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
stringlengths 6
23
| modern
stringlengths 1
1.6k
| classical
stringlengths 1
1.45k
|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天地正道是永不衰败的,掌握了正道,则后动先动皆顺当自如。 道 不但可施用于个人的修身,也可施于国家的治理。 | 正道不殆,可后可始。乃可小夫,乃可国家。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个人得 道 则可成就其事业,国家得 道 则可以治理太平。 | 小夫得之以成,国家得之以宁。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小国得 道 可以常保疆土,大国得 道 则可以一统天下。 | 小国得之以守其野,大国得之以并兼天下。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道 是有他的本原的但却寻不着它的边际,应用它的时候会感到它的实有,不用它的时候似乎它又是空无的。 | 道有原而无端,用者实,弗用者空。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合于 道 则万事万物都会向好的方向转化,遵循 道 则一切都会有常规。 | 合之而涅于美,循之而有常。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古代圣贤,办事只知遵行 道 。 |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懂得了 道 ,则天地之道、人鬼之道皆能相宜。 | 知此道,地且天,鬼且人。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用 道 来治军则军队强大,用 道 来治国则国家强盛。 | 以居军其军强,以居国其国昌。 |
《黄帝四经·十大经·前道》 | 古代的贤圣,只知遵行 道 。 | 古之贤者,道是之行。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想要懂得得失福祸的道理,就一定要审知事物的名称与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 | 欲知得失情,必审名察形。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天下万物都自有它们确定的归宿,因此人就更应该持守清静。天下万物都自有它们运行发展的规律,因此人也就应该虚静无为。 | 形恒自定,是我愈静;事恒自施,是我无为。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人应该虚静专一不妄施为,事物的发生与消逝皆有其客观依据,要听其自便宛转顺应。 | 静翳不动,来自至,去自往。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能做到用心专一吗? | 能一乎?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能做到持意静定吗? | 能止乎?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在判断事物的时候,能不能以客观为依据而排除主观臆测呢? | 能毋有己,能自择而尊理乎?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或隐或显或静定或动出,总能维持一种若有若无的超然境界。这样的话,一任事物纷至沓来,皆能应付自如。 | 葆也,屯也,其如莫存。万物群至,我无不能应。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古旧的东西听其自去,新生的东西任其自来,而不要主观人为地去介入。 | 我不藏故,不挟陈。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消逝的是过时的东西,来到的是新生的东西。 | 向者已去,至者乃新。 |
《黄帝四经·十大经·名刑》 | 天下万事万物,无论是新生的还是死灭的,都不能扰乱虚静的心灵,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与物宛转、顺其自然的缘故。 | 新故不摎,我有所周。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高阳问力黑说:天地已经形成,百姓也因此产生。 | 高阳问力黑曰: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很多人都不遵循天道,而且阴谋相互颠覆,我对此十分忧虑,这怎么办呢? | 莫循天德,谋相覆倾。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力嘿回答说:不需忧虑,也不必担心,天道自有其本然的法则。 | 吾甚患之,为之若何?力黑对曰:勿忧勿患,天制固然。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天地的格局已定,连各色的动物都在纷纷争斗,妄肆争斗者有凶殃,然而一昧不争的也无成功可言。 | 天地已定,蚑蛲毕争。作争者凶,不争亦毋以成功。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自然社会的规律便是:顺随天道的就能兴昌,违逆天道的就会败亡。 |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不违背天道,就不会失去自己所固有持守的东西。 | 毋逆天道,则不失所守。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天地已经形成,人民随之产生。 | 天地已成,黔首乃生。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氏族部落已经形成,敌对的部落之间也就随之出现争斗,不予以伐正这种争端就不会平息。 | 胜生已定,敌者生争,不谌不定。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而伐正的准则,便是刑罚和德赏并行。 | 凡谌之极,在刑与德。