍和莫桑比克等国的冲突。 在苏联解体后,由于缺少外援,古巴减少了对国际事务的介入。但坚持派出医生、教师和农业技术人员支援发展中国家,也向受灾国家无偿提供各种人道主义援​​助。有数万名名古巴医务工作者在国外工作,包括多达三万名经由石油换医生计划在委内瑞拉工作的医生。超过1.8万名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严重受害的儿童在古巴接受了免费疗养。自海地大地震发生以来,古巴医生在这个国家已经接诊达200万人次。作为美洲玻利瓦尔同盟的创始国,古巴支持促成拉美、加勒比地区国家经贸合作一体化,反对美国主导下的自由贸易协定。古巴得到了拉丁美洲各左翼政府掌权的国家,特别是巴西、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的支持。中国、越南和日本是古巴在亚洲最主要的贸易伙伴,民间交流也较频繁。 与于1996年颁布《古巴自由民主团结法》的美国相对,从1992年开始,联合国大会每年都通过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的制裁的决议。巴西总统迪尔玛·罗塞夫表示,加强同古巴在各方面的合作是反对美国封锁古巴的最好方式。古巴政府否认美国租占关塔那摩湾的合法性,因此从1960年以后一直拒绝收取美国的租金,并认为美国归还该地是古美关系正常化的五个基本要求之一。 2008年,欧盟与古巴恢复全面关系和双边合作,而美国则以古巴“拒绝走向民主化并尊重人权”为由,继续对其实施贸易禁运。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于2009年4月17日表示,将寻求美国与古巴关系新开端,取消了对古巴裔美国人到古旅行和汇款的限制。2014年,古巴与美国达成协议,双方同意通过谈判实现两国外交关系正常化。 2015年8月14日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升起了国旗,暌违54年后两国复交。 2016年3月20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历史性访问古巴,是88年来首位访问古巴的在任美国总统,象征古巴与美国的关系解冻。 古巴政府以社会主义原则实施计划经济,大部分生产资料由国家控制,并且大部分劳动力为国家所雇佣。苏联解体后私有产业有所发展,在2006年约77.5%的工作从属于公共部门,剩下的约21.5%从属于私有部门,而在1981年,这个比例约为91.8%比8.2%。投资需要符合专门的条件,多数商品的价格由国家决定。2013年7月,平均月收入为466古巴比索,约合19美元。古巴维持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但多年来贸易逆差较重,偿还外债能力有限。 虽然不再维持单一作物经济,但如今古巴的经济结构仍然相当简单,且经济一直依赖某一国家,使国家经济易受自然灾害和国际环境冲击。据估计,委内瑞拉对古巴2008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20%。政府逐步实施以出口替代进口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吸收外资来增加古巴的外汇收入和创造就业机会。建于马列尔港的发展特区是古巴首个自由贸易区。 古巴有一个双货币系统,薪资与市场主要使用古巴比索(CUP),在旅游经济中使用比美元币值稍高的可兑换比索(CUC)(2004年取消美元自由流通以前可兑换比索与美元等值)。每个古巴家庭都有供应本,凭本每月供应最基本食品和日用品,并象征性收费。 苏联和经济互助委员会的解体使古巴失去了巨大的蔗糖补贴市场和廉价石油的供应者。从1989年到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滑落35%,人均收入下降39%。面对这场叫做“特殊时期”的经济危机,古巴逐步而有限度地开放了市场,以缓解食品、日用品和公共设施的严重短缺。允许一些零售业和轻工业出现私营业者,并开放了旅游业。 2010年古巴的出口额为19.02亿美元,中国大陆占39%,委内瑞拉占12%,西班牙占9%;进口额25.45亿美元,中国占42%,巴西占16%,加拿大占15%。进入21世纪,中国逐渐取代加拿大等国,成为古巴最重要的进出口伙伴。主要出口物资为镍、蔗糖、烟草、医疗产品、鱼类、柑橘和咖啡。主要进口燃料、机械、电器、交通工具、衣物和农副产品。目前古巴持有债务约223.6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 提交古共六大审议的《经济社会政策方针》草案指出,古巴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困难时期:1998年至2008年发生的16次飓风使国家遭受206.64亿美元损失,严重旱灾造成13.5亿美元损失,再加上美国对古巴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经济、金融和贸易封锁导致的上千亿美元损失,不改革原有体制,国家经济就有崩溃的危险。2011年4月,古巴通过经济改革计划,明确古巴经济体制继续以基本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及依据个人能力和劳动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住房、机动车买卖解禁,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决定实行政企分开,并计划废止粮食、香烟补贴和货币双轨制。为提高生产率,减少国家负担的各项补贴,国营企业裁员50万。将个体工商业者的经营许可范围由29个扩大到178个,以便吸收国营企业的下岗员工。一年之内,个体户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超过35万户。针对他们,2013年政府全面恢复了税收制度。 据2015年版《世界概况》,古巴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如下:农业占4%,工业占23.5%,服务业占72.7%。 菲德尔·卡斯特罗曾提出要在1969年实现产糖一千万吨的奋斗目标。当时,蔗糖业是古巴唯一的支柱产业。政府把整个古巴的人力和物力动员到了极限。1970年7月24日,甘蔗收获期结束,政府宣布产糖850万吨,达到该国蔗糖历史最高年产量。因干旱、飓风、国际糖价持续低迷和能源短缺等因素,古巴蔗糖工业陷入衰退。政府于2002年对食糖工业实行调整,把甘蔗种植面积削减到原来的60%,大量关闭糖厂,2011年古巴原糖产量降至110万吨。目前,该国积极开发和生产甘蔗乙醇。 古巴的药品进口减少计划始于1991年,现有先进的生物医药技术,1991年以来,古巴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80个生物制剂中心。已经有包括干扰素、生长素、抗体药物和抗癌药物在内的约38种生物医药产品出口到包括英国、加拿大甚至美国在内的近50个国家和地区。古巴生产的乙肝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了联合国采购名单。 古巴生产的雪茄普遍被认为是雪茄中的极品,每年创造产值在4亿美元左右,约占据国际市场顶级雪茄销售的70%。其优势在于比那尔德里奥省适宜烟草生长的小气候和红壤,同时归功于当地雪茄制作人的手艺和多年来选拔优秀烟种的传统。古巴现有35个雪茄品牌,500多个品种。来自中国、东欧和中东等新兴市场的需求使得该产业从国际金融危机和多国出台禁烟令的影响下恢复,其中中国已成为仅次于西班牙和法国的古巴雪茄第三大销售国。同时,位于全球品牌饮料销售排名第25位的“哈瓦那俱乐部”朗姆酒的销量仍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率。 1996年,古巴建立了免税区和工业园区,发展了冶金、制衣、农业机械、电子技术、建筑材料和化工产业,提高轻工业品自给率。传统上,除了甘蔗和烟草,大米、海鲜、蜂蜜、咖啡、马铃薯、菜豆、柑橘和畜产品也是古巴主要的农副产品。粮食依赖进口,长期实行定量供应,苏联的解体迫使古巴通过“复古农业”改变依赖苏联补贴燃料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占国土面积约一半的可耕地上,实际种植面积约为500万公顷,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可比公务员收入高2倍以上,但农业人口不足全国人口的9%。政府从2008年起实施农业改革,以承包形式向农民提供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面积和利用效率。2014年古巴粮食自给率达到六成以上。为缓解农药缺乏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在有机农业工作组和各个食虫动物与昆虫病原微生物生产中心的支援下,古巴目前有大约60%的农民从事种植业与畜牧业一体化的有机农业生产。独特的城市农业系统也是弥补苏联解体后农产品进口的空缺的一个手段。 古巴矿产资源丰富,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镍、铬、铜、铁、锰。此外也开采硫磺、钴、硫铁矿、石膏、石棉、石油和石灰石。地下资源是政府所有的财产。其中镍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俄罗斯。古巴是世界第五大精炼钴生产国。据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北古巴海盆存有大约46亿桶石油和9.8万亿立方米天然气。2012年2月初,古巴深海商业采油计划正式付诸实施。 古巴镍产品在全球镍市场占有6.4%的份额,对出口总额的贡献约为25%。切·格瓦拉镍矿厂每年镍成品产量达到三万吨,占古巴镍总产量的40%左右,主要保证中国和加拿大市场的需求。 2006年上半年古巴石油日产量为7.6万桶/天,而石油消费量为20.9万桶/天。大部分石油产自北部的马坦萨斯省,原油主要是重质高硫原油,因此该国的炼油厂需要对原油进行特殊处理才能进行加工。古巴通过国家投资或与外国企业合作的方式重点投资电力和石油领域。目前委内瑞拉以优惠价格每天向古巴出口110,000桶石油,换得44,000名古巴的医生、教师和技术人员。 1989年,古巴的家庭电力普及率为96%。1993年5月,古巴国会通过「国家能源发展计划」,设定以提升能源效率、国内石油开采、糖业生质能等3大主轴发展,分散型再生能源供应体系也开始陆续建置。此时古巴基本仍依赖11座老旧大型火力发电厂,电力需求问题未有效解决。2004及2005年发生全国性严重停电后,古巴政府展开「能源革命」。6个月内,境内900万颗传统灯泡几乎完全替换成省电灯泡,并实行家电以旧换新。2年内,全国煤油、液化石油气、汽油使用量分别下降了34%、40%和80%。在政府补贴下,每月用电量在100度以内的用户每度电支付约0.38美分,超用部分施以惩罚性超高累进费率,300度以上的用电价格高达原本的14倍。 2006年政府在全国装设1,854座微型柴油发电厂,以解决由飓风和设备老旧造成的停电问题。4,000具紧急备用供电系统被装配在医院、农场、学校等重要场所,目前古巴分散型发电装置容量比例居全球第二,仅次于丹麦。目前古巴正积极导入生质能气化复循环发电等第二代生质燃料技术,以合资创投方式兴建5所装置容量约32百万瓦的蔗渣发电厂。在2,364所学校引进太阳能发电的举措获2001年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奖肯定。古巴在2005至2007年间,达成18%的减碳成果,远超过京都议定书制定的5.2%减碳目标。 1959年革命胜利后的30年内,古巴只接待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少数客人。自1990年代旅游业开放以来,该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拉美地区第九大旅游目的地国。1994年,古巴成立旅游部,在1990年和2000年间,超过35亿美元用于投资兴建旅游设施。1995年,旅游业收入超过了蔗糖业收入,成为该国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国际游轮的重返带来了大批游客,2010年,古巴共接待外国游客250万人次,其中加拿大游客达94.5万人次,获得了约24亿美元的收入。虽然古巴期待更多美国游客的到来,但在《赫尔姆斯-伯顿法》制约下,美国游客数量非常有限,主要是探亲的古巴流亡者,此外每年有不到三万名美国人非法前往古巴。除了传统旅游,医疗旅游也受到重视,2005年,有超过19,600位游客在古巴的收费国际医院接受治疗,受欢迎的项目包括泥疗、特殊体检以及治疗色素变异视网膜炎、白斑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疑难病。 哈瓦那旧城有着各个时期的建筑,从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建筑到受美苏影响而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和装饰主义建筑,这使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于街道狭窄,无法满足美国游客对酒店和娱乐场所的需求,巴蒂斯塔政权决定拆除哈瓦那旧城。不过,该计划最终因为革命而搁浅。巴拉德罗拥有超过20公里的白沙滩,2008至2011年接待的国际游客均超过一百万,该地旅游业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42%,现有49家酒店,86.9%的酒店都是四星级或五星级水平。 古巴有约49,000公里的公路,其中铺面公路14,478公里,高速公路682公里,中央公路横贯古巴岛。古巴是加勒比岛国中唯一有客运铁路的国家,铁路长14,838公里,其中一半以上为甘蔗运输专线,有电气化铁路147公里,2010年5月,古巴政府宣布广泛的计划来修复铁路网,新买的机车车辆,并开放四个中心培训铁路工人。海运船只117艘,总吨位140万吨。有16个商业港口和23个辅助港口,其中较大的有7个。古巴一度为加勒比地区最大的海运国家,但由于经济互助委员会解散,海运量大幅下降。哈瓦那港和圣地亚哥港为主要港口。共有20个机场,其中11个为国际机场。2012年,古巴航空公司有13架现役客机,除了三架空中客车A320-200型客机,均为俄罗斯和乌克兰所制。它以哈瓦那何塞·马蒂国际机场为总部,与加拿大、墨西哥、西班牙、俄罗斯、委内瑞拉等15个国家通航,共有35个目的地。也有很多外国航空公司经营直航古巴航线,美国与古巴之间没有正常的商业航线,运营形式为包机,美国政府在外交官遭到声波攻击的事件之后恢复禁止美国公民独自前往古巴。 以前古巴的高档车不多,主要集中于外国常驻机构、租车行。汽车多为老爷车,车况较差,需要频繁维修,且往往没有空调,不过这样的经典老车经常出现在古巴街头,形成观光风情。允许机动车买卖后,现代的高档车开始增多,但廉价的中国吉利汽车在当地有一定地位。主要交通工具是客车、出租车和火车,部分城市主要交通工具还有自行车和马车(马车是除哈瓦那和巴拉德罗以外古巴各大中城市的常见交通工具)。古巴的出租车样式不一,甚至包括廉价的人力三轮车,私车载客非常普遍。供外国游客乘坐的“椰子出租车”(西班牙文:CocoTaxi,外形像椰子的机动三轮出租车)价格较高。2012年,私人运营出租车执照恢复发放。外观奇特、条件欠佳的“骆驼巴士”已退出哈瓦那历史舞台,被用来加强其他地方的公交系统,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的宇通客车,亦有少部分为阿根廷生产的依维柯牌客车及巴西生产的奔驰客车,但公交运力依旧不足,车内经常十分拥挤。古巴的公车也可谓是真正的“公车”,古巴交通管理法规规定,挂蓝色牌照的公车如有空座位,遇有人搭车且搭乘人方向相符的情况下应允许乘坐,否则百姓可以上告。古巴的校车基本上是来自美国及加拿大的二手校车,一律漆成黄色。 截至2012年底,古巴全国人口为11,167,325人,是人口最多的加勒比岛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2.3人。古巴人的平均年龄为35.1岁,16.3%的人口超过60岁,75%的古巴居民居住在城市,即846.5万余人,农村人口为277.5万余人。与之前相反,女性占总人口的50.1%,略高于男性所占比例。古巴是美洲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国家,2012年每千人中出生9.96人。人口总数从2006年起呈现出微弱减少趋势。由于育龄妇女生育率下降,今后人口老龄化将日趋严重。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8.3%,0~14岁人口占17.2%。可就业人口502万人,占15岁及以上人口的54.3%。从2002到2012年,居民居住单位数量增长了9.9%。 古巴白人的祖先主要来自西班牙的加那利群岛、加利西亚、安达卢西亚和加泰罗尼亚,而古巴黑人的祖先基本来自西属几内亚的黑奴交易中心。还有少量亚裔居民,主要是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华工后裔,古巴革命打破了种族的阶级界限,这促进了人种融合,即混血人种比例的增长。 和其它靠近美国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古巴有大批人出于经济目的移民美国,古巴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后,由于担心财产被剥夺,大量古巴流亡者开始前往佛罗里达,他们主要是地主、商人和知识分子。仅1965年,就有约10万名古巴人通过每天两次的“自由航班”从哈瓦那赴美。1966年《古巴调适法》出炉,该法规定,任何自1959年后到达美国且在美国居住满一年的古巴移民,可以获得永久居留权。 在1980年的马列尔偷渡事件中,有15万古巴人渡海北上。跟1960年代的那批不同的是,这批难民中的大多数都很贫穷。卡斯特罗政府默许了此次偷渡,并利用此事件清走了大量的罪犯和精神病人。另一场大规模的古巴移民潮发生在1994年。为了防止马列尔偷渡事件重演,克林顿政府宣布在海上被拦截的古巴人将不被带往美国,而是送至关塔那摩基地或巴拿马。在从1994年夏天开始八个月的时间里,有超过三万名古巴人和被拦截,并被送往美国本土之外的营地。 1994年9月9日,美国与古巴就移民问题达成协议。规定美国需将古巴难民安置在美国本土之外安全的避难所,古巴也承诺阻止其国民偷渡。自此美国每年接受两万名合法古巴移民。1995年5月2日,第二项协议达成,允许关塔那摩难民营里的古巴人进入美国。同时建立了一个直接遣返在海上被拦截的古巴人的制度。古巴政府承诺不对这些被遣返者进行惩处。 约1/3的古巴家庭在美国有亲戚,他们收到的汇款抵消了一小部分制裁带来的损失,但由于移民的种族构成,黑人家庭普遍在消费上处于一定的弱势。 所有古巴公民都有权在该国所有医疗机构接受免费医疗。该国保障的医保权利如下:通过由诊所、疾控中心、家庭医生和医院组成的城乡三级医疗网络提供免费医药和医护;提供免费牙科保健;在卫生管理推广与健康教育发展计划下,进行定期体检、常规接种疫苗和其他疾病预防措施。上述计划与行动通过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覆盖全部人口。在财政补助下,古巴职业女性在分娩前后享有带薪产假和与其母育角色相容的临时性工作方案。 多年来,古巴医疗投入均占GDP的10%左右。古巴卫生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医生素质高、密度高,每163人拥有一名医生。平均每120户配置1名家庭医生,为每个家庭提供基本医疗、疫苗注射、健康教育、优生避孕等服务,并以此实现患者分流。古巴在生物医药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疫苗、干扰素、降血脂药物等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针灸和草药疗法也被纳入国家医疗保健系统。古巴人均寿命达78.3岁,排名美洲第三(仅次于加拿大和智利),世界第37。婴儿死亡率2011年为千分之四点九,与加拿大并列为美洲最低。根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报告,古巴是肺结核发病率最低的国家,每10万人中仅7例。另外,工伤发生率由1999年的5.2‰下降到2011年的1.6‰(2010年德国为25.8‰)。2004年起,古巴启动“奇迹手术”计划,即视力复明计划,为多国贫困眼疾患者实行免费手术治疗。 古巴通过建立高效完善的基础医疗体制使其用低成本取得高效益。古巴的多项重要公共健康指数都达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其人均医疗支出成本却还不到美国的1/15。古巴的医疗制度受到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以及其他许多国际机构和专业人士的赞扬。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不少医疗设施陈旧而过时,也时常缺乏必需药品。医生工资偏低。 古巴的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中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常年占财政支出的一成左右。学生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可通过考试升入大学预科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落榜考生当年有一次补考机会。各级学校均为公立,一律免学费和书本费,还免费提供伙食和校服。小学入学率为100%,受过高等教育的占受教育人数的57%,1957年的识字率为76.4%。1961年底,卡斯特罗政府宣布完成扫盲运动。如今古巴的识字率达99.9%,领先全球。 高等教育机构共63所,包括大学、专科学院、高等师范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建于1728年的哈瓦那大学是古巴最重要的高等学府,包含经济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有14个研究中心。由古巴高等教育部运作的远程教育系统为农民提供下午和晚间课程。古巴接收不少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学习西班牙语和医学等专业。 在革命中有大批教师移民国外,造成师资紧缺。为此古巴政府在城乡建立起一批师范学校。政府还将巴蒂斯塔统治时期的69座兵营改建成学校。到60年代末教育得到普及。2000年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赞扬古巴小学生的语言课和数学课成绩在被调查的13个拉美国家中得分最高。2002年年初,古巴政府提出新的教育体制改革计划,要求将每班学生数缩减至15~20名,在各教室配备电视,在各级学校中开设计算机课,并对高中生进行更加直接的专业教育。此外,在两个全国性频道中每天分别播出10小时和12小时的教育节目。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政府开展了一项全国范围内的早期教育计划,名为“教育你的孩子”,为0—6岁儿童提供基于社区的服务。 教育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勤奋、自律、爱国”是所有中小学的校训。有特色的小学课程包括舞蹈、园艺、健康卫生、古巴革命史、棒球和国际象棋。城市中学生要定期到农村寄宿,参加收获农作物的义务劳动,而农村基础中学实行半日学习半日劳动制。 古巴的教育也面临一定的困难,比如教材等教学用品的缺乏。学生用完教材后,需将其交给下一届学生继续使用。 古巴曾是无神论国家。1962年卡斯特罗政府曾关闭400多所天主教学校,声称这些学校散布威胁安全的信仰。1991年,古巴共产党撤除宗教禁令。次年,宪法修正,将古巴变为世俗国家,也就是说政府为非宗教性机关,但是不再反对宗教信仰。因此,宗教信徒可以加入古巴共产党,天主教自此复兴。1996年11月,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受卡斯特罗之邀访问古巴。 古巴最普遍的宗教是由西班牙人带到岛上的天主教,国内有11个教区,650座教堂。萨泰里阿教与之相依相存,这是一种基于西非约鲁巴人信仰,并包含许多天主教元素的混合宗教,作为一种非政治、无组织的宗教形式,它多年来受到政府支持。据估计,大约有35%的古巴人为受洗的天主教徒,其中许多人同时也倾向于信萨泰里阿教。梵蒂冈宣称有六成古巴人信奉罗马天主教。仁爱圣母于1916年由教宗本笃十五世宣布为古巴的主保。而在萨泰里阿教中,她被奉为爱之女神。 有大约三十万古巴人属于54个新教教派,其中约8.9万人属于耶和华见证人。随着五旬节运动的传播,神召会的信徒超过了十万人。此外古巴还有小规模的印度教徒、犹太教徒、穆斯林和巴哈伊信仰者。 古巴的媒体都是国有的,由中央和各市政府掌管,政治信息由古巴共产党监管。拉丁美洲通讯社是古巴官方国际通讯社,创建于1961年,在全世界设有37个分社。国家通讯社创建于1974年,主要负责国内新闻报道。 古巴广播电视协会(ICRT)控制着广播和电视节目。全国共有各级电视频道38个。国际性电视频道为古巴视野国际频道(Cubavisión Internacional);全国性的电视台有古巴视野(Cubavisión)、起义电视台(Tele Rebelde)、教育频道(Canal Educativo)、教育二号频道(Canal Educativo 2)和综合台(Multivisión),以上电视台24小时不间断播出。此外各省和一些城市也有地方电视台。电视台播放连续剧、喜剧、电影、纪录片、体育节目、音乐节目、新闻和政论节目,其中很多节目来自巴西、美国和西班牙。古巴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开播于1922年8月22日。目前有91个广播电台:一个国际台,6个国家台,18个省属台,66个市属台,遍布全国各地。从2013年1月20日起,南方电视台每天晚上8点到第二天下午4点半的节目在古巴同步播出,该电视台由一些拉美国家政府资助,总部设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旨在推动拉美一体化。为观看外国节目,有不少古巴人私下安装卫星天线和开设视频银行。 《格拉玛报》(GRANMA)是古巴共产党机关报,创办于1965年10月,发行量70万份;《起义青年报》(Jóven Rebelde)是共青联中央机关报;《劳动者报》(Trabajadores)是中央工会机关报;《波希米亚》(Bohemia)周刊创于1908年5月,每期发行30万份。《先锋》、《我们还年轻》和《Zunzún》是三份青少年杂志。也有一些网络媒体。 古巴从1996年开始通过卫星信号提供网络宽带服务,但以往任何试图扩大古巴互联网连接的举动,都需得到执行对古巴经济制裁的美国财政部的许可。由于卫星接入昂贵而缓慢,且政府态度谨慎,长期以来互联网发展很慢。目前,古巴的互联网连接率排美洲最末,约16%的古巴人使用网络,其中多数都只能在指定的单位、学校或青年计算机俱乐部上国内的局域网,仅有2.9%的古巴人能在国内不受限制地浏览世界各地的网页。为了提高网速,连接委内瑞拉、古巴和牙买加三国的ALBA-1海底光缆系统自2012年8月投入使用,带宽为640Gb/秒。2013年1月10日,古巴启动了海底光缆接入互联网的调试工作,以确保该通信系统正常运行。 出于对网络异见分子的担忧,古巴建立了一些类似于西方热门网站的仿品。RedSocial(意为社会性网络)是与Facebook相似,但由古巴网民专用的社交网站。基于Wiki技术的网络百科全书EcuRed则反映着左翼意识形态。该网站于2010年12月建立,至2013年1月有超过十万个条目。同时,亲政府的“革命”博客作者进行着针对异见分子的“反击战”。 直至2015年7月初,古巴政府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开放了35个公共无线上网点,意味著古巴人开始可以使用Facebook和Twitter。 2018年12月6日,古巴首次开通手机互联网,虽然价格不菲,但还是有530万个手机上网用户选择激活了账户,人数占到古巴全国人口的约50%。当地时间6日早8点,古巴公营的Etecsa通讯公司的用户如果持有以53或者52开头的电话号码,就可以使用手机上网了,整个安装和开通过程需要3天。在价格方面,1MB需要花费10美分,套餐的话从7美元600MB到30美元4GB不等。报道称,目前古巴公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一个月30美元,因此购买手机上网服务比较昂贵。 古巴如同一个熔炉,融合了以传统西班牙文化和非洲文化为主的多种移民文化,也融入了浓厚的政治气氛。 古巴画家于二十世纪初崭露头角,其中主要的画家有深受毕加索赞誉的华裔画家威尔弗雷多·林(中文名林飞龙,有作品被选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马德里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雷内·波托卡雷罗、阿米莉亚·佩莱斯等,他们都是先锋派艺术家。重要的当代画家有托马斯·桑切斯、何塞·贝迪亚、阿图罗·昆卡、罗伯托·法贝罗、纳尔逊·多明格斯、埃尔内斯托·佩纳等等。革命后,古巴出现了大量用于鼓舞群众斗志的革命宣传画。虽然艺术创作受到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强烈影响,但不同于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传统,古巴的先锋艺术并未受到政府压制,反而有机会出国展出。 古巴文学在19世纪初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占主导地位的主题是独立和自由。何塞·马蒂引领了古巴文学的现代主义运动。古巴共和国成立后。一些流亡国外的革命作家回到祖国。这时有许多作家沉醉于自我表现,有些作家宣扬爱国主义,抨击腐败的政治。小说家卡洛斯·洛维拉在《将军与博士》一书中谴责古巴出现的新贵族,表现坚定的反教权立场。米格尔·德·卡里翁发表了用自然主义手法写作的抨击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小说《诚实的女性》与反映下层社会生活的小说《不纯贞的女人》。作家何塞·安东尼奥·拉莫斯发表了谴责帝国主义干涉与种族歧视问题的小说与剧本《沼泽》、《科阿伊巴伊》等。而尼古拉斯·纪廉则侧重于批判现实的文学,作为黑人派运动的代表,他运用黑人民间诗歌的韵律或以黑人生活作为题材进行创作,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抗议。1928年何塞·塔列特发表的《拉·仑巴》开创了黑人诗歌的先河。在20世纪30、40年代,文学创作更多地反映民族觉醒和反抗。 现代的古巴文学作品亦多表达对旧时代的谴责。阿莱霍·卡彭铁尔,著有反映海地独立战争的小说《人间王国》。小说家吉列尔莫·因凡特的代表作是揭露古巴独裁者镇压人民的短篇小说集《平时和战时一个样》,以及反映古巴革命前夕哈瓦那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只可怜的老虎》。埃德蒙多·德斯诺埃斯的《没有问题》描写1952年巴蒂斯塔政变直至马埃斯特腊山游击战,诺埃尔·纳瓦罗的《在我们焦虑不安的日子里》揭露宪警罪行。胡安·阿尔科查的《只有死人在行进》,描写一群毫无理想的青年醉生梦死的生活。多拉·阿隆索的《无刺的土地》,反映土地改革问题。阿贝拉尔多·皮涅罗的《休息》,反映哈瓦那汽车工人的罢工斗争。达乌拉·奥莱马·加西亚的小说《志愿女教师》,反映古巴革命以后的扫盲运动。 1939年至1960年间,海明威在古巴定居,并称自己为“普通的古巴人”。在此期间他写下了闻名于世的代表作《老人与海》。 体育是古巴的全民热点,由于历史上与美国的联系,古巴人较多地参与到流行于北美的运动中,而不是传统上在西班牙语国家比较普遍的运动。其中棒球是最受欢迎的,其次有篮球、排球、板球和田径等。古巴在业余拳击上居于主导地位,持续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奖牌。戴龙·罗伯斯曾是男子110米跨栏世界纪录保持者。古巴政府1962年就宣布取消体育职业化,实行全民免费观看各项体育比赛。 棒球和排球闻名世界。古巴排球的特点在于强劲的弹跳力和扣杀力,故有“黑色橡胶”之称。而身着红色球衣的棒球球员人称“红色闪电”。1951年起古巴成棒连续40次在世界杯、洲际杯、奥运及经典赛等国际赛都闯进决赛,赢过25次世界杯冠军、10次洲际杯冠军,在1992年、1996年和2004年三获奥运会棒球金牌。2000年开放职棒球员参赛之后,古巴的棒球优势不再,很难再一枝独秀。2008年在荷兰举行的哈连杯,古巴竟两度输给美国大学明星队,更是震撼国际棒坛。不过自2011年起,古巴棒球代表队位列国际棒球总会世界排名榜首。 比较起来,古巴足球缺乏群众基础,自1938年后一直未能闯入世界杯,而整个古巴体育界面临的球员叛逃问题更使其运作雪上加霜。仅在2008年的一场在与美国队战平的奥运会足球预选赛过后,就有七名古巴球员在美国职业足球大联盟的引诱下叛逃。不过对欧洲联赛、欧洲杯、南美解放者杯,特别是对2010年世界杯全部比赛的现场直播,已经使人们对足球的参与升温。 <br> 古巴音乐是西班牙民族音乐和黑人歌舞文化的混合产物。颂乐是音乐形式的中心,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许多其它音乐风格,如萨尔萨、恰恰恰、伦巴、曼波舞曲等等。三弦吉他诞生在古巴,而刮瓜、马林巴和崩歌鼓则是源自非洲的乐器。早期的印第安原住民在殖民统治时期几乎消失,唯一留下的音乐遗迹是名为沙槌的打击乐器,它也是其它拉丁音乐的主要乐器。除了节奏复杂,变化多端的古巴非洲音乐,重曲调变化,轻节奏变化的瓜希拉音乐(乡村音乐)是古巴传统民间音乐的另一种主要类型。它保持着浓郁的安达卢西亚音乐风味,村民多喜欢以这种音乐形式来议论政治,融入颂乐节奏的爱国歌曲《关塔纳梅拉》是流传最广的瓜希拉音乐。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起,雷鬼日益普及。 古巴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新吟游歌谣颇有影响力,这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音乐,由歌颂爱情发展到记录重要事件,甚至成为了一种宣传武器,与拉丁美洲的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作品有《要古巴,不要美国佬》和卡洛斯·普埃布拉为送别格瓦拉而作的《永别了,指挥官》。 1996年,英国世界巡回唱片公司(World Circuit)进入古巴开始录制专辑。通过制作人伊布拉印·飞列与其乐团同名的专辑《美景俱乐部》(Buena Vista Social Club)的成功,使得古巴音乐重回世界乐坛。埃内斯托·莱库纳的钢琴作品《黑人狂想曲》及歌曲《西波涅》是世界经典曲目。 将马铃薯、胡萝卜、肉类和鳄梨炖在一起,就成了一锅阿西亚科,这道菜的名字也被用来形容古巴饮食文化的兼容并包。古巴菜谱将西班牙人的烹饪技术、菜式与包括香料在的本土热带物产相结合,也吸收了华人的红烧方法、米食传统和克里奥尔人的甜食。传统上,古巴人不讲究分道上菜,每顿饭盛在一盘中。黑豆饭被形象地称作“摩尔人和基督徒饭”(Platillo Morros y Cristianos,黑豆象征肤色黝黑的摩尔人;而白米饭象征基督徒的西班牙人),是最典型的主食,其它常见的主食还有芭蕉、木薯、古巴式面包和热带水果等。大蒜、小茴香、牛至和月桂叶是主要的香料。特色菜包括“旧衣服”(碎牛肉炒蔬菜)、烤乳猪、炸猪皮、木瓜煎鸡饭、洋葱肉馅饼和西蕃莲拌奶酪。在沿海的渔村,人们的蛋白质来源以鱼类为主,那里餐桌上常有旗鱼、鲷鱼、鳟鱼和烤龙虾。对餐饮业的限制影响了传统菜肴的普及。 咖啡和甘蔗的遍植自然使牛奶咖啡、甘蔗汁和以甘蔗酿制的朗姆酒成为了流行的饮品,有多种以朗姆酒为基酒的鸡尾酒诞生在古巴。哈瓦那旧城里著名的五分钱小酒吧至今还保留着海明威的手迹:“我的莫希托在(五分钱)小酒吧,我的德贵丽在小佛罗里达(餐馆)。”最地道的“自由古巴”由土可乐和哈瓦那俱乐部牌朗姆酒兑成。科佩里亚(Coppelia)冰淇淋是古巴冰淇淋的代表,差不多每个市镇都有其门店。 20世纪40至50年代,由于美国电影的垄断组织统治了古巴电影市场。古巴电影事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为了摆脱困境,古巴电影工作者开始与墨西哥电影创作人员合作拍摄影片,合拍的影片中有《街头天使》、《不该出生的人们》、《命运的打击》。 1959年后,古巴政府成立了电影艺术和电影业研究所,它在1977年后成为文化部管辖的一个局,既是电影制片生产中心,管理影片发行、输出输入事宜的机构,又是培养电影工作者的学校,还设有电影资料馆,并出版电影刊物。这一时期有与苏联合拍的电影,如1964年的《我是古巴》,还有反映其支持民族解放运动的电影,如《安哥拉──希望的胜利》、《民族的矛》和《格林纳达:小国家、伟大的革命》。号称是古巴的第一部同性恋影片的《草莓与巧克力》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古巴影片,而2005年的公路片《古巴万岁》是罕有的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古巴电影。 在古巴举行的国际电影节有:拉丁美洲新电影国际电影节、哈瓦那国际青年电影节。
123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39
世界燃油规范
世界燃油规范 世界燃油规范,汽车行业共同议定的燃油标准。1998年6月3-5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燃料会议上,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汽车制造商联盟(Alliance)、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JAMA)和(美国)发动机制造商协会(AAMA)代表全球汽车行业联合发表了“世界燃油规范”,提出了世界范围的汽、柴油标准。燃油规范的第一版于1998年出版,2000年4月又出了新一版的燃油规范。 第一版的燃油规范把燃油分成三个等级,第二版把燃油分为四个等级,增加了一个体现未来发展的IV类油。 虽然“世界燃料规范”对燃油的规定苛刻,且未能充分与全球石化行业协商就单方面推出,但其影响不可低估,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制定新燃油标准时都参考其内容。目前欧美国家的燃油标准大体相当于II档水平,2004年要求达到III档水平。
124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40
氦 氦(;;旧译作氜)是一种化学元素,其化学符号是He,原子序数是2,是一种无色的惰性气体,放电时发橙红色的光。在常温下,氦是一种极轻的无色、无臭、无味的单原子气体。氦在空气中含量较少,但在宇宙中是丰度第二高的元素,占全宇宙物质质量的24%。 首个证明氦存在的证据是太阳色球的发射光谱中的一条亮黄色谱线。1868年8月18日,法国天文学家皮埃尔·让森在印度的贡土尔观测日全食时,发现了这条波长为587.49 nm的谱线。起初人们推测这条谱线来自钠。同年10月20日,英国天文学家在太阳光谱中发现了一条黄线。由于这条谱线的波长和夫朗和斐谱线中钠产生的D线和D的波长相似,洛克耶将其命名为D线。他还提出这条谱线来自太阳上的一种尚未在地球上发现的元素。洛克耶和英国化学家以希腊语中的ἥλιος("helios",意为“太阳”)一词,将这一元素命名为Helium. 188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在分析维苏威火山的岩浆时发现了氦的D线,这是氦在地球上的首次发现记录。 1895年3月26日,苏格兰化学家威廉·拉姆齐爵士将(一种沥青铀矿,其质量的10%为稀土元素)用酸处理,首次在地球上分离出氦。拉姆齐当时在寻找氩,他用硫酸处理矿物,分离释放出的气体中的氮和氧。在剩下的气体中,他发现了一条和太阳光谱中的D线吻合的黄色谱线。洛克耶和英国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鉴定了这一气体样品,证明了它是氦气,且氦非金属元素。同一年,两位化学家和在瑞典乌普萨拉独立从钇铀矿中分离出氦;他们收集的氦足以测定这一元素的原子量。在拉姆齐分离氦之前,美国地质化学家同样注意到一份沥青铀矿样品中的一条不寻常的谱线,并从中分离出氦;但他认为这些谱线来自氮气。他致拉姆齐的贺信是科学史上“发现”和“邻近发现”的一个有趣例子。 1907年,欧内斯特·卢瑟福与让α粒子穿透玻璃壁进入真空管,向管中放电后观察管内气体的发射光谱,证明α粒子就是氦核。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将氦冷却至不到1K的低温,从而首次制得液态氦。他还试着将氦固化,但是氦没有固、液、气三相平衡的三相点,因此他的尝试没有成功。1926年,昂内斯的学生在低温下向氦加压,制得了1 cm的固态氦。 1938年,苏联物理学家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发现氦-4在接近绝对零度时几乎没有粘度,从而发现了今天所说的超流体。这一现象和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有关。1972年,美国物理学家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戴维·李、以及罗伯特·科尔曼·理查森发现氦-3也有超流体现象,但所需的温度比氦-4低得多。氦-3的超流体现象被认为和氦-3费米子配对形成玻色子有关,这种配对和超导体中电子形成的库珀对类似。 在皮埃尔·让森从太阳光谱中发现氦时,英国人洛克耶(J. N. Lockyer)和弗兰克兰(E. F. Frankland)认为这种物质在地球上还没有发现,因此定名为“氦”(法文为,英文为),源自希腊语,意为“太阳”。 在中文里,晚清时由传教士创办的益智书会译作“氜”(读作“日”),以表示从太阳光中发现的气态元素。1915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无机化学命名草案》则采用发音与英文更为一致的“氦”,并沿用至今。 氦存在于整个宇宙中,按质量计占23%。但在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天然气或放射性矿石中。在地球大气层中,氦的浓度十分低,只有体积比百万分之5.2。在地球上的放射性矿物中所含的氦是α衰变的产物。氦在某些天然气中含有在经济上值得提取的量,最高可以含有7%,在美国的天然气中氦大约有1%。在地表的空气中每立方米含有4.6立方厘米的氦,大约占整个体积的0.0005%,密度只有空气的7.2分之一,是除了氢以外密度最小的气体。 氦气是所有气体中最难液化的,沸点仅为4.22K,这源于氦极低的极性。同时,氦是唯一不能在标准大气压下固化的物质,也没有三相点。基于类似的原因,氦在水中的溶解度也极小,20°C时每升水中仅能溶解8.61毫升。 液氦在温度降至2.178 K(−271 ℃)时,性质会发生突变,粘度极小,能形成只有几个原子厚度的薄膜,发生无粘度流动,成为一种超流体,称为氦(II),正常的液氦称作氦(I)。这种氦(II)的表面张力很小,能沿容器壁向上流动,直到两边液面等高。此时的氦热传导性为铜的800倍,成为导热性能极佳的热导体。其比热容、压缩性等都是反常的。液氦的另一重要性质是能穿透许多常见材料,如PVC、橡胶与大部分玻璃,所以玻璃杜瓦瓶无法用于液氦的操作。 氦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一般状态下不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但目前已获得在高于113GPa压力下热力学稳定的NaHe,并且可能存在15GPa条件下结构类似的NaHeO。 现时已知的氦同位素有八种,包括氦3、氦4、氦5、氦6、氦8等,但只有氦3和氦4是稳定的,其余的均带有放射性。在自然界中,氦同位素中以氦4占最多,多是从其他放射性物质的α衰变放出α粒子(氦4原子核)而来。氦3的含量在地球上极少,而在月球上储量巨大,它们均是由超重氢(氚)的β衰变所产生。 由于氦很轻,而且不易燃,因此它可用于填充飞艇、气球、温度计、电子管、潜水服等。也可用于原子反应堆和加速器、激光器、冶炼和焊接时的保护气体,还可用来填充灯泡和霓虹灯管,也用来制造泡沫塑料。 由于氦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低,因此可以加到氧气中防止减压病,作为潜水员的呼吸用气体,或用于治疗气喘和窒息。 液体氦的温度(-268.93 °C)接近绝对零度(-273℃),因此它在超导研究中用作超流体,制造超导材料。液态氦还常用做冷却剂和制冷剂。在医学中,用于氩氦刀以治疗癌症。 它还可以用作人造大气层和镭射媒体的组成部分。 由于化学性质极其稳定,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氦气也用于防腐,毛泽东水晶棺内的气体即为氦气。 因为氦气传播声音的速度差不多为空气的三倍,这会改变人的声带的共振态,于是使得吸入氦气的人说话的声音的频率变高。这个有趣的现象使得吸入氦气的人说话尖声细气,就好像旧时代的卡通人物一样,与吸入六氟化硫后声音变粗正好相反。这种现象经常被错误地解释为音速的提高直接导致声音频率的增加,或者氦气使得声带振动变快。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大量吸入氦气,会造成体内氧气被氦取代,因而发生缺氧(呼吸反射是受体内过量二氧化碳驱动,而对缺氧并不敏感),严重的甚至会死亡。2015年1月28日,日本少女偶像团体3B junior的一名成员在参加BS朝日的综艺节目录影时,因玩变声游戏吸入氦气后失去意识陷入昏迷,被送医治疗。同年4月21日,台湾艺人杨又颖吸入过量氦气自杀身亡。 另外,如果是由高压气瓶中直接吸入氦气,那么其高流速就会严重地破坏肺部组织。大量而高压的氦和氧会造成,不过少量的氮就能够处理这个问题。
124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43
汉字
汉字 汉字(,),亦称国字、中文字、唐字、方块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是世界上独有的一种指示会意文字-{}-体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并高度发展的语素文字,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汉族先民所发明创制,其字体也历经过长久改进及演变。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春秋战国与秦朝的籀文、小篆,发展至汉朝隶变,产生隶书、草书以及楷书(以及衍生的行书),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正楷,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现代汉字。汉字在古文中只称「字」,为与少数民族文字区别而称「汉字」,指汉人使用的文字,后者称法在近代才开始通用,为日文借词。 作为-{zh:中文;zh-hans:中文;zh-hant:中文;zh-sg:华语;zh-my:华语}-的书写文字,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相较而言,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字都早已消亡,所以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现时在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均为实务上的官方文字。汉字在古代已发展至高度完备的水准,不单中国使用,在很长时期内还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通用文字,在20世纪前都是朝鲜半岛、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国家的书面规范文字。除了汉语之外,古代东亚诸国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现代汉语汉字可大体分为传统的繁体字与后起的简化字两大标准,前者主要用于香港、澳门以及台湾,而后者由中国大陆制定使用,并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采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将部分汉字自行作简后成为现在的日本新字体,韩国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鲜汉字使用规范;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北韩、蒙古等国,汉字现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 在元朝之前的中国,因为是东方世界少数的大国之一,没有与他小国区分的必要,多称呼为「字」或「文字」。「汉字」一词早出自元朝《金史》卷九本纪第九,「章宗一」:「十八年,封金源郡王。始习本朝语言小字,及汉字经书,以进士完颜匡、司经徐孝美等侍读」。《金史》也出现多次,如:「女真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长子布辉,识女真、契丹、汉字,善骑射」,将汉族文字、女真族文字、契丹族文字之间互相区别。 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满文,当时已用汉字一词称呼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字。另外,日本人也称呼为「汉字」,以别于由汉字衍生的假名。在南韩,汉字则与训民正音(谚文)相区别。 汉字是四大古老文字之一(还包括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玛雅文字)。 传说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文字,使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从历史的角度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应该是在汉字的-{zh-hans:搜;zh-hk:搜;zh-tw: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就形成了。唐兰在《古文字学导论》中将古文字分成殷商系、西周系、六国系、秦系四系。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在这些6000年前的陶器上发现了170多种符号,部分符号的特征与甲骨文很类似。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半坡陶符以及河南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龟甲上的贾湖契刻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但是,这些几何符号是否是文字、是否是汉字的前身,这些仍是争议颇多的问题。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巨细靡遗描绘意象的方式往简化成容易纪录刻画的方向变迁,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也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被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周文化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在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秦始皇消灭六国后,李斯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影响深远。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不同语族间的文化传播,对中国的统一以及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很少,以象形与指事的独体字为主,大量事物以通假字来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例如先秦的「文」,兼有后世的新字「纹」的功能,表示一组成各种事务的规律、型式,不单指文字的「文」,也包含野兽身上的花「纹」、布上面的织「纹」、手指的指「纹」等数种含意。 除了「凹」、「凸」等特例直到唐朝才发明,大部分的象形指事字很早就已经定型,成为下个时代形声会意组字法的基础。 为了能更精准的表述,最早从小篆的时代开始一直到现代,因应随文明发展不断增加的新事物,以基本的象形指事字为基础,发展了形声、会意的组字法,以组合方式,来细化大量的字出来,使得文书上记载越来越精密,到今天一直为造字的主力。 例如: 有了造好的象形、指事的独体字为基础,使用形声、会意组字法随著文明的发展,组出表示新事物的合体字,这使得记载为文时,以前述的各种不同的船来说,只要看一单位的字形,我们就知道指的是哪一种「舟」,这样辨识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过来,以组词的方式就要看过前后文(或短或长)有其他哪些字才能判断正确的意义,较缺乏辨识效率,但方便口语沟通(汉字同音字太多,听觉不易辨识,解法一为组词,二为如韩日语数音为一字:「浬」发音为海-{里}-)。 汉字结构复杂,异体字非常多。自古以来已经有许多的俗字,其中有一些是为了书写简便,较之正字笔画减少的简俗字,但俗字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书仍然是用正体字。 近代,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亦有鼓吹放弃使用汉字。这些鼓吹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汉字落后论」,内容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尤其在近代个人电脑还没有普遍化以前,因为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也就是说汉字已成为教育及资讯化上的瓶颈。但是近代个人电脑普遍化以后,汉字能透过个人电脑输入,此种论述已经不具说服性。许多使用汉字国家以政治推行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本的使用假名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考量。 1935年8月2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第一批简体字表》,1936年2月被通令“暂缓推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1956年1月28日发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审定通过《简化字总表》,客观上配合了不久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政策。1986年经少量修订后重新发表,一直在中国大陆地区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布「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陋且混乱而停用,并于1986年正式宣布废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政府分别发布了同中国大陆《简化字总表》相同的简化字表。 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也进行了汉字简化。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了《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对部分汉字进行了简化,有些简化后的汉字与中国大陆简化后的汉字一致,有些则有一定差异,部分为日本自创。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进一步发展为楷书,到唐代,楷体完全定形。除端正的楷书外,亦同时衍生出适于手写的行楷,并进一步衍生出笔画更加简省而飞动的草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都发展为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明朝出现了用于印刷的宋体、民初出现仿宋体,宋体亦传入日本、韩国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成为当地通行的汉字印刷体。现代手写体仍以楷体为标准(钢笔字),除了传统的宋体外,现代又陆续出现了笔画大小粗细均衡的黑体等字形。 汉字的特点有以下几项: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有人称为抽象的象形。 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声符,结合不同的属性部件,表不同意义如蝴、湖、葫、瑚、醐等,而以同样的发音元素(也有的是完全同音),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如过、蜗。 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棫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别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古代六书,前两项,「造字法」也;中两项,「组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体形状不一样。就算是同样的字体,也会因使用地区或使用者的不同而有字形上的差异。由于各地对字形的使用并没有统一,加之大陆地区使用“新字形”、日本使用“新字体”,便产生了许多差异。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写法都不尽相同。又如“口”字,台湾官方规定最后一横要写得超过上面的横折露出来一点,其他地区的写法却是不出头的(注意右图“-{启}-”字的口部)。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笑」、「尖」;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末级部件(或称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非字部件。 所谓的「文字」,古代是两个东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为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宋郑樵《象类书》云:「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个文,现代的术语叫作字根部件,汉字是以意念的表达需要组合所需部件于一方块,合成千千万万的字。 郑樵的搜集,以形为主的文有三百三十个,称为形母,以声为主的文共有八百七十个,称为声母,合计一千二百文。 但郑樵的声母形母已经失传,近代周何教授依据中文资讯交换码(CCCII)第二集的22394字的字集重新整理的结果,得出汉字有869个声母及265个形母,共计1134个。形母:郑樵的搜集,有三百三十个。现代的研究整理,是265个。声母:郑樵的搜集,有八百七十个。现代的研究整理,是869个。 末级部件,再行拆解,即为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笔画。汉字的笔画离不开「点」、「横」、「竖」、「撇」、「捺」、「折」这六种基本笔画,另外还有「提」。以书法为例,对各种笔画都有多种不同写法,尤其以折的变化最多。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以下举出几个各地字差异: 汉字是多种语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或数个音节(视语言而定)。此外念法上在日语以及各汉语中,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 除了日本以外,其他汉字使用地区仍有少数字使用多音节字,如「浬」(-{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吋(英寸)、哩(英里)等。台湾官方机构或民间均普遍使用,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不使用,但一般人也理解其意思。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发挥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透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并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仿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及众多拉丁化拼音方式。注音符号一直都是台湾官方教学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汉字前先要求必需掌握。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必须进行专门的汉语音韵学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ㄆㄤˊ),后者为「lóng」(ㄌㄨㄥˊ)。 潘悟云和法国学者沙加尔认为:汉朝之前,某些汉字可能代表著两个音节以上的发音,即这些字具有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 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大半可作单字词独立表义。随著语言发展,也出现了不少两字或多字词语,近代白话尤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不过,准确掌握其复杂的形式和用法也成为了学习汉语的一种负担。汉语中的常用词汇约几万条,总词汇量更有上百万条,数量的庞大可能使人却步。 在古文而言,使用单字比使用词语来得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倡精确使用「字」的复古作为。 汉字由于是开放集合,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近代编集的字典收字量更高,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大陆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最新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包含了《汉语大字典》、《中文大字典》、《康熙字典》和《说文解字》的所有收字;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21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日本《今昔文字镜》,收字17万个。 20世纪所新创的,还有第一批简化字后跟第二批的「二简字」,其中也包括社会上不少人造的文字,不过二简字已被大陆官方废除,只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但现时并没有于计算机编码中被收录。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正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在户政系统等官方机构普遍使用。台湾及港澳地区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正体汉字13053个。GB 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总共收录70244个汉字;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76个,另有六个扩展区、兼容补充、笔画和部首,总数亦高达88782个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过去在汉字组成基本因子(前述字根部件)研究与教学上落后,造成学习上必须逐字学习难以举一反三,汉字数量越多学习越困难,组建新字的风气日趋保守,也没有相应的资讯处理技术,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以词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所以近代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字位(或者叫“字素”、“字种”)是指将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正体字、简体字、二简字、异体字、新字形、旧字形、讹字、缺笔字等)计算为同一个字,而不是分别计算为不同的字。例如:“-{够}-」和“-{够}-」被视为同一个汉字的不同字位变体,而不是两个汉字。这一计算方法与英文类似,A与a写法不同,但只是一个字母,英语一共26个字母,而不是52个。 依据中华民国教育部《异体字字典(第六版)》,汉字字位数(正字)为29,921字,异体字则为74,407字,另有待考字2,002字。近代编纂的字典所收的字越来越多,实际上增加的绝大多数是字位变体而不是字位。收字42174个的《康熙字典》仅仅比收字85568个的《中华字海》少1000个左右的字位。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8年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3,500字(2,500个常用字,1,000个次常用字),适用于中国大陆。 2007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里,在10.07亿汉字的语料上,进行汉字使用情况数据调查,结果为:595字数的覆盖率达到80%,964字数的覆盖率达到90%,2394字数的覆盖率达到99%。 山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托,抽样统计200万字的材料,检测《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的使用频率。结果是:2,500常用字覆盖率达97.97%,1,000次常用字覆盖率达98.49%,合计共3,500字覆盖率达99.48%。 香港教育署于2000年颁布的《常用字字形表》收录4,759字,适用于香港。 1979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收录4,808字,适用于台湾。 日本内阁于1946年颁布《当用汉字》,收录1,850汉字;文部省国语审议会(今文部科学省文化审议会)于1981年颁布《常用汉字》,收录1,945汉字,取代《当用汉字》。依《常用汉字》,1006个汉字在小学教授,939个在中学中教授,共计1,945个。