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ruction
stringclasses
9 values
input
stringlengths
3
10
output
stringlengths
7
1.36k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一丁不識
此處所列為「目不識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目不識丁」原作「不識一丁」。據《舊唐書.卷一二九.張延賞列傳》載,唐代時,張弘靖被任命為幽州節度使,掌管幽州地方的軍政。當他前往幽州上任時,當地百姓夾道觀看,看到他乘著轎子走在軍隊之中,大家都非常驚訝。因為當地的將軍都是與士兵一同日曬雨淋,從不坐轎子的,因此對他產生不好的印象。又因幽州為安祿山之亂的發起地,人民向來強悍尚武,張弘靖想改善當地的民風,便毀壞安祿山的墳墓,此舉更引起當地人民的反感。他的兩個從官韋雍、張宗厚行為囂張跋扈,常吃喝玩樂直到深夜,喝醉酒還要大隊人馬護送他們回家,燭火照得整條街通亮。看到不滿意的事就亂罵大叫,還對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會拉弓射箭有什麼用?還不如去認識一個『丁』字來得有用!」因為「丁」字是很容易認識的字,如果連「丁」字都不認識,那就接近文盲了。所以這句話不但誇讚了自己,也取笑了長於武藝的兵士。使得士兵們相當地氣憤,對他們深惡痛絕。後來「目不識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專心致志
用法:專一心思,集中精神。 例句:他正專心致志地準備聯考,你別打擾他。只要專心致志,勤學苦練,何事不能學成?專而後能精,所以成功往往屬於那些專心致志的人。有時候,他專心致志地工作起來,連飯也會忘了吃。我們要努力改善研究環境,讓教師能專心致志地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待價而沽
等待較好的價錢才賣出。比喻人等待良機,為世所用。語本《論語.子罕》。後亦用「待價而沽」比喻商品等待買主出高價買下。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心腹之患
用法:形容致命的禍患或隱藏在內部的危害。 例句:如果對這種小人你都不處置,終究會成為心腹之患的。他心裡想:「哪天把這心腹之患除掉,方能高枕無憂。」處於亮處的敵人不足畏,隱於暗處的敵人才是心腹之患。好逸惡勞是成功的心腹之患,因為那會腐蝕掉原有的鬥志。多年來,他千方百計想除掉這個心腹之患,總是不能得遂。蘇子由認為當初六國要能重視韓、魏的戰略地位,則韓、魏就會成為秦國的心腹之患。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賓朋滿座
ㄅㄧㄣ ㄆㄥˊ ㄇㄢˇ ㄗㄨㄛˋ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患得患失
用法: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例句:明天的考試盡力而為就是,不必患得患失,弄得自己焦慮難安。就因為你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讓人受不了,以致每段戀情都不了了之。考試前夕最忌諱患得患失的心態,容易導致生活失常,而使成績不理想。這個獎是你的跑不掉,不是你的也無法強求,你不要患得患失,自尋煩惱。老師叮嚀我們用平常心去看待明天的冠亞軍之爭,不要患得患失,以免表現失常。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雷厲風行
※#《易經.復卦》三國魏.王弼.注*1*:#天地以本為心者也。凡動息則靜,靜非對動者也;語息則默,默非對語者也。然則天地雖大,富有萬物,雷動風行,運化萬變,寂然至无,是其本矣。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拾人牙後
此處所列為「拾人牙慧」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的韓康伯從小就聰明懂事,很得舅舅殷浩的疼愛,《晉書.卷七五.韓伯列傳》就記載了一段殷浩稱讚韓康伯的話:「康伯少自標置,居然是出群器。」意思是說韓康伯雖年輕,卻自視甚高,果然是同輩中最為出色的。殷浩就像一般的長輩,除了愛護康伯之外,同時也期望他不要仗著聰明就驕傲自大。有一次他看到康伯在言談間流露出一副學問淵博的樣子,就說:「康伯自以為學問淵博,其實連我言談中的智慧都未嘗得到。」殷浩對《老子》、《周易》頗有研究,是當時候的清談名家。對後生晚輩的狂妄甚不以為然。後來「拾人牙慧」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蹈襲他人的言論或主張。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無足挂齒
ㄨˊ ㄗㄨˊ ㄍㄨㄚˋ ㄔˇ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不脛而馳
此處所列為「不脛而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韓詩外傳》卷六記載,春秋時,有一天晉國的國君晉平公搭船遊樂,在玩得開心之餘感嘆說:「要如何能招得賢士,與他們共度這良辰美景呢!」這時,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趁機跪下回答說:「得不到賢士,是因大王您不愛好他們啊!您看海裡的寶珠、山裡的美玉都沒有腳,您卻能擁有他們,這是因為您喜愛他們啊!而賢士有腳卻不到您身邊來,這完全是因為您不喜歡他們,也難怪您會有招不到賢士的感嘆。」晉平公驚訝地說:「我怎麼會不愛好賢士呢?我門下的食客有好幾千人呢!」盍胥解釋說:「大鳥一展翅可以飛越千里,靠的就是牠的兩隻翅膀,而身上的毛少一點、多一點都不影響飛行。今天大王您那麼多的食客中,應有人才在其中,但您有重用他們嗎?」這就是說晉平公用的人雖多,但卻沒有適才適用。後來「不脛而走」這句成語,就從盍胥話裡的「無足而至」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物不用推廣,也能迅速傳播。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翔龍舞鳳