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刑罚与德赏昭著显明,兼行并举,配合恰当。 | 刑德皇皇,日月相望,以明其当。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如果配合失当,上天会反过来降灾的。 | 望失其当,环视其殃。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天德平正,但没有刑罚的配合是无法实行的;天刑威严,但没有德赏作依托也必然倾毁。 | 天德皇皇,非刑不行;缪缪天刑,非德必倾。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刑罚与德赏相辅相成,逆与顺也便因此而定。 | 刑德相养,逆顺若成。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刑罚属阴的范畴,因此具有微晦的特质;德赏属阳的范畴,因此具有明彰的特质。 | 刑晦而德明,刑阴而德阳,刑微而德彰。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所以,秉执法度要彰明,施行道术要隐晦。 | 其明者以为法,而微道是行。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明了通晓德赏、刑罚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要抓住天道运行的规律来把握采取行动的契机。这样的话,人就能在天道运行当中反客为主。 | 明明至微,时反以为几。天道环周,于人反为之客。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如果一味地争竞,该静时不静,国家就无法安定治理。 | 争作得时,天地与之。争不衰,时静不静,国家不定。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相反的,该动时不动,那么在天道运行当中,人就会重新处于被动地位。 | 可作不作,天稽环周,人反为之客。 |
《黄帝四经·十大经·姓争》 | 因此说,动静合时,就会得到天地的佑助;而如果动静不合时宜,就会失去天地的佑助。 | 静作得时,天地与之;静作失时,天地夺之。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黄帝问力黑说:我一人广有天下,刁巧的乱民就会出现,那些阿谀谄媚、花言巧辩之徒也会苦心孤诣地运用权谋,实在是难以遏止,我担心人们会群起效尤以乱天下。 | 黄帝问力黑:唯余一人,兼有天下,滑民将生,年辩用知,不可法组,吾恐或用之以乱天下。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请问天下有没有既定的法则来端正民心? | 请问天下有成法可以正民者?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力黑回答说:有的。 | 力黑曰:然。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昔日在天地已经形成时,万物都是通过名分来正定其形质并且使形名相符,这种以名正形、使形名相符的原则就称为执守天道。 | 昔天地既成,正若有名,合若有形。乃以守一名。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这种大道,上可溢于天而下可延及四海。 | 上淦之天,下施之四海。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据我所知,天下的这种既定法则本不需过多描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了,这便是,寻求事物的名形而总归于 道 。 | 吾闻天下成法,故曰不多,一言而止。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这样的话,天下百姓就不会违法乱纪了。黄帝说:请问天下可有 道 吗? | 循名复一,民无乱纪。黄地曰:请问天下猷有一虖?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力黑回答说:有的。 | 力黑曰:然。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过去天帝曾派风伯飞下传道,上古的帝王们采用它来辨别规范天地万物,并料理斟酌四海之事,且用它来安抚百姓、端正了一代知识分子。 | 昔者皇天使冯下道一言而止。五帝用之,以朳天地,以揆四海,以坏下民,以正一世之士。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因此,品行败坏的人统统屏去不用,有德行的人一律被启用,各种淫邪销声匿迹,谄谀巧辩之方才止息。寻求名形而复归于道,人们不再违法犯纪。黄帝问: 道 ,莫非就仅仅是一句话吗? | 夫是故谗民皆退,贤人咸起,五邪乃逃,年辩乃止,循名复一,民无乱纪。黄帝曰:一者,一而已乎?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它还包含有更多的意思吗? | 其亦有长乎?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力黑回答说: 循名复一 这一句话就 道 的根本而言的,怎么能没有更多的含义呢? | 力黑曰:一者,道其本也,胡为而无长?凡有所失,莫能守一。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诸事所以有失误,就是因为不能执守大道的缘故。 道 的踪迹,可以至于天地; 道 的妙理,可以延及四海。 | 一之解,察于天地;一之理,施于四海。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然而,怎么知道 道 的高下远近的至极呢? 道 促使了万物发生变化,由少到多、以一知百。 | 何以知一之至,远近之稽?夫唯一不失,一以驺化,少以知多。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通观四海,穷极天地,天地四方,无论何事何物都在按照其自身规律存在和运动着;无论是千言还是万语也都有着其根本和总纲。 | 夫达望四海,困极上下,四向相抱,各以其道。夫百言有本,千言有要,万言有总。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但是,万物虽多却都是由 道 所总掌。 | 万物之多,皆阅一空。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如果不是形正德美的人,谁又能够代表天道去总理天下万物万事呢? | 夫非正人也,孰能治此?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必须是这样的圣人,能够秉持正道以矫正邪道,把握大道去处理各种复杂事物,除去有害于人民的东西,而保持适宜于人民的东西。 | 罢必正人也,乃能操正以正奇,握一以知多,除民之所害,而持民之所宜。 |