2010年11月30日追加196个新的常用汉字,并削除5个汉字,合计共2,136字。 自1975年,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推出日本汉字能力检定,测试日本人对汉字的掌握。直至2007年,共2,716,711人考核。成绩分为12级,由最高至最低排列分别为:1级、准1级、2级、准2级、3级、4级、5级、6级、7级、8级、9级、10级。 多数日文汉字为一字多音,每个汉字在不同的词汇中有不同的发音,日文汉字会比中文汉字困难许多。 汉文教育用基础汉字是韩国教育中规定的标准汉字,皆为与正体字大致相同的韩文汉字。于1972年8月16日公布,数量约1,800字,在中高等院校进行普及。 最简单的汉字只有一笔画,但却不止一个字:除了「一」字以外,「乙」、「〇」、「丶」、「丨」、「亅」、「丿」、「乀」、「乁」、「𠄌」、「𠃋」、「𠃉」、「𠃊」、「乚」等都是汉字,而且都有各自的读音。 中文汉字中,笔画最多的汉字可能是“”,是一种面食的名称,此字至今习用,其不同写法的笔画数在54至71画之间不等。被传统辞典收录的笔画最多的汉字为《字汇补》、《汉语大字典》中由四个“-{龙}-”字组成的「」字,共64画;同样属于64划的字由四个“-{兴}-”字组成的“𠔻”字,收入自《中文大辞典》;之后的是由四个「雷」字组成的“䨻”字,有52划,收录于《说文解字》。 另外,日本汉字「」收录于日本的TRON计划中,但此字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表明其确有使用,因此状况存疑。该字由3个「-{龙}-」字和3个「-{云}-」个组合而成,共有84划。该字曾提交到当时的统一码扩展C区,编号为JMK66147,后因扩展C区的时间原因被安排到了扩展D区,之后因找不到合适证据被撤销。最后提交到扩展G区并被接受。 汉字书写体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基础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文字。 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的创制受到了汉字的影响,它们跟汉字一样都是方块型文字,笔画形状也极其类似,也采用类似六书的造字法。但这些文字除个别字与汉字外形相同外,绝大部分字形都跟汉字不同,因此在Unicode中它们都是独立区块编码的。 古壮字(方块壮字)、古白字(方块白字)、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字喃等文字可以说是汉字在其他语言中的扩充,因为它们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汉字(赋予新义),另一些则是用已有汉字偏旁组合构成新字,因此,这些文字的外观上与汉字很相似,在Unicode中与汉字一道编入汉字区。 女书是用于记录汉语的另一种文字,它们的造字法与六书有部分相似之处,但字的外观与汉字差异较大,Unicode中作为独立区块编码。 以上文字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如今除专家学者外无几人能识。 日语的假名()是由汉字的草体、简笔演变而成的。谚文和日语假名一样可以和汉字一同混写。 此外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也是在汉字书写方式和书写工具的影响下,将从右向左书写的源自察合台文的书写方式改为从上到下书写,文字的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在古代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群岛,以及位于婆罗洲的兰芳共和国,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著重要作用。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文化圈—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在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琉球群岛,汉字被融合成它们语言的文字「」、「」、「」。直到现在,日语中仍然把汉字认为是书写体系的一部分。在北韩和越南,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汉字;在韩国,汉字的使用在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少;但是由于朝鲜语/韩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时仍然会使用汉字。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人名、公司机构名称等均使用韩文书写,不过大多数的人名、公司机构均有其对应的汉字名称。 汉字于公元3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简化了部分汉字(日本新字体),不过文学创作使用的汉字,并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从中文中传入的汉字外,还创造和简化了一些汉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的最高点)和「-{広}-」(广)、「-{転}-」(转)、「-{働}-」(劳动)等。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韩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相传薛聪在当时发明了吏读,把朝鲜语用同音或同义的汉字来表示。例如:「乙」字被用来表示韩语中的后缀「-l()」。由于有不少发音都没有对应的汉字,所以朝鲜半岛的人民又运用组字法,把两个或多个汉字合组成为一个新的吏读字。相传后来的契丹文就是受到吏读字的影响。此外尚有乡札、口诀等以汉字表记朝鲜语的方法。 1443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但当中有不少部件仍然有昔日吏读字的痕迹。现在的大韩民国虽禁止在正式场合下使用汉字,并停止了在中小学中教授汉字(但是从2011年开始,大韩民国的李明博政府已经决定将汉字重新纳入中小学的课程里),不过汉字在民间仍在继续使用,且可以按照个人习惯书写,但是现在能写一笔漂亮汉字的韩国人越来越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48年废除了汉字,仅保留了十几个汉字(参见废除汉字)。 公元1世纪汉字便传入了越南,越南语也曾完全使用汉字做为书写用文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喃字,但是由于书写不便,汉字仍是主要的书写方式。 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废除汉字,使用了称为「国语字」的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文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 汉字独特优美的结构,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有多样的表现力,因而产生了中文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而篆刻是和书法相关的艺术,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为印章,尚有勒石、山壁题字等。 同一个汉字,可以有不同的字体。当前汉字字体主要有篆书、隷书、草书、行书、楷书等。 汉字历史上是不断在组新字的,目前的各种汉字并非同时定型于某一年代,而是应时代需要逐渐发展而来的。例如:“人”字在商朝就已出现,“凹”字和“凸”字则是在唐朝才出现的。 此外不同的行业也会因用字需求而造字。例如:中国的传统音乐在记谱上会使用减字谱、工尺谱。 自十九世纪中叶后,亚洲和西方都发布了很多汉字拉丁化方案,如: 现在,汉语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广且被联合国接受的汉字拉丁化方案。而威妥玛拼音历史悠久,至今仍用于台湾的人名、地名拼写。 汉字中存在许多异体字,它们的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只是写法不同。异体字的产生部分是由于历史原因,有的则是人为造字,如「和、咊、-{龢}-」、「秋、-{秌}-、龝」等。 台湾也有使用所谓的异体字,例如“-{台}-”与“-{台}-”、“-{体}-”与“-{体}-”以及“-{学}-”与“-{学}-”等等。 中国大陆于1956年公布整理异体字表,废除了大量异体字,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恢复了部分异体字。如“-{于}-”曾被当作“-{于}-”的异体字废除掉,但在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又恢复成为规范字,因为姓氏中「-{于}-」和「-{于}-」同时存在,不宜合并。另外,不同地区对异体字的取舍有所不同,例如:韩国就以汉字各种异体字中最早出现的样式为标准写法。所以,在韩语汉字的标准中,取“甛”而不取“甜”、取“-{幇}-”而不取“-{帮}-”、取“-{画}-”而不取“-{画}-”。 由于英文文字是由26个字母排列组合而成的文字,因此可以简化输入步骤;相比较之下汉字则不能如此,从字形上汉字虽然可以拆解成不同的部分,但是被分成的部首或偏旁数量过多,这样不但不能达到简化输入的目的,反而显得更为繁琐。于是从汉字字音上去考虑,汉字输入被分成少量的语音元素组合排列,反而可以达到简化输入的步骤。因为是语音输入对汉字的读音必须清楚,某些生僻字或不知道汉字发音的则会很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字的输入。 由于打字机键盘是为欧美文字设计的,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输入汉字往往比输入拼音文字困难。汉字没有经过中文打字机的普及,直接进入了电脑中文信息处理阶段。在电脑发明初期曾引起汉字能否适应电脑时代的问题,支持汉字拉丁化的学者甚至以此为理据。 随着各种中文输入法的出现,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输出技术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写作、出版、信息检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输入法有上千种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输入和表形输入两类,也有两者兼之的。汉字的语音输入、手写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收录数千字的GB 2312(中国大陆)、Big5及CNS 11643(台湾)、HKSCS(香港)、JIS(日本)、KS X 1001(韩国)、KPS 9566(朝鲜),以及收录两万多字的GBK(中国大陆)、国际标准Unicode、ISO 10646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及其他种种因素,在收录字数,及收录字体等方面或做不同层次的调整。 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邮政户籍整理等的用字需要,于2000年实行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 18030-2000,共收汉字27484个。后又发布了GB 18030-2005再次进行扩充,添加了42760个汉字。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随著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汉字的输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速度越来越快,并且这项技术仍在不断提高。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很多人研究出动态造字这新兴技术,即借由资讯科技重新解放汉字原有的生命力:任何汉字都可以由基本的百来个字根(也就是汉字的字母)以二维编码的方式即时合成为汉字。 简单的理解,就以前面的「中央处理单元」来说,可以用「形声」的原则创造一个新的「单字」:“-{芯片}-”,既有效率,且本身表意,学过百来个字根的,就可以知道它代表甚么,再赋予一个读音(通常与「心」同音),如此这般以此类推,就可以一次解决汉字形音义、以及成本高的等等问题,使汉字与西文站在同样的资讯平等点,甚至因表意的特性,比起西文更占新时代资讯处理的优势(比较好做电脑理解)。 随著新的科学技术的爆炸性进步与发展,在一个语言正常发展的情况下,描绘新发现的情状的词汇也会不断发展。比如英文,其词汇数量即不断地发展、增长,但英文词汇也越来越多,很多词汇也越来越难记,甚至某些词汇已成为专业人士的专利,普通人难以触及;而反观中文,任何一个抽象的英文词汇都可以借助常用汉字轻松的转换为中文词,大部份民众只要晓得常用汉字,基本可以阅读科普书籍。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因此很多科学术语通过形象的汉字,可以让外行人一眼就能看出其所表达的意思。 汉字词汇更新的实例 在化学领域,尤其需要大量描绘微世界的新词,因此化学学科汉字更新的情况最为显著。 化学名词曾用了“形声、会意造字法”,造了一系列的新字,很多是将两个字的字根组合,以表示新的意义的字,其发音也是原来两字发音之组合(反切法)。例如: 简化字除了大陆使用外,在日本与韩国也有简化。在台湾,官方用字或正式文书必须使用正体字;在手写的非正式文书中,有些人会使用行书、草书或民间的俗写,例如:「-{台}-」(-{台}-)、「-{门}-」(-{门}-)、「-{与}-」(-{与}-);但是,不会使用简化字中较难辨识字意的合并字,例如:「-{里}-」(-{里、里}-)、「-{后}-」(-{后}-)、「-{余}-」(-{余}-)、「-{制}-」(-{制}-)、「-{面}-」(-{面、面}-)、「-{谷}-」(-{谷}-)、「-{复}-」(-{复、复}-)、「-{台}-」(-{台、台、台}-),皆不简化。
124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44
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 -{zh-cn: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zh-tw:惰性气体又称稀有气体;zh-sg: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钝气、高贵气体,是指元素周期表上的18族元素。它们性质相似,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无味的单原子气体,很难进行化学反应。天然存在的稀有气体有六种,即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和具放射性的氡(Rn)。而人工合成的-{zh-hans:;zh-hant:}-(Og)原子核非常不稳定,半衰期很短。根据元素周期律,估计-{zh-hant:;zh-hans:}-比氡更活泼。不过,理论计算显示,它可能会非常活泼,并不一定能称为稀有气体;根据预测,同为第七周期的碳族元素𫓧(Fl)反而能表现出稀有气体的性质。 稀有气体的特性可以用现代的原子结构理论来解释:它们的最外电子层的电子已「满」(即已达成八隅体状态),所以它们非常稳定,极少进行化学反应,至今只成功制备出几百种稀有气体化合物。每种稀有气体的熔点和沸点十分接近,温度差距小于10 °C(18 °F),因此它们仅在很小的温度范围内以液态存在。 经气体液化和分馏方法可从空气中获得氖、氩、氪和氙,而氦气通常提取自天然气,氡气则通常由镭化合物经放射性衰变后分离出来。稀有气体在工业方面主要应用在照明设备、焊接和太空探测。氦也会应用在深海潜水。如潜水深度大于55米,潜水员所用的压缩空气瓶内的氮要由氦代替,以避免氧中毒及氮麻醉的征状。另一方面,由于氢气非常不稳定,容易燃烧和爆炸,现今的飞艇及气球都采用氦气替代氢气。 惰性气体在十九世纪被化学家发现以来,由于深入理解其性质而多次改名。最初称为稀有-{}-气体(rare gases),因为化学家认为它们很罕见。不过,这种说法只适用于其中部分气体,并非所有气体都很少见。例如氩气(Ar, argon)在地球大气层的含量占0.9%,胜过二氧化碳;而氦气(He, helium)在地球大气层的含量确实很少,但在宇宙却是相当充沛,它占有25%,仅次于氢。所以化学家又改称为惰性-{}-气体(又称钝气,inert gases),表示它们在普通环境下没有反应性,即不发生化学反应,不曾在自然中出现过化合物。对于那些早期需借由化合物来寻找元素的科学家来说,这些元素是比较难以寻找的。不过,最近研究指出它们是可以和其他元素结合成化合物的(此即稀有气体化合物),只是需要借助人工合成的方式。故最后改称为noble gas,这个称呼是由雨果·埃德曼于1898年所用的德语词Edelgas翻译而来,表示它们具有极低的反应性,难以发生化学反应,但并非不能产生任何化合物,类比于与具有极低反应性的惰性金属(noble metal)。 在中文译名方面,两岸三地有著不同的称呼。中国大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91年公布的《化学名词》中正式规定「noble gases」称为稀有-{}-气体一词。香港教育局的《中学化学科常用英汉辞汇》称「noble gases」为(高)贵气体,而一般社会仍有使用惰性-{}-气体的称呼。而台湾方面,由国立编译馆的国家教育研究院建议常称「noble gases」为惰性-{}-气体,比较少用钝气(但审定高中化学课本统一使用钝气)、稀有-{}-气体等,然而最近也有被称为高贵气体。 1868年8月18日,皮埃尔·让森和约瑟夫·诺曼底·洛克伊尔在观测太阳的色球层时,发现了一种发射光谱中有黄色谱线的物质,他们把该物质命名为“氦”(、),该词源自希腊语(ílios),意为“太阳”。在他们之前,英国化学及物理学家亨利·卡文迪什已经在1784年在空气中发现一种微量的物质,其化学反应活性比氮气还低。一个世纪之后的1895年,瑞利勋爵比较了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和化学反应所产生的氮气,发现它们的密度有所不同。瑞利勋爵与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威廉·拉姆齐合作,推测从空气提取的“氮气”与其实氮气与另一气体混合物。此后,他们通过实验顺利地分离一种新的元素:氩,此名称源自希腊语(argós),意思为“不活跃”。由此发现,元素周期表上欠缺了一整类的气体。在寻找氩气期间,拉姆齐重复了美国地质学家希尔布兰德的实验,即把钇铀矿放在硫酸中加热,他通过此法成功的分离出了氦气。1902年,德米特里·门捷列夫接受了氦和氩元素的发现,并这些稀有气体纳入他的元素排列之内,分类为第0族,而元素周期表即从该排列演变而来。 拉姆齐继续使用分馏法把液态空气分离成不同的成分以寻找其他的稀有气体。他于1898年发现了三种新元素:氪、氖和氙。“氪”源自希腊语“(kruptós)”,意为“隐藏”;“氖”源自希腊语“(néos)”,意为“新”;“氙”源自希腊语“(xénos)”,意为“陌生人”。氡气于1898年由弗里德里希·厄恩斯特·当发现,最初取名为镭放射物,但当时并未列为稀有气体。直到1904年才发现它的特性与其他稀有气体相似。1904年,瑞利和拉姆齐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稀有气体领域的发现。瑞典皇家科学院主席西德布洛姆致词说:“即使前人未能确认该族中任何一个元素,却依然能发现一个新的元素族,这是在化学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对科学发展有本质上的特殊意义。” 稀有气体的发现有助于对原子结构一般理解的发展。在1895年,法国化学家亨利·莫瓦桑尝试进行氟(电负性最高的元素)与氩(稀有气体)之间的反应,但没有成功。直到20世纪末,科学家仍无法制备出氩的化合物,但这些尝试有助于发展新的原子结构理论。由这些实验结果,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在原子中的电子以电子层形式围绕原子核排列,除了氦气以外的所有稀有气体元素的最外层的电子层总是包含8个电子。1916年,吉尔伯特·路易斯制定了八隅体规则,指出最外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是任何原子最稳定的排布;此电子排布使它们不会与其他元素发生反应,因为它们不需要更多的电子以填满其最外层电子层。 但到了1962年,尼尔·巴特利特发现了首个稀有气体化合物六氟合铂酸氙。其他稀有气体化合物随后陆续被发现:在1962年发现了氡的化合物二氟化氡;并于1963年发现氪的化合物二氟化氪。2000年,第一种稳定的氩化合物氟氩化氢(HArF)在40K(-233.2℃)下成功制备。 1998年12月,俄罗斯杜布纳的联合核研究所的科学家以钙原子轰击钚来产生114号元素的单一原子,后来被命名为𫓧。初步化学实验已显示该元素可能是第一种超重元素,尽管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14族,却有着稀有气体的特性。2006年10月,联合核研究所与美国劳伦斯利福摩尔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成功地以钙原子轰击锎的方法,人工合成了-{zh-hans:;zh-hant:}-,它是18族的第七个元素。 由于稀有气体无极性且相对分子质量较小,因而它们的分子间作用力非常弱,所以熔点和沸点非常低。它们在标准状况下都是单原子气体,甚至比一般固体元素原子量更大的氙、氡等也是这样。氦与其它稀有气体元素相比,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它的沸点和熔点低于其它任何已知的物质;它是唯一的一种表现出超流性的元素;它是唯一不能在标准状况下冷却凝固的元素——必须在0.95 K(−272.200℃)的温度施加25个大气压(2,500 kPa)的压力,才能使它凝固。到氙为止的稀有气体都有多个稳定的同位素,氡则没有稳定同位素。它寿命最长的同位素Rn的半衰期也只有3.8天,氡会衰变为氦和钋,最终衰变产物则是铅。 稀有气体原子像大部分族中的原子一样,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增加。原子的大小与影响物质的许多性质。例如,电离能随着半径的增加而减少,因为较重的稀有气体中的价电子离核较远,因此更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稀有气体的电离能是每一个周期中最大的,这反映了它们的电子排布的稳定性,也导致了它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然而,有些较重的稀有气体的电离能较小,足以与其它元素和分子相比。巴特利特正是看到了氙的第一电离能与氧分子相似,而尝试用六氟化铂来把氙氧化,因为六氟化铂的氧化性非常强,足以把氧气氧化。稀有气体不能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的阴离子;也就是说,它们的电子亲合能是负值。 稀有气体的宏观物理性质主要来自原子之间的弱范德华力。原子之间的吸引力随着原子大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极化性的增加以及电离能的减少。这就是在第18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和原子间力增加,导致熔点、沸点、汽化热和溶解度增加的原因。密度的增加则是由于原子序数的增加。 稀有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几乎是理想气体,但它们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偏差提供了分子间作用力的研究的重要线索。兰纳-琼斯势,通常用来模拟分子间的作用,由约翰·兰纳-琼斯根据氩的实验数据提出,那时量子力学还没有发展到可以作为从第一性原理(即量子化学从头计算)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工具。这些作用的理论分析变得易于处理,因为稀有气体是单原子,且原子是球形,这意味着原子之间的作用与方向无关(各向同性)。 稀有气体组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8族。已经确认的元素是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和-{zh-hans:;zh-hant:}-(Og),前六者在标准状况下都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不可燃的气体。曾经有一段时间,它们被称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0族,因为大家认为它们的化合价为零,也就是说,它们的原子不能与其它元素结合而形成化合物。然而,后来发现有些稀有气体确实可以形成化合物,这样“第0族”的名称便再没有人使用了。目前对第18族的最新元素-{zh-hans:;zh-hant:}-了解非常少。 与其他主族一样,此族元素的电子排布有固定的模式,尤其是主导化学性质变化趋势的最外层电子: 稀有气体的价电子层已满。价电子是最外层的电子,通常只有这些电子参与化学键。价电子层已满的原子是非常稳定的,因此很难形成化学键,也极难得到或失去电子。然而,在较重的稀有气体中(例如氡),最外层的电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电磁力要小于较轻的稀有气体(例如氦),因此较重的稀有气体较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由于价电子层已满,因此稀有气体可以与电子排布记法结合起来,形成稀有气体记法。这种记法是先写出元素之前的最近的稀有气体,然后再写出从那里开始的电子排布。例如,碳的电子排布是1s2s2p,稀有气体记法则是[He]2s2p。使用这种记法更容易识别元素,也比完整的原子轨道记法要简短。 稀有气体的化学反应活性极低;因此,目前只制备出了数百个稀有气体化合物。氦和氖参与化学键的中性化合物目前还没有成功制备(虽然理论上少数氦的化合物是可以存在的),氡、氙、氪和氩也只表现出极低的活性。根据艾伦电负性的大小,可知反应活性的顺序为Ne < He < Ar < Kr < Xe < Rn。 1933年,莱纳斯·鲍林预言较重的稀有气体可以与氟和氧反应,生成化合物。他预言了六氟化氪(KrF)和六氟化氙(XeF)的存在,推测XeF可能存在但不稳定,也预测了氙酸可以转化成氙酸盐。目前已经证明了这些预言基本上是准确的,只有XeF已知不但热力学上不稳定,动力学上也不稳定。 氙的化合物是稀有气体化合物中数量最繁多的。在大部分这些化合物中,氙原子的氧化态都是+2、+4、+6或+8,与电负性很高的原子如氟或氧键合,例如二氟化氙(XeF)、四氟化氙(XeF)、六氟化氙(XeF)、四氧化氙(XeO)以及高氙酸钠(NaXeO)。其中有些化合物可以在化学合成中作为氧化剂,特别是XeF可以作为氟化剂。到2007年为止,已经制备出了大约五百种氙与其它元素键合的化合物,包括有机氙化合物(氙与碳原子键合),以及氙与氮、氯、金、汞和氙本身键合的化合物。氙与硼、氢、溴、碘、铍、硫、钛、铜和银键合的化合物也已制得,但只能在低温的稀有气体基质或超音速稀有气体射流中存在。 理论上,氡比氙要更活泼,因此应该比氙更容易与其它原子键合。然而,由于氡的同位素的高度放射性和极短的半衰期,实际上只制备出了少数氡的氟化物和氧化物。 氪没有氙活泼,但仍然制备出了一些氪的化合物,其中氪的氧化态为+2。二氟化氪是最重要和最容易制备的氪化合物。氪与氮和氧键合的化合物也已制得,但分别只在−60 °C(−76.0 °F)和−90 °C(−130.0 °F)以下稳定。 氪原子与其它非金属(氢、氯和碳)以及一些过渡金属(铜、银、金)键合的化合物也已制得,但只能存在于低温的稀有气体基质或超音速稀有气体射流中。2000年用类似的条件制备了最初几个氩化合物,例如氟氩化氢(HArF),以及一些氩与过渡金属铜、银、金键合的化合物。到2007年为止,还没有成功制备出含有氦或氖的共价键的化合物。 稀有气体(包括氦)可以在气相中形成稳定的多原子离子。最简单的1925年发现的氦合氢离子(HeH)。因为它含有宇宙中最丰富的两种元素:氢和氦,因此被认为广泛存在于星际介质中。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已知的稀有气体准分子。这些化合物比如ArF和KrF只能在激发态稳定存在,其中一些被应用于准分子激光器。 稀有气体原子除了形成共价分子,还能形成非共价化合物。它们的包合物最早于1949年报道,这类化合物中一个稀有气体原子被特定的无机或有机配体容纳在晶格中。它们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稀有气体原子的大小必须与配体晶格的大小匹配。例如氩、氪和氖能与氢醌形成包合物,而氦和氖却不能,因为它们太小并且可极化性不够强。氖、氩、氪和氙还能形成由冰的晶格容纳稀有气体原子的水合物。 稀有气体能形成由富勒烯分子容纳稀有气体原子的内嵌富勒烯。1993年时发现60个碳原子的球状分子,可以与高压的稀有气体反应形成诸如的配合物("@"这个记号表示氦原子在分子内,而不是与它形成共价键)。截止2008年,富勒烯与氦、氖、氩、氪和氙的配合物都已制得。这些化合物的用途主要是通过稀有气体原子的核磁共振波谱来研究富勒烯的结构和反应性。 稀有气体化合物例如二氟化氙()被视作超价分子,因为它们违反了八隅体规则。这些化合物的成键可以使用三中心四电子键模型来解释。这种模型于1951年首次提出,描述了三个共线原子的成键状况。例如中的成键可以用三个原子的p轨道进行线性组合形成分子轨道来描述,氙原子全满的p轨道与每个氟原子半满的p轨道重叠,形成一个全满的成键轨道、一个全满的非键轨道和一个全空的反键轨道。最高占有分子轨道(HOMO)定域在两个端基原子上,这表明氟的高电负性促进了电荷的定域化。 较重稀有气体氪和氙的化学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而较轻稀有气体氖和氦仍处于开始阶段,而最稳定的氖至今仍没有一种确认存在的化合物,目前只发现了一些不稳定的阳离子和未经证实的水合物。 稀有气体在宇宙中的丰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降低。氦是宇宙中仅次于氢的最丰富的元素之一,质量分数大约为24%。宇宙中的大部分氦都是在太初核合成中形成的,但是由于恒星核合成中的氢的聚变,氦的数量仍在不断增加。地球上的丰度则完全不同,氦仅仅是大气中第三丰富的稀有气体。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大气层中没有太初氦,因为原子质量太小,氦无法被地球的引力场吸引在地球表面附近。地球上的氦来自地壳中重元素(例如铀和钍)的α衰变,这样产生的氦往往积聚在天然气田中。另一方面,较丰富的氩来自于钾-40的β衰变。钾-40同样存在于地壳中,它产生的氩-40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氩同位素,尽管它在太阳系中相当稀少。这个过程是钾氩测年法的理论基础。氙在大气中的丰度比预想的要低,这被称作“氙失踪问题”()。有一种理论认为缺少的氙可能被限制在地壳的矿石中。二氧化氙发现后,有研究认为氙能取代硅酸盐中的硅从而固定在地壳中。氡在岩石圈中通过镭的α衰变生成。它会通过裂缝逸出石材进入建筑物,并在通风不佳的建筑物内积聚。因为氡的放射性很强,它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估计仅在美国每年就有21000人死于氡引发的肺癌。至于-{zh-hant:;zh-hans:}-则不存在于自然界中。 氖、氩、氪和氙都是从空气中使用气体液化的方法获得的,先将各种气体液化,再根据沸点不同来分馏,将混合物分离成不同的馏分。氦通常提取自天然气,而氡可以从镭化合物放射性衰变的产物中分离出来。稀有气体的价格取决于他们的自然丰度,因此氩最便宜而氙最昂贵。右侧的表格给出了2004年时实验量的各种稀有气体在美国的销售价格。 稀有气体的熔沸点非常低,是用途广泛的低温学工作介质。特别是沸点低达4.2K(−268.95 °C)的液氦可以用于冷却核磁共振成像和核磁共振波谱法所需的超导磁铁。尽管液氖的冷却温度没有液氦那么低,但是仍在低温学中广泛使用,因为它的制冷量是液氦的40倍、液氢的3倍。 因为氦在液体尤其是脂质中的溶解度较低,它在潜水员的呼吸气体中代替了氮气。人收到类似于水肺潜水的压力时,气体会被血液和人体组织吸收,这会造成氮麻醉的严重后果。因为溶解度远比氮气小,少量的氦被带入细胞膜。而用氦代替呼吸混合气中的部分成分时(例如三混气和氦氧混合剂),潜入较深后上浮时的麻醉反应可以大大减轻。氦的低溶解性为减压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由于溶解在体内的气体减少,上浮时由于减压而形成的气泡将大大减少。另一种稀有气体氩被视作水中呼吸器潜水最好的防水衣填充气体。氦也用作核反应堆中核燃料棒的填充气体。 自从1937年的兴登堡灾难以来,尽管相对氢气会使浮力降低8.6%,但因密度小且不可燃,各国普遍使用氦气代替氢气填充飞艇和气球。 稀有气体在许多场合中用于提供惰性气氛。氩在化学合成时常用于保护对氮气敏感的化合物。固态氩也用于研究反应中间体等非常不稳定的化合物,方法是在超低温下将其隔离在固态氩构成的基质中。氦是气相色谱法中的载色剂、温度计的填充气,并用于盖革计数器和气泡室等辐射测量设备中。氦和氩都用作焊接电弧的保护气和贱金属的焊接及切割的惰性保护气。它们在其他冶金过程和半导体工业中硅的生产中同样有着广泛应用。 由于化学活性很低,稀有气体广泛的应用于照明领域。氩和氮的混合气体是白炽灯中填充的保护气。氪可降低灯丝的蒸发率而常用于色温和效率更高性能白炽灯,特别在卤素灯中可将氪与少量碘或溴的化合物混合充入。此外,在放电灯中填充不同的稀有气体,可以产生不同颜色的光,如霓虹灯中常见的氖灯。尽管称为氖灯,其中通常含有其他气体和磷,它们在氖发出的橙红色光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颜色。氙通常用于氙弧灯,因为它们的近连续光谱与日光相似。这种灯可用于电影放映机和汽车前灯等。 稀有气体可用于准分子激光器,这是因为它们可形成短暂存在的电子激发态受激子()。这些用于激光器的受激子可能是稀有气体二聚体,例如Ar、Kr或Xe,更有可能是与卤素结合的受激子,例如ArF、KrF、XeF或XeCl。这些激光器产生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其中ArF产生的紫外线波长为193纳米,而KrF为248纳米。这种高频率的激光使高精密成像成为现实。准分子激光有诸多工业、医药和科学用途。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显微光刻法和微制造必须用到准分子激光。激光手术,例如血管再成形术和眼部手术也需用到准分子激光。 一些稀有气体有直接的医学用途,如:氦有时用于改善哮喘患者的呼吸;氙则因为在脂质中的高溶解度成为一种麻醉剂,比常用的一氧化二氮(俗称笑气)更为有效,且容易从体内排出而麻醉后苏醒也较快。氙在超极化核磁共振成像中用于拍摄肺的医学影像。具有强辐射性的氡只能微量制取,可用于放射线疗法。 气体放电发出的光的颜色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
124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47
人口
人口 人口(),通常是指一个地理区域的人类数目,对人口进行研究的科目有社会学和地理学,它是人口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范畴,一个地域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限制了人口的数目的增长,一些人类社会学观察员建议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人口,并且认为未受抑制的人口增长有可能导致马尔萨斯学说灾难,但是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这个观点。人口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 用来形容某地区的人口突然快速地增长,就像炸弹爆炸的一瞬间般。人口爆炸通常都会发生在战争之后的一至两年,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人口爆炸。 按照现代人是在5万年前出现的来算,考虑到那时没有人口限制,平均寿命短,一个年轻的人口结构和较高的生育率——每个母亲大约会生6到8个孩子,美国人口学者卡尔·郝伯(CarlHaub)认为,在农业出现以前,在以狩猎为生的方式下,全世界的人口大约只有500万到1000万。到了公元1世纪,根据当时罗马、中国和地中海地区的断断续续的人口普查,世界人口已增长至3亿。对此用一个较高的出生率就可以估算出,迄今为止地球上总共生活过大约1060亿人。我们现在的地球有73亿人,占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总人口的6.8%。在1900年,全世界只有16亿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世界人口的激增,所以我们现有人口占地球曾有人口的比例在上升。 截止至2011年11月,世界人口已达到70亿,大约是所有曾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6%,由此估算,曾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口1167亿。
124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48
时区
时区 时区是地球上的区域使用同一个时间定义。以前,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时角)决定时间,这就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的时间有所不同(地方时)。1863年,首次使用时区的概念。时区通过设立一个区域的标准时间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世界各个国家位于地球不同位置上,因此不同国家,特别是东西跨度大的国家日出、日落时间必定有所偏差。这些偏差就是所谓的时差。 在农业社会,世界各地一般采用各自的地方时。十九世纪随着长途铁路运输的发展,1870年代加拿大铁路工程师弗莱明首次提出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1883年11月18日,美国铁路部门正式实施五个时区。1884年华盛顿子午线国际会议正式通过采纳这种时区划分,称为世界标准时制度。 理论时区以被15整除的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7.5度,即每15°划分一个时区,这是理论时区。理论时区的时间采用其中央经线(或标准经线)的地方时。所以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相差多少个时区,就相差多少个小时。东边的时区时间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早。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提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 但是,为了避开国界线,有的时区的形状并不规则,而且比较大的国家以国家内部行政分界线为时区界线,这是实际时区,即法定时区。请参见时区列表。 如果时间是以协调世界时(UTC)表示,则在时间后面直接加上一个“Z”(不加空格)。“Z”是协调世界时中0时区的标志。因此,“09:30 UTC”就写作“09:30Z”或是“0930Z”。“14:45:15 UTC”则为“14:45:15Z”或“144515Z”。 UTC时间也被叫做祖鲁时间,因为在北约音标字母中用“Zulu”表示“Z”。 UTC偏移量用以下形式表示:±[hh]:[mm]、±[hh][mm]、或者±[hh]。如果所在区时比协调世界时早1个小时(例如柏林冬季时间),那么时区标识应为“+01:00”、“+0100”或者直接写作“+01”。这也同上面的“Z”一样直接加在时间后面。 "UTC+8"表示当协调世界时(UTC)时间为凌晨2点的时候,当地的时间为2+8点,即早上10点。 时区通常都用字母缩写形式来表示,例如“EST、WST、CST”等。但是它们并不是ISO 8601标准的一部分,不应单独用它们作为时区的标识。一些缩写可能意义模糊,例如“BST”应当是英国夏令时,但在1968年到1971年间被重命名为“英国标准时”,这只是因为立法者不愿称其为中欧时间。在该法案中还确认英国的标准时间仍然为格林威治标准时。
125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53
王勃
王勃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中国山西河津)人。初唐时代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永徽元年(650年)出生。王勃出身世家,是隋炀帝时经学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王勃小时候很聪慧,从小就能写诗作赋,天下目为神童。《旧唐书》载:“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杨炯《王勃集序》上也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王勃写文章往往前先磨墨数升,然后畅饮酒酣,引被覆面卧,待酒醒时“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麟德元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曰“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刘祥道大为赞赏,向朝廷表荐,麟德三年(666年),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王勃恃才傲物,经常得罪人。后任虢州参军。王勃私匿罪奴曹达,被告发。王勃惧事泄,杀曹达,以“擅杀官奴”论死。其父受牵连贬官交趾(今越南北部)县令。不久,王勃遇大赦,仅去官职,上元二年渡舟前去交趾省亲,次年(上元三年)秋返回广州,渡海溺水而死,一说溺水被救起,不久惊吓而死,年仅二十六岁。许多从事渔业、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称他为水仙王,供奉于船上、港口、河边。 现今越南乂安省宜禄县()宜春乡仍然有王勃墓。 王勃的诗多描写个人生活、抒发个人情志;也有一些抨击时弊,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贵族的不满之作;其中写离别怀乡之作较为著名。工于五律、五绝,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以其五律“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 他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对初唐文坛的风气转变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诗文集原有30卷,现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诗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阁序》。关于〈滕王阁序〉的由来,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动的记载,原来阎公本意是让其婿孟学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谦让时,王勃却提笔就作。阎公初愤然离席,至配室更衣,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觉得“亦是老生常谈”;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公闻之,沈吟不言;及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乃大惊“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出立于勃侧而观,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有: 均已亡佚。 现存版本: 另有清宣统三年刊姚大荣《惜道味斋集》有《王子安年谱》。 近年何林天根据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点校整理了《重订新校王子安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25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56
钠 钠(,化学符号:)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原子序数是11,相对原子质量为23。钠单质不会在地球自然界中存在,因为钠在空气中会迅速氧化,并与水产生剧烈反应,所以常见于化合物中,元素状态的钠通常以特殊物质(如石蜡、煤油)保存,以防与空气中的水份或氧气产生化合物。 钠是一种质地软(可以用普通餐刀切割)、轻、蜡状而极有延展性、银白色(但会因氧化而变暗)的1A族的碱金属元素。 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空气中很容易氧化生成氧化钠. 阳离子燃烧发出金黄色火焰生成过氧化钠。 和水起爆炸反应(产生高温使自己熔成一个银白色的圆球在水面高速移动,并不断释放氢),生成氢氧化钠(碱性溶液)。 与醇反应生成醇钠。因此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中。钠可以和大部分元素反应,但是很难和硼、碳、铁和镍反应。钠在高温下可以和硅酸盐反应,侵蚀玻璃和瓷器。 1807年,英国化学家戴维首先用电解熔融的氢氧化钠的方法制得钠并命名。 其拉丁文为"Natrium",从一个只有在19世纪前用的英文字来源"natron",原指一种天然碱。此字从西班牙文传至法文,然后到英文。最开始是在阿拉伯文,写为natrūn。希腊文是使用阿拉伯文的变体nitrūn,所以变成nítron(此字是氮的来源)。然后在从希腊文的nítron传到西班牙文。 英文中钠的名字Sodium来自其发现时电解的原材料-苏打粉(Soda)。 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是最常见的碱性金属,也是地球上第六丰富的元素。钠大量的存在于钠长石(NaAlSiO)、食盐(氯化钠,NaCl)、智利硝石(硝酸钠,NaNO)、纯碱(碳酸钠,NaCO)等矿物中。此外,在海水中以钠离子的形式存在,在海水中含量约为2.7%。钠也是人体肌肉和神经组织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钠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当斯法("Downs")和卡斯纳法("Castner")。 在食盐(即氯化钠)熔融液中加入氯化钙,油浴加热并电解,温度为500℃,电压6V,通过电解在阴极生成金属钠,在阳极生成氯气。然后经过提纯成型,用液体石蜡进行包装。 化学方程式: 以氢氧化钠为原料,放入铁质容器,熔化温度320~330℃,以镍为阳极,铁为阴极,在电极之间设置镍网隔膜,电解电压4~4.5V,阴极析出金属钠,并放出氧气。再将制得的金属钠精制,用液体石蜡包装。 化学方程式: 已发现的钠的同位素共有15种,包括钠19至钠33,其中只有钠23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在空气中燃烧钠能产生过氧化钠: 在常温会氧化成氧化钠:(所以把钠保存在煤油里) 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钠在氯气中点燃生成氯化钠: 钠在很多种重要的工业化工产品的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钠钾合金可以用作快中子反应炉的冷却材料,有机合成的还原剂。可用于制造氰化钠、维生素、香料、染料、钠汞齐、四乙基铅、金属钛等,还可用于石油精制等方面。 钠可用在钠蒸气灯中,尤其在内燃机用的致冷阀中作为一种传热剂。 氯化钠(俗称食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是一种调味剂,被广泛使用。 钠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营养素 。体内的钠大多存在于血液及细胞外液,于人体的体液平衡及其他的生理功能都有很大的关联。钠离子(下文中简称钠)是细胞外液中带正电的离子中含量最丰富的,在身体内有助维持渗透压,也协助神经、心脏、肌肉及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作。钠与水在体内的代谢与平衡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对血压更有相当的影响。钠是各种体液常见的离子成分,体内的钠主要经由肾脏制造的尿液排除,但汗水大量流失时,也可排出相当量的钠。体内对钠的调节与对水的调节息息相关,在下视丘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以减少水的排除,进而调控体内水与钠的比例。 人体钠含量为105克,其中骨骼表面占总含量的30%。血钠正常浓度为每升血液含钠3.15-3.4克。 每日钠流失量约为115毫克,其中23毫克由尿及排泄物排出,46-92毫克经由表皮流失。 钠的摄入主要是通过食物,尤其是食盐(NaCl)。成人每日建议摄取量为2.3克,儿童与少年为1.5-2.2克。每日摄入的钠几乎全部都由胃肠道吸收,人体钠吸收率为95-100%。 钠排出的主要途径是肾脏、皮肤及消化道。皮肤对钠的排泄主要是通过汗液的排出,特殊情况下,如大量出汗等,通过皮肤排出的钠则大大增加。少量的钠随粪便排出。 一般情况下肾脏是钠的主要排泄器官。肾脏根据身体钠含量的情况调节尿中排钠量。肾小管过滤的钠有95%经肾小管再吸收:近端肾小管吸收约65%,亨利氏管吸收25%,其余10%在远端肾小管与钾、氢分泌相交换。 体液中钠的浓度太低即为低血钠症(Hyponatremia)。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摄取过多水份、肾脏功能损坏、肝硬化、心脏病、长期腹泻、ADH分泌不正常等。当血液中的钠浓度突降时,严重的症状很快就出现。脑对钠浓度很敏感,所以首先会无精打采及思考迟钝。若情况更严重,接下来会肌肉抽搐、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轻微的低血钠症可由控制饮食中的液体量(一天少于1L)而治疗。严重的低血钠症很危急,医生可用药物或静脉注射缓慢增加血液中的钠含量。若血液中的钠浓度增加太快,会造成严重且通常为永久的脑部损伤。 血液中钠的浓度太高即为高血钠症(Hypernatremia),主要由脱水引起。发生的原因可能有:摄取过少水分、腹泻、呕吐、发烧、过度出汗、尿崩症、脑下垂体受损、其他电解质失调、镰型血球病、使用药物等等。高血钠症在老年人当中最普遍。高血钠症最重要的症状起因于脑部官能障碍,严重高血钠症会导致混乱、肌肉痉挛、发作、昏迷、甚至死亡。 高血钠症可由恢复供水治疗。较严重的高血钠症要经由静脉给予稀释液体(含水以及少量仔细调整浓度的钠 )。血液中的钠浓度必须非常缓慢的下降,否则会造成永久的脑部损害。 经常进食含高钠食物也会引致痛风症。
125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58
杨炯
杨炯 杨炯(),华阴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官员。初唐四杰之一。 唐高宗显庆四年(661年),十岁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与宋之问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约在长寿二年(693)死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恃才傲物,他听说自己为四杰之一后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杨炯擅长写边塞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明胡应麟《诗薮·内编》谓“盈川近体,虽神俊输王,而整肃浑雄。究其体裁,实为正始。”张说曰:“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也。”
126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60
1949年
1949年 (第22届,1950年颁发) (其他奖项参见奥斯卡金像奖获奖名单)
126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65
钾 钾(,化学符号:)是原子序数为19的化学元素,银白色有光泽的1A族碱金属元素,质软,和钠的化学性质相似但更活泼。 钾的熔点、硬度低,比钠更活泼,在空气中很快氧化。钾的密度小于水,大于煤油。钾和水会产生剧烈反应(产生高温使自己熔成一个银白色的球,释放大量氢,使金属球在水面高速移动,氢气燃烧,可以看到紫蓝色的火焰,生成氢氧化钾。方程式如下: 钾可以和卤族、氧族元素反应,还可以使其他金属的盐类还原(熔融状态下),对有机物有很强的还原作用。 钾容易与氧反应 在表面形成紫色的氧化钾 钾为爆炸性和易燃的物质,一般以汽油或煤油封存。 1807年由英国化学家戴维首次用电解法从熔融氢氧化钾中制得金属钾,并定名。 ,这个单字不存在于古典拉丁语中,这是由永斯·贝采利乌斯创造的新拉丁文名词。这个名词起源于(al-qalyah),本义为植物灰烬。qaly是刺沙蓬一类的植物,古人焚烧这种植物,从灰烬中可以的得到不纯的钾盐和钠盐混合物,进而和石灰水反应可以得到强碱溶液。这个阿拉伯名词传入欧洲后,被拼为alkali,意为碱。永斯·贝采利乌斯以此命名钾为kalium。 钾英文名「potassium」则由「Potash」衍生而来。当时的人们焚烧木材,其灰烬用水浸泡,取上清液,在铜锅里煮沸除去水分,可得不纯的钾盐混合物,称为Potash(Pot-Ashes:pot锅,ash灰烬)。戴维使用的氢氧化钾就是从Potash转化而来的,因此将钾命名为potassium。 钾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物形式存在。在云母、钾长石等硅酸盐中都富含钾。钾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2.09%,居第七位。在海水中以钾离子的形式存在,含量约为0.1%。钾在海水中含量比钠离子少的原因是由于被土壤和植物吸收多。在动植物体内也含有钾。正常人体内约含钾175克,其中98%的钾贮存于细胞液内,是细胞内最主要的阳离子。 这种元素通过将其常见的氢氧化物进行电解而得到。将氢氧化钾与卤化物进行熔融电解,再经真空蒸馏制得。 早期,由法国化学家给吕萨克和泰纳尔发明的隔绝空气加强热于碳酸钾、碳粉、铁粉、明矾混合物的方法也被用于制备粗钾,并被用于当时的一种打火机中。 已发现的钾的同位素共有16种,包括钾35至钾50,其中只有钾39和钾41是稳定的,其他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钾主要用作还原剂及用于合成中。钾的化合物在工业上用途很广。钾盐可以用于制造化肥及肥皂。钾对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起很大作用,是植物生长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 钾金属在工业上可作为较强的还原剂。钠钾合金在一些特殊冷却设备中作为热传导的媒介。 钾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营养素,是体细胞内主要的阳离子,体重70公斤的成年男性体内,钾含量约3500mEq。饮食中的钾离子在小肠中很容易被吸收。人体钾离子主要流失途径有80-90%是由肾脏经尿液排除,其余10-20%是由粪便排出。肾脏对于钾离子具有调控作用,借以维持钾离子浓度在正常范围内。基于弥补身体的流失量以维持正常储存及血浆浓度的平衡,成人每日的最小需要量为200 mg。含钾丰富的食物包括乳制品、水果、蔬菜、瘦肉、内脏、香蕉、葡萄干、金枪鱼、菠菜、鳄梨、酸奶、鲑鱼、石榴、扁豆、蘑菇、牛奶等。饮食建议摄取量如下: 钾可以调节细胞内适宜的渗透压和体液的酸碱平衡,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有助于维持神经健康、心跳规律正常,可以预防中风,并协助肌肉正常收缩。在摄入高钠而导致高血压时,钾具有降血压作用。细胞对钾的调节与钠钾泵(Na+/K+ pump)和钾离子通道有关。 人体钾缺乏可引起心跳不规律和加速、心电图异常、肌肉衰弱和烦躁,最后导致心跳停止。一般而言,身体健康的人,会自动将多余的钾排出体外。但肾病患者则要特别留意,避免摄取过量的钾。 导致低血钾的原因包括:长期呕吐、腹泻、糖尿病酸中毒、神经性厌食症、长期营养不良、慢性酒精中毒、肾上腺肿瘤、烫伤、临床上常见的电解质异常、吸收不良或血钾过度流失、或使用某些药物而使血中之钾浓度不够。轻度低血钾(血清钾浓度3.0-3.5meq/L)经常是没有症状;中度低血钾(血清钾浓度2.5-3.0meq/L)有非特异性的症状像是虚弱、疲倦、便秘等;严重低血钾(血清钾浓度<2.5meq/L)可能发生肌肉坏死,甚至呼吸肌麻痺衰竭。补充钾离子是治疗低血钾的最根本办法。 血中钾离子浓度高于5.5 mEq/L时称为高血钾,可能因摄取过多、排泄减少、或因钾离子由细胞内转移至细胞外液等原因造成。一般以肾脏衰竭病患容易发生高血钾。当人体发生高血钾时,会有血压降低、心律不整、心电图改变、严重时会有心室纤维颤动、心跳停止。神经肌肉的症状在早期为肌肉震颤、痉挛、感觉异常等情形,晚期则会有肌肉无力、弛缓性麻痺、呼吸停止。此外也会出现恶心、呕吐、肠蠕动增加、腹泻、腹绞痛等消化系统的症状及少尿、无尿等泌尿系统的症状。
126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66
炼金术
炼金术 炼金术是中世纪的一种化学哲学的思想和始祖,是当代化学的雏形。其目标是通过化学方法将一些基本金属转变为黄金,制造万灵药及制备长生不老药。现在的科学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但是直到19世纪之前,炼金术尚未被科学证据所否定。包括艾萨克·牛顿在内的一些著名科学家都曾进行过炼金术尝试。现代化学的出现才使人们对炼金术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炼金术在一个复杂网络之下跨越至少2500年,曾存在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波斯、印度、中国、日本、朝鲜、古希腊和罗马,以及穆斯林文明,然后在欧洲存在直至19世纪。 早期的炼金术者的生活时代是从公元1世纪到5世纪。西方最早的炼金术著作是假藉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的名字所著(约公元100年)。西方炼金术认为金属都是活的有机体,逐渐发展成为十全十美的黄金。这种发展可加以促进,或者用人工仿造。所采取的手段是把黄金的形式或者灵魂隔离开来,使其转入常见金属;这样常见金属就会具有黄金的形式或特征。金属的灵魂或形式被看作是一种灵气,主要是表现在金属的颜色上。因此常见金属的表面镀上金银就被当作是炼金术者所促成的转化。 炼金术者所采用的一个相当普遍的方法是把四种常见金属铜、锡、铅、铁熔合,获得一种类似合金的物质。然后使这种合金-{表}-面变白,这样就赋给它一种银的灵气或者形式。接着再给它加进一点金子作为种籽或发酵剂使全部合金变为黄金。最后再加一道手续,或者把表面一层的常见金属蚀刻掉,留下一个黄金的表面,或者用硫磺水把合金泡过,使它看上去有点像青铜那样,这样转变就完成了。 另一种为早期炼金术者加以广泛传播的思想,是一种更原始的观念,即金属是两性生殖的产物,金属本身就有雌雄之分。这种观念在伊斯兰教和中古炼金术里的地位比较重要。 自公元12世纪起,基督教盛行的西方开始翻译阿拉伯和希腊著作,包括炼金术文献。希腊炼金术对欧洲的影响远不及经过了系统化的阿拉伯炼金术所产生的影响。炼制黄金是欧洲炼金术的主要目标。欧洲学者根据伊斯兰炼金术的理论,作了大量实验。虽然不可能成功,但为化学的发展与出现积累了大量知识。 伊斯兰炼金术体现了一种关于本质的哲学,它与古希腊赫耳墨斯的哲学和中国的炼金术,以及关于矿物和金属转变成金的特殊原理都有密切的关系。伊斯兰教历史上,穆斯林学者对炼金术的效能长期争论不休。正统的宗教学者大多反对炼金术,而多数自然学科的学者,尽管他们也不相信一般金属能变成黄金,却接受了炼金术的基本观点。著名的伊斯兰医学家伊本·西那在他的《治疗书》中关于金属构成的学说,便是以炼金术的理论为基础。 穆斯林中最早的炼金术者是倭麦亚王子哈立德·伊本·叶基德。8世纪初,炼金术甚为流行,其代表人物是贾比尔·伊本·哈扬。他的著作《七十本书》和《平衡书》,被视为伊斯兰炼金术的基础理论著作,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关于炼金术最重要的文献。穆斯林医生兼炼金术拉齐被誉为将炼金术发展为古代化学的奠基人。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又称「黄白术」。炼丹术士(炼丹家)认为物质是可以变化的,加以人工锻炼,可以缩短年代,加速变化。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栾大自称能以丹砂制作「黄金」,淮南王刘安的方士则自称能以汞制作金和银。西汉末年,刘向根据刘安留下的秘笈,却不能成功。王莽据说留下60多万斤「黄金」,应是一种合金。传说道士左慈、李根都能炼金。丹家所造的金银,大都是汞化物。水银氧化后,有红黄二色,黄色的就被视为「金」。后世丹家认为水银在炼金中是最关键的,汞加铅可以变金。唐宋时代的伪金伪银多用铜、铁、锡、水银合成,丹家如唐初成弼、北宋王捷;北宋时的《宝藏论》记载有伪金5种、伪银13种。 炼金术在中国古代成为“炼丹术”,其引用许多道家理念,有不少提及养生和修行的理论,相较于西方炼金术,中国的炼丹术更为关注如何达至长生不死。秦始皇在讨平六国之后,曾派方士徐福到海上求仙人长生不死之药。汉武帝本人亦热衷于寻求神仙和长生术。东汉时期,炼丹术进一步发展,炼丹术士辈出,如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继后,南朝炼丹术士陶弘景著《真诰》。至唐代,炼丹术与道教结合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士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这些炼丹术著作有颇多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元素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民间还传说道教八仙中的钟离权、吕洞宾师徒会点石成金或点铁成金之术,所以把他们视为财神。 只是,大部分所谓「仙丹」乃是用重金属如铅、汞等炼制而成的,人若服食不仅无法长生不死,更有可能中毒加速死亡。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炼丹术有两大信条:一、相信其他金属可化为黄金;二、相信服食金丹可以成仙。在西元前四世纪的中国文献里,就明确提到这两种信条。学者普遍同意邹衍是炼丹术的创立者。在西元前二世纪,刘安和其他作者(淮南子)(仙药):「为神丹既成,不但长生,又可以作黄金」都提到金丹和长生不死的关系。 佛教和婆罗门教的经文里曾提到一种能将铜转化为金,名曰hataka的液体, 现代科学证明炼金术是不可行的,因为金是原子序79的金属元素,而非化合物。但作为现代化学的先驱在化学发展史上有一定积极作用。通过炼金术,人们积累了化学实验的经验,发明多种实验器具,认识许多天然矿物。在欧洲,炼金术成为现代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现代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认为,古代的炼金术实际上是一种人以自己的心灵发展为参照,对自然界现象的投射行为。 但是,若使用核聚变或核裂变的方式,确有可能将其他元素转变为金,但不符经济效益,而且需要庞大能量,故目前无人采用此种炼金方式。
127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71
骆宾王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就是此时所做。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身殉,一说剃发出家,终身隐居。道教扶鸾的信众以骆宾王被斩时兵解,忠肝义胆与文采昂扬,尊之为神,号称「南天骆恩师」,佛教徒则盛传骆宾王遁入禅门,称之为「普济妙章禅师」,年年端午盛大奉祀。 以《易经.风地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名宾王,字观光。龙朔初年,骆宾王担任道王李元庆的幕府属官。后来相继担任武功主簿和明堂主簿。唐高宗仪凤四年(679年),骆宾王升任朝廷的侍御史官职。曾经被人诬陷入狱,被赦免后出任地方官临海县丞,所以后人也称他骆临海。 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作为徐敬业的幕僚,起草了著名的《》,痛斥武则天的种种行为。武则天读到檄文中“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只是嘻笑,直到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大吃一惊,向左右大臣询问说:“这是谁写的?”有人回答说是骆宾王所作,武则天非常不高兴的说:“这是宰相的过失,骆宾王有如此的才华,怎么可以让他流失在外怀才不遇?” 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逃亡,不知所终。《旧唐书》与《资治通鉴》都说骆宾王被杀,《新唐书》本传说他“亡命不知所之”,《朝野佥载》说是投江而死,郗云卿在《骆宾王文集》序中认为“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孟棨《本事诗》说骆宾王逃脱后削发为僧,“遍游名山。至灵隐,以周岁卒。” 一说骆宾王逃匿于今江苏南通一带,据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正德九年(1514年),义乌南通城黄泥口一位曹姓农民挖地时曾发现骆宾王墓,农人掘开坟墓,见“棺内人还衣冠如新”。农人大异之,于是把墓地封回。不久墓址就被水淹没。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任职南通的福建人刘名芳,派人下水搜寻,结果找到几根“枯骨查牙”,就当作骆宾王的骸骨,迎至狼山东南麓,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南通骆宾王墓。 骆宾王的诗题材较为广泛,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他的五言律诗精工整炼,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笔力雄健。名作《帝京篇》是初唐罕有的长篇诗歌,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绝唱”。他对革新初唐的浮靡诗风,开辟唐代文学的繁荣局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127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74
