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stringlengths
1
5.54k
article
stringlengths
1
86.9k
label
stringclasses
6 values
阿里山林業村暨檜意森活村
阿里山林業村暨檜意森活村本民間企業藤田組成立嘉義施工所,為興建阿里山森林鐵路開啟序幕,惟因工程艱鉅且經費膨脹,於1908年2月告終。至1910年起臺灣總督府接手,阿里山鐵路繼續興築,民國3年(1914年)阿里山森林鐵路本線全長71.9公里,就此完成。
news
全球北回歸線標誌第十處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6月21日,北半球的夏至日,臺灣嘉義博愛路與世賢路口矗立的六座北回歸線歷年標誌群正式啟用,是全球第十處興建北回歸線標誌的地方。北回歸線標誌是北溫帶與熱帶的界碑,極圈碑、回歸線標誌、赤道碑同屬世界性重要地標,以區分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等五帶。 嘉義市的北回歸線標誌群,位於嘉義市西南交通要衝之地,基本上是一群路口地標,分屬四個年份。雖然小巧玲瓏,卻兼具交通觀光、歷史文化、地球科學教育意義。目前靠西北方的中央安全島上建有「圖文碑記」一座,大理石刻簡要說明立標重點,附上簡圖更能使人充分了解18世紀末葉北回歸線曾經靜悄悄的飄過這個路口,而且與嘉義命名息息相關。本路口是嘉義市西南道路要衝,配合路口景觀改善工程,在此設立六座北回歸線歷年標誌,深具歷史文化及天文科學教育意義。
news
嘉義市立文化中心
文化中心現有博物館、圖書館、音樂廳等三棟建物,加上美麗精緻的庭園、整個文化園區佔地五千多坪。博物館地下室為嘉義市交趾陶館,一至四樓設有各類展覽室。圖書館規劃有閱覽室、視聽室、書庫。音樂廳配置專用座椅,可容1,113席,舞臺布幕以國畫大師林玉山作品「蓮池」為圖案,使用綢緞以手工編織。音樂廳北側水池,在日治時代配合阿里山鐵路運輸,做為浸貯木材之用,又名「杉池」,當時池旁植樹,濃蔭蔽天,垂釣林下,悠然自得,「檜沼垂綸」曾為諸羅八景之一。
news
嘉義樹木園
佔地約8.6公頃的樹木園隸屬於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為熱帶經濟樹種之栽植試驗地,兼以母樹園之形態經營,栽植之樹木多屬人文特色的植物,如著名的桃花心木、肯氏南洋杉、黑板樹、巴西橡膠樹…等。園區內群樹挺拔林立,自然樸實中充分呈現林場的幽靜氣息,小徑蜿蜒,林蔭蒼鬱,古樸的「林場風清」嘉義八景之一的石碑,訴說本園享有的美譽。
news
嘉義市立博物館
位於文化中心園區的市立博物館,負責相關文物的蒐藏、研究、展示與教育。在固定展示方面,規劃有地質廳、化石廳與陳澄波紀念室。而特別展示空間三處,不定期換檔展出,另設置交趾陶工坊與研習教室,以符需求。嘉義是交趾陶的故鄉,日本甚至稱之為「嘉義燒」,交趾陶的藝師大都在嘉義學藝。臺灣民間簡稱交趾陶為「交趾」、「交趾尪仔」、「交趾仔」,早期多應用在寺廟建築裝飾,其傳統題材以漁、樵、耕、讀等人物為中心,搭配蟲魚鳥獸、花草器物及戲文場景,主從分明,畫面和諧。交趾陶多安裝在廟宇高處,常見於牆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鳥踏、墀頭、照壁等處,由於交趾陶色彩溫潤及鮮豔兼具,恍如寶石翡翠,絢麗燦然,逐漸從廟宇走入客廳成為民間蒐藏的珍品。被尊稱為臺灣交趾陶開山基祖的葉王,於西元1826年在嘉義出生,年少時與來臺建廟作交趾陶的廣東師傅幫工習藝,加上天生的資質,造就成臺灣交趾陶的第一人,葉王的創作,造型生動,刻畫細膩,用色卓越,作品在國際間倍受讚揚,博得「臺灣絕技」的美譽,奠定臺灣交趾陶獨特的藝術地位。臺灣交趾陶的發展始於葉麟趾(葉王),與後期對交趾陶有極大貢獻的林添木,兩人皆為嘉義人,因此嘉義市在民國86年(西元1997年)辦理第一屆交趾陶藝術節,重新整理這項文化資產,並以交趾陶作為嘉義市的文化特色。交趾陶館於民國89年(西元2000年)5月13日正式開館啟用。
news
阿里山森林鐵路車庫園區
阿里山森林鐵路為世界著名登山鐵路之一,本園區是阿里山小火車的大本營,遊客們不但可以看到數台退役蒸汽火車、柴油機車、動力客車、客貨車廂以及方便火車頭變換方向的圓形轉車台等,還可以近距離觸摸,想要一睹森林小火車的丰采,車庫園區收藏各式機車頭與廠房設備,必定讓您如入寶山,滿載而歸,是火車迷獵取鏡頭的好地方。
news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前身是台北酒廠,建築房舍由日本人於1914年創建,早期是日本生產清酒的廠房,後為台北酒廠。民國76年(西元1987年)台北酒廠搬遷後,華山作為酒廠的產業畫下句點,整個廠房是產業建築技術的博物館。民國88年(西元1999年)後,逐漸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區,是藝文界、團體及個人使用的創作場地,園區內也有多間餐廳、藝廊、文創商店及表演場地,同時提供各項展演場地的租借服務,是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旗艦基地。
news
嘉義公園
建於西元1910年,原名「嘉義公園」,政府遷臺後改名「中山公園」,民國86年(西元1997年)又恢復原名。嘉義公園位在嘉義市東郊,始建之初,依山仔頂山勢開闢園地,後來又拓寬東西邊的空地,築橋修路,計公園面積約268,000多平方公尺,園內古木參天,涼亭水榭,假山魚池,曲徑通幽,因為利用自然山水,風景雅緻,可謂逍遙勝地。公園內有忠烈祠、射日塔、福康安紀功碑、丙午震災紀念碑、十二門古砲、陳澄波畫架、牆之道、一江山紀念碑、孔廟以及國寶級的阿里山森林鐵道21號蒸汽火車頭等史蹟,為民眾休閒好去處。此外,位在公園東北隅的林業、農業兩試驗分所,場中遍植多種熱帶植物,濃蔭逐暑,綠葉搖風,亦值得順道一遊。本塔入口處有象徵臺灣守護神的雲豹銅雕一對,塔的底層為「忠烈祠」,頂層為咖啡餐廳兼瞭望塔,塔頂斜面設有-巨型市花-艷紫荊,美麗搶眼。自頂樓可眺望嘉義市全景,山城美色盡收眼底。 
news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官田遊客中心
2020年8月啟用的官田遊客中心佔地約11公頃,園區景觀以「鄉村聚落」及西拉雅族元素融入進嘉南平原之地形意象打造而成,其交通位置方便且設備齊全,未來將成為當地觀光新地標,以此作為串連各大風景區的樞紐,結合鄰近的國道三號烏山頭交流道、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及烏山頭水庫,打造一條交通便利的旅遊線,更好地帶動當地觀光。吸睛建築的整體配置,延續西拉雅族傳統聚落面向水域來設計,被山水之色環抱著的土地,以建築主體環繞出一完整的戶外廣場作為象徵,主體為一座兩層樓高的綠建築。除了完善的設施,同時也規劃引進地方農特產品進駐展售,提供地方農特產品行銷窗口,使其成為多功能園區,為到此旅遊的遊客和當地居民提供更友善、多元的服務。
news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史博」是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暱稱,為了保存臺灣歷史文化記憶,現已蒐藏十多萬件館藏,許多都來自民眾的捐贈。臺史博具有堅強的研究典藏、展覽策劃與推廣能量,關注歷史與當代議題,以多元角度及跨族群視野講述人與土地的故事,為不同需求的觀眾提供友善的服務及體驗方案。展示教育大樓1樓有兒童廳及時光車站,以服飾、聲音、建築、山林、平原、海洋等的互動體驗,讓小朋友認識臺灣的生活文化。2樓為常設展,以擬真的場景述說先來後到的多個族群彼此交會的故事。4樓及1樓規劃四大特展,不定期換展,持續透過不同主題,深入探討臺灣歷史的多元面貌。4樓並設有VR再現製造所,以VR啟動沈浸式時空之旅,帶領觀眾探索歷史的虛實。臺史博的所在位置,400年前是名為「台江內海」的大海灣,在這個深具歷史意義的地點,承續了述說臺灣故事的使命。戶外區域是20公頃的「臺灣歷史公園」,涵養了多樣的臺灣原生物種,而公共藝術、老樹、湖景與步道,提供悠閒認識臺灣生態的休憩空間,建築語彙則以太陽能發電設施「雲牆」呈現雲天壯闊的意象,與水池象徵的先民「渡海」、「鯤鯓」島嶼,以及展館的紅磚牆、干欄式建築傳達族群的「融合」,亦別具特色。
news
李子園小舖
由關子嶺沿175市道,約莫十公里即可到達李子園社區,社區路口有間趣味的問路店兼咖啡店-十里亭問路店。為何叫十里亭?居民打趣著說:因為過關子嶺十公里即可到達。走進十里亭問路店,居民親切的喊著:來喝咖啡唷。原來在這小小的空間裡,隱藏著一間小咖啡店,店內擺設著各式咖啡烹煮器具與當地農特產,而中間的李子園小舖,在藝術家改造下,搖身一變成為社區咖啡展示中心。
news
美雅家具觀光工廠
製造木製家具已超過半甲子的美雅家具,近年設立了老少咸宜的觀光工廠,提供參觀木質打造的溫度家居,還有各式趣味性的互動設計,讓大家從五感體驗中獲取新知。
news
稻荷咖工作坊
草店社區的稻荷咖工作坊,以臺南知名的後壁稻米、白河荷花及東山咖啡為名,取其諧音「蓋好咖」,由臺南市農村再生社區營造協會理事長吳長庚所負責,建立客製化的農村體驗如在地的植染、窯烤披薩、食農教育農場等。
news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奚卜蘭遊客中心(新太平洋一號店)
秀姑巒溪溪床的石灰岩塊長年在溪水的沖蝕下,姿態各異、潔白如玉,因此有著「秀姑漱玉」的美名。外型潔白的奚卜蘭遊中心,便以秀姑漱玉作為設計理念,並在外牆上塗以純白的仿石塗料,用鋁格柵編織外型如秀姑漱玉的造型遮陽板,有別於過去傳統的斜屋頂樣式,亮眼的外型吸引旅人的目光。經過設計改造之後的奚卜蘭遊客中心,「新太平洋一號店」在原本奚卜蘭遊客中心隆重開幕,由在東海岸深耕多年的雅比斯團隊進駐,邀請了台東排灣族傑出青年設計師謝聖華取用部落元素發想,以溫暖的木造進行設計,不僅提供原有遊客中心功能,加入了書店與咖啡店,展售精緻細膩的部落工藝品,讓前來的遊客能愜意的喝一杯咖啡稍作休息,翻翻書或購買部落的工藝品。奚卜蘭遊客中心也陸續推出市集、好書閱讀、晚餐快閃計劃等活動,繼續挖掘東海岸的在地故事,激盪更多創意,作為東海岸面向世界的交流基地,傳達屬於東海岸部落的新太平洋式生活。這不僅是部落工作假期志工朋友的家,也是遊客一處好的休憩點,路過這裡,別忘了進來坐坐,感受東海岸部落的風情吧!