此處所列為「龍飛鳳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一)草書為中國書法的一種書寫字體,為書寫方便、快速而產生,大約起於漢代。草書初創時稱為「章草」,是將隸書簡省點畫,保存波勢,草率寫成,但字字分離不相連綿。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形跡,將筆勢連綴,上下兩字時時相連,於是形成「今草」,即後世通行的草書。南朝梁武帝,名蕭衍,博學能文,並擅長書法,曾作〈草書狀〉一文,對草書變化多端的體態讚歎有加。他形容草書筆勢婀娜時如柔弱的柳樹,聳峙挺拔時如擺動的長松,婆娑委曲時如飛舞的鳳,宛轉周折時如蟠伏的龍,文云:「婆娑而飛舞鳳,宛轉而起蟠龍」,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書法筆勢飄逸,或形容多姿形容字跡潦草零亂。(二)天目山位於浙江省臨安縣西北與潛縣交接處,有東西兩峰,峰頂各有一池,左右相對,池水清澈冷冽,故名為「天目」。宋代岳珂《桯史》中引錄了一段其他典籍對天目山的描述:「天目山垂兩乳長,龍騫鳳舞到錢塘。」「錢塘」指的是錢塘江,位於浙江省杭州縣城以南;「兩乳」則應指天目山的東西兩峰。這兩句話描述了天目山氣勢之奔放,峰巒起伏,蜿蜒至錢塘江。後來「龍飛鳳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山勢蜿蜒起伏,氣勢磅礴。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一齊眾楚
猶「一傅眾咻」。見「一傅眾咻」條。01.明.王守仁〈與辰中諸生書〉:「絕學之餘,求道者少;一齊眾楚,最易搖奪。」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高懸秦鏡
ㄍㄠ ㄒㄩㄢˊ ㄑㄧㄣˊ ㄐㄧㄥˋ
這個成語的使用時機為何?
神機妙算
用在「精確預測」的表述上。
這個成語的使用時機為何?
天馬行空
用在「豪邁縱橫」的表述上。&用在「空泛不實」的表述上。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麼?
泰山壓卵
近義詞:以碫投卵,摧枯拉朽 反義詞:以卵投石,螳臂當車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好事多魔
此處所列為「好事多磨」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晁端禮,字次膺,北宋詞人,多婉約之作。〈安公子〉一詞所描述的是有情人不得相守的思念與怨懟。兩人正是情濃意重時,卻不得不分離,空留美好的回憶。所以說「從來好事多磨難」,似乎註定必須歷經重重的考驗,才能盼來重逢的一日。後來「好事多磨」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男女之間佳期不順。後來語義擴大,泛喻事情進行不順,常遇挫折。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故步自封
ㄍㄨˋ ㄅㄨˋ ㄗˋ ㄈㄥ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賠了夫人又折兵
元.無名氏《隔江鬥智》第二折:#[諸葛亮云〕主公,這孫劉結親之事,是周瑜要襲取荊州的計策,被我參破了,料他不忿,必然又生甚麼計策來。今孫夫人初到,請主公自回後堂中與夫人飲宴慶賀,容貧道別有調度。[劉玄德云〕有勞軍師費心,兩個兄弟在此聽令,俺回後堂中飲宴去也。[下〕……[諸葛亮云〕三將軍隨著貧道,早晚自有撥調的去處。我想周瑜這一計,眼見的又不成功也,他若再生別的計策,貧道也不愁他。[詩云〕羽扇綸巾一孔明,梁父歌吟信口成。[張飛云〕*1*周瑜!周瑜!*2*休誇妙計高天下,只教你賠了夫人又折兵。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坐立不安
形容焦急、煩躁,心神不寧的樣子。※語或本《周書.卷四七.藝術列傳.姚僧垣》。
這個成語的使用時機為何?
怨聲載道
用在「民怨四起」的表述上。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摸象眾盲
此處所列為「盲人摸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就像摸象的盲人一樣,只看到了佛性的一部分,就執著於自己所認知的部分,甚者非議別人看到並非真正的佛性,這樣反而迷失了觀照佛性本質的能力。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盲人摸象」,用來比喻以偏概全,不能了解真相。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英雄氣短
用法:有才識志氣的人因遭受挫折而喪失進取心。&有才識志氣的人因沉迷於愛情而喪失進取心。 例句:像你這樣英雄氣短,不圖振作,要如何扭轉頹勢?你有這種英雄氣短的想法,難怪老是無法振作,開創新局。&像你這樣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是無法開創大事業的!在這個危急存亡的關頭,你決不能為了兒女私情而英雄氣短!小明因為失戀,就把自己關家裡,不去上班,真是兒女情長,英雄氣短啊!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防微杜漸
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語或本漢.丁鴻〈日食上封事〉。
這個成語與哪些成語是相似或不同的?