碱金属
碱金属 碱金属是指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属一族的六个金属元素:锂、钠、钾、铷、铯、钫。根据IUPAC最新的规定,碱金属属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族元素。 碱金属均有一个属于s轨道的最外层电子,,因此这一族属于元素周期表的s区。碱金属的化学性质显示出十分明显的同族元素相似性,是化学的例证之一。尽管氢也同属于第1族,但其显现的化学性质和碱金属相差甚远,因此通常不被认为是碱金属。 碱金属有很多相似的性质;都是银白色的金属、密度小、熔点和沸点都比较低、标准状况下有很高的。它们易失去价电子形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 它们一般质地较为柔软,可以用刀切开,露出银白色的剖面;由于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剖面暴露于空气中将很快失去光泽。由于碱金属化学性质都很活泼,贮存时一般将它们放在矿物油中,或封于稀有气体中保存,以防止其与空气或水发生反应。在自然界中,碱金属元素只有化合态,不能以稳定单质形式存在。 碱金属都能和水发生激烈的反应,生成碱性的氢氧化物,其反应能力与剧烈程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越强。 所有已发现的碱金属均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按照化学元素丰度顺序,自然界化学丰度最高的是钠,其次是钾,接下来是锂、铷、铯,最后是钫。钫的放射性很强,因此只能作为天然衰变链的产物,在自然界中痕量存在。已有实验试图合成可能的第七个碱金属Uue,但截至目前均以失败告终。此外,由于相对论效应会极大影响包括Uue在内的超重元素的性质,因此Uue可能不是碱金属;即使它真的是碱金属,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可能会和其它六个碱金属有较大差异。 碱金属有多种用途。铷或铯的原子钟是游离态碱金属元素最著名的应用实例之一,其中以铯原子钟最为精准。钠化合物较为常见的一种用途是制作钠灯,一种高效光源。 人类对食盐(氯化钠)的使用可追溯到古代。钠和钾是生物体中的电解质,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属于膳食矿物质。尽管其它碱金属并非膳食矿物质,它们同样会对身体产生或有益或有害的影响。 这一族的核外电子结构(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模式特殊,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呈规律性变化: 由于具有强烈的放射性,钫可展现的的化学性质十分有限,因此它的化学性质并未得到深入研究。对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研究主要针对这一族的前五个元素。 已知的碱金属元素均为活泼金属,至今尚未发现碱金属的天然单质。 因此,碱金属通常泡在矿物油或煤油中保存。 碱金属和卤素剧烈反应生成卤化物,为白色的离子晶体,除氟化锂外均可溶于水。 碱金属和水反应生成强碱性的氢氧化物溶液,因此应当妥善保存。原子量越大(越“重”)的碱金属,反应越为剧烈:比如铯加入水中引发的爆炸比钾更剧烈,就是一个例子。 由于拥有较低的有效核电荷,且只需失去一个电子就能达到稀有气体电子结构,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是同周期元素中最低的。与之相对的是,碱金属的第二电离能普遍很高,因为失去一个电子的碱金属离子为稀有气体电子结构,而且电子和原子核的距离下降了。这一能量差异导致碱金属在反应中通常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一价正离子。 化学家起初认为碱金属不会形成负离子,但后来的研究发现了一类含负一价碱金属离子的不稳定化合物,称作碱化物。碱化物中的碱金属负离子有充满的s亚层,这使得它更加稳定。“反氢化钠”,HNa,是这类化合物中一个引入注目的例子。通常的氢化钠应当是NaH,反氢化钠具有与之相反的电荷分布。因此,反氢化钠的能量高,纯净物很不稳定,但它的几种衍生物已被预测为稳定或的。根据目前已知的信息,除锂之外的碱金属都能形成碱化物。碱化物的化学性质和电子盐(一种以束缚电子为负离子的盐)类似。由于拥有不同寻常的化学计量和低电离电位,碱化物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 锂离子(Li)的半径很小,会极化化合物中的阴离子,使化合物具有一定共价性; 因此,锂的化学性质和这一族中的其他元素有一些差异。例如,氟化锂是唯一不溶于水的碱金属卤化物;氢氧化锂是唯一不潮解的碱金属氢氧化物。锂和镁存在对角线规则,锂的某些化学性质和镁相近。比如说,锂可以形成稳定的氮化物,这一性质在镁所在的碱土金属中很普遍,但在碱金属中则显得独特。此外,在各自所在的族中,只有锂和镁可以形成共价有机金属化合物。根据推测,钫和其它碱金属也会有一些性质差异。钫的原子量很高,它的电子运动较快,会引发更明显的相对论效应,钫具有的7s电子因而会更稳定。根据推测,钫的电负性、电离能会比铯更高,这和碱金属从上到下电负性和电离能的变化趋势相反。此外,钫的原子半径可能会反常地低。 所有的碱金属都可和冷水剧烈反应——乃至产生爆炸——生成强碱性的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液,释放氢气。沿这一族从上到下,反应逐渐加剧:锂和水反应平缓进行,伴有冒泡现象;钠和钾与水反应可产生燃烧;铷和铯沉入水中,迅速产生大量氢气并产生冲击波,足以将玻璃容器击碎。碱金属放入水中时产生的爆炸分为两个独立阶段:首先,金属和水反应,产生氢气。这一步中,反应性更强的重碱金属元素能更快地产生氢气。接下来,反应第一阶段产生的热量通常会点燃新产生的氢气,使其在空气中爆炸性燃烧。这一氢气爆炸可在水面上产生可见的火焰,而刚开始的金属和水的反应主要在水下进行,因此不产生火焰。 但是碱金属在水中发生爆炸原因仍存在争议。2015年国外的一份文献中称,碱金属与水反应在其接触水的一瞬间就被决定了,碱金属与水反应中碱金属会瞬间释放自己的电子,使之无法束缚自己内部的正电荷继而引发爆炸。 锂和钠可与碳反应生成(LiC和NaC),这类化合物也可由金属与乙炔反应制得。钾、钠、铷和铯可与石墨反应,碱金属原子嵌入到六边形的石墨层中,形成石墨层间化合物MC(深灰色、近乎黑色)、MC(深灰色、近乎黑色)、MC(蓝色)、MC(钢蓝色)、MC(铜黄色)。它们的导电性比纯石墨强200倍,说明碱金属的价电子转移到石墨层中,形成MC的化合物。加热KC时,钾原子发生脱嵌。随着加热时间的增长,逐渐形成KC、KC、KC直到KC.KC是强还原剂,可自燃,接触水则爆炸。和石墨反应时,较大的碱金属原子(钾、铷、铯)开始时形成KC,而小的碱金属原子开始时形成形成KC. 碱金属和碳族其它的元素反应时,生成含笼状结构的离子化合物。例如硅化物M(M=K,Rb,Cs),含有M和四面体离子。碱金属锗化物中含有简单的Ge离子,以及其它的簇合(津特耳相)离子,, , , 以及 [(Ge)]. 其化学性质和相应的硅化物相近。碱金属锡化物主要为离子化合物。阴离子有Sn离子,有时有更复杂的簇合离子,例如 中的 . 简单的铅阴离子(Pb)尚未发现;碱金属铅化物均含有复杂的簇合离子。 锂是唯一在标准状况下和氮气反应的碱金属,它的氮化物也是唯一稳定的碱金属氮化物。破坏N2分子中的N-N三键需要很高的能量,因而N显惰性。形成碱金属氮化物需要消耗能量,从而将碱金属电离生成M离子,破坏N分子的三键并形成N离子;这些能量由形成碱金属氮化物释放的晶格能进行补偿。离子半径越小,电荷越高,晶格能越大;而碱金属无法形成高电荷离子,因而碱金属氮化物的晶格能只取决于金属离子的半径。所以,只有半径最小的锂能够释放足够的晶格能,让形成氮化物的反应成为一个放热反应,形成LiN.而其它的碱金属无法释放足够的晶格能,形成氮化物的反应是吸热的,因而在标准条件下不生成氮化物。 NaN和KN极不稳定,容易分解为原来的组成元素(氮气和碱金属)。 碱金属均易于和磷、砷反应,生成MP/MAs. P 和As的半径更大,形成化合物需要提供的能量更低,因而不需要很高的晶格能。 MP/MAs不是仅有的碱金属磷化物或砷化物。钾有9种不同的已知磷化物:KP, KP, KP, KP, KP, KP, KP, KP, 以及 KP. 大多数金属可生成砷化物,而只有碱金属、碱土金属可生成离子型砷化物。NaAs的结构很复杂:其中的Na-Na距离为328-330pm,比金属钠单质中的Na-Na距离更短。这说明即使和低电负性的碱金属形成的化学键也不是纯粹的离子键。已发现MAs以外的碱金属砷化物。比如LiAs,它带有金属光泽和强导电性,说明其中可能存在金属键。碱金属碱金属锑化物中的Sb离子是强还原剂,因此碱金属锑化物不稳定,易发生反应。碱金属锑化物和酸反应形成不稳定的剧毒气体SbH.铋化物不完全为离子性,而是含有部分离子键和部分金属键的金属互化物。 标准状况下,碱金属均可和氧气剧烈反应,形成多种多样的氧化物。比如简单氧化物(含O离子),过氧化物(含 离子,氧原子间存在单键),超氧化物(含离子)等。锂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锂;钠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混合物;钾则形成过氧化钾和超氧化钾的混合物;铷和铯只形成超氧化物。锂、钠和钾在空气中仅仅是燃烧,而铷和铯可在空气中自燃,这也说明碱金属从上到下反应性增强。 半径小的碱金属离子趋向于极化复杂的负离子(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将复杂离子中的电子吸引到其中的一个氧原子中,形成一个O离子和一个氧原子。因此,锂在室温下和氧气反应只生成简单氧化物;而钠和钾的半径更大,极化效应更弱,因而可以形成较不稳定的过氧化物。这一族中最下方的铷和铯半径很大,可以形成最不稳定的超氧化物。形成超氧化物释放的能量最多,因此较大的碱金属原子和氧气反应更趋向于生成超氧化物。铷和铯的简单氧化物和过氧化物确实存在,但是无法在标准状况下由碱金属和氧气反应制得。不过如果控制反应条件,除钫之外的所有碱金属都能形成简单氧化物,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碱金属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是强氧化剂。过氧化钠和超氧化钾可与二氧化碳反应,形成碱金属碳酸盐和氧气,因而在潜艇的空气净化器中被使用。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可使超氧化钾除去二氧化碳的反应更加高效。 铷和铯可形成比超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铷在空气中被氧化可生成RbO和RbO.铯生成的氧化物种类丰富得多,比如臭氧化物CsO, 以及几种色彩鲜明的低氧化物,如, , , (深绿色), CsO, ,以及.真空下加热可生成. 碱金属可和较重的氧族元素(硫、硒、碲、钋)发生类似反应。除钫之外,所有的MCh(M为碱金属,Ch=S、Se、Te、Po)都是已知的。碱金属和过量的氧族元素反应生成MCh,其中的氧族元素原子连接成链状。比如,钠可和硫反应生成硫化钠(NaS)以及各种多硫化钠(NaS, x=2~6),其中含有 离子。 Se和Te的碱性使得碱金属硒化物水溶液和碲化物水溶液呈碱性。碱金属和硒、碲直接反应时,除生成MSe或MTe之外,还生成多硒化物和多碲化物。碱金属在300-400  °C下和钋直接反应,形成含Po离子的碱金属钋化物,后者化学上十分稳定。 碱金属是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低的元素,因而趋向于和电负性最高的卤素形成离子键,产物为碱金属卤化物。氯化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食盐,就是其中之一。碱金属和卤素的反应性呈规律性变化:从锂到铯,反应性越来越强;从氟到碘,反应性越来越弱。碱金属卤化物化学式均为MX(M为碱金属,X为卤素),均为白色离子晶体,常温下为固态。除氟化锂之外,碱金属卤化物均可溶于水。氟化锂中的Li和F的半径都很小,二者间静电相互作用很强,因而氟化锂的晶格能很高,因此不溶于水。 碱金属也可和氢气进行类似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碱金属氢化物。 碱金属的半径很大,而电荷仅有+1,所以碱金属通常不和简单的路易斯碱生成配合物。半径最小的Li有最多的配合物,随着离子半径增大,形成的配合物越来越少。水溶液中,碱金属离子以八面体的六水合离子([M(HO)])存在;由于锂离子半径小,因而形成的是正四面体的四水合离子[Li(HO)].由于水分子的极性,二者由静电力相互吸引,形成水合离子。因此,含碱金属离子的无水盐常被用做干燥剂。同样由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原因,碱金属易于和冠醚、穴醚形成配合物。比如,Li可和12-冠-4形成配合物,Na与15-冠-5形成配合物,K与18-冠-6形成配合物。 和大多数金属不同,碱金属在液氨中缓慢溶解,生成氢气和碱金属(MNH).使用催化剂可加速这一过程。形成的氨基化合物不溶于液氨,从体系中析出;剩余的液体是有明显颜色的碱金属液氨溶液。这类溶液中含有溶剂化电子,因而颜色明显,具有强导电性。浓度小于3mol/L时,溶液呈深蓝色,导电性是氯化钠水溶液的10倍;浓度大于3mol/L时,溶液显铜黄色,导电性能和液态金属(如汞)相近。除了氨基化合物与溶剂化电子,溶液中还有碱金属离子(M),碱金属原子(M),碱金属双原子分子(M)和碱金属负离子(M)。后三种粒子均不稳定,最终生成热力学稳定的碱金属氨基化合物和氢气。氨合电子为强还原剂,常在化学合成中使用。 锂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种类最多,相对最为稳定,成键为共价键。有机锂试剂为不导电的固体或液体,熔点低,易挥发,趋向于生成化学式为(RLi)的多聚物(R为有机基团)。以甲基锂为例,其化学式为(CHLi),x=4或6,结构分别为正四面体型和正八面体型。有机钠化物和有机钾化物也是多聚的。锂的电负性低,因而锂-碳键的电荷密度主要集中在碳原子上,可有效形成碳负离子;因此,有机锂化合物是非常强力的碱,也是强力的亲核试剂。丁基锂常被用做强碱,已经投入商业化生产。 有机钠试剂在化学中的应用较为有限。相比较而言,有机锂试剂已投入商业化生产,且反应性能更易于使用。有些有机钠试剂具有商业意义,其中最主要的是环戊二烯基钠。四苯硼钠也可归类为有机钠化物,因为在固态下这一化合物中的钠和芳基形成化学键。更重的碱金属形成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反应性更强,应用更为受限。施洛瑟碱是这类化合物中的一种重要试剂。它是正丁基锂和叔丁醇钾的混合物,可和丙烯反应,生成丙烯钾(KCHCHCH)。 顺-2-丁烯和反-2-丁烯在和碱金属接触时实现化学平衡。所用的碱金属为锂和钠时,这一异构化反应进行得较快;而使用钾、铷、铯时进行得较慢。钾、铷、铯更倾向高位阻的构象。有机钠、有机钾、有机铷和有机铯化合物成键以离子性为主,在非极性溶剂中几乎不可溶。 铯有金色光泽,其它的碱金属均为银白色。碱金属都很软,具有较低的密度、熔点以及沸点。 下表总结了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原子性质。标有问号的数据尚未确定,或者是由元素周期律推断所得,并非实际测量结果。 元素周期表中,碱金属族是族内元素性质最为相近的一族。沿着周期表从上到下,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升高, 电负性逐渐降低, 逐渐升高,熔沸点逐渐降低。总体而言,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逐渐升高;钾是一个例外,它的密度比上面的钠略低。 沿周期表从上到下,已知的碱金属原子半径逐渐升高。由于屏蔽效应,当一个原子有多于一个电子层时,每个电子被原子核吸引的同时都受到其他电子的排斥。碱金属价电子只受到一个+1的净电荷的作用,因为部分有效核电荷被内层电子(除去最外层的所有电子)所抵消,而碱金属内层电子的数量永远比核电荷数少一个。因此,碱金属原子半径只和电子层数有关;电子层数随周期数增加而增加,因此碱金属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增大。 碱金属的离子半径比原子半径小得多。失去最外层电子后,碱金属离子比碱金属少一层电子,因而半径更小。此外,碱金属离子的有效核电荷升高了,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更强烈,导致半径减小。 元素或分子的第一电离能指将最容易解离的电子从气态原子/分子中解离出来,形成带+1电荷的气态离子所需的能量。第一电离能受有效核电荷数、内层电子的屏蔽效应、最易解离的电子(对主族元素而言,通常是最外层电子)到原子核距离的影响。核电荷数与屏蔽效应影响作用于易解离电子的有效电荷。作用于碱金属最外层电子的有效电荷相同(均为+1),因此影响第一电离能的只有最外层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沿这一族从上到下,外层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逐渐升高,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逐渐减弱, 第一电离能因而逐渐降低。钫是这一趋势的特例。由于相对论效应的作用和7s轨道的收缩,钫的价层电子比非相对论模型的预测值更为接近原子核,价电子受到更多的吸引力,因此钫的第一电离能比铯略高。由于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只受到一个有效电荷作用,且失去一个电子后能形成稳定的稀有气体电子构型,因此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是同周期元素中最低的。 碱金属元素的第二电离能远高于第一电离能,因为第二易解离的电子位于一个全充满的电子轨道中,因此难以解离。 沿周期表从上到下,碱金属反应性逐渐升高,这是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和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从上到下逐渐降低,外层电子逐渐易于在反应中解离,反应性逐渐升高。 原子化能被用来衡量元素的金属键强度,随着碱金属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上升,金属原子核间距上升,金属键的离域电子到原子核的距离上升,原子化能下降。将原子化能与第一电离能相加,可以得到一个数值,它和碱金属参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密切相关(但不相等)。从上到下,这个数值逐渐降低,碱金属的反应活化能也逐渐降低。因此,化学反应可以更快进行,反应性因而从上到下逐渐增加。 电负性描述原子或官能团吸引电子的能力。假如氯化钠中氯和钠之间形成的是共价键,由于氯的电负性更高,两个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会被吸引到靠近氯的一侧。由于氯和钠的电负性相差实在太大,共用电子对过于靠近氯,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做钠上的电子被氯夺走,因此在氯化钠固体中实际形成的是离子键。如果将钠换成锂的话,电子对就不会离氯这么近。由于锂原子半径小,电子对与锂的有效核电荷的距离更近,碱金属原子和共用电子对之间的吸引力增强了。由此得出,半径较大的碱金属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更差,电负性越低。 由于锂的电负性较高,锂的某些化合物显共价性。比如,碘化锂可溶于有机溶剂中,大多数共价化合物拥有这一性质; 氟化锂是唯一不溶于水的碱金属卤化物; 以及氢氧化锂是唯一不潮解的碱金属氢氧化物。 加热金属至其熔点时,原本将金属原子束缚在一起的金属键变弱,原子因而可以自由移动;加热至沸点时,金属键完全断裂。因此,碱金属熔沸点的变化规律说明碱金属的金属键强度从上到下逐渐变弱。金属原子由原子核与离域电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束缚在一起。从上到下碱金属的原子半径升高,离域电子和原子核的距离增大,金属键因而变弱,导致熔沸点降低。由于内层电子的屏蔽效应,核电荷的变化可忽略。 碱金属晶体均为体心立方结构。,因此影响密度的只有两个因素:单位体积可容纳的原子数,以及单一原子的质量。单位体积可容纳的原子数由原子半径决定,因此如果知道碱金属的原子半径和原子量数值,就可计算碱金属的密度。由结果来看,碱金属的密度从上到下依次增高,钾是一个例外。由于拥有同一周期中最小的原子量和最大的原子半径,碱金属是同一周期中密度最低的金属。锂、钠、钾是仅有的三个密度小于水的金属元素。 碱金属的原子序数均为奇数,因此它们的同位素只可能为(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奇数,质量数为偶数)或(质子数为奇数,中子数为偶数,质量数为奇数)。奇数-奇数较为罕见——这类核素通常会发生β衰变,衰变产物为偶数-偶数核素,后者拥有更高的束缚能,因而更加稳定。 由于奇数-奇数核素十分罕见,碱金属几乎所有的主要同位素均是奇数-偶数核素。碱金属奇数-奇数同位素中,锂-6是稳定的,钾的放射性同位素钾-40也有较长的寿命。对一个给定的奇数质量数,只能有一种(不产生β衰变的同位素)。和偶数-偶数核素与奇数-奇数核素间的束缚能差距相比,奇数-偶数核素与偶数-奇数核素的束缚能几乎没有差距,因此和β衰变稳定同位素质量相等的其它核素(同量素)会产生β衰变,生成能量最低的核素。总之,质子数和/或中子数为奇数的核素相对不稳定,这就导致拥有奇数原子序数的元素——例如碱金属—— 拥有的稳定同位素数量比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少。26种单一同位素元素中,除铍之外的所有成员的质子数均为奇数,中子数均为偶数。(铍的质子数为偶数,中子数为奇数) 钠、钾、铷、钫拥有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 钠-22和钠-24为的痕量放射同位素 ,钾-40和铷-87有很长的 半衰期,得以在自然界中存在,钫的所有同位素均具有放射性。 20世纪初,人们认为铯是放射性的,尽管它没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钾的天然放射性同位素K-40约占自然界中的钾的0.012%,因此自然界的钾存在微弱的放射性。正是钾产生的这一微弱辐射,导致1925年有人错误地声称发现了87号元素。 铯-137是一种β放射源,也是一种强γ放射源。它的半衰期为30.17 年,是两种主要的中等寿命裂变产物之一(另一种为锶-90)。这两种裂变产物是核燃料棒使用完毕后数年到数百年产生的辐射的主要来源。经过高能β衰变,最终生成稳定的钡-137。捕获中子的速度很慢,因而不能通过中子照射的方法进行处理,只能任其衰变。在水文学研究中,被用做,和氚在这方面的应用类似。几乎所有的核试验都会向环境中释放少量的铯-134与铯-137。某些核事故也会释放这两种同位素,比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截至2005年,铯-137仍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附近的主要辐射源。 尽管目前只发现了6个碱金属元素,目前已有研究预测比钫更重的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据推测,钫之后的第一个碱金属元素是目前尚未发现的第119号元素Uue。它是第八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性质和可能同族的其它元素类似。它的化学性质可能更接近钾或铷;而根据元素周期律,Uue的性质应当与铯或钫更为相近,乃至比它们更易反应。Uue的价电子运动速度高,产生相对论效应,导致Uue的第一电离能升高,金属半径和离子半径降低,反应性下降。目前已发现相对论效应对钫的性质产生了类似影响。相对论效应可能导致Uue元素不像其它碱金属那样反应。 Uue的8s轨道因相对论效应而变得稳定,导致 Uue的电子亲合能升高——远高于铯和钫的电子亲合能,甚至比其它所有的碱金属元素都高。 相对论效应同样会导致Uue的极化性大幅下降。另一方面, Uue的熔点可能仍符合碱金属元素的熔点变化规律,也就是比钫更低。据推测,Uue的熔点可能在0 °C 到 30 °C之间。 Uue的价层电子稳定性导致8s轨道的收缩,继而导致原子半径降低。据预测Uue的原子半径为240 pm,,比铷原子(247 pm)略小。 因此,+1氧化态的Uue的化学性质应当更接近铷,而不是钫。与之相反,据预测Uue 的离子半径比Rb大。Uue的最外层7p轨道不稳定,因而比低层数的p轨道更大。除碱金属特征的+1氧化态之外,Uue还可能拥有其它碱金属没有的+3氧化态。 Uue中7p亚层不稳定且有膨胀,导致7p亚层的最外电子的电离能比其他方式的预测值低,因此可能解离更多电子产生+3氧化态。 很多Uue化合物中可能有7p电子参与成键,这些化合物因而显现部分共价性 关于比Uue更重的碱金属元素的预测研究相对较少。根据元素周期表向下推测,下一个碱金属应该是第169号元素Uhn;而根据狄拉克-福克方法计算,下一个碱金属应当是第165号元素Uhp,其核外电子排布为[Uuo] 5g 6f 7d 8s 8p 9s. 深入的计算显示Uhp的电离能会比Uup、钫、铯更高,与钠相近。Uhp的原子半径也会符合自铯开始的递减趋势:它的原子半径可能和钾相近。 除9s电子外,Uhp的7d电子也可能一道参与化学反应,形成比+1更高的氧化态,因而比起碱金属Uhp可能和硼族元素的行为更加接近。 截至2012年,尚未有关于Unh以后的碱金属性质的研究。第八周期之后的元素拥有强烈的相对论效应和层结构效应,由较轻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做出的外推因而变得完全不准确。 相对论效应使s轨道稳定,层结构效应使层数高的电子层的p,d,f,g轨道变得不稳定,二者产生的效果相反。因此,对第八周期之后的元素而言,相对论计算和非相对论计算得出的结果差距更加明显。由于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均为s区元素,对Uue和Uhp性质及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可能同样适用于相应的碱土金属: Ubn和Uhh. 氢拥有一个核外电子,通常出于方便起见将其放在元素周期表第1族的最上侧。然而,氢通常不被看做是一个碱金属元素。 一般条件下,氢以双原子分子(H)的形式存在; 然而,碱金属只有在高温下变成气态后才能形成双原子分子(如Li)。 和碱金属一样,氢拥有一个价电子,易于和卤素反应,但是氢和碱金属的相似性也只有这些了。 将氢放在锂上方,主要是由于它的电子构型和碱金属相似,并非出于化学性质的考虑。有时它被放在碳的上方,因为氢和碳的电负性相近;有时会放在拥有某些相似化学性质的氟上方。 氢的第一电离能为 (1312.0 kJ/mol),远高于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由于只需一个电子就可形成稀有气体构型,氢的行为有时更接近卤素。和卤素一样,氢可以形成-1价的氢负离子。尽管在碱化物中,碱金属也可形成负离子,然而这类产物很不稳定,只用于实验室研究。在极端高压的作用下(比如木星核心和土星核心的高压),氢发生相变生成金属氢,性质和碱金属类似。 铵离子()的性质像是一种介于钾和铷之间的“中间碱金属”,经常被看做碱金属的近亲。举例来说,绝大多数的碱金属盐易溶于水,绝大多数的铵盐也溶于水。根据推测,在极高压下,铵可以形成稳定的金属铵(由离子和游离电子构成)。这一反应可能在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内部进行,这两颗行星的内部磁场可能受到了该反应的显著影响。据估计,从氨气与氢气的混合物转变为金属铵所需的压强为25 GPa 左右,低于将游离态物质转化为金属态通常所需的压强100 GPa 和所有的碱金属一样,铊拥有+1氧化态。Tl的离子半径为164 pm,和K (152 pm)、Ag(129 pm)相仿,因此含Tl的铊化合物性质通常和相应的钾化合物或银化合物相近。在铊被发现后的数年里,欧洲大陆认为铊是一种碱金属;在尤利乌斯•洛塔尔•迈耶尔1868年编制的周期表以及门捷列夫1869年编制的元素周期表中,铊被当做第六个碱金属,位置与铯相邻。后来两人都对周期表进行了修改。在迈耶尔1870年的周期表和门捷列夫1871年的周期表中,铊被放在了硼族,也就是如今它所在的位置;而铯下方的一格为空缺。不过铊同样有+3氧化态,而已知的碱金属都不具备这一氧化态。 如今人们认为钫是第六个碱金属元素。 1800年,巴西化学家在瑞典的岛上发现了(LiAlSiO)然而直到1817年,正在贝采里乌斯的实验室工作的约翰•奥古斯特•阿韦德松才在分析透锂长石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这种新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和钠、钾的化合物相似;它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比钠、钾的对应化合物低。贝采里乌斯将这一未知的材料命名为""lithion"/"lithina"",这一名称来自希腊语的"λιθoς" ("lithos",意为“岩石”)。当时已知的另外两种碱金属中,钠因在动物血液中含量丰富而知名,钾是在植物灰烬中发现的,因此lithos这一名称体现了这种材料的独特来源——矿石。贝采里乌斯将这一材料中的金属命名为""lithium"". 人类从远古时期开始就知道钠的化合物了。食盐(氯化钠)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物资。罗马历史学家老普林尼在他的《博物志》海水部分的一处旁注中提到:“在罗马……士兵的薪饷曾经是食盐,‘薪水’(salarium)这个词就来自‘盐’(sal)”。受拉丁语影响的语言中的“薪水”一词多是salarium的变形,比如英语中的salary,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中的salario. 钠的英文名Sodium来自苏打(soda),而苏打的名称源自阿拉伯语的"suda" (صداع),意为“头痛”。人们很早知道碳酸钠有缓解头痛的功效,苏打因此得名。 1807年,汉弗莱•戴维用之前分离钾的类似方法电解熔融苛性钠(氢氧化钠),首次将钠分离出来。 从古代起人们就使用白草木灰了,然而它的使用史的大部分时间中,人们并不了解草木灰和钠矿物盐是完全不同的物质。1702年,格奥尔格•恩斯特•斯塔尔获取了一些实验证据,提出草木灰和矿物盐有本质上的差异,到了1736年 证明了这一差异。而那时人们仍然不知道钾、钠化合物的准确化学组成,也不知道钾、钠这两种元素。因此,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并没有将碱金属收录进他1789年编制的元素表中。纯钾的首次分离发生在1807年,由汉弗莱•戴维爵士在英国完成。戴维用当时新发明的伏打电堆电解熔融的苛性钾,得到了这一元素。钾是首个用电解法分离出的元素。同年,戴维宣布用相似的方法从苛性钠中分离出金属钠,从而说明了两种元素及相应化合物的本质差异。 铷在1861年由罗伯特•本生和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在德国的海德堡发现。本生和基尔霍夫最早提出用光谱学方法寻找新的元素;他们用分光镜分析矿石时发现了铷。铷的名称"rubidium"来自拉丁语的"rubidus",意为“深红”或“鲜红”,这一名称来自铷的发射光谱中的亮红色谱线。铷的发现紧随铯的发现,而铯同样是由本生和基尔霍夫用分光镜发现的。 1860年,罗伯特•本生和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在德国巴德迪尔克海姆的矿泉水中发现了铯。铯的名称"caesium"来自拉丁语的"caesius",意为“天蓝色”。这一名称来自铯的发射光谱中的蓝色谱线。铯在本生和基尔霍夫发明分光镜仅一年后即被发现,是首个通过光谱学方法发现的元素。 1939年之前,第87号元素被错误或者不完整地发现了至少四次。 1939年,的玛格丽特•佩里在巴黎提纯一份锕-227样品时真正发现了钫。锕-227的为220 keV,然而佩里发现其中一些衰变粒子的能量低于80 keV。佩里认为这是一种之前未被分辨出的衰变产物,于是在提纯过程中将其分离出来,但是后来在提纯的后锕-227中又产生了这种物质。后续的大量实验证明这种未知物质不可能是钍、镭、铅、铋或者铊,而显现出可碱金属相近的化学性质(比如和铯盐形成)。佩里因而认为这种未知物是第87号元素,由锕-227的α衰变产生。于是佩里试图测定锕-227中α衰变与β衰变的比率。她的第一次实验测定的α衰变比率为0.6%,后来她将这一数值修正为1%。钫是最后一种在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 钫下方的元素(Eka-Francium, 类钫)极有可能是第119号元素Uue;然而相对论效应使得这一结论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合成Uue的首次尝试发生在1985年:科学家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的超重离子直线加速器(superHILAC)中用钙-48轰击锿-254,结果未鉴别出任何原子。因而其收率限制为300nb。 这一反应选择了Es做为原料。Es的质量数大,半衰期相对较长(270天),可获得性高(数毫克),因此常被用来合成超重元素。然而这一反应近期极不可能生成Uue原子,因为很难生产足够多的锿-254来制作一个尺寸足够大的靶,从而将实验的灵敏度提升到所需级别。锿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只能在实验室制取。不过,由于Uue是扩展元素周期表第8周期的第一个元素,未来极有可能用其它反应来制取它。德国达姆施塔特的GSI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正在尝试用钛核轰击锫制取Uue.目前还没有发现位于第8周期的元素;而且由于液滴不稳定性,或许只有原子序数较低的第8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低于128)在物理上可能存在。比Uue更重的碱金属原子序数太高,因此尚未有合成尝试。 说明:除氢以外,质子数为偶数的元素比质子数为奇数的元素更为常见——后者拥有未成对的质子,趋向于捕获另一个质子,原子序数因此增加。而偶数原子数的元素中的质子均为成对质子,自旋彼此抵消,使得原子更加稳定。所有的碱金属的原子序数均为奇数,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丰度低于邻近的两族元素(稀有气体和碱土金属)。铷之后的碱金属只能在超新星中生成,而不能由恒星核合成获得,所以较重的碱金属比轻的碱金属稀有。锂的丰度低于钠、钾,因为它在太初核合成和恒星中都极少生成——大爆炸只能生成痕量的锂、铍和硼,因为这些元素缺少稳定的5核子或8核子核素;而恒星核合成反应会通过3氦过程生成碳来通过这一瓶颈。 地球是由形成太阳的物质云构成的,但是在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行星获得了不同的组成。此外,地球的自然史导致地球某些部分拥有不同的元素分布。地球质量约为5.98 kg. 其中主要的成分是铁(32.1%,质量分数,下同), 氧 (30.1%), 硅 (15.1%), 镁 (13.9%), 硫 (2.9%), 镍 (1.8%), 钙 (1.5%)以及铝 (1.4%);另外的1.2%为剩下的所有元素。由于质量层化,地球的核心区可能主要由铁构成(88.8%),此外可能还有镍(5.8%)、硫(4.5%),以及剩余不到1%的其它元素。 由于反应活性很高的缘故,碱金属在自然界不以单质形式存在。它们属于,极易和氧结合,因而和二氧化硅紧密关联,形成不会沉入地球核心的低密度矿物,因而停留在地球表面附近。钾、铷、铯属于地球化学中的不相容成分,因为它们的离子半径大,不能进入矿物中的阳离子聚集区域。 钠和钾在土壤中十分丰富。 钠在地壳中的质量分数约为2.6%,是地壳中丰度排在第六的元素;钾的质量分数约为1.5%,排在第七。许多矿物中都含有钠,其中最常见的是大量溶解在海水中食盐(氯化钠)。很多固态矿物中也含有钠,比如岩盐、角闪石、冰晶石、、沸石等。 锂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因而可以在海水中大量发现。据估计锂在海水中的质量分数约为0.14~0.25ppm ,若以体积莫尔浓度表示就是25μM. 铷的丰度和锌大抵相同,比铜要高,可在、、、和中找到。铯的丰度低于铷,但比很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元素(比如镉、锡、锑、钨)更高。 钫-223是钫的唯一一种天然存在的同位素。它是锕-227的α衰变产物,在铀和钍的矿物中极少量存在。 在铀矿石中,大概有10 个铀原子才会出现一个钫原子。 钫的半衰期极短,为22分钟;因此据估计地壳中最多只会有30 g的钫。 制取纯的碱金属较为困难。碱金属的反应活性很高,这导致它们极易和常见的物质(例如水、空气)反应,且无法用其他元素置换制备。因此,碱金属只能用电解一类的高能方法分离。锂和钠通常用电解熔融氯化物的方法获得,为了降低熔点,通常会在混合物中加氯化钙。其它几种较重的碱金属一般用还原剂(通常是镁或者钙)还原的方法制备。用还原反应可获得液态或气态的碱金属,产物经分馏可获得纯化的碱金属。 锂盐必须从矿物泉水中、 卤水池或者卤水矿产生的卤水中提取。电解熔融的氯化锂和氯化钾混合物,便可以得到金属锂。 钾存在于多种矿物中,例如钾石盐(氯化钾)等。有时会用分解氯化钾来制取金属钾,但钾更常见的制备方法是电解氢氧化钾, 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取钠的方法类似。氢氧化钾矿物广泛存在于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德国、以色列、美国和约旦等地。含钾矿物也可以从海水中提取。 钠主要存在于海水和干涸的海床中。现在的制备方法是用电解,过程中会加入一些钙、锶、钡盐,以将氯化钠的熔点降至700 °C以下。 超纯钠可通过叠氮化钠分解制备。 在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数年间,铷主要从碱金属混合碳酸盐()中提取。碱金属混合碳酸盐是钾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副产物,包含21%的铷,剩余部分是钾和少量的铯。如今通常用将铷和钾、铯分开:将一种含铷和铯的矾(Cs,Rb)Al(SO)•12HO经30步反应处理,可得到纯净的铷矾,从而进一步制取铷。铷的生产方法有限,矿物丰度低,导致含铷化合物的产量只有每年2到4吨。 然而铯并不是用这一反应分离制取的。铯主要从 矿中提取,有三种常见的提取方法:酸消化、碱分解以及直接还原。 钫-223是唯一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钫的同位素,由锕-227的α衰变生成。据计算地壳中最多只会有30g的钫,极为稀少。因此钫主要通过核反应制备:Au + O → Fr + 5 n,产物可以是钫-209、钫-210、钫-211.至今最大的一份钫样品含有300,000个钫中性原子,合成方法正是上述的核反应。 所有的碱金属都可以从硅酸盐中用同样的步骤获得:首先用硫酸将铝和所需的碱金属从矿石中溶出;溶液中加碱将铝离子以氢氧化铝的形式沉淀出来,将铝和碱金属分离。将剩余的碱金属离子以碳酸盐的形式选择性沉淀出来,再用盐酸溶解沉淀;浓缩所得溶液可得碱金属氯化物,将其电解即得碱金属。 除钫以外的碱金属均有很多种商业应用。锂常被用做电池材料,氧化锂可用来处理二氧化硅。锂还可用来制作润滑脂,处理空气,对铝的生产也有辅助作用 纯钠可用于制作钠灯,一种十分高效的光源; 还可以用来抛光其它金属的表面。钠化合物也有十分广泛的用途,比如常见的食盐就是氯化钠;常用的肥皂是钠的脂肪酸盐。 钾是植物重要的营养元素,因此钾的化合物常被用做化肥。 氢氧化钾是一种强碱,被用来控制各种体系的pH值。 铷和铯常用于制作原子钟。铯原子钟极其精确,如果一台铯原子钟从8千万年前的恐龙时代开始运行到今天,它的偏差不会超过4秒。因此铯原子被用来定义“秒”单位。铯常添加在石油工业所用的钻井液中。铷离子常用于制作紫色焰火。 钫没有商业应用,但钫的原子结构相对简单,因而在光谱学实验中有广泛应用。钫的光谱学研究可以提供和能级、次原子粒子间的耦合常数相关的信息。科学家研究激光束缚的钫-210粒子发射的光,获得了原子能级跃迁的准确数据,和量子论的预测相近。 通常在生物系统中只有痕量的锂。锂没有已知的生物学作用,但是摄入锂确实对身体有影响。 精神病学中常用每天0.5 到 2 克的碳酸锂,做为治疗双极性情感疾患(躁郁症),不过这种治疗有一些副作用。摄入过量的锂会导致呆滞、言语不清、呕吐等症状,乃至引发中枢神经中毒。而用于治疗躁郁症的锂用量仅仅略低于中毒剂量。 锂在人体中的天然生物学功能尚待研究;不过从生物化学特性、被人体处理的方式以及在老鼠、山羊身上的实验结果来看,锂是一种必要的稀有元素。 钠和钾存在于一切已知的生物学系统中,通常作为细胞内外的电解质存在。 钠是控制血容量、血压、渗透平衡和pH的必须营养素,人类对钠的最小生理需求量为每天500毫克。 氯化钠——也就是俗称的食盐——是食物中主要的钠源,用作调味品和食物处理(比如泡菜、腊肉)。氯化钠主要来自处理过的食物。钠的DRI为每天1.5g,然而根据2010年的调查,中国城市居民平均每日摄入的钠相当于13.5g食盐(5.31 g钠)。而每天摄入的钠超过2.3克就会提高患高血压的几率。 由钠摄入过量导致的高血压每年在全球导致了760万例早逝。 钾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而钠是动物细胞外的主要阳离子。 这两种带电粒子的浓度差异导致了细胞内外的电势差,也就是膜电势。细胞膜两侧的钠钾浓度平衡由细胞膜内的维持。由钠钾浓度差产生的膜电势让细胞可以产生动作电位——一次急剧的细胞放电过程。细胞放电的能力是很多种身体机能(、肌肉收缩、心脏功能等)的基础。 铷没有已知的生物学作用,不过或许可能促进代谢。由于钾、铷、铯的化学性质相似,铷和铯有可能取代身体中的钾离子引发低钾血症,因此它们具有轻微的毒性。绝大多数人极少摄入铯。摄入大量的铯会导致剧烈过敏和痉挛,但通常不可能通过自然途径摄入这种剂量的铯,因此铯不属于主要化学污染物。 氯化铯在小鼠身上的LD为2.3 g 每千克体重,和氯化钾、氯化钠的LD相仿。一些癌症替代疗法用氯化铯作为治疗药物,这种未经科学证实的疗法可能和至少50名患者的死亡有联系。 铯的放射性同位素需要格外小心处理,若对铯-137γ放射源处理不当,可能导致这种放射性核素泄露,引发辐射伤害。最著名的例子是1987年的戈亚尼亚事故:巴西戈亚尼亚的一处废品堆积场中扫出了一台放疗仪,这台放疗仪属于一家废弃的诊所,未经妥善处理。放疗仪中发光的铯盐被卖给了好奇又缺乏教育的买家。事件造成了4人死亡及大量的辐射伤害。铯-137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释放的对健康威胁最大的四种放射性同位素之一(另外三种为铯-134、碘-131和锶-90)。 钫没有生物学功能。其强放射性可能引发辐射中毒,因此钫极可能有毒。 然而至今为止最大的钫样品只有约300,000个中性钫原子,因此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摄入钫。
127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75
镁 镁(Magnesium)是一种化学元素,它的化学符号是Mg,它的原子序数是12,是一种银白色的碱土金属。镁是在地球的地壳中第八丰富的元素,约占2%的质量,亦是宇宙中第九多元素。 镁属于元素周期表上的IIA族碱土金属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24.305。具有银白色光泽,略有延展性。镁的密度小,离子化倾向大。 在空气中,镁的表面会生成一层很薄的氧化膜,使空气很难与它反应。镁和醇、酸、热水反应能够生成氢气。粉末或带状的镁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出强烈的白光。在氮气中进行高温加热,镁会生成氮化镁(<chem>Mg3N2</chem>);镁也可以和卤素发生强烈反应;镁也能直接与硫化合。镁的检测可以用EDTA滴定法分析。 燃点约摄氏500度。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熔融电解法首先制得了金属镁。1828年法国科学家比西用金属钾还原熔融的无水氯化镁得到纯镁。 源自希腊语,指一种矿石苦土(即氧化镁)。 在地球上镁的含量比较多,含量约2.5%。天然含镁的矿石有菱镁矿、白云石、光卤石等。镁离子也是海水中的重要成分。镁也存在于人体和植物中,它是叶绿素的主要成分。 镁可以用菱镁矿进行热分解,加焦炭进行氯化得到氯化镁,再通过电解含氯化镁的熔融盐制取金属镁。 化学反应方程式: 镁还可以用热还原氧化镁的方法制取。另外还可以从海水中提取的氯化镁进行脱水,加入氯化钾进行熔融电解的方法制备。 已发现镁的同位素共有13种,包括镁20至镁32,其中只有镁24、镁25、镁26是稳定的,其他镁的同位素都带有放射性。 镁是用途第三广泛的结构材料,仅次于铁和铝。镁的主要用途是:制造铝合金,压模铸造(与锌形成合金),钢铁生产中脱硫处理,Kroll法制备钛。 金属镁可用于熔融盐金属热还原法以制取稀有金属。 由于镁比铝轻,含5%-30%镁的铝镁合金质轻,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广泛在航空、航天上使用。如2015年底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工程系研究院就公布最新科研成果:以约百分之八十六镁配以约百分之十四纳微米级别的碳化矽制造出新的质轻坚硬金属纳米复合材料,未来将应用于航空、航天及电子手提平板方面。 另外利用镁易于氧化的性质,可用于制造许多纯金属的还原剂。也可用于闪光灯、吸气器、烟花、照明弹等。 加微量镁于熔融生铁中,冷却后得到球墨铸铁,比普通铁坚韧耐磨。 从18世纪初开始,苦卤(氯化镁,<chem>MgCl2</chem>)和泻盐(硫酸镁,<chem>MgSO4 * 7H2O</chem>)就已作为药品得到了使用。 一些运动员进行重量训练、攀岩或是硬举等运动时,在手掌沾的镁粉,实际上是碳酸镁,具有吸水和吸油性,可达到止滑作用。 镁是构成骨骼的主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矿物质元素之一。它能辅助钙和钾的吸收。它具有预防心脏病、糖尿病、夜尿症、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镁的摄取量为350毫克,女性为300毫克,婴儿50~70毫克,儿童150~250毫克,孕妇与乳母450毫克。最大日安全摄入量为3g。 缺乏镁会使神经受到干扰,引致暴躁及紧张,并且会肌肉震颤及绞痛、心律不整、心悸、低血糖、虚弱、疲倦、神经过敏、手脚颤抖等。而酒精、利尿剂、高量的维生素D及锌,均会增加身体对镁的需求。
127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78
文物
文物 文物一词,在中国最早是指礼乐制度。《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现今则将过去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事物称为文物。但是对于文物的确切定义,现在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 宋朝的帝王与民间多好文物,宋徽宗本人是艺术家,“效公麟之《考古》,作《宣和殿博古图》,凡所藏者,为大小礼器,则五百有已”。周密称宋高宗“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展玩摹拓不少怠”。米芾“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明代中叶以后赏玩之风大盛。高濂“遍好钟鼎卣彝,书画法帖,窑玉古玩,文房器具”。沈德符《敝帚斋馀谈》写道:“玩好之物,以古为贵,惟本朝则不然。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其价遂与古敌……始于一二雅人,赏识摩挲,滥觞于江南好事之缙绅,波靡于新安耳食之大贾,曰千曰百,动辄倾囊相酬。”陈梦家与王世襄都喜爱收藏明式家具。1957年,陈梦家自杀身亡,所藏明清家具悉数没收,后辗转被上海博物馆珍藏。王世襄后来还编著《明式家具珍赏》,扉页印有:“仅以此册纪念陈梦家先生”。 文物价值一般包括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特殊的商品价值四类。文物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文物价值的认定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文物的价值产生文物的作用。 文物分类的标准有很多,例如: 文物鉴定是指对文物进行鉴定,选择标准器是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全面归纳总结标准器物特征,明确其时代特点和风格,从而来确定某件文物的时代,确定其价值。
127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7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第十三条的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选择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者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者直接确定,并报国务院核定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记录档案,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文物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至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公布了七批,共4296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至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别和第四至七批类别不统一,其中前三批分为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及其他、古遗址、古墓葬等六类。从第四批开始,重新划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等六类。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以新分类为准,对前三批进行了统一归类(其中原“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改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原“石窟寺”、“石刻及其他”大部分改为“石窟寺及石刻”,少数改为“其他”,原“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大部分改为“古建筑”,少数改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同时对第一至七批重新进行了统一编号。现按新分类统计如下:
128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80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缩写为;,缩写为),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欧洲及北美洲国家为实现防卫合作而建立的国际组织。1949年3月18日,美国、英国及法国公开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于同年4月4日在美国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后正式成立。为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及至苏联解体,华沙条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就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高层、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最新成员蒙特内哥罗于2017年6月5日加入,至此北约总共有跨域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组成。北约军事开支占世界国防开支的70%,成员国国防开支占该国GDP的2%左右。 规定成员国受到的攻击一旦被确认,其他成员国将作出即时反应。该条款被理解为各国部队将自动参战,并不再次需要各国政府的参战授权。但这一条条款在九一一事件之前,一直都未有动用过 。北约曾协助反海盗行动(counter-piracy operations),在联合国要求下打击亚丁湾、非洲之角和印度洋的海盗,并在2011年根据联合国安理会1973号决议将利比亚上空设为禁飞区。 该组织的主要机构为北大西洋理事会(部长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计划与分析委员会、常任代表理事会、国际秘书处和军事委员会。北大西洋理事会为北约的主要决策机构,它经常举行大使级的会晤,每年至少举行两次外长级会晤,必要时举行元首会议。军事委员会为北约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下辖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美国─加拿大区域联合防空计划小组等,军委会每年开会两至三次,负责就北约防务问题向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提出建议,其主席由军委会成员选定,任期两到三年。除法国、西班牙和爱尔兰外,所有成员国都指派一些本国军队由北约统一指挥。1991年12月,北约设立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作为同它原来的东欧集团对手中的国家进行对话的一个论坛。 北约成立以来的主要活动是通过部长理事会和防务计划委员会就高级国际重大政治问题密切磋商、协调立场;在军事方面研究和制定统一战略和行动计划;每年举行各种军事演习。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决定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年8月24日各国完成批准手续,该组织正式成立。希腊、土耳其于1952年2月18日、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6日、西班牙于1982年正式加入该组织。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著华沙公约组织解散和苏联解体,欧洲的政治和安全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约面对的议题从过去的军事威胁扩散到全球恐怖主义、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疾病、网路攻击和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扩散等各种问题上。 1991年12月,北约首创成立了由北约国家、前华约国家、独联体及波罗的海三国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1994年1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脑会议一致通过了同中欧、东欧国家和俄罗斯建立和平伙伴关系的方案。 1997年5月,为把北约与伙伴国的政治军事合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加强欧洲和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国家与伙伴国家外长共同决定成立欧洲北大西洋伙伴关系委员会。该组织的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华约解体后,北约增加其使命,如维持和平和通过对话促进地区稳定等。 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 北约于2001年10月4日第一次引用北约宪章第五条,认为九一一的袭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国家的攻击。2003年8月,北约进入阿富汗,开始了欧洲境外首次军事行动。北约亦参与了伊拉克的军警培训工作。 2002年11月21日布拉格召开的北约高峰会议,达成了第二波的东扩决定,2004年正式接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斯洛伐克、斯洛维尼亚等七国。 2009年4月1日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加入北约。 近年北约计划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导弹拦截系统。俄罗斯称这样部署可能导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2009年9月1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不再继续运行部署在波兰和捷克的远程导弹拦截系统,转而部署由拦截对短程和中程导弹使用的神盾战斗系统代替,北约秘书长呼吁,明确北约和俄罗斯的导弹防御系统合作。 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以后,芬兰与瑞典两国开始考虑是否寻求加入北约。芬兰政府谈论就加入北约展开“公开讨论” 冷战后北约的第一个军事行动是于1993年6月至1999年4月期间介入前南斯拉夫的内战。 2011年3月27日,北约决定全面接管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授权的所有针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 格鲁吉亚和蒙特内哥罗由于准备加入北约已经退出该计划。(蒙特内哥罗于2017年成为北约成员。)
128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82
集成开发环境
集成开发环境 集成开发环境(Integrat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简称IDE,也称为Integration Design Environment、Integration Debugging Environment)是一种辅助程式开发人员开发软体的应用软体,在开发工具内部就可以辅助编写原始码文本、并编译打包成为可用的程序,有些甚至可以设计图形介面。 IDE通常包括程式语言编辑器、自动构建工具、通常还包括除错器。有些IDE包含编译器/直译器,如微软的Microsoft Visual Studio,有些则不包含,如Eclipse、SharpDevelop等,这些IDE是通过调用第三方编译器来实现代码的编译工作的。有时IDE还会包含版本控制系统和一些可以设计图形用户界面的工具。许多支援物件导向的现代化IDE还包括了类别浏览器、物件检视器、物件结构图。虽然目前有一些IDE支援多种程式语言(例如Eclipse、NetBeans、Microsoft Visual Studio),但是一般而言,IDE主要还是针对特定的程式语言而量身打造(例如Visual Basic)。 当人们开始在主机或终端机进行开发时,IDE最初有了实现的可能。早期的程式语言在送进编译器处理之前,必须要先经过流程图、撰写表格、打卡,所以当时并不需要IDE。Basic是第一个有IDE的程式语言,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直接在主机或终端机前开发程式,他的IDE(Dartmouth Time Sharing System的一部份)是采取命令列的方式,并不像现代的IDE使用选单和图形化。但是他良好的整合了编辑、档案、管理、编译、除错、执行等功能,符合现代化IDE的特性。 今天,IDE这个词和一些没有关连性的命令列工具(像vi、emacs、make)是一种对照,虽然你可以把Unix当成是一个IDE,但是多数的程式开发人员会把IDE当成是一个可以完成各种开发工作的一个程式,这个IDE程式提供许多的功能,例如:制作、修改、编译、发布、除错。IDE的想法是把各种命令列的开发工具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抽象化的工具,来减少学习程式语言的时间,增加开发人员的生产力,同时也将各种开发工作做更密切的整合,来提高生产力,例如在写程式的时候就直接做编译,一发现有语法上的错误就立即回应。虽然现代的IDE多数是图形化的,但是IDE在视窗系统(windowing system,例如Microsoft Windows或X Window System)出现前就已经开始使用,在当时IDE是纯文字模式,透过功能键和热键来从事各项工作,例如Turbo Pascal就是一个例子。 近几年来,最有意思的发展是Eclipse和NetBeans这类开放原始码IDE的出现和流行,在结合开放原始码的精神—开放、可扩张之下,激发了人们成立社群以延伸这些IDE的能力,让这些IDE也能支援其他程式语言和其他的应用。 视觉化程式设计也越来越重要,所谓的视觉化程式设计和Visual Basic或Visual C++并不同,支援视觉化程式设计的IDE可以让开发人员直接移动程式单元来建立流程图和结构图,然后直接做编译或直译,这一类的流程图通常是以UML为基础。 这样的界面因为乐高的Mindstorms开始普及,一些公司也开始透过浏览器Mozilla和分散式程式设计(LabVIEW)往这方面努力。从1980年代开始,第一个视觉化程式设计系统—Max,就是以类比合成器的设计为榜样,同时被用来开发即时音乐演出软体。 这种方法也被用在专业软体,例如Openlab,这类的使用者需要完整程式设计语言的弹性,并不想要传统的学习曲线。 视觉化程式设计语言有另一个半免费和开放原始码的替代品-Mindscript,具有加密系统和连结资料库等等。 微软的Visual Basic是早期的典型的可视化开发环境。后来的包括Borland公司的Delphi等。 可视化开发环境的特点是“控件组装”。很多控件都是自己象画图一样组装起来的,开发环境解决了很多例行的、标准化的代码,比起非可视化的开发环境来说,更加直观,开发速度快,效率高。 以Delphi为例:Delphi包含了程序代码文件(.PAS)和控件布局文件(.dfm),当你在画布(FORM)上拖放一个按钮(BUTTON)时,Delphi开发环境会自动创建一个DFM文件标明BUTTON位置,并且自动在PAS文件中将最基本的完整代码替你写出来,你只需要在需要修改的地方修改或者增加就可以完成很多功能。
128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88