《黄帝四经·十大经·成法》 | 执守大道以总理万物,取效天地的法则,这样就可以懂得天地之间祸与福的所在了。 | 抱凡守一,与天地同极,乃可以知天地之祸福。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蓄兵征战的国家,都有自己的用兵原则。 | 诸库藏兵之国,皆有兵道。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这些用兵的原则归纳起来有三类:有为谋利而征战的,有为道义而征战的,有为逞泄愤怒而征战的。 | 世兵道三:有为利者,有为义者,有行忿者。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所谓为了谋图利益而征战的,是指在别的国家正逢荒年,国家不安定,君臣上下又不和睦的情况下,而趁机发兵去诛伐。 | 所谓为利者,见生民有饥,国家不暇,上下不当,举兵而裁之,唯无大利,亦无大害焉。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这种原则指导下的用兵结果,虽然并不能获得什么大的礼仪,然而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危害。 | 所谓为义者,伐乱禁暴,起贤废不肖,所谓义也。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为正义而战,人们都会为之献身。 | 义者,众之所死也。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因此以一国的力量去功伐天下的叛乱和暴虐,大国的君主在兼并他国时最初都是打着正义的旗号,但很少有能把为了正义而战的原则贯彻到底的;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去为正义而战,最终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 是故以国攻天下,万乘之主兼希不自此始,鲜能终之;非心之恒也,穷而反矣。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所谓为了逞泄私愤而发动战争的,说的是内心如果怀有愤怒,就不会仅仅是愤怒而已,它一定会由内心之怒而外化为战争。 | 所谓行忿者,心虽忿,不能徒怒,怒必有为也。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这种战争不会取得成功,这是因为这种兼并战争一开始就是违背常理的,这是不符合用兵之道的。 | 成功而无以求也,即兼始逆矣,非道也。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用兵之道,是出于不得已。 | 道之行也,由不得已。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因为出于不得已,所以用兵就会成功而不会有困穷的时候。 | 由不得已,则无穷。 |
《黄帝四经·十大经·本伐》 | 因此用兵的具体策略优势就应该采用通过退却让地而更好地进攻夺取;通过对军队的刑罚立禁而更好地以庆赏促使其立功。做到了这些,挥师出征,就可以畅行无阻。 | 故丐者,摭者也;禁者,使者也:是以方行不留。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黄帝问他手下的辅佐大臣说:现在我一人广有天下,我要教化臣民而使之端正,斟酌衡量而使之正定,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 黄帝问四辅曰:唯余一人,兼有天下。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为之若何?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果童回答说:不严明法度人民便不得治理,不端正名分则贵贱尊卑不得其正。 | 果童对曰:不险则不可平,不谌则不可正。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应参照天地法则,再严正于人事。天地之间本就存在着永久不变的法则,比照于这个法则,可知晦明、阴阳、山泽、黑白、美恶等等矛盾对立体原就存在,人事也是如此。 | 观天于上,视地于下,而稽之男女。夫天有恒干,地有恒常。合此干常,是晦有明,有阴有阳。夫地有山有泽,有黑有白,有美有恶。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自然法则是地以静的方式来养育其德,天以运动的方式来正定名分,动静、生杀相互涵养、相辅相成。 | 地俗德以静,而天正名以作。静作相养,德虐相成。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这两组矛盾体是各有名分的,它们相互依赖、相辅相成。 | 两若有名,相与则成。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而阴、阳二气包含于万物之中,二者相互作用,便使得万物生生不已。 | 阴阳备物,化变乃生。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人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人委任一事还嫌太重,而有的人委任百事尚觉太轻。 | 有任一则重,任百而轻。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人的能力各有等差,就如同物的形制各有不同,顺应它们的这种特性,就能成就事功。 | 人有其中,物有其形,因之若成。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黄帝问:人民仰仗天上而得以生存,依赖大地而得以有饭吃,人们因此而把天地看作自己的父母。 | 黄帝曰:夫民仰天而生,恃地而食,以天为父,以地为母。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现在我要教化他们而使之端正,斟酌衡量而使之正定,那样应该从谁开始呢? | 今余欲畜而正之,均而平之,谁适由始?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果童回答说:通过严明法度而使民得到治理,通过端正名分而使民归于正道,这样的话,贵与贱的等级就能得到正定,贫与富也就自然有了等差。 | 对曰:险若得平,谌若得正,贵贱必谌,贫富有等。 |