news
嘉義文化路夜市
長達四、五百公尺的文化路,白天為車道,晚上則成為夜市,道路兩旁佈滿美味可口的小吃店,受人歡迎的雞肉飯、香腸、粿仔湯、羅山米糕、蓮子湯與方塊酥等改良家鄉風味之小吃或特產,不容錯過。
news
水火同源
水火同源又名「水火洞」,曾名列臺灣七景之一和臺南市八景之一,被視為臺南市的觀光櫥窗,聞名遐邇。水火同源位於碧雲寺東南方1公里處,依自然定律而言,水火本不相容,然而,此地地質構造特殊,崖壁間有天然氣冒出,經點燃後火焰不熄滅,而崖壁縫隙中同時又有泉水湧出,形成「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水火同源特殊天然景觀。水火同源位於碧雲寺東南方1公里處,依自然定律而言,水火本不相容,然而,此地地質構造特殊,崖壁間有天然氣冒出,經點燃後火焰不熄滅,而崖壁縫隙中同時又有泉水湧出,形成「水中有火,火中有水」的水火同源特殊天然景觀。地方流傳著「火麒麟」水火同源由來的故事,文史工作者邱瑞寅表示,關子嶺所在的「枕頭山」有另一個名字「麒麟山」,當地還有麒麟隧道、麒麟尾部落等地名。傳說水火同源所在地是吐火的麒麟頭。
news
錢來也雜貨店
位於臺南市北門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斜對面-錢來也雜貨店,原興建於民國41年(西元1952年),為傳統斜瓦平房的老建築。錢來也為早期臺鹽鹽工福利社,提供鹽工購買日常用品的場所(如現今7-11便利超商)及育樂中心,民國90年(西元2001年)間臺鹽在北門鹽場停止鹽業生產工作,鹽業在北門正式劃下句點。 民國92年(西元2003年)6月正式移交縣府管理,剛好縣府正值推動閒置空間再造藝術,於是聘請留法建築師林雅茵,率領一批參加多元就業方案的中高齡失業者,展開化腐朽為神奇的改造行動,讓這棟老建物重新賦予新時代意義,經過閒置空間改造,房子變成現今的模樣,十分具當地特色風味。 「錢來也」牆壁外觀是利用當地廢棄瓦片、貝殼、蚵殼鋪至而成,屋前掛著金元寶的招牌,象徵生意興隆、財源滾滾。這棟也因為偶像劇「王子變青蛙」而走紅的拍攝場景,經電視劇播出後,曾吸引許多香港遊客前來拍照留影,而逐漸成為當地頗具知名及年輕族群必遊的觀光景點。 
news
影像博物館
有樂館建於西元1933年,為全臺第一座具有冷氣設備的戲院,座位約五百人。其建築形式融合古羅馬與阿拉伯建築風味,是日本殖民政府展示國力的豪華型公共建築之一。西元1944年於二次大戰中遭到轟炸,二樓毀損了約三分之一。民國35年(西元1946年)日本戰敗後,有樂館改名為國民大戲院,收歸政府經營。除播放電影外,並舉辦音樂會及入伍徵召等活動,每遇佳片上映必車水馬龍。在休閒方式單純的農業社會中,成為承載市民生活記憶的鮮明地標。1980年代新竹縣市分家後,營運面臨了縣市財產的糾葛;同時期錄影帶出租業興起,娛樂媒體不斷推陳出新,戲院逐漸經不起市場考驗,終於在民國80年(西元1991年)停業。民國85年(西元1996年)文建會「全國文藝季」,新竹市立文化中心在荒廢閒置的國民戲院廣場,舉辦「風城情波」系列活動,成功召喚了市民的記憶與情感。在多位地方賢達及電影學者奔走規劃下,委託國家電影資料館提出「影像博物館」的藍圖。民國87年(西元1998年)由文建會撥款,公開競圖,甄選出林志成建築師負責「歷史建築再利用」整建計劃,於民國88年(西元1999年)3月8日開工,民國89年(西元2000年)5月21日落成啟用。民國89年(西元2000年)開館營運之後,以傳承國民戲院之歷史文化經驗,形塑市民共有、共享的影像空間為宗旨。除了非主流電影、懷舊電影的推廣、放映外,兼具電影文物典藏、展示、研究及教育等功能。
news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民國98年(西元2009年)5月西拉雅國家風景管理處規畫修復宿舍群並成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當時設計公司親赴八田與一故鄉「日本石川縣金澤市」考據建築工法,引進日本木匠技術修整「八田宅」、「田中及市川宅」、「赤堀宅」及「阿部宅」4幢日式宿舎,並以日本金澤市民捐獻的舊家具進行故居內部擺設,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5月8日園區落成啟用。 
news
阿里山森林鐵路
西元1899年,日本人為轉運木材而規劃興建阿里山鐵路,軌距762毫米,最大坡度6.25%,最小曲率半徑40公尺。西元1912年,長達66.6公里的嘉義至二萬坪段宣布通車,西元1914年,再延長至阿里山並逐漸增設支線,總長71.4公里。全線自海拔30公尺的嘉義,一路爬升至2,216公尺高的阿里山,全程經過47個隧道、72座橋,沿途可欣賞熱、暖、溫等不同森林帶之植物種類變化與美麗的山脈、溪谷。阿里山森林鐵路分為平地與山地兩線段,前者指嘉義至竹崎(14.2公里),後者為竹崎至阿里山線段(57.2公里)。當火車以推進方式運轉至獨立山時,為遷就急峻的山形,則須以螺旋型環繞獨立山三周(約五公里長、兩百公尺高)而至山頂。當迴旋上山時,在車上可三度看到忽左忽右的樟腦寮車站仍在山下,然後鐵道再以8字型方式離開獨立山。而自屏遮那站到第一分道後,鐵路呈Z字型曲折前進,經過三個分道時,火車時而往前拖、時而在後推,終抵阿里山,故有「阿里山火車碰壁」之稱。昔日為了集運木材、運輸生活物資而闢建的阿里山森林鐵路,如今已蛻變成發展森林旅遊的觀光鐵路列車。民國73年(西元1984年),增設行車時間僅3小時15分的「阿里山號」快車後,原來的蒸汽火車與報廢車廂即裝潢成風味獨特的車廂旅館與古老蒸汽火車展示區,位於沼平車站旁,供遊客住宿與觀賞。民國75年(西元1986年),由國人自行開闢的祝山支線通車,全長6.25公里,以阿里山新站為起點,蜿蜒於海拔2,216~2,451公尺的高山間,經十字分道轉對高岳至祝山,此為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高山鐵路,專供祝山觀日行。至於全長9.2公里的眠月支線,則開放於民國72年(西元1983年),火車一路蜿蜒於海拔2,000公尺以上的崇山峻嶺間,當您看到一座高十餘公尺、形狀像猴子的巨石,即到了終點站「石猴遊憩區」。白木林為石猴遊憩區之奇觀,在森林大火後,矮小的植物被燒光,僅剩高大的松、杉類枯幹,這些火燒木經過風吹日曬、雨淋霜打,表皮轉白,成了醒目之景觀。安排一小時的健行攬勝,看看遊憩區內古早味的樟腦寮、筍灶與木炭窯,經由解說牌可了解其製造過程。至於聆風亭、望鄉亭與棲霞亭等涼亭,則是聆聽松濤或遠眺草嶺風光之好地點。此外,「臺灣-葉蘭展示區」展示了臺灣珍貴稀有野生蘭的生態史;一葉蘭以阿里山為生長區,每年2至4月開花,因花下僅長一片葉而得名。
news
玻璃工藝博物館
玻璃工藝博物館的成立,旨在結合文化與觀光資源,協助新竹玻璃產業升級,讓民眾及業者參與並瞭解新竹玻璃產業的開發與應用。館內除了陳設玻璃作品外,還積極推動工房教學,讓民眾在視覺的欣賞外,還能進一步觸摸與創作,以貼近玻璃創作所帶來的另一種震撼。
news
新竹州廳(新竹市政府)
日治初期,新竹的公共建設多是接收清朝統治時期的公共設施,到西元1904年才有新竹廳參事鄭如蘭等人請求新建廳舍。不過新竹州廳遲至西元1925年興建,並於次年年底完成建築主體啟用,之後持續增建或改建,成為今日所見的新竹市政府。新竹州廳是一棟二層樓,ㄇ字形平面的加強磚造建築物,建築形式為和洋混合風格,主體為洋式風格,屋頂為東方建築所用木架瓦造斜屋頂,正面入口處設計突出的玄關門廊,採用雙柱式以增加儀典性,並搭配兩個小塔樓,使整個入口相當突出,進入大廳內部可見洋式的拱廊及羅馬柱子,十分氣派,整體而言,新竹州廳是一棟具有良好比例及對稱關係,兼具穩重而莊嚴的官廳建築。
news
竹塹城迎曦門
新竹古名竹塹,於西元1733年淡水同知徐治民以莿竹圜植為城,1826年,竹塹士紳鄭用錫等人奏請改建竹塹城獲准,重新勘定地基,於1827年興工,築造周圍為八百六十丈,高度一丈五尺、深度一丈六尺的磚石造城牆,並建立四座城樓,東門為迎曦門、西門為挹爽門、南門為歌薰門、北門為拱辰門,日治之後因為實施都市街道改正,於1902年拆掉城牆與城樓,只存東門迎曦門。迎曦門城樓下段稱為城座,以條形花崗石石塊疊砌而成,城門洞為圓拱形,是城市的出入口;上層城樓原為木構造建築,現已改為混凝土造,城樓結構共二十四根立柱,屋頂部分為歇山重簷式構造,屋脊的起翹短而有力,以顯示威武的氣氛,城門前豎有石碑一座,為竹塹築城歷史的紀錄,城門前的廣場為一個結合傳統與現代科技的市民廣場,是新竹文化的象徵地標。
news
十七公里海岸風景區
新竹市的海岸線北起南寮里,南至南港,長約十七公里,遊憩景點包括南寮休閒碼頭、看海公園、海天一線觀景區、港南運河、紅樹林公園、風情海岸、海山漁港觀海台、南港賞鳥區、旅遊服務中心等景點,提供多元化、多面向的美食、美景、遊憩、運動及文化巡禮等休閒功能,成為全臺灣知名的觀光休閒基地。
news
庫巴(男子集會所)
瑪雅斯比傳統祭典是阿里山鄒族最重要的祭典,達邦和特富野兩村輪流在村落中的庫巴場地舉行。庫巴為茅草搭蓋之建築,僅在特富野和達邦可見。
news
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