巴鲁赫·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拉迪诺语:,,),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斯宾诺莎的祖先是居住在西班牙的斯雷翁省埃斯宾诺莎(Espinoza)镇的塞法迪犹太人。1492年,因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会对犹太人的宗教和种族迫害,举家逃难到葡萄牙。后又于1592年逃亡到荷兰。祖父亚伯拉罕·德·斯宾诺莎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犹太商人,曾在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公会担任要职;父亲迈克尔·德·斯宾诺莎继承其父的事业,在阿姆斯特丹经营进出口贸易,并担任犹太人公会会长和犹太教会学校校长。 斯宾诺莎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犹太人区,是其父的次子。本名巴鲁赫,后自己将名字改成本尼迪克特。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六岁时,斯宾诺莎的母亲安娜·狄波拉去世。 斯宾诺莎早年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师从索尔·利未·摩尔泰拉、玛拿西·本·以色列等犹太学者。但他没有完成高等的犹太律法教育。17岁时,其兄弟艾萨克过世,斯宾诺莎不得不帮忙照顾家中的进口商业。在他二十一岁时,斯宾诺莎的父亲也去世了,他按照犹太礼法为父亲守丧11个月。其姐妹丽贝卡因遗产问题和他发生了纠纷,他虽然在法庭中胜诉,但还是将遗产交给了丽贝卡。 约1657至1658年左右,斯宾诺莎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导师是耶稣会士、激进的民主派和自由思想家弗兰西斯库斯·范登恩登。他开始使用他的拉丁语名字本尼迪克特,并于范登恩登所在学校担任教师。期间,他与当时荷兰新教中抗辩派(Remonstranten)旗下的学院党趣味相投,他们都倾向理性主义。他也同时与门诺会众有着联系。当时,斯宾诺莎的许多朋友都是一些反对教会权威的基督教异见人物,他们时常聚会,一起讨论。 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并最终在24岁时被逐出了犹太教会堂。随后专注于研究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磨镜片这项工作伤害了他的健康,他在工作的时候吸入了大量的玻璃粉尘,这与他的死因--肺痨有直接的关系。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一位巴拉丁选帝侯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也曾有许多富人向他提供经济援助,但全部被他回绝了。他在44岁时就罹患肺结核去世。 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依几何次序所证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他的其他两部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拉丁文"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英译"A Theologico-Political Treatise")和《政治论》("Tractatus Politicus")。《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最高实体(后被称为斯宾诺莎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广延),还包括了精神世界(思维)。他认为人的智慧是最高实体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该实体是每件事的“内在因”,它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sub specie aeternitatis")看事情。 斯宾诺莎认为,感性所感知的一切都仅仅且仅能通过最高实体的存在而存在,单纯意义上的世间万物(不对最高实体加以反思)只是假象。他在他的著作《伦理学》中阐释说:“存在属于实体的本性”斯宾诺莎用圆形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把圆形比喻为最高实体(或者神),在圆形之内随意划一个十字,形成一个直角(寓意世间万物的形成和持存),则该圆内有无限多的直角。但若非圆形(最高实体)存在,则不可能有角度,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直角”(万物)。在直角被划出之前,虽然说不存在该直角,但直角的观念本身是隐含在圆形中的,而万物的观念,根据斯宾诺莎,是最初就隐含在最高实体中的。黑格尔指出他关于神的观念可以被称为“无世界论”。 斯宾诺莎认为万物(不只人类)都「努力于维护自己的存有」。这种努力他称为conatus。这个拉丁词的意思既是努力又是倾向。这双重涵义正是斯宾诺莎所要的,因为他认为这种自我保存的努力其实是出自万物本性的倾向。万物顺著本性就会努力维护自己。所以,努力于保存自我就是万物的本性。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自然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是彻底的决定论者,他认为所有已发生事情的出现绝对贯穿着必然的作用。他认为,甚至人类的行为也是完全决定了的,自由是我们有能力知道我们已经被决定了,并且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所以自由不是对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说“不”的可能,而是说“是”并且理解为什么事情将必须那样发生的可能。 斯宾诺莎的哲学非常类似斯多噶学派, 但是他在一个重要的观点上与斯多噶学派有尖锐的分歧:他完全反对他们动机可以战胜情感的观点。相反,他主张情感只会被另一个更强的情感取代或战胜。他认为,在主动情感和被动情感有关键的分别,前者是相对可以理解的而后者不是。他也认为,具有被动情感真实动机的知识可以将其转化为主动情感,因此预见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一个关键的思想。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是具有无神论或泛神论性质的哲学学说。斯宾诺莎否认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了神学目的论、拟人观和天意说,要求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他认为构成万物存在和统一基础的实体是自然界,也就是神。他开创了用理性主义观点和历史的方法系统地批判《圣经》的历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历史作用,建立了近代西方无神论史上一个较早和较系统的体系。克服了笛卡儿二元论的缺点,把唯理论与唯物主义和泛神论结合起来。以后的哲学家称具有这种特征的学说为斯宾诺莎主义。 斯宾诺莎的肖像作为标志印在旧系列的1000荷兰盾钞票上,那是荷兰2002年引入欧元前的法定货币。
129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93
多用户
多用户 多用户操作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时间内使用计算机。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远程登录服务器,多个远程用户有权在同一时刻进入Unix Shell系统。
129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94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一项由联合国支持、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负责执行的国际公约建制,以保存对全世界人类都具有杰出普遍性价值的自然或文化处所为目的。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复合遗产三大类。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等非政府组织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协力组织,参与世界遗产的甄选、管理与保护工作。 甄选世界遗产的标准,简而言之,是真实性与完整性。近年来,世界遗产的概念与实践不断在发展。《》确认了世界遗产对多元文化的尊重,2000年的《凯恩斯决议》提出新的提名政策并经由《苏州决议》部分修正后落实执行,以期贯彻世界遗产「全球策略」,追求世界遗产所应具备的全球代表性和平衡性。 世界遗产的选出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来投票开会决定的,这个委员会于1976年召开第一届会议,并从那时以后,每年在全球不同的缔约国举行一次正式会议;必要时也会紧急召集临时会议。选出世界遗产的目的在于呼吁人类珍惜,保护,拯救和重视这些地球上独特的景点。 世界遗产不只是一种荣誉,或是旅游金字招牌,更是对遗产保护的郑重承诺。一项世界遗产在受到天灾、人祸时,可以得到全人类的力量协助救灾,保存原迹。中国的丽江古城曾由此受益。 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及复合遗产。其中所指的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专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另一项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不同。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亚斯文大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比如阿布辛贝神殿。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组装起来。 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有四千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的。这次行动被认为非常成功,并且促进了其它类似的保护行动,比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 1965年美国倡议将文化和自然联合起来进行保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1968年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并于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交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每年一度的世界遗产委员协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估报告。世界遗产可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文化景观作为一个特殊的类别,有其相应的评定准则。按照列入名录时所依据的标准,大部分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也有一些是双重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 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6项中的1项或几项标准: 或译为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混合体(Mix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必须分别符合前文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评定标准中的1项或几项。 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这一概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文化景观的选择应基于它们自身的突出、普遍的价值,其明确划定的地理——文化区域的代表性及其体现此类区域的基本而具有独特文化因素的能力。它通常体现持久的土地使用的现代化技术及保持或提高景观的自然价值,保护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景观可分为以下3个主要类型: 另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The List of World Heritage in Danger),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一个国家需要首先对本国有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出一份详细的目录。这被称为预备名单,没有列入预备名单的遗产不能进行申报。然后该国可以从预备名单中筛选出一处遗产,列入提名表中。世界遗产中心会对如何准备一份详尽的提名表提供建议和帮助。 提交给世界遗产中心的提名表会被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这两个机构独立地审核。之后评估报告被送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将被提名的遗产录入到《世界遗产名录》中。有时候,委员会会延期作出结论并要求会员国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决议不予列入,被拒绝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提名遗产地将不得再次提出申请。一处遗产需要满足以下十个条件之一方可被录入世界遗产。 提名的遗产必须具有『突出的普世价值』以及至少满足以下十项基准之一: 以上(i)至(vi)项是判断文化遗产的基准,(vii)至(x)项是判断自然遗产的基准。 大多数已登录的世界文化遗产都满足以上的多款基准条例,少数-{}-只满足基准6的世界遗产是:原子弹爆炸圆顶屋(日本),格雷岛(塞内加尔),奥斯威辛集中营(波兰)等。全部的6项文化遗产基准都达到的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敦煌莫高窟(中国)和威尼斯(意大利),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的泰山(中国)一处。 多数世界自然遗产都能满足上面多项基准条款,其中全部的4项判断基准都达到的有:大堡礁(澳大利亚)、次南极群岛(新西兰)、姆禄国家公园(马来西亚)、卡耐马国家公园(委内瑞拉)、贝加尔湖(俄罗斯)、中国南方喀斯特以及三江并流等。 截至2018年7月的第42届世界遗产年会,世界上共有世界遗产1092项,其中文化遗产845项,自然遗产209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38项。总共有190个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中的167国拥有世界遗产。(说明:有1项位于主权有争议的耶路撒冷,由约旦代为申请列入)。 目前所知有相当多关于世界遗产的争议,有许多景点年复一年的争取排上世界遗产名单,也有许多自然景观面临列为世界遗产保存或是人为开发的紧要关头,更有一些已列为世界遗产的景点遭受严重的破坏。虽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世界遗产公约,并由缔约国选举产生世界遗产委员会来贯彻相关理念与工作,但由于保护世界遗产的任务相当艰巨,所需耗费的经费更是庞大,加上经常与经济发展与工商开发互相抵触,因此在保护监测与约束力方面,都与遗产地所在国的主权和该国所应负起的国际义务等事项上有所冲突而备受争议。
129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95
Windows 3.x
Windows 3.x Windows 3.x家族是微软于1990年到1994年间所发行的Windows系列操作平台。其中的3.0版是第一个在世界上获得成功的Windows版本。使得微软的操作系统可以和苹果电脑公司的麦金塔电脑以及在图形使用者界面的Commodore的Amiga竞争。 Windows 3.x需从MS-DOS操作系统执行。MS-DOS的文件管理程序被基于图标的程序管理程序(icon-based program Manager)以及基于列表的文件管理程序(list-based File Manager,Winfile)取代,由此简化了程序的启动。控制面板作为系统设置的中心,包括了诸如界面颜色主题的有限控制功能。一些捆绑的应用程序也包括在Windows内,例如“写字板”、“计算器”等。 3.0版发行于1990年5月22日,这个系统既包含了对用户界面的重要改善,也包含了对Intel 80286和80386对内存管理技术的改进。为命令行式操作系统编写的MS-DOS下的程序可以在窗口中运行,使得程序可以在多任务基础上可以使用,虽然这个版本只是为家庭用户设计的,很多游戏和娱乐程序仍然要求DOS存取,Windows 3.0是最后一版支援Intel 8088及8086处理器的Windows操作系统。任务管理器和图标都起源于Windows 3.0。 Windows 3.1发行于1992年3月18日,添加了对声音输入输出的基本多媒体的支持和一个CD音频播放器,以及对桌面出版很有用的TrueType字体,并开始有了虚拟内存和屏幕保护程序。TrueType取代了曾在Windows 3.0版非常流行的Adobe Type Manager(ATM)的市场地位,Windows 3.1是第一版没有提供真实模式的Windows操作系统。这是微软视窗涉足简体中文的第一个版本,其简体中文版发布于1993年,多基于对英文版的简体中文化,提供了两种常用的输入法——拼音和GB2313区位用于录入汉字。 Windows 3.11于不久后发布,作了一些小更新。 1993年微软发行了在Windows 3.1x的基础上支持一些网络功能的Windows for Workgroup的3.1和3.11版。除Windows for Workgroups系列外,在Windows 3.x中,网络功能TCP/IP依靠于第三方软件,例如Trumpet Winsock。 Windows 3.2是微软专为中国大陆市场开发的视窗版本,于1994年发布,仅提供简体中文版。相比Windows 3.1,该版本在图标和界面中文化程度上更加成熟,并且它新加入了智能ABC和郑码两种输入法用于录入汉字。这个版本是当年学校、企事业机关普遍使用的版本,中国大陆的软件开发商也纷纷基于此平台开发出第一代视窗下的软件,例如WPS视窗版1.0和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 16位的Windows 3.x最终被32位/16位混合核心的Windows 95、98取代。此外,微软还对Windows 3.x开发了一个叫Win32s的附加组件,对Win32 API提供有限的支持。 Windows蓝底白字的画面,是由前微软执行长-{zh-hans:史蒂芬·鲍尔默;zh-hk:鲍尔默;zh-tw:史蒂芬·鲍默;}-(Steve Ballmer)亲手操刀的,微软资深工程师「Raymond Chen」在自己的部落格中写下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129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296
Windows 95
Windows 95 是美国微软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电脑操作系统。 Windows 95是一个混合的16位/32位Windows系统,其版本号为4.0,开发代号为Chicago。1995年8月24日发行。Windows 95是微软之前独立的操作系统MS-DOS和Microsoft Windows的直接后续版本。第一次抛弃了对前一代16位x86的支持,因此它要求英特尔的80386处理器或者在保护模式下运行于一个兼容的速度更快的处理器。它以对图形使用者介面的重要的改进和底层工作(underlying workings)为特征。同时也是第一个特别捆绑了一个版本的DOS的视窗版本(MS-DOS 7.0)。这样,微软就可以保持由Windows 3.x建立起来的GUI市场的统治地位,同时使得没有非微软的产品可以提供对系统的底层操作服务。也就是说,Windows 95具有双重的角色。它带来了更强大的、更稳定、更实用的桌面图形用户界面,同时也结束了桌面操作系统间的竞争。 Windows 95以强大的攻势进行发布,包括商业性质的滚石乐队的歌曲《Start Me Up》。很多没有电脑的顾客受到宣传的影响而排队购买软件,但他们甚至根本不知道Windows 95是什么。 Windows 95标明一个“开始”按钮的介绍以及桌面个人电脑桌面上的工具条,这一直保留直到往后的所有产品中(除Windows 8曾被取消外)。 后来的Windows 95版本附带了Internet Explorer 3,然后是Internet Explorer 4。当Internet Explorer 4被整合到操作系统后,它将给系统带来一些新特征。Internet Explorer被用来给系统的桌面提供HTML支持。这个也是在微软的反托拉斯案中的焦点,因为整合后的Internet Explorer排挤了微软的竞争对手网景的产品。Windows 95的后续产品是Windows 98。 Windows 95共有五种版本: OSR2、OSR2.1和OSR2.5并没有对公众发行,而是由厂商预先安装在电脑上。 Windows 95的架构由Windows for Workgroups的386增强模式演变而来,旨在最大程度地兼容现有的MS-DOS和16位Windows程序与设备驱动程序,同时提供更稳定和更出色的系统性能。Windows 95的最低运作水平包括以32位保护模式运行的大量虚拟设备驱动程序(VxD)以及以虚拟8086模式运行的一个或多个虚拟DOS计算机。虚拟驱动程序负责处理物理设备(例如视频卡与网卡)、模拟虚拟机所使用的虚拟设备或提供各种系统服务。三个最重要的虚拟设备驱动程序分别是: 对物理媒体的访问请求被发送到输入/输出管理器,由其负责调度请求。每个物理介质都有自己的设备驱动程序:访问磁盘由端口驱动程序执行;访问SCSI设备则由在SCSI层上运作的微型端口驱动程序处理。端口与微型端口驱动程序绕过MS-DOS和BIOS,以32位保护模式执行读写操作,从而显着提高性能。若存储设备没有原生Windows驱动程序,或者设备被强制以兼容模式运行,则“实模式映射器”(Real Mode Mapper)可以通过MS-DOS访问此存储设备。 32位Windows程序能够自行分配内存段,且内存段的大小可以任意调整。程序无法访问段外的存储区。 某个程序崩溃并不会使其他程序收到损坏。而在此之前,程序会使用固定的非独占64KB段。虽然64KB大小是DOS和Windows 3.x系统的严重障碍,但缺乏对排他性的保证是造成稳定性问题的原因,因为程序有时会彼此覆盖内存段。在Windows 3.x中,崩溃的程序会破坏其内存段周围的进程。 Win32 API由三个模块实现,每个模块由一个16位和一个32位组件组成: 对于终端用户来说,MS-DOS是Windows 95的底层组件,例如用户可以阻止加载图形用户界面并将系统引导到实模式MS-DOS环境中。这引发了用户和专业人士之间程度不小的争论:Windows 95究竟是操作系统,还是仅仅在MS-DOS上运行的图形外壳。 在启动图形用户界面时,虚拟机管理器会接管与文件系统和磁盘相关的功能。MS-DOS本身被降级为16位设备驱动程序的兼容层。这与依赖于MS-DOS执行文件和磁盘访问的Windows早期版本形成对比(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在启用32位文件及磁盘访问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绕过MS-DOS)。将MS-DOS保留在内存中允许Windows 95在合适的Windows驱动程序不可用时使用DOS设备驱动程序。Windows 95能够使用所有16位Windows 3.x驱动程序。 与Windows 3.1x不同,在Windows 95中运行的DOS程序不需要为鼠标、CD-ROM及声卡加载DOS驱动程序,而是使用Windows驱动程序。启动Windows 95仍然需要HIMEM.SYS,但EMM386和其他内存管理器仅由旧版DOS程序所使用。此外,CONFIG.SYS和AUTOEXEC.BAT的设置对Windows程序没有影响(除HIMEM.SYS外)。无法在Windows 3.x上运行的DOS游戏可以在Windows 95中运行(游戏往往会将Windows 3.x锁定或导致其他问题)。与Windows 3.x一样,使用EGA或VGA图形模式的DOS程序会在窗口模式下运行(CGA和文本模式程序可以继续以全屏模式运行)。 要激活Windows 95的MS-DOS组件,可以在启动Windows 95之前按下键暂停默认启动过程并显示DOS启动选项菜单,由此允许用户继续正常启动Windows、以安全模式启动Windows或打开DOS提示符。此时系统与早期版本的MS-DOS一样没有32位支持,必须为鼠标和其他硬件加载DOS驱动程序。 由于Windows 95基于DOS开发,Windows 95必须保持内部DOS数据结构与的数据结构同步。即便是原生32位Windows程序,启动程序时MS-DOS也会被短暂执行以创建称为“程序段前缀”的数据结构。MS-DOS甚至可能会在执行此操作时耗尽常规内存,从而阻止程序启动,而Windows 3.x首先在常规内存中分配固定段。由于内存段是固定分配的,Windows无法移动这些内存段,从而导致无法启动更多的程序。 Microsoft在Windows 95 OSR2(OEM Service Release 2)中部分删除了对文件控制块(DOS 1.x和CP/M的API保留)的支持。FCB功能可以读取但无法写入FAT32卷。
130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01
Windows 98
Windows 98 '是美国微软公司发行于1998年6月25日的混合16位/32位的Windows系统,其版本号为4.1,开发代号为'。 这个新的系统是基于Windows 95上编写的,它改良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称为活动桌面(Active Desktop)。 此外并在内存管理中,改进Windows 95在同一记忆体区段混合存放的16位元程式码与32位元程式码,易导致一个程式发生错误就会连带造成整个系统崩溃的问题。从Windows 98开始,记忆体管理上有革新的进步,即是将16位元与32位元程式码放在不同记忆体区段执行,一旦某一应用程式发生错误,可以单独关闭该程式,不影响整个系统持续正常的运作。 从Windows 98开始的多任务操作系统,也与Windows 95的先占性多工有着完全不同的改善。它可以由使用者决定是平均分配系统资源进行多工,或是将某一个较不急于达成、或完成时间较长的程式设为背景(后台)执行,高度的增加多工作业的实用性。 在Windows 98中,微软新增一个名为「Windows Update」的元件,此元件可以自动从微软官网下载系统的重大更新。 Windows 98 SE(第二版)发行于1999年5月5日(也有1999年6月10日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中文版的发布时间)。它包括一系列的改进,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 3、Internet Connection Sharing、对DVD-ROM和对USB的支持。另外Windows 98 SE的核心部分比Windows 98多出支援影音流媒体的接收能力以及5.1声道的支援。 Windows 98以其良好的兼容性、易用的界面受到消费者欢迎。然而,由于Windows 98是一个16位和32位的混合操作系统以及基于Windows 9x内核,它运行中仍然容易出现问题,例如蓝屏死机发生机率过高。 Windows 98被人批评为没有足够的革新,第二版被批评为不能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自由升级,但这仅限于OEM版的98SE,只要是98SE正式销售版,依然可以在98第一版上进行直接升级。 Windows 98的后续产品是Windows Me。 Windows 98已经于2006年7月11日起停止重大安全更新。
130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02
蓝屏死机
蓝屏死机 蓝屏死机(,缩写为:BSoD)指的是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在无法从一个系统错误中恢复过来时所显示的屏幕图像。Windows中有两个图像都被称为BSoD,其中一个要比另一个严重得多。 一个“真正的”死机画面只在Windows NT的系统内核无法修复错误时出现,此时用户所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重新启动操作系统,这将丢失所有未储存的工作,还有可能破坏文件系统的稳定性。BSoD的画面上所显示的信息会有侦错码,例如:STOP: 0x0000004e,以及其简短的错误讯息,用户可以在微软的技术支援网站搜寻此侦错码出现时可能是什么原因。但有时错误码并不能让使用者很快的找到导致蓝屏死机的原因,反而会误导用户,因此可能要以试误法(trial and error)才能找出原因。BSoD一般只在Windows遇到一个很严重的错误时才出现。该版本的BSoD出现在Windows NT以及基于Windows NT的后续版本,例如Windows 2000与Windows XP中。 Windows 9x/ME发生之BSoD允许用户选择继续或者重新启动。但是,VxD一般不随便显示BSoD──它们一般只在一个不通过重新启动就无法修复的错误发生时才显示BSoD,因此当BSoD显示时,系统已经不稳定或死机。 BSoD出现的最常见原因是DLL-{zh-hans:地狱; zh-hant:冲突;}-,意即同一个DLL的多个版本造成的不兼容。当应用程序需要使用这些DLL时,Windows将它们载入内存;如果替换了DLL,下一次应用程序载入DLL时它可能不是该应用程序所希望的版本。这种不兼容性随着安装更多的新软件而增加,这也是为什么一个新安装的Windows往往比安装运行一段时期后的Windows更加稳定之主要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硬体问题,例如硬体过热、超频使用、硬体的电子零件损坏(例如称为「电容灾难」的电容器电解液流出损坏)及BIOS设定错误或其程式码有错误等都可能导致BSoD。 默认情况下,BSoD的显示是蓝(0x01或#0000AA,Windows 8/8.1/10则是#2067B2)底白(0x0F或#FFFFFF)字。显示的信息包括了当前的内存值以及寄存器值。微软公司还很有幽默感地加入了一个可以让用户自行修改BSoD的设置的工具codice_1。 BSoD已经极少出现在Windows NT家族中。当在较轻微的软件错误出现时,虽然程序依然可能崩溃,但由于新系统中更好的内存管理,类似错误并不会损害到整个操作系统。在这些系统中,“真正的”BSoD只在整个操作系统崩溃时才会出现。 BSoD最早出现在Windows 1.0和Windows 2.0中。另外,在微软游戏主机XBOX出现的画面不是蓝色,而是绿色。而在XP/Vista/7中,存在一种比BSoD更严重的红白当机画面,常见于驱动程序故障。
130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05
Windows NT
Windows NT Windows NT,新技术视窗操作系统()的简称,是美国微软公司1993年推出的纯32位操作系统核心。其基于OS/2 NT的基础构造。OS/2是由微软和IBM联合研制,分为微软的Microsoft OS/2 NT与IBM的IBM OS/2。由于双方在协作后来不欢而散,IBM继续向市场提供先前的OS/2版本;而微软则把OS/2 NT改名为Windows NT,并在1988年11月开始了对于“WinNT”(即第一代的Windows NT 3.1)的产品研发。在研发初期,“WinNT”曾一度被认为将会是原先OS/2的3.0版本,但面世之后的Windows NT是一种纯32位操作系统,采用NT核心技术。 有说法认为,NT一名源自原NT首席领导者戴夫·卡特勒,曾经开发过OpenVMS系统的他将“VMS”一词,利用恺撒密码原理将每个字母向前递增一位,使之成为“WNT”。但NT的其中一名原设计师马克·洛考夫斯基曾提到,NT一名源自该系统的目标处理器,代号为“N-Ten”的处理器。 在1998年比尔·盖茨的一次问答环节上,他透露“NT”一词曾经以逆向首字母缩略词的形式派生为“新技术”(New Technology)之意,但现已不再包含任何特定意义。尽管微软对于NT架构的系统产品仍描述为“基于NT技术”(Built on NT Technology),但自Windows 2000之后基于NT架构的系统均抛弃了“NT”一词。 1988年10月,微软公司从迪吉多(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雇佣了一批人员,由戴夫·卡特勒领导,开发这个新系统。这个系统的很多元素反映了早期的带有VMS和RSX-11的DEC(迪吉多)概念。 Windows NT采用用户模式与核心模式的分层设计并且是抢占式和可重入的。可运行在单处理器或对称多处理器(SMP)上,并利用I/O请求包与异步I/O来处理所有的I/O请求。在Windows 2000(含)之前采用的Windows NT皆为32位元版本的,第一版64位元的Windows NT首先用于64位元的Windows XP。 Windows NT采用的核心是属于混合核心。其体系结构包括简单内核、硬体抽象层(HAL)、驱动程式、服务(总称为执行体), 这些均属于核心模式。用户模式下的程式与子系统仅能存取其可存取的资源,核心模式下的程式则可以存取所有资源与外部装置。
130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06
Microsoft Windows
Microsoft Windows (中译:视窗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系列操作系统。它问世于1985年,起初是MS-DOS之下的桌面环境,其后续版本逐渐发展成为主要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并最终获得了世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此操作系统可以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平台上运行,如个人电脑(PC)、移动装置、服务器(Server)和嵌入式系统等等,其中在个人电脑的领域应用内最为普遍。在2004年国际数据资讯公司一次有关未来发展趋势的会议上,副董事长Avneesh Saxena宣布Windows拥有终端操作系统大约70%的市场份额。 Windows操作系统目前最新的稳定版是于2015年7月29日发布的 Windows 10。Windows Server目前最新的稳定版是2018年10月2日发布的Windows Server 2019。 Windows在全球个人电脑市场之中,占了约90%,遥遥领先其他竞争对手(如Mac OS或Linux等);但其-{zh-hant:行动装置作业系统;zh-hans:移动操作系统}-如Windows Phone及Windows Mobile等则大幅落后于其他移动操作系统(如Android及iOS等)。 早期版本的Windows通常被看作仅仅是运行于MS-DOS系统中的一个图形用户界面,不是操作系统。主要因为它们在MS-DOS上运行并且被用作文件系统服务。不过,即使最早的16-{zh-hans:位; zh-hant:位元;}-版本的Windows也已经具有了许多典型的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拥有自己的-{zh-hans:可执行文件; zh-hant:执行档; }-格式以及为应用程序提供自己的设备驱动程序(计时器、图形、打印机、鼠标、键盘以及声卡)。与MS-DOS不同,Windows通过协作式多任务允许用户在同一时刻执行多个图形应用程序。最后,Windows还实现了一个设计精良的、基于记忆体分段的软件虚拟内存方案,使其能够运行大于物理内存的应用程序。代码段和资源在内存不足的时候进行交换,并且当一个应用程序释放处理器控制时,特别是等待用户输入的时候,数据段会被移入内存。16-{zh-hans:位; zh-hant:位元;}-版本的Windows包括Windows 1.0(1985),Windows 2.0(1987)及其近亲"Windows/286"及最后版本Windows 3.X。 这个系列的16-{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Windows的升级版本,仍然需要依赖16-{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DOS基层程式才能运行,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32-{zh-hans:位; zh-hant:位元;}-操作系统,由于使用DOS代码,架构也与16位DOS一样,核心属于单核心,但也引入了部分32-{zh-hans:位; zh-hant:位元;}-作业系统的特性,具有一定的32位的处理能力。它可视为微软将MS-DOS操作系统和早期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整合出售,或本身也晋升为操作系统,因此用户就不用再单独购买MS-DOS以运行“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了。这个系列包括Windows 95(第一版发行于1995年,后来的改进版本发行于1996年和1997年),以及三个版本的Windows 98(1998年、1999年和2000年)。这三个版本最终发展成为Windows ME。虽然它是Windows 98的家族之一,但从来没有在广告出现过。Windows ME也被认为是对Windows 2000的低端仿制版本,以适应想享受当时新出现的Windows 2000但苦于硬件性能不足的用户。 这个系列是Windows NT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是真正的纯32-{zh-hans:位; zh-hant:位元;}-操作系统。Windows NT架构操作系统是完整独立的操作系统,不同于依然需要DOS基层程式的混合16/32-{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Windows 9x。这个作业系统是为更高性能需求的商业市场而编写的32-{zh-hans:位; zh-hant:位元;}-操作系统。这个系列都是Windows NT架构,核心采用混合式核心即改良式微核心。它们包括 Windows NT 3.1(1992年)、 NT 3.5、 NT 3.51、 NT 4.0、 Windows 2000、 Windows XP、32-{zh-hans:位; zh-hant:位元;}- Windows Vista和32-{zh-hans:位; zh-hant:位元;}- Windows 7、 Windows 8、 Windows 8.1、 Windows 1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Windows 8、Windows 8.1、Windows 10同时有32-{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x86版本与64-{zh-hans:位; zh-hant:位元;}-的x64版本)。 Windows Server 2003也有x86版本,包括Windows Server 2003 R2 Datacenter Edition(32-Bit x86), Windows Server 2003 R2 Enterprise Edition(32-Bit x86), Windows Server 2003 R2 Standard Edition(32-bit x86)等。 64-{zh-hans:位; zh-hant:位元;}-Windows NT架构操作系统,分为支援于IA-64架构和x64架构的两种不同版本。 在历史上微软曾对两种不同的64位元架构提供支援,其一是Intel公司和HP联合开发具有革新化的Itanium家族架构,或称之为IA-64;和AMD公司开发的演进化的x86-64架构。由于两种架构的核心设计思想不同,因此两种架构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具有互通性,但都对传统的IA-32架构的软件一定程度上提供支援。微软在发布Windows Server 2012 R2前放弃了对Itanium架构的支援。因此现在微软的64位元产品指的单单是x86-64架构,而在微软的词汇中称为x64。 支援Itanium家族架构的微软Windows产品有: 支援x64架构的Windows产品有: 微软针对移动产品而开发的精简-{zh-hans:移动设备操作; zh-hant:行动装置作业;}-系统。包括Windows Mobile、Windows Phone和Windows 10 Mobile。 Windows 之起源,可追溯到多年前全录公司所进行的研发工作。1970 年,美国全录公司成立了著名的研究机构帕罗奥多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区域网路、激光打印机、图形用户界面和面向对象技术的研究。全录于 1981 年宣布推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Star 8010”工作站。但由于种种原因,此技术上并未得到大众的重视,也没有协助商业化的应用。 这时苹果电脑的创始人之一的史蒂夫·乔布斯在参观全录公司的帕罗奥多研究中心后认识到图形用户界面的重要性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便开始着手进行自己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研发工作。之后在 1983 年研发出第一个图形用户界面系统 Lisa OS。不久,苹果电脑又推出第二个图形用户界面系统 System Software(现称 macOS、Mac OS X),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商用图形用户界面系统。苹果电脑在开发 Macintosh 时基于市场战略上的考虑,故意开发了只能在苹果电脑上作运作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但当时因为 Intel x86 微处理器芯片的 IBM 兼容电脑已渐露头角,因此就给了微软公司所开发的 Windows 生存空间和市场。 微软公司亦已经意识到建立业界标准的重要性,所以在1983年春季就宣布开始研究开发 Windows,希望它能够成为基于 Intel x86 微处理芯片计算机上的标准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它在1985年和1987年分别推出 Windows 1.01 和 Windows 2.03。但是当时硬件和DOS操作系统的限制,这两个版本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此后,Microsoft 对 Windows 的 RAM 管理、图形用户界面做了重大改进,使图形用户界面更加美观并支持虚拟内存功能。此一突破性的由来是亚历桑那大学物理教授 Murray Sargent 1989 年去微软做暑期研究,发现当时视窗作业系统不能处理大量记忆和同时处理多项程式,这问题可由他发明的一种程式来解决。他帮微软解决这重大问题后仍回学校教书,后来才加入微软成为微软员工。微软于 1990 年 9 月推出 Windows 3.0并一砲而红。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操作系统一面世便在商业上取得惊人的成功;不到推出后的六个星期,微软已经卖出 50 万份 Windows 3.0,打破了任何软体产品的六周内销售记录,从而开始了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但在 1994 年时被苹果公司控告侵权,展开了著名的“”诉讼官司。盖茨还讥讽乔布斯说:“我们有一个富邻居——施乐,他家有一张电视。当我们想偷的时候,发现乔布斯早就偷走了,可他却说我们是小偷。”乔布斯也反唇相讥:“毕加索不是说过吗,‘好的艺术家只是照抄,伟大的艺术家则是窃取灵感’。而我们在窃取伟大的灵感的方面上一直都是厚颜无耻的。” 自 Windows 95 和 Windows NT 4.0 以来,这个系统最明显的特征是桌面环境。微软设计的桌面大大增进了人机交流的界面,使得更多简单的操作只需要少许的书、知识就可以胜任了。但是 Windows 界面也使得用户和电脑的内部运作产生隔阂,令用户控制或设定电脑内部的选项感到更大的困难(这也是由于现代操作系统功能和复杂性不断增长、以及有大量低水平的计算机人员的增长所带来的困难)。 Windows 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估计现在有 90 % 的个人电脑使用这个系统。但从另一方面看,用户很难选择其它的操作系统,因为许多电脑已经预装 Windows 系统,而他们必须移除 Windows 之后才可以安装其他系统,况且市面上的很多流行软体及硬体厂商的驱动程序都是为 Windows 而编写的,如果用户安装其他操作系统便必须面临辛苦的适应新操作系统,并为新系统寻找驱动及第三方软体的尴尬,为此将抛弃他们可能获得的技术支持和常年累积的使用习惯。毕竟一款没有多数驱动软体和应用软体支持的操作系统很难普及。因此,它的市场占有率或保持市场主导位置的活动都是极富争议性的。不过目前一部分 Linux 系统选择试图兼容 Windows 的软体并因此开发了相仿的技术,更甚至有组织试图用C语言编写与 Windows XP 完全兼容的非 Windows 系统,但是这些技术对于普通用户还是有太高的难度。 早期 IBM PC 个人电脑并不支援中文处理,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个人电脑逐渐普及,台湾开始有公司为使用 DOS 作业系统的个人电脑,编写能处理中文的外挂式中文系统,著名建基于 DOS 的中文系统有国乔中文系统、倚天中文系统、震汉中文系统等等。由于实际上是用撷取绘写屏幕指令的方式,截取画面上的文字,将两个 ASCII 编码改为以图形显示的大五码 ( Big5 ) 中文字,导致中文文书处理相当复杂(例如换行、左右对齐)。再加上承继自 DOS 的固定行列显示、早期只能显示 16x15 图素的点阵字体,早期的中文系统只能算是勉强能于个人电脑上处理中文讯息。 微软早期的 Windows 1.x 和 Windows 2.x 没有中文版本,台湾资策会曾研发出配合 Windows 2.11 之外挂式中文套件,但能配合使用之软体不多。1990 年 5 月英文版 Windows 3.0 推出之后,资策会亦曾配合此版与当时甫回台湾之朱邦复先生合作研发 3.0 版之中文套件,微软原拟收购此技术,但因价钱无法谈拢而作罢。其后微软收回对资策会之授权,采用日本汉字技术,于 1991 年 8 月推出繁体中文版 Windows 3.0,开始吸引华文地区的用家转用。然而,迄 1992 年 12月,微软 Windows 3.1 正式的繁体中文版尚未出版之前,宏碁资讯仍以「中文视窗工作室」为名,推出可搭配英文版Windows 3.0及3.1之资策会版中文套件。随著微软于 1993 年推出繁体中文版的 Windows 3.1,由于支援向量字型 TrueType 技术,加上Microsoft Office 5.0 中文版等软件的推出,用户首次能轻易的以「所见即所得」方式处理中文。 微软不久便推出简体中文版的 Windows 3.11,奠定微软于华文地区的主导地位。 1994 年 12 月 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部和微软签署《Windows 95中文版项目合作备忘录》。 1995 年 9 月 20 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标准化司、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司和美国微软就 Windows 95 中文版项目标准规范等有关事宜成合作协议。 随著繁体中文版(1995 年 11 月)和简体中文版的 Windows 95推出,虽然同期倚天中文系统已支援 SVGA 模式以 24x24 图素点阵字型显示、使用平滑字型、图龙字型列亿、震撼中文系统已支援使用 TrueType 列印等改进,但各种基于 DOS 的中文系统,连同少数基于英文版 Windows 的中文套件,于 Windows 95 的普及下,很快便举行告别式。 早期的中文版 Windows 只对应该地区的中文编码,如正体版Windows只支援大五码 ( Big5 ) 中文,简体版Windows只支援 GB2312 中文。随著以统一码为基础的 NT 核心流行,由Windows 2000 开始,基本上已可在繁体中文版的Windows上处理简体字(反之亦然)。当然,以大五码或国标码编写的程式,于预设为另一方编码(控制台内「地区及语言设定」)的Windows上运行仍会出现乱码,此一现象只能期待统一码完成取代各种区域性编码后才可解决。 Windows 10是续已发行Windows 8.1后的新版作业系统。2014年9月30日,微软正式发行技术预览版,在2015年7月29日正式发行。
130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07
DOS
DOS DOS,是磁碟作业系统(英文:Disk Operating System)的缩写,是个人电脑上的一类作业系统。从1981年直到1995年的15年间,DOS在IBM PC相容机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若是把部份以DOS为基础的Microsoft Windows版本,如Windows 95、98和Me等都算进去的话,那么其商业寿命至少可以算到2000年。 DOS家族包括MS-DOS、PC-DOS、DR-DOS、FreeDOS、PTS-DOS、ROM-DOS、JM-OS等,其中以MS-DOS最为著名。虽然这些系统常被简称为"DOS",但没有任何一个系统单纯以"DOS"命名(只有一个毫无关连的1960年代IBM大型主机作业系统以此命名)。此外,有几个和DOS无关、在非x86的微电脑系统上执行的磁碟作业系统在名称中也有"DOS"字眼,而且在专门讨论该机器的场合中也会简称为"DOS"(例如:AmigaDOS、AMSDOS、ANDOS、Apple DOS、Atari DOS、Commodore DOS、CSI-DOS、ProDOS、TRS-DOS等),但这些系统和DOS执行档以及MS-DOS API并不相容。 所有DOS类的作业系统都是在使用Intel x86或其相容CPU的机器上运行的(主要是IBM PC及其相容机)。最早的时候,DOS并未受限于此;为了在许多以x86为基础,但和IBM PC不相容的机器上运行,产生了不少特定机器版本的DOS及类似的作业系统。 DOS是单一使用者、单工的作业系统,拥有不可重入的基本核心函式(意即同时间只能有一个程式呼叫这些函式)。有一个例外的状况,就是常驻程式(Terminate and Stay Resident,缩写为TSR)。某些常驻程式允许使用者多工操作;然而此时仍有「核心不可重入」的问题:当一个行程(process)呼叫了作业系统核心中的服务函式(也就是系统呼叫)时,在这个呼叫结束之前,其他的行程绝对不能进行系统呼叫、打断第一个行程。 DOS的核心为使用者程式提供了各式各样的函式,例如:在荧幕上显示文字、从键盘读入字元、存取磁碟上的档案等等。 DOS透过"批次档"(副档名为.BAT)提供界面脚本的功能。这些档案是纯文字格式的,可以用任何的文字编辑器(像是edit.com)编辑。他们执行起来和编译而成的程式没有两样。档案中的每一行都被视为命令来执行。批次档也可以使用数个内部命令,例如goto和条件运算式。 DOS提供了简单的硬体抽象层,让程式员可以开发文字界面的应用程式;但这个硬体抽象层无法存取大部份的计算机硬体,像是显示卡、印表机,或是滑鼠等。这使得程式员必须直接存取硬体,导致每个应用程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组硬体周边驱动程式。硬体制造商会将他们的硬体规格书释出,以确保在受欢迎的应用程式中有它们的驱动程式。 在DOS中,有数个名称保留给装置使用,无法拿来当一般档案的名称(不管副档名是什么);这些保留名称是用来将应用程式的输出传送给硬体周边用的。这样的限制也影响到数个版本的Windows,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当机和安全性弱点。 其中一些保留名称有:codice_1、codice_2或codice_3、codice_4、codice_5、codice_6、codice_7、codice_8或codice_9、codice_10、codice_11,以及codice_12。 在DOS中,磁碟机是利用不同的字母命名的。标准的作法是保留"A"和"B"给软碟机。若是系统只有一台软碟机的话,DOS允许这台软碟机同时使用这两个代号,然后DOS会要求使用者更换磁片。这么做可以让使用者把档案拷贝到不同的软碟片上,或是执行某一片软碟片上的程式,然后把资料档案存放在另一片软碟片上。最早硬碟的代号为"C"和"D"。在一台硬碟机上,DOS只允许一个活动分割区的存在。随著支援的硬碟数量越来越多,磁碟代号的命名方法演变为:先将磁碟代号指派给每一颗硬碟机的活动主分割区,然后第二轮将代号指派给延伸分割区中的逻辑磁碟区,第三轮再把代号指定给非活动的主分割区。(前题是:它们存在,而且包含了DOS可以读取的档案系统。)最后,DOS才将代号指派给光碟机、RAM disk,以及其他的硬体。一般来说,磁碟代号都是依照驱动程式的载入顺序,按字母顺序指派的,但驱动程式也可以要求DOS指派不同的字母。例如网路磁碟机的驱动程式通常会指派最后的几个字母。 因为DOS的应用程式会直接使用这些磁碟代号(和Unix类系统使用/dev目录的方法不同),因此若是新增了需要分配磁碟代号的硬体,可能会导致这些应用程式出错。举例来说:若是原本硬碟中的延伸分割区中存在逻辑磁碟区,此时新增一颗有主分割区的硬碟的话,由于主分割区拥有较高的分配优先权,所以原本硬碟的逻辑磁碟区的代号就会改变。此外,就算是新增一颗只有延伸分割区和逻辑磁碟区的硬碟,还是会影响到RAM disk及光碟机的代号。这个问题一直到9x系列的Windows都仍然存在;NT系列才有解决方案:磁碟代号会保留给已存在的磁碟机机,除非使用者手动更改。 PC相容机的开机磁区(MBR)位于第 0 扇区。对于DOS来说,这段代码会将DOS的HAL读入记忆体中然后执行。在DR DOS及PC DOS中,这个HAL放在IBMBIO.COM文件中;而MS DOS则是放在IO.SYS。接下来这个HAL会载入位于IBMDOS.COM(PC DOS或DR DOS)或是MSDOS.SYS(MS DOS)里面的DOS内核。Windows 9x中附的DOS版本(MS DOS 7和8)将HAL和核心合并放在IO.SYS里面,而MSDOS.SYS则是文字格式的组态档案。然后DOS核心会去执行CONFIG.SYS这个档案。在CONFIG.SYS中,SHELL这个命令指定了SHELL的档案位置(通常是COMMAND.COM)。接下来这个SHELL会被执行,然后它会去开启开机启动项(通常是AUTOEXEC.BAT) MS-DOS(以及经授权更换商标而成的IBM PC-DOS)以及它的前身86-DOS是受到Digital Research公司的CP/M(Control Program / (for) Microcomputers)启发而完成的。CP/M是当时使用Intel 8080及Zilog Z80这两颗8位元CPU的微电脑上最受欢迎的磁碟作业系统。 在1980年的时候,IBM使用Intel 8088微处理器,开发出了他们的第一台微电脑。他们需要一套能够在这台微电脑上使用的作业系统。IBM在找一套能和Intel 8088 (1979-1982)相容的CPU,一开始找上了微软(Microsoft)的执行长比尔·盖茨(可能是因为当时微软开发出了让CP/M可以在Apple II上执行的Z-80 SoftCard,所以IBM相信微软拥有CP/M)。IBM被转介到Digital Research,并且举行了相关的会议。然而,关于CP/M的使用权的初次谈判破裂了—因为Digital Research希望以权利金的方式贩售CP/M,但IBM希望单一授权,并且将名称改为"PC-DOS"。DR的创始人Gary Kildall拒绝签约,IBM因此放弃购买CP/M。 IBM再次找上比尔·盖茨。盖茨转而找上了Seattle Computer Products(SCP)。SCP的程式员Tim Paterson开发了一套CP/M-80的变体作业系统,原本是打算用来测试SCP为S-100汇流排新开发的16位元Intel 8086 CPU界面卡。这套系统原本的名称是"QDOS"("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的缩写),后来在商业发行前改名为86-DOS。微软买下了86-DOS(据说成交金额为50,000美元),后来成了1981年发行的Microsoft Disk Operating System,简称MS-DOS。 微软也将这套系统授权给数个电脑公司。这些电脑公司贩售给他们的硬体使用的MS-DOS,有时使用他们自己的名称。微软后来要求他们使用MS-DOS这个名称,除了IBM以外。IBM持续为IBM PC开发新版的PC-DOS。Digital Research查觉到IBM正在贩售和CP/M很类似的作业系统(而且还跟当初IBM谈判时坚持的名称相同),于是扬言要提出法律诉讼。IBM以一项协议回应他们:IBM让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要使用PC-DOS还是CP/M-86(Kildall开发的8086版CP/M)。两者相较,CP/M比PC-DOS贵上近200美元,销售量也低。CP/M逐渐淡出,而MS-DOS和PC-DOS则成了PC和PC相容机的主力作业系统。 Digital Research曾试图挽回CP/M-86错失的市场。一开始是发行了DOS Plus,后来又发行了DR-DOS(这两者都同时与MS-DOS和CP/M-86的软体相容)。Digital Research被Novell买下,DR-DOS变成了Novell DOS 7。之后,它又成为Caldera Systems(以OpenDOS及DR DOS 7为名)、Lineo以及DeviceLogics的一部份。 后来,微软和IBM在两套DOS的继任作业系统(微软的Windows和IBM的OS/2)上发生了一连串争执。他们在DOS系统上的开发也因此分道扬镳。 MS-DOS在某些层面上转型成为Windows;而PC-DOS的最后一个版本为1998年发行的PC-DOS 2000。 FreeDOS计划开始于1994年6月26日。当天微软宣布他们将不再贩卖MS-DOS,也不再提供支援。于是Jim Hall张贴了一份宣言,宣布要开发DOS的开放源始码替代品。在几个星期内,包括Pat Villani和Tim Norman的几位程式员加入了这个计划。他们利用共享他们撰写或现有程式码的方式,产生了核心、command.com命令直译器(shell界面)以及核心公用程式。在历经了数个版本的官方预览版本之后,FreeDOS 1.0版在2006年9月3日正式发布。使用FreeDOS不需支付任何的版权费用或权利金。 早期版本的Microsoft Windows只是在DOS之上执行的应用程式。大约在90年代初,Windows仍相当依赖新版本的DOS。一直到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DOS才逐渐退居负责开机及载入Windows核心的角色。在Windows 95(以及其后发生的Windows 98与Me)中,MS-DOS核心依然存在,只是加上Windows当作系统的图型界面。Windows 95与98的MS-DOS元件可以在不开启Windows的情况下独立执行(但Windows Me不行)。随著Windows的普及,大部份的电脑使用者都使用Windows,DOS也越来越少人使用。英特尔计划于2020年彻底舍弃Intel平台的UEFI CSM(即UEFI的Legacy BIOS开机支援),届时Intel平台的个人电脑将无法启动DOS系统。 有些电脑制造商(包括Dell和HP)会预载FreeDOS当作OEM作业系统出货。 有一套以GPL方式授权的DOS,名为NX-DOS,目前正在开发中。它是一套16位元的即时作业系统,拥有网路功能,可以从软碟片开机,还有一个不太完整的USB驱动程式。NX-DOS专案从1992年就开始了,原本是个个人专案,在2005年的时候以GPL方式释出。 目前仍可取得的DOS系统有DR-DOS(以及加强的DR-DOS)、俄国人开发的PTS-DOS、ROM-DOS、FreeDOS、NX-DOS、Multiuser DOS(以Digital Research的Concurrent DOS为基础)...等等。 由于DOS可以直接存取硬体,因此它很适合拿来控制嵌入式装置。新版本的DR-DOS便瞄准了这块市场。 佳能的数位相机PowerShot Pro 70使用ROM-DOS做为嵌入式系统。 在Linux下,使用"DOSEMU"(一套用来执行真实模式程式的Linux原生虚拟机器)可以执行DOS及其衍生版本。另外在各个版本的UNIX下也有许多用来执行DOS的模拟器,有些甚至在非x86的平台上也可以执行,像是DOSBox。 由于Windows XP和Vista无法和纯DOS相容,DOS模拟器在这些系统上也越来越流行。这些模拟器可以用来执行过去的老软体或其他DOS软体。其中一个最为知名的是DOSBox,主要的设计目标是在当前的作业系统上执行DOS的游戏程式。 在Microsoft Virtual PC下也可以执行DOS的应用程式,相容性比DOS模拟器好。使用者可以安装合法的MS-DOS,然后除了那些最难对付的应用程式以外,绝大部份的DOS应用程式都可以在上面执行。 纯32位元版本的Windows(从NT开始;包含了2003、XP和Vista)并非以DOS为基础的。这些系统中内含了一个NT DOS虚拟机器(NT Virtual DOS Machine,缩写为NTVDM),在上面执行一个修改过的DOS。原本以DOS为基础的系统使用传统的COMMAND.COM做为命令列界面,而Windows NT及其衍生版本则是使用cmd.exe(不过cmd.exe也移植了许多DOS的命令)。x64架构的Windows也有cmd.exe(命令提示字元),但是无法执行16位元DOS程式(没有NTVDM)。 由于DOS在长时间内是PC相容机的主要平台,有许多为DOS撰写的知名软体。例如: 所有的DOS均使用命令列界面。执行程式的方法是在命令列中键入程式的名称。DOS系统包含一些公用程式,也提供了一些不是以程式方式存在的命令(通常被称为"内部命令")。 为了提供对使用者更友善的操作环境,许多的软体厂商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档案管理程式。这些程式通常使用选单及图示做为界面。Microsoft Windows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例子,最后发展成为完整的作业系统,取代DOS成了PC相容机上最受欢迎的作业系统。-{使用文字模式的使用者界面}-有:Norton Commander、Dos Navigator、Volkov Commander、Quarterdesk的DESQview,以及SideKick。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程式有:Digital Research的Graphical Environment Manager(最早是写给CP/M用的)以及GEOS。 发展到最后,主要的DOS厂商开始在DOS中加入自己的环境管理程式。MS/PC-DOS 4中有DOS Shell;而次年发行的DR-DOS 5则加入了以GEM为基础的ViewMAX。 在最初的设计中,DOS是一个单工的作业系统。MS/PC-DOS使用DOS shell做到工作切换的功能,而DR-DOS则是在DR-DOS 6中利用"TaskMAX"做到类似的功能。 MS/PC-DOS自始至终都没有多工的能力; DR-DOS则是在DR-DOS 7中提供了这个功能(DR-DOS的DPMI必须启用)。 DOS的架构有数项恼人的限制。最早的8088微处理器只能定址到1 MB的实体记忆体空间。由于附加的硬体装置也必须映射到这段空间,因此最高可以使用的记忆体只有640 KB(被称为「传统记忆体」)。在DOS的结构上,640 KB被视为最大的记忆体空间,DOS无法定址更高的位址。早期避开这个问题的做法是使用扩展记忆体;80286出来之后,发展出了延伸记忆体。虽然这些技术提供了更多的记忆体应用程式,但应用程式仍必须从传统记忆体开始执行,占用640 KB中的部份空间。80386微处理器使用了重新设计的保护模式,应用程式可以透过DOS extender及DOS保护模式界面(DOS Protected Mode Interface,缩写为DPMI)等技术使用额外的记忆体,也可以有多工的功能。 DOS还有硬碟分割区大小的限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首先,许多DOS类的作业系统只支援到FAT16,而FAT16在设计上就不支援超过2.1 GB的硬碟分割区。另外,DOS存取硬碟的方式是透过INT 13这个中断呼叫,然后往下再利用CHS系统对应到磁碟上的资料。在这个架构下,作业系统只能看到8 GB的硬碟空间。比较新的作业系统使用软体的方式(例如:32位元磁碟存取)存取硬碟。 FAT16和FAT12(用于软碟片)上的档案名称必须遵守「8.3命名规则」:档案的主档名不得超个8个字元,而副档名则不得超过3个字元。 (部分)
130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08
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 (简称Win2K)是一个独占式、可中断执行、具有图形使用者介面(GUI)和商业导向的作业系统。Windows 2000可以运作在单处理器系统或者多处理系统(SMP)上,是属于微软Windows NT产品线的一部分,发布于2000年2月17日,此外Windows 2000也是Windows XP(2001年10月上市)和Windows Server 2003(2003年4月上市)的前身。Windows 2000的内核采用混合式核心设计,Windows NT的产品线也都使用这种核心模式。相较于之前仅管理OSI第二层的模式,Windows 2000的网路管理方面可以管理到OSI第三层。 Windows 2000释出四种版本:专业版(Professional)、伺服器版(Server)、进阶伺服器版(Advanced Server)、资料中心伺服器版(Datacenter Server)。另外,微软也贩卖64位元处理器Itanium专用的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Limited Edition和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 Limited Edition,不过功能上有些限制。虽然每个版本有不同的市场目标,但是所有版本都使用相同的核心功能,像是电脑管理主控台(Microsoft Management Console)和系统管理程式。Windows 2000也有针对残障人士的使用介面做改进,透过新的辅助科技,Windows 2000比前一个版本Windows NT 4.0更容易让身心障碍人士使用,另外支援的语言也增加,并且增加更多的地区设定(locale),让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者可以更容易使用。 所有的版本都支援Windows NT的档案系统:NTFS 3.0,包含档案系统加密、动态逻辑磁碟管理。伺服器版本则有更多的附加功能,像是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分散式档案系统和fault-redundant storage volumes。 微软宣称Windows 2000是他们发布过的Windows作业系统中最安全的,不过Windows 2000也成为许多高危电脑病毒的攻击目标,像是知名的「红色警戒」(Code Red)和Nimda病毒。距离Windows 2000发布已超过10年的时间,微软还是持续释出修正安全漏洞的更新档至2010年7月13日终止支援为止。至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公用电脑仍然广泛使用Windows 2000系统。 Windows 2000后续系统为Windows XP及Windows Server 2003。 Windows 2000是Windows NT家族中的一部份,目的是为了要取代Windows NT 4.0。原先被称作Windows NT 5.0,随后称之为Windows NT 2000,最后微软决定简化名称,在1998年10月27日定名为Windows 2000。第一个Windows 2000的测试版在1998年9月释出,测试版一直发布到1999年4月29日第三个测试版为止,测试期间有针对DEC Alpha平台的Windows 2000释出,但是第二个测试版取消(因此Windows NT 4.0成为微软最后一个支援跨平台的作业系统,直到Windows XP开始支援x86-64平台为止)。测试结束之后,从1999年7月到1999年11月微软还发布三次释出候选版(release candidates)。最终在1999年12月12日,微软发布Windows 2000。 Windows 2000原本是计划要取代Windows 98和Windows NT 4.0,不过最后微软并没有实施。微软在1999年发行Windows 98升级版"Windows 98 Second Edition",也在2000年9月29日发布能够支援32个处理器的Windows 2000 Datacenter Server,目标是瞄准大型的电脑系统。 2004年2月12日(或者之前),发生Windows 2000原始码泄漏的事件,泄漏者将原始码流传到网路上,随后微软发布以下的声明: 微软的原始码是有版权而且受到交易安全的保护,任何公布、散布、下载或者使用这些泄漏的原始码都是非法的。 尽管微软发出警告,但是这些泄漏的原始码已经透过网路档案分享广泛的流传出去,甚至在2004年2月16日还有从泄漏的原始码中发现Internet Explorer的安全漏洞。 Windows 2000是高度模组化的系统,系统中包含了两个层次:使用者模式和核心模式。使用者模式顾名思义代表了使用者程式在这个模式中执行,-{只}-能存取部份的系统资源。核心模式则可以存取所有的系统资源,包含了记忆体和外部的设备。使用者模式执行程式是透过"Executive"的介面来执行,而Executive本身是位于核心模式,因此可以存取到各种系统资源。 Windows inc.=S122595264 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 Windows 2000 Server: 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 Windows inc.=S122595264=[Hsi-Feng]inc.