《黄帝四经·十大经·果童》 | 这种贵贱、贫富各有等差的等级制度,过去的时代一直是遵循的,而后来却遭到了破裂,要恢复这种制度,可以从我本人开始。果童于是穿着破旧的粗布衣,背着残损的瓦罐,到处流浪讨饭,周游四方,用以显示极度的贫贱。 | 前世法之,后世既陨,由果童始。果童于是衣褐而穿,负缾而峦,营行乞食,周流四国,以示贫贱之极。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力黑问太山稽说:蚩尤骄居淫溢,阴谋略地,我们拿他怎么办呢? | 力黑问于太山之稽曰:蚩尤囗骄溢阴谋,阴谋囗高阳,为之若何?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太山稽回答说:你不必为此担心。 | 太山之稽曰:子勿患也。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天道中正而确当,日月也是沿着恒定的轨道不停地运行。 | 夫天行正信,日月不处。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天道、日月的运动是从不懈怠的,它们显示于人类的便是这种恒定的法则。 | 启然不怠,以临天下。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如同天道、日月的运行一样,人类对物欲的追求是有一个极限的,也是遵循着盛极而衰的规律,所以,可以通过怂恿其欲望而尽其淫溢,当他淫溢到了极点时就会走向失败。今其盛盈至极而使之走向衰落,增益之而使之转向衰竭。 | 民生有极,以欲涅洫即失。丰而为杀,加而为既,予之为害,致而为费,缓而为哀。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多多给予他而使之贪婪遇害,尽量施赠他而使之挥霍得殃,弛缓之而使其懈怠。 | 忧桐而君之,收而为之咎;累而高之,踣而弗救也。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使之优裕荣耀而尊显,然后收捕之而治其罪;不断地使其尊显高贵,然后一旦动手倾覆他就无可救药了。 | 将令之死而不得悔。子勿患也。战盈哉,太山之稽曰:可矣。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这样,就会使他死到临头了都来不及反思后悔。你不必多虑。 | 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太山稽说:现在已经是战胜蚩尤的时候了。 | 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于是陈列兵器,激励士卒,与蚩尤大战,并且擒获了蚩尤。剥下蚩尤的皮制成箭靶,令人射之,射中多的给予奖赏。 | 剥其皮革以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赏。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剪下他的头发来装饰旗杆并将这种旗子高高的悬挂,标之为 蚩尤旗 。 | 其发而建之天,名约蚩尤之旌。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在他的胃中用毛塞满制成皮球,令人踢之,踢入坑多的给予奖励,把他的骨头剁碎,掺在加苦菜的肉酱中,令天下的人来吮吸。 | 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腐其骨肉,投之若醢,使天下囗之。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黄帝以上天的名义向臣民设立禁条。 | 上帝以禁。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黄帝说:不要废坏我所立的禁规,不许倾倒我所赐给你们的肉酱,不要扰乱民心,不要背弃我所秉执的天道。 | 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乱吾民,毋绝吾道。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废坏禁规、扰乱民心、弃绝天道、违背信义悖逆天时,明知不对却一意孤行,违犯法度和天道,专断无常,肆意行事,未受天命而擅自兴兵,这些都将受到像蚩尤一样的惩罚。 | 乏禁,留醢,乱民,绝道,反义逆时,非而行之,过极失当,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兴兵,视蚩尤共工。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于是制成蚩尤的模型,使起弯曲背脊,披枷穿锁,容色居丧呆滞,伏帖地充当地下支柱。 | 屈其脊,使甘其俞,悫为地楹。 |
《黄帝四经·十大经·正乱》 | 黄帝又说:希望大家恭谨地遵守我所建立的制度,不要离弃国家的法令,用自己的行动示范后人。 | 帝曰:谨守吾正名,毋失吾恒刑,以示后人。 |
《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 | 远古时代的黄帝以守道为根本,以讲求诚信为美德。他对天地四方可以洞察秋毫,在即位时还要谦谨地向三方礼让,所以他能成为天下人取法的榜样。 | 昔者黄宗,质始好信,作自为象,方四面,傅一心,四达自中,前参后参,左参右参,践位履参,是以能为天下宗。 |
《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 | 他在即位时说: 我的德行是禀赋于天,即帝之位是受意于大地,功业建成乃得力于人心。 | 吾受命于天,定位于地,成名于人。 |
《黄帝四经·十大经·立命》 | 因为我一人的德行可以配天地,所以可以代表上天在人间置天子、封建国家、设立诸侯并分别为他们配置三公、三卿等各级官吏。 | 唯余一人德乃配天,乃立王、三公,立国置君、三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