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xt
stringlengths
0
11.5k
*陳嘉映: 〈哲學之為窮理與哲學之為對話〉 (2011)
*陳嘉映: 〈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2006)
*高宣揚: 〈當代西方哲學的基本論題〉 (2007)
*張汝倫: 〈哲學的出路在於智慧〉 (2011)
*張汝倫: 〈哲學的批判讓我們始終保持反思意識〉 (2014)
*張汝倫:〈 哲學的“無用”之用 〉。
文學,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是任何單一的書面作品。更嚴格地說,文學寫作是一種藝術形式,或被認為具有藝術或智力價值的任何單一作品,通常是由於以不同於普通用途的方式部署語言。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本身起源於''littera'':''letter''或''handwriting'')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口頭文學)。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藝術類型)進行分類。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佈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讓社會有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埃及新王國時期時,盧克索神廟中象形繭上用圣書體書寫的拉美西斯二世名字
文學的歷史和文明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若將文學定義為用文字記錄的作品,最早的古代文學作品一般認為是古埃及文學及。古埃及文學中主要的文類(讚美詩、祈禱文及故事)幾乎都是以詩的方式寫成的,不過雖然可以清楚看出有使用詩歌技巧(poetic devices),但詩歌的韻律不明。最早已知的文學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蘇美人創作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當中描述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
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特色的文學。古代的文學中有許多有關世界起源及習俗起源內容,也有一些其中有道德及靈性意涵的神話。鐵器時代的荷馬史詩及以較晚一些的有較多有關作者的資訊,而許多的神話則是用口頭傳播的方式流傳下來。
各種文學都可以視為是文字的紀錄,文學本身可能是寫實或是虛構,但都可以描繪出一些事實,例如主角的動作及言語、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文字後的含義等。這些情節不只是娛樂性的,其中也包括了經濟、心理、科學、宗教、政治、文化及社學的相關資訊。在學習歷史時,研究及分析當時的文學也是重要的一部份。研究過去的文學可以看到不同歷史時期時,其社會和社會規範的演變,甚至於也可助於瞭解現今的文學,因為其中常常引用古希臘神話、宗教典籍及相關文獻的資料。人們不止可以從各主題相關的文學中看到該主題隨著歷史的演進(例如從經濟史的書或介紹科學及演化的書),甚至連科幻小說中都可看到類似的內容。作者常常在其作品中加入一些歷史的內容,例如拜倫勳爵在《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Canto I》中藉由主角Childe Harold提到西班牙文及法文,也提到作者的一些想法。藉由文學人們可以繼續的發現有關歷史的新資訊,這個從各個學科領域都有和文學相關的子領域可以看出。當人們將資訊用文字的方式紀錄下來,就比較容易從這一代流傳到下一代,留下來的資訊會越來越多。從這些資料,人們可以研究文學、提昇想法、擴展知識、也可以開始像醫學或是貿易等專業領域的研究。而隨著現代人們學習內容的增加及拓展,文學也會有一些不同,成為以後人們研究的基礎。
許多古文明都有其對哲學或是相關觀點的文學,像是古中國、古印度、波斯及希臘羅馬古典時代的作品。許多古代的作品,就算是敘事的形式,都還是有道德或是教誨上的目的,像梵語的《五卷書》或是奧維德的《變形記》,後來戲劇及諷刺作品的受眾也變多,因此也開始有類似性質的文學創作。抒情詩常常是貴族圈的特性產物,特別在東亞,許多歌曲被貴族收集,成為詩歌。
浪漫主義的異常特質在中世紀綻放。同時,理性時代造就了民族主義史詩與哲學短文。浪漫主義強調通俗的文學及情感的投入,慢慢被尋求真實的現實主義與自然主義文學所取代。到了20世紀,象徵主義抬頭,探索角色的描述和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文學與史學和神話并無明顯的界限,最早的文學是對歷史和神話的記錄。但純粹的文學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例如《詩經》。中國古代的文學主要著重在哲學、史學史、軍事學、農業及韻文。中國發明了造紙術及雕版印刷,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中國的許多哲學思想是起源自春秋戰國時的諸子百家,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道家、墨家及法家,而軍事學書籍(如孫子兵法)也是在春秋戰國時開始出現。中國歷史文學則從尚書、春秋、戰國策、史記等一直延續下來,而且有很詳細的資料記錄。