探囊取物
相似成語:「探囊取物」及「甕中捉鱉」都有輕而易舉的意思。 不同成語:「探囊取物」側重於事情容易辦到;「甕中捉鱉」側重於無所遁逃而容易取得。
請指出這個成語的形音辨誤。
欣欣向榮
欣,音ㄒ|ㄣ,欣欣,興盛繁榮的樣子。不可寫作「新」。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鴉默雀靜
此處所列為「鴉雀無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鴉和雀都是叫聲相當吵雜的鳥兒,當鴉雀無聲時,那就非常安靜了。宋代蘇東坡有一首絕句,寫到有一天晚上,他在枕上醒來,夜已深沉,即將破曉。大地一片寂靜,連喜歡鳴叫的烏鵲也熟睡了。這時,月已西斜,織女星金星顯得特別明亮,星光斑斕中,竟有如飄飄欲仙,好像身已不在人間一樣。這裡蘇詩的原文作「烏鵲無聲」,「烏鵲」就是烏鴉和喜鵲,所以和「鴉雀無聲」意思是一樣的,而且烏即烏鴉,鵲和雀音同,也許「鴉雀無聲」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形容非常寂靜。蘇詩另見於秦觀的《淮海集》,恐是偽託之作。使用「鴉雀無聲」的例子,如《三俠五義》第一一九回:「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照如白晝。雖有多人,一個個鴉雀無聲。」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縱虎歸山
ㄗㄨㄥˋ ㄏㄨˇ ㄍㄨㄟ ㄕㄢ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改調解張
猶「改弦更張」。見「改弦更張」條。01.《宋書.卷二.武帝本紀中》:「臣荷重任,恥責實深,自非改調解張,無以濟治。」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提綱挈領
用法:比喻抓住事理的重點。 例句:讀書要懂得掌握重點,提綱挈領,才能讀得好。會議一開始,他就先把會議資料提綱挈領地作了報告。登山前,領隊又提綱挈領地將注意事項再提醒大家一次。他將課本的內容整理成一份提綱挈領的資料,方便日後複習。教學時,若能將內容提綱挈領地說明,學生較容易掌握重點。想要在短時間內把一本厚書看完,提綱挈領的閱讀方式是必須的。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未卜先知
「未卜先知」一語,原意是指未曾占卜就能知道吉凶。在元代戲曲《桃花女》中可見。這則故事是說桃花女兩度破了周公的占卜,周公因而心生妒意,假意聘娶桃花女作兒媳,選在凶日迎娶,想要借機害死桃花女,但是被桃花女一一破解,最後周公甘拜下風,盡棄前嫌,一家和樂。其中一段敘述桃花女為了躲避白虎兇神要一個小孩作陪,彭大幫她找了周公的女兒臘梅,沒想到臘梅被白虎兇神咬死了,周公得知後傷心的哭了。彭大說這是周公的詭計應驗在臘梅身上。桃花女就唱道:「買弄殺《周易》陰陽誰似你,還有個未卜先知意。」指責周公誇耀賣弄「未卜先知」的本領,以致於害了自己的女兒。後來,「未卜先知」這句成語就用來形容有預知未來的能力。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一波三折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據《法書要錄》卷一引):#夫欲書者,先乾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不是書,但得其點畫爾!昔宋翼常作此書,翼是鍾繇弟子,繇乃叱之。*1*翼三年不敢見繇,即*2*潛心改跡,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每作一點,常隱鋒而為之;每作一橫畫,如列陣之排雲;每作一戈,如百鈞之弩發;每作一點,如高峰墜石,屈折如鋼鉤;每作一牽,如萬歲枯藤;每作一放,縱如足行之趣驟。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清源正本
此處所列為「正本清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正本清源」原作「清原正本」。漢代的史學家班固,曾在《漢書》的〈刑法志〉中討論國家的刑法制度,認為當時的法律有許多不合宜的地方,處刑的輕重常拿捏不當,重者太重,死刑人數過多;輕者太輕,無法達到遏止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之下,無法遏止輕犯者作惡,官吏又每每以斬大盜建立威信,結果社會依然混亂。原因除了禮樂教養的缺乏外,就是刑法制定不當的後果。所以班固認為必須要從源頭開始清理、從根本開始整頓,也就是從檢討刑法制度做起,修改不當的法令,重新衡量罰則的輕重,才能使社會達到真正的安定,人民有安樂的生活。後來「正本清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澈底改革以解決問題。出現「正本清源」的書證如《晉書.卷三.武帝紀》:「思與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於置胤樹嫡,非所先務。」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妄自菲薄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避亂荊州,劉備三訪其廬乃出。為人足智多謀,忠心耿耿。曾敗曹操於赤壁,佐劉備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劉備討伐孫吳,兵敗退回白帝城,因病崩逝,他便輔助後主劉禪,立志光復中原。曾上奏章(《文選》稱為〈出師表〉)予後主說:「在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頭,還有侍衛的大臣和忠勇的將士肯為國家效力,是因為他們為了報答先帝的恩惠。陛下應該多聽聽他們的意見,以光大先帝的遺德,鼓舞忠臣志士們的士氣,不應該看輕自己,援引不適當的例證,阻塞了忠心愛國的人進諫言的途徑。」建議後主劉禪廣開言路,多聽各方的意見。後來原文中的「妄自菲薄」演變成一句成語,用來比喻過於自卑而看輕自己,不知自重。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出奇致勝
猶「出奇制勝」。見「出奇制勝」條。01.《老殘遊記》第七回:「(劉仁甫)在嵩山少林寺學拳棒。學了些時,覺得徒有虛名,無甚出奇致勝處,於是奔走江湖,將近十年。」
這個成語的使用時機為何?
井底之蛙
用在「見識淺陋」的表述上。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流連忘反
此處所列為「流連忘返」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在《孟子.梁惠王下》記載了齊景公和晏子的談話。晏子是齊國的賢臣,齊景公問晏子,要如何出巡才比得上過去的聖君?晏子答說:「從前的君王出巡,是為了工作,巡視諸侯所守衛的疆土,聽諸侯報告工作情況。春天出巡是巡視耕種狀況,救濟有困難的人民;秋天出巡是考察收穫情形,補助缺少糧食的人民,所以以前的老百姓非常歡迎君王出巡。現在不同了,君王一出巡就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只圖自己玩樂,連諸侯也很為難,這與過去聖君為體察民情而出巡,實在差太遠了。」後來「流連忘返」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貪戀沉迷而不願離去。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長袖善舞
衣袖長,有益於作舞,比喻做事有所憑藉,而易於成功。語出《韓非子.五蠹》。後亦用「長袖善舞」比喻有財勢,有手腕,善於社交或鑽營取巧。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麼?