位於達邦部落的「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以打造一座嶄新的達邦文教社區中心為旨,未來將提供舉辦「鄒族生命豆季」及部落聚會、祭典展演的重要場地。建築物外觀運用鄒族傳統服飾色彩,以及庫巴 (Kuba) 建築特色的意象,呈現鄒族文化精神,館內空間規劃上,設有諮詢站、展示室,與視聽簡報室,並以遊戲化互動體驗、典藏室真實文物,以及鄒族部落風貌雕塑營造立體氛圍,帶給遊客全新的導覽體驗。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在鄒族自然與文化中心設置管理站,整合執行鄒族部落觀光產業、旅遊安全維護及旅遊諮詢服務等工作。
news
洲南鹽場
布袋漁、鹽產業盛行自清領時期,漁鹽滿布袋是過往美麗的榮景,西元1824年洲南鹽場闢建,帶動臺灣鹽田的「白金歲月」,經時代演進,臺鹽食鹽由自產轉為進口,民國91年(西元2002年)臺灣「天日曬鹽」畫上休止符。為重現布袋豐富的鹽田文化,布袋嘴文化協會以「快樂鹽田心鹽村」為願景,並以「環境教育/活動產業」為永續經營策略,將鹽田生產、生活與生態結合,讓曾經廢曬6年之久的洲南鹽場重現生命,使兼具文化、觀光、教育功能的鹽田再次啟動,讓遊客用雙手雙腳親自體驗鹽場的老靈魂與新魅力。「洲南鹽場」是一塊「文化鹽田」,而緊鄰的新厝仔社區(含龍江、新厝里)是「文化鹽村」,正好可以從人文與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呈現布袋鹽業的歷史縱深、地方脈絡與生活情境。謝鹽祭—過去鹽工們在重要節日會準備祭品拜鹽田,感謝天地與眾神保佑鹽產豐收,民國97年(西元2008年)起,洲南鹽場於每年年末舉行謝鹽祭表達對土地的感謝,結合傳統產業文化,形成當代重要的文化節慶活動。 
news
青草湖
「青草湖」,距新竹市區4公里,湖水水源來自客雅溪,建於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具有觀光及灌溉多種功能。青草湖的山光水色,是吸引觀光客的主要賣點,奈何因水庫淤積、颱風破壞、上游濫建等原因,導致遊客止步;近年市府再行整治,再度成為民眾假日聚集的好去處。環湖公路經過水壩後左側有一上坡岔路,是通往古奇峰與科學園區的捷徑。湖的一旁是靈隱寺,寺內環境清幽,還保存有許多日治時代留下的石燈石柱。
news
蘭潭風景區
蘭潭位於嘉義市東北郊山仔頂附近,相傳西元1620年荷蘭人在八掌溪的支流鹿寮溪築壩,到了日治時代,日本人又築壩把蘭潭作為自來水廠的儲水池,直到現在蘭潭依然是嘉義自來水廠的蓄水庫,提供嘉義市的飲水灌溉。蘭潭潭水清澈見底,四面岡陵起伏,山光水色,潭水若遇月夜朦朧,如詩如畫,故「蘭潭泛月」列為嘉義八景之一。沿岸的環湖公路,環湖巡禮可見觀景樓,立於樓頂蘭潭一覽無遺。蘭潭周圍丘陵起伏,林樹參天,梅樹成林,西南高處有三信亭,供遊人歇息之用,俯瞰全市風景盡收眼底,且潭畔休憩設備完善,是假日休閒理想去處。蘭潭繁雜的植物林,不但提供鳥類良好的隱蔽,也提供豐富的食物,豐富的鳥類資源,達六十多種,是嘉義市民賞鳥、遊憩的熱門去處,每逢假日總是吸引絡繹不絕的民眾。近年來,熱心民眾在蘭潭水庫環湖公路東側開發出蘭潭後山(又名筍寮山),由於山勢不高,距離市區近,交通便捷,且步道設施完善,短短數年間,名聲日噪,筍寮山不但成為嘉義地區登山健行民眾的最愛,也吸引了不少外地健行客。
news
十八尖山
十八尖山自新竹縣北郊迤邐而南,是日治時代所開闢的「森林公園」,略呈「新月形」,蜿蜒約7、8公里,恰好環抱新竹市東、南郊。這十八尖山的得名,據云確有18個山頭。最高處是131.79公尺,最低處為50公尺,平均坡度為40%。由於十八尖山沿途遍山茂林,瀝青路面平整,花卉飄香,行進於林蔭道上,空氣清新沁人,已成為新竹市民運動休閒的必經路線之一,近年來市府為了讓市民能夠安心地運動,因此,每天凌晨至上午八點間禁止車輛進入。從新竹高商順著博愛街步行就可上山,最高點有一「介壽亭」,山林內的石觀音,也是觀賞的重點。
news
日警官舍
這棟日式建築造型相當典雅,皆採用當地檜木興建,因此保存相當完整。日治時期,鄒族人和日本的關係相當良好,鄒族人稱日人為「maya」,達邦地區是日本人最早設立「番童教育所」的原住民部落,是鄒族現代教育的濫觴。日警官舍是全台唯一位在原住民地區的「別館」,用來招待前來視察的高階官員。二戰後曾為鄉長官邸,數年前重新整修,現在為阿管處遊客服務站,長期有阿管處志工駐守為民眾解說,民眾踏青千萬別錯過這幢歷史遺蹟。
news
頂湖自然生態園區
頂湖位於石棹旁,是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近年規劃生態旅遊的重要據點之一。頂湖環湖步道擁有孟宗竹林步道、天然原始林棧道、生痕化石等,適合1到2小時的健行和漫步。由台18線66K附近,在迷糊步道前方一百公尺處,左轉約4公里上坡後轉入頂湖,眼前視野開闊,經常可見當地農人在茶園裡耕作,山嵐在層層山巒間。在園區內,可以沿著步道散步到涼亭、孟宗竹林。另有一條原始林木棧道可到達大凍山,涼亭前有一塊巨石,當地人稱為觀音石,表面還有生痕化石的痕跡。
news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故宮南院位於嘉義縣太保市,鄰近高鐵嘉義站,除了博物館主體,院區中央另設有人工湖,並有一景觀橋橫跨南端人工湖,可將參觀遊客接引至博物館二樓大廳。博物館建築以中國水墨畫濃墨、飛白與渲染三種技法,形成實量體展示空間及文物庫房、虛量體公共接待空間與穿透連接空間,象徵著中華、印度與波斯三股文化交織出悠遠流長多元的亞洲文明,而其建築造型由兩個流線型量體交織而成,作為「龍」、「象」、「馬」文化象徵的隱喻。為呼應主體建築的造型,銜接建築量體動勢,景觀橋的結構形式與造型採用書法中草書的形式,以富韻律的動態氣勢引導入館人群接近主體建築,並提供參覽遊客最獨特與舒適的步行經驗。
news
高跟鞋教堂
高跟鞋教堂高度約17m,寬度約11m,主結構由1,269根鋼架組成,外表共約320餘片玻璃,造型相當亮麗美觀,其設計與裝設不僅是全臺第一,更是全世界唯一。高跟鞋教堂幸福意象工程施工相當不易,320餘片玻璃大小、安裝角度皆不同,必須克服高跟鞋的形狀及彎曲幅度,故鋼架及玻璃組裝精度要求極高。玻璃高跟鞋象徵「每個小女孩都曾夢想有雙漂亮的高跟鞋,伴著自己走出美麗優雅的人生。」
news
太平雲梯
太平雲梯為高山單跨景觀吊橋,橫跨太平山與龜山間,長度281公尺、海拔約1,000公尺,為海拔最高之景觀吊橋,雲梯上可俯瞰嘉義風光觀賞夕陽、晚霞、雲海等自然景觀,知名的梅山36彎美景盡收眼底,由於視野極佳,更可遠眺嘉南平原直至台灣海峽,入夜後還有精彩燈光秀,以彩虹顏色紅、橙、黃、綠、藍、靛、紫為光雕表演,雲梯照明燈光展演依照一週7天排序,週一為紅色、週二為橙色,每天一色,從晚間6點到10時,整點會以彩虹色彩慢速變化,越夜越美麗。無障礙動線提醒:太平雲梯遊客中心有設置無障礙廁所及停車位,周邊景點亦便於輪椅使用者移動,唯景觀橋因自然環境條件目前為階梯通行,提供您旅遊規劃參考。圖片來源:黃源明老師提供
news
鰲鼓濕地
鰲鼓濕地是隸屬於台糖位在嘉義縣東石鄉的海埔新生地,廣達一千餘公頃。境內可欣賞到各式各樣的濕地景觀,境內包括有潟湖、沙洲地、漁塭及木麻黃林所組成的生態空間,為此吸引了大批的水鳥的進駐,其實要欣賞水鳥的姿態,堤防旁的雜樹林就可以瞧見水鳥蹤跡,包括白鷺鷥、大卷尾、綠繡眼、夜鷺等常常在樹梢枝頭上流連忘返,安靜的聆聽,更會發現這裡簡直是水鳥們辦Party的場所,一聲接著一聲,好不熱鬧。
news
好美寮自然保護區
好美寮自然保護區位在布袋鎮好美里境內,由於八掌溪與龍宮溪兩條河流交會淤積的結果,使得此處形成自然資源豐富的孕育場所,吸引無數動植物進駐與成長,為了維護保護區內的各種自然界嬌客,相關單位將此地列為自然保護區,提供各界作為遊憩、研究的空間與場所。保護區的範圍廣大,從西濱往海邊的方向前往,大概也要10分鐘的車程才會到達。這裡以欣賞水鳥及觀察溼地動植物活動為主,由於指示牌不甚明顯,遊客得循著堤防邊的斜坡堤道往上,才有可能欣賞紅樹林、潟湖等景觀。順著堤防旁的道路第一站會先看到以海茄苳為主的溼地範圍,站在堤防上遠望,除了可清楚看到紅樹林外,水鳥的蹤跡也處處可尋,不管是在溼地間覓食的白鷺鷥,或是翱翔於天空中的蒼鷺、大卷尾,都是賞鳥客不能錯過的美景。過了這處紅樹林區域再驅車沿著堤邊道路前行約1公里的距離,轉上堤防斜坡就可以來到以潟湖景觀為主的沙灘區,相關單位在此有設置解說牌,標明此地的植物生態,搭配絕美的湖光水色,宛若人間天堂。
news
布袋鹽場
臺灣的西南海岸為一平直的沙崖,由於日照特長,這一條狹長的海岸線,遂形成一片特殊的鹽田景觀。嘉義縣布袋鎮為全臺第一的鹽產地,每年3至5月,日照最強且無雨水干擾,為鹽場最忙碌的季節,走近海邊,只見一丘一丘潔白的鹽堆與迎風而來的濃濃鹽巴味。
news
仁義潭水庫
充滿綠意、景色宜人的仁義潭,位於番路鄉境內,天然不規則狀,長長的潭邊堤岸,湖面漫升起氤氳的霧氣籠罩著長堤,拉出一道深入圖畫的引道,主要是引八掌溪之水,佔地面積約3.66平方公里,是屬於一種離槽氏人工土石壩水庫。這裡供應著整個嘉義縣市的飲用水,也是民眾假日的最佳休閒去處。仁義潭畔建有涼亭,花木扶疏,視野遼闊,在此賞景休憩放風爭、觀賞夕陽晚霞極富詩情畫意。周邊並可遊覽古蹟「一品夫人墓」及環境幽美的「玉虛宮」,是民眾假日的最佳休閒去處。另外,潭畔還有一條規劃完善的堤防步道,可見許多散步及運動的遊客。仁義潭除了有新鮮的空氣之外,在夜晚,更可感受與自然星空交融的美感,波光搖曳,令人流連忘返。