13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10
英国大学列表
英国大学列表 下面是英国各大学的列表,这个列表包括了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斯和英格兰的大学: 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
13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11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缩写作 ),简称清华,旧称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国立清华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的公立大学。始建于1911年,因北京西北郊清华园而得名。初为清政府利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所建留美预备学校“游美学务处”及附设“肄业馆”,于1925年始设大学部。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与北大、南开南迁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再迁昆明,易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拥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清华大学归属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华大学”;而原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于1955年在台湾新竹复校,仍沿用原名。 1952年,中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大学文、法、理、农、航天等院系外迁,吸纳外校工科,转为多科性工业大学,在土木、水利、计算机、核能等领域贡献卓越,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后,逐步恢复理科、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美术学院。200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办学,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012年,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成立五道口金融学院。2013年,黑石集团捐助成立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及奖学金,与著名的牛津大学罗德奖学金及剑桥大学盖兹奖学金在捐助规模及名声上皆相当。 截至2017年12月,清华大学拥有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20个学院,及近200个科研机构、5家校办产业以及一个科技园区,分别为清华控股及其旗下的紫光集团、同方集团、诚志集团、清华科技园等。学校拥有固定资产超过206亿元人民币,控股资产超过4300亿元人民币,是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高等院校。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大学学术排名》、《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均将清华大学排在中国首位。 清华一词最早来自东晋谢混作《游西池》诗,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通“沉”,音chén),意指“夕阳斜照,鸣叫的鸟儿归林;清澈的水色与华美的草木,已经淹没在暮色之中。”原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后引申出“水木清华”一词,并赋予“池水清澈,树木华美”之意,今日工字厅后匾额即为“水木清华”四字。明万历年间建皇家园林清华园(今畅春园),后废。清康熙年间建熙春园,后分为近春园、熙春园两部,咸丰帝为熙春园亲书匾额改为“清华园”。1910年,游美学务处将附属肄业馆改为学堂,依据所在地而定名“清华学堂”(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后沿袭更名“清华学校”(Tsing Hua College)。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掌控北京后准备改办大学,由于清华接收美国退还庚款,对罗家伦校长的委任状中定名为“清华大学”,未加“国立”二字,后经罗家伦多次争取,最终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令,去掉「国立」二字。 “清华”二字按照晚清流行的威妥玛拼音写为“ch'ing hua”,但“清华园”作为地名,已采用地名通用的邮政式拼音拼写,邮政式拼音建立在威妥玛拼音基础之上,威氏拼音的“ch'i”被改变为“tsi”,所以根据邮政式拼音清华的拼写为“tsing hua”,故沿用下来。在1949年之前,基本将校名写为“Tsing Hua”,汉语拼音“Qīng Huá”推行后也依旧沿用原名,1981年,校方正式确定校名英文写为“Tsinghua University”。1977年第三届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使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地名,1987年12月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发出《关于地名标志不得采用威妥玛式等旧拼法和外文的通知》,所以在一般意义上、从译名规范性的角度讲“清华大学”的翻译应为“Qinghua University”,但出于对约定俗称的习惯尊重、减少宣传成本,尤其是上述采用威妥玛式拼音的学校几乎都是百年老字号了,其威妥玛式拼音名称早已深入人心,尤其在海外比汉语拼音令人更容易识别,故而清华大学官方仍然沿用威妥玛式拼音演变而来的译称「Tsinghua University」,对此,仍然有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 今日中文校名手写体为1950年毛泽东手书。1997年开始,学校为毛体“清华”、毛体“清华大学”、“TSINGHUA”、“Tsinghua University”、校徽、钟形图案、二校门图案等在内地、香港等近40个国家地区获得了注册商标,其中“清华”于2006年成为国家驰名商标,是中国大陆高校首个驰名商标,为打击众多以清华名义宣传甚至作假的产品服务提供了法律依据。 清华源于辛丑条约约定的庚子赔款。1904至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认为赔款已超过美国应得到的部分,索要过多,并告诉大清驻美公使梁诚 。梁诚得知后,几番据理力争要求美国退回,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决定返还赔款基数定为一千余万美元,逐年退还。赔款用于人才培养和赴美留学。 1909年(清宣统元年),美国开始退还庚款。为统筹考核留学生,外务部与学部上奏设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7月17日(六月初一)游美学务处正式建立,后任命外务部署左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担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任驻美学生监督,三年间共组织三批近200人赴美留学。 外务部选定清华园后,修缮工字厅、建造校门、一院、二院、三院、同方部、北院、校医院,1911年竣工,校园占地450亩。1911年2月,肄业馆改称“清华学堂”,由军机大臣那桐题写校名,总办周自齐兼任监督,会办范源濂、唐国安兼任副监督。3月30日(三月初一)暂行开学仪式(中等科),4月1日高等科开学,教师多从美国聘请,游美学务处也迁入工字厅办公。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政府挪用退还赔款弥补军费,学堂经费断绝,原定正式开学仪式取消,11月9日正式停课。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裁撤游美学务处,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分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共计八年学制。唐国安为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教务长,在校生约500人,教员30余人,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培养“领袖人才”。1913年春,近春园、长春园、水磨村并入清华大学。 1914年10月,美国建筑师墨菲与为学校规划校园,布置留美预备学校和综合大学。1916年至1920年,建成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大礼堂等早期建筑。此期间,经费充足、园林优美,学习环境十分理想。学校强调体育锻炼和强健体魄,设立体操课,午后“强迫运动”,开办童子军训练和军事训练(兵操);参加菲律宾第一届远东运动会;清华、协和、汇文合办的“三角运动会”为北京最早校际大赛。各界名人学者也前来演讲,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引述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及“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清华学子给予厚望。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定为校训。 1913年3月初,唐国安校长病逝,周诒春继任,任内勤勉,增加设备建筑,扩充留美名额,于1918年1月辞职。此后直到1931年校长更迭频繁,史称“清华校长更迭风波”。早期先后有范源濂(美国驻华公使反对)、赵国材(代理)、张煜全、罗忠诒(学生拒绝)、严鹤龄(代理)、金邦正、曹云祥(代理)被任命校长。 1924年5月,曹云祥成为正式校长,在任6年中,将清华从中等留美预备学校改办为综合性大学,办学目的也从从派遣留学逐步转为培养本国人才,1925年春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等导师。1925年5月成立大学部,始创四年制本科教育,开始招收大学一年级生,称为新制生,而留美预备部学生为旧制生,之后清华学校由留美预备部、大学部、国学研究院三个部分组成,并逐步向综合性大学过渡。至1926年,大学部共成立17个学系,包含中国文学系、西洋文学系、历史学系、经济学系、教育心理学系、物理学系、工程学系、体育学系、音乐系等,已经形成大学的初步基础。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城内十多所学校示威游行。清华学生组织演讲、会见公使、致电巴黎和会。9日,校内挂半旗,全体同学在体育馆举行“国耻纪念会”,并焚烧校内日货。共同宣誓“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五四”运动后,更多新思潮涌入清华,促进了清华学生的觉醒。1926年3月13日,举行纪念孙中山逝世周年大会,李大钊、陈毅来校演讲。3月18日,北京民众为反日本入侵游行请愿,遭段祺瑞政府打压,开枪扫射学生,是为三·一八惨案,其中清华学生韦杰三牺牲。1927年6月,国学大师王国维忧愤国事,于北京昆明湖自杀,震惊全国。梁启超亦因病离校就医。同月教务长张彭春遭反对势力攻击而辞职,校园爆发「挽张去恶」风潮,学生游行要求改造清华。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掌控北京后,任命孙科为清华校长,被孙科婉拒。国民政府遂改派罗家伦为校长,将学校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于校长就职演讲中,提出要四化办学(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并实行军营化管理,遭学校师生拒绝。任职期间,罗家伦对学校组织结构大加整改,延请了蒋廷黻、张奚若、萧公权、冯友兰、张子高等几十位著名教授。1929年4月,罗家伦因查出清华基金帐目亏空,要求改革,与清华大学董事会发生矛盾,提出辞职。同月,清华大学师生发起解散董事会,回归教育部管辖运动。5月,清华重归教育部管辖;6月,清华大学董事会解散,清华基金改由中华教育文教基金会保管。成立研究院,先办文法两科,次办理工农科。1929年6月21日,学校在大礼堂举办最后一届留美预备部、国学研究院以及第一届大学部学生毕业典礼,留美预备部与国学研究院在此年停办。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在北方失势,北平落入阎锡山之手,校内亲阎锡山势力酝酿“倒罗运动”,再加上罗家伦长期与学校师生意见不合,5月20日请辞离去。阎锡山指派同为山西人的清华校友乔万选为清华校长,但是遭到清华师生以反对军阀力量把持校政为由,拒绝乔万选。6月25日,乔万选企图以武力接收清华,遭学生阻挡,并签下「永不任清华校长」承诺书。清华校务暂由校务会议维持,清华进入长达十至十一月的无校长时期。1931年4月,教育部任命吴南轩为校长,然而吴南轩擅自解聘教授,任用私人,携印入城,断绝学校资金并暗示武力解决,引起全校师生不满,学生护校委员会和教授会迫使教育部将其撤职。 1931年10月14日,梅贻琦被任命为校长,12月3日,在校长就职典礼上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此理念对清华有著深远的影响。梅贻琦担任清华校长长达17年,为清华最久任的校长,且对学校建设贡献巨大,确定了清华著名学府地位,被称为清华永远的校长。 此时期,梅校长大力延聘名师,让此时的清华园名师云集,如文学院的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吴宓、金岳霖等;理学院的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陈省身、杨武之、黄子卿等;法学院有陈岱孙;工学院有顾毓琇、施嘉炀、刘仙洲、章名涛、任之恭等,体育部还有著名体育教育学家马约翰。在治校理念上,确立了“民主治校原则”,也称为“教授治校”,清华的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以及各种专门委员会,多由教授担任,让教授能积极参与学校事务。 这些学术大师在清华创造出许多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方面,熊庆来的熊氏无穷数、孙光远对微分几何的研究、吴有训对X射线的研究、赵忠尧对γ射线散射的研究、周培源对流体力学湍流的研究、黄子卿在等张比容测定的研究等,在当时都是中国一流研究;在工程方面,机械系教授王士倬建造了中国第一座航空风洞;人文方面,朱自清的散文、闻一多在《诗经》、《楚辞》的研究、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王力在声韵学、训诂学的研究等,在学术界影响深远。 1935年秋天,在日军危及华北之时,部分清华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救国委员会,学生蒋南翔草拟《告全国民众书》,喊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1935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爆发,清华大批学生参加了该运动,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12月16日,更大规模游行展开。次日,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头版头条刊登报道:“5000中国人奋起反对日本统治,警察击倒60——北平学生被打,‘贞德’被捕”,其中将清华女学生陆璀誉为“中国的贞德”。 1936年,因日军侵华,学校于长沙岳麓山兴建校舍,并将学校珍贵图书器材南迁,同时决定筹办特种研究所。2月19日,参予学生运动的救国会与学校教授会为了上学期期末考试补考问题发生对立,教授集体辞职。22日,由学生会与用功读书学生组成之护校团发起挽留教授。23日,梅校长自南京回校,处分救国会带头分子,并慰留所有教授。29日,冀察政务委员长宋哲元派兵进入校园逮捕二十一名左派学运学生,后经校方多方奔走,获得保释。12月,西安事变爆发,校园左右派学生对立。28日,由潘光旦教务长宣布解散校园一切学生运动。 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5日,日军即占领清华园。9月10日,清华奉令与北大、南开在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0月25日,临大开学,共有文、理、工、法商等四院十七系,文学院另于南岳上课。1938年1月,因战争吃紧,决议搬迁至昆明,临大组织师生分三路艰难到达昆明,校名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梅贻琦任设常务委员会主席。5月4日,联大开课,三校师生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科研工作。1939年因战局吃紧,政府宣布停付庚款。清华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社会调查五研究所自行设法维持。8月,清华决定恢复文科研究所,设中文、外文、历史、哲学四部。1940年,因联大校园屡遭日军轰炸,教育部命联大迁川。8月,联大决定于四川叙永设立分校,命一年级及先修班新生前往上课。11月,为了培养大后方中小学教师,联大成立师院附设学校。1941年1月,叙永分校开始上课。4月,清华大学成立卅年,师生于昆明举行纪念会,出版学报纪念专刊。8月,叙永分校结束运作,学生返回昆明。10月,文科研究所于昆明东郊龙泉镇司家营成立,由冯友兰教授出任校长。11月,与盟军合作于昆明成立译员训练班,并成立师范学院初级部。联大期间,学生参与青年从军运动,应征飞虎队翻译、入缅作战、参加印度远征军。 联大期间,清华单独设立昆明办事处、研究院、特种研究所。研究院自1939年起逐渐恢复,设有文科、理科、法科3个研究所共12个学部,招收研究生。特种研究所依靠庚款基金利息,拥有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五个研究所,服务军事研究,研制军用飞机、军事通信,研制出中国第一个电子管。抗战胜利后,各研究所并入相关各系。 战争中,清华园遭到严重破坏,建筑物40%以上损坏,各类设备全部损坏,未南迁图书八成被损。1937年夏,清华园陷落后,少量留守教职工成立清华大学保管委员会保护学校。1939年春,日军野战医院152病院进驻清华园。占领期间,以各系馆为伤病住房,以图书馆为治疗室、手术室,以体育馆为马厩,以新南院为妓馆,杀害留守教职工。 1945年日本投降后,学校开始修缮清华园。次年联大结束,三校复员。清华在战争伤痕下努力恢复发展,1946年2月,部分系所勉强于北平清华园重新复课。5月4日,西南联大结束,学生依志愿分发,入清华者932人,入北大者644人,入南开者65人。三校于昆明立碑纪念八年之艰苦合作。师生陆续北返,只留下师范学院改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7月,清华中文系教授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刺杀,昆明发生学潮,梅校长赴滇解决。10月10日,正式于清华园上课,收集补充图书仪器设备,并招考新生。1948年,清华大学扩充农学、气象学、法学、航空工程等院系。同年11月24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下,国民政府教育部督学前来谈迁校事宜,并接走清华5位教师。12月13日,解放军进军至西郊,绕开圆明园和清华、燕大,占领丰台。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示保护清华、燕京等校。解放军与国军战于学校墙外,不久后国军退守城内。15日,解放军进驻海淀镇,清华园成为最早被解放军占领并宣告解放的国立大学。12月18日,解放军第13兵团政治部张贴布告宣布严加保护学校,阻止抢掠。梅贻琦校长于12月14日因公入城,留在城内,后于21日乘飞机前往南京。12月17日,校务会议推举冯友兰为临时主席,代理主持校务。 1949年1月10日,北平市军管会接管清华,5月4日,成立以叶企孙为主席的校务委员会,主持校务。国立清华大学时任校长梅贻琦赴欧洲,后往纽约。1955年,梅贻琦在台湾省新竹市主持国立清华大学在台复校。1990年代以来,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交往频繁,有“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的说法,美国许多地区的清华校友会同时为北京清华和新竹清华校友服务。 1950年6月,营建系主任梁思成为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了新国徽。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仿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院系调整,清华法、文、理、农、航空和工学部分院系划归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等校,北大等校部分工学专业划归清华。清华大学从一所全科目综合类大学变成仅有八个工程系的工程技术大学。这一强制改革把人文教育赶出校园对清华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同一时候的三反五反开始控制教授们思想和学术自由。 1953年起,清华着手进行以“学习苏联先进教育经验”为蓝本的教学改革,按计划培养技术人才,从学分制转为学年制,学制延长到6年,建立严格统一的教学大纲,翻译大量苏联教材,加强基础科目,聘请苏联专家,学者教授。1955年后,增设实验核物理、放射性稀有元素工艺学等当时的尖端技术专业,以为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尤其是核武器计划储备和培训人才。1958年后,开展教育领域“大跃进”。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勤工俭学、教育支援农业,清华师生承担了密云水库、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等实践工作,前往上庄公社等地区参加农业、水利、机械等工作。 1957年至1958年春的反右斗争中,清华571人被划右派。 清华逐渐形成了“又红又专”(政治上忠诚,学术上优秀)的特色,从1953年起率先实行“政治辅导员”制度,让优秀学生党员“双肩挑”(专业学习和政治工作),延续至今。当时的清华被称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1957年11月29日,蒋南翔校长提出“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五十年”口号,使得清华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并激励清华人至今。在马约翰等优秀体育教师带领下,1954年成立体育代表队,在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上连夺6次男子团体第一和5次女子团体第一。 共和国初期,学校校园不断扩大,原贯穿校园的京张铁路东移800米至今五道口处。新建中央主楼、西主楼、东主楼、工程物理系馆、精密仪器系馆(9003大楼)、各类实验室和校办工厂。在昌平新建原子能研究基地(今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 清华附中是文革红卫兵激进学生运动的发源地。1966年5月29日晚,一些对旧教育制度不满的清华附中学生,讨论北大聂元梓等七人所贴的大字报,其中一位学生提议以红卫兵为名字写大字报,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于是中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诞生了。1966年6月2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红卫兵贴出大字报并在同年8月2号得到毛泽东的回信支持。红卫兵开始“破四旧”、“大串联”,将运动推向全国。 1966年6月8日,工作组进驻清华,将各级干部打为“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13日工作组停止校长蒋南翔的工作并接管清华,批评并压制以蒯大富为首的造反学生。7月,毛泽东回京,形式扭转,不久工作组撤回。1966年8月24日,二校门被红卫兵拉倒,并于次年建立全国第一座大型毛主席塑像。1966年12月19日,经“无产阶级司令部”授意,一统清华“文革”的井冈山兵团成立,蒯大富为第一把手。12月25日,5000多师生开展“反刘少奇、邓小平”游行,即“一二·二五大行动”1967年4月10日,召开旨在揭露刘少奇的“批斗王光美万人大会”。1967年4月14日,因对文革一系列重大问题存在分歧,井冈山兵团分裂为“兵团总部”(“团派”)和“四一四串联队”(“414派”或“四派”),矛盾日益激烈。5月29日晚,“414派”成立“清华大学井冈山四一四总部”,与“团派”正式对立。“团派”属极端造反派,“414派”属造反派中的保守派。1968年3月,“杨、余、傅事件”后,两派矛盾膨胀,引发了清华大学百日大武斗,是北京最为严重的武斗事件,致使18人死亡,1100多人受伤,30多人终身残疾,直接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人民币,全校1万多名师生纷纷逃离清华。1968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派出工宣队进驻清华。“团派”袭击工宣队工人,导致5人被杀、731人受伤,震动北京城,史称“七·二七事件”,直接导致毛泽东终止全国群众武斗。 1968年底,为“清理阶级队伍”,工宣队进行“人人排队、层层摸底”的高压运动,造成非正常死亡约16人。工宣队被作为北京“六厂二校”典范推广全国。1969年,在江西南昌鲤鱼洲建立试验农场,上千教职工感染血吸虫病,实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批判”。直到1976年,工宣队以学军、学农、学工方式来“再教育”和“改造”学生和教职工,采用“两个估计”政策对待知识分子。 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后,清华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写信给毛泽东,斥责清华一二把手迟群、谢静宜飞扬跋扈。这被毛泽东看做“文革”翻案,加以批评,后演变为“教育革命大辩论”。12月,演变为全国性“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数十万群众和机关干部前来清华“学习”、“参观”,教学工作瘫痪,贴出十万多份大字报。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16日,中共北京市委整顿学校。次年4月29日,刘达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开始整顿领导班子、纠正冤假错案、改善教职工队伍结构,不久后取消革委会。 1978年2月,恢复高考之后招收的800多名新生到校。6月23日,邓小平听取清华大学情况汇报,并指示办重点学校、扩大学校规模。1979年,制定五年制教学计划,更重视基础训练,增加选修课。1981年9月,正式实施计划培养与按学分累计成绩的方法。学校迅速恢复教学、科研能力,1978年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到1982年,在校学生数量超过8800人。1978年-1982年,学校获得各级科技奖、专利奖250项,一批科研项目获得成功,如:新型焊接电弧控制法、紫外曝光精缩机、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式电可控频率捷变系统、20万千瓦大型发电机组电子计算机模拟系统。 1979年5月,化72班团支部综合意见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的口号。1980年4月17日的《人民日报》转载化72班口号相关文章;1981年3月20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三次发表社论《为社会主义祖国前途而奋斗是当代青年最崇高的使命和荣誉——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介绍化72班事迹。这句口号迅速被传遍全国。 1981年10月,校长工作会议决定清华英文译名为“Tsinghua University”。1982年7月,第六次党代会明确办学指导方针为“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方面结合”。即: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学校即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教学、科研、生产开发及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的重心逐步从“阶级斗争”转移到教学、科研中。1985年8月,第七次党代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从现在起的十年,是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发展阶段。” 学校陆续撤销绵阳分校、水利系三门峡基地、团河农场、西山林场,并逐步确定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发展策略,逐步增设众多理科、文科、管理学科等类院系。理科方面,1979年成立应用数学系、1982年6月恢复物理系、1984年6月成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5年10月恢复化学系、1985年12月恢复理学院建制,周光召兼任院长;人文社科方面,1983年7月恢复外语系、1984年4月建立社会科学系、1985年3月恢复中国语言文学系;管理学科方面:1979年成立经济管理工程系;1984年扩建为经济管理学院,朱镕基任院长。其他方面,1984年建立研究生院、1985年成立中国第一个继续教育学院。 1986年12月23日晚6时30分,部分学生因民主主张在大礼堂前聚会,两三千人围观,8时20分左右,近千人出西门进入北大、人大游行。次日,学校广播指出学生行为“是一件严重的错误事件”。26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关于游行示威的暂行规定》,限定游行流程、秩序。29日,北师大部分学生游行进入人大、清华、北大鼓动游行。 应校友的要求,校方决定拆除毛泽东像,但同时决定在主楼大厅北墙上建立永久性的毛泽东青铜浮雕像,以缅怀毛泽东同志。1987年8月26日,毛泽东浮雕像揭幕,8月29日,拆除在文革中砸毁二校门竖立的毛主席塑像。1990年3月底,校友会决定校友集资重建二校门,并于1991年80周年校庆前重建完成。 1989年4月15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去世,校内出现挽联、标语及大字报。23日,3000余人集会成立“清华大学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24日起罢课。24日,和平请愿组织委员会提出与国务院负责人对话,但最终未赴约。26日,《人民日报》发布社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学校申明“不赞成罢课”。27日,大量学生出校参与四二七大游行,后得到市民、教职工、报纸的客观认可。5月4日,约1000人参加高自联五四大游行,并宣布高校复课。13日,部分清华学生参加广场绝食。5月20日,国务院宣布北京戒严,28日,学生参加高自联组织的“全球华人大游行”。6月4日凌晨戒严清场后,学生开始撤离,凌晨3时起,学校派车前往各医院查找,最终查明清华学生在复兴门等处死亡4人,受伤19人。5日,清华下半旗,部分教授、市民参与悼念。7日,校方安排复课。21日,校方要求“高自联”、“工自联”、“筹委会”、“清华人之声”广播台等骨干主动向公安交代情况。 7月10日,校党委召开全校清查清理工作会议。8月1日起,学校在清华核研院召开党政干部会议,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对此次风波进行反思,之后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学习。9月22日,清华大礼堂举行平息风波戒严部队英模事迹报告会。1990年开展了党员重新登记试点。 1990年代是清华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211工程」与「985工程」都在此年代提出。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8月23日,暑期党政干部会上,学校提出:“到2011年,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争取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1994年,学校制定《清华大学“211工程”整体规划》,1996年9月开始实施,总投资4.6亿元。1995年3月,学校开始制定“九五”事业发展规划,建设目标确定为:「到2000年,清华大学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管理方面成为国际著名的、处于亚洲前列的大学,部分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为实现学校总的奋斗目标奠定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提出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目标,国家开始实施“985工程”。8月,清华最终制定《清华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1999-2001)》,即“985”计划,并于2003年通过一期验收。2003年初,清华明确“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战略,即1994年至2002年,调整结构,初步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过渡;2003年至2011年,重点突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2012年至2020年,整体推进,在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最终到2050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争取达到或接近世界著名一流大学的水平。 为了迈向世界一流大学,清华进行部分院系调整。1993年12月恢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建制;1994年整合建立信息学院;1996年整合建立机械工程学院;1999年恢复法学院;1999年并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美术学院;2000年整合建立土木水利学院建制,同年建立公共管理学院;2001年6月8日,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成为清华第一个异地办学实体;2001年建立医学院,同年工业工程专业从精密仪器系分离出来建立工业工程系;2002年建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04年在工程力学系、宇航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上建立航天航空学院;2006年,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办学,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2008年恢复心理学系,同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邢贲思任院长;2009年成立教育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同年复建清华国学研究院,由著名哲学家陈来任院长。 科研方面,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召开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授予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14位专家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2003年的非典期间,清华实行封校措施,取消校庆活动,严密控制出校、返校人员,保证师生教学科研安全。同时全校科研机构开展紧急非典科研攻关,生物系饶子和教授领导实验室研究“非典”冠状病毒全基因组蛋白质及相关多肽的大规模表达,环境系、清华同方、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开展医院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红外线快速体温检测仪器研制生产,并大规模投入使用。清华同方还为附中、附小建设网络教育平台,并对外免费开放远程教育。 2001年4月29日是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日,海峡两岸的北京清华和新竹清华首次合办校庆。4月22日,北京清华校长王大中率团访问台湾,26日,新竹清华校长刘炯朗率团访问北京。此外,两校之间还举行学生排球友谊赛等诸多庆祝活动。清华的九十周年建校大会在新建成的综合体育馆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海内外及兄弟院校领导、有紧密联系的国内外企业代表、输送优秀生源的中学校长,以及最早为1931年毕业的各级校友出席。江泽民发表讲话,激励青年学子创造时代业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然而清华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同时,也遇到一些困境。学科建设方面,人文学科规模不大,医学部分一直无法与协和合并;青年教师住房问题长期无法妥善解决;2005年的水木清华BBS事件让学生与校方严重对立,最终学生在校外创办水木社区(“新水”,与校方“旧水”对应)。 2010年,清华在校庆日上宣布启动“百年校庆年”,发布校庆标识,公布校内道路命名方案,开始举办各类学术活动、社会服务、校友互动等。同年7月,北京清华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组成“两岸联合登山队”共同攀登唐古拉山脉中段的各拉丹东雪山。2011年4月24日上午,“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于人民大会堂召开,胡锦涛(1965届水利系校友)、吴邦国(1967届无线电电子学系校友)、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1979届工程化学系校友)、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等国内大学代表,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等国外大学代表,国内外知名学者代表,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代表团,清华校友代表和师生代表,共8000多人出席大会。校庆前后,胡锦涛、朱镕基(1951届校友、经管学院首任院长)先后回校考察访谈,深圳大运会圣火采集仪式在清华举行,全球130余所大学校长齐聚清华参加“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世界知名经济学者齐聚清华参加“国际经济学会第16届全球大会”,清华校友、社会人士成立清华新百年发展基金支持清华发展。 百年校庆之后,清华在办学上有所突破,2013年4月,美国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宣布向清华大学个人捐赠1亿美元,并筹集2亿美元创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2016年成立专门培养未来的世界领导者的苏世民书院,并招收第一届学生。2015年6月18日,清华大学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创建全球创新学院,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次到美国办学,建立了第一个实体校区和教育科研平台。 百年校庆之后,清华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改革。2015年,进行学分绩改革,此年入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开始,学期成绩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在选课制度上,执行“候选队列”方案,取消退课费,并延长退课时间,让选课更有弹性,降低学生压力。2017年开始,清华实施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将原本的本科专业分为16个大类,大类招生可以减少学生选填志愿的盲目性,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权,大类培养打破了学科界限,有利于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 清华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名列211工程、985工程、一流A类大学。被公认为中国大陆最出色的高等学府之一。 传统上,清华大学为文理并重。1952年院系调整后,文理科移出,成为一所工科强势的学校。改革开放以后,开始致力于建设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在保持工程领域的优势的形势下,其理、商、法、新闻、管理、生物、艺术等类专业进入世界前百。近几十年来,清华大学常被比喻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但是在2017年,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世界大学排名,清华大学在工科领域(机械、航天、土木、电子电机)以及计算机科学排名世界第一,超越麻省理工学院、史丹佛大学等名校。 对高中毕业生来说,清华是中国大陆竞争最激烈的两所学校之一,与北京大学并称清北,每年只有中国各省市高考成绩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才有机会被清华录取。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毕业后相当一部分到美国的院校攻读博士学位,在2006年,清华是获得美国院校博士学位最多的本科生生源院校。 清华大学也是国家工程科研的重要中心之一,在航空航天、信息产业、计算科学、核物理、应用物理、生命科技等众多领域不断创造国家顶尖技术。 清华大学现有20个学院、58个系,包含建筑、土木水利、环境、机械、航天航空、信息、理学、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经管、人文、社科、法学、美术、公管、新闻、马克思主义、金融、材料等。本科专业共有有80个,第二学士学位15个,硕士专业有67个,博士专业则有有57个。清华入选双一流学科分别是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软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统计学与运筹学、现代语言学等34个学科。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清华在校生共有47762人,其中本科生15619人,硕士生19062人,博士生13081人。清华的港澳台侨学生共645人,其中港生157人、澳生88人、台生400人。清华大学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数量居中国高校前列,留学生共有3440名,其中本科生41%、硕士生28%、博士生8%、交换生15%、中文进修生8%,分别来自126个国家,其中韩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巴基斯坦、俄罗斯、澳大利亚、泰国、英国、印尼、伊朗的留学生人数居前十五位。 2017年底,清华的教职员工共有14326人,其中教师3461人、职工8907人、博士后在站1958人,附属医院(华信医院、玉泉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1869人。在职教师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杨振宁)、图灵奖获得者1名(姚期智),中国科学院院士5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6人,长江学者150人,千人计划113人,青年千人计划151人,58人入选讲座教授,16人入选青年学者,208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6人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清华大学共有20个学院、58个系,除了以下列出的院系,清华大学官网上还列出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高等研究院、周培源应用数学研究中心、燃烧能源中心、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交叉信息研究院、教育研究院、全球创新学院、深圳研究生院等科学研究单位,两个教学单位体育部和艺术教育中心,培训机构继续教育学院,以及「住宿制文理学院」新雅书院。 清华大学共有54个一级学科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学科评估,其中共有21个学科评为A+,数量居高校首位。第四轮学科评的结果按照「分档」呈现,将排名前70%的学科分成9档: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 清华大学的科研规模宏大,在2010年至2014年共表了37342篇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有1177篇,是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论文平均年引用次为1.298次,高被引学者有109位,是中国大陆高校第一。 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2017年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省部级科技奖61项,其他各类科技专项奖142项,发表了科技论文11320篇,其中国际会议2071篇,国内会议413篇,国外刊物5737篇,全国刊物3099篇。出版专著130本。SCI收录5023篇,EI收录5160篇,CPCI-S收录1764篇。申请大陆专利2636项,授权专利2019项;申请国外专利492项,授权专利397项;软件登记327项。科研经费收入55.74亿元。海外科技合作新签317项,合同金额4.61亿人民币,海外科技合作到款520项,金额5.02亿人民币。2017年共有1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项。其中作为第一单位获奖有11项,数量高居高校首位。截至2017年底,清华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4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奖7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5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25项。 改革开放后,清华在许多科研领域有所突破。1994年,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中心(National CIMS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获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的大学领先奖。2000年6月28日18时37分,“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顺利发射升空。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首颗自主研发纳型卫星“纳星一号”在西昌成功发射。2001年,工物系与清华同方研制同方威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装备各地海关、机场并出口多国,但后卷入行贿事件。核研院于2000年12月建成世界首座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堆,实现满功率运行和并网发电,为安全民用核能与核潜艇事业奠定基础。物理系研究高温超导技术,建成产业化生产线,与中国联通合作建立高温超导滤波系统示范CDMA移动通信基站。2008年,校友向清华大学捐赠2388枚竹简。清华大学成立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对其进行研究,经测定为战国中期偏晚(公元前305±30年)竹简,大多为历史类书籍,包括焚书坑儒后失传的《尚书》,具备极高的历史价值,称之为“清华简”。2013年1月,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姚期智教授宣布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量子路由器,并在实验室成功演示;同年3月,薛其坤院士团队首次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近年来,清华更加重视国际交流。2007年,清华与比利时鲁汶大学相互举办“清华-鲁汶周”和“鲁汶-清华周”,2008年和2010年,与日本东京大学相互举办“清华-东大周”和“东大-清华周”,与美国伯克利大学相互举办“清华-伯克利周”和“伯克利-清华周”,举行各类学术研讨会和校园文化交流活动。2010年4月,作为99周年校庆项目,清华组织大批教授和学生艺术团访美交流。6月,清华与麻省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三校联合成立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广泛开展学生交换、师资交流和国际研究项目。 在国际化办学部分清华也取得重要的进展。2014年5月,清华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创建并启动交叉创新中心,联合开展创新性研究与教育。2014年9月7日,清华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圳市联合创办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打造全球教育创新平台,同年,清华-耶鲁环境、清华-约翰霍普金斯全球政治与经济、清华-哥伦比亚商务分析等学位项目相继设立。2017年,清华与米兰理工大学合作,在义大利成立米兰艺术设计学院以及中意设计创新基地,是清华首次在欧洲设立的教育科研基地。 清华大学是2016年两岸四地办学经费最多的大学,根据校方统计,2016年清华拥有固定资产191亿1103.21万元人民币,2016年的办学预算为182.17亿人民币。清华大学校园面积广大,校园面积为450.38公顷,建筑面积250.4万平方米,是中国大陆综合性大学的第一。 校园里的科研机构有187个,其中国家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9个,含有仪器设备共32万2169台件,折合价值89.1亿元。清华大学图书馆总馆由老馆、逸夫馆以及李文正馆(又称北馆)组成,此外清华还拥有六个专业图书馆,分别为经管图书馆、建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文科图书馆、美术图书馆、金融图书馆,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公尺,阅览座位4300余席。截止到2016年底,清华图书馆共藏书502.7万册,其中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58.7万册,还拥有校馆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909种,研究生论文15.5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586个、电子期刊8.9万种、电子图书855.3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392.5万篇。 为了增加学校收入,清华创立了三家工厂、一家后勤服务企业,以及2015年中国最大的校办企业清华控股有限公司,其总资产超过3500亿人民币,总市值达到3054.53亿人民币,旗下控股上市公司有同方股份有限公司、诚志股份有限公司、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等,在2013年净利润总额为19.13亿元,是中国最赚钱的校办企业。 在中国的大学中,清华的校园文化独具特色。因前身是留美预备学校,受美国文化影响很深,但同时拥有悠久的中华文化传统,中西文化在校园内和谐共生。 清华早期确定的校旗与校色均对应英文「Color」一词,指以特定颜色制定的学校旗帜、绶带等。1916年秋,清华学校为增强学生体魄,成立兵操训练营,但此时少一面军旗。1916年12月28日《清华周刊》的消息称:“兵操军旗式现已绘定。旗系紫色,中间置白色圆圈,内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圈下绘枪两支,亦系白色。”此消息并没有提到此旗如何创造的,创意缘由和设计者也没提及。1917年6月,《清华年刊》(Tsinghuapper)刊登了兵操军旗式,兵操军旗即成为清华校旗,在隆重场合悬挂使用。 但在一般场合或印刷品上,通常采用长三角型校旗,该校旗依旧为紫、白两色,印有中文、英文校名。校旗深受学生尊重,经常被歌颂。时至今日,老校旗不再被使用,一般活动中悬挂旗帜即为今校徽与毛体清华中英文校名图样。 清华事实上一直以紫色、白色作为校色,但1949年前无准确学校规定。在建校初期的英文校歌中,即有“(中文:噫清华,嘻清华,吾校岿巍,美哉吾校旗,愿日增汝之光辉)”这样的词句,说明最初已形成紫、白校色的文化。紫色是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的,红色代表中国;蓝色象征西土,红蓝相融蕴含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符合清华文化的特征。如今在北京清华官网上,规定了准确的校色。 1917年6月,《清华年刊》刊登兵操军旗的同时,将其中圆圈内部分作为年刊封面,但未说明此标志。1918年到1919年期间的《清华周刊》封面上也采用此标志,略有不同,但没有对这个图案作任何文字说明。1926年11月25日,校评议会议决:“通过校徽之格式:圆形、斜十字”。1928年9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11月末《清华周刊》目录页出现了国立清华大学校徽图案,但孟凡茂认为,此图案并非正式的校徽。1932年3月《国立清华大学校刊》刊登启事,向全校师生征求校徽图案。1934年6月1日《清华周刊》刊登了国立清华大学校徽图案,成为目前校徽的基本形制。 1949年,改为清华大学,后调整校徽至今。清华现有校徽为圆形,最中心为五角星,中间层为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最外层为“清华大学”及英文与建立年份“1911”字样。 1949年后,由梁鸿文根据清华闻亭内的古钟样式,制作成新校标(或称钟形徽),示意警钟长鸣,亦显端重大方。如今在清华官方网站上,同样确定为官方校标,其颜色与校徽相同。校标同样为圆形,相比校徽装饰较少,圈内环绕清华大学英文字样,中心为古钟样式,内部书写篆体“清华”二字,下标明成立年份“1911”。1998年,以“清华钟型图案”为名,被注册为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类的服务商标,是清华大学第二个服务商标。 清华大学建校之初,即制定了自己的校歌。第一首校歌由清华学校聘请的美籍音乐教师 Miss Katherine E. Seelye所作,歌词为英文,题名“Tsing Hua College Song”,并首次刊登在1914年8月出版的的英文年刊《Tsinghuapper》上。1917年通过征文,将其译为中文,刊登在1917年6月的《清华周刊·增刊》上。“Tsing Hua College Song”的歌曲词谱以及中文译文均不理想。同时期出现《清华优胜歌》深受欢迎,但较短不宜作为校歌。后出现《清华爱国歌》、《清华进行曲》(March Forward Tsing Hua)等歌颂清华歌曲,但仍然不适合做校歌。 1923年前后,清华大学重新公开征集校歌,最终采用了汪鸾翔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歌词,并由何林一夫人张丽珍谱曲。于1924年3月18日全体练习试唱,3月20日在大礼堂正式合唱,刊载于1924年3月27日《清华周刊》。为帮助学生理解,汪鸾翔于1925年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清华中文校歌之真义》,将校歌逐段作了解析。贺麟先生言之:“可以表示中国文化之精神。而同时又能符合校训,达出清华教育的宗旨。且校歌措词亦颇得体,……而大家均觉欣赏此歌。” 此后英文校歌由中文校歌取而代之,中间一度被遗忘,后重新拾起,并沿用至今。目前中文校歌在学校内认同率很高。 1930年5月4日,国立清华大学19周年校庆游艺晚会上,校长罗家伦宣布制作新歌,杨振声、吴宓修正,赵元任谱曲,并在晚会上请练习者登台一唱,获得满堂喝彩,但半个月后罗家伦被部分学生驱赶而辞职,新校歌不了了之。1939年,西南联大常委会核定《满江红》(罗庸作词,张清常作曲)为联大校歌。新中国成立后,旧校歌因为不符合新社会的要求,不能继续使用,改革开放后才恢复校歌的地位。 清华大学的校花是紫荆花和丁香花。紫荆和丁香视为清华的校花的时间不可考,至少在1949年前便已约定俗成,其理由最早可能来自1916年除夕,闻一多及其班上同学公开表演莎士比亚演剧“Much Ado about Nothing”,中文题名为《紫荆魂》。 之所以将其看做校花,首先紫荆花为紫色、丁香花有紫和白两种,与校色、校旗相同;再者,紫荆花和丁香花均在校庆日(4月底)前后开放;同时,紫荆花形簇簇群拥,在中国古代象征著和睦、团结之意,也代表清华学子亲密相处、共发芬芳。 清华校内有众多设施、机构被以“紫荆”或“丁香”命名,目前供部分本科生、全体博士生与留学生居住的公寓群被称为“紫荆学生公寓”,还有紫荆园、丁香园食堂等。 清华大学目前公认的校庆日为四月最后一个星期日,追溯到1911年清华学堂建立。 对于清华学堂开学日,历来说法各异,通常有“1911年4月29日(四月初一)”、“1911年4月1日”、“1911年4月29日(阴历三月初一日)”、“3月24或25日,即阳历四月二十九日”、“1911年3月30日(三月初一)先行开学”。 根据清宫档案《外务部为订立清华学堂章程事奏折稿》、《吴宓日记》 等记载,清华学堂于1911年3月30日(阴历三月初一,星期四)上午11时举行暂行开学仪式(可能只有中等科),4月1日(星期六)高等科在工字厅举行开学仪式,并计划暑假后的10月16日(阴历八月二十五日)举行正式开学仪式,但由于辛亥革命而未能举行。4月3日(星期一)开始上课。 建校初期,由于民国改换公历纪年,将阳历四月初一混作阴历,即以为4月29日(星期六),校内书刊误传,各类庆祝活动均定于四月末举行,又因美式传统,定做4月最末的星期日,延续至今。 校庆日活动通常有校友返校,各系馆、实验室、图书馆开放参观,以及举行“马约翰运动会”等等。早年还有开放女生宿舍供男生参观的节目。 清华学生社团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1912年成立第一个社团至今已有百年的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数十家社团,科学社、文学社、唯真学会、美术社、戏剧社等学生社团留下了创办者叶企孙、闻一多、梁实秋等前辈的足迹。改革开放后,清华学生社团蓬勃发展,出现出了一批在校园内外具有影响的优秀社团。社团已成为清华学生成长的「第二集体」,具有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全面发展等重要作用。 2016年统计,清华大学有学生社团共245家,分别类属文化、艺术、体育、科创、公益和素质拓展等六大领域,社团成员总数超过3.2万人次,平均每位本科生参加2.5个社团。清华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每学期初举办的“百团大战”联合招新都吸引逾万人次关注,社团文化节、“地球村”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梦想学校”公益社会实践项目、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也是较具影响力的社团活动。 清华大学有着深厚的体育锻炼传统,从建校之始就认识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担负起国家社会的重责大任。新中国成立后,时任校长蒋南翔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延续体育锻炼的传统,清华的运动氛围再次热烈起来。每年清华都会举办大型运动会——马约翰杯,此活动将持续一年,全校的师生、教职员工,甚至校友代表,都会组队参加赛事,比赛项目有田径、各种球类以及棋类等各种项目。除了大型活动,每个院系内都会举办班级间的篮球赛与足球赛,也会组建各种赛事的体育俱乐部和爱好者协会。清华对体育的要求十分高,本科生需完成“阳光长跑”计划和大一体育专项等,有时被学生戏称为“五道口体校”,从2017级本科新生开始,需要学会游泳才能毕业。 2001年5月,在第三届北大—清华赛艇对抗赛中,清华以18分50秒41战胜北大代表队。7月10日,清华大学登山队5名队员成功登顶念青唐古拉山中央峰。9月23日,在首届世界名校赛艇对抗赛决赛中,最终耶鲁大学代表队夺冠,清华获得亚军。12月,经管学院诸宸再次夺得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在2001年11月举行的九运会上,清华参赛选手夺得2金、3银、1铜;在2005年举行的十运会上,清华参赛选手夺得4金、5银、1铜。从2000年开始,清华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国际马拉松赛,2004年参加人数增加到6447人,占总参赛人数2万5千人的四分之一,其中770人向全程冲刺,627人跑完全程。1999年开始,清华与国家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开展合作,将清华大学射击队列入国家射击训练队管理体系,由王义夫担任教练。到2009年底,在十年中,射击队在国内外比赛中夺得149块金牌、111块银牌、58块铜牌。2005年8月,经管学院体育特长生胡凯在伊兹密尔第23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夺得男子100米赛跑冠军,被称为“眼镜飞人”,王颖夺得女子三级跳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胡凯作为参赛运动员闯入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清华3700余同学参与志愿服务,总服务时长超过52万小时。环境系郝吉明院士作为“北京奥运空气质量保障研究领衔专家”开展北京空气质量研究,陈明游泳馆运营团队接待248批次训练运动员,体育部主任陈伟强担任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总裁判长,校长办副主任黄晓霞担任国家游泳中心场馆团队观众服务经理。2012年7月,经济管理学院2011级学生易思玲在第30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为中国队夺得本届奥运会首金。 男生节与女生节是清华大学重要的学生活动,在这两天男女同学会相互表达祝福及友情。每年的11月12日为男生节,3月7日为女生节。其寓意是祝福男生们度过“光棍”(11月11日)日子找到所属,女生们永远保持青春活力不步入妇女阶段(3月8日为妇女节)。 清华男生节始于2002年,设立它的初衷是在清华校园内男多于女的情况下,营造男女双方良好的沟通氛围。男生节的常规活动有:女生在校园四处张贴祝贺男生节的横幅、男生宿舍楼下献歌、创意布置男生寝室、给男生送早餐或独特礼物、玩转紫荆活动等。 清华女生节始于1993年,当时的女生节活动主要是关爱女生的系列讲座以及女生节晚会。2010年,清华挂出第一条女生节横幅,2012年起,充满创意女生节横幅照片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红色的横幅成为女生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挂横幅,节日当天会举办“心愿墙”、趣味游戏、“青鸟传书”等活动,学校部分院系的男女比例不平衡,一些理工科女生们甚至收到三十份礼物。 清华大学有浓厚的集体主义文化,「班集体」与「团支部」是清华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一部份,许多集体活动如男生节、女生节、主题教育等,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班级是同学的第一集体,清华学生在此共同学习和集体生活并一起成长,展开丰富的班级文化。 主题教育是清华学生培养的重要工作,每年不同的班级进行不一样的主题,通过开展团日、报告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完成思想教育工作。自2013年开始,清华创新主题教育形式,展开面向大一新生的新生梦想秀活动,时间为大一军训期间,截至2016年,共有800多位新生向师生展示了自己的梦想。团支部等级评估(甲团)是清华每个班级团支部的年度重要大事,在此活动中,班级团支部会展示在一年中,班级进行的各种集体活动与成果 社会实践是清华学生假期生活的重要一部份。自1981年开始,清华学生社会实践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1981年二月,清华大学团委组织学生到京郊平谷县进行经济调查,并撰写「平谷县农村经济情况调查报告」。此后,每年寒暑假、双休日,清华学生到各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从中了解社会与服务社会。2006年以来,每年参与社会实践的总人数均突破一万人,特色实践活动包括扶贫支教、社会调研、校友访谈、科技服务,以及与世界著名大学联合开展的中外支教。 2016年寒暑假期间,清华本科生共组织721个支队、人数6702人进行社会实践;研究生出行支队168支、人次数达到1643人,创历史新高。实践地点涵盖33个省级行政区,以及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南美等五大洲20多个国家,其中博士生必修课实践也首次前往肯尼亚的蒙内铁路进行考察。2016年,清华组织了「学习调研团」社会实践,共有294支支队、2800余人次深入各地调研宣讲;同年,整合校内生科技教育交流协会、书脊支教团、粉刷匠工作室三大公益社团资源,推出了「清华梦想学校」项目,到各地从事乡村教师培训、学生夏令营、校园环境改造、乡村调研等方面为当地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清华校内有丰富的文艺文化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是清华校内最受欢迎的文艺活动之一,也是北京高校规模最大的学生活动之一,每年有将近500名音乐爱好者参赛;秋季学期有「一二九合唱比赛」,以及「一二九文化周」系列活动;每年各院系还会举办学生节,展现学生自编自演的文艺晚会;「新年联欢晚会」是清华师生迎接新年的大型文艺活动,每年的晚会上有抽奖、各类协会社团表演等环节,以及播放新年贺岁电影。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辖下的十二支队伍是清华的艺术代表队,是清华艺术教育成果的集中体现。学生艺术团负责管理的「白杨计划」是专门培养优秀学生主持人的项目,于2015年启动,2016年举办首届清华大学校园主持人大赛,展现项目成果。清华师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如话剧《马兰花开》、舞蹈《马兰花魂》、国标舞《我们的歌》、相声《胡同趣闻》和《海峡见闻》等。 紫荆总队成立于1996年,是清华大学负责公益项目的学生组织,截至2016年底,紫荆总队共有76个下级注册团体,19767名志愿者,累积项目1556个,累计志愿工时359049小时。清华校内有众多的志愿者服务团,提供各式公益服务,如校园义务讲解、展开「情系母校」回高中母校交流、「紫荆信箱」回复联系中学生、「学友计划」(Buddy Program)帮助支持国际交换生等等。 清华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如G20峰会第一次协调人会议、世界洲际月季大会、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每年清华会在国际志愿者日举办志愿公益嘉年华,12月的第一周举办清华大学公益文化周,在此活动中展现校园优秀志愿活动。清华从2006年开始,每两年评选一次「十佳紫荆志愿者」,选出10位清华紫荆志愿者中的优秀代表,是清华大学授予校内优秀志愿者的最高荣誉。 清华大学校园基本为一个整体,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与北五环之间,东临地铁13号线,西临北京大学、圆明园。此外,建筑中的光华路校区、核研院(北京昌平)、深圳研究生院、附属医院以及少量疗养所、教工住宅位于校本部之外。 清华校园按照南门主路(学堂路)分为东区、西区。西区校园为老校区,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历史建筑为特色。