暮鼓晨鐘
近義詞:金玉良言,震聾發瞶,醍醐灌頂 反義詞:花言巧語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心爽神怡
猶「心曠神怡」。見「心曠神怡」條。01.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九.崔魯》:「魯詩善于狀景詠物,讀之如咽冰雪,心爽神怡,能遠聲病。」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冷嘲閑諷
ㄌㄥˇ ㄔㄠˊ ㄒㄧㄢˊ ㄈㄥˋ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於事無濟
ㄩˊ ㄕˋ ㄨˊ ㄐㄧˋ
這個成語的使用時機為何?
門可羅雀
用在「人情冷漠」的表述上。&用在「數量稀少」的表述上。
這個成語的近義詞和反義詞是什麼?
等量齊觀
近義詞:一視同仁,比量齊觀,相提並論 反義詞:另眼相看,另當別論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觸景生懷
此處所列為「觸景生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元朝戴良有一篇〈錢氏三樓詩序〉,一方面是錢氏兄弟蓋了樓替他們高興,一方面是因為喜愛棲碧、攬秀、玩清三座樓的名字而寫作。文中「詩人見景而生情,觸物而起興」二句,指出詩人往往因為看到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的情感波動,並將感受透過詩文表達出來。後來「觸景生情」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看見眼前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亦如清人趙翼《甌北詩話.卷四.白香山詩》:「坦易者,多觸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頭語,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意指淺顯易懂的詩,大多是因為看見眼前的景象而引發內心種種情緒,或是因為事件而興起的意念,讀起來讓人感受深刻,意味深長,值得再三玩味。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見仁見智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1*知者見之謂之*2*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3*鮮矣!
請指出這個成語的形音辨誤。
勢不兩立
立,音ㄌ|ˋ。存在的意思。不可寫作「力」。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畏首畏尾
前也畏懼,後也畏懼。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後用「畏首畏尾」形容疑慮顧忌,膽小怕事。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釁發蕭牆
ㄒㄧㄣˋ ㄈㄚ ㄒㄧㄠ ㄑㄧㄤˊ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叢矢之的
即「眾矢之的」。見「眾矢之的」條。01.清.譚嗣同《譚嗣同集.報貝元徵》:「今之原禍始者,必以合肥為叢矢之的。」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瞠目結舌
ㄔㄥ ㄇㄨˋ ㄐㄧㄝˊ ㄕㄜˊ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弄璋之慶
此處所列為「弄璋之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弄璋之喜」是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璋」是一種玉器。《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意思是說,如果生了男孩,就讓他睡在床上,穿好衣服,給他一塊玉玩,希望能增進他的德行,預祝他將來能夠成為執玉器的王侯。後來「弄璋」就被人用來比喻生男孩。「弄璋之喜」也就成了恭喜人生男孩的賀詞。如《金瓶梅》第三一回:「今日是你西門老爹加官進祿,又是好日子,又是弄璋之喜,宜該唱這套。」
這個成語與哪些成語是相似或不同的?
應接不暇
相似成語:「應接不暇」及「目不暇給」都可用來形容東西太多,來不及觀看。 不同成語:「應接不暇」適用範圍較廣;「目不暇給」僅適用於眼睛來不及觀看。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香憐玉惜
ㄒㄧㄤ ㄌㄧㄢˊ ㄩˋ ㄒㄧˊ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力不從願
此處所列為「力不從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力不從心」是一種心裡想做,卻氣力不足的情況。在漢.班昭〈為兄超求代疏〉曾用到此言。東漢時,班超受皇帝之命出使西域,平定與安撫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讓他們歸順漢朝。由於對國家有極大的貢獻,皇帝便賜他做西域都護,還封他為定遠侯,讓他駐守在西域,維繫邊界的和平。班超因此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一直是盡忠職守,但是到了晚年,非常想家,於是上書皇帝,希望能讓他回鄉養老。但一等三年都沒有回音,他的妹妹班昭於是寫了一封信,幫哥哥向皇帝求情,說班超在西域為朝廷效命了三十年,現在七十歲了,年老多病,體力大不如前,眼睛、耳朵都不管用了,走路還要藉助拐扙。雖然很想替國家效力到生命中最後一刻,但現在身體如此衰弱,如果哪天敵人突然發生叛變,他就算有心,力量也不足以平定動亂。到時不但對國家會有極大的傷害,群臣之前的努力也會付諸流水。班昭懇求皇帝讓哥哥回國,不要讓他就這樣老死異鄉。信的內容處處流露出深厚的兄妹之情,皇帝看了大受感動,下詔讓班超回國,而班超在回到洛陽一個月後就病逝了。這裡的原文就用了「超之氣力,不能從心」。另外在《後漢書.卷八八.西域傳》,也提到東漢初年,漢光武帝復興漢室,西域各小國都來歸附,希望能得到保護,避免被他國併吞。但等了許久都沒看到漢室派兵過來,非常著急,鄯善國的國王就寫信給漢光武帝,說明漢帝國再不派兵前來,就只好去依附你們的敵人-匈奴了。漢帝鑒於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下來,短期之內無法派兵到西域保護這些國家,於是便回覆說:「我們目前無法派兵前去,你們有歸附漢帝國的心,但力量上無法達到的話,就請你們自行去依附其他國家吧!」這些小國就只好去依附匈奴了。這裡的原文用的就是「力不從心」。後來就演變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指心裡想做某事,力量卻無法達到。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失之交臂