news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中埔遊客中心
中埔遊客中心的原址本是中埔鄉幼稚園圓山分班,但因學齡人數減少,將孩童轉學至鄰近的幼兒園就讀,後將閒置的空間活化打造成遊客中心。中埔遊客中心以鮮活童趣的風格在世人眼前亮相,以山中城堡為主題,園區內繽紛可愛的裝置藝術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室內更是打造了友善親子同樂區及遊戲區,讓孩子們在旅途中能擁有更加美好的回憶。在改造成遊客中心時,邀請了最後一屆的師生,讓孩子們運用天馬行空的創造力,在此地留下美好的記憶,孩子共同創作的手印陶板牆,使得園區更加活潑精彩。西拉雅國家風景區更有小小解說員之培訓,不少孩子是從這裡畢業的,遊覽此地時,或許有機會聽見孩子們與你分享在這兒經歷的點滴故事,讓旅人有機會能收獲更獨特的旅行印象。
news
布袋觀光漁市
港內設置漁產品直銷中心,有生鮮區、加工區、餐飲區。遊客可以自行選購新鮮的海產,或請餐飲區代為調理,享受美味的海鮮大餐。傳統的議價拍賣場也是不可錯過的鏡頭。另外,也提供休閒漁業之旅服務,出海觀賞紅樹林、牡蠣養殖區,或至外傘頂洲。港區附近的布袋商港,有業者經營布袋至澎湖馬公之遊艇運輸,為地方增添觀光收入。
news
東石漁人碼頭(東石漁港)
從明清時期開始,東石漁港就是臺灣西部重要的漁船進出港,早期漁獲甚豐,供應全臺各式海產,近年因港內泥沙有淤積現象而逐漸轉型為觀光漁港的型態。東石漁港位於嘉義縣東石鄉東石村,朴子溪出海口,在新漁港區域內興建有漁人碼頭設施,舊港距離新港約1.5公里,漁人碼頭目前已是成為附近鄉民散步看海景的場所。從每日下午2點起開始拍賣當日漁獲的市場,到產銷中心,一直延伸至海岸堤邊的木棧道,都是東石漁港令人驚喜的改變,尤其是特別設置的臨海觀景休憩區,一長條的散步棧道可以隨意盡覽台灣海峽的壯麗,偶有觀光漁筏經過,成為最經典的漁鄉景色,木棧道上設有休閒座椅,常見一對對情侶,在滿天彩霞與夕陽西沉的餘暉中親密私語。這裡自然也是親子同遊嬉戲的好場所。這片臨海的休憩園區也興建了親水區域,最受小朋友喜愛,更棒的是經過藝術家的巧手雕刻,園區內展示了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漁夫工作像,收網拉繩,動感十足,也是很精采的角落。至於美食的部分就交給一旁蓋的美輪美奐的咖啡館吧!這棟設計感絕佳的美食咖啡館採用透明的玻璃圓頂建材,巧妙的將光線帶入咖啡座當中,即便不在戶外也能感受到和煦的陽光。東石漁人碼頭規劃以「風」、「陽光」、「魚」、「船」、「海洋」以及「燈塔」等元素,呈現出多重海洋風貌,重塑漁人碼頭的意象及荷蘭風味的入口意象。東石漁人碼頭更希望以新鮮漁產及夕陽美景等資源作為觀光賣點,以港區景觀、文化特色、休閒遊憩及自然生態資源等,打造特有的主題意象,營造出一個具主題特色的觀光據點,繁榮地方經濟。目前東石漁人碼頭主體設施包含海洋文化館、特產館、商店街、觀海亭、浮橋市場、海邊漫步平台等,並結合原有的漁港功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務。
news
瑞里風景區
瑞里風景區位於嘉義縣梅山鄉,海拔1,200公尺左右,除了雲海、日出、梯田與竹林等美景,每年寒冬至四月,滿山遍野的梅、李、桃、梨、山櫻,形成世外桃源,瑞里八景為此區聞名景點,主要分在兩條健行路上,一為瑞里到交力坪之間,一為瑞里到奮起湖線上。有瑞里第一景之稱的雲潭瀑布高約200公尺,潭水自石縫飛瀉而下,有如白絲帶懸空而下,瀑布共分三層,每一層都有一個潭面,其中第三層最為壯觀。燕子崖係一如屋簷般伸出的峭壁,上面佈滿許多細孔且成條狀分佈,曾是燕子築巢的地方,而步道小徑恰從崖下通過,下雨時山泉串流而下,宛如走在水濂洞中。千年蝙蝠洞之岩壁與燕子崖相連,長約兩百多公尺,高約一百多公尺,上面有數千個大小不一的石洞,昔日曾為蝙蝠棲息地,如今已無蝙蝠蹤影。青年嶺為一段穿行於桂竹林中的之字形上坡路,全長一公里,平均坡度約60度,最陡處達70度,行來十分吃力,約需一小時,為考驗腿力的好地方。長山觀日峰位於稜線上,為眺望阿里山燈火、玉山白雪或吳鳳鄉山谷雲海的好地點。迴音谷為一個原始森林山谷,大喊數聲、迴音久久不去。迷魂宮由幾個大小不一的石洞連成,全長約三、四十公尺,孔道彼此相通,錯綜複雜如迷宮。夫妻抱子樹乃指兩棵根部相連、枝椏纏繞的大樹,由於中間有一棵較小的樹,好像父母將小孩抱在懷中。此外,長約70公尺的懸崖鐵線吊橋,懸於400公尺高的懸崖上,頗有居高臨淵之感。近年,人們注重生態保育的觀念日強,此區初夏螢火蟲甚多,與滿天星斗輝映,頗具野趣。為此,吸引不少家長專程攜子同遊。
news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觸口遊客中心
阿里山共由18座高山組成,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隔同富溪與玉山主峰相望,現在新中橫公路已將阿里山與玉山風景區串連起來。日出、雲海、晚霞、森林與高山鐵路,合稱阿里山五奇,而鄒族原住民人文資源更增其觀光魅力。西元1899年日本人發現阿里山森林後,將這片原始林闢建為重要林場,二戰後,為了保育乃禁止砍伐,開發為森林遊樂區。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阿里山花季,山櫻、吉野櫻與重瓣櫻等,將整座山裝點成美麗繽紛的花海。而步行在古木參天的林蔭道上,除吸取森林芬多精外,還可聆聽畫眉科、鶯科、山雀科與鶇科等鳥類優美鳴聲(阿里山為臺灣十大最佳賞鳥地點之一,屬於中海拔鳥類區)。甚至區內原先已遭砍伐的千年老樹,其留下來的半截枯木樹根造型,亦值得賞玩。姐妹潭等景點當然更不容錯過。本園區緊鄰臺18線公路,屬台糖公司牛埔農場所有,地勢平坦、區位適中,適宜作為入口遊客服務及交通轉運中心。經本處多次現勘評估後,於民國91年(西元2002年)向台糖公司以協議價購方式取得用地,隨及規劃及辦理開發申請,歷經11年於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2月完成主體建築。本園區委由廖偉立建築師整體擘劃,以保持自然土地及順應原本地形山貌為興建目標,利用「地景交織」、「漂浮」與「動線穿梭」等設計手法,企圖打造出一棟自然和諧的地景建築。如今十年過去,公路沿線的所有電線都已地下化,天際線顯得特別清朗;夏天午後降下的地形雨,更讓空氣中充滿了清新的香草味;各類鳥兒、蝴蝶和不可數的爬蟲類讓這裡生氣更盎然,大草原低飛迴繞的白鷺鷥更像是揮舞雙膀迎接遊客的到來。這裡就是觸口行政暨遊客中心,臺18線上令人驚豔的新明珠。
news
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相傳於250年以前,有一位名為阿巴里的鄒族酋長曾隻身來此打獵,滿載而歸後,常帶族人來此,族人為感念他,便以其名為此命名。其實阿里山共由十八座高山組成,屬於玉山山脈的支脈,隔同富溪與玉山主峰相望,現在新中橫公路已將阿里山與玉山風景區串連起來。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海拔高度2,216公尺,四周高山環列,氣候涼爽,以日出、雲海、晚霞、森林、登山森林鐵路並列為阿里山五奇,聞名國際。而鄒族原住民人文資源更增其觀光魅力。阿里山地區橫跨臺灣森林垂直分佈之熱、暖、溫三帶,蘊藏豐富的森林資源,尤以檜木名聞國際,漫步林間隨處可見。紅檜、臺灣扁柏、臺灣杉、鐵杉及華山松稱為阿里山五木,柳杉為本區人工造林最成功的外來樹種,沿森林鐵路漫山遍谷林木鬱成奇觀勝景。每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中旬為本區之櫻花季,吉野櫻、重瓣櫻、山櫻花點綴滿山,繽紛旖旎。其他花卉如森氏杜鵑、石楠花、毛地黃等等也陸續開放。另有列入保護之臺灣一葉蘭自然保留區,亦值得欣賞。塔山、姊妹潭高山湖泊等自然景觀,以及博物館與慈雲寺、老火車陳列場等珍貴的文化歷史資源,也都值得一遊。
news
奮起湖風景區
奮起湖位於嘉義縣竹崎鄉中和村,海拔約1,400公尺,因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故舊稱畚箕湖。由於此區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之中點,早年以老街、便當和四方竹聞名。同時,它亦成為附近村落趕集聚散之地,因而村落聚集在火車站附近。奮起湖的房舍依山坡而建,火車站下方有一條五百公尺左右的老街,街中的店家販賣特產,例如當地的便當、豆腐和糕餅等美食,總是吸引不少遊客購買。由於旅遊興盛,這條臺灣海拔最高的老街也成為許多人旅遊阿里山必訪的地點。奮起湖老街位於車站下方,早年沒有街名,當地人僅以「街仔」稱之,是奮起湖商家最早聚集的地方。在阿里山公路、鐵路未開闢前,這兒即已略具雛形,可說是條百年老街。遊客走在老街中,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尤其,老街聯外道路,全是石階步道。一層接著一層,上上下下,面積不大,像極了北臺灣九份的縮小版。更因為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有點類似九份,因此也有人稱它是阿里山的九份,或是阿里山的悲情城市。四方竹位於奮起湖火車站斜前方,因枝幹為四方形而得名,原產於四川峨嵋山,東傳至日本後,西元1924年再由日本移植到臺灣。目前僅溪頭與奮起湖兩地才有,而奮起湖更是第一個種植的地方。義母樹位於通往太和與來吉的公路上,是指一棵長在山姆樹背上的枇杷樹,兩樹根連結在一起,又稱挨子樹。站在大凍山觀日峰頭,可欣賞由東方玉山群峰中昇起之日起。七星石約有十幾塊巨石組成,岩石形狀不一,有的像哈巴狗、有的像蜂巢,其中有一塊大石,平坦如床,上有一酷似腳印之凹印,人稱仙足印。巨墓碑則是一塊高約30公尺的小石山,岩壁平直,酷以墓碑。位於車站西南側的蝙蝠行宮約有兩百隻蝙蝠棲息,牠們春夏來、秋冬去,把此當行宮。英雄壁為一座斜度60度到90度不等的三重峭壁,是訓練爬岩的好場所,而三重峭壁間所形成的一條深過百丈的天塹奇觀更是驚險曲折。此外,奮起湖當地的山野菜、筍、草仔粿與愛玉子等都非常可口,建議您不妨品嚐。