中國的文學成就最大的是詩歌,從《離騷》到唐代律詩,詩歌一直對中國文壇有著巨大的影響。后來詩、詞、曲、小說等文學形式分別在唐、宋、元、明清達到高峰。民國時期由胡適和陳獨秀推動的新文學運動,認為作品不應只講求形式,應注重內容的充實、表達及情感,也推動白話文學。民國時期,武俠小說風靡海內外,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通俗小說。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在文化大革命後,出現相關的反思文學及傷痕文學,也有一批白話文詩人進行大量創作,也取代古詩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詩歌作品。後來網路文學興起,成為受歡迎的商業作品。
中華民國在撤退臺灣後,在50及60年代出現了以四大抗戰小說為代表的戰鬥文藝小說,都是以抗戰時期為背景,後來又有反共文學的出現,而60年代開始,以瓊瑤為代表的言情小說也開始流行。70年代起逐漸開始有對於臺灣社會研究的新現代文學,以及強調鄉土的鄉土寫實文學,1990年後也開始了網路文學的興起。
* 按載體分為:口頭文學、書面文學、網絡文學三大類。
* 按時間分為:古代文學,近代文學,現代文學和當代文學。他們的范圍都是隨著讀者而不斷遷移的。
* 按地域分為:外國文學,中國文學等等。
** 按年齡有兒童文學,青少年及青壯年人的文學等。
** 按讀者群體及內容可分為典雅文學(雅文學、純文學、嚴肅文學)和大眾文學(類型文學;大眾文學又名:俗文學、通俗文學)。
* 按內容分為:史傳文學、紀實文學、奇幻文學、報導文學...等。
* 按創作理念分為:浪漫主義文學、現實主義文學等等。
中國古典文學分為詩和文,文又分為韻文和散文,中國的抒情詩和文言文最早而比較發達。
文學一般分為小說、散文、詩歌、劇本,并稱為四大文學體裁;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的圖象詩。這是詩的一種類型,其中的文字以這樣的方式排列來產生視覺形象。
# 詩歌,傳統的詩歌是有韻律的文學作品。它通過想像與抒情來表達某種強烈的情感。詩歌是歷史最悠久的文學形式。中國是世界上詩歌最發達的國度之一。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最早的長篇抒情詩離騷以來,漢代的樂府,唐宋格律詩,和唐末興起的詞,元曲以及五四以來的新詩,歷代的民間歌謠,構成了中國詩歌無以倫比的巨大傳統。西方詩歌是一種著重美學及語言節奏性的文學,在本質上就和散文不同,西方的敘事詩發達較晚,而結合劇本,成就很大,例如但丁《神曲》、歌德《浮士德》等。
# 賦是半詩半文的中國古代文體。
#散文是一種沒有嚴格的韻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學形式,與韻文相對。中國的散文從先秦諸子散文發展而來,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歷史散文和賦體以及奏議文告等應用文體,對后代產生了深遠影響。
#應用文是針對特定需求而有的文體,例如公告、廣告等。
#小品文是從作者的觀點來討論某一議題。
#文言文,常指非八股文的文體。
#駢文是句式多為四六句及對仗的文言文文體。
#隨筆,兼有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的散文。
劇本是另一種古老的文學形式,主要通過不同角色之間的對話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劇本可以用于舞臺的表演,也可以閱讀。像元曲、京劇、昆劇都屬於這個部份。西方的戲劇許多都伴隨著音樂和舞蹈,例如歌劇及音樂劇,古希臘戲劇是目前已知最早期的西方戲劇,有悲劇、喜劇、悲喜劇等。
#小說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通過人物的塑造和情節、環境的描述來概括地表現社會生活。“小說”一詞最早記載于《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小說,是從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濫觴,經過漢末六朝的筆記,到唐傳奇宋話本擬話本而成熟,再傳至明清以四大奇書(后《金瓶梅》被《紅樓夢》取代,成“四大名著”)為代表的長篇小說和以聊齋志異為代表的短篇小說。西方文學一般會依小說長度區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及短篇小說等,許多的小說也都屬於虛構作品。
* 短文是字數相對較少的文學形式。
* 書話、詩話、詞話是對於書、詩文或是詞的評論。
* 八股文是中國宋代到清代之間,科舉考試中使用,強調對仗排偶,有一定結構的文體。
有許多的文學獎,頒發給優秀的作家,表揚其文學的成就。因為文學的範圍很廣,許多文學獎項會依風格、文學類型、語言、國籍及其他特性(例如新進作家或是等)再做分類。
諾貝爾文學獎是依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所成立的獎項,是諾貝爾獎中的一項,一般是因為作者的整體作品而獲獎,而非著重特定的作品。其他不分國籍的獎項有: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布克國際獎及卡夫卡獎。
* 網絡文學是一種從網絡環境起源的文學形態。
* 影片及肥皂劇多半都是依文字的劇本衍生而成。
* 視覺文學、繪本及漫畫書是以圖畫、對話及文字結合的方式來敘事。
* 遊戲文學是一種另類文學形態,互動式劇情類遊戲藉由圖片、影像來表達文字的劇本。例如:奇妙人生
是文學創作者應用在文學中,製造特別效果的方式。文學技巧的範圍很廣,包括作品是否要用第一人稱或是其他人稱、用傳統的線性敘事或是、或是文類選擇都包括在內。這可以讓讀者感受到一些熟悉的結構及架構,例如傳統犯罪小說,不過有些作者會特別選擇一些文學技巧來讓讀者有意外的感受。
文學技巧的使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文類,就像塞繆爾·理查森寫的早期現代小說《帕梅拉》一様。《帕梅拉》是用許多的信件組成,稱為「書信體技巧」(epistolary technique)。因此《帕梅拉》讓大家再次注意到,一個以往曾出現,但沒有這麼受注意的文類。