ㄕ ㄓ ㄐㄧㄠ ㄅㄧˋ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出言無狀
此處所列為「出言不遜」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是記述漢高祖至武帝五代漢皇的后妃之事,以正后為主,兼及后妃的親族,故稱為外戚世家。從這些后妃之事,可以反映宮廷內部的情況,也能看到帝王生活中的另一面。后妃之間為了爭寵、爭權勢而進行的明爭暗鬥,往往也構成了整個政治形態中鬥爭的一部分。典源是敘述景帝與栗姬之間的一段史事。栗姬是景帝長子的母親,與長公主有一些磨擦,長公主為此常常在景帝面前說栗姬的不是,景帝因此惱恨栗姬。曾經有一次,景帝身體不好,心情不快樂,就把那些被封王的兒子們託付給栗姬,並對她說:「我死了以後,你要好好的照顧他們。」栗姬因為生氣,不肯答應,說話還傲慢無禮。景帝很氣憤,懷恨在心,但並沒有說出口。後來「出言不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言不遜」演變而出,指說話傲慢無禮。另參考資料《三國志》這一段,記載了曹魏名將張郃的事跡,內容就有「出言不遜」這句成語。張郃,在東漢末年,各地起兵爭奪天下之時,歸附於袁紹。在官渡之戰中,他建議袁紹派重兵增援烏巢。袁紹未採納,反而採用郭圖的計策,結果袁軍大敗。郭圖則為此感到羞愧,為推卸責任,反而誣陷張郃,說他因為袁軍失敗而感到高興,說話傲慢無禮。張郃因為害怕遭到不測,便憤而投奔曹操。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樂不可支
用法:形容快樂到了極點。 例句:老師宣布今天小考取消,全班同學都樂不可支!老闆給他加薪,他樂不可支地趕回家告訴妻子。看到自己榜上有名時,小妹樂不可支地蹦跳起來。一看自己手上的彩券號碼全中,他簡直是樂不可支。一到了遊樂區,同學們像脫韁之馬,玩得樂不可支。劉姥姥進大觀園,逗得眾小姐樂不可支,想笑又不敢笑。沒想到門票收入會這麼好,老闆樂不可支地笑得嘴都合不攏。看到小丑滑稽逗趣的動作,全場觀眾都樂不可支,笑聲不絕。看到自己支持的球隊棒棒開花,球迷皆樂不可支,幾乎到瘋狂的地步。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鳳毛麟角
「鳳毛」,鳳凰的羽毛。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麟角」,麒麟的角。語出三國魏.蔣濟〈萬機論〉。「鳳毛麟角」比喻稀罕珍貴的人、物。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棋布星列
ㄑㄧˊ ㄅㄨˋ ㄒㄧㄥ ㄌㄧㄝˋ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千人一律
此處所列為「千篇一律」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千篇一律」原作「千篇一體」。《詩品》一書,是南朝梁鍾嶸所撰,品評古今五言詩,自漢、魏至梁朝,共一百零三人,論其優劣,分上、中、下三品。這一篇是在品評西晉時代張華的詩作,說明張華的詩風主要是模仿王粲,詩歌的形體講究鋪排對偶,詞藻華美;即使內容平凡,但卻用字斟酌,致力於華美的文字。雖然頗負盛名,然而一些有識之人,還是對於他詩作中兒女柔情太多,風雲慷慨之氣太少而感到遺憾。謝靈運也曾經說過,張華的詩即使有千篇之多,但其實都是同一種風格體式。後來「千篇一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事物的形式呆板而毫無變化。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骨瘦如柴
敦煌變文《維摩詰經講經文》(據《敦煌變文集新書》卷二引):#纔聞居士病榮(縈)身,凡是有靈皆怪訝,病臥只居方丈內,飢羸起坐甚艱難。國王王子盡奔波,居士宰官咸禮覲,一切天人皆到會,果然見一病維摩。多將湯藥問因依,大照國師尋斬候,雖即(至心)申體察,莫知來處辯其因。謝諸人者賜相哀,四大元知有此災,舊日神情威似虎,今來體骨瘦如柴。#深貴汝,倍憂懷,我此身形自嘆裁,因有如斯縈病故,廣陳妙法唱將來。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地角天涯
ㄉㄧˋ ㄐㄧㄠˇ ㄊㄧㄢ ㄧㄚˊ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鞭辟入裡
鞭辟,鞭策、激勵。「鞭辟入裡」指研究學問要自我鞭策,深入精微之處。語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卷一一.師訓》。後用「鞭辟入裡」形容評論見解深刻透澈。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異途同歸
即「殊途同歸」。見「殊途同歸」條。01.漢.桓寬《鹽鐵論.論儒》:「聖人異塗同歸,或行或止,其趣一也。」02.晉.陸機〈思親賦〉:「天步悠長,人道短矣,異途同歸,無早晚矣。」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見異思遷
用法:比喻意志不堅定。貶義。 例句:一個人不能有見異思遷的念頭,志向才能堅定。他有見異思遷的毛病,經常被新鮮事物所迷惑。現在景氣不佳,我勸你安心工作,不要見異思遷了。他在感情世界中,總是喜新厭舊,見異思遷,令人非常討厭。你學習才藝的意志要堅定,倘若見異思遷,到頭來必定一事無成。一個沒有定見的人,常容易受到外在因素影響而見異思遷,改變原來的想法。要做好事情絕不能見異思遷,有句諺語說:「滾動的石頭不生苔。」就是這個意思。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洗心革意