news
新竹都城隍廟
城隍為專門掌管陰間與陽間賞罰善惡的神明,因此城隍廟的佈置猶如古代的衙門。創建於西元1748年,其廟宇規模在當時是全臺之最,廟埕的市集小吃攤,成為新竹特色之一。據史載,西元1891年,全臺官民在此舉辦護國祐民怯除災厄祈禱醮法會,晉封為新竹都城隍,為臺澎地區唯一的省級城隍廟,又因顯靈禦匪有功,光緒皇帝頒賜「金門保障」匾額,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臺官位最高的城隍爺。城隍廟歷經多次翻修,現今廟貌重修於西元1924年,殿宇雄偉,雕刻瑰麗,以三川殿及三疊式屋頂最具特色,廟內文武判官謝、范將軍及四捕快之雕琢精緻傳神。而懸掛在屋樑上的大鐵算盤,據說是城隍用來計算人世罪惡的,所以兩旁的對聯寫著「世事何須多計較,神天自有大乘除」。每至元宵,花燈、人群將廟宇妝點得熱鬧繽紛;每年中元節城隍出巡,更吸引各地信徒湧入。
news
嶺頂公園
位在關子嶺溫泉區上方的嶺頂公園,公園內綠樹環繞、景緻優美,十分適合乘涼,又因園內飄香的桂花小徑而得名。近年來以知名作曲家吳晉淮「關子嶺之戀」為題材,布置樂譜造型的裝置藝術,夜晚還有燈飾作點綴,成為許多遊客到此地必拍的場景。公園內的嶺頂旅遊資訊站,提供旅客詳盡的旅遊資訊及免費日式浴衣租借服務,是家庭休閒踏青的好去處。
news
水晶教堂
水晶教堂位於「豬屠溝」源頭北畔,此地昔為洲北鹽田與中洲鹽田交界。西濱空曠平坦,早年以鹽田為最大地景,突出於地表者為鹽堆,水晶教堂即以鹽堆之大堆連結小堆為造形意象,以鹽的白色為主色調,並取結晶鹽的晶瑩剔透為其發想,結合曾經撫慰無數烏腳病患的教會意念,乃有此名。
news
觸口天長地久橋
台18線34K觸口橋之北側即「地久」吊橋。過了地久橋,沿階梯往上走就會抵達「天長」吊橋。兩橋橫跨八掌溪上游溪谷,在青山綠水襯映下,相當耀眼。天長和地久兩座吊橋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十二年(1937年),落成時以紀念天長節(日本天皇生日)和地久節(皇后生日)而命名。雖然過往的遊客眾多,但知曉典故的卻不多,倒是與「天長地久」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說形成佳話。
news
安平燈塔
前身為西元1872年設於紅毛城內之3丈高燈火炬,至西元1891年興建的安平燈塔為一方型鐵塔,西元1909年改建為白色圓形磚造之西式燈塔。原先是設在安平古堡上的白色圓形磚造燈塔,因安平港沙洲變遷、河道改變的影響,導致燈塔離海岸愈來愈遠,再加上沿海種植的防風林遮蔽了燈光,失去功能,遂於民國49年(西元1960年)3月起停止運轉。不過,海關於民國54年(西元1965年)重建安平燈塔為一座方形鐵塔,佇立於港外的沙灘上,繼續發揮導航的重要功能。
news
麻豆代天府
因為規模最大、信徒眾多,麻豆代天府被尊崇為全臺王爺總廟。麻豆代天府主祀李、池、吳、朱、范五府千歲,故又稱為「五王廟」。廟宇創建於明末,當時大陸沿岸王船漂流至此,先民於是在此搭寮奉祀,廟名為「保寧宮」,此為麻豆代天府前身。後因當地地理遭到破壞,保寧宮被逼遷建他處,廟號改稱「保安宮」。到民國45年(西元1956年),在地方父老的奔走及信眾的慷慨捐輸下,麻豆代天府終勘定於「保寧宮」的原址。廟內在幾經修整後,改為巍峨宏偉的現代建築,但部分裝飾仍保留傳統的泉州式樣。香火之盛,在臺南僅次於南鯤鯓代天府。雕樑畫棟的麻豆代天府,隨處可見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踏入巍峨的廟門,抬頭一望,見到的是泉州式建築的屋脊,屋頂上有著光彩奪目、五光十色的琉璃瓦。大門上樟木雕刻的立體門神,雄偉威嚴,更是其他廟宇所罕見的。在後苑的「五彩觀光巨龍」,是民國68年(西元1979年)斥資近億元興建的,長76公尺,高有7公尺。巨龍內設有天堂、地獄以及水晶宮等景觀,其用意在於勸人「為善去惡」。文物大樓內則陳列著該廟具有歷史意義的各種文物、紀念品。圓形建築的觀音寶殿,有別於一般傳統的廟宇建築。其內所供奉的主神是觀世音大士,四周環繞著光明燈,其中還有一對據聞是世界最高的108層光明燈,十分壯觀。
news
林初埤木棉花道
木棉花花道主要位於南90鄉道及附近路段沿路,沿著南90鄉道前進,可以看見林初埤的指引牌,轉入其中的田間道路探訪春季的木棉花道。木棉花開季節為每年的3月至4月,花期約停留兩個禮拜,木棉樹在這個季節,先開花,之後才長出嫩葉,冬季的木棉樹呈現枯枝的樣貌,隨著春天的腳步,出現一顆一顆的花苞,在只能推估但說不準的盛開期,盛開綻放,木棉花襯著兩旁準備春耕的田地、剛種下浮出水面充滿活力的蓮葉,搭配著東邊綿延的山群、在田野開闊的藍天白雲、清晨的日出及日落的夕陽光彩照耀之下,繪出鄉野自然的繽紛色彩,吸引了許多的旅人走訪合影,鄉村小路似乎容易讓人迷路,建議導航可定位「白河林初埤木棉道」或附近之白河區玉豐國小或白河區大竹國小前往。近年來,林初埤木棉花道,到了春天木棉花開期間,成了人們攝影、旅遊必定走訪的景點,假日遊賞的人多,若是想要體驗鄉野漫遊的景緻,您可選擇於非假日前來,也可於白河林初埤附近租借單車(部分店家提供導覽解說服務),之後也可搭乘公車或開車前往不遠處的白河關子嶺(車程約20分鐘)泡泥漿溫泉,漫步於環山步道,來趟串連遊賞木棉花及享受山區泥漿溫泉的春季小旅行。
news
鹽水武廟
鹽水武廟又稱「關帝廟」建於明永曆年間,至西元1799年,鹿港林文濬因案至臺灣府城,召還時因感關帝聖君保佑他平安無事,遂出資改建,始見規模。這放蜂炮的習俗,據說跟武廟有很深的淵源,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地區發生瘟疫,日死者眾,居民非常恐慌,無奈之下只靠求神問佛,祈求本地神威最盛的關聖帝君急救平安,果然關聖帝君大顯神威,指示元宵夜命周倉爺做先鋒開路,關聖帝君殿後護隊,眾信徒隨神轎一路燃放鞭炮,邊境大街小巷至天明,神轎才返回廟裏,自此之後,鹽水地方才平靜安定下來,民眾深感關聖帝君神威顯赫,每年元宵節沿習成例,以蜂炮驅逐瘟疫,演變至今為每年農曆元月14、15日蜂炮活動,成為地方一年一度的盛事,武廟將此典立了這項深具民俗藝術活動的主辦單位,更在鹽水的歷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頁。居民咸信在元宵當天,身上被炸得炮愈多,來年運勢就會愈旺,所以流傳百年的古老傳說,記得備妥安全帽、口罩和透明眼罩,外加雨衣、膠鞋等標準裝備,在每年元宵前出發到鹽水武廟,享受這一趟蜂炮嘉年華。每年農曆元月14、15日是最值得鹽水人驕傲,引為自豪的元宵放烽炮。神轎所到之處,鎮民燃放鞭炮,各種蜂炮煙火,爆竹沖透雲霄,聲咎如雷,滿天烽火,煙雲罩霧,既美麗、又壯觀。整個鹽水區的街道都被炮紙覆蓋著,幾乎看不到柏油路面。遊客來自國內外,每個人都想親睹元宵夜的熱鬧、緊張、刺激。
news
國聖港燈塔
民國46年(西元1957年)興建的國聖港燈塔,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國聖港,為一方錐形鋼架結構,塔身顏色為黑白相間。原國聖港燈塔啟用發光後,因受颱風襲擊及海潮侵蝕,沙洲盡失,整個燈塔陷入汪洋大海之中,民國58年(西元1969年)遭受「衛歐拉」颱風摧襲,塔身倒塌,無法使用;同年移至附近頂頭額汕另建新塔,代替舊塔發光。
news
圓潭生態園區
位於166縣道71.5K,三華生態民宿(仁壽村附近),鄰近瑞里1號橋。園區水質清澈,處處可見魚兒悠遊,環境清幽自然、生態豐富。野鳥、蝴蝶、甲蟲、螢火蟲、青蛙都是這裡的原住民。166縣道旁設有排水溝,溝渠靠山壁那一側雜草叢生,偶有些積水的小水池,自然形成青蛙最愛的陰暗潮濕環境。來到圓潭生態園區,靠溪的環境,也吸引了青蛙的青睞,一到夏天夜裡,蛙鳴不絕。圓潭溪所流經的地層屬砂頁岩互層,由於節理發達有多階層的瀑布及壺穴、高聳的峭壁、溪谷窄、坡度陡等特徵,是觀察中海拔溪谷地景最佳場所。另外,環境水氣充沛、溼度極高,適合性喜潮濕及著寄生植物生長,此區域常見的大樹有大葉楠、香葉樹、山香圓、樟葉槭、台灣朴樹、山黃麻、墨點櫻桃等,著生植物則有山蘇及崖薑蕨。值得一提的是,充足的水分不僅造福有機物體,座落溪邊的大石、瀑布旁的崖壁也可參與自然演替,孕育出一小型生物鏈,從地景地貌的演變、水縱系切山脈成谷,喜濕植物分成群,草食昆蟲成為各種鳥類進駐索食的目標,加上水系生態從浮游生物、魚苗、蝦蟹到兩棲類生物,羅織出整個園區無比豐富的生態體系。 