大礼堂为中心景观,图书馆(一、二、三期工程)、科学馆、清华学堂、同方部、西体育馆及理学院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等古建筑及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描述的“荷花池”(近春园遗址)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风格。东区则以1950年代兴建的苏式主楼为主体,以及建筑馆、明理楼、经管学院、逸夫科技馆等现代风格的建筑物。 西区老校区多为美式红砖建筑,东区多为白色的现代建筑,因此曾被一代人戏称为“红区”、“白区”,此外东北部为紫荆学生公寓区、西北部为教工生活区与清华附中、西南部为照澜院社区。 清华校园内绿化程度高,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形成不同风格的建筑群落。截至2010年底,校园内共有乔木4.5万株、灌木20万株、竹子8.7万棵、宿根花卉4.4万株、色块27.4万株、百年以上老树240棵。校园内的树木种类达1210种,全校绿化面积135公顷,绿化程度54.8%。 清华校园内教学与生活设施完善,全校共有6座教学楼,两个阶梯教室,面积达到5.3公顷、教室276间、座位数22806个,其中第六教学楼建筑面积3.4公顷,可容纳7500余人上课;清华拥有的学生公寓面积为50公顷,共1.457万间,新建的紫荆学生公寓占地约28.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位于校园北边偏东,紫荆学生公寓区内有c楼,提供超市、银行、邮局等服务;校园内共有19个食堂与餐厅,其中建筑面积为1.3万平方米的“紫荆园”是大陆高校较大的学生食堂,可容纳3000余人同时就餐。 清华体育氛围浓厚,校内体育设施先进且齐全。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达22万平方公尺,有游泳馆、射击馆等专业场馆,也还有手球、沙滩排球、攀岩、排球、篮球、足球、棒球等专业的户外设施。拥有三个体育馆,分别是西区体育馆、东区体育馆、综合体育馆(又称为「曹光彪体育中心」);拥有3个操场,分别是东大操场、西大操场、紫荆操场;游泳馆两个,分别是西区游泳池、陈明游泳馆;一个棒垒球场「北操」、一个射击馆「维学馆」。 2010年3月,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评选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入选的14个校园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唯一上榜的亚洲院校是清华大学。福布斯认为自然环境对于校园十分重要,清华所拥有的皇家园林清华园旧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紧靠颐和园,既有传统中国式景观建筑,又有传统西式建筑和现代景观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的建筑物现存有二十座,比较著名的有清华学堂、清华图书馆、体育馆、清华大礼堂、清华科学馆等。清华位于原为清代康熙时期修建的熙春园。道光二年的时候,熙春园被分为东西两园,咸丰年间将东园改名为清华园。 早期的建筑物分成三批建设: 第一期于1909年开工建设,仿制文艺复兴券柱式大门的新校门(今二校门)以及清华学堂、校医院、二院、三院等建筑。沿用了清代的工字厅、怡春院和古月堂三组传统四合院建筑,另外修建的一院(今清华学堂西半部)、二院(部分已拆)、三院(已拆)、校医院、同方部等,于1912年基本完工。一院采用德国古典建筑风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二院为行列式平房,三院为折中式平房。 第二期则从1914年开始建设,周诒春校长委托美国建筑师墨菲拟定首个校园规划,将一院向东扩建为清华学堂,另外修建了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前馆)和大礼堂,这四座建筑被称为“清华学校之四大建筑”。四大建筑均采用当时美国流行的大学建筑风格,科学馆为红色砖墙,屋顶铺设石板瓦,大礼堂也是红砖外墙,入口处有大理石柱廊,图书馆室内则采用磨光花岗石装饰。1917年至1927年兴建旧甲所、旧乙所(已拆)、旧丙所、旧丁所(已拆)、南院(今照澜院)、西院(旧)、工艺馆(今土木馆)等。 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聘请设计师重新规划了校园,兴建一些建筑,例如西校门、气象台以及学生宿舍,另外还扩建了体育馆、图书馆等建筑。第三期是1930-1936年间兴建的建筑,其风格采用美国近代折衷式的校园建筑风格,特点是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脚。 现代建筑区位于清华东部,属于白区,是1950年代京张铁路东移后的新校区,由学堂路、至善路、日新路、荷清路所围成的长方形区域。清华大部分的院系系馆、第三至第六教学楼皆位于此。现代建筑区的大部分建筑都在王大中校长任内完成,占当时的清华园所建校舍的54%,可谓跨越式发展,主要经费来源为国家拨款、社会捐赠以及银行贷款。 东区以中央主楼为中心,主楼前面有个巨大的绿色草皮,呈现十字状,绿地周边环绕四座建筑物,西侧是经管伟伦楼与法学明理楼;东侧是建筑学院与逸夫技术科学楼。主楼后面则是综合体育馆、东大操场、东区体育中心,以及罗姆楼、蒙民伟科技大楼、土木何善衡楼、工物馆等系馆。主楼的东侧则有美术学院、环境节能楼、艺术博物馆;西测则是新清华学堂、蒙民伟音乐厅以及校史馆。 历史名人故居区位于清华大学西南边,为教工生活区域,有大量住宅,具有早期四座教授住宅院:照澜院、西院、新林院以及胜因院。此区域由清华路、学堂路、成府路、清华南路围成的方形区域,许多清华著名教授都曾住在这。 老清华的住宅名称最初以东南西北为命名,分别有北院、南院、西院。之后随著校园的扩大,出现了「新南院」、「新新南院」。抗战胜利后,朱自清提议,根据谐音将旧南院改为照澜院,新南院改为「新林院」。根据陈岱孙回忆,在昆明的清华委员会为了纪念清华某些研究所曾经设在「大普吉村」,把「新新南院」正式定名为普吉院。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曾经租借昆明的胜因寺为校舍,因此出现了「胜因院」为教授住宅院。于是在1948年,清华有北院、西院、照澜院、新林院、胜因院五座教授住宅院,以及一个职工住宅「普吉院」。 1990年代,清华扩建图书馆,北院逐渐成为教学区的孤立住宅,于是逐渐被拆除,目前仅存原为朱自清故居的北院16号,现已改建成后勤办公室。 紫荆学生公寓区位于清华东北部,由荷清路、清华校河、紫荆路围成的梯形区域,包含紫荆公寓1至23号楼、老楼31至37号楼,以及一些运动场馆。 2000年以来,学校宿舍、教室数量与质量逐渐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学生要求,开始筹划建设新学生公寓。在王大中校长的努力下,清华全额向银行贷款,整个工程动态投资14.5亿元,并于2000年12月15日开工,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设计,设计可容纳学生为2万2240人,其中本科1万4千人、硕士3千人、博士1240人、留学生和继续教育学员各2000人。。 学校在清华校园北的大石桥地区的预留发展用地处征地,并于2001年初开始建设“大石桥学生公寓”,后依照清华校花之一“紫荆花”更名为“紫荆学生公寓”。2002年9月,近4万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建成,并迎来本科生新生入住;本科生二期工程于2003年9月前竣工;2004年,留学生、博士生、继续教育学员公寓建成。 紫荆学生公寓采用筒子楼式布局。本科生柱紫荆1至13号楼,为7层坡屋顶,平面以折线分布,内部设计为四人一间,上铺下居,插座、网络端口到桌,每两间宿舍合用一间小厅,配置电话和电视接口;研究生住平面呈「W」型的白色15层大楼,为紫荆14至17号楼,同时也是清华最高的楼层,内部设计为为一人一间,单配卫生间兼浴室;留学生居住在沿荷清路自北向南排列的6座11层板式楼,为紫荆18至23号楼。全部公寓架空2.2米作为零层,存放自行车。 此外,在紫荆学生公寓区,配置桃李园和紫荆园两个大型食堂,在留学生公寓部分还有芝兰园与玉树园两个食堂。配置紫荆公寓学生服务中心(「C楼」)提供各类社区服务、商业服务以及活动场地,配置紫荆操场,拥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众多体育场地,东北角还有气膜馆提供桌球与羽球场地。 1909年所建游美学务处及其附设肄业馆,隶属清政府外务部与学部共同管辖。1911年,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后,隶属关系未变。1912年5月23日,北洋政府外交部、教育部撤销游美学务处,同期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提议清华归外交部,不再隶属教育部。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进入北京后,宣布接管清华,更名“国立清华大学”,几经磋商后由中华民国大学院会同国民政府外交部共同管理,聘任董事会管理学校。1929年4月,董事会宣布集体辞职,后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和教授会议,最终报批南京国民政府,清华仅隶属教育部。 1949年1月10日,北平军管会文化接管委员会宣布接管清华大学,6月,隶属华北高等教育委员会,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成立后,隶属教育部。1952年,国家成立高等教育部,清华隶属之;1958年,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1963年,再次分设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清华隶属高等教育部;1966年,两部再次合并;1970年6月,撤销教育部,成立国务院科教组,清华隶属之;1975年1月,撤销国务院科教组,恢复教育部,清华隶属之;1985年6月,撤销教育部,设立国家教育委员会,清华隶属之;1998年,撤销国家教育委员会,恢复教育部,清华隶属之至今。 清华在不同时期主要负责人有不同名称与职权,在清华学堂时期,主要负责人叫做监督,负责校内一切行政,改制为清华学校时,负责人为校长。到了1917年9月,北洋政府为了加强对清华经费的控制,清华逐步推行董事会领导制度,由外交部选任10人担任董事,负责除了教务以外的事物。然而随著董事的权力逐步的增大,与学校师生之间的矛盾逐渐扩大,使得校长人事不稳定,多次更迭。 1929年6月29日,教育部宣布取消清华大学董事会,实施校长领导制,并规定校长负责综理清华校务,校长由教育部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然而因为政权不稳定,国民政府选派的人选有时与师生产生冲突,校长人事仍然不稳,1930年5月至1931年4月,清华甚至没有校长,学校事务由校务会议处理,直到1931年梅贻琦担任校长,人事才算稳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北大与南开在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教育部派定蒋梦麟、胡适、梅贻琦、张伯苓、傅斯年等11人组成筹备委员会,三校的校长担任筹备委员会常委,并依照筹备委员会决议处理校务。1938年初,学校由长沙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领导体制与临大相同。1938年12月21日,常委会决议,由梅贻琦担任常委会主席,原本应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但因其他两校校长通常不在昆明,实际校务由梅贻琦主持。 1946年8月,清华回到清华园,领导体制与抗战期间相同。1948年12月15日,北平由解放军占领,梅贻琦离开北平,学校由校务委员会主持工作,并设置主席,1952年6月,由教育部通知成立清华筹备会,主持院系调整期间的工作,1952年10月清华筹备会工作结束。1952年10月,教育部任命蒋南翔为校长,并实施校长负责制,之后在文革之前,领导体制经过三次变更,1956年,蒋南翔担任清华党委书记,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9年,改为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1962年,改为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1966年,文革爆发,清华的领导体制数次变更,由同年6月的文化大革命工作组、8月的文革筹备临时委员会、12月以蒯大富为首的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夺取部分行政权力,之后清华持续的混乱,直到1968年7月27工宣队进校,稳定局势,掌管学校全部权力,1969年,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全面领导学校工作,直至改革开放。 1978年6月,学校取消革命委员会体制,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党委决定,校长执行),并逐渐朝校长负责制过度,1988年9月之后,实施校长负责制至今。1992年开始,清华大学成为副部级大学,校长与校党委书记行政级别均为副部级,并且须由由中共中央任命、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宣布任命结果。 清华前身游美学务处本因庚子赔款的美国“退款”而立。根据1901年八国联军迫使清政府签署的《辛丑条约》,共赔偿各国白银45,000万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合计98,223.815万两,其中美国分得32,939,055两,按当时1:0.742折算,合美金24,440,778.81元,39年本息合计美元53,551,551.15元。美国总统罗斯福、国务卿海约翰认为赔款“实属过多”,最终美国国会于1908年5月25日决定赔款限定为13,655,492.69美元,年息4%,后确定其中差额全部用于办学和赴美留学。从1909年到1914年,每年约还款50万美元,1915年到1931年,每年近80万美元,1932年至1937年,每年约138万美元。1916年之前,清华方面支出无定额,剩余部分存至外交部,作为“清华基金”。1917年后经费定额每年约70万美元。1929年8月,清华全部基金移交“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中基会)代管。当年确定的校务进行计划大纲规定:美国退款除留美经费外,全部作为清华经费,每年约40余万美元。1932年后,限定清华经费为国币120万元。1932年,国民政府停付美国庚款一年,清华经费突然中断,后由财务部垫付国币100万作为维持。1933年7月起,中基会开始每月拨付清华经费国币10万元。此期间,加上少量直接收入,学校每年收入约124万元,经常支出约100万元,故剩余部分费用增建建筑。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因抗战将各院校经费按七成支付,长沙临大的日常费用由各校七成经费中抽出一半支付。1938年西南联大初期,三校拨付七成经费中4/7拨至联大,剩余3/7上交教育部它用。1939年后西南联大完全由政府负担,三校不再单独拨款。此时期,联大每年预算约为国币180万,但国币不断贬值,预算猛增致使政府无法拨付,校方只好向银行高额借贷。同时,清华除并入联大外的留美学务与特种研究所仍需经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学校在美存款又被冻结,只得由政府担保不断向银行贷款,每年高达数百万。1946年7月,学校迁回清华园,由政府拨款,但由于货币贬值而极度困难,学校不得不动用清华基金利息。1946年底政府拨款39.22余亿元(折战前国币45万余元);1947年拨款276亿余元(折战前国币46万余元);1948年拨款金圆券255万余元(折战前国币约24万元)。存于美国银行的清华基金每年约十三四万美金。1949年,学校向北平军管会报告称“基金存于纽约华美协进社及银行”,由梅贻琦亲自经管,无从查考支付。后于1950年,梅贻琦先生在美国继续经营清华基金,并于1955年使用清华基金在台湾筹办“清华原子能科学研究所”,后发展为台湾清华大学。 1949年初,整理结款共200余万元,折合人民券20余万元。从1949年底到1979年,清华经费均依赖政府拨款。其中教育事业费方面,从建国初到1958年大跃进期间,政府拨款迅速从108.9万元上升到800.8万元,1959年增至1437.9万元。由于三年大饥荒,1962年拨款降至971.9万元,之后迅速恢复。1966年“文革”开始后,经费逐渐降至1969年的677万元。改革开放后,政府拨款逐步增加,从1978年的2195.2万元到1990年的5247.5万元。1981年至1991年,世界银行向清华贷款四次,其中1981年到1987年的大学发展项目贷款实际执行1.52亿美元,用于重点学科实验室;1989年的教材开发项目贷款,实际执行65.1万美元;1991年的重点学科建设贷款约140万美元,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信贷约853万美元。1980年后,学校逐步通过校办企业、校办工厂、科技成果转化、对外服务等获得收入。到2000年,学校产业经营收入65亿元,利润6.45亿元,总资产达到122亿元,科研经费收入7.3亿元。到2009年,科技经费收入达到24.45亿元。2014年,清华年度决算175.6亿人民币,年度收入123.57亿人民币,办学经费82亿人民币,科研经费近40亿人民币,居两岸四地第一,经费来源大多来自政府。 百年以来,清华培养了20余万名学生,涌现一大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等各领域的杰出校友,为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根据清华大学章程第三十七条,清华校友是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的师生,或是获得清华授予的名誉学位或荣誉职衔人士。根据2009年版的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章程,清华校友包含新竹清华大学师生。 校友总会前身是清华学校留美同学会,成立于1913年6月29日,1981年改为现名。校友总会广泛联络校友,校友联系率超过80%,并建立各种校友相关组织。截至2014年,建立各年级校友组织、理事会六十多个;海内外校友会组织196个,其中中国大陆各省市140个,港澳台3个;海外清华校友会组织53个,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尼、泰国等14个国家。2003年之后,陆续成立了20个行业协会以及校友摄影俱乐部、校友合唱团、校友羽毛球协会等多个组织。 在学术界中,清华校友包括杨振宁与李政道两位物理诺贝尔奖得主,两位曾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分别是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征镒、吴良镛、郑哲敏;23位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人当中,有14人来自清华,其中包含两弹元勋邓稼先以及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钱学森、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朱光亚、周光召。世界最大无线电望远镜FAST总工程师南仁东也是清华校友。 院士部分,中央研究院院士曾就学于清华的有59人,毕业于清华的则有32位。截至2011年,共有333名清华校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47名清华校友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共有40位两院院士毕业于清华。美国院士部分,10位清华校友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9位校友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在政治方面,清华大学培养了中国共产党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第五任领导人也是现任党总书记的习近平,自1977年以来,有8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身清华,包括朱镕基、吴邦国、姚依林、吴官正、黄菊、宋平,为中国高校之最。政治局委员或候补委员部分有刘延东、曾培炎、王汉斌、胡乔木、李锡铭、陈希、黄坤明等。 军事部分,有抗日名将孙立人、冯仲云,被毛泽东誉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的著名情报员熊向晖。 清华大学校友中有诸多成功的企业家,其中包含搜狐创办人张朝阳、美团创办人王兴、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中国女首富、碧桂园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杨惠妍等。根据中国校友会网调查,清华共培养了132个亿万富豪,为中国大陆高校最多。其他行业中,知名校友有亚洲第一位女性雨果奖得主郝景芳、音乐人高晓松、歌手李健。
131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13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缩写:)亦称国内生产毛额或本地生产总值,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之全部最终成果(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market value)。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亦有相当重要性。它与国民生产总值不同之处在于,国内生产总值不将国与国之间的收入转移计算在内,即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的是一个地区内生产的产品价值,而国民生产总值则计算一个地区实际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再简单的来说本地生产总值是属地主义,GNP是属人主义;举例来说,无论台湾、香港、韩国、美国等厂商在中国大陆生产的最终财货,都包括在中国大陆的本地生产总值内,此一数值亦包括移住劳工的薪资在内。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是国内生产与附加价值的加总;而GNP是除了国内生产总值以外,再加上国外生产的红利与利息总值,因此如果重视GNP数值的经济发展,会较注重海外投资与生产,但只注重GNP而忽略GDP的经济发展可能造成国内产业空洞化。 又称最终产出法,先将社会一至三级产业加以区分后,再把各产业的增加产值相加。 当中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渔业等提取天然资源的经济活动,第二产业包括轻纺工业、重化工业等将天然资源转换成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的经济活动,第三产业则包括商业、旅游业、零售业等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产总值乃按要素成本计算,若加上间接税,再扣除补贴,将得到按市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又称所得面法,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总和来估计。 当中 W = 工资,R = 地租,I = 利息,π = 利润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产总值同样按要素成本计算,若加上间接税,再扣除补贴,将得到按市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以此方法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又称为本地总收入。 当中 c = 消费,s = 储蓄,t = 税 又称最终用途衡量法,从最终产品购买者的支出面来估计。 当中C = 私人消费开支,I = 投资总额, G = 政府消费开支,X = 出口总值,M = 进口总值 由于出口总值减去进口总值等于净出口(NX),所以公式可表示成: 本地生产总值要计算出口是因为本地公司所生产的商品不一定全部反映在本地私人消费(C)和政府开支(G)中。出口商品或服务也是以本地为基地的公司的生产所得,应计算在本地生产总值内。而进口成份要减去因为本地消费或投资当中或有进口商品或服务,而这些开支都非本地生产所得。 此方法得出的本地生产总值乃按市价计算,若加上补贴,再扣除间接税,将得到按要素成本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 由于本地生产总值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而物价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名目本地生产总值是指以现行市场价格计算的既定时期国内总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总和。名目本地生产总值包含了物价水平的因素,所以假如我们现在的物价水平上涨了一倍,那么名目本地生产总值也就上涨了一倍。所以名目本地生产总值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通货膨胀严重的时期。这时人们引入了实质本地生产总值的概念。 经济学上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并不是舍弃了物价的变化因素,而是使用了基准年的价格水平。举例说,2011年的名目本地生产总值是使用2011年的物价计算出的,而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是使用2000年的物价计算出的(假设以2000年为基准年)。 不同国家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较需要转换各国货币,转换方式主要有两种: 通过两种方式得到的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会有很大不同(见下),因为如果使用国际汇率,就会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在国际市场过弱,而低估国内消费者与生产商的购买力50~60%;但是如果使用购买力平价,则又无法精确计算该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与服务。 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名目国内生产总值与实质国内生产总值。其中,名目国内生产总值是以现行价格水平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值,不仅包含了当期产量的资讯也包含了当期该国的价格水平资讯。实质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基准点价格水平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值。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用名目国内生产总值与实质国内生产总值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目前共有3个组织分别对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统计比较,分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包含在其出版的《世界概况》中)。
131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14
朝鲜 (称谓)
朝鲜 (称谓) 朝鲜()或韩()可以指文化上的朝鲜,包括地理上的朝鲜朝鲜半岛(韩半岛)或朝鲜的主体民族朝鲜族(韩民族)。 1392年,高丽()被李成桂推翻,明太祖朱元璋选定了朝鲜为其号。1401年,明惠帝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国王。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韩合并后,日本使用「朝鲜」一名,设立朝鲜总督府。在中国建立的流亡政府名为大韩民国临时政府。1945年,朝鲜半岛光复,1948年南方政权建国,国号为大韩民国,北方政权建国,国号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为朝鲜,大韩民国简称为韩国()。 “朝鲜”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山海经》〈海内经〉:“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在公元前200年的《尚书大传》中提到朝鲜的意思为「朝日鲜明」,“朝”读如“朝日”的“朝”。但是到了《史记》卷一百一十五〈〉,提到「朝鲜」的发音为「潮仙」。所以可以推测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朝鲜的发音有所改变。西周灭商之后,商朝的遗老箕子不愿意成为周臣,带领一部分侍从到达朝鲜半岛和当地居民一起建立了「箕氏侯国」,并得到周武王的承认和册封,《尚书大传》和司马迁的《史记》均记载了此事,史称「箕子朝鲜」。 箕子朝鲜的管辖地区主要指现在朝鲜半岛外侧靠北的地方。如果北海为今天的渤海的话,有学者认为箕子朝鲜初期位今中国河北、辽宁和内蒙古东南部。箕子朝鲜在半岛统治近一千年,历经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2世纪被燕人卫满取代。这段历史为朝鲜留下了光彩的记忆,等到后来朝鲜进入「高丽」和「朝鲜王朝」时,箕子受到极大的推崇与赞赏。朝鲜人称其为「箕圣」,称自己的国家叫「箕圣国」。 “朝鲜”一词在朝鲜的史书《三国遗事》被用来称呼“古朝鲜”(王俭朝鲜)、“卫满朝鲜”。“古朝鲜”与“卫满朝鲜”并立而言,所以今天在朝鲜和韩国单称古朝鲜,多指王俭朝鲜(即檀君朝鲜)。从周朝至汉朝的中国史书,“朝鲜”只是指朝鲜半岛北部的地区,朝鲜半岛南部则被称为三韩(即辰韩、马韩、弁韩)。 汉初,燕王卢绾叛汉后逃至匈奴,其部将卫满率千余人进入朝鲜,成为箕子朝鲜的国相。公元前194年,卫满推翻了箕子朝鲜,在平壤一带建立政权,国号仍称“朝鲜”,成为朝鲜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史称「卫满朝鲜」。此时期,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北部还分布著扶余、高句丽、沃沮等部落。 公元前108年(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汉武帝东征朝鲜,未成功,接著派来增援部队。公元前108年夏,朝鲜右渠王(卫满的孙子)被杀,卫满朝鲜灭亡。 西汉在此设立四郡,“朝鲜”一词消失在中国典籍中。 可是,朝鲜半岛北部地区高句丽崛起,很快瓦解了真番、临屯两郡,玄菟郡也改动了辖区。到西晋末年公元313年,高句丽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 1392年,李成桂推翻王氏高丽,自立为王。最初李成桂原想继续使用高丽的国号。但由于高丽王室在高丽末期对朝鲜半岛统治的合法性遭到质疑,李成桂决定改国号,以朝鲜(为纪念古朝鲜)、和宁(李成桂父亲李子春就仕之地)两号请明太祖朱元璋决定,明太祖选择了“朝鲜”,但不肯册封。直到1401年,明惠帝才正式册封朝鲜太宗为朝鲜国王。此后“朝鲜”一词成为国家、民族和语言的名称。 到了高丽时期,编纂史书,尊箕子朝鲜为祖先,同时檀君朝鲜也作为开国神话写入史书,“朝鲜”一词再次出现于文字史料中。 1896年,朝鲜高宗宣布朝鲜“独立”,改国号为大韩帝国。此处的“韩”既来自朝鲜半岛南部古称“三韩”,同时“韩”字在韩语中更有“伟大”或“第一”的意思。 在朝鲜半岛历经的三国时期、统一新罗时代、后三国时期和高丽时期,国名均与“朝鲜”无关,中国史书中也以朝鲜半岛各国之名相称,并未将其统称为朝鲜。陈寿《三国志》把三韩统称为韩国。反倒是源自“三韩”的“韩”称呼一直在国号频变的半岛民间延续,成了“朝鲜半岛”的简称,这一简称一直延续到近代。例如:日本国内主张以武力迫使朝鲜半岛开国的“征韩论”,以及甲午战争时期清帝宣战诏书中的「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但在康熙字典中,对“韩”字的解释有春秋时期的韩国、韩姓和三韩,却并没有查到朝鲜半岛之意。 在朝鲜王朝时期,朝鲜人自称多为“东国”、“大东”、“海东”、“东邦”,此外朝鲜文人在一些著作中还以“震域”、“槿域”、“青丘”、“鸡林”、“八道”、“三韩”来指代朝鲜。 由于高丽是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zh-hans:朝鲜民族;zh-hant:朝鲜民族;}-的形成和朝鲜文化形成的也开始于这一朝代,因此在朝鲜王朝建立之后,中国和西方国家仍然继续以“高丽”作为朝鲜的别名。 在中国大陆,「朝鲜」既是官方和民间对-{zh-hans: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zh-hant: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又是包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的称呼。 中国大陆在确定朝-{}-鲜族、朝-{}-鲜语、朝-{}-鲜半岛等名词时曾全部沿用「朝鲜」,近年来有不少人士开始用“韩语”称呼朝-{}-鲜族使用的语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建交之前,一般称其为“南朝-{}-鲜”,在建交以后,对其简称更为“韩-{}-国”。 在香港、澳门,「朝鲜」的用处并不如中国大陆一般广泛,一般只用于历史(如朝鲜王朝相关词汇)、地理(如朝鲜半岛、朝鲜湾)还有民族(朝鲜族)。其他与当地相关的事物一般以“韩国”形容(如韩语﹑韩服)。 “韩-{}-国”一词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代表“南北两方”在内的整个“朝鲜半岛”,但一般情况下则通常特指朝鲜半岛南部的大韩民国。故容易产生误解时常称大韩民国为“南-{}-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韩”,以避免歧义。 在台湾的中文语境里,朝鲜一词平时不常用。通常也是用于史地词汇,如“朝鲜半岛”。而受到过去冷战时期中华民国政府只承认大韩民国的影响,「韩国」一词至今仍常惯指大韩民国或整个朝鲜半岛。当今官方或民间均以「北-{}-韩」称呼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民视是目前唯一用「北朝鲜」的媒体。 在日文汉字中,「朝鲜」是整个朝鲜半岛的简称,当今日本称大韩民国为「韩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为「北朝鲜」。 韩国国内官方及民间均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称为“北韩”(),在涉及历史、地理、语言学、人类学等方面专有名词时也一律以“韩”称呼,如“韩半岛”、“韩民族”。韩国各大媒体中文版网页方面,韩联社、《中央日报》、《朝鲜日报》和《韩民族日报》使用“朝鲜”,KBS和《东亚日报》使用“北韩”。
131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19
NTFS
NTFS NTFS(),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专用文件系统,从Windows NT 3.1开始成为Windows NT家族的标准文件系统。 NTFS取代FAT(文件分配表)和HPFS(高性能文件系统)并进行一系列改进,例如增强对元数据的支持,使用更高级的数据结构以提升性能、可靠性和磁盘空间利用率,并附带一系列增强功能,如访问控制列表(ACL)和文件系统日志。 Mac OS X内核能对NTFS进行有限的读操作。Linux和BSD提供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可用于读写NTFS文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软(Microsoft)和IBM组建了,希望创建下一代的图形操作系统。该项目诞生了OS/2,但由于Microsoft和IBM在很多重要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合作被终止,目前OS/2至今仍属于IBM,而Microsoft从此后开始研究Windows NT。 OS/2的文件系统HPFS包含许多重要功能,当Microsoft开始创建他们自己的新操作系统时,NTFS文件系统的很多功能正是从HPFS中借鉴改善的。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来自于同一个项目,HPFS和NTFS使用相同的磁盘分区标识代码(0x07)。 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因为可用的标识码并不匮乏,其它每个文件系统具有自己的标识码,例如,FAT拥有超过九个编号(FAT12、FAT16、FAT32等等各自都拥有不同的标识码)。这种特例也导致之后用于区分文件系统的算法当遇到代码0x07时候不得不进行额外的检测。 NTFS的开发者包括:Tom Miller、Gary Kimura、Brian Andrew以及David Goebel。 微软正式发布的NTFS版本有五个: 不应将NTFS.sys文件版本(如Windows 2000中的 v5.0)和NTFS磁盘格式版本(如Windows XP开始的v3.1)相混淆。 后续的Windows的版本更新增加了许多文件系统相关的功能,但并没有改变NTFS本身。例如Windows Vista增加了NTFS符号链接、事务NTFS、磁盘收缩和自我修复,但除了符号链接外其他功能其实都由操作系统实现。 相对于之前的版本,NTFS v3.0包含若干新功能:磁盘使用限额、稀疏文件支持、重解析点、分布链接跟踪,以及文件级加密(即“加密文件系统(EFS)”)。 理论上,NTFS卷的最大容量为2-1簇。在Windows XP专业版中,由于分区表限制,实际实现的最大容量为2-1簇。例如,在当簇的从大小为64 KiB时,Windows XP的NTFS卷的最大容量为256 TiB减去64 KiB;而当簇大小为默认的4 KiB时,卷最大容量将变为16 TiB减去4 KiB(但这都超过了Windows XP SP1对磁盘容量的128 GiB限制)。由于主引导记录(MBR)分区表最大支持单个分区容量为2 TiB,因此如果要创建超过2 TiB的NTFS卷,必须要使用动态卷或者GPT卷。注意:微软默认的引导程序必须使用UEFI和64位操作系统才能从GPT卷引导系统。 NTFS是一个日志文件系统,使用NTFS日志($Logfile)记录卷更改元数据。这是NTFS一个非常关键的功能(FAT/FAT32不提供此项功能),可确保其内部的复杂数据结构(如比较重要的如卷分配图、磁盘碎片整理API产生的数据转移操作、MFT(主文件表)记录的更改情况(包括移动MFT记录中存储的变长属性和属性表等))和索引(在目录和安全描述符中使用)即使在系统崩溃后仍然能保证一致性,而当在卷被重新加载后,可以非常容易地回滚这些关键数据的意外修改。 USN日志(更新序列数日志)是一项系统管理功能,用于记录卷中所有文件、数据流、目录的内容、属性以及各项安全设置的更改情况。应用程序可以利用日志追踪卷的更改。对于非系统卷,可以选择打开或关闭日志。当添加一个新卷后,默认情况下日志功能处于打开状态。 硬链接可用于将不同的文件名直接关联到同样的文件内容。 硬链接类似于目录连接,但必须引用到文件。硬链接只能连接到同一个卷内的文件,因为每个卷拥有自己的主文件表(MFT)。硬链接有自己的元数据,因此如果更改某个硬链接的文件大小或尺寸,其他硬链接在被打开前可能不会自动更新这些信息。 硬链接原本用于支持Windows NT的POSIX子系统。 Windows使用硬链接实现对8.3文件名的支持。操作系统需要该功能,因为有些古老的应用程序只能使用短文件名。NTFS将会为文件和目录创建额外的NTFS记录,但他们将总是自动同步更新(常规硬链接并不会同步更新)。 NTFS文件系统限制单个文件只能关联到1024个硬链接。 可选数据流使单个文件可以关联到多个数据流。NTFS数据流的表述方式为“文件名:流名”,例如“text.txt:extrastream”。 NTFS流从Windows NT 3.1开始被引入,起初设计目的是为了Services for Macintosh(SFM)能够正确存储Macintosh的资源分岔。现在的Windows服务器已经不再包含此功能,但很多第三方的Apple归档服务(AFP)产品(例如Group Logic的ExtremeZ-IP)仍然会继续使用可选数据流。Internet Explorer和其它一些浏览器会在从网络上下载的文件中添加一个非常小的可选数据流,用于标记它们来自于外部网站(表示可能会存在安全风险),用户在打开这些文件前系统将会显示一个确认提示。当用户表示不希望再次看到这个确认对话框的时候,这个可选流将会从下载的文件中被直接删除。 可选数据流不会显示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也不会算入查看文件属性时显示的文件大小。如果将文件复制到FAT格式的磁盘、附加到电子邮件、上传到网站,或者移动到任何其它不支持可选流的位置上时,则只有主数据流会被保留下来,其它可选流将被全部丢弃,因此使用可选流来保存重要数据很可能会发生意外。Microsoft提供了一个叫作Streams的工具,用户可以使用这个工具查看卷中的可选流。从Windows Powershell 3.0版本开始,以下cmdlet支持对可选数据流进行操作:Add-Content、Clear-Content、Get-Item、Out-String、Remove-Item,以及Set-Item。 有些媒体播放器也尝试使用可选数据流记录多媒体文件的自定义元数据,用于管理媒体文件。MPEG、OGG等格式通常在文件内签入信息标签记录媒体信息,但不是所有格式都支持这种设计,而使用可选数据流的好处正是他不会影响文件本身的内容。在Windows中注册外壳扩展程序后,系统就可以解析这些数据,然后可以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信息栏中显示它们。但大部分媒体播放器还是选择使用独立数据库而非可选数据流来保存这些信息,因为可选数据流可能带来一些其它问题,一个典型问题是文件上的信息对于所有用户都可见并且是共享的,因此使用可选数据流将无法根据不同用户的安全设置和喜好进行分别管理和保护。 一些恶意软件会使用可选数据流来隐藏程序代码,不过不少恶意软件扫描程序和特殊工具现在已经能够检查可选数据流中的内容。 NTFS能够使用LZNT1算法(LZ77算法的一种变种)压缩文件。文件压缩以16个簇为一个区块进行,也即如果簇大小为4KB,则压缩时单个区块的大小为64KB。NTFS压缩算法支持的最大簇大小为 4KB,如果簇大小超过 4KB,则压缩功能将不可用。 如果压缩可以将64KB数据压缩到60KB或者更小,则NTFS会将多余的4KB页面视为稀疏文件簇,认为他们未经写入。对此类簇的随机访问的性能是可以接受的,操作系统只需跟踪碎片链接即可。但如果处理大型可压缩文件,则会产生大量碎片,因为NTFS会将每个小于64KB的区块都看成一个碎片区域。微软NTFS开发团队的研究表明,在簇大小为4KB(默认设置)时,NTFS卷上压缩文件的合理最大尺寸应当在50-60GB之间。当簇大小更小时,最大尺寸也会减小。硬盘空间受限的单用户系统可以使用NTFS压缩在处理小文件(4KB到64KB,或者更大尺寸,具体范围取决于压缩比)时受益。小于900字节的文件将被直接存储在MFT的目录项中。 闪存设备(如固态硬盘)没有传统硬盘的磁头移动延迟,因此对此类设备,磁盘碎片的影响非常有限。具有快速多处理器系统的用户可以通过压缩应用程序文件和数据以提升速度并降低磁盘空间使用率。请注意,使用Sandforce控制器的SSD本身也会压缩数据,但文件系统压缩会导致传输的数据量变少,因此I/O负载会降低。 数据压缩的最佳目标是内容具有重复性、很少写入、通常顺序访问,并且尚未被压缩过的文件。例如,日志文件就是一种理想的压缩目标。 压缩系统引导时需要使用的文件,如驱动程序、NTLDR、winload.exe,或者BOOTMGR,会导致系统无法正确启动。不过在较新版本的Windows系统中,重要的系统文件会被禁止压缩。 当在驱动器或目录的“高级设置”中更改“将文件进行压缩”的设置时,每个文件将被独立进行压缩或者解压缩。 对于压缩文件的读写绝大部分时候是透明的,但Microsoft建议避免对服务器系统或者通过网络共享的远程配置文件进行压缩,因为这可能增加处理器的负担。Microsoft建议不要压缩超过30MB的文件,因为这可能会产生性能问题。由于压缩文件会产生很多碎片,因此磁盘碎片整理过程通常需要花费更长时间。 计算机系统中最慢的设备通常不是CPU而是硬盘,因此NTFS压缩通常可以更有效地利用慢速的非RAM存储系统,节省空间和时间(前提是假设压缩文件的碎片不会连续存放) 稀疏文件是包含稀疏数据集的文件,稀疏文件只储存文件中各个有意义的片段,而片段之间的空白将被忽略,这种设计特别适合实际数据非常少、大部分区域空白的文件。读取文件时,对任何被忽略的位置,文件系统程序都会返回数据0,因此文件内容看起来几乎全是零。很多数据库和科学程序使用稀疏文件。Microsoft实现对稀疏文件的高效存储支持,允许应用程序指定文件的空(零)数据区域。读取稀疏文件的应用程序不需要做单独处理,可以继续使用常规方法读取数据,操作系统将根据读取的位置决定返回零或者实际数据。和压缩文件类似,磁盘限额对稀疏文件的尺寸判断以声明大小而非实际占用大小为准。 卷影复制(VSC)服务通过将新改写的数据复制到卷影(写入时复制)来保存NTFS卷上的文件和文件夹的历史版本。当用户请求恢复文件的早期版本时,旧的文件数据将会覆盖新数据。该功能也使得数据备份程序可以存档当前系统正在使用的文件。对于负载较重的系统,Microsoft建议将卷影副本设置到单独的磁盘上,以减小系统主要卷的I/O负载。 Windows Vista通过持久卷影副本实现系统还原和先前的版本功能。但旧版本的操作系统加载NTFS卷时,由于其无法识别持久卷影副本的数据格式,这些副本将被删除。 在Windows Vista中,应用程序可以使用事务NTFS(Transactional NTFS,TxF)将一系列对文件的更改归组到一个事务中。事务能够确保所有更改要么同时生效,要么同时作废,并能确保在事务提交完成前,其它应用程序无法无法检测到其中的更改。 该技术使用和卷影复制类似的技术(也即写入时复制)以确保在事务不成功时,被改写的数据可以安全地回滚。通用日志文件系统的日志将记录下尚未成功提交或者已经提交但尚未完全生效的事务(常见原因是事务的某个参与者在提交过程中系统意外崩溃)。 事务NTFS并不要求事务是本机NTFS卷的文件操作,可以包含在其它位置的任意事务数据或操作,例如对其它卷、本地注册表、SQL数据库中、系统服务或者远程服务中的事务修改。所有这些事务使用Windows系统中的“分布事务协调器(DTC)”服务在网络级别协调所有参与者,以确保所有参与者都能接收到同样的提交状态,并传输所有经过确认的更改。分布式NTFS事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可以以事务方式创建一个网络级别的分布式文件系统,并且每个客户端都保留每个文件的准确的脱机缓存。 在NTFS中,每个文件或文件夹具有一个安全描述符,用于说明其所有者,并包含两个安全控制列表(ACL)。 第一个列表被称为自主访问控制列表(DACL),用于描述是否允许或禁止特定的用户或用户组进行特定的操作(如读取、写入、执行或删除)。例如,“C:\Program Files”文件夹可能被设定为允许所有用户读取并执行,但只有具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才能修改其内容。Windows Vista为DACL增加了强制访问控制功能。DACL是Windows Vista及后续操作系统的用户账户控制功能的主要检查点。 第二个列表被称为系统访问控制列表(SACL),用于描述对文件或文件夹的特定行为是否应当被审核,以及在操作成功后是否应当记录操作。例如,企业可能会对高度敏感的文件开启审核功能,这样管理员就可以了解到是否有人尝试删除或复制这些文件,以及他们的操作是否成功完成。 加密文件系统(EFS)提供对NTFS卷上任意文件和文件夹的用户透明的强保护。加密文件系统需要与EFS服务、Microsoft的加密应用程序接口(CryptoAPI)以及EFS 文件运行时库(FSRTL)联合工作。 EFS使用对称密钥(也被称为“文件加密密钥(FEK)”)加密文件,这比起使用非对称密钥加密在加密和解密大量数据时消耗的时间较少。该对称密钥使用一个和请求加密文件的用户相关的公钥加密文件的内容,加密后的数据储存在被加密文件的可选数据流中。当需要解密文件时,文件系统使用用户的密钥解密储存在文件头中的对称密钥,然后使用该对称密钥解密文件。这些操作在文件系统级别完成,因此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为了处理用户丢失密钥的情况,加密文件系统中还支持多个附加解密密钥,因此除用户外,授权过的恢复代理也能访问数据。NTFS提供的加密和压缩功能是互相排斥的——如果同时希望加密和压缩,则NTFS文件系统级别只能打开其中一种功能,另一种功能需要使用其它第三方工具完成。 Basic、Home和MediaCenter版本的Windows上不支持EFS功能。要使用这个功能,必须安装Professional、Ultimate或者服务器版本的Windows,或者使用Windows域中的企业部署工具进行部署。 磁盘限额是NTFS v3开始提供的功能。此功能允许计算机管理员在受支持的Windows操作系统上为每个用户分别设定允许使用的磁盘空间阈值,或者跟踪查看每个用户使用的磁盘空间使用量。管理员可以设定当某个用户使用特定量的磁盘空间后收到“磁盘空间超限”的警告,甚至拒绝他们继续占用更多空间。如果有文件或者目录使用NTFS文件压缩,则磁盘限额管理的尺寸以压缩后的实际尺寸为准。如果应用程序通过操作系统接口查询用户可用的剩余磁盘空间大小,开启限额后程序得到的大小将是在限额范围内的剩余空间,而不再是磁盘的总剩余空间。 Basic、Home和MediaCenter版本的Windows不支持磁盘限额功能。要使用这个功能,必须安装Professional、Ultimate或者服务器版本的Windows,或者使用Windows域中的企业部署工具进行部署。 该功能从NTFS v3开始可用。该功能可以在用户空间中为文件或目录添加一个关联的重解析点属性。当对象管理器(请参见Windows NT线执行)解析文件系统名称并遇到重解析点属性时,它将“重新解析”名称,具体做法是:Windows会将需要重解析的名称传递给已经加载的所有文件过滤驱动程序,每个过滤驱动程序都会检查重解析数据并判断自己是否和该重解析点相关联。如果某个过滤驱动程序判定自己匹配该重解析点,则它将拦截这次文件系统调用,然后执行对应的特定功能。重解析点是实现卷加载点、目录连接、分层存储管理、本机结构存储,以及单实例存储等功能的基础。 类似于Unix 加载点,可以将一个卷的根目录附加到另一个文件系统的某个目录下。这项功能可以让驱动器不需要单独的卷标(如C:或D:)就可以被访问。 当卷被加载到另一个卷的某个目录时,该目录原来的内容将无法访问,而被新加载的卷中的内容所代替。被加载的卷仍然可以继续拥有独立的卷标。NTFS文件系统不允许卷之间相互加载。卷加载点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是非永久的。前者在系统重启后会自动加载,而后者需要手动重新加载。 被加载的卷可以使用NTFS外的其它文件系统。一个常见的例子是,被加载的卷一个远程共享的目录,该目录拥有自己的权限设置,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文件系统的策略为当前操作系统设定特定的访问权限。 类似于卷加载点,但目录连接的连接目标是文件系统中的某个其它目录。例如,目录codice_1带有一个目录连接属性,连接到codice_2。当用户级别的应用程序访问时,NTFS将自动把所有引用重定向到codice_2。目录连接功能在概念上类似于Unix的目录符号链接,但符号链接可以连接到任何目标,而NTFS目录连接只允许连接到目录。 目录连接可以在控制台中通过命令MKLINK /J连接名目标目录创建,使用RMDIR连接名删除。目录连接是永久性的,如果在客户端访问服务器的目录连接,则操作系统会使用被链接的目录所属的系统(或域)的安全设置。但连接本身可能拥有独立的安全设置,并且删除一个目录连接不会同时删除目标目录。 有些目录连接是Windows Vista系统创建的,用于保持和早期版本的Windows的兼容性,例如系统驱动器中的Documents and Settings文件夹会被连接到同一个卷中的Users物理目录上。这些目录默认情况下是隐藏的,并且进行相关的安全设置,因此Windows资源管理器不允许外壳或者大部分应用程序直接打开它们,这样的设置可能是为了防止用户发现两个看上去相同的文件夹,然后错误地删除其中的某一个。默认情况下只有本机的SYSTEM账户或者的Administrators用户组成员可以访问这些目录,这是考虑到这些账户安装软件的权限,而安装时可能会产生兼容性问题。 目录连接属于软链接(即使目标目录已经被删除,他们也仍然存在),使用一种类似符号链接的方式工作(只不过对于目标位置和类型有额外的限制),但NTFS文件系统对它们进行特殊优化,解析更快,相比于之后提出的NTFS 符号链接,目录连接的开销更小,且可以在服务器端解析,因此可以在远程共享目录中使用它们。 符号链接(或称软链接)从Windows Vista开始引入。符号链接在客户端解析,因此如果服务器上共享一个符号链接,则客户端访问时将服从本机而非服务器端的访问限制。 符号链接可以链接到文件(使用MKLINK符号链接目标文件名创建),也可以链接到目录(使用MKLINK /D符号链接目标目录创建)。和Unix符号链接不同的一点是,NTFS符号链接在创建的时候就要决定目标类型(目录或文件),但创建符号链接的时候并不需要目标已经存在或可以访问,在访问时才会实际检查可访问性。NTFS在访问符号链接时也会检查目标的类型,由于NTFS不允许在任何位置有目录和文件同名,因此如果目标名称存在但是类型不正确,系统也会返回一个找不到目标的错误。 符号链接也可以引用远程主机上的共享文件夹或者其中的文件、子文件夹。但目标并不会被立即加载,而是在应用程序使用OpenFile()或者CreateFile() API请求打开目标的时候才加载到系统中。符号链接是永久的(重新启动后仍然保留在对应的卷上),可以在命令行或者脚本中使用DEL符号链接删除它们。 分层存储管理是一种转移一定时间不用的文件到价值更低的储存介质中的方法。当文件再次被访问时,文件上的重解析点将判定文件需要被使用,并将文件从储存介质中恢复出来。分层存储不但可以节省存储开销,也可以提高操作系统的数据读写和运行效率。 本机结构存储是一种已经被Microsoft终止使用的ActiveX文档存储技术。这项技术允许ActiveX文档使用和ActiveX内部的多流格式相同的方式进行储存。操作系统会加载一个NSS文件过滤驱动程序,可以在应用程序使用文件时透明地处理多流格式。当NSS文件被传输到非NTFS格式的磁盘卷上时,文件内部的多个流将被合并转换为一个流。 分布链接跟踪功能允许应用程序跟踪被重命名或者移动到同一计算机、域或工作组的其它卷中的文件、快捷方式和OLE链接。跟踪功能由一个系统服务提供,使用存储在元文件中的对象标识符(OID)索引实现。当应用程序请求跟踪某个文件或目录后,跟踪服务将会创建对象的OID项并指向目标。在一个NTFS v3上执行文件重命名、复制或移动操作时,也会同时复制对象的OID,这样跟踪服务就可以有效地寻找到目标。 当若干个不同目录中存有内容相同的文件时,单实例存储允许将相同文件归并到一个单一文件中,并将所有文件引用到实际的文件上。单实例存储功能包含一个用于管理复制、修改和归并文件的文件系统过滤器和一个用于搜索需要归并的相同文件的用户空间服务(“groveler”)。单实例存储提出时的主要针对目标是远程安装服务器,这些服务器上往往拥有若干个包含大量相同文件的安装镜像,单实例存储可以将它们统一起来,因而节省需要占用的总尺寸。和硬链接不同的一点是,在SIS下,每个文件在逻辑上仍然是独立的,更改被合并为单个文件的任意其中一个文件都不会影响其它文件,而是会取消对该文件的合并并产生一个新的副本。不过新文件不会立即写入到硬盘,NTFS使用类似于写入时复制的技术,在文件最终需要保存时才执行复制。 在内部,NTFS使用B+树索引文件系统数据。这种数据结构的方式实现比较复杂,但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提高文件的查找速度。文件系统日志用于确保文件的元数据完整,不存在孤立的文件内容。相比于FAT文件系统,NTFS文件系统的可靠性更高。 NTFS允许对名称(包括文件名称、流名称、索引名称等)使用除了0x0000以外的任意16位值序列进行编码。这意味着支持NTFS支持UTF-16码位,但文件系统并不会检查某个UTF-16序列是否有效(也即允许NTFS内部任意16位整数序列,不受Unicode标准的限制)。 操作系统首先通过0x30位置的8个字节找到 $MFT 所在的簇编号,然后将其和每簇扇区数(0x0D位置的1字节)以及每扇区字节数(0x0B位置的2字节)相乘,获得$MFT的字节偏移量。 在NTFS中,所有文件数据——文件名、创建日期、访问权限(使用访问控制列表(ACL)实现),以及内容——都作为元数据储存在主文件表中。这种抽象的实现方式能够大大简化为文件系统添加功能的成本。例如,Active Directory(活动目录)服务可以很容易在文件系统中为文件添加索引字段。这种设计方式也使得Everything或者Ultrasearch一类的软件可以不依赖于Windows索引服务实现对文件和文件夹名称的实时搜索。 MFT结构支持最小化磁盘碎片的算法。一个目录项同时包含“文件名”和“文件ID”,后者是用于在主文件表中标识文件的记录编号。文件ID也包含“重用次数”信息,可用于检测对文件的过期引用。这点设计非常类似于Files-11文件系统的W_FID,和NTFS的其他部分迥然不同。 NTFS包含若干用于定义和组织文件系统的文件。总体来说,这些文件中的绝大多数结构和其它用户文件类似(只有“$Volume”比较特殊),但不能被文件系统客户端直接访问。这些元文件为定义文件、备份文件系统的关键数据、缓存文件系统的更改、管理空闲空间的分配、满足BIOS的要求、跟踪坏扇区单元,以及储存安全信息和磁盘空间使用情况等等多种不同需求提供支持。 Windows对这些元文件的处理方式较为特殊,直接由NTFS.SYS进行处理,因此难以直接查看,需要使用特殊工具进行提取。从Windows 7开始,NTFS驱动程序完全阻挡了用户访问权限,任何尝试访问原文件的请求都会直接进入蓝屏死机界面。微软“OEM支持工具”中的“nfi.exe(NTFS文件扇区信息实用工具)”是一个可查看这些文件的工具l.liru,要查看“$MFT”的内容,只需使用下列命令行:codice_4。另一个绕过操作系统保护限制的方法是使用7-Zip文件管理器工具并输入低级NTFS路径codice_5,此时将会出现三个新的文件夹:codice_6、codice_7以及codice_8。这个操作可以用于任何可移动设备,但如果需要访问当前活动分区,则需要进入离线模式(也即WinRE)。 对于每个MFT记录锁描述的文件或目录,都有一个线性存放的流描述符(也即"属性")存储区,被打包后存放在一个变长记录(也即"属性表")中,然后使用额外的填充符填充以满足MFT记录的1Kib对齐要求。这部分数据完整地描述了和文件相关联的所有数据流。注意此处的“流”和文件数据流不是一个概念,而是所有数据信息的统称。 每个流(或称"属性")本身包含如下数据:类型(内部通常存储为一个固定长度的整数或者一个描述符,但通常开发应用程序开发时调用FileOpen()或者FileCreate() API时会使用等效的标识符来代表它)、流名称(可选,注意和文件名没有任何关系),以及数据(可选,但大部分流具有数据)。对于NTFS而言,文件的主数据(也即文件内容)、目录的索引信息、文件的可选数据流、以及文件的所有属性,处理方式都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属性表中的某个属性而已。 可以使用nfi.exe(NTFS文件扇区信息实用工具)查看任意文件或者目录的数据流,这个实用工具目前包含在Microsoft OEM Support Tools中,可以免费发布。 为了优化小数据文件的资源占用并降低I/O负荷,在流描述符和文件数据大小总和不超过单个MFT最大记录大小时,NTFS会直接将数据放入流描述符区域中(通常情况下,MFT中数据流的内容是实际文件数据锁在的簇的列表)。此类直接将数据存入MFT的文件被称计算机取证工作者称为“常驻数据”。常驻文件允许的数据量受到文件其它信息占用的流描述符大小的影响,通常一个没有可选数据流、文件名不长且无特殊ACL设置的文件允许存放700到800个字节。 由于常驻文件不直接占据簇(也即基本的“分配单元”),这使得NTFS卷有可能包含比簇数目更多的文件。例如,一个80GB(74.5GiB)的分区,NTFS可以将其格式化并产生19,543,064个4KiB的簇。除去系统文件(64MiB日志文件,一个2,442,888字节的位图,以及大约25个簇的固定头部),还剩余19,526,158个簇可用于文件和索引。由于每个簇有4个MFT记录,因此卷理论上可以包含将近4×19,526,158 = 78,104,632个常驻文件。 机会锁(Oplock)允许网络客户端改变对文件或数据流的缓存策略,以便于增强性能或降低网络占用。机会锁应用到文件某个打开的流上,不影响同一个文件的其它流。 机会锁可以用于在后台透明访问文件。如果没有其它进程访问服务器文件,网络客户端可以避免向文件写入数据;而如果没有其他进程正在写入数据,客户端可以缓存即将读取的数据。 Windows支持四种不同类型的机会锁: 在Windows 7和Windows Server 2008 R2系统中,机会锁得到增强,支持每个客户端使用独立的机会锁键。 Windows NT和后续产品使用UTC作为内部时间戳,并在显示时进行适当的转换。也就是说,NTFS时间戳使用UTC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不支持NTFS的Windows使用本地时区作为时间戳,而目前版本的Windows对非NTFS分区也是用此方式进行处理。这意味着当文件在NTFS和非NTFS分区间进行移动时,操作系统需要实时转换时间戳。如果某些文件移动时处于夏令时,而某些文件处于标准时间,则可能移动后的时间可能会产生歧义,特别是当执行时间正好在时制转换前后时,用户可能会看到一小时的时间差。基于不同地区的不同夏令时规则,在任意12个月中,可能会产生最多4个小时的永久时间戳错误。 NTFS具体的内部实现细节属于商业秘密,这给第三方开发者制作NTFS文件系统处理程序带来很大的困难。 尽管绝大多数NTFS版本的绝大部分都完全向前以及向后兼容,但在旧版本的Microsoft Windows加载新版本的NTFS卷仍然会产生不少技术问题。这种问题往往来自于同一台计算机的多重启动功能,或者使用移动硬盘设备传输文件。 例如,在不支持的操作系统上尝试使用带有“先前版本”(严格的说称为卷影副本)的NTFS分区,会导致先前版本数据丢失。 Windows提供了一个命令行工具“convert.exe”可用于将部分文件系统转换为NTFS,包括HPFS(仅在Windows4 3.1、3.5和3.51中受支持)、FAT16和FAT32(在Windows 2000及后续版本中受支持)。 Mac OS X 10.3及后续版本包含对NTFS格式分区的只读支持。基于GPL授权的NTFS-3G也可以通过用户空间文件系统在Mac OS X上使用并读写NTFS分区。NTFS-3G的开发团队还提供一个性能更好的商业版本,名称为“Tuxera NTFS for Mac”。 Paragon Software Group也出售可执行读写操作的驱动程序,名称为“NTFS for Mac OS X”,部分希捷(Seagate)硬盘包含该组件。Mac OS X 10.6和后续版本中包含有本机NTFS的写入支持,默认情况下此功能未激活,可以通过特定方法打开。但有用户报告此功能不稳定并会导致内核错误,可能这也是该功能未启动或者被宣告的原因之一。 完整并安全的对NTFS的读写功能由NTFS-3G 驱动程序提供。该驱动程序包含在绝大多数Linux发行版中。同时也存在过时的,大部分仅只读的解决方案: 请注意,上面所有三个用户级别驱动程序(NTFSMount、NTFS-3G以及Captive NTFS)都基于用户空间文件系统(FUSE)实现的,该系统是一个用于在用户空间和内核代码间通讯以获取或保存数据的Linux内核模块。上面所有的驱动程序(除了Tuxera NTFS和Paragon NTFS for Linux)都是以GPL的方式开源的。由于NTFS内部结构非常复杂,内置的2.6.14内核驱动程序和FUSE都不允许修改被认为是不安全的卷,以避免发生数据丢失。 ComStation和FreeBSD都提供对NTFS的只读访问支持(eComStation有一个测试版本的驱动程序允许写入/删除操作,但通常认为该驱动程序还不安全)。BeOS有一个基于NTFS-3G的的第三方工具,允许完整的NTFS读写操作。除了Linux,NTFS-3G也能工作在Mac OS X、FreeBSD、NetBSD、Solaris以及Haiku上。同时,也有一个称为“NTFS4DOS”的商用驱动程序允许在DOS下进行读写。 Ahead Software曾经在2002至2004年间开发了一个名为“NTFSREAD”的驱动程序(版本1.200),可用于DR-DOS,并曾包含在他们的Nero Burning ROM软件中。OpenBSD在2011年5月1日发布的4.9版本中提供了针对i386和amd64体系结构的NTFS只读支持。 有许多第三方工具可以安全地重新调整NTFS分区的大小。在Windows Vista中,Microsoft添加收缩和扩展分区的功能,但该功能非常有限,因为该功能无法整理页面文件碎片或者标记为不可移动的文件,因此限制对分区的收缩能力。取消页面文件重新启动或使用第三方的工具进行磁盘碎片整理也许能改善收缩效果。
132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22
长春市