文學技巧和文學手段(literary device)不同,有點類似軍事戰略和軍事戰術之間的關係。文學手段是在敘述中用的特殊結構,像是隱喻、明喻、省略、敘事及託寓等,甚至單純的諧音都可以作為文學手段。也可以視為是文學手段,例如意識流敘事。
文學批評是指文學批評者對其他人作品的評論和評估,有時也會用來改進及提昇文學作品。也可以對作者帶來類似的作用。有許多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背後會有其理論基礎,不同種類的文學批評可以評論文學作品的各個部份或是各個層面。
* 張隆溪: 〈文學理論的興衰〉 (2009)
* 西方文學理論、東方文學理論
* 文學史:外國文學史和中國文學史
Historia - 歷史的化身尼古拉斯·吉熱斯(1892)
歷史學家E.歐文庫斯(1902)
歷史(現代漢語詞匯,古典文言文稱之為史),指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于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社會史。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世界歷史、中國歷史等等。通常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它是史學研究之對象;一般説來,關于歷史的記述和闡釋,也稱為歷史。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后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來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是一人執“中”之象。近人金靜庵說:“保藏之檔案謂之中,持中之人謂之史。一指書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研究史的學問,稱史學。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在《三國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歷史二字。《南齊書》中也提到這個名詞,是歷代史書之意。明代嘉靖年間李廷機與葉向高編輯《歷史大方通鑑》,是中國第一本以歷史二字為名的書,袁了凡為此書寫的〈歷史綱鑑補引〉,解釋歷史是指諸史,也就是歷代史書之意。
1895年,禮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歷史這個名詞,將它作為歷史事件之意。1896年,皮錫瑞《經學歷史》出版,其中的歷史二字,也明確將它定位為歷史事件之意。因此,在1890年代前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開始被明確當作歷史事件來使用。
明治維新後,日本學者為翻譯,譯為歷史二字,使其成為對應詞。1870年代成為流行用語。
1902年,光緒皇帝接受吏部尚書張百熙建議,頒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尋常小學課目中,有史學、輿地二項。張百熙派吳汝綸赴日本考察教育後,1903年,負責教育改革的張百熙、張之洞、榮慶向皇帝建議重訂學堂章程。在重訂章程後,尋常小學依日本語改稱初等小學,而史學、輿地二科,則改稱歷史、地理。之後,歷史這個名詞在中國流行。
在歐美,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知識”,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以此為名。
對于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種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 克羅齊說:“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 柯林武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 《大英百科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后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 《蘇聯大百科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 錢穆說:「知道歷史,便可知道裏面有很多的問題。一切事不是痛痛快快一句話講得完。歷史終是客觀事實,歷史沒有不對的,不對的是在我們不注重歷史,不把歷史作參考。至少我們講人文科學方面的一切,是不該不懂歷史的。」「歷史所以記載人事,故著史必首重紀事,次及傳人。而瞭解歷史最基本的開始,亦在明事變,知人物。於不斷的事變與人物之背後有時代。能知事變、人物與時代,此乃歷史學之初步入門,亦為歷史學之主要骨幹。事有成敗得失,人有賢愚忠奸,時代則有治亂興衰,教歷史者,首貴能於此分析指點,可以使學者長見識,增修養,此乃歷史教育最大之功能。」
* 黃仁宇說:「盲目的恭維不是可靠的歷史,謾罵尤非歷史。」