此處所列為「洗心革面」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洗心革面」係由「洗心」及「革面」二語組合而成。「洗心」見於《易經.繫辭上》,孔子認為《周易》的功用在聖人用它「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並以之「洗心,退藏於密」,就是指聖人以《易經》的內容,進則能洗滌心胸,摒除惡念或雜念,退則隱藏幽微,其功用隱而不現。「革面」亦見於《易經》,〈革卦〉裡的上六爻辭說:「君子豹變,小人革面。」「豹變」是用豹的毛紋變得更斑斕絢麗,來形容人遷善去惡,美德顯現,而「革面」則是指改變面目。《象傳》則說:「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同樣為改變,但君子改變,是表現在才學文辭上,而小人改變,則是用來巴結君王的。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洗心革面」,用來比喻澈底悔悟,改過遷善。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辭嚴氣正
措詞嚴肅,語氣剛正。見「義正辭嚴」條。01.《宋史.卷三三一.孫長卿等列傳》:「論曰:『……建中雅量卻敵,辭嚴氣正,尤為奇偉。』」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流芳百世
※#《三國志.卷五.魏書.后妃傳.文德郭皇后》*1*:#黃初三年,將登后位,文帝欲立為后,中郎棧潛上疏曰:「在昔帝王之治天下,不惟外輔,亦有內助,治亂所由,盛衰從之。故*2*西陵配黃,*3*英、娥降媯,並以賢明,流芳上世。*4*桀奔南巢,禍階*5*末喜;*6*紂以*7*炮烙,怡悅*8*妲己。是以聖哲慎立元妃,必取先代世族之家,擇其令淑以統*9*六宮,虔奉宗廟,陰教聿修。#《易》曰:『家道正而天下定。』由內及外,先王之令典也。《春秋》書宗人釁夏云,無以妾為夫人之禮。齊桓誓命于葵丘,亦曰『無以妾為妻』。今後宮嬖寵,常亞乘輿。若因愛登后,使賤人暴貴,臣恐後世下陵上替,開張非度,亂自上起也。」文帝不從,遂立為皇后。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靡靡之音
《韓非子.十過》:#奚謂好音?昔者衛靈公將之晉,至濮水之上,稅車而放馬,設舍以宿,夜分而聞鼓新聲者而說之,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乃召師涓而告之曰:「有鼓新聲者,使人問左右,盡報弗聞,其狀似鬼神,子為我聽而寫之。」師涓曰:「諾。」因靜坐撫琴而寫之。師涓明日報曰:「臣得之矣,而未習也,請復一宿習之。」靈公曰:「諾。」因復留宿,明日而習之,遂去之晉。晉平公觴之於施夷之臺,酒酣,靈公起曰:「有新聲,願請以示。」平公曰:「善。」乃召師涓,令坐師曠之旁,援琴鼓之。未終,師曠撫止之,曰:「此亡國之聲,不可遂也。」平公曰:「此道奚出?」師曠曰:「此*1*師延之所作,與*2*紂為靡靡之樂也,及武王伐紂,師延東走,至於*3*濮水而自投,故聞此聲者必於濮水之上。#先聞此聲者其國必削,不可遂。」平公曰:「寡人所好者音也,子其使遂之。」師涓鼓究之。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別有天
即「別有天地」。見「別有天地」條。01.唐.儲光羲〈臨江亭五詠〉詩:「潮生建業水,風散廣陵煙,直望〔清〕(青)波裡,祗言別有天。」02.宋.曾鞏〈舜泉〉詩:「清涵廣陌能成雨,冷浸平湖別有天。」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三春寸草
此處所列為「寸草春暉」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孟郊出身寒苦,四十六歲才考上進士,作了官後,又因性情耿直而受到排擠,最後只能當個小官,直到去世。孟郊由於一生貧寒,他的詩作也多描寫自己淒涼的境遇及心聲,同時也反映一般人民的生活疾苦。在〈遊子吟〉這首詩中,描寫慈母為即將要遠行的孩子縫製衣物,以免他們在路上受寒。這樣的恩情,子女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報答。詩中用「寸草」比喻子女,而用「三春暉」比喻母愛。「春暉」即是指春天的陽光,形容母愛有如春陽一樣的溫暖。後來「寸草春暉」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父母恩情深重,子女難以報答。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朝鐘暮鼓
ㄓㄠ ㄓㄨㄥ ㄇㄨˋ ㄍㄨˇ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眾志成城
眾人同心,力量堅固如城。比喻團結一致,同心協力。語本《國語.周語下》。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千里赤
猶「赤地千里」。見「赤地千里」條。01.宋.蘇舜欽〈吳越大旱〉詩:「吳越龍蛇年,大旱千里赤……炎暑發厲氣,死者道路積。」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言聽計行
此處所列為「言聽計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言聽計從」原作「言聽計用」,指說的話、出的計都被採用,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敘述秦亡後,楚漢相爭,劉邦的勢力漸強,攻下楚不少領地,楚王項羽備受威脅。於是派人去向握有重兵的韓信遊說,希望他能棄劉邦投靠自己。但韓信回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意思即是:「當初我跟著項羽不受重用,所以才轉而投效劉邦。劉邦對我關懷備至,給我吃穿,還封我為將軍,配給我軍隊,對我十分信任,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啊!」其中「言聽計用」即是指韓信所說的話、提供的計謀都被劉邦所重視、採用,因此他堅決地表示絕不背叛。後來「用」演變為「從」,指聽從某人說的話、出的計謀。形容某人深受信任。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苦口婆心