长春市 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吉林省的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天然地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东北地区实力最强的综合大学吉林大学位于长春。1932年3月至1945年8月间为满洲国首都新京。 2010年长春常住人口7,677,089人,面积20,594平方公里。长春户籍居民包括汉、满、朝鲜、回、蒙古、锡伯等38个民族。长春市区内居住着30多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侨,包括日本人、韩国人、欧洲人、北美人、阿拉伯人等。长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大的汽车工业城市和最早的电影工业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沿边开放城市。 长春地名的历史由来,有几种说法: 石器时代的长春地区大致属于榆树文化 范围。 三代时期属肃慎领地。东周时期成为秽貊族的主要聚集地。秦汉之后属夫余。南北朝时期并入逐渐兴盛的高句丽。唐朝高宗时期,高句丽被灭国,这里成为唐安东都护府的一部分,开元后属渤海国扶余府管辖。926年契丹灭渤海国后,属东京道黄龙府(今农安县)。金改黄龙府为济州,属上京路,后济州更名为隆州。元初又更名为辽东路,后建辽阳行省,改称开元路。明初建奴儿干都司属伊通河卫,后成为兀良哈与女真各部争夺要地。明末清初成为蒙古科尔沁部王公的领地,后隶属漠南蒙古郭尔罗斯前旗管辖。 清嘉庆五年五月戊戌(1800年7月8日)设置理事通判、巡检各一,隶属于吉林将军。理事通判衙门始设于伊通河畔长春堡东之新立城,因地属长春堡境界、乃于治署之前冠以地名,称为长春厅。长春之名正式使用于此。 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署移址于宽城子(长春旧城的名称,该城的城墙四至位于今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路以东,伊通河以西,长春大街以南,解放大路以北一带),厅署修筑于今四道街,厅名依旧,厅之所在地名宽城子与长春并用。 光绪七年(1881年)理事通判改抚民通判。1888年8月14日,吉林将军长顺奏请长春厅改升长春府,光绪十五年(1889年)春,准长春厅改为长春府,抚民通判升为知府。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改长春城墙为砖墙,并增开三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将军改为吉林省。 1896年沙俄侵入中国东北,1898年后俄国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南满支线(今哈大线铁路),长春作为一处沿途的重要站点,于1899年在旧城西北二道沟设立了宽城子火车站,在车站附近修建了俄国的铁路附属地。 1904年日俄战争开始,两国为争夺东北地区的殖民权益展开激战。1905年9月5日,双方签订《朴茨茅斯条约》结束了战争,日俄以宽城子站为界重新划定势力范围,日本从俄国手中攫得旅顺至宽城子段之铁路及其一切权益,改名为南满铁路。1907年日本开始着手在旧城北面头道沟一带建设长春火车站及长春满铁附属地。 1907年,长春应列强之要求正式开辟商埠,设立了开埠局,在旧城以北(今长春大街)至满铁附属地(今上海路)之间建设商埠地。 1913年1月8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发布第24号《命令》:“各府、直隶厅、州、县,一律改称县,仍冠以原地名,长官一律称县知事。各县衙门改组为县公署,行政区域不变。”1913年3月2日,吉林省民政公署发布府、厅、州均改为县的《通令》,布告吉林府、长春府、延吉府、新城府等11府及各厅、州均改为县。各县管辖区域及应办事务,“悉仍现制办理”;“各处均暂用旧印,新印颁发到日,再行转发启用”,长春府遵令改称“长春县”,县衙称县公署,县官称知事。 1914年6月东北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制,长春县划属吉林省吉长道所辖;民国九年(1920年)8月始筹建市政,吉长道尹蔡运升倡办长春市政公所。8月26日,吉长道尹兼长春市政公所督办蔡运升发布训令第二十三号,知照长春县知事。至此,长春市政公所正式成立,隶属吉长道。1929年废道制,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1929年9月,长春市政公所与开埠局合并,称长春市政筹备处,置处长。市政管理机关与长春县并立。长春县隶属吉林省,为一等县。 清朝政府被推翻后,从1912年到1928年,本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为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由于张不能满足日本对东北的侵略要求,于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死。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长春地区正式归入国民政府隶属。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1月1日,长春县改制“长春市”,至此市制始成。1932年3月1日,满洲国建国,3月14日宣布定都长春,15日改名为“新京”,为满洲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1932年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满洲国国务院。 在14年的满洲国时期,日本及满洲国当局对城市进行了系统性的规划和建设,新京的城市建设和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至1944年市区面积已经由21平方千米扩展为80平方千米,人口达到121.7万人,其中日本人约为14万。1945年8月,苏联红军攻入满洲国,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满洲国灭亡。8月20日苏军空降兵占领新京,并实行军事管制。12月20日苏军把新京改回旧名长春。 1945年12月20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长春市设置长春市政府,隶属吉林省。1946年4月14日上午,苏军撤离长春回国,将长春市全面移交国民政府。下午2时,中共东北民主联军吉林军区部队在周保中指挥下发起围攻长春战役,国民党称为“四一四”战役。4月18日,中共军队歼灭长春守军伪满铁石部队,国民党市长赵君迈等被俘。1946年5月23日,由于四平街保卫战失利,驻长春的中共党、政、军机关撤出,长春复被国民政府占领。 1947年6月5日国民党正式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废除新京特别市,正式批准析长春县置长春市,为吉林省省辖市,同长春县均隶属于吉林省。 1948年5月23日中共军队包围长春,长春围困战开始,至1948年10月19日中共东北人民解放军入城,长春市改为“长春特别市”。隶属东北人民政府。市政府称“长春特别市政府”。 1949年3月11日,长春特别市政府改称长春市政府。1949年4月21日,长春市政府由东北行政委员会直属改由吉林省政府直属。1949年5月9日,长春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1952年撤销长春县,改为长春市郊区。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1954年8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长春市改为吉林省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到长春市,长春市成为吉林省会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指示,根据1954年《宪法》,长春市人民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23日,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1979年列为全国十五大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 长春位于东北平原中部,处于松嫩平原和松辽分水岭的结合部。长春到四平深断裂是一条分割山地与平原的主要构造线,以东为隆起区(主要为大黑山),以西为沉降区,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长春就位于东部低山丘陵向西部台地平原的过渡地带,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长春地区东部有小面积的低山丘陵,较大部分为台地,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纵贯其间,沿河两岸则为平坦的冲积平原。山地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台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35.23%,高台地占5.77%。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平原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阶地占7.5%,湖积平原占3.1%。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地区归纳起来有三个地质特点:一是地表起伏小,相对高差不超过40米至50米,地面坡度不超过4度至5度,有利于发展城市交通运输。二是地质基础比较稳固,地耐力为15吨至20吨/平方米,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部分处于台地丘陵地区,地下水相对松辽平原大部分地区较深,不利于采用。 长春城区最高点为大顶子山,是南关区、净月潭开发区、双阳区的分界点,海拔406米。 长春地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春季较短,干旱多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常与东南移动的贝加尔湖的冷空气交汇于此,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温热多雨,降水量占全年的60%以上。秋季,天高气爽,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冬季漫长,在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下,气候寒冷而干燥。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 年平均气温5.65°C,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5.1°C,极端最低气温−36.5℃(1970年1月4日)。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3.1℃,极端最高气温38.0℃(1951年7月9日)。年平均日照时间2,688小时,无霜期140-150天。 长春市现辖7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亚区域”:长春市在主要市辖区之内还包含有两个重要的亚区域: 开发区:长春市先后成立了四个主要的开发区作为特殊经济区域: 1949年长春市为吉林省辖市。1952年原由省直辖的长春县撤销,并入长春市。1953年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管。1954年长春市划归吉林省,为吉林省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原公主岭专区所属农安、九台、德惠、双阳、榆树等5县交由长春市领导。1966年将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5县划归德惠专区。1969年撤销德惠专区,所属农安、德惠、九台、双阳、榆树5县划归长春市。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 撤县建市时间: 1995年8月,正式撤销双阳县建制,设立双阳区,属于长春市。撤销长春市郊区建制,组建绿园区。长春二道河子区改名二道区。长春市6个区的各行政区域做了相应的调整。市辖区面积由1116平方千米增加到357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由136平方千米增加到137.35平方千米。 2005年,将九台市的卡伦湖镇、龙嘉镇(原龙家堡镇)、东湖镇3个镇划归二道区管辖,将德惠市米沙子镇、万宝镇、农安县合隆镇3个镇划归宽城区管辖。经过此次调整,长春市辖区面积由3616平方千米扩大到4756平方千米,扩大了31.5%。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九台市,设立九台区,属于长春市。 根据2015年最新发布的统计年鉴,2014年长春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70平方公里,超过沈阳、哈尔滨、大连,为东北面积第一大都市。 简要列出长春个别年份的人口数据。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7677089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541650人,增长7.59%。年平均增长率为0.73%。其中,男性为3878513人,占总人口的50.52%;女性为3798576人,占总人口的49.48%。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2.10。0-14岁的人口为921367人,占12.00%;15-64岁的人口为6137509人,占79.9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618213人,占8.05%。 全市共有公路569条,总里程达7094.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条,279.3公里;国道6条、672.5公里;省道7条,398.9公里;县道28条、1,420.5公里;乡道515条、4,288.1公里;专用车道8条、35.5公里。 吉林省铁路密度居中国第三位,长春地区更处于核心位置,位处京哈线铁路大动脉上,是长春至大连、哈尔滨、白城、图们4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现已开通直达北京、广州、西安、上海等地的特快、直达列车,长春火车站旧站舍建于1913年,1992年爆破拆除改建,目前日发送旅客达到7万多人次,并在长春西部新建了长春高速铁路西站,其是哈大高铁上的一个重要车站。 长春的民用机场多年以来一直是大房身机场,不过由于其距离市区较近,缺乏扩建的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客流量需求。2005年8月长春市开始启用了位于九台市龙家堡镇与东湖镇 交界处的新机场:龙嘉国际机场。目前已经开辟了50多条国内外航线,国内航线包括至北京、上海、成都、昆明、厦门、西安、桂林等主要城市。国际上已开通至首尔、仙台、东京、香港、新西伯利亚等航线。 截止2007年5月,包括国有公共汽车线路、小公共汽车、专线小公共汽车和郊线公共汽车共计255条公交线路。其中,保留并改造了54路有轨电车线路,是全国仅存的几个保留有轨电车的城市之一。 长春共计划修建1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其中1、2、5、6、7号线为地铁线路,3、4、8号线为轻轨,双阳线和空港线为市域快轨,10条线共同组成三主七辅双模式轨道交通459.7公里的线网。目前3号线已于2002年通车使用,4号线已于2010年通车使用,2012年至2018年建设地铁1、2号线市区段工程、3号线东延线、8号线工程。其中地铁1号线已于2017年6月30日通车使用,地铁2号线已于2018年8月30日通车,,轻轨8号线于2018年10月30日开通试运营。 长春的出租车行业发达,出租汽车总量、人均出租车占有量以及出租车行业对经济贡献率均居于全国前列。出租车起步价5元/2.5公里,2.5公里后每公里收费1.95元,时速低于每小时5公里时,每2.5分钟收取1元等候费。另收1元燃油附加费,拼客情况下此项费用则不允许收取 长春市正在构建的城市闭合交通网络,包括:一环路全长15.13公里;二环路(旧中环)全长33.21公里;三环路(旧环城公路)全长47.88公里;四环路全长68公里;五环路(绕城高速)全长89.8公里(建成);大外环全长416公里(在建)。 在民国满洲国时期,长春主要为消费型经济,第三产业发达,第一产业随着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也获得了巨大发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长春逐渐转型为制造型经济,一直到现在也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以下为长春地区2001-2007年的主要经济指标: 长春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区,2004年全国十大产粮县排名,长春地区有三个,其中,榆树市以23.2亿公斤粮食产量名列榜首。相关知名企业包括大成集团、德大集团、吉粮集团和皓月集团等。 工业仍然是长春经济的主导力量。主要的产业有:汽车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能源、建筑和材料制造等。 汽车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超过70%,是名副其实的龙头产业。一汽集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汽车厂,1953年始建,1956年出车,生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辆汽车、第一辆轿车,现已成为中国汽车工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全、技术最先进的现代化汽车生产科研基地。全世界汽车零配件行业百强大都在长春设厂生产。长春客车厂生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辆轨道客车、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列地铁和第一辆磁悬浮列车。产品包括北京地铁、武汉轻轨、重庆轻轨、广州地铁、平壤地铁、德黑兰地铁,以及中国很多铁路客车。 长春最繁华的商圈有六个:重庆路商圈、红旗街商圈、同志街商圈、长春站商圈、桂林路商圈、亚泰商圈。 另外,位于光复路附近的新天地购物公园建立后,也逐渐形成商圈,亚泰大街逐渐繁华,聚集越来越多的商场和饭店。 长春的星级宾馆数量众多,五星级的有香格里拉大饭店、紫荆花大饭店、名门饭店、锦江花园大酒店、金安大饭店、华天大酒店、卓展天天酒店、南湖宾馆、松苑宾馆、开元名都酒店、喜来登饭店、兆隆酒店(在建)、广泽大酒店(在建)、凯悦酒店、长春国际金融中心大酒店(在建)、龙湖酒店、五环国际酒店、净月大饭店等十六家(在建),四星级的还有吉林省宾馆、长春市宾馆、长白山宾馆、会展中心大饭店、吉祥酒店等十几家。从数量和质量上看,对于长春建设东北亚地区旅游和会展中心的目标尚有所距离。 长春的电影工业,1945年10月中国在长春建立了东北电影公司,1946年5月迁佳木斯,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迁回长春现址。在此诞生了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年5月)。1955年,东北电影制片改名为现在的长春电影制片厂。 长春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吉长方言长哈小片,起源于大量的河北,山东移民与原关外汉人和满族人语言的混合。由于长春在建国后大量各地移民融入,所以又形成了口音较东北大部分地区为轻,即更接近普通话的特点,在全国范围来看都是普通话普及程度排名前列的。 长春方言当然也具备了东北话很多特点,比如儿化音较多,(r)和(y)不分,平舌音和卷舌音容易混淆等。此外有大量独特的用词,特别是形容词方面,比如:埋汰(形容脏,音:mai2-tai),膈应(形容让人反感不适,音:ge4-ying),隔路(形容奇怪,特立独行,音:ge2-lu4),得瑟(形容爱张扬,音:de4-se),砢碜(形容相貌难看,音:ke1-chen)等等。也有名词,如:嘎拉哈(一种常见的少儿玩具,一般用羊拐踝骨做成,音:ga3-la-ha4)。有的词甚至无法用现有的汉语拼音表达,如:“pia4-ji”(口扁(pia读四声)叽”,一种男孩子玩的扇纸片游戏,一般为圆形)。随着一些小品和影视作品在全国流行,很多本地土语已为各地人所知。 相对于南方很多地区“十里不同音”的状况,东北的广阔领域内口音则相对一致,对于长春来说,来自周边市县的人和市区的人交谈时,一般也不易区分。当然各市县也有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例如有一句话叫:“农安县,三大乏:嗯哪嘎哈不远遐”,说的就是当地主要的特色用语。 长春城区内有特有的方言,如大回(左转),小回(右转),踩一脚(公交车,出租车乘客用来说下车用语),得儿(der 一声儿化音,与其它东北吉林全为贬义不同,既可能有贬义,也可能有褒义,看具体语境)。 长春最大的佛教寺院是位于人民广场东北角的护国般若寺(bōrě,智慧之意),该寺始建于1922年,1934年满洲国命名为“护国般若寺”。寺院占地1.5万平方米,造型古朴典雅,香客如织,现为吉林省和长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知名寺庙还有百国兴隆寺、观音寺、大佛寺等。曾在电视剧《红楼梦》扮演林黛玉的艺人陈晓旭曾在2007年初在百国兴隆寺剃度为尼。 儒学方面,长春文庙是现有的全国十四家“祭孔”的文庙之一,每年二月和八月都会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先圣。仪式再现了两千多年前“钟磬齐呜,韶乐绕梁”的盛况,其作用也超脱了信仰寄托的范畴,更多表达了文化传承的理念。 长春的穆斯林人口不多,但仅有的两座清真寺都雄浑绮丽,整体布局和建筑艺术与中国内地伊斯兰建筑一脉相承,同时又有着中国北方地区吉林民居的特点。其中,长通路清真寺始建于1824年,见证了长春城市大部分的历史,也是长春最大的清真寺。为了满足长春穆斯林人口不断增加的需求,近年来又异地重建了二道清真寺。 长春的基督教团体主要分为新教与天主教。长春最大的新教教堂为位于西五马路的长春基督教堂,它有两个礼拜堂,是长春基督教会所在地。最大的天主教堂是位于东四道街的长春天主教堂,因主要奉祀圣女小德兰,也称德肋萨堂。其他还有春城基督教堂、宽城基督教堂、朝鲜族基督教堂等。长春曾经也有过东正教教堂,由于俄国在长春的影响力衰竭而毁弃拆除。下辖的德惠市现有一座东正教堂,也已经年久失修了。 东北地区是满族人的故乡,而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所信仰的萨满教正在逐渐消逝,因此其宗教特质也成了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产。目前在长春有着东北地区唯一一个萨满文化专门研究机构——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研究所。 1825年,长春厅署从新立城移址于宽城子(长春旧城),宽城子成为长春城市的第一块街区,长春城建以此为始。 1899年,随着旧城西北二道沟 沙俄宽城子火车站的修建,俄国在车站附近设立了铁路附属地,长春城市的第二块街区形成。 1907年日本开始着手在旧城北面头道沟一带建设长春火车站及长春满铁附属地,长春城市的第三块街区形成。同年长春正式开辟商埠,在旧城以北至满铁附属地之间建设商埠地,此为长春城市的第四块街区。 长春现有城市布局基本形成于新京时期。当时满洲国推行“国都建设”,由主要来自于日本的一批一流建设工程专家,借鉴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编制了《大新京都市计划》。该规划设计以长春满铁附属地为基础,注重新旧城区间的有机结合。考虑到城市扩张发展的可能方向,将新城区置于旧城区的南面。新城区的城市绿化、市政工程设施以及交通道路的规划设计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准,建成了以伪满八大部为代表的花园城市风貌的大片新街区。道路系统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重要路口设置环岛广场(如直径300米的大同广场、直径244米的安民广场),加宽道路设计,绿化带结合公园形成绿化系统。 建国后长春城市的主要变化是建成区面积大大增加,在京哈铁路以西和以北,以及南湖以南和伊通河以东开拓了大片的城区。但是老市区长期保持着旧貌,真正的城市改造和建设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1985年5月4日,《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国务院批复。国务院在这个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指出:“长春市的城市建设要坚持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长春市建设成经济实力较强、社会文明进步、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城市。要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发挥长春市园林绿化的优势,本着尊重自然、尊重历史的原则,精心塑造建筑别致、街景独特、环境优美的园林城市形象”。其后又经过了几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编。长春城市规划与建设延续并发扬了优良的传统,形成舒展、通透、大气、开放的风格特色,建成区版图不断向四周拓展。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整体衰落,长春也在积极进行城市转型,当时政府和专家们参考了德国鲁尔区的一些成功典范,如由重工业城市成功转型为文教和会展中心的杜塞尔多夫,也对长春的未来发展有所借鉴。长春市城市面积广大,城市类型也可以趋于多元化,在保留大部分重工业区域的同时,在其他地区开发新的城市功能,这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目标。 长春由于历史上受俄日的影响,满洲国新京时期的遗留建筑,中西结合、多种文化混合的特点,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特色。 长春饮食是东北菜系下吉菜分支的代表,特点是口味重(偏咸)、菜量足、荤菜多。同时也由于移民城市的特点,各大菜系汇集,川、鲁、京等都不鲜见。民族风味则包括满、蒙、朝鲜等民族的特色食品。另外,长春人喜欢吃涮锅子,大街小巷总能找到不同风味的火锅店。 特色菜及小吃包括东北家常熬鱼、红烧丸子、满族八大碗、人参汽锅鸡、烧鹿尾、羊肉烧芸豆、朝鲜冷面、尖椒干豆腐、地三鲜(茄子、土豆、青椒)、回宝珍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酸菜白肉火锅等。在一些不知名的小巷子里可以吃到很多有当地特色的小吃,如坛肉、酱骨头、麻辣烫、酸辣粉、炒粉、烤蒜、豆腐串、烤馒头、打糕、朝鲜咸菜、狗肉、明太鱼等。不过最有地方特色的还是排骨炖豆角、杀猪菜。 长春的酒吧主要分布于同志街、重庆路、隆礼路等地段,像五月花、欢乐时光克罗娜、浪漫夜、百花深处等几家都颇有特色。 长春的电影文化历史较长,底蕴深厚。早在1937年,满洲国在新京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简称“满映”),在满映存在的八年里,共拍摄故事片108部,教育片、纪录片189部。著名演员有李香兰(山口淑子)、刘恩甲、浦克、张奕、于洋和凌元等,导演有内田吐梦、朱文顺等。在八年抗战中,半个中国都陷入战火之时,长春的电影界成为灯红酒绿的世外桃源。解放后满映被接收并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英雄儿女》、《刘三姐》、《五朵金花》、《白毛女》等影片成为共和国经典。如今的长影在中国电影界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至高地位,但仍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电影制作中心。 长春是吉林电视台和长春电视台所在地,高218米的吉林电视塔已成为本市地标。目前,省台有7个频道,市台有5个频道,此外下辖各市、县及双阳区和一汽也拥有各自的电视台。节目一般以普通话播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节目使用方言,特别是综艺节目等。 同样,吉林省广播电台和长春市广播电台也都坐落于长春,像长春台的交通之声频道和文艺频道等都有大量听众。 长春报业属于百家争鸣,没有巨头垄断,影响最大的有两家:吉林日报系的《城市晚报》 和省文化厅的《新文化报》,此外《吉林日报》、《长春晚报》等也有较大销量。 长春是东北地区的重要体育城市,近年来在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上有过突出的表现。 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是近年来中国足坛的一支劲旅,2006年第一次升上顶级联赛就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绩,在2007赛季更是第一次夺取了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冠军。2008年,又第一次代表中国参加了亚洲冠军联赛。 吉林九台农商银行队已在CBA征战多个赛季,曾经在2004-2005赛季闯入季后赛半决赛,败于当年的总冠军广东华南虎队。 东北师范大学男篮是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一支劲旅,曾连续三年闯入八强并捧得过一次冠军。 另外,长春市在冬季项目,乒乓球,射击等项目上都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其中,长春的短道速滑选手曾经占据了大半支国家队,在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年仅19岁的长春籍小将周洋夺得短道速滑女子1500米冠军,为长春市赢得了第一枚奥运会个人项目金牌。 2007年,长春市成功举办了2007年亚洲冬季运动会,成为继哈尔滨之后第二个举办这一赛事的中国城市。 南岭体育场主要用于田径和足球赛事,可容纳观众50,000人。 经开体育场目前是长春亚泰足球队主场,可容纳观众25,000人。 五环体育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主赛场,可用于冰上及篮球,排球等赛事,可容纳观众12,000人。 长春市体育馆目前是吉林东北虎篮球队主场,可容纳观众4,400人。 吉林省滑冰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2,664人。 吉林省速滑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2,000人。 富奥冰球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800人。 长春市滑冰馆第六届冬季亚洲运动会比赛场馆,可容纳观众300人。 长春市现有14个国际友好城市: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机构列表: 长春普通高等学校: 普通高级中学: 初级中学:
132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23
宋之问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省灵宝)人。唐朝著名诗人。 之问弱冠即有文名,是刘希夷的舅舅。唐上元二年(675年)舅甥双双进士及第。但之问因为想抄袭刘希夷的诗句,向刘询问,刘一开始答应,不久又反悔。宋之问大怒,就用土袋将刘希夷活埋。 之问历任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宋之问长得一表人才,写得一手好诗,却因口臭不能当男宠。之问甚是惭恨,常含鸡舌香(丁香)于口中。他曾为张易之兄弟手捧溺器,而“天下丑其行。”在京时期,他与沈佺期并称为“沈宋”,和陈子昂及杨炯、骆宾王、杜审言等有交往。武则天时因附张易之,连坐,降官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之问与宋之逊暗中逃回洛阳。躲在驸马都尉王同皎家借宿。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张仲之与王同皎等人密谋暗杀武三思。之问为了立功,派使兄长宋之逊之子宋昙及外甥李悛向武三思告密。不久以功升为鸿胪丞,官至考工员外郎,修文馆学士,史称“宋考功”。 后又谄事太平公主,以知贡举时贪贿,景龙三年(709年)岁暮,贬越州长史。唐睿宗即位,被流放到钦州(今广东钦县),随即赐死于桂州。 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为近体诗定型的代表诗人。所作多粉饰太平、颂扬功德之应制诗,靡丽精巧,尤善五言律诗,对初唐律体之定型颇有贡献,尤其贬谪之后,诗句逐渐简单辽阔,但开盛唐气象。钱木庵《唐音审体》说:“律诗始于初唐,至沈宋而其格始备。” 渡汉江 题大庾岭北驿
132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25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尼采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著名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诗人、作曲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 尼采在1844年10月15日生于接近莱比锡的小镇,当时那里隶属普鲁士的萨克森管辖。他的名字来自于当时正值49岁生日的腓特烈·威廉四世国王,这个巧合被他的父母视为是好预兆,不过后来尼采放弃了「威廉」这个名字。尼采的父亲卡尔·路德维希(1813-1849年)是路德教派的牧师和教师,母亲是法兰齐斯卡娜·奥勒尔(1826-1897年),双亲在1843年结婚。他的妹妹伊莉莎白在1846年出生,小弟路德维希·约瑟夫则在1848年出生。尼采的父亲因脑软化症而在1849年去世,两年后他的弟弟也去世了。1850年尼采全家搬迁到萨勒(Saale)河畔的瑙姆堡,与尼采的祖母和父亲的两名未婚姊妹共同生活,由于他的母亲终身未改嫁,因此尼采几乎在充满女性的环境中成长。在祖母于1856年去世之后,尼采全家搬了出来。 尼采就读于私立的男子学校,在那里他认识来自显赫家庭的古斯塔夫·克鲁格和威廉·皮德尔,与他们结为至交。这时的尼采希望以父亲为榜样也成为牧师,因此他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里某些章节,为此他获得小牧师的称谓。他也认识了一些当地的音乐家,开始他对音乐的爱好。14岁时他进入普夫达(Pforta)中学,课程以古典教育为主,且以训练严格出名,开始让尼采很不适应。尼采在学校里也认识保罗·杜森(Paul Deussen)和卡尔·冯·格尔斯多夫。尼采在这段时间也专注于撰写诗赋和音乐。在普夫达中学里尼采接受希腊和罗马古文学的训练,这也是他首次接触到与家中基督教教育完全不同的环境。 于1864年毕业后,尼采进入波恩大学,开始对神学和古典语文学进行研究,并在此期间做了大量有关于荷马与古典语文的演讲。在经过一学期的研究后(也是出于对他母亲的不满)尼采失去对基督教的信念,停止对宗教的研究。尼采转变的缘故可能为阅读神学家所著的《耶稣的生平》一书,这对当时年轻的尼采产生极大震撼。尼采接著将心力放在研究哲学上,不久受到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尔(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教授的赏识,并且在隔年追随他前往莱比锡大学就读。在那里他也认识后来成为古典学家的同学欧文·罗德,并且发表了第一份文字学的研究。 在1865年尼采研读了许多亚瑟·叔本华的著作,并在1866年读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所著的《唯物主义之历史》一书。他很快便迷上两本书里的哲学观,这促使他将他的研究领域扩展至文字学以外,并且决定继续深入学习。1867年尼采自愿入普鲁士军队于瑙姆堡的砲兵部队服役一年,然而在1868年3月发生的车祸却使他无法继续服役。尼采于是继续他的研究,在他研究暂停的那年他也认识了理察·华格纳。 在里奇尔教授的帮助下,尼采得以轻易获得瑞士巴塞尔大学提供的古典哲学教授职位,而无需先取得博士学位或教学的证书。在搬至巴塞尔后,尼采宣布放弃他的普鲁士公民权,从此保持无国籍人士的身分到去世。尽管如此,他仍在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参军,担任医护兵职务。短暂的军旅生涯带给他极大的震撼,让他见识到战争带来的毁灭,同时萌发日后“权力意志”思想的雏形。在从军期间他也染上痢疾和白喉。 在1870年回到巴塞尔后,尼采以旁观者的身分见证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以及接下来奥托·冯·俾斯麦执政的年代。尼采以「荷马与古典哲学」作为他教授教职演说的主题。在大学里他认识神学教授弗朗茨·奥韦尔贝克,两人从此成为终身至交。尼采也认识默默无名的俄国哲学家Afrikan Spir以及他的同事—历史学家雅各·布克哈特(代表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尼采还经常前往聆听布克哈特的授课,两人对尼采都产生极大影响。尼采也长期与在莱比锡认识的理察·华格纳和他的妻子柯西玛保持联系,尼采相当欣赏华格纳夫妻,经常前往华格纳在琉森州的住所拜访。华格纳夫妻将尼采引入他们的社交圈子,还邀请他共同出席拜罗伊特节日剧院的开幕演奏。 尼采在1870年他还将《悲剧的诞生》一书的手稿送给柯西玛作为生日礼物,后在在1872年正式出版《悲剧的诞生》一书。然而,其他的古典语文学教授包括里奇尔在内都对尼采的新书不感兴趣,甚至还表露极大的失望,认为尼采抛弃了“他的母亲”,即古典语文学。因为尼采在这本书里放弃精确的语言学研究方式,而是改用哲学的演绎方式进行论述。另名为Wilamowitz-Moellendorff的语言学家则发表了篇严厉的批判文章,虽然其默默无闻(此前他对尼采十分恭敬),但他的观点代表语文学界对于尼采这本书的主要看法。尼采青年时期的好友欧文·罗德(这时已在基尔担任教授)以及华格纳则挺身替他辩护。尼采坦承他在古典语文学界被孤立的处境,以至于曾经人头攒动的尼采先生的课堂变得冷清,到了来年,只有两个外来系的学生。这是令人苦恼的,对于尼采更是如此。 在1873年至1876年之间,尼采陆续发表四篇长篇论文:《大卫·史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历史对生命的利与弊》、《教育家叔本华》、和《理察·华格纳在拜鲁特》(这四篇论文后来被收录以《不合时宜的考察》为名出版)。四篇论文都带有文化批判的色彩,吸纳叔本华和华格纳的思想(但在第四篇《理查德.瓦格纳在拜罗伊特》中隐隐表露与瓦格纳之间的矛盾),挑战当时正快速发展中的德国文化。从1873年开始尼采也陆续撰写短文,这些短文在他死后以《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为名出版。在这段时间里尼采活跃于华格纳的社交圈中,认识玛毕达·莫森布(Malwida Von Meysenbug)女士和汉斯·冯·彪罗,也认识道德学家保尔·瑞(Paul Rée代表作《论道德感的起源》),雷在1876年对于尼采产生极大影响,使他脱离早期著作中的悲观写作风格。然而,1876年的拜鲁特音乐会却使尼采大为失望,他被演奏的平庸和大众的粗俗反应所震怒,从此开始与华格纳保持距离。 尼采接著在1878年出版《人性,太人性的》一书,以格言方式讨论从形而上学到宗教乃至于性别等各种议题,也是在这本书里尼采明确的抛弃华格纳和叔本华的哲学。尼采与欧文·罗德等人的交谊也在这时开始冷淡。尼采在这段时期在寻找合适的婚姻对象,却始终没有著落。自从幼年时期开始便为许多慢性疾病所苦的尼采,健康状况亦越来越差。严重的近视使他近乎丧失视力、偏头痛的疾病、以及剧烈的胃部疾病。1868年的车祸和1870年的大病也进一步恶化了他的健康状况,迫使他在巴塞尔任教期间必须申请越来越长的病假。终于在1879年,尼采不得不辞去他在巴塞尔的教授职位,正常教学活动完全中止。 由于饱受疾病煎熬,尼采开始四处旅游以寻找气候较为理想的地区定居,从此到1889年为止以私人身分游遍许多城市。他多年在瑞士的格劳邦顿州地区度夏,并多年在义大利的热那亚、都灵以及法国的尼斯等地过冬。在1881年当法国占领突尼西亚时,他曾计划前往突尼斯以观赏从非洲眺望欧洲大陆的风景,但后来打消这个主意(或许是因为健康原因)。尼采偶而会返回瑙姆堡探望他的亲人,在这段时期尼采与他的妹妹也经常爆发争执、但通常到最后都得以和解。尼采依靠他从巴塞尔大学获得的退休金生活,但也获得一些朋友的资助。曾是尼采学生的彼得·加斯特(Peter Gast)也自愿担任尼采的个人秘书。直到尼采去世为止弗朗茨·奥韦尔贝克和彼得·加斯特两人始终与尼采保持紧密关系。即使已经脱离华格纳的圈子,玛毕达·莫森布女士仍在尼采生活中扮演著类似母亲一般的角色。不久后尼采开始与音乐评论家Carl Fuchs接触。这段时期是尼采创作的黄金时期,从1878年出版的《人性,太人性的》一书开始,尼采在接下来每年都会出版一本书(或文集)直到1888年为止,在最后一年里尼采完成了五本书。 在1882年尼采出版《快乐的科学》的第一部分,他在那年也透过玛毕达·莫森布和保罗·瑞认识女作家露·莎乐美。尼采和莎乐美在图林根一同度夏,妹妹伊莉莎白也经常陪伴他们。尼采最后深深爱上莎乐美,在保罗·瑞的协助下开始追求她,但当尼采向她求婚时,莎乐美拒绝了他。尼采与莎乐美和雷两人的亲密关系最终在1882年/1883年的冬季破裂,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出自妹妹伊莉莎白的从中阻挠和离间。在失恋的痛苦下尼采的病情再度复发,他与母亲与妹妹的关系也由于莎乐美而几近破裂,更数度萌起自杀的念头。尼采接著躲至义大利的利古里亚,在那里他仅花了十日的时间,写下第一部分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彻底切断他与叔本华的哲学联系、以及与华格纳的友谊后,尼采的朋友所剩无几。他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风格之独特使他更被当时的主流所疏离,著作的卖出量也少得可怜。尼采对此无动于衷,继续保持他孤独的生活,尽管他经常对此抱怨。尼采的书籍都是自费出版,且大多仅卖出几百本,最多也不到两千本。在1885年他只印出40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只将其分送给他的亲密朋友们阅读。 在1886年尼采与他的助理编辑Ernst Schmeitzner断绝合作关系,对其保持的反犹太思想感到厌恶。尼采写道他的著作被「完全埋在反犹太的垃圾堆中」,甚至将他与那些「应该被所有理智人类所瞧不起的活动」连结在一起。他接著自费出版《善恶的彼岸》,并在1886~1887年再版了他之前的几本著作(《悲剧的诞生》、《人性,太人性的》、《朝霞》、以及《快乐的科学》),附上新的引言,重新解释这些早期的著作。这时尼采认为他的著作已经大致告成,并期望可以吸引新的读者群。事实上,对于尼采思想的兴趣在这段时期的确有所提升,即使尼采本人并没有发现。也是在这些年里尼采认识作家卡尔·施皮特勒等人。1886年,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与一名反犹太主义者结婚,并前往巴拉圭企图创建纯种的「德意志人」殖民地,她们的计划则被尼采大肆嘲笑。长年下来尼采与伊莉莎白兄妹两人冲突不断,最后大多是以和解告终,但这次的分离之后,要到尼采发疯后两人才得以再次团聚了。这时尼采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使得他根本无法进行较长期的写作计划。在1887年尼采发表《道德谱系学》一书,引发相当的争议。 在这几年里尼采持续接触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很快便受之影响。他也与依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保持书信联系,后来也认识丹麦文学家布兰德斯(Georg Brandes)。在1870年代以讲授克尔凯郭尔哲学思想为主的布兰德斯曾邀请尼采同去研读克尔凯郭尔的作品,尼采在回信中承诺会抽空前往哥本哈根拜访他,但在他来得及实现这个承诺前自己便已经被病魔缠身。在1888年初,布兰德斯于哥本哈根大学首次正式讲授尼采的哲学思想,不过这已是他发疯前夕了。 虽然尼采在1886年曾宣布(在《善恶的彼岸》的结语中)他会著手撰写名为《权力意志》的新书,他最后放弃这个计划,并且以其中未完成的文稿汇编另外两本著作:《偶像的黄昏》与《反基督》(两本书都在1888年完成)。 这时尼采的健康状况稍有改善,1888年的夏季里他都保持旺盛的写作精力。当年秋季的著作和书信中显示他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地位和「命运」抱持更高的期望,他开始高估社会上对于他的著作的名声和肯定,尤其是在当时引起相当争议的《华格纳事件》一书。在完成《偶像的黄昏》与《反基督》两本书后,尼采在他44岁生日时决定替自己写下一本自传《瞧!这个人》,尼采在这本自传中希望读者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一面:「听我说啊!我是这样独特而又这样杰出的人。不要把我与任何其他人混淆。」(考夫曼的英文译本)在12月,尼采开始与剧作家奥古斯特·史特林堡通信,由于觉得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上缺乏重视,尼采向一些以前的出版商买回自己作品的版权,企图将它们翻至其他的欧洲语言在国外出版。除此之外他还开始撰写《尼采反对华格纳》一书。 在1889年1月3日,尼采开始显露出精神状况不稳的征兆。有日在意大利都灵街上引起公众骚动后,尼采被义大利警方带回。当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至今已无从得知,经常流传的一说是尼采在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见一匹马被马夫鞭打,突然上前抱住马的脖子痛哭道:“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啊!”,接著便瘫倒在地上(巧合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有幕是主角拉斯柯尔尼科夫看见马遭到鞭打的场景。尼采曾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唯一让我受益良多的心理学家」)。 在接下来几日里尼采寄出几封短信给他的几名朋友(包括布克哈特以及华格纳的妻子柯西玛在内)—这些信被称为“"Wahnbriefe"”(「发疯的信件」)。 在给布克哈特的信中尼采写道:「我已经被该亚法(新约圣经中陷害耶稣基督的祭司)套上脚镣了。去年我还被那些德国医师长期折磨。威廉皇帝、俾斯麦、还有那些反犹太主义者都被废止吧!」 在1889年1月6日,布克哈特把尼采的信拿给奥韦尔贝克阅读,隔日奥韦尔贝克也从尼采那接获一封类似的信,他们决定必须想办法把尼采带回巴塞尔。很快的奥韦尔贝克赶赴都灵将尼采护送回巴塞尔的精神病诊所,在那时尼采显然已经完全发疯了,尼采的母亲决定将他转送至耶拿以接受精神病医师奥图·宾斯汪格的治疗。从1889年11月至1890年2月间Julius Langbehn也企图治疗尼采,他批评主治医师的方式对于尼采的情况并无法发挥效果。Langbehn对于尼采的控制似乎越来越深入,直到后来他对尼采全权管理的要求和他隐秘的举止使得他逐渐失去尼采母亲等人的信任。在1890年初尼采的母亲将他从精神病医院带回瑙姆堡的家中疗养,在这段期间奥韦尔贝克和彼得·加斯特也讨论要如何处理尼采未完成的著作。尼采的《偶像的黄昏》已在1889年1月依照原定计划出版,他们并在2月下单印刷50份《尼采反对华格纳》的拷贝,但出版商秘密的印刷了100本。奥韦尔贝克和加斯特决定暂停《反基督》以及《瞧!这个人》的出版,因为这两本书包含更为激进的道德理论。这时尼采的名声开始第一波的复苏。 在1893年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从巴拉圭返回德国,殖民地计划以彻底失败告终,她的丈夫还在那里自杀了。回到德国后,伊莉莎白开始阅读尼采的著作,并且一步接著一步的控制了这些著作以及它们的出版。奥韦尔贝克最后被伊莉莎白驱离,但彼得·加斯特则选择和她合作。在母亲于1897年去世后,尼采搬到魏玛,由伊莉莎白负责照顾他,伊莉莎白也允许一些包括鲁道夫·斯坦纳在内的访客前来探望已经无法与人正常沟通的尼采。 一些人经常举出梅毒为尼采发疯的病因,然而,许多尼采的病征、以及他在发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的健康状况似乎与传统的梅毒感染不同。虽然大多数人都认为尼采的发疯与他的哲学思想无关,但有一些人则主张他发疯的缘故是他自己哲学思想所带来的心理失调。 在1900年8月25日,尼采死于肺炎,伊莉莎白将他与父亲的坟墓并列安葬。他的朋友加斯特在葬礼上致哀悼词道:「愿你神圣之名受所有后代彰显!」(尽管尼采曾在《瞧!这个人》一书中表示他不希望自己被人称为「神圣的」)。 在尼采死后不久,妹妹伊莉莎白将他留下的一些笔记整理为《权力意志》一书出版。由于这本书是由他妹妹编汇的,学者一般认为这本书并没有反应出尼采的真正思想。研究尼采的学者Mazzino Montinari便说《权力意志》一书「根本是假的」。伊莉莎白篡改和删除许多尼采原稿的段落,例如在《反基督》一书的第35节中,伊莉莎白便删去尼采为了讽刺圣经而写下的一段落。 作为身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对尼采思想的研究却可能是在当代哲学界缺乏共识的领域。人们可以容易的看出尼采提出的主要概念,但这些概念背后的真正涵义、以及这些概念的重要性先后都是相当具有争议的。尼采曾知名的提出「上帝已死」的主张,而这种上帝之死不是为了形塑成激进的观点主义,便是迫使读者接受「真相」永远是具有既定观点的主张。尼采也区分主人-奴隶道德说,主人的道德是来自于对生命的颂扬,而奴隶的道德却是来自于对前者的愤恨。这种区分方式直接指出「好与坏」与「善与恶」两种道德标准的冲突,更重要的是,在主人道德中的「好」却在奴隶道德中被视为是「恶」。 从道德与伦理引发的各种争议也因此可以被归属为心理学的领域,尼采提出的观点主义可能减少知识论在心理学界的重要性。尼采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了「权力意志」的概念,在最基本上,尼采曾主张意志的力量在解释人类行为上要比柏拉图学派的爱欲("Eros")概念、叔本华的「生存的意志」、或是功利主义的道德主张都要来的清楚有力多了,但若从这个概念进一步延伸,尼采的涵义究竟为何则仍有争议。 许多尼采的哲学思想都带有批判性的风格,尼采常受到「缺乏一套建设性的体系」的批评。然而,尼采自己曾表示他不认为哲学本身可以建构一套思想体系,在《善恶的彼岸》的序言中他指出许多以教条原则建构哲学体系的思想家带有的往往只是普遍的偏见罢了(例如灵魂的概念)。不过尼采也有一些带有建设性色彩的概念例如超人说以及永恒轮回,尼采认为超人是人类以及个人可以靠著自己力量达成的目标。 尼采在1872年出版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序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之中尼采对他的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评论和检讨。 与启蒙时期传统中认为古希腊文明属于高贵、单纯、优雅而宏伟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种独特派系的不断斗争——阿波罗派与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罗在尼采来看属于"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则上的个人主义),带著其优雅、冷静、以及对于外表美观的重视,人得以立刻将其自身与朴实的自然界区隔开来。而狄俄倪索斯则代表酒醉、非理性、以及无人性,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他受到叔本华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导人类创造力的概念所影响。尼采描述在苏格拉底之后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并且提出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察·华格纳为代表)作为复兴狄俄倪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欧洲的文化。 《悲剧的诞生》刚发表时受到古典文字学家乌尔里希·冯·维拉莫维茨-默伦多夫等人的激烈批评。1886年尼采也对这本书抱持保留态度,将其称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写的很糟糕、沉闷、让人难堪、疯狂。」 尼采在1873年开始撰写,并于1876年完成了《不合时宜的考察》。这本书收集四篇(原先计划13篇)讨论当时欧洲情况的论文,尤其是有关德国的文化。另外还有第五篇原标题为《我们文字学家》的论文要到尼采死后才被出版。 《人性的,太人性的》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最初于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增补的第二部分《各种看法和原则》,1880年出版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阴影》。三个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为名出版。这本书代表尼采创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开端,抛弃德国浪漫主义和华格纳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完全的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在于很少提出一套建设性的哲学体系,这些作品都是以数百条格言编汇而成,有时只有一句话,有时则长达一页或两页之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揭发出许多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对这些假设提出解释,虽然尼采也在许多论点中使用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实证主义以及权力意志的概念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虽然权力意志的概念在这时还没有发展成熟。 在《朝霞:道德偏见之反思》("Morgenrö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1881年)一书中尼采减少快乐主义在驱动人类行为上的重要性,并且改强调「对权力的感觉」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相对主义观点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而他对于基督教的批评至此也发展成熟。尼采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格言都相当清楚、冷静、并且都带有一致的风格,尼采的这本书似乎是要呈现给读者独特的体验,而不是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任何的观点。在后来几本书里尼采会继续将之中许多的概念发展成熟。 《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是尼采中期作品里最庞大而又最完整的一本书,尼采继续使用格言的风格写作,这本书也包含大量的诗句,多过其他所有的作品。这本书的主题是颂扬生命的快乐,并且将美学的乐趣以轻松的哲学风格带入生命中(书名是源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方言——代表著诗歌的艺术)。尼采提出永恒轮回的理论作为例子,纯粹以一个人的生命来考量一个人应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与基督教传统主张的死后生命——亦即人可以牺牲当前肉体欲望以换取长久心灵平安喜乐——不同。不过,《快乐的科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上帝已死」这个说法,这代表尼采试图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的概念;在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文中,这句话被阐释成数千年来西方的理性-宗教传统所信奉的超感性世界的破灭。 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象征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著作。该书写作格式相当独特,尼采使用哲学小说风格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调,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经常提及西方文学及哲学的各种传统,解释并讨论这些传统的问题。以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这个角色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像其他的教育小说一样)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这些特色和书中本身论点的模糊性和矛盾本质,最终使这本书获得阅读大众的青睐,但也使得这本书相当难以被学界分析(或许这就是尼采原先的意图),《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也因此在哲学界曾不受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分析哲学传统),到20世纪的后半期人们才对这本书以及尼采混合小说和哲学的独特写作风格产生广泛兴趣。尼采在这本书中正式提出永恒轮回的理论,并且第一次用「超人」("Übermensch")这个词,尼采在之后所有的作品里都使用了超人这个理论。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于他的中期作品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从这里触发尼采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人类世上存在著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于弱者施与支配、占有甚至伤害,也不见得是任何人都有资格指责。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 由三篇专文构成、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谱系学》("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书是尼采在进入混乱的1888年前的最后著作。每篇专文都专注于讨论道德概念的发展以及传统,尼采试著证明当代道德观的最初起源根本没有半点道德根据,残酷的权力斗争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与其他作品相较,这本书在写作形式和语调上都较为倾向哲学论述的风格,也因此这本书成为哲学界对于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来源。 在第一篇专文中尼采将基督教的道德观追溯至那个被他称为「奴隶借由道德造反」的时期,他描述位居社会底层的成员对于那些强大、富有而高贵的上层成员的「怨恨」。贵族成员们是以「好/坏」作为价值的区分标准,认为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优势证明他们自身的优越,并且藐视那些底层的成员。而奴隶们则发现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被强者征服的事实,于是构思出一套「想像的复仇」,将那些强者描述为「恶」、并将他们自身描述为「善」,也因此建构出基督教的道德观,透过这套道德观,无能而软弱的成员才有资格住在地球上。 在第二篇专文中尼采则描述在这套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的景象(他将之称为「传统的道德」),在那之前以暴力伤害人的权利来自于人的能力,就如同动物也有记忆和进行承诺的能力一般,违背承诺者会遭致的惩罚就是被暴力伤害。也因此,依据尼采的说法,惩罚的传统并不是来自于任何道德目标或理论。「坏的结果」也是在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就已存在的概念。若是人不再有自由四处游荡和进行劫掠,他所带有的暴力的动物本性便会转而发泄至自己身上。 在第三篇专文里尼采则讨论到基督教道德观里所呈现的「完美的禁欲者」的概念,尼采主张埋藏在这个禁欲概念之后的只不过是一连串可笑而又没有根据的迷信,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迷信仍然企图以新的、「秘密的」形式腐败人类。 《华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是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1888年是尼采创作的高峰期、但也是他发疯前最后一年。在这本书里尼采规模空前而毫无节制的攻击理查·华格纳,他承认华格纳的作品是极为杰出的音乐成就,但他批评那只不过是文化衰退和虚无主义的产物,也因此只是象征软弱无能。这本书显示尼采也是相当犀利的音乐评论家,并且也替他后来在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在人类未来扮演的角色的思考上奠定基础。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华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Die Götterdä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多的书里,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生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尼采批判了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向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开炮。比起那些所谓的“颓废主义”,尼采更赞成像凯萨、拿破仑、歌德、修昔底德、以及诡辩家们,他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这本书的最后告诉了读者们尼采最重要的计划: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同时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多了。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知名而又具争议的著作,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尼采集结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但改以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腐败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 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 尼采也不忘批评耶稣基督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征,这本书也因此抛弃他其他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中立(虽然仍都很激动)的分析风格,转而采取全然事实的论战风格批判。尼采并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进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瞧!这个人》("Ecce Homo")是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有些章节的名称甚至是「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为什么我这么聪明」、「为什么我写出这么好的书」。自传中记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而不是尼采个人的生平。书中凸显尼采在研究各种哲学传统上的计划,但较少提起他对于哲学与文学之分裂的理论,以及哲学与个人特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冲突。尼采试著将许多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身体外貌相连结,他偶尔还会刻意以极为谦虚的评论描述自己,甚至呈现出半开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笔风(这同时也是讽刺苏格拉底的谦虚)。在描述完自己后,尼采宣称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经呈现在他身上(包括父亲的早逝以及奇差无比的视力——用以证明他的逆来顺受),他也短暂的评论他所有的作品。最后一章节则名为「为什么我是一个宿命」,尼采在书的结尾告诉读者,「永恒轮回」以及「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他哲学研究的中心。 1888年底出版的《尼采反对华格纳:来自一个心理学家的档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录一系列尼采在1878至1887年间撰写的有关华格纳及其音乐的评论。这些文件说明尼采与华格纳之间在美学上的差异,并且记述华格纳的音乐如何逐渐的遭到基督教、雅利安人种至上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的腐化。 长年下来,尼采写下大量的文稿和笔记,尤其是记述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尼采死后,尼采的妹妹伊莉莎白成为这些档案的合法继承人,她将这些文稿编汇后以《权力意志》为名出版。 后来的研究发现伊莉莎白对这本书动了许多手脚,包括极为选择性的挑选文稿、擅改段落的排序,因此当前主流的学界认为由伊莉莎白编汇的这本书属于修正主义的篡改版本,只不过是她以哥哥的作品为媒介夹带自己的政治观点罢了,尼采在世时极为厌恶自己的文稿遭到这样的篡改。除此之外,伊莉莎白在日后进一步篡改哥哥的作品以迎合纳粹的思想,这些纪录都证明尼采后来被与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画上等号有可能是伊莉莎白篡改的后果。 1960年代,学者Mazzino Montinari和Giorgio Colli出版第一本经过详细重新检验和整理的尼采笔记本,将尼采的文稿依据时间先后排序(伊莉莎白和彼得·加斯特是以主题分类,还擅自加上标题、剪贴段落,甚至加上其他作家的文件而没有注明,误导读者认为那是尼采的文笔),这个版本接著也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出版。 另外,尼采生前还有几篇论文,谈论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亦在死后以《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为名出版。 尼采对20世纪的哲学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欧陆哲学,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重要的贡献有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型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后来的存在主义,他的影响所及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如果没有上帝,那么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如果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么人类应该如何自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尼采的思想开始被人与纳粹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相连结,这很大程度上出自他的妹妹伊莉莎白对于他作品的篡改;伊莉莎白甚至主动与纳粹人士合作,选择性地解释尼采的理论以正当化对其他人种及国家的战争和侵略,尽管尼采本人曾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 关于19世纪哲学家尼采的相关作品,主要是学者翻译引入对尼采思想的讨论,也包括少量电影。
132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29
广州市