news
東嶽殿
東嶽殿主祀總管陰司地府的「地藏王菩薩及十殿閻羅」,另有牛頭、馬面等使者,在此,傳說可透過托夢或紅姨(靈媒)與逝去的親友溝通;另外,以紙糊成縮小比例的生活用品形狀,燒給已逝的親人,讓他們也能過與人間一樣富足的生活,充分表現華人慎終追遠的孝思。
news
隙頂象山觀景臺
隙頂的地標。高度約1,050公尺。從隙頂地區俯瞰下去,仿佛一頭巨象,象頭、象鼻和象背皆栩栩如生。根據當地人的經驗,早年,只要天氣好時,聽到象山發出轟隆聲,就知道天氣可能要變壞了;反之天氣壞時,聽到轟隆聲,天氣就變好了。這是山上地質的土石鬆動,造成落石容易滾動的結果。如今落石掉落的差不多,就少有這種情形發生了,也有人說是因為汽機車太多,聲音太大,落石的聲音才難以聽到。
news
臺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是一種盛行於臺灣西南沿海,特別是北門、學甲、布袋、義竹等鄉鎮地區的流行性下肢周邊血管疾病。臺南市山區、宜蘭、彰化等地,也都有烏腳病個案紀錄。臺灣醫學會報告在民國43年(西元1954年)正式提出;據信烏腳病發生原因極可能是濱海鄉鎮民眾、飲用含有砷過量的深井水,造成的慢性砷中毒;患者甚至伴隨有肝、腎、膀胱等癌症併發。位於北門區的烏腳病診所,是土角厝建物,亦為臺灣首座醫療文物館。目前紀念館內籌備以收藏臺灣醫療文物、烏腳病患者醫療資料等為主,其中有許多以防腐劑泡存的烏腳病患者殘肢,在基督十字架前安息著,見證受難者的苦難歲月。紀念館是由「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捐出歇業多年的診所,並經由文建會補助設置為地方文化館,過去王金河診所與鄰近的北門嶼診所舊址、北門嶼教會,是醫治烏腳病的中心,除了免費給予醫療協助,更是病患精神上的重要支柱。透過紀念館的建立,感念過去醫療人員及教會的無私奉獻與大愛,更見證一段為人所遺忘的辛酸歲月。 附近的永隆溝是日治時期運鹽的主要航道,早年是繁華的渡頭,現今則是漁民賴以為生的經濟動脈,遊客可以站在橋上觀賞水上人家的美景,感受過去北門的風華。
news
臺灣府城隍廟
城隍相當於陰間地方法院的司法長,過去藉神道教化先民,以安定社會,譬如廟中的超大算盤係計算人生前的功過,有勸人棄惡揚善之意,由於城隍廟屬於「陰廟」,當地人的習慣是不在入夜後前往祭拜。
news
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
位於臺南市學甲區的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於民國83年(西元1994年)正式開園。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不但是亞洲第一座野生動物園,也是第一家獲頒旅遊標章榮耀的動物園。頑皮世界野生動物園兼具研究、保育、娛樂和教育等綜合功能,園區面積廣達20公頃,共飼養了三百多種野生動物,來自全球五大洲。還有多項動物表演秀,經過耐心的訓練,許多動物都能與人們產生良好的互動,讓遊客可以有機會與這些難得一見的動物做親密的接觸。世界兩棲爬蟲博物館是號稱東南亞最大的兩棲爬蟲博物館,有來自全世界各國珍貴稀奇的兩百多種兩棲爬蟲類。浣熊館裡有長鼻浣熊、短尾浣熊、熊狸等不同品種的浣熊,樣子十分惹人憐愛。龍貓館內有由南美智利北部安地斯山脈所引進的龍貓,學名為「絨鼠」,目前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列為「極危」(CR)級別,其野生種群面臨即將絕滅的機率非常高。除此之外,館內還有頑皮劇場,是供動物表演的場地,保證讓人大開眼界、回味無窮。
news
七股海產街
七股地區以養殖漁業為大宗,最著名的鹹水吳郭魚、虱目魚、鮮蚵這三樣更可以稱之為七股的海鮮三寶,若是來到這裡不品嚐一下虱目魚的各式料理,或者不吃一碗蚵仔麵線的話,實在說不過去。七股有許多海產店,多半集中在「七股海產街」上,每一家店面最大特色就是佔地遼闊,停車又方便,在這裡可以吃盡現撈海產,種類多加上價錢便宜,頗吸引饕客前往。海產街的海鮮店開山始祖要算「安哥海產店」,安哥的出現帶動了七股一帶的海產店風潮,最盛時期還多達二十餘家。海產街的料理口味和價錢都以大眾化走向為主,每到假日人潮不斷。至於想要品嚐精緻一點的海鮮料理,往鹽山方向有一間新開張不久的「龍門客棧」,店內裝潢以中國風為主,樓上的位置擁有良好的視野,可將七股風光盡收眼底,料理上頗具創意也講究擺盤,不僅用料新鮮,價錢上也經濟實惠,值得來嚐試看看。
news
臺南安平-臺灣之名源自安平
安平古稱「大員」,是臺灣名稱的由來,不僅有豐富史蹟可供臺灣人尋根,遊客來此可賞夕陽,可夜遊,可觀景,可看海,也可大啖美食。安平知名古蹟眾多,安平古堡、億載金城、安平樹屋早已是知名景點,來此非得前往一遊不可,其他如東興洋行、海山館、德記洋行、安平小砲臺等,也都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及各具特色的建築風貌,分別呈現荷蘭、鄭氏、清領、日治等不同時期所遺留下來的歷史足跡。臺灣三百多年來最精彩的歷史,皆化作優美的古蹟,留存在安平的結構之中。品嚐安平小吃,更是遊客到安平不容錯過的節目,蝦餅、豆花、蜜餞、蝦捲、蚵捲、魚丸湯、蚵仔煎等美食,多得令人目不暇給。延平老街附近也變身為觀光特產區,可以滿足遊客血拼的慾望,總而言之,來一趟安平,一定讓你滿載而歸。
news
黑面琵鷺生態展示館
成立於民國94年(西元2005年)11月28日的黑面琵鷺保育管理中心,位於臺南市七股區黑面琵鷺重要棲息地範圍內,距市府設置的黑面琵鷺賞鳥亭及主棲地不遠,建築物位於水上,造型相當特殊,內部規劃有展示室區、生態影片多媒體放映室、休閒餐飲空間及觀景平臺;展示室空間主題以黑面琵鷺為主,包括黑面琵鷺生命史、濕地生態、保育運動及永續發展。黑面琵鷺是世界上非常稀少的鳥種,被列為瀕臨滅絕動物保護,民國92年(西元2003年)來臺過冬的數量大約在數百隻上下(每年數量均由當地賞鳥協會組織估算),每年10月會從臺灣北方的韓國或中國東北地區,飛到七股曾文溪口來渡冬。每年9月至10月抵臺,一直待到翌年的3月至5月左右,才陸續飛離臺灣,這一段時期是七股賞黑面琵鷺的最佳時機。由於黑面琵鷺是白天休息、晚間覓食,因此,若白天透過高倍望遠鏡觀察,所看到的黑面琵鷺,幾乎都是一動也不動的群聚在一起,到了下午4、5點開始,牠們會開始玩耍、洗澡,或是互相整理羽毛,然後開始活動,幸運的話可以看到黑面琵鷺振趐飛翔的英姿。其實,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黑面琵鷺之外,曾文溪出海口大約有200多種候鳥,鳥類資源相當豐富,較常見的有鷗科、鷸科,留鳥則有常見的斑鳩、白頭翁等,若單純以候鳥來看,冬天可以觀察到的鳥種較多。
news
台灣鹽博物館
位於臺南市七股區鹽埕里的台灣鹽博物館是目前台灣唯一有關鹽產業的主題博物館,其興建主要目的是保存台灣數百年的鹽業文化資產。「鹽」為鹽工汗水與淚水的結晶,鹽堆狀的外型造觀格外有特色,遠望感覺就像兩座白色金字塔矗立在鹽田裡。鹽博物館為四層樓建築,鹽博館東面為廣盈鐘乳石館,北面為鹽工住宅群,西面則為荒廢的機械鹽田,並與七股鹽山遙遙相望。鹽博館正對面為七股鹽場辦公室,周圍設計為綠色草皮以及人工湖、觀景步道。結合鹽山外貌及鹽結晶分字結構為構想,兩座金字塔錐形融入四方體的廠房意向組合,構成鹽博館的造型。建築表面仿粗鹽顆粒的塗料,搭配白色的石英板,塑造白色鹽山的質感。從一樓大廳走進後,首先印入眼簾的是仿造當年「鹽田風光」景緻,一旁也可看到當年運鹽的老舊火車與鐵支路的實物展示,參與體驗特展室的聲光效果,在詼諧生動的對白搭配下,讓人返回四十、五十年代鹽田生活情境裡,更能體會早期鹽工生活的酸甜苦辣面。館內二樓呈現的是台灣鹽業文化發展的歷史縮影,透過當地耆老與鹽工們口述故事、陳列泛黃的老照片,再到與日常生活有關鹽的各種妙用,都非常適合家長攜帶小朋友在探索館中,透過簡易互動的解說設計方式,讓小朋友得到解答與知識。館內還有仿造重建已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的波蘭岩鹽礦區、中國四川井鹽模型,亦能體驗異國風情與文化。當然,除了觀賞鹽的知識外,館中也有各項鹽業文化商品的販售與鹽咖啡,都是值得遊客到此一遊與品嚐。
news
臺南孔廟
孔廟又稱文廟,建於明永曆年間,是全臺最早的文廟,也是清末之前最高的官辦學府,故有「全臺首學」之稱。這座孔廟是由鄭成功部將陳永華倡議修建,清及日治時期歷數次修建,現今主體則為民國66年(西元1977年)整建而作。廟門以一「全臺首學」金字橫匾作為登堂之階,建築以主祀至聖先師孔子的大成殿為主體,殿樑懸有多方前清諸帝的欽賜御匾及蔣中正、李登輝總統等人題匾,備極尊榮;兩旁東西則奉祀孔子72位弟子及歷代先儒先賢神位,正殿之後為崇聖祠,祀孔子五代祖先牌位及孔鯉等先達賢儒。
news
烏山頭水庫風景區(珊瑚潭)