用法:形容以懇切真摯的態度,竭力勸告他人。 例句:母親苦口婆心的勸告,我一定牢記於心。今天你不聽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告,總有一天你會後悔。你都做錯事了,我們這樣苦口婆心地勸導,你還不聽?經過父母苦口婆心的勸導,小李終於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當年老師在幫助我們這些頑劣孩子上進時,可真是苦口婆心。畢業以後,才真正體會到老師以前苦口婆心的教導,是何等重要!這孩子對我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根本置若罔聞,我們都不知怎辦才好!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鐵石心腸
像鐵石鑄成的心腸。形容人剛強而不為感情所動的秉性。語本《魏武故事》。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觸目驚心
《南齊書.卷二二.豫章文獻王列傳》:#藹又與右率沈約書曰:「夫道宣餘烈,竹帛有時先朽,德孚遺事,金石更非後亡。丞相獨秀生民,傍照日月。標勝丘園,素履穆於忠義,譽應華袞,功跡著於弼諧。無得而稱,理絕照載。若夫日用闃寂,雖無取於錙銖,歲功宏達,諒有寄於衡石。竊承貴州士民,或建碑表,俾我荊南,閱感無地。且作紀江、漢,道基分陝,衣冠禮樂,咸被後昆。若其望碑盡禮,我州之舊俗,傾廛罷肆,鄙(士)[土〕之遺風,庶幾弘烈或不泯墜。荊、江、湘三州策名不少,並欲各率毫釐,少申景慕。斯文之託,歷選惟疑,必待文蔚辭宗,德僉茂履,非高明而誰?豈能騁無愧之辭,詶式瞻之望。吾西州窮士,*1*一介寂寥,恩周榮譽,澤遍衣食,永惟道廕,*2*日月就遠,緬尋遺烈,觸目崩心。#常謂福齊南山,慶鍾仁壽,吾儕小人,貽塵帷蓋。豈圖一旦遂投此請。
請說明這個成語的用法,並提供例句。
以卵投石
用法:比喻自不量力或以弱攻強,結果必然失敗。 例句:明知自己敵不過,你又何必去以卵擊石,自取滅亡。你和這樣的對手交鋒,簡直就是以卵投石,毫無勝算可言。我軍才二萬人,去對抗敵軍的十萬精兵,這豈不是以卵投石嗎?敵人的兵力是我們數倍,如果正面迎敵,無異於以卵投石,必然敗亡。他對自己很有自信,認為對手實力遠遜於己,絕不敢以卵投石,前來挑戰。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法無二門
指沒有其他的方法或途徑。見「不二法門」條。01.元.王惲〈上世祖皇帝論政事書〉:「迄今條格通行,議擬參而用之,與百姓更始,如是則法無二門,輕重適當。」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莫適所從
此處所列為「無所適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左傳.僖公五年》載,春秋時,晉獻公愛寵妾驪姬,立她為夫人。後來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於是設計陷害太子申生,和兩位公子重耳與夷吾。驪姬先慫恿獻公命申生守曲沃,重耳守蒲,夷吾守屈,只把奚齊和她妹妹與獻公生的兒子卓子留在身邊。又派士蒍去築蒲城和屈城。士蒍知道驪姬離間獻公父子的陰謀,所以城築了一半就停工了,把柴薪晒在上面。公子夷吾知道此事,就向獻公控告士蒍辦事不力。士蒍為自己辯解道:「臣聽說:『如果沒有喪事卻悲傷,憂愁必然接著到來;沒有兵患卻築城,必會被敵人據守。』既然會被敵人據守,又何必完成它呢?擔任官職而不服從君命,是不敬;把敵人可以據守的城池築得堅固,是不忠。一個失去忠敬的臣子,還拿什麼事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無所適從」在此亦為不知聽從誰才好的意思。後來「無所適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多用來比喻處理一件事卻不知如何是好。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毛骨竦然
此處所列為「毛骨悚然」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毛骨悚然」原作「毛骨俱竦」。《夷堅志》是宋朝著名的志怪小說,所記載的是一些傳聞的怪異之事,基本上承續著六朝志怪小說的遺風。〈大渾王〉這篇故事是說:有一個名叫興祖的人,個性豪放,不拘小節,與婁虡(ㄐㄩˋ)是好朋友。後來在紹興年間,婁虡得了疾病而死。有一天,興祖在睡夢中夢到婁虡來拜訪他,並且叫來一匹千里馬,兩人一起出發來到一間大官府,接著又進到官府中的一個廳堂。其中執掌事務的人向他們鞠躬應答,婁虡則拱手作揖,然後坐下,跟興祖說:「這裡就是你處理公事的地方。」過了一會兒,有一個小孩走出來,拉著興祖的衣服。婁虡說:「你的小孩之前已經先到這裡了。」興祖一看,竟然是幾年前所失去的小孩。這時婁虡就說:「你先回去,過幾天再迎接你過來。」興祖才正要抓起馬匹的韁繩,此時卻突然地醒了過來。隔天,興祖將這個夢境告訴朋友們,大家都覺得是不祥的預兆。不久,興祖有事要外出,經過婁虡家門時,感到全身的毛骨都寒冷恐懼起來,結果因此得了病。隨從攙扶著他回家,三天後,就死了。後來「毛骨悚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極端驚懼害怕。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弓開得勝
此處所列為「旗開得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旗開得勝」指戰旗才一張開,就得到勝利。這句成語本用在軍隊開戰預期得勝。如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的《五侯宴》雜劇中,李克用的養子李嗣源說父親兵多將廣,手下人人奮勇善戰,並用「旗開得勝」形容兵力之強,一開戰就取得勝利。「旗開得勝」後來也被用來比喻事情才一開始就獲得成功。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七零八落
※#《建中靖國續燈錄.卷六.臨江軍有文禪師》*1*:#臨江軍有文禪師,上堂云:「建山寂寞,坐倚城郭。無味之談,七零八落。」#以拄杖敲香臺,下座。
這個成語的使用時機為何?