广州市 广州(,),简称广或穗,别称羊城,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于1921年正式设市,开创中国市政建制,现在是副省级市。广州是国家中心城市、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中心及交通枢纽,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联合作战指挥部所在地。2010年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 广州拥有2200年以上历史,古代广州水网密布,水城历史悠久于威尼斯,河道在清代后由于城建变迁而逐渐泯没。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是岭南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明清时期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也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广州港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港口,世界第八大港口。据联合国《2016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蝉联中国大陆35个主要城市第一。 广州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濒临南海,东连东莞市和惠州市博罗、龙门两县,西邻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顺德三区,北靠清远市的市区和佛冈县及韶关市的新丰县,南接中山市,毗邻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其中一个起点,获誉为中国的「南大门」。 番禺城(亦称任嚣城),是广州最早建城时的名称,是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军征服岭南,南海郡尉任嚣在番山和禺山上(今仓边路附近)修筑的一座城池。其名称一直沿用至民国。公元226年和246年吴国两次把交州分为「交州」和「广州」两部分,合浦以南仍称「交州」,合浦以北取交州刺史部原治所广信之“广”而称「广州」,包括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治所在番禺。这是两广分治之始,亦是「广州」得名之始,但当时的广州仅为管辖区,约等同于现之广东省。自唐朝始,设广州府,成为广府由来,1921年正式设市,番禺城才第一次正名为广州市。 五羊城、羊城、穗城此等广州的别名来自于五羊传说。相传有五位仙人穿着五色衣裳骑着五色羊,手执“一茎六出”的谷穗来到广州城,将谷穗交给城中人后,飞升而去,而五羊则化为石。故广州也简称为“穗”。由于广州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适宜花卉种植,加之广州人热爱种花、买花、赠花,年年花市兴旺,广州也享有花城的美誉。 广州自唐代起就是广州府的府城,清代后是广东省的省城(省会),因此省城亦成为广东人对广州城的通称。古时广州还有南武城、楚庭、番禺、南海等称谓。 1841年之前,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限制外国人于广州城内活动,加上当时广州城尚无「市」的称谓,仅有当地人常称其作「省城」,故将「省城」直接称作「」(音译自粤语之「广东」但特指广东省治),而其衍生词「」也随之成为广府人、广东人和广州话的代名词。 1957年汉语拼音方案出台后,中央政府以汉语拼音统一汉族人口聚居城市及地名的英文译名,取消前国民政府根据各地语言特点而设定的传统英文名,广州的对外正式用名被改为“Guangzhou”,使用至今。而广交会的英文则延用「Canton Fair」,2010年落成的广州塔亦采用「Canton Tower」作为标准译名。 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广州一带就有“百越人”活动。春秋战国时期,今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泛称为岭南,当时居住在这里的民族称为南越(又称南粤)。在周朝,这里的“百越”人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已有来往。春秋末期,越国为楚国所灭,宰相公师隅带领越国臣民南迁至广东,建城南武,即今广州。 广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以海上商贸为主要特色,有“三朝十帝”的建都史。公元前219年,秦王派屠睢为主将、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军力攻取岭南。越人杀死屠睢,任嚣获派为主将。公元前214年,秦攻占岭南,选址白云山和珠江之间南越人聚居的高地(番山)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为广州设立行政区和建城的开始。公元前204年,秦末南海郡尉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是为今岭南地区第一次建立都城。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朝征服南越国,设立九郡,其中南海郡治仍设在在番禺。三国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骘重迁州治回番禺,扩建城郭,后称为步骘城。后陆胤任交州刺史时,由于州治番禺临海,缺少淡水而凿甘溪引水入城北,并建水塘储水,解决了番禺城的用水需要。 两晋及南北朝时期中原北部战乱频仍,汉人大量移入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另有一定数量的汉人迁入岭南,促进了广州一带的经济开发。海外贸易中心由交趾转移到广州,广州港的海上贸易日趋繁荣。广州亦是当时海外各国与中原进行文化政治交流的重要枢纽。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大秦使者循海道由广州登陆,到达京城洛阳。同年,印度僧人迦摩罗尊前来广州,建立首座佛寺仁王寺;东晋时高僧昙摩耶舍由海道来广州,建立王园寺,即今光孝寺。此后的中外佛教交流也大多经由广州。 隋唐时期的广州仍然维持着海上贸易中心的地位。隋文帝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唐显庆六年(661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以及外贸。自中唐以后,西部的陆路交通丝绸之路受到阻断,“海上丝路”代而兴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和枢纽之一,广州的繁盛景象一度达到顶峰。自开辟从广州到爪哇和阿拉伯的航道之后,海上商船来往十分频繁。唐政府采取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外商可在中国自由贸易,聚集在广州的外商有十多万人。此时,广州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并从未关闭过的贸易通商口岸,不仅是全国最大贸易港,也是世界贸易大港,更同时是中西文化宗教的交流重地,各国高僧、传教士陆续经由广州来到中国。唐干符六年(879年),黄巢军攻占广州,杀害在广州的众多“蕃商”,广州的海外贸易受到重创。 917年,刘䶮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这是广州在历史上第二次建都。此时广州的财政收入主要仍靠对外贸易。971年(开宝四年),北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国,废兴王府,复称广州,属岭南道,并在广州设立市舶司。由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陷于停顿,两宋海运皆十分兴盛。北宋时广州仍为最大贸易海港,前来广州贸易及朝贡的国家超过唐代,达五十余国。997年(至道三年),北宋设广南东路,广州属之并为治所。南宋中期以后,泉州港超越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 宋、元交替之际,广州成为宋军与元军最后争夺之地,在战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对外通商陷于停顿。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为江西行中书省辖广东道及广州路治。1279年(至元十六年)崖山之役后,元政府确立了在广州地区的统治;同年,元政府派遣广东招讨使出使俱蓝,招谕印度半岛和东南亚国家前来通商朝贡。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广州始恢复市舶司的设置。元代的广州仍为仅次于泉州的全国第二大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海上贸易同样繁荣,航道通往亚、欧、非洲各国,来广州贸易的国家达到一百四十余个。 明朝初期,一改宋、元时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行海禁,广州成为向大部分国家的唯一开放的通商港口,重新成为全国第一大港。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广州路为广州府,为广东布政使司、广州府治。嘉靖年间,葡萄牙舰队入侵广州,发生屯门及西草湾之战,明政府在战败葡人后封锁广州。但葡萄牙人转而占据澳门,基本垄断广州的对外贸易。1567年(隆庆元年),由于沿海倭寇逐渐平定,明朝开放海禁,默许私人进行对外贸易,广州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广州专门为外商服务的牙行也不断扩大。万历以后出现专门代理外商的买办商人“十三行”,市舶司的外贸具体业务也为牙行所操纵。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一度成为唯一对西方国家开放的通商港口,史称“一口通商”,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大部分中国的对外贸易,广州成为当时世界第三大城市(次于北京及伦敦)。1840年夏,英国远征军封锁了广州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五月,广州城郊三元里发生民众自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斗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开通广州等五处为通商口岸。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辟为自由港,逐渐代替广州成为货物的集散地。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广东巡抚投降,外人委员会成立,广东政府成为傀儡政府。英法两国在1861年起占领沙面岛达80多年。 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19世纪末,何子渊、丘逢甲等于此地创办和推广新式学堂,不仅培育一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社会精英,而且还催生出岭南画派,为辛亥革命积蓄巨大能量。但1910年倪映典领导的燕塘起义以及1911年黄兴等人发起的黄花岗起义都以失败告终。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省城各团体咨议局于11月宣布独立,并推举胡汉民为广东都督,成立广东军政府。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广州府。孙中山在广东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行使中华民国行政权,展开护法运动。后因“非常国会”倒向桂系,迫使孙离开广州。同年设立广州市政公所。1918年10月,市政公所宣布拆除全部城墙,开辟旧城墙基为马路。1921年2月15日,《广州市暂行条例》公布实施,广州市政厅成立,广州正式建市,成为中国首个市。1921年4月,非常国会声称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在广州就职。 中国国民党1924年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同年孙中山在长洲岛创办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25年爆发历时16个月的省港大罢工,期间示威人士被镇压,史称沙基惨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同年在广州正式成立。1926年蒋中正在广州东校场带领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同时,毛泽东、彭湃等人在这里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中国共产党培养骨干力量。1927年四一二事件发生期间,李济深在广州戒严,持续逮捕处决两千多名共产党员。12月,-{zh:广州暴动;zh-hans:广州起义;zh-hant:广州暴动;zh-cn:广州起义;zh-tw:广州暴动;zh-hk:广州暴动;zh-sg:广州暴动;zh-mo:广州暴动;}-爆发,广州苏维埃政府在成立三天后被镇压。 1929年至1936年为陈济棠主政广州时期,广州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城市发展有显著发展,留下海珠桥、中山纪念堂、国立中山大学五山新校舍、爱群大酒店等著名建筑。1930年,广州曾一度升格为特别市,但同年改回省辖市。陈济棠在1936年发动两广事变,最后失败逃往香港。粤汉铁路也在同年修通。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10月,日军进攻广州,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广州地区沦陷,之后人口由超过120万迅速减至30万,绝大部分逃至香港。1942年香港沦陷后发生粮荒,又有逾46万人回穗。1945年8月15日中华民国国军进入,广州光复。1947年复为院辖市(直辖市)。 第二次国共内战后期的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逼近长江,中华民国政府从南京南迁广州,广州成为中华民国临时首都至10月13日为止。10月14日,解放军陈赓部击败广州的国军。此后广州由中国共产党统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直辖市、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地。 1949年后,解放军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陆续接管所有的学校的校舍或组织,陆续合并或撤销私立或教会学校,其中部分学校迁至澳门、香港等地。1949年-1954年期间广州为直辖市;1954年6月19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广州并入广东省建制,改为省辖市。1956年,当局开始推行公私合营,充公所有私人经营的商号,其中有企业迁至澳门、香港等地。从1957年开始,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一直在广州举办,广州是中国重要外贸城市的地位更加巩固。文化大革命于1966年发生后,市内陷入混乱状态,经济近乎瘫痪,名胜古迹遭到毁坏。 改革开放后,广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居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广州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和当地优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由1980年的第六位前进到1992年的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巩固与提高。1984年10月,划为国家计划单列城市。在1998年当局提出“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发展规划。在2000年花都市和番禺市被撤销,成为广州市属区。 在21世纪,「广佛同城化」成为讨论的热点议题,电视台、电台、电信等相互落地,将使两地人民交流更加密切。2001年1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运动会在广州开幕。2010年11月,第十六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为广州再次成功举办综合大型运动会。2016年,国务院批复《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2017年末,广东省政府与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公告,广州被委以发展成继上海、深圳后中国第三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重任。 广州位于东经112°57′至114°3′,北纬22°26′至23°56′之间,市域总面积7434.4平方公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背山面海。地形复杂,有中低山地、丘陵地、岗台地、冲积平原和滩涂五种土地类型。北部是森林集中的丘陵山区,最高峰为北部从化区与惠州市龙门县交界处的天堂顶,海拔为1210米;东北部为中低山地,市区有获誉为“市肺”的白云山;中部是丘陵盆地,南部为沿海冲积平原,为珠江三角洲的组成部分。 广州市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已发现矿产47种,占全省总数的31.5%,矿产地820处,其中大、中型矿床22处。主要矿产有建筑用花岗岩、水泥用灰岩、陶瓷土、钾、钠长石、盐矿、芒硝、霞石正长岩、萤石、大理岩、矿泉水和热矿水等。区内能源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十分短缺。 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其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全年平均气温为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市区年平均降雨量约为1720毫米,最多年降雨量为2637.8毫米(2016年),最少年降雨量为1239.5毫米(1990年)。由于广州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因此在冬季,广州的降雪机率极低,但因为极地大陆气团南下的关系,冬季温度有时相当低。在明清两代长达400年的小冰期内,广州至少出现了11次的降雪;而近代曾出现的降雪纪录分别在1928年1月31日、1967年12月29日和2016年1月24日。 广州有确切气象纪录的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0.0℃(1957年2月11日和1999年12月23日),也有-5.0℃的非正式记录(1893年1月18日),历史极端最高气温为39.1℃(2004年7月1日),也有39.2℃的非正式记录(2014年8月1日)。最多高温日数为65日(2014年),最少高温日数为0日(1975年)。全年中,3月气温回升,多出现回南天,4至6月为雨季,受冷暖空气交汇及季风槽影响,多暴雨,7至9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天气高温炎热,多台风,10月、11月为晴朗干燥的秋季,气温适中,12至2月为阴凉的冬季。 广州市位于西江、东江和北江的下游,境内河流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广阔。全市河流属珠江水系,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北江两个二级水系,主要归属珠江三角洲水系。其中东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主要河流有流经从化区、花都区和白云区的流溪河,流经增城区的增江、东江北干流及白坭河等;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织成的河网。河网区主要水道总长度416公里,其中前、后航道纵贯广州市城区。珠江入海有八大口门,其中虎门、蕉门、洪奇沥三口门在广州市境内,其河川径流分别注入伶仃洋。珠江口海岸线522公里,浅海水域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 广州市的湖泊主要为人工湖。有大、中、小型水库及各类蓄水工程1322宗,总库容11.16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座,即流溪河水库,总库容为3.87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5座,总库容为4.1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307座。市区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陆续修建的人工湖泊有东山湖、麓湖、流花湖、荔湾湖、白云湖等20多个,兼有调洪与观光游览功能。东山湖、麓湖、流花湖、荔湾湖、白云湖等5湖总面积5.79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2.26平方公里。 广州市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快速。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但基本是次生林和人工林,天然林已极少。粮食、经济作物、畜禽、水产和野生动物种类多,增城丝苗米是广州市首个获得地理标志的保护品种。 目前广州市辖11个市辖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花都区、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 现时的广州市区主要位于越秀区,历史上的广州城区面积一直在扩张;由建城伊始的越秀区、东山区,直至清代的西关,民国时候的河南(今海珠区西北方一带),以至20世纪末的白云、芳村、天河与21世纪开始的番禺区、萝岗区。2005年调整行政区划后,未来广州市区或将包括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番禺区(沙湾水道以北)、萝岗区(不包括中新广州知识城和九龙镇)的城市延伸地区,面积约1310平方公里。 广州市在2005年5月调整行政区划,撤销东山、芳村两区,东山区并入越秀区;芳村区并入荔湾区。同时新设立南沙区、萝岗两区。南沙区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原番禺区的部份村落组成;萝岗区则是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上原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和增城市的部分组成。新区机构在同年9月末正式挂牌。至此,东山区和芳村区已不复存在,但部分地名、机构名称则继续保留。此次调整也引起广泛争议,不少人担心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称呼逐渐消失。 2005年区划调整前的原市区设置如下: 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广东省调整广州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萝岗区和原黄埔区,建立新黄埔区;从化、增城撤市设区。这亦代表着广州辖下已没有县和县级市。 广州道路交通,尤其是高架桥与内外环路、高速公路非常发达。但由于私家车太多、道路通行能力低等原因,交通挤塞成为广州市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公共交通方面,广州市内已有地铁、快速公交、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等各种运输方式。2007年1月,广州市政府全面禁止在市区内驾驶摩托车。广州长途汽车直达香港,繁忙的长途汽车每年会从城市中的不同载客点(主要为酒店)接载旅客至香港。 广州也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与航空枢纽城市之一,旅客能乘坐火车或飞机到达中国国内各大主要城市,而来往广州和国外的国际航线更遍布世界各地。根据《福布斯》2014年的客货运能力最强的25个城市榜单,广州客运、货运指数均排名全国第一。 作为南方城市,广州史上曾水道纵横,只是在清朝末期以后百年间城市发展,拆除城墙、开筑马路,水运逐渐衰落,城内河涌也就逐渐湮没,在广州亚运后如东濠涌等获当局重新转作城市观光景点 1997年,广州开通地铁1号线,是继北京、天津和上海之后第四个拥有地下铁道系统的中国大陆城市。截至2018年底,已开通14条线路,总长度达476.26公里,位居中国第三。为更好的解决交通堵塞的问题,广州市目前正大规模扩建地铁,在建里程超过300公里。计划到2020年,广州地铁将运行15条线路,总长度超过500公里。广州市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海珠有轨电车已在2014年12月31日开通试乘,而未来广州市将会有多条有轨电车线路覆盖各区。 2017年,广州市的公共汽车营运路线超过1,400条,总里程达26,900公里,500米站点覆盖率为82%,线网覆盖率为78%。2010年引进的广州快速公交运输系统属世界第二大快速公交系统,日常载客量可达100万人次,高峰时期每小时单向客流高达26,900人次,仅次于波哥大的快速交通系统,平均每10秒钟就有一辆巴士,每辆巴士单向行驶350小时。师大暨大站包括桥梁在内的站台是世界最长的BRT站台,长达260米。 目前广州市区的出租车和公共汽车主要使用液化石油气作燃料,部分公共汽车更使用油电、气电混合动力技术。2012年底开始投放液化天然气燃料的公共汽车,2014年6月开始投放液化天然气插电式混合动力公共汽车,2017年开始大规模投放纯电动公共汽车,到2018年,所有投放或更换的公交车均为纯电动汽车。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位于白云区与花都区交界,2004年8月5日正式投入运营,属中国交通情况第三繁忙的机场,是中国的三大国际航空枢纽之一。该机场取代原先位于市中心的无法满足日益增长航空需求的旧机场。目前机场有两座航站楼和三条飞机跑道,成为国内第三个拥有三跑道的民航机场,比邻近的香港国际机场第三跑道预计的2023年落成早8年。截至2017年底,白云机场航线网络已覆盖全球210多个通航点,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点近90个,已有超过75家中外航空公司在此运营,年起降量达46.52万架次;2017年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达6583.69万人次,货运吞吐量达178.08万吨。 广州是中国大陆四大铁路枢纽之一,主要车站有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和广州北站。广州是京广铁路(北京-广州)、广深铁路(广州-深圳)、广茂铁路(广州-茂名)、广梅汕铁路(广州-梅州-汕头)的终点站。广州南站是武广客运专线(广州-武汉)、广深港高速铁路、广珠城际轨道(广州-珠海)和贵广客运专线的始发站。广九直通车从广州东站开出,直达香港九龙红磡站,总长度约182公里,车程在两小时内。2009年末,武广客运专线投入运营,多单元列车覆盖980公里的路程,最高时速可达350公里/小时。2011年1月7日,广珠城际铁路投入运营,平均时速可达200公里/小时。 广州港位于中国南大门,处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主要由黄埔港和南沙港两大港区组成。广州航运在南沙港三期工程的拉动下发展迅速。2016年广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4亿吨,同比增长4.5%,集装箱的吞吐量达到1886万标箱,同比增长7.0%,居国内港口第四位,全球港口第七位。马士基、达飞、地中海、中远海运等全球前21名班轮巨头均进驻广州港。 在珠江靠市中心的北航道有渡轮线路,用于近江居民直接渡江。南沙码头和莲花山码头间每天都有高速双体船往返,渡轮也开往香港中国客运码头和港澳码头。 广州自古已是华南地区著名的商埠,拥有2000多年的开放贸易历史。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广州经济发展迅速。2005年国务院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广州是中国大陆首个进入“发达”状态的城市。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604.4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进入GDP“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也是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2012年9月,广州南沙新区获批,成为第六个国家级开放开发新区。2015年广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100.41亿元,人均GDP达136188元(折合21866美元)。GDP总量为中国第三,人均GDP水平与西班牙相当,购买力平价水准已和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相当。2016年,广州GDP为19610.94亿元,同比增长8.2%。 广州市内雨水充润、土地肥沃,市区曾经有非常广大的农业用地。两千年前就已经有水稻种植的记载。宋代的广州拥有中国较大的米市,蔬菜、水果、糖蔗、花卉也享有盛名。由于曾长久作为中国主要港口,广州引进多种优良作物品种。二十世纪上半叶,交通发展造成外地农产品入侵以及战争的影响下,广州农业增长缓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期农业产量大幅增长,但后期的“大跃进”以及其后的文革严重打击农业生产。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发展为大城市,逐渐形成为城市服务的城郊农业格局,政府的方针为服务城市,富农利民,鼓励出口创汇。具体措施为降低产粮比例,增加蔬果蛋奶等农副产品比例,致力发展林牧渔业。广州农业产值大幅增长,但随着第二第三产业飞速增长,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仍逐渐降。1978 年广州市农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总值的11.67%,1990 年下降至8.05%,2015年,广州市农业总产值41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8%。 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农耕用地迅速萎缩。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广州府登记在册的田地山塘总面积为1062.32万亩。1990年的耕地面积为247万亩,2012年减至148.6万亩。目前,广州种植农产品的地方主要在白云、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1990年农业人口有252.87万人,2012年为78.26万人。广州较为著名的农业特产有泮塘五秀(莲藕、马蹄、菱角、茭笋、茨菇),以及以荔枝、香蕉、木瓜、菠萝为首的四大岭南佳果等各类热带水果。 古代广州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船舶业、冶铸和五金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中成药业、陶瓷业、美工等都享誉全国。广州清初所产棉花,以轻暖出名,于广州十三行之财富积累也有助推。由于本埠棉布价廉物美于英国布,出口甚多。在巨大利益驱使下,棉花来料加工迅速兴起。广州纺织业带之形成,带动相关行业的兴盛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清廷展开洋务运动,广州近代工业开始起步。清朝末期,广州附近已经集中大量各种轻工业工厂。民国开始,广州轻工业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使广州成为当时中国较为发达的城市。1929年至1936年,陈济棠主粤时建立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对广东经济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业国有化。五六十年代时,工业有所恢复,但文化大革命再次严重冲击广州工业生产,工业发展减慢。但其间仍在政府扶持下建立重工业体系。1975年后,政治局面好转,政府大力扶持日用品为主的轻工业,广州工业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八十年代后期,广州市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工业产值比重下降。 九十年代起乃至2000年以后,广州市政府力图改变产业构成,加大扶植重工业。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已成为广州三大支柱产业。广州工业总产值位居全省第三位。其中汽车产业方面,相继成功吸引日本三间主要汽车制造企业投资设立工厂,令广州在数年间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尤其是轿车)生产基地之一,江南最大的广州市陈田汽配市场位于市郊,广州同时亦是国内出产日本汽车最多的城市。广州主要的石化企业有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广州珠江化工集团和广东南方碱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电子产品制造业全年产值2789.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吸引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10多家企业入驻。京信通信、杰赛科技等企业保持移动通信领域技术领先态势。其中京信通信移动通信天线产能全球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二。卫星导航产业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20%。在专业高精度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NSS)方面,中海达、南方测绘合计占国产品牌70%左右的市场销售额。根据《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将成为广州新三大支柱产业。 六朝时期的广州对外贸易已相当兴旺,外国海商“久停广州,往来求利”。隋唐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发展到顶峰,外国人数量一度达到全城人口的30%以上,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经过元朝的短暂沉寂后,明清两朝广州再次崛起,在清朝一口通商政策下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对外口岸,成为具垄断地位的全国商业中心。上海开埠后,随着全国逐渐开放,广州逐渐失去对外贸易中心地位,但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商业城市。 改革开放后的广州百货业蓬勃发展,1980年代起友谊商店专门为港澳及外宾销售电器等入口商品,西湖路灯光夜市则是平民的热门去处。而地处沿江西路江边的南方大厦就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百货商店,更创立中国大陆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和华夏百货形成人民南商圈,是上下九传统西部商圈的延伸,后者在1995年成立步行街。位于北京路的新大新公司和广州百货大厦业务亦蒸蒸日上,马路后来也辟为步行街。超级市场万客隆及吉之岛1996年在广州开设中国大陆第一家分店,随后香港7-Eleven、百佳超级市场、OK便利店等广州人熟悉的超市及便利店品牌陆续进入广州。因受交通压力及天河新区发展影响,90年代尾的人民南商圈开始衰落,成为电子服装批发集散地,城市商圈向东部新区转移。到21世纪,以天河城、天环广场、正佳广场、太古汇、万菱汇为代表的天河路商圈成为广州的中心商圈。 自1957年起每年举办春、秋两届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时每届展会均吸引来自全球各地逾20万客商,是中国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成功的国际展会。随着琶洲展馆四期即将落成,展会能力将跃居世界第一。 从古至今,广州基本上是岭南地区的政治中心。秦末为南越国都城,汉朝征服南越国后立番禺为南海郡治。汉末郡治迁至龙湾与古坝之间(今番禺沙湾附近)。三国时,吴国迁郡治回番禺,后又设为交州治所。交广分治后为广州治所。晋、南北朝沿用南海郡,番禺为郡治。隋文帝废南海郡,置广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唐代分全国为十道,其中岭南道治所设在广州。862年,岭南分东、西二道,广州为岭南东道治。五代时期广州为南汉国国都。宋初复设岭南道(后改为广南东路),广州为治所。明朝广州为广州府城,由番禺县、南海县两县分管,亦为广东承宣布政使司驻地。清军占领中原后,南明绍武帝在广州建都,不久南明灭亡,清朝的广州成为广东省会、广州府城及番禺与南海县治。两广总督衙门、广东巡抚衙门、广东布政司、广东按察司都在广州南海县界内。 清朝末期,广州爆发数次武装起义,均以失败告终,其中最大型的为黄花岗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广东省独立,11月10日成立军政府。12月初,广东临时省议会成立,公布21岁以上广东籍人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议会由120名议员组成,通过比例选举制产生。其中女性议员须占10名,开中国妇女参政先河。1913年4月,广东省议会成立,罗晓峰任议长。1918年10月,广州市市政公所成立。1921年2月广州正式设市,成立广州市政厅,孙科任市长。 1917年至1922年间,孙中山以及西南各省的国会代表两次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1925年孙中山逝世,同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7月4日成立广州市市政府,实行市政委员会制,伍朝枢任市政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广州市实行市长制。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广州,28日成立广州市军事管理委员会,叶剑英任主席。目前广州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制架构下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市政府在中共广州市委的领导下运作,政府驻地越秀区。广州市是广东省的省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驻地。 作为近代革命发源地,广州自中华民国代时就是中国社会运动的中心。每次全国性的社会运动都有广州民众的响应和参与。以广州为中心的较具规模的社会运动,最早有1925年至1926年在广州和香港同时举办的省港大罢工。 广州市民在1989年更发起活动声援天安门民主运动,百万人聚集海珠广场围绕广州解放纪念碑集会。初期广州传媒以「爱国运动」名义支持。6月4日发生六四事件,解放军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清场,屠杀学生和市民,广州爆发大游行、罢工、罢市,交通瘫痪,持续至第二日。 1999年的全国反美活动,有数十万群众、学生在市内游行示威,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同时驻广州美国领事馆也受到部分激进示威人士破坏。2005年的全国反日示威,也有数十万人在主干道游行,不过广州封锁消息,大学和中学也禁止学生游行。 2010年7月逾千市民在地铁江南西站出口聚集举行2010年广州撑粤语行动请愿活动,为广府文化发出自己的呼声。事后中国大陆传媒封锁消息,广州亦屏蔽香港电视相关的新闻片段。而8月1日于广州人民公园的撑粤语集会被当局强力阻挠,民众被逼转移路线,当至北京路南段时被大量警察包围,集会人士被押送上大巴带离,在东山体育场等地接受问话与定罪后获释放。 2012年8月,随着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事件不断发酵,反日游行示威在中国各地爆发,包括广州,但其中一部分演变为恶意破坏事件,包括任意打砸其他市民的日产汽车等恶劣行为。 而中国大陆信访制度是允许民众到上级政府部门表达诉求,广东省政府在东风路的正门就经常有本省不同地方的请愿人士到来希望得到省政府帮助。集会时当局会调来大批警力少有积极处理,双方对峙期间,通常途经交通都会出现缓慢,不过本地官媒从无发放相关报道。2014年初较为重大的请愿群体,有禽流感期间因强行关停街市而蒙受损失的省内家禽业者,还有反对石化项目在茂名落地的在穗茂名青年。 历年来,广州当局积极规划各类政府工程。 广州市自1990年开始参与“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简称“创卫”),于2008年成功取得该“称号”。1998年开始“创建全国文明城市”,2011年成功。“创卫”期间,广州市区的卫生情况有显著改善,如清理城区卫生死角、城中村、污水处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有官员称“创卫”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创文”是“民心工程”。对此类工程中巨额公共财政的花费、形式主义和扰民等行为,也有传媒质疑及批评。两项工程历年来共花费的公共财政数以十亿计,难以细算。 位于广州新城的亚运村主体工程(传媒村、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于2008年5月全面动工,于2010年8月建成。总用地达到110.9公顷,总投资超过41亿元。在广州亚运来临之际,广州市政府于2010年之前完成大量城市规划工程,当中包括主干道“四位一体”综合整治、老城区迎亚运环境整治、社区雨污分流改造、场馆周边和重点区域整治和迎亚运绿化改造专项等,完成多条升级改造,并为大部分临街骑楼及历史建筑翻新及居民楼房顶店铺门面整饰,体现城市特色。 但亦有人质疑强行翻新亚运工程期间多条完好的马路十分浪费,及翻新临街骑楼与历史建筑时破坏原本历史与艺术感;而临街几千座大厦公寓统一装修时,不少-{zh-cn:窃贼; zh-hk:贼人;}--{zh-hans:通过; zh-hant:透过;}-脚手架进入上百户居民家-{zh-cn:盗窃; zh-tw:盗窃; zh-hk:爆窃;}-;工程完毕后不久又爆出工程使用劣质材料等事件,亦为不少市民所诟病。 2012年广州全市常住人口1,283.89万人,户籍人口822.30万人,市区常住人口778.17万人,外来人口占总数36%。广州是全国人口密度较高的城市之一,人口多数集中在旧城区,中心四区(越秀、荔湾、天河、海珠)平均常住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8,113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越秀区则达到每平方公里34,009人,为人口密度最低的从化市的100倍以上。 广州市的年出生率自2001年来一直在9.6‰以下,自然增长率在4.3‰以下。市民预期寿命81.34岁,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亦日益突出。截止2008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03.1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4%。其中旧城区的老年人口比例最高,已超过18%,而预测2030年老年人口将超过200万。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广州市民男性较女性为多,2010年末男女性别比为109.46,男性比女性多出573,694人。其中,0至14岁年龄段性别比例失调现象严重,达到115.62,预示未来广州性别比例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广州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常住人口的98.3%左右,常住少数民族人口21.29万人,分属55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有壮、土家、苗、瑶、回、满、侗、蒙古、布依、朝鲜族等10个民族。广州市高速发展的经济与高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民工前来,在2008年农民工就达到全市人口40%,如何妥善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是市政府的艰巨任务。 广州市作为中国较大的城市,有大量外地人涌入广州工作,但「本地人」与「外地人」存在部分矛盾,同时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广州因城市容量、就业承受力有限,无法容纳全国各地蜂涌而至的外来民工,其治安环境受到严峻的考验,「两抢一盗」事件经常发生,尤其是城中村更为频繁。广州社科院调查显示80%被捕的犯人是“外地人”,再加上以粤语为载体的广府文化本身排斥外地人和外地语言,从而加重广州市民的排外情绪。近年来由于政府的大力取缔,广州的治安管理有明显成效。而在2014年,广东省政府出台文件,明确要求控制广州、深圳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2008年农民工占广州人口比例达到40%,大部分是女农民工,61.7%未婚。 2013年底统计数据表明,广州户籍人口为832万人,而广州登记在册流动人口686.7万人,按照一定的漏登率计算,广州实际居住的流动人口为837万人左右,已经反超户籍人口。青壮年占绝大部分,16-45岁占了88%,大专以上学历占12%。其中白云区、番禺区、天河区的流动人口超过百万。番禺区登记在册流动人士就有111.7万人,流动人士户籍地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就性别比例看,男性稍多,占总数53.5%。 广州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来自北美、日韩、欧洲、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外籍人士众多,尤其是非洲黑人,广州甚至获誉为“第三世界首都”,其主要聚居于广州市环市东路、秀山楼、淘金路、花园酒店、建设六马路、建设马路一带以及天河区以天河北路为中心一带大厦外企办事处;番禺区某些楼盘如祈福新村、丽江花园等亦有较多外国人。 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2014年10月统计显示,在广州登记居住的外籍人士为11.8万人,其中临时居住的7.1万人,常住半年以上的为4.7万人(包括近万名留学生),欧美日韩国家人员占大多数,有4,000多名登记的是来自非洲的外籍人士;约1万人来自阿拉伯国家和地区,虽无大规模定居,但常出现于小北-登峰一带的商业区贸易;棠景街也有较多韩国人。2013年,出入广州口岸旅客1,005余万人次,其中有54万人次来自非洲国家,大部分为同一人反复出入境,多数是由于签证允许逗留时间较短或商务需求,而非移民。 广州黑人近年来多涉及广州的治安问题,引起广州民间的不满。而针对“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问题,公安机关内部建立四支执法服务队伍处理;自2008年始,广州于居住超过200名外国人的社区建立“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大力打击“三非”外国人问题,目前已见成效。 长久以来,广州绝大部分地方通行的语言主要为广州话,基本上属于粤语广府片。广州城主要有西关和东山口音,而建置属于外郊的从化、花县、番禺等的粤语也各具特点。因此广州也就形成以粤语为载体的包括粤剧、粤曲、南音、咸水歌等在内的“粤语文化”。广州话中除粤语中所含的词语之外,还吸收不少潮州话及客家话的词语,例如「口渴」读成「口涸」。广州由于历史原因,大量词汇亦受到英语影响。花都区、增城区部分人口及白云区小部分人口通行客家话,亦有个别居民点讲潮汕话。 随着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大量市外及广东省外的人口急剧涌入。因省/市籍族群不同,所操语言种类众多,以及年轻人长期受普通话作教学媒介及推广普通话之影响,目前广州在语言交流上整体上粤语和普通话为主;因此在许多较大的公众场合,普通话为主导语言。有部分场合会加上粤语或英语广播,而族群内部仍多用自己的语言交流,部分外来人口为融合当地文化会以粤语与当地人交流。虽然21世纪初以来普通话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受到本土文化影响、同时由于邻近港澳地区、以及广州民间近年来发起检讨推广普通话的政策以着手保护粤语,使粤语在当地仍有一定的地位。2016年起广州一带出现多个粤语网络节目和网络歌手,使粤语的地位较以往有所提高。 广州教育历史始于西汉末年。三国时期,骑都尉虞翻曾在番禺虞苑办学。南宋时期,设有书院。清朝时,设有府学宫,为广州最高学府,而番禺与南海设有县学宫。除此之外,民间自行筹办义学与社学。清末年间,力图改革风气日盛,洋务派于同治三年在广州开设同文馆,以培养翻译人才,大量教会学校也在此时成立,并在后来成立港澳分校,分别是培正、培道、培英、协和、真光。康有为在光绪年间开办万木草堂,以教授新学。当时书院林立,著名的有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圣心明德书院、羊城书院、学海堂书院、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广雅书院、番山书院等。 广州是中国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在六普调查中在各个直辖市省会里面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19.22%,位列第13位,也是岭南地区高校最密集的城市。全市共有高等院校40余所。全国著名学府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其中博济医学堂(现并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是中国的第一所西医教育机构。当局以巨资兴建的广州大学城也在2004年投入使用。广州有两所市属本科院校,分别是广州大学和广州医科大学。 广州地区体育运动源远流长,是中国较早发展近代体育的地方。第十六届亚洲(夏季)运动会于2010年11日12日-11月27日在广州举行,紧随而至的是于12月12日-12月19日举行的第一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是广州迄今举办过最大型的体育赛事。广州还举办过1987年第六届和2001年第九届全国运动会、1991年第一届女子世界杯足球赛、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 广州市羽毛球队是全国知名强队,从1978年起就获得单独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在足球方面,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在2011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首次为广州队夺得全国规模的足球比赛冠军,之后连续6年获得冠军,并夺得2012年中国足协杯冠军、2013、2015年亚冠联赛冠军、2013年世界俱乐部杯殿军和2015年世界俱乐部杯殿军。 广州是中国大陆医疗卫生水平较为发达的城市,市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市民提供各种医疗服务,与广州市内的多间医科院校和药厂共同构成完整的医疗体系,经常收治广东省内其他医院送至的危重病人。目前全市共有32家三级甲等医院,专业分工较为全面。其中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建立于1835年,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作为中国中心城市,广州市的医疗保险便民服务已覆盖全市。 制药业在广州同样发达,陈李济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制药厂。而王老吉、敬修堂、潘高寿、何济公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品牌,现统一由广药集团管理。 广州的宗教历史源远流长,汉传佛教(于255年传入)、道教(于306年传入)、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天主教(于明末传入)、基督新教(于清初传入)五大宗教一应俱全;截至2008年末,经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依法登记及允许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已达67处,其中外国人宗教活动临时地点1处。。由于广州本具外贸港口之地位,除道教属中国本土宗教之外,其余均由外国传入,包括随商而来的祆教(琐罗亚斯德教)。 最为特别的是五大宗教近10间重点寺观教堂在广州旧中轴线上分布,勾勒出宗教文化与广州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人文景观,增添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2007年,广州市有信教群众30余万人。其中,佛教徒约10万人,道教徒约9万人,伊斯兰教徒约5万人,天主教徒约1.4万人,基督教徒约5万人。外国人信徒约2万人。经宗教团体认定的专门从事宗教职业的人员(宗教教职人员),包括比丘、比丘尼、道士、阿訇、牧师、神父、修女等共395人。 广州的言论较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是比较开放的。目前理论上来说,广州的传媒与中国大陆其他传媒一样,受到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审查。但在实际操作上,广州传媒比其他城市的传媒更为灵活,亦即“打擦边球”。相对开放的言论,使得广州传媒与其制造的话题时常成为全国关注的对象,也多次引发大规模的讨论。且广州的本土方言节目分布比较广泛,基本上大多数频道都在使用粤语进行广播和主持。 广州的广播事业可追溯至1929年5月启播的广州特别市无线电播音台,而广东电视台的前身广州电视台就在1959年启播。时至今日,广州的广播电视机构有省属的广东广播电视台(含原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和广东电台)和市属的广州广播电视台,其大多数频道使用粤语广播,近年来普通话节目比例也在增加。广东电台旗下的珠江经济台是全国首家经济广播电台;南方台旗下的经济频道前身广东经济电视台是中国大陆首家商业电视媒体,卫星频道更是中国大陆唯一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上星的粤语电视频道。广州市各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在晚上七点到九点的黄金时段主要以社会新闻、民生类节目为主,与国内其他电视台在该时段密集播放综艺、娱乐、连续剧等节目相比,予人“更具社会责任”的感觉。其中郑达、陈扬、彭维纳等主播因“敢言”风格而受到市民较高关注。 广州目前共有2间有线电视公司(广州有线和广东有线)使用数字电视形式传送节目。两司在2007年起开始由模拟电视逐步地转向数字电视,并在2010年起逐步推广高清电视服务。广州的有线电视还提供部分经过滤审查的境外电视频道,包括香港无线电视旗下的免费电视频道翡翠台和明珠台,以及卫星电视频道凤凰卫视中文台、澳亚卫视中文台、星空卫视和音乐电视网中国大陆频道(MTV China)。 广州是中国大陆报刊发行较发达的城市,有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三大报业集团,三大集团之间多有商业竞争和观点争鸣。《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和《南方都市报》的日发行量都超过100万份。此外还有《南方日报》、《新快报》、《信息时报》、《羊城地铁报》等报纸每日发行,其中《羊城地铁报》是中国大陆第一份免费地铁日报,于2018年12月休刊。除报纸外,广州还发行多份周报,其中包括得到中国大陆民众认可、具备全国影响力的《南方周末》,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更接受《南周》的独家专访,而2013年的《南周》新年特刊被删改事件曾引发国际传媒广泛报道。广州的杂志也有较高的知名度,《南风窗》、《新周刊》、《南方人物周刊》、《南都周刊》等时政社会类杂志被不少中国大陆居民认可,具有全国影响力。 广州自秦汉建城以后的二千年间,其建筑文化尽管有着本土的特色,但其基本面貌表现出中华传统建筑体系的主体特色,与国内各地大同小异。从明代后期到清代,西方近代文化逐渐传入中国。由于广州在对外贸易中长期是唯一对外通商港口,以及周边的澳门、香港先后为葡、英所租占,使广州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早传入中国的城市。鸦片战争后,沙面租界的出现使广州有成片西方风格的建筑。 广州在明清时期,曾有18座城门,主要分布在今越秀区。1920年广州大举开路时全部清拆,现时只剩下西门口等遗址,而由城门衍生出来的地名如大东门、西门口、小北路(小北门)等仍然使用至今。近年来虽然政府不断修葺和保护传统建筑,如修复五仙观、广州城隍庙等,但部分文物建筑仍然受到野蛮拆迁和破坏。在2009年,开发商强拆东山新河浦保护区内的小洋楼,在文化及建筑专家联名上书至市长后才被紧急叫停。 骑楼是岭南一带常见的建筑形式,广州骑楼的大规模建造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民国11年(1922年)《广州市内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表》和民国19年(1930年)《取缔建筑章程》的引导下形成持续到现今的格局。20世纪90年代时期,广州当局沉迷于大型建筑,先后清拆包括中山路、宝华路、解放路和六二三路的大量骑楼,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建筑破坏,大量老字号亦被迫结业。到21世纪,当局开始限制骑楼街区的拆迁,在《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里,保护骑楼街区便占据相当大的篇幅。惟部分骑楼,如恩宁路、北京南路、一德路、万福路等地的骑楼,在旧区重建和地铁工程当中仍面临迁拆危机,其去留亦引发社会上激烈的讨论。 北京街曾矗立自清末以来中国最大古书院群。大小马站古书院群,分布于北京路西边的大小马站、流水井街巷两侧约20,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早年曾保留书院12间,现存书院6间。其中小马站西侧3间(曾家祠、濂溪书院和见大书院);流水井两侧3间(西侧庐江书院、考亭书院,东侧冠英家塾)。由于广州书院多数已经日久失修,部分已经相当破落,广州市政府计划拨资修缮书院。在广州,较有代表性的书院祠堂建筑是陈家祠。 西关大屋位于旧城区西关一带,主要由清代豪门富商兴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西关大屋因各种原因,日久失修,多数已经相当破落。随着旧城改造,越来越多的旧楼被发展商清拆,即使有数十年历史的西关大屋也不能幸免。现时龙津西路、逢源路一带比较集中的典型西关大屋民居已划为“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 在环市东路华侨新村的别墅群和东山新河浦一带的小洋楼是广州近代建筑史的代表。宣统三年(1911),广九铁路通车后,有侨民和本地富商于此地以欧美风格建造民居。民国时期,军政、官僚亦纷纷在此修建别墅、官邸,因此,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东山成为广州的政治前台。 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广州150米以上的高楼数目与密度均排在中国大陆甚至世界城市的前列。90米以上的高楼超过400栋,位于世界前列。高楼群主要集中在天河区和越秀区,并随着广州都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正在兴建。仅中心商务区珠江新城,至今规划18栋200米以上的高楼,150米以上的高楼50栋左右。其中,具代表性的高楼有广州国际金融中心(443米)、中信广场(391米)、中华国际中心(269米)和广东电信广场(260米)等。超高层建筑广州东塔于2016年10月竣工,高530米,取代广州西塔成为广州第一高楼。而广州塔的塔身主体450米,天线桅杆150米,总高度600米,也成为仅次东京晴空塔的世界第二高的电视观光塔。 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悠久的通商口岸,广州保留许多珍贵的宗教建筑,大部分密集分布在旧城区内,五大宗教各有至少一座建筑获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9项,此外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的有5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广州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12处。其中佛教的六榕寺塔、光孝寺,天主教的石室圣心大教堂、沙面露德圣母堂,伊斯兰教的怀圣寺光塔,基督新教沙面堂以及道教的五仙观和南海神庙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有代表性的为石室圣心大教堂,1863年兴建,1888年落成,是全球四座全石构的哥德式教堂之一。 粤剧,源自南戏,广泛流传于两广、港澳和海外华人社区,在广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粤剧后,粤剧艺人在广州黄沙成立八和会馆,此后广州逐渐成为粤剧活动的中心,民国时期达到繁盛的顶峰,并且内战时有粤剧艺人迁往香港。建国后一度由于文革受到摧残,但改革开放后再次得到重视,重新于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发展。 在广州的粤剧著名剧目有:《帝女花》、《紫钗记》、《牡丹亭惊梦》、《双仙拜月亭》《再世红梅记》、《蝶影红梨记》、《香罗冢》、《红了樱桃碎了心》等。广州历来的粤剧剧团有觉先声剧团、广东省粤剧团、广州粤剧团、广州红豆粤剧团等等,而粤剧名伶有:薛觉先、马师曾、靓次伯、梁醒波、新马师曾、芳艳芬、红线女、罗品超等。 广州人极为重视饮食,因饮食文化独具特色而较为闻名,享有「食在广州」的赞誉。广州的饮食业发达,饮食在广州人的生活中具特殊地位。目前全市饮食企业多达数万家,其中绝大多数都经营「三茶两饭一宵夜」(早茶、下午茶、夜茶和午饭、晚饭、消夜),全天供应几乎没有中断。这使得全市每年的餐饮零售总额高达数百亿元,人均消费常年居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之首。广州每年还举行「美食节」,促进饮食业的发展。 传统本地菜以广府菜为主。由于广州位于珠江口,因此海鲜也是常见的菜色,黄沙水产品批发市场就是食海鲜好地方。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气候湿热易上火的环境使饮凉茶成为广州人常年的生活习惯。 广州饮食风格特色多样。除粤菜外,随著改革开放,世界各地的餐饮企业纷纷来到广州设分店,包括日本菜、韩国菜、越南菜、泰国菜、印度菜、意大利菜等等。 广州菜选料庞杂,食品用料多样,几乎无所不有。著名菜式有五蛇羹、烤乳猪及龙虎凤、冬瓜盅、老火汤。蒸、煎、炸等是粤菜餐馆最普遍的烹调方法,因为此类方式烹调时间短,符合保留原味的烹调哲学。广东人有俗语:「背脊朝天,人皆可食。」这反映广州饮食文化的博大和开放,同时也威胁许多珍稀物种的生存,并且带来健康问题,部分野生动物成为SARS的主要载体。 广州每年一度于新年春节之前举办特别的迎春花市,供市民购买贺年年花及各式用品。在明万历年间,广州已经出现花市。清中叶后,广州花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上市品种也越来越多。1919年后因城墙拆除和“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而更兴旺。一般春节前的三四天花市就会开始,到农历除夕的午夜收市。越秀公园、文化公园、烈士陵园、流花湖等公园,也在春节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独有的传统美术工艺有“三雕一彩一绣”,三雕指牙雕、玉雕和木雕,一彩一绣是指广彩和广绣。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康熙年间开始生产,后创制出著名的珐琅彩;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艺闻名;广州玉雕与北京、扬州、上海齐名,获公认为玉雕界四大“门派”之一“南派”之首,工艺源远流长,造型典雅秀丽,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其中通雕座件、镂雕玉球、组合镶嵌等新工艺在业界颇具影响力。另外还有广州榄雕、广州砖雕、广州骨雕以及家具工艺等等。由于年轻一代多不愿继承学习,传统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广州工艺有广绣、象牙雕刻、广州玉雕、广州榄雕、灰塑、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广彩瓷烧制技艺。 广州是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广州现有长隆旅游度假区和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区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广州塔、北京路文化旅游区、中山纪念堂、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动物园、黄花岗公园、越秀公园、广州烈士陵园、陈家祠、正佳广场、华南植物园等2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羊城八景”是指广州历代列出的8个旅游景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羊城八景”并不一致。2011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组织评选的“羊城新八景”为:塔耀新城、珠水流光、云山叠翠、越秀风华、古祠流芳、荔湾胜境、科城绵绣、湿地唱晚。 广州文物古迹众多。2015年,广州市内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425处。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单位29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7个。南越王墓建于西汉时期,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南越国水闸遗址等三处南越国史迹现联合申报联合国世界遗产。光孝寺、六榕寺、怀圣寺等都有1000多年历史,还有建于隋朝的南海神庙,明朝的五仙观、镇海楼、莲花塔,清朝的陈家祠、余荫山房等。近代革命史迹有毛泽东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黄埔军校旧址、中山纪念堂、洪秀全故居等。 广州市公园分布较广,十一个区均有分布。除少数属于景点的公园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广州动物园等以外,各主要公园均免费入园。其中,开辟于1917年的人民公园为广州第一个综合性公园,也是广州市第一个免费公园。 除作为市民休憩用地之外,许多公园具特殊意义,如越秀山上越秀公园内的广州地标五羊石像、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广州中山纪念堂等历史事件的纪念园区,海心沙亚运公园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举办地。此外,许多公园也有各种文化功能,突出的有广州文化公园、广州儿童公园、雕塑公园等等。而各人工湖公园,则更兼具城市湿地的调节功能;其中,建于1958年的东山湖公园、荔湾湖公园、流花湖公园、麓湖公园,并称广州四大人工湖公园。2011年开园的白云湖公园和海珠湖公园成为广州市新增的大型人工湖公园。市内公园也常开设花展、画展、灯展等展览以使公园活动更为丰富。不过,广州部分免费公园的“园中园”现象也引起市民争议。 广州的博物馆主要有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镇海楼)、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等。 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建,是广东省目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有新旧两馆。旧馆位于文明路,新馆位于珠江新城,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7.27万余件(套),其中馆藏中的书画、古陶瓷两类文物,在数量和质量上居全国博物馆中前列。馆藏精品有信宜铜盉(西周)、千金猴王砚等。而广东出土文物与金木雕、端砚的收藏最为丰富,也最具地方特色,尤其注重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民俗文物的收集。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位于解放北路867号,是在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陵寝原址上修建的博物馆,简称南博。博物馆占地面积为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500平方米,是遗址博物馆,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以古墓为中心,依山而建,由综合陈列大楼、古墓保护区、主体陈列大楼几个空间组成。馆藏“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等文物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两千年前岭南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广州的对外交流始于汉朝,源于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环东海北上最先抵达的外国港口即为福冈。历经多个朝代后,航运商业仍旧相当发达,至今与多个国家交流频繁。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美国率先于1979年在广州开设领事馆,之后外国驻穗领馆不断增加,至2018年10月共有63个国家在广州设有总领事馆,在中国大陆仅次于上海。许多国家在广州设领后,与广东的经贸往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大多数领馆的领区除广东之外还包括广西、福建、海南,有部分还包括湖南、江西,甚至云南、贵州、四川等省。 截至2018年12月,广州已与53个国家的73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其中国际友好城市38个,国际友好合作交流城市35个。广州流花湖公园建有法兰克福玫瑰园,内有该市赠送的歌德半身青铜塑像,温哥华唐人街立有广州赠送的云石中华门牌坊。
133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curid=1333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获历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记载逾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起传说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且统一使用分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由“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成“二十六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说:「《续汉书·郡国志》:『今录中兴以来郡县改异,及《春秋》、三史会同、征伐地名。』三史,谓《史记》、《汉书》及《东观记》也。《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权谓蒙曰:孤统军以来,省三史、诸家兵法,大有益。』……自唐以来,《东观记》失传,乃以范蔚宗书当『三史』之一。(卷六〈三史〉,页119) 范晔《后汉书》问世,唐代以后遂渐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前四史的行文精简扼要,而且基本偏重使用“春秋笔法”,所以在史学上有很高的地位。 近代学者严复曾经评论说:“古人好读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 唐代时,记载三国至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部正史,合称「十史」。 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十三史十史》说:「十史者,自三国至隋十代之史,马、班、范三家不在其数。」 据《旧唐书·经籍志上》,十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史合称「十三代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元朝丞相博罗刁难宋朝宰相文天祥:「汝谓有兴有废,且问盘古帝王至今日几帝几王。一一为我言之。」天祥反驳:「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辞科、神童科,何暇泛论!」 顺治十三年(1656年)毛晋重刻《十三经》与《十七史》,并撰写〈重镌十三经十七史缘起〉,顺治十四年(1657年)钱谦益又撰写〈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后世对毛晋之评价可以说是「功于史学伟矣!」 王鸣盛(1722年-1797年)著有《十七史商榷》一书,共100卷,但事实上此书也包含《旧唐书》与《旧五代史》。 叶德辉《书林清话》说:「明季藏书家以常熟毛晋汲古阁为最著者。当时曾遍刻《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唐宋元人别集。以至道藏、词曲,无不搜刻传之。」 明朝万历年间,国子监刊行的正史,在宋代的「十七史」之上,增加了《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四部史书,合称「二十一史」。 清代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说:「宋时止有十七史,今则并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一史。」张廷玉 《上明史表》时也说:「兴衰有自,七十二君之迹何称;法戒攸关,二十一史之编具在。参见『十七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1739年),经乾隆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因《元史》撰写之内容实为缺漏,且用字离疏,故柯劭忞于民国六年(1917年)召编《新元史》,民国九年(1920年)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但也有人将赵尔巽等编的《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的总数计算,合称「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