烏山頭水庫位於臺南市官田區,由空中俯視,會發現蜿蜒曲折的湖岸,就像是一株碧綠的珊瑚礁,因而命名為珊瑚潭。除供應嘉南地區農田之灌溉用水之外,更為大臺南地區公共給水原水及工業用水調配的據點,是一個兼具有林園靜態之美的風景區。潭水是由源自曾文溪將近三十多條大小支流從四面八方匯集而成。早在荷蘭時期,在官田附近就有許多小水庫在這裡,1920年代在這裡建嘉南大圳,是當時臺灣最大的水利工程,潭面比日月潭大上三分之一左右。潭中星羅棋布著一百多個小島,湖水映著山色,十分美麗。珊瑚潭是日治時代全臺灣最大之水庫。水庫設計者-八田與一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被派往南洋戰死,二戰後,八田與一的太太選擇在先生設計工程最艱辛之送水口自殺,目前水庫尚留有「八田」先生紀念銅像。水庫的特殊結構,為這裡帶來一處名聞遐邇的臺南八景之一珊瑚飛泉。這是因為水庫設有蓄水壩,因此出水口常有大量的水流洩而下,形成人工飛瀑,在夕陽映照下,成千上萬的水珠與夕陽共舞,十分奪目。飛泉左方有珊瑚潭國民旅社,旅社後方是一大片童子軍露營區。潭畔旁的中正公園建於小山丘上,自石階登上山頂,可欣賞水庫的湖光山色,俯瞰林中營篷,潭面的遊艇,景色動人,珊瑚潭附近還有一座湖岩,因前有龍湖,後有赤山,又名赤山龍湖岩,寺內供奉觀音菩薩及釋迦牟尼,香火不絕。
news
柳營尖山埤渡假村
尖山埤水庫四面環山,擁有豐富的生態景觀,環境清幽,水庫內樹種與植物繁多,一年四季中數以百種的花木輪流綻放美麗的花朵,宛如一座小型的花園,每當仲夏之際,總會吸引蝴蝶翩然而至,交織出一幅吸引人的自然景致。臺糖公司並於尖山埤水庫建立「柳營尖山埤渡假村」,入選為「新南瀛勝景」之「三園」中的一園,以豐富秀麗的自然景觀、完善的設施規劃,成為南臺灣別具特色的渡假勝地。「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將水庫比喻為西湖,把尖山埤視為江南風情,這就是柳營尖山埤渡假村當初一開始設計的緣起,淡雅悠閒的風情,散發迷人的韻味。
news
馬祖國家風景區-北竿遊客中心
從白沙港驅車只要三分鐘,就可以看到位在坂里沙灘旁的北竿遊客中心。北竿遊客中心提供摺頁索取、旅遊諮詢,還能欣賞以北竿聚落為主題拍攝的介紹影片,以便迅速補充北竿的觀光訊息。
news
古龍頭振威第
振威第本名「提督衙」,是清水師提督李光顯的故居,因其平海寇有功,卒後追諡為振威將軍,故又稱「振威第」,距今約有200年歷史。宅第屋後牆角立有三座「石敢當」碑是其最大特色。石敢當是古時設於路衝處鎮煞避邪之物,有雕以獸形,或書以「泰山石敢當」與「石敢當」。振威第的三座石敢當,其二僅於花崗岩上書刻石敢當三字並嵌入牆面,另一則以石座立於屋角,碑頭有獅頭浮雕,其下為泰山石敢當銘刻,造型尤其罕見。振威第已闢設為文物展示館,展示古寧頭的常民生活文物,高甲戲服及李光顯蠟像和事蹟之介紹等等。
news
海山館
延平街是臺灣最早形成的街道,現已重新整建,但附近仍保留一座「海山館」古蹟,建築及驅邪物的收藏品頗為可觀。
news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澎湖南方四島位於澎湖南方的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合稱澎湖南方四島,位於約東經119°30'至119°41',北緯23°14'至23°16'之間,除了面積較大的四個主要島嶼外,還包括周邊的頭巾、鐵砧、鐘仔、豬母礁、鋤頭嶼等附屬島礁。於南方四島遺世獨立,加上近幾十年來受到產業結構轉型、交通不便造成物資補給不易等影響,人口逐漸外移,現今島上除了少數居民外,平日少有遊客造訪。未經過度開發的南方四島,無論是自然生態、地質景觀或人文史跡等資源,都維持著原始、低污染的天然樣貌,尤其附近海域覆蓋率極高的珊瑚礁更是汪洋中的珍貴資產。值得遊客前來體驗南方四島豐富多樣的生態環境。東嶼坪嶼由二大塊陸塊組成,故形成南、北二塊高地,北方陸塊早期多種植農作物因而有許多菜宅景觀,更有依地勢而闢建的梯田。在南山和北山中間地勢較為低窪平坦的陸域則是東嶼坪嶼聚落集中的地區。聚落房舍除零星散落於南端,其主要座落於島嶼東邊臨海之狹長腹地,自港口與池府宮村廟起,由南往北延伸,聚落形式呈帶狀。西嶼坪嶼的地勢東南方較高,四周大部份為海蝕崖及礫灘,從海上巡航較能清楚觀賞圍繞四周的海崖景觀。島上無高大遮蔽物,抬頭便能擁有整片藍天,偶見候鳥翱翔天空,氣氛十分悠閒。位於東經119°36'56.23'',北緯23°14'56.40''其面積為0.89平方公里,海拔高度約23公尺。北半部的海岸多為海崖,玄武岩景觀壯麗,底下則有多處的海蝕平台,每到冬季是澎湖南海各島中紫菜盛產主要區塊之一。東南側海岸多礁石,部分是由珊瑚及玄武岩碎屑組成的砂礫石灘地,過去聚落主要分布於煙墩山山腳下及島嶼的東南端延伸至海岸附近,港口也位於此。西吉嶼是一處被遺落、遺忘的神秘之島,它雖與繁榮一時的東吉嶼僅有一海之隔,卻有著天壤之別的際遇。由於島上無碼頭可供船隻停靠,加上整體環境惡劣不利生活,西吉嶼於民國67年(西元1978年)由政府輔導遷村,民國81年(西元1992年)6月29日修正戶籍法廢除本籍登記,因此西吉嶼現今島上無人居住,僅剩過去聚落的遺跡,在大海中顯露格外荒涼蕭瑟的孤寂感。
news
小門地質探索館
小門嶼上有一座地質館,於民國89年(西元2000年)4月開始興建至民國90年(西元2001年)4月完工,民國99年(西元2010年)3月閉館整修,並於同年11月重新開放參觀。小門地質館面積約為498平方公尺,遊客可在小門地質館內參觀到詳細的文字介紹以及圖片展示,全館展示內容依現場參觀動線前進,設有導覽地圖區、澎湖的地景區、小門嶼區、小門地質區、地質觸摸區、澎湖地景區及世界地質區等七個主題展區。
news
中央老街
天后宮旁的中央街,至馬公建城以來與居民相伴,是澎湖歷史最悠久的一條街,短短兩百公尺的閩式商店街,可看到四百多年歷史的四眼井、摸乳巷、施公祠等,許多在地傳統特產都由此發跡,澎湖必買的黑糖糕、干貝醬、冰心糕這裡都買得到。懷舊的街巷中也不乏異國風情,巴洛克式的中藥行與日式老旅社,保留當年風華榮景,值得細細品味。
news
雙心石滬
石滬是在潮間帶區域堆砌弧形石牆,利用海水漲潮時會淹覆石牆頂部並且帶來魚群,退潮時海水流走而魚群便會困在石牆內的一種捕魚陷阱,澎湖的石滬極可能是全世界密度最高、數量最多的地方。雙心石滬是目前保留最完整、造型最浪漫的石滬,若要觀看雙心石滬全貌,必須先確認每日的退潮時間,才能順利看到完整的雙心石滬。
news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
交通部觀光署轄屬的第12個國家風景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民國92年(西元2003年)12月24日掛牌成立。管理處之處址設於臺南市北門區,原臺鹽公司北門鹽場的辦公處所。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之觀光資源特色為:廣闊之沙洲、濕地、潟湖等綠地海岸景觀及其孕育的豐富生態資源,數千公頃之鹽田及養殖漁塭;為數眾多的廟宇及宗教文化及台江內海地區的開臺歷史遺址,而最受矚目的則是黑面琵鷺棲地保護區每年引來數百隻黑面琵鷺。重要景點有外傘頂洲、湖口溼地、東石漁港、北門鹽場、七股潟湖、七股鹽山、曾文溪口黑面琵鷺保護區、鹿耳門天后宮、四草大眾廟、砲臺及溼地等。
news
隘門沙灘
隘門沙灘由珊瑚與貝殼碎屑、孔蟲遺骸等組成,其中以星狀的有孔蟲最令遊客驚艷。原本默默無聞的隘門沙灘從民國87年(西元1998年)開始,隘門村村長帶領兒子,自身做起了社區沙灘重整計畫,加裝攔沙網等設施,以攔截東北季風刮來的風砂,逐漸堆積而成。他們的努力終於獲得縣政府和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注意,撥下經費整建隘門沙灘,進而成為遊客青睞的美麗沙灘,夏季時分,隘門沙灘更成為水上活動玩家的好去處。
news
大菓葉柱狀玄武岩
日治時期為聯絡馬公與西嶼間的海上交通,在大菓葉海邊闢建碼頭,挖取石塊泥土時意外地發掘了這片埋於土中、沈睡千年的壯麗柱狀玄武岩,可謂澎湖本島容易親近的柱狀玄武岩。
news
澎湖生活博物館
民國99年(西元2010年)正式開館營運,是臺灣第一座城市博物館,全館展示以真實的標本文物、文獻、圖片、生態造景、縮景模型及身歷其境的聲光多媒體交替運用,使展示內容更加生活化。
news
查母嶼燈塔
西元1913年完工的查母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查母嶼岩礁上,其塔身結構為磚造八角形,外表漆成黑白相間的直條紋,二次大戰期間遭炸燬,民國37年(西元1948年)修復重新發光。距查母嶼東南六浬之六尺礁為最危險之暗礁,清光緒年間曾有運兵船一艘於此處觸礁沉沒,士兵八百餘人溺死。該礁高潮時沒入水中,低潮時露出。還有漩渦潮流,漲潮時形成湍流,相當危險。
news
花嶼燈塔
西元1939年完工的花嶼燈塔,位於澎湖縣花嶼山頂,塔身為鋼筋混凝土白色圓形燈塔,是臺灣最西的燈塔。花嶼島是澎湖群島極西的一座孤嶼,最高處約53公尺,花嶼燈塔即設於該處,是花嶼附近的主要地標,日本人因軍事上具重要地位而興建。在二次大戰期間,花嶼燈塔由於缺乏電石氣供應而停止發光,也使得它度過一劫並保存迄今。
news
七美嶼燈塔