相得益彰
用在「相互襯托」的表述上。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信手拈出
ㄒㄧㄣˋ ㄕㄡˇ ㄋㄧㄢˊ ㄔㄨ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食生不化
ㄕˊ ㄕㄥ ㄅㄨˋ ㄏㄨㄚˋ (變) ㄕˊ ㄕㄥ ㄅㄨˊ ㄏㄨㄚˋ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作姦犯科
科,法律條文。「作姦犯科」指為非作歹,違法亂紀。語出三國蜀.諸葛亮〈前出師表〉。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兵不厭權
此處所列為「兵不厭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時,晉文公打算出兵攻打楚國,在開戰前他召見舅犯,詢問以少敵眾的辦法。舅犯以「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閒,不厭詐偽」來回答晉文公,這句話的大意是:講求禮的君子,要求自己儘量的忠厚誠信;但用兵打仗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得勝利。文公再以相同的問題詢問雍季,雍季認為:燒毀山林以獵取野獸,是不留餘地的榨取一空;用欺騙的方式對待百姓,只能騙得一時的信任。文公嘉許雍季的見解,卻採用舅犯的建議與楚人戰而得勝。事後,班師回朝,封官授爵時,將雍季的功勞列在舅犯之上。群臣不解,文公解釋說:「你們有所不知!舅犯所言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雍季之言才是永久的利益啊!」後來「兵不厭詐」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作戰時不排斥以欺詐的方法來取勝。亦用來比喻做事為了達到目的,不排斥使用詭詐的手段。
請詳細解釋這個成語的典故。
倚馬才
此處所列為「倚馬可待」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晉時的袁虎頗富文才。晉廢帝太和四年,大將軍桓溫領兵北伐鮮卑,急須草擬一篇告示,他就命令隨行的袁虎倚在戰馬前立即起草。不一會兒,袁虎就寫滿了七張紙,而且寫得文情並茂。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記有此事。後來這故事被濃縮成「倚馬可待」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文思敏捷,寫作迅速。其實在袁虎之前,另有一位文思敏捷、「倚馬可待」的阮瑀。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曾經擔任曹操的的書記官。《魏志》載漢獻帝建安七年,韓遂在隴地一帶作亂,曹操準備帶兵征討,大軍出發之際,他突然覺得應該要先有封檄文投往敵營,於是將這項任務交給阮瑀。阮瑀騎在馬上,只花一會兒工夫就完成了。曹操接過寫好的文稿,拿起筆想要修改,但看來看去卻找不出下筆之處。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萬象更新
「萬象更新」,典源作「萬象新」。大自然界的事物或景象都改變得煥然一新。語本唐.薛能〈新雪八韻〉詩。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葉落歸根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品第十》:#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1*早晚可*2*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請解釋這個成語的意思。
多歧亡羊
猶「歧路亡羊」。見「歧路亡羊」條。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離鄉背井
ㄌㄧˊ ㄒㄧㄤ ㄅㄟˋ ㄐㄧㄥˇ
這個成語的典故出自哪裡?
深思熟慮
「深思」:戰國楚.屈原〈漁父〉(據《文選.卷三三.騷下》引)「熟慮」:《史記.卷七二.穰侯列傳》:#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世人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皆濁,何不*1*淈其泥而*2*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復與言。&#夫輕背楚、趙之兵,陵七仞之城,戰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地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者也。攻而不拔,秦兵必罷,陶邑必亡,則前功必弃矣。今魏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願君逮楚、趙之兵未至於梁,亟以少割收魏。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利,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於魏之先己也,必爭事秦,從以此散,而君後擇焉。且君之得地豈必以兵哉!割晉國,秦兵不攻,而魏必效絳安邑。又為陶開兩道,幾盡故宋,衛必效單父。*1*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2*索而不得,何為而不成!願君熟慮之而*3*無行危。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目擩耳染
ㄇㄨˋ ㄖㄨˋ ㄦˇ ㄖㄢˇ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三夫成虎
ㄙㄢ ㄈㄨ ㄔㄥˊ ㄏㄨˇ
這個成語的讀音為何?。
不著邊際
ㄅㄨˋ ㄓㄨㄛˊ ㄅㄧㄢ ㄐㄧˋ
這個成語與哪些成語是相似或不同的?
土崩瓦解
相似成語:「土崩瓦解」及「分崩離析」都是用來形容組織團體的破裂。 不同成語:「土崩瓦解」側重於組織團體結構的垮臺、崩解 ;「分崩離析」側重於組織團體內部的離散、分裂。