* 呂思勉說:「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鑒。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了,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摹仿他;一件事辦壞了,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了。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真正硬摹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了。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歷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歷史并不是歸類于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并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并不局限於此,努力并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于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于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于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于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于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歷史學家的世界史''
歷史學家在自己的時代背景下寫作,并考慮當前如何解釋過去的主流思想,有時是為自己的社會提供經驗而寫作。
用貝內德托·克羅齊的話來說,“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
通過敘述和分析與人類有關的過去事件,通過形成“過去的真實話語”來促進歷史發展。歷史的現代相關學科致力于這種論述的制度化生產。所有以某種真實形式記憶和保存的事件均構成歷史記錄。歷史論述的任務是找出最有用的資料來源,以便對過去作出準確的說明。因此,歷史學家檔案的構成是通過使某些文本和文檔無效使用(通過偽造它們來代表“真實的過去”),而限制了更為普遍的檔案。歷史學家的作用之一就是巧妙、客觀地利用過去的大量資料,這些資料通常都是在檔案中找到的。創造敘事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沉默,因為歷史學家會記住或強調過去的不同事件。
歷史研究有時被歸為人文的一部分,有時被歸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這兩個領域之間的橋梁,結合了兩者的方法論。一些個人歷史學家強烈支持其中一種分類。
在20世紀,法國歷史學家 費爾南·布羅代爾通過使用經濟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等外部學科,使歷史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傳統上,歷史學家以書面形式或通過口述傳統記錄過去的事件,并試圖通過研究書面文件和口頭陳述來回答歷史問題。從一開始,歷史學家就已經使用了諸如紀念碑,題詞和圖片之類的資料。但寫作是區分歷史和過去的標志。
考古學是一門特別有助于處理埋藏的遺址和物體的學科,這些遺址和物體一旦出土,將有助于歷史的研究。 但是考古學很少獨立存在。它使用敘事來補充其發現。但是,考古學是由一系列獨立于歷史的方法論和途徑構成的。也就是說,考古學并不是在文本資料中“填補空白”。事實上,“歷史考古學”是考古學的一個特定分支,經常將其結論與當代文獻資料相比較。例如,,美國歷史的挖掘者和口譯員,已經試圖理解文本文件與材料記錄之間的矛盾,盡管目前書面文件中固有“自由”意識形態,但通過研究整個歷史環境,證明了奴隸的擁有和財富的不平等現象仍然存在。
歷史的組織方式有多種,包括按時間順序,文化,按地區和按主題排列。 這些劃分不是相互排斥的,并且經常存在重要的交叉點。盡管現代趨勢已趨向于專業化,但歷史學家可能會同時關注非常具體和非常普遍的問題。被稱為大歷史的領域抵制這種專業化,并尋找普遍的模式或趨勢。 歷史的研究通常是出于某些實際或理論,但也可能出于簡單的求知欲而進行研究。
世界歷史是世界各地人類過去經驗的總和,而且這些經驗主要是透過文字的方式保存下來。相對而言,史前是指一地區已有人類產生,但還沒有出現文字的時代。藉由研究當時的繪畫、素描、雕刻或其他工件,可以在沒有文字記錄的情形下得到一些當時的資訊。自從二十世紀起,研究者開始重視史前的研究,以免歷史研究隱性的排除一些特定的文明,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在西方的歷史學家不成比例的專注在西方世界的研究。1961年時,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認為:
此定義下的歷史,也包括一些當時沒有文字記錄,但對歷史有強烈興趣的民族,像在和歐洲人接觸之前的澳大利亞原住民及紐西蘭的毛利人,雖沒有文字記錄,但用口傳歷史的方式將歷史傳給下一代。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于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于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于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標題頁 :''意大利的歷史''
歷史編撰學具有許多相關的含義。首先,它可以指代歷史的產生方式:歷史方法和實踐發展的故事(例如,從短期傳記敘事轉向長期主題分析)。其次,它可以指所產生的東西:特定的歷史著作(例如,“ 1960年代的中世紀史學”是指“ 1960年代的中世紀歷史著作”)。第三,它可以指代產生歷史的原因:歷史哲學。作為對過去描述的元分析,第三個概念可以與前兩個概念相關,因為該分析通常集中在敘述、解釋世界觀和證據的使用或其他歷史學家的陳述方法。專業的歷史學家們還爭論著是否可以將歷史作為一個連貫的敘述或一系列相互競爭的敘述來教授的問題。
古代亞歷山大圖書館的描述圖
歷史基礎方法
歷史學家在現代工作中使用以下問題。
# “什么時候”產生了書面或非書面的來源(日期)?
# 它是在哪里生產的(本地化)?
# 它是由誰生產的(作者)?
# 它是從什么現有材料中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