西元1939年完工之七美嶼燈塔,位於澎湖縣七美嶼南角崖頂,又稱「南滬燈塔」,是日本人在臺灣興建的最後一座燈塔。塔身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早年使用電石氣,西元1939年海關重建時,改為電燈發光。位於七美嶼最南端的「南淺漁場」是巴士海峽與渤海暖流交會之處,因此日本人於此設立燈塔,除了航行指標考量,安全獲取此地龐大的漁業資源,更是主因。
news
篤行十村眷村文化園區
全台最古老的眷村—篤行十村,同時也是台灣已故歌手潘安邦以及張雨生的故鄉,一棟棟日式木造老屋,經翻修後改造成文創園區,在地藝術家進駐後,佈置各式各樣的裝置藝術,每個角落都成為復古好拍的場景。園區內還有懷舊柑仔店、復古旅店、咖啡輕食等休憩點,除此之外,「潘安邦紀念館」與「張雨生故事館」吸引廣大樂迷朝聖,聆聽著琅琅上口的樂曲,每一展示品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news
目斗嶼燈塔
西元1902年完工的目斗嶼燈塔,位於澎湖縣北端目斗嶼島上,以銑鐵建造,是遠東地區最高的銑鐵燈塔,因為臨近海域常發生濃霧,外觀漆成黑白相間的色澤,讓航行附近的船隻較易看到塔身。由於目斗嶼四周礁石羅佈,形勢險要,估計設燈塔前沉沒其附近船隻至少在50艘以上,是船難發生最多的燈塔。目斗嶼周圍海域龐大且豐富的漁業資源,吸引無數漁民前往,近年來,目斗嶼更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迷人的海底風光與海域景緻,每年湧入不少遊客,更顯熱鬧。
news
東吉嶼燈塔
西元1911年興建的東吉嶼燈塔,位於澎湖縣東吉嶼北角崖頂,原為鐵造圓筒形燈塔,西元1938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圓塔,外表漆黑白相間的平行橫條紋。東吉嶼是澎湖群島中與臺灣本島距離最近的一座島嶼,螺旋狀的急湍暗流來回其間,被稱為黑水溝,附近海域觸礁沉沒的船隻甚多,早期東吉嶼東邊的黑水溝被航海人視為鬼域,是最危險的區域。
news
姑婆嶼
姑婆嶼為吉貝嶼西南方的無人島,全島出露多孔狀玄武岩,但表層卻披覆著含鐵質的石英砂岩層,對比強烈,在澎湖各島中是個異數。島東側有兩處白沙海灣,附近海域為有名的丁香魚漁場,東南側海底則有壯盛的珊瑚礁景觀。此外,姑婆嶼盛產紫菜,入冬產期開始時,白沙鄉的赤崁村民會結隊前往採收,除資源共享外,亦確保紫菜生態不致因濫採而破壞。
news
員貝嶼
員貝嶼位於澎湖縣東海,形狀彷彿貝殼,也是個依形命名的玄武岩小島,北半部海岸玄武岩柱狀節理發達,北端有稱為「筆」和「硯」的岩柱和海蝕洞景觀,東側則有成扇狀排列的玄武岩柱,猶如百摺裙般,甚具賞景趣味。員貝嶼與白沙島的沙港之間海域,亦有珍貴的珊瑚礁區,蘊藏著豐富的海洋生態。
news
目斗嶼
吉貝至目斗嶼之間的海域,海水碧綠清澈,水深常在1公尺上下,穿梭在珊瑚礁間,淺藍色的熱帶魚歷歷在目,彷若一個自然水族館,也是優良的浮潛勝地。目斗嶼為澎湖群島最北之島嶼,由於附近海域暗礁密佈,容易發生船難,為維護行旅安全,於西元1902年建有目斗嶼燈塔,為遠東地區最高的銑鐵燈塔。目斗嶼燈塔高約40公尺,聳立在玄武岩岩礁上,距海平面達59公尺,塔身黑白相間,房舍漆成雪白,外觀極為醒目。南端有潔白沙灘,置身其間,頗得神清氣閒之逸趣。
news
嵵裡沙灘
嵵裡沙灘綿延1公里餘,並有風積砂丘景觀,海域平緩,海水湛藍,是澎湖本島天然條件最優的海濱浴場。走在由珊瑚和貝殼遺骸構成的海灘上,或享受日光浴,或戲水弄潮,或露營野炊,誠渡假一遊、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最適場所。
news
漁翁島燈塔
漁翁島燈塔位於澎湖縣漁翁島西南端。該塔位置原為西嶼塔燈之舊址,西嶼塔燈係於西元1778年興建,原為七級石塔,建在漁翁島(西嶼)外垵高地上,塔上每夜燃點燈火,此為臺灣沿海導航標誌之嚆矢,亦為唯一有記載可據之我國原始設立之燈塔,現仍保存「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漁翁島燈塔則在西元1875年,由海關另建新式燈塔,塔身為圓形鐵造,並配備3尊鑄鐵霧砲,西元1915年,漁翁島燈塔、辦公室、霧砲、霧笛、展覽室、石碑、圍牆、燈塔看守員宿舍與觀景樓全部漆成白色,在蔚藍的大海與綠色草原間,既醒目又耀眼。漁翁島燈塔為國定古蹟,週圍地區被列為古蹟公園,於民國81年(西元1992年)起開放給民眾參觀。
news
觀音亭
奉祀南海觀世音菩薩的觀音亭,位於聞名的澎湖灣畔,始建於西元1696年。在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時一度被毀,而於西元1891年改建。觀音亭旁即為歐式城堡造型的澎湖青年活動中心,其建材係採澎湖所產硓(石古)石和玄武岩,饒具特色。附近海域則是戲水人潮熙攘不斷的海水浴場,是眺望西嶼落霞美景的最佳地點。
news
林投公園
位於湖西鄉林投村海濱,廣大的人造林,為此地主要的景觀特色,木麻黃植栽廣達1公頃,曾因韋恩颱風侵襲而受損嚴重,現已規劃完善,所有遊樂設施都在濃密的樹蔭下,為澎湖本島上唯一保有綠地的風景區。公園西側設有軍人公墓,並有浩氣長存的碑塔矗立,牌樓後方有六角形斜尖頂建築的祠堂,忠魂英靈長眠於此,供後人憑弔。好的景點,當屬林投公園了,有長長的海岸和冰涼的海水, 這裡是澎湖唯一的公園,裡頭設有小吃攤,可以吃正餐,也可以吃點心。園內陳列有舊時的戰車、火砲、飛機等,可供遊覽。
news
風櫃洞
風櫃位在風櫃半島的尾端,屬馬公市風櫃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漁村,因風櫃濤聲、水柱噴潮、海水抽吸聲等三大奇觀而聞名。也因侯孝賢的電影「風櫃來的人」一片,而使風櫃聲名大噪,一度還成為澎湖的代名詞。風櫃沿海盡是發達的柱狀節理玄武岩,由於海浪長年的沖擊,形成了狹長的海蝕溝及海蝕洞。每當巨浪激盪,衝向洞口,岩洞內一陣陣如雷濤聲,如風箱鼓風,如遇到風勢大、風向恰好、海水漲潮時,還可見到水柱噴潮的奇觀,風櫃聽濤即由此而來。據說位在風櫃車站附近的靈德溫王殿非常靈驗,已有200多年歷史,溫王殿最大的特色,在於特別蓋了一間房子擺設木造機動的王船,長十幾公尺,平日主船都停在裡面,在全村祭拜時,才偶爾下海。因相當靈驗,前來祭拜的鄉民絡繹不絕。
news
順承門
媽宮城亦稱澎湖城,也稱光緒城,是清領時期最後建築的一座防禦性城池。在西元1885年11年2月法軍攻佔媽宮,同年6月議和後法軍撤離澎湖;西元1887年,澎湖鎮總兵吳宏洛奉劉銘傳令,建造媽宮城,以提升澎湖的防禦能力,媽宮城建城面積約26公頃,共設有東、南、西、北、小南、小西等六座城門,東門日「朝陽」,小西門曰「順承」,小南門曰「即敘」,南門曰「迎薰」,北門曰「拱辰」,但因年代久遠,除順承門外,其餘皆已被拆除。順承門位於馬公港邊的中山路盡西處,上有媽宮古城牆為屏,下臨馬公港灣,建於清光緒年間,於民國75年(西元1986年)修成今貌,上有敵樓,下為拱形城門,沿著樓梯拾級而上景觀視野一流,經常吸引許多觀光客登上城樓飽覽眺望馬公港美景,尤其是夕陽西斜時,倍增盎然古意,更是一大視覺享受,城牆內尚留存有日治時期歷史建築供遊客尋訪。
news
虎尾鐵橋
西元1907年興建於虎尾糖廠公園旁的虎尾溪上,是由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所出資,英國人所設計的。虎尾鐵橋由三段高矮不一、交錯聳立的鋼架樑以及十座巨大拱型中空橋墩共同構成,是國內少數行駛糖廠小火車的鐵軌橋,推估約與糖廠同時建造。來到虎尾時,不妨到虎尾鐵橋走走,也可去附近的虎尾糖廠、同心公園順遊。
news
九九峰動物樂園
【中部唯一大型動物鳥禽樂園】 位於南投縣草屯鎮,以親子和樂、闔家休憩為主,具有世界級鳥類飛禽與可愛動物的樂園。
news
二水自行車道
全線緊鄰集集火車支線,可騎乘單車與火車並肩而行,相當有趣,沿途有老火車陳列與八堡圳、林先生廟、源泉車站、龍仔頭山等景點可賞遊,不時可見田野蔬果遍布和四季花卉綻放,來此可盡情度過悠閒時光。
news
東勢林業文化園區
大雪山林場蘊藏豐富的林木資源,為妥善利用資源並創造經濟收益、帶動地方繁榮,民國45年起開始籌設「大雪山林業公司」,並於民國51年開始興建大製材廠,民國53年竣工,當時引進先進伐木及製材技術,創造臺灣示範性的林產工業,採用機械伐木、利用卡車運材,提高了效率與產量。大製材廠於民國53年5月26日落成啟用,歷經近10個輝煌歲月,由於美式鋸製器材不適用於省產原木,林木耗損量大,致提早結束大雪山林場之林木生產作業,並於62年12月底停止營運。
news
尚順育樂世界
尚順育樂世界位處苗栗縣頭份市中心,為全台第一間以5D體感為概念,全室內規劃設計、都市裡的親子同樂場域。兼具整合科學探索、科技創新、體能鍛鍊三大主軸、寓教於樂等多項探索教育大型遊樂體驗設施,主打適合全齡的新媒體娛樂設備,內容多元,沉浸式體感互動及情境式劇場,整合聽、視、觸、嗅覺與動態元素,帶給遊客身歷其境的深度感受及前所未有的震撼新體驗!
news
火炎山遊樂區
火炎山遊樂區位於臺灣八大奇景苗栗縣火炎山西麓,擁有最佳的天然景觀,風景秀麗景色宜人,該地背山面水,可遠眺鐵鉆山及台灣海峽的落日夕暉美景。全園占地45甲,有廣闊的林間步道、烤肉區,一個兼具自然生態、文化藝術...是最完整多元且豐富的遊憩景點。入園資訊請參考火炎山遊樂區官方網站,或於出發前電洽037-740373。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